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耳曼尼亚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全面战争竞技场日耳曼尼亚地图攻略

日耳曼尼亚日耳曼尼亚是古代欧洲的一处地名,位于莱茵河以东,同时也包括被古罗马控制的莱茵河以西地区。地名来自高卢语,由罗马共和国统帅尤利乌斯middot;凯撒最先使用,以指代莱茵河以东的居民,意为ldquo;邻居rdquo;。古罗马人将日耳曼尼亚分为两个部分,即莱茵河以西及以南、由罗马人占领的小日耳曼尼亚和莱茵河以东的大日耳曼尼亚。小日耳曼尼亚又被分为两个行省:下日耳曼尼亚省和上日耳曼尼亚省。公元前12年,罗马帝国皇帝奥古斯都开始征战大日耳曼尼亚,并委任日耳曼尼库斯和提比略管理该地区。至公元6年,罗马人已控制易北河以西的日耳曼尼亚地区,计划继续征服整个地区并将其并入罗马帝国疆域。公元9年,日耳曼人在条顿堡林山战役中击败罗马人,使罗马人的计划破灭。随后,奥古斯都以莱茵河和多瑙河为依托建立起帝国的边界。游戏中的日耳曼尼亚全面战争竞技场中的日耳曼尼亚,是一张非常广阔的地图,并且森林遍布,给行军带来了极大的危险;视野点虽然多达四个,但是能够提供的视野范围却极小,同时视野点都更加偏向防守位,对于进攻几乎毫无作为。中心大点处于一片低洼地中,泥地会极大的拖累军团的移动力,成片的森林也是伏击的绝佳地点。总体来说,日耳曼尼亚是一张打法多变且可以尝试多重奔放打法的地图。从初始部署点来看,日耳曼尼亚的主要初始点位集中在中路,最前一个部署点甚至在中央C点面前,可以看出这张地图在设计上还是想让我们围绕中路来打。由于这张地图很大,森林又多,在两条边路上可以多部署能够利用好地形的部队,例如机动性高的骑兵以及和森林相性极佳的蛮族进攻单位为主。在日耳曼尼亚这张地图作战,要尽量利用广阔的地图和繁盛的森林做掩护,找出敌军阵线的疏漏缺口,从而突袭敌方大营,将会使敌军被迫回防,陷入极大的被动之中。对于步兵中路C点的泥地让中路步兵机动性大打折扣,需要强大的重装甲步兵才能扛住敌方的伤害,撑起战线。同时这张地图的森林也给尤其是蛮族进攻型步兵带来了极大优势,蛮族特有的森林加成在这张图体现的淋漓尽致,通过森林的掩护,可以从极近的位置接触敌方部队,杀一个措手不及。对于弓兵森林地形对于弓兵来说既是优势也是劣势,优势在于有相当大的拉扯空间,被发现也可以迅速进入森林寻求掩护,同时森林对骑兵速度的减缓让弓兵的走位更加从容;而劣势也是显而易见的,森林在掩护己方的同时也掩护了敌方的进攻部队,而视野的阻隔让弓兵难以发现敌方单位,更加需要友方帮忙侦查开视野。在日耳曼尼亚作战的弓兵要比其他地图更加小心,任何一处森林都有可能藏着敌方虎视眈眈的突袭兵团。对于骑兵日耳曼尼亚的森林对蛮族骑兵来说无疑就是主场作战,森林加成让蛮族骑兵如鱼得水,不管是绕后突袭还是侦查点位都得心应手 ,在面对其他种族骑兵时也可以放心大胆的与之缠斗,几乎没有落败的可能。其他种族的骑兵由于森林降低大量移动速度,导致机动性大打折扣,可以围绕防御和视野来进行作战部署;较大的地图让阵线不可能密不透风,而骑兵在这时候就可以通过频繁的移动来尽量支撑起军团的视野需求,防止有敌方部队从森林中混到后方偷袭大营。如果有较好的机会,抓住了敌方的防守漏洞,骑兵部队直逼大营也是上策,逼迫对方回防会导致前线压力骤降,甚至回防小队过多的话,前线更可能一举击破正面部队,取得胜利。王者之心2点击试玩

