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itcloud
-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因此认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教学目的是为了恢复人的固有知识。教学过程即是"回忆"理念的过程。在教学中,柏拉图重视对普遍、一般的认识,特别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认为概念、真理是纯思维的产物。同时他又认为学生是通过理念世界在现象世界的影子中才得以回忆起理念世界的,承认感觉在认识中的刺激作用。他特别强调早期教育和环境对儿童的作用。认为在幼年时期儿童所接触到的事物对他有着永久的影响,教学过程要通过具体事物的感性启发,引起学生的回忆,经过反省和思维,再现出灵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识。就此而言,柏拉图的教学认识是一种先验论。
柏拉图的教学体系是金字塔形。为了发展理性,他设立了全面而丰富的课程体系,他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划分了几个年龄阶段,并分别授以不同的教学科目。3一6岁的儿童在游乐场内进行故事、游戏、唱歌等活动。6岁以后,儿童进入初等学校接受初级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柏拉图接受了雅典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为儿童安排了简单的读、写、算、唱歌,同时还十分重视体操等体育训练项目。17一20岁的青年升入国立的"埃弗比"接受军事教育,并结合军事需要学习文化科目,主要有算术、几何、天文、音乐。20一30岁,经过严格挑选,进行10年科学教育,着重发展青年的思维能力,继续学习"四科",懂得自然科学间的联系。30岁以后,经过进一步挑选,学习5年,主要研究哲学等。至此,形成了柏拉图相对完整的金字塔形的教学体系。
根据其教学目的,柏氏吸收和发展了智者的‘三艺"及斯巴达的军事体育课程,也总结了雅典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其后便成了古希腊课程体系的主干和导源,支配了欧洲的中等与高等教育年达1500年之久。
柏拉图认为,每门学科均有其独特的功能,凡有所学,皆会促成性格的发展。在17岁之前,广泛而全面的学科内容是为了培养公民的一般素养,而对于未来的哲学家来讲,前面所述的各门学科都是学习辩证法必不可少的知识准备。文法和修辞是研究哲学的基础;算术是为了锻炼人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学习几何、天文,对于航海、行军作战、观测气候、探索宇宙十分重要;学习音乐则是为了培养军人的勇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他还很重视选择和净化各种教材,如语言、故事、神话、史诗等,使其符合道德要求,以促进儿童心智之发展。
就教学方法而言,柏拉图师承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把回忆已有知识的过程视为一种教学和启发的过程。他反对用强制性手段灌输知识,提倡通过问答形式,提出问题,揭露矛盾,然后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判断,最后得出结论。
理性的训练是柏拉图教学思想的主要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柏拉图始终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最终目标的。在《理想国》中,他多次使用了“反思”(reflection)和“沉思”(contemplation)两词,认为关于理性的知识唯有凭借反思、沉思才能真正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感觉的作用只限于现象的理解,并不能成为获得理念的工具。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心思凝聚,学思结合,从一个理念到达另一个理念,并最终归给为理念。教师要善于点悟、启发、诱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使他们在"苦思冥想"后“顿开茅塞”,喜获“理性之乐”。
柏拉图的教学思想几乎涉及到教学领域中的所有重要方法。他第一个确定了心理学的基本划分,并使之与教学密切联系起来。他继承并发展了斯巴达的依据年龄特征划分教学阶段的教学理论,在教学的具体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上则更多地总结与采用了雅典的经验,提出了全面、和谐发展的课程体系。他十分注重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调探讨事物的本质,这些都给了后世教育家们以巨大的影响和启迪。
但是,柏拉图夸大了理性发展在教学中的意义。他主张的通过回忆和沉思冥想以致知的教学过程,反映了其对掌握知识理解中的唯心主义倾向。特别是他把理性绝对化、孤立化,使感觉和理性之间对立起来的思想,以致成了中世纪经院派教条主义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
相关推荐
苏格拉底问答法三步是什么?
苏格拉底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第二步叫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苏格拉底问答法阐述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在西方哲学史上,是最早的辩证法的形式。“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2023-07-27 16:06:161
“苏格拉底问答法”由哪几个步骤组成?
苏格拉底创立的问答法被世界公认为“最聪明的劝诱法”。其原则是:与人辩论时,开始不要讨论分歧的观点,而着重强调彼此共同的观点,取得完全一致后,自然地转向自己的主张。具体的做法和特点是:开头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对方连连说:“是”,同时,尽力避免让他说不。一开始就说“是”字,会使整个心理趋向于肯定的一面。这时全身的组织都呈放松状态。情绪轻松,可以保持谈话间的和谐气氛。x0dx0a 在这种方法中,谈判者开始所问的问题,都是反对者所赞同的。在谈判者机智而巧妙的发问中,获得无数“是”的反应,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被诱导到我方在谈判中所希望得到的结沦中。它是著名的苏格拉底问答法的妙用。x0dx0a 让人作出“是”的反应,并非容易。所以,对提出的问题要经过思考,方法有以下几种:可以从对方的需要出发,从对方的角度提问;可以提出常识范围以内的问题;也可以巧妙诱使对方承认你的立场。x0dx0a所以,有三步:x0dx0a开始,不要讨论分歧的观点,而着重强调彼此共同的观点。x0dx0a取得完全一致后,自然地转向自己的主张,同时,尽力避免让他说不。x0dx0a巧妙诱使对方承认你的立场。2023-07-27 16:07:151
苏格拉底问答法
苏格拉底问答法,又称“产婆术”。此方法的依据是:感觉印象不如概念可靠。在知识的获得上,不能认为知识是可以移植的或者以为知识可以经由教学过程直接转入学生的心灵。教学过程仅是教师协助学生产生某一概念的过程。所以教师的任务不在于臆造和传播真理,而是要做一名“知识的产婆”,把存在于学生内心的知识导引出来,变为学生的实际知识与技能。在实施这一教学方法时,苏格拉底先就某些感兴趣的道德或人生问题与学生攀谈。谈话时,他佯装自己一无所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用反诘的方式,使学生陷入自相矛盾的窘境,从而促其积极思索,然后再利用各种有关事物进行启发和诱导,使学生一步步地接近正确的结论。 他创立的问答法至今还是被世界公认为“最聪明的劝诱法”。其原则是:与人论辩时,开始不要讨论分析的观点,而着重强调彼此共同的观点,取得完全一致后,自然地转向自己的主张。具体的作法和特点是:开头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对方连连说“是”,与此同时,一定要避免让他说“不”。 这背后的原理是,因为人在说话时,一开始就说“是”字,会使整个心理趋向于肯定的一面。这时全身的组织——内分泌腺、神经和肌肉,都呈放松状态。情绪轻松,保持谈话间的和谐气氛。相反,说“否”字容易造成情绪对立,致使全身组织紧张,聚集在一起成为拒绝状态,这种生理变化直接影响心理。一位研究心理学的美国教授欧非斯托说:“一个‘否"字的反应是最难克服的障碍。当一个说‘不"字时,所有他的人格尊严都需要他坚持到底。过后他也许自觉说‘不"字是错了,然而他的尊严当时绝不允许他改变,只能一味坚持。因此说服一个人的时候,开头就让他不反对,是实在要紧不过的事。”这种“是”字的反应,其实是一种最简单的论辩技术,然而绝大多数的人却忽略了它。有的人喜欢用执拗来显示自己的聪明,有的人则动不动就质问别人,凡此种种,只能引起别人的不快。假若这种态度仅为出一口气,求得自己内心的舒服,尚说得过去;但假若要希望办成一件事,那简直是一种愚蠢。举个例子: 美国一家电器公司推销员阿里森普所经历的一件事: 一次, 他到一家不久前才发展的新客户去,企图再推销一批新型的电机。一到这家公司,总工程师劈头就说:“阿里森,你还指望我们要能多买你的电机吗?”一了解,原来公司认为刚刚从阿里森那里购买的电机发热超过正常标准。阿里森知道强行争辩没有任何好处,决定采取苏格拉底问答法来和对方论理并说服对方,即决意取得对方作“是”的反应。他了解情况后,先故意说:“好吧,斯宾斯先生!我的意见和你的相同,假如那电机发热过高,别说再买,就是买了的也要退货,是吗?”“是的!”总工程师果然作出其预料的反应。“自然,电机是会发热的,但你当然不希望它的热度超过全国电工协会规定的标准,是吗?”“是的。”对方又说了一次。然后,阿里森开始讨论具体问题了,他问道:“按标准,电机的温度可比室温高72度法,是吗?”“是的,”总工程师说“但你们的产品却比这高得多,简直叫人没法摸,难道这不是事实吗?”阿里森也不与他争辩,反问说:“你们车间的温度是多少?”总工程师略为思索,回答说:“大约75度法。”阿里森兴奋起来,拍拍对方肩膀说:“好极了啦!车间是75度法,加上应有的72度法,一共是140度法左右。如果你把手放进140度法的热水里,是否会把手烫伤呢?”工程师虽然不情愿,但也不得不点头称是。阿里森接着说:“那么,以后你就不要用手去摸电机了,放心!那完全是正常的。”结果,不但说服了对方,消除了对方的偏见,而且又作成了又一笔生意。阿里森开始所问的问题,都是反对者所赞同的。在他机智而巧妙的发问中,获得无数“是”的反应,使反对者在不知不觉中,被包围在数分钟之前还在否认的结论中。2023-07-27 16:07:244
产婆术是谁提出的?
苏格拉底。“产婆术”也称“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问答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因此又称“问答法”,是苏格拉底从身为助产婆的母亲身上得到启示而提出,以助产术来形象比喻自己的教学方法,并运用在与青年的交谈中。苏格拉底母亲的产婆术是为婴儿接生,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则是为思想接生。古希腊人经常聚集在公共场所,与其他人讨论、辩论感兴趣的公开话题,采用说理的方法,达成共识。但苏格拉底不会像大部分人那样努力使别人信服自己的观点,或者通过步步紧逼的想法驳倒对方的观点,而是完全以“无知者”的形象出现,就某个共同关心的话题,听取对方的观点。而自己则通过追问的方式,像解剖一样分析问题,通过敏锐的思辨过程,使对方无法自圆其说,发现原有认识中的错误,然后在苏格拉底的引导下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是一个从现象、个别到普遍、一般的过程。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运用过程大多收录于对话集中。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讥讽”,是指在谈话中让对方谈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然后揭露出对方谈话中的自相矛盾,使对方承认自己对这一问题实际上一无所知。“助产术”,是指用谈话法帮助对方把知识回忆起来,就像助产婆帮助产妇产出婴儿一样。“归纳”,是指通过问答使对方的认识能逐步排除事物的个别的特殊的东西,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的普遍的东西。“下定义”是指在归纳的基础上得出事物的“定义”。例:对话集中记录的是苏格拉底与欧提德穆关于公道的讨论过程。苏格拉底问:“作假、欺骗、偷窃、奴辱他人属于公道还是非公道?”欧提德穆答:“没有一个是公道行为,都是不公道行为。”苏:假如有个国家要与敌国打战,用诈术引诱敌人落入陷阱,这种行为如何?欧:这种行为是正当的,可以列入公道行为中,但按我的意思,之前说的欺诈是指欺骗朋友。苏:现在我们就以朋友为前提,再思考个问题:假如有一个将军与敌军作战,看到他的军队气势不足,很颓丧,便欺骗他们说:“我们的援兵马上就到!”士兵因此精神百倍,获得胜利,这也是欺骗朋友的行为,应该归于哪一类呢?欧:是属于公道行为。苏格拉底又举例:欺骗生病的孩子,告诉他药是甜的,让他喝药;偷走患精神病朋友的刀枪,以防他自杀。欧提德穆都认为是公道行为。苏:你刚下不是说,不能偷窃,不能欺骗朋友吗?欧:苏格拉底!我答不上来了,凭良心说,我前面的说法都不正确。由此欧提德穆意识到自己对公道的认识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不得不重新求知。苏格拉底毕生坚持真理、主持正义,至死仍以身殉道,遵守雅典的法律,而他诸多关于真理、智慧的言论对后人影响深远。2023-07-27 16:07:311
苏格拉底方法名词解释
苏格拉底方法也被称为问答法,这是苏格拉底探讨伦理哲学的研究方法也是他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不将现成的结论硬性灌输或强加与对方,而是与对方共同讨论,通过不断提问诱导对方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自然而然地得到正确的结论。这种方法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已知到未知的规则,为后世的教学法吸取。但是这种教学方法是在当时没有成熟教材、教科书和没有正规课堂教学制度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不是万能的教学方法,只能在一定条件下和适度范围内作为参照。第一,受教育者必须有探求真理、追求知识的愿望和热情。第二,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积累一定的知识,否则问答便无法进行。第三,苏格拉底谈话的对象是已经有了一定知识基础和推理能力的成年人,这种方法不能机械地搬用于幼年儿童。2023-07-27 16:07:531
什么是苏格拉底教学方法
苏格拉底教学方法是: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它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苏格拉底教学方法又叫“产婆术”和“苏格拉底方法”。他母亲是产婆,他借此比喻他的教学方法。他母亲的产婆术是为婴儿接生,而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扩展资料:一天,在课堂上,哲学家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站在讲台前说:“请大家闻闻空气中的味道!”一位学生举手回答:“我闻到了,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面前走过,并叮嘱道:“大家再仔细闻一闻,空气中有没有苹果的香味?”这时已有半数的学生举起了手。苏格拉底回到讲台上,又重新提出刚才的问题。这一次,除了一个学生没有举手外,其他人全都举起了手。苏格拉底走到这位学生面前问:“难道你真的什么气味也没闻到吗?”那个学生肯定地说:“我真的什么也没闻到!”这时,苏格拉底对大家宣布:“他是对的,因为这是一只假苹果。”这个学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哲学家柏拉图。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苏格拉底2023-07-27 16:08:017
苏格拉底主张的学习方法是什么?
苏格拉底主张要引导学生运用“苏格拉底法”进行探究学习。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是存在于个体头脑中的固有的东西,但并不是所有的个体依靠自己的力量就能独自发现它,往往需要哲学家、教师的及时帮助和引导。他说助产士的任务不是自己生孩子,而是帮助产妇生出自己的孩子,教师的任务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帮助他们发现固存于他们头脑中的知识。因此,苏格拉底在讲学或辩论时并不直接向学生传授具体的知识,而是通过对话或提问来揭露对方在认识上存在的矛盾,引导他们发现存在于他们头脑中固有的知识,这种方法称为“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问答法”或“苏格拉底助产术”。2023-07-27 16:08:261
Socratic method是什么意思
Socratic method n. 苏格拉底问答法;对话法The famed Socratic method of argumentation is basically all that remains of the olderpre-Socratic culture of struggle and combat. 著名的苏格拉底式辩论法,基本上,仍全盘维持旧时前苏格拉底式的,斗争与战斗文化。2023-07-27 16:08:342
苏格拉底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是助产术,是否正确?
【正确】讽刺、定义和助产术是苏格拉底问答法的三个步骤。2023-07-27 16:08:531
苏格拉底为什么用“问答法”进行教学?
