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棋圣战历届冠军
藤泽秀行、赵治勋等。截止2022年第45期,棋圣战一共只产生了九位冠军:藤泽秀行(六期,连霸)、赵治勋(八期,三连霸、四连霸各一次)、小林光一(八期,连霸)、小林觉(一期)、王立诚(三期,连霸)、山下敬吾(五期,四连霸一次)、羽根直树(两期,连霸)、张栩(三期,连霸)、井山裕太(九期,连霸中)。
在中国古代,被誉为“棋圣”的是
清朝二百余年,是我国围棋发展的鼎盛时期,取得了前代所无法比拟的杰出成就,在围棋广为普及的基础之上,清代接连出现了一些无愧于时代的国手。如黄龙士、周东侯、徐星友、梁魏今、程兰如、范西屏、施襄夏、周小松、陈子仙。这就是后世所称清代“九大家”者。“九大家”中尤以黄龙士、范西屏、施襄夏三人为最。康熙、乾隆盛世,三个人以他们传奇般的棋艺活动,以及出神人化、炉火纯青般的技艺,取得了不朽的成就,将中国的围棋水平推至巅峰状态。这三人生前就被誉为“圣人”,后来也就被尊为“棋圣”。围棋史上的十位圣手: 黄龙士、范西屏、施定庵、道策、丈和、秀策、秀甫、秀荣、吴清源、李昌镐。 黄龙士(1651或1654——?),名虬,又名霞,字月天,江苏泰县姜堰填人。时人尊为棋圣,与思想家黄宗曦、顾炎武等人并称为“十四圣人”。黄龙士对局实践对围棋发展的最大贡献,在于他转变了围棋的风格。在他之前,棋风局面狭窄凝重。黄龙士使棋风大变,在其之后,局面开阔,轻灵多变,思路深远。徐星友这样概括黄龙士的棋:“寄纤农于滔泊之中,寓神俊于形骸之外,所谓形人而我无形,庶几空诸所有,故能无所不有也。”“一气清通,生枝生叶,不事别求,其枯滞无聊境界,使敌不得不受。脱然高蹈,不染一尘,臻上乘灵妙之境。”总的来说,黄龙土对局时考虑全面,判断准确,力争主动,变化多端,不以攻杀为主要取胜手段。著有《弈括》和《黄龙士全图》。黄龙士棋力极强,无人堪敌。成为国手后,收比自己年长的徐星友为徒,以只能让徐二子的棋力与徐下了十盘三子局(即有名的《血泪篇》),互有胜负。黄英年早逝。黄殁后,徐一跃而成国手。 范西屏(1709——?),名世勋,浙江海宁人,著有《桃花泉弈谱》二卷。范西屏全局观念特别强,“能以弃为取,以屈为伸,失西隅补以东隅,屈于此即伸于彼,时时转换,每出意表,盖局中之妙。”范西屏不很注重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更多地从全局着眼。具体手法就是“时时转换,每出意表”。施襄夏说:“范西屏以遒劲胜者也。”邓元穗说:“西屏奇妙高远,如神龙变化,莫测首尾”。“西屏崇山峻岭,抱负高奇。” 施襄夏(1710——1771),名绍暗,号定庵,浙江海宁人,著有《弈理指归》二卷,可与《桃花泉弈谱》媲美。 邓元穗说:“定庵如大海巨浸,含蓄深远”,“定庵邃密精严,如老骥驰骋,不失步骤。”深谋远虑,稳扎稳打就是施襄夏棋风的主要特点。施襄夏自己也说过:“盖穷向背之由于无形,而决胜负之源于布局也。” 范西屏和施襄夏本是同乡,年龄又相仿,未出名前,两人常在一起下棋 。后来他们相继成为国手,便分道扬镰,各奔前程,相聚时便不多了。据《国弈初刊·序》引胡敬夫的话,范、施雍正末、乾隆初曾在京师对弈十局,可惜这十局棋的记录现已无处找寻。乾隆 四年,范、施二人受当湖(又名平湖)张永年邀请,前往授弈。张永年请二位名手对局以为示范,范、施二人就此下了著名的“当湖十局”。原本十三局,现存十一局。“当湖十局”下得惊心动魄,是范西屏、施襄夏一生中最精妙的杰作,也是我国古代对局中登峰造极之局。同代棋手对其评价很高。钱保塘说:“昔抱朴子言善围棋者,世谓之棋圣。若两先生者,真无愧棋圣之名。虽寥寥十局,妙绝千古。”邓元穗认为这十局是棋中“至当”。 道策(1635——1702),本名山崎三次郎,日本国石见人,本因坊四世,名人(也即唯一的九段。下同),近代布局的缔创者。棋力无敌,在十六局御城棋赛中,除让子棋负二局外,其余皆胜。著有《道策本因坊百局棋》、《道策十七条棋歌》。 丈和(1787――――1847),本名户谷松之助,日本国水内(或伊豆)人,本因坊十二世,名人。中盘杀力极强,算路精准。继道策之后被誉为“后圣”。著有《国技观光》、《收枰精思》。 秀策(1829——1862),本名桑原虎次郎,日本国备后因之岛人,十四世本因坊秀和的迹目(即接班人)。棋风平和悠远、妙入精微,创有“秀策流”布局。自1849年起,十三年间创造御城棋赛十九连胜空前纪录,与道策并尊为日本棋圣。遗谱被收入《敲玉余韵》、《本因坊秀策全集》。 秀甫(1838——1886),本名村濑弥吉,日本国江户人,本因坊十八世,准名人。与师兄秀策并称“坊门双璧”。1879年创建近代围棋组织“方圆社”,为第一任社长。棋风机警敏锐、奔放不羁,对后世广有影响。曾让先与秀荣下十番棋,胜负各半。著有《方圆新法》、《秀甫全集》。 秀荣(1852——1907),本姓土屋,十四世本因坊秀和之子、十五世本因坊秀悦之弟、二十一世本因坊秀哉之师。本因坊十七、十九世,林(日本围棋旧四大门派之一)十三世,名人。棋风玄妙精微、取舍分明,其感觉被屡得后世棋家赞誉,称为“名人中之名人”。著有《围棋新法》、《秀荣全集》。 吴清源(1914——未来),日籍华人,福建闽侯人,十四岁赴日投于濑越宪作门下。九段棋士。1933年与木谷实共创以势力和速度为主的新布局。从1939年起的十六年间,与日本七位顶尖高手共进行十次十番棋较量,将对手统统打到降棋格至“先相先”乃至“定先”的地步(雁金准一输棋后未下满十盘除外),被时人和后人公认为“棋界第一人”、“昭和之棋圣”。在布局、定式、序盘等各方面的创建极多,被视为“近现代布局的奠基人”。大棋士武宫正树说:对职业棋士们而言,吴先生犹如“苍天在上”;职业棋士们今天能坐下来对弈,一多半是托了吴先生的福(大意如此)!著有《新布局法》、《吴清源全集》、《吴清源打碁全集》、《以文会友》(自传)等。门下弟子有林海峰九段。 李昌镐(1975——未来),韩国全州人,九段棋士,当今世界围棋第一人,获大小棋赛冠军无数。棋风朴实平稳,官子功夫极深。 除以上十人外,还有不少值得大书特书的大棋士,如:道策的弟子小川道的、桑原道节、神谷道知(本因坊五世),丈和的师兄奥贯智策,秀荣的弟子田村保寿(即二十一世本因坊秀哉),吴清源的师弟、李昌镐的师父曹薰铉等。其中,小川道的和奥贯智策十几二十岁就去世了,十分可惜!
