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深夜遇见苏格拉底《和平勇士》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也许没那么真实,也许是我们的意识和我们的对话。 大部分人都认为只要我得到我想要的东西,就会开心。我的父母就会以我为傲,我的人生就会改写,这一切都会让我们得到名和利。 可是当一个体操队员大腿粉碎性骨折,腿里永远都要留着一根钢针,如果通过复健,幸运地话还可以走路。他一生的最爱就是体操,这些让他觉得人生生无可恋。 可是我们为什么失败,因为我们脑子有太多想法来控制我们。我们需要做的就是clear it,清除这些想法。 专注于我是谁,我在哪里,我正在做什么,任何时刻发生的任何事情都有它的意义。大腿骨折也有它特定的意义,每件事的发生都有意义。 我们大部分人的大部分状态是在为未来担心,担心如何击败竞争对手,担心自己能不能做好;为过去的成绩骄傲,或者为过去的失败气馁。 人们不是活在过去就是活在未来,没有一刻活在当下,很多人都认为当下没有什么事好担心或不知道该做什么。 我们可以成为任何人,或者是失败的人,或者是你想真正成为的人。只要是自己想做的事,就一定可以做到。大腿骨折有钢针也可以继续练体操。 勇士主动 傻瓜被动。当这个体操运动员说我们生活的层次比那些没有像我们一样生活学习的人高,我们比他们好时,苏格拉底说没有所谓的更好,你永远不会比别人更好,同样地,你也永远不会比别人更差。 我以前也有过这样的状态,洋洋自得,以为自己比别人高一等,“你们怎么不会呢,这很简单啊”…而当我知道这些想法是用来阻碍我的,因为我心底也有不自信,我经常认为自己还不如别人好,或者我认为我击败了很多人他们不如我…这时,我知道这是一个比较的怪圈,我就是我,我不会比任何人好,也不会比任何人差。 当我专注于辩论赛,我的心中没有胜负,只想我在当下要好好辩论,我真的不记得当时说了什么论点,我只告诉自己要做好这一刻。 很多人问一些成功人士:你当时做了什么特别的事而成功,做了什么决定而成功。他会告诉你,我就是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决定和特殊的时刻。 体操运动员创造了奇迹,10个月前还打着石膏,被医生宣判可能无法走路永远都不能再练体操。可是他坚持恢复训练,所有人都不看好他,甚至他的教练也放弃了他,他坚持去参加比赛,整个团队得了全国冠军。 他娶到了心爱的女孩,他告诉她,他会梦想成真的。 也许当你追求金牌时,你无法得到它,因为你有得失心,你恐惧,你无法专注做好当下的训练。 可是当你享受这个过程,你不仅开心,并且得到了更多意想不到的东西。因为你永远无法知道结果是什么。 最后送给你们人生三大法则: 矛盾、幽默、变化。 矛盾——生活是个谜,不要试图解开。 幽默——保持幽默,特别是自我幽默,是最重要的力量。 变化——没有事物是静止不变的。 我们的人生是旅程,目的地不是最重要的,过程才是最开心和有意义的。 死亡并不可悲,可悲的是有些人活着却像已经死去。

求电子书《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中文版

http://119.147.41.16/down?cid=32E323A7C35E15AC439BB650EE794FF0A72553BE&t=2&fmt=&usrinput=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dt=0&ps=0_0&rt=0kbs&plt=0&spd=9你全选中上面的信息然后复制在地址栏输入复制的内容就可以到达下载页面了

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的影片信息

代表作者本人,也同时代表无数对世界迷惘的年轻心灵,渴望了解存在的终极意义;

谁能给我《和平战士》(又叫《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一个确切能下载的地址?要的是电影地址。

http://ok102030.blog.sohu.com/162171980.html

求 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和平战士 高清在线观看地址或下载地址,记住是高清, 重金悬赏。

欢迎看看我的资料

《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又名《和平战士》高清版下载,高分跪求啊!别来那些发广告的啊~

追问邮箱

电影(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

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 Peaceful Warrior  制片:Mark Amin  导演:Victor Salva  编剧:Kevin Bernhardt  原作:Dan Millman  演员:Socrates ……Nick Nolte、Dan Millman……Scott Mechlowicz  配乐:Bennett Salvay  国别:美国、德国  年代:2006  发行:得艺  奥运体操选手丹米尔曼是大学里的风云人物,他拥有人人称羡的完美体能、优秀的学习成绩、家境富裕,然而却在每个晚上都被恶梦惊醒。在某天深夜又被恶梦吓醒的丹走进一家24小时营业的加油站,他遇见一位身怀绝技并充满智慧的神秘老人,老人在丹把玩著零食时,竟然一转眼从收银台跳到屋顶,丹被老人突如其来的惊人跳跃能力给吓到,於是丹请求老人把其中的秘密告诉他,希望能够帮助他得到奥运会体操比赛的冠军。而也因为他充满哲理的话语与神秘的行事作风,所以丹将老人称之为“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给予丹一个全然不同的训练方式。  在拍摄两部成功的商业片《毛骨悚然1》、《毛骨悚然2》後,导演维克多沙尔瓦(Victor Salva)一直想尝试以人物为主轴的故事。他表示:「《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是一部很难归类为哪一种类型的电影,它表面上是一部有关运动的电影,但其实它所探讨的是一个充满寓意的内容,也就是有关人们如何无形的被生活制约。维克多沙尔瓦从他十岁时开始便喜欢说故事给同学听,他的英文老师为了鼓励他继续朝自己的兴趣发展,於是将他的学期作业改成一个星期写一个短篇故事,并且把故事大声的朗读给全班同学听,这名老师同时也建议他将其中一个故事拍成电影,维克多的电影生涯就此启蒙。

《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又名《和平战士》高清下载链接

和平战士类型:剧情片主演:斯科特·麦克洛维茨 尼克·诺尔蒂 艾米·斯马特地区:其它年代:2006亲!你需要的下载链接已发送,请注意查收!我是“光影之间”团队成员:wuyifei330602!!希望你对我的回答满意并采纳!!!以上回答你满意么?

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的作者简介

在拍摄两部成功的商业片《毛骨悚然1》、《毛骨悚然2》后,他表示:「《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是一部很难归类为哪一种类型的电影,它表面上是一部有关运动的电影,但其实它所探讨 的是一个充满寓意的内容,也就是有关人们如何无形的被生活制约。维克多沙尔瓦从他十岁时开始便喜欢说故事给同学听,他的英文老师为了鼓励他继续朝自己的兴趣发展,於是将他的学期作业改成一个星期写一个短篇故事,并且把故事大声的朗读给全班同学听,这名老师同时也建议他将其中一个故事拍成电影,维克多的电影生涯就此启蒙。

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的编辑推荐

我们所生活的,不过是正在消逝的这一秒,《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是一本需要阅读至少两遍的书。第一次读的时候,会像主角一样,对哲人般的神秘老头苏格拉底所言所行十分迷惑。那些充满哲学玄想又富含人生意义的指导、提示,有的实在不知所指。所以有时真的会因为太玄了,而读不下去。好在苏格拉底不仅仅是一位深奥的哲人,他还是个灵活有趣、幽默聪慧的老活宝,丹也是个可爱活跃的年轻人,两人搭档配合,犹如默契的相声演员,一捧一逗地将道理和情节向纵深发展开去。于是跳过不懂的地方,跟着故事情节,也就一路顺利地读下去了。直到看到结尾处,丹看到死亡并不是死亡,而是和世界合而为一的永生,豁然顿悟生命的真相——接受世界给予的一切,体会生命中的快乐。这时是有感动的,仿佛自己的心灵也在顿悟中得到了升华。这时候,再回头重温一路上苏格拉底给予的提示与指导,发现不知不觉中,他说的一切不再高深晦涩,而变得通透亮达。字字珠玑,准确得几乎换一个字都是浪费。于是在第二遍阅读中,深感愉悦地重新梳理了觉悟的心路历程,读完后确实很舒畅。活在当下,感受当下,不被固有成见束缚,体验当下。这几句话也许简单到穿耳而过,留不下痕迹,但仔细体思考,发现生命的意义其实就是如此。我们所生活的,不过是正在消逝的这一秒。请全心珍惜。阅读《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会产生很愉悦的体验,有一种有人正在为你加持气场的感受,内在的能量会变得很高昂,脑子会变得很清明,尤其当书中的加油站工人苏格拉底提出独特的反问时,读者会跟随着叙述走,一起思考,也一起展开心智与心灵的神秘探索。

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深度解读

瑞的书房第51期总裁读书会,竟然是看电影! 本来是想跟原来的读书会一样,万总解读一本书的内容,或者解读一下电影,说一下观后感,没想到真的引领我们从头到尾看了一遍电影!生平第一次,我有了读一部电影的体验,而且是对身心灵内外洗礼的一次体验!先说电影吧!电影的主题是一位U0001f938u200d♀ufe0f大学生,体操运动员丹.米曼尔,是大学的风云人物,家庭条件优越,外形俊朗,体能出众,身边从来不缺女朋友。看上去人人羡慕的生活,丹却总在深夜被噩梦惊醒。在一次又一次半夜醒来之后,丹走进了一个加油站,遇到了一位神秘的哲人一样的白发老人,一位身怀绝技。思想见地非凡的智者。被丹称为苏格拉底。在苏格拉底的指引下,丹终于从一名浑浑噩噩不知所为的云云众生之一,变成了一个超脱于众的活得洒脱的和平勇士。而且在这过程中,完成了原来怎么练习都不可能完成的体操动作,并拿到了他梦寐以求想得到的荣誉。看上去是励志电影,而它绝对不只是一部励志电影。这是一部引领我们走出迷途的身心灵教科书。电影里的每一句台词都引发人的深思。让人回味。 有几个场景重温一下。 丹:你这么博学多才,却只待在一个加油站! 苏:不,是服务站。 丹:不就是给别人加油吗? 苏:不,我是为人服务! 有区别吗?有!这就是境界不同!做任何事情的同时,如果你怀着一颗服务他人的心去做。这件事就有了崇高的意义。记得看过一个发生在日本的新闻,一个在机场打扫卫生的阿姨兢兢业业打扫卫生一辈子,用一颗虔诚的心去对待自己的工作。靠打扫卫生被评为国宝级匠人。这就发心不同,对待一件工作的态度也不同。得到的人生自然也不相同苏跟丹约好去一个小桥上碰面。丹急匆匆的赶往约会地点并对苏说,你是不是等很久了,抱歉!我忘了这事儿!快点说,一会儿我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话刚落地,被苏瞬间扔到河里。丹瞬间蒙圈并大喊大叫。苏却平静的望着他,并告诉他,只有刚才那一刻米的大脑才能完全清空,没有任何杂念。随时都有事情发生。你脑子里有太多的垃圾,抛开杂念,这些垃圾害你看不清真正的奥秘,没有敏锐的洞察力。清除一切杂念,把握当下,你才知道自己有多大潜能。明白自己有多大能耐。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太多的思绪占据了我们的大脑,干工作的时候想什么时候下班晚上吃什么,吃饭时却想着白天那件工作还没处理好,陪孩子的时候忙着看手机,发短信,抱怨孩子占了自己太多的时间的同时去面对孩子制造的各种麻烦,结果工作没干好,饭没吃出什么滋味,自己又被孩子各种麻烦搞得焦头烂额。 反过来,如果清除杂念,专注当下,是不是会有另一种美好的场景出现呢?当然!答案不容置疑!还有一个场景。丹的腿被粉碎性骨折,而他在苏的帮助下不屈不挠的锻炼,恢复到了原来的水平,却被教练告知,他没有资格参加比赛,他瞬间被击垮。变得焦躁又绝望。苏说带他去一个特别值得看的地方。他俩刚认识的时候他就有这个想法。第二天,丹兴高采烈的跟着苏开始了旅途,去爬一座山。一路上,丹很期待,兴奋。心情雀跃的跟着苏。终于到达目的地,丹茫然四顾,问苏到底要给自己看什么。苏却告诉他就在脚下,就是脚下那块看起来非常平凡的石头。天啊,丹又抓狂了,我爬了三个小时,你竟然只给我看这块石头!苏依然很平静的说,可是刚才爬山的路上你一直很兴奋,很期待,而且兴致盎然啊!丹看着手里那块石头,顿悟。 丹手里那块石头,就是我们苦苦追求的结果。如果只追求结果,你永远不会快乐。如果你得不到结果,你会因为得不到而痛苦。而你终于得到的时候,发现它也不过如此。得到了也没什么了不起。而且你不可能永远拥有。你还是会痛苦。只注重结果,得到与得不到你终不会幸福。这就像社会上有很多人,一直在追求金钱,当他终于有钱时,他只是得到一时物质上的满足,心灵却一直在空虚。而且很怕金钱离他而去。一直活在焦虑与恐惧中。反而没有贫穷时过得自在。 反过来。如果你为了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专注于做事情的整个过程,专注当下每一个时刻,不去追求结果,反而更加容易得到幸福。不管得到与得不到,这个过程都是美好的让人珍惜的!整个影片中有很多发人深省的片段。这看似一部励志电影,而绝不是简单的一个励志电影。说句心里话,如果让我自己去看这部电影,可能我都不能坚持看完。也就是看个情节而已。为什么今天看电影有这么深的感触,是因为有万老师的解读。跟着万总学习两个多月,感觉自己的生命都被激活了一样。庆幸有这么睿智的老师指引我人生的方向。瑞的书房创世人万瑞带我走进瑞的书房的张凤智女士万总在带领大家做训练专注力的小游戏

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的内容简介

《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作者丹·米尔曼是一个非常会说故事的人,一是代表作者本人,也同时代表无数对世界迷惘的年轻心灵,渴望了解存在的终极意义;二是那位荒诞有趣,却时时句句真言、灵光涌现的深夜加油站的老工人,也就是作者昵称的苏格拉底,他视之为上师;第三位人物是古怪精灵的女友乔依,代表着作者失落了一半的灵魂伴侣。

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改变了很多人命运(我除外)

据说这是一本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的书,但是明白了很多道理,可我们依旧过不好这一生。主人公米尔曼是一位前途似锦的大学体操选手,得过很多奖、学习好、体育好、爱情友情都很顺利,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他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世界的顶端。然而当他上大三时,一种阴暗又无以名状的事物开始成形,尽管事事如意,可他却越来越忧郁,每晚都会被梦靥惊醒,而梦境几乎一模一样: 自己走在重重黑暗迷雾中,一个白发男人从罩着斗篷的恐怖形体后方出现…… 凌晨3:00,又一次在梦靥中醒来后,他决定起床去夜色中走走,走饿了,于是走进了一个24小时营业的加油站,想买些饼干和饮料。就在这个加油站,遇到了自己梦中的那个老人——“苏格拉底”,老人徒手“飞”上屋顶的绝技深深吸引了他。此后他不断向老人抛出一些列问题。苏格拉底从来不正面回答这些问题,而是通过一些反问,给米尔曼以心灵的启发与引导。 当米尔曼说“我的老师已经够多了!”,他说: 生活是唯一的、真正的老师,它提供了许多经验。如果光凭经验就可以带来智慧和满足,那么所有的老人都会是既快乐又能指导人的大师,偏偏经验中得来的教训总是隐晦不明。我可以教你学会如何根据经验来清楚认知这个世界,眼下你最迫切需要的正是这种清晰洞见。 你跟大多数人一样,从小只了解自身之外的信息,比如从书本上、杂志上和专家那里了解到的信息。 生活中不乏很多开口就是“根据我的经验……一定……”的人,说的那么斩钉截铁,打脸的时候也一定很疼吧?事实上他的经验来源可能仅仅是比你多了一次体验。并不是说经验没有用,经验作为智慧的沉淀,仍然存在很大价值。但是就像政治课本中说的那样“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当米尔曼觉得自己是个大学生,是世界冠军,却被个加油员戳出自己的软弱无能时,自尊心受到了极大侮辱,他再也忍不了,开始愤怒、开始大吼,苏格拉底引导他: 你的感受和反应都是机械性、可以预测的,我的却不是。我是自然而然、随性创造我的生活,你的生活却取决于你的思考、你的情绪和你的过去。我戳你,你生气了;我侮辱你,你表现出自尊并愤怒的反应…… 没错,我们大多数人都很难控制住“情绪“这个”小妖精“,一有计划之外,不受欢迎的事情发生,就会产生分裂感。比如说此刻我正在码字,而楼上施工的电钻声——轰轰轰,扰得我心烦意乱,我觉察到了自己很愤怒,很想骂人。这种愤怒的情绪严重影响到了我的思路。转眼一想:呵!自己跟自己生气!淡定淡定!可是我依旧很心烦意乱…… 一系列的加油站谈话都让米尔曼觉得苏格拉底一直在低估他,看不起他,毕竟在学校、在运动场,自己一直很受人欣赏和尊敬。年轻气盛的米尔曼觉得自己没必要像个傻瓜似的坐在加油站里找不舒服了,于是决定离开加油站。 可是当米尔曼收到了一张“屋顶的秘密”的字条时他又忍不住去加油站找苏格拉底,毕竟心底的疑惑还没有解开。渐渐他发现和苏格拉底见面变得比自己最爱得蹦床更有意思了。每天晚上,当他们在替车子提供服务时——苏格拉底加油,米尔曼擦洗车窗,两个人都会开心地跟顾客开玩笑,他越来越喜欢这种状态了。 而长时间的相处,米尔曼也渐渐注意到自己与苏格拉底之间的差异,例如,自己肚子饿时会狼吞虎咽一堆糖果,苏格拉底则细嚼慢咽新鲜的水果;自己坐沙发上总是动来动去,苏格拉底则像菩萨一样静静坐着;自己移动时会不断发出噪音,苏格拉底却身轻如燕。当然相处中,也少不了许多大大小小的训诫,以及从中训诫中获得的精神食粮。 当米尔曼向他埋怨学校里不友善的人时,苏格拉底轻声说: 你最好为你现在这样的生活负责,而不是为你所受到的困境去责怪别人或环境。等你眼睛睁开时,你会看到你的健康、幸福和你生活中的各种困境,大部分都是你自己一手造成的——不管是有意或无意间。 一天,苏格拉底决定带米尔曼开始了一趟玄乎的“旅行“,对!就是会飞了,他变成了风,眼观千里,耳听八方,体验到了各种情绪,听到了人类内心每一声痛苦的呼喊和每一声哄笑。每一种人性境遇都为他开放,他感觉到这一切,并了解这一切。他说: 我破天荒头一遭领悟到,我为何如此热爱体操。因为它能让我得以暂时脱离嘈杂的内心,获得神圣的喘息的机会。在我旋转、摆荡和翻滚时,其它的一切都不重要了。我的身体在活动时,内心因为这宁静的时刻而得以休息。 这一次飞行我见识到了这世界的苦难、人类心智的状态。 回家后他做了一场呈现了自己一生的梦,梦中的旅程仿佛在预言他的未来之路,他充满了迷惑,又去加油站找苏格拉底求解,苏格拉底没有给出明确答案,只是说: 我向你保证,你会想要脱离你所知道的生活,选择看来更吸引人、更舒适、更“正常”的别种生活。不过眼前真要这么做的话,会铸成大错,严重性远远超乎你的想象。 渐渐加油站谈话又开启了新一阶段的教学主题:“心智“,苏格拉底对米尔曼说: 你其实一点也不享受你的生活。你的娱乐、风流韵事、甚至体操,都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只是用来躲避隐藏在你心底的恐惧。你并没有享受这些事物,你只是上了瘾,无法自拔。 你用它们来逃避你混乱的内在生活,也就是你称之为心智的那一大堆懊悔、渴望和幻想。你看不见自己的囚笼,因为栅栏是无形的。我工作的一部分就是要指出你的困境,而我希望那会是你一生最幻灭的经验。 那么到底什么是心智呢?根据苏格拉底的观点: 心智是在脑部浮荡的虚幻投影,包含了所有随机出现、未加控制的思绪,这些思绪从潜意识潺潺涌进知觉状态当中。意识并非心智,知觉并非心智,专注力并非心智。心智是障碍,是使情况恶化的事物,是人类的一种进化错误。如果你老是不由自主在想一些恼人的思绪或记忆,这时就不是你的脑子在运作,而是你的心智在漫游,接着心智就会控制你。 一天,苏格拉底的另一个学生乔伊出现了,第一次见面的拥抱就让米尔曼产生了一种来电的感觉,后来他们约一起去公园野餐,可是正准备开始时,天空忽降大雨,米尔曼很抓狂、咒骂个不停,乔伊却在雨中跳起了舞,两个人完全不一样的反应,引来了老师苏格拉底的点评: 下雨是完全符合自然法则的现象,你在野餐遭到破坏时很不高兴,在太阳出现时觉得快乐,这两者都是你思绪的产物,和实际上发生的事情并不相干,你在注意到我们一点没有不高兴的时候,变得更加生气了。 左右着你心情好坏的本源,是你的心智,而不是别人,更不是你所在的环境。你不由自主地就臣服于内心的情绪和冲动,这实在是大错特错。 次日,苏格拉底又当乔伊面“嘲笑“了米尔曼,羞愧和纷乱让米尔曼很迷茫,自觉自己像个傻瓜,于是蹒跚走出了门,心中暗暗发誓,要从此忘了他和她,并忘记自己曾经在一个繁星闪烁的夜晚走进这间加油站。 可是离开加油站的他没法重返旧的生活轨道了,想借着用功读书和苦练体操来激励自己,然而一切不再有感觉,他生活的很痛苦,心智的杂音扰乱了他,甚至想自杀,于是又去找苏格拉底求解,苏格拉底用灵性让他体验了一把“自杀“的过程,醒来后米尔曼放弃了自杀念头。 当米尔曼说“我非见到乔伊不可!“苏格拉底告诉他: 你不能再抱着“我要这个,我要那个“的观点来看这世界。放轻松点!当你失去你的心智时,就会醒过来,不过,在此之前,你要继续观察,尽可能去观察你的心智碎片。 经过几周记录自己情绪的训练,米尔曼变得越来越有觉察力,他觉察到了自己的愤怒、恐惧、悲伤、但是他不知道怎么去驯服它们?苏格拉底给出了答案:静坐。他说: 静坐有两个同时并进的过程:一个是内观:注意逐渐冒出来的思绪;另一个是放下:放下对冒出思绪的挂碍。如此便能摆脱心智。 渐渐米尔曼领悟到进入真正的静坐冥想时的所有过程——扩大觉察力,引导专注力,最终臣服于意识之光。领悟到了这点他以为自己毕业了。 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使米尔曼似乎要与体操绝缘了,他再次陷入了人痛苦、忧郁、自怜、绝望,于是心灵导师苏格拉底迅速上线了。 又一次被苏格拉底弄得气急败坏后,米尔曼说“如果我连自己的情绪都控制不了,又怎么能控制自己的习惯呢?“苏格拉底解答: 你不必控制情绪,情绪就跟气象变化一样,是自然现象,有时是恐惧,有时是忧伤或者愤怒。情绪并不是问题所在,关键在于如何将情绪的能量转换为积极的行动。婴儿不舒服的时候,就会借助哭来表达情绪,那是纯粹的哭泣,哭完了,发泄完了便放下了。 在苏格拉底的帮助下,米尔曼恢复的很好,于是开始了进一步的学习——“戒律“。 控制饮食,只能吃新鲜的水果蔬菜和未经过精加工的谷物。这条路很艰辛,就连他的社交生活也在戒律的重重压迫下,逐渐分崩离析,不过时日,米尔曼反抗欲越来越强,后来终于没忍住破戒了,于是开始后悔,决定重新开始,不断鞭策自己遵守所有的戒律,注意如何吃、如何移动、如何呼吸……渐渐身体散发出了一种光芒和一股气,吃的很少,但能量却越来越充足。 有一次苏格拉底当米尔曼面吸烟了,米尔曼对此很不解,实际上苏格拉底是想借此进行新一轮的教学: 不论哪种下意识的,不由自主的仪式行为,都会造成问题;然而特定的行为,比如抽烟、喝酒、吃甜食,其实也有好有坏,每一行动都有它的代价和欢乐之处。你如果两面都有所体会,就会变得即合乎实际,又能为你的行动负责。唯有如此,你才能自由并有意识地做出选择,也就是:去做还是不去做。 抽烟本身并不令人厌恶,抽烟的习惯才令人厌恶。我可以享受一根香烟,然后隔了六个月再抽。而我一旦抽起烟,可不会自欺欺人,说我的肺不会付出代价;我在事后会采取适宜的行动,设法抵消负面影响。 我没有不由自主的行为,也没有任何习惯,我的行动是有意识、自发、刻意并且完整的。 在苏格拉底的帮助下,米尔曼的身体恢复创造了奇迹,在全国大学锦标赛中,米尔曼取得了冠军,但是等待已久的目标达成后,他却很茫然了,这些年来,他一直依靠着一个幻想支撑自己,这个幻象就是从胜利中获得快乐。如今幻想已染成灰烬,他的种种成就却没有使他变得更快乐一点、充实一点。 他问苏格拉底认不认为有钱人比我们这样的穷鬼来得快乐?苏格拉底说: 快乐=满足/欲望 只要你有足够的钱来满足你所有的欲望,你就是富有的。因此有两个办法可以让人变得富有:一种是拥有足够的钱来满足你的欲望;另一种是清心寡欲,生活简单,如此一来,你永远都会拥有足够的钱。 后来苏格拉底决定放手让米尔曼自己去寻觅,说八九年之后再见面,这八九年中米尔曼活成了他本来的样子,他的生活果真和之前在梦中看到的一模一样,他想摆脱这种生活,离了婚后,他决定放下一切深入苏格拉底提过的地区,与苏格拉底重逢了,在高山上他体会到了自己真实的本性。后与自己的灵魂伴侣乔伊结了婚。结尾他说: 苏格拉底没有回来,因为他从来不曾离去。他只不过是改变了,他是我头上的榆树,是云朵,是鸟,是风。他们将永远是吾师、吾友。我将回到我的妻子和朋友身边,回到我的家和未来,在回去以前,我环顾周遭世界。苏格拉底到过这里,他无所不在。 其实本书重要的一个主题就是带着觉察力,专注于当下,活在此时此刻,当下才能使我们得到解脱,免于痛苦,免于恐惧,免于心智束缚。很多思绪接触到当下时,也就消散了。而当那些思绪消散后,我们才能获得一种和平之心。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想以平和之心生活,但有时候我们也需要勇士的精神,我们需要勇气来爱这个世界。因此本书的另一个名字又叫“和平勇士”。 可是要想真正做到关注当下真的很难,我们很难找到停止思绪的那个按钮,唯一能做到的大概就是通过自我观察来养成监控自己情绪状态的习惯。最后愿你能早日找到停止按钮。

读《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有感

每个人都告诉你要怎么做,什么对你有好处,因为他们不想让你找到真正的答案。人们都害怕他们的内心,而内心恰恰却是他们唯一的归宿。凌晨两点的车厢,少了白天的喧闹,座位上的人东倒西歪,实在难受,无法入眠。我忽然想起书包里还有一本搁置了很久的书,想着也能消磨一点时间。火车其实是阅读的好场所,断断续续的信号能让你和手机暂时分离,车厢里各色的人各自无聊又相对无言,偶尔和对面的人闲聊几句,之后又是长久的沉默。此时的一本书似乎可以让时间更快一点,不至于无聊又难受。所以我在深夜的火车上与它相遇,褪去浮躁,遇见不一样的世界。 《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这是无意间听到的一本书,因为好奇看了一点,却很难静下心完整的看完。这本书据说被称为“浮躁世界的救心丸”,我不信这个邪,一本书能够有那么大的魅力?这是一本简短凝练的心灵书籍。以短小精悍的故事情节来讲述追求心灵道路上的节点。它更像是一本行动指南,承认自己是生活的俘虏,而生活是自己编纂故事的外在实相。头脑万分相信生活的真实性,沉溺其中,无法自拔。文中最先让我震撼的是主人公丹在苏格拉底的加油站里看完了自己的一生,逐渐消逝的梦想,不幸的婚姻,都是现在普遍又无奈现象,内心抗拒但又苍白无力。也许人只有在看到结果后,才会有紧迫感去反思过程。文中的苏格拉底是一个神奇的人,沉稳睿智,平平淡淡得做着普通的事情,却已是看过世界领略过宇宙体会过万千人生之后的淳朴。苏格拉底这个角色是作者一生中所有导师的合体。他是加油站的一位老人,兢兢业业,认真对待每一个过往的客人,他也会喝着茶安详得坐在沙发里,也会顽皮地忽悠年轻人,调侃逗趣。可总有那么几个瞬间,总有那么几句话,会让你醍醐灌顶,做出很多的重新选择。才疏学浅,简短的语言无法表达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只是我知道,总要在众多选项中做出选择,然后专注专注再专注,做到极致的那一刻,内心会无比平静。而在做成任何事情的过程中,专注去做,而不是从任何除事情本身的角度去审视,才会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蓄积巨大的能量。一本浮躁世界的“救命丸”,值得你花点时间去细细品味,一千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有自己亲自体会,才能够知道知道是否会有收获。

《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 在此时此地的生命中

《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作者丹·米尔曼(Dan Millman),美国身心灵导师。红月老师公益领读的好书,它以30多种语言出版,畅销33年!聆听她解读苏格拉底的箴言金句,理解感悟书中的智慧,教会我们静坐方法,带给我们思考行动。看了改编的《和平勇士》电影,觉得很棒,对里面很多句子很有共鸣,推荐大家看。以下是读书会做的一些笔记摘要,整理分享,学习思考。01对生命的思考 这是本引领年轻人的心灵圣经,读进去改变你的生命。很多人读完后,从书中找到启示力量,有愿意去行动的动力。 这是根据真实生命体验改编的书。主要有3个角色,丹米尔曼、苏格拉底,灵魂伴侣乔伊。通过正确提问,觉察反思问题找到答案。 梦的意向。直觉。丹尼尔曼3次见面定终生,师傅。 第一次苏格拉底很有技巧引起他的兴趣和困惑,透过沟通问题,引发他对生命的思考。描述加油站和人,是梦中出现的老人。开始提出很重要的问题,第一个问题: 你知道你自己在做什么吗? 引发我们每天思考自己是否清晰的知道在做什么。 关键几句话: 我们都是笨蛋,只不过有些人知道,有些人不知道。你好像是后者。 这个世界本来就让人猜不透,所以用不着想太多。 我叫什么名字并不重要,你叫什么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名字以外和我们一直在纠结的问题以为的东西是什么。 第二个问题: 你怎么知道你不是一直在沉睡?你怎么知道你此时此刻不是在睡觉? 我们有没有真实感知生活和世界,还是沉睡在自以为的知道中。世界那么大,我们头脑往往容易被思维限制,没有探索的好奇心,没有敞开心扉,去感受存在的生活和一切。 02正确行动,主宰心智 什么是知识和智慧?怎么样的学习是真正有效的,真正唯一有效的是生活, 学会根据经验认知世界,做出清晰洞见。 身体智慧。 如果只是头脑中知道,那是知识,领悟是头脑心灵,和身体本能同时知道。 完整的学习是知道后,转化为做到的行动,有体验和感受,丰富详细落地知道的东西,产生更新。变成体验后的道理。 知识是你知道,智慧是你做到。 生命就是一个谜。我们不知道,可以谦卑去学习,有好奇心去探索。秘密价值不在于你知道的事,在于你做到的事。 尽量使用你拥有的任何知识,但是要看出知识的有限性。面对资讯,同时觉察有限性,保持健康质疑。学到真的东西,做出对的判断。 生命必须采取正确的行动,才能让知识活过来。 “你的感受和反应可以机械性预测,而我的不是, 我的感受是我在自然而然随性创造我的生活,你的生活取决于你的思考,你的情绪和你的过去。 ” 你的时间比你以为的更少。没有时间了解自己,等等, 你怎么定义时间,决定你能收获什么。 你对自己时间没有主权意识,无论做什么, 没有觉察你在任何场合你在使用你的时间。为每个体验负责。 修车,你要真正投入注意力去做,这会是有趣的工作。你只练习体操,而 我在练习一切。 对自己身心的训练,能主宰自己的心智,能决定自己是谁。 我们做每件事感知的程度深度不一样,可以去挖掘事情,研发菜单,和家人玩小游戏,学习魔术,打扫家里等,活动范围有限,但投入程度和挖掘兴趣是无限的,每件事都可以变成有趣的事。03为自己生活负责 你要为你的生活负责。 麻木和敏锐状态差别,给我们思考过去生活里的无知无觉。 认识 清晰紧致的状态 ,和粗糙笨重的状态。有意识去培养。 看见自己生活,看到健康、幸福、困境,大部分是自己造成的,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 故事中有个工人SAM天天埋怨午餐吃花生酱和果酱的三明治。人家问为什么不让老婆准备别的东西,他说没有老婆,三明治是自己做的。对于我们,能否问自己要不要换一个生活配方? 一个核心启示, 苏格拉底说:当你完全为你生活负责时候,你就会变成一个完整的人。 一旦变成完整的人,就会发现成为勇士是什么意思。 我们要完整的为自己的生活负起责任。 丹察觉生活中:我开始看见和别人相处状况,我外表看起来随和,可是我只关心自己。 越有自知之明,越觉得有压力。 04学会使用情绪的力量 丹米尔曼学习成长后发生变化,更放松,更平和。经历了车祸,造成致命打击。想起苏格拉底说:在大功告成以前,你将经历严厉的考验。你要相信你的生命有一个目的。 勇士并不寻求痛苦,如果找上门,会利用它,变得更强。 苏格拉底用另类疗愈帮他恢复身体。开启改造丹米尔曼的过程。他说对丹:大部分的你目前是一连串的坏习惯。让我们思考自己生活中有哪些坏习惯,去行动改变。 如何认知和使用自己的情绪。注意自己的行为,善用愤怒。 情绪是自然变化,关键是如何转化为积极行动。 我们要 学学婴儿 。婴儿用哭表达情绪,彻底接受自己情绪,发泄自己情绪,发泄完就放下。要理解 情绪是自然现象 ,不去抗拒,允许自己接纳它,全然经历它。学会观察情绪,它来了,就接受,让它流淌,然后再积极面对生活。05饮食习惯和自我成长 减少不良习惯,思考重点放在如何建立一个好的良性的新习惯上。 第一改变是饮食习惯。 进化每项人类技能。吃很重要,应该先加以安定。 苏格拉底的饮食原则:只吃有益健康的食物,只吃需要的分量。 因为他培养了一种能力, 可以品味欣赏最简单的食物。 对于这点,我觉得自己也有这样做。不暴饮暴食,饮食喜欢轻淡简单,不喜欢用很多调味料,这样能吃出食物的原味,感觉很好。 另外在饮食中学会去享受吃的乐趣,吃食物的过程,感觉它变成自己身体能量后的快乐。 苏格拉底的饮食原则是不吃精制糖、精制面粉、肉类、咖啡、酒精、烟草,吃新鲜水果、蔬菜、未精制的五谷杂粮和豆类、利用未加盐的生种子和坚果。 总的来说,吃食物,不吃食品。食物是接近天然的。食品是深加工的,添加防腐剂,腌制类的。很庆幸自己这方面习惯还可以,我们在生活中要有这个意识,吃有益健康的食物,认同后,心里自然会去做出选择。 有一点要知道:饮食习惯会涉及到情绪习惯,和社交也有关系。 你的决心和了解不会让你变得坚强。 真正让你坚强的是使用你的意志力,往行动方向走。 成长中,必须要发自内在的行动,有自己的精神。培养自己的意志力。体验有节制的戒律生活好处后,身体充满能量,可以去更好学习。 一切事物都有其欢愉和代价。宁可尽全力犯错,也不要瞻前顾后,小心翼翼避免犯错。责任意味着同时领悟到欢乐和代价,行动和后果,然后做出选择。 依照实际体验来做出选择,不幻想。就像是你要跳入河中,才能学会游泳,不可能站在岸边学会游泳。 人生没有平白无奇的时刻。06人生的两种富有 只有直接的经验才能带来礼物。 不再隔着幻想之王去看待万事万物。 灵魂因为旅程而被锻造。 分享2种富有:有足够的钱满足欲望,是富有的。清心寡欲,生活简单,你永远有足够的钱。 苏格拉底揭示: 觉察就是宝藏。 两个行为:花掉生命创造金钱。花掉生命创造价值。 唯一的投资是修炼 。花掉生命创造价值,投资在成长上,体验它。 红月老师分享感悟: 拥有不依赖于物质和他人带来的满足感。 有感知的能力,有获得喜乐能力,有创造的能力,爱的能力,有从容的心,内在的宁静,有学习的能力。 你在这里,在此时此地的生命中。 最后,诠释做的梦,表达 万物一体 。死亡旅程带来的是:丹米尔曼这个人死了,但活过来的是生命。我们在根源上没有分离过。 丹米尔曼一直是一个人,有着一颗恐惧的心,和一具终将腐烂的身体。 提醒我们,追求东西时候,有个清醒意识。 红月老师分享秘密: 无论在做什么,你是一个普通的人,和一个伟大的生命。 图:网络

《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生活勇士之道,活在当下当刻。

我们总是很匆忙,总是很急躁,总是很迷茫,感觉身边总是有种阴暗又无以名状的事物一直如影随形。 我们常常失眠,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纷乱的思绪充斥在大脑之中,想了很多,又似乎什么都没想。 第二天,我们带着黑眼圈,拖着疲惫的身体,挤进拥挤的地铁,走进狭小格子间,开始一天的工作。 晚上回到家,做饭、做家务、辅导孩子作业、哄孩子睡觉,然后玩手机、追剧、洗漱睡觉、依旧失眠,依旧胡想连天。 每天就这样一成不变的度过,一天又一天,然后周末,上班,再过周末。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然后一年又一年。 我们并不缺食少穿,生活也勉勉强强过的下去,却时常压力倍增,身体处于紧绷之中,心情更是起起伏伏。 我们这是怎么了?这样的我们幸福吗?这是你一直向往的生活吗? 《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这本书,给了我们答案。 这本书主要叙述了,人类心灵最深沉的探索: 寻找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和目的,它教导我们如何面对世界和心灵成长。 这本书的主角是丹·米尔曼,在外人看来,他无疑是成功的,他是一名非常优秀的体超运动员,获得过很多奖项。有非常迷人的外表,有位可人的女朋友,同时学业顺利,一切的一切,他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世界的顶端。 但随着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尽管他事事如意,却越来越忧郁。他失眠、每晚做噩梦,心中更是乱纷纷一团糟。 正在这时,他在深夜加油站遇到一个启迪他心灵的老人,他叫他“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虽然荒诞有趣,却时时句句真言,在他一次又一次的引领下,丹·米尔曼最终找到了生活的勇士之道。 01 勇士之道一:活在当下当刻。 大多数人都在 依照惯性,无知无觉的生活 。他们对眼下要做的事,心不在焉,思绪飘飞。我也毫无例外。 我们睡觉时,思绪起伏、不能成眠。 我们吃饭时,狼吞虎咽,食之无味。 我们陪伴孩子时,却想着工作中的报表、方案、项目… 我们工作时,却为未能陪伴孩子而懊恼,而悔恨。 我们睡不好觉、吃不好饭、对于孩子,觉得亏欠;对于工作,又觉得没竭尽全力。 到最后,我们终究一事无成、一无所获。 那我们为何不? 睡觉时,摒弃一切杂念,认真睡觉,让第二天有一个活力满满的自己。 吃饭时,尽情的感知食物的丝丝美味,感受它所带来的饱腹感和满足感,尽情的享受与家人的美好共餐时光。 陪伴孩子时,全心全意,心无旁骛,陪他们玩乐,融入其中,与他们一起快乐和感受。 工作时,专心致志,全力以赴,体会工作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我想这就是“活在当下当刻”的意义吧。 摒弃脑中一切杂念,认真感知和享受在当下的事物中,认真去实践、去体验,去感悟,不问结果,不问缘由,不被外来的人和念头左右。 02 勇士之道二:积极采取行动。 (生活是真正的老师,实践才能出真知。) 书中有一幕印象特别深刻: 丹·米尔曼和苏格拉底站在桥上,俯视着因冬雨而满溢的溪流。 丹·米尔曼随口问:“不知道今天的溪水有多深。” 苏格拉底当即将他推进了溪水里,问:“有多深呢?” 丹·米尔曼回答说:“够深了”,然后他拖着湿漉漉的身子,奋力上了岸。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任何感受和理念,都不如实践。积极的采取行动,是获取一切真知的前提。 生活中,面对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们应该果断采取行动。 不畏首畏尾,不瞻前顾后,只要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就去做。只有做了才会有结果,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 03 勇士之道三:生命是变化的,以不变应万变,顺势而为。 生活永远都不是不变的,万事万物永远处于变化之中。 面对生活中突然而至的荣辱、灾祸、苦难及绝望,我们应守住内心的宁静,从容面对。 处顺境不张狂,处逆境不气馁。 始终用一颗平和的心,静观其变、以静制动。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任何苦难和经历,到最后,都可以当作是生命给我们馈赠。 愿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平和的面对生活中变化。 真正的勇士,思绪清晰,没有丝毫疑惑,有决心、有韧性,永远充满能量和心怀慈悲。 愿我们能正确的认识自己,摒弃一切杂念,热情认真的活在当下,积极的采取行动,做生活中的勇士。