苏格拉底的门徒中,有不少人出身于贵族奴隶主家庭。苏格拉底认为,“与其自己去治人,不如训练能够治人的人更为有用”。在教授过程中,他既不直接地向学生传授他认为是真理的科学知识,也不直接地向学生讲述现成的科学原理和结论,而是用“问答法”进行教学,启发听众自己去寻找正确的答案。2023-07-27 16:09:001
苏格拉底的辩论术
辩论技巧-苏格拉底问答法 2009-04-10 22:56 一条商船刚出海不久,突然收到台风可能来临的警报。于是,一场争执开始了。有人主张立刻回港避风,有人却认为问题不至于那么严重,应该继续航行。怎么办?倘若正确意见一方不能说服另一方,那么,要么全船的生命会遭到灭顶之灾;要么因返航错过一次贸易时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碰到相似的情况:正确的主张必须说服错误的主张。母亲病了,不肯去医院就医,要靠说服;女儿正陷入一个危险的情网中—热恋中的对象是一个道德败坏的人,要她摆脱情网,也要靠说服;一个涉世未深的青年受骗后准备寻短见,启发他不要轻生,还是要靠说服。可见,说服存在于任何有人群的地方。说服的存在,说明社会的进步,因为荒蛮时代只能靠棍棒和鞭子去制服别人。 说服固然要以正确的思想作为前提,但技巧也是十分重要的。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有想,内容是了不起的东西,而形式没有什么意义,这是胡说、瞎扯。如果谁要在社会上发生影响,就要努力掌握形式。”因此,在论辩——这一口才的最高峰的科学中,出现过形形式式的说服术。苏格拉底问答术,就是类似于诱导说服法的又一著名的一种。 苏格拉底是2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他以论辩见长。他创立的问答法至今还是被世界公认为“最聪明的劝诱法”。其原则是:与人论辩时,开始不要讨论分析的观点,而着重强调彼此共同的观点,取得完全一致后,自然地转向自己的主张。具体的作法和特点是:开头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对方连连说“是”,与此同时,一定要避免让他说“不”。 美国一家电器公司推销员阿里森普谈过这样一件事: 一次, 他到一家不久前才发展的新客户去,企图再推销一批新型的电机。 一到这家公司,总工程师劈头就说:“阿里森,你还指望我们要能多买你的电机吗?”一了解,原来公司认为刚刚从阿里森那里购买的电机发热超过正常标准。 阿里森知道强行争辩没有任何好处,决定采取苏格拉底问答法来和对方论理并说服对方,即决意取得对方作“是”的反应。 他了解情况后,先故意说:“好吧,斯宾斯先生!我的意见和你的相同,假如那电机发热过高,别说再买,就是买了的也要退货,是吗?”“是的!”总工程师果然作出其预料的反应。 “自然,电机是会发热的,但你当然不希望它的热度超过全国电工协会规定的标准,是吗?”“是的。”对方又说了一次。 然后,阿里森开始讨论具体问题了,他问道:“按标准,电机的温度可比室温高72度法,是吗?” “是的,”总工程师说“但你们的产品却比这高得多,简直叫人没法摸,难道这不是事实吗?” 阿里森也不与他争辩,反问说:“你们车间的温度是多少?” 总工程师略为思索,回答说:“大约75度法。”阿里森兴奋起来,拍拍对方肩膀说:“好极了啦!车间是75度法,加上应有的72度法,一共是140度法左右。如果你把手放进140度法的热水里,是否会把手烫伤呢?” 工程师虽然不情愿,但也不得不点头称是。 阿里森接着说:“那么,以后你就不要用手去摸电机了,放心!那完全是正常的。” 结果,不但说服了对方,消除了对方的偏见,而且又作成了又一笔生意。 阿里森开始所问的问题,都是反对者所赞同的。在他机智而巧妙的发问中,获得无数“是”的反应,使反对者在不知不觉中,被包围在数分钟之前还在否认的结论中。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因为在说话时,一开始就说“是”字,会使整个心理趋向于肯定的一面。这时全身的组织——内分泌腺、神经和肌肉,都呈放松状态。情绪轻松,保持谈话间的和谐气氛。相反,说“否”字容易造成情绪对立,致使全身组织紧张,聚集在一起成为拒绝状态,这种生理变化直接影响心理。一位研究心理学的美国教授欧非斯托说:“一个‘否"字的反应是最难克服的障碍。当一个说‘不"字时,所有他的人格尊严都需要他坚持到底。过后他也许自觉说‘不"字是错了,然而他的尊严当时绝不允许他改变,只能一味坚持。因此说服一个人的时候,开头就让他不反对,是实在要紧不过的事。” 这种“是”字的反应,其实是一种最简单的论辩技术,然而绝大多数的人却忽略了它。有的人喜欢用执拗来显示自己的聪明,有的人则动不动就质问别人,凡此种种,只能引起别人的不快。假若这种态度仅为出一口气,求得自己内心的舒服,尚说得过去;但假若要希望办成一件事,那简直是一种愚蠢。2023-07-27 16:09:072
如何在教学中应用苏格拉底问答法
就是不能在你考试的时候答...苏格拉底问答法是不直接给人答案,而通过问答使人将问题的答案自己说出来的一种方法。教学中当然可以而且是已经被采用,简单来说就是老师稍作引导然后学生说出答案2023-07-27 16:09:151
苏格拉底的教育内容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一、 教育目的:培养有专门知识的治国人才二、 美德等同于知识,并且是不可教的知识。可教的知识只能是技能,是外在的知识,真正的知识只有通过绝对定义才能得到。由于人们难以对某一事物下绝对定义,所以,真正的知识是得不到的,连他自己也得不到。推论是,只有那个“知道的人”,可以拥有知识和美德,普通人不但不拥有,而且永远不可能拥有,也可以说是不配拥有。三、学习即回忆:苏:借助视觉、听觉或任何其他感觉感知了一个对象后,感觉者可以通过联想回想起已经忘记了的对象。他们只不过回忆以前所掌握的知识,换言之,学习就是回忆。从灵魂不朽论出发,苏格拉底认为知识不是后天获得的,人在出生以前就不知从什么地方、以何种方式获得了知识,但在出生时又将它们丢失了。后来,通过把感官运用于可感觉的对象,又重新获得了已经丢失了的知识。所以,学习不是获得知识,而只是重新唤醒、回忆生前已经具有的知识。学习即回忆说割断了感觉对象与知识的联系,割断了感知与思维的联系,知识的源泉在于不可捉摸、不可把握的冥冥之中,使知识蒙上了神秘主义的色彩。四、广博而实用的知识苏:凡是一个善良和高尚的人所应该知道的事,只要他自己知道,他总是非常乐意地教导他们,如果他自己不熟悉的话,他就把他们带到那些知道的人那里去。他还教导他们,一个受了良好教育的人对于各门实际学问应该熟悉到什么程度。苏格拉底重视知识的实用性,主张只学能直接应用的知识。他劝人要学习天文学,“但这知识为了能够知道夜间的时辰、月份节令,为了作水陆旅行、值夜班等工作的方便,以便利用征象来分辨上述时间。”这些知识可以从有实践经验的人那里学到。关于算术,他劝人学习,但也要避免作无意义的劳动。五、精神助产术苏:我母亲是一个助产士,我也努力追随她的足迹。我是一个精神的助产士,帮助别人生产出他们自己的思想。苏格拉底问答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柏拉图称之为“观点”阶段。在此阶段一个人不能对他的知识或假设的知识给以正当的理由。(2)破坏和分析阶段。在此阶段,使一个人认识到他并不懂他以为懂的东西,使他陷入了矛盾、疑惑、穷困的境地。(3)综合阶段。苏格拉底最后将学生参考资料引向预定的答案。最后阶段完成后,一个人的经验受到批评而重建了,这是一个人可以通过正当的理由来证明他的信条。2023-07-27 16:09:242
古希腊提出问答法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那位
最著名的就是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称这种方法为“助产术”,指精神或思想的助产术。用这种方法引到别人产生或说出自己的想法。启发别人的思想。这种问答的方法其实就是辩证法,这个辩证法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说的那种辩证法,而是通过双方的一问一答,相互辩论和论证的方法2023-07-27 16:09:344
学会用“苏格拉底”式自我提问做自我调节
所谓“苏格拉底”式提问,指的是一种通过问答式的对话澄清彼此观念和思想的方法,那么自我提问自然就是自问自答啦。这种方式在受到抑郁、焦虑情绪困扰时尤其管用,其他不良情绪也能起到一定的效果。根据我在咨询中的实践,效果最佳时能够完全消除不良情绪体验。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试着学习这种方法吧!这种方法其实很简单,只需要你在感受到情绪变化时(比如突然感到很低落)依次问自己几个问题就可以了。当然,这里只是一些比较适合自我调节时使用的问题,真正的咨询中使用的问题会比这要更多而且更灵活,但那些问题在咨询师的引导下使用会更好哦!问题1:我刚才在想什么?原因:我们的不良情绪往往是一些自动思维导致的,所谓自动思维,就是一些迅速且隐蔽地在我们脑海中出现、掠过的想法。它可能是一句话、几个词语或者一个画面。它通常并不是客观真实的,或者说不是完全真实的,但我们往往会不假思索地信以为真,进而引发不良情绪。这个问题的目的就在于帮助我们识别出不良情绪背后的自动思维,进而在后续问题中评估它。自动思维的描述需要遵循特定的方式,通常是对某种想法的陈述句式描述。示例:“我永远也学不好这门课。”“他不会想要和我交朋友的。”问题2:我对这种想法的相信程度是多少?原因:这个问题的目的在帮助我们评估目前相信这种自动思维的程度,这也是后续评估和效果分析的基础。通常0代表完全不信,100%表示完全相信。问题3:这样的思维给我带来了怎样的情绪体验?严重程度是多少?原因:这个问题的目的与问题2相同。严重程度的表述同样采用0—100%分级,0是完全没影响,100%是与至今体验过最严重的不良情绪影响相当。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人容易混淆“自动思维”和“不良情绪”的描述,可以在示例中与问题1进行比较。示例:“我感到非常难过和沮丧。”问题4:支持这个想法的证据是什么?问题5:反对这个想法的证据是什么?原因:这两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帮助你对自己的自动思维进行评估。通常我们在开始时的无条件相信是经不起推敲的,我们会忽略一些客观事实,尤其是积极的因素,这两个问题就是促使我们从一个更客观、更全面的视角去看待这一自动思维,从而重新建立对它的评价和信任度。示例:(以“我永远都学不好这门课”为例)“支持的证据是,我在这门课上取得的成绩的确不如一些人,我完成相关作业的时间要比朋友们多;反对的证据是,我的成绩比前段时间的确是提高了,我这门课的成绩其实比大部分人要好。”问题6:最坏会发生什么?问题7:如果最坏的情况发生了,我可以如何应对?问题8:最好会发生什么?问题9:最现实的情况,或者说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是什么?原因:这一系列问题的目的在于为自动思维“去灾难化”。很多人在自动思维产生后会预设一个最糟糕的后果,这就是对自动思维的“灾难化”,这通常会引起严重的焦虑情绪,而且这种“灾难化”往往并没有被自身察觉,也就是说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害怕、在紧张些什么鬼。这一系列问题能够帮助你认识到,最差无非发生什么结果,即便这样的结果发生你也是有办法去应对的,而且这样的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并不大,从而消除或改善“灾难化”带来的不良情绪。示例:(仍然以“我永远学不好这门课”为例)“最坏的情况是,我因为这门课没考好而导致高考失利,上不了理想的大学;如果这样的情况发生,我可以考虑复读,或者进差一些的大学;最好的情况是,高考时这门课我考得非常好,甚至帮助我拉开与别人的成绩;最现实的情况是我在保持现在成绩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提高,这门课不拖我的后腿。”问题10:如果我的家人或者朋友处于相同的情境,我会对他说什么?原因:这是对问题7的补充。对某些人或者某些情境来说,问题7并不一定会有效,比如“我实在想不到该如何解决”或者最坏的情境是死亡时。这个时候,问题10可以帮助你抽离出来,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去看待所处的情境,对当事人给出一些建议,而这些建议通常对你自己也是适用的,这就弥补了问题7失效的空缺。示例:(还是以“我永远学不好这门课”为例)“我会对他说,你其实已经学得很好了,就算到时候考得不好又怎样呢,你不是还能复读或者进分数低一些的学校吗?这些学校也不一定不好啊!”问题11:既然已经分析出了这些,那么我现在相信这种想法的程度是多少呢?问题12:它给我带来的不良情绪严重程度现在是多少?问题13:如果我现在再次处于相同或者类似的情境,我会有同样的困扰吗?原因:这一系列问题是最后的一步,目的是帮助你对本次自我调整的效果进行评估。如果感受到对不合理自动思维的相信程度降低,或者说不良情绪严重程度降低,那么说明这种方式对你是有效果的,是值得反复练习的,而且在熟练掌握后可以帮助你应对更多不同的情境;但如果并未感觉到有所帮助,那么可能是因为没有掌握到要点,导致操作有所偏差,或者你的情况不是很适合自我调节,建议还是寻求咨询师的帮助为好哦!对一部分人来说,这种方法能够非常轻易地掌握,但对一部分人来说迅速掌握的确会存在困难。总之因人而异吧!当然,当你的确存在相对严重的心理问题时,自我调节无法替代心理咨询或者说心理治疗,这种情况我们非常乐意为你提供专业的帮助哦!文/壹点灵心理咨询师 林丛2023-07-27 16:09:411
苏格拉底的核心思想
苏格拉底的核心思想: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转变到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在苏格拉底出现以前,人们探讨的更多的是关于“自然哲学”,但苏格拉底本人出于对人类以及社会发展的关心,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人的自我身上,因为苏格拉底自己并没有给后人留下什么书籍,他的很多话都是由他的学生给记录下来的。比如《对话录》就是以苏格拉底跟别人对话展开的。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称为古希腊三贤,西方哲学的最高奠基人。苏格拉底创立的辩论的方法,运用在教学上称为问答法或启发法,又称产婆术。苏格拉底分为三步:第一步叫苏格拉底讽刺,即提出问题,使交谈者自相矛盾,承认自己无知。第二步叫下定义,在谈话中通过反复诘难和归纳,引申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叫助产术,即帮助对方认识普遍性的真理。苏格拉底式对话是一种采用对谈的方式,以澄清彼此观念和思想的方法。苏氏认为透过对话可使学生澄清自己的理念、想法,使谈论的课题清晰。尤其他认为只要一直更正不完全、不正确的观念,便可使人寻找到“真理”。这种对话模式,犹如戏剧,拥有无比的张力。尤其穿插轻松、诙谐的语调,屡屡让人陷入推理的自我矛盾中,达致澄清的效果。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1、苏格拉底主张心灵的转向,把哲学的研究重点从对自然界的研究转到对于人本身的研究上来,这样使得人与自然严格的得以区分开来,成为一个不同于自然界的实体。2、苏格拉底还强调灵魂不灭说,虽然之前的哲学家就已经对此有研究,但是研究的模糊,到了苏格拉底的时候,他才明确的把灵魂与物质区分开来,强调这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为以后的唯心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苏格拉底还寻求事物的普遍定义,苏格拉底反对相对主义,认为事物的真理只有一个。但是对于事物的见解却不是唯一的,因为这会随着时间与地点的改变而改变。4、苏格拉底还强调了善的重要性,认为善是一切事物的根因,这些观点为后来的唯心主义奠定了基础。在教育方面,苏格拉底不提倡对学生进行灌输,更多的是采用辩论的方式,这同样为后来的辩论法的成立奠定了基础。2023-07-27 16:09:491
亚里士多德问答法是什么意思
苏格拉底探讨伦理哲学的研究方法和教学方法。亚里士多德师从柏拉图,柏拉图师从苏格拉底,因此亚里士多德问答法即苏格拉底问答法,是指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中形成的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不将现成的结论硬性灌输或强加于对方,而是与对方共同讨论通过不断提问诱导对方认识并承认自已的错误,自然而然地得到正确的结论。2023-07-27 16:10:111
孔子与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方法异同点是什么?
