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线鲃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金线鲃的外形特征

金线鲃体长,侧扁,头后背部显著隆起呈弧形,体重约0.1~0.25公斤。头细长,背面平直,稍下弯。吻尖细,口端位,上唇薄而下唇厚。须2对,发达;吻须短,颌须伸达眼后缘的下方。鳞细小,沿侧线鳞则比较大,侧线鳞61-69,侧线略下弯。背鳍外缘稍内凹或平截,背鳍刺较细,基部粗硬,后缘锯齿细弱,顶端柔软分节,起点位于腹鳍稍后。全身呈淡黄色,头侧与背部略带青灰色,体侧近背部有许多淡灰色圆斑;腹部白色各鳍均为金黄色。有的金线鲃全身通体半透明,呈粉红色,可见血管和尾椎骨,鸭嘴状,小眼,口须粗长。金线鲃因终年生活在暗无天日的环境中,退化为仅存眼痕的盲鱼。它的存在对于生物物种基因库的完整及多样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喀斯特地区地下暗河生物物种多样性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

杭州养殖金线鲃地址

淳安县千岛湖镇睦州大道。根据查询爱企查官网显示,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千岛湖镇睦州大道有一家公司名为“杭州千岛湖千渔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养殖金线鲃。

小眼金线鲃的生活习性

生活于黑暗的溶洞环境中,以水生昆虫等为食,由于长期适应洞穴环境,体无色素,鳞片退化。

小眼金线鲃的相关探索

2010年5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鱼类研究专家赵亚辉博士随同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栏目摄制组就巴马“怪鱼”专程来到巴马瑶族自治县调研。原来巴马“怪鱼”是一种名叫 “小眼金线鲃”的国家二类保护鱼种。原因是,中国新闻社在网上发了一条 “世界长寿之乡发现怪鱼”的消息,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得知情况后,立即赶到巴马进行实地调研。据赵亚辉博士介绍,此前只有在广西的凌云县、东兰县的两处地下河发现有“小眼金线鲃”,之后在巴马县那社乡大洛村一叫“福源洞”的地下河里发现是全国第三处发现的“小眼金线鲃”。这种鱼因其鱼嘴扁平象鸭嘴,呈细长型,有须,嘴唇像涂了口红,眼睛靠近鱼嘴,很小,身体扁平,当地人叫其为“鸭嘴鱼”或“龙嘴鱼”。据大洛村村民黎祖能介绍,这种鱼生活在巴马大洛村“福源洞”距洞口1000米深的地方,老人们也不知道这种鱼叫什么名字,一直把这种鱼看做神鱼。

金线鲃的繁殖方式

金线鲃生殖期为12月至翌年2月间,卵产于石砾之中。人工繁殖滇池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grahami)是滇池湖泊生态系统的指示物种和特有种。因水质污染和外来物种入侵等因素的影响,该鱼类自1986年起就从湖体中消失,仅有湖周围的少数龙潭中尚保存有少量滇池金线鲃。至2007年3月初,有两次繁殖试验取得了成功。先后试验了5尾雌鱼和6尾雄鱼,获得鱼卵约1600粒,并实施干法受精。约有1320粒受精,平均受精率为73%。孵化出鱼苗约480尾,平均孵化率为36%。经10天饲养,约有95%以上的鱼苗存活,体长达8-12mm。滇池金线鲃人工繁殖成功的意义有三点:能有效保护该物种免于灭绝;繁殖的鱼苗放归湖泊合适水域,将有助于恢复滇池的土著生物多样性;有助于推动当地水产养殖业从非土著鱼类养殖向土著鱼类养殖的方向转变。

滇池金线鲃的生态习性

散居于湖泊深水处。喜清泉流水,营半穴居生活。通常夜间到洞外觅食,主食浮游动物、小鱼、小虾和水生昆虫等,兼爱少量丝状藻和高等植物碎屑。随鱼体的增长,逐渐转为捕食小虾,甚至部分小鱼。其肉质细嫩,肉味鲜美,是广大群众喜爱食用的鱼种之一。肉可入药,有滋阴调元,暖肾填精的功效。主治虚老损伤、肾虚滑精等症。

金线鲃的生活习性

金线鲃幼鱼以浮游动物、水生昆虫为主食,也食少量藻类和高等植物碎片;成鱼转食小虾和小鱼,也食浮游动物。

金线鲃的保护级别

1.极危(IUCN 3.1)2.中国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等级:二级3.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一种4.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之一

滇池金线鲃的介绍

滇池金线鲃,俗称金线鱼,是仅产于滇池流域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外来种入侵、水体污染、生境丧失、过度捕捞等原因,在滇池湖体已逐渐消失。

金线鲃的亚种分化

金线鲃属是中国鲤科鱼类的一个特有属,原称金线鱼属,这个名称导源于模式种在产地的俗称,因与以往鱼类学文献早已沿用而系海产的金线鱼属Nemipterus Swainson同名,曾改称波罗鱼属(王幼槐1979;武云飞、吕克强1983),但未被广泛接受,现称系《中国鱼类系统检索》所重拟,既考虑到习惯原称,又表明了亚科的隶属,故而较为合理可用。 过去本属只记载1种,分化为3个亚种,分别分布在云南东部的三个湖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