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戈的舞蹈风格含蓄、洒脱,舞姿具有表现力,自诞生起就是双人舞。跳探戈舞时,要求男女两人随着乐曲的节拍前后左右移动自己的脚步,自始自终男女交臂而舞,情感自持内在,动作不紧不慢;男子为主导,用右手搂着女伴的腰,引导和限定女伴的脚步,动作丰富、细腻。女子始终充当顺从的配角,似乎在梦幻中随着男伴旋转。探戈曲调大多深沉、徐缓,并带有浓重的忧伤、惆怅的情调。由德国传入阿根廷的班多内翁琴低哑的音色与探戈怀乡伤感的内涵贴切吻合,是演奏探戈主旋律的重要乐器。 探戈(Tango)发源于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市(简称“布市”)。具体说来,是在市南郊第一号船坞岸的“博卡”(Boca,意即“河口”)贫民区一条名叫“卡米尼托”(Caminito,意即“小路”)的街道。“卡米尼托” 街现在是布市的一个旅游景点。街道本身只有二三百米长,这里的建筑物不高,最多只有四五层;大部分由洋铁皮、木板搭建而成,外表粉刷或油漆得五颜六色,显得十分艳丽。街道两边的墙边和墙上有许多雕塑、浮雕和壁画,沿街不少街头艺人在献艺;旅游者如有兴趣,可以和街头艺人一起翩翩起舞或引吭高歌。这里有许多手工艺品商店、酒吧、餐厅、探戈舞厅、电*、书店等,不少工艺品和书籍都是以探戈舞为题材,酒吧、餐厅的招牌和所出售的啤酒和葡萄酒的商标也均以探戈舞或探戈舞的明星的名字命名;影剧院里上演的也都是与探戈舞有关的剧目。 大约在19世纪中叶,在“卡米尼托” 街及其周围汇聚了来自非洲的黑人,来自意大利热那亚等地的移民,来自潘帕斯草原的高乔人和来自加勒比的穆拉托人,他们大多为在码头干活的劳工或轮船上的水手。1885年,“博卡”区正式划为船舶停泊处后,供水手、移民、码头工人、屠宰场工人住宿的大杂院、旅店、酒吧、咖啡馆、饭店、舞厅陆续在“博卡”区开设和兴旺起来区开设和兴旺起来。探戈舞曲就是从这些水手、工人、流浪者、失业者、民间歌手和舞女等处在底层的人民中产生的。 每到夜幕降临时,非洲人跳起了节奏强烈的“康敦贝”(Camdombe)舞。据专家考证,探戈(Tango),这个词就是黑人跳“康敦贝”舞敲的“探探”(Tantan)鼓的鼓声的谐音。 起初,探戈是“康敦贝”的同义词。后来,热内亚人带来了意大利的优美抒情的小夜曲,高乔人带来了阿根廷民间舞曲“米隆加”(Milonga),水手们从古巴传来了曲调明快的“哈巴涅拉”(Habanera)舞曲。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舞曲同“康敦贝”舞曲逐步融合在一起形成别具一格的探戈舞曲。探戈舞从“康敦贝”中吸取了粗犷、强烈的节奏,从“米隆加”中吸取了诙谐、明快的舞姿,从高乔人感伤的民间歌舞中吸取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从“哈巴涅拉”中吸取了深情的旋律、优美的动作,博采众人之长,逐步形成了探戈舞曲独特的风格。 要想欣赏阿根廷的专业探戈表演,可到一些老字号的餐馆、酒吧和咖啡馆,在那里可边吃(喝)边欣赏探戈。布宜诺斯艾利斯有一家名叫“老仓库”(El Viejo Almacen)的探戈舞剧院。剧院不大,是由一个仓库改建的。全场演出约两个小时左右。整个出演的演员总共约20多人,其中乐队约6人,独唱演员4~6人,其余为探戈舞蹈演员,约5~6对。演出分独唱、两重唱、合奏、独奏、一对或数对探戈舞等。要想看民间业余的探戈舞表演,也有几个好去处,一是在“博卡”区,这里到处都有民间艺人表演探戈舞;二是节假日到市郊或市区的公园,公园里常常有自发或有组织的探戈舞业余表演;三是周末到布市南的圣-特尔莫(San Telmo)老区,这是一个专门卖古玩和旧货的街区。每逢周末,这里举行古玩和旧货集市,从四面八方来这里“淘金”的人从早到晚,络绎不绝。民间艺人乘机在该区的街头和小广场上献艺,有一至三四人拉起手风琴、小提琴或吉他,有一两对舞伴随着乐曲跳起探戈舞。一曲结束,艺人们拿个盘子或拿顶帽子伸手向围观的人群要赏金。有些民间艺人的舞艺一点不比专业的差。 “正如斗牛代表了西班牙一样,探戈是阿根廷的代名词。” 毋庸讳言,由于受到西方流行音乐的冲击,今天阿根廷相当一部分青年不太喜欢探戈舞曲,认为它已经过时。针对这种情况,阿根廷政府为了弘扬和提倡民族文化,颁布法令,反对忽视探戈,甚至规定设立专播探戈的电台、电视台必须用一定的时间播放探戈舞曲。今天,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些剧场门前,人们可以见到这样的海报:“维护国家主权,演奏专场阿根廷音乐—探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