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苏格拉底之死,为什么会死?是因为当时的社会制度吗?要求从历史的角度回答。

苏格拉底死于对和平的维护。 以苏格拉底的智慧和知识,要让评审团认为他无罪显然是轻而易举的,可他却选择死刑(我认同他的死刑是自己争取的的观点)。这似乎矛盾,其实不然。 绝对自由是古希腊人民所普遍信奉的真理,而苏格拉低个人却对绝对民主深恶痛绝。他曾说过:“让一个修鞋匠来当船长是恐怖的。”而绝对民主却提供了让屠夫成为国家首领的可能。不管我们愿不愿意相信,一个人(包括苏格拉底)的力量去改变那些别人们所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无法想象的,至少在当时是不现实的。我相信,苏格拉底在他的斗争中已深切的体会到这点。 苏格拉底选择死表面上是因为对理想的无能为力和对现实的妥协,实质上是因为善良的心灵的驱使。如果苏格拉底胜诉,那么对整个社会来说就是一种打击。重获自由的苏格拉底绝对不能强迫自己去信奉绝对自由支持绝对自由,更不能比上自己的嘴。而斗争必然伴随着冲突(肉体上的和思想上的,个体与团体的和团体与团体之间的)。苏格拉底看得太远了,以至于希腊人用了近2000年的时间才赶上他的思路——理性民主。因为明白那不是通过一代或几代人的努力就能达成的理想,因为对暴力和血腥的本能抗拒,善良的人选择了珍惜和维护当下的和平。

油画《苏格拉底之死》现收藏在哪里

纽约大都会美术馆

经常被各种书里提到的苏格拉底之死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愿用我所有的科技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一个下午”——乔布斯大家都知道苏格拉底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能被目空一切又品味极高的乔布斯如此推崇,可见从天上盗取哲学之火到人间的美誉不是盖的,苏格拉底活着的时候就是雅典头号大V,智慧无双,口才无敌,一开口人就给跪了,整个雅典最能圈粉的就是他了,而且带出了第二代哲学网红柏拉图,话说苏格拉底为什么会被判处死刑?按理说长得丑罪不至死啊,老婆是悍妇也就揍他一个人呀,出门不爱穿鞋也不算暴露狂啊,难道是因为他总是爱问问题,问的别人下不来台?把人问秀逗也就罢了,明明是公认的最强大脑,非要来一句,俺啥都不懂~那么多城里有头有脸的,风度翩翩的,帅的掉渣的,让人家怎么在粉丝面前装‘哔“?其实这还不是最关键的,那时的雅典实行的是民,主制,你没有看错,就是那个制度,当然,跟今天欧美的制度比起来,雅典属于民,主1.0时代,还是Beta版,系统还不是很成熟,阿猫阿狗,贩夫走卒,皆有可能成为最高长官,所谓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听起来有点内个对不对?但是两千多年前就玩这种系统,你说牛逼不牛逼!哲学家都是完美主义者,也是系统爱好者,苏格拉底也是一样,任何在他脑子里过的东西,漏洞都逃不出法眼,对当时的系统,他看不上眼,就像乔布斯看不上诺基亚一样,在粉丝面前叨叨叨,他捧着水杯子玩脱口秀,粉丝们在下面拿本子记段子一脸崇拜,长官们们肯定不爽了,你这属于转发五百啊!要知道,不稳定因素太多了,雅典之外到处都有虎狼环伺,那时的希腊并非一个完整的国家,她是地中海星星点灯般无数个小岛地块上面的城邦组成的,有的文明,有的野蛮,今天这个死机了,明天那个重启了,雅典就像帝国时代里黑暗区域之中存在的文明之地,希腊外部就更别说了,阿拉伯人磨刀赫赫,指不定哪冲进来一帮野人到市中心一阵砍瓜切菜,雅典这么超前的文明也就狗带了!所以,苏格拉底你必须闭嘴,否则,就赏你一颗花生米!!苏格拉底最爱吃花生米了,他也没听说过有金属花生米,所以他就没闭嘴。在有500名陪审团成员的法庭上,苏格拉底以侮辱雅典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360票赞同他死,140票反对,可见民意并不总是对的,特别是信息不对称、知识不对称的环境下,也许那360票想的是,你丫不是口才好嘛,不是大V嘛,不是爱发问吗?能阿!有时候众人就是要出众的人去死才会爽。苏格拉底懵哔了吗?没有!哲学之父的名号不是新浪微博大V花钱就能买到的!他的弟子们策划了逃亡,并买通了各个环节的看守,逃跑的胜算非常大,但苏格拉底没有,不但如此,他神情自若,既不悲壮也不煽情,平常啥样还啥样,死的那天,狱卒准备了一杯毒酒,弟子们各个就像自己要去死一样难受,苏格拉底要求提前喝下,他不认为多墨迹一会能有什么好处,还告诉大家无需难过的道理,端起毒酒一饮而尽,生亦何安,死亦何苦!身体僵硬到一半时,苏格拉底翻身起来,留下遗言:克里同,我还欠阿斯克勒皮丝一只公鸡,你能记着替我还了吗?得到确定答复后,苏格拉底与世长辞。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多谢各位看官听我叨叨,如果你也想叨叨两句,下面留言框伺候寻找同好,微信公众号:书涛出品

名人故事:苏格拉底

名人故事: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之死   公元前399年,古希腊雅典的三位检察官指控苏格拉底有罪。他们对苏格拉底指控的基本内容如下:“不尊敬城邦所信奉的诸神,引进新神;蛊惑青年,使之误入歧途。”他们认为城邦应该判苏格拉底死罪。于是,苏格拉底就被宣判了死刑,在一个月后执行。   在这段时间里,苏格拉底有机会逃脱。他的朋友克里同劝他远走高飞,但他不为所动。苏格拉底自认是一名雅典公民,就要遵守雅典所制定的法律,以身殉道。他还认为,如果在他的朋友及学生的协助下越狱逃走,是“以错对错”。   当时雅典法律规定,被判有罪的人在认罪的前提下可以交罚金或者选择被放逐。然而,苏格拉底说自己没有这笔钱,也不愿意交罚金。苏格拉底更不愿在法庭垂泪乞求同情和宽恕。他的倔强态度令法官非常恼火。   5月的一天,苏格拉底将饮鸩就刑,在囚禁着苏格拉底的地方聚集了不少人。这时,克里同问:“你还有没有别的事情要作交待?”   苏格拉底回答道:“没有什么事情。只有我平时对你们说过的那些话,请你们要牢记在心。你们务必保持节操,如果你们不按我说的那样去生活,那么不论你们现在对我许下多少诺言,也无法告慰我的亡灵。”   克里同说道:“我们一定要努力去做的,但我们该怎样安葬你呢?”   “按照你们所想的方式就可以了,只要你们心中真正感到我还存在着,我就没有离开你们。”苏格拉底说着站起来,走进另一间房子去沐浴。   在苏格拉底沐浴完毕以后,他的家人,17岁的大儿子兰普罗克勒斯,两个小儿子,以及他的第二个妻子克珊狄波斯,来到他身边。苏格拉底当着柏拉图等人的面将他迫切希望的事向他的家人作了交待,然后让妻子和孩子先回去。   这时天渐渐黑了,苏格拉底坐下,便不再多说话了。不一会儿,刑吏队的人走近苏格拉底,说:“苏格拉底,你跟别的囚犯真是很不同呀!在我接到命令要他们饮鸩就刑时,他们不是耍赖就是咒骂我。而你对我从来没有埋怨过。自从你被关在这里以后,我已经了解你是这座牢里所有犯人中最高尚、最温和的人,到现在我相信了这一点。你是一位很明事理的人,你清楚,有关你的事,责任不在我,因此,对我也不生气。我请你对这无法改变的事,要以轻松平静的心情忍耐下去。”这人说完上面这些话以后,就淌着眼泪难过地离开了。   苏格拉底向身旁的人说:“那个人跟我很亲近,他一有空总是来和我说话。像他这样的人现在已经不太容易找到了!我是由衷感激他。克里同,我们要照他所说的话去做。请你叫人把毒药拿来好吗?要是还没有准备好,就让他们赶快准备吧。”   克里同回答道:“可是太阳仍然照耀在山顶上呢,还没有落坡。其实我也知道,不少人接到就刑的通知后,总是要拖延一段时间才饮毒药。他们还要尽情吃一些美味,最后欢乐一番,然后才去死。所以,你用不着那么急,时间还是有的呢。”   苏格拉底回答道:“克里同啊,那些人就像你所说的"那样,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做,对自己有好处。但是,我不像他们那样也是有理由的,因为我觉得推延服毒的时间,对我来说是没有什么用的。如果到了这时候,还什么也放不下,只能增添些自我嘲讽罢了。因此,还是照我的吩咐去做吧,不要再坚持了。”   至此,克里同只好用目光暗示在旁等候吩咐的小童,那个小孩就走到外面去了。不一会儿,一个人走了进来,手里捧着一只杯子,里面盛的就是毒药。   苏格拉底平静地问:“请你告诉我,我该怎样做才行?”   那个人说:“你喝下这杯毒药以后,只要不停地在这里走,如果感到两脚逐渐沉重起来,你就躺下来,这就表明毒药已经生效了。”   说完了这些话,此人就将杯子递给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从容地接过杯子,然后问道:“我可不可以从杯子里取一点出来,把它献给神呢?”   那人说:“我们准备的毒药分量刚刚好。”   苏格拉底于是道:“这我知道,我只是想向神祷告罢了,祷告我从这个世界到达另一个世界,能够平安幸福!这也是我用这杯中之物作为祭奠,以此来向神许愿。”说着苏格拉底一仰脖把毒药一饮而尽。   这时他身旁的人都哭起来。   苏格拉底看到众人的这种情形,说道:“你们到底在干什么呢?我之所以要把女人和孩子打发回去,就是怕他们像这个样子。我经常听人说,作为男人,应该安静地死去。所以你们面对着我,应该镇定下来,要坚强些!”   周围的人听到苏格拉底说的话,全都忍住了眼泪。然后大家看着苏格拉底不停地走动,逐渐发觉他的脚步沉重起来,于是他躺了下来。   过了一会儿,一个行刑的人在苏格拉底的脸上盖了一层布。苏格拉底突然将布拉开,艰难地说出了最后一句话:“克里同,你过来,我曾向克雷皮乌斯借过一只公鸡,请你不要忘记付钱给他。”   “苏格拉底之死”是西方文化史上意义深远的事件,仿佛一则寓言,他策划了自己的死亡方式,以一场浩大的审判,以法律正义的名义接受了死刑,把自己生命的余烬,凝成一个死亡之谜,给后人留下了一道人文学科的“哥德巴赫猜想”。苏格拉底好像在为自己申辩,可是他又有意在死亡之中觅求真理,他的死仿佛是道德与法律的合谋。   警世箴言   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   我们的需要越是少,我们越近似神。   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关键是如何让它发光。 ;

苏格拉底之死的意义

他有一篇《申辩篇》,是在处决之前对希腊人民的演讲。而后由柏拉图整理。针对审判他的罪行是亵渎神灵和蛊惑青年。他的申辩主要是说要让人们“认识自己”不要沉浸于不确定的感觉经验,而是要从内心的反思中去获得真理。并且说是受了“神”的旨意,来帮助警醒世人。他所做的就是“精神助产术”。还留下了一句很经典的话:“我去死,你们去活。谁会得到幸福,只有神知道。” 具体内容非常有意思,是以对话的方式写成的。很有逻辑性,是苏格拉底人生思想和人格最后的闪耀。为柏拉图的理念论埋下伏笔,更是第一个“把哲学拉到人自我”的创始者。在他之后,他的弟子们开创了很多学派,著名的便是柏拉图的理念论,之后还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柏拉图学园。人们开始真正意识到智慧的重要性,并开始对形而上学开始有了更深入的研究。甚至提出了现代哲学也在研究的问题:什么是存在、什么是正义的、什么是美...等等。对后世的启示也不可小觑,有哲学家这样说过,西方哲学不是柏拉图派,就是亚里士多德派。明显的,这两位哲人都是和苏格拉底一脉相承的。 在社会影响方面,古希腊也开始认识到民主制法律的弊端。加上战乱纷争,在亚里士多德那时就逐渐走向没落。 苏格拉底主要留给人们的是开始思考的原始动力,和对自我反省的习惯。

苏格拉底之死案说明了当时社会的什么问题

说明当时社会制度存在着极大的弊端。我们知道当时的社会是雅典民主制度发展到了顶峰时期,人人皆可参政,轮番而制,不同文化不同素养的人也可参政,这就容易造成权利的滥用与决策失误的增加。再一个,根据以往的历史来看,普通民众的思想容易受到贵族的影响,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当时,苏格拉底所宣传思想(唯物主义思想)对贵族阶级的利益造成极大的不利,所以贵族就必须想尽办法除掉苏格拉底以维护自己的利益。于是呢,贵族们就在民众中散布谣言,说苏格拉底对神不敬,是异教徒,于是呢,不明事理的民众就将苏格拉底推上了断头台。

哪位伟人写的《苏格拉底之死》

苏格拉底的审判和处刑,是古希腊雅典城邦史,乃至西方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本书收录的四篇对话录,为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所著。通过记述苏格拉底之死这一历史事件,柏拉图发展了他的哲学,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苏格拉底独特的生活、思想和人格魅力。举报作者简介······柏拉图(Plato,约公元前427年-347年),西方思想传统奠基人之一,同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齐名。柏拉图来自一个长期在雅典政界扮演重要角色的家庭,但由于厌恶政治圈内的暴力和腐败,他拒绝沿循这一家族传统。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他的朋友兼老师)被判死刑,更让他感到失望和恶心。受苏格拉底对道德标准的性质的种种讨论的启发,柏拉图想到要用哲学,而不是政治,来治疗社会的各种弊病。这最后成为了他的一个基本而持久的信念,即除非哲学家成为统治者或统治者成为哲学家,否则,社会的弊病永不息止。公元前4世纪初,他在雅典创立了柏拉图学院(Academy)。这是第一个专门从事哲学研究和教学的永久性机构,也是后来所有西方大学的典型。

苏格拉底为什么会被处死?

公元前399年春夏之交某一天,雅典城内,当政的民主派组成一个五百零一人的法庭,审理一个特别的案件。被告是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399),此时年已七十,由于他常年活动在市场、体育场、手工作坊等公共场所,许多市民都熟悉他。审理在当天完成,结果是以不敬神和败坏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怪诞的一页,一个人仅仅因为他劝说同胞过更好的生活,就被同胞杀害了。雅典是哲学的圣地,但看来不是哲学家的乐园,出身本邦的哲学家只有两个,苏格拉底被处死,年轻的柏拉图在老师死后逃到了国外。这又是人类历史上最光荣的一页,一个人宁死不放弃探究人生真理的权利,为哲学殉难,证明了人的精神所能达到的高度。正因为出了苏格拉底,雅典才不愧是哲学的圣地。 多亏柏拉图的生花妙笔,把当年从审判到执行的整个过程栩栩如生地记述了下来,使我们今天得以领略苏格拉底在生命最后时刻的哲人风采。柏拉图师从苏格拉底十年,当时二十八岁,审判时在场,还上台试图为老师辩护,法官嫌他年轻把他轰了下来。评家都承认,柏拉图太有文学才华,记述中难免有虚构的成分。他大约早就开始记录老师的言论,据说有一次朗读给苏格拉底听,苏格拉底听罢说道:“我的天,这个年轻人给我编了多少故事!”尽管如此,评家又都承认,由于他自己是大哲学家,能够理解老师,他的证词远比色诺芬所提供的可靠。色诺芬也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但毫无哲学天赋,审判时又不在场,老师死后,深为扣在老师头上的两个罪名苦恼,要替老师洗清,在回忆录中把苏格拉底描绘成一个虔敬守法的平庸之辈。英国学者伯奈特说:“色诺芬为苏格拉底做的辩护实在太成功了,如果苏格拉底真是那个样子,就决不会被判死刑。”英国哲学家罗素仿佛从中吸取了教训,表明态度:“如果需要让人复述我的话,我宁愿选一个懂哲学的我的死敌,而不是一个不懂哲学的我的好友。”不过他倒不必有这个担忧,因为苏格拉底述而不作,他却惊人地多产,别人哪里还有复述的机会。 现在,我们主要依据柏拉图的记述,在若干细节上参考色诺芬的回忆,来察看这个案子的来龙去脉。原告有三人。跳在台前的是无名诗人美勒托,长一根鹰钩鼻,头发细长,胡须稀疏,一看就是个爱惹是生非的家伙。还有一个无名演说家,名叫莱康。实际主使者是皮匠安尼图斯,一个活跃的政客,终于当上了民主政权二首领之一。他的儿子是苏格拉底的热心听众,常常因此荒废皮革作业,使他十分恼火。在他政坛得势之后,苏格拉底曾挖苦他说:“现在你用不着再让儿子做皮匠了吧。”更使他怀恨在心,遂唆使美勒托提起诉讼。事情的起因看上去小得不能再小,似乎是个别人泄私愤,何以竟能够掀起若大波澜,终于要了苏格拉底的命? 其实,安尼图斯之流恼恨苏格拉底,多少代表了一般市民的情绪。苏格拉底喜在公共场所谈论哲学,内容多为质疑传统的道德、宗教和生活方式,听众又多是像安尼图斯的儿子这样的青年。雅典的市民是很保守的,只希望自己的孩子恪守本分,继承父业,过安稳日子。像苏格拉底这样整天招一帮青年谈论哲学,不务正业,在他们眼里就已经是败坏青年了,因此,一旦有人告状,他们很容易附和。当然,把一个哲学家——不管是不是苏格拉底——交给几百个不知哲学为何物的民众去审判,结局反正凶多吉少。 苏格拉底之处于劣势,还有一层原因,便是在场的审判员们早在年少时就听惯流言,形成了对他的成见。他对此心中有数,所以在申辩一开始就说,那些散布流言的人是更可怕的原告,因为他们人数众多,无名无姓,把他置于无法对质却又不得不自辩的境地。他说他只知道其中有一个喜剧作家,他未点名,不过谁都明白是指阿里斯托芬。二十四年前,阿里斯托芬在喜剧《云》中把苏格拉底搬上舞台,刻画成一个满口胡诌天体理论的自然哲学家和一个教青年进行可笑诡辩的智者。在观众心目中,前者所为正是不敬神,后者所为正是败坏青年,二者合并成丑化了的苏格拉底形象。真实的苏格拉底恰与二者有别,他把哲学从天上引回了人间,从言辞引向了实质,但观众哪里顾得上分辨。苏格拉底是阿里斯托芬的朋友,当年喜剧上演时,他还去捧场,台上的苏格拉底出场,观众席上的他凑趣地站起来亮相,实在憨得可以。他和阿里斯托芬大约都没有料到,爱看戏不爱动脑子的老百姓会把戏说当真,以讹传讹,添油加醋,终于弄到使他有口莫辩的地步。 二 平心而论,在审判之初,无论三个原告,还是充当判官的民众,都未必想置苏格拉底于死地。他们更希望的结果毋宁是迫使苏格拉底屈服,向大家认错,今后不再聚众谈论哲学,城邦从此清静。可是,苏格拉底仿佛看穿了他们的意图,偏不示弱,以他一向的风格从容议论,平淡中带着讥刺,雄辩而又诙谐。这种人格上和智力上的高贵真正激怒了听众,他申辩时,审判席上一阵阵骚动,矛盾越来越激化。 苏格拉底大约一开始就下定了赴死的决心。美勒托准备起诉的消息传开,有同情者见他毫不在乎,行为无异于往常,便提醒他应该考虑一下如何辩护,他回答:“难道你不认为我一生都在做这件事,都在思考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在实行正义和避免非正义,除此之外什么也没有做吗?”他的确用不着准备,只须在法庭上坚持他一贯的立场就行了。当然,他完全知道,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他比原告和法官更清醒地预见到了结局,审判实质上是遵照他的意志进展的。他胸有成竹,一步步把审判推向高潮,这高潮就是死刑判决。 按照程序,审判分两段。第一段是原告提出讼词,被告提出辩护,审判员投票表决是否有罪。在这一段,苏格拉底回顾了自己从事街头哲学活动的起因和经历,断言这是神交给他的使命。人们的愤恨本来集中在这件事上,倘若他想过关,至少该稍稍显示灵活的态度,他却一点余地不留,宣布道:“神派我一生从事哲学活动,我却因怕死而擅离职守,这才荒谬。雅典人啊,我敬爱你们,可是我要服从神过于服从你们。只要我一息尚存,就决不放弃哲学。” 他把自己比作一只牛虻,其职责是不停地叮咬人们,唤醒人们,使人们对专注于钱财和荣誉、不在意智慧和灵魂的生活感到羞愧。 原则不肯放弃,还有一个方法能够影响判决。按雅典的惯例,被告的妻儿可以到庭恳求轻判,这种做法往往有效。苏格拉底有妻子,有三个儿子,其中两个还年幼,但他不让他们到庭。他不屑于为此,讽刺说:“我常见有声望的人受审时做出这种怪状,演这种可怜戏剧,他们是邦国之耻。” 投票的结果是以二百八十一票比二百二十票宣告他有罪。票数相当接近,说明在场不少人还是同情他的。审判进入第二步,由原告和被告提议各自认为适当的刑罚,审判员进行表决,在二者中择一。美勒托提议判处死刑。苏格拉底说:“我提议用什么刑罚来代替呢?像我这样对城邦有贡献的人,就判我在专门招待功臣和贵宾的国宾馆用餐吧。”说这话是存心气人,接下来他有些无奈地说:我每日讨论道德问题,省察自己和别人,原是于人最有益的事情。可是,一天之内就判决死刑案件,时间太短,我已无法让你们相信一个真理了,这个真理就是“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要逃避死刑,有一个通常的办法,就是自认充分的罚款。只要款额足够大,审判员往往宁愿选择罚款而不是死刑。说到这一层,苏格拉底表示,他没有钱,或许只付得起一个银币。这是事实,他荒废职业,整日与人谈话,又从不收费,怎能不穷。不过,他接着表示,既然在场的柏拉图、克里托等人愿为他担保,劝他认三十个银币,他就认这个数吧。这个数也很小,加上他的口气让人觉得是轻慢法庭,把审判员们有限的同情也消除了。人们终于发现,最省事的办法不是听他的劝反省自己,而是把这个不饶人的家伙处死。 判决之后,苏格拉底作最后的发言,他说:我缺的不是言辞,而是厚颜无耻,哭哭啼啼,说你们爱听的话。你们习惯看到别人这样,但这种事不配我做。“逃死不难,逃罪恶难,罪恶追人比死快。我又老又钝,所以被跑慢的追上,你们敏捷,所以被跑快的追上。我们各受各的惩罚,合当如此。”然后,又以他特有的反讽委托判官们一件事:“我儿子长大后,如果关注钱财先于德行,没有出息而自以为有出息,请责备他们,一如我之责备你们。”这篇著名辩词用一句无比平静的话结束:“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 三 每年的德利阿节,雅典政府要派出朝圣团乘船渡海,去阿波罗诞生地德洛斯祭祀,法律规定朝圣团未返回就不得行刑。对苏格拉底的审判是在船出发的第二天进行的,因此他必须在监狱里等候一些日子。趁着船没有回来,让我们就近观察一下这位哲学家,回顾一下他的身世和行状。 首先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他的奇特长相。虽然他生在雅典,却完全不像是一个希腊人。他有一张扁平脸,一个宽大的狮鼻,两片肥厚的嘴唇。这张脸丑得如此与众不同,以至于一个会看相的异邦人路过雅典,看见了他,当面说他是一个怪物。他有一个大肚子,但身体壮实,与人谈话时总是侧低着头,目光炯炯,像一头公牛。 他出身贫贱,父亲是雕刻匠,母亲是接生婆。子承父业,他自己年轻时也以雕刻为业,据说雅典卫城入口处的美惠女神群像就是他的作品。不过,他对这门行业颇有微词,嘲笑雕刻匠尽力把石块雕刻得像人,在自己身上却不下功夫,结果使自己看上去像是石块而不是人了。为了维持起码的生计,他大约仍不免要雕刻石块,但更多的时候干起了雕刻人的灵魂的行当。在相同的意义上,他还继承了母业,乐于做思想的接生婆。 不像当时和后来的许多哲学家抱定独身主义,他在婚姻问题上倒是随大流的,而且娶了两个老婆。第一个老婆克珊西帕为他生有一子,后来,据说是因为战争,雅典人口锐减,当局允许讨小老婆,他又娶法官的女儿密尔多,再得二子。克珊西帕是有名的泼妇,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是,一次苏格拉底在挨了一顿臭骂之后,克珊西帕又把一盆脏水扣在他的头上,而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自嘲道:“我不是说过,克珊西帕的雷声会在雨中结束?”他如此解释与悍妇相处的好处:一旦驯服了烈马,别的马就好对付了;与克珊西帕在一起,他学会了调整自己,从而可以适应任何人。其实他心里明白,和他这样一个不顾家计的人过日子,当妻子的并不容易,所以常常在挨骂后承认骂得有理。他是通情达理的,大儿子忍受不了母亲的坏脾气,向他抱怨,他总是站在母亲的立场上好言规劝。 苏格拉底的家境必定十分清贫。他在法庭上说:“多少年来,我抛开自己的一切事务,只为你们忙,不取报酬,我的贫穷就是证据。”这一点无可怀疑。他自称“业余哲学研究者”,与人谈话只是出于爱好,任何人想听就听,自己不要老师的身份,所以也就不收费。当时一班智者靠哲学赚钱,他对此感到震惊,说自称教导德行的人怎么能索取金钱为报酬。他也决不收礼,认为一个人从任何人收取金钱,就是给自己树立了一个主人,把自己变成了奴隶。对于来自显贵和国王的邀请及礼物,他一概拒绝。一个有钱有势的崇拜者要送他一大块地盖房,他问道:“假如我需要一双鞋子,你为此送给我一整张兽皮,而我竟然接受,岂不可笑?”其实他连鞋子也不需要,无论冬夏都光着脚丫,穿一件破衣。这也许有穷的原因,但更多是为了锻炼吃苦耐劳的能力。 苏格拉底的学生安提斯泰尼创立犬儒哲学,主张把物质需要减到最低限度,以求获得最大限度的精神自由。这个思想实际上肇始于苏格拉底。他常说,别人是为了吃而活,他是为了活而吃。他偶尔也出席朋友们的宴会,而且酒量无敌,但平时节制饮食,讨厌大吃大喝。荷马史诗《奥德修记》中的女巫喀耳刻用巫术把俄底修斯的同伴们变成了猪,他提出歪解:喀耳刻是通过大摆宴席把人变成猪的。有一天,他逛雅典市场,看完后叹道:“原来我不需要的东西有这么多啊!”智者安提丰问他:“哲学家理应教人以幸福,你却吃最粗陋的食物,穿最褴褛的衣服,岂不是在教人以不幸吗?”他答道:“正相反,一无所需最像神,所需越少越接近于神。” 不过,他虽然鄙视物质,却十分注意锻炼身体。其实二者都是为了做身体的主人,使它既不受物欲牵制,又能应付严酷的环境。每天早晨,他都去体育场锻炼,身体健壮超于常人。雅典流行好几场瘟疫,他是唯一没有被感染的人。他的后半生在长达二十七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度过,参加过三次战役,他的强壮体魄——当然,还有他的勇敢——在战争环境中显出了优势。据当时与他一起参战的青年阿尔基比亚德回忆,他的身体具有惊人的适应能力,食品匮乏时比谁都能忍饥,供应充足时又比谁都吃得多。酷寒中,别人皆以毛毡裹身,他却光脚走在冰上。一次战败,全军溃逃,只有他一人从容撤退。他是重装步兵,身上挂满辎重,“昂首阔步,斜目四顾”,一看就不是好惹的,敌人也就不敢惹他。他还单独杀进重围,救出受伤的阿尔基比亚德,事后颁奖,又把奖章让给了阿尔基比亚德。 作为一个哲学家,苏格拉底抱定宗旨,不参与政治。然而,一旦违心地被卷入,他必站在一个正直公民的立场上坚持正义。六十三岁时,他曾代表本族人进入元老院,且在某一天值班当主席。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做“官”。当时,雅典海军打了一个胜仗,撤退时,因狂风突起,未能收回阵亡士兵的尸体,人民群情激愤,要求集体判处为首的十将军死刑。就在他当主席的那一天,这个提案交到法庭,他冒犯众怒予以否决。可惜第二天别人当主席,十将军仍不免于死。若干年后,僭主上台,命他和另外四人去捉一个富翁来处死,别人都去了,唯有他抗命。 由上面勾画的轮廓,我们可以看到,苏格拉底具有自制、厚道、勇敢、正直等种种一般人也都称道的美德,这样一个人应该是人缘很好的。最后竟至于遇难,看来只能归因于他喜谈哲学了,似乎全是那张嘴惹的祸。那么,我们且看那张嘴究竟说了些什么,会惹下杀身之祸。 四 按照西塞罗的说法,苏格拉底是第一个将哲学从天上召唤到地上来的人,他使哲学立足于城邦,进入家庭,研究人生和道德问题。这个评价得到了后世的公认。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家,从泰勒斯到阿那克萨戈拉,关心的是宇宙,是一些自然哲学家和天文学家。据他自述,他年轻时也喜欢研究自然界,后来发现自己天生不是这块料。所谓不是这块料,大约不是指能力,应是指气质。他责问那些眼睛盯着天上的人,他们是对人类的事情已经知道得足够多了呢,还是完全忽略了。他主张,研究自然界应限于对人类事务有用的范围,超出这个范围既不值得,也不应该。之所以不应该,是因为人不可去探究神不愿显明的事,违背者必受惩罚,阿那克萨戈拉就因此丧失了神智。 苏格拉底的思想发生根本转折,大约是在四十岁上下的时候。他在申辩中谈到了转折的缘由。有一回,他少年时代的朋友凯勒丰去德尔斐神庙求神谕,问是否有人比苏格拉底更智慧,神谕答复说没有。他闻讯大惊,认为不可能,为了反驳神谕,访问了雅典城内以智慧著称的人,包括政客、诗人、手工艺人。结果发现,这些人都凭借自己的专长而自以为是,不知道自己实际上很无知。于是他明白了:同样是无知,他们以不知为知,我知道自己一无所知,在这一点上我的确比他们智慧。由此进一步悟到,神谕的意思其实是说:真正的智慧是属于神的,人的智慧微不足道,在人之中,唯有像苏格拉底那样知道这个道理的人才是智慧的。从此以后,他便出没于公共场所,到处察访自以为智的人,盘问他们,揭露其不智,以此为神派给他的“神圣的使命”。“为了这宗事业,我不暇顾及国事家事;因为神服务,我竟至于一贫如洗。”而一帮有闲青年和富家子弟也追随他,效仿他这样做,使他得了一个蛊惑青年的坏名声。 苏格拉底盘问人的方式是很气人的。他态度谦和,仿佛自己毫无成见,只是一步一步向你请教,结果你的无知自己暴露了出来。这往往使被问的人十分狼狈。欣赏者说,他装傻,其实一大肚子智慧。怨恨者说,他是虚假的谦卑。常常有人忍无可忍,把他揍一顿,甚至扯掉他的头发,而他从不还手,耐心承受。最气人的一点是,他总是在嘲笑、质问、反驳别人,否定每一个答案,但是,直到最后,他也没有拿出一个自己的答案来。确有许多人向他提出了这一责备,并为此发火。他对此的辩解是:“神迫使我做接生婆,但又禁止我生育。”这一句话可不是自谦之词,而是准确地表达了他对哲学的功能的看法。 上面说到,苏格拉底是从自知其无知开始他特有的哲学活动的。其实,在他看来,一切哲学思考都应从这里开始。知道自己一无所知,这是爱智慧的起点。对什么无知?对最重要的事情,即灵魂中的事情。人们平时总在为伺候肉体而活着,自以为拥有的那些知识,说到底也是为肉体的生存服务的。因此,必须向人们大喝一声,让他们知道自己对最重要的事情其实一无所知,内心产生不安,处于困境,从而开始关心自己的灵魂。“认识你自己”——这是铭刻在德尔斐神庙上的一句箴言,苏格拉底用它来解说哲学的使命。“认识你自己”就是认识你的灵魂,因为“你自己”并不是你的肉体,而是你的灵魂,那才是你身上的神圣的东西,是使你成为你自己的东西。 灵魂之所以是神圣的,则因为它是善和一切美德的居住地。因此,认识自己也就是要认识自己的道德本性。唯有把自己的道德本性开掘和实现出来,过正当的生活,才是作为人在生活。美德本身就是幸福,无需另外的报偿。恶人不能真正伤害好人,因为唯一真正的伤害是精神上的伤害,这只能是由人自己做的坏事造成的。在斯多噶派那里,这个德行即幸福的论点发展成了全部哲学的基石。康德用道德法则的存在证明人能够为自己的行为立法,进而证明作为灵魂的人的自由和尊严,这个思路也可在苏格拉底那里找到渊源。 人人都有道德本性,但人们对此似乎懵懂不知。苏格拉底经常向人说:让一个人学习做鞋匠、木匠、铁匠,人们都知道该派他去哪里学,让一个人学习过正当的生活,人们却不知道该把他派往哪里了。这话他一定说过无数遍,以至于在三十僭主掌权时期,政府强令他不许和青年人谈论,理由便是“那些鞋匠、木匠、铁匠什么的早已经被你说烂了”。其实他是在讽刺人们不关心自己的灵魂,因为在他看来,该去哪里学习美德是清清楚楚的,无非仍是去自己的灵魂中。原来,灵魂中不但有道德,而且有理性能力,它能引领我们认识道德。人们之所以过着不道德的生活,是因为没有运用这个能力,听任自己处在无知之中。在此意义上,无知就是恶,而美德就是知识。 至于如何运用理性能力来认识道德,苏格拉底的典型方法是辩证法,亦即亚里士多德视为他的主要贡献的归纳论证和普遍性定义。比如说,他问你什么是美德,你举出正义、节制、勇敢、豪爽等等,他就追问你,你根据什么把这些不同的东西都称作美德,迫使你去思考它们的共性,寻求美德本身的定义。为了界定美德,你也许又必须谈到正义,他就嘲笑你仍在用美德的一种来定义整个美德。所有这类讨论几乎都不了了之,结果只是使被问者承认对原以为知道的东西其实并不知道,但苏格拉底也未能为所讨论的概念下一个满意的定义。从逻辑上说,这很好解释,因为任何一个概念都只能在关系中被界定,并不存在不涉及其他概念的纯粹概念。但是,苏格拉底似乎相信存在着这样的概念,至少存在着纯粹的至高的善,它是一切美德的终极根源和目标。 现在我们可以解释苏格拉底式辩证法的真正用意了。他实际上是想告诉人们,人心固有向善的倾向,应该把它唤醒,循此倾向去追寻它的源头。然而,一旦我们这样做,便会发现人的理性能力的有限,不可能真正到达那个源头。只有神能够认识至高的善,人的理性只能朝那个方向追寻。因此,苏格拉底说:唯有神是智慧的,人只能说是爱智慧的。不过,能够追寻就已经是好事,表明灵魂中有一种向上的力量。爱智慧是潜藏在人的灵魂中的最宝贵特质,哲学的作用就是催生这种特质。这便是苏格拉底以接生婆自居的含义。但哲学家不具备神的智慧,不能提供最后的答案,所以他又说神禁止他生育。 苏格拉底所寻求的普遍性定义究竟是观念还是实存,他所说的神究竟是比喻还是实指,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不想在这里讨论。在我看来,其间的界限是模糊的,他也无意分得太清。他真正要解决的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即怎样正当地生活。宗教家断言神的绝对存在,哲学家则告诉我们,不管神是否存在,我们都要当作它是存在的那样生活,关心自己的灵魂,省察自己的人生,重视生活的意义远过于生活本身。 五 现在让我们回到被判了死刑的苏格拉底身边,他已经在狱中呆了快一个月了。在此期间,他生活得平静而愉快,与平时没有一点不同。在生命的最后时日,他还突发了文艺的兴趣,把伊索寓言改写成韵文,写了一首阿波罗颂诗。许多富裕朋友想出资帮助他逃亡,均被拒绝,他问道:“你们是否知道有什么死亡不会降临的地方?”一个崇拜者诉说:“看到你被这样不公正地处死,我太受不了。”他反问:“怎么,难道你希望看到我被公正地处死吗?” 监禁第二十八天,有人看见那艘催命船已经开过了附近一个城市,他的老朋友克里托得到消息,天不亮就来到监狱,看见他睡得很香。等他醒来,克里托作最后的努力,劝他逃亡。他举出了种种理由,诸如别人会怪自己不尽力,使自己名誉受污,你遗下孤儿,未尽为父的责任,等等,皆被驳斥。苏格拉底强调,虽然判决是不公正的,但逃亡是毁坏法律,不能以错还错,以恶报恶。 第三十天,行刑的通知下达,若干最亲近的朋友到狱中诀别。克珊西帕抱着小儿子,正坐在苏格拉底身边,看见来人,哭喊起来:“苏格拉底啊,这是你和朋友们的最后一次谈话了!”苏格拉底马上让克里托找人把她送走。然后,他对朋友们说:“我就要到另一个世界去了,谈谈那边的事,现在正是时候,也是现在可做的最合适的事。”整篇谈话围绕着死亡主题,大意是—— 哲学就是学习死,学习处于死的状态。真正的哲学家一直在练习死,训练自己在活着时就保持死的状态,所以最不怕死。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死无非是灵魂与肉体相脱离,而哲学所追求的正是使灵魂超脱肉体。灵魂不受肉体包括它的欲望和感觉的纠缠,在平静中生存,只用理性追求真理,它的这种状态就叫智慧。不过,活着时灵魂完全超脱肉体是不可能的,所以得不到纯粹的智慧,唯有死后才能得到。 转述到这里,我们不能不提出一个疑问:上述见解要成立,前提是灵魂不随肉体一同死亡,苏格拉底相信灵魂不死吗?似乎是相信的,他做了种种论证,包括:生死互相转化,灵魂若死灭就不能再转为生;认识即回忆,证明灵魂在出生之前已存在;灵魂占有了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才有生命,可知灵魂与死不相容。接着他大谈灵魂的修炼,轮回和业报,哲学家的灵魂已经修炼得十分纯洁,因此死后将与天神交往。很难相信这是苏格拉底本人的思想,恐怕多半是柏拉图从东方教义中听来而安在老师头上的。法庭申辩时的一句话透露了苏格拉底的真实想法:“没有人知道死后的情形,大家却怕死,仿佛确知死是最坏境界。我本人绝不害怕和躲避好坏尚不知的境界过于明知是坏的境界。”我们至少可以相信,他是怀着快乐的心情迎接死亡的。人们常把天鹅的绝唱解释为悲歌,他却说,它们是预见到另一个世界的幸福就要来临,所以唱出了生平最欢乐的歌。他的临终谈话正是一曲天鹅的绝唱。 最后的时刻来临了。克里托问他:“我们怎么葬你?”他答:“如果你能抓住我,随你怎么葬。”然后对其余人说:“他以为我只是一会儿就要变成尸体的人,还问怎么葬我。喝下了毒药,我就不在这里了。”说完便去洗澡,回来后,遵照狱吏的嘱咐喝下毒药。众人一齐哭了起来,他责备道:“你们这些人真没道理。我把女人都打发走,就为了不让她们做出这等荒谬的事来。”在咽气前,他说了最后一句话:“克里托,别忘了向医药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献祭一只公鸡。”这颗喜嘲讽的灵魂在脱离他所蔑视的肉体之际,还忍不住要与司肉体治疗的神灵开一个玩笑。 苏格拉底的悲剧就此落下帷幕,柏拉图在剧终致辞:“在我们所认识的人中,他是最善良、最有智慧、最正直的人。”的确,不管人们对他的学说作何评价,都不能不承认他为后世树立了人生追求上和人格上的典范。据说在他死后,雅典人忏悔了,给他立了雕像,并且处死了美勒托,驱逐了安尼图斯。也有人指出,所谓惩处了控告者纯属捏造。不过,这些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让我们记住苏格拉底的遗训,关心自己的灵魂,度一个有价值的人生。

现收藏在大都会博物馆的法国艺术家大卫的作品《苏格拉底之死》属于哪一绘画流

新古典主义。《苏格拉底之死》是法国著名画家雅克·达维特(或称雅克-路易·大卫)在1787年创作的油画作品。这幅作品描绘了哲学家苏格拉底死时的情景,体现了革命者为信仰和真理而献身的精神。画中镇定自若、一如既往讨论哲学的苏格拉底使人崇敬,而他周围哀恸不已的朋友们增添了画面的悲剧性,使画面获得了凝重、刚毅、冷峻的艺术效果。什么叫苏格拉底之死?苏格拉底之死有着其特殊的意义:苏格拉底之死在西方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件。因为当时雅典实行的是一种直接的,一个人是否判处死刑,需要有公民投票来决定,这应该是一种最不坏的制度了,但它还是处死了有德行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可以通过示弱,或者在学生的帮助下逃跑等形式,来免除一死,但他却坦然放弃了生的机会。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文德尔班认为,“苏格拉底的死成就了他自身及其哲学,‘变成了他最大的光荣"”。他之所以选择死亡,是和他的哲学思想分不开的。

苏格拉底死的价值

苏格拉底之死的价值,在于它说明了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人们可以去死。它的价值在于,让人们要用生命来维护法律的尊严。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主张无神论和言论自由,但却与当局统治相向。苏格拉底被判处有罪以后,他的学生已经为他打通所有关节,可以让他从狱中逃走。并且劝说他,判他有罪是不正义的。然而苏格拉底选择了慷慨走向刑场,视死如归。他的理由:我是被国家判决有罪的,如果我逃走了,法律得不到遵守,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效力和权威。当法律失去权威,正义也就不复存在。这不是悲剧的声音,这是一个智者在用生命诠释法律的真正含义——法律只有被遵守才有权威性。只有法律树立了权威,才能有国家秩序与社会正义的存在。那就是为了法律,为了正义,人们要在所不惜,不顾一切!

