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排名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中国十位大将排名简介j乀^“`、▽、

中国十大将军: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庚、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1、大将——粟裕(1907-1984)湖南省会同县人粟裕,他的军事造诣和战绩在全军首屈一指,许多方面甚至超过了林彪。而他长期是以陈毅的副手身份指挥作战,建国后任过短时间的总参谋长一职,授衔时却不在这一重要位置上,而且他的资历只能够和罗荣桓相比。陈毅代表新四军和三野的元帅地位已定,粟裕只能委屈了。至于粟裕争当元帅的传说是站不住的,那是人们根据他的战绩和位列大将首席而产生的臆测。四八年中央军委曾计划将粟裕指挥的华野外线兵团,即苏北兵团扩编为华中野战军渡江作战,而将华野的内线兵团即山东兵团升级为华东野战军。这一计划本以明令发表,许世友、谭震林、刘少卿指挥的山东兵团已使用华东野战军的名义达三个月之久。而正是由于粟裕本人的反对,这一计划才撤销。同时,粟裕还坚决主张已到中原的陈毅继续兼职华野司令。可见,粟裕放弃了成为方面大军主官的机会,很难认为到授衔时他会再争执一番。2、大将——徐海东(1900-1970)湖北省黄陂县人徐海东,陕北方面的代表,他的大将军衔完全是派系平衡的典型。红军长征时除了三个方面军外,还有一只独立长征的部队最先到达陕北,即红二十五军,徐海东是这只部队幸存的指挥者,与陕北红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之后,徐海东任军团长。所写《西行漫记》中曾提到,蒋介石称徐海东为“文明的一大害”。由于在战争中肺部负过重伤,他在抗战开始不久后就已不能工作,一直处于疗养状态,直至七零年去世。陕北方面的代表人物刘志丹阵亡,高岗自杀,徐海东是这一派系中的最高人物了,而且他为人一向正直和善,与世无争,授他大将不会引起不平衡。3、大将——黄克诚(1902-1986) 湖南省永兴县人黄克诚,第四野战军的代表。他的战绩、资历与别人相比有值得商榷之处,但是他当时的职务是总参谋长兼军委秘书长,这一点是他获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4、大将——陈赓(1903-1961)湖南省湘乡县人陈赓,第二野战军的代表。二野参谋长李达是三一年宁都起义才参加红军的,尽管军事造诣很高,但资历不足以为二野的代表人物。陈赓的军事造诣和战绩均是中流,而他的名气甚大,是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中的佼佼者。著名的“黄埔三杰”中,蒋先云战死,贺衷寒去了台湾,陈赓是硕果仅存了。5、大将——谭政(1902-1988)湖南省湘乡县人谭政,当时任总政治部主任,与元帅中罗荣桓的情况一致,是大将中政工方面的代表,同样意味着中国军队的特色,与派系平衡无关。6、大将——萧劲光(1903-1989)湖南省长沙人萧劲光,第四野战军的又一代表。海军司令的职务是他获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在所有元帅和大将中只有他在苏联进修过海军业务。在资历方面,只提一点就够了。当年江西苏区党内斗争中有一顶帽子以他的名字命名,叫做“萧劲光式的右倾机会主义”。7、大将——张云逸(1892-1974)广东省文昌县人张云逸,除粟裕外第三野战军的又一代表,几乎可认为他的大将军衔完全是因他的资历而来的。大将中他的年事最高,是唯一参加过护国讨袁的。广西百色起义时他任红七军军长,在邓小平离队后他率红七军艰苦转战进入中央苏区,任红军副总参谋长。抗战和解放战争时他在华东方面的军职一直高于粟裕。叶挺任新四军军长,他任参谋长兼第二支队司令;陈毅任军长,他任副军长;华野成立,他又先后任过副司令兼参谋长。这些职务大将中无他人可比。8、大将——罗瑞卿(1906-1978)四川省南充县人罗瑞卿,华北野战军的代表。他的军事业绩和指挥能力都很一般,资历也不出众,是有争议的人物。而他当时的职务为公安军司令兼公安部部长,工作性质特殊与最高层直接相关,毛泽东对他颇为赏识,是党内军内正在上升的人物,庐山会议后也正是他接任了黄克诚总参谋长和军委秘书长的重要职务。9、大将——王树声(1905-1974)湖北省麻城县人王树声,红四方面军的代表。与元帅中徐向前的情况一致,尽管王树声战争中没有骄人战绩,甚至在解放战争中的职务低于多数大将,但他担任过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仅此一项足以保证他的大将军衔。授衔时他的职务与陈赓相同,都是国防部副部长。10、大将——许光达(1908-1969)湖南省长沙市人许光达,做为红二方面军在大将中的代表人物列名最后,也是十大将中争议最大的人。他的职务、资历、战绩明显低于其他的人,而且在红军中仅担任师长,对红二方面军的代表性都嫌不足。由于红二方面军产生的高级将领本来就少,参谋长李达因资历有限而排除在大将之外。而曾担任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的萧克,本是最有资格的人选,但他在长征时支持过张国焘的路线,又与此时主持军委的彭德怀水火不容,加上他当时训练总监察部副部长兼陆军训练部部长的职务较低,故而没得到大将的位置。授予许光达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在于,中国当时在借助苏联建立自己的装甲兵,为了对等谈判,中国的装甲兵司令应与苏军的军衔相同。作为装甲兵司令的许光达也就顺理成章地获得了大将军衔,在各兵种的主官当中成了特例。

十大元帅和十大将排名问题.

