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在校大学生古代文学考研有哪些要求

2023-07-08 08:25:04
共2条回复
床单格子

应该背过的篇目:小学+中学+一些中小学课本未选、但比较著名的篇目。比如:诗经《七月》、庄子《逍遥游》、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柳宗元的《石渠记》等等。

应该熟读的篇目,不再一一列举了,给你一个书目:

--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生阅读书目

一 先秦两汉书目

十三经注疏 阮元 中华书局1957年用四部备要本重印 全四十册

中华书局1982年用原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全二册

四书章句集注 四部备要本

论语译注 杨伯峻 中华书局1981年修订重印

论语新解 钱穆

孟子译注 兰州大学中文系 中华书局1660年版

孟子正义 焦循

墨子闲诂 孙诒让 中华书局1954年重印

老子本义 魏源 中华书局1955年重印

老子校诂 马敍伦 中华书局1974年版

重订老子正诂 高亨 中华书局1959年版

老子校释 朱谦之 龙门书局1958年版

中华书局1963年新一版

老子新译 任继愈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庄子解 王夫之 中华书局1981年重印

庄子集释 郭庆藩 中华书局1978年重印

列子集释 杨伯峻 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版

中华书局1979年版

管子集校 郭沫若、闻一多、许维遹 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

荀子集解 王先谦

韩非子集释 陈奇猷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

韩非子集释补 陈奇猷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

吕氏春秋集释 许维遹 古籍刊行社

春秋左传集解 杜预注 孔颖达疏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春秋左传注 杨伯峻 中华书局1981年版

左传译文 沈玉成 中华书局1981年版

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国语韦昭注二十一卷 顾广圻 四部丛刊影印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校点本

战国策高诱注三十三卷(宋)姚宏校正续注 士礼居仿宋刻本 武昌局翻刻本

顾广圻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校点本

诗三家义集疏 王先谦

毛诗正义 孔颖达 见十三经注疏

诗集传 朱熹 上海古籍1980年版

诗经通论 姚际恒 中华书局1958年版

诗义会通 吴闓生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

诗选与校笺 闻一多 收入《闻一多全集》选刊之四

诗经选 余冠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诗经选译(增补本) 余冠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

诗经今注 高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版

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 孙作云 中华书局1979年重印

诗三百篇探故 朱东润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诗经韵读 王力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诗经研究论文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楚辞章句 楚辞补注 王逸注 洪兴祖补注 中华书局1957年用四部备要本重印

楚辞集注 朱熹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楚辞通释 王夫之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重印

山带阁注楚辞 蒋骥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

屈原赋注十卷 通释两卷 戴震 万有文库第一集

楚辞书目五种 姜亮夫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

屈原赋校注 姜亮夫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屈赋通笺 刘永济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屈赋新编 谭介甫 中华书局1978年版

离骚纂义 游国恩 楚辞注疏长编第一编 中华书局1981年版

离骚语义疏解 王泗原 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

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 林庚 上海古籍1981年重印

天问论笺 林庚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楚辞论文集 游国恩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楚辞论文集 蒋天枢 陜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楚辞韵读 王力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楚辞选 马茂元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1980年重印

楚辞研究论文集 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中国古代神话 袁珂

山海经笺疏 郝懿行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影印

先秦散文选注 罗根泽

汉魏六朝散文选 陈钟凡

盐铁论校注 王利器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论衡集解 刘盼遂 中华书局1959年版

潜夫论笺 汪继培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中华书局1979年版

贾谊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

晁错集注释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枚叔集 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司马长卿集 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扬子云集 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张河间集 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蔡中郎集 四部备要本

史记 司马迁

汉书 班固

后汉书 范晔

史记三家注 史记集解 裴駰

史记索引 司马贞

史记正义 张守节

汉书补注 王先谦 商务印书馆1959年重印

汉书管窥 杨树达 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

后汉书补注 惠栋

后汉书集解 王先谦 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淮南子高诱注 《诸子集成》中华书局本 世界书局本 第七册

说苑 刘向 四部丛刊影印明钞宋本

新序 刘向 四部丛刊影印明刻本

文选李善注(有关部分) 中华书局1977年缩印本

文选六臣注(有关部分) 四部丛刊影宋本

古诗十九首集释 隋树森 中华书局1955年版

玉台新咏(有关部分) 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明寒山赵氏刊本1958年重印

乐府诗集(有关部分) 郭茂倩 中华书局1979年点校本

古诗源(有关部分) 沈德潜 中华书局1977年重印本

古诗纪(有关部分) 冯惟讷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有关部分) 丁福保 中华书局1959年版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有关部分) 逯钦立 中华书局1983年版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有关部分) 严可均 中华书局1965年重印

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 中华书局

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 中华书局

中国历代诗歌选(有关部分) 林庚、冯沅君

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上) 北大中文系

-- 作者:tecdai

-- 发布时间:2004-3-2 19:30:58

-- 二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书目

孔北海集评注 孙至诚 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孔少府集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曹操集 中华书局1959年版

魏武帝魏文帝诗注 黄节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曹子建诗注 黄节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曹集铨评 丁晏 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年版

建安七子集校注 吴云 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三曹研究资料滙编 河北师院中文系 中华书局1981年版

王粲集 中华书局1980年版

诸葛亮集 中华书局1960年版

阮籍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阮步兵咏怀诗注 黄节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嵇康集校注 戴明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陆士衡诗注 郝立权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陆机集 中华书局1982年版

靖节先生集 陶澍 集注 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排印本

陶渊明集 王瑶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陶渊明集校注 逯钦立 中华书局1979年版

陶渊明研究资料滙编 中华书局1962年

陶渊明诗文滙评 中华书局1961年

陶渊明 中华书局1965年

谢康乐诗注 黄节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谢灵运\集校注 顾绍柏 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鲍参军集注 钱仲联增补、集说、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增订

谢宣城集校注 曹融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谢宣城诗注 郝立权

庾子山集注 倪璠 中华书局1981年版

庾信诗赋选 谭正璧、纪馥华选注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

汉魏六朝赋选 瞿蜕园 上海古籍出版社1964、1979版

汉魏六朝小说选 徐震堮

汉魏六朝文絜笺注 许櫣评选 黎经诰笺注

汉魏六朝散文选 陈钟凡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 中华书局

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上) 北大中文系 北大出版社

水经注疏 杨守敬 熊会贞 科学出版社1957年影印

洛阳伽蓝记校注 范祥雍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修订重版

洛阳伽蓝记校释 周祖谟 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旧小说(甲集) 吴曾祺 辑 商务印书馆1914初版1957年重印

古小说钩沉 鲁迅 辑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1973年版

太平广记(有关部分) 李昉 中华书局1961、1982年印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有关部分)严可均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有关部分) 丁福保

乐府诗集(有关部分) 郭茂倩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有关部分) 逯钦立

古诗源 (有关部分) 沈德潜

古诗纪(有关部分) 冯惟讷

古谣谚(有关部分) 杜文澜

玉台新咏(有关部分) 徐陵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 萧涤非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中古文学史论 王瑶 北大出版社1986年版

汉魏六朝诗论丛 余冠英

汉魏乐府风笺 黄节

乐府诗论丛 王运熙

乐府文学史 罗根泽

中古文学史论文集 曹道衡

八代诗史 葛晓音 陜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魏晋诗歌艺术原论 钱志熙 北京大学出版社

魏晋玄学 汤用彤 中华书局1985年版

理学、佛学、玄学 汤用彤 北大出版社1990年版

世说新语笺疏 余嘉锡 中华书局1983年版

搜神记 干宝

搜神后记 陶潜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张溥

汉魏丛书

三国志

晋书

宋书

北史

南史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唐长孺 三联书店1978年重印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 唐长孺 三联书店1978年重印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拾遗 唐长孺 中华书局1983年版

东晋门阀政治 田余庆

魏晋南北朝隋初唐史 王仲荦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 王运熙、杨明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文心雕龙注 范文澜

诗品注 陈延杰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王子安集注 蒋清翊 光绪间刻本

王元功文集五卷本会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杨烱集 中华书局1981年版

卢照邻集 中华书局1981年版

骆临海集笺注 陈熙晋笺注 中华书局1961年版

陈子昂集 中华书局1960年版

陈子昂研究 韩理洲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曲江集 张九龄 四部备要本

孟浩然集 四部备要本

孟浩然诗选 陈贻焮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王右丞集笺注 赵殿成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重印

王维诗选 陈贻焮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重印

李太白全集 王琦 中华书局1981年修订版

李白集校注 瞿蜕园 朱金城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杜诗详注 仇兆鳌 中华书局1979年版

钱注杜诗 钱谦益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再版

杜臆 王嗣奭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影印

读杜心解 浦起龙 中华书局1978年重印

杜诗镜铨 杨伦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排印本

读杜诗说 施鸿保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1964年印

杜甫研究 萧涤非 山东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1961年印

杜甫评传 陈贻焮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988年版

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滙编:杜甫卷 中华书局1964年版1982重印

王昌龄诗注 李云逸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高适诗集编年笺注 刘开扬 中华书局1982年版

岑参集校注 陈铁民 侯忠义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元次山集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年版

钱考功集 四部丛刊本

韦苏州集 四部丛刊本

刘随州集 四部丛刊本

李君虞集 席氏本

卢纶诗集校注 刘初棠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华阳集 席氏本

孟东野诗注 陈延杰 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孟东野诗集 华忱之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张籍诗集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

张籍诗注 陈延杰 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长江集 四部丛刊影印本

王建诗集 中华书局1959年版

韩昌黎文集校注 马其昶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韩昌黎诗系年集释 钱仲联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柳宗元集 中华书局1979年版

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滙编:柳宗元 中华书局1964年版

刘禹锡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白居易集 中华书局1979年版

白香山诗集 汪立名编注 四部备要本

白居易诗评述滙编 陈友琴 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元氏长庆集 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影印

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 中华书局1959年版

李贺诗集 叶葱奇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1980年重印

樊川诗集注 冯集梧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重印

樊川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校点本

玉溪生诗笺注 冯浩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标点本

樊南文集详注 冯浩 四部备要本

樊南文集补编 钱振伦 钱振常注 四部备要本

温飞卿诗集笺注 曾益 顾予咸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校点本

孙可之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影印宋蜀刻本

罗昭谏集 四库全书著录

皮子文薮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校点新本

唐甫里先生文集 四部丛刊影印本

聂夷中诗 杜荀鹤诗 中华书局1959年断句排印本

韦庄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韦庄词校注 夏承焘 刘金城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南唐二主词校订 王仲闻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花间集评注 李冰若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全唐诗

乐府诗集(有关部分)

全唐文

说郛

唐人小说 汪辟疆校录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重印

唐宋传奇集 鲁迅校录 文学古籍刊行社印本

本事诗 孟棨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

唐语林 王谠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云溪友议 范摅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唐摭言 王定保 古典文学出版社

唐国史补 李肇 古典文学出版社

唐诗纪事 计有功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五代史

新五代史

文献通考

历代诗话正续编 何文焕 丁福保 中华书局1981年版

清诗话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一版

清诗话续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诗话总龟 阮阅 四部丛刊影印本

苕溪渔隐丛话 胡仔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标点本

诗人玉屑 魏庆之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重印

诗薮 胡应麟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新版

历代诗话 吴景旭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

随园诗话 袁枚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点校本

瓯北诗话 赵翼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点校本

昭昧詹言 方东树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校点本

带经堂诗话 王士祯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宋诗话辑佚 郭绍虞 中华书局1980年版

原诗 叶燮

饮冰室诗话 梁启超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宋诗话考 郭绍虞 中华书局1979年版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陈寅恪

元白诗笺证稿 陈寅恪

唐诗杂论 闻一多

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

隋唐五代史纲 韩国磐

中国通史简编 范文澜

唐代科举与文学 傅璇琮

中国文学简史 林庚 北大出版社1988年重印

唐诗综论 林庚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唐诗论丛 陈贻焮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唐代诗人丛考 傅璇琮 中华书局1980年版

唐诗人行年考 谭优学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唐人行第录 岑仲勉 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版

程千帆诗论选集 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 程千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唐人选唐诗(十种) 上海古籍出版社新版

全唐文纪事 中华书局

唐才子传

唐人说荟

唐音癸签 胡震亨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排印本

旧唐书

新唐书

唐会要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袁行霈 北大出版社1987年版

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 罗宗强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汉唐文学的嬗变 葛晓音 北大出版社1990年

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 葛晓音 北大出版社1998年版

唐诗小集(丛书) 上海古籍出版社

-- 作者:tecdai

-- 发布时间:2004-3-2 19:31:50

-- 三 宋元明清书目

小畜集 四部丛刊本

小畜外集 四部丛刊本

河东先生集 四部丛刊本

珠玉词 晏殊 宋六十名家词本

范文正公集 四部丛刊本

乐章集 宋六十名家词本

梅尧臣集编年校注 朱东润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苏学士文集 四部备要本

苏舜钦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新一版

欧阳文忠全集 四部备要本

欧阳文忠公文集 商务印书馆1958年重印

六一词 欧阳修 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版

嘉佑集 苏洵 四部备要本

司马文正集 司马光 四部备要本

元丰类稿 曾巩 四部备要本

临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 中华书局1959年版

王文公文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校点本

王荆公诗文沈氏注 沈钦韩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1962年排印本

王荆公诗笺注 李璧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

王安石 邓广铭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施注苏诗 施元之 四库全书著录

补注东坡先生编年诗 查慎行 乾隆间刻本

苏诗合注 冯应榴 光绪九年刻本

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 王文诰 嘉庆间刻本、光绪间刻本

苏诗补注 翁方纲

苏轼文集 中华书局1986年标点本

苏轼乐府笺 龙榆生 商务印书馆1958年

苏轼评传 曾枣庄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栾城集 苏辙 四部丛刊本

豫章黄先生文集 黄庭坚 四部丛刊本

山谷诗集注 四部备要本

豫章黄先生词 龙榆生校点 中华书局1957年版

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滙编:黄庭坚和江西诗派卷 中华书局1978年版

淮海居士长短句 龙榆生校点 中华书局1957年版

淮海词笺注 杨世明注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王光年增注 中国书店1985年版

晁氏琴趣外编 龙榆生校点 中华书局1957年版

济北晁生鸡肋集 四部丛刊本

后山居士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印本

后山诗注 任渊 四部丛刊本

后山诗注补笺 冒广生 商务印书馆1936年

张右史文集 张耒 四部丛刊本

柯山词 龙榆生校 中华书局1957年

片玉集 陈元龙集注 强村丛书本

清真集 中华书局1981年版

东山词

ardim

050105 中国古代文学

01先秦两汉文学

02魏晋南北朝文学

03唐宋文学

04元明清文学

考试科目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703文学理论④404中国古代文学

文学史是必考的,所以从先秦到元明清的文学史要很熟悉

1《中国文学史(新著)》 章培恒等 上海文艺出版社

2《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 王运熙等 复旦大学出版社

3《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朱东润 上海古籍出版社

4《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朱东润 上海古籍出版社

5《文学理论》 [美]韦勒克等 北京三联书店

6《现代西方美学史》 朱立元 上海文艺出版社

1、齐鲁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复习辅导与习题集

2、上海古籍《古代文学三百题》

这两本书都很好,尤其是第一本,配套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特别好

普通新华书店都有卖的

《中国文学史》 游国恩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唐宋词通论》 吴熊和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

《论汤显祖及其他》 徐朔方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文学批评史》 郭绍虞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乐府诗述论》 王运熙 上海古籍出版社

所列书目可选看

相关推荐

东晋门阀政治

东汉出现了官僚阶级的士族化,随着东汉王朝的崩塌,到了魏晋南北朝,盛世王权步入了低谷,专制官僚政治发生了扭曲变态,出现了东晋门阀政治。 少数民族入主中国北方,带来了部族因素,令政治的变态雪上加霜,但同时也因为发生了胡汉文化制度的碰撞与交融,带来了新的因素,并且,北朝皇权因为获得军功贵族支持而势大,逐渐扭转了帝国的颓势,使得北朝成为这个时代的历史出口。一 皇权的褪色 东汉后期,帝国出现了深深的裂痕,外戚与宦官交替把持朝纲,朝野离心,官僚世家盘根错节,地方豪右武断乡曲,中央集权君主专制遭到沉重打击。世入建安,天下四分五裂,魏晋以来门阀士族蒸蒸日上,意识形态开始多元化,儒学低落,玄学风行,淡化了皇权的神圣。随着五胡乱华,中原疆域遂一分为南边天涯。宗教空前发展。秦末起义者“悲六国之亡”,两汉之交“思汉室之旧”,但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则是以“道”为号召。东晋孙恩孙泰借五斗米教起事,北魏僧侣起事更是屡屡有之。这些儒教帝国中的宗教异端,一时间很是有力的淡化了民众辐辏于皇权的传统意识。寺庙占有大量白徒、养女之类的依附人口,东汉的豪族更是“奴婢千群,徒附万计”,使政府所拥有的人口大为减少。到了魏晋南北朝,政府的编户人口大致与依附人口相当,甚至有人认为南朝政府只能控制实际人口的三四分之一,皇权的衰落,由此可见一斑。曹丕效王莽之故智,行禅让之旧典,取代汉室,虽然曹氏有扫平群雄之功,但曹丕篡汉之举依旧沉重打击了士大夫所珍视的儒教纲常。其后司马氏篡魏,更是让皇权黯然失色。魏晋南北朝,士大夫已经没有了最初的气节,他们往往“将一家物与一家”,对改朝换代熟视无睹,腆事新主不以为耻。也只有民族大义,“割疆场于华戎,拯生灵于宇内,不被发而左衽,系明德其是赉”才能为政权争取一些正统感。秦汉三统五德更是为野心家提供了改朝换代的理由,一个王朝不能万世无替,德运变换就需要改朝换代,篡位者可以自称代表了新的一“统”一“德”。三统五德已不为时人所认可,其维系帝王神圣性的礼制也随之崩溃。二 东晋门阀政治 贵族的强大与王权的衰落往往是相呼应的,贵族是专制的敌人,他是调剂君权的。东汉士族显示了强大的社会影响,名士官僚活跃于政坛。战乱摧毁了社会文教,只有少数官僚家族保留了文化,出现了“教育的家族化”,这些是朝廷珍视的政治资源。政局变幻莫测,皇帝因此要尽量从看上去较可靠的心腹家族中选官用人,统治集团也就因此趋于封闭化。这种动荡不稳的小型政权的态度,其实是他们的本能反应,即“退行性政策”,更多依赖于私人性、依附性、团伙性的政治结构。这个王朝的更迭,其实可以看作是一个另起炉灶、洗净腐朽的过程,所谓“天地之为始定,四海洗心整纲之会”,但是禅让则不同,他只是换了个皇帝,他所依靠的依旧是之前的朝臣,“先代功臣之胤,非其子孙,则其曾玄” ,前代的老化腐朽的因素也原封不动的带入新朝,同时先代积累的官僚门阀世家势力依旧在强化。司马氏本为河内大姓,代魏后政权更是为几十家大士族所垄断。西晋任用宗王政治,说明其是在贵族政权下,将皇家当成第一家族凌驾于其他世家,这相较于先代,无疑的是一种降格。西晋出于一个微妙的关口,但是五胡乱华打破了这个微妙,衣冠南渡,江左世家拥立司马睿为帝,皇权暗弱,东晋由此出现了门阀政治。“皇帝垂拱”“士族当权”“流民御边”,皇与世家共天下。作为皇权的附属物,宦官、外戚、宗室专权的现实在东晋明显的偃旗息鼓了,这无疑代表着皇权的微弱。东汉的士族现象发展到东晋,因门阀政治而到达了顶点,但是门阀政治只是皇权政治的一种“变态”罢了。三 主威独运 东晋门阀政治很明显是皇权政治的一种变态,东晋后期的孝文帝就曾尝试尊君卑臣。南朝皇权重振,一改东晋的萎靡,皇权驾驭士族,刘宋皇帝“主威独运,官置百司,权不假外”,魏晋以来显赫的三公之号也成为了少年皇子的加号。皇权抬头,宗室、武将、寒人也随之振起,压缩了士族的权势空间,但他们衰而不僵,虽已屈居皇权之下,但仍盘踞在各社会阶层之上,压制着新兴政治势力,并在此后三百余年,一直发挥着对皇权的干预,直到随着唐王朝一同走向覆灭。
2023-07-08 05:00:081

什么叫东晋门阀政治?

