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百闻不如一见是成语吗

2023-07-02 23:40:51
共2条回复
血莲丿红尘
百闻不如一见是成语。
百闻不如一见
【拼音】: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

【解释】:闻:听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

【出处】:《荀子·儒效》:“闻之不若见之。”《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示例】: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 ★《慈禧太后演义》第三十六回
【近义词】:耳闻不如目见

【反义词】:道听途说
【语法】:作宾语、定语;形容了解事物不如亲自观察

【成语故事】:汉宣帝时西北边境羌人不断骚乱,老将赵光国请求带兵围剿,到了边境后,他深入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最后向汉宣帝建议采取友好的政策,只驻军不攻打,从此羌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豆豆staR

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是百闻不如一见 拼音;作谓语: 闻,眼见为实 反义词,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 道听途说 用法,臣愿驰至金城。” 例子: 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 简拼:“百闻不如一见: bwbry 近义词,图上方略:听,所以~: 耳闻不如目见: 主谓式。听到一百次,兵难逾度、耳听为虚;形容了解事物不如亲自观察为确实 解释,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赵充国传》

相关推荐

百闻不如一见下一句是什么

百闻不如一见的下一句是:百见不如一干。出处:语出《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 金城 ,图上方略。”释义:闻:听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见的再多也不如亲身实践一次。典故:汉武帝后期,聚居在现今青海省境内的羌族,经常向内地侵扰,攻城略地。汉宣帝时,朝廷派了官员渠安国去西羌视察。那里的一些部落请求朝廷放宽禁令,但问题没有解决,渠安国就回来了。不久之后,西羌的一些部落联合起来渡过湟水,并派人与匈奴联系。渠安国带了一批人马再去西羌,结果被西羌打得大败。
2023-07-02 19:08:031

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是什么

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指多听不如亲眼看到更可靠或印象更深刻。读音:[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逾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语法:百闻不如一见主谓式;作谓语;形容了解事物不如亲自观察为确实。近义词:耳闻不如目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反义词:道听途说。百闻不如一见的造句如下:1、有句话说,百闻不如一见。2、百闻不如一见,你还是自己到那儿感受一下吧!3、少林功夫如此精湛,真是百闻不如一见!4、百闻不如一见,你亲自到特区看看,才能真正理解改革开放的政策。5、这家公司还有几十种获奖专利技术,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试。6、在走访了基多古城之后,确有百闻不如一见之感。
2023-07-02 19:08:444

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是什么

你好,朋友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望采纳
2023-07-02 19:10:054

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是什么?有何典故?

成语:百闻不如一见,具体解释如下:【解释】:闻:听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出自】:《荀子·儒效》:“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译文】:没有听到的不如听到的,听到的不如见到的,见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如去实行,学问到了实行就达到了极点。扩展资料百闻不如一见反义词:道听途说【解释】:道、途:路。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出自】:《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译文】:小说中的流,这是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所造的。【示例】:我们做事千万不能捕风捉影,仅靠道听途说做出判断,造成空穴来风的错误决定。【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近义词】齐东野语、捕风捉影、不足为凭、听道途说、小道消息、以讹传讹、三告投杼、厕所消息、三人成虎、口耳之学、海外奇谈、望风捕影、三人市虎【反义词】信而有证、言之有据、所见所闻、身临其境、言之凿凿、有根有据、真凭实据、确凿不移、百闻不如一见、有案可稽
2023-07-02 19:10:281

成语: 百闻不如一见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和故事?

成语: 百闻不如一见 成语简解 来自《国语辞典》的讲解: 编号 : 1389 成语 : 百闻不如一见 注音 : ㄅㄞˇ ㄨㄣˊ ㄅㄨˋ ㄖㄨˊ | ㄐ|ㄢˋ 汉语拼音 : 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 参考词语 : 传闻不如亲见, 千闻不如一见, 耳闻不如眼见 反义 : 以耳为目 , 贵耳贱目 近义 : 耳听为虚 , 眼见为实 释义 : 听别人述说千百遍,不如亲眼看一次来得真确。语出《汉书.卷六九.赵充国辛庆忌传.赵充国》。 △「闻之不若见之」 Emoji符号 : u200dufe0f1ufe0fu20e3 (这是本站原创收集整理的汉字“百闻不如一见”对应Emoji表情符号“u200dufe0f1ufe0fu20e3”,为汉字添加生动形象的符号u200dufe0f1ufe0fu20e3、对照PNG图片及动画GIF图,也方便大家复制粘贴到社交媒体等地方,点击Emoji符号"u200dufe0f1ufe0fu20e3"和图片链接还可以查看该符号在《EmojiAll表情词典》中更详细的介绍。) 成语详解 典故说明 : 「百闻不如一见」这句成语的意思是听别人述说千百遍,不如亲眼看一次来得真确。典源出自《汉书.卷六九.赵充国辛庆忌传.赵充国》。赵充国是武帝时破匈奴的大将军。宣帝时羌人入侵边疆,攻城夺地,杀害吏民。宣帝召集群臣计议,赵充国自告奋勇,表示愿意带兵抗敌。宣帝问他需要带多少兵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军情在遥远的地方是很难揣测的,我愿意亲自到西北边境去看看,然后拟好作战计画,再向陛下报告。」赵充国到了边境仔细考察后,拟定了驻兵屯守,整治边境,分化羌人的策略,不久西北边境终于安定。 典源 : 《汉书.卷六九.赵充国辛庆忌传.赵充国》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使御史大夫丙吉问谁可将者,充国对曰:「亡逾于老臣者矣。」上遣问焉,曰:「将军度1>羌虏何如,当用几人?」充国2>曰:「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3>度,臣愿驰至金城4>,图上方略5>。然羌戎小夷,逆天背畔,灭亡不久;愿陛下以属老臣,勿以为忧。」上笑曰:「诺。」 〔注解〕 (1)度:音ㄉㄨㄛˋ,推测。 (2)充国:指赵充国(西元前137u223c前52),字翁孙,西汉陇西上邽人。善骑射,好兵法,熟悉匈奴与羌族的情况。武帝时破匈奴有功,拜中郎将;宣帝时破羌。其言屯田十二便,寓兵于农,为世所推重。卒諡壮。 (3)隃:音|ㄠˊ,远,同「遥」。  (4)金城:古郡。在今甘肃兰州之西北。 (5)图上方略:绘制地图,拟定攻讨计画,一同奏上。 书证 : 01.《汉书.卷六九.赵充国辛庆忌传.赵充国》:「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源) 02.唐.刘知几《史通.卷一五.点烦》:「盖语曰:『百闻不如一见。』是以聚米为谷,贼虏之虚实可知;画地成图,山川之形势易悉。」 03.《金史.卷一○九.陈规列传》:「兵难遥度,百闻不如一见。臣尝任陕西官,近年又屡到陕西,兵将冗懦,恐不可用,未如圣料。」 04.清.唐甄《潜书.审知》:「若用兵之道,非身在军中,虽上智如隔障别色,故曰『百闻不如一见』。」 05.《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六回》:「谁知到得观前,大失所望,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用法说明 : 【语义说明】听别人述说千百遍,不如亲眼看一次来得真确。 【使用类别】用在「眼见为真」的表述上。 【例  句】 <01>早就听说大峡谷的美景,百闻不如一见,这次美西之行使我开了眼界。 <02>早就听说阿里山风光明媚,这次前去游览,果然百闻不如一见,不虚此行。 <03>这位老学者大名鼎鼎,百闻不如一见,今日听他一场讲座,果然名不虚传。 <04>读了李白的诗后,再亲临长江三峡感受「轻舟已过万重山」,真有百闻不如一见的感觉。 <05>百闻不如一见,以前常听说澳洲大堡礁的海底景色如何美不胜收,这次前来浮潜,果然名不虚传! 成语接龙 “见”字开头的成语 “百”字结尾的成语 “百”字开头的成语 “见”字结尾的成语 参考《国语辞典》中的成语:百闻不如一见。 参考《国语大辞典》中的成语:百闻不如一见。 参考《国语大辞典》中成语“百闻不如一见”分成的单字详解: 百, 闻, 不, 如, 一, 见。
2023-07-02 19:10:421

百闻不如一见什么意思

指多听不如亲眼看到更可靠或印象更深刻。拼音: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解释:闻:听。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出处:东汉班固《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逾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例子: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百闻不如一见。(《慈禧太后演义》第三十六回)正音:“见”,不能读作“xiàn”。辨形:“百”,不能写作“白”。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形容了解事物不如亲自观察为确实。反义词:道听途说。拼音:dào tīng tú shuō。解释:道、途:路。路上听说来的;又在路上传播。指随便传说不可靠的消息;或指没有根据的消息。出处:先秦孔子《论语阳货》:“道听而涂(途)说,德之弃也。”例子:妹子道听途说,不知是否?尚求指示。(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三回)辨形:“道”,不能写作“到”;“途”,不能写作“涂”。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谜语:马路消息;车上放广播。
2023-07-02 19:10:491

