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rieVinne
-
神道教简称神道,原本是日本的传统民族宗教,最初以自然崇拜为主,属于泛灵多神信仰(精灵崇拜),视自然界各种动植物为神只。
历史
神道教起初没有正式的名称,一直到公元5至8世纪,佛教经朝鲜传入日本,渐渐被日本人接受,为了与“佛法”一词分庭抗礼,创造了“神道”一词来区分日本固有的神道与外国传入的佛法。是以在《日本书纪》〈用明天皇纪〉中的“天皇信佛法,尊神道。”句中,首次出现了“神道”这个呼称。其后,自然神之外,人物神的历任天皇、幕府将军、功臣等也渐渐被作为膜拜对象,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和东亚的其他各国相较,朝鲜同样创造了本民族的宗教天道教,而越南仍然叫道教,但将所有神只换成越南的历史英雄人物,成为越南道教。
佛教初传入日本时,神道教信徒甚为反对。由大陆渡来的有力氏族,例如苏我氏,支持佛教。日本本土的氏族,物部氏和中臣氏拥护神道教,反对佛教。佛教僧侣具有大陆先进的知识,天皇因此支持佛教。一时神道教失势,然至8世纪末,佛教僧的权力亢进,天皇欲制佛教的势力,因而神道教再度得势,两种宗教逐渐互相混合。至明治时期,百姓等信仰两宗教。于是佛教寺院和神道教的神社,两者浑然。例外的是伊势神宫,供奉天皇的祖先,属于古神社。至江户时代末期,国粹的神道理论家宣称,两者不能相混。明治初年,兴“废佛毁释运动”。神道教成为国家的宗教。虽明治政府承认信教的自由,但崇拜神道教成为日本国民的义务,成为统治国民的手段。当时在日语中称为“国家神道”。
派别
神道教大致有三种流派:神社神道,教派神道和民俗神道,教派神道分有13个教派,每派有自己的创始人;民俗神道无严密组织,是农民自己祭祀农事和路神。明治维新后,政府扶持神社神道,宣布政教合一,将神社神道定为国教,即国家神道,由政府出资资助。古来神道教的祭祀神职人员、神主(神道教的祭司)以及下级神职人员一般都是世袭。明治政府不采传统的制度,废止世袭职。设置内务省中一部局来管辖全国神社,而神职皆成内务省的职员。又将古社中多数小者,由政府统筹到大社中。1945年日本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投降后,在盟军要求下,日本政府宣布政教分离,裕仁天皇发布诏书,宣布自己是人不是神,废除国家神道,政府不得资助神社,但神社神道已经成为日本神道教信仰的主流。
文化
日本人一般在出生30至100天内,都会被父母带领参拜神社,在3、5、7岁的11月15日所谓三五七节要参拜神社,升学、结婚要到神社祈求神佑。但平时求签,祈求交通安全等到佛寺,葬礼也要佛教和尚主持。每个神社门前有一个叫做“鸟居”的日本牌坊,正殿门楣上挂一铃铛,悬一粗绳,参拜者先要拉动粗绳,再大声鼓掌以惊动神灵,然后双手合一默默祈祷。一般不用下跪,但进入殿内须脱鞋。因日本大学升学竞争相当激烈,每年高考时,都有大批学生到神社祈祷。
神社不设立灵牌。
具有重要任务的神社,一般称为神宫。比较重要的神道教神社有:
伊势神宫
明治神宫
日光东照宫
出云大社
严岛神社
靖国神社
神道教(Shinto)简称神教,是日本的传统民族宗教,最初以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天皇崇拜等为主,属于泛灵多神信仰(精灵崇拜),视自然界各种动植物为神只,也赋予各代日本天皇神性。
公元五至八世纪吸收中国儒家与佛教学说后,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明治维新(公元1868年)前因佛教盛行,神道教只处于依附地位。
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为了巩固王权,将神道教尊为国教,是为国家神道,成为明治政府教导百姓忠贞爱国、誓死效忠天皇的工具,二次大战日本神风特攻队的「英勇表现」就是最佳证明。
二次大战日本战败后,一九四六年元旦,裕仁天皇发表宣言否认自己的神格地位,盟军总司令也要求日本废除国家神道,神道教遂成为民间宗教,虽然如此,神道教至今仍是日本人民最崇信的宗教,占人口的80%。
「神道教」的「神」
「神道」一词最早出现在「日本书记」,书中记载「天皇信佛法,尊神道」。「神道」二字虽然源自中国汉字,但实际上中国与日本对此词的概念不同,我们若按字面来解释神道教,必会被其名称所误导。