后代所称五朝门第,遂以王、谢为其代表。这种情况是由东晋的政局造成的,而不是说魏晋以来的门阀士族中,本来就以王、谢的门第最高。门阀士族,是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阶级中有特殊身份和地位的一个阶层专称。东汉世家地主是其前身,以庄园经济为基础,累世经学,时代高官,“门生故吏遍天下”。门阀制度形成的标志是九品中正制的实行。
2023-07-08 05:00:162

为什么东晋尽管是察举制,现在看来却被认为是门阀政治?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东晋时的选官制度是什么。察举制是汉武帝时期确立的一种选官制度,主要流行于两汉。魏晋时期针对察举制的流弊,主要实行“九品中正制”。虽然,这一时期察举制仍在实行,但以九品中正制为主,并受其制约,由察举制入仕者也要经过中正官品第。故东晋时期的特殊政治形势——门阀政治与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联系紧密,察举制对门阀政治的影响相对较弱,也形不成制约。1那么,什么是察举制?什么又是九品中正制呢?察举制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通过考察,每年推荐给上级或中央人才,经中央考核后授官。察举的科目主要有常科(岁科)和特科两大类。岁科又分孝廉、茂才、察廉、光禄四科。这些科目中,举孝廉最为重要,彰显“以德治国”的治国理念。察举制使得选拔官员和选拔人才紧紧联系在一起。察举制的选官标准让众多出身贫寒的人有机会进入仕途。但长期发展,这样的由下向上推选官员的制度使得地方大族把持选官权力。至东汉时期,“累世经学”“累世公卿”的现象层出不穷。2为了更好的选拔人才,并把选官权力收回中央,魏晋时期又制定出一个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该制度规定在各州郡选择有名望、有学识的官员出任“中正官”,由中正官将州郡人士评定品级,共九品,依品级授官。品评的标准是家世和行状。九品中正制看似将选官权力收回中央,但由于东晋时,皇权势弱,世家大族在与宗亲的政治斗争中获胜,把持朝政,九品中正制成为了世家大族进一步壮大的强有力手段。世家大族对国家权力的垄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政治状态——门阀政治。3门阀政治是指东晋时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特殊形态。田宇庆先生的《东晋门阀政治》写道:“它来自皇权政治,又逐步回归于皇权政治。”曾居于权力中心的士族有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颍川庾氏、谯郡桓氏等,他们处于家族鼎盛时期几乎左右朝政,连皇帝都得礼让三分。但这样的特殊状态的形成是有一定的条件的,王谢之士族是延续了数百年的“累世公卿”,九品中正制又使其走向鼎盛成熟;而皇族虽丧失专权但仍有一定的影响力,保持着司马氏王朝的延续;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又成为了制衡多方力量的外部平衡点。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严格的来说也只有东晋政权下可以说是“门阀政治”。综上,两汉时的察举制为士族的形成提供了温床,魏晋时的九品中正制促使士族势力达到顶峰,在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宗室外戚专政、各世家大族互相牵制的形势之下,东晋形成了特殊的政治形态——门阀政治。
2023-07-08 05:00:294

东晋门阀政治形成的原因

形成原因 (1)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2)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 (3)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成为世家大族培植私家势力,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 5、衰落原因 (1)自身腐朽:腐朽奢华的生活、与身俱来的特权导致士族缺乏执掌政权的能力,甚至缺乏生存能力; (2)东晋、南朝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庶族乘机逐渐典掌机要; (3)侯景之乱的冲击.晋朝南渡士族“寝略殆尽”; (4)隋唐科举制的实行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 (5)唐末农民起义的打击.(彻底扫荡结束士族制度) 6、影响 士族制度贯穿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最突出的政治特点,也是西晋政治腐败黑暗的表现,决定了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官僚门阀特色,对后世影响深远. 消极作用: 士族制度的政治、经济特点,决定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往往特别尖锐,导致南北长期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士族田庄经济强化了封闭的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腐朽集团,越到后期愈发腐朽,是一群社会寄生虫. 客观上的积极作用:1.经济上,士族田庄经济是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士族占有大量劳动力,强化了封建依附关系,在魏晋动荡的政治局势下,编户农民依附于世家大族,有较为保障的生产条件,这对封建经济的发展显然有利;而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相对安定,作为北方移民核心的士族地主来南方立国创业,客观形势使得他们成为开发南方经济的组织者,他们在南方建立的田庄、山墅,毕竟对江南荒丘山泽地区的开发起了推动作用.2.民族关系上,士族士大夫在推动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思想、科技文化上,士族生活优裕,有条件从事文化事业,部分士族蔑视礼法,倡导个性自由,思想上富有想象和浪漫色彩,因而东晋南朝时期在哲学、文学、书法、绘画、科学上有较多的成就,并且富有特色
2023-07-08 05:00:591

与马,共天下”,东晋的门阀士族势力是怎样影响皇权的

到底什么是门阀政治呢?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姓氏家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特长。门阀望族把持中央到地方大权;占有土地山泽,大置世族庄园;掌控各族的宗族,聚族而居,并拥有私人武装力量。“王与马共天下”,所谓“王与马,共天下”,就是士族琅邪王氏与皇帝司马氏共治天下。由于士族并非一家,彼此间势力强弱有变化,所以王与马之后,还会有庾与马、桓与马、谢与马等等的变化。而王与马的结合,开启了东晋百年门阀政治的格局。西晋奢靡,东晋偏安。东晋皇权相对衰落,而地方大家族势力强大,使得司马氏的皇权与江左几家侨姓门阀士族相结合,成为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对于东晋门阀政治的实质,有的学者认为是贵族政治,或曰寡头政治。但田先生认为东晋门阀政治实质是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王与马共天下”的雏形形成于西晋八王之乱末期成都王司马颖与东海王司马越对峙期间司马越与王衍的结合。东海王司马越与琅琊王衍的结合,既有地域相系的原因,又是政治结合的结果。不过应该注意到的一点是,此时的琅琊王氏只是司马越幕僚中重要士族之一,并未达到东晋“共天下”的局面。而从司马越阵营中分化出的司马睿与王导,司马睿就处在一个弱势的地位上。那时的他只是一个“恭俭退让”,“时人未之识”的一般宗室成员,而王导已经具有政治阅历和名望。这种关系延伸到东晋,“便有了祭则司马、政在士族的政权模式”,才真正成为门阀政治的开端。司马睿和王导晋元帝司马睿是东晋的开国皇帝,司马懿的曾孙,琅邪武王司马伷之孙,琅邪恭王司马觐之子,晋武帝司马炎从子(也就是他亲兄弟的儿子)。王导,乳名阿龙。琅玡临沂,就是现在山东临沂人。他是东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服务了晋元帝、晋明帝和晋成帝三朝皇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继之而起的是颍川庾氏。以庾亮为代表的颍川庾氏是门阀政治的巩固者。随后是谯郡桓氏和陈郡谢氏,这两者把东晋门阀政治推向高潮,着重表现为淝水之战的胜利。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指的就是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孝武帝时期,门阀政治逐渐衰落,随着太原王氏的衰落,门阀政治走向了终点。
2023-07-08 05:01:061

东晋门阀政治的影响?

“王与马,共天下”,指的是东晋时期士人大族琅琊王氏与司马氏共同管治打理天下。本来晋王朝是司马氏家族的,琅琊王氏家族是怎么跟司马氏家族搞到一块共治天下了呢?首先,西晋司马氏政权衰微,给了江南王氏等大家族巨大机会。魏晋时期,从司马懿到司马炎三代人共同奋斗,终于废掉曹魏政权,建立了西晋。西晋初期,晋武帝司马炎管理得当,天下曾出现十年之久的“太康之治”,然而晋武帝死后,新上位的白痴皇帝司马衷无力管理天下,于是在他任上发生了著名的“八王之乱”。十六年的“八王之乱”严重挫伤晋朝统治基础,这时外族又趁“八王之乱”造成的国内空虚,又发生了“永嘉之乱”,致使西晋王朝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而司马氏政权也由此衰微,地方的士族也随之崛起,无疑,在南北两地的士族当中,王氏是最成功的一个。其次,琅琊王氏参与东晋王朝的建立,为王与马共天下打下基础。当时,八王之乱的最后胜利者是司马越,司马越因为琅琊王司马睿生性朴素,容人纳言,极为欣赏,于是封他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司马睿自知势力单薄,便主动结交琅琊王氏家族的一个重要人物,这个人就是著名的王导。王导天生将相之才,很小的时候就崭露头角被人欣赏。司马睿结交王导后,王导也乐意为他出谋划策,建议司马睿移镇建康(今南京)。建康城地扼长江,镇服此地便可扼制江南之地,然后由此可问鼎天下。司马睿到建康城后,王导为给司马睿造势,就利用三月初三当地人去水边求福去灾的节目,带着堂弟王敦簇拥司马睿出行。 王氏家族可是江南名门望族,其他大族见王氏如此顺从,也赶紧到路旁拜见司马睿,而司马睿也趁机收笼其他大族,提拔他们出来做官。这时北方大乱,北方大族纷纷南逃,王导又力劝司马睿收笼他们,司马睿听从意见,亦征召他们出来当官。从此,司马睿终于在江南站稳了脚跟。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王导等江南士族的拥护下在江南称帝,史称东晋。因为王导对东晋的政权的建立有着不可抹灭的作用,司马睿便将王导比作汉朝的萧何,称之为“仲父”。司马睿为表达对王导的喜欢和欣赏,特别在称帝登基的时候,将王导拉上御床接受百官朝拜,后来王导死活不肯,司马睿才作罢。司马睿便让王导执掌朝政大权,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王氏家族几乎所有子弟都被封为大官,占据了东晋官场重要职务,特别是王导的堂弟王敦,他被封为江州刺史,控制上游武装,为影响东晋司马氏政权打下坚实基础。再次,包揽东晋军政大权的王氏家族,利用手中权力享有东晋治权和影响东晋皇权的长久生存。王氏家族对司马氏政权影响的事情当中,莫过于王敦起兵事件。当时,司马睿见王氏家族包揽朝政大权,心里极为顾忌。为此,他逐渐起用刘隗等人,疏远王导。王导堂弟王敦生性残忍,本来对司马氏政权早就生惦记之心,于是便借这个事威胁司马睿,叫他悠着点,别给王导难堪。双方矛盾便一发不可收拾,在这种情况下,公元322年,王敦便发兵于武昌,分两路攻入建康。王敦打了胜仗以后,自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元帝司马睿见无力扼制王氏家族势力,于忧愤中死去。这时,晋明帝司马绍即位,让王导辅政。但这时王敦人在武昌,但仍然掌握大权,自行任免官吏,司马绍也无可奈何。直到晋成帝司马衍上位时,以王导为主的王氏家族对司马氏皇权影响仍然存在。由此可见,东晋的政治格局不是司马氏皇族独享独断的,而是跟王氏家族一起分配共治共享的,对这段历史,民间谚语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2023-07-08 05:01:133

