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闻不如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百闻不如一见是什么意思?百闻不如一见成语造句和典故

成语名称: 百闻不如一见 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 欢迎您访问本页,本页的主要内容为解释成语【百闻不如一见】的出处和来源,以及回答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是什么,其中包含英语翻译和造句,同时提供了百度百科和SOSO百科的链接地址,为您全方位的诠释百闻不如一见成语。如果本页找不到内容,在页尾点击回百度搜索。 [成语解释] 闻:听。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指多听不如亲眼看到更可靠或印象更深刻。 [成语出处] 《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正音] 见;不能读作“xiàn”。 [辨形] 百;不能写作“白”。 [近义] 耳闻不如目见 [反义] 道听途说 [用法] 形容了解事物不如亲自观察更为确实。一般被引用;独立成句。一般作谓语。 [结构] 主谓式。 [例句]     ①我生平第一次过三峡;那瑰奇的景象令我激动不已;真是~。     ②早就听说黄山风景好;这次去;果然景色如画;真是~。[英译] Seeing is believing。 [成语故事]   汉朝的时候,西边湟水一带,聚居着羌族人,称为西羌。自从汉武帝打败匈奴以后,西羌比较安定。汉宣帝时,朝廷派了官员渠安国去西羌视察。那里的一些部落请求朝廷放宽禁令,但问题没有解决,渠安国就回来了。      过了不久,西羌的一些部落联合起来渡过湟水,并派人与匈奴联系。渠安国带了一批人马再去西羌,结果被西羌打得大败。      再派谁去呢?宣帝派人向老将军赵充国请教。赵充国说:"我去最合适了。"宣帝又派人问赵充国:"皇上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赵充国到了西羌,先认真了解情况,又采取了分化瓦解的办法,团结了大多数西羌人,终于使西羌安定下来。      赵充国说的"百闻不如一见"后来就成了谚语。它的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凡事要调查研究才能下结论。 百科解释如下: 目录 u2022 发 音 u2022 英语解释 u2022 释 义 u2022 出 处 u2022 典 故 u2022 成为成语[显示部分][显示全部] 英汉词典解释 &gt&gt到爱词霸英语查看详解 发 音[回目录]   bǎi wén bù rú yí jiàn 英语解释[回目录]    百闻不如一见 Seeing is believing. 释 义[回目录]   闻:听见。听到一百次也不如见到一次,表示亲眼看到的远比听人家说的更为确切可靠。   示 例: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慈禧太后演义》第三十六回) 出 处[回目录]   《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典 故[回目录] 背景   汉武帝后期,聚居在现今青海省境内的羌族,经常向内地侵扰,攻城略地。匈奴也想联合羌人共同侵扰汉朝。面对这种形势,武帝曾提出要斩断匈奴右臂,指的正是这种联合,但派去的士兵也为羌人所败。这时,羌入又逐渐向湟水以北移动,找寻农民弃耕的地方去放牧。同时羌人各部落也有联合一致的趋向,郡县官吏也禁止不了。这时匈奴又想勾结羌人,以扩大对汉西部的侵扰。汉朝派往浩窖(今青海省大通河东岸)的军队,被羌人打败,损失甚众。   宣帝期间,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出使到了羌族,羌先零部落酋长向他表示要北渡湟水,到汉民不种田的地方畜牧。义渠安国向朝廷报告这个情况。赵充国弹劾义渠安国奉使失职。从此以后,羌人依照以前的话,擅自渡过湟水,当地汉朝的郡县长官不能禁止。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先零部落与各个羌族部落酋长二百多人“解仇交质”,订立盟约,打算共同侵扰汉朝地区。   神爵元年(前61年)春,大汉中央两府(丞相、御史)又推荐义渠安国出使诸羌,了解其动向。义渠安国不懂策略,一到羌部,就召集先零部落的头领三十多人,以他们都有逆而不顺之罪,全部斩首。调兵镇压先零之民,杀了一千多人。于是羌族各部及归义羌侯杨玉等都很震恐,离开其地,劫掠其他小族部落,犯汉边塞,攻城邑,杀长吏义渠安国以骑都尉身份带领三千骑兵守备羌人,被羌人所击,损失惨重。他领兵退到令居,向皇帝报告。 老当益壮   面对羌患,宣帝意欲起用赵充国这位功勋卓著的老将带兵平叛,但这时赵充国已七十多岁,宣帝就派遣御史大夫丙吉去问谁可以为将,赵充国很自信地回答:“无逾于老臣者矣。”(我去最合适了)宣帝又派人去问:“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答:“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金城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他要求宣帝交给他任务,不必担忧。宣帝笑着答应了。 大获全胜   四月,汉宣帝正式遣后将军赵充国率骑兵万余人前往镇压。赵充国兵抵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后,西渡黄河,率军乘夜推进至落都(今青海乐都),见羌人未守险,遂西至都尉府(治临羌县,今青海湟源东南),修筑垒壁,安营扎寨。羌军多次挑战,汉军坚守不出。赵充国采用恩威并举方略,招降罕、开羌及其他被先零胁迫的羌人种落,瓦解羌军。七月,率军推进至先零地区。羌人屯兵已久,戒备松懈。忽见汉军大兵来临,慌忙抛弃车马辎重,渡湟水撤退。由于道路狭窄,赵充国恐逼迫太急,迫羌军走投无路,回头死战,命所部缓慢追击。羌军掉入河水溺死者数百人,投降及被汉军斩杀500余人,损失牲畜10万余头,车4000余辆。汉军追至罕羌驻地,赵充国严禁士卒焚烧房屋与割禾放牧,又有羌族降者万余人。   十二月,宣帝再造破羌将军辛武贤、强弩将军许延寿,与赵充国合兵进攻先零。鉴于羌军已遭重创,赵充国奏请撤除骑兵,以步兵屯田戍卫。宣帝下诏采纳赵充国建议。同时亦命辛、许两将军及中郎将赵印率部继续出击羌人。破羌将军率兵出击,招降4000余人;强弩将军斩杀羌人2000多;赵印斩杀并招降2000余人。赵充国率屯田兵亦招降5000余人。至此,羌人反者计5万人,前后被斩7600人,溺、饿而死五、六干人,降者3.12万人,只有4000余人逃脱。宣帝下诏命赵充国继续率屯田兵戍卫,余皆罢兵。神爵二年秋,诸羌共杀先零羌首领犹非、杨玉降汉。汉设金城(郡治允吾,今青海民和下川口附近,一说今甘肃永靖西北)属国,撤除屯田军。 成为成语[回目录]   赵充国说的"百闻不如一见"后来就成了谚语和成语。它的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凡事要调查研究才能下结论。 百度百科地址:baike.baidu.com/view/37966.htm SOSO百科地址:baike.soso.com/v70392.htm 百度搜索:《 点击此处 》

百闻不如一见什么梗?

