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时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余英时文集第一卷史学、史家与时代》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史学、史家与时代》(余英时)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lr_PURIJI8I_xAvS9PvGBg 提取码:QMRU书名:史学、史家与时代作者:余英时豆瓣评分:8.6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年份:2014-6页数:456内容简介:本卷所收12篇文章涉及历史观、历史思想与历史哲学、史学著作的比较研究等领域,传达出在史学研究中要求达到主客交融、恰如其分的境界之理念。作者在书中通过对若干具体历史问题的详细研究后指出,研究历史需要借鉴语言学派、考证学派等的方法,但并不能忽略历史学上的主观问题,研究历史不能只讲分析,历史学与史家对时代的主观感受有密切的联系,没有一个历史学家可以完全脱离时代。在历史哲学方面,作者主要介绍了西方近代英国重要哲学家柯林伍德的历史哲学,并将其与中国的章学诚的史学思想进行了比较。作者简介:余英时,安徽潜山人,1930年生于天津。1950年至1955年就读于香港新亚书院及新亚研究所,师从钱穆先生。1956年至1961年就读于哈佛大学,师从杨联升先生,获博士学位。曾任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教授,香港新亚书院院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现居美国。著有《汉代中外经济交通》、《历史与思想》、《史学与传统》、《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历史人物与文化危机》、《士与中国文化》、《朱熹的历史世界》、《方以智晚节考》等。2006年11月,余英时获得美国国会图书馆颁发的有“人文诺贝尔奖”之称的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2014年6月,余英时获得唐奖第一届汉学奖。

请问余英时的学术成就和地位以及代表作?

  余英时唐奖第一届汉学奖获得者。  在超过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中,余教授深入探究中国历史、思想、政治与文化,以现代知识人的身份从事中国思想传统的诠释工作,阐发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论述宏阔、见解深刻,学界久尊为海内外治中国思想、文化史之泰斗。“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传统学者治史之宗旨,余教授以其研究撰述与人生实践,对此语做了最佳的现代诠释。  著有《汉代中外经济交通》《历史与思想》《史学与传统》《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历史人物与文化危机》、《士与中国文化》《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朱熹的历史世界》、《方以智晚节考》《论戴震与章学诚》等。 2006年,余英时荣获有“人文诺贝尔奖”之称的“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2014年荣获唐奖首届汉学奖。

《余英时文集第三卷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余英时文集 第三卷》(余英时)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https://pan.baidu.com/s/17FSyFxjImdtM37VI3sburA 提取码:27jn书名:余英时文集 第三卷作者:余英时豆瓣评分:8.7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年份:2014-5内容简介:《余英时文集第3卷: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诸文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易被忽视的方面,阐发了汉代循吏在文化传播中所起的作用以及魏晋士风的演变同传统儒、道思想的复杂关系,并在此背景之下,重点论述了明清以来商人阶层兴起的渐变过程作者简介:余英时,安徽潜山人,1930年生于天津。1950年至1955年就读于香港新亚书院及新亚研究所,师从钱穆先生。1956年至1961年就读于哈佛大学,师从杨联&先生,获博士学位。曾任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教授,香港新书院院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现居美国。著有《汉代中外经济交通》、《历史与思想》、《史学与传统》、《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文化评述与中国情怀》、《中国怀现代变迁》、《历史人物与文化危机》、《士与中国文化》、《方以智晚节考》、《论戴震与章学诚》、《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中国控思想史上的胡适》、《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兼论他的学术精神与晚年心境》、《犹记风吹水上鳞――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现代儒学论》等。

请问余英时的学术成就和地位以及代表作

余英时唐奖第一届汉学奖获得者。 在超过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中,余教授深入探究中国历史、思想、政治与文化,以现代知识人的身份从事中国思想传统的诠释工作,阐发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论述宏阔、见解深刻,学界久尊为海内外治中国思想、文化史之泰斗。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传统学者治史之宗旨,余教授以其研究撰述与人生实践,对此语做了最佳的现代诠释。 著有《汉代中外经济交通》《历史与思想》《史学与传统》《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历史人物与文化危机》、《士与中国文化》《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朱熹的历史世界》、《方以智晚节考》《论戴震与章学诚》等。 2006年,余英时荣获有“人文诺贝尔奖”之称的“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2014年荣获唐奖首届汉学奖。

