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心消业
-
依(guī yī)的意思是:身心归向它、依靠它。皈依三宝的人是佛教徒或称佛弟子。“皈依”也可以写成“归依”,“皈”与“归”的读音和意义相同。
皈依乃佛教徒之基础入门。所谓内道、外道之差别在于有无皈依三宝。皈依为皈投或依靠之意,也就是希望投靠三宝的力量而得到保护与解脱。三宝指佛、法、僧:佛为觉悟者,法为教义,僧为延续佛的慧命者。
皈依因心态的不同可分为上、中、下三士道。下士道的皈依心态,是为自己能从三恶道及今生所有的痛苦与死亡的恐惧中得到保护与解脱。中士道的皈依是指声闻众与阿罗汉们的皈依心态而言,他们的心态是为自己今生能自六道轮回的痛苦中解脱、得到安乐而求皈依。上士道的皈依在心态上,不但自己要求解脱,而且是为了利益所有一切众生而皈依。
皈依的内容
皈依有三种,即外面的皈依、里面的皈依和秘密的皈依。外面的皈依是佛教徒共同的皈依,里面的皈依和秘密的皈依就有分别。里面的皈依是大乘的皈依,秘密的皈依就是不共同的皈依。
1、外面的皈依
佛教徒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学佛会接触到小乘、大乘和金刚乘,也可以说小乘、显宗和密宗,有很多名称。那是不是说佛陀的佛法有分别呢?不是的。佛陀发很大的慈悲心来教导我们,可是每个众生的智慧都不一样。所以,你的智慧有多高,佛陀就给你传怎样的一个法。智慧较低的,就传小乘的法;智慧较高的,就传大乘的法;很有智慧的,就传金刚乘的法。不是说佛陀有分别心,佛法有很多种。实际上是因为一切众生智慧不同、心里想的都不同,所以佛法有许多宗派。
1)皈依佛
不论小乘、显宗、密宗,所有的佛教徒外面的皈依都是一样的。外面的皈依是什么呢?就是皈依三宝,皈依佛法僧。你们以前皈依过小乘师父的,已经皈依了佛法僧;皈依过显宗师父的,也是皈依了佛法僧;你们现在皈依金刚上师了,还是皈依了佛法僧。这是共同的皈依,是没有分别的。比如,显宗皈依的佛是释迦牟尼佛,密宗也是皈依释迦牟尼佛,小乘也要皈依释迦牟尼佛。
所以佛教所有的佛菩萨,都可以拜,也一定要拜。为什么呢?我们很需要福报和智慧的,拜佛的功德可以增加你的智慧和福报。我们作为一个佛教徒,去到任何一间寺院,不论小乘、显宗、密宗,一定要起恭敬心,用身口意来恭敬佛菩萨,顶礼,燃香,供灯。这都是增加自己福报的。你们皈依佛后,就要这样做。
2)皈依法
皈依法,就是佛陀所说的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你都皈依了。
我去过很多地方,象国外、西藏和汕头等等。接触过很多的人,学佛的和不是学佛的,修得好的和修得不好的。我的寺院有几百几千个出家人,法师、活佛、喇嘛,也都接触了很多。有些人,特别是学佛的,常认为:“你是显宗的,我是禅宗的;你是修密乘的,我是修小乘的……”有这样那样的分别心,这是非常不好的。
众生的福报逐渐减少,所以佛法就渐趋势微,已经到了末法时代了。学佛的人就要团结在一起,帮助一切众生,使一切众生都得到快乐。只要佛法在娑婆世界上,也可说在地球上的话,一切众生都可以得到快乐。所以我们要团结,好好地修行佛法,使佛法越来越兴盛,众生就越来越快乐。所以大家不要起分别心,都皈依法了,就是所有的法门都已经皈依过了,不管修哪个法门都是佛陀的法。一定要修到自己的心,真正的佛陀的心。
3)皈依僧
就是从初地菩萨一直到十地菩萨,和所有的阿罗汉、很好的出家人,你都皈依了。这个叫皈依僧。不论小乘、显宗、禅宗、密宗,这是没有分别的。所以一切佛、一切菩萨、一切阿罗汉都要礼拜。大家皈依三宝都是一样的。
