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上将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开国上将张宗逊做出哪些功绩…看他的简历,解放战争打了很多败仗…

败仗的定义要搞清楚。要获得一场大战役的战略胜利,中间环节有些代价是必须有的。真正的实战不可能不费一兵一卒就获得胜利。比如歼灭国军五大主力之首的王牌74师,许世友的纵队为了守住口子不让国军的王牌十一师来救援74师,整个纵队两万多人几乎赔光。

独臂上将贺炳炎:与贺龙情同父子,是第一位去世的开国上将

有人觉得,似乎身体残缺,就什么都做不了,甚至很多人会因此放弃生的希望,但这些归根究底,是因为心中没有信仰,没有目标,而和身体没有关系。在我国兵荒马乱的年代,很多英雄在战场上都会受伤,但他们从没有感到崩溃,并且依旧为了信仰而战斗,我国的开国上将,就短了一条胳膊,但他依旧为我国人民奉献出了不少的光和热,他是谁呢? 这位开国上将叫贺炳炎,1913年生于湖北,那个时候国家风雨飘零,外国侵略者不断挑衅,中国又开始破除封建残余。贺炳炎就生在这样的年代里,在他九岁时,母亲意外去世,父亲为了养活家人,去外地打工,因此对他们孩子疏于照料,把姐姐送去当童养媳,把哥哥也送到了别的家里。在当时有很多的武当学堂,武当道长看上了贺炳炎,并把它收为了弟子。 贺炳炎喜欢舞刀弄枪,师傅就教授他刀法,他练习得非常出色,但只能用这些本事去表演谋生,甚至去杀猪做铁匠做屠夫,也算是这些刀法带给他的出路。 直到1929年,16岁的贺炳炎想要把百姓从苦难当中解脱出来,因此他想加入红军,但由于个子太矮,达不到参军的标准,贺炳炎被拒绝。但他没有放弃,一直在进行报名,这个时候的贺龙看出了贺炳炎的满腔热血,并破例将他加入了红军,但他不能上前线,只能做些杂工。 贺炳炎从来没有怠慢这些事情,渐渐地组织上发现他是一个有韧性,也有能力的人,于是1932年将他派往军校学习,没过多久,贺龙就让军校的所有学员都参与战斗,贺炳炎虽然没吃过猪肉,但看过猪跑,因此他虽然没有参加过战斗,但是他不畏惧,拿着菜刀就往前面冲,赶走了不少敌人,还鼓舞了我军士气,这也让贺龙对他再次刮目相看,并将他留在了身边悉心培养。 两人关系非常好,贺炳炎被误解的时候,贺龙会给他出面,被组织调查的时候,贺龙会帮他平反,这让贺炳炎非常感激,对于贺炳炎这匹千里马来说,贺龙就是他的伯乐。因此他愿意为贺龙两肋插刀,只要贺龙派下的事情,他都会完成。 1935年,贺炳炎也开始了长征旅途,当时他已经成为了师长,走在军队的最前方,带领军队走向光明,这让他感觉身负重担,同时也会带给他更多的伤害,他的胳膊也是在这场长征旅途中,遭遇到了断臂的风险。 在雪峰山上,国民党军队提前到达了这个位置,做了战略部署,要对我军进行围剿,于是贺炳炎便于敌人最先打了照面。但他并没有畏惧,他知道他的责任是杀出重围,而不是退缩,比起战友牺牲,他更愿意自己牺牲,因此他看着战友一个个倒去,他直接拿起机枪,对敌军扫射,就在这时,右臂也不幸中枪,如果贺炳炎不去做手术,他可能会死在战场上,战友们纷纷给他打掩护,并且更猛烈的射击,进行全军转移,这也让贺炳炎得以治病。 给贺炳炎争取手术时间的,正是贺龙,虽然贺炳炎的生命保住了,但他的右臂却没了。并且当时没有麻醉药,是在贺炳炎清醒的情况下,砍断了他的胳膊。 他醒来的第一句话,就是问贺龙是否还能打仗,贺龙肯定他,只要还有手,就可以做一切事情,于是贺炳炎学会了用左手骑马,射击,用刀等等。 后来他再次冲向了前线,仅用一把刀子就把敌军吓得魂飞魄散。 1949年,我国终于结束了战乱,贺炳炎被任命为军长,他用他的左手,战斗了整整14年的时间,杀敌无数,也将百姓解救于危难之中。 但他的身体也因为战争,而变得有些脆弱,因此他最终没能看到新中国的繁荣昌盛。他一直在医院中治疗,但他不愿意麻烦组织,把组织给他盖房子的钱都捐给了部队,给他装暖气的钱也捐给了医院。直到47岁的他,在成都病逝。 他的去世,最难过的要数贺龙,因为这些年来,贺龙早已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儿子,他无法相信,贺炳炎如此年轻,却与世长辞,听到这一消息的贺龙,直接瘫倒在地。贺炳炎也成为开国将军中第一个去世的,他没有在能看到祖国的发展,而贺龙因为贺炳炎的去世,瞬间没了生气,也不再那样意气风发,他无法接受,最好的战友,最骄傲的儿子去世的事情。 大家都无法接受,于是在贺炳炎出殡当天,二十多万的军民为他送行,即使大雨磅礴,他们都站在那里,而贺龙更是因为悲伤差点晕厥。贺炳炎虽然在壮年去世,让人感到非常惋惜,但是他的精神,会在我们一代代的歌颂中,永垂不朽。

开国上将阎红彦简介 阎红彦凭什么是上将

阎本来转入地方工作,时任川省副省长,1955年授衔时,被钦点授上将。很多人很奇怪,为什么是他?!好多战功卓著的战将都没有授上将,咋就给他了?他在抗战中和解放战争年代,基本上干政工,也不是军事主官,最主要是——他都转入地方了,本来可以不授衔的。好多大佬都是因为转入地方工作没授衔的,邓本应授元帅,李先(念)、谭老板、邓子恢、张鼎丞也应该授大将,但还是放弃授衔。大家都知道有陕北红军,其实会师时的陕北红军有几部分来源的,他们之间也有一些芥蒂的。一部分来源是大家都熟悉的刘志丹那一支,陕甘边(代表有刘、高岗、席、张秀山等)属于陕西省委领导的;一部分来源是陕北谢子长那一支,(代表有谢、郭洪涛、阎等)属于北方局领导,与陕甘边那一支隶属不一样,彼此之间原先就有些不合;还有一部分就是从鄂豫皖先期长征过去的徐海东那一支。这些对毛来说,情况是很清楚的,特殊是延安整风时期,原先陕北两支(刘、谢)争论的有点厉害,主要代表是在高、阎之间展开,谁是谁非,且不论,现在因为高成为负面人物,总是说高的不是,有点偏颇。说到这里就回到阎的授衔。1955年授衔时候,徐海东授大将,他代表几方面——陕北、鄂豫皖,带代表正宗的陕北有点勉强了;上将里面韩先楚、刘震都是红25军,也算是陕北红军,但也不是正宗陕北。当时最合适授上将的是贺晋年,他战功卓著,《林海雪原》剿匪就是他的大作,可惜因为高出事,他被牵连了,贺晋年属于谢子长那一支的,授衔被授少将,据说本来授大校的,军队内的大佬看到觉得评的太低了,抱不平,连朱老总都出来说话了,才给了一个少将。这样正宗陕北那两支红军的代表性人物,最合适的是阎了!

韩先楚:唯一没打过败仗的开国上将,本应授中将,毛主席破格提升

1955年,在授衔的所有高级将领中,有一位将军由于职务以及战功,应该只能授予中将军衔,最后却在毛主席专门的批示破格晋升为了上将,而这位上将就是有着旋风司令之称的韩先楚,他的晋升所有人都为之信服,没有人对此提出疑惑。毕竟韩先楚上将是这一次授衔所有的将军中唯一一个从未打过败仗的将军。 “旋风司令”这称呼却是坐镇东北指挥的几任国民党指挥官叫出来的! 国民党军参谋总长陈诚取代熊式辉出任东北行营主任,在日记里说: “韩先楚是很难对付的‘旋风司令",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他的部队。” 后来,卫立煌接替陈诚在东北的职务,同样逃不出失败的命运,不得不承认说: “韩先楚是个虎将,动作之快,如同旋风般。” 韩先楚将军作为人民军队中的著名悍将,解放战争中屡建奇功,威震大洋彼岸。他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祖国,是我军卓越的军事指挥员和优秀领导人,也是一个立下过不朽功勋的战神。 然而,幼时的韩先楚将军却是一个当过放牛娃、学过篾匠、做过短工的贫苦少年。那么,韩先楚将军是如何一战成名,步步为营,成长为我国赫赫有名的开国将军之一的呢? 韩先楚将军出生于我国湖北的一个山区小城,这里贫穷落后,但却出了233位将军,是我国著名的将军县。 贫困的家庭环境让他幼时吃过不少苦,为了维持生计,他放牛、做竹篾、当短工,正是因为少年时代的艰辛经历,使他对于“官逼民反”的革命思想极为认同。 在那个革命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日子里,韩先楚将军饱含着青年人的满腔热血,和朴素的阶级感情, 年仅16岁的他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农民革命斗争中。 1927年11月黄麻起义爆发后,他加入过家乡的农民协会、参加过反帝大同盟、当过苏维埃土地委员。 最终他在1930年10月参加孝感地方游击队,并成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他战无不胜的传奇经历。 1933年4月,韩先楚将军所在的红二十五军独立团接受整编, 历任224团副连长,连长、营长。 和同为鄂豫皖出身的,在长征结束时已升为军、师职干部的陈锡联、陈再道、许世友等鄂系部队名将相比,韩先楚将军的晋升之路显得慢且艰难。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韩先楚较长时期战斗在地方武装序列,另一方面是他曾遭受“ 左” 倾路线干扰,曾因抵制“ 过左” 的行为而遭到错误的处理,其中有两次事件对他产生过重大影响。 一次,游击队战士抓住几个来打探消息的人,这些人被领导们认为是敌人派来侦查的,并要将其处决,于是派韩先楚将军去执行处决任务。 但是他考虑到来打探红军消息的人,并不能完全被认定是侦探,有可能是来寻找亲人的战士家属,所以不同意处决做法,因此被说成“革命不坚决”“手软” , 由 干部被撤职去当伙夫、抬担架。 面对这样的结果,他也从未动摇过信心,不抱怨,依旧在战斗中奋勇当先,甚至用扁担缴了敌人的枪,于是又被提拔起来当了班、排、连干部。 另一次,韩先楚将军带领几个战士外出执行任务,所在的部队转移时,遭遇敌人袭击而被打散,他和两个战士与部队失去联络。 在面对敌人包围和严密“搜剿”之下,他带领战士钻山林,藏石缝, 忍饥挨饿,设法回归部队。 经过半个多月的昼伏夜行、风餐露宿,他们终于找到了中共鄂豫皖省委第四大队。 虽然被第四大队收留,但是却以“组织程序”为借口,要求他找熟识的人证明他的党员、干部身份。可是在游击战争的环境中,找到熟人却并不容易。 不得已的情况下,韩先楚将军又从战士当起。 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开始孤军长征,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名义,从河南罗山县何家冲出发西进。 长征途中,韩先楚将军多次负担冲锋突击、破阵歼敌、夺关开路、堵截追兵的战斗任务, 几次在危急情况下,掩护红军主力和军领导脱离险境。其中,独树镇战斗,让他一战成名。 11月中旬,红二十五军进入豫鄂交界的桐柏枣阳一带,实现了战略转移的初步目标。 他在分析地理位置、兵力情况后, 发现这个地方可机动作战的范围十分狭小,加上周围敌军正重兵逼近,因此并不是能够长久发展的作战场所,所以 决定掉头往北向伏牛山区转移。 然而,想要抵达伏牛山,必须越过一个丘陵和平原地带。此时,寒流南下,11月下旬的气温骤降,但是红军指战员们却还身着单衣,在寒冷的天气里艰难行进。 11月26日下午,红二十五军准备转移时遭遇埋伏,同时敌军主力又随后紧追,战斗形势变得异常严峻。 再加上当日天气不佳发现敌人较迟,导致红25军一时陷入被动。 战争对于我军十分不利,当时战士们的衣服都被雨雪打湿,饥寒交迫的情况下着实打了一场恶仗。 这一战役,韩先楚将军数次击退敌军,无比英勇地坚守住一个重要阵地。 战斗中,他从通信员身上抽出一把大刀,振臂高呼: “共产党员跟我来! ” 勇敢的指战员在他的率领下,奋不顾身地与敌军进行正面交战。 恶战之后终于打退敌人,韩先楚将军在独树镇战斗后一战成名。 随后韩先楚将军在开辟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多次战斗中,身先士卒,一路冲锋在前,给战士们树立了榜样。 后身负重伤,仍坚持作战, 放心不下部队,在伤病未治好的情况下就归了队,但就是这次的战役, 也给韩先楚将军造成了终生的遗憾——左臂成了残疾 。即便是这样,也依然没有削弱韩先楚将军战斗的意志。 1935年11月,直罗镇战役中,韩先楚将军运筹帷幄, 首先指挥将士们对敌军进行拦截,后与其他兄弟部队协同作战,歼灭了守在此处的敌人后,突击攻入镇内。 此次战斗结束后,他被提升为红十五军团七十五师团长。 1936年春,红军征战山西的战斗打响,为了成功掩护毛主席所在的指挥部,韩先楚将军身先士卒, 仅带领一个营的兵力作战,就牵制了住敌军5个团的兵力,优秀的作战能力让其被破格任命为中路军副司令。 后在他的带领下,我军胜仗不断,韩先楚将军继而升任七十八师副师长。 1936年5月,韩先楚将军率部西征甘肃宁定边县城时,此处的守敌马鸿逵依仗城门坚固,躲在城中不肯出战,他觉得敌人惧怕攻城可破。 正要攻城时收到彭老总绕道前进的来电,韩先楚将军置之不理,没想到之后却大获全胜。 在革命战争年代,韩先楚将军打仗勇猛,果断,认定的事十头牛都拉不回来。当他胸有成竹时敢坚持原则,违抗彭老总的命令,虽然这件事最后结局是赢得了战斗未受到责罚,反而获得嘉奖, 但是要知道军令如山的道理,敢于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独立判断而违拗军令,这不但体现出他过人的胆略,更是和他在长期战场训练中被逐渐培养出来的领导能力紧密相关。 1937年初,韩先楚将军开始了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二期学习班的理论学习,凭借长期的战斗锻炼,加上理论熏陶,为后续成为一代战斗名将奠定了坚实基础。 1937年8月,红军已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进行抗战, 韩先楚将军此时晋升为八路军一一五师344旅688团副团长。同年9月,一一五师首战平型关,歼灭日军达千余人, 韩先楚将军奉命留守继续抗击日军。太原失陷后,他随一二九师主力一同南下,到达太行山创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不久被任命为新组建的689团团长, 在抗战之初,能被任命为一团之长,可谓是才能和领导力并存的证明,没有过人之处绝对不可能委以如此重任。 1938年4月初,日军集结了3万多兵力,朝晋东南地区围攻。九路敌军同时逼近,对我军极其不利。为了粉碎这次围攻,我军一二九师主力与韩先楚将军率领的689团接收到歼灭敌军的命令,抵达武乡候命。16日拂晓开始对敌人发起进攻。此时日军主力为解救被围困部队,开始进攻一二九师左翼,722团与10倍兵力的敌军激战4小时后,最终因兵力悬殊,导致阵地失守,全团战士们处境异常险恶。 这时,韩先楚将军率团与日军进行了5次白刃战,将敌人打退,救了兄弟部队。 1938年4月下旬,在徐向前同志领导下,韩先楚将军与兄弟部队一同挺进冀南战场,一举歼灭伪军的一个军、师部队。 同年8月他又率部参加漳南战役,获取战争胜利的同时,也为在冀鲁豫建立根据地奠定了良好基础。 1939年起,韩先楚将军历任一一五师344旅副旅长、代旅长,成为八路军中叫得响的人物。 1941年3月 ,韩先楚将军抵达延安 ,开始巩固理论知识,随着在这里的学习他的战斗理论能力日渐扎实。 1945年8月,日寇无条件投降后,韩先楚将军抵达东北参与根据地的创建工作,在东北的战斗充分展示了他优秀的军事才能。 1947年2月,韩先楚将军被任命为第4纵队副司令员。 5月,东北国民党开始抽调主力向北满进行猖狂攻打,我军后方战事吃紧。中央电令辽东部队参与作战,牵制敌军向北满的进攻脚步。 由于对于战场形势的各种声音不同,不少人对于作战没有信心。但韩先楚将军却已然领会了党中央电令精神, 主动请战发起鞍海战役。 经过一个昼夜的激战,将军事打击和政治攻势发挥到了极致, 迫使国民党师长潘朔端率部宣布起义,开创了国民党战场起义的先例, 且迫使敌人抽回兵力增援沈阳,达到党中央的牵制意图,此次战役被毛主席专门发电报表扬。 1946年10月,韩先楚将军又参与指挥了新开岭战役。这次战役打得异常艰难,我方伤亡极大,已形成战事僵局,当时部分军队领导持保守意见,开始打算退出战场。 他力排众议: “现在我们艰苦,敌人比我们还要艰苦!” 纵观战局,他已然看出敌人战斗要害,建议火炮全面攻击支援步兵强攻。经过半天决战,胜利结束战斗,因而得到毛主席亲自起草的中央军委嘉奖电报。 1946年冬,南满斗争形势严峻,中共中央东北局派陈云同志、肖劲光同志等来到辽东召开军事会议。对于后续的作战方向大家各抒己见,激烈讨论下两种意见争论不止。 其中一部分人想要撤离南满,保守点储存军队实力。 只有韩先楚、彭嘉庆等人,主张坚守反对撤退,他们确信只要坚守住南满,既可牵制敌人主力,使敌人战线拉长,又对东北战局有利,且对今后战略反攻更有利。 次日,陈云同志赶赴七道江主持会议复议行动方向问题。会上倾听了各方面的意见,尤其是听了韩先楚的发言后,在权衡利弊下提出坚守南满的意义和可能性,决定坚持留在南满。 考虑到当时的纵队领导不在,且韩先楚将军作战指挥能力出众,陈云同志决定: “由四纵担任深入敌后作战的任务,把敌人拖在南满。” 在四纵临出发前,领导问及作战是否有什么困难。 韩先楚将军体恤战士,除了士兵们衣服单薄的困难,其他未提要求。 等领导交代了解决棉衣的办法,他就没有了后顾之忧,立即敬礼翻身策马而去。两位领导看着他渐渐远去的身影,陈云同志感慨万千地说: “现在多需要这样的干部啊!” 1947年1月一2月间,韩先楚将军率领部队作战50多次,毁掉敌人据点多达40多个,歼灭敌人6千多人,摧毁了敌人的统治,给人民解放战争鼓足了勇气。 多场战斗的胜利使敌人不得不抽调主力部队巩固后方,所以说韩先楚将军不仅是取得胜利的将帅,更为其他兄弟部队歼敌战役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韩先楚将军丰富的作战经验,让他能够驰骋沙场、不畏强敌,在此次深入敌后的作战行动中,起到十分重要作用。 1947年3月下旬,在敌军的进犯行动被我军粉碎之后,又拼凑了空前规模的兵力,开始发动第四次进犯。 在敌我对比形势甚为严重的情况下,三纵司令曾克林、四纵副司令韩先楚被分别任命为正副指挥,二人分别将作战方案电报发给南满分局。 曾克林同志认为当前情况下应以稳妥打法为主,可以攻击敌军装备和战斗力较差的云南部队暂编二十师;而 韩先楚将军则主张先打敌中路主力配备美械装备,且战斗力较强的蒋嫡系八十九师加五十四师的一个团,并认为如果打掉这路敌人,则可粉碎敌军全面进攻的目的。 陈云同志、肖劲光志接到这两个电报后分析,一般常规情况下,作为副司令只需要听取三纵领导的方案,仗打得好有好处,打不好也不必负主要责任,但韩先楚将军却坚持发报坚持己见,可见他对于作战方案有自己的坚持,并且胸中有数。 陈、肖二首长研究后认为,韩先楚将军的方案主张如果成功,可以十分有力地打击敌人,且他有这样的把握才会坚持自己另发作战方案。所以回电赞同韩先楚将军攻打敌中路主力的方案, 为避免指挥异议,安排由韩先楚为主指挥领导第三纵队作战。 这样的任命安排,在我军战史上极为罕见, 充分表现了韩先楚将军的将才魅力,和陈、肖的慧眼识才。不负所望,仅两天时间韩先楚将军率领的作战部队就传回了捷报——历经10个小时的激烈战斗,全歼敌军一个团并击退敌军两个师的增援。 此战大获全胜,首创了东北战场一战全歼敌人整师、整团的范例,且我军伤亡近30人,敌我伤亡比例较低。 其他敌军知道八十九师被歼灭的消息后,军心大失,无奈纷纷撤退,敌军此次进犯行动被彻底粉碎。至此,东北战场上我军开始正式反攻,扭转了重要战局,在坚守南满的斗争中,韩先楚将军一直奋战在前线,每次都能在艰苦危机的战时难关中,打破局面,起到关键性作用。 因此东北三纵和四纵干部、战士对他信心倍增,只要是韩先楚将军指挥的战斗都让大家更加有信心。多年后, 有人曾问许世友将军最钦佩的战斗将领是谁,他毫不犹疑地回答到 : “韩先楚!” 再问为什么?将军回答说 : “他有勇有谋!” 1949年4月,韩先楚将军担任我军12兵团副司令员,亲率部队成功解放武汉。湘赣战役后,又完成解放长沙的任务,并建立湖南军区出任副司令员。随后, 他一路南下追击打至雷州半岛,将华南地区全部解放,让华南回归到人民手中。 当时,韩先楚将军亲自组织部队,训练渡海作战本领,力求主抓战机,于1950年4月亲自率领部队,创造了帆船渡海作战的壮举,并一举取得辉煌胜利,完成了解放海南岛的光荣任务。 当罗荣桓同志向他征求调动意见,推荐他去任职空军司令时,被韩先楚将军婉拒。他说: “我是打仗的人,还是到有仗打的地方去锻炼吧。” 最后,他毅然选择到作战部队13兵团任副司令员,而这支部队当时已被指派负责抗美援朝作战任务。 哪里有需要战斗的地方,哪里就是韩先楚将军要发挥使命的地方,后世品来,十足让人感动。 1950年10月,韩先楚将军踏上抗美援朝战场,他坐镇指挥的38军被彭德怀元帅誉为“万岁军”,他们打下的多次成功战役都对战局起了重大作用 。韩先楚将军强大的战略布局意识,也更是为祖国安全和世界和平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1951年1月2日,韩先楚将军命令各军拿下议政府,尽早向汉城进攻。沿途经过之处,敌军更加崩溃。 4日下午,他指挥军、师部队进驻汉城,人们开始欢呼胜利,志愿军名震世界。 1月中下旬开始,“联合国军”开始多番试探进攻,我军由韩先楚将军指挥出发阻击,出发前彭德怀元帅特别交代,此次战斗要尽可能地争取时间,让志愿军有足够的时间补充给养和弹药,不要着急收缩战场。 他欣然领命,后全力阻敌, 历时87天结束第四次战役,歼灭“联合国军”共有7.8万余人。 1953年初,韩先楚将军积劳成疾,无奈回国休养伤病。虽然左臂已经因为伤残萎缩,但仍旧不顾身体病痛,在病情刚刚有所好转时,要求重回朝鲜战场,一位铁血孤胆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 说到解放朝鲜,有一个故事,说一个老者在首尔,有人问他之前有没有来过,他回答来过。又问怎么护照上没有记录,老者说上次来是开着坦克来的,不用护照。 这个段子里讲的坦克入汉城,就是说的韩先楚将军率领部队占领汉城的事。 曾经有人采访韩先楚将军,希望他讲一下自己的作战体会和制胜要点,他这样杰出的将领,却不被理论羁绊,用实在话语做出总结: “对手不知道我的厉害。” 这样质朴又强有力的语言,是多少次战斗背后的底气支撑,韩先楚将军英勇无畏的个性,可称得上是猛士。 1980年起,韩先楚将军身体已大不如以前,退休后依旧为部队操劳,为我军现代化建设劳心劳力,贡献自己力量。 1986年10月3日,韩先楚将军在北京逝世,终年74岁。 那个少年参军的红小鬼,那个从东北一直打到海南岛的旋风司令,那个将美国佬赶走的好战统领,那个炮击金门的军区司令,离开了我们。 直到临终时韩先楚将军还难抑心中遗憾,伤怀祖国还未统一,台湾还未收复。 他一生未尝败绩,亲率“旋风部队”从东北一路打到海南岛,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战场,韩先楚将军不仅被称为虎将,所到之处所向无敌。并且解放海南岛的战绩辉煌,为我军渡海作战积累了宝贵经验,之后他还参加抗美援朝战役,获得功勋。他军事上表现出的非凡智慧和出色能力,更是威震四海。 韩先楚将军是一个能够在黑暗中发现微光,并紧随其英勇前进的我军杰出将领,也是个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军事家。这份出生在贫苦家庭,被苦难所逼迫而参军闹革命的经历,使得他的戎马生涯带着以命相搏、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彻底性。他一生驰骋沙场,英勇善战,为新中国立下赫赫战功,令人敬佩和感动!

