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线宝宝说害怕
-
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
u2022 始创于16世纪。英国人托马斯u2022莫尔(1478—1535)提出一种乌托邦国家的理想社会制度来代替私有制,这种制度叫做社会主义制度,以公有制为基础,共同生产,共同占有。
u2022 17世纪空想共产主义者意大利人托马佐u2022康帕内拉(1568—1639)阐述了共产主义理想,设想出没有私有制、没有社会不平等和压迫,为科学技术和艺术繁荣创造前提的社会。
u2022 18世纪法国空想共产主义者摩莱里、梅叶、马布利尖锐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的不合理制度,认为私有制造成财富分配不均,主张消灭私有制,实行共产主义公有制,全体人民享有劳动、休息、受教育、医疗的权利。
u2022 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坚决批判了资本主义,提出了建立新社会制度的思想,其中的欧文还将思想转化为实践。
(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
u2022生产力高度发展;
u2022生产资料公有制;
u2022没有商品和货币的计划经济;
u2022三大差别被消灭;
u2022劳动成为第一需要;
u2022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
u2022人人能够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和代替物被提出来的。
(四)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
以经济高速增长为首要目标;
以粗放发展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
主要追求重工业、军事工业的发展;
以自给自足为目的的封闭半封闭体制;
所有制过分单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基本上照搬了苏联模式。
二、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历程
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解放战争结束后,新中国需要迅速恢复经济,实现社会稳定。同时,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大跃进时期:追求高速度增长,认为赶上、超过资本主义不过是十几年的事。
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扩大化时期:错误认识社会主要矛盾,以阶级斗争为纲。为了保证人民的江山不变色,频繁地进行各种运动。
拨乱反正和改革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六中全会,彻底结束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摒弃墨守成规,做出改革的重大决策;摒弃封闭半封闭,做出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确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做出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确立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发展是硬道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在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同时,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推进到了新阶段。
新世纪面对新问题,解决新问题需要新思想,继承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三、邓小平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最新认识成果
u2022 我国前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促使我们反思这一基本理论问题。
u2022 邓小平从“什么不是社会主义”开始重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u2022 为什么用了五个动词?
u2022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需要;
巩固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
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什么是资本主义?
u2022一种制度,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用之剥削雇佣劳动榨取剩余价值。
u2022生产资料私人占有、雇佣劳动、自由生产和经营。
u2022一种经济制度,由在自由市场竞争中的私有企业构成。
u2022一种精神、文化。
“资本主义”是一个常用的名词,不时出现于众人笔下和口语之中。可是要给这名词适当的定义,则非常困难。不仅各种书刊作者坚持己见,即使我们引用到“资本主义”这四个字,也可能前后用意不同,更害怕旁人顿生误解。这问题若不得澄清,则可能成为社会上思想冲突的根源,亦可能影响到各个人的人生观,使我们对世事惶惑而觉得没有主宰。