“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的下一句是什么?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试。“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是:指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比喻表示听得再多也不如亲见可靠。典故出处:西汉宣帝称王的时候,羌人入侵边界。攻城夺地,烧杀抢掠。宣帝于是便聚集群巨一起商议,询问谁愿意领兵前去杀敌。 76岁的将领赵充国,曾在边界和羌人打过几十年的交道。 他自告奋勇,担当这一重任。宣帝问他要派多少兵马,他说:“听别人说一百次,还不如亲眼一见。用兵是很难在遥远的地方算计好的。我愿 意亲自到那里去看看,然后确定攻守计划,画好作战地图,再向陛下上奏。” 经宣帝同意,赵充国带领一队人马出发。队伍渡过黄河,遇到羌 入的小股军队。赵充国下令冲击,一下子捉到不少俘虏。兵士们准备乘胜追击,赵充国阻拦说:“我军长途跋涉到这里,不可追得很远。如果遭到 敌兵伏击,就要吃大亏啊!” 部下听了,都很佩眼他的见识。 赵充国观察了地形,又从俘虏口中得知敌人内部的情况,了解 到敌军的兵力部署,然后制定出屯兵把守、整治边境、分化瓦解羌人 的策略,上奏宣帝。不久,朝廷就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扰,安定了西 北边疆。成语出处:《汉书·赵充国传》充国曰:“百闻不如一见。兵难渝度,臣愿驰至金城。”
2023-07-02 19:11:123

百闻不如一见下一句是什么情话?

“百闻不如一见”的下一句是“百见不如一干”。这句话出自出自东汉班固的《汉书u2022赵充国传》,意思是听人家说不如自己去看,看一百遍不如亲自动手做一次,实践出真知,只有实践才是硬道理。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这两句话最早被记载于《汉书·赵充国传》,语出汉朝名将赵充国之口。时值汉宣帝当政,北部边境饱受羌患,防患是一件大事,需要一举成功才行,所以汉宣帝决定启用功勋卓绝的老将赵充国。简介赵充国虽有能力也有经验,但当时他已是七十多岁的耄耋之年,于是汉宣帝问他谁可堪当大任?赵充国自信回答:“无逾于老臣者矣。”没有比我更合适的了!宣帝非常高兴,又继而问他:将军可估计一下羌虏兵力,此去带多少人马?赵充国回道:“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意思是说与其只靠道听途说来打探敌方虚实,倒不如亲自去看,因为远离前线是比较难估计的。还是让他去战场了解了解再制定策略。经历了近两千年的发展到今天,这句话已经有了下半句: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意义很简单,听人家说不如自己去看,看一百遍不如亲自动手做一次,实践出真知,只有实践才是硬道理。
2023-07-02 19:11:551

百闻不如一见什么意思下一句是什么

很多古话博大精深,生活经验类有: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帮人要帮到底,救人要救到头。帮助别人要忘掉,别人帮己要记牢。笨人先起身,笨鸟早出林。鞭打的快马,事找的忙人。边学边问,才有学问。等等百闻不如一见,如的意思是什么?百闻不如一见中‘如"的意思是比得上,‘不如"就是比不上所以整个成语的意思就是‘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表示听得再多也不如亲见可靠。"“百闻不如一见”是由什么故事得来的?赵充国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将领之一。他是陕西陇上人,从军时为骑士,后补为羽林郎。赵充国为人深沉勇毅,喜欢研究将帅的用兵之道,尤其熟悉周边少数民族的情况。汉武帝时,他跟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北击匈奴,不幸被匈奴重兵包围。汉兵因缺乏粮食,死伤惨重。赵充国亲率百余精壮骑士当先突围,李广利紧随其后。突出重围后,赵充国受伤二十余处。返回长安时,汉武帝看了他的伤口,大为惊讶,当即封他为中郎,不久又升为车骑将军长史宣帝本始四年,匈奴集结十万骑兵,准备再犯中原。得知消息后,赵充国率军四万沿五原、朔方、云中、代郡等地布防。匈奴见汉军有备,不战自退元康三年,羌族等数百个部落联合起来,准备袭取中原。边境局势十分紧张,引起了宣帝的不安。御史大夫丙吉奉皇帝的命令,前去征求赵充国的意见,并请他推荐守备边防的人选。当时,赵充国已七十六岁。他自告奋勇,说自己愿意担当抗羌重任。宣帝又派人问赵充国:“你估计羌兵的形势如何?我方应派多少人马迎战?”赵充国说:“听别人说百遍,不如亲眼看一看。打仗的事情不能在远离战场的地方猜测。我要亲临前沿,根据具体形势,才能提出作战方案,请皇帝放心好了!”宣帝同意了他的建议,于是赵充国统兵出发大军抵达金城后,准备渡河。为防备在河中遭到伏击,赵充国趁夜幕笼罩,先派三名校尉过河,大军随后依次进发。天明后,汉军刚安好营寨,羌兵便前来挑战,只有几百人马,赵充国却禁止手下出击。他说:“与羌兵作战,务求全歼,不能贪一时小胜,贻误整体部署。现敌情不明,不能出击。”赵充国一贯用兵谨慎,非常重视军事情报,从不打无把握之仗。他先派侦察人员深入敌后侦察,摸清了敌方的虚实以及兵力部署,然后制定出一套屯兵把守、整饬边境、分化瓦解羌人的作战方略,上报宣帝。不久,大败羌军。百闻不如一见下一句是什么1、“百闻不如一见”的下一句是“百见不如一干”。出处:语出《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_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释义:闻:听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见的再多也不如亲身实践一次。2、相关典故:汉武帝后期,聚居在现今青海省境内的羌族,经常向内地侵扰,攻城略地。汉宣帝时,朝廷派了官员渠安国去西羌视察。那里的一些部落请求朝廷放宽禁令,但问题没有解决,渠安国就回来了。不久之后,西羌的一些部落联合起来渡过湟水,并派人与匈奴联系。渠安国带了一批人马再去西羌,结果被西羌打得大败。面对羌患,宣帝意欲起用赵充国这位功勋卓著的老将带兵平叛,赵充国欣然同意。于是宣帝派人问赵充国:“皇上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兵难_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于是,赵充国赶到西北的金城郡,实地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渡过黄河,侦察羌人地区形势。又从俘虏口中问明羌兵各部首领之间的关系等情况,据此定出了驻兵屯守的计划。主张对羌人不进行攻剿而采取分化瓦解,争取和好的政策,叫做“全师、保胜、安边之策”。赵充国向宣帝奏报,宣帝和大臣们经过反复讨论,通过了赵充国的方案,实行以后,果然效果很好,不久,朝廷就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扰,安定了西北边疆。百闻不如一见是什么意思?汉朝的时候,在西边湟水一带,聚居着羌族人,称为西羌。自从汉武帝打败匈奴以后,西羌比较安定。汉宣帝时,朝廷派官员渠安国去西羌视察。那里的一些部落请求朝廷放宽禁令,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过了不久,西羌的一些部落联合起来渡过湟水,并派人与匈奴联系。渠安国带了一批人马再去西羌,结果被西羌打得大败再派谁去呢?宣帝派人向老将军赵充国请教。赵充国说:“我去最合适了。”宣帝又派人问赵充国:“皇上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赵充国到了西羌,先认真了解情况,又采取了分化瓦解的办法,团结了大多数西羌人,终于使西羌安定下来。而赵充国说的“百闻不如一见”,后来就成了谚语。它的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2023-07-02 19:12:091

什么叫百闻不如一见?

“百闻不如一见”本义是听到很多次也不如见到一次(闻:听见),表示亲眼看到的远比听别人说的更为确切可靠。
2023-07-02 19:12:189

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是什么?

