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周后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取消大小周后的第一个发薪日,字节跳动薪资普降17%

这个结果,应该说既是意料之中,也是意料之外。 意料之中很容易理解,羊毛出在羊身上。这句话怎么理解呢?你算一下人工工资在企业运作中的成本就清楚了。 一个小公司,假如说每年总的成本是2000万,其中人力成本占一半,也就是1000万。 那么他现在拿出1000万雇佣10个人,每个人得多少钱?每个人100万。 10个人运营的前提靠什么完成?其实就是靠加班,靠违规透支时间,靠每周工作时间60个小时,甚至更多,来完成的。 那么如果我们现在强制规定每周工作不得超过40个小时,即便扣去原来划水的部分,势必也要加人。 加俩人,12个人,那每个人就只剩下83万了,也就是平均少了17%。 有人说,这不对,为什么加人不加薪呢?为什么新加的人工的薪水要摊派给老员工呢? 如果你加俩人,把人工开支增加到1200万,不就维持人均年薪百万了么? 好,我们来看下,如果把人工开支增加到1200万,那么多出来的200万,谁来支付? 消费者支付? 消费者支付的前提是你垄断市场,如果消费者没有第二家选择,离了张屠户只能吃带毛的猪,那你就可以涨价,你涨价之后,消费者必须买单。 如果你没有占据垄断地位,你还有竞争者,那涨价跟送人头没区别。 因为你涨价,你的竞争对手不涨,一进一出,消费者立刻跑路。而消费者跑路,你资金链一旦断了,马上就是连锁反应,钱发不出,股东撤资,你就嗝屁了。 有人会问,我涨价,竞争对手凭什么不涨?我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0个小时,他们也一样呀。 如果我新增员工加人加钱,他们新增员工加人不加钱,他们的平均薪资势必下降,一定会人心浮动,与此同时,我这边不减薪,我士气高昂,优势在我才对呀? 这是理论,理论与现实隔着十万八千里。 事实上,除非你有足够的余粮把整个市场的相关人才买断,这种打法才有胜算。 20年前,华为就是这么做的。 当时全国信电系一年的毕业生极其有限,华为的资金完全吃得下市场上相关人员的存量。于是华为采用了高薪养人的招聘模式。 本科应届生,信电系的,一律月薪4000起,你注意,那是20几年前。教授才3000,房价才2000。 在这个套路下,巨大中华,巨龙,大唐,中兴发现招不到人了,而华为采用新兵营的模式。招来了也不见得有业务派给你,但是就这么养着,哪怕白养三年也划算。 为什么划算?因为堵住了巨龙,大唐和中兴的路,自己可以安心抢市场,而那三家却苦于无人可用。 这个策略能够管用有三个条件必不可少。 当时通信行业刚刚兴起。 整个市场人才极其短缺。 市场利润奇高,足以支撑华为的人才储备策略。 你看下这三个前提条件在今天的互联网行业具备么?一个也不具备,互联网行业早就进入了下半场,杀成红海,难分难解。 而市面上,虽然整体上计算机行业的人还是短缺的,但是根本没有哪家公司有能力控制人才市场这个大盘。 所以人家加人减薪,我加人不减薪的想法,是愚蠢的。你要是这么干,你的流动性很快就会被你的人力策略耗尽。 既然消费者买单的路行不通,为什么不能让资方买单呢? 原因是相同的。 你看到的人力的价格本身就是一个博弈的结果,是资方与劳方博弈出来的,并不是谁说了算。 资方巴不得10万块一个人,问题是招不到。劳方巴不得200万一年,问题是没人要。 这个博弈是每个行业内部形成的。否则你就不会看到互联网行业薪水远高于机械或者化工行业的现状了。 你去问下开挖掘机的,你问他一年八十万干不干?他马上就干了。问题是,他的行业内部人才的供应量多,资本的供应量少。 在这样的一种供需比例下,形成了他们年薪10万的现状。同样,互联网行业年薪百万那也是资方与劳方博弈的结果。 所以这个钱能不能资方出,取决于资方有多少。 资方有多少,跟很多因素都有关系的。往大里说,首先取决于行业预期。 互联网大厂,之前有段时间PE高达60倍以上,说明什么?说明资本非常热衷。 