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代动力学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注射用核黄素磷酸钠的药代动力学

无本药注射给药的药代动力学资料。据文献资料,核黄素口服后,主要在近段小肠吸收,食物能促进该品吸收,胆盐加速该品吸收。在2~25mg剂量范围内,其生物利用度为50~60%,单次口服的最大吸收量为27mg,超量部分从粪便中排泄。黄素单核苷酸(FMN)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吸收较少。本药经门静脉入肝进入血液循环,再到达组织。大部分血清核黄素被白蛋白或免疫球蛋白转运,通过浓度梯度弥散至细胞内。在细胞内,核黄素通过黄素激酶转换为FMN,FMN又通过FAD合成酶转换成为FAD,FAD是组织中核黄素的主要存在形式。超过身体需要量的核黄素主要从肾脏排泄,部分代谢产物也从肾脏排出。本药口服或肌肉注射的半衰期为66~84分钟。

硼酸冰片滴耳液的药代动力学

本品中的硼酸不易穿透完整的皮肤,但可以从损伤皮肤、伤口和黏膜等处吸收。约有50%吸收量在12小时内从尿中排出,其余3-7天内排泄。冰片经脑系膜吸收迅速,给药5分钟即可通过血脑屏障,且脑蓄积时间长。

促肝细胞生长素肠溶胶囊的药代动力学

本品口服后,集中分布于全身多种组织器官,以肝和胃含量最高,促肝细胞生长素在体内分布容积较小,为1.4±0.33L,其在人体内前40min衰减较快,基本快慢两时相,α-半衰期为19.7±2.9min,β-半衰期为260±57min,由此提示药物排泄迅速,在体内不易形成积蓄,不会在体内进行再分布。

辅舒酮的药代动力学

在对健康志愿者进行的为期14天的试验中,吸入剂量为每日2000ug(每次1000ug,每日2次),给药30-60分钟后,药物血浆浓度约为0.3ng/mL。 对健康志愿者吸入给药后,丙酸氟替卡松全身生物利用度因剂型不同为10-30%。由于被吞咽的吸入剂量经消化道后所产生的生物利用度几乎为零,所以药物全身的吸收可由药物到达肺部的量来决定。 丙酸氟替卡松与其它吸入糖皮质激素在哮喘治疗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方面具有许多相似的特性。但与其它同类皮质激素相比,由于其不完全的胃肠道吸收和显著的首过效应,吸入后的丙酸氟替卡松经吞咽进入系统循环的几乎为零。 对人类志愿者口服放射性标记和未标记的丙酸氟替卡松的研究表明,根据所用剂量不同,大部分剂量(87-100%)自粪便排泄,其中多达75%为原形药物。1-5%的剂量以代谢物形式经尿液排泄。 对健康志愿者口服16mg单剂量药物,产生的血药浓度小于0.5ng/mL。 健康志愿者单剂静脉注射2mg药物,显示丙酸氟替卡松的清除率与肝血流(900mL/分)速度接近,而肾清除率0.11mL/分)不到1%。这些结果表明肝清除几乎是完全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接近于零。 静脉注射给药时,丙酸氟替卡松的药代动力学与给药剂量成正比。丙酸氟替卡松在身体内广泛分布。稳态分布体积接近300L,其清除率高达1.1L/分,提示广泛地肝清除。 丙酸氟替卡松的血浆峰浓度在3-4小时内减少近98%,且在终末半衰期(约8小时)后,血浆中药物的浓度很低。 在动物和人类试验中,抛射剂HFA-134a经呼吸迅速清除,未见在人体中有明显的代谢或蓄积。因达峰时间(tmax)和平均残留时间均极短暂,所以HFA-134a在血浆中停留时间短而没有蓄积。

