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苏格拉底简介

2023-07-18 12:09:48
TAG: 苏格拉
共6条回复
volcanoVol

个人经历  苏格拉底出生于希腊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其父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妇。 苏格拉底生就扁平的鼻子,肥厚的嘴唇,凸出的眼睛,笨拙而矮小的身体。他容貌平凡,语言朴实,却具有神圣的思想。他出生在希波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时刻,成长在伯里克利的盛世,当时正值智者从全希腊各地云集雅典,给民主制度雅典带来了许多新知和自由论辩的新风尚的时期。年轻的苏格拉底曾向著名的智者普罗泰戈拉和普罗第柯等人求教,讨论各种重要的社会人事和哲学的问题。又曾从女智者狄俄蒂玛受业。自称有“灵迹”伴随,预示以何事不当为,终身信奉。亦受奥尔斐秘教及毕达哥拉斯派的影响。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暑,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生平事例,成就思想,均由其弟子记录。

  青少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雕刻手艺。后来他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苏格拉底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一个使者,任务就是整天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对人自己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因此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以及你的工作是什么?你有什么知识和技能?你是不是政治家?如果是,关于统治你学会了什么?你是不是教师?在教育无知的人之前你怎样征服自己的无知?等等。贯穿这些讨论的主题就是引导人们认识:在这些对于人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其实人是非常无知的,因此人们需要通过批判的研讨去寻求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和善,达到改造灵魂和拯救城邦的目的。苏格拉底说:“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他还把自己比作一只牛虻,是神赐给雅典的礼物。神把他赐给雅典的目的,是要用这只牛虻来刺激这个国家,因为雅典好像一匹骏马,但由于肥大懒惰变得迟钝昏睡了,所以很需要有一只牛虻紧紧地叮着它,随时随地责备它、劝说它,使它能从昏睡中惊醒而焕发出精神。苏格拉底把批评雅典看作神给他的神圣使命,这种使命感和由此而来的思考探索,便成为他生活与哲学实践的宗旨。他知道自己这样做会使许多人十分恼怒,要踩死这只牛虻,但神给自己的使命不可违,故冒死不辞。

  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

  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

  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把哲学定义为“爱智慧”,他的一个重要观点是:自己知道自己无知。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向他请教,苏格拉底却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他结论说:“只有神才是智慧的,他的答复是要指明人的智慧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或者全无价值的,神并不是在说苏格拉底,他仅仅是用我的名字作为说明,像是在说,人们啊,惟有像苏格拉底那样知道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他以自己的无知而自豪,并认为人人都应承认自己的无知。

  作为公民,他曾三次参军作战,当过重装步兵,在战争中表现得顽强勇敢,并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此外,他还曾在雅典公民大会中担任过陪审官。

  然而,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被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下毒酒自杀而死,终年70岁。

  苏格拉底确实主张了一个新神,他是道德善、智慧真的源泉:宇宙理性的神。这个宇宙理性神是苏格拉底的哲学追求—-真正的善—-的终极根据,人能有知识,是因为人得到了神的特别关爱,被赋予了神性的一部分,因而有了灵魂,有了爱智的心灵和理智。但是人应当明白,你所具有的那点灵魂同神的智慧是无法比拟的。所以这个新的理性神的观念和关于人当“自知无知”的教导,就成了激发和推动人追求真知与批判不真不善、伪真伪善的强大力量。

  苏格拉底热爱雅典城邦,他更不容许最神圣的理想有丝毫的被亵渎,因此,他毅然选择死亡。他并非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他更注重自己的灵魂,他相信神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万事万物都是神有意识有目的的巧妙的安排。他没有背叛神,既然如此,死亡也就是神对他的召唤,他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也许人们笑他,笑他天真,笑他顽固,执迷不悟,但是惟有那些真正洞察了他内心世界的人,才会为他的智慧与忠诚所折服:智慧使他看到并一直紧紧关注着的众人未曾察觉的美德,忠诚的是于他自己热爱的城邦,于他一生遵从的法律,于他永恒不变的理想追求。

  在苏格拉底一案中,一方是追求真理、舍身取义的伟大哲人,另一方则是以民主自由为标榜、被视为民主政治源头的雅典城邦。孰是孰非,谁善谁恶,不那么泾渭分明,感情上的取舍则成为一种痛苦的折磨,因而其悲剧色彩愈加彰显。

  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他的行为和学说,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著作中的记载流传下来。关于苏格拉底的生平和学说,由于从古代以来就有各种不同的记载和说法,一直是学术界讨论最多的一个问题。

  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在欧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几乎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所占的地位相同。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他以一种对哲学的崭新理解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纪元,更以其灵魂转世与净化的基本思想,给柏拉图以极其深刻巨大的影响,并通过他们一直影响到希腊化罗马时代乃至后世的西方哲学。

人物思想

  要研究苏格拉底的哲学信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由于他完全没有留下半点自己的著作,我们只能从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记载中加以探索,然而他们两人的记载又往往是互相矛盾的,因此对于何者的记载更接近真相一直是争论的话题。有些人认为苏格拉底其实没有任何特定的信仰,而是只会加以盘问每种信仰;在《理想国》中他发表的冗长理论其实是柏拉图的想法。有些人认为他其实没有半点自己的信仰和理论,但对此又有许多争论,因为要从记载中区分柏拉图和苏格拉底两人的概念相当的困难,同时要解释他们的概念又更为困难。也因此,要从柏拉图和色诺芬等人的记载中寻找苏格拉底的理念并不简单——必须留意这些理念很可能不是苏格拉底本人所提出的,而可能更接近于这些记载者自己的看法。

  从对话录里得到的证据显示苏格拉底只有两个导师:文法家普罗迪科斯(Prodicus)、以及一名女祭司狄奥提玛(Diotima),狄奥提玛教导了苏格拉底有关爱的知识。一些对话录也显示出苏格拉底曾受到了当时的思想家如巴门尼德和阿那克萨哥拉的影响,历史记载通常也将这两人视为是苏格拉底的导师。古典历史学者John Burnet主张苏格拉底的主要导师是阿那克萨哥拉派的学者阿基劳斯(Archelaus),有关阿基劳斯的记载其实也是苏格拉底自己的理论。而Eric A. Havelock则认为苏格拉底与阿那克萨哥拉派的关系证明了他与柏拉图的哲学理念差异。

  在苏格拉底以前,希腊的哲学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等问题,后人称之为“自然哲学”。苏格拉底认为再研究这些问题对拯救国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出于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他转而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诚实,什么是虚伪;什么是智慧,知识是怎样得来的;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后人称苏格拉底的哲学为“伦理哲学”。他为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在哲学史上具有伟大的意义。

  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心灵

  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转变到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苏格拉底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 他的名言是认识你自己。从苏格拉底开始 ,自我和自然明显地区别开来;人不再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 ,而是和自然不同的另一种独特的实体。

灵魂

  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但在他以前的哲学家对于灵魂的看法还比较模糊,有的还将灵魂看成是最精细的物质,因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界限还不明确。到苏格拉底才明确地将灵魂看成是与物质有本质不同的精神实体。在苏格拉底看来,事物的产生与灭亡 ,不过是某种东西的聚合和分散。他将精神和物质这样明确对立起来,成为西方哲学史上唯心主义哲学的奠基人。

真理

  据亚里士多德记载,苏格拉底放弃了对自然世界的研究,想在伦理问题上求得普遍真理,开始为事物寻求定义。他反对智者们的相对主义,认为“意见”可以有各种各样,“真理”却只能有一个;“意见”可以随各人以及其他条件而变化,“真理”却是永恒的,不变的 。在柏拉图早期对话中,讨论的主题几乎都是如何为伦理道德下定义的问题。苏格拉底所追求的,是要求认识“美自身”、“正义自身”,这是美和正义的普遍定义,是真正的知识 ,也就是柏拉图所说的“美的理念”、“正义的理念”。这是西方哲学史上“理念论”的最初形式。苏格拉底还进一步指出,自然界的因果系列是无穷无尽的,如果哲学只去寻求这种因果,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最终原因。他认为事物的最终原因是“善”,这就是事物的目的性。他以目的论代替了对事物因果关系的研究,为以后的唯心主义哲学开辟了道路。

辩证

  助产术和揭露矛盾的辩证法

  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这个矛盾,他是这样解决的:这些知识并不是由他灌输给人的,而是人们原来已经具有的;人们已在心上怀了“胎”,不过自己还不知道,苏格拉底像一个“助产婆”,帮助别人产生知识。苏格拉底的助产术,集中表现在他经常采用的“诘问式”的形式中,以提问的方式揭露对方提出的各种命题、学说中的矛盾,以动摇对方论证的基础,指明对方的无知;在诘问中,苏格拉底自己并不给予正面的、积极的回答,因为他承认自己无知 。这种方式一般被称为“苏格拉底的讽刺”。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是由爱利亚学派的逻辑推论和爱利亚的芝诺的反证法发展而来的。在苏格拉底的讽刺的消极形式中存在着揭露矛盾的辩证思维的积极成果。苏氏自比产婆,从谈话中用剥茧抽丝的方法,使对方逐渐了解自己的无知,而发现自己的错误,建立正确的知识观念。这种谈话也有几个特点:第一、谈话是藉助于问答,以弄清对方的思路,使其自己发现真理。唯在谈话进行中,苏氏则偏重于问,他不轻易回答对方的问题。他只要求对方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他以谦和的态度发问,由对方回答中而导引出其他问题的资料,直至最后由于不断的诘询,使青年承认他的无知。在发问的过程中,苏氏给予学生以最高的智慧,此即有名的苏格拉底反诘法(Socratic irony)。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在西方哲学史上,是最早的辩证法的形式。

  从哲学思想的发展看,苏格拉底提出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的区分,使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脱离了早期哲学的朴素状态,进入更加成熟的阶段;他将早期希腊哲学家们格言式的伦理思想提到了哲学的高度;他以逻辑辩论的方式启发思想、揭露矛盾,以辩证思维的方法深入到事物的本质 。这一切对哲学思维的发展都有贡献。但是,他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开始了夸大主体和理性、夸大抽象思维,以哲学唯心主义的神话代替宗教神话的时代。

教育

  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论。但是他并没有创办自己的学校。那么他在哪里施教呢? 他怎么施教呢?广场、庙宇、街头、商店、作坊、体育馆等等,都是他施教的场所。青年人、老年人、有钱人、穷人、农民、手艺人、贵族、平民都是他施教的对象,不论是谁,只要向他求教,他都热情施教。当时的其他教师──智者,是收取学费的,他们以当教师作为赚钱的手段,而苏格拉底教人是不收学费的,他是为城邦的利益而教人,是义务教师。他认为,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他认为,无论是天资比较聪明的人还是天资比较鲁钝的人,如果他们决心要得到值得称道的成就,都必须勤学苦练才行。

  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伯里克利死后,雅典由于没有好的领导人,民主制度变成了极端民主化,变成了无政府主义,连国家领导人都用抓阄或抽签的办法选出来。苏格拉底对此十分痛心。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为了培养治国人才,他付出了毕生的精力。

  关于教育的内容,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他认为,治国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他说,在所有的事情上,凡受到尊敬和赞扬的人都是那些知识最广博的人,而受人谴责和轻视的人,都是那些最无知的人;最后,他主张教人锻炼身体。他认为,健康的身体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对体力活动和思维活动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健康的身体不是天生的,只有通过锻炼才能使人身体强壮。

  在教学的方法上,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他母亲是产婆,他借此比喻他的教学方法。他母亲的产婆术是为婴儿接生,而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

  “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它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

  苏格拉底倡导的问答法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今天,问答法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苏格拉底教学中有过这样一件事发生,在开学的第一天,苏格拉底对他的学生们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事,每个人尽量把手臂往前甩,然后再往后甩。”说着,他做了一遍示范。“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谁做不到呢。可是一年以后,苏格拉底再问的时候,他的全部学生中却只有一个人坚持了下来,后来这个人继他之后成为新一代思想家,这个人叫柏拉图。

伦理

  苏格拉底建立了一种知识即道德的伦理思想体系,其中心是探讨人生的目的和善德。他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必须有道德的知识,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人们只有摆脱物欲的诱惑和后天经验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他认为道德只能凭心灵和神的安排,道德教育就是使人认识心灵和神,听从神灵的训示。这种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伦理思想,后来被安提斯泰尼继承和发展,形成以强调禁欲为特征的犬儒学派;而苏格拉底伦理思想中所包含的快乐论思想,则被亚里斯提卜继承和发展,形成主张享乐的居勒尼学派。柏拉图全面继承了苏格拉底的伦理思想体系,并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重要性,认为伦理道德要由理智来决定,这种理性主义的思想,在以后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中,起了积极作用。

辩论

  苏格拉底经常和人辩论。辩论中他通过问答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人产生新思想。这种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第二步叫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正如苏格拉底自己所说,他虽无知,却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好象他的母亲是一个助产婆一样,虽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能够帮助新的生命诞生。

  苏格拉底教学生也从不给他们现成的答案,而是用反问和反驳的方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的思想影响。

治国

  苏格拉底主张专家治国论,他认为各行各业,乃至国家政权都应该让经过训练,有知识才干的人来管理,而反对以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他说:管理者不是那些握有权柄、以势欺人的人,不是那些由民众选举的人,而应该是那些懂得怎样管理的人。比方,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因为她们精于此道,而男子则不懂。他还说,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精于农耕便是一个好农夫;精通医术的便是一个良医;精通政治的便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

人物轶事毒酒

  古希腊最卓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是柏拉图的老师。他对西方哲学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苏格拉底一生不断探索真理,因为善于辞令,常常把那些自认为知识渊博的浅薄之辈驳得目瞪口呆,因此他在广大青年中享有很高威望,可不幸于公元前399年被保守派贵族以煽动青年、污辱雅典神的罪名当众受审,处以死刑。

  根据当时雅典法律规定,处死犯人的方法是赐以毒酒一杯,但在处死前关押的一个月中,法庭允许犯人的亲友探监。当时便有许多青年人天天去监狱探望苏格拉底,其中有位名叫克利托的青年问苏格拉底有无什么遗言时,苏格拉底回答说:“我别无它求,只有我平时对你们说过的那些话,请你们要牢记在心。你们务必保持节操,如果你们不按我说的那样去生活,那么不论你们现在对我许下多少诺言,也无法告慰我的亡灵。”说完他便起身去洗浴了。

  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个傍晚,在苏格拉底即将处死的那天晚上,只见他衣衫褴褛,散发赤足,而面容却镇定自若。他把自己的妻子和女儿打发开,而去同他的学生斐多、西米亚斯、西帕斯、克利托等谈论灵魂永生的问题。不久,狱卒走了进来,说:“每当我传令要犯人服毒酒时,他们都怨恨诅咒我,但我必须执行上级命令。你是这里许多犯人中最高尚的人,所以我想你决不会恨我,而只会去怨恨那些要处死你的人,我现在受命执行命令,愿你少受些痛苦。别了,我的朋友。”说完泪流满面,离开了牢房。苏格拉底望着狱卒的背影说:“别了,朋友,我将按你说的去做。”然后他又掉转头来,和蔼地对那些青年说:“真是个好人,自我入狱以来,他天天来看望我,有时还跟我谈话,态度亲切。现在他又为我流泪,多善良的人呀!克利托,你过来,如果毒酒已准备好,就马上叫人去取来,否则请快点去调配。”克利托回答说:“据说有的犯人听到要处决了,总千方百计拖延时间,为的是可以享受一顿丰盛的晚餐。请你别心急,还有时间呢!”这时苏格拉底说:“诚然你说得对,那些人这样做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在他们看来,延迟服毒酒就获得了某些东西;但对我来说,推迟服毒酒时间并不能获得什么,相反,那样吝惜生命而获得一顿美餐的行为在我看来应当受到鄙视,去拿酒来吧。请尊重我的要求。”

  一会儿送毒酒的人来了,苏格拉底镇定自若,面不改色,他把装有毒酒的杯子举到胸口,平静地说:“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将死,他们活下来,是谁的选择好,只有天知道。” 接过酒杯一饮而尽。在场的人无不为将失去这样一位好友而悲泣。苏格拉底见状大为不悦,他说:“你们怎么可以这样呢?我为了避免这种场面才打发走家里的人,常言道: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请大家坚强点!”苏格拉底接着在室内踱了一会儿,说自己两腿发麻,便躺了下来。送酒的人走过来摸了摸他的身体,觉得已没有热气。突然苏格拉底又喃喃地说:“克利托,你过来,我们曾向克雷皮乌斯借过一只公鸡,请你不要忘记付钱给他。”他的最后遗言是“克力同。我欠了阿斯克勒庇俄斯一只鸡,记得替我还上这笔债。”说完,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合上了眼,安静地离开了人世。

  苏格拉底的哲学是同他的生活实践融为一体的,而他个人的命运同雅典的命运是不可分的。他为了祖国追求善的理想,而他的祖国则用死刑酬答了他的贡献,成全了他的哲学。苏格拉底没有丝毫的激愤、畏惧或是悲哀,而是依旧用他智慧的语调诚挚地奉劝着一切。他明白他是神的使者,这一切都是神的安排,他还有他生命未完成的部分,而死恰恰能给他一个完美的结局。

  在古希腊,法律被视做城邦安全的基础,具有女神般的尊严,可以说是城邦真正的保护神。在此神灵的保护下,古希腊的城邦按法律治理,任何人的地位都不得高于法律。苏格拉底认为城邦的法律是公民们一致制定的协议,应该坚定不移地去执行,只有遵守法律,才能使人民同心协力,使城邦强大无比,严守法律是人民幸福、城邦强大的根本保证,他的价值远远高于个人的生命。

  苏格拉底还认为,法律同城邦一样,都来源于神,是神定的原则。法律最初体现为自然法,自然法也就是自然规律,它纯粹是一种神的意志或神有意的安排。后来城邦颁布的法律称为人定法。虽然人定法不像自然法那样具有普遍性,而具有易变性,但是,由于人定法来源于自然法,人们接受和服从人定法的指导就意味着人们接受和服从自然法的约束,也就是服从神的意志。一个城邦的理想状态必须是人人从内心守法的状态,这既是苏格拉底一生的理想和信仰,也是他最后慷慨以身殉法的内在动力。

  苏格拉底在被自己同胞不公正地判处死刑之时仍大谈“遵道德、重公义、法律至宝、法制为贵”,认为人生价值莫过于此,真算得上自由精神洋溢了。苏格拉底是位英雄,他意识到道德理想的力量,并自觉、自愿去实现它,即使为此献出自己的生命。他的死是个悲剧,悲剧在于冲突双方都有存在的理由,又不可调和。于是苏格拉底用自己的身躯托负起这个伟大的冲突,托负起自由人格的责任与使命。对苏格拉底而言,他的事业就是他的精神,自觉,自愿,自律从而自由的精神,通过他得到了光大。

再也不做站长了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ωκρu03acτηu03c2,前469年—前399年)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不信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他曾获得逃亡雅典的机会,但苏格拉底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同时也是因为担心他逃亡后雅典将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们了。

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个傍晚,雅典监狱中一位年届七旬的老人就要被处决了。只见他衣衫褴褛,散发赤足,而面容却镇定自若。打发走妻子、家属后,他与几个朋友侃侃而谈,似乎忘记了就要到来的处决。直到狱卒端了一杯毒汁进来,他才收住“话匣子”,接过杯子,一饮而尽。之后,他躺下来,微笑着对前来告别的朋友说,他曾吃过邻人的一只鸡,还没给钱,请替他偿还。说完,老人安详地闭上双眼,睡去了。这位老人就是大哲学家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Socrates, 前470—前399年),既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又是一位个性鲜明、从古至今被人毁誉不一的著名历史人物。他的父亲是石匠和雕刻匠,母亲是接生婆。

青少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手艺,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跟他学习,向他请教。苏格拉底却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道德等等。他曾三次参战,当过重装步兵,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

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署,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

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的哲学主要研究探讨的是伦理道德问题。

苏格拉底经常和人辩论。辩论中他通过问答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人产生新思想。他从个别抽象出普遍的东西,采取讥讽、助产术、归纳、定义四个步骤。“讥讽”即通过不断追问,使对方自相矛盾,承认对此问题无知;“助产术”即帮助对方抛弃谬见,找到正确、普遍的东西,即帮助真理问世;“归纳”即从个别事物中找出共性,通过对个别的分析比较来寻找一般规律;“定义”即把单一的概念归到一般中去。

苏格拉底教学生也从不给他们现成的答案,而是用反问和反驳的方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的思想影响。请看一个他和学生问答的有趣的例子。

学生:苏格拉底,请问什么是善行?

苏格拉底:盗窃、欺骗、把人当奴隶贩卖,这几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

学生:是恶行。

苏格拉底: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俘虏来的敌人卖作奴隶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不过,我说的是朋友而不是敌人。苏格拉底:照你说,盗窃对朋友是恶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用来自杀的工具,这是恶行吗?学生:是善行。

苏格拉底:你说对朋友行骗是恶行,可是,在战争中,军队的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说,援军就要到了。但实际上并无援军,这种欺骗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

这种教学方法有其可取之处,它可以启发人的思想,使人主动地去分析、思考问题、他用辩证的方法证明真理是具体的,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自己的反面转化。这一认识论在欧洲思想史上具有巨大的意义。

苏格拉底主张专家治国论,他认为各行各业,乃至国家政权都应该让经过训练,有知识才干的人来管理,而反对以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他说:管理者不是那些握有权柄、以势欺人的入,不是那些由民众选举的人,而应该是那些懂得怎样管理的人。比方,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因为她们精于此道,而男子则不懂。他还说,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精于农耕便是一个好农夫;精通医术的便是一个良医;精通政治的便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

公元前404年,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失败,“三十僭主的统治取代了民主政体。”三十僭主的头目克利提阿斯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据说,一次克利提阿斯把苏格拉底叫去,命令他带领四个人去逮捕一个富人,要霸占他的财产。苏格拉底拒不从命,拂袖而去。他不但敢于抵制克利提阿斯的非法命令,而且公开谴责其暴行。克利提阿斯恼怒地把他叫去,不准他再接近青年,警告他说:“你小心点,不要叫我们不得不再减少羊群中的一只羊。”苏格拉底对他根本就不予理睬,依旧我行我素。

后来,“三十僭王”的统治被推翻了,民主派重掌政权。有人控告他与克利提阿斯关系密切,反对民主政治,用邪说毒害青年。苏格拉底因此被捕入狱。按照雅典的法律,在法庭对被告判决以前,被告有权提出一种不同于原告所要求的刑罚,以便法庭二者选其一。苏格拉底借此机会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他自称无罪,认为自己的言行不仅无罪可言,而且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结果,他被判了死刑。在监狱关押期间,他的朋友们拚命劝他逃走,并买通了狱卒,制定了越狱计划,但他宁可死,也不肯违背自己的信仰。就这样,这位70岁的老人平静地离开了人间。

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做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后世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苏格拉底名言警句录

认识你自己(know yourself)

我们的需要是越少,我们越近似上帝。

神灵为自己保留了那对于最为重要的东西的认识

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

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

美是难的

德性就是知识 或:美德即知识,愚昧是罪恶之源

无知即罪恶

别人为食而生存,我为生存而食。

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

我平生只知道一件事,我为什么是那么无知。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如做快乐的猪。

如果把世上每一个人的痛苦放在一起,再让你去选择,你可能还是愿意选择自己原来的那一份。

男人活着全靠健忘,女人活着全靠牢记。

唯有理智最为可贵

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我并没有智慧,不论大的还是小的都没有。

教育是把我们的内心勾引出来的工具和方法

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

要想向我学知识,你必须先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就像你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一样。

思想应当诞生在学生的心里,教师仅仅应当像助产士那样办事。

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

知道的越多,才知知道的越少。

我知道自己的无知,我知我无知。

未经审视的生活是毫无价值的 或:一种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在多人之前,吾舌尤健。

暗恋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爱情

不要靠馈赠来获得一个朋友

告诉我你的朋友,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

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阳光、空气、水和笑容,我们还需要什么呢!

