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为什么从2009年初,我国相继出现“用工荒”的现象?(请使用宏观经济学“劳动力市场模型”分析)

  随着我国80后、90后劳动力进入市场并逐渐成为劳动者的主力,他们已经有了更多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适应他们的新期待  当前,一边是“民工荒”现象从沿海地区向内地蔓延,一边是应届大学生就业呈更加困难之势,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它会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什么样的对策?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我国农村劳动力供求关系正在出现转折性变化  我国从1989年开始出现大规模的“民工潮”,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镇打工,一年一度,潮起潮涌。而从2005年起,东部沿海部分地区开始在春节过后出现“民工荒”现象,到今年“民工荒”不再局限于东部地区,而开始蔓延到中西部地区,到处都出现抢工现象。一场不见硝烟的“民工争夺战”在我国东中西部展开。  据记者调查,今年珠三角地区缺工可能达到500万人。上海用工缺口约20%,部分行业缺工呈常态,如餐饮行业缺工20%以上,电子、制衣、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也缺工。上海一些企业已连续几年组团到安徽、江西等地上门招工。不仅东部劳动力输入地出现招工难,中西部劳动力输出地也出现缺工现象。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统计显示,截至2010年底,安徽全省缺工超过50人的企业达2300余家,缺工总数达到25万人。湖北省劳动就业管理局披露,今年湖北省劳务输出人数预计将收缩10%—15%,至少“缩水”100万,湖北省内的用工缺口就达60万人。重庆共有43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其他地区就业,而今年重庆市内的企业对劳动力需求将增加55万,这意味着要挽留几十万返乡农民工,为此春节过后就在火车站组织大规模招工活动。  在出现这样“民工荒”的大背景下,如何判断我国的就业形势?我国是否已到了一个农村劳动力供求关系的转折点?对此问题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春江水暖鸭先知”,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大规模流动已面临一个转折点,劳动力供求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国家,作为一个具有13亿人口的大国,大量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我们的一大优势。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主要得益于此。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外出就业,目前总数已达2.42亿人,其中新生代农民工约1亿多人。现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已所剩很少,在农村找人干活变得困难,每天工资达到50元左右甚至更高。“民工荒”现象已经延续几年,说明我们已经到了一个“刘易斯拐点”,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正在走向结束。这一点已经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  总体上看,我国劳动力仍然供大于求,当前乃至整个“十二五”时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十二五”时期我国人口将达到13.7亿人,劳动年龄人口在2014年达到最高峰9.97亿人,劳动力供给将持续增加并保持在高位,就业压力很大。但与此同时,就业结构性矛盾相当突出,主要是每年总数达700万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不适应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大量技能型劳动力短缺,甚至年青型普通劳动力也出现短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供给正面临一个转折点。当然,“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并不意味着劳动力供求马上就会出现全面紧缺,这一转折性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它所呈现的变化趋势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未雨绸缪加以应对解决。  “拐点”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民工荒”从刚开始出现时的偶发现象,到今天大规模普遍出现,以至到今后某个时期成为常态,其发展演变有其自身的规律。分析“民工荒”的成因,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从源头看,经过这么多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出来,目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已经所剩很少,无限供给已经转化为有限供给。二是从劳动力需求看,我国从2009年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对大量廉价劳动力的需要还在增加,随着东部沿海地区“民工荒”的出现,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对中西部劳动力的需求随之增加。三是从人口结构和发展趋势看,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行30多年来的效果已经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虽然人口总数还在增加,但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离退休的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口金字塔”下部的青壮年人口特别是80后、90后20—30岁的劳动力开始减少,人口结构的变化必然带来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  “民工荒”的出现,特别是它背后所隐含的农村劳动力供求关系的转折性变化,必然会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首先,最直接的是企业招工困难,随之劳动力成本上升、工资上涨,这会带来两方面的后果:一方面,可能造成企业开工不足,订单难以完成,产量无法扩大,同时企业成本上升,产品价格上涨,这会给中国出口带来影响;另一方面,劳动者工资上涨,带来收入增加,提高了购买能力,相应带动居民消费,这必然有利于扩大内需和经济发展。同时,劳动者的待遇环境也会在竞争中得到改善,包括劳动条件、住房、社会保障等都会向着有利于劳动者的方向转变。其次,企业缺工和工资上涨,一方面会引起国外特别是周边国家低成本劳动力进入国内,另一方面也会引起国内产业包括外资企业向国外低成本劳动力国家转移,现在已经出现这样的苗头,当然这是一个长期性趋势,除了劳动力成本之外,还取决于市场环境等综合性的优势。还有,最重要的是带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逐渐从依靠低成本廉价劳动力向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方向转变,从生产大量低端劳动密集型产品向更多地生产技术含量高的高附加值产品转变,从根本上说是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  “刘易斯拐点”之后,我们怎么办  我们要更加清醒自觉地认识从“民工荒”到“刘易斯拐点”的出现,深刻理解这一转折性变化的战略意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新的基础上促进我国经济长期又好又快发展。  第一,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解决我国就业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鉴于我国就业面临的总体形势仍然严峻,必须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能因为“民工荒”的出现就错误地认为劳动力总体上已经供不应求而放松就业,要坚持不懈地把创造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切实解决就业问题。同时,面对就业结构性变化,要更加适应市场就业需求,一方面加强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把大批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上,为我国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加强教育改革,培养更多适应市场需要的高校毕业生,使我国真正成为一个人才强国。  第二,把提高劳动者的收入作为扩大消费的重要着力点,更大程度地改善劳动者的环境条件。随着我国80后、90后劳动力进入市场并逐渐成为劳动者的主力,他们已经有了更多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适应他们的新期待,提高工资待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使得我国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进而培育和发展我国更加广阔的消费市场,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加健康稳定的条件。  第三,加快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从“民工潮”到“民工荒”,一个重要的体制性原因是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许多农民工像候鸟一样一年一度在城乡之间飞来飞去,这造成了春运和招工大潮的世界奇观。要进一步采取政策措施把在城镇有长期固定工作和居所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生活,实现“农民工”向“市民”和“工人”的转化,使他们真正安居乐业,这是解决“民工荒”的长久之计。  第四,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就业的均衡发展。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施梯度发展战略,从沿海到内地到西部呈现梯度发展的格局。近年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产业转移逐渐向中西部扩展,统筹城乡也带来了中小城市(镇)和农村的发展。就业转移必须适应产业转移的需要,在创造更多就业空间的同时,促进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就业的均衡发展。  (作者为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  注: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原创文章,网络转载请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人民论坛》杂志”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