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粒载体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如何设计质粒载体进行蓝白斑筛选

先连接T载体是为了提高转化效率一般来说市面上出售的T载体都进行了优化,容易连接片段(也就是效率较高),因此构建表达载体时有时会先连接T载体。同时T载体的测序引物比较明确(商业化的缘故),因此测序也方便一些。更重要的是,T载体往往设计了蓝白斑筛选的功能,插入片段的载体会呈现白色,这样也容易区分验证,不用每个单菌落都拿去做colony PCR或提质粒酶切验证。当然也不是绝对的,我们实验室就经常直接把片段酶切后连接表达载体,不经过T载体这一步,其实影响并不大。如果你的情况比较特殊(比如片段较大,或是对应的表达载体拷贝数较低等),可以考虑连接T载体,不然的话不是非常必要。

基因工程中常用哪两类克隆载体?举例说明理想质粒载体应具备什么条件?

克隆载体(CloningVector):通常采用从病毒、质粒或高等生物细胞中获取的DNA作为克隆载体,在载体上插入合适大小的外源DNA片段,并注意不能破坏载体的自我复制性质。将重组后的载体引入到宿主细胞中,并在宿主细胞中大量繁殖。常见的载体有质粒,噬菌粒,酵母人工染色体。

噬菌粒载体是由噬菌体和质粒载体重组而成的么

噬菌粒是一类人工构建的含有单链噬菌体包装序列、复制子以及质粒复制子、克隆位点、标记基因的特殊类型的载体。它是包含了丝状噬菌体大间隔区域的质粒,是一种双链质粒,含噬菌体来源的复制子,在细菌的细胞中出现有辅助噬菌体的情况下,可被诱导成单链DNA噬菌粒,同时具有噬菌体和质粒的特征,可以像噬菌体或质粒一样复制。它兼具丝状噬菌体与质粒载体的优点。噬菌粒具有以下令人瞩目的特征:1.双链DNA既稳定又高产,具有常规质粒的特征;2.免除了将外缘DNA片段从质粒亚克隆于噬菌体载体这一繁琐又费时的步骤;3.由于载体足够小,故可得到长达10kb的外源DNA区段的单链。

柯斯质粒载体的柯斯克隆

应用柯斯质粒载体,在大肠杆菌细胞中克隆大片段的真核基因组DNA技术,叫做“柯斯克隆”(cosmid cloning)。这种技术的理论依据是,在线性λ噬菌体DNΑ分子的每一端,都具有一段彼此互补的单链突出序列,即所谓的粘性末端(cos位点)。在λ噬菌体的正常生命周期中,会产生出由数百个λDNA拷贝组成的多连体分子。在此种分子中,前后两个λDNA基因组之间都是通过cos位点连接起来的。λ噬菌体具有的一种位点特异的切割体系(site-specific cutting system),叫做末端酶(terminase)或Ter体系,能识别两个相距适宜的cos位点,将多连体分子切割成λ单位长度的片段,并将它们包装到λ噬菌体头部中去。只有在被作用的λDNA分子具有两个cos位点,而且它们之间的距离保持在38~54kb的条件下,Ter体系才能对它们发生作用。应用柯斯质粒作载体进行基因克隆的一般程序是:将外源DNA片段与柯斯质粒线性DNA分子进行体外连接反应。由此形成的连接产物群体中,有一定比例的分子是两端各有一个cos位点的长度为40kb左右的真核DNA片段,而且这两个cos位点在取向上是一样的,可作为λ噬菌体Ter功能的一种适用底物。当加入λ噬菌体的包装连接物时,它能把这些分子包装进λ噬菌体的头部,可以用来感染大肠杆菌 柯斯克隆技术的优点主要有两方面:首先,由于柯斯载体兼具了质粒和λ噬菌体两方面的特性,提高了克隆外源DNA片段的能力,可达45kb左右,因此对于构建真核生物基因文库是一种特别有用的克隆载体;其次,应用柯斯质粒作克隆载体,所形成的非重组体的克隆本底比较低,从而提高了筛选具外源DNA的重组体质粒的几率。 1.由于经核酸内切酶切割作用产生的线性的柯斯质粒载体,彼此间会通过分子内重组形成多聚体分子。2.由于经核酸内切酶做局部消化的折合基因组产生出来的DNA片段,在随后的连接反应中,往往会出现两个或数个片段随机连接在一起的情况。

基因工程中常用哪两类克隆载体?举例说明理想质粒载体应具备什么条件?

质粒载体、噬菌体载体 理想质粒载体条件:1. 具有复制起始点2. 具有两种以上易被检测的选择性标记3. 在选择标记上具有多种限制酶的单一切点4. 具有尽可能小的相对分子质量5. 应属于松弛复制型6. 应为非传递性质粒理想值粒载体例子:(一) pBR22质粒载体:1. 相对分子质量较小2. 具有一个复制起始点,属松弛复制性载体3. 含四环素抗性和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便于作为选择性标记4. 有24种单一限制酶识别位点,有利于检测重组转化子(二) pUC质粒载体1. 具有很小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很高的拷贝数2. 适合用于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重组体3. 具有多克隆位点MCS区段。可使具两种不同粘性末端的多种外源DNA片段无需借助其它操作而直接定向克隆到pUC质粒载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