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的药代动力学

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成人,12岁及12岁以上的青少年患者:对健康成年受试者给予本品后,丙酸氟替卡松会在1到2小时后达到血浆峰浓度,而沙美特罗的血浆峰浓度约在5分钟后达到。在一项单剂,交叉试验中,给予14位健康成年受试者高于推荐剂量的本品。给予以下3种2吸治疗:本品50mg/500mg,合并吸入丙酸氟替卡松干粉500mg和沙美特罗干粉50mg,或单用丙酸氟替卡松干粉500mg。丙酸氟替卡松的平均血浆峰浓度分别是107, 94和120 pg/mL,沙美特罗的平均血浆峰浓度分别是200和150 pg/mL,表明丙酸氟替卡松和沙美特罗的系统暴露量无明显变化。在一项重复给药的试验中,给予45位青少年和成人哮喘患者最高推荐剂量的本品。给予以下每天2吸治疗:本品 50mg/500mg,合并吸入丙酸氟替卡松干粉500mg和沙美特罗干粉50mg,或单用丙酸氟替卡松干粉500mg。丙酸氟替卡松的平均稳态血浆峰浓度分别是57, 73和70 pg/mL,表明丙酸氟替卡松的系统暴露量无明显变化。此项试验中未检测沙美特罗的血浆浓度。没有观察到丙酸氟替卡松和沙美特罗在排泄物中的明显变化。给予本品后,丙酸氟替卡松的终末半衰期平均为5.33 到7.65小时,这和合并吸入沙美特罗时,或单用丙酸氟替卡松时所报告的终末半衰期相似(平均5.30 到6.91小时)。没有沙美特罗在给予本品或合并吸入丙酸氟替卡松后,终末半衰期的报道。儿童患者:在4到11岁哮喘患儿中进行的一项临床试验中,61位患者每天两次使用准纳器给予50 和100mg 丙酸氟替卡松吸入干粉后20到40分钟,检测丙酸氟替卡松的浓度。血浆浓度很低,其范围为未检测到(大约血浆样本的80%)到88 pg/mL。50mg和100mg剂量水平的丙酸氟替卡松平均血浆峰浓度分别为5和8 pg/mL。特殊人群:没有进行本品正规药代动力学研究,用以发现性别差异。在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肝脏或肾脏损伤的患者中,也未进行这样的研究。药物相互作用:在重复和单次剂量的研究中,吸入本品,在丙酸氟替卡松和沙美特罗之间的系统暴露量方面,无明显的药物相互作用证据。在动物及人体内均无证据表明经吸入途径同时使用沙美特罗与丙酸氟替卡松会影响两成分各自的药代动力学。因此从药代动力学的角度来说两种成分可以分开考虑。由15个健康受试者参加的一项安慰剂对照,交叉药物相互作用研究中,同时使用SEREVENT(50mcg,一天两次吸入)及CYP3A4抑制剂酮康唑(400mg,一天一次口服)治疗7天,导致血浆中沙美特罗的暴露量明显增加(Cmax的1.4倍,AUC的15倍)。重复给药后,不增加沙美特罗蓄积量。3名受试者因出现心电图QTc间期延长或伴有窦性心动过速的心悸而退出SEREVENT和酮康唑联合使用。其余12名受试者同时使用SEREVENT和酮康唑,没有对心率、血钾或QTc间期产生有临床意义的影响(参见【注意事项】及【药物相互作用】)。沙美特罗:沙美特罗在肺局部起作用,因此血浆水平并不作为治疗指标。另外,关于沙美特罗的药代动力学的资料是有限的,因为吸入治疗剂量后的药物血浆浓度很低(约200pg/ml或更低),检测血浆中的药物有技术上的困难。常规使用沙美特罗后,可在体循环中监测到羟萘甲酸,其稳态浓度达到约100ng/ml。这样的浓度比毒性研究时观察到的稳态水平要低1000倍以上。在长期(12个月以上)常规用药的气道阻塞的患者中,未见到有害作用。吸收:因为治疗剂量很小,在吸入推荐剂量(每天2次的沙美特罗吸入干粉50mg)的沙美特罗后,其系统水平很低或不能测定。7位哮喘患者每天2次给予50mg沙美特罗吸入干粉长期治疗后,血浆中的沙美特罗从5到45分钟可被测出,血浆浓度很低,平均峰浓度是20分钟达167 pg/mL,重复给药时,并无畜积。分布:在体外,沙美特罗与血浆蛋白质的结合率平均为96%,每毫升血浆沙美特罗浓度范围从8到7722 ng,远高于给予沙美特罗治疗剂量后所达到的浓度。代谢:沙美特罗主要通过羟基化代谢,随后主要经粪便排除。在尿或粪便中,未发现明显数量的原形沙美特罗。排出:2个健康成年受试者经口接受放射标记的沙美特罗1mg ,7天内分别约有25% 和60%放射标记的沙美特罗通过尿或粪便排出。终末清除半衰期约是5.5 小时。 昔奈酸盐无明显的药理活性。其有高度的蛋白结合率(]99%)和长达11天的半衰期。特殊人群:肝损伤者:由于沙美特罗主要通过肝代谢,肝功能损害会导致血浆中沙美特罗蓄积,因此肝病患者应被严密监测。其他:没有对其他特殊人群使用沙美特罗进行正规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丙酸氟替卡松:分别从含有吸入给药后的药代动力学数据的研究中,或含有静脉给药后的药代动力学数据的研究中,或者通过比较这种研究中的药代动力学数据,对现有的每一种吸入装量的丙酸氟替卡松的绝对生物利用度进行了评价。