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有云溪
-
成语名称: 百闻不如一见 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
欢迎您访问本页,本页的主要内容为解释成语【百闻不如一见】的出处和来源,以及回答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是什么,其中包含英语翻译和造句,同时提供了百度百科和SOSO百科的链接地址,为您全方位的诠释百闻不如一见成语。如果本页找不到内容,在页尾点击回百度搜索。
[成语解释] 闻:听。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指多听不如亲眼看到更可靠或印象更深刻。
[成语出处] 《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正音] 见;不能读作“xiàn”。
[辨形] 百;不能写作“白”。
[近义] 耳闻不如目见
[反义] 道听途说
[用法] 形容了解事物不如亲自观察更为确实。一般被引用;独立成句。一般作谓语。
[结构] 主谓式。
[例句]
①我生平第一次过三峡;那瑰奇的景象令我激动不已;真是~。
②早就听说黄山风景好;这次去;果然景色如画;真是~。
[英译] Seeing is believing。
[成语故事] 汉朝的时候,西边湟水一带,聚居着羌族人,称为西羌。自从汉武帝打败匈奴以后,西羌比较安定。汉宣帝时,朝廷派了官员渠安国去西羌视察。那里的一些部落请求朝廷放宽禁令,但问题没有解决,渠安国就回来了。
过了不久,西羌的一些部落联合起来渡过湟水,并派人与匈奴联系。渠安国带了一批人马再去西羌,结果被西羌打得大败。
再派谁去呢?宣帝派人向老将军赵充国请教。赵充国说:"我去最合适了。"宣帝又派人问赵充国:"皇上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赵充国到了西羌,先认真了解情况,又采取了分化瓦解的办法,团结了大多数西羌人,终于使西羌安定下来。
赵充国说的"百闻不如一见"后来就成了谚语。它的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凡事要调查研究才能下结论。
百科解释如下:
目录 u2022 发 音
u2022 英语解释
u2022 释 义
u2022 出 处
u2022 典 故
u2022 成为成语
[显示部分][显示全部]
英汉词典解释
>>到爱词霸英语查看详解
发 音[回目录]
bǎi wén bù rú yí jiàn
英语解释[回目录]
百闻不如一见 Seeing is believing.
释 义[回目录]
闻:听见。听到一百次也不如见到一次,表示亲眼看到的远比听人家说的更为确切可靠。
示 例: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慈禧太后演义》第三十六回)
出 处[回目录]
《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典 故[回目录]
背景 汉武帝后期,聚居在现今青海省境内的羌族,经常向内地侵扰,攻城略地。匈奴也想联合羌人共同侵扰汉朝。面对这种形势,武帝曾提出要斩断匈奴右臂,指的正是这种联合,但派去的士兵也为羌人所败。这时,羌入又逐渐向湟水以北移动,找寻农民弃耕的地方去放牧。同时羌人各部落也有联合一致的趋向,郡县官吏也禁止不了。这时匈奴又想勾结羌人,以扩大对汉西部的侵扰。汉朝派往浩窖(今青海省大通河东岸)的军队,被羌人打败,损失甚众。
宣帝期间,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出使到了羌族,羌先零部落酋长向他表示要北渡湟水,到汉民不种田的地方畜牧。义渠安国向朝廷报告这个情况。赵充国弹劾义渠安国奉使失职。从此以后,羌人依照以前的话,擅自渡过湟水,当地汉朝的郡县长官不能禁止。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先零部落与各个羌族部落酋长二百多人“解仇交质”,订立盟约,打算共同侵扰汉朝地区。
神爵元年(前61年)春,大汉中央两府(丞相、御史)又推荐义渠安国出使诸羌,了解其动向。义渠安国不懂策略,一到羌部,就召集先零部落的头领三十多人,以他们都有逆而不顺之罪,全部斩首。调兵镇压先零之民,杀了一千多人。于是羌族各部及归义羌侯杨玉等都很震恐,离开其地,劫掠其他小族部落,犯汉边塞,攻城邑,杀长吏义渠安国以骑都尉身份带领三千骑兵守备羌人,被羌人所击,损失惨重。他领兵退到令居,向皇帝报告。
老当益壮 面对羌患,宣帝意欲起用赵充国这位功勋卓著的老将带兵平叛,但这时赵充国已七十多岁,宣帝就派遣御史大夫丙吉去问谁可以为将,赵充国很自信地回答:“无逾于老臣者矣。”(我去最合适了)宣帝又派人去问:“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答:“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金城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他要求宣帝交给他任务,不必担忧。宣帝笑着答应了。 大获全胜 四月,汉宣帝正式遣后将军赵充国率骑兵万余人前往镇压。赵充国兵抵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后,西渡黄河,率军乘夜推进至落都(今青海乐都),见羌人未守险,遂西至都尉府(治临羌县,今青海湟源东南),修筑垒壁,安营扎寨。羌军多次挑战,汉军坚守不出。赵充国采用恩威并举方略,招降罕、开羌及其他被先零胁迫的羌人种落,瓦解羌军。七月,率军推进至先零地区。羌人屯兵已久,戒备松懈。忽见汉军大兵来临,慌忙抛弃车马辎重,渡湟水撤退。由于道路狭窄,赵充国恐逼迫太急,迫羌军走投无路,回头死战,命所部缓慢追击。羌军掉入河水溺死者数百人,投降及被汉军斩杀500余人,损失牲畜10万余头,车4000余辆。汉军追至罕羌驻地,赵充国严禁士卒焚烧房屋与割禾放牧,又有羌族降者万余人。
十二月,宣帝再造破羌将军辛武贤、强弩将军许延寿,与赵充国合兵进攻先零。鉴于羌军已遭重创,赵充国奏请撤除骑兵,以步兵屯田戍卫。宣帝下诏采纳赵充国建议。同时亦命辛、许两将军及中郎将赵印率部继续出击羌人。破羌将军率兵出击,招降4000余人;强弩将军斩杀羌人2000多;赵印斩杀并招降2000余人。赵充国率屯田兵亦招降5000余人。至此,羌人反者计5万人,前后被斩7600人,溺、饿而死五、六干人,降者3.12万人,只有4000余人逃脱。宣帝下诏命赵充国继续率屯田兵戍卫,余皆罢兵。神爵二年秋,诸羌共杀先零羌首领犹非、杨玉降汉。汉设金城(郡治允吾,今青海民和下川口附近,一说今甘肃永靖西北)属国,撤除屯田军。
成为成语[回目录]
赵充国说的"百闻不如一见"后来就成了谚语和成语。它的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凡事要调查研究才能下结论。
百度百科地址:baike.baidu.com/view/37966.htm
SOSO百科地址:baike.soso.com/v70392.htm
百度搜索:《 点击此处 》
相关推荐
百闻不如一见下一句是什么
百闻不如一见的下一句是:百见不如一干。出处:语出《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 金城 ,图上方略。”释义:闻:听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见的再多也不如亲身实践一次。典故:汉武帝后期,聚居在现今青海省境内的羌族,经常向内地侵扰,攻城略地。汉宣帝时,朝廷派了官员渠安国去西羌视察。那里的一些部落请求朝廷放宽禁令,但问题没有解决,渠安国就回来了。不久之后,西羌的一些部落联合起来渡过湟水,并派人与匈奴联系。渠安国带了一批人马再去西羌,结果被西羌打得大败。2023-07-02 19:08:031
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是什么
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指多听不如亲眼看到更可靠或印象更深刻。读音:[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逾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语法:百闻不如一见主谓式;作谓语;形容了解事物不如亲自观察为确实。近义词:耳闻不如目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反义词:道听途说。百闻不如一见的造句如下:1、有句话说,百闻不如一见。2、百闻不如一见,你还是自己到那儿感受一下吧!3、少林功夫如此精湛,真是百闻不如一见!4、百闻不如一见,你亲自到特区看看,才能真正理解改革开放的政策。5、这家公司还有几十种获奖专利技术,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试。6、在走访了基多古城之后,确有百闻不如一见之感。2023-07-02 19:08:444
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是什么
你好,朋友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望采纳2023-07-02 19:10:054
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是什么?有何典故?
成语:百闻不如一见,具体解释如下:【解释】:闻:听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出自】:《荀子·儒效》:“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译文】:没有听到的不如听到的,听到的不如见到的,见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如去实行,学问到了实行就达到了极点。扩展资料百闻不如一见反义词:道听途说【解释】:道、途:路。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出自】:《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译文】:小说中的流,这是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所造的。【示例】:我们做事千万不能捕风捉影,仅靠道听途说做出判断,造成空穴来风的错误决定。【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近义词】齐东野语、捕风捉影、不足为凭、听道途说、小道消息、以讹传讹、三告投杼、厕所消息、三人成虎、口耳之学、海外奇谈、望风捕影、三人市虎【反义词】信而有证、言之有据、所见所闻、身临其境、言之凿凿、有根有据、真凭实据、确凿不移、百闻不如一见、有案可稽2023-07-02 19:10:281
成语: 百闻不如一见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和故事?