在中国古代,被誉为“棋圣”的是?
中国古代“棋圣”是黄龙士。 黄龙士 黄龙士,名虬,又名霞,字月天,江苏泰县姜堰填人。据《兼山堂弈谱》等书记载,他生干清顺治八年(1651年)或十一年(1654年).黄龙士天资过人,幼小时棋名已闻达四乡邻里。长大点后,父亲就带他到北京找名手对弈,从此黄龙士棋艺大进。康熙三年他在门宁初谒杜茶村时,他的棋艺距国手还差一截,第二次谒见杜的时候,他已一跃而为国手。他与在棋坛驰骋五十余年久负盛名的盛大有下过七局,获得全胜。吕书舱说他下棋如"淮阴用兵,战无不胜",在清初"群贤蔚起,竞长争雄"的状况中,黄龙士鹤立鸡群,"一切俯视之",夺得霸主地位。前辈大家周东侯,此时棋力亦在黄龙士之下了,其他棋手见了他更是退避三舍,不敢与之较量。人们将黄龙士尊为棋圣,他和思想家黄宗曦、顾炎武等人并称为"十四圣人",可惜黄龙大"享年不永",刚到中年便撒手人寰了。 黄龙士具有独特棋负,着子看似乎平淡无奇,但寓间极深,对手不易察觉,若敢于用强,他即随机应变,出奇制胜,迫使对手相形见拙,反以自困。邓元鏸推崇说:“龙士用思尤密,深入奥窍。当危急存亡之际,群已束手智穷,能于潜移默运之间,益见巧心妙用,空灵变化,出死入生。”又说:“龙士如天仙化人,绝无尘想。”时人甚至将他同黄宗羲、顾炎武等人并称为“十四对人”,推为“棋圣”,足见其影响之大。 黄龙士对局实践对围棋发展的最大贡献,在于他转变了围棋的风格。在他之前,棋风局面狭窄凝重。黄龙士使棋风大变,在其之后,局面开阔,轻灵多变,思路深远。 对黄龙士的棋风特色,后人评价甚多。徐星友这样概括黄龙士的棋:"寄纤农于滔泊之中,寓神俊于形骸之外,所谓形人而我无形,庶几空诸所有,故能无所不有也。""一气清通,生枝生叶,不事别求,其枯滞无聊境界,使敌不得不受。脱然高蹈,不染一尘,臻上乘灵妙之境。"总的来说,黄龙土对局时考虑全面,判断准确,力争主动,变化多端,不以攻杀为主要取胜手段。 黄龙士的棋著有《弈括》和《黄龙士全图》.此外,邓元惠还将黄龙士的七十盘对局集成《黄龙士先生棋谱》一本,黄龙士对局中的精华大都收在其中了。 特别值得提及的是黄龙土为《黄龙士全图》写的《自序》。这是黄龙土自己丰富经验的宝贵总结,较全面地论证了围棋的战略战术,见解独到精辟,发人深省。如他谈到布局和全盘战略时说。"辟疆启字,廓焉无外,傍险作都、扼要作塞,此起手之概。"谈到攻守和战术原则时说:"壤址相借,锋刃连接。战则羊师独前,无坚不暇:守则一夫当关,七雄自废。此边腹攻守之大势。"谈到对形势判断时说:"地均则得势者强,力竞则用智者胜,著鞭羡祖生之先,入关耻沛公之后,此图失之要。"谈到策略时说:"实实虚虚之同,正正奇奇之妙,此惟审于弃取之宜,明于彼此缓急之情,"这些都是黄龙士从对局实战中总结出来的真知的见,也显示出黄龙士自己的棋风。
中国古代的棋圣是谁?
中国的古代的棋圣是黄龙士。名虬,又名霞,字月天,江苏泰县姜堰填人。据《兼山堂弈谱》等书记载,他生干清顺治八年(1651年)或十一年(1654年)。是清代的围棋国手,与范西屏和施襄夏并称为"清代三大棋圣",在康熙朝中期,是围棋霸主,棋风独树一帜,曾写下十局名局"血泪篇",著作《弈括》。其中,中国围棋史上五大谜案,其中之一是黄龙士失踪之谜。黄龙士四十多岁正值棋力的巅峰状态,年龄属壮年时期,忽然没有任何音讯,各种史料中都没有他的一点信息。扩展资料:黄龙士(1651 - 不详),名虬,又名霞,字月天,号龙士,以号行,江苏泰州姜堰人,生于顺治年代。清代围棋国手,和范西屏、施襄夏并称“清代三大棋圣”,康熙朝中期围棋霸主,棋风不拘一格,留下十局名局“血泪篇”,著《弈括》。 “血泪篇”为黄龙士授徐星友三子的十局棋局,为古代让子棋的名局。前辈大家周东侯,此时棋力亦在黄龙士之下了,其他棋手见了他更是退避三舍,不敢与之较量。人们将黄龙士尊为棋圣,他和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等人并称为“十四圣人”,可惜黄龙士“享年不永”,刚到中年便撒手人寰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龙士
我国古代棋圣是弈秋还是黄龙士?