毛主席的大警卫(二)开国上将张宗逊

1927年9月9日至10月3日,张宗逊带领一个排,专门担负 毛泽东 的贴身 警卫 ,护卫毛泽东上 井冈山 。 1927年10月,张宗逊承担的主要任务是护卫 毛泽东 ,他是当时红军特务连的连长,这个特务连就是保卫中央苏区领导团队的警卫部队。而张宗逊的主要任务就是确保毛泽东的安全。当时到处是反动武装和土匪,内部也时有动摇分子和叛徒闹事,随时需设岗布哨,严防不测。从三湾改编到进军井冈山,这个特务连就一至是中央苏区的内保部队。张宗逊与毛泽东形影相随,动则并肩行军打仗,歇则同宿一个屋内,经常是毛泽东睡在铺板上,张宗逊等打地铺睡在旁边,随时守护毛主席,可谓是赤胆忠心。 张宗逊将军为什么被选为特务连的连长?那主要是在秋收起义的时候张宗逊将军,部队被国民党军追。前提总指挥卢德铭在指挥战斗中英勇牺牲部队一时失去了指挥,部队就有些乱起来,而张宗逊当时作为一个连长他立即指挥部队严守自己的阵地,严阵以待,以对来敌。正因为有他这个连队的坚守才让追击的国民党军被起义军所击退。当毛主席来到这里的时候看到了张宗逊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带领部队坚守阵地这一幕之后,不由得称赞道古之大将也不过如此,因此看中了这位黄埔生,选任了他做特务连的连长。 张宗逊除负责护卫 毛泽东 外,还兼负着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替毛主席收集情报。那时,部队尚无专门侦察机构,更无电话、电台,外界的情况主要靠收集报纸和打探消息得知。1927年10月的某一天,张宗逊派出去打探消息的人带回几张旧报纸,上面登有 朱德 等率领 南昌起义 部队在 广东汕头 地区活动的情况。张宗逊立刻把报纸拿给毛泽东,毛泽东看后非常高兴,终于找到了南昌起义部队的下落,并决定派人去联络,由此引出半年后的朱毛会师。张宗逊将军为此,受到毛主席的赞扬,说你个张宗逊,有政治头脑。朱总司令也夸他说,你是我们红军最好的联络官。1929年2月初,红军部队来在瑞金地区活动,张宗逊奉命带一个连进入瑞金县邮政局收集报纸。当时,报上的一则消息引起了他的注意:“独七师 刘士毅 萧致平团,经瑞金尾随共军,朱、毛部不久将被歼灭。”就是这条消息,引起张宗逊的注意,他敏锐的感觉到敌人正向瑞金开来,张宗逊当即将这一重要情报报告了军部。军部于是决定部队不在瑞金停留,而到大柏地去埋伏,相机歼灭刘士毅萧致平团。2月9日部队进到大柏地。2月11日是阴历大年初一,红军在大柏地设下埋伏,歼灭了敌人,俘国军八百多人,缴获枪支八百余支,夺取了反围剿的胜利。 后来张宗逊被彭老总看中了,就跟毛主席要人,说张宗逊黄埔军校四期,应带兵打仗。毛主席也觉得张宗逊仅当自己的大警卫,屈材了。于是便让张宗逊去了彭总那里。张宗逊一去便成为彭总手下的一员大将。

新中国57位开国上将是怎么死的

  开国上将贺炳炎 1913-1960年 7月 1日、成都、享年48岁  开国上将李克农 1899-1962年 2月 9日、北京、享年64岁  开国上将甘泗淇 1903-1964年 2月 5日、北京、享年62岁  开国上将刘亚楼 1911-1965年 5月 7日、上海、享年55岁  开国上将赖传珠 1910-1965年12月24日、沈阳、享年56岁  开国上将阎红彦 1909-1967年 1月 8日、昆明、享年59岁  开国上将赵尔陆 1905-1967年 2月 2日、北京、享年63岁  开国上将杨至成 1903-1967年 2月 3日、北京、享年65岁  开国上将郭天民 1900-1970年 5月26日、广州、享年71岁  开国上将李天佑 1914-1970年 9月27日、北京、享年57岁  开国上将李 涛 1905-1970年12月20日、广州、享年66岁  开国上将谢富治 1909-1972年 3月26日、北京、享年64岁  开国上将陈伯钧 1910-1974年 2月 6日、北京、享年65岁  开国上将陈明仁 1903-1974年 5月21日、北京、享年72岁  开国上将彭绍辉 1906-1978年 4月25日、北京、享年73岁  开国上将苏振华 1912-1979年 2月 7日、北京、享年68岁  开国上将周士第 1900-1979年 6月30日、北京、享年80岁  开国上将邓 华 1910-1980年 7月 3日、上海、享年71岁  开国上将王建安 1907-1980年 7月25日、北京、享年74岁  开国上将陈奇涵 1897-1981年 6月19日、北京、享年85岁  开国上将傅秋涛 1907-1981年 8月25日、北京、享年75岁  开国上将杨 勇 1912-1983年 1月 6日、北京、享年72岁  开国上将黄永胜 1910-1983年 4月26日、青岛、享年74岁  开国上将王新亭 1908-1984年12月11日、北京、享年77岁  开国上将周纯全 1905-1985年 7月28日、北京、享年81岁  开国上将肖 华 1916-1985年 8月12日、北京、享年70岁  开国上将许世友 1905-1985年10月22日、南京、享年81岁  开国上将韩先楚 1913-1986年10月 3日、北京、享年74岁  开国上将唐 亮 1910-1986年11月20日、北京、享年77岁  开国上将李志民 1906-1987年11月16日、北京、享年82岁  开国上将乌兰夫 1906-1988年12月08日、北京、享年83岁  开国上将陶峙岳 1892-1988年12月26日、长沙、享年97岁  开国上将朱良才 1900-1989年 2月22日、北京、享年90岁  开国上将董其武 1899-1989年 3月 3日、北京、享年91岁  开国上将韦国清 1913-1989年 6月14日、北京、享年77岁  开国上将傅 钟 1900-1989年 7月28日、北京、享年90岁  开国上将钟期光 1908-1991年 5月22日、北京、享年84岁  开国上将宋时轮 1907-1991年 9月17日、上海、享年85岁  开国上将刘 震 1915-1992年 8月20日、北京、享年78岁  开国上将王 震 1908-1993年 3月12日、广州、享年86岁  开国上将陈再道 1909-1993年 4月 6日、北京、享年85岁  开国上将李 达 1905-1993年 7月13日、北京、享年89岁  开国上将王宏坤 1909-1993年 8月20日、北京、享年85岁  开国上将周 桓 1909-1993年10月27日、北京、享年85岁  开国上将杨得志 1911-1994年10月25日、北京、享年84岁  开国上将李聚奎 1904-1995年 6月25日、北京、享年92岁  开国上将陈士榘 1909-1995年 7月22日、北京、享年87岁  开国上将王 平 1907-1998年 2月 8日、北京、享年92岁  开国上将张宗逊 1908-1998年 9月14日、北京、享年91岁  开国上将叶 飞 1914-1999年 4月18日、北京、享年86岁  开国上将陈锡联 1915-1999年 6月10日、北京、享年85岁  开国上将张爱萍 1910-2003年 7月 5日、北京、享年94岁  开国上将杨成武 1914-2004年 2月14日、北京、享年91岁  开国上将宋任穷 1909-2005年 1月 8日、北京、享年97岁  开国上将洪学智 1913-2006年11月20日、北京、享年94岁  开国上将萧 克 1907―2008年10月24曰、北京、享年102岁  开国上将吕正操 1904―2009年10月13曰、北京、亨年106岁

开国上将排名有谁知道?

1955年开国上将排名:1、萧克。2、李达。3、张宗逊。4、李克农。5、王震。6、许世友。7、彭绍辉。8、张爱萍。9、杨成武。10、韩先楚。11、李涛。12、傅秋涛。13、王平。14、吕正操。15、傅钟。16、肖华。17、甘泗淇。18、宋任穷。19、赖传珠。20、洪学智。21、周士第。22、郭天民。23、周纯全。24、杨至诚。25、陈再道。26、陈奇涵。27、王宏坤。28、苏振华。29、刘亚楼。30、刘震。31、陈锡联。32、韦国清。33、陈士榘。34、陈伯钧。35、钟期光。36、宋时轮。37、朱良才。38、董其武。39、唐亮。40、叶飞。41、杨得志。42、王新亭。43、黄永胜。44、李天佑。45、陈明仁。46、贺炳炎。47、阎红彦。48、谢富治。49、陶峙岳。50、乌兰夫。51、周桓。52、杨勇。53、李志民。54、赵尔陆。扩展资料:开国上将介绍:1、李克农:1899年出生于安徽巢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李克农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外交家,我党我军隐蔽战线的卓越领导者和组织者。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他以对党无限忠诚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在紧急关头保卫了党中央的安全,在关键时刻向党中央提供了决策性情报,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2、刘亚楼:原名刘兴昌。清宣统三年2月出生于武平县湘店乡湘洋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刘克芳是勤劳正直的农民。兴昌出生不久,母亲死于产褥热。房亲刘德香急人所急,将不满周岁的女儿抱给别人作童养媳,收养兴昌作养子。从此,兴昌改名刘振东。振东8岁读私塾,9岁转入崇德小学。14岁进湘店高小,15岁进武平县立初中,16岁考入省立第七中学。因交不起学费而中途辍学。回乡后,共产党员刘克模聘请他任崇德学校教员。不久,刘克模、李长明派刘振东、刘永光等在店下开文昌栈作掩护,开展革命活动。1931年起,亚楼先后担任中央红军第十一师、第二师政治委员。参加粉碎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五次围剿战斗。第一次反围亚楼团捉了国民党十八师师长兼前敌总指挥张辉瓒。第二次反“围剿”,亚楼手把手教团连政工干部制订政工规划,鼓励政工人员起模范作用。第三次反“围剿”,亚楼的十一师全歼国民党军最精锐的52师。3、张宗逊:渭南县赤水镇堰头村人,1927年4月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1924年6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2月转为中共党员,同年入黄埔军校学习。他参加了北伐战争、秋收起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经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战斗洗礼。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他舍生忘死,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英勇善战,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对军事训练和军队院校管理建树颇多,被公认为军事教育家。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他是中共第七、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届中央委员,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开国上将

开国上将还有谁活着

没有了。1955年授予的元帅、大将、上将已全部逝世。中将还有3人、少将还有98人目前在世。共和国开国上将 共57个 1、李志民:湖南浏阳人。 2、宋任穷:湖南浏阳人。 3、唐 亮:湖南浏阳人。 4、王 震:湖南浏阳人。 5、杨 勇:湖南浏阳人。 6、傅秋涛:湖南平江人。 7、苏振华:湖南平江人。 8、钟期光:湖南平江人。 9、甘泗淇:湖南宁乡人。 10、陶峙岳:湖南宁乡人。 11、陈明仁:湖南醴县人。 12、邓 华:湖南郴县人。 13、李 涛:湖南汝城人。 14、朱良才:湖南汝城人。 15、宋时轮:湖南醴陵人。 16、杨得志:湖南醴陵人。 17、李聚奎:湖南涟源人。 18、彭绍辉:湖南湘潭人。 19、肖 克:湖南嘉禾人。 20、陈锡联:湖北红安人。 21、郭天民:湖北红安人。 22、韩先楚:湖北红安人。 23、王建安:湖北红安人。 24、谢富治:湖北红安人。 25、周纯全:湖北红安人。 26、陈再道:湖北麻城人。 27、王宏坤:湖北麻城人。 28、刘 震:湖北孝感人。 29、王新亭:湖北孝感人。 30、陈士榘:湖北荆门人。 31、贺炳炎:湖北松滋人。 32、黄永胜:湖北咸宁人。 33、王 平:湖北阳新人 34、刘亚楼:福建武平人。 35、杨成武:福建长汀人。 36、叶 飞:福建南安人。 37、陈奇涵:江西兴国人。 38、肖 华:江西兴国人。 39、赖传珠:江西赣县人。 40、李 达:陕西眉县人。 41、阎红彦:陕西子长人。 42、张宗逊:陕西渭南人。 43、陈伯钧:四川达县人。 44、张爱萍:四川达县人。 45、傅 钟:四川叙永人。 46、洪学智:安徽金寨人。 47、李克农:安徽巢县人。 48、吕正操:辽宁海城人。 49、周 桓:辽宁东港人。 50、董其武:山西河津人。 51、赵尔陆:山西原平人。 52、李天佑:广西临桂人。 53、韦国清:广西东兰人。 54、周士第:广东琼海人。 55、杨志成:贵州三穗人。 56、许世友:河南新县人。 57、乌兰夫:内蒙古土默特左旗人

抗战时期,开国上将黄永胜开了一家酒楼,陈赓吃饭为何从不付钱?

