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萍说了他的看法后,华东军区作战处又进行了反复讨论和研究,但张爱萍依旧坚持首先进攻一江山岛的方案不变,于是大家决定首先发起一江山岛战役,三军协同作战,共同出击。张爱萍的作战方略是:在海、空军的协助下,首先要攻占一江山岛,同时佯攻披山岛,得手后,再全力进攻大陈岛。把攻打一江山岛作为解放大陈岛渡海登陆战役的突破口以后,张爱萍就开始组织部署三军的兵力。为此,张爱萍又专门召开作战会议进行深入讨论,讨论投入多少陆军兵力。指挥员们首先分析了敌情,一江山岛驻有国民党一江山地区司令部及所属反共救国军突击4大队、二大队四中队和炮兵中队共1000余人。许多人根据陆战经验认为,陆军只需1500至2000人就够了,至于炮兵,最多用两个营。在这样的弹丸之地,登陆兵力多了就施展不开了。很多人都坚持这种看法,他们认为不宜往一江山岛派大量的兵。而支持张爱萍看法的人却觉得,在使用兵力上,一定要占绝对优势,这是因为解放军第一次进行三军渡海登陆战役,更要重视初战,以利鼓舞士气、积累经验,提高三军联合渡海登陆作战的能力。他们提出的具体依据是:第一,敌人都系海上惯匪和逃亡地主。第二,一江山岛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岛上无树木及其它遮蔽物;地形陡峻,光滑,攀登困难;周围岩岸久经风浪冲刷,岸壁陡度一般在40度以上,岸高10至40米,稍有微风,即生岸浪,不宜靠船。第三,工事构筑坚固。在一江山岛上面,竟有各种地堡130多个,而且大都为永久性和半永久性的地堡;在前沿多为永久性地堡和堑壕相联结,工事较隐蔽,射击死角小,地堡多设有阻止步兵抵近的铁丝伪装网。在堑壕、交通壕内及前后倾斜面的防空、防炮及掩护部,均有射击设备,副防工事系各铁丝网及地雷阵。第四,阵地编组严密。它分三条线:第一线以靠近海边的突出部为前沿支撑点;第二线为山腰各突出部,筑有辅助战壕和地堡,并以交通壕与前沿及纵深相连,组成封锁工事;第三线以203、190、180、160四个高地为主要核心地点,利用制高点,构成上墙及永久发射点,形成坚强的环形防御。第五,火力配置强。它共有四层,主要控制滩头前沿:以南江的小山炮、榴炮为第一层,在4000米以内距离上开始射击。以战防炮、机关炮配置于前沿突出部为第二层,在2000米以内担任直接瞄准射击。以迫击炮及配置前沿的火箭筒和机枪为第三层,在1000米以内射击。以冲锋枪、卡宾枪、手榴弹为第四层,在150米内射击和投弹。这四层火力内,平均每100米正面有两门火炮和两挺机枪,组成交叉稠密的火网,控制可能登陆的滩头。此外,大陈岛还有大口径火炮的掩护,在海面上,敌人有频繁活动的扫雷舰和小型炮艇进行支援。通过大家激烈地讨论,持上述意见的人仍然只占少部分,很多人不赞成大量出兵,但因为张爱萍坚持这个作战方案,大家只能接受。为了尽快制定一个一江山岛的作战方案,张爱萍命令三位作战参谋,以登陆部队的胜利为中心,对参战兵力进行一系列的科学计算,最后提出一个参战兵力的方案,这个方案通过指挥部讨论通过,由张爱萍报请中央军委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