围棋史上的十位圣手: 黄龙士、范西屏、施定庵、道策、丈和、秀策、秀甫、秀荣、吴清源、李昌镐。 黄龙士(1651或1654——?),名虬,又名霞,字月天,江苏泰县姜堰填人。时人尊为棋圣,与思想家黄宗曦、顾炎武等人并称为“十四圣人”。黄龙士对局实践对围棋发展的最大贡献,在于他转变了围棋的风格。在他之前,棋风局面狭窄凝重。黄龙士使棋风大变,在其之后,局面开阔,轻灵多变,思路深远。徐星友这样概括黄龙士的棋:“寄纤农于滔泊之中,寓神俊于形骸之外,所谓形人而我无形,庶几空诸所有,故能无所不有也。”“一气清通,生枝生叶,不事别求,其枯滞无聊境界,使敌不得不受。脱然高蹈,不染一尘,臻上乘灵妙之境。”总的来说,黄龙土对局时考虑全面,判断准确,力争主动,变化多端,不以攻杀为主要取胜手段。著有《弈括》和《黄龙士全图》。黄龙士棋力极强,无人堪敌。成为国手后,收比自己年长的徐星友为徒,以只能让徐二子的棋力与徐下了十盘三子局(即有名的《血泪篇》),互有胜负。黄英年早逝。黄殁后,徐一跃而成国手。 范西屏(1709——?),名世勋,浙江海宁人,著有《桃花泉弈谱》二卷。范西屏全局观念特别强,“能以弃为取,以屈为伸,失西隅补以东隅,屈于此即伸于彼,时时转换,每出意表,盖局中之妙。”范西屏不很注重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更多地从全局着眼。具体手法就是“时时转换,每出意表”。施襄夏说:“范西屏以遒劲胜者也。”邓元穗说:“西屏奇妙高远,如神龙变化,莫测首尾”。“西屏崇山峻岭,抱负高奇。” 施襄夏(1710——1771),名绍暗,号定庵,浙江海宁人,著有《弈理指归》二卷,可与《桃花泉弈谱》媲美。 邓元穗说:“定庵如大海巨浸,含蓄深远”,“定庵邃密精严,如老骥驰骋,不失步骤。”深谋远虑,稳扎稳打就是施襄夏棋风的主要特点。施襄夏自己也说过:“盖穷向背之由于无形,而决胜负之源于布局也。” 范西屏和施襄夏本是同乡,年龄又相仿,未出名前,两人常在一起下棋 。后来他们相继成为国手,便分道扬镰,各奔前程,相聚时便不多了。据《国弈初刊·序》引胡敬夫的话,范、施雍正末、乾隆初曾在京师对弈十局,可惜这十局棋的记录现已无处找寻。乾隆 四年,范、施二人受当湖(又名平湖)张永年邀请,前往授弈。张永年请二位名手对局以为示范,范、施二人就此下了著名的“当湖十局”。原本十三局,现存十一局。“当湖十局”下得惊心动魄,是范西屏、施襄夏一生中最精妙的杰作,也是我国古代对局中登峰造极之局。同代棋手对其评价很高。钱保塘说:“昔抱朴子言善围棋者,世谓之棋圣。若两先生者,真无愧棋圣之名。虽寥寥十局,妙绝千古。”邓元穗认为这十局是棋中“至当”。 道策(1635——1702),本名山崎三次郎,日本国石见人,本因坊四世,名人(也即唯一的九段。下同),近代布局的缔创者。棋力无敌,在十六局御城棋赛中,除让子棋负二局外,其余皆胜。著有《道策本因坊百局棋》、《道策十七条棋歌》。 丈和(1787――――1847),本名户谷松之助,日本国水内(或伊豆)人,本因坊十二世,名人。中盘杀力极强,算路精准。继道策之后被誉为“后圣”。著有《国技观光》、《收枰精思》。 秀策(1829——1862),本名桑原虎次郎,日本国备后因之岛人,十四世本因坊秀和的迹目(即接班人)。棋风平和悠远、妙入精微,创有“秀策流”布局。自1849年起,十三年间创造御城棋赛十九连胜空前纪录,与道策并尊为日本棋圣。遗谱被收入《敲玉余韵》、《本因坊秀策全集》。 秀甫(1838——1886),本名村濑弥吉,日本国江户人,本因坊十八世,准名人。与师兄秀策并称“坊门双璧”。1879年创建近代围棋组织“方圆社”,为第一任社长。棋风机警敏锐、奔放不羁,对后世广有影响。曾让先与秀荣下十番棋,胜负各半。著有《方圆新法》、《秀甫全集》。 秀荣(1852——1907),本姓土屋,十四世本因坊秀和之子、十五世本因坊秀悦之弟、二十一世本因坊秀哉之师。本因坊十七、十九世,林(日本围棋旧四大门派之一)十三世,名人。棋风玄妙精微、取舍分明,其感觉被屡得后世棋家赞誉,称为“名人中之名人”。著有《围棋新法》、《秀荣全集》。 吴清源(1914——未来),日籍华人,福建闽侯人,十四岁赴日投于濑越宪作门下。九段棋士。1933年与木谷实共创以势力和速度为主的新布局。从1939年起的十六年间,与日本七位顶尖高手共进行十次十番棋较量,将对手统统打到降棋格至“先相先”乃至“定先”的地步(雁金准一输棋后未下满十盘除外),被时人和后人公认为“棋界第一人”、“昭和之棋圣”。在布局、定式、序盘等各方面的创建极多,被视为“近现代布局的奠基人”。大棋士武宫正树说:对职业棋士们而言,吴先生犹如“苍天在上”;职业棋士们今天能坐下来对弈,一多半是托了吴先生的福(大意如此)!著有《新布局法》、《吴清源全集》、《吴清源打碁全集》、《以文会友》(自传)等。门下弟子有林海峰九段。 李昌镐(1975——未来),韩国全州人,九段棋士,当今世界围棋第一人,获大小棋赛冠军无数。棋风朴实平稳,官子功夫极深。 除以上十人外,还有不少值得大书特书的大棋士,如:道策的弟子小川道的、桑原道节、神谷道知(本因坊五世),丈和的师兄奥贯智策,秀荣的弟子田村保寿(即二十一世本因坊秀哉),吴清源的师弟、李昌镐的师父曹薰铉等。其中,小川道的和奥贯智策十几二十岁就去世了,十分可惜! 在战国时代的齐国,有一位著名的下棋能手叫奕秋。由于他棋艺高,名气大,从各地慕名而来的学生不少,结果是有的学生只学了半年,便成了下棋的高手。可也有的学了一年,甚至两年,结果还是棋艺不高。有人便去问奕秋,这是怎么一回事? 奕秋说:“下棋是个简单的技艺,可是不集中精力专心致志仍然是学不好的。从前,我收过两个学生,一个学生精力集中地听我讲棋艺,又认真观察我下棋,天天想的看的听的做的无非都是棋,结果棋艺大有长进,只用半年时间,就成了全国下棋的高手。另一个学生,我讲棋艺时,他端坐在那儿,貌似听讲,其实他的心里,早就胡思乱想起来。他总觉得天空中有一只天鹅飞过,他正要拉起弓来射它呢!我的话,他根本听不进去。我下棋时,他也不认真观察忽而玩弄玩弄这个,忽而张望张望那个,象这样的学生,别说教他一年,就是教他十年,他也是学不好棋的。” “人世间有多少知识需要学习呀,但只有集中精力去学才能学到,人世间又有多少事情要去做啊,但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做好,难道只是下棋是这样的吗?”
