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心消业
-
秉公持平,鸡蛋能载马。
百闻不如一见是一个词语,读音是bǎi wén bù rú yí jiàn,意思是指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表示多听不如亲见的可靠。出自《汉书·赵充国传》。
解释
闻:听见。听到一百次也不如见到一次,表示多听不如亲眼见的可靠。
示例: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百闻不如一见。(《慈禧太后演义》第三十六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百闻不如一见 (词语)
- 一自萧关起战尘
-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闻:听见。听到一百次也不如见到一次,表示亲眼看到的远比听人家说的更为确切可靠。
5.1 背景
汉武帝后期,聚居在现今青海省境内的羌族,经常向内地侵扰,攻城略地。匈奴也想联合羌人共同侵扰汉朝。面对这种形势,武帝曾提出要斩断匈奴右臂,指的正是这种联合,但派去的士兵也为羌人所败。这时,羌入又逐渐向湟水以北移动,找寻农民弃耕的地方去放牧。同时羌人各部落也有联合一致的趋向,郡县官吏也禁止不了。这时匈奴又想勾结羌人,以扩大对汉西部的侵扰。汉朝派往浩窖(今青海省大通河东岸)的军队,被羌人打败,损失甚众。 宣帝期间,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出使到了羌族,羌先零部落酋长向他表示要北渡湟水,到汉民不种田的地方畜牧。义渠安国向朝廷报告这个情况。赵充国弹劾义渠安国奉使失职。从此以后,羌人依照以前的话,擅自渡过湟水,当地汉朝的郡县长官不能禁止。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先零部落与各个羌族部落酋长二百多人“解仇交质”,订立盟约,打算共同侵扰汉朝地区。 神爵元年(前61年)春,大汉中央两府(丞相、御史)又推荐义渠安国出使诸羌,了解其动向。义渠安国不懂策略,一到羌部,就召集先零部落的头领三十多人,以他们都有逆而不顺之罪,全部斩首。调兵镇压先零之民,杀了一千多人。于是羌族各部及归义羌侯杨玉等都很震恐,离开其地,劫掠其他小族部落,犯汉边塞,攻城邑,杀长吏义渠安国以骑都尉身份带领三千骑兵守备羌人,被羌人所击,损失惨重。他领兵退到令居,向皇帝报告。
- 余辉
-
百见不如一试(干) 都行啦
百闻不如一见: 出自东汉. 班固《汉书u2022赵充国传》: “百闻不如一见。兵难渝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 小菜G的建站之路
-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实验。
- Mugen-Hive
-
百闻不如一见: 出自东汉. 班固《汉书u2022赵充国传》: “百闻不如一见。兵难渝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百见不如一干
- 真颛
-
百闻不如一见: 出自东汉. 班固《汉书u2022赵充国传》: “百闻不如一见。兵难渝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 Troublesleeper
-
百见不如一行(干)
- 出投笔记
-
百见不如一试(干) 都行啦
- bikbok
-
百见不如一试(干)
- 苏萦
-
千思不如一得
- 大鱼炖火锅
-
百见不如一行
- 左迁
-
百见不如一干
- 天线宝宝说害怕
-
百见不如一干
相关推荐
百闻不如一见下一句是什么
百闻不如一见的下一句是:百见不如一干。出处:语出《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 金城 ,图上方略。”释义:闻:听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见的再多也不如亲身实践一次。典故:汉武帝后期,聚居在现今青海省境内的羌族,经常向内地侵扰,攻城略地。汉宣帝时,朝廷派了官员渠安国去西羌视察。那里的一些部落请求朝廷放宽禁令,但问题没有解决,渠安国就回来了。不久之后,西羌的一些部落联合起来渡过湟水,并派人与匈奴联系。渠安国带了一批人马再去西羌,结果被西羌打得大败。2023-07-02 19:08:031
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是什么
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指多听不如亲眼看到更可靠或印象更深刻。读音:[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逾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语法:百闻不如一见主谓式;作谓语;形容了解事物不如亲自观察为确实。近义词:耳闻不如目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反义词:道听途说。百闻不如一见的造句如下:1、有句话说,百闻不如一见。2、百闻不如一见,你还是自己到那儿感受一下吧!3、少林功夫如此精湛,真是百闻不如一见!4、百闻不如一见,你亲自到特区看看,才能真正理解改革开放的政策。5、这家公司还有几十种获奖专利技术,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试。6、在走访了基多古城之后,确有百闻不如一见之感。2023-07-02 19:08:444
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是什么
你好,朋友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望采纳2023-07-02 19:10:054
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是什么?有何典故?
成语:百闻不如一见,具体解释如下:【解释】:闻:听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出自】:《荀子·儒效》:“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译文】:没有听到的不如听到的,听到的不如见到的,见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如去实行,学问到了实行就达到了极点。扩展资料百闻不如一见反义词:道听途说【解释】:道、途:路。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出自】:《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译文】:小说中的流,这是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所造的。【示例】:我们做事千万不能捕风捉影,仅靠道听途说做出判断,造成空穴来风的错误决定。【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近义词】齐东野语、捕风捉影、不足为凭、听道途说、小道消息、以讹传讹、三告投杼、厕所消息、三人成虎、口耳之学、海外奇谈、望风捕影、三人市虎【反义词】信而有证、言之有据、所见所闻、身临其境、言之凿凿、有根有据、真凭实据、确凿不移、百闻不如一见、有案可稽2023-07-02 19:10:281
成语: 百闻不如一见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和故事?
成语: 百闻不如一见 成语简解 来自《国语辞典》的讲解: 编号 : 1389 成语 : 百闻不如一见 注音 : ㄅㄞˇ ㄨㄣˊ ㄅㄨˋ ㄖㄨˊ | ㄐ|ㄢˋ 汉语拼音 : 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 参考词语 : 传闻不如亲见, 千闻不如一见, 耳闻不如眼见 反义 : 以耳为目 , 贵耳贱目 近义 : 耳听为虚 , 眼见为实 释义 : 听别人述说千百遍,不如亲眼看一次来得真确。语出《汉书.卷六九.赵充国辛庆忌传.赵充国》。 △「闻之不若见之」 Emoji符号 : u200dufe0f1ufe0fu20e3 (这是本站原创收集整理的汉字“百闻不如一见”对应Emoji表情符号“u200dufe0f1ufe0fu20e3”,为汉字添加生动形象的符号u200dufe0f1ufe0fu20e3、对照PNG图片及动画GIF图,也方便大家复制粘贴到社交媒体等地方,点击Emoji符号"u200dufe0f1ufe0fu20e3"和图片链接还可以查看该符号在《EmojiAll表情词典》中更详细的介绍。) 成语详解 典故说明 : 「百闻不如一见」这句成语的意思是听别人述说千百遍,不如亲眼看一次来得真确。典源出自《汉书.卷六九.赵充国辛庆忌传.赵充国》。赵充国是武帝时破匈奴的大将军。宣帝时羌人入侵边疆,攻城夺地,杀害吏民。宣帝召集群臣计议,赵充国自告奋勇,表示愿意带兵抗敌。宣帝问他需要带多少兵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军情在遥远的地方是很难揣测的,我愿意亲自到西北边境去看看,然后拟好作战计画,再向陛下报告。」赵充国到了边境仔细考察后,拟定了驻兵屯守,整治边境,分化羌人的策略,不久西北边境终于安定。 典源 : 《汉书.卷六九.赵充国辛庆忌传.赵充国》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使御史大夫丙吉问谁可将者,充国对曰:「亡逾于老臣者矣。」上遣问焉,曰:「将军度1>羌虏何如,当用几人?」充国2>曰:「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3>度,臣愿驰至金城4>,图上方略5>。然羌戎小夷,逆天背畔,灭亡不久;愿陛下以属老臣,勿以为忧。」上笑曰:「诺。」 〔注解〕 (1)度:音ㄉㄨㄛˋ,推测。 (2)充国:指赵充国(西元前137u223c前52),字翁孙,西汉陇西上邽人。善骑射,好兵法,熟悉匈奴与羌族的情况。武帝时破匈奴有功,拜中郎将;宣帝时破羌。其言屯田十二便,寓兵于农,为世所推重。卒諡壮。 (3)隃:音|ㄠˊ,远,同「遥」。 (4)金城:古郡。在今甘肃兰州之西北。 (5)图上方略:绘制地图,拟定攻讨计画,一同奏上。 书证 : 01.《汉书.卷六九.赵充国辛庆忌传.赵充国》:「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源) 02.唐.刘知几《史通.卷一五.点烦》:「盖语曰:『百闻不如一见。』是以聚米为谷,贼虏之虚实可知;画地成图,山川之形势易悉。」 03.《金史.卷一○九.陈规列传》:「兵难遥度,百闻不如一见。臣尝任陕西官,近年又屡到陕西,兵将冗懦,恐不可用,未如圣料。」 04.清.唐甄《潜书.审知》:「若用兵之道,非身在军中,虽上智如隔障别色,故曰『百闻不如一见』。」 05.《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六回》:「谁知到得观前,大失所望,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用法说明 : 【语义说明】听别人述说千百遍,不如亲眼看一次来得真确。 【使用类别】用在「眼见为真」的表述上。 【例 句】 <01>早就听说大峡谷的美景,百闻不如一见,这次美西之行使我开了眼界。 <02>早就听说阿里山风光明媚,这次前去游览,果然百闻不如一见,不虚此行。 <03>这位老学者大名鼎鼎,百闻不如一见,今日听他一场讲座,果然名不虚传。 <04>读了李白的诗后,再亲临长江三峡感受「轻舟已过万重山」,真有百闻不如一见的感觉。 <05>百闻不如一见,以前常听说澳洲大堡礁的海底景色如何美不胜收,这次前来浮潜,果然名不虚传! 成语接龙 “见”字开头的成语 “百”字结尾的成语 “百”字开头的成语 “见”字结尾的成语 参考《国语辞典》中的成语:百闻不如一见。 参考《国语大辞典》中的成语:百闻不如一见。 参考《国语大辞典》中成语“百闻不如一见”分成的单字详解: 百, 闻, 不, 如, 一, 见。2023-07-02 19:10:421
百闻不如一见什么意思
指多听不如亲眼看到更可靠或印象更深刻。拼音: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解释:闻:听。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出处:东汉班固《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逾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例子: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百闻不如一见。(《慈禧太后演义》第三十六回)正音:“见”,不能读作“xiàn”。辨形:“百”,不能写作“白”。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形容了解事物不如亲自观察为确实。反义词:道听途说。拼音:dào tīng tú shuō。解释:道、途:路。路上听说来的;又在路上传播。指随便传说不可靠的消息;或指没有根据的消息。出处:先秦孔子《论语阳货》:“道听而涂(途)说,德之弃也。”例子:妹子道听途说,不知是否?尚求指示。(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三回)辨形:“道”,不能写作“到”;“途”,不能写作“涂”。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谜语:马路消息;车上放广播。2023-07-02 19:10:491
“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的下一句是什么?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试。“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是:指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比喻表示听得再多也不如亲见可靠。典故出处:西汉宣帝称王的时候,羌人入侵边界。攻城夺地,烧杀抢掠。宣帝于是便聚集群巨一起商议,询问谁愿意领兵前去杀敌。 76岁的将领赵充国,曾在边界和羌人打过几十年的交道。 他自告奋勇,担当这一重任。宣帝问他要派多少兵马,他说:“听别人说一百次,还不如亲眼一见。用兵是很难在遥远的地方算计好的。我愿 意亲自到那里去看看,然后确定攻守计划,画好作战地图,再向陛下上奏。” 经宣帝同意,赵充国带领一队人马出发。队伍渡过黄河,遇到羌 入的小股军队。赵充国下令冲击,一下子捉到不少俘虏。兵士们准备乘胜追击,赵充国阻拦说:“我军长途跋涉到这里,不可追得很远。如果遭到 敌兵伏击,就要吃大亏啊!” 部下听了,都很佩眼他的见识。 赵充国观察了地形,又从俘虏口中得知敌人内部的情况,了解 到敌军的兵力部署,然后制定出屯兵把守、整治边境、分化瓦解羌人 的策略,上奏宣帝。不久,朝廷就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扰,安定了西 北边疆。成语出处:《汉书·赵充国传》充国曰:“百闻不如一见。兵难渝度,臣愿驰至金城。”2023-07-02 19:11:123
百闻不如一见下一句是什么情话?