谁杀死了苏格拉底

?雅典公民。他为什么被杀?雅典公民说,他罪名有二:其一,他亵渎神灵;其二,他蛊惑青年,使他们不尊敬老者。这两项罪名今天看来荒谬绝伦。法与民主究竟体现了怎样的精神?面对这个问题,现在人们给出的答案必然是“公平、公正、正义”。但是,苏格拉底之死是雅典公民大会讨论的结果,在当时既民主又合法。而当我们洞悉这一历史事实的时候不禁追问:在雅典文明背后,杀死苏格拉底的究竟是谁? 传统理解的暴民政治是指以缺乏判断力的群体为主体的民主制度,而这样的民主为了迎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往往做出的所谓“缺乏判断力”是具有相对性的概念。民主主体是大多数社会成员,而社会精英是少数成员,在精英眼中,大多数社会成员都是“缺乏判断力的”。 倘若问及历史上暴民政治的典型,对古希腊有所了解的人会想到雅典公民大会对苏格拉底的宣判。这正是本文话题,现代人看来,西方世界的确在苏格拉底的“蛊惑”下建立起反思精神并取得非凡成就,但苏格拉底在当时也确实死于这样的“贡献”。我们在痛惜先哲无辜被害的同时,也对这样的暴民政治发出控诉,苏格拉底是对的,雅典人是错的,不存在神,我们痛斥暴民政治。的确,古代雅典民主当然存在这样的暴民政治,而这样的暴民政治从人类历史发展角度看也着实可恨。然而即便看到它的可恨,我们也无法回避“近视眼”的弊病;我们更无法保证后人看到的当今的某些案例或事件绝对与此无缘,即便我们对那些实践与案例的判断有比较一致的认可。也许连这样一种对暴民政治的痛斥都可能演化成其一部分。 法与法治的良性发展和日臻完善是人类发展的需要,是时代大势所趋。即便如此,法仍然有可能与暴民政治产生瓜葛。在民主社会中,暴民政治以法作为其主要手段或形式之一。同时,法对暴民政治具有袒护与放大的作用。孟德斯鸠认为,最广义的法是社会中的一切必然关系。而当代对法的主流定义之一也认为,法是正当权威制定的或认受的、以强制性制裁为后盾的社会规则以及与之相关的制度与观念。由此我们看出,在公共意志受到政治实体与机构的保护与支持时,公共意志也将上升到法的高度,所以苏格拉底之死就不是无理强加的,而是法的作用的结果。 法具有社会性,因此法的水平永远由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成员认知水平所决定。因此,在民主社会中法永远无法超越民主主体。而超越者在社会中通常都是绝对少数,当其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行为或思想受到当代民主的禁止并对其实施制裁时,我们所说的暴民政治的作用就发生了。在发生过程中,民主思想与制度几乎贯穿始终。 在法学界,自然法学派与社会法学派间曾有过一次辩论——法的原则是坚持正义还是秉持法的本身。在民主社会中,无论民主制度是间接民主——通过选举代表来行使民主权利,还是直接民主——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法的制定过程都必定是民主的,因此法是民主的体现并且在为民主社会维持秩序的过程中维护民主;暴民政治是民主的负面效应,从历史角度来看,当暴民政治贯彻于法律或法律条文时,其作用范围扩大了,其力量也因法与法律制裁的强制性而得到了加强,而这种贯彻了暴民政治的法律或法律条文就是恶法。 与暴民政治相比,恶法对社会秩序的负面影响更复杂,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比较简单,苏格拉底之死即是。第二种情况比较复杂。即恶法的受害者受困于恶法的暴民专政,而同时代的社会成员对恶法的普遍认识是该法不合理,但由于宪法、法律或民主制度的要求该法不能被视为无效,审判结果不能被撤销,此时,恶法生效。这时社会中的两组巨大的矛盾就出现了:道德与法律的矛盾——恶法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不符合道德,但却具有法律效应;民主的内部矛盾——民主之立法决定与此刻民主之逆法意识。这两组矛盾的存在必然是对人们道德观、价值观的撼动,也必然会对法律的权威与民主的效用造成一定影响。由此可见,恶法对社会的影响是长期的、广泛的。而我们对于恶法的一切争论与困惑的表现就在于,无法在恶法发生效用之前判断其为恶法,也无法在恶法发生效用时宣布其无效。当真正感受到损失,人们才开始对法与民主的怀疑。 曾引起媒体广泛关注的许霆案,一些法学专家也发表了言论。有人指出银行滥用了公众权利,有人指出ATM非金融机构,有人指出过时的严刑峻法急需修正,许多媒体和舆论表现了诸如此类的怀疑。而在某些法学家的眼中,这样的怀疑发生了作用,就意味着舆论干预了司法独立。这样的怀疑的确是对法制与民主的质问和考验。但换一个角度看,也许这样的怀疑正是对苏格拉底“罪名”的根本性反思,当人们真正具备了这种反思精神,社会进步就开始了。作为社会制度,法与民主不一定是最好的,但确实是最不坏的。无论是对社会秩序的维护,还是对人民主权的保障,法与民主在历史的大多数时期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苏格拉底之死指出古代雅典:民主审判有悖司法独立 如何理解

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  单论这种民主来说:雅典的民主政治以少数服从多数作为根本原则。但是,多数人的意见一定就是好的意见吗?从逻辑上看并不能得出这个结论。也就是说,我们无法保证多数人的意见一定是好的。比如说,当大多数人处于激情状态时,他们完全跟着当时的感觉走,因而所作的决定就可能是目光短浅,把社会引向灾难。在这个时候,少数清醒的人的意见反而是好的。但是,由于少数人的意见和大多数人意见相违背,因而无法被社会所接受,甚至被压抑,被清除;当然也就没有力量影响和改变社会,使之脱离灾难。这不仅仅是逻辑上的可能性。历史上,当雅典的民主制给雅典带来政治上的荣耀时,雅典人就认为民主制是最好的政治体制,并在他们的势力范围扶持民主人士,建立民主政治,企图在全希腊建立民主政治。在这样的政治气氛中,少数人的意见,不管好坏,都无法得到尊重。  进一步,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民主政治会导致自相残杀。逻辑上可以作这样的设想:有甲乙丙三人组成一个民主政治社会。任何重大决策都将由多数表决。他们在社会中相处虽然总是以自己的善恶观念作为出发点,但渐渐发现,他们在一些事情上有更多共同点,而对另一些事情则持对峙态度。比如说,甲提出了议案A。讨论的结果可能是甲丙同意而乙则反对。根据多数表决原则,议案A通过。由于甲和丙,不管什么原因,在对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上有较多的共同认识,在讨论表决各种议案时,总是一致。于是,可能的情况是:对于议案B、C、D等等,都得甲丙赞同,而乙异议。由于乙的反对,每次会议都导致激烈争论,艰难通过决议。为了使社会治理更加容易些,甲或丙可能提出一个议案:处死乙。这个决案当然会遭到乙的反对。但是,根据多数表决原则,社会不能阻止这一议案的通过。历史上,大思想家苏格拉底就是这样被处死的。可见,民主政治,就其多数表决原则的角度看,是一种危险的政治。  就其实质来说: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以雅典工商奴隶主为领导的奴隶主阶级对于奴隶、非公民群众实行专政的工具。归根结底,它是为奴隶主阶级整体的经济利益而服务,是奴隶主自由民阶级的民主。这种有限的阶级民主决定了这种民主有巨大的局限性和狭隘性。

苏格拉底为什么会被处死?

公元前三九九年,哲学家苏格拉底被雅典的一个人民法庭判处死刑。其时,雅典人正在装点海船,准备次日前往提洛岛祭祀阿波罗神。 传说当初雅典王子提修斯自愿作为七对被迫献给米诺牛的雅典童男童女之一,前往克里特岛,决心解脱强加在雅典人身上的诅咒。在临行之前,雅典人许愿说,如若他们安全返还,将每年前往提洛岛祭祀阿波罗神。对此种神圣的宗教祭祀活动,城邦依例认真对待。为确保城市洁净,一律暂缓处决死囚。苏格拉底乃被投入监狱,等待祭祀结束后处决。其间,弟子们轮流探监,陪伴老师度过最后的日子。于是,便有了柏拉图记载苏氏狱中言论的那几篇著名的对话录。约摸一个月后,这位年已七旬的哲人遣退妻儿,在众位弟子面前饮下毒鸩,从容就死。 在苏格拉底一案中,一方是追求真理、舍身取义的伟大哲人,另一方则是以民主自由为标榜、被视为民主政治源头的雅典城邦。孰是孰非,谁善谁恶,不那么泾渭分明,感情上的取舍则成为一种痛苦的折磨,因而其悲剧色彩愈加彰显。在民主自由观念深入人心的现代世界,苏格拉底之死就不仅成了一个问题,而且成了现代人心里一个难以解开的结。 然而,对雅典人来说,这桩案子非但不是一个难以解开的结,它根本就不成其为一个问题。因为整个案件完全是依照雅典城邦的法律来审判的。起诉苏格拉底的三人都是雅典公民,以美莱特斯为首,他们显然是依法提起公诉。在《欧提弗罗篇》(Euthyphro)之首,苏格拉底说他正要到“王者执政官”处应美莱特斯之诉。这位王者执政官是专门负责有关敬神的事务的,对苏格拉底主要的指控是不敬神和敬事新神,因此需要到彼处备案。至此,案件正式进入审判程序。 审判的程序同样复杂而民主。不同于现代,雅典的法庭不设法官,只设主持官,负责组织审判并维持法庭的秩序,判决的权力则在陪审团。陪审团成员从公民群体中抽签产生。其例为:每年初公民自愿报名竞争当年陪审团成员,而后抽签从自愿者中挑选出六千人,作为当年陪审团成员。如遇有法庭开庭之日,城邦官员事先根据案件大小确定审判每桩案件所需陪审团规模,从五到二千人不等,然后从六千名陪审团成员中抽签选出当日所需陪审员总人数。开庭之前,再以抽签的方式将这些陪审员分配到不同的法庭,审理不同的案件。其运作过程复杂得令人匪夷所思,但用来抽签的石嵌存留至今,又令人不能不信。另外,雅典人之所以发明这套东西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任何形式的贿赂。首先,你不可能事先知道哪些陪审员会参与审判你的案件。其次,你也不太可能将全部六千名陪审员悉数贿赂。当然,陪审员的众多还体现了民主政治的根本原则,即公民直接而广泛的参与。陪审员每次出席审判,都可得到一小笔报酬,大约能够维持一家人一天的生计。那些较为富有的公民大概是不会为了这点报酬而在法庭上耗度一日的,除非案件和他们的切身利益相关。 法庭上的审判同样不同于现代,先是由原告和被告分别为自己辩护,并进行举证。之后陪审团举行第一次投票,决定被告是否有罪。 如果被告获得的票数占多数,他即获得清白之名。但案子并未就此完结,还要看原告获得票数的多寡。如果他获得的票数不到总票数的五分之一,就要遭到处罚。这条措施是为了防止有人恶意诬告。如若出现有罪和无罪的票数相等的情况,则被告无罪释放。如果判定被告有罪,则由原告和被告本人分别提出具体的刑罚,再由陪审团投票选取其中之一作为最终的判罚。这种审判的方法看似荒唐,但却具有其合理性。因为原告和被告为使自己提出的刑罚受到采纳,一定会提出尽量合理的刑罚,而不会随心所欲。苏格拉底在第一轮的投票中以二百八十票对二百二十票被判有罪,随后提出的对自己的处罚又近乎玩笑,先是说自己非但无罪,反而于城邦有功,理应得到城邦的礼遇,后又提出罚款一百德拉克玛了事。由于此一刑罚太不合情理,反而迫使部分本来同情他的陪审员转向选择原告提出的刑罚,最后以三百六十票对一百四十票被判死刑,也就不难理解了。另一方面,即使苏氏的表现如此荒唐,若用今天的法律来衡量,可能还要判藐视法庭罪,但仍有一百四十票是支持他的,说明他要逃过此劫,本不是太难的事。 因为唯一的标准是陪审团的投票,又没有权威的刑侦机构对事实进行科学的甄别,所以当事人的辩护就变得至关重要。辩护辞往往都是事先写好的,或自己写的,或请专业的高手代写的。于是,法庭辩护就成了演说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辩辞不仅讨论案件本身,而且往往对自己的贡献或品德大大夸耀一番,以博得陪审团的同情。 不过,法庭也不能容忍无休止的高谈阔论,一律以滴水为钟,对当事人辩护的时间进行严格的限制,颇似时下的大学生辩论赛。其法为,在一陶盆下部钻一小孔,置于高处。陶盆内盛一定容量的水,当辩护开始之时,即让水从小孔滴到置于低处的另一陶盆内,以滴完为限。 或许又有人会问,对于像苏格拉底这样一位大哲学家,雅典人似乎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对权威人士的尊敬,仅以区区罪名,即判以极刑。 这不是太难以令人理解了吗?殊不知,在雅典是不存在任何个人权威的。既没有知识的权威,也没有道德的权威,甚至没有政治的权威。唯有一个权威,那就是人民的权威,一切都得服从人民群体。雅典民主政治的领袖阿里斯泰德以“公正者”而著名,但在公元前四八三年经公民大会投票,遭到放逐。据说在投票之时,一不识字农民递过充作选票的陶片,请身边的阿里斯泰德代为刻上他的名字。阿里斯泰德大奇,问道,你既不认识这位人物,何以有怨于他?农民答曰:一听到他被称为“公正者”,即感厌恶,因此投票放逐他。希波战争的功臣底米斯托克利成功地导演了萨拉米海战,使希腊盟军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免遭波斯人奴役,为此底米斯托克利成为全希腊民族的英雄,以至于在下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当他迈入运动场时,全场观众忘了比赛,将目光转向他,向他鼓掌和致敬。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说,在那个时候,他和斯巴达王宝桑尼阿斯是全希腊最著名的人物。但事隔四年之后,雅典人一样投票放逐了他,随后又欲判处他死刑,致使他被迫逃往死敌波斯王的宫廷。就连民主政治的最伟大领袖伯里克利也难逃厄运,就在同斯巴达的大战爆发不久,他因指挥不力而被革除将军一职,并遭巨额罚款。 苏格拉底虽然是一位名人,但却并不是备受尊重的哲学权威。相比起来,他的名气更多地来自于他的怪诞。在喜剧家阿里斯托芬的笔下(《云》一剧),苏格拉底在空中行走,行动怪异。即连他的哲学,也不过是诡辩之术。他开办私学,教授颠倒黑白的技艺。现实中的苏格拉底也许并非如此,但真正理解其哲学或了解其性情的雅典人不会很多,而阿里斯托芬的喜剧则是在雅典最大节日之一的戏剧节上隆重上演,到场观看的雅典人多达近二万人,无疑会给许多的雅典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阿里斯托芬这部刻画了苏格拉底形象的称之为《云》的喜剧上演于公元前四二三年的尼奥尼索斯戏剧节。他塑造的苏格拉底的形象无疑会影响到时隔二十四年之后的审判。 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当然还有一个更为深层的原因。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同现代世界形形色色的民主政治殊为不同。在古希腊文中,“民主政治”(demokratia)一词由“人民” (demos)和“统治”(Kratos)复合而成。显而易见,民主政治即人民的统治,强调的是公民的广泛参与和直接管理,以及公民在政治生活中近乎绝对的平等权利。值得注意的是, “人民”是一个集合名词,它体现作为一个整体的公民群体,个人完全被隐去了。而在现代的民主政治中,在理论上享有政治主权的群体多被称为“纳税人”(taxpayers),时而也称为“公民”(citizens),几乎不用“人民”这一集合概念。在英文中,无论是“纳税人” 还是“公民”,所体现的都是由个体而组成群体。其中个体有所显现,未被完全隐去。这种看似细微的差别却反映了一个根本性的不同。在现代的民主政治中,个体一面从属于群体,一面却享有作为个体的独立性,享有自由。但在古希腊,个体是完全从属于群体的,他没有脱离于群体之外的自由。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个体只有在属于城邦(亦即群体)时才具有存在的意义,不属于城邦的个体要么是鬼神,要么是兽类。群体的意志和利益高于其它一切,为此可以牺牲个体的利益和权利。雅典一条独特的法律即最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依法雅典人每年可以放逐一位政治领袖,由公民大会投票选出。因以破碎陶片充作选票,而得名“陶片放逐法”。投票时只要在陶片上刻上名字即可。无需过失,也无需罪行,只要获得票数超过六千,即遭流放。 如果以现代人的眼光看,这纯属对个人自由与权利的践踏。但在雅典,像底米斯托克利等一批最著名的政治家都在流放之列。这就是说,在古代希腊,个人是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自由的(即柏林所说的“消极自由”)。既没有脱离群体的自由,也没有言论的自由。苏格拉底的言论明确表示出他对“人民”这个群体的轻蔑,想要同它保持距离。同时在“人民”看来,他的言行实际上已经造成了某种伤害,因为他的弟子参与了推翻民主政治的活动。他的被处死,其实在情理之中。而且,苏格拉底并不是唯一一位因其言论而致罪的思想者。伯里克利的妻子阿斯帕西娅本以开妓院为业,但却是一个少有的富有智慧的女性,即连苏格拉底也常常带着弟子拜访她。她也曾被一名喜剧诗人指控对神不敬,只是在伯里克利的百般哀求下才免于治罪。不过也因为此事,雅典人通过了一条法律,规定凡不信神或教授有关宇宙的理论者,都将遭到起诉。另一位同伯里克利相关的人物是哲学家阿拉克萨戈拉,他是伯里克利的老师兼密友,同样受到起诉及被判死刑的威胁,这一次连伯里克利也保不了他,便安排让他匆忙逃离了雅典。 据说普罗塔戈拉的著作遭雅典人查封,他本人也因其学说而被判了死刑,只因侥幸才得以逃走了。悲剧家欧里彼得斯也因不虔诚而遭到过起诉。如果所有这些记载都并非空穴来风的话,那么在雅典,思想与言论自由的缺乏是无可争辩的。 现代人-尤其是西方人-惯于拿现代的民主来衡量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认为平等与自由理所当然都是民主政治的内容,因此苏格拉底之死才成了难以解开的结。斯东甚至天真地提出,如果苏格拉底以言论自由为辩护的根据,他就可能找回自己的清白。也许苏格拉底比谁都明白,他的同胞们是不会把言论自由当回事的。

《苏格拉底之死》将智慧传授世人,将死亡留给自己。

什么是智慧?能将所学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便是智慧。什么是责任?能忍受所该承受的痛苦和快乐,便是责任。什么是信仰?能将所信坚持一生,死亡相威胁也不放弃。便是信仰。娱乐至死的现代生活好像把一切都淡化了,只有权利和金钱昂首挺胸,巍然矗立。虽然现代世界法律体系相对于过去比较完善,但仍有不公发生,仍有人痛苦的背负着沉重的恶意死去。哲学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他把传播智慧视为自己活着的最大责任,他把一生热爱的哲学视为永不抛弃的信仰。这个人就是苏格拉底,出生于希腊雅典,是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苏格拉底和其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被世人的嫉妒杀死。他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进新神论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下毒汁而死。不禁感叹一句,大智鲜有闻,庸人多愚蠢。 我们每个人都有喜爱的事物,从前我认为我喜欢的一定是我所喜欢的,也就是说,我喜欢的是因为我的喜欢,所以它才变成了我喜欢的。但苏格拉底的反问,却让我恍然大悟。他说:因为一件物是虔敬的,它才被爱;并不是因为它被爱了,所以才成为虔敬的物?我反复咀嚼终于明白。一个事物并不是因为你爱,所以它才值得被你爱,而是它本身就值得被爱,你才会爱。人是群体,每个人却是独立的个体,我们无法强迫他人去喜欢你喜爱的事物,但这并不能否定别人喜爱的东西就是没有价值的。事物有无价值无需由人定义,就像真理不会被创造,它只能被发现。 在雅典法庭上面对众多非议嫉妒者,他的申辩却令我肃然起敬。他说:我之被判死罪,并不是由于缺乏论证,而是由于缺乏厚脸皮和冒失无礼,以及我拒绝用一种能给你们极大快感的方式向你们说话。你们希望听我哭泣和哀号,做和说各式各样我认为不值得我做,可却是你们习惯从别人那里听到的事物。可是,那时候,我并不觉得由于我已经陷入危险,我应该自贬到奴颜婢膝的地步,我现在也不后悔我采取的为我自己的案子申辩的方法,我宁可为这种方式的申辩所带来的结果而死,也不愿意因为采用另外一种方式的申辩所带来的结果而生。苏格拉底无疑是一个勇敢的人,他宁愿为真理而死,也不愿为躯体而生。他是善良的,宁愿饮下毒汁,也要不停的实践哲学,不停的向遇到的人阐明真理。 申辩结束后,苏格拉底依旧难逃一死,是人们的愚蠢和嫉妒推开了一位哲人伸出的手。人人都说死亡不幸,但有人却生不如死。苏格拉底淡定的等待着自己将要到来的死亡,朋友们心中却感慨万千,五味杂陈。他明明有机会逃出监狱,但他却说:先生们,我觉得困难不在于逃避死亡;真正的困难在于避免邪恶,因为做错事比死亡还跑得快。是啊,做错事容易,违背自己的信念更易如反掌。喝下毒汁前,苏格拉底说:当生命不能再给我什么的时候,如果我还粘着它,抱着它,在我看来,只是让我自己在我自己眼里显得荒谬。诚然,在苏格拉底心中信仰高于一切。 苏格拉底无疑是智慧的,但他有的不只是智慧,还有对永恒真理的不断追求,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也许现代生活并不需要什么哲学,真理对我们似乎也没有什么吸引。但我想我们务必要了解一些哲学,它会让你枯燥无味的生活有点新意,会让你不断的去思考活着的精神意义,也许每个人的生理状态不同,但精神是共通的,努力探索你内心宏大的精神世界吧。最后用苏格拉的一句话来结束本文。我们竭尽全力在有生之年获得一定程度的善和智;因为奖赏是荣耀的,而希望是巨大的。

苏格拉底之死有什么文化意义

苏格拉底以死来向人们说明守法的重要意义,也许人们笑他,笑他天真,笑他顽固,笑他执迷不悟,但是唯有那些真正洞察了他内心世界的人,才会为他的智慧与忠诚所折服:“智慧是他看到并一直紧紧关注着的众人未曾察觉的美德,忠诚的是于他自己热爱的城邦,于他一生遵从的法律,于他永恒不变的理想追求.” 苏格拉底以“我该走了,我去赴死;你们继续生活,谁也不知道我们之中谁更幸福,只有神才知道.”结束了自己的申辩.预期很平静,却充满自信和力量,充满了尊严,也让所有人震撼,去重新认识生与死的真正价值依据.也许正向他所说:“我很清楚,借助死亡来摆脱一切烦杂事务对我来说是件好事.”是的,他可以远离贫穷、远离诽谤和责难、远离非理嫉妒和法官的纠缠以及所有对他不公的东西了,去他向往追求的极乐世界了,也许是“向无梦的睡眠一样的奇妙的境界了”,也许是“有真正法官管理着的法庭、有各种哲人和英雄,能够永生的世界了.”苏格拉底之死是苏格拉底留给现实世界的最后一个德行.

苏格拉底之死的直接原因和根源是什么

直接原因是雅典人以不敬神和毒害青年罪判处服毒自杀。根源是苏格拉底主张无神论与言论自由,这和当时的当局意见相左。

苏格拉底之死 精神

第一,必须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伯里克利时代是民主政治的高峰时期,20岁的男性公民都可以自由参加国民大会,决策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重大事件等;30岁公民都有机会通过抽签的方式参与陪审法庭,掌握司法大权;各级官职向广大公民开放;为了鼓励公民参政议政,还发放工资奖金。广大的公民是国家的主人,可以直接决策国家大事,掌握司法权,行政权等,整个城邦法律至上,凸显平等,自由和民主。当然,这是一种直接民主。 直接民主发展的极端,就衍生了滥用职权,贪污腐化,个人主义,随心所欲,人们放纵,傲慢,粗野,狂暴,懒惰,盲从……城邦世风日下,道德沦丧。加上当时参加希波战争和伯罗奔尼撒战争,雅典的城邦制逐渐走向衰弱。 第二,负有社会责任感的苏格拉底就在这个时候站出来!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重建城邦的“道德体系”,改变人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挽救衰颓的城邦制。他不断的针砭时弊,提倡教化民众,改善人们的灵魂。 他每天出门,在街头,巷底,山坡上……拉住人们,他主要探究:一个人怎样才能拥有“幸福”?“道德”的人才能拥有幸福。什么才是他注重的道德呢?古今标准应该皆然吧——信用,诚实,勇敢,节制,正义,善良等等。 第三,可惜天不遂人愿。苏格拉底希望挽救城邦,重建雅典公民的道德价值体系,却正被这些他想教化的雅典公民所抛弃,推上了黄泉路。陪审法庭给他判了死刑,原因一是他不敬传统神,妄图从立新神;二是他腐蚀青年致使道德堕落。 苏格拉底很冤,他不是不敬神,他心中有一个“道德”的神;他每天教化青年,是教他们学知识,向善,做一个有理智有教养有知识有道德的人,但是因为和传统观念有所差别,遭到了部分人的愤恨。 苏格拉底本可以不死,因为他的学生中有一些是贵族子弟想尽各种办法救他,最后只要他“承认自己的错误”,交罚款就可以免于一死,他却谢绝了。 死前,他说:我之所以慷慨就义,是因为一个人应该遵守他的诺言,他的道德,他国家的法律。违背一国的法律就是不义,而我做不到这点,所以我勇敢的选择死亡。他还说:我们现在该死了,我死了,你们活着,谁去天堂,只有上帝明白,道德的人是活在天堂的! 他毅然的选择了死亡。信守了他的承诺,虔诚于他尊仰的道德,用他的死给所有的民众上了一堂最生动的“品德”课,而他选择死亡的慷慨凛然,使他成为了人类精神上史上一座不朽丰碑。 为了捍卫自己的道德信仰,为了锻造高尚品德的灵魂,他以身作则,视死如归——这便是苏格拉底之死的精神。 第四,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得意门生之一。苏格拉底死后他便离开了雅典,悲哀绝望,漂泊万里。他痛恨雅典的民主政治,他认为是哪些无知的,盲从的民众杀害了他最心爱的老师。他不喜欢民主政治,他写了《理想国》,在那理想的国度里,国家像一个工厂,把人生产出来,不同质料的人,不同的分工。勇敢的人充当武士保卫国家,欲望的人则去当手工业者、农民创造财富。管理国家的不再是普通民众,他主张贤德的人“哲学王”统治国家。显然他赞成类似君主专制的“僭主”统治。正是苏格拉底的死刺激他清醒,重新思考,构建了《理想国》。

苏格拉底到底是怎么死的

当年雅典娜的统治者 控告所格拉底 诱惑群众,使许多年轻人遗弃信仰。由此,他们判苏格拉底死刑,传闻说当时他们是通过大会投票,仅仅只差一票,决定了他的死。虽然如此,但是很多人都希望 苏格拉底逃离囚牢,可是他却坚决不违反律法,就算是不公平的律法。最后,他被赐服毒而死!

苏格拉底之死阅读答案

1.斐多 西米亚斯 西帕斯 苏格拉底原为雕刻匠,后来倾心于教育研究,并以培养青年的完善道德为己任。他主张有知识的人才具有美德,才能治理国家,强调“美德就是知识”,知识的对象是“善”,知识是可敬的,但并不是从外面灌输给人的,而人的心灵是先天就有的。把人的先天就有的、潜在的知识、美德诱发出来,这就是教育。他还首先发明和使用了以师生共同谈话、共商问题、获得知识为特征的问答式教学法。 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2.很平静。临死前还斥责弟子们的哭泣。(慷慨就义)3.文章介绍了苏格拉底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后,坦然面对死亡。体现了革命者为信仰和真理而献身的精神。

苏格拉底为什么会被判死刑?

是被雅典的民主政治的法庭判了死刑。苏格拉底通过对话的方式探究现象背后的本质,追寻人的世界和心灵问题,他经常讨论“什么是正义”“最好的国家是什么样的”这样的话题,按理说来他讨论的这一切都是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做贡献的事情,那为什么还会被雅典民主政府的法庭宣判死刑呢?有一种说法是,雅典的民主程序杀死了苏格拉底。从公元前431年开始,希腊的两大城邦斯巴达和雅典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04年,雅典在这场战争中失败,于是雅典之前的民主制被推翻,建立了斯巴达式的寡头政治。不久后,雅典又重新建立新的民主制,但这个时候的民主制其实已经有些变味儿了,不再像当初的民主制度具有严肃性和崇高性了。在这样的背景下,苏格拉底通过他独有的谈话方法(即之前说到的“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提问方式)让很多人都深受折磨,有些人对此提出质疑,认为他提问太多但回答太少,使得人们的思想比从前更加混乱。苏格拉底又通常没有给出确定的答案,只是通过一套辩证法来引导对方逼近真理。但在两个问题上,苏格拉底给出了明确的回答:一个是“美德意味着什么”,一个是“最好的国家是什么样的”。这两个问题在当时的雅典青年看来是非常重要的,这关乎一个人自身的心灵问题,还关乎国家的发展问题。美德意味着什么?美德意味着智慧,只要人们通过教育,均可以找到自身真正的兴趣点,能够看清自身行为产生的后果,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是一种道德约束。最好的国家是什么样的?苏格拉底用一种略带嘲讽的口气说道:“没有什么制度比一个为盲众所操纵、为冲动所指挥的民主更加滑稽的了,没有什么比让一群争论不休的人组成政府更可笑的了,没有什么比匆忙选举、革职或处死将领更荒唐的了。”《苏格拉底之死》是法国著名画家雅克·达维特在公元1787年创作的油画作品,这幅作品描绘了哲学家苏格拉底死时的情景苏格拉底通过自己的思考,用这样的方式回答了当时雅典人认为很重要的两个问题。但他却因此得罪了一大批人,尤其是当时的雅典民主政府。公元前399年6月,苏格拉底在70岁时被雅典极端民主法庭判处死刑,其罪名是:第一,不信奉雅典的神,崇奉新神。第二,他喜欢探讨各种事情,以此来蛊惑青年。在法庭上,苏格拉底拒绝认罪,还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我的言行一直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社会。法庭不仅不应该审判我,而且应该赐给我荣誉,让我到卫城的圆顶餐厅上免费就餐。”苏格拉底为自己进行了辩护,他讲述自己为什么要孜孜不倦探寻知识,因为正是有一个神——类似克塞诺芬尼的那个思想之神——在指导着自己。他还指责雅典已经在财富和虚荣的腐蚀下变得臃肿不堪,提醒人们不要沉溺在物欲横流的享乐中。苏格拉底不但不认罪,反而认为自己有功于雅典人民。陪审团认为苏格拉底太顽固,竟敢蔑视法庭,最后由500人组成的人民陪审团,以360票比140票,高票通过判处苏格拉底死刑。在当时已经变了味道的雅典民主政府看来,苏格拉底是非死不可的。原因正是他的言论主张与雅典民主体制存在着根本冲突。苏格拉底上法庭时,雅典早已不再是“黄金时代”,战争的失败和寡头政治的崛起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动荡不安、血腥、暴虐和社会的腐败,让喜欢哲学沉思的苏格拉底痛心疾首。他想做一个牛虻,去螫醒雅典这匹昏睡的纯种马,即通过哲学的思考、通过对话的艺术去探明真理。雅典的民主制核心是全体公民人人参与政治,即参与对城邦的管理。但苏格拉底发觉,随着时间流逝,雅典民主已经失去了精髓,在不知不觉中走向了自己的反面。显赫一时的雅典民主制也就成了徒具躯壳的累赘。苏格拉底认为的政治不是大多数人所能理解和参与的,应该由那个“知道的人”统治,其他人只需听命便是。就这样,在雅典制度已病入膏肓和失去理智的背景下,苏格拉底的主张暴露出了当时民主制的缺点,苏格拉底自然就成为雅典政府的敌人。在监狱期间,苏格拉底的学生去看望他,并极力劝说他逃走。苏格拉底不接受赎罪也不会潜逃,他说:“我一生都享受了法律的利益,我不能在晚年做不忠于法律的事。服从法律是每个公民的天职,尽管法律也有不对的地方。作为一个好公民,我必须去死。”苏格拉底用自己的行动来实践对真理和正义的维护,他认为无论用什么手段来苟且偷生,都是对邪恶屈服、对德行的背叛。这是苏格拉底绝不能接受的。到了最后的时刻,他的学生们围拢过来,心情十分沉重地看着即将死去的老师。太阳落山之前,苏格拉底服下毒酒受死,享年70岁。在面对死亡的时候,苏格拉底表现出的是一种超然的赴死态度,这种超然的死亡态度不同于我们平时所讲的不怕死,而是一种以死为乐的态度。柏拉图在《斐多篇》中,曾经详细记录了赴死的苏格拉底在监狱中服毒而死的情景。苏格拉底死后,雅典再无任何严肃可言。雅典的民主制在当时已经名存实亡,丧失了民主制的精髓。苏格拉底之死,是雅典的悲剧,也是希腊城邦的悲剧。

苏格拉底之死有什么意义?请言简意赅,谢谢。

(一)苏格拉底的死既是雅典的也是苏格拉底的真实悲剧 1.这个悲剧既是雅典人对言论滥用法律施行暴力的结果 2.这个悲剧也是苏格拉底严格操守和践行其人生信念的结果(二)苏格拉底之死的政治哲学意义 1.苏格拉底之死是对“美德即知识”的学说的最高体认和实践 2.苏格拉底之死是对正义和法律的最高维护与忠诚 3.苏格拉底之死是对城邦政治和民主原则的赤诚奉献和深刻检验 4.苏格拉底之死不可置疑地证实了使用暴力来钳制言论的不义和无效 5.苏格拉底之死用生命和鲜血彰显了“多数暴政”这个后民主的重大问题 6.苏格拉底之死通过真善合一的人生之路完成了对死亡的“知”和超越(三)苏格拉底的死催发了政治哲学的生 1.苏格拉底的死是政治哲学的生的巨大创痛! 2.对苏格拉底之死的思考是政治哲学研究的基点

苏格拉底是怎么死的?为何说他是自己作死的?