成语: 百闻不如一见 成语简解 来自《国语辞典》的讲解: 编号 : 1389 成语 : 百闻不如一见 注音 : ㄅㄞˇ ㄨㄣˊ ㄅㄨˋ ㄖㄨˊ | ㄐ|ㄢˋ 汉语拼音 : 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 参考词语 : 传闻不如亲见, 千闻不如一见, 耳闻不如眼见 反义 : 以耳为目 , 贵耳贱目 近义 : 耳听为虚 , 眼见为实 释义 : 听别人述说千百遍,不如亲眼看一次来得真确。语出《汉书.卷六九.赵充国辛庆忌传.赵充国》。 △「闻之不若见之」 Emoji符号 : u200dufe0f1ufe0fu20e3 (这是本站原创收集整理的汉字“百闻不如一见”对应Emoji表情符号“u200dufe0f1ufe0fu20e3”,为汉字添加生动形象的符号u200dufe0f1ufe0fu20e3、对照PNG图片及动画GIF图,也方便大家复制粘贴到社交媒体等地方,点击Emoji符号"u200dufe0f1ufe0fu20e3"和图片链接还可以查看该符号在《EmojiAll表情词典》中更详细的介绍。) 成语详解 典故说明 : 「百闻不如一见」这句成语的意思是听别人述说千百遍,不如亲眼看一次来得真确。典源出自《汉书.卷六九.赵充国辛庆忌传.赵充国》。赵充国是武帝时破匈奴的大将军。宣帝时羌人入侵边疆,攻城夺地,杀害吏民。宣帝召集群臣计议,赵充国自告奋勇,表示愿意带兵抗敌。宣帝问他需要带多少兵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军情在遥远的地方是很难揣测的,我愿意亲自到西北边境去看看,然后拟好作战计画,再向陛下报告。」赵充国到了边境仔细考察后,拟定了驻兵屯守,整治边境,分化羌人的策略,不久西北边境终于安定。 典源 : 《汉书.卷六九.赵充国辛庆忌传.赵充国》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使御史大夫丙吉问谁可将者,充国对曰:「亡逾于老臣者矣。」上遣问焉,曰:「将军度1>羌虏何如,当用几人?」充国2>曰:「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3>度,臣愿驰至金城4>,图上方略5>。然羌戎小夷,逆天背畔,灭亡不久;愿陛下以属老臣,勿以为忧。」上笑曰:「诺。」 〔注解〕 (1)度:音ㄉㄨㄛˋ,推测。 (2)充国:指赵充国(西元前137u223c前52),字翁孙,西汉陇西上邽人。善骑射,好兵法,熟悉匈奴与羌族的情况。武帝时破匈奴有功,拜中郎将;宣帝时破羌。其言屯田十二便,寓兵于农,为世所推重。卒諡壮。 (3)隃:音|ㄠˊ,远,同「遥」。 (4)金城:古郡。在今甘肃兰州之西北。 (5)图上方略:绘制地图,拟定攻讨计画,一同奏上。 书证 : 01.《汉书.卷六九.赵充国辛庆忌传.赵充国》:「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源) 02.唐.刘知几《史通.卷一五.点烦》:「盖语曰:『百闻不如一见。』是以聚米为谷,贼虏之虚实可知;画地成图,山川之形势易悉。」 03.《金史.卷一○九.陈规列传》:「兵难遥度,百闻不如一见。臣尝任陕西官,近年又屡到陕西,兵将冗懦,恐不可用,未如圣料。」 04.清.唐甄《潜书.审知》:「若用兵之道,非身在军中,虽上智如隔障别色,故曰『百闻不如一见』。」 05.《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六回》:「谁知到得观前,大失所望,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用法说明 : 【语义说明】听别人述说千百遍,不如亲眼看一次来得真确。 【使用类别】用在「眼见为真」的表述上。 【例 句】 <01>早就听说大峡谷的美景,百闻不如一见,这次美西之行使我开了眼界。 <02>早就听说阿里山风光明媚,这次前去游览,果然百闻不如一见,不虚此行。 <03>这位老学者大名鼎鼎,百闻不如一见,今日听他一场讲座,果然名不虚传。 <04>读了李白的诗后,再亲临长江三峡感受「轻舟已过万重山」,真有百闻不如一见的感觉。 <05>百闻不如一见,以前常听说澳洲大堡礁的海底景色如何美不胜收,这次前来浮潜,果然名不虚传! 成语接龙 “见”字开头的成语 “百”字结尾的成语 “百”字开头的成语 “见”字结尾的成语 参考《国语辞典》中的成语:百闻不如一见。 参考《国语大辞典》中的成语:百闻不如一见。 参考《国语大辞典》中成语“百闻不如一见”分成的单字详解: 百, 闻, 不, 如, 一, 见。2023-07-02 19:10:421
百闻不如一见什么意思
指多听不如亲眼看到更可靠或印象更深刻。拼音: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解释:闻:听。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出处:东汉班固《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逾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例子: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百闻不如一见。(《慈禧太后演义》第三十六回)正音:“见”,不能读作“xiàn”。辨形:“百”,不能写作“白”。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形容了解事物不如亲自观察为确实。反义词:道听途说。拼音:dào tīng tú shuō。解释:道、途:路。路上听说来的;又在路上传播。指随便传说不可靠的消息;或指没有根据的消息。出处:先秦孔子《论语阳货》:“道听而涂(途)说,德之弃也。”例子:妹子道听途说,不知是否?尚求指示。(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三回)辨形:“道”,不能写作“到”;“途”,不能写作“涂”。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谜语:马路消息;车上放广播。2023-07-02 19:10:491
“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的下一句是什么?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试。“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是:指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比喻表示听得再多也不如亲见可靠。典故出处:西汉宣帝称王的时候,羌人入侵边界。攻城夺地,烧杀抢掠。宣帝于是便聚集群巨一起商议,询问谁愿意领兵前去杀敌。 76岁的将领赵充国,曾在边界和羌人打过几十年的交道。 他自告奋勇,担当这一重任。宣帝问他要派多少兵马,他说:“听别人说一百次,还不如亲眼一见。用兵是很难在遥远的地方算计好的。我愿 意亲自到那里去看看,然后确定攻守计划,画好作战地图,再向陛下上奏。” 经宣帝同意,赵充国带领一队人马出发。队伍渡过黄河,遇到羌 入的小股军队。赵充国下令冲击,一下子捉到不少俘虏。兵士们准备乘胜追击,赵充国阻拦说:“我军长途跋涉到这里,不可追得很远。如果遭到 敌兵伏击,就要吃大亏啊!” 部下听了,都很佩眼他的见识。 赵充国观察了地形,又从俘虏口中得知敌人内部的情况,了解 到敌军的兵力部署,然后制定出屯兵把守、整治边境、分化瓦解羌人 的策略,上奏宣帝。不久,朝廷就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扰,安定了西 北边疆。成语出处:《汉书·赵充国传》充国曰:“百闻不如一见。兵难渝度,臣愿驰至金城。”2023-07-02 19:11:123
百闻不如一见下一句是什么情话?
“百闻不如一见”的下一句是“百见不如一干”。这句话出自出自东汉班固的《汉书u2022赵充国传》,意思是听人家说不如自己去看,看一百遍不如亲自动手做一次,实践出真知,只有实践才是硬道理。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这两句话最早被记载于《汉书·赵充国传》,语出汉朝名将赵充国之口。时值汉宣帝当政,北部边境饱受羌患,防患是一件大事,需要一举成功才行,所以汉宣帝决定启用功勋卓绝的老将赵充国。简介赵充国虽有能力也有经验,但当时他已是七十多岁的耄耋之年,于是汉宣帝问他谁可堪当大任?赵充国自信回答:“无逾于老臣者矣。”没有比我更合适的了!宣帝非常高兴,又继而问他:将军可估计一下羌虏兵力,此去带多少人马?赵充国回道:“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意思是说与其只靠道听途说来打探敌方虚实,倒不如亲自去看,因为远离前线是比较难估计的。还是让他去战场了解了解再制定策略。经历了近两千年的发展到今天,这句话已经有了下半句: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意义很简单,听人家说不如自己去看,看一百遍不如亲自动手做一次,实践出真知,只有实践才是硬道理。2023-07-02 19:11:551
百闻不如一见什么意思下一句是什么
很多古话博大精深,生活经验类有: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帮人要帮到底,救人要救到头。帮助别人要忘掉,别人帮己要记牢。笨人先起身,笨鸟早出林。鞭打的快马,事找的忙人。边学边问,才有学问。等等百闻不如一见,如的意思是什么?百闻不如一见中‘如"的意思是比得上,‘不如"就是比不上所以整个成语的意思就是‘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表示听得再多也不如亲见可靠。"“百闻不如一见”是由什么故事得来的?赵充国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将领之一。他是陕西陇上人,从军时为骑士,后补为羽林郎。赵充国为人深沉勇毅,喜欢研究将帅的用兵之道,尤其熟悉周边少数民族的情况。汉武帝时,他跟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北击匈奴,不幸被匈奴重兵包围。汉兵因缺乏粮食,死伤惨重。赵充国亲率百余精壮骑士当先突围,李广利紧随其后。突出重围后,赵充国受伤二十余处。返回长安时,汉武帝看了他的伤口,大为惊讶,当即封他为中郎,不久又升为车骑将军长史宣帝本始四年,匈奴集结十万骑兵,准备再犯中原。得知消息后,赵充国率军四万沿五原、朔方、云中、代郡等地布防。匈奴见汉军有备,不战自退元康三年,羌族等数百个部落联合起来,准备袭取中原。边境局势十分紧张,引起了宣帝的不安。御史大夫丙吉奉皇帝的命令,前去征求赵充国的意见,并请他推荐守备边防的人选。当时,赵充国已七十六岁。他自告奋勇,说自己愿意担当抗羌重任。宣帝又派人问赵充国:“你估计羌兵的形势如何?我方应派多少人马迎战?”赵充国说:“听别人说百遍,不如亲眼看一看。打仗的事情不能在远离战场的地方猜测。我要亲临前沿,根据具体形势,才能提出作战方案,请皇帝放心好了!”宣帝同意了他的建议,于是赵充国统兵出发大军抵达金城后,准备渡河。为防备在河中遭到伏击,赵充国趁夜幕笼罩,先派三名校尉过河,大军随后依次进发。天明后,汉军刚安好营寨,羌兵便前来挑战,只有几百人马,赵充国却禁止手下出击。他说:“与羌兵作战,务求全歼,不能贪一时小胜,贻误整体部署。现敌情不明,不能出击。”赵充国一贯用兵谨慎,非常重视军事情报,从不打无把握之仗。他先派侦察人员深入敌后侦察,摸清了敌方的虚实以及兵力部署,然后制定出一套屯兵把守、整饬边境、分化瓦解羌人的作战方略,上报宣帝。不久,大败羌军。百闻不如一见下一句是什么1、“百闻不如一见”的下一句是“百见不如一干”。出处:语出《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_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释义:闻:听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见的再多也不如亲身实践一次。2、相关典故:汉武帝后期,聚居在现今青海省境内的羌族,经常向内地侵扰,攻城略地。汉宣帝时,朝廷派了官员渠安国去西羌视察。那里的一些部落请求朝廷放宽禁令,但问题没有解决,渠安国就回来了。不久之后,西羌的一些部落联合起来渡过湟水,并派人与匈奴联系。渠安国带了一批人马再去西羌,结果被西羌打得大败。面对羌患,宣帝意欲起用赵充国这位功勋卓著的老将带兵平叛,赵充国欣然同意。于是宣帝派人问赵充国:“皇上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兵难_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于是,赵充国赶到西北的金城郡,实地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渡过黄河,侦察羌人地区形势。又从俘虏口中问明羌兵各部首领之间的关系等情况,据此定出了驻兵屯守的计划。主张对羌人不进行攻剿而采取分化瓦解,争取和好的政策,叫做“全师、保胜、安边之策”。赵充国向宣帝奏报,宣帝和大臣们经过反复讨论,通过了赵充国的方案,实行以后,果然效果很好,不久,朝廷就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扰,安定了西北边疆。百闻不如一见是什么意思?汉朝的时候,在西边湟水一带,聚居着羌族人,称为西羌。自从汉武帝打败匈奴以后,西羌比较安定。汉宣帝时,朝廷派官员渠安国去西羌视察。那里的一些部落请求朝廷放宽禁令,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过了不久,西羌的一些部落联合起来渡过湟水,并派人与匈奴联系。渠安国带了一批人马再去西羌,结果被西羌打得大败再派谁去呢?宣帝派人向老将军赵充国请教。赵充国说:“我去最合适了。”宣帝又派人问赵充国:“皇上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赵充国到了西羌,先认真了解情况,又采取了分化瓦解的办法,团结了大多数西羌人,终于使西羌安定下来。而赵充国说的“百闻不如一见”,后来就成了谚语。它的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2023-07-02 19:12:091
什么叫百闻不如一见?