我去死,你们去活,究竟谁过得更幸福,唯有神知道。

我到处走动,没有做别的,只是要求你们,不分老少,不要只顾你们的肉体,而要保护你们的灵魂。

对哲学家来说,死是最后的自我实现。是求之不得的事,因为它打开了通向真正知识的门。灵魂从肉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终于实现了光明的天国的视觉境界。

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什么都不知道。

凡是原本可以做得更好的,也算是懒!

人可以犯错,但是不可犯同一个错。

在你发怒的时候,要紧闭你的嘴,免得增加你的怒气。

如果我能忍受了自己的老婆,也就能忍受任何人了!

好的婚姻仅给你带来幸福,不好的婚姻则可使你成为一位哲学家。

没有人因为知道了善而不向善的

任何确实的实验都说明,任何一种生理或心理的疾病都能靠吃素和喝纯水而减轻病情。

我不只是雅典的公民,我也是世界的公民。

想起来,我还欠某人一只雄鸡未还。

苏格拉底具有朴实的语言和平凡的容貌,生就扁平的鼻子,肥厚的嘴唇,凸出的眼睛,笨拙而矮小的身体和神圣的思想。他在雅典大街上高谈阔论,到处向人们提出一些问题,例如,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以及你的工作是什么?你有什么知识和技能?你是不是政治家?如果是,关于统治你学会了什么?你是不是教师?在教育无知的人之前你怎样征服自己的无知?等等。这样提问题的目的,苏格拉底说:“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苏格拉底自己呢,他说:“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我象一只猎犬一样追寻真理的足迹。”为了追求真理,苏格拉底不顾自己的利益、职业和家庭,他是个哲学的殉道者。他曾自问:什么是哲学?他自答: “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之死

西方文明源于古希腊文明,这是一个星罗棋布于地中海地域的繁荣的希腊世界。古希腊精神,若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自由。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或民族匍匐在暴君专制的淫威下惶恐不安之时,古希腊人已经走上了自主自治因而自由的道路。他们自由自在地生活在爱琴海周围,好似那中天歌唱的小鸟。古希腊文明的一个精品,是以万神之王宙斯的女儿智慧女神雅典娜之名命名,并尊其为城市保护神的雅典城邦。关于雅典城邦的故事记载,可谓是汗牛充栋。在雅典城建立后的数百年间,这座以智慧、勇敢和民主体制著称的城邦经历了无数的刀兵和天灾,却在智慧女神和说理女神的荫护下,始终屹立不倒。然而,在公元前399年,雅典城却开始走向了衰落了,而且是从精神上被彻底打败了,对手是一位年届七旬的老人,一位被称为“西方孔子”的哲人----苏格拉底,因为一场审判。

在雅典的荒烟蔓草里仿佛游荡着一个光辉的身影,苏格拉底,这个不死的灵魂在永不疲惫地捎带着神的圣谕,不住地向来去匆匆的人们发送着理性的光环。他是一个出身于雅典中产之家的公民,父亲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婆。他出生在希波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时刻,成长在伯里克利的盛世,当时正值智者从全希腊各地云集雅典,给民主制度雅典带来了许多新知和自由论辩的新风尚的时期。年轻的苏格拉底向著名的智者普罗泰哥拉和普罗第柯等人求教,讨论各种重要的社会人事和哲学的问题。他以一种对哲学的崭新理解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纪元,通过他的教诲产生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产生了犬儒派等新学派,并通过他们一直影响到希腊化罗马时代。他貌不出众,但言谈话语富有魅力,他在辩论之中度过了一生,并向青年们教授哲学,公元前399年,他被人控告有罪,罪名主要是两项:不敬城邦所敬的诸神而引进了新神,并败坏了青年,结果被判刑。朋友们打算营救他逃离雅典,但他拒绝了,他认为自己必须遵守雅典的法律,因为他和国家之间有神圣的契约,他不能违背。苏格拉底认为虽然如果城邦的法律是不公正的,你就不必遵从它们,但是如果你违反了城邦的法律,你仍然必须服从惩罚。苏格拉底就正是丝毫不差地这样做的,他感到有一种服从城邦的合法权威和城邦法律的义务,所以他十分自觉地接受了死刑,在临终前仍同朋友们讨论哲学问题。在时间到来时,他安详地喝下了毒酒,用自己的生命和哲学报答了祖国城邦,终年69岁。在苏格拉底一案中,一方是追求真理、舍身取义的伟大哲人,另一方则是以民主自由为标榜、被视为民主政治源头的雅典城邦。孰是孰非,谁善谁恶,不那么泾渭分明,感情上的取舍则成为一种痛苦的折磨,因而其悲剧色彩愈加彰显。

苏格拉底的哲学是同他的生活实践融为一体的,而他个人的命运同雅典的命运是不可分的。他为了祖国追求善的理想,而他的祖国则用死刑酬答了他的贡献,成全了他的哲学。苏格拉底没有丝毫的激愤、畏惧或是悲哀,而是依旧用他智慧的语调诚挚地奉劝着一切。他明白他是神的使者,这一切都是神的安排,他还有他生命未完成的部分,而死恰恰能给他一个完美的结局。

在古希腊,法律被视做城邦安全的基础,具有女神般的尊严,可以说是城邦真正的保护神。在此神灵的保护下,古希腊的城邦按法律治理,任何人的地位都不得高于法律。苏格拉底认为城邦的法律是公民们一致制定的协议,应该坚定不移地去执行,只有遵守法律,才能使人民同心协力,使城邦强大无比,严守法律是人民幸福、城邦强大的根本保证,他的价值远远高于个人的生命。

苏格拉底还认为,法律同城邦一样,都来源于神,是神定的原则。法律最初体现为自然法,自然法也就是自然规律,它纯粹是一种神的意志或神有意的安排。后来城邦颁布的法律称为人定法。虽然人定法不像自然法那样具有普遍性,而具有易变性,但是,由于人定法来源于自然法,人们接受和服从人定法的指导就意味着人们接受和服从自然法的约束,也就是服从神的意志。一个城邦的理想状态必须是人人从内心守法的状态,这既是苏格拉底一生的理想和信仰,也是他最后慷慨以身殉法的内在动力。

苏格拉底在被自己同胞不公正地判处死刑之时仍大谈“遵道德、重公义、法律至宝、法制为贵”,认为人生价值莫过于此,真算得上自由精神洋溢了。苏格拉底是位英雄,他意识到道德理想的力量,并自觉、自愿去实现它,即使为此献出自己的生命。他的死是个悲剧,悲剧在于冲突双方都有存在的理由,又不可调和。于是苏格拉底用自己的身躯托负起这个伟大的冲突,托负起自由人格的责任与使命。对苏格拉底而言,他的事业就是他的精神,自觉,自愿,自律从而自由的精神,通过他得到了光大。

苏格拉底热爱雅典城邦,他更不容许最神圣的理想有丝毫的被亵渎,因此,他毅然选择死亡。他并非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他更注重自己的灵魂,他相信神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万事万物都是神有意识有目的的巧妙的安排。他没有背叛神,既然如此,死亡也就是神对他的召唤,他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也许人们笑他,笑他天真,笑他顽固,执迷不悟,但是惟有那些真正洞察了他内心世界的人,才会为他的智慧与忠诚所折服:智慧是他看到并一直紧紧关注着的众人未曾察觉的美德,忠诚的是于他自己热爱的城邦,于他一生遵从的法律,于他永恒不变的理想追求。

《申辩篇》描绘了一幅明晰的图画:一个非常自信的人,头脑高超而不介意于世俗的成败,相信自己是为一个神圣的声音所引导,并且深信清明的思想乃是正确生活的最重要的条件。似乎没有任何疑问,历史上的苏格拉底的确是宣称自己被神论或者命运之神所引导的。那究竟是不是象基督徒所称之为良心的声音,还是那对苏格拉底来说乃是一个真正的声音,我们就无从知道了。

在哲学之前,荷马史诗是希腊最脍炙人口流传最广的文化思想宝库。它把英雄故事和富于人情味的诸神的活动交织一起,表现了希腊人的生活想象和世界观。实际上希腊的神灵多数来自西亚各国和埃及,希腊人从他们那里接受过来然后按照自己的方式加以改变,组织在自己的宇宙和人生的画卷之中。而大约和哲学出现的同时流行于希腊各地的奥尔菲神话传说和宗教教义,更以其灵魂转世与净化的基本思想,给毕达哥拉斯、恩培多克勒、苏格拉底、柏拉图以极其深刻巨大的影响。

苏格拉底的学说的确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把哲学定义为“爱智慧”,他的一个重要观点是:自己知道自己无知。他结论说:“只有神才是智慧的,他的答复是要指明人的智慧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或者全无价值的,神并不是在说苏格拉底,他仅仅是用我的名字作为说明,像是在说,人们啊,惟有像苏格拉底那样知道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他以自己的无知而自豪,并认为人人都应承认自己的无知。

苏格拉底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一个使者,任务就是整天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对人自己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贯穿这些讨论的主题就是引导人们认识:在这些对于人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其实人是非常无知的,因此人们需要通过批判的研讨去寻求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和善,达到改造灵魂和拯救城邦的目的。他还把自己比作一只牛虻,是神赐给雅典的礼物。神把他赐给雅典的目的,是要用这只牛虻来刺激这个国家,因为雅典好象一匹骏马,但由于肥大懒惰变得迟钝昏睡了,所以很需要有一只牛虻紧紧地叮着它,随时随地责备它、劝说它,使它能从昏睡中惊醒而焕发出精神。苏格拉底把批评雅典看作神给他的神圣使命,这种使命感和由此而来的思考探索,便成为他生活与哲学实践的宗旨。他知道自己这样做会使许多人十分恼怒,要踩死这只牛虻,但神给自己的使命不可违,故冒死不辞。

苏格拉底确实主张了一个新神,他是道德善、智慧真的源泉:宇宙理性的神。这个宇宙理性神是苏格拉底的哲学追求—-真正的善—-的终极根据,人能有知识,是因为人得到了神的特别关爱,被赋予了神性的一部分,因而有了灵魂,有了爱智的心灵和理智。但是人应当明白,你所具有的那点灵魂同神的智慧是无法比拟的。所以这个新的理性神的观念和关于人当“自知无知”的教导,就成了激发和推动人追求真知与批判不真不善、伪真伪善的强大力量。

亚里士多德也认为最高的存在本体就是神,就是善,他的这个说法也是来自苏格拉底的。神的观念一直是希腊哲学的起源地和归宿,而希腊哲学在其发展中也不断改变和净化了人们原先的神观念,两方面是彼此互动的。作为一位最具原创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从敬畏神吸取了他变革哲学的智慧和力量。他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一只牛虻,一个肩负着神的使命助人从善爱智的使者。这是他对神的敬畏虔诚,也是他对人的热爱鞭策。只有联系到他的神观念,我们才能认识他所主张的“自知无知”命题的深刻含义。苏格拉底之死是西方文化史上意义深远的事件,仿佛一则寓言,一个谜。他策划了自己的死亡方式,以一场浩大的审判,以法律正义的名义判处自己死刑,把自己生命的余烬,凝成一个死亡之谜,给后人留下了一道人文学科的“歌德巴赫猜想”。苏格拉底好像在为自己申辩,可是他又有意在死亡之中觅求真理,他的死仿佛是道德与法律的合谋。

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的孔子,这是因为他们都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并不是靠军事或政治的力量所成就的,而是透过理性,对人的生命作透彻的了解,从而引导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雅典城并没有因为处死苏格拉底而重焕辉煌,也没有任何文字记载那些法官们在审判后的心路历程。我想,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没办法面对和说服自己的良知了,他们的灵魂,将笼罩在那位老人孤独而顽强的身影下。苏格拉底去了,到他的神那里去了。“哪一条路更好,惟有神知道”。千年的步行者们越走越远,但是谁都无法从他们心中抹去这个虽然虚幻的名字――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是哲学的圣徒和殉道者,至今,没有哪位哲学家像他那样痴迷于过一种正义的生活。他把一个人的生命充分活了出来,从他一生的经历中,我们可以获得启发,体认人生总是会面临各种遭遇,会有得意失意,即使面对不义时,都要坦然接受。更重要的是,人活在世界上,要把关注的重点由外在转向内在。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做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他为希腊哲学注入了强心剂,激起了无比汹涌澎湃的浪涛,余波甚至绵延至今

西柚不是西游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午)是古希腊雅典人,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他主张有知识的人才具有美德,才能治理国家,强调“美德就是知识”,知识的对象是“善”,知识是可敬的,但并不是从外面灌输给人的,而人的心灵是先天就有的。把人的先天就有的、潜在的知识、美德诱发出来,这就是教育。他还首先发明和使用了以师生共同谈话、共商问题、获得知识为特征的问答式教学法。

苏格拉底的生平介绍

苏格拉底,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出身于雅典城不远的一个石匠兼雕刻匠家庭,曾经自幼随父学艺,后来,当过兵,曾经三次参战。大约在40岁左右苏格拉底出了名,并进人五百人会议。大约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因“不敬国家所奉的神,并且宣传其他的新神,败坏青年”的罪名被判有死罪。在收监期间,他的朋友买通了狱卒,劝他逃走,但他决心服从国家的法律,拒不逃走。后来在狱中服毒受死终年7O岁。

苏格拉底一生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性的著作,但他的影响却非常巨大。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的事物,它们的生存和毁灭,都是神特意安排的,因此研究自然界是渎神的,所以他本人集中精力研究论理道德问题。

苏格拉底倡导“知德合一”学说,他认为正确的行为来自正确的思想,美德基于知识,源于知识,没有知识便不能为善,也不会有真正的幸福。他认为,从怀疑自己的知识开始的自我认识是认识美德的来源。他常常爱说“我知道我一无所知”。但是,在肯定理性认识的同时,他却否定感性认识的作用。苏格拉底在研究学问上有他自己的新方法,他通过问答的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他产生新思想。他善于从个别的东西中抽象出普遍的东西,他这种应用辩证方法证明真理的方法是具体的,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对欧洲的思想史有着极大的影响。在政治上,苏格拉底主张各行各业乃至国家政权都应该由经过训练,有知识有才干的人来管理,反对以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一生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性的著作,但他的影响却非常巨大。后人对其活动、思想的了解和研究,主要依据于他的学生柏拉图、色诺芬等人的著作。

1、"美德即知识"伦理问题是苏格拉底的哲学的主题,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主题,他一生都在以伦理的要求自励并以之教人。

苏格拉底到处劝勉人们"把精力用在高尚和善良的事上",教育人们要"努力成为有德行的人"。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最重要的命题,也可以说是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在他看来,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人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趋善避恶。由此,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命题。从"美德即知识"的观点出发,苏格拉底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这种主张不仅否定了当时盛行于希腊的道德天赋的观念,而且赋予道德以一种普遍的基础。由于强调知识与道德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肯定了知识的传授与道德教育之间直接相关;同时,由于认识到道德的知识基础,也就是为道德教育的进行找到了一条重要的途径。

2、苏格拉底方法为了有效地传授知识,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苏格拉底提出了他著名的教学法--"苏格拉底方法"。

所谓"苏格拉底方法",是指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万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在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中,记述了苏格拉底与学生讲座有关"五义"和"非正义"的对话,在这个对话中,苏格拉底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苏格拉底要求学生列出两行,正义归于一行,非正义归于另一行。他首先问"虚伪"归于哪一行?学生答,归于非正义的一行。苏格拉底又问,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于哪一一行?学生答,归于非正义的一行。苏格拉底反驳道,如果将军惩罚了敌人,奴役了敌人,战争中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作战时欺骗了敌人,这些行为是否是非正义的呢?学生最后得出结论,认为这些都是正义的,而只有对朋友这样做是非正义的。苏格拉底又提出,在战争中,将军为了鼓舞士气,以援军快到了的谎言欺骗士兵,制止了士气的消沉;父亲以欺骗的手段哄自己的孩子吃药,使自己的孩子恢复了健康;一个人因怕朋友自杀,而将朋友的剑偷去,这些行为又归于哪一行呢?学生得出结论,认为这些行为都是正义的,最后迫使他们收回了自己原来的主张。

苏格拉底方法包括讽刺(不断提出问题使对方陷入矛盾之中,并迫使其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启发、引导学生,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归纳和定义(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等步骤。由于苏格拉底把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因此,"苏格拉底方法"也被人们称为是"产婆术"。

苏格拉底方法作为一种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有助于激发和推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苏格拉底的哲学观

苏格拉底激烈反对唯物论哲学家研究客观世界发现其规律的做法,说这样做不能认识真理。认为事物所以这样是神有目的地安排,人只有从自己心里认识神才能认识真理。他不承认一般是从特殊中抽象而来,而把一般看成是先于而且高于特殊的东西。柏拉图继承苏格拉底的观点,从其寻求“一般”的方法出发,认为不但许多特殊之外有一般存在,而且对于任何一类特殊的东西来说也都有它的“一般”,他把这个一般叫做“理念”。据此他认为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理念的即永恒不变的真实世界,一个是我们所处的现实的变化无常的不真实世界,理念世界高于并且先于现实世界。这样,普遍的概念就变成了客观独立存在的“理念”,具体事物就成了不真实的理念的摹本和影子。

苏格拉底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头脑高超而不介意世俗的成败。他相信自己为一个神圣的声音所引导并且深信清明的思想乃是正确生活的最重要的条件。"认识你自己”构成了苏格拉底的基本哲学主张。他宣扬毕达哥拉斯关于灵魂独行于肉体的观点,他指出:道德即是知识,知识包含一切的善。苏格拉底把美德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之上,使道德成为科学的对象,奠定了理性主义伦理学的基础。

苏格拉底立志不写著作,只用口头方式传播自己的观点,其言大多见他的学生柏拉图的一些对话体的著作。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始终一贯地坚持说他自己一无所知而且他之所以聪明就在于他知道自己是一无所知的。但是他并不认为知识是得不到的,他认为追求知识有着极大的意义。

苏格拉底的爱情婚姻观

爱情观:

柏拉图有一天问老师苏格拉底是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在途中要摘一株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可以摘一次。

柏拉图觉得很容易,充满信心地出去,谁知过了半天他仍没有回去。

最后,他垂头丧气地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很难得看见一株不错的,却不知道是不是最好的,因为只可以摘一株,只好放弃,再往前走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到发现已经走到尽头时,才发觉手上一株麦穗也没有---”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这就是爱情!”

婚姻观:

柏拉图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婚姻,苏格拉底叫他到衫树林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在途中要取一棵最好、最适合用来当圣诞树的树材,但只可以取一次。

柏拉图有了上回的教训,充满信心地出去,半天之后,他一身疲惫地拖了一棵看起来直挺、翠绿,却有点稀疏的杉树。

苏格拉底问他:“这就是最好的树材吗?”

柏拉图回答老师:“因为只可以取一棵,好不容易看见一棵看似不错的,又发觉时间、体力已经快不够用了,也不管是不是最好的,所以就拿回来了。。。”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那就是婚姻!”

bikbok

苏格拉底(希腊文:∑ωκρu03acτηu03c2(前469年—前399年)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于公元前469年出生于雅典附近的阿洛佩凯村。父亲索弗罗尼斯科是一个雕刻匠,母亲法伊纳列特是接生婆。苏格拉底生来相貌丑陋,加之家境贫寒,父亲认定他不会有多大出息,就为他选定了一条跟自己学习雕刻,做一名石匠的生活道路。

他与他的学生之一是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希腊三贤”。 出生于伯里克利统治的雅典黄金时期,死于雅典的败落时期。(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后的三十人僭主集团倒台后的时期)。传说苏格拉底的家庭生活不幸,其妻子是个泼妇。

苏格拉底虽然其貌不扬,但却天资聪明,勤奋好学,不久就成了一个很能干的雕刻匠。他创作的标题为“欢乐三女神”的一组群雕,曾被放到雅典的卫城上。

苏格拉底尚未成年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幸运的是,一个好心的雅典人资助了他,使他在雕刻之余能有学习的机会。从此,苏格拉底看到了一个新的世界,人生的道路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走出了父亲为他设计的做石匠的圈子。在这段时间里,他向当时各种有学问的人求教,浏览可能见到的古代哲学家的著作,聆听当时的大哲学家阿那克萨戈拉的讲学和智者派讲雄辩术。同时,他还学习音乐和诗歌。多方面的教育使苏格拉底的精神得到了极大的丰富。20岁的时候,他师事阿那克萨戈拉的弟子阿尔赫拉于斯,学习有关自然的知识。年轻的苏格拉底喜欢思考和探索,对许多自然问题都想弄个明白,如一个事物怎样创造出来,又怎样毁灭;人们所借以思想的元素是血,还是空气或水;地是平的还是圆的等等。对于这些问题,老师都有解答,但苏格拉底对答案并不满意,自己试图解释,又觉得无能为力,因此,他认为研究自然没有什么意义,把自然界排除在人的认识范围之外。在30岁的时候,他把注意力从天上转到人间,成为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

柏拉图柏拉图(英语:Plato,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不仅是古希腊哲学,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他原名叫亚里斯多克勒斯Aristokles,后因强壮的身躯和宽广的前额,改名为柏拉图(在希腊语中,Platus一词是“平坦、宽阔”等意思)。家中排行老四。柏拉图是其体育老师给他起的绰号。

他出生于雅典,父母为名门望族之后,从小受到了完备的教育。他早年喜爱文学,写过诗歌和悲剧,并且对政治感兴趣,20岁左右同[[苏格拉底交往后,醉心于哲学研究。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受审并被判死刑,使他对现存的政体完全失望,于是离开雅典到埃及、西西里等地游历,时间长达十多年。

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回到雅典,在城外西北角一座为纪念希腊英雄阿卡德穆而设的花园和运动场附近创立了自己的学校_--学园(或称“阿卡得米”,Academy)。学园的名字与学园的地址有关,学园的校址所在地与希腊的传奇英雄阿卡得摩斯(Academus)有关,因而以此命名。这是西方最早的高等学府,后世的高等学术机构(Academy)也因此而得名,它是中世纪时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大学的前身。学园存在了900多年,直到公元529年被查士丁尼大帝关闭为止。学园受到毕达哥拉斯的影响较大,课程设置类似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传统课题,包括了算术、几何学、天文学以及声学。

公元前367年,柏拉图再度出游,此时学园已经创立二十多年了。他两次赴西西里岛企图实现政治抱负,并将自己的理念付诸实施,但是却遭到强行放逐,于公元前360年回到雅典,继续在学园讲学、写作。直到公元前347年,柏拉图以80高龄去世。

柏拉图才思敏捷,研究广泛,著述颇丰。以他的名义流传下来的著作有40多篇,另有13封书信。柏拉图的主要哲学思想都是通过对话的形式记载下来的。在柏拉图的对话中,有很多是以苏格拉底之名进行的谈话,因此人们很难区分哪些是苏格拉底的思想,哪些是柏拉图的思想。经过后世一代代学者艰苦细致的考证,其中有24篇和4封书信被确定为真品,主要有:《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篇》、《理想国》。柏拉图的著作大多是用对话体裁写成的,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有趣,语言优美华丽,论证严密细致,内容丰富深刻,达到了哲学与文学、逻辑与修辞的高度统一,不仅在哲学上而且在文学上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康康map