百闻不如一见是指无论听别人说多少遍,都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表示多听不如亲见的可靠。关于“百闻不如一见”这个梗:1、属性:汉语成语。读音: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2、出处:出自《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意思: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让我先上前方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3、意思:闻指听见,因此百闻不如一见指无论听别人说多少遍,都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表示多听不如亲见的可靠。4、用法:网友常用这个梗来形容了解事物不如亲自观察来得实在。5、例句:早就听说杭州风景美如画,这次前去游览,果然百闻不如一见,不枉此行。

百闻不如一见造句子

百闻不如一见造句如下:1、百闻不如一见,以前常听说澳洲大堡礁的海底景色如何美不胜收,这次前来浮潜,果然名不虚传!2、百闻不如一见、耳听是虚、眼见为实,这些经验之谈,反映了人类视觉器官的灵敏性和准确性,以及客观世界的可见性和形象性。3、读了李白的诗后,再亲临长江三峡感受“轻舟已过万重山”,真有百闻不如一见的感觉。4、常听人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的名字就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印记。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上个月和朋友去了一趟阳朔,那里景色宜人,山水秀丽如画,风景优美,真的是名副其实。5、八月中、下旬我们内蒙古大草原天高云淡,秋高气爽,景色宜人,内蒙古大草原这个名字刻在我的脑海,秀丽的野花在风中摇曳,洁白的羊群像珍珠撒落在毛毯般的绿地上。蓝天、白云、羊群、野花、绿地构成了一幅秀美的画面,这是对百闻不如一见最好的诠释。6、午后进入举世闻名的红木森林,参观百闻不如一见的各种神木奇观,包括汽车穿越树洞,树屋商店,世界最高的树,巨人大道。7、常听人说黄果树瀑布美丽、壮观,这次有幸来欣赏黄果树瀑布,觉得比人们说的还美,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百闻不如一见下一句是什么

秉公持平,鸡蛋能载马。百闻不如一见是一个词语,读音是bǎi wén bù rú yí jiàn,意思是指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表示多听不如亲见的可靠。出自《汉书·赵充国传》。解释闻:听见。听到一百次也不如见到一次,表示多听不如亲眼见的可靠。示例: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百闻不如一见。(《慈禧太后演义》第三十六回)。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百闻不如一见 (词语)

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是什么

百闻不如一见的解释[it is better to see once than to hear a hundred times] 听百次不如见一次,表示眼见比耳听靠得住 详细解释 多次 听说还不及一次 看到 。意即耳闻是虚,眼见为实。 《汉书·赵充国传》 :“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 金城 ,图上方略。” 《金史·陈规传》 :“ 规 独进曰:‘兵难遥度,百闻不如一见。臣尝任 陕西 官,近年又屡到 陕西 ,兵将冗懦,恐不可用。未如圣料。"” 唐 唐甄 《潜书·审知》 :“若用兵之道,非身在军中,虽上智如隔障别色,故曰‘百闻不如一见"。” 蒋子龙 《乔厂长上任记》 :“ 乔 石 二位同志是工业战线上的大将,这回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 百闻不如一见有什么意思

1、百闻不如一见释义:闻:听见。听到一百次,不如亲眼见到一次。指亲眼看到比听到更可靠。 2、拼音: [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 3、出处: 《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意思是你听别人讲一百遍,不如自己去看一次。你看别人做一百次,不如自己去做一次。也可以理解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多听不如亲见的可靠。例如:很多时候,作为教师会发现讲了很多,可是学生并不会。很多教师不理解,我讲了好多遍,你为什么还不会?是你太笨,还是我的讲解出了问题。实际上,懂了,不等于会了,会是需要亲自操作。眼里看千遍,不如手里过一遍。教育上有一句名言:“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亲自做,我才会懂得。”是啊,教师的讲授只能让学生懂了,要想让学生会,就要进行实际操作,进行练习。练习到多遍之后,才能最终熟能生巧。我的例子我曾经应好未来公司在网上面向全国讲中招作文备考,当时和一起备课的薛丹老师,给我说,在好未来公司的讲师中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讲一个知识点,必须要放两个练习题,这样,就是让学生由懂到会。想想也是,很多时候,站在老师的角度想,这么容易的事,我一讲,你就明白了,你就应该会了,可实际上,懂离会很远的。有道是会者不难,难者不会。想想当初,学五笔打字,一个一个字根背,一个字一个字练着打,写一篇文章,需要手写之后,再打字到电脑上,实在是艰难。而如今,十指如飞,打字,根本不用去想,只管思路有了,手就自动把字打出来 ,根本不去想:这个字是由哪几个字根组成的,十指有了潜意识,好像知道这个字在哪里似的,如果,你要真问我这个字怎么拆的,由哪几个字根组成的,我还真说不上来,这就是熟能生巧的缘故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只有自己去实践,你才能掌握事情的真谛。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意思是你听别人讲一百遍,不如自己去看一次。你看别人做一百次,不如自己去做一次。也可以理解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多听不如亲见的可靠。例如:很多时候,作为教师会发现讲了很多,可是学生并不会。很多教师不理解,我讲了好多遍,你为什么还不会?是你太笨,还是我的讲解出了问题。实际上,懂了,不等于会了,会是需要亲自操作。眼里看千遍,不如手里过一遍。教育上有一句名言:“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亲自做,我才会懂得。”是啊,教师的讲授只能让学生懂了,要想让学生会,就要进行实际操作,进行练习。练习到多遍之后,才能最终熟能生巧。我的例子我曾经应好未来公司在网上面向全国讲中招作文备考,当时和一起备课的薛丹老师,给我说,在好未来公司的讲师中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讲一个知识点,必须要放两个练习题,这样,就是让学生由懂到会。想想也是,很多时候,站在老师的角度想,这么容易的事,我一讲,你就明白了,你就应该会了,可实际上,懂离会很远的。有道是会者不难,难者不会。想想当初,学五笔打字,一个一个字根背,一个字一个字练着打,写一篇文章,需要手写之后,再打字到电脑上,实在是艰难。而如今,十指如飞,打字,根本不用去想,只管思路有了,手就自动把字打出来 ,根本不去想:这个字是由哪几个字根组成的,十指有了潜意识,好像知道这个字在哪里似的,如果,你要真问我这个字怎么拆的,由哪几个字根组成的,我还真说不上来,这就是熟能生巧的缘故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只有自己去实践,你才能掌握事情的真谛。