塔西陀的日耳曼尼亚志和凯撒的高卢战记中对日耳曼人记述的异同

日耳曼人(Germani或Germans) 日耳曼人是一些语言、文化和习俗相近的民族的总称。这些民族从前2千年到约4世纪生活在欧洲北部和中部。日耳曼人不称自己为日耳曼人。在他们的漫长历史中他们可能也没有将自己看作是同一个民族。民族大迁徙后从日耳曼人中演化出斯堪的纳维亚民族、英格兰人、弗里斯兰人和德国人,后来这些人又演化出荷兰人、瑞士的德意志人、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和南非的许多白人。在奥地利也有许多日耳曼人后裔。许多这些新的民族今天都是与其它民族混合而成的。 【起源】 最早的关于日耳曼人的纪录来自于前2和前1世纪的古典作家。从约200年开始日耳曼人开始使用一种自己的文字。此前的历史只有通过考古和语言学(比较语言学)的方法来考证了。 通过对各个日耳曼语言(哥特语、古德语、古英语、古斯堪的纳维亚语)的仔细比较和日耳曼语言与其它印欧语言的比较语言学家可以基本上重建日耳曼语(也称“前日耳曼语”或“泛日耳曼语”)。这些比较最主要的结果是: ●日耳曼语属于印欧语言,在这个语族中它属于其西方的一支。 ●在印欧语系中日耳曼语与凯尔特语和古意大利语最接近。这三种语言一起组成古欧洲语言。前3或2千年时,也就是说青铜器时代的早期,古欧洲语言是中欧的语言。但其精确的地点和时间今天已经无从考证,或者争议很大。 ●日耳曼语言之间非常近似,这很可能说明它们有很长的共同演化的时间。大多数语言学家将前日耳曼语从凯尔特语和古意大利语分离出来的时间定为前2千年上半叶。 ●日耳曼语分离出来后它依然与凯尔特语有接触。一些凯尔特语的词汇被日耳曼语借用。此外日耳曼语对芬兰语也有影响。一些日耳曼语的词汇在芬兰语中出现(比如国王,日耳曼语为kunningaz,芬兰语为kuningas,或者指环,日耳曼语为ringaz,芬兰语为ringas等)。 最早使用“日耳曼人”这个词的是希腊历史学家波希多尼。他在约前80年时第一次使用这个词。也许他在与中欧的某一个今天无法考证的小民族接触时听到了这个词并将它用来称呼所有的日耳曼民族。有可能这样一个小民族的名字后来成为了整个民族群的名字。 “日耳曼”这个词的来源和意义至今无法定论。“日耳”这个词在日耳曼语中无法被考证。日耳曼人自己将自己称为日耳曼人的可能性非常小。 前51年恺撒在他的《高卢战记》中使用了日耳曼人这个名称。恺撒这里将所有莱茵河以东的民族统称为日耳曼人。到此为止罗马人将欧洲西部的民族称为凯尔特人,而欧洲东部的民族被称为赛西亚人。到此时为止罗马人才认识到日耳曼人并非凯尔特人,而是一个独立的民族群。 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在他的《日耳曼尼亚志》中称“日耳曼人”是一个比较新的称呼。一开始只有通格人(Tungrer)被称为日耳曼人,后来所有日耳曼民族都被这样称呼。塔西佗说高卢人称莱茵河以东的民族为“日耳曼人”。后来这些民族自己也称自己为日耳曼人。根据这个叙述这个词有可能是从凯尔特语过来的。 塔西佗在他的书里详细地列举了每个日耳曼民族部落从莱茵河到维斯瓦河,从多瑙河到北海和波罗的海之间的居住地。 严肃地说只有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才能将这些民族称为日耳曼人。过去曾有很多研究通过考古学研究来推导出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的古日耳曼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个研究曾一度完全被放弃。 今天类似的研究在非常精心的学术范围内重新开始,其目标是使用考古学和语言学的研究来获得一个内在不矛盾的整体影像。按照这个研究欧洲北部的青铜器时代的人几乎可以肯定是日耳曼人。而所谓的战斧人(前2800年至前2200年)与日耳曼人之间的关系还有争议。此前的石器时代(约前3500年至前2800年)的农作文化与日耳曼人之间的关系几乎可以完全否定。 最新的理论通过对河流和地名的研究认为日耳曼人的产生地在今天德国中部山区的北部。但大多数学者对这个理论持怀疑态度。 过去学者们以为日耳曼语言是在约前500年由于日耳曼语语音变迁从其它西部印欧语言中分离出来的。在这个语音变迁中比如k通过ch变为h,或者p变为f,t变为th。 新的研究认为这个变迁很晚才发生,它发生的时间可能是前1世纪。最主要的证据是辛布里人的民族名称。前2世纪后期辛布里人与条顿人一起威胁罗马北部。这两个民族的家乡是今天的丹麦。在拉丁文中辛布里人的名字为cimbri,而不是chimbri或himbri,后来日耳曼人的名字在拉丁语中使用ch来写,比如chatti。因此今天大多数学者认为这个语音迁移在前2世纪后期还没有开始或还没有完成。一些早期流传下来的地名说明这个理论是正确的。 这个见解对日耳曼语言学有非常重要的后果。这样一来至今为止被称为“泛日耳曼语言”的语言是在前2到1世纪形成的,到1世纪时它又分裂为许多自己的日耳曼语言。此前日耳曼人的语言与印欧语言相似,这个更古老的语言没有被留传下来,但其基本结构可以被重新构造出来。

