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ugen-Hive
-
诸葛亮七擒孟获
诸葛亮七擒孟获处位于今云南省沾益县。诸葛亮南征,七擒七纵孟获,平定南中。
《三国演义》第九十回 驱巨善六破蛮兵 烧藤甲七擒孟获
忽一人人帐谓孟获曰:“丞相面羞,不欲与公相见。特令我来放公回去,再招人马来决胜 负。公今可速去。”孟获垂泪言曰:“七擒七纵,自古未尝有也。吾虽化外之人,颇知 礼义,直如此无羞耻乎?”遂同兄弟妻子宗党人等,皆匍匐跪于帐下,肉袒谢罪曰: “丞相天威,南人不复反矣!”孔明曰:“公今服乎?”获泣谢曰:“某子子孙孙皆感 覆载生成之恩,安得不服!”孔明乃请孟获上帐,设宴庆贺,就令永为洞主。所夺之地, 尽皆退还。孟获宗党及诸蛮兵,无不感戴,皆欣然跳跃而去。后人有诗赞孔明曰:“羽扇纶巾拥碧幢,七擒妙策制蛮王。至今溪洞传威德,为选高原立庙堂。”
华容古道
公元208年,曹操在夺取荆州后,马不停蹄,率领二十多万 水陆大军顺江东下。计划一举消灭刘备和孙权,实现统一全国的宏愿,可是他被胜利冲昏了头脑,骄傲轻敌,结果被孙刘联军火烧赤壁,仓惶溃逃,败走华容道。
什么叫华容道呢?据《资治通鉴》注释中的说法,就是“从此道可至华容也”。这里所说的华容,当然是指华容县城。华容道也就是赤壁战争中曹军逃入华容县界后向华容县城逃跑的路线 。古华容县城在现监利县城以北约60里的周老咀附近。如果从曹操屯兵的地方乌林到曹操逃跑的目的地南郡划一条直线,华容城正好在这条直线的中心。曹要逃回江陵,走华容县城是最捷径的路线。而且当时华容县城附近有曹军的粮草仓库,便于撤退中的将士补充草。
由于这一带有古代的沼泽湖泊阻隔。从乌林到华容城没有直路可走。曹军只能沿江向西溃逃,进入华容县境之后,再向西北折奔华容县城。这样就必须涉过大泽边上的一片沼泽地带。根据县志记载,曹操逃到太平桥时,人马陷入泥泞之中,不得不扔掉马鞭,下马步行,这里尚有“曹鞭港”古地名。曲鞭港到毛家口二十里路,“地窄路险,坎坷难行”,曹军“遇泥泞,道不通。”乃令兵士砍芦苇、蒿草填路,“赢兵为人踏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南宋大诗人陆游在乾道六年(1170年)曾经坐船经过这一带。他写道:“自是复无人居,两岸葭苇弥望,谓之百里荒”。舟人云:“自此陂泽深阻,虎狼出没。未明而行,则挽夫多为所害”。距曹操兵败960年之后,华容道一带尚且如此荒凉,曹军当时的艰辛狼狈之状,就可想而知了。
华容道真正得到开发是从元代开始的。今日的华容道,已根本看不见昔日的荒凉,而是绿树成荫,道路两侧良田万顷。稻谷飘香,荷花吐艳。傍晚,袅袅炊烟腾空而起,呈现出一派平原水乡风光.
奉节白帝城----刘备托孤、水八阵
三峡木石艺术馆座落在历史悠久、风光迤俪的长江三峡第一峡瞿塘峡口的白帝城。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为这里增添了无穷魅力。著名美学家、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王朝闻为三峡木石艺术馆题写馆名。 三峡木石艺术馆陈列展出了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博物馆名誉馆长魏靖宇先生觅自然之美,饮造化之源,倾情创作和收藏的近百件三峡阴沉木雕和三峡奇石艺术作品,徜徉在其中,您或许可以感悟到自然与人生的真谛。
白帝高为三峡镇!又是杜诗,把位于夔门北侧,扼川鄂咽喉的白帝城之形胜一语道出。继后有清代诗人名句:“西控巴渝收万壑,东边荆楚压群山”,也另有一种磅礴气度。 作为军事要防的白帝城,地域很宽,年代久远。那是公元一世纪(西汉末年),公孙述据蜀,自称“白帝”,在此筑城设防,死后在白帝山头留下一座纪念性庙宇,这就是我们现在去游览的白帝庙。 距公孙述两百年后,另一位历史名人——三国时的蜀汉皇帝刘备伐吴兵败,退守白帝城,病死永安宫。临终前无限悲壮地将国事(半壁江山)家事(只剩下孤儿在世)一并托付丞相诸葛亮,这就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刘备托孤”。
现存的白帝庙系清代建筑,明良殿、武候祠、托孤堂、观星亭等,多侧面地宣扬着与“托孤”有关的历史名人。东西碑林里,会集了隋至清代的七十余帧珍贵石刻。诗史堂里陈列着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当代书画名家的墨宝。文物室以大溪文化为源流,按通史顺序展现了这一带出土文物的丰盛。山腰的西阁则是纪念杜甫的地方,杜甫在奉节客住不到两年,却留下佳构四百余首,占今存杜诗的七分之二。恁窗眺望,我们看到的正是他吟唱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壮伟景象,蓦然间也涌上了昂扬的激情。
水八阵
在今四川省奉节县城东约六里的长江北岸,据说诸葛亮曾在坝上垒石而成八阵图,俗称“水八阵”。阵图上,石垒纵横八行,行垒间相距两丈,共六十四垒。
诸葛亮空城计的合理性
单纯视为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的赌博,未免太小看空城计的合理性。
事先的安排与事后的变化不多考虑,断章取义仅凭焚香弹琴的从容悠情,以管窥天或坐井观天,见识有如瞎人摸象,难以得见全貌。从《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前后文仔细端详,把时间背景及细节过程娓娓道来,方可探知究竟,事实胜于雄辩,而不是猜想可能,或是感觉应该如何。
诸葛亮在得知街亭及列柳城尽失时,正着手安排北伐军撤兵事宜:所以一开始就安排关兴及张苞各引精兵三千人投往武功山,又令张翼先遣剑阁以备妥归路,再命马岱及姜维殿后准备埋伏,最后移民天水、南安及安定等三郡官吏军民皆入汉中。而诸葛亮亲率五千兵马运粮,这些分拨安排,正是打算撒兵的序列开始。
可惜总有人错认为诸葛亮只用一座空城打算对抗司马懿,或是讹言成毫无准备之下被迫迎战,事实上诸葛亮在事前的分拨安排,却鲜少人知。事前已有埋伏,才敢布局示疑,这与事前没有准备,赌运气冒险一博的情形迥然不同。老是往司马懿「养敌自保」,或是诸葛亮「冒汗走险」等方面猜测,不如仔细落实事件的「前因后果」,还比较具体根据而不沦于幻想迷惑。
从火烧新野及博望用水开始,屡被吓得惨败的魏军官兵,在其心目中,诸葛亮是个善用诱兵的奇兵专家。而且魏军亦向来善用诱兵,从早年的濮阳之役诱取吕布,以及官渡之战诱斩文丑等,魏军早知贪饵受诱的下场——壮烈牺牲地重创负伤。诸葛亮高举北伐大旗,集结大军来袭,不管是移动三郡居民或是节度蜀兵诸将的行动,都不会是小活动而不为人所知,纵使司马懿不知蜀兵虚实,也能知悉蜀兵曾有大规模的移动。但是司马懿等魏军在西城跟前所看到的蜀军,却无任何大规规重兵,这些蜀军怎会消失不见呢?移防的蜀军人在何方呢?会不会是埋伏准备袭击呢?是不是诸葛亮打算用少人的诱兵引导魏军入城受死,以诸葛亮为蜀军的最高领导,谁敢掉以轻心看扁?