资本看企业,看预期远大于看现状,否则亚马逊这种常年赔钱的公司,凭什么股价那么高呢? 换句话说,当PE特别高的时候,说明资本很看好你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至少,也说明资本相信有更多的资本肯接盘。 那么同样的道理,你现在去看互联网大厂,PE是小于20倍的,这很大程度上说明一件事,说明资本对你的未来信心不足。 当资本信心不足的时候,你跟他谈加薪,谈的出来么? 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房地产火爆的时候,一个中介同时带看三拨客户,都要买,作为卖家你可以就地起价,谁加钱最多卖给谁。 当一个中介每天打50通电话都邀请不来一个看房者的时候,你就地起价,起给谁看呢?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在这种局面下,你指望资本来垫付那200万多出来的开支,是不现实的。 更何况,往小里看,资本又不是只有你们一个团队可以选择。 所以,加人减薪,薪资普降;或者不加人,减工作量,薪资普降;又或者不加人,名义上不减工作量,实际上工作量就是下降了,薪资普降。 这些都是预计内的,大概率会这么走,也只能这么走。 那为什么说这是意料之外的呢?因为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想到这个结果。 大家真正希望的是工作时间缩短的同时,薪水上升。如今发现所获非所求,有些失望。 我倒觉得,大可不必失望,因为强行取消加班,对大部分人来讲,更公平了。 要理解这种公平,你得跳出自己想要什么,站在全局看看一代人的选项。 比如我年轻的时候,我很喜欢加班的,当然,前提是给钱的那种加班。 我说的加班给钱,并不是加班时间1.5倍工资,而是某些高收入行业的普遍加班现状。 比如我一毕业加入的公司加班就很严重,996,也不给加班费,但是我们的起薪是老师起薪的5倍。 老师相对清闲对吧,不加班还有寒暑假,但问题在于,我们就算加班,能比老师的工作时间长5倍么? 不能吧?不能在我看来就是划算的。 因为当时我的目标就是想要把时间卖钱,你让我当老师,我下了班的那个时间,就算当年下班当家教是被允许的,你做满996,也不可能做出5倍薪来。 这不是一个人的想法,这是相当一批人的想法。想要赚快钱。 当很多人都这么想的时候,门槛就上升了。比如我第一家公司,连前台都是985本科,行政都是211硕士。这是全公司学历最拉跨的了,其余基本上都是C9起步。 这说明一个问题,说明这是一批人的想法,不是一个人。 这批人为什么非要选择这种公司而不是去做有寒暑假的老师呢?难道犯贱么?当然不是,大家都想赚快钱,大家需要快速完成原始的本金积累。 后来有些人买了很多套房,有些人开公司了,有些人去投资了,这了那了的,都是需要本金的,你在没本钱的年龄里,不靠出卖自己的时间,也确实没有好招。 那么问题来了,这批人,早年拼命加班拿时间换钱的人,后来并没有佛系,他们从劳方转型资方后,变本加厉,变得更加勤奋,甚至都不能用勤奋来形容,只能说狂热。 资本的收益本就跑赢劳动收益,你又这么狂热,你把钱都赚了,让人家咋办呢? 你想一想就是这回事。一部分人一步快步步快的背后一定是另一部分人一步慢步步慢。 一件事,本来可以3个人做,每个人拿一份钱。你非要1个人做3个人的活,拿2份钱。结果一定是这个人完成原始积累,变成资方,而另外2个人没活干,或者说,找不到高薪的工作,只能去薪水低的行业,比如去开挖掘机。 以至于薪水低的行业的人力供应更加充沛,更要不上价,收入的差距进一步拉开。 所以强制要求大家不加班,本质上是在保护能力差的,跑的慢的,也是让能力强的,你们安耽点,别老想着阶层穿越,转型资方。 大家节奏都慢下来,3份活就让3个人去做,每个人每周做40个小时,大家有钱赚,大家差距不大,大家都开心。 当然,我知道,像我年轻时候那种人就很不开心,因为野心勃勃被妨碍了。 但这不重要,个别人的想法并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