苏格拉底是自己喝毒药死的,说他自己作死是因为他明明可以逃走,但是自己作不走。一、苏格拉底的哲学之路。苏格拉底是西方人文精神起源的发起人,可以说西方文明苏格拉底占一半。苏格拉底虽然生活在伯利克里的盛世,当时没有战乱,没有天灾,一切都是那么好。但再美好的世界都会有困难的一面,苏格拉底活在盛世,却一生过的继位贫苦,他甚至都是赤脚走路的。苏格拉底本来是父亲学习雕刻的,但后来热爱文学,自学成为了一名老师。苏格拉底的人生也就开始改变了, 苏格拉底开始以教学为生,但他不收取学费,免费教导别人,可能这也是他过得比较贫苦的原因之一吧。苏格拉底后来认为自己是神赐给人们的意见礼物,他寻求生活与人性的真理,与人们交谈一些人们很少谈及的问题,比如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等等。与人们展开辩论。慢慢苏格拉底就有了自己一套体系,也慢慢出名了。二、苏格拉底之死。苏格拉底被城邦人们所知,很多人都来跑来与他辩论,辩论失败的慢慢成为他的弟子,一些听闻他大名的人也成为他的弟子。可以说他当时弟子无数,而且很多弟子家中非常殷实,他们想接济苏格拉底,但苏格拉底拒绝了,他认为外物都是次要的,心灵才是最为重要的。苏格拉底在四十岁的时候便提出了“爱智慧”的理论,他认为人应该时常去思考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生活、道德、政治,包括人们自己的内心。苏格拉底名气大了之后。有些城邦大佬就受不了他,就以他蔑视宗教,反对民主将他逮捕。在审判苏格拉底时,居然大部分人义愤填膺的认为苏格拉底是罪人,可真是闹剧。苏格拉底弟子曾想救苏格拉底出去,但苏格拉底觉得自己无错,无需逃走,最后苏格拉底服下法庭的毒药而死。事后城邦人们发现自己杀死了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纷纷后悔。

雅典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死亡原因

从本质上来讲,苏格拉底之死是一个真正的悲剧:它意味着一个更高的精神原则——个人的意识作为独立的意识——出现了;而这个原则又意味着人拿自我意识来代替神谕——人自己知道什么是真理,他应当向自身中观看。这就是“认识你自己”的寓意。但是,这个新原则最初是破坏性的,因为它与雅典生活的实质相对立;当希腊世界的现存原则与新的主观反思的原则相冲突时,苏格拉底之死便表现为一种悲剧的必然性。于是在柏拉图《申辩篇》中苏格拉底最后说道:“死别的时候已到,我去死,而你们去活;哪一个更好,唯有神知道。”   黑格尔指出苏格拉底之死是悲剧性的,他认为:“只有当一个可敬的人遭受无辜的灾难或冤屈的时候,我们才特别称之为悲剧;苏格拉底就是这样,他无辜被判处死刑,这是悲剧性的。”“在真正的悲剧性事件中,必须两个合法的、伦理的力量互相冲突;苏格拉底的遭遇就是这样的。”③这体现了黑格尔的悲剧观:对立的伦理力量之冲突是悲剧的本质。他认为一种是“神圣的法律”,是宗教习俗;另一种是“知识的法律”,是理性;这两者的冲突造成了苏格拉底的悲剧性质。但实际上,这个冲突对于苏格拉底并非不可调和,而是可调和的。苏格拉底一再声称他是信神的,听从神的召唤的,他的思想正是对宗教与理性的综合。当然他是用理性去抽换神话世界观的,以理性之神代替神话之神,这正是对苏格拉底思想的完成,而非冲突。黑格尔的理论充其量只能解释苏格拉底这个事件,并不能解释苏格拉底自身的悲剧性。   苏格拉底之死,并非因为伦理力量的冲突,而是因为他对自己思想的信仰,他是为自己的信仰而殉道。在这个意义上,构成了他的悲剧。他强烈的神圣天命感,他忍受贫寒、克制欲望,包括他临死时对自己预言能力的宣告、对罪恶的诅咒,都使人想起临死前的俄狄浦斯。他的生,是神派遣他到人间完成艰苦的工作;他的死,是完成天命回到神那里去。苏格拉底就是承受这个先知命运的悲剧英雄

如何看待苏格拉底之死

问题一:你对苏格拉底之死的看法是什么? 公元前399年,这原本是一个很平常的年份,但因为一个人,这个年份将被载入史册。这一年,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被法庭处死了。 苏格拉底没有留给我们著作,他的生平和思想,都是靠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等人记载下的。 苏格拉底出身平民,他的父亲是一个石匠。他从小跟父亲学手艺,掌握了一手熟练的雕刻技术。本来苏格拉底有可能成为一个雕刻家的,但他的兴趣并不在雕刻石头,工作之余,他总是挑灯夜读,朗诵那脍炙人口的荷马史诗和其他著名的诗篇。有些时候,他出入雅典剧院,欣赏埃斯库罗斯的悲剧,或者徘徊于市政广场,缅怀英雄们的业绩。 史书记载,苏格拉底的长相丑陋,秃脑袋、大扁脸、突眼睛、朝天鼻,还有一张其大无比的嘴巴。但苏格拉底对自己的相貌却有着与众不同的看法:“实用才是美的。一般人的眼睛深陷,只能往前看;而我的眼睛可以侧目斜视。一般人的鼻孔朝下,因而只能闻到自下而上的气味;而我可以闻到整个空气中的美味。至于大嘴巴、厚嘴唇,可以使我的吻比常人更加有力、接触面更大。” 他的怪模样常常成为朋友们的笑柄,但他从不介意。 他虽然很贫困,但对自己的石匠工作并不十分卖力,只要收入够一家糊口就不多干了。他宁愿上街去和人聊天。 他总是在天亮前起床,匆匆忙忙地吃些浸了酒的面包,穿上长袍,披上件粗布斗篷,便出门去了。他常在商店、寺庙、朋友家、公共浴室,或者是一个街口与人辩论。雅典当时辩论成风,形成热潮。 他的妻子是个爱唠叨的女人,而且脾气暴躁,常为一点小事就拿苏格拉底出气。有时候,他妻子当街怒骂他,苏格拉底只是低头聆听着,并不回嘴。这时,连他的学生们都看不下去了。但事后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我每天要同各种人打交道,如果我能忍受她的坏脾气,那么,在与别人的交谈中,就不会有什么事能令我不快了。” 苏格拉底生活在雅典的全盛时期。这时雅典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苏格拉底开始了他在哲学领域里的遨游。他既不局限于前人的知识,也不满足于自己所学,他整日思考、探索,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终于,他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提出了一系列哲学命题,成为西方一代哲学大师。 他在讲授哲学、探讨道德问题时,并不是一味地说教,而是谈吐优雅,性情温和,绝不自以为是,好为人师。他思路敏捷,语言生动,充满幽默,洞察秋毫。 苏格拉底的谈话方法,也被人称为“苏格拉底方法”,就是引导人们去不断思索。他总是装出自己什么也不懂的样子,引起别人提出问题,然后他不断地反问请教,启发对方去怀疑自己的前提,发现真理。他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充当“智慧的助产士”。 在辩论中,他常常走到讲话人的前面,不管他是一位伟大的演说家还是什么人,问他究竟是否知道自己在谈论什么。 一次,一个著名的政治家在演说。演说的内容是如何爱国,讲到最后,那人却滔滔不绝地大谈勇气,大谈为国献身的光荣。这时苏格拉底走上前去问他:“这位先生,请原谅我打断您的讲话。请问,您说的勇气,究竟是指什么呢?” “勇气就是要在危急的时刻坚守岗位。”那人简短地回答。 “但是正确的战略要求你撤退呢?”苏格拉底又问道。 “那――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当然,在这种情况下,你不应该再坚守岗位了。” “这么说,勇气既不是坚守岗位,又不是撤退了?那么,您说的勇气到底是什么呢?” 这个演说家皱眉头了:“你赢了。说实话,我也不太清楚。” “我也不清楚,”苏格拉底说,“不过,我觉得勇气是去做合理的事情,不管是否危险。” “这话说得不错。”人群中有人喊......>> 问题二:什么叫无聊? 这就叫无聊! 问题三:苏格拉底之死的理解 雅各宾党执政期间,达维特成为共和 *** 的文化与教育委员。他以充沛的感情创作了《网球厅宣誓》、《马拉之死》、《列弗列蒂埃》、《少年巴拉》等一系列讴歌法国大革命的优秀作品。雅各宾党失败后,他一度消沉,直到拿破仑执政,他又成为拿破仑的首席画师, 以古典主义的宏大形式创作了《皇帝的加冕礼》、 《皇后的加冕礼》、《拿破仑骑马像》等歌颂拿破仑的作品,极受恩宠。1816年,拿破仑失败后,达维特流亡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作有《萨宾妇女》、 《疲倦的战神马尔斯》等,流露出对于斗争的厌倦。 问题四:如何评判苏格拉底之死 他的死,使他的一生显得更像伟人. 当然他自己当时不可能是这么想的. 他用自己的生命捍卫雅典的法律,即使这个判决对他是不公的,他也要维护法律. 问题五:俄罗斯歌手维塔斯的歌 有没有DJ版的啊! remix好不好?歌剧2remix 歌剧1remix 我的死亡的生日remix 幸福之鸟remix... 问题六:苏格拉底之死如何评价 他的死,使他的一生显得更像伟人. 当然他自己当时不可能是这么想的. 他用自己的生命捍卫雅典的法律,即使这个判决对他是不公的,他也要维护法律.

苏格拉底之死说明了古希腊民主制度的什么状况?

民主的非理性一面:苏格拉底认为虽然如果城邦的法律是不公正的,你就不必遵从它们,但是如果你违反了城邦的法律,你仍然必须服从惩罚。苏格拉底就正是丝毫不差地这样做的,他感到有一种服从城邦的合法权威和城邦法律的义务,所以他十分自觉地接受了死刑,在临终前仍同朋友们讨论哲学问题。在时间到来时,他安详地喝下了毒酒,用自己的生命和哲学报答了祖国城邦,终年69岁。在苏格拉底一案中,一方是追求真理、舍身取义的伟大哲人,另一方则是以民主自由为标榜、被视为民主政治源头的雅典城邦。孰是孰非,谁善谁恶,不那么泾渭分明,感情上的取舍则成为一种痛苦的折磨,因而其悲剧色彩愈加彰显。苏格拉底说:“我宁愿选择死也不愿婢膝地乞求比死还坏得多的苟且 偷生”。苏氏对死也不畏惧,因为他认为“灵魂不灭”或“灵魂转移”,人 死后可以到另一世界,即冥府,在那里,“充满希望”的新生又将开始。他 视死如归,最后临危不惧,饮鸩就刑。 。在欧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几乎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所占的地位相同。多年来他被认为是反民主的、维护反动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哲学家,近来已有人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 苏格拉底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同时也是因为担心他逃亡后雅典将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们了。

苏格拉底之死的历史背景

苏格拉底死于希腊民主政治,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雅典公民大会因两条罪名判处苏格拉底死刑:引进新神和教坏青年。但是希腊的民主政治到底为什么仇恨苏格拉底则一直为人们争论不休。 苏格拉底被处死的具体原因,现在已是一个不易弄清的原因。雅典民主派在推翻了三十僭主以后宣布了政治大赦,却处死了一个并无多大政治作用的苏格拉底。 雅典民主政府有种特点,他们对政敌常常很宽大,而对于思想犯却非常严厉。 然而思想犯中的阿里斯多芬(古希腊戏剧作家)反对民主制最为露骨刻毒,但却只是被提出剥夺公民权,而莲这个提案也没通过 如果说苏格拉底因为有一批青年学生,因个是雅典政权感到威胁,也是说不通的。这批学生在政治上并没有多少活动。 虽然苏格拉底学生中有政治上举足轻重的阿里希比德和克里底亚,但克里底亚只是风云一时,,而阿里希比德却又和苏格拉底没什么亲密的政治关系。更何况这两个人雅典公民对其并没有特别的反感。 此外还有可能是宗教的原因。控告苏格拉底的第一条罪名是反对城邦的旧神而引进新神,按黑格尔的意见,新神就是苏格拉底的“灵机”。他说:“....拿人自己的自我意识,拿每一个人的思维的普遍性来代替神谕,这是一个变革。这种内在的确定性无论如何是种新神。”苏格拉底以灵机来指导行为,而把神谕撇在一边,事实上是变相反对外在宗教。 但在此前否定过神的思想家不计其数,从未在雅典公民中引起什么重大反应。 苏格拉底之死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宗教上来看都是不太清楚地。 苏格拉底与当时现存的制度的矛盾,其根本问题是如何保存、巩固并发展希腊的奴隶制度。就这个问题苏格拉底代表的当时奴隶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其政治主张是适合希腊进一步发展的。而雅典公民,即倾向于奴隶主民主制的雅典公民阶层总的来说是代表自梭伦(古希腊的立法者)以来的传统势力。 然而雅典公民处死苏格拉底不是一个简单的错误,而是反映了雅典公民义务无力解救自己。雅典式的城邦,小国寡民式的公民阶层即将消亡。即将消亡的阶层总是要消灭自己队伍中的优秀分子。 当然还有比较容易理解的说法:1、苏格拉底在雅典四处与人辩论得罪了权贵。2、苏格拉底力排众议反对判在波希(波斯和希腊)战争中因与风暴翻船而失败的五位将领死刑而得罪了雅典公民大会。从奴隶制到君主制再到民主制即古希腊雅典国家的奴隶主民主政治制度。它的形成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奴隶制度形成过程中,氏族贵族与平民斗争和奴隶制经济发展的产物。早在公元前7世纪末,雅典氏族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已发展到十分尖锐的程度。君主制与贵族制不同,贵族制是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的法治原则。公元前594年由双方共同选出的仲裁人梭伦实行改革,废除了债务奴役制(即以城邦公民人身抵押的所有债务),以财产多寡为标准重新划分城邦公民的等级,提高了公民大会的权力且设立了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作为最高行政和司法机关,调整了公民集体内不同阶层间的利益关系,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庇西特拉图(约公元前7世纪末---公元前527年)及其后裔的僭主统治(公元前560年---公元前510年,中有两次间断)客观上打击了氏族贵族,改善了作为公民主体的小农的经济地位,促进了雅典经济、文化的发展。公元前508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以地域组织取代血缘组织作为国家的行政单位,以五百人会议取代了四百人会议且权限有所扩大,创设五十人团处理日常行政事务,创立十将军委员会,这次改革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彻底草扫除了氏族制度的障碍,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克里斯提尼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确立了“陶片放逐法”。对波斯战争的胜利,大大促进了雅典奴隶占有制经济的发展,引起雅典公民内部不同阶层力量对比的变化,导致公元前462年(或公元前441年)的厄菲阿尔特和公元前443年伯利克里的改革。这些改革剥夺了由御任的执政官组成的贵族会议的权力,将其权力分别交给公民大会、民众法庭和五百人议事会,从而使民主政治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军事殖民制度、各种社会公益捐献和对公民发放津贴以及大兴土木,使占公民多数的小生产者享有得到一定保障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在伯里克利当政期间(公元前443年---公元前429年)雅典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都达到极盛,成为左右希腊世界局势的霸国和主要的文化中心。 伯里克利当政期间的雅典民主政治特点:1、各级官职(除十将军外)以抽签方式向国民开放;2、五百人会议由民众陪审团掌权,贵族会议丧失一切政治权利;3、为担任公职或城邦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或补贴。(以前贵族执政无工资,平民很难在没有收入的情况下担任公职。4、扩大陪审法庭的规模及权限,使之成为最高司法和监察机关。编辑本段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是民主政治特征的充分体现。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且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雄辩的演说有赖于丰厚的学养,激烈的辩论促进了对知识的崇尚与演述说的发展。五百人议事会是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并主持大会,在公民大会休息期间,议事会是大会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民众法庭是日常司法机关,高级公职人员的任职资格,也是民众法庭终审。雅典人民主权的特征也体现在众多规模不大的行政和军事机关上。编辑本段雅典民主的意义与局限雅典民主的影响在古代君主专制盛行的情况下,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势,创造出法制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运作方式。雅典民主政治的核心是广大公民直接参与,原则上公民都有权利决定和管理国家大事,通过选举担任各级政府官职。这种先进的古代政治制度,为公民创造了广泛的参政机会,激发了公民的自由,开拓精神,推动了雅典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性的进步性。具体来说:1. 民主有利于正确决策2. 民主有利于修正错误3.民主有利于监督政府为公服务,减少以权谋私的可能4.民主有利于促进文化广泛深入发展雅典民主的局限性1.易造成多数人的暴政,即庸才误国。2.带有操作层面的幼稚,程序的合理并不意味着结果的合理。 3.它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权利。而妇孺、外邦人、奴隶被排除在外。它在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促成雅典政治、经济、文化日臻繁盛的同时,又残忍地窒息、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它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这是其最大的历史局限。雅典民主政治相关问题1、梭伦改革奠定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伯利克里时期黄金时期2、公民大会3、雅典民主政治是比较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情况,就其民主范围来讲,只有雅典公民才享有这种民主,妇女孩童和外邦人都被排除在民主殿堂之外,再者,其除十将军外的所有政府工职均由抽签产生,所以会导致国家权利的滥用和误用,事实上,到后来,公民大会成了某些人争权夺利的工具,雅典后期的腐败落寞和这种不健全的民主有很大关系 虽然说这种民主有很大局限性,但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在封建专制横行的年代,雅典率先实现了民主,开西方民主制度之先河

()是《苏格拉底之死》的作者。

()是《苏格拉底之死》的作者。 A.以撒 B.康德 C.大卫 D.雅各 正确答案:C

苏格拉底之死的哲学意义

民主的非理性一面 苏格拉底认为虽然如果城邦的法律是不公正的,你就不必遵从它们,但是如果你违反了城邦的法律,你仍然必须服从惩罚。苏格拉底就正是丝毫不差地这样做的,他感到有一种服从城邦的合法权威和城邦法律的义务,所以他十分自觉地接受了死刑,在临终前仍同朋友们讨论哲学问题。在时间到来时,他安详地喝下了毒酒,用自己的生命和哲学报答了祖国城邦,终年69岁。在苏格拉底一案中,一方是追求真理、舍身取义的伟大哲人,另一方则是以民主自由为标榜、被视为民主政治源头的雅典城邦。孰是孰非,谁善谁恶,不那么泾渭分明,感情上的取舍则成为一种痛苦的折磨,因而其悲剧色彩愈加彰显。苏格拉底说:“我宁愿选择死也不愿婢膝地乞求比死还坏得多的苟且 偷生”。苏氏对死也不畏惧,因为他认为“灵魂不灭”或“灵魂转移”,人 死后可以到另一世界,即冥府,在那里,“充满希望”的新生又将开始。他 视死如归,最后临危不惧,饮鸩就刑。 。在欧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几乎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所占的地位相同。多年来他被认为是反民主的、维护反动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哲学家,近来已有人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 苏格拉底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同时也是因为担心他逃亡后雅典将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们了。

苏格拉底之死在思想史的意义是什么

苏格拉底以死来向人们说明守法的重要意义,也许人们笑他,笑他天真,笑他顽固,笑他执迷不悟,但是唯有那些真正洞察了他内心世界的人,才会为他的智慧与忠诚所折服:“智慧是他看到并一直紧紧关注着的众人未曾察觉的美德,忠诚的是于他自己热爱的城邦,于他一生遵从的法律,于他永恒不变的理想追求。”苏格拉底以“我该走了,我去赴死;你们继续生活,谁也不知道我们之中谁更幸福,只有神才知道。”结束了自己的申辩。预期很平静,却充满自信和力量,充满了尊严,也让所有人震撼,去重新认识生与死的真正价值依据。也许正向他所说:“我很清楚,借助死亡来摆脱一切烦杂事务对我来说是件好事。”是的,他可以远离贫穷、远离诽谤和责难、远离非理嫉妒和法官的纠缠以及所有对他不公的东西了,去他向往追求的极乐世界了,也许是“向无梦的睡眠一样的奇妙的境界了”,也许是“有真正法官管理着的法庭、有各种哲人和英雄,能够永生的世界了。”苏格拉底之死是苏格拉底留给现实世界的最后一个德行.

苏格拉底之死的作品赏析

这幅作品描绘了哲学家苏格拉底死时的情景。被囚于狱中的苏格拉底,被判刑后饮鸩自杀,在这惊心动魄的瞬间,苏格拉底镇静自若,左手高举,表明信仰不变!周围哀恸的人们增添了画面的悲剧性。新古典主义的手法,使画面获得了凝重、刚毅、冷峻的艺术效果。画面左边一组人物主要描绘亲人们有的陷入深深的悲哀,有的扶墙悲痛欲绝,为了突出苏格拉底不屈不挠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画家有意在画面前景地面置一打开的镣铐和散落的手卷本,这引起人们对苏格拉底铁窗生涯的想象,增加了对英雄的认识和崇敬。达维特在人物塑造上既保留了古典主义的造型规则,又着意于人物精神面貌和情感联系的刻画,体现了新古典主义的本质特征。

苏格拉底之死的意义

民主的非理性一面 苏格拉底认为虽然如果城邦的法律是不公正的,你就不必遵从它们,但是如果你违反了城邦的法律,你仍然必须服从惩罚。苏格拉底就正是丝毫不差地这样做的,他感到有一种服从城邦的合法权威和城邦法律的义务,所以他十分自觉地接受了死刑,在临终前仍同朋友们讨论哲学问题。在时间到来时,他安详地喝下了毒酒,用自己的生命和哲学报答了祖国城邦,终年69岁。在苏格拉底一案中,一方是追求真理、舍身取义的伟大哲人,另一方则是以民主自由为标榜、被视为民主政治源头的雅典城邦。孰是孰非,谁善谁恶,不那么泾渭分明,感情上的取舍则成为一种痛苦的折磨,因而其悲剧色彩愈加彰显。苏格拉底说:“我宁愿选择死也不愿婢膝地乞求比死还坏得多的苟且 偷生”。苏氏对死也不畏惧,因为他认为“灵魂不灭”或“灵魂转移”,人 死后可以到另一世界,即冥府,在那里,“充满希望”的新生又将开始。他 视死如归,最后临危不惧,饮鸩就刑。 。在欧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几乎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所占的地位相同。多年来他被认为是反民主的、维护反动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哲学家,近来已有人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 苏格拉底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同时也是因为担心他逃亡后雅典将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们

长教版 《柏拉图的苏格拉底之死 》原文是什么?

原文如下:在二千四百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遭遇了一场彻头彻尾的大冤案,但他用生命捍卫了思想的尊严,在监狱中演出了一场令后代人心灵震撼的生离死别。他的忠实学生、门派传人柏拉图,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哲人临终前的言谈举止,令我们瞻仰到这位著名知识精英面对死亡时的优雅和高贵。我想把事情的经过详尽地告诉你们。在前些日子里,我和其他一些人养成了每天拜访苏格拉底的习惯。我们总是拂晓时分在法院相会。因为这儿离监狱很近,每天我们都一边等待一边谈话,直到监狱开门。一看见监狱开门,我们便来到苏格拉底身边,并陪他度过一天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那天,我们去得更早一些,监狱看守告诉我们说:“因为11人陪审团正在为苏格拉底除去脚镣手铐,同时向他宣布,今天应该如何死去。”随后我们见到了苏格拉底,他的脚镣手铐已经被除去了,桑蒂比——你们都知道她是谁——抱着他们的小儿子坐在他的身旁。看到我们时,桑蒂比哭了起来,还说着那些女人们都会说的话:“噢,苏格拉底,这是你的朋友最后一次来与你交谈了。”苏格拉底看了一眼克利托说:“克利托,找个人把她送回家去吧。”克利托便让他的随从把她扶出去了,她嚎哭着并用拳头捶打着自己的胸部。苏格拉底仍然坐在床上,并且将两条腿蜷了起来。他说:“多么不可思议,我的朋友们,这简直就是人们称之为欢乐的那种东西!欢乐,它奇妙地与自己的对立物——痛苦相联,它们本来是不可能在同一时刻降临到同一个人身上的,但假如他能执著地追寻其中的一个,并且牢牢地抓住它,那么他很可能同时感受到另一个的存在,它们两个就融入了他的头脑中。我想,”他接着说,“如果伊索思考这个问题的话,他肯定会写一篇寓言来描述它们两者先是如何进行激战,然后神又是如何使它们重归于好的;若是它们不愿意和睦相处,神就会将它们的脑袋捆在一起,正因为如此,当它们中的一个来到任何人身上时,另一个便会接踵而至。我所感受到的正是这一情景,当痛苦跟随着镣铐来到我身上时,欢乐很快也降临了。”当他说完这段话后,克利托说:“现在,苏格拉底,你是否要为我们和你的孩子留下些指教——我们还能为你做些什么事吗?”苏格拉底说:“克利托,我没有什么新的东西要告诉你们了。只要你们都能够照顾好自己,就是对我最好的报答了。无论你们做什么——即使你们现在什么也没允诺——假如你们忽略了自己,并且不愿意一步步认认真真地生活下去,沿着我们在过去无数次讨论中已经勾画出来的道路生活下去,那么你们将会一事无成。”“我们将努力地按你说的去做。但是我们该怎样掩埋你呢?”克利托问。“随你们的意愿,”苏格拉底回答说,“如果你们抓住我,我当然无法从你们手中挣脱。”说到这里他轻轻地笑出了声,随后看了我们一眼说:“我的朋友们,现在我无法说服克利托,使他相信这个正在说话的苏格拉底就是真实的我;他觉得我是个很快就会变成死尸的人,所以他竟然问我如何掩埋我。我已经反复说过,饮鸩之后,我将与你们分离,去一个欢乐的世界,这些你们都已经知道了。但他肯定认为这些话并不出自我的肺腑,只是为了安慰你们而已。”他又说:“因此,请你们为了我使克利托确信,我死了之后是不可能再与你们在一起的,我将离去。这样,克利托或许更容易承受一些,而不致太过悲伤。他也许有机会在葬礼上说他正在埋葬苏格拉底,或者说他要跟苏格拉底到地狱去之类的话。因为,亲爱的克利托,虽然这些话本身并没有什么,但它们却有可能使我们的灵魂沾染上邪恶。不,你一定要振作精神,并且说你将和苏格拉底告别。”说完这番话,他站起身到另一间屋子去沐浴。克利托跟随着他,但却要求我们大家等在这里。我们边等边讨论刚才的谈话,接着又为降临到我们身上的这个巨大的不幸而悲哀,因为我们都将他视为慈父,失去他会使我们像孤儿一般无依无靠。当他沐浴完毕后,他的孩子——两个小儿子和一个较大的儿子——就被送到他的身边,他的妻子也来了。克利托陪着他们。苏格拉底向他的妻儿说了一些临别的话。接着,他让女人先离去,他本人又回到了我们中间。这时太阳快要下山了,因为他在隔壁的房间呆了很长时间。他坐了下来,但没再多说什么。这时,11人陪审团的随从走了进来,他站在苏格拉底面前说:“苏格拉底,我绝不愿意因为你曾咒骂过我而找你的碴儿,因为我发现你在这里所有的日子都显示出你是最高尚、最仁慈的。现在,你已经知道我带来的是什么消息了,我们即将永别,我希望能像你一样轻松地面对这一噩讯。”但他无法抑制自己的眼泪,只得转身走了出去。苏格拉底抬头看了看他说:“我也向你道别了,朋友;我将按你所说的去办。”接着他又对我们说:“这是个多么好的人啊!自从我被关进这里之后,他就时常来看望我并与我交谈,他是那些人中间最善良的一个。你们看,他是多么真诚地为我而哭泣!但是克利托,请你过来,让我们来执行他带来的命令吧,如果毒药已经准备好了,就让他们把它拿来吧;如果还没准备,就让他们快些。”克利托说:“但是我想,苏格拉底,现在太阳还未下山呀!我知道有些人是很迟才喝毒药的,他们一直要拖到最后时刻。同时,他们总是先大吃大喝一顿,甚至还要享受一下他们最喜爱的活动。请你别太匆忙,现在还有时间啊。”苏格拉底说:“克利托,你提到的那些人在按他们自己意愿这样行事时,他们是正确的。因为他们相信那样做是有益处的。而我不像他们那样做也是对的,因为我觉得推迟些喝毒药并没有什么益处。如果我死抓住生命不放,企图苟延残喘,那我就会瞧不起自己。我生命的最后时刻已经来临,我不愿意躲避。来吧,按我说的去做。”克利托不再说什么,他对站在不远处的一个男孩点了点头。这个男孩跑了出去,过了很长时间他带着一个端着毒药的男人走了回来。苏格拉底对来人说:“好吧,朋友,关于这类事情你一定知道得很多,我该怎么做呢?”那人说:“没别的,你只须将毒药喝下去并来回走动就行了,当你感到双腿沉重时就可以躺下了。”这时,他将杯子递给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瞧了一眼手中的毒药,依然显得十分平静,他脸色没变,手也没有颤抖。他又抬头睁大眼睛看着那人,就像他平时习惯的那样,他说:“我是否要洒一些毒药在地上敬敬某位神灵?”“苏格拉底,我准备的毒药刚够一个人喝的。”“我明白了,”苏格拉底说,“但我觉得我还是应该向那些神灵们祈祷,因为离开尘世对我而言实在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说着他就将杯子举到唇边,带着宁静而欣慰的神色将杯中的毒药一饮而尽。在此之前,我们中的大部分人还能忍住自己的眼泪,但当亲眼看着他把毒药喝下去时,我们的泪水就像决了堤的水一样涌了出来。我用袍子蒙住头,独自哭着;我不是为他而哭泣,我是为自己竟会失去这样一个好朋友的巨大不幸而哭泣。克利托在我之前就已站起身走开了,因为他难以忍受这巨大的悲痛。但阿帕罗道鲁斯却失声号啕起来,这使我们都悲痛欲绝。只有苏格拉底本人是个例外。他说:“这是干什么呀,你们这些古怪的人!我正是不愿看到这种情景才把女人先送走的。我听说一个人最好是在沉默中死去,所以我恳求你们安静并勇敢些。”这时,我们才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大家尽可能地控制住啜泣。他来回走着,过了一会儿他说感到双腿非常沉重,于是脸朝天躺了下来,因为这是刚才那个送毒药的人对他的忠告。一个监督死刑执行情况的狱吏把自己的双手按在苏格拉底的身上,过了一会儿他摸了摸苏格拉底的脚和大腿,然后使劲掐了掐他的脚,问道:“你能感觉到疼吗?”苏格拉底回答说:“不。”他又掐苏格拉底的大腿和身体的其他部分,一边掐一边告诉我们,一股寒气正在慢慢地上升,苏格拉底的躯体正从下往上开始僵硬。接着他触摸了一下苏格拉底的身体说:“当寒气到达心脏时,他将死去。”说着,他将盖在苏格拉底脸上的布揭开。苏格拉底说——这是他最后的话了:“克利托,我还欠伊斯科莱普斯一只鸡,你一定替我还给他。”克利托说:“我一定照办;但请你想想还有其他话要对我们说吗?”对这个问题苏格拉底没有给予任何回答。过了一会儿,他动弹了一下,当脸上的布再次揭开时,他的双眼似乎已经定住了。克利托看到这一情景,便帮他合上了双眼和嘴唇。一切都结束了,埃切克莱特,我们的朋友,这便是我要说的一切,这个我们熟悉的、最好的、最聪明的、最正直的人离我们而去了。《苏格拉底之死》是法国著名画家雅克·达维特(或称雅克-路易·大卫)在1787年创作的油画作品。这幅作品描绘了哲学家苏格拉底死时的情景。苏格拉底死因: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主张无神论和言论自由,但却与当局统治相向。苏格拉底被判处有罪以后,他的学生已经为他打通所有关节,可以让他从狱中逃走。并且劝说他,判他有罪是不正义的。然而苏格拉底选择了慷慨走向刑场,视死如归。他的理由:我是被国家判决有罪的,如果我逃走了,法律得不到遵守,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效力和权威。当法律失去权威,正义也就不复存在。这不是悲剧的声音,这是一个智者在用生命诠释法律的真正含义--法律只有被遵守才有权威性。只有法律树立了权威,才能有国家秩序与社会正义的存在。

苏格拉底之死在思想史的意义是什么

苏格拉底以死来向人们说明守法的重要意义,也许人们笑他,笑他天真,笑他顽固,笑他执迷不悟,但是唯有那些真正洞察了他内心世界的人,才会为他的智慧与忠诚所折服:“智慧是他看到并一直紧紧关注着的众人未曾察觉的美德,忠诚的是于他自己热爱的城邦,于他一生遵从的法律,于他永恒不变的理想追求。” 苏格拉底以“我该走了,我去赴死;你们继续生活,谁也不知道我们之中谁更幸福,只有神才知道。”结束了自己的申辩。预期很平静,却充满自信和力量,充满了尊严,也让所有人震撼,去重新认识生与死的真正价值依据。也许正向他所说:“我很清楚,借助死亡来摆脱一切烦杂事务对我来说是件好事。”是的,他可以远离贫穷、远离诽谤和责难、远离非理嫉妒和法官的纠缠以及所有对他不公的东西了,去他向往追求的极乐世界了,也许是“向无梦的睡眠一样的奇妙的境界了”,也许是“有真正法官管理着的法庭、有各种哲人和英雄,能够永生的世界了。”苏格拉底之死是苏格拉底留给现实世界的最后一个德行.

苏格拉底之死的哲学意义

苏格拉底之死。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当他70多岁时,却被告上了法庭,走上了被告席。他被指控罪名有二。一是不敬神,二是腐蚀年轻人的思想。苏格拉底没有请人为其辩护,他自行辩护,陪审团共500人,第一轮投票时,有280人认为苏格拉底有罪,而有220人认为无罪,根据规定,少数服从多数,下一个任务就是决定如何惩罚,也就是量刑问题。苏格拉底当时可以提_要求处以流放,逃脱一死。但他拒绝了,他说自己非但无罪,而且应得到礼遇,他的行为激怒了一些本来同情他的人,在投票时,以360对140的票数判处苏格拉底死刑。苏格拉底本应被立即执行死刑,但因为遇上一年一度的宗教庆典,得以暂缓执行。期间,苏格拉底的弟子要帮其逃离,被苏格拉底拒绝。他说他有义务遵守法律,最后他饮鸩酒而死。这里就有了几个问题,一是大众的意见是否必然是正确的,代表了正义?二是苏格拉底为什么会死于民主的审判?苏格拉底之死油画现存哪里苏格拉底之死油画现存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苏格拉底之死》是法国著名画家雅克·达维特在1787年创作的油画作品。这幅作品描绘了哲学家苏格拉底死时的情景,体现了革命者为信仰和真理而献身的精神这幅作品描绘了哲学家苏格拉底死时的情景。被囚于狱中的苏格拉底,被判刑后饮鸩自杀,在这惊心动魄的瞬间,苏格拉底镇静自若,左手高举,表明信仰不变!周围哀恸的人们增添了画面的悲剧性。新古典主义的手法,使画面获得了凝重、刚毅、冷峻的艺术效果。画面左边一组人物主要描绘亲人们有的陷入深深的悲哀,有的扶墙悲痛欲绝,为了突出苏格拉底不屈不挠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画家有意在画面前景地面置一打开的镣铐和散落的手卷本,这引起人们对苏格拉底铁窗生涯的想象,增加了对英雄的认识和崇敬。达维特在人物塑造上既保留了古典主义的造型规则,又着意于人物精神面貌和情感联系的刻画,体现了新古典主义的本质特征。如何从社会历史角度看待苏格拉底之死?社会历史根源于人类文明发展史。人类文明从原始社会,确切的说从智人就开始了。而最根源的是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苏格拉底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大家知道,欧洲的文明发祥地是古希腊,由于地理位置和最早冲上民主自由意识形态的原因,希腊出现了大批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艺术家、甚至科学家。在那个年代欧洲还处于宗教统治阶段,连国王君主都是红衣大主教加冕的。那是因为当时的生产力不够发达,远古人一直有宗教崇拜,他们把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都归因于神,宗教作为神的代表在国家有最高的权利和威信。原因这里不多解释,切入主题:苏格拉底之死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文明到达自由民主和法制的阶段,为了捍卫自己的信仰,以自己的死向世人证明。还有哥白尼等天文学家一样,由于他们的推动,使人类文明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建议百度一下《全球通史》美国人写的一部以客观的角度涵盖人类起源、社会文明、战争文化科学的巨作。苏格拉底之死是怎么一回事?如下参考:1787年,大卫写了《苏格拉底之死》,鼓励革命者为信仰和真理牺牲自己。苏格拉底是一位伟大的希腊哲学家,他提倡无神论和言论自由,但反对当权者。苏格拉底被定罪后,他的学生们切断了所有能让他越狱的联系。让他相信给他定罪是不公平的。但苏格拉底选择了慷慨,走向了死亡。他的理由是:我已经被国家定罪,如果我逃跑,法律就会失去它的效力和权威。法律失去了权威,正义也就不复存在。这不是悲剧的声音,这是一个智者试图解释法律真正含义的生活——法律只有在被遵守时才具有权威性。只有法律确立了权威,才有国家秩序和社会正义。艺术鉴赏:这幅作品描绘了哲学家苏格拉底之死。被囚禁的苏格拉底喝下毒水自杀。在他的心脏跳动时,苏格拉底平静地举起左手,表明他的信仰没有改变!周围悲伤的人们使这幅画更加悲剧。新古典主义的手法给这幅画一种凝重、刚毅、冰冷的艺术效果。图片左边的一组字符的亲戚陷入深深的悲伤,一些墙悲痛欲绝,为了突出了不屈不饶的斗争精神,真相苏格拉底画家打算买一个开放在前台链和分散的手卷,这导致人们的想象力苏格拉底在监狱,增加了对英雄的理解和崇敬。大卫既保留了古典主义的造型规则,又注重人物精神面貌和情感联系的刻画,体现了新古典主义的本质特征。苏格拉底之死意义何在?民主的非理性一面苏格拉底认为虽然如果城邦的法律是不公正的,你就不必遵从它们,但是如果你违反了城邦的法律,你仍然必须服从惩罚。苏格拉底就正是丝毫不差地这样做的,他感到有一种服从城邦的合法权威和城邦法律的义务,所以他十分自觉地接受了死刑,在临终前仍同朋友们讨论哲学问题。在时间到来时,他安详地喝下了毒酒,用自己的生命和哲学报答了祖国城邦,终年69岁。在苏格拉底一案中,一方是追求真理、舍身取义的伟大哲人,另一方则是以民主自由为标榜、被视为民主政治源头的雅典城邦。孰是孰非,谁善谁恶,不那么泾渭分明,感情上的取舍则成为一种痛苦的折磨,因而其悲剧色彩愈加彰显。苏格拉底说:“我宁愿选择死也不愿婢膝地乞求比死还坏得多的苟且偷生”。苏氏对死也不畏惧,因为他认为“灵魂不灭”或“灵魂转移”,人死后可以到另一世界,即冥府,在那里,“充满希望”的新生又将开始。他视死如归,最后临危不惧,饮鸩就刑。。在欧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几乎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所占的地位相同。多年来他被认为是反民主的、维护反动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哲学家,近来已有人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苏格拉底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同时也是因为担心他逃亡后雅典将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们。

你对苏格拉底之死的看法是什么?