因此,外面的皈依就是皈依三宝,是共同的皈依。皈依三宝时,八万四千个法门都皈依了,可修行依靠一个法门就够了。每个法门都能消灭自己的贪嗔痴,都是解脱的方法。全部法门都要修,是用尽自己一生的时间也是修不完的。因此不需要都去修学。大圆满法门是很殊胜的一个法门,解脱很接近,可以消除自己的业障。八万四千法门中选一个最殊胜的法门,你依靠这个法门,依靠一个金刚上师修行,那你的解脱不是很快吗?当你得到解脱了,成就了,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佛菩萨和八万四千个法门都是真正的本心。真正的本心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的,知道吗?你解脱成就时,所有的法门你都悟到了,所有佛菩萨知道的你也知道了。比如你修莲师相应法,修成了就去邬金净土,那是不是西方极乐世界和其他的佛土就不能去了?不是的,你成就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有佛菩萨的净土都可以去。所以,一个法要好好地修下去,一定要成就,一定要解脱。
2、里面的皈依
我们现在已经皈依密宗了。皈依密宗的区别在于里面的皈依和秘密的皈依,这两个皈依是小乘和显宗所没有的。里面的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密宗就一定要知道皈依密宗是什么意思。密宗,接引的众生较有智慧,解脱的速度较快,很殊胜的。皈依密宗是很齐全的,里面的皈依、秘密的皈依、外面的皈依包含的。里面的皈依也有三个皈依,大家都要记住,第一是皈依金刚上师,第二是皈依本尊,第三是皈依空行母。这是显宗和小乘所没有的。
1)皈依金刚上师
皈依很重要。但你们要知道,皈依一定要找一位皈依的上师,这个上师是很有成就的,修得非常好,真正地修到他的心,也可以说是高僧大德。你就去皈依他,不要乱皈依,不要骗自己。为什么呢?皈依金刚上师,就是你从皈依金刚上师之日起直到你解脱时都是跟着他学。你做上师的弟子,如果上师修得不好,没有成就,也可以说连自己都没度到,那他怎么来度你?他自己都没有找到一条好的路,怎样带你走没走过的路,去到一个好地方?比如说从这里去北京,他没去过,不认识路也不知怎样去,自以为凭着自己的聪明就可以去到,带着你们一帮人去北京,这样是去不到的。他自己是一个糊里糊涂的人,跟他走的人也变成糊里糊涂的。
所以,皈依一位上师就要观察清楚,要充分地了解。皈依上师也不用很多,一个就可以了,真正来讲是找一位自己的根本上师。弟子要研究上师三年,是不是真正很有成就的上师;上师也用三年来考察弟子是不是真心学佛。在以前的印度和西藏,许多大成就者都是这样拜金刚上师来修行的。但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太乱了,什么人都有。有的人自己都不明白,自己修什么方法都不知道,以为是一个师父了,看了一些佛经就向大家说法;再有,就讲他是很了不起的人,有怎样的神通,有很多怪异的东西。而这个时代的人也是非常喜欢神怪的东西,都很好奇,都不了解,就认为他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就跟他学。他自己也糊里糊涂的,跟他学的人慢慢地也就糊里糊涂了。学了邪法脑袋就发疯,就象疯子。现在这种事情太多了,不是开玩笑的。还有,上师给弟子传法,也要考察三年。如果弟子很有信心、很恭敬的话,就可以传法。否则,就完全不能给他灌顶和传法。可是现在一下子传法和灌顶很容易就有了,这些都要改也需要过程。
做一位金刚上师是有条件的,主要是:第一,上师是很有慈悲心的;第二,上师是很有智慧,很有成就的;第三,上师是所有金刚乘的灌顶、口传和密戒都已经接受了,都得到传承了。从普贤王如来一直到这位上师中间所有的金刚乘密法的传承没有间断过,上师是自己修成就的。就是这样的一位金刚上师,你就可以去皈依。所以,皈依是真正很严肃的,不是象小孩的玩具,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不是开玩笑的。皈依金刚上师确实是人生最殊胜、最正确的事情了。
