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蝇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马胃蝇的诊断及防治

根据患马消瘦,消化机能紊乱,或有疝痛表现,结合流行病学情况进行判断。确诊需在口腔或皮肤上找到1期幼虫,或在粪便中找到3期幼虫。尸体剖检在胃或肠找到幼虫可确诊。一般情况下都是用药物进行驱治诊断。防治:主要防治措施是在秋冬季节驱杀马胃肠内寄生的幼虫。药物如下:1、精制敌百虫,剂量成年马12-16克,驴7-9克,驹5-6克,配成2-3%水溶液胃管灌服。2、可试用伊维菌素按有效成份0.2毫克/公斤体重剂量皮下注射或口服。

2.牛皮蝇和马胃蝇的发育类型是什么样的?

1、马蝇以胎生的方式繁殖,大部分种类的马蝇都在腐肉、粪便或者腐败的物质上产下蛆,少数种类会在哺乳动物的伤口上产蛆,还有一些种类会将蛆产在其他昆虫身上,成为这些昆虫的寄生虫。2、皮蝇繁殖方式为卵生。皮蝇繁殖是需要交配受精的,皮蝇交配时间可达一两个小时,雄蝇一次交配射精后,雌蝇可以终生受孕。

马胃蝇会不会在人身上寄生

了解马胃蝇寄生的过程后,就可以得知虽然马胃蝇有在人类身上寄生的可能(当然主要是在牛马等动物身上寄生),但是这种可能性极小。原因如下:马胃蝇在寄主表皮上或石块、草丛中产卵,表皮上的虫卵孵化后会引起马的瘙痒,马会通过啃咬等方式来止痒,结果就使幼虫进入消化道内并定居于此。在草丛上产卵后,马采食牧草结果感染。通过这个途径可知,马胃蝇的寄生必须要有幼虫与消化道的接触。因此题主所说的寄生情况不容易发生。目前也只是偶尔见到人感染的例子。可说是微乎其微。如果想尽量减少危险,可以考虑彻底清洁全身,好好洗个澡,应该会有帮助。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link?url=a9FdIt-uBlgADBAH7KZDe4Wm-KaVqQrMyBNAkf1gJJkIxOivasGN0blvntwJOHPrZCouCusx4raFLE1JRomRFa

马胃蝇是什么吸血

叮咬吸血。马腹蝇是一种吸血虫,也被称为马胃蝇,是一种有翅膀的昆虫,主要以家畜(如牛、马、羊、猪等)的血为食,通过叮咬宿主来完成吸血,在叮咬时,它们还会传播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对畜牧业和人类健康都会带来负面影响。

胃蝇的生活习性

生活史:产卵 在马的口唇短毛上,孵化的幼虫钻入口腔粘膜,最后到达胃内继续发育,通过马的直肠时,在直肠粘膜上固着,停留数日变成带绿色的幼虫,随粪便排出。在生物学上,苍蝇属于典型的“完全变态昆虫”。它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蛆)、蛹、成虫四个时期,各个时期的形态完全不同。分述如下: 1、卵:卵乳白色,呈香蕉形或椭圆形,长约1毫米 。卵壳背面有两条嵴,嵴间的膜最薄,孵化时幼虫即从此处钻出。卵期的发育时间为8~24小时,与环境温度、湿度有关,卵在13℃以下不发育,低于8℃或高于42℃则死亡。胃蝇是生在在热带地区的一种多毛昆虫,体型比一般苍蝇(果蝇)较大(一般为一倍),它的幼虫——蛆,会寄生在人肉中。

马胃蝇的危害

马胃蝇在整个寄生阶段均有致病作用:成虫产卵时,骚扰马令其不能安心采食和休息;寄生初期在口腔、舌部、咽喉部,引起局部水肿、炎症或溃疡;幼虫移行到胃、十二指肠,以其口前钩深刺入粘膜,形成火山口状损伤,引起慢性胃肠炎或出血性胃肠炎;幼虫还吸食血液,虫体还有毒素作用;幼虫排出体外时,还可引起直肠粘膜充血、发炎;幼虫对肛门的刺激,可引起病马摩擦尾部,引起尾根和肛门部擦伤、炎症。病马表现为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贫血、周期性疝痛、多汗、消瘦、使役能力下降、严重的可因渐进性衰弱而死亡。

马胃蝇的介绍

马胃蝇成虫形似蜂,全身密布有色绒毛,俗称“蜇驴蜂”。我国常见的有四种:肠胃蝇、红尾胃蝇(即痔胃蝇)、鼻胃蝇(也称喉胃蝇或烦忧胃蝇)、兽胃蝇(亦称东方胃蝇或黑腹胃蝇)。

