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赏析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关雎赏析

此诗依郑玄分为五章,每章四句。首章,以雎鸠和鸣比兴,引出一位幽闲的好姑娘,她正是君子适宜的配偶。次章,以采荇为喻,采到如意的荇菜不容易,求得“窈窕淑女”也不容易,不管醒着还是睡着都在追求她。三章,接着二章递进一层,求之既不可得,则更加深了对她的思念,不管醒着还是睡着都在想她(“服”,怀也)。这思念是如此悠长,以致辗转反侧不能入睡了。四章五章,复以采荇为喻,想象一旦求得她,则必以和美的音乐迎接她,使她高兴。全诗以追求和思念为主旋律,展示了一个男子的痴情,中和平正中含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激情,代表了《诗经》的总体风格。

国风·周南·关雎赏析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_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国风·周南·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虽然从性质上判断,一些神话故事产生的年代应该还要早些,但作为书面记载,却是较迟的事情。所以差不多可以说,一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此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首章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地相思与追求。全诗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诗经》的时代是对贵族的泛称,而且这位“君子”家备琴瑟钟鼓之乐,那是要有相当的地位的。以前常把这诗解释为“民间情歌”,恐怕不对头,它所描绘的应该是贵族阶层的生活。另外,说它是情爱诗当然不错,但恐怕也不是一般的爱情诗。这原来是一首婚礼上的歌曲,是男方家庭赞美新娘、祝颂婚姻美好的。《诗经·国风》中的很多歌谣,都是既具有一般的抒情意味、娱乐功能,又兼有礼仪上的实用性,只是有些诗原来派什么用处后人不清楚了,就仅当作普通的歌曲来看待。把《关雎》当作婚礼上的歌来看,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唱到“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也是喜气洋洋的,很合适的,当然这首诗本身,还是以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的形态出现的。之所以如此,大抵与在一般婚姻关系中男方是主动的一方有关。就是在现代,一个姑娘看上个小伙,也总要等他先开口,古人更是如此。娶个新娘回来,夸她是个美丽又贤淑的好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说自己曾经想她想得害了相思病,必定很讨新娘的欢喜。然后在一片琴瑟钟鼓之乐中,彼此的感情相互靠近,美满的婚姻就从这里开了头。即使单从诗的情绪结构来说,从见关雎而思淑女,到结成琴瑟之好,中间一番周折也是必要的:得来不易的东西,才特别可贵,特别让人高兴。这首诗可以被当作表现夫妇之德的典范,主要是由于有这些特点:首先,它所写的爱情,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婚姻目的,最终又归结于婚姻的美满,不是青年男女之问短暂的邂逅、一时的激情。这种明确指向婚姻、表示负责任的爱情,更为社会所赞同。其次,它所写的男女双方,乃是“君子”和“淑女”,表明这是一种与美德相联系的结合。“君子”是兼有地位和德行双重意义的,而“窈窕淑女”,也是兼说体貌之美和德行之善。这里“君子”与“淑女”的结合,代表了一种婚姻理想。再次,是诗歌所写恋爱行为的节制性。细读可以注意到,这诗虽是写男方对女方的追求,但丝毫没有涉及双方的直接接触。“淑女”固然没有什么动作表现出来,“君子”的相思,也只是独自在那里“辗转反侧”,什么攀墙折柳之类的事情,好像完全不曾想到,爱得很守规矩。这样一种恋爱,既有真实的颇为深厚的感情(这对情诗而言是很重要的),又表露得平和而有分寸,对于读者所产生的感动,也不致过于激烈。以上种种特点,恐怕确实同此诗原来是贵族婚礼上的歌曲有关,那种场合,要求有一种与主人的身份地位相称的有节制的欢乐气氛。