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理论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为什么说公平理论具有过程型激励的特点?

----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学生评价研究宣化区新华路小学校长 贾玉涛宣化区教师进修学校 霍 庆教育思想是全面推动教育进步的先导工程,教育思想蕴含在课程理念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当中。它体现着历史先进文化的传承,也体现着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本文以“有奖无类”命题,旨在以先进的理念为基础,展示笔者的教育思想与教学实践,是笔者“褒奖教育”实践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问题的提出以往我们的任何一级,任何一次评奖、授奖,受到奖励的只是一小部分人,剩下的一大部分,由于名额和条件所限就被压下来了。从本质上说,这是违背教育公平性原则的。笔者在九十年代搞愉快教育实践时,试图突破这个比例问题,但当时搞大的授奖活动,最高没超过80%。剩下的20%多的学生,将如何面对呢?他们是不是就是所谓的“差生”呢?能不能让100%的学生受到奖励?100%学生受奖的支撑是什么?如此这样,是不是就能够消灭掉我们过去惯用的“差生”的概念呢?在这个问题的实践探索中,笔者大胆地把孔夫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引用到了学生评价的层面,尝试了“有奖无类”的做法,学生的群体与个体发展出现了崭新的面貌。二、理论基础1、多元智力的启示传统的智能理论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长期以来在关于智力及其性质的结构的问题上,心理学家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观点。在不断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当代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出版了他的力作《心智的结构》一书,提出了他的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界、心理学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被人们普遍接纳。加德纳认为,一方面,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另一方面,智力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人都存在着“优势智力”,有的人智力组合的较全面,有的人较为单一。多元智力理论是素质教育的最佳诠释,也是笔者“有奖无类”教育评价实践的重要理论基础。2、激励理论的启示学校管理心理学有两个重要的基础理论,一个是激励理论,一个是挫伤理论,在这里笔者仅涉及“全面激励理论”中的“全员激励”。所谓全员激励即动员全体师生员工参与激励,形成他励、自励、互励相统一的格局,取代以往上励下受单向行为,管理者一人激励的局面。“有奖无类”的提出与激励理论是合拍的,回避了挫伤理论。三、实践操作1、操作点笔者迄今实践的“有奖无类”,是仅就学生层面展开的。在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在课堂上学生要系统接受各门学科的知识,在此过程中各种学习能力,各种心理品质得以强化训练。在这里我们先把思维定格在某学科的一节课上,或某一项具体的活动当中,我们暂且把这一节课分为“教学、练习、反馈、评价”四个阶段。这里我们暂且把前三个阶段隐去,把目标锁定在“评价”这一环节,笔者试图在这一环节给学生公正、平等、全员、全面的评价,全员授奖,积极尝试有奖无类的教育观。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学年要以学校的名誉搞两次大的表彰授奖活动。一次是“六一”儿童节,一次是元旦。每次孩子们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德、智、体、美、心理等各个方面需要给予总结、评比、表彰、奖励,以此算做对学生的阶段性评价,使学生的心理得以调节,把学生推上一个新的平台,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选定新的目标。这两次评奖、授奖的全程权且先称为操做点。2、有奖无类的内含在经历了历史的传承和现代科学的研究之后,既然百分之百的学生都能走进学校接受教育,就应该有百分之百的学生参与学校教育的全程,从理论上讲也就应该有百分之百的学生接受表彰和奖励,而不是批评与挫折。这是学生的权力,也是教育发展到今天赋予学校教育的一种责任和义务。笔者所在的学校取消了三好学生的评选,取消了规范生的评选,把学生的表现分解为若干个单项,由班级制定一定的标准,再由学生自由认定自己的优秀单项,有多少单项就评定为多少单项的优秀。其中有十几项核心单项,如果核心单项都是优秀,那么这个学生就是“全优生”。然后由学校和班级统一授奖,奖品一律是一张奖状,全优生另有物质奖励。百分之百的学生拿到奖状,足以涵盖有奖无类的全部内容。而奖状的含金量不同,又使全优生、特长生得以充分展示,基本实现了精英与大众的“合拍”,大众与精英的“合流”。