马胃蝇的生活史

马胃蝇的生活史大致相同,都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成蝇在马前躯部位产卵,卵经1-2周孵化为1期幼虫,被马啃咬食入口腔,在粘膜下经3-4周蜕化为2期幼虫,吞咽入胃肠,以口钩固着在粘膜上吸血生长,经9-10个月蜕化为3期幼虫,至第二年春天自动脱离胃壁,随粪便排出体外,在土壤中化蛹,经1-2个月羽化为成蝇。致病作用与症状:1、成蝇骚扰作用:成蝇在马身上产卵时,使马精神不安,影响采食与休息。2、机械刺激与破坏作用:第一期幼虫在皮肤上时,引起瘙痒,在口腔内移行时,引起流涎,咳嗽打喷嚏,咀嚼困难,口腔粘膜水肿,炎症或溃疡。第二期和第三期幼虫在胃壁及肠壁寄生时,引起这些部位水肿,炎症和溃疡,寄生多时,可堵塞这些起部位,引起严重的疝痛。3、抢夺营养:幼虫在体内大量吸食血液,造成贫血、消瘦。4、毒素作用:由虫体分泌或排泄毒素,进一步加重患马的营养障碍。症状在寄生虫体较少,膘情较好的马表现不明显,主要表现一些消化机能紊乱。在寄生虫体较多的马,表现为消化不良,贫血,消瘦,甚至引起胃肠穿孔,胃肠堵塞,表现出疝痛症状。

为什么胃蝇(人皮蝇)钻出人的皮肤我们没感觉,没发现?

因为它寄生部位的组织已经坏死,感觉不敏感了。

肠胃蝇的症状与诊断

由于该病早期症状不明显,有些症状与消化系统的其它疾病相似,不易分辨。因此必须注意了解各方面情况,如本病在当地的流行情况,既往病史,动物引进地区是否为流行病区等。此外,还要检查动物被毛上有无蝇卵、粪便中有无幼虫排出等。在夏秋季节发现驴咀嚼或吞咽困难时,应检查口腔、齿龈和咽喉部粘膜有无幼虫寄生。必要时可用敌百虫、伊维菌素(虫克星)等进行诊断性驱虫。此次沁源县引进驴发生严重的肠胃蝇寄生虫病一开始表现为食欲不振、消瘦、嘴唇发白,按消化道疾病治疗,未见好转,随后出现部分发病驴排血便,才怀疑为寄生虫疾病,经诊断性驱虫治疗,在发病驴的粪便中发现肠胃蝇寄生虫,确诊为肠胃蝇寄生虫病。 3 治疗与预防3.1 治疗选用山西兴牧科技有限公生产的广谱驱虫药虫克星(有效成分为伊维菌素,含量0.2%,包装5g/袋)按0.14g/kg体重使用,大驴6袋、小驴4袋口服。症状严重,卧地不起的同时静脉输液,用500mL的5%葡萄糖盐水加50%葡萄糖针剂,再加入适量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B12 。驱虫后3天起在驴的粪便中发现有虫体排出,判定为肠胃蝇寄生虫。1周后再次用虫克星(剂量同上)驱虫。在发病的64头驴中,大部分驴在驱虫和精心饲养管理之后好转。对症状严重卧地不起的发病驴按上述配方每天输1次液,输液后5小时可站立,连输3天,但仍不爱吃草,维持5天左右,症状又恢复原状,相继死亡9头,死亡率达发病驴的14.3%。 3.2 预防 在购进驴时应进行预防性驱虫。由于肠胃蝇寄生虫感染率较高,应在每年秋、冬两季对所有驴进行驱虫,这是消灭寄生在驴胃和十二指肠内的肠胃蝇幼虫生活史中最易突破的环节,应作为主要预防措施。另外,平时应按以下方法预防。3.2.1 在马胃蝇飞翔产卵季节,应经常刷拭驴体表,刷拭器具最好每驴用后即消毒或更换,以免携带幼虫或卵而造成交互感染。减少驴相互间啃咬,并用1%~2%敌百虫溶液喷洒或涂擦畜体,每隔10~15天1次,杀灭皮肤上的幼虫或卵。3.2.2 科学喂养,喂饲优质草料,适当补饲精料,提高畜体抗寄生虫能力。3.2.3 为保护外界环境不受污染,驱虫应在专门的有隔离条件的场所进行;驱虫后应有一定的隔离时间,直至被驱出的病原排完为止;驱虫后排出的粪便和一切病原物质应及时清扫堆集发酵处理,使之无害化。3.2.4 驱虫应有适宜的时间。秋冬季一般是家畜体质由强转弱、由肥转瘦的时节,此时驱虫有利于保护家畜健康;秋冬季不适于虫卵和幼虫的发育,所以秋冬季驱虫可以大大减少牧场的污染。可选用广谱性驱虫药虫克星驱虫:取虫克星(有效含量0.2%)按 0.14g/kg体重剂量口服。

