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百闻不如一见如何解释?百闻不如一见的读音是什么

2023-07-02 23:40:05
共1条回复
LuckySXyd

成语

百闻不如一见

读音

bǎiwénbùrúyījiàn

释义

闻:听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

出处

暂无百闻不如一见的出处

举例

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百闻不如一见

★《慈禧太后演义》第三十六回

相关推荐

百闻不如一见下一句是什么

百闻不如一见的下一句是:百见不如一干。出处:语出《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 金城 ,图上方略。”释义:闻:听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见的再多也不如亲身实践一次。典故:汉武帝后期,聚居在现今青海省境内的羌族,经常向内地侵扰,攻城略地。汉宣帝时,朝廷派了官员渠安国去西羌视察。那里的一些部落请求朝廷放宽禁令,但问题没有解决,渠安国就回来了。不久之后,西羌的一些部落联合起来渡过湟水,并派人与匈奴联系。渠安国带了一批人马再去西羌,结果被西羌打得大败。
2023-07-02 19:08:031

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是什么

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指多听不如亲眼看到更可靠或印象更深刻。读音:[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逾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语法:百闻不如一见主谓式;作谓语;形容了解事物不如亲自观察为确实。近义词:耳闻不如目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反义词:道听途说。百闻不如一见的造句如下:1、有句话说,百闻不如一见。2、百闻不如一见,你还是自己到那儿感受一下吧!3、少林功夫如此精湛,真是百闻不如一见!4、百闻不如一见,你亲自到特区看看,才能真正理解改革开放的政策。5、这家公司还有几十种获奖专利技术,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试。6、在走访了基多古城之后,确有百闻不如一见之感。
2023-07-02 19:08:444

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是什么

你好,朋友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望采纳
2023-07-02 19:10:054

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是什么?有何典故?

成语:百闻不如一见,具体解释如下:【解释】:闻:听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出自】:《荀子·儒效》:“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译文】:没有听到的不如听到的,听到的不如见到的,见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如去实行,学问到了实行就达到了极点。扩展资料百闻不如一见反义词:道听途说【解释】:道、途:路。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出自】:《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译文】:小说中的流,这是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所造的。【示例】:我们做事千万不能捕风捉影,仅靠道听途说做出判断,造成空穴来风的错误决定。【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近义词】齐东野语、捕风捉影、不足为凭、听道途说、小道消息、以讹传讹、三告投杼、厕所消息、三人成虎、口耳之学、海外奇谈、望风捕影、三人市虎【反义词】信而有证、言之有据、所见所闻、身临其境、言之凿凿、有根有据、真凭实据、确凿不移、百闻不如一见、有案可稽
2023-07-02 19:10:281

成语: 百闻不如一见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和故事?

成语: 百闻不如一见 成语简解 来自《国语辞典》的讲解: 编号 : 1389 成语 : 百闻不如一见 注音 : ㄅㄞˇ ㄨㄣˊ ㄅㄨˋ ㄖㄨˊ | ㄐ|ㄢˋ 汉语拼音 : 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 参考词语 : 传闻不如亲见, 千闻不如一见, 耳闻不如眼见 反义 : 以耳为目 , 贵耳贱目 近义 : 耳听为虚 , 眼见为实 释义 : 听别人述说千百遍,不如亲眼看一次来得真确。语出《汉书.卷六九.赵充国辛庆忌传.赵充国》。 △「闻之不若见之」 Emoji符号 : u200dufe0f1ufe0fu20e3 (这是本站原创收集整理的汉字“百闻不如一见”对应Emoji表情符号“u200dufe0f1ufe0fu20e3”,为汉字添加生动形象的符号u200dufe0f1ufe0fu20e3、对照PNG图片及动画GIF图,也方便大家复制粘贴到社交媒体等地方,点击Emoji符号"u200dufe0f1ufe0fu20e3"和图片链接还可以查看该符号在《EmojiAll表情词典》中更详细的介绍。) 成语详解 典故说明 : 「百闻不如一见」这句成语的意思是听别人述说千百遍,不如亲眼看一次来得真确。典源出自《汉书.卷六九.赵充国辛庆忌传.赵充国》。赵充国是武帝时破匈奴的大将军。宣帝时羌人入侵边疆,攻城夺地,杀害吏民。宣帝召集群臣计议,赵充国自告奋勇,表示愿意带兵抗敌。宣帝问他需要带多少兵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军情在遥远的地方是很难揣测的,我愿意亲自到西北边境去看看,然后拟好作战计画,再向陛下报告。」赵充国到了边境仔细考察后,拟定了驻兵屯守,整治边境,分化羌人的策略,不久西北边境终于安定。 典源 : 《汉书.卷六九.赵充国辛庆忌传.赵充国》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使御史大夫丙吉问谁可将者,充国对曰:「亡逾于老臣者矣。」上遣问焉,曰:「将军度1>羌虏何如,当用几人?」充国2>曰:「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3>度,臣愿驰至金城4>,图上方略5>。然羌戎小夷,逆天背畔,灭亡不久;愿陛下以属老臣,勿以为忧。」上笑曰:「诺。」 〔注解〕 (1)度:音ㄉㄨㄛˋ,推测。 (2)充国:指赵充国(西元前137u223c前52),字翁孙,西汉陇西上邽人。善骑射,好兵法,熟悉匈奴与羌族的情况。武帝时破匈奴有功,拜中郎将;宣帝时破羌。其言屯田十二便,寓兵于农,为世所推重。卒諡壮。 (3)隃:音|ㄠˊ,远,同「遥」。  (4)金城:古郡。在今甘肃兰州之西北。 (5)图上方略:绘制地图,拟定攻讨计画,一同奏上。 书证 : 01.《汉书.卷六九.赵充国辛庆忌传.赵充国》:「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源) 02.唐.刘知几《史通.卷一五.点烦》:「盖语曰:『百闻不如一见。』是以聚米为谷,贼虏之虚实可知;画地成图,山川之形势易悉。」 03.《金史.卷一○九.陈规列传》:「兵难遥度,百闻不如一见。臣尝任陕西官,近年又屡到陕西,兵将冗懦,恐不可用,未如圣料。」 04.清.唐甄《潜书.审知》:「若用兵之道,非身在军中,虽上智如隔障别色,故曰『百闻不如一见』。」 05.《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六回》:「谁知到得观前,大失所望,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用法说明 : 【语义说明】听别人述说千百遍,不如亲眼看一次来得真确。 【使用类别】用在「眼见为真」的表述上。 【例  句】 <01>早就听说大峡谷的美景,百闻不如一见,这次美西之行使我开了眼界。 <02>早就听说阿里山风光明媚,这次前去游览,果然百闻不如一见,不虚此行。 <03>这位老学者大名鼎鼎,百闻不如一见,今日听他一场讲座,果然名不虚传。 <04>读了李白的诗后,再亲临长江三峡感受「轻舟已过万重山」,真有百闻不如一见的感觉。 <05>百闻不如一见,以前常听说澳洲大堡礁的海底景色如何美不胜收,这次前来浮潜,果然名不虚传! 成语接龙 “见”字开头的成语 “百”字结尾的成语 “百”字开头的成语 “见”字结尾的成语 参考《国语辞典》中的成语:百闻不如一见。 参考《国语大辞典》中的成语:百闻不如一见。 参考《国语大辞典》中成语“百闻不如一见”分成的单字详解: 百, 闻, 不, 如, 一, 见。
2023-07-02 19:10:421

百闻不如一见什么意思

指多听不如亲眼看到更可靠或印象更深刻。拼音: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解释:闻:听。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出处:东汉班固《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逾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例子: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百闻不如一见。(《慈禧太后演义》第三十六回)正音:“见”,不能读作“xiàn”。辨形:“百”,不能写作“白”。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形容了解事物不如亲自观察为确实。反义词:道听途说。拼音:dào tīng tú shuō。解释:道、途:路。路上听说来的;又在路上传播。指随便传说不可靠的消息;或指没有根据的消息。出处:先秦孔子《论语阳货》:“道听而涂(途)说,德之弃也。”例子:妹子道听途说,不知是否?尚求指示。(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三回)辨形:“道”,不能写作“到”;“途”,不能写作“涂”。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谜语:马路消息;车上放广播。
2023-07-02 19:10:491

“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的下一句是什么?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试。“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是:指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比喻表示听得再多也不如亲见可靠。典故出处:西汉宣帝称王的时候,羌人入侵边界。攻城夺地,烧杀抢掠。宣帝于是便聚集群巨一起商议,询问谁愿意领兵前去杀敌。 76岁的将领赵充国,曾在边界和羌人打过几十年的交道。 他自告奋勇,担当这一重任。宣帝问他要派多少兵马,他说:“听别人说一百次,还不如亲眼一见。用兵是很难在遥远的地方算计好的。我愿 意亲自到那里去看看,然后确定攻守计划,画好作战地图,再向陛下上奏。” 经宣帝同意,赵充国带领一队人马出发。队伍渡过黄河,遇到羌 入的小股军队。赵充国下令冲击,一下子捉到不少俘虏。兵士们准备乘胜追击,赵充国阻拦说:“我军长途跋涉到这里,不可追得很远。如果遭到 敌兵伏击,就要吃大亏啊!” 部下听了,都很佩眼他的见识。 赵充国观察了地形,又从俘虏口中得知敌人内部的情况,了解 到敌军的兵力部署,然后制定出屯兵把守、整治边境、分化瓦解羌人 的策略,上奏宣帝。不久,朝廷就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扰,安定了西 北边疆。成语出处:《汉书·赵充国传》充国曰:“百闻不如一见。兵难渝度,臣愿驰至金城。”
2023-07-02 19:11:123

百闻不如一见下一句是什么情话?