“百闻不如一见”的下一句是“百见不如一干”。这句话出自出自东汉班固的《汉书u2022赵充国传》,意思是听人家说不如自己去看,看一百遍不如亲自动手做一次,实践出真知,只有实践才是硬道理。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这两句话最早被记载于《汉书·赵充国传》,语出汉朝名将赵充国之口。时值汉宣帝当政,北部边境饱受羌患,防患是一件大事,需要一举成功才行,所以汉宣帝决定启用功勋卓绝的老将赵充国。简介赵充国虽有能力也有经验,但当时他已是七十多岁的耄耋之年,于是汉宣帝问他谁可堪当大任?赵充国自信回答:“无逾于老臣者矣。”没有比我更合适的了!宣帝非常高兴,又继而问他:将军可估计一下羌虏兵力,此去带多少人马?赵充国回道:“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意思是说与其只靠道听途说来打探敌方虚实,倒不如亲自去看,因为远离前线是比较难估计的。还是让他去战场了解了解再制定策略。经历了近两千年的发展到今天,这句话已经有了下半句: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意义很简单,听人家说不如自己去看,看一百遍不如亲自动手做一次,实践出真知,只有实践才是硬道理。2023-07-02 19:11:551
百闻不如一见什么意思下一句是什么
很多古话博大精深,生活经验类有: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帮人要帮到底,救人要救到头。帮助别人要忘掉,别人帮己要记牢。笨人先起身,笨鸟早出林。鞭打的快马,事找的忙人。边学边问,才有学问。等等百闻不如一见,如的意思是什么?百闻不如一见中‘如"的意思是比得上,‘不如"就是比不上所以整个成语的意思就是‘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表示听得再多也不如亲见可靠。"“百闻不如一见”是由什么故事得来的?赵充国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将领之一。他是陕西陇上人,从军时为骑士,后补为羽林郎。赵充国为人深沉勇毅,喜欢研究将帅的用兵之道,尤其熟悉周边少数民族的情况。汉武帝时,他跟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北击匈奴,不幸被匈奴重兵包围。汉兵因缺乏粮食,死伤惨重。赵充国亲率百余精壮骑士当先突围,李广利紧随其后。突出重围后,赵充国受伤二十余处。返回长安时,汉武帝看了他的伤口,大为惊讶,当即封他为中郎,不久又升为车骑将军长史宣帝本始四年,匈奴集结十万骑兵,准备再犯中原。得知消息后,赵充国率军四万沿五原、朔方、云中、代郡等地布防。匈奴见汉军有备,不战自退元康三年,羌族等数百个部落联合起来,准备袭取中原。边境局势十分紧张,引起了宣帝的不安。御史大夫丙吉奉皇帝的命令,前去征求赵充国的意见,并请他推荐守备边防的人选。当时,赵充国已七十六岁。他自告奋勇,说自己愿意担当抗羌重任。宣帝又派人问赵充国:“你估计羌兵的形势如何?我方应派多少人马迎战?”赵充国说:“听别人说百遍,不如亲眼看一看。打仗的事情不能在远离战场的地方猜测。我要亲临前沿,根据具体形势,才能提出作战方案,请皇帝放心好了!”宣帝同意了他的建议,于是赵充国统兵出发大军抵达金城后,准备渡河。为防备在河中遭到伏击,赵充国趁夜幕笼罩,先派三名校尉过河,大军随后依次进发。天明后,汉军刚安好营寨,羌兵便前来挑战,只有几百人马,赵充国却禁止手下出击。他说:“与羌兵作战,务求全歼,不能贪一时小胜,贻误整体部署。现敌情不明,不能出击。”赵充国一贯用兵谨慎,非常重视军事情报,从不打无把握之仗。他先派侦察人员深入敌后侦察,摸清了敌方的虚实以及兵力部署,然后制定出一套屯兵把守、整饬边境、分化瓦解羌人的作战方略,上报宣帝。不久,大败羌军。百闻不如一见下一句是什么1、“百闻不如一见”的下一句是“百见不如一干”。出处:语出《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_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释义:闻:听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见的再多也不如亲身实践一次。2、相关典故:汉武帝后期,聚居在现今青海省境内的羌族,经常向内地侵扰,攻城略地。汉宣帝时,朝廷派了官员渠安国去西羌视察。那里的一些部落请求朝廷放宽禁令,但问题没有解决,渠安国就回来了。不久之后,西羌的一些部落联合起来渡过湟水,并派人与匈奴联系。渠安国带了一批人马再去西羌,结果被西羌打得大败。面对羌患,宣帝意欲起用赵充国这位功勋卓著的老将带兵平叛,赵充国欣然同意。于是宣帝派人问赵充国:“皇上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兵难_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于是,赵充国赶到西北的金城郡,实地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渡过黄河,侦察羌人地区形势。又从俘虏口中问明羌兵各部首领之间的关系等情况,据此定出了驻兵屯守的计划。主张对羌人不进行攻剿而采取分化瓦解,争取和好的政策,叫做“全师、保胜、安边之策”。赵充国向宣帝奏报,宣帝和大臣们经过反复讨论,通过了赵充国的方案,实行以后,果然效果很好,不久,朝廷就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扰,安定了西北边疆。百闻不如一见是什么意思?汉朝的时候,在西边湟水一带,聚居着羌族人,称为西羌。自从汉武帝打败匈奴以后,西羌比较安定。汉宣帝时,朝廷派官员渠安国去西羌视察。那里的一些部落请求朝廷放宽禁令,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过了不久,西羌的一些部落联合起来渡过湟水,并派人与匈奴联系。渠安国带了一批人马再去西羌,结果被西羌打得大败再派谁去呢?宣帝派人向老将军赵充国请教。赵充国说:“我去最合适了。”宣帝又派人问赵充国:“皇上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赵充国到了西羌,先认真了解情况,又采取了分化瓦解的办法,团结了大多数西羌人,终于使西羌安定下来。而赵充国说的“百闻不如一见”,后来就成了谚语。它的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2023-07-02 19:12:091
什么叫百闻不如一见?
“百闻不如一见”本义是听到很多次也不如见到一次(闻:听见),表示亲眼看到的远比听别人说的更为确切可靠。2023-07-02 19:12:189
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是什么?
