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围剿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是在哪一年?

1933年9月—1934年10月

第五次反围剿国共双方各损失多少人?详细伤亡情况?

红军伤亡36000人而国民党的伤亡只知道担任主攻的中路军伤亡1.1万,不过红一战史中说是1.5万比如广昌战役毙伤俘敌2600余人,而红军自身伤亡却高达5500余人。而毛泽东领导的3次围剿伤亡如下第一次反围剿:红军伤亡2000歼敌1.2万第二次反围剿:红军伤亡4000歼敌3万第三次反围剿:红军伤亡6000歼敌3万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在国名党的四次围剿失败后,1933年9月25日开始的第五次围剿。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反对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的战役。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省南部、福建省西部地区,反击国民党军50万兵力“围剿”中央苏区的战役。“第五次围剿”蒋介石发动的是整体战,不仅是军事上的稳扎稳打“堡垒主义”,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针对红军进行全方位的打压,,红军前四次反围剿以少胜多,第五次王明博古等人犯了骄傲自大错误,分散兵力全面突围,没有显示出红军的优势,反倒暴露缺点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利,为了保存革命的力量,红军从而走上了大迁移的道路,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是在什么时候

在国名党的四次围剿失败后,1933年9月25日开始的第五次围剿。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反对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的战役。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省南部、福建省西部地区,反击国民党军50万兵力“围剿”中央苏区的战役。“第五次围剿”蒋介石发动的是整体战,不仅是军事上的稳扎稳打“堡垒主义”,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针对红军进行全方位的打压,,红军前四次反围剿以少胜多,第五次王明博古等人犯了骄傲自大错误,分散兵力全面突围,没有显示出红军的优势,反倒暴露缺点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利,为了保存革命的力量,红军从而走上了大迁移的道路,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王明古博去那了

1933年9月底,蒋介石集中一百万兵力,自任总司令,对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大规模“围剿”。其中用于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兵力有50万人。这次“围剿”,敌人采取持久作战和堡垒主义的新方针。此时,毛泽东已经离开红军的领导岗位,中共临时中央直接领导这次反“围剿”战争。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秦邦宪)把军事指挥权完全交给了共产国际驻中国的军事顾问李德。而李德只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那种正规阵地战的经验,并不懂得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特点。他们反对“诱敌深入”,命令红军全线出击,企图实现“御敌于国门之外”,结果使红军辗转于敌军主力和堡垒之间,陷于被动地位。1934年1月,中共临时中央在江西瑞金召开了六届五中全会。这次会议把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推向了顶点。“左”倾冒险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得红军在反“围剿”战争中只能继续执行前一段的错误战略战术,从而在蒋介石重新发动的进攻面前遭到更为严重的损失。4月中旬,国民党军队集中优势兵力进攻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左”倾错误领导不顾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调集红军主力同敌人“决战”。经过18天的血战,部队遭受重大伤亡,广昌失守。7月,在敌人新的进攻面前,又兵分六路,全线防御。10月初,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相继失陷,中央根据地日益缩小。红军在根据地内粉碎敌人“围剿”的可能性已经完全丧失,中央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10月中旬,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8.6万多人撤离中央苏区,踏上向西突围的征途。这便是长征的开始。

中共红军历次反围剿战争时间表

1、第一次反围剿1930年12月,蒋介石调兵十万,以国民党江西省主席、第九路军总指挥鲁涤平为南昌行营主任,组织指挥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和红一方面军进行大规模围剿。2、第二次反围剿1931年2月,蒋介石调集共二十万人的兵力,发动了对红军的第二次围剿。红1方面军第1、第3两个军团,共约三万人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粉碎了敌人的围剿。3、第三次反围剿1931年7月~9月,蒋介石自任围剿军总司令,何应钦为前敌总司令,率领约三十万人的兵力,进兵围剿,红1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又一次粉碎了敌人的第三次围剿。4、第四次反围剿1933年1月底,蒋介石自任赣粤闽边区剿匪军总司令,以近40万兵力,准备对中央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红一方面军总兵力约7万人,在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周恩来指挥下,粉碎了敌人围剿。5、第五次反围剿1933年9月25日至10月间,蒋介石调集约100万兵力,直接用于进攻中央苏区的兵力达50万人,红军在错误路线指导下,于1934年10月从瑞金出发,开始了长征。扩展资料: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9月至1934年10月,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省南部、福建省西部地区反击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最大大规模围剿的战役。第五次反围剿持续1年之久,是我军战史上第一次重大的军事失败,其根本原因是战略指导上的失误,中央苏区军民全力以赴,为保卫苏区,付出了巨大代价,给予国民党军大量杀伤。但由于中共中央实行错误的军事战略和作战原则,使这次反围剿作战始终处于被动,以致在红军遭到严重削弱、中央苏区大部丧失的情况下,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共五次反“围剿”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不得不放弃中央根据地开始长征,是因为什么?

长征的历史背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在王明的“左倾”错误指导下失败,被迫长征。u2002 历史意义:完成了战略转移,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宣传了党的宗旨,发扬了革命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王明“左”倾错误推行的恶果,是鄂豫皖、湘鄂西苏区的第四次反“围剿”和中央苏区、湘赣、湘鄂赣、闽浙赣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相继失败,红军遭受惨重损失,部队的建设受到严重破坏,党和红军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中央苏区反“围剿”的失败,改变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大格局,影响了其他苏区,使长征由局部演变为全局性的战略转移。扩展资料:80多年前,四路红军相继撤离苦心创建经营的苏区,跨越万水千山,历尽千辛万苦,胜利完成了这次决定中国命运的革命力量的战略大转移,创造了人间奇迹。伟大的创举必然顺应时代的需求。那么,红军长征是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红军长征是在中国面临民族危亡的危机、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情况下发生的。“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开始。1932年,日军向上海发动进攻,制造了“一二八”事变,进一步加快侵华步伐。1933年春,日军相继攻占山海关、热河,并侵占长城以北沿线部分地区,锋芒直指平津。日军加紧侵华,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益严重。团结御侮、抗日救亡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政治主题和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但蒋介石却逆历史潮流而动,顽固以“攘外必先安内”作为处理内外关系的基本国策,一再对日妥协,不断调集重兵“围剿”苏区和红军。1933年4月6日,蒋介石在《告各将领先清内匪再言抗日电》中宣称:“剿共”前线的将领“若复以北上抗日请命,而无意剿匪者”,“决不稍加姑息”;“侈言抗日”,“立斩无赦”。在蒋介石集团的不抵抗政策下,“一二八”抗战、长城抗战相继以失败告终。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形势下,蒋介石集团“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遭到国人不满和舆论谴责,甚至遭到了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一部分人和地方实力派的反对。发表于《独立评论》上的一篇题为《假如我是蒋介石》的文章,批评不抵抗政策是“最下流的自杀政策”,它使中国变成“一大块肥肉”,然后日本“一刀一刀的割去”。在广东的国民党中央委员致电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认为“今日事势,舍抵抗而外,实无其他救亡之道”,要求国民政府切实进行抗战。1933年5月,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随后收复了察哈尔省全部失地。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红军长征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正当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陷入被动之时,驻福建的国民党第19路军将领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联合国民党内李济深等反蒋势力,于1933年11月20日发动“福建事变”,公开宣布反蒋抗日。

第五次反围剿是在哪一年开始的?

在国名党的四次围剿失败后,1933年9月25日开始的第五次围剿。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反对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的战役。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省南部、福建省西部地区,反击国民党军50万兵力“围剿”中央苏区的战役。“第五次围剿”蒋介石发动的是整体战,不仅是军事上的稳扎稳打“堡垒主义”,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针对红军进行全方位的打压,,红军前四次反围剿以少胜多,第五次王明博古等人犯了骄傲自大错误,分散兵力全面突围,没有显示出红军的优势,反倒暴露缺点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利,为了保存革命的力量,红军从而走上了大迁移的道路,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红军为什么要进行第五次反围剿战役?

