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围剿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红星照耀中国》第五次围剿的概括是什么?

1930年9月下旬,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围剿”,开始进攻中央苏区。在这次“围剿”中,蒋介石采用的所谓“总战略方针”,实际上既包含了主要用于对付苏区及周边白区的群众和红军游击队的“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政治战略,也包含了主要用来对付红军主力部队的持久战与“堡垒主义”的军事战略,由这两个战略方针构成的“新军事战略”是并行不悖、互补互动的军事政治战略战术。 补充:《红星照耀中国》的魅力何在?当然来自于边区革命者的奋斗生活,也来自斯诺真实而细致的笔触。他写的是重大的历史,是堪称民族脊梁的伟大人物,大气而有味,如同《史记》。我相信这本书会传流下去。《红星照耀中国》写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故事,却长期以_在西方拥有众多的读者,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现在倡导“讲好中国故事”,怎么才能讲好中国故事?我看可以从斯诺这里得到某些启示:“讲好中国故事”要有媒体的职业素养与人文情怀,有直面真实的勇气担当,还要拓展视野,解放胸襟,了解文化的多样性。 来源:《文苑·经典美文》

《红星照耀中国》第五次围剿的概括是什么?

红星照耀中国的第五篇 名称为 长征,本章讲述红军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到红军长征胜利的全过程,其中包括突破四道封锁线、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翻越藏民聚集区等情节!本章是《红星照耀中国》一文的核心,也是中国革 命 史最精彩的篇章。 第五章描写了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到长征完成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全过程。其中经典段落,我们都能耳熟能详,例如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过草地等,文章重点描写了强渡大渡河和过草地两个事件!这两个事件每一个事件都用了2个章节来描写,这在全书中也是少见的!在本文中叫做《大渡河英雄》《过大草地》。 文章最经典,也被长期引用的是这一段:红军一共爬过十八条山脉,其中五条是终年盖雪的,渡过二十四条河流,经过十二个省份,占领过六十二座大小城市,突破十个地方军 阀 军队的包围,此外还打败、躲过或胜过派来追击他们的部队。他们开进和顺利地闯过六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有些地方是中国军队几十年所没有去过的地方。 不论你对红军有什么看法,对他们的政治 立 场有什么看法(在这方面有很多辩论的余地!),但是不能不承认他们的长征是军事史上最伟大的业绩之一。在亚洲,只有蒙古人曾经超过它,而在过去三个世纪中从来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举国武装大迁移,也许除了惊人的土尔扈特部的迁徙以外,对此斯文·赫定在他的著作《帝都热河》一书曾有记述。与此相比,汉尼拔经过阿尔卑斯山的行军看上去像一场假日远足。

第五次围剿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在国名党的四次围剿失败后,1933年9月25日开始的第五次围剿。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反对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的战役。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省南部、福建省西部地区,反击国民党军50万兵力“围剿”中央苏区的战役。“第五次围剿”蒋介石发动的是整体战,不仅是军事上的稳扎稳打“堡垒主义”,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针对红军进行全方位的打压,,红军前四次反围剿以少胜多,第五次王明博古等人犯了骄傲自大错误,分散兵力全面突围,没有显示出红军的优势,反倒暴露缺点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利,为了保存革命的力量,红军从而走上了大迁移的道路,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当时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

第一不能不说的是西北军和红军历来的关系。西北军的主要将领杨虎城一直亲共,据说还曾经差点加入中国共产党,而另一位参与西北剿共的主将张学良是被蒋介石出卖过的人,不可能和汤恩伯一样死心塌地的剿共。第二不能不说就是此时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从国共矛盾逐渐往中日矛盾上转化,此时国民党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力量不能集中。而且社会舆论也大。第三不能不说蒋介石中央军的主要影响力还是在中国南方,北方的没有什么嫡系部队,基本上不会因为老头子一句话就去卖命,把自己的血本搭上。从红军到达陕北以后,国民党的大规模围剿就停止了,不能不说,不是不想剿,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第四不能不说此时红军的战法得力。就算是在中央苏区,也是第五次反围剿李德等人瞎指挥造成的失败。遵义会议以后这种错误被纠正了,军事上也就顺利了。