日本人称一切神明为Kami,汉字传入日本后,「神」字被用来表示Kami。日本人称皇室、氏族的祖先与已逝的伟人英雄之灵魂为Kami,亦将认为值得敬拜的山岳、树木、狐狸等动植物与大自然的灵称为Kami。
「古事传记」一书对Kami作了以下的注释:「凡称迦微者(Kami),从古典中所见的诸神为始,鸟兽草木山海等等,凡不平凡者均称为迦微。不仅单称优秀者、善良者、有功者。凡凶恶者、奇怪者、极可怕者亦都称为神。」也就是说:神道教所祭拜的「神」不仅是中国人所谓的神只,亦包括一些令人骇闻的凶神恶煞。(换句话说,在这个教派中没有善神和恶神的区别。人只要做了特别诡异,并且其它人干不出来的事,就可以成神。)
神社与神宫
到日本旅游的人一定会参观神社,并对这大大小小的神社留下深刻的印象。神社与神宫是神道教徒祭祀之处,至于何时起源已无法考据。最初的神社形式是在树木茂盛之地建一小屋,中央种一常绿树,信徒们相信神灵居在其中,遂开始敬拜,称为「神篱」,以后就渐渐发展成今日的各种神社了。
依所祭拜的亡灵种类,神社被区分成六大类:(1)祭祀古代诸神只的神社。(2)祭祀历代诸天皇亡灵的神社,又称神宫,如祭拜明治天皇的明治神宫。(3)祭祀有功勋皇亲的神社。(4)祭祀国家功臣的神社。(5)祭祀诸氏族祖先的神社。(6)祭祀国郡乡土功劳者的神社,如祭拜明治维新一百多年来阵亡将士之灵的靖国神社。总计日本现有神社已超过八万座,其中每年参拜人数最多的有:镰仓八幡宫(六百万人);伊势皇天大宫(四百八十二万人);东京明治神宫(六百二十五万人)与靖国神社(三百万人)。
神社通常有一个具传统风格的入口,称为鸟居,从鸟居沿正道而行,可到达净盆处,参拜者可在此洗手漱口。神社本殿供有神体(Shintai,又称御灵代),不过只是一些象征物,如神镜、木偶、丛云剑等。
教义与经典
神道教徒不像基督徒有每周的固定礼拜,信徒可在每月一日和十五日或是祭日至神社参拜,也可按照个人需要随时到神社膜拜,虔诚的神道教徒则每日早晨前往神社敬拜。
新生儿出生后30~100天内需参拜保护神,3、5、7岁的儿童则于11月15日七五三节参拜神社,感谢神只保佑之恩,并祈祝儿童能健康成长。日本人多同时信奉神、佛两教,婚礼多从神道教习俗,而丧殡则多从佛教葬仪。传统日宅兼有神道神龛与佛教祀位,神道神龛多是供奉保护神与天照大神,佛教祀位则是敬拜祖先亡灵。
神道教的重要祭典有(1)新年祭(2)神尝祭(3)新尝祭(4)月次祭。新年祭又称春祭,每年二月四日举行,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为主;神尝祭与新尝祭于每年新谷成熟时举行,每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由天皇亲自向神明供献新谷;月次祭则于每年的六月与十二月的十一日举行。
祭祀主要内容有三部份:行禊祓、奏神乐、向神祈祷。禊祓乃指在某一时期内要洁净身心与各种饮食器皿,是为斋戒;神乐又称神游,是一种祭神的宗教音乐;祈祷则和一般宗教祈祷相似,祈求国泰民安与个人蒙福。神道教特别注重战争胜利的祈求,因此每逢战事,便有大批的神道教徒为了战胜至神社膜拜祈求。
严格说来,神道教并没有经典可寻,若要列出具代表性的经典,「古事记」与「日本书记」两部古书可勉强称为神道教经典。
「古事记」计有上、中、下三卷,全书收纳开天辟地以来至公元628年推古天皇的各种神话、传说、歌谣与历史,是以天皇为中心的一贯思想,于公元712年由太安万侣奉元明天皇之命撰成。十八世纪时本居宣长着「古事记传」为「古事记」作批注,成为研究日本国学与古代宗教、历史的重要书籍。
「日本书记」共计三十卷,是日本最古老的官撰正史,以汉文写成,记载神话时代至持统天皇(公元697年)的事迹,公元720年由舍人亲王与太安万侣等人完成。根据1981年在日本的宗教调查,当时日本的宗教人口为二亿多,是全人口的二倍以上。大部份的成人持有两、三种不同的信仰,此为日本宗教的特征,因为江户时代的檀家制度,强制性地使佛教成为家庭的宗教,明治时代国家神道的氏子制度,使神道教进入家庭,因而佛教及神道教便成为一般日本家庭的宗教信仰。
纵观一般日本人的一生,在他们的生活中,亦参与许多的神道教及佛教的庆典活动,混合着神道教及佛教的色彩,从男孩出生后第32天,女孩第33天,就会被带往神社参拜出生地的守护神,男童在三岁和五岁,女童在三岁和七岁时,也会被带往神社参拜、祝贺及祈愿孩童的成长。每年新年时大多会到神社参拜。成年后近90%的婚礼是采用神道教仪式的,但现在许多年轻人则喜好基督教的结婚仪式(在旅馆有专供婚礼用的礼堂或教堂)。到最后一生的尽头则是佛教丧礼。但如果你问他们什么是神道教及佛教时,大多数的人却答不出来。