“百闻不如一见”的下一句是“百见不如一干”。这句话出自出自东汉班固的《汉书u2022赵充国传》,意思是听人家说不如自己去看,看一百遍不如亲自动手做一次,实践出真知,只有实践才是硬道理。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这两句话最早被记载于《汉书·赵充国传》,语出汉朝名将赵充国之口。时值汉宣帝当政,北部边境饱受羌患,防患是一件大事,需要一举成功才行,所以汉宣帝决定启用功勋卓绝的老将赵充国。简介赵充国虽有能力也有经验,但当时他已是七十多岁的耄耋之年,于是汉宣帝问他谁可堪当大任?赵充国自信回答:“无逾于老臣者矣。”没有比我更合适的了!宣帝非常高兴,又继而问他:将军可估计一下羌虏兵力,此去带多少人马?赵充国回道:“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意思是说与其只靠道听途说来打探敌方虚实,倒不如亲自去看,因为远离前线是比较难估计的。还是让他去战场了解了解再制定策略。经历了近两千年的发展到今天,这句话已经有了下半句: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意义很简单,听人家说不如自己去看,看一百遍不如亲自动手做一次,实践出真知,只有实践才是硬道理。
2023-07-02 19:11:551

百闻不如一见什么意思下一句是什么

很多古话博大精深,生活经验类有: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帮人要帮到底,救人要救到头。帮助别人要忘掉,别人帮己要记牢。笨人先起身,笨鸟早出林。鞭打的快马,事找的忙人。边学边问,才有学问。等等百闻不如一见,如的意思是什么?百闻不如一见中‘如"的意思是比得上,‘不如"就是比不上所以整个成语的意思就是‘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表示听得再多也不如亲见可靠。"“百闻不如一见”是由什么故事得来的?赵充国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将领之一。他是陕西陇上人,从军时为骑士,后补为羽林郎。赵充国为人深沉勇毅,喜欢研究将帅的用兵之道,尤其熟悉周边少数民族的情况。汉武帝时,他跟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北击匈奴,不幸被匈奴重兵包围。汉兵因缺乏粮食,死伤惨重。赵充国亲率百余精壮骑士当先突围,李广利紧随其后。突出重围后,赵充国受伤二十余处。返回长安时,汉武帝看了他的伤口,大为惊讶,当即封他为中郎,不久又升为车骑将军长史宣帝本始四年,匈奴集结十万骑兵,准备再犯中原。得知消息后,赵充国率军四万沿五原、朔方、云中、代郡等地布防。匈奴见汉军有备,不战自退元康三年,羌族等数百个部落联合起来,准备袭取中原。边境局势十分紧张,引起了宣帝的不安。御史大夫丙吉奉皇帝的命令,前去征求赵充国的意见,并请他推荐守备边防的人选。当时,赵充国已七十六岁。他自告奋勇,说自己愿意担当抗羌重任。宣帝又派人问赵充国:“你估计羌兵的形势如何?我方应派多少人马迎战?”赵充国说:“听别人说百遍,不如亲眼看一看。打仗的事情不能在远离战场的地方猜测。我要亲临前沿,根据具体形势,才能提出作战方案,请皇帝放心好了!”宣帝同意了他的建议,于是赵充国统兵出发大军抵达金城后,准备渡河。为防备在河中遭到伏击,赵充国趁夜幕笼罩,先派三名校尉过河,大军随后依次进发。天明后,汉军刚安好营寨,羌兵便前来挑战,只有几百人马,赵充国却禁止手下出击。他说:“与羌兵作战,务求全歼,不能贪一时小胜,贻误整体部署。现敌情不明,不能出击。”赵充国一贯用兵谨慎,非常重视军事情报,从不打无把握之仗。他先派侦察人员深入敌后侦察,摸清了敌方的虚实以及兵力部署,然后制定出一套屯兵把守、整饬边境、分化瓦解羌人的作战方略,上报宣帝。不久,大败羌军。百闻不如一见下一句是什么1、“百闻不如一见”的下一句是“百见不如一干”。出处:语出《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_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释义:闻:听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见的再多也不如亲身实践一次。2、相关典故:汉武帝后期,聚居在现今青海省境内的羌族,经常向内地侵扰,攻城略地。汉宣帝时,朝廷派了官员渠安国去西羌视察。那里的一些部落请求朝廷放宽禁令,但问题没有解决,渠安国就回来了。不久之后,西羌的一些部落联合起来渡过湟水,并派人与匈奴联系。渠安国带了一批人马再去西羌,结果被西羌打得大败。面对羌患,宣帝意欲起用赵充国这位功勋卓著的老将带兵平叛,赵充国欣然同意。于是宣帝派人问赵充国:“皇上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兵难_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于是,赵充国赶到西北的金城郡,实地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渡过黄河,侦察羌人地区形势。又从俘虏口中问明羌兵各部首领之间的关系等情况,据此定出了驻兵屯守的计划。主张对羌人不进行攻剿而采取分化瓦解,争取和好的政策,叫做“全师、保胜、安边之策”。赵充国向宣帝奏报,宣帝和大臣们经过反复讨论,通过了赵充国的方案,实行以后,果然效果很好,不久,朝廷就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扰,安定了西北边疆。百闻不如一见是什么意思?汉朝的时候,在西边湟水一带,聚居着羌族人,称为西羌。自从汉武帝打败匈奴以后,西羌比较安定。汉宣帝时,朝廷派官员渠安国去西羌视察。那里的一些部落请求朝廷放宽禁令,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过了不久,西羌的一些部落联合起来渡过湟水,并派人与匈奴联系。渠安国带了一批人马再去西羌,结果被西羌打得大败再派谁去呢?宣帝派人向老将军赵充国请教。赵充国说:“我去最合适了。”宣帝又派人问赵充国:“皇上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赵充国到了西羌,先认真了解情况,又采取了分化瓦解的办法,团结了大多数西羌人,终于使西羌安定下来。而赵充国说的“百闻不如一见”,后来就成了谚语。它的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2023-07-02 19:12:091

什么叫百闻不如一见?

“百闻不如一见”本义是听到很多次也不如见到一次(闻:听见),表示亲眼看到的远比听别人说的更为确切可靠。
2023-07-02 19:12:189

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是什么?

成语:百闻不如一见,具体解释如下:【解释】:闻:听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出自】:《荀子·儒效》:“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译文】:没有听到的不如听到的,听到的不如见到的,见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如去实行,学问到了实行就达到了极点。扩展资料百闻不如一见反义词:道听途说【解释】:道、途:路。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出自】:《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译文】:小说中的流,这是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所造的。【示例】:我们做事千万不能捕风捉影,仅靠道听途说做出判断,造成空穴来风的错误决定。【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近义词】齐东野语、捕风捉影、不足为凭、听道途说、小道消息、以讹传讹、三告投杼、厕所消息、三人成虎、口耳之学、海外奇谈、望风捕影、三人市虎【反义词】信而有证、言之有据、所见所闻、身临其境、言之凿凿、有根有据、真凭实据、确凿不移、百闻不如一见、有案可稽
2023-07-02 19:12:401

百闻不如一见是什么意思

百闻不如一见的解释[it is better to see once than to hear a hundred times] 听百次不如见一次,表示眼见比耳听靠得住 详细解释 多次 听说还不及一次 看到 。意即耳闻是虚,眼见为实。 《汉书·赵充国传》 :“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 金城 ,图上方略。” 《金史·陈规传》 :“ 规 独进曰:‘兵难遥度,百闻不如一见。臣尝任 陕西 官,近年又屡到 陕西 ,兵将冗懦,恐不可用。未如圣料。"” 唐 唐甄 《潜书·审知》 :“若用兵之道,非身在军中,虽上智如隔障别色,故曰‘百闻不如一见"。” 蒋子龙 《乔厂长上任记》 :“ 乔 石 二位同志是工业战线上的大将,这回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2023-07-02 19:13:011

百闻不如一见什么意思?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意思是你听别人讲一百遍,不如自己去看一次。你看别人做一百次,不如自己去做一次。也可以理解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多听不如亲见的可靠。例如:很多时候,作为教师会发现讲了很多,可是学生并不会。很多教师不理解,我讲了好多遍,你为什么还不会?是你太笨,还是我的讲解出了问题。实际上,懂了,不等于会了,会是需要亲自操作。眼里看千遍,不如手里过一遍。教育上有一句名言:“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亲自做,我才会懂得。”是啊,教师的讲授只能让学生懂了,要想让学生会,就要进行实际操作,进行练习。练习到多遍之后,才能最终熟能生巧。我的例子我曾经应好未来公司在网上面向全国讲中招作文备考,当时和一起备课的薛丹老师,给我说,在好未来公司的讲师中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讲一个知识点,必须要放两个练习题,这样,就是让学生由懂到会。想想也是,很多时候,站在老师的角度想,这么容易的事,我一讲,你就明白了,你就应该会了,可实际上,懂离会很远的。有道是会者不难,难者不会。想想当初,学五笔打字,一个一个字根背,一个字一个字练着打,写一篇文章,需要手写之后,再打字到电脑上,实在是艰难。而如今,十指如飞,打字,根本不用去想,只管思路有了,手就自动把字打出来 ,根本不去想:这个字是由哪几个字根组成的,十指有了潜意识,好像知道这个字在哪里似的,如果,你要真问我这个字怎么拆的,由哪几个字根组成的,我还真说不上来,这就是熟能生巧的缘故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只有自己去实践,你才能掌握事情的真谛。
2023-07-02 19:13:151

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不见的意思

听了好多次比不上见一回,见一回就后悔不想再见。
2023-07-02 19:13:338

百闻不如一见的典故是什么?

