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绿体的功能
叶绿体的功能是进行光合作用。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叶绿体里进行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其制造的有机物中。绿色植物是主要的能量转换者是因为它们均含有叶绿体这一完成能量转换的细胞器,它能利用光能同化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藏能量的有机物,同时产生氧。 叶绿体介绍 外被 叶绿体的周围被有两层光滑的单位膜。两层膜间被一个电子密度低的较亮的空间隔开。这两层单位膜称为叶绿体膜(Chloro-plast membrane)或外被(outer envelope)。叶绿体膜内充满流动状态的基质(stroma),基质中有许多片层(lamella)结构。 类囊体 每个片层是由周围闭合的两层膜组成,呈扁囊状,称为类囊体。 类囊体内是水溶液。小类囊体互相堆叠在一起形成基粒,这样的类囊体称为基粒类囊体。组成基粒的片层称为基粒片层。大的类囊体横贯在基质中,贯穿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粒之间。这样的片层称为基质片层,这样的类囊体称基质类囊体。 基质 是内膜与类囊体之间的空间的液体,主要成分包括碳同化相关的酶类,如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占基质可溶性蛋白质总量的60%。此外,还有叶绿体DNA、蛋白质合成体系、某些颗粒成分,如各类RNA、核糖体等蛋白质。
叶绿体的化学组成是什么?
叶绿体(chloroplast):植物体中含有叶绿素等用来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在高等植物中叶绿体象双凸或平凸透镜,长径5~10um,短径2~4um,厚2~3um。高等植物的叶肉细胞一般含50~200个叶绿体,可占细胞质的40%,叶绿体的数目因物种细胞类型,生态环境,生理状态而有所不同。 在藻类中叶绿体形状多样,有网状、带状、裂片状和星形等等,而且体积巨大,可达100um。 叶绿体由叶绿体外被(chloroplast envelope)、类囊体(thylakoid)和基质(stroma)3部分组成,叶绿体含有3种不同的膜:外膜、内膜、类囊体膜和3种彼此分开的腔:膜间隙、基质和类囊体腔(一)外被 叶绿体外被由双层膜组成,膜间为10~20nm的膜间隙。外膜的渗透性大,如核苷、无机磷、蔗糖等许多细胞质中的营养分子可自由进入膜间隙。 内膜对通过物质的选择性很强,CO2、O2、Pi、H2O、磷酸甘油酸、丙糖磷酸,双羧酸和双羧酸氨基酸可以透过内膜,ADP、ATP已糖磷酸,葡萄糖及果糖等透过内膜较慢。蔗糖、C5糖双磷酸酯,C糖磷酸酯,NADP+及焦磷酸不能透过内膜,需要特殊的转运体(translator)才能通过内膜。(二)类囊体 是单层膜围成的扁平小囊,沿叶绿体的长轴平行排列。膜上含有光合色素和电子传递链组分,又称光合膜。 许多类囊体象圆盘一样叠在一起,称为基粒,组成基粒的类囊体,叫做基粒类囊体,构成内膜系统的基粒片层(grana lamella)。基粒直径约0.25~0.8μm,由10~100个类囊体组成。每个叶绿体中约有40~60个基粒。 贯穿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基粒之间的没有发生垛叠的类囊体称为基质类囊体,它们形成了内膜系统的基质片层(stroma lamella)。 由于相邻基粒经网管状或扁平状基质类囊体相联结,全部类囊体实质上是一个相互贯通的封闭系统。类囊体做为单独一个封闭膜囊的原始概念已失去原来的意义,它所表示的仅仅是叶绿体切面的平面形态。 类囊体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类(60:40),脂类中的脂肪酸主要是不饱和脂肪酸(约87%),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光能向化学能的转化是在类囊体上进行的,因此类囊体膜亦称光合膜,类囊体膜的内在蛋白主要有细胞色素b6/f复合体、质体醌(PQ)、质体蓝素(PC)、铁氧化还原蛋白、黄素蛋白、光系统Ⅰ、光系统Ⅱ复合物等。(三)基质 是内膜与类囊体之间的空间,主要成分包括: 碳同化相关的酶类:如RuBP羧化酶占基质可溶性蛋白总量的60%。 叶绿体DNA、蛋白质合成体系:如,ctDNA、各类RNA、核糖体等。 一些颗粒成分:如淀粉粒、质体小球和植物铁蛋白等。
叶绿体和叶绿素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叶绿体是绿色植物细胞内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构,是一种质体。质体有圆形、卵圆形或盘形3种形态。叶绿体含有叶绿素a、b而呈绿色,容易区别於另类两类质体——无色的白色体和黄色到红色的有色体。叶绿素a、b的功能是吸收光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叶绿体扁球状,厚约2.5微米,直径约5微米。具双层膜,内有间质,间质中含呈溶解状态的酶和片层。片层由闭合的中空盘状的类囊体垛堆而成,类囊体是形成高能化合物三磷酸腺苷(ATP)所必需。类与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有关的最重要的色素。光合作用是通过合成一些有机化合物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过程。叶绿素实际上见於所有能营光合作用的生物体,包括绿色植物、原核的蓝绿藻(蓝菌)和真核的藻类。叶绿素从光中吸收能量,然后能量被用来将二氧化碳转变为碳水化合物。
叶绿体中只有叶绿素吗 ?
当然不是,还有类胡萝卜素.叶绿体中含有色素,色素包括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 类胡萝卜素包括: 胡萝卜素和叶黄素. 叶绿素包括: 叶绿素a 叶绿素b
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叶绿体是绿色植物细胞内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构,是一种质体。质体有圆形、卵圆形或盘形3种形态。叶绿体含有叶绿素a、b而呈绿色,容易区别於另类两类质体——无色的白色体和黄色到红色的有色体。叶绿素a、b的功能是吸收光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叶绿体扁球状,厚约2.5微米,直径约5微米。具双层膜,内有间质,间质中含呈溶解状态的酶和片层。片层由闭合的中空盘状的类囊体垛堆而成,类囊体是形成高能化合物三磷酸腺苷(ATP)所必需。叶绿体大部分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内类囊体紧密堆积。主要含有叶绿素、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其中叶绿素的含量最多,遮蔽了其他色素,所有呈现绿色。主要功能是进行光合作用。叶绿体(chloroplast)存在于藻类和绿色植物中的色素体之一,光合作用的生化过程在其中进行。因为叶绿体除含黄色的胡萝卜素外,还含有大量的叶绿素,所以看上去是绿色的。褐藻和红藻的叶绿体除含叶绿素外还含有藻黄素和藻红蛋白,看上去是褐色或红色[有人分别称为褐色体(phacaplost)、红色体 rhodoplast。许多植物的叶绿体是直径5微米左右,厚2—3微米的凸透镜形状,但低等植物中则含有板状、网眼状、螺旋形、星形、杯形等非常大的叶绿体。叶肉细胞中含的叶绿体数通常是数十到数百个。已知有的一个细胞含有数千个以上叶绿体的例子,以及仅有一个叶绿体的例子。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它的平面相多数为0.5微米大小的浓绿色粒状结构(基粒)。基粒的清晰程度和数量随植物和组织的种类及叶绿体的发育时期而不同,反映着内膜系统的分化程度。包着叶绿体的包膜由内外两层膜组成,对各种各样的离子以及种种物质具有选择透过性。在叶绿体内部有基质、富含脂质和质体醌的质体颗粒,以及结构精细的内膜系统(片层构造,内囊体)。在基质中水占叶绿体重量的60%—80%,这里有各种各样的离子、低分子有机化合物、酶、蛋白质、核糖体、RNA、DNA等。在绿藻、褐藻,红藻、接合藻、硅藻等许多藻类的叶绿体中存在着淀粉核。构成内膜系统微细结构基础的是内囊体。在具有基粒的叶绿体中重叠起内囊体或复杂地折叠起来,分化成所谓的基粒堆(grana stack)和与之相联系的膜系统[基粒间片层(intergrana lamellae)。各种光合色素和光合成电子传递成分、磷酸化偶联因子等存在于内囊体中,色素被光能激发、电子传递、直到ATP合成都在内囊体上及其表面附近进行。利用由此生成的NADPH和ATP在基质中进行二氧化碳固定。 几乎可以说一切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能(光能)。绿色植物是主要的能量转换者是因为它们均含有叶绿体(Chloroplast)这一完成能量转换的细胞器,它能利用光能同化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藏能量的有机物,同时产生氧。所以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有机体生存、繁殖和发展的根本源泉。 古生物学家推断,叶绿体可能起源于古代蓝藻。某些古代真核生物靠吞噬其他生物维生,它们吞下的某些蓝藻没有被消化,反而依靠吞噬者的生活废物制造营养物质。在长期共生过程中,古代蓝藻形成叶绿体,植物也由此产生。 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叶绿体一般是绿色的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可以用高倍光学显微镜观察它的形态和分布。[编辑本段]一、形态与结构 在高等植物中叶绿体象双凸或平凸透镜,长径5~10um,短径2~4um,厚2~3um。高等植物的叶肉细胞一般含50~200个叶绿体,可占细胞质的40%,叶绿体的数目因物种细胞类型,生态环境,生理状态而有所不同。叶绿体结构在藻类中叶绿体形状多样,有网状、带状、裂片状和星形等等,而且体积巨大,可达100um。 叶绿体由叶绿体外被(chloroplast envelope)、类囊体(thylakoid)和基质(stroma)3部分组成,叶绿体含有3种不同的膜:外膜、内膜、类囊体膜和3种彼此分开的腔:膜间隙、基质和类囊体腔。 (一)外被 叶绿体外被由双层膜组成,膜间为10~20nm的膜间隙。外膜的渗透性大,如核苷、无机磷、蔗糖等许多细胞质中的营养分子可自由进入膜间隙。 内膜对通过物质的选择性很强,CO2、O2、Pi、H2O、磷酸甘油酸、丙糖磷酸,双羧酸和双羧酸氨基酸可以透过内膜,ADP、ATP已糖磷酸,葡萄糖及果糖等透过内膜较慢。蔗糖、C5糖双磷酸酯,C糖磷酸酯,NADP+及焦磷酸不能透过内膜,需要特殊的转运体(translator)才能通过内膜。 (二)类囊体 是单层膜围成的扁平小囊,沿叶绿体的长轴平行排列。膜上含有光合色素和电子传递链组分,又称光合膜。 许多类囊体象圆盘一样叠在一起,称为基粒,组成基粒的类囊体,叫做基粒类囊体,构成内膜系统的基粒片层(grana lamella)。基粒直径约0.25~0.8μm,由10~100个类囊体组成。每个叶绿体中约有40~60个基粒。 贯穿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基粒之间的没有发生垛叠的类囊体称为基质类囊体,它们形成了内膜系统的基质片层(stroma lamella)。 由于相邻基粒经网管状或扁平状基质类囊体相联结,全部类囊体实质上是一个相互贯通的封闭系统。类囊体做为单独一个封闭膜囊的原始概念已失去原来的意义,它所表示的仅仅是叶绿体切面的平面形态。 类囊体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类(60:40),脂类中的脂肪酸主要是不饱和脂肪酸(约87%),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光能向化学能的转化是在类囊体上进行的,因此类囊体膜亦称光合膜,类囊体膜的内在蛋白主要有细胞色素b6/f复合体、质体醌(PQ)、质体蓝素(PC)、铁氧化还原蛋白、黄素蛋白、光系统Ⅰ、光系统Ⅱ复合物等。 (三)基质 是内膜与类囊体之间的空间,主要成分包括: 碳同化相关的酶类:如RuBP羧化酶占基质可溶性蛋白总量的60%。 叶绿体DNA、蛋白质合成体系:如,ctDNA、各类RNA、核糖体等。 一些颗粒成分:如淀粉粒、质体小球和植物铁蛋白等。[编辑本段]二、光合作用机理光合作用图示光合作用的是能量及物质的转化过程。首先光能转化成电能,经电子传递产生ATP和NADPH形式的不稳定化学能,最终转化成稳定的化学能储存在糖类化合物中。