神道教的神观和基督教的神观完全不同。神道教是多神教,日本人认为有八百多万的神,自然界的山川、森林、太阳、火、雷、动物(狐、蛇)、祖先的灵等都成为他们祭祀崇拜的对象,因此有山神、水神、海神、田神、地神、雷神、太阳神?。
到神社参拜者,通常会先到神社的小水池处洗手,表示洁净后再去参拜。而传统的神道教结婚礼在进入神殿前有手水仪式,是用水洗手和口以表示洁净的仪式。
在神道教中把大地也当做神,因次在地上盖房子时有「地镇祭」仪式:神道教的神宫以祝词来慰抚地神使其不发怒。即使科学先端的原子炉起工式时也举行了地镇祭仪式,这背后反映出他们的惧怕及对安全的期望。
江户时代中期开始,订定每年十一月十五日为祝贺男孩三岁及五岁,女孩三岁及七岁的成长节日简称七五三节(起因于早年孩童的夭折率高,存活不易)。这些孩童们被带往神社参拜,一方面感谢,另一方面祈愿孩童能继续平安的长大。
- 豆豆staR
-
根本就是两种信仰。日本的神道教不了解。无法答复。
道教以“道”为核心教理
太上《道德真经》中所概说的“道”,是道教的核心教理。道教所以称为“道教”,《云笈七签》以“道德”部为第一类,《道教义枢》也以《道德义》作为开宗明义第一义,都是因为道教徒要以“道”为核心教理和最高信仰。所以《道典论》中说,道士者,要以“道”为事。
太上之道,在道教的信仰中,它是无形、无色、无味、无声、无情、无信的,又是先天地而存在的,并无世不在,;无处不有,是生化天地万物一切有形的本源。本无法用有形的文字来称说,但为了便于人们来记述,强名而为“道”。道生化天地万物,是通过无形的元始祖气、并由元始祖气分化为阴阳二气来成就万物的。万物则依各自所禀赋的气质而各成形状,自然生长。在人类生命出现后,道又聚气而成神尊,教育人们明白“道”的宗义,珍重生命,树立符合“道”之体性的人生观。“道”在宇宙尚未开辟之时,曾变化为元始天尊。在宇宙开辟有了天地之后,变化为灵宝天尊。在成就宇宙万物的过程中,又化生为太上老君道德天尊。此后,太上则历世化生,布说“道”之宗义而被尊为师,至殷武丁时化生为老子,著说《道德真经》,开仙道之宗源。所以道教在创立之后,尊奉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太上老君为最高尊神,信仰敬拜。使对“道”信仰形象化、人格化。其核心信仰也就是“道”。
而在修行中,更是以太上之道的义理为根本。因为无上的“道”不但是造物主,至高神圣,而且有着最值得人们崇敬和体悟的高尚品德,有益人们修行和信奉大道者树立良好的人生观。“道”化生万物,以自然无为为法则,任万物自然生长,而且从不因为是万物生化的主宰者而居功自恃。不索求任何报答,毫无一点私自之欲,始终保持以清静为本,柔弱为用。并像水一样处下以利万物,且具有江海一样的胸怀,虚怀若谷。以用文字难以形容的高尚德行成就和养育万物,使自己永恒常存,不生不灭。所以,道教以“道”为教理宗义,教导人们修行“道”一样的品德,度已度人。道教所敬奉的救苦天尊和祖天师等所有神仙真人,由于他们具有“道”一样德行或通过自己的修行而得道,成为“道”又一人格形象,受到世人的敬奉。
天道承负
道教教化的目的在于净化人心,使人心神宁静,好善乐施,济世利人,从而为社会和人们的和谐共处起到积极作用。所以,道教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在善恶报应观上构成了符合自己特色的教义。这一教义,就是天道承负说。即相信天道有循环,善恶有承负。其核心主体则还是围绕生死问题,承扬于《老子想尔注》中“道设生以赏善,设死以威恶”的教义思想。
道教的“承负”之说,源自《太平经》,意思是祖先积德行善,则可荫及子孙;若先人屡屡犯过作恶,后人将无辜蒙受灾祸。即人们常说的“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前人惹祸,后人遭殃”。其特点是前辈后辈相承负。但对于“承负”的论述,《太平经》中有两种解释。其一是,“承者为前,负者为后。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过失,不自知,用日积久,相聚为多,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连传被其灾。负者,乃先人负于后生者也”。其二是,“三统共生,长养凡物名为财,财共生欲,欲共生邪,邪共生奸,奸共生猾,猾共生害,而不止则乱败,败而不止,不可复理,因究还反其本,故名承负”。意即天地人三统共生,长养财物,欲多则生奸邪,以至不可复理,直到财物穷尽才知还返回虚无之源本。其一说的是善恶承负,其二则是说天道循环。