第五次围剿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赣水苍茫-红军五次反围剿大家都知道,今年是我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而说到长征,就不能不提到了那次著名的使中国革命陷入了泥潭之中的那次著名的第五次反围剿在红军在1930到1934年先后打破了敌军四次围剿之后,蒋军不甘心失败,又出动了大批人力,对红军进行了第五次反围剿但是由于红军内部的很多士兵过度的骄傲自满情绪、加上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再加上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阻挠,红军虽然费尽了九牛两虎,但是仍未打破敌军第五次围剿,不得不撤出了江西的革命根据地,开始了著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这件事儿给我们一个启示,那就是骄兵必败正是吸取了红军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教训,以及之前郭沫若“甲申300年祭”所提到了的1644年李自成率兵反明、攻克北京获得胜利,以及在此后他因为过于居功自傲而在第二年兵败被杀的教训,所以说,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 就告诫咱们党的干部“务必要使同志们继续的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要使同志们继续的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所以我觉得这应该是他作为红军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亲历者做好的向咱们党的干部的告诫,所以说,如果没有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的教训,就不会有后来的长征,也就不会有后来的遵义会议,确立毛 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所以说这后来的这两个务必也是毛 作为红军五次反围剿和长征的亲历者,对咱们党的干部的谆谆诰诫。

什么是第五次围剿?

在国名党的四次围剿失败后,1933年9月25日开始的第五次围剿。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反对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的战役。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省南部、福建省西部地区,反击国民党军50万兵力“围剿”中央苏区的战役。“第五次围剿”蒋介石发动的是整体战,不仅是军事上的稳扎稳打“堡垒主义”,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针对红军进行全方位的打压,,红军前四次反围剿以少胜多,第五次王明博古等人犯了骄傲自大错误,分散兵力全面突围,没有显示出红军的优势,反倒暴露缺点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利,为了保存革命的力量,红军从而走上了大迁移的道路,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什么是红军的“第五次围剿”?

在国名党的四次围剿失败后,1933年9月25日开始的第五次围剿。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反对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的战役。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省南部、福建省西部地区,反击国民党军50万兵力“围剿”中央苏区的战役。“第五次围剿”蒋介石发动的是整体战,不仅是军事上的稳扎稳打“堡垒主义”,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针对红军进行全方位的打压,,红军前四次反围剿以少胜多,第五次王明博古等人犯了骄傲自大错误,分散兵力全面突围,没有显示出红军的优势,反倒暴露缺点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利,为了保存革命的力量,红军从而走上了大迁移的道路,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第五次围剿简要概括

第五次围剿简要概括为:1933年10月,蒋介石发动了大约90万军队,开始对南方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红军在江西虽然拥有18万正规军、约20万游击队和赤卫队,但只有10万支步枪、非常有限的手榴弹、炮弹和几架从蒋介石的军队中缴获的飞机。蒋介石拥有1支现代化的空军,有近400架作战飞机。飞机每天从空中轰炸和扫射,消灭了千千万万的农民。在江西苏区,被国民党杀死或饿死的平民有100万。蒋介石用大部分军队包围红军,对红军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修建了几千里的军事公路和成千上万的小碉堡。红军战士大部分是农民,他们分到了土地,获得了选举权,他们中的大多数愿意为了土地而拼死作战。因为蒋介石的碉堡遍布江西、福建、湖南等省,红军不能依靠佯攻、伏击等战术出奇制胜,只好把主要力量集中在阵地战上,结果,红军死伤超过6万人。1934年10月,在江西瑞金,红军举行了一次军事会议,决定撤出江西,把约9万红军主力转移到新的根据地。红军分成两个纵队,攻克了湖南与广东两个省的碉堡线,占领了南线的碉堡工事,打开了通向西方、南方的道路,开始了两万五千里长征

什么是第五次围剿战役?

在国名党的四次围剿失败后,1933年9月25日开始的第五次围剿。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反对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的战役。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省南部、福建省西部地区,反击国民党军50万兵力“围剿”中央苏区的战役。“第五次围剿”蒋介石发动的是整体战,不仅是军事上的稳扎稳打“堡垒主义”,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针对红军进行全方位的打压,,红军前四次反围剿以少胜多,第五次王明博古等人犯了骄傲自大错误,分散兵力全面突围,没有显示出红军的优势,反倒暴露缺点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利,为了保存革命的力量,红军从而走上了大迁移的道路,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如何破解第五次围剿

1934年无解的。28到30年,靠的是军阀混战,红军有发展的机会。31到33年,靠的是日本人在折腾。红军才有喘息的空间。到了1934年,何梅协定后日本稍微消停了,国内也没有军阀混战了,红军就毫无机会的。1934年12月,蒋开始和苏联接触,到35年,中苏双边关系改善,这才是红军能走完长征的原因。要给苏联面子。不然十个红军也灭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