成语:百闻不如一见,具体解释如下:【解释】:闻:听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出自】:《荀子·儒效》:“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译文】:没有听到的不如听到的,听到的不如见到的,见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如去实行,学问到了实行就达到了极点。扩展资料百闻不如一见反义词:道听途说【解释】:道、途:路。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出自】:《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译文】:小说中的流,这是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所造的。【示例】:我们做事千万不能捕风捉影,仅靠道听途说做出判断,造成空穴来风的错误决定。【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近义词】齐东野语、捕风捉影、不足为凭、听道途说、小道消息、以讹传讹、三告投杼、厕所消息、三人成虎、口耳之学、海外奇谈、望风捕影、三人市虎【反义词】信而有证、言之有据、所见所闻、身临其境、言之凿凿、有根有据、真凭实据、确凿不移、百闻不如一见、有案可稽
2023-07-02 19:12:401

百闻不如一见是什么意思

百闻不如一见的解释[it is better to see once than to hear a hundred times] 听百次不如见一次,表示眼见比耳听靠得住 详细解释 多次 听说还不及一次 看到 。意即耳闻是虚,眼见为实。 《汉书·赵充国传》 :“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 金城 ,图上方略。” 《金史·陈规传》 :“ 规 独进曰:‘兵难遥度,百闻不如一见。臣尝任 陕西 官,近年又屡到 陕西 ,兵将冗懦,恐不可用。未如圣料。"” 唐 唐甄 《潜书·审知》 :“若用兵之道,非身在军中,虽上智如隔障别色,故曰‘百闻不如一见"。” 蒋子龙 《乔厂长上任记》 :“ 乔 石 二位同志是工业战线上的大将,这回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2023-07-02 19:13:011

百闻不如一见什么意思?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意思是你听别人讲一百遍,不如自己去看一次。你看别人做一百次,不如自己去做一次。也可以理解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多听不如亲见的可靠。例如:很多时候,作为教师会发现讲了很多,可是学生并不会。很多教师不理解,我讲了好多遍,你为什么还不会?是你太笨,还是我的讲解出了问题。实际上,懂了,不等于会了,会是需要亲自操作。眼里看千遍,不如手里过一遍。教育上有一句名言:“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亲自做,我才会懂得。”是啊,教师的讲授只能让学生懂了,要想让学生会,就要进行实际操作,进行练习。练习到多遍之后,才能最终熟能生巧。我的例子我曾经应好未来公司在网上面向全国讲中招作文备考,当时和一起备课的薛丹老师,给我说,在好未来公司的讲师中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讲一个知识点,必须要放两个练习题,这样,就是让学生由懂到会。想想也是,很多时候,站在老师的角度想,这么容易的事,我一讲,你就明白了,你就应该会了,可实际上,懂离会很远的。有道是会者不难,难者不会。想想当初,学五笔打字,一个一个字根背,一个字一个字练着打,写一篇文章,需要手写之后,再打字到电脑上,实在是艰难。而如今,十指如飞,打字,根本不用去想,只管思路有了,手就自动把字打出来 ,根本不去想:这个字是由哪几个字根组成的,十指有了潜意识,好像知道这个字在哪里似的,如果,你要真问我这个字怎么拆的,由哪几个字根组成的,我还真说不上来,这就是熟能生巧的缘故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只有自己去实践,你才能掌握事情的真谛。
2023-07-02 19:13:151

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不见的意思

听了好多次比不上见一回,见一回就后悔不想再见。
2023-07-02 19:13:338

百闻不如一见的典故是什么?

百闻不如一见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bǎi wén bù rú yí jiàn,意思是指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表示多听不如亲见的可靠。典故汉武帝后期,聚居在现今青海省境内的羌族,经常向内地侵扰,攻城略地。匈奴也想联合羌人共同侵扰汉朝。面对这种形势,武帝曾提出要斩断匈奴右臂,指的正是这种联合,但派去的士兵也为羌人所败。这时,羌入又逐渐向湟水以北移动,找寻农民弃耕的地方去放牧。同时羌人各部落也有联合一致的趋向,郡县官吏也禁止不了。这时匈奴又想勾结羌人,以扩大对汉西部的侵扰。汉朝派往浩窖(今青海省大通河东岸)的军队,被羌人打败,损失甚众。宣帝期间,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出使到了羌族,羌先零部落酋长向他表示要北渡湟水,到汉民不种田的地方畜牧。义渠安国向朝廷报告这个情况。赵充国弹劾义渠安国奉使失职。从此以后,羌人依照以前的话,擅自渡过湟水,当地汉朝的郡县长官不能禁止。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先零部落与各个羌族部落酋长二百多人“解仇交质”,订立盟约,打算共同侵扰汉朝地区。神爵元年(前61年)春,大汉中央两府(丞相、御史)又推荐义渠安国出使诸羌,了解其动向。义渠安国不懂策略,一到羌部,就召集先零部落的头领三十多人,以他们都有逆而不顺之罪,全部斩首。调兵镇压先零之民,杀了一千多人。于是羌族各部及归义羌侯杨玉等都很震恐,离开其地,劫掠其他小族部落,犯汉边塞,攻城邑,杀长吏义渠安国以骑都尉身份带领三千骑兵守备羌人,被羌人所击,损失惨重。他领兵退到令居,向皇帝报告。面对羌患,宣帝意欲起用赵充国这位功勋卓著的老将带兵平叛,但这时赵充国已七十多岁,宣帝就派遣御史大夫丙吉去问谁可以为将,赵充国很自信地回答:“无逾于老臣者矣。”(我去最合适了)宣帝又派人去问:“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答:“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金城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他要求宣帝交给他任务,不必担忧。宣帝笑着答应了。四月,汉宣帝正式遣后将军赵充国率骑兵万余人前往镇压。赵充国兵抵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后,西渡黄河,率军乘夜推进至落都(今青海乐都),见羌人未守险,遂西至都尉府(治临羌县,今青海湟源东南),修筑垒壁,安营扎寨。羌军多次挑战,汉军坚守不出。赵充国采用恩威并举方略,招降罕、开羌及其他被先零胁迫的羌人种落,瓦解羌军。七月,率军推进至先零地区。羌人屯兵已久,戒备松懈。忽见汉军大兵来临,慌忙抛弃车马辎重,渡湟水撤退。由于道路狭窄,赵充国恐逼迫太急,迫羌军走投无路,回头死战,命所部缓慢追击。羌军掉入河水溺死者数百人,投降及被汉军斩杀500余人,损失牲畜10万余头,车4000余辆。汉军追至罕羌驻地,赵充国严禁士卒焚烧房屋与割禾放牧,又有羌族降者万余人。十二月,宣帝再造破羌将军辛武贤、强弩将军许延寿,与赵充国合兵进攻先零。鉴于羌军已遭重创,赵充国奏请撤除骑兵,以步兵屯田戍卫。宣帝下诏采纳赵充国建议。同时亦命辛、许两将军及中郎将赵印率部继续出击羌人。破羌将军率兵出击,招降4000余人;强弩将军斩杀羌人2000多;赵印斩杀并招降2000余人。赵充国率屯田兵亦招降5000余人。至此,羌人反者计5万人,前后被斩7600人,溺、饿而死五、六千人,降者3.12万人,只有4000余人逃脱。宣帝下诏命赵充国继续率屯田兵戍卫,余皆罢兵。神爵二年秋,诸羌共杀先零羌首领犹非、杨玉降汉。汉设金城(郡治允吾,今青海民和下川口附近,一说今甘肃永靖西北)属国,撤除屯田军。赵充国说的"百闻不如一见"后来就成了谚语和成语。它的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凡事要调查研究才能下结论。
2023-07-02 19:14:023

百闻不如一见的中的闻是什么意思

释 义闻:听见。听到一百次也不如见到一次,表示亲眼看到的远比听人家说得更为确切可靠。示 例: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慈禧太后演义》第三十六回)出 处《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典 故汉朝的时候,西边湟水一带,聚居着羌族人,称为西羌。自从汉武帝打败匈奴以后,西羌比较安定。汉宣帝时,朝廷派了官员渠安国去西羌视察。那里的一些部落请求朝廷放宽禁令,但问题没有解决,渠安国就回来了。过了不久,西羌的一些部落联合起来渡过湟水,并派人与匈奴联系。渠安国带了一批人马再去西羌,结果被西羌打得大败。再派谁去呢?宣帝派人向老将军赵充国请教。赵充国说:"我去最合适了。"宣帝又派人问赵充国:"皇上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赵充国到了西羌,先认真了解情况,又采取了分化瓦解的办法,团结了大多数西羌人,终于使西羌安定下来。赵充国说的"百闻不如一见"后来就成了谚语。它的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凡事要调查研究才能下结论。
2023-07-02 19:14:163

百闻不如后面这句诗词是什么?

百闻不如后面这句是什么?应该是百闻不如一见。也就是说听到的总不如见到的,要认识的清楚。
2023-07-02 19:14:523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的意思

百闻不如一见的解释[it is better to see once than to hear a hundred times] 听百次不如见一次,表示眼见比耳听靠得住 详细解释 多次 听说还不及一次 看到 。意即耳闻是虚,眼见为实。 《汉书·赵充国传》 :“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 金城 ,图上方略。” 《金史·陈规传》 :“ 规 独进曰:‘兵难遥度,百闻不如一见。臣尝任 陕西 官,近年又屡到 陕西 ,兵将冗懦,恐不可用。未如圣料。"” 唐 唐甄 《潜书·审知》 :“若用兵之道,非身在军中,虽上智如隔障别色,故曰‘百闻不如一见"。” 蒋子龙 《乔厂长上任记》 :“ 乔 石 二位同志是工业战线上的大将,这回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2023-07-02 19:14:591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是啥意思?