中国 日本 韩国 古代棋圣
围棋史上的十位圣手: 黄龙士、范西屏、施定庵、道策、丈和、秀策、秀甫、秀荣、吴清源、李昌镐。 黄龙士(1651或1654——?),名虬,又名霞,字月天,江苏泰县姜堰填人。时人尊为棋圣,与思想家黄宗曦、顾炎武等人并称为“十四圣人”。黄龙士对局实践对围棋发展的最大贡献,在于他转变了围棋的风格。在他之前,棋风局面狭窄凝重。黄龙士使棋风大变,在其之后,局面开阔,轻灵多变,思路深远。徐星友这样概括黄龙士的棋:“寄纤农于滔泊之中,寓神俊于形骸之外,所谓形人而我无形,庶几空诸所有,故能无所不有也。”“一气清通,生枝生叶,不事别求,其枯滞无聊境界,使敌不得不受。脱然高蹈,不染一尘,臻上乘灵妙之境。”总的来说,黄龙土对局时考虑全面,判断准确,力争主动,变化多端,不以攻杀为主要取胜手段。著有《弈括》和《黄龙士全图》。黄龙士棋力极强,无人堪敌。成为国手后,收比自己年长的徐星友为徒,以只能让徐二子的棋力与徐下了十盘三子局(即有名的《血泪篇》),互有胜负。黄英年早逝。黄殁后,徐一跃而成国手。 范西屏(1709——?),名世勋,浙江海宁人,著有《桃花泉弈谱》二卷。范西屏全局观念特别强,“能以弃为取,以屈为伸,失西隅补以东隅,屈于此即伸于彼,时时转换,每出意表,盖局中之妙。”范西屏不很注重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更多地从全局着眼。具体手法就是“时时转换,每出意表”。施襄夏说:“范西屏以遒劲胜者也。”邓元穗说:“西屏奇妙高远,如神龙变化,莫测首尾”。“西屏崇山峻岭,抱负高奇。” 施襄夏(1710——1771),名绍暗,号定庵,浙江海宁人,著有《弈理指归》二卷,可与《桃花泉弈谱》媲美。 邓元穗说:“定庵如大海巨浸,含蓄深远”,“定庵邃密精严,如老骥驰骋,不失步骤。”深谋远虑,稳扎稳打就是施襄夏棋风的主要特点。施襄夏自己也说过:“盖穷向背之由于无形,而决胜负之源于布局也。” 范西屏和施襄夏本是同乡,年龄又相仿,未出名前,两人常在一起下棋 。后来他们相继成为国手,便分道扬镰,各奔前程,相聚时便不多了。据《国弈初刊·序》引胡敬夫的话,范、施雍正末、乾隆初曾在京师对弈十局,可惜这十局棋的记录现已无处找寻。乾隆 四年,范、施二人受当湖(又名平湖)张永年邀请,前往授弈。张永年请二位名手对局以为示范,范、施二人就此下了著名的“当湖十局”。原本十三局,现存十一局。“当湖十局”下得惊心动魄,是范西屏、施襄夏一生中最精妙的杰作,也是我国古代对局中登峰造极之局。同代棋手对其评价很高。钱保塘说:“昔抱朴子言善围棋者,世谓之棋圣。若两先生者,真无愧棋圣之名。虽寥寥十局,妙绝千古。”邓元穗认为这十局是棋中“至当”。 道策(1635——1702),本名山崎三次郎,日本国石见人,本因坊四世,名人(也即唯一的九段。下同),近代布局的缔创者。棋力无敌,在十六局御城棋赛中,除让子棋负二局外,其余皆胜。著有《道策本因坊百局棋》、《道策十七条棋歌》。 丈和(1787――――1847),本名户谷松之助,日本国水内(或伊豆)人,本因坊十二世,名人。中盘杀力极强,算路精准。继道策之后被誉为“后圣”。著有《国技观光》、《收枰精思》。 秀策(1829——1862),本名桑原虎次郎,日本国备后因之岛人,十四世本因坊秀和的迹目(即接班人)。棋风平和悠远、妙入精微,创有“秀策流”布局。自1849年起,十三年间创造御城棋赛十九连胜空前纪录,与道策并尊为日本棋圣。遗谱被收入《敲玉余韵》、《本因坊秀策全集》。 秀甫(1838——1886),本名村濑弥吉,日本国江户人,本因坊十八世,准名人。与师兄秀策并称“坊门双璧”。1879年创建近代围棋组织“方圆社”,为第一任社长。棋风机警敏锐、奔放不羁,对后世广有影响。曾让先与秀荣下十番棋,胜负各半。著有《方圆新法》、《秀甫全集》。 秀荣(1852——1907),本姓土屋,十四世本因坊秀和之子、十五世本因坊秀悦之弟、二十一世本因坊秀哉之师。本因坊十七、十九世,林(日本围棋旧四大门派之一)十三世,名人。棋风玄妙精微、取舍分明,其感觉被屡得后世棋家赞誉,称为“名人中之名人”。著有《围棋新法》、《秀荣全集》。 吴清源(1914——未来),日籍华人,福建闽侯人,十四岁赴日投于濑越宪作门下。九段棋士。1933年与木谷实共创以势力和速度为主的新布局。从1939年起的十六年间,与日本七位顶尖高手共进行十次十番棋较量,将对手统统打到降棋格至“先相先”乃至“定先”的地步(雁金准一输棋后未下满十盘除外),被时人和后人公认为“棋界第一人”、“昭和之棋圣”。在布局、定式、序盘等各方面的创建极多,被视为“近现代布局的奠基人”。大棋士武宫正树说:对职业棋士们而言,吴先生犹如“苍天在上”;职业棋士们今天能坐下来对弈,一多半是托了吴先生的福(大意如此)!著有《新布局法》、《吴清源全集》、《吴清源打碁全集》、《以文会友》(自传)等。门下弟子有林海峰九段。 李昌镐(1975——未来),韩国全州人,九段棋士,当今世界围棋第一人,获大小棋赛冠军无数。棋风朴实平稳,官子功夫极深。 除以上十人外,还有不少值得大书特书的大棋士,如:道策的弟子小川道的、桑原道节、神谷道知(本因坊五世),丈和的师兄奥贯智策,秀荣的弟子田村保寿(即二十一世本因坊秀哉),吴清源的师弟、李昌镐的师父曹薰铉等。其中,小川道的和奥贯智策十几二十岁就去世了,十分可惜! 不知你有没有看过棋魂,没有的话就去看看吧
吴清源的棋风以及“昭和棋圣”怎样炼成的