以一个常用名词而会产生如此多问题,大概因为资本主义在世界上牵涉的地区广泛,历时久远,迄今尚未停顿,且又与现代生活发生了密切的关系。近世纪中主要的战争与大规模的动乱,通常都与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资本主义,既可以当作快乐与新生命之原动力,也可以视为许多失望与灾害的渊薮,因而我们无法在理智上或情绪上漠然视之。
虽然一般作家认为资本主义形成一种经济生活的现象,首先在13至14世纪之间出现于意大利半岛,可是资本主义(capitalism)这一名词却产生在几百年后。纵然如此,从开始使用至今已有100多年了,以今日世事变化之剧之速,也可以算得“曾经沧海”。对西方而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因为1929年经济恐慌的记忆犹新,各界批评资本主义的文字很多,组织工会,防制托拉斯,提出社会福利的立法,亦与当日提倡资本主义者的立场相反。直到东西冷战之后,才有人以在资本主义的旗帜下自豪,才有人倡说它与西方社会中之自由不可分割。可见得历史上的资本主义,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资本主义――名目之由来 [cchere.net 西西河 foundera]
法国历史家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研究资本主义多年,他的考证如下:
资本主义为这三个名词[其他两个名词为“资本”(Cap-ita)及“资本家”(capitalist)]之中最带激动性的一个,曾经促使历史学家及辞典专家拚命追究而尚无定论。据陶查特(Dauzat)说,此字眼曾见于1753年之《百科全书》,它并赋予奇特的意义:“富裕之人的景况。”这种说法可能不正确;因为此一文句迄今未为后人觅得,仅见于1842年黎察(J.B.Richard)所著《新法文广义》)(Enrichissements de la languefrancaise)一书中。可能是由于布兰(Louis Blanc)与巴斯夏(Bastiat)的争辩;才赋予这名词新意义。他在1850年写着:“我所谓之资本主义乃是有些人拨用资本,不让旁人介入。”当时“资本主义”这字眼仍不常见。普鲁东(Proud-hon)间或使用。他的说法亦算正确:“土地仍是资本主义之堡垒。”这也是他的主要论题之一。普鲁东给这个名词下了很好的定义:“一种经济与社会之体制,当中劳工以劳力使资本产生作用,使之成为收入之来源,而此资本并不隶属于这些劳工。”可是六年之后(1867)马克思仍不知有此名目。 [cchere.net 西西河 foundera]
事实上要到20世纪之初,“资本主义”这个名词才在政治论坛的争辩中,轰轰烈烈的被视为社会主义的反面。宋巴特(Werner Sombart)爆炸性的著作《现代资本主义》(Der moderne Kopitalismus,初版,1902),更将之引进学术界。在很自然的情况下,这个马克思从未使用的名词,却被归并于马氏的规范之中。自此,奴隶社会、封建制度与资本主义,被视为《资本论》作者的三阶段之演进。
这名词在出现过程中的含糊不清,可能是由于它成为一种政治上的名目。20世纪初年,经济学家长期的拒绝使用,如纪德(Charles Gide)、康瓦斯(Canwas)、马歇尔(Marshall)、西利格门(Seligman)、卡萨尔(Cassel)。直到第二次大战之后,才在《政治学辞典》(Dictionaire des sci-ences politiques)中出现;《大英百科全书》迟至1926年版才赋予一篇解释。《法国研究院辞典》则迟至1936年才加以介绍并给它一个啼笑皆非的定义:“资本主义:资本家之整体。”这书至1958年仍未有显著的改进:“一种经济体制,内中生产的品物属于私人或私家行店。”――为什么不径称“生产工具”? [cchere.net 西西河 foundera]
事实上自20世纪初年以来,资本主义即被重重推压着不同的意义,而尤以1917年俄国革命之后更盛,曾使很多人感到尴尬。有声望之历史家如希亚通(Herbert Heaton)曾提议将之废弃不用。他曾说:“在各种主义之中,最扰乱听闻的乃是资本主义。这字眼有了如此五花八门的解释与定义,任何人都可以说,资本主义与帝国主义相似。”费伯微(Lucien Febvre)认为它既然被过度滥用,实应自此放弃。可是如果我们真的放弃,又必立刻感到怅然若失。南非德(Andrew Shonfield)说得好:“还在继续使用资本主义这个名词的原因之一,是没有人,最严峻的批评者在内,得提出个较好的字来代替。”由此我们可以窥见这名词之发生问题,其来有自。
陶蒲的三种学派
前剑桥大学讲师陶蒲(Maurice Dobb)分析当代有关资本主义之论文,归纳为三派。一种注重生产关系之转变。资本主义一行,生产者开始出卖劳动力,此后对制成品无法过问。这也就是马克思学派。陶蒲自称属于此掀。第二派着重资本主义的精神,亦即新时代的资本家将存积资本当作一种高尚的事业,并且赋予以虔诚的宗教性。还有一派则重视自然经济蜕变为金融经济的过程。资本主义之特征,组织上本就预备对付遥远的市场,于是批发商出资垫买商品,因之也干预着零售商及生产者的业务。 [cchere.net 西西河 foundera]
但在现有的著作中,没有一派的理论可供我们全部观摩借用。因为许多理论并不合于我们所处的时间及地点,对一般读者说来,沉缅于这些理论可能始终不得要领,至少也是事倍功半。
