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鲁迅的个人简介

2023-07-20 02:18:28
共11条回复
阿里阿涅德

鲁迅简介

鲁迅(1881—1936),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一生写作了许多小说、杂 文、散文、诗歌、日记、书信、论著,还翻译了不少作品,这些都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宝贵财富。

藤野先生生平

藤野先生,姓藤野,名严,排行第九。1874年生于福井县一位医生家里,名古屋爱知县立医学专门学校毕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04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教书。1915年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改为东北医科大学,藤野先生因没有进过大学,不合“资格”要求而离职,到东京泉桥慈善医院工作,并学耳、鼻科,一年后回到家乡福井县木村自设诊所。1945年8月11日逝世,享年72岁。

鲁迅留日经历

1902年4月,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介绍俄国、东欧和其他一些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并写《人的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论文。

1908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并加入光复会。

1909年8月,由日本回国。

《朝花夕拾》简介

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一九二七年七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于一九二八年九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一九二九年二月再版。一九三二年九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书的封面为陶元庆所绘。

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关于翻译本书,鲁迅在一九三四年四月十一日致增田涉信中说:“《朝花夕拾》如有出版处所,译出来也好,但其中有关中国风俗和琐事太多,不多加注释恐不易看懂,注释一多,读起来又乏味了。”鲁迅在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二日致增田涉的信中,提到增田涉和佐藤春夫合译《鲁迅选集》时说:“只有《藤野先生》一文,请译出补进去,《范爱农》写法较差,还是割爱为好。”

本书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范爱农》等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谨忆周树人君

藤野严九郎

鲁迅写过一篇有名的散文《藤野先生》,回忆他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的老师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最初发表于1926年12月10日《莽原》半月刊上)。鲁迅逝世后,藤野先生也写了一篇回忆鲁迅的文章,发表于昭和十二年(1937年)三月号的《文学案内》上。以下是该文的译文。

因为是多年前的旧事了,所以记忆不是很清楚。但我可以确定我从爱知医学专门学校转职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是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末的事。在那之后两年或三年,周树人君作为第一个从支那来的留学生进入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因为是留学生,不需要参加入学考试,周树人君和一百人左右的新入校生以及三十多人的留级生一起听课。

周君身材不高,脸圆圆的,看上去人很聪明。记得那时周君的身体就不太好,脸色不是健康的血色。当时我主讲人体解剖学,周君上课时虽然非常认真地记笔记,可是从他入学时还不能充分地听、说日语的情况来看,学习上大概很吃力。

于是我讲完课后就留下来,看看周君的笔记,把周君漏记、记错的地方添改过来。如果是在东京,周君大概会有很多留学生同胞,可是在仙台,因为只有周君一个支那人,想必他一定很寂寞。可是周君并没有让人感到他寂寞,只记得他上课时非常努力。

如果留下来当时的记录的话,就会知道周君的成绩,可惜现在什么记录也没留下来。在我的记忆中周君不是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

那时我在仙台的空崛街买了房子,周君虽然也到我家里来玩过,但已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了。如果过世的妻子还在世的话,或许还可以回忆起一些事情。前年,我的长子藤野达也在福井中学时,主讲汉文的管先生对他说“这本书上写了你父亲的事,你拿去看看。如果真是那么回事,给我们也讲一讲那些事情”。于是长子达也借回了周君写的书让我看,这些作品似乎都是佐藤翻译的。

这以后大概过了半年,管先生来和我会面,也谈到了书中所讲的那些事情。从管先生那里,我知道周君回国之后成了优秀的文学家。管先生去年去世了。听说在姬路师范当老师的前田先生也说过周君的一些事情。

让我再回到前面的话题。周君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总共只学习了一年,以后就看不到他了,现在回忆起来好象当初周君学医就不是他内心的真正目标。周君临别时来我家道别,不过我忘记这次最后会面的具体时间了。据说周君直到去世一直把我的照片挂在寓所的墙上,我真感到很高兴。可是我已经记不清是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形式把这张照片赠送给周君的了。

如果是毕业生的话,我会和他们一起拍纪念照,可是一次也没和周君一起照过像。周君是怎样得到我这张照片的呢?说不定是妻子赠送给他的。周君文中写了我照片的事情,被他一写,我现在也很想看看自己当时的样子。我虽然被周君尊为唯一的恩师,但我所作的只不过是给他添改了一些笔记。因此被周君尊为唯一的恩师,我自己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周君来日本的时候正好是日清战争以后。尽管日清战争已过去多年,不幸的是那时社会上还有日本人把支那人骂为“梳辫子和尚”,说支那人坏话的风气。所以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也有这么一伙人以白眼看待周君,把他当成异己。

少年时代我向福井藩校毕业的野坂先生学习过汉文,所以我很尊敬支那的先贤,同时也感到要爱惜来自这个国家的人们。这大概就是我让周君感到特别亲切、特别感激的缘故吧。周君在小说里、或是对他的朋友,都把我称为恩师,如果我能早些读到他的这些作品就好了。听说周君直到逝世前都想知道我的消息,如果我能早些和周君联系上的话,周君会该有多么欢喜啊。

可是现在什么也无济于事了,真是遗憾。我退休后居住在偏僻的农村里,对外面的世界不甚了解,尤其对文学是个完全不懂的门外汉。前些天从报纸上得知周君鲁迅去世的消息,让我回忆起上面所说的那些事情。不知周君的家人现在如何生活?周君有没有孩子?

深切吊唁把我这些微不足道的亲切当作莫大恩情加以感激的周君之灵,同时祈祷周君家人健康安泰。

《呐喊》自序

·鲁迅·

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己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回家之后,又须忙别的事了,因为开方的医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用的药引也奇特: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对的,结子的平地木,……多不是容易办到的东西。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①,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我的母亲没有法,办了八元的川资,说是由我的自便;然而伊哭了,这正是情理中的事,因为那时读书应试是正路,所谓学洋务,社会上便以为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只得将灵魂卖给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而况伊又看不见自己的儿子了。然而我也顾不得这些事,终于到N去进了K学堂了,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生理学并不教,但我们却看到些木版的《全体新论》和《化学卫生论》之类了。我还记得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和现在所知道的比较起来,便渐渐的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②,同时又很起了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而且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

因为这些幼稚的知识,后来便使我的学籍列在日本一个乡间的医学专门学校里了。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我已不知道教授微生物学的方法,现在又有了怎样的进步了,总之那时是用了电影,来显示微生物的形状的,因此有时讲义的一段落已完,而时间还没有到,教师便映些风景或时事的画片给学生看,以用去这多余的光阴。其时正当日俄战争的时候,关于战事的画片自然也就比较的多了,我在这一个讲堂中,便须常常随喜我那同学们的拍手和喝采。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在东京的留学生很有学法政理化以至警察工业的,但没有人治文学和美术;可是在冷淡的空气中,也幸而寻到几个同志了,此外又邀集了必须的几个人,商量之后,第一步当然是出杂志,名目是取“新的生命”的意思,因为我们那时大抵带些复古的倾向,所以只谓之《新生》。

《新生》的出版之期接近了,但最先就隐去了若干担当文字的人,接着又逃走了资本,结果只剩下不名一钱的三个人。创始时候既己背时,失败时候当然无可告语,而其后却连这三个人也都为各自的运命所驱策,不能在一处纵谈将来的好梦了,这就是我们的并未产生的《新生》的结局。

我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是自此以后的事。我当初是不知其所以然的;后来想,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

然而我虽然自有无端的悲哀,却也并不愤懑,因为这经验使我反省,看见自己了: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驱除的,因为这于我太痛苦。我于是用了种种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使我沉入于国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后来也亲历或旁观过几样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为我所不愿追怀,甘心使他们和我的脑一同消灭在泥土里的,但我的麻醉法却也似乎已经奏了功,再没有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

S会馆③里有三间屋,相传是往昔曾在院子里的槐树上缢死过一个女人的,现在槐树已经高不可攀了,而这屋还没有人住;许多年,我便寓在这屋里钞古碑④。客中少有人来,古碑中也遇不到什么问题和主义,而我的生命却居然暗暗的消去了,这也就是我惟一的愿望。夏夜,蚊子多了,便摇着蒲扇坐在槐树下,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晚出的槐蚕又每每冰冷的落在头颈上。

那时偶或来谈的是一个老朋友金心异⑤,将手提的大皮夹放在破桌上,脱下长衫,对面坐下了,因为怕狗,似乎心房还在怦怦的跳动。

“你钞了这些有什么用?”有一夜,他翻着我那古碑的钞本,发了研究的质问了。

“没有什么用。”

“那么,你钞他是什么意思呢?”

“没有什么意思。”

“我想,你可以做点文章……”

我懂得他的意思了,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特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但是说: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以敷衍朋友们的嘱托,积久了就有了十余篇。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这样说来,我的小说和艺术的距离之远,也就可想而知了,然而到今日还能蒙着小说的名,甚而至于且有成集的机会,无论如何总不能不说是一件侥幸的事,但侥幸虽使我不安于心,而悬揣人间暂时还有读者,则究竟也仍然是高兴的。

所以我竟将我的短篇小说结集起来,而且付印了,又因为上面所说的缘由,便称之为《呐喊》。

一九二二年十二月三日,鲁迅记于北京。

注释:

①N指南京,K学堂指江南水师学堂。作者于1898年到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肄业,第二年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1902年毕业后即由清政府派赴日本留学,1904年进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1906年中止学医,回东京准备从事文艺运动。参看《朝花夕拾》中《琐记》及《藤野先生》二文。

②作者对中医的看法,可参看《朝花夕拾》中《父亲的病》。

③S会馆指绍兴县馆,在北京宣武门外。从1912年5月到1919年11月,作者住在这会馆里。

④鲁迅寓居绍兴县馆时,常于公余〔当时他在教育部工作〕荟集和研究中国古代的造像及墓志等金石拓本,后来辑成《六朝造像目录》和《六朝墓志目录》两种〔后者未完成〕。在寓居县馆期间,他还曾经从事中国文学古籍的纂辑和校勘工作,成书的有谢承《后汉书》、《嵇康集》等。

⑤金心异指钱玄同,当时《新青年》的编辑委员之一。《新青年》提倡文化革命后不久,林纾曾写过一篇笔记体小说《荆生》,痛骂文化革命的提倡者,其中有一个人物叫“金心异”,即影射钱玄同。

“鲁迅”笔名的由来

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阿张、周樟寿、豫山、周树人,1881年9月出生于浙江绍兴。当时其祖父周福清在京做官,当抱孙的喜讯传到他那里时,恰巧张之洞来访,于是其祖父便以所遇为孙取名“阿张”,之后又以同音异义的字取作大名“樟寿”,号“豫山”。鲁迅7岁进私塾就以此为名。绍兴话“豫山”和“雨伞”音近,同学们常以此取笑他,便请祖父改名,后改名豫亭,再改豫才。1898年,17岁的鲁迅离开了家乡,来到南京,投奔一个名叫椒生的叔祖,入了江南水师学堂。

周椒生本人在水师学堂做官,却对这种洋务学堂极为蔑视,认为本族的后辈不走光宗耀祖的正路,而跑到这里来准备当一名摇旗呐喊的水兵,实在有失“名门”之雅。为了不给九泉之下的祖宗丢脸,他觉得鲁迅不宜使用家谱中的名字,遂将“樟寿”的本名改为“树人”,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

1918年5月,在钱玄同的激励和介绍下,鲁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首次使用笔名“鲁迅”。在“鲁迅”之前,还曾用过“迅行”的笔名。鲁迅一生用了140多个笔名,而以笔名“鲁迅”闻达于天下。

许寿裳曾对此作过解释:“(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访日见闻录之鲁迅

国人无不知道鲁迅,也就无不知道这位中国大文豪的《藤野先生》一文。1904年至1906年间,鲁迅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今日本 东北大学)听了藤野先生的课。今天,鲁迅先生的雕像立在他日本母校如盖的松荫下,成为中日友好往来的象征。

我们在鲁迅听课的那个阶梯教室,聆听90年前年他留在这里的读书声,感受他弃医从文、以文医国的情感律动。在当年使用过的升降式双层黑板上,今天写满了中国来访者的题词和名字,这些粉笔字表述的已不是当年令鲁迅不喜欢的解剖学知识,而是国人对他的敬仰和缅怀。校方告诉我们,每当一块黑板写满了字,就要拍成照片,做个像框挂起来,然后把黑板擦干净,等着后来者继续书写。果然,在黑板的两侧分别悬挂着数幅这样的照片。

鲁迅第一学年的成绩表陈列在东北大学纪念资料室的橱窗里,那门他最不喜欢的解剖学课只得了个“丁”。与这份1905年的成绩表同样发黄的是一幅植物写生图,这是鲁迅和他的同窗们的作品。鲁迅终于毅然放下小小的手术刀和画笔,擎起了一支如投枪、如匕首的如椽大笔,向病若膏肓的祖国、向不幸不争的同胞献上满腔赤子情怀。

黑桃花

鲁迅是个社会批判家,他的文章是攻击时弊的。若要了解鲁迅,就要读鲁迅的书。 当前我们学习鲁迅具有重大的意义。

先从他的弱点、缺点和历史局限性谈起。鲁迅讲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鲁迅还说过,要求一本书完全没有错误,那没有一本书可读;要求一个人没有一点缺点,没有一个人配活。鲁迅也是一样的,他很认真的,非常严谨,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时候,他就讲过,日本国民性中无论有什么负面因素,但有一点确实值得我们学习,那就是认真。鲁迅是很讲认真的。他认为中国人有个毛病,叫作“马马虎虎”。上海“1·28”事变以后,有个晚上,上海人噼里啪啦到处敲脸盆,放鞭炮,大声吆喝。日本海军陆战队就出动了,以为中国人要反抗,要造反了。结果没想到中国人不是要跟他们打仗,而是因为那天发生了月蚀,上海人是要从天狗的嘴里把月亮救出来,而不是在救中国,不是在救上海,也不是在救同胞。日本人喘了一口气,回去睡觉去了。这就是认真的碰到了不认真的,互相隔膜得很。鲁迅再认真也有疏漏。《呐喊·一件小事》文末注明的写作时间是1920年7月,但是我们到北京图书馆查查北京《晨报·周年纪念增刊》就可以发现,1919年12月1日《一件小事》就已经发表了。怎么可以发表在前,写作在后呢?显然是鲁迅把这篇小说的写作日期弄错了,疏忽了。

鲁迅的学问是很渊博的,我们能跟鲁迅比学问吗?他是一个浩瀚的大海。即使如此,你要从他的文章里挑点硬伤也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我们知道,1930年成立了一个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1年2月7日,国民党把左联五烈士连同20多个烈士一起在上海龙华给枪毙了,接着就通缉鲁迅。鲁迅为了避难,躲到上海黄陆路一家日本人开的旅店叫作“花园庄”,在那个地方他碰到一位日本学生,叫长尾景和。有一天,一位日本妇女向他问路,他苦于道路不熟,无法作答。这时,一位中国的中年绅士用流利的日语代他回答了问题,引起了他的注意。这位中年绅士就是鲁迅。

当时正值春节前后,天气很冷,花园庄旅店的大堂里,摆着一个炭火盆。有一次鲁迅在烤火,看见长尾景和也在烤火。长尾景和知道这位绅士日语很好,就问他对日本的情况是不是了解。鲁迅说日本什么地方有温泉,什么地方开樱花,了如指掌。长尾景和见他知识这么渊博更为佩服,可他不知道鲁迅在日本留学了7年。过了几天,两人又在大堂聊天。长尾问了很多医药方面的问题,结果鲁迅对答如流。长尾景和惊异地说,我们日本三个博士加起来都没有您的学问大。他不知道鲁迅是学过医的。后来他拿了一本《呐喊》,说:“先生,您学问这么大,中国有个作家叫鲁迅,在日本也很有名气,但他的书不大好懂,您能不能给我们解释解释鲁迅的作品?”鲁迅先生说:“在下就是鲁迅。”长尾景和肃然起敬,他万万没有想到眼前的这位绅士就是名震东瀛的中国作家鲁迅。这样两人的感情更为亲密,分手时,鲁迅给长尾景和题了一首诗作为纪念。1961年,长尾景和托鲁迅的夫人许广平将这个条幅带回中国,现收藏在北京鲁迅博物馆。这个条幅上写有一首七言绝句:“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落款:义山诗。同志们,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真正的《鲁迅全集》。

