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文裕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钢琴家沈文裕

月30日晚,青年钢琴家沈文裕,在星海音乐厅举办了名为“大爱无疆,情系玉树沈文裕红棉之夜慈善钢琴演奏会”,李斯特的改编曲歌剧《唐璜的回忆》,他弹来举重若轻,而由他自己改编的《黄河》钢琴独奏版,更是达到了“心手琴”三者合一,如庖丁解牛般得心应手,令广州乐迷大开眼界、拍手叫绝。 沈文裕自五岁半开始学琴,在老师眼中,他是毋庸置疑的钢琴天才;在同行看来,他是目中无人的钢琴疯子;长辈说,他那些狂妄的言论,只因为他是个不谙人情世故的孩子;而沈文裕则认为,做个钢琴家没那么容易,除了基本功,还有音乐理解力、思维方式,更要有魅力,有个性。 前日,记者对他进行了独家专访,请他讲述从“钢琴神童”成长为一名青年钢琴家乃至年轻钢琴导师的音乐之路 天生钢琴家 这么多年,只休息过一个礼拜 沈文裕的钢琴天赋,是爸爸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的。五岁半时,沈文裕第一次在电视上听到了电视剧《楚留香》的主题曲,隔天就在玩具钢琴上把曲子完整地弹了一遍。爸爸为儿子无师自通的音乐天赋感到震惊,在沈文裕的要求下,爸爸把家里的电子琴换成了一台珠江牌钢琴,沈文裕在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里开始了自己的钢琴之路。 沈文裕对钢琴格外投入,在他的世界里,早已没有什么节假日,只有钢琴的黑白琴键,日复一日。这么多年来,沈文裕的唯一一次假期就是去美国纽约参加活动,与钢琴分离了一个礼拜。“因为没有琴,那一个星期我就在腿上练,打空气、打桌子、敲木板,练习惯了没有办法。” 勤奋钢琴家 喜欢大作品,老啃硬骨头 六岁学琴,十六岁获比利时伊丽莎白王后国际钢琴大赛银奖,十八岁获美国拉赫玛尼诺夫国际钢琴大赛金奖,谈到“钢琴天才”在天分之外所付出的不为人知的努力,沈文裕说:“我从小就喜欢挑战大的作品,老是啃硬骨头。我手不大,力气也不大,但我幸亏脑子长得大,要练那么费体力的高难度作品,就只有动脑筋,想招。” 沈文裕想起了在国外发生的一个笑话:“苏联钢琴家很多都是大手,就像熊掌,特适合弹钢琴,根本不费劲。他们听到我弹《唐璜的回忆》,就说你哪来这么大劲?我说巧劲。他看我的手像小女孩的手,又细又小,不对劲。后来他说我知道,是气功!我说不是。他说太极!我说不是。他说中国功夫!我说不是。他说我就是有诀窍不说。我说动脑筋他不信。” 沈文裕对南都记者透露了自己的“杀手锏”:“第一,练琴。第二,不练的时候,比如吃饭时、上厕所时就多想,比如键子跟手的比例,或是体力怎么分配。态度和思维方式我觉得非常重要,远远胜过手指上的基本功。除了力气,又要状态、基本功,还要音乐理解力、思维方式。还要有魅力、有个性,做个钢琴家是非常不容易的。” 狂傲钢琴家 曾经不谙人情世故 沈文裕曾满不在乎地对媒体表示,自己每天练琴、休息、看电视,根本没有时间交朋友,而他的同行,都只是他的竞争对手。“他们都妒忌我,知道我的水平比他们高一大截,所以他们都叫我疯子。” 但现在的沈文裕表示,自己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不谙人情世故的孩子。“其实我以前说话可能……我指的‘朋友"是经常玩的朋友。我接触到的人很多都算我的朋友,只是因为我要练琴没有经常在一块,所以就被误解我是完全没有朋友的、不近人情的人。” 2009年,年仅23岁的沈文裕被聘为深圳大学艺术系副教授,成为迄今为止该校最年轻的副教授,他表示,学生们并不觉得自己怎么难相处。“大多数学生都愿意听我上课,其实我批评都特别含蓄的,最多就是‘我说你能不能多练一点?"或者说‘我求你了,练琴再投入一点。"我本质上是老师,但态度上又像是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