百闻不如一见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bǎi wén bù rú yí jiàn,意思是指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表示多听不如亲见的可靠。典故汉武帝后期,聚居在现今青海省境内的羌族,经常向内地侵扰,攻城略地。匈奴也想联合羌人共同侵扰汉朝。面对这种形势,武帝曾提出要斩断匈奴右臂,指的正是这种联合,但派去的士兵也为羌人所败。这时,羌入又逐渐向湟水以北移动,找寻农民弃耕的地方去放牧。同时羌人各部落也有联合一致的趋向,郡县官吏也禁止不了。这时匈奴又想勾结羌人,以扩大对汉西部的侵扰。汉朝派往浩窖(今青海省大通河东岸)的军队,被羌人打败,损失甚众。宣帝期间,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出使到了羌族,羌先零部落酋长向他表示要北渡湟水,到汉民不种田的地方畜牧。义渠安国向朝廷报告这个情况。赵充国弹劾义渠安国奉使失职。从此以后,羌人依照以前的话,擅自渡过湟水,当地汉朝的郡县长官不能禁止。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先零部落与各个羌族部落酋长二百多人“解仇交质”,订立盟约,打算共同侵扰汉朝地区。神爵元年(前61年)春,大汉中央两府(丞相、御史)又推荐义渠安国出使诸羌,了解其动向。义渠安国不懂策略,一到羌部,就召集先零部落的头领三十多人,以他们都有逆而不顺之罪,全部斩首。调兵镇压先零之民,杀了一千多人。于是羌族各部及归义羌侯杨玉等都很震恐,离开其地,劫掠其他小族部落,犯汉边塞,攻城邑,杀长吏义渠安国以骑都尉身份带领三千骑兵守备羌人,被羌人所击,损失惨重。他领兵退到令居,向皇帝报告。面对羌患,宣帝意欲起用赵充国这位功勋卓著的老将带兵平叛,但这时赵充国已七十多岁,宣帝就派遣御史大夫丙吉去问谁可以为将,赵充国很自信地回答:“无逾于老臣者矣。”(我去最合适了)宣帝又派人去问:“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答:“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金城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他要求宣帝交给他任务,不必担忧。宣帝笑着答应了。四月,汉宣帝正式遣后将军赵充国率骑兵万余人前往镇压。赵充国兵抵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后,西渡黄河,率军乘夜推进至落都(今青海乐都),见羌人未守险,遂西至都尉府(治临羌县,今青海湟源东南),修筑垒壁,安营扎寨。羌军多次挑战,汉军坚守不出。赵充国采用恩威并举方略,招降罕、开羌及其他被先零胁迫的羌人种落,瓦解羌军。七月,率军推进至先零地区。羌人屯兵已久,戒备松懈。忽见汉军大兵来临,慌忙抛弃车马辎重,渡湟水撤退。由于道路狭窄,赵充国恐逼迫太急,迫羌军走投无路,回头死战,命所部缓慢追击。羌军掉入河水溺死者数百人,投降及被汉军斩杀500余人,损失牲畜10万余头,车4000余辆。汉军追至罕羌驻地,赵充国严禁士卒焚烧房屋与割禾放牧,又有羌族降者万余人。十二月,宣帝再造破羌将军辛武贤、强弩将军许延寿,与赵充国合兵进攻先零。鉴于羌军已遭重创,赵充国奏请撤除骑兵,以步兵屯田戍卫。宣帝下诏采纳赵充国建议。同时亦命辛、许两将军及中郎将赵印率部继续出击羌人。破羌将军率兵出击,招降4000余人;强弩将军斩杀羌人2000多;赵印斩杀并招降2000余人。赵充国率屯田兵亦招降5000余人。至此,羌人反者计5万人,前后被斩7600人,溺、饿而死五、六千人,降者3.12万人,只有4000余人逃脱。宣帝下诏命赵充国继续率屯田兵戍卫,余皆罢兵。神爵二年秋,诸羌共杀先零羌首领犹非、杨玉降汉。汉设金城(郡治允吾,今青海民和下川口附近,一说今甘肃永靖西北)属国,撤除屯田军。赵充国说的"百闻不如一见"后来就成了谚语和成语。它的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凡事要调查研究才能下结论。
2023-07-02 19:14:023

百闻不如一见的中的闻是什么意思

释 义闻:听见。听到一百次也不如见到一次,表示亲眼看到的远比听人家说得更为确切可靠。示 例: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慈禧太后演义》第三十六回)出 处《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典 故汉朝的时候,西边湟水一带,聚居着羌族人,称为西羌。自从汉武帝打败匈奴以后,西羌比较安定。汉宣帝时,朝廷派了官员渠安国去西羌视察。那里的一些部落请求朝廷放宽禁令,但问题没有解决,渠安国就回来了。过了不久,西羌的一些部落联合起来渡过湟水,并派人与匈奴联系。渠安国带了一批人马再去西羌,结果被西羌打得大败。再派谁去呢?宣帝派人向老将军赵充国请教。赵充国说:"我去最合适了。"宣帝又派人问赵充国:"皇上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赵充国到了西羌,先认真了解情况,又采取了分化瓦解的办法,团结了大多数西羌人,终于使西羌安定下来。赵充国说的"百闻不如一见"后来就成了谚语。它的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凡事要调查研究才能下结论。
2023-07-02 19:14:163

百闻不如后面这句诗词是什么?

百闻不如后面这句是什么?应该是百闻不如一见。也就是说听到的总不如见到的,要认识的清楚。
2023-07-02 19:14:523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的意思

百闻不如一见的解释[it is better to see once than to hear a hundred times] 听百次不如见一次,表示眼见比耳听靠得住 详细解释 多次 听说还不及一次 看到 。意即耳闻是虚,眼见为实。 《汉书·赵充国传》 :“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 金城 ,图上方略。” 《金史·陈规传》 :“ 规 独进曰:‘兵难遥度,百闻不如一见。臣尝任 陕西 官,近年又屡到 陕西 ,兵将冗懦,恐不可用。未如圣料。"” 唐 唐甄 《潜书·审知》 :“若用兵之道,非身在军中,虽上智如隔障别色,故曰‘百闻不如一见"。” 蒋子龙 《乔厂长上任记》 :“ 乔 石 二位同志是工业战线上的大将,这回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2023-07-02 19:14:591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是啥意思?

百闻不如一见,意思是指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表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多听不如亲见的可靠。出自《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意思是: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金城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百见不如一干,意思是指自己亲眼看多少遍,也不如亲自动手实践一次。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看别人做多少次,也不如自己亲自动手实践一次。寓意为: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凡事要调查研究才能下结论。扩展资料百闻不如一见的典故:汉武帝后期,聚居在现今青海省境内的羌族,经常向内地侵扰,攻城略地。匈奴也想联合羌人共同侵扰汉朝。面对这种形势,武帝曾提出要斩断匈奴右臂,指的正是这种联合,但派去的士兵也为羌人所败。这时,羌入又逐渐向湟水以北移动,找寻农民弃耕的地方去放牧。同时羌人各部落也有联合一致的趋向,郡县官吏也禁止不了。这时匈奴又想勾结羌人,以扩大对汉西部的侵扰。汉朝派往浩窖(今青海省大通河东岸)的军队,被羌人打败,损失甚众。宣帝期间,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出使到了羌族,羌先零部落酋长向他表示要北渡湟水,到汉民不种田的地方畜牧。义渠安国向朝廷报告这个情况。赵充国弹劾义渠安国奉使失职。从此以后,羌人依照以前的话,擅自渡过湟水,当地汉朝的郡县长官不能禁止。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先零部落与各个羌族部落酋长二百多人“解仇交质”,订立盟约,打算共同侵扰汉朝地区。神爵元年(前61年)春,大汉中央两府(丞相、御史)又推荐义渠安国出使诸羌,了解其动向。义渠安国不懂策略,一到羌部,就召集先零部落的头领三十多人,以他们都有逆而不顺之罪,全部斩首。调兵镇压先零之民,杀了一千多人。于是羌族各部及归义羌侯杨玉等都很震恐,离开其地,劫掠其他小族部落,犯汉边塞,攻城邑,杀长吏义渠安国以骑都尉身份带领三千骑兵守备羌人,被羌人所击,损失惨重。他领兵退到令居,向皇帝报告。面对羌患,宣帝意欲起用赵充国这位功勋卓著的老将带兵平叛,但这时赵充国已七十多岁,宣帝就派遣御史大夫丙吉去问谁可以为将,赵充国很自信地回答:“无逾于老臣者矣。”(我去最合适了)宣帝又派人去问:“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答:“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金城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他要求宣帝交给他任务,不必担忧。宣帝笑着答应了。四月,汉宣帝正式遣后将军赵充国率骑兵万余人前往镇压。赵充国兵抵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后,西渡黄河,率军乘夜推进至落都(今青海乐都),见羌人未守险,遂西至都尉府(治临羌县,今青海湟源东南),修筑垒壁,安营扎寨。羌军多次挑战,汉军坚守不出。赵充国采用恩威并举方略,招降罕、开羌及其他被先零胁迫的羌人种落,瓦解羌军。七月,率军推进至先零地区。羌人屯兵已久,戒备松懈。忽见汉军大兵来临,慌忙抛弃车马辎重,渡湟水撤退。由于道路狭窄,赵充国恐逼迫太急,迫羌军走投无路,回头死战,命所部缓慢追击。羌军掉入河水溺死者数百人,投降及被汉军斩杀500余人,损失牲畜10万余头,车4000余辆。汉军追至罕羌驻地,赵充国严禁士卒焚烧房屋与割禾放牧,又有羌族降者万余人。十二月,宣帝再造破羌将军辛武贤、强弩将军许延寿,与赵充国合兵进攻先零。鉴于羌军已遭重创,赵充国奏请撤除骑兵,以步兵屯田戍卫。宣帝下诏采纳赵充国建议。同时亦命辛、许两将军及中郎将赵印率部继续出击羌人。破羌将军率兵出击,招降4000余人;强弩将军斩杀羌人2000多;赵印斩杀并招降2000余人。赵充国率屯田兵亦招降5000余人。至此,羌人反者计5万人,前后被斩7600人,溺、饿而死五、六千人,降者3.12万人,只有4000余人逃脱。宣帝下诏命赵充国继续率屯田兵戍卫,余皆罢兵。神爵二年秋,诸羌共杀先零羌首领犹非、杨玉降汉。汉设金城(郡治允吾,今青海民和下川口附近,一说今甘肃永靖西北)属国,撤除屯田军。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百闻不如一见
2023-07-02 19:15:1413