鲁迅的思想非常的广泛,非常的深刻。比如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鲁迅概括为两种:一种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第二种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中国历代一乱一治,一治一乱。鲁迅追求的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样时代,就是中国人真正摆脱奴隶的命运,赢得做人的资格,人性全面发展的时代。大家觉得这个思想很新。但本世纪初鲁迅在《科学史教篇》中就提出过这种见解。鲁迅作品的经典地位都是无法摇撼的。鲁迅好像是蜿蜒曲折的长江黄河,千秋万代奔流不息。当前我们学习鲁迅不仅要学他的某些写作的技巧,更主要是要弘扬他的精神。因为他的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民族魂”,这是鲁迅去世以后上海民众在他的棺木上覆盖的锦旗上写的三个大字。什么叫“魂”,“魂”就是精神。

鲁迅第一是爱国主义的精神,第二是坚韧的战斗精神。文化有其民族的根基,中国人不可能都去吃肯德基和麦当劳,我们还要吃我们的涮羊肉、芝麻火烧。这是文化的民族性,不能把这个和科学混为一谈,这也是鲁迅的精神。鲁迅的精神是万古长青的。

据说,李立三要发给鲁迅一支手枪,鲁迅说别给我,我怕误伤了自己人。对于左的文风,鲁迅很抵制。最有代表性的一件事是,周扬编的《文学月报》刊登了一首长诗《汉奸的供状》,其中有“当心,你的脑袋一下就要变成剖开的西瓜!”鲁迅说,“辱骂和恐吓不是战斗”,骂一句爹娘,扬长而去,还自以为胜利,那简直是阿Q的战法。其实好的工农之中,不随口骂人的多得很,不应该染上上海流氓的习气。可见鲁迅强烈反对左的文风。组织路线上的左的倾向鲁迅同样反对。当时“国防文学”倡导者主张,谁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必须要写抗日题材的作品。鲁迅就说,不写抗日题材的作品也可以抗日,《红楼梦》就不是抗日的,它也是好作品。鸳鸯蝴蝶派的作家如果要抗日你不允许吗?为什么非要写抗日题材的作品才能参加统一战线呢?“国防文学”倡导者也有右的倾向,说无产阶级如果掌握领导权就会把同盟者吓跑。鲁迅认为,统一战线必须有个核心,怎么能够把无产阶级的领导责任取消呢。跟上海左翼文化界某些领导人发生矛盾时,鲁迅是很动感情的,他见了冯雪峰就说,这些年我被他们摆布得可以。但是今天,有人把鲁迅摆在共产党的对立面,我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妥当的。跟鲁迅发生矛盾的是所谓“四条汉子”,他们当时在上海是孤军作战,跟陕北的党中央失去了联系,他们的很多做法并不是秉承延安精神的,周扬并不能代表整个共产党。鲁迅否定的不是革命,鲁迅认为周扬的做法不是真正革命者的做法。鲁迅讲到,革命政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阵线政策,我是看到的,我是拥护的,我无条件的加入这条战线。所以鲁迅至死都是佩服毛主席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不是站在中国共产党的对立面。有些人根据他们的政治情绪来重新描绘历史上的鲁迅,很多问题被他们搞走了样。关于如何了解鲁迅,我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读鲁迅的书,读16卷本《鲁迅全集》。

鲁迅是个社会批判家,他的文章是攻击时弊的,什么时候时弊消亡了,鲁迅的文章也就失去了现实针对性,仅存留其历史文献价值。现在鲁迅的书很好卖,新版《鲁迅全集》经常脱销。很多人读鲁迅的书,就是通过鲁迅作品来了解中国的过去,洞察中国的现在,展望中国的未来。鲁迅作为社会批判家,只要社会上有不公正、有苦难、有腐败,那就会有鲁迅的声音、鲁迅的身影。人们从鲁迅的作品里能够获得巨大的精神力量。我今天讲的只是我心目中的鲁迅,你们可以不与我一起共享。重复一句,要了解真实的鲁迅,就应该去读鲁迅的书,你不会感到深入宝山,空手而返。

u投在线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可可科科

鲁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

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

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

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

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

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

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

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

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

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

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

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

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

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

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

《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

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

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

《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

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

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

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

《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

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

重建的鲁迅墓题字。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

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

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

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

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bikbok

鲁迅小传

鲁迅,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少年时代在家私塾诗书经传,1898年就读于洋务派创办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数月后重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开始接触新学。

1902年到日本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6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这一时期开始参加各种民族民主革命活动,广泛涉猎西方近代科学文艺书刊。

1906年弃医学文,希望以文学改造国民灵魂。在《河南》杂志上发表《人的历史》、《摩罗诗力学》、《文化偏至论》等重要论文。1909年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第一集出版。

1909年夏回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和绍兴中学堂任教,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1912年2月应蔡元培的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教育部迁往北京,任部员和社会教育司第二科科员。后任佥事和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公余校录古籍,研究佛学和金石拓本。

1918年5月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抨击封建礼教的“吃人”罪恶。此后三年间陆续在《新青年》发表小说、新诗、杂文、译文50余篇。1920年8月被聘为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科讲师。1921年12月至次年初,最重要的代表作《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连载。1923年第一本短篇小说《呐喊》出版。1926年第二本短篇小说集《彷徨》出版。这些作品是我国新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力作,对后来的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除了小说,还写了很多独特风格的杂文,最初的杂文集《热风》于1925年出版。此后几乎每年都有杂感集问世。这些杂文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解剖社会和人性深刻遒劲,文风犀利活泼,有极强的战斗力和感染力,成为我国新文学史上特有的文学样式。

20年代中期,参与创办《莽原》周刊、《语丝》周刊和文学社团未名社,终其一生为培养文学青年付出了巨大精力。

1926年8月到厦门大学任教授。1927年初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4月辞职。同年10月抵上海,从此定居于此,专事写作。1928年与郁达夫创办《奔流》杂志,并开始研究马列主义文艺论。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领导人,曾先后主编过多种文学期刊。在国民党政府的文化围剿中与“民主主义”、“第三种人”等派别开展论战,也批评了“左联”内部的“左”倾思潮。

1936年因积劳和肺病在上海逝世。他留下约一千万字的文化遗产,许多著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充实了世界文化宝库。他把一生献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事业。

鲁迅主要著译书目

呐喊(短篇小说集) 1923年,北京,新潮社

中国小说史略(上、下卷) 1923--1924年,北京,新潮社;(修订本)1931年,上海,北新书局

热风(杂文集) 1925年,北京,北新书局

彷徨(短篇小说) 1926年,北京,北新书局

华盖集(杂文集) 1926年,北京,北新书局

华盖集续集(杂文集) 1927年,北京,北新书局

坟(论文杂文集) 1927年,北京,未名社

野草(散文诗集) 1927年,北京,北新书局

朝花夕拾(散文集) 1928年,北京,北新书局

而巳集(杂文集) 1928年,上海,北新书局

三闲集(杂文集) 1932年,上海,北新书局

二心集(杂文集) 1932年,上海,合众书店

鲁迅自选集 1933年,上海,天马书店

两地书(书信集) 与景宋合著,1933年,上海,青光书局

伪自由书(杂文集) 1933年,上海,青光书局

鲁迅杂感选集(瞿秋白编选) 1933年,上海,青光书局

南腔北调集(杂文集) 1934年,上海,同文书局

拾零集(编《二心集》时被审查机关删存之杂文) 1934年,上海,合众书店

准风月谈(杂文集) 1934年,上海,中兴书局

集外集(杨霁云编,鲁迅校订) 1935年,上海,群众图书公司

门外文谈(论文) 1935年,上海,天马书店

故事新编(小说集) 1936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花边文学(杂文集) 1936年,上海,联华书局

且介亭杂文(杂文集) 1936年,上海,三闲书屋

夜记(杂文集) 1937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且介亭杂文二集(杂文集) 1937年,上海,三闲书屋

且介亭杂文末编(杂文集) 1937年,上海,三闲书屋

鲁迅书简(影印本) 许广平编定,1937年,上海,三闲书屋

鲁迅全集(1--20卷,收著作、译文和辑录的古籍) 1938年,上海,鲁迅全集出版社

集外集拾遗(综合集) 1938年,上海,鲁迅全集出版社

汉文字史纲要 1941年,上海,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全集补遗(唐tao编) 1946年,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书简(许广平编) 1946年,上海,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日记(影印本) 1951年,上海出版公司;(铅印本) 1959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鲁迅选集 1952年,上海,开明书店

鲁迅小说集 1952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鲁迅全集补遗续编(唐tao编) 1952年,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书简补遗(吴元坎辑) 1952年,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全集(1--10卷) 1956--1958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鲁迅选集(1--2卷) 1956--1958年,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 1958年,北京,三联书店

鲁迅墨迹(1--2册) 1958--1959年,北京,文物出版社

鲁迅选集(上下册) 1959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鲁迅诗歌注(周振甫注) 1962年,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鲁迅书简(致日本友人增田涉) 1972年,北京,人民日报社

鲁迅诗稿 1976年,北京,文物出版社

鲁迅书信集(上下卷) 1976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鲁迅佚文集 1976年,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鲁迅书简(致曹靖华) 197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鲁迅手稿全集(书信8册,日记6册) 1978--1980年,北京,文物出版社

鲁迅致许广平书简 1980年,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鲁迅全集(1--16卷) 1981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鲁迅摄于1925年5月28日

豆豆staR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

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

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

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

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

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

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

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

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

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

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

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

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

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

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

《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

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

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

《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

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

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

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

《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

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

重建的鲁迅墓题字。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

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

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

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

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阿啵呲嘚

鲁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

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

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

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

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

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

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

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

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

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

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

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

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

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

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

《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

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

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

《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

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

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

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

《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

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

重建的鲁迅墓题字。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

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

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

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

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从1927—1936,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这些作品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等。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小菜G的建站之路

鲁 迅

(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辑,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事变以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1927年10月到达上海。1930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运动。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从1927—1936,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这些作品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等。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LuckySXyd

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号豫才。浙江绍兴人。七岁开始读书,十二岁从寿镜吾老先生就读于三味书屋。十三岁那年家里发生一场很大的变故,经济状况渐入困顿,接着父亲一病不起,使他饱尝了冷眼和侮蔑的滋味,“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09年8月回国。

辛亥革命后应蔡元培之邀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供职,后又随部迁住到北平。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开始了辉煌的创作生涯,至1926年,又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等。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其思想产生了飞跃,由此进化论思想为主导,转向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思想为主导。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

芝华塔尼欧的少年

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阳光下的日耳曼尼亚

无话可说,楼上的抢我台词!!!!

相关推荐

sina是什么意思

日本回来的华侨林小姐说:“在日语罗马字里,(sina)就是(支那),是部分日本人对中国带有侮辱性的称呼。这个词,主要是右翼分子在使用。”林小姐说:“在日本的中国人,只要一听到sina这个词,就觉得受到莫大的侮辱。这样一个有歧视性的字眼,怎么可以用做中国人自己的网站的名字呢?”林小姐的家人听后更是感到惊异,因为他们常用新浪免费电子邮箱与日本朋友和客户联系,对方看到中国人自己用“支那”邮箱发信,会不会觉得中国人自己承认是“支那人”呢?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教授刘金才查阅了权威典籍,证实“sina”与日文中“支那”的发音完全相同。北京大学、社科院的语言学家和史学家们也证实:“sina”就是“支那”!!!看后要转贴!贴遍祖国大好河管他是不是真的,贴了再说,新浪惨了,不买RH也许没那么容易,但是不上有损民族情感的网站还不容易吗
2023-07-20 00:38:237

常听到“支纳”,到底是什么意思?谢谢!

-支那-支那(梵文:cina)原为隋唐时佛教僧侣对梵文中称谓中国的一种汉字音译,亦作至那、脂那等,一般出现在汉译佛教经典中。这一汉字词汇于9世纪初通过佛教交流传入日本。18世纪初,日本学者在学习兰学(荷兰学)时,将“支那”一词与西方词汇“China”对应起来,作为其在日语中的梵音译词。(China英音译词则为チャイナ)明治维新后,“脱亚入欧”的思潮在日本日益兴盛,“支那”一词开始在日语中大面积地替换原有对中国的各种称呼。在日语中,该词的汉字写法与中文一致:支那,假名为“シナ”,罗马字拼写法一般有两种:“shina”(平文式罗马字)或“sina”(训令式罗马字)。甲午战争令日本开始跻身东亚地区强权的行列,而中国的国力则进一步衰弱。在承认中华民国之后,日本政府认为中华一词具有自尊自大的性质,决定以“支那共和国”来取代“清国”作为对中国的正式称谓(而不是“中华民国”),这日益引起了中国民间和官方的不满,因为中国的舆论渐渐觉察到日语“支那”所附含的不友善含义。虽然1930年代时,日本已决定在外交正式场合弃用,但是“支那”一词依然为日本上下广泛使用。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之后,“支那”一词才从日语的正式场合中全面退出。如今,中日等国的民族主义者对使用该词是否在带有敌意上存在争议,一般的共识是:以个人身份屡次地或者在正式场合使用“支那”称呼中国,或称呼中国人为“支那人”,是一种轻蔑、敌视中国的行为。
2023-07-20 00:38:401

爱国嘉什么梗

**爱国嘉**是用来调侃和讽刺技嘉科技的一个说法。技嘉科技在2021年9月12日发表了一篇微博长文,回应网友对于其辱华的质疑。这篇微博长文可被解读为技嘉科技辱华,而技嘉科技的台湾分公司在回应网友时,使用的“支那人”一词则直接点燃了网友的怒火。因此,微博上的数码爱好者以及两岸粉丝自此开始口诛笔伐,并在2021年9月15日达到高潮,随后爱国嘉的说法广为流传。
2023-07-20 00:38:482

china 的这个称呼的来历?

