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背景
这是一个全球化、信息化、快餐化的时代;全球化拷问着人们的文化根基,信息化拷问着人们的价值信仰,快餐化拷问着人们的经典阅读。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为继承弘扬中华文化传统,坚持文化自信,希冀提供一个阅读哲学经典、传承中国文化、铸造民族精神的优秀课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课程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的发展脉络》 以中国传统文化发展阶段为基础、学派流变为经线、问题论争为纬线,旨在使听众获得系统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领会中国传统文化各时代的继承与创新关系。本课程把做学问与做人结合起来,着力发挥中国传统文化仁智一体、知行合一的特色,引导听众追求健全人格。
通过教学,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范畴、主要哲学家和哲学经典的基本思想和哲学理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流派之学术、思想及其发展线索。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理论特质及思维模式,引导听众进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世界,感受华夏文明之智慧,从而培护自己的德性生命,提升自我的人生境界。
授课目标
本课程旨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既有对儒释道经典的介绍,也有对理学、心学思想的阐释,以期以一种更广阔的视角看待中国传统哲学,让听众能够对中国传统传统文化有一种全方位的认识,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加强哲学经典著作与生活工作的联系,强调传授知识与提高质量相结合;强调人文精神教育与科学精神教育相结合;强调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强调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与吸收外来文化一切优秀成果相结合。强调时代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从而引导听众熟悉中国传统文化,拓展现代人的知识面,完善现代人的知识结构,弘扬人文精神,提高文化素质,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授课时间: 2天,6小时/天
课程对象:
总裁班、研修班、思政课、企事业单位中高层
致力于中华历史和文化自信的企业文化结合的企业或事业单位
课程大纲
本课分十二个专题,分别介绍《易经》的起源与发展、先秦诸子之百家争鸣,孔子《论语》的思想、老子《道德经》的思想,《大学》《中庸》的思想,《庄子》的思想,《孙子兵法》的思想,《心经》的思想,以及朱熹理学的思想、王阳明《传习录》的思想等等。既有对儒释道经典的介绍,也有对理学、心学思想的阐释,以期以一种更广阔的视角看待中国传统哲学,让听众能够对中国传统哲学有一种全方位的认识。
01 《易经》的起源与发展
1.1 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
1.2 连山、归葬、周易与经传
1.3 乾卦解读:周易的人生观
1.4 坤卦解读:周易的道德观
1.5 泰卦解读:周易的对话观
02 先秦诸子之百家争鸣
2.1 百家争鸣的原因与历史背景
2.2 道家代表:老子、庄子
2.3 儒家代表:孔子、孟子
2.4 墨家与阴阳家:墨翟、邹衍
2.5 法家与兵家:管仲、孙子
2.6 纵横捭阖:子贡与鬼谷子的关联
03 道家---《道德经》的智慧
3.1 老子其人其事其思想
3.2 《道德经》本体论哲学:尊道贵德、道法自然
3.3 《道德经》政治哲学: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3.4 《道德经》境界、修养论哲学:上善若水,柔弱谦下
3.5 《道德经》认识论哲学:静观玄览
04 儒家---《论语》与《大学》《中庸》的智慧
4.1 孔子的历史形象
4.2《论语》与“对话录”
4.3 孔子“仁”的思想
4.4 孔子的学习之道
4.5《大学》及八条目的政治意义
4.6 子思的《中庸》与中和精神
4.7《中庸》的“诚之”与“慎独”
4.8《大学》的“近道”与《中庸》的“好学近乎知”
05 兵家---《孙子兵法》的智慧
5.1 孙子其人其书
5.2 用间篇
5.3 谋攻篇
5.4 军势篇
5.5 五事七计的当代应用
5.6 兵家修道而“保法”
06 道家的发扬---《庄子》的智慧
6.1 庄子其人其书
6.2 庄子思想(上)
6.3 庄子思想(下)
6.4《庄子》天道、性命哲学思想:道、天、性
6.5《庄子》的齐物与逍遥
07 法家改革的利弊---制度约束与酷吏手段
7.1 法家思想之一般特点
7.2 法家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
7.3 法家的历史进化论
7.4 从管仲到商鞅的变化
7.5 李斯的成功与失败
08 两汉经学与魏晋玄学
8.1 汉初黄老哲学
8.2 董仲舒的经学哲学
8.3 王弼的哲学
8.4 儒家思想的主流意识形态
8.5 谶纬之学的盛行:腐儒、陋儒、伪儒、神儒的滋生
09 隋唐佛教哲学--隋唐佛学
9.1印度佛教哲学概论
9.2佛教哲学在中国的早期流传
9.3隋唐佛教哲学的中国化
9.4返归印度之佛教
9.5《心经》中的基本概念和思想
9.6毛泽东论《六祖坛经》
10 宋明哲学---理学
10.1 宋明道学的先声
10.2 朱熹思想导读
10.3 对理的疏解
10.4 对欲的疏解
10.5 理欲关系的认识
10.6 存天理与灭人欲的辩证统一
11 明清实学---心学的产生
11.1 王阳明其人
11.2 王阳明思想导读
11.3 心即是理
11.4 知行合一
11.5 致良知说
11.6 心学的应用于发展
12 中国哲学的发展与实践--思想的融合
12.1 中国传统哲学的精神
12.2 中国传统哲学的创造性转化
12.3 中国传统哲学的创新性发展
12.4 朴学与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
12.5 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2.6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精神贡献世界
授课形式:老师讲授+案例分析+学员互动
为使课程内容更加生动,本课程把一些耳熟能详中国古代人物故事融入其中。在授课过程中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献的书影、图片和人物画像、音频、视频等资料,使课程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可学习性更强,力争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学以致用。
参考资料
1. 《易经》、《大学》、《论语》、《道德经》、《黄帝内经》、《六祖坛经》、《史记》、《资治通鉴》,《传习录》;
2.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著述,宋明理学、心学;
3. 中国历史概况,中国革命史;
4.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毛泽东思想选集》,毛泽东文集、诗词;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列重要讲话,***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6. 《东方管理学》,苏东水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
7. 《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宫玉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2月;
8. 《大国价值》,《大国精神》,《大国智慧》,国家图书馆出版社-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201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