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个傍晚,雅典监狱中一位年届七旬的老人就要被处决了。只见他衣衫褴褛,散发赤足,而面容却镇定自若。打发走妻子、家属后,他与几个朋友侃侃而谈,似乎忘记了就要到来的处决。直到狱卒端了一杯毒汁进来,他才收住"话匣子",接过杯子,一饮而尽。之后,他躺下来,微笑着对前来告别的朋友说,他曾吃过邻人的一只鸡,还没给钱,请替他偿还。说完,老人安详地闭上双眼,睡去了。这位老人就是大哲学家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前470-前399年),既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又是一位个性鲜明、从古至今被人毁誉不一的著名历史人物。他的父亲是石匠和雕刻匠,母亲是接生婆。 青少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手艺,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跟他学习,向他清教。苏格拉底却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道德等等。他曾三次参战,当过重装步兵,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 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酷署严寒,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 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的哲学主要研究探讨的是伦理道德问题。 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的中等阶级家庭。他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一个雕塑作坊。他的母亲是一个助产婆。苏格拉底面目丑陋,身材矮小,步履蹒跚,性格尤其特别。他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是一个勇敢、顽强的战士,平时生活像一个智者,以教育青年为己任。他的对话式教学方法也有智者风格,但他与智者有本质的区别:他从不收学费,更反对诡辩和似是而非的夸夸其谈。他自称是没有智慧的人,而不自诩为有智慧的人。“爱智慧者”和“有智慧者”虽只有一字之差,含义却根本不同。前者指追求确定真理的哲学家,后者指靠炫耀知识赚钱的智者。哲学对于苏格拉底来说不是纯思辨的私事,而是他对城邦所尽的义务。在此意义上,他自称是针砭时弊的神圣牛虻。古代,世界上有两个伟大的教育家,在中国是孔子,在希腊是苏格拉底,两人至今尚为世人称颂不已。 苏格拉底的家庭并不富裕,父亲的职业是雕刻,母亲是一个产婆。少年时期他曾抱着继承父业的理想,一度学习雕刻,终因没有兴趣而中止。但喜欢研究哲学、天文和几何。苏氏的妻子名叫灿蒂柏(Xanthippe),颇有悍名。夫妻的感情并不和睦,因为这位大师终日坐在雅典的大街上,或在神庙前,和一般青年讲学论道,既不要束修,也没有其他谋生的职业,从不关心自己的妻小。所以在妻子的眼光中,苏格拉底是一个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人,是一个只带回麻烦而不带回面包的懒虫。苏氏常自称为「牛虻」,他的妻子也这样叫他。牛虻是吸牛血的蝇子,她竟将丈夫比做家中的吸血鬼,可是每当灿蒂柏大发雷霆的时候,这位大哲学家总是默默的抗议,使强悍的妻子常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地。据说有一次,在苏氏仍作无言的抗议时,他的妻子气闷不过,在盛怒之下,将一桶水泼浇在丈夫的头上,这位大师只微笑着说:「我知道在打雷之后,一定会下雨的。 苏格拉底的故事 两千四百多年前的一个黄昏,大哲学家苏格拉底领着他的三个弟子来到一片麦田前。 “现在,你们到麦田里去摘取一颗自己认为最饱满的麦穗。每个人只有一次机会,采摘了就不能再换。” 三个弟子欣然前行。 第一个弟子没走多远,就看到一颗大麦穗,如获至宝地摘下。可是,越往前走,他越发现前面的麦穗远比手中的饱满。他懊恼而归。 第二个弟子吸取前者的教训,每看到一个大麦穗时,他总是收回了自己伸出去的手:更大的麦穗一定在前头。麦田快走完时,两手空空的弟子情知不妙,想采一颗,却又觉得最饱满的已经错过。他失望而归。 第三个弟子很聪明。他用前三分之一的路程去识别怎样的麦穗才是饱满的麦穗,第二个三分之一的路程去比较判断,在最后的三分之一的路程里他采摘了一颗最饱满的麦穗。他自然满意而归。 如果把苏格拉底的三个弟子归类,那么显然第一个是属于“先做了再说”之列。“先做了再说”,省略了思考过程,必然会导致行为的盲目性与无序性,其结果当然“懊恼而归”。第二个当属于“等等再说”之列。“等等再说”,总是在思索、观望这个台阶上停滞不前,“只想未做”必定两手空空,“失望而归”。第三个弟子则是“先想后做”。对事物有了充分的认识以及足够的判断之后,才不慌不忙地出手,他当然能够“满意而归”。

CarieVinne

个人简介

苏格拉底(希腊文:∑ωκρu03acτηu03c2(前469年—前399年)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与他的学生之一是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希腊三贤”。 出生于伯里克利统治的雅典黄金时期,死于雅典的败落时期。(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后的三十人僭主集团倒台后的时期)。出身贫寒,父亲是一名雕刻师,母亲为助产士。苏格拉底是一位个性鲜明,被人褒贬不一而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他一生未曾著述,其言论和思想多见于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著作如《苏格拉底言行回忆录》。苏格拉底最后因触犯了当时权贵的利益而被冠以腐蚀青年思想之名被迫饮毒堇汁而死。 他长期靠教育为业,苏格拉底的教学方式独特,常常用启发、辩论的方式来进行教育。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哲学路线的创始者。苏格拉底重视伦理学,是古希腊第一个提出要用理性和思维去寻找普遍道德的人,他是道德哲学的创始人,他强调道德是由理性指导的,所以“美德就是知识”,认为善出于知,恶出于无知。 在欧洲哲学史上最早提出唯心主义的目的论,认为一切都是神所创造与安排的,体现了神的智慧与目的。提出了“自知自己无知”的命题,认为只有放弃对自然界的求索(因为那时神的领域),承认自己无知的人才是聪明人。最有知识的是神,知识最终从神而来,真正的知是服从神。 在逻辑学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苏格拉底提出归纳论证,从具体实事中找出确定的论点,并注意一般定义的方法,对概念作出精确的说明。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主要认为是非有标准。传说苏格拉底的家庭生活不幸,其妻子是个泼妇。

相关推荐

西方文化史的作用是什么?

学习西方文化史的重要意义我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我们的老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但是与此同时西方的古希腊、古罗马也有着几千年的文化流传至今,我们在汲取自己国家的文化的同时也应该学习一下西方的文化史,取长补短,这对于完善我们的文化,促进我们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作用。西方文化史是从古希腊文化讲起的,涉及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中世纪的宗教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理性文化、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等。其中古希腊文化最主要的包括了古希腊战争,古希腊艺术和古希腊神话。古希腊文化作为古典文化代表,在西方乃至世界都占有极其重要地位,其灿烂程度影响力,长久的生命力似只有中华文明方可比拟。古希腊文化的主要特点是理想主义、人文主义、理性主义、悲剧性和雄伟性。古希腊的一个重要的美学思想就是和谐是美,古希腊人很早就提出黄金比例的观点,并运用于绘画雕刻。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就是人文主义,希腊人重视个人价值,追求自由,享乐,希腊神话中就经常出现半神般的英雄。希腊人也是奔放的,拥有所谓的“酒神情绪”。理性色彩还是比较突出的,希腊人将这运用到哲学,思考世界的本原,探讨悖论的逻辑,运用到科学,研究杠杆、滑轮、浮力,发现数的奥秘。自身的追求与命运的矛盾,就形成悲剧。荷马史诗就是悲剧的代表,阿喀琉斯和赫克托尔是两种典型的悲剧人物。前者是自身追求与命运矛盾,后者是自身思想与国家使命矛盾。悲剧不是侧重写悲,而是写悲壮雄伟。希腊的史诗戏剧大多体现英雄主义色彩,抒情性较强。古希腊流传至今最有价值和最具影响力的就是古希腊哲学了。早期希腊哲学集中在辩论与质询的任务。在很多方面,它同时为现代科学与现代哲学铺设了道路。早期希腊哲学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从未间断,从早期穆斯林哲学到文艺复兴,再到启蒙运动和现代的普通科学。其中最为后世所称道的哲学家就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受教于苏格拉底,并教导了亚里士多德,他们的作品,虽然在许多基础的方面有关联,但在风格和主旨方面却截然不同。柏拉图最著名的作品是陈述一个关于伦理学、形而上学、推论、知识和人类生命的概要观点,其突出的思想包括通过直觉所获得的知识总是会留下困惑和不纯的观点,而且对所谓“沉思的心灵能从世界中获得‘真实"的知识”感到厌烦。这样的知识不仅有伦理的重要性,而且有科学的重要性。我们可以把柏拉图视为一个唯心主义者和理性主义者。相比之下,亚里士多德更重视从感观获得知识,而且将相对的更多地获得经验主义者的现代标签。因此亚里士多德为之后最终发展进入科学方法的世纪做好了准备。苏格拉底重视伦理学,是古希腊第一个提出要用理性和思维去寻找普遍道德的人,他是道德哲学的创始人,强调道德是由理性指导的,他在欧洲哲学史上最早提出唯心主义的目的论,认为一切都是神所创造与安排的,体现了神的智慧与目的。提出了“自知自己无知”的命题,认为只有放弃对自然界的求索(因为那是神的领域),承认自己无知的人才是聪明人。古罗马文化也是世界古典文化中的瑰宝。它继承了古希腊等文化,在哲学、文学、建筑等方面为全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罗马文明分为几个时期,她形成于公元前800-500年,经历了古典时代(也就是公元前500到公元前336年)和历史研究发表-----即审即投----强势发表!广告 历史研究绿色发表渠道,审稿周期短,保录用,2020年下半年发表,快速抢排中! 查看详情 >2
2023-07-17 11:20:381

西方文化史的时期划分

****** 西方文化的起源 一、欧洲史前文化 二、爱琴文化 三、古代近东文化 四、希伯来文化 ******西方古典文化的繁荣 一、早期希腊文化 二、希腊古典时代文化的繁荣 三、希腊化时代的东西文化融合 四、罗马古典文化 五、古典文化的衰落与基督教文化的兴起 ****** 中世纪西欧基督教文化 一、中世纪早期的西方文化 二、中世纪西欧基督教会 三、西欧12世纪文化复兴 四、中世纪西欧的社会生活与习俗 ****** 西方文化的近代化转型 一、中世纪文明的衰落 二、文艺复兴运动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成就 四、宗教改革运动 五、西方文化的扩张 ****** 近代西方启蒙文化 一、17、18世纪的西方社会 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三、近代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形成 四、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和史学 五、17、18世纪的西方艺术 ****** 工业化时代的西方文化 一、科技发明与工业化社会 二、工业化时期的西方思想 三、浪漫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19世纪西方两大文学主流 四、浪漫主义时代的音乐 五、流派纷呈的19世纪西方绘画 ****** 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文化 一、20世纪前期科学与技术的大发展 二、重内省和重实证的哲学思想 三、经世致用:经济学的发展 四、怪诞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 五、顺流而变的西方社会科学 ****** 战后西方文化 一、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 二、当代西方的哲学思潮 三、变革中的史学与社会学 四、凯恩斯以后的西方经济学 五、战后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 六、战后的西方艺术
2023-07-17 11:20:471

西方文化史徐新第二版和第三版哪个好?

第三版会有补充或者改进的地方。《西方文化史》是一部系统介绍西方文化的书籍。西方是一个不同寻常的社会,是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整合形成的。它的文化既表现出一致性,又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彩性。《西方文化史》在对西方文化进行探询时,着重对它的起源,它的形成,它的发展,它的面貌特征进行了有特色的概述。其内容包括组成西方文化源头的希腊理性和艺术、希伯来宗教、罗马法律,以及汇合成西方文化之流的中世纪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美国革命、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现代主义、后现代??本书在较为完整地展示西方文化的内涵和发展历程的同时,特别注意凸现贯穿其中推动西方文明进程、对人类社会进步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运动和成就。西方文化的重要方面如历史、社会形态、思想(如哲学思想、文艺思潮、文艺理论等)、影响社会发展的科学成就、与文学密切关联和相互影响的艺术等无不包含其中。阅读本书无疑将扩大视野,有助于对西方世界的了解。特别的视野、高度的概括、独特的评说、精美的图片构成了《西方文化史》的基本特色。
2023-07-17 11:21:031

西方文化史上重要的审美范畴和审美形态有哪些

西方文化史上重要的审美范畴和审美形态有:1. 优美与崇高:古希腊人将优美与崇高联系在一起。2. 悲剧性:悲剧性是西方文学中最重要的审美范畴之一。3. 喜剧性:喜剧性也是西方文学中不可缺少的审美范畴。4. 丑:丑作为审美范畴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5. 荒诞:荒诞作为审美范畴,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物。6. 沉郁:沉郁是儒家审美范畴,由孔子首先提出,指的是一种深刻、忧愁、沉闷的情感。7. 飘逸:飘逸是道家审美范畴,指的是一种轻盈、逍遥、超越的审美境界。8. 空灵:空灵是禅宗审美范畴,指的是一种清空、灵动、超越的审美境界。9. 中和:中和是儒家审美范畴,指的是一种不偏不倚、和谐平衡的审美境界。10. 刚柔:刚柔是儒家审美范畴,指的是一种外柔内刚、刚柔相济的审美境界。11. 虚实:虚实是儒家审美范畴,指的是一种以实写虚、虚实相生的审美境界。12. 气韵:气韵是古代美学范畴,指的是一种气息、韵律、生命的审美境界。以上是西方文化史上重要的审美范畴和审美形态,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023-07-17 11:21:102

西方文化史也是一部什么样的历史

西方文化精神的发展: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时代,政治体制为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民主共和奴隶制,这时候的文化精神主要受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柏拉图等思想家的思想影响;中世纪时代,政治体制为中世纪的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封建专制,是欧洲比较黑暗的时代,这时候的文化精神主要受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思想的影响;近代的资产阶级时期,政治体制为文艺复兴后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表现为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类型,这时候的文化精神主要是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保护私有财产,尊重人的个性和发展~
2023-07-17 11:21:161

请问西方哲学史、西方文明史、西方文化史三者的区分和联系?

西方哲学史是指公元前 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到西方现代哲学的发展史。它可分为 4个时期:①公元前6~公元5世纪,称为古希腊哲学;②公元 5~15世纪,称为中世纪哲学;③15世纪中~19世纪40年代,称为近代哲学;④19世纪40年代以来,称为现代哲学。对现代哲学时期的划分,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有的把上限划在19世纪末,有的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有的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2023-07-17 11:21:251

西方文化史的起源?

起源于爱琴文明,爱琴文明先以克里特岛为中心,后以迈锡尼文明为中心。
2023-07-17 11:21:348

关于西方文化的文章

1964年,英国伯明翰大学成立了“当代文化研究中心”,该中心的学者们对大众文化研究的新视角引发了一场新的文化研究热潮。在这场文化研究大潮中,西方文化史及其研究成为重要领域和阵地。近年来,国内出版的有关西方文化史的著述层出不穷,但编著和介绍性的较多而论著则少见。究竟什么是西方文化史?究竟怎样研究西方文化史?究竟应该怎样认识和理解西方文化史?所有这些问题都没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答案,一些概念性的问题也还模糊不清,这就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必要的思考和解读,以利于对西方文化史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一、西方文化史的学科概念      1、从传统史学、新史学到新文化史   作为史学的一个分支,文化史自有其产牛、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人们对文化史的认识也随着这个过程而变化。自18世纪兰克客观主义史学产生以来,“照录史实”的实证主义史学至今影响巨大;19世纪以来,“思辨的”历史哲学更是把政治史推到了史学研究的中心地位。当时,文化史在史学中的地位并不高。   19世纪下半叶兴起的“新史学”往往自称是文化史或文明史。“新史学”认为文化就是人类发展的各个方面之和,历史就是人类文化的进步。因此,“新史学”研究包括了人类发展各方面的历史。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斯宾塞在他1860年出版的《教育论》一书中讨论了历史学的这一新范围。“在斯宾塞的历史范畴中,政治、阶级、宗教、风俗、文学、艺术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等等几乎是包罗万象。”虽然斯宾塞并未使用文化史这一概念,但是西方学者却通常把他的这一讨论作为对文化史理论的精辟论述。德国文化史家威廉·黎尔认为,文化史是真正的历史哲学,它是“各国全部文明的历史,它既表现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方面,也显示在文学、艺术和科学等方面。”被称为“最卓越的文化史家”的瑞士历史学家布克哈特在一次演讲中更为明确地给出了文化史的定义:“在通常情况下,文化史即是从总体上来考察的世界史,而历史则意味着事件的发展和它们之间的联系……对于我们来说,这个标准包含:是什么推动世界、什么具有贯穿始终的影响。”   20世纪70、80年代,西方史学界兴起的“新文化史”被认为是“当代西方史学主流的研究趋势”。新文化史是对旧的“新史学”的反动和发展,相较于之前的历史研究取向,新文化史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它注重考察历史中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层面,也就是说,历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从以往偏重于政治军事或经济社会等方面转移到社会文化的范畴之内;另一方面,它提出用文化的观念来解释历史,新文化史在方法上借助了人类学、语言学、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语言、符号、仪式等文化象征的分析,解释其中的文化内涵与意义。新文化史将原先诸如社会文化史、历史人类学、人类学史学等名目都统一在其旗下。林·亨特主编的《新文化史》(1989)对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新文化史作了理论总结,标志着新文化史理论的初步建构,文化史研究的领域也迅速扩展到物质文化史、身体史、表象史、记忆社会史、政治文化史、语言社会史等诸多方面。   2、西方文化史的内容   有学者认为:“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意识形态的外在表现。文化的组成部分包括意识形态的直接表现,例如科学思想、哲学思想、社会思潮等等。它们是抽象的也是最为基本的。同时,也包括意识形态的外在表现,即通过物的形式反映出来的意识形态,如宗教、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等。而它们是具体和外在的反映。文化史也就是对上述方面的一种历史描述和总结。”由此看来,文化史作为历史学的门类之一,从学科意义上讲,它应该仅仅是关于狭义文化的历史,其中包括思想理论、宗教信仰、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等。但是,国内外许多学者都把文化史研究扩大到其他领域,甚至囊括了人类所有的历史现象,包括政治、经济、社会乃至军事等等,西方文化史也不例外。   在国内的西方文化史著作中,庄锡昌主编的《西方文化史》、沈之兴和张幼香主编的《西方文化史》、高福进的《西方文化史论》、叶胜年的《西方文化史鉴》、沈福煦的《现代西方文化史概论》都属于狭义西方文化史,没有系统介绍西方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内容。这些书基本上是作为教材和通俗读物面世,编得多而论得少,所以并不能被称为研究著作。   国内具有一定研究性的西方文化史著作主要有北京大学徐新的《西方文化史:从文明初始至启蒙运动》。该书在较为完整地展示西方文化的内涵和发展历程的同时,特别注意凸显贯穿其中推动西方文明进程、对人类社会进步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运动和成就。姜守明等撰写的《西方文化史》虽然基本上也是一本狭义文化著作,但该书在对西方自古至今的精神文化成果进行介绍、对西方文化精粹的细致梳理、对西方文化的起源进行追溯的同时,还探讨了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分析了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碰撞与汇合,因此可以说是研究性著作。   从内容角度说,国内的西方文化史著作的一个最大缺憾是基本上都没有涉及大众文化的内容,特别是西方的风俗习惯、下层群众文化等等。   3、西方文化史的时间跨度   从时间角度看,目前的西方文化史著作主要分为两类:文化史通史和断代史。通史在内容上主要是按照时间顺序描述西方社会从古代两希文化和古罗马文化、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化、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18世纪启蒙运动、理性主义、19世纪自由主义和20世纪现代主义所取得的文化成就。它是对文化史实的客观叙述,国内多数西方文化史著作也基本都是这样写的。   断代史的研究者主要针对某个时段的文化来阐述他们个人的真知灼见,其成果多为思辨性的。我们经常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殊不知西方文化史也不狭小简单。要在一本书中就把西方文化史的全部内容解释清楚可以说是根本不可能的。徐新将西方文化史分成两本书来写,可以算是国内少见的西方文化断代史的著作了。法国文化史学家伏尔泰的《路易十四时代》也是西方文化史中断代史研究的佳作。在该书中他高度赞扬了那个时代,认为“欧洲的文明礼貌和社交精神的产生都应归功于路易十四的宫廷”。法国年鉴学派的代表布罗代尔在1949年发表的巨著《地中海和腓力二世时期的地中海世界》也属同一类。   4、西方文化史的空间界定   从不断变化的“西方”这个概念上讲,西方文化是一种不断发展、变化、扩张的文化。“18世纪以前的西方还仅限于西欧国家。18世纪以来开始包括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20世纪以后,广义上的西方不仅包括古代整个欧洲,还包括整个西亚、北非,甚至包括所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东亚的日本;狭义上的西方指的是欧美发达国家。从我国现有的西方文化史著作看,人们基本上认同欧美为西方文化的代表,这种空间概念使西方文化史基本上成 为欧美文化史。   西方基督教传统、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发达的经济社会使西方学者视自己的文化为最优秀的文化,因此,以往的西方文化史研究充斥着浓重的“西方中心论”的色彩。法国著名史学家基佐和英国史学家巴克尔便专注于欧洲文明史的研究,在他们的思想中存在明显的“欧洲中心论”倾向,认为欧洲文明才是真正的文明,而异族文化通常要么被描写成他者文化;要么被妖魔化。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视野的开阔和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摆脱了“西方中心论”的束缚,认识到其他地区和民族的文化的独特与优秀。荷兰历史学家彼得·李伯庚的《欧洲文化史》打破了“欧洲中心论”的框架,把欧洲文化的发展放到欧洲和其他地区文化的相互关系中去考察。 二、西方文化史研究的视角问题      1、历史哲学视角   在西方学术界,历史哲学研究一般分为两类:“思辨的历史哲学”和“分析的或批判的历史哲学”。前者主要探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特征、意义或规律;后者则着重阐释历史学研究本身特有的性质、方法或作用。何兆武和陈放能主编的《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一书,把文化形态史观视为当代西方思辨的历史哲学的主要代表。当代德国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便体现了文化史研究的历史哲学特征。从文化形态史观的角度,斯宾格勒认为在人类文化中曾出现过八种文化系统,并相信西方文化同其他七种已处于僵死的文化一样,也将走向它的归宿,走向没落。作为“新斯宾格勒派”,汤因比的毕生之作《历史研究》继承和发展了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史观理论,对人类文明进行了探索研究。他从斯宾格勒的八个文明发展到三十七个。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成为20世纪末继斯宾格勒和汤因比之后的又一个从文明和文化视角解释历史、认识现实和预测未来的学者,因此有人说亨廷顿是又一个从历史哲学角度看西方文化的人。   2、新史学研究视角   新史学脱胎于传统史学。传统史学长期以来一直关注对人类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的研究,因此其根本缺陷是只注重政治事件和精英人物的活动。于是,早在18世纪中期,传统史学的局限性和狭隘性便受到了挑战和质疑。被称为“文化史之父”的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突破传统史学上作了大胆的尝试。1860年,瑞士历史学家布克哈特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的出版,进一步奠定了文化史研究的内容和范畴。   亨利·贝尔可以说是新史学的先驱。他主张以史学为中心统一人类知识,提倡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1900年,贝尔创办了具有跨学科特色的《历史综合杂志》。鲁滨逊是美国新史学的倡导人,他反对传统史学的封闭性,强调史学家要利用关于人类的新科学知识,寻找包括人类学、史前考古学、社会心理学、比较宗教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等在内的“新同盟军”。   3、新文化史研究视角   前文已经说明,20世纪70、80年代西方兴起的新文化史是西方文化史研究的新视角。由于该流派主要是一些研究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学者组成,他们的研究因此而带有社会史、政治史、语言史等色彩,这就扩大了以往西方文化史的研究领域,形成了新的观念,对文化史走向跨学科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4、跨学科研究视角   新史学所倡导的跨学科研究是西方文化史研究的一个较为凸显的特征。它促使许多新兴学科呈现在文化史研究的视野中,如文化人类学、文化社会学、文化哲学、民族文化学和宗教文化学等等。在这些学科中,鉴于文化在各学科的研究视角和内容上所处的不同位置,大致可把它们分为三类。第一类主要是从新的视角来研究文化史,如文化人类学和文化社会学。国内文化人类学学者们在此方面的成果有林惠祥撰写的《文化人类学》和马广海撰写的《文化人类学》等。文化社会学方面的著作有司马云杰的《文化社会学》(2001)等。第二类是文化与其他学科相互作用。文化哲学就是这样一门学科。杨善民等撰写的《文化哲学》(2002)从文化、生活实践和人的解放三个方面论述了文化哲学的特征。第三类是把文化作为一种研究视角或氛围进行学科交叉研究,如宗教文化学。张志刚的《宗教文化学导论》下篇的内容就是放眼于现代文化背景来讨论世界宗教关系。   5、比较文化研究视角   通常,西方文化史研究基本是局限在西方文化的范围内来写作,即便有比较,也是在西方文化范围内进行的。但在中国人写西方文化史的时候,由于从东方人的视角看问题,自然会联想到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别,所以有学者在著作中增加了东、西文化比较的内容。例如,姜守明等著的《西方文化史》就对中、西文化进行了比较研究。   6、大众文化研究视角   大众文化研究虽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但问题却早就存在。如同中国一样,长时间以来,历史写作主要集中在“才子佳人”的上层领域,而少涉及下层人民大众的文化。这个问题从国内西方文化史的著作中可见一斑。在我们见到的同类著作中,只有叶胜年的《西方文化史鉴》中有大众文化的章节。但是在西方,专门写大众文化的文化史著作近年来不断出现,有些已经翻译成中文,例如,英国著名学者汤普森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就很具有代表性。三、西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史研究的认识问题      认识西方文化及其历史是研究西方文化史的关键所在。从现有的论著看,人们对西方文化及其历史的认识和评价还存在不少差异,西方文化史的写作自然各有不同。或许一些写作西方文化史的作者并没有从认识和评价西方文化角度来思考问题,但不思考是难以研究西方文化的。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人们对西方文化及西方文化史研究的认识有四点需作更深入探讨。   1、西方文化是基督教文化   国内的西方文化史著作对西方文化的基督教性质不是很注重,庄锡昌、沈之兴主编的《西方文化史》中虽然有关于基督教的内容,但十分简要,不足以说明西方文化的基督教性质。叶胜年的《西方文化史鉴》第四章的标题就是《基督教文化》和《新约全书》,姜守明等著的《西方文化史》第三章的标题为《神秘的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这些著作虽然对西方基督教文化进行了专门描述,但基本上局限在古代。殊不知西方文化的基督教性质一直延续到现在,如何将这种基督教文化的继承性及其发展传达给读者,成为我国西方文化史研究的重要任务。   2、西方文化是多元文化   对于西方文化的多元性,或者叫多元化,人们早已了解。但是,在西方文化史著作中如何把这种多元化写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徐新的《西方文化史:从文明初始至启蒙运动》和《西方文化史续编:从美国革命至20世纪》对西方文化的复杂性和多彩性进行了描述,可谓是对西方文化的多元化问题涉及较多的著作。然而,西方文化的多元化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却是一个值得分析的问题。例如,西方文化中多宗教、多种族、多语言、多民族、多风俗习惯等等,都应该对其特点和差别予以分辨。   3、西方文化是具有自己特征的文化   关于西方文化的特点,许多论文都有分析,所分析的特点也各自不同,诸如海洋商业文化、扩张文化、动文化、资本主义文化、开拓性文化、斗争文化等等。要写一本成功的西方文化史就应该将这些特点渗透在著作中。但从目前国内学界看,这类著作并不多。   4、东、西方文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随着科学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跨文化对话与合作交流活动的频繁开展,文化史多样性和统一性已成为其研究的时代特征。《多种文化的星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专家小组的报告》一书提出了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之间的平衡的观点,认为世界文化是多种多样的,人们应充分理解和尊重每一种文化。文化交流一方面丰富和加强了一种文化与其他文化的接触和相互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人们生活在一个复杂和不安定的全球性社会中,文化上的差异又成为了国家间和种族间冲突的根源。因此,只有在保持文化的多样性的基础上,本着平等互利、共处、共享的原则达到某种统一。这里的“统一”并不是“一致”,不是损害和抹杀了各文化独特性的一致。一切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何兆武先生在《文化漫谈》一书中也提出了同样的观点,他认为:“文化的统一性就寓于其多样性之中。它是多中有一、一中有多。”   综上所述,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决定性力量,它在解决世界问题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西方文化史经历了从传统史学、新史学到新文化史的发展历程,在研究上虽然还存在如概念的界定、研究的范围和研究视角等模糊不清和有争议的问题,但我们相信文化史家通过对上述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解决,通过对西方乃至世界文化史发展的根本规律的研究、概括与总结,定会为解决世界争端,维护人民的幸福家园找到一把和平的金钥匙。
2023-07-17 11:21:511