苏格拉底是因为思想被判刑定罪。是他们的悲哀。也是全人类的不幸。但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也是他们的骄傲,因为这恰恰证明了他们思想的先进和影响之大。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被当权者以“反对民主政治”、毒害青年为由投入了监狱,并判处了死刑。众弟子不忍心看老师无辜受罚,便悄悄制定了周密的越狱计划。可是当一位弟子趁着探监机会向苏格拉底报告这个“好消息”时,苏格拉底却一口拒绝了:如果我真的有罪。那么政府抓我就是没错的。我应该呆在这个地方。如果我真的没罪,那么我就不应该以这种方式走出监狱。这不等于承认了自己有罪吗?一席话把弟子说得哑口无言。扩展资料: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的孔子,这是因为他们都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并不是靠军事或政治的力量所成就的,而是透过理性,对人的生命作透彻的了解,从而引导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雅典城并没有因为处死苏格拉底而重焕辉煌,也没有任何文字记载那些法官们在审判后的心路历程。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没办法面对和说服自己的良知了,他们的灵魂,将笼罩在那位老人孤独而顽强的身影下。苏格拉底去了,到他的神那里去了。“哪一条路更好,惟有神知道”。千年的步行者们越走越远,但是谁都无法从他们心中抹去这个虽然虚幻的名字-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之死意义何在?

民主的非理性一面 苏格拉底认为虽然如果城邦的法律是不公正的,你就不必遵从它们,但是如果你违反了城邦的法律,你仍然必须服从惩罚。苏格拉底就正是丝毫不差地这样做的,他感到有一种服从城邦的合法权威和城邦法律的义务,所以他十分自觉地接受了死刑,在临终前仍同朋友们讨论哲学问题。在时间到来时,他安详地喝下了毒酒,用自己的生命和哲学报答了祖国城邦,终年69岁。在苏格拉底一案中,一方是追求真理、舍身取义的伟大哲人,另一方则是以民主自由为标榜、被视为民主政治源头的雅典城邦。孰是孰非,谁善谁恶,不那么泾渭分明,感情上的取舍则成为一种痛苦的折磨,因而其悲剧色彩愈加彰显。苏格拉底说:“我宁愿选择死也不愿婢膝地乞求比死还坏得多的苟且 偷生”。苏氏对死也不畏惧,因为他认为“灵魂不灭”或“灵魂转移”,人 死后可以到另一世界,即冥府,在那里,“充满希望”的新生又将开始。他 视死如归,最后临危不惧,饮鸩就刑。 。在欧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几乎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所占的地位相同。多年来他被认为是反民主的、维护反动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哲学家,近来已有人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 苏格拉底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同时也是因为担心他逃亡后雅典将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们

苏格拉底之死的内幕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之死 公元前399 年,正值华夏战国时代的初期(周安王三年),古希腊雅典 的三位罗织罪状的检查官:墨勒托斯,一位拙劣的悲剧合唱歌曲的作者;安 尼托斯,一位制革的匠人;一位演说家,一起指控当时著名的学者、哲学家 苏格拉底有罪。他们对苏格拉底指控的基本内容如下:“苏格拉底违反法律 表现在他不尊敬城邦所信奉的诸神,而且还引进新神;他的违法还表现在他 蛊惑青年,使之误入歧途。”不知道这三位检察官用了些什么证据,竟然说 服了雅典的公民,让他们认为城邦应该判苏格拉底死罪。这样,苏格拉底就 被宣判为有罪,定为死刑。但是没有随即行刑,推迟了一个月以后才执刑。 在这段时间里,苏格拉底有充裕的时间与机会出走逃避。他的朋友克里同曾 多次劝说他远走高飞,但他不为所动。因为苏格拉底自认是一名雅典公民, 就要遵守雅典所制定的法律,以身殉道,甘愿受死。苏格拉底还认为,如果 在他的朋友及学生的协助下越狱逃走,是“以错对错”,这种办法不可取。 另外,按照当时雅典的法律规定,所有被判有罪的人都可以请求宽恕。但是 这样做就等于承认自己有罪,当然苏格拉底是不愿意这样做的。当时雅典法 律还规定,被判有罪的人还有自己选择某一种刑罚的自由,即在认罪的前提 下交罚金或者选择被放逐处罚。这些都是古希腊雅典当时宽容的民主措施。 然而,苏格拉底一贫如洗,他声称,自己没有这笔钱,也不愿意交罚金。苏 氏也不愿意领着妻子和孩子,在法庭垂泪乞求同情和宽恕。他倔强的态度惹 怒了法官,但他表示“我宁愿选择死也不愿婢膝地乞求比死还坏得多的苟且 偷生”。苏氏对死也不畏惧,因为他认为“灵魂不灭”或“灵魂转移”,人 死后可以到另一世界,即冥府,在那里,“充满希望”的新生又将开始。他 视死如归,最后临危不惧,饮鸩就刑。 那是5 月间的一天,苏格拉底将饮鸩就刑。当死神的脚步向苏氏越来越 逼近的时候,在囚禁着苏氏的地方聚集了不少人,其中有他的挚友克里同, 还有其他的朋友及他的学生。这时,克里同问苏格拉底:“你还有没有别的 事情要作交待?如关于你的家人或其他别的事,我们都是愿意尽力去做这些 事的。” 苏格拉底回答道:“没有什么事情。我只是希望你们能按照我往常所说 的那样去做,要好好照顾自己。你们若是能好好照顾自己,就等于是帮助我 和我的子孙后代。要是你们不好好地照顾你们自己,不遵从我方才及以往说 过的道理,不管你们现在如何郑重地答应我所要做的许多事,那都是没有什 么用的。” 克里同说道:“我们一定要努力去做的,但我们该怎样安葬你呢?” “按照你们所想的方式就可以了,只要你们心中真正感到我还存在着, 并没有离开你们,那么你们就以你们所想的方式埋葬我吧。”苏格拉底说完 这句话后微微一笑,看着围绕在他身旁的众人,接着又说:“各位,克里同 并不了解现在的这个我就是苏格拉底,反而认为在不久后他看到的尸体才是 我,所以才向我提出如何埋葬我的问题。在我饮鸩去世后,我要告诉你们, 我去另一个国度了。有关这个问题,刚才我们谈论了许久。这是因为一方面 希望你们镇定下来,另一方面,也是在安慰我自己。可是我们之间方才的谈 话,好像克里同并没有听进去。我恳求你们向克里同担保,向他作保证,我 死后是不会留在这儿的,会去离这儿很远的乐园。这样一来,克里同的心情 就能平静下来。那样,在他看到我躯壳被埋葬或焚化时,他的悲恸或许要减 少的,因为他不会感到那样做不是对我的虐待;同时,在埋葬尸体时,他不 至于说:‘埋葬的是苏格拉底。"克里同啊,你必须丢掉那些没有实际意义 的想法,以免伤害自己的心灵。你要鼓足勇气说:‘埋葬的只是苏格拉底的 躯体。"关于怎么样埋葬,就照你的意思,按照现行一般的民俗做就行了。” 苏格拉底说完上面这些话后就站起来,然后走进另一间房子去沐浴。这 时,克里同和其他人留在外面,没有跟着进去。他将苏格拉底向他们说过的 事情提出来,大家互相间讨论讨论。对于这些,他们进行了回忆、反思,对 于苏氏以往的不幸遭遇,感到哀伤和叹息。在场所有的人都感觉到自己好像 是一群没有父亲的孤儿,必须就要面对寂寞和现实的人生。 在苏格拉底沐浴完毕以后,他的家人,包括三个儿子,其中大儿子17 岁,名叫兰普罗克勒斯,另外的两个都还很小,以及他的第二个妻子克珊狄 波斯,来到他身边。苏氏当着克里同等人的面将他迫切希望的事向他的家人 讲了,作了交待。然后让妻子和孩子先回去。随即转身到克里同等人处。这 个时候天渐渐黑起来了,苏氏坐了下来,便不再多说话了。不一会儿,由11 人组成的刑吏队的一名下属走近苏格拉底的身旁说道:“苏格拉底啊,你跟 别的囚犯真是很不同呀!在我接到命令要他们饮鸩就刑时,他们要不是耍赖 就是咒骂我。而你对我从来没有埋怨过。自从你被关在这里以后,我已经了 解你是这座牢里所有犯人中最高尚、最温和也是最伟大的人物,到现在我相 信了这一点。你是一位很明事理的人,你清楚,有关你的事,责任不在我, 因此,对我也不生气。想来你也明白,我要对你说些什么,我就是要请你保 重,也要请你对这无法改变的事,要以轻松平静的心情忍耐下去。” 这人说完上面这些话以后,就淌着眼泪难过地离开了。 这时众人沉默,苏格拉底对正离去的那人的背影说道:“你也要保重, 我会照你所说的话那样去做的。” 然后,苏氏向克里同及其他在场的人说道:“那个人跟我很亲近,他一 有空总是来和我说话。像他这样的人现在已经不太容易找到了!我是由衷感 激他。克里同,我们要照他所说的话去做。请你叫人把鸩,即毒药拿来好吗? 要是还没有准备好,就让他们赶快准备吧。” 克里同回答道:“苏格拉底,可是太阳仍然照耀在山顶上呢,还没有落 坡。其实我也知道,不少人接到就刑的通知后,总是要拖延一段时间才饮鸩, 即毒药。他们还要尽情吃一些美味,最后欢乐一番,然后才去死。所以,你 用不着那么急,时间还是有的呢。” 苏格拉底回答道:“克里同啊,那些人就像你所说的那样,也是可以理 解的。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做,对自己有好处。但是,我不像他们那样也是有 理由的,因为我觉得推延饮鸩,即服毒的时间,对我来说是没有什么用的。 如果到了这时候,还什么也放不下,只能增添些自我嘲讽而已。因此,还是 照我的吩咐去做吧,不要再坚持了。” 到了这个时候,克里同只好用目光暗示在旁等候吩咐的小童,那个小孩 就走到外面去了。一会儿,这个孩子又走了回来,并且领着一个人进来。这 个进来的人手里捧着一只杯子,里面盛的就是鸩,即毒药。于是,随时都可 饮鸠就刑了。苏格拉底对这个手里捧着毒药杯的人问道:“请你告诉我,我 该怎样做才行?” 那个人说:“你喝下这杯毒药以后,只要不停地在这里走,如果感到两 脚逐渐沉重起来,而且越来越重,于是你就躺下来。这就表明毒药已经生效 了。” 说完了这些话,此人就将盛着毒药的杯子递给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把杯 子接了过来,脸色一点也没有变,镇定自若,跟平时的表现完全一样。他看 了一看把杯子递给他的那个人,然后问道: “我可不可以从杯子里取一点出来,把它献给神呢?” 那个人回答道:“我们准备的毒药的分量刚刚好。” 苏格拉底于是说道:“这我是知道的,我只是想向神祷告罢了,祷告我 从这个世界到达另一个世界,能够平安幸福!这也是我用这杯中之物作为饮 料,以此来向神许愿。” 苏格拉底把毒药饮下去了。 方才,在这里的大部分人都在抑制自己,尽量忍着眼泪,不要哭出来。 但他们看到苏格拉底喝光毒药就刑时,就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眼泪了,不得 不捂着自己的脸哭了起来。要是说这是为了苏格拉底而哭泣,倒不如说是自 我悲伤,感到自我的不幸,为的是丧失了这样好的朋友和老师而哭泣。克里 同最不能抑制自己的眼泪,因而站了起来。在场的阿波罗多罗斯是苏格拉底 的好友,眼睛早就哭红肿了,现在更是情不自禁,呜呜地痛哭起来,泪流满 面,悲伤极了。阿波罗多罗斯悲痛欲绝的表现,使在场所有的人都受到感染, 大家难过得更不能自制,悲恸到了极点。只有苏格拉底的态度十分从容,镇 定自若。他看到众人的这种情形,说道: “你们到底在干什么呢?真是让人受不了。我之所以要把女人和孩子打 发回去,就是怕他们像这个样子。我经常听人说,作为男人,应该安静地死 去。所以你们面对着我,应该镇定下来,要坚强些!” 周围的人听到苏格拉底说的话,都觉得不好意思,于是全都抑制住了自 己的眼泪。然后大家看着苏格拉底在不停地走动,逐渐发觉他的脚步沉重起 来。拿鸩,即毒液给苏格拉底喝的那个人,就让他躺了下来,然后用手在苏 格拉底的身上摸了起来,并对他左右的脚踝进行检查。这个人用力压住苏格 拉底的脚踝,并问道:“感不感觉痛?” 苏格拉底回答说:“不。” 那个人又按他的膝盖,并告诉周围的人,说道:“苏格拉底的身体已经 慢慢地僵直了,已经没有了知觉。” 那人又重复地摸了一次,再对众人说道:“要是僵冷到了心脏时,就可 以说一切都结束了。而现在他的下半身大部分都已经僵冷了。” 这时,那个行刑的人在苏格拉底的脸上盖了一层布。就在这时,苏格拉 底将盖在脸上的布拉开,开口说话: “克里同,我还欠医神阿斯克勒皮俄斯一只公鸡(这是医神的圣物), 请不要忘了,要还给他。” 这就是苏格拉底临终时所说的最后一句话。克里同赶忙对苏格拉底说 道:“好的,还有没有其他别的事情呢?” 这时,苏格拉底已经无法开口回答了。舌头已经僵直了。随即,苏格拉 底的身体痉挛了一下。那个行刑的人当即把盖在苏格拉底脸上的布拿开。这 时苏格拉底的两眼已失去了光彩。克里同用手轻轻地按摩着苏格拉底的双眼 和嘴,使之能安然地阖闭起来。 “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参考资料:《巨人百传丛书——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殉难的主要内容

从表面上看,苏格拉底被处死的原因有二: 为证实神谕而得罪了一大批政界和文化界的名人,引起他们的反感; 在法庭上的态度激怒了陪审团。 但是,苏格拉底之死还有更深刻的原因。自梭伦改革以来,雅典民主制不断完善,逐步进入黄金时代。可悲的是,赋予苏格拉底以理想和信念的雅典制度和精神,在时间的流逝中不知不觉走向了自己的反面。时局的动荡、社会的腐败,使进入哲学反思的苏格拉底痛心疾首。他决心做一只牛虻,去蛰醒雅典这匹昏睡的纯种马。然而事与愿违,一方面病入膏肓、失去理智的雅典政府不敢承受舆论的尖锐刺激,一些为名誉地位考虑的执政者利用这一制度的致命弱点而控制、操纵了它,使之成为绞杀异己的疯狂机器;另一方面那些正直善良的雅典人,出于维护民主制心切,出于对苏格拉底暴露民主制缺点的做法的不理解,把苏格拉底当成雅典政府的敌人。 这就是公元前399年雅典五百人陪审法庭对苏格拉底进行审判的原因。藏有私心的雅典人和襟怀坦白的雅典人一起,利用雅典民主制处死了本邦伟大的思想家苏格拉底。 我们看到苏格拉底逐渐地变冷和僵硬了。一会儿,他又去触摸苏格拉底,并说药力达到心脏时苏格拉底就去了。…… 那个人揭开了盖在他脸上的东西。他的眼睛已经发直了。克里托看到后,替苏格拉底合上了嘴和眼睛。② (二)苏格拉底的悲剧意味 从本质上来讲,苏格拉底之死是一个真正的悲剧:它意味着一个更高的精神原则——个人的意识作为独立的意识——出现了;而这个原则又意味着人拿自我意识来代替神谕——人自己知道什么是真理,他应当向自身中观看。这就是“认识你自己”的寓意。但是,这个新原则最初是破坏性的,因为它与雅典生活的实质相对立;当希腊世界的现存原则与新的主观反思的原则相冲突时,苏格拉底之死便表现为一种悲剧的必然性。于是在柏拉图《申辩篇》中苏格拉底最后说道:“死别的时候已到,我去死,而你们去活;哪一个更好,唯有神知道。” 黑格尔指出苏格拉底之死是悲剧性的,他认为:“只有当一个可敬的人遭受无辜的灾难或冤屈的时候,我们才特别称之为悲剧;苏格拉底就是这样,他无辜被判处死刑,这是悲剧性的。”“在真正的悲剧性事件中,必须两个合法的、伦理的力量互相冲突;苏格拉底的遭遇就是这样的。”③这体现了黑格尔的悲剧观:对立的伦理力量之冲突是悲剧的本质。他认为一种是“神圣的法律”,是宗教习俗;另一种是“知识的法律”,是理性;这两者的冲突造成了苏格拉底的悲剧性质。但实际上,这个冲突对于苏格拉底并非不可调和,而是可调和的。苏格拉底一再声称他是信神的,听从神的召唤的,他的思想正是对宗教与理性的综合。当然他是用理性去抽换神话世界观的,以理性之神代替神话之神,这正是对苏格拉底思想的完成,而非冲突。黑格尔的理论充其量只能解释苏格拉底这个事件,并不能解释苏格拉底自身的悲剧性。 苏格拉底之死,并非因为伦理力量的冲突,而是因为他对自己思想的信仰,他是为自己的信仰而殉道。在这个意义上,构成了他的悲剧。他强烈的神圣天命感,他忍受贫寒、克制欲望,包括他临死时对自己预言能力的宣告、对罪恶的诅咒,都使人想起临死前的俄狄浦斯。他的生,是神派遣他到人间完成艰苦的工作;他的死,是完成天命回到神那里去。苏格拉底就是承受这个先知命运的悲剧英雄。

《苏格拉底之死》里苏格拉底怎么死的?

饮鸩自杀。《苏格拉底之死》里苏格拉底被判处有罪以后,他的学生已经为他打通所有关节,可以让他从狱中逃走。并且劝说他,判他有罪是不正义的。然而苏格拉底选择了慷慨走向刑场,视死如归。他的理由:我是被国家判决有罪的,如果我逃走了,法律得不到遵守,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效力和权威。当法律失去权威,正义也就不复存在。这不是悲剧的声音,这是一个智者在用生命诠释法律的真正含义——法律只有被遵守才有权威性。只有法律树立了权威,才能有国家秩序与社会正义的存在。艺术鉴赏这幅作品描绘了哲学家苏格拉底死时的情景。被囚于狱中的苏格拉底,被判刑后饮鸩自杀,在这惊心动魄的瞬间,苏格拉底镇静自若,左手高举,表明信仰不变!周围哀恸的人们增添了画面的悲剧性。新古典主义的手法,使画面获得了凝重、刚毅、冷峻的艺术效果。画面左边一组人物主要描绘亲人们有的陷入深深的悲哀,有的扶墙悲痛欲绝,为了突出苏格拉底不屈不挠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画家有意在画面前景地面置一打开的镣铐和散落的手卷本,这引起人们对苏格拉底铁窗生涯的想象。

苏格拉底之死意义何在?

民主的非理性一面苏格拉底认为虽然如果城邦的法律是不公正的,你就不必遵从它们,但是如果你违反了城邦的法律,你仍然必须服从惩罚。苏格拉底就正是丝毫不差地这样做的,他感到有一种服从城邦的合法权威和城邦法律的义务,所以他十分自觉地接受了死刑,在临终前仍同朋友们讨论哲学问题。在时间到来时,他安详地喝下了毒酒,用自己的生命和哲学报答了祖国城邦,终年69岁。在苏格拉底一案中,一方是追求真理、舍身取义的伟大哲人,另一方则是以民主自由为标榜、被视为民主政治源头的雅典城邦。孰是孰非,谁善谁恶,不那么泾渭分明,感情上的取舍则成为一种痛苦的折磨,因而其悲剧色彩愈加彰显。苏格拉底说:“我宁愿选择死也不愿婢膝地乞求比死还坏得多的苟且偷生”。苏氏对死也不畏惧,因为他认为“灵魂不灭”或“灵魂转移”,人死后可以到另一世界,即冥府,在那里,“充满希望”的新生又将开始。他视死如归,最后临危不惧,饮鸩就刑。。在欧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几乎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所占的地位相同。多年来他被认为是反民主的、维护反动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哲学家,近来已有人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苏格拉底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同时也是因为担心他逃亡后雅典将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们了。

苏格拉底之死的意义是什么?

u200du200d苏格拉底(拉丁文:Socrates,前470年-前399年),古希腊哲学家,和其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他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他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 以 侮辱雅典神 和 腐蚀雅典青年思想 之罪名 判处死刑。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同时也是因为担心他逃亡后雅典将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们了。苏格拉底出生于希腊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其父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妇。苏格拉底生就有着扁平的鼻子,肥厚的嘴唇,凸出的眼睛,矮小的身体。他容貌平凡,语言朴实,却具有神圣的思想。他出生在希波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时刻,成长在伯里克利的盛世,当时正值智者从全希腊各地云集雅典,给民主制度雅典带来了许多新知和自由论辩的新风尚的时期。年轻的苏格拉底曾向著名的智者普罗泰格拉和普罗第柯等人求教,讨论各种重要的社会人事和哲学的问题。又曾从女智者狄俄蒂玛受业。自称有“灵迹”伴随,预示以何事不当为,终身信奉。亦受奥尔斐秘教及毕达哥拉斯派的影响。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暑,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生平事例,成就思想,均由其弟子记录。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u200du200d

苏格拉底的死因

是喝毒酒。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个傍晚,雅典监狱中一位年届七旬的老人就要被处决了。只见他衣衫褴褛,散发赤足,而面容却镇定自若。打发走妻子、家属后,他与几个朋友侃侃而谈,似乎忘记了就要到来的处决。直到狱卒端了一杯毒汁进来,他才收住“话匣子”,接过杯子,一饮而尽。之后,他躺下来,微笑着对前来告别的朋友说,他曾吃过邻人的一只鸡,还没给钱,请替他偿还。说完,老人安详地闭上双眼,睡去了。这位老人就是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详细资料:公元前三九九年,哲学家苏格拉底被雅典的一个人民法庭判处死刑。 苏格拉底于是被投入监狱,等待雅典在提洛岛祭祀阿波罗神的活动结束后处决。其间,弟子们轮流探监,陪伴老师度过最后的日子。于是,便有了柏拉图记载苏氏狱中言论的那几篇著名的对话录。约摸一个月后,这位年已七旬的哲人遣退妻儿,在众位弟子面前饮下毒鸩,从容就死。 在苏格拉底一案中,一方是追求真理、舍身取义的伟大哲人,另一方则是以民主自由为标榜、被视为民主政治源头的雅典城邦。孰是孰非,谁善谁恶,不那么泾渭分明,感情上的取舍则成为一种痛苦的折磨,因而其悲剧色彩愈加彰显。在民主自由观念深入人心的现代世界,苏格拉底之死就不仅成了一个问题,而且成了现代人心里一个难以解开的结。 起诉苏格拉底的三人都是雅典公民,以美莱特斯为首,他们依法提起公诉。对苏格拉底主要的指控是不敬神和敬事新神。 审判苏格拉底一案的陪审团由五百人组成,先是由原告和被告分别为自己辩护,并进行举证。之后陪审团举行第一次投票,决定被告是否有罪。 苏格拉底在第一轮的投票中以二百八十票对二百二十票被判有罪,在法庭上,他辩解自己非但无罪,反而于城邦有功,理应得到城邦的礼遇。对自己提出的处罚方案又近乎玩笑,仅希望罚款一百德拉克玛了事。 他那不合情理的刑罚意见,和藐视法庭的态度,反而迫使本来同情他的部分陪审员转向选择原告提出的刑罚,最后以三百六十票对一百四十票被判死刑。 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苏格拉底的罪名似乎是莫须有的,没有确凿的犯罪行为,其言论也没有导致直接的伤害。但在雅典,对犯罪行为的认定不同于现代。无论什么指控,无论犯罪行为是否确凿,也无论是否造成直接的伤害,只要陪审团投票认定,罪名即告成立。 有人会问,对于像苏格拉底这样一位大哲学家,雅典人似乎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对权威人士的尊敬,仅以区区罪名,即判以极刑。这不是太难以令人理解了吗? 殊不知,当时在雅典是不存在任何个人权威的。既没有知识的权威,也没有道德的权威,甚至没有政治的权威。唯有一个权威,那就是人民的权威,一切都得服从人民群体。苏格拉底虽然是一位名人,但却并不是备受尊重的哲学权威。相比起来,他的名气更多地来自于他的怪诞。 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同现代世界形形色色的民主政治并不一样。在现代的民主政治中,个体一面从属于群体,一面却享有作为个体的独立性,享有自由。但在古希腊,个体是完全从属于群体的,他没有脱离于群体之外的自由。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个体只有在属于城邦(亦即群体)时才具有存在的意义,不属于城邦的个体要么是鬼神,要么是兽类。 群体的意志和利益高于其它一切,为此可以牺牲个体的利益和权利。雅典一条独特的法律即最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依法雅典人每年可以放逐一位政治领袖,由公民大会投票选出。因以破碎陶片充作选票,而得名“陶片放逐法”。投票时只要在陶片上刻上名字即可。无需过失,也无需罪行,只要获得票数超过六千,即遭流放。 如果以现代人的眼光看,这纯属对个人自由与权利的践踏。但在雅典,像底米斯托克利等一批最著名的政治家都在流放之列。这就是说,在古代希腊,个人是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自由的(即柏林所说的“消极自由”)。既没有脱离群体的自由,也没有言论的自由。苏格拉底的言论明确表示出他对“人民”这个群体的轻蔑,想要同它保持距离。同时在“人民”看来,他的言行实际上已经造成了某种伤害,因为他的弟子参与了推翻民主政治的活动。他的被处死,其实在情理之中。 而现代人惯于拿现代的民主来衡量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认为平等与自由理所当然都是民主政治的内容,因此苏格拉底之死才成了难以解开的结。

谁能解释苏格拉底之死?

公元前三九九年,哲学家苏格拉底被雅典的一个人民法庭判处死刑。 苏格拉底于是被投入监狱,等待雅典在提洛岛祭祀阿波罗神的活动结束后处决。其间,弟子们轮流探监,陪伴老师度过最后的日子。于是,便有了柏拉图记载苏氏狱中言论的那几篇著名的对话录。约摸一个月后,这位年已七旬的哲人遣退妻儿,在众位弟子面前饮下毒鸩,从容就死。 在苏格拉底一案中,一方是追求真理、舍身取义的伟大哲人,另一方则是以民主自由为标榜、被视为民主政治源头的雅典城邦。孰是孰非,谁善谁恶,不那么泾渭分明,感情上的取舍则成为一种痛苦的折磨,因而其悲剧色彩愈加彰显。在民主自由观念深入人心的现代世界,苏格拉底之死就不仅成了一个问题,而且成了现代人心里一个难以解开的结。 起诉苏格拉底的三人都是雅典公民,以美莱特斯为首,他们依法提起公诉。对苏格拉底主要的指控是不敬神和敬事新神。 审判苏格拉底一案的陪审团由五百人组成,先是由原告和被告分别为自己辩护,并进行举证。之后陪审团举行第一次投票,决定被告是否有罪。 苏格拉底在第一轮的投票中以二百八十票对二百二十票被判有罪,在法庭上,他辩解自己非但无罪,反而于城邦有功,理应得到城邦的礼遇。对自己提出的处罚方案又近乎玩笑,仅希望罚款一百德拉克玛了事。 他那不合情理的刑罚意见,和藐视法庭的态度,反而迫使本来同情他的部分陪审员转向选择原告提出的刑罚,最后以三百六十票对一百四十票被判死刑。 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苏格拉底的罪名似乎是莫须有的,没有确凿的犯罪行为,其言论也没有导致直接的伤害。但在雅典,对犯罪行为的认定不同于现代。无论什么指控,无论犯罪行为是否确凿,也无论是否造成直接的伤害,只要陪审团投票认定,罪名即告成立。 有人会问,对于像苏格拉底这样一位大哲学家,雅典人似乎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对权威人士的尊敬,仅以区区罪名,即判以极刑。这不是太难以令人理解了吗? 殊不知,当时在雅典是不存在任何个人权威的。既没有知识的权威,也没有道德的权威,甚至没有政治的权威。唯有一个权威,那就是人民的权威,一切都得服从人民群体。苏格拉底虽然是一位名人,但却并不是备受尊重的哲学权威。相比起来,他的名气更多地来自于他的怪诞。 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同现代世界形形色色的民主政治并不一样。在现代的民主政治中,个体一面从属于群体,一面却享有作为个体的独立性,享有自由。但在古希腊,个体是完全从属于群体的,他没有脱离于群体之外的自由。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个体只有在属于城邦(亦即群体)时才具有存在的意义,不属于城邦的个体要么是鬼神,要么是兽类。 群体的意志和利益高于其它一切,为此可以牺牲个体的利益和权利。雅典一条独特的法律即最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依法雅典人每年可以放逐一位政治领袖,由公民大会投票选出。因以破碎陶片充作选票,而得名“陶片放逐法”。投票时只要在陶片上刻上名字即可。无需过失,也无需罪行,只要获得票数超过六千,即遭流放。 如果以现代人的眼光看,这纯属对个人自由与权利的践踏。但在雅典,像底米斯托克利等一批最著名的政治家都在流放之列。这就是说,在古代希腊,个人是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自由的(即柏林所说的“消极自由”)。既没有脱离群体的自由,也没有言论的自由。苏格拉底的言论明确表示出他对“人民”这个群体的轻蔑,想要同它保持距离。同时在“人民”看来,他的言行实际上已经造成了某种伤害,因为他的弟子参与了推翻民主政治的活动。他的被处死,其实在情理之中。 而现代人惯于拿现代的民主来衡量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认为平等与自由理所当然都是民主政治的内容,因此苏格拉底之死才成了难以解开的结。

苏格拉底之死的原因

公元前三九九年,哲学家苏格拉底被雅典的一个人民法庭判处死刑。 苏格拉底于是被投入监狱,等待雅典在提洛岛祭祀阿波罗神的活动结束后处决。其间,弟子们轮流探监,陪伴老师度过最后的日子。于是,便有了柏拉图记载苏氏狱中言论的那几篇著名的对话录。约摸一个月后,这位年已七旬的哲人遣退妻儿,在众位弟子面前饮下毒鸩,从容就死。 在苏格拉底一案中,一方是追求真理、舍身取义的伟大哲人,另一方则是以民主自由为标榜、被视为民主政治源头的雅典城邦。孰是孰非,谁善谁恶,不那么泾渭分明,感情上的取舍则成为一种痛苦的折磨,因而其悲剧色彩愈加彰显。在民主自由观念深入人心的现代世界,苏格拉底之死就不仅成了一个问题,而且成了现代人心里一个难以解开的结。 起诉苏格拉底的三人都是雅典公民,以美莱特斯为首,他们依法提起公诉。对苏格拉底主要的指控是不敬神和敬事新神。 审判苏格拉底一案的陪审团由五百人组成,先是由原告和被告分别为自己辩护,并进行举证。之后陪审团举行第一次投票,决定被告是否有罪。 苏格拉底在第一轮的投票中以二百八十票对二百二十票被判有罪,在法庭上,他辩解自己非但无罪,反而于城邦有功,理应得到城邦的礼遇。对自己提出的处罚方案又近乎玩笑,仅希望罚款一百德拉克玛了事。 他那不合情理的刑罚意见,和藐视法庭的态度,反而迫使本来同情他的部分陪审员转向选择原告提出的刑罚,最后以三百六十票对一百四十票被判死刑。 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苏格拉底的罪名似乎是莫须有的,没有确凿的犯罪行为,其言论也没有导致直接的伤害。但在雅典,对犯罪行为的认定不同于现代。无论什么指控,无论犯罪行为是否确凿,也无论是否造成直接的伤害,只要陪审团投票认定,罪名即告成立。 有人会问,对于像苏格拉底这样一位大哲学家,雅典人似乎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对权威人士的尊敬,仅以区区罪名,即判以极刑。这不是太难以令人理解了吗? 殊不知,当时在雅典是不存在任何个人权威的。既没有知识的权威,也没有道德的权威,甚至没有政治的权威。唯有一个权威,那就是人民的权威,一切都得服从人民群体。苏格拉底虽然是一位名人,但却并不是备受尊重的哲学权威。相比起来,他的名气更多地来自于他的怪诞。 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同现代世界形形色色的民主政治并不一样。在现代的民主政治中,个体一面从属于群体,一面却享有作为个体的独立性,享有自由。但在古希腊,个体是完全从属于群体的,他没有脱离于群体之外的自由。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个体只有在属于城邦(亦即群体)时才具有存在的意义,不属于城邦的个体要么是鬼神,要么是兽类。 群体的意志和利益高于其它一切,为此可以牺牲个体的利益和权利。雅典一条独特的法律即最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依法雅典人每年可以放逐一位政治领袖,由公民大会投票选出。因以破碎陶片充作选票,而得名“陶片放逐法”。投票时只要在陶片上刻上名字即可。无需过失,也无需罪行,只要获得票数超过六千,即遭流放。 如果以现代人的眼光看,这纯属对个人自由与权利的践踏。但在雅典,像底米斯托克利等一批最著名的政治家都在流放之列。这就是说,在古代希腊,个人是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自由的(即柏林所说的“消极自由”)。既没有脱离群体的自由,也没有言论的自由。苏格拉底的言论明确表示出他对“人民”这个群体的轻蔑,想要同它保持距离。同时在“人民”看来,他的言行实际上已经造成了某种伤害,因为他的弟子参与了推翻民主政治的活动。他的被处死,其实在情理之中。 而现代人惯于拿现代的民主来衡量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认为平等与自由理所当然都是民主政治的内容,因此苏格拉底之死才成了难以解开的结。

苏格拉底到底是怎么死的?

苏格拉底于公元前399年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进新神论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下毒槿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根据当时雅典法律规定,处死犯人的方法是赐以毒酒一杯,在处死前关押的一个月中,法庭允许犯人的亲友探监。去监狱探望苏格拉底的青年中有位名叫克里同的青年问苏格拉底有无什么遗言时,苏格拉底回答说:“我别无它求,只有我平时对你们说过的那些话,请你们要牢记在心。扩展资料苏格拉底申辩最后一句话是:“我们离开这里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但是无人知道,谁的前程更幸福,只有神才知道。”苏格拉底不仅追求生的意义,也追求死的意义,他的那种死亡方式:对轻薄指控者、无良审判者、不义判决书的嘲弄和对死亡世界神话仙境般的素描。法治要求慎用死刑。在大卫的著名油画《苏格拉底之死》中,主人公裸露的瘦弱身子衬托出坚强的意志,一边高举左手对弟子们谆谆教诲,一边伸出右手欲从弟子手中接过毒酒杯,老师的淡定无畏和学生的聚精会神巧妙地融合在一个本是恐怖的死亡场面,震撼人心。法治意味着依法而治。攸关的生死仅由会议投票数决定,这发生在雅典海军十将领和苏格拉底身上,也意味着在雅典法律被架空了,公民的权利随意受损。雅典名将阿里斯泰德以“公正者”著称,在公元前483年的公民大会上被投票放逐。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格拉底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法眼观苏格拉底之死

苏格拉底是怎么死的?