而孔子从中看到了一种具有广泛意义的中和之美,借以提倡他所尊奉的自我克制、重视道德修养的人生态度,《毛诗序》则把它推许为可以“风天下而正夫妇”的道德教材。这两者视角有些不同,但在根本上仍有一致之处。古之儒者重视夫妇之德,有其很深的道理。在第一层意义上说,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在古代,这一基本单元的和谐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意义至为重大。在第二层意义上,所谓“夫妇之德”,实际兼指有关男女问题的一切方面。“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孔子也知道这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饮食之欲比较简单(当然首先要有饭吃),而男女之欲引起的情绪活动要复杂、活跃、强烈得多,它对生活规范、社会秩序的潜在危险也大得多,孔子也曾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论语》)所以一切克制、一切修养,都首先要从男女之欲开始。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克制到什么程度为合适,却是复杂的问题,这里牵涉到社会物质生产水平、政治结构、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也牵涉到时代条件的变化。当一个社会试图对个人权利采取彻底否定态度时,在这方面首先会出现严厉禁制。相反,当一个社会处于变动时期、旧有道德规范遭到破坏时,也首先在这方面出现恣肆放流的情形。回到《关雎》,它所歌颂的,是一种感情克制、行为谨慎、以婚姻和谐为目标的爱情,所以儒者觉得这是很好的典范,是“正夫妇”并由此引导广泛的德行的教材。由于《关雎》既承认男女之爱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有要求对这种感情加以克制,使其符合于社会的美德,后世之人往往各取所需的一端,加以引申发挥,而反抗封建礼教的非人性压迫的人们,也常打着《关雎》的权威旗帜,来伸张满足个人情感的权利。所谓“诗无达诂”,于《关雎》则可见一斑。参考资料:1、 骆玉明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6.2、 晁福林.从上博简《诗论》看《关雎》的主旨.中国文化研究,2008(02).

急求200字的关雎赏析!在线等

作者以雎鸠起兴,生动形象地表明他的爱情纯洁而又真诚。也暗示了淑女具有贞洁的品德。用“窈窕”“淑”来形容这个女子,直接赞扬了女子的文静美丽和善良,这交代了男子追求她的根本原因。君子好逑显示了这个男子的坦率自然,毫无顾忌,也显示了民歌的朴实清新的风格。“参差荇菜,左右流之”既进一步刻画了姑娘窈窕之色,又突出赞美了她的勤劳。此处“流”字用得极妙,使满篇生辉,极写少女顺着水流忽而侧身向左,忽而侧身向右地采摘荇菜的忙碌和姿态的优美,使全篇充满了动感和生机。“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游哉,辗转反侧。”这是思念情人的心理活动的描写,极其生动、逼真、形象。“悠哉”叠用,深刻地表达了这个男子长夜不寐、绵绵不断的忧思;连用两个“悠”字,把他长夜难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苦表达得淋漓尽致,把这种炽热的渴望之情入木三分地揭示出来。后两章写求之既得的喜悦。“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既描写了君子和淑女结为伉俪之好时那种载歌载舞、尽兴狂欢的场面,又把青年人愿望实现后相处和谐、相亲相爱的欢乐感情深刻地表现了出来。值得注意的是,“琴瑟”“钟鼓”的热闹情景并非已然的事实,而是“君子”由“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而生出来的幻想。描绘出这一美满结合,进一步突出了“君子”对“淑女”的爱慕思念之深。这一结婚的热闹场面的描写,表达了青年男子对婚恋的希求和良好愿望。

关雎赏析