成语:百闻不如一见,具体解释如下:【解释】:闻:听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出自】:《荀子·儒效》:“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译文】:没有听到的不如听到的,听到的不如见到的,见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如去实行,学问到了实行就达到了极点。扩展资料百闻不如一见反义词:道听途说【解释】:道、途:路。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出自】:《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译文】:小说中的流,这是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所造的。【示例】:我们做事千万不能捕风捉影,仅靠道听途说做出判断,造成空穴来风的错误决定。【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近义词】齐东野语、捕风捉影、不足为凭、听道途说、小道消息、以讹传讹、三告投杼、厕所消息、三人成虎、口耳之学、海外奇谈、望风捕影、三人市虎【反义词】信而有证、言之有据、所见所闻、身临其境、言之凿凿、有根有据、真凭实据、确凿不移、百闻不如一见、有案可稽2023-07-02 19:12:401
百闻不如一见是什么意思
百闻不如一见的解释[it is better to see once than to hear a hundred times] 听百次不如见一次,表示眼见比耳听靠得住 详细解释 多次 听说还不及一次 看到 。意即耳闻是虚,眼见为实。 《汉书·赵充国传》 :“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 金城 ,图上方略。” 《金史·陈规传》 :“ 规 独进曰:‘兵难遥度,百闻不如一见。臣尝任 陕西 官,近年又屡到 陕西 ,兵将冗懦,恐不可用。未如圣料。"” 唐 唐甄 《潜书·审知》 :“若用兵之道,非身在军中,虽上智如隔障别色,故曰‘百闻不如一见"。” 蒋子龙 《乔厂长上任记》 :“ 乔 石 二位同志是工业战线上的大将,这回真是百闻不如一见。”2023-07-02 19:13:011
百闻不如一见什么意思?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意思是你听别人讲一百遍,不如自己去看一次。你看别人做一百次,不如自己去做一次。也可以理解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多听不如亲见的可靠。例如:很多时候,作为教师会发现讲了很多,可是学生并不会。很多教师不理解,我讲了好多遍,你为什么还不会?是你太笨,还是我的讲解出了问题。实际上,懂了,不等于会了,会是需要亲自操作。眼里看千遍,不如手里过一遍。教育上有一句名言:“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亲自做,我才会懂得。”是啊,教师的讲授只能让学生懂了,要想让学生会,就要进行实际操作,进行练习。练习到多遍之后,才能最终熟能生巧。我的例子我曾经应好未来公司在网上面向全国讲中招作文备考,当时和一起备课的薛丹老师,给我说,在好未来公司的讲师中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讲一个知识点,必须要放两个练习题,这样,就是让学生由懂到会。想想也是,很多时候,站在老师的角度想,这么容易的事,我一讲,你就明白了,你就应该会了,可实际上,懂离会很远的。有道是会者不难,难者不会。想想当初,学五笔打字,一个一个字根背,一个字一个字练着打,写一篇文章,需要手写之后,再打字到电脑上,实在是艰难。而如今,十指如飞,打字,根本不用去想,只管思路有了,手就自动把字打出来 ,根本不去想:这个字是由哪几个字根组成的,十指有了潜意识,好像知道这个字在哪里似的,如果,你要真问我这个字怎么拆的,由哪几个字根组成的,我还真说不上来,这就是熟能生巧的缘故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只有自己去实践,你才能掌握事情的真谛。2023-07-02 19:13:151
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不见的意思
听了好多次比不上见一回,见一回就后悔不想再见。2023-07-02 19:13:338
百闻不如一见的典故是什么?
百闻不如一见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bǎi wén bù rú yí jiàn,意思是指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表示多听不如亲见的可靠。典故汉武帝后期,聚居在现今青海省境内的羌族,经常向内地侵扰,攻城略地。匈奴也想联合羌人共同侵扰汉朝。面对这种形势,武帝曾提出要斩断匈奴右臂,指的正是这种联合,但派去的士兵也为羌人所败。这时,羌入又逐渐向湟水以北移动,找寻农民弃耕的地方去放牧。同时羌人各部落也有联合一致的趋向,郡县官吏也禁止不了。这时匈奴又想勾结羌人,以扩大对汉西部的侵扰。汉朝派往浩窖(今青海省大通河东岸)的军队,被羌人打败,损失甚众。宣帝期间,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出使到了羌族,羌先零部落酋长向他表示要北渡湟水,到汉民不种田的地方畜牧。义渠安国向朝廷报告这个情况。赵充国弹劾义渠安国奉使失职。从此以后,羌人依照以前的话,擅自渡过湟水,当地汉朝的郡县长官不能禁止。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先零部落与各个羌族部落酋长二百多人“解仇交质”,订立盟约,打算共同侵扰汉朝地区。神爵元年(前61年)春,大汉中央两府(丞相、御史)又推荐义渠安国出使诸羌,了解其动向。义渠安国不懂策略,一到羌部,就召集先零部落的头领三十多人,以他们都有逆而不顺之罪,全部斩首。调兵镇压先零之民,杀了一千多人。于是羌族各部及归义羌侯杨玉等都很震恐,离开其地,劫掠其他小族部落,犯汉边塞,攻城邑,杀长吏义渠安国以骑都尉身份带领三千骑兵守备羌人,被羌人所击,损失惨重。他领兵退到令居,向皇帝报告。面对羌患,宣帝意欲起用赵充国这位功勋卓著的老将带兵平叛,但这时赵充国已七十多岁,宣帝就派遣御史大夫丙吉去问谁可以为将,赵充国很自信地回答:“无逾于老臣者矣。”(我去最合适了)宣帝又派人去问:“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答:“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金城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他要求宣帝交给他任务,不必担忧。宣帝笑着答应了。四月,汉宣帝正式遣后将军赵充国率骑兵万余人前往镇压。赵充国兵抵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后,西渡黄河,率军乘夜推进至落都(今青海乐都),见羌人未守险,遂西至都尉府(治临羌县,今青海湟源东南),修筑垒壁,安营扎寨。羌军多次挑战,汉军坚守不出。赵充国采用恩威并举方略,招降罕、开羌及其他被先零胁迫的羌人种落,瓦解羌军。七月,率军推进至先零地区。羌人屯兵已久,戒备松懈。忽见汉军大兵来临,慌忙抛弃车马辎重,渡湟水撤退。由于道路狭窄,赵充国恐逼迫太急,迫羌军走投无路,回头死战,命所部缓慢追击。羌军掉入河水溺死者数百人,投降及被汉军斩杀500余人,损失牲畜10万余头,车4000余辆。汉军追至罕羌驻地,赵充国严禁士卒焚烧房屋与割禾放牧,又有羌族降者万余人。十二月,宣帝再造破羌将军辛武贤、强弩将军许延寿,与赵充国合兵进攻先零。鉴于羌军已遭重创,赵充国奏请撤除骑兵,以步兵屯田戍卫。宣帝下诏采纳赵充国建议。同时亦命辛、许两将军及中郎将赵印率部继续出击羌人。破羌将军率兵出击,招降4000余人;强弩将军斩杀羌人2000多;赵印斩杀并招降2000余人。赵充国率屯田兵亦招降5000余人。至此,羌人反者计5万人,前后被斩7600人,溺、饿而死五、六千人,降者3.12万人,只有4000余人逃脱。宣帝下诏命赵充国继续率屯田兵戍卫,余皆罢兵。神爵二年秋,诸羌共杀先零羌首领犹非、杨玉降汉。汉设金城(郡治允吾,今青海民和下川口附近,一说今甘肃永靖西北)属国,撤除屯田军。赵充国说的"百闻不如一见"后来就成了谚语和成语。它的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凡事要调查研究才能下结论。2023-07-02 19:14:023
百闻不如一见的中的闻是什么意思
释 义闻:听见。听到一百次也不如见到一次,表示亲眼看到的远比听人家说得更为确切可靠。示 例: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慈禧太后演义》第三十六回)出 处《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典 故汉朝的时候,西边湟水一带,聚居着羌族人,称为西羌。自从汉武帝打败匈奴以后,西羌比较安定。汉宣帝时,朝廷派了官员渠安国去西羌视察。那里的一些部落请求朝廷放宽禁令,但问题没有解决,渠安国就回来了。过了不久,西羌的一些部落联合起来渡过湟水,并派人与匈奴联系。渠安国带了一批人马再去西羌,结果被西羌打得大败。再派谁去呢?宣帝派人向老将军赵充国请教。赵充国说:"我去最合适了。"宣帝又派人问赵充国:"皇上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赵充国到了西羌,先认真了解情况,又采取了分化瓦解的办法,团结了大多数西羌人,终于使西羌安定下来。赵充国说的"百闻不如一见"后来就成了谚语。它的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凡事要调查研究才能下结论。2023-07-02 19:14:163
百闻不如后面这句诗词是什么?
百闻不如后面这句是什么?应该是百闻不如一见。也就是说听到的总不如见到的,要认识的清楚。2023-07-02 19:14:523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的意思
百闻不如一见的解释[it is better to see once than to hear a hundred times] 听百次不如见一次,表示眼见比耳听靠得住 详细解释 多次 听说还不及一次 看到 。意即耳闻是虚,眼见为实。 《汉书·赵充国传》 :“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 金城 ,图上方略。” 《金史·陈规传》 :“ 规 独进曰:‘兵难遥度,百闻不如一见。臣尝任 陕西 官,近年又屡到 陕西 ,兵将冗懦,恐不可用。未如圣料。"” 唐 唐甄 《潜书·审知》 :“若用兵之道,非身在军中,虽上智如隔障别色,故曰‘百闻不如一见"。” 蒋子龙 《乔厂长上任记》 :“ 乔 石 二位同志是工业战线上的大将,这回真是百闻不如一见。”2023-07-02 19:14:591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是啥意思?