观影感|《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

文/居里社《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是著名作家丹·米尔曼的本人真实经历,根据同名名作改编,又名《和平战士》,影片的主人翁即是丹·米尔曼原型,作者曾是一位获得世界冠军桂冠的运动员、大学体操队教练、武术教师以及大学教授,作家。 体操运动员丹·米尔曼在大学期间因代表学校参加国家比赛而陷入巨大的压力中,夜不能寐,噩梦缠身,在一个深夜加油站遇到一个充满睿智满头白发的老人,丹称他“苏格拉底”,老人可以几秒钟中跳上20英尺的屋顶,可以在专注修车的同时准确接住丹扔过来的扳手,这些行为都让丹产生巨大的好奇。 于是,丹向老人请教,重新审度人生的意义。只是好景不长,丹对于清心寡欲的修行训练产生反感又回到已有的旧的模式中,直到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右侧大腿粉碎性骨折彻底将丹击垮。从此,他在“苏格拉底”教诲下,苦修静心,逐渐找到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英俊帅气,成绩出色优异的丹,凌晨被噩梦惊醒在加油站遇到苏格拉底,他盲目自大,不可一世,嚣张对着苏格拉底说:“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冷静地苏格拉底问到:“ 你快乐吗? ”这一句平淡无奇的提问叩入心间。 影片中,我最为感动的是在整个进程里,苏格拉底始终保持关键时刻提点的角色,他冷静,沉着,有大智慧,幽默。他让丹去感悟生活,分享一些心得,丹兴冲冲地跑来,一句一句地说着,面无表情的苏格拉底听完平静地转身,丹继续体悟继续寻求认可,如此反反复复。最后他突然悟到: 苏格拉底露出浅浅微笑,那个画面非常温馨。我觉得每一个都和丹一样,在这样的经历中挣扎,我们以为我们懂得了生命的含义,可是都是肤浅,都是皮毛,都是表像。苏格拉底训练丹要做到空无一切,凡事均有意义,但是要不要去寻找它,决定权完全取决于自己。他们遭遇了抢劫,苏格拉底正好借此给丹上了一堂课,他和丹将身上所有的衣物鞋袜都拱手相让,丹觉得不可思议。苏格拉底说: 也是从这样经历中,丹跨越了自己,体味“空”的真正境界。他曾经嘲笑苏格拉底空有这么多大智慧大道理,却也还在加油站工作而已。而苏格拉底则说:遭遇到重大打击的丹有轻生念头,决定放弃热爱的体操事业,苏格拉底鼓励他,真正的战士一定不会放弃他热爱的事物,死亡也并不可怕,怕是大多数的人都没有活过。 丹重燃体操之梦,再次挑战自己达到人生的高度,在此期间,苏格拉底带他去徒步旅行,让他体会: 只有旅程才是带来快乐的事物,而不是目的地。所以只要全身心地投入每一刻。 我最为感动的事整部影片苏格拉底在加油站工作时始终都在向客人问一句话:“今晚过得怎样?”我们有没有每一天也这样去提问自己呢?过得怎么样很重要,每一天每一刻都是重要的时刻,为何要虚度呢? 不论我们遭遇到什么困难,怎么样走下去完全取决自己,老天给予的这些困难也是有意义的,帮助我们达到更高的阶段,当然你可以选择萎靡。

为什么苏格拉底的死是希腊文明史上最黯淡的一夜

 公元前399年,在雅典的荒烟蔓草里仿佛游荡着一个光辉的身影,苏格拉底,这个不死的灵魂在永不疲惫地捎带着神 The Death of Socrates的圣谕,不住地向来去匆匆的人们发送着理性的光环。他是一个出身于雅典中产之家的公民,父亲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婆。他出生在希波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时刻,成长在伯里克利的盛世,当时正值智者从全希腊各地云集雅典,给民主制度雅典带来了许多新知和自由论辩的新风尚的时期。年轻的苏格拉底向著名的智者普罗泰哥拉和普罗第柯等人求教,讨论各种重要的社会人事和哲学的问题。他以一种对哲学的崭新理解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纪元,通过他的教诲产生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产生了犬儒派等新学派,并通过他们一直影响到希腊化罗马时代。他貌不出众,但言谈话语富有魅力,他在辩论之中度过了一生,并向青年们教授哲学,公元前399年,他被人控告有罪,罪名主要是两项:不敬城邦所敬的诸神而引进了新神,并败坏了青年,结果被判刑。朋友们打算营救他逃离雅典,但他拒绝了,他认为自己必须遵守雅典的法律,因为他和国家之间有神圣的契约,他不能违背。苏格拉底认为虽然城邦的法律是不公正的,你就不必遵从它们,但是如果你违反了城邦的法律,你仍然必须服从惩罚。苏格拉底就正是丝毫不差地这样做的,他感到有一种服从城邦的合法权威和城邦法律的义务,所以他十分自觉地接受了死刑,在临终前仍同朋友们讨论哲学问题。在时间到来时,他安详地喝下了毒酒,用自己的生命和哲学报答了祖国城邦,终年70岁。在苏格拉底一案中,一方是追求真理、舍身取义的伟大哲人,另一方则是以民主自由为标榜、被视为民主政治源头的雅典城邦。孰是孰非,谁善谁恶,不那么泾渭分明,感情上的取舍则成为一种痛苦的折磨,因而其悲剧色彩愈加彰显。  苏格拉底的哲学是同他的生活实践融为一体的,而他个人的命运同雅典的命运是不可分的。他为了祖国追求善的理想,而他的祖国则用死刑酬答了他的贡献,成全了他的哲学。苏格拉底没有丝毫的激愤、畏惧或是悲哀,而是依旧用他智慧的语调诚挚地奉劝着一切。他明白他是神的使者,这一切都是神的安排,他还有他生命未完成的部分,而死恰恰能给他一个完美的结局。  在古希腊,法律被视做城邦安全的基础,具有女神般的尊严,可以说是城邦真正的保护神。在此神灵的保护下,古希腊的城邦按法律治理,任何人的地位都不得高于法律。苏格拉底认为城邦的法律是公民们一致制定的协议,应该坚定不移地去执行,只有遵守法律,才能使人民同心协力,使城邦强大无比,严守法律是人民幸福、城邦强大的根本保证,他的价值远远高于个人的生命。  苏格拉底还认为,法律同城邦一样,都来源于神,是神定的原则。法律最初体现为自然法,自然法也就是自然规律,它纯粹是一种神的意志或神有意的安排。后来城邦颁布的法律称为人定法。虽然人定法不像自然法那样具有普遍性,而具有易变性,但是,由于人定法来源于自然法,人们接受和服从人定法的指导就意味着人们接受和服从自然法的约束,也就是服从神的意志。一个城邦的理想状态必须是人人从内心守法的状态,这既是苏格拉底一生的理想和信仰,也是他最后慷慨以身殉法的内在动力。  苏格拉底在被自己同胞不公正地判处死刑之时仍大谈“遵道德、重公义、法律至宝、法制为贵”,认为人生价值莫过于此,真算得上自由精神洋溢了。苏格拉底是位英雄,他意识到道德理想的力量,并自觉、自愿去实现它,即使为此献出自己的生命。他的死是个悲剧,悲剧在于冲突双方都有存在的理由,又不可调和。于是苏格拉底用自己的身躯托负起这个伟大的冲突,托负起自由人格的责任与使命。对苏格拉底而言,他的事业就是他的精神,自觉,自愿,自律从而自由的精神,通过他得到了光大。  苏格拉底热爱雅典城邦,他更不容许最神圣的理想有丝毫的被亵渎,因此,他毅然选择死亡。他并非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他更注重自己的灵魂,他相信神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万事万物都是神有意识有目的的巧妙的安排。他没有背叛神,既然如此,死亡也就是神对他的召唤,他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也许人们笑他,笑他天真,笑他顽固,执迷不悟,但是惟有那些真正洞察了他内心世界的人,才会为他的智慧与忠诚所折服:智慧是他看到并一直紧紧关注着的众人未曾察觉的美德,忠诚的是于他自己热爱的城邦,于他一生遵从的法律,于他永恒不变的理想追求。  《申辩篇》描绘了一幅明晰的图画:一个非常自信的人,头脑高超而不介意于世俗的成败,相信自己是为一个神圣的声音所引导,并且深信清明的思想乃是正确生活的最重要的条件。似乎没有任何疑问,历史上的苏格拉底的确是宣称自己被神论或者命运之神所引导的。那究竟是不是象基督徒所称之为良心的声音,还是那对苏格拉底来说乃是一个真正的声音,我们就无从知道了。  在哲学之前,荷马史诗是希腊最脍炙人口流传最广的文化思想宝库。它把英雄故事和富于人情味的诸神的活动交织一起,表现了希腊人的生活想象和世界观。实际上希腊的神灵多数来自西亚各国和埃及,希腊人从他们那里接受过来然后按照自己的方式加以改变,组织在自己的宇宙和人生的画卷之中。而大约和哲学出现的同时流行于希腊各地的奥尔菲神话传说和宗教教义,更以其灵魂转世与净化的基本思想,给毕达哥拉斯、恩培多克勒、苏格拉底、柏拉图以极其深刻巨大的影响。  苏格拉底的学说的确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把哲学定义为“爱智慧”,他的一个重要观点是:自己知道自己无知。他结论说:“只有神才是智慧的,他的答复是要指明人的智慧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或者全无价值的,神并不是在说苏格拉底,他仅仅是用我的名字作为说明,像是在说,人们啊,惟有像苏格拉底那样知道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他以自己的无知而自豪,并认为人人都应承认自己的无知。  苏格拉底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一个使者,任务就是整天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对人自己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贯穿这些讨论的主题就是引导人们认识:在这些对于人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其实人是非常无知的,因此人们需要通过批判的研讨去寻求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和善,达到改造灵魂和拯救城邦的目的。他还把自己比作一只牛虻,是神赐给雅典的礼物。神把他赐给雅典的目的,是要用这只牛虻来刺激这个国家,因为雅典好像一匹骏马,但由于肥大懒惰变得迟钝昏睡了,所以很需要有一只牛虻紧紧地叮着它,随时随地责备它、劝说它,使它能从昏睡中惊醒而焕发出精神。苏格拉底把批评雅典看作神给他的神圣使命,这种使命感和由此而来的思考探索,便成为他生活与哲学实践的宗旨。他知道自己这样做会使许多人十分恼怒,要踩死这只牛虻,但神给自己的使命不可违,故冒死不辞。   苏格拉底确实主张了一个新神,他是道德善、智慧真的源泉:宇宙理性的神。这个宇宙理性神是苏格拉底的哲学追求—-真正的善—-的终极根据,人能有知识,是因为人得到了神的特别关爱,被赋予了神性的一部分,因而有了灵魂,有了爱智的心灵和理智。但是人应当明白,你所具有的那点灵魂同神的智慧是无法比拟的。所以这个新的理性神的观念和关于人当“自知无知”的教导,就成了激发和推动人追求真知与批判不真不善、伪真伪善的强大力量。  亚里士多德也认为最高的存在本体就是神,就是善,他的这个说法也是来自苏格拉底的。神的观念一直是希腊哲学的起源地和归宿,而希腊哲学在其发展中也不断改变和净化了人们原先的神观念,两方面是彼此互动的。作为一位最具原创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从敬畏神吸取了他变革哲学的智慧和力量。他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一只牛虻,一个肩负着神的使命助人从善爱智的使者。这是他对神的敬畏虔诚,也是他对人的热爱鞭策。只有联系到他的神观念,我们才能认识他所主张的“自知无知”命题的深刻含义。苏格拉底之死是西方文化史上意义深远的事件,仿佛一则寓言,一个谜。他策划了自己的死亡方式,以一场浩大的审判,以法律正义的名义判处自己死刑,把自己生命的余烬,凝成一个死亡之谜,给后人留下了一道人文学科的“哥德巴赫猜想”。苏格拉底好像在为自己申辩,可是他又有意在死亡之中觅求真理,他的死仿佛是道德与法律的合谋。  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的孔子,这是因为他们都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并不是靠军事或政治的力量所成就的,而是透过理性,对人的生命作透彻的了解,从而引导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雅典城并没有因为处死苏格拉底而重焕辉煌,也没有任何文字记载那些法官们在审判后的心路历程。我想,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没办法面对和说服自己的良知了,他们的灵魂,将笼罩在那位老人孤独而顽强的身影下。苏格拉底去了,到他的神那里去了。“哪一条路更好,惟有神知道”。千年的步行者们越走越远,但是谁都无法从他们心中抹去这个虽然虚幻的名字――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是哲学的圣徒和殉道者,至今,没有哪位哲学家像他那样痴迷于过一种正义的生活。他把一个人的生命充分活了出来,从他一生的经历中,我们可以获得启发,体认人生总是会面临各种遭遇,会有得意失意,即使面对不义时,都要坦然接受。更重要的是,人活在世界上,要把关注的重点由外在转向内在。苏格拉底为希腊哲学注入了强心剂,激起了无比汹涌澎湃的浪涛,余波甚至绵延至今。

苏格拉底的资料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ωκράτης,前469年—前399年)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 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个傍晚,雅典监狱中一位年届七旬的老人就要被处决了。只见他衣衫褴褛,散发赤足,而面容却镇定自若。打发走妻子、家属后,他与几个朋友侃侃而谈,似乎忘记了就要到来的处决。直到狱卒端了一杯毒汁进来,他才收住“话匣子”,接过杯子,一饮而尽。之后,他躺下来,微笑着对前来告别的朋友说,他曾吃过邻人的一只鸡,还没给钱,请替他偿还。说完,老人安详地闭上双眼,睡去了。这位老人就是大哲学家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Socrates, 前470—前399年),既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又是一位个性鲜明、从古至今被人毁誉不一的著名历史人物。他的父亲是石匠和雕刻匠,母亲是接生婆。 青少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手艺,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跟他学习,向他请教。苏格拉底却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道德等等。他曾三次参战,当过重装步兵,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 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署,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 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的哲学主要研究探讨的是伦理道德问题。 苏格拉底经常和人辩论。辩论中他通过问答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人产生新思想。他从个别抽象出普遍的东西,采取讥讽、助产术、归纳、定义四个步骤。“讥讽”即通过不断追问,使对方自相矛盾,承认对此问题无知;“助产术”即帮助对方抛弃谬见,找到正确、普遍的东西,即帮助真理问世;“归纳”即从个别事物中找出共性,通过对个别的分析比较来寻找一般规律;“定义”即把单一的概念归到一般中去。 苏格拉底教学生也从不给他们现成的答案,而是用反问和反驳的方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的思想影响。请看一个他和学生问答的有趣的例子。 学生:苏格拉底,请问什么是善行? 苏格拉底:盗窃、欺骗、把人当奴隶贩卖,这几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 学生:是恶行。 苏格拉底: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俘虏来的敌人卖作奴隶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不过,我说的是朋友而不是敌人。苏格拉底:照你说,盗窃对朋友是恶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用来自杀的工具,这是恶行吗?学生:是善行。 苏格拉底:你说对朋友行骗是恶行,可是,在战争中,军队的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说,援军就要到了。但实际上并无援军,这种欺骗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 这种教学方法有其可取之处,它可以启发人的思想,使人主动地去分析、思考问题、他用辩证的方法证明真理是具体的,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自己的反面转化。这一认识论在欧洲思想史上具有巨大的意义。 苏格拉底主张专家治国论,他认为各行各业,乃至国家政权都应该让经过训练,有知识才干的人来管理,而反对以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他说:管理者不是那些握有权柄、以势欺人的入,不是那些由民众选举的人,而应该是那些懂得怎样管理的人。比方,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因为她们精于此道,而男子则不懂。他还说,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精于农耕便是一个好农夫;精通医术的便是一个良医;精通政治的便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 公元前404年,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失败,“三十僭主的统治取代了民主政体。”三十僭主的头目克利提阿斯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据说,一次克利提阿斯把苏格拉底叫去,命令他带领四个人去逮捕一个富人,要霸占他的财产。苏格拉底拒不从命,拂袖而去。他不但敢于抵制克利提阿斯的非法命令,而且公开谴责其暴行。克利提阿斯恼怒地把他叫去,不准他再接近青年,警告他说:“你小心点,不要叫我们不得不再减少羊群中的一只羊。”苏格拉底对他根本就不予理睬,依旧我行我素。 后来,“三十僭王”的统治被推翻了,民主派重掌政权。有人控告他与克利提阿斯关系密切,反对民主政治,用邪说毒害青年。苏格拉底因此被捕入狱。按照雅典的法律,在法庭对被告叛决以前,被告有权提出一种不同于原告所要求的刑罚,以便法庭二者选其一。苏格拉底借此机会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他自称无罪,认为自己的言行不仅无罪可言,而且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结果,他被叛了死刑。在监狱关押期间,他的朋友们拚命劝他逃走,并买通了狱卒,制定了越狱计划,但他宁可死,也不肯违背自己的信仰。就这样,这位70岁的老人平静地离开了人间。 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做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后世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苏格拉底名言警句录 认识你自己(know yourself) 我们的需要是越少,我们越近似上帝。 神灵为自己保留了那对于最为重要的东西的认识 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 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 美是难的 德性就是知识 或:美德即知识,愚昧是罪恶之源 无知即罪恶 别人为食而生存,我为生存而食。 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 我平生只知道一件事,我为什么是那么无知。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 如果把世上每一个人的痛苦放在一起,再让你去选择,你可能还是愿意选择自己原来的那一份。 男人活着全靠健忘,女人活着全靠牢记。 唯有理智最为可贵 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我并没有智慧,不论大的还是小的都没有。 教育是把我们的内心勾引出来的工具和方法 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 要想向我学知识,你必须先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就像你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一样。 思想应当诞生在学生的心里,教师仅仅应当像助产士那样办事。 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 知道的越多,才知知道的越少。 我知道自己的无知,我知我无知。 未经审视的生活是毫无价值的 或:一种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在多人之前,吾舌尤健。 暗恋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爱情 不要靠馈赠来获得一个朋友 告诉我你的朋友,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 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阳光、空气、水和笑容,我们还需要什么呢! 我去死,你们去活,究竟谁过得更幸福,唯有神知道。 我到处走动,没有做别的,只是要求你们,不分老少,不要只顾你们的肉体,而要保护你们的灵魂。 对哲学家来说,死是最后的自我实现。是求之不得的事,因为它打开了通向真正知识的门。灵魂从肉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终于实现了光明的天国的视觉境界。 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什么都不知道。 凡是原本可以做得更好的,也算是懒! 人可以犯错,但是不可犯同一个错。 在你发怒的时候,要紧闭你的嘴,免得增加你的怒气。 如果我能忍受了自己的老婆,也就能忍受任何人了! 好的婚姻仅给你带来幸福,不好的婚姻则可使你成为一位哲学家。 没有人因为知道了善而不向善的 任何确实的实验都说明,任何一种生理或心理的疾病都能靠吃素和喝纯水而减轻病情。 我不只是雅典的公民,我也是世界的公民。 想起来,我还欠某人一只雄鸡未还。 苏格拉底具有朴实的语言和平凡的容貌,生就扁平的鼻子,肥厚的嘴唇,凸出的眼睛,笨拙而矮小的身体和神圣的思想。他在雅典大街上高谈阔论,到处向人们提出一些问题,例如,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以及你的工作是什么?你有什么知识和技能?你是不是政治家?如果是,关于统治你学会了什么?你是不是教师?在教育无知的人之前你怎样征服自己的无知?等等。这样提问题的目的,苏格拉底说:“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苏格拉底自己呢,他说:“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我象一只猎犬一样追寻真理的足迹。”为了追求真理,苏格拉底不顾自己的利益、职业和家庭,他是个哲学的殉道者。他曾自问:什么是哲学?他自答: “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之死 西方文明源于古希腊文明,这是一个星罗棋布于地中海地域的繁荣的希腊世界。古希腊精神,若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自由。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或民族匍匐在暴君专制的淫威下惶恐不安之时,古希腊人已经走上了自主自治因而自由的道路。他们自由自在地生活在爱琴海周围,好似那中天歌唱的小鸟。古希腊文明的一个精品,是以万神之王宙斯的女儿智慧女神雅典娜之名命名,并尊其为城市保护神的雅典城邦。关于雅典城邦的故事记载,可谓是汗牛充栋。在雅典城建立后的数百年间,这座以智慧、勇敢和民主体制著称的城邦经历了无数的刀兵和天灾,却在智慧女神和说理女神的荫护下,始终屹立不倒。然而,在公元前399年,雅典城却开始走向了衰落了,而且是从精神上被彻底打败了,对手是一位年届七旬的老人,一位被称为“西方孔子”的哲人----苏格拉底,因为一场审判。 在雅典的荒烟蔓草里仿佛游荡着一个光辉的身影,苏格拉底,这个不死的灵魂在永不疲惫地捎带着神的圣谕,不住地向来去匆匆的人们发送着理性的光环。他是一个出身于雅典中产之家的公民,父亲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婆。他出生在希波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时刻,成长在伯里克利的盛世,当时正值智者从全希腊各地云集雅典,给民主制度雅典带来了许多新知和自由论辩的新风尚的时期。年轻的苏格拉底向著名的智者普罗泰哥拉和普罗第柯等人求教,讨论各种重要的社会人事和哲学的问题。他以一种对哲学的崭新理解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纪元,通过他的教诲产生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产生了犬儒派等新学派,并通过他们一直影响到希腊化罗马时代。他貌不出众,但言谈话语富有魅力,他在辩论之中度过了一生,并向青年们教授哲学,公元前399年,他被人控告有罪,罪名主要是两项:不敬城邦所敬的诸神而引进了新神,并败坏了青年,结果被判刑。朋友们打算营救他逃离雅典,但他拒绝了,他认为自己必须遵守雅典的法律,因为他和国家之间有神圣的契约,他不能违背。苏格拉底认为虽然如果城邦的法律是不公正的,你就不必遵从它们,但是如果你违反了城邦的法律,你仍然必须服从惩罚。苏格拉底就正是丝毫不差地这样做的,他感到有一种服从城邦的合法权威和城邦法律的义务,所以他十分自觉地接受了死刑,在临终前仍同朋友们讨论哲学问题。在时间到来时,他安详地喝下了毒酒,用自己的生命和哲学报答了祖国城邦,终年69岁。在苏格拉底一案中,一方是追求真理、舍身取义的伟大哲人,另一方则是以民主自由为标榜、被视为民主政治源头的雅典城邦。孰是孰非,谁善谁恶,不那么泾渭分明,感情上的取舍则成为一种痛苦的折磨,因而其悲剧色彩愈加彰显。 苏格拉底的哲学是同他的生活实践融为一体的,而他个人的命运同雅典的命运是不可分的。他为了祖国追求善的理想,而他的祖国则用死刑酬答了他的贡献,成全了他的哲学。苏格拉底没有丝毫的激愤、畏惧或是悲哀,而是依旧用他智慧的语调诚挚地奉劝着一切。他明白他是神的使者,这一切都是神的安排,他还有他生命未完成的部分,而死恰恰能给他一个完美的结局。 在古希腊,法律被视做城邦安全的基础,具有女神般的尊严,可以说是城邦真正的保护神。在此神灵的保护下,古希腊的城邦按法律治理,任何人的地位都不得高于法律。苏格拉底认为城邦的法律是公民们一致制定的协议,应该坚定不移地去执行,只有遵守法律,才能使人民同心协力,使城邦强大无比,严守法律是人民幸福、城邦强大的根本保证,他的价值远远高于个人的生命。 苏格拉底还认为,法律同城邦一样,都来源于神,是神定的原则。法律最初体现为自然法,自然法也就是自然规律,它纯粹是一种神的意志或神有意的安排。后来城邦颁布的法律称为人定法。虽然人定法不像自然法那样具有普遍性,而具有易变性,但是,由于人定法来源于自然法,人们接受和服从人定法的指导就意味着人们接受和服从自然法的约束,也就是服从神的意志。一个城邦的理想状态必须是人人从内心守法的状态,这既是苏格拉底一生的理想和信仰,也是他最后慷慨以身殉法的内在动力。 苏格拉底在被自己同胞不公正地判处死刑之时仍大谈“遵道德、重公义、法律至宝、法制为贵”,认为人生价值莫过于此,真算得上自由精神洋溢了。苏格拉底是位英雄,他意识到道德理想的力量,并自觉、自愿去实现它,即使为此献出自己的生命。他的死是个悲剧,悲剧在于冲突双方都有存在的理由,又不可调和。于是苏格拉底用自己的身躯托负起这个伟大的冲突,托负起自由人格的责任与使命。对苏格拉底而言,他的事业就是他的精神,自觉,自愿,自律从而自由的精神,通过他得到了光大。 苏格拉底热爱雅典城邦,他更不容许最神圣的理想有丝毫的被亵渎,因此,他毅然选择死亡。他并非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他更注重自己的灵魂,他相信神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万事万物都是神有意识有目的的巧妙的安排。他没有背叛神,既然如此,死亡也就是神对他的召唤,他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也许人们笑他,笑他天真,笑他顽固,执迷不悟,但是惟有那些真正洞察了他内心世界的人,才会为他的智慧与忠诚所折服:智慧是他看到并一直紧紧关注着的众人未曾察觉的美德,忠诚的是于他自己热爱的城邦,于他一生遵从的法律,于他永恒不变的理想追求。 《申辩篇》描绘了一幅明晰的图画:一个非常自信的人,头脑高超而不介意于世俗的成败,相信自己是为一个神圣的声音所引导,并且深信清明的思想乃是正确生活的最重要的条件。似乎没有任何疑问,历史上的苏格拉底的确是宣称自己被神论或者命运之神所引导的。那究竟是不是象基督徒所称之为良心的声音,还是那对苏格拉底来说乃是一个真正的声音,我们就无从知道了。 在哲学之前,荷马史诗是希腊最脍炙人口流传最广的文化思想宝库。它把英雄故事和富于人情味的诸神的活动交织一起,表现了希腊人的生活想象和世界观。实际上希腊的神灵多数来自西亚各国和埃及,希腊人从他们那里接受过来然后按照自己的方式加以改变,组织在自己的宇宙和人生的画卷之中。而大约和哲学出现的同时流行于希腊各地的奥尔菲神话传说和宗教教义,更以其灵魂转世与净化的基本思想,给毕达哥拉斯、恩培多克勒、苏格拉底、柏拉图以极其深刻巨大的影响。 苏格拉底的学说的确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把哲学定义为“爱智慧”,他的一个重要观点是:自己知道自己无知。他结论说:“只有神才是智慧的,他的答复是要指明人的智慧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或者全无价值的,神并不是在说苏格拉底,他仅仅是用我的名字作为说明,像是在说,人们啊,惟有像苏格拉底那样知道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他以自己的无知而自豪,并认为人人都应承认自己的无知。 苏格拉底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一个使者,任务就是整天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对人自己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贯穿这些讨论的主题就是引导人们认识:在这些对于人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其实人是非常无知的,因此人们需要通过批判的研讨去寻求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和善,达到改造灵魂和拯救城邦的目的。他还把自己比作一只牛虻,是神赐给雅典的礼物。神把他赐给雅典的目的,是要用这只牛虻来刺激这个国家,因为雅典好象一匹骏马,但由于肥大懒惰变得迟钝昏睡了,所以很需要有一只牛虻紧紧地叮着它,随时随地责备它、劝说它,使它能从昏睡中惊醒而焕发出精神。苏格拉底把批评雅典看作神给他的神圣使命,这种使命感和由此而来的思考探索,便成为他生活与哲学实践的宗旨。他知道自己这样做会使许多人十分恼怒,要踩死这只牛虻,但神给自己的使命不可违,故冒死不辞。 苏格拉底确实主张了一个新神,他是道德善、智慧真的源泉:宇宙理性的神。这个宇宙理性神是苏格拉底的哲学追求—-真正的善—-的终极根据,人能有知识,是因为人得到了神的特别关爱,被赋予了神性的一部分,因而有了灵魂,有了爱智的心灵和理智。但是人应当明白,你所具有的那点灵魂同神的智慧是无法比拟的。所以这个新的理性神的观念和关于人当“自知无知”的教导,就成了激发和推动人追求真知与批判不真不善、伪真伪善的强大力量。 亚里士多德也认为最高的存在本体就是神,就是善,他的这个说法也是来自苏格拉底的。神的观念一直是希腊哲学的起源地和归宿,而希腊哲学在其发展中也不断改变和净化了人们原先的神观念,两方面是彼此互动的。作为一位最具原创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从敬畏神吸取了他变革哲学的智慧和力量。他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一只牛虻,一个肩负着神的使命助人从善爱智的使者。这是他对神的敬畏虔诚,也是他对人的热爱鞭策。只有联系到他的神观念,我们才能认识他所主张的“自知无知”命题的深刻含义。苏格拉底之死是西方文化史上意义深远的事件,仿佛一则寓言,一个谜。他策划了自己的死亡方式,以一场浩大的审判,以法律正义的名义判处自己死刑,把自己生命的余烬,凝成一个死亡之谜,给后人留下了一道人文学科的“歌德巴赫猜想”。苏格拉底好像在为自己申辩,可是他又有意在死亡之中觅求真理,他的死仿佛是道德与法律的合谋。 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的孔子,这是因为他们都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并不是靠军事或政治的力量所成就的,而是透过理性,对人的生命作透彻的了解,从而引导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雅典城并没有因为处死苏格拉底而重焕辉煌,也没有任何文字记载那些法官们在审判后的心路历程。我想,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没办法面对和说服自己的良知了,他们的灵魂,将笼罩在那位老人孤独而顽强的身影下。苏格拉底去了,到他的神那里去了。“哪一条路更好,惟有神知道”。千年的步行者们越走越远,但是谁都无法从他们心中抹去这个虽然虚幻的名字――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是哲学的圣徒和殉道者,至今,没有哪位哲学家像他那样痴迷于过一种正义的生活。他把一个人的生命充分活了出来,从他一生的经历中,我们可以获得启发,体认人生总是会面临各种遭遇,会有得意失意,即使面对不义时,都要坦然接受。更重要的是,人活在世界上,要把关注的重点由外在转向内在。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做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他为希腊哲学注入了强心剂,激起了无比汹涌澎湃的浪涛,余波甚至绵延至今。 苏格拉底的法律意识的确值得我们感动,曾经看过英国学者哈特的一些书籍,他把守法的动机分为两种,一种是出于自愿去接受和维护法律,并以法律规则作为自己行为的指导,一种是通过观察或实践发现如果不遵守法律可能会受到惩罚,因而被迫服从法律。显然,持有前一种动机的人守法心态很坚决,即使面临困难或诱惑也会战胜之,甚至不惜付出巨大代价。而持有后一种动机的人,如果眼前能获得的非法利益远大于以后可能遭受的惩罚,他就会铤而走险去违反法律。 我们不难发现,多数中国人的守法动机属于第二种。出现这种情况,我们无需责怪中国人的素质低下,因为这是由我们的传统法律文化和历史造成的。在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中,法律没有权威可言,有权威的是执掌法律的人。人们绝不敢天真地认为只要自己遵守法律就会一生平安。因此,在中国百姓的心中,法律也就不可能成为他们的行为规范,也就不可能形成哈特所说的第一种守法动机。中国人的很多法律心理都可以由此得到解释,例如中国人认为法不责众,言外之意就是如果很多人都违法,我跟着违法,肯定不会受惩罚,但他不认为自己违法是错事。中国人也不把遵守法律看成是一件很光荣和很高尚的事,反而认为会钻法律的空子是聪明的表现。遇到讼案,就会有人通过私人关系寻求法官的帮助,希望赢得有利于自己的判决,而不是把自己的命运寄希望于法律的公正。所以在今天把“守法”作为我国公民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提出来,使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能够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才能增强民众的守法意识,这将更加有利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有机结合。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以及我国加入WTO而带来的对外开放的深入,我国的法律制度也越来越健全,公民的法律意识愈来愈增强,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对外交往更需要遵循法治的原则等观念愈来愈深入人心。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我们应当抓住机遇,通过一系列扎扎实实的工作,使守法切实成为人民社会生活的基本道德准则。 两个苏格拉底 一:希腊苏格拉底,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出身于雅典城不远的一个石匠兼雕刻匠家庭,曾经自幼随父学艺,后来,当过兵,曾经三次参战。大约在40岁左右苏格拉底出了名,并进人五百人会议。大约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因“不敬国家所奉的神,并且宣传其他的新神,败坏青年”的罪名被判有死罪。在收监期间,他的朋友买通了狱卒,劝他逃走,但他决心服从国家的法律,拒不逃走。后来在狱中服毒受死终年7O岁。 苏格拉底一生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性的著作,但他的影响却非常巨大。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的事物,它们的生存和毁灭,都是神特意安排的,因此研究自然界是渎神的,所以他本人集中精力研究论理道德问题。 苏格拉底倡导“知德合一”学说,他认为正确的行为来自正确的思想,美德基于知识,源于知识,没有知识便不能为善,也不会有真正的幸福。他认为,从怀疑自己的知识开始的自我认识是认识美德的来源。他常常爱说“我知道我一无所知”。但是,在肯定理性认识的同时,他却否定感性认识的作用。苏格拉底在研究学问上有他自己的新方法,他通过问答的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他产生新思想。他善于从个别的东西中抽象出普遍的东西,他这种应用辩证方法证明真理的方法是具体的,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对欧洲的思想史有着极大的影响。在政治上,苏格拉底主张各行各业乃至国家政权都应该由经过训练,有知识有才干的人来管理,反对以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

苏格拉底的生平

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是古希腊的哲学家和教育家,生于雅典一个平民家庭,父亲是雕刻匠,母亲是接生婆。苏格拉底一生经历了雅典民主制度由盛到衰的过程。在他青少年时代,雅典的民主制度蒸蒸日上,盛极一时。由于伯里克利的改革,过去只有上层贵族能享受到的权利,现在一般公民也能享受到。像苏格拉底的父亲这样的手工业者也有参加选举和担任公职的权利。希波战争的胜利,使雅典成了爱琴海各城邦的盟主,迅速繁荣富足起来。这时雅典工商业发达,文化艺术达到当时最高的水平。但是繁荣富足背后也隐藏着危机。雅典人开始变得骄傲自满、奢侈淫逸、见利忘义、道德败坏。民主制度逐渐变质,变成无政府主义,国家政权被一些争权夺利和平庸无能的人所掌握,民主徒有形式。这样,雅典经过一段时期的繁荣之后,逐渐走向衰落,最后竟在与斯巴达的战争中吃了败仗。中年以后的苏格拉底目睹了雅典的衰落过程。 苏格拉底热爱祖国雅典,热爱雅典的人民,眼看着雅典城邦日益衰落,民风日下,他十分悲痛,决心用自己毕生的精力来挽救祖国的命运。 为了保卫祖国,他三次从军作战。在战斗中,他机智勇敢,不仅能英勇杀敌,而且能保护战友,曾两次冒死救出他的学生和战友。和他一起作战的战友都说,与苏格拉底在一起作战就会感到安全。在行军中苏格拉底特别能吃苦耐劳。有一次行军正值严冬,他穿着单薄的衣服,光着脚在冰上行走,却和穿着鞋的士兵走得一样好。他从小注意锻炼身体,体格强健,这为他行军作战置若等闲、奋不顾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提高雅典人的道德水平和造就治国人才,苏格拉底潜心研究哲学并积极从事教育工作。 在他以前,希腊的哲学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等问题,后人称之为“自然哲学”。苏格拉底认为再研究这些问题对拯救国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出于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他转而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诚实,什么是虚伪;什么是智慧,知识是怎样得来的;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后人称苏格拉底的哲学为“伦理哲学”。他为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在哲学史上具有伟大的意义。 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论。但是他并没有创办自己的学校。那么他在哪里施教呢?他怎么施教呢?广场、庙宇、街头、商店、作坊、体育馆,等等,都是他施教的场所。青年人、老年人、有钱人、穷人、农民、手艺人、贵族、平民,都是他施教的对象,不论是谁,只要向他求教,他都热情施教。当时的其他教师——智者,是收取学费的,他们以当教师作为赚钱的手段,而苏格拉底教人是不收学费的,他是为城邦的利益而教人,是义务教师,因此苏格拉底一生都很清贫。 苏格拉底对教育的意义、目的、内容和方法,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他认为,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他认为,无论是天资比较聪明的人还是天资比较鲁钝的人,如果他们决心要得到值得称道的成就,都必须勤学苦练才行。 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伯里克利死后,雅典由于没有好的领导人,民主制度变成了极端民主化,变成了无政府主义,连国家领导人都用抓阄或抽签的办法选出来。苏格拉底对此十分痛心。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为了培养治国人才,他付出了毕生的精力。 关于教育的内容,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他认为,治国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他说,在所有的事情上,凡受到尊敬和赞扬的人都是那些知识最广博的人,而受人谴责和轻视的人,都是那些最无知的人。最后,他主张教人锻炼身体。他认为,健康的身体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对体力活动和思维活动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健康的身体不是天生的,只有通过锻炼才能使人身体强壮。 在教学的方法上,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他母亲是产婆,他借此比喻他的教学方法。他母亲的产婆术是为婴儿接生,而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 “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苏格拉底倡导的问答法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今天,问答法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卢梭、布鲁纳等人提倡的“发现法”,也明显受到苏格拉底方法的启发。 由于苏格拉底坚持真理、主持正义,经常批评雅典统治阶层的腐败,甚至批评一些最高领导人,因而遭到他们的忌恨。在他70岁的时候,他被雅典的统治者以“不敬神”“腐蚀青年”为罪名判处死刑。他的学生和朋友们多次劝他逃离雅典,并为他安排了万无一失的逃跑计划。但他坚决拒绝。他认为,尽管加给他的罪名纯属诬陷,但他既是雅典的公民,就应该遵守雅典的法律。行刑的那天,来看望他的学生和亲友都十分悲痛,而他却镇定自若,谈笑依旧,最后从行刑官手里接过毒酒,一饮而尽,从容赴死。 苏格拉底虽是古希腊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但他自己一篇著作也没有留下,我们只能从他的学生如柏拉图、色诺芬等人的著作中了解他的言行和思想。这一点颇像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孔子。孔子一生也是“述而不作”,没有留下任何著作。要不是他的弟子和他的再传弟子们将他一生的言行整理、汇集成《论语》这部著作,我们今天也无从知道孔子的活动和思想了。

什么是苏格拉底"劝诱法"

苏格拉底是二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他以论辩见长。他创立的问答法至今还被世人公认为“最聪明的劝诱法”,其原则是:与人谈判时,开始不要讨论分歧的观点,而是着重强调彼此共同的观点,以免对方产生心理上的反感。等到双方观点取得基本一致后,再自然地转向自己的主张,苏格拉底劝诱法的作法和特点是:开头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对方连连说“是”,与此同时一定要避免对方说“不”。美国一家电器公司的营销主管阿里森谈过这样一件事:一次,阿里森到一家不久前新发展的客户那里去,企图推销一批新型电机。等他一到这家公司,总工程师劈头就说:“阿里森,你还指望我们要能多买你的电机吗?”经过阿里森一番了解,原来这家公司通过使用,认为从阿里森那里购买的电动机发热超过正常标准。阿里森知道与总工程师强行争辨没有任何好处,决定采取苏格拉底劝诱法来和对方论理谈判并争取说服对方,即决意取得对方作出一系列“是”的反应和具有较高认同姿态。阿里森了解情况以后,先故意询问总工程师:“好吧,尊敬的先生,我的意见和您的相同,假如那些电动机发热过高,别说再买,说是买了的也要退货,是吗?”“是的!”总工程师果然作出他所预料的反应。 “自然,电动机是会发热的,但你当然不希望它的热度超过规定的标准,是不是?”“是的”。总工程师又一次说了“是的”。然后。阿里森认为已经到了时机,就开始讨论具体问题了,他问道:“按标准,电动机的温度可以比室温高72 华氏度是吗?” “是的”,总工程师说:“但你们的产品却比这高得很多,简直叫人没有办法用手去摸,你说,这难道不是事实吗?”由于掌握了足够的事实,阿里森也不与他争辩,反问说:“你们车间的温度是多少?”总工程师略为思考,回答说:“大约是75 华氏度”阿里森兴奋起来,拍拍对方的肩膀说:“好极了!车间温度是75 华氏度加上应有的72 华氏度一共是140 华氏度右。如果你把手放进140 华氏度的热水里,是否把手烫伤呢?” 总工程师虽然不情愿,但也不得不点头称是。阿里森接着说:“那么,以后你就不要用手去摸电动机了,请您放心,那完全属于正常的。” 谈判结束了,阿里森不仅说服了对方,消除了对方对其产品的偏见,而且接着又谈成了一笔生意。其实,阿里森开始所问的问题,都是谈判对手所赞同的,在他一系列机智而巧妙的发问中,获得谈判对手无数“是”的反应。在谈判过程中,一开始说“是”字,会使整个谈判形势趋向于肯定的一面,这是谈判双方的心理需要,也便于情绪轻松,保持谈话间的和谐气氛,相反,说“不”字则容易造成情绪对立,致使谈判者全身组织紧张,聚集在一起成为拒绝状态,正如一位谈判专家所说,“一个‘不"字的反应是谈判最难克服的障碍。当一个人说‘不"字时,所有关于他的人格尊严都需要他坚持到底,过后他也许觉得说‘不"字是错了,然而他的尊严当时绝不允许他改变,只能一味坚持。”因此说服一个人的时候,开头就让他不反对,是谈判桌上最要紧不过的事。

苏格拉底在教育上有哪些造诣?

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论。但是他并没有创办自己的学校。那么他在哪里施教呢?他怎么施教呢?广场、庙宇、街头、商店、作坊、体育馆等,都是他施教的场所。青年人、老年人、有钱人、穷人、农民、手艺人、贵族、平民都是他施教的对象,不论是谁,只要向他求教,他都热情施教。当时的其他教师──智者,是收取学费的,他们以当教师作为赚钱的手段,而苏格拉底教人是不收学费的,他是为城邦的利益而教人,是义务教师。他认为,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他认为,无论是天资比较聪明的人还是天资比较鲁钝的人,如果他们决心要得到值得称道的成就,都必须勤学苦练才行。苏格拉底教学中有过这样一件事发生,在开学的第一天,苏格拉底对他的学生们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事,每个人尽量把手臂往前甩,然后再往后甩。”说着,他做了一遍示范。“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谁做不到呢。可是一年以后,苏格拉底再问的时候,他的全部学生中却只有一个人坚持了下来,后来这个人继他之后成为新一代思想家,这个人叫柏拉图。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伯里克利死后,雅典由于没有好的领导人,民主制度变成了极端民主化,变成了无政府主义,连国家领导人都用抓阄或抽签的办法选出来。苏格拉底对此十分痛心。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为了培养治国人才,他付出了毕生的精力。

高中历史 苏格拉底有关教育的思想有哪些?