所以,大家一定要选择一位很好的金刚上师来皈依。皈依后,就完全不能对上师产生邪见,上师教你什么,你就完完全全照做。我们法本里的“依怙”是什么意思?就是你已经皈依很有成就的金刚上师,你就一心一意跟他学,不要想得太多,不要拜太多师傅。就是这个意思。有邪见就会下金刚地狱。皈依金刚上师是很殊胜的,如果你修得好,很快可以得到金刚上师的加持,很快得到解脱;如果你做的不好,也会很快下到金刚地狱的。
法本不是我写来给你们做功课的。很久很久以前,一切众生都在轮回,大家都是凡夫,还没有人成佛。第一个解脱、成佛的是普贤王如来!他证到佛心成佛了,就把大圆满的法,传给金刚心佛(即金刚萨垛),金刚萨垛传给大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再一个个传,一直传到现在。这个法本是从普贤王如来一直传到印度的一些大成就者,从梵文译成藏文,藏文再译为中文。所以,法本里的“依怙”是从普贤王如来到所有大成就者都讲的,所有的大成就者心中都有位自己的根本上师。
那么,我是不是一位很有成就的上师呢?我和你们一样也是凡夫,也要修行来慢慢成就。但是,从普贤王如来一直到我,这中间所有的金刚乘的灌顶和传承是完全没有间断过的,我都接受了的。我六岁就到寺院,十岁出家,十三岁就跟我的根本上师——土登曲吉扎巴仁波切学习,一直到二十四岁,十多年都跟他学习。因为我的根本上师的恩德,使我得到很多修行的方法,很多成就的方法,所以我来教导你们是完完全全没有错的。为什么呢?我是十三岁就跟从根本上师修行,十七、八岁才开始接受灌顶,不象我们现在的灌顶。灌顶有很多内容和方法。我的根本上师给我灌顶是实实在在的,我自己修行,达到哪个程度,就接受哪个灌顶,比如说我的第一次灌顶就是宝瓶灌顶。所有的灌顶和四灌顶,我都已经接受过的。所以,我教你们一步一步去修,是完全不会走弯路,不会走错路的。
主要是你们不要自己骗自己,我是完完全全不骗你们,也不敢骗你们的。为什么呢?我很尊重、很恭敬、很相信根本上师和三宝。为什么呢?我修行过程得到根本上师和三宝很大的加持,都觉悟了。我是皈依金刚上师和三宝的,第三个受戒是不打妄语。不打妄语的意思是什么?大家都要知道。不打妄语就是你学佛后,你尚未成就,没有领悟佛法真谛,没有看过本尊,你就说:“我已经看过本尊的形象、佛菩萨的形象,我成就了,我修到什么法。”这样子去编造去骗,目的不外是骗钱,还有就是骗众生的信心。比如有些人对三宝很有信心,很想学佛。你做了一个师父,自己都没修好,人家就皈依你了。这样非常不好,是完完全全不能做的。我是完完全全都不想犯戒的,也不会犯戒,从小到现在都没有犯戒过,以后也不会犯戒。所以,我是不会骗你们的。
大家要好好地修,要了解自己上师的情况。藏传佛教分为四大教派,就是红、黄、花、白。我是红教的,你们也成了红教。红教在西康地区很有影响的有三个寺院,一是噶多寺,一是白玉寺,一是竹庆寺,其中历史最悠久、最有影响的就是噶多寺。为什么呢?建噶多寺的是大成就者嘎·当巴德西,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我的寺院就是噶多寺。我出生在马尔康嘉荣地区,那里也有个寺院,叫苍涅寺。噶多寺的莫扎法王认定我是一位噶多第三世的转世活佛。所以可以说我是位活佛,就是上师。不管怎么样,我是从小到现在一直修行过来的。我不会骗你们的,你们自己要好好地修行。
皈依金刚上师就是这样一回事。严格来说,要经过三年的考察,然后才皈依金刚上师和接受灌顶。但现在没有办法,没有足够时间来观察上师、考察弟子。我是绝对可以做你们的金刚上师的,不会错的。你们不要骗自己,一定要好好地修行。
2)皈依本尊
本尊是什么意思?就是和你最有缘的佛菩萨,就是你的本尊。这个很重要。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佛菩萨对众生的加持和慈悲都是没有分别,但都做你的本尊的话,你的解脱很慢。我们心里应该恭敬所有的佛菩萨,比如去寺院拜佛,都要一样的恭敬。可修行的时候,一定要靠一位本尊,靠一位本尊就可以了。这个叫皈依本尊。