百闻不如一见,意思是指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表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多听不如亲见的可靠。出自《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意思是: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金城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百见不如一干,意思是指自己亲眼看多少遍,也不如亲自动手实践一次。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看别人做多少次,也不如自己亲自动手实践一次。寓意为: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凡事要调查研究才能下结论。扩展资料百闻不如一见的典故:汉武帝后期,聚居在现今青海省境内的羌族,经常向内地侵扰,攻城略地。匈奴也想联合羌人共同侵扰汉朝。面对这种形势,武帝曾提出要斩断匈奴右臂,指的正是这种联合,但派去的士兵也为羌人所败。这时,羌入又逐渐向湟水以北移动,找寻农民弃耕的地方去放牧。同时羌人各部落也有联合一致的趋向,郡县官吏也禁止不了。这时匈奴又想勾结羌人,以扩大对汉西部的侵扰。汉朝派往浩窖(今青海省大通河东岸)的军队,被羌人打败,损失甚众。宣帝期间,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出使到了羌族,羌先零部落酋长向他表示要北渡湟水,到汉民不种田的地方畜牧。义渠安国向朝廷报告这个情况。赵充国弹劾义渠安国奉使失职。从此以后,羌人依照以前的话,擅自渡过湟水,当地汉朝的郡县长官不能禁止。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先零部落与各个羌族部落酋长二百多人“解仇交质”,订立盟约,打算共同侵扰汉朝地区。神爵元年(前61年)春,大汉中央两府(丞相、御史)又推荐义渠安国出使诸羌,了解其动向。义渠安国不懂策略,一到羌部,就召集先零部落的头领三十多人,以他们都有逆而不顺之罪,全部斩首。调兵镇压先零之民,杀了一千多人。于是羌族各部及归义羌侯杨玉等都很震恐,离开其地,劫掠其他小族部落,犯汉边塞,攻城邑,杀长吏义渠安国以骑都尉身份带领三千骑兵守备羌人,被羌人所击,损失惨重。他领兵退到令居,向皇帝报告。面对羌患,宣帝意欲起用赵充国这位功勋卓著的老将带兵平叛,但这时赵充国已七十多岁,宣帝就派遣御史大夫丙吉去问谁可以为将,赵充国很自信地回答:“无逾于老臣者矣。”(我去最合适了)宣帝又派人去问:“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答:“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金城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他要求宣帝交给他任务,不必担忧。宣帝笑着答应了。四月,汉宣帝正式遣后将军赵充国率骑兵万余人前往镇压。赵充国兵抵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后,西渡黄河,率军乘夜推进至落都(今青海乐都),见羌人未守险,遂西至都尉府(治临羌县,今青海湟源东南),修筑垒壁,安营扎寨。羌军多次挑战,汉军坚守不出。赵充国采用恩威并举方略,招降罕、开羌及其他被先零胁迫的羌人种落,瓦解羌军。七月,率军推进至先零地区。羌人屯兵已久,戒备松懈。忽见汉军大兵来临,慌忙抛弃车马辎重,渡湟水撤退。由于道路狭窄,赵充国恐逼迫太急,迫羌军走投无路,回头死战,命所部缓慢追击。羌军掉入河水溺死者数百人,投降及被汉军斩杀500余人,损失牲畜10万余头,车4000余辆。汉军追至罕羌驻地,赵充国严禁士卒焚烧房屋与割禾放牧,又有羌族降者万余人。十二月,宣帝再造破羌将军辛武贤、强弩将军许延寿,与赵充国合兵进攻先零。鉴于羌军已遭重创,赵充国奏请撤除骑兵,以步兵屯田戍卫。宣帝下诏采纳赵充国建议。同时亦命辛、许两将军及中郎将赵印率部继续出击羌人。破羌将军率兵出击,招降4000余人;强弩将军斩杀羌人2000多;赵印斩杀并招降2000余人。赵充国率屯田兵亦招降5000余人。至此,羌人反者计5万人,前后被斩7600人,溺、饿而死五、六千人,降者3.12万人,只有4000余人逃脱。宣帝下诏命赵充国继续率屯田兵戍卫,余皆罢兵。神爵二年秋,诸羌共杀先零羌首领犹非、杨玉降汉。汉设金城(郡治允吾,今青海民和下川口附近,一说今甘肃永靖西北)属国,撤除屯田军。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百闻不如一见2023-07-02 19:15:1413
百闻不如一见如何解释?百闻不如一见的读音是什么
成语百闻不如一见读音bǎiwénbùrúyījiàn释义闻:听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出处暂无百闻不如一见的出处举例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百闻不如一见★《慈禧太后演义》第三十六回2023-07-02 19:15:501
百闻不如一见下一句是什么?
上联:百闻不如一见,下联:多看弱于亲习。2023-07-02 19:16:241
百闻不如一见,下句是什么
百闻不如一见下一句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 ,图上方略。连起来是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 ,图上方略。此句出自《汉书·赵充国传》。此句意思为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金城实地了解情况后再来制定策略吧!”汉宣帝时期,羌族经常向内地侵扰,面对羌患,汉宣帝意欲起用赵充国这位功勋卓著的老将带兵平叛,随即派遣御史大夫丙吉去问,赵充国自信地答道:“无逾于老臣者矣。”又问:“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赵充国答:“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成语例句: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百闻不如一见。百闻不如一见的近义词:1、耳闻不如目见,耳听的不如眼见的真实,耳闻不如目见,吾曹目见何可共辨。《魏书·崔浩传》2、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百闻不如一见2023-07-02 19:16:454
百闻不如一见如何解释?百闻不如一见的读音是什么
成语百闻不如一见读音bǎiwénbùrúyījiàn释义闻:听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出处暂无百闻不如一见的出处举例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百闻不如一见★《慈禧太后演义》第三十六回2023-07-02 19:17:181
百闻不如一见的闻是什么意思
【拼音】: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释义】:闻:听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2023-07-02 19:17:251
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春景,知道了什么与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相近
《大林寺桃花》这首诗表达作者欣喜愉悦之思想感情。 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使人感到惊异和欣喜。 原诗: 《大林寺桃花》唐代: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释义: 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2023-07-02 19:17:311
百闻什么什么成语
这样的成语只有一个,百闻不如一见,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不如亲眼看到一次确实。1、出处:《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2、近义词: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千闻不如一见、闻名不如一见、耳闻不如目见。3、反义词:道听途说、见面不如闻名。扩展资料百闻不如一见的历史典故:汉朝的时候,西边湟水一带,聚居着羌族人,称为西羌。自从汉武帝打败匈奴以后,西羌比较安定。汉宣帝时,朝廷派了官员渠安国去西羌视察。那里的一些部落请求朝廷放宽禁令,但问题没有解决,渠安国就回来了。 过了不久,西羌的一些部落联合起来渡过湟水,并派人与匈奴联系。渠安国带了一批人马再去西羌,结果被西羌打得大败。 再派谁去呢?宣帝派人向老将军赵充国请教。赵充国说:”我去最合适了。”宣帝又派人问赵充国:”皇上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赵充国到了西羌,先认真了解情况,又采取了分化瓦解的办法,团结了大多数西羌人,终于使西羌安定下来。 赵充国说的”百闻不如一见”后来就成了谚语。它的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凡事要调查研究才能下结论。2023-07-02 19:17:392
百闻不如一见的下一句
百见不如一干。百闻不如一见:谓听百次不如见一次,表示眼见比耳听靠得住。语出《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唐甄《潜书-审知》:若用兵之道,非身在军中,虽上智如隔障别色,故曰百闻不如一见。 百见不如一干。百闻不如一见:谓听百次不如见一次,表示眼见比耳听靠得住。语出《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唐甄《潜书-审知》:若用兵之道,非身在军中,虽上智如隔障别色,故曰百闻不如一见。 百闻不如一见的故事: 汉武帝后期,聚居在现今青海省境内的羌族,经常向内地侵扰,攻城略地。汉宣帝时,朝廷派了官员渠安国去西羌视察。那里的一些部落请求朝廷放宽禁令,但问题没有解决,渠安国就回来了。不久之后,西羌的一些部落联合起来渡过湟水,并派人与匈奴联系。渠安国带了一批人马再去西羌,结果被西羌打得大败。面对羌患,宣帝意欲起用赵充国这位功勋卓着的老将带兵平叛,赵充国欣然同意。于是宣帝派人问赵充国:“皇上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让我先上前方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于是,赵充国赶到西北的金城郡(今甘肃兰州和青海西宁一带),实地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渡过黄河,侦察羌人地区形势。又从俘虏口中问明羌兵各部首领之间的关系等情况,据此定出了驻兵屯守的计划。主张对羌人不进行攻剿而采取分化瓦解,争取和好的政策,叫做“全师、保胜、安边之策”。赵充国向宣帝奏报,宣帝和大臣们经过反复讨论,通过了赵充国的方案,实行以后,果然效果很好,不久,朝廷就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扰,安定了西北边疆。2023-07-02 19:18:001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意思是你听别人讲一百遍,不如自己去看一次。你看别人做一百次,不如自己去做一次。也可以理解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多听不如亲见的可靠。例如:很多时候,作为教师会发现讲了很多,可是学生并不会。很多教师不理解,我讲了好多遍,你为什么还不会?是你太笨,还是我的讲解出了问题。实际上,懂了,不等于会了,会是需要亲自操作。眼里看千遍,不如手里过一遍。教育上有一句名言:“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亲自做,我才会懂得。”是啊,教师的讲授只能让学生懂了,要想让学生会,就要进行实际操作,进行练习。练习到多遍之后,才能最终熟能生巧。我的例子我曾经应好未来公司在网上面向全国讲中招作文备考,当时和一起备课的薛丹老师,给我说,在好未来公司的讲师中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讲一个知识点,必须要放两个练习题,这样,就是让学生由懂到会。想想也是,很多时候,站在老师的角度想,这么容易的事,我一讲,你就明白了,你就应该会了,可实际上,懂离会很远的。有道是会者不难,难者不会。想想当初,学五笔打字,一个一个字根背,一个字一个字练着打,写一篇文章,需要手写之后,再打字到电脑上,实在是艰难。而如今,十指如飞,打字,根本不用去想,只管思路有了,手就自动把字打出来 ,根本不去想:这个字是由哪几个字根组成的,十指有了潜意识,好像知道这个字在哪里似的,如果,你要真问我这个字怎么拆的,由哪几个字根组成的,我还真说不上来,这就是熟能生巧的缘故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只有自己去实践,你才能掌握事情的真谛。2023-07-02 19:18:391
百闻不如一见,猜生肖?