“百闻不如一见”本义是听到很多次也不如见到一次(闻:听见),表示亲眼看到的远比听别人说的更为确切可靠。2023-07-02 19:12:189
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是什么?
成语:百闻不如一见,具体解释如下:【解释】:闻:听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出自】:《荀子·儒效》:“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译文】:没有听到的不如听到的,听到的不如见到的,见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如去实行,学问到了实行就达到了极点。扩展资料百闻不如一见反义词:道听途说【解释】:道、途:路。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出自】:《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译文】:小说中的流,这是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所造的。【示例】:我们做事千万不能捕风捉影,仅靠道听途说做出判断,造成空穴来风的错误决定。【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近义词】齐东野语、捕风捉影、不足为凭、听道途说、小道消息、以讹传讹、三告投杼、厕所消息、三人成虎、口耳之学、海外奇谈、望风捕影、三人市虎【反义词】信而有证、言之有据、所见所闻、身临其境、言之凿凿、有根有据、真凭实据、确凿不移、百闻不如一见、有案可稽2023-07-02 19:12:401
百闻不如一见是什么意思
百闻不如一见的解释[it is better to see once than to hear a hundred times] 听百次不如见一次,表示眼见比耳听靠得住 详细解释 多次 听说还不及一次 看到 。意即耳闻是虚,眼见为实。 《汉书·赵充国传》 :“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 金城 ,图上方略。” 《金史·陈规传》 :“ 规 独进曰:‘兵难遥度,百闻不如一见。臣尝任 陕西 官,近年又屡到 陕西 ,兵将冗懦,恐不可用。未如圣料。"” 唐 唐甄 《潜书·审知》 :“若用兵之道,非身在军中,虽上智如隔障别色,故曰‘百闻不如一见"。” 蒋子龙 《乔厂长上任记》 :“ 乔 石 二位同志是工业战线上的大将,这回真是百闻不如一见。”2023-07-02 19:13:011
百闻不如一见什么意思?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意思是你听别人讲一百遍,不如自己去看一次。你看别人做一百次,不如自己去做一次。也可以理解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多听不如亲见的可靠。例如:很多时候,作为教师会发现讲了很多,可是学生并不会。很多教师不理解,我讲了好多遍,你为什么还不会?是你太笨,还是我的讲解出了问题。实际上,懂了,不等于会了,会是需要亲自操作。眼里看千遍,不如手里过一遍。教育上有一句名言:“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亲自做,我才会懂得。”是啊,教师的讲授只能让学生懂了,要想让学生会,就要进行实际操作,进行练习。练习到多遍之后,才能最终熟能生巧。我的例子我曾经应好未来公司在网上面向全国讲中招作文备考,当时和一起备课的薛丹老师,给我说,在好未来公司的讲师中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讲一个知识点,必须要放两个练习题,这样,就是让学生由懂到会。想想也是,很多时候,站在老师的角度想,这么容易的事,我一讲,你就明白了,你就应该会了,可实际上,懂离会很远的。有道是会者不难,难者不会。想想当初,学五笔打字,一个一个字根背,一个字一个字练着打,写一篇文章,需要手写之后,再打字到电脑上,实在是艰难。而如今,十指如飞,打字,根本不用去想,只管思路有了,手就自动把字打出来 ,根本不去想:这个字是由哪几个字根组成的,十指有了潜意识,好像知道这个字在哪里似的,如果,你要真问我这个字怎么拆的,由哪几个字根组成的,我还真说不上来,这就是熟能生巧的缘故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只有自己去实践,你才能掌握事情的真谛。2023-07-02 19:13:151
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不见的意思
听了好多次比不上见一回,见一回就后悔不想再见。2023-07-02 19:13:338
百闻不如一见的典故是什么?
百闻不如一见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bǎi wén bù rú yí jiàn,意思是指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表示多听不如亲见的可靠。典故汉武帝后期,聚居在现今青海省境内的羌族,经常向内地侵扰,攻城略地。匈奴也想联合羌人共同侵扰汉朝。面对这种形势,武帝曾提出要斩断匈奴右臂,指的正是这种联合,但派去的士兵也为羌人所败。这时,羌入又逐渐向湟水以北移动,找寻农民弃耕的地方去放牧。同时羌人各部落也有联合一致的趋向,郡县官吏也禁止不了。这时匈奴又想勾结羌人,以扩大对汉西部的侵扰。汉朝派往浩窖(今青海省大通河东岸)的军队,被羌人打败,损失甚众。宣帝期间,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出使到了羌族,羌先零部落酋长向他表示要北渡湟水,到汉民不种田的地方畜牧。义渠安国向朝廷报告这个情况。赵充国弹劾义渠安国奉使失职。从此以后,羌人依照以前的话,擅自渡过湟水,当地汉朝的郡县长官不能禁止。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先零部落与各个羌族部落酋长二百多人“解仇交质”,订立盟约,打算共同侵扰汉朝地区。神爵元年(前61年)春,大汉中央两府(丞相、御史)又推荐义渠安国出使诸羌,了解其动向。义渠安国不懂策略,一到羌部,就召集先零部落的头领三十多人,以他们都有逆而不顺之罪,全部斩首。调兵镇压先零之民,杀了一千多人。于是羌族各部及归义羌侯杨玉等都很震恐,离开其地,劫掠其他小族部落,犯汉边塞,攻城邑,杀长吏义渠安国以骑都尉身份带领三千骑兵守备羌人,被羌人所击,损失惨重。他领兵退到令居,向皇帝报告。面对羌患,宣帝意欲起用赵充国这位功勋卓著的老将带兵平叛,但这时赵充国已七十多岁,宣帝就派遣御史大夫丙吉去问谁可以为将,赵充国很自信地回答:“无逾于老臣者矣。”(我去最合适了)宣帝又派人去问:“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答:“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金城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他要求宣帝交给他任务,不必担忧。宣帝笑着答应了。四月,汉宣帝正式遣后将军赵充国率骑兵万余人前往镇压。赵充国兵抵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后,西渡黄河,率军乘夜推进至落都(今青海乐都),见羌人未守险,遂西至都尉府(治临羌县,今青海湟源东南),修筑垒壁,安营扎寨。羌军多次挑战,汉军坚守不出。赵充国采用恩威并举方略,招降罕、开羌及其他被先零胁迫的羌人种落,瓦解羌军。七月,率军推进至先零地区。羌人屯兵已久,戒备松懈。忽见汉军大兵来临,慌忙抛弃车马辎重,渡湟水撤退。由于道路狭窄,赵充国恐逼迫太急,迫羌军走投无路,回头死战,命所部缓慢追击。羌军掉入河水溺死者数百人,投降及被汉军斩杀500余人,损失牲畜10万余头,车4000余辆。汉军追至罕羌驻地,赵充国严禁士卒焚烧房屋与割禾放牧,又有羌族降者万余人。十二月,宣帝再造破羌将军辛武贤、强弩将军许延寿,与赵充国合兵进攻先零。鉴于羌军已遭重创,赵充国奏请撤除骑兵,以步兵屯田戍卫。宣帝下诏采纳赵充国建议。同时亦命辛、许两将军及中郎将赵印率部继续出击羌人。破羌将军率兵出击,招降4000余人;强弩将军斩杀羌人2000多;赵印斩杀并招降2000余人。赵充国率屯田兵亦招降5000余人。至此,羌人反者计5万人,前后被斩7600人,溺、饿而死五、六千人,降者3.12万人,只有4000余人逃脱。宣帝下诏命赵充国继续率屯田兵戍卫,余皆罢兵。神爵二年秋,诸羌共杀先零羌首领犹非、杨玉降汉。汉设金城(郡治允吾,今青海民和下川口附近,一说今甘肃永靖西北)属国,撤除屯田军。赵充国说的"百闻不如一见"后来就成了谚语和成语。它的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凡事要调查研究才能下结论。2023-07-02 19:14:023
百闻不如一见的中的闻是什么意思
释 义闻:听见。听到一百次也不如见到一次,表示亲眼看到的远比听人家说得更为确切可靠。示 例: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慈禧太后演义》第三十六回)出 处《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典 故汉朝的时候,西边湟水一带,聚居着羌族人,称为西羌。自从汉武帝打败匈奴以后,西羌比较安定。汉宣帝时,朝廷派了官员渠安国去西羌视察。那里的一些部落请求朝廷放宽禁令,但问题没有解决,渠安国就回来了。过了不久,西羌的一些部落联合起来渡过湟水,并派人与匈奴联系。渠安国带了一批人马再去西羌,结果被西羌打得大败。再派谁去呢?宣帝派人向老将军赵充国请教。赵充国说:"我去最合适了。"宣帝又派人问赵充国:"皇上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赵充国到了西羌,先认真了解情况,又采取了分化瓦解的办法,团结了大多数西羌人,终于使西羌安定下来。赵充国说的"百闻不如一见"后来就成了谚语。它的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凡事要调查研究才能下结论。2023-07-02 19:14:163
百闻不如后面这句诗词是什么?