百闻不如一见是成语吗

百闻不如一见是成语。百闻不如一见 【拼音】: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 【解释】:闻:听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 【出处】:《荀子·儒效》:“闻之不若见之。”《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示例】: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 ★《慈禧太后演义》第三十六回 【近义词】:耳闻不如目见 【反义词】:道听途说 【语法】:作宾语、定语;形容了解事物不如亲自观察 【成语故事】:汉宣帝时西北边境羌人不断骚乱,老将赵光国请求带兵围剿,到了边境后,他深入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最后向汉宣帝建议采取友好的政策,只驻军不攻打,从此羌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百闻不如一见、下一句

“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出自:《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表示多听不如亲见的可靠。最早要“见” 的是西羌的军事地形、军事力量、防御部署等作战时必须掌握的军事情况。闻:听见。听到一百次也不如见到一次,表示多听不如亲近的可靠。《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八十万字。扩展资料典故汉武帝后期,聚居在现今青海省境内的羌族,经常向内地侵扰,攻城略地。匈奴也想联合羌人共同侵扰汉朝。面对这种形势,武帝曾提出要斩断匈奴右臂,指的正是这种联合,但派去的士兵也为羌人所败。这时,羌入又逐渐向湟水以北移动,找寻农民弃耕的地方去放牧。同时羌人各部落也有联合一致的趋向,郡县官吏也禁止不了。这时匈奴又想勾结羌人,以扩大对汉西部的侵扰。汉朝派往浩窖(今青海省大通河东岸)的军队,被羌人打败,损失甚众。宣帝期间,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出使到了羌族,羌先零部落酋长向他表示要北渡湟水,到汉民不种田的地方畜牧。义渠安国向朝廷报告这个情况。赵充国弹劾义渠安国奉使失职。从此以后,羌人依照以前的话,擅自渡过湟水,当地汉朝的郡县长官不能禁止。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先零部落与各个羌族部落酋长二百多人“解仇交质”,订立盟约,打算共同侵扰汉朝地区。神爵元年(前61年)春,大汉中央两府(丞相、御史)又推荐义渠安国出使诸羌,了解其动向。义渠安国不懂策略,一到羌部,就召集先零部落的头领三十多人,以他们都有逆而不顺之罪,全部斩首。调兵镇压先零之民,杀了一千多人。于是羌族各部及归义羌侯杨玉等都很震恐,离开其地,劫掠其他小族部落,犯汉边塞,攻城邑,杀长吏义渠安国以骑都尉身份带领三千骑兵守备羌人,被羌人所击,损失惨重。他领兵退到令居,向皇帝报告。面对羌患,宣帝意欲起用赵充国这位功勋卓著的老将带兵平叛,但这时赵充国已七十多岁,宣帝就派遣御史大夫丙吉去问谁可以为将,赵充国很自信地回答:“无逾于老臣者矣。”(我去最合适了)宣帝又派人去问:“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答:“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金城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他要求宣帝交给他任务,不必担忧。宣帝笑着答应了。四月,汉宣帝正式遣后将军赵充国率骑兵万余人前往镇压。赵充国兵抵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后,西渡黄河,率军乘夜推进至落都(今青海乐都),见羌人未守险,遂西至都尉府(治临羌县,今青海湟源东南),修筑垒壁,安营扎寨。羌军多次挑战,汉军坚守不出。赵充国采用恩威并举方略,招降罕、开羌及其他被先零胁迫的羌人种落,瓦解羌军。七月,率军推进至先零地区。羌人屯兵已久,戒备松懈。忽见汉军大兵来临,慌忙抛弃车马辎重,渡湟水撤退。由于道路狭窄,赵充国恐逼迫太急,迫羌军走投无路,回头死战,命所部缓慢追击。羌军掉入河水溺死者数百人,投降及被汉军斩杀500余人,损失牲畜10万余头,车4000余辆。汉军追至罕羌驻地,赵充国严禁士卒焚烧房屋与割禾放牧,又有羌族降者万余人。十二月,宣帝再造破羌将军辛武贤、强弩将军许延寿,与赵充国合兵进攻先零。鉴于羌军已遭重创,赵充国奏请撤除骑兵,以步兵屯田戍卫。宣帝下诏采纳赵充国建议。同时亦命辛、许两将军及中郎将赵印率部继续出击羌人。破羌将军率兵出击,招降4000余人;强弩将军斩杀羌人2000多;赵印斩杀并招降2000余人。赵充国率屯田兵亦招降5000余人。至此,羌人反者计5万人,前后被斩7600人,溺、饿而死五、六干人,降者3.12万人,只有4000余人逃脱。宣帝下诏命赵充国继续率屯田兵戍卫,余皆罢兵。神爵二年秋,诸羌共杀先零羌首领犹非、杨玉降汉。汉设金城(郡治允吾,今青海民和下川口附近,一说今甘肃永靖西北)属国,撤除屯田军。赵充国说的"百闻不如一见"后来就成了谚语和成语。它的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凡事要调查研究才能下结论。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百闻不如一见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汉书

百闻不如一见,猜生肖?

龙啊 汉朝的时候,西边湟水一带,聚居着羌族人,称为西羌。自从汉武帝打败匈奴以后,西羌比较安定。汉宣帝时,朝廷派了官员渠安国去西羌视察。那里的一些部落请求朝廷放宽禁令,但问题没有解决,渠安国就回来了。 过了不久,西羌的一些部落联合起来渡过湟水,并派人与匈奴联系。渠安国带了一批人马再去西羌,结果被西羌打得大败。 再派谁去呢?宣帝派人向老将军赵充国请教。赵充国说:"我去最合适了。"宣帝又派人问赵充国:"皇上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赵充国到了西羌,先认真了解情况,又采取了分化瓦解的办法,团结了大多数西羌人,终于使西羌安定下来。 赵充国说的"百闻不如一见"后来就成了谚语。它的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凡事要调查研究才能下结论。百闻不如一见,原来不过如此 意指叶公好龙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意思是你听别人讲一百遍,不如自己去看一次。你看别人做一百次,不如自己去做一次。也可以理解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多听不如亲见的可靠。例如:很多时候,作为教师会发现讲了很多,可是学生并不会。很多教师不理解,我讲了好多遍,你为什么还不会?是你太笨,还是我的讲解出了问题。实际上,懂了,不等于会了,会是需要亲自操作。眼里看千遍,不如手里过一遍。教育上有一句名言:“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亲自做,我才会懂得。”是啊,教师的讲授只能让学生懂了,要想让学生会,就要进行实际操作,进行练习。练习到多遍之后,才能最终熟能生巧。我的例子我曾经应好未来公司在网上面向全国讲中招作文备考,当时和一起备课的薛丹老师,给我说,在好未来公司的讲师中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讲一个知识点,必须要放两个练习题,这样,就是让学生由懂到会。想想也是,很多时候,站在老师的角度想,这么容易的事,我一讲,你就明白了,你就应该会了,可实际上,懂离会很远的。有道是会者不难,难者不会。想想当初,学五笔打字,一个一个字根背,一个字一个字练着打,写一篇文章,需要手写之后,再打字到电脑上,实在是艰难。而如今,十指如飞,打字,根本不用去想,只管思路有了,手就自动把字打出来 ,根本不去想:这个字是由哪几个字根组成的,十指有了潜意识,好像知道这个字在哪里似的,如果,你要真问我这个字怎么拆的,由哪几个字根组成的,我还真说不上来,这就是熟能生巧的缘故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只有自己去实践,你才能掌握事情的真谛。