《余英时文集第七卷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上)》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余英时文集 第七卷》(余英时)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LkVV4KZBdaSkk1ezfkbMBw 提取码:d89x书名:余英时文集 第七卷作者:余英时豆瓣评分:8.5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年份:2014-5页数:370内容简介:本书是《余英时文集》的第七卷。内容涉及余英时讨论文化和思想问题的一部分文字,具体包括“到思维之路”、“文明论衡”和“文化评论”三大部分。本书各篇文字都是以整个文化中国为对象,作者所关怀的也是整个中国文化的前景,因而,文字中虽有关政治的部分,然其基本立场是文化的。文化中包含了政治,同时也超越现实政治,是本书的一个中心论点。本书所收的文化评论都是在“中国情怀”之下写成的。所谓“中国情怀”其实就是一种中国文化的情结。作者简介:余英时,安徽潜山人,1930年生于天津。1950年至1955年就读于香港新亚书院及新亚研究所,师从钱穆先生。1956年至1961年就读于哈佛大学,师从杨联升先生,获博士学位。曾任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教授,香港新亚书院院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现居美国。著有《汉代中外经济交通》《历史与思想》《史学与传统》《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历史人物与文化危机》《士与中国文化》《朱熹的历史世界》《方以智晚节考》等。2006年11月,余英时获得美国国会图书馆颁发的有“人文诺贝尔奖”之称的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2014年6月,余英时获得唐奖第一届汉学奖。