马胃蝇的病原

我国常见四种马胃蝇,即肠胃蝇,红尾胃蝇,兽胃蝇,烦扰胃蝇。四种胃蝇成蝇大小不一,颜色不同,但大体外形都似蜂,体长10毫米左右到15毫米左右,腹部颜色有黄色,白黑相间,黄黑相间等颜色的花纹。第三期幼虫多呈红色,个别黄色,长在12-21毫米之间,宽在6-9毫米之间,形似蚕蛹,分节明显,每节有1-2列刺,幼虫前端稍尖,有一对发达的前钩,后端平齐,有一对后气孔。

马胃蝇的防治

应在秋冬两季进行预防性驱虫。对病马,可用兽用精制敌百虫每千克体重30~40㎎,一次投服;或用敌敌畏每千克体重40㎎,一次投服;伊维菌素,按每千克体重0.2㎎皮下注射,也有一定效果。在幼虫位寄生于口腔、或咽部时,可用5%敌百虫豆油喷涂虫体寄生部位,可杀死幼虫。此外,注意每天刷洗马体,搞好厩舍和环境卫生,防蝇也很重要。马胃蝇蛆病是由狂蝇科,胃蝇属的各种马胃蝇幼虫寄生于马属动物的胃及肠道引起的。

马胃蝇的形态特征

马胃蝇属双翅目胃蝇科,其幼虫生活在寄主的胃里。体中等大。长9-18毫米。全身密布黄褐色或黄白色的长绒毛,强壮之蝇类。眼大有单眼。触角细,在面沟内,触角芒无毛。喙短,口器退化。胸有软毛,小盾片大,缺后小盾片。翅大,亚前缘脉及径脉各支均贴近前缘脉,中脉向后伸展至后缘,有时向下弯曲,但从不向上,臀脉1A达翅缘;翅顶横脉消失,腋瓣小形。腹部长而尖、卵形。雄蝇腹尖;雌蝇产卵管大而突出。卵稍成三角形或有柄,胶于毛上,以尖端向下,两个或多个聚集一处。胃蝇属发育经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每年完成一个生活周期。如肠胃蝇:成虫不寄生生活,也不采食,在自然界交配后,雄虫即死亡,雌虫则于炎热的白天飞近马体,产卵与被毛上,每根毛上附着一枚卵,每一雌蝇一生可产卵700枚左右,尔后死亡。成蝇活动的季节多在5~9月份,8~9月份活动最盛。卵经5~10天或更久,孵化成第一期幼虫,并逸出卵壳在皮肤上爬行,引起痒感,马啃咬时被食入。一期幼虫在口腔粘膜下或舌表层组织内寄生3~4周,蜕变为第二期幼虫,移入胃内,在胃和十二指肠粘膜上寄生。约五周后,再次蜕变为第三期幼虫,继续在胃内寄生。到翌年春季发育成熟,自动脱离胃壁,随粪便排出体外,在土中化蛹,蛹期1~2个月,羽化成蝇。幼虫体长12至18毫米。圆筒形、前端稍尖,末端较前端大很多;有二对口钩。体躯各节环生一二列短刺。幼虫经常寄生于马、驴、骡等家畜的消化道内,但也有寄生于犬、兔及人的胃内,故称“胃蝇”。有时幼虫侵入人的皮下,幼虫在皮下造成曲折的隧道,在外表可以见到隆起的条纹。马胃蝇寄生于马、驴、骡的胃中。成虫外观似蜜蜂。体长16-20毫米。飞行缓慢,产卵于马的前腿、肩部、胸部及腹部等处的毛上。卵细长、淡黄色,经10~14日孵化。幼虫居于毛上,当马舌舐取皮毛时,其细毛状幼虫由舌唇而传人口中,由此侵入组织,以达于胃。常以坚硬的口钩钩附于胃壁,取得营养,在胃中经过夏秋冬季,到明春排出体外。蛹化于泥土中,经3~5周才羽化。我国西北、内蒙古为最常见;分布于世界各地。

肠胃蝇的介绍

肠胃蝇是节肢动物门、有颚亚门、六足总纲、昆虫纲、有翅亚纲、双翅目、胃蝇科、胃蝇属、肤蝇的一种。肠胃蝇(G.intestinalis)是一种肤蝇,偶然寄生于人时,在皮下移动,产生匐行疹(幼虫移行症)。

什么是胃蝇?