1936年12月12日,杨虎城和张学良两位爱国将领发动了西安事变。遭到软禁之后,老蒋这才开始思考共同抗日。最终,在我党的斡旋下,全国抗日统一战线成立了。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听到这个消息,全体国人都高兴坏了。彼时,红军正在陕北落脚,面对敌人的穷追不舍,一心抗战的红军也是倍感棘手。短暂和平在两党高层握手言和之后,延安的情况顿时好转起来。物资流通,贸易来往,经济复兴。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迅速提升。一些士兵的伙食也明显改善,一些将领开玩笑地说道,老蒋这是给咱们送荤腥来了。这一段时期,没有了对我们的敌视,延安城内的百万人口都有了口福。我们换来了猪肉白菜,我们买来了白膜白饼子。根据上级的要求,战士们已经奋战了好几个月,确实要犒劳一下大伙。这个时候,军队将领黄永胜自告奋勇。原来,他学过厨艺,刀功一流,菜品做得有模有样。困难时期,黄永胜的厨艺就颇为响亮。一下子国内和平了,他也是忍不住手痒了。不久后,黄大厨的小灶开设了。战士们争相赶来品尝,大家都被他的手艺征服了。一些好朋友吃过之后,大家赞叹连连。有人直接说道,黄永胜你不如就开酒楼好了,还指挥什么军队啊?言谈之间,黄永胜却当了真。没过多久,他拿出了自己的积蓄,果真在延安城内开了酒店。凭借着自己的名气,黄永胜酒楼生意兴隆。延安老百姓也争相赶来,他们都觉得吃得过瘾。黄永胜的酒楼黄永胜来自湖北咸宁,他做的菜肴口味正宗。对于一些喜欢辣椒的将领士兵,这里是大家不能错过的地方。久而久之,黄永胜的酒楼越开越大。他甚至放下了一些手头的工作。本来想着,这是一个业余爱好。谁知,竟然能够发家致富了。不过,当时组织内的条例却并没有禁止这一项。为了促进经济,军队确实鼓励士兵和指挥官开创副业,以此投入更多的劳动力,造福一方百姓。彼时,黄永胜是军队中的高级指挥员,他的个人形象关乎军队威望。倘若让他长久发展下去,必定会有所影响。于是,陈赓将军决定想个办法。陈赓来自湖南,他也喜欢辣椒。对于黄永胜的手艺,他是打心眼底里佩服的。有这样一位能干能做的将军,这是红军的福气。可黄永胜做事不经思考和批示,这是不妥当的。某天下午,陈赓一如既往来到了黄永胜的酒楼。这一回,他不再节俭,专挑硬菜来点。黄永胜心中纳闷,老上司陈赓什么时候这么大方了?吃饱喝足,陈赓大步流星地出门了,他也没有结账。此后接连几天,陈赓都如此照办。他还请来了不少同僚,一同品尝黄永胜的手艺。可是吃完了,他们就是不结账。身为下属,黄永胜自然不好多说什么。其实,黄永胜心中并不害怕。军队是有纪律的,我们连老百姓的一针一线都不能拿,堂堂陈赓,难道还会吃白食?可是,意料之外的情况还真的就发生了。没过几天,一众将领都来到了自己家里。他们都一个套路,那就是使劲地点硬菜,然后绝口不提付钱一事。不到半个月,黄永胜的酒楼就难以为继了。眼看账本上的资金越来越少,他心中惆怅极了。陈赓的用意于是,他连忙托人打听,红军指挥员们为何都到自己这里吃饭了?可是,没有人愿意正面回复他。没有办法,黄永胜只好去求陈赓了。这一晚,他把陈赓又请到了酒楼里边。一番好酒好肉款待,借着酒意,他说出自己的疑惑。陈赓哈哈大笑,他直接批评黄永胜。"在老百姓那里白吃白喝,那是违反了组织纪律,那是要受到惩罚的。可是在你黄永胜这里吃,那就是理所应当了。"一听这话,黄永胜立刻羞涩万分。猛然之间,他才意识到自己是党员和部队将领。他和普通老百姓是有着本质不同的。身为共产党员,自己怎么能开设酒楼,用来赚钱了。他立刻自罚三杯,并向陈赓道歉。第二天,他就将酒店让给了别人。从此之后,他一心一意地扑在军队建设上,再也不去下厨房。谁知,这反而引来一众同僚的不开心了。吃不到黄永胜做的饭了,大家的肚子那是要抗议的。于是,在一些节日里边,黄永胜又一次化身伙食兵。他跑到部队大院中,叫来几个帮手,然后给大家做几桌子好菜。这样一来,自己既不会手痒难耐,又能够造福大家的味蕾。后来,这件事情查传到了伟人耳中。伟人哈哈大笑,他告诉身边人。陈赓连老蒋都能制服,何况一个黄永胜了?在陈赓的点拨下,黄永胜更加用心的工作。在抗日战场和解放战场,他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一步步被提拔了上去,手下更是指挥了数十万的军队。1955年,黄永胜被授予上将军衔,而他就站在陈赓大将的身后。看着眼前巍然的身影,他心中无比钦佩。结语陈赓将军知识渊博,本事超群。他毕业于黄埔一期,曾经做过老蒋的警卫兵。在四一二事件发生后,他果断地和老蒋划清了界限。在他眼中,老蒋已经绝对不是为人民做主的人。多年之后,陈赓在上海被老蒋抓获。面对荣华富贵的引诱,陈赓根本不为所动。他的意志无比坚定,那就是要献身革命,打倒一切反动派。在革命道路上,他经历了无数次的磨难。每一次,他都能够迎难而上。这样的英雄,不愧为镇国大将。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是那几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55年首次实行军衔制,55位将领被授予上将军衔。1956年和1958年,又有两位高级将领先后被授予上将军衔。这57位将军为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做出过重大贡献,因此被称为“开国上将”。他们分别为:1955年8月27日授予(55人)萧克(1907.07.14-2008.10.24),时任国防部副部长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李达(1905.04.19-1993.07.12),时任国防部副部长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张宗逊(1908.02.07-1998.09.14),时任副总参谋长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李克农(1899.09.15-1962.02.09),时任副总长兼外交部副部长。王震(1908.04.11-1993.03.12),时任副总长兼铁道兵司令、政委。许世友(1905.02.28-1985.10.22),时任副总长兼南京军区司令。邓华(1910.04.28-1980.07.03),时任副总长兼沈阳军区司令。彭绍辉(1906.09.06-1978.04.25),时任副总长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张爱萍(1910.01.09-2003.07.05),时任副总长。杨成武(1914.10.08-2004.02.14),时任副总长兼北京军区司令、防空军司令。韩先楚(1913.02.-1986.10.03),时任副总长。李涛(1905.09.04-1970.12.20),时任总参谋部三部部长。傅秋涛(1907.08.03-1981.08.25),时任总参队列部长。王平(1907.10.12-1998.02.08),时任总参动员部长。吕正操(1904.01.04-2009.10.13),时任总参军事交通部长。傅钟(1900.06.23-1989.07.28),时任总政治部副主任。肖华(1916.1.21-1985.08.12),时任总政副主任兼总干部部副部长。甘泗淇(1903.12.21-1964.02.05),时任总政副主任。宋任穷(1909.07.11-2005.01.08),时任总干部部副部长。赖传珠(1910.04.03-1965.12.24),时任总干部部副部长。洪学智(1913.02.02-2006.11.20),时任总后副部长。周士第(1900.09.09-1979.06.30),时任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兼军外训练部长。郭天民(1905.08.-1970.05.26),时任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兼军事出版部长。周纯全(1905.10.08-1985.07.28),时任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杨至诚(1903.11.30-1967.02.03),时任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陈再道(1909.01.24-1993.04.06),时任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兼武汉军区司令、湖北军区司令员。陈奇涵(1897.09.23-1981.06.19),时任军事法院院长。王宏坤(1909.01.22-1993.08.20),时任海军副司令。苏振华(1912.06.02-1979.02.07),时任海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刘亚楼(1910.03.12-1965.05.07),时任空军司令。刘震(1915.03.03-1992.08.20),时任空军副司令。陈锡联(1915.01-1999.06.10),时任炮兵司令。韦国清(1913.09.02-1989.06.14),时任驻越南军事顾问团团长公安军副司令。陈士榘(1909.04.14-1995.07.22),时任工程兵司令。陈伯钧(1910.11.26-1974.02.06),时任军事学院副院长。钟期光(1909.01.02-1991.05.22),时任军事学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宋时轮(1907.09.10-1991.09.17),时任总高级步校校长。朱良才(1900.09.27-1989.02.22),时任北京军区政委。董其武(1899.11.27-1989.03.03),时任69军军长。唐亮(1910.06.13-1986.11.20),时任南京军区政委。叶飞(1914.05.07-1999.04.18),时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兼福建军区司令。杨得志(1911.01.03-1994.10.25),时任济南军区司令。王新亭(1908.12.23-1984.12.11),时任济南军区政委代司令员。黄永胜(1910.11.17-1983.04.26),时任广州军区司令。李天佑(1914.01.08-1970.09.27),时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兼广西军区司令。陈明仁(1903.04.07-1974.05.21),时任55军军长。贺炳炎(1913.02.05-1960.07.01),时任成都军区司令。阎红彦(1909.10.26-1967.01.08),时任成都军区第一副政委。谢富治(1909.08.-1972.03.26),时任昆明军区司令兼政委。陶峙岳(1892.9.18-1988.12.26),时任新疆建设兵团司令。乌兰夫(1906.12.23-1988.12.08),时任内蒙古军区司令、政委。周桓(1909.02.22-1993.10.27),时任沈阳军区政委。杨勇(1912.10.28-1983.01.06),时任志愿军司令。李志民(1906.07.09-1987.11.16),时任志愿军政委。赵尔陆(1905.06.04-1967.02.02),时任二机部长。1956年授予(1人)王建安(1907.11.08-1980.07.25),时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1958年授予(1人)李聚奎(1904.12.31-1995.6.25),时任总后勤部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人民解放军曾两次拟议实行军衔制度,一次是抗战初期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一次是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重庆谈判之后。两次拟订的军衔等级都与当时国民党军队的军衔制度相同,但由于受当时环境的制约,两次拟订的军衔制度都未能实行。1950-196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加强军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实行军衔制的问题很快被重新提上议事日程。1950年9月总干部部管理部成立时,就设置了“军衔奖励处”。1952年冬便着手研究军衔制的问题。1952年11月26日,总干部部在向毛泽东主席并军委的报告中,对实行军衔制度准备工作等问题拟制了初步计划。当时总干部部和苏联专家初步制定的方案是将军衔设为6等20级。元帅3级:大元帅、国家元帅、兵种元帅;将官4级:上将、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3级:上校、中校、少校;尉官4级:上尉、一级中尉、二级中尉、少尉;军士4级:准尉、上士、中士、下士;士兵2级:上等兵、列兵。195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条例(草案)》对上述方案作了修改:增加大校一级;将上将、准上将改称大将、上将;将上尉、一级中尉、二级中尉改称大尉、上尉、中尉;其它不变。1955年1月23日,中央军委发布“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1955年2月8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实行军衔制,军衔设置上比1953年条例草案减少了兵种元帅、准尉两级,共设6等19级。元帅2级: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大元帅实际未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将官4级大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4级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4级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军士3级:上士、中士、下士;士兵2级:上等兵、列兵。但实际授衔时,应毛泽东本人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衔空缺未授;增加授予准尉军衔,这是考虑到当时我军有十几万副排级干部,军委决定暂时增加准尉衔,以解决副排级干部的衔称问题。1965年5月22日,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取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制的决定》,1965年6月1日开始实施。1980年以后1980年3月12日,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提出,要搞军衔制。1984年5月 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度”。1985年6月,中央军委召开扩大会议,果断地提出割断1965年以前的军衔体制,“实行新的军衔制”。1988年4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草案)》提交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1988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予以公布施行。士兵军衔制度同时立法。新公布的军衔制度不设元帅、大将和大尉,而以一级上将为最高军衔。军官军衔设3等11级将官:一级上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上尉、中尉、少尉。海军、空军军官在军衔前分别冠以“海军”、“空军”。专业技术军官,在军衔前冠以“专业技术”。士兵军衔按等级分为:士官:军士长、专业军士;军士:上士、中士、下士;兵: 上等兵、列兵。1993年4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修改《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士兵服役条例》的决定起,军士长、专业军士划分为四个级别,称谓由高到低为:四级军士长、三级军士长、二级军士长、一级军士长、四级专业军士、三级专业军士、二级专业军士、一级专业军士。1994年5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的决定。修改后的军衔条例设3等10级,将官:上将、中将、少将;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上尉、中尉、少尉。1995年9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预备役军官法》规定,预备役军官军衔设三等八级: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1998年12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义务兵服役时间为2年,并且不再超期服役。根据兵役法,自1999年后,军士军衔等级和专业军士、军士长的称谓自行取消。士官军衔重新设定为6级,称谓由低到高为,初级士官:一级士官、二级士官;中级士官:三级士官、四级士官;高级士官:五级士官、六级士官。2009年7月13日,中央军委颁发《深化士官制度改革方案》,全军和武警部队全面施行新的士官制度。士官军衔从原先一级至六级士官的6个衔级调整为7个衔级。分为初级士官、中级士官、高级士官三个等级,称谓由低至高为,初级士官:下士、中士;中级士官:上士、四级军士长;高级士官:三级军士长、二级军士长、一级军士长

1955年开国上将排名是怎样的?求解答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官方排名萧克李达张宗逊李克农王震许世友邓华彭绍辉张爱萍杨成武韩先楚李涛傅秋涛王平吕正操傅钟萧华甘泗淇宋任穷赖传珠洪学智周士第郭天民周纯全杨至诚陈再道陈奇涵王宏坤苏振华刘亚楼刘震陈锡联韦国清陈士□陈伯钧钟期光宋时轮朱良才董其武唐亮叶飞杨得志王新亭黄永胜李天佑陈明仁贺炳炎阎红彦谢富治陶峙岳乌兰夫周桓杨勇李志民赵尔陆

57位开国上将排名是怎样的?

第1名、萧克(1907.07.14-2008.10.24),时任国防部副部长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第2名、李达(1905.04.19-1993.07.12),时任国防部副部长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第3名、张宗逊(1908.02.07-1998.09.14),时任副总参谋长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于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以后设置,授予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有杰出贡献的将领。至1958年共有57位高级将领先后被授予上将军衔。这57位将军为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做出过重大贡献,因此被人们称之为“开国上将”。

开国上将中将少将在世的还有几个分别叫什么?

开国中将(4人)方 强(1911)湖南平江人,中顾委委员、海军原副司令员张 震(1914)湖南平江人,中央军委原副主席,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范朝利(1914)河南新县人,济南军区原副司令员曾思玉(1911)江西信丰人,武汉军区原司令员,济南军区原司令员、顾问开国少将1955年少将王 直(1916)福建上杭人,福州军区原副政委,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王贵德(1914)福建上杭人,铁道部原副政委、顾问方 槐(1917)江西于都人,武汉军区空军原副司令员方子翼(1917)安徽金寨人,原空军学院顾问任 荣(1917)四川苍溪人,武汉军区原副政委向守志(1917)四川宣汉人,中顾委委员、南京军区原司令员,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刘中华(1917)山东文登人,原海军高级专科学校校长刘居英(1917)吉林长春人,原铁道兵副司令员李中权(1915)四川达县人,南京军区空军原第一副司令员、第二政治委员 李布德(1919)四川营山人,山西省军区原政委李耀文(1918)山东荣城人,中顾委委员、海军原政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杨永松(1918)广东大埔人,原北京军区工程兵政委吴瑞山(1913)安徽六安人,武汉军区原副司令员邹 衍(1915)江西兴国人,沈阳军区原顾问汪东兴(1916)江西弋阳人,中顾委委员宋景华(1919)江西吉水人,北海舰队原副政治委员、顾问张 瑞(1909)浙江浦江人,总参谋部军务部原副部长张秀龙(1915)湖北仙桃人,武汉军区原副司令员陈 浩(1914)湖南茶陵人,江西省军区原副政治委员陈茂辉(1912)福建上杭人,南京军区政治部原顾问欧阳平(1916)江西兴国人,济南军区原副政治委员胡继成(1915)安徽金寨人,成都军区原副政治委员、顾问钟炳昌(1915)江西兴国人,中国科学院原政治部副主任桂绍彬(1916)安徽六安人,海军原顾问贾若瑜(1915)四川合江人,原军事学院顾问盛治华(1916)江西永新人,第二炮兵原副司令员曾 美(1914)江西寻乌人,河北省军区原政委詹大南(1914)安徽金寨人,南京军区原副司令员裴周玉(1913)湖南平江人,原装甲兵顾问廖鼎琳(1914)江西吉安人,原炮兵学院政委漆远渥(1915)安徽金寨人,空军后勤部原部长谭佑铭(1910)四川云阳人,第四机械工业部原副部长熊兆仁(1912)福建永定人,福州军区原副参谋长黎 光(1914)四川南部人,南京军区司令员原顾问截止日期2012年2月。老将军随时都可能离开

1955年开国上将排名

1955年开国上将排名:1、萧克。2、李达。3、张宗逊。4、李克农。5、王震。6、许世友。7、彭绍辉。8、张爱萍。9、杨成武。10、韩先楚。11、李涛。12、傅秋涛。13、王平。14、吕正操。15、傅钟。16、肖华。17、甘泗淇。18、宋任穷。19、赖传珠。20、洪学智。21、周士第。22、郭天民。23、周纯全。24、杨至诚。25、陈再道。26、陈奇涵。27、王宏坤。28、苏振华。29、刘亚楼。30、刘震。31、陈锡联。32、韦国清。33、陈士榘。34、陈伯钧。35、钟期光。36、宋时轮。37、朱良才。38、董其武。39、唐亮。40、叶飞。41、杨得志。42、王新亭。43、黄永胜。44、李天佑。45、陈明仁。46、贺炳炎。47、阎红彦。48、谢富治。49、陶峙岳。50、乌兰夫。51、周桓。52、杨勇。53、李志民。54、赵尔陆。扩展资料:开国上将介绍:1、李克农:1899年出生于安徽巢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李克农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外交家,我党我军隐蔽战线的卓越领导者和组织者。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他以对党无限忠诚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在紧急关头保卫了党中央的安全,在关键时刻向党中央提供了决策性情报,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2、刘亚楼:原名刘兴昌。清宣统三年2月出生于武平县湘店乡湘洋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刘克芳是勤劳正直的农民。兴昌出生不久,母亲死于产褥热。房亲刘德香急人所急,将不满周岁的女儿抱给别人作童养媳,收养兴昌作养子。从此,兴昌改名刘振东。振东8岁读私塾,9岁转入崇德小学。14岁进湘店高小,15岁进武平县立初中,16岁考入省立第七中学。因交不起学费而中途辍学。回乡后,共产党员刘克模聘请他任崇德学校教员。不久,刘克模、李长明派刘振东、刘永光等在店下开文昌栈作掩护,开展革命活动。1931年起,亚楼先后担任中央红军第十一师、第二师政治委员。参加粉碎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五次围剿战斗。第一次反围亚楼团捉了国民党十八师师长兼前敌总指挥张辉瓒。第二次反“围剿”,亚楼手把手教团连政工干部制订政工规划,鼓励政工人员起模范作用。第三次反“围剿”,亚楼的十一师全歼国民党军最精锐的52师。3、张宗逊:渭南县赤水镇堰头村人,1927年4月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1924年6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2月转为中共党员,同年入黄埔军校学习。他参加了北伐战争、秋收起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经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战斗洗礼。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他舍生忘死,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英勇善战,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对军事训练和军队院校管理建树颇多,被公认为军事教育家。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他是中共第七、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届中央委员,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开国上将

五十七位开国上将名单

以下是开国元勋的详细情况:包括十大元帅、十大开国元帅还有开国上将。革命先烈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人民万岁!10大开国元帅10大开国上将57位开国上将1955年中国开国上将排名(官方)萧 克 李 达 张宗逊 李克农 王 震 许世友 邓 华 彭绍辉 张爱萍 杨成武 韩先楚 李 涛 傅 秋涛 王 平 吕正操 傅 钟 萧 华 甘泗淇 宋任穷 赖传珠 洪学智周士第 郭天民 周纯全 杨 至诚 陈再道 陈奇涵 王宏坤 苏振华 刘亚楼 刘 震陈锡联 韦国清 陈士榘 陈伯钧 锺期光 宋时轮 朱良才 董其武 唐 亮 叶 飞杨得志 王新亭 黄永胜 李天佑 陈明仁 贺炳炎 阎红彦 谢富治 陶峙岳 乌兰夫 周 桓 杨 勇 李志民 赵尔陆57位开国上将贺炳炎(1913—1960) 李克农(1899—1962) 甘泗淇(1903—1964) 刘亚楼(1910—1965)赖传珠(1910—1965) 赵尔陆(1905—1967) 杨至成(1903—1967) 阎红彦(1909—1967)郭天民(1905—1970) 李天佑(1914—1970) 李 涛(1905—1970) 谢富治(1909—1972)陈伯钧(1910—1974) 陈明仁(1903—1974) 彭绍辉(1906—1978) 苏振华(1912—1979)周士第(1900—1979)邓 华(1910—1980) 王建安(1907—1980) 陈奇涵(1897—1981) 傅秋涛(1907—1981)杨 勇(1912—1983) 黄永胜(1910—1983) 王新亭(1908—1984) 周纯全(1905—1985)肖 华(1916—1985) 许世友(1906—1985) 韩先楚(1913—1986) 唐 亮(1910—1986)李志民(1906—1987) 乌兰夫(1906—1988) 陶峙岳(1892—1988) 朱良才(1900—1989)董其武(1899—1989) 韦国清(1913—1989) 傅 钟(1900—1989)钟期光(1909—1991) 宋时轮(1907—1991) 刘 震(1915—1992) 王 震(1908—1993)陈再道(1908—1993) 李 达(1905—1993) 王宏坤(1909—1993) 周 恒(1909—1993)杨得志(1911—1994) 李聚奎(1904—1995) 陈士榘(1909—1995) 王 平(1907—1998)张宗逊(1908—1998) 叶 飞(1914—1999) 陈锡联(1915—1999)张爱萍(1910—2003) 杨成武(1914—2004) 宋任穷(1909—2005) 洪学智(1913-2006)肖 克(1908—2008) 吕正操(1905—2009)以上为辞世的57位中国开国上将 ~!!再次向共和国的老英雄们表以致敬与悼念!!!