百闻不如一见下一句是什么?

上联:百闻不如一见,下联:多看弱于亲习。
2023-07-02 19:16:241

百闻不如一见,下句是什么

百闻不如一见下一句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 ,图上方略。连起来是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 ,图上方略。此句出自《汉书·赵充国传》。此句意思为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金城实地了解情况后再来制定策略吧!”汉宣帝时期,羌族经常向内地侵扰,面对羌患,汉宣帝意欲起用赵充国这位功勋卓著的老将带兵平叛,随即派遣御史大夫丙吉去问,赵充国自信地答道:“无逾于老臣者矣。”又问:“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赵充国答:“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成语例句: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百闻不如一见。百闻不如一见的近义词:1、耳闻不如目见,耳听的不如眼见的真实,耳闻不如目见,吾曹目见何可共辨。《魏书·崔浩传》2、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百闻不如一见
2023-07-02 19:16:454

百闻不如一见如何解释?百闻不如一见的读音是什么

成语百闻不如一见读音bǎiwénbùrúyījiàn释义闻:听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出处暂无百闻不如一见的出处举例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百闻不如一见★《慈禧太后演义》第三十六回
2023-07-02 19:17:181

百闻不如一见的闻是什么意思

【拼音】: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释义】:闻:听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
2023-07-02 19:17:251

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春景,知道了什么与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相近

《大林寺桃花》这首诗表达作者欣喜愉悦之思想感情。 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使人感到惊异和欣喜。 原诗: 《大林寺桃花》唐代: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释义: 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2023-07-02 19:17:311

百闻什么什么成语

这样的成语只有一个,百闻不如一见,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不如亲眼看到一次确实。1、出处:《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2、近义词: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千闻不如一见、闻名不如一见、耳闻不如目见。3、反义词:道听途说、见面不如闻名。扩展资料百闻不如一见的历史典故:汉朝的时候,西边湟水一带,聚居着羌族人,称为西羌。自从汉武帝打败匈奴以后,西羌比较安定。汉宣帝时,朝廷派了官员渠安国去西羌视察。那里的一些部落请求朝廷放宽禁令,但问题没有解决,渠安国就回来了。 过了不久,西羌的一些部落联合起来渡过湟水,并派人与匈奴联系。渠安国带了一批人马再去西羌,结果被西羌打得大败。 再派谁去呢?宣帝派人向老将军赵充国请教。赵充国说:”我去最合适了。”宣帝又派人问赵充国:”皇上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赵充国到了西羌,先认真了解情况,又采取了分化瓦解的办法,团结了大多数西羌人,终于使西羌安定下来。 赵充国说的”百闻不如一见”后来就成了谚语。它的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凡事要调查研究才能下结论。
2023-07-02 19:17:392

百闻不如一见的下一句

百见不如一干。百闻不如一见:谓听百次不如见一次,表示眼见比耳听靠得住。语出《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唐甄《潜书-审知》:若用兵之道,非身在军中,虽上智如隔障别色,故曰百闻不如一见。 百见不如一干。百闻不如一见:谓听百次不如见一次,表示眼见比耳听靠得住。语出《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唐甄《潜书-审知》:若用兵之道,非身在军中,虽上智如隔障别色,故曰百闻不如一见。 百闻不如一见的故事: 汉武帝后期,聚居在现今青海省境内的羌族,经常向内地侵扰,攻城略地。汉宣帝时,朝廷派了官员渠安国去西羌视察。那里的一些部落请求朝廷放宽禁令,但问题没有解决,渠安国就回来了。不久之后,西羌的一些部落联合起来渡过湟水,并派人与匈奴联系。渠安国带了一批人马再去西羌,结果被西羌打得大败。面对羌患,宣帝意欲起用赵充国这位功勋卓着的老将带兵平叛,赵充国欣然同意。于是宣帝派人问赵充国:“皇上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让我先上前方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于是,赵充国赶到西北的金城郡(今甘肃兰州和青海西宁一带),实地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渡过黄河,侦察羌人地区形势。又从俘虏口中问明羌兵各部首领之间的关系等情况,据此定出了驻兵屯守的计划。主张对羌人不进行攻剿而采取分化瓦解,争取和好的政策,叫做“全师、保胜、安边之策”。赵充国向宣帝奏报,宣帝和大臣们经过反复讨论,通过了赵充国的方案,实行以后,果然效果很好,不久,朝廷就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扰,安定了西北边疆。
2023-07-02 19:18:001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意思是你听别人讲一百遍,不如自己去看一次。你看别人做一百次,不如自己去做一次。也可以理解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多听不如亲见的可靠。例如:很多时候,作为教师会发现讲了很多,可是学生并不会。很多教师不理解,我讲了好多遍,你为什么还不会?是你太笨,还是我的讲解出了问题。实际上,懂了,不等于会了,会是需要亲自操作。眼里看千遍,不如手里过一遍。教育上有一句名言:“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亲自做,我才会懂得。”是啊,教师的讲授只能让学生懂了,要想让学生会,就要进行实际操作,进行练习。练习到多遍之后,才能最终熟能生巧。我的例子我曾经应好未来公司在网上面向全国讲中招作文备考,当时和一起备课的薛丹老师,给我说,在好未来公司的讲师中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讲一个知识点,必须要放两个练习题,这样,就是让学生由懂到会。想想也是,很多时候,站在老师的角度想,这么容易的事,我一讲,你就明白了,你就应该会了,可实际上,懂离会很远的。有道是会者不难,难者不会。想想当初,学五笔打字,一个一个字根背,一个字一个字练着打,写一篇文章,需要手写之后,再打字到电脑上,实在是艰难。而如今,十指如飞,打字,根本不用去想,只管思路有了,手就自动把字打出来 ,根本不去想:这个字是由哪几个字根组成的,十指有了潜意识,好像知道这个字在哪里似的,如果,你要真问我这个字怎么拆的,由哪几个字根组成的,我还真说不上来,这就是熟能生巧的缘故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只有自己去实践,你才能掌握事情的真谛。
2023-07-02 19:18:391

百闻不如一见,猜生肖?

龙啊 汉朝的时候,西边湟水一带,聚居着羌族人,称为西羌。自从汉武帝打败匈奴以后,西羌比较安定。汉宣帝时,朝廷派了官员渠安国去西羌视察。那里的一些部落请求朝廷放宽禁令,但问题没有解决,渠安国就回来了。 过了不久,西羌的一些部落联合起来渡过湟水,并派人与匈奴联系。渠安国带了一批人马再去西羌,结果被西羌打得大败。 再派谁去呢?宣帝派人向老将军赵充国请教。赵充国说:"我去最合适了。"宣帝又派人问赵充国:"皇上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赵充国到了西羌,先认真了解情况,又采取了分化瓦解的办法,团结了大多数西羌人,终于使西羌安定下来。 赵充国说的"百闻不如一见"后来就成了谚语。它的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凡事要调查研究才能下结论。百闻不如一见,原来不过如此 意指叶公好龙
2023-07-02 19:18:547