百闻不如后面这句是什么?应该是百闻不如一见。也就是说听到的总不如见到的,要认识的清楚。2023-07-02 19:14:523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的意思
百闻不如一见的解释[it is better to see once than to hear a hundred times] 听百次不如见一次,表示眼见比耳听靠得住 详细解释 多次 听说还不及一次 看到 。意即耳闻是虚,眼见为实。 《汉书·赵充国传》 :“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 金城 ,图上方略。” 《金史·陈规传》 :“ 规 独进曰:‘兵难遥度,百闻不如一见。臣尝任 陕西 官,近年又屡到 陕西 ,兵将冗懦,恐不可用。未如圣料。"” 唐 唐甄 《潜书·审知》 :“若用兵之道,非身在军中,虽上智如隔障别色,故曰‘百闻不如一见"。” 蒋子龙 《乔厂长上任记》 :“ 乔 石 二位同志是工业战线上的大将,这回真是百闻不如一见。”2023-07-02 19:14:591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是啥意思?
百闻不如一见,意思是指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表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多听不如亲见的可靠。出自《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意思是: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金城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百见不如一干,意思是指自己亲眼看多少遍,也不如亲自动手实践一次。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看别人做多少次,也不如自己亲自动手实践一次。寓意为: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凡事要调查研究才能下结论。扩展资料百闻不如一见的典故:汉武帝后期,聚居在现今青海省境内的羌族,经常向内地侵扰,攻城略地。匈奴也想联合羌人共同侵扰汉朝。面对这种形势,武帝曾提出要斩断匈奴右臂,指的正是这种联合,但派去的士兵也为羌人所败。这时,羌入又逐渐向湟水以北移动,找寻农民弃耕的地方去放牧。同时羌人各部落也有联合一致的趋向,郡县官吏也禁止不了。这时匈奴又想勾结羌人,以扩大对汉西部的侵扰。汉朝派往浩窖(今青海省大通河东岸)的军队,被羌人打败,损失甚众。宣帝期间,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出使到了羌族,羌先零部落酋长向他表示要北渡湟水,到汉民不种田的地方畜牧。义渠安国向朝廷报告这个情况。赵充国弹劾义渠安国奉使失职。从此以后,羌人依照以前的话,擅自渡过湟水,当地汉朝的郡县长官不能禁止。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先零部落与各个羌族部落酋长二百多人“解仇交质”,订立盟约,打算共同侵扰汉朝地区。神爵元年(前61年)春,大汉中央两府(丞相、御史)又推荐义渠安国出使诸羌,了解其动向。义渠安国不懂策略,一到羌部,就召集先零部落的头领三十多人,以他们都有逆而不顺之罪,全部斩首。调兵镇压先零之民,杀了一千多人。于是羌族各部及归义羌侯杨玉等都很震恐,离开其地,劫掠其他小族部落,犯汉边塞,攻城邑,杀长吏义渠安国以骑都尉身份带领三千骑兵守备羌人,被羌人所击,损失惨重。他领兵退到令居,向皇帝报告。面对羌患,宣帝意欲起用赵充国这位功勋卓著的老将带兵平叛,但这时赵充国已七十多岁,宣帝就派遣御史大夫丙吉去问谁可以为将,赵充国很自信地回答:“无逾于老臣者矣。”(我去最合适了)宣帝又派人去问:“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答:“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金城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他要求宣帝交给他任务,不必担忧。宣帝笑着答应了。四月,汉宣帝正式遣后将军赵充国率骑兵万余人前往镇压。赵充国兵抵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后,西渡黄河,率军乘夜推进至落都(今青海乐都),见羌人未守险,遂西至都尉府(治临羌县,今青海湟源东南),修筑垒壁,安营扎寨。羌军多次挑战,汉军坚守不出。赵充国采用恩威并举方略,招降罕、开羌及其他被先零胁迫的羌人种落,瓦解羌军。七月,率军推进至先零地区。羌人屯兵已久,戒备松懈。忽见汉军大兵来临,慌忙抛弃车马辎重,渡湟水撤退。由于道路狭窄,赵充国恐逼迫太急,迫羌军走投无路,回头死战,命所部缓慢追击。羌军掉入河水溺死者数百人,投降及被汉军斩杀500余人,损失牲畜10万余头,车4000余辆。汉军追至罕羌驻地,赵充国严禁士卒焚烧房屋与割禾放牧,又有羌族降者万余人。十二月,宣帝再造破羌将军辛武贤、强弩将军许延寿,与赵充国合兵进攻先零。鉴于羌军已遭重创,赵充国奏请撤除骑兵,以步兵屯田戍卫。宣帝下诏采纳赵充国建议。同时亦命辛、许两将军及中郎将赵印率部继续出击羌人。破羌将军率兵出击,招降4000余人;强弩将军斩杀羌人2000多;赵印斩杀并招降2000余人。赵充国率屯田兵亦招降5000余人。至此,羌人反者计5万人,前后被斩7600人,溺、饿而死五、六千人,降者3.12万人,只有4000余人逃脱。宣帝下诏命赵充国继续率屯田兵戍卫,余皆罢兵。神爵二年秋,诸羌共杀先零羌首领犹非、杨玉降汉。汉设金城(郡治允吾,今青海民和下川口附近,一说今甘肃永靖西北)属国,撤除屯田军。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百闻不如一见2023-07-02 19:15:1413
百闻不如一见如何解释?百闻不如一见的读音是什么
成语百闻不如一见读音bǎiwénbùrúyījiàn释义闻:听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出处暂无百闻不如一见的出处举例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百闻不如一见★《慈禧太后演义》第三十六回2023-07-02 19:15:501
百闻不如一见下一句是什么?
上联:百闻不如一见,下联:多看弱于亲习。2023-07-02 19:16:241
百闻不如一见,下句是什么
百闻不如一见下一句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 ,图上方略。连起来是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 ,图上方略。此句出自《汉书·赵充国传》。此句意思为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金城实地了解情况后再来制定策略吧!”汉宣帝时期,羌族经常向内地侵扰,面对羌患,汉宣帝意欲起用赵充国这位功勋卓著的老将带兵平叛,随即派遣御史大夫丙吉去问,赵充国自信地答道:“无逾于老臣者矣。”又问:“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赵充国答:“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成语例句: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百闻不如一见。百闻不如一见的近义词:1、耳闻不如目见,耳听的不如眼见的真实,耳闻不如目见,吾曹目见何可共辨。《魏书·崔浩传》2、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百闻不如一见2023-07-02 19:16:454
百闻不如一见如何解释?百闻不如一见的读音是什么
成语百闻不如一见读音bǎiwénbùrúyījiàn释义闻:听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出处暂无百闻不如一见的出处举例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百闻不如一见★《慈禧太后演义》第三十六回2023-07-02 19:17:181
百闻不如一见的闻是什么意思
【拼音】: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释义】:闻:听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2023-07-02 19:17:251
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春景,知道了什么与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相近
《大林寺桃花》这首诗表达作者欣喜愉悦之思想感情。 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使人感到惊异和欣喜。 原诗: 《大林寺桃花》唐代: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释义: 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2023-07-02 19:17:311
百闻什么什么成语
这样的成语只有一个,百闻不如一见,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不如亲眼看到一次确实。1、出处:《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2、近义词: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千闻不如一见、闻名不如一见、耳闻不如目见。3、反义词:道听途说、见面不如闻名。扩展资料百闻不如一见的历史典故:汉朝的时候,西边湟水一带,聚居着羌族人,称为西羌。自从汉武帝打败匈奴以后,西羌比较安定。汉宣帝时,朝廷派了官员渠安国去西羌视察。那里的一些部落请求朝廷放宽禁令,但问题没有解决,渠安国就回来了。 过了不久,西羌的一些部落联合起来渡过湟水,并派人与匈奴联系。渠安国带了一批人马再去西羌,结果被西羌打得大败。 再派谁去呢?宣帝派人向老将军赵充国请教。赵充国说:”我去最合适了。”宣帝又派人问赵充国:”皇上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赵充国到了西羌,先认真了解情况,又采取了分化瓦解的办法,团结了大多数西羌人,终于使西羌安定下来。 赵充国说的”百闻不如一见”后来就成了谚语。它的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凡事要调查研究才能下结论。2023-07-02 19:17:392
百闻不如一见的下一句
百见不如一干。百闻不如一见:谓听百次不如见一次,表示眼见比耳听靠得住。语出《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唐甄《潜书-审知》:若用兵之道,非身在军中,虽上智如隔障别色,故曰百闻不如一见。 百见不如一干。百闻不如一见:谓听百次不如见一次,表示眼见比耳听靠得住。语出《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唐甄《潜书-审知》:若用兵之道,非身在军中,虽上智如隔障别色,故曰百闻不如一见。 百闻不如一见的故事: 汉武帝后期,聚居在现今青海省境内的羌族,经常向内地侵扰,攻城略地。汉宣帝时,朝廷派了官员渠安国去西羌视察。那里的一些部落请求朝廷放宽禁令,但问题没有解决,渠安国就回来了。不久之后,西羌的一些部落联合起来渡过湟水,并派人与匈奴联系。渠安国带了一批人马再去西羌,结果被西羌打得大败。面对羌患,宣帝意欲起用赵充国这位功勋卓着的老将带兵平叛,赵充国欣然同意。于是宣帝派人问赵充国:“皇上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让我先上前方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于是,赵充国赶到西北的金城郡(今甘肃兰州和青海西宁一带),实地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渡过黄河,侦察羌人地区形势。又从俘虏口中问明羌兵各部首领之间的关系等情况,据此定出了驻兵屯守的计划。主张对羌人不进行攻剿而采取分化瓦解,争取和好的政策,叫做“全师、保胜、安边之策”。赵充国向宣帝奏报,宣帝和大臣们经过反复讨论,通过了赵充国的方案,实行以后,果然效果很好,不久,朝廷就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扰,安定了西北边疆。2023-07-02 19:18:001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意思是你听别人讲一百遍,不如自己去看一次。你看别人做一百次,不如自己去做一次。也可以理解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多听不如亲见的可靠。例如:很多时候,作为教师会发现讲了很多,可是学生并不会。很多教师不理解,我讲了好多遍,你为什么还不会?是你太笨,还是我的讲解出了问题。实际上,懂了,不等于会了,会是需要亲自操作。眼里看千遍,不如手里过一遍。教育上有一句名言:“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亲自做,我才会懂得。”是啊,教师的讲授只能让学生懂了,要想让学生会,就要进行实际操作,进行练习。练习到多遍之后,才能最终熟能生巧。我的例子我曾经应好未来公司在网上面向全国讲中招作文备考,当时和一起备课的薛丹老师,给我说,在好未来公司的讲师中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讲一个知识点,必须要放两个练习题,这样,就是让学生由懂到会。想想也是,很多时候,站在老师的角度想,这么容易的事,我一讲,你就明白了,你就应该会了,可实际上,懂离会很远的。有道是会者不难,难者不会。想想当初,学五笔打字,一个一个字根背,一个字一个字练着打,写一篇文章,需要手写之后,再打字到电脑上,实在是艰难。而如今,十指如飞,打字,根本不用去想,只管思路有了,手就自动把字打出来 ,根本不去想:这个字是由哪几个字根组成的,十指有了潜意识,好像知道这个字在哪里似的,如果,你要真问我这个字怎么拆的,由哪几个字根组成的,我还真说不上来,这就是熟能生巧的缘故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只有自己去实践,你才能掌握事情的真谛。2023-07-02 19:18:391
百闻不如一见,猜生肖?