东晋时期的门阀政治,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在许多人看来,门阀政治是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然而并非如此,门阀政治是东晋特有的政治现象,曹魏不是、西晋不是,南朝和北朝都不是。严格的门阀政治,只存在于东晋一朝。尽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拥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力,然而只有在士族门阀势力的巅峰-东晋政朝时才形成了门阀政治。可以说,门阀政治是东晋最显著的标签,那么东晋门阀政治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说门阀政治是东晋所特有的呢?门阀政治的形成,有两个条件:一是皇权不振,二是士族专兵。如果出现皇权重振而士族丧失兵权的情况,那么门阀政治必然会走向崩溃。这一点从淝水之战后门阀政治没落就可以看得出来。当时晋孝武帝提拔自己的弟弟-会稽王司马道子进入中枢,录尚书事,以相权佐皇权,促使皇权复兴。另一方面,东晋后期最后一个登上历史舞台的士族门阀-太原王氏,也因为无力掌握北府兵而覆灭。此后,门阀政治迅速土崩瓦解,至刘裕篡晋立宋时,门阀政治正式宣告终结。由此可以看出,当皇权不振和士族专兵这两个条件不复存在时,门阀政治必然走向终结。首先来讨论皇权不振。东晋皇权不振是学界共识,而东晋的皇权不振,是从东晋建元之初就存在的。东晋建立后,皇权虚弱的现象一直延续到晋孝武帝重振皇权之时。皇权不振的根源出现在东晋第一任皇帝-司马睿身上。图片来源网络司马睿和西晋皇室的血缘关系远,他是晋宣王司马懿的曾孙、晋文王司马昭的侄孙、晋武帝司马炎的堂侄,理论上没有继承西晋法统的可能。西晋皇室最正统的世系是“晋文王司马昭-晋武帝司马炎-晋惠帝司马衷”,八王之乱爆发后,晋惠帝司马衷唯一的儿子司马燏被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害死,那么能继承西晋法统的,首选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子嗣,次选是晋文王司马昭的子嗣。然而历史就是这么吊诡,司马炎和司马昭的子嗣,要么早夭,要么死于内乱,要么不知所踪。那么只能从晋宣王司马懿的子嗣中寻找继承人,这实际上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却让司马睿捡了便宜。司马睿的祖父司马伷和司马昭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也属于司马懿的子嗣,但司马伷只是庶子,并无继承司马懿政治遗产的资格。阴错阳差之下,司马伷的孙子司马睿却被推到了历史舞台的中央。只是,以司马睿和西晋正统这么疏远的血统,他要想名正言顺地继承西晋的法统,要么依靠自身实力,要么借助他人之力。而司马睿本身实力严重不足,他奉命出镇江东时,毫无政治根基,也无军事实力,在江东险无立足之地。司马睿要想依靠自身实力称帝困难重重,那么他只能依仗其他势力即士族的势力。依靠着北方世家大族琅琊王氏联合南北方士族的拥戴,司马睿这才登上帝位,建立东晋王朝。没有士族的支持,司马睿几乎没有称帝的可能,这也是东晋皇权不振的主要原因。再谈士族专兵。东晋的士族专兵,体现在士族对兵权的绝对控制上。东晋主要的军事力量,一直掌握在士族门阀手里,而皇帝和朝廷对军队几乎没有控制权。军队为士族门阀服务,成为士族压制皇权的重要力量。东晋的士族专兵现象,是从琅琊王氏开始的,琅琊王氏之后的颍川庾氏、龙亢桓氏和陈郡谢氏也都是如此,士族保持着对军队的强有力控制。图片来源网络琅琊王氏专兵的情况,起源于司马睿为琅琊王时对琅琊王氏的倚重。司马睿要想巩固其在琅琊国的统治,需要取得琅琊国里的世家大族的合作和支持,而当时琅琊国首屈一指的世家大族,就是琅琊王氏。所以司马睿很快向琅琊王氏抛出橄榄枝,而琅琊王氏也积极响应,双方一拍即合。在司马睿身边,就形成了以琅琊王氏为核心的势力圈,王导、王敦兄弟俩则成为了司马睿的最大倚靠。衣冠南渡后,司马睿的王导和王敦的依靠更加明显,他在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东晋建立后,王导官拜侍中、假节、录尚书事,是名重一时的宰相。王敦官拜荆州刺史、大将军,掌握着东晋上游的军事力量。由此开启了“士族与皇权共天下”的门阀政治格局。此后,东晋的兵权就一直被士族牢牢掌控。东晋门阀政治的形成,其实有着非常特殊的地方,就如门阀政治是东晋所特有的一样。特殊的历史条件,才最终促使了门阀政治的形成。从前文分析来看,门阀政治的开端,主要是司马睿的血统疏远和实力不足造成的。因为司马睿自身的问题,使得晋室南迁后皇权衰弱,同时由于对士族的过分依赖,导致士族实力膨胀,并掌握了兵权而产生了士族专兵的情况。在皇权不振和士族专兵的双重条件下,最终导致了门阀政治的形成。司马睿一无法统、二无实力,根基羸弱,因为司马睿个人的问题,导致了以司马氏为代表的皇权低落,也导致了整个东晋门阀政治的出现。这是这是门阀政治出现的第一个特殊性。图片来源网络司马睿原属西晋东海王司马越的人马,他出镇江东也是奉了司马越的命令。意在替司马越看守江东,把江东经营成为司马越的战略后方。八王之乱结束后,最大的赢家就是司马越。司马越执政时,朝政日非、人心惶惶,国祚进入倒计时。有鉴于此,司马越遣司马睿过江,经营江东。司马越的考虑是,万一中原失守,可以把江东作为反攻中原的战略基地。司马越死后不久,胡人大举进攻西晋,先后俘虏了西晋的最后两位皇帝晋怀帝和晋愍帝,西晋由此灭亡。西晋灭亡后,镇守江东的司马睿在世家大族的支持下,以延续晋祚为名,登基称帝,建立了东晋王朝,开启了百年的门阀政治。可见如果西晋没有灭亡,那么就不会产生以门阀政治为主要特征的东晋。而西晋亡于五胡乱华,而五胡乱华的导火索就是八王之乱。八王之乱一方面导致西晋元气大伤、根基动摇;另一方面,也使原本依附于藩王的胡人参与到西晋的权力斗争,从历史舞台边缘向历史舞台中央挺进。图片来源网络西晋朝廷的权力斗争诱发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引发五胡乱华,五胡乱华导致西晋灭亡,西晋灭亡才让司马睿能以延续晋祚为名建立东晋。在这个逻辑链中,如果任意一个环节中断的话,那么门阀政治都不会形成。如果追溯源头的话,则是晋惠帝弱者白痴,皇后贾南风野心勃勃,和外戚争权夺利,导致了西晋后期朝廷激烈的权力斗争,这才让原本受制于朝廷的藩王参与到朝廷的权力斗争中,拉开了八王之乱的序幕。如果晋武帝没有选晋惠帝当继承人,而是选了其他智力正常的皇子当继承人;又或者晋惠帝的皇后不是贾南风,而是一个贤良淑德,毫无政治野心的女子,那么西晋后期的朝廷权力斗争也不会发生,往后的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西晋灭亡和东晋建立基本上都不发生。这是门阀政治出现的第二个特殊性。就传统的皇权政治而言,皇权是天下主宰,掌控着社会一切力量。包括士族在内的所有政治势力,都必须在皇权的控制之下,不可能和皇权平行,更不能驾驭皇权。而到了曹魏时期,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出台,士族迅速崛起。西晋建立后,士族的实力进一步提升。东晋门阀政治的开端“王与马共天下”,其实早在东晋建立前,琅琊王氏的王衍和司马越的结合就已经初见端倪。但彼时琅琊王氏还是居司马越之下,起主导作用的是还是司马越。而琅琊王氏和司马氏的结合,在衣冠南渡后,权力机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琅琊王氏开始发挥主导作用。士族门阀势力开始和平行于皇权甚至超越于皇权,皇权政治异化成为门阀政治,并延续了百年之久。门阀政治其实皇权政治的一种变态形式,是皇权政治在特殊条件下产生的异变。图片来源网络门阀政治的特殊性,前文已经阐明了。司马睿无论是血统,还是实力,都不足以支撑他在江东运作皇权。如果不依靠士族门阀,司马睿在江东可谓是没有立足之地。只有依靠士族门阀的支持,才能增加司马睿的政治势力和军事实力,助力司马睿登上帝位。除了琅琊王氏,北方还有不少士族名士也渡江了,他们也能为司马睿提供政治砝码,因此立国江东的东晋门阀政治才得以水到渠成。东晋初期,琅琊王氏的王敦,曾两次发动叛乱,对抗朝廷。不过起因完全不一样,结局也不一样。王敦第一次叛乱,是压制司马睿打压士族、重振皇权的企图,得到了士族的普遍支持和纵容。这说明,士族在东晋的特殊地位,是不允许司马氏皇权侵犯的。而王敦第二次叛乱,则是赤裸裸的谋朝篡位,欲颠覆司马氏政权、取代晋室,以士族的联合反制而惨败收场。这司马氏皇权是东晋政权法统所在,不允许任何一家士族取而代之。只有皇权和门阀共治天下,才能维持东晋的平衡和秩序。所以,本来是两晋之交,特殊条件下才形成的“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局面,得到了士族和皇权的共同支持,成为东晋独有的门阀政治模式,任何人想挑战和破坏门阀政治,必将以失败告终。琅琊王氏之后,颍川庾氏、龙亢桓氏和陈郡谢氏先后执政,本质上都是士族和皇权共天下,这种门阀政治格局,一直延续到晋孝武帝重振皇权,谢安出镇广陵之时。图片来源网络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到,门阀政治只是皇权政治的异变形式,无法长期存在,势必要从门阀政治过渡到皇权政治。淝水之战后,士族人才凋零、门阀势力衰微,门阀政治难以为继,东晋政权也行将就木。晋孝武帝有意重振皇权,恢复皇权政治,但他昏庸无能、执政能力非常堪忧,而司马氏皇族亦是腐朽不堪,使得晋孝武帝恢复皇权政治的努力,收效甚微,反而引发了东晋末期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导致东晋末期政局极其动荡,混乱不堪。一直到刘裕出来收拾残局,才把门阀政治和东晋政权一起埋进了墓地。门阀政治,本质是皇帝和士族之间达成的平衡。这种平衡要想长期维持,不是很容易。一方面士族中出现的权臣,可能会觊觎神器、意欲篡夺晋室。另一方面,皇帝也不甘心和士族共享权力,更不满被士族所驾驭,可能会采取一些措施钳制士族,重振皇权。这都是门阀政治所面临的挑战。当士族权臣谋朝篡位,而其他士族无力阻止时;当皇帝力图重振皇权,而士族无力制约和反制时。如果出现了这两种情况,那么政治平衡平衡就会遭到毁灭性灭亡,门阀政治就会走向崩溃。图片来源网络门阀政治的终结和东晋的灭亡,属于后一种。晋孝武帝重振皇权时,执掌东晋的陈郡谢氏无力反制晋孝武帝,谢安甚至主动离开朝廷,出镇广陵。但是因为晋孝武帝和司马氏皇族的朽败,无法使皇权政治顺利过渡到皇权政治。直到刘裕篡晋立宋,建立南朝宋,才恢复了皇权政治本来的模样。东晋门阀政治,也被南朝皇权政治所取代。常有人把门阀政治和魏晋南北朝连在一起说,似乎魏晋南北朝都是门阀政治,但是如前所述,只有东晋才是门阀政治,曹魏不是、西晋不是,南朝和北朝都不是。门阀政治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士族执掌朝政,只有东晋才是唯一符合的。在门阀政治格局下,士族是实际上的当政者,皇帝只是门阀政治的附庸。曹魏时期,无论是魏文帝曹丕,还是魏明帝曹睿,都是大权在握、大权独揽、政由己出。尽管士族地位很高,仍然是皇权的附庸。曹丕伐吴时,一些士族表示反对,但是曹丕却可以完全无视士族的反对,三次征讨东吴。魏明帝在位时,士族都他控制得死死的。士族出身的两个辅政大臣陈群和司马懿,对魏明帝的权力影响很有限,魏明帝一直牢牢掌握曹魏的核心权力,也是曹魏帝国的最高决策人。至于高平陵之变后,司马家族控制了曹魏,依然是皇权政治,只是由司马家族代行皇权而已,并非门阀政治。图片来源网络西晋朝时,司马家族从士族摇身一变,成为了皇帝。之前有由司马家族代行的皇权,现在正式由司马家族运作,司马家族成为了皇权代言人,也是西晋的当政者。尽管西晋时期,士族的地位明显提高,但依然被强势的皇权所压制,无法发挥主导作用。西晋政坛,发挥主动作用的,是西晋皇族宗室,他们掌握着西晋的主要权力。八王之乱的发生,就是明证。而在八王之乱中,士族要么归附宗室,要么被宗室所杀,要么远离政治,几乎对政局失去了影响。足见西晋的士族只是皇权的附庸,西晋自然谈不上门阀政治。南朝第一个朝代-宋建立后,标志着门阀政治正式终结,皇权政治得以正式恢复。尽管借着门阀政治的余波,南朝的士族门阀还是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但随着南朝宋、齐、梁、陈政权的更迭,士族门阀的的影响力一步步减退。特别是南朝梁时爆发的侯景之乱,让以王、谢为代表的士族门阀遭遇灭顶之灾,基本退出历史舞台。整个南朝时期,掌握最高权力的一直是皇帝,士族门阀已经丧失了对政局的影响和控制。皇帝更是掌握了对士族的生杀大权,如南朝宋时,顶级士族陈郡谢氏遭到了皇权的强力打压,不少谢氏子弟遭到皇帝的杀戮,如谢混、谢晦、谢灵运等等。这如果在门阀政治格局下的东晋,显然是不可能发生的事。足以证明南朝是皇权政治,而非门阀政治。图片来源网络北朝更谈不上门阀政治了,因为北朝连门阀制度都不存在。如果说曹魏、西晋和南朝虽然不是门阀政治,但至少是有门阀制度,那么北朝连门阀制度都没有了,自然不存在门阀政治了。北朝和南朝一样,也是典型的皇权政治。稍有不同的是,南朝士族能凭借门阀政治的余波,在一定程度上对抗皇权。北朝的士族完全是皇权的附庸,根本无力无力对抗和制约皇权。北魏初期曾发生过轰动一时的国史案,北魏太武帝借国史案对北朝首屈一指的士族-清河崔氏进行灭族处理,牵连甚广,以清河崔氏为代表的北朝士族损失惨重,彻底被边缘化。可见,北朝也不是门阀政治。东晋门阀政治的形成,需要满足特定的历史条件。东晋门阀政治的出现,根源在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身上,有其历史发展的特殊性。特别是西晋后期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助推东晋的建立,而让门阀政治在特殊条件下上演。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只存在于东晋一朝。曹魏、西晋、南朝和北朝都不是门阀政治。值得注意的是,门阀政治只是皇权政治的一种异变,是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一种回流。门阀政治的特殊性,导致了它无法长期存在。门阀政治的存在只是是暂时性的和过渡性的。门阀政治由皇权政治异变而来,又在一定条件下回归皇权政治。如东晋被南朝宋取代,就象征着门阀政治回归到了皇权政治。
2023-07-08 05:01:201

上品无寒门的东晋门阀政治与制度自东汉而起,是如何建立的?

东晋建立者是琅琊王司马睿,其本人并非近支皇族,是司马懿的曾孙,司马懿第五子司马伷的孙子。这个王朝自建立伊始,就皇权衰落。初期号“王与马、共天下”,中期士族门阀轮流掌权,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士族门阀政治”。东晋共十一位皇帝,到了第九代才掌握了国家实权。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司马氏掌权后的东晋却天下大乱,不出两代就亡国,被刘裕建立的宋所取代。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一切都要从“王与马,共天下”的起源说起,只有弄清楚了这一点,才会理解为什么东晋皇权衰落,以及为什么开国皇帝会是远支皇族司马睿。王衍出自琅琊王氏,在西晋是高级士族(此时并非顶级,但是也人才辈出,琅琊王氏真正成为顶级门阀是过江以后)。三国末期,魏国曹爽执政的正始年间,任用何晏、王弼、夏侯玄等爱好庄子之说、擅长谈玄的士人,于是魏国举国上下开启了一股清谈玄学之风,为魏晋谈玄之始。但是玄学真正开始流行,并且日后成了江左南朝士族学问主流,就是从王衍开始的。王衍清秀俊郎,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就曾感慨,是什么样的妇人生出了这样优秀的儿子。但是也预言,将来误天下的也许就是此人。王衍名气很大,自比子贡,为士人所倾慕,甚至大部分士人都觉得他是未来的士族领袖。所以,谈玄,渐渐地就成为了当时的风尚。很多儒学大家,尤其是后来过江的江左侨姓士族,都由儒学入玄。但是历史证明,大部分谈玄的士族,除了少数像王导、谢玄一样实干外,大部分都是清谈误国类型。南方江左士族,是一群特殊的群体。在东汉末年,这些人反对孙策,但经过孙权以及后来吴国的几位君主治理,转而拥护孙吴政权。吴国灭亡后,江左士族备受中原士族歧视,导致南方的世家大族一直想找一位孙权一样的人物,重新统领江东,维护江左士族的利益。之前军阀陈敏本来最有希望成为“孙权”,但是“吴四姓”等南方大姓,尤其是顾荣(东吴丞相顾雍之孙,与陆机陆云同时入洛)看出了陈敏成不了气候,所以暗中帮助镇压陈敏。琅琊王司马睿出镇建康以后,他的威望实在是太低了,南方士族根本就不看好他,甚至轻视他。司马睿本身又无军队实力,于是,刚刚成为正版的“王与马”权力结构发生了逆转,琅琊王司马睿要靠琅琊王氏,即王导和王敦的辅佐,才能在江左站稳脚跟。依靠着王导及一干过江的中原士族,也就是后来所谓的江左侨姓士族,司马睿得到了本地士族的支持,尤其是顾荣的支持,开始站稳脚跟。洛阳陷落怀帝被俘虏后,原中原司马越系各藩镇共推司马睿为盟主,但是江南江州刺史华轶不服,杜弢又在荆州作乱,在讨平江南的过程中,王导的族弟,大将军王敦逐渐掌握的军权,开始控制荆州上游,而王导控制中枢,开启了东晋上游荆州和下游扬州的之争,这种争斗伴随了东晋政权的始终。所以,东晋建国一始,就大权旁落,后来继位为皇帝的琅琊王司马睿完全是摆设。司马睿不甘心大权旁落,遂重用寒门人士,刘隗和刁协,反制琅琊王氏,直接导致了王敦的第一次起兵清君侧,并且攻占了京师建康。司马睿从此号令不出宫门。王导表面上天天向司马睿请罪,却暗地里支持王敦。王敦此时有了取而代之的想法。东晋门阀政治的有趣之处就在于,“均衡”二字,互相制衡,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谁都没有逆势而为的能力,得知王敦有篡位想法后,王导又联合其他士族转而支持司马睿。东晋司马家扛过了第一次大乱。
2023-07-08 05:02:2011

东晋的政治制度有哪些?

政治制度 统治阶层 晋王朝的统治阶层大部分是由过江避难的中原名门望族与江南的土居氏族组成的,存在着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他们之间一直相互排挤;在东晋统治的一百多年中,中原氏族占据统治的主导地位,而南方土居氏族则一直被排斥。元帝年间,北方大臣王导希望改变这种状况,他在南北氏族之间奔走,极力劝说各族修好,但收效甚微。后来江南氏族也曾多次因不满东晋的统治而起来反抗,大大的动摇了东晋的统治。 自晋元帝元年(公元317年)至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是东晋发展比较平稳的时期,虽然在此之间也有过一些叛乱,但都被镇压下去了。元帝末年,王导之弟王敦起兵反晋,遭到其兄王导与朝臣的抵抗而未能成功;其后桓温也曾觊觎帝位,又被王谢两大家族抵制下去。公元三八五年,东晋重臣谢安病死,晋孝武帝将大权交于其弟司马道子,司马道子与其子司马元显把持朝政,他们暴虐无能、大肆剥削人民,使图谋王位的大族有机可乘。 公元三九八年,以桓玄为盟主的王恭、殷仲堪、瘐楷等人的联军占据了建康以西的州郡,使朝廷的统治被限制在东方的八郡内,开始了其衰亡的过程. 侨置州郡 北方士族南渡,大都率领宗族、宾客、乡党同行。这些流民,随同豪强大族南下,自然就成了他们的依附人口,分散南下的也多被豪强大族所兼并。 这些南下的人们,起初大都不上户籍。后来,东晋政府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和保护南迁士族的利益,便在流人集中的地方,用他们原籍的名称,侨置州、郡、县。侨人单立户籍,称为侨户。 侨户最初享受不为国家纳租服役的优待,后来即使纳租调也比一般编户轻些。 侨州、郡、县的设置,主要是照顾南迁世家豪族的利益,一则为他们做官增加了位置,二则他们控制大量户口而又不纳租服役,其政治、经济利益都得到了照顾 经济发展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北方劳动人民不断南迁,既提供了大批的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北劳动人民相互学习、辛勤劳动,是江南经济发展和繁荣的重要原因。经济发展首先表现在农业上,垦田面积日益增多,耕作技术有很大改进,牛耕已经普遍推行,粪肥也在推广,单位面积产量增加,麦、菽等北 会稽贵族风流方作物开始在江南种植。三吴地区的农业尤其发达,水利工程的兴修很受重视。人们在河道建立堰闸以控制水位,旱则开启,引江水灌溉;涝则关闭,避免泛滥成灾。又筑堰围湖,开垦出土壤肥沃、产量很高的“湖田”。因此,三吴成了江南粮食的主要产区。其次表现在手工业,冶铁作坊如梅根冶(今安徽贵池县)与冶唐(今湖北武昌),除兵器外,多为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技术也有显著进步,创杂炼生鍒法,即把生、熟铁混杂冶炼,反复锤打,成为质量较纯的钢铁,养蚕缫丝技术大见提高,豫章郡(治今江西南昌)蚕茧一年收获四五次,而永嘉郡(治今浙江温州)一年收获八次。国家专门设立锦署,使丝织业逐步发展起来。由于江南河流纵横,为适应经济、军事的需要,造船业特别兴旺,既能制造载重2万斛(约2千吨)的大船,又能制造速度很快的舰只。其他如制瓷、造纸、漆器等也都具有很高的水平。经济的发展促进商业和城市的繁荣。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和会稽(今浙江绍兴)是东晋的两大中心城市,政治经济文化都非常繁荣,成为各地农产业、手工业品的集散地,另外江陵、京口、襄阳、寿阳、番禺等地,也是有名的商业城市。 科技文化 当东晋在江南建国的同时,中国的北方则为鲜卑、羌等少数民族控制着,在历史称之为“五胡十六国”。由于少数民族的入主中原,使他们更多的接触到华夏文化,使之与汉民族逐渐发展为同一生活习惯的民族,进而被汉族融合。自魏、晋、南北朝之后,中原北方大体已形成以汉族为主,其他少数民族混居的人口构成形式,使中国正式成为具有相似生活习惯的多民族国家。东晋在文学上却有一定成就,各类诗词歌赋都大盛于东晋。著名的文学家,有谢灵运、陶渊明、王羲之等人。而绘画、书法也有颇杰出的成就,如东晋人顾恺之的画作,王羲之的书法,都有很高艺术价值。著名的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背景也发生在东晋大都市会稽. 学术思想 1956年瑞安丽岙东晋墓出土东晋在文学上却有一定成就,各类诗词歌赋都大盛于东晋。著名的文学家,有谢灵运、陶渊明、王羲之等人。而绘画、书法也有颇杰出的成就,如东晋人顾恺之的画作,王羲之的书法,都有很高艺术价值。著名的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背景也发生在东晋时代。由于东晋统治者安于江南,不以恢复中原为意,门阀大族致力于南方的庄园经营。北方大族及大量汉族人口迁徙江南,使得江南的名士与渡江的中原人士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自曹魏以来,中国的文学发展一直处于大步前进的时期,其中以东晋年间的文人最为著名。东晋出现了山水诗人谢灵运、田园诗人陶渊明等人,他们对旧体诗作出改革,为将来隋、唐的诗文盛世创造了前提条件。在社会生产上,北方的手工业技术与南方的技术相互融合,使东晋的手工业水平比西晋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南下的北方农民和土著农民辛勤劳动,开辟南方广大的山泽荒野,促进了江南的开发,促进了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
2023-07-08 05:03:179

东晋门阀政治的内容简介

虽不是全面的东晋政治史,但从东晋门阀士族的兴替和门阀政治的发展以至消亡,偏重于政治史方面的研究,它以江左几家侨姓士族的兴衰为线索进行考察,但也不同于各个士族门户的个案研究。书中亦旁及军事、地理、文化、经济诸问题,却也只限于阐明门阀政治的需要。本书以丰富的史料和周密的考证分析,对中国中古历史中的门阀政治问题作了再探索,认为中外学者习称的魏晋南北朝门阀政治,实际上只存在于东晋一朝;门阀政治是皇权政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变态,具有暂时性与过渡性,其存在形式是门阀土族与皇权的共治。本书不落以婚宦论门阀士族的窠臼,对中国中古政治史中的这一重要问题提供了精辟的见解,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2023-07-08 05:04:011

《晋书》卷九八《王敦传》:“〔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南史》卷二一史臣论曰:“晋自中原沸腾,介居江左,以一隅之地,抗衡上国,年移三百,盖有凭焉。其初谚云:‘王与马,共天下"。盖王氏人伦之盛,实始是矣。”琅邪王氏诸兄弟与晋琅邪王司马睿,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结成密切关系。 王导以他所居司马睿左右的关键地位,艰苦经营,始奠定东晋皇业和琅邪王氏家业在江左的根基,因而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语。王与马的结合,开启了东晋百年门阀政治的格局。 东晋初年诸帝,待王导以殊礼,不敢以臣僚视之。 《世说新语·宠礼》:“元帝正会,引王丞相登御床,王公固辞,中宗(元帝)引之弥苦。王公曰:‘使太阳与万物同晖,臣下何以瞻仰?"” 王导,琅玡郡临沂县人,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元帝对王导,素以“仲父”相尊。成帝给王导手诏,用“惶恐言”、“顿首”、“敬白”;中书作诏则用“敬问”。成帝幸王导宅,拜导妻;王导元正上殿,帝为之兴。 “王与马共天下”,这并不是时人夸张之词,而是一种确有实际内容的政治局面。 《晋书》卷六《元帝纪》,永昌元年(322)王敦兵入石头,元帝遣使谓敦曰:“公若不忘本朝,于此息兵,则天下尚可共安也。如其不然,朕当归于琅邪,以避贤路。”同书卷九八《王敦传》记元帝言曰:“欲得我处,但当早道,我自还琅邪,何至困百姓如此!” 元帝此时不敢以君臣名分责王敦,只得委曲求全,企图维持与王氏的共安。他请求王敦不要擅行废立之事,不要破坏“共天下”的局面。 如果王敦执意独吞天下,破坏共安,元帝无以自持,就只有避住琅邪国邸这一条路可走。
2023-07-08 05:04:131

东晋门阀政治的代表家族有哪几个?

