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图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柏拉图、康德、老子、孔子:他们是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是唯心论者还是唯物论者?

首先你得明白一点,所谓有神或无神论中的“神”并非只是鬼神的“神”,也不是单指的耶稣如来。柏拉图和康德都是有神论者,但他们的“神”却是不一样的。柏拉图所谓的“神”乃是一种理型(具体看他的理型论),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换句话说,柏拉图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神。这又称作泛神论,也是有神论的一种。康德是基督徒,但他说过,无论理性或是经验都不能让我们确定上帝是不是真的存在,这属于不可知论者的范畴,但他却是有神论者,因为他的“神”指的是世间万物之所以产生的最初推动力,自然界的各种秩序,还有我们心中的道德规范等。他的墓志铭恰好说明了这点:有两件事物我愈想愈觉得神奇,也愈觉得敬畏,一是我头顶的星空,二是内心的道德准则。它们向我印证着两件事: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老子应该是无神论者,也是唯物论者,因为他相信宇宙来自虚无也必将走向虚无。(有神论者很大一部分都是认识没有任何事物来自虚无,任何事物最初的产生都有其推动力,而这个最初的推动力即是神。)他认为世上万物种种,都是自然而然的,即所谓的“道法自然”。孔子是思想家而非哲学家,他没有提出过自己的哲学观点,但从他的各种思想观点中,我个人觉得他应该是无神论者,也应该是唯物论者。其实有神论也好无神论也好,唯物也好唯心也罢,我个人认为没必要那么细分,很多哲学家自己都没有明确指出自己属于哪类主义。个人浅见,纯手工打造,希望对你有帮助。

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柏拉图,是否正确?

【错误】这是苏格拉底的教学风格,苏格拉底以善辩著称。

柏拉图的作用

柏拉图拼音:Bó lā tú英译:Plato 希腊语:∏λu03acτων (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简介】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苏氏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逃回雅典,在一所称为阿加德米(Academy)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The Republic)和《法律篇》中。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因此认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教学目的是为了恢复人的固有知识。教学过程即是"回忆"理念的过程。在教学中,柏拉图重视对普遍、一般的认识,特别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认为概念、真理是纯思维的产物。同时他又认为学生是通过理念世界在现象世界的影子中才得以回忆起理念世界的,承认感觉在认识中的刺激作用。他特别强调早期教育和环境对儿童的作用。认为在幼年时期儿童所接触到的事物对他有着永久的影响,教学过程要通过具体事物的感性启发,引起学生的回忆,经过反省和思维,再现出灵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识。就此而言,柏拉图的教学认识是一种先验论。 柏拉图的教学体系是金字塔形。为了发展理性,他设立了全面而丰富的课程体系,他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划分了几个年龄阶段,并分别授以不同的教学科目。0一3岁的幼儿在育儿所里收到照顾。3一6岁的儿童在游乐场内进行故事、游戏、唱歌等活动。6岁以后,儿童进入初等学校接受初级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柏拉图接受了雅典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为儿童安排了简单的读、写、算、唱歌,同时还十分重视体操等体育训练项目。17一20岁的青年升入国立的“埃弗比”接受军事教育,并结合军事需要学习文化科目,主要有算术、几何、天文、音乐。20一30岁,经过严格挑选,进行10年科学教育,着重发展青年的思维能力,继续学习"四科",懂得自然科学间的联系。30岁以后,经过进一步挑选,学习5年,主要研究哲学等。至此,形成了柏拉图相对完整的金字塔形的教学体系。 根据其教学目的,柏氏吸收和发展了智者的‘三艺"及斯巴达的军事体育课程,也总结了雅典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其后便成了古希腊课程体系的主干和导源,支配了欧洲的中等与高等教育达1500年之久。 柏拉图认为,每门学科均有其独特的功能,凡有所学,皆会促成性格的发展。在17岁之前,广泛而全面的学科内容是为了培养公民的一般素养,而对于未来的哲学家来讲,前面所述的各门学科都是学习辩证法必不可少的知识准备。文法和修辞是研究哲学的基础;算术是为了锻炼人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学习几何、天文,对于航海、行军作战、观测气候、探索宇宙十分重要;学习音乐则是为了培养军人的勇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他还很重视选择和净化各种教材,如语言、故事、神话、史诗等,使其符合道德要求,以促进儿童心智之发展。 就教学方法而言,柏拉图师承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把回忆已有知识的过程视为一种教学和启发的过程。他反对用强制性手段灌输知识,提倡通过问答形式,提出问题,揭露矛盾,然后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判断,最后得出结论。 理性的训练是柏拉图教学思想的主要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柏拉图始终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最终目标的。在《理想国》中,他多次使用了“反思”(reflection)和“沉思”(contemplation)两词,认为关于理性的知识唯有凭借反思、沉思才能真正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感觉的作用只限于现象的理解,并不能成为获得理念的工具。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心思凝聚,学思结合,从一个理念到达另一个理念,并最终归给为理念。教师要善于点悟、启发、诱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使他们在“苦思冥想”后“顿开茅塞”,喜获“理性之乐”。 这与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柏拉图的教学思想几乎涉及到教学领域中的所有重要方法。他第一个确定了心理学的基本划分,并使之与教学密切联系起来。他继承并发展了斯巴达的依据年龄特征划分教学阶段的教学理论,在教学的具体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上则更多地总结与采用了雅典的经验,提出了全面、和谐发展的课程体系。他十分注重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调探讨事物的本质,这些都给了后世教育家们以巨大的影响和启迪。 但是,柏拉图夸大了理性发展在教学中的意义。他主张的通过回忆和沉思冥想以致知的教学过程,反映了其对掌握知识理解中的唯心主义倾向。特别是他把理性绝对化、孤立化,使感觉和理性之间对立起来的思想,以致成了中世纪经院派教条主义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生平】 一般推测柏拉图出生的年份应该是在公元前427年或前428年的5月或12月(如同其他早期的西方哲学家,他的出生日期也依然未知)。柏拉图生于一个较为富裕的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是阿里斯通(Ariston)、母亲是克里提俄涅(Perictione),他在家中排行老四。他的家庭宣称是古雅典国王的后代,他也是当时雅典知名的政治家柯里西亚斯(Critias)的侄子,不过两人之间的关系也仍有争议。依据后来第欧根尼·拉尔修的说法,柏拉图的原名为亚里斯多克勒斯(Aristokles),后来因为他强壮的身躯而被称为柏拉图(在希腊语中,Platus一词是“平坦、宽阔”等意思)。但第欧根尼也提起了其他的说法,柏拉图这个名子也可能是来自他流畅宽广(platutês)的口才、或因为他拥有宽广的前额。由于柏拉图出色的学习能力和其他才华,古希腊人还称赞他为阿波罗之子,并称在柏拉图还是婴儿的时候曾有蜜蜂停留在他的嘴唇上,才会使他口才如此甜蜜流畅。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受审并被判死刑,柏拉图对现存的政体完全失望,于是开始游遍意大利、西西里岛、埃及、昔兰尼等地以寻求知识。在四十岁时(约公元前387年)他结束旅行返回雅典,并在雅典城外西北郊的圣城阿卡德米创立了自己的学校——阿卡德米学园(Academy),学院成为西方文明最早的有完整组织的高等学府之一,后世的高等学术机构也因此而得名,也是中世纪时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大学的前身。 阿卡德米坐落于一处曾为希腊传奇英雄阿卡得摩斯(Academus)住所的土地上,因而以此命名。学院存在了900多年,直到公元529年被查士丁尼大帝关闭为止。学院受到毕达哥拉斯的影响很大,课程设置类似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传统课题,包括了算术、几何学、天文学以及声学。据说,柏拉图在学园门口立了块碑:“不懂几何者不准入内”。学院培养出了许多知识分子,其中最杰出的是亚里斯多德。 除了荷马之外,柏拉图也受到许多那之前的作家和思想家的影响,包括了毕达哥拉斯所提出的“和谐”概念,以及阿那克萨哥拉教导苏格拉底应该将心灵或理性作为判断任何事情的根据;巴门尼德提出的连结所有事物的理论也可能影响了柏拉图对于灵魂的概念。【年表】一、 成长时期28年: 公元前427年 柏拉图出生(奥林匹克88届第一年),家世显赫,此年即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后4年,伯里克利死后第二年,苏格拉底42岁(是年西西里莱翁蒂尼(Leontini)邦人高尔吉亚来雅典求援,告叙拉古入侵其邦)。 公元前423年 4岁,阿里斯托芬《云》上演,苏格拉底在场观赏,当场现身示众,态度自若。 公元前421年 6岁,据说是《理想国》发生时间(或所托时间)。 公元前420年 7岁,进狄奥尼索斯学校,识字,听荷马等诗作。 公元前411年 16岁,普罗塔哥拉被400人大会中人指控使人不信神,逃出雅典,在往西西里途中遇难(前此哲学家受迫害或驱逐、处死、或自愿放逐的还有阿那克萨哥拉,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 公元前409-404年 估计到过骑兵执勤,据说参加过3次战役。 公元前408年 高尔吉亚在第93届奥林匹亚运动会上发表演说,呼吁雅典和斯巴达团结起来对付波斯。 公元前407年 20岁跟随苏格拉底学习,此前曾向克拉底鲁学习赫拉克利特哲学;向赫莫根尼学习巴门尼德哲学。据说曾想写戏剧,给苏格拉底看,被否定。 公元前405年 叙拉古狄奥尼索斯推翻民主,建立僭主政权。 公元前404年 23岁,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雅典30僭主,柏拉图一度想从政,后失望。 公元前399年 28岁,苏格拉底受审(柏拉图在场)并被处死,受审时柏拉图在场,就死时因病不在(太伤心?)。二、游学12年 公元前398年 柏拉图与其他苏格拉底的弟子纷纷离开雅典到外地避风,到过西西里、意大利、埃及。 公元前392年 35岁,在这前后,撰写早期对话:《申辩》、《克力同》、《游叙弗伦》、《拉齐斯》、《吕西斯》、《查米迪斯篇》。 伊索克拉底在雅典办学园,教演讲术。 公元前390年 出访:毕达哥拉斯学派掌握的政权等。 公元前388年 访叙拉古狄奥尼索斯一世,结识其小舅子(女婿)狄翁(时狄翁20岁),成为至交,(此其间据说曾得罪僭主被卖作奴隶,由安尼舍里斯赎身)。三、讲学20年 公元前387年 40岁,回到雅典,开始个人讲学,或说此年建立学园,此前后撰写对话:《普罗塔哥拉》、《美诺》、《尤息德谟斯篇》。 又中期著作:《理想国》、《会饮》、《斐得若》、《费多》等最具戏剧性的对话。 公元前385年 (见陈表:苏格拉底案的平反:控告人的死,立苏格拉底雕像,但不一定真实。又陶行知1938到雅典参观石牢,坐5分钟以示敬仰,又写诗“这位老人家,为何也坐牢?欢喜说真话,假人都烦恼”,又杜汝辑、叶秀山文章谈及此)。 公元前384年 43岁,亚里士多德生,德谟斯提尼生。 公元前380年 大约在这些年,在雅典西北郊外的陶器区建立学园。“不懂几何学者勿入此门。 公元前376年 高尔吉亚死。 公元前371年 底比斯军在伊巴密浓达指挥下,大败斯巴达。 公元前370年 德谟克利特死,据说柏拉图曾想购其书付之一炬。四、晚年最后的政治尝试及讲学、著述:20年(或可再分两段:政治、著述) 公元前367年 60岁,将学园交欧多克索主持,自己带弟子和友人第二次往叙拉古,当年老狄奥尼索斯死,狄翁摄政,此时柏拉图已声名远播希腊及以外 亚里士多德来雅典学习(据说讲善,仅剩亚里士多德一人听) 公元前366年 狄奥尼索斯二世继位,狄翁逃离,柏拉图怅然离开叙拉古。 公元前363年 64岁,第三次往叙拉古,被扣留,被逐。 公元前357年 70岁,放弃政治活动,全力著述,晚期著作有:智者、政治家、斐里布、蒂迈欧篇。 公元前356年 亚历山大大帝出生。 公元前348年 晚年最后的著作是:法律篇,伊璧诺米篇续篇,刚开篇即去世。 公元前347年 春季(三月?)去世,遗嘱对用于校舍的房产,不许出售、转让。留下四家奴,释放一奴隶,财产很少。 公元前344-343年 狄奥尼索斯二世最后被推翻,亚里士多德任亚历山大教师。 比较孔子(前551-479): 15-30岁,初仕鲁,做小官,“工读”时期:15年 30-50岁,专一讲学期,34岁授徒讲学: 20年 51-54岁,再仕鲁,任司寇,从政期: 4年 55-68岁,周游列国时期: 14年 69-73岁,晚年整理古籍: 5年【地位】 柏拉图与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比起来,在西方得到更多的尊重和注意。因为他的作品是西方文化的奠基文献。在西方哲学的各个学派中,很难找到没有吸收过他的著作的学派。在后世哲学家和基督教神学中,柏拉图的思想保持着巨大的辐射力。有的哲学史家认为,直到近代,西方哲学才逐渐摆脱了柏拉图思想的控制。 公元12世纪以前,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一直被教廷排斥,甚至欧洲已经不再流传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当时,柏拉图的学说占统治地位,因为圣奥古斯丁借用和改造了柏拉图的思想,以服务神学教义。直到13世纪,托马斯·阿奎那利用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解释宗教教义,建立了烦琐和庞大的经院哲学。亚里士多德才重新被重视。 柏拉图的理论,被1949年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认为是唯心主义的。但他对西方哲学的启蒙作用被普遍认可,也因为他卓越的人格而备受尊重。【主要著作】 柏拉图才思敏捷,研究广泛,著述颇丰。以他的名义流传下来的著作有40多篇,另有13封书信。柏拉图的主要哲学思想都是通过对话的形式记载下来的。在柏拉图的对话中,有很多是以苏格拉底之名进行的谈话,因此人们很难区分哪些是苏格拉底的思想,哪些是柏拉图的思想。经过后世一代代学者艰苦细致的考证,其中有24篇和4封书信被确定为真品,主要有: I《伊壁鸠鲁篇》《苏格拉底的申辩》 《克力同篇》 《斐多篇》 II《克堤拉斯篇》《泰阿泰德篇》《智士篇》 《政治家篇》 III《巴曼尼得斯篇》《菲力帕斯篇》 《飨宴篇》《斐德罗篇篇》 IV《阿奇拜得篇之一》《阿奇拜得篇之二》 《高尔吉亚篇》 《智者篇》《政治家篇》《斐利布斯篇》《法律篇》《理想国》 《苏格拉底的申辩》 《理想国》 《巴曼尼得斯篇》 柏拉图伪作也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以下著作被认为是后世伪托的作品: 《米诺斯》(Minos)《欧律克西亚斯》(Eryxias)《泰戈斯》(Theages)《克里托芬》(Cleitophon)《爱人》(Lovers) 柏拉图的著作大多是用对话体裁写成的,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有趣,语言优美华丽,论证严密细致,内容丰富深刻,达到了哲学与文学、逻辑与修辞的高度统一,不仅在哲学上而且在文学上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目前使用广泛的是《柏拉图全集》(四卷本),人民出版社出版,王晓朝译。【思想概述】 柏拉图认为任何一种哲学要能具有普遍性,必须包括一个关于自然和宇宙的学说在内。柏拉图试图掌握有关个人和大自然永恒不变的真理,因此发展一种适合并从属于他的政治见解和神学见解的自然哲学。 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形式”或“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柏拉图指出,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有指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而“马”的含义本身独立于各种马(“有形的”),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这可以作为柏拉图的“理念论”的一个初步的解说。 柏拉图认为,我们对那些变换的、流动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认识,我们对它们只有意见或看法,我们唯一能够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我们能够运用我们的理智来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因此柏拉图认为,知识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错误的知识。但是意见是有可能错误的。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有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来解释理念论: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犯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 柏拉图利用这个故事来告诉我们,“形式”其实就是那阳光照耀下的实物,而我们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过是那白墙上的影子而已。我们的大自然比起鲜明的理型世界来说,是黑暗而单调的。不懂哲学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学家则在真理的阳光下看到外部事物。 柏拉图的《理想国》还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的乌托邦的画面,柏拉图认为,国家应当由哲学家来统治。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公民划分为卫国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个阶级。卫国者是少部分管理国家的精英。他们可以被继承,但是其他阶级的优秀儿童也可以被培养成卫国者,而卫国者中的后代也有可能被降到普通人民的阶级。卫国者的任务是监督法典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为达到该目的柏拉图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他的理想国要求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满足社会的整体需要。但是在这个国家中,女人和男人有着同样的权利,存在着完全的性平等。政府可以在为了公众利益时撒谎。每一个人应该去做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应该打扰到别人。在今天看来,柏拉图描绘的理想国是一个可怕的极权主义国家。但是“理想国其实是用正确的方式管理国家的科学家的观点”,柏拉图本人并没有试图实现理想国中的国家机器。 柏拉图在《律法》(The Laws)则指出,“宪法国家”是仅次于理想国的最好的国家。他在该书中同样指出,妇女和男人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和训练。 柏拉图企图使天文学成为数学的一个部门。他认为:“天文学和几何学一样,可以靠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来研究,而不去管天上的星界。”柏拉图认为宇宙开头是没有区别的一片混沌。这片混沌的开辟是一个超自然的神的活动的结果。依照柏拉图的说法,宇宙由混沌变得秩序井然,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造物主为世界制定了一个理性方案;关于这个方案付诸实施的机械过程,则是一种想当然的自然事件。 柏拉图的宇宙观基本上是一种数学的宇宙观。他设想宇宙开头有两种直角三角形,一种是正方形的一半,另一种是等边三角形的一半。从这些三角形就合理地产生出四种正多面体,这就组成四种元素的微粒。火微粒是正四面体,气微粒是正八面体,水微粒是正二十面体,土微粒是立方体。第五种正多面体是由正五边形形成的十二面体,这是组成天上物质的第五种元素,叫做以太。整个宇宙是一个圆球,因为圆球是对称和完善的,球面上的任何一点都是一样。宇宙也是活的,运动的,有一个灵魂充溢全部空间。宇宙的运动是一种环行运动,因为圆周运动是最完善的,不需要手或脚来推动。四大元素中每一种元素在宇宙内的数量是这样的:火对气的比例等于气对水的比例和水对土的比例。万物都可以用一个数目来定名,这个数目就是表现它们所含元素的比例。【政治思想】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设计了一幅正义之邦的图景:国家规模适中,以站在城中高处能将全国尽收眼底,国人彼此面识为度。柏拉图认为国家起源于劳动分工,因而他将理想国中的公民分为治国者、武士、劳动者3个等级,分别代表智慧、勇敢和欲望3种品性。治国者依靠自己的哲学智慧和道德力量统治国家;武士们辅助治国,用忠诚和勇敢保卫国家的安全;劳动者则为全国提供物质生活资料。3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在这样的国家中,治国者均是德高望重的哲学家,只有哲学家才能认识理念,具有完美的德行和高超的智慧,明了正义之所在,按理性的指引去公正地治理国家。治国者和武士没有私产和家庭,因为私产和家庭是一切私心邪念的根源。劳动者也绝不允许拥有奢华的物品。理想国还很重视教育,因为国民素质与品德的优劣决定国家的好坏。柏拉图甚至设想在建国之初就把所有10岁以上的人遣送出国,因为他们已受到旧文化的熏染,难以改变。全体公民从儿童时代开始就要接受音乐、体育、数学到哲学的终身教育。教育内容要经严格选择,荷马、赫西俄德的史诗以及悲剧诗人们的作品,一律不准传入国境,因为它们会毒害青年的心灵。 柏拉图自称这是“第一等好”的理想国,其他的政体都是这一理想政体的蜕变。理想政体由于婚配的不善引起3个等级的混杂,导致争斗,军人政体(Timocracy)随之兴起。军人政体中, 少数握有权势者聚敛财富, 形成寡头政体(Oligarchy)。贫富矛盾的尖锐化导致民众的革命,产生民主政体(Democracy)。民主政体发展到极端时又会被僭主政体(Tyranny)所取代。 《政治家篇》约作于柏拉图后两次去叙拉古之间(公元前367~前361),这是他在叙拉古的政治实践受到挫折,思想发生变化的时期。《政治家篇》主旨是讨论真政治家及政治的定义。柏拉图在这篇对话中提出了政治中道、混合的概念;首次明确论述了法律的作用并以法律作为划分政体的标准。他认为,真政治家(哲学王)无需用法律统治,但现实中真政治家极为罕见,即使有真政治家,法律也还有一定的作用。因为政治不仅是一种艺术,亦是一门科学。法律对于政治家,犹如教练和医生的训练方案和处方一样,法律虽然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在实践中却是必要的。 柏拉图在其最后的作品《法律篇》中进一步发挥了关于法律的作用的思想。从理想出发,他推崇哲学王的统治,“没有任何法律或条例比知识更有威力”;从现实出发,他强调人类必须有法律并且遵守法律,否则他们的生活将如同最野蛮的兽类。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在12卷的《法律篇》中,设计了他的“第二等好”的城邦,包括地理环境、疆域大小、人口规模与来源、国家经济生活、阶级结构、政治制度、法律等细则。由于指导思想的变化,第二等好的城邦与《理想国》中的正义之邦相比,在具体措施上有很大区别。主要有:政治制度由哲学王执政的贤人政体转为混合政体,以防止个人专权。《理想国》主张统治者实行公产、公妻、公餐、公育制,《法律篇》则恢复了私有财产和家庭。《理想国》中划分公民等级是依照其先天禀赋的优劣,而《法律篇》则是按照后天财产的多寡。【教育观】 柏拉图还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的人。柏拉图中年开始从事教育研究活动。他从理念先于物质而存在的哲学思想出发,在其教育体系中强调理性的锻炼。他要求3~6岁的儿童都要受到保姆的监护,会集在村庄的神庙里,进行游戏、听故事和童话。柏拉图认为这些都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7岁以后,儿童就要开始学习军人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包括读、写、算、骑马、投枪、射箭等等。从20~30岁,那些对抽象思维表现特殊兴趣的学生就要继续深造,学习算术、几何、天文学与和声学等学科,以锻炼他的思考能力,使他开始探索宇宙的奥妙。柏拉图指出了每门学科对于发展抽象思维的意义。他主张未来的统治者在30岁以后,要进一步学习辩证法,以洞察理念世界。经过5年后,他就可以成为统治国家的哲学王了。 在他的奴隶主教育学体系中,体育占有重要的地位。柏拉图对妇女体育也很重视。他认为:“做女孩的应该练习各种跳舞和角力;结婚以后,便要参加战斗演习、行营布阵和使用武器……因为一旦当所有的军队出动去打敌人的时候,她们就能保卫儿童和城市”(《柏拉图论教育》)。在柏拉图的论述中,几乎涉及到当时体育的各个方面。他认为,体育应包括教育手段和健康术。他对当时雅典出现的竞技主义和竞技职业化倾向曾给予猛烈的抨击,同时也批评市民轻视体育的思想和态度。他主张心身和谐发展,强调“用体育锻炼身体,用音乐陶冶心灵”。柏拉图丰富的体育思想对后世体育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柏拉图的思想?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苏氏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逃回雅典,在一所称为阿加德米(Academy)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The Republic)和《法律篇》中。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因此认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教学目的是为了恢复人的固有知识。教学过程即是"回忆"理念的过程。在教学中,柏拉图重视对普遍、一般的认识,特别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认为概念、真理是纯思维的产物。同时他又认为学生是通过理念世界在现象世界的影子中才得以回忆起理念世界的,承认感觉在认识中的刺激作用。他特别强调早期教育和环境对儿童的作用。认为在幼年时期儿童所接触到的事物对他有着永久的影响,教学过程要通过具体事物的感性启发,引起学生的回忆,经过反省和思维,再现出灵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识。就此而言,柏拉图的教学认识是一种先验论。 柏拉图的教学体系是金字塔形。为了发展理性,他设立了全面而丰富的课程体系,他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划分了几个年龄阶段,并分别授以不同的教学科目。0一3岁的幼儿在育儿所里收到照顾。3一6岁的儿童在游乐场内进行故事、游戏、唱歌等活动。6岁以后,儿童进入初等学校接受初级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柏拉图接受了雅典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为儿童安排了简单的读、写、算、唱歌,同时还十分重视体操等体育训练项目。17一20岁的青年升入国立的“埃弗比”接受军事教育,并结合军事需要学习文化科目,主要有算术、几何、天文、音乐。20一30岁,经过严格挑选,进行10年科学教育,着重发展青年的思维能力,继续学习"四科",懂得自然科学间的联系。30岁以后,经过进一步挑选,学习5年,主要研究哲学等。至此,形成了柏拉图相对完整的金字塔形的教学体系。 根据其教学目的,柏氏吸收和发展了智者的‘三艺"及斯巴达的军事体育课程,也总结了雅典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其后便成了古希腊课程体系的主干和导源,支配了欧洲的中等与高等教育达1500年之久。 柏拉图认为,每门学科均有其独特的功能,凡有所学,皆会促成性格的发展。在17岁之前,广泛而全面的学科内容是为了培养公民的一般素养,而对于未来的哲学家来讲,前面所述的各门学科都是学习辩证法必不可少的知识准备。文法和修辞是研究哲学的基础;算术是为了锻炼人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学习几何、天文,对于航海、行军作战、观测气候、探索宇宙十分重要;学习音乐则是为了培养军人的勇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他还很重视选择和净化各种教材,如语言、故事、神话、史诗等,使其符合道德要求,以促进儿童心智之发展。 就教学方法而言,柏拉图师承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把回忆已有知识的过程视为一种教学和启发的过程。他反对用强制性手段灌输知识,提倡通过问答形式,提出问题,揭露矛盾,然后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判断,最后得出结论。 理性的训练是柏拉图教学思想的主要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柏拉图始终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最终目标的。在《理想国》中,他多次使用了“反思”(reflection)和“沉思”(contemplation)两词,认为关于理性的知识唯有凭借反思、沉思才能真正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感觉的作用只限于现象的理解,并不能成为获得理念的工具。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心思凝聚,学思结合,从一个理念到达另一个理念,并最终归给为理念。教师要善于点悟、启发、诱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使他们在“苦思冥想”后“顿开茅塞”,喜获“理性之乐”。 这与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有异曲同工之妙。柏拉图的教学思想几乎涉及到教学领域中的所有重要方法。他第一个确定了心理学的基本划分,并使之与教学密切联系起来。他继承并发展了斯巴达的依据年龄特征划分教学阶段的教学理论,在教学的具体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上则更多地总结与采用了雅典的经验,提出了全面、和谐发展的课程体系。他十分注重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调探讨事物的本质,这些都给了后世教育家们以巨大的影响和启迪。 但是,柏拉图夸大了理性发展在教学中的意义。他主张的通过回忆和沉思冥想以致知的教学过程,反映了其对掌握知识理解中的唯心主义倾向。特别是他把理性绝对化、孤立化,使感觉和理性之间对立起来的思想,以致成了中世纪经院派教条主义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 是永恒的爱情。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比较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的学生有母邦雅典人,也有慕名来自希腊各邦乃至远自非洲的外邦人。麦加拉学派的创始人欧几里德在自己的母邦麦加拉与雅典的关系处于紧张敌对状态时,常常不惧死刑的威胁,穿着女人的服装潜去雅典倾听苏格拉底讲学。苏格拉底的学生以自由民为主,也有奴隶。柏拉图在《美诺篇》中记载了苏格拉底和一个奴隶的交谈。苏格拉底用问答法引导这个没有受过教育的奴隶得出了一个几何学的定义。受到苏格拉底教诲的不仅有一般青年,也有政治家、将军、军官。苏格拉底说:“我愿同样回答富人和穷人提出的问题,任何人只要愿意听我谈话和回答我的问题,我都乐于奉陪。”又说:“我不仅不索取报酬,而且有人愿意听我讲,我还愿意倒付钱。”苏格拉底的学生中包括具有各种思想倾向的人。阿里斯底普宣称自己“并不是一个拥护奴隶制的人”,克里底亚否认神的存在,认为对神的信仰是精明的政治手腕的捏造。苏格拉底秉性耿直、恰守道德、坚持真理、批评时弊,招致一些人怨恨,也引起一些误解。公元前399年,他被三名屑小之徒陷害诬告,被判死刑,终年70岁。以后,雅典当局认识到这次判决的不公正,诬告苏格拉底的人有的被处死,有的被放逐。苏格拉底的冤案得以昭雪。【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柏拉图非常重视教育,认为抓好教育应是统治者的头等大事。1.他主张教育应该由国家来办理,由国家实行严格控制,教师应由国家聘请,教什么内容应由国家审查。2.他认为,所有公民,不分男女,不论是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奴隶除外),都应从小受到强制性的教育。他提出的教育内容非常广泛,主张受教育者应该德、智、体和谐发展。3.他提倡早期教育,是最早提出胎教的人。按照他的主张,儿童受学前教育应该愈早愈好。学前教育应以游戏为主。4. 儿童从七岁至十七八岁应该受普通教育。普通教育的内容应包括音乐和体育。这里的音乐教育除了音乐和舞蹈外,还包括读、写、算等文化知识,以及文学、诗歌、艺术等内容。体育不仅包括体操等运动项目,还包括军事训练。5. 18~20岁的青年,经过筛选,一部分要受到高一级的教育。这一阶段的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为主,还要学习理论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如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理论。6. 经过另一次筛选,少数20~30岁的青年将被送到更高一级的学校受教育、主要是进行辩证法的训练,培养敏锐的抽象思维能力、丰富深邃的想像力和超群出众的记忆力。此外还要继续学习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理论。受过这一级教育的人可以担任国家领导职务。 7. 到了30岁的时候,再进行一次筛选,少数人可以继续学习,专攻哲学。经过5年学习,到了35岁,这些人就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国家领导职务。他们经过15年的实际锻炼,到50岁,再进行严格的考试和挑选,其中少数人便可以成为“哲学王”,可以做国家最高统治者。【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主要散见于他的《伦理学》和《政治学》等著作中。 亚里士多德的体、德、智、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他的灵魂学说之上的。他把人的灵魂区分为植物的、动物的和理性的3部分。其中植物的灵魂是最低级的,它主要表现在身体部分,指的是身体的营养、生长和发育;动物的灵魂表现人的本能情感和欲望等方面;而理性的灵魂是高级的部分,它主要表现在思维、理解和判断等方面。与他的灵魂学说相适应,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体、德、智、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儿童的教育中,"必须首先训练其身体,在他看来,体育练习的目的在于使人健康有力和勇敢,进而养成体育竞技的习惯;从而能够参加各种体育竞技活动。亚里士多德指出,体育训练的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勇敢的品质,但抉不能像斯巴达人那样,使人变得"凶猛,"残忍。"因此,他要求对于学生的体育训练一定要适度,否则全损害儿童的体格和妨碍他们的生长。 亚里士多德还认为,为了把城邦治理好,必须注意公民的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中,亚里士多德强调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习惯。因为,在他看来,理性和习惯是人们具有"善德"的根基。因此,他指出,"在教育儿童时,我们当然应该先把功夫用在他们的习惯方面。"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际活动和反复练习,逐渐养成具有"中庸,"适度"的"公正,"节制"和"勇敢"的美好德行。 智育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阅读、书写,乃至绘画的目的都是为了将来的实际效用,例如,为了处理家事,从事政治生活等。受雅典教育思想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将应属于智育部分的文学作品和诗歌的阅读、欣赏、吟唱等都划归到音乐教育里面。 音乐教育是亚里士多德的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在亚里士多德看来,音乐不仅是实施美育的最有效的手段,而且它还担负着智育的部分职能,并且又是实施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他认为,音乐是形成人的性格的一种重要的力量,它不但适宜于在少年时期学习,而且在各个年龄阶段都需要学习。"幼年阶段学习音乐方面的知识,就可以鉴别音乐的美,并从中感到乐趣;少年时期学习音乐,有助于体格的锻炼,有助于学业成就的获得;青年时期学习音乐,是为了欣赏高尚的曲调和旋律。因此,亚里士多德主张必须将音乐纳入教育计划之中。与智育不同,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生活的需要,而是为了在闲暇时供理智的享受。