百闻不如一见,意思是指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表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多听不如亲见的可靠。出自《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意思是: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金城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百见不如一干,意思是指自己亲眼看多少遍,也不如亲自动手实践一次。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看别人做多少次,也不如自己亲自动手实践一次。寓意为: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凡事要调查研究才能下结论。扩展资料百闻不如一见的典故:汉武帝后期,聚居在现今青海省境内的羌族,经常向内地侵扰,攻城略地。匈奴也想联合羌人共同侵扰汉朝。面对这种形势,武帝曾提出要斩断匈奴右臂,指的正是这种联合,但派去的士兵也为羌人所败。这时,羌入又逐渐向湟水以北移动,找寻农民弃耕的地方去放牧。同时羌人各部落也有联合一致的趋向,郡县官吏也禁止不了。这时匈奴又想勾结羌人,以扩大对汉西部的侵扰。汉朝派往浩窖(今青海省大通河东岸)的军队,被羌人打败,损失甚众。宣帝期间,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出使到了羌族,羌先零部落酋长向他表示要北渡湟水,到汉民不种田的地方畜牧。义渠安国向朝廷报告这个情况。赵充国弹劾义渠安国奉使失职。从此以后,羌人依照以前的话,擅自渡过湟水,当地汉朝的郡县长官不能禁止。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先零部落与各个羌族部落酋长二百多人“解仇交质”,订立盟约,打算共同侵扰汉朝地区。神爵元年(前61年)春,大汉中央两府(丞相、御史)又推荐义渠安国出使诸羌,了解其动向。义渠安国不懂策略,一到羌部,就召集先零部落的头领三十多人,以他们都有逆而不顺之罪,全部斩首。调兵镇压先零之民,杀了一千多人。于是羌族各部及归义羌侯杨玉等都很震恐,离开其地,劫掠其他小族部落,犯汉边塞,攻城邑,杀长吏义渠安国以骑都尉身份带领三千骑兵守备羌人,被羌人所击,损失惨重。他领兵退到令居,向皇帝报告。面对羌患,宣帝意欲起用赵充国这位功勋卓著的老将带兵平叛,但这时赵充国已七十多岁,宣帝就派遣御史大夫丙吉去问谁可以为将,赵充国很自信地回答:“无逾于老臣者矣。”(我去最合适了)宣帝又派人去问:“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答:“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金城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他要求宣帝交给他任务,不必担忧。宣帝笑着答应了。四月,汉宣帝正式遣后将军赵充国率骑兵万余人前往镇压。赵充国兵抵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后,西渡黄河,率军乘夜推进至落都(今青海乐都),见羌人未守险,遂西至都尉府(治临羌县,今青海湟源东南),修筑垒壁,安营扎寨。羌军多次挑战,汉军坚守不出。赵充国采用恩威并举方略,招降罕、开羌及其他被先零胁迫的羌人种落,瓦解羌军。七月,率军推进至先零地区。羌人屯兵已久,戒备松懈。忽见汉军大兵来临,慌忙抛弃车马辎重,渡湟水撤退。由于道路狭窄,赵充国恐逼迫太急,迫羌军走投无路,回头死战,命所部缓慢追击。羌军掉入河水溺死者数百人,投降及被汉军斩杀500余人,损失牲畜10万余头,车4000余辆。汉军追至罕羌驻地,赵充国严禁士卒焚烧房屋与割禾放牧,又有羌族降者万余人。十二月,宣帝再造破羌将军辛武贤、强弩将军许延寿,与赵充国合兵进攻先零。鉴于羌军已遭重创,赵充国奏请撤除骑兵,以步兵屯田戍卫。宣帝下诏采纳赵充国建议。同时亦命辛、许两将军及中郎将赵印率部继续出击羌人。破羌将军率兵出击,招降4000余人;强弩将军斩杀羌人2000多;赵印斩杀并招降2000余人。赵充国率屯田兵亦招降5000余人。至此,羌人反者计5万人,前后被斩7600人,溺、饿而死五、六千人,降者3.12万人,只有4000余人逃脱。宣帝下诏命赵充国继续率屯田兵戍卫,余皆罢兵。神爵二年秋,诸羌共杀先零羌首领犹非、杨玉降汉。汉设金城(郡治允吾,今青海民和下川口附近,一说今甘肃永靖西北)属国,撤除屯田军。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百闻不如一见
2023-07-02 19:15:1413

百闻不如一见如何解释?百闻不如一见的读音是什么

成语百闻不如一见读音bǎiwénbùrúyījiàn释义闻:听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出处暂无百闻不如一见的出处举例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百闻不如一见★《慈禧太后演义》第三十六回
2023-07-02 19:15:501

百闻不如一见下一句是什么?

上联:百闻不如一见,下联:多看弱于亲习。
2023-07-02 19:16:241

百闻不如一见,下句是什么

百闻不如一见下一句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 ,图上方略。连起来是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 ,图上方略。此句出自《汉书·赵充国传》。此句意思为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金城实地了解情况后再来制定策略吧!”汉宣帝时期,羌族经常向内地侵扰,面对羌患,汉宣帝意欲起用赵充国这位功勋卓著的老将带兵平叛,随即派遣御史大夫丙吉去问,赵充国自信地答道:“无逾于老臣者矣。”又问:“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赵充国答:“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成语例句: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百闻不如一见。百闻不如一见的近义词:1、耳闻不如目见,耳听的不如眼见的真实,耳闻不如目见,吾曹目见何可共辨。《魏书·崔浩传》2、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百闻不如一见
2023-07-02 19:16:454

百闻不如一见如何解释?百闻不如一见的读音是什么

成语百闻不如一见读音bǎiwénbùrúyījiàn释义闻:听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出处暂无百闻不如一见的出处举例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百闻不如一见★《慈禧太后演义》第三十六回
2023-07-02 19:17:181

百闻不如一见的闻是什么意思

【拼音】: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释义】:闻:听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
2023-07-02 19:17:251

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春景,知道了什么与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相近

《大林寺桃花》这首诗表达作者欣喜愉悦之思想感情。 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使人感到惊异和欣喜。 原诗: 《大林寺桃花》唐代: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释义: 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2023-07-02 19:17:311

百闻什么什么成语

这样的成语只有一个,百闻不如一见,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不如亲眼看到一次确实。1、出处:《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2、近义词: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千闻不如一见、闻名不如一见、耳闻不如目见。3、反义词:道听途说、见面不如闻名。扩展资料百闻不如一见的历史典故:汉朝的时候,西边湟水一带,聚居着羌族人,称为西羌。自从汉武帝打败匈奴以后,西羌比较安定。汉宣帝时,朝廷派了官员渠安国去西羌视察。那里的一些部落请求朝廷放宽禁令,但问题没有解决,渠安国就回来了。 过了不久,西羌的一些部落联合起来渡过湟水,并派人与匈奴联系。渠安国带了一批人马再去西羌,结果被西羌打得大败。 再派谁去呢?宣帝派人向老将军赵充国请教。赵充国说:”我去最合适了。”宣帝又派人问赵充国:”皇上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赵充国到了西羌,先认真了解情况,又采取了分化瓦解的办法,团结了大多数西羌人,终于使西羌安定下来。 赵充国说的”百闻不如一见”后来就成了谚语。它的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凡事要调查研究才能下结论。
2023-07-02 19:17:392

百闻不如一见的下一句

百见不如一干。百闻不如一见:谓听百次不如见一次,表示眼见比耳听靠得住。语出《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唐甄《潜书-审知》:若用兵之道,非身在军中,虽上智如隔障别色,故曰百闻不如一见。 百见不如一干。百闻不如一见:谓听百次不如见一次,表示眼见比耳听靠得住。语出《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唐甄《潜书-审知》:若用兵之道,非身在军中,虽上智如隔障别色,故曰百闻不如一见。 百闻不如一见的故事: 汉武帝后期,聚居在现今青海省境内的羌族,经常向内地侵扰,攻城略地。汉宣帝时,朝廷派了官员渠安国去西羌视察。那里的一些部落请求朝廷放宽禁令,但问题没有解决,渠安国就回来了。不久之后,西羌的一些部落联合起来渡过湟水,并派人与匈奴联系。渠安国带了一批人马再去西羌,结果被西羌打得大败。面对羌患,宣帝意欲起用赵充国这位功勋卓着的老将带兵平叛,赵充国欣然同意。于是宣帝派人问赵充国:“皇上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让我先上前方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于是,赵充国赶到西北的金城郡(今甘肃兰州和青海西宁一带),实地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渡过黄河,侦察羌人地区形势。又从俘虏口中问明羌兵各部首领之间的关系等情况,据此定出了驻兵屯守的计划。主张对羌人不进行攻剿而采取分化瓦解,争取和好的政策,叫做“全师、保胜、安边之策”。赵充国向宣帝奏报,宣帝和大臣们经过反复讨论,通过了赵充国的方案,实行以后,果然效果很好,不久,朝廷就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扰,安定了西北边疆。
2023-07-02 19:18:001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意思是你听别人讲一百遍,不如自己去看一次。你看别人做一百次,不如自己去做一次。也可以理解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多听不如亲见的可靠。例如:很多时候,作为教师会发现讲了很多,可是学生并不会。很多教师不理解,我讲了好多遍,你为什么还不会?是你太笨,还是我的讲解出了问题。实际上,懂了,不等于会了,会是需要亲自操作。眼里看千遍,不如手里过一遍。教育上有一句名言:“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亲自做,我才会懂得。”是啊,教师的讲授只能让学生懂了,要想让学生会,就要进行实际操作,进行练习。练习到多遍之后,才能最终熟能生巧。我的例子我曾经应好未来公司在网上面向全国讲中招作文备考,当时和一起备课的薛丹老师,给我说,在好未来公司的讲师中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讲一个知识点,必须要放两个练习题,这样,就是让学生由懂到会。想想也是,很多时候,站在老师的角度想,这么容易的事,我一讲,你就明白了,你就应该会了,可实际上,懂离会很远的。有道是会者不难,难者不会。想想当初,学五笔打字,一个一个字根背,一个字一个字练着打,写一篇文章,需要手写之后,再打字到电脑上,实在是艰难。而如今,十指如飞,打字,根本不用去想,只管思路有了,手就自动把字打出来 ,根本不去想:这个字是由哪几个字根组成的,十指有了潜意识,好像知道这个字在哪里似的,如果,你要真问我这个字怎么拆的,由哪几个字根组成的,我还真说不上来,这就是熟能生巧的缘故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只有自己去实践,你才能掌握事情的真谛。
2023-07-02 19:18:391

百闻不如一见,猜生肖?