关于西方文化史的论述题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作为一种文化和社会现象,宗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特定时期的思维和认识水平,又对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以多神教为特征的古希腊宗教正是形成希腊民族文化精神的滥觞。  希腊多神教从本质上看是自然宗教。它的产生是因为早期人类的认知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比较低下,对于一些自然现象和人类自身的认识比较模糊,只能借助于想像力来解释世界和自身。所以,他们对自然界客体的认识就产生了一种“自然力是某种异己的、神秘的、超越一切的东西。在所有文明民族所经历的一定阶段上,他们用人格化的方法来同化自然力。正是这种人格化的欲望,到处创造了许多神”。  古希腊人在对神的信仰上有着较大的自由度。在希腊本土以及各个殖民地流行着各种不同的民间信仰。这些不同地域的神祗信仰经过交汇融合,最终形成了以宙斯为首的奥林匹斯诸神神系,这是希腊宗教的主体。以宙斯为首的新一代神遵循民主原则而宽容并存。  “宗教在本质上是不同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征性、神话性和寓意性表示,它不能脱离民族文化的内容。同时,宗教也给民族文化以重要的影响。”古希腊多神教首先从整体上影响着民族文化精神。古希腊民族是一个理性的民族,他们喜欢探究一切事物,对待所有的问题都加以理性的思考。他们不囿于已有的知识,总是试图找寻更多的答案。这种自由探究的精神是古希腊人所独有的。理性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使希腊人能够自由地思考有关人类和社会的各种问题。正是这种精神上自由、宽容的气氛才使得古希腊能创造出空前灿烂的文化,产生了灿若星斗的艺术家。希腊人的神只是大写的人,他们和诸神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平等交换的关系。希腊人的宗教没有多少功利色彩,他们祈祷和献祭的目的,是指望诸神能对他们表示好意。古希腊没有一个专门的祭司阶层,他们拒绝让祭司解释教条或统治知识领域,也不让祭司控制道德领域。对于古希腊人来说,思想永远凌驾于信仰之上。  其次,古希腊多神教从内容到形式上影响着民族文化。在古希腊,宗教生活与世俗性的文化活动是融为一体的。奥林匹克竞技会、戏剧表演以及其他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同时也就是盛大的宗教集会,因而宗教渗透到城邦生活的每一方面。古希腊文化活动的中心就是神庙,许多特殊的行业都是从宗教祭祀活动中演化而来。例如医生便是在崇拜医神埃斯科拉庇俄斯的活动中成长起来的,而演员则是源于对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崇拜。希腊人为了纪念酒神狄俄尼索斯,每年都要举行酒神节。希腊人在酒神节里举行群众性的化装歌舞会,人们披上山羊皮,戴上各色各样的面具,载歌载舞,放声歌唱。伴随着浓浓的醉意,歌颂神,歌颂英雄,歌颂酒神狄俄尼索斯。悲剧在这种具有浓郁宗教色彩的艺术活动中诞生了。  多神信仰给希腊人的生活注入了一种精神自由的因素,这种因素不仅对希腊人的个人精神素质产生创造性、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最终影响着古希腊的社会发展和文化走向。决定一个社会文化是否繁盛的关键是一个时代的个人精神素质,光辉灿烂的古希腊文化无疑是古希腊社会普遍弥漫的自由精神和宽容气氛的结果。  古希腊多神教有别于其他宗教的本质特征是它的感性主义。希腊人的神是感性的神,希腊人的宗教是感性主义的宗教。这种感性主义与现实生活的融合就形成了希腊民族特有的生活观,即对美的事物的不懈追求,对现实生活的珍视以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对美的事物的热爱是希腊神话的灵魂。著名的金苹果之争,帕里斯在财富、智慧和美这三者中最终选择了美,这是典型的希腊式的选择。将美凌驾于财富与智慧之上,显露出了希腊人强烈的爱美意识。他们在日常生活,如竞技、造型艺术、戏剧等方面将这种唯美意识发展到了极致。希腊人比较重感觉,对肉体的崇拜更甚于对精神的关怀。以宙斯为首的奥林匹斯诸神并不是一些枯燥泛味的道德偶像,而是一大群相貌俊美,体魄健壮的有血有肉的神灵。诸神在精神或道德方面并没有超人之处,只是在肉体上比人更强壮、更健美,而且能够长生不死。这些极具感性色彩的神成为希腊人的生活理想。对人的自然形体之美的崇拜使希腊出现了特有的运动形式裸体竞技。希腊人为了取悦宙斯每四年在伯罗奔尼撒半岛西部的奥林匹克附近举行一次竞技会,参赛的每个运动员均须裸体出场。人们丝毫不以裸体为耻,相反倒是以拥有一副矫健的体魄而感到无上的荣耀。这就使得奥林匹克竞技会成为力与美的展示,得胜归来的运动员被当成英雄加以崇拜。裸体竞技使雕塑家得以观察人体在各种自然形式和姿态中的情况,于是体育和宗教的结合产生了造型艺术的美。通常雕塑家关注的是人物外在形象是否健美,试图通过对美的形体的描绘表现出人物的内在意韵之美。如米隆的“掷铁饼者”和波里克波利特的“持矛者”。即或是取自宗教题材的神像雕刻,雕刻家仍然追求外在形体之美。在希腊人观念中,美的心灵是寄托于美的肉体之中,健美的身躯应当包容着智慧、善良、美德。这种万物一体的观念是希腊精神中较为典型的特性。  对美的不懈追求使希腊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更甚于对彼岸世界的向往。荷马史诗《奥德修记》中描述了远征归来的特洛伊英雄奥德修途经地府遇见已死的阿喀琉斯的一段对话。阿喀琉斯说:“我宁愿活在世上作人家的奴隶,侍候一个没有多少财产的主人,那样也比统率所有死人的魂灵要好。”阿喀琉斯对生命的留恋反映了古希腊奥林匹斯宗教的世俗精神,是希腊人生命观的体现。希腊人热爱生活但也不惧怕死亡。古希腊人相信人死后另有一个世界,人的死亡只是由生界到该世界的变迁,而非人体的消失。他们相信人死后魂灵同肉体共同幽居于地下墓中。苏格拉底就曾经说过,倘使死是由一个地方移到另一个地方,而那另一个地方又是奥尔弗斯、赫西阿德、荷马所居住的,那么我将乐于在那里。由于这些死去的英雄都有一个很好的归宿,因此希腊人能以平常之心对待死亡,进而使他们有勇气直面生命中的悲剧。古希腊民族具有浓烈的悲剧意识,对生命独特的理解使他们选择悲剧的艺术形式来观照生命本能世界。从《荷马史诗》中的命运难测到俄狄浦斯对命运的反抗,希腊人的命运观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这一变化是希腊人对人的价值的再次肯定。人的生命是一个和谐的整体,然而在其深处,人的理性和自然感性生命永远处于对立冲突之中,由此造成命运难测。而索福克勒斯则通过俄狄浦斯对命运的反抗试图表明,人类不甘心于此,宁愿以生命为代价抗争命运,揭开人生和社会之谜。俄狄浦斯精神实质上就是希腊人勇于接受挑战,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这是希腊民族精神之魂。希腊人创造了这种精神,而正是这种精神成为不断地推动希腊人乃至西方人创造新的世界和新的人的精神源泉。  在世界各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宗教与文化息息相关,共同发展。文化是本质的,宗教是文化的一种形式。宗教与文化的交互作用构成了一个民族基本的精神特征。深入研究古希腊宗教,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古希腊人在长期的宗教熏陶中所形成的自由、唯美、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已成为古希腊民族文化现象中最基本的精神特征。正是这种蕴含在古希腊文化中的基本精神特征,成为推动古希腊民族文化取得辉煌成就的强大的精神动力,进而也推动和影响着西方文化的发展
2023-07-17 11:21:581

为什么说西方舞蹈史就是西方文化史

  在西方,宫廷舞蹈有着不同的风格特色。出现于15~16世纪文艺复兴全盛时期的芭蕾,最早是在意大利的宫廷宴会上进行的。王公贵族们竞相把艺术作为炫耀自己的权势与扩大政治影响的工具和手段,芭蕾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历史背景下,在古朴的民间舞基础上,从一种游戏性质的舞蹈开始在意大利宫廷中逐渐形成一种具有确定风格、舞步与技巧的艺术形式。随着意大利贵族与法国宫廷的通婚,意大利芭蕾被带入法国。在规模上,芭蕾没有唐乐舞的宏大,其群舞大多用来表现时代特点、民族习俗、交待故事环境、营造意境等,不存在政治目的,却有着极强的娱乐性。高难度的技巧通常再独舞,双人舞中体现,音乐多为慢板,引用PAS DE DEUX结构,即双人舞、男独舞、女独舞、结尾双人舞4部分组成。主要展示表演者的高难度技巧与个人风格。芭蕾舞是通过表演者的肢体和造型来表达感情的,无论独舞还是双人舞,都要求舞姿的完整性,动作的延续性。而音旋律的起伏大多表现情节色彩与人物心情。例如:《天鹅湖》第二幕达到了舞蹈诗的高峰,成为交响化舞蹈的范例。  另外,芭蕾舞的艺术特征是表现的虚拟性,更多的采用幻觉、梦境、意象化的手法。这些大多依靠舞台、布景、灯光、服装等道具起作用。而唐乐舞大多用华丽的服装与多彩的音乐、节奏代替。如:《白纻舞》中以舞袖和腰身动作见长。有诗描绘“篇如百苕翡,婉如游龙举,低回莲破浪,凌乱雪萦风”可见,这种营造意境的手法与西方芭蕾有着本质的区别。值得一提的是,芭蕾音乐的多样性远大于中国唐代宫廷舞乐,在《天鹅湖》第三幕中的西班牙舞、匈牙利舞、那不勒斯舞、马祖卡舞等,即配合了剧情发展又展示了丰富的民族舞蹈。  由此,从中西宫廷歌舞比较看它们有着共同点:都来自民间,发源于民间歌舞。也有不同点:第一,西方宫廷舞蹈的芭蕾起源于游戏娱乐的;源头明确,中国唐代宫廷乐舞则是多源性的,由于自南北朝时期南北文化的交融与统一,唐代宫廷乐舞有着多民族性,比较复杂。第二,西方宫廷舞蹈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神秘的、幻想的、开放性的基因多;中国歌舞的起源,虽也和一定的宗教仪式有关,但大部分的歌舞都是现实人的娱乐性活动,因此,现实性、技艺性、含蓄性的基因多。第三,西方宫廷舞蹈是从歌舞逐渐演变为故事表演;中国歌舞则是通过各民族文化的汇合、交织来实现。中西歌舞起源的共同之处,反映了世界中西音乐发端的一些共同的规律,而不同之处,又让人们看到中西音乐在渊源和发展上的差异。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西方舞蹈史就是西方文化史
2023-07-17 11:22:202

西方文明史有哪些讨论题

问:大家提供几个西方文明史论文的选题?答:中世纪经院哲学对后世的影响12~13世纪西欧“新春天”与文艺复兴的对比文艺复兴中的“异端”成分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西欧宗教地域划分的历史由来三十年战争对欧洲的影响如果觉得这些太浅显的话,我可以再加几个。答:女性科学家的研究文明的发展变化与女性地位的变化的关系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对文艺发展的影响问:我是一名学生 对西方文明的了解很少 现在要写一篇中世纪前的西方文明史的论文 请问有选什么题目比较好答:【基督教的发展史】宗教历史和文明历史密不可分能够把握到基督教历史的变迁也就能明白西方文明的基本脉络问:西方文化史方面的论文题目?答:圣经与西方文化、中西文化交流、中世纪经院哲学对后世的影响12~13世纪西欧“新春天”与文艺复兴的对比文艺复兴中的“异端”成分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西欧宗教地域划分的历史由来三十年战争对欧洲的影响问:如何写关于西方文化的论文答:你可以去看看其他网址上面写的范文。希望能帮上你
2023-07-17 11:22:285

谁能推荐一本介绍西方文化起源的书啊?浅显一点的。

介绍一下两本:1。西方文化史(插图本)作者:姜守明 洪霞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4年10月ISBN:703013146 页数:335开本:16开包装:平装2。西方文化史续编(从美国革命至20世纪)作者: 徐新 主编 ISBN: 730106103X 出版日期: 2003-2-1 字数: 316000 纸张类型: 胶版纸
2023-07-17 11:22:421

试述西方人文主义思想演变的历程

简单版:①. 智者运动时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这一时期的智者们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第一次唤醒了人类的自我意识。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②. 文艺复兴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复兴时期,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以此出发,他们承认人的价值和力量,重视现世生活,因而主张发挥人们的创造力,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反对基督教会的来世观念和禁欲主义。③. 启蒙运动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成熟时期,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抨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反对封建和愚昧,提倡科学,自由和平等,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走现世的黑暗,努力构建一个更符合理性和人性的社会。泛泛版:文主义在西方文化中的发展,可大约分为:西塞罗时代的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和十八世纪德国的人文主义。这三个阶段的人文主义——差异:具体内容共性:然就它们的基本性格而言,皆不能担当领导西方文化生命的使命。——因为它们有其不可克服的限制与不足。①西塞罗时期的人文主义:人文主义一概念,成立在西塞罗时期的罗马,故西塞罗是西方文化史上第一个意识到人文主义内容及其价值的人。他之所以有这种自觉的意识,牟宗三认为:“是由于罗马原是一野蛮民族”,故西塞罗的人文主义自觉“正表示野蛮无文的民族开始自觉到自己之野蛮,自己之纯为赤裸裸的原始生命之不足,反省到自己之寒伧,而想要过一种有文化的生活。……西塞罗的人文主义,正尽了这个责任。”但因这个责任只落实在“现实生活之重自由、尊理性、富美感,这种广泛意义的生活情调”之上,因此,这时的人文主义只注意到广度方面的礼仪规范之上,并没有由此复向内向深处开发,以彰显出人文主义得以成立的文化生命的最后根据。此时的人文主义自觉,正如唐君毅所说,是基于由外在的观解而来的补漏救弊,并非直接从人之自身而要求自立起来。这实际上并不是自觉,而是他觉,依他而觉。这样一来,此时的人文主义则既有其成就,亦有其限制。其成就在:这种人文主义能极成有教养、合规范的社会政治生活;其限制在:这种有教养、合规范的社会政治生活,只是外在的重秩序、尚和谐,实不能凝聚收摄于人的生命中而得以最后的贞定。因此,可以说,此时的人文主义所成就只是外在的、形式的、美的人间境观,而这种美的人间境观因是外在的、形式的,因而是松散的、虚脱的,随时可以滑坠堕落。这是因为,人文主义若只落实在现实的生活情调之上,即是松散的、无“本”的,而无“本”,则自身并不能挺立得住。②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在这个时期人文主义之得到世界的意义。但这个时期的人文主义,依然承继了人文主义在西方文化中的发展传统——对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桎梏的对峙和超脱。故此时的人文主义还是停留在外在比照之后的补救,而不是人自身的自觉自立。Renanissance的本来意思是“人的再生”,即把人从神的蛰伏之下解救出来。所谓“再生”——就是:“对于现实的人生,现实的自我,个性的自我,有一种春天之情的喜悦感,而且有一种现实的人间爱”。这样,因重视个性的自我,人的普遍的理性的一面被忽略,而特别重视人的气质性的一面。因此,可以说,此时的人文主义因对治基督神学而标举的人的再生,实乃对人的才情等气质之性的肯定。所以,文艺复兴时期有很多在才情上表现其创造力的科学家、艺术家。对人的特殊的气质之性的肯定,同西塞罗时期的人文主义尚只停留在外在的和谐的社会政治生活的美的境观之上,可以说是更进一步地收摄到人自身上来,这是人文主义发展中的一大进步,也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最大成就,因为对于人文主义来说,这是逐渐回归到“人”这个“本”上来了。但必然指出的是:人文主义对生命的反省若只到这种程度,而把人文主义得以成立之“本”建基在人的气质之性上,则依然有其不可克服的限制。这种限制——主要表现在:此时的人文主义尚不能由个性之我进一步内透反显出一个与“神”通的普遍的自我。因此,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总是同基督教神学对显而成立,其个中关键是:此时的“人”,即个性自我只是一个浑沦的整全,尚缺乏反省的破裂、超越的分解的内在工夫,而见一个超越的普遍自我,以作为个性自我的领导原则。这样一来,“文艺复兴时的人文主义虽表示人性的觉醒,个性自我的觉醒,然其所谓人性仍只是对自神本落下来而说,而落下来自其自身而观之,又只是一个浑沦的泛说,而个性自我亦只是一个浑沦的整全,因此亦只偏于就才情气而说”。于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精彩由此出焉,其流弊亦由此出焉。其精彩处乃在:能尽人之才情的个性创造,而产生出伟大的科学和艺术;而另一方面,正如唐君毅所言,也使得“人之一切自然本能,蛮性的权利意志,向外征服欲,得一尽量表现之机会;而形成近代文化中另一种人之神性与其兽性之纠缠”。这便是其流弊之所在。③十八世纪德国的人文主义:这个时期的人文主义是对启蒙思想的“抽象的知性”的反抗而成立。而启蒙思想则是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反省而作的凝敛、收缩与沉着。前面说过,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因执着于生命个性的欢欣而成就了伟大的科学和艺术,但这种成就是基于个体生命对大自然的爱好与追逐,它并没有收缩回来在主体内作一超越的反省与分解。因此,这个时期的科学成就大多尚处于经验层面,而科学之所以为科学的知识之学并没有成立。启蒙思想就是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那种个体生命的爱好中收缩回来,沉着而为知性的精神。所谓知性,就是逻辑数学所规定的“思想主体”(注意,这个“思想主体”并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的,因为它——若按康德的哲学来讲——实只是一些先天形式,如时空或范畴,如质、量、关系、模态的范畴等,故它是普遍的、客观的、抽象的。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这样一来,“知性”一出现——“则人之心灵之具体而浑全的活动即被破裂分解而为各方面的形态。知性与直觉分开。因此,了解人的本质亦以‘抽象的理性"视为人之本质”。主体为纯知性,客体为纯自然,知性为知识得以可能的条件,这种收缩回来的基于主体的超越的反省与分解,使得“学之为学”的知识之学得以成立。这是启蒙思想的最大贡献。但另一方面,使得启蒙思想脱离了人文主义的母体,而成为“非人文的”。因为,若仅以“抽象的知性”视为人的本质,则势必将人的丰富而质实的内容拉空,而人文主义必须从整全性、丰富性和质实性来看人。这是十八世纪德国的人文主义者起来反抗启蒙思想的根本原因。十八世纪德国的人文主义起初是由一批文学家所发起,被称为狂飙运动。他们从一种新的生命感情出发,而反对启蒙思想的“抽象知性”的僵化、空疏。尽管狂飙运动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一样,均是从一种生命之情而进入,但狂飙运动有进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地方在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与中世纪的神本对立,与宗教不相融;而狂飙运动则通过对生命的深深体验,则见出了宇宙大生命的无限性与弥漫性,从而有一种泛神论的倾向。尽管这与真正的宗教精神尚有很大的距离,但可以见出此时的人文主义与神本并非绝对地不相容了。但这,正如牟宗三所言,毕竟是基于文学情调的主体主义的浪漫精神,这是一种绝对的主观主义,然人文主义必须由主观主义而进到客观主义,主体的客观主义。后来的莱辛、歌德适时地提出“人格”的概念,就是要把人文主义由主观主义向客观主义牵引。 他们借用柏拉图哲学中的Idea(理型)概念,把“人格”作为生命的理型而内在化于生命之中,导入人文主义之中,从而使人文主义克服主观主义的浪漫精神而走向客观主义。这样,人在其自身之中有其内在的形成法则,各个人都是从内的无限发展达到其整严规定的个性。“有了人格概念,先把自己的生命内在地客观化,然后始能肯定人间的一切人文活动,见出其能完成人格的教养作用。这就是移向客观主义”。所以,在歌德的基于人格的人文主义看来,人格的发展是个性,同时也是整全性。完全的个性,不能不是“全人”,但不是全知全能,而是人的一切能力都得到充分而健全的发展。这便克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因对单纯个性的喜悦,而使得人的能力虽得以充分发展,却又与兽性相纠缠的弊端。这可以说是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的最大贡献。然而,歌德等人根据柏拉图哲学的“理型”而提出“人格”的概念来进入人文主义,其弊端也是极其明显的。生命诚然要客观化,从而开出其意义与价值。但歌德等人取途于柏拉图的“理型”,则是不够的,因为柏拉图的“理型”是从对象方面,以一种美学情调的观解,再佐以逻辑思辩,而把握的“体性学的有”,一种纯“形式的有”。这是一种思辩哲学,由此而进入人文主义并不能尽其全蕴,因为人文主义必须依仗生命自身的觉悟而开启一个质实的居间领域。也就是说,依据柏拉图的“理型”而提出的“人格”概念并不能尽人性主体之切义,不能树立人之为人的“道德主体性”,并以之真正开辟出价值之源与理想之源。
2023-07-17 11:22:491

学习西方文化史的意义是什么?