司马懿再冒失也要盘算诸葛亮的麾下大将,像关兴、张苞、马岱及魏延等蜀兵诸将,是不是全都聚集在西城等死,还是隐匿在旁,虎视眈眈伺机而动?或是研判蜀兵诸将悉数逃亡,仅剩诸葛亮一人落单,眼中没有蜀兵诸将存在,除非司马懿得意豪赌,自认逮到没有护卫兵团的集团主帅,这若不是运气太好,就是诸葛亮设下陷阱,以诱兵请君入瓮。 司马懿原本不信哨兵报情,亲自探敌求证后,于是采取谨慎的措施。先行后退,再缓徐图:若有埋伏,则顺势引退;若无埋伏,则再兴战事。从司马懿不久又重回西城,盘问当地居民有关蜀军虚实,便可得知司马懿的确有卷土重来的军事行动,并非像有人所说的「魏兵一路吓回长安」。先退一步,保持安全距离,再另谋主意,而非惊吓大逃。
后来就在武功山的小路,关兴及张苞杀声盈谷,更兼魏军心疑,岂敢久停。曹真本想贪功追杀,不意却半途中伏,被诸葛亮事前所分拨安排的姜维及马岱拦截,不得不引兵鼠窜而还。司马懿若不早退,差点就落得曹真的下场。随着司马懿撤兵暂退,诸葛亮趁机撤回汉中。事先有「分拨安排」,事后有「埋伏交战」,遂使诸葛亮以风声鹤唳的静肃,巧设空城疑计而圈套司马懿。
正史在裴注引有郭冲三事,谈论诸葛亮空城计。
裴松之已经就空城计的发生时间、地理位置、攻守形势及礼节尊卑不分等加以驳斥,所以郭冲所言并非事实。光是司马懿人仍为荆州都督(就是周瑜一辈当不到的职位),人在宛城,没空北上街亭与诸葛亮对阵,时空已经不符。 郭冲说司马懿带兵二十万,诸葛亮仅留蜀兵万人,其它余军则交给魏延,司马懿以二十比一的优势,根本不用惧怕。而《三国演义》却说魏军仅有十五万,诸葛亮自身有兵二千五百名,另二千五百名蜀兵暂出,而关兴及张苞各领三千,这里已有一万一千名,还有张翼、姜维及马岱各军未计,若再把街亭战场的王平、魏延、高翔、申耽及申仪等残军计入,还有赵云及邓芝的箕谷疑军合并计算,恐怕兵少的人不是蜀兵。按《三国演义》的说法,当初诸葛亮率领大兵三十余万,蜀兵北伐军当初还能惊动魏明帝亲征,军队的规模及实力仍不容小觑。
按《汉晋春秋》诸葛亮自称:「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也就是蜀兵多于魏兵,而非魏兵多于蜀兵。若是司马懿大军以众凌寡,又何需在意区区万名蜀兵呢?事实上诸葛亮也不是仅带万人就敢北伐,连南征南蛮都不只动用万人,北伐又怎只用万人。司马懿的对象不仅是诸葛亮的直属本队,更应考虑全体北伐大军。 人数再多并非不怕陷阱,战国时长平之役,赵卒虽以四十余万人之众,仍落入秦军包围而挨饿,最后还被迫投降坑杀。汉中一带的山岳地形,满布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及天隙等险要,以石穴丛林等障碍,最怕身陷死地而无逃生余地。山林还不利于魏军骑兵的奔驰,山谷中的关隘其中还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敌」之险要,兵卒虽多,忽略地形的限制,岂不大意。
诸葛亮已有大军,兼有地利,司马懿如郭冲所称,虽有二十万,但仍未必占尽上风。而且郭冲最大的失误,就是忽略蜀兵诸将的存在,司马懿屈指可算出北伐诸将的所在,面对只剩诸葛亮一人的军队,除非司马懿目中无人,看不见魏延、高翔、赵云及王平等蜀将。否则司马懿则应推敲这些蜀兵诸将是否正埋伏有以待之,诸葛亮在后来善用诱兵斩杀张合及王双等人,更证明魏兵冒进的下场,自食轻敌的恶果,恐将遭身死败亡之途。
诸葛亮的空城计,最早不是出现于明清以后的《三国演义》,反而出现于来自于正史陈寿所著《三国志》的附注(郭冲三事),而且后者还比前者不合理。这很讽刺,来自正史的附注不可信,反而虚构的演义面面俱到。
此外,诸葛亮的发明,如:孔明灯、木牛牛马等。还有与他老婆的故事,如:诸葛巾、鹅毛扇等
- clc1
-
诸葛亮七擒孟获
诸葛亮七擒孟获处位于今云南省沾益县。诸葛亮南征,七擒七纵孟获,平定南中。
《三国演义》第九十回 驱巨善六破蛮兵 烧藤甲七擒孟获
忽一人人帐谓孟获曰:“丞相面羞,不欲与公相见。特令我来放公回去,再招人马来决胜 负。公今可速去。”孟获垂泪言曰:“七擒七纵,自古未尝有也。吾虽化外之人,颇知 礼义,直如此无羞耻乎?”遂同兄弟妻子宗党人等,皆匍匐跪于帐下,肉袒谢罪曰: “丞相天威,南人不复反矣!”孔明曰:“公今服乎?”获泣谢曰:“某子子孙孙皆感 覆载生成之恩,安得不服!”孔明乃请孟获上帐,设宴庆贺,就令永为洞主。所夺之地, 尽皆退还。孟获宗党及诸蛮兵,无不感戴,皆欣然跳跃而去。后人有诗赞孔明曰:“羽扇纶巾拥碧幢,七擒妙策制蛮王。至今溪洞传威德,为选高原立庙堂。”
华容古道
公元208年,曹操在夺取荆州后,马不停蹄,率领二十多万 水陆大军顺江东下。计划一举消灭刘备和孙权,实现统一全国的宏愿,可是他被胜利冲昏了头脑,骄傲轻敌,结果被孙刘联军火烧赤壁,仓惶溃逃,败走华容道。
什么叫华容道呢?据《资治通鉴》注释中的说法,就是“从此道可至华容也”。这里所说的华容,当然是指华容县城。华容道也就是赤壁战争中曹军逃入华容县界后向华容县城逃跑的路线 。古华容县城在现监利县城以北约60里的周老咀附近。如果从曹操屯兵的地方乌林到曹操逃跑的目的地南郡划一条直线,华容城正好在这条直线的中心。曹要逃回江陵,走华容县城是最捷径的路线。而且当时华容县城附近有曹军的粮草仓库,便于撤退中的将士补充草。
由于这一带有古代的沼泽湖泊阻隔。从乌林到华容城没有直路可走。曹军只能沿江向西溃逃,进入华容县境之后,再向西北折奔华容县城。这样就必须涉过大泽边上的一片沼泽地带。根据县志记载,曹操逃到太平桥时,人马陷入泥泞之中,不得不扔掉马鞭,下马步行,这里尚有“曹鞭港”古地名。曲鞭港到毛家口二十里路,“地窄路险,坎坷难行”,曹军“遇泥泞,道不通。”乃令兵士砍芦苇、蒿草填路,“赢兵为人踏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南宋大诗人陆游在乾道六年(1170年)曾经坐船经过这一带。他写道:“自是复无人居,两岸葭苇弥望,谓之百里荒”。舟人云:“自此陂泽深阻,虎狼出没。未明而行,则挽夫多为所害”。距曹操兵败960年之后,华容道一带尚且如此荒凉,曹军当时的艰辛狼狈之状,就可想而知了。
华容道真正得到开发是从元代开始的。今日的华容道,已根本看不见昔日的荒凉,而是绿树成荫,道路两侧良田万顷。稻谷飘香,荷花吐艳。傍晚,袅袅炊烟腾空而起,呈现出一派平原水乡风光.