欧洲一些国家称中国为“China”、“Chine”是源于 “秦”(Chin)。英文“瓷器”(china)一词则是由 “China”一词派生来的,而不是“China”是从“c hina”派生的。说Chinese是“瓷人”完全是无中生 有,挑拨离间。随便问问你身边的美国人或英国人就会得出答案。 Chinese硬译是“秦人”。就像早先的华人自称“唐人”, 绝不会有人说这其实是蔑称“糖人”。欧洲从罗马帝国时就知道 中国,那时中国是“大秦”。俄国知道中国比较晚,那时已经是 北宋。但和他们更临近的是辽。所以他们称中国“契丹”。把自 己称作“瓷人”的中国人是自取其辱,把中国人称作“瓷人”的 外国人是别有用心。问问任何一个说英语的人就知道,“瓷人” 在英语里叫“china dolls”。真正骂人的话是“C hina-man”。听见别人这么称你再抗议不迟。至于称我 们“秦人”,虽然使巫婆、任丁他们显得更“正宗”,但没什么 不好。秦帝国毕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皇朝,当时世 界上最强盛国家。如果欧洲也是和俄国人一样到了北宋才知道有 个中国,管咱们叫“宋人”,那才真叫人气得肝儿疼。 至于字尾,加州人、德州人这些“外来户”倒是“an”结尾了, 也不知为什么当年参与美利坚立国的“Marylander”、 “New Yorker”、“New Englander” 就楞把好名都留给他们了。就连当年最被歧视非洲人,也得了“ African”的好名字,实在是颠倒了耶! 词语作为表达思想的载体,常常被打上时代的烙印、留有 历史变迁的痕迹,“支那”一词的称呼也是一样。据考证,“ 支那”原是“Cina”〔din〕的音译,是古代印度对古代中 国的称呼,最早出现在梵文佛经中。梵文Cina进入不同的语言 中,其读音变化不大,译音是“China”、“支那”、“脂那”、 “至那”或“震旦”。根据对Cina的来源的不同看法,其原始 含意也不相同。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四种:1.认为Cina在梵 文中表示中国“丝”。古代印度人、波斯人、古希腊人,都用 中国丝(梵文Cina)指称中国;2.认为Cina是秦国的“秦”的 梵文译音,Cina的梵文含义是“秦国”,是古代印度人对秦汉 时期的中国的称呼;3.认为Cina在梵文中有“偏僻遥远”的意 思;4.认为Cina指羌族。 梵文Cina在印度出现后,向西方传播,经由中亚到欧洲, 进入英语,逐步演变为今天英语中的“China”。罗马传教士卫 匡国在1655年最早提出China是秦国的“秦”的译音。在China 一词出现前,欧洲对中国的称呼基本上都来自Cina〔din〕 的读音,只是根据不同的语言稍有差异。梵文Cina向东方传播, 进入中国和日本,译音为“支那”、“脂那”、“震旦”等。 梵文Cina进入古代中国后,古代一般把梵文Cina音译为“震旦 ”,但Cina(震旦)是外国人(最初是印度人)对古代中国的 称呼,中国人一般不这样使用。 作为一衣带水的近邻,日本与中国自古有密切交往,日本 人使用汉字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受以唐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 影响极深,日本在中世之前随着中国王朝的更迭,对中国的称 呼主要有“唐国”、“大宋”、“大明”、“清国”等。 Cina进入日本后,大多数音译为“支那”。日本辞书《广 辞苑》解,“支那”,“外国人对中国的称呼(源于‘秦"的 转讹),初出现于印度佛典”。在日本,“从江户时代(公元 1603—1867年)中期以后曾使用过。”到19世纪中期之前,日 本人用“支那”指称中国与“唐国”、“清国”等无意义上的 差别,没有特别的政治含意。中日甲午战争前,日本在1888年 印刷的日军必读的《宇内混同秘策》一书中用“支那”指称中 国,并以轻蔑的态度对待中国人,但“支那”一词尚未直接与 对中国的歧视联系在一起。 日本社会开始用“支那”蔑称中国始于中日甲午战争中清 政府失败,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 关条约,把近代中国的耻辱推向极点。长久以来一直把中国尊 为“上国”的日本人先是震惊,继而因胜利而陶醉,上街游行, 狂呼“日本胜利!‘支那"败北!”从此,“支那”一词在日 本开始带上了战胜者对于失败者的轻蔑的情感和心理,“支那 ”逐渐由中性词演变为贬义词。甚至19世纪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前的荷兰字典中,对“支那”的解释是:“支那,即愚蠢的中 国人,精神有问题的中国人等。”西方其他字典对“支那”的 解释也大同小异。 日本等外国用“支那”蔑称中国,在海外的华侨中引起强 烈反感。有些留学生和华侨投书日本报纸,要求日本人不要再 用“支那”一词,改用“中国”,并引起了一场关于中国国号 称谓的争论。1908年,印尼华侨曾向统治印尼的荷兰殖民当局 提出抗议,反对“支那”的侮辱性称呼。在中日签订二十一条、 巴黎和会和五四运动后,中国国内爆发了更为强烈的抗议“支 那”蔑称的运动。辛亥革命以后,中国政府曾向日本政府交涉, 要求不要把中国称为“支那”,但遭到日本的拒绝。到1930年, 当时的中华民国中央政治会议通过了一项决议,并由当时的中 国国民政府外交部照会日本政府。决议说,“中国政府中央政 治会议鉴于日本政府及其人民以‘支那"一词称呼中国,而日 本政府致中国政府的正式公文,亦称中国为‘大支那共和国", 认为‘支那"一词意义极不明显,与现在之中国毫无关系,故 敦促外交部须从速要求日本政府,今后称呼‘中国",英文须 写NationalRepubicofChina,中文须写大中华民国。倘若日方 公文使用“支那”之类的文字,中国外交部可断然拒绝接受。 ”从1930年底起,日本政府的公文都改“支那共和国”为“中 华民国”,但社会上一般书面语和口语,仍把中国蔑称为“支 那”,侵华日军被称为“支那派遣军”,中国人被叫成“支那 人”。直到二战结束后,中国以战胜国身份派代表团到东京, 1946年6月,以“命令”的方式通知日本的外务省,从此以后不 许再用“支那”这个名称。同年6月6日,日本外务次官向各报 社、出版社,日本文部次官7月3日向各大专院校校长,先后发 出避免使用“支那”名称的正式文件,文件写道:“查支那之 称呼素为中华民国所极度厌恶者。鉴于战后该国代表曾多次正 式及非正式要求停用该词,故今后不必细问根由,一律不得使 用该国所憎恶之名称。” 二战后,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支那”逐渐变成死词, 不再使用。但日本社会上,至今仍有极少数右翼分子仍故意称 中国为“支那”;极个别人把面条叫成“支那面”。日本出版 的一些地图上把中国东海叫成“东支那海”(只不过把“支那 ”二字改用平假名拼写),广大侨胞对此极为反感。有位在东 京开饭馆的侨胞为要求取消“支那”称呼,数十年如一日不懈 抗争,他在餐馆的火柴盒和筷套上悲愤写下敬白:“……如果 有人把中国叫‘支那",将使我们回忆起日本侵略中国,侮辱 中国人的那段历史……”有人愤怒地质问说:把中国叫成“支 那”,如同过去西方人把日本叫成“JAP”,东方人把日本称呼 “倭”,为什么不尊重中国人民的感情? 日本还有人以孙中山过去曾用过“支那”称呼为自己辩解。 孙中山在1899年、1903年等少数场合的确使用过“支那”一词, 原因之一是当时正处于“支那”向贬义词演变的初期。但从19 05年后,“支那”的贬义逐渐浓厚,从此,孙中山就不再用“ 支那”一词,而是用“中国”。另一个原因是,孙中山作为革 命者,他认为“支那”等同于清王朝,而“中国”则是他进行 革命所要建立的中华民国,在中华民国建立前称“支那”指清 王朝,辛亥革命后改称“中国”。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指京师、京都;后 来指汉族、华夏族居住地,当时中原汉族以外称为“四夷”, “东方一隅为中国,余皆夷狄”。汉族、华夏族居中,称“中 国”,即中央之国,是地理概念。大约到19世纪中叶,“中国 ”一词才作为国家概念出现,辛亥革命才正式把中国作为国号 固定下来,1911年10月11日,革命军在咨议局议定13条重要方 针,其中第二条即为:“称中国为中华民国。”1949年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国人 民从此站起来了!”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新中国的正式
2023-07-20 00:38:567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什么意思

意思是:新年刚开始,所有的事物焕然一新,比喻事物更替,万物欣欣向荣。重点词汇:万象更新[成语解释]万象:宇宙间一切景象;更:变更。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典故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回:“如今正是初春时节,万物更新,正该鼓舞另立起来才好。”[近义词]面目一新、耳目一新[反义词]万古不变、依然如故[常用程度]常用[感情色彩]褒义词[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成语结构]主谓式[产生年代]近代扩展资料:近义词:面目一新[成语解释]样子完全改变,有了崭新的面貌。[典故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内山完造作序》:“似乎大抵受着英国的什么人做的《支那人气质》的影响,但到近来,却也有了面目一新的结论了。”[近义词]面目全非[反义词]依然如故[常用程度]常用[感情色彩]褒义词[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成语结构]主谓式[产生年代]现代
2023-07-20 00:39:116

“尊王攘夷”是什么意思?

“尊王攘夷”,尊:尊崇。攘,排斥、抵御。齐桓公执政以来,在管仲的辅佐下,经过了内政经济军事多方面改革,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适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服。 “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权力,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公元前655年,周惠王有另立太子的意向。 齐桓公会集诸侯国君于首止,与周天子盟,以确定太子的正统地位。次年,齐桓公因郑文公首止逃会,率联军讨伐郑国。数年后,齐桓公率多国国君与周襄王派来的大夫会盟,并确立了周襄王的王位。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鲁、宋、曹等国国君及周王宰孔会于葵丘。周公宰代表周王正式封齐桓公为诸侯长。同年秋,齐桓公以霸主身份主持了葵丘之盟。此后遇到侵犯周王室权威的事,齐桓公都会过问和制止。 “攘夷”,即对游牧于长城外的戎、狄和南方楚国对中原诸侯的侵扰进行抵御。公元前 664,山戎伐燕,齐军救燕。公元前661年年狄人攻邢,齐桓公采纳管仲“请救邢”的建议,打退了毁邢都城的狄兵,并在夷仪为邢国建立了新都。次年,狄人大举攻卫,卫懿公被杀。齐桓公率诸侯国替卫国在楚丘另建新都。经过多年努力,齐桓公对楚国一再北侵进行了有力的回击,到公元前655,联军伐楚,迫使楚国同意进贡周王室,楚国也表示愿加入齐桓公为首的联盟,听从齐国指挥,这就是召陵之盟。伐楚之役,抑制了楚国北侵,保护了中原诸国。 齐桓公实行的“尊王攘夷”政策,使其霸业更加合法合理,同时也保护了中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中华文明的存续做出了巨大贡献。
2023-07-20 00:39:433

藤野先生

作者资料介绍 鲁迅简介 鲁迅(1881—1936),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一生写作了许多小说、杂 文、散文、诗歌、日记、书信、论著,还翻译了不少作品,这些都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宝贵财富。 藤野先生生平 藤野先生,姓藤野,名严,排行第九。1874年生于福井县一位医生家里,名古屋爱知县立医学专门学校毕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04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教书。1915年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改为东北医科大学,藤野先生因没有进过大学,不合“资格”要求而离职,到东京泉桥慈善医院工作,并学耳、鼻科,一年后回到家乡福井县木村自设诊所。1945年8月11日逝世,享年72岁。 鲁迅留日经历 1902年4月,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介绍俄国、东欧和其他一些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并写《人的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论文。 1908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并加入光复会。 1909年8月,由日本回国。《朝花夕拾》简介 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一九二七年七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于一九二八年九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一九二九年二月再版。一九三二年九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书的封面为陶元庆所绘。 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关于翻译本书,鲁迅在一九三四年四月十一日致增田涉信中说:“《朝花夕拾》如有出版处所,译出来也好,但其中有关中国风俗和琐事太多,不多加注释恐不易看懂,注释一多,读起来又乏味了。”鲁迅在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二日致增田涉的信中,提到增田涉和佐藤春夫合译《鲁迅选集》时说:“只有《藤野先生》一文,请译出补进去,《范爱农》写法较差,还是割爱为好。” 本书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范爱农》等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谨忆周树人君藤野严九郎 鲁迅写过一篇有名的散文《藤野先生》,回忆他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的老师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最初发表于1926年12月10日《莽原》半月刊上)。鲁迅逝世后,藤野先生也写了一篇回忆鲁迅的文章,发表于昭和十二年(1937年)三月号的《文学案内》上。以下是该文的译文。 因为是多年前的旧事了,所以记忆不是很清楚。但我可以确定我从爱知医学专门学校转职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是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末的事。在那之后两年或三年,周树人君作为第一个从支那来的留学生进入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因为是留学生,不需要参加入学考试,周树人君和一百人左右的新入校生以及三十多人的留级生一起听课。 周君身材不高,脸圆圆的,看上去人很聪明。记得那时周君的身体就不太好,脸色不是健康的血色。当时我主讲人体解剖学,周君上课时虽然非常认真地记笔记,可是从他入学时还不能充分地听、说日语的情况来看,学习上大概很吃力。 于是我讲完课后就留下来,看看周君的笔记,把周君漏记、记错的地方添改过来。如果是在东京,周君大概会有很多留学生同胞,可是在仙台,因为只有周君一个支那人,想必他一定很寂寞。可是周君并没有让人感到他寂寞,只记得他上课时非常努力。 如果留下来当时的记录的话,就会知道周君的成绩,可惜现在什么记录也没留下来。在我的记忆中周君不是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 那时我在仙台的空崛街买了房子,周君虽然也到我家里来玩过,但已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了。如果过世的妻子还在世的话,或许还可以回忆起一些事情。前年,我的长子藤野达也在福井中学时,主讲汉文的管先生对他说“这本书上写了你父亲的事,你拿去看看。如果真是那么回事,给我们也讲一讲那些事情”。于是长子达也借回了周君写的书让我看,这些作品似乎都是佐藤翻译的。 这以后大概过了半年,管先生来和我会面,也谈到了书中所讲的那些事情。从管先生那里,我知道周君回国之后成了优秀的文学家。管先生去年去世了。听说在姬路师范当老师的前田先生也说过周君的一些事情。 让我再回到前面的话题。周君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总共只学习了一年,以后就看不到他了,现在回忆起来好象当初周君学医就不是他内心的真正目标。周君临别时来我家道别,不过我忘记这次最后会面的具体时间了。据说周君直到去世一直把我的照片挂在寓所的墙上,我真感到很高兴。可是我已经记不清是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形式把这张照片赠送给周君的了。 如果是毕业生的话,我会和他们一起拍纪念照,可是一次也没和周君一起照过像。周君是怎样得到我这张照片的呢?说不定是妻子赠送给他的。周君文中写了我照片的事情,被他一写,我现在也很想看看自己当时的样子。我虽然被周君尊为唯一的恩师,但我所作的只不过是给他添改了一些笔记。因此被周君尊为唯一的恩师,我自己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周君来日本的时候正好是日清战争以后。尽管日清战争已过去多年,不幸的是那时社会上还有日本人把支那人骂为“梳辫子和尚”,说支那人坏话的风气。所以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也有这么一伙人以白眼看待周君,把他当成异己。 少年时代我向福井藩校毕业的野坂先生学习过汉文,所以我很尊敬支那的先贤,同时也感到要爱惜来自这个国家的人们。这大概就是我让周君感到特别亲切、特别感激的缘故吧。周君在小说里、或是对他的朋友,都把我称为恩师,如果我能早些读到他的这些作品就好了。听说周君直到逝世前都想知道我的消息,如果我能早些和周君联系上的话,周君会该有多么欢喜啊。 可是现在什么也无济于事了,真是遗憾。我退休后居住在偏僻的农村里,对外面的世界不甚了解,尤其对文学是个完全不懂的门外汉。前些天从报纸上得知周君鲁迅去世的消息,让我回忆起上面所说的那些事情。不知周君的家人现在如何生活?周君有没有孩子? 深切吊唁把我这些微不足道的亲切当作莫大恩情加以感激的周君之灵,同时祈祷周君家人健康安泰。《呐喊》自序·鲁迅· 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己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回家之后,又须忙别的事了,因为开方的医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用的药引也奇特: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对的,结子的平地木,……多不是容易办到的东西。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①,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我的母亲没有法,办了八元的川资,说是由我的自便;然而伊哭了,这正是情理中的事,因为那时读书应试是正路,所谓学洋务,社会上便以为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只得将灵魂卖给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而况伊又看不见自己的儿子了。然而我也顾不得这些事,终于到N去进了K学堂了,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生理学并不教,但我们却看到些木版的《全体新论》和《化学卫生论》之类了。我还记得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和现在所知道的比较起来,便渐渐的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②,同时又很起了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而且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 因为这些幼稚的知识,后来便使我的学籍列在日本一个乡间的医学专门学校里了。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我已不知道教授微生物学的方法,现在又有了怎样的进步了,总之那时是用了电影,来显示微生物的形状的,因此有时讲义的一段落已完,而时间还没有到,教师便映些风景或时事的画片给学生看,以用去这多余的光阴。其时正当日俄战争的时候,关于战事的画片自然也就比较的多了,我在这一个讲堂中,便须常常随喜我那同学们的拍手和喝采。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在东京的留学生很有学法政理化以至警察工业的,但没有人治文学和美术;可是在冷淡的空气中,也幸而寻到几个同志了,此外又邀集了必须的几个人,商量之后,第一步当然是出杂志,名目是取“新的生命”的意思,因为我们那时大抵带些复古的倾向,所以只谓之《新生》。 《新生》的出版之期接近了,但最先就隐去了若干担当文字的人,接着又逃走了资本,结果只剩下不名一钱的三个人。创始时候既己背时,失败时候当然无可告语,而其后却连这三个人也都为各自的运命所驱策,不能在一处纵谈将来的好梦了,这就是我们的并未产生的《新生》的结局。 我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是自此以后的事。我当初是不知其所以然的;后来想,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 然而我虽然自有无端的悲哀,却也并不愤懑,因为这经验使我反省,看见自己了: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驱除的,因为这于我太痛苦。我于是用了种种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使我沉入于国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后来也亲历或旁观过几样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为我所不愿追怀,甘心使他们和我的脑一同消灭在泥土里的,但我的麻醉法却也似乎已经奏了功,再没有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 S会馆③里有三间屋,相传是往昔曾在院子里的槐树上缢死过一个女人的,现在槐树已经高不可攀了,而这屋还没有人住;许多年,我便寓在这屋里钞古碑④。客中少有人来,古碑中也遇不到什么问题和主义,而我的生命却居然暗暗的消去了,这也就是我惟一的愿望。夏夜,蚊子多了,便摇着蒲扇坐在槐树下,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晚出的槐蚕又每每冰冷的落在头颈上。 那时偶或来谈的是一个老朋友金心异⑤,将手提的大皮夹放在破桌上,脱下长衫,对面坐下了,因为怕狗,似乎心房还在怦怦的跳动。 “你钞了这些有什么用?”有一夜,他翻着我那古碑的钞本,发了研究的质问了。 “没有什么用。” “那么,你钞他是什么意思呢?” “没有什么意思。” “我想,你可以做点文章……” 我懂得他的意思了,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特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但是说: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以敷衍朋友们的嘱托,积久了就有了十余篇。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这样说来,我的小说和艺术的距离之远,也就可想而知了,然而到今日还能蒙着小说的名,甚而至于且有成集的机会,无论如何总不能不说是一件侥幸的事,但侥幸虽使我不安于心,而悬揣人间暂时还有读者,则究竟也仍然是高兴的。 所以我竟将我的短篇小说结集起来,而且付印了,又因为上面所说的缘由,便称之为《呐喊》。一九二二年十二月三日,鲁迅记于北京。 注释: ①N指南京,K学堂指江南水师学堂。作者于1898年到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肄业,第二年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1902年毕业后即由清政府派赴日本留学,1904年进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1906年中止学医,回东京准备从事文艺运动。参看《朝花夕拾》中《琐记》及《藤野先生》二文。 ②作者对中医的看法,可参看《朝花夕拾》中《父亲的病》。 ③S会馆指绍兴县馆,在北京宣武门外。从1912年5月到1919年11月,作者住在这会馆里。 ④鲁迅寓居绍兴县馆时,常于公余〔当时他在教育部工作〕荟集和研究中国古代的造像及墓志等金石拓本,后来辑成《六朝造像目录》和《六朝墓志目录》两种〔后者未完成〕。在寓居县馆期间,他还曾经从事中国文学古籍的纂辑和校勘工作,成书的有谢承《后汉书》、《嵇康集》等。 ⑤金心异指钱玄同,当时《新青年》的编辑委员之一。《新青年》提倡文化革命后不久,林纾曾写过一篇笔记体小说《荆生》,痛骂文化革命的提倡者,其中有一个人物叫“金心异”,即影射钱玄同。“鲁迅”笔名的由来 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阿张、周樟寿、豫山、周树人,1881年9月出生于浙江绍兴。当时其祖父周福清在京做官,当抱孙的喜讯传到他那里时,恰巧张之洞来访,于是其祖父便以所遇为孙取名“阿张”,之后又以同音异义的字取作大名“樟寿”,号“豫山”。鲁迅7岁进私塾就以此为名。绍兴话“豫山”和“雨伞”音近,同学们常以此取笑他,便请祖父改名,后改名豫亭,再改豫才。1898年,17岁的鲁迅离开了家乡,来到南京,投奔一个名叫椒生的叔祖,入了江南水师学堂。 周椒生本人在水师学堂做官,却对这种洋务学堂极为蔑视,认为本族的后辈不走光宗耀祖的正路,而跑到这里来准备当一名摇旗呐喊的水兵,实在有失“名门”之雅。为了不给九泉之下的祖宗丢脸,他觉得鲁迅不宜使用家谱中的名字,遂将“樟寿”的本名改为“树人”,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 1918年5月,在钱玄同的激励和介绍下,鲁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首次使用笔名“鲁迅”。在“鲁迅”之前,还曾用过“迅行”的笔名。鲁迅一生用了140多个笔名,而以笔名“鲁迅”闻达于天下。 许寿裳曾对此作过解释:“(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访日见闻录之鲁迅 国人无不知道鲁迅,也就无不知道这位中国大文豪的《藤野先生》一文。1904年至1906年间,鲁迅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今日本 东北大学)听了藤野先生的课。今天,鲁迅先生的雕像立在他日本母校如盖的松荫下,成为中日友好往来的象征。 我们在鲁迅听课的那个阶梯教室,聆听90年前年他留在这里的读书声,感受他弃医从文、以文医国的情感律动。在当年使用过的升降式双层黑板上,今天写满了中国来访者的题词和名字,这些粉笔字表述的已不是当年令鲁迅不喜欢的解剖学知识,而是国人对他的敬仰和缅怀。校方告诉我们,每当一块黑板写满了字,就要拍成照片,做个像框挂起来,然后把黑板擦干净,等着后来者继续书写。果然,在黑板的两侧分别悬挂着数幅这样的照片。 鲁迅第一学年的成绩表陈列在东北大学纪念资料室的橱窗里,那门他最不喜欢的解剖学课只得了个“丁”。与这份1905年的成绩表同样发黄的是一幅植物写生图,这是鲁迅和他的同窗们的作品。鲁迅终于毅然放下小小的手术刀和画笔,擎起了一支如投枪、如匕首的如椽大笔,向病若膏肓的祖国、向不幸不争的同胞献上满腔赤子情怀。
2023-07-20 00:39:523