例如陶蒲提及工业资本之形成时,承袭马克思的说法,指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匠工扩大了本身行业的制造。他们阶手胝足挣积了资本成为资本家,开始雇用劳工,创造新局面,通常是前进的。另一种方式则是将商业资本投入制造,压制生产,使物以稀为贵,而大规模的赚钱。他们也不愿意高度的分工合作,于是避免了大量的投资,总之就是反动。作者根据英国在16、17世纪间不同的行业,提出无数例证。但是在初期存积资本的过程中,工可以为商,商也可以为工。即算作者所举例证全部确凿,在数百年后的今日,前进的工匠与顽固反动的商人皆经过市场的测验和时代的淘汰,有的歇业破产,有的臻荣日上。今日尚待开发的国家,百事待举,亟需将廉价的劳工投入国际市场以便存积资本。资金的辗转则已国际化,不借贷则眼看着旁人占先,并使自己坐失机宜。虽说任何国家都要尽量保护本身和劳动者的利益,可是现在已不是计量企业家的家庭环境背景和阶级出身的时候了。对已开发的国家来说,刻下的问题早已逾越多个世纪以前的范畴。今天各大公司除需面对同业的竞争外,更需防备的是职业性的“公司突击者”(corporation raiders)。他们靠游说为资,先向银行家和证券交易人取得“垃圾证券”(junk bonds),将若干大公司的股票成批买去,然后接收对方,裁道其经理人员,再将其经营的事业撤离合并,有的出卖,有的加强,只顾刻下的效率,忽视长期惨淡经营的需要。先进国家的工商业人士既要对付诸如此类的大问题,因为所牵涉的资金动辄十亿、百亿,被接收的公司的雇员也以万计,使整个社会已无力去顾及初期存积资本时其成员的积极性与消极性了。就像一个商店今日之盈亏每年逾百万,已无暇去考证几十年前账簿上一个小数点后面之数字是否确实可靠了。 [cchere.com 西西河 foundera]
韦伯(Max Weber)是第一个积极宣扬资本主义精神的学者。他的著作将新教伦理(protestant ethic)与现代资本主义并为一谈。作者一方面提出路德提倡的上帝之召唤(calling,亦即天命,对每个人不同)与加尔文之命定论(predestina-tion),一样有个人主义的趋向,因为天主教徒过去崇信带有集体性格之良心,经过宗教改革以后,已代之以匹夫匹妇个人为主义之良心。自此也不能全恃寺院修道作为获救的阶梯,各人之生计行业仍不能与信仰无关。路德尚只消极的以各尽所能乃系上天谛命。加尔文则鼓励各信徒设想本身已被选拔获救,于是事业上的成功乃系得到恩惠之象征,因之更积极进取。另一方面韦伯也根据富兰克林及英国非国教(non-comformist)牧师巴克斯特(Richard Baxter)的言行证实英美资本主义之兴起与清教徒之间有密切关系。中国读者特别有兴趣的则是韦伯在他的《宗教社会学论文集》里有一卷专论中国不能产生资本主义的原因。他述及中国社会受儒家统治,只有父系的官僚组织,缺乏有法律保障的社会结构。下层的组织既靠父系权威(patriarchial authority)的氏族(sib)作主,科举制度又将一切名利交付文人,使其他各种行业缺乏适当的诱导力量。道教则被中国社会看作一种魔术,它本身也逐渐减轻入世的行动。佛教在中国也同样被排斥。韦伯指出佛教因对女人情绪有特别感召的力量,以致成为宫闱之中被重视之信条,经常有宦官为其赞助人,而缺乏领导社会之力量。 [cchere.net 西西河 foundera]
韦伯引用中国资料常有错误及误解之处,可是整体来说,他这种比较式的观察尚称得体。他批评中国旧社会教条森严无法活用的地方,通常一针见血。但韦伯只是一个社会学家,其作品可视为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的论文,一般心理上的分析细腻,很适合用为评议文艺和美术的根据,而用以解释人类的某种经济行为有如资本主义者,则不免流于用抽象的论断来衡量具体的事物,当中的联系,只在或有或无之间,读者纵无从驳斥其非,却也很难完全相信。
十六七世纪以荷兰及英国为首的西欧国家,趁着宗教改革之发难,将封建制度的残余社会力量一扫而光,代之以新社会的国家组织与经济体系。这种组织与体系,以“资本主义”称之。其中又以加尔文教派为盛,并以其战斗力量与旧有力量周旋。所以历史上提到“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必有其互相衔接之处。但是若以为两者之间的联系即可概括全部除旧布新的运动,或可以推测以后社会新组织的全貌,则不免过度将问题简化。 [cchere.com 西西河 foundera]
资本主义首先出现于威尼斯时并无新教渗入。以后相继推及于法国及比利时,这些国家至今皈依天主教。荷兰独立战争之领导者“威廉寡言”(William the Silent)原奉天主教,在革命过程中先入路德教派,后又改信加尔文派(详第三章),所以到底是新教伦理发生了领导的力量?抑或它不过是革命战争中被利用而为一种工具?这种种问题,就使韦伯的理论发生了罅隙。
韦伯也体会到新教伦理不能凭空存在。资本主义能推行,法治的维持为首要工作,若无法治,则商业资本即无法预为筹谋,无从计算,亦即不能发生一个现代经济的体系。可是作者亦以为现代商业法律也是由新教思想体系孕育而成,则不免张冠李戴。事实上现代商法虽可以追溯到罗马法的根源上,但主要的仍是在中世纪经由意大利的自由城市实用而产生。要等到西欧各国商业展开,法治基础成熟,逐渐抄袭沿用。是故民法、商法和法治理论并不会因某种精神而产生,却会因物质生活的推广而增进。由此也可以看出韦伯等过度强调理想主义的弊病。 [cchere.com 西西河 foundera]
韦伯亦了解他自己的理论施用起来必有限度。他所谓的资本主义精神,基于新教伦理即使在金钱堆中仍有硬干苦干,顶天立地,道德升华的观感。在他看来只有如是才算合理(rational)。他也提到:“当然这种观念不仅曾在资本主义之条件下存在。我们也可以在资本主义发生之前追溯到它的根源。我们更不能说现代资本主义企业中各个人包括企业家及劳工仍在自信的保持着这些伦理信条。今日资本主义的经济组织是一个庞大的宇宙,各个人出生于其中,它将许多不能更变的事物交付给他,他只能与之共存。当各个人牵涉到市场关系的时候,他只能就范于资本主义的条规。要是制造者长久违反着这些成例,他必在经济生活之中被淘汰,有如工人不使自己迁就于这些成例,则必会失业而踯躅于街头。”
这样看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与作者所谓资本主义的精神全是两回事,它们虽可以在某种条件下异途而同归,却不见得会共存亡。我们企图以最经济的眼光来了解资本主义在现代社会中展开的全貌时,若跟随韦伯则很难找到适切的途径,很可能因为他的唯心主义而被带入歧途。 [cchere.com 西西河 foundera]