余英时的学术贡献

唐奖第一届汉学奖颁发给——余英时在超过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中,余教授深入探究中国历史、思想、政治与文化,以现代知识人的身份从事中国思想传统的诠释工作,阐发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论述宏阔、见解深刻,学界久尊为海内外治中国思想、文化史之泰斗。“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传统学者治史之宗旨,余教授以其研究撰述与人生实践,对此语做了最佳的现代诠释。 余英时教授是享誉国际的史学大师,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华裔知识分子,他在中国历史、尤其是思想史和文化史方面所作的研究,皆扮演开创性的角色。2006年12月,余先生获颁美国国会图书馆“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John W. Kluge Prize),中西方学界皆推崇先生为二十一世纪中国史学之泰斗。 余先生于1967年出版首部英文专书Trade and Expansion in Han China: A Study in the Structure of Sino-Barbarian Economic Relations,开始在美国学界崭露头角。其后,有感于自己英文研究成果在东方学界读者有限,余先生乃改用中文撰述,期待研究成果可以传布至西方汉学圈外。《历史与思想》一书是余先生在台湾刊行的第一部论文集,此书不仅准确呈现余先生的治学取向,例如中国文、史、哲之间的相互关联,以及中、西文化与思想之间异同的比较。具体的研究论题而言,集中所收的少数论文后来也都发展成为专书,如《论戴震与章学诚》《红楼梦的两个世界》和《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 等。其次,此书是余先生中年以后,改用中文为学术著作主要媒介的开端。 余先生著作等身,从1953年开始发表著作以来,六十年间,余先生出版中英文著作五十九本,论文四百余篇。举其重要者,有《历史与思想》、《中国古代知识阶层史论》(古代篇,增订版《士与中国文化》)《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朱熹的历史世界》《史学与传统》《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犹记风吹水上鳞: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等书。二十一世纪后,大陆亦陆续出版《余英时作品系列》(北京三联书店)《余英时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余英时英文汉译论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余英时作品系列》(北京大学出版社),使余先生的学术影响遍及学界。在庞大的著述中,余先生的贡献与学术特色,约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首先,在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中,余先生深入研究中国思想、政治与文化史,贯通古今,涵括了上起 三代,下至明清,甚至当代的各个时段,在当今学界,十分罕见。除了早期有关汉代死后世界观(Views of Life and Death in Later Han China, 1962)、汉代胡汉经济交通史(Trade and Expansion in Han China, 1967)的英文著作外,他丰富的中文论著,对于中国历史,尤其是知识人的政治史、思想史与文化史,都深入加以研究,并提出许多发人深思的议题。比如古代中国“反智论”及其后世之延续、古代中国知识人(士)身份与角色的转型、传统时代知识与政治(道统与治统)之间复杂关系、宋明理学从“得君行道“到“觉民行道”的转变,清代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说等等,为中国文史领域研究提供了新方法与新思路。这当然与余先生深入理解西方哲学、历史与文化理论,转而重新诠释中国思想与文化有关,也是他始终对于当代中国文化命运深切关怀的结果。 二、余先生以其深厚学养,关注中国历史、思想与文化中最具关键性的理念涵意,及其历史起源与发展等问 题。延续清末民初以来中西文化异同的争论,余先生对中国文化“内向超越”特性的阐释,是现有论述中最为详明而扼要者,对阐发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现代意义,贡献良多。而“内向超越”既为中国固有文化中最为核心关键的特色,其承自传统“天人合一”观念的历史渊源及其涵义,也是亟需面对的重大历史问题。根据传统典籍与地下考古材料,余先生近来重新反思此一问题,撰著《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一书,可以视为他对此问题的定论。 三、余先生于普林斯顿大学荣退后,发表千余页巨着《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更 是国际汉学界的一大事件。此书运用一切有关史料,分析中国传统士大夫诉求的“得君行道”的理想在宋代之所以获得相当程度实现的政治、社会、文化与思想的原因与过程。然而,由于儒学传统与传统中国历史环境的限制,导致欲落实“仁政”的士大夫无法长时建设制度,也无法保住此一理想的实际效果。最能终落入唐吉诃德式的结局。由于此书的丰富性、清晰性与深厚性,今后凡是从事研究中国传统在近现代中国的意涵者,无法不正视此书所蕴含的重大意义。 四、余先生研究思想史,虽然对宋明理学十分重视,但基于史学立场,并不接受理学家或新儒家的道统观──把宋明理学当做儒家精神发展的最高阶段、认为清代以下的发展只有学术史意义,在思想史上无足轻重。余先生不仅认为清代考证学的兴起有思想史发展的内在理路可寻,即因宋明理学内部义理问题的争端导致儒学转向经典考证,而且此种转向也代表儒学主智论(intellectualism)的兴起。清代儒者道问学的精神代表儒学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其历史意义绝不在宋明理学尊德性之下,而且,这个新的发展恰好为儒学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提供一个始点。 五、余先生是研究中国传统的历史学家,但由于他对于传统与近现代中国历史、思想与文化具有同等深厚的 理解与掌握,他对近现代中国历史、思想与文化领域的著作,因此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在《重寻胡适的历程:胡适生平与思想再认识》与《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 《犹记风吹水上鳞: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等书里,他对近代重要知识分子学术地位及治学理念的阐发,乃有目共睹。如陈寅恪所作的隐语诗,经过余先生的破译,方能窥知他的兴亡遗恨与时局针砭,也更深入把握这一个对传统中国文化精神深入骨髓而同时深具世界眼光的杰出学者的悲凉与清醒。 余先生平日撰述多为专业论著,闲时亦关注文化及政治问题,发而为文,关心的层面由学术扩展及时事,而 且剑及履及。然余先生虽然观察与评论两岸政治,并不实际参与政治,对政治只有遥远的兴趣,其出发点乃基于知识分子的社会关怀。 芝加哥大学的余国藩教授盛赞其人道:“余英时教授就是他笔下的中国‘士"的典型,一生的研究与经历都在反映这一点。”