旧时王谢堂前燕————这里就有2个罪大的门阀,王家河谢家;王家以王敦兄弟为代表,谢家以谢安、谢石为代表 还有三国遗留下来的陆家、顾家。
2023-07-08 05:04:234

东晋门阀政治的特点

1.人品的评定由西晋“二品系资”,犹重德、才,进一步演化成完全以血缘关系区别的门阀高下为标准,德、才已不在考虑之列.2.户籍上的士庶界限,一般说不再是以九品官品之有无,而是由血缘关系区别的门阀高低来划分.3.在社会风气上,士庶界限森严,即所谓“士庶之际,实自天隔”.
2023-07-08 05:04:471

《东晋门阀政治》读后有感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田余庆著。我知道这本书正是作者离世之时,正值“人去纸贵”,几次缺货,最后才捡漏了一本。说到魏晋,我们能想到什么?三曹文学,竹林七贤,名士风流,世说新语,看杀卫玠?本书着重的是东晋时期特殊的政治形态:门阀政治。门阀政治之始是“王与马,共天下”,王,指琅琊王导,马则指东晋元帝司马睿,“共天下”并不是指平分天下,而是“祭由司马,政出士族”,这一特殊形式几乎贯穿了整个东晋。细查门阀政治的起因,从西晋末年就有端倪,司马越与王衍是早期的“王与马”。东晋元帝司马睿的根基不稳,全靠士族支持,其它环境也不可小看,比如五胡。而五胡乱华之起,是因为西晋未年,诸王室各援异族以相争。门阀政治下,东晋还能绵延,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来自士族内部。某一时期某一士族坐大,但其它家族不甘示弱,通过与皇室联姻,积累名望,掌握实权,优秀子弟等各种方式,进行权力更替,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相继登上权力的顶峰。士族之间明争暗斗,内部并不融洽,皇权有喘息之地,那为什么还是没有发扬光大呢?皇权一旦有复兴的迹像,各大士族就会暂时放弃嫌隙,联合起来一起摧折打压,维持士族阶级的特殊政治地位。危机解除后,再各谋手段为自己家族获取最大政治和经济利益。东晋是渡江而建的政权。当地吴姓士族和渡江南来的侨姓士族之间的争斗,说到底是士族间的争斗。一些次等士族,或者是一些出身不显的武将,甚或是流民帅,只能成为棋子,一边利用,一边压制。这也导致了流民帅苏峻之乱。一切腐坏,都是由内而外。自古皆然。东晋未年,随着次等士族的崛起,道术的兴盛,北方民族的强大,门阀政治和司马政权一起都消沉了。门阀士族只有一些当年的荣光和仅剩的傲气了。直到隋唐时期,那些世家大族还不屑与帝王联姻呢。所谓文官梦想之一“娶五姓女”,也算是门阀世族们最后一点的残喘吧。但毕竟,政治上和军事上都已经被强大的皇权压的死死了。特定的时期和环境,才造就了门阀政治这一奇特景像,也是东晋所独有的。感慨一句,世说新语上那些云淡风清,芝兰玉树下,藏着的却是暗流汹涌,刀光剑影。还有,各类人物关系简直可用无孔不入来形容。血缘,姻亲,外戚,分支,以家族为单位发散开去,织成了一道密密的利益网,那些沉沦下僚的寒士是怎样的愤慨和无奈。掩卷沉思,现在的社会又有“寒门难出贵子”的说法,因为各种资源的分配不平等,导致下一代的巨大差异。虽然无门阀政治之虞,但天下多的还是“寒门”,如何能令“天下寒士俱欢颜”,还有很多的路要走。
2023-07-08 05:04:541

东晋门阀政治 特点

1.人品的评定由西晋“二品系资”,犹重德、才,进一步演化成完全以血缘关系区别的门阀高下为标准,德、才已不在考虑之列。2.户籍上的士庶界限,一般说不再是以九品官品之有无,而是由血缘关系区别的门阀高低来划分。3.在社会风气上,士庶界限森严,即所谓“士庶之际,实自天隔”。
2023-07-08 05:05:021

东晋门阀政治的介绍

《东晋门阀政治》是2005年06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田余庆。本书讲述的是从公元4世纪初年至5世纪初年的百余年间,江左几家侨姓门阀士族与司马氏皇权结合而运转的政治历史。
2023-07-08 05:05:091

《东晋门阀政治》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AhPR0lbsUIuCOQUmWVZHEQ 提取码: 3ybk 书名:东晋门阀政治作者:田余庆豆瓣评分:9.5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年份:2012-5页数:348内容简介:本书以丰富的史料和周密的考证分析,对中国中古历史中的门阀政治问题作了再探索,认为中外学者习称的魏晋南北朝门阀政治,实际上只存在于东晋一朝;门阀政治是皇权政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变态,具有暂时性和过渡性,其存在形式是门阀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本书不落以婚宦论门阀士族的窠臼,对中国中古政治史中的这一重要问题提供了精辟的见解,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作者简介:田余庆,1924年,湖南湘阴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国史纲要》(合著,翦伯赞主编),国家教委第一届大学教材特等奖);《东晋门阀政治》(第一届国家图书奖)、《秦汉魏晋史探微》、《拓跋史探》等。
2023-07-08 05:05:211

作品中多次提到《东晋门阀政治》,这样写有哪些用意

虽不是全面的东晋政治史,但从东晋门阀士族的兴替和门阀政治的发展以至消亡,偏重于政治史方面的研究,它以江左几家侨姓士族的兴衰为线索进行考察,但也不同于各个士族门户的个案研究。书中亦旁及军事、地理、文化、经济诸问题,却也只限于阐明门阀政治的需要。本书以丰富的史料和周密的考证分析,对中国中古历史中的门阀政治问题作了再探索,认为中外学者习称的魏晋南北朝门阀政治,实际上只存在于东晋一朝;门阀政治是皇权政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变态,具有暂时性与过渡性,其存在形式是门阀土族与皇权的共治。本书不落以婚宦论门阀士族的窠臼,对中国中古政治史中的这一重要问题提供了精辟的见解,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2023-07-08 05:05:452

东晋门阀政治中起过重大作用的士族有哪些?

东晋士族可分为三类:姓氏 郡望 始祖 代表人物 1.从东汉时期以来的士族卢 范阳涿县 卢植 卢谌、卢循荀 颖川临颍 荀淑 荀勖、荀崧袁 陈郡阳夏 袁滂 袁瑰、袁乔、袁崧 杨 弘农华阴 杨震 杨佺期 蔡 陈留圉城 蔡棱 蔡豹 2.从魏晋时期以来的士族,这是东晋士族的主体王 琅邪临沂 王祥 王导、王敦、王羲之 谢 陈国阳夏 谢衡 谢尚、谢安、谢石 温 太原祁县 温恢 温羡、温峤 郗 高平金乡 郗鉴 郗鉴、郗愔、郗超 刁 渤海饶安 刁恭 刁协 刘 彭城 刘讷、刘砥 刘隗 周 汝南安成 周裴 周浚、周顗 应 汝南南顿 应璩 应詹 卞 济阴冤句 卞统 卞壸、卞敦 郭 河东闻喜 郭瑗 郭璞 庾 颍川鄢陵 庾衮、庾琛 庾亮、庾冰 桓 谯国龙亢 桓彝 桓温、桓冲、桓玄 王 太原晋阳 王昶 王浑、王坦之、王国宝 范 南阳顺阳 范晷 范汪、范宁 刘 沛国相县 刘馥 刘弘、刘惔 刘 中山魏昌 刘迈 刘舆、刘琨、刘演 祖 范阳遒县 祖武 祖逖、祖约 何 庐江灊县 何祯 何充 褚 河南阳翟 褚 褚裒 诸葛 琅邪阳都 诸葛诞 诸葛恢、诸葛长民 殷 陈郡长平 殷羡 殷浩、殷仲文、殷仲堪 羊 泰山南城 羊茞、羊耽 羊琇、羊鉴 王 东海郯县 王肃 王恂、王恺、王雅 刘 东莱掖县 刘胤 刘胤 桓 谯国铚县 桓诩 桓宣、桓伊 毛 荥阳阳武 毛宝 毛宝、毛德祖 孙 太原中都 孙资 孙楚、孙绰、孙盛 干 新蔡 干统 干宝 江 陈留圉城 江蕤 江统、江允、江逌 刘 彭城沛县 刘距 刘毅 朱 义阳 朱焘 朱序 卫 河东安邑 卫觊 卫瓘、卫玠 3.从原吴国以来的士族顾 吴国吴县 顾雍 顾荣 纪 丹阳秣陵 纪亮 纪瞻 贺 会稽山阴 贺齐 贺循 张 彭城 张昭 张闿 陆 吴郡吴县 陆纡、陆康 陆机、陆云、陆纳 戴 广陵 戴烈 戴谧 孔 会稽山阴 孔潜 孔愉、孔安国 丁 会稽山阴 丁固 丁潭 陶 丹阳 陶基 陶回
2023-07-08 05:05:541

东晋门阀政治的作品目录

释[王与马共天下]论郗鉴——兼论京口重镇的形成庾氏之兴和庾、王江州之争桓温的先世和桓温北伐问题陈郡谢氏与淝水之战门阀政治的终场与太原王氏刘裕与孙恩——门阀政治的[掘墓人]后论
2023-07-08 05:06:011

东晋门阀政治中起过重大作用的士族有哪些?

王 琅邪临沂 王祥 王导、王敦、王羲之 谢 陈国阳夏 谢衡 谢尚、谢安、谢石 温 太原祁县 温恢 温羡、温峤 郗 高平金乡 郗鉴 郗鉴、郗愔、郗超 刁 渤海饶安 刁恭 刁协 刘 彭城 刘讷、刘砥 刘隗 周 汝南安成 周裴 周浚、周顗 应 汝南南顿 应璩 应詹 卞 济阴冤句 卞统 卞壸、卞敦 郭 河东闻喜 郭瑗 郭璞 庾 颍川鄢陵 庾衮、庾琛 庾亮、庾冰 桓 谯国龙亢 桓彝 桓温、桓冲、桓玄 王 太原晋阳 王昶 王浑、王坦之、王国宝 范 南阳顺阳 范晷 范汪、范宁 刘 沛国相县 刘馥 刘弘、刘惔 刘 中山魏昌 刘迈 刘舆、刘琨、刘演 祖 范阳遒县 祖武 祖逖、祖约 何 庐江灊县 何祯 何充 褚 河南阳翟 褚 褚裒 诸葛 琅邪阳都 诸葛诞 诸葛恢、诸葛长民 殷 陈郡长平 殷羡 殷浩、殷仲文、殷仲堪 羊 泰山南城 羊茞、羊耽 羊琇、羊鉴 王 东海郯县 王肃 王恂、王恺、王雅 刘 东莱掖县 刘胤 刘胤 桓 谯国铚县 桓诩 桓宣、桓伊 毛 荥阳阳武 毛宝 毛宝、毛德祖 孙 太原中都 孙资 孙楚、孙绰、孙盛 干 新蔡 干统 干宝 江 陈留圉城 江蕤 江统、江允、江逌 刘 彭城沛县 刘距 刘毅 朱 义阳 朱焘 朱序 卫 河东安邑 卫觊 卫瓘、卫玠
2023-07-08 05:06:272

魏晋时期门阀政治的影响

王与马,共天下 永嘉之乱后,以王导为首的王氏士族集团辅佐琅王司马睿,王导的堂兄弟、王羲之的亲生父亲王旷认为:当时北方夷族太多,建议司马睿南渡,把首都定在南京,实施战略转移,而此前,王导、王旷已经南下“开辟”了根据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还是经济原因. 西汉封建大帝国的经济基础是地主小农经济.但是由于东汉末年大规模的战乱这种经济形式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于是地主阶级中的大地主逐渐转化为豪族,地方豪族实力强大,逐渐兼并土地而转化为大庄园主.最大的负面影响就是对社会进行了层次壁垒之分,门阀垄断了那时期所有仕途路径,朝堂之上显现门阀与天子叫板之像,是一种反中央集权,分化帝王权力的格局,农商世代无从仕之途,军事力量也为府兵,也就基本上是门阀自有武装力量,不是国有门阀政治是魏晋风流产生的深层原因.当时政治动荡,朝代更迭频繁,而上层社会政治话语权被世家大族所把持,让当时的名士们思治而不得,苟全性命于乱世,对文化、思想和社会风气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些循规蹈矩,那些道貌岸然,似乎都成了一个个玩笑,传统的力量在无形里消失,越来越多的名士在无望的明天面前选择了叛逆.有些人,佯狂而避世,在清醒与沉醉里优游,在痛苦和癫狂里迷失.于是就有了所谓的“魏晋风流”.从公元196年(汉献帝建安元年)至公元589年约近四百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北朝,这一时期的文学称为魏晋南北朝文学,也有称为中国中古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是一个承上启下,走向繁荣的过渡时楼主我可以很郑重和负责告诉你,我们中国从建国到现在还没有所谓的门阀政治.我国的门阀政治开始于汉,真正盛行于晋,隋唐盛行.直至隋朝科举开始到武则天借助山东门阀及科举政策干掉关垄集团最后一直到五代十国战乱,才彻底将门阀军阀啊魏晋南北朝虽处于长期分裂对峙状态,但在政治经济制度上多有建树,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九品中正制,士族制度、均田制是这一时期初创的政治、经济制度.士族制度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特有的历史现象,它的特点是按门第门阀制度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形成于东汉,魏晋南北朝时盛行.中国古代官宦人家的大门外有两根柱子,左边的称“阀”,右边的叫“阅”,用来张贴功状.九品中正制类似于一种推荐制度.在那个年代,官员往往会相互推荐对方的孩子做官,逐步形成门阀联盟.建立在“道德”上的选官制度最终被“人情、关系”腐蚀,最终出现了世卿世禄的士族门阀.
2023-07-08 05:06:358

《东晋门阀政治》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https://pan.baidu.com/s/1MIBfN9bO5HDtekdf7y6tFw 提取码:pfux书名:东晋门阀政治作者:田余庆豆瓣评分:9.5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年份:2012-5页数:348内容简介:本书以丰富的史料和周密的考证分析,对中国中古历史中的门阀政治问题作了再探索,认为中外学者习称的魏晋南北朝门阀政治,实际上只存在于东晋一朝;门阀政治是皇权政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变态,具有暂时性和过渡性,其存在形式是门阀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本书不落以婚宦论门阀士族的窠臼,对中国中古政治史中的这一重要问题提供了精辟的见解,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作者简介:田余庆,1924年,湖南湘阴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国史纲要》(合著,翦伯赞主编),国家教委第一届大学教材特等奖);《东晋门阀政治》(第一届国家图书奖)、《秦汉魏晋史探微》、《拓跋史探》等。
2023-07-08 05:06:581

这是《东晋门阀政治》中的内容。对第一行的"艰中"不理解,请赐教。

单看这个是不太好理解的,但同书中《司马睿与王导 门阀政治格局的形成》一文中也出现了“艰中”二字:“永嘉元年十一月太妃薨,司马睿欲奔丧而不果……二年三月,上还琅邪国,四月葬太妃,然后南还。据此可知,永嘉二 年三月上已,司马睿已在艰中”。参看此处大概就是亲人逝世不久,心境艰难的意思吧。
2023-07-08 05:07:199

东晋门阀政治中起过重大作用的士族有哪些?