与韦伯同时而同出于德国唯心主义之门下者,有前述之宋巴特。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的精神出自基督教的新教伦理,宋巴特则认为出自犹太教,与韦伯所述清教徒相轩轾。他说及犹太人在15世纪末叶被逐出西班牙后,于16世纪初来到荷兰,凭着他们的资本及信用证据扶助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且通过安特卫普(Antwerp,今属比利时)将这精神带到英国。“可是犹太教自始至终没有产生一种固穷的理想(poverty ideal)”。宋巴特总认为在资本主义之前,人类是比较纯洁的,各人以自己为标准,去衡量外界的事物。一旦接受资本主义就本末颠倒,采取一种数量上的计算(quantitative calculation),所有精力用于算计如何获得财物,“用武力、用魔术、用计谋、用新发明和用金钱去获得财物”。可是另一方面,他也说及每一个欧洲的国家都有产生资本主义的能力,只有程度上的不同。自从罗马帝国崩溃后,每一个国家都有两种力量出现,一是对金子的贪婪,一是创设企业的精神,不久这两种力量凝结一气。可是宋巴特讲资本主义的弱点,没有时间的程序,也没有空间的限制。甚至穿绸、吃糖、生活带色情都可以归咎于资本主义。 [cchere.net 西西河 foundera]
唯心主义者有时将本人之爱憎当作善恶,更将这种标准施用到历史中重大的事故上,结果可能相当危险。韦伯在《新教伦理》说到西方之特长时,已有种族主义(racism)的趋向(详第五章)。可是他提及纵使个人相信生理及遗传的关系,刻下的科学发展尚不容他作定论。宋巴特则将“英雄性格”与“贸易民族”等称号,分派到不同的民族头上去。他又提出一个“血缘资本主义”(germ-capitalism)的名目(详第五章)。这也难怪宋巴特末年会参加希特勒的纳粹运动。但这些枝节更使我们不得不在学理研究时存有戒心。
说到这里,我也要顺带提及一位也用宗教思想作线索去追究资本主义之形成的陶尼教授(R.H.Tawney)。不过他并不高度夸张意识形态,他将思想的成分与土地占有、银行业务之展开,相提并论,互为表里。他又说:“中古时代的思想,以为一切价值都可以排列在一种有次序的层级上去,经济事宜也包括在内,而其最上端则为宗教。”这样一来,作者的态度比较客观,本书也在不少的地方,尤以考虑到资本主义在英国展开的时候,多次参考着陶尼的论说。 [cchere.net 西西河 foundera]
在陶蒲的三种学派分类中,凡不属于马充思学派和德国唯心主义学派之作者,都有被归纳于第三派之可能。我们对这种说法,基本上是同意的。本书从技术的角度看历史,也可算作陶蒲所谓的第三派之一。可是作者所谓自然经济蜕变而为金融经济,则解释过于松懈,而且用于了解中国的情形,极易生误解。原来中国近代经济史内缺乏西方那种规模宏大结构健全的体制而足以称为资本主义者。可是另一方面,在近代之前中国的商业组织及内河商业之范围却曾多次突出于西方;主要的原因乃系在西方封建制度(feudal system)之下,土地不得买卖,社会上的分工合作在极小圈范内根据成例施行,金钱之用处极为有限,而中国自先秦之后即无此历史经验。所以中国之商业长期在西方两个极端(即封建制度下的极端封闭和资本主义下之极端展开)之间。如果说商业以远距离之姿态行之,批发商能干预零售及制造即能算资本主义,则中国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例如外放分工办、法(Putting-out system)即曾在明末清初出现,可是这样的发展没有普及成一般现象,其间不上不下的情形只赢得一个“资本主义萌芽”的名目,因而局面更为尴尬。世界上竟有何种名花异卉,会“萌芽”达三四百年,还不曾开花结果?可见得两方社会组织有根本不同之处,作者没有将资本主义之定义规划清楚,于是削足适履,产生一个非驴非马之称呼,此点下节将再论及之。 [cchere.com 西西河 foundera]
由于对这样一个极关重要的历史阶段缺乏实切的定义,故成为研究西方历史的累赘。以布罗代尔教授为例:他的《世界文明与资本主义》(此书原名《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出版了中译本――编注)有三巨册,洋洋百万多字,引证举例之丰富可谓空前。只是其著书之宗旨,乃“撰写一部一般的经济史”,呈现其“品类、模型和规范”。在此前提之下,他将材料纵横曲折容纳于一炉。例如说及初期的证券市场则伦敦、阿姆斯特丹、巴黎一齐叙述,通过跨世纪的沿革,不仅交易所在的建筑物和地图了如指掌,而且喊卖股票的口语和零售咖啡童子的插嘴也记入书中。于是丛碎杂芜,莫衷一是,可以供闲暇时翻阅,却难能在研究资本主义时提出南针。毛病在什么地方呢?但是所谓的资本主义者真有如马克思及恩格斯所言,出现于一个“资本家的时代”(capital-ist era),与封建社会相埒,当中无所不包,不能仅以“经济史”名目概括之。今日我们首要知道的,是其组织形成的经过,注重其动态,而不在其已成定规后之品类及模型。 [cchere.net 西西河 foundera]
当然布教授并不是不知道此事。他自己曾说:“实际上,每个根据旧式组织之社会一开货币之门,迟早必失去其需要之平衡,从没有适当控制的力量中放出来。新的交换方式产生动摇的力量,是对少数人有利,而对其他人不利,每一个社会受此冲击,都会出现‘历史性的"新页。”他也说:“资本主义之成功端在它与国家互为一体,它本身即成为国家。”若是如此,则其不单仅为经济史,更兼为军事史、政治史、社会史和思想史。当中“翻出新页”的情形,有过于新系统的规范。
本书著稿之前,作者亦曾翻阅时下流行以资本主义为衔面之书籍20余种。虽说开卷有益,总有启发借用之处,但是对我们刻下应当注意的问题,关系却不深。一般的通病,只对刻下资本主义的“好”“坏”提出意见,缺乏历史之纵深。根据上述布罗代尔之意见,资本主义之展开既在各国产生剧烈变化,则研究资本主义之专书应当根据其冲突的情形分国论列。可是迄今这样的书籍被吾人触目者尚只一部,而其出版至今已60年。又布氏见解,我们无法认为不正确,但马克思著作之整体也可以算是对布罗代尔教授提出之冲突的一种指责。如何才可以成为资本主义的生理家?除了以上韦伯在他书中偶然提及法制之重要外,其他重视法律与资本主义展开关系的专书,也只有一部而且叙述简单,只有理论的大纲,缺乏事例之引证。 [cchere.net 西西河 foundera]
所以在20世纪之末期,我们希望对资本主义作一个概略的回顾与前瞻。这个重要的工作,仍落我们自己手中。
以中国为本位的考虑
今日中国的读者面临资本主义这一名目,还必须考虑到:
所谓资本主义体制是否曾在中国产生?如果未曾在中国产生,是否现在仍可及时添制,又,万一与中国的国情不合,是否有可以充塞的代替物品?