在健康成人受试者中,评价了不同吸入装置的丙酸氟替卡松的绝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丙酸氟替卡松准纳器(Accuhaler/Diskus)为7.8%,丙酸氟替卡松碟式吸入器(Diskhaler)为9.0%,丙酸氟替卡松Evohaler吸入器为10.9%,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Evohaler吸入器为5.3%,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准纳器(Accuhaler/Diskus)为5.5%。曾观察到哮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吸入丙酸氟替卡松后系统暴露降低。吸收:丙酸氟替卡松局部作用于肺部,因此血浆水平不能预测其治疗作用。对标记的和未标记药物,使用口服剂量的研究显示,由于肠道和肝的不完全吸收和系统前代谢作用,丙酸氟替卡松的口服系统生物利用度可忽略不计([1%)。相反,输送到肺部的丙酸氟替卡松中,则大部分被全身吸收。丙酸氟替卡松由准纳器装置输送到健康志愿者,其系统生物利用度约为18%。成人哮喘患者(N = 11)每天两次使用准纳器给予500mg丙酸氟替卡松吸入干粉后,丙酸氟替卡松的稳态血浆峰浓度为从无法显示到266pg/mL。平均血浆浓度为110pg/mL。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每天两次使用准纳器吸入250mg丙酸氟替卡松治疗,其稳态血浆峰浓度平均为53pg/mL(范围为19.3 到159.3pg/mL)分布:静脉给药后,丙酸氟替卡松出现迅速的起始处置相(initial disposition phase),这与它的高脂溶性和组织结合率相一致。其分布容量为4.2 L/kg。丙酸氟替卡松与人血浆蛋白平均结合率为91%,与红细胞的结合是微弱的,可逆的,与人皮质激素传递蛋白无明显结合。代谢:丙酸氟替卡松的总体清除率高(平均为1093 mL/min),肾清除率所占比例低于总体清除率的0.02%。人体中发现的唯一循环代谢物是通过细胞色素酶P450 3A4途径形成的,丙酸氟替卡松的17βu2011羧酸衍生物。与体外,与母药相比,此代谢物对人肺细胞液中的皮质激素受体亲和力较低(约1/2000),在动物实验中,药理学活性可忽略不计。对使用经培养的人肝肿瘤细胞的体外实验中所发现的其他代谢物,在人体内则未发现。排除:静脉给药后,丙酸氟替卡松有多指数动力参数,其终末清除半衰期约为7.8小时。放射标记的口服剂量中,低于5%以代谢物形式经尿液排泄,而剩下部分经粪便以代谢物和母药形式排泄。特殊人群:肝损伤:由于丙酸氟替卡松主要通过肝脏代谢清除,所以肝功能损伤会引起丙酸氟替卡松在血浆中聚积。因此肝病患者服用本品时需严密监视。性别:9位女性和16位男性哮喘患者每天2次使用准纳器给予500mg丙酸氟替卡松吸入干粉,以及14位女性和43位男性COPD患者每天2次使用250或500mg,获取了全面的药代动力学情况。未观察到丙酸氟替卡松的药代动力学有总体差异。年龄:57位COPD患者(年龄从40到82岁)每天2次使用250或500mg丙酸氟替卡松,未观察到年龄和系统暴露量间的关联。其他:没有对其他特殊人群进行正规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相互作用:丙酸氟替卡松是细胞色素酶P450 3A4的底物。根据一项18名健康受试者参加的,多剂量,交叉药物相互作用研究,不推荐丙酸氟替卡松和强效细胞色素酶P450 3A4抑制剂,利托那韦合并使用。丙酸氟替卡松水溶性鼻喷雾剂(每天200mg)与利托那韦(100mg,每天2次)合并使用7天,在大多数受试者中,未检测到单用丙酸氟替卡松水溶性鼻喷雾剂后的血浆浓度([10 pg/mL),而可监测到峰浓度值Cmax(平均为11.9 pg/mL [范围, 10.8 to 14.1 pg/mL] 和 AUC(0-t) 平均为 8.43 pg·hr/mL [范围, 4.2 to 18.8 pgu2022hr/mL])。在合并使用利托那韦和丙酸氟替卡松水溶性鼻喷雾剂后,丙酸氟替卡松的Cmax and AUC(0-t)分别增加到318 pg/mL (范围, 110 to 648 pg/mL) 及 3102.6 pgu2022hr/mL (范围, 1207.1至5662.0 pgu2022hr/mL)。丙酸氟替卡松血浆暴露量明显增加导致AUC下的血浆皮质醇面积明显增加(86%)。应慎用其他强效细胞色素酶P450 3A4抑制剂和丙酸氟替卡松联合使用。在一项药物相互作用研究中,合并使用经口吸入丙酸氟替卡松(1000mg)和酮康唑 (200 mg 一天一次)会导致丙酸氟替卡松血浆暴露量增加和血浆皮质醇的AUC减少,但对皮质醇尿排泄物没有作用。在另一项多次给药的药物相互研究中,联合使用经口吸入丙酸氟替卡松(500mg,一天2次)和红霉素(333mg,一天3次)不会影响丙酸氟替卡松的药代动力学。