外国人评价中国人的最大特点就是灵活,说不好听的就是没有原则。其实这就是中国人的民族性。 而民族性体现在围棋上也就是不拘常规。近代中国围棋的最突出的人物应该是吴清源。吴清源在日本棋手中的位置如同天神,武宫正树九段说过:吴清源相对于我们这些棋手而言,就如同苍天在上。依田纪基九段在中日擂台赛六连胜后的期望,就是能和吴清源对弈一局。(其实职业棋手也是粉丝,关键人家“粉”的层次和咱们不一样,呵呵)。 就像马三立的“逗你玩”,侯宝林的“吴氏生飞”,明明知道是包袱,每次听仍然可乐,吴清源的棋,每次打谱,都觉得是一种享受。而吴清源的棋谱,对于我们这些棋迷而言,实在是坛坛好酒。看吴清源的棋,你根本无法评价他的棋风,说飘逸,有时候又特厚实,说快速,有时候又特扎实,说力战,经常转身,说转身,经常暴力屠龙。你看薄的的地方,他不补棋,一直也没事,你看厚实的地方,他又经常自补,全盘下来越看越是有先见之明。 真是用苏东坡形容诸葛亮的一句话最为合适:“密如神鬼,疾若风雷;进不可当,退不可追;昼不可攻,夜不可袭;多不可敌,少不可欺。前后应会,左右指挥;移五行之性,变四时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大家想想,古往今来的棋手中,能够用这段话评价的,舍吴其谁?) 吴清源这位现象级人物,其特点就是象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多说两句就是袁隆平当时选择的研究方向,其实是国内外学术界完全摒弃的方向,认为毫无前途。但是就是在前人没有涉猎的区域,诞生了功德无量的发明。吴清源在国内下棋的时候,基本是处于中国自古存在的力战棋风的大环境中,而吴的小环境下又能充分吸取日本围棋的营养(那些日本围棋书刊),再东渡日本后在更好的环境中打拼磨合,因而成就了“昭和棋圣”。 后来“称帝”的曹薰铉,也是如此,不过就是次序上是曹先日本再国内,而吴清源是先国内后日本。濑越宪作的大徒弟桥本宇太郎是师兄弟三人中“最没出息的”,因为他在围棋最先进的日本,呵呵。每种先进都孕育着落后,每种落后都孕育着先进。中国之所以近代落伍,说穿了就是以前领先的太多,太久了。近代中国围棋的贫瘠土壤孕育了吴清源,说不定哪天日本也会再出现一个****的,只要日本有人执着于围棋。 最后对于吴清源的道德评价,我认为第一可以参照孔庆东说的“不可评价”。另外如果你能够在下一次外敌入侵的时候,第一时间挺身而出,那么你说谁都是可以的。而我以为你能把吴清源理解成一个技术人员就可以了。在一个时代里,从中国出来,打遍日本无敌手,功大于过总是能说吧。
我国古代棋圣是谁啊!
围棋史上的十位圣手: 黄龙士、范西屏、施定庵、道策、丈和、秀策、秀甫、秀荣、吴清源、李昌镐。 黄龙士(1651或1654——?),名虬,又名霞,字月天,江苏泰县姜堰填人。时人尊为棋圣,与思想家黄宗曦、顾炎武等人并称为“十四圣人”。黄龙士对局实践对围棋发展的最大贡献,在于他转变了围棋的风格。在他之前,棋风局面狭窄凝重。黄龙士使棋风大变,在其之后,局面开阔,轻灵多变,思路深远。徐星友这样概括黄龙士的棋:“寄纤农于滔泊之中,寓神俊于形骸之外,所谓形人而我无形,庶几空诸所有,故能无所不有也。”“一气清通,生枝生叶,不事别求,其枯滞无聊境界,使敌不得不受。脱然高蹈,不染一尘,臻上乘灵妙之境。”总的来说,黄龙土对局时考虑全面,判断准确,力争主动,变化多端,不以攻杀为主要取胜手段。著有《弈括》和《黄龙士全图》。黄龙士棋力极强,无人堪敌。成为国手后,收比自己年长的徐星友为徒,以只能让徐二子的棋力与徐下了十盘三子局(即有名的《血泪篇》),互有胜负。黄英年早逝。黄殁后,徐一跃而成国手。 范西屏(1709——?),名世勋,浙江海宁人,著有《桃花泉弈谱》二卷。范西屏全局观念特别强,“能以弃为取,以屈为伸,失西隅补以东隅,屈于此即伸于彼,时时转换,每出意表,盖局中之妙。”范西屏不很注重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更多地从全局着眼。具体手法就是“时时转换,每出意表”。施襄夏说:“范西屏以遒劲胜者也。”邓元穗说:“西屏奇妙高远,如神龙变化,莫测首尾”。“西屏崇山峻岭,抱负高奇。” 施襄夏(1710——1771),名绍暗,号定庵,浙江海宁人,著有《弈理指归》二卷,可与《桃花泉弈谱》媲美。 邓元穗说:“定庵如大海巨浸,含蓄深远”,“定庵邃密精严,如老骥驰骋,不失步骤。”深谋远虑,稳扎稳打就是施襄夏棋风的主要特点。施襄夏自己也说过:“盖穷向背之由于无形,而决胜负之源于布局也。” 范西屏和施襄夏本是同乡,年龄又相仿,未出名前,两人常在一起下棋 。后来他们相继成为国手,便分道扬镰,各奔前程,相聚时便不多了。据《国弈初刊·序》引胡敬夫的话,范、施雍正末、乾隆初曾在京师对弈十局,可惜这十局棋的记录现已无处找寻。乾隆 四年,范、施二人受当湖(又名平湖)张永年邀请,前往授弈。张永年请二位名手对局以为示范,范、施二人就此下了著名的“当湖十局”。原本十三局,现存十一局。“当湖十局”下得惊心动魄,是范西屏、施襄夏一生中最精妙的杰作,也是我国古代对局中登峰造极之局。同代棋手对其评价很高。钱保塘说:“昔抱朴子言善围棋者,世谓之棋圣。若两先生者,真无愧棋圣之名。虽寥寥十局,妙绝千古。”邓元穗认为这十局是棋中“至当”。 道策(1635——1702),本名山崎三次郎,日本国石见人,本因坊四世,名人(也即唯一的九段。下同),近代布局的缔创者。棋力无敌,在十六局御城棋赛中,除让子棋负二局外,其余皆胜。著有《道策本因坊百局棋》、《道策十七条棋歌》。 丈和(1787――――1847),本名户谷松之助,日本国水内(或伊豆)人,本因坊十二世,名人。中盘杀力极强,算路精准。继道策之后被誉为“后圣”。著有《国技观光》、《收枰精思》。 秀策(1829——1862),本名桑原虎次郎,日本国备后因之岛人,十四世本因坊秀和的迹目(即接班人)。棋风平和悠远、妙入精微,创有“秀策流”布局。