学习西方的文化史就相当于顺着西方人的脚步再从头走一遍。因为东西方文化是有差异的,如果单从我们的角度是无法理解西方人的行为模式的,比如:西方人忌讳13和星期五;这本是宗教徒的行为,但西方人却把这种忌讳贯彻到了生活中。又如:西方人厌恶蛇;就好像人类厌恶灰老鼠般发自灵魂。等等这些……所以我们要进入西方人的历史,用自己的感觉来了解西方人。 幸运的是,我们生在中国,我们拥有吸纳‘一切"的胸襟,我们拥有西方人所不了解的文明,正是这促进我们想要了解他们,这正是我们必须了解的民族优越性。ps:楼主,希望上面的一段话对你有帮助。呵呵,‘学"海无涯啊~~~~~~~
2023-07-17 11:23:001

外国文学史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外国文学史

  《外国文学史》是一套立体化教材,由纸质教材和配套的《外国文学史多媒体课件》(光盘)组成。为了拓展大家的文学素养,接下来,我就和大家介绍外国文学史的主要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外国文学史的主要内容   《外国文学史》是一套立体化教材,由纸质教材和配套的《外国文学史多媒体课件》(光盘)组成。也是作者主持的广东省精品课程“外国文学史”立体化教材建设内容。   纸质教材内容以欧美文学史为主。包括古代至19世纪文学。本教材注意学科交叉,在跨学科平台整合外国文学史知识体系。跨学科教学资源包括电影改编的视听资源、西方音乐歌剧视听资源、西方美术视觉资源、西方历史文化视听资源、中国文化视听资源,以及制作语言表述的视觉图。本教材通过探讨外国文学作品与电影改编的互文性、与歌剧改编的互文性、与美术作品的互文性,以及艺术虚构与科学真实的互文性,拓展和深化外国文学史教学,在讲授外国文学史的时候,勾勒出一个简略的西方文化史、西方电影改编史、西方绘画史、西方建筑史、西方音乐史、西方歌剧史的发展线索,改变外国文学史的资源和知识结构。   本教材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将文字、图片、视频、声音融合一体,形成图文并茂、绘声绘影的视听外国文学史。文字约70万字,图片约600幅,视频段落约440段。图片包括作家、艺术家肖像,西方古典名画,外国文学作品插图和视频截图;视频段落包括历史文化、电影改编、音乐歌剧、动漫视频。   在体例上,本教材每章开端有“学习要求”,每节开端有“学习提要”,节末有思考题。每章、每节结束都有图表总结,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把握本章、本节的内容。   外国文学史分为西方文学和东方文学两大部分。   外国文学史的文摘   希腊神话主要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大部分。此外,还有一些解释自然现象、某些习俗与名称来源的故事。   神的故事包括天地的开辟、神的产生、神的宗谱、神的活动、人类的起源等。按照最古老的神话描述,宇宙本是混沌一团,后来生出地母该亚,地母又生出天神乌拉诺斯,并与之结合,生出十二个提坦神(六男六女)。提坦神彼此结合而生出太阳、月亮、星辰等。天神乌拉诺斯为维护自己的统治而把提坦神禁闭起来。最小的提坦神克洛诺斯在地母的帮助下推翻乌拉诺斯,建立自己的统治,并娶妹妹瑞亚为妻,生出新一代的神。他为防止儿辈造反,把他们全部吞入肚中。但最小的儿子宙斯被瑞亚保护了起来,长大后救出兄弟,共同推翻了克洛诺斯。宙斯成了众神之王、世间的主宰。在这些古老的神话中,人们可以看到原始社会杂婚时期和母权制时期人类生活的痕迹。   后来,在希腊形成了以宙斯为中心的一组神话。雷电之神宙斯成了众神之主,以他为首的诸神按父权制氏族的方式形成了一个大家族,分别掌管宇宙与人间的万事万物。其中主要有十二位主神。除宙斯外,还有他的妻子赫拉,由他的兄弟波塞冬掌管海洋,哈得斯掌管冥土,此外,还有他的子女与亲属,如太阳神阿波罗、智慧女神雅典娜、月亮神阿尔忒弥斯、战神阿瑞斯、美神阿佛罗狄忒、火神赫菲斯托斯、神使赫尔墨斯等。他们都住在希腊北部的奥林匹斯山上,因此人们把这一组神称为“奥林匹斯神统”。这组神话显然是氏族社会晚期即父权制时期的产物。   希腊神话的基本特点是人神同形同性。神话中的神都人格化了,他们不仅和人有着同样的形体,而且和人一样有着七情六欲。神除了永生不死和具有无比的法术与智慧之外,与凡人几乎没有多大差别。在品德上,神往往不如人。他们平日在奥林匹斯山上宴乐欢娱,也经常来到人间,参与人间的战事,与人间的青年男女偷情等。所以希腊的神话没有恐怖感,而且想象丰富,情节生动,形象优美。 看了外国文学史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的人还看: 1.外国历史故事精选 2.历史故事大全 3.外国历史故事 4.古代历史故事 5.世界历史经典故事 6.东汉故事主要内容是什么
2023-07-17 11:23:061

明天要考《西方文化史》,请问,中世纪的骑士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首先,骑士是职业军人,早期的骑士被认为是最忠诚,最勇敢的人,他肩负保护人民的使命,主要职责是征战,每年为领主服兵役的天数在40到60天左右。军事性非常明显。11世纪以前的骑士是一个开放的阶层,任何有能力置办的起武器和战马的人行过臣服礼之后都可以受封为骑士。“811年米诺恩斯敕令就规定凡是准备参军的人必须自行准备三个月的粮食和半年的衣服,如果一个人有能力全副武装的骑马作战为某人效劳,那么他就可以被称为骑士”。农民出身的自由人,如果在战斗中表现英勇也可以被封为一名骑士,并且所有的骑士都有将平民封为骑士的权利。中世纪骑士的装备费用是很昂贵的,“以8世纪的法兰克为例,一名骑士的装备大体价格是战马12索里达,铠甲12索里达,头盔6索里达,剑,剑鞘,长矛,盾牌和护腿的总价格大约为15索里达。而当时一头健壮的公牛价格在2索里达左右,也就是说,一名骑士的装备超过了22头公牛的价格”。武器装备的精良和对武器的使用技术以及武力决定了不是人人都能成为骑士,他是中世纪的武装精兵。另外,竞技也是骑士在该时期的重要特点,奥厄的哈特曼曾经写到“我是一名骑士,骑马出行,寻找一个男子,像我一样武装起来,愿与我格斗,他要是能打倒我,就会提高他的声誉,我要是能战胜他,就会被看作是英雄,我将得到前所未有的尊敬。”其次,骑士还是封建主。不管多还是少,作为一名骑士,都须从他的上一级封主手中领有封地,作为服兵役的条件。日尔曼的法典曾写道“采邑就是骑士的报酬”,作为这片采邑的领主,骑士享有该采邑领地上的全部收入,用于装备自己。在英王亨利二世的军队条例中的第一条规定:“凡占有一处骑士采邑的应置备一副链甲,一顶头盔,一面盾牌和一支长矛,每个骑士置备多少链甲,头盔,盾牌和长矛应以自己在骑士领地内占有多少采邑为准。” 此外还赋予骑士在该采邑上的行政权,如一般的民事诉讼,部分抢劫,杀人的处理权,任命陪审团成员,案件调查等等。再次,骑士经历着基督教化的过程。中世纪早期的骑士几乎都是残酷野蛮无法无天的武夫,他们欺负弱者抢劫农民,强奸妇女,滥杀无辜。而这些暴行并不违背当时的骑士行为规范。而这些行为都是与基督教教义有很大背离的恶习。随着基督教在中世纪西欧地位的不断提高,教会对骑士也开始有所制约。10世纪时,教会提出了和平运动(the peace of God)宣布对滥施暴力的,特别是向教会和教职人员施暴的人实行精神制裁。“如果有骑士抢劫或违背教会,攻击手无寸铁的牧师,或劫掠农民商人和穷人,那么教会将开除其教籍”而休战运动(the Truce of God)则禁止骑士们在星期天或者神圣的节日进行战争,禁止在教堂或者教堂附近进行暴力活动。否则将会被开除教籍。1027年始,法兰西教会就宣告“神命休战”,期限这种休战还限收获季节和假日以及每个星期的某几天,最后发展到只允许每年中有80天时间可以用于战争。并且基督教在《圣经》中替骑士们找到了楷模,在宣读《圣经》中的保罗书信的时候,所有的骑士都站着向保罗表示敬意,因为他也是一名骑士。通过基督教对骑士的限制,缓解了骑士相互征战的破坏性,同时也纠正了早期骑士为征战而征战的错误观念。第二阶段大约从12世纪初期到13世纪初期。这一阶段基本是以十字军东征(1095—1291)为主,是骑士制度的繁荣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骑士制度宗教原则与军事原则结合达到顶点,事实上在十字军东征以前欧洲的好几次冒险战争都与宗教有密切关系。如威廉在远征时曾经得到了副教皇希尔地布南德,即后来的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和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支持,教皇为诺曼人祝福并且赐威廉一面“神旗”。至大规模的十字军东征时,骑士的好战冒险精神与宗教的狂热最终融合到一起,达到顶峰。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在克勒芒宗教大会上鼓吹十字军远征时曾说:“督促一切等级的人,骑士、步兵、富人、穷人、都必须迅速起来,及时地给予基督信徒以援救,……凡动身前往的人,假如在途中,路上或者海上,或者在反异教徒的战争中丧失了性命,他们的罪孽即将在那一瞬间获得赦免。……让那些从前经常凶狠的和有信仰的人因私事而斗争的人,现在去和那些不信上帝的人战斗吧,那些从前做强盗的人,现在去做基督的战士吧。那些从前与自己的兄弟和亲朋斗争不休的人,现在去向蛮族进行正义的战争吧。” 在教皇的鼓吹下,十字军东征变成了正义的战争,骑士之间的仇杀也转化为对异教徒的仇恨, 在宗教的外衣下,骑士们好战嗜血的本性变成了合法的宗教的狂热,他们变卖自己的家产,查理王甚至抵押了整个属地和国家。伴随着十字军东征,出现了基督教骑士之花——骑士团。条顿骑士团与圣殿骑士团、医院骑士团并称为三大骑士团。他们主要由僧侣组成,隶属于教皇。主要分为四部分:骑士(Knights)、士官(Sergeants)、农人(Farmers)和牧师(Chaplains)。骑士团的团规往往也与基督教修道院的院规相似,团员必须严格信守安贫,守贞和听命三大戒律。以上帝的名义为口号对异教徒进行战争。把骑士用剑从事的服役与修道士的生活相结合,体现出浓厚的宗教与军事相结合的性质。其次,骑士特权的世袭以及农民与骑士的分离。十二世纪后,成为一个骑士的权利已经转变成为了一种世袭的特权。以圣殿骑士团为例,它由两类战斗人员组成,彼此以服饰,武装和等级加以区分。地位比较高的是骑士,是重装骑兵,也是圣殿骑士团的核心力量,只有他们才有权穿象征着圣殿骑士团的绣着红十字的白色长袍。另外地位较低的一类是军士,穿褐色斗篷。这说明应募者不同的身份来源。是骑士初步的级别之分。到1250年时,《骑士团规则》明文规定,如果要获得穿白色长袍的资格,受封者必须在进入骑士团以前就是一名骑士,同时他必须要是骑士的儿子或者他的父辈中有人是骑士。如果有人隐瞒自己的骑士身份而加入到军士中,一旦真相大白他将遭到监禁。并且在该时期一个骑士已经无权将骑士称号授予其他人,这种做法是违法的。只有国王有资格运用特权授予平民骑士称号,比如美男子腓力就是在蒙斯—恩佩文利战役后,向一名屠夫授予了骑士称号。不过这样的情况并不常见,因为授予一个平民骑士称号实际上等于造就了一个新的骑士家族。另一方面,农民与骑士的界限越来越大。“1152年,红胡子腓特列颁布了一道和平法令,一方面严禁农民携带长矛和佩剑,一方面承认只有那些祖先为骑士的人才是合法骑士。1187年颁布的另一法令明确禁止农民的儿子获得骑士称号。” 至此中世纪的农民和骑士被明确的区分,社会等级固定下来。第三阶段从13世纪后期直到宗教改革时期。这一时期的骑士制度开始衰落并在历史的发展中最终消失。表现在:一是骑士向一般贵族的转化,从12世纪后期开始,由于土地制度发生了变化,货币地租取代了实物地租成为地租的主要形式,同时由于世袭采邑本身的缺陷(比如,有可能某位骑士年老不能服役而他的儿子却尚在幼年),加之由于民族和国家意识的兴起,战争的需要,必须有一支方便调动的常备军来护卫国家安全,而过去的骑士那种不确定的兵役时间和不集中的训练已经不能满足这些需求。因此英国法国和德国从12世纪后期开始先后出现了盾牌钱制度,英王《军队敕令》中规定:允许一部分附庸缴纳“盾牌钱”,以免除每年向国王提供的40天骑士服役,国王利用这些钱雇佣其他骑士服军役。法国则实行募兵制,开始组建常备军,逐渐取代骑士服军役的制度。盾牌钱的出现将骑士与其最基本的军事原则分离开来,不需要服兵役的骑士开始向一般的世俗贵族转化。拥有大量地产的骑士们利用手中的土地收取地租,成为地产主,而中小骑士则开始投身于商业,成为后来新兴资产阶级的前身。二是骑士成为一种荣誉称号。14世纪以后,一方面骑士的受封仪式变得越来越随便,特别是在英法战争中国王们为了鼓舞士气经常册封骑士,在詹姆斯一世时期,骑士的提名权甚至被下放到官员之中,允许用股票,现金购买骑士爵位,还出现了专门从事投机爵位的中介人。另一方面,根据理查德·巴伯的研究,尤其在13至14世纪时,大部分贵族,尤其是普通的骑士逐渐贫困了。战马、甲胄、华丽服装、侍从,此外还须加上骑士授爵仪式的费用和祝宴的费用,以至于很多贫穷的骑士后代无力支付越来越昂贵的骑士装备而无法受封。总而言之,这时候的骑士早已失去中世纪早期时期骑士的内涵,成为了一个荣誉的称号。
2023-07-17 11:23:142

跪求关于西方文化史比较好的书?最好是从宗教,建筑,文学,哲学,艺术,科学等方面讲的

西方哲学:入门级的书可以看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译本上下两册)。古希腊罗马历史:再进一步可以看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吉林出版集团采用的台湾译本上中下三册)。对西方基督教感兴趣可以从刘小枫的《走向十字架上的真》去感悟(上海三联书店)。西方文学:有清华大学的徐葆耕先生的《西方文学:心灵的历史》不错。找不到这本的话就用他后来出的《西方文学十五讲》代替。还有勃兰兑斯的《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全六册)很好看。
2023-07-17 11:23:257

中世纪文化在西方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中世纪文化在西方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中世纪是西欧历史上极为重要且不可或缺的时期,它主要起到了对西方文明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它继承和沿袭了古典文化,并将外来文化、古典文化和自身的基督教、日耳曼文化加以融合;另一方面,它影响了西欧后世的发展,诸如酝酿了文艺复兴运动,奠定了近代科学的基础等等。此外,中世纪的文化在西方文化史上也奠定了许多重要的基础,如文学思想、宗教观念、法律制度以及普世的审美等,这些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2023-07-17 11:23:432

为什么圣经翻译史是西方文化史的缩影

因为圣经翻译为旧约和新约,两个版本,西方各国对此各有见解,而形成对弈的双方,是现在西方世界的形成史。
2023-07-17 11:23:502

是什么使东方和西方文化史有不同的发展模式

地理和文化的角度。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有差异,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真实的感受和认识。就是说,无论是在建筑上,绘画上,思维习惯上,还是在哲学思想上,以及在科学基础上,东西方文化在这些领域里,走了截然不同的路。其特点是,东方总是从系统入手,进而把握整体和局部。西方则总是从局部入手,渐渐积累,慢慢走向认识整体。只有到了近代,东西方的这种差异才渐渐弥合。
2023-07-17 11:24:081

有关西方文化常识的书

1.找西方文化方面的书籍 西方文化史 本书通过对西方文化精粹的细致梳理,着力追溯了西方文化的起源,深入探讨了西方文化的价值邓向,客观分析了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碰撞与汇合。 目录 序导言 西方文化的意义 第一章 魅力永恒的古代希腊文化 第一节 希腊文化:理性与辉煌 第二节 英雄时代的《荷马史诗》 第三节 希腊的神话传说 第四节 希腊的悲剧与喜剧 第五节 希腊的著名哲学家 第六节 希腊的建筑和雕刻艺术 第七节 希腊的科技与史学 第八节 希腊的奥林匹克盛会 第二章 传承文明的古代罗马文化 第一节 罗马文化:质朴与雄伟 第二节 罗马建城的传说 第三节 罗马共和体制的确立 第四节 拉丁文的演化发展 第五节 罗马文学的辉煌 第六节 罗马民族精神与建筑艺术 第七节 罗马的法学、史学与科技 第三章 神秘的中世纪基督教文化 第一节 基督教文化:神圣与超脱 第二节 早期基督教的起源 第三节 《圣经》和三位一体教义 。。. /productx?product_id=8908634 《西方文化史鉴》作者:叶胜年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参考大量文献资料和书目,旨在介绍西方的主要文化传统及其历史渊源,描述了西方文化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思想影响,为进一步学习西方文化、历史、宗教、哲学和艺术奠定了基础 绪论 第一章 希腊文化 第二章 罗马文化 第三章 犹太文化和《旧约全书》 第四章 基督教文化和《新约全书》 第五章 中古时期和日耳曼文化 第六章 文艺复兴时期及其前后的文化 第七章 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化 第八章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 第九章 18—19世纪欧洲的社会和哲学思想 第十章 19—20世纪的西方社会概况和现代主义文化运动 第十一章 二次大战后的西方哲学和神学 第十二章 二次大战后西方的绘画、建筑和音乐 第十三章 二次大战后的文化潮:电影电视和文学文化批评 第十四章 20世纪的西方城市文化和大众文化
2023-07-17 11:24:151

西方文化史方面的论文题目?

圣经与西方文化、中西文化交流、中世纪经院哲学对后世的影响12~13世纪西欧“新春天”与文艺复兴的对比文艺复兴中的“异端”成分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西欧宗教地域划分的历史由来三十年战争对欧洲的影响
2023-07-17 11:24:241

西方文化史中还有哪位科学家持有与达尔文相近的观点

一楼正确
2023-07-17 11:24:321

西方艺术发展历程

西方的艺术是由希腊人带来并开拓的,中西方由于文化的差异,在艺术的表现上也是各具特色。从绘画为例,东方是泼墨写意,强调的是一种意境,而西方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和视觉与知觉的朴实性,强调的是写实。西方人最早的美术作品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即距今3万到1万多年之间。最杰出的原始绘画作品,发现于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北部地区的几十处洞窟中,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国的拉斯科洞窟壁画和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古希腊的自由民主创造了具有民主思想的建筑、雕刻和绘画作品,其中留存于世的不少健美而优雅的雕刻形象,如《掷铁饼者》、《米洛斯的维纳斯》等,尤其具有无穷的魅力。中世纪是指公元5世纪(以公元476西罗马帝国崩溃作为标志)到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黎明),标志着西方进入了基督教时代。14-18世纪是国际哥德风格, 文艺复兴,风格主义,巴洛克艺术,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19世纪是现实主义。现代艺术是立体主义,表现主义,抽象表现派,抽象艺术,蓝骑士,达达主义。扩展资料:现代西方艺术思潮作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对当代中国美术产生的影响,一方面是西洋诸多画种的引进,丰富了我国美术创作的载体。另一方面,西洋画的引进也打破了中国画长期以来的封闭、静止、缓慢变化的格局。中国画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一种传统绘画形式,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要求,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方艺术历史
2023-07-17 11:24:425

