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欣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如何欣赏中国书法

如何欣赏书法作品? 发布者:乔丽 时间:2011-08-09--------------------------------------------------------------------------------书法品评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他与书法创作取反方想向的运动。书法创作是集点画以成字。组字而成篇,从而表现出作品的神采境界;而书法品评的第一视觉印象常常是书作的神采、气韵、再审视它的章法,剖析它的结字,用笔、有书作的意向,而联想到生活中种种事物,作者的创作环境和思想活动,从而领会出作品的美之所在。因此,书法品评的过程,是观赏者的“美的再创造”过程. 如何欣赏书法作品 何谓欣赏?欣赏,就是享受美好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何谓书法欣赏?书法欣赏即通过对优秀书法作品的品评,领略其中蕴含的美。这里我们谈的是“书法作品”,不是写字。写字与书法有根本的区别。如果把写字比喻为小学的识字阶段,要求把字写得准确平正的话,那么,书法则是作家将字词构成一篇令人赏心悦目的文章或诗词。当然,写文章有文章的构成方法和规律,那么,书法作品也有其本身的方法和规律。所以我们欣赏书法作品也像读一篇文学作品一样,大部分读者不可能有作家的水平,欣赏书法当然也不仅仅是书法家的事。如何欣赏书法作品?书法欣赏有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这是关心和爱好书法的人经常提出的问题。简而言之,可以用当代书家白蕉先生的一句话作答:“学习的标准,就可以作为欣赏的标准”。 话虽这么说,但具体做起来并非像一句话这么简单。因为任何一门科学和技艺的掌握都是有其规律和条件的。这里仅从三个方面谈谈书法作品欣赏的条件和方法,因为“规律”不是一篇短文所能包容的。 经常遇到学员提出这样的问题:“某某是书法大家,他的字怎么看不出怎么好?”,“我们单位有个连小学都没毕业的人,写得字比某某书法家还好”。像这样的问题当然不会没有特殊情况,但一般来说,书家的字绝对不会比连小学都没毕业的人写得差。这里面有“写字”与“书法”的关系问题,同时也说明老年学员对书法作品认识的偏差和欣赏能力的问题。为了提高老年大学书画班学员对书法的欣赏水平,笔者不揣浅陋,就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问题谈点浅见,望方家、同道不吝赐教。 众多的书法爱好者面对一幅书法作品或书法展览,往往都要谈论或评价一番,这谈论和评价是否中肯,便代表一个人对书法的认识水平,认识的深度如何,便反映出一个人对书法艺术的修养。具有一定书法修养的人,才谈得上书法欣赏。 一、 书法欣赏的条件 第一、欣赏者应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俗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雅者见雅,俗者见俗”。任何事物在不同的人眼中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结论。同一件书法作品,也会由于欣赏者的素养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书法本身可以说“既单纯又复杂”,它单纯到仅以黑白两色的变化和调度去征服欣赏者;但其本身又是一个多维结构。要深入理解一件作品,有赖于多方面的知识结构。应该从广泛的社会知识、人生的各种角度、各个层次去理解作品。书法也如其它艺术一样,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它与各种意识形态,如哲学、宗教、历史、道德等有密切联系。其间错综复杂,变幻莫测;书法还与其它学科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如文字学、鉴定学、心理学、生理学、民俗学、历史、美学及音乐绘画等。它还与其它艺术门类互相交融、借鉴。所以,对书法的鉴赏,你越是知识丰富、阅历广博、对作品的认识理解就越深刻,得出的评价和结论也就越中肯准确。 第二、欣赏者对书法应有广泛深刻的体验。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的名言。意思是你对众多的剑器有鉴赏的经历,自然就能辨识其优劣;你会弹奏多种曲调也就懂得了音律。书法也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你不了解它的基本规律以及发展也就无从给以准确的评价和欣赏。 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经三千多年的历史,从公元前十一世纪我国就产生了书法艺术,甲骨文就是先用毛笔书写然后契刻的,有的刻后还用毛笔填朱或填墨。在漫长的岁月中,汉字演变经过了甲骨、篆、行、草、楷各个发展阶段,出现了众多的流派和书家。涌现了王羲之、颜真卿、怀素这样伟大的书法家,流传下数以万计的千古不朽的宝贵遗产,可以说是异彩纷呈。对于这些,我们虽然无法一一实践,但是,对于书法发展的基本概况,对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书家应有一定了解。对目前书法发展的状况和流派也应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对各种书体的特点、规律有一定的认识。而且要学习研究一两种书体,通过学习、研究、分析、比较掌握书法的基本规律,提高对书法美的感受能力。看得多,融汇得多,研究得深,眼界就提高得快,对欣赏和评价就越有发言权,否则书法欣赏就无从谈起。一个不辩欧、颜、柳、赵,不知苏、黄、米、蔡的人是无法进行书法欣赏的。马克思说:“如果你要得到艺术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书法欣赏何尝不是如此! 第三,欣赏者要掌握一定文房四宝知识及其发展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任何一件好的产品出现都离不开得心应手的工具或设备。书法作品的产生同样与文房四宝的质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了解和掌握中国笔、墨、纸、砚的发展及其性能也是非常必要的。甲骨文是用刀刻在兽骨或龟甲上的,金文是用泥制范然后翻铸而成。这些与后来用笔写出的有着明显的不同。即使都是以笔书写,由于笔的性能不同所表现出来的线条也有所区别。王羲之书“兰亭”用的是鼠须笔,茧纸,与今天我们用羊毫笔生宣写出来的就不同。何况从古至今制笔所用的材料、方法不下百种。另外纸的品种性能也花样繁多。其他方面,如墨、砚的改革、装裱的方法形式、质量也都影响着书法作品的效果和质量。所以,我们在欣赏和评价各个时期的书法作品时就不能不涉及和研究作者使用的工具和材料。 二、 书法欣赏的步骤和方法 (一)整体把握 我们前面引用了白蕉先生的一句话“学习的标准,就是欣赏的标准”。学习书法先从基本点画开始,然后学习结体,再是章法布局。而欣赏书法作品,与创作相反,欣赏必须从整体开始,再到局部,继而深入内核。正像看一个人,一见面“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而当观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这里主要指“神采”。王僧虔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有者方可绍于古人”。在观神采后,再兼之于形质,此为欣赏书法的诀窍,而斤斤于点画者是难以得其真谛的。 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首先应能从整体上感染欣赏者,如果失去了整体美,局部的“美”也失去意义。并预示着这幅作品的失败。要把握整体,就要与作品保持一定的距离,作品的整体布局、意味都会在一定空间距离外闪现出来。有些作品每个字的笔画、结体还不错,甚至还有一定的功力,而整体却相当凌乱,就像合唱队里的各声部演员,不管高、中、低音,都扯着喉咙唱高八度,即使每个人的声音都高亢、优美,但失去了旋律,也就失去了音色和谐的美。 书法作品的整体美,即一幅作品的章法布局之美。集点画成字,集字成行,由行联篇,构成章法。章法安排是否做到均衡协调,照应严谨,如一队队有组织有纪律的士兵;或似大小错落疏密有致、夜空中闪烁明灭的星辰;或行间茂密左右映带,或空旷疏朗上下呼应。一幅作品的成功与否,章法布局是一个重要因素。章法集众字而成篇,以整幅为一体,在书法技巧中虽是一个独立的部分,但又与运笔的节奏、墨韵的变化、笔力和气势、结构和意境等各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幅作品就是一个整体,它通过字形的大小、长短、伸缩、开合以至用笔的轻重疾徐,墨色的浓淡枯润变化,在笔势的管束下,组合成一个均衡统一的整体。如王羲之的《兰亭序》,终篇笔意顾盼、首尾呼应,偃仰起伏、似欹反正。血脉相连、一气贯注。所以在布局上达到了上下承接、左右呼应、通篇团聚不散的艺术效果。章法的布局美又在于它符合自然美的法则,妙在各得其所。 (二)局部分析 章法是从整体上看书法作品的印象与效果。它包括了书法作品的正文与落款、分行与布白、落款与印章等多方面的关系处理。但是,作为整体效果是由局部的、单个的字与线条构成的,如果单个的局部的字与线条不美,那么整体的美也就无从谈起。应该说“单个的线条是美的,组合得好,就达到了更高的美”。在这里我们把“局部分析”分字法、笔法和墨法三个方面来谈:1、字法。字法即字的结构安排,也就是“集点画成字”。通过违与和、正与斜、疏与密、增与减、向与背、松与紧、平与险、避与就的处理构成美的汉字形体,这就是理想的字法。历来书家都把字的结体列为书法技巧中最重要的因素。因为章法再美,只是一个形式感的问题,而字的结体不好,也难称得上好的作品。唐代孙过庭说:“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其精妙处,指出了每个字都应遵循一个规律:那就是“违”与“和”。“违”即变化,“和”即统一,要在错综复杂的结体变化中求得整体上的统一。 中国汉字几经变革,各种书体也都有自己的结体规律,历代书家都有关于结体的论述。作为书法欣赏者应学习和掌握这些规律,运用这些规律,才能对书法作品做出正确的评价。如楷书有唐欧阳询的《大字结构三十六法》,明李淳进的《大字结构八十四法》,清黄自元《楷书间架结构九十二法》等,都是很好的学习参考资料。王羲之的《兰亭序》就是研究行书结体的优秀范本。出自宋人之手的《草诀百韵歌》也为后代所广为流传。总的来说,行草书中“违”的成分多些,楷隶篆中“和”的成分多些。但也不能一概而论,现代已有人将篆隶以草法为之,以强调“抒情达意”,这样的篆隶“和”的成分就大大减少,也颇具时代特色。即所谓“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因时而传”之理。 现代“流行书风”中所谓“丑书”也是以多种艺术形式和丰富的结字变化追求一种“从多种矛盾中求统一,又从统一中制造一定的矛盾”的构字技巧,使作品呈现一种新的视觉效果。虽至今争议不绝,但作为一种尝试,也不妨在争论中让欣赏者做出抉择,大可不必一棍子打死。我们在欣赏时要从多个角度审视和评价它以丰富和提高欣赏技能。 2、笔法。从字面上看是用笔的方法。从书法欣赏的角度讲,应该是以正确的用笔写出形态规范的点画。点画自然因书体的不同而不同。但是古往今来的书评中都认为“凡是能给人以美感的用笔(线条或点画)都应是有力度的”。这种力度,在传统书学中称为“笔力”。判断点画有无“笔力”——也就是书法线条的审美条件,主要是以“圆”和“涩”为标准的。圆,是一个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概念。圆的线条饱满、结实,具有浮雕感,能表现出充实圆劲的力度。圆的线条是中锋用笔的结果,即古人所说“令笔心在点画中行,令笔心自点画中出”写出来的笔画。“映日视之,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也就是古人“折钗股”、“锥画沙”、“印印泥”所比喻的效果。如果用笔偏侧(指一偏到底),写出的线条(点画)则扁、薄、浮、弱,抛筋露骨,就无美感可言。再谈“涩”。涩者,不浮滑,不流畅之谓也。用在书写中的用笔上,就是线条冲破纸面的阻力,挣扎奋进的艺术效果,笔锋在纸面上遇到阻碍和抵抗,而笔迟涩进。这种阻碍与反阻碍表现的越充分,线条就越显示出本身的力感。如前人所提到的“屋漏痕”,不仅是圆的,而且也是涩的。因为屋漏的水沿着墙壁(土墙)下流,不是像在平整光滑的玻璃上面没有阻力,而是在毛糙的墙面上并有沙粒和土灰的阻力,使下流的水线产生了或左或右、直中见曲、似滞还流的水痕,这正契合了书法线条涩的表现。 “圆”和“涩”也是有内在联系的。圆是中锋用笔,涩也是要笔锋直立,人为地制造逆势涩行。古人有“横鳞竖勒”之说,意思是写横要像逆向刮鱼鳞一样,产生一定的阻力;写竖像骑马奋力前行,而又要用缰绳勒马控制,是一种蓄势的前进。刘熙载说:“笔欲行,如有物拒之,竭力与之争,斯不期涩而涩矣。”这样的线条,不轻滑,不飘弱,而有沉着、凝重、苍劲老辣的效果。 另外,书法线条的节奏感也是评价和欣赏作品的重要条件之一。书法线条的节奏也像音乐中音的长短、高低、快慢一样,不能平铺直叙。体现在书法上,不但表现在线条的长短、轻重上,还表现在行笔的快慢上。无论是何种书体,运笔都不是“匀速”运动,而是随着书者的情绪和章法的要求调节运笔的快慢,使欣赏者从作品中受到书者情绪的感染。当然,各种书体都有本身的特定的规律和标准。正如《书谱》中所言“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无论是学习还是欣赏书法都应学习和掌握这些标准和规律,既要分清主次,又要能灵活运用,方能进入书法欣赏之堂奥。 3、墨法。墨法即用墨的技巧。是书法艺术形式中一个重要课题。“字本与笔,而成于墨”“肉生于墨,血生于水”,没有墨色的变化、配合,用笔效果就难以达到。字缺乏血肉,也就没有了生命。所以清包世臣说:“书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也”。唐孙过庭说:“带燥方润,将浓遂枯”,也点出了用墨的关键处。“燥”、“润”、“浓”、“枯”又是矛盾的法则。用墨不可太枯,枯笔多了则燥;又不可水分太多,湿度太大会肥浊不清。杜甫诗云:“墨气淋漓幛犹湿”,就是理想的用墨。即使过许多年,也好像刚写出来的一样,精气神采不可磨灭。“不善用墨者,浓则易枯,淡则近薄,不数年间已淹淹无生气矣”。 墨大致可分为浓、淡、干、湿、焦五种,但也不能过分悬殊,应在看似变化不大的墨色中,写出使人感到变化极为丰富而又保持“润”的特点,才是理想的用墨。 三、书法欣赏中的几个具体问题 作为书法欣赏,除了以上所述之外,还应注意几个具体问题,归纳如下: (一)稳定注意 书法欣赏要充分发挥“注意”的作用。“注意”就是把意志放到某一方面,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人在“注意”时能清晰地观察、反映所追求的事物,而远离其它事物,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状态。它受人的个性、兴趣、信念的制约,在具体欣赏书法时,必须把其感受、思维、理解、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集中到作品中来,保持注意的稳定性。 任何一幅作品,我们一眼就可以扫过去,甚至也评论一番,但这不能算是真正的欣赏。艺术欣赏要有一段时间用来感受、思考、理解,从而加速心理活动的运转,尤其是对于有着巨大艺术容量的作品,更应反复观赏、玩味,方可有所得。宋《续书断》中记载,一次欧阳询出行看到索靖写的碑,第一次大体看了一下就过去了,第二次经过时,先是坐了下来仔细的品味,越看感觉越好,干脆就住了下来,在碑旁过了三天三夜才肯离去。这足以说明一件好的作品,只有仔细观赏品味才能体会其深刻艺术内涵。此故事也是“稳定注意”的绝好范例。 (二)多欣赏原作 探索书法美,提高欣赏水平,必须多看原作,因为印刷品多是由大的原作缩小印刷的,一米或几米的作品缩印成只有十几厘米或几厘米大小,往往失真。如同真实的风景和风景的照相比较一样,从一张风景照片上是无法体验到走进真山实水中那种心旷神怡的感觉的。而我们面对书法原迹,既可远观,又可细加品赏,用笔技巧墨色变化都可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三)、多读书 提高书法欣赏水平,与学识和阅历的提高是分不开的。要想提高欣赏水平和层次必须有多方面的学养的支撑,如哲学、文学、历史、美学以及音乐、舞蹈、绘画等多方面的知识,都应通晓。因为不但书法内容既深又广,而且与其他艺术门类的美学原理是相通的。所谓“字外功”、“画外功”、“功夫在书外”的说法,其中多读书是非常重要的。 (四)、书法创作实践 要能鉴赏书法,不但要学习书法,还应亲自进行书法创作实践,只有书法家才能敏锐地感觉到书法作品中那些细微的美妙之处,就像只有诗人才能在诗作中感受到那种难以言状的、震撼人心的微妙之处一样。没有对创作的深刻体验就难以获得书作中最深层的意蕴。 以上只是谈了书法欣赏中几个主要方面的基本规律和方法,目的是为学习书法的老年学员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这些所谓的方法规律很具体,但实质上还是较为抽象的原则。它不像工业产品的质量检验标准那样有具体的工具和手段,这也是书法艺术的特性所决定的。所以,理解和掌握这一品评欣赏标准的程度如何,与欣赏者对书法这门艺术的接触和认识的深度有关,与其书法造诣的高低有关,还与其字外的知识修养和个性气质有关。至于书法欣赏更深的层面还有待深入探讨和研究。

如何欣赏书法?