孔子和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的同:1、采用问答法。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都采用了问答法的方式引导学生获得知识,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相互提问。孔子的问答法具有引人思考、由浅入深的特征。同样,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也采用了问答法的方式,先由老师发问,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发问直到学生发现自己的无知,教师再帮助学生“助产”获取知识,最后将特殊事物归为一般定义。2、有教无类。在教育对象上无论是孔子还是苏格拉底都认为教育是面向所有人的,无论贵贱、种族与身份地位。孔子拥有弟子三千,他们的身份背景各不相同,比如颜回出生贫寒、子贡是经商的、公治长坐过监狱等。孔子对弟子资格没有特殊的要求,10条干羊肉就能成为其弟子。苏格拉底对教学对象也没有特殊要求,无论贫富贵贱甚至是雅典城邦的奴隶都可以成为他的学生。只要在街上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他都会不厌其烦地开导,直到困惑消失。3、思维训练。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法都反对直接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他们主张通过启发学生的方式让学生获得知识,在启发诱导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苏格拉底将美德定义为“美德即知识,知识是一个绝对定义,我对于此一无所知”。苏格拉底说他自己对知识一无所知,自然他就不可能向学习者传授知识,于是就出现了“产婆术”,为知识接生。不同之处:1、主体地位。虽然孔子和苏格拉底都采用启发式教学,但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孔子信奉的是学生自己是教学中的主体,他们要学会自主思考,在思考而不得的基础上教师才可以启发学生。在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中,教师占据了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从一定意义上就是一种教师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法。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习者熟悉的事物提出问题,按照自己的预设目的不断追问,达到让学生自我矛盾、困惑不解的境地,然后再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得出教师希望看到的结论。2、教学形式。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孔子的形式多种多样且与实际紧密结合,而苏格拉底的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孔子的教学组织形式既包括个人单独教学、集体形式讲学还有周游列国、实际考察等方式。相对孔子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灵活化,苏格拉底的教学形式就显得比较单调,他大多针对一个人进行单独教学,通过苏格拉底法的4个步骤让学习者改变原来是似而非的观念,形成正确的认识。2023-07-27 16:10:301
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苏格拉底。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苏格拉底是希腊(雅典)哲学的创始人之一,苏格拉底在后来的古代和近代对哲学家产生了强烈的影响。2023-07-27 16:11:081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创立了产婆术它体现的主要教学方法是什么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创立了产婆术它体现的主要教学方法是谈话法。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青年的问答法著名。问答法又称产婆术,由讽刺法、归纳法、助产法等几个步骤共同组成。问答过程即讨论过程。谈话法旧称问答法,教师引导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问题,以此学习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并使所学知识得到检验的一种。也是尤为古老的教学方法之一,古时中国的孔子、阿尔巴尼亚的苏格拉底等基本原理都擅长运用这一方法,其基本形式是师生问答。2023-07-27 16:11:151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有何异同
异:1.他们的提问方式不同。启发式教育多为生问师答,而产婆术则多为师问生答;2.教学中的主体不同。启发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而产婆术则是以教师为主体;3.师生地位不同。孔子认为学生与教师的地位是平等的,承认师生间的相互启发,而苏格拉底则是将教师摆在一个较高的位置,使学生承认自己的无知;4.谈话内容的性质不同。启发式教学是从一般到特殊,产婆术则是从特殊到一般;5.教学内容不同。启发式教育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多加观察,深入思考,而产婆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苏格拉底认为人只能研究自己的心灵,教师只是帮助学生把深埋心底的知识给“生”出来。 同:孔子的“启发式教育”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都是采用师生间“一问一答”的“谈话方式”来进行教学的。尊重学生的思维规律、知识准备贯彻启发式教学的原则。2023-07-27 16:11:243
苏格拉底法的四个步骤
苏格拉底法的四个步骤(1)讽刺。教师以无知的面目出现,通过巧妙的连续诘问,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原有观点的混乱和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2)助产。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或答案;(3)归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一般共性和本质;(4)定义。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2023-07-27 16:11:321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及主张
苏格拉底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之人才,他提出了德育论。追求道德的一般归纳定义和共性准则,真理道德教人学会做人知识就是美德,智慧就是德行,教人知识就是道德正确的行为,基于正确的认识到德可交德的内容是智慧一节勇敢教的方法,是深造重于言行,治愈学习广播深的知识,提出了苏格拉底问答法,主张体育论体育要锻炼2023-07-27 16:11:413
想了解柏拉图 苏格拉底的具体资料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苏氏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逃回雅典,在一所称为阿加德米(Academy)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The Republic)和《法律篇》中。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因此认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教学目的是为了恢复人的固有知识。教学过程即是"回忆"理念的过程。在教学中,柏拉图重视对普遍、一般的认识,特别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认为概念、真理是纯思维的产物。同时他又认为学生是通过理念世界在现象世界的影子中才得以回忆起理念世界的,承认感觉在认识中的刺激作用。他特别强调早期教育和环境对儿童的作用。认为在幼年时期儿童所接触到的事物对他有着永久的影响,教学过程要通过具体事物的感性启发,引起学生的回忆,经过反省和思维,再现出灵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识。就此而言,柏拉图的教学认识是一种先验论。 柏拉图的教学体系是金字塔形。为了发展理性,他设立了全面而丰富的课程体系,他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划分了几个年龄阶段,并分别授以不同的教学科目。0一3岁的幼儿在育儿所里收到照顾。3一6岁的儿童在游乐场内进行故事、游戏、唱歌等活动。6岁以后,儿童进入初等学校接受初级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柏拉图接受了雅典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为儿童安排了简单的读、写、算、唱歌,同时还十分重视体操等体育训练项目。17一20岁的青年升入国立的“埃弗比”接受军事教育,并结合军事需要学习文化科目,主要有算术、几何、天文、音乐。20一30岁,经过严格挑选,进行10年科学教育,着重发展青年的思维能力,继续学习"四科",懂得自然科学间的联系。30岁以后,经过进一步挑选,学习5年,主要研究哲学等。至此,形成了柏拉图相对完整的金字塔形的教学体系。 根据其教学目的,柏氏吸收和发展了智者的‘三艺"及斯巴达的军事体育课程,也总结了雅典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其后便成了古希腊课程体系的主干和导源,支配了欧洲的中等与高等教育达1500年之久。 柏拉图认为,每门学科均有其独特的功能,凡有所学,皆会促成性格的发展。在17岁之前,广泛而全面的学科内容是为了培养公民的一般素养,而对于未来的哲学家来讲,前面所述的各门学科都是学习辩证法必不可少的知识准备。文法和修辞是研究哲学的基础;算术是为了锻炼人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学习几何、天文,对于航海、行军作战、观测气候、探索宇宙十分重要;学习音乐则是为了培养军人的勇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他还很重视选择和净化各种教材,如语言、故事、神话、史诗等,使其符合道德要求,以促进儿童心智之发展。 就教学方法而言,柏拉图师承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把回忆已有知识的过程视为一种教学和启发的过程。他反对用强制性手段灌输知识,提倡通过问答形式,提出问题,揭露矛盾,然后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判断,最后得出结论。 理性的训练是柏拉图教学思想的主要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柏拉图始终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最终目标的。在《理想国》中,他多次使用了“反思”(reflection)和“沉思”(contemplation)两词,认为关于理性的知识唯有凭借反思、沉思才能真正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感觉的作用只限于现象的理解,并不能成为获得理念的工具。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心思凝聚,学思结合,从一个理念到达另一个理念,并最终归给为理念。教师要善于点悟、启发、诱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使他们在“苦思冥想”后“顿开茅塞”,喜获“理性之乐”。 这与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柏拉图的教学思想几乎涉及到教学领域中的所有重要方法。他第一个确定了心理学的基本划分,并使之与教学密切联系起来。他继承并发展了斯巴达的依据年龄特征划分教学阶段的教学理论,在教学的具体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上则更多地总结与采用了雅典的经验,提出了全面、和谐发展的课程体系。他十分注重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调探讨事物的本质,这些都给了后世教育家们以巨大的影响和启迪。 但是,柏拉图夸大了理性发展在教学中的意义。他主张的通过回忆和沉思冥想以致知的教学过程,反映了其对掌握知识理解中的唯心主义倾向。特别是他把理性绝对化、孤立化,使感觉和理性之间对立起来的思想,以致成了中世纪经院派教条主义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苏格拉底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他的父亲是石匠和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婆。 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他早年继承父业,从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后来研究哲学。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他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作为公民,他曾三次参军作战,在战争中表现得顽强勇敢。此外,他还曾在雅典公民大会中担任过陪审官。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被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鸩而死。在欧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几乎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所占的地位相同。多年来他被认为是反民主的、维护反动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哲学家,近来已有人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 青少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手艺,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跟他学习,向他请教。苏格拉底却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道德等等。他曾三次参战,当过重装步兵,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 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署,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 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的哲学主要研究探讨的是伦理道德问题。 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做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后世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苏格拉底本人没有写过什么著作。他的行为和学说,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和克塞诺芬尼著作中的记载流传下来。关于苏格拉底的生平和学说,由于从古代以来就有各种不同的记载和说法,一直是学术界讨论最多的一个问题。古希腊哲学家。2023-07-27 16:11:506
谁能讲讲“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午)是古希腊雅典人,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 苏格拉底原为雕刻匠,后来倾心于教育研究,并以培养青年的完善道德为己任。他主张有知识的人才具有美德,才能治理国家,强调“美德就是知识”,知识的对象是“善”,知识是可敬的,但并不是从外面灌输给人的,而人的心灵是先天就有的。把人的先天就有的、潜在的知识、美德诱发出来,这就是教育。他还首先发明和使用了以师生共同谈话、共商问题、获得知识为特征的问答式教学法。 苏格拉底一生中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但他没有著作,其言行都是由弟子柏拉图等人所汇编的对话。 好学善思 苏格拉底于公元前469年出生于雅典附近的阿洛佩凯村。父亲索弗罗尼斯科是一个雕刻匠,母亲法伊纳列特是接生婆。苏格拉底生来相貌丑陋,加之家境贫寒,父亲认定他不会有多大出息,就为他选定了一条跟自己学习雕刻,做一名石匠的生活道路。 苏格拉底虽然其貌不扬,但却天资聪明,勤奋好学,不久就成了一个很能干的雕刻匠。他创作的标题为“欢乐三女神”的一组群雕,曾被放到雅典的卫城上。 苏格拉底尚未成年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幸运的是,一个好心的雅典人资助了他,使他在雕刻之余能有学习的机会。从此,苏格拉底看到了一个新的世界,人生的道路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走出了父亲为他设计的做石匠的圈子。在这段时间里,他向当时各种有学问的人求教,浏览可能见到的古代哲学家的著作,聆听当时的大哲学家阿那克萨戈拉的讲学和智者派讲雄辩术。同时,他还学习音乐和诗歌。多方面的教育使苏格拉底的精神得到了极大的丰富。20岁的时候,他师事阿那克萨戈拉的弟子阿尔赫拉于斯,学习有关自然的知识。年轻的苏格拉底喜欢思考和探索,对许多自然问题都想弄个明白,如一个事物怎样创造出来,又怎样毁灭;人们所借以思想的元素是血,还是空气或水;地是平的还是圆的等等。对于这些问题,老师都有解答,但苏格拉底对答案并不满意,自己试图解释,又觉得无能为力,因此,他认为研究自然没有什么意义,把自然界排除在人的认识范围之外。在30岁的时候,他把注意力从天上转到人间,成为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 苏格拉底对问题的考虑往往比一般人要深刻,而且角度很独特,说理透彻,使你不得不承认他说得对。有一次,苏格拉底碰见一个人正为向别人敬礼却没有得到回礼的事生气,就对他说:“这简直太奇怪了。遇到一个身体丑陋的人你不会生气,但遇见了一个性情粗鲁的人倒难受起来了。”有一个人说自己吃东西都没有味道,苏格拉底称他知道一种能治这种病的好药方,当对方追问是什么药方时,他回答:“停止饮食,这样,你就会生活得愉快些、节约些、身体还会好些。” 一天,苏格拉底看见一个人非常严厉地责罚侍从,便问他为什么如此对待仆人。那人说因为仆人好吃懒做又非常愚蠢贪婪。听了这样的回答,苏格拉底问道:“那么你考虑过没有,谁应该多受责打,是你呢,还是你的仆人。” 这些小事看起来似乎很平常,但联系到当时许多人为了私欲,贪得无厌;许多贵族安于享乐,不知满足的现实,就可以看出苏格拉底思想的敏锐与深刻了。 青年之友 苏格拉底很喜欢和青年人交往,希望青年人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他认为,一个人接受教育之后,不仅自身会幸福,能管好自己的家务,而且还能使别人和城邦幸福。他常根据不同情况,对青年人施以不同的教育。对于遗传条件优越而轻视学习的人,苏格拉底告诉他们,越是禀赋好的人越要受教育。这好比烈性而桀骜不驯的良种马,如果在小时候加以训练,就会成为最有力、最骁勇的千里马;否则,将始终是难以驾驭的驽马。一个人如果受的教育不好,他的意志越坚强,就越容易犯罪。对于那些以财富自夸、认为不需要受教育、财富会成就他们的心愿、给他们带来幸福的人,苏格拉底就教导他们,只有愚人才会这样想。他指出,幸福不在于财富,而在于知识,在于对人类做出贡献。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人们的尊敬。 苏格拉底的母亲是一个接生婆。他从小跟着母亲到别人家去接生,帮助递递器械,打打下手。这一段生活经历在苏格拉底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他从助产中得到了启迪,创立了一种教育方法。他称其为“产婆术”。 在当时的雅典,人们普遍认为智慧是天生的。苏格拉底则认为,知识和美德是能通过受教育而得到的,唯一的困难是缺少既懂美德的概念又能将它教给别人的人。尽管他认为自己没有智慧,不足以施教于人,但却甘愿去尽一个社会道德教师应尽的义务。经常同青年交往接触,教育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苏格拉底形成了一种很独特的教育方法,其基本原则是;回答问题必须非常简洁,明快干脆。回答对方所提出的问题,不能是提出别的问题,不许反对对方的问法。两个人可以相轮换提问,但须双方都同意。这种方法包含有辩证的色彩,能帮助对方纠正错误观念并产生新的艺术。整个过程仿佛产婆帮助孕妇生产下婴儿一样。它分四个步骤。一是讥讽,即通过不断提问,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之中,承认对这个问题一无所知。二是助产,就是帮助对方抛弃谬见,使他们找5U正确、普遍的东西。换句话说,就是帮助真理产生。苏格拉底曾经对朋友说;我母亲是产婆,我向她学到了接生术。所不同的是,她是肉体的接生者,我是智慧的接生者。三是归纳,即从个别事物中找出共性,通过对个别善行的分析比较来寻找一般美德。四是定义,就是把单一的概念归纳到一般的东西中去。有一个故事,生动地反映了这种方法的应用过程。 人品高洁 苏格拉底不但教育思想深邃,而且人品高洁。他一生过着极其俭朴的生活,无论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总是赤着脚,他不怕寒冷,纵然是冰天雪地,他也能赤脚在冰上行走。在行军作战中,他也比别人更能忍受饥饿。他平时不饮酒,但饮起酒来,比谁的酒量都大。他很贫穷,但不以贫穷为苦,他所追求的是过有德行的生活。 苏格拉底不仅宣传有德行的生活,而且身体力行。他热爱自己的祖国。他先后三次参加伯罗奔尼撒战争,尽到了雅典公民保卫祖国的职责。他在作战中,表现勇敢、沉着,几次冒死拯救同伴的生命,把受伤的同伴背下战场。在敌人面前他无所畏惧,即使在雅典军队失败的时候,他仍然镇静自若,在战场上走起路来好象在雅典的大街上一样,“昂首阔步,斜目四射”,遇见敌人,他还是那样若无其事地斜视着敌人,使敌人老远见到他,就知道他不是好惹的,若是挨到他,他定会坚决抵抗。 苏格拉底平时对同胞、对学生,态度诚恳、温和,不自以为是,不好为人师,不强人从己,他是一个卓越的教师。他的谈话生动活泼,无拘无束,表现出高度的修养,他是一位天才的演说家。他的学生、雅典将军亚尔西巴德曾说;每逢听苏格拉底说话,心就狂跳起来……眼泪就会夺眶而出,大群的听众也表现过同样的情绪。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学者、伟大的教育家、热诚的爱国者,却在公元前399年,被雅典极端民主政府判处死刑,其罪名是:第一,不信雅典的神,崇奉新神;第二,蛊惑青年。然而这两方面也正是苏格拉底对雅典的贡献。在他死后不久,雅典人就认识到他的活动意义,把控告他的一部分人处以死刑,实际上为他平了反。应该说,是“误解和私仇把他推上了法庭”。苏格拉底的死是“雅典的悲剧,希腊的悲剧。” 苏格拉底在服刑时,心情是矛盾的。他一方面不服法庭的判决,一方面又不愿逃走,表示服从法庭的判决。他的学生、朋友都劝他逃走。他却以公民应忠于国家为理由而加以拒绝,他说,如果法庭的判决不生效力,国家就不可能存在。公民是国家所生、所养,受国家的教育,理应事事听从国家。儿子只能以德报答父母,不能以怨报答父母,不管父亲如何对待自己,不能以拷打还拷打,以恶言还恶言。一个人被判死刑,不服刑,用逃跑的方法来毁坏、颠覆国家和法律,是不能允许的。苏格拉底既要坚持自己的信仰,又要服从国家的法律,于是只好在狱中饮鸩而亡。他为真理而引颈就刑,引起后人对他产生无限的崇拜.苏格拉底揭露矛盾的方法,在西方哲学史上,是最早的辩证法的形式。 而在东方老子却先有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比苏格拉底要早. 朴素辩证法思想 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不居的。他观察到天地间万物万事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例如有无、刚柔、强弱、祸福、兴废等等,它们都是互相依存 、互相联结的 。 所以说:“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长短相形。”还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表明了对立面双方的同一性。老子还认识到对立面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向相反的一面转化,他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 ,敝则新 ,少则得 ,多则惑”。老子承认转化 ,但强调“圣人之道 ,为而不争”,“以其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在军事战略战术的运用方面也很突出。在战术上,他主张“以奇用兵”,还要注意“将欲弱之,以固强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在战略上 ,他提出“柔弱胜刚强”的指导思想,他说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但攻坚的力量莫过于它。这种战略思想有防止盲目骄傲的一面,但也具有极大的片面性。 从哲学思想的发展看,苏格拉底提出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的区分,使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脱离了早期哲学的朴素状态,进入更加成熟的阶段;他将早期希腊哲学家们格言式的伦理思想提到了哲学的高度;他以逻辑辩论的方式启发思想、揭露矛盾,以辩证思维的方法深入到事物的本质 。这一切对哲学思维的发展都有贡献。但是,他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开始了夸大主体和理性、夸大抽象思维,以哲学唯心主义的神话代替宗教神话的时代。 伦理学说 苏格拉底建立了一种知识即道德的伦理思想体系,其中心是探讨人生的目的和善德。他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必须有道德的知识,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人们只有摆脱物欲的诱惑和后天经验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他认为道德只能凭心灵和神的安排,道德教育就是使人认识心灵和神,听从神灵的训示。这种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伦理思想,后来被安提斯泰尼继承和发展,形成以强调禁欲为特征的犬儒学派;而苏格拉底伦理思想中所包含的快乐论思想 ,则被亚里斯提卜继承和发展,形成主张享乐的居勒尼学派 。柏拉图全面继承了苏格拉底的伦理思想体系,并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重要性,认为伦理道德要由理智来决定,这种理性主义的思想,在以后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中,起了积极作用。2023-07-27 16:12:063
谁是苏格拉底