自1849年起,十三年间创造御城棋赛十九连胜空前纪录,与道策并尊为日本棋圣。遗谱被收入《敲玉余韵》、《本因坊秀策全集》。 秀甫(1838——1886),本名村濑弥吉,日本国江户人,本因坊十八世,准名人。与师兄秀策并称“坊门双璧”。1879年创建近代围棋组织“方圆社”,为第一任社长。棋风机警敏锐、奔放不羁,对后世广有影响。曾让先与秀荣下十番棋,胜负各半。著有《方圆新法》、《秀甫全集》。 秀荣(1852——1907),本姓土屋,十四世本因坊秀和之子、十五世本因坊秀悦之弟、二十一世本因坊秀哉之师。本因坊十七、十九世,林(日本围棋旧四大门派之一)十三世,名人。棋风玄妙精微、取舍分明,其感觉被屡得后世棋家赞誉,称为“名人中之名人”。著有《围棋新法》、《秀荣全集》。 吴清源(1914——未来),日籍华人,福建闽侯人,十四岁赴日投于濑越宪作门下。九段棋士。1933年与木谷实共创以势力和速度为主的新布局。从1939年起的十六年间,与日本七位顶尖高手共进行十次十番棋较量,将对手统统打到降棋格至“先相先”乃至“定先”的地步(雁金准一输棋后未下满十盘除外),被时人和后人公认为“棋界第一人”、“昭和之棋圣”。在布局、定式、序盘等各方面的创建极多,被视为“近现代布局的奠基人”。大棋士武宫正树说:对职业棋士们而言,吴先生犹如“苍天在上”;职业棋士们今天能坐下来对弈,一多半是托了吴先生的福(大意如此)!著有《新布局法》、《吴清源全集》、《吴清源打碁全集》、《以文会友》(自传)等。门下弟子有林海峰九段。 李昌镐(1975——未来),韩国全州人,九段棋士,当今世界围棋第一人,获大小棋赛冠军无数。棋风朴实平稳,官子功夫极深。 除以上十人外,还有不少值得大书特书的大棋士,如:道策的弟子小川道的、桑原道节、神谷道知(本因坊五世),丈和的师兄奥贯智策,秀荣的弟子田村保寿(即二十一世本因坊秀哉),吴清源的师弟、李昌镐的师父曹薰铉等。其中,小川道的和奥贯智策十几二十岁就去世了,十分可惜!
你怎么知道《围棋少年》是明朝末年的呢?这里面总是提到“大明棋圣”,说明是大明王朝(明朝)那时候的。
1.“大明棋圣”确定是明朝。2.抗倭战争在明初时已经有了,但并不严重。而且那时并没有片中“幕府将军”那样的人物,明万历之前日本一直处在战国混战、诸侯割据的时代。明朝末年丰臣秀吉统一日本战国,称关白。后来丰臣秀吉死了,德川家康用了多年时间将丰臣家族斩草除根,才自称为“将军”。开创了著名的德川幕府。3.明朝拥有“福王”这个称号的只有两个人。里面的皇帝称“福王”为“皇叔”。明朝最老的福王是明神宗万历皇帝三子福王朱常洵。如果这个“福王”是朱常洵,那么皇帝也就是他的侄子只能是明朝的倒数第二个皇帝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或者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综合以上三条,《围棋少年》只能是明朝末年
围棋棋圣有几个
截止2017年6月,中国围棋九段有42人:1、陈祖德:1944年2月19日生,1982年被授予九段;2、吴淞笙:1945年4月4日生,1982年被授予九段;3、聂卫平:1952年8月17日生,1982年被授予九段;4、马晓春:1964年8月26日生,1983年升入九段;5、曹大元:1962年1月26日生,1986年升入九段;6、钱宇平:1966年10月6日生,1987年升入九段;7、江铸久:1962年2月17日生,1987年升入九段;8、芮乃伟:1963年12月28日生,1987年升入九段;9、刘小光:1960年3月20日生,1988年特批九段;10、俞斌:1967年4月16日生,1991年升入九段;11、张文东:1969年5月5日生,1993年升为九段;12、陈临新:1963年3月生,1993年升为九段;13、邵震中:1958年10月生,1995年升为九段;14、廖桂永:1962年12月29日生,1995年升为九段;15、汪见虹:1963年9月12日生,1996年升为九段;16、吴肇毅:1965年4月22日生,1996年升为九段;17、郑弘:1968年2月19日生,1996年升为九段;18、丰云:1966年10月2日生,1997年升为九段;19、宋雪林:1962年3月8日生,1998年升为九段;20、邵炜刚:1973年2月21日生,1998年升为九段;21、常昊:1976年11月7日生,1999年升为九段;22、梁伟棠:1963年10月2日生,1999年升为九段;23、周鹤洋:1976年6月18日生,2001年升为九段;24、罗洗河:1977年11月23日生,2002年升为九段;25、古力:1983年2月3日出生,2006年七段直升九段;26、王檄:1984年1月9日生,2006年五段直升九段;27、陈耀烨:1989年12月16日生,2007年五段直升九段;28、丁伟:1979年5月16日生,2007年升为九段;29、孔杰:1982年11月25日生,2009年七段直升九段;30、朴文垚:1988年4月25日生,2010年五段直升九段;31、邱峻:1982年8月24日生,2011年八段直升九段;32、江维杰:1991年10月17日生,2012年五段直升九段;33、谢赫:1984年5月14日生,2012年七段直升九段;34、周睿羊:1991年3月8日生,2013年五段直升九段;35、时越:1991年1月11日生,2013年五段直升九段;36、范廷钰:1996年8月6日生,2013年三段直升九段;37、芈昱廷:1996年1月8日生,2013年四段直升九段;38、唐韦星:1993年1月15日生,2013年三段直升九段;39、柁嘉熹:1991年1月15日生,2014年三段直升九段;40、柯洁:1997年9月生,2015年四段直升九段;41、李钦诚:1998年10月20日,2016年二段直升九段;42、党毅飞:1994年6月17日,2016年五段直升九段。