分为光反应(light reaction)和暗反应(dark reaction),前者需要光,涉及水的光解和光合磷酸化,后者不需要光,涉及CO2的固定。分为C3和C4两类。 (一)光合色素和电子传递链组分 1.光合色素 类囊体中含两类色素:叶绿素和橙黄色的类胡萝卜素,通常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比例约为3:1,chla与chlb也约为3:l,全部叶绿素和几乎所有的类胡萝卜素都包埋在类囊体膜中,与蛋白质以非共价键结合,一条肽链上可以结合若干色素分子,各色素分子间的距离和取向固定,有利于能量传递。 2.集光复合体(light harvesting complex) 由大约200个叶绿素分子和一些肽链构成。大部分色素分子起捕获光能的作用,并将光能以诱导共振方式传递到反应中心色素。因此这些色素被称为天线色素。叶绿体中全部叶绿素b和大部分叶绿素a都是天线色素。另外类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分子也起捕获光能的作用,叫做辅助色素。 3.光系统Ⅱ(PSⅡ) 吸收高峰为波长680nm处,又称P680。至少包括12条多肽链。位于基粒于基质非接触区域的类囊体膜上。包括一个集光复合体(light-hawesting comnplex Ⅱ,LHC Ⅱ)、一个反应中心和一个含锰原子的放氧的复合体(oxygen evolving complex)。D1和D2为两条核心肽链,结合中心色素P680、去镁叶绿素(pheophytin)及质体醌(plastoquinone)。 4.细胞色素b6/f复合体(cyt b6/f complex)叶绿体的色素分离可能以二聚体形成存在,每个单体含有四个不同的亚基。细胞色素b6(b563)、细胞色素f、铁硫蛋白、以及亚基Ⅳ(被认为是质体醌的结合蛋白)。 5.光系统Ⅰ(PSI) 能被波长700nm的光激发,又称P700。包含多条肽链,位于基粒与基质接触区和基质类囊体膜中。由集光复合体Ⅰ和作用中心构成。结合100个左右叶绿素分子、除了几个特殊的叶绿素为中心色素外外,其它叶绿素都是天线色素。三种电子载体分别为A0(一个chla分子)、A1(为维生素K1)及3个不同的4Fe-4S。 (二)光反应与电子传递 P680接受能量后,由基态变为激发态(P680*),然后将电子传递给去镁叶绿素(原初电子受体),P680*带正电荷,从原初电子供体Z(反应中心D1蛋白上的一个酪氨酸侧链)得到电子而还原;Z+再从放氧复合体上获取电子;氧化态的放氧复合体从水中获取电子,使水光解。 2H 2O→O2 + 4H+ + 4e- 在另一个方向上去镁叶绿素将电子传给D2上结合的QA,QA又迅速将电子传给D1上的QB,还原型的质体醌从光系统Ⅱ复合体上游离下来,另一个氧化态的质体醌占据其位置形成新的QB。质体醌将电子传给细胞色素b6/f复合体,同时将质子由基质转移到类囊体腔。电子接着传递给位于类囊体腔一侧的含铜蛋白质体蓝素(plastocyanin, PC)中的Cu2+,再将电子传递到光系统Ⅱ。 P700被光能激发后释放出来的高能电子沿着A0→ A1 →4Fe-4S的方向依次传递,由类囊体腔一侧传向类囊体基质一侧的铁氧还蛋白(ferredoxin,FD)。最后在铁氧还蛋白-NADP还原酶的作用下,将电子传给NADP+,形成NADPH。失去电子的P700从PC处获取电子而还原 以上电子呈Z形传递的过程称为非循环式光合磷酸化,当植物在缺乏NADP+时,电子在光系统内Ⅰ流动,只合成ATP,不产生NADPH,称为循环式光合磷酸化。 (三)光合磷酸化 一对电子从P680经P700传至NADP+,在类囊体腔中增加4个H+,2个来源于H2O光解,2个由PQ从基质转移而来,在基质外一个H+又被用于还原NADP+,所以类囊体腔内有较高的H+(pH≈5,基质pH≈8),形成质子动力势,H+经ATP合酶,渗入基质、推动ADP和Pi结合形成ATP。 ATP合酶,即CF1-F0偶联因子,结构类似于线粒体ATP合酶。CF1同样由5种亚基组成α3β3γδε的结构。CF0嵌在膜中,由4种亚基构成,是质子通过类囊体膜的通道。 (四)碳反应 现在国际通用名称为碳反应,而非暗反应。因为该反应在没有光的时候,会因为缺乏光反应产生的ATP而无法进行。 C3途径(C3 pathway):亦称卡尔文 (Calvin)循环。CO2受体为RuBP,最初产物为3-磷酸甘油酸(PGA)。 C4途径(C4 pathway) :亦称哈奇-斯莱克(Hatch-Slack)途径,CO2受体为PEP,最初产物为草酰乙酸(OAA)。 景天科酸代谢途径(Crassulacean acid metabolism pathway,CAM途径):夜间固定CO2产生有机酸,白天有机酸脱羧释放CO2,进行CO2固定。[编辑本段]三、叶绿体的半自主性 线粒体与叶绿体都是细胞内进行能量转换的场所,两者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①均由两层膜包被而成,且内外膜的性质、结构有显著的差异。②均为半自主性细胞器,具有自身的DNA和蛋白质合成体系。因此绿色植物的细胞内存在3个遗传系统。 叶绿体DNA由Ris和Plaut 1962最早发现于衣藻叶绿体。衣藻ctDNA呈环状,长40~60μm,基因组的大小因植物而异,一般约200Kb-2500Kb。数目的多少植物的发育阶段有关,如菠菜幼苗叶肉细胞中,每个细胞含有20个叶绿体,每个叶绿体含DNA分子200个,但到接近成熟的叶肉细胞中有叶绿体150个,每个叶绿体含30个DNA分子。 和线粒体一样,叶绿体只能合成自身需要的部分蛋白质,其余的是在细胞质激离的核糖体上合成的,必需运送到叶绿体,才能发挥叶绿体应有的功能。已知由ctDNA编码的RNA和多肽有:叶绿体核糖体中4种rRNA(20S、16S、4.5S及5S),20种(烟草)或31种(地钱)tRNA,约90多种多肽。 由于叶绿体在形态、结构、化学组成、遗传体系等方面与蓝细菌相似,人们推测叶绿体可能也起源于内共生的方式,是寄生在细胞内的蓝藻演化而来的。[编辑本段]四、叶绿体的增殖 在个体发育中叶绿体由原质体发育而来,原质体存在于根和芽的分生组织中,由双层被膜包围,含有DNA,一些小泡和淀粉颗粒的结构,但不含片层结构,小泡是由质体双层膜的内膜内折形成的。 在有光条件原质体的小泡数目增加并相互融合形成片层,多个片层平行排列成行,在某些区域增殖,形成基粒,变成绿色原质体发育成叶绿体。 在黑暗性长时,原质体小泡融合速度减慢,并转变为排列成网格的小管的三维晶格结构,称为原片层,这种质体称为黄色体。黄色体在有光的情况下原片层弥散形成类囊体,进一步发育出基粒,变为叶绿体。 叶绿体能靠分裂而增殖,这各分裂是靠中部缢缩而实现的,在发育7天的幼叶的基部2-2.5cm处很容易看到幼龄叶绿体呈哑铃形状,从菠菜幼叶含叶绿体少、ctDNA多,老叶含叶绿体多,每个叶绿体含ctDNA少的现象也可以看出叶绿体是以分裂的方式增殖的。 成熟叶绿体正常情况下一般不再分裂或很少分裂。 高等植物的叶绿体主要存在于叶肉细胞内,含有叶绿素。电镜观察表明: 叶绿体外有光滑的双层单位膜,内膜向内叠成内囊体,若干内囊体垛叠成基粒。基粒内的某些内囊体内向外伸展,连接不同基粒。连接基粒的类囊体部分,称为基质片层;构成基粒的类囊体部分,称为基粒片层。 在个体发育上,叶绿体来自前质体,由前质体发育成叶绿体。 并且,无光不能形成叶绿素。[编辑本段]五、叶绿体的发现 1880年,法国植物学家、植物叶绿体的发现者席姆佩尔证明淀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1883年,他经研究发现淀粉只在植物细胞的特定部位形成,并将其命名为叶绿体,席姆佩尔还曾广泛地游历了美洲、亚洲和非洲的热带地区,对那里的植物进行了考察,并将考察结果发表在1898年出版的《以生理学为基础的植物--------地理学》一书中。 1940年 德国人G. A. Kausche和H. Ruska 发表了世界第一张叶绿体的电镜照片。
叶绿体的形态特点
叶绿体是绿色植物细胞内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构,是一种质体。质体有圆形、卵圆形或盘形3种形态。叶绿体含有叶绿素a、b而呈绿色,容易区别於另类两类质体──无色的白色体和黄色到红色的有色体。叶绿素a、b的功能是吸收光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叶绿体扁球状,厚约2.5微米,直径约5微米。具双层膜,内有间质,间质中含呈溶解状态的酶和片层。片层由闭合的中空盘状的类囊体垛堆而成,类囊体是形成高能化合物三磷酸腺苷(ATP)所必需。
叶绿体结构是横着的还是竖着的?
叶绿体是含有绿色色素(主要为叶绿素 a 、b)的质体,为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存在于高等植物叶肉、幼茎的一些细胞内,藻类细胞中也含有。叶绿体的形状、数目和大小随不同植物和不同细胞而异。形态总述在高等植物中叶绿体象双凸或平凸透镜,长径5~10um,短径2~4um,厚2~3um。高等植物的叶肉细胞一般含50~200个叶绿体,可占细胞质的40%,叶绿体的数目因物种细胞类型,生态环境,生理状态而有所不同。在藻类中叶绿体形状多样,有网状、带状、裂片状和星形等等,而且体积巨大,可达100um。叶绿体由叶绿体外被(chloroplast envelope)、类囊体(thylakoid)和基质(stroma)三部分组成,它是一种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叶绿体含有3种不同的膜:外膜、内膜、类囊体膜和3种彼此分开的腔:膜间隙、基质和类囊体腔。外被叶绿体的周围被有两层光滑的单位膜。两层膜间被一个电子密度低的较亮的空间隔开。这两层单位膜称为叶绿体膜(Chloro-plast membrane)或外被(outer envelope)。叶绿体膜内充满流动状态的基质(stroma),基质中有许多片层(lamella)结构。类囊体每个片层是由周围闭合的两层膜组成,呈扁囊状,称为类囊体。类囊体内是水溶液。小类囊体互相堆叠在一起形成基粒,这样的类囊体称为基粒类囊体。 组成基粒的片层称为基粒片层。 大的类囊体横贯在基质中,贯穿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粒之间。这样的片层称为基质片层,这样的类囊体称基质类囊体。基质是内膜与类囊体之间的空间的液体,主要成分包括碳同化相关的酶类,如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占基质可溶性蛋白质总量的60%。此外,还有叶绿体DNA、蛋白质合成体系、某些颗粒成分,如各类RNA、核糖体等蛋白质。功能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叶绿素吸收光能,使之转变为化学能,同时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并释放氧的过程。这一过程可用下列化学方程式表示:6CO2+6H2O( 光照、酶、 叶绿体)→C6H12O6(CH2O)+6O2。其中包括很多复杂的步骤,一般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大阶段。光反应:这是叶绿素等色素分子吸收,传递光能,将光能转唤为化学能,形成ATP和NADPH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水分子被分解,放出氧来。暗反应:光合作用的下一步骤是在暗处(也可在光下)进行的。它是利用光反应形成的ATP提供能量,NADPH2还原CO2,固定形成的中间产物,制造葡萄糖等碳水化合物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将ATP和NADPH2,中的活跃化学能转换成贮存在碳水化合物中的稳定的化学能。它也称二氧化碳同化或碳同化过程。这是一个有许多种酶参与反应的过程。
叶绿体和叶绿素什么区别?以及他们的关系,叶绿体中是包含叶绿素吗?
叶绿体是细胞器,而叶绿素是分部在叶绿体基粒片层结构薄膜上吸收,传递,转换光能的色素主要的两种。分为叶绿素A与B。所以说叶绿体中有叶绿素
叶绿体的作用?
叶绿体(chloroplast):藻类和植物体中含有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 主要含有叶绿素、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其中叶绿素的含量最多,遮蔽了其他色素,所有呈现绿色。主要功能是进行光合作用。几乎可以说一切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能(光能)。绿色植物是主要的能量转换者是因为它们均含有叶绿体(Chloroplast)这一完成能量转换的细胞器,它能利用光能同化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藏能量的有机物,同时产生氧。所以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有机体生存、繁殖和发展的根本源泉。
叶绿体由什么组成?