答复第一问题之前,我们必须考虑到资本主义是一种划时代的组织与运动,牵涉范围极为广泛,所以其定义必相当狭窄(看来这也是一种似非而是的说法。因为其牵涉极广,所以在人类历史中亘世纪而跨海洋的产生,只此一次。其定义也必包括其专一独特的情形,而不能广泛笼统的与寻常所见的事体并论,才能表现其为一种知识和一种运动)。资本主义对世界文明之贡献,可以从产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的成效来看。一位专家的研究,迄至19世纪中叶,世界上只有五个国家(英、美、加拿大、瑞士及荷兰)平均每人一年收入达美金200元(1952至1954年间的价值)或略高的程度。又全欧洲及全北美洲合计,其平均不可能比150美元超过甚多,亦即与今日一般穷国相去不远。今昔相比,何等悬殊!马克思虽未用“资本主义”这名词,他和恩格斯亦承认“资本家时代”之来临对欧洲封建社会带有革命成分。并且他在《资本论》第三卷里说起,在“资本家生产方式”之下,资本家继续存积资本,必导致生产时投入厂房机器之成本比例较工资部分为多,长期以后必导致利润下跌,工人实际工资增加。这种情形也与前述工商业先进国家人民生活程度提高的情形符合,可见得资本主义使人类生活的质量发生改变,它必曾在历史上产生大规模环境之突破,而且不可逆转,亦即突破之后,至今尚未能主动的或被动的卷回到以前的形势里去。 [cchere.net 西西河 foundera]
从这种特殊的情形看来,资本主义不可谓曾在中国生根,追论萌芽,更谈不上开花结果了。
第一,称中国尚未与西方大规模接触前之体制为“封建”,即与事实不符。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指出西方市民阶级社会(bourgeois society)是由封建社会中萌芽(sprout-ed from the ruins of feudal society)。将feudal译作中文的“封建”,并不能完全吻合,但大致无碍,并不是此间争论的症结。根据专家考订,西方的feudal system确与中国之封建共有以下特点:(一)威权粉碎(fragmentation of authority)。既为封建则必裂土封茅,而公仆不能将大块疆域全部控制于本人手中,势必执行“次层封建”(subinfeudation),使被封者长久为藩篱,结果是地方上的警察权与财政权日渐雄厚,终集地方分权之大成。(二)公众事务变成私人产业(public affair becomingprivate domains)。因为封邑透过遗传永为子孙承继.
- 床单格子
-
一、基本定义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人们头脑中挥之不去的政治概念。关于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先哲们原来有过严格的定义,即: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市场调控+资产阶级政权,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调控+无产阶级政权。
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已经非常清楚:私有制与公有制仅仅只是生产的组织工具,市场调控与计划调控仅仅只是国民经济的调控方式,因此它们都不是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既然如此,就应该重新定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否则将会引起人们思想上的混乱。
我认为:应该从社会分配环节来区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所谓资本主义,是指关于社会分配应该优先保障私有资本利益的举张与制度,其根本标志与根本保障是实行财团政党政治;所谓社会主义,是指关于社会分配应该坚持全民平等、公平的举张与制度,其根本标志与根本保障是实行全民政党政治。
由上述的重新定义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是不举张社会大众利益,资本主义社会也要谋求社会大众利益,但是,有个先决条件,就是要优先保障私有资本利益;而社会主义社会总是平等、公平对待所有社会成员,平等、公平对待劳资双方。
二、根本目的
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保障人们的物质文化等需要而不断满足资本利益。
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保障资本利益而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等需要。
由上可知,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目的与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目的并不完全对立,其表现是: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扼杀人们的物质文化等需要,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扼杀资本利益。但是二者之间是有显著区别的,其表现是:资本主义社会对于人们的物质文化等需要的保障程度不及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对于资本利益的保障程度不及资本主义社会。
三、基本矛盾
私有资本者与劳工之间的矛盾即劳资矛盾既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对于劳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个观点,相信大家都很容易理解,因为这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但是,对于劳资矛盾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个观点,可能有些人将会很难理解,因为它突破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
那么,怎样认知劳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呢?这是由公有资本的严重缺陷性所决定的。公有资本至少具有以下三个严重缺陷。
其一,公有资本管理者与生俱来就不是公有资本所有人,因而公有资本的损益必然无法与其管理者的切身利益直接、等量挂钩。所以,公有资本管理者对于资本利益或企事业利益的珍惜度天生不足。而企事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生产单元,也就成为分配的基本源泉。因此,深刻地讲,公有资本管理者对于国民经济的责任心天生不足。
其二,对于公有资本,必须有一套规范的管理与经营班子,这就要求公有资本必须具备一定的规模,否则公有资本将在经营管理上承受不起相应的可变成本。但是,组织具有一定市场需求的产品生产很有可能不需要那样大的资本投入,因而这样的产品也就得不到生产,造成人们的与此相关的生产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
其三,当市场供求状况发生变化时,公有资本的经营管理者往往无法及时地调整企业经营策略,这必将使得资本利益常常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公有资本的严重缺陷决定了公有资本不能完全满足社会主义社会的需要,因此,仅仅拥有公有资本的社会主义是不完善的社会主义。而私有资本的优点正好可以弥补公有资本的缺点,因此,私有资本也应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基本组织工具。这就说明:完善的、健康的社会主义社会应该兼有公有资本与私有资本。
正是因为私有资本同样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基本组织工具,因此,劳资矛盾必然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四、劳资矛盾的化解
1.资本主义社会劳资矛盾的化解。
其一,政治化解。即实行多党轮替的财团政党政治制度和全民直选制度。这就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所盛行的西式民主政治,简称现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或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在这种政治制度之下,某个财团政党要想成为执政党,就必须比另一个财团政党更能化解劳资矛盾,因为劳工对于财团政党的取舍标准是两害相权择其轻。兴办社会公益是财团政党化解劳资矛盾的重要方式。兴办社会公益是双赢之举,因为财团自身也能从兴办社会福利中获得利益。因此,在财团政党围绕执政权力而展开的相互竞争之下,劳资矛盾显然能够逐步化解。但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对于劳资矛盾的化解是非常有限的。因为财团是财团政党的组织者与供给者,是财团政党的源泉,因此:无论是哪一个财团政党执政,它首先考虑的必然是对财团的资本利益负责,财团政党对财团的资本利益负责实际上就是财团政党对其自身负责。这就决定了财团政党的首要基本职能是维护私有资本对于劳工的剥削,而私有资本对于劳工的剥削是劳资矛盾的根源。