元前469年,苏格拉底生于离雅典城不远的阿洛佩凯。据第欧根尼?拉尔修记:他生于第77届奥林比亚赛会第四年,死于第95届奥林比亚赛会的第一年,享年70岁。他的父亲索弗罗尼斯科斯是一个石匠出身的雕刻匠,母亲法伊纳列特是助产医生。 子承父业是当时希腊的习俗,所以,苏格拉底青少年时代跟父亲学习雕刻,据说陈放在雅典卫城上的一组美神雕像是苏格拉底的作品。与此同时,他还读过荷马的史诗以及一些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 苏格拉底青年时期同当时雅典的学者名流交往甚密,同时又师从著名哲学家阿那克萨哥拉斯的弟子阿尔赫拉于斯,学习关于自然的知识。他靠自学成了一名有学问的人,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的时候,他转而探讨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伦理道德问题,成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自愿做他的学生,向他请教,而苏格拉底却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同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特别是伦理道德问题。所以,40岁时他就展露出了杰出的才华,声誉渐起,成了雅典闻名的人物。 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后,苏格拉底的后半生几乎都是在长达27年的战争中度过的,他曾和当时还是青年军人的阿尔基比亚德一起当过重装步兵,曾三次参战。在波特伊达伊亚附近的一次战斗中,阿尔基比阿德斯身负重伤,苏格拉底奋力保护,终于击退敌人,救了他人性命。在另一次战斗中,色诺芬身受重伤,不能行动,也是赖于他的援救,才得幸免一死。 公元前404年,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惨遭失败,民主政体被斯巴达支持的“三十僭主”的统治所取代。“三十僭主”的头目就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克利提阿斯。一次,克利提阿斯把苏格拉底召去,要他带领4个人去逮捕一个名叫列昂的富人,欲杀之以夺其财产。其余4人欣然从命,苏格拉底却拒绝合作,拂袖而去。他不但敢于抵制克利提阿斯的非法命令,而且公开谴责他的暴行。克利提阿斯把他叫去,不准他再接触青年,但他威武不屈,不予理睬。 公元前403年,“三十僭主”被推翻,克利提阿斯一命呜呼,民主派重掌政权。 当时一位并不著名的悲剧作家米列托斯和其他两个人对苏格拉底提出指控,罪名是“不敬国家所奉的神,并且宣传其他的新神,败坏青年”。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交付法庭审判。 法庭上苏格拉底发表了激昂慷慨的演说。按照雅典的法律,在法庭对被告进行判决之前,被告有权提出一种不同于原告所要求的刑罚,以便法庭二者选一。但苏格拉底理直气壮地自称无罪,认为他的言行绝不属于犯罪,而是有利于社会。他觉得只有让他终生在卫城的圆顶厅享受国家提供的免费餐,才算合理。在朋友们的规劝下,他才提议对他罚款30明那。结果他还是被判了死刑。 雅典的宗教习俗,每年五月,雅典都要派圣船“帕拉洛斯”号满载祭品去提洛岛的阿波罗神庙朝圣,往返时间是30天。在这个特定时期内,不得处决犯人,苏格拉底判决之日适逢圣船启航之时,所以未被立即执行。 收监期间,他的朋友克利托等人已经买通狱卒,制定了越狱计划,力劝他逃走。但他坚不从命,认为自己应该服从国家的法律。在就要处决他的那天晚上,他打发妻子和亲属离开牢房,与克利托等人侃侃而谈地讲了一番灵魂不死的问题,然后镇定自若地从狱卒手中接过毒药,一饮而尽。就这样,苏格拉底在70岁的时候离开了人世。 据说苏格拉底长得很丑:脸面扁平,嘴唇肥厚,大狮鼻,挺一个大肚子,着一件褴褛外衣,光着脚片到处走。和人谈话时,偏低着头,象条壮实的公牛;然而他目光炯炯仍能贯透一切,使人感到一种超人的才智和内在的精神美。 还有的记叙说,苏格拉底不仅是一个最能控制激情嗜欲的人,而且也是最能经得起冷热和各种艰苦劳动,非常惯于勤俭生活的人;尽管他资财微薄,但他却能应付裕如。 苏格拉底的哲学不是研究自然,而是研究人,研究人的道德、伦理,让人们去信仰宗教,信仰神学。因为他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由神按一定目的安排的,不需要人去认识和研究,研究自然就是对神的干涉和不敬。而研究人也主要是探讨什么样的道德、伦理才符合于贵族奴隶主的利益,完全排除了手工业者和农民,认为他们是低贱的,不通情达理,不懂得美。他有许多关于美和艺术的见解,都是从这种反民主的思想出发的,但是从中也流露出一些值得重视的观点。 关于美,在他以前的哲学家都是从自然科学的观点来研究,而他却是从社会科学的观点来研究。他的哲学是宣扬神学的,认为人的各个部分都是根据神的意志,或者说是神根据有用的目的来创造的。断言美的东西都是有用的,把美的标准规定为有用,有用的就美,有害的就丑,认为人愈是认识到什么是美,也就愈有道德,从而将美和善紧紧联系在一起。可是,有用的东西也不是绝对的,对这个有用,对那个可能就有害,所以,他认为美具有相对属性,他说:“盾从防御看是美的,矛则从射击的敏捷和力量看是美的”,同一件东西对这个有用是美的,对另一个有害就是丑的。美是有用的,是相对的,这是他美学思想的核心。 对艺术的本质,他承认早年流传的“艺术摹仿自然”的说法,肯定艺术活动的实质是摹仿、再现。但是,他认为艺术再现的对象是精神上和肉体上美的人。但肉体要服从精神,不仅要摹仿外形,更要摹仿心灵。他反对把“摹仿”看作“抄袭”,主张画家画像,雕刻家雕像,都不应只满足于外貌细节,要表现出“活人的形象”,“现出生命”,把心理活动,心灵状态表现在活的形象上,显出生命感。他强调形式为内容服务,达到形象的逼真和生动。认为要塑造出这样的形象,就应该有选择,有提炼,构成一个美的整体。他说:“在塑造优美形象的时候,由于不易找到一个各方面都完美无瑕的人,你们就从许多人身上选取,把每个人最美的部分集中起来,从而创造出一个整个显得优美的形体。”主张艺术高于现实,画出的人,雕出的像,要比原来的真人更美。他对塑造艺术形象的论述,在古希腊算是第一个。 可是,当他谈到创作灵感时,却充满了神秘色彩。他把灵感视为天赋,轻视理智,认为“诗人并不是凭理智,而是凭一种天才和灵感;他们就象那种占卦或卜课的人似的,说了许多很好的东西,但并不懂得究竟是什么意思”。他的文艺思想到柏拉图那里,得到了继承,并给予了充分发挥。 苏格拉底是一个吟游诗人,他四处漂泊,遍访“智者”,平和的谈吐,给芸芸众生奏响智慧的歌谣;苏格拉底是一个先知,他祝福和启迪着世人的灵感,善意的指出人们对于人生的误解和无知;苏格拉底是一个神使,他代表着神,代表着智慧,代表着人生纯净的本质,他将神谕带到人间,洒播向苍生大地。 在苏格拉底受审的判决书中这样写道:“苏格拉底是一个作恶者,是一个怪异的人,他窥探天上地下的事物;把坏的说成是好的,并且以这一切去教导别人。”看看,窥探天上地下的事物!多么令人起敬和神往的苏格拉底阿!这那里是审判书,分明记载的是苏格拉底的光荣。 在他七十岁的一天,他送走妻子、家属,与几个朋友侃侃而谈,狱卒端了一杯毒汁进来,他收住“话匣子“,接过杯子,一饮而尽。之后,他躺下来,微笑着对前来告别的朋友说,他曾吃过邻人的一只鸡,还没给钱,请帮他偿还。说完,他安详地闭上双眼,睡去了。他安详的走了,留给历史一声沉重的叹息,留给他的景仰者们无限的哀痛,留给人类罪孽的烙痕。 历史是一个不断犯错误的小人,总是错了以后才醒悟自己犯了多大的错误。苏格拉底临终前宣布:“我要向你们这些杀害我的凶手们预言;我死去之后,立刻就有比你们加之于我的更重得多的惩罚在等待你们。……如果你们以为你们用杀人的办法就能防止别人谴责你们的罪恶生活,那你们就错了;那是一种既不可能而又不荣誉的逃避办法。” 苏格拉底的预言实现了,从此以后,哲学和智慧再也没有逾越过苏格拉底时代所塑造的高度;孔子、老子、苏格拉底成为了智慧高峰永久的象征。虽然人类的思想斗士们一次次的在历史上出现,试图拯救人类的灵魂,但是每一次都是徒劳无功,他们只能为先人的智慧做一些注脚,就足以著书立说以表彰自己的功绩了。再也没有人能够像苏格拉底那样平和、安详、从容不迫、只用最自然的交谈向人们传递智慧的真义了。人们生活在愚昧和无知之中,被肉欲和暴力蒙蔽了心灵而陷入无穷无尽的轮回,直到现在。 苏格拉底是历史上唯一一个以纯粹的探索智慧为生命唯一要旨的人。 30多岁时,他开始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向人们讲述自己的理论,从此一直以传授知识为生。他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道德等等,有钱人和穷人家的子弟聚集在他周围,跟他学习,向他清教。他只交谈,从来不著书立说。如果他能看到他的弟子柏拉图因为将文字整理成册而成为开创哲学的大人物时,也许会报以微微的一笑。 他有种习惯,随时随地会站下来,并且无缘无故地出神。有一天早晨苏格拉底在想着一件他不能解决的事;他又不愿意放下这件事,所以他不断地从清早想到中午,――他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地在想着;到了中午人们就注意到他来了,来来往往的人传说着苏格拉底从天一亮就站在这里想事情。最后,晚饭以后天黑下来,有几个伊奥尼亚人出于好奇,就搬来他们铺盖,睡在露天里,为的是要守着苏格拉底,看他究竟会不会站一整夜。他就站在这里一直站到第二天早晨;天亮起来,他向太阳做了祈祷,才走开了。 除了智慧,再没有什么在他心里是重要的了。 他并不羸弱,他有坚韧不拔的忍耐力。无论酷署严寒,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在作重步兵的时候,他比任何其他的士兵都更加能够忍受饥饿和寒冷,并且不止一次的救护其他的士兵。 他很少饮酒,但当他饮酒时,他能喝得过所有的人;从没有人看见他喝醉过。在爱情上,哪怕是在最强烈的诱惑之下,他也始终是“柏拉图式”的。他是一个完美的奥尔弗斯式的圣者;在天上的灵魂与地上的肉体二者的对立之中,他做到了灵魂对于肉体的完全的驾驭。 当我们现在谈论苏格拉底的时候,我们说“一是苏格拉底为捍卫言论和思想的自由而甘愿赴死,使他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为言论及思想自由而殉难的智者,是人格神;二是苏格拉底的哲学智慧和论辩方法是西方哲学的第一个高峰和最早源头,他是哲学智慧之神。” 实际上是这样吗? 苏格拉底只是从容自若的传播智慧和神谕,他是自由的,因为他从来没有认为所谓的制度需要他去重视,在他看来,那只不过是一个无知的孩子犯的一个幼稚的错误。他也没有去着意捍卫言论和思想的自由,因为它们本来就是自由的,不自由的只是的人们的心灵。他在审判席上说:他之所以申辩乃是为了他的审判官而不是为了他自己。他是被神派遣到这个国家里来的一个牛虻,而且再找一个象他这样的人是不大容易的。在他被宣布处死的时候,他依然在试图唤醒人们的心灵:“如果你们以为你们用杀人的办法就能防止别人谴责你们的罪恶生活,那你们就错了;那是一种既不可能而又不荣誉的逃避办法,最容易最高贵的办法并不是不让别人说话,而是要改正你们自己。” 在我们宣布苏格拉底是一位殉难者的时候,苏格拉底只是用怜悯的目光注视着世人,在心底发出一声惋惜的叹息。 苏格拉底留下了智慧么?没有,他的智慧已经随着他饮下的毒药而去。至今我们对他印象最鲜明的是他熟练运用的辩证法,可是辩证法,那只不过是他试图向人们说明智慧的方法而已,远远不是他要说明的智慧本身。他死后,他的弟子柏拉图追忆记载了他的部分言论。可是,这种追忆对于苏格拉底的智慧能够反映多少?毋庸置疑,最精华和最本质的部分已经无法追忆。 所以,今天,当我们试图找寻苏格拉底的具体的智慧的时候,却发现我们已经无从查起。我们可以找寻他特立独行的性格,找寻他从容不迫的举止,找寻他浮云游子的浪漫,找寻他慈悲广阔的胸怀,但是他一生宣扬的智慧,我们已经再也无从找寻。 他的智慧不是西方哲学的第一个高峰和最早源头,而是西方哲学的最后一个高峰和终结――如果哲学不是怜悯的同义词。 在历史的无尽长河中,有一个孤独的身影,他只穿着一件单衣,不穿鞋;他随时随地会站下来,并且无缘无故地出神;他在市场、运动场或者街头向四周的人群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 他就是被人们抛弃和景仰的先知: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研究的重点是人的伦理道德问题,对自然哲学不感兴趣,正因为他把哲学的重点从自然界转向人的问题,人们才称他为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请回人间的哲学家。 他把哲学定义为"爱智慧",他的一个重要观点是:自己知道自己无知。他说,他听到神谕说他是人间最聪明的人,他感到自己并不聪明,就到处找有知识的人谈话,想证实神谕。结果他发现这些所谓有知识的人并没有知识,并不聪明,又进而发现他自己的聪明之所在就在于他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他以自己的无知而自豪,并认为人人都应承认自己的无知。 苏格拉底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美德就是知识。他认为人应当关心自己的灵魂,只有灵魂和理智才能教人明辨是非,懂得善恶,成为有道德的人。他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以理性作为判断道德行为的标准。他还认为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这个永恒的、普遍的、绝对不变的概念的认识。善包括健康、有力、财富、有地位、荣誉、节制、正义、勇敢、敏捂、强记、豪爽等美德,这些美德和知识虽然是人天生就有的,但只有经过启发和引导,人才能意识到这些内在的美德和知识。 在讨论知识和伦理道德问题时,苏格拉底惯于采用问答法,双方一问一答,通过揭露对方回答中首尾不一致的地方进行诘难,使对方陷入矛盾,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无知,同时逐步引导对方修正意见,接受自己的观点,从而导致真理。把这种方法称之为"产婆术"。它其实是一种归纳法,它通过归纳来寻求一个概念的定义或形成普遍概念,也就是通过揭露思维矛盾或对立意见的冲突,来发现真理。归纳法的创造和运用对哲学思维的发展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个傍晚,雅典监狱中一位年届七旬的老人就要被处决了。只见他衣衫褴褛,散发赤足,而面容却镇定自若。打发走妻子、家属后,他与几个朋友侃侃而谈,似乎忘记了就要到来的处决。直到狱卒端了一杯毒汁进来,他才收住“话匣子”,接过杯子,一饮而尽。之后,他躺下来,微笑着对前来告别的朋友说,他曾吃过邻人的一只鸡,还没给钱,请替他偿还。说完,老人安详地闭上双眼,睡去了。这位老人就是大哲学家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前470―前399年),既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又是一位个性鲜明、从古至今被人毁誉不一的著名历史人物。他的父亲是石匠和雕刻匠,母亲是接生婆。 ????青少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手艺,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跟他学习,向他清教。苏格拉底却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道德等等。他曾三次参战,当过重装步兵,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 ????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酷署严寒,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 ????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的哲学主要研究探讨的是伦理道德问题。 ????苏格拉底经常和人辩论。辩论中他通过问答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人产生新思想。他从个别抽象出普遍的东西,采取讥讽、助产术、归纳、定义四个步骤。“讥讽”即通过不断追问,使对方自相矛盾,承认对此问题无知;“助产术”即帮助对方抛弃谬见,找到正确、普遍的东西,即帮助真理问世;“归纳”即从个别事物中找出共性,通过对个别的分析比较来寻找一般规律;“定义”即把单一的概念归到一般中去。 ????苏格拉底教学生也从不给他们现成的答案,而是用反问和反驳的方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的思想影响。请看一个他和学生问答的有趣的例子。 ????学生:苏格拉底,请问什么是善行? ????苏格拉底:盗窃、欺骗、把人当奴隶贩卖,这几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 ????学生:是恶行。 ????苏格拉底: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俘虏来的敌人卖作奴隶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不过,我说的是朋友而不是敌人。苏格拉底:照你说,盗窃对朋友是恶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用来自杀的工具,这是恶行吗?学生:是善行。 ????苏格拉底:你说对朋友行骗是恶行,可是,在战争中,军队的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说,援军就要到了。但实际上并无援军,这种欺骗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 ????这种教学方法有其可取之处,它可以启发人的思想,使人主动地去分析、思考问题、他用辩证的方法证明真理是具体的,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自己的反面转化。这一认识论在欧洲思想史上具有巨大的意义。 ????苏格拉底主张专家治国论,他认为各行各业,乃至国家政权都应该让经过训练,有知识才干的人来管理,而反对以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他说:管理者不是那些握有权柄、以势欺人的入,不是那些由民众选举的人,而应该是那些懂得怎样管理的人。比方,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因为她们精于此道,而男子则不懂。他还说,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精于农耕便是一个好农夫;精通医术的便是一个良医;精通政治的便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 ????公元前404年,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失败,“三十僭主的统治取代了民主政体。”三十僭主的头目克利提阿斯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据说,一次克利提阿斯把苏格拉底叫去,命令他带领四个人去逮捕一个富人,要霸占他的财产。苏格拉底拒不从命,拂袖而去。他不但敢于抵制克利提阿斯的非法命令,而且公开谴责其暴行。克利提阿斯恼怒地把他叫去,不准他再接近青年,警告他说:“你小心点,不要叫我们不得不再减少羊群中的一只羊。”苏格拉底对他根本就不予理睬,依旧我行我素。 ????后来,“三十僭王”的统治被推翻了,民主派重掌政权。有人控告他与克利提阿斯关系密切,反对民主政治,用邪说毒害青年。苏格拉底因此被捕入狱。按照雅典的法律,在法庭对被告叛决以前,被告有权提出一种不同于原告所要求的刑罚,以便法庭二者选其一。苏格拉底借此机会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他自称无罪,认为自己的言行不仅无罪可言,而且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结果,他被叛了死刑。在监狱关押期间,他的朋友们拚命劝他逃走,并买通了狱卒,制定了越狱计划,但他宁可死,也不肯违背自己的信仰。就这样,这位70岁的老人平静地离开了人间。 ????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做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后世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的中等阶级家庭。他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一个雕塑作坊。他的母亲是一个助产婆。苏格拉底面目丑陋,身材矮小,步履蹒跚,性格尤其特别。他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是一个勇敢、顽强的战士,平时生活像一个智者,以教育青年为己任。他的对话式教学方法也有智者风格,但他与智者有本质的区别:他从不收学费,更反对诡辩和似是而非的夸夸其谈。他自称是没有智慧的人,而不自诩为有智慧的人。“爱智慧者”和“有智慧者”虽只有一字之差,含义却根本不同。前者指追求确定真理的哲学家,后者指靠炫耀知识赚钱的智者。哲学对于苏格拉底来说不是纯思辨的私事,而是他对城邦所尽的义务。在此意义上,他自称是针砭时弊的神圣牛虻。 苏格拉底与“产婆术” 几乎与孔子同时代,古希腊出了一代先贤苏格拉底,他毕生爱智慧,追求认识自己,虽没有聚众讲学,但因学识渊博且不独学而无友,故身边聚集了很多可称为弟子的志同道合者。 柏拉图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交谈切磋中,苏格拉底凭借其绝顶的聪明和无人能及的知识创造了自称“产婆术”的谈话方法,直到今天仍被西方教育界推崇备至。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不是他传授给学生的,他所做的无非就是把学生心中的真知唤醒并挖掘出来。 就像接生婆一样,他所做的是帮人生孩子(知识),孩子(知识)是每个人自在自有的。故他把自己的教学方法称为“产婆术”,而把自己比喻为知识的接生婆。 也许纯属巧合,苏格拉底的母亲恰恰就是一位接生婆。苏格拉底算是子承母业,母子俩共同做着助产的工作而乐此不疲。 接下来就让我们领略一下培养出了柏拉图的“产婆术”的魅力何在。齐诺芬的《纪念录》中有一段关于苏格拉底和欧西德的对话。 两人讨论的是关于“正”与“不正”的话题,其中的片段翻译如下:欧:我生平所做之事,没有“不正”的。苏:那么,你能举例说明什么是“正”,什么是“不正”吗?欧:能。苏:虚伪是“正”还是“不正”?欧:不正。苏:偷窃呢?欧:不正。苏:诱敌而窃敌物,是“正”还是“不正”?欧:正。苏:你方才说偷窃是不正,现在又何言正呢?欧:以前是对友,现在是对敌。苏:小孩生病,不肯吃药。父亲骗他说“药味很甜”。小孩吃了,救了性命。这是“正”还是“不正”?欧:正。苏:你的朋友因精神失常欲取刀自杀,你将他的刀偷走,这是“正”还是“不正”?欧:正。苏:你说不正只可对敌,不可对友,现在又何以对友呢?欧:苏格拉底,我不能回答你了…… 苏格拉底就是这样常常从对方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和现象开始,通过提问,揭示对方的自相矛盾之处,如此层层推进,直至最终得出双方都认可的结论。 且不说苏格拉底的认识论正确与否,他所创立的“产婆术”在教人求知求真方面确是匠心独具,开了西方“启发式谈话法”的一代先河,千百年来无人能出其右。 为了提高雅典人的道德水平和造就治国人才,苏格拉底潜心研究哲学并积极从事教育工作。 苏格拉底对教育的意义、目的、内容和方法,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他认为,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他认为,无论是天资比较聪明的人还是天资比较鲁钝的人,如果他们决心要得到值得称道的成就,都必须勤学苦练才行。 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伯里克利死后,雅典由于没有好的领导人,民主制度变成了极端民主化,变成了无政府主义,连国家领导人都用抓阄或抽签的办法选出来。苏格拉底对此十分痛心。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为了培养治国人才,他付出了毕生的精力。 在教学的方法上,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他母亲是产婆,他借此比喻他的教学方法。他母亲的产婆术是为婴儿接生,而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 “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苏格拉底倡导的问答法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今天,问答法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卢梭、布鲁纳等人提倡的“发现法”,也明显受到苏格拉底方法的启发。 由于苏格拉底坚持真理、主持正义,经常批评雅典统治阶层的腐败,甚至批评一些最高领导人,因而遭到他们的忌恨。在他70岁的时候,他被雅典的统治者以“不敬神”“腐蚀青年”为罪名判处死刑。他的学生和朋友们多次劝他逃离雅典,并为他安排了万无一失的逃跑计划。但他坚决拒绝。他认为,尽管加给他的罪名纯属诬陷,但他既是雅典的公民,就应该遵守雅典的法律。行刑的那天,来看望他的学生和亲友都十分悲痛,而他却镇定自若,谈笑依旧,最后从行刑官手里接过毒酒,一饮而尽,从容赴死。 苏格拉底虽是古希腊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但他自己一篇著作也没有留下,我们只能从他的学生如柏拉图、色诺芬等人的著作中了解他的言行和思想。这一点颇像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孔子。孔子一生也是“述而不作”,没有留下任何著作。要不是他的弟子和他的再传弟子们将他一生的言行整理、汇集成《论语》这部著作,我们今天也无从知道孔子的活动和思想了2023-07-27 16:12:1613
苏格拉底认为求得知识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求的知识的最好方法是什么我们总是说:“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是却忽视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每每提起读书,我们总觉得读书是一件苦差事。但有人又会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也就是说,人读书,苦矣!但人又不得不做。为什么呢?从世俗角度来讲,读书能变现,能让人实现财富增长;读书能帮助人们解决生活问题,也能够提升人的幸福。从精神层次来讲,读书能使人充实,能让人的精神世界变得丰盈;用诗人米尔·卡马尔·乌丁·马斯特的话来说:“坐在那里就可以驰骋于精神世界中,书籍给了我这个好处。一杯美酒就使人陶醉;我痛饮秘传教义的美酒时就感受到了这种乐趣。”尽管如此,读书还是有别于其他娱乐活动。读书是一项不好玩的项目,故世人皆不爱读书。一来,我们不知道读书的好处,也不会享受读书乐趣;二来,大多数人没有掌握读书的方法。不过,庆幸的是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遇到的90%的问题,这个世界上都有人曾经成功解决过它,我们要做的不过是学习与实践。从何学习?——从书里。也就是说,我们不爱读书、不会读书的问题,都可以在书中找答案。但问题是读书法有千万种。我们想要从各种干货书籍中,淘到一种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实在难矣!为什么呢?读书是一项私人活动。我们盲从跟从他人选书、读书是不对的。人该选什么书,怎么读书,还需要根据自己的目的、处境,做调整。读书最重要的是为我所用、取悦自己。所以,我认为读书是最好方法是无方法。或者说,适合自己的读书节奏,都能称之为好方法。如此一说,读书就没有方法可寻吗?读书就得摸着石头过河吗?其实也不然。我们所接触的林林总总的读书方法,都有其使用边界,想使用之,又特为困难。怎么办呢?为了解决此问题,我特意总结出一条通用公式,那就是读书最好的方法=找到模仿对象(大师) 自己不断尝试、实践 总结出自己的读书法。然而,在这条公式中,最难的部分是找到找到模仿对象。所以,我特意总结古今中外7位名人和自己读书法,与诸位分享。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分享,大家都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法。最好的读书方法是什么?7位名人读书法和1条万能公式教你学会读书01曾国藩读书有1个心法和4字诀曾国藩读书的心法是“读书不二”。他说:“一书未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都是询外为人。”也就是说,一本书没有读完,断不读其他书,东翻西阅,都是为其他人生活。这个心法,我们可以解读为好书要读完、读深、读精。具体怎么操作呢?曾国藩读书的四字诀:看、读、写、作。看:博览群书、泛舟书海;读:对于诗文词赋,则宜读。写:古代常手写练字,但现代人打字多学子,故我把写理解为做读书笔记。如何写笔记呢?曾国藩在家书讲到记录的两大方法,一是在阅读中,若遇有心领神会,便记下自己此刻的阅读心得。二是遇有疑问时,记下来(或提问)。“尔有所知者,常常与之讲论,则彼此并进矣”。简言之,多与他人谈论,更有所得。作:即为写作。读再多,笔记写再多,最终全是他人的知识。故我们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写作。【小结】曾国藩读书法的底层逻辑:看自己需求,找到一本好书专注于阅读,提炼出有用、有所悟的信息将信息加工处理为知识,知识再创造最好的读书方法是什么?7位名人读书法和1条万能公式教你学会读书02鲁迅读书有十法一是翻书。鲁迅先生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这种方法可以开阔视野,打开思路。博采众长。二是硬看。这个方法跟曾国藩的“读书不二”很相似。即使有些书,晦涩难懂,也要硬着头皮读下去,多读,多钻研。三是专精。在专业领域和喜欢的科目,下笨功夫。读书不在于数,而在于质。四是活读。鲁迅主张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也就是活学活用。五是参读。读书不只是读书本内容,还需要读作者和读时代背景。六是带着问题读书。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思考作者是如何写的,想表达什么观点。七是跳过疑难。鲁迅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无论看到多久都不会懂。