《日耳曼尼亚志》的作者是谁

《日耳曼尼亚志》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于公元98年完成,详细记述了西日耳曼人的社会制度、政治组织和物质文化生活。书中描述了日耳曼人的特征及生活状况和宗教信仰状况。当时已有阶级分化,出现了贵族、自由人、释放奴隶和奴隶。

怎么评价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志》?

《日耳曼尼亚志》充分表现了塔西佗善于描写“蛮族”习俗和制度的特征。《日耳曼尼亚志》作为一部历史文献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它是研究日耳曼人及其历史,尤其是研究德国古代史必不可少的史料。

罗马尼亚 不列颠尼亚 日耳曼尼亚中的尼亚是什么意思啊?

至於尼亚、尼西亚、利亚等,其实它们是同一个来源,就是都是-ia。这是一个可以用来构成国家、疾病、花卉等意义的后缀,它来自拉丁语和希腊语共有的-ia,其功能是用於组成阴性抽象名词。并非表示XX的人的意思。菠萝兄想说的应该是-ian吧……其实尼亚和利亚很好认,就是-ia在n和l后面而已嘛。前面的词根尾音不同,造成了整个词组合的读音不同,比如罗马尼亚,就是Roman(Romanus“罗马人”演变而来)的国家之意,而Albania则是可能来自伊利里亚部落Albani人。结合n的成为nia尼亚,结合l的就成了lia利亚,比如Australia是来自拉丁词australis“南方”+后缀-ia(拼合过程中原来australis只保留词根部份,即austral-部份)。同理还有一些和r拼合的地名,则成为“里亚”,如利比里亚Liberia(liber-“自由”,Liberia即自由之国的意思)。

《阿古利可拉传日耳曼尼亚志》txt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阿古利可拉传 日耳曼尼亚志》((古罗马)塔西佗 (Tacitus))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Xd4ALBFe1oDGQAMn5J9GFQ 提取码:hk1m书名:阿古利可拉传 日耳曼尼亚志作者:(古罗马)塔西佗 (Tacitus)译者:马雍豆瓣评分:8.5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年份:1997-05-01页数:93内容简介:塔西佗(约55—约120),古罗马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其多部作品均是研究古罗马历史及其周边世界不可或缺的著述。《阿古利可拉传 日耳曼尼亚志》即是研究古代不列颠和日耳曼的极其重要的史料。阿古利可拉是完成并巩固罗马在不列颠统治的人物,《阿古利可拉传》中大部分篇幅是叙述不列颠的情况,因此它不仅是一部传记,也是研究古代不列颠的一部历史文献。《日耳曼尼亚志》详细叙述了古罗马日耳曼尼亚以及居住在日耳曼尼亚的各个部落的情况,同样极具历史价值。

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志》中,“Germani”一词到底是什么意思?

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志》中,“Germani”在中文中常被翻译为日耳曼人,不过也有一部分人误将其理解位为一个民族共同体。从这部著作中我们可以大概知道,这个词起源于日耳曼尼亚的地理概念中,是生活在这一区域的居民通称,所以前一种翻译方式更能突出这种含义。日耳曼人首次登上历史舞台,是在罗马建国1000多年的时候。这些古日耳曼人在当时的凯撒大帝眼中是一群野蛮人,说他们野蛮也有点冤枉他们,他们在战场上善于使用奇袭和伏击,远比当时罗马人的敌手希腊人更为狡诈。从公元前五世纪开始,打败了凯尔特人的日耳曼部落逐步南 下迁徙,寻找更加丰美肥沃的土地。他们居住过科尔巴阡山脉和 波西米亚山脉北面的广袤的平原,其中一部分持续向南迁徙。到 公元前一世纪的时候,这些日耳曼游牧部落通过自己的战斗在莱 茵河的东岸明目张胆地定居下来了,占据了莱茵河以东、多瑙河 以北和北海之间的广大地区,这些地区被罗马人称为“日耳曼尼 亚”。在现存的史料中,公元前98年,古希腊人波息同尼乌斯在他 写的《历史》一书中首次使用了“日耳曼”(Germany)这个词。 《清史稿》把这个词翻译为“邪马尼”。因为与罗马之间战事不断,这个让罗马人讨厌的民族被称为 Germarmen (日耳曼人)。