龙啊 汉朝的时候,西边湟水一带,聚居着羌族人,称为西羌。自从汉武帝打败匈奴以后,西羌比较安定。汉宣帝时,朝廷派了官员渠安国去西羌视察。那里的一些部落请求朝廷放宽禁令,但问题没有解决,渠安国就回来了。 过了不久,西羌的一些部落联合起来渡过湟水,并派人与匈奴联系。渠安国带了一批人马再去西羌,结果被西羌打得大败。 再派谁去呢?宣帝派人向老将军赵充国请教。赵充国说:"我去最合适了。"宣帝又派人问赵充国:"皇上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赵充国到了西羌,先认真了解情况,又采取了分化瓦解的办法,团结了大多数西羌人,终于使西羌安定下来。 赵充国说的"百闻不如一见"后来就成了谚语。它的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凡事要调查研究才能下结论。百闻不如一见,原来不过如此 意指叶公好龙2023-07-02 19:18:547
百闻不如一见、下一句
“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出自:《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表示多听不如亲见的可靠。最早要“见” 的是西羌的军事地形、军事力量、防御部署等作战时必须掌握的军事情况。闻:听见。听到一百次也不如见到一次,表示多听不如亲近的可靠。《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八十万字。扩展资料典故汉武帝后期,聚居在现今青海省境内的羌族,经常向内地侵扰,攻城略地。匈奴也想联合羌人共同侵扰汉朝。面对这种形势,武帝曾提出要斩断匈奴右臂,指的正是这种联合,但派去的士兵也为羌人所败。这时,羌入又逐渐向湟水以北移动,找寻农民弃耕的地方去放牧。同时羌人各部落也有联合一致的趋向,郡县官吏也禁止不了。这时匈奴又想勾结羌人,以扩大对汉西部的侵扰。汉朝派往浩窖(今青海省大通河东岸)的军队,被羌人打败,损失甚众。宣帝期间,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出使到了羌族,羌先零部落酋长向他表示要北渡湟水,到汉民不种田的地方畜牧。义渠安国向朝廷报告这个情况。赵充国弹劾义渠安国奉使失职。从此以后,羌人依照以前的话,擅自渡过湟水,当地汉朝的郡县长官不能禁止。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先零部落与各个羌族部落酋长二百多人“解仇交质”,订立盟约,打算共同侵扰汉朝地区。神爵元年(前61年)春,大汉中央两府(丞相、御史)又推荐义渠安国出使诸羌,了解其动向。义渠安国不懂策略,一到羌部,就召集先零部落的头领三十多人,以他们都有逆而不顺之罪,全部斩首。调兵镇压先零之民,杀了一千多人。于是羌族各部及归义羌侯杨玉等都很震恐,离开其地,劫掠其他小族部落,犯汉边塞,攻城邑,杀长吏义渠安国以骑都尉身份带领三千骑兵守备羌人,被羌人所击,损失惨重。他领兵退到令居,向皇帝报告。面对羌患,宣帝意欲起用赵充国这位功勋卓著的老将带兵平叛,但这时赵充国已七十多岁,宣帝就派遣御史大夫丙吉去问谁可以为将,赵充国很自信地回答:“无逾于老臣者矣。”(我去最合适了)宣帝又派人去问:“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答:“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金城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他要求宣帝交给他任务,不必担忧。宣帝笑着答应了。四月,汉宣帝正式遣后将军赵充国率骑兵万余人前往镇压。赵充国兵抵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后,西渡黄河,率军乘夜推进至落都(今青海乐都),见羌人未守险,遂西至都尉府(治临羌县,今青海湟源东南),修筑垒壁,安营扎寨。羌军多次挑战,汉军坚守不出。赵充国采用恩威并举方略,招降罕、开羌及其他被先零胁迫的羌人种落,瓦解羌军。七月,率军推进至先零地区。羌人屯兵已久,戒备松懈。忽见汉军大兵来临,慌忙抛弃车马辎重,渡湟水撤退。由于道路狭窄,赵充国恐逼迫太急,迫羌军走投无路,回头死战,命所部缓慢追击。羌军掉入河水溺死者数百人,投降及被汉军斩杀500余人,损失牲畜10万余头,车4000余辆。汉军追至罕羌驻地,赵充国严禁士卒焚烧房屋与割禾放牧,又有羌族降者万余人。十二月,宣帝再造破羌将军辛武贤、强弩将军许延寿,与赵充国合兵进攻先零。鉴于羌军已遭重创,赵充国奏请撤除骑兵,以步兵屯田戍卫。宣帝下诏采纳赵充国建议。同时亦命辛、许两将军及中郎将赵印率部继续出击羌人。破羌将军率兵出击,招降4000余人;强弩将军斩杀羌人2000多;赵印斩杀并招降2000余人。赵充国率屯田兵亦招降5000余人。至此,羌人反者计5万人,前后被斩7600人,溺、饿而死五、六干人,降者3.12万人,只有4000余人逃脱。宣帝下诏命赵充国继续率屯田兵戍卫,余皆罢兵。神爵二年秋,诸羌共杀先零羌首领犹非、杨玉降汉。汉设金城(郡治允吾,今青海民和下川口附近,一说今甘肃永靖西北)属国,撤除屯田军。赵充国说的"百闻不如一见"后来就成了谚语和成语。它的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凡事要调查研究才能下结论。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百闻不如一见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汉书2023-07-02 19:19:159
百闻不如一见是成语吗
百闻不如一见是成语。百闻不如一见 【拼音】: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 【解释】:闻:听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 【出处】:《荀子·儒效》:“闻之不若见之。”《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示例】: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 ★《慈禧太后演义》第三十六回 【近义词】:耳闻不如目见 【反义词】:道听途说 【语法】:作宾语、定语;形容了解事物不如亲自观察 【成语故事】:汉宣帝时西北边境羌人不断骚乱,老将赵光国请求带兵围剿,到了边境后,他深入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最后向汉宣帝建议采取友好的政策,只驻军不攻打,从此羌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2023-07-02 19:19:522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意思是你听别人讲一百遍,不如自己去看一次。你看别人做一百次,不如自己去做一次。也可以理解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多听不如亲见的可靠。例如:很多时候,作为教师会发现讲了很多,可是学生并不会。很多教师不理解,我讲了好多遍,你为什么还不会?是你太笨,还是我的讲解出了问题。实际上,懂了,不等于会了,会是需要亲自操作。眼里看千遍,不如手里过一遍。教育上有一句名言:“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亲自做,我才会懂得。”是啊,教师的讲授只能让学生懂了,要想让学生会,就要进行实际操作,进行练习。练习到多遍之后,才能最终熟能生巧。我的例子我曾经应好未来公司在网上面向全国讲中招作文备考,当时和一起备课的薛丹老师,给我说,在好未来公司的讲师中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讲一个知识点,必须要放两个练习题,这样,就是让学生由懂到会。想想也是,很多时候,站在老师的角度想,这么容易的事,我一讲,你就明白了,你就应该会了,可实际上,懂离会很远的。有道是会者不难,难者不会。想想当初,学五笔打字,一个一个字根背,一个字一个字练着打,写一篇文章,需要手写之后,再打字到电脑上,实在是艰难。而如今,十指如飞,打字,根本不用去想,只管思路有了,手就自动把字打出来 ,根本不去想:这个字是由哪几个字根组成的,十指有了潜意识,好像知道这个字在哪里似的,如果,你要真问我这个字怎么拆的,由哪几个字根组成的,我还真说不上来,这就是熟能生巧的缘故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只有自己去实践,你才能掌握事情的真谛。2023-07-02 19:19:581