C H O N Mg元素
植物一定要有叶绿体
NO!叶绿体存在于绝大多数植物体中,是光合作用的场所,但并不是所有植物体内都有叶绿体,如蓝藻等一些原核藻类,其细胞体内没有形成双层膜包被的结构,携带叶绿素的结构称为载色体,而即使在一些高等植物中也不具有叶绿体,如一些寄生植物,像兰科的天麻,和旋花科的菟丝子体内就不具有叶绿体。还有许多的菌类也都是没有叶绿体的,行寄生或腐生生活,例如大家熟知的蘑菇。http://baike.bbioo.com/doc-view-91.htm
叶绿体作用
叶绿体的作用是进行光合作用。叶绿体,藻类和植物体中含有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主要含有叶绿素、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其中叶绿素的含量最多,遮蔽了其他色素,所以呈现绿色。主要功能是进行光合作用。几乎可以说一切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能(光能)。绿色植物是主要的能量转换者是因为它们均含有叶绿体(Chloroplast)这一完成能量转换的细胞器,它能利用光能同化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藏能量的有机物,同时产生氧。所以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有机体生存、繁殖和发展的根本源泉。叶绿体的形态特点叶绿体是绿色植物细胞内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构,是一种质体。质体有圆形、卵圆形或盘形3种形态。叶绿体含有叶绿素a、b而呈绿色,容易区别于另类两类质体──无色的白色体和黄色到红色的有色体。叶绿素a、b的功能是吸收光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叶绿体扁球状,厚约2.5微米,直径约5微米。具双层膜,内有间质,间质中含呈溶解状态的酶和片层。片层由闭合的中空盘状的类囊体垛堆而成,类囊体是形成高能化合物三磷酸腺苷(ATP)所必需的。
叶绿体存在于细胞的哪个部位
叶绿体是细胞的一个细胞器,就在细胞里面,与线粒体、高尔基体等都是成熟植物细胞所有的。如果一定要说的,应该在细胞溶胶(细胞质基质)里吧,因为细胞溶胶是包围在叶绿体边上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细胞内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构,是一种质体。质体有圆形、卵圆形或盘形3种形态。叶绿体含有叶绿素a、b而呈绿色,容易区别於另类两类质体——无色的白色体和黄色到红色的有色体。叶绿素a、b的功能是吸收光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叶绿体扁球状,厚约2.5微米,直径约5微米。具双层膜,内有间质,间质中含呈溶解状态的酶和片层。片层由闭合的中空盘状的类囊体垛堆而成,类囊体是形成高能化合物三磷酸腺苷(ATP)所必需。
什么叫叶绿体
植物细胞之中的,用于完成光合作用
叶绿体的作用和特点简短?
众所周知,叶绿体是为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简单来讲, 是高等植物和一些藻类所特有的能量转换器。它由叶绿体外被、类囊体和基质三部分组成。其中类囊体分布在叶绿体基质和蓝藻细胞中,是单层膜围成的扁平小囊,也称为囊状结构薄膜。类囊体是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因为“光能向活跃的化学能的转化”在此上进行,因此类囊体膜亦称光合膜。在地球上,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给地球和人类补充了氧气,生命才得以持续发展,那么我们是否能“造”出叶绿体呢?据一项研究表明:人工叶绿体已经实现,而且人工叶绿体可以成功地将阳光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化合物!“人造叶绿体”诞生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核心引擎,据了解,合成生物学家已经重新制造出叶绿体,就像机械师把旧的引擎部件拼凑起来制造一辆新的跑车一样,科学家通过将菠菜植物的采光机械与9种不同生物体的酶结合起来,可以制造出一种人造叶绿体,这种叶绿体可以在细胞外工作,收集阳光,并利用由此产生的能量将二氧化碳(CO2)转化成富含能量的分子。研究人员希望他们增强的光合作用系统最终能将二氧化碳直接转化成有用的化学物质,或者帮助基因工程植物吸收高达普通植物大气二氧化碳10倍的二氧化碳。这项重新编程生物学的工作可以大大提高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植物物质以及直接转化为有用化学物质的效率。光合作用学过初中生物的朋友都知道,光合作用是一个两步过程。这是一个植物利用太阳的光能,同化二氧化碳(CO2)和水(H2O)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具体来讲,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并释放出能量在叶绿体中,叶绿素分子吸收太阳光,并将多余的能量传递给分子伴侣,分子伴侣利用这些能量产生储存能量的化学物质三磷酸腺苷(ATP)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酯(NADPH)。一系列其他酶在复杂的循环中工作,然后利用ATP和NADPH将空气中的CO2转化为葡萄糖和其他富含能量的有机分子,供植物生长。二氧化碳转化首先是一种叫做RuBisCO的酶,它促使二氧化碳与一种关键的有机化合物发生反应,开始一系列在植物中产生重要代谢物所需的反应。不过人造叶绿体的光合作用也存在问题,那就是RuBisCO酶的传输速度超级低。每一种酶的拷贝每秒只能捕获和使用5到10个二氧化碳分子,这就限制了植物的生长速度。2016年,科学家曾经试图通过设计一套新的化学反应来加速事态的发展。他们取代了R
生物:什么是叶绿体结构?详细!
外膜、内膜、基粒(类囊体)、基质。一外被 叶绿体外被由双层膜组成,膜间为10~20nm的膜间隙。外膜的渗透性大,如核苷、无机磷、蔗糖等许多细胞质中的营养分子可自由进入膜间隙。 内膜对通过物质的选择性很强,CO2、O2、Pi、H2O、磷酸甘油酸、丙糖磷酸,双羧酸和双羧酸氨基酸可以透过内膜,ADP、ATP已糖磷酸,葡萄糖及果糖等透过内膜较慢。蔗糖、C5糖双磷酸酯,C糖磷酸酯,NADP+及焦磷酸不能透过内膜,需要特殊的转运体才能通过内膜。 二类囊体 是单层膜围成的扁平小囊,沿叶绿体的长轴平行排列。膜上含有光合色素和电子传递链组分,又称光合膜。 许多类囊体象圆盘一样叠在一起,称为基粒,组成基粒的类囊体,叫做基粒类囊体,构成内膜系统的基粒片层。基粒直径约0。25~0。8μm,由10~100个类囊体组成。每个叶绿体中约有40~60个基粒。 贯穿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基粒之间的没有发生垛叠的类囊体称为基质类囊体,它们形成了内膜系统的基质片层。 由于相邻基粒经网管状或扁平状基质类囊体相联结,全部类囊体实质上是一个相互贯通的封闭系统。类囊体做为单独一个封闭膜囊的原始概念已失去原来的意义,它所表示的仅仅是叶绿体切面的平面形态。 类囊体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类(60:40),脂类中的脂肪酸主要是不饱和脂肪酸(约87%),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光能向化学能的转化是在类囊体上进行的,因此类囊体膜亦称光合膜,类囊体膜的内在蛋白主要有细胞色素b6/f复合体、质体醌(PQ)、质体蓝素(PC)、铁氧化还原蛋白、黄素蛋白、光系统Ⅰ、光系统Ⅱ复合物等。 三基质 是内膜与类囊体之间的空间,主要成分包括: 碳同化相关的酶类:如RuBP羧化酶占基质可溶性蛋白总量的60%。 叶绿体DNA、蛋白质合成体系:如,ctDNA、各类RNA、核糖体等。 一些颗粒成分:如淀粉粒、质体小球和植物铁蛋白等。
叶绿素和叶绿体分别存在于 植物的哪些部位
首先应当清楚:叶绿体是一种结构,而叶绿素是一种物质(一种生物分子)。叶绿体因为含有叶绿素而呈现绿色,当然是植物的哪个部分是绿色的,哪个部分就含有叶绿素,主要为叶片,对于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可能植物的茎也是绿色的,即含有叶绿素。一般叶绿素存在与叶绿体中,即叶绿体的存在部位与叶绿素是一致的,但是也有例外的情况存在,例如在单细胞藻类中,叶绿素直接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或存在于载色体等结构中,而单细胞藻类可能根本没有叶绿体。
有叶绿素没有叶绿体是怎么回事?叶绿素不是在叶绿体里面吗
叶绿素是绿色植物中的绿色物质,是一种复杂的有机酸;叶绿体是绿色植物细胞质中的一种细胞器(细胞质中由原生质分化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小器官,执行特定的生命功能),内含叶绿素、酶和脱氧核糖核酸。有叶绿体一定有叶绿素但有叶绿素不一定有叶绿体如蓝藻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只有叶绿素)但是没有叶绿体(它是原核生物,不含高等的细胞器)
叶脉中有叶绿体吗,叶脉里有叶绿体吗
高级农艺师叶脉中没有叶绿体,植物的叶脉主要有支撑和运输作用。叶片的基本结构包括表皮、叶肉和叶脉,表皮中有表皮细胞和保卫细胞两种,其中只有保卫细胞中含有少量的叶绿体,叶绿体主要存在于叶肉细胞中,叶绿体是质体的一种,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叶脉是叶片上分布的粗细不同的维管束,分布在叶肉组织中起输导和支持作用。叶脉的内部结构随叶脉的大小而不同。它一方面为叶提供水分和无机盐、输出光合产物,另一方面又支撑着叶片,使能伸展于空间,保证叶的生理功能顺利进行。叶绿体存在于高等植物叶肉、幼茎的一些细胞内,藻类细胞中也含有。叶绿体的形状、数目和大小随不同植物和不同细胞而异。高等植物的叶肉细胞一般含50~200个叶绿体,可占细胞质的40%,叶绿体的数目因物种细胞类型,生态环境,生理状态而有所不同。
叶绿体是怎么产生的(是合成的吗)
现在较公认的学说 内共生学说 认为:叶绿体(及线粒体)起源于原核生物。关于叶绿体起源的一种学说。认为叶绿体来源于细菌,即细菌被真核生物吞噬后,在长期的共生过程中,通过演变,形成了叶绿体。该学说认为:叶绿体祖先原叶绿体(一种可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被原始真核生物吞噬后与宿主间形成共生关系。在共生关系中,对共生体和宿主都有好处:原叶绿体可从宿主处获得更多的营养,而宿主可借用原叶绿体具有的光合作用获得更多的能量。 这一假说由于证据充分,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它的主要根据是:(1)共生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例如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关系,蓝藻或绿藻与真菌共生形成地衣等。有一种草履虫(Paramoeciumbursaria),其体内有小的藻类与之共生,并能进行光合作用;过去说澳洲白蚁消化道内生活着一种所谓混毛虫(Mixotricha paradoxa),实际由两种螺旋体、两种真细菌和一种纤毛虫组成,它们能分泌有关的酶,消化纤维素。特别是近年发现的灰孢藻(Glancocystis),它本身并无叶绿素,但有许多叶蓝小体(cyanella)生活在体内,进行光合作用制造食物。这种共生关系看来建立不很久,因为叶蓝小体在细胞内还不大固定。灰孢藻的发现是对“内共生假说”的有力支持。(2)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有其独特的DNA,可以自行复制,不完全受核DNA的控制。线粒体和叶绿体的DNA同细胞核的DNA有很大差别,但同细菌和蓝藻的DNA却很相似。蓝藻的核糖体RNA(rRNA)不仅可以与蓝藻本身的DNA杂交,而且还可与眼虫叶绿体的DNA杂交,这些都说明它们之间的同源性。(3)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有自己特殊的蛋白质合成系统,不受核的合成系统的控制。原核生物的核糖体由30S和50S两个亚基组成,真核生物的核糖体由40S和60S两个亚基组成。线粒体和叶绿体的核糖体分别与细菌和蓝藻的一致,也是由30S和50S两个亚基组成,这说明细菌和线粒体、蓝藻和叶绿体是同源的。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菌和蓝藻的生长,也可以抑制真核生物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的作用,这也说明线粒体与细菌、叶绿体与蓝藻是同源的。(4)线粒体、叶绿体的内、外膜有显著差异,内、外膜之间充满了液体。研究发现,它们内、外膜的化学成分是不同的。外膜与宿主的膜比较一致,特别是和内质网膜很相似;内膜则分别同细菌和蓝藻的膜相似。总之,“内共生假说”得到了多方面的实验支持,因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它也有不足之处,主要是:第一,它没有说明细胞核是怎样起源的;第二,它认为螺旋体进入后能形成真核细胞的鞭毛,这种看法显然不对,因为螺旋体是一种原核生物,其鞭毛没有“9+2”结构,而真核生物如草履虫的纤毛或眼虫的鞭毛却是有“9+2”结构的。螺旋体进入变形虫状原核细胞后如何形成具有“9+2”结构的鞭毛,“内共生学说”并没有加以具体说明
有关于叶绿体
白色体 叶绿体 质体 质体是植物细胞中由双层膜包裹的一类细胞器的总称, 存在于真核植物细胞内。质体由两层薄膜包围,可以随细胞的伸长而增大,是植物细胞合成代谢中最主要的细胞器。根据质体内所含的色素和功能不同,质体可分为白色体、有色体和叶绿体。这类细胞器都是由共同的前体:前质体分化发育而来, 包括:叶绿体、白色体、淀粉质体、有色体、蛋白质体、油质体等。有些质体具有一定的自主性, 含有DNA、RNA、核糖体等。 这是动植物细胞的区别之一。动植物细胞一共有3个区别: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以及叶绿体,而动物没有。 质体是绿色植物细胞所特有的细胞器,在光学显微镜下容易看到。在幼年细胞中,质体还没有分化成熟,叫前质体。随着细胞的长大,前质体可分化为成熟的质体。根据颜色和功能的不同,成熟的质体分成叶绿体、有色体和白色体三类。 1.叶绿体 叶绿体是含有叶绿素的质体,主要存在于植物体绿色部分的薄壁组织细胞中,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因而是重要的质体。 2.有色体 有色体是含有色素的质体。叶绿体也是有色质体,但习惯上将叶绿体以外的有色质体叫做有色体或杂色体。 有色体内含有叶黄素和胡萝卜素,呈红色或橙黄色。它存在于花瓣和果实中,在番茄和辣椒(红色)果肉细胞中可以看到。有色体主要功能是积累淀粉和脂类。 3.白色体 白色体不含可见色素,也叫无色体。在贮藏组织细胞内的白色体上,常积累淀粉或蛋白质,形成比它原来体积大很多倍的淀粉和糊粉粒,成了细胞里的贮藏物质。白色体在积累淀粉时,先从一处开始形成一个核心叫做脐,以后围绕核继续累积,形成围绕脐的同心轮纹。由于一天内日照有强弱、温度有高低,往往使淀粉粒出现偏心轮纹。如观察马铃薯淀粉粒,可以看到。 有些细胞的白色体含有无色的原叶绿素,见光后可转变成叶绿素,白色体变绿,所以有人认为白色体也能变成叶绿体。
叶绿体在哪?