清梦的意思 清梦的意思是什么

清梦的词语解释是:犹美梦。 清梦的词语解释是:犹美梦。 拼音是:qīng mèng。 结构是:清(左右结构)梦(上下结构)。 注音是:ㄑ一ㄥㄇㄥ_。清梦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⒈犹美梦。引宋陆游《枕上述梦》诗:“江湖送老一渔舟,清梦犹成塞上游。”宋文天祥《览镜见须髯消落为之流涕》诗:“青山是我安魂处,清梦时时赋大刀。”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梅女》:“妾少解按摩之术,愿尽技能,以侑清梦。”刘大白《五一运动歌》:“五一运动,醒来啊!支那人的清梦!”二、网络解释清梦一个完全不知道历史的现代女强人,在要接任地区行政总裁的前一个小时里发生了车祸!从此人生发生了改变等她苏醒的时候既然发现自己来到了“美丽”的蒙古大草原!她既然变成了孝庄·那个在历史上很出名的女强人!可是她完全不知道历史上的孝庄到底会发生什么事!一向自信的她陷入了完全陌生的地方!即便有疼爱她的亲人但还是让她陷入了巨大的孤独之中!直到他们的出现!关于清梦的诗词《杂感·日边清梦故来迟》《邓尉探梅·十年清梦绕罗浮》《江南好·清梦破》关于清梦的诗句清梦或逢之清梦能识五更清梦从渠短关于清梦的成语源清流清清清楚楚冷冷清清梦梦查查黄粱美梦梦中说梦飞熊入梦春梦无痕关于清梦的词语白日做梦邯郸梦白日梦飞熊入梦黄粱美梦春梦无痕关于清梦的造句1、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2、清晨里睡梦香,微微笑似含糖,小铃儿眉眼笑,闹嚷嚷嫌夜长,怎地你不知心,扰了清梦不可谅,不可谅又怎样,终究是上班忙。上班忙,又何妨,吉祥如意伴身旁。3、卧榻之侧,岂容他人不睡!一个朝九晚五的人,怕就怕那朝五晚九的芳邻,搅了大好清梦,而且,连静静地躺着想点什么也不成,只好悻悻起床。4、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5、天阔素书无雁到,夜阑清梦有灯知。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清梦的详细信息
2023-07-20 00:39:591

别开生面的意思

原指画像经重新绘制,面目一新,后比喻另外开辟一种新局面或创造出一种新的风格式样。
2023-07-20 00:40:071

面目全非是什么意思?

面目全非指面孔变得完全不是原来的样子,也形容事物变化很大。非:不相似。样子完全不同了。面目全非是一个成语,读音为miàn mù quán fēi。作谓语、定语、状语。近义词有面目一新、物是人非、改头换面。反义词有依然如故、一如既往、一成不变。出自鲁迅《坟·杂忆》:“现在却面目全非了,居民寥寥;即使偶有几间破屋,也无门窗;若有门,则是烂洋铁做的。”扩展资料1、近义词面目一新 (miàn mù yī xīn)指样子完全改变,有了崭新的面貌。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内山完造作<活中国的姿态>序》:“似乎大抵受着英国的什么人做的《支那人气质》的影响,但到近来,却也有了面目一新的结论了。”2、反义词一如既往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 yī rú jì wǎng ,指态度或做法没有任何变化,还是像从前一样。出自《第二次握手·六》:“清末以来,到海外求学的中国人何止千百,在学业上有成就的也大有人在,可是,中国又穷又弱的现状一如既往,丝毫无所改变。”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面目全非
2023-07-20 00:40:3413

归途可喜,未来可期是什么意思

归途可喜,未来可期的意思是:将来是值得让人高兴的,来日是值得让人期盼的,寓意着很美好的未来。这句话表明了一个人对未来充满希望,亦或者是对现在生活有一丝不满意的心情,并心怀希望于将来,期盼将来可以讲这烦人的心情赶出去,给自己一个美好纯净的心境。总的来说,未来是美好的,无论现在的生活如何,无论别人的评论如何,自己加油干,把自己变得“值钱”,相信在某一个你努力到“汗如雨下”的时刻,你会充分相信你的归途可喜,你的来日可期。扩展资料:相关成语:万物更新,拼音wàn wù gēng xīn,是指一切事物或景象变得焕然一新。1、近义词:面目一新,[ miàn mù yī xīn ]样子完全变新(指变好):这个工厂经过改建,已经~了。出 处: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内山完造作序》:“似乎大抵受着英国的什么人做的《支那人气质》的影响,但到近来,却也有了面目一新的结论了。”2、反义词:万古不变,[ wàn gǔ bù biàn ]万世不改变。出处: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他们一心向往的,就是从先生那里学来的据说是万古不变的教条。”
2023-07-20 00:40:561

卑恭的意思卑恭的意思是什么

卑恭的词语解释是:卑恭bēigōng。(1)谦卑恭逊。卑恭的词语解释是:卑恭bēigōng。(1)谦卑恭逊。注音是:ㄅㄟㄍㄨㄥ。结构是:卑(上下结构)恭(上下结构,下边是_不是水、小)。拼音是:bēigōng。卑恭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⒈谦卑恭顺。引汉荀悦《汉纪·高祖纪四》:“初,上过赵,王甚卑恭,上箕踞骂詈,甚辱之。”《后汉书·窦融传》:“融自以非旧臣,一旦入朝,在功臣之右,每召会进见,容貌辞气卑恭已甚,帝以此愈亲厚之。”三国魏嵇康《家诫》:“不须作小小卑恭,当大谦裕。”郭沫若《孤鸿一致成仿吾的一封信》:“我却故意卑恭地说:‘我是支那人,姓名不好写,让我替你写吧。"”关于卑恭的成语卑卑不足道卑谄足恭降尊临卑必恭必敬官卑职小桀傲不恭长幼尊卑卑鄙龌龊天高听卑卑辞厚币关于卑恭的词语卑鄙龌龊行过乎恭打恭作揖长幼尊卑天高听卑官卑职小降尊临卑前倨后卑恭候台光桀傲不恭关于卑恭的造句1、所有的精神最终都变成了在肉体上清晰可见的东西。基督教汇聚了无数渴望被征服的人以及所有那种卑恭而虔诚的高级或低级的放弃了所有行动的人的整个的精神。2、他虽然没什么出息,但也不愿卑恭屈节。3、那看门的小厮看了开头的名号就马上变得奴颜卑恭起来哎呀,是奋威将军啊,呵呵小人有眼不识还请多加包涵。4、席间,谦卑恭顺的老夫妇面带笑容,殷勤备至地服侍天神用饭。5、让自己的父亲在人前卑恭屈膝?这岂是人子所为?“只是这应该如何着手?”。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卑恭的详细信息
2023-07-20 00:41:191

老牌的意思老牌的意思是什么

老牌的词语解释是:老牌lǎopái。(1)指物品生产年代久,质量好,信得过的。也比喻资格老,人所公认的。老牌的词语解释是:老牌lǎopái。(1)指物品生产年代久,质量好,信得过的。也比喻资格老,人所公认的。结构是:老(半包围结构)牌(左右结构)。词性是:形容词。注音是:ㄌㄠˇㄆㄞ_。拼音是:lǎopái。老牌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⒈原指一向为人信任的厂商及其商标牌号。亦借指资格老,时间久。引鲁迅《南腔北调集·漫与》:“一个活人,当然是总想活下去的,就是真正老牌的奴隶,也还在打熬着要活下去。”杨沫《东方欲晓》第一部四五:“李汝民此人嘛,支那人都知道他是老牌亲日派,老牌汉奸。”二、国语词典行销多年,一向受人信任的货品。如:「老牌的货物销路好。」词语翻译英语old,well-knownbrand,oldstyle,oldschool,anoldhand,experiencedveteran法语vieillemarque,vieuxmodèle,vieilleécole,vieuxjeu三、网络解释老牌老牌,指物品生产年代久,质量好,信得过的。亦指一套很老的纸牌,具体玩法和麻将差不多,多流行于江苏南通等地,又成梭子牌、长牌。关于老牌的成语拆牌道字金字招牌行香挂牌黄牌警告冒牌货挂印悬牌挡箭牌关于老牌的词语免战牌挡箭牌十二金牌冒牌货挂印悬牌黄牌警告拆牌道字行香挂牌贞节牌坊打出王牌关于老牌的造句1、风云莫测,世界杯足球预选赛时,老牌名队巴西队竟被淘汰了。2、张家是长安老牌的家族,积德累善,上百年,远比杨家区区几十年来的实在。3、大部分车辆是国产品牌,老牌红旗车统一为黑色礼宾车。4、“十多年来,一直在为国家航天工程做配套”,在装修简约的办公室,周法宁用简单的言语勾勒着这家老牌科技型企业的故事。5、纽约商品交易所想和一个老牌市场领袖叫板谈何容易。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老牌的详细信息
2023-07-20 00:41:251

焕然一新的意思是什么?

指改变陈旧的面貌,呈现出崭新的样子。
2023-07-20 00:41:405

万物更新 旧疾当愈 归途可喜 来日可期什么意思?

所有的事物都改变了,不好的都变好了,以后的日子值得期待
2023-07-20 00:42:052

成语气冲斗牛含义

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气:怒气。斗:南斗星,星宿名,泛指天空。牛:牵牛星,星宿名。出自唐诗人崔融的《咏宝剑》。和七年级第三单元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第十六自然段,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2023-07-20 00:42:221

改头换面的意思

“改头换面”的意思是原指人的容貌发生了改变。现多比喻只改外表和形式,内容实质不变。1、读音:gǎi tóu huàn miàn2、出处:出自现代文学家、学者鲁迅的《华盖集·这个与那个》,“所谓读书人,对于后起者却反而专用彰明较着的或改头换面的禁锢。”3、例句:许多厂商将旧产品改头换面变成新产品,这种企图欺骗消费者的作法,殊不可取。4、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5、反义词:原封不动扩展资料:“改头换面”的反义词介绍:原封不动1、读音:yuán fēng bù dòng2、表达意思:汉语成语释义为原封不动指原来贴的封口没有动过。比喻保持原来的样子,一点不加变动。3、出处:出自明末小说家冯梦龙撰写的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第一百二回,“遂命驾车将秦王书币,原封不动,送上魏王。”翻译:于是命令驾车将秦王的书写礼单,保持原来的样子送给魏王。4、例句:王医生不仅医术高明,品质也过硬,每次病人家属送去的礼品,总是被他原封不动地退回。5、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不改变任何东西。
2023-07-20 00:42:363

“三季人”什么意思??