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八是读书三到。鲁迅先生在三味书屋读书时,制作了一张小巧精美的书签,上面写着“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10个工工整整的小楷字。之后。他边读书。边用书签盖住已读过的文字,默读,顺便也把书背下来了。九是剪报。要利用“剪报”这一方法来积累资料。鲁迅认为无论什么事,如果陆续收集资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十是重读。读过的书,多温故知新。【总结】鲁迅先生的读书法我个人认为这套读书法很实用。读书方式:翻书快读、专精慢读读书态度:一读到底,必须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读书秘招:带着问题读书本内容、读作者,遇见疑难时,一定要先跳过,不钻牛角尖,把精力花在解决重要问题之上。读完书后:要整理资料,并时常温故知新。03顾颉刚的读书法:批评性阅读现代著名史学家顾颉刚说:“我们的读书,是要借了书本子上的记载寻出一条求知的路,并不是要请书本子来管束我们的思想。所以读书的时候,要随处会疑。”查理芒格说:“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顾颉刚读书法,本质上来说就是逆向思维阅读法。也就是说,当作者这样说,我却那样想。或者说,当作者是这样的对的,但我却举例论证作者是错的。顾颉刚说:“随处会用自己的思想去批评它”。换句话说,我们读书应该不做书籍的奴隶,不为书所囿,不为书所驭。批评性阅读虽然很有用,但是我个人认为操作难度相当大。这种方法对个人知识储备也有一定的要求。不过,批评性阅读却极其锻炼人的逆向思维。因为“只要有了判断力,书本就是给我们使用的一种东西了。”只要有了批判力,我们就知道哪些东西是好的,哪些是坏的,哪些能够为我所用,哪些直接弃之就行了。最好的读书方法是什么?7位名人读书法和1条万能公式教你学会读书04冯友兰哲学读书法:精、解、知、明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说:“我今年八十七岁了,从七岁上学起就读书,一直读了八十年,其间基本上没有间断,不能说对于读书没有一点经验。我所读的书,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特别是哲。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精、解、知、明。”精其选;我们要选古代流传下来的经典著作,然后精读,一字不漏地读。这跟曾国藩的“读书不二”和鲁迅的“硬看”极为相似。解其言;中国有句老话说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简单来说,读书不能只理解字面意思,还需要去读懂作者的言外之意。知其意;“意”,我把它理解为意境的意思,也就是说要理解作者在什么处境下,讲了的这些内容。明其理。“理”,我把它理解为明理。也就是不带个人情绪和观点看问题,实事求是。读明作者所讲的内容、道理在什么情况下,能解决什么问题。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死书活读。【小结】冯友兰的读书方法言简意赅地指出该如何精读一本好书。非常好!05钱钟书的读书法:记笔记知识渊博的钟书先生,古文功底深厚,时常引经据典。众人皆以为钟书记忆力超强,其实不然。据杨绛先生说,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杨绛还回忆到:“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怎么做读书笔记呢?我总结了一条思考型的笔记公式,即为记笔记=思考 记录 整理 践行。具体操作方法:1.思考找到感触点?我为什么会感触?这让我联系到什么?(生活、工作等方面)2.记录想法有三种方法:摘抄式、体会式、批注式、摘抄 想法式记录好词好句好段好例子等体会式:书写收获心得体会感想等批注式:在书本上点圈画写写感悟等3.整理一般来说,笔记都是杂乱无章的,所以我们每看完一本书或者上完一节课,必须整理笔记,可以用提纲式思维导图,也可以用辅助工具(印象笔记、石墨文档等)分类整理。整理方法因人而异,适合自己就好。整理笔记的目的是方便运用。在这里,你还可以训练自己,如何在10秒钟内,找到自己需要的笔记。4.实践“在信息爆炸时代,普通人在搬运信息,聪明人在重组、创造信息”。所以,别再当信息收藏家了,做一位知识践行者吧!把各大平台收藏的文章,践行起来,然后把它们给删了。06巴金的奇葩读书法:回忆法巴金曾经在《读书》杂志上撰文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这种回忆式读书法,有什么好处呢?第一,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的温故知识,查漏补缺。第二,这是一种主动学习。在自己的脑海中,把自己读过的书演练一次,这好比是知识传授给其他人。这样做,知识的保存率能高能达到90%。最好的读书方法是什么?7位名人读书法和1条万能公式教你学会读书07梭罗的读书法:“抽离法”阅读梭罗说:“许多人学会阅读的目的是为了他们微不足道的便利,正如他们学算术的目的是为了记账,做起生意来不至于受骗;可是,将阅读作为一种崇高的智力锻炼,他们却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也就是说,为了让丰盈精神,而读书的人少之又少。即使那些爱读书的人,也只是世俗层面的读书,这也是当下鸡汤书、干货书特别畅销的主要原因。这也没有什么不好的,读书本来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让生活变得更美好。但是你也别忘了,人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当你世俗层面得以满足后,当你拥有一定的财富之后,内心也会空空如也。这时,在好奇激荡之下,你也会迫切想要靠近更多优秀人才,想要接触更其他知识与天才的领域。这可怎么办呢?通常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让自己后代替你读书,另一种做法在无论现在处于人生哪个阶段,都重拾书籍,好好读书。但是梭罗认为只有我们较为高尚的官能处于休眠状态的阅读;是我们必需踮起脚尖,将我们最机敏最清醒的时光贡献给它们的,才是阅读。也就是说,真正的读书是为了陶冶情操,漫满足人精神的需求,而不是一直处于初级的阅读阶段。这样阅读方式,对于现代人,极少人用之。最好的读书方法是什么?7位名人读书法和1条万能公式教你学会读书08我的读书法:超实用的阅读法第一,挑书。读书前,先想想自己在这个阶段需要什么书籍来给自己充电,按照书籍分类这条通道走进去挑。这时我们可以参考别人推荐书单,豆瓣的评分,选出几本感兴趣的,然后翻看书籍的目录,最后选定1-2本书籍来阅读。记得选择比努力更重要。第二,读目录,写出读这本书3个理由。阅读目的有两种,一种是功利性阅读,另一种是消遣阅读。如果是功利性阅读,你就带着问题去找答案就完事了;如果你想消遣阅读,那么自己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自己开心就好。第三,2种读书方法:冷读和热读阳志平在《人生模式》中说:“我将图书分为坏书、可用的书、力作、杰作与神作。多数图书难以超过“杰作”这条金线。 所以你无须将有限的生命浪费在反复阅读“力作”之下的著作上。可用之书与多数力作热读即可,那些凝聚了作者多年心血的杰作与神作,则需要冷读。”何为冷读和热读?钱锺书说:“热读是法国人吃热牛肉, 大块朵颐,痛快淋漓;冷读则是英国人冷吃热牛肉,绅士风度,细嚼慢咽。”用一句话来说,遇到好书用冷读法,遇到坏事直接弃书,遇到可用之书,用热读法提炼出有用方法即可。如何进行热读呢?【思路】这本书讲了什么?解决什么问题?传达什么道理?有何用?一般来说,不同类型的书,我会用不同阅读方法。我把书归了三大类:文学(小说)类、干货书和其他书(历史、哲学、科普等)文学(小说)类作品,“四问法“来回忆书本内容并把它讲述出来。这本书的内容讲了什么?内容的细节是什么?是如何表现出来的?我有什么感受?这本书真实吗?这本书与我何关!(自己有什么看法、这本书对你有什么激励)干货书“五问法”助记忆这本书作者讲了什么?目的是什么?提供什么方法论?可以实操吗?如果可以,你该如何去行动?其他书来批评阅读“五问法”助记忆弄清楚明白作者说在讲什么?自己完全理清楚作者讲的某个新名词的定义了吗?作者说这些话,有何用意?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些话的?这些话的适用范围是什么?什么时候适用?又在什么情况下,并不适用?讲出自己的看法。第四,用冷读法,要利用记笔记带动思考。按照上面所讲到笔记公式。笔记=思考 记录 整理 践行。具体操作方法:第五,以何方式进行阅读?读书方式:读纸质书,看电子书,听书。纸质书适合热读;电子书适合泛读;纸质书阅读起来比较舒服,电子书使用比较方便;纸质书要静心看,电子书可以随时随地随意看。有时,我也可以选择听书,听听大师们对这本书的解读,从而判断这本书值不值得自己也好好读读。最好的读书方法是什么?7位名人读书法和1条万能公式教你学会读书【总结】问题一:读书无用吗?光读书是真的无用,但是不是书没用,是你无去运用。在我看来,书籍只不过是一个载体,记载着世人留下来的财富;而文字也只是一种表达形式,是一种最珍贵的纪念物。无论从哪个角度来审视读书这件事。它都是一件人类非做不可的活动。但如果你一直认为读书无用,原因有四:1. 读书前,你没有明确目标。我的建议你读书前,多问问自己想解决什么问题。 )2. 读书时,没有边读书边联系(经验、案例等)或者做读书笔记(提炼观点、提炼方法)。3. 读书后,没有应用知识,没有在行动中检验知识。4. 没有建立知识体系,没有输出,没有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问题二:读书有什么好用方法?适合自己的方法就是最好的读书方法。在本文中,我分享了古今中外7位名人对读书法和我的读书法,分别为曾国藩读书心法和4字诀鲁迅读书有十法顾颉刚的读书法:批评性阅读冯友兰哲学读书法:精、解、知、明钱钟书的读书法:记笔记巴金的奇葩读书法:回忆法梭罗的读书法:“抽离法”阅读我的读书法:超实用的阅读法透过这些方法,我想对你说,别再盲目找、收藏甚至是买所谓阅读方法的“干货”书籍或是文章了。因为不同人对读书持有不同的态度,也有不同的阅读方法,所需要的书籍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更需要的是找到模仿对象(大师)后,自己不断尝试、实践,直到最后总结出自己的读书法。最后,我分享南宋诗人· 朱熹的一首诗:《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023-07-27 16:12:5813
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是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是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又称为“产婆术”,它由讽喻法、归纳法、助产法等几个步骤组成,在西方古代,苏格拉底是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而著名的教育家。2023-07-27 16:13:221
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
【答案】:B【知识点】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答案】B。【解析】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又叫问答法,是苏格拉底在和学生问答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包括三步:第一步是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是定义;第三步是助产术。2023-07-27 16:13:371
苏格拉底和孔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差异性:1.维护与批判现存制度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与苏格拉底所处古希腊,都处于社会的转变动荡时期。二人的政治态度则截然不同,孔子处于专制社会,尊崇西周的宗法等级制度,强调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秩序。苏格拉底处身于民主发源地,则反对极端民主制度,倡导理性的民主制度,苏格拉底是具有批评精神的学者,要求自己坚持正义而不能参政。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古希腊知识分子具有独立性,中国古代文人具有依附性。政治制度决定了教育思想,专制制度下的国家权威重于一切,民主制度中则人权最神圣。这样的不同社会制度与教育,也决定了中国与西方知识分子人格特征的不同。2.德性为首与知性为先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美德即知识”的命题。美德是指理性知识,苏格拉底那里知性与德性是统一的,但更重视知性;孔子更重视政治道德,知识是次要的,“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奉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王内圣之道,“学而优则仕”反映了孔子教育服务于政治的思想。两种文化价值取向不同,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不同。追求知识的传统与独立的批判精神的结合,应该是知识分子的特质,西方的知识分子的这种特质有利于科学的进步。中国读书人缺乏西方知识分子那样追求知识的传统,更多地流入或依附于政治领域。3.偏感悟与重逻辑苏格拉底注重逻辑与思辨,要求概念反映本质特征并具有普遍意义,结论依赖于推理与论证过程;而孔子注重于感悟与经验,结论不需要详细的论证过程。苏格拉底侧重于思,孔子侧重于行。这样差异的更深的根源,是由于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价值取向与认知特征不同,东方人不善于主客体分化机制,虽然能质朴地接近与再现自然,但也阻碍了抽象化的理性与逻辑的发展。这样的差异性直接影响到东西方各自科学发展,古希腊一系列科学体系能够得以建立,中国正是缺乏逻辑与抽象性思维,科学就具有先天不足,中国读书人更多地涌入感悟作赋的大军,或踏入学而优则仕之路。4.尚贤与爱智孔子作为中国的教育祖师,他是完美道德化身的圣人,上天将宗法制道德赋予了他(“天生德于予”),他的使命是“诲人不倦”,学生只能接受他的权威思想。如伏尔泰说:“孔子既没有给予他们新的世界观.....他只是传授古代法则的智者”;而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没有智慧,“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他只是“爱智慧者”,苏格拉底的聪明就在于认识到自己所不知。这种思想一直激励与推动着西方理性主义进步。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相似性:1.教育对象坚持“有教无类”思想。作为中国教师始祖的孔子,首开私学,广收弟子,打破了春秋之前的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苏格拉底学生也是来源于各个阶层与领域。但孔子具有君重民轻的思想,“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而苏格拉底则不然,他认为人人都需要获得知识,那是神所赋予的。2.教育内容重视人的道德品质修养。他们都把道德修养作为教育重要内容。在个体道德修养方面,都是注重身体力行、节制自律。但孔子的德以礼为基础,而苏格拉底的德是以法律与理性的至上精神为基础。3.教学手段开创启发式教学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明孔子善于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而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更是现代西方启发式教学的起源。扩展资料苏格拉底最著名的就是问答式教学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他母亲是产婆,他借此比喻他的教学方法。他母亲的产婆术是为婴儿接生,而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该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它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在今天美国的一些顶尖寄宿中学采取的“圆桌教学法”就来自于苏格拉底的问答式教学法。同一时期分别奠定东西方文明基石的两位圣哲,有着很多相似的教育理念,但在“启发式”教学法上,苏格拉底更胜一筹。苏格拉底问答式的教学方法以及开创的伦理哲学思想,与古希腊追问世界本源的自然哲学相结合,经其弟子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的传承、拓展之后,形成了一整套的古希腊哲学体系。古希腊哲学强调对终极问题的追问,构成了一套严密的逻辑体系,最终形成了西方文明中“哲科”文化。哲科文化具备较强的外延性和拓展性,引发了近代的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而东方先秦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学说,更多是一种思想,而不能称之为“哲学”(此处指狭义的哲学)。东方的思想家们崇尚“述而不作”、“微言大义”、“社稷关怀”,缺乏对终极问题的思考与逻辑推演,形成了东方文明中的“技艺”文化,导致了在近代在科学及工业革命上的滞后。2023-07-27 16:13:456
孔子和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的异同
当今世界,社会和科技发展迅速,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人的智力的发展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启发学生动脑思考,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成为国内外教学方法研究的热点,可以说言必称“启发”。启发式教学法已成为国内外教学方法发展的重要趋势。 从人类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我们中国通常把孔子看作是启发式教学法的首创者,而西方则公认苏格拉底是启发式教学法的鼻祖。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东西方文明发展史上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的思想分别对后世东西方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有趣的是,从时间上看,他们几乎生活在同一历史时期(孔子比苏格拉底略早半个多世纪),并分别独立提出了启发式教学法。一种教育思想在古代东西方同时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它是人类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本文拟通过分析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的异同,从中得出有益的启示以推动我国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的不断发展。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处于急剧变革的时代,奴隶制逐渐崩溃,封建制正在逐步形成,政治上极度动荡,出现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孔子顺应这一历史潮流,以他博学的才能,首创私学,并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光辉命题,承认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可能性,首次把教育普及到了平民阶层,打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真可谓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壮举。孔子一生除了五十多岁以后曾短期从政外,主要从事私人讲学活动,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第一位大教育家,被后世社会尊奉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法与其认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孔子的认识论具有二元性,他曾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①在这里孔子提出有“生而知之”的人,很显然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然而“生而知之”在孔子那里只是“虚悬一格”,他在实践中所强调的乃是“学而知之”,客观上否定了先验的“生知”观念。正是在“学而知之”的思想指导下,孔子在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了一整套符合人类一般认识规律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而启发教学法就是孔子在教学实践中经常运用并使他的教学深受学生欢迎,使他们学有所成的一种成功的教学法。 《论语》一书是孔门教学的实录,其中记载了孔子关于启发教学的至理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现代汉语中“启发”一词和“举一反三”的成语即由此而来。宋代名儒朱熹注曰:“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②即孔子认为,当学生对某个问题正在积极地进行思考,一时还找不到解决方法的时候予以启发;当学生对某个问题已经思有所得,但还不十分明确,还表达不出的时候给予开导。如果教师已就学生所疑的最关键一点予以启发了,却不能引起学生的联想、类比和推理,孔子认为教师就没有必要再讲了,因为这说明学生没有主动积极的思考,仅靠教师的讲授是没有意义的。在教学实践中孔子也认真贯彻了他的上述主张。通过《论语》我们可以发现孔子在实际教学中很善于运用问答法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有时学生问一个问题,孔子只简单回答,以引起学生的追问和思考,学生一步步追问,孔子的回答一次比一次深刻。这种答问方式,即有针对性又有启发性,也反映了孔子的“善待问”。有时孔子对待学生的提问,则不直接作答,而是从学生的问题中提出问题,或反问一句,让学生思考并表述自己的意见,最后孔子才对学生的意见加以肯或否定。有时孔子对发问者的问题,好象自己一无所知,“空空如也”,不作正面的答复,而是尽量从问题的正反两面提出问题,启发问者思考,克服疑异,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即“叩其两端而竭焉。”这说明了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是灵活而生动的。 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出身于平民家庭,父亲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婆。他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将“集中于对物质与自然现象之理则的确定,转入人生事务、道德问题及人论问题研究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虽然生活在雅典奴隶制民主共和制的极盛时代,但是思想比较保守,由于他拥护农业贵族的专制统治,反对奴隶主民主政治,最后被判极刑。苏格拉底的一生,除了从事于雕刻工作外,多半时间是用在教事业上。他数十年如一日,不计报酬地从事社会教育,谆谆教人而自律更严。他的一生就是一本生动的道德教育的教科书,被后人称为“众师之师”。 苏格拉底反对智者所谓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他认为有关道德、正义等定义不是人们主观的意见,而是客观真理。在他看来,事物的意义是在人出生之前已存在于人的心灵中;但在人出生时,由于肉体的干扰而使他忘记了它们。所以他认为哲学家和教师的任务不在于从外部向人们灌输真理,而在于引导、启发人们倒出他肚子里固有的知识与真理。苏格拉底的教学采用的是饶有兴趣的谈话法,教学的主要内容是道德哲学。教学中,苏格拉底往往是从日常所见、尽人皆知的简单事物或浅显的道理开始,向学生提出问题,并佯装自己一无所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用反诘的方式,使学生陷入自相矛盾的窘境,从而促其积极思索,然后再辅之以各种有关事例进行启发和诱导,使学生一步步地接近正确的结论。苏格拉底比喻说这就好比助产婆把胎儿从母亲的肚子里催生出来一样,所以他把这种方法命名的“产婆术”。西方教育史上公认这即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学法。 二 孔子和苏格拉底生活的时代,正值东西方社会生产力获得了进一步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繁荣,人们的教育实践活动日益丰富。作为东西方最早的大教育家,孔子和苏格拉底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并对教学过程的规律有了初步地认识和思考。因此他们所提出和实际运用的启发式教学法,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 (一)主要采用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孔子和苏格拉底生活的时期,学校里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即教师要针对个别学生进行教学,而且所教的学生大多是有一定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的成年人,再加上其他客观条件的局限,问答式教学法是实际教学中最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孔子与弟子们之间互相讨论的问答情况,其中记载了学生们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达一百多个次,如“问仁”、“问礼”、“问政”等,通过这一问一答,启发学生思维,增进学生的学识。而在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一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常用设问的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加以回答,如回答错了他则用暗示性的补充提问来引导,最后使学生得出苏格拉底认为正确的答案。 (二)重视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通过《论语》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孔子在政治上比较保守,头脑中有着森严的尊卑贵贱的等级观念,但由于他提倡“仁者爱人”,“有教无类”,所以他对所有的学生包括那些出身贫苦的学生都不歧视,确实做到了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而且孔子认为“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当仁,不让于师”,这反映了孔子坦白的胸襟和宽大的怀抱,同时也是对学生的尊重和鼓励。正因为孔子与他的弟子们之间有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孔子的教学态度是非常谦和和民主的,经常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例如《先进》篇记载,有一次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座谈),孔子首先说:“虽然我的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却不可因此而拘束,不敢畅所欲言。”一开始就造成了一种非常自然、友爱和诚恳的教学气氛,这是一次谈话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谈话中,他还注意给予每一个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即使有的学生言论与他自己的不和,也从不打断学生的发言,不立即对学生下评语,使学生有话不敢说。有的学生不愿发言,孔子则用同情的态度加以鼓励。教学中充满了和谐、融洽、民主的教学气氛。 而苏格拉底是一位不收取学生的学费,从未对学生发过脾气的老师。