在末法时代,大家和莲花生大师很有缘。为什么?我们做功课时念到“汝即一切佛总持”,就是说莲花生大师是所有佛菩萨合在一起示现来普渡众生的。所以,我们皈依莲花生大师为本尊,是完全没有错的。如果有人说:“你拜莲花生大师做本尊,是错的”。那这个人是真正错的,他没修成的。为什么呢?法本是从第一个解脱的普贤王如来到现在许多大成就者传承而来的,其中“大士古鲁仁波切,汝即一切佛总持”是所有成就者都深信不疑的。你拜莲花生大师做你的本尊,那一切的佛菩萨就都是你的本尊了。
因此,大家都要修莲师心咒,莲师心咒包括了八万四千法门。我们就好好地修这个心咒来增强自己的出离心和信心。你修行的时候,自己心中一定要有个本尊。特别是碰到很困难的事,就祈求自己的本尊,也就是自己的根本上师来加持。“依怙”也就是这个意思。我们的本尊是莲花生大师,但是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观音菩萨等等,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佛菩萨,我们都要去拜,因为拜佛能够增加自己的福报,容易得到佛菩萨的加持。
3)皈依空行母
空行母是女性的修行成就者,比如说白度母、绿度母、金刚瑜珈母,这是密宗很殊胜的方法。修密的人是修真正圆满次第的法门,但我们现在没有达到这个程度,不需要修空行母。皈依空行母就是皈依她们的意思,皈依所有的空行母。也可以说是皈依真正的自己的本心。自己的本心是一个大空性,所以皈依空性、自己的本性、自己的佛性。
里面的皈依就是皈依金刚上师、皈依本尊、皈依空行母。
3、秘密的皈依
密宗是很殊胜的。秘密的皈依,我现在不讲很多,你们一步一步修,慢慢会知道秘密是怎样一回事。简单来讲,秘密的皈依就是不要求外面的皈依,自己求证自心的佛性,直接皈依。也可以说皈依气、脉、明点。所有的众生都有气脉、明点。天上的飞鸟和地上的走兽,一切的众生都有气,每个众生身体内都有脉,脉里面有明点。气、脉、明点这三个是真正的报身佛、化身佛、法身佛,所以就直接皈依到气脉、明点。
- Mugen-Hive
-
巴、英、汉译比对
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错」,我们何妨试著以巴利原文和中、英翻译对照的方法来试试看能否找出「皈依」的原意来!
1. 巴利语:Buddham saranam gacchami
2. 英译一:I go to the Buddha for refuge.(为得庇护我走向佛)
3. 英译二:To the Buddha I go for refuge.(向佛,我请求庇护)
4. 英译三:I go for refuge to the Buddha.(我向佛请求庇护)
5. 中译一:我皈依佛(传统汉译)。
6. 中译二:我去到佛庇护所(试译)。
7. 中译三:我去到佛、庇护所(试译)。
8. 中译四:我去到佛--庇护所(试译)。
9. 中译五:我到佛和庇护所去(试译)。
10. 中译六:我去到佛的庇护所(试译)。
11. 中译七:我皈依佛为庇护所(试译)。
首先就「中译一:我皈依佛(传统汉译)」来看,已如前段所述,完全没有提到「庇护所」或「庇护」的字眼,这是非常严重而不当的疏忽,因为它完全忽略了信众请求皈依时所当获得的指示或利益—到达庇护所(巴利语中所明白显示的)。
其次来看「中译二:我去到佛庇护所」,这虽然完全符合巴利语单字的字义和排列方式,但整个句子在中文里,「佛」字就成了形容词,容易让人产生误会,认为是去到一个「有佛力加持的庇护所」,这就偏离了巴利语的原意和文法(巴利语中,「佛」字是对格,是受词,不是形容词)。
其次来看「中译三:我去到佛、庇护所」,这虽符合巴利语单字的字义和排列方式,而且连文法也吻合(佛与庇护所同为对格受词),但整个句子在中文里却让人不知所云,也不知道「佛」与「庇护所」之间到底有什麼关连?如果两者是独立的,而佛陀就在面前,那麼「庇护所」在哪里?