千闻不如一见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编号 1779 成语 千闻不如一见 注音 ㄑㄧㄢ ㄨㄣˊ ㄅㄨˋ ㄖㄨˊ ㄧ ㄐㄧㄢˋ (变) ㄑㄧㄢ ㄨㄣˊ ㄅㄨˋ ㄖㄨˊ ㄧˊ ㄐㄧㄢˋ 汉语拼音 qiān wén bù rú yī jiàn(变)qiān wén bù rú yí jiàn 释义 义参「百闻不如一见」。 见「百闻不如一见」条。 典源 此处所列为「百闻不如一见」之典源,提供参考。 《汉书.卷六九.赵充国辛庆忌传.赵充国》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使御史大夫丙吉问谁可将者,充国对曰:「亡逾于老臣者矣。」 上遣问焉,曰:「将军度1>羌虏何如,当用几人?」充国2>曰:「百闻不如一见。 兵难隃3>度,臣愿驰至金城4>,图上方略5>。 然羌戎小夷,逆天背畔,灭亡不久;愿陛下以属老臣,勿以为忧。」 上笑曰:「诺。」 〔注解〕(1)度:音ㄉㄨㄛˋ,推测。 (2)充国:指赵充国(西元前137u223c前52),字翁孙,西汉陇西上邽人。 善骑射,好兵法,熟悉匈奴与羌族的情况。 武帝时破匈奴有功,拜中郎将;宣帝时破羌。 其言屯田十二便,寓兵于农,为世所推重。 卒諡壮。 (3)隃:音|ㄠˊ,远,同「遥」。 (4)金城:古郡。 在今甘肃兰州之西北。 (5)图上方略:绘制地图,拟定攻讨计画,一同奏上。 典故说明 此处所列为「百闻不如一见」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百闻不如一见」这句成语的意思是听别人述说千百遍,不如亲眼看一次来得真确。 典源出自《汉书.卷六九.赵充国辛庆忌传.赵充国》。 赵充国是武帝时破匈奴的大将军。 宣帝时羌人入侵边疆,攻城夺地,杀害吏民。 宣帝召集群臣计议,赵充国自告奋勇,表示愿意带兵抗敌。 宣帝问他需要带多少兵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 军情在遥远的地方是很难揣测的,我愿意亲自到西北边境去看看,然后拟好作战计画,再向陛下报告。」 赵充国到了边境仔细考察后,拟定了驻兵屯守,整治边境,分化羌人的策略,不久西北边境终于安定。 书证 01.《陈书.卷三一.萧摩诃列传》:「安都谓摩诃曰:『卿骁勇有名,千闻不如一见。 』」 用法说明 近义词: 反义词: 辨识 参考语词 百闻不如一见2023-07-02 19:20:121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意思是你听别人讲一百遍,不如自己去看一次。你看别人做一百次,不如自己去做一次。也可以理解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多听不如亲见的可靠。例如:很多时候,作为教师会发现讲了很多,可是学生并不会。很多教师不理解,我讲了好多遍,你为什么还不会?是你太笨,还是我的讲解出了问题。实际上,懂了,不等于会了,会是需要亲自操作。眼里看千遍,不如手里过一遍。教育上有一句名言:“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亲自做,我才会懂得。”是啊,教师的讲授只能让学生懂了,要想让学生会,就要进行实际操作,进行练习。练习到多遍之后,才能最终熟能生巧。我的例子我曾经应好未来公司在网上面向全国讲中招作文备考,当时和一起备课的薛丹老师,给我说,在好未来公司的讲师中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讲一个知识点,必须要放两个练习题,这样,就是让学生由懂到会。想想也是,很多时候,站在老师的角度想,这么容易的事,我一讲,你就明白了,你就应该会了,可实际上,懂离会很远的。有道是会者不难,难者不会。想想当初,学五笔打字,一个一个字根背,一个字一个字练着打,写一篇文章,需要手写之后,再打字到电脑上,实在是艰难。而如今,十指如飞,打字,根本不用去想,只管思路有了,手就自动把字打出来 ,根本不去想:这个字是由哪几个字根组成的,十指有了潜意识,好像知道这个字在哪里似的,如果,你要真问我这个字怎么拆的,由哪几个字根组成的,我还真说不上来,这就是熟能生巧的缘故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只有自己去实践,你才能掌握事情的真谛。2023-07-02 19:20:181
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 百闻不如一见有什么意思
1、百闻不如一见释义:闻:听见。听到一百次,不如亲眼见到一次。指亲眼看到比听到更可靠。 2、拼音: [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 3、出处: 《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2023-07-02 19:20:321
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是什么
百闻不如一见的解释[it is better to see once than to hear a hundred times] 听百次不如见一次,表示眼见比耳听靠得住 详细解释 多次 听说还不及一次 看到 。意即耳闻是虚,眼见为实。 《汉书·赵充国传》 :“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 金城 ,图上方略。” 《金史·陈规传》 :“ 规 独进曰:‘兵难遥度,百闻不如一见。臣尝任 陕西 官,近年又屡到 陕西 ,兵将冗懦,恐不可用。未如圣料。"” 唐 唐甄 《潜书·审知》 :“若用兵之道,非身在军中,虽上智如隔障别色,故曰‘百闻不如一见"。” 蒋子龙 《乔厂长上任记》 :“ 乔 石 二位同志是工业战线上的大将,这回真是百闻不如一见。”2023-07-02 19:20:491
百闻不如一见下一句是什么
秉公持平,鸡蛋能载马。百闻不如一见是一个词语,读音是bǎi wén bù rú yí jiàn,意思是指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表示多听不如亲见的可靠。出自《汉书·赵充国传》。解释闻:听见。听到一百次也不如见到一次,表示多听不如亲眼见的可靠。示例: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百闻不如一见。(《慈禧太后演义》第三十六回)。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百闻不如一见 (词语)2023-07-02 19:20:5713
百闻不如一见造句子
百闻不如一见造句如下:1、百闻不如一见,以前常听说澳洲大堡礁的海底景色如何美不胜收,这次前来浮潜,果然名不虚传!2、百闻不如一见、耳听是虚、眼见为实,这些经验之谈,反映了人类视觉器官的灵敏性和准确性,以及客观世界的可见性和形象性。3、读了李白的诗后,再亲临长江三峡感受“轻舟已过万重山”,真有百闻不如一见的感觉。4、常听人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的名字就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印记。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上个月和朋友去了一趟阳朔,那里景色宜人,山水秀丽如画,风景优美,真的是名副其实。5、八月中、下旬我们内蒙古大草原天高云淡,秋高气爽,景色宜人,内蒙古大草原这个名字刻在我的脑海,秀丽的野花在风中摇曳,洁白的羊群像珍珠撒落在毛毯般的绿地上。蓝天、白云、羊群、野花、绿地构成了一幅秀美的画面,这是对百闻不如一见最好的诠释。6、午后进入举世闻名的红木森林,参观百闻不如一见的各种神木奇观,包括汽车穿越树洞,树屋商店,世界最高的树,巨人大道。7、常听人说黄果树瀑布美丽、壮观,这次有幸来欣赏黄果树瀑布,觉得比人们说的还美,真是百闻不如一见。2023-07-02 19:21:401
百闻不如一见什么梗?