百闻不如一见、下一句

“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出自:《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表示多听不如亲见的可靠。最早要“见” 的是西羌的军事地形、军事力量、防御部署等作战时必须掌握的军事情况。闻:听见。听到一百次也不如见到一次,表示多听不如亲近的可靠。《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八十万字。扩展资料典故汉武帝后期,聚居在现今青海省境内的羌族,经常向内地侵扰,攻城略地。匈奴也想联合羌人共同侵扰汉朝。面对这种形势,武帝曾提出要斩断匈奴右臂,指的正是这种联合,但派去的士兵也为羌人所败。这时,羌入又逐渐向湟水以北移动,找寻农民弃耕的地方去放牧。同时羌人各部落也有联合一致的趋向,郡县官吏也禁止不了。这时匈奴又想勾结羌人,以扩大对汉西部的侵扰。汉朝派往浩窖(今青海省大通河东岸)的军队,被羌人打败,损失甚众。宣帝期间,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出使到了羌族,羌先零部落酋长向他表示要北渡湟水,到汉民不种田的地方畜牧。义渠安国向朝廷报告这个情况。赵充国弹劾义渠安国奉使失职。从此以后,羌人依照以前的话,擅自渡过湟水,当地汉朝的郡县长官不能禁止。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先零部落与各个羌族部落酋长二百多人“解仇交质”,订立盟约,打算共同侵扰汉朝地区。神爵元年(前61年)春,大汉中央两府(丞相、御史)又推荐义渠安国出使诸羌,了解其动向。义渠安国不懂策略,一到羌部,就召集先零部落的头领三十多人,以他们都有逆而不顺之罪,全部斩首。调兵镇压先零之民,杀了一千多人。于是羌族各部及归义羌侯杨玉等都很震恐,离开其地,劫掠其他小族部落,犯汉边塞,攻城邑,杀长吏义渠安国以骑都尉身份带领三千骑兵守备羌人,被羌人所击,损失惨重。他领兵退到令居,向皇帝报告。面对羌患,宣帝意欲起用赵充国这位功勋卓著的老将带兵平叛,但这时赵充国已七十多岁,宣帝就派遣御史大夫丙吉去问谁可以为将,赵充国很自信地回答:“无逾于老臣者矣。”(我去最合适了)宣帝又派人去问:“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答:“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金城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他要求宣帝交给他任务,不必担忧。宣帝笑着答应了。四月,汉宣帝正式遣后将军赵充国率骑兵万余人前往镇压。赵充国兵抵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后,西渡黄河,率军乘夜推进至落都(今青海乐都),见羌人未守险,遂西至都尉府(治临羌县,今青海湟源东南),修筑垒壁,安营扎寨。羌军多次挑战,汉军坚守不出。赵充国采用恩威并举方略,招降罕、开羌及其他被先零胁迫的羌人种落,瓦解羌军。七月,率军推进至先零地区。羌人屯兵已久,戒备松懈。忽见汉军大兵来临,慌忙抛弃车马辎重,渡湟水撤退。由于道路狭窄,赵充国恐逼迫太急,迫羌军走投无路,回头死战,命所部缓慢追击。羌军掉入河水溺死者数百人,投降及被汉军斩杀500余人,损失牲畜10万余头,车4000余辆。汉军追至罕羌驻地,赵充国严禁士卒焚烧房屋与割禾放牧,又有羌族降者万余人。十二月,宣帝再造破羌将军辛武贤、强弩将军许延寿,与赵充国合兵进攻先零。鉴于羌军已遭重创,赵充国奏请撤除骑兵,以步兵屯田戍卫。宣帝下诏采纳赵充国建议。同时亦命辛、许两将军及中郎将赵印率部继续出击羌人。破羌将军率兵出击,招降4000余人;强弩将军斩杀羌人2000多;赵印斩杀并招降2000余人。赵充国率屯田兵亦招降5000余人。至此,羌人反者计5万人,前后被斩7600人,溺、饿而死五、六干人,降者3.12万人,只有4000余人逃脱。宣帝下诏命赵充国继续率屯田兵戍卫,余皆罢兵。神爵二年秋,诸羌共杀先零羌首领犹非、杨玉降汉。汉设金城(郡治允吾,今青海民和下川口附近,一说今甘肃永靖西北)属国,撤除屯田军。赵充国说的"百闻不如一见"后来就成了谚语和成语。它的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凡事要调查研究才能下结论。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百闻不如一见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汉书
2023-07-02 19:19:159

百闻不如一见是成语吗

百闻不如一见是成语。百闻不如一见 【拼音】: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 【解释】:闻:听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 【出处】:《荀子·儒效》:“闻之不若见之。”《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示例】: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 ★《慈禧太后演义》第三十六回 【近义词】:耳闻不如目见 【反义词】:道听途说 【语法】:作宾语、定语;形容了解事物不如亲自观察 【成语故事】:汉宣帝时西北边境羌人不断骚乱,老将赵光国请求带兵围剿,到了边境后,他深入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最后向汉宣帝建议采取友好的政策,只驻军不攻打,从此羌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2023-07-02 19:19:522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意思是你听别人讲一百遍,不如自己去看一次。你看别人做一百次,不如自己去做一次。也可以理解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多听不如亲见的可靠。例如:很多时候,作为教师会发现讲了很多,可是学生并不会。很多教师不理解,我讲了好多遍,你为什么还不会?是你太笨,还是我的讲解出了问题。实际上,懂了,不等于会了,会是需要亲自操作。眼里看千遍,不如手里过一遍。教育上有一句名言:“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亲自做,我才会懂得。”是啊,教师的讲授只能让学生懂了,要想让学生会,就要进行实际操作,进行练习。练习到多遍之后,才能最终熟能生巧。我的例子我曾经应好未来公司在网上面向全国讲中招作文备考,当时和一起备课的薛丹老师,给我说,在好未来公司的讲师中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讲一个知识点,必须要放两个练习题,这样,就是让学生由懂到会。想想也是,很多时候,站在老师的角度想,这么容易的事,我一讲,你就明白了,你就应该会了,可实际上,懂离会很远的。有道是会者不难,难者不会。想想当初,学五笔打字,一个一个字根背,一个字一个字练着打,写一篇文章,需要手写之后,再打字到电脑上,实在是艰难。而如今,十指如飞,打字,根本不用去想,只管思路有了,手就自动把字打出来 ,根本不去想:这个字是由哪几个字根组成的,十指有了潜意识,好像知道这个字在哪里似的,如果,你要真问我这个字怎么拆的,由哪几个字根组成的,我还真说不上来,这就是熟能生巧的缘故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只有自己去实践,你才能掌握事情的真谛。
2023-07-02 19:19:581

千闻不如一见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编号 1779 成语 千闻不如一见 注音 ㄑㄧㄢ ㄨㄣˊ ㄅㄨˋ ㄖㄨˊ ㄧ ㄐㄧㄢˋ (变) ㄑㄧㄢ ㄨㄣˊ ㄅㄨˋ ㄖㄨˊ ㄧˊ ㄐㄧㄢˋ 汉语拼音 qiān wén bù rú yī jiàn(变)qiān wén bù rú yí jiàn 释义 义参「百闻不如一见」。 见「百闻不如一见」条。 典源 此处所列为「百闻不如一见」之典源,提供参考。 《汉书.卷六九.赵充国辛庆忌传.赵充国》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使御史大夫丙吉问谁可将者,充国对曰:「亡逾于老臣者矣。」 上遣问焉,曰:「将军度1>羌虏何如,当用几人?」充国2>曰:「百闻不如一见。 兵难隃3>度,臣愿驰至金城4>,图上方略5>。 然羌戎小夷,逆天背畔,灭亡不久;愿陛下以属老臣,勿以为忧。」 上笑曰:「诺。」 〔注解〕(1)度:音ㄉㄨㄛˋ,推测。 (2)充国:指赵充国(西元前137u223c前52),字翁孙,西汉陇西上邽人。 善骑射,好兵法,熟悉匈奴与羌族的情况。 武帝时破匈奴有功,拜中郎将;宣帝时破羌。 其言屯田十二便,寓兵于农,为世所推重。 卒諡壮。 (3)隃:音|ㄠˊ,远,同「遥」。  (4)金城:古郡。 在今甘肃兰州之西北。 (5)图上方略:绘制地图,拟定攻讨计画,一同奏上。 典故说明 此处所列为「百闻不如一见」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百闻不如一见」这句成语的意思是听别人述说千百遍,不如亲眼看一次来得真确。 典源出自《汉书.卷六九.赵充国辛庆忌传.赵充国》。 赵充国是武帝时破匈奴的大将军。 宣帝时羌人入侵边疆,攻城夺地,杀害吏民。 宣帝召集群臣计议,赵充国自告奋勇,表示愿意带兵抗敌。 宣帝问他需要带多少兵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 军情在遥远的地方是很难揣测的,我愿意亲自到西北边境去看看,然后拟好作战计画,再向陛下报告。」 赵充国到了边境仔细考察后,拟定了驻兵屯守,整治边境,分化羌人的策略,不久西北边境终于安定。 书证 01.《陈书.卷三一.萧摩诃列传》:「安都谓摩诃曰:『卿骁勇有名,千闻不如一见。 』」 用法说明 近义词: 反义词: 辨识 参考语词 百闻不如一见
2023-07-02 19:20:121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意思是你听别人讲一百遍,不如自己去看一次。你看别人做一百次,不如自己去做一次。也可以理解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多听不如亲见的可靠。例如:很多时候,作为教师会发现讲了很多,可是学生并不会。很多教师不理解,我讲了好多遍,你为什么还不会?是你太笨,还是我的讲解出了问题。实际上,懂了,不等于会了,会是需要亲自操作。眼里看千遍,不如手里过一遍。教育上有一句名言:“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亲自做,我才会懂得。”是啊,教师的讲授只能让学生懂了,要想让学生会,就要进行实际操作,进行练习。练习到多遍之后,才能最终熟能生巧。我的例子我曾经应好未来公司在网上面向全国讲中招作文备考,当时和一起备课的薛丹老师,给我说,在好未来公司的讲师中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讲一个知识点,必须要放两个练习题,这样,就是让学生由懂到会。想想也是,很多时候,站在老师的角度想,这么容易的事,我一讲,你就明白了,你就应该会了,可实际上,懂离会很远的。有道是会者不难,难者不会。想想当初,学五笔打字,一个一个字根背,一个字一个字练着打,写一篇文章,需要手写之后,再打字到电脑上,实在是艰难。而如今,十指如飞,打字,根本不用去想,只管思路有了,手就自动把字打出来 ,根本不去想:这个字是由哪几个字根组成的,十指有了潜意识,好像知道这个字在哪里似的,如果,你要真问我这个字怎么拆的,由哪几个字根组成的,我还真说不上来,这就是熟能生巧的缘故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只有自己去实践,你才能掌握事情的真谛。
2023-07-02 19:20:181