奉节白帝城----刘备托孤、水八阵
三峡木石艺术馆座落在历史悠久、风光迤俪的长江三峡第一峡瞿塘峡口的白帝城。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为这里增添了无穷魅力。著名美学家、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王朝闻为三峡木石艺术馆题写馆名。 三峡木石艺术馆陈列展出了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博物馆名誉馆长魏靖宇先生觅自然之美,饮造化之源,倾情创作和收藏的近百件三峡阴沉木雕和三峡奇石艺术作品,徜徉在其中,您或许可以感悟到自然与人生的真谛。
白帝高为三峡镇!又是杜诗,把位于夔门北侧,扼川鄂咽喉的白帝城之形胜一语道出。继后有清代诗人名句:“西控巴渝收万壑,东边荆楚压群山”,也另有一种磅礴气度。 作为军事要防的白帝城,地域很宽,年代久远。那是公元一世纪(西汉末年),公孙述据蜀,自称“白帝”,在此筑城设防,死后在白帝山头留下一座纪念性庙宇,这就是我们现在去游览的白帝庙。 距公孙述两百年后,另一位历史名人——三国时的蜀汉皇帝刘备伐吴兵败,退守白帝城,病死永安宫。临终前无限悲壮地将国事(半壁江山)家事(只剩下孤儿在世)一并托付丞相诸葛亮,这就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刘备托孤”。
现存的白帝庙系清代建筑,明良殿、武候祠、托孤堂、观星亭等,多侧面地宣扬着与“托孤”有关的历史名人。东西碑林里,会集了隋至清代的七十余帧珍贵石刻。诗史堂里陈列着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当代书画名家的墨宝。文物室以大溪文化为源流,按通史顺序展现了这一带出土文物的丰盛。山腰的西阁则是纪念杜甫的地方,杜甫在奉节客住不到两年,却留下佳构四百余首,占今存杜诗的七分之二。恁窗眺望,我们看到的正是他吟唱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壮伟景象,蓦然间也涌上了昂扬的激情。
水八阵
在今四川省奉节县城东约六里的长江北岸,据说诸葛亮曾在坝上垒石而成八阵图,俗称“水八阵”。阵图上,石垒纵横八行,行垒间相距两丈,共六十四垒。
诸葛亮空城计的合理性
单纯视为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的赌博,未免太小看空城计的合理性。
事先的安排与事后的变化不多考虑,断章取义仅凭焚香弹琴的从容悠情,以管窥天或坐井观天,见识有如瞎人摸象,难以得见全貌。从《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前后文仔细端详,把时间背景及细节过程娓娓道来,方可探知究竟,事实胜于雄辩,而不是猜想可能,或是感觉应该如何。
诸葛亮在得知街亭及列柳城尽失时,正着手安排北伐军撤兵事宜:所以一开始就安排关兴及张苞各引精兵三千人投往武功山,又令张翼先遣剑阁以备妥归路,再命马岱及姜维殿后准备埋伏,最后移民天水、南安及安定等三郡官吏军民皆入汉中。而诸葛亮亲率五千兵马运粮,这些分拨安排,正是打算撒兵的序列开始。
可惜总有人错认为诸葛亮只用一座空城打算对抗司马懿,或是讹言成毫无准备之下被迫迎战,事实上诸葛亮在事前的分拨安排,却鲜少人知。事前已有埋伏,才敢布局示疑,这与事前没有准备,赌运气冒险一博的情形迥然不同。老是往司马懿「养敌自保」,或是诸葛亮「冒汗走险」等方面猜测,不如仔细落实事件的「前因后果」,还比较具体根据而不沦于幻想迷惑。
从火烧新野及博望用水开始,屡被吓得惨败的魏军官兵,在其心目中,诸葛亮是个善用诱兵的奇兵专家。而且魏军亦向来善用诱兵,从早年的濮阳之役诱取吕布,以及官渡之战诱斩文丑等,魏军早知贪饵受诱的下场——壮烈牺牲地重创负伤。诸葛亮高举北伐大旗,集结大军来袭,不管是移动三郡居民或是节度蜀兵诸将的行动,都不会是小活动而不为人所知,纵使司马懿不知蜀兵虚实,也能知悉蜀兵曾有大规模的移动。但是司马懿等魏军在西城跟前所看到的蜀军,却无任何大规规重兵,这些蜀军怎会消失不见呢?移防的蜀军人在何方呢?会不会是埋伏准备袭击呢?是不是诸葛亮打算用少人的诱兵引导魏军入城受死,以诸葛亮为蜀军的最高领导,谁敢掉以轻心看扁?