简述西方天文学史上的"柏拉图问题"的内容,解决方法的演变.从该问题的命运可以得出什么感想?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因此认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教学目的是为了恢复人的固有知识。教学过程即是"回忆"理念的过程。在教学中,柏拉图重视对普遍、一般的认识,特别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认为概念、真理是纯思维的产物。同时他又认为学生是通过理念世界在现象世界的影子中才得以回忆起理念世界的,承认感觉在认识中的刺激作用。他特别强调早期教育和环境对儿童的作用。认为在幼年时期儿童所接触到的事物对他有着永久的影响,教学过程要通过具体事物的感性启发,引起学生的回忆,经过反省和思维,再现出灵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识。就此而言,柏拉图的教学认识是一种先验论。 柏拉图的教学体系是金字塔形。为了发展理性,他设立了全面而丰富的课程体系,他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划分了几个年龄阶段,并分别授以不同的教学科目。3一6岁的儿童在游乐场内进行故事、游戏、唱歌等活动。6岁以后,儿童进入初等学校接受初级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柏拉图接受了雅典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为儿童安排了简单的读、写、算、唱歌,同时还十分重视体操等体育训练项目。17一20岁的青年升入国立的"埃弗比"接受军事教育,并结合军事需要学习文化科目,主要有算术、几何、天文、音乐。20一30岁,经过严格挑选,进行10年科学教育,着重发展青年的思维能力,继续学习"四科",懂得自然科学间的联系。30岁以后,经过进一步挑选,学习5年,主要研究哲学等。至此,形成了柏拉图相对完整的金字塔形的教学体系。 根据其教学目的,柏氏吸收和发展了智者的‘三艺"及斯巴达的军事体育课程,也总结了雅典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其后便成了古希腊课程体系的主干和导源,支配了欧洲的中等与高等教育年达1500年之久。 柏拉图认为,每门学科均有其独特的功能,凡有所学,皆会促成性格的发展。在17岁之前,广泛而全面的学科内容是为了培养公民的一般素养,而对于未来的哲学家来讲,前面所述的各门学科都是学习辩证法必不可少的知识准备。文法和修辞是研究哲学的基础;算术是为了锻炼人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学习几何、天文,对于航海、行军作战、观测气候、探索宇宙十分重要;学习音乐则是为了培养军人的勇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他还很重视选择和净化各种教材,如语言、故事、神话、史诗等,使其符合道德要求,以促进儿童心智之发展。 就教学方法而言,柏拉图师承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把回忆已有知识的过程视为一种教学和启发的过程。他反对用强制性手段灌输知识,提倡通过问答形式,提出问题,揭露矛盾,然后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判断,最后得出结论。 理性的训练是柏拉图教学思想的主要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柏拉图始终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最终目标的。在《理想国》中,他多次使用了“反思”(reflection)和“沉思”(contemplation)两词,认为关于理性的知识唯有凭借反思、沉思才能真正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感觉的作用只限于现象的理解,并不能成为获得理念的工具。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心思凝聚,学思结合,从一个理念到达另一个理念,并最终归给为理念。教师要善于点悟、启发、诱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使他们在"苦思冥想"后“顿开茅塞”,喜获“理性之乐”。 柏拉图的教学思想几乎涉及到教学领域中的所有重要方法。他第一个确定了心理学的基本划分,并使之与教学密切联系起来。他继承并发展了斯巴达的依据年龄特征划分教学阶段的教学理论,在教学的具体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上则更多地总结与采用了雅典的经验,提出了全面、和谐发展的课程体系。他十分注重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调探讨事物的本质,这些都给了后世教育家们以巨大的影响和启迪。 但是,柏拉图夸大了理性发展在教学中的意义。他主张的通过回忆和沉思冥想以致知的教学过程,反映了其对掌握知识理解中的唯心主义倾向。特别是他把理性绝对化、孤立化,使感觉和理性之间对立起来的思想,以致成了中世纪经院派教条主义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

想了解柏拉图 苏格拉底的具体资料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苏氏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逃回雅典,在一所称为阿加德米(Academy)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The Republic)和《法律篇》中。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因此认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教学目的是为了恢复人的固有知识。教学过程即是"回忆"理念的过程。在教学中,柏拉图重视对普遍、一般的认识,特别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认为概念、真理是纯思维的产物。同时他又认为学生是通过理念世界在现象世界的影子中才得以回忆起理念世界的,承认感觉在认识中的刺激作用。他特别强调早期教育和环境对儿童的作用。认为在幼年时期儿童所接触到的事物对他有着永久的影响,教学过程要通过具体事物的感性启发,引起学生的回忆,经过反省和思维,再现出灵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识。就此而言,柏拉图的教学认识是一种先验论。 柏拉图的教学体系是金字塔形。为了发展理性,他设立了全面而丰富的课程体系,他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划分了几个年龄阶段,并分别授以不同的教学科目。0一3岁的幼儿在育儿所里收到照顾。3一6岁的儿童在游乐场内进行故事、游戏、唱歌等活动。6岁以后,儿童进入初等学校接受初级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柏拉图接受了雅典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为儿童安排了简单的读、写、算、唱歌,同时还十分重视体操等体育训练项目。17一20岁的青年升入国立的“埃弗比”接受军事教育,并结合军事需要学习文化科目,主要有算术、几何、天文、音乐。20一30岁,经过严格挑选,进行10年科学教育,着重发展青年的思维能力,继续学习"四科",懂得自然科学间的联系。30岁以后,经过进一步挑选,学习5年,主要研究哲学等。至此,形成了柏拉图相对完整的金字塔形的教学体系。 根据其教学目的,柏氏吸收和发展了智者的‘三艺"及斯巴达的军事体育课程,也总结了雅典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其后便成了古希腊课程体系的主干和导源,支配了欧洲的中等与高等教育达1500年之久。 柏拉图认为,每门学科均有其独特的功能,凡有所学,皆会促成性格的发展。在17岁之前,广泛而全面的学科内容是为了培养公民的一般素养,而对于未来的哲学家来讲,前面所述的各门学科都是学习辩证法必不可少的知识准备。文法和修辞是研究哲学的基础;算术是为了锻炼人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学习几何、天文,对于航海、行军作战、观测气候、探索宇宙十分重要;学习音乐则是为了培养军人的勇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他还很重视选择和净化各种教材,如语言、故事、神话、史诗等,使其符合道德要求,以促进儿童心智之发展。 就教学方法而言,柏拉图师承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把回忆已有知识的过程视为一种教学和启发的过程。他反对用强制性手段灌输知识,提倡通过问答形式,提出问题,揭露矛盾,然后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判断,最后得出结论。 理性的训练是柏拉图教学思想的主要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柏拉图始终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最终目标的。在《理想国》中,他多次使用了“反思”(reflection)和“沉思”(contemplation)两词,认为关于理性的知识唯有凭借反思、沉思才能真正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感觉的作用只限于现象的理解,并不能成为获得理念的工具。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心思凝聚,学思结合,从一个理念到达另一个理念,并最终归给为理念。教师要善于点悟、启发、诱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使他们在“苦思冥想”后“顿开茅塞”,喜获“理性之乐”。 这与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柏拉图的教学思想几乎涉及到教学领域中的所有重要方法。他第一个确定了心理学的基本划分,并使之与教学密切联系起来。他继承并发展了斯巴达的依据年龄特征划分教学阶段的教学理论,在教学的具体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上则更多地总结与采用了雅典的经验,提出了全面、和谐发展的课程体系。他十分注重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调探讨事物的本质,这些都给了后世教育家们以巨大的影响和启迪。 但是,柏拉图夸大了理性发展在教学中的意义。他主张的通过回忆和沉思冥想以致知的教学过程,反映了其对掌握知识理解中的唯心主义倾向。特别是他把理性绝对化、孤立化,使感觉和理性之间对立起来的思想,以致成了中世纪经院派教条主义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苏格拉底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他的父亲是石匠和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婆。 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他早年继承父业,从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后来研究哲学。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他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作为公民,他曾三次参军作战,在战争中表现得顽强勇敢。此外,他还曾在雅典公民大会中担任过陪审官。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被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鸩而死。在欧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几乎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所占的地位相同。多年来他被认为是反民主的、维护反动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哲学家,近来已有人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 青少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手艺,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跟他学习,向他请教。苏格拉底却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道德等等。他曾三次参战,当过重装步兵,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 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署,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 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的哲学主要研究探讨的是伦理道德问题。 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做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后世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苏格拉底本人没有写过什么著作。他的行为和学说,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和克塞诺芬尼著作中的记载流传下来。关于苏格拉底的生平和学说,由于从古代以来就有各种不同的记载和说法,一直是学术界讨论最多的一个问题。古希腊哲学家。

柏拉图简介

柏拉图(l. 428/427 - 348/347 BCE) 是杰出的希腊哲学家,以其《对话》和在雅典创立学院而闻名,雅典学院传统上被认为是西方世界的第一所大学。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并且在他几乎所有构成西方哲学基础的对话中都提到了他以前的老师。 柏拉图出生于亚里士多克,阿里斯顿的儿子 Colytus,有两个哥哥(Adeimantus 和 Glaucon),他们都在柏拉图的对话共和国中著名,还有一个妹妹 Potone。他被称为“柏拉图”,根据 Diogenes Laertius (lc 180 - c. 240 CE) 的说法,由于他的肩膀宽阔(希腊语中的“柏拉图”意为宽阔),他的摔跤教练给了他绰号“柏拉图”。他的家庭是贵族,在政治上关系密切,似乎人们期望柏拉图从事政治事业。然而,他的兴趣更倾向于艺术,在他年轻的时候,他写过戏剧,也许还写过诗。 柏拉图放弃了文学追求,投身于苏格拉底,甚至在他的审判和处决期间,写下了古代世界的基础哲学著作,这些著作将继续影响世界文化。世界上三大一神论宗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柏拉图思想,无论是直接还是通过他的学生和朋友亚里士多德(公元前 384-322 年)的作品,他的教义与柏拉图关于照顾灵魂和精神的重要性的观点保持一致。尽管亚里士多德会背离柏拉图哲学的某些细节,但仍保持一种有道德的生活方式。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 在他十几岁或二十出头的时候,柏拉图在市场上听了苏格拉底的教诲,放弃了作为剧作家从事文学事业的计划;他烧毁了他的早期作品并致力于哲学。柏拉图很可能从年轻时就认识苏格拉底,至少在名声上是这样。雅典政治家,克里底亚(LC 460-440 BCE),是柏拉图的母亲的堂兄,并与苏格拉底研究作为一个年轻的男子。因此,有人认为苏格拉底是柏拉图家中的常客。不管这可能是什么,古代作家都没有暗示苏格拉底对柏拉图的影响,直到后者大约 20 岁。 第欧根尼·拉尔提乌斯写道,柏拉图正准备在巴克斯剧院角逐悲剧奖时,“他听到苏格拉底的演讲并烧毁了他的诗说,‘瓦肯,到这里来;因为柏拉图需要你的帮助",从今往后,正如他们说,现在二十岁了,他成了苏格拉底的学生。” 除了他在公元前 399 年因不虔诚的罪名受审并被处决之前,柏拉图在这位年长的哲学家的指导下学习,在接下来的八年里,他的活动一无所知。 苏格拉底的处决对当时28岁的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离开雅典旅行,访问了埃及和意大利等地,然后回到家乡写对话并成立了学院。他的对话几乎都以苏格拉底为主角,但这是否准确描绘了苏格拉底的行为和信仰,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 与柏拉图同时代的斐多,也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之一(以柏拉图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对话而闻名)争辩说柏拉图将他自己的想法放在苏格拉底的嘴里,并构成了他对话中的戏剧性情境。当时的其他哲学家和作家也质疑柏拉图对苏格拉底描述的准确性,但似乎同意柏拉图是一个非常严肃的人,拥有许多人难以理解的崇高思想。 柏拉图的批评者 尽管他在一生中被尊为一位才华横溢的哲学家(他至少两次被绑架并以高价赎回),但他绝不是普遍赞誉的。柏拉图哲学的价值受到锡诺普的犬儒主义哲学家第欧根尼的最强烈质疑,他认为柏拉图是“精英势利小人”和“虚伪的”。 当柏拉图将人类定义为没有羽毛的两足动物时,据说第欧根尼拔了一只鸡,并将它展示在柏拉图的教室里,哭着说:“看哪,柏拉图的人类。” 据称柏拉图回答说他的定义现在需要修改,但对批评家的这种让步似乎是例外而不是规则。然而,撇开批评不谈,柏拉图的工作对他同时代的人和后来的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道歉》被普遍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开端。 柏拉图的对话 柏拉图的Euthyphro、道歉、Crito和Phaedo对话通常以苏格拉底最后的日子为标题收集,这部四幕剧展示了苏格拉底在雅典法庭受审之前、期间和之后。IF Stone 称赞柏拉图的《道歉》是“世界文学的杰作,法庭辩护的典范;是我们流传下来的最伟大的希腊散文单篇。它上升到了一个永远触动人心的 *** ”,斯通当然,他对这项工作的评价并不孤单。 该道歉被普遍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开端。柏拉图的《游叙弗洛》虽然经常被忽视,但为道歉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让读者再次了解苏格拉底可能持有的价值观以及他教授这些价值观的方式。也许柏拉图的目的是说明为什么苏格拉底会首先受到审判,因为年轻的原教旨主义者 Euthyphro 几乎没有用他的信仰伤害任何人,而且毫无疑问,他对自己父亲提起的诉讼本来是被赶出法庭。正如 Euthyphro 清楚而热切地相信希腊的众神,正如苏格拉底清楚地向他表明他的信念是前后矛盾和不完整的,对话说明了“腐蚀青年”的指控可能意味着什么。 在道歉中,柏拉图讲述了苏格拉底(无论是事实还是他自己的创造)在捍卫哲学家——或任何人——捍卫个人信念反对社会意见的权利的重要性时的基本演讲。苏格拉底在为他的控告者的不公正指控辩护时说: 雅典人,我尊敬并爱你们;但我会服从上帝而不是你,当我有生命和力量时,我将永远不会停止哲学的实践和教学,劝告我以我的方式遇到的任何人,并说服他说:我的朋友,你为什么谁是伟大而强大而智慧的城市的公民雅典人如此关心积累最大的金钱、荣誉和名誉,而很少关心智慧和真理以及灵魂的最大进步,而您却根本不重视或注意这些?你不以此为耻吗?如果与我争论的人说:是的,但我确实在乎;我不会立刻离开或让他走;我审问他,盘问他,如果我认为他没有德性,而只是说他有,我就责备他低估了大的,高估了小的。我应该对我遇到的每个人,无论老少,公民还是外国人,尤其是公民,因为他们是我的兄弟。因为这是上帝的命令,正如我希望你知道的那样:而且我相信,直到今天,在该州发生的事情没有比我对上帝的服务更好的了。因为我只是劝说你们所有人,无论老少,不要为你们的人和你们的财产考虑,而首先要关心的是灵魂的最大改善。我告诉你,美德不是由金钱赋予的,而是来自美德的金钱和其他一切人的善,无论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这是我的教导,如果这是腐蚀青年的教义,我的影响确实是毁灭性的。但如果有人说这不是我的教导,那他就是在说谎。因此,雅典人啊,我对你们说,按照 Anytus 的要求行事或不按照 Anytus 的要求行事,要么判我无罪,要么不判我无罪;但无论你做什么,要知道我永远不会改变我的方式,即使我不得不死很多次。(29d-30c) 但首先并且主要是关心灵魂的最大改善。我告诉你,美德不是由金钱赋予的,而是来自美德的金钱和其他一切人的善,无论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这是我的教导,如果这是腐蚀青年的教义,我的影响确实是毁灭性的。但如果有人说这不是我的教导,他就是在说谎。因此,雅典人啊,我对你们说,按照 Anytus 的要求行事或不按照 Anytus 的要求行事,要么判我无罪,要么不判我无罪;但无论你做什么,要知道我永远不会改变我的方式,即使我不得不死很多次。(29d-30c) 但首先并且主要是关心灵魂的最大改善。我告诉你,美德不是由金钱赋予的,而是来自美德的金钱和其他一切人的善,无论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这是我的教导,如果这是腐蚀青年的教义,我的影响确实是毁灭性的。但如果有人说这不是我的教导,那他就是在说谎。因此,雅典人啊,我对你们说,按照 Anytus 的要求行事或不按照 Anytus 的要求行事,要么判我无罪,要么不判我无罪;但无论你做什么,要知道我永远不会改变我的方式,即使我不得不死很多次。(29d-30c) 如果这是腐蚀青年的教义,我的影响力确实是毁灭性的。但如果有人说这不是我的教导,他就是在说谎。因此,雅典人啊,我对你们说,按照 Anytus 的要求行事或不按照 Anytus 的要求行事,要么判我无罪,要么不判我无罪;但无论你做什么,要知道我永远不会改变我的方式,即使我不得不死很多次。(29d-30c) 如果这是腐蚀青年的教义,我的影响确实是毁灭性的。但如果有人说这不是我的教导,那他就是在说谎。因此,雅典人啊,我对你们说,按照 Anytus 的要求行事或不按照 Anytus 的要求行事,要么判我无罪,要么不判我无罪;但无论你做什么,要知道我永远不会改变我的方式,即使我不得不死很多次。(29d-30c) 在过去的 2000 年里,这篇演讲继续激励着活动家、革命者和许多其他人,但如果苏格拉底没有选择将自己的生命置于危险之中,以支持他的话,那将毫无意义。Crito的对话表明苏格拉底这样做了,因为这是对法律的讨论,以及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即使不同意法律,也应该如何遵守法律。 苏格拉底的朋友克里托建议他逃跑,并为他提供逃跑的方法,但苏格拉底拒绝了这一提议,并指出如果他试图逃避言行的后果,他的毕生工作就毫无意义。这段对话发生在苏格拉底等待处决的牢房中,为读者准备戏剧的最后一幕,即柏拉图的《斐多篇》,苏格拉底试图证明灵魂的不朽。 柏拉图在对话中非常有目的地声明,那天他本人没有出席,而是让他的主角,叙述者斐多,讲述苏格拉底最后几个小时的事件,这些事件完全致力于与他的学生进行哲学对话。柏拉图有苏格拉底的性格,曾说过: 我将回到我们经常谈论的话题,首先假设存在绝对的美、绝对的善、绝对的伟大等等。如果你承认这一点,并同意它们存在,我希望能够向你展示我的事业是什么,并发现灵魂是不朽的。(100b) 如果读者确实将这一点授予苏格拉底,那么实际上,灵魂已被证明是不朽的;然而,如果人们不同意这一假设,那就不是。存在“绝对的善和绝对的伟大”的“假设”是相当大的,柏拉图的对话,无论他们处理的主题如何,都可以被解读为毕生的工作,以证明苏格拉底向听众提出的问题的真实性授予他。 追求真理 柏拉图的对话普遍关注对真理的追求和对善的理解。柏拉图争辩说,有一个普遍真理,人类需要承认并努力按照它生活。他声称,这个真理体现在形式领域。柏拉图的形式论说,简单地说,存在一个更高的真理领域,我们感知的感官世界只是更大的世界的反映。 那么,当人们看着一匹马,并认为这匹马是“美丽的”时,人们正在回应地球上那匹特定的马与形式领域中的“美的形式”的对应程度。为了认识“美的形式”,人们首先需要能够认识到这个被感知的世界只是一种幻觉或一种反映,人们称之为地球上的“美丽”本身并不美丽,而只是“美丽” "在尽可能多地参与"美的形式"(柏拉图着名的《共和国》第七卷中的“洞穴寓言”中进一步探讨的概念)。柏拉图思想的这个中心概念是对诡辩者普罗塔哥拉的反驳"声称“在所有事物中,以人为尺度”,这意味着现实取决于个人的解释。柏拉图完全拒绝了这一主张,并终其一生试图通过他的作品来反驳它。 古老的谚语“情人眼里出西施”对柏拉图来说是完全不能接受的。如果 A 人声称一匹马很漂亮,而 B 人声称这匹马不漂亮,那么他们的说法中必须有一个是对的,一个是错的;他们不可能都是正确的。根据柏拉图的说法,正确的人将是理解和认可那匹特定马所表达的美的形式的人。当然,这种说法与普罗泰戈拉斯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断言直接相反,而且似乎应该如此。柏拉图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致力于证明形式领域的真实性并反驳普罗泰戈拉的相对主义,甚至他写的最后一段对话,法律。 在柏拉图的所有作品中,一个不变的就是存在一个真理,人类有责任承认并为之奋斗,而且人们不能只相信自己想相信的任何东西(同样,这是对普罗泰戈拉斯的直接挑战)。尽管他从未最终证明形式的存在,但他的标准启发了后来的哲学家和作家,特别是普罗提诺,他被认为创立了对早期基督教产生重大影响的新柏拉图学派。 柏拉图的影响 Diogenes Laertius 记录了柏拉图的巨大影响,他写道: 正如 Favorinus 在他的《宇宙史》第八本书中告诉我们的那样,他是第一位以对话形式撰写论文的作者。他也是第一个介绍调查分析方法的人,他把这种方法传授给了萨索斯的利奥达姆斯。他也是哲学中第一个谈到对立面、元素、辩证法和行动的人(poiêmata) 和长方形数字、平面和上帝的旨意。他同样是第一个反驳刻法洛斯之子吕西亚斯断言的哲学家,在他的斐德罗篇中逐字逐句地阐述了这一论断。他也是第一个科学考察语法知识学科的人。当他与几乎所有在他之前生活过的人争论时,人们经常问他为什么从未提到德谟克利特。(生活,十九) 在这段话中,拉尔蒂乌斯基本上声称柏拉图与他之前的所有公认理论相矛盾或显着改进,20 世纪 CE 哲学家阿尔弗雷德 (Alfred) 总结了对他对当今世界影响的重要认识。 North Whitehead 说:“欧洲哲学传统最安全的一般特征是它由一系列柏拉图的脚注组成”。 这种影响最好体现在柏拉图最著名的对话《共和》中。Forrest E. Baird 教授写道,“西方文明中很少有书籍对柏拉图的共和国产生过影响——除了圣经,也许没有”(古代哲学,68)。共和国曾被谴责为关于法西斯主义的论文(由卡尔波普尔等人),并被布鲁姆和康福德等学者称赞为雄辩而令人振奋的著作。对话首先考虑正义的含义,然后继续发展理想的、完美的国家。在整篇文章中,柏拉图关于真、美、善和正义的思想在苏格拉底及其对话者的探索中得到发展。 虽然这项工作传统上被理解为柏拉图试图勾勒出他的完美公正和高效社会模型,但一个重要的点经常被忽视:苏格拉底的性格在第二卷中非常清楚地说明。369 他们正在创造这个“城市”,作为更好地理解完美“灵魂”功能的手段。那么,这些人所讨论的社会并不是要反映一个实际的物理政治社会实体,而是象征性地作为一种手段,让读者可以认识到他或她自己宪法中的长处和短处。 年轻的诗人和剧作家亚里士多德总是参与创作哲学家柏拉图的成熟作品,在所有对话中,读者应该像对待一首诗一样仔细地考虑这部作品。与他著名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不同,柏拉图从来没有清楚地向读者阐明对话的含义。读者应该面对对话单独呈现的真理。正是这种艺术天赋与哲学抽象的结合,确保了柏拉图作为哲学家和艺术家的持久价值。 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遗产 虽然亚里士多德不同意柏拉图的形式论及其哲学的许多其他方面,但他深受老师的影响。最显着的是他坚持正确的生活方式和追求人生道路的正确方式(正如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最清楚地概述的那样)。亚里士多德将继续担任亚历山大大帝的导师,并以此帮助将柏拉图建立的哲学品牌传播到已知世界。 柏拉图在公元前 348/7 年去世,享年 80 岁,学院的领导权传给了他的侄子 Speusippus。传统认为,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灯塔存在了近 1000 年,直到公元 529 年被基督教皇帝查士丁尼为了压制异教思想的异端而关闭。然而,古代消息来源声称学院在公元前 88 年的第一次米特拉达克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并在公元前86 年罗马独裁者苏拉对雅典的洗劫中几乎完全被摧毁。即便如此,该学院的一些版本似乎生存,直到它被新的热心拥护者关闭宗教的基督教。 柏拉图的学院是一个树木繁茂的花园,位于他的一个家附近,而不是像今天这样一个机构的“大学”,因此该地区在柏拉图的学校在那里建立之前和之后都经历了许多变化,似乎是一个几个世纪以来的学习中心。 罗马作家西塞罗声称柏拉图甚至不是第一个在学术界的花园中开设学校的人,但德谟克利特(公元前 460 年)是该地区哲学学校的最初创始人和领导者。还确定 Simplicius 是花园中一所学校的校长,该学校仍被称为学院,直到公元 560 年。即便如此,在今天,该遗址作为柏拉图学院的遗址而广为人知并受到尊敬,反映了这位哲学家对其遗产的影响和尊重的重要性。