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 百闻不如一见有什么意思

1、百闻不如一见释义:闻:听见。听到一百次,不如亲眼见到一次。指亲眼看到比听到更可靠。 2、拼音: [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 3、出处: 《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2023-07-02 19:20:321

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是什么

百闻不如一见的解释[it is better to see once than to hear a hundred times] 听百次不如见一次,表示眼见比耳听靠得住 详细解释 多次 听说还不及一次 看到 。意即耳闻是虚,眼见为实。 《汉书·赵充国传》 :“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 金城 ,图上方略。” 《金史·陈规传》 :“ 规 独进曰:‘兵难遥度,百闻不如一见。臣尝任 陕西 官,近年又屡到 陕西 ,兵将冗懦,恐不可用。未如圣料。"” 唐 唐甄 《潜书·审知》 :“若用兵之道,非身在军中,虽上智如隔障别色,故曰‘百闻不如一见"。” 蒋子龙 《乔厂长上任记》 :“ 乔 石 二位同志是工业战线上的大将,这回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2023-07-02 19:20:491

百闻不如一见下一句是什么

秉公持平,鸡蛋能载马。百闻不如一见是一个词语,读音是bǎi wén bù rú yí jiàn,意思是指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表示多听不如亲见的可靠。出自《汉书·赵充国传》。解释闻:听见。听到一百次也不如见到一次,表示多听不如亲眼见的可靠。示例: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百闻不如一见。(《慈禧太后演义》第三十六回)。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百闻不如一见 (词语)
2023-07-02 19:20:5713

百闻不如一见造句子

百闻不如一见造句如下:1、百闻不如一见,以前常听说澳洲大堡礁的海底景色如何美不胜收,这次前来浮潜,果然名不虚传!2、百闻不如一见、耳听是虚、眼见为实,这些经验之谈,反映了人类视觉器官的灵敏性和准确性,以及客观世界的可见性和形象性。3、读了李白的诗后,再亲临长江三峡感受“轻舟已过万重山”,真有百闻不如一见的感觉。4、常听人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的名字就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印记。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上个月和朋友去了一趟阳朔,那里景色宜人,山水秀丽如画,风景优美,真的是名副其实。5、八月中、下旬我们内蒙古大草原天高云淡,秋高气爽,景色宜人,内蒙古大草原这个名字刻在我的脑海,秀丽的野花在风中摇曳,洁白的羊群像珍珠撒落在毛毯般的绿地上。蓝天、白云、羊群、野花、绿地构成了一幅秀美的画面,这是对百闻不如一见最好的诠释。6、午后进入举世闻名的红木森林,参观百闻不如一见的各种神木奇观,包括汽车穿越树洞,树屋商店,世界最高的树,巨人大道。7、常听人说黄果树瀑布美丽、壮观,这次有幸来欣赏黄果树瀑布,觉得比人们说的还美,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2023-07-02 19:21:401

百闻不如一见什么梗?

百闻不如一见是指无论听别人说多少遍,都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表示多听不如亲见的可靠。关于“百闻不如一见”这个梗:1、属性:汉语成语。读音: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2、出处:出自《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意思: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让我先上前方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3、意思:闻指听见,因此百闻不如一见指无论听别人说多少遍,都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表示多听不如亲见的可靠。4、用法:网友常用这个梗来形容了解事物不如亲自观察来得实在。5、例句:早就听说杭州风景美如画,这次前去游览,果然百闻不如一见,不枉此行。
2023-07-02 19:22:203

百闻不如一见是什么意思?百闻不如一见成语造句和典故

成语名称: 百闻不如一见 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 欢迎您访问本页,本页的主要内容为解释成语【百闻不如一见】的出处和来源,以及回答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是什么,其中包含英语翻译和造句,同时提供了百度百科和SOSO百科的链接地址,为您全方位的诠释百闻不如一见成语。如果本页找不到内容,在页尾点击回百度搜索。 [成语解释] 闻:听。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指多听不如亲眼看到更可靠或印象更深刻。 [成语出处] 《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正音] 见;不能读作“xiàn”。 [辨形] 百;不能写作“白”。 [近义] 耳闻不如目见 [反义] 道听途说 [用法] 形容了解事物不如亲自观察更为确实。一般被引用;独立成句。一般作谓语。 [结构] 主谓式。 [例句]     ①我生平第一次过三峡;那瑰奇的景象令我激动不已;真是~。     ②早就听说黄山风景好;这次去;果然景色如画;真是~。[英译] Seeing is believing。 [成语故事]   汉朝的时候,西边湟水一带,聚居着羌族人,称为西羌。自从汉武帝打败匈奴以后,西羌比较安定。汉宣帝时,朝廷派了官员渠安国去西羌视察。那里的一些部落请求朝廷放宽禁令,但问题没有解决,渠安国就回来了。      过了不久,西羌的一些部落联合起来渡过湟水,并派人与匈奴联系。渠安国带了一批人马再去西羌,结果被西羌打得大败。      再派谁去呢?宣帝派人向老将军赵充国请教。赵充国说:"我去最合适了。"宣帝又派人问赵充国:"皇上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赵充国到了西羌,先认真了解情况,又采取了分化瓦解的办法,团结了大多数西羌人,终于使西羌安定下来。      赵充国说的"百闻不如一见"后来就成了谚语。它的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凡事要调查研究才能下结论。 百科解释如下: 目录 u2022 发 音 u2022 英语解释 u2022 释 义 u2022 出 处 u2022 典 故 u2022 成为成语[显示部分][显示全部] 英汉词典解释 &gt&gt到爱词霸英语查看详解 发 音[回目录]   bǎi wén bù rú yí jiàn 英语解释[回目录]    百闻不如一见 Seeing is believing. 释 义[回目录]   闻:听见。听到一百次也不如见到一次,表示亲眼看到的远比听人家说的更为确切可靠。   示 例: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慈禧太后演义》第三十六回) 出 处[回目录]   《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典 故[回目录] 背景   汉武帝后期,聚居在现今青海省境内的羌族,经常向内地侵扰,攻城略地。匈奴也想联合羌人共同侵扰汉朝。面对这种形势,武帝曾提出要斩断匈奴右臂,指的正是这种联合,但派去的士兵也为羌人所败。这时,羌入又逐渐向湟水以北移动,找寻农民弃耕的地方去放牧。同时羌人各部落也有联合一致的趋向,郡县官吏也禁止不了。这时匈奴又想勾结羌人,以扩大对汉西部的侵扰。汉朝派往浩窖(今青海省大通河东岸)的军队,被羌人打败,损失甚众。   宣帝期间,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出使到了羌族,羌先零部落酋长向他表示要北渡湟水,到汉民不种田的地方畜牧。义渠安国向朝廷报告这个情况。赵充国弹劾义渠安国奉使失职。从此以后,羌人依照以前的话,擅自渡过湟水,当地汉朝的郡县长官不能禁止。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先零部落与各个羌族部落酋长二百多人“解仇交质”,订立盟约,打算共同侵扰汉朝地区。   神爵元年(前61年)春,大汉中央两府(丞相、御史)又推荐义渠安国出使诸羌,了解其动向。义渠安国不懂策略,一到羌部,就召集先零部落的头领三十多人,以他们都有逆而不顺之罪,全部斩首。调兵镇压先零之民,杀了一千多人。于是羌族各部及归义羌侯杨玉等都很震恐,离开其地,劫掠其他小族部落,犯汉边塞,攻城邑,杀长吏义渠安国以骑都尉身份带领三千骑兵守备羌人,被羌人所击,损失惨重。他领兵退到令居,向皇帝报告。 老当益壮   面对羌患,宣帝意欲起用赵充国这位功勋卓著的老将带兵平叛,但这时赵充国已七十多岁,宣帝就派遣御史大夫丙吉去问谁可以为将,赵充国很自信地回答:“无逾于老臣者矣。”(我去最合适了)宣帝又派人去问:“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答:“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金城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他要求宣帝交给他任务,不必担忧。宣帝笑着答应了。 大获全胜   四月,汉宣帝正式遣后将军赵充国率骑兵万余人前往镇压。赵充国兵抵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后,西渡黄河,率军乘夜推进至落都(今青海乐都),见羌人未守险,遂西至都尉府(治临羌县,今青海湟源东南),修筑垒壁,安营扎寨。羌军多次挑战,汉军坚守不出。赵充国采用恩威并举方略,招降罕、开羌及其他被先零胁迫的羌人种落,瓦解羌军。七月,率军推进至先零地区。羌人屯兵已久,戒备松懈。忽见汉军大兵来临,慌忙抛弃车马辎重,渡湟水撤退。由于道路狭窄,赵充国恐逼迫太急,迫羌军走投无路,回头死战,命所部缓慢追击。羌军掉入河水溺死者数百人,投降及被汉军斩杀500余人,损失牲畜10万余头,车4000余辆。汉军追至罕羌驻地,赵充国严禁士卒焚烧房屋与割禾放牧,又有羌族降者万余人。   十二月,宣帝再造破羌将军辛武贤、强弩将军许延寿,与赵充国合兵进攻先零。鉴于羌军已遭重创,赵充国奏请撤除骑兵,以步兵屯田戍卫。宣帝下诏采纳赵充国建议。同时亦命辛、许两将军及中郎将赵印率部继续出击羌人。破羌将军率兵出击,招降4000余人;强弩将军斩杀羌人2000多;赵印斩杀并招降2000余人。赵充国率屯田兵亦招降5000余人。至此,羌人反者计5万人,前后被斩7600人,溺、饿而死五、六干人,降者3.12万人,只有4000余人逃脱。宣帝下诏命赵充国继续率屯田兵戍卫,余皆罢兵。神爵二年秋,诸羌共杀先零羌首领犹非、杨玉降汉。汉设金城(郡治允吾,今青海民和下川口附近,一说今甘肃永靖西北)属国,撤除屯田军。 成为成语[回目录]   赵充国说的"百闻不如一见"后来就成了谚语和成语。它的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凡事要调查研究才能下结论。 百度百科地址:baike.baidu.com/view/37966.htm SOSO百科地址:baike.soso.com/v70392.htm 百度搜索:《 点击此处 》
2023-07-02 19:22:541