三季人是指持一己之见的人。来源于孔子的一个故事,故事如下:孔圣人的故乡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孔子的一个小弟子在院子里扫地,远处来了一个一身绿衣的年轻人,年轻人问他:“你是孔子的弟子吗?”小弟子很骄傲地答道:“是啊。”“那你懂的东西也很多喽?”绿衣人问。“应该是吧。”小弟子虽然有些纳闷,可也不想让人小看。“那我问你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你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吗?”绿衣人接着问道。小弟子一听这个问题,又是好气,又是好笑,不屑地答道:“当然是四个季节,这谁都知道。”“不对,是三个季节。”绿衣人抢白道。“你才不对,是四个。”小弟子也不甘示弱。“那好,咱俩也别吵,找个人给咱们评评理,如果是三个季节,你给我磕三个响头,如果是四个季节,我给你磕三个响头,怎么样?”绿衣人出了个主意。小弟子一听,满口答应道:“行,一言为定。”恰巧这时孔子出来了,小弟子赶紧上前去问老师。孔子上下打量了绿衣人一下,对小弟子说道:“确实是三个季节,你输了。”小弟子一脸吃惊的表情望着老师,心里满是疑惑,可是也不敢问,只好乖乖地给绿衣人磕了三个响头,绿衣人这才满意地走了。小弟子不甘心,终于问了孔子道:“老师,明明是四个季节,您怎么说三个呢?”孔子笑道:“你没看到那人一身绿衣吗,他明明就是个蚱蜢,一生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从来没见过冬天,你对他讲冬天,他能这么痛快地走吗?你呀,就当吃的亏吧。”说完,留下一脸茫然的小弟子挥袖而去。扩展资料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2023-07-20 00:43:122

日本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

楼上"刘大庆"说的很好.但是日本又是一个特别崇拜强者的国家.不信你看:我国盛唐时,日本主动派使者,学者来我国学习,模仿.不如现在他们穿的和服就是由唐装演变而来.19世纪处,他门认为自己已经很强大.妄想做世界的老大,他又和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俄国叫上了劲.不过战斗是在我门中国的土地上发生的,结果他一败涂地,后果是--中国清政府委曲求全,割地赔款.二战时.他又和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德国站在了一起.现在呢.他又紧跟着世界最强的国家美国后面.总之,日本他是一个知道勤奋向上的国家.自从明治维新以后.区区百年间,无论丛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走在世界的前沿. 但是,他也是一个野心很大的国家,他一直都把自己看作是世界的第二强.从他近千年的历史上,我门可以看出,他一直紧跟在世界的强者后面.因此.作为一个有责任心中国人,我们必须时时警惕这个看似渺小的国家.
2023-07-20 00:43:4215

“中国”这个称呼的由来?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周代文献,后来随着所指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  “中国”这个词最早见于《诗经》。但是它的意思是指京师(首都)而言,如《诗经·民劳》注:“中国,京师也”。诗经有提到中国,“中国”一名,原指“国中”,意为“国之中央”,也就是国都。 《大雅·民劳》首节:“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便与第三节“惠此京师,以绥四国”对文。郑玄《毛〔诗〕传》和孔颍达疏均以此认为“中国,京师也;四方,诸夏也”。另外也有旁证:今天熟知的“中原”一词,用在《小雅·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毛传》即解释:“中原,原中也。”   这里要结合一下古代汉语的语法的一些概念来解释一下:  语言学家邢公畹先生曾经指出《诗经》中不少“中”字的“倒置”现象。例如《周南·兔四且(音沮,捕兽的网)》:“肃肃兔四且,施于中林”。“中林”为“林中”的倒文。《邶风·式微》:“胡为乎中露?”“中露”是“露中”的倒置(参见同诗下段的“胡为乎泥中?”)。《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中谷”,谷中也;《庸阝风·柏舟》:“泛彼柏舟,在彼中河。”“中河”即河中,等等。最好的例子大概是《桧风·羊裘》:“岂不尔思?中心是悼”。这里的“中心”,只能解释为“心中”。总之,上面的例子说明“中某”结构在古代,代表“在某之中”。“中”字在此相当于现代英语中的in the middle of。如果要用单词比拟,则类于amid或amidst。毛泽东诗句“遍地英雄下夕烟”,倒置“下”字,与此颇为类似。但是毛是为了押韵。《诗经》中的许多例子,特别是“中心是悼”,则不能以押韵解释。由此推之,“中国”一名,原指“国中”,意为“国之中央”,也就是国都。古汉语中的“词序倒置”,决不止“中河”、“中原”、“中林”等例子。其他例子有“大名”和“小名”的先后次序问题。例如“桑树”,桑为小名,树为大名,小名在大名之前,现代汉语不会讲“树桑”。但是描写青年男女幽会的《诗经·郑风·将仲子》,便提到“树杞”、“树桑”和“树檀”。与诗韵无关的,则有把蝗虫称为“虫蝗”的用法。有关的还有形容词倒置问题(以现代越南语为典型,粤语中也有保留,例如称“公鸡”为“鸡公”,称“客人”为“人客”,闽南话亦然)等等。这些从现代角度看来的“倒置”,往往揭示古代华夏先民的复杂成份。甚至连今天的“中国”一名,都可以源自这种“非汉族”语法,令人不得不深思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原因。    虽然中国这个概念最初是指国都,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华夏族人称其四境民族为蛮、夷、戎、狄,而自称为“中国”。这时的中国,已经变成为一个地域概念,而且随着时代的推移而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扩展过程。当《尚书》上出现“中国”时,仅仅是西周人们对自己所居关中、河洛地区的称呼;到东周时,周的附属地区也可以称为“中国”了,“中国”的涵义扩展到包括各大小诸侯国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随着各诸侯国疆域的膨胀,“中国”成了列国全境的称号。古代“中国”作为地域概念主要指的是:  1: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如诸葛亮对孙权说:“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2:是指中原地区,如《史记·东越列传》:“东瓯请举国徒中国”。  3:是指国内、内地,如《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  4:是指诸夏族居住的地区,如《论语集解》:“诸夏,中国也”。  秦汉以来,又把不属黄河流域但在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都称为“中国”,所以后来,通常会把占据了中原地区的政权国家称为中国,《史记》、《汉书》经常出现这样的称谓。所以自汉代开始,人们常常把中原王朝称为“中国”。  正因为如此,当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便以“中国”自居,如鲜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称“中国”,将南朝叫作“岛夷”;而同时汉族建立的南朝虽然迁离了中原,仍以“中国”自居,称北朝为“索虏”、北魏为“魏虏”。又如在宋代,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且互不承认对方是“中国”。  契丹在和大宋王朝议和签订“潭渊之盟”,成为兄弟之邦后,契丹更是大力推行汉化。契丹的科举完全仿汉制,在建国伊始就建孔庙,非常尊孔,而且还自称自己是“炎黄子孙”。“国制简朴,汉制则沿名之风固存也,因俗而治,得其直矣!”因此契丹自称中国不是没有的阿。而辽亡后皇族耶律大石率部众西徙,在中亚建立西辽政权,西辽从宫廷语言到政治制度,都照搬中华。直到1211年,末主耶律直鲁古在乃蛮与花剌子模合攻下国亡,还保留华夏文化最特出的年号制度(时维西辽天禧三十四年)。这是为什么?他们认为他们是中国呀,中华文化的继承人呀!  金人自称汉人是从公元1141年南宋金和议后,金即定都于今日之北京。“女真之金,既称业已因封贡而成为高丽人、回纥人及西夏人之宗主,于是因循中国传统,宣告其为区宇一家之大帝国。在宋使呈纳贡品之前,金朝已开始科举取士,文官之品级也已颁布,其君主着中国式之冕服,孔子之四十九世孙也被封为公爵,在祭祀孔子时,金主亲自行礼。”这以后金国就以中国正统自居,称自己为汉人,后来元朝也顺着叫原金国统治下的人为汉人.中国作为国家概念的指代也许早已有之,但是中国正式作为国家的称呼是近代的事。而古人通常不会自称我是中国人,而是说我是某个朝代的人或是华夏人。以前的人的文章,没有几个人自称中国人,他们绝大多数称为“中华人”“华夏人”。虽然在清末,现代的国家民族概念开始进入中国,但是当时人对国家名称“中国”的认同,还比不上对“支那”的认同,直到民国的建立,才把中国作为正式的国家代名词。  还有一个实例可以看出古人对国名的认同态度:早稻田大学清国留学生部存藏好几册毕业纪念提名录,称作《鸿迹贴》。其中第四册(1907年度的一部分)共有95人执笔提名,有33人只写名字,不附籍贯,但在附籍贯的62人中,其中有18人写支那,12写清国,7人写中国或中华,25人不附国号。在这里,使用支那这个国号,是含有否定清政权的革命意义的。注意那个或字,也就是说95个人中认同中国这个名号的还不到7个。而梁启超的笔名之一即为“支那少年”,他的著作《李鸿章》封面上用“支那之怪杰”为题签。可见的到了清朝末年,中国人并没有把“中国”这个词当作国家称呼。  再说一个历史里的事:藏文《于田国授记》记载,一位叫尉迟胜的于田国王娶了一个中国公主普尼亚斯瓦罗,这位中国公主把蚕种带到了于田。这位“中国”公主是楼兰人,欧罗巴人种。因楼兰臣服于汉,藏文史书把楼兰称为中国。西域并非中原,在藏族眼中,西域也是中国,可见“中国”也并非完全是汉人心理定势中的中原。更何况,象日本的广岛、冈山、山口等地也叫“中国地方”,广岛也有“中国广播公司”,都是取“中国”这个词的古义。  虽然“中国”一名虽有三千年文字记载的历史,但它仅仅是一种地域观念,从夏、商、周开始直至清末,从来没有一个王朝或政权曾以“中国”作为正式国名。“中国”正式作为国名,始于辛亥革命以后。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国际上通称Republic of China,简称China(“中国”)。至此,“中国”一名才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1949年成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又将“中国”概念完善、充实到今天的含义。    最后说一个关于中国的外国发音的问题。  欧洲人最早是称呼中国为“契丹”,这是从俄国人那里传来的。到目前为止。俄国人仍然称中国为Kitan(契丹),称中国人为Kitanyes(契丹人),在俄语、希腊语和中古英语中把整个中国称为契丹(读音分别为Kitay,Kita1a,Cathay),在穆斯林文献中常把北中国称为契丹(Khita,Khata)。拉丁语源的Cathay一名用来指中国,从马可波罗、哥伦布直到今天,在西方语言中也始终没有消失。例如港英时代开始营业延续至今的香港“国泰航空公司”,按英文原名严格讲,便应该称为“契丹航空公司”。 现在英文称呼中国为“CHINA”,是近代才开始改这个称呼的。事实上这个名字可能带有歧视的意思,前一段时间好像闹的也满凶的,很多人建议改回Cathay。但是已经成了国际习惯,而且在今天也没有谁把它当作贬义词来看待,所以后来也就算了。最后说一下支那的问题。 尽管中国有5000年的历史,可是“中国”这个名称却意外地非常年轻,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前,中国的正式名称从来没有叫过“中国”。古代中国根据秦、汉……、明、清等朝代的不同,正式国号也跟着改变。比如清朝时中国的正式名称是“大清”或“大清帝国”。尽管正式的国号没有叫过中国,中国民间倒是有“中国”或“中国人”的俗语词汇。不过以前人们提到“中国”一词,一般狭义地指中原地区,“中国人”就是指中原人,以区别于新疆西藏蒙古的边民,以前并没有用“中国”代表国家的用法。 日本由于与中国接触密切,也按照中国的朝代名来称呼中国,不像与中国接触少的西方国家,不管中国什么朝代,都一律称之为CHINA。日本在隋朝时称中国为“隋”,唐朝时称中国为“唐”,所以有“遣隋使”、“遣唐使”的词汇。以前日本在提到笼统的中国概念时,则称中国为“汉土”或“唐土”,把中国字称为“汉字”,把中国语称为“汉文”。日本古时既不用“中国”,也不用“支那”代表中国,这些词在日本出现都是近代以后的事情了。 到了日本江户末期和明治初期,随着日本的对外开放,外来语用词也时髦起来。喜欢标新立异的人,不再称中国为“汉土”,而是按照外文音译把中国称为“支那”,结果这个称呼一下流行起来,一时间报刊书籍都用“支那”称呼起中国来。 听到日本人口称“支那”而感到不快,是在二十一条,出兵西伯利亚、巴黎和会、五四运动等事件,日本的野心接二连三的暴露之后的事了。 在王拱壁《东游挥汗录》(1919年11月初版),收录了《日本外交之概略—对支那的根本政策》一文中,有下面这样一段话:倭近五十年来之外交真相,舍对华而外实无外交价值之可言。盖倭人战胜前清以来,即称我华为“支那”,垂为国民教育。且多方解释支那二字如无意义适可代表华人之蒙昧者,于是支那二字乃风行三岛,以资倭人轻侮华人之口实。每逢形容不当之行为,则必曰支那式,借以取笑,此等教育早已灌输入其国民之脑海。时至今日,虽三尺小童,一见华人,亦出其一种丑态,曰:“支那人”“支那人”。恍若支那二字,代表华人之万恶也者。此皆由倭人“对支那根本政策”作成之教育,非一朝一夕之故,况现在倭人正事推广此种教育,以增长其国人之侮华程度。 不过考证一下“支那”一词的由来,就会发现最早把中国称为“支那”的并不是日本人,而是中国人自己。古时印度人称中国为cina,据说cina是来自“秦”的音译。古罗马称中国为Sinoa(见《旧约全书》),后来英文中的China和法文中的Chine,据说均来自这个语源。现在英语中Chino或Sino的词头代表中国,比如Sino-Japanese War表示“中日战争”,Sinology意思是“中国学”。中国从印度引进梵文的佛经以后,懂得梵文的人太少,所以要把佛经译为汉文。高僧翻译梵文佛经时,按照音译把cina翻译成“支那”,现在中国的佛经中还是用“支那”这个词称呼中国。佛经传到日本后,也把“支那”这个词带入日本。 上面说过,“支那”一词在日本流行起来是明治维新以后的事。不过那时中国的正式国号是“大清”,所以日本政府在正式场合把中国称为“清国”或“大清帝国”,把甲午战争称为“日清战争”,把义和团事变称为“北清事变”。但是在一般的民间报刊,则一般把中国称为“支那”,把“日清战争”称为“日支战争”,把中国话称为“支那语”。日本人不称中国的正式国号“大清”而称“支那”,中国人为此而气愤吗?非也。原来那时的中国汉人,特别是中国的革命家,对日本称中国为“支那”,不但不生气,反而还有几分感激。 那时中国汉人处于异民族的统治之下,因为日本暗中支持中国革命,所以一时间日本成为中国革命家的乐园,同盟会、光复会等反政府组织都是在日本组建的。那时很多汉人来到日本的头两件事就是:第一是剪辫子,表示不再效忠清廷;第二是自称“支那人”,拒绝承认自己是“清国人”。由于那时“中国”这个词还没有被公认,所以很多革命家直接借用日本式称呼称自己是“支那人”。1902年,章太炎等在日本东京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提出“光复汉族,还我河山,以身许国,功成身退”的誓词(“支那亡国”是指明朝亡于清朝的那一年);1904年,宋教仁在东京创办了名叫《二十世纪之支那》的杂志,这是后来同盟会党报《民报》的前身。即使是立宪派的梁启超,也用“支那少年”为笔名,康有为次女康同璧也曾在诗中称“我是支那第一人”。 当时很多中国的革命家使用“支那”这个词称呼自己,亦说明那时日本使用“支那”称呼中国,不但没有贬义,反而含有对中国汉人的尊敬。如果日本人按照当时中国的正式国号“大清”,把中国人称为“大清人”,把中国话称为“大清语”,对中国的汉人来说,反而会感到被侮辱了。在辛亥革命前,“支那”这个词是被中日两国都承认的名词,没有人对此提出过什么异议。可是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的正式国号从“大清帝国”变成“中华民国”,由此而引发了中日之间的“支那”争论。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国有了一个新的正式称呼“中华民国”,但“中华民国”这个国号并没有立即得到世界各国的承认。清王朝倒台后,中国发生了内乱,各省独立,南方的革命党在南京成立了一个叫“中华民国”的临时政府,但那时“中华民国”的范围只限于南方数省,北方的大片土地并不属于“中华民国”。此时清王朝倒台,已不能称中国为“清国”了;而称“中华民国”也不合适,一是因为那时“中华民国”还不能代表中国全国(南北和谈后北方才承认“中华民国”的国号);二是因为日本政府一段时间内并没有正式承认“中华民国”。在此情况下,日本政府放弃“清国”的称呼转而用民间惯用的“支那”一词称呼中国。1913年7月日本政府明文规定:今后不论中国的国号如何变化,日本均以“支那”称呼中国。 1913年10月,袁世凯正式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同时,日本表示正式承认“中华民国”。可是日本政府只是在中文的文书中使用“中华民国”,而在日文的文书中,则使用“支那共和国”称呼中国。开始日本这样的做法并没有遇到多大问题,因为“支那”这个词在日本已经流行了几十年,中国人一时间也没有多想这个问题。 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这是中日关系恶化的起点。1919年的日本转接德国租界问题,又引起“五四”运动的反日热潮。当时爱国人士提出的一个抗日话题,就是日本称呼中国为“支那”。一些爱国青年提出日本称中国为“支那”是有意侮辱中国人,于是一把爱国大火便烧了起来。爱国志士纷纷向政府上书,要求抗议日本政府使用“支那”和“支那共和国”词汇的做法。此后中国政府多次向日本政府提出交涉,但都没有结果。 日本不使用“中华民国”的称呼,除了有上述1913年7月日本政府的规定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日本人认为“中华”一词暗藏着对日本的轻蔑。原来历史上“中华”、“中原”是为了区别周边异民族国家的用词。以前中国把东方的异民族称为东夷(日本人、韩国人),把南方的异民族称为南蛮(东南亚人),把西方的异民族称为西戎(西亚人),把北方的异民族称为北狄(蒙古人)。中华和夷蛮国家的关系不是对等关系,而是上对下的朝贡关系。日本人认为中国人自称“中国”,含有天下之尊、文化上优越的骄傲感,因此一些他们认为改称“支那”为“中国”,有承认自己是“东夷”朝贡国的被侮辱感。这是日本不愿意使用“中华民国”和“中国”的内在原因。 不过在中国政府的再三抗议和敦促下,1932年日本政府终于承诺在政府公文中不再使用“支那”,一律使用“中华民国”,但民间报刊仍称中国为“支那”。一直到日本战败后,1946年日本政府向全国发出《关于回避使用支那称呼之事宜》的通告,此后“支那”这个词完全从日本政府的公文、教科书、报刊杂志中消失。中日间这场关于中国国号称谓的争论,在战败日本的全面妥协情况下彻底解决.
2023-07-20 00:44:114