在国名党的四次围剿失败后,1933年9月25日开始的第五次围剿。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反对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的战役。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省南部、福建省西部地区,反击国民党军50万兵力“围剿”中央苏区的战役。“第五次围剿”蒋介石发动的是整体战,不仅是军事上的稳扎稳打“堡垒主义”,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针对红军进行全方位的打压,,红军前四次反围剿以少胜多,第五次王明博古等人犯了骄傲自大错误,分散兵力全面突围,没有显示出红军的优势,反倒暴露缺点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利,为了保存革命的力量,红军从而走上了大迁移的道路,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原因

  工作意愿反围剿失败的原因是错误方针的指导,红军和国民党之间的战力悬殊以及红军的资源短缺,不能供应作战需要,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而且人力之间差异巨大,这也是失败的主要原因;当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的封锁,被迫退入苏区基本区域进行保卫战时,这一弱点更暴露无遗,长期从事后勤工作的红军将领总结道,根据地人民竭尽全力,也不能保证及时供应,这也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

湘鄂赣苏区反围剿的第五次“围剿”

1933年秋,国民党军以5个师又3个旅的兵力,对湘鄂赣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9~11月,红十五师(6月由红十六军改编)根据中革军委指示,转战浏阳、萍乡、醴陵等地,以吸引湖南国民党军,策应红六军团在湘赣苏区作战。12月,红十六师奉中革军委命令,向袁水下游行动,以威胁南昌,配合中央苏区反“围剿”作战。26日,攻占南昌附近的西山万寿宫,歼国民党军2个营。1934年2月初,红十六师在奉新县黄沙同由湘赣苏区北进的红十七师会合,共同进入南昌经冯地区,转战1个多月,执行中革军委赋予的破坏南浔铁路(今南昌-九江),威胁南昌,吸引赣江以东国民党军的任务。3月中旬,红十六师西返铜鼓县幽居时,湘噪声赣苏区已被国民党军分割和实行分区“清剿”。6月上旬,红十六师主力在宜丰、奉新边界黄沙、甘坊地区,被国民党军第十八、第五十师的6个团包围,大部牺牲,少数突出重围,于8月间转移到平江、浏阳、修水、铜鼓边界地区。红十六师另一部在金丰一带也遭受重大损失。至此,湘鄂赣苏区大部被国民党军占领,红十六师余部及游击队在湘鄂赣边界地区继续坚持斗争。

中央根据地五次反围剿,每一次的国民党兵力多少,歼敌多少?

第一次反“围剿” 1930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万兵力,以江西省主席鲁涤平为总指挥,采用“分进合击,长驱直入”的方针,向中央根据地发动第一次“围剿”。10月25日,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与江西省行委在罗坊召开了联席会议,确定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在毛泽东、朱德的指挥下,红军以少数兵力诱敌至根据地腹地。12月30日,红军以优势兵力向进入伏击圈的敌十八师发动猛攻,歼敌师部及两个旅共9000余人,活捉该师师长张辉瓒。1931年1月3日,红军在东韶歼敌一个多旅。至此,红军胜利粉碎了敌人的第一次“围剿”。第二次反“围剿” 1931年4月,蒋介石以军政部长何应钦为司令兼南昌行营主任,调集20万兵力,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作战方针,在从江西吉安至福建建宁800里弧形战线上分4路向中央根据地发起进攻。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采取“集中兵力,先打弱敌,并在运动中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针,积极进行反“围剿”准备。5月16日至31日,红军从东固、富田向东横扫700余里,16天内五战五捷,歼敌3万余人,缴枪2万余枝,粉碎了敌人第二次“围剿”,巩固和扩大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三次反“围剿” 1931年7月,蒋介石亲任总司令,调集30万兵力,并聘请德、日、英军事顾问,采取“厚集兵力,分路围攻,长驱直入”的战术,分3路向中央根据地进行“围剿”。红军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采取“诱敌深入”,“避其主力,打其虚弱”的作战方针,从福建千里回师赣南,并以一部兵力结合地方武装,迟滞敌进。8月4日,红军突然东进莲塘。7日至11日,先后在莲塘、良村、黄陂发动攻击,并三战三捷。在兴国休整半月后,对疲惫退敌实行追击,再取三捷。至此。红军在80天内,歼敌3万余人,缴枪1.26余万枝,胜利粉碎了敌人的第三次“围剿”。第四次反“围剿” 1933年2月,蒋介石纠集50万兵力,采用“分进合击”的方针,分左、中、右三路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四次“围剿”,虽然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排挤了毛泽东对红军的领导,但“左”倾错误并未在红军中全面贯彻。周恩来、朱德依据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战术,采用集中兵力、声东击西的战略方针,并创造性地采用了大规模、大兵团伏击战术。2月27日至29日,黄陂一战,歼敌五十二师全部及五十九师大部,活捉其师长李明、陈明骥。3月21日草台冈一战,歼敌十一师大部,九师一部及五十九师残部。至此,红军共歼敌3个师,缴枪万余枝,重创敌有生力量,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第四次“围剿”。第五次反“围剿” 1933年9月,蒋介石纠集100万兵力和200架飞机,向各根据地发动了空前规模的“围剿”。其中以44个师又4个旅约50万人和100架飞机,采用“步步为营、碉堡推进”战略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同时蒋在政治上推行“保甲连坐”,经济上严密封锁苏区。面对敌人的“围剿”,掌握红军指挥权的博古和共产国际的军事顾问李德,全面否定毛泽东的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用所谓“正规”战争代替人民战争。开始时实行军事冒险主义,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失利后又推行防御中的保守主义,使红军完全陷于被动。第五次反“围剿”最终遭到失败,红军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标志是什么

在国名党的四次围剿失败后,1933年9月25日开始的第五次围剿。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反对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的战役。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省南部、福建省西部地区,反击国民党军50万兵力“围剿”中央苏区的战役。“第五次围剿”蒋介石发动的是整体战,不仅是军事上的稳扎稳打“堡垒主义”,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针对红军进行全方位的打压,,红军前四次反围剿以少胜多,第五次王明博古等人犯了骄傲自大错误,分散兵力全面突围,没有显示出红军的优势,反倒暴露缺点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利,为了保存革命的力量,红军从而走上了大迁移的道路,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标志是什么

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由于中共临时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虽然红军英勇奋战一年,付出重大伤亡,但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党中央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什么是第五次反围剿战役?

在国民党的四次围剿失败后,1933年9月25日开始的第五次围剿。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反对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的战役。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省南部、福建省西部地区,反击国民党军50万兵力“围剿”中央苏区的战役。“第五次围剿”蒋介石发动的是整体战,不仅是军事上的稳扎稳打“堡垒主义”,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针对红军进行全方位的打压,,红军前四次反围剿以少胜多,第五次王明博古等人犯了骄傲自大错误,分散兵力全面突围,没有显示出红军的优势,反倒暴露缺点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利,为了保存革命的力量,红军从而走上了大迁移的道路,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四次反围剿的时间分别是什么时候

5次分别为:第一次反围剿1930年11月-1931年1月 第二次反围剿1931年4月-5月 第三次反围剿1931年7月-9月 第四次反围剿1933年2月-3月 第五次反围剿1933年9月-1934年10月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原因

第一,“左”倾是反“围剿”失败的最主要原因第二,在革命形势和党的任务问题上,他们在全国革命形势有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的时候,却过分强调全国性的“革命高潮”。第三,在革命发展道路问题上,他们轻视农村革命根据地和红军,把红军说成是“农民出身的泥腿子”。第四,在组织上,王明等实行宗派主义、惩办主义和党内斗争中的过火政策。第五,在军事上,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者,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开始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主动进攻敌人的巩固阵地,结果吃了败仗。扩展资料战争评价此战,持续1年之久,是我军战史上第一次重大的军事失败,其根本原因是战略指导上的失误,中央苏区军民全力以赴,为保卫苏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代价,给予国民党军大量杀伤。但由于中共中央实行错误的军事战略和作战原则,使这次反“围剿”作战始终处于被动,以致在红军遭到严重削弱、中央苏区大部丧失的情况下,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不过李德回忆说在国民党采取逐步结营稳扎稳打的前提下,如何进行游击战,这个问题没有得到回答。

什么是第五次反围剿?

在国名党的四次围剿失败后,1933年9月25日开始的第五次围剿。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反对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的战役。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省南部、福建省西部地区,反击国民党军50万兵力“围剿”中央苏区的战役。“第五次围剿”蒋介石发动的是整体战,不仅是军事上的稳扎稳打“堡垒主义”,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针对红军进行全方位的打压,,红军前四次反围剿以少胜多,第五次王明博古等人犯了骄傲自大错误,分散兵力全面突围,没有显示出红军的优势,反倒暴露缺点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利,为了保存革命的力量,红军从而走上了大迁移的道路,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红军反围剿的次数有哪些?