外国文学史的发展过程?从希腊开始,简短的。

在译者董乐山先生看来,阿伦·布洛克的这本书实际上是一部简明的西方主流思想史。 西方思想看待宇宙和人有三种不同模式:第一种模式是超越自然的,聚焦于上帝,把人看成是神的创造的一部分,可以称之为“神学模式”;第二种模式是自然的,聚焦于自然,把人看成与其它有机体一样,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可以称之为“自然模式”或“科学模式”;第三种模式是人文主义的模式,聚焦于人,以人的经验作为人对自己、对上帝、对自然了解的出发点,可以称之为“人文模式”。 布洛克从宏观角度着手,依循历史发展的轨迹,对“人文主义”在文艺复兴时期、启蒙运动时期、十九世纪、二十世纪等多个历史时期的概况进行了梳理和阐释,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清晰地认识和理解到西方人文主义乃至西方主流思想的发展史。布洛克思维敏捷,语言生动,文笔活泼有趣,表述充满情怀,使得本书具备了摇曳多姿的风采。 什么是“人文主义”?布洛克认为:没有人能够对人文主义作出使别人也满意的定义,正如“通往真理的路不止一条”。但是,对定义的分歧,并不妨碍布洛克为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寻找贴切的历史解释和灵巧的逻辑思辨。从布洛克的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人文主义从最初的“成蛹期”、“破茧期”到最后的“翩翩化蝶”,从反基督教倾向演变为自由主义和浪漫主义,既是历史发展的不同需求,也是时代赋予人文主义的多重内涵。 直到今天,人文主义仍是一个充满辩论和争议的话题。在当今世界倡导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的大氛围下,人的潜在能力和创造能力,作为人文主义的中心主题,必然会被赋予更加丰富多样的思想内涵。阅读布洛克的这本书,我们不能仅仅发出“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的感叹,更应该树立起“人文渐日新、未来更可期”的信心和情怀。 浅谈西方人文主义与灿烂辉煌的东方文明一样,西方文明也是源远流长,古代希腊是西方最早进入文明时代的民族,罗马人则是西方古典文明的集大成者,西方古典文明中的人文主义理性思想,不仅对后世的史学,对整个西方的文化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人文主义与“希腊精神”在世界文明史中,古希腊文明以其特异的风采与卓越的成就享誉后世,以至有“言必称希腊”之说。的确,它的文化创造达到了人类文明的第一个高峰。于是,古希腊文明的勃兴和它的“后来居上”,它的光灿夺目的业绩,被学界称为“希腊的奇迹”。在我们看来,要破译与解释这一文化之谜,在很大程度上要从古希腊文明的特征,亦即“希腊精神”那里去寻找。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西方文化更追求人的价值,对人性的理性思考。希腊文明是整个西方文明的源头,自然的希腊民族是最早探索人类、人的思想和灵魂的民族,他们不但追根溯源探求宇宙万物的源头与规律,用理性来描绘、把握自然而美好的物质世界,而且探求社会的正义与公理,询问人生的目的与价值。他们追求精神与物质的统一,这是一种极度完善的和谐之美。幸福与快乐的人生价值,以及对人文主义与理性精神的不懈追求,构成了希腊文化的最根本特征。    希腊人笃信人本主义,重视人和人的自身价值,对此,学界曾有过不少论述,一位著名的古典文化学者说:“全部希腊文明的出发点和对象是人,它从人的需要出发,它注意的是人的利益和进步。为了求得人的利益和进步,它同时既探索世界也探索人,通过一方探索另一方。”     众所周知的神话“斯芬克斯之谜”,体现了原始先民对人类自身地位的最初思考。自此,揭示人的地位、业绩及其历史作用,可以说贯穿于整个希腊文明史之中。在那里,由于希腊城邦制的发展,作为城邦主体的公民个人的作用不断得到体现,因而也就不断强化了对个人价值、个人主义与个人尊严的信念,以至到了智者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那里,更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个命题,成为公元前5至前4世纪希腊世界理性思潮中的一面旗帜。到了苏格拉底,他创造性的将人们的注意力从自然引向人,提倡探讨人的德性以深入万物之本原。他赋予德尔菲神庙的格言“认识你自己”以哲学意义,作为自己思想的主要部分。它以理智来解释德尔菲的铭文,以自知赋予其亲历的含义,使哲学的研究方向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即从天上转到了现实中,回到了身边的家庭、城邦、社会,回到了自己。在苏格拉底哲学中,自知不仅是道德伦理上的谦虚、克制,而且首先是知识上的真伪可靠与否。于是苏格拉底哲学中的“知识”成为了一个核心问题。苏格拉底哲学的方向事实上指向认为“存在”、“万物”的根基和本原,这个“始基”不在自然而在自我,不在客体而在主体。开始对自身进行思考,以善为最高真理,万物之本原。与此同时,在戏剧与艺术等领域中,更有着意渲染与表现人的意志、人的力量、人的创造性的作品间世,对世人不乏振聋发聩的启迪作用。扩而言之,这种构成希腊文化所有方面的人文精神,便成了古希腊文明的一种典范。    二.人文主义与希腊神话、史诗    而希腊的史学正是这种“希腊精神”的体现者,追溯到希腊史学最初的表现——神话与史诗,我们来看看它们表现的人文主义。古希腊留给后世的神话遗产相当可观。希腊神是在悠久的岁月里,由古希腊人世代努力共同创造的。希腊神话的根本特征是神人同形、同性,即神的拟人化,神界的所有故事实际都代表人类世俗性格的一面,可以说,古代世界很难找到任何民族和神祉象希腊诸神那样充满了强烈的人性倾向。全部希腊文明的出发点和对象都是人。他从人的需要出发,它注意的是人的利益和进步。为了求得人的利益和进步,它同时既是探索世界也是探索人,通过一方探索另一方,在希腊文明的观念里,人和世界都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反映,即都是摆在彼此对面的、相互照映的镜子。希腊诸神具有强烈的世俗性特征,希腊神话中众神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他们与人一样,具有人的形象、人的长处和弱点。在复杂的神灵社会,无不有七情六欲,有爱美之心,世俗性明显。他们不过是大写的“人”而已。    史诗产生与文字尚未形成以前的神话传说时期,是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常识,以远古英雄传说为内容,希腊历史最伟大的史诗《荷马史诗》就是反映特洛伊战争的。《荷马史诗》包括《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伊里亚特》叙述了斯巴达王之兄迈锡尼国王阿加绵农担任远征联军统帅,夺走阿咯琉斯宠爱的女奴,导致阿咯琉斯退出战场,希腊人连遭败绩。《伊里亚特》叙述了希腊将领阿咯琉斯的英勇善战,叙述了他的传奇经历。而诗篇《奥德赛》则是叙述了希腊联军中足智多谋的英雄奥德赛在特洛伊战争胜利后渡海回乡、历经磨难的冒险故事,赞扬了大英雄奥德赛的顽强毅力。《荷马史诗》细致描写了几大战争中的英雄人物,热情歌颂了人的伟大与尊严,这是西方文化中人文主义思想的源头。    神话和《荷马史诗》虽不是历史著作,但是其包含的历史写作的手法及其表现的历史事实却向人们展示了当时希腊人从蛮荒时代进入文明社会的过渡形态,流传下了最早的希腊史迹,和他们所具有的最初的人本意识。而在史学真正产生之后,人文主义更是在史学发展中逐渐形成和确立下来。    三.人文主义与古典希腊史学    人文主义的发展伴随着西方史学发展的始终,希罗多德是西方史学的创立者,被后世称为“历史之父”,他对希腊史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著作《历史》一书包含初步的人本思想,希波战争促使希腊人开始反思人的力量而不是寄希望于神,,他赞颂希腊人的英勇与谋略,赞颂他们的优越制度,试图从历史本身去探究历史趋势。    希罗多德在《历史》一开篇就写到:“在这里发表出来的,乃是哈利卡尔那索斯人希罗多德的研究成果,他所以要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遗忘,为了使希腊人和异邦人的那些值得赞叹的丰功伟绩不致失去他们的光彩,特别是为了把他们发生纷争的原因给记载下来。”由此可见,希罗多德他的视角是放在“人”上而不是“神”上,可以说,从记神事到记人事,希罗多德是转折点。    《历史》中首次提到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历史》记载,约公元前522年,波斯国内集中商议选择政治形式时,有三派分别主张采用民主政治,贵族政治和君主政治,三种意见,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在激烈的急诊中,一个名欧塔涅斯的波斯人说:“人民的统治的优点首先就在于它的最美好的名声,那就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希罗多德不仅开始看到了人的存在,并且开始思索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人的权利平等的问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可以说他的意识是超前的,是站在了历史的高度上看待人类的,他的贡献不仅在与历史著述上,更在于他自身的哲学思考。当然,希腊历史研究是有局限性的,他无法从历史过程本身引出历史普遍性,无法说明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和动力,因而,不是从历史之外引入无常的命运就是求助与人的永恒理性。    “政治史之父”修昔底德告诉我们“人是第一重要的,其他一切都是人的劳动成果。”在其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不仅客观详实记录了当时战争的面貌,更令他名垂青史的是他书中所显示出来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萌芽,其思想价值之高可以说达到了那时的最高水平。他努力把人类历史从神人合一的状态中分离开来,希罗多德做了有意义的第一步尝试,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他的天命观使之受到限制,到修昔底德,,他竭力寻思“人事成败之迹,城邦兴废之由”,力图把人类历史独立与天神之外,探究人类自身发展的历史。他认为历史上兴衰都是有人事所决定的,应当高度重视人在历史中的突出作用“我们所应当悲伤的不是房屋或土地的丧失,而是人民生命的损失。人是第一重要的;其他一切都是人的劳动成果。”“使我们城邦光明灿烂是这些人和类似他们的人的勇敢和英雄气概。”人的崇高地位在修昔底德的思想中一再体现。虽然只是初步的尝试,他的史学也有许多缺陷,例如,他把少数杰出人物描绘成脱离社会实践的天才,宣扬英雄史观,还使用抽象人性去结实历史等,但是其对后世人文主义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在史学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四.人文主义与古典罗马史学    西方古典文明发源与希腊,而发扬光大于古罗马,同样的希腊史学也对罗马史学的产生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希腊史学中所蕴涵的人文主义精神也很自然的继承到了罗马史学中,并且在罗马史学中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提升到了另一个高度。成为连接西方古典史学与近代人文注意史学的桥梁。对14世纪以来的西方史坛产生了悠远的影响。    例如古罗马著名历史学家普鲁塔克,他在其《希腊罗马名人传》里讴歌了大量的历史名人,他认为人生应当受理性的节制,克己近情符合人道,对帝国统一和政法制度亦无不从理性、人性的角度予以肯定和辩护。在他的著作中,他善于以人物的性格、行事塑造历史形象的特点,举例来说,格拉古兄弟传中对他们兄弟两人的介绍就十分生动传神:    “先从仪容举止来说,提比略是温文沉着,盖约则慷慨激昂,因此,在当众演说的时候,一个总是安详的站定,而另一个则是在讲台上走来走区,一面讲,一面把长袍掀到肩上。罗马人中以如此姿态演说的要数盖约是第一人。这正和克里昂一样,克里昂就是雅典人中第一个在讲演时脱下外套,拍着大腿的公众演说家。其次,盖约的演说,往往铺张扬后,令人惊愕,提比略则较为婉转,娓娓动人。在造词风格上,提比略纯正而细密,盖约则多辩而繁缛……”    如此生动的叙述,没有一般历史记述的枯燥乏味,由小到大,从具体的仪容举止看到人物的性格特征,形象丰满而鲜明,突出人物个性同时重视了人物个性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个性观点。吴于廑评价说“这种重视人物个性和作用的倾向,恰好符合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要求,也符合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人性解放运动的要求”。可见,对于后世的人文主义传统的发扬光大,罗马史学是功不可没的。    普鲁塔克为罗马的历史名人塑造了一组群像,阿里安则将其生动的画笔对准了亚历山大一人,他的名作《亚历山大远征记》刻画了一代军事天才亚历山大的崇高形象。他认为亚历山大出来军事家的天才之外,还具备了哲学家的禀赋。他热情赞颂亚历山大的伟大才华与卓越功勋。他在前言中说:    “托勒密(拉加斯之子)和阿瑞斯托布拉斯(阿瑞斯托布拉斯之子)都曾撰写过亚历山大的历史。他们二人所叙述一致的事迹,我都作为相当准确的材料记载在我这本书里;不一致的地方,我就选用我认为比较接近事实,比较有记述价值的东西。关于亚历山大的事迹,别的人也有许多撰述。事实上,还没有一个人物象他那样有这么多历史家进行记述,所记内容又这么不一致。我认为托勒密和阿瑞斯托布拉斯二人的记述较为可靠。因为阿瑞斯托布拉斯曾随国王亚历山大转战各地,托勒密则不但有同样经历,而且他本人也是个国王。对他来说,撒谎比别人更不光采。此外,他们二人撰写亚历山大历史的时候,既然他已经死了,就再不可能有什么力量强制他们说假话,而他们自己也不会因为说假话得到什么好处。至于别人撰述中那些我认为值得记下而且并非完全不可靠的材料,我也采用了,作为流传下来的关于亚历山大的史料的一部分。如果有人奇怪:觉得既然已经有这么多人撰写亚历山大的历史,怎么我还会想到要写这一部呢?那就请他暂时按捺一下,先把他们的著作加以研究,对我这本书也有了认识之后再说。”这是他写这部书的感言,也是他对与亚历山大崇敬之情的体现。    正如我在一开始提到的,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西方文化更追求人的价值,对人性的理性思考。西方文化的这种重视人性,重视自身的世界观价值观影响着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然也体现在他的史学发展中,柯林武德说:“它是人类历史的叙述,是人的事迹、人的目的、人的成功与失败的历史。”从西方史学的萌芽状态——古希腊神话与史诗到古希腊史学产生发展,再影响到后来的古罗马史学,人文主义精神从幼拙逐渐走向成型,发展到后来文艺复兴时期的要求人的尊严,反对神学权威,要求尘世生活,反对禁欲主义,要求个性解放,反对宗教桎梏,再一次以全新的高度登上历史的舞台,引发欧洲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和人性解放运动。尽管在古典西方史学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是不完善的,带有很多历史的局限性,但是历史告诉我们,他们的影响是深远的。因而,西方古典史学是人文主义的成长依托,当我们今天谈到人文主义传统的时候,不应该忘记在古希腊罗马时代的那些伟大的史学家们,不应该忘记他们作出的巨大的贡献。         参考书目:《西方历史哲学导论》(韩震)     《罗马文化与古典传统》(朱龙华)     《西方文化史》(姜守明,洪霞)     《西方史学史》(张广智)
2023-07-17 11:25:232

著名世界史学家、复旦大学原副校长庄锡昌逝世,他在学术界有何造诣?

著名世界史学家,复旦大学原副校长庄锡昌逝世,然后很多人觉得不适合和感觉很遗憾。对于这名教授的离开有非常多人觉得惋惜,庄锡昌在学术界有着非常高的地位,是德高望重般的人物。创作或者说是为学术界做了非常多的贡献,翻译了很多的作品。给很多的人提供了思考也是非常多的人的老师,是非常有地位的一个人物,学识相当的渊博。庄锡昌在学术界中的造诣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有非常多的作品在相关的报社出版也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让很多的学者可以借助庄锡昌先生翻译的文章进行学习。能给那些处于迷茫中的人提供一种方向和力量,让其更好的理解相关的学术话语和学术作品。庄锡昌翻译了《世界文化史》、《西方文化史》和《亚洲新巨人》等等,将这些书翻译成为中文,能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到是非常难得的一些事情。庄锡昌是非常有创作潜力的一个老师,在自己的学习和任教期间,从来没有放弃过学习。一直不断的在努力,有一份光发一份热,一直在致力于相关的翻译工作。争取能让更多的好作品流入到中国给中国的读者带来更多的新营养和新知识,不断开拓相关学习者的见识和眼界,对于整个世界有一种更加好的了解。并且庄锡昌还曾经撰写了相关《辞海》的部分这一事情,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足以知道庄锡昌有着非常深喉的文化积累,对待历史有了很多的研究和想法。是非常有态度和有原则的一位老师,在学术界也一直勤勤恳恳坚守自己的初心和信仰。自始至终让自己处于一种非常好的状态,没有被任何利益或者说是名利所打扰坚持文人的底气。
2023-07-17 11:25:314

在名词解释中:"多余人","局外人","零余人",分别是什么?区别在什么地方?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他们的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嫉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局外人形象地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谬”的观念;由于人和世界的分离,世界对于人来说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对荒诞的世界无能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对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零余人他们的生活穷困潦倒,因此充满了失意和颓伤的情感。这些患有严重忧郁症的落魄知识分子,这些主人公的灰色人生也使小说的格调偏于低沉。1、身份不同多余人是贵族知识分子。他们的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局外人中层人士,有一定的财富和社会地位。零余人士落魄的知识份子,属于底层人物。2、抱负不同多余人有心有力,却无心与上结交,无力替下担忧,只想动动嘴皮子,不想花费巨大力气行动。局外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零余人想行动,想为社会国家作贡献,但是有心无力,没有人能提供一个机会。扩展资料外国文学史的基本概况:外国文学史以欧美文学史为主。包括古代至19世纪文学。在跨学科平台整合外国文学史知识体系。跨学科教学资源包括电影改编的视听资源、西方音乐歌剧视听资源、西方美术视觉资源、西方历史文化视听资源、中国文化视听资源,以及制作语言表述的视觉图。通过探讨外国文学作品与电影改编的互文性、与歌剧改编的互文性、与美术作品的互文性,以及艺术虚构与科学真实的互文性,拓展和深化外国文学史教学。在讲授外国文学史的时候,勾勒出一个简略的西方文化史、西方电影改编史、西方绘画史、西方建筑史、西方音乐史、西方歌剧史的发展线索,改变外国文学史的资源和知识结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外国文学史
2023-07-17 11:26:036

请问四川大学翻译本科的学生,用的哪些课本教材啊?谢谢。

四川大学英语专业教材列表【翻译专业】06014007 英语文体学 English Stylistics 【36—2—7】 内容提要:通过本门课的教学,使学生对于表达风格的语言手段,如修辞格、句法模式等有初步的了解和 认识,要求学生从语言学的角度了解随着时间、地点、环境、题材的变化所产生的言语特点、 方言、谈话方式和语域等语言变体,进而加深对英语的认识。 修读对象:英语专业本科生 教 材:《语言模式:文体学入门》 外语教学与研究社 Joanna Thornborrow Shan Wareing06014010 英语报刊选读 Selected Readings in English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36—2—5】先修课程:英语阅读 内容提要:通过本门课的教学,使学生大量接触英美最新报刊杂志及互联网上的语言材料。该课突出英美 报刊实体/语用/文化特点。作为高年级阅读学习的一部分,它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了解英语国家在社会、科学、文化方面的新发展,拓宽知识面。 修读对象:英语专业本科生 教 材:《英美报刊阅读理解入门》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黄庆 编写 《英语报刊阅读指导》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黄庆等 编著 《读者文摘》、《21世纪报》、《时代周刊》、《新闻周刊》及互联网文章06014017 英语国家国情 Introduction of English Speaking Countries 【72—2—5、6】 内容提要:此课程为英语文化背景介绍,重点介绍美国及英国的地理环境、历史发展、重大历史事件、文 化习俗等,为学生今后全面了解英语国家及西方国家状况打下初步基础。 修读对象:英语专业本科生 教 材:《新编英美概况》 青岛海洋出版社 许鲁之编著 《英美概论》(新编本)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汪尧田等 编著 《当代美国社会与文化》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王恩铭 编著06014021 西方文化史 History of Western Culture 【36—2—7】 先修课程:中国文化史 内容提要:通过本门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文化精髓及主要人物和史实,增强 学生的文史知识和中西文化对比能力。 修读对象:英语专业本科生 教 材:《西方文化史》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06014002 翻译理论与实践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36—2—5】 内容提要:通过本门课的教学,使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通过翻译理论学习和一定量翻译实践,运用所掌握 的翻译技巧,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英汉翻译能力。 修读对象:英语专业本科生 教 材:《英汉翻译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张培基 主编 《英汉翻译基础》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古今明
2023-07-17 11:26:401

推荐一些世界历史的书————越多越好

《话说世界历史》此书全面时间跨度长!《世界历史》文学卷《全球通史》《大国崛起》《世界近代史上卷》《世界近代史下卷》《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西方文化史》《两千年间》《皇帝的风花雪月》文化艺术出版社 《趣味历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文史拾穗》山西古籍出版社 《历史的底稿》中国档案出版社 《中南海备忘录》西苑出版社 《帝国雄关》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赛金花本事》乐麓书社 《沙俄侵华史》人民出版社 《皇帝、文臣和太监》广西人民出版社 《中国文明的秘密档案》百花文艺出版社 《正说历代非常女性全集》武汉大学出版社《天下战国人物正解》陕西人民出版社 《日本史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骗子的历史》中国文史出版社 《中国宫廷之谜》黄山书社 《原来慈禧》重庆出版社 《大明朝的另类史》 《近代中国经济史》严中平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 《中国近代经济史教程》陈争平、龙登高 清华大学出版社 《太平天国人物论集》 苏双碧 《太平天国史稿》罗尔纲 中华书局 《太平天国》牟安世 《太平天国战争全史》崔之清 南开大学 《品宋江》-中国古典小说里的黑白世界《史说新语》 《帝国潜流、水浒灰社会解密》 《中国帝王后宫和私生活之谜全记录》《1644这一年,中国有三个皇帝》《一生必读的中国帝王史》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枭雄兴亡录》 《中国人史纲》《湘潮》 《新周刊》 《古今故事报》《禁宫探秘》 《中国考古谜案》《中国历史上最变态的帝王们:皇帝也疯狂》《近代名人小传》《东亚三国古代关系史》 《明亡清兴六十年》 《纪连海新解乾隆朝三大名臣》《开国将帅的临终时刻》 《四野十大虎将传奇》 《西藏王统记》 《西藏王历记》 《贤者喜乐赡部洲明鉴》 《华夏地理》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神学自然网》 《正义之诉》 《中国寓言网》《中华人物》 《军情》 《思想解冻的春天》 《毛泽东和他的卫士长》 《禅机1849-1949中国人的另类脸谱》 《轩辕本纪》 《西京杂记》 《海内十州记》《山海经》《神异记》《后宫的金枝玉叶》 《上海租界志》 《四洲志》 林则徐 《康輶纪行》 姚莹 《 瀛环志略》徐继畲 《海国图志》 魏源 《中国思想史》葛兆光 《林则徐传》谢国桢、来新夏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马士(英国) 《美国东亚外交史》德涅特(美国) 加分谢谢!!
2023-07-17 11:26:504

2018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翻译硕士MTI参考书目有哪些?谢谢了

《英美散文选读》(一)、(二),将显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新编汉英翻译教程》,陈宏薇,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大学英汉翻译教程(第三版)》,王恩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知识应试指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公文写作》,白延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西方文化史》,庄锡昌,高等教育出版社《翻译硕士英语真题解析》,李国正主编,天津科技翻译出版有限公司《百科知识考点精编与真题解析》李国正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2023-07-17 11:29:532

什么是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从本质上看是个体文化。西方文化主要特征是具有个体性特性,其核心问题就在于西方强调个体自由度的发挥,所以,西方文化可称之为“个体文化”。文化的核心是观念的共识,在当前的世界上,有两种不同的观念的共识,那就是东方文化的整体性和西方文化的个体性,它们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果。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观念,产生了不同特性的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建议看一本书《西方文化史》
2023-07-17 11:30:021

哪些电影可以帮助我了解西方文化史

《宾虚》、《十诫》、《罗丹的情人》、《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女教皇》、《卡萨诺瓦》真心推荐你看一些名著:如:《三个火枪手》(貌似有电影),大仲马的小说历史性很强,有一定的参考性。推荐一下一部电视剧叫《都铎王朝》对于英国那段历史的反应还是很不错的,同时可以看一下菲利帕·格里高利的《都铎王朝》和《玫瑰战争》系列小说,虽然小说只是历史的一个推测,但是可以让你换一角度看看都铎王朝。
2023-07-17 11:30:116

“圆柱印章”在《西方文化史》中的名词解释

我只知道滚筒印章 ,滚筒印章是古代近东地区普遍使用的印章,通常刻有“图案故事”,在湿的粘土上滚动按压后,可留下连续的图案。发明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近东地区,滚筒印章的发明与后来楔形文字的发明有着密切联系
2023-07-17 11:30:281

近代西方文化产生和发展的文化环境是什么

近代对于西方而言,是个极其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西方不仅仅完成了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而且在思想上走出很多重要的跨步。在不停的斗争和改变中,西方社会在前进,文化也跟着在前进。 我们知道近代演变中的西方,是新时代的开始。我们发现结束了文艺复兴,和经院唱主导地位的文化统治后,西方人开始靠自己的奋斗走向新的道路。思考精神觉醒,批评活跃,反抗权威和传统,要求思想,感情和行动自由。这样的革命从文艺复兴活动开始后,西方人的思维开始活跃,直到现在还在继续。 在整个近代西方文化史上,这种独立地要求寻找和思考新的文化的思维方式的出现,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当时西方国家内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多数国家出现了国家逐渐代替了教会作为文化机构的情况。这样,人们的思考文化方式出现了极大的改变。国家掌权,因此更多的人出现了逐渐增长,趋于立宪政治和民主政体的倾向。独立的精神和追求自由的文化者们开始反对过去教会的权威,政治上不干加预的学说变成了个人主义者的理想。 理想理想,我们发现这样就进入西方思想大爆发的一个阶段,这样的情况我们曾经在过往的雅典时期看到过,如同那样的自由思考空间,让那些思考者们开始探索各种新的东西。近代西方文化开始了一个新的改革,有一个情况,就是反对控制,要求自由。理性成了他们的主题,他们的思考文化方式开始和科学社会相关。真理不是权威传给宗教的,他们决定从封建中摆脱出来,开始把注意力引向社会的本身,人类自己的精神世界。文化开始变革。 近代西方文化史中的哲学,就有了与过往完全不同的改变。重视和渴求知识,不是为了自身,而是为实用,为其实际价值。知识就是力量。从英国的培根开始,几乎一切近代伟大的思想家都对科学研究成果的实际运用有了极大兴趣,他们的思考方式开始变更,在解释社会和探求人的本身的同时,他们开始考虑结合这些新的东西的出现寻找一种新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立的自由的精神。包括后来的笛卡尔,斯宾诺沙,马勒伯郎士,还是贝克莱和休谟等,不管他们是哪个派别,都在本着前面的思考方式而前进。所以我们看到哲学虽然做为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对于整个文化而言是极其重要的。它主导了文化的整个流向。 在这样的流向下,文化中很有代表性的美术和音乐两个领域开始了收获。在近代西方绘画艺术中,我们知道兴起了很多新的派别,那是因为人们开始追求自由的风格,而不仅仅停留于过去画家只为宫廷作画的地步。因为社会的改变,大众需要新的文化刺激,因此更多绘画艺术开始符合大众的口味。音乐也一样,在近代是西方音乐摆脱过去古典音乐的束缚,很多伟大的音乐家诞生了,他们思考的方式改变了,追求独立和自由的行为,让他们更多地创造出具有理性和感性两者的作品来。这个时期的所有伟大作品都无不具有这样的特点。 那么在这里,我还将告知大家一点我的发现。其实近代西方文化史如此精彩,发展和发现如此之多。还有就是和革命这个单词联系到了一起,很多西方文化史中具有决定性因素的重要人物,大多都是参加了改变封建社会的那场资产革命。在动荡的革命中,残酷的战争和无情的社会让那些思想者们反思过去遗留下来的文化思维方式,开始探讨新的文化产生的可能性,指引大众在时代的变革中靠着这些精神上的支持生存下来。其实有时候战争和革命都是非常暴力,但是我们却会发现每一次大的战争和长达数年的革命之后,虽然破坏了很多固有的东西,可是许多新的思想浪潮开始了,并且在对于社会文化的本身又向前推进了一步。我很难解释这样是为社么,也许创造任何东西的本身就是一个残酷的行为。文化也不在这个原则之外。近代中国放弃这个残酷的行为,错过了很多东西,一个时代没有到来,使我们中国不仅在国家本身整体落后于西方,甚至于在同时代文化方面根本没有取得像西方这样高的成就。也许事实就是这样,在变革的社会中,思想和文化才能得到一个飞跃的前进。 以上就是对于西方文化史我的某些看法,个人浅薄的东西都皆然其上。
2023-07-17 11:30:371

在西方为什么人与动物的关系非常融洽?