司马懿再冒失也要盘算诸葛亮的麾下大将,像关兴、张苞、马岱及魏延等蜀兵诸将,是不是全都聚集在西城等死,还是隐匿在旁,虎视眈眈伺机而动?或是研判蜀兵诸将悉数逃亡,仅剩诸葛亮一人落单,眼中没有蜀兵诸将存在,除非司马懿得意豪赌,自认逮到没有护卫兵团的集团主帅,这若不是运气太好,就是诸葛亮设下陷阱,以诱兵请君入瓮。 司马懿原本不信哨兵报情,亲自探敌求证后,于是采取谨慎的措施。先行后退,再缓徐图:若有埋伏,则顺势引退;若无埋伏,则再兴战事。从司马懿不久又重回西城,盘问当地居民有关蜀军虚实,便可得知司马懿的确有卷土重来的军事行动,并非像有人所说的「魏兵一路吓回长安」。先退一步,保持安全距离,再另谋主意,而非惊吓大逃。
后来就在武功山的小路,关兴及张苞杀声盈谷,更兼魏军心疑,岂敢久停。曹真本想贪功追杀,不意却半途中伏,被诸葛亮事前所分拨安排的姜维及马岱拦截,不得不引兵鼠窜而还。司马懿若不早退,差点就落得曹真的下场。随着司马懿撤兵暂退,诸葛亮趁机撤回汉中。事先有「分拨安排」,事后有「埋伏交战」,遂使诸葛亮以风声鹤唳的静肃,巧设空城疑计而圈套司马懿。
正史在裴注引有郭冲三事,谈论诸葛亮空城计。
裴松之已经就空城计的发生时间、地理位置、攻守形势及礼节尊卑不分等加以驳斥,所以郭冲所言并非事实。光是司马懿人仍为荆州都督(就是周瑜一辈当不到的职位),人在宛城,没空北上街亭与诸葛亮对阵,时空已经不符。 郭冲说司马懿带兵二十万,诸葛亮仅留蜀兵万人,其它余军则交给魏延,司马懿以二十比一的优势,根本不用惧怕。而《三国演义》却说魏军仅有十五万,诸葛亮自身有兵二千五百名,另二千五百名蜀兵暂出,而关兴及张苞各领三千,这里已有一万一千名,还有张翼、姜维及马岱各军未计,若再把街亭战场的王平、魏延、高翔、申耽及申仪等残军计入,还有赵云及邓芝的箕谷疑军合并计算,恐怕兵少的人不是蜀兵。按《三国演义》的说法,当初诸葛亮率领大兵三十余万,蜀兵北伐军当初还能惊动魏明帝亲征,军队的规模及实力仍不容小觑。
按《汉晋春秋》诸葛亮自称:「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也就是蜀兵多于魏兵,而非魏兵多于蜀兵。若是司马懿大军以众凌寡,又何需在意区区万名蜀兵呢?事实上诸葛亮也不是仅带万人就敢北伐,连南征南蛮都不只动用万人,北伐又怎只用万人。司马懿的对象不仅是诸葛亮的直属本队,更应考虑全体北伐大军。 人数再多并非不怕陷阱,战国时长平之役,赵卒虽以四十余万人之众,仍落入秦军包围而挨饿,最后还被迫投降坑杀。汉中一带的山岳地形,满布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及天隙等险要,以石穴丛林等障碍,最怕身陷死地而无逃生余地。山林还不利于魏军骑兵的奔驰,山谷中的关隘其中还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敌」之险要,兵卒虽多,忽略地形的限制,岂不大意。
诸葛亮已有大军,兼有地利,司马懿如郭冲所称,虽有二十万,但仍未必占尽上风。而且郭冲最大的失误,就是忽略蜀兵诸将的存在,司马懿屈指可算出北伐诸将的所在,面对只剩诸葛亮一人的军队,除非司马懿目中无人,看不见魏延、高翔、赵云及王平等蜀将。否则司马懿则应推敲这些蜀兵诸将是否正埋伏有以待之,诸葛亮在后来善用诱兵斩杀张合及王双等人,更证明魏兵冒进的下场,自食轻敌的恶果,恐将遭身死败亡之途。
诸葛亮的空城计,最早不是出现于明清以后的《三国演义》,反而出现于来自于正史陈寿所著《三国志》的附注(郭冲三事),而且后者还比前者不合理。这很讽刺,来自正史的附注不可信,反而虚构的演义面面俱到。
- 一自萧关起战尘
-
吃 瓜 留 子
诸葛亮不仅能种出好庄稼,而且还有一手种西瓜的好手艺。襄阳一带曾有这么一个规矩:进了西瓜园,瓜可吃饱,瓜子不能带走。传说这条“规矩”也是当年请葛亮留下来的。
诸葛亮种的西瓜,个大、沙甜、无尾酸。凡来隆中作客和路过的人都要到瓜园饱饱口福。周围的老农来向他学种瓜的经验,他毫不保留地告诉他们瓜要种在沙土地上,上麻饼或香油脚子。好多人都来问他要西瓜种子,因为以前没有注意留瓜子,许多人只好扫兴而归。第二年,西瓜又开园了,他在地头上插了个牌子,上面写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
诸葛亮把瓜子冼净、晒干,再分给附近的瓜农。现在,汉水两岸沙地上的贾家湖、长丰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气,个大、皮薄、味沙甜。有些地方还遵守那条“吃瓜留子”的老规矩。
神机妙算救后代
这件事情的真否无法考证,从记载来看,可能性还是有的。
相传,诸葛亮在临死前对后代说:“我死后,你们中的一个将来会遇到杀身大祸。到那时,你们把房拆了,在墙里面有一个纸包,有补救的办法。”
诸葛亮死后,司马0打下天下当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员将军是诸葛亮的后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马0找了个借口,把这个将军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马0问:“你祖父临死前说了些什么?”这个将军就一五一十地把诸葛亮的话说给他听。司马0听后,使命令上兵们把房子拆了,取出纸包。只见纸包里面有封信,上面写着“遇皇而开”。土兵们把信递给0,0打开信,只见里面写道:“访问后返三步。”0立即站起身退后三步。他刚站稳,只听“咔嚓嚓”一声响,0龙案上面正对的房顶上,一根玉掉下来。把桌椅砸得粉碎。0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反过来再看信后面写道,“我救你一命,请你留我后代一命。”看完这封信,暗暗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来.他把那个将军官复原职
诸葛亮的八卦衣
在戏剧和图面中,诸葛亮都是身披八卦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姿态。据民间传说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勤奋好学,师母所赏赐。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德操赏识,连司马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都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诸葛亮天资聪颖,司马先生讲的东西,他一听便会,不解求知饥渴。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他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呜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司马先生在上课时,就问学生,鸡为什么不按时叫鸣?其他学生都摸不着头脑。诸葛亮心里明白,可他是个诚实的人,就如实地把鸡快叫的时候喂食来延长老师授课时间的事如实报告了司马先生。司马先生很生气,当场就把他的书烧了,不让他继续读书了。诸葛亮求学心切,不能读书怎么得了,可又不能硬来,便去求司马夫人。司马夫听了请葛亮喂鸡求学遭罚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马先生说情。司马先生说:“小小年纪.不在功课上用功夫,倒使心术欺蒙老师。这是心术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马夫人反复替诸葛亮说情,说他小小年纪,虽使了点心眼,但总是为了多学点东西,并没有他图。司马先生听后觉得有理,便同意诸葛亮继续读书。
司马先生盛怒之下烧了诸葛亮的书,后经夫人劝解,又同意诸葛亮来继续读书。可没有书怎么读呢?夫人对司马先生说:“你有一千年神龟背壳,传说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晓五百年未来.不妨让诸葛亮一试.如果灵验,要书作甚?”司马先生想到把书已烧了,也只好按夫人说的办。
诸葛亮将师母送的神龟背壳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终身服饰——八卦衣,昔日所学,历历在目,先生未讲之道,也能明白几分。
诸葛亮的鹅毛扇
诸葛亮的鹅毛扇代表着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关诸葛亮的戏曲中,孔明总是手拿鹅毛扇。
关于鹅毛扇,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黄承彦的千金小姐黄月英并非丑陋,而是一个非常聪明美丽、才华出众的姑娘。黄承彦怕有为的青年有眼不识荆山玉,故称千金为“阿丑”。阿丑黄月英不仅笔下滔滔,而且武艺超群,她曾就学于名师。艺成下山时,师傅赠送她鹅毛扇一把,上书“明”、“亮”二字。二字中还密密麻麻地藏着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计策。并嘱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后来黄承彦的乘龙快婿,就是吟啸待时、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来蜀国丞相诸葛亮。结婚时,黄月英便将鹅毛扇作为礼物赠给诸葛亮。孔明对鹅毛扇爱如掌上明珠,形影不离。他这样作不仅表达了他们夫妻间真挚不渝的爱情,更主要的是熟练并运用扇上的谋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总是手不离扇。
- 康康map
-
谈诸葛亮的性格缺陷 (原创)
关于诸葛亮的失误:军事上,用人上,处事上,太多了.我就不说了.