现代的围棋棋圣是谁
聂卫平,中国围棋棋圣。棋圣不是职称,也不是职务,不是偷来的,也不是买来的,更不是谁想“圣”就能“圣”的。中国历史上,七十二行都各只有一个圣,书圣王羲之、医圣张仲景。当今中国围棋的“圣”就只有聂卫平。
他是最接近神的棋圣,至今还被世人误解
陈毅元帅说:“段祺瑞一生干了无数坏事,但对于围棋的普及推广,总算干了些好事。” 段祺瑞曾是李鸿章的手下, 受其熏染,一生爱棋。 故而,门下招徕了诸多棋客,一代围棋大师顾水如就在其中。 1925年,吴清源丧父,母亲便带他找到顾水如。 那年吴清源11岁,蜚声在外。 顾水如二话不说将他引荐给了段祺瑞,棋盘上厮杀一番,段祺瑞大败,气得生了一天闷气。 但还是按月付一百大洋,当做围棋的学费,接济吴家。 直到1926年,段祺瑞下野,门下清客四散,吴清源也只得靠围棋,另寻别路。 1934年,故人重逢,吴清源再度回上海,还拜访了段祺瑞。 两人对坐手谈,吴清源小败。 八年来,吴清源的棋艺不知飞涨多少,却甘愿败于段祺瑞。 这其中的情分,自是不必言说。 吴清源的棋艺启蒙,其实源自父亲吴毅。 吴家几代经营盐业,父亲还是官费留学生,在日本学了围棋,大致到了业余选手三段,回国时一并带了棋盘、棋子,还有棋书。 时常在家和朋友下几局,小儿子吴泉(吴清源原名)就在边上观战,还会主动插嘴。 一次,他和当时的福州名棋手林贻堂对战,赌注是5银元,不到中局,就被对方占尽上风,吴毅便借故上厕所逃遁去想对策。 吴清源接过棋剧,不过一二十手反败为胜。林贻堂又将赌注升至10银元,吴清源照赢不误。 父亲疑惑不已,“我又没教你下棋,你几时学会的?怎么这样大胆?” 吴清源不急不缓地说: “我天天看你下棋,不学也会啦,我是看准能赢才动手的呀。” 那时,吴家三兄弟一同在家读书,为了追平两位哥哥的进度,吴清源总要熬到夜半,方才把晦涩难懂的古文背下来,很是沮丧和头疼。 但到了围棋,就是他挥洒自如的一方天地。 棋谱往往摆一遍,他便记得,两位哥哥也常是他的手下败将。 吴毅见他天赋过人,便将从日本带来的棋谱翻译讲解给他听,吴清源更是好学尤甚,把这几本书研究了个遍。 由于常年左手执谱,右手摆棋,久而久之,擎书的手指都被压变了形。 左手被书压得太累了,就换成右手拿书,左手摆棋,左右开弓下棋也是那时培养出来的。 父亲有意将他培养为围棋手,9岁便带他去公众棋场海丰轩下棋,他倒是旗开得胜。 后来,吴毅说,“我要把书法传给长子吴浣,文学传给次子吴炎,围棋传给末子吴泉(吴清源本名)。” 1925年,吴毅患肺病去世前三天,倒真的将一本字帖交给长子吴浣,一本小说给了次子吴炎(吴景略),棋子给了末子吴清源。 后来,吴清源在自传《中的精神》中回忆, “大哥做了官,二哥成为了文学家,而我成了一名棋手,完全如父亲生前期待的一样。” 丧父后,吴家靠变卖家产苦撑度日,吴清源照旧痴迷棋谱,不闻不问。 一日,大舅张孝谦看见吴清源埋头仍在打棋谱,便诘问 “不要整天下棋,下棋没有用,将来能拿下棋吃饭吗?” 吴清源不假思索地回答: “能,我将来就靠下棋吃饭!” 这话一语成谶,父亲当初引吴清源走上棋路,从此这一生,他与围棋再也分割不开了。 丧父后,吴清源随母亲拜谒顾水如,顾水如当仁不让成了他的第一位伯乐。 “清源”这个字号,便是顾水如的朋友给取的。 此后跟随顾水如学棋,研究中日两国棋谱,将两者混打,兼并各自的长处,效果拔群。 不出两年,1927年,吴清源就战胜了当时中国围棋第一高手刘棣怀,称霸了国内围棋界。 吴清源的天分,施展得还远远不够。 当整个中国都陷入一片混战,安身立命皆是奢望,又岂能容得下一方小小棋盘。 他需要更好的环境研磨棋艺,诚然棋坛也一样需要他。 段祺瑞下野后,吴清源常在北京的来今雨轩下棋,那有富人设置奖品,小小年纪的吴清源经常满载而归,得来的奖品都补贴家用。 一次,观战者中有个日本人,叫山崎有民。 他被吴清源下棋的灵气折服,当即给日本大棋士濑越宪作去信,一并附上了吴清源的棋谱。 濑越看罢,更料定吴清源是千载难逢的奇才 ,便和山崎有民商榷赴日留学事宜,两人你来我往,去信达五十余封。 这个过程里,吴家也最终答应了吴清源赴日留学这件事。 离开故国,是为了更接近心中的围棋梦。 终于,1928年,年仅14岁的吴清源赴日研习围棋,母亲和大哥同往。 这一去意味着与祖国分离,这一去背后是诸多猜测与非议。 但他心中明了,这些都是为了心中的围棋。 初来乍到,吴清源在棋赛中便势如破竹,段位测试赛中连克四位日本名棋手,获授日本棋院职业三段,月入数十日元。 20世纪20年代,1个日元能买6公斤大米,棋院的固定补贴使得吴家不再担忧温饱。 再加上其他各类赛事,奖金补贴时常高达数百元,这使得吴清源举家从东京麻布谷町的小房子,乔迁到紧挨着恩师濑越的高档社区,只花了一年的时间。 此后,吴清源一路势不可挡,神挡杀神,佛挡杀佛,没几年就升到了9段。 直到1939年,“镰仓十番棋”拉开了吴清源“昭和棋圣”神话的序幕。 “ 我下了17年的十番棋,打败了所有能够成为对手的棋手。 一想起这段岁月,我就有无限的感慨——那段时期是我棋力最强盛的时期。” 他的身上没有骄狂放纵,没有得意忘形,有如一汪深潭,皆是探不见底的平静。 台湾围棋协会,要授予他“棋圣”称号,吴清源却认为只有孔子,称得上“圣”,最后只接受了“大国手”这样的称呼。 他坚信棋无止境,在围棋面前,只有谦卑,和一如初识般的求索。 无怪乎金庸评价他:“在两千年的中日围棋史上,恐怕没有第二位棋士足与吴清源并肩。这不但由于他的天才,更由于他将这门以争胜负为惟一目标的艺术,提高到了极高的人生境界。” 