贝托鲁奇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谁知道《末代皇帝》 的高清下载 高清晰的 英文版 外国人拍的那个 导演:贝纳多.贝托鲁奇 最好是迅雷的地址

尊敬的迅雷用户,您好: 建议您可以到迅雷方舟里面搜索下是否有该影片,迅雷方舟:yun.xunlei.com ;如果迅雷方舟没有也可以在迅雷看看上面搜索,迅雷看看:www.kankan.com更多疑问,欢迎您向迅雷网络平台提问。

贝纳多·贝托鲁奇的电影风格

贝托鲁奇最开始是师从同样具有共产主义政治抱负的法国电影巨匠戈达尔。戈达尔作为影像意念化的先驱对贝托鲁奇的影响非常巨大。在很多贝托鲁奇的影片都可以看出端倪。当然也包括政治理想。出生在个中产阶级家庭的贝托鲁奇对资本主义的腐朽生活非常的反感,正如他的成名作《革命前夕》,里面的主人公同样是个资产阶级家庭的富家子弟,深受新兴的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决心推翻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但也如影片中的人物,年轻的贝托鲁奇仅是有着革命思想的萌芽,而无正确完整理念的引导。空有满腔热情,而不像每个成熟的革命者样是从不断地思考探索中,走上反对资本主义的道路。但又如每个影评人所说的,贝托鲁奇的电影就是政治加上性。在影片中可以各占一半。《革命前夕》中主人公就缠绵于与姨母的畸恋不能自拔。最后在家庭所逼迫下才选择了和一个不爱的女子结婚,继承了家业。这也象征着贝托鲁奇的困惑,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革命者被镇压的无助。正如片名《革命前夕》,革命处于蓄势待发的状态,却又一直处于这样的境况。《巴黎最后的探戈》造就了马龙·白兰度,也成就了贝托鲁奇的艺术大师的美誉。这部电影开创了欧洲情爱艺术片的巅峰。个孤独的美国男子在异乡巴黎这个浪漫之都遇上了一个年龄上可以作她女儿的大学生。两个原本孤寂心碰出了火花!当然,最初的感情仅停留在肉欲阶段。在一所破旧的公寓里,两人尽情地宣泄着被深埋已久的灵魂。这样的构局完全打破了《魂断蓝桥》一类的先爱后性的模式。爱情在彼此肉体的接触中升华,但最终带来的是两人痛苦!《巴黎最后的探戈》为贝托鲁奇赢得了声誉,也赢得了庞大的制作经费。为他拍摄《1900》这部共产主义思想巨作奠定了物质基础。而此时作为意大利共产党的他思想也有了进一步的飞跃。在这部鸿篇巨制中,他讲述了两个青梅竹马的好友,他们因为自身所处阶级的不同最终走上了对立面。儿时的友情在政治对立面前荡然无存。而在一场经典的打倒地主后进行批斗戏中,更是表明了他坚定的共产主义必将胜利的决心。虽然有人说他这是篡改意大利历史,把中国的文革移到了电影中。但贝托鲁奇不这样认为,他说:“这正是表明了革命即将到来!”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贝托鲁奇是个纯粹的共产主义者的原因,80年代他成功获得了中国政府的首肯。成为第一个在故宫实景拍摄的外国导演。这次《末代皇帝》将他带上了导演生涯的顶峰!奥斯卡最佳影片,奥斯卡最佳导演是对他的最好肯定。在《末代皇帝》这部现今看来思想性,艺术性都毫不过时的史诗巨作中,贝托鲁奇将溥仪活生生的搬上了舞台。讲述了中国最后一个皇帝传奇的一生。用他的话说就上“一个从龙变成蝴蝶”的成长的故事。当然,也许是由于年龄的原因。贝托鲁奇越来越少在电影中出现尖锐的政治主张,而把更多的关注点转移到了影片的本身上。少了政治,保留了性。2003年的《梦想家》就是此观点的代表,三个少不更事青年在自己家的大屋里颓废,畸恋。全然不管窗外青年学生的运动的热火朝天。影片中情色镜头的大胆超过了贝托鲁奇的任何一部电影。由此情色大师的名头挂在了贝托鲁奇的头上!但其实这些都是没体会导演的内心感触的结果。《1900》作为他毕生的力作,是他个人共产主义理念的宣泄。但在冷战时期,要在资本主义社会推出这样一部进步电影那是天方夜谭!所以影片一直未予发行!6个小时的片长也被删减成了4个小时。这样的经历无疑是对贝托鲁奇的打击!所以他后两部作品都反响平平。直至《末代皇帝》,但影片中已不再有太多主观的政治观点。片中的人物都是随时代变迁而碎波逐流,纵然想改变也如螟螟之力,无济于事。

聊聊你心目中的贝托鲁奇,他的哪部电影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

1940年3月16日,贝托鲁奇出生于意大利帕尔马郊外的一个农场家庭。这个经常被其身为诗人和电影评论家的父亲领着去电影院看电影的小男孩,茁壮地成为了一个电影迷。别家的孩子都在忙着把妹,已经长到与《四百击》 (1959)里Antoine Doinel同龄的贝托鲁奇,一个人去了巴黎。在巴黎,他每天都泡在电影院里,亲眼见证了“法国电影新浪潮”的波澜壮阔。回到意大利之后,这个大男孩出版了一本早熟的、得到“全国诗歌奖”的诗集《In Search of Mystery》。1961年,贝托鲁奇追随帕索里尼拍摄了电影《寄生虫》(Accattone)之后,不再写诗,也不再读书(1961年,贝托鲁奇辍学于罗马大学现代文学系)。此后,贝托鲁奇一直秉持着“电影是真正的诗语言”的理念,进行电影创作。他的处女作《死神》 (1962),正是他与帕索里尼共同编剧的。1964年,贝托鲁奇以自己的故乡帕尔马为背景拍摄了一部名为《革命前夕》(Before the Revolution)的电影。影片讲述了一个想去改变世界的年轻人,却沉迷于和小姨子的乱伦之中,一直无法逃离自己的过去。贝托鲁奇曾经担任过欧洲精神分析电影节的主席。他从来不反对以精神分析的角度解读他的电影。他曾经说过,“很长一段时间,我不能区分我的现实生活与我的电影的关系。对于我来说,我的电影已经成为了我的一部分。我看不出两者有什么区别。”“在我很年轻的时候,我就开始拍电影了。那时我21岁,到28岁时,我已经拍了三部电影。生活中的我开始感觉不适。我感觉自己在沙漠中哭喊,举目无亲。我想通过我的电影与观众形成一种交流,所以我拍摄了《同流者》(1970)和《巴黎最后的探戈》 (1972)等影片。我发现,我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回报。”法国时间2011年5月11日,贝托鲁奇在第64届戛纳电影节上接受了电影节组委会授予他的金棕榈勋章(Palme D"Honneur)。此前,贝托鲁奇曾带他的电影(1981年的《一个可笑人物的悲剧》以及1996年的《偷香》,两次来到这座海滨小镇竞争金棕榈,却都铩羽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