龙啊 汉朝的时候,西边湟水一带,聚居着羌族人,称为西羌。自从汉武帝打败匈奴以后,西羌比较安定。汉宣帝时,朝廷派了官员渠安国去西羌视察。那里的一些部落请求朝廷放宽禁令,但问题没有解决,渠安国就回来了。 过了不久,西羌的一些部落联合起来渡过湟水,并派人与匈奴联系。渠安国带了一批人马再去西羌,结果被西羌打得大败。 再派谁去呢?宣帝派人向老将军赵充国请教。赵充国说:"我去最合适了。"宣帝又派人问赵充国:"皇上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赵充国到了西羌,先认真了解情况,又采取了分化瓦解的办法,团结了大多数西羌人,终于使西羌安定下来。 赵充国说的"百闻不如一见"后来就成了谚语。它的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凡事要调查研究才能下结论。百闻不如一见,原来不过如此 意指叶公好龙
2023-07-02 19:18:547

百闻不如一见、下一句

“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出自:《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表示多听不如亲见的可靠。最早要“见” 的是西羌的军事地形、军事力量、防御部署等作战时必须掌握的军事情况。闻:听见。听到一百次也不如见到一次,表示多听不如亲近的可靠。《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八十万字。扩展资料典故汉武帝后期,聚居在现今青海省境内的羌族,经常向内地侵扰,攻城略地。匈奴也想联合羌人共同侵扰汉朝。面对这种形势,武帝曾提出要斩断匈奴右臂,指的正是这种联合,但派去的士兵也为羌人所败。这时,羌入又逐渐向湟水以北移动,找寻农民弃耕的地方去放牧。同时羌人各部落也有联合一致的趋向,郡县官吏也禁止不了。这时匈奴又想勾结羌人,以扩大对汉西部的侵扰。汉朝派往浩窖(今青海省大通河东岸)的军队,被羌人打败,损失甚众。宣帝期间,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出使到了羌族,羌先零部落酋长向他表示要北渡湟水,到汉民不种田的地方畜牧。义渠安国向朝廷报告这个情况。赵充国弹劾义渠安国奉使失职。从此以后,羌人依照以前的话,擅自渡过湟水,当地汉朝的郡县长官不能禁止。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先零部落与各个羌族部落酋长二百多人“解仇交质”,订立盟约,打算共同侵扰汉朝地区。神爵元年(前61年)春,大汉中央两府(丞相、御史)又推荐义渠安国出使诸羌,了解其动向。义渠安国不懂策略,一到羌部,就召集先零部落的头领三十多人,以他们都有逆而不顺之罪,全部斩首。调兵镇压先零之民,杀了一千多人。于是羌族各部及归义羌侯杨玉等都很震恐,离开其地,劫掠其他小族部落,犯汉边塞,攻城邑,杀长吏义渠安国以骑都尉身份带领三千骑兵守备羌人,被羌人所击,损失惨重。他领兵退到令居,向皇帝报告。面对羌患,宣帝意欲起用赵充国这位功勋卓著的老将带兵平叛,但这时赵充国已七十多岁,宣帝就派遣御史大夫丙吉去问谁可以为将,赵充国很自信地回答:“无逾于老臣者矣。”(我去最合适了)宣帝又派人去问:“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答:“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金城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他要求宣帝交给他任务,不必担忧。宣帝笑着答应了。四月,汉宣帝正式遣后将军赵充国率骑兵万余人前往镇压。赵充国兵抵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后,西渡黄河,率军乘夜推进至落都(今青海乐都),见羌人未守险,遂西至都尉府(治临羌县,今青海湟源东南),修筑垒壁,安营扎寨。羌军多次挑战,汉军坚守不出。赵充国采用恩威并举方略,招降罕、开羌及其他被先零胁迫的羌人种落,瓦解羌军。七月,率军推进至先零地区。羌人屯兵已久,戒备松懈。忽见汉军大兵来临,慌忙抛弃车马辎重,渡湟水撤退。由于道路狭窄,赵充国恐逼迫太急,迫羌军走投无路,回头死战,命所部缓慢追击。羌军掉入河水溺死者数百人,投降及被汉军斩杀500余人,损失牲畜10万余头,车4000余辆。汉军追至罕羌驻地,赵充国严禁士卒焚烧房屋与割禾放牧,又有羌族降者万余人。十二月,宣帝再造破羌将军辛武贤、强弩将军许延寿,与赵充国合兵进攻先零。鉴于羌军已遭重创,赵充国奏请撤除骑兵,以步兵屯田戍卫。宣帝下诏采纳赵充国建议。同时亦命辛、许两将军及中郎将赵印率部继续出击羌人。破羌将军率兵出击,招降4000余人;强弩将军斩杀羌人2000多;赵印斩杀并招降2000余人。赵充国率屯田兵亦招降5000余人。至此,羌人反者计5万人,前后被斩7600人,溺、饿而死五、六干人,降者3.12万人,只有4000余人逃脱。宣帝下诏命赵充国继续率屯田兵戍卫,余皆罢兵。神爵二年秋,诸羌共杀先零羌首领犹非、杨玉降汉。汉设金城(郡治允吾,今青海民和下川口附近,一说今甘肃永靖西北)属国,撤除屯田军。赵充国说的"百闻不如一见"后来就成了谚语和成语。它的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凡事要调查研究才能下结论。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百闻不如一见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汉书
2023-07-02 19:19:159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意思是你听别人讲一百遍,不如自己去看一次。你看别人做一百次,不如自己去做一次。也可以理解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多听不如亲见的可靠。例如:很多时候,作为教师会发现讲了很多,可是学生并不会。很多教师不理解,我讲了好多遍,你为什么还不会?是你太笨,还是我的讲解出了问题。实际上,懂了,不等于会了,会是需要亲自操作。眼里看千遍,不如手里过一遍。教育上有一句名言:“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亲自做,我才会懂得。”是啊,教师的讲授只能让学生懂了,要想让学生会,就要进行实际操作,进行练习。练习到多遍之后,才能最终熟能生巧。我的例子我曾经应好未来公司在网上面向全国讲中招作文备考,当时和一起备课的薛丹老师,给我说,在好未来公司的讲师中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讲一个知识点,必须要放两个练习题,这样,就是让学生由懂到会。想想也是,很多时候,站在老师的角度想,这么容易的事,我一讲,你就明白了,你就应该会了,可实际上,懂离会很远的。有道是会者不难,难者不会。想想当初,学五笔打字,一个一个字根背,一个字一个字练着打,写一篇文章,需要手写之后,再打字到电脑上,实在是艰难。而如今,十指如飞,打字,根本不用去想,只管思路有了,手就自动把字打出来 ,根本不去想:这个字是由哪几个字根组成的,十指有了潜意识,好像知道这个字在哪里似的,如果,你要真问我这个字怎么拆的,由哪几个字根组成的,我还真说不上来,这就是熟能生巧的缘故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只有自己去实践,你才能掌握事情的真谛。
2023-07-02 19:19:581