如何欣赏书法作品? 发布者:乔丽 时间:2011-08-09--------------------------------------------------------------------------------书法品评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他与书法创作取反方想向的运动。书法创作是集点画以成字。组字而成篇,从而表现出作品的神采境界;而书法品评的第一视觉印象常常是书作的神采、气韵、再审视它的章法,剖析它的结字,用笔、有书作的意向,而联想到生活中种种事物,作者的创作环境和思想活动,从而领会出作品的美之所在。因此,书法品评的过程,是观赏者的“美的再创造”过程. 如何欣赏书法作品 何谓欣赏?欣赏,就是享受美好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何谓书法欣赏?书法欣赏即通过对优秀书法作品的品评,领略其中蕴含的美。这里我们谈的是“书法作品”,不是写字。写字与书法有根本的区别。如果把写字比喻为小学的识字阶段,要求把字写得准确平正的话,那么,书法则是作家将字词构成一篇令人赏心悦目的文章或诗词。当然,写文章有文章的构成方法和规律,那么,书法作品也有其本身的方法和规律。所以我们欣赏书法作品也像读一篇文学作品一样,大部分读者不可能有作家的水平,欣赏书法当然也不仅仅是书法家的事。如何欣赏书法作品?书法欣赏有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这是关心和爱好书法的人经常提出的问题。简而言之,可以用当代书家白蕉先生的一句话作答:“学习的标准,就可以作为欣赏的标准”。 话虽这么说,但具体做起来并非像一句话这么简单。因为任何一门科学和技艺的掌握都是有其规律和条件的。这里仅从三个方面谈谈书法作品欣赏的条件和方法,因为“规律”不是一篇短文所能包容的。 经常遇到学员提出这样的问题:“某某是书法大家,他的字怎么看不出怎么好?”,“我们单位有个连小学都没毕业的人,写得字比某某书法家还好”。像这样的问题当然不会没有特殊情况,但一般来说,书家的字绝对不会比连小学都没毕业的人写得差。这里面有“写字”与“书法”的关系问题,同时也说明老年学员对书法作品认识的偏差和欣赏能力的问题。为了提高老年大学书画班学员对书法的欣赏水平,笔者不揣浅陋,就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问题谈点浅见,望方家、同道不吝赐教。 众多的书法爱好者面对一幅书法作品或书法展览,往往都要谈论或评价一番,这谈论和评价是否中肯,便代表一个人对书法的认识水平,认识的深度如何,便反映出一个人对书法艺术的修养。具有一定书法修养的人,才谈得上书法欣赏。 一、 书法欣赏的条件 第一、欣赏者应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俗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雅者见雅,俗者见俗”。任何事物在不同的人眼中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结论。同一件书法作品,也会由于欣赏者的素养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书法本身可以说“既单纯又复杂”,它单纯到仅以黑白两色的变化和调度去征服欣赏者;但其本身又是一个多维结构。要深入理解一件作品,有赖于多方面的知识结构。应该从广泛的社会知识、人生的各种角度、各个层次去理解作品。书法也如其它艺术一样,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它与各种意识形态,如哲学、宗教、历史、道德等有密切联系。其间错综复杂,变幻莫测;书法还与其它学科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如文字学、鉴定学、心理学、生理学、民俗学、历史、美学及音乐绘画等。它还与其它艺术门类互相交融、借鉴。所以,对书法的鉴赏,你越是知识丰富、阅历广博、对作品的认识理解就越深刻,得出的评价和结论也就越中肯准确。 第二、欣赏者对书法应有广泛深刻的体验。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的名言。意思是你对众多的剑器有鉴赏的经历,自然就能辨识其优劣;你会弹奏多种曲调也就懂得了音律。书法也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你不了解它的基本规律以及发展也就无从给以准确的评价和欣赏。 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经三千多年的历史,从公元前十一世纪我国就产生了书法艺术,甲骨文就是先用毛笔书写然后契刻的,有的刻后还用毛笔填朱或填墨。在漫长的岁月中,汉字演变经过了甲骨、篆、行、草、楷各个发展阶段,出现了众多的流派和书家。涌现了王羲之、颜真卿、怀素这样伟大的书法家,流传下数以万计的千古不朽的宝贵遗产,可以说是异彩纷呈。对于这些,我们虽然无法一一实践,但是,对于书法发展的基本概况,对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书家应有一定了解。对目前书法发展的状况和流派也应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对各种书体的特点、规律有一定的认识。而且要学习研究一两种书体,通过学习、研究、分析、比较掌握书法的基本规律,提高对书法美的感受能力。看得多,融汇得多,研究得深,眼界就提高得快,对欣赏和评价就越有发言权,否则书法欣赏就无从谈起。一个不辩欧、颜、柳、赵,不知苏、黄、米、蔡的人是无法进行书法欣赏的。马克思说:“如果你要得到艺术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书法欣赏何尝不是如此! 第三,欣赏者要掌握一定文房四宝知识及其发展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任何一件好的产品出现都离不开得心应手的工具或设备。书法作品的产生同样与文房四宝的质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了解和掌握中国笔、墨、纸、砚的发展及其性能也是非常必要的。甲骨文是用刀刻在兽骨或龟甲上的,金文是用泥制范然后翻铸而成。这些与后来用笔写出的有着明显的不同。即使都是以笔书写,由于笔的性能不同所表现出来的线条也有所区别。王羲之书“兰亭”用的是鼠须笔,茧纸,与今天我们用羊毫笔生宣写出来的就不同。何况从古至今制笔所用的材料、方法不下百种。另外纸的品种性能也花样繁多。其他方面,如墨、砚的改革、装裱的方法形式、质量也都影响着书法作品的效果和质量。所以,我们在欣赏和评价各个时期的书法作品时就不能不涉及和研究作者使用的工具和材料。 二、 书法欣赏的步骤和方法 (一)整体把握 我们前面引用了白蕉先生的一句话“学习的标准,就是欣赏的标准”。学习书法先从基本点画开始,然后学习结体,再是章法布局。而欣赏书法作品,与创作相反,欣赏必须从整体开始,再到局部,继而深入内核。正像看一个人,一见面“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而当观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这里主要指“神采”。王僧虔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有者方可绍于古人”。在观神采后,再兼之于形质,此为欣赏书法的诀窍,而斤斤于点画者是难以得其真谛的。 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首先应能从整体上感染欣赏者,如果失去了整体美,局部的“美”也失去意义。并预示着这幅作品的失败。要把握整体,就要与作品保持一定的距离,作品的整体布局、意味都会在一定空间距离外闪现出来。有些作品每个字的笔画、结体还不错,甚至还有一定的功力,而整体却相当凌乱,就像合唱队里的各声部演员,不管高、中、低音,都扯着喉咙唱高八度,即使每个人的声音都高亢、优美,但失去了旋律,也就失去了音色和谐的美。 书法作品的整体美,即一幅作品的章法布局之美。集点画成字,集字成行,由行联篇,构成章法。章法安排是否做到均衡协调,照应严谨,如一队队有组织有纪律的士兵;或似大小错落疏密有致、夜空中闪烁明灭的星辰;或行间茂密左右映带,或空旷疏朗上下呼应。一幅作品的成功与否,章法布局是一个重要因素。章法集众字而成篇,以整幅为一体,在书法技巧中虽是一个独立的部分,但又与运笔的节奏、墨韵的变化、笔力和气势、结构和意境等各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幅作品就是一个整体,它通过字形的大小、长短、伸缩、开合以至用笔的轻重疾徐,墨色的浓淡枯润变化,在笔势的管束下,组合成一个均衡统一的整体。如王羲之的《兰亭序》,终篇笔意顾盼、首尾呼应,偃仰起伏、似欹反正。血脉相连、一气贯注。所以在布局上达到了上下承接、左右呼应、通篇团聚不散的艺术效果。章法的布局美又在于它符合自然美的法则,妙在各得其所。 (二)局部分析 章法是从整体上看书法作品的印象与效果。它包括了书法作品的正文与落款、分行与布白、落款与印章等多方面的关系处理。但是,作为整体效果是由局部的、单个的字与线条构成的,如果单个的局部的字与线条不美,那么整体的美也就无从谈起。应该说“单个的线条是美的,组合得好,就达到了更高的美”。在这里我们把“局部分析”分字法、笔法和墨法三个方面来谈:1、字法。字法即字的结构安排,也就是“集点画成字”。通过违与和、正与斜、疏与密、增与减、向与背、松与紧、平与险、避与就的处理构成美的汉字形体,这就是理想的字法。历来书家都把字的结体列为书法技巧中最重要的因素。因为章法再美,只是一个形式感的问题,而字的结体不好,也难称得上好的作品。唐代孙过庭说:“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其精妙处,指出了每个字都应遵循一个规律:那就是“违”与“和”。“违”即变化,“和”即统一,要在错综复杂的结体变化中求得整体上的统一。 中国汉字几经变革,各种书体也都有自己的结体规律,历代书家都有关于结体的论述。作为书法欣赏者应学习和掌握这些规律,运用这些规律,才能对书法作品做出正确的评价。如楷书有唐欧阳询的《大字结构三十六法》,明李淳进的《大字结构八十四法》,清黄自元《楷书间架结构九十二法》等,都是很好的学习参考资料。王羲之的《兰亭序》就是研究行书结体的优秀范本。出自宋人之手的《草诀百韵歌》也为后代所广为流传。总的来说,行草书中“违”的成分多些,楷隶篆中“和”的成分多些。但也不能一概而论,现代已有人将篆隶以草法为之,以强调“抒情达意”,这样的篆隶“和”的成分就大大减少,也颇具时代特色。即所谓“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因时而传”之理。 现代“流行书风”中所谓“丑书”也是以多种艺术形式和丰富的结字变化追求一种“从多种矛盾中求统一,又从统一中制造一定的矛盾”的构字技巧,使作品呈现一种新的视觉效果。虽至今争议不绝,但作为一种尝试,也不妨在争论中让欣赏者做出抉择,大可不必一棍子打死。我们在欣赏时要从多个角度审视和评价它以丰富和提高欣赏技能。 2、笔法。从字面上看是用笔的方法。从书法欣赏的角度讲,应该是以正确的用笔写出形态规范的点画。点画自然因书体的不同而不同。但是古往今来的书评中都认为“凡是能给人以美感的用笔(线条或点画)都应是有力度的”。这种力度,在传统书学中称为“笔力”。判断点画有无“笔力”——也就是书法线条的审美条件,主要是以“圆”和“涩”为标准的。圆,是一个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概念。圆的线条饱满、结实,具有浮雕感,能表现出充实圆劲的力度。圆的线条是中锋用笔的结果,即古人所说“令笔心在点画中行,令笔心自点画中出”写出来的笔画。“映日视之,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也就是古人“折钗股”、“锥画沙”、“印印泥”所比喻的效果。如果用笔偏侧(指一偏到底),写出的线条(点画)则扁、薄、浮、弱,抛筋露骨,就无美感可言。再谈“涩”。涩者,不浮滑,不流畅之谓也。用在书写中的用笔上,就是线条冲破纸面的阻力,挣扎奋进的艺术效果,笔锋在纸面上遇到阻碍和抵抗,而笔迟涩进。这种阻碍与反阻碍表现的越充分,线条就越显示出本身的力感。如前人所提到的“屋漏痕”,不仅是圆的,而且也是涩的。因为屋漏的水沿着墙壁(土墙)下流,不是像在平整光滑的玻璃上面没有阻力,而是在毛糙的墙面上并有沙粒和土灰的阻力,使下流的水线产生了或左或右、直中见曲、似滞还流的水痕,这正契合了书法线条涩的表现。 “圆”和“涩”也是有内在联系的。圆是中锋用笔,涩也是要笔锋直立,人为地制造逆势涩行。古人有“横鳞竖勒”之说,意思是写横要像逆向刮鱼鳞一样,产生一定的阻力;写竖像骑马奋力前行,而又要用缰绳勒马控制,是一种蓄势的前进。刘熙载说:“笔欲行,如有物拒之,竭力与之争,斯不期涩而涩矣。”这样的线条,不轻滑,不飘弱,而有沉着、凝重、苍劲老辣的效果。 另外,书法线条的节奏感也是评价和欣赏作品的重要条件之一。书法线条的节奏也像音乐中音的长短、高低、快慢一样,不能平铺直叙。体现在书法上,不但表现在线条的长短、轻重上,还表现在行笔的快慢上。无论是何种书体,运笔都不是“匀速”运动,而是随着书者的情绪和章法的要求调节运笔的快慢,使欣赏者从作品中受到书者情绪的感染。当然,各种书体都有本身的特定的规律和标准。正如《书谱》中所言“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无论是学习还是欣赏书法都应学习和掌握这些标准和规律,既要分清主次,又要能灵活运用,方能进入书法欣赏之堂奥。 3、墨法。墨法即用墨的技巧。是书法艺术形式中一个重要课题。“字本与笔,而成于墨”“肉生于墨,血生于水”,没有墨色的变化、配合,用笔效果就难以达到。字缺乏血肉,也就没有了生命。所以清包世臣说:“书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也”。唐孙过庭说:“带燥方润,将浓遂枯”,也点出了用墨的关键处。“燥”、“润”、“浓”、“枯”又是矛盾的法则。用墨不可太枯,枯笔多了则燥;又不可水分太多,湿度太大会肥浊不清。杜甫诗云:“墨气淋漓幛犹湿”,就是理想的用墨。即使过许多年,也好像刚写出来的一样,精气神采不可磨灭。“不善用墨者,浓则易枯,淡则近薄,不数年间已淹淹无生气矣”。 墨大致可分为浓、淡、干、湿、焦五种,但也不能过分悬殊,应在看似变化不大的墨色中,写出使人感到变化极为丰富而又保持“润”的特点,才是理想的用墨。 三、书法欣赏中的几个具体问题 作为书法欣赏,除了以上所述之外,还应注意几个具体问题,归纳如下: (一)稳定注意 书法欣赏要充分发挥“注意”的作用。“注意”就是把意志放到某一方面,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人在“注意”时能清晰地观察、反映所追求的事物,而远离其它事物,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状态。它受人的个性、兴趣、信念的制约,在具体欣赏书法时,必须把其感受、思维、理解、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集中到作品中来,保持注意的稳定性。 任何一幅作品,我们一眼就可以扫过去,甚至也评论一番,但这不能算是真正的欣赏。艺术欣赏要有一段时间用来感受、思考、理解,从而加速心理活动的运转,尤其是对于有着巨大艺术容量的作品,更应反复观赏、玩味,方可有所得。宋《续书断》中记载,一次欧阳询出行看到索靖写的碑,第一次大体看了一下就过去了,第二次经过时,先是坐了下来仔细的品味,越看感觉越好,干脆就住了下来,在碑旁过了三天三夜才肯离去。这足以说明一件好的作品,只有仔细观赏品味才能体会其深刻艺术内涵。此故事也是“稳定注意”的绝好范例。 (二)多欣赏原作 探索书法美,提高欣赏水平,必须多看原作,因为印刷品多是由大的原作缩小印刷的,一米或几米的作品缩印成只有十几厘米或几厘米大小,往往失真。如同真实的风景和风景的照相比较一样,从一张风景照片上是无法体验到走进真山实水中那种心旷神怡的感觉的。而我们面对书法原迹,既可远观,又可细加品赏,用笔技巧墨色变化都可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三)、多读书 提高书法欣赏水平,与学识和阅历的提高是分不开的。要想提高欣赏水平和层次必须有多方面的学养的支撑,如哲学、文学、历史、美学以及音乐、舞蹈、绘画等多方面的知识,都应通晓。因为不但书法内容既深又广,而且与其他艺术门类的美学原理是相通的。所谓“字外功”、“画外功”、“功夫在书外”的说法,其中多读书是非常重要的。 (四)、书法创作实践 要能鉴赏书法,不但要学习书法,还应亲自进行书法创作实践,只有书法家才能敏锐地感觉到书法作品中那些细微的美妙之处,就像只有诗人才能在诗作中感受到那种难以言状的、震撼人心的微妙之处一样。没有对创作的深刻体验就难以获得书作中最深层的意蕴。 以上只是谈了书法欣赏中几个主要方面的基本规律和方法,目的是为学习书法的老年学员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这些所谓的方法规律很具体,但实质上还是较为抽象的原则。它不像工业产品的质量检验标准那样有具体的工具和手段,这也是书法艺术的特性所决定的。所以,理解和掌握这一品评欣赏标准的程度如何,与欣赏者对书法这门艺术的接触和认识的深度有关,与其书法造诣的高低有关,还与其字外的知识修养和个性气质有关。至于书法欣赏更深的层面还有待深入探讨和研究。

如何欣赏书法作品?

书法的赏析不仅是体会作品点画、结构、章法的匠心与功力,以及师承、流派、风格,更重要的是通过作品去感受书法家的气质、情感及其审美追求。书法家靠手和思想来创造,欣赏者靠眼力来挖掘发现作品点画布白中蕴藏的生命与灵魂,是一种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成效取决于欣赏者的知识、修养、阅历、心境诸因素。赏析书法既要对作品有宏观的把握,如气势、神采、布白,又要有细微的观察,如用笔、用墨、结构、线条等等。欣赏线条质量,从中可以察出作者创作时的用笔、用墨及其笔法。其次是由线条点画组合的汉字结构,艺术造型的意趣和哲理。第三是布白,包括结字、行气、章法。第四是神采,就是指书法的精神气质、格调风韵。神采是作者精神境界的忠实记录,与作者的情感、性格、修养密切相关。优秀的书法作品必须形美神足、形神兼备,欣赏者就是要领会体势,捕捉神采。书法艺术风格首先表现在作品独特的整体风貌以及所造成的独特境界,这与书法家的审美取向、艺术气质最为密切,是书法家的艺术个性张扬的结果。书法艺术风格就是艺术家在创作中表现出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书法家由于生活经历、艺术修养、个性特征、审美趣味以及性格的不同,在选择书体、表现手法诸方面都会有自己的特色,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风格也最能显示出一个人的气质、精神风貌。这也是数千年历史积淀在书法家心灵中的高能反映,体现在线条中的微妙之处,给人以无限的遐思。黑格尔说:“风格一般指的是个别艺术家在表现方法和笔调曲折等方面完全出现他个性的一些特点。”

如何欣赏服装设计?

高级时装往往表达的是设计师对本季流行趋势的理解和思考。当然,很多高级定制在时装发布会之后,会被一些常客订走。但是这些大牌的常规款衣服里面会融入高级时装的设计元素。这个品牌的常客、时尚记者可以通过T台展示的服装了解设计师本季的设计语言。不是T台的衣服都不能穿出去的,高级定制往往一个款式被某个常客预定了,也就做一件,加上模特的那件也就2-3件了不起了,因为其它常客看到衣服被预定也就不再预定这一款了。这些高定都是通过立体剪裁的方式由设计师手工制作的。而且这些高定往往也就穿几次或者一季,一般人很难见到。所以留下了不能穿出去的错觉。阿玛尼的套装、YSL的晚礼服以及森英惠的婚纱等等,都是四大时装周上时尚客的抢手货。

如何欣赏服装设计?

高级时装往往表达的是设计师对本季流行趋势的理解和思考。当然,很多高级定制在时装发布会之后,会被一些常客订走。但是这些大牌的常规款衣服里面会融入高级时装的设计元素。这个品牌的常客、时尚记者可以通过T台展示的服装了解设计师本季的设计语言。不是T台的衣服都不能穿出去的,高级定制往往一个款式被某个常客预定了,也就做一件,加上模特的那件也就2-3件了不起了,因为其它常客看到衣服被预定也就不再预定这一款了。这些高定都是通过立体剪裁的方式由设计师手工制作的。而且这些高定往往也就穿几次或者一季,一般人很难见到。所以留下了不能穿出去的错觉。阿玛尼的套装、YSL的晚礼服以及森英惠的婚纱等等,都是四大时装周上时尚客的抢手货。

如何欣赏古代山水画教案?

课型:中国山水画鉴赏课。x0dx0a教学目的:在中国的山水画里,东方文化的体现优为深刻.有中华武术的阳刚之美,也有高山流水的韵律之美,更充实着华夏人的朴实无华,勤劳勇敢,热爱和平,追求和谐的大度之美.我们的国画远源流长,博大精深,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思想。x0dx0a欣赏山水画,只注意笔法,墨法,章法及色彩,还远远不够.当然这是基础,必须从这里入手.山水画描绘的是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云树石木,它的形式美,色彩美,甚至充满着节奏美,旋律美.其结构是开放的,自由的,无拘无束的,这正是其博大,充满生机活力的原因.中国山水画讲究写意,讲究气韵生动,讲究意境,讲究气势,讲究天人合一.和谐共处.大山圣水赋予人灵气,智慧和博大的胸怀。x0dx0a教学重点: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审美缺憾进行梳理和调整。x0dx0a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比较、学会思考、学会评价,学会将新旧知识串成串,融会贯通;教学过程:x0dx0a一、组织教学:x0dx0a二、引入新课:x0dx0a1、师提问:经过前两次的中国古代山水画相关常识的学习,谁能说说怎样欣赏中国山水画?学生分组讨论,并以组为单位派一代表阐述讨论意见。x0dx0a本课内容为通过对典型的中国古代山水画名作的评析,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欣赏方法。⑴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性质和它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重要地位:x0dx0a上两节课我们已经了解到,中国古代绘画习惯按传统分成人物、山水、花鸟三个画科。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主要描写对象是自然风景。它不但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甚至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x0dx0a中国山水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比人物画晚,但它在中国绘画史上得到了突出的发展,并且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多种画法和艺术风格。主要的有:青绿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x0dx0a(2)其次,中国古代山水画在空间的处理上,采用“以大观斜、“小中见大”的手法。就是把山水画家自己看作是一个巨人,面对自然,就象人观盆景状。这样,千里江山也可尽收眼底,或用长卷的形式表现,如《千里江山图》,长达11米。或以中国画特有的高远、平远、深远的构图方法,画十分繁复的山岭,如《溪山行旅图》、《早春图》、《青卞隐居图》等,其空间处理突出地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独特的构图方法。中国古代山水画创造的这种独特的处理空间关系的艺术手法,既体现了中国画家独特的观察自然的方法,同时也蕴含着中国民族的审美胸襟,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x0dx0a(放映录象)x0dx0a(3)此外,中国山水画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表现程式。x0dx0a如表现各种山石就有各种皴法,什么披麻皴、雨点皴、荷叶皴等。在这些表现程式的应用上,主张灵活运用,不断有所发展。在山水画的笔墨技法上,也更为丰富多变,如笔法中包含上述的山石的多种皴法和点苔法等;墨法中湿者为“染”,干者为“擦”,还有“破墨”、“积墨”等等。可见,中国古代山水画也同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传统和体系。x0dx0a(放映录象)x0dx0ax0dx0a(一)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比较x0dx0a“有比较才有鉴别”,教学中通过中西绘画作品的比较,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山水画在表现内容、造型方式、空间与透视、绘画理念等方面有进一步的认识。从而能够正确鉴赏中国古代山水画。在此,我们先做两方面的比较:x0dx0a1.表现内容的比较x0dx0a还记得那首古诗谜语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谜底是“画”。可是,西方风景画适合这个谜面吗?这说明什么?同样是表现自然景物的绘画,为什么中国画家独独锁定山和水?“山水”、“山河”、“江山”这些词汇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里象征着什么?─中国山水画不止是摹仿、再现或是复制自然,它有着博大的精神内涵。x0dx0a2.空间与透视的比较x0dx0a塞尚《有房子的风景》是站在山上极目远望,它所描绘的空间广度,与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相比差距何止千里?直到印象派后期,西方人画的一直都是目之所及,为“眼中之风景”。而中国画家在空间处理上采用“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手法,把画家自己看作一个巨人,将千里江山视为盆景,移步换景、咫尺千里,为“心中之风景”。中国古代山水画家创造的这种独特的空间处理手法,不仅表现了中国画家观察自然的独特方法,而且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胸襟和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其视野之开阔,心胸之广大,艺术思维之活跃,怕是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也不能比拟的吧!散点透视体现了中国人豁达的自然观,焦点透视体现了西方严谨的科学的自然观。它们是否恰好形成了思维方式的互补?x0dx0a从艺术的发展历程来看,西方造型艺术,一直高举着“艺术模仿自然”这面大旗,在具象描绘中探索了几百年,才于19世纪后期进入到了意象和抽象的高级阶段,而早在一千多年前的中国,画家们就已经领悟到了艺术创作的真谛。──谁说中国画不如西方画?x0dx0a(二)自然山水与画中山水的比较x0dx0a1.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南北东西风光各异,名山大川各具特色。虽然课堂上不能身临其境,好在可以借助摄影录像让学生感受,黄山的奇松怪石,高耸峻拔;庐山的云蒸霞绕、飞流直下。把它们与刘海粟的《黄山图》、张大千的《庐山图》进行比较,画中之山水比自然山水特色更鲜明,气韵更生动。x0dx0a中国画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搜尽奇峰打草稿”。仅从各种山石皴法中就可体会到中国画家认真严谨的的治学态度,和高度提炼的笔墨技巧。可以说:中华大地有千山万水,中国画里有万水千山!画漓江有《清漓烟岚图》、画富春山有《富春山居图》、画春季有《早春图》、画秋天有《秋兴八景图》、画冬雪有《雪山潇寺图》、画细雨有《潇潇暮雨图》??。──谁说中国山水画不写实?x0dx0a(三)景、情、意、志的联系x0dx0a1.诗情和画意的联系x0dx0a苏东坡曾说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又说“诗画本一体,天工与清新”,山水诗和山水画异曲同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诗中有画,画中有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中营造了一幅空旷而壮美的大漠落日景象,诗中有画意。中国古代诗人用文字做笔墨,寄情山水。而画家用笔墨做语言,抒情达意。宋代王希孟穷尽年轻生命的长卷《千里江山图》不正是一部赞颂祖国山河的恢宏篇章吗?试着把画中的情景与曹操的诗《观沧海》一一对应,你会发现两个不同时代、身份的人,他们的视角、视野、审美的境界竟惊人的相似,到底是诗配画,还是画配诗?吟颂着韩愈的《江雪》,品味着《寒江独钓图》,再次感受到了诗画之中相同的意境和心境。再看看其它的山水画精品,精练的笔墨宛如字斟句酌,章法构图宛如律角和韵格,联想到作画者无不是饱览诗书的文人雅士,诗和画如同他们的动脉和静脉,让他们的艺术生命生生不息。──谁说中国画的意境难体会?x0dx0a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感悟x0dx0a中国画中表现的物象,常被画家们作为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载体,有的利用诗文题跋,在文字上做些“画外功夫”,有的善用“比兴”,状物抒情,多有寓意。从北宋的外师造化到南宋的诗情画意,中国山水画提前近千年完成了相当于西方从文艺复兴到后印象主义的,从客观表现到主观能动的过程。紧接着,在历史的车轮的推动下,中国绘画创作进入到了另一个更高的境界──精神境界。“文以载道”这时的道可理解为画面之形象、画面之立意和画面之表意。造型艺术中的道不是直接的说教,而是凭借视觉艺术形象的感染力,使人们在欣赏感受中得到启迪而进入一种美的精神境界。倪瓒的《六君子图》,画前那六棵立足与贫瘠土坡、不太繁茂、相互簇拥的树,距离人间繁华是多么遥远,那一汪深水隔开了气节与诱惑,元代对汉族知识分子的民族歧视,成了艺术家挥洒笔墨的精神动力。与倪瓒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简”相比,王蒙的“繁”,从另一个极端,表达了隐居的决心??。借助这两位画家的时代背景和作品,中国山水画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共性、经营画面的个性,一目了然。而隐含在山水之中的民族气节,被一代一代的文人画家传承着,已然突破了狭义的汉族情节,上升为更为广义的中华民族的气节。──谁说中国画单调乏味?x0dx0a(四)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意境美x0dx0a山水画特别是写意山水画追求的是笔墨自由,奔放,无拘无束和激情宣泄.讲究用笔用墨,讲究皴法.讲究急缓顿错,讲究一波三折,讲究韵味,就象音乐的旋律,舞蹈的节奏.其实艺术的高境界是相同的.中国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气_韵_思_景_笔_墨,同时在“意与象”_“情与景”的意境美表现为空灵之美_外象之美和诗意之美三个方面。x0dx0a1。空灵之美x0dx0a中国山水画意境美中所体现的空灵之美,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空灵之空为静_为虚_为无,灵为灵气_为实_为有。生命的灵以空为前提,没有空灵,气就无法产生;反之,没有灵,空就是死空和顽空。空灵是对立统一的。空灵之美的境界,只有具备相当文化修养的人才可能领会,并且只有靠?禅学?中的?静悟?才能感受。”宋代马远在《寒江独钓图》中只表现茫茫寒江,纵一叶孤舟,渔翁独坐舟之一端,身体如冻结一般,全神贯注着那随着流水飘浮的钓丝。除了周围寥寥几笔微波外,其余皆是空白。从而一种江天空旷、寒意萧瑟的气氛油然而生。与柳宗元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描述的意境异曲同工。画面布局具有独特的疏密关系,画中大片的空白,但空白并非虚无,而感到四周江水的宽泛,从而营造出一种空灵_深远_简淡之美的意境。中国山水画中寥寥数笔,用极其洗练的线条_笔墨来传达极其富有内涵的意蕴,画面使人回味无穷。正如宗白华所说“画境是一种?灵的空间?。就象一幅好书法作品也表现一个灵的空间一样。”“中国山水画趋向简淡,然而简淡中包具无穷境界。倪云林一树一石,千岩万壑不能过之。”空灵之美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x0dx0a2.外象之美x0dx0a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不仅表现在画作品本身,也包括画以外的无限性,即“画外有画”。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所说:“中国绘画所表现的精神是一种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山水画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它不追求繁芜的世界,而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是一种摆脱世俗的精神追求。从元朝的倪瓒,明清时期的石涛_董其昌等的山水画中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不满足于追求事物的外在模拟和形似,要尽力表达出某种内在风神,这种风神又要求建立在对自然景色、对象的真实而又概括的观察、把握和描绘的基础之上”。宗白华曾说“艺术境界与哲理境界,是诞生一个最自由最充沛的深心的自我”。x0dx0a3.诗意之美x0dx0a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是中国绘画历来所提倡的,诗意之美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意境。在宋代郭熙其画著中《林泉高致》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境界已熟,心手已应,x0dx0a方能纵横中度,左右逢源”。诗画的一致,乃中国山水画家追求的最高之理想,也是中国山水画最高之境界。一幅意境妙生的山水画,题上一首富有情趣清新优美的诗词,使其诗情画意更浓,加上书法和篆刻,溶诗书画印于一炉,从而使诗与画_时间与空间_听觉与视觉得以升华,从而诱发思古鉴今的意气和品物流笔的风雅。唐人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发挥画家的气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其作品《江山雪霁图卷》,使人自然而然想起他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诗句。苏轼评王维的画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⑧意思就在此。山水画既写景又抒情,情景交融;它既“外师造化”,又“中得心源”,既“似”,又“不似”,介乎两者之间。画中题跋是中国山水画独有的形式,它丰富了山水画意境的表现力。当然,画中题诗或跋只是一种形式,真正山水画中的诗境,并非题诗所能包涵,而是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诗情与画意交融,虽无题诗,也富有诗的意境。“不著一字,尽得风流”。x0dx0ax0dx0a三.小结(课件使用完毕)x0dx0a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求新求变这是根本。x0dx0a山水画的意境是熔铸在理想化和感情化的艺术表现之中而又经过高度的意匠加工,同时给观众以充分的联想和再创造的余地,使观众在观看之后能够感到景外景、景外意、景外情、景外味,才算有意境。因此,中国山水画中所具有的那种空灵美、外象美、诗意美的意境既是画家创造的终点,又是观者再创造的起点,是画家与观者之间沟通的桥梁。中国山水画家,面对山水自然,“妙会感神”,捕捉它的精神美,以无我之心契合对象的精神美,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境界,从而创作出一幅凝聚画家心灵世界的作品。而鉴赏者在披图幽对时,在虚静的状态下,达到“万趣融其神思”的境界,从而捕捉到山水作品中的神韵,达到“畅神”的目的。