龙啊 汉朝的时候,西边湟水一带,聚居着羌族人,称为西羌。自从汉武帝打败匈奴以后,西羌比较安定。汉宣帝时,朝廷派了官员渠安国去西羌视察。那里的一些部落请求朝廷放宽禁令,但问题没有解决,渠安国就回来了。 过了不久,西羌的一些部落联合起来渡过湟水,并派人与匈奴联系。渠安国带了一批人马再去西羌,结果被西羌打得大败。 再派谁去呢?宣帝派人向老将军赵充国请教。赵充国说:"我去最合适了。"宣帝又派人问赵充国:"皇上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赵充国到了西羌,先认真了解情况,又采取了分化瓦解的办法,团结了大多数西羌人,终于使西羌安定下来。 赵充国说的"百闻不如一见"后来就成了谚语。它的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凡事要调查研究才能下结论。百闻不如一见,原来不过如此 意指叶公好龙2023-07-02 19:18:547
百闻不如一见、下一句
“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出自:《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表示多听不如亲见的可靠。最早要“见” 的是西羌的军事地形、军事力量、防御部署等作战时必须掌握的军事情况。闻:听见。听到一百次也不如见到一次,表示多听不如亲近的可靠。《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八十万字。扩展资料典故汉武帝后期,聚居在现今青海省境内的羌族,经常向内地侵扰,攻城略地。匈奴也想联合羌人共同侵扰汉朝。面对这种形势,武帝曾提出要斩断匈奴右臂,指的正是这种联合,但派去的士兵也为羌人所败。这时,羌入又逐渐向湟水以北移动,找寻农民弃耕的地方去放牧。同时羌人各部落也有联合一致的趋向,郡县官吏也禁止不了。这时匈奴又想勾结羌人,以扩大对汉西部的侵扰。汉朝派往浩窖(今青海省大通河东岸)的军队,被羌人打败,损失甚众。宣帝期间,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出使到了羌族,羌先零部落酋长向他表示要北渡湟水,到汉民不种田的地方畜牧。义渠安国向朝廷报告这个情况。赵充国弹劾义渠安国奉使失职。从此以后,羌人依照以前的话,擅自渡过湟水,当地汉朝的郡县长官不能禁止。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先零部落与各个羌族部落酋长二百多人“解仇交质”,订立盟约,打算共同侵扰汉朝地区。神爵元年(前61年)春,大汉中央两府(丞相、御史)又推荐义渠安国出使诸羌,了解其动向。义渠安国不懂策略,一到羌部,就召集先零部落的头领三十多人,以他们都有逆而不顺之罪,全部斩首。调兵镇压先零之民,杀了一千多人。于是羌族各部及归义羌侯杨玉等都很震恐,离开其地,劫掠其他小族部落,犯汉边塞,攻城邑,杀长吏义渠安国以骑都尉身份带领三千骑兵守备羌人,被羌人所击,损失惨重。他领兵退到令居,向皇帝报告。面对羌患,宣帝意欲起用赵充国这位功勋卓著的老将带兵平叛,但这时赵充国已七十多岁,宣帝就派遣御史大夫丙吉去问谁可以为将,赵充国很自信地回答:“无逾于老臣者矣。”(我去最合适了)宣帝又派人去问:“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答:“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金城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他要求宣帝交给他任务,不必担忧。宣帝笑着答应了。四月,汉宣帝正式遣后将军赵充国率骑兵万余人前往镇压。赵充国兵抵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后,西渡黄河,率军乘夜推进至落都(今青海乐都),见羌人未守险,遂西至都尉府(治临羌县,今青海湟源东南),修筑垒壁,安营扎寨。羌军多次挑战,汉军坚守不出。赵充国采用恩威并举方略,招降罕、开羌及其他被先零胁迫的羌人种落,瓦解羌军。七月,率军推进至先零地区。羌人屯兵已久,戒备松懈。忽见汉军大兵来临,慌忙抛弃车马辎重,渡湟水撤退。由于道路狭窄,赵充国恐逼迫太急,迫羌军走投无路,回头死战,命所部缓慢追击。羌军掉入河水溺死者数百人,投降及被汉军斩杀500余人,损失牲畜10万余头,车4000余辆。汉军追至罕羌驻地,赵充国严禁士卒焚烧房屋与割禾放牧,又有羌族降者万余人。十二月,宣帝再造破羌将军辛武贤、强弩将军许延寿,与赵充国合兵进攻先零。鉴于羌军已遭重创,赵充国奏请撤除骑兵,以步兵屯田戍卫。宣帝下诏采纳赵充国建议。同时亦命辛、许两将军及中郎将赵印率部继续出击羌人。破羌将军率兵出击,招降4000余人;强弩将军斩杀羌人2000多;赵印斩杀并招降2000余人。赵充国率屯田兵亦招降5000余人。至此,羌人反者计5万人,前后被斩7600人,溺、饿而死五、六干人,降者3.12万人,只有4000余人逃脱。宣帝下诏命赵充国继续率屯田兵戍卫,余皆罢兵。神爵二年秋,诸羌共杀先零羌首领犹非、杨玉降汉。汉设金城(郡治允吾,今青海民和下川口附近,一说今甘肃永靖西北)属国,撤除屯田军。赵充国说的"百闻不如一见"后来就成了谚语和成语。它的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凡事要调查研究才能下结论。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百闻不如一见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汉书2023-07-02 19:19:159
百闻不如一见是成语吗
百闻不如一见是成语。百闻不如一见 【拼音】: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 【解释】:闻:听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 【出处】:《荀子·儒效》:“闻之不若见之。”《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示例】: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 ★《慈禧太后演义》第三十六回 【近义词】:耳闻不如目见 【反义词】:道听途说 【语法】:作宾语、定语;形容了解事物不如亲自观察 【成语故事】:汉宣帝时西北边境羌人不断骚乱,老将赵光国请求带兵围剿,到了边境后,他深入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最后向汉宣帝建议采取友好的政策,只驻军不攻打,从此羌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2023-07-02 19:19:522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意思是你听别人讲一百遍,不如自己去看一次。你看别人做一百次,不如自己去做一次。也可以理解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多听不如亲见的可靠。例如:很多时候,作为教师会发现讲了很多,可是学生并不会。很多教师不理解,我讲了好多遍,你为什么还不会?是你太笨,还是我的讲解出了问题。实际上,懂了,不等于会了,会是需要亲自操作。眼里看千遍,不如手里过一遍。教育上有一句名言:“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亲自做,我才会懂得。”是啊,教师的讲授只能让学生懂了,要想让学生会,就要进行实际操作,进行练习。练习到多遍之后,才能最终熟能生巧。我的例子我曾经应好未来公司在网上面向全国讲中招作文备考,当时和一起备课的薛丹老师,给我说,在好未来公司的讲师中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讲一个知识点,必须要放两个练习题,这样,就是让学生由懂到会。想想也是,很多时候,站在老师的角度想,这么容易的事,我一讲,你就明白了,你就应该会了,可实际上,懂离会很远的。有道是会者不难,难者不会。想想当初,学五笔打字,一个一个字根背,一个字一个字练着打,写一篇文章,需要手写之后,再打字到电脑上,实在是艰难。而如今,十指如飞,打字,根本不用去想,只管思路有了,手就自动把字打出来 ,根本不去想:这个字是由哪几个字根组成的,十指有了潜意识,好像知道这个字在哪里似的,如果,你要真问我这个字怎么拆的,由哪几个字根组成的,我还真说不上来,这就是熟能生巧的缘故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只有自己去实践,你才能掌握事情的真谛。2023-07-02 19:19:581
千闻不如一见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编号 1779 成语 千闻不如一见 注音 ㄑㄧㄢ ㄨㄣˊ ㄅㄨˋ ㄖㄨˊ ㄧ ㄐㄧㄢˋ (变) ㄑㄧㄢ ㄨㄣˊ ㄅㄨˋ ㄖㄨˊ ㄧˊ ㄐㄧㄢˋ 汉语拼音 qiān wén bù rú yī jiàn(变)qiān wén bù rú yí jiàn 释义 义参「百闻不如一见」。 见「百闻不如一见」条。 典源 此处所列为「百闻不如一见」之典源,提供参考。 《汉书.卷六九.赵充国辛庆忌传.赵充国》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使御史大夫丙吉问谁可将者,充国对曰:「亡逾于老臣者矣。」 上遣问焉,曰:「将军度1>羌虏何如,当用几人?」充国2>曰:「百闻不如一见。 兵难隃3>度,臣愿驰至金城4>,图上方略5>。 然羌戎小夷,逆天背畔,灭亡不久;愿陛下以属老臣,勿以为忧。」 上笑曰:「诺。」 〔注解〕(1)度:音ㄉㄨㄛˋ,推测。 (2)充国:指赵充国(西元前137u223c前52),字翁孙,西汉陇西上邽人。 善骑射,好兵法,熟悉匈奴与羌族的情况。 武帝时破匈奴有功,拜中郎将;宣帝时破羌。 其言屯田十二便,寓兵于农,为世所推重。 卒諡壮。 (3)隃:音|ㄠˊ,远,同「遥」。 (4)金城:古郡。 在今甘肃兰州之西北。 (5)图上方略:绘制地图,拟定攻讨计画,一同奏上。 典故说明 此处所列为「百闻不如一见」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百闻不如一见」这句成语的意思是听别人述说千百遍,不如亲眼看一次来得真确。 典源出自《汉书.卷六九.赵充国辛庆忌传.赵充国》。 赵充国是武帝时破匈奴的大将军。 宣帝时羌人入侵边疆,攻城夺地,杀害吏民。 宣帝召集群臣计议,赵充国自告奋勇,表示愿意带兵抗敌。 宣帝问他需要带多少兵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 军情在遥远的地方是很难揣测的,我愿意亲自到西北边境去看看,然后拟好作战计画,再向陛下报告。」 赵充国到了边境仔细考察后,拟定了驻兵屯守,整治边境,分化羌人的策略,不久西北边境终于安定。 书证 01.《陈书.卷三一.萧摩诃列传》:「安都谓摩诃曰:『卿骁勇有名,千闻不如一见。 』」 用法说明 近义词: 反义词: 辨识 参考语词 百闻不如一见2023-07-02 19:20:121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意思是你听别人讲一百遍,不如自己去看一次。你看别人做一百次,不如自己去做一次。也可以理解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多听不如亲见的可靠。例如:很多时候,作为教师会发现讲了很多,可是学生并不会。很多教师不理解,我讲了好多遍,你为什么还不会?是你太笨,还是我的讲解出了问题。实际上,懂了,不等于会了,会是需要亲自操作。眼里看千遍,不如手里过一遍。教育上有一句名言:“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亲自做,我才会懂得。”是啊,教师的讲授只能让学生懂了,要想让学生会,就要进行实际操作,进行练习。练习到多遍之后,才能最终熟能生巧。我的例子我曾经应好未来公司在网上面向全国讲中招作文备考,当时和一起备课的薛丹老师,给我说,在好未来公司的讲师中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讲一个知识点,必须要放两个练习题,这样,就是让学生由懂到会。想想也是,很多时候,站在老师的角度想,这么容易的事,我一讲,你就明白了,你就应该会了,可实际上,懂离会很远的。有道是会者不难,难者不会。想想当初,学五笔打字,一个一个字根背,一个字一个字练着打,写一篇文章,需要手写之后,再打字到电脑上,实在是艰难。而如今,十指如飞,打字,根本不用去想,只管思路有了,手就自动把字打出来 ,根本不去想:这个字是由哪几个字根组成的,十指有了潜意识,好像知道这个字在哪里似的,如果,你要真问我这个字怎么拆的,由哪几个字根组成的,我还真说不上来,这就是熟能生巧的缘故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只有自己去实践,你才能掌握事情的真谛。2023-07-02 19:20:181