问题一:叶绿体在哪里 细胞质,这有植物细胞简单的结构图。如果想了解比较复杂的结构,可以在百度图片搜索中搜索“植物细胞” 问题二:叶绿体主要存在于哪 叶绿体主要存在于植物的叶肉细胞中 线粒体一般呈粒状或杆状,但因生物种类和生理状态而异,可呈环形,哑铃形、线状、分杈状或其它形状。主要化学成分是蛋白质和脂类,其中蛋白质占线粒体干重的65-70%,脂类占25-30%。一般直径0.5~1μm,长1.5~3.0μm,在胰脏外分泌细胞中可长达10~20μm,称巨线粒体。数目一般数百到数千个,植物因有叶绿体的缘故,线粒体数目相对较少;肝细胞约1300个线粒体,占细胞体积的20%;单细胞鞭毛藻仅1个,酵母细胞具有一个大型分支的线粒体,巨大变形中达50万个 问题三:叶绿体分布在植物的什么位置 鉴定:楼上错误,原核生物可盯有叶绿体,有些原核生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是因为他们有光合色素和有关酶。原核生物唯一的细胞器是核糖体。鉴定完毕。 叶绿体存在于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部位,比如:叶肉细胞,嫩茎表皮细胞等,根细胞中就没有叶绿体。
叶绿体的化学本质
叶绿体(chloroplast):藻类和植物体中含有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 几乎可以说一切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能(光能)。绿色植物是主要的能量转换者是因为它们均含有叶绿体(Chloroplast)这一完成能量转换的细胞器,它能利用光能同化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藏能量的有机物,同时产生氧。所以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有机体生存、繁殖和发展的根本源泉。一、形态与结构 在高等植物中叶绿体象双凸或平凸透镜,长径5~10um,短径2~4um,厚2~3um。高等植物的叶肉细胞一般含50~200个叶绿体,可占细胞质的40%,叶绿体的数目因物种细胞类型,生态环境,生理状态而有所不同。 在藻类中叶绿体形状多样,有网状、带状、裂片状和星形等等,而且体积巨大,可达100um。 叶绿体由叶绿体外被(chloroplast envelope)、类囊体(thylakoid)和基质(stroma)3部分组成,叶绿体含有3种不同的膜:外膜、内膜、类囊体膜和3种彼此分开的腔:膜间隙、基质和类囊体腔(一)外被 叶绿体外被由双层膜组成,膜间为10~20nm的膜间隙。外膜的渗透性大,如核苷、无机磷、蔗糖等许多细胞质中的营养分子可自由进入膜间隙。 内膜对通过物质的选择性很强,CO2、O2、Pi、H2O、磷酸甘油酸、丙糖磷酸,双羧酸和双羧酸氨基酸可以透过内膜,ADP、ATP已糖磷酸,葡萄糖及果糖等透过内膜较慢。蔗糖、C5糖双磷酸酯,C糖磷酸酯,NADP+及焦磷酸不能透过内膜,需要特殊的转运体(translator)才能通过内膜。(二)类囊体 是单层膜围成的扁平小囊,沿叶绿体的长轴平行排列。膜上含有光合色素和电子传递链组分,又称光合膜。 许多类囊体象圆盘一样叠在一起,称为基粒,组成基粒的类囊体,叫做基粒类囊体,构成内膜系统的基粒片层(grana lamella)。基粒直径约0.25~0.8μm,由10~100个类囊体组成。每个叶绿体中约有40~60个基粒。 贯穿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基粒之间的没有发生垛叠的类囊体称为基质类囊体,它们形成了内膜系统的基质片层(stroma lamella)。 由于相邻基粒经网管状或扁平状基质类囊体相联结,全部类囊体实质上是一个相互贯通的封闭系统。类囊体做为单独一个封闭膜囊的原始概念已失去原来的意义,它所表示的仅仅是叶绿体切面的平面形态。 类囊体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类(60:40),脂类中的脂肪酸主要是不饱含脂肪酸(约87%),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光能向化学能的转化是在类囊体上进行的,因此类囊体膜亦称光合膜,类囊体膜的内在蛋白主要有细胞色素b6/f复合体、质体醌(PQ)、质体蓝素(PC)、铁氧化还原蛋白、黄素蛋白、光系统Ⅰ、光系统Ⅱ复合物等。(三)基质 是内膜与类囊体之间的空间,主要成分包括: 碳同化相关的酶类:如RuBP羧化酶占基质可溶性蛋白总量的60%。 叶绿体DNA、蛋白质合成体系:如,ctDNA、各类RNA、核糖体等。 一些颗粒成分:如淀粉粒、质体小球和植物铁蛋白等。
叶绿体中是包含叶绿素吗?
叶绿体是细胞器,而叶绿素是分部在叶绿体基粒片层结构薄膜上吸收,传递,转换光能的色素主要的两种。分为叶绿素a与b。所以说叶绿体中有叶绿素
叶绿体的功能是什么?
叶绿体由叶绿体外被、类囊体和基质三部分构成,它是一种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叶绿体的功能是进行光合作用,是植物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叶绿体的功能是什么叶绿体的功能是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叶绿素吸收光能,使之转变为化学能,同时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并释放氧的过程。其中包括很多复杂的步骤,一般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大阶段。光反应:这是叶绿素等色素分子吸收,传递光能,将光能转唤为化学能,形成ATP和NADPH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水分子被分解,放出氧来。暗反应:光合作用的下一步骤是在暗处(也可在光下)进行的。它是利用光反应形成的ATP提供能量,NADPH2还原CO2,固定形成的中间产物,制造葡萄糖等碳水化合物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将ATP和NADPH2,中的活跃化学能转换成贮存在碳水化合物中的稳定的化学能。它也称二氧化碳同化或碳同化过程。这是一个有许多种酶参与反应的过程。叶绿体是绿色植物细胞内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构,是一种质体。质体有圆形、卵圆形或盘形3种形态。叶绿体含有叶绿素a、b而呈绿色,容易区别於另类两类质体──无色的白色体和黄色到红色的有色体。叶绿素a、b的功能是吸收光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叶绿体扁球状,厚约2.5微米,直径约5微米。具双层膜,内有间质,间质中含呈溶解状态的酶和片层。片层由闭合的中空盘状的类囊体垛堆而成,类囊体是形成高能化合物三磷酸腺苷(ATP)所必需。
叶绿体的结构
叶绿体的结构:叶绿体由叶绿体外被(chloroplast envelope)、类囊体(thylakoid)和基质(stroma)3部分组成。1、外被:叶绿体的周围被有两层光滑的单位膜。两层膜间被一个电子密度低的较亮的空间隔开。这两层单位膜称为叶绿体膜(Chloro-plast membrane)或外被(outer envelope)。叶绿体膜内充满流动状态的基质(stroma),基质中有许多片层(lamella)结构。2、类囊体:每个片层是由周围闭合的两层膜组成,呈扁囊状,称为类囊体。类囊体内是水溶液。小类囊体互相堆叠在一起形成基粒,这样的类囊体称为基粒类囊体。 组成基粒的片层称为基粒片层。 大的类囊体横贯在基质中,贯穿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粒之间。3、基质是内膜与类囊体之间的空间的液体,主要成分包括碳同化相关的酶类,如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占基质可溶性蛋白质总量的60%。此外,还有叶绿体DNA、蛋白质合成体系、某些颗粒成分,如各类RNA、核糖体等蛋白质。功能:光合作用是叶绿素吸收光能,使之转变为化学能,同时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并释放氧的过程。这一过程可用下列化学方程式表示:6CO2+6H2O( 光照、酶、 叶绿体)→C6H12O6(CH2O)+6O2。其中包括很多复杂的步骤,一般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大阶段。光反应:这是叶绿素等色素分子吸收,传递光能,将光能转换为化学能,形成ATP和NADPH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水分子被分解,放出氧来。暗反应:光合作用的下一步骤是在暗处(也可在光下)进行的。它是利用光反应形成的ATP提供能量,NADPH2还原CO2,固定形成的中间产物,制造葡萄糖等碳水化合物的过程。
叶绿体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
叶绿体是前质体在光照条件下诱导发育而来。在光的诱导下, 激发了叶绿体蛋白的合成,并跨过前质体的内膜运输到前质体内。同时内膜向内出芽形成膜泡,这些膜泡能够自我成堆排列,通过摄取必要的蛋白和叶绿素, 最后形成成熟的类囊体。详细过程包括;(a)光触发叶绿素、磷脂、叶绿体基质蛋白和类囊体蛋白的合成, 然后从叶绿体内膜出芽形成小泡;(b)前质体变大,某些球形的小泡融合,最后形成连成一体的扁平的类囊体小泡,某些类囊体小泡堆积起来并在光诱导下大量合成LHC蛋白;(d)叶绿体进一步变大,当更多的类囊体小泡形成基粒时,叶绿体成熟。
叶绿体是什么?
叶绿素 英文(chlorophyll) 功能:一类与光合作用有关的最重要的色素。叶绿素从光中吸收能量,然后能量被用来将二氧化碳转变为碳水化合物。 位置:在绿色植物中,叶绿素见于称为叶绿体的细胞器内的膜状盘形单位(类囊体)。 结构:叶绿素分子包含一个中央镁原子,外围一个含氮结构,称为卟啉环;一个很长的碳-氢侧链(称为叶绿醇链)连接於卟啉环上。详见
植物都有叶绿体吗
不是。并不是所有的植物细胞中都含有叶绿体,叶绿体主要存在于叶肉细胞中,一些幼嫩的茎的细胞里也有叶绿体,但在根部细胞和叶表皮细胞等处则没有叶绿体。例如:洋葱鳞叶的表皮细胞、植物根部的细胞中就没有叶绿体。在高等的植物细胞中,有一类特殊的植物,寄生性种子植物,这类植物中有一种植物叫菟丝子,它的体内没有叶绿体和叶绿素,自身不能制造糖类等有机物,只能靠吸收其他植物现成的有机物存活。扩展资料:每个细胞都要进行新陈代谢,需要能量,所以所有细胞里面都有线粒体,叶绿体用于光合作用,只存在叶肉细胞,如根系细胞就没有叶绿体。植物细胞的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和线粒体。动物(人)细胞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通过比较动物和植物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动物细胞没有而植物细胞具有的结构是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是叶绿体和线粒体,植物细胞有叶绿体和线粒体,动物细胞只有线粒体,没有叶绿体。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叶绿体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根尖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植物细胞
叶绿体的作用
叶绿体的作用是进行光合作用。叶绿体,藻类和植物体中含有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主要含有叶绿素、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其中叶绿素的含量最多,遮蔽了其他色素,所以呈现绿色。主要功能是进行光合作用。几乎可以说一切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能(光能)。绿色植物是主要的能量转换者是因为它们均含有叶绿体(Chloroplast)这一完成能量转换的细胞器,它能利用光能同化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藏能量的有机物,同时产生氧。所以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有机体生存、繁殖和发展的根本源泉。叶绿体的形态特点叶绿体是绿色植物细胞内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构,是一种质体。质体有圆形、卵圆形或盘形3种形态。叶绿体含有叶绿素a、b而呈绿色,容易区别于另类两类质体──无色的白色体和黄色到红色的有色体。叶绿素a、b的功能是吸收光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叶绿体扁球状,厚约2.5微米,直径约5微米。具双层膜,内有间质,间质中含呈溶解状态的酶和片层。片层由闭合的中空盘状的类囊体垛堆而成,类囊体是形成高能化合物三磷酸腺苷(ATP)所必需的。
叶绿体结构是什么?
叶绿体是具有双层膜结构的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细胞器,其结构模式如图所示许多类囊体象圆盘一样叠在一起,称为基粒,组成基粒的类囊体,叫做基粒类囊体;贯穿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基粒之间的没有发 生垛叠的类囊体称为基质类囊体。光合作用的色素都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扩展资料叶绿体含有叶绿素a、b而呈绿色,容易区别於另类两类质体──无色的白色体和黄色到红色的有色体。叶绿素a、b的功能是吸收光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叶绿体扁球状,厚约2.5微米,直径约5微米。具双层膜,内有间质,间质中含呈溶解状态的酶和片层。片层由闭合的中空盘状的类囊体垛堆而成,类囊体是形成高能化合物三磷酸腺苷(ATP)所必需。
叶绿体的结构是怎么样的?