我要说的是,诸葛亮在性格上,是一个心胸比较狭隘,比较专断的人.
当然,我并不是否定诸葛亮.我对他非常敬仰.可是人无完人,有许多许多人将这样一位古人神化了.要知道,诸葛亮也是人,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他不是神.
(一)任人唯亲不唯贤
诸葛亮所任用的人,大都原是自已的心腹或从荆州带来的"荆州班",而对原本西蜀的"东州班"人士,和益州当地的土著人士,则不太重用.
例证:1.大家可以看看三国志中,蜀书那些提上名的大将,大多都是原来从荆州等带来的,有一个数据(我不太记得了),好像说是蜀书益州人士的传只有十几个,而原荆州人士的传却有五六十个.这还算"蜀志"吗?
例证:2.因为<出师表>的历史评价很高,"教育学家"们往往对他其中的糟粕避而不提.(这也是中国社会的以前存在的一大问题,要么全面肯定一个人,成神,要么全面否定一个人,成奸.现在有所改观,比如评价毛主席,林彪)其实<出师表>中隐藏了,甚至直白地表现了许多诸葛亮不恰当的所作所为,甚至任用唯亲,霸气凌人.
例证:3.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刘禅举荐过一些人,比如郭攸之,蒋琬,费祎,向宠,等等.但事实证明,这些人并没有多大的才能.论将才,向宠不比王平,廖化,以及许多刘禅手下的益州幕僚;论文官,郭攸之实在没什么太大的手笔,蒋,费也只能称得上是循吏而已,不能算能吏.当时的蜀国(即诸葛亮写<出师表>时),人才还是不少的.诸葛亮却只提了这几个人,为什么?他们是诸葛亮的心腹,是荆州带来的,是诸葛亮用来看住刘禅的.
例证:4.而对于政治对手,诸葛亮却从不心软.魏延,这样一位有勇有谋文武双全的人,大家一定熟悉,这暂且不提,历史上魏延和诸葛亮的正面冲突也不多,不像三国演义所描写,不过子午谷一事却充分显示诸葛亮的将略不甚佳.我要谈另一个人.刘备托孤时有两个人,一个是诸葛,一个是李严.一个是荆州原班人马,一个是益州投降人士.刘备此举意图十分明显,要平衡和调和两大政治势力.托孤之臣,显然今后就是国家除皇帝外最重要的人了.
李严也常常以托孤副手自居.也的确,他的军事才能高于诸葛亮.(大家不要吃惊,历史上的诸葛亮就是如此,不太会打仗的.治国之能人,治军之乱臣)关于李严,按照三国志记载,详细记载的他指挥过的战斗有两场:战马秦、高胜;战高定.不过从评价和言论来看,却是独当一面的大将.不是连诸葛亮也说:"李严在白帝,东吴可无忧矣"吗?从托孤一事来看,他的军事才能是不容忽视的:"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对于这样一个政治对手,诸葛亮当然不满意,处处排挤,李严也不是省油的灯,他在蜀中比诸葛亮有根基.粮草一事,有史学家说,似乎是李严不满诸葛亮排挤,想显示一下自己的重要作用,或是用来搞垮诸葛亮的.不过,李严也一度想与诸葛亮缓和关系,劝诸葛亮"受九锡,进爵称王",不能不说用心险恶.
可是最后,政治能力还是不如诸葛亮深的李严不敌诸葛亮,军粮一事行事不谨慎,反而被诸葛亮抓了把柄,减了个大便宜.李严从此被诸葛亮击败,在历史的长河中再也没有了表现的余地.
(二)臣子"命令"主子
诸葛亮甚至连丞相,或者说连官都不配做.他在<出师表>中一上来就向刘禅提了很多要求.注意,是要求,不是谏议."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不宜妄自菲薄";"悉以咨之"...然后又举荐了上文提的那些人,实际上是强迫刘禅信任,任用他们.虽然<出师表>中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流芳千古的词句,但也掩盖不了诸葛亮专断,凌于后主之上甚至轻视后主的蛛丝马迹.
大家可以搜一搜网上有一篇文章,叫"刘禅--一个大气的政治家",写得很好,很客观.在历史学角度,刘禅的评价是很高的,盖过他的老子,也盖过其它同时期的君主.从他和诸葛亮的关系处理上可见一斑.这时候刘禅已经二十多岁了啊!不是小孩子了.就算诸葛亮被称为"相父",他怎么能这么命令自己的主子做这个做那个呢?如果有人说因为刘禅智商有问题,那只能说是这人智商有问题,或者说他轻信于小说,没看过历史书籍.别的不提,单说刘备不止一个儿子,况且北地王刘谌贤明人人皆知,如果刘禅智商真有问题,刘备会不考虑蜀国的将来?
作者: 我喜欢张任 2006-5-31 11:21 回复此发言
--------------------------------------------------------------------------------
2 谈诸葛亮性格缺陷(不是贬低孔明)
关于刘禅怎么以仁君的身份很好地处理和诸葛亮关系的,可以看一看我上面提的那篇网上的文章,我有空也会再写一篇专门关于刘禅的贴子,纠正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对刘禅的错误看法.