动物进化史看,人是由类人猿进化来的,是最高级的灵长类动物,但是,人毕竟与动物不同。人有发达的大脑,有意识,能思考问题,制造工具进行劳动,特别能通过语言和文字进行文化和科学技术交流。所以,在生物圈内,人能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这是任何动物不能做到的,当然,人的这种特殊才能,是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形成的,是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提高的。当人类处在原始社会,过着采集和狩猎生活时,对自然界的影响程度并不大。自从发明了火和工具以后,就给大自然以显著的影响,尤其是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才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从自然界索取自己所需要的自然资源。这是一方面。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人类认识的限制和人为的因素影响,又不断地改变着自然界的“食物链”,甚至破坏了生态平衡,也就是破坏了人类自己生存的环境,使人类遭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因此,既然人类知道自然界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就要保护自然,掌握自然规律,使自然不受损害,使人类与自然统一起来。西方人说:动物是另一种形态的人。它们是人类朋友,依赖着人,忠诚于人。 印度人反思人与动物的关系 城市公园本是人们舒心畅怀地散步休闲的地方,但在印度的一些公园里,猴子横行伤人而无人敢管,不得不使人重新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 那天天气晴好,夏尔玛太太用新买的童车,推着5个月大的女儿到附近的公园里散步。突然,一只猴子不知从哪里跳到了孩子的童车上。它直扑孩子,并用爪子抓孩子的脸蛋。夏尔玛一时惊呆了,她一边尖叫着,一边用手拼命推猴子,但猴子依然在抓孩子。夏尔玛使劲用自己的指甲猛掐猴子的脑袋,才使猴子离开孩子。幸好孩子没有生命之忧,只是脸部被抓伤了25处,需要紧急治疗。 据警方说,猴子伤人在这个小公园里已不是偶然的现象。光是警察署上月就接到了35起猴子攻击的报告,包括猴子咬人、入宅骚扰和毁坏物品等等。据说其他小区公园的情况更坏,特别是雅木拿河沿岸的许多小区公园里,猴子的威胁已经到了让人人自危的地步,进公园都得带上棍棒和爆竹之类的东西防身。据印度中央政府卫生局医生戈塔姆大夫统计,新德里猴子伤人的趋势每年都以10%到15%的比例上升。如果不马上采取措施,这个比例还要增加。 印度城市里的公园很多,它们的自然环境有许多值得书写的地方。特别是公园里的人与动物的关系相处得十分融洽,几乎到了让外国人羡慕的地步。在公园里是绝对看不到人们故意作弄或殴打动物的现象的,甚至连大声吆喝动物都没有。听说这与他们崇信不杀生和非暴力的信念有关,因此,他们从来就不欺侮动物,真是连走路都怕踩死了蚂蚁。相反,我们总能看到许多人带着面包屑来喂动物,有大人,也有小孩。他们不仅喂那些让公园增色的孔雀、梅花鹿,还喂在其他地方是令人讨厌的乌鸦,甚至连篱笆四周和路旁的蚂蚁都喂。 他们如此善待动物,以至于这里的动物从来就不怕人。本来最胆小的松鼠会自动地跑到你跟前讨食,乌鸦会象鸽子那样在人群之间翩翩起舞。但是,他们没有想到,这样的善待居然也会带来了不良后果。不仅公园里的乌鸦已经成灾,原来生活在附近丛林里的猴子也蜂拥进了城市。据灵长类动物专家马利克说,仅去年一年,新德里的猴子数量就增加了5千至6千只,而且每年还以20%的速度增加。喂养美丽而无害的动物如松鼠、孔雀、梅花鹿者,自然不会有什么不好的结果,即便喂养令人讨厌的乌鸦和蚂蚁,也不至于马上为害一方。但猴子是灵长类动物,机灵而贪婪,喂养会使它们得寸进尺,懒惰成性;不加管理会使它们恣肆骚扰,贻害人类。 为什么会突然发生这种人猴对立的局面呢?曾经检查过"猴子威胁"问题的环境问题专家梅农是这样认为的。由于城市面积不断扩大,猴子自然生活的山区面积缩小,大量没经驯服的猴子从山区流落到了城市。但最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人们自己。这几年经常提倡环保意识,使许多人对人与动物关系的理解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们以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动物都可以任意的喂养。本来就不杀生的印度人,更是对所有动物都优待有加。历来崇拜猴子的印度人甚至每周二和周四都举行"给动物献食品"的慷慨活动,堆积如山的水果和食品引来了许多猴子进城;更不要说每日每时在每个公园里所进行的许多人主动喂养猴子的举动了。很明显,是人们自己把猴子引进了城市。现在是尾大不掉,猴子开始在城里作祟了。 专家们提出了治理猴子泛滥成灾的几种办法,如将所有猴子迁到临近的森林里去,让有关学术机构向大众宣讲喂养猴子危险的知识,打扫垃圾以清除猴子的病毒,以及给猴子做结扎手术等等。据说,德里政府目前还不愿这么做,原因就是1972年的世界世界野生动物保护法的条例规定,禁止杀害除老鼠和乌鸦之外的任何动物。又说,他们也作出了一个非同寻常的努力,即利用长尾猴来驱赶这些捣乱的猴子。但结果是可以想象的,猴子们从一个地段又跑到了另一个地段。 人与猴子孰轻孰重本应一目了然,但至少在目前,德里猴子成灾一事如何处理仍在不定之天,舆论众说纷纭,当局莫衷一是。人们唯一可以奉告的是,千万别带小孩到公园去。
2023-07-17 11:30:4615

伯里克利时代有哪些杰出的人物?

伯里克利时代,是西方文化史上第一个辉煌的发展时期。发达的奴隶制经济是雅典文化繁荣的物质基础,而奴隶主民主政治的高度发展为文化繁荣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舞台。伯里克利不但要使雅典成为政治中心,而且要使它成为文化中心,成为整个“希腊的学校”。他在雅典大兴土木,动用提洛同盟各成员国的黄金和国库资财,重新扩建雅典卫城,修建了以帕德嫩神庙为中心的建筑群,庙里矗立着雕刻家菲狄亚斯的名作雅典娜女神像。经过改建的雅典城气象非凡,分外壮丽。伯里克利提倡文艺,奖励学术,一时这里人才辈出,群星闪烁,古希腊文化史上一些杰出的代表人物大都活跃或成长在这个时代。例如,唯物主义哲学家阿那克萨戈拉和德谟克利特,唯心主义哲学家苏格拉底,智者派代表普罗太戈拉,修辞学家安提丰,悲剧作家爱斯基里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喜剧家阿里斯多芬,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医学家希波克拉特等等,他们为伯里克利时代,也为创造光辉灿烂的古希腊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023-07-17 11:32:211

痛心疾首!复旦大学原副校长庄锡昌逝世,他生前撰写过什么?

庄锡昌,1933年9月出生,195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0年2月退休。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原副校长庄锡昌同志于2022年8月15日8时30分在美国达拉斯逝世,享年90岁。庄锡昌从事教学工作四十余年,曾经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世界近现代史”“世界通史”等课程,参加了《世界现代史》《英美历史与概况》《英国近现代史》《民族解放运动》等讲义的编写工作。他开设的“世界文化史概论”课程在国内为首创,推动了国内世界文化史学科的发展。复旦大学原副校长庄锡昌他生前撰写过什么?庄锡昌曾撰写《辞海》世界近现代史部分和《世界通史》的相关内容。他出版有《世界文化史》《西方文化史》《二十世纪的美国文化》等著作,在《人民日报》《复旦学报》等报刊发表有《德意日法西斯与封建主义的关系》《移民与美国的工业化》等多篇论文。《辞海》被誉为“历史和时代的档案馆、大事记和里程碑”,是一代代学人学术薪火相传,也是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的结晶。修订版《辞海》累计发行量超过630万套,各分册累计发行量高达2000万册。《辞海》影响了数代读者,收获了无数荣誉。庄锡昌始终坚持认真学习和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始终关心校园建设,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庄锡昌同志一生对党忠诚,为教育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他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他情系师生,无私奉献,诚心诚意为师生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2023-07-17 11:32:506

西方文化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学习西方文化史的重要意义我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我们的老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但是与此同时西方的古希腊、古罗马也有着几千年的文化流传至今,我们在汲取自己国家的文化的同时也应该学习一下西方的文化史,取长补短,这对于完善我们的文化,促进我们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作用。西方文化史是从古希腊文化讲起的,涉及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中世纪的宗教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理性文化、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等。其中古希腊文化最主要的包括了古希腊战争,古希腊艺术和古希腊神话。古希腊文化作为古典文化代表,在西方乃至世界都占有极其重要地位,其灿烂程度影响力,长久的生命力似只有中华文明方可比拟。古希腊文化的主要特点是理想主义、人文主义、理性主义、悲剧性和雄伟性。古希腊的一个重要的美学思想就是和谐是美,古希腊人很早就提出黄金比例的观点,并运用于绘画雕刻。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就是人文主义,希腊人重视个人价值,追求自由,享乐,希腊神话中就经常出现半神般的英雄。希腊人也是奔放的,拥有所谓的“酒神情绪”。理性色彩还是比较突出的,希腊人将这运用到哲学,思考世界的本原,探讨悖论的逻辑,运用到科学,研究杠杆、滑轮、浮力,发现数的奥秘。自身的追求与命运的矛盾,就形成悲剧。荷马史诗就是悲剧的代表,阿喀琉斯和赫克托尔是两种典型的悲剧人物。前者是自身追求与命运矛盾,后者是自身思想与国家使命矛盾。悲剧不是侧重写悲,而是写悲壮雄伟。希腊的史诗戏剧大多体现英雄主义色彩,抒情性较强。古希腊流传至今最有价值和最具影响力的就是古希腊哲学了。早期希腊哲学集中在辩论与质询的任务。在很多方面,它同时为现代科学与现代哲学铺设了道路。早期希腊哲学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从未间断,从早期穆斯林哲学到文艺复兴,再到启蒙运动和现代的普通科学。其中最为后世所称道的哲学家就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受教于苏格拉底,并教导了亚里士多德,他们的作品,虽然在许多基础的方面有关联,但在风格和主旨方面却截然不同。柏拉图最著名的作品是陈述一个关于伦理学、形而上学、推论、知识和人类生命的概要观点,其突出的思想包括通过直觉所获得的知识总是会留下困惑和不纯的观点,而且对所谓“沉思的心灵能从世界中获得‘真实"的知识”感到厌烦。这样的知识不仅有伦理的重要性,而且有科学的重要性。我们可以把柏拉图视为一个唯心主义者和理性主义者。相比之下,亚里士多德更重视从感观获得知识,而且将相对的更多地获得经验主义者的现代标签。因此亚里士多德为之后最终发展进入科学方法的世纪做好了准备。苏格拉底重视伦理学,是古希腊第一个提出要用理性和思维去寻找普遍道德的人,他是道德哲学的创始人,强调道德是由理性指导的,他在欧洲哲学史上最早提出唯心主义的目的论,认为一切都是神所创造与安排的,体现了神的智慧与目的。提出了“自知自己无知”的命题,认为只有放弃对自然界的求索(因为那是神的领域),承认自己无知的人才是聪明人。古罗马文化也是世界古典文化中的瑰宝。它继承了古希腊等文化,在哲学、文学、建筑等方面为全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罗马文明分为几个时期,她形成于公元前800-500年,经历了古典时代(也就是公元前500到公元前336年)和历史研究发表-----即审即投----强势发表!广告 历史研究绿色发表渠道,审稿周期短,保录用,2020年下半年发表,快速抢排中! 查看详情 >2
2023-07-17 11:33:381

西方文化史上经历了哪几个时期

  西方文化史是从古希腊文化讲起的,涉及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中世纪的宗教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理性文化、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等。  时期划分  ****** 西方文化的起源  一、欧洲史前文化  二、爱琴文化  三、古代近东文化  四、希伯来文化  ****** 西方古典文化的繁荣  一、早期希腊文化  二、希腊古典时代文化的繁荣  三、希腊化时代的东西文化融合  四、罗马古典文化  五、古典文化的衰落与基督教文化的兴起  ****** 中世纪西欧基督教文化  一、中世纪早期的西方文化  二、中世纪西欧基督教会  三、西欧12世纪文化复兴  四、中世纪西欧的社会生活与习俗  ****** 西方文化的近代化转型  一、中世纪文明的衰落  二、文艺复兴运动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成就  四、宗教改革运动  五、西方文化的扩张  ****** 近代西方启蒙文化  一、17、18世纪的西方社会  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三、近代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形成  四、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和史学  五、17、18世纪的西方艺术  ****** 工业化时代的西方文化  一、科技发明与工业化社会  二、工业化时期的西方思想  三、浪漫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19世纪西方两大文学主流  四、浪漫主义时代的音乐  五、流派纷呈的19世纪西方绘画  ****** 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文化  一、20世纪前期科学与技术的大发展  二、重"内省"和重"实证"的哲学思想  三、经世致用:经济学的发展  四、怪诞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  五、顺流而变的西方社会科学  ****** 战后西方文化  一、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  二、当代西方的哲学思潮  三、变革中的史学与社会学  四、凯恩斯以后的西方经济学  五、战后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  六、战后的西方艺术
2023-07-17 11:33:473

怎么学习西方文化史?

学习西方文化史的重要意义我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我们的老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但是与此同时西方的古希腊、古罗马也有着几千年的文化流传至今,我们在汲取自己国家的文化的同时也应该学习一下西方的文化史,取长补短,这对于完善我们的文化,促进我们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作用。西方文化史是从古希腊文化讲起的,涉及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中世纪的宗教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理性文化、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等。其中古希腊文化最主要的包括了古希腊战争,古希腊艺术和古希腊神话。古希腊文化作为古典文化代表,在西方乃至世界都占有极其重要地位,其灿烂程度影响力,长久的生命力似只有中华文明方可比拟。古希腊文化的主要特点是理想主义、人文主义、理性主义、悲剧性和雄伟性。古希腊的一个重要的美学思想就是和谐是美,古希腊人很早就提出黄金比例的观点,并运用于绘画雕刻。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就是人文主义,希腊人重视个人价值,追求自由,享乐,希腊神话中就经常出现半神般的英雄。希腊人也是奔放的,拥有所谓的“酒神情绪”。理性色彩还是比较突出的,希腊人将这运用到哲学,思考世界的本原,探讨悖论的逻辑,运用到科学,研究杠杆、滑轮、浮力,发现数的奥秘。自身的追求与命运的矛盾,就形成悲剧。荷马史诗就是悲剧的代表,阿喀琉斯和赫克托尔是两种典型的悲剧人物。前者是自身追求与命运矛盾,后者是自身思想与国家使命矛盾。悲剧不是侧重写悲,而是写悲壮雄伟。希腊的史诗戏剧大多体现英雄主义色彩,抒情性较强。古希腊流传至今最有价值和最具影响力的就是古希腊哲学了。早期希腊哲学集中在辩论与质询的任务。在很多方面,它同时为现代科学与现代哲学铺设了道路。早期希腊哲学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从未间断,从早期穆斯林哲学到文艺复兴,再到启蒙运动和现代的普通科学。其中最为后世所称道的哲学家就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受教于苏格拉底,并教导了亚里士多德,他们的作品,虽然在许多基础的方面有关联,但在风格和主旨方面却截然不同。柏拉图最著名的作品是陈述一个关于伦理学、形而上学、推论、知识和人类生命的概要观点,其突出的思想包括通过直觉所获得的知识总是会留下困惑和不纯的观点,而且对所谓“沉思的心灵能从世界中获得‘真实"的知识”感到厌烦。这样的知识不仅有伦理的重要性,而且有科学的重要性。我们可以把柏拉图视为一个唯心主义者和理性主义者。相比之下,亚里士多德更重视从感观获得知识,而且将相对的更多地获得经验主义者的现代标签。因此亚里士多德为之后最终发展进入科学方法的世纪做好了准备。苏格拉底重视伦理学,是古希腊第一个提出要用理性和思维去寻找普遍道德的人,他是道德哲学的创始人,强调道德是由理性指导的,他在欧洲哲学史上最早提出唯心主义的目的论,认为一切都是神所创造与安排的,体现了神的智慧与目的。提出了“自知自己无知”的命题,认为只有放弃对自然界的求索(因为那是神的领域),承认自己无知的人才是聪明人。古罗马文化也是世界古典文化中的瑰宝。它继承了古希腊等文化,在哲学、文学、建筑等方面为全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罗马文明分为几个时期,她形成于公元前800-500年,经历了古典时代(也就是公元前500到公元前336年)和历史研究发表-----即审即投----强势发表!广告 历史研究绿色发表渠道,审稿周期短,保录用,2020年下半年发表,快速抢排中! 查看详情 >2
2023-07-17 11:33:541

西方文明史政治发展历程

  西方文化史是从古希腊文化讲起的,涉及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中世纪的宗教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理性文化、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等。  时期划分  ****** 西方文化的起源  一、欧洲史前文化  二、爱琴文化  三、古代近东文化  四、希伯来文化  ****** 西方古典文化的繁荣  一、早期希腊文化  二、希腊古典时代文化的繁荣  三、希腊化时代的东西文化融合  四、罗马古典文化  五、古典文化的衰落与基督教文化的兴起  ****** 中世纪西欧基督教文化  一、中世纪早期的西方文化  二、中世纪西欧基督教会  三、西欧12世纪文化复兴  四、中世纪西欧的社会生活与习俗  ****** 西方文化的近代化转型  一、中世纪文明的衰落  二、文艺复兴运动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成就  四、宗教改革运动  五、西方文化的扩张  ****** 近代西方启蒙文化  一、17、18世纪的西方社会  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三、近代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形成  四、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和史学  五、17、18世纪的西方艺术  ****** 工业化时代的西方文化  一、科技发明与工业化社会  二、工业化时期的西方思想  三、浪漫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19世纪西方两大文学主流  四、浪漫主义时代的音乐  五、流派纷呈的19世纪西方绘画  ****** 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文化  一、20世纪前期科学与技术的大发展
2023-07-17 11:34:011

西方文化史的时期划分

****** 西方文化的起源一、欧洲史前文化二、爱琴文化三、古代近东文化四、希伯来文化******西方古典文化的繁荣一、早期希腊文化二、希腊古典时代文化的繁荣三、希腊化时代的东西文化融合四、罗马古典文化五、古典文化的衰落与基督教文化的兴起****** 中世纪西欧基督教文化一、中世纪早期的西方文化二、中世纪西欧基督教会三、西欧12世纪文化复兴四、中世纪西欧的社会生活与习俗****** 西方文化的近代化转型一、中世纪文明的衰落二、文艺复兴运动三、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成就四、宗教改革运动五、西方文化的扩张****** 近代西方启蒙文化一、17、18世纪的西方社会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三、近代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形成四、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和史学五、17、18世纪的西方艺术****** 工业化时代的西方文化一、科技发明与工业化社会二、工业化时期的西方思想三、浪漫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19世纪西方两大文学主流四、浪漫主义时代的音乐五、流派纷呈的19世纪西方绘画****** 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文化一、20世纪前期科学与技术的大发展二、重内省和重实证的哲学思想三、经世致用:经济学的发展四、怪诞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五、顺流而变的西方社会科学****** 战后西方文化一、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二、当代西方的哲学思潮三、变革中的史学与社会学四、凯恩斯以后的西方经济学五、战后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六、战后的西方艺术
2023-07-17 11:34:101

西方文化史大事年表

一、欧洲史前文化  二、爱琴文化  三、古代近东文化  四、希伯来文化  ****** 西方古典文化的繁荣  一、早期希腊文化  二、希腊古典时代文化的繁荣  三、希腊化时代的东西文化融合  四、罗马古典文化  五、古典文化的衰落与基督教文化的兴起  ****** 中世纪西欧基督教文化  一、中世纪早期的西方文化  二、中世纪西欧基督教会  三、西欧12世纪文化复兴  四、中世纪西欧的社会生活与习俗  ****** 西方文化的近代化转型  一、中世纪文明的衰落  二、文艺复兴运动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成就  四、宗教改革运动  五、西方文化的扩张  ****** 近代西方启蒙文化  一、17、18世纪的西方社会  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三、近代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形成  四、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和史学  五、17、18世纪的西方艺术  ****** 工业化时代的西方文化  一、科技发明与工业化社会  二、工业化时期的西方思想  三、浪漫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19世纪西方两大文学主流  四、浪漫主义时代的音乐  五、流派纷呈的19世纪西方绘画  ****** 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文化  一、20世纪前期科学与技术的大发展  二、重"内省"和重"实证"的哲学思想  三、经世致用:经济学的发展  四、怪诞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  五、顺流而变的西方社会科学  ****** 战后西方文化  一、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  二、当代西方的哲学思潮  三、变革中的史学与社会学  四、凯恩斯以后的西方经济学  五、战后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  六、战后的西方艺术
2023-07-17 11:34:251

西方文化史的概念

西方文化史是从古希腊文化讲起的,涉及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中世纪的宗教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理性文化、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等。
2023-07-17 11:34:331

从建筑角度总结西方文化史的特点是什么

从建筑角度总结西方文化史的特点是:第一,以人文和理性精神为核心的古典文化;第二,以犹太教和基督教为信仰的宗教文化;第三,以纯朴的原始习俗为特征的日耳曼文化;第四,以商业冒险精神为特色的资本主义文化。
2023-07-17 11:34:461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简要发展史