如何欣赏古代山水画教案

课 型:中国山水画鉴赏课。教学目的:在中国的山水画里,东方文化的体现优为深刻.有中华武术的阳刚之美,也有高山流水的韵律之美,更充实着华夏人的朴实无华,勤劳勇敢,热爱和平,追求和谐的大度之美.我们的国画远源流长,博大精深,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思想。欣赏山水画,只注意笔法,墨法,章法及色彩,还远远不够.当然这是基础,必须从这里入手.山水画描绘的是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云树石木,它的形式美,色彩美,甚至充满着节奏美,旋律美.其结构是开放的,自由的,无拘无束的, 这正是其博大,充满生机活力的原因.中国山水画讲究写意,讲究气韵生动,讲究意境,讲究气势,讲究天人合一.和谐共处.大山圣水赋予人灵气,智慧和博大的胸怀。教学重点: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审美缺憾进行梳理和调整。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比较、学会思考、学会评价,学会将新旧知识串成串,融会贯通;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引入新课:1、师提问:经过前两次的中国古代山水画相关常识的学习,谁能说说怎样欣赏中国山水画? 学生分组讨论,并以组为单位派一代表阐述讨论意见。本课内容为通过对典型的中国古代山水画名作的评析,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欣赏方法。 ⑴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性质和它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重要地位:上两节课我们已经了解到,中国古代绘画习惯按传统分成人物、山水、花鸟三个画科。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主要描写对象是自然风景。它不但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甚至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中国山水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比人物画晚,但它在中国绘画史上得到了突出的发展,并且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多种画法和艺术风格。主要的有:青绿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2)其次,中国古代山水画在空间的处理上,采用“以大观斜、“小中见大”的手法。 就是把山水画家自己看作是一个巨人,面对自然,就象人观盆景状。这样,千里江山也可尽收眼底,或用长卷的形式表现,如《千里江山图》,长达11米。或以中国画特有的高远、平远、深远的构图方法,画十分繁复的山岭,如《溪山行旅图》、《早春图》、《青卞隐居图》等,其空间处理突出地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独特的构图方法。中国古代山水画创造的这种独特的处理空间关系的艺术手法,既体现了中国画家独特的观察自然的方法,同时也蕴含着中国民族的审美胸襟,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放映录象)(3)此外,中国山水画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表现程式。如表现各种山石就有各种皴法,什么披麻皴、雨点皴、荷叶皴等。在这些表现程式的应用上,主张灵活运用,不断有所发展。在山水画的笔墨技法上,也更为丰富多变,如笔法中包含上述的山石的多种皴法和点苔法等;墨法中湿者为“染”,干者为“擦”,还有“破墨”、“积墨”等等。可见,中国古代山水画也同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传统和体系。(放映录象)(一)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教学中通过中西绘画作品的比较,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山水画在表现内容、造型方式、空间与透视、绘画理念等方面有进一步的认识。从而能够正确鉴赏中国古代山水画。在此,我们先做两方面的比较:1.表现内容的比较还记得那首古诗谜语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谜底是“画”。可是,西方风景画适合这个谜面吗?这说明什么?同样是表现自然景物的绘画,为什么中国画家独独锁定山和水?“山水”、“山河”、“江山”这些词汇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里象征着什么?─中国山水画不止是摹仿、再现或是复制自然,它有着博大的精神内涵。2.空间与透视的比较塞尚《有房子的风景》是站在山上极目远望,它所描绘的空间广度,与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相比差距何止千里?直到印象派后期,西方人画的一直都是目之所及,为“眼中之风景”。而中国画家在空间处理上采用“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手法,把画家自己看作一个巨人,将千里江山视为盆景,移步换景、咫尺千里,为“心中之风景”。中国古代山水画家创造的这种独特的空间处理手法,不仅表现了中国画家观察自然的独特方法,而且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胸襟和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其视野之开阔,心胸之广大,艺术思维之活跃,怕是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也不能比拟的吧!散点透视体现了中国人豁达的自然观,焦点透视体现了西方严谨的科学的自然观。它们是否恰好形成了思维方式的互补?从艺术的发展历程来看,西方造型艺术,一直高举着“艺术模仿自然”这面大旗,在具象描绘中探索了几百年,才于19世纪后期进入到了意象和抽象的高级阶段,而早在一千多年前的中国,画家们就已经领悟到了艺术创作的真谛。──谁说中国画不如西方画?(二)自然山水与画中山水的比较1.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南北东西风光各异,名山大川各具特色。虽然课堂上不能身临其境,好在可以借助摄影录像让学生感受,黄山的奇松怪石,高耸峻拔;庐山的云蒸霞绕、飞流直下。把它们与刘海粟的《黄山图》、张大千的《庐山图》进行比较,画中之山水比自然山水特色更鲜明,气韵更生动。中国画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搜尽奇峰打草稿”。仅从各种山石皴法中就可体会到中国画家认真严谨的的治学态度,和高度提炼的笔墨技巧。可以说:中华大地有千山万水,中国画里有万水千山!画漓江有《清漓烟岚图》、画富春山有《富春山居图》、画春季有《早春图》、画秋天有《秋兴八景图》、画冬雪有《雪山潇寺图》、画细雨有《潇潇暮雨图》??。──谁说中国山水画不写实?(三)景、情、意、志的联系1. 诗情和画意的联系苏东坡曾说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又说“诗画本一体,天工与清新”,山水诗和山水画异曲同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诗中有画,画中有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中营造了一幅空旷而壮美的大漠落日景象,诗中有画意。中国古代诗人用文字做笔墨,寄情山水。而画家用笔墨做语言,抒情达意。宋代王希孟穷尽年轻生命的长卷《千里江山图》不正是一部赞颂祖国山河的恢宏篇章吗?试着把画中的情景与曹操的诗《观沧海》一一对应,你会发现两个不同时代、身份的人,他们的视角、视野、审美的境界竟惊人的相似,到底是诗配画,还是画配诗?吟颂着韩愈的《江雪》,品味着《寒江独钓图》,再次感受到了诗画之中相同的意境和心境。再看看其它的山水画精品,精练的笔墨宛如字斟句酌,章法构图宛如律角和韵格,联想到作画者无不是饱览诗书的文人雅士,诗和画如同他们的动脉和静脉,让他们的艺术生命生生不息。──谁说中国画的意境难体会?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感悟中国画中表现的物象,常被画家们作为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载体,有的利用诗文题跋,在文字上做些“画外功夫”,有的善用“比兴”,状物抒情,多有寓意。从北宋的外师造化到南宋的诗情画意,中国山水画提前近千年完成了相当于西方从文艺复兴到后印象主义的,从客观表现到主观能动的过程。紧接着,在历史的车轮的推动下,中国绘画创作进入到了另一个更高的境界──精神境界。“文以载道”这时的道可理解为画面之形象、画面之立意和画面之表意。造型艺术中的道不是直接的说教,而是凭借视觉艺术形象的感染力,使人们在欣赏感受中得到启迪而进入一种美的精神境界。倪瓒的《六君子图》,画前那六棵立足与贫瘠土坡、不太繁茂、相互簇拥的树,距离人间繁华是多么遥远,那一汪深水隔开了气节与诱惑,元代对汉族知识分子的民族歧视,成了艺术家挥洒笔墨的精神动力。与倪瓒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简”相比,王蒙的“繁”,从另一个极端,表达了隐居的决心??。借助这两位画家的时代背景和作品,中国山水画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共性、经营画面的个性,一目了然。而隐含在山水之中的民族气节,被一代一代的文人画家传承着,已然突破了狭义的汉族情节,上升为更为广义的中华民族的气节。──谁说中国画单调乏味?(四)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意境美山水画特别是写意山水画追求的是笔墨自由,奔放,无拘无束和激情宣泄.讲究用笔用墨 ,讲究皴法.讲究急缓顿错,讲究一波三折,讲究韵味,就象音乐的旋律,舞蹈的节奏.其实艺术的高境界是相同的.中国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气﹑韵﹑思﹑景﹑笔﹑墨,同时在“意与象”﹑“情与景”的意境美表现为空灵之美﹑外象之美和诗意之美三个方面。1。空灵之美中国山水画意境美中所体现的空灵之美,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空灵之空为静﹑为虚﹑为无,灵为灵气﹑为实﹑为有。生命的灵以空为前提,没有空灵,气就无法产生;反之,没有灵,空就是死空和顽空。空灵是对立统一的。空灵之美的境界,只有具备相当文化修养的人才可能领会,并且只有靠?禅学?中的?静悟?才能感受。”宋代马远在《寒江独钓图》 中只表现茫茫寒江,纵一叶孤舟,渔翁独坐舟之一端,身体如冻结一般,全神贯注着那随着流水飘浮的钓丝。除了周围寥寥几笔微波外,其余皆是空白。从而一种江天空旷、寒意萧瑟的气氛油然而生。与柳宗元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描述的意境异曲同工。画面布局具有独特的疏密关系,画中大片的空白,但空白并非虚无,而感到四周江水的宽泛,从而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之美的意境。中国山水画中寥寥数笔,用极其洗练的线条﹑笔墨来传达极其富有内涵的意蕴,画面使人回味无穷。正如宗白华所说“画境是一种?灵的空间?。就象一幅好书法作品也表现一个灵的空间一样。”“中国山水画趋向简淡,然而简淡中包具无穷境界。倪云林一树一石,千岩万壑不能过之。”空灵之美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2.外象之美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不仅表现在画作品本身,也包括画以外的无限性,即“画外有画”。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所说:“中国绘画所表现的精神是一种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山水画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它不追求繁芜的世界,而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是一种摆脱世俗的精神追求。从元朝的倪瓒,明清时期的石涛﹑董其昌等的山水画中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不满足于追求事物的外在模拟和形似,要尽力表达出某种内在风神,这种风神又要求建立在对自然景色、对象的真实而又概括的观察、把握和描绘的基础之上”。宗白华曾说“艺术境界与哲理境界,是诞生一个最自由最充沛的深心的自我”。3.诗意之美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 是中国绘画历来所提倡的,诗意之美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意境。在宋代郭熙其画著中《林泉高致》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境界已熟,心手已应,方能纵横中度,左右逢源” 。诗画的一致,乃中国山水画家追求的最高之理想,也是中国山水画最高之境界。一幅意境妙生的山水画,题上一首富有情趣清新优美的诗词,使其诗情画意更浓,加上书法和篆刻,溶诗书画印于一炉,从而使诗与画﹑时间与空间﹑听觉与视觉得以升华,从而诱发思古鉴今的意气和品物流笔的风雅。唐人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发挥画家的气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其作品《江山雪霁图卷》,使人自然而然想起他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诗句。苏轼评王维的画为“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⑧意思就在此。山水画既写景又抒情,情景交融;它既“外师造化”,又“中得心源”,既“似”,又“不似”,介乎两者之间。画中题跋是中国山水画独有的形式,它丰富了山水画意境的表现力。当然,画中题诗或跋只是一种形式,真正山水画中的诗境,并非题诗所能包涵,而是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诗情与画意交融,虽无题诗,也富有诗的意境。“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三.小结(课件使用完毕)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求新求变这是根本。山水画的意境是熔铸在理想化和感情化的艺术表现之中而又经过高度的意匠加工,同时给观众以充分的联想和再创造的余地,使观众在观看之后能够感到景外景、景外意、景外情、景外味,才算有意境。因此,中国山水画中所具有的那种空灵美、外象美、诗意美的意境既是画家创造的终点,又是观者再创造的起点,是画家与观者之间沟通的桥梁。中国山水画家,面对山水自然,“妙会感神”,捕捉它的精神美,以无我之心契合对象的精神美,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境界,从而创作出一幅凝聚画家心灵世界的作品。而鉴赏者在披图幽对时,在虚静的状态下,达到“万趣融其神思”的境界,从而捕捉到山水作品中的神韵,达到“畅神”的目的。

如何欣赏中国画?

“画”这个词是一个概念,一是意识的抽象理解,一是具体形象的理解,某种具体艺术可以创作、改造、或毁掉,如中国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等;作为艺术这个抽象概念则不能改造、毁掉。艺术存在是永久的,它属文化层。老子说:“颓然吴名,充遍万物”,“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老子还说夷(无色),希(无声),微(无形)三者不可致诘,实又存在。具体的画是一种心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迁想妙得”。画家落笔则有,放笔则无,瞬间即成,瞬间即逝。从“画”这个角度看,成又非真成,逝又非真逝。它无完形,永远逝胎儿;它无定数,永远是一。又出于无,无存在有,画无画,于画者其所欲也,由画家自觉产生,自由把握。 画者其所欲也,心师造化二演万物,所谓“俯拾万物”,“从心所欲”,“万境由心造”。由心造,有一个物质的转化过程,还受理事的、时代环境的、文化层次的、人的个性的约束,物质与精神两者的促进。自古以来,中国画重临池、重游历、重学养、重继承。所以“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种画外功的重要可以说成于斯,败于斯。 历史在变化,事物在变化,知识要变化,人的思想要变化,形式和内容都在变化重,今人与古人对照显然有区别。画没有固定不变的形象,画风无论时代、或一个具体的画家都有区别。这种变化结果,虽然可以设想,单不可以断言。是不以意志为转移的。中国画有始有终,生生不息。构成中国画的道,只要宇宙还存在它就同在,是不会消失的。 纵观美术史,远在张僧所画凹凸画、曹不兴画佛像到郎世宁时代,那时代不但情况产生了交流,而且有了一批知名的画家。艾启蒙以中西画法融合,受影响的有冷枚、唐岱、陈枚、罗福昱等。吴历晚年信奉耶稣教,有人说他的画参用西法,他反对如此说,他还有鄙视西画的意思。他说:“我之画不求形似,不落窠臼,谓之神逸;彼全以阴阳向背窠臼上用功夫——用笔亦不相同”。郎世宁虽然尽量吸收中国画写意,中国人不成人,外国人说背弃本源,使之进退维谷。那时中西画没有合二为一,那种画法现在也没有确立传统继承,这是一个历史记载的事实。 反思中国画历史,中国画事实存在确实又在不断变化,只不过千变万化都围绕着一根中轴线就是民族传统。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不统一,各种学术思想相应显得活跃,绘画艺术由于佛教的促进,却成了一支生机勃勃的鲜花,产生了一批很有成就一直在历史、过程中大放光彩并受称道的画家,顾恺之就是其中最伟大、最具有代表形的划时代人物。他不但有不少山水画题材的作品,《画云台山记》这部构思文稿给后人留下了非常珍贵的启示。还有《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包括敦煌壁画在内,正因为有很多山水创作,产生宗炳《画山水序》和《画叙》这类理论著作流传,提出了透视比例“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万里之回”。“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同时提出了“畅神”及“画之情”这类美学思想。这些对山水画独立成科起着鸣锣开道的作用。 隋是山水画走向完全成熟的过渡阶段。唐是我国历史上最强大昌盛的时代,绘画艺术空前繁荣兴旺。山水画的皱法有了发展,大小李父子的金碧山水为集大成者。吴道子、王维的水墨山水画法开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后期又有王洽的泼墨更发挥了水的性能。张操善用秃笔,创造新的渲染法,并提出影响深远的“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学说,对中国画创作主客观关系作了辨证的依据。山水画标致成熟,独立成科。王维《山水诀》中的透视比例理论,体现中国画理论的完善。王维创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给后来文人画开了先河。唐代在用笔、用墨、用色、用水、构成中国画精髓的这类技法齐全而成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同,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这类既科学又实用的思想理论和技法理论对中国画发展道高峰的地位作了贡献。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为我国绘画确立了东方艺术的高大形象和崇高地位,唐以后千百年来,一直享受使用着丰富的宝贵遗产,凭借这些遗产奠定了深厚而坚实的基础,使花鸟画在宋代兴起并成熟起来。 五代由于政治上的分裂,影响中国画的部同风格,北方的荆浩以雄强之势影响深远,著有《笔法记》一书。提出“气、韵、思、景、笔、墨六要”,对“六法”有所发展,关??是荆浩的继承人,以江南平淡水墨风格影响久远。巨然继承了董源的衣钵。他们一直影响到后来各各时代,以至发展成南北宗说。 郑振铎先生说,谈中国绘画史应以宋为中心,宋代中国画科目齐全,百花争妍,辉煌盛隆,空前绝后。宋徽宗开办画院,设立“画学”;是世界上第一所国家美术院校,院派思想,院派画风起了开端。 宋初的李成、关仝、范宽他们的画派统治画坛,中国画史评“三足鼎立,百代标程”。北宋中期,文人画家异军突起,提倡水墨写意画,与院体画对立。代表任务为苏轼、米芾。苏轼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成为写神趣的意象画铭言影响到现在,这个观点和画法还对中国画的革新提供了革命的口号。苏、米两人的艺术思想又成为文人画的典范和指南。由于文人画和院体画的对立和忽布,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的画风形成,出现了梁楷的水墨大写意画。但苏、米没有研究和总结,只是提出了问题。《林泉高致集》、《山水纯全集》、这两部理论著作是由画院画家完成的。 元代文人画最重要人物是赵孟頫。他提出“书画同源”,并加以发挥,把书法的功力运用到绘画笔墨中,由此画家必能书,书家也能画的遗风流传书画界。有人还说,书从画中来,画理在书中。元代又是一个转折点,画风骤变,文人水墨画如雨后春笋生机勃勃。青绿重彩、工笔画界那时虽有绚丽机构之作,如精湛的永乐宫壁画,但以接近晚年。明代初,“浙派”曾在画坛一时活跃,后被吴门画家取代。董其昌因南北宗说引起画坛密锣紧鼓热闹了两百多年,虽有是非之争,也有一派认为他的成绩是主要的。陈淳、徐渭是划时代的人物,特别是徐渭影响既大又久远。郑板桥、齐白石也都钦佩他。从明到清,能书能画,宜书宜画,诗书画合壁;金石学大盛,诗、书、画、印章融为一体,中华民族这一伟大辉煌的艺术以其完备、宏大、精湛、文采、玄妙使世界其他画种莫及。 从历史看,发展到清乃是按文人画的道路继续往前走。虽说此时是按文人画的道路发展,但它是集大成的时代。那时社会内外关系发生变化,画家的生活、世界观、艺术观、技法、学术,给我们留下了既珍贵又现实是艺术瑰宝和经验的全面及丰富,流派分呈、艺术争妍。有数不清的大师如:“明四家”、“四王”、“四僧”、“八怪”、“金陵画派”、“黄山画派”、“扬州画派”,首创指墨画的高其佩等等大家,他们都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的奉献者、创造者、也有个人牺牲者,殉难者。 从历史看,中国画什么时候不再变化和发展?事物在不断变化和发展,运动,继往开来,然而新生事物中,又包含旧事物的许多因素。庄子说:“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中国画的发展,传统总是起积极的作用。没有传统的东西,就没研究的根据,没有根据怎么说发展。在发展中优秀的、精华得到继承,另一部分被淘汰掉。“其成也, 毁也”。变有自然规律,规律在变化过程中,人们可以认识和运用。但是,中国画变成今天的大泼墨、大泼彩,王维、李氏父子、梁楷、徐渭他们提供了依据。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具体的。——“其分也,成也”。画作为实践,有形有象;作为概念,无形无象。有形无形,无形有形,在运动过程中转化,画家可以自由把握,“妙造自然”。运动结果,不期然而然,产生于无形,不以画家的意志为转移。“心中之竹不是手上之竹,手上之竹不是纸上之竹,纸上之竹不是心中原有之竹”。 中国画发展到今天,有如此抽象的形象,毫无拘束的泼墨、泼彩画法,纵情疏狂的意趣等。再说精神和物质自古就属个人所有,今天才真正成为社会的文化,人类的文明。古人或者前人,有哪一个预料到了呢?现在人有的在摹汉砖图纹,有的在摹敦煌壁画,有的在摹民间艺术,有的在摹儿童画,都在不同的作历史的反思。也有人大叫“反传统”,“穷途末路”,“合二为一”,中国画向西画靠拢才有前途。也有大叫“反传统”的人在偷偷地偷袭传统。中国画有如其他传统文化那样,在一定时间遭到否定,一定时间又得到重新估价;在一定时间被埋没、毁掉,另一时间又重新得到复兴。西画也如此,印象派曾受到学院派强烈的攻击,印象派曾激进地打着反传统的旗帜,它后来又成为传统。印象派画家之一德加说:“对自然的研究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绘画是一种传统艺术,去学会跟着荷尔拜因那样来画就更有意义得多”。野兽派、表现派、立体派、未来派、达达派、超现实派曾受到塞尚、高更、凡高、修拉的影响,吸收他们的经验。中国文人大写意画,对宋代院体画来说是个反动,传统文人画现在又成为某一部分人革命的对象,这都是自然而然的。老子说:“道,可道也,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事物总是对立,互补,统一,矛盾向前发展。高更说:“画家在他的画架前面,既不是过去时代的奴隶,也不是现在的奴隶;既不是自然的奴隶,也不是他的邻居的奴隶。他是他自己,始终是他自己,永远是他自己。”(《印象派画史》) 宗白华说:“中国画法不全是具体物象的刻画,而倾向抽象的笔墨表达人格心情与意境。中国画是一种建筑的行线美,音乐的节奏美,舞蹈的姿态美。其要素不在机械地写实,如花鸟画写生的精妙,为世界第一。”中国画不是西画先找好了题材,再找模特儿照着画,总有一个对象的束缚,天地的限制,虽然也有形神兼备,但“意”就不够了。中国画是画家在生活体验中体味万物的形象,“深入生命节奏的核心”,以自由谐和的形式,表达出画家最深的意趣。石涛认为他的画不象古人也不象今人。“我思我画,自有我在。”说中国画千人一面,没有变化,须要横向联系,学习西画,也许是学而不深,言而不精吧。中国画家是用“澄怀观道”的宇宙观来认识世界,体察万物,写胸中逸气,求得一种心灵的解放。西画的境界与中国画的抽象笔墨具象结构是不同的。就是印象派也是非常准确地目睹描摹对象。凡高、马蒂斯在他们的画里重视线的作用,他们说:“我的灵感常来自东方的艺术”,他们还说:“我的风格是手塞尚和东方影响而形成的”。“东方的线画,显示出一种广阔的空间,而且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空间,它帮助我走出写生画范围之外”。(《印象派画史》)。马蒂斯、毕加索自己说是受了中国画的影响而改变的。“纵观环宇,第一,唯中国人有艺术;次为日本,而其艺术亦源于中国;再为非洲黑人。”(毕加索晚期创作展览序言)他们对线的运用始终不及中国画的线流动变化,多姿多态,藏有意蕴,意义丰富,中国画的线不仅是表现形体,更表现精神,表现生命的运动,它的内容有广阔的时空哲理,中西画家各有宇宙观,确立了两个独立的系统。对这两个系统无论近代的和现代的前辈都曾经提出“合二为一”的设想,也算革命的口号吧。他们不仅高喊口号,还从事革命实践苦心经营,又一个有意思的事实是,至今都没有成功地确立一个传统作为可供学习的典范而未见生机勃勃的遗传开来。 任伯年开始是学西画的。法国著名画家达仰称赞任伯年的作品“多么活的天机,在这些水彩画里,多没微妙的和谐,在这些如此密致的色彩中”。老一辈月份派画家杭稚英、金梅生等人曾学水彩画,张聿光是推广水彩画最积极最活跃的人。吕凤子、陈秋草、潘思同、方云鸪、李叔同、张大千都是由西画开始,终年以中国画获得声誉受到人们的怀念的。 特点篇:相对西洋画来说,中国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而西洋画呢?则讲求“以形写形”,当然,创作的过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现。但它非常讲究画面的整体、概括。有人说,西洋画是“再现”的艺术,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这是不无道理的。 中国画与西洋画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还表现在其艺术手法、艺术分科、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多个方面。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工笔就是用画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故称“工笔”。而写意呢?相对“工笔”而言,用豪放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落笔要准确,运笔要熟练,要能得心应手,意到笔到。兼工带写的形式则是把工笔和写意这两种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 从艺术的分科来看,中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它主要是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而中国画中的畜兽、鞍马、昆虫、蔬果等画可分别归入此三类。 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的。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同时,在透视的方法上,中国画与西洋画也是不一样的。透视是绘画的术语,就是在作画的时候,把一切物体正确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种方法就叫透视。因透视的现象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常常称作“远近法”。西洋画一般是用焦点透视,这就像照相一样,固定在一个立脚点,受到空间的局限,摄入镜头的就如实照下来,否则就照不下来。中国画就不一定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这种透视的方法,叫做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如我们所熟知的北宋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的就是散点透视法。《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内外丰富复杂、气象万千的景象。它以汴河为中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虹桥”;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桥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桥下的船;既看得到近处的楼台树木,又看得到远处纵深的街道与河港。而且无论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画焦点透机的方法去画,许多地方是根本无法画出来的。这是中国的古代画家们根据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透视方法。 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一般来说,起笔和止笔都要用力,力腕宜挺,中间气不可断,住笔不可轻挑。用笔时力轻则浮,力重则饨,疾运则滑,徐运则滞,偏用则薄,正用则板。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这都是用笔之意。古人总结有勾线十八描,可以说是中国画用笔的经验总结。而对于用墨,则讲求皴、擦、点、染交互为用,干、湿、浓、淡合理调配,以塑造型体,烘染气氛。一般说来,中国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全浓全淡都没有精神,必须有浓有淡,浓处须精彩而不滞,淡处须灵秀而不晦。用墨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经验,亦有惜墨如金的画风。用墨还要有浓谈相生相融,做到浓中有淡,淡中有浓;浓要有最浓与次浓,淡要有稍谈与更淡,这都是中国画的灵活用笔之法。由于中国画与书法在工具及运笔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二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人早有“书画同源”之说。但是二者也存在着差异,书法运笔变化多端,尤其是草书,要胜过绘画,而绘画的用墨丰富多彩,又超过书法。笔墨二字被当做中国画技法的总称,它不仅仅是塑造形象的手段,本身还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中国画在敷色方面也有自己的讲究,所用颜料多为天然矿物质或动物外壳的粉未,耐风吹日晒,经久不变。敷色方法多为平涂,追求物体固有色的效果,很少光影的变化。 以上谈的中国画的特点,主要是指传统的中国画而言。但这些特点,随着时代的前进。艺术内容和形式也随之更新,并不断地发生变化。特别是“五四”之后,西洋画大量涌入,中国画以自己宽阔的胸怀,吸收了不少西方艺术的技巧,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但是,不管变化如何,中国画传统的民族的基本特征不能丢掉,中国画的优良传统应该保持并发扬光大,因为中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独特的体系,它在世界美术万花齐放,千壑争流的艺术花园中独放异彩。中国画是我们民族高度智慧、卓越才能和辛勤劳动的结晶,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如何欣赏芭蕾舞