著名史学家余英时睡梦中逝世

著名史学家余英时睡梦中逝世 著名史学家余英时睡梦中逝世,余英时为全球极具影响力的史学大师。他深入研究中国思想、政治与文化史,贯通古今,在当今学界十分罕见。六十年间,余先生出版中英文著作五十九本,论文四百余篇。 著名史学家余英时睡梦中逝世1 著名历史学家余英时先生已于2021年8月1日早间于美国寓所睡梦中逝世,享年91岁。 余英时1930年出生于天津,先师从国学大师钱穆,后赴美国哈佛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余英时为全球极具影响力的史学大师。他深入研究中国思想、政治与文化史,贯通古今,在当今学界十分罕见。他专长以现代学术方法诠释中国传统思想,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华裔知识分子,在中国历史、尤其是思想史和文化史方面所作的研究,皆扮演开创性的角色。 余英时于1967年出版首部英文专书Trade and Expansion in Han China: A Study in the Structure of Sino-Barbarian Economic Relations,开始在美国学界崭露头角。其后,有感于自己英文研究成果在东方学界读者有限,余英时乃改用中文撰述,期待研究成果可以传布至西方汉学圈外。《历史与思想》一书是余英时在台湾刊行的第一部论文集,此书不仅准确呈现余英时的治学取向,例如中国文、史、哲之间的相互关联,还对中、西文化与思想之间异同进行比较。 钱穆夫妇与余英时合影 余英时著作等身,从1953年开始发表著作以来,六十年间,余英时出版中英文著作五十九本,论文四百余篇。代表作包括《历史与思想》、《中国古代知识阶层史论》(古代篇,增订版《士与中国文化》)《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等。二十一世纪后,大陆也陆续出版《余英时作品系列》《余英时文集》《余英时英文汉译论著集》《余英时作品系列》,使余英时的学术影响遍及学界。 在美国任教期间,余英时培养出许多史学研究人才,包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黄进兴、陈弱水、康乐、王泛森、林富士,以及北京大学的罗志田等人。余英时还是《万历十五年》作者黄仁宇的博士论文指导老师。 余英时曾是首届唐奖“汉学奖”得主,唐奖的颁奖理由形容余英时“深入探究中国历史、思想、政治与文化,以现代知识人的身份从事中国思想传统的诠释工作,阐发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论述宏阔、见解深刻,学界久已推为海内外治中国思想、文化史之泰斗。‘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传统学者治史之宗旨,余先生以其研究撰述与人生实践,对此语做了最佳的现代诠释。” 余英时2006年获得美国国会图书馆颁发享有“人文学诺贝尔奖”之称的克鲁格奖,被誉为“胡适之后最杰出的中国学者”。从普林斯顿大学荣休后,余英时先生隐居“小书斋”中著书立说,《时代周报》曾评价其:笔端深含中国情怀,思想影响华文世界。 著名史学家余英时睡梦中逝世2 余英时主要成就 学术成就 余英时教授是享誉国际的史学大师,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华裔知识分子,他在中国历史、尤其是思想史和文化史方面所作的研究,皆扮演开创性的角色。 2006年12月,余先生获颁美国国会图书馆“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John W. Kluge Prize),中西方学界皆推崇先生为二十一世纪中国史学之泰斗。 余先生于1967年出版首部英文专书Trade and Expansion in Han China: A Study in the Structure of Sino-Barbarian Economic Relations,开始在美国学界崭露头角。其后,有感于自己英文研究成果在东方学界读者有限,余先生乃改用中文撰述,期待研究成果可以传布至西方汉学圈外。《历史与思想》一书是余先生在台湾刊行的第一部论文集,此书不仅准确呈现余先生的治学取向,例如中国文、史、哲之间的相互关联,以及中、西文化与思想之间异同的`比较。具体的研究论题而言,集中所收的少数论文后来也都发展成为专书,如《论戴震与章学诚》《红楼梦的两个世界》和《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 等。其次,此书是余先生中年以后,改用中文为学术著作主要媒介的开端。 余先生著作等身,从1953年开始发表著作以来,六十年间,余先生出版中英文著作五十九本,论文四百余篇。举其重要者,有《历史与思想》、《中国古代知识阶层史论》(古代篇,增订版《士与中国文化》)《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朱熹的历史世界》《史学与传统》《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犹记风吹水上鳞: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等书。二十一世纪后,大陆亦陆续出版《余英时作品系列》(北京三联书店)《余英时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余英时英文汉译论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余英时作品系列》(北京大学出版社),使余先生的学术影响遍及学界。在庞大的著述中,余先生的贡献与学术特色,约有以下几个方面 : 一、首先,在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中,余先生深入研究中国思想、政治与文化史,贯通古今,涵括了上起三代,下至明清,甚至当代的各个时段,在当今学界,十分罕见。