57位开国上将排名是怎样的?

57位开国上将1955年中国开国上将排名(官方)萧 克 李 达 张宗逊 李克农 王 震 许世友 邓 华 彭绍辉 张爱萍 杨成武 韩先楚 李 涛 傅 秋涛 王 平 吕正操 傅 钟 萧 华 甘泗淇 宋任穷 赖传珠 洪学智周士第 郭天民 周纯全 杨 至诚 陈再道 陈奇涵 王宏坤 苏振华 刘亚楼 刘 震陈锡联 韦国清 陈士榘 陈伯钧 锺期光 宋时轮 朱良才 董其武 唐 亮 叶 飞杨得志 王新亭 黄永胜 李天佑 陈明仁 贺炳炎 阎红彦 谢富治 陶峙岳 乌兰夫 周 桓 杨 勇 李志民 赵尔陆57位开国上将贺炳炎(1913—1960) 李克农(1899—1962) 甘泗淇(1903—1964) 刘亚楼(1910—1965)赖传珠(1910—1965) 赵尔陆(1905—1967) 杨至成(1903—1967) 阎红彦(1909—1967)郭天民(1905—1970) 李天佑(1914—1970) 李 涛(1905—1970) 谢富治(1909—1972)陈伯钧(1910—1974) 陈明仁(1903—1974) 彭绍辉(1906—1978) 苏振华(1912—1979)周士第(1900—1979)邓 华(1910—1980) 王建安(1907—1980) 陈奇涵(1897—1981) 傅秋涛(1907—1981)杨 勇(1912—1983) 黄永胜(1910—1983) 王新亭(1908—1984) 周纯全(1905—1985)肖 华(1916—1985) 许世友(1906—1985) 韩先楚(1913—1986) 唐 亮(1910—1986)李志民(1906—1987) 乌兰夫(1906—1988) 陶峙岳(1892—1988) 朱良才(1900—1989)董其武(1899—1989) 韦国清(1913—1989) 傅 钟(1900—1989)钟期光(1909—1991) 宋时轮(1907—1991) 刘 震(1915—1992) 王 震(1908—1993)陈再道(1908—1993) 李 达(1905—1993) 王宏坤(1909—1993) 周 恒(1909—1993)杨得志(1911—1994) 李聚奎(1904—1995) 陈士榘(1909—1995) 王 平(1907—1998)

开国上将都有谁?

开国将军据不完全统计,1955年9月至1965年5月我军授予的少数民族将军总计38位,其中大将1人,上将4人,中将8人,少将25人,他们分布在10个少数民族。侗族3人:大将粟裕,上将杨至成,少将曹玉清;壮族11人:上将韦国清,中将韦杰、覃健、冼恒汉,少将韦祖珍、卢绍武、吴西、黄惠良、覃士冕、覃国翰、朱鹤云;蒙古族5人:上将乌兰夫,少将索立波、孔飞、廷懋、吴涛;土家族2人:中将廖汉生,少将彭飞;满族4人:中将万毅,少将赵承金、郭维城、白志文;藏族5人:中将朵噶彭措饶杰、阿沛阿旺晋美,少将桑颇才旺仁增、凯墨索南旺堆、黄正清;回族2人:少将刘世昌、刘瑞方;维吾尔族4人:中将赛福鼎艾则孜,少将曹达诺夫扎依尔、祖农太也夫、买买提伊敏伊敏诺夫;塔吉克族1人:少将马尔果夫伊斯哈科夫;瑶族1人:上将李涛。

开国上将王平的生平简介

  王平,男,1907年10月12日出生于湖北省阳新县三溪口镇大湖地村一个农民家庭。1926年在本乡参加组织农民协会,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开国上将王平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王平生平简介   王平简历是这样的。王平出生于湖北的一户农民家庭,是家里的最小的孩子。由于家境贫困,王平的两个哥哥夭折,三个姐姐送给了别家作童养媳。王平还没满周岁,母亲也死了,父亲把大女儿叫回来照顾王平。王大姐才只有十来岁,整天背着弟弟向庄子里的婆娘讨奶水喝。   一直带着王平到了六岁,王大姐才回到婆家。十九岁那年,王平开始带领群众参与革命。四年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过长征,带领部队开辟通道。 抗日战争 时期,王平建立了河北抗日根据地,打开了解放军到东北的通道。解放战争时期,王平组织民兵积极投入战斗,为主力部队扫除后方威胁。参与解放大同,保证了该地区的和平。新中国成立后,王平又任公安厅厅长,后参与抗美援朝战争,曾获朝鲜一级勋章。文革中,王平与反革命势力坚决斗争,后被关押。平反后,王平对所属部队进行了整顿。七十年代任 政治 委员。1998年王平逝世,享年九十一岁。   王平在参加革命之初不叫这个名字,叫王惟允。当时王将军的上司是个广东人,在点名时常把王平喊成王文文。王平觉得这个听起来实在不雅,改了个简单好记的名,叫王明。王平大学 毕业 后,觉得王明这个名字也不对头。因为与当时共产 国际 代表的名字重了,经常被人开玩笑,他最终把自己的名字改为王平。这就是王平简历。   王平的夫人   王平的夫人叫范景新。范夫人出自一个革命进步家庭,父亲是村委会主任,二叔担任交通站站长,小叔成为了地下党员。范景新还有两个妹妹,她们都是解放军的文艺兵。范夫人刚从师范学院毕业就担任了当地的妇女主任,自此埋头工作,为妇女谋取权利。   范夫人经常带着妇女们为解放军做军服,哪里做得不好,她又要重新修改。范夫人作为妇女主任还要安慰丈夫在外打仗的女人们,要是碰上哪个妻子不让丈夫参军,她还要对那妻子晓以大义。除此之外,范景新还要去解救童养媳,每天忙得脚不沾地。   范景新和王将军在战火中结成夫妻,彼此互帮互助。当地战事频发,范景新刚检查完工作,还没解下背包,匆匆对丈夫说,鬼子进村,可能会丢失好几个村庄,但是衣物不能落入鬼子的手中。其实那个时候范夫人刚刚生完孩子,身体还没有完全复原。   范景新的背包里常年带着一块军毯,王平将军曾带着它走过千山万水。在妻子出发去外地检查工作时,王将军出于对当地的了解,把毯子给了妻子。没想到,这块毯子还真救了范夫人一条命。范夫人等人到了目的后,才发现那已是一片废墟。可是夜色已黑不宜行走,她们只能找一处破旧的土屋夜宿。在冬夜里,范夫人等人相互依偎靠着这条军毯抵挡了寒风的攻击。夫妇俩一起度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岁月,王平的夫人一直是王平的贤内助。2015年,范夫人逝世,享年九十六岁。   王平的子女   王平的子女一共有七个。王平的大儿子叫晓光,跟母亲姓范。十九岁参加工作,华东工程学院毕业, 六十岁晋升中将。范将军曾被媒体大面积报道,原来汶川特大地震就发生在他曾经的管辖区内。尽管那个时候范将军已经退居二线,但他仍然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   在堰塞湖排险中,范将军向人民承诺排险在预测中是没有危险的,如果真的溃堤,让人民先撤,部队再撤,干部最后撤。面对天灾,范晓光甚至忘了给家庭报平安。范晓光是震后第一位赶赴现场的高级将领,在灾区的每一天他几乎都在直升飞机上,跑遍所有地方。由于灾区缺乏指挥官,所有的一切没有得到最佳配合,浪费了不少时间和人力,范将军第一次吐了脏话。有一次,范晓光将军知道还有两位伤员由于道路不通无法运出来,亲自调了两架飞机。等到了现场,居然发现一架军用飞机还没起飞,他们在空中盘旋了大半个时辰,等得知是因为要配合媒体才耽搁这么久,气得当场发了彪。范将军在前线连轴转了二十八天,直系部队所转送的群众人数是全军之最。   王平的次子是信息化专家,少将军衔。三子是军医,现已退休。四女叫可立,航天二院党委书记。王平将军最小的三个孩子比较低调,资料不详。王平的子女都继承了王将军的遗志,一心一意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猜你喜欢: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名单 2. 中国十大将军排名介绍 3. 修族谱活动上的讲话稿 4. 参观遵义会议心得3篇 5. 泸州旅游导游词

开国上将李聚奎生平简介

  李聚奎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 军事 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 政治 工作领导者和后勤工作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开国上将李聚奎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李聚奎生平简介   李聚奎上将是我国优秀的共产党员和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也是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在195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同时荣获一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   李聚奎1904年出生在湖南省安化县,1928年李聚奎参加了平江起义,同年加入共产党。之后李聚奎将军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 和解放战争,期间担任了不同职务,并立下赫赫战功。建国后李聚奎上将担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和政治委员,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院长、石油工业部部长以及高等军事学院院长、中央军委顾问等职务。   李聚奎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在一生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李聚奎能够始终如一,百折不挠。1930年李聚奎被诬陷为AB团而接受严酷审查,但他坚持了革命意志。大跃进时期的李聚奎更是敢于坚持真理、实事求是。文革中李聚奎上将更是被反革命集团强加了各种莫须有罪名,收到了扣押和残酷迫害。面对迫害,李聚奎不但勇于抗争,还竭力保护着其他共产党员和群众。李聚奎认真学习和贯彻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有着鲜明的政治立场,坚持真理,不畏强权。李聚奎上将驰骋战场数十年,有杰出的军事才能和战略,是我党我军的著名战将,在我党我军和全国人民中都享有极高的威望。   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将军,李聚奎上将从不居功自傲,他一生光明磊落,明大义、豁达大度,以大局为重,团结同志,认识李聚奎上将的人无一不表示敬佩。   李聚奎为什么迟授衔   李聚奎将军从1926年参军,为国为民经历了三十年的浴血奋战和战火洗礼,毫无疑问,这样的一位将军应当作为首批开国功臣而荣膺授衔。但在1955年我国首批首先将军名单中,我们并没有发现李聚奎的名字。直到1958年李聚奎将军才被授予上将军衔。   李聚奎为国为人民参与了我国近代的重大战争,他身先士卒、浴血奋战、战功赫赫,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第一次军队授衔时间是在1955年9月,而李聚奎在1955年7月就被任命为我国第一任石油工业部部长,也就是说当时第一次授衔时李聚奎已经不在部队了,因此无法对他授衔,因为两个月的时间差而错过了第一次将军授衔,对于李聚奎而言固然是一件相当遗憾的事情。1958年2月李聚奎再次回到了部队,担任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委员,因此李聚奎在1958年的第二次授衔中接受了上将军衔,实至名归。   虽然李聚奎将军授衔晚了三年时间,但他为人民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晚来的授衔,永恒的荣光。战争中的李聚奎战场上奋勇杀敌,其余时间也是认真学习和贯彻马列主义、茂等四项。李聚奎身上有着诸多优秀品格,他襟怀坦荡、敢于抗争、坚持真理、坚持实事求是,认识李将军的人无一不对他感到钦佩。   李聚奎将军是我党党员中的优秀代表,是后人们学习的榜样。   李聚奎子女   李聚奎是我国优秀的共产党员和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李聚奎一生参与了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等重要战争,战功不朽,于195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之后的李聚奎主要在中央任职。   李聚奎将军的夫人叫王惠颖,两个人在1941年10月在山东结的婚,当时邓小平作为证婚人。婚后,李聚奎和王惠颖一共有五个子女,长子李生雨,次子李路雨、三子李奇雨、四子李京雨和女儿李卫雨。   其中长子李生雨出生于1942年,生在山西省沁源县,早年从西安第四军医大学 毕业 ,之后李生雨成为原解放军北京军 医学 院教研室主任和副教授,目前已经退休的李生雨依然致力于宣传老一辈革命家们的红色精神。   次子李路雨出生在1944年,从西安电讯工程学院毕业,文革时李路雨因父亲而受到牵连,被分配到江西一个中学当老师。文革结束后担任解放军总后科研所副所长,如今也已退休。   三子李奇雨在1949年出生在北京,早年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的李奇雨就一直在从事教师工作,目前也已退休。   李聚奎的四子李京雨于1955年在北京出生,现在是北京军区总医院的主任医师和教授,一直致力于 临床医学 工作。   而李聚奎小女儿李卫雨出生在1950年,曾经在北京军事医科学院做过编辑工作,也曾在央视资料馆从事编目工作,现在也已经退休。李卫雨十分喜欢运动 健身 ,退休后的她积极参加老年 舞蹈 健身班和合唱团排练,过着丰富的晚年生活。   李聚奎子女在各个行业有着各自的成就,虽然与父亲李聚奎不在同一个时代,但他们同样为 社会主义 建设做着贡献。   李聚奎故居   李聚奎是我国一位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优秀共产党员和杰出的解放军高级将领。李聚奎故居在2014年年底开始进行修复工作,在去年年底开放。李聚奎故居位于龙塘镇新石桥村虎形山山脚。   李聚奎故居最早建在清朝光绪年间,在2011年时被列入了湖南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李聚奎故居也作为长韶娄高速一带的红色 旅游 和休闲景点 旅行 得到最后一站。来这里参观旅游的游客通常会选择从长沙到刘少奇的故居花明楼,再由花明楼到灰汤温泉,之后是毛泽东故居韶山,最后就来到了李聚奎故居。李聚奎故居的修复工程是为了使得娄底市实现红绿旅游、人文与 自然 景观旅行融合,这一工程也被列入了国家重点建设扶持项目。   李聚奎将军参加了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等多次重大战役。李聚奎最为我国五十七位开国上将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了中共中央军委顾问和顾问委员会会员等重要职务,并在1959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同时获得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李聚奎将军更是在1988年被授予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奖章,这是党中央对李聚奎同志工作的莫大荣誉与肯定。   李聚奎将军作为我国优秀党员和军事将领,一生戎马,坚持真理、光明磊落,值得后人的敬仰与学习。大家不妨前来李聚奎故居感受一下这位将军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 猜你喜欢: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名单 2. 开国上将陈再道简介 3. 开国十大元帅排名排行榜 4. 开国中将张经武个人资料 5. 红军长征都有哪些将领

开国上将叶飞的生平简介

  叶飞(1914.5.7—1999.4.18),原名叶启亨,曾用名叶琛, 军事 家、 政治 家。祖籍福建省南安市金淘镇,生于菲律宾奎松省,是中国惟一具有双重国籍的开国上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开国上将叶飞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叶飞的生平简介   叶飞出生于1914年,到1999年去世,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叶飞简历很丰富,他是我国的开国上将,叶飞将军是祖籍在现在的福建省南安市金淘镇,但是他并不是在这里出生的,叶飞将军的出生地在菲律宾奎松省,在叶飞简历中他是中国惟一具有双重国籍的开国上将。   叶飞在6岁的时候和父亲回国,在国内参加学习,并在求学期间就开始工作,到1932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但参加过和国民党的前期斗争,也参加过 抗日战争 和解放战争。   在抗日战争中叶飞将军立过很多战功,多次和日本人进行战斗,消灭了很多日本侵略者。并率领队伍在敌后进行了艰苦奋斗,创建了革命根据地,在敌后的斗争中,他对侵略者进行多次有力打击。   在解放战争中,叶飞将军也战功卓著,几乎参加了所有重大战役,著名的孟良崮战役也有叶飞将军的参与。一直打到福建,并在福建进行了艰苦的剿匪战斗,保证了当地的和平和稳定。在1955年的授衔中被授予上将军衔。   叶飞将军解放后在福建任职,是中共福建省委第一书记,同时叶飞还兼任任福州军区首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58年爆发了金门岛战役,叶飞将军被毛主席亲自点将,作为指挥员参加战斗。   但是在“文革”开始后,叶飞将军受到了冲击,当时他被诬陷为“福建走 资本主义 道路的当权派”,遭到了冲击和监禁。直到1975年才恢复了工作,但是这个时期文革还没有结束,所以叶飞参加工作压力是非常大的。   改革开放后叶飞将军做过海军政委和司令,退休后还做过华侨大学校长直到1999年北京病逝。   叶飞子女   叶飞将军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我国老一辈的革命家。叶飞将军生于菲律宾,所以他是我国开国上将中唯一具有双重国籍的人将领。叶飞将军在1955年授衔的时候被授予上将军衔。   叶飞将军的一生是非常了不起的,波澜壮阔,他在很小的时候就从菲律宾回到中 国学 习,在学习过程中接受了新思想,于是参加革命。叶飞将军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后,经历了与国民党的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叶飞将军的子女有三个,他们分别是长女叶小楠、次女叶之桦、儿子叶小崎。叶小楠是也飞将军的长女,现在是厅级官员,是一位高材生,她 毕业 于清华大学工程 物理 系,现在是海沧台商投资区党工委委员、海沧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副主任。   叶之桦是叶飞将军的小女儿,现在是厦门市 文化 局巡视员。叶之桦主要从事文化工作,很多关于叶飞将军的 历史 资料和作品都是经过叶之桦审议的,因此在对叶飞将军的各种史料和影视作品上,叶之桦的贡献是很大的。   叶飞子女中唯一的儿子就是叶小崎,叶小崎是叶飞将军的长子,也是叶飞将军唯一的儿子,出生在福建省南安市淘金镇,曾经任职在国家经贸部厦门 分公司 ,做总经理,也做过厦门市市长,晚年的时候比较喜欢 摄影 ,现在已经去世。   叶飞故居   叶飞是我国著名的将领,一生都在为中国的发展做贡献,叶飞将军去世后,他生活过的地方被建造成为叶飞故居。叶飞故居就在现在的福建省位于今南安市金淘镇占石村,故居建在金刚山的半山腰。   叶飞故居比较简单,是青瓦穿斗式木结构。在叶飞故居的前下方,有一块石头犹如石龟,巨石上还有一颗大榕树。叶飞将军的童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他曾经在石头上玩耍,在榕树下读书,所以人们称为将军石。   在叶飞故居的大厅中,有一座花岗石 雕刻 的叶飞半身像,展现出叶飞将军的风貌。在这个大厅的两侧是一些照片,这些照片都是工作照,其中有很多国家领导人的合影,包括毛泽东、朱德、邓小平、习仲勋等。   叶飞将军的生平经历丰富,所以在陈列馆中分作六个单元讲述叶飞将军的生平。   首先就是童年生活,展出的是叶飞父母和他上学时期的情景,还有他使用过的 篮球 ,读过的书等,还有就是叶飞早年参加革命时期的 故事 。第二战阶段展示的是叶飞投身革命的情景,在这个时期他创建了革命根据地。   第三阶段是展现叶飞在新四军时期和解放战胜时期的生涯,叶飞在这个时期曾先后担任过多项领导工作,代表接受日军投降的经历。第四阶段是解放后在海防上做出的贡献。   第五阶段是展现叶飞将军在祖国建设上的贡献和在中央任职时期的工作情况。最后一个阶段就是退休后的情况。 猜你喜欢: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名单 2. 中国十大将军排名介绍 3. 修族谱活动上的讲话稿 4. 参观遵义会议心得3篇 5. 学习党的优良传统体会