注射用促皮质素的药代动力学

肌内注射后于4小时达作用高峰,8~12小时作用消失。静脉注射后作用迅速,于数分钟内即开始。促皮质素血浆中的T1/2约15分钟。静脉滴注促皮质素20~25单位维持8小时,可达到肾上腺皮质的最大兴奋。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的药代动力学

(1)据文献报道,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后,6-12小时血药浓度达到高峰,绝对生物利用度约为64-80%,表观分布容积约为21L/kg,终末消除半衰期约为35-50小时。每日一次,连续给药7-8天后血药浓度达稳态,苯磺酸氨氯地平通过肝脏广泛代谢为无活性的代谢物,以10%的原形药和60%的代谢物由尿液排出,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97.5%。(2)另据文献报道,18位健康志愿者一次口服20mg消旋氨氯地平,具有药理活性的左旋氨氯地平与无活性的右旋氯氯地平的平均血药峰浓度之比为47:53,平均AUC之比为41:49。平均终末消除半衰期左旋氨氯地平为49.6小时,右旋氨氯地平为34.9小时,氨氯地平终末消除半衰期明显地与左旋氨氯地平半衰期相关。

地奥司明片的药代动力学

在人体试验中,口服以[sup]14[/sup]C标记的含有地奥司明制剂后;--主要是通过粪便排泄,平均有14%随尿排泄。--半衰期是11小时--药物代谢广泛,在尿中存在的各种酚酸证实了这一点。

布拉氏酵母菌散剂的药代动力学

布拉氏酵母菌在胃肠道不被吸收。根据不同给药剂量,布拉氏酵母菌在粪便中的半衰期为3~9小时,3~5天后粪便中布拉氏酵母菌达到稳态浓度。治疗结束后粪便中的活布拉氏酵母菌数迅速降低,治疗结束5天后无法检测到布拉氏酵母菌。

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的药代动力学

左氧氟沙星口服后吸收完全,单剂量口服0.2g后,血药峰浓度(Cmax)约为1.6mg/L,达峰时间(tmax)约为1小时。血浆消除半衰期(t1/2β)约为6小时。蛋白结合率约为30%~40%。左氧氟沙星吸收后广泛分布至各组织、体液,在扁桃体、前列腺组织、痰液、泪液、妇女生殖道组织、皮肤和唾液等组织和体液中的浓度与血药浓度之比约在1.1~2.1之间。左氧氟沙星主要以原形自肾排泄,在体内代谢甚少。口服48小时内尿中排出量约为给药量的80%~90%。左氧氟沙星以原形自粪便中排出少量,给药后72小时内累积排出量少于给药量的4%。

舒洛地特软胶囊的药代动力学

舒洛地特的药代动力学资料是通过测量用放射性标记的产品的浓度而获得的。同时由于这些方法在生物制品上的局限,也通过其药理学作用进行计算(药代学效果)。口服舒洛地特的血浓度资料显示,它是在初次吸收,血管组织摄取和缓慢地二次释放间的动态平衡,所以比较复杂。观察到的主要特性为 :迅速吸收,在第2小时达到血药浓度峰值 ;非常大的表观分布容积,这同动物试验的观察结果相一致,即血管组织(尤其是内皮组织)的较大的特异性的分布;然后是在最初的绝对最大峰值后出现的相对最高和最低血浆水平,这可能是从血管组织中的二次释放的结果。舒洛地特主要通过肝脏代谢,通过肾脏排泄。在给药后96小时内,被标记的药物的55%的放射活性在尿中检出。48小时内粪便中检出的放射活性为23%。48小时后没有标记物在粪便中检出。