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 百闻不如一见有什么意思
1、百闻不如一见释义:闻:听见。听到一百次,不如亲眼见到一次。指亲眼看到比听到更可靠。 2、拼音: [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 3、出处: 《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2023-07-02 19:20:321
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是什么
百闻不如一见的解释[it is better to see once than to hear a hundred times] 听百次不如见一次,表示眼见比耳听靠得住 详细解释 多次 听说还不及一次 看到 。意即耳闻是虚,眼见为实。 《汉书·赵充国传》 :“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 金城 ,图上方略。” 《金史·陈规传》 :“ 规 独进曰:‘兵难遥度,百闻不如一见。臣尝任 陕西 官,近年又屡到 陕西 ,兵将冗懦,恐不可用。未如圣料。"” 唐 唐甄 《潜书·审知》 :“若用兵之道,非身在军中,虽上智如隔障别色,故曰‘百闻不如一见"。” 蒋子龙 《乔厂长上任记》 :“ 乔 石 二位同志是工业战线上的大将,这回真是百闻不如一见。”2023-07-02 19:20:491
百闻不如一见造句子
百闻不如一见造句如下:1、百闻不如一见,以前常听说澳洲大堡礁的海底景色如何美不胜收,这次前来浮潜,果然名不虚传!2、百闻不如一见、耳听是虚、眼见为实,这些经验之谈,反映了人类视觉器官的灵敏性和准确性,以及客观世界的可见性和形象性。3、读了李白的诗后,再亲临长江三峡感受“轻舟已过万重山”,真有百闻不如一见的感觉。4、常听人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的名字就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印记。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上个月和朋友去了一趟阳朔,那里景色宜人,山水秀丽如画,风景优美,真的是名副其实。5、八月中、下旬我们内蒙古大草原天高云淡,秋高气爽,景色宜人,内蒙古大草原这个名字刻在我的脑海,秀丽的野花在风中摇曳,洁白的羊群像珍珠撒落在毛毯般的绿地上。蓝天、白云、羊群、野花、绿地构成了一幅秀美的画面,这是对百闻不如一见最好的诠释。6、午后进入举世闻名的红木森林,参观百闻不如一见的各种神木奇观,包括汽车穿越树洞,树屋商店,世界最高的树,巨人大道。7、常听人说黄果树瀑布美丽、壮观,这次有幸来欣赏黄果树瀑布,觉得比人们说的还美,真是百闻不如一见。2023-07-02 19:21:401
百闻不如一见什么梗?
百闻不如一见是指无论听别人说多少遍,都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表示多听不如亲见的可靠。关于“百闻不如一见”这个梗:1、属性:汉语成语。读音: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2、出处:出自《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意思: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让我先上前方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3、意思:闻指听见,因此百闻不如一见指无论听别人说多少遍,都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表示多听不如亲见的可靠。4、用法:网友常用这个梗来形容了解事物不如亲自观察来得实在。5、例句:早就听说杭州风景美如画,这次前去游览,果然百闻不如一见,不枉此行。2023-07-02 19:22:203
百闻不如一见是什么意思?百闻不如一见成语造句和典故
成语名称: 百闻不如一见 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 欢迎您访问本页,本页的主要内容为解释成语【百闻不如一见】的出处和来源,以及回答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是什么,其中包含英语翻译和造句,同时提供了百度百科和SOSO百科的链接地址,为您全方位的诠释百闻不如一见成语。如果本页找不到内容,在页尾点击回百度搜索。 [成语解释] 闻:听。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指多听不如亲眼看到更可靠或印象更深刻。 [成语出处] 《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正音] 见;不能读作“xiàn”。 [辨形] 百;不能写作“白”。 [近义] 耳闻不如目见 [反义] 道听途说 [用法] 形容了解事物不如亲自观察更为确实。一般被引用;独立成句。一般作谓语。 [结构] 主谓式。 [例句] ①我生平第一次过三峡;那瑰奇的景象令我激动不已;真是~。 ②早就听说黄山风景好;这次去;果然景色如画;真是~。[英译] Seeing is believing。 [成语故事] 汉朝的时候,西边湟水一带,聚居着羌族人,称为西羌。自从汉武帝打败匈奴以后,西羌比较安定。汉宣帝时,朝廷派了官员渠安国去西羌视察。那里的一些部落请求朝廷放宽禁令,但问题没有解决,渠安国就回来了。 过了不久,西羌的一些部落联合起来渡过湟水,并派人与匈奴联系。渠安国带了一批人马再去西羌,结果被西羌打得大败。 再派谁去呢?宣帝派人向老将军赵充国请教。赵充国说:"我去最合适了。"宣帝又派人问赵充国:"皇上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赵充国到了西羌,先认真了解情况,又采取了分化瓦解的办法,团结了大多数西羌人,终于使西羌安定下来。 赵充国说的"百闻不如一见"后来就成了谚语。它的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凡事要调查研究才能下结论。 百科解释如下: 目录 u2022 发 音 u2022 英语解释 u2022 释 义 u2022 出 处 u2022 典 故 u2022 成为成语[显示部分][显示全部] 英汉词典解释 >>到爱词霸英语查看详解 发 音[回目录] bǎi wén bù rú yí jiàn 英语解释[回目录] 百闻不如一见 Seeing is believing. 释 义[回目录] 闻:听见。听到一百次也不如见到一次,表示亲眼看到的远比听人家说的更为确切可靠。 示 例: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慈禧太后演义》第三十六回) 出 处[回目录] 《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典 故[回目录] 背景 汉武帝后期,聚居在现今青海省境内的羌族,经常向内地侵扰,攻城略地。匈奴也想联合羌人共同侵扰汉朝。面对这种形势,武帝曾提出要斩断匈奴右臂,指的正是这种联合,但派去的士兵也为羌人所败。这时,羌入又逐渐向湟水以北移动,找寻农民弃耕的地方去放牧。同时羌人各部落也有联合一致的趋向,郡县官吏也禁止不了。这时匈奴又想勾结羌人,以扩大对汉西部的侵扰。汉朝派往浩窖(今青海省大通河东岸)的军队,被羌人打败,损失甚众。 宣帝期间,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出使到了羌族,羌先零部落酋长向他表示要北渡湟水,到汉民不种田的地方畜牧。义渠安国向朝廷报告这个情况。赵充国弹劾义渠安国奉使失职。从此以后,羌人依照以前的话,擅自渡过湟水,当地汉朝的郡县长官不能禁止。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先零部落与各个羌族部落酋长二百多人“解仇交质”,订立盟约,打算共同侵扰汉朝地区。 神爵元年(前61年)春,大汉中央两府(丞相、御史)又推荐义渠安国出使诸羌,了解其动向。义渠安国不懂策略,一到羌部,就召集先零部落的头领三十多人,以他们都有逆而不顺之罪,全部斩首。调兵镇压先零之民,杀了一千多人。于是羌族各部及归义羌侯杨玉等都很震恐,离开其地,劫掠其他小族部落,犯汉边塞,攻城邑,杀长吏义渠安国以骑都尉身份带领三千骑兵守备羌人,被羌人所击,损失惨重。他领兵退到令居,向皇帝报告。 老当益壮 面对羌患,宣帝意欲起用赵充国这位功勋卓著的老将带兵平叛,但这时赵充国已七十多岁,宣帝就派遣御史大夫丙吉去问谁可以为将,赵充国很自信地回答:“无逾于老臣者矣。”(我去最合适了)宣帝又派人去问:“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答:“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金城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他要求宣帝交给他任务,不必担忧。宣帝笑着答应了。 大获全胜 四月,汉宣帝正式遣后将军赵充国率骑兵万余人前往镇压。赵充国兵抵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后,西渡黄河,率军乘夜推进至落都(今青海乐都),见羌人未守险,遂西至都尉府(治临羌县,今青海湟源东南),修筑垒壁,安营扎寨。羌军多次挑战,汉军坚守不出。赵充国采用恩威并举方略,招降罕、开羌及其他被先零胁迫的羌人种落,瓦解羌军。七月,率军推进至先零地区。羌人屯兵已久,戒备松懈。忽见汉军大兵来临,慌忙抛弃车马辎重,渡湟水撤退。由于道路狭窄,赵充国恐逼迫太急,迫羌军走投无路,回头死战,命所部缓慢追击。羌军掉入河水溺死者数百人,投降及被汉军斩杀500余人,损失牲畜10万余头,车4000余辆。汉军追至罕羌驻地,赵充国严禁士卒焚烧房屋与割禾放牧,又有羌族降者万余人。 十二月,宣帝再造破羌将军辛武贤、强弩将军许延寿,与赵充国合兵进攻先零。鉴于羌军已遭重创,赵充国奏请撤除骑兵,以步兵屯田戍卫。宣帝下诏采纳赵充国建议。同时亦命辛、许两将军及中郎将赵印率部继续出击羌人。破羌将军率兵出击,招降4000余人;强弩将军斩杀羌人2000多;赵印斩杀并招降2000余人。赵充国率屯田兵亦招降5000余人。至此,羌人反者计5万人,前后被斩7600人,溺、饿而死五、六干人,降者3.12万人,只有4000余人逃脱。宣帝下诏命赵充国继续率屯田兵戍卫,余皆罢兵。神爵二年秋,诸羌共杀先零羌首领犹非、杨玉降汉。汉设金城(郡治允吾,今青海民和下川口附近,一说今甘肃永靖西北)属国,撤除屯田军。 成为成语[回目录] 赵充国说的"百闻不如一见"后来就成了谚语和成语。它的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凡事要调查研究才能下结论。 百度百科地址:baike.baidu.com/view/37966.htm SOSO百科地址:baike.soso.com/v70392.htm 百度搜索:《 点击此处 》2023-07-02 19:22:541