福建籍开国上将都是谁?谁名气最大?谁是菲律宾归侨?谁职务最高

在57位开国上将中,来自福建的有3位,分别是叶飞、刘亚楼和杨成武。叶飞是泉州市南安县人。刘亚楼和杨成武则出生在著名的福建苏区——福建省龙岩市,其中,杨成武来自一个著名的“将军县”——龙岩市长汀县,刘亚楼则来自于龙岩市武平县,也属于“将军县”。即三位上将中有两位来自老区的龙岩市。 长汀县走出了杨成武上将1位共和国开国上将,叶青山、刘昌、吴岱、何廷一、张日清、林接标、涂则生、彭胜标、罗洪标、钟池、涂通今等11位开国少将。也算得上著名的“将军县”了。武平县虽然和长汀县没法比,但也走出了刘亚楼1位共和国开国上将,林伟、罗斌、蓝文兆、廖步云等4位开国少将,也不算少了。 这三位开国上将均为传奇人物。 叶飞——菲律宾归国华侨 叶飞是菲律宾归国华侨,他原籍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县,1914年5月7日出生于菲律宾奎松省。有一个典型的菲律宾名字:西思托·麦卡尔托·迪翁戈。他192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3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红军时期在福建从事革命活动,曾多次被捕,还率领工农自卫队取得“霍童暴动”的胜利。曾任闽东军政委员会主席、红军闽东独立师政委、中共闽东特委书记。参与创建闽东革命根据地和红军游击队,和陈毅、粟裕等名将一起,坚持了极其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在闽浙边取得沙埕、桃坑等战斗胜利,多次粉碎国民党军队“清剿”,恢复和重建了闽东四块游击区。 抗日战争时期,叶飞是有“铁军”之称的新四军的著名将领,曾任新四军第3支队6团团长,江南抗日义勇军(江抗)副指挥、路东地区军政委员会书记,新四军挺进纵队政委兼副司令员,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1纵队司令员兼政委,新四军第1师1旅旅长兼政委和苏中第3分区中共地委书记、副师长,新四军第1师师长、苏中军区司令员。1945年4月任苏浙军区副司令员。参与指挥了黄土塘战斗、夜袭浒墅关车站、突袭上海虹桥日军机场、半塔集、郭村保卫战、黄桥战役、车桥战役、天目山反击战和苏中地区反“扫荡”、反“清剿”和反“清乡”作战等,参与开辟了苏北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叶飞曾任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司令员,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第1兵团副司令员兼第1纵队司令员,三野10兵团司令员,福建军区司令员。率部参加了收复泰安、大汶口、胶济路反击战和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豫东、睢杞、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福州、漳厦等重要战役和福建剿匪作战。在孟良崮战役中,受命率部分割敌人并参与组织总攻,各部队密切协同,为全歼国民党“王牌军”整编第74师作出了贡献。渡江战役中,率领所部一举突破国民党军防御阵地,并争取江阴要塞国民党军起义,为我军顺利突破长江天险起到重要作用,后率部解放丹阳、常州、无锡,切断宁沪铁路,占领苏州。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0月指挥所部发起金门战役,因过于轻敌,导致遭受重大损失,这也是叶飞为数不多的败仗之一。1953年起任福建省委第二书记、第一书记,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福州军区司令员,福州军区政委。组织指挥了东山岛防御战斗,1958年指挥炮击金门战斗。1975年1月恢复工作并任国家交通部部长。1979年2月任海军第一政委。1980年1月至1982年8月任海军司令员,是人民海军第二任司令员。1980年参与指挥部队首次远航太平洋,圆满完成了中央军委赋予海军的我国向南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任务。他组织制定了《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大力支持特区建设。高度重视 社会 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为坚持和完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出了重要贡献。积极落实党的侨务政策,致力于扩大海内外爱国统一战线,积极在华侨中宣传党的政策和祖国建设成就,联络爱国华侨支持祖国现代化建设,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刘亚楼——名气最大的福建籍开国上将 三人中,刘亚楼的名气要更大一些。他以火爆鲜明的性格、极强的人格魅力、超强的能力素质而为人熟知。刘亚楼1910年4月出生于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和叶飞类似,他曾长期在苏联养病学习,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因此也起了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名字:萨莎。192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红军时期,刘亚楼历任闽西游击队班长、排长,红12军连长、营长,红4军3纵8支队政委,红12师35团政委,第11师政委,红1军团2师政治部主任、政委,红1军团1师师长,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又称陕甘支队)第2纵队副司令员,红1军团2师师长。1936年6月入抗日红军大学学习,毕业后任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曾参加文家市、第二次攻打长沙和吉安等战斗、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直罗镇、东征战役。长征中参加了突破4道封锁线、强渡乌江、进攻遵义、四渡赤水、夺取泸定桥等战役战斗。他和同乡杨成武早在红军时期就是一对“黄金搭档”,曾经分别出任过红1军团1师的师长和政委。在上述经典战例中有他们配合无间的因素在。 抗日战争时期,刘亚楼先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继续在老领导林总的领导下工作。1938年冬林总赴苏联继续就医,住在莫斯科郊外科尔斯基村的1所疗养院(对外称“7部”或“8部”,共产国际称“中国党校”),由伏龙芝军事学院的将级教官授课。次年,刘亚楼也到苏联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两人从上下级变成了同学。1942年刘亚楼毕业后在苏联红军中实习,参加了伟大的苏联卫国战争,还被授予红军少校军衔。1945年8月随苏联红军进入中国东北地区参加对日军作战。 解放战争时期,老领导林总任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苏联红军少校王松(刘亚楼化名)被林总委以重任,出任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兼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校长,东北野战军和东北军区参谋长。1949年4月任第四野战军第14兵团司令员。这段时间也是他大显身手的时候。苏联留学的经历,使得他高度重视加强司令部机关的基本建设。通过举办参谋训练队,培养和提高参谋人员的业务能力。此外,他还组建测绘学校,训练绘制军用地图的专门人才。这些使得他成功组织起了一个高效的司令部,协助林彪、罗荣桓组织指挥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东北1947年夏、秋、冬季攻势作战和辽沈、平津等战役。在平津战役中,他任天津前线指挥部总指挥,提出“东西对打、拦腰斩断、先南后北、各个击破”的正确作战方针,指挥5个军向天津发起攻击,经29小时激战,就全歼守军13万人,生俘国民党军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 新中国成立后,正准备南下解放华南沿海广大区域的刘亚楼被毛主席紧急召见,并委以重任,出任新中国首任空军司令员。事后看,这是毛主席一个无比英明的决策。他主持制定了在陆军基础上建设空军的正确方针,迅速组建了空军部队。他通过创造性工作,迅速在原航空学校的基础上,迅速组织建立了哈尔滨轰炸机学校、长春轰炸机学校、锦州驱逐机学校、沈阳驱逐机学校、济南驱逐机学校、北京南苑驱逐机学校、牡丹江运输机学校(依次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至第七航空学校)等7所航空学校,后来,又先后领导建立空军学院、空军工程学院、高级专科学校、航空学校、航空预备学校等29所院校,培养了大批人才,为全面加强空军正规化建设起了重要作用。朝鲜战争爆发后,刘亚楼参与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他根据志愿军空战的特点,总结制定了“一域多层四四制”的航空部队战术原则,使得人民空军迅速成为世界一流空军。朝鲜战争结束后,带领空军部队担负日益繁重的国土防空任务。此外,他提出了“稳步前进、完成计划、提高质量、保证安全”的飞行训练方针,主持编写空军首批各种条令、条例、教材、操典和训练大纲。这些都使得空军部队迅速成为一支训练有素、具有相当规模的重要国防力量。1955年9月,45岁的刘亚楼被授予空军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9年9月任国防部副部长兼空军司令员、中央军委委员。1960年兼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和国防部第5研究院院长。 是刘伯承元帅一样,刘亚楼也是少有的懂俄语的开国将帅。工作之余,他笔耕不辍,著有《刘亚楼军事文集》(蓝天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翻译有《红军野战参谋长业务条令》(东北人民解放军司令部,1947年出版)、《斯大林论克劳塞维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第4局,1950年印)、《斯大林给拉辛的信》(人民出版社,1954年4月出版)等。 可惜天妒英才,1965年5月7日,刘亚楼因病在上海不幸逝世,享年55岁。作为较早去世的开国上将,中央对刘亚楼的不幸逝世,极为痛心,破格按照大将的标准为其进行悼念仪式。林总对于老部下的英年早逝也极为痛心,在其住院期间和逝世后,多次去医院看望,也亲自出席了其追悼会。 杨成武上将——三人中曾任职务最高 杨成武上将, 1914年10月27日出生,福建省长汀县张屋铺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红军时期,1929年2月参加古城、四都农民暴动,任赤卫队少年先锋队大队长,从此走上革命道路。1930年随部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3纵队8支队,他任干事。1931年后任红4军12师秘书、连政委、教导大队政委、师政委办公厅秘书长,红11师32团政委,红1军团2师4团政委,红1师政委,红1师师长、师长兼政委。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和赣州、漳州、南雄水口、乐安宜黄、金资等战役,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直罗镇、东征战役,长征中参加了强渡乌江、抢占娄山关、飞夺沪定桥、抢占腊子口等著名战斗。 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八路军第115师独立团团长,晋察冀军区独立第1师师长,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兼第1支队司令员、司令员兼政委,冀中军区司令员。领导开辟了恒山地区抗日根据地,恢复和发展了冀中抗日根据地。率部参加了收复涞源、广灵、灵邱、浑源、阳原、蔚县、易县等7城的战斗和易涞战斗、晋察冀军区1938年秋季反“围攻”、雁宿崖战斗、黄土岭战斗及百团大战、1945年春、夏季攻势作战。在黄土岭战斗中,所部击毙了日军“名将之花”独立混成第2旅旅长阿部规秀中将,并毙伤日军900余人。1941年9月在河北省易县狼牙山地区反日伪军“清剿”中,所部涌现出“狼牙山五壮士”。1945年春夏季攻势作战中,指挥所部相继发起任河、文新、饶安、子平河东、大清河北等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晋察冀军区冀中纵队司令员,晋察冀军区第3纵队司令员、司令员兼政委,晋察冀野战军第二政委,华北军区第3兵团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兵团司令员。率部参加了平绥路、大同集宁、张家口保卫战、易满、正太、青沧、保北、清风店、石家庄、涞水、察南绥东、集宁、包头、平津、太原等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华北军区参谋长,天津警备区司令员,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京津卫戍区司令员。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志愿军第20兵团司令员,指挥所部参加了夏、秋季防御战役。1952年回国。后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北京军区司令员,防空军司令员,解放军第一副总参谋长。1965年12月至1968年3月任代理总参谋长。1974年重新工作后任解放军第一副总参谋长、副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委员,福州军区司令员。 1955年9月,杨成武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杨成武军政兼优,既是军事干部,又曾经多次出任过政委等政治干部。同时,他也是能文能武,军旅生涯中,他著有《冀中平原上的地道斗争》《杨成武回忆录》等。从职务上看,他在三人中也是最高的,曾经出任过代总长。 2004年2月14日,杨成武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总的来看,福建籍开国上将人数并不算太多,但是,他们均极富传奇色彩,在我军将帅谱上留下让人难以忘怀的永恒印象。

开国上将有多少位?

上将共57人:王平、王震、王宏坤、王建安、王新亭、韦国清、乌兰夫、邓华、叶飞、甘泅琪、吕正操、朱良才、刘震、刘亚楼、许世友、苏振华、李达、李涛、李天佑、李志民、李克农、李聚奎、杨勇、杨至诚、杨成武、杨得志、肖华、肖克、宋任穷、宋时轮、张宗逊、张爱萍、陈士榘、陈再道、陈伯钧、陈明仁、陈奇涵、陈锡联、周桓、周士第、周纯全、赵尔陆、洪学智、钟期光、贺炳炎、郭天民、唐亮、陶峙岳、阎红彦、黄永胜、董其武、彭绍辉、韩先楚、傅钟、傅秋涛、谢富治、赖传珠

开国上将宋任穷回忆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

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莲花县,遇到敌人拂晓袭击,在芦溪打了一仗。由于我们开始打仗不多,缺乏作战经验,伤亡失散人员较多。总指挥卢德铭同志在这次战斗中英勇牺牲。毛委员对战斗中伤亡的同志,特别是对卢德铭同志的英勇牺牲深表惋惜。1927 年9 月,部队从芦溪经莲花县到达永新的三湾,部队就在这里进行了改编。三湾改编时,前敌委员会决定对保留下来不及千人的部队进行改编,由原来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和党代表制度,党支部建在连上,班、排有党小组,连以上设党代表,营、团建立党委;在连以上建立各级士兵委员会,实行民主管理制度,在政治上实行官兵平等。三湾改编,是我党、我军 历史 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件大事,它从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是把工农革命军建设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 三湾改编后的团长是陈浩。苏先骏没有当上团长,不大满意,到了宁冈,便要求到白区去工作。毛委员批准他走了。苏先骏后来叛变了革命,郭亮同志的被捕和牺牲,就是他告的密。1930 年彭德怀、滕代远同志领导的部队第一次打进长沙,抓住了这个叛徒,把他枪毙了。 改编后的团下设一、三营,团部还有一个特务连,没有第二营。三营营长是张子清,营党代表似为李运启。秋收起义中浏阳的那个团,主要编在三营第七连。七连连长叫程紫峰,党代表欧阳健。我在三营七连当文书。七连有两文个书。除了我以外,还有高自立。八连党代表是相岳斌。九连连长是王良,党代表是罗荣桓。 三湾改编后,各级士兵委员会陆续建立起来了。它是由选举产生的,首先在党内酝酿(当时党员还是秘密的),然后在全体军人大会上选举产生。营士兵委员会则先由各连产生若干代表,然后再由三个连的代表选举产生。 团士兵委员会的建立,也是这个程序。士兵委员会不设什么机构,也没有专职人员,只是遇事在一起开会研究。它的工作,一是搞政治民主,那时来自旧军队的军官不少,打人骂人的军阀习气还存在,有的相当严重。士兵委员会同这种旧习气作斗争。二是搞经济民主,参与管理经济,管理伙食,把伙食搞好,按时结帐,分伙食尾子。营、团士兵委员会的主要工作放在连里,因为连是基础。党的支部和党代表,都把抓士兵委员会,作为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参加了打遂川的战斗。这一仗打得很漂亮。拿下遂川后,部队在遂川过了一个愉快的春节。原三营营长张子清调出当团长了,由伍中豪接任三营营长,营没有设党代表。伍中豪是黄埔军校第四期的,是一位儒将,很能打仗,还喜欢作诗。平日爱喝酒,酒兴浓时,便诗兴大发。他拿到分的伙食尾子,便喊警卫员上街打酒。打来的酒,他三口两口就喝完了,又喊警卫员去打酒。警卫员说,你的伙食尾子全打了酒了,哪里还有钱去打酒? 我的名字宋任穷就是在打遂川后的那个春节,伍中豪喝酒时为我改的。 他一边喝酒一边念着我的名字:“宋韵琴,宋韵琴。这个名字不好,像个女人的名字,改了吧!”接着他念念有词地在嗓子眼里转着:“宋韵琴,宋韵琴,宋任穷”,突然停住了,说:“就叫宋任穷吧!”于是,我的名字就由宋韵琴改成宋任穷了,一直沿用至今。那时,改名字很简单,不用批准,只要在花名册上把名字改过来就行了,后来,有人传说,我的名字是毛泽东改的,这是误传。 我从七连调到营部当文书,主要任务是抄写营部起草的文件。当时营部只有十几、二十个人,没有支部,只有党小组。我任营部的党小组长。有一个副营长姓陈,平江人,是在遂川城发展入党的。营部还有个副官姓徐,一个书记官,还有传令兵、炊事员、司号长(管三个连的三名号兵,团部称司号官)。团部设在遂川城的天主教堂里,营部在城内的一间民房里。毛泽东同志也住在遂川城里。 不久,部队又从遂川返回来打宁冈新城。这次战斗很干脆,全歼敌人一个营,国民党的县长都被我们抓到了。这次我在后面搞伤兵工作。在战斗中,营长伍中豪身先士卒,带头爬城,负了伤。

开国上将活着有谁

综述1、截止到目前,开国上将活着的已经没有了,都已经去世,在抗战时期,他们用他们的智慧和英勇顽强的斗志,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2、共和国开国上将一共57人,1955年授予的元帅、大将、上将已全部逝世。中将还有3人、少将还有98人目前在世。开国上将的成立情况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55位将领被授予上将军衔。是代表红军、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有杰出贡献的将领。2、1956年和1958年,又有两位高级将领先后被授予上将军衔。这57位将军为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做出过重大贡献,因此被人们称之为"开国上将"。3、开国上将,现已全部逝世。最后一位开国上将吕正操在2009年10月13日溘然长逝,享年106岁。4、为了区别于国家机关行政干部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级别,称之为"军队级别"。"军队级别"是1952年3月正式评定的,全军从毛泽东的军委主席级到战士级,共设置了十一等二十四级。

开国上将有十员高级上将,他们是哪十位?

萧克、王震、许世友、吕正操、杨正武、陈明仁、杨得志、董其武、陶峙岳、叶飞共十名1萧克以他的资力上将军衔确实委屈了,王震将军智勇双全,常亲率部冲锋陷阵,屡建战功.许世友传奇般的将军,吕正操百岁战将,杨成武立马斩日"名将之花",陈明仁林彪唯一没战胜的对手:共和国上将陈明仁,杨得志红军的虎将,董其武老蒋的爱将,陶峙岳93岁新党员,叶飞华侨出身的三野焊将。2萧克将军原名武毅,字子敬,湖南省嘉禾县人。1926年1月,将军以借到的7块大洋做盘缠,独自离家出走,奔赴广州参加革命运动,先后入国民政府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宪兵教练所、国民革命军补充第五团,在叶挺部任连政治指导员,随部参加北伐战争,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5年授衔时有多少开国上将?