是喝毒酒。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个傍晚,雅典监狱中一位年届七旬的老人就要被处决了。只见他衣衫褴褛,散发赤足,而面容却镇定自若。打发走妻子、家属后,他与几个朋友侃侃而谈,似乎忘记了就要到来的处决。直到狱卒端了一杯毒汁进来,他才收住“话匣子”,接过杯子,一饮而尽。之后,他躺下来,微笑着对前来告别的朋友说,他曾吃过邻人的一只鸡,还没给钱,请替他偿还。说完,老人安详地闭上双眼,睡去了。这位老人就是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详细资料:公元前三九九年,哲学家苏格拉底被雅典的一个人民法庭判处死刑。 苏格拉底于是被投入监狱,等待雅典在提洛岛祭祀阿波罗神的活动结束后处决。其间,弟子们轮流探监,陪伴老师度过最后的日子。于是,便有了柏拉图记载苏氏狱中言论的那几篇著名的对话录。约摸一个月后,这位年已七旬的哲人遣退妻儿,在众位弟子面前饮下毒鸩,从容就死。 在苏格拉底一案中,一方是追求真理、舍身取义的伟大哲人,另一方则是以民主自由为标榜、被视为民主政治源头的雅典城邦。孰是孰非,谁善谁恶,不那么泾渭分明,感情上的取舍则成为一种痛苦的折磨,因而其悲剧色彩愈加彰显。在民主自由观念深入人心的现代世界,苏格拉底之死就不仅成了一个问题,而且成了现代人心里一个难以解开的结。 起诉苏格拉底的三人都是雅典公民,以美莱特斯为首,他们依法提起公诉。对苏格拉底主要的指控是不敬神和敬事新神。 审判苏格拉底一案的陪审团由五百人组成,先是由原告和被告分别为自己辩护,并进行举证。之后陪审团举行第一次投票,决定被告是否有罪。 苏格拉底在第一轮的投票中以二百八十票对二百二十票被判有罪,在法庭上,他辩解自己非但无罪,反而于城邦有功,理应得到城邦的礼遇。对自己提出的处罚方案又近乎玩笑,仅希望罚款一百德拉克玛了事。 他那不合情理的刑罚意见,和藐视法庭的态度,反而迫使本来同情他的部分陪审员转向选择原告提出的刑罚,最后以三百六十票对一百四十票被判死刑。 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苏格拉底的罪名似乎是莫须有的,没有确凿的犯罪行为,其言论也没有导致直接的伤害。但在雅典,对犯罪行为的认定不同于现代。无论什么指控,无论犯罪行为是否确凿,也无论是否造成直接的伤害,只要陪审团投票认定,罪名即告成立。 有人会问,对于像苏格拉底这样一位大哲学家,雅典人似乎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对权威人士的尊敬,仅以区区罪名,即判以极刑。这不是太难以令人理解了吗? 殊不知,当时在雅典是不存在任何个人权威的。既没有知识的权威,也没有道德的权威,甚至没有政治的权威。唯有一个权威,那就是人民的权威,一切都得服从人民群体。苏格拉底虽然是一位名人,但却并不是备受尊重的哲学权威。相比起来,他的名气更多地来自于他的怪诞。 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同现代世界形形色色的民主政治并不一样。在现代的民主政治中,个体一面从属于群体,一面却享有作为个体的独立性,享有自由。但在古希腊,个体是完全从属于群体的,他没有脱离于群体之外的自由。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个体只有在属于城邦(亦即群体)时才具有存在的意义,不属于城邦的个体要么是鬼神,要么是兽类。 群体的意志和利益高于其它一切,为此可以牺牲个体的利益和权利。雅典一条独特的法律即最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依法雅典人每年可以放逐一位政治领袖,由公民大会投票选出。因以破碎陶片充作选票,而得名“陶片放逐法”。投票时只要在陶片上刻上名字即可。无需过失,也无需罪行,只要获得票数超过六千,即遭流放。 如果以现代人的眼光看,这纯属对个人自由与权利的践踏。但在雅典,像底米斯托克利等一批最著名的政治家都在流放之列。这就是说,在古代希腊,个人是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自由的(即柏林所说的“消极自由”)。既没有脱离群体的自由,也没有言论的自由。苏格拉底的言论明确表示出他对“人民”这个群体的轻蔑,想要同它保持距离。同时在“人民”看来,他的言行实际上已经造成了某种伤害,因为他的弟子参与了推翻民主政治的活动。他的被处死,其实在情理之中。 而现代人惯于拿现代的民主来衡量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认为平等与自由理所当然都是民主政治的内容,因此苏格拉底之死才成了难以解开的结。 这里有详细的故事

用恶法非法来解释苏格拉底之死?

关于题主的问题有点不认同。苏格拉底之死恰恰说明他认可的是恶法亦法。恶法亦法与恶法非法的争论由来已久,其反映了自然法学派与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的对立。自然法学大多主张“恶法非法”或者“良法之治”,而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主张“恶法亦法”,强调法律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公元前399年,在古雅典城内,来自社会各阶层的501人组成的法庭审理了一起特别案件。被告人是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其因在公共场所喜好与人辩论、传授哲学而被以“不敬神”和“败坏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在监禁期间,探视友人欲帮其逃亡,但被拒绝。苏格拉底说,虽然判决不公正,但逃亡是毁坏法律,不能以错还错。最后,他服从判决,喝下毒药而亡。这说明苏格拉底承认判决不公正,但仍然拒绝逃亡,坦然接受死刑,理由是逃亡就是毁坏法律,说明其主张“恶法亦法”。即无论法律多么的不公正,多么的不合理,他都应该被遵守、服从。法律的不合理不应成为人们违法的借口。如果每个人都有违抗法律的思想和行动,法律的权威便无从体现。如果仅因现实法律与个人心中律法不符便可以不去遵守,那么国家便真的是灭亡了。他最终也以身殉法,维护了雅典的秩序,尽到了维护法律的义务。

如何评判苏格拉底之死?

历史上一直有人将苏格拉底之死归结于雅典的民主制度,认为是后者害死了前者。然而这也许是个见仁见智的事情。先来说说雅典的民主制度。雅典最初也是君主制度,后来经历了寡头政治,再后来经过梭伦改革(前6世纪)、克里斯提尼的改革(前506年),雅典的民主制度最终确立,最后在伯里克利时期(前443-前429),民主制度达到黄金阶段。两千多年前的雅典已经实现了分权、选举等等体现民主的重要手段。我们提到雅典,必定说到他的民主制度,多年以来,有关古代雅典的学术研究也必然逃不过民主制度,但事实上,雅典的民主制度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们都是知道,雅典所谓的民主事实上的公民的民主,而公民在雅典城邦所占的比重非常少,广大的妇女、奴隶、外邦移民和未成年人都是排除在民主制度之外的,所以就民主的范围而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其次,就希腊的民主的性质而言,是一种非常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不具有普遍性;再次就是雅典民主的方式,抽签和轮流坐庄的方式,具有极大的随意性,谁来掌握权力有时候不是靠能力也不是靠威望而是靠抽签的运气,所以很容易造成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所以长期以来雅典民主制度在被肯定为西方民主政治源头的同时也一直被诟病,甚至成为了后期雅典衰落的一个原因之一,尤其再加上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失败,更是成为了雅典民主政治不堪一击的重要例证,以至于苏格拉底之死也要归咎于雅典民主制度权力的滥用和误用。当然了,上述说的原因肯定在某些立场下都能自圆其说,但是事情永远不可能那么的绝对,苏格拉底之死的原因也是仁者见仁。苏格拉底之死完全由民主制度的局限性来买单也不见得是一种负责任的方法。其中美国的斯东的观点倒是可以供有兴趣的伙伴来参考一下,他在他的《苏格拉底的审判》当中认为苏格拉底的观点一直都是与民主制度有所对立甚至蔑视和背道而驰,因此在三十僭主政治被推翻之后,民主派看到苏格拉底仍然在宣扬他反民主的思想,他们就再也坐不住了,对他提出了控告。而且在三十僭主统治雅典的时候,苏格拉底并没有随民主派出逃,也没有出面发声恢复民主政体,这样一来就让人感觉:雅典最喜欢说话的人在雅典最需要他说话的时候却保持了缄默。所以尼采曾经说过:耶稣曾为耶路撒冷哭泣,而苏格拉底从未为雅典掉过一滴眼泪。我们是不是可以猜想,苏格拉底会不会在雅典早就不受欢迎了?而且在苏格拉底之后,雅典几乎没有出现过控告哲学家的事情出现。最后苏格拉底选择了接受审判,再套用斯东的一句话:“以言论自由著称的一个城市竟对一个除了运用言论以外没有犯任何罪行的哲学家起诉、判罪、处死,这给雅典的民主烙上了永远洗不清的污点。如果这是他的目的,苏格拉底显然达到了他的目的。”

苏格拉底之死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启示

首先,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盛行民主法制,而当时所谓的“民主”,直接建立在了民众的主观想法上,通过陪审团投票的方法,来判定一个案子是否构成犯罪。而当时苏格拉底狂妄的言论和怪诞的行为,招致众人的不满,理所当然被残忍处死。从这一方面剖析,实质上揭示了苏格拉底之死是古希腊不健全法律下的悲剧。除此之外,苏格拉底的众弟子当时积极参与了推翻民主政治的活动,这一举动在很大程度上威胁了一大部分人的利益,处死苏格拉底成了民众为保全自己利益的必要一环。另外,苏格拉底之所以自觉饮下毒酒的原因,是因为他认为法律不能被破坏。他坚定践行自己对理想世界的主张,即城邦必须有权威法律约束。在以后的很长历史中,苏格拉底都被认为是为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伟人。苏格拉底之死,是为了维护当时的法律权威。他用自己鲜活的生命,证明暴政的无意义,是政治和哲学的巨大损失,也是雅典的巨大悲剧。

苏格拉底之死反映了但当时雅典民主政治制度主要的问题是什么

(一)关于人类社会群体的性质对希腊人来说,自由城市意味着一种自由人的联合,人们在这种城市中自己管理自己,公民轮流进行统治和被统治。实际上,在雅典的民主政体中,主要的政府职位都是由选举产生的,许多别的职位则由抽签产生,使得所有公民都有参与治理自己的平等权利。所有公民都有权在制订法律的议会中投票和发言,列席把这些法律加以实施和解释的陪审团法庭。然而,苏格拉底既不是寡头派,也不是民主派,对于两者,他都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在苏格拉底看来,既不是由少数人来统治,也不是由多数人来统治,而是由“那个知道的人”来统治。(二)美德的观念苏格拉底谓,美德即知识。这一观念看起来是一个哲学问题,但也有着极深的政治意蕴。如果美德就是知识,那么就像其他形式的知识一样,它是可以教的。如果它是可以教的,那么它就不可能限于少数人——贵族地主世家,而是可以被多数人——新兴的手艺人和生意人的中产阶级——来学习。如果多数人都有美德,那么他们就有资格参与治理城市,而不能被拒绝。然而,苏格拉底认为,真正的知识只能通过绝对定义才能得到。如果你对某一事物不能下一绝对定义,你就并不知道它是什么。接得,苏格拉底证明,这种知识是得不到的,连他也得不到。这样,既然美德是知识而知识又是不可获得的,那么普通人即多数人,就没有进行自治所必需具备的美德或知识。通过这条迷宫一样的形而上学的路线,苏格拉底又回到了他的根本命题:人类社会群体是一伙“羊群”,不能放手信任它能治理自己。扩展资料:亚里士多德认为最高的存在本体就是神,就是善,他的这个说法也是来自苏格拉底的。神的观念一直是希腊哲学的起源地和归宿,而希腊哲学在其发展中也不断改变和净化了人们原先的神观念,两方面是彼此互动的。作为一位最具原创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从敬畏神吸取了他变革哲学的智慧和力量。他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一只牛虻,一个肩负着神的使命助人从善爱智的使者。这是他对神的敬畏虔诚,也是他对人的热爱鞭策。只有联系到他的神观念,我们才能认识他所主张的“自知无知”命题的深刻含义。苏格拉底之死是西方文化史上意义深远的事件,仿佛一则寓言,一个谜。他策划了自己的死亡方式,以一场浩大的审判,以法律正义的名义判处自己死刑,把自己生命的余烬,凝成一个死亡之谜。给后人留下了一道人文学科的“哥德巴赫猜想”。苏格拉底好像在为自己申辩,可是他又有意在死亡之中觅求真理,他的死仿佛是道德与法律的合谋。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的孔子,这是因为他们都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并不是靠军事或政治的力量所成就的,而是透过理性,对人的生命作透彻的了解,从而引导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雅典城并没有因为处死苏格拉底而重焕辉煌,也没有任何文字记载那些法官们在审判后的心路历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之死是怎么一回事

在学生们眼里,苏格拉底是一个最和蔼可亲的人。但在那些保守派眼中,他是一个危险分子。他的执着、正直得罪了不少人,最终招来了杀身之祸。公元前399年的一天,一位悲剧作家状告苏格拉底。他对法官说:“法官大人,我认为苏格拉底从不敬神,而且还向年轻人宣扬他那离经叛道的主张。”苏格拉底拒绝认罪,他在法庭上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诸位先生,你们谁都清楚,我的言行一直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社会。法庭不仅不应该审判我,而且应该赐给我荣誉,让我到卫城的圆顶餐厅上免费就餐。”陪审团认为苏格拉底太顽固,竟敢蔑视法庭,决定判处他死刑。他的学生们到监狱去看望他,并极力劝说他逃走。苏格拉底却说:“我一生都享受了法律的利益,我不能在晚年做不忠于法律的事。服从法律是每个公民的天职,尽管法律也有不对的地方。作为一个好公民,我必须去死。”最后的时刻到了,他的学生围拢过来,心情沉重地看着即将死去的老师。在太阳落山之前,苏格拉底叫人拿来一杯毒药。当狱卒带着毒药进来后,他以平静的语调对他说:“你应该知道怎样做,来吧,告诉我怎么做。”狱卒答道:“你喝下这杯毒药,然后站起来散散步。等你感觉到脚发沉时再躺下,麻木感就会传到心脏。”苏格拉底从容不迫地照着他的话做了。最后躺在床上他想起了一件事,急忙拉下了盖在脸上的布说:“克里托,我欠了阿斯克里皮乌斯一只鸡。记住,一定要替我还他一只鸡。”克里托与阿斯克里皮乌斯都是苏格拉底的学生。苏格拉底关照完这件事,便安详地闭上眼睛,又盖上蒙脸布。一代哲学大师便永远离开了他心爱的学生们

苏格拉地拉底之死说明了什么?

苏格拉底之死公元前399年,在雅典的普通法院,七十高龄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被控犯有“不敬国神”、“另立新神”和“败坏青年”的罪行而送交审判。在法庭上,苏格拉底以平素一贯的从容为自己辩护,并再一次重申了自己的哲学观点。其后,参加审判的501位法官投票表决,以281:220的票数通过有罪判决。根据雅典法律,在判决有罪之后,由原告和被告双方各提出一种刑罚,再由法官表决究竟采用哪一种。原告提出死刑。按照当时的情况,如果苏格拉底表示诚心认罪并提出一种较轻的刑罚,比如放逐,那本来是会很容易被法官们采纳通过的。但是,苏格拉底拒不认罪,只是在朋友们的请求与担保下,才提出以30个钱币的罚款作为刑罚,并表示他愿意为真理而献身。结果,第二次表决以360票通过了死刑判决。在死囚牢中,苏格拉底的朋友们准备采用贿赂的手段帮助他逃离雅典,但遭他本人拒绝。临刑前,苏格拉底平静如常,仍和朋友们讨论哲学问题。当狱卒递来毒酒时,在场的人都恸哭起来,他劝大家不要像妇人那样哭哭啼啼,然后将毒酒从容饮下。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出身于雅典城不远的一个石匠兼雕刻匠家庭,曾经自幼随父学艺,后来,当过兵,曾经三次参战。苏格拉底一生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性的著作,后人对其活动、思想的了解和研究,主要依据于他的学生柏拉图、色诺芬等人的著作。他以一种对哲学的崭新理解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纪元,通过他的教诲产生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产生了犬儒派等新学派,并通过他们一直影响到罗马时代。 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的事物,它们的生存和毁灭,都是神特意安排的,因此研究自然界是渎神的,所以他本人集中精力研究伦理道德问题。 苏格拉底倡导“知德合一”学说,他指出:道德即是知识,知识包含一切的善。苏格拉底把美德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之上,使道德成为科学的对象,奠定了理性主义伦理学的基础。 他认为,从怀疑自己的知识开始的自我认识是认识美德的来源。他常常说:“我知道我一无所知”。“认识你自己”构成了苏格拉底的基本哲学主张。他把哲学定义为“爱智慧”,他的一个重要观点是:自己知道自己无知。他说:“只有神才是智慧的,他的答复是要指明人的智慧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或者全无价值的。”他以雅典神谕为依据,向人们传达他的主张。希望人人都能够认识自己的无知。但却被人们认为是不敬神的表现。 苏格拉底在研究学问上有他自己的新方法,他通过问答的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他产生新思想。他善于从个别的东西中抽象出普遍的东西,他这种应用辩证方法证明真理的方法是具体的,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对欧洲的思想史有着极大的影响。在政治上,苏格拉底主张各行各业乃至国家政权都应该由经过训练,有知识有才干的人来管理,反对以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 他貌不出众,但言谈话语富有魅力,他在辩论之中度过了一生,并向青年们传授哲学知识。苏格拉底激烈的反对唯物论哲学家研究客观世界发现其规律的做法,说这样做不能认识真理。认为事物所以这样是神有目的地安排,人只有从自己心里认识神才能认识真理。他不承认一般是从特殊中抽象而来,而把一般看成是先于而且高于特殊的东西。 苏格拉底是基于两个理由被处死刑的,一个是他不信仰城邦的神,只信仰自己的神。另一个是他腐蚀或者败坏青年。希腊的神谕说:“凡人之中,苏格拉底最聪明。”然而苏格拉底却偏偏要去验证神的这个结论,整日在雅典城里四处游走,和人论辩,把别人的观点和结论驳得体无完肤。最后得到的结论却是:“我一无所知”。神和人都承认他的智慧,而他本人却说“自己一无所知”,这不是不敬神吗?他的言行因此遭到很多人的反感,但是却受到那些具有叛逆心理的年青人的追捧。 苏格拉底每每与人讨论,总是不断地否定别人提出的观点,然而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之下,都是以不了了之告终,仿佛苏格拉底从来就不能明确地说出“是什么”。这正是苏格拉底对待知识的诚实态度,因为他确实没办法给出明确的答案,所以他只能说“不是”。但是苏格拉底这种一再的追问和反思,使得人们思想意识中原本至高无上的东西(习俗、法律、以及其他许多固有的道德观念)都发生了根本上的动摇。它摧毁了人们一向依赖的准则,使人们感到无所适从。再加上苏格拉底那个要命的“否定原则”,他总是告诉雅典人这个“不是”,那个也“不是”,把人们头脑中的框架击得粉碎,却又不给人一个新的、可以依靠的支柱。人们禁受不起苏格拉底如此猛烈的诘问,更无法忍受他对人们头脑中秩序的破坏以及对他们心中可怜的骄傲的打击。苏格拉底无意中给雅典人的心灵蒙上了消极的阴影,也为他自己种下了悲剧的种子。 苏格拉底反对盲目的民主政治。当时的雅典,动辄召开公民大会,五百人叫嚣起哄,这些人贤愚不齐,视国家大事有如儿戏。所谓的民主制度实已无异于暴民政治。长此以往,雅典将何以自立于希腊诸邦?苏格拉底对此种制度持有非议,是因为让皮匠、铁匠和农夫来做政治家的事,本身即是违背了正义的原则。他并不是鄙视平民,事实上苏格拉底本人的家世也不见得高贵,并且他从不讳言自己是雕刻匠代达卢斯的后代。问题不在于人的高低贵贱,而在于是否“合适”。所以他提倡“贤人政治”,意思类同于柏拉图提出的“哲学王”。 苏格拉底所坚持的每一条原则,所使用的每一种方式,几乎都使他的同胞感到恼火、甚至愤怒。这愤怒中的一部分来自于卑污小人,但更多的则是发自雅典正直良善的公民。 他还把自己比作一只牛虻,是神赐给雅典的礼物。神把他赐给雅典的目的,是要用这只牛虻来刺激这个国家,因为雅典好象一匹骏马,但由于肥大懒惰变得迟钝昏睡了,所以很需要有一只牛虻紧紧地叮着它,随时随地责备它、劝说它,使它能从昏睡中惊醒而焕发出精神。苏格拉底把批评雅典看作神给他的神圣使命,这种使命感和由此而来的思考探索,便成为他生活与哲学实践的宗旨。他知道自己这样做会使许多人十分恼怒,要踩死这只牛虻,但神给自己的使命不可违,故冒死不辞。但这是他的这种悖逆于大众的做法,最终激怒了雅典城邦的民众。他被推上了被告席,并且被以“民主”的形式处以极刑。可以说,苏格拉底是为追求和坚持真理而献出了自己生命的。

苏格拉底之死说明了古希腊民主制度的什么状况

民主的非理性一面:苏格拉底认为虽然如果城邦的法律是不公正的,你就不必遵从它们,但是如果你违反了城邦的法律,你仍然必须服从惩罚.苏格拉底就正是丝毫不差地这样做的,他感到有一种服从城邦的合法权威和城邦法律的义务,所以他十分自觉地接受了死刑,在临终前仍同朋友们讨论哲学问题.在时间到来时,他安详地喝下了毒酒,用自己的生命和哲学报答了祖国城邦,终年69岁.在苏格拉底一案中,一方是追求真理、舍身取义的伟大哲人,另一方则是以民主自由为标榜、被视为民主政治源头的雅典城邦.孰是孰非,谁善谁恶,不那么泾渭分明,感情上的取舍则成为一种痛苦的折磨,因而其悲剧色彩愈加彰显.苏格拉底说:“我宁愿选择死也不愿婢膝地乞求比死还坏得多的苟且 偷生”.苏氏对死也不畏惧,因为他认为“灵魂不灭”或“灵魂转移”,人 死后可以到另一世界,即冥府,在那里,“充满希望”的新生又将开始.他 视死如归,最后临危不惧,饮鸩就刑..在欧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几乎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所占的地位相同.多年来他被认为是反民主的、维护反动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哲学家,近来已有人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苏格拉底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同时也是因为担心他逃亡后雅典将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们了.

如何看待苏格拉底之死

问题: 如何看待苏格拉底之死?答: 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他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苏格拉底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同时也是因为担心他逃亡后雅典将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们了。苏格拉底的哲学是同他的生活实践融为一体的,而他个人的命运同雅典的命运是不可分的。他为了祖国追求善的理想,而他的祖国则用死刑酬答了他的贡献,成全了他的哲学。苏格拉底没有丝毫的激愤、畏惧或是悲哀,而是依旧用他智慧的语调诚挚地奉劝着一切。他明白他是神的使者,这一切都是神的安排,他还有他生命未完成的部分,而死恰恰能给他一个完美的结局。在古希腊,法律被视做城邦安全的基础,具有女神般的尊严,可以说是城邦真正的保护神。在此神灵的保护下,古希腊的城邦按法律治理,任何人的地位都不得高于法律。苏格拉底认为城邦的法律是公民们一致制定的协议,应该坚定不移地去执行,只有遵守法律,才能使人民同心协力,使城邦强大无比,严守法律是人民幸福、城邦强大的根本保证,他的价值远远高于个人的生命。苏格拉底还认为,法律同城邦一样,都来源于神,是神定的原则。一个城邦的理想状态必须是人人从内心守法的状态,这既是苏格拉底一生的理想和信仰,也是他最后慷慨以身殉法的内在动力。苏格拉底在被自己同胞不公正地判处死刑之时仍大谈“遵道德、重公义、法律至宝、法制为贵”,认为人生价值莫过于此,真算得上自由精神洋溢了。苏格拉底是位英雄,他意识到道德理想的力量,并自觉、自愿去实现它,即使为此献出自己的生命。他的死是个悲剧,悲剧在于冲突双方都有存在的理由,又不可调和。于是苏格拉底用自己的身躯托负起这个伟大的冲突,托负起自由人格的责任与使命。对苏格拉底而言,他的事业就是他的精神,自觉,自愿,自律从而自由的精神,通过他得到了光大。

谁能解释苏格拉底之死

苏格拉底死于希腊民主政治,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雅典公民大会因两条罪名判处苏格拉底死刑:引进新神和教坏青年。但是希腊的民主政治到底为什么仇恨苏格拉底则一直为人们争论不休。 苏格拉底被处死的具体原因,现在已是一个不易弄清的原因。雅典民主派在推翻了三十僭主以后宣布了政治大赦,却处死了一个并无多大政治作用的苏格拉底。 雅典民主政府有种特点,他们对政敌常常很宽大,而对于思想犯却非常严厉。 然而思想犯中的阿里斯多芬(古希腊戏剧作家)反对民主制最为露骨刻毒,但却只是被提出剥夺公民权,而莲这个提案也没通过 如果说苏格拉底因为有一批青年学生,因个是雅典政权感到威胁,也是说不通的。这批学生在政治上并没有多少活动。 虽然苏格拉底学生中有政治上举足轻重的阿里希比德和克里底亚,但克里底亚只是风云一时,,而阿里希比德却又和苏格拉底没什么亲密的政治关系。更何况这两个人雅典公民对其并没有特别的反感。 此外还有可能是宗教的原因。控告苏格拉底的第一条罪名是反对城邦的旧神而引进新神,按黑格尔的意见,新神就是苏格拉底的“灵机”。他说:“....拿人自己的自我意识,拿每一个人的思维的普遍性来代替神谕,这是一个变革。这种内在的确定性无论如何是种新神。”苏格拉底以灵机来指导行为,而把神谕撇在一边,事实上是变相反对外在宗教。 但在此前否定过神的思想家不计其数,从未在雅典公民中引起什么重大反应。 苏格拉底之死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宗教上来看都是不太清楚地。 苏格拉底与当时现存的制度的矛盾,其根本问题是如何保存、巩固并发展希腊的奴隶制度。就这个问题苏格拉底代表的当时奴隶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其政治主张是适合希腊进一步发展的。而雅典公民,即倾向于奴隶主民主制的雅典公民阶层总的来说是代表自梭伦(古希腊的立法者)以来的传统势力。 然而雅典公民处死苏格拉底不是一个简单的错误,而是反映了雅典公民义务无力解救自己。雅典式的城邦,小国寡民式的公民阶层即将消亡。即将消亡的阶层总是要消灭自己队伍中的优秀分子。 当然还有比较容易理解的说法:1、苏格拉底在雅典四处与人辩论得罪了权贵。2、苏格拉底力排众议反对判在波希(波斯和希腊)战争中因与风暴翻船而失败的五位将领死刑而得罪了雅典公民大会。

神圣的苏格拉底之死原因是什么

  苏格拉底之死是西方 历史 上的著名事件,而他的死因则成了一个千古之谜。接下来就和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神圣的苏格拉底之死,欢迎阅读!  神圣的苏格拉底之死原因   在爱琴海的旁边,有一个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希腊首都雅典(Athens)。它位于巴尔干半岛南端,三面环山,一面傍海,西南距爱琴海法利龙湾8公里。雅典市内多小山,基菲索斯河和伊利索斯河穿城而过。雅典是希腊最大的城市,面积90万公顷。雅典是用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名字命名的历史古城。相传, 古时候希腊智慧女神雅典娜与海神波赛顿为争夺雅典的保护神地位,相持不下。后来,主神宙斯 决定 :谁能给人类一件有用的东西,城就归谁。海神赐给人类一匹象征战争的壮马,而智慧女神雅典娜献给人类一颗枝叶繁茂、果实累累、象征和平的油橄榄树。人们渴望和平,不要战争,结果这座城归了女神雅典娜。从此,她成了雅典的保护神,雅典因之得名。后来人们就把雅典视为“酷爱和平之城”。   雅典对欧洲及世界 文化 曾产生过重大影响,有记载的历史就长达3000多年,自古有“西方文明的摇篮”之美誉。在古代希腊,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被后人广泛认为是 西方哲学 的奠基者。然而,这位一生热爱智慧、追寻美德和知识的人却被雅典人经过民主的审判判处死刑,为什么会发生这个悲剧呢?   根据柏拉图的记述,苏格拉底是一位爱智慧的哲学家,善于雄辩。但是苏格拉底在宗教信仰上和雅典人民发生了冲突。在古代希腊,人民除了信奉奥林匹亚山的神以外,整个城邦还信奉自己专有的神,在雅典是“说理”女神倍多和议会之神宙斯阿戈拉奥斯,这是雅典民主的象征。但是苏格拉底却不信奉这两个神,因为他鄙视雅典的民主和议会制度。   苏格拉底遭到了起诉。起诉苏格拉底的是雅典的三个公民,一个代表演讲家,一个代表诗人,一个代表 手工 艺人和 政治 领袖。控告苏格拉底的起诉书称苏格拉底是个做坏事的人,因为他腐蚀青年,教导他的年轻朋友蔑视现行制度,使得他们强暴起来。不相信国家所信奉的神,而相信还有其他新的精神存在。   苏格拉底的案件由来自社会各阶层的500名陪审员组成的法庭来审理。由于陪审员们常常被 口才 折服,常常忘记了正义,而苏格拉底的能言善辩是赫赫有名的。因此苏格拉底的最亲近的弟子央求他准备一份雄辩而有力的辩护词,但苏格拉底却拒绝了。他说他信奉的神灵告诉他不要这么做,他并不想取悦于陪审团而获得同情。在第一次投票前,苏格拉底在法庭上发言丝毫不能博得陪审团同情和宽恕,相反,陪审团被苏格拉底的自负激怒了。苏格拉底自称他有自己的神灵指导,神殿里的神谕宣称没有人比他更贤明。苏格拉底像一个饶有兴致的斗牛士,而不是来寻求陪审团息怒。在对苏格拉底的第一次投票中,以280票对220票判定苏格拉底有罪。应当说,判定有罪和无罪的票数非常接近,如果有30个陪审员把有罪票改投无罪票,陪审团的两派 意见 就各有250票。而根据当时雅典的制度,不相上下的表决最后是按有利于被告一方解决的。   在雅典的刑事案件中,陪审团共投两次票。第一次投票是要表决有罪还是无罪,如果裁定有罪,陪审团又要在量刑上再投一次票。但是陪审团不能自己决定刑罚,它得在起诉方面所建议的刑罚和辩护方面所建议的刑罚之间作一选择,而不是折中。虽然第一次投票被判定有罪,但在实施刑罚上做出轻一些的裁决则是完全有可能的。不过这一次苏格拉底依然放弃了宽大处理的机会。他建议的刑罚是宣布他是公民英雄,此后的余生中享受雅典市政厅为他免费提供的一日三餐,要知道这是只有极少数人才能享受的尊贵待遇!苏格拉底知道这下玩笑可开大了,于是正儿八经第提出愿接受罚款,但必须是象征性地罚款。他的弟子们赶紧劝说他提出个比较切合实际的数目,于是苏格拉底增加了罚款的力度。不过陪审团的同情心和正义感已经被受戏弄的愤怒所掩盖,最终,在第二次投票中,苏格拉底非但没有获得陪审团的好感,本来有利于他的80票也投到了对方的阵营,360票对140票,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   但是苏格拉底还有挽救自己生命的机会。他忠诚而富有的朋友克里多在千方百计搭救苏格拉底,克里多告诉苏格拉底,他们已经准备好了一笔钱帮助苏格拉底逃跑,他的仰慕者则做好准备接应他及其家人。但苏格拉底不肯接受这个方案。因为他看来, 法律 一旦裁决,便即生效。因而,即使这项制度的裁判本身是错误的,任何逃避法律的制裁也是错误的。他认为他也没有权利躲避制裁。   苏格拉底说,“假定我准备从这里逃走,雅典的法律就会来这样质问我:u2018苏格拉底,你打算干什么?你想采取行动来破坏我们法律,损害我们的国家,难道能否认吗?如果一个城邦已公开的法律判决没有它的威慑力,可以为私人随意取消和破坏,你以为这个城邦还能继续生存而不被推翻吗?u2026u2026u2019法律规定,判决一经宣布就生效。我们能这样说吗?u2018是的,我是打算破坏法律,因为在我的审判中国家通过错误的判决,冤枉了我。u2019”   他又借助雅典法律说:“如果我们(指雅典法律)想要处死你,并坚信这样做是公正的,难道你以为你有特权反对你的国家和法律吗?你以为你可以尽力摧毁你的国家及其法律来作为报复吗?”,“你将要离开这个世界,但你并不是我们法律的错误的牺牲品,而是你的同胞们的错误的牺牲品;如果你以不光彩的方式逃离这个地方,以冤报冤,以罪还罪,破坏与我们订立的契约,伤害了你最不应伤害的----你自己、你的朋友、你的国家以及我们的法律;——那么,你生前将遭到我们的憎恨,死后当那个世界的法律知道你企图伤害我们----他们的兄弟,他们也就不会友好地对待你。”   苏格拉底终究没有逃走。苏格拉底在饮下毒鸠之前,还与他人讨论哲学问题,在行刑的人告诉他毒药需要活动才会发作时,他毫不迟疑地活动起来。苏格拉底从容选择了死亡可能还有他更多的考虑,也许他想以自己的死亡来嘲讽希腊的 民主制度 ,雅典这个以言论自由著称的城市,却对一个仅仅运用言论自由而没有任何犯罪的哲学家起诉、判罪、处死,这将给雅典民主留下永远洗不清的污点;也许他真的惧怕“寿则多辱”,担心自己年老体弱多病,视力和听力减退,思维变得迟钝,总是感到病痛而丧失生命的乐趣,不如让陪审团来避免这一切,但无法否认的是他在教导雅典人维护自己的城邦和法律,他用自己的接受不公的判决践行他对法律的忠诚和对法律的信仰。   作为古希腊也是人类思想史上一位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之死充满了悲剧色彩。姑且不论最终的死亡是古希腊民主的过错还是苏格拉底自己的选择,仅仅因为思想和言论而受到法律的追究足以让号称民主的雅典蒙羞。马克思曾说,追究思想倾向的法律,是对非法行为的公开认可。《国语u2022周语上》说:“防民之口,胜于防川”。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言论自由已经成为一项普遍的公民政治权利。只要不引起霍尔姆斯法官说的“当前的、明显的危险”,人民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当然,在制度上以今非古似有不公。真正不可忽视的问题在于,这个看似“民主”的程序,却造就不公正的结局,如同希特勒通过民主选举成为法西斯德国的统帅一样,民主真的是一个无条件的好东西么?当代民主制度在人类社会得到普遍赞誉的同时,普通公民如何理性对待自己的民主权利才能真正让民主贡献出制度价值和公共理性?苏格拉底的审判留给我们更多的思考u2026u2026   神圣的苏格拉生平简介   苏格拉底(u03a3u03c9u03bau03c1u03acu03c4u03b7u03c2);英译: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 教育 家、公民陪审员,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他曾获得逃亡雅典的机会,但苏格拉底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同时也是因为担心他逃亡后雅典将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们了。   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的孔子,这是因为他们都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并不是靠 军事 或政治的力量所成就的,而是透过理性,对人的生命作透彻的了解,从而引导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雅典城并没有因为处死苏格拉底而重焕辉煌,也没有任何文字记载那些法官们在审判后的心路历程。我想,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没 办法 面对和说服自己的良知了,他们的灵魂,将笼罩在那位老人孤独而顽强的身影下。苏格拉底去了,到他的神那里去了。“哪一条路更好,惟有神知道”。千年的步行者们越走越远,但是谁都无法从他们心中抹去这个虽然虚幻的名字――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是哲学的圣徒和殉道者,至今,没有哪位哲学家像他那样痴迷于过一种正义的生活。他把一个人的生命充分活了出来,从他一生的经历中,我们可以获得启发,体认人生总是会面临各种遭遇,会有得意失意,即使面对不义时,都要坦然接受。更重要的是,人活在世界上,要把关注的重点由外在转向内在。苏格拉底为希腊哲学注入了强心剂,激起了无比汹涌澎湃的浪涛,余波甚至绵延至今。苏格拉底以他的实践和人格为后世哲学家树立了不朽的榜样。   苏格拉底 故事 :哲学的先驱   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走一次   要不回头地走   在途中要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   但只可以摘一次   柏拉图觉得很容易   充满信心地出去   谁知过了半天他仍没有回去   最后,他垂头丧气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   "很难得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却不知是不是最好,   不得已,因为只可以摘一次,只好放弃,再看看有没有更好的,   到发现已经走到尽头时,才发觉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   "那就是爱情"   柏拉图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婚姻   苏格拉底叫他到彬树林走一次   要不回头地走   在途中要取一棵最好、最适合用来当圣诞树用的树材   但只可以取一次   柏拉图有了上回的教训   充满信心地出去   半天之后,他一身疲惫地拖了一棵看起来直挺、翠绿,却有点稀疏的杉树   苏格拉底问他:"这就是最好的树材吗?"   柏拉图回答老师:   "因为只可以取一棵,好不容易看见一棵看似不错的又发现时间、体力已   经快不够用了,也不管是不是最好的,所以就拿回来了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   "那就是婚姻"   柏拉图又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外遇   苏格拉底还是叫他到树林走一次   可以来回走   在途中要取一支最好看的花   柏拉图又充满信心地出去   两个小时之后,他精神抖擞地带回了一支颜色艳丽但稍稍焉掉的花,   苏格拉底问他:"这就是最好的花吗?"   柏拉图回答老师:   "我找了两小时,发觉这是最盛开最美丽的花,但我采下带回来的路上,   它就逐渐枯萎下来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   "那就是外遇"   又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生活   苏格拉底还是叫他到树林走一次   可以来回走   在途中要取一支最好看的花   柏拉图有了以前的教训   又充满信心地出去   过了三天三夜,他也没有回来。   苏格拉底只好走进树林里去找他,最后发现柏拉图已在树林里安营扎寨。   苏格拉底问他:"你找着最好看的花么?"   柏拉图指着边上的一朵花说:"这就是最好看的花。"   苏格拉底问:"为什么不把它带出去呢?"   柏拉图回答老师:   "我如果把它摘下来,它马上就枯萎。即使我不摘它,它也迟早会枯。所以   我就在它还盛开的时候,住在它边上。等它凋谢的时候,再找下一朵。这已   经是我找着的第二朵最好看的花。"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   "你已经懂得生活的真谛了" 猜你喜欢: 1. 柏拉图的哲学思想 2. 法律与道德的思修论文 3. 戏剧比赛主持人串词大全 4. 苏格拉底之死介绍 5. 检察院人员优秀演讲稿