《国风·周南·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虽然从性质上判断,一些神话故事产生的年代应该还要早些,但作为书面记载,却是较迟的事情。所以差不多可以说,一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此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首章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地相思与追求。全诗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诗经》的时代是对贵族的泛称,而且这位“君子”家备琴瑟钟鼓之乐,那是要有相当的地位的。以前常把这诗解释为“民间情歌”,恐怕不对头,它所描绘的应该是贵族阶层的生活。另外,说它是情爱诗当然不错,但恐怕也不是一般的爱情诗。这原来是一首婚礼上的歌曲,是男方家庭赞美新娘、祝颂婚姻美好的。《诗经·国风》中的很多歌谣,都是既具有一般的抒情意味、娱乐功能,又兼有礼仪上的实用性,只是有些诗原来派什么用处后人不清楚了,就仅当作普通的歌曲来看待。把《关雎》当作婚礼上的歌来看,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唱到“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也是喜气洋洋的,很合适的,当然这首诗本身,还是以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的形态出现的。之所以如此,大抵与在一般婚姻关系中男方是主动的一方有关。就是在现代,一个姑娘看上个小伙,也总要等他先开口,古人更是如此。娶个新娘回来,夸她是个美丽又贤淑的好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说自己曾经想她想得害了相思病,必定很讨新娘的欢喜。然后在一片琴瑟钟鼓之乐中,彼此的感情相互靠近,美满的婚姻就从这里开了头。即使单从诗的情绪结构来说,从见关雎而思淑女,到结成琴瑟之好,中间一番周折也是必要的:得来不易的东西,才特别可贵,特别让人高兴。这首诗可以被当作表现夫妇之德的典范,主要是由于有这些特点:首先,它所写的爱情,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婚姻目的,最终又归结于婚姻的美满,不是青年男女之问短暂的邂逅、一时的激情。这种明确指向婚姻、表示负责任的爱情,更为社会所赞同。其次,它所写的男女双方,乃是“君子”和“淑女”,表明这是一种与美德相联系的结合。“君子”是兼有地位和德行双重意义的,而“窈窕淑女”,也是兼说体貌之美和德行之善。这里“君子”与“淑女”的结合,代表了一种婚姻理想。再次,是诗歌所写恋爱行为的节制性。细读可以注意到,这诗虽是写男方对女方的追求,但丝毫没有涉及双方的直接接触。“淑女”固然没有什么动作表现出来,“君子”的相思,也只是独自在那里“辗转反侧”,什么攀墙折柳之类的事情,好像完全不曾想到,爱得很守规矩。这样一种恋爱,既有真实的颇为深厚的感情(这对情诗而言是很重要的),又表露得平和而有分寸,对于读者所产生的感动,也不致过于激烈。以上种种特点,恐怕确实同此诗原来是贵族婚礼上的歌曲有关,那种场合,要求有一种与主人的身份地位相称的有节制的欢乐气氛。而孔子从中看到了一种具有广泛意义的中和之美,借以提倡他所尊奉的自我克制、重视道德修养的人生态度,《毛诗序》则把它推许为可以“风天下而正夫妇”的道德教材。这两者视角有些不同,但在根本上仍有一致之处。古之儒者重视夫妇之德,有其很深的道理。在第一层意义上说,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在古代,这一基本单元的和谐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意义至为重大。在第二层意义上,所谓“夫妇之德”,实际兼指有关男女问题的一切方面。“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孔子也知道这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饮食之欲比较简单(当然首先要有饭吃),而男女之欲引起的情绪活动要复杂、活跃、强烈得多,它对生活规范、社会秩序的潜在危险也大得多,孔子也曾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论语》)所以一切克制、一切修养,都首先要从男女之欲开始。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克制到什么程度为合适,却是复杂的问题,这里牵涉到社会物质生产水平、政治结构、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也牵涉到时代条件的变化。当一个社会试图对个人权利采取彻底否定态度时,在这方面首先会出现严厉禁制。相反,当一个社会处于变动时期、旧有道德规范遭到破坏时,也首先在这方面出现恣肆放流的情形。回到《关雎》,它所歌颂的,是一种感情克制、行为谨慎、以婚姻和谐为目标的爱情,所以儒者觉得这是很好的典范,是“正夫妇”并由此引导广泛的德行的教材。由于《关雎》既承认男女之爱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又要求对这种感情加以克制,使其符合于社会的美德,后世之人往往各取所需的一端,加以引申发挥,而反抗封建礼教的非人性压迫的人们,也常打着《关雎》的权威旗帜,来伸张满足个人情感的权利。所谓“诗无达诂”,于《关雎》则可见一斑。