百闻不如一见是指无论听别人说多少遍,都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表示多听不如亲见的可靠。关于“百闻不如一见”这个梗:1、属性:汉语成语。读音: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2、出处:出自《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意思: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让我先上前方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3、意思:闻指听见,因此百闻不如一见指无论听别人说多少遍,都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表示多听不如亲见的可靠。4、用法:网友常用这个梗来形容了解事物不如亲自观察来得实在。5、例句:早就听说杭州风景美如画,这次前去游览,果然百闻不如一见,不枉此行。2023-07-02 19:22:203
耳闻不如眼见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编号 4106 成语 耳闻不如眼见 注音 ㄦˇ ㄨㄣˊ ㄅㄨˋ ㄖㄨˊ ㄧㄢˇ ㄐㄧㄢˋ 汉语拼音 ěr wén bù rú yǎn jiàn 释义 义参「百闻不如一见」。 见「百闻不如一见」条。 典源 此处所列为「百闻不如一见」之典源,提供参考。 《汉书.卷六九.赵充国辛庆忌传.赵充国》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使御史大夫丙吉问谁可将者,充国对曰:「亡逾于老臣者矣。」 上遣问焉,曰:「将军度1>羌虏何如,当用几人?」充国2>曰:「百闻不如一见。 兵难隃3>度,臣愿驰至金城4>,图上方略5>。 然羌戎小夷,逆天背畔,灭亡不久;愿陛下以属老臣,勿以为忧。」 上笑曰:「诺。」 〔注解〕(1)度:音ㄉㄨㄛˋ,推测。 (2)充国:指赵充国(西元前137u223c前52),字翁孙,西汉陇西上邽人。 善骑射,好兵法,熟悉匈奴与羌族的情况。 武帝时破匈奴有功,拜中郎将;宣帝时破羌。 其言屯田十二便,寓兵于农,为世所推重。 卒諡壮。 (3)隃:音|ㄠˊ,远,同「遥」。 (4)金城:古郡。 在今甘肃兰州之西北。 (5)图上方略:绘制地图,拟定攻讨计画,一同奏上。 典故说明 此处所列为「百闻不如一见」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百闻不如一见」这句成语的意思是听别人述说千百遍,不如亲眼看一次来得真确。 典源出自《汉书.卷六九.赵充国辛庆忌传.赵充国》。 赵充国是武帝时破匈奴的大将军。 宣帝时羌人入侵边疆,攻城夺地,杀害吏民。 宣帝召集群臣计议,赵充国自告奋勇,表示愿意带兵抗敌。 宣帝问他需要带多少兵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 军情在遥远的地方是很难揣测的,我愿意亲自到西北边境去看看,然后拟好作战计画,再向陛下报告。」 赵充国到了边境仔细考察后,拟定了驻兵屯守,整治边境,分化羌人的策略,不久西北边境终于安定。 书证 01.《旧唐书.卷一○一.辛替否列传》:「臣尝以为古之用度不时,爵赏不当,破家亡国者,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眼见。」 02.《西游记》第四八回:「口说无凭,耳闻不如眼见。 我背了马,且请师父亲去看看。」 用法说明 近义词: 反义词: 辨识 参考语词 百闻不如一见2023-07-02 19:23:071
碱性蛋白酶有什么用途?碱性蛋白酶
碱性蛋白酶也称:(蛋白水解酶),能分解蛋白质分子肽链生产多肽和氨基酸,具有较强的分解蛋白质的能力,广泛应用于:食品、医疗、酿造、丝绸、制革等行业。碱性蛋白酶可做为洗涤行业添加剂,如汗渍、血渍、奶渍,等蛋白质污垢,具有独特洗涤效果。碱性蛋白酶,建议你选用广西南宁-东恒华道,这个以前有合作过。也要考虑是否有QS标准,是否是原料产地的,这样成本和质量上才有保证。2023-07-02 19:22:591
pet是什么塑料材质
pet的塑料材质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英文名称是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简称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常见于矿泉水瓶、碳酸饮料瓶等。pet由对苯二甲酸二甲酯与乙二醇酯交换或以对苯二甲酸与乙二醇酯化先合成对苯二甲酸双羟乙酯,然后再进行缩聚反应制得。2023-07-02 19:23:011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刘亚楼赴苏成功引进米格-21技术
本文摘自:东北新闻网。 核心提示:(1961年)3月30日,刘亚楼在「 ”协定”上签字。合同规定,苏联将在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情况下,给予中国生产米格-21飞机的特许权,但所有的技术援助都是有偿的。 刘亚楼 1960年6月25日,世界各国马列主义政党在布加勒斯特召开会议,赫鲁晓夫突然进行反华宣传,两国关系出现裂痕。同年7月,苏联 *** 单方面撕毁援华协议,撤回专家,破坏对华援建项目,使得初露微光的中国航空航天工业又呈现一团淡雾。 赫鲁晓夫这一手,无非是想重用当年压服欧洲一些国家的手法来压服中国,迫使中国服服帖帖听从他的摆布。但是,1961年2月,赫鲁晓夫突然以求和的口吻给 *** 写来一封信,表示愿意继续向中国转让米格-21战斗机的制造权,希望尽快派代表团赴莫斯科谈判。 朝鲜战场上王牌飞机的空中对垒,使敏锐的军事科学家们意识到了研制高速战斗机的重要性。1958年,美国率先实现这一目标,研制成功M2.02(2146千米/小时)的F-104星式战斗机。苏联也在同一年研制出了性能相近的米格-21战斗机。 米格-21还在研制之中,中国就与苏联签订了引进该机的技术援助合同。合同刚签不久,中苏关系突然恶化,苏联单方面中止执行合同。 *** 中央军委在同年召开扩大会议,根据当时的形势和空军建设的需要,明确提出空军以高空高速战斗机为重点的发展方针,并要求首先将歼-6飞机(仿米格-19型)优质过关,继而研制出仿米格-21的歼-7飞机。 如今,在中苏关系异常紧张之时,赫鲁晓夫作出这个令人迷惑不解的反常友善举动,不能不使中国 *** 思前顾后、满腹疑虑,但大度的中国 *** 人终于作出了惊人的抉择。在杭州一边疗养一边主持空军条令和教材编写的刘亚楼临危受命,担任中国代表团团长。 周恩来面授机宜,确定平等互利原则 临出国前,周恩来单独召见刘亚楼,交代工作。 去年6月,就在赫鲁晓夫突然决定撤回苏联专家之时,周恩来特地委托刘亚楼,紧急会见尚在青岛度假的国防部专家组长巴托夫大将,以便当面了解他对赫鲁晓夫决定撤回军事专家的反应。刘亚楼对巴托夫大将说:赫鲁晓夫同志下令要撤回全部在华专家,并说这是专家们的一致要求,理由是我方对专家不友好, *** ,让他们无法工作等等,您作为专家组长,听到过专家们的具体意见没有,希望能公开提出批评。 巴托夫郑重其事地说:我和中国朋友相处,关系是融洽的,没有什么隔阂,我个人从未感到有什么不尊重,不友好,这些现象是不存在的。但是,作为军人,服从命令是天职,至于赫鲁晓夫同志这样决定究竟是对是错,我个人当然有自己的看法。历史的教训应该吸取,斯大林当年处理南斯拉夫问题,就过火了,不冷静,犯了大错,造成长期无法愈合的伤口,损失很大,再说,中国可不是南斯拉夫,更应慎重才是,我个人的意见是要保留的。 刘亚楼通过这次约见,不仅摸清了专家组长的态度,还从中了解到大多数苏联军事专家对中国的友好,为 *** 中央进一步戳穿赫鲁晓夫的险恶用心提供了依据。 这次,周恩来与刘亚楼一起研究分析了种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处理方案后,说:这是中苏关系破裂后派出的第一个代表团,中央对此非常重视,总的精神是不卑不亢,有理有节,以平等互利的态度谈判,「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如果对方蓄意挑衅,那就坚决据理还击。 刘亚楼详细汇报了空军和航空工业局就苏联准备转让米格-21战斗机制造权问题的讨论情况及意见。周恩来说:围绕制造权问题,我们已去过两个代表团。第一次是1951年1月,由何长工同志带队;第二次是1957年,由聂老总带队,苏联 *** 到底在搞什么名堂?前两次去的专业人员比较少,摸底不多,这一次要接受过去的经验教训,多去一些人,包括各方面专家,尽量把要索取的技术资料提得全一点,特别是原材料的技术条件和试验方法。 刘亚楼说:米格-21战斗机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新型歼击机之一,如果苏联 *** 真有诚意将它的制造权转让给我们,那无疑是我国航空工业的一次转机,不但解决了空军后继机种告急的问题,同时也可让我们的飞机设计、制造部门来个大练兵,在吃透米格-21战斗机的各种性能基础上,设计制造出我们自己的新型歼击机! 周恩来神色严肃刚毅:米格-21战斗机制造权我们可以要,但不能允许苏联以此为借口附带任何条件。如果让他们想利用制造权进行讹诈,压我们在原则上让步,那我们就宁可不要! 将军雷霆震怒,批驳陪同「 ”克格勃” 3月,刘亚楼率代表团抵达莫斯科。为了预防克格勃无处不在的监视、窃听,代表团比较重要的会议都放到中国驻苏大使馆召开。那里有一房间,屋内装有干扰设备,打开机器,四壁能连续发出「 ”嘟嘟「 ”声,遥控的窃听器就无法听清房间的谈话内容。 刘亚楼提出参观米格-21战斗机的制造情况。苏方经考虑,同意代表团到该飞机的制造厂参观3天。 临出发前,刘亚楼再三交待:以前苏联禁止我们参观那个飞机制造厂,是赫鲁晓夫心血来潮把我们请来的,来之不易哟。每个车间、每道工序、每条生产线我们都要认真考察、询问,不要漏掉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大家要清楚,过不久我们也将生产制造米格-21。 一天紧张的参观结束了,代表团被请进会议室小憩。当工厂为代表团准备安排住处时,陪同参观的德沃连钦科神态冷漠地说:不用了,中国同志今晚必须乘火车返回莫斯科。 会议室的气氛紧张起来,刘亚楼用俄语冷冷地问:你们答应让我们参观3天,现在刚看完一天,脑子里还有好些问题需要和工厂谈谈,可你今天就让我们回去,这是什么意思? 德沃连钦科蓝幽幽的眼睛透出一股冷峻、倨傲的目光:根据苏联法律规定,外国人未带护照不得在莫斯科以外城市住宿,必须当天返回去! 刘亚楼腾地从沙发上直起身子,声音十分激动、愤懑:我们是赫鲁晓夫同志请来的客人,你们这样对待我们,难道是友好的态度吗? 德沃连钦科直着脖子吼道:这是法律,谁请来的客人也不行! 刘亚楼轻蔑地一笑:我不了解你们的法律,可是你们作为主人,既然知道有关这方面的规定,为什么事先不提醒我们带护照呢?