如何欣赏芭蕾舞种的那些技术技巧: 1、旋转:数量和质量的高低是评判芭蕾舞者技术水平高低的核心标准之一,所谓质量, 主要指的是旋转过程中,规范的舞姿是否走形,空间的定位是否合乎要求,停止旋转时是否稳定如初,是否能自然而然地完成结尾时的固定舞姿。 2、速度:这是衡量芭蕾舞者技术水平高低的又一硬性标尺。速度越快,难度越大,但在 有些旋转和跳跃中,加速则是必不可少的,并且能使这些动作完成起来更加容易一些。当然,速度的快慢只是一种技术的标准,而非艺术的标准。这里涉及到了;舞蹈的本质更 多的还是艺术,而非技术的总体原则,尽管没有比较完美和完整的技术,舞蹈也无法成就为艺术。 3、方向:这是判别技术高低的第三条标准。在动态中变换方向时,要求力度增减得当, 而有经验的舞者都懂得,按照圆形的调度转圈比按照直线的调度转圈难得多,而女子保持在一个固定点上完成32周挥鞭转 ,或男子也在一个固定点上完成几十个二位旁腿转, 则往往成为衡量舞者技术水平高低的试金石之一。 4、定点看一点:所谓;定点看一点指的是舞者在以躯干为垂直轴作急速旋转时,必须用眼睛盯住正前方的某一点不放,即让整个躯干和四肢先转,而将头部,尤其是双眼, 留在后面,直到整个头部与身体间的分离程度达到最大极限时,也就是当身体要进行第 二次旋转之前的那一刹那,将头部和双眼蓦地跟着整个身体的动势甩过去,并立即以快于躯体的速度,赶在整个身体完成一整圈之前,找到原来的那个视点,然后死死地盯住 不放,这是避免舞者头晕的最好方法。这种作法实际上,就是用建军雷不及掩耳的速度 ,造成一种静态的假象,以利用最短的时间来完成视觉中的这种方向变化,减少平衡器 官中的振荡和变化,避免由此产生的晕眩。 5、变化手臂或腿脚:在旋转或跳跃中变化手臂或腿脚,是对舞者身体平衡与协调能力的又一大挑战。 6、无声而优雅的落地:这应是评判舞者水平高低的又一条标准。 7、跳跃的高度:这当然能够增加舞蹈欣赏中的热烈情绪。比较而言,创造绝对高度远不如在瞬间中保持高度,甚至产生在空中停顿片刻的幻觉那样难。在专家的眼睛里,创造 出这种幻觉是舞者最为辉煌的技艺之一。就在这个瞬间里作为人的舞者,或者说舞者的 人性特征,得到了最大的发扬,而大自然的地心引力则受到了最大的蔑视。 8、绷膝盖:这是芭蕾技术中绝对不可或缺的规范。 9、绷脚尖:这也是对芭蕾技术完美性的基本要求。 10、高抬腿: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舞者正面对着观众时,向两侧高抬腿更能出效果。 11、支撑腿的稳定性:完成这个动作的理想化标准,除了膝盖和脚背需要绷直外,还要 求支撑腿如板上钉钉一样,一动不动。 12、线条:大致可分两大类,一类是舞者肢体线条,一类则是舞台调度的线条。 13、流畅度:按照中外传统舞蹈的路子,编舞家和观众都习惯于要求舞者动作的线条和 舞台调度的线条畅若流水。 14、双人舞:包括了托举、支撑旋转和平衡三大类动作。杰出的舞伴间的默契除了表现 在对双人舞的常规动作达到滚瓜烂熟的程度外,更表现在绝对的相互信任之上。 15、大群舞:横竖必须成行,手脚必须到位,动作必须一致,呼吸必须统一,舞句必须 流畅,舞者必须协调。大型的群舞中,每位舞者的个性应该加以最大限度的抑制,以便 使整个画面保持协调统一。 16、动作干净准确:无论是群体还是个体,舞者的动作都 应是干净而准确的。 17、舞者在跳舞时,应该表现出充分而优雅的自信,尤其是在完成简单和高难动作之前 和之中,不应表现出任何不安来,而应给人如履平地的轻松感和自如感,以及一气呵成 的整体感和舒适感。 18、快感:舞者作为剧场表演艺术家,其天职应该是给观众提供快感,但要提供快感, 舞者本人必须在跳舞过程中先为自己找到快感。 19、小骗局:当芭蕾舞者在舞台上未能严格按照上述技术规范,准确地完成各种动作时 ,会不由自主地作一些小小的补偿或调整,行话称之为小骗局需要向观众解释清楚 的是,为了完成某种超出常规运动范畴的动作,使观众产生新奇的美感和快感,采用这种小骗局是必要的,而绝对不等于是欺骗观众,就象魔术的神奇就在于它的骗局一样。 20、从技术向艺术的大跳:在芭蕾演出中,舞蹈会不断改变其视点和强度。解决肢体位置和动作规范的时空力度关系,则是舞者应该在排练中解决的问题。

如何欣赏芭蕾?

学习背景芭蕾,欧洲古典舞蹈,由法语ballet音译而来。芭蕾舞孕育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十七世纪后半叶开始在法国发展流行并逐渐职业化,在不断革新中风靡世界。芭蕾舞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即女演员表演时以脚尖点地,故又称脚尖舞。其代表作品有《天鹅湖》、《仙女》、《胡桃夹子》等。芭蕾舞是用音乐、舞蹈手法来表演戏剧情节。芭蕾艺术孕育在意大利,诞生在十七世纪后期路易十四的法国宫廷,十八世纪在法国日臻完美,到十九世纪末期,在俄罗斯进入最繁荣的时代。芭蕾在近四百年的持久历史成长过程中,对世界列国影响很大,传布极广,至今已成为世界列国都推崇的一种艺术形式了。女演员舞蹈时常用脚趾尖点地。对舞者的衡量标准对芭蕾舞者的评判,有三个标准:技术技巧,艺术表现力,音乐表现力。技术技巧包括旋转、速度、方向。旋转的数量和质量、能否保持衡定速度,女舞者能否固定再一点完成挥鞭转和定点转,男舞者能否固定在一点完成二位转、旁腿转,都是硬性的技术标准。至于艺术表现力和音乐表现力,则相对很抽象。主要看舞者能否准确诠释人物心理、能否准确表达人物情感;能否贴合音乐的旋律和节奏,能否表现音乐性。观影礼仪1.观赏者应当提前抵达剧院,在表演开始前入座演出一旦开始,就禁止观众进场,迟到的人只能在门外等候,直至剧幕间隙方可进入。这样场内的气氛才不会受到破坏,同时更是对演员和没有迟到的观众的尊重。观众进入演出场所时,着装一定要整洁、大方、得体。男士们可以穿西装,系领带,穿皮鞋或其他正装。女士们可以穿简约的礼服,或典雅的套装,穿高跟鞋,如果对仪表特别在意的话,还可以化妆,携带小巧的手提包。无论男女,绝对不能穿着短裤、拖鞋出席,这样是很不礼貌的。2.演出进行时应保持安静这不仅是对表演者和其他观众的尊重,也间接表达了自己的修养。严禁手机铃声干扰,即使把手机设置为振动,也不宜在场内接听,所以最好是关机。避免交谈、打哈欠、咳嗽、清嗓子、打拍子、哼调子,也要避免翻阅节目单时发出的声音,一般来说剧场也会要求观众尽量不要携带容易发出噪音的塑料袋和易拉罐入场。总之,任何惊动场内其他人的言行都是失礼的。另外,请注意演出过程中是不允许中途退场的。3.演出过程中禁止拍照、摄像因为闪光灯和按动快门的声音都会严重干扰台上艺术家的表演和周围观众欣赏艺术的氛围。同时,也侵犯了剧团对剧目知识产权的保护。(演出结束阶段的谢幕部分,通常可以拍照留念。)4.恰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掌声表达对表演者的赞赏在各幕(场)结束和演出终了时鼓掌致意已成惯例;每个舞段之间如果没连续性的音乐连接,人们也会抱以掌声;甚至当演员表演一个高超的绝技,即使整段舞没完,也会激起人们喝彩的欲望这时的掌声对演员来说无异于兴奋剂,会促使他们把下面动作完成的更好。但是,如果演员表演的是深沉抒情的优雅舞段乃至如此场景,把观众带进情绪陶然的静谧气氛,掌声的出现就不大相宜了。演出结束后,不要急于离场,应在演员谢幕后按序退场。遵循礼仪、举止优雅的人,随时随地都会体现出自己的修养及品位。关注【央美文化传媒】官方微信公众号

(转)如何欣赏舞蹈

舞蹈欣赏,是人们观赏舞蹈演出时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对舞蹈作品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整个过程,因此,它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但它又不同一般的认识活动,而是一种特殊的对舞蹈作品的认识活动。舞蹈欣赏,就是观众通过舞蹈作品中所塑造的舞蹈形象,具体地认识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及舞蹈作者对这种生活现象的审美评价。观众在欣赏舞蹈作品的过程中往往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激发起记忆中有关的印象、经验,以及一系列的想象、联想等形象思维活动,来丰富和补充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形象,使其更加完整、生动和鲜明、从而能在观赏舞蹈作品的过程中体会到更加广阔的的生活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含义。人们进行舞蹈欣赏这种的审美活动,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也就是说要具有一定的舞蹈知识、舞蹈欣赏水平和认识能力,舞蹈欣赏活动才能正常顺利的进行。所以我们了解舞蹈艺术的特征、舞蹈和其他艺术的关系、舞蹈形象构成的各种因素,极其产生的过程等,就非常必要了。舞蹈是以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现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从舞蹈作品诉诸于欣赏者的感觉特点来看,它是一种综合了听觉(时间性)和视觉(空间性)的表演艺术。舞蹈是在一定的空间(舞台或广场)内,主要通过舞者连续的动作和不断变化的舞蹈队型、画面、以及音乐、舞台美术(服装、布景、灯光、道具)等表现手段来塑造舞蹈的艺术形象。因此,考察和了解作品中各种表现手段是如何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人物的思想感情,作品的主题内容是如何表达出来的,这样,我们就有可能加深对于舞蹈作品的理解,更好地进行舞蹈欣赏。舞蹈欣赏的过程始,终离不开形象,它的理性活动始终和感性活动相结合在一起,因此,舞蹈欣赏也就是舞蹈观众进行形象思维的过程。但是,舞蹈观众欣赏的形象思维与舞蹈作者创作的形象思维的具体过程恰恰相反:作者进行创作首先是从生活的感受开始,有了主观情感的激动,才能获得题材,形成明确的主题,再应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段塑造出艺术形象,而观众欣赏舞蹈作品,却首先从对舞蹈的形象感知开始,通过人物在舞台上的动作极其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使观众受到艺术的感染,产生情感的激动,进而才能体会到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内容和主题思想。这也就是说,作者进行创作是由把握生活的现实面貌和本质意义以创造形象,而观众进行作品的欣赏,却是由把握形象,以认识它所反映的生活的现实面貌,并进而体会和理解它的本质意义。总之,舞蹈欣赏并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对舞蹈多接触、多看,熟悉了舞蹈,了解了舞蹈,就会逐渐地提高舞蹈的欣赏水平。这正如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所说:“凡抄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园照之象,务先博观。”其意思是说,会演奏上千只曲子而后才懂得音乐,观察了上千把剑而后才会识别宝剑,所以全面观察的方法,务必要多做观察研究。一个人“晓声”和“识剑”鉴赏能力,来自本人的艺术实践和它对事物的全面反复的观察比较。因此我们说,对于优秀的舞蹈和舞剧作品,只有不止一次地反复欣赏、透彻的体会和理解,才能够充分地感受到舞蹈审美欣赏中的艺术乐趣,同时也可以不断的提高舞蹈欣赏水平和加强舞蹈文化的素养。欣赏芭蕾,大致上有两条思路。一条是传统的,一条是现代的。一般主张欣赏的方法与欣赏的对象相统一:即用一丝不苟的传统思路,去欣赏“早期”、“浪漫”和“古典”这三个传统时期的芭蕾舞剧、音乐型芭蕾和纯粹型芭蕾。传统的欣赏思路要求观众提前半小时左右到达剧场,以便能将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和烦恼,统统留在剧场的大门外或衣帽间那个尘世的空间里,然后静下心来,全身心地投入剧场这样一个非常特殊的,与马路上的拥挤、菜市上的吵闹、单位里的纠纷、家庭里的琐事毫不相干的审美场,进入《仙女》、《吉赛尔》、《葛蓓莉娅》这样一个人造仙境,进入《睡美人》、《胡桃夹子》、《天鹅湖》这样一个梦幻世界,一连几个小时逃避一下都市的喧嚣和精神的压力。接下来,我们还可以用心地研究一下节目单,细读一下剧情梗概、有关评论、舞团简史、编导和舞者介绍等各种有关材料,寻找一下众所公认地芭蕾舞明星,想象一下另人陶醉的音乐名曲,期待一下奢侈华丽的服装和富丽堂皇的布景……现代的欣赏思路对观众没有任何苛刻的要求,而是为其提供随遇而安的哲学,因为现代生活的节奏压根儿不允许观众,特别是有职业的观众提前半小时到达剧场,而是在欣赏的过程中强调观众无需任何先人之见,只需用随身携带、各不相同的理性知识来理解,用来自生活、五光十色的感性经验来参与即可。这种欣赏思路认为,节目单上的东西简直就是编导们设下的圈套,或者是为弥补舞剧编导或芭蕾编舞自身的语无伦次而兜售的灵丹妙药,可看可不看,甚至最好不看!剧情到底是怎么“写”的无足轻重,成功与否只能看他台上怎么“舞”的。芭蕾舞剧说到底,还是以舞为主,以剧为辅的,否则,便无法解释芭蕾舞剧中的领衔主演们在跳完双人舞后,甚至在跳完其中的变奏后,便向观众频频施礼的现象。如果剧重于舞,这种行为岂不是出“戏”了,西方的观众和评论家们又怎能整整忍耐了一个世纪呢?这种欣赏思路认为,明星可以欣赏,但用不着崇拜得五体投地,明星崇拜的风气实在显得太古典!按照自己的审美标准,而不是跟着评论家们的意见跑;寻找自己眼中和心里的明星,而不是随波逐流,这才是最最重要的。第一是要以一种宽容的心态欣赏现代舞作品,我们说了现代舞是以标新立异、严肃探索为最终目的,因此首先要能够以平常心态去接受,同时在欣赏的时候要有敏锐的思维和判断能力。在一般人的眼里,既然是舞蹈,那它就必须要一直的舞动,但在现代舞中,这个观念完全不存在,因为现代舞的概念非常广泛,在现代舞者的眼里,大自然的一切无一不能舞,而人的每种行为和每个动作无一不在跳舞。第二要掌握作品创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动机,其实一部作品中,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此时编者的内心世界和创作心态,而这些现象常常在作品中表现出来,因此,掌握作品创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动机,有助于更好的欣赏和理解作品。第三看作品的“动态”和“结构”。现代舞是一门形式感极强的艺术,因此,现代舞无论是以何种的形式表现,最基本的都是要从动作开始,而动作的形成、延续、发展、变化,最重要的是看动作的借力方法,其次是看作品的结构,现代舞打破了和谐理想的古典审美原则,对现实社会中人的关注和对自然真实美的追求,因此,在结构上特别讲究对比,动作和动作之间的对比,舞段和舞段之间的对比,节奏和节奏之间的对比,情绪上的对比以及舞蹈构图的对比等等。第四要尽力的多看现代舞作品,在欣赏的过程中要用自己生而有之的六种感觉去全身心地感受作品。在现代舞作品中,强调的是舞者自身的重量而不是如芭蕾般的轻盈,在动作中强调空间的过程而不是动作的本身,在空间上强调韵味的顿挫而不是流畅,在构图中强调不平衡而不是平衡,强调过程的揭示而不是过程的遮掩。了解了这些以后再对作品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全面的分析。说了这么多,我想应该对现代舞有了一个初步的概念了,其实无论怎样,舞蹈还是一个感觉的流程,就算以理性为首位的现代舞,也都是以感性的表象为第一特征的,如果用太纯理性的的思维去理解作品,那只能使自己走入一个对现代舞认识的误区。因此,在有条件下,因对一个优秀的现代舞多看几遍。