苏格拉底之死的意义

一、苏格拉底之死的背景 公元前469年,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他的母亲是一位助产婆,父亲是一位石匠,他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但不久之后就放弃了,因为他想把一生精力用来思考和讨论哲学、伦理和社会政治问题。他一生贫困,但对自己的石匠工作并不十分卖力,只要收入够一家糊口就不多干了,他宁愿上街去和人聊天。当时的雅典所有的执政官均由全雅典公民抽签出任。他们认为只有这样的方式才是遵从了神的旨意,这样朴素的政权组织形式成为了后来民主制度的雏形。然而,就是这个看似民主的社会却让城邦成为无知者的天堂。 “我知我无知”因他干了一件帮助人们寻找知识的事情,而那些没有知识的人,成为了审判苏格拉底的陪审团成员,现在可以断言,这个由不具有相关知识的人组成的陪审团,干了一件无知而错误的事情,他们把苏格拉底这位最具有智慧的同胞且为城邦坚持不懈的同胞,判处了死刑。 苏格拉底之死的历史背景主要有两个:一是由于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爆发——雅典与斯巴达之间发起的一场战争。斯巴达是寡头政体,雅典是民主政体,战争的结果是斯巴达胜利了。斯巴达占领了雅典就强迫雅典实行斯巴达的僭主政体。他们扶持了30个僭主来统治雅典,后来斯巴达政治力量衰弱以后,雅典人又推翻了三十僭主制恢复了民主制。苏格拉底死于399年,所以他的后半生几乎都是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度过的。在战争期间,苏格拉底曾三次从军出征,用实际行动来表达自己对这个城邦的热爱。但是,当这个城邦被无知者统治而逐渐走向没落的时候,苏格拉底开始清晰的认识到必须要让具有相关知识的人做相关的事情,这才是这个城邦应有的出路。 二是城邦民主制度的衰落,由于民主制是实行多数人统治的一种制度,与其他的政治制度相比,民主制度作为一种完整的政治制度最初产生于古希腊。雅典城邦是有奴隶、无公民权的自由人和自由公民组成。奴隶和自由人不享受公民权,所以,苏格拉底时代的民主制是极少数公民才享有的民主。伯里克利在《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中说:“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①雅典民主制的衰落表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由于城邦的小国寡民特征已经不再适应当时雅典的发展,直到被马其顿王国征服,代表着雅典民主制的终结。 二、苏格拉底之死的经过 在苏格拉底70岁的时候,他被雅典城邦的公民大会以侮辱雅典神和蛊惑青年的罪名,进行了审判。古希腊城邦是建立在宗教仪式和神话之上的,且信奉多种神。在古希腊“不敬神”是一项比较大的罪名——世界上第一个解释月光为太阳光反射并据此正确解释日食的思想家阿那克萨戈拉,因为他的学说冒犯了神灵,而被起诉,不得不逃离雅典。状告他的人认为,苏格拉底从不敬神,还向年轻人宣扬他的离经叛道的主张。苏格拉底认为他是尊敬神灵的,因为有些神是外邦的神而不是本帮的神,所以那三个人对他的控告是进行污蔑的;而蛊惑青年是因为苏格拉底在外面与各种人进行辩论的时候,一些游手好闲的小青年就在那里听,有时为了听苏格拉底的演说都不去上课了,而家长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就去找苏格拉底理论,由于苏格拉底能能言善辩把家长说的哑口无言,回家教育孩子,孩子也和家长以苏格拉底的口吻来进行辩论使得家长就很生气,所以就状告苏格拉底。 审判苏格拉底的陪审团由501人组成,就像现在法院的审判一样,先是由原告和被告分别为自己进行辩护,然后再进行宣判。随后陪审团进行第一次投票,决定被告是否有罪。在第一轮审判中,他进行了慷慨激昂的演说,使得所有的人都大跌眼镜,审判团以281票对220票表决他有罪。很显然,如果有30个陪审员把有罪票改投无罪票,陪审团的两派意见就能成为平局,苏格拉底就能释放了。而原告建议判处死刑,法庭允许他自择刑罚,苏格拉底再次发言。在第二轮审判中,苏格拉底公然指责由抽签方式选择陪审团的无知,引起了审判大会上全体人员的一片哗然。他的这种态度,使审判团发怒,审判团以360票对140票判他死刑。显然,即使苏格拉底再狂妄自大,他也罪不至死,这不是一个理性的判决,也不是一个法治的判决,而是一个带有浓重个人情绪色彩的判决! 苏格拉底在审判的最后对陪审员和法官说过这样一句话:“现在各走各自路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这两条路哪一条比较好,谁也不清楚,只有神知道。”②可见当时苏格拉底已经想好了,即使死去,神还会保佑他。因为他一直认为是神谕给了他最智慧的头脑,所以,他从政界人物、诗人到手艺人中找人进行辩论,最后都是他胜利了,他认为是神谕给了他力量并且认为自己是最智慧的人。 在监狱关押期间,苏格拉底的朋友们都劝他逃走,他们买通了狱卒,为他制定了详细的逃走方案。但是令所有人都吃惊的是,苏格拉底拒绝了。他认为自己必须遵守雅典的法律,因为他和国家之间有神圣的契约,是不能违背的,这是作为雅典公民的他应该履行得义务,所以他十分自觉地接受了死刑,接受了来自他最爱的雅典人民对他的宣判。 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之后,在狱中度过三十天。延缓执行处决是由于宗教礼仪方面的原因。雅典娜每年都要派一条“船”到提洛斯岛去。在它返回以前的这段特定时期内,不得处死任何犯人。在这段时间,法庭准许苏格拉底的亲友入狱探望。 离别的时候到了,他喝下了那杯毒酒。当他躺在床上想起了一件事,急忙地说:“克利托,我还欠阿斯科莱普斯一只鸡,你一定替我还给他。”克利托说:“我一定照办,但请你想想还有其它话要对我们说吗?”对这个问题苏格拉底没有给予任何回答。可见,苏格拉底是多么的守信用啊!他欠这个世界的一只鸡,已经委托他的朋友归还了,而这个世界欠他的东西太多,他得到偿还了吗? 三、苏格拉底之死的意义 苏格拉底之死在西方历史上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因为当时雅典实行的是一种直接的民主政治,最高权力由公民大会和公民法庭掌管,一个人是否判处死刑,需要有公民投票来决定,这应该是一种最不坏的制度了,但它还是处死了有德行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以死向我们阐释了:法律必须被信仰,即使它不是正义的。 正如,苏格拉底说的那样,死是一个哲学家最后的自我实现。他用渊博的学识以及他的死亡,唤起了那个社会对知识的尊重,从而开启了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一直到现在的西方知识文化传统而苏格拉底本人也因此在学识和人格上都成为了2500年来追逐真知识的人们心中的楷模和标杆。 历史的验教训已经告诉我们,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前提条件就是国内外的稳定局势,国内的稳定又是压倒一切的大问题。在一定意义上来说,稳定也意味着有秩序。在我国,宪法规定: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以,任何人做了违法的事情都必须受到法律的严惩。(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及注解: [1]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商务印刷馆,1960年,第130页。 [2]柏拉图:《柏拉图对话集》,商务印书馆,王太庆 译,2004年,第55页。

苏格拉底之死

关于苏格拉底之死,被西方认为作为一位哲人之死是最富有戏剧性的死刑,流传版本很多,这是其中较有名的一幅油画。这幅画着重刻画苏格拉底临死专注谈论,对送来的那杯毒酒毫不在意,仿佛那是给他解渴的一杯水。他的囚室宽大。 他的弟子都来给恩师送行,弟子们看到与老师永别的时辰已到,狱卒送来毒酒,开始大放悲声,这惹恼了苏格拉底,他对哀哭的弟子们训道,你们这是干什么,我之所以把我老婆孩子打发走,就是怕她(他)们在这里哭闹,没想到你们也像女人们一样(大意如此)。坐在苏格拉底跟前,将一只手放在苏格拉底腿上的是他的最忠实的学生克里同,据说克里同原来是个富有的商人,在雅典开有店铺,因着迷于苏格拉底的“街头言论”,竟弃商从学。 画面上可以看到苏格拉底的脚镣已经打开,这在平时是锁着的。关于苏格拉底之死的传说是: 他本来完全可以在他弟子的救助下,顺利出逃,移民他乡城邦,继续他的反雅典言论和“败坏良家子弟”的教育。但苏格拉底认为逃跑无异承认自己有罪,而从容就死则是功德圆满。他的妻子和三个儿子也曾在狱中陪他最后一夜,妻子曾哭喊着:苏格拉底呀,你不能这样无罪而死呀!平时万分惧内的他却断喝道:住口!无罪而死不好吗,难道你要我有罪而死不成? 不过苏格拉底在等待行刑期间,戴着脚镣,在这个床榻上睡得十分香甜,以至于克里同一大早来看他时,在床榻边坐了数小时等待他醒来,苏格拉底睁开眼时,问:你为什么不叫醒我,克里同说:我不忍心打断你香甜的睡眠。他不在意脚镣,犹如他在集市上被一个人莫名其妙的打了一棍子,却不对那人兴师问罪一样。当弟子问为何不找他理论时,他说:如果你被驴子踢了一脚,难道你也要去踢驴子一脚吗? 图中苏格拉底上身赤裸,一手指天,一手准备接过弟子递上(狱卒此时已经离去)的毒酒,他是在讲他最后的人生话题。上身赤裸,是因为他刚沐浴毕,他认为死是一趟旅行,到另一个国度或乐土去,不能带去满身的灰尘,所以一定要沐浴,所以他此刻相貌清新。而在平时,他多半是蓬头垢面,衣袍不整的。他赤脚,平时也是如此。他的主要弟子都在这里了,唯有柏拉图不在,他当时不在雅典,没有能为他恩师送上最后一程。但后来却写出了苏格拉底之死的最详尽“报道”,感动世人,流传至今。 苏格拉底死时七十岁,身体很好,因为他平时很注意修身养性,他每天一早就出门,到集市散步,并和一切愿意和他讨论问题的人交谈。他收弟子仅为了快乐的思想交流,而不要钱。他说,一收钱,就成了奴隶,就没有快乐了。 当“十一人刑吏队的一名狱卒前来宣布时辰已到时,他走近苏格拉底的身旁说道:“苏格拉底啊,你和其他囚犯多么不同!在我接到命令要他们饮鸩服刑时,他们对我不是耍赖就是咒骂。而你却对我从来没有埋怨过。自从拘押在此以后,我已深知你是这座牢里所有犯人中最高尚、最温和也是最伟大的人物,我现在终于相信了这一点。”他希望苏格拉底不要怪罪他,因为他只是执行雅典的命令。说完以后,就淌着眼泪难过地离开了。 这时众人沉默,苏格拉底对正离去的那人的背影说道:“你也要保重,我会照你所说的话那样去做的。”然后,苏格拉底向克里同及其他在场的人说道:“那个人跟我很亲近,他一有空总是来和我说话。像他这样的人现在已经不太容易找到了!我是由衷感激他的。”苏格拉底一生在“说话”,临死前也在不停的说话,直到药性发作,他交代了“一只公鸡”的著名遗言后才开始了2400年的长期沉默……

苏格拉底是究竟犯了什么罪使他被处死?

苏格拉底对于历史学家来说,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题目。对有许多人,可以肯定说我们知道得很少;对另有许多人,可以肯定说我们知道得很多;但是对于苏格拉底,就无从肯定我们知道得究竟是很少还是很多了。毫无疑问,他是一个出身于雅典中产之家的公民,在辩论之中度过了一生,并向青年们教授哲学,但不是象智者那样为了钱。他确实是受过审判,被判死刑,并于公元前399年就刑,年约七十岁。他无疑地是雅典的一个著名人物,因为亚里斯多芬尼在《云》的剧本里描写过他。但是除此而外,我们便完全纠缠于众说纷纭之中了。他的两位弟子色诺芬和柏拉图,都给他写过卷帙浩繁的记述;但两人所叙述的却大为不同。而且即令两人的说法一致时,伯奈特已经提示过,那也是色诺芬抄袭柏拉图的。对两人的说法不一致处,有人是相信色诺芬,也有人相信柏拉图;还有人是两种说法都不相信。在这样一场危险的争论里,我并不冒险来拥护某一方,但我将简明地提出各种不同的观点。 我们先谈色诺芬;色诺芬是个军人,头脑不大开明,他的观点大体上是因袭保守的。色诺芬感到痛苦的是,苏格拉底竟然被控为不虔敬和败坏青年;和这些人相反,他竭力主张苏格拉底是非常虔敬的,而且对于受过他影响的人起了十分有益的作用。他的思想看来决不是颠复性的,反而是颇为沉闷而平凡。这种辩护未免太过火了,因为它并没有说明人们为什么仇视苏格拉底。伯奈特说:(《从泰勒斯到柏拉图》第149页)“色诺芬给苏格拉底做的辩护真是太成功了。假如苏格拉底真是那样,他是决不会被处死刑的。” 曾有一种倾向,认为色诺芬所说的一切都一定是真实可信的,因为他缺少可以想象任何不真实的事物的那种聪明。这是很靠不住的一种论证方法。一个蠢人复述一个聪明人所说的话时,总是不会精确的,因为他会无意中把他听到的话翻译成他所能理解的语言。我就宁愿意让一个是我自己的死敌的哲学家来复述我的话,而不愿意让一个不懂哲学的好朋友来复述我的话。因此,色诺芬说的话若是在哲学上包含有任何困难之点,或者若是其目的只在于证明苏格拉底的受刑是不公正的这一论点,我们便不能接受色诺芬的话了。 然而,色诺芬的某些回忆却是非常令人信服的。他叙说过(柏拉图也叙说过)苏格拉底是怎样不断地在研究使有才能的人能够当权的问题。苏格拉底会问这样的问题: “如果我想修鞋,我要去找谁呢?”对这个问题,一些坦率的青年就回答说:“去找鞋匠啊,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又会提到木匠、铜匠等等,于是最后便问到这样的问题: “谁应该来修理国家这只船呢?”当他与三十僭主发生冲突的时候,三十僭主的领袖,那个曾向他求过学并熟知他的方法的克利提斯,便禁止他继续教导青年们,而且还对他说:“不用再讲你那套鞋匠、木匠和铜匠了。由于你反复不休地提他们,现在他们已经被你讲烂了”(色诺芬《回忆录》,卷1,第2章)。这件事发生于伯罗奔尼苏战争结束之后,斯巴达人建立了短期的寡头政府的时候。但是雅典在大部分的时期都是民主制,民主到连将军也要经过选举或抽签的地步。苏格拉底就遇到过一个青年想作将军,苏格拉底劝他最好学一些战争的技术。这个青年于是就出去学了些简单的战术学课程。他回来以后,苏格拉底带讽刺地夸赞了他几句,就又打发他去继续学习(同书,卷3,第1章)。苏格拉底又送另一个青年去学习理财之道。他对许多人,包括国防部长在内,都采取这种办法;但是人们终于认定用鸩死他的办法来使他沉默,要比弥补他所指责的种种罪恶还要更容易些。 至于柏拉图有关苏格拉底的叙述,则贫困难就与色诺芬的情形全然不同了;那就是,我们很难判断柏拉图究竟有意想描绘历史上的苏格拉底到什么程度,而他想把他的对话录中的那个叫苏格拉底的人仅仅当作他自己意见的传声筒又到什么程度。柏拉图除了是哲学家而外,还是一个具有伟大天才与魅力而又富于想象的作家。没有一个人会设想,就连柏拉图本人也并不认真地认为,他的《对话录》里的那些谈话是真象他所记录的那样子进行的。但无论如何,在早期的对话里,谈话是十分自然的,而且人物也是十分令人信服的。正是由于作为小说家的柏拉图的优异性,才使人要怀疑作为历史学家的柏拉图。他笔下的苏格拉底是一个始终一贯而又极其有趣的人物,是一个远非大多数人所能创作出来的人物;但是我以为柏拉图却是能.够.创作出他来的。至于他究竟是否创作了苏格拉底,那当然是另外一个问题。 通常认为具有历史真实性的一片对话便是《申辩篇》。这一片据说是苏格拉底受审时为自己所做的辩护词——当然,并不是一片速记记录,而是若干年后柏拉图在记忆里所保存下来的东西,被他汇集起来并经过了文艺的加工。审判时柏拉图是在场的,并且似乎很显然,他所记录下来的东西就是他记得苏格拉底所说的那.种.东西,而且大体上他的意图也是要力求符合历史的。这片对话,尽管有着各种局限性,却足以给苏格拉底的性格刻划出一幅相当确切的形象。 苏格拉底受审的主要事实是无容置疑的。判决所根据的罪状是:“苏格拉底是一个作恶者,是一个怪异的人,他窥探天上地下的事物;把坏的说成是好的,并且以这一切去教导别人。”对他仇视的真正理由——差不多可以肯定地说——乃是人们认为他和贵族派有勾结;他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属于贵族派的,而且其中当权的几个已经证明是极有危害性的。然而,由于大赦的缘故,这种理由便不能公开提出来了。法庭大多数都判决他有罪,这时按照雅典的法律,他可以要求某种较死刑为轻的处罚。法官们如果认为被告有罪的话,他们就必须在判决的定谳和被告方面所要求的惩罚两者之间作出选择。因此,若能提出一种法庭认为适宜而可以加以接受的相当重的处罚的话,那是会对苏格拉底有利的。然而他提出来的却是处以三十个米尼的罚金,这笔罚金,他的几个朋友(包括柏拉图在内)都愿意为他担保。这种处分是太轻了,以至于法庭大为恼怒,于是便以比判决他有罪时更大的多数判决他死刑。他无疑地是预见到了这种结局的。显然他也并不想以看来是承认自己有罪的让步,来避免死刑。检查官有安尼图斯,一个民主派的政治家;有美立都,一个悲剧诗人“年青而不著名,有着细长的头发,稀疏的胡须,和一个鹰钩鼻”;还有李康,一个没没无闻的修词家(见伯奈特《从泰勒斯到柏拉图》,第 180页)。他们坚持说,苏格拉底所犯的罪是不敬国家所奉的神并宣传其他的新神,而且还以此教导青年、败坏青年。 我们无须再在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对于真实的苏格拉底骗人的关系这个不可解决的问题上自寻烦恼,让我们来看柏拉图是怎样使苏格拉底答复这次控诉的吧。苏格拉底一开始就控诉他的检查官是逞辩,并且反驳别人指责他自己的逞辩。他说他所具有的唯一辩才,就是真理的辩才。而且如果他是以他所习惯的态度讲话,而不是以“一套雕词琢句的演说词”①来讲话,他们也不必对他发怒。他已经是七十开外的人了,而且从来不曾到法庭上来过;因此,他们必须原谅他的不合法庭方式的讲话。 他继续说,除了正式的起诉者而外,他还有一大堆非正式的起诉者,那些人从这些法官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起,就到处“宣扬着有一个苏格拉底,他是个有智慧的人,他思考着天上并探究到地下的事,而且把坏的东西说成是好的。”他说,人们以为这样的人是不相信神的存在的。公共舆论提出的这种老一套的指责要比正式的判决更危险得多,尤其危险的是除了亚里斯多芬尼以外,他并不知道这些话是从什么人那里来的。①在答复这种老一套仇视他的种种根据时,他指出他自己并不是一个科学家——“我与物理学的探讨毫无缘分”——而且他不是一个教师,他并不以教学挣钱。他接着嘲笑了智者们,不承认智者们具有他们所自诩的知识。然则,“我之所以被人称为有智慧并且背着这种恶名的理由是什么呢?” 事情是有一次有人向德尔斐神坛求问,有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德尔斐神坛答称再没有别人了。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是完全困惑住了,因为他自己一无所知,而神又不能撒谎。因此,他就到处访问以智慧出名的人,看看他是否能指证神是犯了错误。首先他去请教一位政治家,这位政治家“被许多人认为是有智慧的,可是他却自认为还更有智慧。”苏格拉底很快就发见这个人是没有智慧的,并且和蔼地而坚定地向他说明了这一点;“然而结果是他恨上了我”。随后苏格拉底又去请教诗人,请他们讲解他们作其中的各个篇章,但是他们却没有能力这样做。“于是我便知道诗人写诗并不是凭智慧,而是凭一种天才与灵感”。于是他就去请教工匠,但是发见他们也一样地使人失望。他说,他在这段过程中结下了许多死敌。最后他结论说:“只有神才是有智慧的;他的答复是要指明人的智慧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或者全无价值的;神并不是在说苏格拉底,他仅仅是用我的名字作为说明,象是在说:人们啊!惟有像苏格拉底那样知道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这种对于自命为有智慧的人所进行的揭发工作耗尽了他的全部时间,使他沦于极端的贫困,但是他觉得为神谕而作见证乃是一桩责任。 他说,富有阶级的青年无事可做,都高兴听他揭露别人,并且进而也照这样做;这就增加了他的敌人的数目。“因为他们不喜欢承认他们所自诩的知识被人揭穿。”这些就是第一类起诉者的情形。 苏格拉底于是就进而诘问他“那位自称是好人和真正爱国者”的检查官美立都。苏格拉底问道,谁是改.善.青年的人。美立都最初提出是法官;然后,在逐步紧逼之下,就不得不说除了苏格拉底而外,每一个雅典人都是改善青年的人;于是苏格拉底便祝贺雅典城的好运道。其次,他又指出跟好人要比跟坏人更好相处;因此,他决不会如此之愚蠢,以至于有.意.要败坏他的同胞;但如果他是无意地,那末美立都就应该教导他,而不应该控诉他。 起诉书说苏格拉底不仅否认国家的神,而且还宣扬他自己的那些神;然而美立都却说苏格拉底是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并且说:“他说太阳是石而月亮是土”。苏格拉底答道,美立都大概以为自己是在控诉阿那克萨哥拉了吧,阿那克萨哥拉的见解是花上一个德拉克玛就可以在剧场里听得到的(指幼利披底的戏剧)。苏格拉底当然指出了彻底无神论这种新的控诉是与起诉书相矛盾的,然后他就谈到比较一般的论点上来。 《申辩篇》其余部分的调子主要地是宗教的。他当过兵,并曾遵照命令坚持他的职守。现在“神命令我履行一个哲学家探讨自己和探讨别人的使命”,而现在要放其他的职守,那就会象在战斗中放弃职守是一样地可耻了。怕死并不就是智慧,因为没有一个人知道死会不会是更好的事。如果以不再继续他已往所做的那种思考为条件而允许他活命的话,他就要回答说:“雅典人啊!我尊敬你们、爱你们,但是我将服从神而不服从你们;①而且只要我还有生命和力量,我就决不停止实践哲学与教导哲学,并劝勉我所遇到的每一个人。……因为我知道这是神的命令;而且我相信,在这个国家里从没有出现过比我对神的服役更好的事了”。他继续说道: 我还有些话要说,对这些话你们会要喊叫起来的;但是我相信,听我说话是会对你们有好处的,因此我请求你们不要喊叫起来。我愿你们知道,如果你们杀了象我这样一个人,你们就损害了你们自己更有甚于你们损害我。没有什么能损害我,不管是美立都还是安尼图斯——他们都不能够,因为一个坏人是不许损害一个比自己更好的人的。我不否认安尼图斯也许可以杀死我,或者流放我,或者剥夺我的公民权利;而且他可以想象,并且别人也可以想象,他加给了我很大的损害:但是我却不同意这种想法。因为象他这种行为的罪过——不正义地剥夺别人生命的这种罪过——乃是要更大得多的罪过。 他说,他之所以申辩乃是为了他的审判官而不是为了他自己。他是被神派遣到这个国家里来的一个牛虻,而且再找一个象他这样的人是不大容易的。“我敢说你们会感到恼怒的(就象一个突然从睡梦中被惊醒的人那样),并且你们以为你们可以象安尼图斯所建议的那样轻而易举地把我打死,然后你们便可以安稳地度过你们的余生,除非是神照顾你们,又给你们再派来另一个牛虻”。 他为什么只在私下谈论,而不对公共事务提出忠告呢?“你们在许多时候,在不同的地方,曾听我说过有一个神谕或者灵异降临于我,也就是美立都起诉书中所嘲笑的那个神。这个灵异是一种声音,最初它降临于我的时候,我还是个小孩子;它总是禁止我,但从来不曾命令我,去做任何我要做的事。阻止我去做一个政治家的也是它”。他继续说,在政治上没有一个诚实的人是能够长命的。他举出他自己无可避免地卷入公共事务中的两次例子:第一次是他反抗了民主制;第二次是反抗了三十僭主,这两次当权者的行动都是非法的。他指出,出席的人里面有很多是他从前的学生和学生的父兄们,而起诉书提不出这些人中有哪一个人能见证他败坏过青年(这一点差不多是一个辩护律师在《申辩篇》里所能认可的唯一论据)。他拒绝遵循惯例,把他哭哭啼啼的儿女带到法庭上来以软化法官们的心;他说这种景象会使得被告者和整个城邦都同样地显得可笑。他的工作乃是要说服法官,而不是请求他们开恩。 在宣判以及否决了那处以三十个米尼的另一种可能的惩罚而后(关于这另一种惩罚,苏格拉底曾提名柏拉图作为他的保人之一,并且柏拉图也出席了法庭),苏格拉底就做了最后的一次讲话。 而现在,你们这些给我定罪的人啊,我愿意向你们预言;因为我就要死去,而人临死的时候是赋有预言的能力的。因而我要向你们这些杀害我的凶手们预言;我死去之后,立刻就有比你们加之于我的更重得多的惩罚在等待你们。……如果你们以为你们用杀人的办法就能防止别人谴责你们的罪恶生活,那你们就错了;那是一种既不可能而又不荣誉的逃避办法,最容易最高贵的办法并不是不让别人说话,而是要改正你们自己。 然后他就转向那些投票赞成开释他的法官们,对他们说,在他那天所做的一切中,他的神谕始终没有反对他,虽然在别的场合他的神谕是常常中途打断他说话的。他说,这就是“一种预示,预示着我遭遇的事情是件好事,而我们之中认为死是一件坏事的人乃是错误的”。因为死要末就是一场没有梦的睡眠,——那显然很好,——要末就是灵魂移居到另一个世界里去。而且“如果一个人能和奥尔弗斯、和缪索斯、和赫西阿德、和荷马谈话,那他还有什么东西不愿意放弃的呢?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就让我一死再死吧!”在另一个世界里,他可以和其他遭受不正义而死去的人们谈话,而尤其是他可以继续他对于知识的追求。“在另一个世界里,人们不会因为一个人提出了问题,就把他处死的,绝对不会的。而且除了比我们更加幸福而外,他们还是永远不死的,如果关于那里的说法都是真的话。”…… “死别的时辰已经到了,我们各走各的路吧——我去死,而你们去活。哪一个更好,唯有神才知道了。” 《申辩篇》给某一种类型的人描绘出了一幅明晰的图画: 一个非常自信的人,头脑高超而不介意于世俗的成败,相信自己是为一个神圣的声音所引导,并且深信清明的思想乃是正确生活的最重要的条件。除了最后这一点而外,他是很象一个基督教的殉道者或者一个清教徒的。从他最后那一段谈论死后事情的话里,使人不可能不感到他是坚决相信灵魂不朽的;而他口头上所表示的不确定,只不过是假定而已。他并不象基督徒那样,因为害怕永恒的受苦而烦恼:他并不怀疑,他在另一个世界的生活将是一种幸福的生活。在《斐多篇》里,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还提出过信仰灵魂不朽的理由;究竟这些是否就是曾经影响了历史上的苏格拉底的理由,那就无从肯定了。 似乎没有任何疑问,历史上的苏格拉底的确是宣称自己被神谕或者命运之神(daim on)所引导的。那究竟是不是象基督徒所称之为良心的声音的那种东西,还是那对苏格拉底来说乃是一个真.正.的声音,我们就无从知道了。圣女贞德是受到声音的鼓舞的,那原是精神不健全的一种普通形态。苏格拉底可能患有癫痫性的昏迷病,至低限度这似乎是对于有一次在他服兵役时所发生过的那类事情的自然解释: 有一天早晨苏格拉底在想着一件他不能解决的事;他又不愿意放下这件事,所以他不断地从清早想到中午,——他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地在想着;到了中午人们就注意其他来了,来来往往的人传说着苏格拉底从天一亮就站在这里想事情。最后,晚饭以后天黑下来,有几个伊奥尼亚人出于好奇(我应该说明这件事的发生不是在冬天而是在夏天),就搬来他们铺盖,睡在露天里,为的是要守着苏格拉底,看他究竟会不会站一整夜。他就站在这里一直站到第二天早晨;天亮起来,他向太阳做了祈祷,才走开了。(《筵话篇》,220) 这种情形,在较轻的程度上,是苏格拉底常有的事。《筵话篇》一开头就说到,苏格拉底和亚里士托德姆一片去赴宴会,但是苏格拉底一阵出神就落在后头了。当亚里士托德姆到达的时候,主人阿迦敦就问道:“你把苏格拉底怎么了?”亚里士托德姆大吃一惊,发见苏格拉底原来并没有和他在一片;他们便派一个奴隶去找苏格拉底,才发见他站在邻家的廊柱下。这个奴隶回来说:“他呆呆地站在那里,我叫他的时候,他一动也不动”。那些知道苏格拉底的人就解释说:“他有这种习惯,随时随地会站下来,并且无缘无故地出神。”于是他们就不再问苏格拉底了,等到宴席已经过了一半苏格拉底才走进来。 任何人都同意苏格拉底是很丑的;他有一个扁鼻子和一个大肚子;他比“萨提尔滑稽戏里的一切丑汉(Silenus)都还丑”(色诺芬《筵话篇》)。他总是穿着褴褛的旧衣服,光着脚到处走。他的不顾寒暑、不顾饥渴使得人人都惊讶。阿尔西拜阿底斯在《筵话篇》里曾描叙苏格拉底服兵役的情形说:我们的供应被切断了,所以就不得不枵腹行军,这时候苏格拉底的坚持力真是了不起,——在战争其中常常会发生的这类情势之下,他不仅比我,而且比一切人都更卓绝:没有一个人可以和他相比。……他忍耐寒冷的毅力也是惊人的。曾有一次严霜,——因为那一带的冬天着实冷得可怕,——所有别的人不是躲在屋里,就是穿着多得可怕的衣服,紧紧把自己裹起来,把脚包上毛毡;这时只有苏格拉底赤着脚站在冰上,穿着平时的衣服,但他比别的穿了鞋的兵士走得更好;他们都对苏格拉底侧目而视,因为他仿佛是在鄙夷他们呢。 他对于肉体情欲的驾驭,是常常为人所强调的。他很少饮酒,但当他饮酒时,他能喝得过所有的人;从没有人看见他喝醉过。在爱情上,哪怕是在最强烈的诱惑之下,他也始终是“柏拉图式”的;假如柏拉图所说的话是真的。他是一个完美的奥尔弗斯式的圣者;在天上的灵魂与地上的肉体二者的对立之中,他做到了灵魂对于肉体的完全的驾驭。他在最终时刻对于死的淡漠,便是这种驾驭力的最后证明。但同时,他并不是一个正统的奥尔弗斯派;他所接受的仅只是基本的教义,而不是迷信与净化的仪式。 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预示了斯多葛派和犬儒学派。斯多葛派主张最高的善乃是德行,一个人不能够被外部的原因剥夺掉德行;这种学说已经隐含在苏格拉底声称他的法官们不能损害他的那篇论辩之中了。犬儒学派鄙视世上的财货,这种鄙夷表现在他们逃避文明的舒适生活上;苏格拉底能够赤着脚衣衫褴褛地生活,也是出于同样的观点。 似乎可以肯定,苏格拉底的主要关怀是在伦理方面而不是在科学方面。我们已经看到他在《申辩篇》中说过,“我和物理学的探索是毫无缘分的”。柏拉图最早的一些对话是被公认为最近于苏格拉底的,这些对话主要地是从事于探讨伦理学名词的定义。《沙米底斯篇》是谈论节制和中庸的定义的;《李西斯篇》是谈论友谊的,《拉什斯篇》是谈论勇敢的。所有的这些对话里,都没有得出结论,但是苏格拉底明确表示了他认为探讨这些问题是重要的。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始终一贯地坚持说他自己一无所知,而且他之比别人聪明就只在于他知道自己是一无所知;但是他并不以为知识是不可得到的。正相反,他认为追求知识有着极大的重要意义。他坚持说,没有一个人是明知而又故意犯罪的,因此使一切人德行完美所必需的就只是知识。 德行与知识之间这种密切的联系,乃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两人的特色。在某种程度上,它也存在于一切的希腊思想之中,而与基督教的思想相对立。在基督教的伦理里,内心的纯洁才是本质的东西,并且至少是在无知的人和有学问的人之间同样地可以找得到的东西。希腊伦理学与基督教伦理学之间的这一区别,一直贯穿到今天。 辩证法,也就是说以问答求知识的方法,并不是苏格拉底发明的。辩证法似乎是由巴门尼德的弟子芝诺首先系统地加以使用的;在柏拉图对话录的《巴门尼德篇》里,芝诺以这种方法对付了苏格拉底,正如柏拉图在别处说苏格拉底以这种方法对付别人一样。但是我们有种种理由可以设想,苏格拉底使用了并且发展了这种方法。我们已经看到,在苏格拉底被判死刑时,他就快乐地怀想到,在另一个世界里他可以继续永远地提问题,而且不可能再被人处死,因为他将会是不死的。当然,如果他使用辩证法的方式真是象《申辩篇》中所描写的那样,那末别人对他的仇视就很容易解释了:全雅典的妻子们都会结合在一片来反对他的。 辩证的方法只适用于某些问题,而不适用于另一些问题。也许这可以帮助我们决定柏拉图的研究的特点,因为他的研究大部分都是可以用这种方式来加以处理的东西。而且通过柏拉图的影响,后来大多数的哲学家们都曾为他的这种方法造成的局限所束缚。 某些东西显然是不宜于用这种方式来处理的——例如,经验科学。的确伽利略曾用对话录宣扬过他的理论,但那仅仅是为了要克服人们的偏见,——他那些发现的正面理由不用极大的矫揉造作是不能插进到对话录里面来的。在柏拉图的著作里,苏格拉底总好象是只不过在引出被诘问者所已经具有的知识罢了;由于这种缘故,他就把他自己比做是一个助产士。但是当他在《斐多篇》和《美诺篇》中把这种方法运用于几何学问题的时候,他就必须问到一些为任何法官所不能允许的引导性的问题了。这种方法是与回忆说相谐合的,因为按照回忆说,我们的学习只是由于记忆起来了我们在前生所已经知道的东西。但与这种观点相反的,让我们考虑一下用显微镜所做出的任何一种发见吧;比如说细菌传播疾病,我们很难认为,这种知识是可以用问答的方法就能够从一个本来对此一无所知的人那儿推引出来的。 苏格拉底的处理方法所适用的,乃是那些我们对之已有足够的知识而可以达到正确结论的事物,但由于我们思想混乱或者缺乏分析的缘故而未能对于我们所知的东西加以最好的逻辑的使用。象“什么是正义”这样一个问题,显然是适于以柏拉图式的对话来加以讨论的。我们大家都在随便地使用“正义的”或“非正义的”这些字,只要考查一下我们使用这些字的方式,我们就可以归纳出来最能与习惯相符合的那种定义。这里所需要的,只是关于问题中的这些字应如何使用的知识。但是当我们的探讨得出了结论时,我们所做出的只不过是一桩语言学上的发见,而并不是一桩伦理学上的发见。 然而,我们也很可以把这种方法很有益地应用于稍为广泛的一类情况中。只要所争论的是逻辑的事情而不是事实的事情,那末讨论就是发现真理的一种好方法。例如,假使有人说,民主制是好的,但凡是具有某种意见的人却应该不许投票;那末我们就可以断定这个人是不一贯的,并且可以向他证明,他的两种说法之中至少有一种必定或多或少是错误的。逻辑的错误,我以为,要比许多人所想象的具有更大的实际重要性;它能使犯这种错误的人轮流地在每一个题目上都采取为自己所惬意的见解。任何一套逻辑上一贯的学说都必定有着某些部分是令人痛苦的,并且与流行的成见是相反的。辩证的方法——或者,更广义地说,无拘无束地辩论的习惯——是有助于增进逻辑的一贯性的,因而在这方面便是有用的。但是当其目的是要发见新事实的时候,这种方法便完全行不通了。也许我们可以把“哲学”就定义为是用柏拉图的方法所可能追求到的全部探讨的总和。但是如果这一定义是妥当的话,那乃是由于柏拉图对于后世哲学家们有影响的缘故。