有人问:在蜀国后期,也有些人是因为刘禅宠幸小人,不过问政事,所以在极度的失望之下放弃出仕,躬耕陇亩,以度余生。
那我反问:如果是这样,那么是谁造成刘禅这种性格的?
我认为如果刘禅天生是这样,刘备,以及蜀国的大臣们断然不会将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拱手传给这样一个人的.史书也说过,诸葛亮及许多人都称赞刘禅的才智.(什么被刘备摔坏脑子了,都是三国演义编的,不是史实)
刘禅不过问政事,确实,可是诸葛亮根本不给他实权,只给他要求.凡事都由诸葛亮规划好,大家认为这时的刘禅在宫里除了和宦官玩玩,还能干什么?
(三)鞠躬尽瘁的背后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写得好.好得很.描写了诸葛亮操劳的一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人们广为传诵的一句话.
诸葛亮是怎么死的?累死的.
为什么累死?积劳成疾.
为什么积劳成疾?
打仗太累?天天在马上跑的武将(如赵云,马超,马岱,王平…都跟他差不了几岁)除了生病的,那个不比他累?
想了很多理由,都站不住脚.看来只有一个原因,还是那句老话:国事操劳.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事无巨细,必亲自过目”,连军队的一个小小的帐目都要自己仔细核对半天.
有必要吗?
是的,诸葛亮很勤勉.
但是,有人想过吗?这正是他性格上一个致命的缺陷:不信任别人.不肯放手任何一件小事.
试想,算帐,算粮,需要一个将领,而且是军队的大将去做吗?你可以说他尽心尽责.但是如果一个军队的指挥官每天都在处理这些事,一件都不放过的话,他的军队能打好仗吗?
这,说明了诸葛亮不相信别人...或者说,是他不相信自己!连自己任用的人,也不相信,也要细审他们做过的事……
写到这里,该打住了.太长了.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再带着我的话去看一遍三国演义,三国志吧----
其实,就连刘备也知道诸葛亮性格有缺陷,不善于打仗.历史上刘备打过的真实的战役(不是那些演义作者瞎编的战斗),有几次是带诸葛亮去的?
入西蜀,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去的?
入吴,有诸葛亮的影子吗?
这两次刘备生命中最大的战役,诸葛亮又在干什么?
有人说:那当然啦,诸葛亮的任务更重----留守后方,保住国土呀!
呵呵,我反问一句:古今中外,你见过有哪个国家的军师参谋每逢大仗总是留守后方,而不是在第一线指挥的,有吗?
不用我回答了.
就连刘备也知道,诸葛亮善于治国,而不善于打仗啊!
那,你知道吗?
毕竟我们中华民族的儿女,受罗贯中编著的,毛氏二父子大规模纂改(请允许我使用纂改)的<三国演义>影响太深了!
而这些影响,大部分,都不是历史,都违反了历史(如<三国演义>贬低农民起义),甚至糟蹋了历史!
谈诸葛亮的性格缺陷 (原创)
关于诸葛亮的失误:军事上,用人上,处事上,太多了.我就不说了.
我要说的是,诸葛亮在性格上,是一个心胸比较狭隘,比较专断的人.
当然,我并不是否定诸葛亮.我对他非常敬仰.可是人无完人,有许多许多人将这样一位古人神化了.要知道,诸葛亮也是人,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他不是神.
(一)任人唯亲不唯贤
诸葛亮所任用的人,大都原是自已的心腹或从荆州带来的"荆州班",而对原本西蜀的"东州班"人士,和益州当地的土著人士,则不太重用.
例证:1.大家可以看看三国志中,蜀书那些提上名的大将,大多都是原来从荆州等带来的,有一个数据(我不太记得了),好像说是蜀书益州人士的传只有十几个,而原荆州人士的传却有五六十个.这还算"蜀志"吗?
例证:2.因为<出师表>的历史评价很高,"教育学家"们往往对他其中的糟粕避而不提.(这也是中国社会的以前存在的一大问题,要么全面肯定一个人,成神,要么全面否定一个人,成奸.现在有所改观,比如评价毛主席,林彪)其实<出师表>中隐藏了,甚至直白地表现了许多诸葛亮不恰当的所作所为,甚至任用唯亲,霸气凌人.
例证:3.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刘禅举荐过一些人,比如郭攸之,蒋琬,费祎,向宠,等等.但事实证明,这些人并没有多大的才能.论将才,向宠不比王平,廖化,以及许多刘禅手下的益州幕僚;论文官,郭攸之实在没什么太大的手笔,蒋,费也只能称得上是循吏而已,不能算能吏.当时的蜀国(即诸葛亮写<出师表>时),人才还是不少的.诸葛亮却只提了这几个人,为什么?他们是诸葛亮的心腹,是荆州带来的,是诸葛亮用来看住刘禅的.
例证:4.而对于政治对手,诸葛亮却从不心软.魏延,这样一位有勇有谋文武双全的人,大家一定熟悉,这暂且不提,历史上魏延和诸葛亮的正面冲突也不多,不像三国演义所描写,不过子午谷一事却充分显示诸葛亮的将略不甚佳.我要谈另一个人.刘备托孤时有两个人,一个是诸葛,一个是李严.一个是荆州原班人马,一个是益州投降人士.刘备此举意图十分明显,要平衡和调和两大政治势力.托孤之臣,显然今后就是国家除皇帝外最重要的人了.
李严也常常以托孤副手自居.也的确,他的军事才能高于诸葛亮.(大家不要吃惊,历史上的诸葛亮就是如此,不太会打仗的.治国之能人,治军之乱臣)关于李严,按照三国志记载,详细记载的他指挥过的战斗有两场:战马秦、高胜;战高定.不过从评价和言论来看,却是独当一面的大将.不是连诸葛亮也说:"李严在白帝,东吴可无忧矣"吗?从托孤一事来看,他的军事才能是不容忽视的:"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对于这样一个政治对手,诸葛亮当然不满意,处处排挤,李严也不是省油的灯,他在蜀中比诸葛亮有根基.粮草一事,有史学家说,似乎是李严不满诸葛亮排挤,想显示一下自己的重要作用,或是用来搞垮诸葛亮的.不过,李严也一度想与诸葛亮缓和关系,劝诸葛亮"受九锡,进爵称王",不能不说用心险恶.
可是最后,政治能力还是不如诸葛亮深的李严不敌诸葛亮,军粮一事行事不谨慎,反而被诸葛亮抓了把柄,减了个大便宜.李严从此被诸葛亮击败,在历史的长河中再也没有了表现的余地.