其次来看「中译四:我去到佛—庇护所」,这不但完全符合巴利语单字的字义和排列方式,连文法也吻合(佛与庇护所同为对格受词),而且译者巧妙地在「佛」与「庇护所」之间使用一个破折号(—),为两者划上等号,让整个句子在中文里,很明白地显示出「佛就是庇护所,庇护所就是指佛陀」。可是,这果真是巴利语的原意吗?巴利语中并没有破折号,所以看不出这样的意涵。若从英译的三个版本来看,信众走向佛是为了得到庇护或向佛请求庇护,庇护是由佛所赐与的,因此,佛并未等於庇护。不过,我们也不能预设立场,认为英译一定是对的。
其次来看「中译五:我到佛和庇护所去」,句里的「和」字让「佛」成了巴利文法中的「具格」,扭曲了原文中「对格(受词)」的词性,整个句子当然也不符原意。
其次来看「中译六:我去到佛的庇护所」,句里的「的」字让「佛」变成了巴利文法中的「属格(所有格)」,扭曲了原文中「对格(受词)」的词性,整个句子当然也不符原意。
其次来看「中译七:我皈依佛为庇护所」,如果把「皈依」还原为「去到(go to)」,把「佛—庇护所」还原为「佛为庇护所」,那麼这句话就跟「中译四:我去到佛—庇护所」是一模一样的译法了。
然后,我们就英译的三个版本(2.3.4.)来看,三个句子都使用同样的单字,只是排列次序有所不同,意思大致上都是「我向佛请求庇护」或「我为得庇护走向佛」。这些标准译文乃是出自西方历代著名的学者或尊者,即使是当代的美籍长老菩提比丘(哲学博士),在相应部里也将其翻译为:”I go for refuge to the Buddha.” 虽然西方人士自十九世纪中叶,就开始研究圣典中的巴利语,而且在学术论著上累积了非常丰硕的成果,令人敬佩。但这些英译的内容是否已经正确地表达了巴利语:Buddham saranam gacchami的原意呢?这恐怕又牵涉到西方宗教信仰的基本观念,他们大多认为「庇护」乃是来自「相信神」或「亲近神」才能得到的恩赐,例如:「信我者得永生」、「要与耶和华和好」、「愿主赐福我」…等,都是常见的教说和祷词。而这样的观念是否也适用於佛教信仰中的皈依呢?是不是只要信徒走向佛陀,就一定能获得佛恩赐的庇护呢?因此,英译的内容是否也有问题呢?且让我们详细地来加以探究:
1. 英译里的 ”for, go for(为了,想要得到,寻求)” 并不符合巴利语 ”gacchami (前往,到…去,到达)” 的字意,反倒是相当於巴利语中的 ”yacami(请求施予)”的意思,它正是用在皈依礼仪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信众先要三次请求尊者施予庇护所的开场白:”Aham bhant tisaranena saha panca silani yacami (英译: I request the three refuges and five precepts,中译:我请求三个庇护和五戒)” 。而巴利语的 ”gacchami”则是肯定到达的语气,并没有任何请求或寻求的含意。
2. 如上所说,英译授予皈依主文的 ”I go for refuge to the Buddha. (我向佛请求庇护)”只不过是在重复皈依的意愿,也就是皈依礼仪的开场白:” I request the three refuges(我请求三个庇护)”之一而已,信众一点也没有肯定被授予或得到庇护的讯息。举个例子来说,这就像有个人跑进美国大使馆去请求庇护时,他已经很明白地说了三次:「Venerable Sir! I request the refuge(大使先生!我要求庇护。)」美国大使却回应他说:「请跟随我说三遍 ”I go for refuge to The United states. (我来向美国请求庇护)” 」类似的请求话语,前前后后总共说了六次,但请问,大使这样的回应到底是准许他所要求的「庇护」了没?是不是有「答非所求」的疑惑?同样的语法,试问这麼庄重的皈依礼仪,可能以这麼不合言语逻辑的英译模式来进行对答吗?换个语法,大使如果回答说:「请正式宣告三次:『我前来谒见美国大使,已经到达美国政府的庇护所。』」是否这样的应答才是明确的宣告?