如何欣赏古典音乐 2000

很多人认为古典音乐属于高雅艺术,比较难听懂,对之总是望而却步,有些人尝试去了解作品的内容,可到实际中就用不上了。知识代替不了审美,音乐欣赏是比较感性的,就应该以感性的形式去了解。下面简单介绍欣赏古典音乐的几个过程:1;分辨演奏乐器。  对于交响乐队的几十件乐器,必须有明确的分辨能力。否则乐队演奏起来很多乐器交织在一起,听起来就会十分混乱。而且由于乐器本身的音色特点,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会根据音乐的需要选择乐器,所以分清乐器就可以大致了解音乐的基本内容。乐曲详细介绍了每件乐器的音色特点和所描写的内容。这种分辨乐器的练习要进行很多次,需要大量视听作品的。2;了解乐曲的音乐表现内容。  作曲家在创作作品时,是有一定的创作思路的,有些作品会具有明确的情节发展过程。这项练习个人是很难进行学习的,必须有优秀的教师来讲解。教师的讲解就像是一个翻译,将音乐中表现的内容,一边对比乐器、对比乐句,一边讲解。这种方式可以最快的实现欣赏音乐的目的。3;分辨演奏者个人的演奏水平。  通过对音色、技术、音乐表现等方面的对比,听辨演奏者的个人演奏能力,由于演奏者的个人性格和审美因素,使其在演奏中会带有一定的个人特性,比如:男性的坚定;女性的柔和;快速乐句的清晰;慢板速度的稳定等等。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辨,不仅可以准确判断演奏者的性别、性格,甚至为人习惯等特点。还可以根据高音音色的松、紧;整体音色的统一;音乐表现的方式;技术能力等等对演奏者的水平进行鉴定,通过鉴定可以有选择的欣赏演奏水平较高的乐曲。4;分辨指挥的风格特点。  这一点同分辨演奏者个人的演奏水平的方法相似,有些象足球运动员和足球教练的差别。指挥就象是足球教练,优秀的指挥可以较好的控制和统一乐队的整体风格,使全体演奏员可以演奏出和谐的效果。当然指挥的个人特点和缺陷也会在音乐中有所表现。性格随和的指挥在乐曲处理时经常出现旋律不够清晰的现象;性格坚定的指挥对柔美的处理就容易不到位;还有指挥个人的处理思路和风格等,一般这种分辨是需要通过听辨同一乐曲的不同指挥、乐队、版本来比较和分辨的。5;分辨乐队的风格特点。  每个乐队有每个乐队的特点,这一点就象各国的足球队一样,认识较容易受环境影响的,一个国家的水土;一个民族的风俗;一个城市的节奏;一个地域的差别等等都会影响演奏者的审美和音乐表现方式,另外还有指挥的因素。世界著名的大乐团一般都会较长期的聘任首席指挥,乐队和指挥较长期的合作可以使指挥和乐队的风格更统一。恰恰是因为这些原因,使每一个乐队都具有不同的演奏特点和风格,具体的欣赏办法就是对比各乐团对于相同乐曲的理解和处理方式。6;分辨音响器材的优缺点。  对于音乐发烧友来讲,大多数的发烧友是烧器材的。他们大多不是关注以上介绍的音乐欣赏方式,而是通过一些乐曲来测试和欣赏音响器材。实际的欣赏方式和欣赏音乐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就是通过听辩和对比,来判断器材的优缺点,通过对比选择较满意的配置组合,再通过专用的试音碟会一些公认的可以用来试音的乐曲来欣赏器材的效果。7;最简单实际的办法。  还有一种最简单实际的欣赏办法就是听旋律,听乐曲是否好听、是否熟悉。可以选择一些著名而又通俗的的作品来常听,听熟了就喜欢了,这是最简单的办法。注意事项:实际上音乐欣赏并不是非要通过对比来欣赏的,这同一个人自我的状态有关。对于性格偏差较大的人来说不对比就很难听准确。可对于心态平和的人来说,不用对比也能听准确,这关系到一个人的个人修养问题。所以无论做什么平心静气都是一种境界。两种方法,一种是先学乐理再欣赏古典音乐,另一种是使劲的听没完没了地听,听不懂还是要听,然后慢慢的就会欣赏了。简单说,欣赏古典音乐与欣赏爵士乐的方法是一致的,都是从泛听到精听。所谓泛听,很好理解,在你做家务,看杂志,上网等等的同时随便放上一盘莫扎特或是巴赫的选集就可以。这种所谓的选集太容易从网上找到或是买到了,比如EMI出过的莫扎特系列、Decca的极致系列,DG的111周年纪念系列,等等。我以莫扎特或巴赫来举例并不是因为他们的作品多么容易理解,是因为往往会让你感到舒服,这个“舒服”的定义是不会影响你正在做的事情。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其他作曲家的作品,只要不选择交响,不选择歌剧(选段除外)就可以,因为那些需要你正襟危坐,腾出一整块时间来听。泛听的目的是,当你听到旋律悦耳的,使你觉得特别“舒服”的音乐时,记下它们,记下作曲家与曲目名称,这是培养乐感的一个很好的方式。你大可做个测试,下一次听到这个熟悉的曲目时,看你能不能很快反应出这是哪位作曲家的作品,名字又是什么。下一步是精听,在精听之前,你需要对一些最基本的乐理常识,古典乐的各个曲式有所了解,推荐你看一套视频教程,耶鲁大学的开放课程系列中的“聆听音乐”[1],其配套的CD[2],相信在你看过之后会领悟到很多东西。你也可以选择读一些书,有关西方音乐历史的书,明晰各个时期的古典音乐的特征,对应时期的代表作曲家及他们的作品就可以了。精听,你可以考虑从不同作曲家入手,也可以考虑按不同时期来听。精听与泛听的唯一区别就是音乐不再充当你做家务,看杂志,上网时的背景。你可以花一整块时间从头到尾听完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也可以琢磨一下莫扎特如何靠谱写《费加罗的婚礼》来讲述博马舍的这出喜剧。如何去感受古典音乐,是很个人化的,完全没有模式可言,更不会有“权威版本”的推荐。我只说说自己的感受。 首先,我就“古典音乐”的要素,或者基本“硬件”讲讲我的见解。 所谓古典,其实就是指西方自文艺复兴以降后至我们所在年代前五十年作品的总和。这个古典音乐里“古典时期”的古典二字完全不一样。古典音乐,已经是一个文化范畴的概念。是西方并逐步意味着全球的主流音乐的一部分。确实如此,时至今日,西方古典音乐如同摩天大厦,而它周边的是大片没有影响力的小房子。前后的差距使西方古典音乐已经可以用全球主流音乐,乃至为主流文化的代名词了。古典两字已经不代表时间或者历史性,而是一个文化概念。 但无论它如何强大,作为并非古典音乐原发地文化的我们,对古典音乐也不能盲目接纳。我个人认为,称之为音乐的东西,应该有这些特征: 具有优美或者奇特的旋律,具有崇高的情感力量或者神秘情感的隐藏能力,带来愉悦或者引发思考。能符合这些特征的,我才称它为音乐或者古典音乐(有别于流行或者现代音乐)。 所以,我喜欢上古典音乐,就是因为那些旋律和情感,最早给它打动的,是十几年前开始留意听古典时,被柴可夫斯基的《斯拉夫进行曲》吸引,开始喜欢上古典。之后,阶段性断断续续地有去听,但都不系统,一直到现在。 不过,作为古典音乐,如果要了解其大致全貌,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我们都是业余人士,非专业者那样用时间去欣赏。古典音乐是需要一定“训练”才能欣赏的音乐。这种训练包括对音乐原理,乐器,音乐发展的历史,对作家本人,甚至对演绎的艺术家指挥家都要了解一些。 古典音乐来源于早期宗教的需要,文艺复兴之前,音乐主要是教堂祢撒,比如圣格列高利咏叹。换言之,音乐最早的形式是“声乐”,为何是声乐?因为来自人的声音,才是这世界上最原始,也最能打动人的声音,所以也是最好的“音乐”。当然,那年代器乐确实还没有发展起来。事实上,现在重新听文艺复兴时期的帕克斯特里纳的圣颂合唱,依然具有恒久的魅力,如果你听古典或者浪漫久了,不妨试试去听他的作品。宗教音乐来自这些当年虔诚的信徒之手,来的更简单纯朴又具有情感。他们对后人影响巨大,后世的伟大作品里都有他们的影子(比如亨德尔的祢赛亚,巴赫的B小调祢撒,贝多芬的庄重祢撒,百辽兹的以利亚到现代布列顿的战争安魂曲)了解古典音乐的源头,就等于明白音乐最基本的特征(或者基本“硬件”)就是要有优美旋律和崇高情感。没有这些要素,再伟大的作品,也不是我需要的,当然没有一部伟大作品里没有旋律和情感。又或者说,旋律是一个广义,文艺复兴的音乐几乎“见不到旋律”,只有节奏。 从斯拉夫进行曲开始,到格里格的皮尔金特组曲,到斯美塔纳的伏瓦塔河,我充分感受到音乐的美。我尚且不知道他们来自何方,何许人也,甚至不了解他们的作品的名字。我没有被那些比他们更“流行"的贝3,5,9打动多少前,就喜欢上这些优美旋律的作品。 所以,古典音乐第一要:听你喜欢的旋律,不管它是谁的,或者伟大与否。你是怎样喜欢上巴赫的?!关于巴赫,太多人喜欢和崇拜了。喜欢上他的人有各种理由。有些是因为所有人都喜欢,所以自己就喜欢,正如当所有人都喜欢他时,有些人就开始反对他一样。 我没有了解他多少前,就开始听一套钢琴CD,后来才知道是图蕾克的十二平均律,是我连续听了四年之后才知道的。那几年里,我每晚都在睡前播这套碟。大家都很熟悉巴赫的十二平均律了,也了解各种版本。我是从无知的时候去听的。原因是我晚上失眠,发觉这套CD很合适失眠时听。有时,幸运的话,我会在第一张没有播完就睡着,有时,就要起床几次换碟(很多年后,才想起有多碟CD机早就问世,后悔那时为什么不知道,现在非常喜欢多盘CD就是这原因,一下子买了两台,一台五盘,一台七盘)。听了一两年后,发觉哪天不听就觉得少了什么,才想起没有放那张CD。又听了一段时间,发觉自己不为催眠也喜欢听。而且是用“宝贵的时间”专门听。后来,知道它叫十二平均律,知道它可以称为音乐的《旧约》。。。。。。现在我有它三种版本,但想要的里赫特版本没有。不过我已经不能接受图蕾克之外任何人的演绎了。于是,我就这样喜欢巴赫。继而开始听他其他的作品。后来才清楚它的魅力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是那种复调的韵味加上巴赫世界里的特性。于是,我开始又接受其他的巴洛克音乐。发觉还有亨德饵,泰勒曼在他身边。所以,听古典的第二要点:不靠指南,自己慢慢了解作品可能更真实地喜欢。但是,我依然被旋律吸引,所以还是去听旋律华丽动听的古典,尽管我可能成为古典里的肤浅听众。我还是不爱留在巴洛克里面太久,也不很爱听古典时期的大师作品。所以我一口气听完全套卡拉杨的贝多芬和一些莫扎特后,就去了浪漫时期(他们,那些学者,是这样划分的)。我至今,还是喜欢柴可夫斯基,格里格,斯美塔纳,比才,。。。甚至拉罗,或者后来印象派德彪西---我不怎么认同这种画分)。其实,又有谁不喜欢他们呢?所以,古典音乐第三要点(还是第一要点那点),听你喜欢的旋律。浪漫时期更懂音乐的人性面,不再是简单的主和结构,不再是简单的乐思乐性流动,不再是简单化的标题音乐。尽管标题不是浪漫首创。尽管我也不太喜欢实景化的标题音乐。浪漫音乐结合复调和主和结构及调性应用的能力,就象师傅手里的面油水的关系那样简单。他们更关注的不是形式,是音乐里应该有的特征:崇高情感或者神秘情感的能力,带来感受和思考。而这一切,又是在不刻意的结构里展开的,栩栩如生的各种旋律自然再生。在浪漫里,已经没有大师,因为不需要大师,不需要作曲大师,需要的是象文学作家那种人性,情感,这是“唯情论世界”---只要不太泛滥。但是,大成者还不是德奥或者北欧小国里的情感大师,而是来自意大利的歌剧作曲家。因为,正如前面所说:人声才是最好的音乐。在歌剧里,我找到最好的旋律,也有最好听的声音,声乐和器乐在这里不仅结合再一起,还将“沙士比亚式”的舞台文学来了进来。将舞台表演艺术融进里面。所以,古典音乐里最重要的是歌剧,听或者看,是一种情感最大效场。音乐已经不存在“国界”,但我依然反对“音乐是国际语言”的说法。这种说法不客观,不现实。如果音乐是国际语言,那么外国人为什么听不懂我们的戏剧呢?难道我们的戏剧不是音乐?我只能认为,接受了古典音乐,其实就是被西化,至于被西化是否可怕是另一回事(并不可怕)。因为接受古典,就意味着接受一连串的西方文化。没有这一连串的西方文化,你是不会真正接受或者喜欢古典音乐的。在西方,各自还是有阵营的,他们之间也不那么“国际语言”,德奥歌剧的崛起,意味着中欧大陆有自己的情感场所。和来源于中世纪的威尼斯是不一样的情感,人们愿意被瓦格纳折磨四个晚上,也不愿意仅仅去听威尔第的悲壮。正如芬兰人只愿意为格里格的离去流泪一样。事实上,俄罗斯人更接受他们的穆索尔斯基,尽管大家都知道他不是写曲出身的,不能完整写下总谱的人,但人们依然坚信他是俄罗斯伟大的作曲家。全世界都借“国际语言”在说自己的话,抒发自己的感情(唯独偶国人们不那么冲动---至今还坚持在荒山野岭实验流水声的音效,又或者在黄土高坡上摇摆)。不管音乐为何物,不管何为古典音乐,我就是这样,好听就听,听了有感情能量存储的就听。如果别人说《尼伯龙根的指环》是经典,如果他是偶国人,我表示极大的怀疑,因为没有德奥文化背景,没有那种民族情绪,没有深厚的西方神话文化,没有接受****的心理准备,怎能懂《指环》?我宁愿不虚妄地说实话,我听不懂指环,但我听得懂卡门,卡门是最伟大的歌剧,因为我也有剧情一样的感受,一样在追女孩子的时代有那种失落。一样喜欢那种女人,嘿嘿~当我们要求作品,要求作曲家有真情实感的时候,为何不要求自己用真情实感去听音乐呢?在失去背景文化为支撑的中国,去听西方音乐,难道不是爱旋律以及里面那种情感吗。当我们有了真情实感的态度后,一切美好的音乐就向我们展现,不管是芭洛克还是古典浪漫,不管是复调还是主和,不管是无题还是标题,不管是交响曲式还是协奏曲式,不管是声乐还是器乐,不管是光芒四射的作曲家还是穷困寥倒的不名之人,不管是北欧南美还是德奥。。。。。于是,我们开始更关注版本。因为每个导演都不同手法处理同一剧本的。又或者不同的大牌明星出演同一剧本也不一样的表达。这就是不同演奏家和不同指挥,不同乐团的魅力所在。当你喜欢卡萨尔斯之后,还会喜欢马友友吗?难道杜普蕾不是最好的吗?于是音乐就有了话题,于是有很多个马勒,有很多巴赫,贝多芬,他们借托斯卡尼尼,富特文格勒,瓦尔特,卡拉杨,西蒙。。。。。等还魂,否则每个人只需要闭门造车就可以了。当然,我也喜欢西湖贝多芬,JBL。。。的马勒出现,于是音乐带来热闹,发展到极端,就是音响出现纯音响而音响派。我曾经惊讶于一个朋友耳朵的听力,问如何训练出来的,因为他可以对斯托夫斯基演绎的每个小节的音色准确无误地在器材里做出好坏的判断。一打听,原来他玩那么多年音响,其实就只听三张CD,其中包括斯托夫斯基RCA版的李斯特(俗称白头佬),他哪里是听音乐,他是借音乐来听音响!我很感叹。这极大的误区里却带来给他无穷的快乐,难道又是坏事吗?于是,用旋律去选择音乐,然后去听喜欢的旋律,借旋律进入各种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音乐里,感受情感,然后又借音响带来新的乐趣,也许是一个非原古典音乐发源地的古典音乐迷对“国际语言”的欣赏方式。如何去感受古典音乐,是很个人化的,完全没有模式可言,更不会有“权威版本”的推荐。我只说说自己的感受。 首先,我就“古典音乐”的要素,或者基本“硬件”讲讲我的见解。 所谓古典,其实就是指西方自文艺复兴以降后至我们所在年代前五十年作品的总和。这个古典音乐里“古典时期”的古典二字完全不一样。古典音乐,已经是一个文化范畴的概念。是西方并逐步意味着全球的主流音乐的一部分。确实如此,时至今日,西方古典音乐如同摩天大厦,而它周边的是大片没有影响力的小房子。前后的差距使西方古典音乐已经可以用全球主流音乐,乃至为主流文化的代名词了。古典两字已经不代表时间或者历史性,而是一个文化概念。 但无论它如何强大,作为并非古典音乐原发地文化的我们,对古典音乐也不能盲目接纳。我个人认为,称之为音乐的东西,应该有这些特征: 具有优美或者奇特的旋律,具有崇高的情感力量或者神秘情感的隐藏能力,带来愉悦或者引发思考。能符合这些特征的,我才称它为音乐或者古典音乐(有别于流行或者现代音乐)。 所以,我喜欢上古典音乐,就是因为那些旋律和情感,最早给它打动的,是十几年前开始留意听古典时,被柴可夫斯基的《斯拉夫进行曲》吸引,开始喜欢上古典。之后,阶段性断断续续地有去听,但都不系统,一直到现在。 不过,作为古典音乐,如果要了解其大致全貌,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我们都是业余人士,非专业者那样用时间去欣赏。古典音乐是需要一定“训练”才能欣赏的音乐。这种训练包括对音乐原理,乐器,音乐发展的历史,对作家本人,甚至对演绎的艺术家指挥家都要了解一些。 古典音乐来源于早期宗教的需要,文艺复兴之前,音乐主要是教堂祢撒,比如圣格列高利咏叹。换言之,音乐最早的形式是“声乐”,为何是声乐?因为来自人的声音,才是这世界上最原始,也最能打动人的声音,所以也是最好的“音乐”。当然,那年代器乐确实还没有发展起来。事实上,现在重新听文艺复兴时期的帕克斯特里纳的圣颂合唱,依然具有恒久的魅力,如果你听古典或者浪漫久了,不妨试试去听他的作品。宗教音乐来自这些当年虔诚的信徒之手,来的更简单纯朴又具有情感。他们对后人影响巨大,后世的伟大作品里都有他们的影子(比如亨德尔的祢赛亚,巴赫的B小调祢撒,贝多芬的庄重祢撒,百辽兹的以利亚到现代布列顿的战争安魂曲)了解古典音乐的源头,就等于明白音乐最基本的特征(或者基本“硬件”)就是要有优美旋律和崇高情感。没有这些要素,再伟大的作品,也不是我需要的,当然没有一部伟大作品里没有旋律和情感。又或者说,旋律是一个广义,文艺复兴的音乐几乎“见不到旋律”,只有节奏。 从斯拉夫进行曲开始,到格里格的皮尔金特组曲,到斯美塔纳的伏瓦塔河,我充分感受到音乐的美。我尚且不知道他们来自何方,何许人也,甚至不了解他们的作品的名字。我没有被那些比他们更“流行"的贝3,5,9打动多少前,就喜欢上这些优美旋律的作品。 所以,古典音乐第一要:听你喜欢的旋律,不管它是谁的,或者伟大与否。你是怎样喜欢上巴赫的?!关于巴赫,太多人喜欢和崇拜了。喜欢上他的人有各种理由。有些是因为所有人都喜欢,所以自己就喜欢,正如当所有人都喜欢他时,有些人就开始反对他一样。 我没有了解他多少前,就开始听一套钢琴CD,后来才知道是图蕾克的十二平均律,是我连续听了四年之后才知道的。那几年里,我每晚都在睡前播这套碟。大家都很熟悉巴赫的十二平均律了,也了解各种版本。我是从无知的时候去听的。原因是我晚上失眠,发觉这套CD很合适失眠时听。有时,幸运的话,我会在第一张没有播完就睡着,有时,就要起床几次换碟(很多年后,才想起有多碟CD机早就问世,后悔那时为什么不知道,现在非常喜欢多盘CD就是这原因,一下子买了两台,一台五盘,一台七盘)。听了一两年后,发觉哪天不听就觉得少了什么,才想起没有放那张CD。又听了一段时间,发觉自己不为催眠也喜欢听。而且是用“宝贵的时间”专门听。后来,知道它叫十二平均律,知道它可以称为音乐的《旧约》。。。。。。现在我有它三种版本,但想要的里赫特版本没有。不过我已经不能接受图蕾克之外任何人的演绎了。于是,我就这样喜欢巴赫。继而开始听他其他的作品。后来才清楚它的魅力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是那种复调的韵味加上巴赫世界里的特性。于是,我开始又接受其他的巴洛克音乐。发觉还有亨德饵,泰勒曼在他身边。所以,听古典的第二要点:不靠指南,自己慢慢了解作品可能更真实地喜欢。但是,我依然被旋律吸引,所以还是去听旋律华丽动听的古典,尽管我可能成为古典里的肤浅听众。我还是不爱留在巴洛克里面太久,也不很爱听古典时期的大师作品。所以我一口气听完全套卡拉杨的贝多芬和一些莫扎特后,就去了浪漫时期(他们,那些学者,是这样划分的)。我至今,还是喜欢柴可夫斯基,格里格,斯美塔纳,比才,。。。甚至拉罗,或者后来印象派德彪西---我不怎么认同这种画分)。其实,又有谁不喜欢他们呢?所以,古典音乐第三要点(还是第一要点那点),听你喜欢的旋律。浪漫时期更懂音乐的人性面,不再是简单的主和结构,不再是简单的乐思乐性流动,不再是简单化的标题音乐。尽管标题不是浪漫首创。尽管我也不太喜欢实景化的标题音乐。浪漫音乐结合复调和主和结构及调性应用的能力,就象师傅手里的面油水的关系那样简单。他们更关注的不是形式,是音乐里应该有的特征:崇高情感或者神秘情感的能力,带来感受和思考。而这一切,又是在不刻意的结构里展开的,栩栩如生的各种旋律自然再生。在浪漫里,已经没有大师,因为不需要大师,不需要作曲大师,需要的是象文学作家那种人性,情感,这是“唯情论世界”---只要不太泛滥。但是,大成者还不是德奥或者北欧小国里的情感大师,而是来自意大利的歌剧作曲家。因为,正如前面所说:人声才是最好的音乐。在歌剧里,我找到最好的旋律,也有最好听的声音,声乐和器乐在这里不仅结合再一起,还将“沙士比亚式”的舞台文学来了进来。将舞台表演艺术融进里面。所以,古典音乐里最重要的是歌剧,听或者看,是一种情感最大效场。音乐已经不存在“国界”,但我依然反对“音乐是国际语言”的说法。这种说法不客观,不现实。如果音乐是国际语言,那么外国人为什么听不懂我们的戏剧呢?难道我们的戏剧不是音乐?我只能认为,接受了古典音乐,其实就是被西化,至于被西化是否可怕是另一回事(并不可怕)。因为接受古典,就意味着接受一连串的西方文化。没有这一连串的西方文化,你是不会真正接受或者喜欢古典音乐的。在西方,各自还是有阵营的,他们之间也不那么“国际语言”,德奥歌剧的崛起,意味着中欧大陆有自己的情感场所。和来源于中世纪的威尼斯是不一样的情感,人们愿意被瓦格纳折磨四个晚上,也不愿意仅仅去听威尔第的悲壮。正如芬兰人只愿意为格里格的离去流泪一样。事实上,俄罗斯人更接受他们的穆索尔斯基,尽管大家都知道他不是写曲出身的,不能完整写下总谱的人,但人们依然坚信他是俄罗斯伟大的作曲家。全世界都借“国际语言”在说自己的话,抒发自己的感情(唯独偶国人们不那么冲动---至今还坚持在荒山野岭实验流水声的音效,又或者在黄土高坡上摇摆)。不管音乐为何物,不管何为古典音乐,我就是这样,好听就听,听了有感情能量存储的就听。如果别人说《尼伯龙根的指环》是经典,如果他是偶国人,我表示极大的怀疑,因为没有德奥文化背景,没有那种民族情绪,没有深厚的西方神话文化,没有接受****的心理准备,怎能懂《指环》?我宁愿不虚妄地说实话,我听不懂指环,但我听得懂卡门,卡门是最伟大的歌剧,因为我也有剧情一样的感受,一样在追女孩子的时代有那种失落。一样喜欢那种女人,嘿嘿~当我们要求作品,要求作曲家有真情实感的时候,为何不要求自己用真情实感去听音乐呢?在失去背景文化为支撑的中国,去听西方音乐,难道不是爱旋律以及里面那种情感吗。当我们有了真情实感的态度后,一切美好的音乐就向我们展现,不管是芭洛克还是古典浪漫,不管是复调还是主和,不管是无题还是标题,不管是交响曲式还是协奏曲式,不管是声乐还是器乐,不管是光芒四射的作曲家还是穷困寥倒的不名之人,不管是北欧南美还是德奥。。。。。于是,我们开始更关注版本。因为每个导演都不同手法处理同一剧本的。又或者不同的大牌明星出演同一剧本也不一样的表达。这就是不同演奏家和不同指挥,不同乐团的魅力所在。当你喜欢卡萨尔斯之后,还会喜欢马友友吗?难道杜普蕾不是最好的吗?于是音乐就有了话题,于是有很多个马勒,有很多巴赫,贝多芬,他们借托斯卡尼尼,富特文格勒,瓦尔特,卡拉杨,西蒙。。。。。等还魂,否则每个人只需要闭门造车就可以了。当然,我也喜欢西湖贝多芬,JBL。。。的马勒出现,于是音乐带来热闹,发展到极端,就是音响出现纯音响而音响派。我曾经惊讶于一个朋友耳朵的听力,问如何训练出来的,因为他可以对斯托夫斯基演绎的每个小节的音色准确无误地在器材里做出好坏的判断。一打听,原来他玩那么多年音响,其实就只听三张CD,其中包括斯托夫斯基RCA版的李斯特(俗称白头佬),他哪里是听音乐,他是借音乐来听音响!我很感叹。这极大的误区里却带来给他无穷的快乐,难道又是坏事吗?于是,用旋律去选择音乐,然后去听喜欢的旋律,借旋律进入各种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音乐里,感受情感,然后又借音响带来新的乐趣,也许是一个非原古典音乐发源地的古典音乐迷对“国际语言”的欣赏方式。总归,选择你感兴趣的就好。  