  人文主义在西方文化中的发展,若就其粗线索勾勒,可分为西塞罗时代的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和十八世纪德国的人文主义。这三个阶段的人文主义其具体内容或容有差异,然就它们的基本性格而言,皆不能担当领导西方文化生命的使命,则系其共性。因为它们有其不可克服的限制与不足。关于西方人文主义的限制与不足,牟宗三在其《人文主义的完成》一文中有详细的分疏与指陈。  首先,看西塞罗时期的人文主义:人文主义一概念,在希腊并未成立,其成立在西塞罗时期的罗马,故西塞罗是西方文化史上第一个意识到人文主义内容及其价值的人。他之所以有这种自觉的意识,牟宗三认为:“是由于罗马原是一野蛮民族”,故西塞罗的人文主义自觉“正表示野蛮无文的民族开始自觉到自己之野蛮,自己之纯为赤裸裸的原始生命之不足,反省到自己之寒伧,而想要过一种有文化的生活。……西塞罗的人文主义,正尽了这个责任。”但因这个责任只落实在“现实生活之重自由、尊理性、富美感,这种广泛意义的生活情调”之上,因此,这时的人文主义只注意到广度方面的礼仪规范之上,并没有由此复向内向深处开发,以彰显出人文主义得以成立的文化生命的最后根据。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人文主义自觉,正如唐君毅所说,是基于由外在的观解而来的补漏救弊,并非直接从人之自身而要求自立起来。这实际上并不是自觉,而是他觉,依他而觉。这样一来,此时的人文主义则既有其成就,亦有其限制。其成就在:这种人文主义能极成有教养、合规范的社会政治生活;其限制在:这种有教养、合规范的社会政治生活,只是外在的重秩序、尚和谐,实不能凝聚收摄于人的生命中而得以最后的贞定。因此,可以说,此时的人文主义所成就只是外在的、形式的、美的人间境观,而这种美的人间境观因是外在的、形式的,因而是松散的、虚脱的,随时可以滑坠堕落。这是因为,人文主义若只落实在现实的生活情调之上,即是松散的、无“本”的,而无“本”,则自身并不能挺立得住。  其次,再来看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人文主义之得到世界的意义,是在这个时期。但这个时期的人文主义,依然承继了人文主义在西方文化中的发展传统,是对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桎梏的对治和超克。故此时的人文主义还是停留在外在比照之后的补救,而不是人自身的自觉自立。Renanissance的本来意思是“人的再生”,即把人从神的蛰伏之下解救出来。所谓“再生”,依牟宗三的理解,就是:“对于现实的人生,现实的自我,个性的自我,有一种春天之情的喜悦感,而且有一种现实的人间爱”。这样,因重视个性的自我,人的普遍的理性的一面被忽略,而特别重视人的气质性的一面。因此,可以说,此时的人文主义因对治基督神学而标举的人的再生,实乃对人的才情等气质之性的肯定。所以,文艺复兴时期有很多在才情上表现其创造力的科学家、艺术家。对人的特殊的气质之性的肯定,同西塞罗时期的人文主义尚只停留在外在的和谐的社会政治生活的美的境观之上,可以说是更进一步地收摄到人自身上来,这是人文主义发展中的一大进步,也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最大成就,因为对于人文主义来说,这是逐渐回归到“人”这个“本”上来了。但必然指出的是:人文主义对生命的反省若只到这种程度,而把人文主义得以成立之“本”建基在人的气质之性上,则依然有其不可克服的限制。这种限制——依牟宗三的看法——主要表现在:此时的人文主义尚不能由个性之我进一步内透反显出一个与“神”通的普遍的自我。因此,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总是同基督教神学对显而成立,其个中关键是:此时的“人”,即个性自我只是一个浑沦的整全,尚缺乏反省的破裂、超越的分解的内在工夫,而见一个超越的普遍自我,以作为个性自我的领导原则。这样一来,“文艺复兴时的人文主义虽表示人性的觉醒,个性自我的觉醒,然其所谓人性仍只是对自神本落下来而说,而落下来自其自身而观之,又只是一个浑沦的泛说,而个性自我亦只是一个浑沦的整全,因此亦只偏于就才情气而说”。于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精彩由此出焉,其流弊亦由此出焉。其精彩处乃在:能尽人之才情的个性创造,而产生出伟大的科学和艺术;而另一方面,正如唐君毅所言,也使得“人之一切自然本能,蛮性的权利意志,向外征服欲,得一尽量表现之机会;而形成近代文化中另一种人之神性与其兽性之纠缠”。这便是其流弊之所在。  最后再来看十八世纪德国的人文主义:这个时期的人文主义是对启蒙思想的“抽象的知性”的反抗而成立。而启蒙思想则是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反省而作的凝敛、收缩与沉着。前面说过,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因执着于生命个性的欢欣而成就了伟大的科学和艺术,但这种成就是基于个体生命对大自然的爱好与追逐,它并没有收缩回来在主体内作一超越的反省与分解。因此,这个时期的科学成就大多尚处于经验层面,而科学之所以为科学的知识之学并没有成立。启蒙思想就是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那种个体生命的爱好中收缩回来,沉着而为知性的精神。所谓知性,就是逻辑数学所规定的“思想主体”(注意,这个“思想主体”并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的,因为它——若按康德的哲学来讲——实只是一些先天形式,如时空或范畴,如质、量、关系、模态的范畴等,故它是普遍的、客观的、抽象的。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这样一来,“知性”一出现——依牟宗三的看法——“则人之心灵之具体而浑全的活动即被破裂分解而为各方面的形态。知性与直觉分开。因此,了解人的本质亦以‘抽象的理性"视为人之本质”。主体为纯知性,客体为纯自然,知性为知识得以可能的条件,这种收缩回来的基于主体的超越的反省与分解,使得“学之为学”的知识之学得以成立。这是启蒙思想的最大贡献。但另一方面,正如牟宗三所言,使得启蒙思想脱离了人文主义的母体,而成为“非人文的”。因为,若仅以“抽象的知性”视为人的本质,则势必将人的丰富而质实的内容拉空,而人文主义必须从整全性、丰富性和质实性来看人。这是十八世纪德国的人文主义者起来反抗启蒙思想的根本原因。十八世纪德国的人文主义起初是由一批文学家所发起,被称为狂飙运动。他们从一种新的生命感情出发,而反对启蒙思想的“抽象知性”的僵化、空疏。尽管狂飙运动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一样,均是从一种生命之情而进入,但狂飙运动有进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地方在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与中世纪的神本对立,与宗教不相融;而狂飙运动则通过对生命的深深体验,则见出了宇宙大生命的无限性与弥漫性,从而有一种泛神论的倾向。尽管这与真正的宗教精神尚有很大的距离,但可以见出此时的人文主义与神本并非绝对地不相容了。但这,正如牟宗三所言,毕竟是基于文学情调的主体主义的浪漫精神,这是一种绝对的主观主义,然人文主义必须由主观主义而进到客观主义,主体的客观主义。后来的莱辛、歌德适时地提出“人格”的概念,就是要把人文主义由主观主义向客观主义牵引。  他们借用柏拉图哲学中的Idea(理型)概念,把“人格”作为生命的理型而内在化于生命之中,导入人文主义之中,从而使人文主义克服主观主义的浪漫精神而走向客观主义。这样,人在其自身之中有其内在的形成法则,各个人都是从内的无限发展达到其整严规定的个性。牟宗三认为:“有了人格概念,先把自己的生命内在地客观化,然后始能肯定人间的一切人文活动,见出其能完成人格的教养作用。这就是移向客观主义”。  所以,在歌德的基于人格的人文主义看来,人格的发展是个性,同时也是整全性。完全的个性,不能不是“全人”,但不是全知全能,而是人的一切能力都得到充分而健全的发展。这便克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因对单纯个性的喜悦,而使得人的能力虽得以充分发展,却又与兽性相纠缠的弊端。这可以说是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的最大贡献。然而,歌德等人根据柏拉图哲学的“理型”而提出“人格”的概念来进入人文主义,其弊端也是极其明显的。生命诚然要客观化,从而开出其意义与价值。但歌德等人取途于柏拉图的“理型”,则是不够的,因为柏拉图的“理型”是从对象方面,以一种美学情调的观解,再佐以逻辑思辩,而把握的“体性学的有”,一种纯“形式的有”。这是一种思辩哲学,由此而进入人文主义并不能尽其全蕴,因为人文主义必须依仗生命自身的觉悟而开启一个质实的居间领域。也就是说,依据柏拉图的“理型”而提出的“人格”概念并不能尽人性主体之切义,不能树立人之为人的“道德主体性”,并以之真正开辟出价值之源与理想之源。  以上论述了人文主义在西方文化中的发展,尽管在西方文化“神本”或“物本”的压迫之下,作为“人本”的人文主义并不是主流,然而它毕竟或多或少地尽了它提澌心灵、润泽生命的功效。但是,如上所述,它的限制性又使得它不能成为综摄而笼罩的形态,而成为领导文化生命前进的最高原则。那么,形成西方人文主义的限制性的关键点在哪里呢?人文主义建基在哪里,方能成为领导文化生命前进的最高原则?
2023-07-17 11:34:553

中学生该不该学习西方的历史文化???

学习西方文化史的重要意义我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我们的老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但是与此同时西方的古希腊、古罗马也有着几千年的文化流传至今,我们在汲取自己国家的文化的同时也应该学习一下西方的文化史,取长补短,这对于完善我们的文化,促进我们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作用。西方文化史是从古希腊文化讲起的,涉及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中世纪的宗教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理性文化、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等。其中古希腊文化最主要的包括了古希腊战争,古希腊艺术和古希腊神话。古希腊文化作为古典文化代表,在西方乃至世界都占有极其重要地位,其灿烂程度影响力,长久的生命力似只有中华文明方可比拟。古希腊文化的主要特点是理想主义、人文主义、理性主义、悲剧性和雄伟性。古希腊的一个重要的美学思想就是和谐是美,古希腊人很早就提出黄金比例的观点,并运用于绘画雕刻。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就是人文主义,希腊人重视个人价值,追求自由,享乐,希腊神话中就经常出现半神般的英雄。希腊人也是奔放的,拥有所谓的“酒神情绪”。理性色彩还是比较突出的,希腊人将这运用到哲学,思考世界的本原,探讨悖论的逻辑,运用到科学,研究杠杆、滑轮、浮力,发现数的奥秘。自身的追求与命运的矛盾,就形成悲剧。荷马史诗就是悲剧的代表,阿喀琉斯和赫克托尔是两种典型的悲剧人物。前者是自身追求与命运矛盾,后者是自身思想与国家使命矛盾。悲剧不是侧重写悲,而是写悲壮雄伟。希腊的史诗戏剧大多体现英雄主义色彩,抒情性较强。古希腊流传至今最有价值和最具影响力的就是古希腊哲学了。早期希腊哲学集中在辩论与质询的任务。在很多方面,它同时为现代科学与现代哲学铺设了道路。早期希腊哲学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从未间断,从早期穆斯林哲学到文艺复兴,再到启蒙运动和现代的普通科学。其中最为后世所称道的哲学家就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受教于苏格拉底,并教导了亚里士多德,他们的作品,虽然在许多基础的方面有关联,但在风格和主旨方面却截然不同。柏拉图最著名的作品是陈述一个关于伦理学、形而上学、推论、知识和人类生命的概要观点,其突出的思想包括通过直觉所获得的知识总是会留下困惑和不纯的观点,而且对所谓“沉思的心灵能从世界中获得‘真实"的知识”感到厌烦。这样的知识不仅有伦理的重要性,而且有科学的重要性。我们可以把柏拉图视为一个唯心主义者和理性主义者。相比之下,亚里士多德更重视从感观获得知识,而且将相对的更多地获得经验主义者的现代标签。因此亚里士多德为之后最终发展进入科学方法的世纪做好了准备。苏格拉底重视伦理学,是古希腊第一个提出要用理性和思维去寻找普遍道德的人,他是道德哲学的创始人,强调道德是由理性指导的,他在欧洲哲学史上最早提出唯心主义的目的论,认为一切都是神所创造与安排的,体现了神的智慧与目的。提出了“自知自己无知”的命题,认为只有放弃对自然界的求索(因为那是神的领域),承认自己无知的人才是聪明人。古罗马文化也是世界古典文化中的瑰宝。它继承了古希腊等文化,在哲学、文学、建筑等方面为全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罗马文明分为几个时期,她形成于公元前800-500年,经历了古典时代(也就是公元前500到公元前336年)和历史研究发表-----即审即投----强势发表!广告 历史研究绿色发表渠道,审稿周期短,保录用,2020年下半年发表,快速抢排中! 查看详情 >2
2023-07-17 11:35:021

试述西方人文主义思想演变的历程

简单版:①. 智者运动时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这一时期的智者们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第一次唤醒了人类的自我意识.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 ②. 文艺复兴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复兴时期,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以此出发,他们承认人的价值和力量,重视现世生活,因而主张发挥人们的创造力,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反对基督教会的来世观念和禁欲主义. ③. 启蒙运动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成熟时期,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抨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反对封建和愚昧,提倡科学,自由和平等,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走现世的黑暗,努力构建一个更符合理性和人性的社会.泛泛版:文主义在西方文化中的发展,可大约分为:西塞罗时代的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和十八世纪德国的人文主义. 这三个阶段的人文主义——差异:具体内容 共性:然就它们的基本性格而言,皆不能担当领导西方文化生命的使命. ——因为它们有其不可克服的限制与不足. ①西塞罗时期的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一概念,成立在西塞罗时期的罗马,故西塞罗是西方文化史上第一个意识到人文主义内容及其价值的人. 他之所以有这种自觉的意识,牟宗三认为:“是由于罗马原是一野蛮民族”,故西塞罗的人文主义自觉“正表示野蛮无文的民族开始自觉到自己之野蛮,自己之纯为赤裸裸的原始生命之不足,反省到自己之寒伧,而想要过一种有文化的生活.……西塞罗的人文主义,正尽了这个责任.”但因这个责任只落实在“现实生活之重自由、尊理性、富美感,这种广泛意义的生活情调”之上,因此,这时的人文主义只注意到广度方面的礼仪规范之上,并没有由此复向内向深处开发,以彰显出人文主义得以成立的文化生命的最后根据. 此时的人文主义自觉,正如唐君毅所说,是基于由外在的观解而来的补漏救弊,并非直接从人之自身而要求自立起来. 这实际上并不是自觉,而是他觉,依他而觉. 这样一来,此时的人文主义则既有其成就,亦有其限制. 其成就在:这种人文主义能极成有教养、合规范的社会政治生活; 其限制在:这种有教养、合规范的社会政治生活,只是外在的重秩序、尚和谐,实不能凝聚收摄于人的生命中而得以最后的贞定. 因此,可以说,此时的人文主义所成就只是外在的、形式的、美的人间境观,而这种美的人间境观因是外在的、形式的,因而是松散的、虚脱的,随时可以滑坠堕落. 这是因为,人文主义若只落实在现实的生活情调之上,即是松散的、无“本”的,而无“本”,则自身并不能挺立得住. ②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 在这个时期人文主义之得到世界的意义. 但这个时期的人文主义,依然承继了人文主义在西方文化中的发展传统——对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桎梏的对峙和超脱. 故此时的人文主义还是停留在外在比照之后的补救,而不是人自身的自觉自立. Renanissance的本来意思是“人的再生”,即把人从神的蛰伏之下解救出来. 所谓“再生”——就是:“对于现实的人生,现实的自我,个性的自我,有一种春天之情的喜悦感,而且有一种现实的人间爱”. 这样,因重视个性的自我,人的普遍的理性的一面被忽略,而特别重视人的气质性的一面. 因此,可以说,此时的人文主义因对治基督神学而标举的人的再生,实乃对人的才情等气质之性的肯定. 所以,文艺复兴时期有很多在才情上表现其创造力的科学家、艺术家.对人的特殊的气质之性的肯定,同西塞罗时期的人文主义尚只停留在外在的和谐的社会政治生活的美的境观之上,可以说是更进一步地收摄到人自身上来,这是人文主义发展中的一大进步,也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最大成就,因为对于人文主义来说,这是逐渐回归到“人”这个“本”上来了. 但必然指出的是:人文主义对生命的反省若只到这种程度,而把人文主义得以成立之“本”建基在人的气质之性上,则依然有其不可克服的限制. 这种限制——主要表现在:此时的人文主义尚不能由个性之我进一步内透反显出一个与“神”通的普遍的自我. 因此,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总是同基督教神学对显而成立,其个中关键是:此时的“人”,即个性自我只是一个浑沦的整全,尚缺乏反省的破裂、超越的分解的内在工夫,而见一个超越的普遍自我,以作为个性自我的领导原则. 这样一来,“文艺复兴时的人文主义虽表示人性的觉醒,个性自我的觉醒,然其所谓人性仍只是对自神本落下来而说,而落下来自其自身而观之,又只是一个浑沦的泛说,而个性自我亦只是一个浑沦的整全,因此亦只偏于就才情气而说”.于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精彩由此出焉,其流弊亦由此出焉.其精彩处乃在:能尽人之才情的个性创造,而产生出伟大的科学和艺术;而另一方面,正如唐君毅所言,也使得“人之一切自然本能,蛮性的权利意志,向外征服欲,得一尽量表现之机会;而形成近代文化中另一种人之神性与其兽性之纠缠”.这便是其流弊之所在. ③十八世纪德国的人文主义:这个时期的人文主义是对启蒙思想的“抽象的知性”的反抗而成立. 而启蒙思想则是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反省而作的凝敛、收缩与沉着.前面说过,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因执着于生命个性的欢欣而成就了伟大的科学和艺术,但这种成就是基于个体生命对大自然的爱好与追逐,它并没有收缩回来在主体内作一超越的反省与分解. 因此,这个时期的科学成就大多尚处于经验层面,而科学之所以为科学的知识之学并没有成立.启蒙思想就是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那种个体生命的爱好中收缩回来,沉着而为知性的精神.所谓知性,就是逻辑数学所规定的“思想主体”(注意,这个“思想主体”并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的,因为它——若按康德的哲学来讲——实只是一些先天形式,如时空或范畴,如质、量、关系、模态的范畴等,故它是普遍的、客观的、抽象的.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 这样一来,“知性”一出现——“则人之心灵之具体而浑全的活动即被破裂分解而为各方面的形态.知性与直觉分开. 因此,了解人的本质亦以‘抽象的理性"视为人之本质”.主体为纯知性,客体为纯自然,知性为知识得以可能的条件,这种收缩回来的基于主体的超越的反省与分解,使得“学之为学”的知识之学得以成立.这是启蒙思想的最大贡献. 但另一方面,使得启蒙思想脱离了人文主义的母体,而成为“非人文的”.因为,若仅以“抽象的知性”视为人的本质,则势必将人的丰富而质实的内容拉空,而人文主义必须从整全性、丰富性和质实性来看人.这是十八世纪德国的人文主义者起来反抗启蒙思想的根本原因. 十八世纪德国的人文主义起初是由一批文学家所发起,被称为狂飙运动. 他们从一种新的生命感情出发,而反对启蒙思想的“抽象知性”的僵化、空疏. 尽管狂飙运动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一样,均是从一种生命之情而进入,但狂飙运动有进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地方在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与中世纪的神本对立,与宗教不相融;而狂飙运动则通过对生命的深深体验,则见出了宇宙大生命的无限性与弥漫性,从而有一种泛神论的倾向. 尽管这与真正的宗教精神尚有很大的距离,但可以见出此时的人文主义与神本并非绝对地不相容了. 但这,正如牟宗三所言,毕竟是基于文学情调的主体主义的浪漫精神,这是一种绝对的主观主义,然人文主义必须由主观主义而进到客观主义,主体的客观主义. 后来的莱辛、歌德适时地提出“人格”的概念,就是要把人文主义由主观主义向客观主义牵引. 他们借用柏拉图哲学中的Idea(理型)概念,把“人格”作为生命的理型而内在化于生命之中,导入人文主义之中,从而使人文主义克服主观主义的浪漫精神而走向客观主义. 这样,人在其自身之中有其内在的形成法则,各个人都是从内的无限发展达到其整严规定的个性. “有了人格概念,先把自己的生命内在地客观化,然后始能肯定人间的一切人文活动,见出其能完成人格的教养作用.这就是移向客观主义”. 所以,在歌德的基于人格的人文主义看来,人格的发展是个性,同时也是整全性.完全的个性,不能不是“全人”,但不是全知全能,而是人的一切能力都得到充分而健全的发展. 这便克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因对单纯个性的喜悦,而使得人的能力虽得以充分发展,却又与兽性相纠缠的弊端. 这可以说是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的最大贡献. 然而,歌德等人根据柏拉图哲学的“理型”而提出“人格”的概念来进入人文主义,其弊端也是极其明显的.生命诚然要客观化,从而开出其意义与价值.但歌德等人取途于柏拉图的“理型”,则是不够的,因为柏拉图的“理型”是从对象方面,以一种美学情调的观解,再佐以逻辑思辩,而把握的“体性学的有”,一种纯“形式的有”. 这是一种思辩哲学,由此而进入人文主义并不能尽其全蕴,因为人文主义必须依仗生命自身的觉悟而开启一个质实的居间领域. 也就是说,依据柏拉图的“理型”而提出的“人格”概念并不能尽人性主体之切义,不能树立人之为人的“道德主体性”,并以之真正开辟出价值之源与理想之源.
2023-07-17 11:35:201

外国文学史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外国文学史》是一套立体化教材,由纸质教材和配套的《外国文学史多媒体课件》(光盘)组成。为了拓展大家的文学素养,接下来,我就和大家介绍外国文学史的主要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外国文学史的主要内容   《外国文学史》是一套立体化教材,由纸质教材和配套的《外国文学史多媒体课件》(光盘)组成。也是作者主持的广东省精品课程“外国文学史”立体化教材建设内容。   纸质教材内容以欧美文学史为主。包括古代至19世纪文学。本教材注意学科交叉,在跨学科平台整合外国文学史知识体系。跨学科教学资源包括电影改编的视听资源、西方音乐歌剧视听资源、西方美术视觉资源、西方历史文化视听资源、中国文化视听资源,以及制作语言表述的视觉图。本教材通过探讨外国文学作品与电影改编的互文性、与歌剧改编的互文性、与美术作品的互文性,以及艺术虚构与科学真实的互文性,拓展和深化外国文学史教学,在讲授外国文学史的时候,勾勒出一个简略的西方文化史、西方电影改编史、西方绘画史、西方建筑史、西方音乐史、西方歌剧史的发展线索,改变外国文学史的资源和知识结构。   本教材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将文字、图片、视频、声音融合一体,形成图文并茂、绘声绘影的视听外国文学史。文字约70万字,图片约600幅,视频段落约440段。图片包括作家、艺术家肖像,西方古典名画,外国文学作品插图和视频截图;视频段落包括历史文化、电影改编、音乐歌剧、动漫视频。   在体例上,本教材每章开端有“学习要求”,每节开端有“学习提要”,节末有思考题。每章、每节结束都有图表总结,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把握本章、本节的内容。   外国文学史分为西方文学和东方文学两大部分。   外国文学史的文摘   希腊神话主要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大部分。此外,还有一些解释自然现象、某些习俗与名称来源的故事。   神的故事包括天地的开辟、神的产生、神的宗谱、神的活动、人类的起源等。按照最古老的神话描述,宇宙本是混沌一团,后来生出地母该亚,地母又生出天神乌拉诺斯,并与之结合,生出十二个提坦神(六男六女)。提坦神彼此结合而生出太阳、月亮、星辰等。天神乌拉诺斯为维护自己的统治而把提坦神禁闭起来。最小的提坦神克洛诺斯在地母的帮助下推翻乌拉诺斯,建立自己的统治,并娶妹妹瑞亚为妻,生出新一代的神。他为防止儿辈造反,把他们全部吞入肚中。但最小的儿子宙斯被瑞亚保护了起来,长大后救出兄弟,共同推翻了克洛诺斯。宙斯成了众神之王、世间的主宰。在这些古老的神话中,人们可以看到原始社会杂婚时期和母权制时期人类生活的痕迹。   后来,在希腊形成了以宙斯为中心的一组神话。雷电之神宙斯成了众神之主,以他为首的诸神按父权制氏族的方式形成了一个大家族,分别掌管宇宙与人间的万事万物。其中主要有十二位主神。除宙斯外,还有他的妻子赫拉,由他的兄弟波塞冬掌管海洋,哈得斯掌管冥土,此外,还有他的子女与亲属,如太阳神阿波罗、智慧女神雅典娜、月亮神阿尔忒弥斯、战神阿瑞斯、美神阿佛罗狄忒、火神赫菲斯托斯、神使赫尔墨斯等。他们都住在希腊北部的奥林匹斯山上,因此人们把这一组神称为“奥林匹斯神统”。这组神话显然是氏族社会晚期即父权制时期的产物。   希腊神话的基本特点是人神同形同性。神话中的神都人格化了,他们不仅和人有着同样的形体,而且和人一样有着七情六欲。神除了永生不死和具有无比的法术与智慧之外,与凡人几乎没有多大差别。在品德上,神往往不如人。他们平日在奥林匹斯山上宴乐欢娱,也经常来到人间,参与人间的战事,与人间的青年男女偷情等。所以希腊的神话没有恐怖感,而且想象丰富,情节生动,形象优美。 看了外国文学史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的人还看: 1. 外国历史故事精选 2. 历史故事大全 3. 外国历史故事 4. 古代历史故事 5. 世界历史经典故事 6. 东汉故事主要内容是什么
2023-07-17 11:35:271

庄锡昌的1999年的西方文化史和2011版的有什么区别

有如下的小区别:1、出版时间不同:1999年版为1999年6月,2011版年为2011年1月。2、书籍页码不同:1999年版为384页,2011版年为377页。3、销售价格不同:1999年版为16.80 元,2011版年为21.60 元。4、全书重量不同:1999年版为0.326Kg,2011版年为0.381Kg。两种版本都是八章三十九节,平装,32开,310000字。
2023-07-17 11:35: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