(二)臣子"命令"主子
诸葛亮甚至连丞相,或者说连官都不配做.他在<出师表>中一上来就向刘禅提了很多要求.注意,是要求,不是谏议."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不宜妄自菲薄";"悉以咨之"...然后又举荐了上文提的那些人,实际上是强迫刘禅信任,任用他们.虽然<出师表>中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流芳千古的词句,但也掩盖不了诸葛亮专断,凌于后主之上甚至轻视后主的蛛丝马迹.
大家可以搜一搜网上有一篇文章,叫"刘禅--一个大气的政治家",写得很好,很客观.在历史学角度,刘禅的评价是很高的,盖过他的老子,也盖过其它同时期的君主.从他和诸葛亮的关系处理上可见一斑.这时候刘禅已经二十多岁了啊!不是小孩子了.就算诸葛亮被称为"相父",他怎么能这么命令自己的主子做这个做那个呢?如果有人说因为刘禅智商有问题,那只能说是这人智商有问题,或者说他轻信于小说,没看过历史书籍.别的不提,单说刘备不止一个儿子,况且北地王刘谌贤明人人皆知,如果刘禅智商真有问题,刘备会不考虑蜀国的将来?
作者: 我喜欢张任 2006-5-31 11:21 回复此发言
--------------------------------------------------------------------------------
2 谈诸葛亮性格缺陷(不是贬低孔明)
关于刘禅怎么以仁君的身份很好地处理和诸葛亮关系的,可以看一看我上面提的那篇网上的文章,我有空也会再写一篇专门关于刘禅的贴子,纠正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对刘禅的错误看法.
有人问:在蜀国后期,也有些人是因为刘禅宠幸小人,不过问政事,所以在极度的失望之下放弃出仕,躬耕陇亩,以度余生。
那我反问:如果是这样,那么是谁造成刘禅这种性格的?
我认为如果刘禅天生是这样,刘备,以及蜀国的大臣们断然不会将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拱手传给这样一个人的.史书也说过,诸葛亮及许多人都称赞刘禅的才智.(什么被刘备摔坏脑子了,都是三国演义编的,不是史实)
刘禅不过问政事,确实,可是诸葛亮根本不给他实权,只给他要求.凡事都由诸葛亮规划好,大家认为这时的刘禅在宫里除了和宦官玩玩,还能干什么?
(三)鞠躬尽瘁的背后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写得好.好得很.描写了诸葛亮操劳的一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人们广为传诵的一句话.
诸葛亮是怎么死的?累死的.
为什么累死?积劳成疾.
为什么积劳成疾?
打仗太累?天天在马上跑的武将(如赵云,马超,马岱,王平…都跟他差不了几岁)除了生病的,那个不比他累?
想了很多理由,都站不住脚.看来只有一个原因,还是那句老话:国事操劳.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事无巨细,必亲自过目”,连军队的一个小小的帐目都要自己仔细核对半天.
有必要吗?
是的,诸葛亮很勤勉.
但是,有人想过吗?这正是他性格上一个致命的缺陷:不信任别人.不肯放手任何一件小事.
试想,算帐,算粮,需要一个将领,而且是军队的大将去做吗?你可以说他尽心尽责.但是如果一个军队的指挥官每天都在处理这些事,一件都不放过的话,他的军队能打好仗吗?
这,说明了诸葛亮不相信别人...或者说,是他不相信自己!连自己任用的人,也不相信,也要细审他们做过的事……
写到这里,该打住了.太长了.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再带着我的话去看一遍三国演义,三国志吧----
其实,就连刘备也知道诸葛亮性格有缺陷,不善于打仗.历史上刘备打过的真实的战役(不是那些演义作者瞎编的战斗),有几次是带诸葛亮去的?
入西蜀,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去的?
入吴,有诸葛亮的影子吗?
这两次刘备生命中最大的战役,诸葛亮又在干什么?
有人说:那当然啦,诸葛亮的任务更重----留守后方,保住国土呀!
呵呵,我反问一句:古今中外,你见过有哪个国家的军师参谋每逢大仗总是留守后方,而不是在第一线指挥的,有吗?
不用我回答了.
就连刘备也知道,诸葛亮善于治国,而不善于打仗啊!
那,你知道吗?
毕竟我们中华民族的儿女,受罗贯中编著的,毛氏二父子大规模纂改(请允许我使用纂改)的<三国演义>影响太深了!
而这些影响,大部分,都不是历史,都违反了历史(如<三国演义>贬低农民起义),甚至糟蹋了历史!
谈诸葛亮的性格缺陷 (原创)
关于诸葛亮的失误:军事上,用人上,处事上,太多了.我就不说了.
我要说的是,诸葛亮在性格上,是一个心胸比较狭隘,比较专断的人.
当然,我并不是否定诸葛亮.我对他非常敬仰.可是人无完人,有许多许多人将这样一位古人神化了.要知道,诸葛亮也是人,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他不是神.
(一)任人唯亲不唯贤
诸葛亮所任用的人,大都原是自已的心腹或从荆州带来的"荆州班",而对原本西蜀的"东州班"人士,和益州当地的土著人士,则不太重用.
例证:1.大家可以看看三国志中,蜀书那些提上名的大将,大多都是原来从荆州等带来的,有一个数据(我不太记得了),好像说是蜀书益州人士的传只有十几个,而原荆州人士的传却有五六十个.这还算"蜀志"吗?
例证:2.因为<出师表>的历史评价很高,"教育学家"们往往对他其中的糟粕避而不提.(这也是中国社会的以前存在的一大问题,要么全面肯定一个人,成神,要么全面否定一个人,成奸.现在有所改观,比如评价毛主席,林彪)其实<出师表>中隐藏了,甚至直白地表现了许多诸葛亮不恰当的所作所为,甚至任用唯亲,霸气凌人.
例证:3.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刘禅举荐过一些人,比如郭攸之,蒋琬,费祎,向宠,等等.但事实证明,这些人并没有多大的才能.论将才,向宠不比王平,廖化,以及许多刘禅手下的益州幕僚;论文官,郭攸之实在没什么太大的手笔,蒋,费也只能称得上是循吏而已,不能算能吏.当时的蜀国(即诸葛亮写<出师表>时),人才还是不少的.诸葛亮却只提了这几个人,为什么?他们是诸葛亮的心腹,是荆州带来的,是诸葛亮用来看住刘禅的.
例证:4.而对于政治对手,诸葛亮却从不心软.魏延,这样一位有勇有谋文武双全的人,大家一定熟悉,这暂且不提,历史上魏延和诸葛亮的正面冲突也不多,不像三国演义所描写,不过子午谷一事却充分显示诸葛亮的将略不甚佳.我要谈另一个人.刘备托孤时有两个人,一个是诸葛,一个是李严.一个是荆州原班人马,一个是益州投降人士.刘备此举意图十分明显,要平衡和调和两大政治势力.托孤之臣,显然今后就是国家除皇帝外最重要的人了.