第一次反围剿:1930年11月-1931年1月。第二次反围剿:1931年4月-5月 。第三次反围剿:1931年7月-9月。第四次反围剿:1933年2月-3月。第五次反围剿:1933年9月-1934年10月。从1934年8月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突破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层层封锁和围追堵截,行程25000里,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这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从此,开始了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转变,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扩展资料战争背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红军经过三年艰苦曲折的游击战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多次“进剿”与“会剿”,至1930年夏,中国工农红军已发展到约10万人,在十余个省先后开辟了大小十多块革命根据地。中国工农红军的迅速发展和革命根据地的日益扩大,特别是李立三“左”倾冒除主义的军事行动,震动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蒋冯阎军阀混战刚刚结束,蒋介石就调集军队,对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的反革命“围剿”。中央根据地是敌人“围剿”的重点。

红军为什么要进行五次反围剿?

在国名党的四次围剿失败后,1933年9月25日开始的第五次围剿。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反对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的战役。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省南部、福建省西部地区,反击国民党军50万兵力“围剿”中央苏区的战役。“第五次围剿”蒋介石发动的是整体战,不仅是军事上的稳扎稳打“堡垒主义”,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针对红军进行全方位的打压,,红军前四次反围剿以少胜多,第五次王明博古等人犯了骄傲自大错误,分散兵力全面突围,没有显示出红军的优势,反倒暴露缺点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利,为了保存革命的力量,红军从而走上了大迁移的道路,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蒋界石第五次反围剿的时间

1933年9月底,蒋介石集中一百万兵力,自任总司令,对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大规模“围剿”。其中用于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兵力有50万人。这次“围剿”,敌人采取持久作战和堡垒主义的新方针。此时,毛泽东已经离开红军的领导岗位,中共临时中央直接领导这次反“围剿”战争。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秦邦宪)把军事指挥权完全交给了共产国际驻中国的军事顾问李德。而李德只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那种正规阵地战的经验,并不懂得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特点。他们反对“诱敌深入”,命令红军全线出击,企图实现“御敌于国门之外”,结果使红军辗转于敌军主力和堡垒之间,陷于被动地位。1934年1月,中共临时中央在江西瑞金召开了六届五中全会。这次会议把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推向了顶点。“左”倾冒险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得红军在反“围剿”战争中只能继续执行前一段的错误战略战术,从而在蒋介石重新发动的进攻面前遭到更为严重的损失。4月中旬,国民党军队集中优势兵力进攻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左”倾错误领导不顾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调集红军主力同敌人“决战”。经过18天的血战,部队遭受重大伤亡,广昌失守。7月,在敌人新的进攻面前,又兵分六路,全线防御。10月初,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相继失陷,中央根据地日益缩小。红军在根据地内粉碎敌人“围剿”的可能性已经完全丧失,中央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10月中旬,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8.6万多人撤离中央苏区,踏上向西突围的征途。这便是长征的开始。

井冈山有几次反围剿

五次反围剿第一次反围剿1930年11月-1931年1月。 第二次反围剿1931年4月-5月。 第三次反围剿1931年7月-9月 。 第四次反围剿1933年2月-3月。第五次反围剿1933年9月-1934年10月。

在第五次反围剿前,中央苏区红军总兵力为多少人?

在第五次反围剿前,中央苏区红军总兵力最多时约10万人。一、1933年6月,中央苏区红一方面军撤销军一级建制,由军团直辖师。第1军团辖第1、第2、第3师;第3军团辖第4、第5、第6师;第5军团辖第13、第15师。连同第19、20、22、34师等地方部队共约10万人,这是中央苏区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前总兵力最多的时期。二、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总兵力减少到8.6万人,随即开始长征。

五次反围剿有怎样的结果

第五次反围剿1933年9月-1934年10月,博古,李德。1933年9月底,蒋介石集中一百万兵力,自任总司令,对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大规模“围剿”。其中用于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兵力有50万人。这次“围剿”,敌人采取持久作战和堡垒主义的新方针。此时,毛泽东已经离开红军的领导岗位,中共临时中央直接领导这次反“围剿”战争。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秦邦宪)把军事指挥权完全交给了共产国际驻中国的军事顾问李德。而李德只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那种正规阵地战的经验,并不懂得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特点。他们反对“诱敌深入”,命令红军全线出击,企图实现“御敌于国门之外”,结果使红军辗转于敌军主力和堡垒之间,陷于被动地位。1934年1月,中共临时中央在江西瑞金召开了六届五中全会。这次会议把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推向了顶点。“左”倾冒险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得红军在反“围剿”战争中只能继续执行前一段的错误战略战术,从而在蒋介石重新发动的进攻面前遭到更为严重的损失。4月中旬,国民党军队集中优势兵力进攻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左”倾错误领导不顾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调集红军主力同敌人“决战”。经过18天的血战,部队遭受重大伤亡,广昌失守。7月,在敌人新的进攻面前,又兵分六路,全线防御。10月初,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相继失陷,中央根据地日益缩小。红军在根据地内粉碎敌人“围剿”的可能性已经完全丧失,中央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10月中旬,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8.6万多人撤离中央苏区,踏上向西突围的征途。这便是长征的开始。

红军第几次反围剿失败后不得不放弃中央根据地?

第五次反“围剿”。从1933年9月25日至1934年10月间,蒋介石调集约100万兵力,采取“堡垒主义”新战略,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这时,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红军中占据了统治地位,拒不接受毛泽东的正确建议,用阵地战代替游击战和运动战,用所谓“正规”战争代替人民战争,使红军完全陷于被动地位。经过一年苦战,终未取得反“围剿”的胜利。最后于1934年10月仓促命令中央领导机关和红军主力退出根据地。扩展资料:事件结果1933年9月至1934年夏,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在中革军委博古等领导人实行军事冒险主义、军事保守主义的战略指导下,屡战失利,苏区日益缩小,形势日趋严重。此次反“围剿”持续1年之久,中央苏区军民全力以赴,为保卫苏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代价,给予国民党军大量杀伤。但由于中共中央实行错误的军事战略和作战原则,使这次反“围剿”作战始终处于被动,以致在红军遭到严重削弱、中央苏区大部丧失的情况下,被迫进行长征。1934年10月10日夜间,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悄然从瑞金出发,率领红一、三、五、八、九军团连同后方机关共8.6万余人进行战略转移,向湘西进发,开始了悲壮的、前途未卜的漫漫征程。

第五次反围剿怎么失败的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切实原因 中央红军经过四次反“围剿”战争,呈现了强悍的政治力量,何以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遭遇重创?中央红军失利既有自己的问题,也有国共力量的变化问题。  一、南京国民政府1930年后,基本上控制了东南地区,逐渐与外国建立正常关系,经济呈现较好发展态势,日本侵华势头略缓。1933年6月,蒋介石开始部署第五次 “围剿”,依仗其武力优势(国民党军50万,红军10万;前者有大炮1200门,后者只有几十门),取缓进战略:修路,筑碉,稳扎稳打,步步推进。蒋估量“匪区纵横不过五百方里。如我军每日能进展二里,则不到一年,就可以完全占领匪区”。  二、军事上,面对堡垒中的敌人和愈益狭小的空间,红军反“围剿”作战已不适用诱敌深入战法,而运动战也难觅战机,犹如“猫儿守着玻璃缸里的鱼可望而不可得”(彭德怀语)。这次反“围剿”作战中,红军运用最多的就是后来备受诟病的“短促突击”战术。即以一部防御吸引敌军,将主力埋伏于附近,当敌军出现在我军前沿阵地时,主力“施行短促的突击及袭击,以便于堡垒前瓦解敌人”。李德、周恩来、项英、朱德都有同样主张,朱德、彭德怀、林彪也曾撰文论述。这是在战略被动大背景下一种寻求机动攻势防御的无可奈何的战术选择,虽有合理性,却不像李德和中革军委所期望的那样发挥巨大效应。  三、军事上受制于敌之外,还有内部瓶颈的制约。经过几年发展,中央苏区人力、物力、经济、政治资源都日益匮乏,红军生存和作战资源都面临极大挑战。加上国民党军严密封锁,两年之内苏区资源枯竭、师老兵疲、财尽民困。  四、1930年开始的肃反运动,造成了党政军群中许多精英被错杀,元气大伤。

为什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红军就长征?