3. 英译语句中把 ”refuge(庇护)”当作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含有外力庇护、加持的含意。巴利语的 ”saranam”虽然也可以被译为「庇护」,但在此句中则是一个很具体的名词—庇护所,作为”gacchami (前往,到…去,到达)” 的受词,它是比拟一个真实可以到达的地方,所以英译的概念跟巴利原意还是有所出入。
4. 英译最大的问题还是在於「我可以向佛请求庇护」或「我为得到庇护而走向佛陀」的观念,其实这也不是仅限於西方人士的宗教观,几乎全世界的宗教信仰乃至民俗信仰,大都相信「神的庇护能力和恩赐」。然而,佛教信仰对於「庇护」的观念则有别於其他宗教。从原始圣典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佛陀告诫弟子要「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自洲自依、法洲法依」…等,强调要依靠自己对法的修证,才能作为自己停靠的洲屿—庇护所,而不要去寻求其他的庇护—包括对佛陀本身产生错误的期待与依赖。
由上述各项分析看来,英译的三皈依也与巴利原文和圣典上的庇护观念有著明显的歧异,并无法提供我们作为重译或校正汉译与中译皈依语的参考。
- 寸头二姐
-
星云大师 著
皈依的意义
皈依是「皈」投「依」靠的意思,也含有救济、救护之义。三皈依是指归投三宝、依靠佛、法、僧三宝,藉著三宝功德威力的加持、摄护,能止息无边的生死苦轮,以及能远离一切怖畏,而得呵护、解脱一切忧悲苦恼。
世间的人,依靠金银财「宝」,就能获得物质生活;若能依靠佛法僧「宝」,就能得到精神升华的安稳。
《成佛之道》一书说:「众生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在一生又一世的时间推移过程中,流转升沉于苦海中,亟需依靠三宝的舟航,才能到达彼岸。但众生愚痴,不知皈依,有的知道求皈依,却误信邪师外道,甚或迷恋世间的财宝、权位、眷属、生命……等,殊不知财产为五家所共有,逢到大水、大火,遇到盗贼、恶王,或生了不肖儿女,财富随即就转眼成空,而崇高的权位也将落空。如《顶生王经》记载:顶生转轮王统一四大洲,上升忉利天,与帝释共同治理天宫,终不免坠落人间,忧愁而死。亲爱的眷属,一旦无常来时,也要分离;再者,有生必有死,故生命不足恃,而国家、社会,也总在治乱之中,流转不已。因此,这一切均不是究竟的皈依处,故有『皈依处处求,三宝最吉祥』之谓。」
《阿毘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四载道:「众人怖所逼,多皈依诸山、园苑及丛林、孤树制多等。此皈依非胜,此皈依非尊,不因此皈依,能解脱众苦。诸有归依佛,及归依法僧,于四圣谛中,恒以慧观察,知苦知苦集,知永超众苦,知八支圣道,趣安隐涅盘。此归依最胜,此归依最尊,必因此皈依,能解脱众苦。」
此之皈依,即由深切之信心,深信佛、法、僧三宝确为真正的皈依处,能因之而得种种功德;既知三宝有此等功德,乃立愿做一名佛弟子,信受奉行,恳求三宝的威德加持摄受,将一己的身心归属于三宝,从此不再信奉天魔外道。
《大乘义章》卷十说:「归投依伏,故曰归依。归投之相,如子归父;依伏之义,如民依王,如怯依勇。」
一般而言,皈依是信仰。希愿领受外在的助力,从他力而得到救助,这是他力的宗教,佛教皈依固然有此意义,而除此之外,更有不共外教的地方,因为皈依的最深意义、最终目的,乃是皈向自己的自心、自性。即如佛陀在涅盘会上教诫弟子的「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的皈依真义。这明示了弟子应依仗自力,依正法修学,依自己的佛性,自己能成佛故。因此自己身心之当体,即为正法涅盘。能够有这样的认识,这才是皈依的真正意义。
- 阳光下的日耳曼尼亚
-
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皈依不只是一种形式,首先,应该要树立信心,这里的信心,不仅仅是对佛菩萨的信心,也是对自己的信心。佛教佛教,不是宗教,而是佛陀的教导,仅此而已。
- 安徽路人假
-
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 康康map
-
别看楼上说的那么多,其实一点意义都没有,好好做好自己的事吧,比信什么神仙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