李严也常常以托孤副手自居.也的确,他的军事才能高于诸葛亮.(大家不要吃惊,历史上的诸葛亮就是如此,不太会打仗的.治国之能人,治军之乱臣)关于李严,按照三国志记载,详细记载的他指挥过的战斗有两场:战马秦、高胜;战高定.不过从评价和言论来看,却是独当一面的大将.不是连诸葛亮也说:"李严在白帝,东吴可无忧矣"吗?从托孤一事来看,他的军事才能是不容忽视的:"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对于这样一个政治对手,诸葛亮当然不满意,处处排挤,李严也不是省油的灯,他在蜀中比诸葛亮有根基.粮草一事,有史学家说,似乎是李严不满诸葛亮排挤,想显示一下自己的重要作用,或是用来搞垮诸葛亮的.不过,李严也一度想与诸葛亮缓和关系,劝诸葛亮"受九锡,进爵称王",不能不说用心险恶.
可是最后,政治能力还是不如诸葛亮深的李严不敌诸葛亮,军粮一事行事不谨慎,反而被诸葛亮抓了把柄,减了个大便宜.李严从此被诸葛亮击败,在历史的长河中再也没有了表现的余地.
(二)臣子"命令"主子
诸葛亮甚至连丞相,或者说连官都不配做.他在<出师表>中一上来就向刘禅提了很多要求.注意,是要求,不是谏议."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不宜妄自菲薄";"悉以咨之"...然后又举荐了上文提的那些人,实际上是强迫刘禅信任,任用他们.虽然<出师表>中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流芳千古的词句,但也掩盖不了诸葛亮专断,凌于后主之上甚至轻视后主的蛛丝马迹.
大家可以搜一搜网上有一篇文章,叫"刘禅--一个大气的政治家",写得很好,很客观.在历史学角度,刘禅的评价是很高的,盖过他的老子,也盖过其它同时期的君主.从他和诸葛亮的关系处理上可见一斑.这时候刘禅已经二十多岁了啊!不是小孩子了.就算诸葛亮被称为"相父",他怎么能这么命令自己的主子做这个做那个呢?如果有人说因为刘禅智商有问题,那只能说是这人智商有问题,或者说他轻信于小说,没看过历史书籍.别的不提,单说刘备不止一个儿子,况且北地王刘谌贤明人人皆知,如果刘禅智商真有问题,刘备会不考虑蜀国的将来?
作者: 我喜欢张任 2006-5-31 11:21 回复此发言
--------------------------------------------------------------------------------
2 谈诸葛亮性格缺陷(不是贬低孔明)
关于刘禅怎么以仁君的身份很好地处理和诸葛亮关系的,可以看一看我上面提的那篇网上的文章,我有空也会再写一篇专门关于刘禅的贴子,纠正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对刘禅的错误看法.
有人问:在蜀国后期,也有些人是因为刘禅宠幸小人,不过问政事,所以在极度的失望之下放弃出仕,躬耕陇亩,以度余生。
那我反问:如果是这样,那么是谁造成刘禅这种性格的?
我认为如果刘禅天生是这样,刘备,以及蜀国的大臣们断然不会将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拱手传给这样一个人的.史书也说过,诸葛亮及许多人都称赞刘禅的才智.(什么被刘备摔坏脑子了,都是三国演义编的,不是史实)
刘禅不过问政事,确实,可是诸葛亮根本不给他实权,只给他要求.凡事都由诸葛亮规划好,大家认为这时的刘禅在宫里除了和宦官玩玩,还能干什么?
(三)鞠躬尽瘁的背后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写得好.好得很.描写了诸葛亮操劳的一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人们广为传诵的一句话.
诸葛亮是怎么死的?累死的.
为什么累死?积劳成疾.
为什么积劳成疾?
打仗太累?天天在马上跑的武将(如赵云,马超,马岱,王平…都跟他差不了几岁)除了生病的,那个不比他累?
想了很多理由,都站不住脚.看来只有一个原因,还是那句老话:国事操劳.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事无巨细,必亲自过目”,连军队的一个小小的帐目都要自己仔细核对半天.
有必要吗?
是的,诸葛亮很勤勉.
但是,有人想过吗?这正是他性格上一个致命的缺陷:不信任别人.不肯放手任何一件小事.
试想,算帐,算粮,需要一个将领,而且是军队的大将去做吗?你可以说他尽心尽责.但是如果一个军队的指挥官每天都在处理这些事,一件都不放过的话,他的军队能打好仗吗?
这,说明了诸葛亮不相信别人...或者说,是他不相信自己!连自己任用的人,也不相信,也要细审他们做过的事……
写到这里,该打住了.太长了.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再带着我的话去看一遍三国演义,三国志吧----
其实,就连刘备也知道诸葛亮性格有缺陷,不善于打仗.历史上刘备打过的真实的战役(不是那些演义作者瞎编的战斗),有几次是带诸葛亮去的?
入西蜀,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去的?
入吴,有诸葛亮的影子吗?
这两次刘备生命中最大的战役,诸葛亮又在干什么?
有人说:那当然啦,诸葛亮的任务更重----留守后方,保住国土呀!
呵呵,我反问一句:古今中外,你见过有哪个国家的军师参谋每逢大仗总是留守后方,而不是在第一线指挥的,有吗?
不用我回答了.
就连刘备也知道,诸葛亮善于治国,而不善于打仗啊!
那,你知道吗?
毕竟我们中华民族的儿女,受罗贯中编著的,毛氏二父子大规模纂改(请允许我使用纂改)的<三国演义>影响太深了!
而这些影响,大部分,都不是历史,都违反了历史(如<三国演义>贬低农民起义),甚至糟蹋了历史!
诸葛亮的鹅毛扇
诸葛亮的鹅毛扇代表着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关诸葛亮的戏曲中,孔明总是手拿鹅毛扇。
关于鹅毛扇,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黄承彦的千金小姐黄月英并非丑陋,而是一个非常聪明美丽、才华出众的姑娘。黄承彦怕有为的青年有眼不识荆山玉,故称千金为“阿丑”。阿丑黄月英不仅笔下滔滔,而且武艺超群,她曾就学于名师。艺成下山时,师傅赠送她鹅毛扇一把,上书“明”、“亮”二字。二字中还密密麻麻地藏着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计策。并嘱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后来黄承彦的乘龙快婿,就是吟啸待时、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来蜀国丞相诸葛亮。结婚时,黄月英便将鹅毛扇作为礼物赠给诸葛亮。孔明对鹅毛扇爱如掌上明珠,形影不离。他这样作不仅表达了他们夫妻间真挚不渝的爱情,更主要的是熟练并运用扇上的谋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总是手不离扇。
- 余辉
-
看三国啊!
- 阿里阿涅德
-
好象木牛流马也是吧.
- 豆豆staR
-
我晕,华容道,不是关羽义释曹操嘛?
- 血莲丿红尘
-
有诸葛亮的<空城计>,<三顾茅庐><草船借箭>
- LuckySXyd
-
诸葛亮七擒孟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