厂长耶尔马索夫一看情况不妙,慌忙上前劝和:两位暂且息怒,请到里边的小屋交换一下看法,否则大庭广众之下有伤大雅。 刘亚楼把手一挥,声如洪钟,令人震慑:不行,我们就要在这个地方当着大家的面把问题搞清楚,好让工厂的同志们看看他到底是什么态度! 德沃连钦科知道自己遇到了强硬的对手,自第一次见面,他就感到对手非同一般,咄咄逼人。作为「 ”克格勃”,他自然知道眼前这位对手不好惹的往事。 苏联航空节,刘亚楼不卑不亢回击赫鲁晓夫 那年刘亚楼率团参加苏联航空节。宴会结束后,赫鲁晓夫为其靠近美英法的战略意图,有意把几个资本主义国家代表团团长请到一边喝茶喝咖啡,又说又笑,把东欧等兄弟党的代表都冷淡了。有的代表团感到不舒服,走了。 刘亚楼感到东道主的做法有失外交礼仪。但若像兄弟党代表团走开,显得不够礼貌,而且有失大国风度,不走吧,一直站在花园一角也不是办法。他向陪同的苏方联络官拉夫洛夫少校表达了不满:我们在花园里干什么?是离开好,还是继续呆着? 苏军少校忙跑到赫鲁晓夫那边,附耳说:中国团长不高兴了。 赫鲁晓夫一愣,亲自来请刘亚楼入席。赫鲁晓夫介绍:这位上将是中国人民 *** 的空军司令,是文武双全的将军,曾在苏联留过学。 美国空军部长特文宁马上接过话:我和刘亚楼将军已是朋友了,宴会上刚刚碰过杯,表达了我们的友好愿望。中国空军发展很快,令人佩服。 赫鲁晓夫说了一通中国空军战绩辉煌的话后,莫名其妙地接着说:我们知道,土豆有芽,有皮,皮不能吃,我们便把这没用的东西扔掉了。中国的蒋介石跑到台湾去了,蒋介石就像土豆皮,没用的东西,我们就把他和台湾一块丢进太平洋了。 刘亚楼立即纠正:总书记同志,你说蒋介石是土豆皮,没用东西应该扔掉,我没意见,但台湾并不是土豆皮,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怎么能扔掉呢! 赫鲁晓夫「 ”哦”一声后,颇为圆滑地说:也许我的比喻不够贴切。 赫鲁晓夫见刘亚楼当众顶撞他,有点生气:当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土豆的心,是有用的,所以它组建空军,我们愿意帮它。中国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将军就在这,他很清楚。 刘亚楼为了给主人留点面子,便委婉地说:总书记同志,对苏联人民的帮助我们从来都是感谢的,既然您也承认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那我们还有什么分歧呢? 赫鲁晓夫体面下台,拉过刘亚楼的手连道:刘亚楼同志,别误会,别误会! 答谢宴上,将军的真诚话语感动苏联空军主帅 俄罗斯天寒地冻,但刘亚楼的心却火热着。在一轮又一轮谈判桌上,他有条不紊、镇定自若。在准备起草协议时,空军工程部副部长丁仲问:苏方会不会提出派遣顾问呢? 刘亚楼若有所思地在屋里踱了几圈,一转身,说:我看这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为苏方只有通过派顾问才能达到控制我国航空工业的目的。他指示马上向周恩来发报请示。 周恩来很快回电:「 ”派技术人员可以,对他们如何使用,主动权在我们这里。派顾问我们不能答应,如果他们坚持派,我们就宁可不要米格-21飞机。到时候你们就马上回来。” 苏方在准备好的协议书文本上,别有用心地写上「 ”向中国派遣专家”字样。自从苏方无理撤走在华工作的苏联专家后,中国对「 ”派专家”这种提法很是反感。机敏的刘亚楼提议用「 ”工程技术人员”代替协议书文稿中的「 ”专家”这个词。 苏联航空工业部部长斯米尔诺夫上将坚持不改,认为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没有本质区别。刘亚楼柔中有刚地说:既然您一再表示,这两个词没有区别,那为什么又不同意改呢,难道有什么难言之隐?苏方代表近乎失态地说:您何必吹毛求疵呢,反正我们是不想改了。 刘亚楼毫不客气地说:如果是这样的话,我要严肃地告诉您,我是不会在这份协议书上签字的,请您把我们的意见呈报给赫鲁晓夫同志。 出乎意料,第二天谈判时,苏方主动按照中方的要求,将文件中「 ”专家”一词全部改为「 ”工程技术人员”。 3月30日,刘亚楼在「 ”协定”上签字。合同规定,苏联将在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情况下,给予中国生产米格-21飞机的特许权,但所有的技术援助都是有偿的。 当晚,代表团在中国驻苏大使馆搞了一个答谢宴会,请了苏联空军司令、空军主帅维尔希宁元帅及苏联航空工业部部长斯米尔诺夫上将等人。刘亚楼真诚地说:苏联空军过去在帮助和协同中国空军作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中国空军成长壮大的道路上作出了重要贡献。当我们回首往事时,总要由衷地说一句:感谢友军! 中国空军主帅没有忘记苏联空军对中国空军的帮助,这使维尔希宁深受感动。 克服苏方技术刁难,歼-7昂首飞向蓝天 协议签订后,代表团普遍感到高兴,但刘亚楼说:得看中苏今后关系的发展,要是中苏关系恶化了,即使现在达成了协议,也只能是一张牛皮纸———不顶用! 他的话多少有些先见之明。协议生效5个月后,苏联有关部门将制造米格-21技术资料陆续交付沈阳飞机制造厂,但技术人员按苏方所提供的俄方技术资料目录与资料一核查,发现苏方故意将一些重要技术资料扣下,特别是所提供的米格-21飞机样机的一部分零件根本无法装配飞机…… 这些有所预料但所料不全的问题发生后,国务院迅速作出决定:飞机设计、制造等部门要对米格-21飞机进行全面的「 ”技术摸透”,为自行设计新型歼击机埋桩、夯基。 幸有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和沈阳飞机制造厂等单位群策群力,对米格-21进行全面「 ”技术摸透”,先后解决了249个苏联提供的图纸中的疑难问题,编制了苏联欠交的8大试验技术文件。1964年3月,沈阳飞机制造厂全面铺开米格-21的试制工作,次年研制成功。这是中国歼击机设计、制造业的辉煌转折点,它就是目前空军仍普遍使用的歼-7战斗机。 当米格-21研制指日可待时,1964年5月,航空研究院提出要在米格-21的基础上,自行设计一种性能更好的高空高速歼击机,而且技术、战术指标要全面优于苏联米格-23。米格-23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斗机。刘亚楼得知这个消息,大加鼓励:空军大力支持,要人给人,要物给物,你们成功时,我为你们摆酒庆功! 遗憾的是,刘亚楼翌年因肝癌辞世。4年后,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高空高速歼击机歼-8翱翔蓝天,它的身后是日趋庞大的航空产业体系,这也算是对英魂的告慰。2023-07-02 19:23:021
澳门塔蹦极死过人吗
没有。澳门塔蹦极是安全措施非常足的,游客可以安心玩。澳门观光位于南湾新填海区D区域1号地段,占地面积达13363平方米的澳门观光塔是澳门特别行政区著名的大型旅游设施,亦是澳门新的标志性建筑。观光塔总耗资10亿元澳门币,经过3年的建设,于2001年12月19日竣工揭幕,并正式接待游客。澳门观光塔集观光、会议、娱乐于一体,是全球十大观光塔之一,而作为观光塔为全球第8高塔,它也是超越巴黎埃菲尔铁塔的东南亚最高观光钢塔。澳门旅游塔(葡文:Torre de Macau,英文:Macau Tower),港澳地区习称为观光塔,是一座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的高塔。从地面到它的最高点,总高度为338米,1109英尺(56层)。主观光层位于离地面223米,732英尺高的位置。它是全球独立式观光塔第十位的观光塔,是世界高塔联盟的成员之一。2023-07-02 19:23:046
三年自然灾害沿海地区受影响么
三年自然灾害指的是中国三年灾害期,那个时期全国各地都会受到影响,沿海地区也不例外2023-07-02 19:23:092
消化道水解酶的定义、急急急啊~~~
水解酶{Hydrolase}是一种催化化学键的水解的酶.。也称蛋白水解酶(protease,proteinase)催化多肽或蛋白质水解的酶的统称,简称蛋白酶。其广泛分部于动物、植物以及细菌当中,种类繁多,在动物的消化道以及体内各种细胞的溶酶体内。蛋白酶按水解底物的部位可分为内肽酶以及外肽酶,前者水解蛋白质中间部分的肽键,后者则自蛋白质的氨基或羧基末端逐步降解氨基酸残基。2023-07-02 19:22:511
蛋白酶水解的是什么?
蛋白酶水解的是蛋白质,水解的产物一般是多肽链而多肽酶水解的是多肽,产物一般是氨基酸2023-07-02 19:22:431
澳门塔蹦极多少钱
澳门旅游塔蹦极价格?答案:高飞跳1710元,笨猪跳1635人民币。澳门旅游塔蹦极价格因为蹦极跳的方式不同而有所区别。澳门旅游塔蹦极跳分为高飞跳和笨猪跳两种。高飞跳的下降时速是75公里,而蹦极跳的时速达到200公里。高飞跳价格是1710人民币,笨猪跳的价格是1635人民币。以上价格已包含恤衫/证书/会员卡,其他的照片、CD和门票需另外现场购买。2023-07-02 19:22:421
松露生长在什么地方?
黑松露生长在林木聚集的树丛间。黑松露一般会生长在林木聚集的树丛间,通常会在地下8-3厘米处,对于气候环境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使用的土壤最好是以石灰岩为主发育形成的土壤,这样它的生长速度会比较快。在我国产量最大的地区是在四川省。2023-07-02 19:22:404
pet是英语的什么级别
PET(Preliminary English Test)是剑桥通用英语五级系列英语证书考试的第二级,该系列证书考试是为初级至高级各个水平的英语学习者设计的高质量的国际英语考试,是终生有效的英语能力证明。PET考核考生的实用英语技能,无论是对学习还是工作,PET考试都能促进考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并为希望参加剑桥第一证书英语考试(FCE)的考生打下坚实基础。PET计算机考试也已在全球推出。扩展资料:科目内容PET考试考查考生的阅读与写作、听力和会话能力,其中阅读与写作部分占总分的50%,听力、口试各占25%。试卷1,阅读与写作,1小时30分钟。阅读:5个部分,包含形式不同、长短不一的文章考查阅读技能:要求考生理解公共场合的通知、符号或标记;能读懂事实性短篇文章,并提取信息;能说明语言结构、作者意图及理解文章可能对读者产生的影响。写作:包含3个部分,要求考生完成句型转换、填充表格、提供信息、报告事件、描述情境、表达观点等任务。试卷2,听力,约30分钟(不包含8分钟卷写答案的时间)听力:4个部分,包含长短不一的对话和独白:要求考生能够听懂公共通告及做出的回应、理解对话、提取试试性信息、了解说话者的态度和意图。试卷3,口试,10-12分钟口试:4个部分:考生两人一组同时应试考生与考官一对一交谈;考生与考生根据提示资料,互相进行交谈。考核考生在交流过程中参与、理解问题以及回应的能力。参考资料:百度百科-pet2023-07-02 19:22: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