求《苏格拉底之死》的语文课文原文,好像有高一和长春八年级两个版本

苏格拉底之死 [原文]在二千四百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遭遇了一场彻头彻尾的大冤案,但他用生命捍卫了思想的尊严,在监狱中演出了一场令后代人心灵震撼的生离死别。他的忠实学生、门派传人柏拉图,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哲人临终前的言谈举止,令我们瞻仰到这位著名知识精英面对死亡时的优雅和高贵。 我想把事情的经过详尽地告诉你们。在前些日子里,我和其他一些人养成了每天拜访苏格拉底的习惯。我们总是拂晓时分在法院相会。因为这儿离监狱很近,每天我们都一边等待一边谈话,直到监狱开门。一看见监狱开门,我们便来到苏格拉底身边,并陪他度过一天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那天,我们去得更早一些,监狱看守告诉我们说:“因为11人陪审团正在为苏格拉底除去脚镣手铐,同时向他宣布,今天应该如何死去。”随后我们见到了苏格拉底,他的脚镣手铐已经被除去了,桑蒂比——你们都知道她是谁——抱着他们的小儿子坐在他的身旁。看到我们时,桑蒂比哭了起来,还说着那些女人们都会说的话:“噢,苏格拉底,这是你的朋友最后一次来与你交谈了。”苏格拉底看了一眼克利托说:“克利托,找个人把她送回家去吧。”克利托便让他的随从把她扶出去了,她嚎哭着并用拳头捶打着自己的胸部。苏格拉底仍然坐在床上,并且将两条腿蜷了起来。他说:“多么不可思议,我的朋友们,这简直就是人们称之为欢乐的那种东西!欢乐,它奇妙地与自己的对立物——痛苦相联,它们本来是不可能在同一时刻降临到同一个人身上的,但假如他能执著地追寻其中的一个,并且牢牢地抓住它,那么他很可能同时感受到另一个的存在,它们两个就融入了他的头脑中。我想,”他接着说,“如果伊索思考这个问题的话,他肯定会写一篇寓言来描述它们两者先是如何进行激战,然后神又是如何使它们重归于好的;若是它们不愿意和睦相处,神就会将它们的脑袋捆在一起,正因为如此,当它们中的一个来到任何人身上时,另一个便会接踵而至。我所感受到的正是这一情景,当痛苦跟随着镣铐来到我身上时,欢乐很快也降临了。”   当他说完这段话后,克利托说:“现在,苏格拉底,你是否要为我们和你的孩子留下些指教——我们还能为你做些什么事吗?”   苏格拉底说:“克利托,我没有什么新的东西要告诉你们了。只要你们都能够照顾好自己,就是对我最好的报答了。无论你们做什么——即使你们现在什么也没允诺——假如你们忽略了自己,并且不愿意一步步认认真真地生活下去,沿着我们在过去无数次讨论中已经勾画出来的道路生活下去,那么你们将会一事无成。”   “我们将努力地按你说的去做。但是我们该怎样掩埋你呢?”克利托问。   “随你们的意愿,”苏格拉底回答说,“如果你们抓住我,我当然无法从你们手中挣脱。”说到这里他轻轻地笑出了声,随后看了我们一眼说:“我的朋友们,现在我无法说服克利托,使他相信这个正在说话的苏格拉底就是真实的我;他觉得我是个很快就会变成死尸的人,所以他竟然问我如何掩埋我。我已经反复说过,饮鸩之后,我将与你们分离,去一个欢乐的世界,这些你们都已经知道了。但他肯定认为这些话并不出自我的肺腑,只是为了安慰你们而已。”他又说:“因此,请你们为了我使克利托确信,我死了之后是不可能再与你们在一起的,我将离去。这样,克利托或许更容易承受一些,而不致太过悲伤。他也许有机会在葬礼上说他正在埋葬苏格拉底,或者说他要跟苏格拉底到地狱去之类的话。因为,亲爱的克利托,虽然这些话本身并没有什么,但它们却有可能使我们的灵魂沾染上邪恶。不,你一定要振作精神,并且说你将和苏格拉底告别。”   说完这番话,他站起身到另一间屋子去沐浴。克利托跟随着他,但却要求我们大家等在这里。我们边等边讨论刚才的谈话,接着又为降临到我们身上的这个巨大的不幸而悲哀,因为我们都将他视为慈父,失去他会使我们像孤儿一般无依无靠。当他沐浴完毕后,他的孩子——两个小儿子和一个较大的儿子——就被送到他的身边,他的妻子也来了。克利托陪着他们。苏格拉底向他的妻儿说了一些临别的话。接着,他让女人先离去,他本人又回到了我们中间。这时太阳快要下山了,因为他在隔壁的房间呆了很长时间。他坐了下来,但没再多说什么。这时,11人陪审团的随从走了进来,他站在苏格拉底面前说:“苏格拉底,我绝不愿意因为你曾咒骂过我而找你的碴儿,因为我发现你在这里所有的日子都显示出你是最高尚、最仁慈的。现在,你已经知道我带来的是什么消息了,我们即将永别,我希望能像你一样轻松地面对这一噩讯。”但他无法抑制自己的眼泪,只得转身走了出去。苏格拉底抬头看了看他说:“我也向你道别了,朋友;我将按你所说的去办。”接着他又对我们说:“这是个多么好的人啊!自从我被关进这里之后,他就时常来看望我并与我交谈,他是那些人中间最善良的一个。你们看,他是多么真诚地为我而哭泣!但是克利托,请你过来,让我们来执行他带来的命令吧,如果毒药已经准备好了,就让他们把它拿来吧;如果还没准备,就让他们快些。”克利托说:“但是我想,苏格拉底,现在太阳还未下山呀!我知道有些人是很迟才喝毒药的,他们一直要拖到最后时刻。同时,他们总是先大吃大喝一顿,甚至还要享受一下他们最喜爱的活动。请你别太匆忙,现在还有时间啊。”   苏格拉底说:“克利托,你提到的那些人在按他们自己意愿这样行事时,他们是正确的。因为他们相信那样做是有益处的。而我不像他们那样做也是对的,因为我觉得推迟些喝毒药并没有什么益处。如果我死抓住生命不放,企图苟延残喘,那我就会瞧不起自己。我生命的最后时刻已经来临,我不愿意躲避。来吧,按我说的去做。”   克利托不再说什么,他对站在不远处的一个男孩点了点头。这个男孩跑了出去,过了很长时间他带着一个端着毒药的男人走了回来。苏格拉底对来人说:“好吧,朋友,关于这类事情你一定知道得很多,我该怎么做呢?”那人说:“没别的,你只须将毒药喝下去并来回走动就行了,当你感到双腿沉重时就可以躺下了。”   这时,他将杯子递给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瞧了一眼手中的毒药,依然显得十分平静,他脸色没变,手也没有颤抖。他又抬头睁大眼睛看着那人,就像他平时习惯的那样,他说:“我是否要洒一些毒药在地上敬敬某位神灵?”“苏格拉底,我准备的毒药刚够一个人喝的。”“我明白了,”苏格拉底说,“但我觉得我还是应该向那些神灵们祈祷,因为离开尘世对我而言实在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说着他就将杯子举到唇边,带着宁静而欣慰的神色将杯中的毒药一饮而尽。在此之前,我们中的大部分人还能忍住自己的眼泪,但当亲眼看着他把毒药喝下去时,我们的泪水就像决了堤的水一样涌了出来。我用袍子蒙住头,独自哭着;我不是为他而哭泣,我是为自己竟会失去这样一个好朋友的巨大不幸而哭泣。克利托在我之前就已站起身走开了,因为他难以忍受这巨大的悲痛。但阿帕罗道鲁斯却失声号啕起来,这使我们都悲痛欲绝。只有苏格拉底本人是个例外。他说:“这是干什么呀,你们这些古怪的人!我正是不愿看到这种情景才把女人先送走的。我听说一个人最好是在沉默中死去,所以我恳求你们安静并勇敢些。”这时,我们才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大家尽可能地控制住啜泣。他来回走着,过了一会儿他说感到双腿非常沉重,于是脸朝天躺了下来,因为这是刚才那个送毒药的人对他的忠告。一个监督死刑执行情况的狱吏把自己的双手按在苏格拉底的身上,过了一会儿他摸了摸苏格拉底的脚和大腿,然后使劲掐了掐他的脚,问道:“你能感觉到疼吗?”苏格拉底回答说:“不。”他又掐苏格拉底的大腿和身体的其他部分,一边掐一边告诉我们,一股寒气正在慢慢地上升,苏格拉底的躯体正从下往上开始僵硬。接着他触摸了一下苏格拉底的身体说:“当寒气到达心脏时,他将死去。”说着,他将盖在苏格拉底脸上的布揭开。苏格拉底说——这是他最后的话了:“克利托,我还欠伊斯科莱普斯一只鸡,你一定替我还给他。”克利托说:“我一定照办;但请你想想还有其他话要对我们说吗?”对这个问题苏格拉底没有给予任何回答。过了一会儿,他动弹了一下,当脸上的布再次揭开时,他的双眼似乎已经定住了。克利托看到这一情景,便帮他合上了双眼和嘴唇。   一切都结束了,埃切克莱特,我们的朋友,这便是我要说的一切,这个我们熟悉的、最好的、最聪明的、最正直的人离我们而去了。

如何理解苏格拉底之死的哲学意义。

1.苏格拉底之死是对“美德即知识”的学说的最高体认和实践 2.苏格拉底之死是对正义和法律的最高维护与忠诚

苏格拉底为什么判死刑

苏格拉底死于希腊民主政治,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雅典公民大会因两条罪名判处苏格拉底死刑:引进新神和教坏青年。但是希腊的民主政治到底为什么仇恨苏格拉底则一直为人们争论不休。 苏格拉底被处死的具体原因,现在已是一个不易弄清的原因。雅典民主派在推翻了三十僭主以后宣布了政治大赦,却处死了一个并无多大政治作用的苏格拉底。 雅典民主政府有种特点,他们对政敌常常很宽大,而对于思想犯却非常严厉。 然而思想犯中的阿里斯多芬(古希腊戏剧作家)反对民主制最为露骨刻毒,但却只是被提出剥夺公民权,而莲这个提案也没通过 如果说苏格拉底因为有一批青年学生,因个是雅典政权感到威胁,也是说不通的。这批学生在政治上并没有多少活动。 虽然苏格拉底学生中有政治上举足轻重的阿里希比德和克里底亚,但克里底亚只是风云一时,,而阿里希比德却又和苏格拉底没什么亲密的政治关系。更何况这两个人雅典公民对其并没有特别的反感。 此外还有可能是宗教的原因。控告苏格拉底的第一条罪名是反对城邦的旧神而引进新神,按黑格尔的意见,新神就是苏格拉底的“灵机”。他说:“....拿人自己的自我意识,拿每一个人的思维的普遍性来代替神谕,这是一个变革。这种内在的确定性无论如何是种新神。”苏格拉底以灵机来指导行为,而把神谕撇在一边,事实上是变相反对外在宗教。 但在此前否定过神的思想家不计其数,从未在雅典公民中引起什么重大反应。 苏格拉底之死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宗教上来看都是不太清楚地。 苏格拉底与当时现存的制度的矛盾,其根本问题是如何保存、巩固并发展希腊的奴隶制度。就这个问题苏格拉底代表的当时奴隶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其政治主张是适合希腊进一步发展的。而雅典公民,即倾向于奴隶主民主制的雅典公民阶层总的来说是代表自梭伦(古希腊的立法者)以来的传统势力。 然而雅典公民处死苏格拉底不是一个简单的错误,而是反映了雅典公民义务无力解救自己。雅典式的城邦,小国寡民式的公民阶层即将消亡。即将消亡的阶层总是要消灭自己队伍中的优秀分子。 当然还有比较容易理解的说法:1、苏格拉底在雅典四处与人辩论得罪了权贵。2、苏格拉底力排众议反对判在波希(波斯和希腊)战争中因与风暴翻船而失败的五位将领死刑而得罪了雅典公民大会。从奴隶制到君主制再到民主制即古希腊雅典国家的奴隶主民主政治制度。它的形成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奴隶制度形成过程中,氏族贵族与平民斗争和奴隶制经济发展的产物。早在公元前7世纪末,雅典氏族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已发展到十分尖锐的程度。君主制与贵族制不同,贵族制是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的法治原则。公元前594年由双方共同选出的仲裁人梭伦实行改革,废除了债务奴役制(即以城邦公民人身抵押的所有债务),以财产多寡为标准重新划分城邦公民的等级,提高了公民大会的权力且设立了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作为最高行政和司法机关,调整了公民集体内不同阶层间的利益关系,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庇西特拉图(约公元前7世纪末---公元前527年)及其后裔的僭主统治(公元前560年---公元前510年,中有两次间断)客观上打击了氏族贵族,改善了作为公民主体的小农的经济地位,促进了雅典经济、文化的发展。公元前508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以地域组织取代血缘组织作为国家的行政单位,以五百人会议取代了四百人会议且权限有所扩大,创设五十人团处理日常行政事务,创立十将军委员会,这次改革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彻底草扫除了氏族制度的障碍,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克里斯提尼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确立了“陶片放逐法”。对波斯战争的胜利,大大促进了雅典奴隶占有制经济的发展,引起雅典公民内部不同阶层力量对比的变化,导致公元前462年(或公元前441年)的厄菲阿尔特和公元前443年伯利克里的改革。这些改革剥夺了由御任的执政官组成的贵族会议的权力,将其权力分别交给公民大会、民众法庭和五百人议事会,从而使民主政治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军事殖民制度、各种社会公益捐献和对公民发放津贴以及大兴土木,使占公民多数的小生产者享有得到一定保障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在伯里克利当政期间(公元前443年---公元前429年)雅典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都达到极盛,成为左右希腊世界局势的霸国和主要的文化中心。 伯里克利当政期间的雅典民主政治特点:1、各级官职(除十将军外)以抽签方式向国民开放;2、五百人会议由民众陪审团掌权,贵族会议丧失一切政治权利;3、为担任公职或城邦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或补贴。(以前贵族执政无工资,平民很难在没有收入的情况下担任公职。4、扩大陪审法庭的规模及权限,使之成为最高司法和监察机关。编辑本段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是民主政治特征的充分体现。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且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雄辩的演说有赖于丰厚的学养,激烈的辩论促进了对知识的崇尚与演述说的发展。五百人议事会是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并主持大会,在公民大会休息期间,议事会是大会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民众法庭是日常司法机关,高级公职人员的任职资格,也是民众法庭终审。雅典人民主权的特征也体现在众多规模不大的行政和军事机关上。编辑本段雅典民主的意义与局限雅典民主的影响在古代君主专制盛行的情况下,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势,创造出法制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运作方式。雅典民主政治的核心是广大公民直接参与,原则上公民都有权利决定和管理国家大事,通过选举担任各级政府官职。这种先进的古代政治制度,为公民创造了广泛的参政机会,激发了公民的自由,开拓精神,推动了雅典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性的进步性。具体来说:1. 民主有利于正确决策2. 民主有利于修正错误3.民主有利于监督政府为公服务,减少以权谋私的可能4.民主有利于促进文化广泛深入发展雅典民主的局限性1.易造成多数人的暴政,即庸才误国。2.带有操作层面的幼稚,程序的合理并不意味着结果的合理。 3.它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权利。而妇孺、外邦人、奴隶被排除在外。它在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促成雅典政治、经济、文化日臻繁盛的同时,又残忍地窒息、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它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这是其最大的历史局限。雅典民主政治相关问题1、梭伦改革奠定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伯利克里时期黄金时期2、公民大会3、雅典民主政治是比较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情况,就其民主范围来讲,只有雅典公民才享有这种民主,妇女孩童和外邦人都被排除在民主殿堂之外,再者,其除十将军外的所有政府工职均由抽签产生,所以会导致国家权利的滥用和误用,事实上,到后来,公民大会成了某些人争权夺利的工具,雅典后期的腐败落寞和这种不健全的民主有很大关系 虽然说这种民主有很大局限性,但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在封建专制横行的年代,雅典率先实现了民主,开西方民主制度之先河

苏格拉底之死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

一提到苏格拉底的死,就有说不出的遗憾,真希望没这回事,希望杀他的是个独裁者而不是民主制。但是历史板上钉钉,他就是被“人民”杀死的。于是又千方百计的寻找其中缘故,总要寻出个合情合理的解释才甘心,实际上那心思是替民主制开脱,极不愿它担了这种罪名,怕污了它的清白。不过又谈何容易,因为无论如何解不开这个结:民主制的基础,正是言论自由,一个能够毁掉自己基础的制度,是合理的吗?民主制,即以民意为最终的裁决。如果剥夺了个人说话的权利,怎么判定民意呢?“民”没有口,有口的是一个个的人,民意只能通过个人的言论来表达。当然可以这样解释:既然是多数票决定的,就表明该言论不是民意,所以剥夺无碍。但是显而易见,以惩罚为手段的“剥夺”,不仅仅是不予采纳,更是禁止发表;或曰,取消了该言论的动议资格。其结果是,对该言论重新进行选择的权力丧失了。权力意味着选择,没有选择的余地就谈不上权力。选择的范围越大,权力就越充分,反之,权力就越微弱。由此来看,民众对于少数派言论的不容纳,实际上是他们对自己权力的放弃。随着这种事件的增多,被放弃的权力也增加,最终会导致民主制度的终结。苏格拉底之死所以引起我们惶惑,细想起来,倒是因为雅典人尚有节制。整个事情看起来很孤立,偶然性很大,而在另外的民族,例如大革命时的法国,类似事情会演变成对异端和政敌的大规模镇压,民主遂迅速崩溃,这时我们就认为祸首是极权,也就心安理得得多。但在雅典,这次残酷的杀害成了不折不扣的民主制的作为,在严格遵守的民主程序和事前事后民主制运行有条不紊的衬托下,事情愈发显得荒唐。我们可以设想:能不能订一条戒律放在那儿,不准民主制在运行过程中做出此类裁决,以维持制度的圆满和稳固呢?似乎不行。既然是以民意为最终裁决,那么任何民意以外的东西,都不能超越它,否则就违反了基本的原则。况且在实际当中,一纸空文有何约束力,须有切实的力量作为保障才行。而如果在民意之上存在一个可以否决它的力量,这样的体制也就不是民主制了。于是,只能乞灵于人自己了,乞灵于人们自愿地不做出这样的裁决,乞灵于人们的宽容与良知。换句话说,民主制度本身不是自足的,它有一个缺口,因此它是一个历史性,它只能被特定的人群拥有,如虽然杀死了苏格拉底,却仍不失宽宏大量的雅典的人们。(老猫网友把贝壳放逐法看成对个人权利的不尊重,有点委屈雅典人了。这座城邦用此法解决政争,长久地避免了内部的流血冲突,许多别的民族即便现在也做不到这一点。)我想,老天再怎么不公,也不至于天差地别,只把机会赐给某些人群,而对其他漠然不顾。恐怕是,有的人群抓住了权力,便再不放开,而有的人群虽然权力到手,却又立即抛弃,由于他们的偏狭和不相容纳。至于现在的我们,看看各处的网掐就知道了。平心静气讲自己观点同时尊重别人立场的有多少,不容异己把看法不同者称奸称敌的又有多少。民主,是最美好的东西,但我们离它的确还非常遥远。采纳啊!

苏格拉底之死

哈喽,大家好,我是棉言麻语,每天都会有不同的精彩资讯分享给你。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苏格拉底是伟大的智者,他的死亡为何被称为“价值万千”?下面我们来具体说一下。在雅典的荒烟蔓草里仿佛游荡着一个光辉的身影,苏格拉底,这个不死的灵魂在永不疲惫地捎带着神的圣谕,不住地向来去匆匆的人们发送着理性的光环。他是一个出身于雅典中产之家的公民,父亲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婆。他出生在希波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时刻,成长在伯里克利的盛世,当时正值智者从全希腊各地云集雅典,给民主制度雅典带来了许多新知和自由论辩的新风尚的时期。年轻的苏格拉底向著名的智者普罗泰哥拉和普罗第柯等人求教,讨论各种重要的社会人事和哲学的问题。他以一种对哲学的崭新理解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纪元,通过他的教诲产生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产生了犬儒派等新学派,并通过他们一直影响到希腊化罗马时代。他貌不出众,但言谈话语富有魅力,他在辩论之中度过了一生,并向青年们教授哲学,公元前399年,他被人控告有罪,罪名主要是两项:不敬城邦所敬的诸神而引进了新神,并败坏了青年,结果被判刑。朋友们打算营救他逃离雅典,但他拒绝了,他认为自己必须遵守雅典的法律,因为他和国家之间有神圣的契约,他不能违背。苏格拉底认为虽然如果城邦的法律是不公正的,你就不必遵从它们,但是如果你违反了城邦的法律,你仍然必须服从惩罚。苏格拉底就正是丝毫不差地这样做的,他感到有一种服从城邦的合法权威和城邦法律的义务,所以他十分自觉地接受了死刑,在临终前仍同朋友们讨论哲学问题。在时间到来时,他安详地喝下了毒酒,用自己的生命和哲学报答了祖国城邦,终年69岁。

苏格拉底之死有何文化意义

苏格拉底以死来向人们说明守法的重要意义,也许人们笑他,笑他天真,笑他顽固,笑他执迷不悟,但是唯有那些真正洞察了他内心世界的人,才会为他的智慧与忠诚所折服:“智慧是他看到并一直紧紧关注着的众人未曾察觉的美德,忠诚的是于他自己热爱的城邦,于他一生遵从的法律,于他永恒不变的理想追求.” 苏格拉底以“我该走了,我去赴死;你们继续生活,谁也不知道我们之中谁更幸福,只有神才知道.”结束了自己的申辩.预期很平静,却充满自信和力量,充满了尊严,也让所有人震撼,去重新认识生与死的真正价值依据.也许正向他所说:“我很清楚,借助死亡来摆脱一切烦杂事务对我来说是件好事.”是的,他可以远离贫穷、远离诽谤和责难、远离非理嫉妒和法官的纠缠以及所有对他不公的东西了,去他向往追求的极乐世界了,也许是“向无梦的睡眠一样的奇妙的境界了”,也许是“有真正法官管理着的法庭、有各种哲人和英雄,能够永生的世界了.”苏格拉底之死是苏格拉底留给现实世界的最后一个德行.

苏格拉底为什么判死刑

是被雅典的民主政治的法庭判了死刑。苏格拉底通过对话的方式探究现象背后的本质,追寻人的世界和心灵问题,他经常讨论“什么是正义”“最好的国家是什么样的”这样的话题,按理说来他讨论的这一切都是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做贡献的事情,那为什么还会被雅典民主政府的法庭宣判死刑呢?有一种说法是,雅典的民主程序杀死了苏格拉底。从公元前431年开始,希腊的两大城邦斯巴达和雅典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04年,雅典在这场战争中失败,于是雅典之前的民主制被推翻,建立了斯巴达式的寡头政治。不久后,雅典又重新建立新的民主制,但这个时候的民主制其实已经有些变味儿了,不再像当初的民主制度具有严肃性和崇高性了。在这样的背景下,苏格拉底通过他独有的谈话方法(即之前说到的“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提问方式)让很多人都深受折磨,有些人对此提出质疑,认为他提问太多但回答太少,使得人们的思想比从前更加混乱。苏格拉底又通常没有给出确定的答案,只是通过一套辩证法来引导对方逼近真理。但在两个问题上,苏格拉底给出了明确的回答:一个是“美德意味着什么”,一个是“最好的国家是什么样的”。这两个问题在当时的雅典青年看来是非常重要的,这关乎一个人自身的心灵问题,还关乎国家的发展问题。美德意味着什么?美德意味着智慧,只要人们通过教育,均可以找到自身真正的兴趣点,能够看清自身行为产生的后果,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是一种道德约束。最好的国家是什么样的?苏格拉底用一种略带嘲讽的口气说道:“没有什么制度比一个为盲众所操纵、为冲动所指挥的民主更加滑稽的了,没有什么比让一群争论不休的人组成政府更可笑的了,没有什么比匆忙选举、革职或处死将领更荒唐的了。”《苏格拉底之死》是法国著名画家雅克·达维特在公元1787年创作的油画作品,这幅作品描绘了哲学家苏格拉底死时的情景苏格拉底通过自己的思考,用这样的方式回答了当时雅典人认为很重要的两个问题。但他却因此得罪了一大批人,尤其是当时的雅典民主政府。公元前399年6月,苏格拉底在70岁时被雅典极端民主法庭判处死刑,其罪名是:第一,不信奉雅典的神,崇奉新神。第二,他喜欢探讨各种事情,以此来蛊惑青年。在法庭上,苏格拉底拒绝认罪,还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我的言行一直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社会。法庭不仅不应该审判我,而且应该赐给我荣誉,让我到卫城的圆顶餐厅上免费就餐。”苏格拉底为自己进行了辩护,他讲述自己为什么要孜孜不倦探寻知识,因为正是有一个神——类似克塞诺芬尼的那个思想之神——在指导着自己。他还指责雅典已经在财富和虚荣的腐蚀下变得臃肿不堪,提醒人们不要沉溺在物欲横流的享乐中。苏格拉底不但不认罪,反而认为自己有功于雅典人民。陪审团认为苏格拉底太顽固,竟敢蔑视法庭,最后由500人组成的人民陪审团,以360票比140票,高票通过判处苏格拉底死刑。在当时已经变了味道的雅典民主政府看来,苏格拉底是非死不可的。原因正是他的言论主张与雅典民主体制存在着根本冲突。苏格拉底上法庭时,雅典早已不再是“黄金时代”,战争的失败和寡头政治的崛起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动荡不安、血腥、暴虐和社会的腐败,让喜欢哲学沉思的苏格拉底痛心疾首。他想做一个牛虻,去螫醒雅典这匹昏睡的纯种马,即通过哲学的思考、通过对话的艺术去探明真理。雅典的民主制核心是全体公民人人参与政治,即参与对城邦的管理。但苏格拉底发觉,随着时间流逝,雅典民主已经失去了精髓,在不知不觉中走向了自己的反面。显赫一时的雅典民主制也就成了徒具躯壳的累赘。苏格拉底认为的政治不是大多数人所能理解和参与的,应该由那个“知道的人”统治,其他人只需听命便是。就这样,在雅典制度已病入膏肓和失去理智的背景下,苏格拉底的主张暴露出了当时民主制的缺点,苏格拉底自然就成为雅典政府的敌人。在监狱期间,苏格拉底的学生去看望他,并极力劝说他逃走。苏格拉底不接受赎罪也不会潜逃,他说:“我一生都享受了法律的利益,我不能在晚年做不忠于法律的事。服从法律是每个公民的天职,尽管法律也有不对的地方。作为一个好公民,我必须去死。”苏格拉底用自己的行动来实践对真理和正义的维护,他认为无论用什么手段来苟且偷生,都是对邪恶屈服、对德行的背叛。这是苏格拉底绝不能接受的。到了最后的时刻,他的学生们围拢过来,心情十分沉重地看着即将死去的老师。太阳落山之前,苏格拉底服下毒酒受死,享年70岁。在面对死亡的时候,苏格拉底表现出的是一种超然的赴死态度,这种超然的死亡态度不同于我们平时所讲的不怕死,而是一种以死为乐的态度。柏拉图在《斐多篇》中,曾经详细记录了赴死的苏格拉底在监狱中服毒而死的情景。苏格拉底死后,雅典再无任何严肃可言。雅典的民主制在当时已经名存实亡,丧失了民主制的精髓。苏格拉底之死,是雅典的悲剧,也是希腊城邦的悲剧。

苏格拉底的死说明了什么?

公元前三九九年,哲学家苏格拉底被雅典的一个人民法庭判处死刑,这位年已七旬的哲人遣退妻儿,在众位弟子面前饮下毒鸩,从容就死。 其实他本可以逃走的,就像若干年之后的柏拉图,但他坚守为法律献身的精神甘愿就义,在哲学形成了一种现象———称为苏格拉底之死。寓意为守道者或殉道者,这种理念既是相信民主既是他的审判是错的,法理高于人情即使牺牲自己也在所不辞。 这种人往往是信念的理想主义者,为了自己的信念可以放下个人的一切利益,我回去认同这种做法,但我尊敬他。

苏格拉底之死

哲学家苏格拉底所带给我们的叫作“对与世不合的慰藉”,如果你生不逢时,如果你和你所活的这个时代有很多的冲突,产生大量的痛苦,那么你应该读一下苏格拉底的故事。首先从苏格拉底的死亡说起。画家大卫画过一幅很著名的画,叫作《苏格拉底之死》(雅克·路易·大卫,法国著名画家,1789年创作了《苏格拉底之死》)。这张图就是著名的、大卫画的《苏格拉底之死》。 苏格拉底还在以手指天,在跟大家讲他的哲学想法,然后另外一只手伸向那个毒汁,准备要喝毒汁自杀。旁边是他的朋友,床前坐的这个白头发老人是柏拉图。实际上柏拉图当时只有二十九岁,但是作者把他处理成了一个白头发的人。画面上还包括痛哭流涕的苏格拉底的妻子等等。事情发生在公元前399年的春天,三名雅典公民对这位哲学家提起了诉讼,告他不敬城邦之神、传播异端宗教、腐蚀雅典青年,罪名重大,非判死刑不可。为什么苏格拉底会被判死刑?因为每一个社会都有一个东西叫作观念常识,当这个社会上大量的人都拥有这么一个观念常识的时候,一个哲学家挑战了这个常识,就会招致其他人的愤怒。 当我对这个世界有一个非常强烈的、牢固的认知框架的时候,如果有人挑战到了我的框架,如果你告诉我说,我的认知框架不对,我的第一反应并不是好奇,并不是想要问一下我为什么不对,我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愤怒。所以苏格拉底做出了牺牲。 那我们来简单地了解一下苏格拉底的生平。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生于雅典,这个人一辈子赤脚,不爱穿鞋,据说终生就穿一个袍子,估计味道很大。有一个非常凶悍的妻子,他的妻子冲他大喊大叫,然后过了一会儿,就一盆水泼过来。然后大家都笑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说:“我就知道电闪雷鸣之后,一定会有倾盆大雨。”他跟他的妻子就用这样的方式相处。 当时的雅典并不大,一共二十多万人,相当于咱们今天一个大型社区这么大。苏格拉底每天在大街上走,遇到一个人,他就拉着人家提问,问各种各样的问题。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帮大家明确很多的概念和定义。 公元前423年,阿里斯托芬(古希腊三大喜剧家之一)写了一部喜剧,叫作《云》。这部喜剧对于苏格拉底的人生有着毁灭性的打击。因为在这部喜剧当中,阿里斯托芬把苏格拉底作为嘲弄的对象。大家知道,喜剧的力量是很大的,因为喜剧只需要负责嘲讽,只要能够把这么一个学究的那个学究气描述出来、嘲讽他,就会让老百姓通通地不喜欢他。 所以,当阿里斯托芬用喜剧塑造了苏格拉底这样一个特别奇怪的、有点傻傻的、有点怪里怪气的哲学家的形象的时候,雅典人就跟着这个喜剧一起来嘲笑苏格拉底,所以苏格拉底的形象被不断破坏。 苏格拉底的思辨方法基本总结下来是这么几招:“第一个,取一种为世所认定的常识论断,比如说勇敢、团结、勤劳这样的词;然后,第二步,想象一下这一论断可能是错的,尽管说这话的人充满自信,寻找这一论断可能不对的情境,不断地提出疑问;第三个,如果对以上问题找到例外的情况,那么原来的定义就是错的,或者至少不准确;第四步,最初的论断必须考虑到以上例外,并将之精确细腻地表达出来;第五步,如果随后又找到了对以上修正过的论断来说的例外,那么整个过程再重复一遍。” “真理——就迄今为止人类可以企及的而言——寓于一项看来驳不倒的论断。追求真理就是发现我们原来差不多认为是的,其实为非。不论阿里斯托芬如何加以歪曲,思考的产物总是优于直觉的产物。” 这一段话,是作者根据他所读的苏格拉底的书,总结出来的苏格拉底的方法论。最后这句话很重要,就是无论那些嘲笑的人、那些写喜剧的人怎么样去开玩笑,怎么样去引发大众的哄堂大笑,让大众觉得这人真傻。但是你经过理性认真地思考的结果,就是优于你从直觉简单地得出的结论,这是苏格拉底当时所做的贡献。 然后,他被送上了法庭。那时候古希腊已经是有陪审团制,有的案件会有上千人一块儿审,像苏格拉底这个案子有五百人在现场。最后投票的结果是二百二十票判无罪,二百八十票判有罪。苏格拉底听到这个结论以后说了一句话,他说:“我没想到比分这么接近。” 可惜的事是什么呢?思想不像陶器那么容易分辨。我们看到一个人做陶器做得很好,那个人做得不好,我们大概一眼就能看出来。 但是,思想的优劣,这个人的思想好一点,那个人的思想糟糕一点,这个人是真正的哲学,那个人是一个心灵鸡汤,这个表现是非常难以分辨的。尤其是对于缺乏这方面训练的人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因为思想不像陶器那么容易分辨。所以,苏格拉底被判决了死刑。 这个作者讲:“真正的尊严从不来自多数人的意志,而是来自正当的论理。”你说理的过程是不是符合逻辑,是不是正当,这个才是你真正尊严的来源。而不说有多少人在鼓舞,有多少人在投票,这个并不重要。 苏格拉底最后做了一个陈述,他说:“如果你们处死我,你们将很难再找到像我这样的人。事实上打个玩笑的比方:我是受神灵委派附在这个城邦身上的,这座城就像是一匹良种马,由于身躯太大、容易懒散,需要牛虻蜇一蜇。如果你们听从我的意见,就会让我活下去,但是,我猜想不久你们就会从瞌睡中醒来,听从阿尼图斯的话,一巴掌把我打死,然后再接着睡。”(阿尼图斯是审判苏格拉底时的审判官之一。) 他预言到了自己是一个警醒者,他预言到了自己是在做警醒的工作,就像马身上的那个牛虻一样,蜇它。但是城邦里的人所用的办法就是打死牛虻,接着睡觉,这个城邦不需要被你唤醒。所以苏格拉底被判决死亡。 然后行刑者来了,手里端着一杯毒药——这都是当时参加过苏格拉底的行刑现场的他的朋友,所做的记录——苏格拉底见到此人就说:“朋友,你是此类事的专家,你说该怎么做?”他说:“把它喝下去,然后在屋里走,直到两腿发沉,然后躺下,它就会自己发作了。”说完,他把杯子递过去,苏格拉底平静地接过来,手不发抖、面不改色,他把杯子放到唇边一饮而尽,神色怡然并不觉得味道苦涩。 “到那时为止,我们多数人还能忍住泪。”——这是斐多的叙述——“但是,当我们看着他真的喝下去时,再也忍不住了,眼泪夺眶而出,不能自已。在我之前,克里托已经控制不住眼泪而走开了,阿波罗多罗斯早就一直在流泪,此时不禁哭出声来。他使得每一个在场的人都不能自持,除了苏格拉底本人。”就是苏格拉底能够坦然地面对着死亡。 在苏格拉底死后,事情迎来了反转。就是希腊人在苏格拉底去世了以后意识到了苏格拉底的伟大,那三个状告苏格拉底的人都被判流亡,他们都纷纷选择了上吊自杀。甚至雅典人听到苏格拉底的名字就会流下眼泪来,因为整个城邦都为苏格拉底难过。 “但是苏格拉底之死也可能使我们有被误导的危险”,这个作者在最后强调这一点,我觉得很重要。“它可能使我们形成一种自我欣赏的信念,在被多数人憎恨与正确之间建立必然的联系。好像天才和圣人的命运就是先受误解,然后再由利西波斯给他们塑铜像。”利西波斯是著名的雕塑家,雅典人为了纪念苏格拉底,请他给苏格拉底塑了一尊雕像。 虽然苏格拉底是与世不合,但不代表着所有与世不合的人都是对的。作者说这不是苏格拉底的意图。“认为与世不合就是真理的同义词,与认为与世不合是错误的同义词一样幼稚。一种思想或行动是否有价值,不取决于它广受赞同,或广受攻击,而取决于它是否合乎逻辑规则。一个论点不能因为多数人谴责就是错的,但也不能以英雄的姿态总是对抗多数,以为这样就一定正确。” 哲学家向我们指出一条路可以摆脱两种有力的错觉——应该永远听从舆论,或者决不听从舆论,这是两个错觉——这条路是什么呢?如果我们追随他的榜样,努力做到永远听从理性的律令,就会得到最大的回报。 所以在苏格拉底的这一部分,我们能够看到苏格拉底坦然地面对生死,这也是哲学给他带来的帮助。另外,我们还能够看到,一个人可以如此地不被世界理解。所以你在现在的社会当中,受到一些与世不合的委屈,觉得没有人理解自己,不必苦恼。你想想看,你总没有被送来一杯毒芹汁毒死吧。所以这是第一章,苏格拉底给我们带来的“与世不合的慰藉”。

苏格拉底是因何而死的?