塔西佗的Germani一词到底是什么意思?日耳曼尼亚人起源在哪里?

在很多西方的古典作家中,例如塔西佗作品当中的“Germani”,经过我国学者的反应后解释为“日耳曼人”,于是这便让很多人错误的理解为它是一个民族的共同体。但是在解读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志》等一些古典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Germani”这一次其实是源于“日耳曼尼亚”这个地区的地理概念,是对生活在日耳曼尼亚这个地区所有居民的通称。 假如我们将“Germani”这个词翻译为“日耳曼尼亚人”,似乎更可以突出它因为地域而命名的原因和可以笼统指代日耳曼尼亚地区所有居民的真正涵义。在本文笔者将解读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志》,浅析其中的“Germani”一词。 一、日耳曼尼亚人的起源 已知最早记载日耳曼尼亚人的是古典作家波西多尼乌斯,他在公元前80年左右便开始使用希腊文来称呼莱茵河以东的居民。不过,在古代历史学家斯特拉波的《地理志》中,以及凯撒的《高卢战记》中也出现了日耳曼尼亚的相关记载。 罗马史学家塔西陀虽然不是第一位使用“Germani”的古典作家,但他著有《日耳曼尼亚志》一书。该书由拉丁文写成,专门记述了日耳曼尼亚的地理环境和居民,是已知的第一部关于日耳曼尼亚的专著。 作者在开篇便从整体上介绍了它的地理范围和特征,并明确指出莱茵河和多瑙河是划定日耳曼尼亚界线的两条主要河流,为下文对“Germani”的叙述划定了明确的地理范围。出来叙述日尔曼尼亚的地理范围和特征以外,他还详细叙述了日耳曼尼亚人的起源。 在相关记载中,他还指出日耳曼尼亚人是后来才开始使用的称呼,即日曼尼亚人曾经一度并非日耳曼尼亚这一地区所有居民的通称,而是用于专门称呼第一批越过莱茵河、驱逐高卢人的一些部落的图恩格尔人,后来才慢慢发展成为指代热尔曼尼亚地区所有居民的笼统称谓。 而在叙述日曼尼亚人的起源之后,他总结说自己个人倾向于认为日耳曼尼亚民族是特殊的、纯粹的、与众不同的群体。可见,他认为他笔下的“Germani”指代的是日耳曼尼亚这一特定区域内所有居民,而并非一个民族整体或当地某一个民族。 二、日耳曼尼亚人的构成 根据塔西佗等古典作家的记载,日耳曼尼亚人共有数十个部落,其构成极为复杂,不能视为一个民族共同体。早期日耳曼尼亚人主要包括巴达维人、卡提人、布鲁克特尔人、卡马维人、考契人、切鲁西人、辛布里人、苏伟比人、塞姆诺人、赫尔蒙杜尔人、马科曼尼人、库阿德人等部族。 从起源上看,这些部族名称的起源几乎均与其生活的地域息息相关,他们或起源于其生活地域的地名、或起源于当地的地理特征、或起源于当地的自然生态。 一些日耳曼尼亚人部族名称来源于其所生活地域的地名,而在凯特的相关记载中,他使用种族来称呼日耳曼尼亚人各部族,可见他眼中日尔曼尼亚人各部落之间并没有血缘上的联系,这也佐证了日尔曼尼亚人不具备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条件。 而一些日耳曼尼亚不足名称来源于其所生活地域的地理特征,还有一些日耳曼尼亚部落名称来源于其所生活地域的自然特征。由此可见,不仅日耳曼尼亚人一称起源于日耳曼尼亚这一地理概念,而且日耳曼尼亚人各部族名称的来源也几乎都与地域有关。 在塔斯图记载的几十个部族中,甚至有的部族也并非由一个单一的部落构成。即使是日耳曼尼亚中的某个部族,也有可能是包含若干个名称和起源不同的小部族。一些日耳曼尼亚部族在各自发展过程中还进行过分化和重新整合,所以日耳曼尼亚地区的居民构成非常复杂。当时的罗马人也无法考察清楚,只能以地域名称来笼统的称呼当地居民。 三、日耳曼尼亚人各部落习俗各异 从《日耳曼尼亚志》中可以看出,其各部族在生产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不具备构成一个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条件。一些日耳曼尼亚部族具有着迁徙性,他们彼此独立的分散居住,追随着泉水、牧场或者树林迁徙。 一些日耳曼尼亚部族的习俗与匈奴有些相似,但是没有房舍,由此可见他们具备游牧民族的特性。而一些日耳曼尼亚部族以畜牧业为生,辅之以游猎,他们拥有大量的畜禽并视其为他们的财富。畜牧业在其部族中占有着主导地位,牲畜的多寡也是他们衡量财产的标准。 一些日耳曼尼亚部族不仅与马密不可分,还拥有着大量骑兵。但是即使如此,却不能推断所有的日耳曼尼亚人均属于游牧民族,这是因为日耳曼尼亚人中还存在大量的非游牧因素。 游牧特征并非在日耳曼尼亚人的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虽然有一些部族具有一定的迁徙性,甚至其他部族还建有房舍,这是定居民族的典型特征。甚至有一些部族拥有耕地,以农业为重要的生产方式。耕地的分配、谷物的种植以及季节的划分,都均证明了一些部族在相当程度上具有着农耕民族的典型特征。 在日耳曼尼亚骑兵给各个古典作家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其中一些部族中还存在着大量的步兵,甚至一些部族还拥有水军。所以,日耳曼尼亚人各部族的风俗习惯不可一概而论。他们并不具备一个民族共同体所应具备的共同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由此日耳曼尼亚人并非一个民族共同体。 四、总结 通过解读古典作家作品特别是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志》我们可以发现,日耳曼尼亚人并非一个民族共同体,这一称呼起源于日耳曼尼亚这一地理概念,是对生活在日耳曼尼亚这一地理范围内所有居民的通称。 而英国来华传教士及英国学者的翻译作品中将其表述为日耳曼人,这可能给部分中国学者造成了日耳曼尼亚人是单一民族的误解。所以如果将“Germani”翻译为日耳曼尼亚人,似乎更能够突出其因地而名的起源和笼统带着日耳曼尼亚地区所有居民的含义。