你这个按资历、战功评选,这样的话,十大元帅基本还是这10个人,无人能替,因为资历分摆死在这里了但大将里面变数就大了粟裕、黄克诚、陈赓、徐海东、张云逸、萧劲光、王树声这几个人问题不大,毕竟资历和战功摆在这边。罗瑞卿勉强谭政、许光达被拉下的可能就大了谭政是四野政治部主任,论级别和东野参谋长刘亚楼一样,但从重要性上讲,刘亚楼更大,而且刘是空军司令,论级别应和海军的肖劲光一样。从资历上讲,刘以前是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2师政委,比谭政更强一些,刘倒霉就倒霉在抗战几年呆在苏联上了许光达被拉下可能更大,替代他的人选当属肖克红军时期,肖克是红2方面军副总指挥,红6军团军团长,在红二方面军中,实际是红6军团唱唱主角,红2军团不如红6军团而许光达只是红2方面军的一个师长抗战时,肖克是120师副师长,许光达是独2旅旅长解放战争后期,肖克是东野第一参谋长,许光达不过是最弱的一野的兵团司令肖克倒霉就倒霉在当年举手支持张国焘上了

明朝开国大将排名

明朝开国大将排名徐达徐达绝对是明朝的第一名将,功劳很大开国后却没有被朱元璋杀死,而是自己病死的。徐达和朱元璋是小时候的朋友,一直跟着朱元璋,在濠州城外曾经只身闯入敌营,救出被俘的朱元璋。从打张士诚到鄱阳湖大战陈友谅,徐达一直都是统军大将,深受朱元璋的信任。朱元璋南京称帝以后不再出征,索性把军权都交付到徐达手中,可见对徐达的信任。徐达也没让他失望,挥师北上,一路打到元大都,最终收复中国丢失了几百年的燕云十六州。徐达和北元名将王宝宝的对决,是他一生征战生涯的最高峰。他与王宝宝数次大战,并且最终彻底战胜了这个元朝名将。明朝建立后,徐达和常遇春这对黄金搭档,南征北战所向披靡,战必胜攻必克。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常遇春常遇春出身贫寒,小时候就喜欢舞枪弄棒,后跟高手习练武术。但是因为家贫,没钱交学费,但是小常遇春为了梦想,以少年之身干勤杂工换取学习机会。就这样过来很多年,常遇春长大了,他身高臂长,力大过人并且精于骑射,善使各种兵器,所谓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弹棍铄棒、鞭锏锤抓、拐子流星都能使用。后来投奔朱元璋的起义军,在夺取南京的时候,因为抢滩有功被封为先锋大将。此人勇猛异常,一生为将未曾败北。自言能将十万军横行天下,军中有“常十万”之称,但是这位仁兄有一个不太好的习惯,就是爱好杀降,投降的人到了他的手里他总想杀掉。在与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和攻破元大都之战中,常遇春的战绩都极为显眼。可惜,常遇春只活到四十岁,就病死于柳河川。常遇春的一生是短暂的,但是他的武力值在整个大明朝,都是数一数二的。冯胜冯胜是明朝时期著名的开国将领,早年间名为国胜,冯国用的弟弟,定远人。在朱元璋起义的早期投奔朱元璋,并且还受到了重用。朱元璋征讨陈友谅时,冯胜率军攻打陈友谅中军,取得大胜并乘胜追击,不仅收复了太平,还逼的陈友谅无容身之处。此战后,晋升为亲军都护。随后,冯胜又激战鄱阳、支援宜兴、攻取淮安、下湖州、克平江,总之一直都在战场上,一刻都没有消停过。在这几次的南征北战中,冯胜的功劳仅仅次于早就跟随在明太祖身边的常遇春,官衔也一直升至右都督。1395年,冯胜被明太祖赐死。但是冯胜的后代出国一个名人,就是冯国璋。袁世凯死后,黎元洪是大总统,冯国璋是副总统。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外甥,后来被马皇后收为养子。有勇有谋,百战百胜。更为突出的是,他可能是明初大将中唯一读过书的人,真称得上文武双全了。李文忠19岁投奔朱元璋。无论是平定江南、北上伐元还是明朝建国以后的征沙漠,都是有巨大战功。李文忠为人忠直,经常劝朱元璋少杀人。因此,受到朱元璋的斥责,逐忧郁成病。洪武十七年(1384年)三月卒。李文忠为朱元璋在开创明朝的时候创下了巨大的功劳,但是他却在死后才被封王。这其实是朱元璋为了避免别人对他皇权的威胁,同时这样又可能笼络人才,所以李文忠死后才被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