百闻不如一见的下一句

百见不如一干。百闻不如一见:谓听百次不如见一次,表示眼见比耳听靠得住。语出《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唐甄《潜书-审知》:若用兵之道,非身在军中,虽上智如隔障别色,故曰百闻不如一见。 百见不如一干。百闻不如一见:谓听百次不如见一次,表示眼见比耳听靠得住。语出《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唐甄《潜书-审知》:若用兵之道,非身在军中,虽上智如隔障别色,故曰百闻不如一见。 百闻不如一见的故事: 汉武帝后期,聚居在现今青海省境内的羌族,经常向内地侵扰,攻城略地。汉宣帝时,朝廷派了官员渠安国去西羌视察。那里的一些部落请求朝廷放宽禁令,但问题没有解决,渠安国就回来了。不久之后,西羌的一些部落联合起来渡过湟水,并派人与匈奴联系。渠安国带了一批人马再去西羌,结果被西羌打得大败。面对羌患,宣帝意欲起用赵充国这位功勋卓着的老将带兵平叛,赵充国欣然同意。于是宣帝派人问赵充国:“皇上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让我先上前方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于是,赵充国赶到西北的金城郡(今甘肃兰州和青海西宁一带),实地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渡过黄河,侦察羌人地区形势。又从俘虏口中问明羌兵各部首领之间的关系等情况,据此定出了驻兵屯守的计划。主张对羌人不进行攻剿而采取分化瓦解,争取和好的政策,叫做“全师、保胜、安边之策”。赵充国向宣帝奏报,宣帝和大臣们经过反复讨论,通过了赵充国的方案,实行以后,果然效果很好,不久,朝廷就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扰,安定了西北边疆。

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春景,知道了什么与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相近

《大林寺桃花》这首诗表达作者欣喜愉悦之思想感情。 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使人感到惊异和欣喜。 原诗: 《大林寺桃花》唐代: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释义: 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百闻不如一见的闻是什么意思

【拼音】: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释义】:闻:听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

百闻不如一见如何解释?百闻不如一见的读音是什么

成语百闻不如一见读音bǎiwénbùrúyījiàn释义闻:听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出处暂无百闻不如一见的出处举例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百闻不如一见★《慈禧太后演义》第三十六回

百闻不如一见,下句是什么

百闻不如一见下一句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 ,图上方略。连起来是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 ,图上方略。此句出自《汉书·赵充国传》。此句意思为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金城实地了解情况后再来制定策略吧!”汉宣帝时期,羌族经常向内地侵扰,面对羌患,汉宣帝意欲起用赵充国这位功勋卓著的老将带兵平叛,随即派遣御史大夫丙吉去问,赵充国自信地答道:“无逾于老臣者矣。”又问:“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赵充国答:“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成语例句: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百闻不如一见。百闻不如一见的近义词:1、耳闻不如目见,耳听的不如眼见的真实,耳闻不如目见,吾曹目见何可共辨。《魏书·崔浩传》2、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百闻不如一见

百闻不如一见下一句是什么?

上联:百闻不如一见,下联:多看弱于亲习。

百闻不如一见如何解释?百闻不如一见的读音是什么

成语百闻不如一见读音bǎiwénbùrúyījiàn释义闻:听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出处暂无百闻不如一见的出处举例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百闻不如一见★《慈禧太后演义》第三十六回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是啥意思?

百闻不如一见,意思是指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表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多听不如亲见的可靠。出自《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意思是: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金城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百见不如一干,意思是指自己亲眼看多少遍,也不如亲自动手实践一次。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看别人做多少次,也不如自己亲自动手实践一次。寓意为: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凡事要调查研究才能下结论。扩展资料百闻不如一见的典故:汉武帝后期,聚居在现今青海省境内的羌族,经常向内地侵扰,攻城略地。匈奴也想联合羌人共同侵扰汉朝。面对这种形势,武帝曾提出要斩断匈奴右臂,指的正是这种联合,但派去的士兵也为羌人所败。这时,羌入又逐渐向湟水以北移动,找寻农民弃耕的地方去放牧。同时羌人各部落也有联合一致的趋向,郡县官吏也禁止不了。这时匈奴又想勾结羌人,以扩大对汉西部的侵扰。汉朝派往浩窖(今青海省大通河东岸)的军队,被羌人打败,损失甚众。宣帝期间,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出使到了羌族,羌先零部落酋长向他表示要北渡湟水,到汉民不种田的地方畜牧。义渠安国向朝廷报告这个情况。赵充国弹劾义渠安国奉使失职。从此以后,羌人依照以前的话,擅自渡过湟水,当地汉朝的郡县长官不能禁止。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先零部落与各个羌族部落酋长二百多人“解仇交质”,订立盟约,打算共同侵扰汉朝地区。神爵元年(前61年)春,大汉中央两府(丞相、御史)又推荐义渠安国出使诸羌,了解其动向。义渠安国不懂策略,一到羌部,就召集先零部落的头领三十多人,以他们都有逆而不顺之罪,全部斩首。调兵镇压先零之民,杀了一千多人。于是羌族各部及归义羌侯杨玉等都很震恐,离开其地,劫掠其他小族部落,犯汉边塞,攻城邑,杀长吏义渠安国以骑都尉身份带领三千骑兵守备羌人,被羌人所击,损失惨重。他领兵退到令居,向皇帝报告。面对羌患,宣帝意欲起用赵充国这位功勋卓著的老将带兵平叛,但这时赵充国已七十多岁,宣帝就派遣御史大夫丙吉去问谁可以为将,赵充国很自信地回答:“无逾于老臣者矣。”(我去最合适了)宣帝又派人去问:“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答:“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金城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他要求宣帝交给他任务,不必担忧。宣帝笑着答应了。四月,汉宣帝正式遣后将军赵充国率骑兵万余人前往镇压。赵充国兵抵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后,西渡黄河,率军乘夜推进至落都(今青海乐都),见羌人未守险,遂西至都尉府(治临羌县,今青海湟源东南),修筑垒壁,安营扎寨。羌军多次挑战,汉军坚守不出。赵充国采用恩威并举方略,招降罕、开羌及其他被先零胁迫的羌人种落,瓦解羌军。七月,率军推进至先零地区。羌人屯兵已久,戒备松懈。忽见汉军大兵来临,慌忙抛弃车马辎重,渡湟水撤退。由于道路狭窄,赵充国恐逼迫太急,迫羌军走投无路,回头死战,命所部缓慢追击。羌军掉入河水溺死者数百人,投降及被汉军斩杀500余人,损失牲畜10万余头,车4000余辆。汉军追至罕羌驻地,赵充国严禁士卒焚烧房屋与割禾放牧,又有羌族降者万余人。十二月,宣帝再造破羌将军辛武贤、强弩将军许延寿,与赵充国合兵进攻先零。鉴于羌军已遭重创,赵充国奏请撤除骑兵,以步兵屯田戍卫。宣帝下诏采纳赵充国建议。同时亦命辛、许两将军及中郎将赵印率部继续出击羌人。破羌将军率兵出击,招降4000余人;强弩将军斩杀羌人2000多;赵印斩杀并招降2000余人。赵充国率屯田兵亦招降5000余人。至此,羌人反者计5万人,前后被斩7600人,溺、饿而死五、六千人,降者3.12万人,只有4000余人逃脱。宣帝下诏命赵充国继续率屯田兵戍卫,余皆罢兵。神爵二年秋,诸羌共杀先零羌首领犹非、杨玉降汉。汉设金城(郡治允吾,今青海民和下川口附近,一说今甘肃永靖西北)属国,撤除屯田军。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百闻不如一见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的意思