罗马2全面战争日耳曼尼亚发展与建设心得

在罗马2全面战争里面,丰富的游戏系统可以让玩家体验到恢宏的战斗体验,特别在大规模战斗中千人甚至万人混战对视觉的冲击力非常大,游戏中想要实现统一也是需要一些策略的。发展与建设心得日耳曼尼亚策略1、重农主义,使劲种田。势力不够大没人给你交易。2、不要同时打3个以上的敌人。3、先往打路途近的而且有资源的县城,所以先从德国中部往西边打,打下比利时、荷兰。派一队兵在法国边境境界。其他力量陆续攻打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匈牙利;这时候就不敢把战线拖太长,直接往南打意大利。三队兵直接抄了罗马城,把罗马城变成野蛮人文明。发展与建设1、老老实实种田,不要把田升级得太高。(农田产量提高了还造成不满,这不吃饱了撑)2、红色的工业、绿色的农业,蓝色的渔业都如此,尽量不要升级太高。3、等到版图够大了,弄到一个行省了,一个县城造一个紫色的神庙,黄色的公共场所。4、神庙和公共场所的等级至少要和工农业的等级一致,否则没法控制局面。5、我到100回合时,已经4队人马,回合收入3000左右,160回合5000左右。俗话说得好,宁为鸡首,毋为牛后。《罗马II》游戏地图太大了,从欧洲大陆、北非、西亚,西南亚全部包括在里面,把一个行省拆成两三份,看起来浩浩荡荡,实际上又臭又长。说不好听的,弄那么多干什么,真是贪多嚼不烂。我都不敢点“下一回合”,光等那些个文明就得用一分钟。老子操作生产,兵团移动也不就两分钟以内。老子从德国中部打到意大利容易嘛? MLGB把图搞那么大干什么,下一代《罗马III》是不是要把图弄到汉朝去。