东晋士族可分为三类:姓氏 郡望 始祖 代表人物 1.从东汉时期以来的士族卢 范阳涿县 卢植 卢谌、卢循荀 颖川临颍 荀淑 荀勖、荀崧袁 陈郡阳夏 袁滂 袁瑰、袁乔、袁崧 杨 弘农华阴 杨震 杨佺期 蔡 陈留圉城 蔡棱 蔡豹 2.从魏晋时期以来的士族,这是东晋士族的主体王 琅邪临沂 王祥 王导、王敦、王羲之 谢 陈国阳夏 谢衡 谢尚、谢安、谢石 温 太原祁县 温恢 温羡、温峤 郗 高平金乡 郗鉴 郗鉴、郗愔、郗超 刁 渤海饶安 刁恭 刁协 刘 彭城 刘讷、刘砥 刘隗 周 汝南安成 周裴 周浚、周顗 应 汝南南顿 应璩 应詹 卞 济阴冤句 卞统 卞壸、卞敦 郭 河东闻喜 郭瑗 郭璞 庾 颍川鄢陵 庾衮、庾琛 庾亮、庾冰 桓 谯国龙亢 桓彝 桓温、桓冲、桓玄 王 太原晋阳 王昶 王浑、王坦之、王国宝 范 南阳顺阳 范晷 范汪、范宁 刘 沛国相县 刘馥 刘弘、刘惔 刘 中山魏昌 刘迈 刘舆、刘琨、刘演 祖 范阳遒县 祖武 祖逖、祖约 何 庐江灊县 何祯 何充 褚 河南阳翟 褚 褚裒 诸葛 琅邪阳都 诸葛诞 诸葛恢、诸葛长民 殷 陈郡长平 殷羡 殷浩、殷仲文、殷仲堪 羊 泰山南城 羊茞、羊耽 羊琇、羊鉴 王 东海郯县 王肃 王恂、王恺、王雅 刘 东莱掖县 刘胤 刘胤 桓 谯国铚县 桓诩 桓宣、桓伊 毛 荥阳阳武 毛宝 毛宝、毛德祖 孙 太原中都 孙资 孙楚、孙绰、孙盛 干 新蔡 干统 干宝 江 陈留圉城 江蕤 江统、江允、江逌 刘 彭城沛县 刘距 刘毅 朱 义阳 朱焘 朱序 卫 河东安邑 卫觊 卫瓘、卫玠 3.从原吴国以来的士族顾 吴国吴县 顾雍 顾荣 纪 丹阳秣陵 纪亮 纪瞻 贺 会稽山阴 贺齐 贺循 张 彭城 张昭 张闿 陆 吴郡吴县 陆纡、陆康 陆机、陆云、陆纳 戴 广陵 戴烈 戴谧 孔 会稽山阴 孔潜 孔愉、孔安国 丁 会稽山阴 丁固 丁潭 陶 丹阳 陶基 陶回
2023-07-08 05:08:231

《东晋门阀政治》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gw5ZVT6X1sMmQiPPMVmQlQ 提取码: tpxt 书名:东晋门阀政治作者:田余庆豆瓣评分:9.5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年份:2012-5页数:348内容简介:本书以丰富的史料和周密的考证分析,对中国中古历史中的门阀政治问题作了再探索,认为中外学者习称的魏晋南北朝门阀政治,实际上只存在于东晋一朝;门阀政治是皇权政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变态,具有暂时性和过渡性,其存在形式是门阀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本书不落以婚宦论门阀士族的窠臼,对中国中古政治史中的这一重要问题提供了精辟的见解,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作者简介:田余庆,1924年,湖南湘阴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国史纲要》(合著,翦伯赞主编),国家教委第一届大学教材特等奖);《东晋门阀政治》(第一届国家图书奖)、《秦汉魏晋史探微》、《拓跋史探》等。
2023-07-08 05:08:301

《东晋门阀政治》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bCRPGM7-mYMgB2N_ODW__w 提取码: ypnr 书名:东晋门阀政治作者:田余庆豆瓣评分:9.5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年份:2012-5页数:348内容简介:本书以丰富的史料和周密的考证分析,对中国中古历史中的门阀政治问题作了再探索,认为中外学者习称的魏晋南北朝门阀政治,实际上只存在于东晋一朝;门阀政治是皇权政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变态,具有暂时性和过渡性,其存在形式是门阀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本书不落以婚宦论门阀士族的窠臼,对中国中古政治史中的这一重要问题提供了精辟的见解,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作者简介:田余庆,1924年,湖南湘阴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国史纲要》(合著,翦伯赞主编),国家教委第一届大学教材特等奖);《东晋门阀政治》(第一届国家图书奖)、《秦汉魏晋史探微》、《拓跋史探》等。
2023-07-08 05:08:421

东晋门阀政治中起过重大作用的士族有哪些

王 琅邪临沂 王祥 王导、王敦、王羲之 谢 陈国阳夏 谢衡 谢尚、谢安、谢石 温 太原祁县 温恢 温羡、温峤 郗 高平金乡 郗鉴 郗鉴、郗愔、郗超 刁 渤海饶安 刁恭 刁协 刘 彭城 刘讷、刘砥 刘隗 周 汝南安成 周裴 周浚、周顗 应 汝南南顿 应璩 应詹 卞 济阴冤句 卞统 卞壸、卞敦 郭 河东闻喜 郭瑗 郭璞 庾 颍川鄢陵 庾衮、庾琛 庾亮、庾冰 桓 谯国龙亢 桓彝 桓温、桓冲、桓玄 王 太原晋阳 王昶 王浑、王坦之、王国宝 范 南阳顺阳 范晷 范汪、范宁 刘 沛国相县 刘馥 刘弘、刘惔 刘 中山魏昌 刘迈 刘舆、刘琨、刘演 祖 范阳遒县 祖武 祖逖、祖约 何 庐江灊县 何祯 何充 褚 河南阳翟 褚 褚裒 诸葛 琅邪阳都 诸葛诞 诸葛恢、诸葛长民 殷 陈郡长平 殷羡 殷浩、殷仲文、殷仲堪 羊 泰山南城 羊茞、羊耽 羊琇、羊鉴 王 东海郯县 王肃 王恂、王恺、王雅 刘 东莱掖县 刘胤 刘胤 桓 谯国铚县 桓诩 桓宣、桓伊 毛 荥阳阳武 毛宝 毛宝、毛德祖 孙 太原中都 孙资 孙楚、孙绰、孙盛 干 新蔡 干统 干宝 江 陈留圉城 江蕤 江统、江允、江逌 刘 彭城沛县 刘距 刘毅 朱 义阳 朱焘 朱序 卫 河东安邑 卫觊 卫瓘、卫玠
2023-07-08 05:08:551

出自《东晋门阀政治》.祭则司马怎么个意思

形成原因(1)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2)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3)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成为世家大族培植私家势力,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东晋时士族制度得到充分发展,进入鼎盛阶段。原因是东晋王朝依靠南北士族的支持才得以存在。东晋政权是司马氏皇权和以王、庾、桓、谢诸大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以及处于非主流地位的江南吴姓士族的联合专政,这种政治格局一直延续到东晋末年,长达一个世纪之久。那时士族门阀的势力足以与皇权并立,甚至超越皇权,皇帝都要依赖士族的支持,门阀政治达到鼎盛。这一时期,士族在政治上高官厚禄,垄断政权,经济上封锢山泽,占有大片土地和劳动力,文化上崇尚清谈。为维护这种制度,东晋南朝时,士族非常重视编撰家谱,讲究士族世系源流,作为自己享有特权的凭证,于是谱学勃兴,谱学专著成为吏部选官、维持士族特权地位的工具。这一时期土族政治上拥有特权,清官要职被士族垄断;经济上拥有田庄,占有大量土地人口,还经常与官府争夺劳动力人口;文化上家学传承,占据垄断地位,还大兴谱牒之学,崇尚清谈玄学,擅长书法、绘画等艺术;社会上不与庶族通婚往来等。士族把持大权,却不愿涉身实务,在优容奢侈中腐朽衰落。 按东晋高门士族兴起的顺序一般是王庾桓谢。但就影响力,还是王谢为大。至于其他的真是不太好排,他们或为后起士族诛灭,如庾氏为桓氏所驱除,桓氏灭于刘裕为首的北府兵;或家族发展没有持久力,仅因人物而骤盛,如郗鉴后高平郗氏无出众人物,势力仅在北府,已大异往昔。勉强排列的话,东晋一朝的顺序可参照毛汉光先生的观点为: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颍川庾氏、太原王氏、谯国桓氏(《两晋南北朝士族研究》)至于陈郡殷氏、高平郗氏等则更在其后了。可参考田余庆先生的《东晋门阀政治》,此为论东晋士族、政治的宏著。
2023-07-08 05:09:141

东晋北伐为何每次都功败垂成?

东晋时期参与北伐的人有祖逖、庾亮、桓温、殷浩和刘裕等人,虽然东晋整朝都有北伐举动,但大多的确都功败垂成,其中取得成果最大的还是那个代晋称帝的刘裕。在这里先不谈这几人北伐失败各自的具体原因,只结合东晋王朝的发展走向,分析东晋北伐为何每次都功败垂成的原因。一、东晋门阀政治格局下,北伐只是某个门阀的强盛之路,必然会遭到其他门阀的打压东晋的政权模式是门阀政治,这不同于一般王朝的皇权政治,东晋门阀政治格局下,诸多大门阀与皇权共同执掌天下。虽然大多数情况下,会有某个鼎盛门阀执掌东晋朝政,但是在整个东晋王朝发展中,诸多门阀互相平衡、相互角力的状态一直存在。通过北伐建立功业,又是东晋门阀格局下,某一门阀强权人物建立功业、提升声望、扩大自身影响的捷径。以此来看东晋王朝的几次北伐,庾亮、桓温等人都有想要通过北伐建功,以扩大自身影响的目的。但是,任何门阀的发展都是处在东晋特殊的门阀格局之中,如果某个门阀想要不断地通过北伐等行动,逐渐压制其他门阀,甚至有取代皇权的企图,就会遭致其他门阀势力和中枢皇权的强烈反制。也因此,桓温等人想要通过北伐建功立业,再谋算夺权中枢的行径,最后都会是功败垂成。单看东晋初期祖逖的北伐过程,其中当然包括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的原因,但也应当去思考东晋建立的基础,琅琊王氏王导与江东本土门阀士族对北伐的态度。试想一下,正当以王导为代表的南来侨姓士族,与江东本土门阀努力营造出,东晋特殊的“王与马,共天下”门阀政治格局的情况下,祖逖还不断地想要去北伐。若是北伐胜了那么王导等人门阀政治的谋划就会功亏一篑,因为北伐收复中原之后,东晋营造的流亡政权会被中原正统取代,这是包括司马睿和王导等门阀势力不愿意看到的情况。并且,即便祖逖北伐并未收复北方失地,但也可能成为一方巨擘,从祖逖北伐生平来看,祖逖的态度可能真的不适合东晋门阀政治的形式。看当初门阀政治斗争中琅琊王氏王敦之乱时,祖逖对王敦的态度就可以知道。王敦久怀逆乱,畏逖不敢发,至是始得肆意焉。王敦之乱本来就是门阀政治受到皇权冲击,而导致的一次门阀起兵压制皇权的斗争。王敦作为琅琊王氏的强势代表,但却依旧畏惧当时北伐建功颇丰的祖逖。等到司马睿昏招迭出,让戴渊替换了祖逖的镇合肥之威,王敦便不再畏惧豫州等北伐势力了。也由此可以看出,祖逖的北伐其实是不受门阀势力看好的,甚至为了保证门阀势力自身的利益,还会抵制祖逖北伐建功。另一个例子看桓温几次北伐过程,桓温前两次北伐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是以陈郡谢氏和太原王氏的门阀势力,联合朝中会稽王司马昱等人,企图限制桓温过于强大的势头。这是一种门阀格局下均衡门阀之间势力差距的有效制衡手段。东晋朝廷用殷浩替换了桓温北伐,最终导致北伐功败垂成。桓温和殷浩的失败,其中门阀格局下的门阀制衡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以上便是东晋门阀政治对于东晋北伐功败垂成的影响,反观已经不再受门阀势力影响的刘裕北伐,取得的北伐成果最大,更是说明东晋门阀政治对于北伐的负面影响。二、北伐的目的都不为恢复失地,真正意图是江左朝中夺权除了受到东晋门阀政治下门阀之间的相互制衡原因之外,北伐的强权人物并非单纯的为了北伐收复失地,也是东晋几次北伐即便在形势大好的情况下,依旧会被功败垂成的重要原因。强权人物通过北伐建立功业在上述中已谈及,他们北伐的目的其实不在北方,真正意图在江左朝中的权力。强权人物北伐,志不在北方的例子,可以看桓温和刘裕的北伐:桓温第一次北伐,击败前秦符健,驻军霸上,当时还未归附符坚的王猛去拜见桓温,交谈之中,这位在之后“功盖诸葛第一人”的名士,看出了桓温北伐的真实目的。
2023-07-08 05:09:225

《意思是这样的》陈霸先陈武帝是南北朝时期的名人君主好父亲

崔在最后一集里说,前朝高欢死后,侯景想自立,却被慕容少宗打败,投降了南朝。梁武帝的萧炎对他很好,送食物和衣服来温暖他的家。对侯景来说,她羡慕南朝的姐姐,想娶王家的女儿或者顾颉利为妻,却被皇帝无情地拒绝了。更令人沮丧的是,东魏以萧炎的侄子萧元明的名义寻求与南朝的和平谈判。侯景怕出卖自己,让给郜城,就和萧商量,发兵造反。差点成为太子的干儿子萧是谁?侯景造反时,是建康城的军事统帅。侯景来回穿梭的时候,把南军甩在了后面。包围建康时,他内外夹攻,占领首都,而在梁武帝,他一生学佛,最后饿死在宫中。萧照常当了皇帝,侯景成了皇帝背后的人。后来不喜欢萧家的都被杀了。他还娶了皇帝的妹妹智为妻。要了解这段历史,需要看前两章,给个门户,关注崔的博客历史:1.《乱世佳人》中的英雄:宇宙将军侯景2.娄昭君:帮助过五个人的慈禧太后。不过,老侯家毕竟不是南朝人,注定是一个结交诸侯的好棋手。侯一心只想当皇帝,于是四处奔走,找侯景一个个pk,其中最有名的是和王僧辩。在这里,崔氏要补充一些课外知识,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只有这两位爷爷能成功攻下侯景。司马氏建立金朝后,金朝皇族被屠杀,幸存的司马氏举家迁往江东,与富豪贵族结成政治联盟。这就是“王与马共天下”的由来。王郎是邪王,是超级世家。后来的桓、禹都是家族主导的发展模式,与皇室合作。田雨晴《东晋门阀政治》一书指出,构成东晋主要政治力量的北方流民、家族流民和皇室流民,是“王马一统天下”的又一重要因素。负责家庭经济发展,王室掌控平衡,难民负责对外活动。这种平衡持续了几十年,直到武帝的出现,才结束了平分天下的局面,开始由皇族统治。后来齐国、梁朝和一些有能力的皇族成员,都当了政府行省和军事行动的领导,也都是皇帝的亲戚。这种先天优势是别人一辈子都无法企及的,但却是触手可及的。他们经常看到父母爱孩子的故事。他们从小就什么都想要。他们不知道教育,但他们只是满足。孩子长大了,就会变得自私。侯景拿下建康城后,打败了来找他的军队。结果萧家自相残杀。每个人都有军队和地方皇帝。这么多人加起来,只好选一个人当老大。如何选择?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打。西晋后期,司马家的悲剧再现。所谓乱世出英雄,这样的乱世和成就,往往是来自底层的英雄。他的名字是上面提到的两个将军之一,陈霸先。陈霸先是江东人。他的家乡是浙江省湖州市长兴,靠近太湖。俗话说,吃在山上,陈霸先从小就以捕鱼为生。当时,萧炎篡位建立了梁朝。当时受上层社会的影响,读过书的人都喜欢反对诗歌,陈霸先是个异类。根据历史记载,陈骁喜欢阅读艺术书籍。钓鱼的时候,他更喜欢多玩几把,练练武功。似乎所有的习惯都走上了成为一代名士的道路,这对于当时的整个南朝来说是有点叛逆的。其实反过来理解,一切都有道理了。陈霸先从小就在太湖钓鱼。他应该知道他一直在太湖钓鱼。因此,陈霸先的健康应该永远是好的。那时候他常年打仗,跟别人学武功很正常。练过武术的他对英雄有一种特别的向往,所以模仿偶像,喜欢看艺术类书籍是理所当然的。曹操年轻的时候想当游侠。读过书、学过武术的陈霸先被选为第一任公务员。他是村长,后来去了南京,当了油库管理员。他在南京时,遇到了小莹和萧炎的侄子。在南京生活了几年后,公元540年,陈霸先37岁时,跟随小莹来到广州。从此,陈的仕宦生涯进入快车道,在广州与福中的士兵一起参军,做了西江总督,又是位高权重的太守。真正让陈霸先兵法派上用场的是一年后发生的事情,也就是公元541年的李奔起义。李奔,祖籍岭南,是北越的国家领导人。他的活动范围是越南北部和中部,广西和中国,他属于南方王朝。当时属于交州,他的刺史叫小子。属于三个不分国界的地方。山高皇帝远。都是丛林,生活并不富裕。作为皇族的亲戚,萧子不能生活贫困,所以增加了赋税。结果,这些少数民族发生了暴动,领袖是李奔。萧家能打的很少。这些从小吃得好的人,通常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好欺负,怕吃苦。看到李奔如此强大,毫无反抗之力,他跑到广州去找小莹。当时李奔的活动范围还是很大的,他消灭了梁王朝和南越军队的几支军队。公元544年,万建立。公元545年,陈霸先率军入北越,任交州司马、武平太守,征战三年。这三年,李奔去世,陈霸先收复了胶州、爱知、德州、利州、明州等七州。战后,最高法院将这七个州的军事指挥权移交给了陈霸先。就凭这七州的军队,陈霸先还不够一个岭南。他需要更大的舞台。公元548年,侯景发生混乱。陈霸先和他的部队情绪高昂。从始兴,经过大峪岭,到南康。这时,他遇到了缠了他一辈子的战友王森边。在南朝的政治氛围中,培养出来的都是正统文人,他们大多以抵御北方侵略而闻名。多为流民统帅或北朝将领。萧炎末年,侯景在建康城下对敌,嘲讽南朝无人:“城中无食无酱。”。陈霸先是异族,而王僧辩是从北朝逃出来的。他的父亲,北魏颍川太守。逃到南朝后,王僧辩在湘东跟随王小毅。王僧辩是正统的职业军人。他有两个主要特点:会打仗;忠诚;萧艺之前提到过他是最强大的王子之一。侯景之乱后,诸侯混战。他最大的竞争对手是他的亲哥哥,萧炎的第六个儿子,北方总督肖伦。王僧辩敢打,只是因为一个名将的军事感,而作战方针往往是争论的焦点。当萧艺与肖伦对峙时,萧艺想立即出兵,而肖伦却在三次、五次、两次之后被摧毁。王森边不同意,狮子拼命打兔子。另外,这是一场致命的战争。老王希望集中兵力,建议等待。萧艺不高兴了。不仅削了王和尚的锐气,还把他关起来了。他随意更换将军,继续战斗。萧艺和肖伦几乎和其他国家一样糟糕。谁也拿它没办法。直到老王再次被释放,肖伦才被释放。之后转战侯景,在湖南岳阳和湖北武汉击败侯景主力。当陈霸先和王森边第一次见面时,他们已经在建康城下了。经过一些友好的接触,他们对健康发起了全面进攻。侯景是名星,但他阻止不了他们轮番进攻。建坎石头镇失陷后人成功了,到处都是兄弟。当他们落魄的时候,很少有人愿意跟着你历尽艰辛,逃离。公元552年,一代枭雄侯景被心腹刺杀,遗体享受了一种等级待遇。叛乱平息后,萧艺成为南朝的新皇帝,建立了江陵,但新的麻烦又来了。在介绍高欢之前,历史学家崔曾说,东魏高欢最强,为了与高欢抗衡,与南朝、突厥、柔然都有良好的关系。在后晋之乱中,萧艺开始了与宇文泰的长期交易,以期成为西魏的老大和发兵。作为回报,萧艺放弃了部分土地。现在目的达到了,合作也就结束了。然而,与宇文泰相比,萧艺的政治和军事智慧仍然相当落后。公元554年,宇文泰带着5万兵马占领了萧艺的家乡江陵。当了两年皇帝的萧艺成了阶下囚,而陈霸先和王僧辩在江东建立了一个新皇帝。是的,他的儿子很年轻。西魏占领大量土地后心满意足的离开了,而东魏还在眼巴巴的看着。当时叫北齐,皇帝成了高杨。人家手里也有王牌,就是后北京之乱时被慕容少宗俘虏的萧元明。北汽的要求很简单。当萧成为国王时,他还是个孩子。北汽很善良。这么小的孩子,无论如何都不能整天没有主人。就这样,北齐出现了一个孤独的皇族,名叫萧元明。他年纪大了,又是最合适的老大,所以不管别人同意不同意,强行让江东做现成皇帝。当时,陈霸先非常激动,强烈反对。为什么?宇文泰有他的儿子陈昌。当萧艺成为皇帝后,他担心这些将军会造反,并把他们的孩子带到江陵和宇文泰。这些孩子成了西魏的俘虏。陈霸先有六个儿子,前五个在他们长大前就去世了。陈昌是他唯一的继承人,在陈霸先身边,他重点培养他的侄子陈赓。按照陈霸先的设想,陈昌是继承人,坐在后方,而陈赓是大将,开疆拓土。可惜,现实总是残酷的。陈霸先死后,陈赓成了老板。他的儿子陈昌从西魏获释后,在送往医院的途中被船淹死。后来追捕凶手的是陈赓。但就皇帝而言,陈赓做得相当不错,是南朝少有的君主。这是后话。继续谈论陈霸先。在多次抗议未果后,陈霸先带走了一名僚机,杀了王僧辩,废了萧元明。萧又当了皇帝,但这一次,他是一个真正的傀儡皇帝。幕后老板陈霸先真的走上了传奇之路:公元555年,王僧辩的部下周振背叛了宜兴知府魏载和吴军知府王桑植,陈霸先亲自出兵镇压。公元557年,曲江的侯小波在广州与陈霸先作战。一个月后,肖波投降了,被他的部下杀死,送去了一个健康的头颅;公元558年,在北齐的支持下,王林将军以永嘉王孝庄为帝,攻打陈霸先,被陈昌将军吴明澈击败杀死。故事到这一步,就差不多结束了。公元557年,萧终于重登皇位,并将皇位传给了。建国者陈被萧释放。毕竟当傀儡是痛苦的,但他在萧被释放前几天被杀了。公元559年,56岁的陈霸先因病去世,皇帝把皇位传给了他的侄子陈赓。、陈赓和陈赓的弟弟陈赓都不是好当的皇帝。北齐北周,每天都想着自己三分之一的土地,所以能胜任本职工作。在陈赓时代,他们甚至开始了多年未见的北伐。末代皇帝是陈,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南北朝,以北周一个伟人的出现而告终。从此,数百年来,大一统时代开始了。这位伟人的名字叫隋文帝,也叫溥蒋欣。
2023-07-08 05:10:271