柏拉图:诗人亚里士多克

柏拉图(公元前428/427-348-347),其关于真善美的对话显着塑造了西方思想和宗教,他以绰号写作和教授。他的真名是亚里士多克,意思是“最好的荣耀”(来自古希腊的 aristos - 最好的 - 和kleos - 荣耀)。他的父亲阿里斯顿声称是伟大的神话英雄卡德摩斯的后裔,他是底比斯的创始人、怪物的杀手,以及将腓尼基字母带到希腊的所谓“字母发明者”,而他的母亲佩里克西是伟大的雅典政治家、哲学家和立法者梭伦(c. 640 - c. 560 BCE)。亚里士多克有两个兄弟,阿德曼图斯和格劳孔,还有一个妹妹佩托内,他们接受了当时最好的教育。 古希腊的教育概念是通过改善一个人的思想和身体来定义的,学生需要证明自己适合两者。年轻的亚里士多克由雅典的摔跤手阿里斯顿教授体操,学习马术和武术,在阿格里真顿的 Metallus 和智者达蒙的儿子德拉科学习音乐和数学,学会了绘画和绘画,并被介绍给哲学Cratylus the Heraclitan(赫拉克利特的学生,公元前 6 世纪晚期)是苏格拉底的朋友。在他的绰号被保留之前,这个年轻人会被所有人称为亚里士多克。 古希腊的名字 在雅典集市与苏格拉底的相遇将改变年轻的亚里士多克的生活以及西方哲学和文化的进程。 在古希腊,孩子被赋予了个人姓名、父亲的姓名以及指定地点或部落以确立身份。孩子们几乎总是被冠以祖父母的名字。爷爷是男孩,奶奶是女孩。对死者的纪念是希腊人的一项神圣职责,因为通过记住那些逝去的人,生者使死者保持活力,并允许他们参与来世更好的层面。长大后被称为柏拉图的孩子出生在雅典或附近的埃伊纳岛。他的父母是埃伊纳岛的早期雅典殖民者之一,据称住在哲学家泰勒斯的儿子菲迪亚德斯的房子里,然后搬回雅典到科利图斯的德姆(自治市镇)。因此,柏拉图有可能出生在古希腊第一位已知哲学家的家中,尽管这很可能是后来的发明。无论他在哪里出生,他都被命名为亚里士多克利斯,阿里斯顿的儿子,科吕托斯的。 雅典贵族 古代作家 Diogenes Laertius(公元 3 世纪)描述了亚里士多克如何获得他著名的绰号: 柏拉图在阿尔戈斯的摔跤手阿里斯顿手下学习体操。正是他给了他柏拉图的名字,而不是原来的名字,因为他身材健壮,正如亚历山大在他的继任者中告诉我们的那样,他以前被称为亚里士多克,以他祖父的名字命名. 但有人说,他得这个名字是因为他口才的宽度(platutês),或者是因为他的前额很宽(platus),正如尼安特斯所肯定的那样。(生活和意见,第三册第五册) 拉尔蒂乌斯和其他人认为柏拉图是一个胸膛宽阔、体格健壮、英俊潇洒的人,他的美貌遗传自他的母亲。Laertius 进一步传递了柏拉图在著名的地峡运动会上摔跤并且是一位有前途的运动员的报告。按照惯例,他会在军队服役,作为雅典贵族,他会在骑兵中服役。几乎可以肯定,他会参加针对斯巴达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 431-404 年),并且作为雅典贵族精英的一员,他会为政治生涯做好准备。 然而,在他十几岁的某个时候,这位年轻的贵族反而被艺术所吸引。他写抒情诗和悲剧,似乎还潜心于歌唱和绘画。他的剧本显然已经足够好,可以提交给酒神剧院的奖品,尽管这一说法,就像所有关于柏拉图的个人信息一样,无法得到证实。柏拉图最著名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公元前 384-322 年)几乎没有提供关于他的传记信息,并且大部分幸存下来的柏拉图信件被认为是后来为证实他作为哲学家的声誉而写的伪造品。Diogenes Laertius 对柏拉图的生平提供了最全面的描述,他在他死后几个世纪才开始写作,并且从未引用他的资料来源。 亚里士多克变成柏拉图 然而,似乎有一天在雅典市场的相遇会改变年轻的亚里士多克的生活,从而改变西方哲学和文化的进程。亚里士多克 20 岁左右的时候,他在集市(城市的露天市场)听苏格拉底教书。据说,他明白苏格拉底所教授的东西比他目前从事的艺术更崇高的追求,因此,他召唤了炉神,烧毁了他所有的戏剧和诗歌,成为了苏格拉底的学生。 拉尔修斯戏剧性地给出了这个说法,作为这个年轻人生活的转折点,但他也提到了柏拉图的一部戏剧——竞争对手的情人——它仍然在拉尔修斯的一生中上演。此外,与柏拉图同时代的剧作家的片段似乎将他称为他们自己的一员,例如科洛芬的阿纳克桑德里德斯,他在他的戏剧忒修斯的一个片段中称柏拉图“有价值”,因为柏拉图在阿纳克桑德里德斯的同一个作品中工作艺术。 正如一些作家所暗示的那样,亚里士多克有可能烧毁他的早期作品,因为他觉得它不符合他的标准。由第欧根尼·拉尔修斯暗示的这一说法,将年轻的亚里士多克描述为一位雄心勃勃的作家,他希望与赫西奥德或荷马一样伟大,但失败了,点燃了他早期的文学努力。似乎可以肯定的是,无论他的作品被毁的原因是什么,他发现哲学是一个比以前占据他的东西更有价值的主题。在接下来的八年里,柏拉图一直是苏格拉底的学生,直到后者在公元前 399 年被雅典人处决,罪名是不敬虔。 旅行和返回 苏格拉底死后,柏拉图和许多(如果不是全部)苏格拉底以前的学生离开雅典,投身于其他哲学流派,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因与他们的主人交往而被指控犯有类似罪行的可能性。据说柏拉图在前往埃及之前曾到过意大利的梅加拉和其他著名的哲学机构。在此期间,他被认为曾在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赫拉克利特等人建立的学校学习,然后投身于埃及的宗教和形而上学。 在埃及逗留后,他第一次前往西西里岛的锡拉丘兹,拜访了长老狄奥尼修斯,他试图将他培养成哲学家国王,但没有成功。回到雅典后,他创立了他的学院,教授几何作为清理头脑的一种手段(毕达哥拉斯的概念),确定真理的苏格拉底方法,以及柏拉图著名的寓言中表达的对现实本质的哲学-形而上学理解。共和国第七卷中的洞穴. 后来作家及其侄子和继任者斯佩西普斯(柏拉图的妹妹佩托内的儿子,公元前 408-339 年)的片段表明了这一点,后者拒绝了柏拉图的形式理论和唯心主义,以寻求更实用的哲学方法。在柏拉图回归后的某个时候,他开始写对话——几乎可以肯定是阿纳克桑德里兹所指的“有价值的”艺术——这将确立他的声誉。 柏拉图的对话 从阅读柏拉图著名的《对话录》中可以很容易地看出,哲学家中的艺术家并没有随着他早期作品的焚毁而消亡。每一段对话都是精心打造的一部戏剧,重点突出,动作不断上升,人物刻画细腻,结尾充满戏剧性。他的主角几乎总是苏格拉底,他挑战某种公认的知识形式,并迫使其他角色——以及读者——质疑他们从别人那里接受了什么是真理。 柏拉图的《道歉》将苏格拉底描绘成英勇的哲学家,他为自己的信仰站出来反对公认的宗教传统和习俗的无知和偏见。 苏格拉底是否真的像柏拉图描绘的那样行事尚不清楚,因为唯一一位同时代写苏格拉底的是他的另一个学生色诺芬(前 430-c.354 BCE),他的座谈会、道歉和大事记都与他的前任老师打交道。色诺芬的道歉与柏拉图的同名对话明显不同,因为它远没有文学性和戏剧性。色诺芬在他记忆中呈现事件的事实;柏拉图将每个事件都视为一个教学时刻,以探索所接受知识的某些方面。 柏拉图的《道歉》将苏格拉底描绘成一位英雄哲学家,他为自己的信仰站出来反对公认的宗教传统和习俗的无知和偏见。苏格拉底被三位著名的雅典公民——Meletus、Anytus 和 Lycon——指控他不敬虔并通过拒绝承认希腊诸神和鼓励年轻人质疑他们的长辈来腐蚀年轻人。苏格拉底否认这些指控,拒绝放弃他的信仰,并在西方文学最著名的段落之一中捍卫他对真理的追求: 雅典人,我尊敬和爱你;但我会服从上帝而不是服从你,虽然我有生命和力量,但我永远不会停止哲学的实践和教学,以我的方式劝诫我遇到的任何人,并说服他说:哦,我的朋友,你为什么要作为伟大、强大和智慧城市雅典的公民,他们非常关心积累最多的金钱、荣誉和名誉,却很少关心智慧和真理以及灵魂的最大改善,而你从来不重视或注意这些有吗?你不为此感到羞耻吗?如果与我争论的人说:是的,但我确实在乎;我不会立即离开或让他离开;我审问他,诘问他,如果我认为他没有德行,只说他有,我责备他低估了更大的价值,和高估的少。我应该对我遇到的每一个人说,无论老少,公民和外国人,尤其是公民,因为他们是我的兄弟。因为这是上帝的命令,正如我希望你知道的那样:我相信直到今天,在这个国家中,没有比我为上帝服务更伟大的事情发生过。因为我只是想说服你们所有人,无论老少,不要考虑你们的人身和财产,而首先要关心灵魂的最大改善。我告诉你,美德不是由金钱赋予的,而是来自美德的金钱和人类的所有其他利益,无论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这是我的教导,如果这是腐蚀青年的教义,我的影响确实是毁灭性的。但如果有人说这不是我的教导,那他就是在说假话。因此,雅典人啊,我对你们说,按照阿尼图斯的吩咐做,或者不按照阿尼图斯的吩咐做,要么宣判我无罪,要么不宣判我无罪;但无论你做什么,都知道我永远不会改变我的方式,即使我不得不死很多次。(29d-30c) 色诺芬的道歉没有这样的演讲,而是关注苏格拉底的信念,即他在公共场合的生活已经足够防御,并呈现了审判和后果的朴素版本。柏拉图的叙述更加完整,更加戏剧化,有一个明确的英雄和同样明确的恶棍。还值得注意的是,审判苏格拉底的法院类型仅有权审理死刑谋杀案和明确的不虔诚案件(例如,当一个人被指控亵渎神殿时)或雕像或明确倡导无神论)。苏格拉底凭借他从众神那里听到的“声音”,以及他经常参加宗教节日的“声音”,巧妙地证明了他没有不虔诚的罪行(在柏拉图和色诺芬的描述中)。更严重的指控是通过辩证法来腐蚀青年,但这在公元前 399 年的雅典并不是死罪。因此,柏拉图的《道歉》必须被认为是非历史性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文学作品。 涉及对苏格拉底的指控、对他的审判、监禁和处决的对话——《欧叙弗洛》、《道歉》、《克里托》和《斐多》(通常在现代以《苏格拉底的末日》为题出版)——都遵循同样的文学范式构造重新想象实际事件。作为一名受过高等教育的作家,柏拉图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读者对神话主题、人物和情境的典故的理解,同样也依赖于读者的幽默感。 柏拉图的Euthyphro ,虽然对希腊的Eusebia (虔诚)概念的性质进行了认真的调查,但可以解读为对一个年轻人的性格研究,他在试图给长辈留下深刻印象时吹嘘他不可能拥有的知识。Euthyphro 的性格一直对他不可能拥有的知识提出古怪的要求,不仅要证明他对父亲提起的诉讼是正当的,还要向年长的苏格拉底炫耀他的智慧。这部作品是一部漫画杰作的缩影,越来越沮丧的苏格拉底试图从无知的年轻 Euthyphro 那里得到一个直接的答案,他最终逃离了谈话,声称自己时间紧迫。 《克里托》是一部关于国家法律和公民对其义务的研究,发生在苏格拉底的牢房里,只有苏格拉底和他的老朋友克里托在场,即使有人接受了这样的说法,即克里托可能将他们的谈话与柏拉图联系起来,叙事形式暗示了一种文学创作。Phaedo也是如此——柏拉图对灵魂不朽的伟大辩护——他在其中写道,苏格拉底去世时他并不在场,并创造了一个虚构的苏格拉底的其他学生之一——Phaedo——来讲述这一事件. 据说,真正的历史人物斐多责备柏拉图编造他的大部分对话,并将他自己的话放到苏格拉底的嘴里。那么,苏格拉底将是柏拉图最著名的虚构人物。 柏拉图的《理想国和法律》考虑了理想状态以及寓言性的灵魂的适当秩序,而其他作品如Phaedrus和Ion则讨论了文学质量、构图和真理。柏拉图著名的座谈会关注爱的本质,而他的美诺考察学习意味着什么以及是否可以教授美德。在所有这些 - 以及许多其他 - 哲学家 - 英雄苏格拉底与根深蒂固的,公认的知识的力量作斗争,以鼓励对话中的其他人 - 这包括倾听的读者 - 质疑他们认为他们知道什么,他们拥有什么被教导,并以清晰的头脑和专注的目标追求自己的智慧。 结论 柏拉图生前写了 35 篇对话和 13 封信,这些作品对西方哲学、文化和宗教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贡献,柏拉图强调灵魂的不朽和必须承认的客观真理领域。好好生活。公元 20 世纪伟大的哲学家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黑德认为所有西方哲学只不过是柏拉图的脚注,因为他的作品影响了所有追随他的人。 这种影响在柏拉图最著名的对话《共和国》中最为明显。Forrest E. Baird 教授写道:“西方文明中很少有书籍受到柏拉图共和国的影响——除了圣经,也许没有”(68)。这不仅是由于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涉及的概念,还因为他如何构建对话以使读者参与角色的对话和争论。柏拉图在《共和国》第九卷中操纵的叙事形式带领读者了解理想、公正的社会的组织,寓言说这是个人灵魂最完美的状态。 从第一部对正义的讨论开始,《共和国》在第十部通过战士尔的故事结束了这一概念的说明,他见证了来世的真相,并在第十部中返回告诉他人正义的重要性;在这两者之间,正义生活的细节被仔细地详述、争议和澄清。这部作品读起来就像戏剧,有着同样的冲突、上升的动作和结局,在莎士比亚、肖、品特或斯托帕德中经历过。 与灵魂状态、美好生活的本质、质量和正义的意义以及对真理的诚实追求有关的概念在柏拉图的其他作品中以同样的艺术方式得到进一步发展。年轻的亚里士多克可能已经烧毁了他早期的戏剧和诗歌以支持哲学追求,也许它们真的只是他不想保留的少年努力,但他的艺术才华在他后来的作品中显而易见,从字面上看,改变了他留下的世界.

欲求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个人英文介绍

苏格拉底Details about Socrates are derived from three contemporary sources: the dialogues of Plato, the plays of Aristophanes, and the dialogues of Xenophon. Aristotle was a youth when Socrates died. There is no evidence that Socrates wrote anything himself.Aristophanes" play The Clouds portrays Socrates as a clown who teaches his students how to bamboozle their way out of debt. Most of Aristophanes" works, however, function as parodies. Thus one should not take his portrayal of Socrates at face value.According to Plato, Socrates" father was Sophroniscus and his mother Phaenarete, a midwife. Socrates married Xanthippe, who was much younger than her husband. She bore him three sons, Lamprocles, Sophroniscus and Menexenus. Socrates was executed when the boys were all quite young. His friend Crito critized him for abandoning his sons when he refused to try to escape before his execution.It is unclear how Socrates earned a living. According to Timon of Phlius and later sources, Socrates took over the profession of stonemasonry from his father. But no earlier sources corroborate this story. Plato pictures Socrates loitering around schoolyards looking for children to befriend. According to Xenophon"s Symposium, Socrates is reported as saying he devotes himself only to what he regards as the most important art or occupation: discussing philosophy. Aristophanes portrays Socrates as accepting payment for teaching and running a sophist school with Chaerephon, in The Clouds, while in Plato"s Apology and Symposium and in Xenophon"s accounts, Socrates explicitly denies accepting payment for teaching. More specifically, in the Apology Socrates cites his poverty as proof that he is not a teacher.Several of Plato"s dialogues refer to Socrates" military service. Socrates says he served in the Athenian army during three campaigns: at Potidaea, Amphipolis, and Delium. In the Symposium Alcibiades describes Socrates" valour in the battles of Potidaea and Delium, recounting how Socrates saved his life in the former battle (219e-221b). Socrates" exceptional service at Delium is also mentioned in the Laches, by the general the dialogue is named after (181b). In the Apology Socrates compares his military service to his courtroom troubles, and says that anyone on the jury who thinks he ought to retreat from philosophy must also think that soldiers should retreat when it looks like they will be killed in battle.==================================================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was born in Stageira (Greek: ∑τu03acγειρα)in Chalcidice. His parents were Phaestis and Nicomachus, who became physician to King Amyntas of Macedon. Aristotle was educated as a member of the aristocracy. At about the age of eighteen, he went to Athens to continue his education at Plato"s Academy. Aristotle remained at the Academy for nearly twenty years, not leaving until after Plato"s death in 347 BC. He then traveled with Xenocrates to the court of Hermias of Atarneus in Asia Minor. While in Asia, Aristotle traveled with Theophrastus to the island of Lesbos, where together they researched the botany and zoology of the island. Aristotle married Hermias" daughter (or niece) Pythias. She bore him a daughter, whom they named after his wife, Pythias. Soon after Hermias" death, Aristotle was invited by Philip of Macedon to become tutor to Alexander the Great.After spending several years tutoring the young Alexander, Aristotle returned to Athens. By 335 BC, he established his own school there, the Lyceum. Aristotle directed courses at the Lyceum for the next twelve years. While in Athens, his wife Pythias died. Aristotle soon became involved with Herpyllis of Stagira, who bore him a son whom he named after his father, Nicomachus.It is during this time in Athens that Aristotle is thought to have composed many of his works. Although Aristotle wrote dialogues, only fragments of these have survived. The works that have survived are in treatise form and, for the most part, were not meant for widespread publication. These are generally thought to be lecture notes or texts used by his students. Among the most important are Physics, Metaphysics (or Ontology), Nicomachean Ethics, Politics, De Anima (On the Soul) and Poetics. These works, although connected in many fundamental ways, differ significantly in both style and substance.Aristotle not only studied almost every subject possible at the time, but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most of them. In science, Aristotle studied anatomy, astronomy, economics, embryology, geography, geology, meteorology, physics, and zoology. In philosophy, Aristotle wrote on aesthetics, ethics, government, metaphysics, politics, psychology, rhetoric and theology. He also dealt with education, foreign customs, literature and poetry. His combined works practically constitute an encyclopedia of Greek knowledge. It has been remarked that Aristotle was likely the last person to know everything there was to be known in his own time.[1]Upon Alexander"s death in 323 BC, anti-Macedonian feelings in Athens once again flared. Eurymedon the hierophant denounced Aristotle, claiming he did not hold the gods in honor. Aristotle fled the city to his mother"s family estate in Chalcis, explaining, "I will not allow the Athenians to sin twice against philosophy."[2] However, he died there of natural causes within the year. Aristotle left a will, which has been preserved, in which he asked to be buried next to his wife.==================================================柏拉图Early lifeMain article: Early life of PlatoBirth and familyThe exact birthdate of Plato is unknown. Based on ancient sources, most modern scholars estimate that he was born in Athens or Aegina[b] between 428 and 427 b.c.e.[a] His father was Ariston. According to a disputed tradition, reported by Diogenes Laertius, Ariston traced his descent from the king of Athens, Codrus, and the king of Messenia, Melanthus.[3] Plato"s mother was Perictione, whose family boasted of a relationship with the famous Athenian lawmaker and lyric poet Solon.[4] Perictione was sister of Charmides and Critias, both prominent figures of the Thirty Tyrants, the brief oligarchic regime, which followed on the collapse of Athens at the end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 (404-403 b.c.e.).[5] Besides Plato himself, Ariston and Perictione had three other children; these were two sons, Adeimantus and Glaucon, and a daughter Potone, the mother of Speusippus (the nephew and successor of Plato as head of his philosophical Academy).[5] According to the Republic, Adeimantus and Glaucon were older than Plato.[6] Nevertheless, in his Memorabilia, Xenophon presents Glaucon as younger than Plato.[7]According to certain fabulous reports of ancient writers, Plato" s mother became pregnant through a virginal conception: Ariston tried to force his attentions on Perictione, but failed of his purpose; then the ancient Greek god Apollo appeared to him in a vision, and, as a result of it, Ariston left Perictione unmolested.[8] Another legend related that, while he was sleeping as an infant, bees had settled on the lips of Plato; an augury of the sweetness of style in which he would discourse philosophy.[9]Ariston appears to have died in Plato"s childhood, although the precise dating of his death is difficult.[10] Perictione then married Pyrilampes, her mother"s brother,[11] who had served many times as an ambassador to the Persian court and was a friend of Pericles, the leader of the democratic faction in Athens.[12] Pyrilampes had a son from a previous marriage, Demus, who was famous for his beauty.[13] Perictione gave birth to Pyrilampes" second son, Antiphon, the half-brother of Plato, who appears in Parmenides.[14]In contrast to his reticence about himself, Plato used to introduce his distinguished relatives into his dialogues, or to mention them with some precision: Charmides has one named after him; Critias speaks in both Charmides and Protagoras; Adeimantus and Glaucon take prominent parts in the Republic.[15] From these and other references one can reconstruct his family tree, and this suggests 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family pride. According to Burnet, "the opening scene of the Charmides is a glorification of the whole [family] connection ... Plato"s dialogues are not only a memorial to Socrates, but also the happier days of his own family".[16]NameAccording to Diogenes Laertius, the philosopher was named Aristocles after his grandfather, but his wrestling coach, Ariston of Argos, dubbed him "Platon", meaning "broad" on account of his robust figure.[17] According to the sources mentioned by Diogenes (all dating from the Alexandrian period), Plato derived his name from the breadth (platutês) of his eloquence, or else because he was very wide (platus) across the forehead.[18] In the 21st century some scholars disputed Diogenes, and argued that the legend about his name being Aristocles originated in the Hellenistic age.[c]EducationApuleius informs us that Speusippus praised Plato"s quickness of mind and modesty as a boy, and the "first fruits of his youth infused with hard work and love of study".[19] Plato must have been instructed in grammar, music, and gymnastics by the most distinguished teachers of his time.[20] Dicaearchus went so far as to say that Plato wrestled at the Isthmian games.[21] Plato had also attended courses of philosophy; before meeting Socrates, he first became acquainted with Cratylus (a disciple of Heraclitus, a prominent pre-Socratic Greek philosopher) and the Heraclitean doctrines.[22]Later lifePlato may have traveled in Italy, Sicily, Egypt and Cyrene. Said to have returned to Athens at the age of forty, Plato founded one of the earliest known organized schools in Western Civilization on a plot of land in the Grove of Hecademus or Academus. The Academy was "a large enclosure of ground which was once the property of a citizen at Athens named Academus... some, however, say that it received its name from an ancient hero" (Robinson, Arch. Graec. I i 16), and it operated until 529 AD, when it was closed by Justinian I of Byzantium, who saw it as a threat to the propagation of Christianity. Many intellectuals were schooled in the Academy, the most prominent one being Aristotle.