1955年开国上将以姓氏笔划为序,排名不分先后,名单如下:1、王平;2、王震;3、王宏坤;4、王建安;5、王新亭;6、韦国清;7、乌兰夫;8、邓华;9、叶飞;10、甘泗淇;11、吕正操;12、朱良才;13、刘震;14、刘亚楼;15、许世友;16、苏振华;17、李达;18、李涛;19、李天佑;20、李志民;21、李克农;22、李聚奎;23、杨勇;24、杨至成;25、杨成武;26、杨得志;27、宋任穷;28、宋时轮;29、张宗逊;30、张爱萍;31、陈士榘;32、陈再道;33、陈伯钧;34、陈明仁;35、陈奇涵;36、陈锡联;37、周桓;38、周士第;39、周纯全;40、赵尔陆;41、洪学智;42、钟期光;43、贺炳炎;44、郭天民;45、唐亮;46、陶峙岳;47、萧华;48、萧克;49、阎红彦;50、傅钟;51、傅秋涛;52、韩先楚;53、董其武;54、彭绍辉;55、赖传珠。这五十五名上将级别为:一、正兵团级33名。张宗逊、宋任穷、赵尔陆、萧克、王震、许世友、刘亚楼、邓华、杨得志、王宏坤、李克农、李达、杨成武、李涛(瑶族)、萧华、甘泗淇、赖传珠、陈奇涵、宋时轮、苏振华、陈锡联、陈士榘、王新亭、谢富治、李志民、黄永胜、朱良才、杨勇、傅钟、周士第、陶峙岳、董其武、陈明仁。二、副兵团级19名。周纯全、陈再道、彭绍辉、陈伯钧、张爱萍、傅秋涛、韩先楚、唐亮、洪学智、叶飞、周桓、李天佑、刘震、杨至成(侗族)、王平、钟期光、郭天民、韦国清(壮族)、吕正操。四、准兵团级1名。贺炳炎。五、无军队级别者2名。乌兰夫(蒙古族)、阎红彦。扩展资料解放前后,解放军干部和全国党政干部一样,较长时间实行供给制,没有工资,个人的吃穿用由公家全包,经济情况略有好转的地区,按照任职情况给予数量微薄的津贴,以补零用。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地方和军队干部,才根据每个人参加革命工作的年限、历史贡献、所任职务等综合因素,评定了级别,干部按级别享受工资津贴和其他物质待遇。开国上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55位将领被授予上将军衔,是代表红军、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有杰出贡献的将领。1956年和1958年,又有两位高级将领先后被授予上将军衔。这57位将军为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做出过重大贡献,因此被人们称之为“开国上将”。1956年授予王建安上将军衔。1958年授予李聚奎上将军衔。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开国上将;人民网-开国上将纪念馆

开国上将总共有多少人

  开国上将总共有57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55位将领被授予上将军衔。1956年和1958年,又有两位高级将领先后被授予上将军衔。这57位将军为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做出过重大贡献,因此被人们称之为“开国上将”。他们是:  萧克、李达、张宗逊、李克农、王震、许世友、邓华、彭绍辉、张爱萍、杨成武、韩先楚、李涛、傅秋涛、王平、吕正操、傅钟、肖华、甘泗淇、宋任穷、赖传珠、洪学智、周士第、郭天民、周纯全、杨至诚、陈再道、陈奇涵、王宏坤、苏振华、刘亚楼、刘震、陈锡联、韦国清、陈士榘、陈伯钧、钟期光、宋时轮、朱良才、董其武、唐亮、叶飞、杨得志、王新亭、黄永胜、李天佑、陈明仁、贺炳炎、阎红彦、谢富治、陶峙岳、乌兰夫、周桓、杨勇、李志民、赵尔陆、王建安、李聚奎。

开国上将总共有多少人?

开国上将一起有57人。1955年,新中国举行首次授衔,55位高级将领被授予开国上将军衔。其后,1956年,王建安将军被补授上将军衔;1958年,李聚奎将军也被补授上将军衔,所以开国上将人数一共57人。

中国开国上将?

开国上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55位将领被授予上将军衔。是代表红军、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有杰出贡献的将领。1956年和1958年,又有两位高级将领先后被授予上将军衔。这57位将军为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做出过重大贡献,因此被人们称之为“开国上将”。1955年8月27日授予(55人)萧克(1907.07.14-2008.10.24),时任国防部副部长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李达(1905.04.19-1993.07.12),时任国防部副部长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张宗逊(1908.02.07-1998.09.14),时任副总参谋长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李克农(1899.09.15-1962.02.09),时任副总长兼外交部副部长。王震(1908.04.11-1993.03.12),时任副总长兼铁道兵司令、政委。许世友(1905.02.28-1985.10.22),时任副总长兼南京军区司令。邓华(1910.04.28-1980.07.03),时任副总长兼沈阳军区司令。彭绍辉(1906.09.06-1978.04.25),时任副总长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张爱萍(1910.01.09-2003.07.05),时任副总长。杨成武(1914.10.08-2004.02.14),时任副总长兼北京军区司令、防空军司令。韩先楚(1913.02.-1986.10.03),时任副总长。李涛(1905.09.04-1970.12.20),时任总参谋部三部部长。傅秋涛(1907.08.03-1981.08.25),时任总参队列部长。王平(1907.10.12-1998.02.08),时任总参动员部长。吕正操(1904.01.04-2009.10.13),时任总参军事交通部长。傅钟(1900.06.23-1989.07.28),时任总政治部副主任。肖华(1916.1.21-1985.08.12),时任总政副主任兼总干部部副部长。甘泗淇(1903.12.21-1964.02.05),时任总政副主任。宋任穷(1909.07.11-2005.01.08),时任总干部部副部长。赖传珠(1910.04.03-1965.12.24),时任总干部部副部长。洪学智(1913.02.02-2006.11.20),时任总后副部长。周士第(1900.09.09-1979.06.30),时任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兼军外训练部长。郭天民(1905.08.-1970.05.26),时任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兼军事出版部长。周纯全(1905.10.08-1985.07.28),时任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杨至诚(1903.11.30-1967.02.03),时任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陈再道(1909.01.24-1993.04.06),时任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兼武汉军区司令、湖北军区司令员。陈奇涵(1897.09.23-1981.06.19),时任军事法院院长。王宏坤(1909.01.22-1993.08.20),时任海军副司令。苏振华(1912.06.02-1979.02.07),时任海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刘亚楼(1910.03.12-1965.05.07),时任空军司令。刘震(1915.03.03-1992.08.20),时任空军副司令。陈锡联(1915.01-1999.06.10),时任炮兵司令。韦国清(1913.09.02-1989.06.14),时任驻越南军事顾问团团长公安军副司令。陈士榘(1909.04.14-1995.07.22),时任工程兵司令。陈伯钧(1910.11.26-1974.02.06),时任军事学院副院长。钟期光(1909.01.02-1991.05.22),时任军事学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宋时轮(1907.09.10-1991.09.17),时任总高级步校校长。朱良才(1900.09.27-1989.02.22),时任北京军区政委。董其武(1899.11.27-1989.03.03),时任69军军长。唐亮(1910.06.13-1986.11.20),时任南京军区政委。叶飞(1914.05.07-1999.04.18),时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兼福建军区司令。杨得志(1911.01.03-1994.10.25),时任济南军区司令。王新亭(1908.12.23-1984.12.11),时任济南军区政委代司令员。黄永胜(1910.11.17-1983.04.26),时任广州军区司令。李天佑(1914.01.08-1970.09.27),时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兼广西军区司令。陈明仁(1903.04.07-1974.05.21),时任55军军长。贺炳炎(1913.02.05-1960.07.01),时任成都军区司令。阎红彦(1909.10.26-1967.01.08),时任成都军区第一副政委。谢富治(1909.08.-1972.03.26),时任昆明军区司令兼政委。陶峙岳(1892.9.18-1988.12.26),时任新疆建设兵团司令。乌兰夫(1906.12.23-1988.12.08),时任内蒙古军区司令、政委。周桓(1909.02.22-1993.10.27),时任沈阳军区政委。杨勇(1912.10.28-1983.01.06),时任志愿军司令。李志民(1906.07.09-1987.11.16),时任志愿军政委。赵尔陆(1905.06.04-1967.02.02),时任二机部长。1956年授予(1人)王建安(1907.11.08-1980.07.25),时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1957年授予(1人)李聚奎(1904.12.31-1995.6.25),时任总后勤部政治委员

1955年开国上将排名?

1955年开国上将排名:1、萧克。2、李达。3、张宗逊。4、李克农。5、王震。6、许世友。7、彭绍辉。8、张爱萍。9、杨成武。10、韩先楚。11、李涛。12、傅秋涛。13、王平。14、吕正操。15、傅钟。16、肖华。17、甘泗淇。18、宋任穷。19、赖传珠。20、洪学智。21、周士第。22、郭天民。23、周纯全。24、杨至诚。25、陈再道。26、陈奇涵。27、王宏坤。28、苏振华。29、刘亚楼。30、刘震。31、陈锡联。32、韦国清。33、陈士榘。34、陈伯钧。35、钟期光。36、宋时轮。37、朱良才。38、董其武。39、唐亮。40、叶飞。41、杨得志。42、王新亭。43、黄永胜。44、李天佑。45、陈明仁。46、贺炳炎。47、阎红彦。48、谢富治。49、陶峙岳。50、乌兰夫。51、周桓。52、杨勇。53、李志民。54、赵尔陆。扩展资料:开国上将介绍:1、李克农:1899年出生于安徽巢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李克农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外交家,我党我军隐蔽战线的卓越领导者和组织者。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他以对党无限忠诚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在紧急关头保卫了党中央的安全,在关键时刻向党中央提供了决策性情报,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2、刘亚楼:原名刘兴昌。清宣统三年2月出生于武平县湘店乡湘洋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刘克芳是勤劳正直的农民。兴昌出生不久,母亲死于产褥热。房亲刘德香急人所急,将不满周岁的女儿抱给别人作童养媳,收养兴昌作养子。从此,兴昌改名刘振东。振东8岁读私塾,9岁转入崇德小学。14岁进湘店高小,15岁进武平县立初中,16岁考入省立第七中学。因交不起学费而中途辍学。回乡后,共产党员刘克模聘请他任崇德学校教员。不久,刘克模、李长明派刘振东、刘永光等在店下开文昌栈作掩护,开展革命活动。1931年起,亚楼先后担任中央红军第十一师、第二师政治委员。参加粉碎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五次围剿战斗。第一次反围亚楼团捉了国民党十八师师长兼前敌总指挥张辉瓒。第二次反“围剿”,亚楼手把手教团连政工干部制订政工规划,鼓励政工人员起模范作用。第三次反“围剿”,亚楼的十一师全歼国民党军最精锐的52师。3、张宗逊:渭南县赤水镇堰头村人,1927年4月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1924年6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2月转为中共党员,同年入黄埔军校学习。他参加了北伐战争、秋收起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经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战斗洗礼。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他舍生忘死,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英勇善战,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对军事训练和军队院校管理建树颇多,被公认为军事教育家。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他是中共第七、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届中央委员,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开国上将

开国上将有哪些人?

1955年开国上将以姓氏笔划为序,排名不分先后,名单如下:1、王平;2、王震;3、王宏坤;4、王建安;5、王新亭;6、韦国清;7、乌兰夫;8、邓华;9、叶飞;10、甘泗淇;11、吕正操;12、朱良才;13、刘震;14、刘亚楼;15、许世友;16、苏振华;17、李达;18、李涛;19、李天佑;20、李志民;21、李克农;22、李聚奎;23、杨勇;24、杨至成;25、杨成武;26、杨得志;27、宋任穷;28、宋时轮;29、张宗逊;30、张爱萍;31、陈士榘;32、陈再道;33、陈伯钧;34、陈明仁;35、陈奇涵;36、陈锡联;37、周桓;38、周士第;39、周纯全;40、赵尔陆;41、洪学智;42、钟期光;43、贺炳炎;44、郭天民;45、唐亮;46、陶峙岳;47、萧华;48、萧克;49、阎红彦;50、傅钟;51、傅秋涛;52、韩先楚;53、董其武;54、彭绍辉;55、赖传珠。这五十五名上将级别为:一、正兵团级33名。张宗逊、宋任穷、赵尔陆、萧克、王震、许世友、刘亚楼、邓华、杨得志、王宏坤、李克农、李达、杨成武、李涛(瑶族)、萧华、甘泗淇、赖传珠、陈奇涵、宋时轮、苏振华、陈锡联、陈士榘、王新亭、谢富治、李志民、黄永胜、朱良才、杨勇、傅钟、周士第、陶峙岳、董其武、陈明仁。二、副兵团级19名。周纯全、陈再道、彭绍辉、陈伯钧、张爱萍、傅秋涛、韩先楚、唐亮、洪学智、叶飞、周桓、李天佑、刘震、杨至成(侗族)、王平、钟期光、郭天民、韦国清(壮族)、吕正操。四、准兵团级1名。贺炳炎。五、无军队级别者2名。乌兰夫(蒙古族)、阎红彦。扩展资料解放前后,解放军干部和全国党政干部一样,较长时间实行供给制,没有工资,个人的吃穿用由公家全包,经济情况略有好转的地区,按照任职情况给予数量微薄的津贴,以补零用。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地方和军队干部,才根据每个人参加革命工作的年限、历史贡献、所任职务等综合因素,评定了级别,干部按级别享受工资津贴和其他物质待遇。开国上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55位将领被授予上将军衔,是代表红军、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有杰出贡献的将领。1956年和1958年,又有两位高级将领先后被授予上将军衔。这57位将军为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做出过重大贡献,因此被人们称之为“开国上将”。1956年授予王建安上将军衔。1958年授予李聚奎上将军衔。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开国上将;人民网-开国上将纪念馆

开国上将陈锡联回忆血战羊山集

血战羊山集 刘邓首长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于1947年6月30日晚发起了鲁西南战役。担任第1梯队的第1、第2、第6纵队,从张秋镇到临蹼集300里的宽正面上,以突然勇猛的动作一举突破敌人黄河防线。我第3纵队为总预备队,随后跟进,于7月3日进至甄城地区集结我军渡过黄河,雄视敌华东战场10万大军的左翼及后方。蒋介石大为震惊,为堵住这一缺口,急令刘汝明集团之第55师主力退守郸城,第68师及第55师第18旅据守菏泽,并从豫皖苏及豫北抽调第58师、第32师、第66师和嘉祥的第70师,结成重兵集团,统归王敬久指挥,企图伏击我侧背,迫我背水作战。 刘邓首长根据军委“我军愈在内线多歼灭敌人,则出到外线愈容易发展”的指示,决心乘敌王敬久集团正在运动中和兵力分散之机,分割歼灭之。具体部署是: 以第1纵队插至巨野东南地区,切断敌第70师、第32师、第66师之联系,割裂、歼灭第32师;第6纵队经张凤集向东,一部切断敌第32师与第66师之联系,主力协同第1纵队歼灭第32师;第2纵队先歼谢家集敌第66师1个团,尔后与我第3纵队协同歼灭羊山敌第“师主力。另以冀鲁豫军区独第1、第2旅,进至万福河以北地区,阻击由金乡可能北援之敌。 我纵受领任务后,于7月12日中午出发,以每小时15华里的速度向南奔进,于13日1时许到达羊山集东北、东南地域。 羊山集位于金乡西北30华里,居民千余户。镇北面靠一孤山,东西长约5里,高约中幻米,山上突出三峰,形状似羊,由此得名“羊山”。当地称东峰为“羊头”,中峰为“羊身”,西峰为“羊尾”。羊身最高,能瞰制整个羊山和羊山集。守敌第66师系蒋介石嫡系陈诚所部,装备较好,受反动教育较深,是蒋介石打内战的主力之一。该敌进至羊山后,不分昼夜地抢修工事,沿山腰构筑地堡、交通壕,据守顽抗。 7月13日夜开始攻击。我以第8旅从东北、第9旅从西南攻羊山集,第7旅为预备队。部队在接敌运动中,由于水深齐腰,行动不便,进至水障区域内时,突遭敌村内、羊身、羊头三面火力压制.第一次方击夫成14日夜,第1、第6纵队在六营地区全歼敌第32师和第70师,第2纵队歼灭谢家集之敌。羊山之敌极为恐慌,于16日中午以1个团的兵力,向南做试探性突围,被我第9旅歼其一部,余敌退回羊山。 15日,第2纵队参加对羊山作战,由西面对敌实施攻击。我纵随即调整部署,于17, 19, 20日连续3次与之协同作战。但因对地形、敌情摸得不清,部分干部有急躁情绪,组织工作粗糙,几次攻击,虽都有突破,但均未站住脚,天亮前撤回原阵地。 时值盛夏,天气炎热,连日大雨,所有的交通沟都变成了小河。部队在水深及胸的战壕里与敌奋战,十分艰苦。由于长时间泡在水里,皮肤都发白肿胀,有的伤口化了脓,壕沟里布满了敌人的尸体,连沟水都变成了红褐色。炊事员送饭,开始是将饭锅放在门板上漂在水上推进,后来索性改成小船来运。由于天气炎热,敌尸体来不及掩埋,腐烂发臭,前沿阵地的指战员只好用棉花或布条塞住鼻孔吃饭。 在羊山激战过程中,金乡援敌第58师及第199师进至万福河南岸,为军区独立旅所阻,7天未前进一步19日,蒋介石飞临开封督战,一面从西安、洛阳、汉口等地调兵遣将,驰援鲁西南;一面严令王敬久率第58师及第199旅不惜一切代价,速解羊山之围。刘邓首长决心除以一部兵力继续围困羊山之敌外,集中主力先在运动中歼灭援敌,尔后再打羊山。22日6时,敌第199旅在飞机、坦克、炮火掩护下渡过万福河。时降大雨,道路泥泞,敌坦克、大炮运动困难,敌前卫第5%团孤立,我第9旅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组织第25团主力从敌两侧,第26,第27团迂回敌后,歼敌大部。我第7旅主力多路出击,将敌第199旅主力分割包围,我第2纵队和军区独立旅从西侧出击,经彻夜激战,全歼敌第199旅。我纵队俘敌旅长王士翘以下2000余人。23日、24日,敌第58师又数次增援,均为我纵队所阻,敌龟缩金乡。 23日,毛主席指示我野:对羊山之敌,“判断确有迅速攻歼把握,则攻歼之。否则,立即集中全军休整10天左右,除扫清过路小敌及民团外,不打陇海,不打新黄河以东,亦不打平汉路,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月行程,直出大别山”。刘邓首长认真分析敌情,认为各路援敌尚在调动中,且金乡敌无力再援,羊山集敌人已遭到削弱,我集中全部主力速歼该敌是完全有把握的。随即重新调整部署,并调野司榴弹炮营、第1纵队炮团加强火力。 24日,我率各旅、团干部和担任主攻的第7旅营、连干部,踵着齐腰的泥水,沿着交通壕抵近前沿阵地详细观察地形,了解敌情,现地分析几次玫击受挫的原因。 经过认真研究,我认为数次攻击不果,主要原因是没有置重点于夺取制高点,结果几次攻进均被敌火力压制,被迫退出。因此,攻占制高点羊身是整个战斗的关键。 原因找到了,我决定改变打法,重新调整攻击部署:集中6个旅(我纵3个旅,第2纵队1个旅、第6纵队1个旅、独1旅)之优势兵力,分割围歼羊山之敌。以第7旅(附第1纵队山炮团)和第6纵第16旅为主攻部队,首先攻占羊身,尔后分别向东向西攻击羊山集;第8旅第24团协同第20团攻羊头,主力位羊山集以东以南布阵,捕捉突围之敌;第9旅阻击北援之敌,并在姜庄、后刘庄相机攻村。 我把看地形的情况和重新调整部署的设想用电话向李达参谋长汇报了1个多小时。李达参谋长向刘邓首长作了报告,给我回电话说:同意你的部署。 各参战部队按新的作战部署积极准备。 27日18时,我对羊山集之敌发起总攻。炮火准备足足打了40分钟。担任主攻的第7旅第19团3营在营长南峰岚率领下,以迅猛动作一举突破敌阵地,攻上羊身主峰。与此同时,第16旅第46团也从羊尾攻上主峰。两支部队互相支援,密切协同,将敌人压到南侧半山腰。 敌利用我阵地未及巩固之机,多次向我反扑,企图夺回主峰,均被我两旅勇士击退。 在我占领羊身主峰的同时,我纵队第8、第9两旅从羊山集以东、以南攻人村内,直捣敌指挥中枢。经反复激烈争夺,敌核心阵地被摧毁,敌争相逃命。至28日12时,逃敌全部被歼,战斗胜利结束。 羊山集之战,我纵队共毙伤敌4000余人,俘敌7000余人,缴获榴弹炮9门, 汽车 30余辆。我纵队伤3041人,亡506人。其中,第19团3营营长南峰岚、第20团2营营长袁德兰、第22团2营营长吴锡山、第23团l营营长丁岗、第7旅侦察股长李兴让及纵队杀敌英雄史玉伦同志光荣牺牲。 战后,刘司令员赋诗一首,纪念羊山集战斗: 狼山战捷复羊山, 炮火雷鸣烟雾间, 千万军民齐拍手, 欣看子弟夺城关。