读诗经周南关雎赏析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读诗经周南关雎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原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赏析 即使《毛诗序》认为它是在歌咏“后妃之德”,依然不能掩盖诗中真挚的淳朴的爱情。我想,在当今这样一个盛行快餐文化的时代,这种真挚的相思和情爱变得越来越模糊,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似寒冰般的冷眼。真挚的爱情在如今的这个时代真的变得如此的艰深吗? 不得而知。但最起码,我们的老祖宗深深的知道: 爱情,就是异性知己的最佳的最完美的体现和结合。正所谓,为知己者容,为知己者死。记得是《上邪》中,有这样的诗句“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我想当代的恋人们,也仅仅只有在给自己的恋人的手机短信中才会偶尔引用到吧。寤寐思服,似乎也已经离我们的时代很遥远了。辗转反侧,更是早已经遗忘在历史的一隅。爱情,是自身生命的最高境界的体验,不珍视爱情,也绝无法得到真挚的爱情。 周南,指的是“南音”,即南方的音乐,具体应该是湖北一带的音乐,因此,诗中开篇即提雎鸠,荇菜等江南特有的动植物(也或许是即兴而至之作),使其富有江南水乡独特的气息和韵味,也使得诗歌更加的含蓄优美。对于《关雎》一诗,我认为其主题内容应该是讲的一个男子在遇到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后,由对其追求,不得,最后得到的这样一个恋爱的过程。雎鸠鸟是一种传说中的永生相伴的一种水鸟,而“关关”则是这种水鸟雌雄双鸟相对啼鸣的声响。由此即能看出男子对爱慕的女子的一片痴心,以及当时社会对爱情的认知,即忠贞的,永恒的。“在河之洲”虽言雎鸠鸟,实点出了这名男子与年轻美丽女子最终结合的地点,在河之畔。而河水则暗喻女子的温柔和美丽。在《红楼梦》中,书中人物贾宝玉称“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由此可以推出,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女性,性情应该像水一样的温柔,明净。而第二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则进一步阐述了当时社会评判一个女子是否优秀的重要依据,第一个标准是外部的美丽即窈窕,指的是女子端庄文静且面容清秀,身材良好。而第二个评判标准是内在的美丽即淑女,指的是善良的本性。而要注意的是,在这两个条件中,外部的美是占首位的,也就是说,自古以来选择伴侣就更偏重于女子的外貌,但是女子自身的修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只不过略次于外貌。这就是为什么男子在河之洲初遇女子就爱上她的一个原因。这也同《红楼梦》中所阐述的贾府婚配的原则基本相同,由此可以说,这两点评判标准是中国几千年来评价妇人的最核心的要素。就本诗而言,此句也暗示了将来这对男女最终的命运是喜结良缘的,因为“逑”直译是配偶的意思,实际就是伴侣。而只有结婚以后,称相爱的对方才为伴侣,即文中的“逑”。荇菜,我们知道是一种水生的可食用的植物,而“参差”二字不仅说明荇菜高低不均匀,而且反应了荇菜的优劣不同,“流”,“采”,“芼”三个动词均为“采摘”的意味,在诗词中属于变文谐韵,反复韵唱。显然这个词的出现不是偶然的。那么为什么对这个采摘如此情有独中呢? “采”不仅仅是单纯的收集,还表示有选择性的。在良莠不齐的参差的荇菜中间选择摘采那些好的来食用,这就直接引起了下面一句“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为什么男子要不断的去追求,因为她是一位优秀的女性,是“窈窕淑女”。