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认为,无论是天资比较聪明的人还是天资比较鲁钝的人,如果他们决心要得到值得称道的成就,都必须勤学苦练才行。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为了培养治国人才,他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关于教育的内容,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他认为,治国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他说,在所有的事情上,凡受到尊敬和赞扬的人都是那些知识最广博的人,而受人谴责和轻视的人,都是那些最无知的人;最后,他主张教人锻炼身体。他认为,健康的身体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对体力活动和思维活动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健康的身体不是天生的,只有通过锻炼才能使人身体强壮。在教学的方法上,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他母亲是产婆,他借此比喻他的教学方法。他母亲的产婆术是为婴儿接生,而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它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苏格拉底倡导的问答法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今天,问答法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孔子和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的异同

孔子和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的同:1、采用问答法。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都采用了问答法的方式引导学生获得知识,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相互提问。孔子的问答法具有引人思考、由浅入深的特征。同样,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也采用了问答法的方式,先由老师发问,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发问直到学生发现自己的无知,教师再帮助学生“助产”获取知识,最后将特殊事物归为一般定义。2、有教无类。在教育对象上无论是孔子还是苏格拉底都认为教育是面向所有人的,无论贵贱、种族与身份地位。孔子拥有弟子三千,他们的身份背景各不相同,比如颜回出生贫寒、子贡是经商的、公治长坐过监狱等。孔子对弟子资格没有特殊的要求,10条干羊肉就能成为其弟子。苏格拉底对教学对象也没有特殊要求,无论贫富贵贱甚至是雅典城邦的奴隶都可以成为他的学生。只要在街上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他都会不厌其烦地开导,直到困惑消失。3、思维训练。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法都反对直接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他们主张通过启发学生的方式让学生获得知识,在启发诱导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苏格拉底将美德定义为“美德即知识,知识是一个绝对定义,我对于此一无所知”。苏格拉底说他自己对知识一无所知,自然他就不可能向学习者传授知识,于是就出现了“产婆术”,为知识接生。不同之处:1、主体地位。虽然孔子和苏格拉底都采用启发式教学,但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孔子信奉的是学生自己是教学中的主体,他们要学会自主思考,在思考而不得的基础上教师才可以启发学生。在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中,教师占据了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从一定意义上就是一种教师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法。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习者熟悉的事物提出问题,按照自己的预设目的不断追问,达到让学生自我矛盾、困惑不解的境地,然后再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得出教师希望看到的结论。2、教学形式。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孔子的形式多种多样且与实际紧密结合,而苏格拉底的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孔子的教学组织形式既包括个人单独教学、集体形式讲学还有周游列国、实际考察等方式。相对孔子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灵活化,苏格拉底的教学形式就显得比较单调,他大多针对一个人进行单独教学,通过苏格拉底法的4个步骤让学习者改变原来是似而非的观念,形成正确的认识。

关于名人成长的故事: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英译:Socrates;前469年—前399年)苏格拉底是着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论。但是他并没有创办自己的学校。那么他在哪里施教呢?他怎么施教呢?广场、庙宇、街头、商店、作坊、体育馆,等等,都是他施教的场所。青年人、老年人、有钱人、穷人、农民、手艺人、贵族、平民,都是他施教的对象,不论是谁,只要向他求教,他都热情施教。当时的其他教师──智者,是收取学费的,他们以当教师作为赚钱的手段,而苏格拉底教人是不收学费的,他是为城邦的利益而教人,是义务教师,因此苏格拉底一生都很清贫。   苏格拉底对教育的意义、目的、内容和方法,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他认为,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他认为,无论是天资比较聪明的人还是天资比较鲁钝的人,如果他们决心要得到值得称道的成就,都必须勤学苦练才行。   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伯里克利死后,雅典由于没有好的领导人,民主制度变成了极端民主化,变成了无政府主义,连国家领导人都用抓阄或抽签的办法选出来。苏格拉底对此十分痛心。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为了培养治国人才,他付出了毕生的精力。   关于教育的内容,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他认为,治国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他说,在所有的事情上,凡受到尊敬和赞扬的人都是那些知识最广博的人,而受人谴责和轻视的人,都是那些最无知的人。最后,他主张教人锻炼身体。他认为,健康的身体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对体力活动和思维活动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健康的身体不是天生的,只有通过锻炼才能使人身体强壮。   在教学的方法上,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他母亲是产婆,他借此比喻他的教学方法。他母亲的产婆术是为婴儿接生,而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   “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苏格拉底倡导的问答法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今天,问答法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卢梭、布鲁纳等人提倡的“发现法”,也明显受到苏格拉底方法的启发。   古希腊优秀教师——柏拉图   名字的由来:柏拉图原名阿里斯托勒斯,却又何以改称“柏拉图”。溯其源,阿里斯托勒斯自幼身体强壮,胸宽肩阔。因此体育老师就替他取了“柏拉图”一名,“柏拉图”希腊语意为“宽阔”。后来,柏拉图的名字被延用下来,流行至今。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苏氏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逃回雅典,在一所称为阿加德米(Academy)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着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TheRepublic)和《法律篇》中。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因此认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教学目的是为了恢复人的固有知识。教学过程即是“回忆”理念的过程。在教学中,柏拉图重视对普遍、一般的认识,特别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认为概念、真理是纯思维的产物。同时他又认为学生是通过理念世界在现象世界的影子中才得以回忆起理念世界的,承认感觉在认识中的刺激作用。他特别强调早期教育和环境对儿童的作用。认为在幼年时期儿童所接触到的事物对他有着永久的影响,教学过程要通过具体事物的感性启发,引起学生的回忆,经过反省和思维,再现出灵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识。就此而言,柏拉图的教学认识是一种先验论。   柏拉图的教学体系是金字塔形。为了发展理性,他设立了全面而丰富的课程体系,他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划分了几个年龄阶段,并分别授以不同的教学科目。0一3岁的幼儿在育儿所里收到照顾。3一6岁的儿童在游乐场内进行故事、游戏、唱歌等活动。6岁以后,儿童进入初等学校接受初级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柏拉图接受了雅典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为儿童安排了简单的读、写、算、唱歌,同时还十分重视体操等体育训练项目。17一20岁的青年升入国立的“埃弗比”接受军事教育,并结合军事需要学习文化科目,主要有算术、几何、天文、音乐。20一30岁,经过严格挑选,进行10年科学教育,着重发展青年的思维能力,继续学习“四科”,懂得自然科学间的联系。30岁以后,经过进一步挑选,学习5年,主要研究哲学等。至此,形成了柏拉图相对完整的金字塔形的教学体系。   根据其教学目的,柏氏吸收和发展了智者的‘三艺"及斯巴达的军事体育课程,也总结了雅典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教育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其后便成了古希腊课程体系的主干和导源,支配了欧洲的中等与高等教育达1500年之久。   柏拉图认为,每门学科均有其独特的功能,凡有所学,皆会促成性格的发展。在17岁之前,广泛而全面的学科内容是为了培养公民的一般素养,而对于未来的哲学家来讲,前面所述的各门学科都是学习辩证法必不可少的知识准备。文法和修辞是研究哲学的基础;算术是为了锻炼人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学习几何、天文,对于航海、行军作战、观测气候、探索宇宙十分重要;学习音乐则是为了培养军人的勇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他还很重视选择和净化各种教材,如语言、故事、神话、史诗等,使其符合道德要求,以促进儿童心智之发展。   就教学方法而言,柏拉图师承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把回忆已有知识的过程视为一种教学和启发的过程。他反对用强制性手段灌输知识,提倡通过问答形式,提出问题,揭露矛盾,然后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判断,最后得出结论。   理性的训练是柏拉图教学思想的主要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柏拉图始终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最终目标的。在《理想国》中,他多次使用了“反思”(reflection)和“沉思”(contemplation)两词,认为关于理性的知识唯有凭借反思、沉思才能真正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感觉的作用只限于现象的理解,并不能成为获得理念的工具。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心思凝聚,学思结合,从一个理念到达另一个理念,并最终归给为理念。教师要善于点悟、启发、诱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使他们在“苦思冥想”后“顿开茅塞”,喜获“理性之乐”。这与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柏拉图的教学思想几乎涉及到教学领域中的所有重要方法。他第一个确定了心理学的基本划分,并使之与教学密切联系起来。他继承并发展了斯巴达的依据年龄特征划分教学阶段的教学理论,在教学的具体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上则更多地总结与采用了雅典的经验,提出了全面、和谐发展的课程体系。他十分注重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调探讨事物的本质,这些都给了后世教育家们以巨大的影响和启迪。   但是,柏拉图夸大了理性发展在教学中的意义。他主张的通过回忆和沉思冥想以致知的教学过程,反映了其对掌握知识理解中的唯心主义倾向。特别是他把理性绝对化、孤立化,使感觉和理性之间对立起来的思想,以致成了中世纪经院派教条主义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

请问有谁知道苏格拉底的资料

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是古希腊的哲学家和教育家,生于雅典一个平民家庭,父亲是雕刻匠,母亲是接生婆。苏格拉底一生经历了雅典民主制度由盛到衰的过程。在他青少年时代,雅典的民主制度蒸蒸日上,盛极一时。由于伯里克利的改革,过去只有上层贵族能享受到的权利,现在一般公民也能享受到。像苏格拉底的父亲这样的手工业者也有参加选举和担任公职的权利。希波战争的胜利,使雅典成了爱琴海各城邦的盟主,迅速繁荣富足起来。这时雅典工商业发达,文化艺术达到当时最高的水平。但是繁荣富足背后也隐藏着危机。雅典人开始变得骄傲自满、奢侈淫逸、见利忘义、道德败坏。民主制度逐渐变质,变成无政府主义,国家政权被一些争权夺利和平庸无能的人所掌握,民主徒有形式。这样,雅典经过一段时期的繁荣之后,逐渐走向衰落,最后竟在与斯巴达的战争中吃了败仗。中年以后的苏格拉底目睹了雅典的衰落过程。苏格拉底热爱祖国雅典,热爱雅典的人民,眼看着雅典城邦日益衰落,民风日下,他十分悲痛,决心用自己毕生的精力来挽救祖国的命运。为了保卫祖国,他三次从军作战。在战斗中,他机智勇敢,不仅能英勇杀敌,而且能保护战友,曾两次冒死救出他的学生和战友。和他一起作战的战友都说,与苏格拉底在一起作战就会感到安全。在行军中苏格拉底特别能吃苦耐劳。有一次行军正值严冬,他穿着单薄的衣服,光着脚在冰上行走,却和穿着鞋的士兵走得一样好。他从小注意锻炼身体,体格强健,这为他行军作战置若等闲、奋不顾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提高雅典人的道德水平和造就治国人才,苏格拉底潜心研究哲学并积极从事教育工作。在他以前,希腊的哲学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等问题,后人称之为“自然哲学”。苏格拉底认为再研究这些问题对拯救国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出于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他转而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诚实,什么是虚伪;什么是智慧,知识是怎样得来的;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后人称苏格拉底的哲学为“伦理哲学”。他为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在哲学史上具有伟大的意义。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论。但是他并没有创办自己的学校。那么他在哪里施教呢?他怎么施教呢?广场、庙宇、街头、商店、作坊、体育馆,等等,都是他施教的场所。青年人、老年人、有钱人、穷人、农民、手艺人、贵族、平民,都是他施教的对象,不论是谁,只要向他求教,他都热情施教。当时的其他教师——智者,是收取学费的,他们以当教师作为赚钱的手段,而苏格拉底教人是不收学费的,他是为城邦的利益而教人,是义务教师,因此苏格拉底一生都很清贫。苏格拉底对教育的意义、目的、内容和方法,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他认为,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他认为,无论是天资比较聪明的人还是天资比较鲁钝的人,如果他们决心要得到值得称道的成就,都必须勤学苦练才行。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伯里克利死后,雅典由于没有好的领导人,民主制度变成了极端民主化,变成了无政府主义,连国家领导人都用抓阄或抽签的办法选出来。苏格拉底对此十分痛心。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为了培养治国人才,他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关于教育的内容,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他认为,治国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他说,在所有的事情上,凡受到尊敬和赞扬的人都是那些知识最广博的人,而受人谴责和轻视的人,都是那些最无知的人。最后,他主张教人锻炼身体。他认为,健康的身体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对体力活动和思维活动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健康的身体不是天生的,只有通过锻炼才能使人身体强壮。在教学的方法上,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他母亲是产婆,他借此比喻他的教学方法。他母亲的产婆术是为婴儿接生,而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苏格拉底倡导的问答法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今天,问答法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卢梭、布鲁纳等人提倡的“发现法”,也明显受到苏格拉底方法的启发。由于苏格拉底坚持真理、主持正义,经常批评雅典统治阶层的腐败,甚至批评一些最高领导人,因而遭到他们的忌恨。在他70岁的时候,他被雅典的统治者以“不敬神”“腐蚀青年”为罪名判处死刑。他的学生和朋友们多次劝他逃离雅典,并为他安排了万无一失的逃跑计划。但他坚决拒绝。他认为,尽管加给他的罪名纯属诬陷,但他既是雅典的公民,就应该遵守雅典的法律。行刑的那天,来看望他的学生和亲友都十分悲痛,而他却镇定自若,谈笑依旧,最后从行刑官手里接过毒酒,一饮而尽,从容赴死。苏格拉底虽是古希腊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但他自己一篇著作也没有留下,我们只能从他的学生如柏拉图、色诺芬等人的著作中了解他的言行和思想。这一点颇像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孔子。孔子一生也是“述而不作”,没有留下任何著作。要不是他的弟子和他的再传弟子们将他一生的言行整理、汇集成《论语》这部著作,我们今天也无从知道孔子的活动和思想了。

有关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

这个人很厉害,教出了几个不同寻常的学生他认为,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他认为,治国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他说,在所有的事情上,凡受到尊敬和赞扬的人都是那些知识最广博的人,而受人谴责和轻视的人,都是那些最无知的人。最后,他主张教人锻炼身体。他认为,健康的身体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对体力活动和思维活动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健康的身体不是天生的,只有通过锻炼才能使人身体强壮。在教学的方法上,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他母亲是产婆,他借此比喻他的教学方法。他母亲的产婆术是为婴儿接生,而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 “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苏格拉底倡导的问答法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今天,问答法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我要找苏格拉底的资料!

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是古希腊的哲学家和教育家,生于雅典一个平民家庭,父亲是雕刻匠,母亲是接生婆。苏格拉底一生经历了雅典民主制度由盛到衰的过程。在他青少年时代,雅典的民主制度蒸蒸日上,盛极一时。由于伯里克利的改革,过去只有上层贵族能享受到的权利,现在一般公民也能享受到。像苏格拉底的父亲这样的手工业者也有参加选举和担任公职的权利。希波战争的胜利,使雅典成了爱琴海各城邦的盟主,迅速繁荣富足起来。这时雅典工商业发达,文化艺术达到当时最高的水平。但是繁荣富足背后也隐藏着危机。雅典人开始变得骄傲自满、奢侈淫逸、见利忘义、道德败坏。民主制度逐渐变质,变成无政府主义,国家政权被一些争权夺利和平庸无能的人所掌握,民主徒有形式。这样,雅典经过一段时期的繁荣之后,逐渐走向衰落,最后竟在与斯巴达的战争中吃了败仗。中年以后的苏格拉底目睹了雅典的衰落过程。 苏格拉底热爱祖国雅典,热爱雅典的人民,眼看着雅典城邦日益衰落,民风日下,他十分悲痛,决心用自己毕生的精力来挽救祖国的命运。 为了保卫祖国,他三次从军作战。在战斗中,他机智勇敢,不仅能英勇杀敌,而且能保护战友,曾两次冒死救出他的学生和战友。和他一起作战的战友都说,与苏格拉底在一起作战就会感到安全。在行军中苏格拉底特别能吃苦耐劳。有一次行军正值严冬,他穿着单薄的衣服,光着脚在冰上行走,却和穿着鞋的士兵走得一样好。他从小注意锻炼身体,体格强健,这为他行军作战置若等闲、奋不顾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提高雅典人的道德水平和造就治国人才,苏格拉底潜心研究哲学并积极从事教育工作。 在他以前,希腊的哲学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等问题,后人称之为“自然哲学”。苏格拉底认为再研究这些问题对拯救国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出于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他转而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诚实,什么是虚伪;什么是智慧,知识是怎样得来的;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后人称苏格拉底的哲学为“伦理哲学”。他为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在哲学史上具有伟大的意义。 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论。但是他并没有创办自己的学校。那么他在哪里施教呢?他怎么施教呢?广场、庙宇、街头、商店、作坊、体育馆,等等,都是他施教的场所。青年人、老年人、有钱人、穷人、农民、手艺人、贵族、平民,都是他施教的对象,不论是谁,只要向他求教,他都热情施教。当时的其他教师——智者,是收取学费的,他们以当教师作为赚钱的手段,而苏格拉底教人是不收学费的,他是为城邦的利益而教人,是义务教师,因此苏格拉底一生都很清贫。 苏格拉底对教育的意义、目的、内容和方法,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他认为,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他认为,无论是天资比较聪明的人还是天资比较鲁钝的人,如果他们决心要得到值得称道的成就,都必须勤学苦练才行。 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伯里克利死后,雅典由于没有好的领导人,民主制度变成了极端民主化,变成了无政府主义,连国家领导人都用抓阄或抽签的办法选出来。苏格拉底对此十分痛心。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为了培养治国人才,他付出了毕生的精力。 关于教育的内容,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他认为,治国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他说,在所有的事情上,凡受到尊敬和赞扬的人都是那些知识最广博的人,而受人谴责和轻视的人,都是那些最无知的人。最后,他主张教人锻炼身体。他认为,健康的身体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对体力活动和思维活动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健康的身体不是天生的,只有通过锻炼才能使人身体强壮。 在教学的方法上,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他母亲是产婆,他借此比喻他的教学方法。他母亲的产婆术是为婴儿接生,而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 “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苏格拉底倡导的问答法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今天,问答法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卢梭、布鲁纳等人提倡的“发现法”,也明显受到苏格拉底方法的启发。 由于苏格拉底坚持真理、主持正义,经常批评雅典统治阶层的腐败,甚至批评一些最高领导人,因而遭到他们的忌恨。在他70岁的时候,他被雅典的统治者以“不敬神”“腐蚀青年”为罪名判处死刑。他的学生和朋友们多次劝他逃离雅典,并为他安排了万无一失的逃跑计划。但他坚决拒绝。他认为,尽管加给他的罪名纯属诬陷,但他既是雅典的公民,就应该遵守雅典的法律。行刑的那天,来看望他的学生和亲友都十分悲痛,而他却镇定自若,谈笑依旧,最后从行刑官手里接过毒酒,一饮而尽,从容赴死。 苏格拉底虽是古希腊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但他自己一篇著作也没有留下,我们只能从他的学生如柏拉图、色诺芬等人的著作中了解他的言行和思想。这一点颇像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孔子。孔子一生也是“述而不作”,没有留下任何著作。要不是他的弟子和他的再传弟子们将他一生的言行整理、汇集成《论语》这部著作,我们今天也无从知道孔子的活动和思想了。

苏格拉底的哲学理论是什么

专门探讨人类的心灵智慧与活动能力,注意政治、道德、社会、人生的基本问题,在西方人的生活领域竖立起一座真善美的理想宫殿,虽然这是唯心主义的追求,却显示了人类在精神上的勇敢探索。从此人自身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希腊哲学开始迈向一个新的高峰认为放弃对人自身的探讨而去研究自然是愚蠢的,是不守本分。所以他的哲学追求便集中在认识人自己上。他提出的命题围绕人的精神修养,比如什么是幸福、美德、真理、正义等等,其中所贯穿的一个最严肃的主题就是说服人们不要专注于对身外之物的追求,而应去改造自己的灵魂,追求真理和智慧,成为道德完善的、真正的人。因此他的哲学是道德哲学。他的讨论虽以唯心主义为出发点,但包含着许多合理的内核,如辩证的认识,认为真理总是具体的,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反面转化。再如讨论中的问答方法,即辩证法最初的涵义,通过反复问答,揭示对话者的自相矛盾之处来达到正确认识。他强调知识的作用,强调理性,要求人们用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内心世界去了解外界事物,发现真理,并提出概念在认识中的作用,确立了一系列概念范畴。他的思想对后世西方哲学有深远影响。

有关苏格拉底的生平,故事

  苏格拉底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他的父亲是石匠和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婆。  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他早年继承父业,从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后来研究哲学。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他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作为公民,他曾三次参军作战,在战争中表现得顽强勇敢。此外,他还曾在雅典公民大会中担任过陪审官。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被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鸩而死。在欧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几乎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所占的地位相同。多年来他被认为是反民主的、维护反动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哲学家,近来已有人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  青少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手艺,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跟他学习,向他请教。苏格拉底却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道德等等。他曾三次参战,当过重装步兵,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  【轶事】  1、辩论  苏格拉底经常和人辩论。辩论中他通过问答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人产生新思想。他从个别抽象出普遍的东西,采取讥讽、助产术、归纳、定义四个步骤。“讥讽”即通过不断追问,使对方自相矛盾,承认对此问题无知;“助产术”即帮助对方抛弃谬见,找到正确、普遍的东西,即帮助真理问世;“归纳”即从个别事物中找出共性,通过对个别的分析比较来寻找一般规律;“定义”即把单一的概念归到一般中去。  苏格拉底教学生也从不给他们现成的答案,而是用反问和反驳的方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的思想影响。请看一个他和学生问答的有趣的例子。  学生:苏格拉底,请问什么是善行?  苏格拉底:盗窃、欺骗、把人当奴隶贩卖,这几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  学生:是恶行。  苏格拉底: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俘虏来的敌人卖作奴隶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不过,我说的是朋友而不是敌人。苏格拉底:照你说,盗窃对朋友是恶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用来自杀的工具,这是恶行吗?学生:是善行。  苏格拉底:你说对朋友行骗是恶行,可是,在战争中,军队的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说,援军就要到了。但实际上并无援军,这种欺骗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  这种教学方法有其可取之处,它可以启发人的思想,使人主动地去分析、思考问题、他用辩证的方法证明真理是具体的,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自己的反面转化。这一认识论在欧洲思想史上具有巨大的意义。  治国  苏格拉底主张专家治国论,他认为各行各业,乃至国家政权都应该让经过训练,有知识才干的人来管理,而反对以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他说:管理者不是那些握有权柄、以势欺人的入,不是那些由民众选举的人,而应该是那些懂得怎样管理的人。比方,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因为她们精于此道,而男子则不懂。他还说,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精于农耕便是一个好农夫;精通医术的便是一个良医;精通政治的便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  处死  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不信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他曾获得逃亡雅典的机会,但苏格拉底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同时也是因为担心他逃亡后雅典将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们了。  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个傍晚,雅典监狱中一位年届七旬的老人就要被处决了。只见他衣衫褴褛,散发赤足,而面容却镇定自若。打发走妻子、家属后,他与几个朋友侃侃而谈,似乎忘记了就要到来的处决。直到狱卒端了一杯毒汁进来,他才收住“话匣子”,接过杯子,一饮而尽。之后,他躺下来,微笑着对前来告别的朋友说,他曾吃过邻人的一只鸡,还没给钱,请替他偿还。说完,老人安详地闭上双眼,睡去了。这位老人就是大哲学家苏格拉底。  青年之友  苏格拉底很喜欢和青年人交往,希望青年人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他认为,一个人接受教育之后,不仅自身会幸福,能管好自己的家务,而且还能使别人和城邦幸福。他常根据不同情况,对青年人施以不同的教育。对于遗传条件优越而轻视学习的人,苏格拉底告诉他们,越是禀赋好的人越要受教育。这好比烈性而桀骜不驯的良种马,如果在小时候加以训练,就会成为最有力、最骁勇的千里马;否则,将始终是难以驾驭的驽马。一个人如果受的教育不好,他的意志越坚强,就越容易犯罪。对于那些以财富自夸、认为不需要受教育、财富会成就他们的心愿、给他们带来幸福的人,苏格拉底就教导他们,只有愚人才会这样想。他指出,幸福不在于财富,而在于知识,在于对人类做出贡献。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人们的尊敬。  据说,柏拉图的堂弟格老孔,在不到20岁的时候,就朝思暮想做城邦政府的领袖,非常荣耀而潇洒地面对众多的人进行演讲。按理说,一个青年人有这样的理想,并非坏事。遗憾的是,格老孔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和才能都很欠缺。家里人都明白他这是好高骛远,想入非非,真怕他冒冒失失地闯上讲坛,弄得不好被人拖下来,落下笑柄。可是没有一个人能说服他不要这么做。这件事被苏格拉底知道了,鉴于和柏拉图的关系,他决定开导开导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青年。  一天,苏格拉底看见格老孔迎面走来,老远就喊;“喂,格老孔,听说你决心做我们城邦的领袖,这是真的吗?”为了使格老孔乐意听自己的话,苏格拉底故意装出十分热情的样子,选择了格老孔最感兴趣的话题。  “是的。我的确是这样想的,苏格拉底。”格老孔回答。  “那好极了。如果人间真有什么好事的话,这又是一桩好事了。因为,倘若你的目的能够实现,你想有什么就会得到什么;你将能够帮助你的朋友;为你的家庭扬名,为你的祖国增光;你的名声在传遍全城之后,还会传遍整个希腊,甚至在异邦中享有盛名。那时,你无论到那里去,都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果然,格老孔听了这番话,大为高兴,就停下来同苏格拉底交谈。  看到格老孔留下来,苏格拉底接着说:“看来很明显,格老孔,如果你想要受到人们的尊敬,你就必须对城邦有贡献。”  “正象你所说的。”格老孔回答。  于是苏格拉底请格老孔谈谈做贡献的打算。正当格老孔思考的时候,苏格拉底问他是不是首先让城邦富裕起来,实现富裕的途径是让税收增多。格老孔表示同意。苏格拉底又问,税收从何而来?总数多少?不足的补充来源是什么?格老孔回答对这些问题没有考虑过。之后,苏格拉底又问他对治理国家所必须考虑的问题的看法,如削减开支、国防力量、防御战略、粮食供应等。格老孔要么回答没有考虑,要么说不清楚,要么推托这类事没必要亲自照管。  看到格老孔为难的样子,苏格拉底进一步开导他说,“国、家一理。国家人口多,一些问题确实很难说上来,但如果能帮助一家,就可以着手帮助更多的人家,你为什么不从增进你叔父家的福利试一试呢?”  格老孔说:“只要叔父肯听我的劝告,我一定能对他们有所帮助的。”  苏格拉底笑了;“怎么?你连叔父都说服不了,还想希望包括叔父在内的整个雅典人都听你的劝吗?年轻人,要当心,你一心想要出名,可不要弄个适得其反呀!看看现实,在所有的事情上,凡受到尊敬和赞扬的人都是些知识最广博的人。反之,都是些最无知的人。如果你真想在城邦获得盛名并受到人们的赞扬,就应当努力对想要做的事求得最广泛的知识。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胜过别人;当处理事务的时候,你也就会很容易地获得你所期望的目标了。”  高傲的、一心想做领袖的格老孔被说服了。  苏格拉底和他的房子  从前,在希腊有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名叫苏格拉底。全国各地的年轻人都来投奔他,向他学习聪明智慧。他讲了许多开心的事情。他讲述的方式非常生动,所以听的人都不感到厌烦。  一个夏天,他为自己建造了一所房子。房子非常小,他的邻居都很纳闷,这房子怎么会使他满意呢?  “您这么一个大人物,却把自己的房子盖成这么一个小盒子,有什么道理吗?”  “确实没有什么道理。”他说,“不过这个地方虽小,但是如果我能使它容下真正的朋友,我将会认为自己是快乐的。”  【苏格拉底之死】  公元前399年,在雅典的荒烟蔓草里仿佛游荡着一个光辉的身影,苏格拉底,这个不死的灵魂在永不疲惫地捎带着神的圣谕,不住地向来去匆匆的人们发送着理性的光环。他是一个出身于雅典中产之家的公民,父亲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婆。他出生在希波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时刻,成长在伯里克利的盛世,当时正值智者从全希腊各地云集雅典,给民主制度雅典带来了许多新知和自由论辩的新风尚的时期。年轻的苏格拉底向著名的智者普罗泰哥拉和普罗第柯等人求教,讨论各种重要的社会人事和哲学的问题。他以一种对哲学的崭新理解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纪元,通过他的教诲产生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产生了犬儒派等新学派,并通过他们一直影响到希腊化罗马时代。他貌不出众,但言谈话语富有魅力,他在辩论之中度过了一生,并向青年们教授哲学,公元前399年,他被人控告有罪,罪名主要是两项:不敬城邦所敬的诸神而引进了新神,并败坏了青年,结果被判刑。朋友们打算营救他逃离雅典,但他拒绝了,他认为自己必须遵守雅典的法律,因为他和国家之间有神圣的契约,他不能违背。苏格拉底认为虽然如果城邦的法律是不公正的,你就不必遵从它们,但是如果你违反了城邦的法律,你仍然必须服从惩罚。苏格拉底就正是丝毫不差地这样做的,他感到有一种服从城邦的合法权威和城邦法律的义务,所以他十分自觉地接受了死刑,在临终前仍同朋友们讨论哲学问题。在时间到来时,他安详地喝下了毒酒,用自己的生命和哲学报答了祖国城邦,终年69岁。在苏格拉底一案中,一方是追求真理、舍身取义的伟大哲人,另一方则是以民主自由为标榜、被视为民主政治源头的雅典城邦。孰是孰非,谁善谁恶,不那么泾渭分明,感情上的取舍则成为一种痛苦的折磨,因而其悲剧色彩愈加彰显。  苏格拉底的哲学是同他的生活实践融为一体的,而他个人的命运同雅典的命运是不可分的。他为了祖国追求善的理想,而他的祖国则用死刑酬答了他的贡献,成全了他的哲学。苏格拉底没有丝毫的激愤、畏惧或是悲哀,而是依旧用他智慧的语调诚挚地奉劝着一切。他明白他是神的使者,这一切都是神的安排,他还有他生命未完成的部分,而死恰恰能给他一个完美的结局。  在古希腊,法律被视做城邦安全的基础,具有女神般的尊严,可以说是城邦真正的保护神。在此神灵的保护下,古希腊的城邦按法律治理,任何人的地位都不得高于法律。苏格拉底认为城邦的法律是公民们一致制定的协议,应该坚定不移地去执行,只有遵守法律,才能使人民同心协力,使城邦强大无比,严守法律是人民幸福、城邦强大的根本保证,他的价值远远高于个人的生命。  苏格拉底还认为,法律同城邦一样,都来源于神,是神定的原则。法律最初体现为自然法,自然法也就是自然规律,它纯粹是一种神的意志或神有意的安排。后来城邦颁布的法律称为人定法。虽然人定法不像自然法那样具有普遍性,而具有易变性,但是,由于人定法来源于自然法,人们接受和服从人定法的指导就意味着人们接受和服从自然法的约束,也就是服从神的意志。一个城邦的理想状态必须是人人从内心守法的状态,这既是苏格拉底一生的理想和信仰,也是他最后慷慨以身殉法的内在动力。  苏格拉底在被自己同胞不公正地判处死刑之时仍大谈“遵道德、重公义、法律至宝、法制为贵”,认为人生价值莫过于此,真算得上自由精神洋溢了。苏格拉底是位英雄,他意识到道德理想的力量,并自觉、自愿去实现它,即使为此献出自己的生命。他的死是个悲剧,悲剧在于冲突双方都有存在的理由,又不可调和。于是苏格拉底用自己的身躯托负起这个伟大的冲突,托负起自由人格的责任与使命。对苏格拉底而言,他的事业就是他的精神,自觉,自愿,自律从而自由的精神,通过他得到了光大。  苏格拉底热爱雅典城邦,他更不容许最神圣的理想有丝毫的被亵渎,因此,他毅然选择死亡。他并非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他更注重自己的灵魂,他相信神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万事万物都是神有意识有目的的巧妙的安排。他没有背叛神,既然如此,死亡也就是神对他的召唤,他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也许人们笑他,笑他天真,笑他顽固,执迷不悟,但是惟有那些真正洞察了他内心世界的人,才会为他的智慧与忠诚所折服:智慧是他看到并一直紧紧关注着的众人未曾察觉的美德,忠诚的是于他自己热爱的城邦,于他一生遵从的法律,于他永恒不变的理想追求。  《申辩篇》描绘了一幅明晰的图画:一个非常自信的人,头脑高超而不介意于世俗的成败,相信自己是为一个神圣的声音所引导,并且深信清明的思想乃是正确生活的最重要的条件。似乎没有任何疑问,历史上的苏格拉底的确是宣称自己被神论或者命运之神所引导的。那究竟是不是象基督徒所称之为良心的声音,还是那对苏格拉底来说乃是一个真正的声音,我们就无从知道了。  在哲学之前,荷马史诗是希腊最脍炙人口流传最广的文化思想宝库。它把英雄故事和富于人情味的诸神的活动交织一起,表现了希腊人的生活想象和世界观。实际上希腊的神灵多数来自西亚各国和埃及,希腊人从他们那里接受过来然后按照自己的方式加以改变,组织在自己的宇宙和人生的画卷之中。而大约和哲学出现的同时流行于希腊各地的奥尔菲神话传说和宗教教义,更以其灵魂转世与净化的基本思想,给毕达哥拉斯、恩培多克勒、苏格拉底、柏拉图以极其深刻巨大的影响。  苏格拉底的学说的确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把哲学定义为“爱智慧”,他的一个重要观点是:自己知道自己无知。他结论说:“只有神才是智慧的,他的答复是要指明人的智慧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或者全无价值的,神并不是在说苏格拉底,他仅仅是用我的名字作为说明,像是在说,人们啊,惟有像苏格拉底那样知道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他以自己的无知而自豪,并认为人人都应承认自己的无知。  苏格拉底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一个使者,任务就是整天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对人自己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贯穿这些讨论的主题就是引导人们认识:在这些对于人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其实人是非常无知的,因此人们需要通过批判的研讨去寻求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和善,达到改造灵魂和拯救城邦的目的。他还把自己比作一只牛虻,是神赐给雅典的礼物。神把他赐给雅典的目的,是要用这只牛虻来刺激这个国家,因为雅典好像一匹骏马,但由于肥大懒惰变得迟钝昏睡了,所以很需要有一只牛虻紧紧地叮着它,随时随地责备它、劝说它,使它能从昏睡中惊醒而焕发出精神。苏格拉底把批评雅典看作神给他的神圣使命,这种使命感和由此而来的思考探索,便成为他生活与哲学实践的宗旨。他知道自己这样做会使许多人十分恼怒,要踩死这只牛虻,但神给自己的使命不可违,故冒死不辞。  苏格拉底确实主张了一个新神,他是道德善、智慧真的源泉:宇宙理性的神。这个宇宙理性神是苏格拉底的哲学追求—-真正的善—-的终极根据,人能有知识,是因为人得到了神的特别关爱,被赋予了神性的一部分,因而有了灵魂,有了爱智的心灵和理智。但是人应当明白,你所具有的那点灵魂同神的智慧是无法比拟的。所以这个新的理性神的观念和关于人当“自知无知”的教导,就成了激发和推动人追求真知与批判不真不善、伪真伪善的强大力量。  亚里士多德也认为最高的存在本体就是神,就是善,他的这个说法也是来自苏格拉底的。神的观念一直是希腊哲学的起源地和归宿,而希腊哲学在其发展中也不断改变和净化了人们原先的神观念,两方面是彼此互动的。作为一位最具原创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从敬畏神吸取了他变革哲学的智慧和力量。他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一只牛虻,一个肩负着神的使命助人从善爱智的使者。这是他对神的敬畏虔诚,也是他对人的热爱鞭策。只有联系到他的神观念,我们才能认识他所主张的“自知无知”命题的深刻含义。苏格拉底之死是西方文化史上意义深远的事件,仿佛一则寓言,一个谜。他策划了自己的死亡方式,以一场浩大的审判,以法律正义的名义判处自己死刑,把自己生命的余烬,凝成一个死亡之谜,给后人留下了一道人文学科的“哥德巴赫猜想”。苏格拉底好像在为自己申辩,可是他又有意在死亡之中觅求真理,他的死仿佛是道德与法律的合谋。  苏格拉底是哲学的圣徒和殉道者,至今,没有哪位哲学家像他那样痴迷于过一种正义的生活。他把一个人的生命充分活了出来,从他一生的经历中,我们可以获得启发,体认人生总是会面临各种遭遇,会有得意失意,即使面对不义时,都要坦然接受。更重要的是,人活在世界上,要把关注的重点由外在转向内在。苏格拉底为希腊哲学注入了强心剂,激起了无比汹涌澎湃的浪涛,余波甚至绵延至今。  苏格拉底热爱祖国雅典,热爱雅典的人民,眼看着雅典城邦日益衰落,民风日下,他十分悲痛,决心用自己毕生的精力来挽救祖国的命运。  为了保卫祖国,他三次从军作战。在战斗中,他机智勇敢,不仅能英勇杀敌,而且能保护战友,曾两次冒死救出他的学生和战友。和他一起作战的战友都说,与苏格拉底在一起作战就会感到安全。在行军中苏格拉底特别能吃苦耐劳。有一次行军正值严冬,他穿着单薄的衣服,光着脚在冰上行走,却和穿着鞋的士兵走得一样好。他从小注意锻炼身体,体格强健,这为他行军作战置若等闲、奋不顾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提高雅典人的道德水平和造就治国人才,苏格拉底潜心研究哲学并积极从事教育工作。  在他以前,希腊的哲学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等问题,后人称之为“自然哲学”。苏格拉底认为再研究这些问题对拯救国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出于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他转而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诚实,什么是虚伪;什么是智慧,知识是怎样得来的;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后人称苏格拉底的哲学为“伦理哲学”。他为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在哲学史上具有伟大的意义。  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论。但是他并没有创办自己的学校。那么他在哪里施教呢?他怎么施教呢?广场、庙宇、街头、商店、作坊、体育馆,等等,都是他施教的场所。青年人、老年人、有钱人、穷人、农民、手艺人、贵族、平民,都是他施教的对象,不论是谁,只要向他求教,他都热情施教。当时的其他教师——智者,是收取学费的,他们以当教师作为赚钱的手段,而苏格拉底教人是不收学费的,他是为城邦的利益而教人,是义务教师,因此苏格拉底一生都很清贫。  苏格拉底对教育的意义、目的、内容和方法,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他认为,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他认为,无论是天资比较聪明的人还是天资比较鲁钝的人,如果他们决心要得到值得称道的成就,都必须勤学苦练才行。  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伯里克利死后,雅典由于没有好的领导人,民主制度变成了极端民主化,变成了无政府主义,连国家领导人都用抓阄或抽签的办法选出来。苏格拉底对此十分痛心。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为了培养治国人才,他付出了毕生的精力。  关于教育的内容,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他认为,治国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他说,在所有的事情上,凡受到尊敬和赞扬的人都是那些知识最广博的人,而受人谴责和轻视的人,都是那些最无知的人。最后,他主张教人锻炼身体。他认为,健康的身体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对体力活动和思维活动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健康的身体不是天生的,只有通过锻炼才能使人身体强壮。  在教学的方法上,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他母亲是产婆,他借此比喻他的教学方法。他母亲的产婆术是为婴儿接生,而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  “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苏格拉底倡导的问答法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今天,问答法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卢梭、布鲁纳等人提倡的“发现法”,也明显受到苏格拉底方法的启发。  由于苏格拉底坚持真理、主持正义,经常批评雅典统治阶层的腐败,甚至批评一些最高领导人,因而遭到他们的忌恨。在他70岁的时候,他被雅典的统治者以“不敬神”“腐蚀青年”为罪名判处死刑。他的学生和朋友们多次劝他逃离雅典,并为他安排了万无一失的逃跑计划。但他坚决拒绝。他认为,尽管加给他的罪名纯属诬陷,但他既是雅典的公民,就应该遵守雅典的法律。行刑的那天,来看望他的学生和亲友都十分悲痛,而他却镇定自若,谈笑依旧,最后从行刑官手里接过毒酒,一饮而尽,从容赴死。格拉底虽是古希腊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但他自己一篇著作也没有留下,我们只能从他的学生如柏拉图、色诺芬等人的著作中了解他的言行和思想。这一点颇像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孔子。孔子一生也是“述而不作”,没有留下任何著作。要不是他的弟子和他的再传弟子们将他一生的言行整理、汇集成《论语》这部著作,我们今天也无从知道孔子的活动和思想了。

苏格拉底的辩证法

一、古希腊罗马哲学 (二)智者运动和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对问题的探讨是以一种对话的方式进行的,这种在问答的过程中诘难对方,使对方陷入矛盾,从而逐渐修正意见,最后达到真理的方法被称为:“苏格拉底式的讨论方法”,也被称为“辩证法”。 虽然通常苏格拉底进行的对话没有得出明确的答案,但这种试图在具体事例中揭示矛盾、解决矛盾而上升到事物的本质的做法,有很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发挥想象弟子们在听了苏格拉底的话后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