分类地位:赤尾胃蝇是节肢动物门、有颚亚门、六足总纲、昆虫纲、有翅亚纲、双翅目、胃蝇科、胃蝇属的一种。  生活史:产卵在马的口唇短毛上,孵化的幼虫钻入口腔粘膜,最后到达胃内继续发育,通过马的直肠时,在直肠粘膜上固着,停留数日变成带绿色的幼虫,随粪便排出。在生物学上,苍蝇属于典型的“完全变态昆虫”。它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蛆)、蛹、成虫四个时期,各个时期的形态完全不同。分述如下:   1、卵:卵乳白色,呈香蕉形或椭圆形,长约1毫米 。卵壳背面有两条嵴,嵴间的膜最薄,孵化时幼虫即从此处钻出。卵期的发育时间为8~24小时,与环境温度、湿度有关,卵在13℃以下不发育,低于8℃或高于42℃则死亡。在下列范围内,卵的孵化时间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22℃时,20小时;25℃时,需16~18小时;28℃时,需14个小时;35℃时,仅需8~10小时。生长基质的湿度也对卵的孵化率有影响:相对湿度为75%~80%时,孵化率最高;低于65%或高于85%时,孵化率明显降低。   2、幼虫:苍蝇的幼虫俗称蝇蛆,有三个龄期:1龄幼虫体长1~3毫米,仅有后气门。蜕皮后变为2龄,长3~5毫米,有前气门,后气门有2裂。再次蜕皮即为3龄,长5~13毫米,后气门3裂。蝇蛆体色,1~3龄由透明、乳白色变为乳黄色,直至成熟、化蛹。3龄幼虫呈长圆锥形,前端尖细,后端呈切截状,无眼、无足。蝇蛆的生活特性是喜欢钻孔,畏惧强光,终日隐居于孳生物的避光黑暗处。它具有多食性,形形色色的腐败发酵有机物,都是它的美味佳肴。幼虫期是苍蝇一生中关键时期,其生长发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种蝇的个体大小和繁殖效率。

胃蝇是什么

胃蝇是生在在热带地区的一种多毛昆虫,体型比一般苍蝇(果蝇)较大(一般为一倍),它的幼虫——蛆,会寄生在人肉中。  胃蝇以其非凡的寄生能力而闻名。  产卵季节来临时,胃蝇会将虫卵粘放在捕获的蚊虫身上,待蚊虫叮咬人畜时,人畜的体温融化粘合剂,虫卵掉落在人畜身上并孵化。  孵化的胃蝇幼虫会钻入宿主的皮肤并寄生在内。蛆虫在钻入宿主的皮肤后,会将尾部顶端露在皮肤表层,其顶端的呼吸管负责将外界的氧气提供给幼虫,所以人若不小心被这种寄生虫侵入,一般的医疗方法是用凡士林等涂抹物封堵寄生虫的呼吸孔,待其窒息而死后,幼虫就会露出头来,用镊子将其拽出。由于寄生虫的身体上有数圈黑色倒刺,所以若在其活着的状态下拉拽将十分费力。  如果寄生顺利,胃蝇的幼虫将在宿主的皮肤内寄生6周,随后将钻出宿主皮肤,落入土地,四周后化为成虫飞出。  成年胃蝇由于体型太大,产卵时过于明显,所以它的做法时利用蚊子来传播自己的卵。蝇在其生命周期中只产生少量后代,但它们很在意产子的地点,所以后代很有可能存活。皮肤给小胃蝇提供食物和庇护所,而胃蝇幼虫非常能够适应活在其它生物的肉中。胃蝇有特殊的口器,能让它们钻进宿主的皮肤,蛆的尾端有根呼吸管,让幼虫在皮肤下时有氧气补给。幼虫刚进入皮肤内时,会产生皮肤肿块。清理皮肤后,仔细观察肿块顶端会发现幼虫的呼吸孔,幼虫利用这些小孔呼吸。如果没有干扰,它们会在皮肤里待六周,最终幼虫会从呼吸孔爬出,从皮肤上掉下,再钻入泥土里。再过四周,成长为成年胃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