其二,技术化解。即通过技术手段来增加劳工的绝对所得,从而减轻劳工的生存发展压力。其主要途径就是做大国民经济这块蛋糕。蛋糕做大了,劳工所能分到的蛋糕数量也就增加了。技术化解是资本主义国家化解劳资矛盾的主要手段。但这依赖于三个客观条件,即资源、市场、技术。当国内环境不能满足这些客观条件时,资本主义国家就必须谋求国外资源、市场、技术,其主要方式一是发动战争,二是建立统一、开放、畅通的世界市场。这两种方式在本质上都是侵略。因此,资本主义是国际矛盾与世界动荡之源,资本主义国家最具侵略性。
政治化解是资本主义国家化解劳资矛盾的短项,而技术化解则是长项,通过技术化解与政治化解的长短结合,强势资本主义国家的劳资矛盾得到极大缓和,国内比较祥和、安定。但是这种祥和、安定是建立在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市场、技术之上的。
2.社会主义社会劳资矛盾的化解
其一,政治化解。即通过国家政权强行化解劳资矛盾。包括公平工资与社会公益。
所谓公平工资,是指能够满足劳工的正常消费需要的工资,即:一个正常劳工在正常劳动之后应该获得能够保障由其所负担的正常社会人口的正常生存发展的工资。
按照社会主义公平原则所确定的公平工资包含在产品成本之中,而正常情况之下的产品售价是能够保障私有资本正常利益的。那么,当产品销售成功时,私有资本者也就收回了向劳工支付的公平工资。公平工资对于劳资矛盾的化解与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运转是有显著区别的。其显著区别在于:虽然公平工资挤占了私有资本的部分利润空间,但是这将更加有利于私有资本根本利益的发展,因为由此引起的社会购买力的增加将会直接带来两个效应:一是私有资本者能够卖出更多的产品,二是私有资本者能够获得更大的投资空间。因此公平工资是社会主义社会化解劳资矛盾、促进劳资双赢的基本社会制度。
发展与普及社会公益事业有利于减轻劳工的生存发展压力。因此,发展与普及社会公益事业是化解劳资矛盾的一种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社会制度。
其二,技术化解。即通过降低成本的方法来增加私有资本的绝对利润或相对利润,从而使得劳资矛盾有所化解。但是,这种技术化解是有限的,因为它所依赖的客观条件——资源、市场、技术主要立足于国内环境。这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全民政党政治所决定的。全体国民是全民政党的组织者与供给者,是全民政党的源泉,因此全民政党的基本职责是对全体国民负责,而私有资本者只是全体国民中的少数,因此社会主义国家断然不会为了少数国民的利益而去侵略他国。社会主义国家所举张的国际关系只能是平等、公平、互利。社会主义是世界和平与正义之源。
五、国民幸福感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民普遍具有幸福感,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民基本上没有幸福感,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民普遍具有幸福感。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利用国际资源、市场、技术发展了国内经济,普遍保障了国民的正常生存、发展,因而其国民普遍具有幸福感。
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国内贫富悬殊,大多数国民的正常生存、发展得不到物质保障,另一方面又要经常面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发动的侵略或战争,因而其国民基本上没有幸福感。
在公平的社会分配制度之下,社会主义国家不管是发达的还是不发达的,都不会出现较大的贫富差别,也就不会存在国民对于政界的愤恨和国民之间的相互仇恨。民不恨贫,唯恨贫富不公。既然不存在“贫富不公”,自然也就不存在“民恨”。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民普遍具有幸福感。虽然贫穷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民幸福感仅仅只是一种建立在相互对比之上的心理慰藉,但是全体国民却能在这种心理慰藉之下真诚团结起来,共渡难关,发展生产。一旦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到了能够基本满足全体国民的基本需求的阶段时,绝大多数国民就能普遍摆脱吃饭难、饮水难、穿衣难、住房难、出外难、哺育难、养老难、上学难、看病难、生产难。此时,全体国民的幸福感既是心理的,又是生理的,因而是真实的。
六、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
因为:资本主义举张社会分配应该优先保障私有资本利益,社会主义举张社会分配应该平等、公平;资本主义实行财团政党政治,社会主义社会实行全民政党政治。
所以: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
七、社会主义社会不需要经过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其理由是,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利用计划手段来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当国民经济发展到能够确保国家安全、能够基本具备进行社会化大生产所需要的工业基础、能够基本保障全体国民的温饱需求时,就可以通过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而跨入现代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原始积累实际上是靠计划经济完成的,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分工、合作。而资本主义社会的原始积累是靠资本剥削完成的,表现为“人吃人”。
八、资本主义不适合中国
资本主义不适合中国的主要原因不是资本主义不如社会主义优越,而是资本主义根本不适合中国国情。
我们知道:一,劳动力的供求状况对于资本剥削具有巨大的减轻或加剧作用。二,社会就业从根本上讲不是受制于社会消费需求或社会投资需求的旺衰,而是受制于资源的多寡。三,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缺。因此:一,中国的劳动力供求状况将会长期是供远远大于求,在这种情况下进行资本主义建设必将使得广大劳工遭受极端剥削,即使是在现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之下;二,在长期的供远远大于求的背景之下,在优先保障资本利益的资本主义社会分配制度之下,在人均资源的极为匮缺之下,建设资本主义中国的结果必然是社会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劳资矛盾越来越激化,最终发生国内动乱;三,人均资源极为匮缺和贫富悬殊必将使得大多数国民的正常生存发展失去物质保障,即建设资本主义中国必将牺牲大多数国民的根本利益。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资本主义不适合中国。在资本主义制度之下,中华民族不会复兴只会衰弱。
九、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死敌
官僚政治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死敌。在官僚政治之下,资本主义和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必将演变成官僚资本主义,民间私有资本必将遭受不公平的竞争,公有资产必将通过各种合法的或非法的途径转变成官僚或奸商的私有资产,广大国民必将在必要的基本生活上遭会资本、官僚资本、官僚的三重剥削。在官僚政治之下,揭开表面的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的画皮,露出的将是官僚资本主义的本质。腐败、黑社会、官僚资本、两极分化的组合出现是官僚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社会表征。
官僚资本主义必将同时牺牲民间中小资本者的根本利益和劳工的根本利益,必将使得民生空前艰难。
因此,官僚政治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共同死敌。
十、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变革
虽然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但是社会主义并非就是所有国家的最佳选择。一个国家到底应该实行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视该国家的具体情况而定。