鲁迅简介

鲁迅简介 鲁迅(1881—1936),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一生写作了许多小说、杂 文、散文、诗歌、日记、书信、论著,还翻译了不少作品,这些都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宝贵财富。 藤野先生生平 藤野先生,姓藤野,名严,排行第九。1874年生于福井县一位医生家里,名古屋爱知县立医学专门学校毕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04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教书。1915年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改为东北医科大学,藤野先生因没有进过大学,不合“资格”要求而离职,到东京泉桥慈善医院工作,并学耳、鼻科,一年后回到家乡福井县木村自设诊所。1945年8月11日逝世,享年72岁。 鲁迅留日经历 1902年4月,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介绍俄国、东欧和其他一些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并写《人的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论文。 1908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并加入光复会。 1909年8月,由日本回国。 《朝花夕拾》简介 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一九二七年七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于一九二八年九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一九二九年二月再版。一九三二年九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书的封面为陶元庆所绘。 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关于翻译本书,鲁迅在一九三四年四月十一日致增田涉信中说:“《朝花夕拾》如有出版处所,译出来也好,但其中有关中国风俗和琐事太多,不多加注释恐不易看懂,注释一多,读起来又乏味了。”鲁迅在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二日致增田涉的信中,提到增田涉和佐藤春夫合译《鲁迅选集》时说:“只有《藤野先生》一文,请译出补进去,《范爱农》写法较差,还是割爱为好。” 本书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范爱农》等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谨忆周树人君 藤野严九郎 鲁迅写过一篇有名的散文《藤野先生》,回忆他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的老师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最初发表于1926年12月10日《莽原》半月刊上)。鲁迅逝世后,藤野先生也写了一篇回忆鲁迅的文章,发表于昭和十二年(1937年)三月号的《文学案内》上。以下是该文的译文。 因为是多年前的旧事了,所以记忆不是很清楚。但我可以确定我从爱知医学专门学校转职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是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末的事。在那之后两年或三年,周树人君作为第一个从支那来的留学生进入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因为是留学生,不需要参加入学考试,周树人君和一百人左右的新入校生以及三十多人的留级生一起听课。 周君身材不高,脸圆圆的,看上去人很聪明。记得那时周君的身体就不太好,脸色不是健康的血色。当时我主讲人体解剖学,周君上课时虽然非常认真地记笔记,可是从他入学时还不能充分地听、说日语的情况来看,学习上大概很吃力。 于是我讲完课后就留下来,看看周君的笔记,把周君漏记、记错的地方添改过来。如果是在东京,周君大概会有很多留学生同胞,可是在仙台,因为只有周君一个支那人,想必他一定很寂寞。可是周君并没有让人感到他寂寞,只记得他上课时非常努力。 如果留下来当时的记录的话,就会知道周君的成绩,可惜现在什么记录也没留下来。在我的记忆中周君不是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 那时我在仙台的空崛街买了房子,周君虽然也到我家里来玩过,但已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了。如果过世的妻子还在世的话,或许还可以回忆起一些事情。前年,我的长子藤野达也在福井中学时,主讲汉文的管先生对他说“这本书上写了你父亲的事,你拿去看看。如果真是那么回事,给我们也讲一讲那些事情”。于是长子达也借回了周君写的书让我看,这些作品似乎都是佐藤翻译的。 这以后大概过了半年,管先生来和我会面,也谈到了书中所讲的那些事情。从管先生那里,我知道周君回国之后成了优秀的文学家。管先生去年去世了。听说在姬路师范当老师的前田先生也说过周君的一些事情。 让我再回到前面的话题。周君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总共只学习了一年,以后就看不到他了,现在回忆起来好象当初周君学医就不是他内心的真正目标。周君临别时来我家道别,不过我忘记这次最后会面的具体时间了。据说周君直到去世一直把我的照片挂在寓所的墙上,我真感到很高兴。可是我已经记不清是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形式把这张照片赠送给周君的了。 如果是毕业生的话,我会和他们一起拍纪念照,可是一次也没和周君一起照过像。周君是怎样得到我这张照片的呢?说不定是妻子赠送给他的。周君文中写了我照片的事情,被他一写,我现在也很想看看自己当时的样子。我虽然被周君尊为唯一的恩师,但我所作的只不过是给他添改了一些笔记。因此被周君尊为唯一的恩师,我自己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周君来日本的时候正好是日清战争以后。尽管日清战争已过去多年,不幸的是那时社会上还有日本人把支那人骂为“梳辫子和尚”,说支那人坏话的风气。所以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也有这么一伙人以白眼看待周君,把他当成异己。 少年时代我向福井藩校毕业的野坂先生学习过汉文,所以我很尊敬支那的先贤,同时也感到要爱惜来自这个国家的人们。这大概就是我让周君感到特别亲切、特别感激的缘故吧。周君在小说里、或是对他的朋友,都把我称为恩师,如果我能早些读到他的这些作品就好了。听说周君直到逝世前都想知道我的消息,如果我能早些和周君联系上的话,周君会该有多么欢喜啊。 可是现在什么也无济于事了,真是遗憾。我退休后居住在偏僻的农村里,对外面的世界不甚了解,尤其对文学是个完全不懂的门外汉。前些天从报纸上得知周君鲁迅去世的消息,让我回忆起上面所说的那些事情。不知周君的家人现在如何生活?周君有没有孩子? 深切吊唁把我这些微不足道的亲切当作莫大恩情加以感激的周君之灵,同时祈祷周君家人健康安泰。 《呐喊》自序 ·鲁迅· 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己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回家之后,又须忙别的事了,因为开方的医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用的药引也奇特: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对的,结子的平地木,……多不是容易办到的东西。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①,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我的母亲没有法,办了八元的川资,说是由我的自便;然而伊哭了,这正是情理中的事,因为那时读书应试是正路,所谓学洋务,社会上便以为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只得将灵魂卖给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而况伊又看不见自己的儿子了。然而我也顾不得这些事,终于到N去进了K学堂了,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生理学并不教,但我们却看到些木版的《全体新论》和《化学卫生论》之类了。我还记得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和现在所知道的比较起来,便渐渐的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②,同时又很起了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而且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 因为这些幼稚的知识,后来便使我的学籍列在日本一个乡间的医学专门学校里了。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我已不知道教授微生物学的方法,现在又有了怎样的进步了,总之那时是用了电影,来显示微生物的形状的,因此有时讲义的一段落已完,而时间还没有到,教师便映些风景或时事的画片给学生看,以用去这多余的光阴。其时正当日俄战争的时候,关于战事的画片自然也就比较的多了,我在这一个讲堂中,便须常常随喜我那同学们的拍手和喝采。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在东京的留学生很有学法政理化以至警察工业的,但没有人治文学和美术;可是在冷淡的空气中,也幸而寻到几个同志了,此外又邀集了必须的几个人,商量之后,第一步当然是出杂志,名目是取“新的生命”的意思,因为我们那时大抵带些复古的倾向,所以只谓之《新生》。 《新生》的出版之期接近了,但最先就隐去了若干担当文字的人,接着又逃走了资本,结果只剩下不名一钱的三个人。创始时候既己背时,失败时候当然无可告语,而其后却连这三个人也都为各自的运命所驱策,不能在一处纵谈将来的好梦了,这就是我们的并未产生的《新生》的结局。 我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是自此以后的事。我当初是不知其所以然的;后来想,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 然而我虽然自有无端的悲哀,却也并不愤懑,因为这经验使我反省,看见自己了: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驱除的,因为这于我太痛苦。我于是用了种种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使我沉入于国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后来也亲历或旁观过几样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为我所不愿追怀,甘心使他们和我的脑一同消灭在泥土里的,但我的麻醉法却也似乎已经奏了功,再没有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 S会馆③里有三间屋,相传是往昔曾在院子里的槐树上缢死过一个女人的,现在槐树已经高不可攀了,而这屋还没有人住;许多年,我便寓在这屋里钞古碑④。客中少有人来,古碑中也遇不到什么问题和主义,而我的生命却居然暗暗的消去了,这也就是我惟一的愿望。夏夜,蚊子多了,便摇着蒲扇坐在槐树下,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晚出的槐蚕又每每冰冷的落在头颈上。 那时偶或来谈的是一个老朋友金心异⑤,将手提的大皮夹放在破桌上,脱下长衫,对面坐下了,因为怕狗,似乎心房还在怦怦的跳动。 “你钞了这些有什么用?”有一夜,他翻着我那古碑的钞本,发了研究的质问了。 “没有什么用。” “那么,你钞他是什么意思呢?” “没有什么意思。” “我想,你可以做点文章……” 我懂得他的意思了,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特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但是说: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以敷衍朋友们的嘱托,积久了就有了十余篇。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这样说来,我的小说和艺术的距离之远,也就可想而知了,然而到今日还能蒙着小说的名,甚而至于且有成集的机会,无论如何总不能不说是一件侥幸的事,但侥幸虽使我不安于心,而悬揣人间暂时还有读者,则究竟也仍然是高兴的。 所以我竟将我的短篇小说结集起来,而且付印了,又因为上面所说的缘由,便称之为《呐喊》。 一九二二年十二月三日,鲁迅记于北京。 注释: ①N指南京,K学堂指江南水师学堂。作者于1898年到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肄业,第二年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1902年毕业后即由清政府派赴日本留学,1904年进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1906年中止学医,回东京准备从事文艺运动。参看《朝花夕拾》中《琐记》及《藤野先生》二文。 ②作者对中医的看法,可参看《朝花夕拾》中《父亲的病》。 ③S会馆指绍兴县馆,在北京宣武门外。从1912年5月到1919年11月,作者住在这会馆里。 ④鲁迅寓居绍兴县馆时,常于公余〔当时他在教育部工作〕荟集和研究中国古代的造像及墓志等金石拓本,后来辑成《六朝造像目录》和《六朝墓志目录》两种〔后者未完成〕。在寓居县馆期间,他还曾经从事中国文学古籍的纂辑和校勘工作,成书的有谢承《后汉书》、《嵇康集》等。 ⑤金心异指钱玄同,当时《新青年》的编辑委员之一。《新青年》提倡文化革命后不久,林纾曾写过一篇笔记体小说《荆生》,痛骂文化革命的提倡者,其中有一个人物叫“金心异”,即影射钱玄同。 “鲁迅”笔名的由来 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阿张、周樟寿、豫山、周树人,1881年9月出生于浙江绍兴。当时其祖父周福清在京做官,当抱孙的喜讯传到他那里时,恰巧张之洞来访,于是其祖父便以所遇为孙取名“阿张”,之后又以同音异义的字取作大名“樟寿”,号“豫山”。鲁迅7岁进私塾就以此为名。绍兴话“豫山”和“雨伞”音近,同学们常以此取笑他,便请祖父改名,后改名豫亭,再改豫才。1898年,17岁的鲁迅离开了家乡,来到南京,投奔一个名叫椒生的叔祖,入了江南水师学堂。 周椒生本人在水师学堂做官,却对这种洋务学堂极为蔑视,认为本族的后辈不走光宗耀祖的正路,而跑到这里来准备当一名摇旗呐喊的水兵,实在有失“名门”之雅。为了不给九泉之下的祖宗丢脸,他觉得鲁迅不宜使用家谱中的名字,遂将“樟寿”的本名改为“树人”,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 1918年5月,在钱玄同的激励和介绍下,鲁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首次使用笔名“鲁迅”。在“鲁迅”之前,还曾用过“迅行”的笔名。鲁迅一生用了140多个笔名,而以笔名“鲁迅”闻达于天下。 许寿裳曾对此作过解释:“(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访日见闻录之鲁迅 国人无不知道鲁迅,也就无不知道这位中国大文豪的《藤野先生》一文。1904年至1906年间,鲁迅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今日本 东北大学)听了藤野先生的课。今天,鲁迅先生的雕像立在他日本母校如盖的松荫下,成为中日友好往来的象征。 我们在鲁迅听课的那个阶梯教室,聆听90年前年他留在这里的读书声,感受他弃医从文、以文医国的情感律动。在当年使用过的升降式双层黑板上,今天写满了中国来访者的题词和名字,这些粉笔字表述的已不是当年令鲁迅不喜欢的解剖学知识,而是国人对他的敬仰和缅怀。校方告诉我们,每当一块黑板写满了字,就要拍成照片,做个像框挂起来,然后把黑板擦干净,等着后来者继续书写。果然,在黑板的两侧分别悬挂着数幅这样的照片。 鲁迅第一学年的成绩表陈列在东北大学纪念资料室的橱窗里,那门他最不喜欢的解剖学课只得了个“丁”。与这份1905年的成绩表同样发黄的是一幅植物写生图,这是鲁迅和他的同窗们的作品。鲁迅终于毅然放下小小的手术刀和画笔,擎起了一支如投枪、如匕首的如椽大笔,向病若膏肓的祖国、向不幸不争的同胞献上满腔赤子情怀。
2023-07-20 00:44:458

【一元复始春复始,万象更新景更新。】 是什么意思?谢谢!

意思是:春天来了,新的景象又出现了。一元复始是一个成语,表示从一开始的重复又开始了,春复始,指的是春天有开始了;万象更新指的是所有的景象又更新了。相关成语:万象更新[成语解释]万象:宇宙间一切景象;更:变更。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典故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回:“如今正是初春时节,万物更新,正该鼓舞另立起来才好。”[近义词]面目一新、耳目一新[反义词]万古不变、依然如[常用程度]常用[感情色彩]褒义词[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成语结构]主谓式[产生年代]近代扩展资料:近义词:面目一新[成语解释]样子完全改变,有了崭新的面貌。[典故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内山完造作序》:“似乎大抵受着英国的什么人做的《支那人气质》的影响,但到近来,却也有了面目一新的结论了。”[近义词]面目全非[反义词]依然如故[常用程度]常用[感情色彩]褒义词[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成语结构]主谓式[产生年代]现代
2023-07-20 00:45:072