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由于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又名华夫,原名奥托·布劳恩,德国共产党党员),先是实行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后又实行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致使红军屡战失利,苏区日渐缩小。1934年4月,中央红军(1月,由红一方面军改称)在江西省广昌与国民党军进行决战,损失严重,形势危殆。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红军第7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挺进,建立新的苏区;命令红军第6军团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中革军委派出两个军团分别北上、西征,意在调动国民党“围剿”军,以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但未能达到目的。10月初,国民党军向中央苏区的中心区域进攻,迅速占领了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红军的机动回旋余地更加缩小,在苏区内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已无可能,于是被迫退出苏区,进行长征。扩展资料: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开始实行战略转移后,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政治部在所发的指示和命令中,并没有把这次行动称为“长征”,而是称为“突围”、“反攻”、“西进”等。同年11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王明,在莫斯科向苏联外国工人出版社中国部全体工作人员做报告时,把红7军团北上和红6军团西征称为“长征”,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长征”概念。1935年2月23日,红军总政治部在《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中,第一次把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为“长征”。5月,朱德在《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盛赞“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从而第一次提出“万里长征”的概念。随着中央红军长征里程的不断增加,“长征”的定语由“万里”逐步增大。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长征

第5次反围剿是什么时候??(将介石的)

第一次反围剿1930年11月-1931年1月 ,毛泽东.朱德。 第二次反围剿1931年4月-5月, 毛泽东.朱德。 第三次反围剿1931年7月-9月 , 毛泽东.朱德。 第四次反围剿1933年2月-3月 ,朱德.周恩来。 第五次反围剿1933年9月-1934年10月,博古,李德。1933年9月底,蒋介石集中一百万兵力,自任总司令,对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大规模“围剿”。其中用于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兵力有50万人。这次“围剿”,敌人采取持久作战和堡垒主义的新方针。此时,毛泽东已经离开红军的领导岗位,中共临时中央直接领导这次反“围剿”战争。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秦邦宪)把军事指挥权完全交给了共产国际驻中国的军事顾问李德。而李德只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那种正规阵地战的经验,并不懂得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特点。他们反对“诱敌深入”,命令红军全线出击,企图实现“御敌于国门之外”,结果使红军辗转于敌军主力和堡垒之间,陷于被动地位。1934年1月,中共临时中央在江西瑞金召开了六届五中全会。这次会议把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推向了顶点。“左”倾冒险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得红军在反“围剿”战争中只能继续执行前一段的错误战略战术,从而在蒋介石重新发动的进攻面前遭到更为严重的损失。4月中旬,国民党军队集中优势兵力进攻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左”倾错误领导不顾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调集红军主力同敌人“决战”。经过18天的血战,部队遭受重大伤亡,广昌失守。7月,在敌人新的进攻面前,又兵分六路,全线防御。10月初,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相继失陷,中央根据地日益缩小。红军在根据地内粉碎敌人“围剿”的可能性已经完全丧失,中央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10月中旬,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8.6万多人撤离中央苏区,踏上向西突围的征途。这便是长征的开始。

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的领导人分别是谁﹖

第一次“反围剿”的领导人是:毛泽东、朱德。第二次“反围剿”的领导人是:毛泽东。第三次“反围剿”的领导人是:毛泽东。第四次“反围剿”的领导人是:周恩来、朱德。第五次“反围剿”的领导人是:博古、李德、周恩来。“反围剿”是红军应对国民党蒋介石的封锁所做出的行动,发生于1930年冬,前后共五次。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开始长征。扩展资料:1930年冬,中国共产党六届三中全会后,皖西地区党组织积极纠正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而蒋、阎、冯军阀混战,蒋介石获胜,使蒋介石有了“围剿”红军的力量和时机。于是,蒋即着手部署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前四次“反围剿”红军都取得了胜利,第五次“反围剿”,由于王明等“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红军苦战一年也未能打破敌人的“围剿”。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部队被迫撤出根据地,开始长征。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共五次反“围剿”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从何时开始的?

第一次反围剿:1930年11月-1931年1月。第二次反围剿:1931年4月-5月 。第三次反围剿:1931年7月-9月。第四次反围剿:1933年2月-3月。第五次反围剿:1933年9月-1934年10月。从1934年8月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突破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层层封锁和围追堵截,行程25000里,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这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从此,开始了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转变,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扩展资料战争背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红军经过三年艰苦曲折的游击战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多次“进剿”与“会剿”,至1930年夏,中国工农红军已发展到约10万人,在十余个省先后开辟了大小十多块革命根据地。中国工农红军的迅速发展和革命根据地的日益扩大,特别是李立三“左”倾冒除主义的军事行动,震动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蒋冯阎军阀混战刚刚结束,蒋介石就调集军队,对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的反革命“围剿”。中央根据地是敌人“围剿”的重点。

第五次反围剿战争时间是何时呢

第一次反围剿:1930年11月-1931年1月。第二次反围剿:1931年4月-5月 。第三次反围剿:1931年7月-9月。第四次反围剿:1933年2月-3月。第五次反围剿:1933年9月-1934年10月。从1934年8月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突破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层层封锁和围追堵截,行程25000里,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这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从此,开始了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转变,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第五次反围剿是哪一年?

第一次反围剿:1930年11月-1931年1月。第二次反围剿:1931年4月-5月 。第三次反围剿:1931年7月-9月。第四次反围剿:1933年2月-3月。第五次反围剿:1933年9月-1934年10月。从1934年8月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突破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层层封锁和围追堵截,行程25000里,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这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从此,开始了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转变,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红军打第五次反围剿的背景是什么?

在国名党的四次围剿失败后,1933年9月25日开始的第五次围剿。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反对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的战役。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省南部、福建省西部地区,反击国民党军50万兵力“围剿”中央苏区的战役。“第五次围剿”蒋介石发动的是整体战,不仅是军事上的稳扎稳打“堡垒主义”,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针对红军进行全方位的打压,,红军前四次反围剿以少胜多,第五次王明博古等人犯了骄傲自大错误,分散兵力全面突围,没有显示出红军的优势,反倒暴露缺点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利,为了保存革命的力量,红军从而走上了大迁移的道路,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第五次反围剿是在什么时期?

在国名党的四次围剿失败后,1933年9月25日开始的第五次围剿。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反对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的战役。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省南部、福建省西部地区,反击国民党军50万兵力“围剿”中央苏区的战役。“第五次围剿”蒋介石发动的是整体战,不仅是军事上的稳扎稳打“堡垒主义”,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针对红军进行全方位的打压,,红军前四次反围剿以少胜多,第五次王明博古等人犯了骄傲自大错误,分散兵力全面突围,没有显示出红军的优势,反倒暴露缺点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利,为了保存革命的力量,红军从而走上了大迁移的道路,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红军五次反围剿每次的损失是多少?国民党损失由是多少?

据记载中央红军前几次反围剿伤亡呈递增趋势第一次反围剿中央红军4万国民党军10万全为地方军阀,中央红军伤亡2000而国民党军伤亡9000被俘6000余人,第二次反围剿中央红军3万国民党军20万全为地方军阀,红军伤亡达4000而国民党军伤亡19000人被俘11000余人,第三次反围剿中央红军3万人,国民党地方军阀20万中央军10万,中央红军伤亡更是达6000占当时中央红军的五分之一虽然胜利了但伤了元气而国民党军伤亡12000余人被俘18000余人仅占当时国民党军参战兵力的十分之一并且大部分还是地方军阀消灭一中央军仅数千,此3次围剿共伤亡12000人其中阵亡2000残废1000余人9000人负伤,国民党军伤亡4万被俘35000,而第四次反围剿红军7万左右国民党军近40万有很大一部分是中央军,中央红军损失8000左右,歼灭国民党军3个师大约3万全为蒋介石中央军嫡系其中俘敌1万多人,前四次围剿中央红军两千两千的增加伤亡不见得越打越好,而第五次围剿红军大约16万国民党军调集了百万大军主要进攻3个苏区,其中中央红军的中央苏区有60余万国民党军再加上200架飞机的空军力量还有装甲车当时红军一个师的阵地硬是被2辆装甲车冲跨了,国民党当时中央军每连有6挺机枪就连最差的部队每连也有1挺机枪再加上当时死打硬拼的错误方针,导致第五次反围剿损失更为严重,损失为前四次围剿总合的三倍6万余人其中阵亡24000余人负伤36000余人总伤亡占当时中央红军三分之一左右当红军在更敌人正面对抗时虽然实力兵力十分悬殊但红军不屈不饶的精神依然和国民党军打成了1比1的伤亡可见其战斗力,最右苏区剩下的102000人中其中86000人被迫长征,16000人留下与20万的国民军进行游击战争。

红军五次反围剿双方伤亡?