在高等植物中叶绿体象双凸或平凸透镜,长径5~10um,短径2~4um,厚2~3um。高等植物的叶肉细胞一般含50~200个叶绿体,可占细胞质的40%,叶绿体的数目因物种细胞类型,生态环境,生理状态而有所不同。 叶绿体结构在藻类中叶绿体形状多样,有网状、带状、裂片状和星形等等,而且体积巨大,可达100um。 叶绿体由叶绿体外被(chloroplast envelope)、类囊体(thylakoid)和基质(stroma)3部分组成,叶绿体含有3种不同的膜:外膜、内膜、类囊体膜和3种彼此分开的腔:膜间隙、基质和类囊体腔。(一)外被叶绿体外被由双层膜组成,膜间为10~20nm的膜间隙。外膜的渗透性大,如核苷、无机磷、蔗糖等许多细胞质中的营养分子可自由进入膜间隙。 内膜对通过物质的选择性很强,CO2、O2、Pi、H2O、磷酸甘油酸、丙糖磷酸,双羧酸和双羧酸氨基酸可以透过内膜,ADP、ATP已糖磷酸,葡萄糖及果糖等透过内膜较慢。蔗糖、C5糖双磷酸酯,C糖磷酸酯,NADP+及焦磷酸不能透过内膜,需要特殊的转运体(translator)才能通过内膜。(二)类囊体是单层膜围成的扁平小囊,沿叶绿体的长轴平行排列。膜上含有光合色素和电子传递链组分,又称光合膜。 许多类囊体象圆盘一样叠在一起,称为基粒,组成基粒的类囊体,叫做基粒类囊体,构成内膜系统的基粒片层(grana lamella)。基粒直径约0.25~0.8μm,由10~100个类囊体组成。每个叶绿体中约有40~60个基粒。 贯穿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基粒之间的没有发生垛叠的类囊体称为基质类囊体,它们形成了内膜系统的基质片层(stroma lamella)。 由于相邻基粒经网管状或扁平状基质类囊体相联结,全部类囊体实质上是一个相互贯通的封闭系统。类囊体做为单独一个封闭膜囊的原始概念已失去原来的意义,它所表示的仅仅是叶绿体切面的平面形态。 类囊体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类(60:40),脂类中的脂肪酸主要是不饱和脂肪酸(约87%),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光能向化学能的转化是在类囊体上进行的,因此类囊体膜亦称光合膜,类囊体膜的内在蛋白主要有细胞色素b6/f复合体、质体醌(PQ)、质体蓝素(PC)、铁氧化还原蛋白、黄素蛋白、光系统Ⅰ、光系统Ⅱ复合物等。(三)基质是内膜与类囊体之间的空间,主要成分包括: 碳同化相关的酶类:如RuBP羧化酶占基质可溶性蛋白总量的60%。 叶绿体DNA、蛋白质合成体系:如,ctDNA、各类RNA、核糖体等。 一些颗粒成分:如淀粉粒、质体小球和植物铁蛋白等。光合作用的是能量及物质的转化过程。首先光能转化成电能,经电子传递产生ATP和NADPH形式的不稳定化学能,最终转化成稳定的化学能储存在糖类化合物中。分为光反应(light reaction)和暗反应(dark reaction),前者需要光,涉及水的光解和光合磷酸化,后者不需要光,涉及CO2的固定。分为C3和C5两类。
叶绿体的功能是什么?
叶绿体存在于在绿色光合作用植物的叶肉细胞功能主要是进行光合作用内有两类色素,分为:1.叶绿素2.类胡萝卜素而叶绿素又可分为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分为胡箩卜素,叶黄素这四种色素多可以吸收光能,但是能转化光能的只有叶绿素a。
叶绿体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
叶绿体是前质体在光照条件下诱导发育而来。在光的诱导下,激发了叶绿体蛋白的合成,并跨过前质体的内膜运输到前质体内。同时内膜向内出芽形成膜泡,这些膜泡能够自我成堆排列,通过摄取必要的蛋白和叶绿素,最后形成成熟的类囊体。详细过程包括;(a)光触发叶绿素、磷脂、叶绿体基质蛋白和类囊体蛋白的合成,然后从叶绿体内膜出芽形成小泡;(b)前质体变大,某些球形的小泡融合,最后形成连成一体的扁平的类囊体小泡,某些类囊体小泡堆积起来并在光诱导下大量合成LHC蛋白;(d)叶绿体进一步变大,当更多的类囊体小泡形成基粒时,叶绿体成熟。
叶绿体的化学组成是什么?
叶绿体的包膜由内外两层膜组成,对各种各样的离子以及种种物质具有选择透过性。在叶绿体内部有基质、富含脂质和质体醌的质体颗粒,以及结构精细的内膜系统(片层构造,内囊体)。在基质中水占叶绿体重量的60%—80%,这里有各种各样的离子、低分子有机化合物、酶、蛋白质、核糖体、RNA、DNA等。在绿藻、褐藻,红藻、接合藻、硅藻等许多藻类的叶绿体中存在着淀粉核。构成内膜系统微细结构基础的是内囊体。在具有基粒的叶绿体中重叠起内囊体或复杂地折叠起来,分化成所谓的基粒堆(granastack)和与之相联系的膜系统[基粒间片层(intergranalamellae)。各种光合色素和光合成电子传递成分、磷酸化偶联因子等存在于内囊体中,色素被光能激发、电子传递、直到ATP合成都在内囊体上及其表面附近进行。利用由此生成的NADPH和ATP在基质中进行二氧化碳固定。
叶绿体和叶绿素的区别
叶绿体和叶绿素的区别:一、类别上的区别。叶绿体是植物细胞中由双层膜围成,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叶绿体基质中悬浮有由膜囊构成的类囊体,内含叶绿体DNA。是一种质体。叶绿素是一类与光合作用有关的最重要的色素。二、作用上的区别。叶绿素只要用来吸收和传递光能的,主要发生是在光反应阶段。叶绿体是整个光和作用的场所,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藻类植物低等植物不含有叶绿体,但是细胞内含有叶绿素同样可以吸收光能并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
叶绿体是什么
叶绿体是质体的一种, 是高等植物和一些藻类所特有的能量转换器。其双层膜结构使其与胞质分开, 内有片层膜, 含叶绿素, 故名为叶绿体。叶绿体是含有绿色色素(主要为叶绿素 a 、b)的质体,为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存在于高等植物叶肉、幼茎的一些细胞内,藻类细胞中也含有。叶绿体的形状、数目和大小随不同植物和不同细胞而异。叶绿体的周围被有两层光滑的单位膜。两层膜间被一个电子密度低的较亮的空间隔开。这两层单位膜称为叶绿体膜(Chloro-plast membrane)或外被(outer envelope)。叶绿体膜内充满流动状态的基质(stroma),基质中有许多片层(lamella)结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细胞内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构,是一种质体.质体有圆形、卵圆形或盘形3种形态.叶绿体含有叶绿素a、b而呈绿色,容易区别於另类两类质体──无色的白色体和黄色到红色的有色体.叶绿素a、b的功能是吸收光能。
叶绿体等于叶绿素吗
叶绿体是叶绿素的载体,它含有多种色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橙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叶绿素a和叶绿素B对绿光的吸收量最少,正因如此,绿光被反射出来,叶绿体才呈现绿色。叶绿素是叶绿体中的一种色素,用于光合作用。叶绿体是一个细胞器,外面有双层膜,里面有基质、囊状结构,囊状结构上有叶绿素。叶绿素是色素,不是个细胞器。有叶绿体一定有叶绿素,但有叶绿素不一定有叶绿体。
所有的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吗?
不是所有的植物细胞都含有叶绿体。叶绿体只存在于一些高等植物和一些藻类中,像蓝藻这种大型单细胞原核生物就没有叶绿体。叶绿体是含有绿色色素(主要为叶绿素 a 、b)的质体,为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存在于高等植物叶肉、幼茎的一些细胞内,部分藻类细胞中也含有。叶绿体的形状、数目和大小随不同植物和不同细胞而异。扩展资料:蓝藻不具叶绿体、线粒体、高尔基体、中心体、内质网和液泡等细胞器,唯一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其光合作用系统中具有叶绿素a和光系统Ⅱ,以水为电子供体,放出Ou2082,而其他光合细菌的电子供体一般为Hu2082、Hu2082S和S,不产生氧气。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叶绿素吸收光能,使之转变为化学能,同时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并释放氧的过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叶绿体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蓝藻
叶绿体和叶绿素到底有什么区别?
叶绿体和叶绿素的区别:一、类别上的区别。叶绿体是植物细胞中由双层膜围成,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叶绿体基质中悬浮有由膜囊构成的类囊体,内含叶绿体DNA。是一种质体。叶绿素是一类与光合作用有关的最重要的色素。二、作用上的区别。叶绿素只要用来吸收和传递光能的,主要发生是在光反应阶段。叶绿体是整个光和作用的场所,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藻类植物低等植物不含有叶绿体,但是细胞内含有叶绿素同样可以吸收光能并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
叶绿素和叶绿体有什么不同么?
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和幼茎细胞中的一种细胞器,双层膜结构,内有基粒和基质。基粒片层结构上含有光合作用所需的色素(包括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和酶,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产生氧气和还原氢,并能将光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基质中也含有相关的酶,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产生碳水化合物,并将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而叶绿素是一种色素,是大分子化合物,分为叶绿素a和叶绿素b,能够吸收和转化光能。
叶绿体和叶绿素的区别
叶绿体和叶绿素的区别:类别不同、作用不同、所属关系不同。1、类别不同:叶绿体是细胞器,叶绿素是色素;2、作用不同: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素主要作用是吸收和传递光能;3、所属关系不同:叶绿体包含叶绿素,所以有叶绿体一定有叶绿素,但有叶绿素不一定有叶绿体。叶绿素是叶绿体中的一种色素,用于光合作用。叶绿体是一个细胞器,外面有双层膜,里面有基质、囊状结构,囊状结构上有叶绿素。叶绿素是色素,不是个细胞器。有叶绿体一定有叶绿素,但有叶绿素不一定有叶绿体。1、类别不同:叶绿体是植物细胞中由双层膜围成,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高等植物和一些藻类所特有的能量转换器。叶绿素是高等植物和其它所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体含有的一类绿色色素,是与光合作用有关的最重要的色素。2、作用不同:叶绿体是整个光合作用的场所,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叶绿素只要用来吸收和传递光能的,主要发生在光反应阶段。3、所属关系不同:叶绿体是包含叶绿素的细胞器,为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存在于高等植物叶肉、幼茎的细胞内,藻类细胞中也含有。藻类植物等低等植物不含有叶绿体,但是细胞内含有叶绿素同样可以吸收光能并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所以有叶绿体一定有叶绿素,但有叶绿素不一定有叶绿体。
叶绿体里有哪些成分