苏格拉底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他的父亲是石匠和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婆。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他早年继承父业,从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后来研究哲学。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他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作为公民,他曾三次参军作战,在战争中表现得顽强勇敢。此外,他还曾在雅典公民大会中担任过陪审官。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被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鸩而死。在欧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几乎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所占的地位相同。多年来他被认为是反民主的、维护反动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哲学家,近来已有人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青少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手艺,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跟他学习,向他请教。苏格拉底却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道德等等。他曾三次参战,当过重装步兵,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轶事】1、辩论苏格拉底经常和人辩论。辩论中他通过问答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人产生新思想。他从个别抽象出普遍的东西,采取讥讽、助产术、归纳、定义四个步骤。“讥讽”即通过不断追问,使对方自相矛盾,承认对此问题无知;“助产术”即帮助对方抛弃谬见,找到正确、普遍的东西,即帮助真理问世;“归纳”即从个别事物中找出共性,通过对个别的分析比较来寻找一般规律;“定义”即把单一的概念归到一般中去。苏格拉底教学生也从不给他们现成的答案,而是用反问和反驳的方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的思想影响。请看一个他和学生问答的有趣的例子。学生:苏格拉底,请问什么是善行?苏格拉底:盗窃、欺骗、把人当奴隶贩卖,这几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学生:是恶行。苏格拉底: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俘虏来的敌人卖作奴隶是恶行吗?学生:这是善行。不过,我说的是朋友而不是敌人。苏格拉底:照你说,盗窃对朋友是恶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用来自杀的工具,这是恶行吗?学生:是善行。苏格拉底:你说对朋友行骗是恶行,可是,在战争中,军队的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说,援军就要到了。但实际上并无援军,这种欺骗是恶行吗?学生:这是善行。这种教学方法有其可取之处,它可以启发人的思想,使人主动地去分析、思考问题、他用辩证的方法证明真理是具体的,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自己的反面转化。这一认识论在欧洲思想史上具有巨大的意义。治国苏格拉底主张专家治国论,他认为各行各业,乃至国家政权都应该让经过训练,有知识才干的人来管理,而反对以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他说:管理者不是那些握有权柄、以势欺人的入,不是那些由民众选举的人,而应该是那些懂得怎样管理的人。比方,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因为她们精于此道,而男子则不懂。他还说,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精于农耕便是一个好农夫;精通医术的便是一个良医;精通政治的便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处死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不信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他曾获得逃亡雅典的机会,但苏格拉底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同时也是因为担心他逃亡后雅典将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们了。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个傍晚,雅典监狱中一位年届七旬的老人就要被处决了。只见他衣衫褴褛,散发赤足,而面容却镇定自若。打发走妻子、家属后,他与几个朋友侃侃而谈,似乎忘记了就要到来的处决。直到狱卒端了一杯毒汁进来,他才收住“话匣子”,接过杯子,一饮而尽。之后,他躺下来,微笑着对前来告别的朋友说,他曾吃过邻人的一只鸡,还没给钱,请替他偿还。说完,老人安详地闭上双眼,睡去了。这位老人就是大哲学家苏格拉底。青年之友苏格拉底很喜欢和青年人交往,希望青年人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他认为,一个人接受教育之后,不仅自身会幸福,能管好自己的家务,而且还能使别人和城邦幸福。他常根据不同情况,对青年人施以不同的教育。对于遗传条件优越而轻视学习的人,苏格拉底告诉他们,越是禀赋好的人越要受教育。这好比烈性而桀骜不驯的良种马,如果在小时候加以训练,就会成为最有力、最骁勇的千里马;否则,将始终是难以驾驭的驽马。一个人如果受的教育不好,他的意志越坚强,就越容易犯罪。对于那些以财富自夸、认为不需要受教育、财富会成就他们的心愿、给他们带来幸福的人,苏格拉底就教导他们,只有愚人才会这样想。他指出,幸福不在于财富,而在于知识,在于对人类做出贡献。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人们的尊敬。据说,柏拉图的堂弟格老孔,在不到20岁的时候,就朝思暮想做城邦政府的领袖,非常荣耀而潇洒地面对众多的人进行演讲。按理说,一个青年人有这样的理想,并非坏事。遗憾的是,格老孔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和才能都很欠缺。家里人都明白他这是好高骛远,想入非非,真怕他冒冒失失地闯上讲坛,弄得不好被人拖下来,落下笑柄。可是没有一个人能说服他不要这么做。这件事被苏格拉底知道了,鉴于和柏拉图的关系,他决定开导开导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青年。一天,苏格拉底看见格老孔迎面走来,老远就喊;“喂,格老孔,听说你决心做我们城邦的领袖,这是真的吗?”为了使格老孔乐意听自己的话,苏格拉底故意装出十分热情的样子,选择了格老孔最感兴趣的话题。“是的。我的确是这样想的,苏格拉底。”格老孔回答。“那好极了。如果人间真有什么好事的话,这又是一桩好事了。因为,倘若你的目的能够实现,你想有什么就会得到什么;你将能够帮助你的朋友;为你的家庭扬名,为你的祖国增光;你的名声在传遍全城之后,还会传遍整个希腊,甚至在异邦中享有盛名。那时,你无论到那里去,都会受到人们的敬仰。”果然,格老孔听了这番话,大为高兴,就停下来同苏格拉底交谈。看到格老孔留下来,苏格拉底接着说:“看来很明显,格老孔,如果你想要受到人们的尊敬,你就必须对城邦有贡献。”“正象你所说的。”格老孔回答。于是苏格拉底请格老孔谈谈做贡献的打算。正当格老孔思考的时候,苏格拉底问他是不是首先让城邦富裕起来,实现富裕的途径是让税收增多。格老孔表示同意。苏格拉底又问,税收从何而来?总数多少?不足的补充来源是什么?格老孔回答对这些问题没有考虑过。之后,苏格拉底又问他对治理国家所必须考虑的问题的看法,如削减开支、国防力量、防御战略、粮食供应等。格老孔要么回答没有考虑,要么说不清楚,要么推托这类事没必要亲自照管。看到格老孔为难的样子,苏格拉底进一步开导他说,“国、家一理。国家人口多,一些问题确实很难说上来,但如果能帮助一家,就可以着手帮助更多的人家,你为什么不从增进你叔父家的福利试一试呢?”格老孔说:“只要叔父肯听我的劝告,我一定能对他们有所帮助的。”苏格拉底笑了;“怎么?你连叔父都说服不了,还想希望包括叔父在内的整个雅典人都听你的劝吗?年轻人,要当心,你一心想要出名,可不要弄个适得其反呀!看看现实,在所有的事情上,凡受到尊敬和赞扬的人都是些知识最广博的人。反之,都是些最无知的人。如果你真想在城邦获得盛名并受到人们的赞扬,就应当努力对想要做的事求得最广泛的知识。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胜过别人;当处理事务的时候,你也就会很容易地获得你所期望的目标了。”高傲的、一心想做领袖的格老孔被说服了。苏格拉底和他的房子从前,在希腊有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名叫苏格拉底。全国各地的年轻人都来投奔他,向他学习聪明智慧。他讲了许多开心的事情。他讲述的方式非常生动,所以听的人都不感到厌烦。一个夏天,他为自己建造了一所房子。房子非常小,他的邻居都很纳闷,这房子怎么会使他满意呢?“您这么一个大人物,却把自己的房子盖成这么一个小盒子,有什么道理吗?”“确实没有什么道理。”他说,“不过这个地方虽小,但是如果我能使它容下真正的朋友,我将会认为自己是快乐的。”【苏格拉底之死】公元前399年,在雅典的荒烟蔓草里仿佛游荡着一个光辉的身影,苏格拉底,这个不死的灵魂在永不疲惫地捎带着神的圣谕,不住地向来去匆匆的人们发送着理性的光环。他是一个出身于雅典中产之家的公民,父亲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婆。他出生在希波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时刻,成长在伯里克利的盛世,当时正值智者从全希腊各地云集雅典,给民主制度雅典带来了许多新知和自由论辩的新风尚的时期。年轻的苏格拉底向著名的智者普罗泰哥拉和普罗第柯等人求教,讨论各种重要的社会人事和哲学的问题。他以一种对哲学的崭新理解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纪元,通过他的教诲产生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产生了犬儒派等新学派,并通过他们一直影响到希腊化罗马时代。他貌不出众,但言谈话语富有魅力,他在辩论之中度过了一生,并向青年们教授哲学,公元前399年,他被人控告有罪,罪名主要是两项:不敬城邦所敬的诸神而引进了新神,并败坏了青年,结果被判刑。朋友们打算营救他逃离雅典,但他拒绝了,他认为自己必须遵守雅典的法律,因为他和国家之间有神圣的契约,他不能违背。苏格拉底认为虽然如果城邦的法律是不公正的,你就不必遵从它们,但是如果你违反了城邦的法律,你仍然必须服从惩罚。苏格拉底就正是丝毫不差地这样做的,他感到有一种服从城邦的合法权威和城邦法律的义务,所以他十分自觉地接受了死刑,在临终前仍同朋友们讨论哲学问题。在时间到来时,他安详地喝下了毒酒,用自己的生命和哲学报答了祖国城邦,终年69岁。在苏格拉底一案中,一方是追求真理、舍身取义的伟大哲人,另一方则是以民主自由为标榜、被视为民主政治源头的雅典城邦。孰是孰非,谁善谁恶,不那么泾渭分明,感情上的取舍则成为一种痛苦的折磨,因而其悲剧色彩愈加彰显。苏格拉底的哲学是同他的生活实践融为一体的,而他个人的命运同雅典的命运是不可分的。他为了祖国追求善的理想,而他的祖国则用死刑酬答了他的贡献,成全了他的哲学。苏格拉底没有丝毫的激愤、畏惧或是悲哀,而是依旧用他智慧的语调诚挚地奉劝着一切。他明白他是神的使者,这一切都是神的安排,他还有他生命未完成的部分,而死恰恰能给他一个完美的结局。在古希腊,法律被视做城邦安全的基础,具有女神般的尊严,可以说是城邦真正的保护神。在此神灵的保护下,古希腊的城邦按法律治理,任何人的地位都不得高于法律。苏格拉底认为城邦的法律是公民们一致制定的协议,应该坚定不移地去执行,只有遵守法律,才能使人民同心协力,使城邦强大无比,严守法律是人民幸福、城邦强大的根本保证,他的价值远远高于个人的生命。苏格拉底还认为,法律同城邦一样,都来源于神,是神定的原则。法律最初体现为自然法,自然法也就是自然规律,它纯粹是一种神的意志或神有意的安排。后来城邦颁布的法律称为人定法。虽然人定法不像自然法那样具有普遍性,而具有易变性,但是,由于人定法来源于自然法,人们接受和服从人定法的指导就意味着人们接受和服从自然法的约束,也就是服从神的意志。一个城邦的理想状态必须是人人从内心守法的状态,这既是苏格拉底一生的理想和信仰,也是他最后慷慨以身殉法的内在动力。苏格拉底在被自己同胞不公正地判处死刑之时仍大谈“遵道德、重公义、法律至宝、法制为贵”,认为人生价值莫过于此,真算得上自由精神洋溢了。苏格拉底是位英雄,他意识到道德理想的力量,并自觉、自愿去实现它,即使为此献出自己的生命。他的死是个悲剧,悲剧在于冲突双方都有存在的理由,又不可调和。于是苏格拉底用自己的身躯托负起这个伟大的冲突,托负起自由人格的责任与使命。对苏格拉底而言,他的事业就是他的精神,自觉,自愿,自律从而自由的精神,通过他得到了光大。苏格拉底热爱雅典城邦,他更不容许最神圣的理想有丝毫的被亵渎,因此,他毅然选择死亡。他并非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他更注重自己的灵魂,他相信神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万事万物都是神有意识有目的的巧妙的安排。他没有背叛神,既然如此,死亡也就是神对他的召唤,他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也许人们笑他,笑他天真,笑他顽固,执迷不悟,但是惟有那些真正洞察了他内心世界的人,才会为他的智慧与忠诚所折服:智慧是他看到并一直紧紧关注着的众人未曾察觉的美德,忠诚的是于他自己热爱的城邦,于他一生遵从的法律,于他永恒不变的理想追求。《申辩篇》描绘了一幅明晰的图画:一个非常自信的人,头脑高超而不介意于世俗的成败,相信自己是为一个神圣的声音所引导,并且深信清明的思想乃是正确生活的最重要的条件。似乎没有任何疑问,历史上的苏格拉底的确是宣称自己被神论或者命运之神所引导的。那究竟是不是象基督徒所称之为良心的声音,还是那对苏格拉底来说乃是一个真正的声音,我们就无从知道了。在哲学之前,荷马史诗是希腊最脍炙人口流传最广的文化思想宝库。它把英雄故事和富于人情味的诸神的活动交织一起,表现了希腊人的生活想象和世界观。实际上希腊的神灵多数来自西亚各国和埃及,希腊人从他们那里接受过来然后按照自己的方式加以改变,组织在自己的宇宙和人生的画卷之中。而大约和哲学出现的同时流行于希腊各地的奥尔菲神话传说和宗教教义,更以其灵魂转世与净化的基本思想,给毕达哥拉斯、恩培多克勒、苏格拉底、柏拉图以极其深刻巨大的影响。苏格拉底的学说的确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把哲学定义为“爱智慧”,他的一个重要观点是:自己知道自己无知。他结论说:“只有神才是智慧的,他的答复是要指明人的智慧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或者全无价值的,神并不是在说苏格拉底,他仅仅是用我的名字作为说明,像是在说,人们啊,惟有像苏格拉底那样知道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他以自己的无知而自豪,并认为人人都应承认自己的无知。苏格拉底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一个使者,任务就是整天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对人自己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贯穿这些讨论的主题就是引导人们认识:在这些对于人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其实人是非常无知的,因此人们需要通过批判的研讨去寻求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和善,达到改造灵魂和拯救城邦的目的。他还把自己比作一只牛虻,是神赐给雅典的礼物。神把他赐给雅典的目的,是要用这只牛虻来刺激这个国家,因为雅典好像一匹骏马,但由于肥大懒惰变得迟钝昏睡了,所以很需要有一只牛虻紧紧地叮着它,随时随地责备它、劝说它,使它能从昏睡中惊醒而焕发出精神。苏格拉底把批评雅典看作神给他的神圣使命,这种使命感和由此而来的思考探索,便成为他生活与哲学实践的宗旨。他知道自己这样做会使许多人十分恼怒,要踩死这只牛虻,但神给自己的使命不可违,故冒死不辞。苏格拉底确实主张了一个新神,他是道德善、智慧真的源泉:宇宙理性的神。这个宇宙理性神是苏格拉底的哲学追求—-真正的善—-的终极根据,人能有知识,是因为人得到了神的特别关爱,被赋予了神性的一部分,因而有了灵魂,有了爱智的心灵和理智。但是人应当明白,你所具有的那点灵魂同神的智慧是无法比拟的。所以这个新的理性神的观念和关于人当“自知无知”的教导,就成了激发和推动人追求真知与批判不真不善、伪真伪善的强大力量。亚里士多德也认为最高的存在本体就是神,就是善,他的这个说法也是来自苏格拉底的。神的观念一直是希腊哲学的起源地和归宿,而希腊哲学在其发展中也不断改变和净化了人们原先的神观念,两方面是彼此互动的。作为一位最具原创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从敬畏神吸取了他变革哲学的智慧和力量。他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一只牛虻,一个肩负着神的使命助人从善爱智的使者。这是他对神的敬畏虔诚,也是他对人的热爱鞭策。只有联系到他的神观念,我们才能认识他所主张的“自知无知”命题的深刻含义。苏格拉底之死是西方文化史上意义深远的事件,仿佛一则寓言,一个谜。他策划了自己的死亡方式,以一场浩大的审判,以法律正义的名义判处自己死刑,把自己生命的余烬,凝成一个死亡之谜,给后人留下了一道人文学科的“哥德巴赫猜想”。苏格拉底好像在为自己申辩,可是他又有意在死亡之中觅求真理,他的死仿佛是道德与法律的合谋。苏格拉底是哲学的圣徒和殉道者,至今,没有哪位哲学家像他那样痴迷于过一种正义的生活。他把一个人的生命充分活了出来,从他一生的经历中,我们可以获得启发,体认人生总是会面临各种遭遇,会有得意失意,即使面对不义时,都要坦然接受。更重要的是,人活在世界上,要把关注的重点由外在转向内在。苏格拉底为希腊哲学注入了强心剂,激起了无比汹涌澎湃的浪涛,余波甚至绵延至今。苏格拉底热爱祖国雅典,热爱雅典的人民,眼看着雅典城邦日益衰落,民风日下,他十分悲痛,决心用自己毕生的精力来挽救祖国的命运。为了保卫祖国,他三次从军作战。在战斗中,他机智勇敢,不仅能英勇杀敌,而且能保护战友,曾两次冒死救出他的学生和战友。和他一起作战的战友都说,与苏格拉底在一起作战就会感到安全。在行军中苏格拉底特别能吃苦耐劳。有一次行军正值严冬,他穿着单薄的衣服,光着脚在冰上行走,却和穿着鞋的士兵走得一样好。他从小注意锻炼身体,体格强健,这为他行军作战置若等闲、奋不顾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提高雅典人的道德水平和造就治国人才,苏格拉底潜心研究哲学并积极从事教育工作。在他以前,希腊的哲学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等问题,后人称之为“自然哲学”。苏格拉底认为再研究这些问题对拯救国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出于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他转而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诚实,什么是虚伪;什么是智慧,知识是怎样得来的;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后人称苏格拉底的哲学为“伦理哲学”。他为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在哲学史上具有伟大的意义。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论。但是他并没有创办自己的学校。那么他在哪里施教呢?他怎么施教呢?广场、庙宇、街头、商店、作坊、体育馆,等等,都是他施教的场所。青年人、老年人、有钱人、穷人、农民、手艺人、贵族、平民,都是他施教的对象,不论是谁,只要向他求教,他都热情施教。当时的其他教师——智者,是收取学费的,他们以当教师作为赚钱的手段,而苏格拉底教人是不收学费的,他是为城邦的利益而教人,是义务教师,因此苏格拉底一生都很清贫。苏格拉底对教育的意义、目的、内容和方法,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他认为,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他认为,无论是天资比较聪明的人还是天资比较鲁钝的人,如果他们决心要得到值得称道的成就,都必须勤学苦练才行。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伯里克利死后,雅典由于没有好的领导人,民主制度变成了极端民主化,变成了无政府主义,连国家领导人都用抓阄或抽签的办法选出来。苏格拉底对此十分痛心。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为了培养治国人才,他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关于教育的内容,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他认为,治国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他说,在所有的事情上,凡受到尊敬和赞扬的人都是那些知识最广博的人,而受人谴责和轻视的人,都是那些最无知的人。最后,他主张教人锻炼身体。他认为,健康的身体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对体力活动和思维活动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健康的身体不是天生的,只有通过锻炼才能使人身体强壮。在教学的方法上,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他母亲是产婆,他借此比喻他的教学方法。他母亲的产婆术是为婴儿接生,而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苏格拉底倡导的问答法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今天,问答法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卢梭、布鲁纳等人提倡的“发现法”,也明显受到苏格拉底方法的启发。由于苏格拉底坚持真理、主持正义,经常批评雅典统治阶层的腐败,甚至批评一些最高领导人,因而遭到他们的忌恨。在他70岁的时候,他被雅典的统治者以“不敬神”“腐蚀青年”为罪名判处死刑。他的学生和朋友们多次劝他逃离雅典,并为他安排了万无一失的逃跑计划。但他坚决拒绝。他认为,尽管加给他的罪名纯属诬陷,但他既是雅典的公民,就应该遵守雅典的法律。行刑的那天,来看望他的学生和亲友都十分悲痛,而他却镇定自若,谈笑依旧,最后从行刑官手里接过毒酒,一饮而尽,从容赴死。格拉底虽是古希腊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但他自己一篇著作也没有留下,我们只能从他的学生如柏拉图、色诺芬等人的著作中了解他的言行和思想。这一点颇像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孔子。孔子一生也是“述而不作”,没有留下任何著作。要不是他的弟子和他的再传弟子们将他一生的言行整理、汇集成《论语》这部著作,我们今天也无从知道孔子的活动和思想了。柏拉图有一天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在途中要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可以摘一次柏拉图觉得很容易充满信心地出去谁知过了半天他仍没有回去最后,他垂头丧气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 很难得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却不知是不是最好,不得已,因为只可以摘一次,只好放弃,再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到发现已经走到尽头时,才发觉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 那就是爱情 "柏拉图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婚姻苏格拉底叫他到彬树林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在途中要取一棵最好、最适合用来当圣诞树用的树材但只可以取一次柏拉图有了上回的教训充满信心地出去半天之后,他一身疲惫地拖了一棵看起来直挺、翠绿,却有点稀疏的杉树苏格拉底问他: " 这就是最好的树材吗? "柏拉图回答老师:" 因为只可以取一棵,好不容易看见一棵看似不错的又发现时间、体力已经快不够用了,也不管是不是最好的,所以就拿回来了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 那就是婚姻 "柏拉图又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外遇苏格拉底还是叫他到树林走一次可以来回走在途中要取一支最好看的花柏拉图又充满信心地出去两个小时之后,他精神抖擞地带回了一支颜色艳丽但稍稍焉掉的花,苏格拉底问他: " 这就是最好的花吗? "柏拉图回答老师:" 我找了两小时,发觉这是最盛开最美丽的花,但我采下带回来的路上,它就逐渐枯萎下来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 那就是外遇 "又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生活苏格拉底还是叫他到树林走一次可以来回走在途中要取一支最好看的花柏拉图有了以前的教训又充满信心地出去过了三天三夜,他也没有回来。苏格拉底只好走进树林里去找他,最后发现柏拉图已在树林里安营扎寨。苏格拉底问他: " 你找着最好看的花么? "柏拉图指着边上的一朵花说: " 这就是最好看的花。 "苏格拉底问: " 为什么不把它带出去呢? "柏拉图回答老师:" 我如果把它摘下来,它马上就枯萎。即使我不摘它,它也迟早会枯。所以我就在它还盛开的时候,住在它边上。等它凋谢的时候,再找下一朵。这已经是我找着的第二朵最好看的花。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 你已经懂得生活的真谛了 "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比较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的学生有母邦雅典人,也有慕名来自希腊各邦乃至远自非洲的外邦人。麦加拉学派的创始人欧几里德在自己的母邦麦加拉与雅典的关系处于紧张敌对状态时,常常不惧死刑的威胁,穿着女人的服装潜去雅典倾听苏格拉底讲学。苏格拉底的学生以自由民为主,也有奴隶。柏拉图在《美诺篇》中记载了苏格拉底和一个奴隶的交谈。苏格拉底用问答法引导这个没有受过教育的奴隶得出了一个几何学的定义。受到苏格拉底教诲的不仅有一般青年,也有政治家、将军、军官。苏格拉底说:“我愿同样回答富人和穷人提出的问题,任何人只要愿意听我谈话和回答我的问题,我都乐于奉陪。”又说:“我不仅不索取报酬,而且有人愿意听我讲,我还愿意倒付钱。”苏格拉底的学生中包括具有各种思想倾向的人。阿里斯底普宣称自己“并不是一个拥护奴隶制的人”,克里底亚否认神的存在,认为对神的信仰是精明的政治手腕的捏造。苏格拉底秉性耿直、恰守道德、坚持真理、批评时弊,招致一些人怨恨,也引起一些误解。公元前399年,他被三名屑小之徒陷害诬告,被判死刑,终年70岁。以后,雅典当局认识到这次判决的不公正,诬告苏格拉底的人有的被处死,有的被放逐。苏格拉底的冤案得以昭雪。【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柏拉图非常重视教育,认为抓好教育应是统治者的头等大事。1.他主张教育应该由国家来办理,由国家实行严格控制,教师应由国家聘请,教什么内容应由国家审查。2.他认为,所有公民,不分男女,不论是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奴隶除外),都应从小受到强制性的教育。他提出的教育内容非常广泛,主张受教育者应该德、智、体和谐发展。3.他提倡早期教育,是最早提出胎教的人。按照他的主张,儿童受学前教育应该愈早愈好。学前教育应以游戏为主。4. 儿童从七岁至十七八岁应该受普通教育。普通教育的内容应包括音乐和体育。这里的音乐教育除了音乐和舞蹈外,还包括读、写、算等文化知识,以及文学、诗歌、艺术等内容。体育不仅包括体操等运动项目,还包括军事训练。5. 18~20岁的青年,经过筛选,一部分要受到高一级的教育。这一阶段的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为主,还要学习理论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如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理论。6. 经过另一次筛选,少数20~30岁的青年将被送到更高一级的学校受教育、主要是进行辩证法的训练,培养敏锐的抽象思维能力、丰富深邃的想像力和超群出众的记忆力。此外还要继续学习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理论。受过这一级教育的人可以担任国家领导职务。 7. 到了30岁的时候,再进行一次筛选,少数人可以继续学习,专攻哲学。经过5年学习,到了35岁,这些人就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国家领导职务。他们经过15年的实际锻炼,到50岁,再进行严格的考试和挑选,其中少数人便可以成为“哲学王”,可以做国家最高统治者。【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主要散见于他的《伦理学》和《政治学》等著作中。 亚里士多德的体、德、智、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他的灵魂学说之上的。他把人的灵魂区分为植物的、动物的和理性的3部分。其中植物的灵魂是最低级的,它主要表现在身体部分,指的是身体的营养、生长和发育;动物的灵魂表现人的本能情感和欲望等方面;而理性的灵魂是高级的部分,它主要表现在思维、理解和判断等方面。与他的灵魂学说相适应,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体、德、智、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儿童的教育中,"必须首先训练其身体,在他看来,体育练习的目的在于使人健康有力和勇敢,进而养成体育竞技的习惯;从而能够参加各种体育竞技活动。亚里士多德指出,体育训练的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勇敢的品质,但抉不能像斯巴达人那样,使人变得"凶猛,"残忍。"因此,他要求对于学生的体育训练一定要适度,否则全损害儿童的体格和妨碍他们的生长。 亚里士多德还认为,为了把城邦治理好,必须注意公民的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中,亚里士多德强调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习惯。因为,在他看来,理性和习惯是人们具有"善德"的根基。因此,他指出,"在教育儿童时,我们当然应该先把功夫用在他们的习惯方面。"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际活动和反复练习,逐渐养成具有"中庸,"适度"的"公正,"节制"和"勇敢"的美好德行。 智育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阅读、书写,乃至绘画的目的都是为了将来的实际效用,例如,为了处理家事,从事政治生活等。受雅典教育思想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将应属于智育部分的文学作品和诗歌的阅读、欣赏、吟唱等都划归到音乐教育里面。 音乐教育是亚里士多德的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在亚里士多德看来,音乐不仅是实施美育的最有效的手段,而且它还担负着智育的部分职能,并且又是实施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他认为,音乐是形成人的性格的一种重要的力量,它不但适宜于在少年时期学习,而且在各个年龄阶段都需要学习。"幼年阶段学习音乐方面的知识,就可以鉴别音乐的美,并从中感到乐趣;少年时期学习音乐,有助于体格的锻炼,有助于学业成就的获得;青年时期学习音乐,是为了欣赏高尚的曲调和旋律。因此,亚里士多德主张必须将音乐纳入教育计划之中。与智育不同,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生活的需要,而是为了在闲暇时供理智的享受。

简述"苏格拉底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苏格拉底法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所谓“讥讽”,就是在谈话中让对方谈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然后揭露出对方谈话中的自相矛盾,使对方承认自己对这一问题实际上一无所知。所谓“助产术”,就是用谈话法帮助对方把知识回忆起来,就像助产婆帮助产妇产出婴儿一样。所谓“归纳”,是通过问答使对方的认识能逐步排除事物的个别的特殊的东西,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的普遍的东西。从而得出事物的“定义”。这是一个从现象、个别到普遍、一般的过程。

苏格拉底谈话法的步骤?

  苏格拉底法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所谓“讥讽”,就是在谈话中让对方谈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然后揭露出对方谈话中的自相矛盾,使对方承认自己对这一问题实际上一无所知。所谓“助产术”,就是用谈话法帮助对方把知识回忆起来,就像助产婆帮助产妇产出婴儿一样。所谓“归纳”,是通过问答使对方的认识能逐步排除事物的个别的特殊的东西,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的普遍的东西。从而得出事物的“定义”。这是一个从现象、个别到普遍、一般的过程。  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方法,一般称为“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将它称为“产婆术”。  这是一种要求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互为激发,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判断和寻找正确答案。所以,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从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最早提出了发现法。对西方教育教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苏格拉底的方法的使用需要一定的条件:如受教育者须有探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教育的对象更适合有一定推理能力的人。

人们对苏格拉底的评价

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论。但是他并没有创办自己的学校。那么他在哪里施教呢?他怎么施教呢?广场、庙宇、街头、商店、作坊、体育馆,等等,都是他施教的场所。青年人、老年人、有钱人、穷人、农民、手艺人、贵族、平民,都是他施教的对象,不论是谁,只要向他求教,他都热情施教。当时的其他教师——智者,是收取学费的,他们以当教师作为赚钱的手段,而苏格拉底教人是不收学费的,他是为城邦的利益而教人,是义务教师,因此苏格拉底一生都很清贫。 他认为,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他认为,无论是天资比较聪明的人还是天资比较鲁钝的人,如果他们决心要得到值得称道的成就,都必须勤学苦练才行。 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伯里克利死后,雅典由于没有好的领导人,民主制度变成了极端民主化,变成了无政府主义,连国家领导人都用抓阄或抽签的办法选出来。苏格拉底对此十分痛心。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为了培养治国人才,他付出了毕生的精力。 关于教育的内容,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他认为,治国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他说,在所有的事情上,凡受到尊敬和赞扬的人都是那些知识最广博的人,而受人谴责和轻视的人,都是那些最无知的人。最后,他主张教人锻炼身体。他认为,健康的身体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对体力活动和思维活动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健康的身体不是天生的,只有通过锻炼才能使人身体强壮。 在教学的方法上,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他母亲是产婆,他借此比喻他的教学方法。他母亲的产婆术是为婴儿接生,而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 “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苏格拉底倡导的问答法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今天,问答法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什么是苏格拉底谈判技巧,其核心是什么?

苏格拉底谈判技巧是采用对谈的方式,以澄清彼此观念和思想的方法。其核心是穿插轻松、诙谐的语调,屡屡让人陷入推理的自我矛盾中,达致澄清的效果。在谈话进行中,苏氏则偏重於问,他不轻易回答对方的问题。他只要求对方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他以谦和的态度发问,由对方回答中而导引出其他问题的资料,直至最后由于不断的诘询,使青年承认他的无知。在发问的过程中,苏氏给予学生以最高的智慧。扩展资料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第二步叫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苏格拉底问答法”由哪几个步骤组成?

苏格拉底创立的问答法被世界公认为“最聪明的劝诱法”。其原则是:与人辩论时,开始不要讨论分歧的观点,而着重强调彼此共同的观点,取得完全一致后,自然地转向自己的主张。具体的做法和特点是:开头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对方连连说:“是”,同时,尽力避免让他说不。一开始就说“是”字,会使整个心理趋向于肯定的一面。这时全身的组织都呈放松状态。情绪轻松,可以保持谈话间的和谐气氛。 在这种方法中,谈判者开始所问的问题,都是反对者所赞同的。在谈判者机智而巧妙的发问中,获得无数“是”的反应,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被诱导到我方在谈判中所希望得到的结沦中。它是著名的苏格拉底问答法的妙用。 让人作出“是”的反应,并非容易。所以,对提出的问题要经过思考,方法有以下几种:可以从对方的需要出发,从对方的角度提问;可以提出常识范围以内的问题;也可以巧妙诱使对方承认你的立场。所以,有三步:开始,不要讨论分歧的观点,而着重强调彼此共同的观点。取得完全一致后,自然地转向自己的主张,同时,尽力避免让他说不。巧妙诱使对方承认你的立场。

怎样评价苏格拉底的问答法

苏格拉底创立的问答法被世界公认为“最聪明的劝诱法”.其原则是:与人辩论时,开始不要讨论分歧的观点,而着重强调彼此共同的观点,取得完全一致后,自然地转向自己的主张.具体的做法和特点是:开头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对方连连说:“是”,同时,尽力避免让他说不.一开始就说“是”字,会使整个心理趋向于肯定的一面.这时全身的组织都呈放松状态.情绪轻松,可以保持谈话间的和谐气氛.在这种方法中,谈判者开始所问的问题,都是反对者所赞同的.在谈判者机智而巧妙的发问中,获得无数“是”的反应,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被诱导到我方在谈判中所希望得到的结沦中.它是著名的苏格拉底问答法的妙用.让人作出“是”的反应,并非容易.所以,对提出的问题要经过思考,方法有以下几种:可以从对方的需要出发,从对方的角度提问;可以提出常识范围以内的问题;也可以巧妙诱使对方承认你的立场.所以,有三步:开始,不要讨论分歧的观点,而着重强调彼此共同的观点.取得完全一致后,自然地转向自己的主张,同时,尽力避免让他说不.巧妙诱使对方承认你的立场.评价: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方法,一般称为“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将它称为“产婆术”。这是一种要求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互为激发,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判断和寻找正确答案。所以,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从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最早提出了发现法。对西方教育教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苏格拉底的方法的使用需要一定的条件:如受教育者须有探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教育的对象更适合有一定推理能力的人。

苏格拉底方法(问答法)有哪几个步骤组成的啊?

苏格拉底创立的问答法被世界公认为“最聪明的劝诱法”。其原则是:与人辩论时,开始不要讨论分歧的观点,而着重强调彼此共同的观点,取得完全一致后,自然地转向自己的主张。具体的做法和特点是:开头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对方连连说:“是”,同时,尽力避免让他说不。一开始就说“是”字,会使整个心理趋向于肯定的一面。这时全身的组织都呈放松状态。情绪轻松,可以保持谈话间的和谐气氛。 在这种方法中,谈判者开始所问的问题,都是反对者所赞同的。在谈判者机智而巧妙的发问中,获得无数“是”的反应,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被诱导到我方在谈判中所希望得到的结沦中。它是著名的苏格拉底问答法的妙用。 让人作出“是”的反应,并非容易。所以,对提出的问题要经过思考,方法有以下几种:可以从对方的需要出发,从对方的角度提问;可以提出常识范围以内的问题;也可以巧妙诱使对方承认你的立场。所以,有三步:开始,不要讨论分歧的观点,而着重强调彼此共同的观点。取得完全一致后,自然地转向自己的主张,同时,尽力避免让他说不。巧妙诱使对方承认你的立场。

苏格拉底问答法的第三步是(  )

【答案】:B苏格拉底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第二步称为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称为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苏格拉底问答法可以归纳为四句话

.苏格拉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问答法,环环紧扣,层层解析,步步推进,启发诱导,其判断的标准是一般的社会通则。实际上,问答法是一种探讨和辩论教学方法,即不直接向学生传授各种具体知识,而是通过问答、交谈、争辩、诱导或暗示,把学生导向预定的结论。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可以把获得一般规律性的知识作为教学的中心任务,教导学生在认识中逐渐排除非本质的成分,进而把握事物的本质。由于这种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学思结合”,使学生在得到知识的同时又找到了获得知识的途径,因而一直为进步的教育家们所肯定与弘扬,并已成为现代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苏格拉底问答法包含哪几个步骤?

苏格拉底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第二步叫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苏格拉底问答法阐述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在西方哲学史上,是最早的辩证法的形式。“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苏格拉底是怎样和学生交流的?

苏格拉底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第二步叫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苏格拉底问答法阐述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在西方哲学史上,是最早的辩证法的形式。“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为哪三步?

苏格拉底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第二步叫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苏格拉底问答法阐述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在西方哲学史上,是最早的辩证法的形式。“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苏格拉底式问答

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又叫做“产婆术”式的教学对话.苏格拉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问答法,环环紧扣,层层解析,步步推进,启发诱导,其判断的标准是一般的社会通则。实际上,问答法是一种探讨和辩论教学方法,即不直接向学生传授各种具体知识,而是通过问答、交谈、争辩、诱导或暗示,把学生导向预定的结论。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可以把获得一般规律性的知识作为教学的中心任务,教导学生在认识中逐渐排除非本质的成分,进而把握事物的本质。由于这种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学思结合”,使学生在得到知识的同时又找到了获得知识的途径,因而一直为进步的教育家们所肯定与弘扬,并已成为现代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苏格拉底式提问技巧 苏格拉底式提问以受过训练的实践、有意义的对话为依据。,希腊早期的哲学家/教师,认为受过训练的实践能激发学生通过逻辑的思维来验证观点、肯定他们的正确性。这一技巧要求教师表现出对主题并不知道,通过提问题的方式和学生进行对话。借助于这种“问答交流”,学生最大限度的掌握了有关这一话题的知识。 苏格拉底式提问技巧是一个探究深层含义的有效方式。它可以被运用于各个层次的学生,对于教师来说,它是一个很有帮助的教学手段。它可以运用于课程学习的不同阶段。通过运用苏格拉底式提问,教师可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此期间,高级思维技巧在学生思维过程中被激发,比如:讨论、辩论、评估和分析。这些形式的问题对于学习来说可能是一种全新的方式,因此,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进行训练。 运用苏格拉底式提问的技巧: 设计一些关键问题,使得对话有意义,并具有导向性 要给学生留出至少30秒的时间思考 关注学生的反映 问题应该具有探究性 通过写要点的方式定期总结,当然,这些要点一定是已经讨论过的 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讨论 让学生通过探究老师所提的问题,自己领会所学知识。1、澄清疑问的提问方式 ======================= 你是什么意思? 你可以换一种方法吗? 你认为主要问题是什么? 可以给我们举一个例子吗? 你可以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吗? 2、对于第一个问题的提问方式 ============================== 这个问题为什么很重要? 这个问题是容易还是难回答? 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根据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进行什么样的假设? 这个问题会不会引起其他的问题? 3、对假设问题的提问 ============================ 为什么有人会做这样的设想? 在这里 _______ 假设的是什么? 我们用什么假设来替代? 你似乎正在假设_________. 我是否正确理解你的意思了? 4、用来引出理由、证据的问题 =============================== 可以用什么来举例? 你为什么相信这是真的? 我们还需要什么信息? 能解释一下原因吗? 你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 是否有理由怀疑这一结果? 是什么让你相信的? 5、有关起源的问题 =========================== 是什么让你有这样的想法的? 是什么让你有这样的感觉? 是你自己的想法还是听别人说的? 你总是有这样的感觉吗? 你的观点是否受到了某人或某事的影响? 6、对暗示、结论的提问 ============================= 那会有什么结果? 那真的有可能发生吗? 可供选择的办法是什么? 你说那话是什么意思? 如果那样的话,还有可能发生其他的什么事?为什么? 7、询问观点的问题 ================================ 其他的小组会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样的反应?为什么? 你如何解决因________造成的困难? 相信 _____ 的人可能会有什么看法? 什么是可供选择的办法? ____ 和 ____的观点在哪些地方一致?哪些地方不一致?

苏格拉底问答法是怎样的一种方法?

苏格拉底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第二步叫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苏格拉底问答法阐述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在西方哲学史上,是最早的辩证法的形式。“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是怎样的?