如何欣赏古典音乐

我跟你的感觉不同,我刚开始听古典音乐的时候有那么一种感觉,我听完前面的就能感觉出后面是一个怎样的旋律,其实这也是古典乐的一个特点,具有可预测性(大部分都是这样),开始的时候你可以先不要去注意什么就是单纯的去听,去感受就可以了,听时间长了你就会有了听古典乐的感觉了。还有听古典乐,要了解你正在听的曲子的作者背景及其作曲时候的心情,以及这首曲子怎样诞生等问题。古典音乐分为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四个基本要素,所以欣赏要从这四个角度入手,开始你听古典没有感觉就是因为你以前只注重音乐的旋律上,这也是古典迷和流行乐迷得不同之处,古典乐迷注重的不只是旋律还有节奏和和声,(如果有人能听出和声就可以说具有一点指挥家的潜质)。最后看看这个:会对你有帮助如果想欣赏古典乐。建议不要去买一些国内”权威”“写的叫《音乐欣赏入门》之类的书,这类书会把一首曲目解说得”清清楚楚”,至于作者是不是这个意思,他是不管的,我个人认为他只想把他一个人的思想强加给你。这对入门有一点用,但是却把你的思想限制了,当欣赏一些纯音乐(如伯拉姆斯的作品),你就会不知所云了。音乐界有一句名言,让音乐说话,让解说消失。通你只需了解作者创作背景和作者对作品的意见就好,其它人说的都是在强奸作者。所以一个好的解说者,只会告诉你作者创作这篇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想告诉听众的东西,至于音乐本身,通常只会告诉你几个主题,让你能注意就行。至于怎样理解—这是你个人的事,除了作者别人都可能是错的,除了你。你的任何理解对于你都是对的。 建议先买一本《辛丰年音乐笔记》,非常值得一读,深入浅出。他在上面有十二篇关于古典乐欣赏入门的好文章。有些书籍,能卖到书都可以买来看一看,对提高自己的音乐理解能力很有好处。如:《管弦乐名曲解说》,唐.爱斯著,分上、中、下三册,共计不过几十元,不过写得又好又全,基本不用再买音乐欣赏类的书了;《西方音乐史》,保罗.朗多尔米著;或《西方文明中的音乐》,朗格著,二位兄台观点”奇特(落伍)”,不要全部认同。还有一些音乐家的个人传记,如《勃拉姆斯》等,英国OMNIBUS经典版本,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还有如《古斯塔夫.马勒》,布鲁诺.瓦尔特著等等(你喜欢谁就买谁)。一句话,国内的权威人士写的就最好别买,被误导了不要来找我;),至于什么音乐学校的欣赏课教材,更纯粹是误人子第+放P。另外有两个刊物,《音乐爱好者》与《爱乐》,也可以订来看,尤其是《爱乐》。如果有足够的兴趣,甚至可以卖一些讲乐理知识的书看,或者同时学一门乐器就更好了。最简单的:口琴就好. 好了,进入正题。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是入门的首选,优美动听,浅显易懂,可以从入门到精通(他也有相当多的非标题音乐,如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和第一钢琴协奏曲),而且也适合发烧用,色彩极好。他的作品中,最浅的大概是:《1812序曲》(乐曲是俄国人民反抗拿破伦入侵),比现在流行歌其实还容易懂。紧跟着是《天鹅湖》,最好是听全剧,选段也不错,买一张DVD,边看跳舞边听更好了,里面每一支曲都极为优美,音效也好。第三应为《胡桃夹子》,其它同天鹅。关于版本问题,对这类通俗得比流行歌还流行的曲目,只要是一支像样的乐队演奏都差不多(除了那盘极发烧的孔泽尔的名盘外都行),只要录音好就行。再后可以找《意大利随想曲》来听听,我一直觉得这是我听过的色彩最好、又优美动听的音乐。SONY公司录制,费城交响乐团演奏,尤金.奥曼迪指挥的应该是最好的版本了,费城乐团本就是以色彩著称的,这个版本比卡拉扬的版本录音效果和演奏都好,第一推荐。再后就较自由了,《罗密欧与朱丽叶》、《里米尼的费朗西斯卡》、《弦乐小夜曲》、《曼弗尔德》等,一路往下听就行,为了方便理解,最好有一本老柴的传记。 接着讲,再后你可以听老柴的交响乐和纯音乐作品了,如《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钢琴协奏曲》等和他的6首交响乐,不过推荐从第6开始听,再听第5,反过来听。第6的感染力最强,如果音响好,一个完全不懂音乐的人也会被振撼—这是真正发自内心,真达心灵深处的音乐,你只需知道这是老柴个人的经历的悲剧和悲怆的感想就行了。而第5中的忧郁、哀愁,同样会深深的打动一个完全不懂音乐的人。第四我个人认为很难懂,而1、2、3,本人都没有啃过,不作评价,有机会可以听听。当然,如果你喜欢室内乐的话,老柴的《四季》、《费罗伦萨的回忆》、《弦乐四重奏》不可不听。第6的版本我听过至少5个,最好的又是费城的那个版本,尽管没有卡拉杨的录音好,但音乐感染力却是最好的,卡拉杨的还不如伯恩斯坦的版本。 经常听到别人都是推荐听贝多芬来入门,但如从老柴入门应该更好。听。推荐听完老柴后可以选贝多芬的第九中的第五乐章来听听,第三中的第四乐章,第五中的第一乐章,第六可以全部听。好了,可以了,等你精通了再回来听就可以了,否则会让你刚入门又被赶出来的。其实,他的几部序曲倒可以仔细的听一听,作为爱乐者的话,多听贝多芬是没错的。推荐的版本是卡拉杨的,据说伯恩斯坦指挥柏林爱乐乐团1990年的第九的版本相当不错,托斯卡尼尼的也很好。 以下曲目都是好东东 ,大家可以随机缘听:里姆斯基的《天方夜谭》(又名《舍赫拉查得》或《一千零一夜》)和《西班牙随想曲》,雷斯皮基的《罗马的喷泉》,比才的《卡门组曲》,圣桑的《天鹅》,萨拉萨提的《流浪者之歌》等。这类型的小品还有很多,都是色彩又好,又浅显易懂的好曲目。如果想爆棚,理查.斯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一段描写日出的音乐不错(烧了音响不要来找我),其它段都是高深莫测,还是别听为妙。不过此君的《唐璜》倒值得一听。 再下面有个人的值得一听,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典,新世界》,个人认为,这是最深入浅出、优美动听的交响乐作品之一。另外他的第八也可一听,还有一些,如节日序曲,B大调大提琴协奏曲和些室内乐作品也可一听。他的作品,总听来说,优美动听,浅显易懂,色彩也不错,用他入门也可以,只是他的名气不如老柴,也就不是那么容易买到。说起大提琴协奏曲,有一首是笔者喜欢的,就是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个人感觉比德沃夏克的这首还好听。 再下面就可以根据个人爱好听了,只提几个人就可以了。 瓦格纳,此位仁兄的音乐着实好,起码《指环》中的音乐,《汤豪舍序曲》是该听的。他的音乐色彩和以上的诸位不一样,怎么说呢,他是主要以一种音乐的色彩(即和弦的色彩)而不是音响的色彩来描绘,不过音效也很好哦。他的音乐很容易抓住人,此人又才华横溢,他的所有作品,全是自己作诗(剧本),自己作曲、配器,场景也自己搞。甚至自己设计修了一座音乐厅(拜罗伊特节日剧院),专演自己的歌剧,音效全球最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怎么样,找来听听吧。 马勒,此人的音乐宏大、深奥,不过他的《第一交响乐》还是很好懂的,听第一时对比他的旅伴之歌来听理解得更好(以后有机会我展开这部作品来讲);第二也行,可以听一听。不过其人的第八,要动用近千人的乐队及合唱队,想试音响的爆棚效果肯定不错。 柏辽兹,此兄台的《幻想交响曲》,可以好好听一听,尤其是其中的刑场的一段(葬礼进行曲),他的音乐都是些极爆棚、色彩又好的作品。 J.S.巴赫,许多人认为他的音乐很难懂,其实未必,他的音乐动听,很好懂(都是一些纯音乐的作品)。 维瓦尔第,他的《四季》很值得一听哦,此人应属于浪漫主义的作品。 莫扎特和舒伯特,他们的音乐就是音乐,你要听的是音乐本身,任何的音效反而会让人分散注意力。莫扎特的钢琴,经历过一此沧桑的人会真正喜欢这部作品的。 伯拉姆斯,此人的第一、第四、悲剧序曲、海顿主题变奏曲与命运之歌本人听过,听听吧,求你们了,就听一下吧。不过他的作品要听多遍才能听出其中味来,对我辈来说,只需了解有这样的音乐作品就可以了。他的室内乐很值得一读,喜欢室内乐的朋友可以多听一些。 其实吉它中有一些好曲目,随便找一盘古典吉它的都差不多。但有一首值得一提,罗德里哥的《阿兰祖兹吉它协奏曲》,第二段相当不错。 最后,有一句名言:你喜欢的,就是好的;你的见解,永远是对的!

如何欣赏芭蕾舞及注意事项求答案

芭蕾知识 芭蕾是一门古典艺术,是起源于意大利、成长于法国、成熟于俄罗斯、盛行于世界的古典舞种,它是在古希腊人体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诞生至今,已经整整走过五百年的历史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不断改革创新、发展,终于使它成为当今人类艺术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成为最伟大的艺术,它从贵族少数人自娱自乐的宫廷中走向世界的各大舞台,成为千千万万的观众最喜爱的艺术。由于它不受语言的限制可以随意跨越国界,因此它也成为各个国家弘扬国力,展示国民综合素质的试金石,也是各国接待尊贵客人最高规格的外交手段和礼遇。 几百年来,芭蕾形成了一套规范、严谨、科学的训练方法。训练中常出现开、绷、直、立四个动词,这四个字始终贯穿在芭蕾训练之中,所有的动作必须在开、绷、直、立的基础上去完成,所以我们称它为芭蕾的基本元素,也是芭蕾审美特征之一。近年来,芭蕾的业余教育正在蓬勃发展,人们意识到芭蕾不仅在人的形体健美上、手脚灵巧敏捷上、步履轻盈上有着特殊的作用,同时在培养人的思想、品德、修养、情操、仪表、礼节以及艺术品位、鉴赏能力等方面都有不可忽略的作用。为此,如果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能有机会接受严格正规的芭蕾教育,无疑对每个人来说,无论在心理或生理上都是完美无缺的。 芭蕾舞剧的艺术结构: 芭蕾舞剧是综合音乐、美术、舞蹈于同一舞台空间的戏剧艺术形式。三者密切合作,造成时空一致、视听统一的艺术效果,这正是芭蕾舞剧的魅力所在。 芭蕾舞剧中的舞蹈格式:芭蕾中的舞蹈格式有独舞、双人舞、多人舞。独舞长于刻画人物性格和抒发内心情感;群舞则来渲染、烘托气氛,调剂色彩。双人舞在概念上不仅是:“两个人跳舞”,而形成为一种特定的表演格式。古典舞剧中,男女主人公的双人舞,常被处理为全剧的核心舞段,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欣赏芭蕾的几大要素: 首先要了解演出内容或剧情是十分必要的。其次切不要把说明书上的情节简介拿来一一对照演员的表演。因为芭蕾艺术的表现多是虚拟的,舞蹈中的芭蕾演员一举手一投足,并不一定含有明确的语言概念,更多的情况是仅仅表现某种情绪。例如常见的一种手臂平行延伸的长线条舞蹈动作(基本动作七位手),是芭蕾的基本造型之一,在这个或那个舞剧里出现,这个或那个舞段里都有,这个角色用,那个角色也用;无论是悲哀的还是欢乐的,是向上的或低沉的,是代表善良一方还是代表邪恶势力,都采用了同一种舞姿或动作,你说不清它到底属于什么性质、有什么确切含义、说明什么具体内容。但通过演员的情绪、动作力度、和舞蹈性格、演员的面部表情等等,能清楚理解角色性格及在矛盾冲突中的地位。 : 当我们被邀请出席观看芭蕾表演时,我们便应将自己视为最尊贵的客人,并将芭蕾舞到场作为我们展示个人魅力,及个人品格气质的社交场所。 首先是着装打扮,观看芭蕾舞其实是展示个人风度、气质、品味的机会。您可以穿上衣橱里最好的礼服出席剧场,或者职业服饰,但是绝对不可以穿短裤、拖鞋。 第二,在观看芭蕾舞时,最好不要迟到,因为只有当剧场的门关闭之后,交响乐的指挥才会出场,因此迟到的人只能在走廊或是大厅等待下一幕开始才能进场。如果能提前十分钟到达剧场,我们可以看看说明书,看看是什么剧团演出,演出什么剧目,剧情介绍和有什么芭蕾明星等。 第三,观看中不得高声交谈,因为芭蕾是讲究个人感受、体验、想像和意会的艺术,而我们的高声谈话会破坏场内观赏的气氛,同时也会被认为是非常不礼貌。 第四,未经许可,是不能拍照的,尤其不能用闪光灯拍照。在国际上的许多剧场管理中,观众将被强制将照相机发在衣帽间,等待演出结束才可取回。 第五,如何鼓掌。芭蕾舞的鼓掌与交响乐的鼓掌是不一样的,交响乐是不能在乐章之间和演奏时鼓掌,必须等整个音乐结束之后才能鼓掌,而观看芭蕾舞时,您可以在舞段之间或演员跳完行礼时鼓掌,鼓掌应该是您对艺术家的创作与表演的一种肯定、鼓励和真诚的感谢,而不应该是冷漠的礼节性鼓掌。出席芭蕾晚会的人,每个舞段之间如果没连续性的音乐连接,人们也会抱以掌声;当演员表演一个高超的技巧动作,即使整段舞没完,也会激起人们喝彩的欲望,这时的掌声对演员来说无异于兴奋剂,会促使他们把下面动作完成的更好。但是,如果演员表演的是深沉抒情的优雅舞段乃至如此场景,把观众带进情绪陶然的静谧气氛,掌声的出现就不大相宜了。在欣赏芭蕾的过程中,"第六感觉"——动觉应该是观众最重要的工具。假如你真的不懂如何去欣赏芭蕾的话,那就什么也别想,只管走进剧场,从"感觉"芭蕾开始做起,开始进入审美状态,感受演员们灵巧的脚尖,感受他们的力量、技巧,感受单人舞、双人舞、组舞、群舞以及音乐、服装等的妙处,还有演员们表情和眼睛里所蕴涵的故事,用心灵传达出的情感……如果能从舞台上的表演中感到脚尖一踮的怦然心动,感受到美,那么,你就看懂了芭蕾!” 《天鹅湖》一百多年来是世界各国芭蕾舞团演出场次最多、版本最多、观众人数最多的芭蕾舞剧。《天鹅湖》的知名度之高,几乎到了“言芭蕾必天鹅”的地步。《天鹅湖》是柴科夫斯基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他的音乐像一首首沁人心脾的浪漫抒情诗,被评价为“首次让舞蹈作品具有了音乐的灵魂”,这也是它久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天鹅湖》久经不衰的魅力究竟何在?

如何欣赏吴冠中先生的作品

这是吴冠中在1992年画的一件“江南水乡”题材画,人们已经见不到原来的江南风光画法,一改江南才子型的画法,转而进入到一种境界式的画法,与他的代表作《桂林水田》的追求大同小异。此幅《梯田》能将江南水田的山色、水色、光色同时画出来,与《桂林水田》相比,还是此幅作品略胜一筹。此图布局精妙,线条准确有力,点线纵横交织,繁而不乱;色墨交融,华而不杂,非大功力不可有此境界。此图在画面增添了空隙与生气,水波不兴的水面,起到动中有静的调节作用,令人胸中紧张之气得以一舒,妙不可言。吴冠中诞生於江南鱼米之乡。儿时故乡生活的回忆,深深烙印在画家的脑海里,成为其创作的素材之一。吴冠中在其回忆童年文章中写道:“河道纵横,水田、桑园、竹林包围著我们的村子。”此图堪称吴冠中艺术成熟期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他在艺术品拍卖市场赢得高价当在情理之中。吴冠中是一个诗人。苏轼说:“诗画本一律。”诗人应该有的一切,敏锐的视角、善感的心灵以及澎湃的激情,他都拥有,而且切实地表现于他的画作中;就像这幅《春山新雨后》,朦胧的、空灵的、欲语还休的、欲罢不能的,就如春夜里,聆听窗外雨滴芭蕉的那种刻骨缠绵。烟雨后的春山,粉红的桃,新绿的柳,白的壁,黑的瓦,迂回的小道,以及三三两两檐前树影里隐约着的盛装春沐的人们,似乎在告诉你,这不是实在的江南,而只是梦里的江南;或者,只是江南的梦。谁能说清楚,究竟是庄周跌入了蝶的梦还是蝶跌入了庄周的梦? 这又是吴氏对作为梦里梦外故乡的江南的回忆。江南的山水,是诗人的山水,是艺术家的山水。它生动地承载着少男少女朦朦胧胧的青春和梦,活泼泼的展露着生气。白居易说:“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活脱脱刻写出江南独特的魅力。吴冠中《春山新雨后》则以画家的笔墨来表现诗人的情怀:“春来桃花红胜火,雨后柳丝绿如蓝。宁不忆江南?”墨之花  45×48cm  墨彩  石涛说他用拖泥带水皴、邋遢透明点,称自己的作品是万点恶墨图,显然他明悟绘画的效果依凭于全局的笔墨构成,孤立的、局部的笔墨无所谓价值,如果说有价值,其价值在于体现了整体效果的需求,因之每幅画有每幅画的独特笔墨运用,故曰:笔墨当随时代。  我们在传统中得益的,是启发;我们在传统中受害的,是模仿。酱园 85×100cm 油彩  童年在镇上念小学,班上一位显得女生优越而傲气,据说她家里有钱,原来她家在镇上开着大酱园。酱园生意兴隆,财源茂盛,大门外墙上写着“酱园”两个特大墨黑的繁体字,大约由于是人民的必需食品,那时南方各乡镇、县城都有酱园,大门外白墙上一律书写着大大的长方形的“酱园”二字,这有点像所以当铺的统一格式,触目便是一个特大的黑色方正的繁体“当”字。单凭这纪念碑式的黑体字,“当”铺和“酱园”一直深印在我的视觉记忆中。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当铺和酱园日益衰败,几乎消失了。近几年到南方小镇参观,偶见昔日酱园的老模式,颇有新鲜感,那白墙上巨大端庄的黑体汉字极具视觉冲击力,那纵横的粗笔汉字构架无异一幅造型绘画。这绘画铭记了一个时代,亦可说是酱园时代吧,那时代酱园威风,今门前冷落,我于作品中引来当年小户人家乘坐的小舟,停泊于冷落的河滨,聊仪寄托或追思酱园的霸业盛年。江南居 45×48cm 墨彩  一河两岸皆人家,家家白墙黑瓦,这是江南。白墙、黑瓦、门窗、河,都是集合体,大大小小的各式几何形构成丰富多样的画面,孕育着无穷美感。  砖木结构的住宅经不起岁月的消磨,新材料、新形态的建筑必然替代我们旧情脉脉的故居。除了作为文物保护的少数典型老街故宅外,我熟悉的江南人家的音容笑貌即将无可奈何花落去了。送别故人,故人的印象在心目中浓缩成一种抽象符号;几个块面,几种色彩,依傍一条灰色的河流,这就是我的新作《江南居》,亦即故人的肖像、遗像。都市之网  水墨设色纸本  48×40厘米  人们先筑巢而居,而今高楼华宅,都市林立。但辉煌的物质条件掩盖不了生活之艰辛,竞争之无情,犹如鱼虾,人们都落入了都市之网,谋生之网。红蜻蜓 51×46cm 油彩板本  那年月(文革期间),残荷无人收,直到冬天,冻成僵尸,有依然站立的,有已经倾倒的。冰天雪地中居然飞来一只红蜻蜓,以她身体的红色来凭吊冤魂。都市之恋  85×100cm  油彩  现实世界中万象的形与色是一个整体,不可剥离。古代杰出的绘画作品既严谨于形,又力求色之稳妥,四平八稳,面面俱到。近代人生活多样,感情奔放,审美的要求随之大大展拓,于是对形、色、构成、韵律……萝卜青菜,各有偏好。画道万千,如各人心目之异,且情绪又随时起伏。《清明上河图》的图式都市,已成其时代的绝唱,今日新城,五彩缤纷,城之恋多半体现在线之恋及色块之恋中,这幅《都市之恋》拜倒于色块之石榴裙下。吴冠中作品《忆杭州》 在画面中,作为主体的桥、桥下的水和桥后的天,都是灰色调的,这个选择本身就充满了挑战,但是作者用对颜色以及不同笔触纯熟的运用巧妙地化解了这个矛盾。桥上的行人仅用彩色和黑色错落地点出,用笔轻松而放逸,使这些小点成为画面中最亮眼的部分,不仅提高了画面的重心,也和桥下黑色的小船构成了呼应。作者大胆地置入了一叶扁舟,其画法很明显来源于中国画。江汀渚岸上白墙黑瓦的中国民居更是和小舟一起,强调了一派和谐而静谧的江南景象。整幅画将西方的材料技法和东方审美的内涵和韵致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吴冠中作品-鲁迅乡士组画之二 吴冠中画笔下的江南是鲁迅笔下的〈故乡〉,因喜欢鲁迅而开始描绘江南,并将鲁迅的故乡视为自己的故乡,此题材自然也成为他画中的最佳主角;此件作品〈鲁迅故乡〉系列属江南系列,但其构图方式及表现手法在此类题材中却是相当罕见的。他在画中,擅以全景式、俯瞰或鸟瞰的方式描绘江南水乡,因此,画笔下有着白墙黑瓦、小桥流水人家、门前柳树垂挂的夏江南如〈鲁迅故乡〉,而此类的构图方式是较为常见的。在此次拍品中,他改以近景及一点透视的构图,画中依旧是江南白墙黑瓦的建筑特色入画,但以主体场景乃仅容身过的窄巷穿越两壁高墙,画面空间经此安排,营造出深巷巨宅的幽邈,空间亦无限延伸,让人不禁想入画中,一窥巷后风光;宅前的老树新枝,门上的红联更是刻划出送旧迎新之感。吴冠中作品-谁建大宅荫子孙 这又是吴冠中对作为梦里梦外的故乡江南的回忆。除了江南的山水─承载着朦朦胧胧的青春和梦,活泼泼的展露着生气的山水。江南民居同样是画家不可忘怀的素材,紫红的花卉,新绿是翠竹,白的壁,黑的瓦,铺满石块的门前小道,墨色的假山,还有让人感受历史和沧桑的门庭。画家题款“谁建大宅荫子孙,门庭几翻易主人”意味深长,似乎大家族的一幕幕历史闹剧在这里演开来了……  描绘江南水乡是吴冠中先生作品中典型风格的代表和最著名的题材。作为生于江南、长于水乡的画家,吴先生对江南水景有着浓厚的深情。如此深深的烙印与真切的情怀,使得先生笔下的水乡流露出情真意浓的雅致与灵秀。先生早期水墨画中,最著名的代表作、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双燕》,既是典型的以水乡为题材的作品。十分巧合也倍显难得的是,此幅水乡作品中也出现了一双飞燕虽此双燕非彼双燕,但同样在增加作品本身意境与情趣的同时,也注入了不同一般意义与别样的情结。《双燕》  2011年6月3日晚间,北京保利春拍《现当代中国艺术夜场-吴冠中重要书画作品》专场在北京亚洲大酒店开拍。本场压轴作品《双燕》以3000万起拍,以4000万的落槌价被8963号买家拍得。  作品简介:  燕子飞去 画境犹存  吴冠中一生都在以他的故乡江南为题,断断续续的记录着他对故乡的艺术印象。在为数众多的江南题材作品中,以《双燕》为题的作品是吴冠中的最爱,他自己就曾经多次谈到,“我一辈子断断续续总在画江南,在众多江南题材的作品中,甚至在我的全部作品中,我认为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是《双燕》。”  “双燕”的灵感来自于江南的民居印象,来自于吴冠中无尽的乡愁,他说:“画不尽江南村镇,都缘乡情,因此我的许多画面上出现许多白墙黑瓦的江南民居。”这种乡情其实是吴冠中艺术作品背后最重要的灵感母体。作为视觉艺术大师,对吴冠中来说,“双燕”的主题一方面承载了他对故乡的情思,更为重要的是,从最纯粹的艺术角度来说,它也是吴冠中用艺术的形式语言转述中国文化视觉特质的工具载体。他曾解释说,江南情调之所以成为其绘画的主要源泉,是因为其中存在的诗情、画意,当然还有其他的原因,但对他来说,“起最主要作用的还是形式构成……分析其中的造型因素,主要是黑与白的对比,几何形的组合:方、长方、扁方、三角、垂直的、横卧的……简单因素的错综组合,构成多样统一的形式美感,这大概便是色调素雅的江南民居耐人寻味的关键。”(《吴冠中文丛·文心画眼》,团结出版社)我想这才是吴冠中真正寻求的“画境”,即使燕子飞走了,画境犹然存在。  《双燕》的画面着力于平面分割,画面的意象完全是出于几何形的组合,横向的长线及白块与纵向的短黑块之间形成强烈的对照关系。有抽象的意味,像蒙德里安、像马列维奇,但它又绝然不同于抽象。在吴冠中看来,西方所谓的纯粹主义、所谓至上主义,虽然“追求简约、单纯之美,但其情意之透露过于含糊”,像是断线的风筝,最终会使艺术家的情感无从寄托,甚至等于零。“不断线的风筝”是吴冠中在中西艺术对撞中发现的契合点和理论创造,是他在具象与抽象、意境与意味的默契之间寻求到的一个重要平衡点。“风筝不断线”为他充满情感内容的艺术实践增添更为理性的色彩。《双燕》中的白墙黑瓦,这时都己经转化成了理性构成的借体。横与直、黑与白的对比美在《双燕》之后,便成为长留在吴冠中艺术中的一个艺术眼目。其后来的佳作《秋瑾故居》和《忆江南》,都是从《双燕》的母体中幻化出来的嫡系。  用其学生钟蜀珩的话说,《双燕》乃是吴冠中—生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因为它的确太美了,是千真万确中国江南的美。作为水墨画,它没有抄袭古人的任何痕迹;虽然借助了西方现代艺术对视觉科学规律的剖析,使画面的块面构架具有视觉张力,但却不见模仿西洋绘画的影子。动感的树干和枝条与特意添加的一对燕子,在画面中拨动起充满春意的诗境。东西方深厚的文化素养被艺术家的激情与智慧融化了,得到的是出自艺术家坦诚心灵,充满智慧和创造力的原创性作品。”(钟蜀珩,《唯真、唯善、唯美》,《江苏画刊》1991年第9期)作为当年陪着吴冠中发现这一母体的学生,钟蜀珩的回忆可能最直观的体现了作品的艺术特质。

如何欣赏版画

版画,是造型艺术之一。作者在各种不同材料的版面上通过手工制版印刷而成的一种绘画;可有限制地复印出多份不影响其艺术价值的原作。从十八世纪起开始有画家自己绘稿、自己制版、自己印刷的创作版画。作为造型艺术的版画,是指创作版画。由于版材受墨部位、版材性质与制版印刷方法等的不同,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品种。 1.独幅版画 在不经过制版的光滑版面上绘画或刷色,后再拓印为成品的一种版画形式。 2.拓片 直接拓墨在覆盖于凸版版面的纸张上的一种版画形式。如石刻拓片、砖刻拓片等。 3.凸版型版画 受墨在版材的凸面部位,其代表是木版画。其中用油溶性墨色印刷的称“油印木版画”或“木刻”;用水溶性墨色印刷的称“水印版画”或“水印木刻”。另有取麻胶、石膏、石块、砖块等为版材而仍用木版画制版、印刷方法制成的各种凸版型版画。 4.凹版型版画 受墨在版材的凹面部位,其代表铜版画。其中由于制版方法不同可分为“线刻铜版画”、“干刻铜版画”、“网线铜版画”和“腐蚀铜版画”等。另有取锌版或其他金属等版材而仍用铜版画制版、印刷方法制成的各种凹版型版画。 5.平版型版画 受墨在版材的表面部位,其代表是石版画。由于制版方法的不同可分为“直接石版画”和“转写石版画”等。另有取铝版、锌版等为版材而仍用石版画制版、印刷方法制成的平版型版画。 6.孔版型版画 又称“漏孔版”,墨色通过有孔眼的版材,漏泄到成品承受面,其代表是丝网漏印。另有以丝网漏印制版印刷方法而取尼龙网、卡普龙网、金属网及其他网料为版材的孔版型版画。 7.玻璃版画 在玻璃上制版后,再结合摄影技术而为成品的一种版画形式。

如何欣赏Seinfeld?