如果希特勒打赢二战,这些都会成为现实:揭秘「 ”日耳曼尼亚”计划

1935年,阿道夫.希特勒作为一个独裁集团的元首以后,大权在握,狂妄的他认为当时的柏林与建设太过落后,有必要通过重新规划和建设让柏林超过巴黎、伦敦和华盛顿,告诉世界列强一个新的德国已经崛起!而这个新的规划则有一个宏伟的名字-世界之都-日耳曼尼亚! ▲ 世界之都-日耳曼尼亚的木制沙盘,足以见得其规模之雄伟 ▲阿道夫.希特勒早年作为一个画手,因为他大多数的优秀作品都是建筑为题材,造成了他对设计建筑和规划有独特的爱好 ▲阿尔贝特·施佩尔正在和希特勒讨论日耳曼尼亚的设计规划 ▲阿尔贝特·施佩尔作为希特勒身边的大红人,纳粹御用建筑设计师,日后的军工部长,其自然也是世界之都日耳曼尼亚的总规划师,而阿尔伯特··施佩尔负责的重建柏林的官方计划被称为「 ”帝国首都的全面建设计划”(德语:gesamtbauplan für die reichshauptstadt)。 而笔者认为在这个时期的纳粹德国的建筑风格包括日耳曼尼亚的设计规划都和希特勒的个人审美有着密切关系,因为希特勒在他的建筑草图中有着许多古巴比伦、古罗马风格的巨象化建筑草图,简单来说,希特勒的建筑审美就是古典风格的「 ”高大雄伟!”整体来说「 ”日耳曼尼亚”的南北交通干线叫做「 ”光辉大街”。这条大街长8公里、宽120米。大街两旁将建有剧院、商店以及纳粹德国所有各部的办公大楼,包括一座新的参谋总部大楼、一座陆军元帅纪念堂、一座新的国会大厦。 ▲日耳曼尼亚的俯视设计图 ▲大街中央将建造一座新的德国「 ”凯旋门”,高度是法国凯旋门的两倍,达100米(上图模型所显示) 也许是巴黎的协和广场激发了希特勒和施佩尔的灵感,打算在「 ”光辉大街”的中部修建一个能容纳百万观众的阿道夫·希特勒广场. ▲希特勒正在痴迷的看着自己的伟大杰作,希特勒对它的杰作评价说;作为世界首都,柏林只能与古埃及、巴比伦和罗马相比!伦敦是什么,巴黎又是什么? ▲而在日耳曼尼亚当中最重要的建筑就是—「 ”大礼堂”。根据希特勒的想法,「 ”大礼堂”将是新柏林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 「 ”大礼堂”占地为315米×315米,建成后高度可达290米,如果建成将20世纪最大的拱顶式建筑。「 ”大礼堂”的四方形基础建筑高74米,然后在离地高度98米处建设一个直径250米的拱顶,拱顶上方为一个塔式天窗。天窗塔顶部计安装一个被月桂环环绕、抓着万字徽的巨型鹰徽。 ▲「 ”大礼堂”内堂占地面积约3.8万平方米,内部将建设一个直径140米、高30米的3层环形看台,看台上方则撑起了100根24米高的大理石柱。 内堂入口对面将建设一面50米高、28米宽的呈弧内嵌式幕墙,幕墙前方立着一根14米高的大理石柱,柱顶安装一个镀金的鹰徽。而大礼堂的内堂可容纳15万至18万人,将作为大德意志帝国重要的活动和大型会议举办地,和美国白宫一样成为德国的政治标志。但是实际上,计划为柏林规划的其他建筑几乎都没有建造过,因为德国人修建计划的前提是战争胜利,不过emmmmmm.....但是南北交通干线的「 ”光辉大街”,为了将车辆将被转移到一条地下公路的工程,这条公路的隧道结构部分已经建成,至今仍然存在。 ▲电影 《帝国的毁灭》当中出现的日耳曼尼亚 ▲但是随着1945年,苏联红军攻入柏林,希特勒的理想之都-日耳曼尼亚的美梦也成为泡影 ▲日耳曼尼亚的形象在艺术作品当中经常出现,如美剧「 ”高堡奇人”中的日耳曼尼亚和FPS游戏「 ”重返德军总部 新秩序”中的日耳曼尼亚 本文为筑垒地域原创作品,主编原廓,原著馒头。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罗马2全面战争日耳曼尼亚开局和发展攻略