西方政治思想史课后作业从理想国到法律篇,柏拉图的政治思想发生了哪些变化

摘要:传统的观点认为,从《理想国》到《法律篇》,柏拉图的政治法律思想经历了一个从“哲学王”的人治到法治的转变过程。

联系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黑格尔,王尔德的观点,阐述一下西方文论中对美的见解

在西方美学史与艺术哲学中,形式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无论是在艺术创作中,还是在艺术鉴赏与审美活动中,形式美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里值得认真探究的是,形式美是如何与艺术之本性相关联的?尤其是进入现代,形式美不再局限于经典认识论中关于内容与形式的一般论述,这种探究对于艺术及其本性的认识和理解具有崭新的意义。 一、“美在于形式”的思想及其变化 作为重要的范畴,形式美一直是西方美学史与艺术哲学中极其关注的问题,同时这也是一个仁智各见、充满纷争的问题。关于什么是形式的问题,源远流长,可一直追溯到古希腊早期,又可后延至后现代思想家。尽管有着近似的问题域,但各个时期的观点都是不同的,相互区分开来,这种区分折射出了思想自身的变化。 1.古希腊:形式作为本质 古希腊的哲学家与美学家认为,美是形式,倾向于把形式作为美与艺术的本质。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看来,艺术产生于数及其和谐,而这和谐就关涉形式的问题。柏拉图将具体的美的事物与“美本身”区分开来,那么,具体的艺术作品作为美的东西,只能是美本身的赋予和对美本身的摹仿,艺术则是摹仿的摹仿,与真理相隔三层。柏拉图把形式分为内形式与外形式,这里的内形式指艺术观念形态的形式,它规定艺术的本源和本质;而外形式则指摹仿自然万物的外形,它是艺术的存在状态的规定。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形式”和“质料”两种因素,在他看来,形式是事物的第一本体,由于形式,质料才能得以成为某确定的事物。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摹仿是所有艺术样式的共同属性,也是艺术与非艺术相区分的标志。当然不同的艺术样式摹仿的形式也是不一样的。总之,毕达哥拉斯学派、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均认为,形式是万物的本原,因而也是美的本原。古希腊时期,还用“隐德来希”意指质料中的形式。在温克尔曼看来,形式的美乃是希腊艺术家们的首要目的。在古希腊,关于美与艺术的观念背后,诸神与理论理性成为思想的规定性。到了古罗马时期,实用、功利之风盛行,总体而言,在美学思想上缺乏独到的成就,虽然在某些方面也有一些进步。 2.中世纪:形式的神秘化 中世纪的主流文化是基督教文化,在中世纪,上帝成为美与一切艺术的规定性,实践理性成为思想的规定性,从而与古希腊重视现实生活相区分。从古代至中世纪,西方美学与艺术哲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一学期的美学被纳入神学之中,表现为柏拉图学说、普罗提诺的新柏拉图主义与基督教思想的结合。普罗提诺强调了形式在美的产生过程中的作用。这一点正如克罗齐对他的评论中所说:“那么,被表现为石块的美不存在于石块之中,而只存在于对它进行加工的形式之中;所以,当形式完全被印在心灵里时,人工的东西比任何自然的东西都美”。[1]奥古斯丁是中世纪重要的思想家与美学家,他一生的美学思想经历了较大的变化。关于形式美的问题,在扳依基督教以前,奥古斯丁基于亚里士多德的整一性和西塞罗关于美的定义,认为美是整一或和谐,仍然坚持美在形式的传统观点。在扳依基督教以后,奥古斯丁从基督教神学的立场来看待美,他认为美的根源在上帝,上帝是美本身,是至美,绝对美,无限美,是美的源泉。他还受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认为现实事物的美即和谐、秩序和整一,而这又归根结底是一种数学关系。美在完善,而完善又基于尺寸、形式与秩序,大有强调形式之倾向。与奥古斯丁一样,托马斯·阿奎那也是从神学出发来阐发其美学思想的。关于什么是美的问题,他也认为,美首先在于形式。同时还认为,美是可感的,只涉及形式,无涉内容,不关联欲念,没有外在的实用目的。但丁继承了阿奎那的神学与哲学思想,也接受了其神学美学的基本观点,认为美在于各部分的秩序、和谐与鲜明。总之,这一时期有把形式神秘化的倾向。 3.近代:纯形式与先验形式 近代美学时期是指从文艺复兴延至十九世纪末,真正意义上的美学始于近代。在近代,“形式”已成为美学中的一个独立的范畴,并自觉地与理性地上升到艺术的本质的高度。自文艺复兴始,人性得到了复苏与高扬,理性成为思想的规定性,这种理性是一种诗意(创造)理性而有别于古希腊的理论理性和中世纪的实践理性。作为“美学之父”的鲍姆嘉通把美学规定为感性学,同时他也十分强调秩序、完整性与完美性。笛卡儿的哲学思想为近代思想奠定基础,他力图从主客体的认识关系来把握美。英国的经验主义与大陆的理性主义分别从各自的维度提出美学思想。作为德意志唯心主义美学的奠基人,康德提出并阐发了他的“先验形式”概念,认为审美无涉利害,与对象的存在和质料无关,美基于对象的形式,从此出发,康德把美与崇高相区分,认为与美基于形式不同,崇高是无形式的,因为它是混乱的、不规则的与无秩序的。在康德那里,真、善、美之间有了明晰的分界,艺术也不等同于真理。康德为西方形式美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那么理念作为内容,则感性显现就属于形式。在黑格尔那里,美的艺术的领域属于绝对心灵的领域,而自由是心灵的最高的定性。他说:“按照它的纯粹形式的方面来说,自由首先就在于主体对和它自己对立的东西不是外来的,不觉得它是一种界限和局限,而是就在那对立的东西里发见它自己。”[2]黑格尔力图从这种对立中去发现自由。总之,在近代,西方形式美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在把形式作为纯粹的与先验的方面。这种影响远远超出近代经验主义美学关于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识的思想。 4.现代:超越形式回归存在 在现代,存在作为美的规定性,美学思想在存在之维度与境域上展开。同时西方形式美学又有了新的发展,如结构主义美学、分析美学与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等的产生。贝尔认为,一切视觉艺术都必然具有某种共同性质,没有它,艺术就不成其为艺术,而艺术的这种“共同的性质”,在贝尔看来,就是“有意味的形式”。而真正的艺术在于创造这种“有意味的形式”。这种“有意味的形式”,既不同于纯形式,当然贝尔也没有完全放弃形式,也有别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代表阿恩海姆在其《艺术与视知觉》中把美归结为某种“力的结构”,认为组织良好的视觉形式可使人产生快感,一个艺术作品的实体就是它的视觉外现形式。以塞尚为代表的后期印象主义艺术既强调形式感,也看重色彩感。现代美学倾向于把美看成是情感的形式,但这种观点也有自身的问题,难免被超越。马克思的思想无疑属于现代的,马克思的美学思想无疑也是现代美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或者说具有现代意义。“马克思和其他现代思想家如尼采、海德格尔对于近代思想的叛离是颠覆性的。这在于他们不仅将所谓的理性问题转换成存在问题,而且也给真善美、知意情等一个存在论的基础,由此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作为哲学体系的主要部分已失去了其根本意义。”[3]由此,关于美与艺术的一些根本问题已走出传统的限制,进入存在领域。 5.后现代:形式的解构 由现代转向后现代乃是西方思想自身的发展使然,在这一思想的历程中,思想的规定性由存在变成了语言。后现代消解了近现代的审美理念与艺术思想,其思想的根本特征是解构性的,表现为不确定性、零散性、非原则性、无深度性等。如果说,现代美学还在存在境域中关注形式的话,那么后现代主义则坚持强烈的反形式倾向。在利奥塔看来,“后现代应该是一种情形,它不再从完美的形式获得安慰,不再以相同的品味来集体分离乡愁的缅怀。”[4]后现代不再具有超越性,不再对精神、终级关怀、真理、美善之类超越价值感兴趣,而是转向开放的、暂定的、离散的、不确定的形式。在后现代思想中,传统的审美标准与旨趣,不再有不可置疑的意义。艺术与非艺术、美与非美之间也不再有根本性的区分,从而导致了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思想风格,即文化、文学、美学走向了反文化、反文学与反美学,而复制、消费和无深度的平面感正在成为时尚。后现代艺术成为行为与参与的艺术,似乎不再需要审美标准与“艺术合理性”。后现代反对中心性、二元论以及体系化,消解了传统和现代美学思想与艺术理论的基本观点,当然也力图去解构审美的一切形式规则。 二、形式美所涉及的重要关系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形式美的问题一直是重要的而又颇具争议的问题。该问题关涉到与形式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这一系列关系及其问题揭示了形式美的一些重要方面,对它们的梳理无疑会有助于深化对形式美及其关联的认识。 1.形式与质料的关系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柏拉图的理式论不能说明事物的存在,因为柏拉图的理式与个别事物是相分离的。亚里士多德认为,要说明事物的存在,就必须在现实事物之间寻找原因,而这可归结为质料、形式二因。所谓的“质料因”就是事物的“最初基质”,即构成每一事物的原始质料,也就是“事物所由形成的原料”,如铜像的铜、泥人的泥等。而“形式因”则是指事物的本质规定。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质料是潜能,形式是现实,二者的关系是潜能与现实的关系。形式作为主动的、积极的成因,在质料的形式化过程中,给质料以规定,使质料成为现实个体。质料有待于形式的赋形。在视觉艺术的质地美中,形式与质料实现了紧密的结合。一个事物的光滑、粗糙、坚硬、柔软,只有既基于质料,又符合审美的形式要求时才成为美。形式作为事物之本质、定义、存在和现实,显然与作为事物的潜能的质料相区别,但又不可能脱离质料而存在。那么,显然这样的关系有别于传统认识论意义上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杜夫海纳在美学形式与逻辑形式的比较的基础上来阐释美学形式。他认为,在逻辑中,形式不是一个对象的形式,不再与质料密切相关。而一种美学的形式永远应该使质料具有形式,与对象密切相关,但这形式自身却不是对象。但形式与质料在生成美的过程中的关联,仍然是一个十分难解的问题。 2.形式与符号的关系 在艺术创作与审美活动中,形式与符号也发生着密切的关联。卡西尔的符号形式美学集中与典型地表述了与之相关的思想。卡西尔认为,人与动物之间的根本区分在于,动物只能对信号作出条件反射,而只有人才能把信号改造成有意义的符号。在卡西尔看来,科学、艺术、语言与神话等则是不同符号形式的人类文化的方面。符号的一个重要特性在于摆脱直觉当下给予的感性世界。科学基于依托在理性之上的抽象化,而艺术则关注个体性与具体化,因而艺术的符号也应有别于科学符号,它力图避免概念化与逻辑推理,以此为想象和解释留下空框。与科学进行的概念式的简化和推演式的概括不一样,艺术不穷究事物的性质或原因,而是给我们以对事物形式的直观。卡西尔把作为纯粹形式的艺术符号与其它符号形式区分开来。而在苏珊·朗格看来,“艺术符号是一种有点特殊的符号,因为虽然它具有符号的某些功能,但并不具有符号的全部功能,尤其是不能像纯粹的符号那样,去代替另一件事物,也不能与存在于它本身之外的其它事物发生联系。”[5]这里的问题是,艺术符号与指代符号有何关系?区分在什么地方?艺术符号又是如何体现美与艺术的形式的呢?这些有待于人们的不断解答。 3.形式与感性的关系 在席勒看来,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是人固有的天性,感性冲动基于人的感性本性,把人置于时间之中,而形式冲动来自理性。他进而认为,只有在第三种冲动即游戏冲动之中,人才能恢复完整的人性。黑格尔力图把感性与美的本质关联起来,他说:“感性观照的形式是艺术的特征,因为艺术是用感性形象化的方式把真实呈现于意识,而这感性形象化在它的这种显现本身里就有一种较高深的意义,同时却不是超越这感性体现使概念本身以其普遍性相成为可知觉的,因为正是这概念与个别现象的统一才是美的本质和通过艺术所进行的美的创造的本质。”[6]然而,黑格尔毕竟还是把美基于理念之上。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美学思想发生了显著而又重要的变化。一直被人们所崇尚的思辩理性主义遭受了普遍怀疑,而人的直观感性开始得到重视。其实,早在18世纪,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创建美学学科的时候,就在感性学的意义上关注美的问题。从此之后,形式与感性的关系就一直是美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费希特以来,在审美与艺术研究中,“自下而上”的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审美经验受到了重视。实用主义美学家和机能心理学派的创始人杜威认为,艺术即经验,把美与艺术作为经验的存在来看待,桑塔耶纳也是如此。而“格式塔”概念更强调这种经验的整体性。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是一种“审美的感人的形式。”[7]卢梭反对所有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传统的艺术理论,他认为:“艺术并不是对经验世界的描绘或复写,而是情感和感情的流溢。”[8]他更重视艺术与情感的关联。而形式与感性的关联中涉否以及如何涉及情感则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三、形式与艺术本性的关联 形式是美与艺术的内在的表征方式,它与艺术本性发生着深刻的关联,从而揭示与开显出艺术与美的存在。从形式美的思想历程以及关联形式的各个方面来看,形式对艺术的规定存在着难以克服的问题,形式与艺术本性的关联是异常复杂的。 1.形式作为艺术的规定及其问题 从古到今,关于什么是美?以及艺术的本性是什么的问题一直困绕着历代的美学家和艺术哲学家。其中主要有以下基本观点,如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摹仿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摹仿;康德、席勒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黑格尔更强调艺术美,认为美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列夫·托尔斯泰、克罗齐认为,艺术是情感的表现;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形象认识;在贝尔那里,艺术基于“有意味的形式”。卡西尔、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情感的符号;在弗洛伊德、荣格那里,艺术成为无意识的表现;英伽登认为,艺术是多层次的意向性客体等;而马克思则在生产劳动中来规定美与艺术。这些观点,都是对美与艺术思想的丰富,都力图从各自的角度去揭示艺术的本性。当然,在各个观点与思想之间,还存在着不少的差异,这本身就说明美与艺术本性的问题的艰难性与复杂性。人们总是通过形式去感受具体事物的,艺术作为美的典型体现,其中的艺术美也是感性的,并关切情感。把形式价值摆在审美价值首位的人们认为,那些没有获得统一性和形式感的艺术和美是无根基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形式创造了差异而这是质料所无能为力的,他把美规定为形式,艺术之为艺术不在质料而在形式中。形式已成为美和艺术的规定和根据,而正是形式使美和艺术成为可能。在谈到形式美的规则时,荷加斯说:“这些规则就是:适应、多样、统一、单纯、复杂和尺寸——所有这一切都参加美的创造,互相补充,有时互相制约。”[9]其实,这只是形式美可表征的方面,形式美并不局限于此,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赫尔德和歌德把美规定为合规律的活生生的东西,规定为生命的形式。 进入现代,有别于德意志唯心主义,形式不再由内容所决定,内容与形式也不再构成真正有意义的问题,形式本身就融贯了所有内容的那些因素,形式与内容的简单二分与线性决定本身就是近代经典认识论的产物,它制约了对形式的充分揭示。因此,只有走出内容与形式的樊篱,才能显现形式所蕴涵的朦胧的、宽泛的意味,在贝尔看来形式的有意味,这意味不同于内容,也有别于思想主题,在这里,题材并不是第一位的了。作为形式要素的节奏韵律具有的心理意味,盖格尔说:“对于自我来说,它改变了那可以赋予秩序的东西,使之从一团异已的混乱的东西变成了一种可以被自我把握的东西”[10]鲍桑葵把形式及其意蕴相关于美,他说:“现在,我们所努力要说明的问题是,形式上的对称和具体的意蕴并不是美的两个异质的要素,而只具有抽象和具体之间的那种关系。”[11]然而,鲍桑葵仍然未走出抽象与具体这样的经典思想与话语框架。形式作为美与艺术的规定性,也是多元的与多种多样的。也必然要遇到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和其它思想的挑战。 2.形式与艺术本性关联的复杂性 形式是艺术本性开显的不可或缺的东西吗?形式是如何与艺术本性关联的?能否这样说,形式对艺术本性的揭示在不同的艺术存在那里是通过不同的方式与途径完成的,如美术主要凭借视觉上的形式美如色彩美、光线美、线条美、质地美、结构美等;而音乐则基于听觉上的形式美。还有许多其它的门类艺术,以及这些门类之内尚有各种各样的子类,它们所表现的形式美既有共通性,又存在着不小的差异。真正美的艺术离不开这种形式,这对于许多现代艺术来说也是如此。问题只是在于随着艺术的变迁,关于什么是形式的看法也在发生变化,而不一定就是真正地完全取消形式。当然,关于形式究竟是如何与艺术本性发生关联进而揭示艺术本性,存在着巨大的解释空间。无疑,形式美为人们带来了情感上的满足与精神上的享受。相关于艺术本性的形式显然不是外在的,而是深刻的内在化了的。不同的艺术家对待形式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性格急躁的艺术家总是要反抗形式,但是,聪明的艺术家却使自己的天才适应形式,使这种形式最后成为具有同等自发性的第二天性,再不然就另创同旧的形式一样明确的新形式。”[12]康德就艺术的本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认为艺术是通向自由的必由之路。 而海德格尔则认为,美和艺术的本性与真理和存在相关。他说:“因此,美属于真理的自行发生。”[13]而艺术的本性就是“存在者的真理将自身置入作品。”[14]当然,海德格尔已不在德意志唯心主义与近代认识论的背景上使用“形式”之类的概念了。在海德格尔那里,艺术本性与真理、存在和思想融为一体,这些都是实现自由的前提。而在胡塞尔那里,形式本质就区分于质料本质。即使海德格尔将形式隐而不现,视而不见,形式这幽灵仍然挥之不去,在海德格尔对凡·高的油画《农鞋》的解读中就没有形式的东西吗?或是海德格尔换了话语?海德格尔对美与艺术本性的揭示无疑是深刻的,极有启发性的。当然,真正的形式也并不是单纯与简单的摹仿,正如黑格尔所说:“因此,艺术的目的一定不在对现实的单纯的形式的摹仿,这种摹仿在一切情况下都只能产生技巧方面的巧戏法,而不能产生艺术作品。”[15]不同的形式通过艺术作品对艺术本性的揭示既是多元的,又是独特的,不具有简单的可比性。因此,我们常说出色的艺术作品都是唯一的,具有不可替代性。 马克思在论及美与艺术时,更看重人的内在固有的尺度和其他物种的尺度的统一。在马克思那里,“于是美的规律就是人的规律,即有意识的生命活动。”[16]伽达默尔把美学作为解释学的组成部分,基于艺术本文的开放性和生成性,伽达默尔坚持艺术阐释的多元性与无限性。杜夫海纳认为:“因此,意义内在于形式。”[17]审美中并非所有的形式都是美的,他认为:“然而,审美形式只有引起想象力和理解力自由活动时才是美的。”[18]在接受美学看来,对作品意义的寻求与解读的不断赋意是分不开的。尽管如此,对形式与艺术本性的关联的揭示仍然是艰难无比的,这一点谢林早就表达过类似的感慨,他说:“在这样的实践艺术家的时代,除寥寥无几的个别者,对艺术的本质毫无所知,因为他们通常不能企及艺术理念和美。”[19]贝尔廷力图从艺术史中去揭示艺术的形式与艺术自身的内在关联,他说:“相对来说,在艺术最纯粹形式上的风格史已从历史的解释中清除了所有的那些外在的因素以及最初并不属于艺术的条件。”[20]艺术史就是永无止境的对艺术本性探求的历程,也许在现代与后现代的许多理论看来,这种探求是无意义的。针对把形式理解为诸种要素构成的总体关系排列的说法和“形式”概念的混乱,布洛克认为:“然而美学中出现的‘形式主义"却远远不是上面的意思。事实上,‘形式"一词被人们用到各个不同的场合,分别支撑着各种不同的艺术理论。”[21]形式与艺术本性相关联的复杂过程,也是形式多元化的过程,而“形式概念的多元化本身就是形式美学繁荣的主要标志。”[22]任何无视这种情形的研究或简单化处理都将无助于增进对艺术及其本性的认识和理解。

柏拉图的美学观在西方美学史有何影响

柏拉图的一般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都是从他要在雅典民主势力上升时代竭力维护贵族统治的基本政治立场出发的。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就是一种借维护神权而维护贵族统治的哲学。他的永恒的“理式”就是神,所居的地位也正是高高在上的贵族地位。只有贵族阶级中文化修养最高的人(“爱智慧者”)才有福分接近这种高不可攀的“理式”,只有根据这种理式,在人身上才能保证理智的绝对控制,意志和情欲的绝对服从;也只有根据这种理式,在国家里才能保证哲学家和“保卫者们”的绝对统治,其他阶级的绝对服从。这样,才能达到理想人和理想国的目的,即柏拉图所谓“正义”。从这个基本立场出发,柏拉图鄙视理式世界以下的感性世界,鄙视与肉体有关的本能.情感和欲望。鄙视哲学家和“保卫者们”以外的劳苦大众,鄙视哲学家的观照以外的实践活动以及和实践活动有关的技艺。从这个基本立场出发,柏拉图对早期希腊思想家所留下来的美学上两大主要问题提出了极明确的答案。就文艺对现实世界的关系来说,他歪曲了希腊流行的摹仿说,虽然肯定了文艺摹仿现实世界,却否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因而否定了文艺的真实性,这也就是否定了文艺的认识作用。这是反现实主义的文艺思想。就文艺的社会功用来说,柏拉图明确地肯定了文艺要为社会服务,要用政治标准来评价。他要文艺服务的当然是反动政治。在这问题上他也有两个极不正确的看法。第一是他因为要强调政治标准,就抹煞了艺术标准。其次他因为要使理智处于绝对统治的地位,就不惜压抑情感,因而他理怨中的文艺不是起全面发展的作用,而是起畸形发展的作用,即摧残情感去片面地发扬理智。就文艺创作的原动力来说,柏拉图的灵感说抹煞了文艺的社会源泉。只见出艺术的社会功用而没有见出艺术的社会源泉就还不算真正认识到文艺与社会生活的血肉关系。此外,他的迷狂说宣扬了反理性主义。这种反理性的文艺思想在长期为基督教所利用以后,又为颓废主义种下了种子。柏拉图的两个基本的文艺观点,文艺不表现真理和文艺起败坏道德的作用,都遭到他的弟子亚理斯多德的批判,亚理斯多德在《诗学》里说明了诗的真实比历史的真实更带有普遍性,符合可然律与必然律,而且诗起于人类的爱好摹仿(即学习)和爱好节奏与和谐的本能,对某些情绪可起净化作用。从此西方美学思想便沿着柏拉图和亚理斯多德的两条对立的路线发展,柏拉图路线是唯心主义的路线,亚理斯多德路线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路线。如果从文艺创作方法的角度来看,在古代思想家中柏拉图和朗吉弩斯所代表的主要是浪漫主义的倾向,亚理斯多德和贺拉斯所代表的主要是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倾向。就古代文艺思想对后来的影响来说,也是浪漫主义者侧重柏拉图和朗吉弩斯,古典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侧重亚理斯多德和贺拉斯。