叶绿体由叶绿体外被(chloroplast envelope)、类囊体(thylakoid)和基质(stroma)3部分组成,叶绿体含有3种不同的膜:外膜、内膜、类囊体膜和3种彼此分开的腔:膜间隙、基质和类囊体腔(一)外被叶绿体外被由双层膜组成,膜间为10~20nm的膜间隙。外膜的渗透性大,如核苷、无机磷、蔗糖等许多细胞质中的营养分子可自由进入膜间隙。内膜对通过物质的选择性很强,CO2、O2、Pi、H2O、磷酸甘油酸、丙糖磷酸,双羧酸和双羧酸氨基酸可以透过内膜,ADP、ATP已糖磷酸,葡萄糖及果糖等透过内膜较慢。蔗糖、C5糖双磷酸酯,C糖磷酸酯,NADP+及焦磷酸不能透过内膜,需要特殊的转运体(translator)才能通过内膜。(二)类囊体是单层膜围成的扁平小囊,沿叶绿体的长轴平行排列。膜上含有光合色素和电子传递链组分,又称光合膜。许多类囊体象圆盘一样叠在一起,称为基粒,组成基粒的类囊体,叫做基粒类囊体,构成内膜系统的基粒片层(grana lamella)。基粒直径约0.25~0.8μm,由10~100个类囊体组成。每个叶绿体中约有40~60个基粒。贯穿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基粒之间的没有发生垛叠的类囊体称为基质类囊体,它们形成了内膜系统的基质片层(stroma lamella)。由于相邻基粒经网管状或扁平状基质类囊体相联结,全部类囊体实质上是一个相互贯通的封闭系统。类囊体做为单独一个封闭膜囊的原始概念已失去原来的意义,它所表示的仅仅是叶绿体切面的平面形态。类囊体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类(60:40),脂类中的脂肪酸主要是不饱含脂肪酸(约87%),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光能向化学能的转化是在类囊体上进行的,因此类囊体膜亦称光合膜,类囊体膜的内在蛋白主要有细胞色素b6/f复合体、质体醌(PQ)、质体蓝素(PC)、铁氧化还原蛋白、黄素蛋白、光系统Ⅰ、光系统Ⅱ复合物等。(三)基质是内膜与类囊体之间的空间,主要成分包括:碳同化相关的酶类:如RuBP羧化酶占基质可溶性蛋白总量的60%。叶绿体DNA、蛋白质合成体系:如,ctDNA、各类RNA、核糖体等。一些颗粒成分:如淀粉粒、质体小球和植物铁蛋白等。二、光合作用机理光合作用的是能量及物质的转化过程。首先光能转化成电能,经电子传递产生ATP和NADPH形式的不稳定化学能,最终转化成稳定的化学能储存在糖类化合物中。分为光反应(light reaction)和暗反应(dark reaction),前者需要光,涉及水的光解和光合磷酸化,后者不需要光,涉及CO2的固定。分为C3和C4两类。(一)光合色素和电子传递链组分1.光合色素类囊体中含两类色素:叶绿素和橙黄色的类胡萝卜素,通常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比例约为3:1,chla与chlb也约为3:l,全部叶绿素和几乎所有的类胡萝卜素都包埋在类囊体膜中,与蛋白质以非共价键结合,一条肽链上可以结合若干色素分子,各色素分子间的距离和取向固定,有利于能量传递。2.集光复合体(light harvesting complex)由大约200个叶绿素分子和一些肽链构成。大部分色素分子起捕获光能的作用,并将光能以诱导共振方式传递到反应中心色素。因此这些色素被称为天线色素。叶绿体中全部叶绿素b和大部分叶绿素a都是天线色素。另外类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分子也起捕获光能的作用,叫做辅助色素。3.光系统Ⅱ(PSⅡ)吸收高峰为波长680nm处,又称P680。至少包括12条多肽链。位于基粒于基质非接触区域的类囊体膜上。包括一个集光复合体(light-hawesting comnplex Ⅱ,LHC Ⅱ)、一个反应中心和一个含锰原子的放氧的复合体(oxygen evolving complex)。D1和D2为两条核心肽链,结合中心色素P680、去镁叶绿素(pheophytin)及质体醌(plastoquinone)。4.细胞色素b6/f复合体(cyt b6/f complex)可能以二聚体形成存在,每个单体含有四个不同的亚基。细胞色素b6(b563)、细胞色素f、铁硫蛋白、以及亚基Ⅳ(被认为是质体醌的结合蛋白)。5.光系统Ⅰ(PSI)能被波长700nm的光激发,又称P700。包含多条肽链,位于基粒与基质接触区和基质类囊体膜中。由集光复合体Ⅰ和作用中心构成。结合100个左右叶绿素分子、除了几个特殊的叶绿素为中心色素外外,其它叶绿素都是天线色素。三种电子载体分别为A0(一个chla分子)、A1(为维生素K1)及3个不同的4Fe-4S。(二)光反应与电子传递P680接受能量后,由基态变为激发态(P680*),然后将电子传递给去镁叶绿素(原初电子受体),P680*带正电荷,从原初电子供体Z(反应中心D1蛋白上的一个酪氨酸侧链)得到电子而还原;Z+再从放氧复合体上获取电子;氧化态的放氧复合体从水中获取电子,使水光解。2H 2O→O2 + 4H+ + 4e-在另一个方向上去镁叶绿素将电子传给D2上结合的QA,QA又迅速将电子传给D1上的QB,还原型的质体醌从光系统Ⅱ复合体上游离下来,另一个氧化态的质体醌占据其位置形成新的QB。质体醌将电子传给细胞色素b6/f复合体,同时将质子由基质转移到类囊体腔。电子接着传递给位于类囊体腔一侧的含铜蛋白质体蓝素(plastocyanin, PC)中的Cu2+,再将电子传递到光系统Ⅱ。P700被光能激发后释放出来的高能电子沿着A0→ A1 →4Fe-4S的方向依次传递,由类囊体腔一侧传向类囊体基质一侧的铁氧还蛋白(ferredoxin,FD)。最后在铁氧还蛋白-NADP还原酶的作用下,将电子传给NADP+,形成NADPH。失去电子的P700从PC处获取电子而还原以上电子呈Z形传递的过程称为非循环式光合磷酸化,当植物在缺乏NADP+时,电子在光系统内Ⅰ流动,只合成ATP,不产生NADPH,称为循环式光合磷酸化。(三)光合磷酸化一对电子从P680经P700传至NADP+,在类囊体腔中增加4个H+,2个来源于H2O光解,2个由PQ从基质转移而来,在基质外一个H+又被用于还原NADP+,所以类囊体腔内有较高的H+(pH≈5,基质pH≈8),形成质子动力势,H+经ATP合酶,渗入基质、推动ADP和Pi结合形成ATP。ATP合酶,即CF1-F0偶联因子,结构类似于线粒体ATP合酶。CF1同样由5种亚基组成α3β3γδε的结构。CF0嵌在膜中,由4种亚基构成,是质子通过类囊体膜的通道。(四)暗反应C3途径(C3 pathway):亦称卡尔文 (Calvin)循环。CO2受体为RuBP,最初产物为3-磷酸甘油酸(PGA)。C4途径(C4 pathway) :亦称哈奇-斯莱克(Hatch-Slack)途径,CO2受体为PEP,最初产物为草酰乙酸(OAA)。景天科酸代谢途径(Crassulacean acid metabolism pathway,CAM途径):夜间固定CO2产生有机酸,白天有机酸脱羧释放CO2,进行CO2固定。
叶绿体和叶绿素的区别和联系
叶绿体和叶绿素的区别:一、类别上的区别。叶绿体是植物细胞中由双层膜围成,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叶绿体基质中悬浮有由膜囊构成的类囊体,内含叶绿体DNA。是一种质体。叶绿素是一类与光合作用有关的最重要的色素。二、作用上的区别。叶绿素只要用来吸收和传递光能的,主要发生是在光反应阶段。叶绿体是整个光和作用的场所,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藻类植物低等植物不含有叶绿体,但是细胞内含有叶绿素同样可以吸收光能并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
有叶绿体是不是就有叶绿素
按照高中生物教材上叶绿体的定义:“含有叶绿素的质体叫做叶绿体”。可以理解为有叶绿体就一定有叶绿素。但在高中生物试题中常常会考察到:“只有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合成叶绿素”、“寒冷条件下叶绿体中的叶绿素会分解”“缺乏镁的植物不能合成叶绿素”。这时我们不会把这些不能合成叶绿素的“叶绿体”都严格地称为“质体”“白色体”“有色体”的。还是叫它“叶绿体”吧。
叶子有叶绿体吗
答案是肯定的:有。绿色植物能进行能量转换是因为它们都有叶绿体这一完成能量转换的细胞器,它能利用光能同化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藏能量的有机物,同时产生氧。叶绿体不等于叶绿素。简单点说:叶绿体是杯,叶绿素是杯中的水。叶绿体的图片如下
叶绿体呈什么颜色
植物细胞内的叶绿体全部都是绿色的。叶绿体之所以表现出绿色是因为,叶绿体中的光和色素(叶绿素、叶黄素、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等)主要吸收红橙光和蓝紫光。几乎不吸收绿色光,并将绿光反射出去,所以肉眼看到的叶绿体为绿色的。植物细胞中类似于叶绿体的结构还有有色体、白色体等。这些结构可以不是绿色的甚至是无色,但叶绿体一定是绿色的。苹果皮表面的红色是细胞的液泡中含有大量色素(花红素)所呈现红色,不是叶绿体的颜色。
叶绿素和叶绿体的具体关系
叶绿体是一种细胞器,存在于植物中,为植物特有细胞器,是光合作应进行的场所,是有色体的一种。叶绿素是一种大环类有机物,是一种物质,他是进行光合作应的重要成分,主要存在于叶绿体中,但原始的动物如绿眼虫体内也含有。打个比方,一个植物细胞是一个大工厂,叶绿体就是一个车间,叶绿素则是车间内的一件机器
植物什么器官有叶绿体?拜托各位大神
植物的器官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其中茎、叶含有大量叶绿体。 花的花萼上也含有部分叶绿体,果实的果皮上也存在叶绿体
植物都有叶绿体吗?
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素有吸收、转化光能的作用,如蓝藻(属于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但有叶绿素,也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叶绿体只是为光合作用提供一个场所。有的植物不含叶绿体,像兰科的天麻和旋花科的菟丝子体内就不具有叶绿体。只要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都含叶绿素。菟丝子中不含叶绿素,只要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都有叶绿体,白化的植物不含叶绿体和叶绿素。
离体的叶绿体是什么意思
离体的叶绿体在光照下进行光合作用时,如果突然中断二氧化碳的供应,短暂时间内叶绿体中C3与C5相对含量的变化是:C3含量下降,C5含量上升;离体的叶绿体在光照下进行光合作用时,如果突然中断光照,短暂时间内叶绿体中C3与C5相对含量的变化是:C3含量上升,C5含量下降.
在叶片中还有哪些细胞含有叶绿体
叶片中除了叶肉细胞外,保卫细胞也含叶绿体。另外,有些植物的维管束鞘细胞也含有叶绿体。
叶绿体是什么?
叶绿体是植物细胞中由双层膜围成,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叶绿体基质中悬浮有由膜囊构成的类囊体,内含叶绿体DNA。[1] 是一种质体。质体有圆形、卵圆形或盘形3种形态。叶绿体含有的叶绿素a、b吸收绿光最少,绿光被反射,故叶片呈绿色。容易区别於另类两类质体──无色的白色体和黄色到红色的有色体。叶绿素a、b的功能是吸收光能,少数特殊状态下的叶绿素a能够传递电子,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叶绿体扁球状,厚约2.5微米,直径约5微米。具双层膜,内有间质,间质中含呈溶解状态的酶和片层。片层由闭合的中空盘状的类囊体垛堆而成,类囊体是形成高能化合物三磷酸腺苷(ATP)所必需。是植物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大部分高等植物和藻类微[2] 生物的叶绿体内类囊体紧密堆积。主要含有叶绿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这些色素吸收的光都可用于光合作用。叶绿素的含量最多,遮蔽了其他颜色,而且,叶绿素吸收绿光最少,绿光被反射,所以呈现绿色。主要功能是进行光合作用。叶绿体(chloroplast)存在于藻类和绿色植物中的色素体之一,光合作用的生化过程在其中进行。因为叶绿体除含黄色的胡萝卜素外,还含有大量的叶绿素,所以看上去是绿色的。褐藻和红藻的叶绿体除含叶绿素外还含有藻黄素和藻红蛋白,看上去是褐色或红色[有人分别称为褐色体(phacaplost)、红色体 (rhodoplast)]。许多植物的叶绿体是直径5微米左右,厚2—3微米的凸透镜形状,但低等植物中则含有板状、网眼状、螺旋形、星形、杯形等非常大的叶绿体。叶肉细胞中含的叶绿体数通常是数十到数百个。已知有的一个细胞含有数千个以上叶绿体的例子,以及仅有一个叶绿体的例子。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它的平面相多数为0.5微米大小的浓绿色粒状结构(基粒)。基粒的清晰程度和数量随植物和组织的种类及叶绿体的发育时期而不同,反映着内膜系统的分化程度。包着叶绿体的包膜由内外两层膜组成,对各种各样的离子以及种种物质具有选择透过性。在叶绿体内部有基质、富含脂质和质体醌的质体颗粒,以及结构精细的内膜系统(片层构造,类囊体)。在基质中水占叶绿体重量的60%—80%,这里有各种各样的离子、低分子有机化合物、酶、蛋白质、核糖体、RNA、DNA等。在绿藻、褐藻,红藻、接合藻、硅藻等许多藻类的叶绿体中存在着淀粉核。构成内膜系统微细结构基础的是类囊体。在具有基粒的叶绿体中重叠起类囊体或复杂地折叠起来,分化成所谓的基粒堆(grana stack)和与之相联系的膜系统[基粒间片层(intergrana lamellae)。各种光合色素和光合成电子传递成分、磷酸化偶联因子等存在于类囊体中,色素被光能激发、电子传递、直到ATP合成都在类囊体上及其表面附近进行。利用由此生成的NADPH和ATP在基质中进行二氧化碳固定。叶绿体几乎可以说一切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能(光能)。绿色植物是主要的能量转换者是因为它们均含有叶绿体(Chloroplast)这一完成能量转换的细胞器,它能利用光能同化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藏能量的有机物,同时产生氧。所以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有机体生存、繁殖和发展的根本源泉。叶绿体可能起源于古代蓝藻。某些古代真核生物靠吞噬其他生物维生,它们吞下的某些蓝藻没有被消化,反而依靠吞噬者的生活废物制造营养物质。在长期共生过程中,古代蓝藻形成叶绿素,植物也由此产生。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叶绿体一般是绿色的扁平的快速流动的椭球形或球形,可以用高倍光学显微镜观察它的形态和分布。
叶绿体是什么?