千闻不如一见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编号 1779 成语 千闻不如一见 注音 ㄑㄧㄢ ㄨㄣˊ ㄅㄨˋ ㄖㄨˊ ㄧ ㄐㄧㄢˋ (变) ㄑㄧㄢ ㄨㄣˊ ㄅㄨˋ ㄖㄨˊ ㄧˊ ㄐㄧㄢˋ 汉语拼音 qiān wén bù rú yī jiàn(变)qiān wén bù rú yí jiàn 释义 义参「百闻不如一见」。 见「百闻不如一见」条。 典源 此处所列为「百闻不如一见」之典源,提供参考。 《汉书.卷六九.赵充国辛庆忌传.赵充国》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使御史大夫丙吉问谁可将者,充国对曰:「亡逾于老臣者矣。」 上遣问焉,曰:「将军度1>羌虏何如,当用几人?」充国2>曰:「百闻不如一见。 兵难隃3>度,臣愿驰至金城4>,图上方略5>。 然羌戎小夷,逆天背畔,灭亡不久;愿陛下以属老臣,勿以为忧。」 上笑曰:「诺。」 〔注解〕(1)度:音ㄉㄨㄛˋ,推测。 (2)充国:指赵充国(西元前137u223c前52),字翁孙,西汉陇西上邽人。 善骑射,好兵法,熟悉匈奴与羌族的情况。 武帝时破匈奴有功,拜中郎将;宣帝时破羌。 其言屯田十二便,寓兵于农,为世所推重。 卒諡壮。 (3)隃:音|ㄠˊ,远,同「遥」。  (4)金城:古郡。 在今甘肃兰州之西北。 (5)图上方略:绘制地图,拟定攻讨计画,一同奏上。 典故说明 此处所列为「百闻不如一见」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百闻不如一见」这句成语的意思是听别人述说千百遍,不如亲眼看一次来得真确。 典源出自《汉书.卷六九.赵充国辛庆忌传.赵充国》。 赵充国是武帝时破匈奴的大将军。 宣帝时羌人入侵边疆,攻城夺地,杀害吏民。 宣帝召集群臣计议,赵充国自告奋勇,表示愿意带兵抗敌。 宣帝问他需要带多少兵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 军情在遥远的地方是很难揣测的,我愿意亲自到西北边境去看看,然后拟好作战计画,再向陛下报告。」 赵充国到了边境仔细考察后,拟定了驻兵屯守,整治边境,分化羌人的策略,不久西北边境终于安定。 书证 01.《陈书.卷三一.萧摩诃列传》:「安都谓摩诃曰:『卿骁勇有名,千闻不如一见。 』」 用法说明 近义词: 反义词: 辨识 参考语词 百闻不如一见
2023-07-02 19:20:121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意思是你听别人讲一百遍,不如自己去看一次。你看别人做一百次,不如自己去做一次。也可以理解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多听不如亲见的可靠。例如:很多时候,作为教师会发现讲了很多,可是学生并不会。很多教师不理解,我讲了好多遍,你为什么还不会?是你太笨,还是我的讲解出了问题。实际上,懂了,不等于会了,会是需要亲自操作。眼里看千遍,不如手里过一遍。教育上有一句名言:“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亲自做,我才会懂得。”是啊,教师的讲授只能让学生懂了,要想让学生会,就要进行实际操作,进行练习。练习到多遍之后,才能最终熟能生巧。我的例子我曾经应好未来公司在网上面向全国讲中招作文备考,当时和一起备课的薛丹老师,给我说,在好未来公司的讲师中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讲一个知识点,必须要放两个练习题,这样,就是让学生由懂到会。想想也是,很多时候,站在老师的角度想,这么容易的事,我一讲,你就明白了,你就应该会了,可实际上,懂离会很远的。有道是会者不难,难者不会。想想当初,学五笔打字,一个一个字根背,一个字一个字练着打,写一篇文章,需要手写之后,再打字到电脑上,实在是艰难。而如今,十指如飞,打字,根本不用去想,只管思路有了,手就自动把字打出来 ,根本不去想:这个字是由哪几个字根组成的,十指有了潜意识,好像知道这个字在哪里似的,如果,你要真问我这个字怎么拆的,由哪几个字根组成的,我还真说不上来,这就是熟能生巧的缘故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只有自己去实践,你才能掌握事情的真谛。
2023-07-02 19:20:181

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 百闻不如一见有什么意思

1、百闻不如一见释义:闻:听见。听到一百次,不如亲眼见到一次。指亲眼看到比听到更可靠。 2、拼音: [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 3、出处: 《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2023-07-02 19:20:321

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是什么

百闻不如一见的解释[it is better to see once than to hear a hundred times] 听百次不如见一次,表示眼见比耳听靠得住 详细解释 多次 听说还不及一次 看到 。意即耳闻是虚,眼见为实。 《汉书·赵充国传》 :“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 金城 ,图上方略。” 《金史·陈规传》 :“ 规 独进曰:‘兵难遥度,百闻不如一见。臣尝任 陕西 官,近年又屡到 陕西 ,兵将冗懦,恐不可用。未如圣料。"” 唐 唐甄 《潜书·审知》 :“若用兵之道,非身在军中,虽上智如隔障别色,故曰‘百闻不如一见"。” 蒋子龙 《乔厂长上任记》 :“ 乔 石 二位同志是工业战线上的大将,这回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2023-07-02 19:20:491

百闻不如一见下一句是什么

秉公持平,鸡蛋能载马。百闻不如一见是一个词语,读音是bǎi wén bù rú yí jiàn,意思是指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表示多听不如亲见的可靠。出自《汉书·赵充国传》。解释闻:听见。听到一百次也不如见到一次,表示多听不如亲眼见的可靠。示例: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百闻不如一见。(《慈禧太后演义》第三十六回)。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百闻不如一见 (词语)
2023-07-02 19:20:5713

百闻不如一见造句子

百闻不如一见造句如下:1、百闻不如一见,以前常听说澳洲大堡礁的海底景色如何美不胜收,这次前来浮潜,果然名不虚传!2、百闻不如一见、耳听是虚、眼见为实,这些经验之谈,反映了人类视觉器官的灵敏性和准确性,以及客观世界的可见性和形象性。3、读了李白的诗后,再亲临长江三峡感受“轻舟已过万重山”,真有百闻不如一见的感觉。4、常听人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的名字就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印记。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上个月和朋友去了一趟阳朔,那里景色宜人,山水秀丽如画,风景优美,真的是名副其实。5、八月中、下旬我们内蒙古大草原天高云淡,秋高气爽,景色宜人,内蒙古大草原这个名字刻在我的脑海,秀丽的野花在风中摇曳,洁白的羊群像珍珠撒落在毛毯般的绿地上。蓝天、白云、羊群、野花、绿地构成了一幅秀美的画面,这是对百闻不如一见最好的诠释。6、午后进入举世闻名的红木森林,参观百闻不如一见的各种神木奇观,包括汽车穿越树洞,树屋商店,世界最高的树,巨人大道。7、常听人说黄果树瀑布美丽、壮观,这次有幸来欣赏黄果树瀑布,觉得比人们说的还美,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2023-07-02 19:21:401

百闻不如一见什么梗?

百闻不如一见是指无论听别人说多少遍,都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表示多听不如亲见的可靠。关于“百闻不如一见”这个梗:1、属性:汉语成语。读音: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2、出处:出自《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意思: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让我先上前方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3、意思:闻指听见,因此百闻不如一见指无论听别人说多少遍,都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表示多听不如亲见的可靠。4、用法:网友常用这个梗来形容了解事物不如亲自观察来得实在。5、例句:早就听说杭州风景美如画,这次前去游览,果然百闻不如一见,不枉此行。
2023-07-02 19:22:203