鲁迅和的简介

鲁迅简介 鲁迅(1881—1936),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一生写作了许多小说、杂 文、散文、诗歌、日记、书信、论著,还翻译了不少作品,这些都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宝贵财富。 藤野先生生平 藤野先生,姓藤野,名严,排行第九。1874年生于福井县一位医生家里,名古屋爱知县立医学专门学校毕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04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教书。1915年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改为东北医科大学,藤野先生因没有进过大学,不合“资格”要求而离职,到东京泉桥慈善医院工作,并学耳、鼻科,一年后回到家乡福井县木村自设诊所。1945年8月11日逝世,享年72岁。 鲁迅留日经历 1902年4月,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介绍俄国、东欧和其他一些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并写《人的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论文。 1908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并加入光复会。 1909年8月,由日本回国。 《朝花夕拾》简介 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一九二七年七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于一九二八年九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一九二九年二月再版。一九三二年九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书的封面为陶元庆所绘。 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关于翻译本书,鲁迅在一九三四年四月十一日致增田涉信中说:“《朝花夕拾》如有出版处所,译出来也好,但其中有关中国风俗和琐事太多,不多加注释恐不易看懂,注释一多,读起来又乏味了。”鲁迅在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二日致增田涉的信中,提到增田涉和佐藤春夫合译《鲁迅选集》时说:“只有《藤野先生》一文,请译出补进去,《范爱农》写法较差,还是割爱为好。” 本书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范爱农》等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谨忆周树人君 藤野严九郎 鲁迅写过一篇有名的散文《藤野先生》,回忆他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的老师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最初发表于1926年12月10日《莽原》半月刊上)。鲁迅逝世后,藤野先生也写了一篇回忆鲁迅的文章,发表于昭和十二年(1937年)三月号的《文学案内》上。以下是该文的译文。 因为是多年前的旧事了,所以记忆不是很清楚。但我可以确定我从爱知医学专门学校转职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是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末的事。在那之后两年或三年,周树人君作为第一个从支那来的留学生进入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因为是留学生,不需要参加入学考试,周树人君和一百人左右的新入校生以及三十多人的留级生一起听课。 周君身材不高,脸圆圆的,看上去人很聪明。记得那时周君的身体就不太好,脸色不是健康的血色。当时我主讲人体解剖学,周君上课时虽然非常认真地记笔记,可是从他入学时还不能充分地听、说日语的情况来看,学习上大概很吃力。 于是我讲完课后就留下来,看看周君的笔记,把周君漏记、记错的地方添改过来。如果是在东京,周君大概会有很多留学生同胞,可是在仙台,因为只有周君一个支那人,想必他一定很寂寞。可是周君并没有让人感到他寂寞,只记得他上课时非常努力。 如果留下来当时的记录的话,就会知道周君的成绩,可惜现在什么记录也没留下来。在我的记忆中周君不是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 那时我在仙台的空崛街买了房子,周君虽然也到我家里来玩过,但已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了。如果过世的妻子还在世的话,或许还可以回忆起一些事情。前年,我的长子藤野达也在福井中学时,主讲汉文的管先生对他说“这本书上写了你父亲的事,你拿去看看。如果真是那么回事,给我们也讲一讲那些事情”。于是长子达也借回了周君写的书让我看,这些作品似乎都是佐藤翻译的。 这以后大概过了半年,管先生来和我会面,也谈到了书中所讲的那些事情。从管先生那里,我知道周君回国之后成了优秀的文学家。管先生去年去世了。听说在姬路师范当老师的前田先生也说过周君的一些事情。 让我再回到前面的话题。周君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总共只学习了一年,以后就看不到他了,现在回忆起来好象当初周君学医就不是他内心的真正目标。周君临别时来我家道别,不过我忘记这次最后会面的具体时间了。据说周君直到去世一直把我的照片挂在寓所的墙上,我真感到很高兴。可是我已经记不清是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形式把这张照片赠送给周君的了。 如果是毕业生的话,我会和他们一起拍纪念照,可是一次也没和周君一起照过像。周君是怎样得到我这张照片的呢?说不定是妻子赠送给他的。周君文中写了我照片的事情,被他一写,我现在也很想看看自己当时的样子。我虽然被周君尊为唯一的恩师,但我所作的只不过是给他添改了一些笔记。因此被周君尊为唯一的恩师,我自己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周君来日本的时候正好是日清战争以后。尽管日清战争已过去多年,不幸的是那时社会上还有日本人把支那人骂为“梳辫子和尚”,说支那人坏话的风气。所以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也有这么一伙人以白眼看待周君,把他当成异己。 少年时代我向福井藩校毕业的野坂先生学习过汉文,所以我很尊敬支那的先贤,同时也感到要爱惜来自这个国家的人们。这大概就是我让周君感到特别亲切、特别感激的缘故吧。周君在小说里、或是对他的朋友,都把我称为恩师,如果我能早些读到他的这些作品就好了。听说周君直到逝世前都想知道我的消息,如果我能早些和周君联系上的话,周君会该有多么欢喜啊。 可是现在什么也无济于事了,真是遗憾。我退休后居住在偏僻的农村里,对外面的世界不甚了解,尤其对文学是个完全不懂的门外汉。前些天从报纸上得知周君鲁迅去世的消息,让我回忆起上面所说的那些事情。不知周君的家人现在如何生活?周君有没有孩子? 深切吊唁把我这些微不足道的亲切当作莫大恩情加以感激的周君之灵,同时祈祷周君家人健康安泰。 《呐喊》自序 ·鲁迅· 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己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回家之后,又须忙别的事了,因为开方的医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用的药引也奇特: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对的,结子的平地木,……多不是容易办到的东西。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①,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我的母亲没有法,办了八元的川资,说是由我的自便;然而伊哭了,这正是情理中的事,因为那时读书应试是正路,所谓学洋务,社会上便以为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只得将灵魂卖给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而况伊又看不见自己的儿子了。然而我也顾不得这些事,终于到N去进了K学堂了,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生理学并不教,但我们却看到些木版的《全体新论》和《化学卫生论》之类了。我还记得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和现在所知道的比较起来,便渐渐的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②,同时又很起了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而且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 因为这些幼稚的知识,后来便使我的学籍列在日本一个乡间的医学专门学校里了。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我已不知道教授微生物学的方法,现在又有了怎样的进步了,总之那时是用了电影,来显示微生物的形状的,因此有时讲义的一段落已完,而时间还没有到,教师便映些风景或时事的画片给学生看,以用去这多余的光阴。其时正当日俄战争的时候,关于战事的画片自然也就比较的多了,我在这一个讲堂中,便须常常随喜我那同学们的拍手和喝采。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在东京的留学生很有学法政理化以至警察工业的,但没有人治文学和美术;可是在冷淡的空气中,也幸而寻到几个同志了,此外又邀集了必须的几个人,商量之后,第一步当然是出杂志,名目是取“新的生命”的意思,因为我们那时大抵带些复古的倾向,所以只谓之《新生》。 《新生》的出版之期接近了,但最先就隐去了若干担当文字的人,接着又逃走了资本,结果只剩下不名一钱的三个人。创始时候既己背时,失败时候当然无可告语,而其后却连这三个人也都为各自的运命所驱策,不能在一处纵谈将来的好梦了,这就是我们的并未产生的《新生》的结局。 我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是自此以后的事。我当初是不知其所以然的;后来想,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 然而我虽然自有无端的悲哀,却也并不愤懑,因为这经验使我反省,看见自己了: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驱除的,因为这于我太痛苦。我于是用了种种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使我沉入于国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后来也亲历或旁观过几样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为我所不愿追怀,甘心使他们和我的脑一同消灭在泥土里的,但我的麻醉法却也似乎已经奏了功,再没有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 S会馆③里有三间屋,相传是往昔曾在院子里的槐树上缢死过一个女人的,现在槐树已经高不可攀了,而这屋还没有人住;许多年,我便寓在这屋里钞古碑④。客中少有人来,古碑中也遇不到什么问题和主义,而我的生命却居然暗暗的消去了,这也就是我惟一的愿望。夏夜,蚊子多了,便摇着蒲扇坐在槐树下,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晚出的槐蚕又每每冰冷的落在头颈上。 那时偶或来谈的是一个老朋友金心异⑤,将手提的大皮夹放在破桌上,脱下长衫,对面坐下了,因为怕狗,似乎心房还在怦怦的跳动。 “你钞了这些有什么用?”有一夜,他翻着我那古碑的钞本,发了研究的质问了。 “没有什么用。” “那么,你钞他是什么意思呢?” “没有什么意思。” “我想,你可以做点文章……” 我懂得他的意思了,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特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但是说: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以敷衍朋友们的嘱托,积久了就有了十余篇。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这样说来,我的小说和艺术的距离之远,也就可想而知了,然而到今日还能蒙着小说的名,甚而至于且有成集的机会,无论如何总不能不说是一件侥幸的事,但侥幸虽使我不安于心,而悬揣人间暂时还有读者,则究竟也仍然是高兴的。 所以我竟将我的短篇小说结集起来,而且付印了,又因为上面所说的缘由,便称之为《呐喊》。 一九二二年十二月三日,鲁迅记于北京。 注释: ①N指南京,K学堂指江南水师学堂。作者于1898年到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肄业,第二年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1902年毕业后即由清政府派赴日本留学,1904年进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1906年中止学医,回东京准备从事文艺运动。参看《朝花夕拾》中《琐记》及《藤野先生》二文。 ②作者对中医的看法,可参看《朝花夕拾》中《父亲的病》。 ③S会馆指绍兴县馆,在北京宣武门外。从1912年5月到1919年11月,作者住在这会馆里。 ④鲁迅寓居绍兴县馆时,常于公余〔当时他在教育部工作〕荟集和研究中国古代的造像及墓志等金石拓本,后来辑成《六朝造像目录》和《六朝墓志目录》两种〔后者未完成〕。在寓居县馆期间,他还曾经从事中国文学古籍的纂辑和校勘工作,成书的有谢承《后汉书》、《嵇康集》等。 ⑤金心异指钱玄同,当时《新青年》的编辑委员之一。《新青年》提倡文化革命后不久,林纾曾写过一篇笔记体小说《荆生》,痛骂文化革命的提倡者,其中有一个人物叫“金心异”,即影射钱玄同。 “鲁迅”笔名的由来 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阿张、周樟寿、豫山、周树人,1881年9月出生于浙江绍兴。当时其祖父周福清在京做官,当抱孙的喜讯传到他那里时,恰巧张之洞来访,于是其祖父便以所遇为孙取名“阿张”,之后又以同音异义的字取作大名“樟寿”,号“豫山”。鲁迅7岁进私塾就以此为名。绍兴话“豫山”和“雨伞”音近,同学们常以此取笑他,便请祖父改名,后改名豫亭,再改豫才。1898年,17岁的鲁迅离开了家乡,来到南京,投奔一个名叫椒生的叔祖,入了江南水师学堂。 周椒生本人在水师学堂做官,却对这种洋务学堂极为蔑视,认为本族的后辈不走光宗耀祖的正路,而跑到这里来准备当一名摇旗呐喊的水兵,实在有失“名门”之雅。为了不给九泉之下的祖宗丢脸,他觉得鲁迅不宜使用家谱中的名字,遂将“樟寿”的本名改为“树人”,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 1918年5月,在钱玄同的激励和介绍下,鲁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首次使用笔名“鲁迅”。在“鲁迅”之前,还曾用过“迅行”的笔名。鲁迅一生用了140多个笔名,而以笔名“鲁迅”闻达于天下。 许寿裳曾对此作过解释:“(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访日见闻录之鲁迅 国人无不知道鲁迅,也就无不知道这位中国大文豪的《藤野先生》一文。1904年至1906年间,鲁迅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今日本 东北大学)听了藤野先生的课。今天,鲁迅先生的雕像立在他日本母校如盖的松荫下,成为中日友好往来的象征。 我们在鲁迅听课的那个阶梯教室,聆听90年前年他留在这里的读书声,感受他弃医从文、以文医国的情感律动。在当年使用过的升降式双层黑板上,今天写满了中国来访者的题词和名字,这些粉笔字表述的已不是当年令鲁迅不喜欢的解剖学知识,而是国人对他的敬仰和缅怀。校方告诉我们,每当一块黑板写满了字,就要拍成照片,做个像框挂起来,然后把黑板擦干净,等着后来者继续书写。果然,在黑板的两侧分别悬挂着数幅这样的照片。 鲁迅第一学年的成绩表陈列在东北大学纪念资料室的橱窗里,那门他最不喜欢的解剖学课只得了个“丁”。与这份1905年的成绩表同样发黄的是一幅植物写生图,这是鲁迅和他的同窗们的作品。鲁迅终于毅然放下小小的手术刀和画笔,擎起了一支如投枪、如匕首的如椽大笔,向病若膏肓的祖国、向不幸不争的同胞献上满腔赤子情怀。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 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 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 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 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 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 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 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 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 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 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 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 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 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 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 《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 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 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 《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 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 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 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 《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 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 重建的鲁迅墓题字。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 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 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 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 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早年留学日本。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原学医,后改攻文,期望以此唤醒民众。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从事教育事业。辛亥革命后,曾在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并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授课。新文化运动中,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等文,向封建宗法礼教制度提出挑战,揭露批判吃人的封建制度,成为伟大的民主主义文化战士。1926年,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通缉,南下至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执教。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愤然辞职赴上海,研究马列主义理论。1930年参加并领导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利用文化为武器,与反动派做斗争。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响应中国共产党号召,积极参加文学界、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遗著集成《鲁迅全集》《鲁迅译文集》各十卷,还有《鲁迅日记》《鲁迅书信集》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本文写于1926年秋天。“为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当时的 鲁迅先生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借儿时的“小花”,排遣寂寞。故本文是一曲回忆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充满清新、甜美的意味。
2023-07-20 00:45:277

万象更新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新年刚开始,所有的事物焕然一新,比喻事物更替,万物欣欣向荣。万象更新[成语解释]万象:宇宙间一切景象;更:变更。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典故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回:“如今正是初春时节,万物更新,正该鼓舞另立起来才好。”[感情色彩]褒义词[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近义词面目一新[成语解释]样子完全改变,有了崭新的面貌。[典故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内山完造作序》:“似乎大抵受着英国的什么人做的《支那人气质》的影响,但到近来,却也有了面目一新的结论了。”[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
2023-07-20 00:45:421

万象更新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指新的一年的开始,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重点词汇:万象更新[成语解释]万象:宇宙间一切景象;更:变更。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典故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回:“如今正是初春时节,万物更新,正该鼓舞另立起来才好。”[近义词]面目一新、耳目一新[反义词]万古不变、依然如故[常用程度]常用[感情色彩]褒义词[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成语结构]主谓式[产生年代]近代扩展资料:近义词:面目一新[成语解释]样子完全改变,有了崭新的面貌。[典故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内山完造作序》:“似乎大抵受着英国的什么人做的《支那人气质》的影响,但到近来,却也有了面目一新的结论了。”[近义词]面目全非[反义词]依然如故[常用程度]常用[感情色彩]褒义词[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成语结构]主谓式[产生年代]现代
2023-07-20 00:45:491

万象更新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指新的一年的开始,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重点词汇:万象更新[成语解释]万象:宇宙间一切景象;更:变更。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典故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回:“如今正是初春时节,万物更新,正该鼓舞另立起来才好。”[近义词]面目一新、耳目一新[反义词]万古不变、依然如故[常用程度]常用[感情色彩]褒义词[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成语结构]主谓式[产生年代]近代扩展资料:近义词:面目一新[成语解释]样子完全改变,有了崭新的面貌。[典故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内山完造作序》:“似乎大抵受着英国的什么人做的《支那人气质》的影响,但到近来,却也有了面目一新的结论了。”[近义词]面目全非[反义词]依然如故[常用程度]常用[感情色彩]褒义词[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成语结构]主谓式[产生年代]现代
2023-07-20 00:46:171

万什么更新?

万象更新。释义:一切事物都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清·曹雪芹《红楼梦》:“如今正是初春时节;万物更新;正该鼓舞另立起来才好。”意思是如今正是初春时节;万物更新;正是应该鼓舞另外立起来才好。近义词:面目一新、百废俱兴、百废具兴、耳目一新、焕然一新、一元复始反义词:万古不变、依然如故扩展资料:1、面目一新样子完全变新(指变好):这个工厂经过改建,已经面目一新了。出自现代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内山完造作序》:“似乎大抵受着英国的什么人做的《支那人气质》的影响,但到近来,却也有了面目一新的结论了。”2、百废俱兴许多原来荒废了的事情,都一下子兴办起来。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意思: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调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很多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3、一元复始指新的一年的开始。并常以下句“万象更新”合成春联。出自战国·公羊高《公羊传·隐公元年》:“元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意思:“元年”是什么意思?是君主即位的第一年。“春”是什么意思?是一年的开始。
2023-07-20 00:46:342

万象更新的含义是什么

意思是:新年刚开始,所有的事物焕然一新,比喻事物更替,万物欣欣向荣。重点词汇:万象更新[成语解释]万象:宇宙间一切景象;更:变更。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典故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回:“如今正是初春时节,万物更新,正该鼓舞另立起来才好。”[近义词]面目一新、耳目一新[反义词]万古不变、依然如故[常用程度]常用[感情色彩]褒义词[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成语结构]主谓式[产生年代]近代扩展资料:近义词:面目一新[成语解释]样子完全改变,有了崭新的面貌。[典故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内山完造作序》:“似乎大抵受着英国的什么人做的《支那人气质》的影响,但到近来,却也有了面目一新的结论了。”[近义词]面目全非[反义词]依然如故[常用程度]常用[感情色彩]褒义词[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成语结构]主谓式[产生年代]现代
2023-07-20 00:46:511

改头换面的意思

改头换面指表面上改变一下,实质上跟原来的一样。出处:唐·寒山《寒山诗》二一三首:“改头换面孔,不离旧时人。”译文:表面上改变一下,实质上跟原来的一样。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改头换面的近义词有:面目一新、洗心革面。近义词:面目一新。样子完全变新(指变好)。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内山完造作序》:“似乎大抵受着英国的什么人做的《支那人气质》的影响,但到近来,却也有了面目一新的结论了。”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
2023-07-20 00:47:081

"一元初始,万象更新"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指新的一年的开始,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重点词汇:万象更新[成语解释]万象:宇宙间一切景象;更:变更。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典故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回:“如今正是初春时节,万物更新,正该鼓舞另立起来才好。”[近义词]面目一新、耳目一新[反义词]万古不变、依然如故[常用程度]常用[感情色彩]褒义词[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成语结构]主谓式[产生年代]近代扩展资料:近义词:面目一新[成语解释]样子完全改变,有了崭新的面貌。[典故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内山完造作序》:“似乎大抵受着英国的什么人做的《支那人气质》的影响,但到近来,却也有了面目一新的结论了。”[近义词]面目全非[反义词]依然如故[常用程度]常用[感情色彩]褒义词[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成语结构]主谓式[产生年代]现代
2023-07-20 00:47:484

万象更新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新年刚开始,所有的事物焕然一新,比喻事物更替,万物欣欣向荣。重点词汇:万象更新[成语解释]万象:宇宙间一切景象;更:变更。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典故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回:“如今正是初春时节,万物更新,正该鼓舞另立起来才好。”[近义词]面目一新、耳目一新[反义词]万古不变、依然如故[常用程度]常用[感情色彩]褒义词[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成语结构]主谓式[产生年代]近代扩展资料:近义词:面目一新[成语解释]样子完全改变,有了崭新的面貌。[典故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内山完造作序》:“似乎大抵受着英国的什么人做的《支那人气质》的影响,但到近来,却也有了面目一新的结论了。”[近义词]面目全非[反义词]依然如故[常用程度]常用[感情色彩]褒义词[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成语结构]主谓式[产生年代]现代
2023-07-20 00:48:051

万象更新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新年刚开始,所有的事物焕然一新,比喻事物更替,万物欣欣向荣。重点词汇:万象更新[成语解释]万象:宇宙间一切景象;更:变更。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典故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回:“如今正是初春时节,万物更新,正该鼓舞另立起来才好。”[近义词]面目一新、耳目一新[反义词]万古不变、依然如故[常用程度]常用[感情色彩]褒义词[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成语结构]主谓式[产生年代]近代扩展资料:近义词:面目一新[成语解释]样子完全改变,有了崭新的面貌。[典故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内山完造作序》:“似乎大抵受着英国的什么人做的《支那人气质》的影响,但到近来,却也有了面目一新的结论了。”[近义词]面目全非[反义词]依然如故[常用程度]常用[感情色彩]褒义词[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成语结构]主谓式[产生年代]现代
2023-07-20 00:48:221

一元复始 万象更新是什么意思?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意思是新的一年又开始了,天地间的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了。通常用以祝贺新春的对联。一元复始,拼音是yī yuán fù shǐ,意思是指新的一年的开始。出处:先秦公羊高《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译文:“元年”是什么意思?指君王登位的第一年。“春”是什么意思?就是一年开始的季节。万象更新,拼音是wàn xiàng gēng xīn,意思是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如今正是初春时节,万物更新,正该鼓舞另立起来才好。”扩展资料近义词1、面目一新拼音:miàn mù yī xīn。释义:样子完全变新(指变好)。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内山完造作序》:“似乎大抵受着英国的什么人做的《支那人气质》的影响,但到近来,却也有了面目一新的结论了。”2、耳目一新拼音:ěr mù yī xīn。释义: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使人感到新鲜。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二回:“如今一上船,便觉得另是一番风味,耳目一新。”
2023-07-20 00:49:281

一元复始是什么意思?