苏格拉底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第二步叫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苏格拉底问答法阐述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在西方哲学史上,是最早的辩证法的形式。“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从苏格拉底开始哲学“接生”项目管理

研究哲学一定从苏格拉底开始。   苏格拉底古希腊人,是伟大的哲学家,也是伟大的教育家。苏格拉底的“精神接生术”非常有名,也非常有效用。苏格拉底和人讨论有关问题时,常用诘问法,又称苏格拉底法(The socratic method)。这种方法有下列的几种特点:   1、 怀疑的: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由怀疑而引出问题,这不是表示苏格拉底傲慢自大,或自命为智者;事实上恰好相反,苏格拉底其实非常谦虚的。他的一句名言:“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苏格拉底的“怀疑或置疑”是研究学问和讨论问题的方法,有别于古代希腊怀疑论者之所谓的“怀疑”;前者以怀疑为方法,作为探求真知的手段;后者以怀疑为目的,始于怀疑,而终于怀疑,结果则毫无所得。……   2、 是谈话方式的:在讨论时,采用谈话的方法,以辩论为技术,而寻求真理和概念的正确定义。其真理的发现,是在讨论和问答法中进行。苏哥拉底的母亲是接生婆,他小的时候常常帮助母亲为产妇接生,迎接新生命。于是他自称自己的诘问法为“精神接生术”,是为知识接生的艺术(The art of intellectual midwifery),认为知识和真理原存于每个人的心灵内,不过我们自己因受其它错误的观念所蔽,而没有发现。   3、 是概念的和定义的:他在问答中,想把许多模糊的概念找出正确的定义来。他常问:"何谓正义?""何谓名誉?""何谓德性?""何谓道德?""何谓爱国?""何谓你自己?"苏氏所最关心的,便是诸如此类的道德和心理学的问题。他这种坚持精确的定义,清晰的思想,及精细的分析态度,给雅典青年不少的帮助。他如此苦口婆心的教导,是帮助大家使概念获得正确的定义,这是知识的基础。   4、 苏格拉底的整个方法,是启发的(Heuristic),又可叫探求法(A method of finding)。经过归纳过程而归结到一个定义。亚里士多德(Aristatle)曾说:“归纳和定义二者,恰可归功于苏格拉底。” 罗素则称之为辩证法(Dialectic method)。不过他说,这种以问答寻求知识的方法,不是苏格拉底发明的,巴门尼第斯(Parmenides)的弟子齐诺(Zeno)似乎早已用过了。即使如此,在古代希腊运用辩证法较为成功的人,则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而后者显然是受前者的影响。   我项目管理培训中,我常常使用该方法,让学员进一步充分认知项目管理。   哲学“接生”项目管理之一讨论“什么是项目”   苏格拉底的“精神接生术”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项目管理。我在项目管理的培训过程中常常使用这样的方法,即问答的方法和反复追问,迫使学员思考,以便清楚和明确地把握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而且这样的过程增加了课堂的互动,学员们非常喜欢这种授课方式。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项目?”   在课堂上,我要求学员不要看讲义去读定义,而是进行思考,把自己头脑中的“项目”的概念呈现出来,表达出来。   有人开始回答:“项目就是完成一件事”   有人接着回答:“项目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和费用内,完成项目的工作”   继续有人回答:“项目是临时性的工作”,“项目有明确的开始和明确的结束”,“项目需要一个团队去完成”……   大家都在呈现项目的一些特性,然而都有片面性。我继续追问,“什么是项目”,学员们进一步思考并归纳和总结前面同学的表述。   学员们发现对项目下一个定义并不容易,也不简单。大家原来都觉得自己很明白“什么是项目?”,其实只是一个模糊的,不完整的概念。   这样的问答活动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我称作是“盲人摸象”,大家把自己掌握的“什么是项目”表达出来,可以看见“大象的腿、耳朵、头、肚子等部件”。第二个层面是“归纳总结”,有的学员开始把大家的描述继续归纳总结,进行表述,逐渐呈现出“完整的大象”。   例如有人总结到:“项目是由一组人为完成一个明确的目标,而进行的有明确开始和结束的临时性的工作”。大家通过讨论和问答,逐渐逼近了项目的定义,对项目的描述越来越清晰。   我接下来帮助大家总结项目的定义:   “项目是为完成某一特定的产品或服务所做的一次性工作。” 我特别强调项目的产出的结果是“一个特别的产品或服务”。一般来讲,项目具有以下特性:   通过一系列活动和任务,在一定的质量和运作规范下,完成一个特定的目的(产品或服务)   一次性:明确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独特性(Unique)   耗费有限的资源(人力、资金和/或设备)   项目组织具有临时性和开放性   哲学“接生”项目管理之二讨论“什么是管理”   通过第一个问题“什么是项目?”的问答对话,明确了项目的定义。接着我继续使用苏格拉底的“精神接生术”的方法,继续进行课堂提问:   第二个问题,“什么是管理?”   又是大家似乎都很明白都很理解的一个概念,大家认为自己知道“什么是管理”,可是却一下子难于说出来。这种心里明白但说不出来,实际上是不明白。我的观点是,不能用语言或文字清晰表达出来,就说明你还没有搞懂!而且我要求大家一定用自己的语言来说明“什么是管理”   “管理就是管人理事”有人这样说,我回击到,“很好,说明管理涉及人和事,但是什么又是管人理事呢”。这里这位学员是用一个新概念去定义我的提出的问题,两个概念属于同一个层次,这个回答没有太大进步。   “管理是为了实现目标”――很对,没有目标就没有管理,就不需要管理。   “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 同学们的回答慢慢丰富起来,从不同的角度说明着对管理的理解,并在问答过程中归纳总结着管理的概念。其实每个人对管理的认识是有基础的,当有人进行归纳和总结的时候,大家有能力来判别其描述的是否更逼近正确的概念。学员们处于的状态是,自己不能完整的描述这个概念,但是能够在大家说出来的描述中,判断哪个是最完整的。通过这样的问答,把自己意识中的概念清楚的呈现出来――这里并不是创造概念,而是“接生”概念。   经过这样的讨论,在引导学员来看管理的定义:“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是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地过程”――我喜欢这个定义,管理是为了实现目标的一个过程。而且我特别管理过程中的三个核心过程:   计划(为实现目标制定的有序的工作安排)、   执行(按照计划执行工作)、   控制(检查和控制执行与计划的偏差,根据情况修订计划)   我称这三个核心过程为管理的“铁三角”。任何管理都是围绕这个“铁三角”展开的,例如市场管理、销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等。   针对项目管理,因为项目是一次性的,必须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以此在这个“铁三角”的基础上加上启动过程和结束过程,就构成了PMBOK中的项目管理的5个活动过程。   哲学“接生”项目管理之三讨论“什么是项目管理”   继哲学“接生”项目管理之一、之二讨论了“什么是项目?”和“什么是管理?”,我们从概念上就可以推导出“什么是项目管理?”   首先项目管理是一个过程,这也是管理理论中过程学派的观点。针对任何管理领域,计划、执行和控制构成了管理过程的铁三角关系。在职能管理的领域,这个铁三角的管理过程,是一个不断的循环过程。对于项目管理,因为项目的一次性决定了项目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开始和明确的结束,一次在管理的铁三角的架构上,增加一个启动过程和一个收尾过程,就得出了项目管理的过程:启动过程、计划过程、执行过程、控制过程和收尾过程。这正是PMI总结的项目管理过程的5个过程。   但是我们要明白管理过程和技术过程的不同和交叉。不同的项目有不的技术过程,拿IT项目来说,软件开项目、产品系统集成项目、软件包实施项目的技术过程各有不同,同样是软件开发,也有瀑布式开发方法和叠代法(原型法)。所有我必须清楚这里谈的项目管理过程所总结的是各种项目中关有管理方面的共性。在实际执行项目过程中,需要把项目管理的管理过程与项目的技术过程相结合,形成项目的阶段划分。   PMI还从另外一个层面对项目管理进行了说明,我特别喜欢这个定义。“项目管理就是在项目活动过程中,应用知识、技能、工具和技术,以达成项目的目标”。因为这个定义向大家说明了学习项目管理就是学习相关的知识、技能、工具和技术。   PMI对项目管理相关的知识进行了总结,一个是前面谈的5个活动过程,另外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9大项目管理知识领域。这是对项目管理知识的系统分类和总结:项目整体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和采购管理。针对每个知识领域,结合了过程方法,说明了该领域的关键管理过程,强调了输入项、输出项和使用何种方法和技术。把5个活动过程与9大知识流域结合起来,从纵横两个纬度把握项目管理的知识点,正式PMI的PMBOK(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论述的核心是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的框架架构。   管理是一种实践,不仅在于知,更在于行。项目经理在项目管理中需要管事、管人、管财。从其复杂层面上将,项目经理面临着一个公司总经理所面临的所有管理问题。从掌握知识到应用知识,还是有很大的区别。项目管理实际应用与其他管理是一样的,管理是综合各种资源和信息,进行平衡优化的一种艺术。项目管理的艺术是体现在项目经理执行过程中,反映的是项目经理的能力。因此我常常说,项目其实就是一个小型业务,项目经理就像一个小公司的总经理。正因为项目经理可以得到这样的锻炼,项目经理已经成为进入到公司高层管理的一个通道。   与PMBOK对应的IPMA则强调的作为项目管理的主体的项目经理的经验和素质,英国的PRINCE2更强调了项目管理的操作过程,以流程的方式,指导项目管理人员,进行项目管理的实际操作。

孔子和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的异同

 当今世界,社会和科技发展迅速,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人的智力的发展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启发学生动脑思考,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成为国内外教学方法研究的热点,可以说言必称“启发”。启发式教学法已成为国内外教学方法发展的重要趋势。   从人类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我们中国通常把孔子看作是启发式教学法的首创者,而西方则公认苏格拉底是启发式教学法的鼻祖。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东西方文明发展史上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的思想分别对后世东西方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有趣的是,从时间上看,他们几乎生活在同一历史时期(孔子比苏格拉底略早半个多世纪),并分别独立提出了启发式教学法。一种教育思想在古代东西方同时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它是人类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本文拟通过分析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的异同,从中得出有益的启示以推动我国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的不断发展。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处于急剧变革的时代,奴隶制逐渐崩溃,封建制正在逐步形成,政治上极度动荡,出现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孔子顺应这一历史潮流,以他博学的才能,首创私学,并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光辉命题,承认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可能性,首次把教育普及到了平民阶层,打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真可谓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壮举。孔子一生除了五十多岁以后曾短期从政外,主要从事私人讲学活动,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第一位大教育家,被后世社会尊奉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法与其认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孔子的认识论具有二元性,他曾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①在这里孔子提出有“生而知之”的人,很显然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然而“生而知之”在孔子那里只是“虚悬一格”,他在实践中所强调的乃是“学而知之”,客观上否定了先验的“生知”观念。正是在“学而知之”的思想指导下,孔子在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了一整套符合人类一般认识规律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而启发教学法就是孔子在教学实践中经常运用并使他的教学深受学生欢迎,使他们学有所成的一种成功的教学法。  《论语》一书是孔门教学的实录,其中记载了孔子关于启发教学的至理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现代汉语中“启发”一词和“举一反三”的成语即由此而来。宋代名儒朱熹注曰:“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②即孔子认为,当学生对某个问题正在积极地进行思考,一时还找不到解决方法的时候予以启发;当学生对某个问题已经思有所得,但还不十分明确,还表达不出的时候给予开导。如果教师已就学生所疑的最关键一点予以启发了,却不能引起学生的联想、类比和推理,孔子认为教师就没有必要再讲了,因为这说明学生没有主动积极的思考,仅靠教师的讲授是没有意义的。在教学实践中孔子也认真贯彻了他的上述主张。通过《论语》我们可以发现孔子在实际教学中很善于运用问答法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有时学生问一个问题,孔子只简单回答,以引起学生的追问和思考,学生一步步追问,孔子的回答一次比一次深刻。这种答问方式,即有针对性又有启发性,也反映了孔子的“善待问”。有时孔子对待学生的提问,则不直接作答,而是从学生的问题中提出问题,或反问一句,让学生思考并表述自己的意见,最后孔子才对学生的意见加以肯或否定。有时孔子对发问者的问题,好象自己一无所知,“空空如也”,不作正面的答复,而是尽量从问题的正反两面提出问题,启发问者思考,克服疑异,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即“叩其两端而竭焉。”这说明了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是灵活而生动的。  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出身于平民家庭,父亲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婆。他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将“集中于对物质与自然现象之理则的确定,转入人生事务、道德问题及人论问题研究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虽然生活在雅典奴隶制民主共和制的极盛时代,但是思想比较保守,由于他拥护农业贵族的专制统治,反对奴隶主民主政治,最后被判极刑。苏格拉底的一生,除了从事于雕刻工作外,多半时间是用在教事业上。他数十年如一日,不计报酬地从事社会教育,谆谆教人而自律更严。他的一生就是一本生动的道德教育的教科书,被后人称为“众师之师”。  苏格拉底反对智者所谓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他认为有关道德、正义等定义不是人们主观的意见,而是客观真理。在他看来,事物的意义是在人出生之前已存在于人的心灵中;但在人出生时,由于肉体的干扰而使他忘记了它们。所以他认为哲学家和教师的任务不在于从外部向人们灌输真理,而在于引导、启发人们倒出他肚子里固有的知识与真理。苏格拉底的教学采用的是饶有兴趣的谈话法,教学的主要内容是道德哲学。教学中,苏格拉底往往是从日常所见、尽人皆知的简单事物或浅显的道理开始,向学生提出问题,并佯装自己一无所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用反诘的方式,使学生陷入自相矛盾的窘境,从而促其积极思索,然后再辅之以各种有关事例进行启发和诱导,使学生一步步地接近正确的结论。苏格拉底比喻说这就好比助产婆把胎儿从母亲的肚子里催生出来一样,所以他把这种方法命名的“产婆术”。西方教育史上公认这即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学法。  二  孔子和苏格拉底生活的时代,正值东西方社会生产力获得了进一步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繁荣,人们的教育实践活动日益丰富。作为东西方最早的大教育家,孔子和苏格拉底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并对教学过程的规律有了初步地认识和思考。因此他们所提出和实际运用的启发式教学法,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  (一)主要采用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孔子和苏格拉底生活的时期,学校里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即教师要针对个别学生进行教学,而且所教的学生大多是有一定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的成年人,再加上其他客观条件的局限,问答式教学法是实际教学中最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孔子与弟子们之间互相讨论的问答情况,其中记载了学生们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达一百多个次,如“问仁”、“问礼”、“问政”等,通过这一问一答,启发学生思维,增进学生的学识。而在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一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常用设问的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加以回答,如回答错了他则用暗示性的补充提问来引导,最后使学生得出苏格拉底认为正确的答案。  (二)重视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通过《论语》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孔子在政治上比较保守,头脑中有着森严的尊卑贵贱的等级观念,但由于他提倡“仁者爱人”,“有教无类”,所以他对所有的学生包括那些出身贫苦的学生都不歧视,确实做到了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而且孔子认为“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当仁,不让于师”,这反映了孔子坦白的胸襟和宽大的怀抱,同时也是对学生的尊重和鼓励。正因为孔子与他的弟子们之间有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孔子的教学态度是非常谦和和民主的,经常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例如《先进》篇记载,有一次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座谈),孔子首先说:“虽然我的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却不可因此而拘束,不敢畅所欲言。”一开始就造成了一种非常自然、友爱和诚恳的教学气氛,这是一次谈话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谈话中,他还注意给予每一个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即使有的学生言论与他自己的不和,也从不打断学生的发言,不立即对学生下评语,使学生有话不敢说。有的学生不愿发言,孔子则用同情的态度加以鼓励。教学中充满了和谐、融洽、民主的教学气氛。  而苏格拉底是一位不收取学生的学费,从未对学生发过脾气的老师。他和孔子一样,施教的对象也不分贫富贵贱,年龄长幼。对任何人提出的问题他都认真回答,任何人愿和他谈话和回答他的问题,他都乐于奉陪。而且他的教学通常是在彻底取得了学生的信任的基础上进行的,其教学态度非常平易近人,不自以为是,不好为人师,不强人从已,从《回忆苏格拉底》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常常称学生是“朋友”,他总是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适时地对学生的某些品德表示赞赏,使学生能在愉快而不紧张的状态下学习。  (三)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孔子和苏格拉底在教学实践中都很重视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孔子所主张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的正是学生的主动思维,他要求学生必须通过自我努力,以进入一定的学习“状态”,然后教师才能因势利导,适时点拨,进而使学生触类旁通。教学中孔子也常常通过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谈话中来,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所以孔子的得意门之一颜渊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意即孔子善于一步一步地启发诱导学生,使得学生对学习极感兴趣,以至于使颜渊产生了“欲罢不能”的感觉。  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则常常通过一系列机智地安排好的问题去激发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他常以“无所知”自勉,为承认自己无知是认识真理的第一步,所以他并不是以一种对答案似乎早已了解的态度来对待教学情境,而是把教学看作是充满着疑问的,他自己首先扮演了一个主动的学习者的角色。当学生尝试着问答了一个问题之后,他又会进一步地提出新的问题来证明的答案是不恰当的。通过一步步地反诘,使得学生了解他先前认为是真的东西,原来是假的;他先前认为是对的,原来是错的。这样就会迫使学生积极思索,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这种教学避免了填鸭式的硬性灌输,所着眼的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激发人们自觉去探求知识,其教学方法定名为“产婆术”便深刻反映了苏格拉底的这一指导思想。  (四)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发展其思维能力。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③意思是说只读书而不思考,就容易上当受骗;只思考而不读书,问题仍将疑惑不解,认为只有把学习和思考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有所成就。《论语》中记载孔子所赞美的学生大多是能够“闻一知二”、“闻一知十”、“告诸往而知来者”的,即能自觉地运用独立思考能力,对于孔子所传授的知识,能有所发挥,能有新的体会,新的见解。反之,对那些“学而不思”、“不曰如之何如之何”、“于吾言无所不悦”的学生,他是表示不满和失望的。正因为孔子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他一方面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开动脑筋,“多问厥疑”,敢于发现问题;另一方面他也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硬性地注入,而要掌握在学生求知而未知(“愤”)和欲言而未能(“悱”)之时,即学生正在积极思维的时候去启发之,把教师的启发作用用在“点子”上,通过“举一反三”来训练和增进学生的积极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  苏格拉底同样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他认为人们所以不能发现和追随正当事理的原因仅仅在于没有审慎地思考。因此他在教学中很注重通过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去获得正确的结论。通常他并不同现成原理的形式把他认为是真理的东西提示出来,而是先就学生熟知的具体事物和现象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他则对学生的回答加以反驳,使得学生的答案显出荒谬,或迫使对方承认自己的无知,等到对方明白了得出这个荒谬结论的原因之后,不正确的答案便自行得到修正,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应该说这是一种较好的思维训练,它使人克服思维的混乱,学会逻辑地思考问题,客观上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已知到未知的认识规律。把这种方法用在教学上,可以使人把获得规律性的知识当作教学的重心,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由于东西方文化传统的影响及他们各自哲学认识论上的差异,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法亦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主要表现如下:   首先,在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时,孔子重直观,苏格拉底重抽象。孔子在教学中往往以经验性的类比推理方式去把握对象事物及其联系,其思维带有一定的直观、感性的特点。孔子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④即强调通过以已及人的方法去理解仁。这种类比推理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方面确实是有作用的,通过类比,可以启迪人的思维,帮助人们打开想象的翅膀,由此物推及彼物,触类旁通,去认识和发现新事物。但如果运用类比推理的方式进行思维训练时,对于“类”的观念不是建立在精确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就会出现牵强附会的现象,往往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而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则往往通过严密的逻辑论证去解释及把握对象及其联系,比较强调通过概括和抽象形成明确的概念。亚里士多德认为这是一种归纳法,它教导人们如何从个别中寻找一般,从特殊中抽出普遍;它教导人们区分个别与一般,使他了解事物中的个别成分对于事物的本质来说并不能起决定作用,只有一般、普遍才能决定事物的本质。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逻辑地思考问题,把握事物的本质。  其次,在教学的侧重点上,相对来说,孔子强调“学”,苏格拉底侧重“思”。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⑤即认为思要以学为基础,否则只能陷入冥思空想。因此他强调在博学的基础上去发挥思考的能力。而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把真理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启发学生自己去思索、去发现真理,因此在他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相当活跃的,通过层层推理的问答教学,较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这一方法也有片面性,因为它不是在学生注意观察实际现象和阅读掌握资料文献的基础上进行对话,其结果是对问题的探讨很难深化,不易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如果完全按照苏格拉底的类似诡辩的方法进行“辩论”,学生的思想往往不是更清晰而是更混乱了。   再次,在对学生进行启发教学时,孔子采取的方式灵活多样,苏格拉底则形式单一。教学中,孔子或直接回答学生的提问;或采用反诘的方式鼓励、启发学生通过思考自己去寻找答案;或与学生展开讨论,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寻求结论。而且能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其教学方式方法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相比之下,苏格拉底惯用的问答法的一个明显缺陷是千篇一律,机械呆板。他不是根据不同的对象、时间、地点、场合,灵活机动地进行教学,而总是运用那一套刻板的问答,有时显得十分繁琐,这样容易使学生失去耐心和降低学习的热情。  第四,孔子呈被动、苏格拉底取主动的姿态进行教学。孔子弟子公孟子曾对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法作过形象化的解释:“君子共已以待,问焉则言,不问焉则止。譬若钟然,扣则鸣,不扣则不鸣。”⑥即孔子消极待他人“求学”,而不积极主动地施教于人。苏格拉底则不然,是主动积极地“往教”,“不扣必鸣”,并在教学中巧施妙计,使学生就范,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无知,心甘情愿地接受苏格拉底的教诲。  三  启发式教学法的产生至今已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其初创时期,即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极大地促进了当时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后经一些进步教育家的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法在理论和实践是不断得到补充、完善和发展,在今天已发展成为一种选择和应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但是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局限,启发式教学法中所蕴涵的教育教学规律并没有得到完全阐发,甚至人们对此还有许多误解,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也更多地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注入教学法。因此我们认为,孔子和苏格拉底对启发式教学法的探索和实践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现象意义,给我们的教学以很多的启示:   (一)建立真正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启发式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民主的气氛,师生关系是否谐调。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象孔子、苏格拉底那样以真诚坦率的态度和毫无掩饰的表现面对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和意见,不轻易给学生以伤害性或压抑性的批评,并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始至终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美国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师生关系不但能促进学生深入地学习,也是教师有效教学的保证,良好的师生关系本身就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二)创设问题情景,注重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是思考的诱因,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钥匙。而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轴心。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形成“愤”、“悱”的强烈需要的心理状态,让学生了解和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是一开始就不留余地地将答案告诉学生。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捕捉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出现的思维障碍和萌发的灵感,并适时地开导、启发,唯有如此,才能防止学生思维的僵化、呆滞,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精讲巧练,举一反三。孔子启发式教学法的实质是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者”,即通过教师的引导,引起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研究,让学生自己去获得新知识。这里“一”是关键,因此教师要精于使用一,善于使用一,巧于使用一,使举一能导致学生“反三”。具体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对自己的讲授内容、方法等要精心设计,突出重点和难点,使自己的讲授成为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楷模,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追根究底。而练习题的布置在个体上说要典型,群体上要科学,数量上要适量,力求做到“少、精、活”。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⑦  (四)根据实际需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社会历史条件的局限使得问答法(谈话法)成为孔子和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的主要形式,但决不应把启发式教学法简单地等同于问答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法是选择和应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它可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方法来进行,如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法、讨论法、谈话法等等,这些方法虽然各有特定的运用要求,特定的作用,但如果教师能根据自己所处的具体情况而灵活变能,运用得当,都可以起到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苏格拉底和孔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差异性:1.维护与批判现存制度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与苏格拉底所处古希腊,都处于社会的转变动荡时期。二人的政治态度则截然不同,孔子处于专制社会,尊崇西周的宗法等级制度,强调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秩序。苏格拉底处身于民主发源地,则反对极端民主制度,倡导理性的民主制度,苏格拉底是具有批评精神的学者,要求自己坚持正义而不能参政。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古希腊知识分子具有独立性,中国古代文人具有依附性。政治制度决定了教育思想,专制制度下的国家权威重于一切,民主制度中则人权最神圣。这样的不同社会制度与教育,也决定了中国与西方知识分子人格特征的不同。2.德性为首与知性为先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美德即知识”的命题。美德是指理性知识,苏格拉底那里知性与德性是统一的,但更重视知性;孔子更重视政治道德,知识是次要的,“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奉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王内圣之道,“学而优则仕”反映了孔子教育服务于政治的思想。两种文化价值取向不同,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不同。追求知识的传统与独立的批判精神的结合,应该是知识分子的特质,西方的知识分子的这种特质有利于科学的进步。中国读书人缺乏西方知识分子那样追求知识的传统,更多地流入或依附于政治领域。3.偏感悟与重逻辑苏格拉底注重逻辑与思辨,要求概念反映本质特征并具有普遍意义,结论依赖于推理与论证过程;而孔子注重于感悟与经验,结论不需要详细的论证过程。苏格拉底侧重于思,孔子侧重于行。这样差异的更深的根源,是由于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价值取向与认知特征不同,东方人不善于主客体分化机制,虽然能质朴地接近与再现自然,但也阻碍了抽象化的理性与逻辑的发展。这样的差异性直接影响到东西方各自科学发展,古希腊一系列科学体系能够得以建立,中国正是缺乏逻辑与抽象性思维,科学就具有先天不足,中国读书人更多地涌入感悟作赋的大军,或踏入学而优则仕之路。4.尚贤与爱智孔子作为中国的教育祖师,他是完美道德化身的圣人,上天将宗法制道德赋予了他(“天生德于予”),他的使命是“诲人不倦”,学生只能接受他的权威思想。如伏尔泰说:“孔子既没有给予他们新的世界观.....他只是传授古代法则的智者”;而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没有智慧,“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他只是“爱智慧者”,苏格拉底的聪明就在于认识到自己所不知。这种思想一直激励与推动着西方理性主义进步。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相似性:1.教育对象坚持“有教无类”思想。作为中国教师始祖的孔子,首开私学,广收弟子,打破了春秋之前的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苏格拉底学生也是来源于各个阶层与领域。但孔子具有君重民轻的思想,“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而苏格拉底则不然,他认为人人都需要获得知识,那是神所赋予的。2.教育内容重视人的道德品质修养。他们都把道德修养作为教育重要内容。在个体道德修养方面,都是注重身体力行、节制自律。但孔子的德以礼为基础,而苏格拉底的德是以法律与理性的至上精神为基础。3.教学手段开创启发式教学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明孔子善于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而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更是现代西方启发式教学的起源。扩展资料苏格拉底最著名的就是问答式教学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他母亲是产婆,他借此比喻他的教学方法。他母亲的产婆术是为婴儿接生,而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该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它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在今天美国的一些顶尖寄宿中学采取的“圆桌教学法”就来自于苏格拉底的问答式教学法。同一时期分别奠定东西方文明基石的两位圣哲,有着很多相似的教育理念,但在“启发式”教学法上,苏格拉底更胜一筹。苏格拉底问答式的教学方法以及开创的伦理哲学思想,与古希腊追问世界本源的自然哲学相结合,经其弟子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的传承、拓展之后,形成了一整套的古希腊哲学体系。古希腊哲学强调对终极问题的追问,构成了一套严密的逻辑体系,最终形成了西方文明中“哲科”文化。哲科文化具备较强的外延性和拓展性,引发了近代的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而东方先秦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学说,更多是一种思想,而不能称之为“哲学”(此处指狭义的哲学)。东方的思想家们崇尚“述而不作”、“微言大义”、“社稷关怀”,缺乏对终极问题的思考与逻辑推演,形成了东方文明中的“技艺”文化,导致了在近代在科学及工业革命上的滞后。

苏格拉底认为求得知识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求的知识的最好方法是什么我们总是说:“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是却忽视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每每提起读书,我们总觉得读书是一件苦差事。但有人又会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也就是说,人读书,苦矣!但人又不得不做。为什么呢?从世俗角度来讲,读书能变现,能让人实现财富增长;读书能帮助人们解决生活问题,也能够提升人的幸福。从精神层次来讲,读书能使人充实,能让人的精神世界变得丰盈;用诗人米尔·卡马尔·乌丁·马斯特的话来说:“坐在那里就可以驰骋于精神世界中,书籍给了我这个好处。一杯美酒就使人陶醉;我痛饮秘传教义的美酒时就感受到了这种乐趣。”尽管如此,读书还是有别于其他娱乐活动。读书是一项不好玩的项目,故世人皆不爱读书。一来,我们不知道读书的好处,也不会享受读书乐趣;二来,大多数人没有掌握读书的方法。不过,庆幸的是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遇到的90%的问题,这个世界上都有人曾经成功解决过它,我们要做的不过是学习与实践。从何学习?——从书里。也就是说,我们不爱读书、不会读书的问题,都可以在书中找答案。但问题是读书法有千万种。我们想要从各种干货书籍中,淘到一种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实在难矣!为什么呢?读书是一项私人活动。我们盲从跟从他人选书、读书是不对的。人该选什么书,怎么读书,还需要根据自己的目的、处境,做调整。读书最重要的是为我所用、取悦自己。所以,我认为读书是最好方法是无方法。或者说,适合自己的读书节奏,都能称之为好方法。如此一说,读书就没有方法可寻吗?读书就得摸着石头过河吗?其实也不然。我们所接触的林林总总的读书方法,都有其使用边界,想使用之,又特为困难。怎么办呢?为了解决此问题,我特意总结出一条通用公式,那就是读书最好的方法=找到模仿对象(大师) 自己不断尝试、实践 总结出自己的读书法。然而,在这条公式中,最难的部分是找到找到模仿对象。所以,我特意总结古今中外7位名人和自己读书法,与诸位分享。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分享,大家都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法。最好的读书方法是什么?7位名人读书法和1条万能公式教你学会读书01曾国藩读书有1个心法和4字诀曾国藩读书的心法是“读书不二”。他说:“一书未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都是询外为人。”也就是说,一本书没有读完,断不读其他书,东翻西阅,都是为其他人生活。这个心法,我们可以解读为好书要读完、读深、读精。具体怎么操作呢?曾国藩读书的四字诀:看、读、写、作。看:博览群书、泛舟书海;读:对于诗文词赋,则宜读。写:古代常手写练字,但现代人打字多学子,故我把写理解为做读书笔记。如何写笔记呢?曾国藩在家书讲到记录的两大方法,一是在阅读中,若遇有心领神会,便记下自己此刻的阅读心得。二是遇有疑问时,记下来(或提问)。“尔有所知者,常常与之讲论,则彼此并进矣”。简言之,多与他人谈论,更有所得。作:即为写作。读再多,笔记写再多,最终全是他人的知识。故我们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写作。【小结】曾国藩读书法的底层逻辑:看自己需求,找到一本好书专注于阅读,提炼出有用、有所悟的信息将信息加工处理为知识,知识再创造最好的读书方法是什么?7位名人读书法和1条万能公式教你学会读书02鲁迅读书有十法一是翻书。鲁迅先生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这种方法可以开阔视野,打开思路。博采众长。二是硬看。这个方法跟曾国藩的“读书不二”很相似。即使有些书,晦涩难懂,也要硬着头皮读下去,多读,多钻研。三是专精。在专业领域和喜欢的科目,下笨功夫。读书不在于数,而在于质。四是活读。鲁迅主张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也就是活学活用。五是参读。读书不只是读书本内容,还需要读作者和读时代背景。六是带着问题读书。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思考作者是如何写的,想表达什么观点。七是跳过疑难。鲁迅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无论看到多久都不会懂。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八是读书三到。鲁迅先生在三味书屋读书时,制作了一张小巧精美的书签,上面写着“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10个工工整整的小楷字。之后。他边读书。边用书签盖住已读过的文字,默读,顺便也把书背下来了。九是剪报。要利用“剪报”这一方法来积累资料。鲁迅认为无论什么事,如果陆续收集资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十是重读。读过的书,多温故知新。【总结】鲁迅先生的读书法我个人认为这套读书法很实用。读书方式:翻书快读、专精慢读读书态度:一读到底,必须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读书秘招:带着问题读书本内容、读作者,遇见疑难时,一定要先跳过,不钻牛角尖,把精力花在解决重要问题之上。读完书后:要整理资料,并时常温故知新。03顾颉刚的读书法:批评性阅读现代著名史学家顾颉刚说:“我们的读书,是要借了书本子上的记载寻出一条求知的路,并不是要请书本子来管束我们的思想。所以读书的时候,要随处会疑。”查理芒格说:“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顾颉刚读书法,本质上来说就是逆向思维阅读法。也就是说,当作者这样说,我却那样想。或者说,当作者是这样的对的,但我却举例论证作者是错的。顾颉刚说:“随处会用自己的思想去批评它”。换句话说,我们读书应该不做书籍的奴隶,不为书所囿,不为书所驭。批评性阅读虽然很有用,但是我个人认为操作难度相当大。这种方法对个人知识储备也有一定的要求。不过,批评性阅读却极其锻炼人的逆向思维。因为“只要有了判断力,书本就是给我们使用的一种东西了。”只要有了批判力,我们就知道哪些东西是好的,哪些是坏的,哪些能够为我所用,哪些直接弃之就行了。最好的读书方法是什么?7位名人读书法和1条万能公式教你学会读书04冯友兰哲学读书法:精、解、知、明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说:“我今年八十七岁了,从七岁上学起就读书,一直读了八十年,其间基本上没有间断,不能说对于读书没有一点经验。我所读的书,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特别是哲。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精、解、知、明。”精其选;我们要选古代流传下来的经典著作,然后精读,一字不漏地读。这跟曾国藩的“读书不二”和鲁迅的“硬看”极为相似。解其言;中国有句老话说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简单来说,读书不能只理解字面意思,还需要去读懂作者的言外之意。知其意;“意”,我把它理解为意境的意思,也就是说要理解作者在什么处境下,讲了的这些内容。明其理。“理”,我把它理解为明理。也就是不带个人情绪和观点看问题,实事求是。读明作者所讲的内容、道理在什么情况下,能解决什么问题。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死书活读。【小结】冯友兰的读书方法言简意赅地指出该如何精读一本好书。非常好!05钱钟书的读书法:记笔记知识渊博的钟书先生,古文功底深厚,时常引经据典。众人皆以为钟书记忆力超强,其实不然。据杨绛先生说,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杨绛还回忆到:“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怎么做读书笔记呢?我总结了一条思考型的笔记公式,即为记笔记=思考 记录 整理 践行。具体操作方法:1.思考找到感触点?我为什么会感触?这让我联系到什么?(生活、工作等方面)2.记录想法有三种方法:摘抄式、体会式、批注式、摘抄 想法式记录好词好句好段好例子等体会式:书写收获心得体会感想等批注式:在书本上点圈画写写感悟等3.整理一般来说,笔记都是杂乱无章的,所以我们每看完一本书或者上完一节课,必须整理笔记,可以用提纲式思维导图,也可以用辅助工具(印象笔记、石墨文档等)分类整理。整理方法因人而异,适合自己就好。整理笔记的目的是方便运用。在这里,你还可以训练自己,如何在10秒钟内,找到自己需要的笔记。4.实践“在信息爆炸时代,普通人在搬运信息,聪明人在重组、创造信息”。所以,别再当信息收藏家了,做一位知识践行者吧!把各大平台收藏的文章,践行起来,然后把它们给删了。06巴金的奇葩读书法:回忆法巴金曾经在《读书》杂志上撰文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这种回忆式读书法,有什么好处呢?第一,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的温故知识,查漏补缺。第二,这是一种主动学习。在自己的脑海中,把自己读过的书演练一次,这好比是知识传授给其他人。这样做,知识的保存率能高能达到90%。最好的读书方法是什么?7位名人读书法和1条万能公式教你学会读书07梭罗的读书法:“抽离法”阅读梭罗说:“许多人学会阅读的目的是为了他们微不足道的便利,正如他们学算术的目的是为了记账,做起生意来不至于受骗;可是,将阅读作为一种崇高的智力锻炼,他们却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也就是说,为了让丰盈精神,而读书的人少之又少。即使那些爱读书的人,也只是世俗层面的读书,这也是当下鸡汤书、干货书特别畅销的主要原因。这也没有什么不好的,读书本来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让生活变得更美好。但是你也别忘了,人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当你世俗层面得以满足后,当你拥有一定的财富之后,内心也会空空如也。这时,在好奇激荡之下,你也会迫切想要靠近更多优秀人才,想要接触更其他知识与天才的领域。这可怎么办呢?通常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让自己后代替你读书,另一种做法在无论现在处于人生哪个阶段,都重拾书籍,好好读书。但是梭罗认为只有我们较为高尚的官能处于休眠状态的阅读;是我们必需踮起脚尖,将我们最机敏最清醒的时光贡献给它们的,才是阅读。也就是说,真正的读书是为了陶冶情操,漫满足人精神的需求,而不是一直处于初级的阅读阶段。这样阅读方式,对于现代人,极少人用之。最好的读书方法是什么?7位名人读书法和1条万能公式教你学会读书08我的读书法:超实用的阅读法第一,挑书。读书前,先想想自己在这个阶段需要什么书籍来给自己充电,按照书籍分类这条通道走进去挑。这时我们可以参考别人推荐书单,豆瓣的评分,选出几本感兴趣的,然后翻看书籍的目录,最后选定1-2本书籍来阅读。记得选择比努力更重要。第二,读目录,写出读这本书3个理由。阅读目的有两种,一种是功利性阅读,另一种是消遣阅读。如果是功利性阅读,你就带着问题去找答案就完事了;如果你想消遣阅读,那么自己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自己开心就好。第三,2种读书方法:冷读和热读阳志平在《人生模式》中说:“我将图书分为坏书、可用的书、力作、杰作与神作。多数图书难以超过“杰作”这条金线。 所以你无须将有限的生命浪费在反复阅读“力作”之下的著作上。可用之书与多数力作热读即可,那些凝聚了作者多年心血的杰作与神作,则需要冷读。”何为冷读和热读?钱锺书说:“热读是法国人吃热牛肉, 大块朵颐,痛快淋漓;冷读则是英国人冷吃热牛肉,绅士风度,细嚼慢咽。”用一句话来说,遇到好书用冷读法,遇到坏事直接弃书,遇到可用之书,用热读法提炼出有用方法即可。如何进行热读呢?【思路】这本书讲了什么?解决什么问题?传达什么道理?有何用?一般来说,不同类型的书,我会用不同阅读方法。我把书归了三大类:文学(小说)类、干货书和其他书(历史、哲学、科普等)文学(小说)类作品,“四问法“来回忆书本内容并把它讲述出来。这本书的内容讲了什么?内容的细节是什么?是如何表现出来的?我有什么感受?这本书真实吗?这本书与我何关!(自己有什么看法、这本书对你有什么激励)干货书“五问法”助记忆这本书作者讲了什么?目的是什么?提供什么方法论?可以实操吗?如果可以,你该如何去行动?其他书来批评阅读“五问法”助记忆弄清楚明白作者说在讲什么?自己完全理清楚作者讲的某个新名词的定义了吗?作者说这些话,有何用意?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些话的?这些话的适用范围是什么?什么时候适用?又在什么情况下,并不适用?讲出自己的看法。第四,用冷读法,要利用记笔记带动思考。按照上面所讲到笔记公式。笔记=思考 记录 整理 践行。具体操作方法:第五,以何方式进行阅读?读书方式:读纸质书,看电子书,听书。纸质书适合热读;电子书适合泛读;纸质书阅读起来比较舒服,电子书使用比较方便;纸质书要静心看,电子书可以随时随地随意看。有时,我也可以选择听书,听听大师们对这本书的解读,从而判断这本书值不值得自己也好好读读。最好的读书方法是什么?7位名人读书法和1条万能公式教你学会读书【总结】问题一:读书无用吗?光读书是真的无用,但是不是书没用,是你无去运用。在我看来,书籍只不过是一个载体,记载着世人留下来的财富;而文字也只是一种表达形式,是一种最珍贵的纪念物。无论从哪个角度来审视读书这件事。它都是一件人类非做不可的活动。但如果你一直认为读书无用,原因有四:1. 读书前,你没有明确目标。我的建议你读书前,多问问自己想解决什么问题。 )2. 读书时,没有边读书边联系(经验、案例等)或者做读书笔记(提炼观点、提炼方法)。3. 读书后,没有应用知识,没有在行动中检验知识。4. 没有建立知识体系,没有输出,没有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问题二:读书有什么好用方法?适合自己的方法就是最好的读书方法。在本文中,我分享了古今中外7位名人对读书法和我的读书法,分别为曾国藩读书心法和4字诀鲁迅读书有十法顾颉刚的读书法:批评性阅读冯友兰哲学读书法:精、解、知、明钱钟书的读书法:记笔记巴金的奇葩读书法:回忆法梭罗的读书法:“抽离法”阅读我的读书法:超实用的阅读法透过这些方法,我想对你说,别再盲目找、收藏甚至是买所谓阅读方法的“干货”书籍或是文章了。因为不同人对读书持有不同的态度,也有不同的阅读方法,所需要的书籍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更需要的是找到模仿对象(大师)后,自己不断尝试、实践,直到最后总结出自己的读书法。最后,我分享南宋诗人· 朱熹的一首诗:《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谁是苏格拉底