男子通过不停的选择,终于发现了这位“窈窕淑女”,因此要去追求她。“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什么是“求之不得”? 就是在男子有所行动之后,对女子有所表示爱慕之后,并没有打动芳心,叫“求之不得”,如果没有行动,就没有“求”。这是第一次追求,结果是失败。“寤寐思服”,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思”,解释为思念,想念。是男子没有追求到,心里压抑,不断的对女子产生思念,因此早晚,无论在做什么都在思念,茶不思,饭不香。第二层,“思”,理解为思考之意。他是在积极策划第二次的追求,他在反思为什么第一次没有追求到,总结经验教训。因此又有了后面的.两次追求。“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将“寤寐思服”表现的更加的具体和形象化,不仅仅是寝食不安,简直就是坐卧不宁,精神恍惚。这不可不谓“痴”,与前面的雎鸠雌雄双鸟关关的啼叫形成了一次呼应。在思考之后,第二次追求,采用了什么谋略呢? “琴瑟友之”。“琴”,指古琴,在先秦以前,即3000多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而“瑟”,同古琴一样也是一种弦乐器,现在所用的瑟,一般为二十五弦或十六弦的琴。弦乐器所奏的音乐含蓄,优雅。为什么选择使用弦乐器来表达这种情感呢? 可能是一种试探性的进攻,是否能用音乐能打动女子的心。“友”这里作动词讲,理解为亲近之意。用弦乐来亲近自己爱慕的女子,显然是有所收获的,女子愿意通过音乐来与之亲近,相互都想进一步加深了解,但是到此还是没有追求到。这就是第二次追求,男子所采用的是以音乐作为相互了解的媒介的谋略。下面我们来看第三次追求。第三次追求又如何呢? “钟鼓乐之”,在是第二次追求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追求。“钟”和“鼓”又是两种乐器。这里的钟,应该是金钟一类的乐器,而鼓,应该是大鼓一类的乐器。两样乐器均为打击乐类的乐器,比之弦乐器的声效,更加的热烈,更加的坦白。或许,此刻男子已经向女子我完全的袒露了胸襟。这里用的动词是“乐”,通“悦”,为愉悦,快乐之意。用打击乐来使姑娘感到高兴、快乐。比之前面的仅仅是互相亲近,互相接触,互相了解,更进了一层。我推测,这对青年男女此刻应该是已经进入了恋爱的阶段。我们为这对恋人表示深深的祝福,因为远在千年之后,他们的后辈——我们已经很难再找寻到这样纯情的爱了。 在远古的中华大地,表达爱情的最佳的方式是音乐,而不是现在的999朵玫瑰花和碳黑般的巧克力。因此他“琴瑟友”,因此他“钟鼓乐”。真的是时代在进步? 在发展? 或许是,或许又不是。玫瑰花,巧克力固然也是爱情的象征,但是中国,最起码在中国的历史上爱情是最圣洁和最高贵的,是任何事物也无法与之相比的。而只有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才有可能酝酿出深沉的爱,像蜜蜂酿蜜般的爱。而与心交流,与情相碰的媒介便是音乐。一个是遥远的牵牛星,一个是姣姣的河汉女。而使两颗火热的心,两份激荡的情相连的就是那音乐飞驾的永恒的天桥。 我愿意找寻这样一份深沉的爱,一份值得永远珍藏在心灵最深处的爱,一份用生命沉淀的沉甸甸的爱。我苦苦的找寻着,寻觅着……

诗经关雎赏析

  导语:《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诗经关雎赏析范文,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诗经关雎赏析范文(1)   这首诗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可以被当作表现夫妇之德的典范呢?首先,它所写的爱情,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婚姻目的,最终又归结于婚姻的美满,不是青年男女之问短暂的邂逅、一时的激情。这种明确指向婚姻、表示负责任的爱情,更为社会所赞同。其次,它所写的男女双方,乃是君子和淑女,表明这是一种与美德相联系的结合。君子是兼有地位和德行双重意义的,而窈窕淑女,也是兼说体貌之美和德行之善。这里君子与淑女的结合,代表了一种婚姻理想。再次,是诗歌所写恋爱行为的节制性。细读可以注意到,这诗虽是写男方对女方的追求,但丝毫没有涉及双方的直接接触。淑女固然没有什么动作表现出来,君子的相思,也只是独自在那里辗转反侧,什么攀墙折柳之类的事情,好像完全不曾想到,爱得很守规矩。