注射用萘普生钠的药代动力学

文献报告,本品静脉注射后15分钟血浆浓度达到峰值,半衰期(t1/2)为12-14小时。在体内达到治疗浓度时,有99%萘普生与血浆蛋白结合,95%的本品以萘普生或代谢物6-氧-去甲基萘普生以及它们的结合物从尿中排出。可穿过胎盘,并从乳汁排出。不影响各种酶的代谢,在体内无积蓄作用。

萘普生钠注射液的药代动力学

静脉注射后15分钟血浆浓度达到峰值,半衰期(t1/2)为12~14小时。在体内达到治疗浓度时,有99%萘普生与血浆蛋白结合,95%的本品以萘普生或代谢物6-氧-去甲基萘普生以及它们的结合物从尿中排出。可穿过胎盘,并从乳汁排出。不影响各种酶的代谢,在体内无积蓄作用。

印度保法止的药代动力学

据57版PDR文献资料:吸收:印度保法止(5mg)单剂口服,生物利用度为63%(34~108%),其生物利用度不受食物影响。血药浓度于服药后1~2小时达峰值,Cmax为37ng/mL(范围为27~49ng/mL)。分布:平均稳态分布容积为76L(范围44~96L),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90%。多剂量口服后有少量缓慢蓄积。连续服用印度保法止(5mg/d)17天,45~60岁年龄组受试者多剂口服后血浆浓度比单剂口服后血浆浓度高出47%,在70岁以上年龄组受试者其血药浓度比单剂口服时高出54%;平均谷浓度在两年龄组分别为6.2 ng/ml 和8.1 ng/ml。另一项研究表明,年龄平均65岁的服用印度保法止(5mg/d)一年以上的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平均谷浓度为9.4ng/ml非那雄胺可通过血脑屏障。在健康受试者使用印度保法止6~24周精液中检出的浓度0~10.54 ng/ml。代谢:印度保法止(非那雄胺)主要在肝脏通过细胞色素P450酶3A4代谢,其两个主要代谢产物,在印度保法止对5α-还原酶的抑制活性中仅起很少部分作用。排泄:印度保法止血浆清除率为165ml/min,血浆平均消除半衰期为6小时(范围3~16小时),男性单剂量口服组给予 14C-印度保法止后,给药剂量的39%从尿液中以代谢产物的形式排泄,总量的57%从粪便中排泄。70岁以上老人非那雄胺的终未半衰期为8小时(6~15小时)。特殊人群药代动力学:18岁以下青年或儿童:未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性别:没有可利用的女性药代动力学资料。老年人:尽管清除率减低,但无实际临床意义,老年人用药无需进行剂量调整。种族:未进行种族人群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肾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者无需进行剂量调整。伴有慢性肾功能障碍(肌酐清除率在9-55ml/min范围内)的病人,单剂量给予14C-印度保法止后的AUC、Cmax以及t1/2与健康志愿者没有差别,部分正常时由肾脏排泄的代谢产物从粪便中排泄。因此出现代谢产物粪便排泄增加,而相应地尿液排泄减少。肝功能不全:未进行肝功能不全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但印度保法止主要经肝脏代谢,肝功能不全者慎用。