元前469年,苏格拉底生于离雅典城不远的阿洛佩凯。据第欧根尼?拉尔修记:他生于第77届奥林比亚赛会第四年,死于第95届奥林比亚赛会的第一年,享年70岁。他的父亲索弗罗尼斯科斯是一个石匠出身的雕刻匠,母亲法伊纳列特是助产医生。 子承父业是当时希腊的习俗,所以,苏格拉底青少年时代跟父亲学习雕刻,据说陈放在雅典卫城上的一组美神雕像是苏格拉底的作品。与此同时,他还读过荷马的史诗以及一些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 苏格拉底青年时期同当时雅典的学者名流交往甚密,同时又师从著名哲学家阿那克萨哥拉斯的弟子阿尔赫拉于斯,学习关于自然的知识。他靠自学成了一名有学问的人,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的时候,他转而探讨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伦理道德问题,成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自愿做他的学生,向他请教,而苏格拉底却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同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特别是伦理道德问题。所以,40岁时他就展露出了杰出的才华,声誉渐起,成了雅典闻名的人物。 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后,苏格拉底的后半生几乎都是在长达27年的战争中度过的,他曾和当时还是青年军人的阿尔基比亚德一起当过重装步兵,曾三次参战。在波特伊达伊亚附近的一次战斗中,阿尔基比阿德斯身负重伤,苏格拉底奋力保护,终于击退敌人,救了他人性命。在另一次战斗中,色诺芬身受重伤,不能行动,也是赖于他的援救,才得幸免一死。 公元前404年,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惨遭失败,民主政体被斯巴达支持的“三十僭主”的统治所取代。“三十僭主”的头目就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克利提阿斯。一次,克利提阿斯把苏格拉底召去,要他带领4个人去逮捕一个名叫列昂的富人,欲杀之以夺其财产。其余4人欣然从命,苏格拉底却拒绝合作,拂袖而去。他不但敢于抵制克利提阿斯的非法命令,而且公开谴责他的暴行。克利提阿斯把他叫去,不准他再接触青年,但他威武不屈,不予理睬。 公元前403年,“三十僭主”被推翻,克利提阿斯一命呜呼,民主派重掌政权。 当时一位并不著名的悲剧作家米列托斯和其他两个人对苏格拉底提出指控,罪名是“不敬国家所奉的神,并且宣传其他的新神,败坏青年”。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交付法庭审判。 法庭上苏格拉底发表了激昂慷慨的演说。按照雅典的法律,在法庭对被告进行判决之前,被告有权提出一种不同于原告所要求的刑罚,以便法庭二者选一。但苏格拉底理直气壮地自称无罪,认为他的言行绝不属于犯罪,而是有利于社会。他觉得只有让他终生在卫城的圆顶厅享受国家提供的免费餐,才算合理。在朋友们的规劝下,他才提议对他罚款30明那。结果他还是被判了死刑。 雅典的宗教习俗,每年五月,雅典都要派圣船“帕拉洛斯”号满载祭品去提洛岛的阿波罗神庙朝圣,往返时间是30天。在这个特定时期内,不得处决犯人,苏格拉底判决之日适逢圣船启航之时,所以未被立即执行。 收监期间,他的朋友克利托等人已经买通狱卒,制定了越狱计划,力劝他逃走。但他坚不从命,认为自己应该服从国家的法律。在就要处决他的那天晚上,他打发妻子和亲属离开牢房,与克利托等人侃侃而谈地讲了一番灵魂不死的问题,然后镇定自若地从狱卒手中接过毒药,一饮而尽。就这样,苏格拉底在70岁的时候离开了人世。 据说苏格拉底长得很丑:脸面扁平,嘴唇肥厚,大狮鼻,挺一个大肚子,着一件褴褛外衣,光着脚片到处走。和人谈话时,偏低着头,象条壮实的公牛;然而他目光炯炯仍能贯透一切,使人感到一种超人的才智和内在的精神美。 还有的记叙说,苏格拉底不仅是一个最能控制激情嗜欲的人,而且也是最能经得起冷热和各种艰苦劳动,非常惯于勤俭生活的人;尽管他资财微薄,但他却能应付裕如。 苏格拉底的哲学不是研究自然,而是研究人,研究人的道德、伦理,让人们去信仰宗教,信仰神学。因为他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由神按一定目的安排的,不需要人去认识和研究,研究自然就是对神的干涉和不敬。而研究人也主要是探讨什么样的道德、伦理才符合于贵族奴隶主的利益,完全排除了手工业者和农民,认为他们是低贱的,不通情达理,不懂得美。他有许多关于美和艺术的见解,都是从这种反民主的思想出发的,但是从中也流露出一些值得重视的观点。 关于美,在他以前的哲学家都是从自然科学的观点来研究,而他却是从社会科学的观点来研究。他的哲学是宣扬神学的,认为人的各个部分都是根据神的意志,或者说是神根据有用的目的来创造的。断言美的东西都是有用的,把美的标准规定为有用,有用的就美,有害的就丑,认为人愈是认识到什么是美,也就愈有道德,从而将美和善紧紧联系在一起。可是,有用的东西也不是绝对的,对这个有用,对那个可能就有害,所以,他认为美具有相对属性,他说:“盾从防御看是美的,矛则从射击的敏捷和力量看是美的”,同一件东西对这个有用是美的,对另一个有害就是丑的。美是有用的,是相对的,这是他美学思想的核心。 对艺术的本质,他承认早年流传的“艺术摹仿自然”的说法,肯定艺术活动的实质是摹仿、再现。但是,他认为艺术再现的对象是精神上和肉体上美的人。但肉体要服从精神,不仅要摹仿外形,更要摹仿心灵。他反对把“摹仿”看作“抄袭”,主张画家画像,雕刻家雕像,都不应只满足于外貌细节,要表现出“活人的形象”,“现出生命”,把心理活动,心灵状态表现在活的形象上,显出生命感。他强调形式为内容服务,达到形象的逼真和生动。认为要塑造出这样的形象,就应该有选择,有提炼,构成一个美的整体。他说:“在塑造优美形象的时候,由于不易找到一个各方面都完美无瑕的人,你们就从许多人身上选取,把每个人最美的部分集中起来,从而创造出一个整个显得优美的形体。”主张艺术高于现实,画出的人,雕出的像,要比原来的真人更美。他对塑造艺术形象的论述,在古希腊算是第一个。 可是,当他谈到创作灵感时,却充满了神秘色彩。他把灵感视为天赋,轻视理智,认为“诗人并不是凭理智,而是凭一种天才和灵感;他们就象那种占卦或卜课的人似的,说了许多很好的东西,但并不懂得究竟是什么意思”。他的文艺思想到柏拉图那里,得到了继承,并给予了充分发挥。 苏格拉底是一个吟游诗人,他四处漂泊,遍访“智者”,平和的谈吐,给芸芸众生奏响智慧的歌谣;苏格拉底是一个先知,他祝福和启迪着世人的灵感,善意的指出人们对于人生的误解和无知;苏格拉底是一个神使,他代表着神,代表着智慧,代表着人生纯净的本质,他将神谕带到人间,洒播向苍生大地。 在苏格拉底受审的判决书中这样写道:“苏格拉底是一个作恶者,是一个怪异的人,他窥探天上地下的事物;把坏的说成是好的,并且以这一切去教导别人。”看看,窥探天上地下的事物!多么令人起敬和神往的苏格拉底阿!这那里是审判书,分明记载的是苏格拉底的光荣。 在他七十岁的一天,他送走妻子、家属,与几个朋友侃侃而谈,狱卒端了一杯毒汁进来,他收住“话匣子“,接过杯子,一饮而尽。之后,他躺下来,微笑着对前来告别的朋友说,他曾吃过邻人的一只鸡,还没给钱,请帮他偿还。说完,他安详地闭上双眼,睡去了。他安详的走了,留给历史一声沉重的叹息,留给他的景仰者们无限的哀痛,留给人类罪孽的烙痕。 历史是一个不断犯错误的小人,总是错了以后才醒悟自己犯了多大的错误。苏格拉底临终前宣布:“我要向你们这些杀害我的凶手们预言;我死去之后,立刻就有比你们加之于我的更重得多的惩罚在等待你们。……如果你们以为你们用杀人的办法就能防止别人谴责你们的罪恶生活,那你们就错了;那是一种既不可能而又不荣誉的逃避办法。” 苏格拉底的预言实现了,从此以后,哲学和智慧再也没有逾越过苏格拉底时代所塑造的高度;孔子、老子、苏格拉底成为了智慧高峰永久的象征。虽然人类的思想斗士们一次次的在历史上出现,试图拯救人类的灵魂,但是每一次都是徒劳无功,他们只能为先人的智慧做一些注脚,就足以著书立说以表彰自己的功绩了。再也没有人能够像苏格拉底那样平和、安详、从容不迫、只用最自然的交谈向人们传递智慧的真义了。人们生活在愚昧和无知之中,被肉欲和暴力蒙蔽了心灵而陷入无穷无尽的轮回,直到现在。 苏格拉底是历史上唯一一个以纯粹的探索智慧为生命唯一要旨的人。 30多岁时,他开始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向人们讲述自己的理论,从此一直以传授知识为生。他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道德等等,有钱人和穷人家的子弟聚集在他周围,跟他学习,向他清教。他只交谈,从来不著书立说。如果他能看到他的弟子柏拉图因为将文字整理成册而成为开创哲学的大人物时,也许会报以微微的一笑。 他有种习惯,随时随地会站下来,并且无缘无故地出神。有一天早晨苏格拉底在想着一件他不能解决的事;他又不愿意放下这件事,所以他不断地从清早想到中午,――他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地在想着;到了中午人们就注意到他来了,来来往往的人传说着苏格拉底从天一亮就站在这里想事情。最后,晚饭以后天黑下来,有几个伊奥尼亚人出于好奇,就搬来他们铺盖,睡在露天里,为的是要守着苏格拉底,看他究竟会不会站一整夜。他就站在这里一直站到第二天早晨;天亮起来,他向太阳做了祈祷,才走开了。 除了智慧,再没有什么在他心里是重要的了。 他并不羸弱,他有坚韧不拔的忍耐力。无论酷署严寒,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在作重步兵的时候,他比任何其他的士兵都更加能够忍受饥饿和寒冷,并且不止一次的救护其他的士兵。 他很少饮酒,但当他饮酒时,他能喝得过所有的人;从没有人看见他喝醉过。在爱情上,哪怕是在最强烈的诱惑之下,他也始终是“柏拉图式”的。他是一个完美的奥尔弗斯式的圣者;在天上的灵魂与地上的肉体二者的对立之中,他做到了灵魂对于肉体的完全的驾驭。 当我们现在谈论苏格拉底的时候,我们说“一是苏格拉底为捍卫言论和思想的自由而甘愿赴死,使他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为言论及思想自由而殉难的智者,是人格神;二是苏格拉底的哲学智慧和论辩方法是西方哲学的第一个高峰和最早源头,他是哲学智慧之神。” 实际上是这样吗? 苏格拉底只是从容自若的传播智慧和神谕,他是自由的,因为他从来没有认为所谓的制度需要他去重视,在他看来,那只不过是一个无知的孩子犯的一个幼稚的错误。他也没有去着意捍卫言论和思想的自由,因为它们本来就是自由的,不自由的只是的人们的心灵。他在审判席上说:他之所以申辩乃是为了他的审判官而不是为了他自己。他是被神派遣到这个国家里来的一个牛虻,而且再找一个象他这样的人是不大容易的。在他被宣布处死的时候,他依然在试图唤醒人们的心灵:“如果你们以为你们用杀人的办法就能防止别人谴责你们的罪恶生活,那你们就错了;那是一种既不可能而又不荣誉的逃避办法,最容易最高贵的办法并不是不让别人说话,而是要改正你们自己。” 在我们宣布苏格拉底是一位殉难者的时候,苏格拉底只是用怜悯的目光注视着世人,在心底发出一声惋惜的叹息。 苏格拉底留下了智慧么?没有,他的智慧已经随着他饮下的毒药而去。至今我们对他印象最鲜明的是他熟练运用的辩证法,可是辩证法,那只不过是他试图向人们说明智慧的方法而已,远远不是他要说明的智慧本身。他死后,他的弟子柏拉图追忆记载了他的部分言论。可是,这种追忆对于苏格拉底的智慧能够反映多少?毋庸置疑,最精华和最本质的部分已经无法追忆。 所以,今天,当我们试图找寻苏格拉底的具体的智慧的时候,却发现我们已经无从查起。我们可以找寻他特立独行的性格,找寻他从容不迫的举止,找寻他浮云游子的浪漫,找寻他慈悲广阔的胸怀,但是他一生宣扬的智慧,我们已经再也无从找寻。 他的智慧不是西方哲学的第一个高峰和最早源头,而是西方哲学的最后一个高峰和终结――如果哲学不是怜悯的同义词。 在历史的无尽长河中,有一个孤独的身影,他只穿着一件单衣,不穿鞋;他随时随地会站下来,并且无缘无故地出神;他在市场、运动场或者街头向四周的人群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 他就是被人们抛弃和景仰的先知: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研究的重点是人的伦理道德问题,对自然哲学不感兴趣,正因为他把哲学的重点从自然界转向人的问题,人们才称他为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请回人间的哲学家。 他把哲学定义为"爱智慧",他的一个重要观点是:自己知道自己无知。他说,他听到神谕说他是人间最聪明的人,他感到自己并不聪明,就到处找有知识的人谈话,想证实神谕。结果他发现这些所谓有知识的人并没有知识,并不聪明,又进而发现他自己的聪明之所在就在于他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他以自己的无知而自豪,并认为人人都应承认自己的无知。 苏格拉底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美德就是知识。他认为人应当关心自己的灵魂,只有灵魂和理智才能教人明辨是非,懂得善恶,成为有道德的人。他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以理性作为判断道德行为的标准。他还认为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这个永恒的、普遍的、绝对不变的概念的认识。善包括健康、有力、财富、有地位、荣誉、节制、正义、勇敢、敏捂、强记、豪爽等美德,这些美德和知识虽然是人天生就有的,但只有经过启发和引导,人才能意识到这些内在的美德和知识。 在讨论知识和伦理道德问题时,苏格拉底惯于采用问答法,双方一问一答,通过揭露对方回答中首尾不一致的地方进行诘难,使对方陷入矛盾,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无知,同时逐步引导对方修正意见,接受自己的观点,从而导致真理。把这种方法称之为"产婆术"。它其实是一种归纳法,它通过归纳来寻求一个概念的定义或形成普遍概念,也就是通过揭露思维矛盾或对立意见的冲突,来发现真理。归纳法的创造和运用对哲学思维的发展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个傍晚,雅典监狱中一位年届七旬的老人就要被处决了。只见他衣衫褴褛,散发赤足,而面容却镇定自若。打发走妻子、家属后,他与几个朋友侃侃而谈,似乎忘记了就要到来的处决。直到狱卒端了一杯毒汁进来,他才收住“话匣子”,接过杯子,一饮而尽。之后,他躺下来,微笑着对前来告别的朋友说,他曾吃过邻人的一只鸡,还没给钱,请替他偿还。说完,老人安详地闭上双眼,睡去了。这位老人就是大哲学家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前470―前399年),既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又是一位个性鲜明、从古至今被人毁誉不一的著名历史人物。他的父亲是石匠和雕刻匠,母亲是接生婆。 ????青少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手艺,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跟他学习,向他清教。苏格拉底却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道德等等。他曾三次参战,当过重装步兵,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 ????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酷署严寒,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 ????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的哲学主要研究探讨的是伦理道德问题。 ????苏格拉底经常和人辩论。辩论中他通过问答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人产生新思想。他从个别抽象出普遍的东西,采取讥讽、助产术、归纳、定义四个步骤。“讥讽”即通过不断追问,使对方自相矛盾,承认对此问题无知;“助产术”即帮助对方抛弃谬见,找到正确、普遍的东西,即帮助真理问世;“归纳”即从个别事物中找出共性,通过对个别的分析比较来寻找一般规律;“定义”即把单一的概念归到一般中去。 ????苏格拉底教学生也从不给他们现成的答案,而是用反问和反驳的方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的思想影响。请看一个他和学生问答的有趣的例子。 ????学生:苏格拉底,请问什么是善行? ????苏格拉底:盗窃、欺骗、把人当奴隶贩卖,这几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 ????学生:是恶行。 ????苏格拉底: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俘虏来的敌人卖作奴隶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不过,我说的是朋友而不是敌人。苏格拉底:照你说,盗窃对朋友是恶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用来自杀的工具,这是恶行吗?学生:是善行。 ????苏格拉底:你说对朋友行骗是恶行,可是,在战争中,军队的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说,援军就要到了。但实际上并无援军,这种欺骗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 ????这种教学方法有其可取之处,它可以启发人的思想,使人主动地去分析、思考问题、他用辩证的方法证明真理是具体的,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自己的反面转化。这一认识论在欧洲思想史上具有巨大的意义。 ????苏格拉底主张专家治国论,他认为各行各业,乃至国家政权都应该让经过训练,有知识才干的人来管理,而反对以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他说:管理者不是那些握有权柄、以势欺人的入,不是那些由民众选举的人,而应该是那些懂得怎样管理的人。比方,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因为她们精于此道,而男子则不懂。他还说,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精于农耕便是一个好农夫;精通医术的便是一个良医;精通政治的便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 ????公元前404年,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失败,“三十僭主的统治取代了民主政体。”三十僭主的头目克利提阿斯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据说,一次克利提阿斯把苏格拉底叫去,命令他带领四个人去逮捕一个富人,要霸占他的财产。苏格拉底拒不从命,拂袖而去。他不但敢于抵制克利提阿斯的非法命令,而且公开谴责其暴行。克利提阿斯恼怒地把他叫去,不准他再接近青年,警告他说:“你小心点,不要叫我们不得不再减少羊群中的一只羊。”苏格拉底对他根本就不予理睬,依旧我行我素。 ????后来,“三十僭王”的统治被推翻了,民主派重掌政权。有人控告他与克利提阿斯关系密切,反对民主政治,用邪说毒害青年。苏格拉底因此被捕入狱。按照雅典的法律,在法庭对被告叛决以前,被告有权提出一种不同于原告所要求的刑罚,以便法庭二者选其一。苏格拉底借此机会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他自称无罪,认为自己的言行不仅无罪可言,而且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结果,他被叛了死刑。在监狱关押期间,他的朋友们拚命劝他逃走,并买通了狱卒,制定了越狱计划,但他宁可死,也不肯违背自己的信仰。就这样,这位70岁的老人平静地离开了人间。 ????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做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后世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的中等阶级家庭。他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一个雕塑作坊。他的母亲是一个助产婆。苏格拉底面目丑陋,身材矮小,步履蹒跚,性格尤其特别。他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是一个勇敢、顽强的战士,平时生活像一个智者,以教育青年为己任。他的对话式教学方法也有智者风格,但他与智者有本质的区别:他从不收学费,更反对诡辩和似是而非的夸夸其谈。他自称是没有智慧的人,而不自诩为有智慧的人。“爱智慧者”和“有智慧者”虽只有一字之差,含义却根本不同。前者指追求确定真理的哲学家,后者指靠炫耀知识赚钱的智者。哲学对于苏格拉底来说不是纯思辨的私事,而是他对城邦所尽的义务。在此意义上,他自称是针砭时弊的神圣牛虻。 苏格拉底与“产婆术” 几乎与孔子同时代,古希腊出了一代先贤苏格拉底,他毕生爱智慧,追求认识自己,虽没有聚众讲学,但因学识渊博且不独学而无友,故身边聚集了很多可称为弟子的志同道合者。 柏拉图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交谈切磋中,苏格拉底凭借其绝顶的聪明和无人能及的知识创造了自称“产婆术”的谈话方法,直到今天仍被西方教育界推崇备至。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不是他传授给学生的,他所做的无非就是把学生心中的真知唤醒并挖掘出来。 就像接生婆一样,他所做的是帮人生孩子(知识),孩子(知识)是每个人自在自有的。故他把自己的教学方法称为“产婆术”,而把自己比喻为知识的接生婆。 也许纯属巧合,苏格拉底的母亲恰恰就是一位接生婆。苏格拉底算是子承母业,母子俩共同做着助产的工作而乐此不疲。 接下来就让我们领略一下培养出了柏拉图的“产婆术”的魅力何在。齐诺芬的《纪念录》中有一段关于苏格拉底和欧西德的对话。 两人讨论的是关于“正”与“不正”的话题,其中的片段翻译如下:欧:我生平所做之事,没有“不正”的。苏:那么,你能举例说明什么是“正”,什么是“不正”吗?欧:能。苏:虚伪是“正”还是“不正”?欧:不正。苏:偷窃呢?欧:不正。苏:诱敌而窃敌物,是“正”还是“不正”?欧:正。苏:你方才说偷窃是不正,现在又何言正呢?欧:以前是对友,现在是对敌。苏:小孩生病,不肯吃药。父亲骗他说“药味很甜”。小孩吃了,救了性命。这是“正”还是“不正”?欧:正。苏:你的朋友因精神失常欲取刀自杀,你将他的刀偷走,这是“正”还是“不正”?欧:正。苏:你说不正只可对敌,不可对友,现在又何以对友呢?欧:苏格拉底,我不能回答你了…… 苏格拉底就是这样常常从对方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和现象开始,通过提问,揭示对方的自相矛盾之处,如此层层推进,直至最终得出双方都认可的结论。 且不说苏格拉底的认识论正确与否,他所创立的“产婆术”在教人求知求真方面确是匠心独具,开了西方“启发式谈话法”的一代先河,千百年来无人能出其右。 为了提高雅典人的道德水平和造就治国人才,苏格拉底潜心研究哲学并积极从事教育工作。 苏格拉底对教育的意义、目的、内容和方法,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他认为,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他认为,无论是天资比较聪明的人还是天资比较鲁钝的人,如果他们决心要得到值得称道的成就,都必须勤学苦练才行。 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伯里克利死后,雅典由于没有好的领导人,民主制度变成了极端民主化,变成了无政府主义,连国家领导人都用抓阄或抽签的办法选出来。苏格拉底对此十分痛心。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为了培养治国人才,他付出了毕生的精力。 在教学的方法上,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他母亲是产婆,他借此比喻他的教学方法。他母亲的产婆术是为婴儿接生,而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 “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苏格拉底倡导的问答法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今天,问答法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卢梭、布鲁纳等人提倡的“发现法”,也明显受到苏格拉底方法的启发。 由于苏格拉底坚持真理、主持正义,经常批评雅典统治阶层的腐败,甚至批评一些最高领导人,因而遭到他们的忌恨。在他70岁的时候,他被雅典的统治者以“不敬神”“腐蚀青年”为罪名判处死刑。他的学生和朋友们多次劝他逃离雅典,并为他安排了万无一失的逃跑计划。但他坚决拒绝。他认为,尽管加给他的罪名纯属诬陷,但他既是雅典的公民,就应该遵守雅典的法律。行刑的那天,来看望他的学生和亲友都十分悲痛,而他却镇定自若,谈笑依旧,最后从行刑官手里接过毒酒,一饮而尽,从容赴死。 苏格拉底虽是古希腊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但他自己一篇著作也没有留下,我们只能从他的学生如柏拉图、色诺芬等人的著作中了解他的言行和思想。这一点颇像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孔子。孔子一生也是“述而不作”,没有留下任何著作。要不是他的弟子和他的再传弟子们将他一生的言行整理、汇集成《论语》这部著作,我们今天也无从知道孔子的活动和思想了

谁能讲讲“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午)是古希腊雅典人,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 苏格拉底原为雕刻匠,后来倾心于教育研究,并以培养青年的完善道德为己任。他主张有知识的人才具有美德,才能治理国家,强调“美德就是知识”,知识的对象是“善”,知识是可敬的,但并不是从外面灌输给人的,而人的心灵是先天就有的。把人的先天就有的、潜在的知识、美德诱发出来,这就是教育。他还首先发明和使用了以师生共同谈话、共商问题、获得知识为特征的问答式教学法。 苏格拉底一生中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但他没有著作,其言行都是由弟子柏拉图等人所汇编的对话。 好学善思 苏格拉底于公元前469年出生于雅典附近的阿洛佩凯村。父亲索弗罗尼斯科是一个雕刻匠,母亲法伊纳列特是接生婆。苏格拉底生来相貌丑陋,加之家境贫寒,父亲认定他不会有多大出息,就为他选定了一条跟自己学习雕刻,做一名石匠的生活道路。 苏格拉底虽然其貌不扬,但却天资聪明,勤奋好学,不久就成了一个很能干的雕刻匠。他创作的标题为“欢乐三女神”的一组群雕,曾被放到雅典的卫城上。 苏格拉底尚未成年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幸运的是,一个好心的雅典人资助了他,使他在雕刻之余能有学习的机会。从此,苏格拉底看到了一个新的世界,人生的道路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走出了父亲为他设计的做石匠的圈子。在这段时间里,他向当时各种有学问的人求教,浏览可能见到的古代哲学家的著作,聆听当时的大哲学家阿那克萨戈拉的讲学和智者派讲雄辩术。同时,他还学习音乐和诗歌。多方面的教育使苏格拉底的精神得到了极大的丰富。20岁的时候,他师事阿那克萨戈拉的弟子阿尔赫拉于斯,学习有关自然的知识。年轻的苏格拉底喜欢思考和探索,对许多自然问题都想弄个明白,如一个事物怎样创造出来,又怎样毁灭;人们所借以思想的元素是血,还是空气或水;地是平的还是圆的等等。对于这些问题,老师都有解答,但苏格拉底对答案并不满意,自己试图解释,又觉得无能为力,因此,他认为研究自然没有什么意义,把自然界排除在人的认识范围之外。在30岁的时候,他把注意力从天上转到人间,成为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 苏格拉底对问题的考虑往往比一般人要深刻,而且角度很独特,说理透彻,使你不得不承认他说得对。有一次,苏格拉底碰见一个人正为向别人敬礼却没有得到回礼的事生气,就对他说:“这简直太奇怪了。遇到一个身体丑陋的人你不会生气,但遇见了一个性情粗鲁的人倒难受起来了。”有一个人说自己吃东西都没有味道,苏格拉底称他知道一种能治这种病的好药方,当对方追问是什么药方时,他回答:“停止饮食,这样,你就会生活得愉快些、节约些、身体还会好些。” 一天,苏格拉底看见一个人非常严厉地责罚侍从,便问他为什么如此对待仆人。那人说因为仆人好吃懒做又非常愚蠢贪婪。听了这样的回答,苏格拉底问道:“那么你考虑过没有,谁应该多受责打,是你呢,还是你的仆人。” 这些小事看起来似乎很平常,但联系到当时许多人为了私欲,贪得无厌;许多贵族安于享乐,不知满足的现实,就可以看出苏格拉底思想的敏锐与深刻了。 青年之友 苏格拉底很喜欢和青年人交往,希望青年人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他认为,一个人接受教育之后,不仅自身会幸福,能管好自己的家务,而且还能使别人和城邦幸福。他常根据不同情况,对青年人施以不同的教育。对于遗传条件优越而轻视学习的人,苏格拉底告诉他们,越是禀赋好的人越要受教育。这好比烈性而桀骜不驯的良种马,如果在小时候加以训练,就会成为最有力、最骁勇的千里马;否则,将始终是难以驾驭的驽马。一个人如果受的教育不好,他的意志越坚强,就越容易犯罪。对于那些以财富自夸、认为不需要受教育、财富会成就他们的心愿、给他们带来幸福的人,苏格拉底就教导他们,只有愚人才会这样想。他指出,幸福不在于财富,而在于知识,在于对人类做出贡献。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人们的尊敬。 苏格拉底的母亲是一个接生婆。他从小跟着母亲到别人家去接生,帮助递递器械,打打下手。这一段生活经历在苏格拉底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他从助产中得到了启迪,创立了一种教育方法。他称其为“产婆术”。 在当时的雅典,人们普遍认为智慧是天生的。苏格拉底则认为,知识和美德是能通过受教育而得到的,唯一的困难是缺少既懂美德的概念又能将它教给别人的人。尽管他认为自己没有智慧,不足以施教于人,但却甘愿去尽一个社会道德教师应尽的义务。经常同青年交往接触,教育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苏格拉底形成了一种很独特的教育方法,其基本原则是;回答问题必须非常简洁,明快干脆。回答对方所提出的问题,不能是提出别的问题,不许反对对方的问法。两个人可以相轮换提问,但须双方都同意。这种方法包含有辩证的色彩,能帮助对方纠正错误观念并产生新的艺术。整个过程仿佛产婆帮助孕妇生产下婴儿一样。它分四个步骤。一是讥讽,即通过不断提问,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之中,承认对这个问题一无所知。二是助产,就是帮助对方抛弃谬见,使他们找5U正确、普遍的东西。换句话说,就是帮助真理产生。苏格拉底曾经对朋友说;我母亲是产婆,我向她学到了接生术。所不同的是,她是肉体的接生者,我是智慧的接生者。三是归纳,即从个别事物中找出共性,通过对个别善行的分析比较来寻找一般美德。四是定义,就是把单一的概念归纳到一般的东西中去。有一个故事,生动地反映了这种方法的应用过程。 人品高洁 苏格拉底不但教育思想深邃,而且人品高洁。他一生过着极其俭朴的生活,无论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总是赤着脚,他不怕寒冷,纵然是冰天雪地,他也能赤脚在冰上行走。在行军作战中,他也比别人更能忍受饥饿。他平时不饮酒,但饮起酒来,比谁的酒量都大。他很贫穷,但不以贫穷为苦,他所追求的是过有德行的生活。 苏格拉底不仅宣传有德行的生活,而且身体力行。他热爱自己的祖国。他先后三次参加伯罗奔尼撒战争,尽到了雅典公民保卫祖国的职责。他在作战中,表现勇敢、沉着,几次冒死拯救同伴的生命,把受伤的同伴背下战场。在敌人面前他无所畏惧,即使在雅典军队失败的时候,他仍然镇静自若,在战场上走起路来好象在雅典的大街上一样,“昂首阔步,斜目四射”,遇见敌人,他还是那样若无其事地斜视着敌人,使敌人老远见到他,就知道他不是好惹的,若是挨到他,他定会坚决抵抗。 苏格拉底平时对同胞、对学生,态度诚恳、温和,不自以为是,不好为人师,不强人从己,他是一个卓越的教师。他的谈话生动活泼,无拘无束,表现出高度的修养,他是一位天才的演说家。他的学生、雅典将军亚尔西巴德曾说;每逢听苏格拉底说话,心就狂跳起来……眼泪就会夺眶而出,大群的听众也表现过同样的情绪。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学者、伟大的教育家、热诚的爱国者,却在公元前399年,被雅典极端民主政府判处死刑,其罪名是:第一,不信雅典的神,崇奉新神;第二,蛊惑青年。然而这两方面也正是苏格拉底对雅典的贡献。在他死后不久,雅典人就认识到他的活动意义,把控告他的一部分人处以死刑,实际上为他平了反。应该说,是“误解和私仇把他推上了法庭”。苏格拉底的死是“雅典的悲剧,希腊的悲剧。” 苏格拉底在服刑时,心情是矛盾的。他一方面不服法庭的判决,一方面又不愿逃走,表示服从法庭的判决。他的学生、朋友都劝他逃走。他却以公民应忠于国家为理由而加以拒绝,他说,如果法庭的判决不生效力,国家就不可能存在。公民是国家所生、所养,受国家的教育,理应事事听从国家。儿子只能以德报答父母,不能以怨报答父母,不管父亲如何对待自己,不能以拷打还拷打,以恶言还恶言。一个人被判死刑,不服刑,用逃跑的方法来毁坏、颠覆国家和法律,是不能允许的。苏格拉底既要坚持自己的信仰,又要服从国家的法律,于是只好在狱中饮鸩而亡。他为真理而引颈就刑,引起后人对他产生无限的崇拜.苏格拉底揭露矛盾的方法,在西方哲学史上,是最早的辩证法的形式。 而在东方老子却先有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比苏格拉底要早. 朴素辩证法思想 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不居的。他观察到天地间万物万事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例如有无、刚柔、强弱、祸福、兴废等等,它们都是互相依存 、互相联结的 。 所以说:“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长短相形。”还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表明了对立面双方的同一性。老子还认识到对立面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向相反的一面转化,他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 ,敝则新 ,少则得 ,多则惑”。老子承认转化 ,但强调“圣人之道 ,为而不争”,“以其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在军事战略战术的运用方面也很突出。在战术上,他主张“以奇用兵”,还要注意“将欲弱之,以固强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在战略上 ,他提出“柔弱胜刚强”的指导思想,他说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但攻坚的力量莫过于它。这种战略思想有防止盲目骄傲的一面,但也具有极大的片面性。 从哲学思想的发展看,苏格拉底提出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的区分,使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脱离了早期哲学的朴素状态,进入更加成熟的阶段;他将早期希腊哲学家们格言式的伦理思想提到了哲学的高度;他以逻辑辩论的方式启发思想、揭露矛盾,以辩证思维的方法深入到事物的本质 。这一切对哲学思维的发展都有贡献。但是,他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开始了夸大主体和理性、夸大抽象思维,以哲学唯心主义的神话代替宗教神话的时代。 伦理学说 苏格拉底建立了一种知识即道德的伦理思想体系,其中心是探讨人生的目的和善德。他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必须有道德的知识,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人们只有摆脱物欲的诱惑和后天经验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他认为道德只能凭心灵和神的安排,道德教育就是使人认识心灵和神,听从神灵的训示。这种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伦理思想,后来被安提斯泰尼继承和发展,形成以强调禁欲为特征的犬儒学派;而苏格拉底伦理思想中所包含的快乐论思想 ,则被亚里斯提卜继承和发展,形成主张享乐的居勒尼学派 。柏拉图全面继承了苏格拉底的伦理思想体系,并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重要性,认为伦理道德要由理智来决定,这种理性主义的思想,在以后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中,起了积极作用。

想了解柏拉图 苏格拉底的具体资料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苏氏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逃回雅典,在一所称为阿加德米(Academy)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The Republic)和《法律篇》中。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因此认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教学目的是为了恢复人的固有知识。教学过程即是"回忆"理念的过程。在教学中,柏拉图重视对普遍、一般的认识,特别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认为概念、真理是纯思维的产物。同时他又认为学生是通过理念世界在现象世界的影子中才得以回忆起理念世界的,承认感觉在认识中的刺激作用。他特别强调早期教育和环境对儿童的作用。认为在幼年时期儿童所接触到的事物对他有着永久的影响,教学过程要通过具体事物的感性启发,引起学生的回忆,经过反省和思维,再现出灵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识。就此而言,柏拉图的教学认识是一种先验论。 柏拉图的教学体系是金字塔形。为了发展理性,他设立了全面而丰富的课程体系,他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划分了几个年龄阶段,并分别授以不同的教学科目。0一3岁的幼儿在育儿所里收到照顾。3一6岁的儿童在游乐场内进行故事、游戏、唱歌等活动。6岁以后,儿童进入初等学校接受初级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柏拉图接受了雅典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为儿童安排了简单的读、写、算、唱歌,同时还十分重视体操等体育训练项目。17一20岁的青年升入国立的“埃弗比”接受军事教育,并结合军事需要学习文化科目,主要有算术、几何、天文、音乐。20一30岁,经过严格挑选,进行10年科学教育,着重发展青年的思维能力,继续学习"四科",懂得自然科学间的联系。30岁以后,经过进一步挑选,学习5年,主要研究哲学等。至此,形成了柏拉图相对完整的金字塔形的教学体系。 根据其教学目的,柏氏吸收和发展了智者的‘三艺"及斯巴达的军事体育课程,也总结了雅典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其后便成了古希腊课程体系的主干和导源,支配了欧洲的中等与高等教育达1500年之久。 柏拉图认为,每门学科均有其独特的功能,凡有所学,皆会促成性格的发展。在17岁之前,广泛而全面的学科内容是为了培养公民的一般素养,而对于未来的哲学家来讲,前面所述的各门学科都是学习辩证法必不可少的知识准备。文法和修辞是研究哲学的基础;算术是为了锻炼人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学习几何、天文,对于航海、行军作战、观测气候、探索宇宙十分重要;学习音乐则是为了培养军人的勇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他还很重视选择和净化各种教材,如语言、故事、神话、史诗等,使其符合道德要求,以促进儿童心智之发展。 就教学方法而言,柏拉图师承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把回忆已有知识的过程视为一种教学和启发的过程。他反对用强制性手段灌输知识,提倡通过问答形式,提出问题,揭露矛盾,然后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判断,最后得出结论。 理性的训练是柏拉图教学思想的主要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柏拉图始终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最终目标的。在《理想国》中,他多次使用了“反思”(reflection)和“沉思”(contemplation)两词,认为关于理性的知识唯有凭借反思、沉思才能真正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感觉的作用只限于现象的理解,并不能成为获得理念的工具。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心思凝聚,学思结合,从一个理念到达另一个理念,并最终归给为理念。教师要善于点悟、启发、诱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使他们在“苦思冥想”后“顿开茅塞”,喜获“理性之乐”。 这与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柏拉图的教学思想几乎涉及到教学领域中的所有重要方法。他第一个确定了心理学的基本划分,并使之与教学密切联系起来。他继承并发展了斯巴达的依据年龄特征划分教学阶段的教学理论,在教学的具体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上则更多地总结与采用了雅典的经验,提出了全面、和谐发展的课程体系。他十分注重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调探讨事物的本质,这些都给了后世教育家们以巨大的影响和启迪。 但是,柏拉图夸大了理性发展在教学中的意义。他主张的通过回忆和沉思冥想以致知的教学过程,反映了其对掌握知识理解中的唯心主义倾向。特别是他把理性绝对化、孤立化,使感觉和理性之间对立起来的思想,以致成了中世纪经院派教条主义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苏格拉底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他的父亲是石匠和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婆。 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他早年继承父业,从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后来研究哲学。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他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作为公民,他曾三次参军作战,在战争中表现得顽强勇敢。此外,他还曾在雅典公民大会中担任过陪审官。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被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鸩而死。在欧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几乎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所占的地位相同。多年来他被认为是反民主的、维护反动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哲学家,近来已有人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 青少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手艺,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跟他学习,向他请教。苏格拉底却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道德等等。他曾三次参战,当过重装步兵,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 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署,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 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的哲学主要研究探讨的是伦理道德问题。 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做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后世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苏格拉底本人没有写过什么著作。他的行为和学说,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和克塞诺芬尼著作中的记载流传下来。关于苏格拉底的生平和学说,由于从古代以来就有各种不同的记载和说法,一直是学术界讨论最多的一个问题。古希腊哲学家。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及主张

苏格拉底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之人才,他提出了德育论。追求道德的一般归纳定义和共性准则,真理道德教人学会做人知识就是美德,智慧就是德行,教人知识就是道德正确的行为,基于正确的认识到德可交德的内容是智慧一节勇敢教的方法,是深造重于言行,治愈学习广播深的知识,提出了苏格拉底问答法,主张体育论体育要锻炼

苏格拉底法的四个步骤

苏格拉底法的四个步骤(1)讽刺。教师以无知的面目出现,通过巧妙的连续诘问,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原有观点的混乱和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2)助产。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或答案;(3)归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一般共性和本质;(4)定义。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有何异同

异:1.他们的提问方式不同。启发式教育多为生问师答,而产婆术则多为师问生答;2.教学中的主体不同。启发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而产婆术则是以教师为主体;3.师生地位不同。孔子认为学生与教师的地位是平等的,承认师生间的相互启发,而苏格拉底则是将教师摆在一个较高的位置,使学生承认自己的无知;4.谈话内容的性质不同。启发式教学是从一般到特殊,产婆术则是从特殊到一般;5.教学内容不同。启发式教育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多加观察,深入思考,而产婆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苏格拉底认为人只能研究自己的心灵,教师只是帮助学生把深埋心底的知识给“生”出来。 同:孔子的“启发式教育”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都是采用师生间“一问一答”的“谈话方式”来进行教学的。尊重学生的思维规律、知识准备贯彻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创立了产婆术它体现的主要教学方法是什么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创立了产婆术它体现的主要教学方法是谈话法。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青年的问答法著名。问答法又称产婆术,由讽刺法、归纳法、助产法等几个步骤共同组成。问答过程即讨论过程。谈话法旧称问答法,教师引导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问题,以此学习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并使所学知识得到检验的一种。也是尤为古老的教学方法之一,古时中国的孔子、阿尔巴尼亚的苏格拉底等基本原理都擅长运用这一方法,其基本形式是师生问答。

孔子与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方法异同点是什么?