问题一:叶绿体是什么? 叶绿体是植物细胞中由双层膜围成,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间质中悬浮有由膜囊构成的类囊体,内含叶绿体DNA。[1-2]是一种质体。质体有圆形、卵圆形或盘形3种形态。叶绿体含有的叶绿素a、b吸收绿光最少,绿光被反射,故叶片呈绿色。容易区别於另类两类质体──无色的白色体和黄色到红色的有色体。叶绿素a、b的功能是吸收光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叶绿体扁球状,厚约2.5微米,直径约5微米。具双层膜,内有间质,间质中含呈溶解状态的酶和片层。片层由闭合的中空盘状的类囊体垛堆而成,类囊体是形成高能化合物三磷酸腺苷(ATP)所必需。是植物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 问题二:叶绿体是什么的 叶绿体是植物细胞中由双层膜围成,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间质中悬浮有由膜囊构成的类囊体,内含叶绿体DNA。[1-2]是一种质体。质体有圆形、卵圆形或盘形3种形态。叶绿体含有的叶绿素a、b吸收绿光最少,绿光被反射,故叶片呈绿色。容易区别於另类两类质体──无色的白色体和黄色到红色的有色体。叶绿素a、b的功能是吸收光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叶绿体扁球状,厚约2.5微米,直径约5微米。具双层膜,内有间质,间质中含呈溶解状态的酶和片层。片层由闭合的中空盘状的类囊体垛堆而成,类囊体是形成高能化合物三磷酸腺苷(ATP)所必需。是植物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 问题三:叶绿体的功能是什么? 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在类囊体的薄膜上分布着具有吸收光能的光合色素,在类囊体的薄 膜上和叶绿体的基质中含有许多光合作用所必需的酶。
什么是叶绿体
叶绿体是质体的一种, 是高等植物和一些藻类所特有的能量转换器。其双层膜结构使其与胞质分开, 内有片层膜, 含叶绿素, 故名为叶绿体。叶绿体是含有绿色色素(主要为叶绿素 a 、b)的质体,为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存在于高等植物叶肉、幼茎的一些细胞内,藻类细胞中也含有。叶绿体的形状、数目和大小随不同植物和不同细胞而异。
叶绿体是什么器官?
叶绿体外被由双层膜组成,膜间为10~20nm的膜间隙。外膜的渗透性大,如核苷、无机磷、蔗糖等许多细胞质中的营养分子可自由进入膜间隙。在高等植物中叶绿体象双凸或平凸透镜,长径5~10um,短径2~4um,厚2~3um。高等植物的叶肉细胞一般含50~200个叶绿体,可占细胞质的40%,叶绿体的数目因物种细胞类型,生态环境,生理状态而有所不同。在藻类中叶绿体形状多样,有网状、带状、裂片状和星形等等,而且体积巨大,可达100um。叶绿体由叶绿体外被(chloroplast envelope)、类囊体(thylakoid)和基质(stroma)3部分组成,叶绿体含有3种不同的膜:外膜、内膜、类囊体膜和3种彼此分开的腔:膜间隙、基质和类囊体腔。
叶绿体的介绍
叶绿体是植物细胞中由双层膜围成,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叶绿体基质中悬浮有由膜囊构成的类囊体,内含叶绿体DNA。1是一种质体。质体有圆形、卵圆形或盘形3种形态。叶绿体含有的叶绿素a、b吸收绿光最少,绿光被反射,故叶片呈绿色。容易区别於另类两类质体──无色的白色体和黄色到红色的有色体。叶绿素a、b的功能是吸收光能,少数特殊状态下的叶绿素a能够传递电子,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叶绿体扁球状,厚约2.5微米,直径约5微米。具双层膜,内有间质,间质中含呈溶解状态的酶和片层。片层由闭合的中空盘状的类囊体垛堆而成,类囊体是形成高能化合物三磷酸腺苷(ATP)所必需。是植物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
叶绿体主要存在于哪
叶绿体的分布:存在于高等植物叶肉、幼茎的一些细胞内,藻类细胞中也含有。线粒体的分布:除了溶组织内阿米巴、篮氏贾第鞭毛虫以及几种微孢子虫外,大多数真核细胞或多或少都拥有线粒体,但它们各自拥有的线粒体在大小、数量及外观等方面上都有所不同。叶绿体是含有绿色色素(主要为叶绿素 a 、b)的质体,为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存在于高等植物叶肉、幼茎的一些细胞内,藻类细胞中也含有。叶绿体的形状、数目和大小随不同植物和不同细胞而异。线粒体拥有自身的遗传物质和遗传体系,但其基因组大小有限,是一种半自主细胞器。除了为细胞供能外,线粒体还参与诸如细胞分化、细胞信息传递和细胞凋亡等过程,并拥有调控细胞生长和细胞周期的能力。扩展资料:叶绿体的作用光合作用中,叶绿素吸收光能,使之转变为化学能,同时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并释放氧的过程。这一过程可用下列化学方程式表示:6COu2082+6Hu2082O( 光照、酶、 叶绿体)→C6Hu2081u2082Ou2086(CHu2082O)+6Ou2082。其中包括很多复杂的步骤,一般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大阶段。线粒体的作用线粒体是真核生物进行氧化代谢的部位,是糖类、脂肪和氨基酸最终氧化释放能量的场所。线粒体负责的最终氧化的共同途径是三羧酸循环与氧化磷酸化,分别对应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线粒体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叶绿体
叶绿体的结构
叶绿体的具体结构如下: 1、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比喻为“养料制造工厂”和“能量转换站”; 2、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可以看到一般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叶绿体的外面有双层膜,使叶绿体内部与外界隔开,叶绿体的内部含有几个到几十个基粒; 3、基粒与基粒之间充满着基质。叶绿体的每个基粒都是由一个个囊状的结构堆叠而成的,在囊状结构的薄膜上,有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这些色素可以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 4、在叶绿体的基粒上和基质中含有许多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酶,基质中还含有少量的DNA。
叶绿体的超微结构
电子显微镜下显示出的细胞结构称为超微结构。 叶绿体是植物细胞中由双层膜围成,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叶绿体由叶绿体外被(chloroplast envelope)、类囊体(thylakoid)和基质(stroma)3部分组成,叶绿体含有3种不同的膜:外膜、内膜、类囊体膜和3种彼此分开的腔:膜间隙、基质和类囊体腔 (一)外被 叶绿体外被由双层膜组成,膜间为10~20nm的膜间隙。外膜的渗透性大,如核苷、无机磷、蔗糖等许多细胞质中的营养分子可自由进入膜间隙。 内膜对通过物质的选择性很强,CO2、O2、Pi、H2O、磷酸甘油酸、丙糖磷酸,双羧酸和双羧酸氨基酸可以透过内膜,ADP、ATP已糖磷酸,葡萄糖及果糖等透过内膜较慢。蔗糖、C5糖双磷酸酯,C糖磷酸酯,NADP+及焦磷酸不能透过内膜,需要特殊的转运体(translator)才能通过内膜。 (二)类囊体 是单层膜围成的扁平小囊,沿叶绿体的长轴平行排列。膜上含有光合色素和电子传递链组分,又称光合膜。 许多类囊体象圆盘一样叠在一起,称为基粒,组成基粒的类囊体,叫做基粒类囊体,构成内膜系统的基粒片层(grana lamella)。基粒直径约0.25~0.8μm,由10~100个类囊体组成。每个叶绿体中约有40~60个基粒。 贯穿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基粒之间的没有发生垛叠的类囊体称为基质类囊体,它们形成了内膜系统的基质片层(stroma lamella)。 由于相邻基粒经网管状或扁平状基质类囊体相联结,全部类囊体实质上是一个相互贯通的封闭系统。类囊体做为单独一个封闭膜囊的原始概念已失去原来的意义,它所表示的仅仅是叶绿体切面的平面形态。 类囊体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类(60:40),脂类中的脂肪酸主要是不饱含脂肪酸(约87%),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光能向化学能的转化是在类囊体上进行的,因此类囊体膜亦称光合膜,类囊体膜的内在蛋白主要有细胞色素b6/f复合体、质体醌(PQ)、质体蓝素(PC)、铁氧化还原蛋白、黄素蛋白、光系统Ⅰ、光系统Ⅱ复合物等。 (三)基质 是内膜与类囊体之间的空间,主要成分包括: 碳同化相关的酶类:如RuBP羧化酶占基质可溶性蛋白总量的60%。 叶绿体DNA、蛋白质合成体系:如,ctDNA、各类RNA、核糖体等。 一些颗粒成分:如淀粉粒、质体小球和植物铁蛋白等。
叶绿体分布在植物的什么位置
叶绿体存在于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部位。比如:叶肉细胞,嫩茎表皮细胞等,根细胞中就没有叶绿体。在高等植物中叶绿体象双凸或平凸透镜,长径5~10um,短径2~4um,厚2~3um。高等植物的叶肉细胞一般含50~200个叶绿体,可占细胞质的40%,叶绿体的数目因物种细胞类型,生态环境。扩展资料叶绿体功能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叶绿素吸收光能,使之转变为化学能,同时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并释放氧的过程。其中包括很多复杂的步骤,一般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大阶段。光反应:这是叶绿素等色素分子吸收,传递光能,将光能转唤为化学能,形成ATP和NADPH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水分子被分解,放出氧来。暗反应:光合作用的下一步骤是在暗处(也可在光下)进行的。它是利用光反应形成的ATP提供能量,固定形成的中间产物,制造葡萄糖等碳水化合物的过程。叶绿体DNA由Ris和Plaut 1962最早发现于衣藻叶绿体。ctDNA呈环状,长40~60μm,基因组的大小因植物而异,一般约200bp-2500bp。数目的多少植物的发育阶段有关,如菠菜幼苗叶肉细胞中,每个细胞含有20个叶绿体,每个叶绿体含DNA分子200个,但到接近成熟的叶肉细胞中有叶绿体150个。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叶绿体
植物叶绿体的作用是什么
叶绿体的功能是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叶绿素吸收光能,使之转变为化学能,同时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并释放氧的过程。其中包括很多复杂的步骤,一般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大阶段。
叶绿体有几层膜?
叶绿体是质体的一种,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质体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它可分为具色素的叶绿体、有色体和不具色素的白色体。叶绿体主要由脂类和蛋白质分子组成,此外在叶绿体基质中还有少量DNA和RNA。电镜观察,叶绿体由双层单位膜构成(见图)。外被 由两层单位膜构成,外膜通透性大,内膜物质有较强选择通透性。内外膜间围有膜间隙。基质 叶绿体内充满流动状态的基质,基质中有许多片层结构。每片层是由周围闭合的两层膜组成,呈扁囊状,称为类囊体。类囊体内也是水溶液。小类囊体互相堆叠在一起形成基粒,这样的类囊体称为基粒类囊体。组成基粒的片层称为基粒片层。大的类囊体横贯在基质中,连接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粒之间。这样的片层称为基质片层,这样的类囊体称基质类囊体。光合作用过程中光能向化学能的转化是在类囊体膜上进行的,因此类囊体膜亦称光合膜。在叶绿体的基质中有颗粒较大的油滴和颗粒较小的核糖体。基质中存在DNA纤维,各种可溶性蛋白(酶),以及其他代谢有关的物质。蓝藻和光合细菌等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兰藻的类囊体是分布在细胞内,特别是分散在细胞的周边部位。光合细菌的光合作用是在含有光合色素的细胞内膜进行的。这种内膜呈小泡状或扁囊状,分布于细胞周围,称为载色体。叶绿体中的DNA含量比线粒体显著多。其DNA也是呈双链环状,不与组蛋白结合,能以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同时还有自己完整的蛋白质合成系统。当然,叶绿体同线粒体一样,其生长与增殖受核基因及其自身基因两套遗传系统控制,称为半自主性细胞器。关于叶绿体的起源和线粒体一样也有两种互相对立的假说,即内共生说和分化说。按内共生假说,叶绿体的祖先是蓝藻或光合细菌。膜机构只有内膜和外膜
叶绿体由什么组成?
C H O N Mg元素
什么叫叶绿体
叶绿体是绿色植物细胞内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构,是一种质体。质体有圆形、卵圆形或盘形3种形态。叶绿体含有叶绿素a、b而呈绿色,容易区别於另类两类质体——无色的白色体和黄色到红色的有色体。叶绿素a、b的功能是吸收光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叶绿体扁球状,厚约2.5微米,直径约5微米。具双层膜,内有间质,间质中含呈溶解状态的酶和片层。片层由闭合的中空盘状的类囊体垛堆而成,类囊体是形成高能化合物三磷酸腺苷(ATP)所必需。参考网址:http://baike.baidu.com/view/28826.htm#sub28826
叶绿体的结构
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因此,有人把它比喻为“养料制造工厂”和“能量转换站”。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可以看到它一般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叶绿体的外面有双层膜,使叶绿体内部与外界隔开,叶绿体的内部含有几个到几十个基粒。基粒与基粒之间充满着基质。叶绿体的每个基粒都是由一个个囊状的结构堆叠而成的,在囊状结构的薄膜上,有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这些色素可以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在叶绿体的基粒上和基质中含有许多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酶。基质中还含有少量的DNA。 彩色参考图: http://219.239.238.40:82/200406/ca484778.htm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D2%B6%C2%CC%CC%E5%BD%E1%B9%B9&in=23420&cl=2&cm=1&sc=0&lm=-1&pn=5&rn=1&di=2303697860&ln=50
叶绿体的作用是什么
叶绿体(chloroplast):藻类和植物体中含有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 主要含有叶绿素、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其中叶绿素的含量最多,遮蔽了其他色素,所有呈现绿色。主要功能是进行光合作用。几乎可以说一切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能(光能)。绿色植物是主要的能量转换者是因为它们均含有叶绿体(Chloroplast)这一完成能量转换的细胞器,它能利用光能同化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藏能量的有机物,同时产生氧。所以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有机体生存、繁殖和发展的根本源泉。
什么是叶绿体?与线粒体的区别是什么?