这样一种恋爱,既有真实的颇为深厚的感情的(这对情诗而言是很重要的),又表露得平和而有分寸,对于读者所产生的感动,也不致过于激烈的。以上种种特点,恐怕确实同此诗原来是贵族婚礼上的歌曲有关,那种场合,要求有一种与主人的身份地位相称的有节制的欢乐气氛。而孔子从中看到了一种具有广泛意义的中和之美,借以提倡他所尊奉的自我克制、重视道德修养的人生态度,《毛诗序》则把它推许为可以风天下而正夫妇的道德教材。这两者视角有些不同的,但在根本上仍有一致之处。   古之儒者重视夫妇之德,有其很深的道理。在第一层意义上说,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在古代,这一基本单元的和谐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意义至为重大。在第二层意义上,所谓夫妇之德,实际兼指有关男女问题的一切方面。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札记·礼运》),孔夫子也知道这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饮食之欲比较简单(当然首先要有饭吃),而男女之欲引起的情绪活动要复杂、活跃、强烈得多,它对生活规范、社会秩序的潜在危险也大得多,老夫子也曾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论语》)所以一切克制、一切修养,都首先要从男女之欲开始。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克制到什么程度为合适,却是复杂的问题,这里牵涉到社会物质生产水平、政治结构、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也牵涉到时代条件的变化。当一个社会试图对个人权利采取彻底否定态度时,在这方面首先会出现严厉禁制。相反,当一个社会处于变动时期、旧有道德规范遭到破坏时,也首先在这方面出现恣肆放流的情形。回到《关雎》,它所歌颂的,是一种感情克制、行为谨慎、以婚姻和谐为目标的爱情,所以儒者觉得这是很好的典范,是正夫妇并由此引导广泛的德行的教材。   诗经关雎赏析范文(2)   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虽然从性质上判断,一些神话故事产生的年代应该还要早些,但作为书面记载,却是较迟的事情。所以差不多可以说,你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   当初编纂《诗经》的人,在诗篇的排列上是否有某种用意呢?这已不得而知。但至少后人的理解,并不认为《关雎》是随便排列在首位的。孔子《论语》中多次提到《诗》(即《诗经》),但作出具体评价的作品,却只有《关雎》一篇,谓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他看来,《关雎》是表现中庸之德的典范。而汉儒的《毛诗序》又说:《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这里牵涉到中国古代的一种伦理思想:在古人看来,夫妇为人伦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须以夫妇之德为基础。《毛诗序》的作者认为,《关雎》在这方面具有典范意义,所以才被列为《风》之始。它可以用来感化天下,既适用于乡人即普通百姓的,也适用于邦国即统治阶层。如此说来,《关雎》之义大矣!这种理解究竟有多少道理呢?我们暂且撇下,先从诗歌本身说起。   《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的,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诗经》的时代是对贵族的泛称,而且这位君子家备琴瑟钟鼓之乐,那是要有相当的地位的。以前常把这诗解释为民间情歌,恐怕不对头,它所描绘的显然是贵族阶层的生活。另外,说它是情爱诗当然不错,但恐怕也不是一般的爱情诗。据我看来,这原来是一首婚礼上的歌曲,是男方家庭赞美新娘、祝颂婚姻美好的。《诗经·国风》中的很多歌谣,都是既具有一般的抒情意味、娱乐功能,又兼有礼仪上的实用性,只是有些诗原来派什么用处后人不清楚了,就仅当作普通的歌曲来看待。我们把《关雎》当作婚礼上的歌来看,从窍窕淑女,君子好逑,唱到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不也是喜气洋洋的,很合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