孔子和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的同:1、采用问答法。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都采用了问答法的方式引导学生获得知识,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相互提问。孔子的问答法具有引人思考、由浅入深的特征。同样,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也采用了问答法的方式,先由老师发问,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发问直到学生发现自己的无知,教师再帮助学生“助产”获取知识,最后将特殊事物归为一般定义。2、有教无类。在教育对象上无论是孔子还是苏格拉底都认为教育是面向所有人的,无论贵贱、种族与身份地位。孔子拥有弟子三千,他们的身份背景各不相同,比如颜回出生贫寒、子贡是经商的、公治长坐过监狱等。孔子对弟子资格没有特殊的要求,10条干羊肉就能成为其弟子。苏格拉底对教学对象也没有特殊要求,无论贫富贵贱甚至是雅典城邦的奴隶都可以成为他的学生。只要在街上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他都会不厌其烦地开导,直到困惑消失。3、思维训练。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法都反对直接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他们主张通过启发学生的方式让学生获得知识,在启发诱导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苏格拉底将美德定义为“美德即知识,知识是一个绝对定义,我对于此一无所知”。苏格拉底说他自己对知识一无所知,自然他就不可能向学习者传授知识,于是就出现了“产婆术”,为知识接生。不同之处:1、主体地位。虽然孔子和苏格拉底都采用启发式教学,但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孔子信奉的是学生自己是教学中的主体,他们要学会自主思考,在思考而不得的基础上教师才可以启发学生。在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中,教师占据了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从一定意义上就是一种教师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法。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习者熟悉的事物提出问题,按照自己的预设目的不断追问,达到让学生自我矛盾、困惑不解的境地,然后再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得出教师希望看到的结论。2、教学形式。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孔子的形式多种多样且与实际紧密结合,而苏格拉底的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孔子的教学组织形式既包括个人单独教学、集体形式讲学还有周游列国、实际考察等方式。相对孔子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灵活化,苏格拉底的教学形式就显得比较单调,他大多针对一个人进行单独教学,通过苏格拉底法的4个步骤让学习者改变原来是似而非的观念,形成正确的认识。

苏格拉底的核心思想

苏格拉底的核心思想: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转变到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在苏格拉底出现以前,人们探讨的更多的是关于“自然哲学”,但苏格拉底本人出于对人类以及社会发展的关心,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人的自我身上,因为苏格拉底自己并没有给后人留下什么书籍,他的很多话都是由他的学生给记录下来的。比如《对话录》就是以苏格拉底跟别人对话展开的。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称为古希腊三贤,西方哲学的最高奠基人。苏格拉底创立的辩论的方法,运用在教学上称为问答法或启发法,又称产婆术。苏格拉底分为三步:第一步叫苏格拉底讽刺,即提出问题,使交谈者自相矛盾,承认自己无知。第二步叫下定义,在谈话中通过反复诘难和归纳,引申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叫助产术,即帮助对方认识普遍性的真理。苏格拉底式对话是一种采用对谈的方式,以澄清彼此观念和思想的方法。苏氏认为透过对话可使学生澄清自己的理念、想法,使谈论的课题清晰。尤其他认为只要一直更正不完全、不正确的观念,便可使人寻找到“真理”。这种对话模式,犹如戏剧,拥有无比的张力。尤其穿插轻松、诙谐的语调,屡屡让人陷入推理的自我矛盾中,达致澄清的效果。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1、苏格拉底主张心灵的转向,把哲学的研究重点从对自然界的研究转到对于人本身的研究上来,这样使得人与自然严格的得以区分开来,成为一个不同于自然界的实体。2、苏格拉底还强调灵魂不灭说,虽然之前的哲学家就已经对此有研究,但是研究的模糊,到了苏格拉底的时候,他才明确的把灵魂与物质区分开来,强调这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为以后的唯心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苏格拉底还寻求事物的普遍定义,苏格拉底反对相对主义,认为事物的真理只有一个。但是对于事物的见解却不是唯一的,因为这会随着时间与地点的改变而改变。4、苏格拉底还强调了善的重要性,认为善是一切事物的根因,这些观点为后来的唯心主义奠定了基础。在教育方面,苏格拉底不提倡对学生进行灌输,更多的是采用辩论的方式,这同样为后来的辩论法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学会用“苏格拉底”式自我提问做自我调节

所谓“苏格拉底”式提问,指的是一种通过问答式的对话澄清彼此观念和思想的方法,那么自我提问自然就是自问自答啦。这种方式在受到抑郁、焦虑情绪困扰时尤其管用,其他不良情绪也能起到一定的效果。根据我在咨询中的实践,效果最佳时能够完全消除不良情绪体验。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试着学习这种方法吧!这种方法其实很简单,只需要你在感受到情绪变化时(比如突然感到很低落)依次问自己几个问题就可以了。当然,这里只是一些比较适合自我调节时使用的问题,真正的咨询中使用的问题会比这要更多而且更灵活,但那些问题在咨询师的引导下使用会更好哦!问题1:我刚才在想什么?原因:我们的不良情绪往往是一些自动思维导致的,所谓自动思维,就是一些迅速且隐蔽地在我们脑海中出现、掠过的想法。它可能是一句话、几个词语或者一个画面。它通常并不是客观真实的,或者说不是完全真实的,但我们往往会不假思索地信以为真,进而引发不良情绪。这个问题的目的就在于帮助我们识别出不良情绪背后的自动思维,进而在后续问题中评估它。自动思维的描述需要遵循特定的方式,通常是对某种想法的陈述句式描述。示例:“我永远也学不好这门课。”“他不会想要和我交朋友的。”问题2:我对这种想法的相信程度是多少?原因:这个问题的目的在帮助我们评估目前相信这种自动思维的程度,这也是后续评估和效果分析的基础。通常0代表完全不信,100%表示完全相信。问题3:这样的思维给我带来了怎样的情绪体验?严重程度是多少?原因:这个问题的目的与问题2相同。严重程度的表述同样采用0—100%分级,0是完全没影响,100%是与至今体验过最严重的不良情绪影响相当。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人容易混淆“自动思维”和“不良情绪”的描述,可以在示例中与问题1进行比较。示例:“我感到非常难过和沮丧。”问题4:支持这个想法的证据是什么?问题5:反对这个想法的证据是什么?原因:这两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帮助你对自己的自动思维进行评估。通常我们在开始时的无条件相信是经不起推敲的,我们会忽略一些客观事实,尤其是积极的因素,这两个问题就是促使我们从一个更客观、更全面的视角去看待这一自动思维,从而重新建立对它的评价和信任度。示例:(以“我永远都学不好这门课”为例)“支持的证据是,我在这门课上取得的成绩的确不如一些人,我完成相关作业的时间要比朋友们多;反对的证据是,我的成绩比前段时间的确是提高了,我这门课的成绩其实比大部分人要好。”问题6:最坏会发生什么?问题7:如果最坏的情况发生了,我可以如何应对?问题8:最好会发生什么?问题9:最现实的情况,或者说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是什么?原因:这一系列问题的目的在于为自动思维“去灾难化”。很多人在自动思维产生后会预设一个最糟糕的后果,这就是对自动思维的“灾难化”,这通常会引起严重的焦虑情绪,而且这种“灾难化”往往并没有被自身察觉,也就是说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害怕、在紧张些什么鬼。这一系列问题能够帮助你认识到,最差无非发生什么结果,即便这样的结果发生你也是有办法去应对的,而且这样的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并不大,从而消除或改善“灾难化”带来的不良情绪。示例:(仍然以“我永远学不好这门课”为例)“最坏的情况是,我因为这门课没考好而导致高考失利,上不了理想的大学;如果这样的情况发生,我可以考虑复读,或者进差一些的大学;最好的情况是,高考时这门课我考得非常好,甚至帮助我拉开与别人的成绩;最现实的情况是我在保持现在成绩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提高,这门课不拖我的后腿。”问题10:如果我的家人或者朋友处于相同的情境,我会对他说什么?原因:这是对问题7的补充。对某些人或者某些情境来说,问题7并不一定会有效,比如“我实在想不到该如何解决”或者最坏的情境是死亡时。这个时候,问题10可以帮助你抽离出来,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去看待所处的情境,对当事人给出一些建议,而这些建议通常对你自己也是适用的,这就弥补了问题7失效的空缺。示例:(还是以“我永远学不好这门课”为例)“我会对他说,你其实已经学得很好了,就算到时候考得不好又怎样呢,你不是还能复读或者进分数低一些的学校吗?这些学校也不一定不好啊!”问题11:既然已经分析出了这些,那么我现在相信这种想法的程度是多少呢?问题12:它给我带来的不良情绪严重程度现在是多少?问题13:如果我现在再次处于相同或者类似的情境,我会有同样的困扰吗?原因:这一系列问题是最后的一步,目的是帮助你对本次自我调整的效果进行评估。如果感受到对不合理自动思维的相信程度降低,或者说不良情绪严重程度降低,那么说明这种方式对你是有效果的,是值得反复练习的,而且在熟练掌握后可以帮助你应对更多不同的情境;但如果并未感觉到有所帮助,那么可能是因为没有掌握到要点,导致操作有所偏差,或者你的情况不是很适合自我调节,建议还是寻求咨询师的帮助为好哦!对一部分人来说,这种方法能够非常轻易地掌握,但对一部分人来说迅速掌握的确会存在困难。总之因人而异吧!当然,当你的确存在相对严重的心理问题时,自我调节无法替代心理咨询或者说心理治疗,这种情况我们非常乐意为你提供专业的帮助哦!文/壹点灵心理咨询师 林丛

苏格拉底的教育内容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一、 教育目的:培养有专门知识的治国人才二、 美德等同于知识,并且是不可教的知识。可教的知识只能是技能,是外在的知识,真正的知识只有通过绝对定义才能得到。由于人们难以对某一事物下绝对定义,所以,真正的知识是得不到的,连他自己也得不到。推论是,只有那个“知道的人”,可以拥有知识和美德,普通人不但不拥有,而且永远不可能拥有,也可以说是不配拥有。三、学习即回忆:苏:借助视觉、听觉或任何其他感觉感知了一个对象后,感觉者可以通过联想回想起已经忘记了的对象。他们只不过回忆以前所掌握的知识,换言之,学习就是回忆。从灵魂不朽论出发,苏格拉底认为知识不是后天获得的,人在出生以前就不知从什么地方、以何种方式获得了知识,但在出生时又将它们丢失了。后来,通过把感官运用于可感觉的对象,又重新获得了已经丢失了的知识。所以,学习不是获得知识,而只是重新唤醒、回忆生前已经具有的知识。学习即回忆说割断了感觉对象与知识的联系,割断了感知与思维的联系,知识的源泉在于不可捉摸、不可把握的冥冥之中,使知识蒙上了神秘主义的色彩。四、广博而实用的知识苏:凡是一个善良和高尚的人所应该知道的事,只要他自己知道,他总是非常乐意地教导他们,如果他自己不熟悉的话,他就把他们带到那些知道的人那里去。他还教导他们,一个受了良好教育的人对于各门实际学问应该熟悉到什么程度。苏格拉底重视知识的实用性,主张只学能直接应用的知识。他劝人要学习天文学,“但这知识为了能够知道夜间的时辰、月份节令,为了作水陆旅行、值夜班等工作的方便,以便利用征象来分辨上述时间。”这些知识可以从有实践经验的人那里学到。关于算术,他劝人学习,但也要避免作无意义的劳动。五、精神助产术苏:我母亲是一个助产士,我也努力追随她的足迹。我是一个精神的助产士,帮助别人生产出他们自己的思想。苏格拉底问答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柏拉图称之为“观点”阶段。在此阶段一个人不能对他的知识或假设的知识给以正当的理由。(2)破坏和分析阶段。在此阶段,使一个人认识到他并不懂他以为懂的东西,使他陷入了矛盾、疑惑、穷困的境地。(3)综合阶段。苏格拉底最后将学生参考资料引向预定的答案。最后阶段完成后,一个人的经验受到批评而重建了,这是一个人可以通过正当的理由来证明他的信条。

如何在教学中应用苏格拉底问答法

就是不能在你考试的时候答...苏格拉底问答法是不直接给人答案,而通过问答使人将问题的答案自己说出来的一种方法。教学中当然可以而且是已经被采用,简单来说就是老师稍作引导然后学生说出答案

苏格拉底的辩论术

辩论技巧-苏格拉底问答法 2009-04-10 22:56 一条商船刚出海不久,突然收到台风可能来临的警报。于是,一场争执开始了。有人主张立刻回港避风,有人却认为问题不至于那么严重,应该继续航行。怎么办?倘若正确意见一方不能说服另一方,那么,要么全船的生命会遭到灭顶之灾;要么因返航错过一次贸易时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碰到相似的情况:正确的主张必须说服错误的主张。母亲病了,不肯去医院就医,要靠说服;女儿正陷入一个危险的情网中—热恋中的对象是一个道德败坏的人,要她摆脱情网,也要靠说服;一个涉世未深的青年受骗后准备寻短见,启发他不要轻生,还是要靠说服。可见,说服存在于任何有人群的地方。说服的存在,说明社会的进步,因为荒蛮时代只能靠棍棒和鞭子去制服别人。 说服固然要以正确的思想作为前提,但技巧也是十分重要的。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有想,内容是了不起的东西,而形式没有什么意义,这是胡说、瞎扯。如果谁要在社会上发生影响,就要努力掌握形式。”因此,在论辩——这一口才的最高峰的科学中,出现过形形式式的说服术。苏格拉底问答术,就是类似于诱导说服法的又一著名的一种。 苏格拉底是2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他以论辩见长。他创立的问答法至今还是被世界公认为“最聪明的劝诱法”。其原则是:与人论辩时,开始不要讨论分析的观点,而着重强调彼此共同的观点,取得完全一致后,自然地转向自己的主张。具体的作法和特点是:开头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对方连连说“是”,与此同时,一定要避免让他说“不”。 美国一家电器公司推销员阿里森普谈过这样一件事: 一次, 他到一家不久前才发展的新客户去,企图再推销一批新型的电机。 一到这家公司,总工程师劈头就说:“阿里森,你还指望我们要能多买你的电机吗?”一了解,原来公司认为刚刚从阿里森那里购买的电机发热超过正常标准。 阿里森知道强行争辩没有任何好处,决定采取苏格拉底问答法来和对方论理并说服对方,即决意取得对方作“是”的反应。 他了解情况后,先故意说:“好吧,斯宾斯先生!我的意见和你的相同,假如那电机发热过高,别说再买,就是买了的也要退货,是吗?”“是的!”总工程师果然作出其预料的反应。 “自然,电机是会发热的,但你当然不希望它的热度超过全国电工协会规定的标准,是吗?”“是的。”对方又说了一次。 然后,阿里森开始讨论具体问题了,他问道:“按标准,电机的温度可比室温高72度法,是吗?” “是的,”总工程师说“但你们的产品却比这高得多,简直叫人没法摸,难道这不是事实吗?” 阿里森也不与他争辩,反问说:“你们车间的温度是多少?” 总工程师略为思索,回答说:“大约75度法。”阿里森兴奋起来,拍拍对方肩膀说:“好极了啦!车间是75度法,加上应有的72度法,一共是140度法左右。如果你把手放进140度法的热水里,是否会把手烫伤呢?” 工程师虽然不情愿,但也不得不点头称是。 阿里森接着说:“那么,以后你就不要用手去摸电机了,放心!那完全是正常的。” 结果,不但说服了对方,消除了对方的偏见,而且又作成了又一笔生意。 阿里森开始所问的问题,都是反对者所赞同的。在他机智而巧妙的发问中,获得无数“是”的反应,使反对者在不知不觉中,被包围在数分钟之前还在否认的结论中。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因为在说话时,一开始就说“是”字,会使整个心理趋向于肯定的一面。这时全身的组织——内分泌腺、神经和肌肉,都呈放松状态。情绪轻松,保持谈话间的和谐气氛。相反,说“否”字容易造成情绪对立,致使全身组织紧张,聚集在一起成为拒绝状态,这种生理变化直接影响心理。一位研究心理学的美国教授欧非斯托说:“一个‘否"字的反应是最难克服的障碍。当一个说‘不"字时,所有他的人格尊严都需要他坚持到底。过后他也许自觉说‘不"字是错了,然而他的尊严当时绝不允许他改变,只能一味坚持。因此说服一个人的时候,开头就让他不反对,是实在要紧不过的事。” 这种“是”字的反应,其实是一种最简单的论辩技术,然而绝大多数的人却忽略了它。有的人喜欢用执拗来显示自己的聪明,有的人则动不动就质问别人,凡此种种,只能引起别人的不快。假若这种态度仅为出一口气,求得自己内心的舒服,尚说得过去;但假若要希望办成一件事,那简直是一种愚蠢。

苏格拉底为什么用“问答法”进行教学?

苏格拉底的门徒中,有不少人出身于贵族奴隶主家庭。苏格拉底认为,“与其自己去治人,不如训练能够治人的人更为有用”。在教授过程中,他既不直接地向学生传授他认为是真理的科学知识,也不直接地向学生讲述现成的科学原理和结论,而是用“问答法”进行教学,启发听众自己去寻找正确的答案。

苏格拉底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是助产术,是否正确?

【正确】讽刺、定义和助产术是苏格拉底问答法的三个步骤。

苏格拉底主张的学习方法是什么?

苏格拉底主张要引导学生运用“苏格拉底法”进行探究学习。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是存在于个体头脑中的固有的东西,但并不是所有的个体依靠自己的力量就能独自发现它,往往需要哲学家、教师的及时帮助和引导。他说助产士的任务不是自己生孩子,而是帮助产妇生出自己的孩子,教师的任务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帮助他们发现固存于他们头脑中的知识。因此,苏格拉底在讲学或辩论时并不直接向学生传授具体的知识,而是通过对话或提问来揭露对方在认识上存在的矛盾,引导他们发现存在于他们头脑中固有的知识,这种方法称为“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问答法”或“苏格拉底助产术”。

什么是苏格拉底教学方法

苏格拉底教学方法是: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它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苏格拉底教学方法又叫“产婆术”和“苏格拉底方法”。他母亲是产婆,他借此比喻他的教学方法。他母亲的产婆术是为婴儿接生,而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扩展资料:一天,在课堂上,哲学家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站在讲台前说:“请大家闻闻空气中的味道!”一位学生举手回答:“我闻到了,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面前走过,并叮嘱道:“大家再仔细闻一闻,空气中有没有苹果的香味?”这时已有半数的学生举起了手。苏格拉底回到讲台上,又重新提出刚才的问题。这一次,除了一个学生没有举手外,其他人全都举起了手。苏格拉底走到这位学生面前问:“难道你真的什么气味也没闻到吗?”那个学生肯定地说:“我真的什么也没闻到!”这时,苏格拉底对大家宣布:“他是对的,因为这是一只假苹果。”这个学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哲学家柏拉图。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方法名词解释

苏格拉底方法也被称为问答法,这是苏格拉底探讨伦理哲学的研究方法也是他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不将现成的结论硬性灌输或强加与对方,而是与对方共同讨论,通过不断提问诱导对方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自然而然地得到正确的结论。这种方法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已知到未知的规则,为后世的教学法吸取。但是这种教学方法是在当时没有成熟教材、教科书和没有正规课堂教学制度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不是万能的教学方法,只能在一定条件下和适度范围内作为参照。第一,受教育者必须有探求真理、追求知识的愿望和热情。第二,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积累一定的知识,否则问答便无法进行。第三,苏格拉底谈话的对象是已经有了一定知识基础和推理能力的成年人,这种方法不能机械地搬用于幼年儿童。

苏格拉底问答法

苏格拉底问答法,又称“产婆术”。此方法的依据是:感觉印象不如概念可靠。在知识的获得上,不能认为知识是可以移植的或者以为知识可以经由教学过程直接转入学生的心灵。教学过程仅是教师协助学生产生某一概念的过程。所以教师的任务不在于臆造和传播真理,而是要做一名“知识的产婆”,把存在于学生内心的知识导引出来,变为学生的实际知识与技能。在实施这一教学方法时,苏格拉底先就某些感兴趣的道德或人生问题与学生攀谈。谈话时,他佯装自己一无所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用反诘的方式,使学生陷入自相矛盾的窘境,从而促其积极思索,然后再利用各种有关事物进行启发和诱导,使学生一步步地接近正确的结论。 他创立的问答法至今还是被世界公认为“最聪明的劝诱法”。其原则是:与人论辩时,开始不要讨论分析的观点,而着重强调彼此共同的观点,取得完全一致后,自然地转向自己的主张。具体的作法和特点是:开头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对方连连说“是”,与此同时,一定要避免让他说“不”。 这背后的原理是,因为人在说话时,一开始就说“是”字,会使整个心理趋向于肯定的一面。这时全身的组织——内分泌腺、神经和肌肉,都呈放松状态。情绪轻松,保持谈话间的和谐气氛。相反,说“否”字容易造成情绪对立,致使全身组织紧张,聚集在一起成为拒绝状态,这种生理变化直接影响心理。一位研究心理学的美国教授欧非斯托说:“一个‘否"字的反应是最难克服的障碍。当一个说‘不"字时,所有他的人格尊严都需要他坚持到底。过后他也许自觉说‘不"字是错了,然而他的尊严当时绝不允许他改变,只能一味坚持。因此说服一个人的时候,开头就让他不反对,是实在要紧不过的事。”这种“是”字的反应,其实是一种最简单的论辩技术,然而绝大多数的人却忽略了它。有的人喜欢用执拗来显示自己的聪明,有的人则动不动就质问别人,凡此种种,只能引起别人的不快。假若这种态度仅为出一口气,求得自己内心的舒服,尚说得过去;但假若要希望办成一件事,那简直是一种愚蠢。举个例子: 美国一家电器公司推销员阿里森普所经历的一件事: 一次, 他到一家不久前才发展的新客户去,企图再推销一批新型的电机。一到这家公司,总工程师劈头就说:“阿里森,你还指望我们要能多买你的电机吗?”一了解,原来公司认为刚刚从阿里森那里购买的电机发热超过正常标准。阿里森知道强行争辩没有任何好处,决定采取苏格拉底问答法来和对方论理并说服对方,即决意取得对方作“是”的反应。他了解情况后,先故意说:“好吧,斯宾斯先生!我的意见和你的相同,假如那电机发热过高,别说再买,就是买了的也要退货,是吗?”“是的!”总工程师果然作出其预料的反应。“自然,电机是会发热的,但你当然不希望它的热度超过全国电工协会规定的标准,是吗?”“是的。”对方又说了一次。然后,阿里森开始讨论具体问题了,他问道:“按标准,电机的温度可比室温高72度法,是吗?”“是的,”总工程师说“但你们的产品却比这高得多,简直叫人没法摸,难道这不是事实吗?”阿里森也不与他争辩,反问说:“你们车间的温度是多少?”总工程师略为思索,回答说:“大约75度法。”阿里森兴奋起来,拍拍对方肩膀说:“好极了啦!车间是75度法,加上应有的72度法,一共是140度法左右。如果你把手放进140度法的热水里,是否会把手烫伤呢?”工程师虽然不情愿,但也不得不点头称是。阿里森接着说:“那么,以后你就不要用手去摸电机了,放心!那完全是正常的。”结果,不但说服了对方,消除了对方的偏见,而且又作成了又一笔生意。阿里森开始所问的问题,都是反对者所赞同的。在他机智而巧妙的发问中,获得无数“是”的反应,使反对者在不知不觉中,被包围在数分钟之前还在否认的结论中。

“苏格拉底问答法”由哪几个步骤组成?

苏格拉底创立的问答法被世界公认为“最聪明的劝诱法”。其原则是:与人辩论时,开始不要讨论分歧的观点,而着重强调彼此共同的观点,取得完全一致后,自然地转向自己的主张。具体的做法和特点是:开头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对方连连说:“是”,同时,尽力避免让他说不。一开始就说“是”字,会使整个心理趋向于肯定的一面。这时全身的组织都呈放松状态。情绪轻松,可以保持谈话间的和谐气氛。x0dx0a 在这种方法中,谈判者开始所问的问题,都是反对者所赞同的。在谈判者机智而巧妙的发问中,获得无数“是”的反应,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被诱导到我方在谈判中所希望得到的结沦中。它是著名的苏格拉底问答法的妙用。x0dx0a 让人作出“是”的反应,并非容易。所以,对提出的问题要经过思考,方法有以下几种:可以从对方的需要出发,从对方的角度提问;可以提出常识范围以内的问题;也可以巧妙诱使对方承认你的立场。x0dx0a所以,有三步:x0dx0a开始,不要讨论分歧的观点,而着重强调彼此共同的观点。x0dx0a取得完全一致后,自然地转向自己的主张,同时,尽力避免让他说不。x0dx0a巧妙诱使对方承认你的立场。

苏格拉底问答法三步是什么?

苏格拉底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第二步叫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苏格拉底问答法阐述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在西方哲学史上,是最早的辩证法的形式。“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欲求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个人英文介绍

苏格拉底Details about Socrates are derived from three contemporary sources: the dialogues of Plato, the plays of Aristophanes, and the dialogues of Xenophon. Aristotle was a youth when Socrates died. There is no evidence that Socrates wrote anything himself.Aristophanes" play The Clouds portrays Socrates as a clown who teaches his students how to bamboozle their way out of debt. Most of Aristophanes" works, however, function as parodies. Thus one should not take his portrayal of Socrates at face value.According to Plato, Socrates" father was Sophroniscus and his mother Phaenarete, a midwife. Socrates married Xanthippe, who was much younger than her husband. She bore him three sons, Lamprocles, Sophroniscus and Menexenus. Socrates was executed when the boys were all quite young. His friend Crito critized him for abandoning his sons when he refused to try to escape before his execution.It is unclear how Socrates earned a living. According to Timon of Phlius and later sources, Socrates took over the profession of stonemasonry from his father. But no earlier sources corroborate this story. Plato pictures Socrates loitering around schoolyards looking for children to befriend. According to Xenophon"s Symposium, Socrates is reported as saying he devotes himself only to what he regards as the most important art or occupation: discussing philosophy. Aristophanes portrays Socrates as accepting payment for teaching and running a sophist school with Chaerephon, in The Clouds, while in Plato"s Apology and Symposium and in Xenophon"s accounts, Socrates explicitly denies accepting payment for teaching. More specifically, in the Apology Socrates cites his poverty as proof that he is not a teacher.Several of Plato"s dialogues refer to Socrates" military service. Socrates says he served in the Athenian army during three campaigns: at Potidaea, Amphipolis, and Delium. In the Symposium Alcibiades describes Socrates" valour in the battles of Potidaea and Delium, recounting how Socrates saved his life in the former battle (219e-221b). Socrates" exceptional service at Delium is also mentioned in the Laches, by the general the dialogue is named after (181b). In the Apology Socrates compares his military service to his courtroom troubles, and says that anyone on the jury who thinks he ought to retreat from philosophy must also think that soldiers should retreat when it looks like they will be killed in battle.==================================================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was born in Stageira (Greek: ∑τu03acγειρα)in Chalcidice. His parents were Phaestis and Nicomachus, who became physician to King Amyntas of Macedon. Aristotle was educated as a member of the aristocracy. At about the age of eighteen, he went to Athens to continue his education at Plato"s Academy. Aristotle remained at the Academy for nearly twenty years, not leaving until after Plato"s death in 347 BC. He then traveled with Xenocrates to the court of Hermias of Atarneus in Asia Minor. While in Asia, Aristotle traveled with Theophrastus to the island of Lesbos, where together they researched the botany and zoology of the island. Aristotle married Hermias" daughter (or niece) Pythias. She bore him a daughter, whom they named after his wife, Pythias. Soon after Hermias" death, Aristotle was invited by Philip of Macedon to become tutor to Alexander the Great.After spending several years tutoring the young Alexander, Aristotle returned to Athens. By 335 BC, he established his own school there, the Lyceum. Aristotle directed courses at the Lyceum for the next twelve years. While in Athens, his wife Pythias died. Aristotle soon became involved with Herpyllis of Stagira, who bore him a son whom he named after his father, Nicomachus.It is during this time in Athens that Aristotle is thought to have composed many of his works. Although Aristotle wrote dialogues, only fragments of these have survived. The works that have survived are in treatise form and, for the most part, were not meant for widespread publication. These are generally thought to be lecture notes or texts used by his students. Among the most important are Physics, Metaphysics (or Ontology), Nicomachean Ethics, Politics, De Anima (On the Soul) and Poetics. These works, although connected in many fundamental ways, differ significantly in both style and substance.Aristotle not only studied almost every subject possible at the time, but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most of them. In science, Aristotle studied anatomy, astronomy, economics, embryology, geography, geology, meteorology, physics, and zoology. In philosophy, Aristotle wrote on aesthetics, ethics, government, metaphysics, politics, psychology, rhetoric and theology. He also dealt with education, foreign customs, literature and poetry. His combined works practically constitute an encyclopedia of Greek knowledge. It has been remarked that Aristotle was likely the last person to know everything there was to be known in his own time.[1]Upon Alexander"s death in 323 BC, anti-Macedonian feelings in Athens once again flared. Eurymedon the hierophant denounced Aristotle, claiming he did not hold the gods in honor. Aristotle fled the city to his mother"s family estate in Chalcis, explaining, "I will not allow the Athenians to sin twice against philosophy."[2] However, he died there of natural causes within the year. Aristotle left a will, which has been preserved, in which he asked to be buried next to his wife.==================================================柏拉图Early lifeMain article: Early life of PlatoBirth and familyThe exact birthdate of Plato is unknown. Based on ancient sources, most modern scholars estimate that he was born in Athens or Aegina[b] between 428 and 427 b.c.e.[a] His father was Ariston. According to a disputed tradition, reported by Diogenes Laertius, Ariston traced his descent from the king of Athens, Codrus, and the king of Messenia, Melanthus.[3] Plato"s mother was Perictione, whose family boasted of a relationship with the famous Athenian lawmaker and lyric poet Solon.[4] Perictione was sister of Charmides and Critias, both prominent figures of the Thirty Tyrants, the brief oligarchic regime, which followed on the collapse of Athens at the end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 (404-403 b.c.e.).[5] Besides Plato himself, Ariston and Perictione had three other children; these were two sons, Adeimantus and Glaucon, and a daughter Potone, the mother of Speusippus (the nephew and successor of Plato as head of his philosophical Academy).[5] According to the Republic, Adeimantus and Glaucon were older than Plato.[6] Nevertheless, in his Memorabilia, Xenophon presents Glaucon as younger than Plato.[7]According to certain fabulous reports of ancient writers, Plato" s mother became pregnant through a virginal conception: Ariston tried to force his attentions on Perictione, but failed of his purpose; then the ancient Greek god Apollo appeared to him in a vision, and, as a result of it, Ariston left Perictione unmolested.[8] Another legend related that, while he was sleeping as an infant, bees had settled on the lips of Plato; an augury of the sweetness of style in which he would discourse philosophy.[9]Ariston appears to have died in Plato"s childhood, although the precise dating of his death is difficult.[10] Perictione then married Pyrilampes, her mother"s brother,[11] who had served many times as an ambassador to the Persian court and was a friend of Pericles, the leader of the democratic faction in Athens.[12] Pyrilampes had a son from a previous marriage, Demus, who was famous for his beauty.[13] Perictione gave birth to Pyrilampes" second son, Antiphon, the half-brother of Plato, who appears in Parmenides.[14]In contrast to his reticence about himself, Plato used to introduce his distinguished relatives into his dialogues, or to mention them with some precision: Charmides has one named after him; Critias speaks in both Charmides and Protagoras; Adeimantus and Glaucon take prominent parts in the Republic.[15] From these and other references one can reconstruct his family tree, and this suggests 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family pride. According to Burnet, "the opening scene of the Charmides is a glorification of the whole [family] connection ... Plato"s dialogues are not only a memorial to Socrates, but also the happier days of his own family".[16]NameAccording to Diogenes Laertius, the philosopher was named Aristocles after his grandfather, but his wrestling coach, Ariston of Argos, dubbed him "Platon", meaning "broad" on account of his robust figure.[17] According to the sources mentioned by Diogenes (all dating from the Alexandrian period), Plato derived his name from the breadth (platutês) of his eloquence, or else because he was very wide (platus) across the forehead.[18] In the 21st century some scholars disputed Diogenes, and argued that the legend about his name being Aristocles originated in the Hellenistic age.[c]EducationApuleius informs us that Speusippus praised Plato"s quickness of mind and modesty as a boy, and the "first fruits of his youth infused with hard work and love of study".[19] Plato must have been instructed in grammar, music, and gymnastics by the most distinguished teachers of his time.[20] Dicaearchus went so far as to say that Plato wrestled at the Isthmian games.[21] Plato had also attended courses of philosophy; before meeting Socrates, he first became acquainted with Cratylus (a disciple of Heraclitus, a prominent pre-Socratic Greek philosopher) and the Heraclitean doctrines.[22]Later lifePlato may have traveled in Italy, Sicily, Egypt and Cyrene. Said to have returned to Athens at the age of forty, Plato founded one of the earliest known organized schools in Western Civilization on a plot of land in the Grove of Hecademus or Academus. The Academy was "a large enclosure of ground which was once the property of a citizen at Athens named Academus... some, however, say that it received its name from an ancient hero" (Robinson, Arch. Graec. I i 16), and it operated until 529 AD, when it was closed by Justinian I of Byzantium, who saw it as a threat to the propagation of Christianity. Many intellectuals were schooled in the Academy, the most prominent one being Aristotle.

联系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黑格尔,王尔德的观点,阐述一下西方文论中对美的见解

在西方美学史与艺术哲学中,形式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无论是在艺术创作中,还是在艺术鉴赏与审美活动中,形式美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里值得认真探究的是,形式美是如何与艺术之本性相关联的?尤其是进入现代,形式美不再局限于经典认识论中关于内容与形式的一般论述,这种探究对于艺术及其本性的认识和理解具有崭新的意义。 一、“美在于形式”的思想及其变化 作为重要的范畴,形式美一直是西方美学史与艺术哲学中极其关注的问题,同时这也是一个仁智各见、充满纷争的问题。关于什么是形式的问题,源远流长,可一直追溯到古希腊早期,又可后延至后现代思想家。尽管有着近似的问题域,但各个时期的观点都是不同的,相互区分开来,这种区分折射出了思想自身的变化。 1.古希腊:形式作为本质 古希腊的哲学家与美学家认为,美是形式,倾向于把形式作为美与艺术的本质。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看来,艺术产生于数及其和谐,而这和谐就关涉形式的问题。柏拉图将具体的美的事物与“美本身”区分开来,那么,具体的艺术作品作为美的东西,只能是美本身的赋予和对美本身的摹仿,艺术则是摹仿的摹仿,与真理相隔三层。柏拉图把形式分为内形式与外形式,这里的内形式指艺术观念形态的形式,它规定艺术的本源和本质;而外形式则指摹仿自然万物的外形,它是艺术的存在状态的规定。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形式”和“质料”两种因素,在他看来,形式是事物的第一本体,由于形式,质料才能得以成为某确定的事物。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摹仿是所有艺术样式的共同属性,也是艺术与非艺术相区分的标志。当然不同的艺术样式摹仿的形式也是不一样的。总之,毕达哥拉斯学派、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均认为,形式是万物的本原,因而也是美的本原。古希腊时期,还用“隐德来希”意指质料中的形式。在温克尔曼看来,形式的美乃是希腊艺术家们的首要目的。在古希腊,关于美与艺术的观念背后,诸神与理论理性成为思想的规定性。到了古罗马时期,实用、功利之风盛行,总体而言,在美学思想上缺乏独到的成就,虽然在某些方面也有一些进步。 2.中世纪:形式的神秘化 中世纪的主流文化是基督教文化,在中世纪,上帝成为美与一切艺术的规定性,实践理性成为思想的规定性,从而与古希腊重视现实生活相区分。从古代至中世纪,西方美学与艺术哲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一学期的美学被纳入神学之中,表现为柏拉图学说、普罗提诺的新柏拉图主义与基督教思想的结合。普罗提诺强调了形式在美的产生过程中的作用。这一点正如克罗齐对他的评论中所说:“那么,被表现为石块的美不存在于石块之中,而只存在于对它进行加工的形式之中;所以,当形式完全被印在心灵里时,人工的东西比任何自然的东西都美”。[1]奥古斯丁是中世纪重要的思想家与美学家,他一生的美学思想经历了较大的变化。关于形式美的问题,在扳依基督教以前,奥古斯丁基于亚里士多德的整一性和西塞罗关于美的定义,认为美是整一或和谐,仍然坚持美在形式的传统观点。在扳依基督教以后,奥古斯丁从基督教神学的立场来看待美,他认为美的根源在上帝,上帝是美本身,是至美,绝对美,无限美,是美的源泉。他还受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认为现实事物的美即和谐、秩序和整一,而这又归根结底是一种数学关系。美在完善,而完善又基于尺寸、形式与秩序,大有强调形式之倾向。与奥古斯丁一样,托马斯·阿奎那也是从神学出发来阐发其美学思想的。关于什么是美的问题,他也认为,美首先在于形式。同时还认为,美是可感的,只涉及形式,无涉内容,不关联欲念,没有外在的实用目的。但丁继承了阿奎那的神学与哲学思想,也接受了其神学美学的基本观点,认为美在于各部分的秩序、和谐与鲜明。总之,这一时期有把形式神秘化的倾向。 3.近代:纯形式与先验形式 近代美学时期是指从文艺复兴延至十九世纪末,真正意义上的美学始于近代。在近代,“形式”已成为美学中的一个独立的范畴,并自觉地与理性地上升到艺术的本质的高度。自文艺复兴始,人性得到了复苏与高扬,理性成为思想的规定性,这种理性是一种诗意(创造)理性而有别于古希腊的理论理性和中世纪的实践理性。作为“美学之父”的鲍姆嘉通把美学规定为感性学,同时他也十分强调秩序、完整性与完美性。笛卡儿的哲学思想为近代思想奠定基础,他力图从主客体的认识关系来把握美。英国的经验主义与大陆的理性主义分别从各自的维度提出美学思想。作为德意志唯心主义美学的奠基人,康德提出并阐发了他的“先验形式”概念,认为审美无涉利害,与对象的存在和质料无关,美基于对象的形式,从此出发,康德把美与崇高相区分,认为与美基于形式不同,崇高是无形式的,因为它是混乱的、不规则的与无秩序的。在康德那里,真、善、美之间有了明晰的分界,艺术也不等同于真理。康德为西方形式美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那么理念作为内容,则感性显现就属于形式。在黑格尔那里,美的艺术的领域属于绝对心灵的领域,而自由是心灵的最高的定性。他说:“按照它的纯粹形式的方面来说,自由首先就在于主体对和它自己对立的东西不是外来的,不觉得它是一种界限和局限,而是就在那对立的东西里发见它自己。”[2]黑格尔力图从这种对立中去发现自由。总之,在近代,西方形式美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在把形式作为纯粹的与先验的方面。这种影响远远超出近代经验主义美学关于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识的思想。 4.现代:超越形式回归存在 在现代,存在作为美的规定性,美学思想在存在之维度与境域上展开。同时西方形式美学又有了新的发展,如结构主义美学、分析美学与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等的产生。贝尔认为,一切视觉艺术都必然具有某种共同性质,没有它,艺术就不成其为艺术,而艺术的这种“共同的性质”,在贝尔看来,就是“有意味的形式”。而真正的艺术在于创造这种“有意味的形式”。这种“有意味的形式”,既不同于纯形式,当然贝尔也没有完全放弃形式,也有别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代表阿恩海姆在其《艺术与视知觉》中把美归结为某种“力的结构”,认为组织良好的视觉形式可使人产生快感,一个艺术作品的实体就是它的视觉外现形式。以塞尚为代表的后期印象主义艺术既强调形式感,也看重色彩感。现代美学倾向于把美看成是情感的形式,但这种观点也有自身的问题,难免被超越。马克思的思想无疑属于现代的,马克思的美学思想无疑也是现代美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或者说具有现代意义。“马克思和其他现代思想家如尼采、海德格尔对于近代思想的叛离是颠覆性的。这在于他们不仅将所谓的理性问题转换成存在问题,而且也给真善美、知意情等一个存在论的基础,由此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作为哲学体系的主要部分已失去了其根本意义。”[3]由此,关于美与艺术的一些根本问题已走出传统的限制,进入存在领域。 5.后现代:形式的解构 由现代转向后现代乃是西方思想自身的发展使然,在这一思想的历程中,思想的规定性由存在变成了语言。后现代消解了近现代的审美理念与艺术思想,其思想的根本特征是解构性的,表现为不确定性、零散性、非原则性、无深度性等。如果说,现代美学还在存在境域中关注形式的话,那么后现代主义则坚持强烈的反形式倾向。在利奥塔看来,“后现代应该是一种情形,它不再从完美的形式获得安慰,不再以相同的品味来集体分离乡愁的缅怀。”[4]后现代不再具有超越性,不再对精神、终级关怀、真理、美善之类超越价值感兴趣,而是转向开放的、暂定的、离散的、不确定的形式。在后现代思想中,传统的审美标准与旨趣,不再有不可置疑的意义。艺术与非艺术、美与非美之间也不再有根本性的区分,从而导致了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思想风格,即文化、文学、美学走向了反文化、反文学与反美学,而复制、消费和无深度的平面感正在成为时尚。后现代艺术成为行为与参与的艺术,似乎不再需要审美标准与“艺术合理性”。后现代反对中心性、二元论以及体系化,消解了传统和现代美学思想与艺术理论的基本观点,当然也力图去解构审美的一切形式规则。 二、形式美所涉及的重要关系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形式美的问题一直是重要的而又颇具争议的问题。该问题关涉到与形式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这一系列关系及其问题揭示了形式美的一些重要方面,对它们的梳理无疑会有助于深化对形式美及其关联的认识。 1.形式与质料的关系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柏拉图的理式论不能说明事物的存在,因为柏拉图的理式与个别事物是相分离的。亚里士多德认为,要说明事物的存在,就必须在现实事物之间寻找原因,而这可归结为质料、形式二因。所谓的“质料因”就是事物的“最初基质”,即构成每一事物的原始质料,也就是“事物所由形成的原料”,如铜像的铜、泥人的泥等。而“形式因”则是指事物的本质规定。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质料是潜能,形式是现实,二者的关系是潜能与现实的关系。形式作为主动的、积极的成因,在质料的形式化过程中,给质料以规定,使质料成为现实个体。质料有待于形式的赋形。在视觉艺术的质地美中,形式与质料实现了紧密的结合。一个事物的光滑、粗糙、坚硬、柔软,只有既基于质料,又符合审美的形式要求时才成为美。形式作为事物之本质、定义、存在和现实,显然与作为事物的潜能的质料相区别,但又不可能脱离质料而存在。那么,显然这样的关系有别于传统认识论意义上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杜夫海纳在美学形式与逻辑形式的比较的基础上来阐释美学形式。他认为,在逻辑中,形式不是一个对象的形式,不再与质料密切相关。而一种美学的形式永远应该使质料具有形式,与对象密切相关,但这形式自身却不是对象。但形式与质料在生成美的过程中的关联,仍然是一个十分难解的问题。 2.形式与符号的关系 在艺术创作与审美活动中,形式与符号也发生着密切的关联。卡西尔的符号形式美学集中与典型地表述了与之相关的思想。卡西尔认为,人与动物之间的根本区分在于,动物只能对信号作出条件反射,而只有人才能把信号改造成有意义的符号。在卡西尔看来,科学、艺术、语言与神话等则是不同符号形式的人类文化的方面。符号的一个重要特性在于摆脱直觉当下给予的感性世界。科学基于依托在理性之上的抽象化,而艺术则关注个体性与具体化,因而艺术的符号也应有别于科学符号,它力图避免概念化与逻辑推理,以此为想象和解释留下空框。与科学进行的概念式的简化和推演式的概括不一样,艺术不穷究事物的性质或原因,而是给我们以对事物形式的直观。卡西尔把作为纯粹形式的艺术符号与其它符号形式区分开来。而在苏珊·朗格看来,“艺术符号是一种有点特殊的符号,因为虽然它具有符号的某些功能,但并不具有符号的全部功能,尤其是不能像纯粹的符号那样,去代替另一件事物,也不能与存在于它本身之外的其它事物发生联系。”[5]这里的问题是,艺术符号与指代符号有何关系?区分在什么地方?艺术符号又是如何体现美与艺术的形式的呢?这些有待于人们的不断解答。 3.形式与感性的关系 在席勒看来,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是人固有的天性,感性冲动基于人的感性本性,把人置于时间之中,而形式冲动来自理性。他进而认为,只有在第三种冲动即游戏冲动之中,人才能恢复完整的人性。黑格尔力图把感性与美的本质关联起来,他说:“感性观照的形式是艺术的特征,因为艺术是用感性形象化的方式把真实呈现于意识,而这感性形象化在它的这种显现本身里就有一种较高深的意义,同时却不是超越这感性体现使概念本身以其普遍性相成为可知觉的,因为正是这概念与个别现象的统一才是美的本质和通过艺术所进行的美的创造的本质。”[6]然而,黑格尔毕竟还是把美基于理念之上。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美学思想发生了显著而又重要的变化。一直被人们所崇尚的思辩理性主义遭受了普遍怀疑,而人的直观感性开始得到重视。其实,早在18世纪,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创建美学学科的时候,就在感性学的意义上关注美的问题。从此之后,形式与感性的关系就一直是美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费希特以来,在审美与艺术研究中,“自下而上”的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审美经验受到了重视。实用主义美学家和机能心理学派的创始人杜威认为,艺术即经验,把美与艺术作为经验的存在来看待,桑塔耶纳也是如此。而“格式塔”概念更强调这种经验的整体性。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是一种“审美的感人的形式。”[7]卢梭反对所有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传统的艺术理论,他认为:“艺术并不是对经验世界的描绘或复写,而是情感和感情的流溢。”[8]他更重视艺术与情感的关联。而形式与感性的关联中涉否以及如何涉及情感则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三、形式与艺术本性的关联 形式是美与艺术的内在的表征方式,它与艺术本性发生着深刻的关联,从而揭示与开显出艺术与美的存在。从形式美的思想历程以及关联形式的各个方面来看,形式对艺术的规定存在着难以克服的问题,形式与艺术本性的关联是异常复杂的。 1.形式作为艺术的规定及其问题 从古到今,关于什么是美?以及艺术的本性是什么的问题一直困绕着历代的美学家和艺术哲学家。其中主要有以下基本观点,如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摹仿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摹仿;康德、席勒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黑格尔更强调艺术美,认为美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列夫·托尔斯泰、克罗齐认为,艺术是情感的表现;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形象认识;在贝尔那里,艺术基于“有意味的形式”。卡西尔、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情感的符号;在弗洛伊德、荣格那里,艺术成为无意识的表现;英伽登认为,艺术是多层次的意向性客体等;而马克思则在生产劳动中来规定美与艺术。这些观点,都是对美与艺术思想的丰富,都力图从各自的角度去揭示艺术的本性。当然,在各个观点与思想之间,还存在着不少的差异,这本身就说明美与艺术本性的问题的艰难性与复杂性。人们总是通过形式去感受具体事物的,艺术作为美的典型体现,其中的艺术美也是感性的,并关切情感。把形式价值摆在审美价值首位的人们认为,那些没有获得统一性和形式感的艺术和美是无根基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形式创造了差异而这是质料所无能为力的,他把美规定为形式,艺术之为艺术不在质料而在形式中。形式已成为美和艺术的规定和根据,而正是形式使美和艺术成为可能。在谈到形式美的规则时,荷加斯说:“这些规则就是:适应、多样、统一、单纯、复杂和尺寸——所有这一切都参加美的创造,互相补充,有时互相制约。”[9]其实,这只是形式美可表征的方面,形式美并不局限于此,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赫尔德和歌德把美规定为合规律的活生生的东西,规定为生命的形式。 进入现代,有别于德意志唯心主义,形式不再由内容所决定,内容与形式也不再构成真正有意义的问题,形式本身就融贯了所有内容的那些因素,形式与内容的简单二分与线性决定本身就是近代经典认识论的产物,它制约了对形式的充分揭示。因此,只有走出内容与形式的樊篱,才能显现形式所蕴涵的朦胧的、宽泛的意味,在贝尔看来形式的有意味,这意味不同于内容,也有别于思想主题,在这里,题材并不是第一位的了。作为形式要素的节奏韵律具有的心理意味,盖格尔说:“对于自我来说,它改变了那可以赋予秩序的东西,使之从一团异已的混乱的东西变成了一种可以被自我把握的东西”[10]鲍桑葵把形式及其意蕴相关于美,他说:“现在,我们所努力要说明的问题是,形式上的对称和具体的意蕴并不是美的两个异质的要素,而只具有抽象和具体之间的那种关系。”[11]然而,鲍桑葵仍然未走出抽象与具体这样的经典思想与话语框架。形式作为美与艺术的规定性,也是多元的与多种多样的。也必然要遇到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和其它思想的挑战。 2.形式与艺术本性关联的复杂性 形式是艺术本性开显的不可或缺的东西吗?形式是如何与艺术本性关联的?能否这样说,形式对艺术本性的揭示在不同的艺术存在那里是通过不同的方式与途径完成的,如美术主要凭借视觉上的形式美如色彩美、光线美、线条美、质地美、结构美等;而音乐则基于听觉上的形式美。还有许多其它的门类艺术,以及这些门类之内尚有各种各样的子类,它们所表现的形式美既有共通性,又存在着不小的差异。真正美的艺术离不开这种形式,这对于许多现代艺术来说也是如此。问题只是在于随着艺术的变迁,关于什么是形式的看法也在发生变化,而不一定就是真正地完全取消形式。当然,关于形式究竟是如何与艺术本性发生关联进而揭示艺术本性,存在着巨大的解释空间。无疑,形式美为人们带来了情感上的满足与精神上的享受。相关于艺术本性的形式显然不是外在的,而是深刻的内在化了的。不同的艺术家对待形式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性格急躁的艺术家总是要反抗形式,但是,聪明的艺术家却使自己的天才适应形式,使这种形式最后成为具有同等自发性的第二天性,再不然就另创同旧的形式一样明确的新形式。”[12]康德就艺术的本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认为艺术是通向自由的必由之路。 而海德格尔则认为,美和艺术的本性与真理和存在相关。他说:“因此,美属于真理的自行发生。”[13]而艺术的本性就是“存在者的真理将自身置入作品。”[14]当然,海德格尔已不在德意志唯心主义与近代认识论的背景上使用“形式”之类的概念了。在海德格尔那里,艺术本性与真理、存在和思想融为一体,这些都是实现自由的前提。而在胡塞尔那里,形式本质就区分于质料本质。即使海德格尔将形式隐而不现,视而不见,形式这幽灵仍然挥之不去,在海德格尔对凡·高的油画《农鞋》的解读中就没有形式的东西吗?或是海德格尔换了话语?海德格尔对美与艺术本性的揭示无疑是深刻的,极有启发性的。当然,真正的形式也并不是单纯与简单的摹仿,正如黑格尔所说:“因此,艺术的目的一定不在对现实的单纯的形式的摹仿,这种摹仿在一切情况下都只能产生技巧方面的巧戏法,而不能产生艺术作品。”[15]不同的形式通过艺术作品对艺术本性的揭示既是多元的,又是独特的,不具有简单的可比性。因此,我们常说出色的艺术作品都是唯一的,具有不可替代性。 马克思在论及美与艺术时,更看重人的内在固有的尺度和其他物种的尺度的统一。在马克思那里,“于是美的规律就是人的规律,即有意识的生命活动。”[16]伽达默尔把美学作为解释学的组成部分,基于艺术本文的开放性和生成性,伽达默尔坚持艺术阐释的多元性与无限性。杜夫海纳认为:“因此,意义内在于形式。”[17]审美中并非所有的形式都是美的,他认为:“然而,审美形式只有引起想象力和理解力自由活动时才是美的。”[18]在接受美学看来,对作品意义的寻求与解读的不断赋意是分不开的。尽管如此,对形式与艺术本性的关联的揭示仍然是艰难无比的,这一点谢林早就表达过类似的感慨,他说:“在这样的实践艺术家的时代,除寥寥无几的个别者,对艺术的本质毫无所知,因为他们通常不能企及艺术理念和美。”[19]贝尔廷力图从艺术史中去揭示艺术的形式与艺术自身的内在关联,他说:“相对来说,在艺术最纯粹形式上的风格史已从历史的解释中清除了所有的那些外在的因素以及最初并不属于艺术的条件。”[20]艺术史就是永无止境的对艺术本性探求的历程,也许在现代与后现代的许多理论看来,这种探求是无意义的。针对把形式理解为诸种要素构成的总体关系排列的说法和“形式”概念的混乱,布洛克认为:“然而美学中出现的‘形式主义"却远远不是上面的意思。事实上,‘形式"一词被人们用到各个不同的场合,分别支撑着各种不同的艺术理论。”[21]形式与艺术本性相关联的复杂过程,也是形式多元化的过程,而“形式概念的多元化本身就是形式美学繁荣的主要标志。”[22]任何无视这种情形的研究或简单化处理都将无助于增进对艺术及其本性的认识和理解。