十大元帅、十大将军开国上将,咋没有河南人

没办法。但是上将 中将 少将里有很多的程世清将军就是河南籍健在开国将军 河南还有两大开国将军县:新县、商城

哪位中国开国上将被称为小诸葛 帮越南指挥奠边府战役

韦国清。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韦国清(1913年9月2日——1989年6月14日),广西东兰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2月参加著名的百色起义,1934年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为建立皖东北和巩固发展津浦路东地区抗日根据地发挥了重要作用;淮海战役中参加了围歼杜聿明集团的作战;建国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主持全军的政治工作。1989年6月14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6岁。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1]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开国上将韦国清之七十三——胡志明说,坚决照毛主席的意见办

在毛泽东接见两天后,韦国清便和新调任军事顾问的几名干部一起上了南下的火车。10月25日,韦国清抵达军事顾问团驻地。 27日,韦国清在武元甲的陪同下,乘马赶到数十里之外的胡志明“竹林官邸”。胡志明一见到韦国清,即同他亲切拥抱。在座的还有长征,也行拥抱之礼。韦国清向胡志明、长征和武元甲转达了毛泽东关于南进战略和几项重要措施的建议,以及彭德怀对目前战争形势下作战方法和建军问题的意见,并将纳瓦尔军事计划的法文本面交胡志明。 隔日,胡志明轻装简从,突然造访韦国清。他兴致勃勃地对韦国清说:“感谢你从北京给我们带来的两件很好的礼物。一是毛主席对今后作战的意见是正确的。实行这些方针和措施,一定能够粉碎纳瓦尔计划。我已经发电报给毛泽东同志,表明我们的态度,坚决照办。再是纳瓦尔军事计划法文本,这对我们也很有帮助,使我们在全局上更了解了敌人。武元甲同志看过纳瓦尔计划后,受到不小震动。表示他的思想搞通了,完全拥护先解放西北、上寮并逐步向南推进的战略方针。” 胡志明停顿了一下说:“韦同志,你认为当前应当先抓哪些事情?” 韦国清回答说:“我认为当前最主要的是先把冬季攻势的作战计划制订出来。依据这个计划来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各项工作就好开展了。” 胡志明连声说:“很好!很好!同我的想法完全一致,你要帮助武元甲同志快把作战计划搞出来,交政治局讨论通过。这件事就交给你了。” 韦国清说:“请胡主席放心,我会同武元甲同志好好商量,把这个计划尽快拟订出来。” 韦国清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经与越方反复研究,帮助拟定了人民军冬季作战的全面部署。 为了顺利实施这个冬季作战计划,越南军队总军委于11月19日至24日召开了高级干部会议。这是越南抗法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军事会议,与会的不仅有参战部队的高级干部,而且有中部和南部各战区的负责人。军事顾问团的领导和顾问也应邀出席了会议。 会上,武元甲首先宣布了冬季攻势的作战计划,并作了简要动员。然后展开讨论。在讨论中,与会者虽一致表示拥护这个作战计划,但仍暴露出一些人存在糊涂认识和过分强调困难的畏难情绪。会议第二天,即11月20日,法军空降伞兵占领奠边府。消息传来,如何看待今后的形势,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 韦国清和梅嘉生认为,敌人空降奠边府的目的是企图阻止越南军队完全解放西北和进军上寮。这是一件好事,为越南军队提供有利战机,也使敌人的机动力量更加分散,经与武元甲交谈,取得了一致的认识。 23日,武元甲作了会议总结讲话,他安排韦国清在会议最后一天讲话。韦国清遵照毛泽东要他对越南军队高级干部多做思想工作的指示,已经作了充分准备。 24日的会议仍在越南军队总部的竹蓬礼堂内举行。武元甲说了几句开场白后,即请韦国清上台讲话。 韦国清微笑着点头,站起来走上讲台,用他那平稳清朗的音调说:“同志们!在这次会议上,由武总司令宣布的经劳动党中央批准的冬季作战计划和他作的两次讲话都很好,讲得很全面,我完全赞成。” 接着,他扼要地提出了这次讲话的主题:“劳动党中央决定把今冬作战的主要方向放在西北地区,消灭莱州之敌,完全解放西北,这个决策是很正确的。” 在越语译员翻译这段话时,他环视一下会场。会场很安静。他知道大家在等候听他的下文。他没有讲话稿,也没有提纲,要讲的内容完全装在他的脑子里。这是靠多年锻炼养成的习惯。 韦国清接着说:“西北地区虽然山高沟深,土地贫瘠,人烟稀疏,可那是个重要的战略基地。完全解放西北,就可以和越北联区连成一片,背靠中国,南接上寮,就有利于开辟上寮战场,进而向中寮、下寮以至高棉和越南南部推进,就可以打破纳瓦尔企图巩固他的战略后方、进而集中兵力与我们在北部决战的梦想。如果美国进一步插足印度支那,实行军事干涉,我们就有了同它较量的较为广阔的回旋地域。可以说,完全解放西北,是关系今后整个战局发展的关键一步,是打败法国侵略者,打破美帝干涉阴谋的关键一步。” 说到此,他话锋一转:“听说有些同志对去西北、上寮这些边远地区作战还有这样那样的想法,强调这样那样的困难。认为应把主要力量放在红河三角洲进攻敌人的奔格据点(敌人在红河三角洲周围修建的钢筋水泥工事),夺取红河三角洲地区,才可实现总反攻,赢得抗法战争的胜利。这些同志的用心无疑是很好的。他们想走一条直路,早日夺取抗战的胜利。但是这条路恐怕是难以走通的。那里是法军在印支的最强点,不仅驻有大量精锐部队,而且交通便捷,有利于敌人机械化部队运动。以人民军目前的技术装备条件,去进行较大规模的攻击作战是很不利的。我们已经有过这方面的经验教训。避强击弱,避实击虚,是历代军事家的一条重要原则。西北,上、中、下寮,以至高棉和越南南部、中部许多地方,都是敌人防御薄弱的地区,我们把进攻矛头指向这些地方,把敌人的战略后方变成新的战场,就可以调动敌人,分散敌人机动力量,不断地消灭和消耗敌人,从而进一步改变敌人战略态势,造成最后攻取红河三角洲的条件。同志们,这是一条迂回曲折的道路,但它是走向最后胜利的必经之路。” 接着,韦国清讲了中国革命的经验:“中国革命就是走了这样一条迂回曲折的道路。毛主席领导开创的井冈山根据地和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根据地,都是在几省交界的边远贫穷山区。1935年冬,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建立了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那里是黄土高原,土地贫瘠,人民贫困,可毛主席、党中央在延安一住就是十三年,在那里领导了整个抗日战争和前期的解放战争。后来仅用一年多时间,就打败了蒋介石,取得了全国胜利。这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成功之路。” 韦国清继续说:“越南的抗战也是走的这样一条道路。按照劳动党中央的决定制定的今冬作战部署,正是这条道路的具体体现。先解放西北,再进军上寮,并逐步向中、下寮以至高棉和越南南部推进,在那里搞它个天翻地覆,使纳瓦尔一天也不得安宁,不得不分散他的机动兵力,这样就会出现许多歼敌机会,就可以逐步削弱敌人,壮大自己,改善人民军的技术装备,提高部队的军政素质。到那时,就可以有把握地消灭红河三角洲之敌,夺取抗战的完全胜利。” 韦国清最后说:“同志们!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纳瓦尔计划正在逐步实施,他得到了更多美援,扩充了上百营伪军,组织了八十多营的机动部队,正在南部、中部和北部占领区内进行大规模‘扫荡",并准备向解放区进犯。最近几天,他又派兵空降奠边府,气势汹汹。但是他高兴得太早了。不要多久,我们的攻势开始,就会打他个措手不及,使他手忙脚乱,穷于应付。他若坚守奠边府,也必然逃脱不了被歼灭的命运。而这就要靠各级指挥员指挥得当,靠部队指战员英勇善战。我相信各位是勇于担此重任的。我预祝同志们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韦国清的讲话,不时博得阵阵热烈掌声。他那精辟的见解,透彻的分析,不能不令曾有这样那样想法的同志衷心折服。他的讲话,对统一越南军队高级干部的思想起了积极的作用。 (未完待续)

开国上将李达:历任参谋长40年,料事如神,将军中的“活地图”

◆作者:吴关青史 1993年7月12日,开国上将李达在北京逝世,骨灰安葬在河北省涉县将军岭。 陶汉章将军曾这样评价李达: “李达虽不善于发言,却善于不发言。” 陈毅元帅也曾称赞李达是: “我们的好诸葛。” 李达参加过长征,参加过抗战,参加过解放战争,还参加了抗美援朝;他几乎在我国建军史上的各个战争时期,都在出任参谋长一职,累计任职时间更是长达40年之久。 好诸葛 ,这样的评价,李达实至名归。 李达,原名李德三,1905年4月19日生于陕西省郿县(今眉县)横渠区崖下村,和其他元帅将军一样,童年的李达也有过给地主家打短工的经历,但是不同的是李达的父母很有先见之明,他们知道只有读书才可以改变娃儿的命运。所以在李达11岁的时候,家里借钱供他去上了5年私塾。 只是身处乱世, 一介文人又怎能苟安于乱世 。虽然在师范学校上学的时候李达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在“五四”、“五卅”运动中,和同学们积极参加了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游行示威等活动,但是他深感仅仅作为一个文人对于这个已经陷入危机的国家来说已经无济于事,于是在1926年李达辞去了在横渠区的小学教员工作考入了冯玉祥创办的西北军第二军官学校。 毕业后在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任排长、连长、旅部参谋等职。 中原大战后,26军团被蒋介石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26路军,李达任74旅旅部副官,奉命进剿中央苏区。 可是深明大义的李达并没有这样做。 在学生时代他就接受到了进步思想的影响,他深刻意识到如同国民党这样陈腐的军阀主义作风是无法改变中国的,至于围剿中央苏区,打国共内战更是极其错误的行为。于是在同年12月,作为国民党第26路军第74旅旅部少校副官的李达追随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参加了著名的“ 宁都起义 ”。 最终第26军被改编为红军第五军团。可是作为军官的李达却没有被红军方面留下来,而是被发放了路费,资遣回乡。 这是李达无法接受的。 为此李达找到红5军团总指挥季振同,但季振同也无可奈何。不甘心的李达又找到了中革军委派到红5军团工作的军团政治部主任刘伯坚。刘伯坚被李达对革命的执著精神打动了,经过他的说服,李达终于被批准留在红5军团。 历史 差点就让共和国失去了一位上将。 不久,受过正规军校教育并担任过参谋工作的李达被湘赣军区独立1师政委王震要走,担任了独立1师参谋长兼第3团团长。1932年9月,李达经王震和湘赣军区政委甘泗淇的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两个月后被任命为红8军参谋长。 1933年李达先后担任红17师参谋长,红6军团军团参谋长。 相对于其他名将李达,比如同为开国上将的韩先楚,李达的升迁速度不可谓不快。这其中当然有一部分内在因素,那就是李达的 足智多谋 。 1934年,红6军团奉命离开湘赣苏区去湘西一带寻找已与中央失去电讯联系的贺龙红2军团部并与他们会合。可是由于敌人的围追堵截,加上不知道贺龙部队的确切位置,红6军团只能边走边打听。 这一路上真可谓是危险重重。前有追兵,又不知道贺龙部队的具体位置,红6军团很快陷入了敌人的包围之中,在贵州的东北石阡甘溪镇上,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形势一度十分严峻。 敌军兵分多路对红6军团包抄,而且由于人手分散,红6军团十分被动。在混战中李达带领400多人逃离了敌人的包围圈,却和军团指挥部任弼时、萧克、王震他们失去了联系。李达这时候真可以说是陷入从军以来最大的危机。 但是他没有被困难给吓到,反而冷静地分析了形势,迅速做出了决定。他决定孤军深入敌人的包围,独自去寻找贺龙部队的下落。终于上天不负有心人。在10月15日,李达在一个叫枫香溪的小镇终于找到了贺龙及红2军团政委关向应。 李达马上用电台和指挥部取得了联系,并在11天后带领贺龙的第2军团和6军团在印江县胜利会师。 王震当时就拉着李达的手激动地说: “李达呀,我们还以为找不到你了。哪知你真的把贺龙同志给找来了。你这个参谋长还不错嘛!” 而在此后,李达也与贺龙开始了他们的漫长革命友谊。 同年李达调任贺龙的红2军团任参谋长。可是到了之后,李达发现不对劲了,原来由于缺乏人手,此时的红2军团的司令部的工作非常欠缺,无法正常运转。于是李达建议在团以上单位建立司令部,设立了作战、通信、侦察、管理等部门,并举办培训班,提高参谋人员的基本素质。同时在之后的湘鄂川黔苏区的创建过程中李达参与了一系列重要战斗的方案制定和指挥工作,贡献很大,被红二方面军的许多老同志称为 “足智多谋的参谋长” 。 萧克、王震、甘泗淇、陈伯钧、余秋里、廖汉生等许多老将军在后来谈起李达时都交口称赞说他 “料敌谋事胜似神算,在历次战役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同时由于李达忠厚老实,军团部上下都很喜欢他,叫他 “李菩萨 ”。 1935年李达参加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中李达任红二方面军参谋长,而此时他辅佐的正是时任总指挥的贺龙。在长征过程中,因为李达的足智多谋以及卓越的远见,红二方面军一次次躲过了敌人的围剿,并在1936年10月与红一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胜利完成了长征。 1937年,抗战爆发。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下辖115师、120师、129师,李达担任八路军第129师参谋处处长。 次年12月,任第129师参谋长,并随刘伯承和邓小平的129师主力从太行东下冀南,以巩固我冀南抗日根据地。 而且李达经常深入前沿观察地形、了解敌情并作出准确判断,拟定切实可行的作战方案。并且协助邓小平和刘伯承多次指挥战斗,为冀南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之后几年的抗战岁月中,让李达快速成长为八路军独当一面的人物。1942年5月,日军第1军司令官岩松义雄中将指挥两万五千日军的兵力对八路军总部和129师师部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扫荡”。扫荡前,日军的特别挺进暗杀队发现了129师部的位置,并发动了攻击。在这次攻击中,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壮烈牺牲。 在扫荡突围后,李达总结了这次战斗的失败经历以及左权将军的牺牲,他觉得作为非作战序列的机关单位也要有一定的作战能力,要不然如同这次敌人的突然袭击,又会被打的措手不及。于是根据刘、邓首长的指示,李达起草了 《非战斗机关军事化的问题》 ,下发部队执行,而这一建议,对于我军现代化条件下的统率机关建设,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943年的林南战役中,李达作为指挥员,歼灭了日伪军6000多人。并且在同年10月兼任太行军区司令员,进行了道清战役、安阳战役和大反攻作战,收复了大片国土。 1945年日本战败,国共矛盾升级,1946年7月,蒋介石单方面撕毁和平协议,发动全面进攻。截止1947年6月,解放军共消灭国民党军队112余万人,粉碎了蒋介石狂妄的全面进攻,迫使其转入重点进攻。 但现实局面仍然很严峻。中原解放区基本沦陷。8月,中央军委作出重要决定,由李达担任参谋长的刘邓大军南下,千里跃进大别山。 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为了最大限度发挥牵制敌人兵力的战略效果,刘邓大军在无后方依托的情况下,深入敌后,牵制敌人的外线,进行代价高昂的远征作战。 但是这场远征的意图最终还是被蒋介石识破,在鲁西南战役中,蒋军集中主力在菏泽一带拼死堵截,刘邓大军苦战28天,付出伤亡1.3万人的代价,成功渡过黄河,顺利进入河南,从此开启千里南下的征途。 而在这千里跃进中,李达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早就预料到中央军委要求南下的决定,于是提前做好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勘探行进的路线,安排好部队人员的进程,在实际上就是作为大军的一个大管家。 同时李达对于南下大别山的地图路线可以说是了如指掌,沿途经过的几百上千的县市他都倒背如流。在经过黄泛区的时候,李达还主动请缨,作为先头向导,率领参谋人员侦察敌情。而且为刘邓首长带路的警卫一连曾经三次带错了路线,但是都被李达给纠正回来了,所以邓小平感慨地说: “李达就是一幅活地图,他这一手真了不起!” 关于李达背地图这一手再说个小故事。李达晚年,有一次由湛江乘飞机飞往昆明。途中遇到雷雨,飞机绕行。李达这时候在闭目养神,机长就和同行的飞行员说不要去惊醒首长。结果这时候李达醒了,他叫过警卫员问他说我们怎么在往北飞,警卫员大吃一惊如实相告。 所以无怪乎邓小平叫他 “活地图”。 1950年2月李达担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后兼云南军区司令员。主持西南军区日常工作,参与领导西南地区歼灭国民党残余武装和土匪、争取和平解放西藏的工作。 1953年4月18日,中央军委决定,由李达接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参谋长解方的职务。1953年5月上旬,李达到志愿军总部报到。志愿军代司令员邓华对老资格的参谋长李达很尊重,称他为志愿军的诸葛亮。遇到开会,邓华在入场时总对李达说: “诸葛先生请。” 志愿军发给中央军委的电文,邓华都是请李达起草,再经志愿军领导讨论后签发。在朝鲜期间,李达完成的主要工作是协助邓华代司令员组织指挥了取得重大胜利的夏季反击战役,迫使美方最高司令官克拉克于1953年7月27日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 李达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忠职守,始终坚持在一线,而且李达一辈子都廉洁奉公,没有因为自己身居高位就给自己的子孙后代带来一些便利。1987年,他回到阔别55年的家乡,临走时写下了"公明廉威",希望县领导能以古为鉴,公正、廉洁,坚决杜绝腐败现象滋生。 他的儿子李如龙当了一辈子的农民。有一次李如龙见家里的房子破败不堪,就写信给李达说要一些钱修缮,结果李达回信说:" 你已长大成人,这件事不能靠我,不能盖修一修就行了。" 1993年 7月12日,李达带着他的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时至今日,我们这些后人去回忆李达上将,都会由衷说一句,李达是我们的 好参谋,好诸葛 。 最后说一件关于李达的往事。 1945年12月14日,李达和认识20多天的张乃一结婚。张乃一问他为什么选择在这一天结婚,李达说: "1931年12月14日,我加入了红军,这一天是我从旧军队军人变成红军战士的日子,也是我新生的日子,有纪念意义。"