东晋门阀政治名词解释

士族,以九品中正制为基础,无论是诗画琴棋等在当时都有专门的论品,文化上是佛儒道三教的互相交融的年代,一般来说寒族多精通儒道,而是士族或上品士族等多精通玄学等,魏晋多好古简,多由建安风骨一脉相传,而且当时士族的权利是很大,皇帝也可以被废除,不过东晋多好文风,因此军事上软弱
2023-07-08 05:10:341

门阀士族政治

世家大族被称为门阀,士族、世族,是一种贵族化的官僚世家。汉武帝独尊儒术后,经学成为了官员选拔的重要内容。于是,社会上出现了一批专治经学的家族,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汉朝选拔官员实行察举征辟制,这些家族的子弟因经学才干进入官场。这些家族一方面因为家学而屡出官宦,另一方面也因为察举征辟制形成了自己的势力。于是出现了累世公卿的现象,也导致了这些家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豪门世族形成后,与寒门庶族针锋相对。九品中正制实行后,门阀士族进一步壮大,东晋时甚至出现了门阀政治。南北朝时期皇权崛起,但门阀士族仍然有着巨大的影响力。隋唐时期,皇权有意打压门阀,但门阀的影响力依然存在。五代时期,经过一系列打击的门阀士族出现了分野,一部分向上进入官僚士人阶层,另一部分向下进入了平民百姓之中。到了北宋时期,门阀士族不复存在。 门阀为何而出现,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政治制度的设置和统治集团的封闭化为门阀崛起提供了条件。东汉时期,官学衰落,造成了学在家族的局面;与此同时,因战争的缘故,统治集团走向了封闭,九品中正制虽为抑制门阀而设,但仍需由门阀进行执行。于是,九品中正制便成为了门阀政治的温床。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后,东晋皇室衰微,不得不依靠侨姓世族和吴姓士族,导致了东晋门阀政治的出现。二是经济制度为门阀政治提供了经济基础。东汉时期,门阀士族往往是地方上的豪强地主。晋朝的占田制和南北朝时期的均田制也对门阀士族侵占土地提供了便利,门阀士族也利用混乱的形势将大量百姓变成了自己的部曲,甚至形成了宗主督护制。 门阀又为何走向衰落,也是因为其根基被摧毁。在政治上,皇权的打压和庶族的冲击削弱了门阀士族在政治上的影响力。在南朝,北府军势力崛起后,庶族开始上位。南朝皇帝多为武人出身,实行了“武将执兵柄、寒人掌机要、皇子镇要藩”的政策,逐步夺走了门阀手中的实权。在北朝,北方民族入主中原,皇权得到了强化,门阀势力无法威胁到皇权。在这种情形下,官僚政治开始复兴。在经济上,均田制的瓦解导致士族失去了经济基础。均田制实行后,地方基层实行了三长制,但三长仍由宗主担任。但是,均田制瓦解后,大量部曲逃亡,致使门阀士族的经济优势不断削减。在文化上,官学的复兴和科举制的实施使得士族的文化优势下降。南北朝时期,皇权便开始着手打击门阀。官僚政治复兴后,官学开始复兴,寒门庶族也可以获得充足的文化资源。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实行唯才是举,不再以出身决定仕途。皇帝也有意扶持庶族,在科举制度设计上向寒门倾斜,使得门阀无法操控科举。在社会上,士族阶层的稀释导致士族影响力的削弱。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将鲜卑贵族门阀化,并实行了定姓族的政策,扩大了门阀阶层的家族数量。唐朝时期,通过编纂《氏族志》和《姓氏录》等谱牒,使得新门阀崛起,不断稀释门阀阶层。门阀越来越多,导致无法再次出现东晋时期权倾朝野的世家大族。除此之外,孙恩卢循起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等一系列战争使得世家大族受到了重创。在这一系列的打击下,门阀士族和门阀士族政治在历史的新陈代谢中退出了历史舞台。
2023-07-08 05:10:401

东晋门阀政治形成的原因

形成原因(1)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2)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3)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成为世家大族培植私家势力,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5、衰落原因(1)自身腐朽:腐朽奢华的生活、与身俱来的特权导致士族缺乏执掌政权的能力,甚至缺乏生存能力;(2)东晋、南朝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庶族乘机逐渐典掌机要;(3)侯景之乱的冲击。晋朝南渡士族“寝略殆尽”;(4)隋唐科举制的实行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5)唐末农民起义的打击。(彻底扫荡结束士族制度)6、影响士族制度贯穿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最突出的政治特点,也是西晋政治腐败黑暗的表现,决定了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官僚门阀特色,对后世影响深远。消极作用:士族制度的政治、经济特点,决定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往往特别尖锐,导致南北长期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士族田庄经济强化了封闭的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腐朽集团,越到后期愈发腐朽,是一群社会寄生虫。客观上的积极作用:1.经济上,士族田庄经济是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士族占有大量劳动力,强化了封建依附关系,在魏晋动荡的政治局势下,编户农民依附于世家大族,有较为保障的生产条件,这对封建经济的发展显然有利;而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相对安定,作为北方移民核心的士族地主来南方立国创业,客观形势使得他们成为开发南方经济的组织者,他们在南方建立的田庄、山墅,毕竟对江南荒丘山泽地区的开发起了推动作用。2.民族关系上,士族士大夫在推动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思想、科技文化上,士族生活优裕,有条件从事文化事业,部分士族蔑视礼法,倡导个性自由,思想上富有想象和浪漫色彩,因而东晋南朝时期在哲学、文学、书法、绘画、科学上有较多的成就,并且富有特色
2023-07-08 05:10:591

北大历史系推荐书单

北大历史系推荐书单如下:1、《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是2015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阎步克。本书探讨了“士大夫政治”的演生过程和这种政治文化模式的特点、机制。2、《秦汉的方士与儒生》《秦汉的方士与儒生》是2006年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顾颉刚。本上是一部叙述"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形成过程的历史书。在中国辨伪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3、《东晋门阀政治》《东晋门阀政治》是田余庆创作的历史类著作,首次出版于1989年1月。《东晋门阀政治》对中国中古历史中的门阀政治问题作了再探索,不落以婚宦论门阀士族的窠臼,对中国中古政治史中的这一重要问题提供了精辟的见解。4、《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是2017年4月19日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祝总斌。本书是中国古代政治史、制度史研究中的名著,对于该领域的研究极具参考价值。全书分九章,对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在不同历史阶段纷繁缭乱的变化,逐一作了细致考证与论述。
2023-07-08 05:11:051

门阀制度是如何走下中国历史舞台的?

“门阀”,其实古代的“官二代、官三代”的书面称呼。它又称之“门伐”,即门第阀阅。就是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门阀始于西汉中期,“任子制”是一大标志。所谓“任子制”,顾名思义,就是任用子弟为官的一种制度。据《汉官仪》所载:“吏二千石以上,视事满三岁,得任同产若子一人为郎。”意思为两千石以上的官员,只要任满三年,就可以任“同产若子”一人为郎官。东汉汉章帝时期,门阀特权制度化已经开始初具端倪了,表现的方式是选官先要以阀阅为前提。王符在《潜夫论·交际篇》中讲道:“贡荐则必以阀阅为前”。“门阀”真正的制度化应该是在魏晋时期,其标志是曹魏时期的九品官人法的颁布和西晋门阀政权的建立。《文献通考》中记载:“自魏晋以来,始以九品中正为取人之法,而九品所取,大概多以世家为主,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故自魏晋以来,仕者多世家。”曹魏时期推行的九品官人的制度,它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州郡大小中正都是由当地著名的世族或者大家族担任。九品的确定和评价,统统操纵与这帮人手中。于是官品的升迁或是降级,大都凭借“世资”,时间稍长,便成了“公门有公,卿门有卿”。清朝史学家、诗人赵翼曾经在自己的史学著作《廿二史札记》中描述当时的情况:“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现在用来描述累世之交情的成语“纪群之交”,其中的“纪群”其实就历史上有名的豪门。他们祖上出自颍川陈氏,陈??在汉朝时为太丘长,陈??的儿子陈纪官至九卿,陈纪的儿子陈群后来在曹魏政权官至司空,在其后的子孙历经两晋南北朝都是处在高位。还有颍川荀氏,荀淑在汉朝为郎陵令,荀淑的儿子荀爽官至司空,荀淑的孙子荀???遣懿僦匾?哪背迹?僦辽惺榱睿?魇霞易逶谖航?媳背?逼冢??馈肮诿帷薄3?了这些,还有平原华氏,东海王氏,河东裴氏,扶风苏氏,京兆杜氏,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等,都是当时有名的豪门望族。这些“门阀”世族,除了出身于国家官僚机构中的官僚外,还有从商人转化来的。从汉武帝开始,由于朝廷将盐、铁等重要“关乎国计民生”的生产事业收归国有后,使得商人无从插手,于是商人通过土地的兼并把他们的财富最后集中于地权。这些商人在取得大量土地后,已经不是简单的商人身份,而是变成影响国家的政策走向的大地主了。东汉末期,徐州的糜竺“祖世货殖,僮客万人,资产巨亿”。因为手中有钱,被徐州牧陶谦辟为别驾从事,后来发现刘备很有前途,就将自己的妹妹嫁给刘备,并且资助刘备“奴客二千,金银货币,以助军资”。刘备后来取得荆州,进而占据蜀地,糜竺自然被刘备待为上客,这些身“不为编户一伍之掌,而有千室名邑之役”的富商大贾,至此已经部分转化为大地主、大官僚了。同时,东汉末期,因为群雄割据,各自为了扩展自己的地盘,强大自己的势力,压制敌人,对于手中握有巨大财富,土地无数的世族大家,极尽拉拢之能事。从孙权拉拢鲁肃、甘宁,曹操拉拢许诸、李典,刘备拉拢糜竺、霍峻等等事例来看,不仅各个割据的政治势力需要他们,而从世族大家方面来讲,由于有了割据政治势力的庇护,自己家族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了保障,所以也纷纷依附当时政权,有了地方名门望族的支持,三国的鼎力局面更加持久。“门阀”的发展必然会导致地域性与宗法性的结合,形成少数家族垄断最高权力的寡头政治。同时,由于“门阀”的排他性,使得“门阀”特权恶性膨胀,造成日益严重的“士庶天隔”。《晋书》中记述道:“晋主虽有南面之尊,无总御之实。宰辅执政,政出多门,权去公家,遂成习俗。刑网峻急,风俗奢宕。”其中琅琊王氏就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门阀”。琅琊王氏如果上溯话,可以从西汉王吉算起。王吉当时任汉朝的谏议大夫,到了王祥出任魏晋,期间共历五代。到了王祥时期,因为在曹魏政权末期,“与定策功”,封为关内侯,并且拜光禄勋,转司隶校尉。晋武帝登基后,拜太保,进爵为公,进入门阀世族的圈子内。王祥的弟弟王览的孙子,也就是王祥的侄孙,王导,在政治上崛起后,王氏家族彻底达到政治顶峰。在东晋门阀政治的历史中,王导是个关键人物。当时外部“天下丧乱,九州分裂”,内部“天下凋敝,国用不足”,王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竭力推奉司马睿,“潜有兴复之志”。王导的“尊王”是在无秩序中建立秩序,“兴复”是想恢复被破坏的经济。他冷静的分析总结前朝的得失成败,提出来“务存大纲,不拒细目”的政策主张。协调南北门阀大族之间的利益,竭力维持稳定团结的大局,避免出现兵戎相见的情形。同时高举“共戮力王室,克服神州”的大旗,虽然出现“王敦之乱”、“苏峻之乱”的内部纷争,但是东晋政权始终没能被颠覆。而且对于民间实行宽缓的“网漏”统治政策,少用严刑峻法。《世说新语》中引用顾和对王导施政方针的评价说道:“明公作辅,宁使网漏吞舟”,可见东晋初期,王导领导下社会治理方面的宽松。“门阀”制度下,虽然能够出现王导这类非常具有政治眼观的能人,但是始终无法克服自身的腐朽性,同时“门阀”观念形成的“士庶天隔”对于国家长远发展带来极大的坏处。阶级固化,社会一团死水,贫寒之士没有上升通道,社会矛盾必然加深。这些人凭着特权垄断土地所有权,占据山川林泽,形成自己的庄园经济,与普通小生产者矛盾重重。富者愈富,贫者愈贫。政治上,门阀世族可以“平流进取,坐致公卿”,“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他们吃“特供”,穿绫罗,出则吆五喝六,目空一切,入则纸醉金迷,骄奢淫逸,越来越受到人民的反对。随着东晋末年,农民起义不断,贫寒的军人家族在镇压起义中趁势崛起,他们除了镇压起义,还从门阀世族手中夺过权力,门阀制度正式开始走入了历史。
2023-07-08 05:11:431

郗鉴与王羲之是什么关系?他们是如何维持东晋安稳的?