苏格拉底所在时代背景。简洁

苏格拉底(∑ωκρ τη );英译: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著名的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引进新的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他曾获得逃亡雅典的机会,但苏格拉底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同时也是因为担心他逃亡后雅典将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们了。姓名:苏格拉底外文名:∑ωκρ τη国籍:古希腊出生地:雅典出生日期:公元前469(癸卯年)逝世日期:公元前399职业:哲学家、教育家主要成就:古希腊三贤之一,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英译名:Socrates著名思想:苏格拉底教学法、苏格拉底反诘法主要领域:科学哲学、伦理学师承:米利都学派、毕达哥拉斯嗣响:后世的每一个人分享百科名片:生平儿时苏格拉底出生于希腊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其父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妇。 苏格拉底生就有着扁平的鼻子,肥厚的嘴唇,凸出的眼睛,笨拙而矮小的身体。他容貌平凡,语言朴实,却具有神圣的思想。他出生在希波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时刻,成长在伯里克利的盛世,当时正值智者从全希腊各地云集雅典,给民主制度雅典带来了许多新知和自由论辩的新风尚的时期。当然,苏格拉底也属于智者派的代表。年轻的苏格拉底曾向著名的智者普罗泰格拉和普罗第柯等人求教,讨论各种重要的社会人事和哲学的问题。又曾从女智者狄俄蒂玛受业。自称有“灵迹”伴随,预示以何事不当为,终身信奉。亦受奥尔斐秘教及毕达哥拉斯派的影响。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暑,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生平事例,成就思想,均由其弟子记录。青年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雕刻手艺。后来他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苏格拉底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一个使者,任务就是整天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对人自己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因此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以及你的工作是什么?你有什么知识和技能?你是不是政治家?如果是,关于统治你学会了什么?你是不是教师?在教育无知的人之前你怎样征服自己的无知?等等。贯穿这些讨论的主题就是引导人们认识:在这些对于人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其实人是非常无知的,因此人们需要通过批判的研讨去寻求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和善,达到改造灵魂和拯救城邦的目的。苏格拉底说:“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他还把自己比作一只牛虻,是神赐给雅典的礼物。神把他赐给雅典的目的,是要用这只牛虻来刺激这个国家,因为雅典好像一匹骏马,但由于肥大懒惰变得迟钝昏睡了,所以很需要有一只牛虻紧紧地叮着它,随时随地责备它、劝说它,使它能从昏睡中惊醒而焕发出精神。苏格拉底把批评雅典看作神给他的神圣使命,这种使命感和由此而来的思考探索,便成为他生活与哲学实践的宗旨。他知道自己这样做会使许多人十分恼怒,要踩死这只牛虻,但神给自己的使命不可违,故冒死不辞。在此意义上,他自称是针砭时弊的神圣牛虻。

苏格拉底的言论

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他早年继承父业,从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后来研究哲学。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他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作为公民,他曾三次参军作战,在战争中表现得顽强勇敢。此外,他还曾在雅典公民大会中担任过陪审官。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被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鸩而死。在欧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几乎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所占的地位相同。多年来他被认为是反民主的、维护反动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哲学家,近来已有人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 青少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手艺,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跟他学习,向他请教。苏格拉底却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道德等等。他曾三次参战,当过重装步兵,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 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暑,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 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的哲学主要研究探讨的是伦理道德问题。 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做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后世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苏格拉底本人没有写过什么著作。他的行为和学说,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和克塞诺芬尼著作中的记载流传下来。关于苏格拉底的生平和学说,由于从古代以来就有各种不同的记载和说法,一直是学术界讨论最多的一个问题。古希腊哲学家。【哲学思想】 在苏格拉底以前,希腊的哲学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等问题,后人称之为“自然哲学”。苏格拉底认为再研究这些问题对拯救国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出于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他转而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诚实,什么是虚伪;什么是智慧,知识是怎样得来的;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后人称苏格拉底的哲学为“伦理哲学”。他为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在哲学史上具有伟大的意义。 苏格拉底没有著作,关于苏格拉底的思想绝大多数是由于他的弟子柏拉图的《对话录》,《对话录》是以苏格拉底和别人的对话为内容展开的,但也因此我们通常很难分清哪些思想是苏格拉底的,哪些是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心灵的转向 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转变到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苏格拉底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从苏格拉底开始 ,自我和自然明显地区别开来;人不再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 ,而是和自然不同的另一种独特的实体。灵魂不灭说 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但在他以前的哲学家对于灵魂的看法还比较模糊,有的还将灵魂看成是最精细的物质,因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界限还不明确。到苏格拉底才明确地将灵魂看成是与物质有本质不同的精神实体。在苏格拉底看来,事物的产生与灭亡 ,不过是某种东西的聚合和分散。他将精神和物质这样明确对立起来,成为西方哲学史上唯心主义哲学的奠基人。 寻求事物的普遍定义 据亚里士多德记载,苏格拉底放弃了对自然世界的研究,想在伦理问题上求得普遍真理,开始为事物寻求定义。他反对智者们的相对主义,认为“意见”可以有各种各样,“真理”却只能有一个;“意见”可以随各人以及其他条件而变化,“真理”却是永恒的,不变的 。在柏拉图早期对话中,讨论的主题几乎都是如何为伦理道德下定义的问题。苏格拉底所追求的,是要求认识“美自身”、“正义自身”,这是美和正义的普遍定义,是真正的知识 ,也就是柏拉图所说的“美的理念”、“正义的理念”。这是西方哲学史上“理念论”的最初形式。苏格拉底还进一步指出,自然界的因果系列是无穷无尽的,如果哲学只去寻求这种因果,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最终原因。他认为事物的最终原因是“善”,这就是事物的目的性。他以目的论代替了对事物因果关系的研究,为以后的唯心主义哲学开辟了道路。 助产术和揭露矛盾的辩证法 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这个矛盾,他是这样解决的:这些知识并不是由他灌输给人的,而是人们原来已经具有的;人们已在心上怀了“胎”,不过自己还不知道,苏格拉底像一个“助产婆”,帮助别人产生知识。苏格拉底的助产术,集中表现在他经常采用的“诘问式”的形式中,以提问的方式揭露对方提出的各种命题、学说中的矛盾,以动摇对方论证的基础,指明对方的无知;在诘问中,苏格拉底自己并不给予正面的、积极的回答,因为他承认自己无知 。这种方式一般被称为“苏格拉底的讽刺”。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是由爱利亚学派的逻辑推论和爱利亚的芝诺的反证法发展而来的。在苏格拉底的讽刺的消极形式中存在着揭露矛盾的辩证思维的积极成果。苏氏自比产婆,从谈话中用剥茧抽丝的方法,使对方逐渐了解自己的无知,而发现自己的错误,建立正确的知识观念。这种谈话也有几个特点:第一、谈话是藉助於问答,以弄清对方的思路,使其自己发现真理。唯在谈话进行中,苏氏则偏重於问,他不轻易回答对方的问题。他只要求对方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他以谦和的态度发问,由对方回答中而导引出其他问题的资料,直至最后由于不断的诘询,使青年承认他的无知。在发问的过程中,苏氏给予学生以最高的智慧,此即有名的苏格拉底反诘法(Socratic irony)。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在西方哲学史上,是最早的辩证法的形式。 从哲学思想的发展看,苏格拉底提出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的区分,使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脱离了早期哲学的朴素状态,进入更加成熟的阶段;他将早期希腊哲学家们格言式的伦理思想提到了哲学的高度;他以逻辑辩论的方式启发思想、揭露矛盾,以辩证思维的方法深入到事物的本质 。这一切对哲学思维的发展都有贡献。但是,他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开始了夸大主体和理性、夸大抽象思维,以哲学唯心主义的神话代替宗教神话的时代。 【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论。但是他并没有创办自己的学校。那么他在哪里施教呢?他怎么施教呢?广场、庙宇、街头、商店、作坊、体育馆,等等,都是他施教的场所。青年人、老年人、有钱人、穷人、农民、手艺人、贵族、平民,都是他施教的对象,不论是谁,只要向他求教,他都热情施教。当时的其他教师——智者,是收取学费的,他们以当教师作为赚钱的手段,而苏格拉底教人是不收学费的,他是为城邦的利益而教人,是义务教师,因此苏格拉底一生都很清贫。 苏格拉底对教育的意义、目的、内容和方法,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他认为,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他认为,无论是天资比较聪明的人还是天资比较鲁钝的人,如果他们决心要得到值得称道的成就,都必须勤学苦练才行。 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伯里克利死后,雅典由于没有好的领导人,民主制度变成了极端民主化,变成了无政府主义,连国家领导人都用抓阄或抽签的办法选出来。苏格拉底对此十分痛心。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为了培养治国人才,他付出了毕生的精力。 关于教育的内容,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他认为,治国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他说,在所有的事情上,凡受到尊敬和赞扬的人都是那些知识最广博的人,而受人谴责和轻视的人,都是那些最无知的人。最后,他主张教人锻炼身体。他认为,健康的身体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对体力活动和思维活动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健康的身体不是天生的,只有通过锻炼才能使人身体强壮。 在教学的方法上,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他母亲是产婆,他借此比喻他的教学方法。他母亲的产婆术是为婴儿接生,而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 “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苏格拉底倡导的问答法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今天,问答法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卢梭、布鲁纳等人提倡的“发现法”,也明显受到苏格拉底方法的启发。【伦理学说】 苏格拉底建立了一种知识即道德的伦理思想体系,其中心是探讨人生的目的和善德。他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必须有道德的知识,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人们只有摆脱物欲的诱惑和后天经验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他认为道德只能凭心灵和神的安排,道德教育就是使人认识心灵和神,听从神灵的训示。这种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伦理思想,后来被安提斯泰尼继承和发展,形成以强调禁欲为特征的犬儒学派;而苏格拉底伦理思想中所包含的快乐论思想 ,则被亚里斯提卜继承和发展,形成主张享乐的居勒尼学派 。柏拉图全面继承了苏格拉底的伦理思想体系,并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重要性,认为伦理道德要由理智来决定,这种理性主义的思想,在以后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中,起了积极作用。【轶事】怪 题古希腊有个青年人自认为自己比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还聪明。有一天,苏格拉底问他一个问题:“世间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青年人不假思索地回答:“鸡是从蛋中孵 出来的,自然是先有蛋罗!”“蛋是鸡下的。没有鸡,蛋从哪里来?”青年人想了想说:“那还是先有鸡!”“你刚才已经说过,鸡是从蛋中孵出来的。没有蛋,鸡从哪里来?”青年人抱怨说:“你怎么提出这样一个怪问题呢?现在我也问你一个问题。”“请提吧。”“你说说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苏格拉底老老实实地回答:“我不知道。”青年人笑了:“这样看来,你和我其实差不多啊!”苏格拉底说:“不,你是以不知为知,我是以不知为不知。以不知为知非知,以不知为不知非不知矣国!”选 择几个学生向苏格拉底请教人生的真谛。苏格拉底把他们带到一片果林边。这时正是果实成熟的季节,树上枝上沉甸甸地挂满了果子。“你们各自顺着一行果树,从林子的这头走到那头,每人摘一枚自己认为最在最好的果子。不许走回头路,不许做第二次选择。”苏格拉底吩咐说。学生们出发了。在穿过果林的整个路程中,他们都十分认真地进行着选择。等他们到达果林的另一端时,老师已在那里等着分们了。“你们是否都选择到自己满意的果子了?”苏格拉底问。学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肯回答。“怎么啦,孩子们,你们对自己的选择满意吗?”苏格拉底再次问。“老师,让我们再选择一次吧,”一个学生请求说,“我刚走进果林时,就发现了一个很大很好的果子。但是,我还想找一个更大更好的。当我走到林子的尽头后,才发现第一次看见的那枚果子就是最大最好的。”另一个学生紧接着说:“我和师兄恰巧相反。我走进果林不久就摘下了一枚我认为是最大最好的果子。可是以后我发现,果林里比我摘下的这枚更大更好的果子多的是。老师,请让我再选择一次吧!”“老师,让我们都再选择一次吧!”其他学生一起请求。苏格拉底坚定地摇了摇头:“孩子们,没有第二次选择。人生就是如此。”愁 人学生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获得快乐?苏格拉底想了想,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一人郁郁寡欢,骨瘦如柴,似乎一阵风就可以把他吹到天上去。天使问他:“你为什么老是不快活,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吗?”这人说:“人们都说太阳宝石、月亮宝石是无价之宝,我什么时候能得到它们呢?”天使非常同情他,便满足了他的要求。过了一段时间,天使见这个人仍是愁眉不展,比过去更瘦了,又问:“你还有什么不高兴的事呢?怎么还是这样满面愁容?”这人双眉紧锁,长叹短叹:“唉,我日日夜夜都担心失去这些宝贝啊!”天使摊开双手,摇摇头说:“想得到的时候,害怕不能得到;已以到手了,又恐怕失掉它。这样的人,怎么 能够享受欢乐呢?”头 发苏格拉底年轻时有一头非常漂亮的头发。后来,由于他潜心研究哲学,用脑过度,年纪大后,脑门和后脑勺上的头发都掉光了。一个有着一头漂亮金发的年轻人揶揄地问他:“尊敬的大哲学家,是否头发越少,就意味着学问越多呢?”苏格拉底说:“不一定。不过,如果脑子里面是空的,即使长着一头浓密漂亮的头发,又有什么用?”远 山苏格拉底和拉克苏相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游览一座大山。据说,那里风景如画。人们到了那里,会产生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许多年以后,两人相遇了。他们都发现,那座山太遥远太遥远。他们就是一辈子,也不可能到达那个令人神往的地方。拉克苏颓丧地说:“我竭尽精力奔跑过来,结果什么都不能看到,真太叫人伤心了!”苏格拉底掸了掸长袍的灰尘说:“这一路有许许多多美妙风景,难道你都 没有注意到?”拉克苏一脸的尴尬神色:“我只顾朝着遥远的目标奔跑,哪有心思欣赏沿途的风景啊!”“那就太遗憾了。”苏格拉底说:“当我们追求一个遥远的目标时,切莫忘记,旅途处处有美景!”摘自<<喜剧世界>>1、辩论苏格拉底经常和人辩论。辩论中他通过问答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人产生新思想。他从个别抽象出普遍的东西,采取讥讽、助产术、归纳、定义四个步骤。“讥讽”即通过不断追问,使对方自相矛盾,承认对此问题无知;“助产术”即帮助对方抛弃谬见,找到正确、普遍的东西,即帮助真理问世;“归纳”即从个别事物中找出共性,通过对个别的分析比较来寻找一般规律;“定义”即把单一的概念归到一般中去。 苏格拉底教学生也从不给他们现成的答案,而是用反问和反驳的方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的思想影响。请看一个他和学生问答的有趣的例子。 学生:苏格拉底,请问什么是善行? 苏格拉底:盗窃、欺骗、把人当奴隶贩卖,这几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 学生:是恶行。 苏格拉底: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俘虏来的敌人卖作奴隶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不过,我说的是朋友而不是敌人。苏格拉底:照你说,盗窃对朋友是恶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用来自杀的工具,这是恶行吗?学生:是善行。 苏格拉底:你说对朋友行骗是恶行,可是,在战争中,军队的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说,援军就要到了。但实际上并无援军,这种欺骗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 这种教学方法有其可取之处,它可以启发人的思想,使人主动地去分析、思考问题、他用辩证的方法证明真理是具体的,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自己的反面转化。这一认识论在欧洲思想史上具有巨大的意义。 治国 苏格拉底主张专家治国论,他认为各行各业,乃至国家政权都应该让经过训练,有知识才干的人来管理,而反对以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他说:管理者不是那些握有权柄、以势欺人的入,不是那些由民众选举的人,而应该是那些懂得怎样管理的人。比方,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因为她们精于此道,而男子则不懂。他还说,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精于农耕便是一个好农夫;精通医术的便是一个良医;精通政治的便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 处死 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不信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他曾获得逃亡雅典的机会,但苏格拉底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同时也是因为担心他逃亡后雅典将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们了。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个傍晚,雅典监狱中一位年届七旬的老人就要被处决了。只见他衣衫褴褛,散发赤足,而面容却镇定自若。打发走妻子、家属后,他与几个朋友侃侃而谈,似乎忘记了就要到来的处决。直到狱卒端了一杯毒汁进来,他才收住“话匣子”,接过杯子,一饮而尽。之后,他躺下来,微笑着对前来告别的朋友说,他曾吃过邻人的一只鸡,还没给钱,请替他偿还。说完,老人安详地闭上双眼,睡去了。这位老人就是大哲学家苏格拉底。 我与世界相遇,我自与世界相蚀,我自不辱使命,使我与众生相聚。" 认识你自己(know yourself)我们的需要是越少,我们越近似上帝。神灵为自己保留了那对于最为重要的东西的认识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美是难的德性就是知识或:美德即知识,愚昧是罪恶之源无知即罪恶别人为食而生存,我为生存而食。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我平生只知道一件事,我为什么是那么无知。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如做快乐的猪。如果把世上每一个人的痛苦放在一起,再让你去选择,你可能还是愿意选择自己原来的那一份。男人活着全靠健忘,女人活着全靠牢记。唯有理智最为可贵。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我并没有智慧,不论大的还是小的都没有。教育是把我们的内心勾引出来的工具和方法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要想向我学知识,你必须先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就像你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一样。思想应当诞生在学生的心里,教师仅仅应当像助产士那样办事。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我不是给人知识,而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知道的越多,才知知道的越少。我知道自己的无知,我知我无知。未经审视的生活是毫无价值的 或:一种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在多人之前,吾舌尤健。暗恋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爱情不要靠馈赠来获得一个朋友告诉我你的朋友,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阳光、空气、水和笑容,我们还需要什么呢!我去死,你们去活,究竟谁过得更幸福,唯有神知道。 我到处走动,没有做别的,只是要求你们,不分老少,不要只顾你们的肉体,而要保护你们的灵魂。对哲学家来说,死是最后的自我实现。是求之不得的事,因为它打开了通向真正知识的门。灵魂从肉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终于实现了光明的天国的视觉境界。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什么都不知道。凡是原本可以做得更好的,也算是懒!人可以犯错,但是不可犯同一个错。在你发怒的时候,要紧闭你的嘴,免得增加你的怒气。如果我能忍受了自己的老婆,也就能忍受任何人了!好的婚姻仅给你带来幸福,不好的婚姻则可使你成为一位哲学家。没有人因为知道了善而不向善的任何确实的实验都说明,任何一种生理或心理的疾病都能靠吃素和喝纯水而减轻病情。我不只是雅典的公民,我也是世界的公民。想起来,我还欠某人一只雄鸡未还。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什么都不知道。 神灵为自己保留了那对于最为重要的东西的认识。 我去死,你们去活,究竟谁过得更幸福,唯有神知道。 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如果我能忍受了自己的老婆,也就能忍受任何人了。思想应当诞生在学生的心里,教师仅仅应当像助产士那样办事。好的婚姻仅给你带来幸福,不好的婚姻则可使你成为一位哲学家。我到处走动,没有做别的,只是要求你们,不分老少,不要只顾你们的肉体,而要保护你们的灵魂。对于哲学家来说,死是最后的自我实现。是求之不得的事,因为它打开了通向真正知识的门。灵魂从肉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 终于实现了光明的天国的视觉境界。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我像一只猎犬一样追寻真理的足迹。

苏格拉底 和米诺关于德行对话的观点是什么?急!在线等1

出于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他转而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诚实,什么是虚伪;什么是智慧,知识是怎样得来的;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后人称苏格拉底的哲学为“伦理哲学”。他为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在哲学史上具有伟大的意义。 苏格拉底没有著作,关于苏格拉底的思想绝大多数是由于他的弟子柏拉图的《对话录》,《对话录》是以苏格拉底和别人的对话为内容展开的,但也因此我们通常很难分清哪些思想是苏格拉底的,哪些是柏拉图的。 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心灵的转向 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转变到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苏格拉底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从苏格拉底开始 ,自我和自然明显地区别开来;人不再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 ,而是和自然不同的另一种独特的实体。 灵魂不灭说 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但在他以前的哲学家对于灵魂的看法还比较模糊,有的还将灵魂看成是最精细的物质,因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界限还不明确。到苏格拉底才明确地将灵魂看成是与物质有本质不同的精神实体。在苏格拉底看来,事物的产生与灭亡 ,不过是某种东西的聚合和分散。他将精神和物质这样明确对立起来,成为西方哲学史上唯心主义哲学的奠基人。 寻求事物的普遍定义 据亚里士多德记载,苏格拉底放弃了对自然世界的研究,想在伦理问题上求得普遍真理,开始为事物寻求定义。他反对智者们的相对主义,认为“意见”可以有各种各样,“真理”却只能有一个;“意见”可以随各人以及其他条件而变化,“真理”却是永恒的,不变的 。在柏拉图早期对话中,讨论的主题几乎都是如何为伦理道德下定义的问题。苏格拉底所追求的,是要求认识“美自身”、“正义自身”,这是美和正义的普遍定义,是真正的知识 ,也就是柏拉图所说的“美的理念”、“正义的理念”。这是西方哲学史上“理念论”的最初形式。苏格拉底还进一步指出,自然界的因果系列是无穷无尽的,如果哲学只去寻求这种因果,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最终原因。他认为事物的最终原因是“善”,这就是事物的目的性。他以目的论代替了对事物因果关系的研究,为以后的唯心主义哲学开辟了道路。 助产术和揭露矛盾的辩证法 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这个矛盾,他是这样解决的:这些知识并不是由他灌输给人的,而是人们原来已经具有的;人们已在心上怀了“胎”,不过自己还不知道,苏格拉底像一个“助产婆”,帮助别人产生知识。苏格拉底的助产术,集中表现在他经常采用的“诘问式”的形式中,以提问的方式揭露对方提出的各种命题、学说中的矛盾,以动摇对方论证的基础,指明对方的无知;在诘问中,苏格拉底自己并不给予正面的、积极的回答,因为他承认自己无知 。这种方式一般被称为“苏格拉底的讽刺”。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是由爱利亚学派的逻辑推论和爱利亚的芝诺的反证法发展而来的。在苏格拉底的讽刺的消极形式中存在着揭露矛盾的辩证思维的积极成果。苏氏自比产婆,从谈话中用剥茧抽丝的方法,使对方逐渐了解自己的无知,而发现自己的错误,建立正确的知识观念。这种谈话也有几个特点:第一、谈话是藉助於问答,以弄清对方的思路,使其自己发现真理。唯在谈话进行中,苏氏则偏重於问,他不轻易回答对方的问题。他只要求对方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他以谦和的态度发问,由对方回答中而导引出其他问题的资料,直至最后由于不断的诘询,使青年承认他的无知。在发问的过程中,苏氏给予学生以最高的智慧,此即有名的苏格拉底反诘法(Socratic irony)。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在西方哲学史上,是最早的辩证法的形式。 从哲学思想的发展看,苏格拉底提出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的区分,使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脱离了早期哲学的朴素状态,进入更加成熟的阶段;他将早期希腊哲学家们格言式的伦理思想提到了哲学的高度;他以逻辑辩论的方式启发思想、揭露矛盾,以辩证思维的方法深入到事物的本质 。这一切对哲学思维的发展都有贡献。但是,他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开始了夸大主体和理性、夸大抽象思维,以哲学唯心主义的神话代替宗教神话的时代。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论。但是他并没有创办自己的学校。那么他在哪里施教呢?他怎么施教呢?广场、庙宇、街头、商店、作坊、体育馆,等等,都是他施教的场所。青年人、老年人、有钱人、穷人、农民、手艺人、贵族、平民,都是他施教的对象,不论是谁,只要向他求教,他都热情施教。当时的其他教师——智者,是收取学费的,他们以当教师作为赚钱的手段,而苏格拉底教人是不收学费的,他是为城邦的利益而教人,是义务教师,因此苏格拉底一生都很清贫。 苏格拉底对教育的意义、目的、内容和方法,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他认为,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他认为,无论是天资比较聪明的人还是天资比较鲁钝的人,如果他们决心要得到值得称道的成就,都必须勤学苦练才行。 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伯里克利死后,雅典由于没有好的领导人,民主制度变成了极端民主化,变成了无政府主义,连国家领导人都用抓阄或抽签的办法选出来。苏格拉底对此十分痛心。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为了培养治国人才,他付出了毕生的精力。 关于教育的内容,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他认为,治国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他说,在所有的事情上,凡受到尊敬和赞扬的人都是那些知识最广博的人,而受人谴责和轻视的人,都是那些最无知的人。最后,他主张教人锻炼身体。他认为,健康的身体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对体力活动和思维活动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健康的身体不是天生的,只有通过锻炼才能使人身体强壮。 在教学的方法上,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他母亲是产婆,他借此比喻他的教学方法。他母亲的产婆术是为婴儿接生,而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 “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苏格拉底倡导的问答法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今天,问答法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卢梭、布鲁纳等人提倡的“发现法”,也明显受到苏格拉底方法的启发。伦理学说 苏格拉底建立了一种知识即道德的伦理思想体系,其中心是探讨人生的目的和善德。他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必须有道德的知识,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人们只有摆脱物欲的诱惑和后天经验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他认为道德只能凭心灵和神的安排,道德教育就是使人认识心灵和神,听从神灵的训示。这种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伦理思想,后来被安提斯泰尼继承和发展,形成以强调禁欲为特征的犬儒学派;而苏格拉底伦理思想中所包含的快乐论思想 ,则被亚里斯提卜继承和发展,形成主张享乐的居勒尼学派 。柏拉图全面继承了苏格拉底的伦理思想体系,并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重要性,认为伦理道德要由理智来决定,这种理性主义的思想,在以后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中,起了积极作用。

苏格拉底,黑格尔 谁是唯物主义?

都不是!我给你简单介绍一下吧:1、苏格拉底(由于苏格拉底年代太过久远,所以很多他的思想和言论都是见于别人的著作中的)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心灵的转向 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转变到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苏格拉底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从苏格拉底开始 ,自我和自然明显地区别开来;人不再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 ,而是和自然不同的另一种独特的实体。 灵魂不灭说 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但在他以前的哲学家对于灵魂的看法还比较模糊,有的还将灵魂看成是最精细的物质,因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界限还不明确。到苏格拉底才明确地将灵魂看成是与物质有本质不同的精神实体。在苏格拉底看来,事物的产生与灭亡 ,不过是某种东西的聚合和分散。他将精神和物质这样明确对立起来,成为西方哲学史上唯心主义哲学的奠基人。 寻求事物的普遍定义 据亚里士多德记载,苏格拉底放弃了对自然世界的研究,想在伦理问题上求得普遍真理,开始为事物寻求定义。他反对智者们的相对主义,认为“意见”可以有各种各样,“真理”却只能有一个;“意见”可以随各人以及其他条件而变化,“真理”却是永恒的,不变的 。在柏拉图早期对话中,讨论的主题几乎都是如何为伦理道德下定义的问题。苏格拉底所追求的,是要求认识“美自身”、“正义自身”,这是美和正义的普遍定义,是真正的知识 ,也就是柏拉图所说的“美的理念”、“正义的理念”。这是西方哲学史上“理念论”的最初形式。苏格拉底还进一步指出,自然界的因果系列是无穷无尽的,如果哲学只去寻求这种因果,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最终原因。他认为事物的最终原因是“善”,这就是事物的目的性。他以目的论代替了对事物因果关系的研究,为以后的唯心主义哲学开辟了道路。 助产术和揭露矛盾的辩证法 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这个矛盾,他是这样解决的:这些知识并不是由他灌输给人的,而是人们原来已经具有的;人们已在心上怀了“胎”,不过自己还不知道,苏格拉底像一个“助产婆”,帮助别人产生知识。苏格拉底的助产术,集中表现在他经常采用的“诘问式”的形式中,以提问的方式揭露对方提出的各种命题、学说中的矛盾,以动摇对方论证的基础,指明对方的无知;在诘问中,苏格拉底自己并不给予正面的、积极的回答,因为他承认自己无知 。这种方式一般被称为“苏格拉底的讽刺”。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是由爱利亚学派的逻辑推论和爱利亚的芝诺的反证法发展而来的。在苏格拉底的讽刺的消极形式中存在着揭露矛盾的辩证思维的积极成果。苏氏自比产婆,从谈话中用剥茧抽丝的方法,使对方逐渐了解自己的无知,而发现自己的错误,建立正确的知识观念。这种谈话也有几个特点:第一、谈话是藉助於问答,以弄清对方的思路,使其自己发现真理。唯在谈话进行中,苏氏则偏重於问,他不轻易回答对方的问题。他只要求对方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他以谦和的态度发问,由对方回答中而导引出其他问题的资料,直至最后由於不断的诘询,使青年承认他的无知。在发问的过程中,苏氏给予学生以最高的智慧,此即有名的苏格拉底反诘法(Socratic irony)。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在西方哲学史上,是最早的辩证法的形式。 从哲学思想的发展看,苏格拉底提出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的区分,使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脱离了早期哲学的朴素状态,进入更加成熟的阶段;他将早期希腊哲学家们格言式的伦理思想提到了哲学的高度;他以逻辑辩论的方式启发思想、揭露矛盾,以辩证思维的方法深入到事物的本质 。这一切对哲学思维的发展都有贡献。但是,他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开始了夸大主体和理性、夸大抽象思维,以哲学唯心主义的神话代替宗教神话的时代。 所以说,苏格拉底是唯心的!2、黑格尔由于他早年对神秘主义的兴趣,他保留下来一个信念:分立性是不实在的;依他的见解,世界并不是一些各自完全自立的坚固的单元——不管是原子或灵魂——的集成体。有限事物外观上的自立性,在他看来是幻觉;他主张,除全体而外任何东西都不是根本完全实在的。但是他不把全体想象成单纯的实体,而想象成一个我们应该称之为有机体的那类的复合体系,在这点上他与巴门尼德和斯宾诺莎是不同的。看来好像构成为世界的那些貌似分立的东西,并不单纯是一种幻觉;它们或多或少各有一定程度的实在性,因为真正看起来便知道各是全体的一个方面,而它的实在性也就在于这个方面。随着这种看法,当然就不相信时间与空间本身的实在性,因为时间和空间如果认为是完全实在的,必然要有分立性和多重性。所有这一切,最初想必都是在他心里产生的神秘的“洞察”;他的书中提出来的理智精制品一定是后来才有的。黑格尔断言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现实的。但是他讲这话时,他的“现实的”一词并不指经验主义者所要指的意思。他承认,甚至还强调,凡经验主义者所以为的事实,都是不合理的,而且必然都是不合理的;只有把事实作为全体的样相来看,从而改变了它的外表性格,才看出它是合理的。尽管如此,把现实的和合理的同一看待,不可避免地仍旧要造成一些与“凡存在的事物都是正当的”这个信念分不开的自满情绪。复杂万状的全体,黑格尔称之为“绝对”。“绝对”是精神的;斯宾诺莎认为全体不仅有思维属性而且有广延属性的见解被摈弃了。黑格尔同历来其他曾抱有稍类似的形而上学观点的人有两点区别。一点是强调逻辑:黑格尔认为,“实在”的本性从它必须不自相矛盾这个唯一的考虑就能推演出来。另一个(与第一点密切相关的)区别特征是称作“辩证法”的三元运动。他的最重要的著作是两部《逻辑学》(Logic),要想正确理解他对其它问题的见解的依据,这两部书不可不懂。逻辑照黑格尔的理解,他明确地说和形而上学是一回事;那是一种跟普通所说的逻辑完全不同的东西。他的看法是:任何平常的谓语,如果把它认作是限定“实在”全体的,结果它就是自相矛盾的。我们不妨举巴门尼德的学说:唯一实在的“太一”是球状的,作为一个粗浅的实例。任何东西如果没有边界便不会是球状的,而除非它外部有什么(至少有虚空间),它才可能有边界。因此,假定整个宇宙是球状的,便自相矛盾。(如果把非欧几里得几何抬出来,对这个议论未尝不可以有异议,但是这议论作为一个说明例子,也算可用了。)由上可见,两个人都不是唯物主义的。希望我的回答能给你一点帮助。

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有什么影响,对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

苏格拉底可以说是古代希腊哲学的一个分水岭。在他之前,古代希腊的哲学家都偏重对宇宙起源和万物本体的研究,如泰勒斯、毕达哥拉斯等,对于人生并不多加注意。苏格拉底扩大了哲学研究的范围,他将哲学引到对人心灵的关注上来。他认为:研究物质世界的构造和法则、探索外界事物的本质不能够说没有意义,但对于哲学家来说,应该有比树木、石头和星辰更有价值的问题,这就是心灵问题,道德问题,知识问题。这些问题和人息息相关。他引用德菲尔阿波罗神庙所镌刻的那句神喻来呼吁世人:“认识自己(Know thyself)”,旨在希望人们能通过对心灵的思考关怀而追求德行。可以说,苏格拉底把哲学的领域扩展了,对后来的西方哲学和宗教、乃至社会和民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也为基督教的欧洲化奠定了人文基础。几百年后的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苏格拉底将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使它在各地落脚生根,并进入各个家庭,还迫使它审视生命、伦理与善恶。 在苏格拉底以前,希腊的哲学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等问题,后人称之为“自然哲学”。苏格拉底认为再研究这些问题对拯救国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出于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他转而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诚实,什么是虚伪;什么是智慧,知识是怎样得来的;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后人称苏格拉底的哲学为“伦理哲学”。他为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在哲学史上具有伟大的意义。 苏格拉底没有著作,关于苏格拉底的思想绝大多数是由于他的弟子柏拉图的《对话录》,《对话录》是以苏格拉底和别人的对话为内容展开的,但也因此我们通常很难分清哪些思想是苏格拉底的,哪些是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心灵的转向 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转变到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苏格拉底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从苏格拉底开始 ,自我和自然明显地区别开来;人不再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 ,而是和自然不同的另一种独特的实体。灵魂不灭说 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但在他以前的哲学家对于灵魂的看法还比较模糊,有的还将灵魂看成是最精细的物质,因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界限还不明确。到苏格拉底才明确地将灵魂看成是与物质有本质不同的精神实体。在苏格拉底看来,事物的产生与灭亡 ,不过是某种东西的聚合和分散。他将精神和物质这样明确对立起来,成为西方哲学史上唯心主义哲学的奠基人。 寻求事物的普遍定义 据亚里士多德记载,苏格拉底放弃了对自然世界的研究,想在伦理问题上求得普遍真理,开始为事物寻求定义。他反对智者们的相对主义,认为“意见”可以有各种各样,“真理”却只能有一个;“意见”可以随各人以及其他条件而变化,“真理”却是永恒的,不变的 。在柏拉图早期对话中,讨论的主题几乎都是如何为伦理道德下定义的问题。苏格拉底所追求的,是要求认识“美自身”、“正义自身”,这是美和正义的普遍定义,是真正的知识 ,也就是柏拉图所说的“美的理念”、“正义的理念”。这是西方哲学史上“理念论”的最初形式。苏格拉底还进一步指出,自然界的因果系列是无穷无尽的,如果哲学只去寻求这种因果,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最终原因。他认为事物的最终原因是“善”,这就是事物的目的性。他以目的论代替了对事物因果关系的研究,为以后的唯心主义哲学开辟了道路。 助产术和揭露矛盾的辩证法 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这个矛盾,他是这样解决的:这些知识并不是由他灌输给人的,而是人们原来已经具有的;人们已在心上怀了“胎”,不过自己还不知道,苏格拉底像一个“助产婆”,帮助别人产生知识。苏格拉底的助产术,集中表现在他经常采用的“诘问式”的形式中,以提问的方式揭露对方提出的各种命题、学说中的矛盾,以动摇对方论证的基础,指明对方的无知;在诘问中,苏格拉底自己并不给予正面的、积极的回答,因为他承认自己无知 。这种方式一般被称为“苏格拉底的讽刺”。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是由爱利亚学派的逻辑推论和爱利亚的芝诺的反证法发展而来的。在苏格拉底的讽刺的消极形式中存在着揭露矛盾的辩证思维的积极成果。苏氏自比产婆,从谈话中用剥茧抽丝的方法,使对方逐渐了解自己的无知,而发现自己的错误,建立正确的知识观念。这种谈话也有几个特点:第一、谈话是藉助於问答,以弄清对方的思路,使其自己发现真理。唯在谈话进行中,苏氏则偏重於问,他不轻易回答对方的问题。他只要求对方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他以谦和的态度发问,由对方回答中而导引出其他问题的资料,直至最后由于不断的诘询,使青年承认他的无知。在发问的过程中,苏氏给予学生以最高的智慧,此即有名的苏格拉底反诘法(Socratic irony)。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在西方哲学史上,是最早的辩证法的形式。 从哲学思想的发展看,苏格拉底提出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的区分,使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脱离了早期哲学的朴素状态,进入更加成熟的阶段;他将早期希腊哲学家们格言式的伦理思想提到了哲学的高度;他以逻辑辩论的方式启发思想、揭露矛盾,以辩证思维的方法深入到事物的本质 。这一切对哲学思维的发展都有贡献。但是,他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开始了夸大主体和理性、夸大抽象思维,以哲学唯心主义的神话代替宗教神话的时代。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