柏拉图的美学观在西方美学史有何影响

  在西方文化史、思想史上柏拉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他极端贬抑的现代英国哲学家波普尔也认为:“人们可以说西方的思想或者是柏拉图的,或者是反柏拉图的,可是在任何时候都不是非柏拉图的。” 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第一篇有系统地讨论美的著作,这篇对话对美学的最大贡献就是区分了“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这两个问题。“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作,还是一门学问。”柏拉图对美本身的追问被称为天才的追问,正是有了这个追问,西方才产生了美学。两千多年来,美学家们通过探索美的本质,来理解和解释各种具体的美的现象。在这种意义上,柏拉图是哲学美学的始祖和创立者。 柏拉图从哲学的角度提出“什么是美”的问题,并对这个问题做出了一个哲学的回答。“美是理式”的影响现在已经没有人相信柏拉图的理式存在于彼岸世界或者天国之中,然而我们仍然能在他的理式论中找到积极的内容。柏拉图的理式论在西方美学史上产生了长久而广泛的影响,柏拉图思考问题的方式使美学成为美的哲学。 柏拉图提出“什么是美”的问题,他把美的本质和美的现象区分开来。他想寻求一种普遍因素,由于它各种美的现象才成为美的。虽然很多人对柏拉图的答案不满意,但是两千多年来美学家们步柏拉图的后尘,苦苦思索着这种普遍因素:它究竟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客观的还是主观的?自然的还是社会的?内容的还是形式的?这些都是哲学性很强的问题。所以,柏拉图的提问是从哲学角度的提问。 同时,柏拉图的回答也是哲学的回答。因为柏拉图是依据他的哲学体系来回答美的问题的,他的答案和他的哲学体系密切相关。我们已经说过,按照柏拉图的哲学体系,世界由两部分组成:一种是可以见到的、易朽的物质,另一种是不可以见到的、永恒的理式。各种美的现象属于前者,美的理式属于后者。柏拉图的美学学说是他的哲学学说的有机组成部分。美学是哲学的分支学科。各种哲学体系都会对美的本质问题提出自己的答案。由于美学和哲学的这种关系,所以西方美学史上最著名的四位美学家,即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德国的康德、黑格尔都首先是哲学家,而不是艺术理论家。 柏拉图的理式论使他的美学成为一种本体论。本体论是研究存在的学说。在柏拉图那里,美和存在密切联系在一起。美在理式,理式是惟一真实的存在,为一切世界所自出。毕达哥拉斯学派数的美学也是一种本体论美学。他们的数指事物的结构,是本体论的;而数的和谐是美,所以,数又是审美的。如果说柏拉图的本体论美学和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本体论美学有什么区别的话,那么,这种区分表现为:对于毕达哥拉斯学派来说,宇宙是自在的;而对于柏拉图来说,宇宙成为一种社会存在,因为他的理式是宇宙和人类社会生活中一切事物的生成模式。在柏拉图那里,美的对象是分等级的。它们逐渐上升的梯级是:一个形体的美、全体形体的美、心灵和行为制度的美、知识学问的美,最高的梯级是理式的美。美的等级取决于存在的等级,而存在等级的高低又取决于距离物质的远近。柏拉图的这种本体论美学、美的等级以及美的等级取决于精神和物质的关系的看法,对罗马新柏拉图主义的首领普洛丁和中世纪基督教美学最重要的代表奥古斯丁都发生了直接的影响。“柏拉图路线”贯穿于整个西方美学史。柏拉图的理式论也对文艺复兴和浪漫主义运动发生了重要影响。文艺复兴时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建立了柏拉图学园,柏拉图甚至被当做神来供奉。大艺术家米开朗琪罗参加了学园的活动。朱光潜先生在《西方美学史》中指出,文艺复兴时期一些理论家利用柏拉图的理式论证典型的客观性与美的普遍标准。浪漫主义运动时期大半把“理式”理解为“理想”。这个时期的许多诗人和美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是柏拉图主义者和新柏拉图主义者,其中最明显的是德国的赫尔德、席勒和英国的雪莱。  摘自凌继尧《美学十五讲》

柏拉图称之为第十位缪斯女神是谁

第十缪斯的莎孚 莎孚(公元前612?-?),她是列斯波斯岛的贵族,在那里组织了一所音乐学校,写情歌和婚歌,与女弟子唱和。她写过九卷诗,只传下两首完整的诗和一些残句。她用简洁自然的诗句写出了自己复杂的心理变化,反映希腊奴隶主贵族的生活情趣。莎孚死后,她的名声传遍了全希腊,柏拉图称她为“第十位文艺女神”,她受到西欧历代具有贵族倾向的诗人的推崇。琴歌的另一个著名的作者是阿那克瑞翁(公元前550?-465?),他写了五卷诗,歌颂醇酒和爱情,其中有独唱琴歌、双管歌和讽刺诗,只传下一些短诗和残句。古代和后世有许多人模仿他的诗体,称为“阿那克瑞翁体”。莎孚,一个古希腊女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吟唱诗歌,尤其是爱情、欲念、渴望以及随之而来的痛楚。她把诗歌当作对女性隐秘世界的礼赞。可以说,莎孚创造了最撼人心魄的爱情诗。 莎孚生于爱琴海边的一个叫莱斯波斯的岛上,这是一个多事之秋,萨福经历了其中所有的变迁,如字母表的发明,钱币大规模铸造,政治动荡不安,文学艺术频繁更新。从萨福身上,可以看到一个与时代共同成长的人,尤其是一个天纵才具的女人。 莎孚被冠以“抒情诗人”之名,是因为在那个时代,诗歌是由七弦琴伴唱的。莎孚在技术和体裁上改进了抒情诗,成就了希腊抒情诗的转向:从以诸神和缪斯的名义写诗转向以个人的声音吟唱。她是第一人描述个人的爱情和失恋的诗人。 关于莎孚的逸闻趣事,版本层出不穷,大多是基于不大可靠的传闻。在埃里卡琼的《萨福的飞越》这本书里,琼将这个诡异的希腊女诗人拉进肥皂剧式的世俗生活中。莎孚像斯嘉丽一样在男人中间周旋、调情,“似乎想要吞下整个世界”。行文中,琼激荡的语调如同萨福转世。在她笔下,萨福是一个无所畏惧、卓越不凡的女英雄~

柏拉图称之为第十位缪斯女神的是谁

柏拉图称之为第十位缪斯女神的是萨福,她是列斯波斯岛的贵族,一个古希腊女诗人。用简洁自然的诗句写出了自己复杂的心理变化,反映希腊奴隶主贵族的生活情趣。她死后,她的名声传遍了全希腊,柏拉图称她为“第十位文艺女神”。诛仙手游文曲星答案下列哪个不是岁寒三友菊麻婆豆腐所用的主要调味料是花椒成语囫囵吞枣典故中枣对哪个器官是有益的脾脏与中国东面相邻的国家是朝鲜以下哪个山峰不属于青云门期脉驻地空桑峰被称为杏月的月份是二月二次元文化中11区是指哪里日本唐太宗时期,先后进谏200多次的名臣是魏征有强生公司注册的,指代彩色美容隐形眼镜片的名称是什么美瞳

简介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裹斯多德的主要思想。

苏格拉底对于西方思想最重要的贡献或许应该是他的辩证法(用一个问题回答一个问题)来提出问题,这被称为苏格拉底教学法或诘问法,苏格拉底将其运用于探讨如上帝和正义等许多重要的道德议题上。这最早的记载是出自于柏拉图的苏格拉底对话录上,苏格拉底通常被视为是人类政治哲学和伦理学或道德哲学的奠基之父,也是西方哲学的主要思想根源之一。 在这种方法下,苏格拉底会运用一系列的问题协助一个人或一群人来判断他们的信仰,例如上帝或正义是否存在的问题,并从他们的回答中寻找漏洞加以击破,借此增长他们的知识。这种方法是属于假说消除的被动方法,随着受测者承认更进一步的假说,在消除之前的假说的过程中必然产生矛盾。这种方法是用于逼使一个人检视他自己的信仰和这种信仰的真实性。 柏拉图主义经常被分类为一种形上学的二元论,有时候也被称为柏拉图现实主义。依据这种解释,柏拉图的形上学将世界切割为两个不同的区块:「形式的」智慧世界、以及我们所感觉到的世界。我们所感觉到的世界是从有智慧的形式或理想里所复制的,但这些复制版本并不完美。那些真正的形式是完美的而且无法改变的,而且只有使用智力加以理解才能实现之,这也表示了人的智力并不包含知觉能力或想像力。这种区分方式也可以在琐罗亚斯德的哲学里发现,他也将世界二分为智慧(Minu)和感觉(Giti)。另外琐罗亚斯德想像中的国家也与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述的模型类似。琐罗亚斯德对柏拉图的影响程度依然未知,虽然他比柏拉图还要早出现好几百年,但他的著作大多都已被窜改过 柏拉图主义经常被分类为一种形上学的二元论,有时候也被称为柏拉图现实主义。依据这种解释,柏拉图的形上学将世界切割为两个不同的区块:「形式的」智慧世界、以及我们所感觉到的世界。我们所感觉到的世界是从有智慧的形式或理想里所复制的,但这些复制版本并不完美。那些真正的形式是完美的而且无法改变的,而且只有使用智力加以理解才能实现之,这也表示了人的智力并不包含知觉能力或想像力。这种区分方式也可以在琐罗亚斯德的哲学里发现,他也将世界二分为智慧(Minu)和感觉(Giti)。另外琐罗亚斯德想像中的国家也与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述的模型类似。琐罗亚斯德对柏拉图的影响程度依然未知,虽然他比柏拉图还要早出现好几百年,但他的著作大多都已被窜改过 参考: zh. *** /wiki/Portal:%E9%A6%99%E6%B8%AF 图片参考:upload.wikimedia/ *** /zh/thumb/c/cd/Socrates/200px-Socrates 姓名: Σωκρu03acτηu03c2 出生: 约前470年 去世: 前399年 学派/流派: 古希腊,苏格拉底派 主要领域: 科学哲学、伦理学苏格拉底教学法 苏格拉底对于西方思想最重要的贡献或许应该是他的辩证法(用一个问题回答一个问题)来提出问题,这被称为苏格拉底教学法或诘问法,苏格拉底将其运用于探讨如上帝和正义等许多重要的道德议题上。这最早的记载是出自于柏拉图的苏格拉底对话录上,苏格拉底通常被视为是人类政治哲学和伦理学或道德哲学的奠基之父,也是西方哲学的主要思想根源之一。 在这种方法下,苏格拉底会运用一系列的问题协助一个人或一群人来判断他们的信仰,例如上帝或正义是否存在的问题,并从他们的回答中寻找漏洞加以击破,借此增长他们的知识。这种方法是属于假说消除的被动方法,随着受测者承认更进一步的假说,在消除之前的假说的过程中必然产生矛盾。这种方法是用于逼使一个人检视他自己的信仰和这种信仰的真实性。 [编辑] 哲学信仰 要研究苏格拉底的哲学信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由于他完全没有留下半点自己的著作,我们只能从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记载中加以探索,然而他们两人的记载又往往是互相矛盾的,因此对于何者的记载才是正确的一直是争论的话题。有些人认为苏格拉底其实没有任何特定的信仰,而是只会加以盘问每种信仰;在《理想国》中他发表的冗长理论也被人认为其实是柏拉图的想法。有些人主张他其实没有半点自己的信仰和理论,但对此又有许多争论,因为要从记载中区分柏拉图和苏格拉底两人的概念相当的困难,同时要解释他们的概念又更为困难。也因此,要从柏拉图和色诺芬等人的记载中寻找苏格拉底的理念并不简单,同时还必须留意这些理念很可能不是苏格拉底本人所提出的,反而可能更接近于这些记载者自己的看法。 图片参考:upload.wikimedia/ *** /mons/thumb/b/b7/%C2%A7Platone_%28ca._427-347_a.C.%29_-_Monaco%2C_Glyptotek_-_%28foto_mia%2C_24-01-2002%29_-_02.JPG/200px-%C2%A7Platone_%28ca._427-347_a.C.%29_-_Monaco%2C_Glyptotek_-_%28foto_mia%2C_24-01-2002%29_-_02.JPG 姓名: 柏拉图 出生: 约前427年–前428年 去世: 前347年 学派/流派: 古希腊,柏拉图学派 主要领域: 形上学、知识论、伦理学、美学、政治、教育、数学哲学 著名思想: 柏拉图主义 许多柏拉图撰写的对话录都参杂了人为成分。在每次讨论和争辩开始前,柏拉图会先预留舞台的空间和时间,使读者能有参与其中的感觉。对话经常是以某个没有参与最初对话过程的人所记载的,也经常是以多人的角度聆听整个对话过程。一般而言同时积极参与对话的人在任何场合都不会超过三人,有时候不同的人也会加入或退出对话。一些对话录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对话而没有第三者的参与,柏拉图的其中两篇对话录(知名的《申辩篇》以及不知名的《美涅克塞努篇》)则只是苏格拉底自己一个人的演讲文。对话的人为成分在判断对话录的解释方式上也提供了相当重要的线索。 不同对话录之间的对比也令人难以琢磨。苏格拉底经常将哲学与小孩做对照,并且总是否定后者而倾向前者(《会饮篇》 209a-e),他也曾将哲学与食物做对照(《普罗泰戈拉篇》 313c- 314c)。苏格拉底经常将哲学家与医生(iatros)做对比,形容哲学家能治愈人们最严重的疾病—头脑的无知(psyche),这也是今天心理医生(psych-iatrists)一词的由来。苏格拉底主张人的身体是为灵魂的监狱,而身体与灵魂之间是很难调和的,这种区分方式一直到今天都还被经常提起。苏格拉底也将自己形容为是一名心灵的助产士,要帮助其他人培育出正确的哲学思想。 对话录里关注的话题都围绕于人性和政治美德之间。而在这两者之下进行的讨论还包括了宗教虔诚、自我克制、勇气、友情、以及爱情。经常被提起的问题之一在于美德是否能被传授,以及美德究竟是什么。而知识和舆论、感觉和现实、自然和人为、身体和灵魂、快乐和痛苦、犯罪和惩罚等等,这些议题都在超过一篇对话录里被讨论过。其他包括了灵魂的不朽、艺术和文学的作用、对妇女和奴隶的对待、 *** 的形式等等,很少有人类知识领域是柏拉图不感兴趣的,也很少有知识领域是柏拉图所不曾深刻探讨的。 图片参考:upload.wikimedia/ *** /mons/thumb/a/a4/Aristoteles_Louvre/180px-Aristoteles_Louvre 图片参考:zh. *** /skins-1.5/mon/images/magnify-clip 亚里士多德 哲学观 虽然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但他却是第一个公开批评柏拉图的人。他特别反对的是柏拉图哲学中有关数学的部分。有人认为虽然亚里士多德熟知当时的数学,他却从来没有理解柏拉图的数学。 除此之外,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相论也有批评。虽然他同意一个事物的「形式」是恒古不变的,但他认为这个「形式」本身并不存在,而是人们在感受到实物后形成的概念。因此他认为,「形式」其实就是事物本身的特征。他指出,我们所拥有的任何一种想法、观念都是透过我们的感官进入我们的意识。 但是亚里士多德并不否认人有理性,正是有了理性,人才能将不同的感官印象区分开来。但是他同时指出,在人的感官经验到任何东西之前,理性是完全真空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界有因果关系的存在。他认为自然界有四种不同的原因,古希腊人的「原因」观念不同于近代以来的「因果性」观念,「原因」与「为什么」相对应,并不与「结果」相对应。即「目的因」、「质料因」、「动力因」和「形式因」。 亚里士多德在逻辑学方面则提出了所谓的三段论。他的这个理论在后来的两千年内,在西方一直是唯一被承认的论证形式。 伦理学方面,亚里士多德强调的是所谓「黄金比例」。这或许和希腊自然派哲学家的「和谐」概念类似。他认为,人不应该偏向哪一个极端,惟有平衡,人才能过快乐和谐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人不生存在社会中便不是真正的人。他还提出三种良好的政治制度:君主制、贵族政治和民主政治(他称之为「Polity」)。 参考: zh. *** / 一、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是希腊三哲人中的第一位,和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共同奠定了西洋文化的哲学基础。由于他出生在古希腊战争的混乱时期,道德价值低落,因此苏格拉底认为,若要支持当时生活中的伦理局面,人人就必须「认识自己」。苏格拉底一生没有著作,他的言行和思想是靠他的弟子柏拉图和齐诺芬替他记述流传下来的。而他最主要的思想有: 1.教育的目的与方法:      苏格拉底是伟大的哲学家,也是伟大的教育家。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求至善和品德的培养及心理能力的发展;并以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人生的目的:人生的目的在求得至善,人类之所以能达到至善的境界,则在致力于道德的修养,以完成理想的人格。苏氏承认客观真理之存在,同时又主张自我努力的必要;前者为知,后者为德;知德合一乃苏格拉底理想中的人格。他的用意在以道德为具体的间架,以知识为抽象的内容,而建立一表里兼赅的体系。他以「友谊」、「勇敢」、「谦逊」等为道德之概念,而人格的扩大,即系于观念知识的充实。而「知汝自己」或内省(Insight),则为达到此教育目的之不二法门。   苏格拉底和人讨论有关问题时,常用诘问法,又称苏格拉底法(The socratic method)。这种方法有下列的几种特点:(1)怀疑的,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苏氏所谓「怀疑」是研究学问和讨论问题的方法,以怀疑为目的,始于怀疑,而终于怀疑,结果则毫无所得。(2)在讨论时,采用谈话的方法,以辩论为技术,而寻求真理和概念的正确定义。其真理的发现,是在讨论和问答法中进行,所以有人叫这种方法为「产婆法」,为知识接生的艺术(The art of intellectual midwifery),以为知识原存于对方的心灵内,不过他自己因受其他错误的观念所蔽,而没有发现罢了。苏氏自比产婆,从谈话中用剥茧抽丝的方法,使对方逐渐了解自己的无知,而发现自己的错误,建立正确的知识观念。谈话是借助于问答,以弄清对方的思路,使其自己发现真理。唯在谈话进行中,苏氏则偏重于问,他不轻易回答对方的问题。他只要求对方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他以谦和的态度发问,由对方回答中而导引出其他问题的资料,直至最后由于不断的诘询,使青年承认他的无知。在发问的过程中,苏氏给予学生以最高的智慧,此即有名的苏格拉底反诘法(Socratic irony。苏格拉底的整个方法,是启发的,又可叫探求法(A method of finding)。经过归纳过程而归结到一个定义。亚里士多德(Aristatle)曾说:「归纳和定义二者,恰可归功于苏格拉底」。 2.苏氏思想的影响      苏格拉底的思想,对当时混乱的雅典思想界,有振聋发瞆的作用;苏格拉底的人格,对于一般趋炎附势的雅典公民,也有使「贪夫廉」「懦夫立」的启示作用。他对后世的贡献大致有三: (1)对哲学方法的改进-建立归纳法(Inductive method)的初步基础 (2)是有系统研究知识条件的第一人-建立认识论Epistemology的体系 (3)构成伦理学的体系-建立道德科学 事实上苏氏的诘问法,是「综合」和「分析」相互为用的方法,本质上就是辩证法。而在认识论方面,苏格拉底应属于理性主义(Rationali ***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的来源是理性,真实的知识是普遍的而非特殊的,是形式的而非偶然的,是永恒的而非变动的。最终的是苏格拉底的伦理学思想,苏氏以智慧统摄诸德,将实践道德建基于功利主义或权宜主义之上,再融合他所持对「中庸」的看法,也造就了他不凡的情操,因此很受青年们的敬仰。他的智慧,照亮了学生的心灵;他的勇敢殉道精神,为青年们树立了守正不阿的楷模,也为他写下了不朽的见证    二、柏拉图     作为一位哲学家,柏拉图对于欧洲的哲学乃至整个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他的认识论,数学哲学和数学教育思想,在古希腊的社会条件下,对于科学的形成和数学的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推进作用。 柏氏主张英才教育,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国家专业人才。他将教育分作两部分﹐即音乐与体育。它们每一种都具有比今天更广泛得多的意义﹕“音乐”是指属于文艺女神的领域之内的一切事物﹐而“体育”则指有关身体的训练与适应的一切事物。 “音乐”差不多与我们所称的“文化”同样广泛﹐而“体育”则比我们所称的“运动” 更要广泛。 从事文化是要使人成为绅士.﹐成为正是为英国所熟悉的﹙大部分是由于柏拉图的缘故﹚那种意义上的绅士。在柏拉图当时的雅典﹐威严﹑礼仪和勇敢似乎就是教育所要培养的主要品质。从最早的年岁起﹐对于青年 所接触到的文学和允许他们能听到的音乐﹐就有着一种严格的检查制度。母亲和保姆只能向孩子们讲说官定的故事。荷马和赫西阿德都因为某些原因而不许讲述。首先是荷马 和赫西阿德所说的神有时候行为很不好﹐这是不能起教育作用的﹔必须教给青年人知道﹐ 邪恶决不会来自神﹐因为“神”并不是一切事物的创造者而只是美好的事物的创造者。其次﹐教育里的一切东西都应该使青年人愿意效死疆场。必须教给我们的孩子们认识到奴役比死还要坏﹐因 此他们决不应该听到好人居然也哭气流泪的故事﹐哪怕那是为了朋友的死亡而哭气流泪。第三﹐礼仪要求人们绝不可放声大笑﹐然而荷马提到过“那些幸福的神大笑不止”。要是孩子们能够引征这段话﹐那末老师还怎么能够有效地谴责孩子们的嬉戏呢﹖第四﹐荷马诗中有些段是赞颂盛大的宴会的﹐又有些段是描写诸神的欲望的﹔这些都是有碍于节制的。最后﹐也绝对不许有坏人幸福而好人不幸的故事﹔这对于柔弱的心灵可能有着最 不幸的道德影响。 他同时主张适性教育,认为,在施行教育之前,就该先分出每个人的才能与程度,再针对其适合的知识与学习方向给予适当的教育,他认为,教育除了注重心灵与知识的学习,身体的锻炼亦是相同的重要,他在国家篇里就提到,他对身体的训练是非常严厉的。除了烤鱼烤肉而外﹐谁都不许吃其他方法烹制的鱼 和肉﹐而且既不许加任何作料﹐也不许吃任何点心。他说﹐按照他的食品养生的人绝不会需要医生。在另一方面,青年人到达一定的年龄以前﹐是不许看到丑恶与罪恶的。但是到了适当的时候﹐就 必须让他们去见识种种“诱惑”了。这即可看出柏拉图对身、心、灵三者间并重的教育观了。 三、亚里斯多德    亚里斯多德曾说:「防止革命所必须的三件事情就是﹕ *** 的宣传教育﹐尊重法律﹙哪怕是在最小的事情上﹚﹐以及法律上与行政上的正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教育的重视。 亚里斯多德得非常重视教学方法,认为教学方法应重视演示与归纳,透过知觉及思考的活动,才能建立统整性的知识。他反对刻板的教学方式,于是他经常带着学生在花园林荫大道上一边散步、一边讨论哲理,因此后人把亚里斯多德学派称作「逍遥学派」。 他在政治学者本说里谈到教育,他说:教育当然仅仅是为著那些将要成为公民的孩子们﹔奴隶们也可以教以有用的 技术﹐例如烹调之类﹐但这并不是教育的一部分。公民应该造就得适合于他自己所生存 于其下的那种 *** 形式﹐因此就应该视该城邦是寡头制还是民主制而有所不同。然而在 这一讨论里﹐亚里士多德假定公民们全都享有政权。孩子们应当学习对他们有用的东西﹐ 但不能庸俗化﹔例如不应该教给他们以任何歪曲身体形象的技术﹐或者是能使他们挣钱 的技术。他们应该适度地从事体育锻炼﹐但是不能达到获得职业性的技术的地步﹔受训 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孩子们的健康是受到了损害的﹐那些在幼时曾经是胜利者的人到 了成人以后几乎很少再能成为胜利者的这一事实﹐就可以说明这一点。孩子们应该学习 画图﹐为的是能欣赏人身的美﹔也应该教导他们能欣赏那些表现道德观念的绘画与雕刻。 他们可以学习唱歌和演奏乐器﹐使自己能够有品评地享受音乐﹐但又不足以成为技术熟 练的演奏者﹔因为自由人除非喝醉了酒的时候﹐是不会奏乐或唱歌的。当然他们必须学 习读书和写字﹐尽管这些也是有用的技术。但是教育的目的乃是“德行”﹐而不是有用。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卢梭,康德,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杜威(都是教育家)的简单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师承米利都学派、毕达哥拉斯,著名思想:苏格拉底教学法、苏格拉底反诘法。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柏拉图(约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另有其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经济学图表等。有《理想国》等著作。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3月7日),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法律。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构建了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和科学、政治和玄学。代表作品《工具论》《物理学》《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学派:亚里士多德学派。主要领域:哲学、政治、科学。著名思想:理性、逻辑、生物学。受影响于巴门尼德、苏格拉底、柏拉图,施影响于几乎所有之后的西方哲学家。扬·阿姆斯·夸美纽斯(1592~1670)捷克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出身于一磨坊主家庭。年轻时被选为捷克兄弟会的牧师,并主持兄弟会学校。三十年战争(1618~1648)爆发后数十年被迫流亡国外,继续从事教育活动和社会活动。他尖锐地抨击中世纪的学校教育并号召“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提出统一学校制度,主张普及初等教育,采用班级授课制度,扩大学科的门类和内容,强调从事物本身获得知识。主要著作有《母育学校》、《大教学论》、《语言和科学入门》、《世界图解》等。让-雅克·卢梭(1712年~1778年),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杰出的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漪丝》、《植物学通信》等。伊曼努尔·康德(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出生于柯尼斯堡,德国哲学家、思想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他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其一生深居简出,终身未娶,过着单调刻板的学者生活,直到1804年去世为止,从未踏出过出生地半步。毕业院校柯尼斯堡大学;代表作品《纯粹理性批判》。裴斯泰洛齐(1746--1827)是19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他热爱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对教育革新的执着追求,在教育理论上许多独创的论述,不仅为世界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一切教育工作者树立了一个令人十分崇敬的形象。裴斯泰洛齐通过实物教学法的实验,第一次把教育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教育心理学化”这一伟大理论,使教育与心理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给后世的教育和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他对人类教育最重要的贡献之一。职业:教育 瑞士民主主义教育家。主要成就: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理论;著作有《林哈德与葛笃德》 、 《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等。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1776年5月4日-1841年8月14日)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近代教育史上,没有任何一位教育家可与之比肩,他的教育思想对当时乃至之后百年来的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巨大、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世界教育史上被称为“教育科学之父”,而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则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约翰·杜威(1859—1952),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19世纪流行的是殖民时期沿袭下来的旧教育,再加上19世纪后期从德国传入的赫尔巴特教学方法逐渐刻板化,使得当时的学校陈陈相因,缺乏生气。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1859--1952)是当时传统教育的改造者,是新教育的拓荒者,他提倡从儿童的天性出发,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约翰·杜威,出生在佛蒙特州柏林顿市附近的农村,祖先三代都是佛蒙特州的农民。柏林顿市人口近一万五千人,其中约半数为本地人,半数来自爱尔兰和魁北克。本地出生的人包括在佛蒙特州或新英格兰其他地方居住很久的盎格鲁撒克逊中产阶级新教徒家庭的后裔。杜威就是在这样一个群体的传统中成长起来的。他的主要教育著作有:《我的教育信条》(1897)、《学校和社会》(1899)、《儿童与课程》(1902)、《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明日之学校》(1915)、《经验与教育》(1938)和《人的问题》(1946)等。