耳闻不如眼见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编号 4106 成语 耳闻不如眼见 注音 ㄦˇ ㄨㄣˊ ㄅㄨˋ ㄖㄨˊ ㄧㄢˇ ㄐㄧㄢˋ 汉语拼音 ěr wén bù rú yǎn jiàn 释义 义参「百闻不如一见」。 见「百闻不如一见」条。 典源 此处所列为「百闻不如一见」之典源,提供参考。 《汉书.卷六九.赵充国辛庆忌传.赵充国》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使御史大夫丙吉问谁可将者,充国对曰:「亡逾于老臣者矣。」 上遣问焉,曰:「将军度1>羌虏何如,当用几人?」充国2>曰:「百闻不如一见。 兵难隃3>度,臣愿驰至金城4>,图上方略5>。 然羌戎小夷,逆天背畔,灭亡不久;愿陛下以属老臣,勿以为忧。」 上笑曰:「诺。」 〔注解〕(1)度:音ㄉㄨㄛˋ,推测。 (2)充国:指赵充国(西元前137u223c前52),字翁孙,西汉陇西上邽人。 善骑射,好兵法,熟悉匈奴与羌族的情况。 武帝时破匈奴有功,拜中郎将;宣帝时破羌。 其言屯田十二便,寓兵于农,为世所推重。 卒諡壮。 (3)隃:音|ㄠˊ,远,同「遥」。  (4)金城:古郡。 在今甘肃兰州之西北。 (5)图上方略:绘制地图,拟定攻讨计画,一同奏上。 典故说明 此处所列为「百闻不如一见」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百闻不如一见」这句成语的意思是听别人述说千百遍,不如亲眼看一次来得真确。 典源出自《汉书.卷六九.赵充国辛庆忌传.赵充国》。 赵充国是武帝时破匈奴的大将军。 宣帝时羌人入侵边疆,攻城夺地,杀害吏民。 宣帝召集群臣计议,赵充国自告奋勇,表示愿意带兵抗敌。 宣帝问他需要带多少兵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 军情在遥远的地方是很难揣测的,我愿意亲自到西北边境去看看,然后拟好作战计画,再向陛下报告。」 赵充国到了边境仔细考察后,拟定了驻兵屯守,整治边境,分化羌人的策略,不久西北边境终于安定。 书证 01.《旧唐书.卷一○一.辛替否列传》:「臣尝以为古之用度不时,爵赏不当,破家亡国者,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眼见。」 02.《西游记》第四八回:「口说无凭,耳闻不如眼见。 我背了马,且请师父亲去看看。」 用法说明 近义词: 反义词: 辨识 参考语词 百闻不如一见
2023-07-02 19:23:071

世界公认最难弹的钢琴曲

世界公认最难弹的钢琴曲有《第三钢琴协奏曲》、《第二钢琴协奏曲》、《唐璜的回忆》、《死之舞》、《诺玛的回忆》等。1、《第三钢琴协奏曲》拉赫玛尼诺夫本人作为钢琴独奏者,在纽约首演时,曾把自己这首协奏曲戏称为大象之作,比喻其庞大与沉重。2、《第二钢琴协奏曲》此曲1913年8月23日由普罗科菲耶夫主奏而首演。首演时,因为一直是节奏的激烈敲击与不协和弦的连续,曾遭许多人谩骂。3、《唐璜的回忆》《唐璜的回忆》是李斯特众多改编曲中的精粹,技术之艰深,场面之宏大,在原作的丰富表情上制造出惊人的气势。4、《死之舞》此曲作于李斯特在意大利旅行期间,据说是他在比萨的寺院墓地看到奥卡纳的壁画《死的胜利》所得的灵感。全曲难度极大,对钢琴家的耐力与对不同风格的把握有很大挑战,共5个变奏。5、《诺玛的回忆》《诺玛的回忆》是李斯特受《诺玛》启发而写的一首大幻想曲,它技巧艰深、篇幅宏大、音色辉煌灿烂、浓缩了最震撼人心的剧情,表达了李斯特最炽烈和崇高的赞颂之意。
2023-07-02 19:15:571