苹果酸舒尼替尼胶囊的药代动力学

尚缺乏中国人群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数据,以下均为来自国外的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数据。已在135 例健康志愿者和266 例实体瘤患者中评价了舒尼替尼和苹果酸舒尼替尼的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一般在口服给药后6-1 2小时(Tmax)舒尼替尼达到最大血浆浓度(Cmax)。进食对舒尼替尼生物利用度无影响。与食物同服或不同服均可。体外实验表明舒尼替尼及其主要活性代谢物的人血浆蛋白结合率分别为95% 和90% ,在100-4000ng/mL 范围内无浓度依赖。舒尼替尼的表观分布容积 (Vd/F)为 2230L. 在25-100mg 的剂量范围内, 血浆药时曲线下面积 (AUC)和最大血浆浓度(Cmax)随剂量成比例增加。舒尼替尼主要由细胞色素P450 CYP3A4 代谢,产生的主要活性代谢物被CYP3A4 进一步代谢。其主要活性代谢物占总暴露量的23-37%。主要通过粪便排泄。在一项[14C] 标记的舒尼替尼质量平衡的人体试验中,剂量的61% 是通过粪便排出,而肾脏排泄的药物和代谢物约占剂量的16% 。舒尼替尼和主要活性代谢物在血浆、尿和粪便中发现的主要药物相关成分,分别代表了合并标本中的91.5% 、86.4 % 和73.8% 的放射活性。尿和粪便中能检测到次要代谢物,但在血浆中一般未能发现。总口服清除率(CL/F)为34-62 升/小时,患者间的变异系数为40% 。健康志愿者口服单剂量舒尼替尼后,舒尼替尼和主要活性代谢物的终末半衰期分别为40-60 小时和80-110 小时。每日重复给药后,舒尼替尼蓄积3-4 倍,而其主要代谢物蓄积7-10 倍,在10-14 天内舒尼替尼和主要活性代谢物达稳态浓度。第14 天血浆舒尼替尼和主要活性代谢物的总浓度为62.9-101 ng/mL。每日重复给药或按治疗方案重复周期给药,未发现舒尼替尼和主要活性代谢物的药代动力学有明显的变化。受试的健康志愿者和实体瘤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相似,包括胃肠道间质瘤(GIST)和晚期/转移性肾细胞癌(MRCC)患者。特殊群体群体药代动力学分析的人口学数据表明年龄、体重、肌酐清除率、人种、性别或ECOG 体力状态评分对舒尼替尼或其活性代谢物的药代动力学没有临床相关性影响。未进行舒尼替尼在儿童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评价。肝功能不全Child-Pugh A级或Child-Pugh B级肝功能损害的患者接受舒尼替尼治疗无需调整初始剂量。舒尼替尼及其主要代谢产物主要由肝脏代谢。与肝功能正常的受试者相比,单剂舒尼替尼在轻度 (Child-Pugh A 级)或中度(Child-Pugh B 级)肝功能损害的受试者中系统暴露量是相似的。未在重度(Child-Pugh C 级)肝功能损害患者进行研究。在癌症患者中进行的临床研究排除了ALT或AST>2.5xULN,或因肝转移ALT或AST>5.0xULN的患者。肾功能不全与肾功能正常(CLcr>80ml/分钟)的受试者相比,单剂舒尼替尼在重度肾功能损害(CLcr<30ml/分钟)的受试者中系统暴露量是相似的。轻度、中度及重度肾功能损害的患者接受舒尼替尼治疗无需调整初始剂量。后续剂量调整应基于患者安全性及耐受性[见剂量调整]。血液透析的末期肾病患者(ESRD)无需调整初始剂量。舒尼替尼在血液透析的末期肾病患者中暴露量比肾功能正常的患者低47%。因此,后续剂量可能需根据患者的安全性和耐受性逐步比初始剂量增加一倍。种族PK 研究 RTKC-0511-009 在新加坡进行,受试者为14 例亚裔(包括11 例中国人)和13 例西方人的健康男性志愿者。舒尼替尼单独或者联合酮康唑给药后,亚洲人平均的舒尼替尼和其主要代谢产物的暴露(Cmax、AUC0-last和AUC0-∞)高于西方人,但是酮康唑对两组PK 参数的影响程度相似,提示亚洲人和西方人代谢相似。药物暴露较高与体重有关,对体重标准化后的CLPO数值进行比较的结果表明,在同一治疗期间,两个种族之间平均CLPO数值没有显著性差异(舒尼替尼单药治疗,P=0.091;联合酮康唑治疗P=0.353)。