百闻不如一见的解释[it is better to see once than to hear a hundred times] 听百次不如见一次,表示眼见比耳听靠得住 详细解释 多次 听说还不及一次 看到 。意即耳闻是虚,眼见为实。 《汉书·赵充国传》 :“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 金城 ,图上方略。” 《金史·陈规传》 :“ 规 独进曰:‘兵难遥度,百闻不如一见。臣尝任 陕西 官,近年又屡到 陕西 ,兵将冗懦,恐不可用。未如圣料。"” 唐 唐甄 《潜书·审知》 :“若用兵之道,非身在军中,虽上智如隔障别色,故曰‘百闻不如一见"。” 蒋子龙 《乔厂长上任记》 :“ 乔 石 二位同志是工业战线上的大将,这回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百闻不如后面这句诗词是什么?

百闻不如后面这句是什么?应该是百闻不如一见。也就是说听到的总不如见到的,要认识的清楚。

百闻不如一见的中的闻是什么意思

释 义闻:听见。听到一百次也不如见到一次,表示亲眼看到的远比听人家说得更为确切可靠。示 例: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慈禧太后演义》第三十六回)出 处《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典 故汉朝的时候,西边湟水一带,聚居着羌族人,称为西羌。自从汉武帝打败匈奴以后,西羌比较安定。汉宣帝时,朝廷派了官员渠安国去西羌视察。那里的一些部落请求朝廷放宽禁令,但问题没有解决,渠安国就回来了。过了不久,西羌的一些部落联合起来渡过湟水,并派人与匈奴联系。渠安国带了一批人马再去西羌,结果被西羌打得大败。再派谁去呢?宣帝派人向老将军赵充国请教。赵充国说:"我去最合适了。"宣帝又派人问赵充国:"皇上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赵充国到了西羌,先认真了解情况,又采取了分化瓦解的办法,团结了大多数西羌人,终于使西羌安定下来。赵充国说的"百闻不如一见"后来就成了谚语。它的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凡事要调查研究才能下结论。

百闻不如一见的典故是什么?

百闻不如一见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bǎi wén bù rú yí jiàn,意思是指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表示多听不如亲见的可靠。典故汉武帝后期,聚居在现今青海省境内的羌族,经常向内地侵扰,攻城略地。匈奴也想联合羌人共同侵扰汉朝。面对这种形势,武帝曾提出要斩断匈奴右臂,指的正是这种联合,但派去的士兵也为羌人所败。这时,羌入又逐渐向湟水以北移动,找寻农民弃耕的地方去放牧。同时羌人各部落也有联合一致的趋向,郡县官吏也禁止不了。这时匈奴又想勾结羌人,以扩大对汉西部的侵扰。汉朝派往浩窖(今青海省大通河东岸)的军队,被羌人打败,损失甚众。宣帝期间,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出使到了羌族,羌先零部落酋长向他表示要北渡湟水,到汉民不种田的地方畜牧。义渠安国向朝廷报告这个情况。赵充国弹劾义渠安国奉使失职。从此以后,羌人依照以前的话,擅自渡过湟水,当地汉朝的郡县长官不能禁止。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先零部落与各个羌族部落酋长二百多人“解仇交质”,订立盟约,打算共同侵扰汉朝地区。神爵元年(前61年)春,大汉中央两府(丞相、御史)又推荐义渠安国出使诸羌,了解其动向。义渠安国不懂策略,一到羌部,就召集先零部落的头领三十多人,以他们都有逆而不顺之罪,全部斩首。调兵镇压先零之民,杀了一千多人。于是羌族各部及归义羌侯杨玉等都很震恐,离开其地,劫掠其他小族部落,犯汉边塞,攻城邑,杀长吏义渠安国以骑都尉身份带领三千骑兵守备羌人,被羌人所击,损失惨重。他领兵退到令居,向皇帝报告。面对羌患,宣帝意欲起用赵充国这位功勋卓著的老将带兵平叛,但这时赵充国已七十多岁,宣帝就派遣御史大夫丙吉去问谁可以为将,赵充国很自信地回答:“无逾于老臣者矣。”(我去最合适了)宣帝又派人去问:“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答:“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金城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他要求宣帝交给他任务,不必担忧。宣帝笑着答应了。四月,汉宣帝正式遣后将军赵充国率骑兵万余人前往镇压。赵充国兵抵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后,西渡黄河,率军乘夜推进至落都(今青海乐都),见羌人未守险,遂西至都尉府(治临羌县,今青海湟源东南),修筑垒壁,安营扎寨。羌军多次挑战,汉军坚守不出。赵充国采用恩威并举方略,招降罕、开羌及其他被先零胁迫的羌人种落,瓦解羌军。七月,率军推进至先零地区。羌人屯兵已久,戒备松懈。忽见汉军大兵来临,慌忙抛弃车马辎重,渡湟水撤退。由于道路狭窄,赵充国恐逼迫太急,迫羌军走投无路,回头死战,命所部缓慢追击。羌军掉入河水溺死者数百人,投降及被汉军斩杀500余人,损失牲畜10万余头,车4000余辆。汉军追至罕羌驻地,赵充国严禁士卒焚烧房屋与割禾放牧,又有羌族降者万余人。十二月,宣帝再造破羌将军辛武贤、强弩将军许延寿,与赵充国合兵进攻先零。鉴于羌军已遭重创,赵充国奏请撤除骑兵,以步兵屯田戍卫。宣帝下诏采纳赵充国建议。同时亦命辛、许两将军及中郎将赵印率部继续出击羌人。破羌将军率兵出击,招降4000余人;强弩将军斩杀羌人2000多;赵印斩杀并招降2000余人。赵充国率屯田兵亦招降5000余人。至此,羌人反者计5万人,前后被斩7600人,溺、饿而死五、六千人,降者3.12万人,只有4000余人逃脱。宣帝下诏命赵充国继续率屯田兵戍卫,余皆罢兵。神爵二年秋,诸羌共杀先零羌首领犹非、杨玉降汉。汉设金城(郡治允吾,今青海民和下川口附近,一说今甘肃永靖西北)属国,撤除屯田军。赵充国说的"百闻不如一见"后来就成了谚语和成语。它的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凡事要调查研究才能下结论。