松露是什么东西

松露是什么东西   松露是什么东西,松露是一种天然真菌类植物。主要分布在意大利、法国、中国、新西兰等国家,松露的外观看起来十分普通,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下面一起来详细了解松露是什么东西。   松露是什么东西1    松露简介   松露是一种主要生长在橡树须根部附近的泥土下、一年生的天然真菌类植物。种类约有30多种,其中白松露、黑松露是最美味的。通常,松露的外观均是不规则形的球状,有的小如豆,也有大如富士苹果,切开来看,里面则是犹如迷宫般的大理石纹路。由于松露对于生长环境非常挑剔,只要阳光、水量或土壤的酸碱值稍有变化就无法生长,所以松露非常稀有。    松露的营养   古希腊人和罗马人深信松露具有壮阳作用,将其称之为“爱之味”。美国著名松露研究专家认为,松露含有的麝香味只能促使动物发情,但却没有证据表明其对人有效。   其实松露是一种真菌类食物,和到处可见的蘑菇属于本家,叫它蘑菇似乎也不为错。但和大多数蘑菇不同,它不是长在地上,而是长在地下,在营养价值上,则比其他菌菇含有更多的钾、钙、镁、铁、氟等微量矿物质元素。因此,松露的绝妙美味远远大于其作为营养珍品的价值,所以松露被认为是绝妙的珍贵美味而非营养品。    松露的挑选与保存   一颗上好的松露应该非常结实、紧凑,手感很重,不像蘑菇那么松软。行家在购买前一定会仔细辨别松露的气味,这种非常独特且难以形容的味道是辨别松露品质的首要标准。幸运的是,珍贵松露只要与它自带的泥土在一起便可长时间储存,也只有这些泥土能使松露留住它迷人的香气。   储藏松露应先用纸巾包裹,然后用锡纸再裹一层,再放入冰箱低温冷藏。但要注意储存的时间也不要过长,不然味道会消失得一干二净。更不要像很多菜谱说的那样,把松露放在大米里储存。大米会把松露特有的味道全部吸走,最后只给你留下一颗昂贵的土豆。    松露的`吃法   食用松露传统的方法是用特殊的切片器将松露切为极薄的薄片,然后生食,或与黄油、意大利于奶酪一起撒在宽面条、炒蛋或者意大利空心粉上。经典的白松露菜肴是由梵堤那奶酪、鸡蛋、牛奶加入白松露做成的干酪,与面包同吃,滋味无比美妙如同美酒一样。白松露根据所生长的树根,如柳树、橡树、白杨树、菩提树到葡萄树分为不同种类。   白松露的颜色也从白色到粉色、褐灰色不等。与黑松露不同的是,白松露在加热后去它特有的味道,而最好的食用方法是在最后时间再清洗切片。食用黑松露时候最好配一瓶庞马洛红酒,而白松露则需要一瓶陈年的雷斯令来陪衬。   此外,对于美食家来说,松露最迷人的还是它那让人难以忘怀的香气,松露与生俱来的独特香味使它成为法国菜、意大利菜中极为珍贵的调味圣品。食用松露,最关键在于能释放出其魔幻般的香味。    松露的价格   传统说法松露的价格堪比黄金钻石,那么松露到底有多贵呢?世界上品质最好的产自意大利阿尔巴(Alba)的白松露,一公斤曾叫价3.5万美元,紧随其次就是产自法国佩里戈(Perigord)的黑松露,至少也要500美元。   松露是什么东西2   松露是属于西洋松露科的真菌植物,其菌肉幼时为白色,成熟后会变成深黑色,具有大理石纹理,且松露喜欢在松树、橡树、白杨树等植物下生长,它较为稀少,价格昂贵,是“西方三大美食”之一,在我国松露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等地区。    松露是哪种植物   松露是一种野生真菌,可以分为黑松露和白松露,它的价格极其昂贵,与“鱼子酱、鹅肝”并成为“西方三大美食”。松露对生长环境的要求非常严格,在阔叶树的根部着丝生长,并且无法人工培育,产量极低。    松露的形态特征   松露的外观看起来十分普通,看起来就像牛粪一样,并且它的大小各异,小的如花生、核桃一般大,大的像拳头、苹果一样。松露成熟后内部变成深黑色,有着大理石状的条纹,散发出干果的香气。    松露的食用价值   松露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以及人体必需的微量与严肃,它具有抗衰老、抗疲劳、增加免疫力等作用,保健养生价值极高。    松露的地理分布   松露主要分布在意大利、法国、中国、新西兰等国家,其中意大利主产白松露,法国主产黑松露。中国的松露与法国十分相似,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一带,台湾高海拔地区也有少量松露生长。   松露是什么东西3   松露是一种多生长在松树、栎树、橡树下的一年生天然真菌类植物。其松露松露栉松风、沐晨露而长,故日语名曰西洋松露(シヨウロ),又称“地菌”、“块菰”、“块菌”。   1、松露(学名Truffle)是一种蕈类的总称,分类为子囊菌门西洋松露科西洋松露属(学名:Tuber)。大约有10种不同的品种,通常是一年生的真菌。   2、大多是一年生的真菌,多数在阔叶树的根部着丝生长,一般生长在松树、栎树、橡树下。散布于树底方圆120~150厘米,块状主体藏于地下3~40厘米。分布在意大利、法国、西班牙、中国、新西兰等国家。   3、松露食用气味特殊,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物质。松露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极其苛刻,且无法人工培育,产量稀少,导致了它的珍稀昂贵。因此欧洲人将松露与鱼子酱、鹅肝并列世界三大珍肴。   4、在众多种类中,法国产的黑松露(Tuber melanosporum Vitt.)与意大利产的白松露(Tuber magnatum Pico)评价最高。白松露一般生食,磨碎后撒在意大利面或煎蛋上。可以切成薄片加在肉里一同烤制,或用来烤鹅肝。有些奶酪中也添加了松露。黑松露的味道没有白松露那么浓烈,可以做松露盐或松露蜂蜜。过去松露要去皮,现在多采用研磨避免浪费。
2023-07-02 19:15:591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和计算公式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和计算公式如下:1、年限平均法:年折旧率 =(1-预计净残值率)/ 预计使用寿命(年)*100%2、工作量法: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1-净残值率)/预计总工作量3、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折旧率=2÷预计使用寿命(年)×100%4、年数总和法:年折旧率=(预计使用寿命-已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寿命×(预计使用寿命+1)÷2]×100%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指将应提折旧总额在固定资产各使用期间进行分配时所采用的具体计算方法。折旧是指固定资产由于使用而逐渐磨损所减少的那部分价值。固定资产的损耗有两种: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有形损耗,也称作物质磨损,是由于使用而发生的机械磨损,以及由于自然力的作用所引起的自然损耗。无形损耗,也称经济磨损,是指科学进步以及劳动生产率提高等原因而引起的固定资产价值的损失。一般情况下,当计算固定资产折旧时,要同时考虑这两种损耗。固定资产折旧的影响因素:1、计提折旧基数:计提折旧基数是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或账面价值。现行会计制度规定,一般以固定资产的原价作为计提依据,但选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的企业,以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作为计提依据。2、折旧年限:折旧年限的长短直接关系到折旧率的高低,是影响折旧额的关键因素。3、折旧方法:企业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消耗方式,合理选择折旧方法。我国会计准则中可选用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需变更应当符合固定资产准则第十九条的规定。4、净残值:净残值,是指预计固定资产清理报废时可收回的残值扣除清理费用后的数额。企业应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方式,合理估计固定资产的净残值。
2023-07-02 19:15:591

澳门旅游塔蹦极多少钱?

澳门旅游塔蹦极价格蹦极的不同。澳门旅游塔蹦极跳分为高飞跳 蹦极跳 两种。 下降的速度高飞跳是75公里,蹦极,以达到时速200公里。 单人蹦极价格: 门市价 港币$2390 (不包括观光层入场费) 港币$2548 (包括观光层入场费) 网上订票1700人民币。
2023-07-02 19:16:041

松露是什么东西

松露是一种食用野生真菌。是一种块菌,大如足球,小如鸡蛋,它的外观很坚硬,表面凹凸不平,有很多灰色或者白色的纹理,颜色一般是深棕色或黑色,切开后,纹路呈大理石状。多生长在一些阔叶树的根部,其中以松树的根部最为常见,它的主体多存在于地面下的三到四十厘米的地方。松露成长的特点松露在成长过程中也受不了任何细微的变动,对环境的挑剔令人咋舌。它是世界上唯一不能进行有序人工种植的美味,不能独立进行光合作用,必须借助和树根之间的共生关系获取养分。与一般菌类不同,因为生长在地下深层,并不能通过风来传播种子,而是要靠那些觅食的动物——这就是松露的神奇所在,它散发出类似公猪身上的雄性荷尔蒙气味来吸引母猪,将其从黑暗的地下掘出吃下,随着粪便排出包裹完好的种子,以此达到传播目的。
2023-07-02 19:16:071

‘唐璜的回忆’和‘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哪一首乐曲更难演奏?如题 谢谢了

两首都是罕见的难曲,难度几乎可以说不相上下,但是,拉三要比唐璜长,所以对演奏者的耐力也是一大考验,而且拉三又是钢协,要考虑与乐队的默契配合,记得有部电影,说的是一个钢琴家在弹完拉三后疯掉了,虽然是电影,也足以见到拉三难度是很恐怖的!然而,唐璜既然是李斯特的作品,对演奏的手和基本功要求也都非常高,但由于时间上的关系,拉三就更胜一筹了。不过拉三还要乐队配合,唐璜只要有个钢琴就能演奏了,如果LZ不是专业演奏家的话建议弹个唐璜就够了......不过拉三你可以挑出里面一些华彩段练,效果也很好的
2023-07-02 19:15:492

为什么唐璜有“最难的钢琴曲”之称?

唐璜并不是最难钢琴曲公认的世界第一难曲是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LS说的第二号明显错误),拉3号称"大象之作",它的音符比莫扎特所有27部钢琴协奏曲的音符加起来还要多!!!英国一位学者曾说演奏拉3在体力上的付出等于“铲十吨煤”!整个20世纪能把这部作品弹出色的人,即使是在钢琴大师中,也是非常罕见.李斯特的《唐璜》在世界钢琴曲中难度可排第四,麦可斐尼西在三十多年前创作出来的“EnglishCountry-Tunes”可排第二【世界难度钢琴排名第4:李斯特《唐璜的回忆》 】 李斯特根据莫扎特歌剧《唐璜》改编的钢琴曲《唐璜的回忆》是李斯特众多改编曲中的精粹,技术之艰深,场面之宏大,在原作的丰富表情上制造出惊人的气势。 莫扎特的歌剧《唐璜》本来长约两个半小时,被李斯特改编后,成了简短的钢琴曲。钢琴曲没有删除歌剧中的一个音符,整首曲子无论是节奏还是技巧,都是难度非常高的。《唐璜的回忆》被称为是最难的钢琴曲之一,鲜少有人弹奏。
2023-07-02 19:15:423

如何使用hc05蓝牙将51单片机和app inventor连接。

你好!先编好单片机程序,然后通过串口蓝牙发送给手机APP单片机程序可以尝试完成
2023-07-02 19:15:401

澳门最高的蹦极塔

澳门最高的蹦极塔就是澳门塔蹦极,它的高度是233米。 澳门塔蹦极是从澳门塔的第61层楼开始跳的,而澳门塔实际高度有338米;所以如果从澳门塔第61层上面蹦极往下跳的话,这样的高度还是非常惊险刺激的。不过对于喜欢新奇和挑战的游客而言,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旅游好去处。 澳门塔被称为全球最疯狂刺激的七个旅游点之一。这里是一个蹦极地点,登上高速电梯可以达到观光层透过玻璃窗看到美丽的景色,乐趣多多。AJ哈克特在澳门旅游塔推出了全球最高的商业蹦极跳,创下了从建筑物跃下之最高蹦极跳”吉尼斯世界纪录。 澳门蹦极塔是世界最高的高空蹦极点,架体十分地高,于塔里最大的观光层眺望四周,可饱览55千米之内的景色。61楼是户外观光廊,60楼是360°旋转餐厅,59楼是180°上空夜店,58楼便是观光主层。而在57楼便是举世闻名的"空中漫步"。
2023-07-02 19:15:381

《唐璜的回忆》

世界十大难曲【排名第4:李斯特《唐璜的回忆》 】 李斯特根据莫扎特歌剧《唐璜》改编的钢琴曲《唐璜的回忆》是李斯特众多改编曲中的精粹,技术之艰深,场面之宏大,在原作的丰富表情上制造出惊人的气势。 莫扎特的歌剧《唐璜》本来长约两个半小时,被李斯特改编后,成了简短的钢琴曲。钢琴曲没有删除歌剧中的一个音符,整首曲子无论是节奏还是技巧,都是难度非常高的。《唐璜的回忆》被称为是最难的钢琴曲之一,鲜少有人弹奏。
2023-07-02 19:15: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