第一次反围剿中央红军4万,国民党军10万全为地方军阀,中央红军伤亡2000而国民党军伤亡9000被俘6000余人,第二次反围剿中央红军3万国民党军20万全为地方军阀,红军伤亡达4000而国民党军伤亡19000人被俘11000余人,第三次反围剿中央红军3万人,国民党地方军阀20万中央军10万,中央红军伤亡更是达6000占当时中央红军的五分之一虽然胜利了但伤了元气而国民党军伤亡12000余人被俘18000余人仅占当时国民党军参战兵力的十分之一并且大部分还是地方军阀消灭一中央军仅数千,此3次围剿共伤亡12000人其中阵亡2000残废1000余人9000人负伤,国民党军伤亡4万被俘35000,而第四次反围剿红军7万左右国民党军近40万有很大一部分是中央军,中央红军损失8000左右,歼灭国民党军3个师大约3万全为蒋介石中央军嫡系其中俘敌1万多人,前四次围剿中央红军两千两千的增加伤亡不见得越打越好,而第五次围剿红军大约16万国民党军调集了百万大军主要进攻3个苏区,其中中央红军的中央苏区有60余万国民党军再加上200架飞机的空军力量还有装甲车当时红军一个师的阵地硬是被2辆装甲车冲跨了,国民党当时中央军每连有6挺机枪就连最差的部队每连也有1挺机枪再加上当时死打硬拼的错误方针,导致第五次反围剿损失更为严重,损失为前四次围剿总合的三倍6万余人其中阵亡24000余人负伤36000余人总伤亡占当时中央红军三分之一左右当红军在更敌人正面对抗时虽然实力兵力十分悬殊但红军不屈不饶的精神依然和国民党军打成了1比1的伤亡可见其战斗力。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原因及影响

失败原因:除广为人知的军事政策的不智外,还和交战另一方国民党方面战略战术的变化有关,而中共军事政策错误本身,除"左"倾主观因素外,也和对手的压力和逼迫密切相关.作为一场国民党方面发动、中共被迫应战的持久消耗战,苏区人力、物力等作战资源难以应付持久消耗的需要,而"左"倾领导下中共政治资源的削弱,进一步限制了中共作战能力的发挥,这些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了战争的最终成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影响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战略转移--长征

第五次反围剿是什么时候?

在国名党的四次围剿失败后,1933年9月25日开始的第五次围剿。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反对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的战役。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省南部、福建省西部地区,反击国民党军50万兵力“围剿”中央苏区的战役。“第五次围剿”蒋介石发动的是整体战,不仅是军事上的稳扎稳打“堡垒主义”,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针对红军进行全方位的打压,,红军前四次反围剿以少胜多,第五次王明博古等人犯了骄傲自大错误,分散兵力全面突围,没有显示出红军的优势,反倒暴露缺点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利,为了保存革命的力量,红军从而走上了大迁移的道路,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多少人参加第五次反围剿

  红军约8万人,国军约100万人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围剿”与反“围剿”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敌我双方的主要斗争形式。国民党从1930年12月开始,对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妄图消灭红军,摧毁革命根据地。  前四次的反“围剿”斗争,在毛泽东正确军事思想指导下,均取得了胜利。第五次反“围剿”,由于受到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破坏,致使红军遭受了惨重的损失。  1933年9月底,蒋介石集中一百万兵力,自任总司令,对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大规模“围剿”。其中用于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兵力有50万人。这次“围剿”,敌人采取持久作战和堡垒主义的新方针。此时,毛泽东已经离开红军的领导岗位,中共临时中央直接领导这次反“围剿”战争。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秦邦宪)把军事指挥权完全交给了共产国际驻中国的军事顾问李德。而李德只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那种正规阵地战的经验,并不懂得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特点。他们反对“诱敌深入”,命令红军全线出击,企图实现“御敌于国门之外”,结果使红军辗转于敌军主力和堡垒之间,陷于被动地位。1934年1月,中共临时中央在江西瑞金召开了六届五中全会。这次会议把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推向了顶点。“左”倾冒险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得红军在反“围剿”战争中只能继续执行前一段的错误战略战术,从而在蒋介石重新发动的进攻面前遭到更为严重的损失。4月中旬,国民党军队集中优势兵力进攻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左”倾错误领导不顾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调集红军主力同敌人“决战”。经过18天的血战,部队遭受重大伤亡,广昌失守。7月,在敌人新的进攻面前,又兵分六路,全线防御。10月初,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相继失陷,中央根据地日益缩小。红军在根据地内粉碎敌人“围剿”的可能性已经完全丧失,中央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10月中旬,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8.6万多人撤离中央苏区,踏上向西突围的征途。这便是长征的开始。

第五次反围剿是在什么地方的哪座山

第五次反围剿是四川的夹金山。夹金山是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徒步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1935年6月12日下午,红一方面军一军团2师4团在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带领下,克服千难万险。终于从夹金山南麓的硗碛乡成功翻越夹金山,与正在执行任务的红二十五师七十四团的一部,在山下的达维乡的木城沟沟口地带相遇。意外的相逢,为实现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四方面军两大红军主力的胜利会师奠定了基础。扩展资料:夹金山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东南部,与著名的四姑娘山风景区毗邻,距成都250公里,总面积二万零七百公顷,境内主要有夹金山,木尔寨沟两个原始生态区。森林资源丰富,植被完好。生长着金丝猴,扭角羚等国家一二类野生保护动物。北坡山脚下的达维乡是当年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万里长征与红四方面胜利会师的地方。夹金山从此载入中国革命历史的光荣史。夹金山又名“甲金山”,藏语称为“甲几”,夹金为译音,意为很高很陡的意思,属邛崃山脉,横亘于小金县达维乡与雅安地区宝兴县之间,海拔4124米。这里地势陡险,山岭连绵,重峦叠嶂,危岩耸突,峭壁如削,空气稀薄,天气变化无常,当地流传着的一首民谣:“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不过,人不攀。要想越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就是对此恶劣环境的真实写照。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夹金山风景名胜区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牺牲了哪些人?