马库斯·奥勒留:柏拉图的哲学家之王

马库斯·奥勒留·安东尼( 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公元 161-180 年在位),罗马帝国最后一位“好皇帝”,被誉为“凭借纯粹的智慧和性格力量,珍视并成就了善良的所有男人中最高贵的人”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为了任何回报”(格兰特,139)。他的统治的特点是对他的人民的忠诚,这一点以及他经久不衰的哲学著作《沉思录》证明了格兰特赞美的真实性。 然而,学者迈克尔格兰特并不是第一个表达这种观点的人。Aurelius 在他的一生中受到高度尊重,并被后来的古代资料称为“哲学家”,例如Cassius Dio(约公元 155-235 年)和Historia Augusta(公元 4 世纪)的作者(或作者),罗马皇帝的历史。从这两个来源可以清楚地看出,奥勒留的《沉思录》为他们所熟知,但作者不仅关注书面作品——奥勒留从未打算出版——而且关注他在整个统治期间如何践行自己的哲学。 The Meditations是 Aurelius 的日记,写于 c. 公元 170-180 年,当他在日耳曼进行军事行动时,表达了他的哲学,尤其是斯多葛式的人生观。这部作品是对如何过上最好的生活的一种私人反思——它不是一本精美的哲学小册子——并且在奥勒留在不同时期应对同样严肃的问题时,在其十二本书中重复了许多主题。学者 Gregory Hays 详细阐述: 冥想试图回答的问题主要是形而上学和伦理问题:我们为什么在这里?我们应该如何生活?我们如何确保我们做正确的事?我们如何保护自己免受日常生活的压力和压力?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痛苦和不幸?我们如何才能知道有一天我们将不复存在?(二十四-二十五) 几个世纪以来,他的冥想启发了无数人,但在今天,他最出名的可能是他在好莱坞流行电影中的描绘,如《角斗士 》 (2000 CE)。虽然他在角斗士中的描述有些虚构,特别是关于他的死因和他对罗马的“愿景” ,但他应该在电影中如此富有同情心地扮演他,这证明了他的遗产。无论这部电影对奥勒留的生活事实采取了何种艺术许可,这个人的精神都非常接近于柏拉图在《共和国》第五卷中阐述的哲学家国王的概念。柏拉图写道: 除非哲学家在他们的国家成为国王,或者那些现在被称为国王和统治者的人受到足够的启发而产生了对智慧的真正渴望;除非,也就是说,政治权力和哲学相遇……烦恼不能安宁。(共和国 V.473d) 奥勒留本人绝不会想到将自己与柏拉图的愿景相提并论,也不会与他的高贵前任安东尼·皮乌斯( Antoninus Pius,公元 138-161 年在位)所体现的罗马皇帝的理想相提并论,后者收养了他作为继任者。他认为自己是哲学学生,而不是“哲学家”,是一个努力履行对信仰他的人的义务的人,而不是“皇帝”。正是他对自己卑微的看法,使他成为了哲学家王的理想人选。柏拉图的观念规定,正是爱智慧胜过权力的人最适合统治。 安东尼·皮乌斯收养并培养了奥勒留斯作为罗马皇帝,但很明显,这个年轻人更喜欢哲学家的生活。在他的《沉思》中,他不断地回到过真实、诚实的生活以寻求内心平静的重要性这一主题,而不是关注权力的象征和统治帝国所固有的责任。 THE MEDITATIONS 是 MARCUS AURELIUS 的日记或日记,主要是在他在多瑙河地区的战役期间写成的十二本书。 青年与哲学导论 奥勒留于公元 121 年出生于西班牙一个与政治有联系的罗马贵族家庭。他以他的父亲 Marcus Annius Verus 的名字命名,他的父亲和他父亲的父亲都是参议员。他的母亲 Domitia Lucilla(约公元 155-161 年)也是一位富有的贵族,在政治上人脉广泛。三岁时,在他父亲去世后。公元 124 年,奥勒留主要由他的祖父和护士抚养长大。 当他十一岁时,他的一位老师狄奥涅图斯向他介绍了哲学思想,并内化了指导他一生的学科。奥勒留在他的《沉思录》中感谢狄奥涅托斯的教训,并列出了这些教训: 不要在废话上浪费时间。不要被魔术师和不祥之物艺术家谈论咒语和驱魔以及其他所有内容所吸引。不要沉迷于打鹌鹑或其他类似的狂热。听到不受欢迎的真相。实践哲学……作为学生写对话。选择希腊生活方式——行军床和斗篷。(一.6) 奥勒留对“野营床和斗篷”的提及表明犬儒学派是第一个对他产生重大影响的哲学派。愤世嫉俗的学校由苏格拉底的学生(公元前 469/470-399 年)雅典的安提西尼(公元前 445-365 年)创立,其教义后来在锡诺普的第欧根尼(公元前 404-323 年)的生活中得到体现和底比斯的板条箱(公元前 360-280 年)。愤世嫉俗的哲学家以及柏拉图将影响Citium的芝诺(公元前 336-265 年),他创立了斯多葛学派,这对后来奥勒留的生活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愤世嫉俗学派的特点是克己的纪律,拒绝奢侈品、社会地位和财富以及不必要的物质。通过在所有非必需品上解放自己——包括礼貌举止和“适当”行为的社会惯例——一个人将可以自由地追求简单地做自己。 奥勒留似乎发现了这种生活的吸引力,并通过选择他所说的“希腊风格”来追求它,而不是他的床,而是睡在他房间的地面或地板上,并穿上哲学家的简单羊毛斗篷. 如果他完全接受犬儒主义,他也会放弃任何奢侈的财产,满足于最简单的食物,并拒绝将基本卫生作为虚荣的表现。然而,他对这种生活方式的投入很快就被他的母亲限制了,母亲认为他应该更多地追求与姓氏和社会地位保持一致的目标。 他的母亲和祖父聘请了家教来训练这个男孩,并且不惜一切代价。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评论说,“从来没有一个男孩如此坚持不懈地受过教育”,并继续说道,“四位文法学家、四位修辞家、一位法学家和八位哲学家将他的灵魂分给了他们……他在童年时期就依附于为寺庙和牧师服务”( 425)。他的早期教育还包括备受尊敬的演说家和修辞学家希罗德·阿提库斯(公元 101-177 年)和马库斯·科尼利厄斯·弗朗托(公元 160 年代后期)的服务,他们都将对这个男孩产生重大影响。事实上,Aurelius 和 Fronto 将成为终生的朋友。 收养与坚忍 公元 138 年,安东尼按照他的前任哈德良(公元 117-138 年)的规定,收养了奥勒留和他未来的共同皇帝卢修斯·维鲁斯(公元 161-169 年)作为继任者。奥勒留此时取名为马库斯奥勒留安东尼,并与安东尼的女儿福斯蒂娜订婚。安东尼努斯随后开始精心培养这个年轻人作为未来的皇帝,这不仅包括在宫廷的职责,还包括导师的进一步教育。 Aurelius 尽职尽责地遵从了养父的意愿,但发现他的新生活并不令人满意。在给弗朗托的信中(仍然存在),他抱怨自己无聊的法律课程、秘书职责和法庭生活。他还在《沉思录》中的一句最著名的台词中表达了这些感受: 你所想的事情决定了你思想的质量。你的灵魂呈现出你思想的颜色。用这样的一系列想法给它着色:任何你可以过你的生活的地方,你都可以过一个好的生活。生活是在法庭上领导的——那么好的人就可以了。(V.16) 弗朗托曾试图劝阻他的学生放弃哲学追求,认为这是浪费时间,并指导他学习他认为更实用的学科。然而,奥勒留一直倾向于哲学,他对任何给定行为和一般生活意义的内省思想的全神贯注将贯穿他的一生。 然后,当弗朗托得知,在他以前的学生在宫廷的教育中,他将接受哲学辅导时,他感到很失望。但这个消息一定让奥勒留本人松了一口气。Antoninus 聘请了两位给奥勒留留下深刻印象的哲学家,他们的教义将影响年轻人的余生:Chalcedon 的 Apollonius(日期不详)和 Quintus Junius Rusticus(约公元 100-170 年),他是他最伟大的斯多葛派哲学家之一日。 这些导师指导他学习斯多葛学派,这一哲学流派首先由 Citium 的芝诺提出,但在Epictetus(公元 50-130 年)在他的Discourses and Enchiridion的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斯多葛学派认为宇宙有一种永恒的约束力,称为万物之源。徽标注入了一切,将其捆绑在一起,并允许它根据自然在自己的好时光中消散一切。 因此,生活中没有什么可以被称为“坏”的,因为所有可观察和不可观察的事件都自然地从徽标中流露出来,对体验是“坏”还是“好”的判断只是个人的短暂感官知觉。如果一个人专注于逻各斯的本质并控制一个人的感官印象,一个人就可以过上平静、和谐的生活。爱比克泰德写道: 困扰人们的不是环境本身,而是他们对这些环境的判断。例如,死亡并不可怕,因为如果是的话,在苏格拉底看来就是如此;但是有意见认为死亡是可怕的,这才是可怕的。因此,每当我们受到阻碍或困扰或苦恼时,让我们永远不要责怪别人,而要责怪自己,也就是我们自己的判断。(Enchiridion I. 5) 在他的沉思中,奥勒留感谢阿波罗尼乌斯和鲁斯蒂库斯的指导,并指出鲁斯蒂库斯向他介绍了爱比克泰德的作品,并借给了他自己的副本(沉思录,I.7)。从那时起,斯多葛派的观点变成了奥勒留的观点,他在《沉思录》的另一篇最著名的段落中表达了这一点: 如果它对你有好处,哦宇宙,它对我也有好处。你的和谐是我的。无论您选择什么时间都是正确的时间。不晚也不早。你的季节更替给我带来的一切都像成熟的果实一样落下。万物生于你,存于你,归于你。(IV.23) 公元161年,安东尼去世,奥勒留成为皇帝。参议院宁愿忽略哈德良希望维鲁斯与他共同统治的愿望,因为他们认为他不适合担任公职。然而,奥勒留提醒他们,安东尼曾向他的前任承诺过要收养他自己和维鲁斯作为继任者,除非维鲁斯被任命为共同皇帝,否则他拒绝接任权力。参议院别无选择,只能服从。 哲学王 维鲁斯比奥勒留年轻,对追求享乐的兴趣远胜于皇帝的职责。他举办奢华而昂贵的派对,并为他的客人赠送华丽的礼物。另一方面,奥勒留继续像往常一样生活:简单而没有自负。他认真对待自己的责任,即使他并不总是关心他们,并且将所有精力都用于确保他的决定是公正的。卡修斯·迪奥写道: 皇帝,只要他有战争的闲暇时间, 会开庭; 过去,他给发言者留出充裕的时间,并冗长地参加了初步询问和考试,以千方百计确保严格公正。结果,即使他有时在晚上开庭,他也经常会在十一到十二天的时间内审理同一案件。因为他勤奋好学,尽职尽责地履行职责。他不说不写,也不做任何小事,但有时他会为了一点点花上一整天的时间,不认为皇帝应该匆忙做任何事情。因为他相信,哪怕是最微小的细节,他也会因此而受到责备。(罗马历史,书 LXXII.6) 上台后不久,叙利亚省发生叛乱,帕提亚王国入侵罗马保护下的亚美尼亚。当 Cassius Dio 提到 Aurelius 在“他从战争中得到闲暇”时如何履行职责时,他实际上是在提到很少的时间。但奥勒留也受到其他公共和私人事务的压力。 在他统治的十九年中,奥勒留不断地被血腥的军事行动、自然灾害和国内的苦难所困扰。Faustina 为他生的五个儿子中,只有一个Commodus(公元 177-192 年在位)活到成年。公元 162 年,台伯河洪水泛滥,毁坏庄稼和牲畜,导致大面积饥荒,奥勒留才成为皇帝大约一年。 当维鲁斯从对帕提亚和叙利亚叛军的军事行动中返回罗马时,他的部队将瘟疫带回来了。事实上,维鲁斯会在公元 169 年死于瘟疫,让奥勒留独自统治。基督教的新教派不断扰乱和平,奥勒留被迫对这个宗教派别进行迫害,以恢复c。162-c。公元 166 年。 Marcomanni 和 Quadi 的部落在 c 开始入侵边境。公元 166 年,奥勒留花费了数不清的时间和资源试图保护和维护边界,并将罗马的领土扩展到多瑙河地区作为缓冲区。尽管柏拉图承诺一旦一位哲学家成为国王,就会“结束麻烦”,但奥勒留在他的统治期间并没有结束麻烦。即便如此,正如历史和他自己的著作所证明的那样,奥勒留竭尽全力在挑战面前保持稳定,展现出海明威后来所说的“压力下的优雅”——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稳定和忠于自己的能力. 结论 奥勒留在他统治期间所做的选择证明了一个善良、富有同情心、纪律严明的灵魂,他高度重视对真实自我和他人的忠诚。然而,他坚持信守诺言和维护传统,有时会导致他犯错误,正如他拒绝统治,除非哈德良的意愿得到尊重,维鲁斯与他一起统治。维鲁斯在各方面都被证明是一个远逊于奥勒留的皇帝。 然而,他在公元 177 年选择 Commodus 作为他的共同统治者和继任者是他最大的错误,因为他的儿子从未分享过他的崇高理想,也没有展示过他的智慧。Commodus 基本上会破坏 Aurelius 所做的所有好事,将罗马的统治交给无能的人,并在他的后宫(据称由 300 名女孩和 300 名男孩组成)中不断自娱自乐,这表明 Aurelius 的判断力有多么糟糕是。奥勒留似乎已经感觉到他的儿子永远无法达到他在他身上看到的潜力,当他于公元 180 年去世时,康茂德将证明自己是最糟糕的继任者选择。 然而,正是这种“人性”,这种善意和希望他人分享他同样的愿景,成为最好的自己,让奥勒留如此令人钦佩,而冥想如此持久。这部作品证明了作者的高贵,并因其所表达的巨大实用性和对生活的愿景而经久不衰。《沉思录》中没有自怜或自责的余地;只是不断地劝告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尽力而为,明智地利用自己的时间,因为生命是短暂的。他写: 终有一天你要明白你是什么宇宙的一份子,你的存在来自什么宇宙的主宰,给你留了一个期限,如果你不用它来扫除乌云从你的脑海里,它会消失,你会消失,它永远不会再回来。(书 II.4) 奥勒留明白,如果一个人想改变世界,就不能像世界其他地方那样生活。即使在他权力的巅峰时期,他也从未背叛过他的哲学愿景或对人类生活基本意义的信念。他在《沉思录》第 VIII.59 册中表达了这一理想:“人们为彼此而存在;那么就教他们,或者忍受他们。” 在这段话中,和其他许多话一样,Aurelius 预示了 20 世纪存在主义者的后期理想,他们还认为,无论环境或行为如何,一个人的生活目的是成为最好的人其他人的。同时,当然,他体现了柏拉图哲学王的早期概念:统治者,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他的人民的更大利益。

柏拉图励志畅销书籍:《理想国》

柏拉图励志畅销书籍推荐:《理想国》   《理想国》由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所创作,下面,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内容介绍:   《理想国》又译作《国家篇》、《共和国》等。   与柏拉图大多数著作一样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用对话体写成,共分10卷,其篇幅之长仅次于《法律篇》,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中期的作品。   这部“哲学大全”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此前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等各方面的问题,以理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   《理想国》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   柏拉图把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平民阶层。他鄙视个人幸福,无限地强调城邦整体、强调他一己以为的“正义”。在柏拉图眼中,第三阶层的人民是低下的,可以欺骗的。他赋予了统治者无上的权力,甚至统治者“为了国家利益可以用撒谎来对付敌人或者公民”。   《理想国》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   《理想国》一书是柏拉图的一篇重要对话录,对话录里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与其他人对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即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在他的理想国里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或者让政治家去学习哲学。他认为现存的政治都是坏的,人类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学家掌握政权,也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拯救当时城邦所处的危机。这种信念构成了柏拉图成熟的政治哲学体系的核心。在他的眼里“哲学家”有着特殊的内涵。他认为哲学家是最高尚、最有学识的人,而这种贤人统治下的贤人政体就是最好的政体。所以,只有建立以哲学家为国王的国家才是最理想的国家。这个国家就是存在于天上的模范国家。   在他看来,哲学家的本质是具有知识,具有智慧、正义、善的美德,只有哲学家才能达到对国家最高理念的认识,即对“善”的把握,而其他人也只能把握“意见”而已。治国作为一门知识,也只有哲学家才能掌握它,进而有资格执政,也就是说只有哲学家才能达到对于国家理念的认识,知道“理想国”应该怎样组织、怎样治理。这样,所谓哲学家执政,就被柏拉图理解为高超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的德行和绝对最高权力的结合。他坚信只有哲学家才可拯救城邦和人民,哲学家是理想国必然的统治者。   人类追求的正义与善就是柏拉图理想国的主题,他认为国家、政治和法律要朝向真正的存在并与人的灵魂相关才有意义。在《理想国》里苏格拉底刚开始讨论的话题就是“正义”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柏拉图对正义有着多么强烈的憧憬与向往!他认为绝对的正义在神那里,这正好印证了对话结尾的宣言,“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正义和智慧不仅是国家的主题,也可以说是整个宇宙存在的.本质,因为国家的起点“就是永无止境的时间以及时间带来的变化”。   柏拉图式的爱情似乎是精神恋的代名词,用来指称那种超越时间、空间,不以占有对方肉体为目的的只存在于灵魂间的爱情;而实际上柏拉图式爱情的真谛指的是一种对节制的崇尚,对善和美的追求。   作者简介:   作者   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出身于雅典贵族,曾执教40年。   古希腊哲学家,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他一生著述颇丰,其哲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   译者   吴献书(1885年-1944年),出身于苏州一个书香门第。在东吴大学任教数十年,是“东吴元老”之一,也是“东吴名师”之一。许国璋先生曾三度受教于他,并将其誉为“近代中国英语教育界之大师”。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财产 公道 节制及以上三者之敌对 问答中之人物   第二章 个人国家教育   第三章 教育中之艺术   第四章 财产贫困善德   第五章 婚姻哲学   第六章 政治哲理   第七章 教育之实在与影响   第八章 四种政治   第九章 正当之政治与不正当之政治二者之乐趣   第十章 生活之酬报   注释   简明参考书目   媒体推荐:   吴师曾译柏拉图之《理想国》。余于1989年因讲述西方文化史,曾细读之,深感译意精到,还胜今日之白语译本,诚通儒也。   ——英语教育家、语言学家许国璋   柏拉图最著名的代表作,西方哲学家公认的“哲学大全”。   全部西方哲学传统都是对柏拉图的一系列注脚。   ——英国文学评论家怀特海 ;

查拉图斯特拉走钢丝的人怎么理解

应该是这样:钢丝象征着人类的道路,人类的目标是超人,掉下来的是失败者,而过去的是超人、强大者。这条路是危险的,明知如此而远离市场、群众,走这条路的,即使毁灭也是值得赞赏的。因为他们是作为超人的铺垫、作为被超越者

超神英雄传:泽拉图完全攻略手册

本文由17173风暴英雄专区特约作者[泪缎殇]原创提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这周想必童鞋们都被双隐英雄杀(坑)怕了吧,作为风暴英雄中唯一能隐身的近战英雄,泽拉图是所有脆皮的噩梦,相反对于大部分新手玩家来说,他也是所有老玩家的噩梦,遇到坑的泽拉图基本就是10分钟蹦的节奏,这期小泪就跟大家分享泽拉图的正确用法,如何超神杀的对面不敢出门!超神英雄传(一):刀锋女王凯瑞甘完全攻略手册超神英雄传(二):巫医纳兹波完全攻略手册黑暗圣堂武士泽拉图背景介绍:泽拉图是星际争霸中星族的著名角色之一,作为黑暗圣堂武士,泽拉图以刺杀虫族脑虫而闻名,泽拉图拥有高阶教士的头衔,最关键的是, 泽拉图和执政官塔萨达在查尔行星上第一次碰面的时候,是泽拉图纠正了塔萨达的偏见,并以此为起点开始弥合在卡莱的星灵与黑暗圣堂武士之间的裂隙。泽拉图又是第一个消灭异虫脑虫的武士,尽管在此之前,世间一般都认为脑虫是永生不死的。而最重要的是,是泽拉图伴随着塔萨达一起回到了艾尔,并立刻着手让分裂成两半的星灵一族重新联合,并且推翻了执行高压政策的仲裁议院。此外,泽拉图和刀锋女王凯瑞甘之间还有一段惨痛而漫长的过往。在主宰死后,凯瑞甘试图控制所有虫群而消残余虫巢脑虫的过程中,泽拉图曾经不止一次被她所利用,而且每次都被她背叛出卖。 而作为凯瑞甘阴谋的一部分,她还控制了泽拉图所敬爱的女族长拉施加尔(Matriarch Raszagal)。泽拉图之后营救了女族长,但是他很快发现拉萨加尔已经遭受了无法挽救的腐蚀。他被迫悲哀的亲手杀死拉萨加尔以避免她继续沦为凯瑞甘的掌中玩物。当死亡最终解放了拉萨加尔的灵魂之后,她感激泽拉图的举动,并指定他为黑暗圣堂武士的领导。之后泽拉图一直追踪先前为凯瑞甘效劳的间谍——迷一样的萨米尔·杜兰。他正致力于培养星灵和异虫的杂交生物。尽管泽拉图摧毁了整个培养设施,但杜兰声称这只不过是许多培养设置中的一小部分。而且杜兰还声称在无数个世纪中,他以许多名字混迹于世间各处,他也并不是效忠于凯瑞甘,而是另一个“强大得多的力量”。泽拉图为自己所见到的一切深深困扰,带领着为数不多的追随者自我流放,不断地搜寻着答案,他想知道杜兰的真实身份究竟是什么,还有,杜兰的所作所为到底会带来怎样的黑暗未来。泽拉图数据评估:上手难易度:★★★★☆团战输出:★★后排刺杀:★★★★★打野能力:★★抗打能力:★攻城能力:★带线能力:★控场能力:★★总结,泽拉图的优点是后排击杀脆弱目标,保证残血目标不能逃脱,弱点就是自身比较脆皮带线和团战输出都不是很强,主要是个体输出,保证击杀对方的主要目标,调整天赋后能增强生存能力和控场能力。适合手速快,意识比较好,喜欢玩猥琐杀人的玩家。泽拉图技能技能详解:永久隐形:和诺娃一样的效果,在地图上移动的时候有残影,老玩家能发现你的位置!范围伤害和主动攻击能打破隐形。错误用法:不要在敌人实现范围内移动,老玩家能看到你的残影,从而用范围技能让你现行,这是大部分新手为什么老是被抓被发现各种跪的主要原因!正确用法:跟踪敌人不要一直移动,只要看的见目标,保持移动+站住不动。只要站住不动就没有残影,敌人也不会发现!同时注意范围技能,保证自身位置不会迟到敌人范围技能。顺劈斩:一个范围技能,主输出技能。同时因为是范围伤害,可用于打破对方隐身单位的潜行!正确用法:看到对方隐身单位残影用Q即可让其现行,击杀目标的时候最好在W之后放,让第一下W保证命中。奇点钉刺:投掷技能,射程短,使目标减速,同样可用于丢影身单位。正确用法:因为会被其他目标挡住,所以保证自身和被击杀目标之前没有其他建筑物,小兵,最安全的就是贴脸的时候接W保证命中。错误用法:大部分新手会在敌人逃跑的时候才丢W,或者手速太慢瞬间丢不出WQ,而导致W丢歪。闪现:风暴英雄中位数不多能穿越地行(穿墙)的位移技能。正确用法:优先穿墙,保证敌人失去目标不会追到你,或者追击残血逃跑目标用。错误用法:起手用闪现贴过去输出,很可能被集火死,或者敌人逃跑没有闪现去追。暗影突袭:所谓冲锋效果就是能够瞬间冲锋小距离攻击目标而不是慢慢走向目标。正确用法:持续6秒,所以配合主动技能和队友控制技能开启比较好。错误用法:把自己当肉正面开暗影突袭杀上去,尽量选择后排敌人视野盲点。虚空禁锢:禁锢敌人的同时也会让敌人不受伤害,同时不会打断一些敌人的持续释放技能,比如:诺娃的3连射,纳茨波的毒气,大菠萝的喷火,当禁锢结束后敌人还会继续释放。正确用法:用禁锢控制几个敌人然后和队友击杀剩下的目标。错误用法:用禁锢去丢队友正在杀的残血目标,导致目标无法被击杀,队友技能都丢空,让残血目标技能CD转好反杀或者逃跑。泽拉图天赋加点详解:泽拉图的天赋选择很多,对于新手来说主要选择方向就是输出或者生存!1.新手生存天赋:1级:可选择不多,对于新手来说格挡能保证每次战斗的时候能档2下,增加生存能力。4级:新手的主要问题是杀不死人有不能带线,一个吸血可以让泽拉图既能带线也能打野,起码不是在那里晃来晃去无事可做。7级:同样,路人局基本没治疗单位,泽拉图的治疗技能效果还算不错,首先保证自己不死才有输出10级:禁锢,禁锢的正确用法下面会详解。13级:如果你已经死神了点个减少法术伤害吧,起码不会让你被诺娃秒掉。16级:2个W,无论是打野还是杀人都必备。20级:强化禁锢,让禁锢不再禁锢队友。总结,这套天赋推荐给新手玩家或者用泽拉图练手的玩家,虽然你可能看别人泽拉图各种杀人,当自己用的时候会发现各种脆皮和杀不死人,打野也抗不住,带线也若,起码当杀不死人的时候可以去打野,大部分路人局主动打野的也少。(二)这是小泪我的路人局杀神天赋,和现在主流天赋不同,下面详解:1级:同样路人局生存优先,点护盾。4级:聚合之力加强技能输出,保证能击杀目标,配合2个W+Q能打出不少伤害。4级之前就发现队友很菜,就点吸血打野去。。7级:治疗,路人局缺奶缺肉,生存优先,而且在1V1的时候骗对面不跑,都残血对拼的时候1个治疗他就傻了10级:暗影突袭,杀神必备。切入时机很重要,下面详解。13:同样是杀神必备,保证小泪我在打破隐身时候用连招的瞬间能大量输出伤害。16:2个W,劣势局可以考虑点护甲。20:强化W,能够增加30%吸血效果。泽拉图小技巧:①:W在贴脸的时候第一下用保证命中,然后再接Q。②:无论对于新老玩家来说视野都集中在前方,玩泽拉图要学会绕后,绕敌人的视野盲点,来桶菊花!③:闪现能穿越地行,所以逃跑的使用一定优先选择穿墙,穿山,穿河来闪现。④:自身残血的时候不要急着回家补血,注意观察战局和对方残血目标,然后瞧瞧尾随在对方回城的时候打个措手不及。⑤:禁锢的用法多种多样,团战开局用它来控制对方的肉然后和队友来击杀脆皮目标,或者当队友要死的时候可以用禁锢丢队友来保护队友不守伤害。如队友被诺娃的3连射爆头瞄准等。⑥:当对方也有隐身目标的时候要学会观察地图上的影子来判断其位置然后瞧瞧尾随,注意在安全距离保持不动,对方是无法法相你的,只要不移动就不会有影子。泽拉图正确用法总结:①:泽拉图的普通攻击很高,所以普通攻击是泽拉图的主要输出,大部分新手只丢Q和W较少平砍,要知道当W命中目标后可以保证你至少砍几下。②:攻击敌人的瞬间先丢W保证减速命中,然后是Q+平砍。③:老玩家都能看到你移动的影子,所以要学会绕后,绕对方的视野盲点。④:闪现主要用于逃跑和追杀残血目标,大部分新手要么是满血闪现走,要么是残血不闪现追,残血目标闪现过去平砍一下+Q的范围伤害都能杀死。⑤:团战无从下手?新手玩家习惯于团战从敌人的前排正面发起进攻,泽拉图要随时潜伏在敌人后面或者两侧来选择切入时机。⑥:永远记住你的首选目标是敌人后排脆皮和对方主力输出,如诺娃,纳茨波。⑦:有闪现的时候不要怕死,保证击杀掉主要输出目标就算死了也值,残血闪现也足以保命,就算你不死队友死光也没意义。⑧一句话总结:选脆皮,绕背后,捅菊花,不怕死,残血不回家,猥琐等机会!