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不见的意思

听了好多次比不上见一回,见一回就后悔不想再见。

百闻不如一见什么意思?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意思是你听别人讲一百遍,不如自己去看一次。你看别人做一百次,不如自己去做一次。也可以理解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多听不如亲见的可靠。例如:很多时候,作为教师会发现讲了很多,可是学生并不会。很多教师不理解,我讲了好多遍,你为什么还不会?是你太笨,还是我的讲解出了问题。实际上,懂了,不等于会了,会是需要亲自操作。眼里看千遍,不如手里过一遍。教育上有一句名言:“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亲自做,我才会懂得。”是啊,教师的讲授只能让学生懂了,要想让学生会,就要进行实际操作,进行练习。练习到多遍之后,才能最终熟能生巧。我的例子我曾经应好未来公司在网上面向全国讲中招作文备考,当时和一起备课的薛丹老师,给我说,在好未来公司的讲师中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讲一个知识点,必须要放两个练习题,这样,就是让学生由懂到会。想想也是,很多时候,站在老师的角度想,这么容易的事,我一讲,你就明白了,你就应该会了,可实际上,懂离会很远的。有道是会者不难,难者不会。想想当初,学五笔打字,一个一个字根背,一个字一个字练着打,写一篇文章,需要手写之后,再打字到电脑上,实在是艰难。而如今,十指如飞,打字,根本不用去想,只管思路有了,手就自动把字打出来 ,根本不去想:这个字是由哪几个字根组成的,十指有了潜意识,好像知道这个字在哪里似的,如果,你要真问我这个字怎么拆的,由哪几个字根组成的,我还真说不上来,这就是熟能生巧的缘故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只有自己去实践,你才能掌握事情的真谛。

百闻不如一见是什么意思

百闻不如一见的解释[it is better to see once than to hear a hundred times] 听百次不如见一次,表示眼见比耳听靠得住 详细解释 多次 听说还不及一次 看到 。意即耳闻是虚,眼见为实。 《汉书·赵充国传》 :“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 金城 ,图上方略。” 《金史·陈规传》 :“ 规 独进曰:‘兵难遥度,百闻不如一见。臣尝任 陕西 官,近年又屡到 陕西 ,兵将冗懦,恐不可用。未如圣料。"” 唐 唐甄 《潜书·审知》 :“若用兵之道,非身在军中,虽上智如隔障别色,故曰‘百闻不如一见"。” 蒋子龙 《乔厂长上任记》 :“ 乔 石 二位同志是工业战线上的大将,这回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是什么?

成语:百闻不如一见,具体解释如下:【解释】:闻:听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出自】:《荀子·儒效》:“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译文】:没有听到的不如听到的,听到的不如见到的,见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如去实行,学问到了实行就达到了极点。扩展资料百闻不如一见反义词:道听途说【解释】:道、途:路。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出自】:《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译文】:小说中的流,这是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所造的。【示例】:我们做事千万不能捕风捉影,仅靠道听途说做出判断,造成空穴来风的错误决定。【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近义词】齐东野语、捕风捉影、不足为凭、听道途说、小道消息、以讹传讹、三告投杼、厕所消息、三人成虎、口耳之学、海外奇谈、望风捕影、三人市虎【反义词】信而有证、言之有据、所见所闻、身临其境、言之凿凿、有根有据、真凭实据、确凿不移、百闻不如一见、有案可稽

什么叫百闻不如一见?