他和孔子一样,施教的对象也不分贫富贵贱,年龄长幼。对任何人提出的问题他都认真回答,任何人愿和他谈话和回答他的问题,他都乐于奉陪。而且他的教学通常是在彻底取得了学生的信任的基础上进行的,其教学态度非常平易近人,不自以为是,不好为人师,不强人从已,从《回忆苏格拉底》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常常称学生是“朋友”,他总是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适时地对学生的某些品德表示赞赏,使学生能在愉快而不紧张的状态下学习。 (三)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孔子和苏格拉底在教学实践中都很重视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孔子所主张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的正是学生的主动思维,他要求学生必须通过自我努力,以进入一定的学习“状态”,然后教师才能因势利导,适时点拨,进而使学生触类旁通。教学中孔子也常常通过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谈话中来,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所以孔子的得意门之一颜渊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意即孔子善于一步一步地启发诱导学生,使得学生对学习极感兴趣,以至于使颜渊产生了“欲罢不能”的感觉。 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则常常通过一系列机智地安排好的问题去激发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他常以“无所知”自勉,为承认自己无知是认识真理的第一步,所以他并不是以一种对答案似乎早已了解的态度来对待教学情境,而是把教学看作是充满着疑问的,他自己首先扮演了一个主动的学习者的角色。当学生尝试着问答了一个问题之后,他又会进一步地提出新的问题来证明的答案是不恰当的。通过一步步地反诘,使得学生了解他先前认为是真的东西,原来是假的;他先前认为是对的,原来是错的。这样就会迫使学生积极思索,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这种教学避免了填鸭式的硬性灌输,所着眼的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激发人们自觉去探求知识,其教学方法定名为“产婆术”便深刻反映了苏格拉底的这一指导思想。 (四)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发展其思维能力。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③意思是说只读书而不思考,就容易上当受骗;只思考而不读书,问题仍将疑惑不解,认为只有把学习和思考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有所成就。《论语》中记载孔子所赞美的学生大多是能够“闻一知二”、“闻一知十”、“告诸往而知来者”的,即能自觉地运用独立思考能力,对于孔子所传授的知识,能有所发挥,能有新的体会,新的见解。反之,对那些“学而不思”、“不曰如之何如之何”、“于吾言无所不悦”的学生,他是表示不满和失望的。正因为孔子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他一方面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开动脑筋,“多问厥疑”,敢于发现问题;另一方面他也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硬性地注入,而要掌握在学生求知而未知(“愤”)和欲言而未能(“悱”)之时,即学生正在积极思维的时候去启发之,把教师的启发作用用在“点子”上,通过“举一反三”来训练和增进学生的积极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 苏格拉底同样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他认为人们所以不能发现和追随正当事理的原因仅仅在于没有审慎地思考。因此他在教学中很注重通过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去获得正确的结论。通常他并不同现成原理的形式把他认为是真理的东西提示出来,而是先就学生熟知的具体事物和现象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他则对学生的回答加以反驳,使得学生的答案显出荒谬,或迫使对方承认自己的无知,等到对方明白了得出这个荒谬结论的原因之后,不正确的答案便自行得到修正,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应该说这是一种较好的思维训练,它使人克服思维的混乱,学会逻辑地思考问题,客观上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已知到未知的认识规律。把这种方法用在教学上,可以使人把获得规律性的知识当作教学的重心,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由于东西方文化传统的影响及他们各自哲学认识论上的差异,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法亦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主要表现如下: 首先,在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时,孔子重直观,苏格拉底重抽象。孔子在教学中往往以经验性的类比推理方式去把握对象事物及其联系,其思维带有一定的直观、感性的特点。孔子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④即强调通过以已及人的方法去理解仁。这种类比推理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方面确实是有作用的,通过类比,可以启迪人的思维,帮助人们打开想象的翅膀,由此物推及彼物,触类旁通,去认识和发现新事物。但如果运用类比推理的方式进行思维训练时,对于“类”的观念不是建立在精确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就会出现牵强附会的现象,往往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而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则往往通过严密的逻辑论证去解释及把握对象及其联系,比较强调通过概括和抽象形成明确的概念。亚里士多德认为这是一种归纳法,它教导人们如何从个别中寻找一般,从特殊中抽出普遍;它教导人们区分个别与一般,使他了解事物中的个别成分对于事物的本质来说并不能起决定作用,只有一般、普遍才能决定事物的本质。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逻辑地思考问题,把握事物的本质。 其次,在教学的侧重点上,相对来说,孔子强调“学”,苏格拉底侧重“思”。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⑤即认为思要以学为基础,否则只能陷入冥思空想。因此他强调在博学的基础上去发挥思考的能力。而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把真理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启发学生自己去思索、去发现真理,因此在他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相当活跃的,通过层层推理的问答教学,较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这一方法也有片面性,因为它不是在学生注意观察实际现象和阅读掌握资料文献的基础上进行对话,其结果是对问题的探讨很难深化,不易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如果完全按照苏格拉底的类似诡辩的方法进行“辩论”,学生的思想往往不是更清晰而是更混乱了。 再次,在对学生进行启发教学时,孔子采取的方式灵活多样,苏格拉底则形式单一。教学中,孔子或直接回答学生的提问;或采用反诘的方式鼓励、启发学生通过思考自己去寻找答案;或与学生展开讨论,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寻求结论。而且能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其教学方式方法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相比之下,苏格拉底惯用的问答法的一个明显缺陷是千篇一律,机械呆板。他不是根据不同的对象、时间、地点、场合,灵活机动地进行教学,而总是运用那一套刻板的问答,有时显得十分繁琐,这样容易使学生失去耐心和降低学习的热情。 第四,孔子呈被动、苏格拉底取主动的姿态进行教学。孔子弟子公孟子曾对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法作过形象化的解释:“君子共已以待,问焉则言,不问焉则止。譬若钟然,扣则鸣,不扣则不鸣。”⑥即孔子消极待他人“求学”,而不积极主动地施教于人。苏格拉底则不然,是主动积极地“往教”,“不扣必鸣”,并在教学中巧施妙计,使学生就范,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无知,心甘情愿地接受苏格拉底的教诲。 三 启发式教学法的产生至今已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其初创时期,即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极大地促进了当时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后经一些进步教育家的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法在理论和实践是不断得到补充、完善和发展,在今天已发展成为一种选择和应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但是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局限,启发式教学法中所蕴涵的教育教学规律并没有得到完全阐发,甚至人们对此还有许多误解,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也更多地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注入教学法。因此我们认为,孔子和苏格拉底对启发式教学法的探索和实践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现象意义,给我们的教学以很多的启示: (一)建立真正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启发式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民主的气氛,师生关系是否谐调。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象孔子、苏格拉底那样以真诚坦率的态度和毫无掩饰的表现面对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和意见,不轻易给学生以伤害性或压抑性的批评,并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始至终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美国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师生关系不但能促进学生深入地学习,也是教师有效教学的保证,良好的师生关系本身就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二)创设问题情景,注重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是思考的诱因,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钥匙。而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轴心。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形成“愤”、“悱”的强烈需要的心理状态,让学生了解和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是一开始就不留余地地将答案告诉学生。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捕捉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出现的思维障碍和萌发的灵感,并适时地开导、启发,唯有如此,才能防止学生思维的僵化、呆滞,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精讲巧练,举一反三。孔子启发式教学法的实质是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者”,即通过教师的引导,引起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研究,让学生自己去获得新知识。这里“一”是关键,因此教师要精于使用一,善于使用一,巧于使用一,使举一能导致学生“反三”。具体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对自己的讲授内容、方法等要精心设计,突出重点和难点,使自己的讲授成为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楷模,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追根究底。而练习题的布置在个体上说要典型,群体上要科学,数量上要适量,力求做到“少、精、活”。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⑦ (四)根据实际需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社会历史条件的局限使得问答法(谈话法)成为孔子和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的主要形式,但决不应把启发式教学法简单地等同于问答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法是选择和应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它可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方法来进行,如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法、讨论法、谈话法等等,这些方法虽然各有特定的运用要求,特定的作用,但如果教师能根据自己所处的具体情况而灵活变能,运用得当,都可以起到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2023-07-27 16:14:091
从苏格拉底开始哲学“接生”项目管理
研究哲学一定从苏格拉底开始。 苏格拉底古希腊人,是伟大的哲学家,也是伟大的教育家。苏格拉底的“精神接生术”非常有名,也非常有效用。苏格拉底和人讨论有关问题时,常用诘问法,又称苏格拉底法(The socratic method)。这种方法有下列的几种特点: 1、 怀疑的: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由怀疑而引出问题,这不是表示苏格拉底傲慢自大,或自命为智者;事实上恰好相反,苏格拉底其实非常谦虚的。他的一句名言:“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苏格拉底的“怀疑或置疑”是研究学问和讨论问题的方法,有别于古代希腊怀疑论者之所谓的“怀疑”;前者以怀疑为方法,作为探求真知的手段;后者以怀疑为目的,始于怀疑,而终于怀疑,结果则毫无所得。…… 2、 是谈话方式的:在讨论时,采用谈话的方法,以辩论为技术,而寻求真理和概念的正确定义。其真理的发现,是在讨论和问答法中进行。苏哥拉底的母亲是接生婆,他小的时候常常帮助母亲为产妇接生,迎接新生命。于是他自称自己的诘问法为“精神接生术”,是为知识接生的艺术(The art of intellectual midwifery),认为知识和真理原存于每个人的心灵内,不过我们自己因受其它错误的观念所蔽,而没有发现。 3、 是概念的和定义的:他在问答中,想把许多模糊的概念找出正确的定义来。他常问:"何谓正义?""何谓名誉?""何谓德性?""何谓道德?""何谓爱国?""何谓你自己?"苏氏所最关心的,便是诸如此类的道德和心理学的问题。他这种坚持精确的定义,清晰的思想,及精细的分析态度,给雅典青年不少的帮助。他如此苦口婆心的教导,是帮助大家使概念获得正确的定义,这是知识的基础。 4、 苏格拉底的整个方法,是启发的(Heuristic),又可叫探求法(A method of finding)。经过归纳过程而归结到一个定义。亚里士多德(Aristatle)曾说:“归纳和定义二者,恰可归功于苏格拉底。” 罗素则称之为辩证法(Dialectic method)。不过他说,这种以问答寻求知识的方法,不是苏格拉底发明的,巴门尼第斯(Parmenides)的弟子齐诺(Zeno)似乎早已用过了。即使如此,在古代希腊运用辩证法较为成功的人,则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而后者显然是受前者的影响。 我项目管理培训中,我常常使用该方法,让学员进一步充分认知项目管理。 哲学“接生”项目管理之一讨论“什么是项目” 苏格拉底的“精神接生术”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项目管理。我在项目管理的培训过程中常常使用这样的方法,即问答的方法和反复追问,迫使学员思考,以便清楚和明确地把握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而且这样的过程增加了课堂的互动,学员们非常喜欢这种授课方式。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项目?” 在课堂上,我要求学员不要看讲义去读定义,而是进行思考,把自己头脑中的“项目”的概念呈现出来,表达出来。 有人开始回答:“项目就是完成一件事” 有人接着回答:“项目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和费用内,完成项目的工作” 继续有人回答:“项目是临时性的工作”,“项目有明确的开始和明确的结束”,“项目需要一个团队去完成”…… 大家都在呈现项目的一些特性,然而都有片面性。我继续追问,“什么是项目”,学员们进一步思考并归纳和总结前面同学的表述。 学员们发现对项目下一个定义并不容易,也不简单。大家原来都觉得自己很明白“什么是项目?”,其实只是一个模糊的,不完整的概念。 这样的问答活动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我称作是“盲人摸象”,大家把自己掌握的“什么是项目”表达出来,可以看见“大象的腿、耳朵、头、肚子等部件”。第二个层面是“归纳总结”,有的学员开始把大家的描述继续归纳总结,进行表述,逐渐呈现出“完整的大象”。 例如有人总结到:“项目是由一组人为完成一个明确的目标,而进行的有明确开始和结束的临时性的工作”。大家通过讨论和问答,逐渐逼近了项目的定义,对项目的描述越来越清晰。 我接下来帮助大家总结项目的定义: “项目是为完成某一特定的产品或服务所做的一次性工作。” 我特别强调项目的产出的结果是“一个特别的产品或服务”。一般来讲,项目具有以下特性: 通过一系列活动和任务,在一定的质量和运作规范下,完成一个特定的目的(产品或服务) 一次性:明确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独特性(Unique) 耗费有限的资源(人力、资金和/或设备) 项目组织具有临时性和开放性 哲学“接生”项目管理之二讨论“什么是管理” 通过第一个问题“什么是项目?”的问答对话,明确了项目的定义。接着我继续使用苏格拉底的“精神接生术”的方法,继续进行课堂提问: 第二个问题,“什么是管理?” 又是大家似乎都很明白都很理解的一个概念,大家认为自己知道“什么是管理”,可是却一下子难于说出来。这种心里明白但说不出来,实际上是不明白。我的观点是,不能用语言或文字清晰表达出来,就说明你还没有搞懂!而且我要求大家一定用自己的语言来说明“什么是管理” “管理就是管人理事”有人这样说,我回击到,“很好,说明管理涉及人和事,但是什么又是管人理事呢”。这里这位学员是用一个新概念去定义我的提出的问题,两个概念属于同一个层次,这个回答没有太大进步。 “管理是为了实现目标”――很对,没有目标就没有管理,就不需要管理。 “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 同学们的回答慢慢丰富起来,从不同的角度说明着对管理的理解,并在问答过程中归纳总结着管理的概念。其实每个人对管理的认识是有基础的,当有人进行归纳和总结的时候,大家有能力来判别其描述的是否更逼近正确的概念。学员们处于的状态是,自己不能完整的描述这个概念,但是能够在大家说出来的描述中,判断哪个是最完整的。通过这样的问答,把自己意识中的概念清楚的呈现出来――这里并不是创造概念,而是“接生”概念。 经过这样的讨论,在引导学员来看管理的定义:“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是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地过程”――我喜欢这个定义,管理是为了实现目标的一个过程。而且我特别管理过程中的三个核心过程: 计划(为实现目标制定的有序的工作安排)、 执行(按照计划执行工作)、 控制(检查和控制执行与计划的偏差,根据情况修订计划) 我称这三个核心过程为管理的“铁三角”。任何管理都是围绕这个“铁三角”展开的,例如市场管理、销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等。 针对项目管理,因为项目是一次性的,必须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以此在这个“铁三角”的基础上加上启动过程和结束过程,就构成了PMBOK中的项目管理的5个活动过程。 哲学“接生”项目管理之三讨论“什么是项目管理” 继哲学“接生”项目管理之一、之二讨论了“什么是项目?”和“什么是管理?”,我们从概念上就可以推导出“什么是项目管理?” 首先项目管理是一个过程,这也是管理理论中过程学派的观点。针对任何管理领域,计划、执行和控制构成了管理过程的铁三角关系。在职能管理的领域,这个铁三角的管理过程,是一个不断的循环过程。对于项目管理,因为项目的一次性决定了项目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开始和明确的结束,一次在管理的铁三角的架构上,增加一个启动过程和一个收尾过程,就得出了项目管理的过程:启动过程、计划过程、执行过程、控制过程和收尾过程。这正是PMI总结的项目管理过程的5个过程。 但是我们要明白管理过程和技术过程的不同和交叉。不同的项目有不的技术过程,拿IT项目来说,软件开项目、产品系统集成项目、软件包实施项目的技术过程各有不同,同样是软件开发,也有瀑布式开发方法和叠代法(原型法)。所有我必须清楚这里谈的项目管理过程所总结的是各种项目中关有管理方面的共性。在实际执行项目过程中,需要把项目管理的管理过程与项目的技术过程相结合,形成项目的阶段划分。 PMI还从另外一个层面对项目管理进行了说明,我特别喜欢这个定义。“项目管理就是在项目活动过程中,应用知识、技能、工具和技术,以达成项目的目标”。因为这个定义向大家说明了学习项目管理就是学习相关的知识、技能、工具和技术。 PMI对项目管理相关的知识进行了总结,一个是前面谈的5个活动过程,另外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9大项目管理知识领域。这是对项目管理知识的系统分类和总结:项目整体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和采购管理。针对每个知识领域,结合了过程方法,说明了该领域的关键管理过程,强调了输入项、输出项和使用何种方法和技术。把5个活动过程与9大知识流域结合起来,从纵横两个纬度把握项目管理的知识点,正式PMI的PMBOK(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论述的核心是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的框架架构。 管理是一种实践,不仅在于知,更在于行。项目经理在项目管理中需要管事、管人、管财。从其复杂层面上将,项目经理面临着一个公司总经理所面临的所有管理问题。从掌握知识到应用知识,还是有很大的区别。项目管理实际应用与其他管理是一样的,管理是综合各种资源和信息,进行平衡优化的一种艺术。项目管理的艺术是体现在项目经理执行过程中,反映的是项目经理的能力。因此我常常说,项目其实就是一个小型业务,项目经理就像一个小公司的总经理。正因为项目经理可以得到这样的锻炼,项目经理已经成为进入到公司高层管理的一个通道。 与PMBOK对应的IPMA则强调的作为项目管理的主体的项目经理的经验和素质,英国的PRINCE2更强调了项目管理的操作过程,以流程的方式,指导项目管理人员,进行项目管理的实际操作。2023-07-27 16:14:161
心理学教育学所有填空题