1、万象更新:意思: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出处:茅盾《锻炼》:还以为我们这里当真是一声抗战,就万象更新,人人有了救国的自由。2、一元复始:意思:指新的一年的开始;并常以下句“万象更新”合成春联。出处:《文学报》1983年2月17日: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值此新春佳节,我们向广大读者恭贺新禧。3、辞旧迎新:意思:告别旧的一年,那些不好的都将会过去,去迎接新的一年,是一种美好的愿望。现在还可以理解为摆脱旧的事物,接纳新的事物。出处:宋代杨万里《宿城外张氏庄早起入城》:送旧迎新也辛苦,一番辛苦两年闲。意思是迎接新的一年也很辛苦,经过这一番辛苦两年都能清闲。4、面目一新:意思:样子完全变新(指变好)。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内山完造作序》:似乎大抵受着英国的什么人做的《支那人气质》的影响,但到近来,却也有了面目一新的结论了。5、气象一新:意思:形容出现崭新的面貌,显得很光彩。出处:高阳《胡雪岩全传·灯火楼台》:贪庸疲软的劣员,参的参,调的调,官场气象一新。
2023-07-20 00:49:351

万象更新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指新的一年的开始,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重点词汇:万象更新[成语解释]万象:宇宙间一切景象;更:变更。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典故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回:“如今正是初春时节,万物更新,正该鼓舞另立起来才好。”[近义词]面目一新、耳目一新[反义词]万古不变、依然如故[常用程度]常用[感情色彩]褒义词[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成语结构]主谓式[产生年代]近代扩展资料:近义词:面目一新[成语解释]样子完全改变,有了崭新的面貌。[典故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内山完造作序》:“似乎大抵受着英国的什么人做的《支那人气质》的影响,但到近来,却也有了面目一新的结论了。”[近义词]面目全非[反义词]依然如故[常用程度]常用[感情色彩]褒义词[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成语结构]主谓式[产生年代]现代
2023-07-20 00:49:481

一元复始 万象更新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新的一年的开始,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1、一元复始[成语解释]指新的一年的开始。并常以下句“万象更新”合成春联。[典故出处]《公羊传·隐公元年》:“元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译文:“元”是什么?新君即位的第一年啊。“春”是什么?春是一年四季的开始啊。[常用程度]常用[感情色彩]褒义词[语法用法]作分句;并常以下句万象更新合成春联[成语结构]主谓式2、万象更新[成语解释]万象:宇宙间一切景象;更:变更。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典故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回:“如今正是初春时节,万物更新,正该鼓舞另立起来才好。”[近义词]面目一新、耳目一新[反义词]万古不变、依然如故[常用程度]常用[感情色彩]褒义词[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成语结构]主谓式扩展资料:近义词:面目一新[成语解释]样子完全改变,有了崭新的面貌。[典故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内山完造作序》:“似乎大抵受着英国的什么人做的《支那人气质》的影响,但到近来,却也有了面目一新的结论了。”[近义词]面目全非[反义词]依然如故[常用程度]常用[感情色彩]褒义词[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成语结构]主谓式[产生年代]现代
2023-07-20 00:50:051

万象更新是什么意思?

伴随着自然节律,大地回春,万物生辉,所有的事物开始焕发出新的光彩。【解释】:万象:宇宙间一切景象;更:变更。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如今正是初春时节,万物更新,正该鼓舞另立起来才好。”【示例】:春大地,~,农民又开始耕种了。【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扩展资料近义词:面目一新 [ miàn mù yī xīn ]【解释】:样子完全改变,有了崭新的面貌。【示例】:房间经过修饰,窗明几净,给人以面目一新的感觉。【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出自】: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内山完造作序》:“似乎大抵受着英国的什么人做的《支那人气质》的影响,但到近来,却也有了面目一新的结论了。”
2023-07-20 00:50:121

万象更新是什么意思?

伴随着自然节律,大地回春,万物生辉,所有的事物开始焕发出新的光彩。【解释】:万象:宇宙间一切景象;更:变更。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如今正是初春时节,万物更新,正该鼓舞另立起来才好。”【示例】:春大地,~,农民又开始耕种了。【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扩展资料近义词:面目一新 [ miàn mù yī xīn ]【解释】:样子完全改变,有了崭新的面貌。【示例】:房间经过修饰,窗明几净,给人以面目一新的感觉。【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出自】: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内山完造作序》:“似乎大抵受着英国的什么人做的《支那人气质》的影响,但到近来,却也有了面目一新的结论了。”
2023-07-20 00:50:301

万象更新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指新的一年的开始,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重点词汇:万象更新[成语解释]万象:宇宙间一切景象;更:变更。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典故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回:“如今正是初春时节,万物更新,正该鼓舞另立起来才好。”[近义词]面目一新、耳目一新[反义词]万古不变、依然如故[常用程度]常用[感情色彩]褒义词[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成语结构]主谓式[产生年代]近代扩展资料:近义词:面目一新[成语解释]样子完全改变,有了崭新的面貌。[典故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内山完造作序》:“似乎大抵受着英国的什么人做的《支那人气质》的影响,但到近来,却也有了面目一新的结论了。”[近义词]面目全非[反义词]依然如故[常用程度]常用[感情色彩]褒义词[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成语结构]主谓式[产生年代]现代
2023-07-20 00:50:491

万物更新什么意思?

意思是:新年刚开始,所有的事物焕然一新,比喻事物更替,万物欣欣向荣。重点词汇:万象更新[成语解释]万象:宇宙间一切景象;更:变更。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典故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回:“如今正是初春时节,万物更新,正该鼓舞另立起来才好。”[近义词]面目一新、耳目一新[反义词]万古不变、依然如故[常用程度]常用[感情色彩]褒义词[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成语结构]主谓式[产生年代]近代扩展资料:近义词:面目一新[成语解释]样子完全改变,有了崭新的面貌。[典故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内山完造作序》:“似乎大抵受着英国的什么人做的《支那人气质》的影响,但到近来,却也有了面目一新的结论了。”[近义词]面目全非[反义词]依然如故[常用程度]常用[感情色彩]褒义词[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成语结构]主谓式[产生年代]现代
2023-07-20 00:51:051

什么叫万象更新?

意思是:新年刚开始,所有的事物焕然一新,比喻事物更替,万物欣欣向荣。万象更新[成语解释]万象:宇宙间一切景象;更:变更。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典故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回:“如今正是初春时节,万物更新,正该鼓舞另立起来才好。”[感情色彩]褒义词[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近义词面目一新[成语解释]样子完全改变,有了崭新的面貌。[典故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内山完造作序》:“似乎大抵受着英国的什么人做的《支那人气质》的影响,但到近来,却也有了面目一新的结论了。”[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
2023-07-20 00:51:201

别开生面的意思是什么?

别开生面[成语解释]生面:新的面目。原意是凌烟阁里的功臣画像本已褪色,经曹将军重画之后才显得有生气。比喻另外创出一种新的形式或局面。[典故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四回:今日林妹妹这五首诗,亦可谓命意新奇,别开生面了。[近义词]面目一新、别具一格[反义词]规行矩步、千篇一律[常用程度]常用扩展资料:近义词:面目一新[成语解释]样子完全改变,有了崭新的面貌。[典故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内山完造作序》:“似乎大抵受着英国的什么人做的《支那人气质》的影响,但到近来,却也有了面目一新的结论了。”[近义词]面目全非[反义词]依然如故[常用程度]常用
2023-07-20 00:51:271

万象更新什么意思?

意思是:新年刚开始,所有的事物焕然一新,比喻事物更替,万物欣欣向荣。万象更新[成语解释]万象:宇宙间一切景象;更:变更。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典故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回:“如今正是初春时节,万物更新,正该鼓舞另立起来才好。”[感情色彩]褒义词[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近义词面目一新[成语解释]样子完全改变,有了崭新的面貌。[典故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内山完造作序》:“似乎大抵受着英国的什么人做的《支那人气质》的影响,但到近来,却也有了面目一新的结论了。”[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
2023-07-20 00:51:461

改头换面什么意思

指表面上改变一下,实质上跟原来的一样。出自:唐寒山《寒山诗》二一三首改头换面孔,不离旧时人。成语用法编辑语音,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示例冤债原从隔世深,相逢便起杀心。犹相报,何况容颜俨在今。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鲁迅《华盖集·这个与那个》所谓读书人,对于后起者却反而专用彰明较着的或的禁锢。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改头换面 (词汇解释)
2023-07-20 00:51:554

耳目一新什么意思

耳目一新是汉语成语。耳目一新释义:意思是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令人感觉到很新鲜。形容事物的面貌有了显著的变化。耳目一新读音:ěr mù yī xīn。耳目一新出处:唐·白居易《修香山寺记》:“关塞之气色,龙潭之景象,香山之泉石,石楼之风月,与往来者耳目一时而新。”耳目一新出处释义:边关的气色,龙潭的景色,香山的泉水怪石,石楼的清风雅月,游人络绎不绝。扩展资料耳目一新近义词:面目一新。面目一新释义:样子完全改变,有了崭新的面貌。面目一新读音:miàn mù yī xīn。面目一新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似乎大抵受着英国的什么人做的《支那人气质》的影响,但到近来,却也有了面目一新的结论了。”耳目一新成语用法: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示例:好的文艺作品,总是能够开拓人们的视野,使人耳目一新。
2023-07-20 00:52:261

耳目一新什么意思是什么

耳目一新是汉语成语。耳目一新释义:意思是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令人感觉到很新鲜。形容事物的面貌有了显著的变化。耳目一新读音:ěr mù yī xīn。耳目一新出处:唐·白居易《修香山寺记》:“关塞之气色,龙潭之景象,香山之泉石,石楼之风月,与往来者耳目一时而新。”耳目一新出处释义:边关的气色,龙潭的景色,香山的泉水怪石,石楼的清风雅月,游人络绎不绝。扩展资料耳目一新近义词:面目一新。面目一新释义:样子完全改变,有了崭新的面貌。面目一新读音:miàn mù yī xīn。面目一新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似乎大抵受着英国的什么人做的《支那人气质》的影响,但到近来,却也有了面目一新的结论了。”耳目一新成语用法: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示例:好的文艺作品,总是能够开拓人们的视野,使人耳目一新。
2023-07-20 00:52:424

辞旧迎新的意思?

1、万象更新:意思: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出处:茅盾《锻炼》:还以为我们这里当真是一声抗战,就万象更新,人人有了救国的自由。2、一元复始:意思:指新的一年的开始;并常以下句“万象更新”合成春联。出处:《文学报》1983年2月17日: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值此新春佳节,我们向广大读者恭贺新禧。3、辞旧迎新:意思:告别旧的一年,那些不好的都将会过去,去迎接新的一年,是一种美好的愿望。现在还可以理解为摆脱旧的事物,接纳新的事物。出处:宋代杨万里《宿城外张氏庄早起入城》:送旧迎新也辛苦,一番辛苦两年闲。意思是迎接新的一年也很辛苦,经过这一番辛苦两年都能清闲。4、面目一新:意思:样子完全变新(指变好)。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内山完造作序》:似乎大抵受着英国的什么人做的《支那人气质》的影响,但到近来,却也有了面目一新的结论了。5、气象一新:意思:形容出现崭新的面貌,显得很光彩。出处:高阳《胡雪岩全传·灯火楼台》:贪庸疲软的劣员,参的参,调的调,官场气象一新。
2023-07-20 00:53:011

表示新年刚开始的词语有哪些啊

1、万象更新:意思: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出处:茅盾《锻炼》:还以为我们这里当真是一声抗战,就万象更新,人人有了救国的自由。2、一元复始:意思:指新的一年的开始;并常以下句“万象更新”合成春联。出处:《文学报》1983年2月17日: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值此新春佳节,我们向广大读者恭贺新禧。3、辞旧迎新:意思:告别旧的一年,那些不好的都将会过去,去迎接新的一年,是一种美好的愿望。现在还可以理解为摆脱旧的事物,接纳新的事物。出处:宋代杨万里《宿城外张氏庄早起入城》:送旧迎新也辛苦,一番辛苦两年闲。意思是迎接新的一年也很辛苦,经过这一番辛苦两年都能清闲。4、面目一新:意思:样子完全变新(指变好)。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内山完造作序》:似乎大抵受着英国的什么人做的《支那人气质》的影响,但到近来,却也有了面目一新的结论了。5、气象一新:意思:形容出现崭新的面貌,显得很光彩。出处:高阳《胡雪岩全传·灯火楼台》:贪庸疲软的劣员,参的参,调的调,官场气象一新。
2023-07-20 00:53:165

万象更新的意思是什么?

万象更新[成语解释]万象:宇宙间一切景象;更:变更。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典故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回:“如今正是初春时节,万物更新。”[近义词]面目一新、耳目一新[反义词]万古不变、依然如故[常用程度]常用[感情色彩]褒义词[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成语结构]主谓式[产生年代]近代扩展资料:近义词:面目一新[成语解释]样子完全改变,有了崭新的面貌。[典故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内山完造作序》:“似乎大抵受着英国的什么人做的《支那人气质》的影响,但到近来,却也有了面目一新的结论了。”[近义词]面目全非[反义词]依然如故[常用程度]常用[感情色彩]褒义词[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成语结构]主谓式[产生年代]现代
2023-07-20 00:53:411

新年到祝福语有什么?

1、万象更新:意思: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出处:茅盾《锻炼》:还以为我们这里当真是一声抗战,就万象更新,人人有了救国的自由。2、一元复始:意思:指新的一年的开始;并常以下句“万象更新”合成春联。出处:《文学报》1983年2月17日: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值此新春佳节,我们向广大读者恭贺新禧。3、辞旧迎新:意思:告别旧的一年,那些不好的都将会过去,去迎接新的一年,是一种美好的愿望。现在还可以理解为摆脱旧的事物,接纳新的事物。出处:宋代杨万里《宿城外张氏庄早起入城》:送旧迎新也辛苦,一番辛苦两年闲。意思是迎接新的一年也很辛苦,经过这一番辛苦两年都能清闲。4、面目一新:意思:样子完全变新(指变好)。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内山完造作序》:似乎大抵受着英国的什么人做的《支那人气质》的影响,但到近来,却也有了面目一新的结论了。5、气象一新:意思:形容出现崭新的面貌,显得很光彩。出处:高阳《胡雪岩全传·灯火楼台》:贪庸疲软的劣员,参的参,调的调,官场气象一新。
2023-07-20 00:54: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