但是,当国际资源普遍匮缺之时,当国际市场潜力挖尽之时,当技术进步空前困难之时,资本主义也就大限来临。所有的资本主义社会都将自觉地或被迫地进行社会主义变革。这种变革非常简单,只要将财团政党变成全民政党就行了。
- 余辉
-
社会主义社会!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人们经历了一个从探讨社会主义特征到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演变趋势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的特征作了科学预测: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全部由社会直接占有;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社会主义社会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开始消亡;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将获得自由和全面的发展。所有这些设想,都是一种科学预测,是对理想形态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质的规定性的理论概括,是对成熟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特征的超前研究。这种预测的科学性就在于这一学说是从全部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导出的,不是空想和幻想。而且后来的实践也证实了这些设想的科学性。
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更深入一步,提出社会主义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社会主义就是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合作制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在存在多种经济成分的情况下,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要利用资本主义,吸取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社会主义还需要国家,国家还不会消亡;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加全国电气化等。
斯大林发展了列宁的思想,提出社会主义公有制存在两种形式;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把过渡时期的下限确定为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36年宣布苏联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国家的职能发生重大变化,组织经济和文化建设的职能应大大加强和发展。但由于他超越阶段,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认识存在重大失误,作出了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的错误论断;建立了以高度集中为特征的社会主义模式,僵化地理解了马恩对未来社会主义的设想,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轨道。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作过许多有益的探索,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实行逐步和平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政策获得成功;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等。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没有也不可能突破苏联模式的基本框架。
我们党根据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特别是近二十年改革开放的实践,逐步形成了对社会主义社会特征的新概括:(1)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2)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法治国家;(5)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表现形式,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理论概括,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和其他一切社会形态的重要标志。
总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社会主义特征的探索,一直没有间断过,而且越来越深入。这实质上也是在不同程度地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问题,揭示着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因此有的学者认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过去根本没有研究过社会主义本质问题,这不符合实际,是不对的。但也不像有的学者说的那样,肯定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已经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这种看法也不符合实际,也是不对的。邓小平在谈到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时,曾经明确指出:“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1页)这一论述说得非常清楚,第一,不是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第二,是说我们在变化的条件下,没有搞清楚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三,在现今产生的问题上,我们没有搞清楚这一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所以应该说,邓小平在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成果,又充分认识到当代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的历史责任,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念并对其作出科学概括,解决了这个根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是邓小平在围绕着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深入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根本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1980年5月,邓小平第一次使用“社会主义的本质”概念。他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3页)1985年8月,他说:“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5页)1987年2月,他说:“有些人脑子里的四化同我们脑子里的四化不同。我们脑子里的四化是社会主义的四化。他们只讲四化,不讲社会主义。这就忘记了事物的本质,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同上书,第204页)1990年12月,他又说:“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同上书第364页)1992年初,他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同上书第373页)邓小平的多次论述,逐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最后完整地论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内涵。
究竟什么是资本主义 节ue1ac???