学生还是准备考教师啊??这种题目一大堆啊····所有??不可能给你点知识点好了····、填空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杜威。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6、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企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中(学校教育制度)。27、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修词、音乐、算术、几何、文法、天文、辨证法)28、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29、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癸卯学制”)。30、宋代以后,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四书五经)。31、欧洲中世纪用于对普通贫民子弟传授宗教及读写知识的教会学校中(教区学校)。32、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言行记载〈论语〉中。33、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34、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有意大利的(维多里诺)、法国的蒙田和(拉伯雷)等。35、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的教育家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36、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是助产术。37、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曾为师”,“以吏为师”。38、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代表作是《林哈德和葛笃德》。39、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爱弥儿》一书中。40、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规范的学科。41、杜威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4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教育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社会生产力。43、一定社会条件下,决定教育领导权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44、美国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者舒尔茨认为,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45、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双重文化属性,即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46、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称为:学校文化。47、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48、一定社会条件下,制约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最直接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49、教育的发展受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但教育又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特征。50、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的途径是(学校教育)。5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发展的(动力作用),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52、学校教育进行的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再生产。53、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环境文化),二是(设施文化)。54、学校精神文化可分为如下四种基本成分:(一是认知成分,二是情感成分,三是价值成分,四是理想成分。)55、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56、美国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认为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是:基因复制。57、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这是一种:外铄论观点。58、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的:自身的内在需要。59、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这是一种:内发论的观点。60、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成熟机制。61、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提供物质前提。62、个体发展过程中,在一定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称为:年龄特征。63、个体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称为:关键期。64、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65、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面:(一是生理的发展,二是心理的发展。)66、人的心理发展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容,包括(认知和意向)两个方面的发展。67、关于身心发展的动因问题,主要存在着内发文化、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等不同的解释。68、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个体的实践活动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69、19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著名的“白板说”,强调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70、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个体认知发展依次经历了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的发展过程。71、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研究证明,人的道德认知的发展经历了从前世俗水平到世俗水平,再到后世俗水平的发展过程。72、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叫做:培养目标。73、教育目的可以发挥下列哪几种作用?: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74、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75、毛泽东提出新中国第一个教育方针是在:1957年。76、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培养创新精神。77、美育最高层次的任务,在能力方面表现为:创造美。78、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79、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总的要求就是(教育目的)。80、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81、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82、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83、体育是授予学生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认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84、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85、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不包括:无差别原则。86、学生所享有的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指的是学生的:人格尊严权。87、一般来说,教师所扮演的职业角色不包括:服务者角色。88、联合国大会所通过的旨在保障青少年、儿童佥权益的《儿童权利公约》颁布于:1989年。89、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其职业角色的:多样化。90、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91、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他具有个人的爱好、兴趣、追求,有个人的(独立意志)。92、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93、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中对中小学生的身份定位是: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种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94、作为权利主体,学生所享有的佥权利主要有人身权和(受教育权)。95、教师职业从性质上来说属于(专门)职业。96、一名教师是否能较好地履行教师角色,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97、教师所需具备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专业素养)。9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对教师概念作了明确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教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99、在教师的聘用上目前我国实行的是(教师资格制度)。100、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与学上构成(授受)关系。101、师生在人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102、课业及进程是指:课程。103、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104、根据课程的制定者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105、课程结构的编制是指:课程设计。106、学科标准是指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称教学大纲。107、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构成要素有本文部分和(说明部分)。108、新课程改革要改变过去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109、课程目标有五个方面的规定性,它们是: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和指导性。110、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被称为(课程类型)。111、基础型课程是一种注重学生(基础能力)培养的课程。112、从课程任务的角度,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三种类型。113、从课程制定者角度,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种类型。114、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一般称为(教育目的)。115、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主要有三方面,即(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和对学科的研究)。116、从狭义上理解,制定某个学程的具体过程是(课程设计)。117、影响学生学习特点的因素是(基础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118、学生学习的特点有四个方面,分别是(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和灵活性)。119、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120、最早的教学过程思想即学、思、行统一的观点,其提出者是:孔子。121、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提出教学理论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122、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来说明教学过程的是:赫尔巴特。123、学生通过认识书本知识去认识客观世界,这反映了下列教学过程特点中的:间接性。124、形式教育论的倡导者是:洛克。125、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126、教学过程阶段的中心环节是:领会知识。127、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要求在教学法中贯彻:启发性原则。128、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是说在教学中要贯彻:巩固性原则。129、《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要求教学中贯彻:启发性原则。130、《学记》中说:“不陵节而施。”下列哪条教学原则与其在思想上是一致的:循序渐进原则。131、最早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132、《学记》中要求“学不躐等”,是说在教学中要贯彻:循序渐进原则。133、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称为:谈话法。134、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活动称为(教学)。135、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136、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这是最早的关于教学过程思想。137、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来说明教学过程。138、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现在(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交往性)等方面。139、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140、实质教育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141、形式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智力)。142、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有(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143、根据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叫(教学原则)。144、直观手段一般可分为(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语言直观)145、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讲授法)。146、考试的核心环节是:命题。147、一个测验能够正确地测量出它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称为测验的:效度。148、如果高水平学生在测验项目上能得高分,而低水平学生只能得低分,那就说明下列哪种质量指标高:区分度。149、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加以论证的是:夸美纽斯。150、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是:克伯屈。151、在下列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的是:班级授课。152、柏克赫斯特创立的教学组织形式是:道尔顿制。153、教学活动中师生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称:教学组织形式。154、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称为:教学策略。155、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就是:形式型策略。156、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有(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157、备课的内容包括:(了解学生、钻研教材和制定教学计划。)158、常见的教案有(讲义式、提纲式和综合式)三种。159、根据教学任务可将课的类型划分为(单一课、综合课)两类。160、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称为(课的结构)。161、综合课由(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部分组成。162、考试的方式有(口试和笔试)两种。163、考试命题的质量指标主要有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难度。164、学业成绩的评定可以彩(记分和评语)两种形式。165、常用的记分法有(百分制和等级制)两种166、等级制记分法包括(文字等级记分法和数字等级记分法)。167、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集体上课。168、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清政府于1862年高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169、外部分组包括(能力分组和兴趣分组)两种。170、外部分组是指打破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改由按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兴趣)来编班。171、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172、教学策略按构成因素可分为(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综合性)。173、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的是: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教育。174、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下列哪二者之间的矛盾?: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175、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反映了德育的:疏导原则。176、从德育的角度来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映了德育的:因材施教原则。177、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德的方法是:陶冶法。178、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断的德育方法是:品德评价法。179、德育中的基本方法是:说服教育法。180、“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法。181、马卡连柯提出的“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反映了德育的: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182、狭义的学校德育即指(道德教育)。183、学校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继承性与世界性)等特点。184、德育内容主要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构成。185、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化)的统一过程。186、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187、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自我品德教育和发展的(主体)。188、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的(认识基础)。189、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190、为达到德育目的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者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是(德育方法)。191、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德育方法是(说服教育法)。192、说服法包括运用(语言)进行说服的方式和运用(事实)进行说服的方式。193、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和学生中的好榜样)。194、陶冶主要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熏陶)等。195、品德评价法通常包括(表扬奖励、批评处分和操行评定)等能力构成。196、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197、“润物细无声”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陶冶法)。19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法)199、在德育认知模式中,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可兼行的情境或问题中做(两难问题)。200、实际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201、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是(陶冶法)。202、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断的德育方法是(品德评价法),是对品德发展的(强化)手段。203、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教育和教学行政组织单位是:班级。204、正式提出“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205、在19世纪初期出现“导生制”的国家是:英国。206、班主任既通过集体的管理去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支影响集体,这样的管理模式称为班级:平行管理。207、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并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目标融为一体,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式,称为班级:目标管理。208、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人。209、班集体在育人方面突出价值的实现是通过:集体教育。210、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权威型、放任型、民主型。211、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212、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总结了前人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并在其代表作《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213、在19世纪初斯,英国学校出现了(导生制),这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14、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雏形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215、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是(班级常规管理)。216、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是(班级平行管理)。217、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是(班级民主管理)。218、将传统的他控式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强调自我、自控的目标管理方式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的。219、在班级管理中,通常我们把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称为(班主任)。2023-07-27 16:14:444
教资小学教育学考点: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教育学萌芽阶段的特点萌芽阶段的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中划分出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只表现为零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其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第一,人们对教育的认知活动主要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第二,教育学著作多属论文的形式,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第三,教育学思维与论述的方式以机械类比、比喻、格言、寓言等方式为主。(2)萌芽阶段中国的教育思想①《学记》战国后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礼记》中的篇目)②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一书中。他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教育目的是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他继承西周“六艺”教育传统,教学纲领可以总结为“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③墨翟墨翟的教育思想以“兼爱”和“非攻”为主,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3)萌芽阶段西方的教育思想①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教学方法又称为“产婆术”。这种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第二步称为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称为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②柏拉图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柏拉图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③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亚里士多德的教育观主要表现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这也成为后来强调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的思想渊源。④昆体良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是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在这著作中昆体良将学习过程概括为“模仿一理论一练习”三阶段。以上就是关于2020年小学教资教育学考点:教育学的萌芽阶段的相关分享,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备考技巧,备考干货,新闻资讯等内容,小编会持续更新。以上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关于教资小学教育学考点:教育学的萌芽阶段的相关内容,更多信息可以关注环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货2023-07-27 16:14:501
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是怎样的?