有邓萍、吴焕先、杜中美、洪超、罗南辉等。1、邓萍邓萍(1908-1935),男,汉族,四川省富顺县人(今自贡市)。生于1908年,四川富顺人,1926年底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在校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7月22日,他与彭德怀、滕代远等在湖南平江发动武装起义,参加过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1935年2月东渡赤水河期间,彭德怀、邓萍领导红三军团攻占娄山关后追击国民党残军。为尽快攻克遵义老城,邓萍亲临前线指挥,侦查时被一颗子弹击中头部牺牲。邓萍是红军长征途中牺牲的最高级军事将领。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2、吴焕先吴焕先(1907.8-1935.8.21),河南省信阳市新县人。鄂豫陕苏区创建人,中国工农红军杰出指挥员 。民国十四年(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十六年(1927年)11月率紫云区农民武装参加黄麻起义,随后坚持斗争并参与创建鄂豫皖苏区和红二十五军。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8月21日,红二十五军在甘肃泾川四坡村附近南渡汭河时遭国民党军突然袭击。吴焕先在指挥部队抢占制高点的战斗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8岁。2009年9月10日,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3、杜中美杜中美(1899-1934),陕西省兴平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国民联军杨虎城部,任连政治指导员。1929年冬领导国民党独立第15旅第5连参加大冶兵变,加入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第5纵队,任第2支队大队党代表。1930年6月任红8军第3纵队支队政治委员。8月调任红8军第4师参谋长。1931年夏任红三军团第4师参谋长,参加了攻占长沙的战斗和中央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作战。1932年夏任红三军团第4师10团团长。1933年6月军团整编后,复任第4师参谋长。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杜中美仍担任红三军团第四师参谋长。他协助师长洪超指挥部队突破了敌人第一道封锁线。洪超师长牺牲后,他由协助师长张宗逊,指挥部队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和第三道封锁线。当中央红军通过敌人第三道封锁线后,蒋介石已判明红军突围的战略意图是沿五岭山脉,循红六军团故道,经兴安。全州西去。遂调集16个师77个团追剿红军,并下令粤、桂、黔军分头堵截,妄图围歼中央红军与湘江以东地区。国民党军利用湘江这一天然屏障,在江边修筑了140多座碉堡,集结重兵在此等候红军的到来。11月26日,红三军团遵照中革军委的部署,到达广西东北部文市一带。27日,红三军团第四师在张宗逊、杜中美的指挥下到达湘江以东地域,随即命令第十团于次日首先进至湘江东岸的兴安县界首地区。军团政治部主任袁国平指示第十团在界首以南的光华铺、枫山铺地区构筑工事,保障渡河点,担负掩护中央军委纵队和红九军团、红五军团渡过湘江的任务。杜中美亲自到第十团和沈述清团长一起研究作战部署,并命令部队立即进入阵地构筑工事。工事刚构造起来,敌军1个师又1个团的兵力即向红十团发起攻击,遭到红十团猛烈反击。30日,敌军以优势兵力轮番向红十团阵地发动多次冲击,战斗十分激烈。团长沈述清在指挥第一营实施反冲击的战斗中壮烈牺牲。当天下午,师参谋长杜中美亲自接任第十团团长职务。他指挥第十团指战员浴血奋战,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敌人的进攻。他号召指战员“坚决守住阵地,人在阵地在,一定要完成掩护中央机关和兄弟部队渡过湘江的任务”。接着,敌军又以1个师的兵力向红十团猛攻,战斗打得更加激烈,为了守住阵地他亲自到前沿指挥作战,在一个坡岗与敌军反复冲杀,争夺制高点。他负伤不下火线,坚持指挥战斗。指战员在师参谋长兼团长的率领和鼓舞下,更加英勇杀敌,终于又守住了阵地,胜利了完成了任务。不幸的是杜中美在指挥战斗中又身中数弹,光荣牺牲。战友们把他的遗体埋葬在湘江之畔。墓旁川流不息的滔滔江水的挺拔屹立的满山青松,象征着这位为革命而献身的红军师参谋长永垂不朽!4、洪超洪超,红军烈士。1909年出生在湖北省黄梅县一个农民家庭,1926年参加革命,1927年进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同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后随朱德、陈毅转战闽粤赣湘边地区。1928年1月,他随朱德参加湘南起义,4月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为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做出了贡献。长征前,洪超担任红3军团第4师师长。1934年10月20日,根据中革军委命令和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指示,时任红军第四师师长的洪超率部作为先头部队通过赣县塘坑口,向信丰新田百石村挺进,准备突破国民党军的第一道封锁线。当时虽然还没有“长征”一词,但这个师却成了中央红军长征的先锋。防守这一带防线的,是粤军总司令陈济棠指挥的广东军,沿线修筑了数量众多的碉堡,号称是“铜墙铁壁、坚不可摧”。与粤军数度交手的红军,对战胜眼前的守敌还是充满信心。按照部署,洪超亲自率红十团进军百石,黄克诚政委率红十一团、十二团等在侧翼打掩护,阻止敌人可能的增援。21日上午10时,红十团在团长沈述清、政委杨勇的指挥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抢占百石附近的制高点,架起机枪,向守敌发起猛烈的攻击。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越过铁丝网,翻过深深的壕沟,向高处的碉堡冲去。此时,驻在金鸡圩的敌人一个营企图增援百石,邓国清团长、张爱萍政委指挥的红十一团,谢嵩团长、苏振华政委指挥的红十二团一同出击,将敌击溃。百石守敌只有200多人,根本抵抗不住红军的猛攻,不久就弃守碉堡,收缩在村里一座建筑坚固的“万人祠”里,被红十团包围。红军要其投降,里面的粤军却不停地向外打枪,把喊话的红军战士打死。此时,洪超带着一个警卫排准备赶往红十一团与黄克诚政委会合,恰好路过这里。他马上到前沿观察,命令调集迫击炮消灭围墙内的敌人。话音刚落,便被围墙内的敌人射中头部,当场牺牲。5、罗南辉罗南辉(1908-1936),又名罗曼、罗敏,四川成都西郊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年曾在水烟铺当刨烟工。先后任川军江防军第28军第7混成旅起义军营长、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第一路警备大队长、中共川东特委军委书记、中共四川省委的锄奸小组组长、中共南充中心县委军委书记、中国工农红军第33军副军长、中国工农红军红五军副军长等职。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静宁会师。此时,国民党军胡宗南、毛炳文部在第三路军总司令朱绍良的指挥下,沿西(安)兰(州)公路追击红军。为确保会师部队的安全,红五军抢占西兰公路华家岭一带险要地形阻击敌人。华家岭是西兰公路咽喉之地,这里沟谷纵横,海拔接近2500米。10月21日的战斗比较顺利,红军轻松地消灭了敌人的先头部队。22日,战斗异常惨烈。战斗到22日黄昏,罗南辉指挥部队向会宁县大墩梁(为华家岭支脉)撤退时,不幸被敌炮弹击伤了胸部右侧和头部。23日,7架敌机追击轰炸,下午3时,指挥所被炸弹击中,年仅28岁的罗南辉不幸牺牲。罗南辉牺牲后,被安葬在会宁县大墩梁,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在那里修建了纪念碑,以缅怀这位传奇名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罗南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吴焕先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邓萍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洪超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杜中美

红军第一次反围剿至第五次反分别是什么时候

第一次:1930年12月上旬,国民党鄂豫皖三省“围剿”军共集结8个师3个旅近10万兵力,发动了对鄂豫皖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至1931年2月退守六安国民党第四十六师以第一、第二营为骨干武装起义,捣毁了六安县政府,取得胜利。至此国民党对皖西苏区发动的第一次“围剿”被彻底粉碎。第二次:1931年3月下旬,蒋介石限令5月下旬“完全肃清” 鄂豫皖区红军。至5月下旬,红军共歼敌5000余人,取得第二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第三次:1931年7月~9月,国民党组织3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围剿"。蒋介石亲任总司令, 赶赴南昌指挥,并请德、日、英军事顾问参与战事筹划。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仍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避敌主力,共歼敌7个师,17个团,俘15000余人,缴枪20000 支。第三次反“围剿”取得重大胜利。第四次:1932年12月,国民党赣粤闽边区“剿匪”总司令部调集近40万兵力,准备对中央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至1933年3月,红军经过黄陂、草台冈两仗,共歼敌近3个师,俘敌1万余人,缴枪万余支,基本上打破了敌人的第四次“围剿。第五次: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约50 万兵力,围攻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仓促应战。由于王明等“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红军苦战一年也未能打破敌人的“围剿”。1934 年10 月,红一方面军主力部队被迫撤出根据地,开始长征。

第五次反围剿双方的指挥者分别是谁

共:王明 国:蒋介石“围剿”与反“围剿”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敌我双方的主要斗争形式。国民党从1930年12月开始,对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妄图消灭红军,摧毁革命根据地。 前四次的反“围剿”斗争,在毛泽东正确军事思想指导下,均取得了胜利。第五次反“围剿”,由于受到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破坏,致使红军遭受了惨重的损失。 1933年9月底,蒋介石集中一百万兵力,自任总司令,对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大规模“围剿”。其中用于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兵力有50万人。这次“围剿”,敌人采取持久作战和堡垒主义的新方针。此时,毛泽东已经离开红军的领导岗位,中共临时中央直接领导这次反“围剿”战争。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秦邦宪)把军事指挥权完全交给了共产国际驻中国的军事顾问李德。而李德只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那种正规阵地战的经验,并不懂得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特点。他们反对“诱敌深入”,命令红军全线出击,企图实现“御敌于国门之外”,结果使红军辗转于敌军主力和堡垒之间,陷于被动地位。1934年1月,中共临时中央在江西瑞金召开了六届五中全会。这次会议把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推向了顶点。“左”倾冒险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得红军在反“围剿”战争中只能继续执行前一段的错误战略战术,从而在蒋介石重新发动的进攻面前遭到更为严重的损失。4月中旬,国民党军队集中优势兵力进攻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左”倾错误领导不顾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调集红军主力同敌人“决战”。经过18天的血战,部队遭受重大伤亡,广昌失守。7月,在敌人新的进攻面前,又兵分六路,全线防御。10月初,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相继失陷,中央根据地日益缩小。红军在根据地内粉碎敌人“围剿”的可能性已经完全丧失,中央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10月中旬,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8.6万多人撤离中央苏区,踏上向西突围的征途。这便是长征的开始。

红军时期五次反围剿列表分析

第一次反围剿1930年11月-1931年1月 ,毛泽东.朱德。 第二次反围剿1931年4月-5月, 毛泽东.朱德。 第三次反围剿1931年7月-9月 , 毛泽东.朱德。 第四次反围剿1933年2月-3月 ,朱德.周恩来。第五次反围剿1933年9月-1934年10月,博古,李德。

反围剿战役有几次?

第一次反围剿:1930年11月-1931年1月。第二次反围剿:1931年4月-5月 。第三次反围剿:1931年7月-9月。第四次反围剿:1933年2月-3月。第五次反围剿:1933年9月-1934年10月。从1934年8月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突破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层层封锁和围追堵截,行程25000里,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这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从此,开始了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转变,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第五次反围剿时工农红军摒弃了以往的什么战术?