长教版 《柏拉图的苏格拉底之死 》原文是什么?

原文如下:在二千四百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遭遇了一场彻头彻尾的大冤案,但他用生命捍卫了思想的尊严,在监狱中演出了一场令后代人心灵震撼的生离死别。他的忠实学生、门派传人柏拉图,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哲人临终前的言谈举止,令我们瞻仰到这位著名知识精英面对死亡时的优雅和高贵。我想把事情的经过详尽地告诉你们。在前些日子里,我和其他一些人养成了每天拜访苏格拉底的习惯。我们总是拂晓时分在法院相会。因为这儿离监狱很近,每天我们都一边等待一边谈话,直到监狱开门。一看见监狱开门,我们便来到苏格拉底身边,并陪他度过一天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那天,我们去得更早一些,监狱看守告诉我们说:“因为11人陪审团正在为苏格拉底除去脚镣手铐,同时向他宣布,今天应该如何死去。”随后我们见到了苏格拉底,他的脚镣手铐已经被除去了,桑蒂比——你们都知道她是谁——抱着他们的小儿子坐在他的身旁。看到我们时,桑蒂比哭了起来,还说着那些女人们都会说的话:“噢,苏格拉底,这是你的朋友最后一次来与你交谈了。”苏格拉底看了一眼克利托说:“克利托,找个人把她送回家去吧。”克利托便让他的随从把她扶出去了,她嚎哭着并用拳头捶打着自己的胸部。苏格拉底仍然坐在床上,并且将两条腿蜷了起来。他说:“多么不可思议,我的朋友们,这简直就是人们称之为欢乐的那种东西!欢乐,它奇妙地与自己的对立物——痛苦相联,它们本来是不可能在同一时刻降临到同一个人身上的,但假如他能执著地追寻其中的一个,并且牢牢地抓住它,那么他很可能同时感受到另一个的存在,它们两个就融入了他的头脑中。我想,”他接着说,“如果伊索思考这个问题的话,他肯定会写一篇寓言来描述它们两者先是如何进行激战,然后神又是如何使它们重归于好的;若是它们不愿意和睦相处,神就会将它们的脑袋捆在一起,正因为如此,当它们中的一个来到任何人身上时,另一个便会接踵而至。我所感受到的正是这一情景,当痛苦跟随着镣铐来到我身上时,欢乐很快也降临了。”当他说完这段话后,克利托说:“现在,苏格拉底,你是否要为我们和你的孩子留下些指教——我们还能为你做些什么事吗?”苏格拉底说:“克利托,我没有什么新的东西要告诉你们了。只要你们都能够照顾好自己,就是对我最好的报答了。无论你们做什么——即使你们现在什么也没允诺——假如你们忽略了自己,并且不愿意一步步认认真真地生活下去,沿着我们在过去无数次讨论中已经勾画出来的道路生活下去,那么你们将会一事无成。”“我们将努力地按你说的去做。但是我们该怎样掩埋你呢?”克利托问。“随你们的意愿,”苏格拉底回答说,“如果你们抓住我,我当然无法从你们手中挣脱。”说到这里他轻轻地笑出了声,随后看了我们一眼说:“我的朋友们,现在我无法说服克利托,使他相信这个正在说话的苏格拉底就是真实的我;他觉得我是个很快就会变成死尸的人,所以他竟然问我如何掩埋我。我已经反复说过,饮鸩之后,我将与你们分离,去一个欢乐的世界,这些你们都已经知道了。但他肯定认为这些话并不出自我的肺腑,只是为了安慰你们而已。”他又说:“因此,请你们为了我使克利托确信,我死了之后是不可能再与你们在一起的,我将离去。这样,克利托或许更容易承受一些,而不致太过悲伤。他也许有机会在葬礼上说他正在埋葬苏格拉底,或者说他要跟苏格拉底到地狱去之类的话。因为,亲爱的克利托,虽然这些话本身并没有什么,但它们却有可能使我们的灵魂沾染上邪恶。不,你一定要振作精神,并且说你将和苏格拉底告别。”说完这番话,他站起身到另一间屋子去沐浴。克利托跟随着他,但却要求我们大家等在这里。我们边等边讨论刚才的谈话,接着又为降临到我们身上的这个巨大的不幸而悲哀,因为我们都将他视为慈父,失去他会使我们像孤儿一般无依无靠。当他沐浴完毕后,他的孩子——两个小儿子和一个较大的儿子——就被送到他的身边,他的妻子也来了。克利托陪着他们。苏格拉底向他的妻儿说了一些临别的话。接着,他让女人先离去,他本人又回到了我们中间。这时太阳快要下山了,因为他在隔壁的房间呆了很长时间。他坐了下来,但没再多说什么。这时,11人陪审团的随从走了进来,他站在苏格拉底面前说:“苏格拉底,我绝不愿意因为你曾咒骂过我而找你的碴儿,因为我发现你在这里所有的日子都显示出你是最高尚、最仁慈的。现在,你已经知道我带来的是什么消息了,我们即将永别,我希望能像你一样轻松地面对这一噩讯。”但他无法抑制自己的眼泪,只得转身走了出去。苏格拉底抬头看了看他说:“我也向你道别了,朋友;我将按你所说的去办。”接着他又对我们说:“这是个多么好的人啊!自从我被关进这里之后,他就时常来看望我并与我交谈,他是那些人中间最善良的一个。你们看,他是多么真诚地为我而哭泣!但是克利托,请你过来,让我们来执行他带来的命令吧,如果毒药已经准备好了,就让他们把它拿来吧;如果还没准备,就让他们快些。”克利托说:“但是我想,苏格拉底,现在太阳还未下山呀!我知道有些人是很迟才喝毒药的,他们一直要拖到最后时刻。同时,他们总是先大吃大喝一顿,甚至还要享受一下他们最喜爱的活动。请你别太匆忙,现在还有时间啊。”苏格拉底说:“克利托,你提到的那些人在按他们自己意愿这样行事时,他们是正确的。因为他们相信那样做是有益处的。而我不像他们那样做也是对的,因为我觉得推迟些喝毒药并没有什么益处。如果我死抓住生命不放,企图苟延残喘,那我就会瞧不起自己。我生命的最后时刻已经来临,我不愿意躲避。来吧,按我说的去做。”克利托不再说什么,他对站在不远处的一个男孩点了点头。这个男孩跑了出去,过了很长时间他带着一个端着毒药的男人走了回来。苏格拉底对来人说:“好吧,朋友,关于这类事情你一定知道得很多,我该怎么做呢?”那人说:“没别的,你只须将毒药喝下去并来回走动就行了,当你感到双腿沉重时就可以躺下了。”这时,他将杯子递给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瞧了一眼手中的毒药,依然显得十分平静,他脸色没变,手也没有颤抖。他又抬头睁大眼睛看着那人,就像他平时习惯的那样,他说:“我是否要洒一些毒药在地上敬敬某位神灵?”“苏格拉底,我准备的毒药刚够一个人喝的。”“我明白了,”苏格拉底说,“但我觉得我还是应该向那些神灵们祈祷,因为离开尘世对我而言实在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说着他就将杯子举到唇边,带着宁静而欣慰的神色将杯中的毒药一饮而尽。在此之前,我们中的大部分人还能忍住自己的眼泪,但当亲眼看着他把毒药喝下去时,我们的泪水就像决了堤的水一样涌了出来。我用袍子蒙住头,独自哭着;我不是为他而哭泣,我是为自己竟会失去这样一个好朋友的巨大不幸而哭泣。克利托在我之前就已站起身走开了,因为他难以忍受这巨大的悲痛。但阿帕罗道鲁斯却失声号啕起来,这使我们都悲痛欲绝。只有苏格拉底本人是个例外。他说:“这是干什么呀,你们这些古怪的人!我正是不愿看到这种情景才把女人先送走的。我听说一个人最好是在沉默中死去,所以我恳求你们安静并勇敢些。”这时,我们才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大家尽可能地控制住啜泣。他来回走着,过了一会儿他说感到双腿非常沉重,于是脸朝天躺了下来,因为这是刚才那个送毒药的人对他的忠告。一个监督死刑执行情况的狱吏把自己的双手按在苏格拉底的身上,过了一会儿他摸了摸苏格拉底的脚和大腿,然后使劲掐了掐他的脚,问道:“你能感觉到疼吗?”苏格拉底回答说:“不。”他又掐苏格拉底的大腿和身体的其他部分,一边掐一边告诉我们,一股寒气正在慢慢地上升,苏格拉底的躯体正从下往上开始僵硬。接着他触摸了一下苏格拉底的身体说:“当寒气到达心脏时,他将死去。”说着,他将盖在苏格拉底脸上的布揭开。苏格拉底说——这是他最后的话了:“克利托,我还欠伊斯科莱普斯一只鸡,你一定替我还给他。”克利托说:“我一定照办;但请你想想还有其他话要对我们说吗?”对这个问题苏格拉底没有给予任何回答。过了一会儿,他动弹了一下,当脸上的布再次揭开时,他的双眼似乎已经定住了。克利托看到这一情景,便帮他合上了双眼和嘴唇。一切都结束了,埃切克莱特,我们的朋友,这便是我要说的一切,这个我们熟悉的、最好的、最聪明的、最正直的人离我们而去了。《苏格拉底之死》是法国著名画家雅克·达维特(或称雅克-路易·大卫)在1787年创作的油画作品。这幅作品描绘了哲学家苏格拉底死时的情景。苏格拉底死因: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主张无神论和言论自由,但却与当局统治相向。苏格拉底被判处有罪以后,他的学生已经为他打通所有关节,可以让他从狱中逃走。并且劝说他,判他有罪是不正义的。然而苏格拉底选择了慷慨走向刑场,视死如归。他的理由:我是被国家判决有罪的,如果我逃走了,法律得不到遵守,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效力和权威。当法律失去权威,正义也就不复存在。这不是悲剧的声音,这是一个智者在用生命诠释法律的真正含义--法律只有被遵守才有权威性。只有法律树立了权威,才能有国家秩序与社会正义的存在。

QC旧七大手法指的是:检查表、层别法、柏拉图、因果图、散布图、直方图、管制图。 它的含义吗?

http://www.eachtong.net/down/list.asp?id=33603

什么是QC七大手法——【第五章 柏拉图】

品管新七大手法 品管新七大手法,也叫品管新七大工具,其作用主要是用较便捷的手法来解决一些管理上的问题,与原来的“旧”品管七大手法相比,它主要应用在中高层管理上,而旧七手法主要应用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因此,新七大手法应用于一些管理体系比较严谨和管理水准比较高的公司。 其实品管新七大手法与原品管七手法一样,不仅用在品质管理上,还可以应用到其它所有管理工作中,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笔者希望各位读者不要为品管所迷惑,而要学习它们的精神实质,把它转化为一种思维模式放在大脑中,这样有利于工作和能力的提升。 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的企业通过运用品管七大手法,收集工作现场的数据并进行分析,大大地改善了产品的品质,使日本的产品成为“品质”的代名词。品管七大手法的运用,提升了日本产品的水平,是日本产品走向世界的原动力。70年代初,日本人大力推行QCC活动,除了重视现场的数据分析外,并逐步运用一些新的品管手法,对工作现场伙伴的情感表达和语言文字资料进行分析,并逐渐演译成新的品管手法。1972年,日本科技联盟之QC方法开发委员会正式发表了“品管新七大手法”。 品管新七大手法是将散漫无章的语言资料变成逻辑思考的一种方法,也是一种事先考虑不利因素的方法,它通过运用系统化的图形,呈现计划的全貌,防止错误或疏漏发生。 品管新七大手法是指:亲和图(也称KJ法)、关联图、系统图、过程决定计划图(PDPC法)、矩阵图、矩阵数据解析法、箭线图七种。 亲和图:将资料或信息分类归纳,理顺关系 关联图:把与现象和问题有关系的各种因素串联起来 系统图:将要实现的目的展开寻找最恰当的方法。 过程决定计划图:如何做一个完整的计划 矩阵图:找出众因素之间关系和相关程度的大小。 矩阵数据解析法:对多个变动且复杂的因素进行解析 箭线图:对事件做好进程及计划管理 品管新七大手法与应用时机对应表 新七大手法 亲和图 系统图 矩形图 箭线图 PDPC法 矩阵数据解析法 关联图 市场部分 调查用户需求 ● ● ● ● 进行需求预测 ● ● 分析竞争对手 ● ● 新产品规划 ● ● ● ● 调查流通渠道 ● ● 探索新的课题 ● ● ● 目标分析 明确事项内容 ● ● ● ● 目标展开 ● ● ● ● 明确事件关系 ● ● ● 方案优化 ● ● ● 措施排序 ● ● 将各因素整理成有效计划 ● ● ● 区分 1定义问题 2检讨问题 3发掘问题 4因果确认 5目标制定 6分析原因 7制订对策 8决策分析 9实施改善 10效果确认 11标准化 12技续改进 手法区分 使用特点 品管七大手法 1.检查表 ● ● ● 行列法 检查项目需周全 2.散布图 ● 坐标法 纵横坐标的相关性 3.层别法 ● ● 思考法 不同性质的区别 4.直方图 ● 图示法 可以规格或标准值比较 5.柏拉图 ● ● 图示法 能显示问题重点 6.因果图 ● ● 图示法 由大至小显示,制造业常用 7.管制图 ● 图示法 控制制程变异 品管新七大手法 1.关连图 ● 思考法 关系清楚 2.亲和图 ● ● ● 思考法 归纳适当,服务业常用 3.系统图 ● ● ● 树状图法 因果关系明确 4.矩阵图 ● ● 行列法 评价须正确 5.矩阵数据解析法 ● 坐标分析 量化比较须客观 6.过程决定计划图 ● ● 思考法 过程考虑周全 7.箭线图 ● 网状图法 注意顺序与预订进度 脑力激荡法 ● 思考法 自由创意 第一章 亲和图 一. 亲和图简要说明 亲和图是1953年日本人川喜田二郎在探险尼泊尔时将野外的调查结果资料进行整研究开发出来的。 亲和图也叫KJ法,就是把收集到大量的各种数据、资料,甚至工作中的事实、意见、构思等信息,按其之间的相互亲和性(相近性)归纳整理,使问题明朗化,并使大家取得统一的认识,有利于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在解决重要问题时,将混淆不清的事物或现象进行整理,以使问题得以明确,使用亲和图是很有效的一种方法。通过亲和图的运用,可使不同见解的人统一思想,培养团队精神。 亲和图分类通常是根据人员来分的,可以分为两类: 个人亲和图:是指主要工作由一个人进行,其重点放在资料的组织整理上。 团队亲和图:由2个或2个以上的人员进行,重点放在策略,再把所有成员各种意见整理分类。 二. 亲和图法的应用 一般来说,任何一个世界都有多种因素影响它、左右它、或多个事件有多个因素影响它左右它,我们可以运用亲和图来理顺这些关系。以下情况都可以使用亲和图。 1. 用于掌握各种问题重点,想出改善对策; 2. 用于研究开发、效率的提高; 3. 讨论未来问题时,希望获得整体性的架构。如本公司应如何导入TQM? 4. 讨论未曾经历之问题时,藉此吸收全体人员看法,并获知全貌。例如:开发新产品时、市场调查和预测; 5. 针对以往不太注意的问题,而从新的角度来重新评估时; 6. 获取部属的心声,并教育部属,贯彻公司方针。 三. 亲和图的特点 1) 从混淆的事件或状态中,采集各种资料,将其整合并理顺关系,以便发现问题的根源; 2) 打破现状,让所有相关人员产生新的统一; 3) 掌握问题本质,让有关人员明确认识; 4) 团体活动,对每个人的意见都采纳,提高全员参与意识。 四. 亲和图法制作步骤 亲和图的制作较为简单,没有复杂的计算,个人亲和图主要与人员有很大关系,重点是列清所有项目,再加以整;而团队亲和图则是需要发动大家的积极性,把问题与内容全部列出,再共同讨论整理。一般按以下九个步骤进行: 1. 确定主题,主题之选定可采用以下几点的任意一点: u2022 对没有掌握好的杂乱无章的事物以求掌握; u2022 将自己的想法或小组想法整理出来; u2022 对还没有理清的杂乱思想加以综合归纳整理; u2022 打破原有观念重新整理新想法或新观念; u2022 读书心得整理; u2022 小组观念沟通。 2. 针对主题进行语言资料的收集,方法有: u2022 直接观察法:利用眼、耳、手……等直接观察; u2022 文献调查法; u2022 面谈调查法; u2022 个人思考法(回忆法、自省法); u2022 团体思考法(脑力激荡法、小组讨论法)。 3. 将收集到的信息记录在语言资料卡片上,语言文字尽可能简单、精练、明了。 4. 将已记录好的卡片汇集后充分混合,再将其排列开来,务必一览无遗地摊开,接着由小组成员再次研读,找出最具亲和力的卡片,此时由主席引导效果更佳。 5. 小组感受资料卡所想表达的意思,而将内容恰当地予以表现出来,写在卡片上,我们称此卡为亲和卡。 6. 亲和卡制作好之后,以颜色区分,用回形针固定,放回资料卡堆中,与其他资料卡一样当作是一张卡片来处理,继续进行卡片的汇集、分群。如此反复进行步骤5的作业。亲和卡的制作是将语言的表现一步步提高了它的抽象程度,在汇集卡片的初期,要尽可能地具体化,然后一点一点地提高抽象度。 7. 将卡片进行配置排列,把一叠叠的亲和卡依次排在大张纸上,并将其粘贴、固定。 8. 制作亲和图,将亲和卡和资料卡之间相互关系,用框线连结起来。 框线若改变粗细或不同颜色描绘的话,会更加清楚。经过这8个步骤所完成的图,就是亲和图。当资料卡零散时造成混淆,如果完成亲和图,便可清晰地理顺其关系。 9. 亲和图完成后,所有的相关人员共同讨论,进一步理清其关系,统一大家的认识,并指定专人撰写报告。 五. 案例分析:某公司产品交期不准亲和图 第二章 关连图 一. 关连图的简要说明 关连图就是把现象与问题有关系的各种因素串联起来的图形。通过连图可以找出与此问题有关系的一切要图,从而进一步抓住重点问题并寻求解决对策。(参考图2.1) 图2.1 中央形关连图 二. 关联图法的应用 1. QA之方针展开与决定。 2. CWQC导入之推展时。 3. 市场抱怨处理或不良品问题点掌握。 4. 采取预防措施时。 5. 小团队活动的效果性推展。 6. 明确事件的内容和关系时。 三. 关联图的特点 1) 容易掌握关连关系,而有效的掌握重点。 2) 组员的共识容易形成,并增长见闻。 3) 对要因复杂的比其他手法,更易处理要因关连关系。 4) 表现形式不受拘束,图形可自由书写。 5) 不同成员图形呈现不同面貌,但结论应很相近。 四. 关联图法制作步骤 1. 决定主题,并依主题决定动作成员。 2. 列举原因,预先由主席定义主题,并要求成员预先思考,收集资料。 3. 整理卡片。 4. 集群组合,以推理将因果关系相近之卡片加以归类。 5. 以箭头联结原因结果,尽量以为什么发问,回答寻找因果关系。 6. 检讨整体的内容,可以再三修正,并将主题放于中间。 7. 粘贴卡片,画箭头。 8. 明确重点、将重要原因加以着色。 9. 写出结论、作总结。 五. 案例分析:老黄为何感冒? 第三章 系统图 一. 系统图的简要说明 当某一目的较难达成,一时又想不出较好的方法,或当某一结果令人失望,却又找不到根本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建议应用品管新七大手法之一的系统图,通过系统图,你一定会豁然开朗,原来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找不到原因的问题找到了原因之所在。 系统图就是为了达成目标或解决问题,以[目的——方法]或[结果—原因]层层展开分析,以寻找最恰当的方法和最根本的原因。系统图目前在企业界被广泛应用。 系统图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对策型系统图,另一种是原因型系统图。 1. 对策型系统图:以[目的—方法]方式展开,例如问题是“如何提升品质”,则开始发问“如何达成此目的,方法有哪些?”经研究发现有——推行零缺点运动、推行品质绩效奖励制度等。(以上为一次方法);“推行零缺点运动有哪些方法?”(二次方法);后续同样就每项二次方法换成目的,展开成三次方法,最后建立对策系统图。见图3.1。 图3.1 对策型系统图展开模式 2. 原因型系统图:以[结果—原因]方式展开,例如问题是“为何品质降低?”则开始发问“为何形成此结果,原因有哪些?”经研究发现原因是——人力不足、新进人员多等(以上为一次原因);接着以“人力不足、新进人员多”等为结果,分别追问“为何形成此结果,原因有哪些?”其中“人力不足”的原因有——招聘困难,人员素质不够等(二次原因);后续同样就每项二次原因展开成三次原因等,最后建立原因型系统图。见图3.2。 图3.2 原因型系统图展开模式 二. 系统图的应用 在企业管理中或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都会碰到一些复杂的事情,这些复杂的事情可以透过系统图得到分析并解决。系统图一般在以下情况下使用: 1) 新产品研制过程中设计质量的展开; 2) 制订质量保证计划,对质量活动进行展开; 3) 可当作因果图使用; 4) 目标、方针、实施事项的展开; 5) 任何重大问题解决的展开; 6) 明确部门职能、管理职能; 7) 对解决企业有关质量、成本、交货期等问题的创意进行展开。 在应用系统图时,应注意的事项: 1) 下级使用的方法和工具应具体规定,并且提出实施对策和行动计划; 2) 针对改善对策需要进行有效评估,确保改善对策的有效性。 三. 系统图的特点 1) 对较为复杂一些,或涉及面较广的项目或目标,效果更易突出,很容易对事项进行展开。 2) 协调、归纳、统一成员的各种意见,把问题看得更全面,方法和工具可能选得更恰当有效。 3) 容易整理、观看时简洁、直观、明了。 四. 系统图法制作步骤 系统图目前在企业内被广泛运用的图法,其制作步骤有以下九项: 1.组成制作小组,选择有相同经验或知识的人员。 2.决定主题:将希望解决的问题或想达成的目标,以粗体字写在卡片上,必要的时候,以简结精练的文句来表示,但要让相关的人能够了解句中的含意。 3.记入所设定目标的限制条件,如此可使问题更明朗,而对策也更能依循此条件找出来,此限制条件可依据人、事、时、地、物、费用、方法等分开表示。 4.第一次展开,讨论出达成目的方法,将其可能的方法写在卡片上,此方法如同对策型因果图中的大要因。 5.第二次展开,把第一次展开所讨论出来的方法当作目的,为了达成目的,在哪些方法可以使用呢?讨论后,将它写在卡片上,这些方法则称之为第二次方法展开。 6.以同样的要领,将第二次方法当成目的,展开第三次方法,如此不断地往下展开,直到大家认为可以具体展开行动,而且可以在日常管理活动中加以考核。 7.制作实施方法的评价表,经过全体人员讨论同意后,将最后一次展开的各种方法依其重要性、可行性、急迫性、经济性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最好用分数表示。 8.将卡片与评价表贴在白板上,经过一段时间(1小时或1天)后,再集合小组成员检查一次,看是否有遗漏或需要修正? 9.系统图制作完毕后,须填入完成的年、月、日、地点、小组成员及其他必要的事项。 五. 案例分析:如何推行全面品质管理 目的 一次展开 二次展开 三次展开 评价 总分 排序 责任单位 完成期限 实施重点 重要性 可行性 急迫性 经济性 3 2 1 1 6 购买品管书籍 2 3 1 2 12 由周培公收集 3 3 2 1 18 ⑤ 由姚启圣安排 2 1 2 3 12 收集公开课资讯 3 3 2 2 36 ② 由QA课长提供 1 3 2 2 12 由人事提供资料 3 3 3 1 27 ③ 由人事收集资料 3 3 3 3 81 ① 由人事规划 2 2 2 3 24 ④ 收集公开课资讯 2 2 1 3 12 提案改善 2 2 1 1 4 编成手册 2 2 2 2 16 ⑥ 编成手册 说明:① 相关性很强3分、相关性一般2分、相关性弱1分。 ② 总分=重要性×可行性×急迫性×经济性。 第四章 过程决定计划图(PDPC法) 一. PDPC法的简要说明 PDPC法是英文原名Process Decision Program Chart的缩写,中文称之为过程决定计划图。所谓PDPC法是针对为了达成目标的计划,尽量导向预期理想状态的一种手法。 任何一件事情的完成,它必定有一个过程,有的过程简单,有的过程复杂,简单的过程我们较容易控制,但有些复杂的过程,如果我们采用PDPC法,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最后达成目标。 一般情况下PDPC法可分为两种制作方法: ① 依次展开型:即一边进行问题解决作业,一边收集信息,一旦遇上新情况或新作业之前,即刻标示于图表上。 ② 强制连结型:即在进行作业前,为达成目标,在所有过程中被认为有阻碍的因素事先提出,并且制订出对策或回避对策,将它标示于图表上。 二. PDPC法应用 在日常管理中,特别是高层管理干部,面对公司的复杂情况,往往理不清其过程关系,或事先未进行过程策划,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混乱。PDPC法在应用时应注意: 1. 新产品的设计开发过程中,对不利状况和结果,设法导向理想状态,防患于未然; 2. 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发生不测应迅速修正计划,增加必要的措施保证目标达成; 3. 工厂的企划、研究开发、营业等工作,绝大部分都要预测未来并拟订对策,以及如何实施,此时可利用PDPC图进行过程进度管理,达成目标。因PDPC法中使用了语言文字,而且其经过是依时间顺序加以标示的,故在实施对策时,只要检查PDPC图,就等于在进行过程管理。 4. 品管七大手法对于问题的发现及原因的追查都极有帮助,可是如果想有好的构想或创意,利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会比数值、数据更为有效。在PDPC法中一旦误判事实,则往后的预测作业皆无意义,因此首先利用QC七大手法,将事实的不良程度、影响原因一一举出,而在对策下达时,再使用PDPC法。 5. 在决策实施过程如不顺利时,再想纠正的话,不但延误时效,甚至状态的变化也会与发生时不一样,因此应借助PDPC图事先提出对策。 三. PDPC法制作步骤 在制作PDPC图时,只要能随着时间顺序的变化,来预测会产生何种状况,并针对状况提出因应对策,将对策的过程用图表表示。 依次展开型与强制连结型在基本理论是相同的,以下就针对强制连结型的制作步骤作以下说明: 1. 认识PDPC法的常用记号 u2022 表示起点或目标 u2022 表示对策或方法 u2022 表示决策之重点 u2022 表示时间的经过或事态之进行 u2022 表示资讯提供或不确定事态现象之引导路径 2. 将主题及预计理想目标写在卡片上,主题卡置于纸的上方,目标卡置于下方,中间则留白。 3.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有许多外在不允许之因素产生,我们称之为限制条件或前提条件,此种条件应先予以明确化,并标示于右上方。 4. 写出现有所知的各项事实。制作PDPC图时应以事实为依据,不可以以个人所想或推测来表示,如此将会使制成的PDPC图毫无用处。 5. 将步骤4中已得知的各项事实,以脑力激荡法(Brain Storming )由组员提出达成目标的对策,再从中选取最有效的对策。对于不明确的对策应检讨至明确为止,否则舍弃。从计划开始到达成目标之间,将卡片依时间顺序排列,作出达成目标的可能途径,并用箭头连结。结果一个途径所得到的情报,对其他途径有影响时应加以检讨,并以虚线来连结相互关连的事实。 请参考图4.1 图4.1 PDPC法运用纸片排列 6. 由组员检查PDPC图是否有遗漏之处。或将最后完成的PDPC图交经验丰富的上级主管检查,如发现有应追加之项目,应全组人员讨论后,再进行追加。 7. 将卡片贴在模纸上,并将某些路径所构成之过程,以细线框起来记入负责单位之名称。 四. 案例分析:完成QCC上课准备PDPC图 第五章 矩阵图 一. 矩阵图的简要说明 从问题事项中,找出成对的因素群,分别排列成行和列,找出其间行与列的相关性或相关程度的大小的一种方法。 在目的或结果都有二个以上,而要找出原因或对策时,用矩阵图比其他图方便。 矩阵图着眼于由属于行的要素与属于列的要素所构成之二元素的交点: 1. 从二元的分配中探索问题的所在及问题的型态。 2. 从元的关系中探求解决问题的构想。 在行与列的展开要素中,要寻求交叉点时,如果能够取得数据,就应依定量方式求出;如果无法取得数据时,则应依经验转换成资讯,再决定之,所以决策交叉点时,以全员讨论方式为之,并能在矩阵图旁注上讨论的成员、时间、地点及数据取得方式等简历,以便使用参考。 有时候交叉点的重要度各不相同,因此可用各种记号区别之,例如: ◎ 非常重要或有非常显著关联 ○ 重要或有显著关联 △ 有关联 也可以用文字或数据写在交叉点上,使重要度更明确。 矩阵图借着交点作为“构想重点”有效地解决问题。它依其所使用的型态可分类为:L型矩阵、T型矩阵、Y型矩阵、X型矩阵、C型矩阵五大类。 1) L型矩阵图 2)T型矩阵图 A A a4 a 1 a 2 a 3 a3 B b1 a2 b2 a1 b3 b3 b2 b1 c1 c2 c3 3)Y型矩阵图 4)X型矩阵图 A3 A2 A1 B3 B2 B1 C1 C2 C3 D1 D2 ○ D3 u2022 L型矩阵图 是最基本也是最普遍的矩阵图,L型矩阵图可用于表达目的与手段(或对策)之间的对应关系,也可用来表示结果与原因的关连性。是由A群要素与B群要素对应构成的。 u2022 T型矩阵图 由两个L型矩阵图合并而得,其一是由A群要素与B群要素对应而成,别一图是由A群要素C群要素对应,两个L 型矩阵图组合成T型状态,故称之为T型矩阵图。 u2022 Y型矩阵图 Y型矩阵图是由三个L型矩阵图所组合而成,分别是A、B群要素对应,A、C群要素对应与B、C群要素对应的L型矩阵图。它说明了在这三个L型矩阵图的三组要素A、B、C之间的相互对应情形,其做法、看法与T型矩阵图类似,但多了一组B、C群的对应关系,也因此由T型矩阵图的平面图形变成Y型矩阵图的立体图形。 u2022 X型矩阵图 由A对应B、B对应C、C对应D、D对应A四个L型矩阵图组成。 注:C型图不常用,故这里不作介绍。 二. 矩阵图的应用 矩阵图应用比较广泛,一般应用在以下几种情况下: 1. 竞争对手分析时; 2. 新产品策划时; 3. 探索新的课题时; 4. 方针目标展开时; 5. 明确事件关系时; 6. 纠正措施排序时。 三. 矩阵图特点 1. 透过矩阵图的制作与使用,可以累积众人的经验,在短时间内整理出问题的头绪或决策的重点,可以发挥象数据般的效果。 2. 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非常明确,能够使我们掌握到全体要素的关系。 3. 矩阵图可根据多次元方式的观察,将潜伏在内的各项因素显示出来。在系统图、关联图、亲和图等手法已分析至极限时使用。 4. 矩阵图依行、列要素分析,可避免一边表现得太抽象、而另一边又太详细的情形发生。 四. 矩阵图制作步骤 以L型矩阵图为例,针对“工厂利润降低”的问题来制作矩阵图。 1. 首先,针对“工厂利润降低”的问题,运用系统图,找出一次、二次、三次原因,并就第三次原因制定对策。 2. 将第三次原因及对策排入L型矩阵图中。 3. 依相关程度(即此项对策与每项原因关连性)设定对应评比分数。 4. 各项对策分数加总后,取最高的三项,成为改善决策,并标出来,完成决策矩阵图。 五. 案例分析:“工厂利润下降”矩阵图 见科建品管七大手法P171页 第六章 矩阵数据解析法 一. 矩阵数据解析法简要说明 矩阵数据解析法是将已知的宠大资料,经过整理、计算、判断、解析得出结果,以决定新产品开发或体质改善重点的一种方法。 如果能从现有的数千、数万、及至数十万的资料中寻求方法,并非简单的作业。然而,若这些资料经过计算并整理后,可以得到所需要的有用的信息,,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 二. 矩阵图数据解法的应用 1. 客户需求调查; 2. 客户需求预测; 3. 竞争对手分析; 4. 新产品策划; 5. 明确事项内容; 6. 方针目的展开; 7. 方案优化。 三. 矩阵图数据解法的特点 1. 既可以运用感观获得的资料,也可以运用测量获得的数据分析。 2. 评价者的取样能确保此资料符合常态分布。 四. 矩阵解析步骤 为了方便说明,以下提供例子,解说了5个人针对4种汽车之性能及外观作评价,想找出顾客对汽车的哪些重点特别注意,以便研究新一代车重点。