唯一被主席批准土葬的开国上将 他是谁

许世友,1905年出生于湖北麻城县(今河南信阳新县)一农民家庭,从小家境贫寒,少年习武少林寺,23岁参军,几十年戎马倥偬,官至开国上将,1985年逝世,享年80。逝世前,许世友向国家领导人提出一个惊人的要求:请求土葬。他为什么敢提出这个要求呢?又为啥会被批准呢?许世友幼年丧父,母亲把他含辛茹苦拉扯大,很艰辛。许世友是个非常孝顺的孩子,但参军后忠孝不能两全,对母亲一直深怀愧疚。1932年,他回家探亲,临走时对母亲跪拜:“娘啊,儿这一走,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我活着不能伺候娘,死后要埋在娘身边,日日夜夜陪伴娘!”此一别,许世友17年未见母亲。直至抗战胜利、国家解放。期间家中屡遭不幸,媳妇被迫改嫁,母亲生活艰难。许世友含泪给家中写信说:“等全国解放后,我头一件事就是回去看娘。”谁知,解放后,许世友又有了新任务。念母心切,他让儿子将母亲接至身边。看到白发苍苍、身材干瘦的母亲,许世友当着100多名部下的面当场跪地,慈母孝子无不令人动容。1952年,他担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回乡探亲时再次在母亲面前长跪不起,泪流满面,村民纷纷上前劝慰。1959年,身为国防部副部长兼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路过家门,见到七旬老母瘦骨嶙峋,背着一捆柴禾回家走,许世友再次负疚落泪。战场上的许世友骁勇善战,以三国张飞自诩。但生活中对母亲真心愧疚,每思及此就心酸落泪。许世友一生七跪母亲,却在母亲临终时仍未能见她一面,未能为娘送终,成为心中永远的遗憾。他曾发誓:死后一定回来为母亲守坟。1956年4月,国家领导人纷纷在实行火葬的倡议书上签字,唯独许世友拒签。1978年,73岁的许世友向国家提出土葬的请求。没有被立马批复。1985年10月许世友逝世后,王震受邓小平委托赴南京军区,郑重传达上面的意见:“许世友在60年戎马生涯中,战功赫赫,百死一生,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批示准予土葬,但不开追悼会、不立碑。“这是特殊中的特殊”。

57位开国上将,为何有两位是后来单独授予的?他们分别是谁?

新中国成立后,我军首次实行军衔制,共有57人被授予开国上将军衔。这些开国上将,大部分都是正兵团级将领,资历和战功极高。但很少有人知道,1955年授衔时,只有55人被授予开国上将,还有两位是在1956年、1958年单独授予的,这是为何呢?这两人又是谁?我们接着往下看。王建安,1908年出生,湖北红安县人。众所周知,红安是我国著名的将军县,很早就建立了革命政权。受到进步思想影响,王建安19岁入党,还参加了黄麻起义,开始了轰轰烈烈的革命生涯。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王建安最高职务是红4军政委,值得一提的是,他和许世友等人还有过疙瘩。那是在1937年,当时许世友等十多位红四方面将领打算回四川打游击,王建安立即向抗大报告情况。很快,许世友等人被抓捕起来,思想转变后才得以释放。因为这件事,许世友对王建安意见很大。直到解放战争时期,俩人才握手言和。建国后,王建安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担任志愿军第9兵团司令员兼政委。1954年春,因为身体原因,王建安回国养病。1955年,我军举行了盛大的授衔仪式,但王建安却无缘军衔。至于其中原因,一说是因为黎玉被批判,一说是因为他骄傲自满翘尾巴,被人建议授中将。但负责授衔的罗帅不同意,坚持要等等看。1956年,王建安被单独授予开国上将军衔,后来历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和福州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务。虽然长期担任副职,但王建安将军却从不计较,始终任劳任怨地工作,令人敬佩不已。 李聚奎,1904年出生,湖南安化县人。他早年参加了彭老总领导的平江起义,后来随部队上井冈山,开始了革命生涯。李聚奎作战英勇,特别是在红军长征途中,当时他率领的红一师是开路先锋,攻占遵义城、四渡赤水河、强渡大渡河,立下赫赫战功。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李聚奎又参加了西路军西征,历经九死一生回到延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李聚奎继续战斗在一线,担任过八路军旅参谋长、四野后勤部部长等职务。建国后,我国成立了石油工业部,李聚奎出任部长。 1955年,因为李聚奎已经离开军队系统,因此没有参与授衔。但到了1958年,李聚奎重新回到了部队工作,担任总后勤部政委。为了便于开展工作,组织上又为他单独授予了开国上将军衔。

1965年,这位开国上将英年早逝,毛主席手里的书突然掉落在地

1965年12月24日7时30分,赖传珠因病在沈阳逝世,终年55岁。 当赖传珠病逝的消息传到毛主席耳中时,他震惊难过,难以置信,甚至手中的书都拿不稳掉在了地上。因为在他的印象中,这位“先锋官”赖传珠,生命力一直都非常顽强,曾多次九死一生,却还是活了下来,没想到世事无常,他竟然还是败给了病痛。 赖传珠是江西赣县人,很早就参加了革命,算是红军队伍里面的元老级人物了。他出生于地主家庭,但却没有丝毫的纨绔子弟的少爷脾气,反而他从小就懂得吃苦耐劳,他和父母十分同情农民的艰苦生活,并且积极接济和帮助穷苦百姓,因为他家也曾是受地主压迫的穷苦出身,是后来父亲做生意才富裕起来的。赖传珠17岁便参加了革命,父亲还出钱买枪支持他。他领导的农民起义失败后,他的母亲被害,被反动派扔下大雨中折磨了三天三夜才牺牲,全家都被反动派所杀,就连他家的叔叔辈们也都没有幸免。 因此,赖传珠更加坚定地跟着党走,并且凭借着自己的能力担任我军的高级将领。他参与过多场重要战役,比如说田古会议、辽沈战役、解放海南岛等等,在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解放战争时期,他担任四野15兵团政委,和邓华率领15兵团的大军打回了老家,解放了江西全境。他回到老家后,站在祖宅前沉默了许久不肯离开。建国后,赖传珠被授予上将军衔。 可为什么毛主席会称他为“先锋官”呢?那是因为他在红军长征时期,他担任着前锋开路,负责为红军打通长征的通道。 1934年,红军正式开始长征之行,当时赖传珠是红一军团一师政委,而一师正好被任命为先锋开路部队,所以当时指挥的赖传珠也被领导们称为“先锋官”。一师主要负责的是开路工作,搭路铺桥,保证后方部队顺利通过。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在前方打击敌人,为部队清除障碍。 在开路过程中,最难熬的莫过于湘江作战了,当时蒋介石派遣三十万大军在湘江附近阻击红军,意图将我军全部消灭。红一师作为先锋部队需要掩护主力部队渡江,还需要阻击国民党的数十万大军,过程十分艰难。在战斗的三天里,赖传珠一刻都未曾休息,每天都在指定计划,谋算战略,战斗结束的那一刻,他直接当场昏迷。 而在长征路上,赖传珠经历的最艰险的一段战斗,就是在渡过赤水河的时候。那时赖传珠刚刚调任了红二师的五团政委,虽然不是先头部队,但他依然负责长征路上的警示工作。当时中央纵队正在渡过赤水河,侦察兵突然报告说薛岳带着部队正在向赤水河赶来。赖传珠明白,如果不能阻击薛岳的军队,中央纵队中的毛主席和朱老总都会有危险。 于是他当机立断,立刻带着红五团前往赤水河东北方位,利用地形优势,提前阻击薛岳的进攻。当时情况非常危急,阻击薛岳这一仗是红军背水一战,而薛岳接受的是蒋介石的死命令,更是毫无保留,带来了自己装备精良的主力部队。 反观赖传珠领导的部队,五团的兵力不不过是薛岳部队的十分之一,并且装备不足,对上他完全就是以卵击石。但赖传珠绝对不能退缩,因为他的身后是中央领导,是红军主力,是共产主义的革命希望,所以他必须坚持到部队全部渡河。凭借一腔热血,加上团部仅有的四挺重机枪,赖传珠竟然真的抵挡住了敌人轮番的猛烈进攻。然而薛岳的部队还是很快突破了防线,冲到了赖传珠的指挥部。 赖传珠没有躲在士兵的身后,而是端起刺刀就向着敌人冲锋,即使身中两枪,也不愿意离开阵地,以惊人的意志力和红军不怕牺牲不苦的支撑下,赖传珠竟然最终带着红五团击退了敌人,保护中央部队顺利渡河。 如此浴血奋战的赖传珠在授勋时完全是可以得到一个上将军衔,但他当时是评衔的审核官,为了避嫌,就给自己降了一级,评了一个中将军衔。毛主席知道这件事情之后非常反对,最后强硬的给他改回了上将军衔。此后赖传珠担任过沈阳军区政委、解放军总干部部副部长、新中国第二、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

最后一位授衔的开国上将,被誉“将圣”,搭档是大将,下属是上将

在我军57位开国上将中,有一位的履历十分老,此人可以说完全是有大将的资格,因为在红军时期,他曾立下许多不世之功,1955年授衔时,他在地方工作,没有任职,但是三年后,他回到了军队,军委重新给他补衔,由此,他便成为了最后一位授衔的开国上将,他就是被誉为“将圣”的李聚奎将军。 李聚奎是湖北安化人,1904年出生,1928年,在彭德怀的领导下,他参加了起义,同年成为红军中的一员,在党员会议上,李聚奎说 “我这一辈子跟党是跟定了,党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他的这句话,成为了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1930年在第一次反围剿战斗中,我军抓住了敌人中将司令张辉瓒,时任团长的李聚奎,在这场战斗中,立下大功,在红军时期,李聚奎立下了许多不世之功,因而将他说为有大将的资格,是毫无疑问的。 1933年,李聚奎时任红三军 第八师师长,在第四次反围剿战斗中,李聚奎率领部队,以伤亡46人的代价,在 江西宜黄南部的大龙坪打了一仗,俘虏了敌军师长李明,消灭了敌人一个师部及一个旅3000余人,可见李聚奎的猛。 长征开始时,李聚奎时任红一军团第一师师长,从这个职务,大家应该就能看出,李聚奎在当时的地位,长征期间,我们耳熟能详的,强渡大渡河,抢渡乌江等,都是由李聚奎指挥的。 李聚奎当师长时,他的搭档是谭政,即后来的开国大将,他的下属第一团团长,就是后来的开国上将,三杨之一的杨得志,1935年1月,红军要抢渡乌江,命令下到李聚奎处,李聚奎当即指挥第一团杨得志用竹排渡江,并亲冒矢石,最终使得部队胜利度过乌江。 1935年5月,红军来到大渡河,蒋介石曾叫嚣着说“ 要朱毛成为石达开第二”,在李聚奎的指挥下,红一师一天一夜冒雨行军70多公里,歼敌2个连,控制了大河,17名勇士,强渡大渡河,为全军立下大功,毛主席说: 红1团在这次大转移中是立了功的, 周恩来高度评价:红1团是“天下第一团”。 团长杨得志对此很谦虚的说: 强将手下无弱兵!都是李师长领导有方!” 可见李聚奎当时的威望。 1936年,李聚奎随西路军西渡黄河,西路军惨败,李聚奎与党组织失散,他打扮成一个叫花子,白天藏匿于山沟、草丛里,趁着夜色行路,走了两个多月,李聚奎来到延安,毛主席紧紧握着他的手说“你是虽败犹荣!”抗日时期,李聚奎任386旅参谋长,旅长兼太岳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李聚奎任东北军区后勤部参谋长,后勤部第二部长等职,李聚奎对革命另外的一个突出的大贡献,便是在抗美援朝时期,担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为了抗美援朝的胜利,他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5年授衔时,李聚奎时任石油部部长,没有被授予军衔,但是被授予了三枚一级勋章,1958年,他回到了军队,当时军委补授他上将军衔,由此,他也成为了我军最后一位授衔的开国上将。

开国上将李达与夫人张乃一的一世情缘

  李达,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次年9月加入中国 *** ,先后任红军独立第一师参谋长、红二方面军参谋长,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参谋长,晋冀鲁豫军区参谋长、第二野战军参谋长兼特种兵纵队司令员和政治委员,立下赫赫战功。新中国成立后,李达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后兼云南军区司令员。1953年,李达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    李达的 夫人张乃一,原本是中原地区一位知书达礼的大家闺秀。受革命进步思想影响,她从女子中学毕业后辗转来到延安,投身革命事业。李达与张乃一这对革命夫妻,从相识到相知,一生相伴,风雨相依,不离不弃,那份相濡以沫的挚爱真情着实令人唏嘘感叹。   “不到社会主义我不结婚”   在张乃一的一生中得到许多种评价,“有头脑的女孩”,是第一个评价,是由她的兄长给予的。   张乃一是张家3个儿子和6个女儿中最小的一位。她出生时,其大哥也生了一个女孩。张乃一的父亲张之慎是个开明的绅士。张乃一7岁时就被送进了私塾学习,正是这一开明的决定,使张乃一变成了一个独特的女性。11岁时,张乃一进入实行新式教育的县立高小。   高小毕业后,张乃一考入了省城开封女子中学新科。第二年,张乃一的父亲病逝,在兄长的要求下,她在家守孝两年。当她得知与她年龄相仿的侄女被常讲女孩子念书无益的大哥偷偷送到开封念书时,她给3位兄长写了一封“ *** 信”:当今社会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一个人若是不思进取不念书,没有知识没有本领,就必然会成为一块可怜又可悲的弱肉。妹妹无别愿,只求兄长们念手足之情,放我到开封求学。   看到这封恳切而又独特的信,3位兄长着实吃了一惊。他们评价说:“六妹是个有头脑的人,是块读书能做事情的材料。可惜了妹妹,要是个弟弟就好了。”尽管这样,3位兄长还是把她送到开封继续完成学业。   在女子中学读高二时,张乃一在校图书馆借到了德国社会主义活动家倍倍尔写的《妇女与社会》一书,书中分析了妇女受压迫的社会根源,其观点深深触动了张乃一,她开始用新的眼光看待中国妇女解放的问题。恰在此时,身为家长的长兄来到开封,要给她介绍一个对象,张乃一立即表示反对。她说:“我要到社会主义实现了再结婚,不到社会主义我不结婚。”   1938年底,张乃一到达延安,在中央组织部训练班学习。一次,陈云给大家作报告,在报告中,陈云举了很多例子,说明妇女树立自尊、自立、自强精神的必要,希望女同志增强事业心,不要刚到一个稳定点的地方就急着找对象结婚。联想到《妇女与社会》的观点,张乃一认为陈云的话非常有道理。她更不愿意草率行事,遇不见真正心心相印的、可依赖的"白马王子"就宁可不嫁。正是这“两不结婚”,让张乃一一直到30多岁了还是独身一人,但爱神仍不时地光顾于她。   用真情攻破“马其诺防线”   在延安,张乃一在感情和婚姻上的态度,使她有了一个绰号:“马其诺防线”。   当时延安男同志比女同志多,像张乃一这样的女性倍受瞩目。其间,有许多热心的人为她“拉线”,也有许多人毛遂自荐,写信、赠诗,有的甚至主动找上门来,但张乃一始终没有动过心。   一次,在党校学习的陈赓碰到张乃一,见周围没有人,便用英语说:“我可以帮你介绍。”张乃一假装没听懂。还有一次,一位和张乃一一同被打成“特务”的男同志找到张乃一,坦率地表明了心迹:“我看我俩挺合适,都是"特务",谁也用不着嫌弃谁。”但张乃一却回答:“我可不是特务。”逐渐地,张乃一有了一个绰号“马其诺防线”。她明白这一外号的含义,但并不介意,只是一笑了之。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张乃一被安排到解放区太行根据地工作。张乃一刚到涉县,从延安路过太行去华北的平杰三就给时任军区参谋长的李达通了消息。原来,李达参谋长同前妻齐珂离婚一年多了,过着带孩子的单身汉生活。许多同志都感到李达这样下去不是办法,都在帮他物色合适的对象。   平杰三在延安党校学习时就认识了张乃一。他告诉李达,从延安来了两位女同志,都没结婚。一个长得很漂亮,另一个模样中等,但人老实。他问李达:“你自己说,给你介绍哪一个?”李达毫不犹豫地说:“我要老实的。”于是平杰三就给李达介绍了张乃一的很多情况。时任太行军区政委的李雪峰也很关心李达的婚姻问题,知道李达的意向后,他给李达写了一封信:“张乃一这个同志各个方面都很好。”刘伯承、 *** 也看了信, *** 说:“我看行。”事情就这样定下了,但李达能否突破“马其诺防线”呢?   张乃一到根据地没有几天,被有意安排到司令部,这之后20多天的时间里,李达白天忙工作,晚上就和张乃一拉家常,从身世、经历到工作、学习,无话不谈。张乃一开始觉察到李达的心思,通过这些天的倾心交谈,她对李达有了初步的了解,李达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心动了,她意识到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打开了她的防线。一天,李达开始谈起自己家庭的变故:他离婚一年多了,想找一个女同志做伴侣。听到这些,张乃一埋下头没有说话,李达开始试探地问:“延安的男同志比女同志多,你为什么没结婚成家呢?”张乃一抬起头响亮地说:“我早年曾经立下誓言,不到社会主义我不结婚。在延安我拒绝过不少人,为此还得了一个绰号"马其诺防线"。”   李达望着张乃一真诚地说:“如今日本鬼子已经投降,抗战胜利了。再说,马其诺防线并不是不能攻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爆发,不就被攻下来了吗?你现在可以考虑成家了。”张乃一被这直率的回答弄得脸“唰”一下红了。沉默片刻,张乃一讲出了心里话:“我现在是可以考虑成家了,但我已32岁了,我要找一个实在人,可依赖的人,不会离开我的人。”李达理解地点了点头。   第二天晚上,李达仍同往常一样来到了张乃一住的屋子,一进门就红着脸说:“我反复想过了,咱们结婚吧!”张乃一犹豫着说:“我们才相识20多天,还是再增加一些了解吧。”李达听到这话,急促地说:“这20多天来,我们不是天天在相互了解吗?我觉得我已经很了解你了。你是一个很好的女同志,正是我心目中的理想伴侣,对我的情况,你还想了解什么?提出来,我全告诉你。”   望着李达质朴的面容,回忆相处的日子,张乃一突然感到,他正是自己要寻找的“白马王子”,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他绝不会离她而去。张乃一终于点了点头,有力地说:“好吧,我同意了,我们结婚吧!”   婚礼日期定在1945年12月14日,这是李达选的。当张乃一问李达选这一天的原因时,李达说:“1931年12月14日,我加入了红军,这一天是我从旧军队军人变成红军战士的日子,也是我新生的日子,有纪念意义。” 情缘夫人开国上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