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景理论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行为金融学 | 前景理论之确定效应

确定性效应 (Certainty Effect)是在 丹尼尔·卡纳曼 和 阿莫斯·特沃斯基 的 前景理论 中提出的,是指决策者在与仅具可能性的结果相比,往往对确定性的结果赋以较大的权重,而对可能性结果的赋值,通常都以较低的权重。 由于这种确定性效应的影响,决策者对于一些潜在的积极的报酬,会表现出一种 风险厌恶 的倾向。例如,股票经纪人在面临购买股票的选择时,如果其中一种股票的红利较小,但结果是肯定的,而另一种股票的红利较大,但结果却具有某种 不确定性 时,多数股票经纪人都会倾向于购买红利虽小,但肯定能得到红利的那种股票,而不愿意去冒风险购买红利虽大,却仅具有得到红利可能性的那种股票。 这就否定了 主观期望效用理论 模式的假定,即决策者总是选择收益最大的方案。显然,确定性效应的关键因素是决策权重的性质,它说明人们对确定性结局喜欢(不喜欢)的程度大于对可能发生结局的喜欢(不喜欢)的程度,反映了人们对待 风险态度 的决定要素是人们处理确定性结局和不确定性结局的方式不同。因此,大多数人对不确定结果中正的结局(增益)持回避态度,对确定性结果中负的结局(损失)持追逐风险态度。 确定性效应可以用于解释 阿莱悖论 。 阿莱所设计的选择:实验者被要求分别在下面两个赌局中作出选择。以下表达方式中($1000000,100%)表示以100%的概率获得100万美元,其他依此类推。 与 预期效用理论 一致的行为选择是(A,C)或(B,D),这是由预期效应理论的独立性假设推导出来的。为了更清楚地解释这一点,假设赌局: 这样我们便可以将彩票A、B、C、D分别表示为A与E、F的不同权重组合: 我们可以看到在A和B的表达式中,后一项是相同的,均为 89/100 A,而在C和D的表达式中,后一项也是相同的,均为 89/100 F。所以根据独立性假设,当决策者在A、B 之间偏好A时,即在A、E之间更偏好A,则可以推出在C、D选项中更偏好C,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与预期效用理论一致的选择是(A,C)或(B,D)。 但实验得出的答案是绝大部分人选择了(A,D),这种与标准理论的偏离就是 阿莱悖论 ,而“确定性效应”就是对这种偏离行为的一种解释。 在预期效用理论中,总的 效用 是直接用概率作为权重,对各个可能性收益的效用进行加权。然而现实中,与某种概率性的 收益 相比,人们赋予确定性的收益更多的权重。在第一组选择中,因为100万元收益是确定的,所以更吸引人,但在第二组选择中,这种吸引力便消失了,因为100万元不再是确定的了。换句话说,与两个都是风险收益的情况相比,当其中一个是确定性的收益时,预期价值和 风险 之间的权衡关系会不同。

行为金融学 | 前景理论之框架效应

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s) 是指人们对一个客观上相同问题的不同描述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框架效应的概念由特沃斯基和卡尼曼于1981年首次提出。 特沃斯基和卡尼曼进行了一次调查。假设美国正准备对付一种罕见的亚洲疾病,预计该疾病的发作将导致600人死亡。现有两种与疾病作斗争的方案可供选择。假定对各方案所产生后果的精确科学估算如下所示: 卡尼曼发现,在这个框架下回答问题的人,72%的人会选择方案A。属于风险规避性。 结果78%的人选择了方案D,他们更愿意赌一赌,而不愿意接受400人死亡。 但实质上情景一和二中的方案都是一样的,只是改变了一下描述方式而已。但也正是由于这小小的语言形式的改变,使得人们的认知参照点发生了改变, 由情景一的“收益”心态到情景二的“损失”心态 。即是以死亡还是救活作为参照点,使得在第一种情况下被试把救活看作是收益,死亡看作是损失。 不同的参照点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是不同的。面临收益时人们会小心翼翼选择风险规避;面临损失时人们甘愿冒风险倾向风险偏好 。因此,在第一种情况下表现为风险规避。第二种情况则倾向于风险寻求。 亚洲疾病问题的例子很清楚地说明了框架效应的道理:相同的客观问题,通过变换框架,将得到可预知的不同结果。 解释框架效应的理论大致可以分为3类:前景理论、认知理论和动机理论。 研究发现,不同的材料要素(概率、数据、任务等)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框架效应。 从客观的角度来讲,后面的一种情况下的损失显然更大。可实验的结果显示,人们觉得在前面一种情况下,联合国需要支援1500万美元,但在后面一种情况下,人们觉得联合国只需要支援1000万美元。这就是问题的框架设计中材料数据不同,导致的决策偏误。 认知需求(NC)就是个体乐于进行思考的倾向。就是善于独立思考的能力,研究表明NC是一个稳定的人格变量,NC得分高会对书面信息给与更多的思考、分析,更深入地搜索信息,并且较少地注意表面线索,研究证明了NC高的人比NC低的人表现出较少的框架效应。 研究表明数学能力与框架效应之间存在关系,数学能力高的人比数学能力低的人较少地受到框架效应的影响。如:医生、科学家、经济学家、金融家,虽然有时也受框架效应的影响,但受影响程度明显要比一般人群小。 研究表明,老年人更容易受到语言框架的影响,表现出比年轻人更强烈的框架效应。女性也更容易受到框架效应的影响。情绪总是伴随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不同的框架会影响不同的情绪,消极框架产生消极情绪,积极框架产生积极情绪,情绪进而影响决策结果。 风险寻求、风险中立、风险规避三种不同风险态度的人对框架效应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框架效应对我们每一个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的巨大的影响,我们可以有效的利用框架效应的正面影响,同时针对框架效应的负面影响也要规避,如何规避负面影响呢?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去识别别人的框架问题,例如: 多问自己几个问题,还要分析自己的数学能力、思维能力、风险偏好以及性格,才能帮助我们识别并降低框架效应的负面影响,同时我们要善于使用框架效应的正面影响,让工作和生活更美好。