百闻不如一见是什么意思?百闻不如一见成语造句和典故

成语名称: 百闻不如一见 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 欢迎您访问本页,本页的主要内容为解释成语【百闻不如一见】的出处和来源,以及回答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是什么,其中包含英语翻译和造句,同时提供了百度百科和SOSO百科的链接地址,为您全方位的诠释百闻不如一见成语。如果本页找不到内容,在页尾点击回百度搜索。 [成语解释] 闻:听。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指多听不如亲眼看到更可靠或印象更深刻。 [成语出处] 《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正音] 见;不能读作“xiàn”。 [辨形] 百;不能写作“白”。 [近义] 耳闻不如目见 [反义] 道听途说 [用法] 形容了解事物不如亲自观察更为确实。一般被引用;独立成句。一般作谓语。 [结构] 主谓式。 [例句]     ①我生平第一次过三峡;那瑰奇的景象令我激动不已;真是~。     ②早就听说黄山风景好;这次去;果然景色如画;真是~。[英译] Seeing is believing。 [成语故事]   汉朝的时候,西边湟水一带,聚居着羌族人,称为西羌。自从汉武帝打败匈奴以后,西羌比较安定。汉宣帝时,朝廷派了官员渠安国去西羌视察。那里的一些部落请求朝廷放宽禁令,但问题没有解决,渠安国就回来了。      过了不久,西羌的一些部落联合起来渡过湟水,并派人与匈奴联系。渠安国带了一批人马再去西羌,结果被西羌打得大败。      再派谁去呢?宣帝派人向老将军赵充国请教。赵充国说:"我去最合适了。"宣帝又派人问赵充国:"皇上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赵充国到了西羌,先认真了解情况,又采取了分化瓦解的办法,团结了大多数西羌人,终于使西羌安定下来。      赵充国说的"百闻不如一见"后来就成了谚语。它的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凡事要调查研究才能下结论。 百科解释如下: 目录 u2022 发 音 u2022 英语解释 u2022 释 义 u2022 出 处 u2022 典 故 u2022 成为成语[显示部分][显示全部] 英汉词典解释 &gt&gt到爱词霸英语查看详解 发 音[回目录]   bǎi wén bù rú yí jiàn 英语解释[回目录]    百闻不如一见 Seeing is believing. 释 义[回目录]   闻:听见。听到一百次也不如见到一次,表示亲眼看到的远比听人家说的更为确切可靠。   示 例: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慈禧太后演义》第三十六回) 出 处[回目录]   《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典 故[回目录] 背景   汉武帝后期,聚居在现今青海省境内的羌族,经常向内地侵扰,攻城略地。匈奴也想联合羌人共同侵扰汉朝。面对这种形势,武帝曾提出要斩断匈奴右臂,指的正是这种联合,但派去的士兵也为羌人所败。这时,羌入又逐渐向湟水以北移动,找寻农民弃耕的地方去放牧。同时羌人各部落也有联合一致的趋向,郡县官吏也禁止不了。这时匈奴又想勾结羌人,以扩大对汉西部的侵扰。汉朝派往浩窖(今青海省大通河东岸)的军队,被羌人打败,损失甚众。   宣帝期间,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出使到了羌族,羌先零部落酋长向他表示要北渡湟水,到汉民不种田的地方畜牧。义渠安国向朝廷报告这个情况。赵充国弹劾义渠安国奉使失职。从此以后,羌人依照以前的话,擅自渡过湟水,当地汉朝的郡县长官不能禁止。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先零部落与各个羌族部落酋长二百多人“解仇交质”,订立盟约,打算共同侵扰汉朝地区。   神爵元年(前61年)春,大汉中央两府(丞相、御史)又推荐义渠安国出使诸羌,了解其动向。义渠安国不懂策略,一到羌部,就召集先零部落的头领三十多人,以他们都有逆而不顺之罪,全部斩首。调兵镇压先零之民,杀了一千多人。于是羌族各部及归义羌侯杨玉等都很震恐,离开其地,劫掠其他小族部落,犯汉边塞,攻城邑,杀长吏义渠安国以骑都尉身份带领三千骑兵守备羌人,被羌人所击,损失惨重。他领兵退到令居,向皇帝报告。 老当益壮   面对羌患,宣帝意欲起用赵充国这位功勋卓著的老将带兵平叛,但这时赵充国已七十多岁,宣帝就派遣御史大夫丙吉去问谁可以为将,赵充国很自信地回答:“无逾于老臣者矣。”(我去最合适了)宣帝又派人去问:“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答:“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金城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他要求宣帝交给他任务,不必担忧。宣帝笑着答应了。 大获全胜   四月,汉宣帝正式遣后将军赵充国率骑兵万余人前往镇压。赵充国兵抵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后,西渡黄河,率军乘夜推进至落都(今青海乐都),见羌人未守险,遂西至都尉府(治临羌县,今青海湟源东南),修筑垒壁,安营扎寨。羌军多次挑战,汉军坚守不出。赵充国采用恩威并举方略,招降罕、开羌及其他被先零胁迫的羌人种落,瓦解羌军。七月,率军推进至先零地区。羌人屯兵已久,戒备松懈。忽见汉军大兵来临,慌忙抛弃车马辎重,渡湟水撤退。由于道路狭窄,赵充国恐逼迫太急,迫羌军走投无路,回头死战,命所部缓慢追击。羌军掉入河水溺死者数百人,投降及被汉军斩杀500余人,损失牲畜10万余头,车4000余辆。汉军追至罕羌驻地,赵充国严禁士卒焚烧房屋与割禾放牧,又有羌族降者万余人。   十二月,宣帝再造破羌将军辛武贤、强弩将军许延寿,与赵充国合兵进攻先零。鉴于羌军已遭重创,赵充国奏请撤除骑兵,以步兵屯田戍卫。宣帝下诏采纳赵充国建议。同时亦命辛、许两将军及中郎将赵印率部继续出击羌人。破羌将军率兵出击,招降4000余人;强弩将军斩杀羌人2000多;赵印斩杀并招降2000余人。赵充国率屯田兵亦招降5000余人。至此,羌人反者计5万人,前后被斩7600人,溺、饿而死五、六干人,降者3.12万人,只有4000余人逃脱。宣帝下诏命赵充国继续率屯田兵戍卫,余皆罢兵。神爵二年秋,诸羌共杀先零羌首领犹非、杨玉降汉。汉设金城(郡治允吾,今青海民和下川口附近,一说今甘肃永靖西北)属国,撤除屯田军。 成为成语[回目录]   赵充国说的"百闻不如一见"后来就成了谚语和成语。它的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凡事要调查研究才能下结论。 百度百科地址:baike.baidu.com/view/37966.htm SOSO百科地址:baike.soso.com/v70392.htm 百度搜索:《 点击此处 》
2023-07-02 19:22:541

耳闻不如眼见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编号 4106 成语 耳闻不如眼见 注音 ㄦˇ ㄨㄣˊ ㄅㄨˋ ㄖㄨˊ ㄧㄢˇ ㄐㄧㄢˋ 汉语拼音 ěr wén bù rú yǎn jiàn 释义 义参「百闻不如一见」。 见「百闻不如一见」条。 典源 此处所列为「百闻不如一见」之典源,提供参考。 《汉书.卷六九.赵充国辛庆忌传.赵充国》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使御史大夫丙吉问谁可将者,充国对曰:「亡逾于老臣者矣。」 上遣问焉,曰:「将军度1>羌虏何如,当用几人?」充国2>曰:「百闻不如一见。 兵难隃3>度,臣愿驰至金城4>,图上方略5>。 然羌戎小夷,逆天背畔,灭亡不久;愿陛下以属老臣,勿以为忧。」 上笑曰:「诺。」 〔注解〕(1)度:音ㄉㄨㄛˋ,推测。 (2)充国:指赵充国(西元前137u223c前52),字翁孙,西汉陇西上邽人。 善骑射,好兵法,熟悉匈奴与羌族的情况。 武帝时破匈奴有功,拜中郎将;宣帝时破羌。 其言屯田十二便,寓兵于农,为世所推重。 卒諡壮。 (3)隃:音|ㄠˊ,远,同「遥」。  (4)金城:古郡。 在今甘肃兰州之西北。 (5)图上方略:绘制地图,拟定攻讨计画,一同奏上。 典故说明 此处所列为「百闻不如一见」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百闻不如一见」这句成语的意思是听别人述说千百遍,不如亲眼看一次来得真确。 典源出自《汉书.卷六九.赵充国辛庆忌传.赵充国》。 赵充国是武帝时破匈奴的大将军。 宣帝时羌人入侵边疆,攻城夺地,杀害吏民。 宣帝召集群臣计议,赵充国自告奋勇,表示愿意带兵抗敌。 宣帝问他需要带多少兵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 军情在遥远的地方是很难揣测的,我愿意亲自到西北边境去看看,然后拟好作战计画,再向陛下报告。」 赵充国到了边境仔细考察后,拟定了驻兵屯守,整治边境,分化羌人的策略,不久西北边境终于安定。 书证 01.《旧唐书.卷一○一.辛替否列传》:「臣尝以为古之用度不时,爵赏不当,破家亡国者,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眼见。」 02.《西游记》第四八回:「口说无凭,耳闻不如眼见。 我背了马,且请师父亲去看看。」 用法说明 近义词: 反义词: 辨识 参考语词 百闻不如一见
2023-07-02 19:23:071

runningman澳门塔宋智孝蹦极放的歌歌名是什么

good girls go bad-----cobra starship
2023-07-02 19:19:551

什么地方可以蹦极

以下地方可以蹦极:1.北京十渡蹦极;2.郑州黄河蹦极;3.河北野三坡蹦极;4.重庆统景蹦极;5.宜昌三峡蹦极;6.大连星海蹦极;7.广州白云山蹦极;8.黄果树坝陵河大桥蹦极;9.澳门塔蹦极;10.张家界玻璃桥蹦极。1.北京十渡蹦极1997年5月18日,蹦极跳首次传入中国,落户北京十渡。这是一处双台蹦极,其中A跳台高48米,悬挑24米;B跳台,高55米,悬挑26米。数万名勇敢者在空中角逐, 争相表演,构成了十渡自然风景区的一道奇特、靓丽的风景线。2.郑州黄河蹦极郑州黄河蹦极是位于孤柏渡飞黄旅游区内的,蹦极的高度是81米,相当于27层楼的高度,据说在顶端可以俯瞰方圆20公里的风景。3.河北野三坡蹦极野三坡蹦极位于河北省保定涞水县野三坡镇苟各庄村野三坡百里峡景区,蹦极高62米,是目前国内最高的悬崖式蹦极。4.重庆统景蹦极被称为西南第一跳的重庆统景蹦极,塔高30米,悬崖高度36米,蹦极跳台距离水面高度58米。5.宜昌三峡蹦极三峡蹦极的高度为61米,相当于二十多层楼的高度。纵身一跃,脚下是滚滚长江水,顿时有一种只身投长江的悲壮。而下落过程中,你还会在空中弹三下,惊险刺激。6.大连星海蹦极大连星海公园蹦极是直接蹦进大海,这里的蹦极平台高55米,是世界最高海上蹦极,可以双人跳。7.广州白云山蹦极这是绑脚式蹦极,在高空45米落下、弹起,享受自由落体的快感与刺激。8.黄果树坝陵河大桥蹦极这里有世界第一高蹦极,坝陵河大桥蹦极高度370米,经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是世界最高的商业蹦极。9.澳门塔蹦极蹦极分为高飞跳和笨猪跳,在233米的高楼上飞跃而下,真的太爽了。10.张家界玻璃桥蹦极平台距大峡谷谷底约300米,设有4个跳点,体验蹦极的惊险与刺激,享受高空带给大家的乐趣。
2023-07-02 19:20:021