很棒而且也是我超喜欢的美剧,每看一集都会想加入到四个人的单身欢乐派对中,让我发现了生活中是有那么多有意思的创意的,太可爱太有趣了。seinfeld就是把生活中很琐碎的小问题从另一个完全没想到的角度调侃!太棒了!

《天涯明月刀》第27、28、29集预告 叶开 南宫翎为何欣喜不已

天涯明月刀第27集剧情南宫博在门外见南宫翎等人一夜未出,正恼羞成怒地准备命人将大门封住,却获报南宫翔被冷月和流星所擒。冷月和流星以南宫翔为挟,逼南宫博交出孔雀翎,南宫博为救儿子被冷月、流星打伤。南宫翎担心父兄安危,与叶开、周婷破门而出。周婷在打斗中又无意间使出“红花火焰手”,冷月和流星方知红花并没有死。众人击退冷月和流星后,叶开让南宫翎留下照顾南宫博,自己准备离去,南宫博终于了解叶开不是觊觎孔雀翎而是真心为了南宫翎,而周婷则一心要拿到孔雀翎为傅红雪报仇。看在周敦、叶开出手击退强敌的份上,南宫博答应把孔雀翎借给他们。南宫博带叶开等人来到孔雀山庄密室,公孙屠按捺不住率先发难却被南宫博所擒。南宫博用孔雀翎再次试探叶开,叶开仍然坚持初衷,南宫博将孔雀翎交给叶开并告诉他,没有南宫翎,孔雀翎便毫无用处。公孙屠被人救走,南宫博欲追,南宫翎却求父亲放过他。南宫博郑重地将女儿交给叶开,叶开、南宫翎欣喜不已。为了不再受“阴阳生死符”的折磨,不再拖累傅红雪,明月心毅然自裁。傅红雪及时阻止了明月心的举动,并强行将“阴阳生死符”渡到自己体内。明月心强烈要求把“阴阳生死符”渡回自己身内,但烟波天客却告诉她已不可能。明月心大恸,表示自己将与傅红雪同死。傅、明二人感天动地的爱震撼着烟波天客的心,他不顾二人的坚决反对,毅然将傅红雪身上的“阴阳生死符”渡到自己身上,并把全身功力传给傅红雪!傅、明二人既感动又伤心。奄奄一息的烟波天客希望临死之际看到二人成亲,傅、明二人遵命在烟波天客面前结为夫妻,烟波天客含笑而逝。周婷趁南宫翎熟睡之机取走孔雀翎,独自踏上为傅红雪和明月心报仇之途。燕南飞一路跟踪叶开等人来到客栈,伺机谋夺孔雀翎。天涯明月刀第28集剧情晨起,叶开去找南宫翎,发现周婷和孔雀翎一起失踪,大惊且大怒。南宫翎安慰叶开说周婷有孔雀翎防身不用担心其安全,叶开将启动孔雀翎必须要用南宫世家女子的处子之血这个秘密告诉了南宫翎。不想此话被门外的燕南飞所偷听。周婷来到断魂崖祭奠亡去的傅红雪和明月心,却被来此的向应天和赫连鹏逼问孔雀翎的下落。周婷启动孔雀翎要致二人于死地,却发现孔雀翎毫无反应。二人发现周婷并不会使用孔雀翎心下顿安,向应天打伤周婷,正欲强抢孔雀翎时被从崖底上来的傅红雪和明月心阻拦。傅红雪功力大进,用“灭绝十字刀” 第九重打败向应天和赫连鹏,向应天独自逃走,明月心希望傅红雪放过赫连鹏。周婷见到二人生还喜出望外,但当得知二人已在崖底成亲时,如遭五雷轰顶,脑子一片空白,不知如何自处。叶开和南宫翎找到周婷并得知情况,南宫翎为周婷不平,对明月心不齿。身心俱遭重创的周婷终于昏倒,叶开和南宫翎送周婷去鬼爷爷处疗伤。公子羽得知红花使周婷还在人世,便命燕南飞抓其回来领死。傅红雪和明月心赶到侠客山庄找向应天报仇,不想向应天早就有所防范,请来果介方丈和了因师太等武林名宿做公证人,在他们面前依然装出一副关心傅红雪安危的样子。不明真相的果介方丈和了因师太对傅红雪横加阻拦。傅红雪无奈,答应找出证明向应天就是鬼面人的证据。周婷经过鬼爷爷的治疗后身体好转,却碰到了前来抓捕她的燕南飞。燕南飞没有立刻将她抓走而是继续挑拨她与明月心的关系,并提出一个“有力”证据——明月心说身中“阴阳生死符”,却为何这么久还没发作而安然无恙?周婷听了,虽然嘴上不承认,但心里已经开始动摇对明月心的信任。傅红雪和明月心在回来的路上碰到了叶开和南宫翎,明月心看出南宫翎对自己的敌意,准备去找周婷说明一切。叶开和傅红雪则再次返回侠客山庄,正好看见魅影将崆峒掌门季太极杀死。天涯明月刀第29集剧情魅影迅速离去,此时狂刀正好将果介方丈和了因师太引到案发现场,众人先入为主地认为是傅红雪和叶开杀了季太极。向应天又在群雄面前装出大义凛然的样子,声称两人不应该伤害无辜,叶开向众人说明他和傅红雪到时季太极已死,但有话要他转达给向应天,向应天惊奇,叶开趁机偷袭,却被向应天打伤,傅红雪救走叶开。周婷拿着泥娃娃陷入自己与明月心过往的回忆,又想起燕南飞对她说的“证据”,觉得自己被骗而伤心不已。齐一心不忍周婷如此伤心,告诉周婷自己可以等她,直到等到她的心为止。明月心找到周婷,周婷以承认自己和齐一心已私定终身的方式向明月心“示威”,并逼问明月心为何身中“阴阳生死符”还能活到现在?明月心解释不清,周婷愤然与其断绝姐妹情谊并将自己一直视为珍宝的泥娃娃扔得远远的。向应天为了控制六大门派使傅红雪不能与他们接触,对六大门派使了“七步夺魂散”,只要离开侠客山庄七步者立即暴毙身亡,并诬陷是傅红雪所为。六大门派对傅红雪积怨更深。明月心伤心地回到明月楼,看见叶开拿出伤药准备服下。明月心发现此种伤药只有玉面神医一人可以制成,急忙询问叶开伤药的来历,叶开说是鬼爷爷上次给周婷治疗“摧心掌”伤时所配,明月心进一步怀疑鬼爷爷、齐一心就是玉面神医。周婷独自在找寻被她丢掉的泥娃娃却怎么也找不到,齐一心看着周婷又一次伤心而心痛不已,他将周婷带到曾经被大火焚烧的树屋中,周婷发现树屋已焕然一新。原来齐一心觉得这里才是周婷的家,无论她漂泊在哪都会回到这里,因此就把这里整修一新。周婷虽然感动于齐一心对自己的真心,但对齐一心的求婚,还是不知所措。齐一心交给周婷一幅画卷,说等她考虑好了就打开看,他会在画卷描绘的地方等她。傅红雪等人找到齐一心,希望他能出来指证向应天的所作所为。齐一心为了周婷不愿以身犯险,拒绝了众人。向应天与狂刀密谋,准备伺机铲除六大门派众人,门外的雀奴听到二人的密谋,大惊,正准备离去时被二人警觉,向、狂二人追出,却发现赫连鹏约向应天见面的纸条。向应天如期赴约,发现“赫连鹏”竟然未穿铁甲。“赫连鹏”告诉他自己已经知道了他的全部计划,向应天杀机毕露。推荐阅读陈楚河《天涯明月刀》庆功喝交杯酒 最想演令狐冲

抽象画应该如何欣赏?理解抽象艺术并不难

说到抽象画,我们一定都知道毕加索。也许我们没有很好地欣赏他的画,但我们仍然知道这个标签。抽象艺术兴起于20世纪的欧美。也许我们大多数人更容易接受传统的具象艺术,毕竟画的东西一眼就能看出来,如果不是那样,就画不好。但是,大多数人不知道如何欣赏抽象艺术,因为没有一样东西是像它一样的,他们不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抽象艺术应该如何欣赏?下面举几个小例子。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在欣赏油画的时候,会说“哇,这个配色太棒了”;欣赏国画时会说“这意境渲染得好”;但是,我们遇到抽象画,只会说“我看不懂”。其实抽象艺术最致命的是难以表达,而不是不可理解。就像你家墙上的壁纸有很多图案,看起来很美很和谐。但是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好看?你很难描述清楚。我觉得抽象艺术就是这样。与其他作品相比,抽象艺术欣赏的东西很少,没有什么规律可言,但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种我们不懂的抽象艺术。也许以后遇到抽象的作品,可以加点谈资。抽象艺术其实不是单个流派的名称,而是包含了很多绘画流派。这些绘画流派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冷抽象,也可以称为几何抽象,以蒙德里安、罗斯科、马莱维克为代表;另一种是热抽象,也可以叫抒情抽象,以康定斯基、波洛克、德库宁为代表。蒙德里安在这些人中,蒙德里安和康定斯基分别可以算是“冷抽象”和“热抽象”的鼻祖。两人都出生于19世纪下半叶,年龄相差6岁,各自在40岁时得到艺术天启,最后都在1944年去世。然而,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一生几乎没有什么友谊。他们一个出生在俄罗斯,一个出生在荷兰,却被抽象这个词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不谋而合,致力于探索艺术的哲学意义和精神深度,然而这两条看似平行的生命线却在某些时刻相遇,在艺术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康定斯基1.康丁斯基热抽象的鼻祖康定斯基其实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狂热。与人们对艺术家狂野、凌乱、新潮的刻板印象不同,康定斯基看起来更像一位教授或律师。他戴着一副精致的眼镜,一身笔挺的职业装,外套的扣子总是一丝不苟地扣得整整齐齐。是的,康定斯基完全是一个绅士,甚至是贵族。瓦西里康定斯基于1866年12月4日出生在莫斯科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中学生康定斯基不仅成绩优异,还是一名优秀的业余大提琴手和画家。他从小长期沉浸在音乐、诗歌、戏剧中,这使他有着极好的修养。他在莫斯科大学学习法律和经济学。他不仅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甚至还获得了一所大学的教授职位。也许在骨子里,康定斯基还是一个学者和知识分子。只是艺术对他的吸引力如此之强,以至于康定斯基在30岁的时候毅然放弃了令人羡慕的教授职位,离开家乡去慕尼黑学画,这也体现了他优雅外表下隐藏的魄力和激情。康定斯基在慕尼黑迅速成长。他很快被弥漫在这座城市的新艺术氛围所吸引。他一方面如饥似渴地尝试各种艺术风格,另一方面热衷于各种艺术运动,组建艺术社团。康定斯基是德国著名表现主义艺术社团“绿色骑士”的核心人物。事实上,青年骑士不是一个艺术运动,也不是一个学校,没有明确的纲领,而是一个松散的画家组织。他们关注的是艺术形式和自然现象背后的精神世界。他们主张用绘画表达来巩固人的精神。事实证明,青年骑士俱乐部“自然是精神世界的根本源泉”的理念对康定斯基抽象风格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蒙德里安与康定斯基相比,蒙德里安似乎早早就定下了自己的艺术志向。皮特皮特蒙德里安1872年3月7日出生于荷兰中部的阿梅斯福德,排行第二。他的父亲是一名清教徒,也是一名小学校长,热衷于美术。环境条件使得蒙德里安从小就接触美术。8岁时,蒙德里安决心成为一名画家,但他的家人认为成为艺术家是一份不稳定的工作。蒙德里安和父母多次商量后,答应考取美术老师的资格来养家糊口,这才让父母答应让他学画画。从成长环境来看,蒙德里安一家都是虔诚的加尔文教徒。他的父母蒙德里安的严格管教,使他逐渐学会了自我约束,诚实和简单的清教徒生活方式。在一些人看来,蒙德里安的传统性格与他未来的职业生涯有些格格不入,但也许正是这种性格帮助他创造了以理性和极简主义闻名于世的“新造型”绘画风格。39岁时,蒙德里安离开荷兰,去巴黎成为一名艺术家,离开了他的未婚妻和成熟的事业。为了表达自己的决心,他在自己的名字“蒙德里安”中硬生生减去了一个“A”来宣誓转型。虽然一些艺术评论家将蒙德里安描述为一个略显古怪的独身主义者,但他在巴黎的时间确实增加了他的成就感,因为蒙德里安的艺术进入了一个令人兴奋和多产的时期,这是他的梦想。事实上,蒙德里安对当代抽象艺术和建筑设计的影响远远大于他同时代的许多艺术家。他打破了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绘画总是在飞机上完成的。对他来说,每一条斜线都涉及透视原理。在蒙德里安看来,空间在平面上是独立于自身的。很少有人知道,以“冷抽象”命名的蒙德里安,其实是一个热情的舞蹈迷。他甚至不看不起多情的探戈,却热爱爵士乐,尤其崇尚火热的查尔斯邓舞。画笔、颜料、留声机、唱片和舞步构成了蒙德里安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生活。3.他们40岁了。对于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来说,1906年和1912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相同的是,在那两年里,他们进入了各自不确定的岁月。1906年对法国文学艺术界来说是不寻常的一年。那一年,法国著名的后印象派大师塞尚去世。同年,康定斯基在巴黎及其周边度过了一段关键时期。在那里,他不断感受到来自野兽派绘画风格的强烈震撼。有一种西方观点认为,是康定斯基当年的法国之行促使他脱离了早期的工作风格————新分离主义,成为一个真正的昂首挺胸的独立艺术家。在随后的几年里,康定斯基先后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重要的抽象艺术理论著作《论艺术的精神》和第一部抽象作品《即兴》,创办了“青年骑士”学会,出版了《青骑士年鉴》。《即兴31号》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没有结构,这和以前的图像处理完全不同。因为马蒂斯和毕加索对人物、风景、静物进行了改造,让他们觉得陌生而新鲜。而且这个作品看起来还没有完成,因为完全是抽象的。康定斯基创作的《即兴》系列后来成为他的代表作,采用了《构图》的绘画语言,最后扩展为一部史诗。《即兴》1912年也是西方艺术史上重要的一年,那一年,传统规范虽然没有被刻意边缘化,也没有最终被抛弃,但抽象主义之风已经悄然刮起。那一年也是蒙德里安独自来到巴黎的第二年。一年前,蒙德里安看到毕加索和布拉克的立体派作品,极度震惊。立体主义注重三维事实和清晰客观,这也是蒙德里安所追求的目标。但他也知道,立体主义只是他艺术旅程中的一个港湾,而不是终点。此后,抽象作品迅速成熟。蒙德里安《构图》1911年,蒙德里安画了《练习《灰色的树》,画中的树木被涂上了一些椭圆形的构图,模仿了毕加索和布拉克的立体派风格,有很多具象的元素。在树系列练习《灰色的树》中,和他1912年创作的bxl现在的大小差不多,虽然大体构图和《花丛中的苹果树》很像,但明显更抽象,更正规,画面像鱼鳞一样拼凑起来。蒙德里安《灰色的树》4.他们是思想家如果说布拉克、毕加索、莱热、德劳内、马蒂斯首先是画家,康定斯基、蒙德里安则是画家和思想家。对于这两位艺术家来说,他们考虑的不仅仅是为绘画注入新的思想,更是整个人类的生存状态。他们认为人必须提升自己,整个人类正在走向物质和精神发展的更高阶段。在他们眼里,艺术家是积极准备黄金时代,然后宣布它到来的最佳人选。这就是为什么创作出来的作品一定要和创作的人一致。毕竟,没有一个共同进步的内心世界,艺术的进化将是不可能的。至于内心世界的修炼,康定斯基在他的名著《花丛中的苹果树》中尖锐地指出,精神和身体一样,可以通过经常锻炼来增强。一个艺术家天生的情感天赋不应该被埋没在世俗的世界里,而应该懂得如何培养自己的精神。其实他们的艺术观念也可能和那个时代的背景有关。19世纪下半叶,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变迁、贫富的悬殊、各种政治问题、宗教问题、环境问题激起了敏感的作家和艺术家。在艺术之都巴黎,一时间聚集了一大批现代艺术先锋,掀起了一场以巴黎为中心的轰轰烈烈的现代艺术运动。他们想为绘画寻找新的出路,以反映、适应或逃离动荡的社会现实。蒙德里安就是其中之一。在他看来,生命本质上是简单的,简单是人类的完美状态。他认为艺术应该从根本上脱离自然的外在形式,以表现抽象精神为目的,追求神人合一的绝对境界。是的,作为冷抽象的创造者,作为第一个将绘画提炼为几条线和三原色的先驱,蒙德里安看似简单的画面其实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从他的画面制作就可以看出来。他看似单一的色彩,从来不是现成颜料的直接挤压,而是各种颜料混合后精细分层的效果;那些看似重复的直线和几何图案也是他精心绘制的。他没有使用尺子,也没有将任何格式应用于大规模生产。他可以心平气和的让他等经纪人来买画。因为这幅画没有完成和完美,所以一小块蓝色要重新上色,这一磨就是一年。这种平静的背后是一种艺术追求,可能是一种内心深处的精神表达。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是“热”和“冷”;一种绝对的自由,一种绝对的理性;一个代表强烈的躁动,另一个则充满了极度的耐心。如果说康定斯基用音乐架起了建筑与绘画之间的桥梁,那么蒙德里安则用理性的艺术和思维架起了传统与现代、艺术与设计、建筑之间的桥梁。虽然他们似乎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但他们无意中产生了许多遥远的相遇。他们在探索艺术的哲学意义和精神深度上不谋而合,共同组成了一颗平行交错的抽象双星。

西虹市首富结局(结局柳建南为何欣慰的恭喜王多鱼)

《西虹市首富》是沈腾带给我们的一部喜剧,通过王多鱼得到意外遗嘱,开始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事情。王多鱼经受了种种考验。 影片到了最后,考验王多鱼的金钱和人性,究竟谁占了上风。王多鱼终于海上拿着钱,来救夏竹,可是,作为之前一直认为的伪君子柳建南,居然也一脸欣慰的恭喜王多鱼,通过考验。 一时间,思维处于凌乱中,这个柳建南难道不是之前所表现的那样?唯利是图,虚伪善变,没有底线。难道柳建南是另有任务,所以才会这样变化? 影片的前面,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伪君子。夏竹口中的柳建南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大号青年,他是演说家,教育家,传播正能量,可是,再见到一夜暴富的王多鱼后,见到一叠叠的毛爷爷后,柳建南露出了丑恶的嘴脸。 他阿谀奉承,奴颜婢膝,甘愿打理王多鱼的园子,为了自己可以出书,让夏竹去帮他给王多鱼传话,甚至最后为了钱,他不惜和两个托管人狼狈为奸,宁虚作假,迷失在美色中。 可是,最后,却来了这么一个反转?究竟是怎么回事?他到底是何人? 如果不是影片本身剧情有漏洞的话,那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柳建南是考验王多鱼的一个棋子,柳建南接受了这样一份工作。 如果他是接受了任务,那么,柳建南之前所表现的应该都不是他的本性,那么,如果他很早就和夏竹确立了关系,那他剧是为了任务出卖了女朋友。 如果最后夏竹还是和他在一起了,那么,证明他内心是爱夏竹的,可是最后,夏竹和王多鱼在一起了。 那么,就只有一种可能,柳建南对夏竹并不是真爱。柳建南在接受了这样一份工作后,追求夏竹,和夏竹建立恋爱关系,为了完成任务,不惜降低自己在夏竹心中的形象和地位。 他表现的奴颜婢膝,唯利是图,就是要让夏竹感受到自己的虚伪,来对比王多鱼的纯粹,从而让两个人之间产生感情,从而可以很好的达到考验王多鱼的效果。从始至终,他从来都没有爱过夏竹。 也许,他甚至担负起了监督夏竹的作用,他私自拿了2000块钱,没有报账,说是等王多鱼花完最后一分钱,再把这个钱,拿出来,事后可以给夏竹一个亿,说不定也是他的任务。 而最后的绑架夏竹,被绑起来作为吓唬王多鱼的道具,也许是最后一项任务。 关于结局,柳建南的这句恭喜,我只能想到这么多,不知道诸位有什么更好的想法呢?