3、下面是2004年学校六一表彰书面说明书,从中可以详析“有奖无类”的基本内容。宣化区回民小学 “六一”奖励奖项评选名目参考1、各科成绩优秀生 2、书写优秀生3、习作优秀生 4、小演讲员5、读书小博士 6、遵章守纪生7、关心集体生 8、互助友爱生9、区运会优秀运动员 10、NBA预选队员11、文艺骨干 12、电脑小博士13、学习进步生 14、读书爱好者15、尊敬师长生 16、孝敬父母生17、热爱劳动生 18、体育达标生19、体育爱好者 20、“把法带回家”活动先进个人 21、书法、美术参赛优胜者 22、小巧手23、环保小卫士 24、万事通先生备注:1、各班主任老师根据学校评奖名目具体细化某些奖励的内容。2、由学生自行填报,够几项填几项,小组审议,班级通过。3、前十二项均有的学生为“全优学生”。4、按学生被确定项目多少报前50%的学生,由学校奖励。剩下的50%学生为班级奖励。5、有多少项就定为多少项优秀生。四、过程及其特点1、全员性有奖无类的提出和操作意即面向全体学生,不留一个“差生”,不搞一票否决,底线很高,人人都能受奖。不因某个学生在评奖时期有“不规矩”的表现,而被无情地刷掉,也不因哪位学生跟老师走的近与同学关系好而奖次提高。全员底线保持公平,上线个人去争取,保证了全体学生都能有一个健康良好的心态。2、全面性因为是单项设奖,分项细致,而且奖项内又有程度不同的分项,所以每个学生在寻找个人的对应奖项时既不是高不可攀,又有继续努力的目标。如在读书这个奖项中,学校的统一概念是“小读者”,然后把小读者又分成(1)读书小博士(2)读书爱好者,当然前者就比后者要求高,根据年级的不同,前者有一定的数量和质量限制。后者只要求你想读书,爱读书就可以了。即使有个别人不爱读书,又想得这个奖,悄悄给自己报上了,他也会产生许多想法,多次正强化之后,他是会热爱读书的。再如体育,学校分四个梯次(1)NBA预选队员(学校篮球队员),(2)运动队优秀运动员,(3)达标生,(4)体育爱好者。根据个人不同的情况对号入座。但是各班全优生的认定要从每一类奖项中的前一两个奖励中占位多的人员中选取。3、单项中的全员追求意识有奖无类的教育思想贯彻在学生的评价和奖励过程中,在孩子们的内心和行为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它如同考试这个指挥棒一样,引领着学生的发展和变化。还以体育方面设的单项奖而言,一部分学生得不上高一层的奖励,能保持体育爱好者的“尊严”,也很惬意,而有些学生对这个“NBA预选队员”情有独钟。虽然自己不是学校篮球队队员,虽然这次没得上这个奖励,但他们却咬紧牙关,天天练篮球,天天找体育老师要参加学校篮球队,一定要进军“NBA预选队员”这个层次,追求意识相当强烈。其它奖项中一经分了层次,也有许多同学不甘示弱,努力争取。孩子们的精神受到了鼓舞,动力倍增,有奖无类的教育手段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五、效果及其评价1、自我评价笔者通过实践体会到,有奖无类的教育观实现了正强化的作用,基本上消灭了“差生”这个概念。优生追求全优,差生亦有目标,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这是符合21世纪新的教育理念下的培养模式的。所以在学校能够控制的教育领域内,毫无掩饰地增大激励褒奖的因素,对于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是致关重要的,这对于培养孩子一生乐观向上的情绪都是不可估量的。同时使得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乐于对每一位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并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重新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拓展学生的潜能。2、社会评价笔者所在的学校由于较好地贯彻了有奖无类的教育思想,教师树立了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和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了灵活多样的"评价观"。孩子们在校园中充分感受到了情和爱,感受到了教育对他们的支撑,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观,健康人格得以养成。2003年,教育系统搞“三满意”评选活动,经过群众及测评员,机关干部多次打分测评,笔者所在的学校被评为市级“行风评比先进单位”,“群众最满意的学校”。3、科学评价新课标的学生评价强调:评价的作用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位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当我们用“有奖无类”的目光来看新课标的学生评价时,我们发现“有奖无类”评价思想与新课程中学生评价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并且为"关注学生个体间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发展的不均衡性,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的实践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