郗鉴与王羲之是翁婿关系,他们是通过东晋门阀政治维持东晋安稳的。一、郗鉴与王羲之是什么关系郗鉴在建康时听说,琅邪王氏的子侄都很英俊,就派门生送信给王导,想在琅邪王氏家族中挑选女婿,王导让送信的门生去自家的东厢房随便选择。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的年轻人都很值得称赞,他们听说来选女婿,都仔细打扮了一番,竭力保持庄重,只有一个青年在东边的床上露出肚皮看书,唯独他神色自若,好像漠不关心似的。”郗鉴说:“这人真是好女婿!”郗鉴打听这个青年是谁,原来是 王羲之,随后就把女儿 郗璿嫁给了他。二、他们是如何维持东晋安稳的东晋门阀政治格局形成的原因,是士族专兵和皇权不振。士族专兵而又不允许一族独占兵权,皇权不振而又不允许任何其它士族取代司马氏的地位,这就需要一些人物的调处经营。郗鉴对付的办法,一是维护司马氏皇权的存在使之成为维持稳定局面的因素,一是抑制过分强大的。士族门户以绝觊觎。郗鉴在江左完成的几件大事,都是属于这类性质。在探究郗鉴的几件大事时,我发现胡三省在《通鉴》注中对此都有所评论。其一,郗鉴建议用流民帅的兵力以平王敦之叛问题。东晋王敦、庾亮、桓温府内,莫不名士充盈,人才济济。可是郗鉴以三公之尊居重镇历十余年,而名士出其州府者则寥寥无几。这也是郗氏家族地位、门户状况的一种反映。当然,郗鉴与出自另一儒学大族的卞壸又有所不同。卞壸与门阀政治格格不入,可以为司马王朝死节,而不能像郗鉴那样厕身于门阀政治之中并能有所建树。
2023-07-08 05:11:515

《意思是这样的》陈霸先陈武帝是南北朝时期的名人君主好父亲

崔在最后一集里说,前朝高欢死后,侯景想自立,却被慕容少宗打败,投降了南朝。梁武帝的萧炎对他很好,送食物和衣服来温暖他的家。对侯景来说,她羡慕南朝的姐姐,想娶王家的女儿或者顾颉利为妻,却被皇帝无情地拒绝了。更令人沮丧的是,东魏以萧炎的侄子萧元明的名义寻求与南朝的和平谈判。侯景怕出卖自己,让给郜城,就和萧商量,发兵造反。差点成为太子的干儿子萧是谁?侯景造反时,是建康城的军事统帅。侯景来回穿梭的时候,把南军甩在了后面。包围建康时,他内外夹攻,占领首都,而在梁武帝,他一生学佛,最后饿死在宫中。萧照常当了皇帝,侯景成了皇帝背后的人。后来不喜欢萧家的都被杀了。他还娶了皇帝的妹妹智为妻。要了解这段历史,需要看前两章,给个门户,关注崔的博客历史:1.《乱世佳人》中的英雄:宇宙将军侯景2.娄昭君:帮助过五个人的慈禧太后。不过,老侯家毕竟不是南朝人,注定是一个结交诸侯的好棋手。侯一心只想当皇帝,于是四处奔走,找侯景一个个pk,其中最有名的是和王僧辩。在这里,崔氏要补充一些课外知识,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只有这两位爷爷能成功攻下侯景。司马氏建立金朝后,金朝皇族被屠杀,幸存的司马氏举家迁往江东,与富豪贵族结成政治联盟。这就是“王与马共天下”的由来。王郎是邪王,是超级世家。后来的桓、禹都是家族主导的发展模式,与皇室合作。田雨晴《东晋门阀政治》一书指出,构成东晋主要政治力量的北方流民、家族流民和皇室流民,是“王马一统天下”的又一重要因素。负责家庭经济发展,王室掌控平衡,难民负责对外活动。这种平衡持续了几十年,直到武帝的出现,才结束了平分天下的局面,开始由皇族统治。后来齐国、梁朝和一些有能力的皇族成员,都当了政府行省和军事行动的领导,也都是皇帝的亲戚。这种先天优势是别人一辈子都无法企及的,但却是触手可及的。他们经常看到父母爱孩子的故事。他们从小就什么都想要。他们不知道教育,但他们只是满足。孩子长大了,就会变得自私。侯景拿下建康城后,打败了来找他的军队。结果萧家自相残杀。每个人都有军队和地方皇帝。这么多人加起来,只好选一个人当老大。如何选择?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打。西晋后期,司马家的悲剧再现。所谓乱世出英雄,这样的乱世和成就,往往是来自底层的英雄。他的名字是上面提到的两个将军之一,陈霸先。陈霸先是江东人。他的家乡是浙江省湖州市长兴,靠近太湖。俗话说,吃在山上,陈霸先从小就以捕鱼为生。当时,萧炎篡位建立了梁朝。当时受上层社会的影响,读过书的人都喜欢反对诗歌,陈霸先是个异类。根据历史记载,陈骁喜欢阅读艺术书籍。钓鱼的时候,他更喜欢多玩几把,练练武功。似乎所有的习惯都走上了成为一代名士的道路,这对于当时的整个南朝来说是有点叛逆的。其实反过来理解,一切都有道理了。陈霸先从小就在太湖钓鱼。他应该知道他一直在太湖钓鱼。因此,陈霸先的健康应该永远是好的。那时候他常年打仗,跟别人学武功很正常。练过武术的他对英雄有一种特别的向往,所以模仿偶像,喜欢看艺术类书籍是理所当然的。曹操年轻的时候想当游侠。读过书、学过武术的陈霸先被选为第一任公务员。他是村长,后来去了南京,当了油库管理员。他在南京时,遇到了小莹和萧炎的侄子。在南京生活了几年后,公元540年,陈霸先37岁时,跟随小莹来到广州。从此,陈的仕宦生涯进入快车道,在广州与福中的士兵一起参军,做了西江总督,又是位高权重的太守。真正让陈霸先兵法派上用场的是一年后发生的事情,也就是公元541年的李奔起义。李奔,祖籍岭南,是北越的国家领导人。他的活动范围是越南北部和中部,广西和中国,他属于南方王朝。当时属于交州,他的刺史叫小子。属于三个不分国界的地方。山高皇帝远。都是丛林,生活并不富裕。作为皇族的亲戚,萧子不能生活贫困,所以增加了赋税。结果,这些少数民族发生了暴动,领袖是李奔。萧家能打的很少。这些从小吃得好的人,通常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好欺负,怕吃苦。看到李奔如此强大,毫无反抗之力,他跑到广州去找小莹。当时李奔的活动范围还是很大的,他消灭了梁王朝和南越军队的几支军队。公元544年,万建立。公元545年,陈霸先率军入北越,任交州司马、武平太守,征战三年。这三年,李奔去世,陈霸先收复了胶州、爱知、德州、利州、明州等七州。战后,最高法院将这七个州的军事指挥权移交给了陈霸先。就凭这七州的军队,陈霸先还不够一个岭南。他需要更大的舞台。公元548年,侯景发生混乱。陈霸先和他的部队情绪高昂。从始兴,经过大峪岭,到南康。这时,他遇到了缠了他一辈子的战友王森边。在南朝的政治氛围中,培养出来的都是正统文人,他们大多以抵御北方侵略而闻名。多为流民统帅或北朝将领。萧炎末年,侯景在建康城下对敌,嘲讽南朝无人:“城中无食无酱。”。陈霸先是异族,而王僧辩是从北朝逃出来的。他的父亲,北魏颍川太守。逃到南朝后,王僧辩在湘东跟随王小毅。王僧辩是正统的职业军人。他有两个主要特点:会打仗;忠诚;萧艺之前提到过他是最强大的王子之一。侯景之乱后,诸侯混战。他最大的竞争对手是他的亲哥哥,萧炎的第六个儿子,北方总督肖伦。王僧辩敢打,只是因为一个名将的军事感,而作战方针往往是争论的焦点。当萧艺与肖伦对峙时,萧艺想立即出兵,而肖伦却在三次、五次、两次之后被摧毁。王森边不同意,狮子拼命打兔子。另外,这是一场致命的战争。老王希望集中兵力,建议等待。萧艺不高兴了。不仅削了王和尚的锐气,还把他关起来了。他随意更换将军,继续战斗。萧艺和肖伦几乎和其他国家一样糟糕。谁也拿它没办法。直到老王再次被释放,肖伦才被释放。之后转战侯景,在湖南岳阳和湖北武汉击败侯景主力。当陈霸先和王森边第一次见面时,他们已经在建康城下了。经过一些友好的接触,他们对健康发起了全面进攻。侯景是名星,但他阻止不了他们轮番进攻。建坎石头镇失陷后人成功了,到处都是兄弟。当他们落魄的时候,很少有人愿意跟着你历尽艰辛,逃离。公元552年,一代枭雄侯景被心腹刺杀,遗体享受了一种等级待遇。叛乱平息后,萧艺成为南朝的新皇帝,建立了江陵,但新的麻烦又来了。在介绍高欢之前,历史学家崔曾说,东魏高欢最强,为了与高欢抗衡,与南朝、突厥、柔然都有良好的关系。在后晋之乱中,萧艺开始了与宇文泰的长期交易,以期成为西魏的老大和发兵。作为回报,萧艺放弃了部分土地。现在目的达到了,合作也就结束了。然而,与宇文泰相比,萧艺的政治和军事智慧仍然相当落后。公元554年,宇文泰带着5万兵马占领了萧艺的家乡江陵。当了两年皇帝的萧艺成了阶下囚,而陈霸先和王僧辩在江东建立了一个新皇帝。是的,他的儿子很年轻。西魏占领大量土地后心满意足的离开了,而东魏还在眼巴巴的看着。当时叫北齐,皇帝成了高杨。人家手里也有王牌,就是后北京之乱时被慕容少宗俘虏的萧元明。北汽的要求很简单。当萧成为国王时,他还是个孩子。北汽很善良。这么小的孩子,无论如何都不能整天没有主人。就这样,北齐出现了一个孤独的皇族,名叫萧元明。他年纪大了,又是最合适的老大,所以不管别人同意不同意,强行让江东做现成皇帝。当时,陈霸先非常激动,强烈反对。为什么?宇文泰有他的儿子陈昌。当萧艺成为皇帝后,他担心这些将军会造反,并把他们的孩子带到江陵和宇文泰。这些孩子成了西魏的俘虏。陈霸先有六个儿子,前五个在他们长大前就去世了。陈昌是他唯一的继承人,在陈霸先身边,他重点培养他的侄子陈赓。按照陈霸先的设想,陈昌是继承人,坐在后方,而陈赓是大将,开疆拓土。可惜,现实总是残酷的。陈霸先死后,陈赓成了老板。他的儿子陈昌从西魏获释后,在送往医院的途中被船淹死。后来追捕凶手的是陈赓。但就皇帝而言,陈赓做得相当不错,是南朝少有的君主。这是后话。继续谈论陈霸先。在多次抗议未果后,陈霸先带走了一名僚机,杀了王僧辩,废了萧元明。萧又当了皇帝,但这一次,他是一个真正的傀儡皇帝。幕后老板陈霸先真的走上了传奇之路:公元555年,王僧辩的部下周振背叛了宜兴知府魏载和吴军知府王桑植,陈霸先亲自出兵镇压。公元557年,曲江的侯小波在广州与陈霸先作战。一个月后,肖波投降了,被他的部下杀死,送去了一个健康的头颅;公元558年,在北齐的支持下,王林将军以永嘉王孝庄为帝,攻打陈霸先,被陈昌将军吴明澈击败杀死。故事到这一步,就差不多结束了。公元557年,萧终于重登皇位,并将皇位传给了。建国者陈被萧释放。毕竟当傀儡是痛苦的,但他在萧被释放前几天被杀了。公元559年,56岁的陈霸先因病去世,皇帝把皇位传给了他的侄子陈赓。、陈赓和陈赓的弟弟陈赓都不是好当的皇帝。北齐北周,每天都想着自己三分之一的土地,所以能胜任本职工作。在陈赓时代,他们甚至开始了多年未见的北伐。末代皇帝是陈,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南北朝,以北周一个伟人的出现而告终。从此,数百年来,大一统时代开始了。这位伟人的名字叫隋文帝,也叫溥蒋欣。
2023-07-08 05:13:011

北大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本科四年所用教材有哪些?

《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历史学》(大学文科指导书目),李玉、吴宗国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中国历史文选》(修订本)张衍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通史参考书】《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中华二千年史》,邓之诚,中华书局1983年版《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中国历史研究专题述评》,胡凡等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讨论集》,《历史研究》编辑部,三联书店1957年版《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林甘泉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阅读杂志】《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文献索引】《中国古代史论文资料索引》,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山根幸夫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先秦史研究概要》,朱凤瀚、徐勇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战国秦汉史论文索引》,张传玺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魏晋南北朝史书目论文索引》,武汉大学图书馆1982年版。《魏晋南北朝研究论文书目引得》(1912-1969),邝利安编,台湾中华书局。《东洋学文献类目》,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先秦篇参考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三联书店1999年版《中国早期国家》,谢维扬,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李学勤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夏商史稿》,孙淼,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西周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西周史》,许倬云,三联书店1994年版《先秦史论稿》,徐中舒,巴蜀书社1992年版《中国奴隶社会史》,金景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春秋史》,童书业,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战国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古史新探》,杨宽,中华书局1965年版《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十批判书》,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中国古代思想史》第1卷,侯外庐主编,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士与中国社会》,余英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中国青铜时代》,张光直三联书店1999年版【秦汉篇参考书】《秦汉史》,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秦汉史》,林剑鸣,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秦汉史》,翦伯赞,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阎步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先秦两汉史论丛》,韩连琪,齐鲁书社1986年版《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秦汉问题研究》,张传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秦汉史论集》,高敏,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中华书局,1993年版《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0卷)秦汉卷,白刚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祝总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998年版《察举制度变迁史稿》,阎步克,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1996年版《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阎步克,中华书局2002年版【魏晋南北朝篇参考书】《魏晋南北朝史》(上下册),王仲荦,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两晋南北朝史》(上下册),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魏晋南北朝史纲》,韩国磐,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金明馆丛稿初编》,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三联书店1954年版《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周一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周一良,中华书局1985年版《魏晋南北朝论丛》,唐长孺,三联书店1955年版《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唐长孺,三联书店1959年版《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唐长孺,中华书局1983年版《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唐长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读史集》,何兹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中华书局1993年版《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魏晋南北朝经济史》,高敏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秦汉官制史稿》(上下册),安作璋、熊铁基,齐鲁书社1984年版《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0卷本)魏晋南北朝卷,白刚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中古文人生活》,王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理学·佛学·玄学》,汤用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罗宏曾,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隋唐篇参考书】《隋书》:《高祖纪》、《炀帝纪》、《百官志》、《食货志》,及相关列传。《旧唐书》、《新唐书》:《高祖本纪》、《太宗本纪》、《则天皇后本纪》、《玄宗本纪》、《地理志》、《职官志》(《百官志》)、《食货志》、《兵志》,及有关列传。《资治通鉴》(隋唐部分)。《隋唐五代史纲》,韩国磐,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中华书局1977年9月版。《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版。【辽宗夏金篇参考书】《辽史》:《太祖本纪》、《太宗本纪》、《圣宗本纪》、《营卫志》、《兵卫志》、《百官志》、《食货志》,及相关列传。《宋史》:《太祖本纪》、《太宗本纪》、《神宗本纪》、《徽宗本纪》、《高宗本纪》、《理宗本纪》、《地理志》、《职官志》、《食货志》、《兵志》,及相关列传。《金史》:《太祖本纪》、《太宗本纪》、《海陵本纪》、《世宗本纪》、《食货志》、《百官志》,及相关列传。《两宋政治经济问题》,邓广铭、漆侠,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宋史》,陈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辽史简编》,杨树森,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金史简编》,张博泉,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辽夏金经济史》,漆侠、乔幼梅,河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元朝篇参考书】《元史》:《太祖本纪》、《太宗本纪》、《世祖本纪》、《顺帝本纪》、《地理志》、《百官志》、《食货志》,及相关列传。《邵循正历史论文集》(蒙古史、元史部分),邵循正,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9月版。《元朝史》,韩儒林主编,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元史》,周良霄、顾菊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明清篇参考书】《明史》:《太祖本纪》、《成祖本纪》、《英宗本纪》、《武宗本纪》、《神宗本纪》、《庄烈帝本纪》、《职官志》、《食货志》、《兵志》、《地理志》,及相关列传。《清史稿》:《太祖本纪》、《太宗本纪》、《世祖本纪》、《圣组本纪》、《世宗本纪》、《高宗本纪》、《职官志》、《食货志》、《兵志》、《地理志》,及相关列传。《明清史讲义》,孟森,中华书局1981年版。《明清史论著集刊》、《续编》,孟森,中华书局1984年版、1986年版。《明史新编》,傅衣凌主编,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简明清史》,戴逸主编,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明清史论著合集》,商鸿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清史新考》,王锺翰,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明清史新析》,韦庆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专题参考书】《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0卷)秦汉、魏晋南北朝卷,白刚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祝总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998年版《察举制度变迁史稿》,阎步克,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1996年版《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阎步克,中华书局2002年版《秦汉官制史稿》(上下册),安作璋、熊铁基,齐鲁书社1984年版《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乙部,严耕望,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0年版《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中华书局1991年版《秦汉法律与社会》,于振波,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魏晋南北朝经济史》,高敏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思想史》第一、二、三卷,侯外庐主编,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葛兆光,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十批判书》,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汉代思想史》,金春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汉代政治与春秋学》,陈苏镇,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理学·佛学·玄学》,汤用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郭象与魏晋玄学》,汤一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中古文学史论》,王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始创于1899年京师大学堂设立之史学堂,是中国最著名的历史学研究机构,也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国立史学高等教育机构。北京大学历史学系1998年即获全国首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目前设立有中国史、世界史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招收历史学、世界史两个专业本科生。有历史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含3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1个博士后流动站,10个教学科研实体,20个挂靠的研究虚体机构,2个藏书30多万册并有珍本、善本等特藏的专业图书分馆。师资岗位向国内外开放竞争,择优选用一流人才。目前一大批占有广阔学术前沿的中年教师已成为主力,一代史学新秀正在茁壮成长。教师中有过6位现任和曾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田余庆、何芳川、朱凤瀚、罗志田、钱乘旦、李剑鸣),4位北大文科资深教授,现有4位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马克_、阎步克、钱乘旦、李剑鸣),5位教育部“长江学者”,1位国家级教学名师,5位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1位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大多数学科方向都有国内外公认的学术带头人。
2023-07-08 05:13:101

喜欢历史的人不可错过的10本神级书

历史类书单,少不了这10本神级书。多读历史,提升格局,不要把生命献给无知。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一、《中国近代政治得失》9.6《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钱穆先生的专题演讲合集,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的概观与比照,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点明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二、《东晋门阀政治》9.5本书以丰富的史料和周密的考证分析,对中国中古历史中的门阀政治问题作了再深索,认为中外学者习称的魏晋南北朝门阀政治,实际上只存在于东晋一朝;门饲政治星皇权政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变态,具有暂时性和过渡性,其存在形式是门阀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本书不落以婚宦论门阀士族的窠臼,对中国中古政治史中的这一重要问题提供了精辟的见解,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三、《史记》9.6《史记》是汉代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为史家之绝唱,空前之杰作。全节共有一百三十篇,划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该书记裁了自远古至汉武帝时期长达三千年的史事,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学术、天文、地理乃至医术、占卜等。四、《国史大纲》9.4读史要读真正史学家的作品。《团史大纲》是部简要的中国通史,因用大学教科书体例写成,不得不力求简要,仅举大纳,侧其琐节。内容包括自上古三代以迄二十世纪中叶之中国历史的演变发展,尤其是经济与社会、政治制度、学术思想的状况及其相互影响。全书力求通贯,便于读者理解中国历史上治乱盛衰的原因和国家民族生命精神之根据。五、《天朝的奔溃》9.4本书大量使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朝奏折,和英国所藏中英交涉文件、日本学者汇编资料集等等,详尽考订并重建了与战争相关的大量基本史实。作者抓住几个主要人物为线案展开叙述。从武器装备、防御工事、兵员训练到作战战术的运用;从后勤、兵力动员、兵员调动到军费的来源、筹集与分配,更涉及交战国可用于战争的经济实力、负责运筹推堰人员的心态、他们的战争观(从文化层面言)、战术观(从军事角度言)等等。六、《明朝那些事儿》9.3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七、《资治通鉴熊逸版》9.1对于《资治通鉴》这样一部影响深远的史学经典,我们该以何种方式读懂它?《资治通鉴熊逸版》给出了答案。这是一项跨越数年的“读史大工程”,作者熊途为读者逐字逐句解读《资治通鉴》,但并不局限于历史本身,而是从中生发出对社会、文化等多维度、立体化的剖析,力求解读出现代人的大历史观。八、《人类简史》9.1用通俗的语言和新鲜的视角,将个体的幸福放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审视,不再错过历史中最关键、最有意思的部分。涵盖了生物学,人类学,哲学,心理学,艺术,文学,伦理学等众多领域。涉及幸福,生命的意义等众多话题,有人说这是一部个人幸福探索之书。九、《万历十五年》9.1《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融会了他数十年人生经历与治学体会,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给人启发良多。十、《全球通史》8.9本书分八个部分,四十四个章节,主要讲述了世界历史的进化,世界文明的发展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作者着眼于全球,侧重于那些有影响的、促进历史发展的历史事件,其中包括原始社会、欧亚大陆的古代文明、欧亚大陆的原始文明、欧亚以外的世界、地区分割后的世界、西方世界的崛起、西方人统治的世界、西方的衰落与成功等八个主要的部分。
2023-07-08 05:13:161

有没有两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的历史书籍推荐的?