30年代,正是中日关系恶化的汛期,华侨在日本危机四伏。 吴清源也不例外,时常有人朝家里扔石头,对他谩骂不已。 1939年,与木谷实对决“镰仓十番棋”时,吴清源还收过恐吓信,信上说 “如果不在垃圾箱底下放上300日元,就杀了你。” 后来,这件事也不了了之。而这样的嘲弄,则充满了对国人的蔑视。 但他心系围棋,哪怕几度受挫,也不改其志。 在日本的前八年,一直都是中国籍。 随着战争升级,他下棋时遭到了诸多限制。苦苦挣扎斗争后,不得已加入了日本国籍。 1946年,在日华侨强行退掉吴清源夫妇的日本国籍。 直到1949年,探访台湾,才又有台湾方面颁发的合法身份。 也就是说,吴清源夫妇二人,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都处于无国籍状态。 几易国籍,但吴清源内心始终坚定地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这点从未动摇过。 1960年,濑越宪作一行访华,周总理特意提到:“下次请一定要带着吴清源一起来中国。我保证让他回日本。” 吴清源听到这番话,内心翻涌。 他回忆道: “我本来就是中国人,根本没有回或不回的问题。” 他热爱围棋,亦热爱国家,两者间并无冲突。 潜心治学,为围棋后辈们铺就一条更光明的来路。 这样的胸襟和眼界,真大师也。 1956年,梅兰芳率京剧代表团到日本访问演出时,曾遇到吴清源。 他乡遇国人,同胞之情自是格外珍重,何况与梅兰芳先生亦是故知,激越之情更添几笔。 梅先生直接问道:“为中国围棋强盛,怎样做为好?” 吴清源答: “最好是找出天才,使之留学日本。” 这句话早在1951年,他就说过一次。 时年,吴清源夫妇应邀去了台湾,在台北见到了十岁的林海峰,测试棋上,吴清源授他六子,胜一目。 局罢,台湾围棋协会理事长周至柔先生问他:“如果少年去日本的话,能不能下到六段或是七段?” 吴清源就回答说: “要尽早让他去日本留学。” 后来,这个孩子便去日本学棋,成了吴清源的得意门生,他叫林海峰。 林海峰借住在东京的华侨朱先生家中,与吴清源离得很远,两人便通信往来教学。 朱先生会把林海峰下的棋谱抄下来,寄与吴清源,他作了评注就再寄回去。一直持续到林少年升到三段为止。 后来,令他引以为傲的是,和恩师一样,林海峰也为日本围棋开创了一个不容忘怀的时代。 当时日本围棋,远超国内。 国内久经战乱,棋坛氛围、棋理的发展,都处于停滞状态,因而有天分的围棋少年,赴日深造是条明路。 此外,吴清源提出这样的建议,自有一番苦心。 他已在日本棋坛枝繁叶茂,自然有余力提携后辈,为棋界输送新的人才。 在吴清源的弟子中,有一位女棋手,惹人注目, 她叫芮乃伟。 1993年成为吴清源的收官弟子,自此十年间,一共获得8次女子围棋世界冠军。 芮乃伟曾说:“吴老师对围棋永远那么专注,80多岁时,每天在棋盘前待的时间超过6小时。吴老师对围棋始终抱着一颗纯净的心,远离世俗功利。” 芮乃伟至今仍活跃在棋坛。2017年全运会,53岁的她仍摘得桂冠。 吴清源留给弟子的,除了棋艺上的指点,更有棋无止境这种心态上的熏染。 抱朴守拙,在围棋面前始终保有一颗赤子之心。 不因年纪而折损,不因资历而恣意。 吴清源的精湛棋艺,是跨越时代的。 日本围棋界有个流传很广的说法。 1987年,为选出围棋史上最强者,日本“围棋俱乐部”征求了当时六位超一流棋手,包括加藤正夫、武宫正树、林海峰、赵治勋、小林光一、大竹英雄的意见。 其中四人赵、林、武宫、加藤皆推举了吴清源 ,另外两位小林和大竹则认为,历代的高手们处在不同的年代,很难放在同一时空下作比较,如果非要选举,大致有道策、秀策、吴清源。 也就是说,在六位超一流棋手眼中,吴清源的棋艺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但胜负成就,这些并不是吴清源所追求的。 12岁那年,初见梅兰芳。再度聚首,已是31年后。 梅兰芳回忆到,他当时在那户人家见到一个孩子与老者下棋。 老者十分吃力,小孩一边吃糖,一手下棋,很是放松。 这孩子便是吴清源。 人生究竟有几个三十年,能够让故人重聚,又有几个人能坚持理想,不改弦易辙。 吴清源在围棋这条路做到了。 他所追求的只是对棋艺无尽的 探索 ,正如他曾对朋友说的, “我下棋,胜负心里一点念头没有,我心中只有棋局。” 所以,在福州吴清源纪念园,他的铜像旁写着一句话:“一百岁后我也要下棋,两百岁之后我在宇宙中也要下棋。”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 ” 他最爱吟诵的诗句,也映照了他淡泊专注的一生。 吴清源大师倾注一生,在黑白世界。 一方棋盘,算尽世间玄妙,胜负早已置之度外。 他的恩师濑越先生也曾说: “作为棋手,死在棋盘上可以说是死得其所。” 当不能下棋的那一天,便是生命终结的时候。 1972年,濑越宪作,在寓所自杀,遗书上还留有一句“因为不能下棋了。” 这对师徒在围棋上的造诣,后人难以望其项背,在对围棋的痴迷上,更是少有。 都说这个时代,再难出大师,其实应该责难的是时代吗? 无怪乎只说不做,随便就将理想当做一句口号,心态上又急功近利,不愿深耕罢了。 纵观古今的大师,他们身上都有这种为钟爱的事业倾其一切的牺牲精神。 这些大师也并非人人天赋异禀,但他们的执着与韧性,皆是无人能敌的,放之任何一个行业,皆可能有所成就。 除却世俗可见的利益之外,他们更有 至纯的理想 。 有了理想作人生的罗盘,这一生,也就越走越踏实了。 当我们仰望大师们熠熠生辉的履历时,也别忘记他们脚下一步一辙、力学笃行的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