?g烅 ?T
笔者提出,从1492到1973年是西方资本主义发生、发展、消亡的历史时期。在这段时间里的西方经济形态是经济的资本主义时期。许多网友提出质疑,探问这个定义是怎么来的,有什么根据。
首先,这个定义不是按照希腊文化的定义,认为是属+种差产生的。“属+种差”方法过去在西方一直认为是定义法。但究竟说来它不是定义法,而是分类法。这个问题的详细讨论不属于本文范畴。
在认识资本主义问题上,不采用“属+种差”方法本人不是第一个,马克斯u2022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也是这么处理“资本主义”这一概念的。当然,马克斯u2022韦伯并没有指出它的定义法叫什么。
资本主义这一概念究竟指什么,我个人认为应该采取古典中国的学术的定义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名——实”法:因实立名、因名责实。
那么,在西方历史上,究竟哪些事实应该是资本主义这一名称所所指从而是资本主义这一概念的定义呢?
一种意见认为,是发生在英国的产业革命,也就是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所指。而工业革命或者产业革命并不是资本主义的特质。如果大规模工业就是资本主义,那么历史上的苏联和中国建设,从一开始就是资本主义。产生凡是高工业就是资本主义这样一个错误推论。这不仅我们无法接受、西方也无法接受。而且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的结果,不是资本主义本身。换句话说,资本主义为工业革命准备了必要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工业革命所需要的大量的充裕资本。
另一种意见认为英国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资本主义的所指。不错,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使英国资产阶级取得了国家领导权。但政权是个政治概念,不是资本主义本身。政权被资本主义取得首先要有资本主义这个东西。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取得领导权是不完全相同的东西。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剩余价值生产方式就是资本主义。这种意见的迷误更大。一个生产体系产生剩余价值是人类组织生产的唯一追求。一个生产单位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如果生产的结果没有剩余价值,那么这种生产方式就不会在历史上持续。剩余价值生产是人类生产得以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不是西方所特有,也不为资本主义所特有。西方只有到近代才组织起剩余价值生产,在此之前都是靠掠夺和奔袭,也就是强盗式生存。
罗马城邦就是靠军事集体掠夺才建立起罗马帝国,当帝国的掠夺受到阻碍而停止或掠夺对象缺少维系它生存的财富时,帝国就开始崩溃。
从973到1066年间,是西方历史上以北部为主要舞台的海盗时期。也就是诺曼人时期。奔袭、洗劫成为主要生活方式,最后是定居下来。
换句话说当中国的宋代,西方世界依然以掠夺为主要的经济生活样态。而东方世界,至少中国的华夏本土,以生产方式定居已经若干千年。这种生产方式尽管组织规模于现代差异明显,但剩余价值是十分显著的,支持了人口的繁衍,并引得北方游牧布落垂涎欲滴。
因此,剩余价值生产方式也不是资本主义的所指。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个人的、私人所有制就是资本主义,但私人所有无论是在西方前此的经济形态中还是在世界其他经济中都存在。所以,认为私人所有就是资本主义也是不恰当的。
西方世界有非常顽固的私人所有观念和意识,但这一观念和意识不是来自于经济,而是来自于教育和宗教。
在西方世界,无论是早期希腊还是罗马并没有严格和明确的私人所有观念和理论形态。雅典城邦、罗马共和国都缺少严格的私人所有制理论关系。但基督教兴起后,私人所有制观念迅猛发展。其直接的理论基础是宇宙和世界为上帝所创造的,为上帝所有。信奉上帝的国王是上帝财产的直接继承者。正是这一理论使西班牙和葡萄牙平分了世界地理——封闭海域法。
那么,从1492到1973这段时期,究竟什么是西方历史上有显著区别的特质并被用资本主义这一概念来指称呢?
唯一的答案只能是从全球掠夺的,大量的贵金属货币剩余,也就是资本剩余。
大量的资本剩余在正常的、一般性的国家和民族中从来没有如此长期地存在着。西方世界取得这一剩余如果不是依赖对其他民族、人类群体的灭绝和奴役也绝无可能。
当这些从外部世界得来的资本剩余应用于国家和民族内部时,就产生了许多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让大量的资本剩余在国家内部发生其可能发生的作用就是资本主义。
因此,资本主义这一概念所指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以血腥的方式灭绝和奴役其他民族和人类部落,取得大量的包含其他财富的贵金属货币。二是用取得的大量贵金属货币重新建构国家和民族的经济形态乃至政治形态。 m賍ue2d2m?0
资本主义发生、发展的基础背景是全球以贵金属为货币手段。
1973年,美圆与黄金脱钩,表征着贵金属作为货币的时代彻底结束。而美圆之所以与黄金脱钩就在于最后一个有大量贵金属剩余的国家也耗尽了贵金属剩余,无法再用贵金属作为货币去支撑经济。因此,是资本主义在全世界的结束。
当前的中国无论是国家还是私人都没有在全世界再次采取血腥方式进行掠夺的可能性。中国文化“己欲立而立人”,“兴灭国、继绝世”,“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文化观念也作不出西方世界种族灭绝的行为。
同时中国文化也不认为有一个创造和拥有世界的大私有者——上帝。儒释道三教都否定有一个这样的创造者和私有者。“天下乃天下人的天下”是中国根本的文化和民族心理。 +Z袆p銽q/?
因此,中国社会只可能发展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但不会发展出私有的资本主义。
把人类许多文明成就划归“资本主义”不仅是错误的,也严重妨碍了中国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的事业。在西方这是自我抬高、在中国这是画地为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