在罗马2全面战争中里面,有野心勃勃想要统一大陆的战争流,也有甘于种田、不愿惹事的种田流,日耳曼尼亚就是一个非常适合种田流玩家的行省,下面深空高玩就来说下罗马2全面战争日耳曼尼亚开局和发展攻略。1.开局最重要的是就是努力种田,国家实力不够的话美人会愿意重视你,跟你交易;不过要注意的是,后期不要把农业、渔业、工业升太高,会影响城市快乐度2.在种田的时候同时注意发展兵力,这样才不会被别人欺负。3.建议先攻打临近的、有资源的县城,从日耳曼尼亚实际来说,先从德国中部开始,一直往西打,一路攻下比利时和荷兰。之后,在派一堆兵马防守在法国边境上,其他势力继续扫荡周围波兰、捷克等国家;最后直接往南攻打意大利,直接侵占罗马。注意,打仗的时候不要同时和三个国家一起打,势力还不够强盛。4.等版图足够大之后,可以弄一个行省,行省里面每一个县城都要造紫色神庙和黄色公共娱乐设施,这两者的等级最起码要和当地的农渔工等级一致,高自然更好。5.贪多嚼不烂,建议多发展自身实力,厚积薄发。

《日耳曼尼亚》:德意志的千年游记

希特勒一直有一个梦想,甚至可以说是妄想,并且为此做出了很多的规划和努力,疯狂而偏执,那就是要建设一个新的柏林,让它成为「 ”世界之都日耳曼尼亚”,因为在希特勒的心里,「 ”柏林作为‘世界之都"将只能媲美古埃及、古巴比伦或古罗马,而不是伦敦和巴黎!” 其实,「 ”日耳曼尼亚”这个词语并非希特勒和纳粹所创造出来,「 ”日耳曼尼亚”是古代欧洲一个非常古老的地名,在那里生活着很多的部落,其中,以日耳曼人为主,除此之外还包括凯尔特人、波罗的人、斯基泰人和古斯拉夫人等等,所以,日耳曼民族其实也是欧洲古代名族中非常庞大的一支。 在之后的数个世纪当中,日耳曼尼亚的部落组成受民族融合和民族迁徙的影响,逐渐又分化出斯堪的纳维亚民族、英格兰人、弗里斯兰人和德国人,后来这些人又演化出荷兰人、瑞士的德意志人、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和南非的许多白人,所以,日耳曼人可以说是很多民族的大融合。 那么日耳曼尼亚与如今的德意志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这些可以在《日耳曼尼亚》找到答案。 与其说《日耳曼尼亚》是一部历史书籍,倒不如说它更像是一本游记,从山河建筑,到风土人情,西蒙·温德尔用一种更为轻松的方式,将德意志的编年历史与当地的文化和风景相互结合,让历史这件事,不再枯燥又严肃,反而可以在其中的一些奇闻轶事中得到深刻的思考;也让原本在人们心里有着严肃而偏执的刻板印象的德国,向世人展现出来它在另一种角度之下的独特趣味。 查理曼大帝与神圣罗马帝国 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运动思想家伏尔泰,在他的著作《风俗论》第七十章中曾这样评论道:「 ”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神圣,也非罗马,更非帝国。” 这里的神圣罗马帝国,跟我们所熟悉的罗马帝国并非同一个,甚至都不算有什么直接且合法的关系。 曾经的罗马帝国是欧洲古代的一个非常先进的国家,后来分裂成了许多的小国,从罗马帝国分裂出来的国家,几乎都会罗马文化为荣,那是很多国家都自称是罗马正统,然而却因为很多原因并没办法证明自己。后来日耳曼人经过不断前移,在今天的德国境内定居下来,因着日耳曼民族中的鲜明的罗马帝国的痕迹,以及中世纪君权和神权对立,封建君主和基督教时战时和等种种因素,于是「 ”神圣罗马帝国”便由日耳曼人建立起来。 这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统治谱系被认为能够一直追溯到查理曼,神圣罗马帝国的结构松散,名族众多,很难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集权统治,之后的历代皇帝都称自己是古罗马的正统继承者,这让本就风雨飘摇的帝国更加支离破碎,但也正因为如此,才让世人认为,帝国权力顶层由说德语的决策者把持,让帝国的核心基本上集中于德意志地区,为德意志之后的一些列行为打下了基础。 