苏格拉底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第二步叫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苏格拉底问答法阐述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在西方哲学史上,是最早的辩证法的形式。“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2023-07-27 16:15:091
苏格拉底问答法是怎样的一种方法?
苏格拉底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第二步叫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苏格拉底问答法阐述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在西方哲学史上,是最早的辩证法的形式。“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2023-07-27 16:15:241
苏格拉底式问答
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又叫做“产婆术”式的教学对话.苏格拉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问答法,环环紧扣,层层解析,步步推进,启发诱导,其判断的标准是一般的社会通则。实际上,问答法是一种探讨和辩论教学方法,即不直接向学生传授各种具体知识,而是通过问答、交谈、争辩、诱导或暗示,把学生导向预定的结论。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可以把获得一般规律性的知识作为教学的中心任务,教导学生在认识中逐渐排除非本质的成分,进而把握事物的本质。由于这种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学思结合”,使学生在得到知识的同时又找到了获得知识的途径,因而一直为进步的教育家们所肯定与弘扬,并已成为现代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苏格拉底式提问技巧 苏格拉底式提问以受过训练的实践、有意义的对话为依据。,希腊早期的哲学家/教师,认为受过训练的实践能激发学生通过逻辑的思维来验证观点、肯定他们的正确性。这一技巧要求教师表现出对主题并不知道,通过提问题的方式和学生进行对话。借助于这种“问答交流”,学生最大限度的掌握了有关这一话题的知识。 苏格拉底式提问技巧是一个探究深层含义的有效方式。它可以被运用于各个层次的学生,对于教师来说,它是一个很有帮助的教学手段。它可以运用于课程学习的不同阶段。通过运用苏格拉底式提问,教师可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此期间,高级思维技巧在学生思维过程中被激发,比如:讨论、辩论、评估和分析。这些形式的问题对于学习来说可能是一种全新的方式,因此,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进行训练。 运用苏格拉底式提问的技巧: 设计一些关键问题,使得对话有意义,并具有导向性 要给学生留出至少30秒的时间思考 关注学生的反映 问题应该具有探究性 通过写要点的方式定期总结,当然,这些要点一定是已经讨论过的 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讨论 让学生通过探究老师所提的问题,自己领会所学知识。1、澄清疑问的提问方式 ======================= 你是什么意思? 你可以换一种方法吗? 你认为主要问题是什么? 可以给我们举一个例子吗? 你可以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吗? 2、对于第一个问题的提问方式 ============================== 这个问题为什么很重要? 这个问题是容易还是难回答? 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根据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进行什么样的假设? 这个问题会不会引起其他的问题? 3、对假设问题的提问 ============================ 为什么有人会做这样的设想? 在这里 _______ 假设的是什么? 我们用什么假设来替代? 你似乎正在假设_________. 我是否正确理解你的意思了? 4、用来引出理由、证据的问题 =============================== 可以用什么来举例? 你为什么相信这是真的? 我们还需要什么信息? 能解释一下原因吗? 你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 是否有理由怀疑这一结果? 是什么让你相信的? 5、有关起源的问题 =========================== 是什么让你有这样的想法的? 是什么让你有这样的感觉? 是你自己的想法还是听别人说的? 你总是有这样的感觉吗? 你的观点是否受到了某人或某事的影响? 6、对暗示、结论的提问 ============================= 那会有什么结果? 那真的有可能发生吗? 可供选择的办法是什么? 你说那话是什么意思? 如果那样的话,还有可能发生其他的什么事?为什么? 7、询问观点的问题 ================================ 其他的小组会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样的反应?为什么? 你如何解决因________造成的困难? 相信 _____ 的人可能会有什么看法? 什么是可供选择的办法? ____ 和 ____的观点在哪些地方一致?哪些地方不一致?2023-07-27 16:15:415
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为哪三步?
苏格拉底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第二步叫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苏格拉底问答法阐述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在西方哲学史上,是最早的辩证法的形式。“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2023-07-27 16:15:561
苏格拉底是怎样和学生交流的?
苏格拉底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第二步叫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苏格拉底问答法阐述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在西方哲学史上,是最早的辩证法的形式。“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2023-07-27 16:16:111
苏格拉底问答法包含哪几个步骤?
苏格拉底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第二步叫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苏格拉底问答法阐述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在西方哲学史上,是最早的辩证法的形式。“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2023-07-27 16:16:261
苏格拉底问答法可以归纳为四句话
.苏格拉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问答法,环环紧扣,层层解析,步步推进,启发诱导,其判断的标准是一般的社会通则。实际上,问答法是一种探讨和辩论教学方法,即不直接向学生传授各种具体知识,而是通过问答、交谈、争辩、诱导或暗示,把学生导向预定的结论。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可以把获得一般规律性的知识作为教学的中心任务,教导学生在认识中逐渐排除非本质的成分,进而把握事物的本质。由于这种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学思结合”,使学生在得到知识的同时又找到了获得知识的途径,因而一直为进步的教育家们所肯定与弘扬,并已成为现代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2023-07-27 16:16:411
苏格拉底问答法的第三步是( )
【答案】:B苏格拉底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第二步称为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称为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2023-07-27 16:16:481
苏格拉底方法(问答法)有哪几个步骤组成的啊?
苏格拉底创立的问答法被世界公认为“最聪明的劝诱法”。其原则是:与人辩论时,开始不要讨论分歧的观点,而着重强调彼此共同的观点,取得完全一致后,自然地转向自己的主张。具体的做法和特点是:开头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对方连连说:“是”,同时,尽力避免让他说不。一开始就说“是”字,会使整个心理趋向于肯定的一面。这时全身的组织都呈放松状态。情绪轻松,可以保持谈话间的和谐气氛。 在这种方法中,谈判者开始所问的问题,都是反对者所赞同的。在谈判者机智而巧妙的发问中,获得无数“是”的反应,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被诱导到我方在谈判中所希望得到的结沦中。它是著名的苏格拉底问答法的妙用。 让人作出“是”的反应,并非容易。所以,对提出的问题要经过思考,方法有以下几种:可以从对方的需要出发,从对方的角度提问;可以提出常识范围以内的问题;也可以巧妙诱使对方承认你的立场。所以,有三步:开始,不要讨论分歧的观点,而着重强调彼此共同的观点。取得完全一致后,自然地转向自己的主张,同时,尽力避免让他说不。巧妙诱使对方承认你的立场。2023-07-27 16:16:584
怎样评价苏格拉底的问答法
苏格拉底创立的问答法被世界公认为“最聪明的劝诱法”.其原则是:与人辩论时,开始不要讨论分歧的观点,而着重强调彼此共同的观点,取得完全一致后,自然地转向自己的主张.具体的做法和特点是:开头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对方连连说:“是”,同时,尽力避免让他说不.一开始就说“是”字,会使整个心理趋向于肯定的一面.这时全身的组织都呈放松状态.情绪轻松,可以保持谈话间的和谐气氛.在这种方法中,谈判者开始所问的问题,都是反对者所赞同的.在谈判者机智而巧妙的发问中,获得无数“是”的反应,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被诱导到我方在谈判中所希望得到的结沦中.它是著名的苏格拉底问答法的妙用.让人作出“是”的反应,并非容易.所以,对提出的问题要经过思考,方法有以下几种:可以从对方的需要出发,从对方的角度提问;可以提出常识范围以内的问题;也可以巧妙诱使对方承认你的立场.所以,有三步:开始,不要讨论分歧的观点,而着重强调彼此共同的观点.取得完全一致后,自然地转向自己的主张,同时,尽力避免让他说不.巧妙诱使对方承认你的立场.评价: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方法,一般称为“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将它称为“产婆术”。这是一种要求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互为激发,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判断和寻找正确答案。所以,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从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最早提出了发现法。对西方教育教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苏格拉底的方法的使用需要一定的条件:如受教育者须有探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教育的对象更适合有一定推理能力的人。2023-07-27 16:17:073
“苏格拉底问答法”由哪几个步骤组成?
苏格拉底创立的问答法被世界公认为“最聪明的劝诱法”。其原则是:与人辩论时,开始不要讨论分歧的观点,而着重强调彼此共同的观点,取得完全一致后,自然地转向自己的主张。具体的做法和特点是:开头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对方连连说:“是”,同时,尽力避免让他说不。一开始就说“是”字,会使整个心理趋向于肯定的一面。这时全身的组织都呈放松状态。情绪轻松,可以保持谈话间的和谐气氛。 在这种方法中,谈判者开始所问的问题,都是反对者所赞同的。在谈判者机智而巧妙的发问中,获得无数“是”的反应,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被诱导到我方在谈判中所希望得到的结沦中。它是著名的苏格拉底问答法的妙用。 让人作出“是”的反应,并非容易。所以,对提出的问题要经过思考,方法有以下几种:可以从对方的需要出发,从对方的角度提问;可以提出常识范围以内的问题;也可以巧妙诱使对方承认你的立场。所以,有三步:开始,不要讨论分歧的观点,而着重强调彼此共同的观点。取得完全一致后,自然地转向自己的主张,同时,尽力避免让他说不。巧妙诱使对方承认你的立场。2023-07-27 16:17:261
问答法的优点
苏格拉底创立的问答法被世界公认为“最聪明的劝诱法”。其原则是:与人辩论时,开始不要讨论分歧的观点,而着重强调彼此共同的观点,取得完全一致后,自然地转向自己的主张。具体的做法和特点是:开头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对方连连说:“是”,同时,尽力避免让他说不。一开始就说“是”字,会使整个心理趋向于肯定的一面。这时全身的组织都呈放松状态。情绪轻松,可以保持谈话间的和谐气氛。 在这种方法中,谈判者开始所问的问题,都是反对者所赞同的。在谈判者机智而巧妙的发问中,获得无数“是”的反应,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被诱导到我方在谈判中所希望得到的结沦中。它是著名的苏格拉底问答法的妙用。 让人作出“是”的反应,并非容易。所以,对提出的问题要经过思考,方法有以下几种:可以从对方的需要出发,从对方的角度提问;可以提出常识范围以内的问题;也可以巧妙诱使对方承认你的立场。所以,有三步:开始,不要讨论分歧的观点,而着重强调彼此共同的观点。取得完全一致后,自然地转向自己的主张,同时,尽力避免让他说不。巧妙诱使对方承认你的立场。2023-07-27 16:17:352
什么是苏格拉底谈判技巧,其核心是什么?
苏格拉底谈判技巧是采用对谈的方式,以澄清彼此观念和思想的方法。其核心是穿插轻松、诙谐的语调,屡屡让人陷入推理的自我矛盾中,达致澄清的效果。在谈话进行中,苏氏则偏重於问,他不轻易回答对方的问题。他只要求对方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他以谦和的态度发问,由对方回答中而导引出其他问题的资料,直至最后由于不断的诘询,使青年承认他的无知。在发问的过程中,苏氏给予学生以最高的智慧。扩展资料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第二步叫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2023-07-27 16:17:453
人们对苏格拉底的评价
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论。但是他并没有创办自己的学校。那么他在哪里施教呢?他怎么施教呢?广场、庙宇、街头、商店、作坊、体育馆,等等,都是他施教的场所。青年人、老年人、有钱人、穷人、农民、手艺人、贵族、平民,都是他施教的对象,不论是谁,只要向他求教,他都热情施教。当时的其他教师——智者,是收取学费的,他们以当教师作为赚钱的手段,而苏格拉底教人是不收学费的,他是为城邦的利益而教人,是义务教师,因此苏格拉底一生都很清贫。 他认为,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他认为,无论是天资比较聪明的人还是天资比较鲁钝的人,如果他们决心要得到值得称道的成就,都必须勤学苦练才行。 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伯里克利死后,雅典由于没有好的领导人,民主制度变成了极端民主化,变成了无政府主义,连国家领导人都用抓阄或抽签的办法选出来。苏格拉底对此十分痛心。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为了培养治国人才,他付出了毕生的精力。 关于教育的内容,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他认为,治国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他说,在所有的事情上,凡受到尊敬和赞扬的人都是那些知识最广博的人,而受人谴责和轻视的人,都是那些最无知的人。最后,他主张教人锻炼身体。他认为,健康的身体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对体力活动和思维活动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健康的身体不是天生的,只有通过锻炼才能使人身体强壮。 在教学的方法上,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他母亲是产婆,他借此比喻他的教学方法。他母亲的产婆术是为婴儿接生,而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 “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苏格拉底倡导的问答法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今天,问答法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2023-07-27 16:18:056
苏格拉底谈话法的步骤?
苏格拉底法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所谓“讥讽”,就是在谈话中让对方谈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然后揭露出对方谈话中的自相矛盾,使对方承认自己对这一问题实际上一无所知。所谓“助产术”,就是用谈话法帮助对方把知识回忆起来,就像助产婆帮助产妇产出婴儿一样。所谓“归纳”,是通过问答使对方的认识能逐步排除事物的个别的特殊的东西,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的普遍的东西。从而得出事物的“定义”。这是一个从现象、个别到普遍、一般的过程。 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方法,一般称为“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将它称为“产婆术”。 这是一种要求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互为激发,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判断和寻找正确答案。所以,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从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最早提出了发现法。对西方教育教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苏格拉底的方法的使用需要一定的条件:如受教育者须有探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教育的对象更适合有一定推理能力的人。2023-07-27 16:18:211
简述"苏格拉底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苏格拉底法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所谓“讥讽”,就是在谈话中让对方谈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然后揭露出对方谈话中的自相矛盾,使对方承认自己对这一问题实际上一无所知。所谓“助产术”,就是用谈话法帮助对方把知识回忆起来,就像助产婆帮助产妇产出婴儿一样。所谓“归纳”,是通过问答使对方的认识能逐步排除事物的个别的特殊的东西,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的普遍的东西。从而得出事物的“定义”。这是一个从现象、个别到普遍、一般的过程。2023-07-27 16:18: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