蛋白酶将蛋白质水解成什么

蛋白酶将蛋白质水解成各种大小不等的肽段和单个氨基酸。蛋白质水解是指蛋白质在水解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过程的统称。这一过程所形成的水解产物在人体内要比自由氨基酸和没有水解的蛋白质更易于吸收。并且蛋白水解方式主要有化学水解和酶水解。化学水解是利用强酸强碱水解蛋白,虽然简单价廉,但由于反应条件剧烈,生产过程中氨基酸受损严重,L-氨基酸易转化成D-氨基酸,形成氯丙醇等有毒物质,且难以按规定的水解程度控制水解过程,故较少采用。而生物酶水解是在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能在一定条件下定位水解分裂蛋白质产生特定的肽,且易于控制水解进程,能够较好的满足肽生产的需要。
2023-07-02 19:20:053

现在澳门塔蹦极一次是多少钱?

澳门旅游塔蹦极价格蹦极的不同。澳门旅游塔蹦极跳分为高飞跳 蹦极跳 两种。 下降的速度高飞跳是75公里,蹦极,以达到时速200公里。 单人蹦极价格: 门市价 港币$2390 (不包括观光层入场费) 港币$2548 (包括观光层入场费) 网上订票1700人民币(必须提前一天预订)。 注意:蹦极人员体重要求45-90kg,双人体重之和小于100kg 挑战者从233米高空平台跃下后将以每小时200公里的高速划破长空,感受4至5秒自由下坠的快感!蹦极的橡皮缆长50米,可延伸4倍此长度,让挑战者直降至离地30米才反弹及减速。笨猪跳更配有钢缆稳定设备,让客户能经历数次反弹后慢慢著陆於特设的安全气袋上。 另外, 其实去跳的人不是很多, 如果你们跳的人不多, 是不用预约的. 那边跳完还会有一个剪辑的影片留给你纪念的. 求采纳为满意回答。
2023-07-02 19:20:112

松露是什么

1.松露是一种外生菌根真菌的果实,也就意味着它们只能生长在地下靠近树根的地方。松露和这些树有一种特殊的关系,松露在土壤中寻找水分和养分,通过根部传递给树木,作为交换,树木通过光合作用为松露提供糖分。2. 它们生长缓慢,而且很挑剔。松露的生长速度并不快,它们也很挑剔对土壤温度、土壤水分、植物密度、间距、阳光照射、竞争的真菌很严格。也就是说在满足以上条件之后,也不一定能最终获得松露。即便如此,它们也需要数年时间才能成长到足够大。3.松露的季节性很短。一旦收获,你必须快速食用,它们新鲜可口时,食用时间有限。因为它们很快就会失去味道。松露的香气在4-5天后消散。7天后,所有的味道都消失了。
2023-07-02 19:20:142

固定资产折旧怎么算

累计折旧指企业在报告期末提取的各年固定资产折旧累计数。累计折旧的摊销额根据该项资产的折旧方式会有所不同,一般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平均年限法,年折旧率=(1-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100%。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月折旧率。工作量法,每一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1-净残值)/预计总工作量。折旧额=当月工作量*每一工作量折旧额。双倍余额递减法,其计算公式为:。年折旧率=2/折旧年限×100%。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年折旧额=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年折旧率。年数总和法,年折旧率=尚可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年限的年数总和。年折旧率=(预计使用年限-已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年限-1)/2*100%。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月折旧率。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2023-07-02 19:19:502

松露是什么

松露作为一年生真菌植物,因其生长环境要求严格并人工难以培育成功,是十分珍贵的一种美味食材。松露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有利于女性补血抗衰老,并可以增强记忆防止老年痴呆和有改善睡眠的作用。 一,松露是真菌植物 不少人知道鹅肝、鱼子酱和松露是十分珍贵的高级食材,被称作是美食界的三大天王。但是很多人却不知道松露是什么,其实松露是生长在松树根附近土里的一种茎块真菌,含有丰富的微量矿元素和很高的药用价值。 松露的外形通常是不规则的球形,个头有大有小,种类大约有30来种,生长周期为1年,成熟后不及时采摘就会自行腐化。并且松露的香味十分独特,受到不少人喜爱,其中以白松露和黑松露是最为美味的两种松露。 二、松露的营养作用 1、增强免疫 松露中有着18种氨基酸和丰富的蛋白质以及维生素和各种铁、钙等微量矿元素,对于人体的生长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食用松露会让人体的各种微量元素和营养成分得到补充,从而增强人体的免疫能力。 2、补血抗老 松露中还富含糖类和肽类营养物质,经常食用松露,会让女性身体得到滋润补养,缓解经期的身体疼痛和月经紊乱现象。同时里面的肽类物质能够让人的细胞充满活力,从而使皮肤富有弹性和光泽,可以有效抗衰老。 3、增强记忆 松露还有很好的增强记忆和防止老年痴呆的作用。松露中的鞘脂类化合物对于人脑中的细胞有很好的刺激作用,会使人的记忆能力得到加强,并且细胞充满活性也会有效防止老年痴呆症的出现。 4、改善睡眠 松露中产生的大量代谢物质,对于人体自身有很好的调理作用。经常使用松露可以较好的调理身体,解决内分泌混乱的问题,使人的精力得到补充,并且晚上能够更好的进入睡眠状态。
2023-07-02 19:19:481

pet是什么?

pet里面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是热塑性聚酯中最主要的品种,英文名为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简称PET或PEIT(以下或称为PET),俗称涤纶树脂。它是对苯二甲酸与乙二醇的缩聚物,与PBT一起统称为热塑性聚酯,或饱和聚酯。PET分为纤维级聚酯切片和非纤维级聚酯切片。相关信息:PET主要用于纤维,少量用于薄膜和工程塑料。PET纤维主要用于纺织工业。PET薄膜主要用于电气绝缘材料,如电容器、电缆绝缘、印刷电路布线基材,电极槽绝缘等。PET薄膜的另一个应用领域是片基和基带,如电影胶片、X光片、录音磁带、电子计算机磁带等。PET薄膜也应用真空渡铝制成金属化薄膜,如金银线、微型电容器薄膜等。PET的另一个用途就是吹塑制品,用于包装的聚酯拉审瓶。
2023-07-02 19:19:451

什么蛋白水解酶可以特异性水解多肽链

什么蛋白水解酶可以特异性水解多肽链水解酶是催化水解反应的一类酶的总称(如胰蛋白酶就是水解多肽链的一种水解酶),也可以说它们是一类特殊的转移酶,用水作为被转移基团的受体.蛋白酶是催化蛋白质中肽键水解的酶.根据酶的活性中心起催化作用的基团属性,可分为:丝氨酸/苏氨酸蛋白酶(编号:EC 3.4.21.-/EC 3.4.25.-)、巯基蛋白酶(编号:EC 3.4.22.-).、金属蛋白酶(编号:EC 3.4.24.-)和天冬氨酸蛋白酶(编号:EC 3.4.23.-)等.
2023-07-02 19:19:441

什么是PET

1、pet里面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是热塑性聚酯中最主要的品种,英文名为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简称PET或PEIT(以下或称为PET),俗称涤纶树脂。它是对苯二甲酸与乙二醇的缩聚物,与PBT一起统称为热塑性聚酯,或饱和聚酯。2、PET是乳白色或浅黄色高度结晶性的聚合物,表面平滑而有光泽。耐蠕变、耐抗疲劳性、耐磨擦和尺寸稳定性好,磨耗小而硬度高,具有热塑性塑料中最大的韧性:电绝缘性能好,受温度影响小,但耐电晕性较差。无毒、耐气候性、抗化学药品稳定性好,吸水率低,耐弱酸和有机溶剂,但不耐热水浸泡,不耐碱。3、PET树脂的玻璃化温度较高,结晶速度慢,模塑周期长,成型周期长,成型收缩率大,尺寸稳定性差,结晶化的成型呈脆性,耐热性低等。
2023-07-02 19:19: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