“暴民政治”盛行的公元前5世纪末到公元前4世纪初,很多人被处死或者予以流放的理由都是亵渎神灵,而苏格拉底也并无例外。公元前399年,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苏格拉底牺牲于他理想的国度。一、审判苏格拉底的逻辑公元前5世纪末旷日持久的战争,以雅典的惨败而告终,提洛同盟解散,公民死伤惨重,百业萧条。战后各邦对雅典做出了一系列的限制。就城邦内部而言,两次寡头政变,大量人员被杀,政治动荡不堪,尽管民主政体最后恢复,因此设身处地来向,雅典公民对于寡头的敏感程度和容忍度降低是可以感同身受。在政治角度而言,苏格拉底与这些寡头派关系密切,而其又对城邦的审判表示出来不屑的态度。所以,苏格拉底之死也有着某些必然因素在其中。在这大概半世纪之后,一封控告词说出当年审判苏格拉底的逻辑,及注重学说主张宣教性的功用,而苏格拉底所招的学生及再传弟子中,就有那些有潜在寡头倾向分子。如亚西比德、克里提亚等也都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和朋友。雅典人,你们将智者苏格拉底判处死刑,不是由于他是推翻民主制的三十僭主之一的克里特亚的老师吗?克里提亚和亚西比德和苏格拉底交往后使得城帮遭受了重大损失。而苏格拉底确实有过对于当时民主政体的不满,他与柏拉图如出一辙地倡导贤能政治,评论过伯利克里津贴制度的弊端,拒绝过寡头政权的任命,这多少会有些令人不快。用豆子抽签的办法来选举城邦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办法来雇佣一个妮手、或者借主是、或吹笛子的人、或任何其它行业的人,而在这些事上做错了的话,其危害要比在管理城邦事务方面发生错误轻得多。二、智者运动对传统的宗教信仰造成了冲击在苏格拉底那个时代,只要不见诸于行动,类似亚西比德率军远征西西里之前出现的那种名目张胆的破坏神像活动,思想上、言论上的非正统信仰还是可以被容忍的。公元前5世纪下半叶的智者运动虽然没有颠覆雅典的宗教体系,但对传统的宗教信仰造成了一些冲击。大多数的雅典民众在宗教上仍然很保守,类似苏格拉底审判的宗教指控往往都上层有识人士发起的,往往名不副实,出于个人关系或政治动机。苏格拉底被指控引入的新神是他所声称的指引他行动“灵异”。知识分子并不会对于苏格拉底的新神引入活动有过多的抵触情绪,但是出于这样一个容易被煽动的民众就是另外一个概念了。面对彻底终结的雅典帝国而造成的心理落差,雅典人在政治和意识形态上必会变得猜疑且敏感。在公共场合倾听苏格拉底讲话的是那些出身富有的有闲阶层青年,整体而言富人倾向于寡头制。雅典民众担心苏格拉底不仅会为早前的寡头派,更会给那些试图推翻民主制富人发动政变提供理论依据,是有一定根据的。他的指控和判罪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某种偶然性,并非苏格拉底哲学与民主政治文化之间冲突的必然结果。三、公民大会上的质疑与反抗早在荷马时代,公民大会是能够携带武器进入的“公民兵大会”或战士大会,并且它已经制度化,大会成员通过呼喊来表达自己肯定与否定的意见。后来,德拉古立法再一次确定了公民大会是能够携带武器的,这一规定直到公元前594年梭伦立法才被废除。至此,公民大会真正成为全体公民的大会,公元前508年,克里斯提尼为雅典确立了民主政治,而公民大会被赋予了最高权力机关的地位。从此,公民大会逐渐成为公民们参政议政和平民领袖们献计献策、斗智斗勇的最重要舞台。雅典公民大会不仅是唯一的立法机关,而且具有高级公职人员的任免。执法、行政、军事、财政、宗教事务的决定权。从公元前5世纪起,公民大会就经常受理涉及重要人物或高级公职人员的案件以及司法执政官提出的公诉。对马拉松战役指挥米尔提太、萨拉米海战功臣提米斯托克利、著名政制家阿里斯提德、民主政治推动者伯里克利的审判都是由公民大会进行的、公元前406年8位将军(包括伯里克利之子)被判死刑(6人实际被处决)的悲剧都是由公民大会一手造成的。如果这样的事情能发生在伯里克利身上,其他人还有谁能幸免呢?在公民大会上,由于大会辩论是必要的程序,并直接影响法案与政策的通过与否,同时也是公民政治上显露头角、树立威信的主要机会,因此活跃的政治家一定是雄辩的演说家。平民领袖在公民大会上提出了许多公民没有想到的看法、建议以供公民进行政策选择。普通公民对许多事情毫无看法,遇到不合自己胃口的演讲时,往往用集体鼓噪、呐喊来发泄自己的不满。雅典的政治领袖不具有明显的领导人特征,他们处在城邦决策程序中最初的一个环节。直接民主运行时,公民的集体意志很大程度上干扰了民主机构的正确运行,特别是在古典时代中后期对于政客和军事家的处置上,这两者的满意只是停留在过去,政客和将军必须长盛不衰,履行有时近乎癫狂的集体意志。而这么苛刻的要求近乎不可能,所以军事活动的实力往往就伴随着控告、流放与处置。雅典人每天抱着幻想,会听到征服开俄斯岛和平定爱奥尼亚的消息,没有迅速获得所望的结果,他们全都感到焦虑难耐。他们从来没有考虑到亚西比德处于缺乏经费的状态,u2026u2026,迫得他要离开营地,到外面寻找钱财和给养来维持士兵的生计。这时发生的状况使他的政敌获得机会,成为用来指控他的最后一项罪名。这种没有任何约束机制的政权运作机制,必然会滋生民众被情绪左右,草率行事,推卸责任。这时候,佩西安那克斯之子攸里托里姆斯和其他一些人,提请大家对卡里森努斯提出控告,坚称他的建议是违反宪法的,他的动议在会场上引起一阵鼓掌喝彩。但是,大多数人不断地大声叫喊,说如果人民的任何意愿因受到阻扰未能实现,那可是荒谬绝伦的。伯利克里之后的时代,平民领袖多是公民阶层,亦或是城邦的新型手工业者,而这个阶层分析问题不够全面却掌握财富与卓越的修辞技能来取悦民众。虽然雅典从梭伦改革以来一直致力于民众全面的民主参与保障了,但是业已被破坏的城邦精神就使得民众变得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对于寡头派更加敏感,更容易被有心人所利用。所以直接民主的暴力机器却更加可怕的多。报复变得比自卫更重要。先发制人,以反对那些正准备作恶的人和揭发任何根本无意作恶的人,都同样受到鼓励。

苏格拉底之死

哈喽,大家好,我是棉言麻语,每天都会有不同的精彩资讯分享给你。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苏格拉底是伟大的智者,他的死亡为何被称为“价值万千”?下面我们来具体说一下。在雅典的荒烟蔓草里仿佛游荡着一个光辉的身影,苏格拉底,这个不死的灵魂在永不疲惫地捎带着神的圣谕,不住地向来去匆匆的人们发送着理性的光环。他是一个出身于雅典中产之家的公民,父亲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婆。他出生在希波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时刻,成长在伯里克利的盛世,当时正值智者从全希腊各地云集雅典,给民主制度雅典带来了许多新知和自由论辩的新风尚的时期。年轻的苏格拉底向著名的智者普罗泰哥拉和普罗第柯等人求教,讨论各种重要的社会人事和哲学的问题。他以一种对哲学的崭新理解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纪元,通过他的教诲产生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产生了犬儒派等新学派,并通过他们一直影响到希腊化罗马时代。他貌不出众,但言谈话语富有魅力,他在辩论之中度过了一生,并向青年们教授哲学,公元前399年,他被人控告有罪,罪名主要是两项:不敬城邦所敬的诸神而引进了新神,并败坏了青年,结果被判刑。朋友们打算营救他逃离雅典,但他拒绝了,他认为自己必须遵守雅典的法律,因为他和国家之间有神圣的契约,他不能违背。苏格拉底认为虽然如果城邦的法律是不公正的,你就不必遵从它们,但是如果你违反了城邦的法律,你仍然必须服从惩罚。苏格拉底就正是丝毫不差地这样做的,他感到有一种服从城邦的合法权威和城邦法律的义务,所以他十分自觉地接受了死刑,在临终前仍同朋友们讨论哲学问题。在时间到来时,他安详地喝下了毒酒,用自己的生命和哲学报答了祖国城邦,终年69岁。

解读苏格拉底之死

解读苏格拉底之死死亡一直是很多学者讨论的问题。他被贴上“亵渎神明”的标签,并被送上法庭。经过陪审团的一致表决,他被判处死刑。苏格拉底临终前仍与学生讨论哲学,与妻儿相聚,最后喝下毒酒而死。那么,苏格拉底之死对后世有什么启示和意义呢?苏格拉底雕塑首先,民主法制盛行于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而当时所谓的“民主”是直接基于人们的主观想法,通过陪审团投票来判断一个案件是否构成犯罪。当时,苏格拉底傲慢的言论和怪诞的行为引起了公众的不满,于是他被残忍地处死了。从这个方面揭示了苏格拉底之死是古希腊法律不完善下的悲剧。此外,苏格拉底的弟子积极参与了当时推翻民主政治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威胁了一大批人的利益,对苏格拉底的处决成为民众保护自身利益的必要环节。另外,苏格拉底之所以有意识地喝下毒酒,是因为他相信法律是不可违背的。他坚定地实践着自己理想世界的理念,即城邦必须受到权威法律的约束。很长一段时间,苏格拉底被认为是一个为了追求真理而牺牲生命的伟人。苏格拉底的死是为了维护当时的法律权威。他用自己鲜活的生命证明了暴政的无意义,这是政治和哲学的巨大损失,也是雅典的巨大悲剧。苏格拉底的时代是什么?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是一个唯心主义者,是西方哲学唯心主义发展的奠基人。苏格拉底出生于公元前470年,后来因腐蚀青少年思想和侮辱雅典诸神被雅典法庭判处死刑。他有机会逃脱,但觉得这样的行为不能成为人的导师。公元前399年,他服毒自杀。苏格拉底雕像据史书记载,苏格拉底的时代前后出现了许多哲学家,与他的学生柏拉图、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由此可见苏格拉底是多么有学问,不仅是伟大的哲学家,而且培养出了柏拉图这样的哲学家。他有了知识之后,靠传授知识谋生。苏格拉底在传授知识时不收取任何报酬,自愿将自己的知识奉献给大量希望获得知识的人。同时,他也努力寻找对人有用的智慧和真理,传授给他的学生。他是当时古希腊的道德老师。在他所处的时代,苏格拉底对西方哲学的进步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知识财富。苏格拉底的妻子是谁?也许大家对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不是很陌生,但是苏格拉底的妻子呢?沉思中的苏格拉底在大家的印象中,苏格拉底的妻子是个泼妇,苏格拉底经常被妻子无缘无故的虐待。有一次,苏格拉底进门时,妻子莫名其妙地咒骂自己,骂的话让人难以忍受,但苏格拉底对这种情况已经习惯了,于是坐下来拿起一支烟来抽。他的妻子看到苏格拉底对他的辱骂置之不理,更加难过。她端来一盆水,直接浇在苏格拉底的头上。实际上,我们有点误解了苏格拉底的妻子。由于两人年龄差距巨大,克桑蒂布当然会有一些任性,但大多数时候,克桑蒂布是非常理解丈夫的。苏格拉底和别人说话的时候,她总是在默默做饭,她怕饭菜不好会让那些地位高贵的人不安。最重要的是,苏格拉底死的时候,桑西贝并没有占用丈夫最后的宝贵时间,而是给了丈夫和其他客人。某种程度上,苏格拉底的妻子也是伟大的。事实上,苏格拉底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驯马师。他经常告诉别人,如果我能和桑西贝相处好,我就能和世界上最难相处的人打交道。再者,苏格拉底是个聪明人,他不会和妻子争执,即使有时候朋友们唆使他。

苏格拉底是怎么死的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之死 公元前399 年,正值华夏战国时代的初期(周安王三年),古希腊雅典 的三位罗织罪状的检查官:墨勒托斯,一位拙劣的悲剧合唱歌曲的作者;安 尼托斯,一位制革的匠人;一位演说家,一起指控当时著名的学者、哲学家 苏格拉底有罪。他们对苏格拉底指控的基本内容如下:“苏格拉底违反法律 表现在他不尊敬城邦所信奉的诸神,而且还引进新神;他的违法还表现在他 蛊惑青年,使之误入歧途。”不知道这三位检察官用了些什么证据,竟然说 服了雅典的公民,让他们认为城邦应该判苏格拉底死罪。这样,苏格拉底就 被宣判为有罪,定为死刑。但是没有随即行刑,推迟了一个月以后才执刑。 在这段时间里,苏格拉底有充裕的时间与机会出走逃避。他的朋友克里同曾 多次劝说他远走高飞,但他不为所动。因为苏格拉底自认是一名雅典公民, 就要遵守雅典所制定的法律,以身殉道,甘愿受死。苏格拉底还认为,如果 在他的朋友及学生的协助下越狱逃走,是“以错对错”,这种办法不可取。 另外,按照当时雅典的法律规定,所有被判有罪的人都可以请求宽恕。但是 这样做就等于承认自己有罪,当然苏格拉底是不愿意这样做的。当时雅典法 律还规定,被判有罪的人还有自己选择某一种刑罚的自由,即在认罪的前提 下交罚金或者选择被放逐处罚。这些都是古希腊雅典当时宽容的民主措施。 然而,苏格拉底一贫如洗,他声称,自己没有这笔钱,也不愿意交罚金。苏 氏也不愿意领着妻子和孩子,在法庭垂泪乞求同情和宽恕。他倔强的态度惹 怒了法官,但他表示“我宁愿选择死也不愿婢膝地乞求比死还坏得多的苟且 偷生”。苏氏对死也不畏惧,因为他认为“灵魂不灭”或“灵魂转移”,人 死后可以到另一世界,即冥府,在那里,“充满希望”的新生又将开始。他 视死如归,最后临危不惧,饮鸩就刑。 那是5 月间的一天,苏格拉底将饮鸩就刑。当死神的脚步向苏氏越来越 逼近的时候,在囚禁着苏氏的地方聚集了不少人,其中有他的挚友克里同, 还有其他的朋友及他的学生。这时,克里同问苏格拉底:“你还有没有别的 事情要作交待?如关于你的家人或其他别的事,我们都是愿意尽力去做这些 事的。” 苏格拉底回答道:“没有什么事情。我只是希望你们能按照我往常所说 的那样去做,要好好照顾自己。你们若是能好好照顾自己,就等于是帮助我 和我的子孙后代。要是你们不好好地照顾你们自己,不遵从我方才及以往说 过的道理,不管你们现在如何郑重地答应我所要做的许多事,那都是没有什 么用的。” 克里同说道:“我们一定要努力去做的,但我们该怎样安葬你呢?” “按照你们所想的方式就可以了,只要你们心中真正感到我还存在着, 并没有离开你们,那么你们就以你们所想的方式埋葬我吧。”苏格拉底说完 这句话后微微一笑,看着围绕在他身旁的众人,接着又说:“各位,克里同 并不了解现在的这个我就是苏格拉底,反而认为在不久后他看到的尸体才是 我,所以才向我提出如何埋葬我的问题。在我饮鸩去世后,我要告诉你们, 我去另一个国度了。有关这个问题,刚才我们谈论了许久。这是因为一方面 希望你们镇定下来,另一方面,也是在安慰我自己。可是我们之间方才的谈 话,好像克里同并没有听进去。我恳求你们向克里同担保,向他作保证,我 死后是不会留在这儿的,会去离这儿很远的乐园。这样一来,克里同的心情 就能平静下来。那样,在他看到我躯壳被埋葬或焚化时,他的悲恸或许要减 少的,因为他不会感到那样做不是对我的虐待;同时,在埋葬尸体时,他不 至于说:‘埋葬的是苏格拉底。"克里同啊,你必须丢掉那些没有实际意义 的想法,以免伤害自己的心灵。你要鼓足勇气说:‘埋葬的只是苏格拉底的 躯体。"关于怎么样埋葬,就照你的意思,按照现行一般的民俗做就行了。” 苏格拉底说完上面这些话后就站起来,然后走进另一间房子去沐浴。这 时,克里同和其他人留在外面,没有跟着进去。他将苏格拉底向他们说过的 事情提出来,大家互相间讨论讨论。对于这些,他们进行了回忆、反思,对 于苏氏以往的不幸遭遇,感到哀伤和叹息。在场所有的人都感觉到自己好像 是一群没有父亲的孤儿,必须就要面对寂寞和现实的人生。 在苏格拉底沐浴完毕以后,他的家人,包括三个儿子,其中大儿子17 岁,名叫兰普罗克勒斯,另外的两个都还很小,以及他的第二个妻子克珊狄 波斯,来到他身边。苏氏当着克里同等人的面将他迫切希望的事向他的家人 讲了,作了交待。然后让妻子和孩子先回去。随即转身到克里同等人处。这 个时候天渐渐黑起来了,苏氏坐了下来,便不再多说话了。不一会儿,由11 人组成的刑吏队的一名下属走近苏格拉底的身旁说道:“苏格拉底啊,你跟 别的囚犯真是很不同呀!在我接到命令要他们饮鸩就刑时,他们要不是耍赖 就是咒骂我。而你对我从来没有埋怨过。自从你被关在这里以后,我已经了 解你是这座牢里所有犯人中最高尚、最温和也是最伟大的人物,到现在我相 信了这一点。你是一位很明事理的人,你清楚,有关你的事,责任不在我, 因此,对我也不生气。想来你也明白,我要对你说些什么,我就是要请你保 重,也要请你对这无法改变的事,要以轻松平静的心情忍耐下去。” 这人说完上面这些话以后,就淌着眼泪难过地离开了。 这时众人沉默,苏格拉底对正离去的那人的背影说道:“你也要保重, 我会照你所说的话那样去做的。” 然后,苏氏向克里同及其他在场的人说道:“那个人跟我很亲近,他一 有空总是来和我说话。像他这样的人现在已经不太容易找到了!我是由衷感 激他。克里同,我们要照他所说的话去做。请你叫人把鸩,即毒药拿来好吗? 要是还没有准备好,就让他们赶快准备吧。” 克里同回答道:“苏格拉底,可是太阳仍然照耀在山顶上呢,还没有落 坡。其实我也知道,不少人接到就刑的通知后,总是要拖延一段时间才饮鸩, 即毒药。他们还要尽情吃一些美味,最后欢乐一番,然后才去死。所以,你 用不着那么急,时间还是有的呢。” 苏格拉底回答道:“克里同啊,那些人就像你所说的那样,也是可以理 解的。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做,对自己有好处。但是,我不像他们那样也是有 理由的,因为我觉得推延饮鸩,即服毒的时间,对我来说是没有什么用的。 如果到了这时候,还什么也放不下,只能增添些自我嘲讽而已。因此,还是 照我的吩咐去做吧,不要再坚持了。” 到了这个时候,克里同只好用目光暗示在旁等候吩咐的小童,那个小孩 就走到外面去了。一会儿,这个孩子又走了回来,并且领着一个人进来。这 个进来的人手里捧着一只杯子,里面盛的就是鸩,即毒药。于是,随时都可 饮鸠就刑了。苏格拉底对这个手里捧着毒药杯的人问道:“请你告诉我,我 该怎样做才行?” 那个人说:“你喝下这杯毒药以后,只要不停地在这里走,如果感到两 脚逐渐沉重起来,而且越来越重,于是你就躺下来。这就表明毒药已经生效 了。” 说完了这些话,此人就将盛着毒药的杯子递给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把杯 子接了过来,脸色一点也没有变,镇定自若,跟平时的表现完全一样。他看 了一看把杯子递给他的那个人,然后问道: “我可不可以从杯子里取一点出来,把它献给神呢?” 那个人回答道:“我们准备的毒药的分量刚刚好。” 苏格拉底于是说道:“这我是知道的,我只是想向神祷告罢了,祷告我 从这个世界到达另一个世界,能够平安幸福!这也是我用这杯中之物作为饮 料,以此来向神许愿。” 苏格拉底把毒药饮下去了。 方才,在这里的大部分人都在抑制自己,尽量忍着眼泪,不要哭出来。 但他们看到苏格拉底喝光毒药就刑时,就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眼泪了,不得 不捂着自己的脸哭了起来。要是说这是为了苏格拉底而哭泣,倒不如说是自 我悲伤,感到自我的不幸,为的是丧失了这样好的朋友和老师而哭泣。克里 同最不能抑制自己的眼泪,因而站了起来。在场的阿波罗多罗斯是苏格拉底 的好友,眼睛早就哭红肿了,现在更是情不自禁,呜呜地痛哭起来,泪流满 面,悲伤极了。阿波罗多罗斯悲痛欲绝的表现,使在场所有的人都受到感染, 大家难过得更不能自制,悲恸到了极点。只有苏格拉底的态度十分从容,镇 定自若。他看到众人的这种情形,说道: “你们到底在干什么呢?真是让人受不了。我之所以要把女人和孩子打 发回去,就是怕他们像这个样子。我经常听人说,作为男人,应该安静地死 去。所以你们面对着我,应该镇定下来,要坚强些!” 周围的人听到苏格拉底说的话,都觉得不好意思,于是全都抑制住了自 己的眼泪。然后大家看着苏格拉底在不停地走动,逐渐发觉他的脚步沉重起 来。拿鸩,即毒液给苏格拉底喝的那个人,就让他躺了下来,然后用手在苏 格拉底的身上摸了起来,并对他左右的脚踝进行检查。这个人用力压住苏格 拉底的脚踝,并问道:“感不感觉痛?” 苏格拉底回答说:“不。” 那个人又按他的膝盖,并告诉周围的人,说道:“苏格拉底的身体已经 慢慢地僵直了,已经没有了知觉。” 那人又重复地摸了一次,再对众人说道:“要是僵冷到了心脏时,就可 以说一切都结束了。而现在他的下半身大部分都已经僵冷了。” 这时,那个行刑的人在苏格拉底的脸上盖了一层布。就在这时,苏格拉 底将盖在脸上的布拉开,开口说话: “克里同,我还欠医神阿斯克勒皮俄斯一只公鸡(这是医神的圣物), 请不要忘了,要还给他。” 这就是苏格拉底临终时所说的最后一句话。克里同赶忙对苏格拉底说 道:“好的,还有没有其他别的事情呢?” 这时,苏格拉底已经无法开口回答了。舌头已经僵直了。随即,苏格拉 底的身体痉挛了一下。那个行刑的人当即把盖在苏格拉底脸上的布拿开。这 时苏格拉底的两眼已失去了光彩。克里同用手轻轻地按摩着苏格拉底的双眼 和嘴,使之能安然地阖闭起来。 “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参考资料:《巨人百传丛书——苏格拉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苏格拉底之死

苏格拉底是怎么死的呢? 他的一生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他总爱问问题,他被雅典的民主政府判处死刑。 最好的国家是什么样的?他戏谑道:没有什么制度比一个被盲众所操纵,为冲动所指挥的民主更滑稽的了;没有什么比让一群争论不休的人组成政府更可笑的了;没有什么比匆忙选举或处死将领更荒唐的了。 公元前399年,70岁的苏格拉底被雅典极端民主判处死刑。 罪名之一:不信奉雅典的神,崇奉新神。 罪名之二: 他喜欢探讨各种问题,以此来蛊惑青年。 太阳下山之前,他饮下毒酒,慷慨赴死。 他的学生伤心欲绝,然而,苏格拉底却以一种以死为乐,向死而生的超然态度走向了生命的终点。 在最后时刻,他呵斥哭的难以自抑的学生:“这奇怪的哭声是怎么回事,请你们安静下来,保持平静,因为我听说人应该安祥平和的死去”。 然后他用最后一丝力气向学生说出最后的遗言:“当药力到达心脏,我的生命就终结了。克利托,我还欠阿斯克勒匹耶斯一只公鸡,你能记得帮我把这债还了吗?” 学生哭着连连点头答应。 看到学生答应后,苏格拉底永远的闭上了眼睛。 “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的名言,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告诫大家,人要有自知之明。苏格拉底认为:人最重要是去认识自己,不要去企图认识外部世界。认识你自己就是要认识自己的行为和内心的选择,因而他的哲学主题大多都是在探讨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幸福,什么是正义等等。 还记得我们在小学时就学过的那篇课文《皇帝的新衣》吗? 请深思。

苏格拉底之死及评价

苏格拉底之死及评价20210815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哲人,生活的年代是公元前469年到公元前399年,精通哲学,擅长思辨。此时期相当于春秋战国的中期,与孔子同期(公元前551-479年)。 苏格拉底70岁的时候遭遇了一场官司,雅典城邦的三个居民把他告上了法庭,罪名有三个:第一是不信城邦供奉的神,却信奉新神;第二是腐化青年;第三是冥顽不化,非要跟法官作对。为此遭到了审判,被判死刑。 雅典城邦的审判制度采用陪审团制,每个公民都有权参加,依据案件性质,陪审团的人数不同。小案件200人左右,中案件500人左右,大案件要千人规模。苏格拉底的案件有500人的规模。 陪审团经过两轮投票,第一轮投票首先确定是否有罪,在确定有罪之后,第二轮投票进行量刑。量刑时控辩双方先自己定刑,再经陪审团确定。 苏格拉底不认为自己有罪,也驳斥了对他的指控,但是苏格拉底所针对不是法庭,而是当时的制度,因此没有获得陪审团的认可和同情。在量刑时,苏格拉底给出了如同儿戏的量刑,也就激怒了陪审团,最终被判处死刑。 苏格拉底之死是在审判之后的一个月,这段时间了,苏格拉底的支持者、朋友、学生等人,为苏格拉底奔走,出钱出力,苏格拉底完全可以脱身,但是苏格拉底没有走,而是选择了留下,赴死,也正是因此,苏格拉底之死,成为千古绝事。 苏格拉底的理由是:我是被国家判决有罪的,如果我逃走了,法律得不到遵守,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效力和权威。当法律失去权威,正义也就不复存在。而也正是这个原因,苏格拉底之死,成为一种标志。 最后苏格拉底喝下了毒酒。 在法庭上,苏格拉底为自己做了辩护,而记录苏格拉底的辩护,成为时尚和文风,其中尤以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和色诺芬《苏格拉底针对陪审团的申辩》最为著名。 1。对苏格拉底之死,可以有不同角度的评价。 对于苏格拉底拒绝放弃原则,选择死亡,都给与肯定,为君子之举。 对陪审团及雅典城邦的审批予以诟病。 2。评价的立足点,应该在苏格拉底的时代,并以那个时候的价值观和法律为基本点,而不能以现在的眼光和观点去评价和讨论,而这样的做法,应该具有普适性。 3。苏格拉底的精神世界,是真理的世界,苏格拉底的物质世界,是世俗的世界,苏格拉底宁愿选择真理而死,也不选择世俗而活。 4。苏格拉底的行为与抉择,不值得提倡,相比之下,生命是可贵的,也是需要尊重的,只要生命在,思想才能在,真理才能够得以传播和发扬。 5。苏格拉底的申辩的真实性也受到质疑,是苏格拉底的真实记录,还是作者借用苏格拉底传播自己的思想。 6。对苏格拉底的审判被现代人称之为“民主的暴政”,是雅典民主政治的“污点”。其实任何脱离时代的认知,都不是认知。 7。通过分析雅典城邦政治制度与现行制度,有观点认为,选举制度并不是民主,而更倾向于独裁。 8。假如现在开庭,依据现在的法规重新来审判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还会被判处死刑吗,我想不会,甚至是无罪。这也就说明,真理终究会与现实走到一起的。当真理与现实还相距遥远时,甚至背道而驰时,是否有必要用生命去捍卫真理。

苏格拉底之死意义何在?

苏格拉底之死意义:表明法律只有被遵守才有权威性。只有法律树立了权威,才能有国家秩序与社会正义的存在。苏格拉底被判处有罪以后,他的学生已经为他打通所有关节,可以让他从狱中逃走。并且劝说他,判他有罪是不正义的。然而苏格拉底选择了慷慨走向刑场,视死如归。他的理由:我是被国家判决有罪的,如果我逃走了,法律得不到遵守,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效力和权威。苏格拉底(希腊语:Σωκρu03acτηu03c2,英译: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他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进新神论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

苏格拉底之死

公元前468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出生,苏格拉底在西方哲学史的地位相当于孔子在中国哲学上的位置,他的哲学思想将人类的思考从对外界事物的观察引导对人类心灵的探索。他的一生并没有留下伟大的著作,他的大部分思想及言论是由他的学生柏拉图记载的。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希腊雅典政府判处死刑,这是一场悲剧,留给世人的除了哀悼还有深深的反思,苏格拉底向死而生的精神捍卫了他对于公民必须遵守国家法律的原则,值得敬仰与歌颂。苏格拉底的父亲是一位雕塑家,他的母亲则是一位助产士,他从小非常聪明,曾跟随父亲习得精湛的雕塑手艺,然而他喜欢思考,不断的提问,对知识有着执着的探索精神,从小喜欢阅读《荷马史诗》。 从图片来看,雕塑上苏格拉底的相貌平平,据记载,苏格拉底其实长得很丑,凹陷的眼睛,扁平的鼻子,宽大的厚嘴唇,其形象无法与一位思想家相联系,然而苏格拉底并没有为自己的长相丑陋而自卑,相反,对于自己的相貌,他有不同的见解,比如他认为自己凹陷的眼睛是让自己看事物更宽广。他不会只看事物的表现,而会去思考其本质和价值。苏格拉底的生活也很朴素,常年穿着破旧的长袍,食用粗糙的食物,基本满足温饱,一个对心灵世界有着极大探索的人想必不会对于物质世界有着过高的需求。 物质所带来的欢愉是片刻的,随即人们又会去追求更大的物质欲望,没有停歇,而精神世界的欢乐是良性的,是慢慢积攒,愈发丰富的,那种欢乐是不言而喻的 。 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最繁华鼎盛的时期,相当于十七十八世纪的法国巴黎,非常具有内涵和文化的时期。 苏格拉底生平喜欢提问,他的问题内容非常的空泛,比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美德?他上街看到人,就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让人难以回答,但是苏格拉底会不断的追问,直到人们厌烦,直到人们开始怀疑自己。苏格拉低对于某一个问题即便心中已有答案,在提问时也会装作不知道,然后当对方做出回答以后,他又不断的反问,不断的让对方思考,不断的将对方引导到自己思想的领域。这便是苏格拉底的思想”助产术“,也是哲学辩证法的开端。 当时雅典的人们生活比较安逸和富足,他们喜欢用辩论的方式来探讨哲学。苏格拉底四处游学,也有很多学生跟随,他用不断提问的方式,揭露世界的本质,引导人们接近真理。 我认为,哲学的学习并不是要记住每一位哲学家的思想,因为人的思想会因为自身身处的外在环境,自身的经历产生且变化,我们要学习的是这些思想家思考问题的方式,是一种将人生看得更通透的能力。 一位如此伟大的哲学奠基人,被雅典政府和人民陪审判处了死刑,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一场爆发于斯巴达和雅典之间的战争,罗奔尼撒战争,摧毁了雅典原本奉行的民主制度。雅典由于战败,原本政府也逐渐倒台,新建政府的民主制度逐渐”变味“。而苏格拉底依然执着于追求民主真理,他的提问关于美德是什么和一个好的国家应该是怎样的,他不断的引导人们去思考心灵问题和国家发展问题,必然对当时的政府造成威胁。历史上这样的人物多数都是悲剧的,苏格拉底的罪名是不信奉雅典之神,而且用思想言论蛊惑年轻人。因为,他被赐予毒酒一杯。在狱中,他的学生都劝他逃离,但是他拒绝了。他一生都在坚持公民服从法律,而他的死也是捍卫了自己一直坚持的原则,所以他无法说服自己逃离。相反,对于死,他并不畏惧,而是欣然的接受,体现了一种向死而生的精神。 在柏拉图的《裴多篇》中描述了苏格拉底死前在狱中的情景,其中有一个细节描写,即是拿着毒酒给苏格拉底服用的狱卒说:苏格拉底,我非常佩服你,当我拿毒酒给其他犯人服用时,他们都对我唾弃,骂我,而只有你知道这并非是我的意思,我只是一个服从者。苏格拉底说:明白,谢谢,把酒给我。 当苏格拉底服下毒酒时,他的学生都痛哭不已,但是他却制止了他们,死对于苏格拉底来说只是肉身离开了世界,而他的精神将永存,也并非不是好事。他喝完毒酒,就在狱中走来走去,最后两腿沉重不已,便躺在床上,然后狱卒来按下他的双腿,问他是否有感觉,他说没有,最后他闭上了双眼,离开人世之前他还留下了遗言,让他的学生务必把他之前人家的鸡还了。 哲学,看似深奥,看似不食人间烟火,但是它确是实在的源于生活,指导生活,让人获得更美好的人生,不至于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迷失自我。 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认识你自己。 他曾经获得一道神谕,神谕说: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具智慧。苏格拉底不相信,因此他到处提问,他自知自己的无知,然而,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已经是一种智慧。 我们要认识这个世界,首先要认识自己,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没有直到自己是谁。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从哪里去?这是恐怕是要被人嘲笑:吃饱了没事思考的问题。而哲学不断的迫使你去思考自己人生的意义,当你知道自己是谁,反思出自己的弱点,自己的缺陷,才能完整的接受自己,改善自己,知道适合自己的领域与道路,才会获得真正的快乐。而这一切都源于思考,人类不同与动物的最主要特征。 该读书笔记,是订阅喜马拉雅书杰《哲学100问》学习后,根据讲课内容及课后复习精华,尝试用自己的理解表达,为了巩固和梳理所学知识之用。附上听课笔记

苏格拉底之死是怎么一回事?

如下参考:1787年,大卫写了《苏格拉底之死》,鼓励革命者为信仰和真理牺牲自己。苏格拉底是一位伟大的希腊哲学家,他提倡无神论和言论自由,但反对当权者。苏格拉底被定罪后,他的学生们切断了所有能让他越狱的联系。让他相信给他定罪是不公平的。但苏格拉底选择了慷慨,走向了死亡。他的理由是:我已经被国家定罪,如果我逃跑,法律就会失去它的效力和权威。法律失去了权威,正义也就不复存在。这不是悲剧的声音,这是一个智者试图解释法律真正含义的生活——法律只有在被遵守时才具有权威性。只有法律确立了权威,才有国家秩序和社会正义。艺术鉴赏:这幅作品描绘了哲学家苏格拉底之死。被囚禁的苏格拉底喝下毒水自杀。在他的心脏跳动时,苏格拉底平静地举起左手,表明他的信仰没有改变!周围悲伤的人们使这幅画更加悲剧。新古典主义的手法给这幅画一种凝重、刚毅、冰冷的艺术效果。图片左边的一组字符的亲戚陷入深深的悲伤,一些墙悲痛欲绝,为了突出了不屈不饶的斗争精神,真相苏格拉底画家打算买一个开放在前台链和分散的手卷,这导致人们的想象力苏格拉底在监狱,增加了对英雄的理解和崇敬。大卫既保留了古典主义的造型规则,又注重人物精神面貌和情感联系的刻画,体现了新古典主义的本质特征。

苏格拉底到底是怎么死的?

苏格拉底于公元前399年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进新神论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下毒槿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根据当时雅典法律规定,处死犯人的方法是赐以毒酒一杯,在处死前关押的一个月中,法庭允许犯人的亲友探监。去监狱探望苏格拉底的青年中有位名叫克里同的青年问苏格拉底有无什么遗言时,苏格拉底回答说:“我别无它求,只有我平时对你们说过的那些话,请你们要牢记在心。扩展资料苏格拉底申辩最后一句话是:“我们离开这里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但是无人知道,谁的前程更幸福,只有神才知道。”苏格拉底不仅追求生的意义,也追求死的意义,他的那种死亡方式:对轻薄指控者、无良审判者、不义判决书的嘲弄和对死亡世界神话仙境般的素描。法治要求慎用死刑。在大卫的著名油画《苏格拉底之死》中,主人公裸露的瘦弱身子衬托出坚强的意志,一边高举左手对弟子们谆谆教诲,一边伸出右手欲从弟子手中接过毒酒杯,老师的淡定无畏和学生的聚精会神巧妙地融合在一个本是恐怖的死亡场面,震撼人心。法治意味着依法而治。攸关的生死仅由会议投票数决定,这发生在雅典海军十将领和苏格拉底身上,也意味着在雅典法律被架空了,公民的权利随意受损。雅典名将阿里斯泰德以“公正者”著称,在公元前483年的公民大会上被投票放逐。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格拉底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法眼观苏格拉底之死

乌萨玛妮维泰雅浓和苏格拉瓦·卡那诺现实中怎么不在一起呢

没有。乌萨玛妮维泰雅浓,1988年3月3日出生于泰国曼谷,泰国女演员。通过脸书个人发表的信息显示乌萨玛妮维泰雅没有结婚。她的《天国凤凰》曾在安徽卫视播出,取得不错的收视率。

找些歌啊。 歌名里带人名或者 地名的 比如苏格拉底哲理 莫斯科没有眼泪 贝多芬的忧伤之类的。

《蒙娜丽莎的眼泪》林志炫《苏州河》薛凯琪《我不是黄蓉》《曹操》林俊杰马德里不可思议(蔡依琳爱情诺曼底(黄征)布拉格广场(蔡依琳)广州爱情故事(厉娜)上海一九四三(周杰伦)威尼斯迷路(许慧欣)富士山下(陈奕迅)塞纳河(邓紫棋)大洋洲的思念(桐雨)从台北到北京(石欣卉)困在台北(石欣卉)印象西湖雨(张靓颖)罗马时差(容祖儿
 首页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