行为金融学 | 前景理论

1979年,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卡尼曼和沃特斯基正式提出了关于风险决策的前景理论;2002年,卡尼曼因前景理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称:卡尼曼因为“将来自心理研究领域的综合洞察力应用在了经济学当中,尤其是在不确定情况下的人为判断和决策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前景理论认为人的决策过程分为两个阶段:随机事件的发生以及人对事件结果及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为第一阶段,评估与决策为第二阶段。为了评估决策需要,人们通常在第一阶段对事件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的整合、简化,但是不同的整合、简化方法会得到不同的事件及其组合,并导致人的非理性行为和框架依赖效应,即人对同一问题的最后决策的不一致。前景理论通过大量的实验和效用函数的运用,概括起来基本内容主要有四点: (1)与财富的绝对量相比,人们内心深处更加看重的是财富的变化量。 (2)在面临获得前景时,人们往往更倾向于规避风险,操作起来更加小心翼翼;而在面临损失前景时,人们则会更倾向于趋向风险,对自己的失去不甘心,想要凭借再次冒险来一举翻盘。 (3)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损失带来的痛苦感远远大于获得带来的快乐感,财富减少产生的痛苦与等量财富增加给人带来的快乐不相等,前者要大于后者。 (4)前期的决策的实际结果会影响后期的风险态度和决策。前期盈利可以使人的风险偏好增强,同时也可以降低后期的损失;而前期的损失会加剧以后亏损的痛苦,风险厌恶程度也相应提高。 前景理论引申出的四个基本结论 前景理论从行为心理学出发,将人的决策过程分解为两个阶段:收集&整理阶段和评估&决策阶段。 个体凭借“框架”和参照点等采集和处理信息。 1、框架 对问题的表征形式,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表征形式,不同的框架导致决策产生不同的结果。框架受多种因素影响: 2、参照点 表征信息、形成获益或损失框架、作出决策的重要依据。人们在评价事物时,总要与一定的参考物相比较,当对比的参考物不同时,即使相同的事物也会得到不同的比较结果,因此,参考点是一种主观评价标准。由于参考点的动态变化,因此,投资者在收益区也可能表现出风险偏好,在损失区也可能表现出风险厌恶。 1、价值函数 价值函数有三个特征: 因此,人们在面临获得时往往是小心翼翼,不愿冒风险;而在面对失去时会很不甘心,容易冒险。例如当股票涨了一点点后,人们就急于卖出,当股票被套牢后却死扛。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损失时的痛苦感要大大超过获得时的快乐感。 2、权重函数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认为决策权重是决策者根据结果出现的概率做出的某种主观判断。 权重函数对常见现象的解释:权重函数可以解释人们面对80%的概率赢30000和100%的概率赢20000时,人们往往选择后者的现象。80%的概率因权重函数而使真实概率减少,而100%的概率却不变,人们趋于选择确定性的结果。 两个熟悉的例子:

行为金融学 | 前景理论之参考点

在所有研究实际决策的理论中,行为金融学家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提出的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最有名,并因此获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前景理论最著名的观点是:决策依赖于参考点。 什么意思呢?假设你的办公室是恒温的,你对温度没什么感觉,但秋天当你走出办公室的时候,一阵风吹过,你会觉得有点冷。办公室的温度就是参考点。但是在外面呆一段时间之后,你是不是对温度又没什么感觉了?这个时候,户外的温度就成了参考点。 期望效用理论认为,效用是财富的增函数,虽然边际效用递减,但财富水平高时的效用肯定比低时的效用要高 。但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例如,公司这个月给你发了一万元的奖金,你高不高兴? 传统期望效用理论认为,你当然知道自己是否高兴,因为这一万元绝对值带给人的效用是确定的。但你可能会说,等一下,我得先看看同事拿了多少钱,如果他们拿了五千,我就高兴,如果他们都拿了三万,我就不高兴。所以, 参考点就是同事的奖金水平 。 前景理论认为,效用并不取决于财富绝对值带来的感受,而取决于跟谁比,跟谁比,就是参考点的位置。参考点不同,效用是不同的。 研究发现,参考点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在金融领域,投资中的历史水平,最重要的参考点是成本价 。投资者总是会将现在的价格与成本价比,我称之为“往回看”。往回看是与历史在比, 而理性人是“往前看”,看未来 。 “我已经赚了20%,可以出手了”、“等我解套了就走”……这些常见的投资决策,其实都是在“往回看”。无论是20%还是是否“解套”,你在决策时一直都在与自己的成本价比,这个参考点成了影响你决策的重要因素。 历史水平的参考点,除了成本价之外,还有最高价、最低价等 。 常见的比如,现在价格降一点了,我再买一点,不就摊薄成本了吗? 摊薄成本,这是你将参考点定在近期的高点或低点而做出的决策。 期望水平指心理预期的一个水平。 例如,你买房子的成本价是100万,但预期水平可能是500万,那出售价格的参考点可能就是500万,而不再是成本价100万。 将决策的参考点定为同行或朋友的决策,这称之为决策的 “同群效应” 。 陆蓉教授研究发现,在公司金融领域,公司的资本结构(负债率)会参考同行业公司,公司是否违规也会受同地区公司的影响。 国外的研究发现,公司的分红水平会受同行业公司的影响。 投资决策同样有很强的“同群效应”,很多人投资不是去看投资对象,而是看朋友、专家买了什么,卖了什么,然后跟随决策。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指出:“可以通过改变参考点的方法来操纵人们的决策。” 比如,商场在促销时,一件3千元的衣服,如果原价出售,就不如以3万元原价、现在1折出售销售得好。原价是顾客决策的参考点,1折让人感觉便宜。很多人买东西,不是看绝对价格,或自己是否真需要,而是看是否便宜。“便宜”需要参考点,而参考点往往被卖家所利用。 再比如拆股,当一只股票的价格高企,影响股票的交易量和投资人(尤其是散户)的购买欲望,这时股份公司就会考虑将股票拆分,降低股价后,投资人(尤其是散户)会觉得股价“便宜”了,会争相购买。而其实股票分拆后,股东权益不变,公司的总市值、基本面等都没有变。 现在各大网站人为制造了很多促销日,许多平台商家都会参与,通过控制参考点的方法来让顾客产生“便宜”的错觉,有效达到了促进销售的目的。这就是各种人造节日存在的行为学基础。 任何选择不能看绝对水平,而要看相对水平。参考点与历史水平、期望水平、他人决策等有关。 参考点还可以被控制和调整。例如,你到现在还感觉到不幸福,或者说效用不高,无一例外,那一定因为参考点定高了!试着调低一些参考点,你的幸福感将油然而生。

前景理论:行为金融学的经典理论

一、前景理论 1. “期望效用”这个词,就是说在衡量一个不确定的事情,比如说一项投资的时候,每个人都理性地去买入那个让自己期望效用最大的资产,它可能会带给我们多大的满足感。这个满足感一方面要从这项投资中可能获得的财富来衡量,财富越多,满足感越高。另外一方面就来自它的不确定性,即风险,不确定性越低,满足感越高。 2. 参照点。在期望效用理论中,你的满足感不应该有任何区别。可是我们人类有嫉妒、攀比的天性,所以绝大部分思考的出发点都会从一个参照点出发。 3. 损失厌恶。我们人类对损失有天然的厌恶,损失带来的痛苦远远比同等金额的收入带来的愉快要大,这个心理叫什么呢?叫损失厌恶。人们甚至发现,这种厌恶你需要两倍的价格才能够克服和补偿。 4. 风险态度的非对称性。在期望效用理论中,我们在面对损失和收入的时候,我们的风险态度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是对称的。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自己的行为完全与之相违背,这就叫做“风险态度的非对称性”。 5. 概率权重。人类会因为那个大额的数字,比如说100万而去选择性地忽略它极小的概率,如万分之一。所以博彩业为什么会兴起?其实也是因为这么一种被称为“概率权重”。 二、行为金融学,前景理论,以及参照点和损失厌恶 1. 前景理论就是在行为金融学这个学科底下的一个基础理论,它从最基本的效用函数入手,把人的行为特质加入了函数,做了一个全局性的解析。这对于行为金融学形成一个学科,其实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2. 行为经济学的奠基型的理论,它也是一个特符合现代学科研究范式的理论,即,用一个简单抽象的理论框架来解释很多的现象。前景理论把参照点、损失厌恶、风险态度的不确定性、以及概率权重这四个要素引入效用函数的考虑,构建了一个非完全理性行为下的效用函数,解释了很多市场的异常现象,也被视为行为金融学里面一个奠基型理论。思考一下:为什么这么一个关于人的行为的理论,会被称为“前景理论”呢?

前景理论为什么能解释风险态度的四重性?

前景理论能解释风险态度的四重性。前景理论把参照点、损失厌恶、风险态度的不确定性、以及概率权重这四个要素引入效用函数的考虑,构建了一个非完全理性行为下的效用函数,解释了很多市场的异常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