由此可见,天道的循环承负报应,是因人作恶和嗜欲造成的,并给后人和自然界(包括社会)带来极大危害。为免人们遭受危害和灾祸,人们应当学道、信道、修道,以解除“承负”之厄。信道修道就是要求人们遵循“道”的行为准则,按“道”意来处世行事,积功累德,好善利人。
在承负之说中,道教还特别重视并相信现世的善恶报应。《太平经》也为说:善者自兴,恶者自病,吉凶之事,皆出于身。《老子想尔注》中则说:道设生以赏善,设死以威恶。行善,道随之;行恶,害随之也。认为吉凶祸福和生死都是随人行善恶行为来报应的。所以,信道修道之人,应行善积德,使精神与天通,乃可至长生成仙。
道教善恶承负和现世报应的教义,对后世有非常重要影响。《感应篇》中说: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在天地间有司过之神,行善积德则可延年加寿,乃至成仙。犯过作恶,则依所犯轻重,给以减少生命年限的惩罚。鼓励人们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同时,还融会了轮回报应学说,修道行善则可升入仙国,犯过作恶则将会在地狱受到刑罚。凡人死后,家人当信道行善,诵经祈祷太乙救苦天尊救度。
以上所述,是道教的最基本教义。虽然,对于道教的全部教义,诸如宗仰黄老、生道合一、真一玄道、形神合形、遣形坐忘等没能一一展开释说。但通过这些核心而基本教义思想,相信能有助于大家真正认识和了解道教。
尊道贵德
在道教,人们最崇敬的是道和德,说得最多的还是道和德。道教经书也是特别注重道与德的阐说,《云笈七签》以《道德部》为第一部,《道教义枢》以《道德义》为明宗第一义,《玄纲论》则是以“道德”为道教纲要。其实,道教对道德的高度重视,早在太上显化之时就已奠定,太上老子就是以道德二篇来垂教的。尊道贵德的教义也源自《道德经》道生德育的论说,并说:“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教之所以尊道,因为“道”是道教徒信仰的主体,道教的全部信仰和修行都是以“道”为核心的,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其一,“道”是生化宇宙万物的原动力,造化之根。其二,“道”是神明之本,由三元之气化为三清,聚形为太上老君。其三,“道”有最伟大的德行,它以虚无为体、清静为宗、柔弱为用,无为不争。其四,“道”真常永恒、无生无灭,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长存于天地间。“道”的伟大和神圣之处,可说是无处不能体现。由于前文《教理综述》中已有叙述,遂不再细说。总之,由于“道”的伟大和神圣,所以道教尊道为最高信仰,并教导人们学道、修道、行道、弘道。
道的尊高和伟大,其最高体现就是“德”,道造化万物由德来蓄养,神明可敬也是因为有最高尚的德行。所以,道教尊道贵德。对道与德阐释,《道教义枢?道德义》这样说:“道德一体,而具二义,一而不二,二而不一”。也就是说,道和德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因为道是由德来体现的,在理义中又有差异,是可分又不能分,但又不能合而称为道。因为德不是造化之根,神明之本。但人们信道修道,必需以“德”为根基,来证道成道。
从上述阐释中我们可以知道,有道者必具有高尚的德性,有了高尚的德性才可得道。所以,修道应以德为基。对于广大信道务道之士来说,修道的先决条件就是立德,立德就要在日常中不断积累功德。其关键在提高自我修养,具有良好的品德。在内在的修持上和外在行为中努力按照“道”的法则去做。清静寡欲、柔弱不争、胸怀宽容。不尚名、不尚利、不自贵、不自誉、不妒嫉、不妄语,不溺于音色美食。乐人之吉,愍人之苦,周人之急,救人之穷。施恩不求报,不杀生以自娱,济世利人,慈心于物,正信诚实。与大道同心。如此修行,则德累而基立,基立则可修道而成真,得道而成仙。
+++++++++++++++++++++++++++++++++++++++++++++++++++++++++++++++++++
道教创立于中国本土,以“道”为核心,是我们炎黄子孙的宗教信仰。欢迎了解道教。
- 臭打游戏的长毛
-
神道教是崇拜自然神灵!
中国的道教是依据道家所创!
主张修道成仙!
- volcanoVol
-
根本不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