虽然伏尔泰对于神圣罗马帝国的评价并不能当成金科玉律,但是说其「 ”既不神圣,也非罗马,更非帝国”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至少在查理四世之后确实如此: 它不神圣,因为神圣罗马帝国最初皇帝的加冕,要经过教皇的认可,实行加冕涂油礼,象征国王与教会的联合,表明合法性和神圣性,然而查理四世之后,帝国的皇帝不再通过教皇的加冕,也不再试行涂油礼,所以它不神圣; 它也非罗马,因为被称为欧洲之父的查理曼大帝,虽然他皇帝的头衔是得到拜占庭东罗马帝国的承认的,但他血统是日耳曼人,更是日耳曼民族历史的奠基人,这对于传统的罗马人来说,就像一个野蛮的民族,所以它非罗马; 它更非帝国,神圣罗马帝国并不是一个统一集权的国家,皇帝由七位主诸侯选举出来的,皇帝权力的辐射越来越小,各地区诸侯实力反而越来越强,这有谈何帝国呢? 查理曼大帝本人、包括他所建立的这个帝国,其实与现在的德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关系,他的权力中心是在法国,而且,查理曼对于德意志的统治,其实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无休无止的残酷战争,但不能否认的是,这个巨大帝国的分裂给后来的历史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普鲁士人与德意志 在德国统一之前,德国大文豪歌德曾痛苦地说道:「 ”我们没有一个城市,甚至没有一块地方可以使我们坚定地指出:这就是德国(德意志),如果我们在维也纳这样问,答案是:这就是奥地利!如果我们在柏林这样问,答案是:这里是普鲁士!德意志在哪里?这是个历史性的问题,拷问着每一颗德意志的心灵。” 歌德之所以发出如此感叹,是因为德国的历史中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处于一种四分五裂的状态的,我们上面说查理曼大帝与德意志并没有直接关系,而德意志的真正建立者,其实是普鲁士人。 德意志的十字军东征的时候,在圣地建立了一个军事修会组织,叫做条顿骑士团,他们身披铠甲,拿着印有代表着普鲁士精神的十字图案的装备,凶神恶煞,甚至残酷地将婴儿投入火中,几乎成了恶魔的代名词,事实上,条顿骑士团是「 ”德意志骑士团”的代名词,他们对于占领的土地有着实质上的控制权。 13世纪初,条顿骑士团征服了东普鲁士,从此再波罗的海地区扎下了根,在此期间,条顿骑士团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将这里不愿结盟的部族彻底消灭,使德意志与欧洲建立了长达数个世纪的紧密联系,后来阿尔伯特当选为条顿骑士团总团长,随后宣布将条顿骑士团世俗化,改为普鲁士公国,并且由于继承了条顿骑士团的军事专制传统,普鲁士的军队向来以纪律严明、骁勇善战,普鲁士变为一个军事国家,同时也是当时的欧洲强国之一。 条顿骑士团在马尔堡的时候,曾经应腓特烈二世的要求,为无私救济贫民和病人而在24岁就因疲劳过度去世的年轻寡妇伊丽莎白修建了一座十分华丽的早期哥特式教堂,并且为她的遗骨打造一顶黄金王冠。这座教堂在宗教改革时期有幸被保留下来,才得以让后世目睹这个杰作。 1862年,普鲁士国王任命俾斯麦为宰相,坚持推行军事改革,希望能够依靠普鲁士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实现德意志的统一。 后来,普鲁士先后发起了三次王朝战争,先后分别击败了丹麦、奥地利与法国,并且最后于1871年,实现了德国的统一,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也加冕称帝,改称德意志帝国,该帝国被称为德意志第二帝国,自此,奥地利被正式排除在德意志之外。 西蒙·温德尔笔下的《日耳曼尼亚》让我们看到德意志严肃、偏执、冷酷的刻板印象之下的另一面,鲜活而生动,它就像在讲述着一个又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不急不躁,娓娓道来。从地理环境,到人文景观,原来,历史可以这么讲;原来,那个诞生过那么多伟大的艺术家,文学家的国度,曾有过那样长期四分五裂的状态。 德国统一的这条「 ”铁血道路”自然也为后来的「 ”军国主义”埋下了伏笔,而后来的两次世界大战,甚至也可追溯到这个原因,西蒙·温德尔结合多年游历德国的经历和严谨的史料记载,让战争可以通过一个更容易理解的角度被读者读到,这样的文字是极其吸引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