,“左”倾是反“围剿”失败的最主要原因第二,在革命形势和党的任务问题上,他们在全国革命形势有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的时候,却过分强调全国性的“革命高潮”。第三,在革命发展道路问题上,他们轻视农村革命根据地和红军,把红军说成是“农民出身的泥腿子”。第四,在组织上,王明等实行宗派主义、惩办主义和党内斗争中的过火政策。第五,在军事上,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者,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开始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主动进攻敌人的巩固阵地,结果吃了败仗。扩展资料战争评价此战,持续1年之久,是我军战史上第一次重大的军事失败,其根本原因是战略指导上的失误,中央苏区军民全力以赴,为保卫苏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代价,给予国民党军大量杀伤。但由于中共中央实行错误的军事战略和作战原则,使这次反“围剿”作战始终处于被动,以致在红军遭到严重削弱、中央苏区大部丧失的情况下,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不过李德回忆说在国民党采取逐步结营稳扎稳打的前提下,如何进行游击战,这个问题没有得到回答

井冈山有几次反围剿

有五次:第一次反围剿1930年11月-1931年1月。 第二次反围剿1931年4月-5月。 第三次反围剿1931年7月-9月 。 第四次反围剿1933年2月-3月。第五次反围剿1933年9月-1934年10月。

在第五次反围剿前,中央苏区红军总兵力为多少人?

在第五次反围剿前,中央苏区红军总兵力最多时约10万人。一、1933年6月,中央苏区红一方面军撤销军一级建制,由军团直辖师。第1军团辖第1、第2、第3师;第3军团辖第4、第5、第6师;第5军团辖第13、第15师。连同第19、20、22、34师等地方部队共约10万人,这是中央苏区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前总兵力最多的时期。二、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总兵力减少到8.6万人,随即开始长征。

谁有红军五次反围剿的示意图啊?????

分类: 文化/艺术 >> 历史话题 问题描述: 无 解析: 鄂豫皖苏区第一次反围剿 : united/01ZGZZ/images/02JINDAI/eywsqd1cfwj 鄂豫皖苏区第二次反围剿 : united/01ZGZZ/images/02JINDAI/eywsqd2cfwj 中央红军第三次反围剿 : united/01ZGZZ/images/02JINDAI/d3cfwj第四次反围剿: xinjunshi/ziliao/UploadFiles/200412/20041212025245109 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united/01ZGZZ/images/02JINDAI/d5cfwj 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满意的,请发消息给我,并附上问题的连接,谢谢

历史上共有几次反围剿?

历史上共有五次反围剿。反“围剿”战争一般是指1930年-到1934年,是中国工农红军反击国民党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五次“围剿”的作战。1、第一次反“围剿”1930年10月,蒋介石集合10万兵力,采取“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战术,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围剿”。红一方面军4万人在毛泽东的领导下,采取“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共歼敌1.5万多人,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一次“围剿”。2、第二次反“围剿”1931年2月,国民党当局又调集20万军队,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术,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围剿”。红军3万人在毛泽东的指挥下,仍坚持“诱敌深入”的方针,集中兵力,各个歼灭。在5月中下旬,连续取得五场战斗的胜利,粉碎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3、第三次反“围剿”1931年7月,蒋介石亲自任总司令,随带英、日、德军事顾问,率兵30万人,依仗重兵,采用“长驱直入”战术,分三路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依然使用“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避敌主力,打其虚弱”,前后3个月,歼敌3万人,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三次“围剿”。此时,鄂豫皖、湘鄂西等革命根据地也取得了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使红军和根据地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1932年7月,蒋介石调集30万军队,发动了对鄂豫皖根据地的进攻。由于张国焘的错误领导,红四方面军数战不利,被迫撤离根据地。与此同时,国民党10万军队还向湘鄂西根据地发动进攻。红三军团在夏曦等人的错误指挥下,伤亡惨重,被迫转移到黔东。4、第四次反“围剿”1932年底,国民党调集30个师的兵力,分三路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红军在周恩来和朱德的指挥下,根据毛泽东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采取声东击西,大兵团伏击,集中优势兵力,坚决围歼的作战方针,消灭敌人3个师,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5、第五次反“围剿”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200多架飞机,采用“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方针,向各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对中央根据地,蒋介石动用50万兵力,分路“围剿”中央红军。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李德等人先推行“军事冒险主义”策略,后在敌人的猖狂进攻面前采取“拼命主义”,最后发展成“逃跑主义”,导致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突围转移,开始长征。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红军反“围剿”战争

第五次反围剿为什么失败

  一、南京国民政府1930年后,基本上控制了东南地区,逐渐与外国建立正常关系,经济呈现较好发展态势,日本侵华势头略缓。1933年6月,蒋介石开始部署第五次 “围剿”,依仗其武力优势(国民党军50万,红军10万;前者有大炮1200门,后者只有几十门),取缓进战略:修路,筑碉,稳扎稳打,步步推进。蒋估量“匪区纵横不过五百方里。如我军每日能进展二里,则不到一年,就可以完全占领匪区”。  二、军事上,面对堡垒中的敌人和愈益狭小的空间,红军反“围剿”作战已不适用诱敌深入战法,而运动战也难觅战机,犹如“猫儿守着玻璃缸里的鱼可望而不可得”(彭德怀语)。这次反“围剿”作战中,红军运用最多的就是后来备受诟病的“短促突击”战术。即以一部防御吸引敌军,将主力埋伏于附近,当敌军出现在我军前沿阵地时,主力“施行短促的突击及袭击,以便于堡垒前瓦解敌人”。李德、周恩来、项英、朱德都有同样主张,朱德、彭德怀、林彪也曾撰文论述。这是在战略被动大背景下一种寻求机动攻势防御的无可奈何的战术选择,虽有合理性,却不像李德和中革军委所期望的那样发挥巨大效应。  三、军事上受制于敌之外,还有内部瓶颈的制约。经过几年发展,中央苏区人力、物力、经济、政治资源都日益匮乏,红军生存和作战资源都面临极大挑战。加上国民党军严密封锁,两年之内苏区资源枯竭、师老兵疲、财尽民困。  四、1930年开始的肃反运动,造成了党政军群中许多精英被错杀,元气大伤。

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

背景: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共临时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虽然红军英勇奋战一年,付出重大伤亡,但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党中央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意义: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虽然有些短,应该蛮具体的

中国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背景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由于中共临时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虽然红军英勇奋战一年,付出重大伤亡,但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党中央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2、意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从1934年开始到1936年结束的长征,他们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是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凡人谱写出的英雄史诗。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强大队伍,长征中红军表现出的对革命的必胜信念和一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前进的巨大动力。长征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中国革命的航船终于有了一位能驾驭其进程的舵手!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为代表的一批党的领袖人物,长征的历史背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在王明的“左倾”错误指导下失败,被迫长征。u2002 历史意义:完成了战略转移,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宣传了党的宗旨,发扬了革命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王明“左”倾错误推行的恶果,是鄂豫皖、湘鄂西苏区的第四次反“围剿”和中央苏区、湘赣、湘鄂赣、闽浙赣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相继失败,红军遭受惨重损失,部队的建设受到严重破坏,党和红军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中央苏区反“围剿”的失败,改变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大格局,影响了其他苏区,使长征由局部演变为全局性的战略转移。扩展资料:80多年前,四路红军相继撤离苦心创建经营的苏区,跨越万水千山,历尽千辛万苦,胜利完成了这次决定中国命运的革命力量的战略大转移,创造了人间奇迹。伟大的创举必然顺应时代的需求。那么,红军长征是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红军长征是在中国面临民族危亡的危机、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情况下发生的。“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开始。1932年,日军向上海发动进攻,制造了“一二八”事变,进一步加快侵华步伐。1933年春,日军相继攻占山海关、热河,并侵占长城以北沿线部分地区,锋芒直指平津。日军加紧侵华,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益严重。团结御侮、抗日救亡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政治主题和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但蒋介石却逆历史潮流而动,顽固以“攘外必先安内”作为处理内外关系的基本国策,一再对日妥协,不断调集重兵“围剿”苏区和红军。1933年4月6日,蒋介石在《告各将领先清内匪再言抗日电》中宣称:“剿共”前线的将领“若复以北上抗日请命,而无意剿匪者”,“决不稍加姑息”;“侈言抗日”,“立斩无赦”。在蒋介石集团的不抵抗政策下,“一二八”抗战、长城抗战相继以失败告终。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形势下,蒋介石集团“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遭到国人不满和舆论谴责,甚至遭到了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一部分人和地方实力派的反对。发表于《独立评论》上的一篇题为《假如我是蒋介石》的文章,批评不抵抗政策是“最下流的自杀政策”,它使中国变成“一大块肥肉”,然后日本“一刀一刀的割去”。在广东的国民党中央委员致电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认为“今日事势,舍抵抗而外,实无其他救亡之道”,要求国民政府切实进行抗战。1933年5月,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随后收复了察哈尔省全部失地。正当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陷入被动之时,驻福建的国民党第19路军将领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联合国民党内李济深等反蒋势力,于1933年11月20日发动“福建事变”,公开宣布反蒋抗日。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原因