耳闻不如眼见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编号 4106 成语 耳闻不如眼见 注音 ㄦˇ ㄨㄣˊ ㄅㄨˋ ㄖㄨˊ ㄧㄢˇ ㄐㄧㄢˋ 汉语拼音 ěr wén bù rú yǎn jiàn 释义 义参「百闻不如一见」。 见「百闻不如一见」条。 典源 此处所列为「百闻不如一见」之典源,提供参考。 《汉书.卷六九.赵充国辛庆忌传.赵充国》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使御史大夫丙吉问谁可将者,充国对曰:「亡逾于老臣者矣。」 上遣问焉,曰:「将军度1>羌虏何如,当用几人?」充国2>曰:「百闻不如一见。 兵难隃3>度,臣愿驰至金城4>,图上方略5>。 然羌戎小夷,逆天背畔,灭亡不久;愿陛下以属老臣,勿以为忧。」 上笑曰:「诺。」 〔注解〕(1)度:音ㄉㄨㄛˋ,推测。 (2)充国:指赵充国(西元前137u223c前52),字翁孙,西汉陇西上邽人。 善骑射,好兵法,熟悉匈奴与羌族的情况。 武帝时破匈奴有功,拜中郎将;宣帝时破羌。 其言屯田十二便,寓兵于农,为世所推重。 卒諡壮。 (3)隃:音|ㄠˊ,远,同「遥」。 (4)金城:古郡。 在今甘肃兰州之西北。 (5)图上方略:绘制地图,拟定攻讨计画,一同奏上。 典故说明 此处所列为「百闻不如一见」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百闻不如一见」这句成语的意思是听别人述说千百遍,不如亲眼看一次来得真确。 典源出自《汉书.卷六九.赵充国辛庆忌传.赵充国》。 赵充国是武帝时破匈奴的大将军。 宣帝时羌人入侵边疆,攻城夺地,杀害吏民。 宣帝召集群臣计议,赵充国自告奋勇,表示愿意带兵抗敌。 宣帝问他需要带多少兵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 军情在遥远的地方是很难揣测的,我愿意亲自到西北边境去看看,然后拟好作战计画,再向陛下报告。」 赵充国到了边境仔细考察后,拟定了驻兵屯守,整治边境,分化羌人的策略,不久西北边境终于安定。 书证 01.《旧唐书.卷一○一.辛替否列传》:「臣尝以为古之用度不时,爵赏不当,破家亡国者,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眼见。」 02.《西游记》第四八回:「口说无凭,耳闻不如眼见。 我背了马,且请师父亲去看看。」 用法说明 近义词: 反义词: 辨识 参考语词 百闻不如一见2023-07-02 19:23:071
三年自然灾害是哪三年 三年自然灾害简介
1、三年自然灾害,或者三年困难时期,指中国从 1959年至1961年期间由于大跃进运动以及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所导致的全国性的粮食和副食品短缺危机。 2、1959—1961年我国经历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根据对灾情、受灾面积等资料图表的分析,证实这三年发生了持续的严重自然灾害;同时分析了各种决策错误带来的不同影响,重点把粮食作为决定国家经济兴衰的生命线和因果关系链的比较指数,用计量方法分析当时农村因灾减产、因决策错误减产、因高征购而减少粮食存量之间的比例状况。2023-07-02 19:21:001
蛋白水解酶与蛋白水解物有什么区别
首先有一点是需要理解清楚的,那就是:一切“酶”,都是起到催化作用的,有活性的催化剂,在体内一般是不会水解的。那么区别由此可见;蛋白质水解酶,是一种催化剂,而蛋白质水解产物、是需要酶进行催化的(在体内),并且可以为人体利用。注:蛋白质是人体最后的储能物质,只有当脂肪完全氧化分解供能之后,才可以分解。换句话说,也就是人快不行了,蛋白质才会分解。2023-07-02 19:21:011
松露是什么什么是松露
松露是一种蕈类的总称,它被分类为子囊菌门西洋松露科西洋松露属。大约有10种不同品种的松露,通常是一年生的真菌。多数在阔叶树的根部着丝生长,它们一般生长在松树、栎树、橡树下。松露一般分布在意大利、法国、西班牙、中国、新西兰等国。它的食用气味特殊,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物质。松露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极其苛刻,且无法人工培育,产量稀少,导致了它的珍稀昂贵。因此欧洲人将松露与鱼子酱、鹅肝并列“世界三大珍肴”。如何挑选优质的松露1、看体积:大小是松露价值的主要衡量标志之一,越大价值越高。2、看表皮:高品质松露外皮韧性大,有密集的疣状突起。3、看着色:表皮颜色深黑且毫无光泽,内部肉质为紫黑色的松露为上品。4、看纹理:内部大理石纹路呈白色,明显且不规则,在冰冻后会逐渐变成黑色,轻压会出现水纹。5、看形状:整体规则,近似球状圆润度好的松露为完美货品。6、摸手感:上等的松露,表面的手感非常的粗糙,而且横切面手感爽滑,没有颗粒感,整体的入手手感很重,结实而且非常的有韧性。2023-07-02 19:21:061
建国后我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发生在哪一年?
发生:1959年。主要发生在1959年,持续三年到1961年。1959年到1961年,我国遭遇严重的经济困难,国民经济比例关系遭到破坏,农业大幅度减产,市场供应紧张。为了战胜困难,国家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经济困难的调整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在1960年12月13日便已提出。调整是为了更好地扩大再生产,巩固是为了再前进,充实是为了搞好配套,提高就更容易懂了。适当调整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比例关系。主要是调整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关系,压缩基本建设规模,缩短重工业战线,节俭财政支出,稳定市场物价,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等。2023-07-02 19:21:071
蛋白酶属于水解酶吗
蛋白酶属于水解酶吗是的蛋白酶属于水解酶类,酶类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人们一般把酶分成6大类,氧化酶,转移酶,水解酶,裂合酶,异构酶,合成酶,本人还认为有一类即核酸酶。2023-07-02 19:21:102
澳门新的标志性建筑,不一样的蹦极圣地,你去过吗?
你知道澳门最新的标志性建筑是什么吗?澳门旅游塔(也可称澳门观光塔)是澳门著名的景点,是澳门新的标志性建筑。作为观光塔是全球第8高塔,它也是超越巴黎埃菲尔铁塔的东南亚最高观光钢塔。不仅可以享受在61层的蹦极项目,还可以享受在空中漫步的感觉。同时,顶层有360度观景餐厅,透过明亮的玻璃窗,可俯瞰整个澳门和珠海,天气好的话,还能看到香港大屿山。原创声明:本文由旅游之后编辑小旅原创,感谢分享,文章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抄袭,发现必究!亲爱的爱旅游的小伙伴,很高兴今天给大家分享新一期的旅行趣闻,虽然你们不能跟小旅一起体验旅行过程中激动和快乐,但是小旅会用最真实、最真情的感受,写出更好的文章,让你们一起来感受其中的乐趣;在合适的时间,到合适的地方去旅行,你会收获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凉,若是常驻,小旅愿陪你走完这一场!这是我第一次来澳门,这个地方真的是很拥挤,物价也很高,怪不得在珠海闸口看见很多澳门的阿姨们过去珠海买菜,珠海的新楼盘也有一半是卖给了澳门人。澳门塔蹦极太有名了,顶着世界第一高的名号,感觉蹦极也不是一件能经常做的事,要做就去世界之最吧。流程就是,买票-报名-换他们给的衣服-称体重-培训-上安全绳-上跳台准备-54321-蹦。虽然在电视前看别人笨猪跳很刺激,但当自己站到此点时,感觉还是会胆怯的。很激动真的来澳门蹦极了,你想知道223米的澳门旅游塔蹦极是什么感觉吗?激动人心的是61层,想挑战自我的朋友,可以试一下,走进一股震撼的音乐,激动着人们的斗志,这里有笨猪跳、高飞跳。换好票坐上电梯,准备开餐了。餐厅在塔的60层,电梯时而会看到外面的风景,不过也有点速度的,大概到40层左右,会出现耳鸣。自助餐的品种和款式算是比较多选择,有西式的面包、中式的干蒸、饺子、烧腊类、日式的寿司、乔麦面,还有甜点,不过个人觉得甜点真的很甜。坐着吃着,餐厅播放着柔和的音乐,餐厅慢慢转动着,可以让你360度地欣赏到观光塔的周边。我仔仔细细地阅读了免责协议,郑重的在那张纸上签了字,签下生死状的同时会送一件纪念T恤,换好纪念T恤之后工作人员会帮你穿安全带,如果鞋子不适合蹦极就要穿他们提供的运动鞋,然后就可以在223米的高空一跃而下了。终于到我了!很多人问我是否紧张,我真的兴奋多过紧张!(手上的数字是装备之后的体重,不是蹦极序号哦),有那么几秒钟像是在空中漫步。下去那一瞬间是失重的感觉,心都快跳出来了,条件反射尖叫,喊完了就好了。蹦极台上排队等待的人永远都听不到正在蹦极人的尖叫,蹦极台上故意把音乐声开很大,让大家听不到!不然多紧张……,而不是没人尖叫,是听不到。当时着急出发,也没仔细看笨猪跳和高飞跳的区别,买的豪华套餐笨猪跳。到了现场才知道,笨猪跳是自由落体之后要弹回来两次那种,高飞跳相对温柔些。另外,高飞跳是可以两个人一起跳的,总重不要超过115kg要给安全措施留出5kg空间。蹦极一开始是头朝下的,反弹结束后你可以自己拉脚上的绳子让身体正立过来,这个部分的操作教练在等候区的时候会告诉你。姑娘们千万别穿裙子去蹦极,热裤最好也别穿,反正蹦极装备一上身,怎么都不会有形象的,裙子什么的太容易走光了,穿都不好穿。天气不好的话上面会很冷的,而且照片和视频拍出来的效果也不是很好,如果你夏天去,也许需要的不是衣服而是墨镜,反正大家去之前要充分考虑一下沿海,又是高处的天气状况。2023-07-02 19:20:574
三年自然灾害是哪三年
三年自然灾害是1959年、1960年、1961年这三年。三年自然灾害也称为“三年困难时期,”是指中国由于大跃进运动以及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所导致的全国性的粮食和副食品短缺危机。 “三年自然灾害”的警示: 1、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努力提高生产力,增强人类改造力。“大跃进”时期只强调了人的因素,片面地夸大精神的作用,而没有强调提高人掌握科学技术的素质;对于提高生产工具水平、认识自然界灾害作用,则没有予以相应的重视。 2、必须正确认识生产力状况,采取适应其发展的生产关系,否则将受到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惩罚。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初级阶段的生产力状况,推行大大超前的“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生产关系,必然要使损失大大超过自然灾害本身造成的损失。2023-07-02 19:20:541
pet是什么材料?