1、《细说两晋南北朝》本书是“细说中国历史丛书”的一种,以讲史形式阐述了自西晋建立至隋文帝统一南北朝之间的历史。作者系著名通俗历史读物作家,熟谙史实,文笔优美,全书沿袭了黎东方“讲史“笔法,可读性极强。台北大学历史系主任马先醒教授评说“细说体”是让读者以看《三国演义》的轻松心情,获得的却是胜于《三国志》的历史知识。已出五种“细说“已受到读者欢迎,如今一次将自秦汉至民国的九册“细说”整套推出,估计影响会更大。2、《东晋门阀政治》本书以丰富的史料和周密的考证分析,对中国中古历史中的门阀政治问题作了再探索,认为中外学者习称的魏晋南北朝门阀政治,实际上只存在于东晋一朝;门阀政治是皇权政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变态,具有暂时性和过渡性,其存在形式是门阀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本书不落以婚宦论门阀士族的窠臼,对中国中古政治史中的这一重要问题提供了精辟的见解,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3、《隋唐五代史》已故著名历史学家王仲荦先生继《魏晋南北朝史》之后又一部经典力作。全书分上下两册,共百余万字。对隋唐五代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对外交流、民族交融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盛况作了详尽的阐述,并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尤以较多篇幅叙述了隋唐时代空前繁荣的文化思想和文学艺术,为同类著作所不及。充分反映了国内隋唐五代史研究的最高水平。4、《魏晋南北朝史》《魏晋南北朝史:分裂与融合的时代》全书四篇,讲述了从三国时期至南北朝时期的方方面面。前三篇以时间为线索,分别梳理三国时期魏、蜀、吴的兴衰,西晋、东晋与十六国的发展与征战,南北朝政权的兴亡与融合。5、《纵横十六国》《纵横十六国》是一段汉人与胡人对峙的历史,一个血与火交织的时代,一部号角伴钟声共鸣的诗篇,这一切是如何开始,又是如何收场的呢?迁入塞内的南匈奴各部,如何乘中原皇族大乱,开创胡人皇朝?
2023-07-08 05:14:446

范汪的历史评价

房玄龄等《晋书》:“①范玄平陈谋献策,有会时机。崧则思业该通,缉遗经于已紊。汪则风飚直亮,抗高节于将颠,扬榷而言,俱为雅士。” “②荀范令望,金声远畅。”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范汪一生行事,全在崇儒。”
2023-07-08 05:15:041

古代那些著名的世家门阀有哪些

陇西李氏、 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等。1、陇西李氏陇西李氏,是中国古代以陇西郡为郡望的一个李氏家族。秦汉时期设置陇西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陇西李氏始祖是秦国的司徒李昙长子陇西郡郡守李崇,李崇之次子李瑶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孙李信为大将军,封陇西侯。其子孙“飞将军”李广是汉朝时的重要人物。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西凉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国君。南北朝时陇西李氏蝉联圭组,世为显著,门第高华,与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为中原五姓高门士族,到了唐高宗时颁布法令禁止这五姓七望自行婚娶。陇西李氏李渊灭隋,建立唐朝,李氏成为皇族,唐朝时还连续出现了10位出自陇西李氏的宰相。2、 赵郡李氏赵郡李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古代著名大族。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的次子李牧,李玑是陇西李氏始祖李崇之弟。李牧是战国时名将,为赵国丞相,封武安君,始居赵国柏人(今邢台隆尧),为赵郡李氏的始祖。是东汉以来山东望族,历经魏晋南北朝,南北朝时讲究士族门第,赵郡李氏史载人物尤多,各盛家风,世言高华,被列为一等大姓崔卢李郑王,为第一等的高门大族。至唐代又有五姓七望之说。唐朝初年,全国郡姓中位居首列的七宗五姓中,李姓占了两家,即赵郡李氏与陇西李氏。李氏“出赵郡、陇西二望”。3、博陵崔氏博陵崔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著名大族。秦汉时,季子后裔崔意如任秦国(都今陕西咸阳)大夫,封东莱侯。到了汉朝,崔业袭爵,居于清河。崔业的弟弟崔仲牟,则另居于博陵安平,后分衍出博陵安平房、博陵大房、博陵第二房、博陵第三房等支派。此即为博陵崔氏之始。东汉以后,博陵崔氏与清河崔氏俱为山东望族,北朝时讲究士族门第,崔氏被列为一等大姓「崔卢李郑王」。南北朝时,博陵崔氏为第一等的高门大族。至唐朝初年,全国郡姓中位居首列的五姓七家中,崔姓占了两家,即博陵崔氏与清河崔氏。唐初,按士族门第排姓氏,称“崔、卢、李、郑、王”均为一流士族。博陵崔氏自汉至宋,高官显宦不断。其中最有名的是唐代的崔玄暐,曾参与“神龙政变”,逼迫周皇武则天退位,迎立中宗李显复位,恢复唐国号。崔玄暐后被封为博陵郡王、与张柬之、桓彦范、袁恕己、敬晖一起被时人称为“五王”。4、清河崔氏清河崔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著名大族。清河崔氏在春秋时乃齐国公卿之一,至西汉时居住在清河郡,东武城(今河北故城县),东汉以后成为山东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门下。南北朝时讲究士族门第,在北方后魏把崔氏被列为一等大姓王崔卢李郑。至唐代开国有五姓七望之说崔氏仍立其中。5、范阳卢氏范阳卢氏出自姜姓,齐国后裔,因封地卢邑而受姓卢氏,世祖卢敖(约公元前275-前195),号雍熙,秦始皇召为五经博士,徙居范阳(今河北省定兴县固城镇),子孙迁居至涿水(今河北涿州)一带之后,定居涿地,以范阳为郡望,后世遂称范阳人(即范阳卢氏由来)。始祖卢植以儒学显名东汉,肇其基业,三国卢毓位至曹魏司空,其后卢钦、卢珽、卢志、卢谌累居高官,至北魏太武帝时卢玄“首应旌命”,入局朝廷,卢氏成为北方一流高门。北魏定一等大姓“王崔卢李郑”(这五姓只指北方,不指全国),经西魏到北周,再由隋而唐,经唐代已衰,至五代基本消亡。北魏分裂后,战乱频仍,政局动荡,范阳卢氏受到打击,官位不显,部分成员入仕北齐、北周。唐初,李唐政权打击山东士族,范阳卢氏暂时沉寂,直至唐代中期复又崛起,先后有八位范阳卢氏成员官至宰相,进入政事堂议事。在婚姻上,范阳卢氏注重门第婚姻,婚姻圈子大致稳定在清河崔氏、荥阳郑氏、赵郡李氏、陇西李氏几个大族,唐代又增加了太原王氏、博陵崔氏两家,北魏和北齐时期与皇室通婚频繁,而隋唐时期未有与皇室通婚现象。在文化方面,范阳卢氏以儒学传家,尤以卢植一脉为代表。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姓七望
2023-07-08 05:15:334

门阀 世家 世族 士族 豪强 军阀 诸侯 得垄断 是怎么被打破的?

这个问题可以参看田余庆先生的名作《东晋门阀政治》,这里对于门阀政治的分析面面俱到,非常透彻。
2023-07-08 05:15:505

尊荣礼宠共天下

敬胤:“《世说》苟欲爱奇而不详事理。”从今天开始,我来带你读《世说新语》中“宠礼”一门的七个故事,正如开篇敬胤所言,虽说这七个故事事理并不是十分详尽,然而各具新奇之趣。 “宠礼”是古典词语,释义是犹尊荣, 出自汉·贾谊·《新书·服疑》: 我优先选择宠礼这一门来品读,是因为我对这两个字既迷惑又好奇。迷惑于“宠”字,直觉是宠物,心里猜测古人可能宠爱某种动物,也迷惑于“礼”字,傻傻地萌生出一个问题,难道古人对待宠物也要恪守礼节吗? 当我读了七个故事之后,我对自己的好奇心感到可笑又可叹,一时间竟然无法形容这种无知,原来古人并不像我们这些现代人这般贪图玩乐,宠礼一词,相当于他们的上级领导给下属以身份、地位、名望等赋予的尊荣。 宠礼,指礼遇尊荣,指得到帝王将相、三公九卿等的厚待。 这在古代是一种难得的荣誉,而宣扬这些,是要人们对在上位者感恩图报。 我会带你读第一则,记晋元帝:“引王丞相登御床”,这对贵为丞相的王导来说,是很特殊的恩宠,以至“固辞”不敢接受。还有第五则,记在一个盛会上皇帝只问了一句“伏滔何在?在此不?”当时在座的伏滔得到这样的殊荣就激动不已,赶着回去向儿子夸耀“为人作父如此”。 还有第四则,许玄度受到作为京都地区行政长官的京兆尹的厚爱。 第三则记郗超等得到大司马的重用,也同样是一些人引以为荣或称羡不已的。 先来看看第一则关于“王与马”的故事。 “元帝”是晋元帝司马睿,初为琅邪王时,王导就倾心辅佐他,后来即帝位,任王导为中书监、录尚书事。“王与马,共天下”是说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效,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琅琊王氏进入极盛时期。面对这份前无古人的荣宠礼遇,王导表现出诚惶诚恐,连忙推辞说:“太阳岂能与万物同辉,君臣名分是有区别的”,晋元帝才没有勉强他。 司马睿对王导始终十分尊敬,称王导为“仲父”。 历元、明、成三朝,王导的地位一直十分崇高。 晋成帝给王导的手诏总是用“惶恐言”、“顿首言”、“敬白”之类的语言,他还亲自驾临王导的府邸,礼敬王导的妻子。 正月初一王导上朝时,成帝都要起立相迎。 所以"王与马,共天下"的典故有着实际的历史含意,反映了东晋门阀政治的特殊背景。
2023-07-08 05:16:231

想要了解魏晋南北朝,该看哪些书呢?

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很混乱,但史学名家的专著也很多。如果基础不好,对这一时期的历史脉络不是很清楚,我的建议是先找一本教材将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先缕清楚,推荐北京大学出版社的《中国古代简史》,可以直接看魏晋南北朝部分,把年代事件先搞清楚。之后,可以阅读魏晋南北朝史的专著,最有名的便是王仲荦的《魏晋南北朝史》和吕思勉的《两晋南北朝史》,但吕思勉的版本偏文言,不适合入门。治魏晋南北朝史的史学名家很多,其代表作均可以选择阅读:1、陈寅恪的《隋唐制度渊源论稿》,讲述了隋唐制度的渊源,也就是来自南北朝时期的制度。《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也不错,是万绳楠整理的陈寅恪的讲课笔记。2、田余庆的《东晋门阀政治》,东晋政治史的必读书目还有他的《秦汉魏晋史探微》,也是史学名著3、李凭的《北魏平城时代》,北魏的崛起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事,是隋唐的源头,此书也是北魏历史的必读书4、唐长孺的《魏晋南北朝史论丛》《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这是史学家唐长孺的论文集5、周一良的《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可以看一下历史大家是如何读史书的6、仇鹿鸣的《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可以称为《东晋门阀政治》的前篇。其实还有很多,魏晋南北朝史的史学名家太多了,不过如果只想看通俗故事的,可以看梅毅的《华丽血时代》 ,如果想看战争的,可以看李硕的《南北战争三百年》。最后,假如你古文水平够好,直接阅读二十四史中的《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以及《资治通鉴》中的魏晋南北朝部分等自然更好。
2023-07-08 05:16:328

我想研究东西晋的历史 谁帮我整理下有关史书(详见补充)

1、看正史:首先肯定是要看二十四史中的《晋书》,另外最好看一下《后汉书》和《三国志》,还有就是要看《资治通鉴》。2、可以看《世说新语》、《颜氏家训》等书,这些书里有很多两晋人物的事迹,可参照正史,对照来研究。3、《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著)这本书很好,我有电子书,如需请留email。4、二十四史的文言文不是很难,最好能读原本。如需白话本,可以在读书中文网里下载。网址:http://bbs.rbook.net/dispbbs.asp?BoardID=22&replyID=199967&id=16171&skin=0 (需注册用户,很简单的)二十四史全译 pdg 版本 bt下载:http://bbs.rbook.net/dispbbs.asp?boardid=18&id=17219二十四史的原文,可在国学网看。网址:http://www.guoxue.com/wenxian/wxshi/wxshi.htm资治通鉴的白话本到处都是,你可以在注册读书中文网后,在里面搜索。
2023-07-08 05:17:272

两晋时期,士族专权的原因?

形成原因(1)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2)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3)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成为世家大族培植私家势力,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东晋时士族制度得到充分发展,进入鼎盛阶段。原因是东晋王朝依靠南北士族的支持才得以存在。东晋政权是司马氏皇权和以王、庾、桓、谢诸大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以及处于非主流地位的江南吴姓士族的联合专政,这种政治格局一直延续到东晋末年,长达一个世纪之久。那时士族门阀的势力足以与皇权并立,甚至超越皇权,皇帝都要依赖士族的支持,门阀政治达到鼎盛。这一时期,士族在政治上高官厚禄,垄断政权,经济上封锢山泽,占有大片土地和劳动力,文化上崇尚清谈。为维护这种制度,东晋南朝时,士族非常重视编撰家谱,讲究士族世系源流,作为自己享有特权的凭证,于是谱学勃兴,谱学专著成为吏部选官、维持士族特权地位的工具。这一时期土族政治上拥有特权,清官要职被士族垄断;经济上拥有田庄,占有大量土地人口,还经常与官府争夺劳动力人口;文化上家学传承,占据垄断地位,还大兴谱牒之学,崇尚清谈玄学,擅长书法、绘画等艺术;社会上不与庶族通婚往来等。士族把持大权,却不愿涉身实务,在优容奢侈中腐朽衰落。 按东晋高门士族兴起的顺序一般是王庾桓谢。但就影响力,还是王谢为大。至于其他的真是不太好排,他们或为后起士族诛灭,如庾氏为桓氏所驱除,桓氏灭于刘裕为首的北府兵;或家族发展没有持久力,仅因人物而骤盛,如郗鉴后高平郗氏无出众人物,势力仅在北府,已大异往昔。勉强排列的话,东晋一朝的顺序可参照毛汉光先生的观点为: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颍川庾氏、太原王氏、谯国桓氏(《两晋南北朝士族研究》)至于陈郡殷氏、高平郗氏等则更在其后了。可参考田余庆先生的《东晋门阀政治》,此为论东晋士族、政治的宏著
2023-07-08 05:17:342

学习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的本科生、研究生推荐读哪些书?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山居存稿续编》《秦汉魏晋史探微》《东晋门阀政治》《拓跋史探》。
2023-07-08 05:17:429

哪本书可以代表你的五月?

五月再见,六月你好,愿你不负韶华,给自己交份不遗憾的答卷。如果要选一本书代表我的五月,那毫无疑问是毛姆的《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为什么选这本书呢?因为从这本书里我发现阅读的方式不只一种,只要你开心就好!《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这名字就足够吸引人了吧!这是20世纪有名的英国小说家毛姆的读书笔记。毛姆曾写过《月亮与六便士》,《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这本书同样让我读的酣畅淋漓,它太像一本八卦之书了,书中的狄更斯、巴尔扎克、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毛姆的笔下被扒了个底朝天;在这本书中看到了那些大文豪的各种八卦和性格障碍。初读时感觉应用书籍里的同等境遇来慰藉自己,读到结尾发现自己错了,因为读书不是为了逃离自己,而是找回自己,对自己的灵魂忠诚。阅读应当是令人愉悦的。阅读这件事儿,只有当你享受其中才能沉浸,沉浸才能得其所,得其所才能活得更加丰满。毛姆认为读书是为了乐趣,为了享受。他告诉我们:“不管学者们对一本书的评价如何,不管他们是多么一致地对一本书盛赞,要是你对这本书不感兴趣的话,你就不必去理会这本书”。怎样读书才有趣。毛姆把读书分为两种:一种是为了应试考试或者获取知识的阅读。这种阅读是需要我们具备责任心的,因为几乎没有人能从这类书籍里获得愉悦感。但无论阅读过程有多枯燥、多痛苦,我们必须按捺着躁动的心去阅读。因为我们需要通过读书去获得生存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读书去提升自己,去寻找生活。另外一种是为了获得愉悦感的阅读。这类书籍不能教我们如何赚钱,如何解决面临的难题,但是这类阅读能让我们的人生更丰满。它能让人闲暇的时间更充实,让人内心平静,抛开无谓的干扰和担忧,可以随时平复我们的焦躁的心情,在阅读中寻求宁静与答案,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使内心会更加的完实愉悦,并为自己筑造一座避难所。怎样思考就有怎样的人生毛姆在阅读小说时都会沉浸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上,随心而读,不会每一个章节都分析其优劣。只有我们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想读什么书就读什么书,才能感受到阅读的愉悦。如果想要在阅读里寻找心灵上的愉悦,则需要选择适合自己喜欢的书,沉浸在作者所构建的文学世界里。当你享受阅读这个过程,自然而然就会培养出阅读的习惯,从而感到阅读的愉悦和快乐。《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是一木非常值的阅读的书。毛姆说的“培养阅读的习惯能够为你筑造一座避难所,让你逃脱几乎人世间的所有悲哀。”他认为:你怎样思考,就有怎样的人生。我们有时间都应好好地读读书,好好享受读书的乐趣,从书中找到做人的真谛,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2023-07-08 05:18: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