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柯斯质粒载体,在大肠杆菌细胞中克隆大片段的真核基因组DNA技术,叫做“柯斯克隆”(cosmid cloning)。这种技术的理论依据是,在线性λ噬菌体DNΑ分子的每一端,都具有一段彼此互补的单链突出序列,即所谓的粘性末端(cos位点)。在λ噬菌体的正常生命周期中,会产生出由数百个λDNA拷贝组成的多连体分子。在此种分子中,前后两个λDNA基因组之间都是通过cos位点连接起来的。λ噬菌体具有的一种位点特异的切割体系(site-specific cutting system),叫做末端酶(terminase)或Ter体系,能识别两个相距适宜的cos位点,将多连体分子切割成λ单位长度的片段,并将它们包装到λ噬菌体头部中去。只有在被作用的λDNA分子具有两个cos位点,而且它们之间的距离保持在38~54kb的条件下,Ter体系才能对它们发生作用。应用柯斯质粒作载体进行基因克隆的一般程序是:将外源DNA片段与柯斯质粒线性DNA分子进行体外连接反应。由此形成的连接产物群体中,有一定比例的分子是两端各有一个cos位点的长度为40kb左右的真核DNA片段,而且这两个cos位点在取向上是一样的,可作为λ噬菌体Ter功能的一种适用底物。当加入λ噬菌体的包装连接物时,它能把这些分子包装进λ噬菌体的头部,可以用来感染大肠杆菌 柯斯克隆技术的优点主要有两方面:首先,由于柯斯载体兼具了质粒和λ噬菌体两方面的特性,提高了克隆外源DNA片段的能力,可达45kb左右,因此对于构建真核生物基因文库是一种特别有用的克隆载体;其次,应用柯斯质粒作克隆载体,所形成的非重组体的克隆本底比较低,从而提高了筛选具外源DNA的重组体质粒的几率。 1.由于经核酸内切酶切割作用产生的线性的柯斯质粒载体,彼此间会通过分子内重组形成多聚体分子。2.由于经核酸内切酶做局部消化的折合基因组产生出来的DNA片段,在随后的连接反应中,往往会出现两个或数个片段随机连接在一起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