叶绿体与线粒体的区别为:1、两者的形态不同:叶绿体的形态为网状、带状、裂片状和星形,线粒体的形态为球状、棒状或细丝状颗粒;2、两者的功能不同:叶绿体的功能为叶绿体吸收光能,使之转变为化学能,同时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线粒体的功能是负责最终氧化,分别对应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3、两者的大小不同:叶绿体的长径5-10um,短径2-4um,厚度2-3um,线粒体的大小为0.5-1.0μm,长1-2μm。扩展资料:线粒体的功能:1、合成ATP为细胞提供能量;2、细胞增殖与细胞代谢的调控;3、合成胆固醇及某些血红素;4、对氨气造成的毒害解毒。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线粒体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叶绿体
在植物中,只要是绿色,就一定是叶绿体吗?
叶绿体,是绿色植物等真核自养生物中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主要含有叶绿素、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其中叶绿素的含量最多,遮蔽了其他色素,所有呈现绿色。主要功能是进行光合作用。叶绿体chloroplast存在于藻类和绿色植物中的色素体之一,光合作用的生化过程在其中进行。因为叶绿体除含黄色的胡萝卜素外,还含有大量的叶绿素,所以看上去是绿色的。
叶绿体是什么啊?
叶绿体是绿色植物细胞内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构,是一种质体。质体有圆形、卵圆形或盘形3种形态。叶绿体含有叶绿素a、b而呈绿色,容易区别於另类两类质体──无色的白色体和黄色到红色的有色体。叶绿素a、b的功能是吸收光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叶绿体扁球状,厚约2.5微米,直径约5微米。具双层膜,内有间质,间质中含呈溶解状态的酶和片层。片层由闭合的中空盘状的类囊体垛堆而成,类囊体是形成高能化合物三磷酸腺苷(ATP)所必需。
绿色植物的每个细胞都含有线粒体和叶绿体吗?
每个细胞都要进行新陈代谢,需要能量,所以所有细胞里面都有线粒体,叶绿体用于光合作用,只存在叶肉细胞,如根系细胞就没有叶绿体。
叶绿体和叶绿素有什么关系?叶绿体中是含有叶绿素么?
叶绿体是细胞器,而叶绿素是分部在叶绿体基粒片层结构薄膜上吸收,传递,转换光能的色素主要的两种。分为叶绿素A与B。所以说叶绿体中有叶绿素
叶绿体和叶绿素到底有什么区别?
叶绿体和叶绿素的区别:一、类别上的区别。叶绿体是植物细胞中由双层膜围成,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叶绿体基质中悬浮有由膜囊构成的类囊体,内含叶绿体DNA。是一种质体。叶绿素是一类与光合作用有关的最重要的色素。二、作用上的区别。叶绿素只要用来吸收和传递光能的,主要发生是在光反应阶段。叶绿体是整个光和作用的场所,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藻类植物低等植物不含有叶绿体,但是细胞内含有叶绿素同样可以吸收光能并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
叶绿体的形态与结构
在高等植物中叶绿体象双凸或平凸透镜,长径5~10um,短径2~4um,厚2~3um。高等植物的叶肉细胞一般含50~200个叶绿体,可占细胞质的40%,叶绿体的数目因物种细胞类型,生态环境,生理状态而有所不同。在藻类中叶绿体形状多样,有网状、带状、裂片状和星形等等,而且体积巨大,可达100um。叶绿体由叶绿体外被(chloroplast envelope)、类囊体(thylakoid)和基质(stroma)3部分组成,叶绿体含有3种不同的膜:外膜、内膜、类囊体膜和3种彼此分开的腔:膜间隙、基质和类囊体腔。 叶绿体外被由双层膜组成,膜间为10~20nm的膜间隙。外膜的渗透性大,如核苷、无机磷、蔗糖等许多细胞质中的营养分子可自由进入膜间隙。内膜对通过物质的选择性很强,CO2、O2、Pi、H2O、磷酸甘油酸、丙糖磷酸,双羧酸和双羧酸氨基酸可以透过内膜,ADP、ATP已糖磷酸,葡萄糖及果糖等透过内膜较慢。蔗糖、C5糖双磷酸酯,C糖磷酸酯,NADP+及焦磷酸不能透过内膜,需要特殊的转运体(translator)才能通过内膜。 是单层膜围成的扁平小囊,沿叶绿体的长轴平行排列。膜上含有光合色素和电子传递链组分,又称光合膜。许多类囊体象圆盘一样叠在一起,称为基粒,组成基粒的类囊体,叫做基粒类囊体,构成内膜系统的基粒片层(grana lamella)。基粒直径约0.25~0.8μm,由10~100个类囊体组成。每个叶绿体中约有40~60个基粒。叶绿体通过内膜形成类囊体来增大内膜面积,以此为在叶绿体中发生的反应提供场所。贯穿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基粒之间的没有发生垛叠的类囊体称为基质类囊体,它们形成了内膜系统的基质片层(stroma lamella)。由于相邻基粒经网管状或扁平状基质类囊体相联结,全部类囊体实质上是一个相互贯通的封闭系统。类囊体做为单独一个封闭膜囊的原始概念已失去原来的意义,它所表示的仅仅是叶绿体切面的平面形态。类囊体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类(60:40),脂类中的脂肪酸主要是不饱和脂肪酸(约87%),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光能向化学能的转化是在类囊体上进行的,因此类囊体膜亦称光合膜,类囊体膜的内在蛋白主要有细胞色素b6/f复合体、质体醌(PQ)、质体蓝素(PC)、铁氧化还原蛋白、黄素蛋白、光系统Ⅰ、光系统Ⅱ复合物等。 是内膜与类囊体之间的空间的液体,主要成分包括:碳同化相关的酶类:如RuBP羧化酶占基质可溶性蛋白总量的60%。叶绿体DNA、蛋白质合成体系:如,ctDNA、各类RNA、核糖体等。一些颗粒成分:如淀粉粒、质体小球和植物铁蛋白等。叶绿体的功能叶绿体(chloroplast):藻类和植物体中含有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 主要含有叶绿素、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其中叶绿素的含量最多,遮蔽了其他色素,所以呈现绿色。主要功能是进行光合作用。几乎可以说一切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能(光能)。绿色植物是要的能量转换者是因为它们均含有叶绿体(Chloroplast)这一完成能量转换的细胞器。
叶绿体和线粒体有何区别?
叶绿体和线粒体在形态结构、分布范围、增大膜面积的方式和酶与色素分布上均有区别:1、形态结构:线粒体一般呈粒状或杆状,但因生物种类和生理状态而异,可呈环形,哑铃形、线状、分叉状或其它形状。线粒体由内外两层膜封闭,包括外膜、内膜、膜间隙和基质四个功能区隔。高等植物中叶绿体象双凸或平凸透镜,长径5~10um,短径2~4um,厚2~3um。叶绿体的数目因物种细胞类型,生态环境,生理状态而有所不同。 叶绿体由叶绿体外被、类囊体和基质3部分组成,叶绿体含有3种不同的膜:外膜、内膜、类囊体膜和3种彼此分开的腔:膜间隙、基质和类囊体腔。2、分布范围不同:线粒体存在于存在于大多数细胞中,而叶绿体只存在高等植物和一些藻类之中。3、增大膜面积的方式:线粒体增大膜面积是通过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是线粒体最富有标志性的结构,它的存在大大扩大了内膜的表面积,增加了内膜的代谢效率。叶绿体增大膜面积是通过基粒片层结构(或类囊体)重叠。4、酶与色素分布:线粒体中酶分布于基质、基粒、内膜上;线粒体中没有色素分布。叶绿体中酶分布于基质与基粒上;叶绿体中色素分布于基粒片层结构的薄膜上。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线粒体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叶绿体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区别
叶绿体 植物绿色细胞中存在的有色质体。其内含有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在高等植物中一般呈椭圆形,长轴4~10微米,短轴2~4微米。它被双层膜(称为外被)包围着,内部为层膜系统和基质(或称间质)所组成。在电镜下观察,每一层膜是由双层膜组成扁平的囊,中间是隙,称为类囊体。类囊体沿长轴平行排列,在一定区域排列紧密,类似一摞硬币,称为基粒,其中的类囊体称基粒类囊体,基粒之间的类囊体称为基质类囊体。类囊体膜上含有光合作用光反应所需的各种组分。基质呈高度流动性状态,主要成分是可溶性蛋白质,核酮糖-1,5-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占其中大部分,光合作用暗反应在其中进行。此外,基质中含有各种颗粒包括DNA纤丝、核糖体、淀粉粒和质体小球等。在电镜下可观察到直径为2. 5纳米的DNA纤丝,这就使得叶绿体在遗传上具有 一定的自主性。质体小球常呈球状存在,当植物由暗处转到光照条件下,致使层膜系统形成时,它的数量减少,叶片衰老,层膜逐渐解体时,其数量增多。因此,有人认为其功能是脂类的贮存库。 线粒体,是细胞内主要的能量形成所在,故不论在生理上或病理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异同点
叶绿体与线粒体的相同点:1、形式是:它们都是真核生物细胞中的细胞器。2、结构上:它们都有内、外膜,即都具有双层膜,都含有基粒、基质、酶、少量的DNA和RNA。3、功能上:它们均与能量代谢有关,都能产生ATP。不同点:1、分布上:线粒体在动、植物细胞中普遍存在,而叶绿体只存在于植物的叶肉细胞和幼茎皮层细胞中。2、形态上;线粒体呈椭球形,而叶绿体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3、内膜结构上:线粒体的内膜向内折叠成脊,以扩大内膜面积;而叶绿体以类囊体堆叠成基粒的形式扩大内膜面积。4、合成能量的方式:线粒体分解有机物,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称为“动力工厂”。叶绿体转换光能,把能量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称为“能量转换站”。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异同点
什么是叶绿体
中文名称:叶绿体 英文名称:chloroplast 定义:植物细胞中由双层膜围成,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间质中悬浮有由膜囊构成的类囊体,内含叶绿体DNA。 所属学科:细胞生物学(一级学科);细胞结构与细胞外基质(二级学科)。叶绿体是绿色植物细胞内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构,是一种质体。质体有圆形、卵圆形或盘形3种形态。叶绿体含有叶绿素a、b而呈绿色,容易区别於另类两类质体——无色的白色体和黄色到红色的有色体。叶绿素a、b的功能是吸收光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叶绿体扁球状,厚约2.5微米,直径约5微米。具双层膜,内有间质,间质中含呈溶解状态的酶和片层。片层由闭合的中空盘状的类囊体垛堆而成,类囊体是形成高能化合物三磷酸腺苷(ATP)所必需。简单的说就是植物体中含有叶绿素等用来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叶绿体是什么
叶绿体是质体的一种, 是高等植物和一些藻类所特有的能量转换器。其双层膜结构使其与胞质分开, 内有片层膜, 含叶绿素, 故名为叶绿体。
什么是叶绿体?
叶绿体 叶绿体(chloroplast)植物绿色细胞中存在的有色质体。其内含有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在高等植物中一般呈椭圆形,长轴4~10微米,短轴2~4微米。它被双层膜(称为外被)包围着,内部为层膜系统和基质(或称间质)所组成。在电镜下观察,每一层膜是由双层膜组成扁平的囊,中间是隙,称为类囊体(thylakoid)。类囊体沿长轴平行排列,在一定区域排列紧密,类似一摞硬币,称为基粒(grana),其中的类囊体称基粒类囊体,基粒之间的类囊体称为基质类囊体。类囊体膜上含有光合作用光反应所需的各种组分。基质(stroma)呈高度流动性状态,主要成分是可溶性蛋白质,核酮糖-1,5-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占其中大部分,光合作用暗反应在其中进行。此外,基质中含有各种颗粒包括DNA纤丝、核糖体、淀粉粒和质体小球等。在电镜下可观察到直径为2.5纳米的DNA纤丝,这就使得叶绿体在遗传上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质体小球常呈球状存在,当植物由暗处转到光照条件下,致使层膜系统形成时,它的数量减少,叶片衰老,层膜逐渐解体时,其数量增多。因此,有人认为其功能是脂类的贮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