完全不懂意大利语,如何欣赏歌剧《奥菲欧》

首先,我们为什么要听歌剧? 1. 歌剧作曲构架复杂宏大,能从更多角度刺激大脑,产生幸福感。 常见的流行歌,通常结构是把两三段洗脑旋律接在一起,反复重复,往往一遍没听完我们就能跟着唱。我在学吉他的时候,经常看到视频教你“4个和弦弹80首歌”。很多流行歌都是用的同一套和弦。 而歌剧听第一遍很有可能还在云里雾里。当读懂结构、反复听熟之后,才能发现“哦,原来这段音乐是主题”“原来这一段反复出现是要表达这个意思”“啊,这一段是前面那一段的变调”。对剧作的理解加深后感受完全不同。熟悉乐章后心中有大局,情节引起的内心感受和熟悉的音乐契合在一起,那种幸福感难以言喻。慢慢听懂作曲的精妙之处,体会不同语言之美,打破时空局限,与百年前的作曲家在人类情感层面上共鸣,能消除孤寂感、带来幸福。 请注意,并不是说流行乐不好,我偶尔还听丁日呢。麻辣小面和精致大餐都能让人愉悦。歌剧爱好者也没必要产生谜之优越感。 2. 歌剧是自我反省和自我认识的工具。 16世纪的法国诗人皮埃尔·德·龙萨说: “把事物的真相藏进神话故事里吧,给它穿上华丽的外衣;以易于接受、色彩斑斓的神话故事的形式,这些秘密才能进到普通人的脑子里,当真理赤裸裸摆在人们眼前时,人们是不会理解的。” 英国的音乐学家罗伯特·唐宁顿说: “古代神话里面反复出现的所有主角身上,都能看到我们自己性格的某些影子,而这些正是我们自己最无法理解或内心中最不愿去主动面对的。” 当今快餐一样的新闻和文字表述,是对人性的过度简化,容易让人失去同理心、失去自省的机会。本文最后会谈到歌剧《奥菲欧》的两个不同结局,哪一个会更能让你产生共鸣?不懂意大利语没关系,下面已经准备好了你需要知道的一切。 本文使用指南: (1)先看一遍文章,知道大致剧情,每一幕发生了什么; (2)著名唱段都标出来了,翻译了大意,复制粘贴歌名去虾米听个耳熟; (3)再读一遍文章加深理解,然后对照着看一遍视频; 然后就能胸有成竹的去看现场啦! 开始前: (1)本文是观剧准备笔记。在理解了歌剧的创作背景、作曲结构、辞本写作和唱段特点之后看剧,和全无准备地看剧感受非常非常非常不同。可以诚恳地说,没有准备就去看现场,是残暴的浪费。在此鞭策自己,顺便悔过以前浪费的歌剧门票。 (2)本文不可避免会剧透歌剧情节。去看《梁祝》,你就知道会有殉情化蝶,不会有谁说“啊~被剧透了,不看了”吧。毕竟歌剧之美不在剧情悬疑,舍本逐末要慎免。 (3)虽是业余爱好,写本文时查阅了很多资料听了很多课,尽量严谨。断断续续一个月花了几十个小时。既是自己的学习记录,也希望对准备观剧的同好有帮助。 故事背景: 严格来说第一部歌剧是1598年的《达芙妮Dafne》,辞本尚存但音乐已失传。第一部保存完好的歌剧名作是蒙特威尔第发表于1607年的《奥菲欧Orfeo》。奥菲欧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半神,非常擅长弹琴唱歌。在奥菲欧的苦苦追求下,小仙女尤瑞迪奇终于答应嫁给他。婚后不久,尤瑞迪奇在溪边摘花时被蛇咬身亡。悲伤的奥菲欧决定勇闯冥界带回爱妻。歌声打动了冥后和冥王,冥王说“可以让你把尤瑞迪奇带回人界,但有一个条件:离开冥界时她跟在你身后,你不准回头看”。你猜他回头没有?作曲家: 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Claudio Monteverdi)是弗罗伦萨歌剧同好社(Florentine Camerata)成员。16世纪的众多同好社相当于一个个的私人智库。该社团成员有Vincenzo Galilei(你们熟知的天文学家伽利略他爹)、GiovanniBardi、Giulio Caccini、PietroStrozzi以及时不时来访的Girolamo Mei。 当时大行其道的音乐是牧歌(madrigal),牧歌的特征是word painting,也就是说用音乐来描绘词汇的意象。例如唱到“跑下山坡”歌声就从高跳跃降低,唱到“死亡”歌声就低沉,唱到“降雨”这个词音乐就滴滴答答。 弗罗伦萨歌剧同好社认为这很“幼稚”——多个声音合唱混杂,除了显得作曲家“我能作出这样复杂的曲~叉个腰~”之外,并没有太大意义,表达力不够强。弗罗伦萨歌剧同好社想复兴古希腊的音乐。古希腊认为音乐是有神性的,能打动人心甚至能改变自然,但古希腊的乐谱基本失传了。于是弗罗伦萨歌剧同好社开始了音乐实验,要复兴古希腊的音乐风格。如何让音乐传达出文字中难以传递的情绪和感受呢?弗罗伦萨歌剧同好社总结出了三个推论: (1)唱出的文字必需让人听了就能懂。于是不能几个人几声部同时唱,而是单一人声在伴奏较少的情况下唱。 (2)唱词要和说话一样在自然正确的地方抑扬顿挫。不能让文字的节奏顺从音乐,而要恰恰相反。 (3)音乐要能表达出文字表达不出的内心感受和情绪,而不是单纯地放大文字的含义。 这就高级了。《奥菲欧》就是蒙特威尔第作为实验的第一作。让人不得不感叹蒙特威尔第真是天才,各种曲风都能写,而且最初的作品就已经相对成熟。 作品结构: 《奥菲欧》由一个序幕和5幕组成。以下是每一幕的大致内容和知识点。 序幕: 开场是一段 托卡塔 (点链接听听看)。旋律由小号、弦乐再加上更多乐器重复了三次。虽比不上近现代歌剧的华丽丰富,但旋律优美精致。随后La Musica音乐女神出场,唱道“各位贵族的老爷和夫人们,我就是音乐本乐,有抚慰人心的力量,下面介绍一下奥菲欧…”。这是现当代歌剧里面没见过的,非常有趣。最初歌剧是宫廷专属的娱乐,所以要向出资雇佣音乐家和歌手的贵族致敬。音乐女神每唱完一节,乐队都会奏一段同样的旋律,称为ritornello(回复乐段)。回复乐段可以为宏大的音乐著作提供结构感。这也是蒙特威尔第的标志戏剧手法。La Musica ritornello在第二幕结尾时和第五幕开始时重现,犹如一个主旨(leitmotiv),反复叙述音乐的力量。 第一幕: 牧羊人和小仙女们载歌载舞,庆祝奥菲欧和尤瑞迪奇即将缔结婚姻。17世纪初还没有发明咏叹调,牧羊人唱的是宣叙调。与同期其他作曲家相比,蒙特威尔第的宣叙调更富有旋律感和戏剧性,被称为dramatic recitative戏剧性宣叙调。蒙特威尔第的宣叙调风格得到了学徒的良好继承,成为了歌剧常见的戏剧手法。蒙特威尔第的宣叙调表现出的自信和想象力至今难以超越。 小仙女们合唱"Vieni, Imeneo, deh vieni(来吧,婚姻之神,来吧)"为奥菲欧和尤瑞迪奇祝福。然后全体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点这里听听) "Lasciate i monti, lasciate i fonti(奔下高山,奔离清泉)"。这一段很洗脑,会反复出现。值得注意的是这首曲子是牧歌风格,要知道蒙特威尔第可是十多岁就出版了两本牧歌集的牧歌小王子,轻车熟路。顺便,学语言的处女座发现意大利语和英语在这里都可以押韵,舒坦~ 从作曲的角度,“Lasciate i monti, lasciate i fonti”由三段音乐组成,第一段是4/4拍,第二段转为3/4拍,第三段继续3/4拍。节奏转换非常自然,不容易发现。随后加入reiornello(回复乐段)重复了三次,层层推进庆祝的喜庆活跃气氛。随后奥菲欧的迷弟们牧羊人要求奥菲欧唱歌。本剧中奥菲欧一直被牧羊人簇拥着。在现代歌剧中,这就是来一首咏叹调的机会,但前面说了,当时还没有发明咏叹调,于是奥菲欧唱了一段宣叙调“Rosa del ciel, vita del mondo(天堂的玫瑰,人间的生命)”,大意为“终于要结婚了我好幸福啊”。这是男高音在本剧中第一次开口,旋律明显比前面牧羊人的宣叙调音乐性更强。然后尤瑞迪奇跟着撒狗粮,唱了“Io non diro qual sia neltuo gioir(我是多么幸福)“。第1幕快结束的时候就是婚礼,使用了教堂音乐的风格,烘托庄重的仪式感。你可能会觉得第一幕剧情没有多少进展,是的,大多数歌剧的第一幕都没有太多剧情。 值得注意的是,舞台上有一个合唱团,会在每一幕的结尾唱一段,评论每一幕的剧情。这种现场自带官方吐槽的合唱团是希腊歌剧的特征。第一幕他们唱的是“Ecco Orfeo, cui pur dianzi(这个奥菲欧,求婚成功前经常在森林里哭鼻子呢)“。 第二幕: 第二幕开始,牧羊人迷弟团又来要求奥菲欧唱歌了,奥菲欧是很享受众星拱月的,于是本剧最快乐、最悠扬的唱段来了。“Vi ricorda, o boschi ombrosi(你可记得林荫深处)“ (点这里) ,大概意思是尤瑞迪奇答应嫁给奥菲欧之前,奥菲欧常常在森林里哭泣和叹气,现在尤瑞迪奇终于回应了他的爱,经历过痛苦的喜悦更令人幸福。这首曲子被称为arioso,虽不是咏叹调但如咏叹调一般,音域也是全剧最高。这是奥菲欧在本剧中最后一支快乐的歌。非常好听。从作曲的角度,这一段是一段3/4拍的过门、搭一段6/4拍唱段、再回到3/4拍,再回到6/4拍,交替往复,增加节奏复杂度。非常适合田园牧歌式的舞蹈。作曲上变化精妙。这时来了一个小仙女,有些版本里叫西尔维亚、有些叫达芙妮,她是尤瑞迪奇最好的小伙伴。几乎在每个版本里,她都悲伤地缓缓走来,和欢乐的牧羊人形成鲜明对比。这时音乐的低音开始变调扭曲,一听就觉得大事不好。奥菲欧和牧羊人问发生了什么事,请注意,这是歌剧中第一次奥菲欧和牧羊人唱词不押韵了,不需懂意大利语也能听出慌乱的情绪。在这里给写剧本的Alessandro Striggio点个赞,他写的词和音乐配合得相当好,剧本文字丰富的象征意义也非常有趣。 达芙妮开始唱哀切回环的“In un fiorito prato(在铺满鲜花的草地上)“,讲述尤瑞迪奇去采花被毒蛇咬死的故事。其后著名的回复乐段开始“Ahi, caso acerbo, ahi, fato empio e crudele(啊,苦涩的悲剧,啊,残酷的命运)”,凄凉的合唱加上哀切低沉的木头乐器。不同乐器音质能表达的不同情绪,蒙特威尔第应用起来炉火纯青。 奥菲欧先由于痛苦无法言语,然后开始感叹“Tu se" morta, mia vita, ed io respiro?(为什么你死了我却还活着?)”。 结尾的音乐营造出文艺复兴时期葬礼的场面感,这也是一个过渡,因为接下来就是冥界了。音乐和舞台布景都强调阳光的人间和阴沉的冥界的对比。 官方吐槽合唱团再次唱起了“啊,苦涩的悲剧,啊,残酷的命运“。接着再次响起属于音乐女神的回复乐段,音乐逐渐增强,表现出奥菲欧逐渐坚定的决心,他要用音乐的力量,去冥界带回尤瑞迪奇。 第三幕: 第三幕的开始是一段冥界交响曲(sinfoniaunderworld),和近现代交响曲相比要单薄一些,这是因为400年前的乐器个头要小一些,共鸣腔也跟着小。此外那个年代不流行揉弦,没有颤音,于是弦乐音质听起来没有现在的饱满。古代歌剧的唱腔也不使用颤音,强调清晰纯净。 奥菲欧在Speranza(希望女神)的陪伴下到了冥界入口。但丁在《神曲》中有一句著名的"Lasciate ogni speranza, ò voi ch"entrate"意为“进入冥界的人,放弃一切希望吧”。于是希望女神在这里离去了。 接下来奥菲欧到了冥河,就像中国有孟婆的故事,希腊神话里死者进入冥界也需要渡河,而冥界的摆渡人就是喀戎(Charon)。古希腊在埋葬死者的时候,家属会将一枚硬币放置在死者口中,用来支付喀戎渡河的船资。这里喀戎是男低音,唱段也是全剧最低:“O tu ch"innanzi morte a queste rive(你竟胆敢到死地来)”。喀戎现场表演了一段脑洞大开:“你居然敢跑到冥界来?你是不是冥王的敌人?你是不是要抢走冥王的夫人?”…于是奥菲欧解释我是来找尤瑞迪奇的,顺便唱了一段拍马屁名曲“possente spirto“(伟大的神灵啊) (点这里) 。这段possente spirto被称为《奥菲欧》歌剧的明珠,是最重要的唱段,奥菲欧要用音乐的力量打动石头心肠的喀戎。1607年是巴洛克早期,这首曲子旋律蜿蜒起伏,无拘无束。听惯了现代歌剧,第一次听的时候完全无法适应。建议多听几遍,熟悉旋律之后就好了。喀戎作为船夫,被夸成伟大的神灵非常开心,但还是恪守职责不让奥菲欧渡河。奥菲欧只好再唱再求情。结果呢?喀戎睡着了…被…唱睡着了… 普通人可能都会一脸懵圈,可是奥菲欧和我们不一样啊,奥菲欧挺得意的,觉得“我的歌声真棒能把人唱睡着”…你当初可是想求情的来着… 官方吐槽合唱团再次出场,评论道“Nulla impresa per uom si tenta invano(人的努力总不会是白费)“,一碗意大利鸡汤,第三幕结束。 第四幕: 第四幕开端是冥后的求情。冥后听了奥菲欧对喀戎的解释,觉得非常感动,于是她向冥王求情。冥后Proserpina唱道“Signor, quell"infelice(吾王,你看这个可怜人…)“,非常有理有据地告诉冥王”我搬到暗无天日的冥界居住,还不是因为你。奥菲欧那么的爱尤瑞迪奇,你把她放了吧。“这简直是本剧中最好听的女声唱段。冥王回应道“Benchè severo ed immutabil fato(命运严酷,无法逆转,但是…)“,无法拒绝爱妻。但作为冥王就这么放人,面子往哪儿放嘛。老谋深算的冥王给出了一个条件:”奥菲欧,你可以引着尤瑞迪奇离开冥府。但如果你屈服于欲望,扭头看了一眼,尤瑞迪奇就会永远的消失。“ 这时的奥菲欧并没有感谢冥后的帮助,或感谢冥王放人,甚至也不是感叹终于可以带妻子回去了,而是得意地唱“Quale onor de te fia degno(我的里拉琴值得无上荣誉)”,歌词大概是“我唱歌棒棒哒,我的琴声威力无比,天上的星星都要随着我的琴声起舞…感谢你啊我的里拉琴"。这…?????随后奥菲欧领着妻子启程回家,半路上他开始疑神疑鬼:“尤瑞迪奇到底没有跟上?会不会别人嫉妒我那么幸福要捣鬼?好想转过去看看啊。“奥菲欧找了一个借口:爱神比冥王更强大,是爱神要我转过头去看的,我无法拒绝。(爱神表示这个锅我不背)一转过去当然就大事不好啦。尤瑞迪奇开始缓缓消失,并唱到“你是因为太爱我才失去了我”,非常冷静克制的唱腔,更让人觉得哀伤惋惜。 合唱团当然要来评论啦:“奥菲欧用歌声征服了地狱,但被自己的欲望打败。能控制自我的人才能获得永恒的荣耀。”第四幕结束。 第五幕 有两个不同的版本,开始都是一样的。奥菲欧回到最初的一切发生的地方,非常悲痛。这里有一段长长的悲叹“S"hai del mio mal pietade io ti ringrazio(如果你同情我的遭遇,谢谢你)“,值得注意的是他每唱完一段,缪斯女神都轻声重复他唱的最后一个词,作为同情和安慰。然而奥菲欧化悲伤为愤怒,吼道:”所有的女人都是骄傲的、不忠的!我再也不要爱任何女人!“ ????这是什么逻辑? 接下来,1609年的版本: 奥菲欧的爸爸是太阳神阿波罗。阿波罗从天而降:“儿子你怎么这么消沉啊,爸爸给你个神仙当当好不好?把你变成星星,你就可以每天唱唱歌,在天上看着尤瑞迪奇。”奥菲欧愉快地答应了,然后父子二重唱,两人牵着手上天了,全剧终。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有些草草了事?你不是一个人。这种“天上降下个神,解决了一切烦恼”的结尾被称为Deus Ex Machina(机器里面的神)。这里的“机器”指剧院中的舞台升降机。 古希腊诗人安提法奈斯批评道: “作者不知道该说什么, 大概是完全放弃努力了吧, 于是一抬手降下个神, 观众们就全都开心了。“ 现在来看看1607年原版结尾: 奥菲欧回到人界,长长的悲叹,缪斯女神的安慰。然后化悲伤为愤怒:”所有的女人都是骄傲的、不忠的!…“ 好啦,遇上了一群正在唱歌跳舞的fury(怒灵,复仇女神),酒神的女祭司。复仇女神们吃着火锅唱着歌 (这里的音乐) ,喝着小酒跳着舞,突然被骂了一顿。于是复仇女神们把奥菲欧手撕了,头揪下来扔进了溪里。奥菲欧死后去冥界和妻子相会了。这一段音乐非常原始可怕,叫Baccanti。这个结尾也更贴近原本的神话故事。为什么这个结尾在1609年改了呢? 是这样的,1607年歌剧还是宫廷专享的娱乐,而1609年有了歌剧院,歌剧变成了普通民众可以观看的娱乐。而广大劳苦群众不喜欢悲剧结尾。要什么深刻的悲剧结尾哦,好不容易村里看了个戏,就想开心地看看天上降下个啊~菠萝,明早继续搬砖。我下班累了也想看看喜剧啃个鸭脖,人之常情。另外,宫殿里没有舞台升降的机械设备,无法给阿波罗加戏。 也有些版本结合了两个结尾——奥菲欧嘴贱被撕了,然后老爸阿波罗来捞儿子,捞起来变星星。 父子合唱 思考: 可能你看完会想“他怎么就回头了呢,忍一忍嘛,换成我就不会回头”。是的,你可能就不会回头。但每个人的考验都不一样。奥菲欧的弱点,我们恐怕没有幸免。有没有在顺遂时沾沾自喜,忘了感谢助力的人?有没有受到安逸的诱惑,屈服于欲望?有没有在生气悲伤时口不择言,说出让自己后悔的话? 歌剧中屡屡可见这样的故事,一个挺不错的人/神,因为一瞬间的软弱和失误,造成悲剧结果。比如性格冲动而杀死父亲的俄狄浦斯,比如受到诱惑放走卡门的荷西。无法预知未来、无法知晓一切的我们,在命运的嘲弄面前是无力的。 如果这个故事被缩短为新闻标题“著名歌手面对诱惑痛失爱妻”,我们还会不会产生同情心? 版本指南: 《奥菲欧》有十多个版本的不同演绎。20世纪有一阵复兴蒙特威尔第歌剧的浪潮,关于如何原汁原味地重现400年前的这部歌剧、该用哪些乐器、演唱用哪些声部纷争不断,堪称业界雷区。在歌剧刚开始的17世纪,作曲家通常只写歌手的谱子,伴奏的乐谱只有一个概略的交代,于是自由演绎的空间很大。撰写本文使用的版本是: 1. 2008年在皇家马德里剧院上演,由William Christie指挥的版本。该版本还原了400年前的乐团设置,包括violini piccoli alla Francese(有点像小提琴)、viole da braccio(有点像中提琴)、chittarone(声音和里拉琴非常像)等多种上古乐器。服装设计槽点多,最后一幕感觉阿波罗才是儿子(扶额)。这一版有最帅的冥王。2. 1998年Naxos唱片公司收录的版本,在博洛尼亚的圣彼得罗音乐教堂上演,指挥是Sergio Vartolo。该版本在歌唱上还原了清澈自然的唱腔,伴奏最少并收录了两个结尾。对比现代歌剧略显单薄寡淡,但有些人觉得这才是最贴近原版的。我个人不这样认为,因为蒙特威尔第安排的乐队就有40多人。 3. 2007年在里昂歌剧院由瑞士人Michel Corboz指挥的版本。 不知道是伴奏乐器音质的问题还是收录的问题,从第二幕“Ahi caso acerbo”开始总有那么几个低音听了头疼,因此只听了3遍。 4. 2003年在巴塞罗那利塞奥大剧院上演的版本,指挥为Jordi Savall。这一版舞台服装设计是优雅田园风,尤瑞迪奇唱“Io non diro qual sia neltuo gioir”的时候好甜啊,这狗粮我还能再多吃点。但冥王冥后妆容有点吓人。5. 1978年在苏黎世歌剧院上演的版本,指挥为Jean-Pierre Ponnelle。这一版有英文字幕,舞台设计最好,并且全员戏精,不停给自己加戏,非常欢乐。比如奥菲欧让牧羊人模仿他求婚的场景,喀戎不是自己睡着而是冥后施法让他睡去,以及冥王发现后一掌给喀戎扇过去然后喀戎哭着跑走了…这一版结尾是两个版本的结合。唱法偏现代。 好了,去哪里看呢?以上版本可以在网上购买实体DVD或CD。我办了一张图书卡,可以借音乐学院的馆藏。免费的能在油管、B站和虾米上找到,当然了,大家在可以的情况下还是请支持正版或去看现场,毕竟音乐家也要吃饭。

如何欣赏莫奈的画

  《翁费勒的塞纳河口》  此画是1865年的官方沙龙上展出,并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当评论家评论此画时说:“用调子所组成的和谐色彩……颇能吸引观众们的大胆感觉”。这表现出官方对人们很喜欢这幅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油画表现了丰富的中间调子和那种暗淡、沉着的色阶。向深处展开的空间,通过河岸线而处理得十分成功按照传统,河岸线标志着中景和远景。在这幅画上,出于莫奈自己的东西,就是表现在前景水的笔触和云的笔触上的“颇能吸引观众的大胆感觉”;这些笔触加强了画面的传统效果。  《日出·印象》  莫奈创作了扬名于世的 “印象·日出”。这幅油画描绘的是透过薄雾观望阿佛尔港口日出的景象。直接戳点的绘画笔触描绘出晨雾中不清晰的背景,多种色彩赋予了水面无限的光辉,并非准确地描画使那些小船依稀可见。真实地描绘了法国海港城市日出时的光与色给予画家的视觉印象。由于它突破了传统画法的束缚,有位批评家就借用此画的标题,嘲讽以莫奈为代表的一批要求革新创造的青年画家为“印象主义”,这一画派以此得名。这幅画在1874年开幕的印象派画家第1次联合展览会上展出,这幅作品是莫奈画作中最具典型的一幅。  《圣日尔曼·俄塞罗瓦教堂》  这幅画对于他未来风格的发展具有更大的意义。此画是他从罗浮宫的一个阳台上画的,这幅画是要表现树叶上的反光。并排的笔触生动地表现了空气的振动,依靠这些笔触的结合而取得了绿黄色的光和绿黑色的影的生动效果。这里的用笔方法已经是印象主义的了,但色彩还不够透明,甚至蓝色的阴影也还是浑浊的;它们画得就像是黑色。教堂和房子在颤动的树叶相比之下显得过于密集了。画中没有整体的形象,但树叶的画法却给我们透露出一点莫奈的色彩理想来。  《穿绿衣的女士——卡美伊》  这幅肖像引起了争论,但总的说来是成功的;有人甚至把它同马奈的肖像画相媲美。这幅肖像充分显示出了莫奈的个性:他对造型的淡漠态度,以及这个女人的动势和她的裙子上颤动的光都赋予整幅画特殊的说服力;由此而产生了一种动力感和生动性。这里的画面基本上是根据一幅照片安排的,这说明莫奈并不介意使构图服从了自然景物的偶然性。照片本来也该使莫奈想到空间的深远效果的,然而,莫奈对此也并未介意。但这幅油画缺乏色调效果:光线和阴影落在了人物所占据的同一个平面上,因此,光线不能渗透人体,不能成为形的实体。大片固有色起了过多的作用。所有这些合在一起,与其说是真实表现了所见的事物,不如说是一种公式,但这种公式正是一个空前大胆的纲领。这一纲领的公式化一旦消失,光线便将渗入中间调子,生命也将渗透每一个笔触,而整体的统一也就将要形成,那时,艺术就会变得花团锦簇,印象主义就要完全成熟了。  《圣拉查尔火车站》  每一个研究莫奈创作活动发展的人都会发现,如果说最初的命运促成了莫奈的发展趋势,那么后来就是他自己创造了他的命运。之所以莫奈成为“印象主义”风格奠基人、被他的朋友公认为“班首”,是因为莫奈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从所周知,印象主义意味着感觉和观察方式的变革,它不仅改变了绘画,而且改变了雕塑、音乐、文学,就是到了今天,它也没有失去影响力,仍然改变着我们。绘于1877年的“圣拉查尔火车站”是一幅表现巴黎火车站的画,这是一个日常生活场面的实际“印象”。莫奈神往于光线穿过玻璃顶棚射向蒸气烟云的效果,神往于从混沌之中显现出来的机车和车厢的形状。莫奈相信光线和空气的神奇效果是最为重要的,他巧妙的平衡了画面的调子和色彩,这幅画出色的表现了力量、空间、对比和运动。  《睡莲》  莫奈晚年最重要的一件作品是连作《睡莲》。这是一部宏伟史诗,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灿烂的“第九交响乐”。1880 年之后,莫奈与印象派的其他画家们疏远了,他在吉维尼造了一座小花园,住在里面作画。他喜欢把水与空气和某种具有意境的情调结合起来,这样产生了《睡莲》组画。 沿着水面,美丽的睡莲一片片向湖面远处扩展开来,画家利用了树的倒影,衬托出花朵的层次,是十分有创造性的 构思。莫奈把整个身心都投在这个池塘和他的睡莲上面了,睡莲成了他晚年描绘的主题。此后27 年里,他几乎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个主题。[7]  《野罂粟》  该画作于1873年,当时莫奈的生活相对稳定。画中的人物是画家的妻子卡米耶和他们六岁的儿子让。母子俩在田野里采集鲜花,尽情享受着阳光,完全陶醉在大自然中。《野罂粟》中的人物给人以轻柔的、富有节奏的动感,然而画中那一片片鲜红的斑块才是这幅作品的要旨,是画家对映入眼帘的光和色所做的如实描绘。尽管这些斑块的形状具有罂粟的特征,却不是具体的,它们有的重叠在一起,有的被随意摆放,有的为了表现是在后面而被缩小,然而晦暗、单调的背景更加突出了鲜亮明快的暖色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