鹅去氧胆酸的药代动力学

临床用的CDCA是高化学纯的含有不同结晶形态的未结合型胆酸。它在肠道很快溶解,无论空腹或与食物同服,500~750mg的常用量几乎完全吸收。少部分与血浆蛋白相结合,外周血中游离型保持低水平。部分经胆道排入肠腔而被重吸收,形成肠肝循环。肝脏能有效地摄取并清除,首过效应为62%。在肝内CDCA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分泌于胆汁中,结合型的CDCA可重吸收,也更易被肝脏清除。在肠道内结合型可以再游离,进到新摄入的胆汁酸池中,未被吸收的药物由粪便排出或转变为熊去氧胆酸(UDCA),但大部分经大肠菌丛进行7α-脱羟分解后变成石胆酸(Lithocholic acid,LCA),LCA是口服CDCA后的主要代谢产物,正常人体约有1/5经回肠末端和结肠吸收,剩下的形成胆盐由粪便排泄。LCA主要在肝和肾脏内硫酸盐化,使对肝脏的毒性降低。LCA的硫酸盐在肠内很少吸收,随粪便排出,故硫酸盐化可防止肝肠循环中LCA的积蓄。【通用名】 鹅去氧胆酸胶囊【英文名】 CHENODEOXYCHOLIC ACID CAPSULE【拼音名】 E QU YANG DAN SUAN JIAO NANG【药品类别】 肝胆病用药【性状】 本品为硬胶囊剂,内容物为白色或淡黄色结晶性粉末,有异臭。【药代动力学】 临床用的CDCA是高化学纯的含有不同结晶形态的未结合型胆酸。它在肠道很快溶解,无论空腹或与食物同服,500~750mg的常用量几乎完全吸收。少部分与血浆蛋白相结合,外周血中游离型保持低水平。部分经胆道排入肠腔而被重吸收,形成肠肝循环。肝脏能有效地摄取并清除,首过效应为62%。在肝内CDCA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分泌于胆汁中,结合型的CDCA可重吸收,也更易被肝脏清除。在肠道内结合型可以再游离,进到新摄入的胆汁酸池中,未被吸收的药物由粪便排出或转变为熊去氧胆酸(UDCA),但大部分经大肠菌丛进行7α-脱羟分解后变成石胆酸(Lithocholic acid,LCA),LCA是口服CDCA后的主要代谢产物,正常人体约有1/5经回肠末端和结肠吸收,剩下的形成胆盐由粪便排泄。LCA主要在肝和肾脏内硫酸盐化,使对肝脏的毒性降低。LCA的硫酸盐在肠内很少吸收,随粪便排出,故硫酸盐化可防止肝肠循环中LCA的积蓄。【适应症】用于胆固醇性胆结石症,对胆色素性结石和混合性结石也有一定疗效。【用法用量】 口服,根据病情调整,一般为按体重每日12~15mg/kg,分早晚两次,与进餐或牛同服;肥胖者应稍增量,可达每日18~20mg/kg,疗程6~24个月。不良反应 1. 最常见的副作用为腹泻(30%~50%),表现为下腹痉挛痛,随之出现水样便,与剂量有关,减量后即消失,大多数病人如逐渐增加剂量是可以耐受的。 2. 少数病人(30%)可有短暂可逆的AST(SGOT)升高。 3. 部分病人可出现皮肤瘙痒、头晕、恶心、腹胀。【禁忌症】 孕妇、肠炎、肝病患者忌用。【注意事项】1. 胆囊无功能时慎用本品。2. 本品作溶石治疗需要一定时期,故应在胆石症静止期使用,而不宜用于经常有胆道炎或近期发生过并发症如胰腺炎或胆囊炎者。3. 有慢性肝病、肝肾功能不正常、消化性溃疡、炎性肠道疾病、未控制的高血压、冠状动脉硬化症、病理性肥胖,以及近期用过肝脏毒性药物等,均不宜应用本品。4. 本品服用期较长,一般需半年甚至一年以上,才能起到溶解胆石的作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有研究表明本品对罗猴的胎仔有潜在肝脏毒性,故孕妇应避免应用,且妊娠可增加胆汁饱和度和成石性,会影响疗效。【药物相互作用】1. 避孕药可增加胆汁饱和度,用本品治疗时应尽量采取其它节育措施以免影响疗效。2. 考来烯胺(Cholestyramine,消胆胺)、考来替泊(Colestipol,降胆宁)和含铝制酸剂都能与CDCA结合,减少其吸收,不宜同用。【药物过量】若服用过量,立即以不少于1升的考来烯胺或活性炭(每100ml水中2g)洗胃,再口服氢氧化铝悬液50ml。【贮藏】 遮光,密闭,放干燥阴凉处保存。【包装】 250mg×12粒【有效期】 2年药品中文名称 : 鹅去氧胆酸胶囊药品英文名称 : Chenodeoxycholic Acid Capsule药品所属类别 : 利胆药【主要成份】鹅去氧胆酸。其化学名称为:3a,7a-二羟基-5b-胆烷酸。【性状】内容为白色或淡黄色结晶性粉末,有异臭。【药理毒理】鹅去氧胆酸(CDCA)主要作用是降低胆汁内胆固醇的饱和度,绝大多数患者服用CDCA后(当CDCA占胆汁中胆盐的70%时),脂类恢复微胶粒状态,胆固醇就处于不饱和状态,从而使结石中的胆固醇溶解、脱落。大剂量的CDCA(每日10~15mg/kg)可以抑制胆固醇的合成,并增加胆石症患者胆汁的分泌,但其中的胆盐和磷脂分泌量维持不变。剂量较大时,腹泻发生率高,对肝脏有一定毒性。【药代动力学】临床用的CDCA是高化学纯的含有不同结晶形态的未结合型胆酸。它在肠道很快溶解,无论空腹或与食物同服,500~750mg的常用量几乎完全吸收。少部分与血浆蛋白相结合,外周血中游离型保持低水平。部分经胆道排入肠腔而被重吸收,形成肠肝循环。肝脏能有效地摄取并清除,首过效应为62%。在肝内CDCA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分泌于胆汁中,结合型的CDCA可重吸收,也更易被肝脏清除。在肠道内结合型可以再游离,进到新摄入的胆汁酸池中,未被吸收的药物由粪便排出或转变为熊去氧胆酸(UDCA),但大部分经大肠菌丛进行7a-脱羟分解后变成石胆酸(Lithocholic acid,LCA),LCA是口服CDCA后的主要代谢产物,正常人体约有1/5经回肠末端和结肠吸收,剩下的形成胆盐由粪便排泄。LCA主要在肝和肾脏内硫酸盐化,使对肝脏的毒性降低。LCA的硫酸盐在肠内很少吸收,随粪便排出,故硫酸盐化可防止肝肠循环中LCA的积蓄。【适应症】用于胆固醇性胆结石症,对胆色素性结石和混合性结石也有一定疗效。【用法用量】口服,根据病情调整,一般为按体重每日12~15mg/kg,肥胖者应稍增量,可达每日18~20mg/kg。分早晚两次,与进餐或牛奶同服。疗程6个月以上。【不良反应】(1)最常见的副作用为腹泻(30%~50%),表现为下腹痉挛痛,随之出现水样便,与剂量有关,减量后即消失,大多数病人如逐渐增加剂量是可以耐受的。(2)少数病人(30%)可有短暂可逆的AST(SGOT)升高。(3)部分病人可出现皮肤瘙痒、头晕、恶心、腹胀。【禁忌】胆道完全梗阻者和严重肝功能减退者禁用。【注意事项】(1)胆囊无功能时慎用本品。(2)胆固醇结石者在治疗中出现反复胆绞痛发作症状改善甚至加重,或出现明显结石钙化时,则宜中止治疗,并行外科手术治疗。(3)本品服用期较长,一般需半年甚至一年以上,才能起到溶解胆石的作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有研究表明本品对罗猴的胎仔有潜在肝脏毒性,故孕妇应避免应用,且妊娠可增加胆汁饱和度和成石性,会影响疗效。