pet是工程塑料材料。它是涤纶树脂,且是呈乳白或浅黄色的结晶性聚合物,具有表层平滑、富有光泽、耐磨擦、尺寸稳定、磨耗小、硬度高、电绝缘性佳、受温小、无毒、吸水性低、耐弱酸以及有机溶剂等优势。但是,不耐热水浸泡、不耐碱。特点pet材料长时间使用温度可以达到120摄氏度,电绝缘性良好,尤其是在高温、高频下,其电性能仍较好。但是,耐电晕性偏差,抗蠕变性、耐疲劳性、耐摩擦性以及尺寸稳定性均为良好。其次,它耐油、耐烯酸、稀碱,耐大部分溶剂。当然,它还可以在五十五到六十摄氏度温度范畴中长时间使用,短时间利用可耐六十五摄氏度高温,可耐零下七十摄氏度低温,并且高低温时对它的机械性能影响较小。2023-07-02 19:20:491
蛋白水解酶的功能分类
自从发现蛋白酶在生物调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后,又可按其生理功能及其专一性来分类。 从而使整个多级反应体系处于最佳状态,例如在血凝过程中被激活的凝血酶既能催化血纤维蛋白原使之转变为血纤维蛋白,又能激活凝血因子Ⅷ及Ⅴ,后者又进一步促进凝血酶原的激活,这是正反馈,但凝血酶又能自身降解凝血酶原,使之不能再被激活,这是负反馈。在催化同一活性蛋白前体时有时能产生两种或两种 以上生物功能各不相同的组分 例如促肾上腺激素、β-促脂肪激素及内啡肽都由同一前体蛋白水解产生。参与生物调控的蛋白酶有时可通过两种不同途径产生同一生理效应,彼此间起到一定的互补作用。例如凝血反应中既有血液中的内源性激活系统,又有组织中的外源性激活系统,两者最后都通过凝血因子X使凝血酶原激活。在蛋白酶所参与的一些重要生物调控体系中几乎毫无例外都有相应的蛋白酶抑制剂存在。若在某些体系中蛋白酶与其相应抑制剂的平衡失调,就会引起病变。例如先天性静脉血栓和血管神经性浮肿往往是与体内缺乏相应的抗凝血酶抑制剂Ⅲ及补体C1抑制剂有关。2023-07-02 19:20:461
蛋白水解酶简介
目录 1 蚓激酶药品标准 1.1 正式名 1.2 汉语拼音 1.3 标准号 1.4 拉丁文或英文 1.5 主要活性成分 1.6 性状 1.7 鉴别 1.8 检查 1.9 含量测定 1.10 作用与用途 1.11 用法与用量 1.12 注意 1.13 剂量 1.14 标示量 1.15 类别 1.16 制剂 1.17 规格 1.18 贮藏 1.19 有效期 2 蚓激酶说明书 2.1 药品名称 2.2 英文名称 2.3 蛋白水解酶的别名 2.4 分类 2.5 剂型 2.6 蚓激酶的药理作用 2.7 蚓激酶的药代动力学 2.8 蚓激酶的适应证 2.9 蚓激酶的禁忌证 2.10 注意事项 2.11 蚓激酶的不良反应 2.12 蚓激酶的用法用量 2.13 蛋白水解酶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 2.14 专家点评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蚓激酶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 蚓激酶 已经自动替换为 蛋白水解酶 ,可 点此恢复原貌 ,或 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 蛋白水解酶药品标准 1.1 正式名 蛋白水解酶 1.2 汉语拼音 Yinjimei 1.3 标准号 WS001(X1)92 1.4 拉丁文或英文 LUMBROKINASUM 1.5 主要活性成分 从露天红赤子爱胜蚓Lutianhog Eisenia foetide (savigny)中提取的一种含有纤维蛋白溶酶和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的混合物。按干燥品计算,每1mg效价不得少于10单位。其比活力为每1mg蛋白不得少于30单位。 1.6 性状 淡黄色至灰黄色粉末,味腥,极易引湿。在水中易溶。 1.7 鉴别 (1)取本品10mg,溶于1ml生理盐水中。用6号针头取动物血并小心加一滴于试管底部。30分钟后,将上述药液倒入试管中,在室温下轻轻摇动,60分钟,血块应溶解。以生理盐水作空白,同法操作,血凝块则不溶解。 (2)取效价测定项下制作的琼脂糖——纤维蛋白平板二块,其中一块在85℃烘箱内加热30分钟,为“加热平板”。取本品10mg,用1ml生理盐水溶化,在二块平板上分别摘10μl,同时置37℃培育18小时。然后,取出用卡尺测量溶圈垂直两直径,以两直径乘积表示溶圈大小。“加热平板”的溶圈数应比未加热平板的溶圈数减小30%以上。 (3)取本品,加水制成每1ml中含蛋白水解酶1mg的溶液,照分光光度法(中国药典1990年版二部附录24页)测定,在280nm的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1.8 检查 酸度取本品适量,加水制成每1ml中含1mg的溶液,依法测定(中国药典1990年版二部附录44页)PH值应为6.0~7.0。 溶液的澄清度与颜色取本品,加水制成每1ml中含10mg的溶液,在1分钟内溶液应澄清。另取本品,加水制成每1ml中含1mg的溶液,其颜色与黄色2号标准比色液(中国药典1990年版二部附录57第一法)比较,不得更深。 干燥失重取本品,在60℃减压干燥至恒重,减失重量不得过8%(中国药典1990年版二部附录55页)。 1.9 含量测定 测定方法 用微量注射器分别吸取尿激酶标准溶液10ul滴在蛋白平板上,(各滴三点)。加盖并在37℃培育18小时。取出后用卡尺测量溶圈垂直两直径。以两直径乘积为纵座标,尿激酶标准品单位为横座标,在双对数纸上绘制标推曲线应呈直线。用同样方法测得供试品溶圈垂直两直径乘积(取3点均值),在尿激酶标准曲线图上查得活力单位。计算供试品1mg的效价单位数。 蛋白含量照氮测定法(中国药典1990年版二部附录42页第二法)测定,得到的蛋白氮量与6.25相乘,即得供试品中含有蛋白的重量。计算出每1mg中合蛋白的mg数。 比活力按下式计算比活力 比活力效价单位数/蛋白的mg数 1.10 作用与用途 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纤维蛋白原增高及血小板聚集率增高者。 1.11 用法与用量 口服 一次600单位 一日3次。 1.12 注意 1.13 剂量 1.14 标示量 1.15 类别 1.16 制剂 1.17 规格 1.18 贮藏 密封,在阴凉干燥处保存。 1.19 有效期 暂定二年 2 蛋白水解酶说明书 2.1 药品名称 蛋白水解酶 2.2 英文名称 Lumbrukinase 2.3 蛋白水解酶的别名 博洛克;百奥蛋白水解酶胶囊;普恩复;蚓激酶;Bolucke;Lumbrokinasum 2.4 分类 循环系统药物 > 抗血栓药物 > 溶栓剂 2.5 剂型 1.肠溶胶囊剂:200mg(300U); 2.注射剂(粉):5 000U。 2.6 蛋白水解酶的药理作用 1982年日本发现蚯蚓的肠和体液中有尿激酶样蛋白酶。1984年国内从人工饲养的赤子爱胜蚓中分离纯化出纤溶酶,即蛋白水解酶;为酸性蛋白质,分子量为1.6万~4.5万D,能在生理条件下将血液中的纤维蛋白直接降解以及将纤溶酶原激活为纤溶酶,加速血栓的溶解。动物实验表明,它还具有抑制血小板黏附、降解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及FⅧ的作用。蛋白水解酶可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缩短优球蛋白溶解时间、降低全血黏度及血浆黏黏度、增加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降低纤维蛋白溶血酶原激活物抑制活性、增加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等。 2.7 蛋白水解酶的药代动力学 用静脉注射125I标记的蛋白水解酶后,体内血药浓度6h后接近于零,瞬时尿排出测定18h后趋于零,即使大剂量在体内停留时间也不会超过24h。表明长期服用不会在体内蓄积。蛋白水解酶口服易吸收,服药后40~80min即可发挥药理作用,其半衰期为1.5~2.5h。 2.8 蛋白水解酶的适应证 用于血栓性疾病,尤其是伴纤维蛋白原增高及血小板聚集率增高的患者。用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可改善症状、防止病情发展。 2.9 蛋白水解酶的禁忌证 (尚不明确) 2.10 注意事项 1.有出血倾向者。 2.蛋白水解酶宜在饭前0.5h服用。 2.11 蛋白水解酶的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较少,可出现皮肤瘙痒、皮疹、恶心、腹泻等。 2.12 蛋白水解酶的用法用量 1.作为治疗,每次2粒,每天3次给药,3~4周为1个疗程,可连服数疗程至症状好转;作为预防,则一年春秋两季各服1个疗程。 2.静脉滴注:每次2 500~5 000U,每天1次。 2.13 药物相互作用 (尚不明确) 2.14 专家点评2023-07-02 19:20: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