“百闻不如一见”本义是听到很多次也不如见到一次(闻:听见),表示亲眼看到的远比听别人说的更为确切可靠。

百闻不如一见什么意思下一句是什么

很多古话博大精深,生活经验类有: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帮人要帮到底,救人要救到头。帮助别人要忘掉,别人帮己要记牢。笨人先起身,笨鸟早出林。鞭打的快马,事找的忙人。边学边问,才有学问。等等百闻不如一见,如的意思是什么?百闻不如一见中‘如"的意思是比得上,‘不如"就是比不上所以整个成语的意思就是‘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表示听得再多也不如亲见可靠。"“百闻不如一见”是由什么故事得来的?赵充国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将领之一。他是陕西陇上人,从军时为骑士,后补为羽林郎。赵充国为人深沉勇毅,喜欢研究将帅的用兵之道,尤其熟悉周边少数民族的情况。汉武帝时,他跟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北击匈奴,不幸被匈奴重兵包围。汉兵因缺乏粮食,死伤惨重。赵充国亲率百余精壮骑士当先突围,李广利紧随其后。突出重围后,赵充国受伤二十余处。返回长安时,汉武帝看了他的伤口,大为惊讶,当即封他为中郎,不久又升为车骑将军长史宣帝本始四年,匈奴集结十万骑兵,准备再犯中原。得知消息后,赵充国率军四万沿五原、朔方、云中、代郡等地布防。匈奴见汉军有备,不战自退元康三年,羌族等数百个部落联合起来,准备袭取中原。边境局势十分紧张,引起了宣帝的不安。御史大夫丙吉奉皇帝的命令,前去征求赵充国的意见,并请他推荐守备边防的人选。当时,赵充国已七十六岁。他自告奋勇,说自己愿意担当抗羌重任。宣帝又派人问赵充国:“你估计羌兵的形势如何?我方应派多少人马迎战?”赵充国说:“听别人说百遍,不如亲眼看一看。打仗的事情不能在远离战场的地方猜测。我要亲临前沿,根据具体形势,才能提出作战方案,请皇帝放心好了!”宣帝同意了他的建议,于是赵充国统兵出发大军抵达金城后,准备渡河。为防备在河中遭到伏击,赵充国趁夜幕笼罩,先派三名校尉过河,大军随后依次进发。天明后,汉军刚安好营寨,羌兵便前来挑战,只有几百人马,赵充国却禁止手下出击。他说:“与羌兵作战,务求全歼,不能贪一时小胜,贻误整体部署。现敌情不明,不能出击。”赵充国一贯用兵谨慎,非常重视军事情报,从不打无把握之仗。他先派侦察人员深入敌后侦察,摸清了敌方的虚实以及兵力部署,然后制定出一套屯兵把守、整饬边境、分化瓦解羌人的作战方略,上报宣帝。不久,大败羌军。百闻不如一见下一句是什么1、“百闻不如一见”的下一句是“百见不如一干”。出处:语出《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_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释义:闻:听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见的再多也不如亲身实践一次。2、相关典故:汉武帝后期,聚居在现今青海省境内的羌族,经常向内地侵扰,攻城略地。汉宣帝时,朝廷派了官员渠安国去西羌视察。那里的一些部落请求朝廷放宽禁令,但问题没有解决,渠安国就回来了。不久之后,西羌的一些部落联合起来渡过湟水,并派人与匈奴联系。渠安国带了一批人马再去西羌,结果被西羌打得大败。面对羌患,宣帝意欲起用赵充国这位功勋卓著的老将带兵平叛,赵充国欣然同意。于是宣帝派人问赵充国:“皇上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兵难_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于是,赵充国赶到西北的金城郡,实地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渡过黄河,侦察羌人地区形势。又从俘虏口中问明羌兵各部首领之间的关系等情况,据此定出了驻兵屯守的计划。主张对羌人不进行攻剿而采取分化瓦解,争取和好的政策,叫做“全师、保胜、安边之策”。赵充国向宣帝奏报,宣帝和大臣们经过反复讨论,通过了赵充国的方案,实行以后,果然效果很好,不久,朝廷就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扰,安定了西北边疆。百闻不如一见是什么意思?汉朝的时候,在西边湟水一带,聚居着羌族人,称为西羌。自从汉武帝打败匈奴以后,西羌比较安定。汉宣帝时,朝廷派官员渠安国去西羌视察。那里的一些部落请求朝廷放宽禁令,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过了不久,西羌的一些部落联合起来渡过湟水,并派人与匈奴联系。渠安国带了一批人马再去西羌,结果被西羌打得大败再派谁去呢?宣帝派人向老将军赵充国请教。赵充国说:“我去最合适了。”宣帝又派人问赵充国:“皇上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赵充国到了西羌,先认真了解情况,又采取了分化瓦解的办法,团结了大多数西羌人,终于使西羌安定下来。而赵充国说的“百闻不如一见”,后来就成了谚语。它的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百闻不如一见下一句是什么情话?

“百闻不如一见”的下一句是“百见不如一干”。这句话出自出自东汉班固的《汉书u2022赵充国传》,意思是听人家说不如自己去看,看一百遍不如亲自动手做一次,实践出真知,只有实践才是硬道理。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这两句话最早被记载于《汉书·赵充国传》,语出汉朝名将赵充国之口。时值汉宣帝当政,北部边境饱受羌患,防患是一件大事,需要一举成功才行,所以汉宣帝决定启用功勋卓绝的老将赵充国。简介赵充国虽有能力也有经验,但当时他已是七十多岁的耄耋之年,于是汉宣帝问他谁可堪当大任?赵充国自信回答:“无逾于老臣者矣。”没有比我更合适的了!宣帝非常高兴,又继而问他:将军可估计一下羌虏兵力,此去带多少人马?赵充国回道:“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意思是说与其只靠道听途说来打探敌方虚实,倒不如亲自去看,因为远离前线是比较难估计的。还是让他去战场了解了解再制定策略。经历了近两千年的发展到今天,这句话已经有了下半句: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意义很简单,听人家说不如自己去看,看一百遍不如亲自动手做一次,实践出真知,只有实践才是硬道理。

“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的下一句是什么?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试。“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是:指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比喻表示听得再多也不如亲见可靠。典故出处:西汉宣帝称王的时候,羌人入侵边界。攻城夺地,烧杀抢掠。宣帝于是便聚集群巨一起商议,询问谁愿意领兵前去杀敌。 76岁的将领赵充国,曾在边界和羌人打过几十年的交道。 他自告奋勇,担当这一重任。宣帝问他要派多少兵马,他说:“听别人说一百次,还不如亲眼一见。用兵是很难在遥远的地方算计好的。我愿 意亲自到那里去看看,然后确定攻守计划,画好作战地图,再向陛下上奏。” 经宣帝同意,赵充国带领一队人马出发。队伍渡过黄河,遇到羌 入的小股军队。赵充国下令冲击,一下子捉到不少俘虏。兵士们准备乘胜追击,赵充国阻拦说:“我军长途跋涉到这里,不可追得很远。如果遭到 敌兵伏击,就要吃大亏啊!” 部下听了,都很佩眼他的见识。 赵充国观察了地形,又从俘虏口中得知敌人内部的情况,了解 到敌军的兵力部署,然后制定出屯兵把守、整治边境、分化瓦解羌人 的策略,上奏宣帝。不久,朝廷就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扰,安定了西 北边疆。成语出处:《汉书·赵充国传》充国曰:“百闻不如一见。兵难渝度,臣愿驰至金城。”

百闻不如一见什么意思

指多听不如亲眼看到更可靠或印象更深刻。拼音: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解释:闻:听。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出处:东汉班固《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逾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例子: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百闻不如一见。(《慈禧太后演义》第三十六回)正音:“见”,不能读作“xiàn”。辨形:“百”,不能写作“白”。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形容了解事物不如亲自观察为确实。反义词:道听途说。拼音:dào tīng tú shuō。解释:道、途:路。路上听说来的;又在路上传播。指随便传说不可靠的消息;或指没有根据的消息。出处:先秦孔子《论语阳货》:“道听而涂(途)说,德之弃也。”例子:妹子道听途说,不知是否?尚求指示。(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三回)辨形:“道”,不能写作“到”;“途”,不能写作“涂”。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谜语:马路消息;车上放广播。

成语: 百闻不如一见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和故事?