工作意愿反围剿失败的原因是错误方针的指导,红军和国民党之间的战力悬殊以及红军的资源短缺,不能供应作战需要,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而且人力之间差异巨大,这也是失败的主要原因;当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的封锁,被迫退入苏区基本区域进行保卫战时,这一弱点更暴露无遗,长期从事后勤工作的红军将领总结道,根据地人民竭尽全力,也不能保证及时供应,这也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1933年2月至3月,红一方面军(约7万人)在周恩来、朱德的指挥下,运用并发展以往反围剿的成功经验,粉碎国民党军40万兵力的分进合击,取得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并创造了红军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兵团伏击歼敌的范例。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约50万人的兵力,向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五次围剿。这次围剿,蒋介石确立了持久战与堡垒主义相结合的战略,用以守为攻、合围之法的战术,在苏区周围广筑碉堡。此时,历史背景是什么四次反围剿斗争考验和锻炼的红一方面军和中央苏区地方部队已发展到约10万人,如果战略战术得当,红军有可能粉碎敌人的围剿。可是,已在中共中央取得统治地位的左倾领导者,首先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当9月28日敌军攻占黎川之后,他们指挥红军仓促向敌人重兵扼守的堡垒地带进攻,结果连连失败,遭受到重大的伤亡。1934年1月下旬,蒋介石重新开始围剿。这时,左倾领导者完全放弃了红军擅长的在运动中歼敌的打法,从进攻中的冒险主义转为防御中的保守主义。他们命令红军在苏区的重要城镇和交通要道构筑碉堡,以阵地防御和阵前反冲击的短促突击战术,抗击敌人的进攻。结果,红军在阵地防御战和短促突击战斗中付出了重大的牺牲,却没能阻止敌人推进。7月上旬,敌人向苏区中心发起全面进攻。左倾领导者仍命令红军六路分兵、全线抵御。在激烈的战斗中,无数红军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中央苏区大部分丧失,形势危殆,红军被迫于1934年10月实行战略转移——长征。

第五次反围剿为什么会失败

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中,因盲目听从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的指挥,使红军伤亡惨重,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这就是博古负总责的时期,这时期犯过路线错误,但这个路线是共产国际的路线。博古在党的七次代表大会前与大会上大包大揽地检讨说:“我应向党所负的责任就在于执行了这个路线,而且在执行中把它发挥了,极端化了。”在1935年元月15日至17日召开的著名的遵义会议上,博古作了初步检讨,承认五次反“围剿”失败,撤出中央苏区,不能不开始长征。其间,1933年冬福建省发生了抗日反蒋的事变,博古赞成与福建合作,但因共产国际与党内多数领导人反对与福建人民政府合作,博古只好放弃个人意见,服从上级与服从多数而错失良机。扩展资料第五次反“围剿”历经时间最长,红军损失最大,教训最深刻。总之,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以及湘江之战的失败,给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中国革命几乎造成灭顶之灾,说是一场“浩劫”。此次反围剿,持续1年之久,中央苏区军民全力以赴,为保卫苏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代价,给予国民党军大量杀伤。但由于中共中央实行错误的军事战略和作战原则,使这次反围剿作战始终处于被动,以致在红军遭到严重削弱、中央苏区大部丧失的情况下,被迫进行长征。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共五次反“围剿”

为什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

直接原因是国民党围剿力度空前强大,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具体原因是由于博古李德的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指导,屡战失利。红军长征,是在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中国面临民族危亡的情况下发生的,也是在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发生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但国民党蒋介石仍顽固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调动100万大军“围剿”红军和各苏区,其中以50万兵力直逼中央苏区。在“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下,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最终失败,红军从而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什么是第五次反围剿战争?

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由于中共临时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虽然红军英勇奋战一年,付出重大伤亡,但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党中央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2、意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从1934年开始到1936年结束的长征,他们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是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凡人谱写出的英雄史诗。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强大队伍,长征中红军表现出的对革命的必胜信念和一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前进的巨大动力。长征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中国革命的航船终于有了一位能驾驭其进程的舵手!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为代表的一批党的领袖人物, 563 241

红军第5次反围剿的是哪年?

第五次反“围剿”是指从1933年9月25日开始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反对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的战役。 从1933年9月25日至1934年10月间,蒋介石调集约100万兵力,采取“堡垒主义”新战略,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这时,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红军中占据了统治地位,拒不接受毛泽东的正确建议,用阵地战代替游击战和运动战,用所谓“正规”战争代替人民战争,使红军完全陷于被动地位。经过一年苦战,终未取得反“围剿”的胜利。最后于1934年10月仓促命令中央领导机关和红军主力退出根据地。

反围剿是哪五次?

在国名党的四次围剿失败后,1933年9月25日开始的第五次围剿。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反对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的战役。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省南部、福建省西部地区,反击国民党军50万兵力“围剿”中央苏区的战役。“第五次围剿”蒋介石发动的是整体战,不仅是军事上的稳扎稳打“堡垒主义”,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针对红军进行全方位的打压,,红军前四次反围剿以少胜多,第五次王明博古等人犯了骄傲自大错误,分散兵力全面突围,没有显示出红军的优势,反倒暴露缺点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利,为了保存革命的力量,红军从而走上了大迁移的道路,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五次反围剿分别发生在什么时期

第一次反围剿:1930年11月-1931年1月。第二次反围剿:1931年4月-5月 。第三次反围剿:1931年7月-9月。第四次反围剿:1933年2月-3月。第五次反围剿:1933年9月-1934年10月。从1934年8月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突破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层层封锁和围追堵截,行程25000里,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这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从此,开始了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转变,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扩展资料反围剿的战争评价:此战,持续1年之久,是我军战史上第一次重大的军事失败,其根本原因是战略指导上的失误,中央苏区军民全力以赴,为保卫苏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代价,给予国民党军大量杀伤。但由于中共中央实行错误的军事战略和作战原则,使这次反“围剿”作战始终处于被动,以致在红军遭到严重削弱、中央苏区大部丧失的情况下,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不过李德回忆说在国民党采取逐步结营稳扎稳打的前提下,如何进行游击战,这个问题没有得到回答。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共五次反“围剿”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是什么时候开始?

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由于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又名华夫,原名奥托·布劳恩,德国共产党党员),先是实行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后又实行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致使红军屡战失利,苏区日渐缩小。10月初,国民党军向中央苏区的中心区域进攻,迅速占领了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红军的机动回旋余地更加缩小,在苏区内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已无可能,于是被迫退出苏区,进行长征。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扩展资料:长征的阶段:1、红一方面军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1934年10月初,博古等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领导人决定放弃中央苏区,将中央红军主力及中共中央机构向西转移至湖南西部与红二、六军团会合,这一决定未经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2、红四方面军红四方面军是工农红军主力之一,由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领导,1931年11月7日成立于鄂豫皖苏区。1932年5月遭受国民党军围剿,于9月突围西行五千里,于12月过大巴山入川北,1933年1月占领通江,建立川陕根据地,这是第一支长征的红军。3、红二方面军红2、红6军团长征,同缸四方面军在甘孜地区会师1935年9月,国民党军130多个团对湘鄂川黔苏区进行新的“围剿”。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和军委分会决定,红军转到外线寻求机动,创建新苏区。4、红二十五军红二十五军1931年10月成立于鄂豫皖苏区,1934年10月按照中共中央指示,红二十五军主力和鄂豫皖省委从河南省罗山县向西转移,进入陕南,11月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此时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参谋长戴季英、政治委员吴焕先、政治部主任郑位三。5、三大主力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保存了力量约3万人

五次反围剿的时间

第一次反围剿:1930年11月-1931年1月。第二次反围剿:1931年4月-5月 。第三次反围剿:1931年7月-9月。第四次反围剿:1933年2月-3月。第五次反围剿:1933年9月-1934年10月。从1934年8月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突破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层层封锁和围追堵截,行程25000里,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这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从此,开始了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转变,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扩展资料战争背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红军经过三年艰苦曲折的游击战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多次“进剿”与“会剿”,至1930年夏,中国工农红军已发展到约10万人,在十余个省先后开辟了大小十多块革命根据地。中国工农红军的迅速发展和革命根据地的日益扩大,特别是李立三“左”倾冒除主义的军事行动,震动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蒋冯阎军阀混战刚刚结束,蒋介石就调集军队,对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的反革命“围剿”。中央根据地是敌人“围剿”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