除了早期有关汉代死后世界观(Views of Life and Death in Later Han China, 1962)、汉代胡汉经济交通史(Trade and Expansion in Han China, 1967)的英文著作外,他丰富的中文论著,对于中国历史,尤其是知识人的政治史、思想史与文化史,都深入加以研究,并提出许多发人深思的议题。比如古代中国“反智论”及其后世之延续、古代中国知识人(士)身份与角色的转型、传统时代知识与政治(道统与治统)之间复杂关系、宋明理学从“得君行道“到“觉民行道”的转变,清代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说等等,为中国文史领域研究提供了新方法与新思路。这当然与余先生深入理解西方哲学、历史与文化理论,转而重新诠释中国思想与文化有关,也是他始终对于当代中国文化命运深切关怀的结果。 二、余先生以其深厚学养,关注中国历史、思想与文化中最具关键性的理念涵意,及其历史起源与发展等问题。延续清末民初以来中西文化异同的争论,余先生对中国文化“内向超越”特性的阐释,是现有论述中最为详明而扼要者,对阐发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现代意义,贡献良多。而“内向超越”既为中国固有文化中最为核心关键的特色,其承自传统“天人合一”观念的历史渊源及其涵义,也是亟需面对的重大历史问题。根据传统典籍与地下考古材料,余先生近来重新反思此一问题,撰著《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一书,可以视为他对此问题的定论。 三、余先生于普林斯顿大学荣退后,发表千余页巨著《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更是国际汉学界的一大事件。此书运用一切有关史料,分析中国传统士大夫诉求的“得君行道”的理想在宋代之所以获得相当程度实现的政治、社会、文化与思想的原因与过程。然而,由于儒学传统与传统中国历史环境的限制,导致欲落实“仁政”的士大夫无法长时建设制度,也无法保住此一理想的实际效果。最能终落入唐吉诃德式的结局。由于此书的丰富性、清晰性与深厚性,今后凡是从事研究中国传统在近现代中国的意涵者,无法不正视此书所蕴含的重大意义。 四、余先生研究思想史,虽然对宋明理学十分重视,但基于史学立场,并不接受理学家或新儒家的道统观──把宋明理学当做儒家精神发展的最高阶段、认为清代以下的发展只有学术史意义,在思想史上无足轻重。余先生不仅认为清代 考证学的兴起有思想史发展的内在理路可寻,即因宋明理学内部义理问题的争端导致儒学转向经典考证,而且此种转向也代表儒学主智论(intellectualism)的兴起。清代儒者道问学的精神代表儒学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其历史意义绝不在宋明理学尊德性之下,而且,这个新的发展恰好为儒学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提供一个始点。 五、余先生是研究中国传统的历史学家,但由于他对于传统与近现代中国历史、思想与文化具有同等深厚的理解与掌握,他对近现代中国历史、思想与文化领域的著作,因此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在《重寻胡适的历程:胡适生平与思想再认识》与《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 《犹记风吹水上鳞: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等书里,他对近代重要知识分子学术地位及治学理念的阐发,乃有目共睹。如陈寅恪所作的隐语诗,经过余先生的破译,方能窥知他的兴亡遗恨与时局针砭,也更深入把握这一个对传统中国文化精神深入骨髓而同时深具世界眼光的杰出学者的悲凉与清醒。 余先生平日撰述多为专业论著,闲时亦关注文化及政治问题,发而为文,关心的层面由学术扩展及时事,而且剑及履及。然余先生虽然观察与评论两岸政治,并不实际参与政治,对政治只有遥远的兴趣,其出发点乃基于知识分子的社会关怀。芝加哥大学的余国藩教授盛赞其人道:“余英时教授就是他笔下的中国‘士"的典型,一生的研究与经历都在反映这一点。”

余英时的书为什么不能出版?

因为没有正式的编排。余英时(1930年1月22日-2021年8月1日),男,生于天津,籍贯安徽潜山,当代历史学家、汉学家,美国哲学学会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荣誉讲座教授。1950-1955年,就读于香港新亚书院及新亚研究所,师从钱穆先生,为新亚书院文史系首届毕业生。1956-1961年,就读于哈佛大学,师从杨联升先生,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曾任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教授,香港新亚书院院长兼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2006年,荣获有“人文诺贝尔奖”之称的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2014年,荣获有“东方诺贝尔奖”之称的唐奖首届汉学奖。余英时在中国历史、尤其是思想史和文化史方面有开创性研究,是哈佛、耶鲁、普林斯顿三校延聘正教授者。他著作等身,凡数十种,包括《士与中国文化》《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朱熹的历史世界》《方以智晚节考》《论戴震与章学诚》等。为奖励撰写专书或博士论文之人文研究年轻学者而设立的“余英时先生人文研究奖”首届颁奖于2015年。2021年8月1日,余英时于美国寓所睡梦中逝世,享年9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