成语: 百闻不如一见 成语简解 来自《国语辞典》的讲解: 编号 : 1389 成语 : 百闻不如一见 注音 : ㄅㄞˇ ㄨㄣˊ ㄅㄨˋ ㄖㄨˊ | ㄐ|ㄢˋ 汉语拼音 : 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 参考词语 : 传闻不如亲见, 千闻不如一见, 耳闻不如眼见 反义 : 以耳为目 , 贵耳贱目 近义 : 耳听为虚 , 眼见为实 释义 : 听别人述说千百遍,不如亲眼看一次来得真确。语出《汉书.卷六九.赵充国辛庆忌传.赵充国》。 △「闻之不若见之」 Emoji符号 : u200dufe0f1ufe0fu20e3 (这是本站原创收集整理的汉字“百闻不如一见”对应Emoji表情符号“u200dufe0f1ufe0fu20e3”,为汉字添加生动形象的符号u200dufe0f1ufe0fu20e3、对照PNG图片及动画GIF图,也方便大家复制粘贴到社交媒体等地方,点击Emoji符号"u200dufe0f1ufe0fu20e3"和图片链接还可以查看该符号在《EmojiAll表情词典》中更详细的介绍。) 成语详解 典故说明 : 「百闻不如一见」这句成语的意思是听别人述说千百遍,不如亲眼看一次来得真确。典源出自《汉书.卷六九.赵充国辛庆忌传.赵充国》。赵充国是武帝时破匈奴的大将军。宣帝时羌人入侵边疆,攻城夺地,杀害吏民。宣帝召集群臣计议,赵充国自告奋勇,表示愿意带兵抗敌。宣帝问他需要带多少兵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军情在遥远的地方是很难揣测的,我愿意亲自到西北边境去看看,然后拟好作战计画,再向陛下报告。」赵充国到了边境仔细考察后,拟定了驻兵屯守,整治边境,分化羌人的策略,不久西北边境终于安定。 典源 : 《汉书.卷六九.赵充国辛庆忌传.赵充国》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使御史大夫丙吉问谁可将者,充国对曰:「亡逾于老臣者矣。」上遣问焉,曰:「将军度1>羌虏何如,当用几人?」充国2>曰:「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3>度,臣愿驰至金城4>,图上方略5>。然羌戎小夷,逆天背畔,灭亡不久;愿陛下以属老臣,勿以为忧。」上笑曰:「诺。」 〔注解〕 (1)度:音ㄉㄨㄛˋ,推测。 (2)充国:指赵充国(西元前137u223c前52),字翁孙,西汉陇西上邽人。善骑射,好兵法,熟悉匈奴与羌族的情况。武帝时破匈奴有功,拜中郎将;宣帝时破羌。其言屯田十二便,寓兵于农,为世所推重。卒諡壮。 (3)隃:音|ㄠˊ,远,同「遥」。  (4)金城:古郡。在今甘肃兰州之西北。 (5)图上方略:绘制地图,拟定攻讨计画,一同奏上。 书证 : 01.《汉书.卷六九.赵充国辛庆忌传.赵充国》:「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源) 02.唐.刘知几《史通.卷一五.点烦》:「盖语曰:『百闻不如一见。』是以聚米为谷,贼虏之虚实可知;画地成图,山川之形势易悉。」 03.《金史.卷一○九.陈规列传》:「兵难遥度,百闻不如一见。臣尝任陕西官,近年又屡到陕西,兵将冗懦,恐不可用,未如圣料。」 04.清.唐甄《潜书.审知》:「若用兵之道,非身在军中,虽上智如隔障别色,故曰『百闻不如一见』。」 05.《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六回》:「谁知到得观前,大失所望,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用法说明 : 【语义说明】听别人述说千百遍,不如亲眼看一次来得真确。 【使用类别】用在「眼见为真」的表述上。 【例  句】 <01>早就听说大峡谷的美景,百闻不如一见,这次美西之行使我开了眼界。 <02>早就听说阿里山风光明媚,这次前去游览,果然百闻不如一见,不虚此行。 <03>这位老学者大名鼎鼎,百闻不如一见,今日听他一场讲座,果然名不虚传。 <04>读了李白的诗后,再亲临长江三峡感受「轻舟已过万重山」,真有百闻不如一见的感觉。 <05>百闻不如一见,以前常听说澳洲大堡礁的海底景色如何美不胜收,这次前来浮潜,果然名不虚传! 成语接龙 “见”字开头的成语 “百”字结尾的成语 “百”字开头的成语 “见”字结尾的成语 参考《国语辞典》中的成语:百闻不如一见。 参考《国语大辞典》中的成语:百闻不如一见。 参考《国语大辞典》中成语“百闻不如一见”分成的单字详解: 百, 闻, 不, 如, 一, 见。

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是什么?有何典故?

成语:百闻不如一见,具体解释如下:【解释】:闻:听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出自】:《荀子·儒效》:“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译文】:没有听到的不如听到的,听到的不如见到的,见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如去实行,学问到了实行就达到了极点。扩展资料百闻不如一见反义词:道听途说【解释】:道、途:路。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出自】:《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译文】:小说中的流,这是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所造的。【示例】:我们做事千万不能捕风捉影,仅靠道听途说做出判断,造成空穴来风的错误决定。【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近义词】齐东野语、捕风捉影、不足为凭、听道途说、小道消息、以讹传讹、三告投杼、厕所消息、三人成虎、口耳之学、海外奇谈、望风捕影、三人市虎【反义词】信而有证、言之有据、所见所闻、身临其境、言之凿凿、有根有据、真凭实据、确凿不移、百闻不如一见、有案可稽

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是什么

你好,朋友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望采纳

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是什么

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指多听不如亲眼看到更可靠或印象更深刻。读音:[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逾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语法:百闻不如一见主谓式;作谓语;形容了解事物不如亲自观察为确实。近义词:耳闻不如目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反义词:道听途说。百闻不如一见的造句如下:1、有句话说,百闻不如一见。2、百闻不如一见,你还是自己到那儿感受一下吧!3、少林功夫如此精湛,真是百闻不如一见!4、百闻不如一见,你亲自到特区看看,才能真正理解改革开放的政策。5、这家公司还有几十种获奖专利技术,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试。6、在走访了基多古城之后,确有百闻不如一见之感。

百闻不如一见下一句是什么

百闻不如一见的下一句是:百见不如一干。出处:语出《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 金城 ,图上方略。”释义:闻:听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见的再多也不如亲身实践一次。典故:汉武帝后期,聚居在现今青海省境内的羌族,经常向内地侵扰,攻城略地。汉宣帝时,朝廷派了官员渠安国去西羌视察。那里的一些部落请求朝廷放宽禁令,但问题没有解决,渠安国就回来了。不久之后,西羌的一些部落联合起来渡过湟水,并派人与匈奴联系。渠安国带了一批人马再去西羌,结果被西羌打得大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