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的药代动力学

静脉注射本品在人体的药代动力学属于双指数型,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迅速分布到各组织,另一个阶段是消除阶段,其半衰期大约为90分钟。口服后本品大约一半以原型从尿液排泄。肌肉注射后本品几乎完全吸收(96%);45分钟后腺苷蛋氨酸的血浆值达到最高水平。本品只有极少量与血浆蛋白结合。口服本品在肠道吸收,并使腺苷蛋氨酸的血浆浓度明显提高。用同位素方法进行动物实验表明,口服本品后促使肝脏甲基水平升高。此外还证实,口服本品通过内源性代谢途径(转甲基发应,转硫基反应,脱羧基发应等)被机体利用。

乳酸环丙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的药代动力学

吸收静脉给药时,在输注结束时刻环丙沙星平均血清药物浓度达到最大值。静脉给药时,在最大剂量400mg以下,环丙沙星药代动力学呈线性。 比较每日2次和每日3次静脉给药,药代动力学参数未显示环丙沙星及其代谢产物药物蓄积的证据。环丙沙星每12小时1次静脉输注200mg(60分钟)和口服250mg产生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等值,具有生物等效性。环丙沙星每12小时1次静脉输注400mg(60分钟)时的最大血药浓度(Cmax)与口服750mg时的结果相似。环丙沙星每8小时1次静脉输注400mg(60分钟)时的AUC与每12小时1次口服750mg时的AUC等值。分布环丙沙星血浆蛋白结合率低(20~30%),主要以非离子化形式存在于血浆中。环丙沙星可以自由地扩散到血管外间隙。达2~3L/kg的比较大的分布容积显示,渗透到组织中的环丙沙星浓度明显地超过相应的血清水平。代谢报道过的环丙沙星的代谢物有4种,浓度都较低。这些代谢物分别是脱乙烯环丙沙星(M1)、硫代环丙沙星(M2)、氧代环丙沙星(M3)和甲酰基环丙沙星(M4)。M1、M2和M3也都具有抗菌活性,但效力等于或次子萘啶酸。M4的浓度最低,其抗菌活性与诺氟沙星等值。排除环丙沙星主要以原形药物形式从肾脏排泄,也有少量药物从非肾脏途径排泄。 环丙沙星肾脏清除率在0.18~0.3L/h/kg之间,总身体清除率为0.48~0.60L/h/kg。环丙沙星的排除有肾小球过滤和肾小管分泌。环丙沙星非肾脏清除主要是通过主动经肠分泌和代谢实现的。给药剂量的1%经由胆道排泄。胆汁中的环丙沙星浓度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