柏拉图的理型世界和亚里士多德共的相不离个物;唯实论和唯名论;唯理论和经验论

柏拉图的理型世界:柏拉图的意思是理型世界的范围和纯粹性要远远大于现实世界.古代西方和古代中国一样,都是重道轻器,重体轻用.但随着进化论的提出,静止的旧形而上学就不攻自破了。唯名论(Nominalism)与唯实论(Realism),通常是指西方在公元十一、二世纪「共相问题」(TheProblemofUniversal)的两支对诤学说。但是,在西方哲学史上,这两个名词使用得相当松泛,譬如:当它们用来指称十七世纪的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或者二十世纪的逻辑实证论与士林哲学时,意涵就有不同。然而,不容否认的是,无论是何种形态的唯名论或唯实论,在基本立场上,它们仍有许多相似之处,而且很明显地是继十一、二世纪的唯名与唯实之争发展出来的。共相问题,也就提普遍概念是否具有客观实在性的问题,或者,抽象观念与感觉个物的关系系究竟如何的问题。它的发生背景极为复杂,最早可溯源到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对理型的主张,但直接的导火线则是缘于波斐立(Porphry,二三二~三○四)在Isagoge,即「亚里士多德范畴论之导言」一书里,提出了有关「类」与「种」的本质问题,诸如:它们是存在于吾人心灵中,抑或事物之中?它们与感觉经验的内容分离存在,抑或存在于感觉内容里?-却未加以解决所致。柏拉图的理型说认为感官所对的经验世界流变无常,只有理念才是真实无妄的,而一切经验中的个别物,均因分享了理念的真实才能以不完全的方式存在。但是,柏拉图的这种主张,明显地与常识相悖。因此,亚里士多德修正师说,认为经验中的个别事物才是真实的,吾人心中的共相是理智抽象的产品,虽然具有知识上的客观性,却以个体事物为基础,不能离个体事物独立存在。结果,柏拉图的学说成为中世纪唯实论的滥觞,而亚里士多德「共相不离个物」的主张,则鼓舞了唯名论的立场。当波其武(Boethius,四八○~五二五)将波斐立之Isagoge译介为拉丁文,在初期士林哲学专务逻辑学的探讨风气下,终于演为两种极端对立的学说,聚讼不决,相持不下,一直到今天,仍然成为许多哲学家主要关怀的问题之一。唯实论,在共相之争的阶段中,由于受到教会立场的支持,较占优势。严格论之,它应区分为过激的实在论(ExaggeratedRealism)与温和的实在论(ModerateRealism)两种,前者与唯名论对立,而后者则是批判唯名与唯实之争的调和立场。过激的实在论,以安瑟伦为代表,主张种与类能独立存在,具有比个体更高的实在性,是天主创造万有的模型,而为人类心灵所能认知者。由于这种主张屡受唯名论攻击,后经阿贝拉(Abelard,公元一○七九~一一四二年)批判修正,认为共相乃人类理智经抽象作用才从个体中把握到的本质,虽然并非主观虚构,但却以个别具体的事物为基础,同时也不能穷尽个别实体的全部内涵。阿贝拉这种主张较符亚里士多德原义,后为多玛斯继承,成为士林哲学知识论的基本立场,一直秉持到今日的新士林哲学中。 参考资料:http://living.pccu.edu.tw/chinese/data.asp?id=3938&htm=06-403-3501%B0%DF%A6W%BD%D7.htm&nowpage=1

柏拉图式爱情是无性吗

不是的。1.虽然柏拉图认为爱的最高境界是对善、美的理念的追求,但那是理想状态嘛,低级的爱中存在肉体关系也是正常的。柏拉图也承认,肉体关系对于人的存续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在《理想国》中他设想了一套优生制度。2.柏拉图式恋爱,也称为柏拉图式爱情,以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命名的一种异性间的精神恋爱,追求心灵沟通,排斥肉欲。最早由MarsilioFicino于15世纪提出,作为苏格拉底式爱情的同义词,用来指代苏格拉底和他学生之间的爱慕关系。柏拉图认为: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柏拉图式的爱情有以下的意义:理想式的爱情观(比喻极为浪漫或根本无法实现的爱情观)纯精神的而非肉体的爱情男女平等的爱情在这世上有,且仅有一个人,对你(你)而言,她(他)是完美的,而且仅对你(你)而言是完美的。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都有其完美的对象,而且只有一个。第一个意义最常被使用,但其实是一个误解。不过既然大家都这样用,也就算是另一个意义了。这误解来自于柏拉图的一个有名的著作"理想国"。该书探讨如何建构一个理想的国度,因其或许过于理想化而难以实现,故有人以此来诠释何谓柏拉图式的爱情。第二个意义也经常被使用,但基本上也是误解。这误解来自柏拉图的形上学,他认为思想的东西才是真实的而我们看见的所谓的”真实世界”的东西反而不是真实的。第三和第四个意义才真的是柏拉图的爱情观或两性观柏拉图认为人们生前和死后都在最真实的观念世界,在那里,每个人都是男女合体的完整的人,到了这世界我们都分裂为二。所以人们总觉得若有所失,企图找回自己的"另一半"(这个词也来自柏拉图的理论)。柏拉图也用此解释为什么人们会有”恋情”。在他的理论中,没有那一半是比较重要的,所以,男女是平等的。而且,在观念世界的你(你)的原本的另一半就是你(你)最完美的对象。他/她就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也正在寻找着你

柏拉图式爱情能长久吗 柏拉图式爱情是无性吗

柏拉图式恋爱是一种追求精神的恋爱关系,那像是这样的爱情可以长久下去吗?柏拉图式恋爱是属于无性恋爱吗? 柏拉图式爱情能长久吗 1、柏拉图式爱情能长久能否长久也是因人而异,柏拉图式爱情,也称为精神恋爱,只爱灵魂不爱肉体的一种方式。以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命名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精神爱情,追求心灵沟通,排斥肉欲,理性的精神上的纯洁爱情。 2、柏拉图式爱情是一种双方平等的爱情观。爱情具有平等性,不存在依附或占有关系,相爱的双方是自愿、绝不勉强的,即无怨无悔地爱你所喜爱的人。柏拉图式爱情是无性吗 “柏拉图式的爱情”是有爱无性的爱情。柏拉图在《柏拉图对话·会饮篇》中提出了一种超验的爱,即不包括人类肉体之交的爱。柏拉图认为,人身上有两种生殖力,身体上的生殖力和心灵的生殖力。身体上的生殖力,即肉体上延续后代,但肉体上的两性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只有心灵的生殖力,才是真正的爱情。无性恋爱正常吗 对大多数人来说,性就像是吃饭喝水一样平常。然而,2012年8月,加拿大布鲁克大学的学者发现全球有大约7000万人感受不到性吸引,这就是无性恋者。 这个小众的性倾向人群约占世界人口的1%。 无性恋是一种良性且稳定的性取向,很多学者认为无性恋是除异性恋、双性恋、同性恋外的第四种性取向。无性恋[asexuality]是指持续性缺乏性兴趣或对他人缺乏性吸引,但并不意味着他们缺乏或丧失浪漫吸引。不具有性欲望、无法感受到来自任何性别的性吸引,这是无性恋者最显著的特质。性吸引[sexual attraction]是有关情色和肉欲的引诱程度,浪漫吸引[romantic attraction]则是指一种迷恋的感情和情感上的依恋。简单地说,无性恋者和其他三种性取向的显著区别是,性吸引和浪漫吸引在无性恋者身上可以相互分离。无性恋者恋爱的动力源于浪漫和依恋,发生性关系在他们的体验中是可有可无,甚至是毫无必要的。 有性恋者如实描述自己的体验:“大多数人看见或抚摸心仪的人时会有内心波动,无欲者却体验不到。如果说我还需要一份恋情的话,那么可能是我为了找人做伴、倾诉,或出于安全、现实利益考虑而为之。我不会介意对方的性别或外貌。” 在无性恋论坛上,时常会看到这样一句调侃:“与其做爱,不如吃蛋糕”、“我觉得最好的爱情就像《怦然心动》里面的,两个人依偎在高高的梧桐树上,这样的场面很温馨,很干净。”在豆瓣“无性恋”小组中,不少无性恋者为了精神恋爱,而成全肉体交合,尽可能的完成性活跃义务。然而,他们更向往“酷儿柏拉图式”的关系,纯粹、克制。一个男性无性恋者的自白:“可以欣赏一个女性的美,就好像我懂得欣赏一副杰出的艺术品。我明白她们看起来很美,但是,我真不想和一个艺术品做爱。” 事实上,无性恋并不等于柏拉图式恋爱和性冷淡。 在感情里面,无性恋者不想与对方拥有性生活,不像柏拉图一样主动禁欲。柏拉图恋爱是指追求心灵沟通,排斥肉欲的精神恋爱,强调把关注点更多地放在精神交流,彼此之间并非无性吸引力。 无性恋与性冷淡是最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因为有时候两者会互为因果,但两者还是有着细微差异。性冷淡是指存在性欲,但表现较弱,这一现象可以通过医学手段改善。性冷淡者除生理上表现为对性爱抚无反应或者快感不足,而且在心理上也会表现为对性爱的恐惧、厌恶或者羞耻,并导致显著痛苦和亲密关系紧张。无性恋者则多表现为性欲正常,有正常的性需求与性快感,但为了避免与他人进行性接触,他们更愿意通过自慰解决。根据问卷调查,无性恋群体中,从来不自慰的人只占到总数的28.49%。也就是说,至少70%左右的无性恋者在生理上与心理上有能力进行性行为。 人类的性是最复杂的心理和行为之一,个体差异往往会超出人们的认知。性心理学家保罗·霍尔提醒性多数群体对性需求的误解:“社会把性作为一种命令”、“人们不是把健康的性生活看作可选择的增味品,而是视为核心,就像健康饮食(一样重要)——这是没有道理的。我们需要吃东西才能生存、运动,但是我们并不需要性爱(才能生存、运动)。有些人无欲,是可以理解的。性是一个非常灵活的观念,有些人性欲低或者没有,但只要不(因此)产生心理压力,就不能说是行为障碍,我们不应该对其做道德的评判。”无性恋爱者是什么意思 所谓无性恋者,并不是说他们身体或心理有问题,或者性别取向不确定,也不是害怕或无能力建立亲密关系,更不是暂时地失去对性的兴趣,而是他们根本就对性爱(无论同性还是异性)丝毫不感兴趣!他们中的有些人处于单身状态中,也有些人是已婚并且还有孩子,但后者声称在他们的婚姻里,只有很少的性,对他们来说,性不是常用来表达爱的方式,而更多地用亲吻、拥抱、一起活动等方式来表达。

一首气势磅礴的背景音乐,不知道名字,开始是好像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有小号开场,旋律好像是:当 当

您好,根据您的问题,我判断是《Conquest Of Paradise》-Vangelis或Hero"s Theme —— Steven Burke 如果不是,我知道的有以下几首歌:01 She Is My Sin —— Nightwish “(夜愿)对Cser们来说,Night Wish的歌曲早已深入人心,众所皆知,世界不少顶级战队的宣传片都采用的是他们的歌曲,Night Wish的歌曲大都是重金属音乐,而这首She is My Sin就是1.6版CS的主题曲,很多翻译版本的1.6进入界面就会响起这首歌,当你在游戏前更改各种按键设置的时候,这首歌仿佛预示着大战马上爆。在 she is my sin出名后,因为其震撼的歌声,成为许多视频或集锦的音乐”02 The Dawn —— Dreamtale “《The Dawn》的原意为黎明、拂晓、破晓,但在国内网络上,广被讹传为“亡灵序曲”。这是因为在2005年,国内一个电子游戏竞技网站中,一位《魔兽争霸3》亡灵族的拥趸,推荐这首曲子作为亡灵论坛专区的区歌;后来另一名网友以《The Dawn》作为背景音乐,用《魔兽争霸3》中亡灵族的过场画面,剪辑制作了一部MV,并命名为《亡灵序曲》。至此,该曲的中文名就随着这部MV以讹传讹地流传开来,而真实名字却不被广为人知。值得一提的是,本曲在节奏处理上,保留了金属音乐最基本的连续猛烈的伴奏,却淡化了狂乱、低沉和无序的节奏,这使得该曲少缺一些狂躁、恐惧和迷惘,多了一份神秘和向往。而那段迷惘的男声独白,恰如破晓前黑暗中初现的第一缕晨光,给人以直接和真实的感受。此曲也因此被金属与非金属迷所喜爱,并被奉为金属音乐中的经典之作。”03 The Mass —— Era “The Mass改编自Carmina Burana(布兰诗歌),据说“二战期间德国武装党卫军第一装甲师军歌也改编于此”,导致调子相似而张冠李戴以为The Mass就是纳粹军歌。 而现在,随着这首歌的名声日躁,越来越多的游戏也吸收了其动感,鼓舞人心的一面,其中当前最红网络游戏《魔兽世界》中很多玩家自制的游戏视频就大量使用了《THE Mass》作为背景音乐。”04 Hero"s Theme —— Steven Burke “出自次世代新主机XBOX360上面的一款作品:Kameo(卡美奥),是由著名的英国RARE工作室开发的。其配乐是由捷克的一个很出名的乐团做的。曲风气势磅礴,多作为英雄人物出场背景音乐。”05 He"s a Pirate —— Klaus Badelt “黑珍珠Pirates.of.the.Caribbean-The.Curse.of.the.Black.Pearl)是Klaus Badelt写的,相当于是确立了加勒比海盗主题音乐的人吧.集子里最后一首叫He"s a Pirate,印象中就是jack最后跳下去之后的音乐,也是加勒比海盗的主题.”06 Conquest of Paradise —— Vangelis “《1492征服天堂》(英文全称:《1492 CONQUEST OF PARADISE 》)是一首世界名曲,本作品属于《1492 Conquest Of Paradise 1492征服天堂/哥伦布传》专辑中的第二轨。每次听到它,都让我迷茫而感觉到自己是如此的微小,然而恢弘的音乐激发出内心的雄壮,我热血沸腾,我一往无前,古典的韵味在现代音乐的诠释下是如此的突显!这是激沸的音乐,这是振奋的音乐,这是人类对于音乐极限的挑战!该名曲也被作为中国电视剧《士兵突击》插曲。题曲《Conquest Of Paradise 征服天堂》,那种史诗般的气派,完完全全是慑人的感觉,精彩绝伦。这部讲述哥伦布征服南美洲故事的电影也成为了史诗般的巨作!”07 Rock House Jail —— Hans Zimmer “电影《石破天惊》插曲,承担本片配乐的是好莱坞三大配乐大师之一——汉斯季莫,本片的配乐非常优秀,以至于在全球各媒体都借用,仅CCTV就在1、2、5、10等频道都出现过。易中天品三国第二辑的主题曲也出自《石破天惊》,还有王立群读史记。”08 Hummell Gets the Rockets — Hans Zimmer “电影《勇闯夺命岛》中的音乐将电子合成器加管弦乐团的视觉音乐手法发挥到了极至,打击乐的表现尤其突出,紧张激烈之余不乏悲壮豪迈之情。铜管与弦乐的配合,浑然一体,气势恢宏、宽广壮阔,把宏大的电影场面表现的淋漓尽致。激昂、婉转、狂野与喜悦,在整个乐曲中交替出现,随着影片的展开一步步呈现出来,即使影片结束了,那种紧张仍在心头久久不去。Hummell Gets The Rockets,这段音乐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用管弦乐表现Hummell将军矛盾复杂的心情,同时他在对爱妻极度的怀念下做出了艰难的抉择,这段音乐以悲壮为基调,从一开始低沉的前奏到激昂的曲调,Hummell将军的复杂心理被表现的淋漓尽致;接下来就是Hummell将军率领海军陆战队在海军军火库盗取VX毒气导弹的段落,此时音乐立即爆发出了强烈的节奏感,配合海军陆战队员以娴熟的技巧潜入军火库盗取导弹的动作镜头,同时在曲子的末尾还运用了一处柔调表达出Hummell将军对被困在军火库中的手下的无奈心情。”09 In the Tunnels —— Hans Zimmer “出自《石破天惊》”10 Halo Theme Mjolnir Mix —— Martin O"Donnell “微软最具影响力游戏《光晕:最后一站》主题曲”如果都不是,请继续追问

赛拉图用冠军火花塞有人说热值是8,有的说是10?

赛拉图的原厂火花塞热值为5。一般韩系车火花塞热值都是5。  更换火花塞需要注意的事项:  1.火花塞的型号要与爱车的发动机类型相匹配。  2.热值是在选用火花塞时的重要参考指标。原厂火花塞的热值一般已经综合考量了各种路况,但一些改装发烧友喜欢升级成高热值的火花塞。需要说明的是高热值火花塞虽然更适合高转速运转的发动机,但如果是在长期堵车的路况下使用反而会产生过多积碳,所以还要根据用途选用热值适中的火花塞。  3.对于还没出质保期的新车来说,如果私自更换火花塞,有些厂家会拒绝提供保修服务。

求柏拉图《理想国》基辛格《论中国》读后感

写得太好了!尤其是小李要和小刘抢老公的那一段 哎呀呀 太~刺~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