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战争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拿破仑战争的过程是怎样的?

1796~1815年拿破仑发动的战争拿破仑战争,自1796年拿破仑被任命为法国意大利军司令开始,到1815年被放逐到圣赫勒拿岛结束,历时近二十年。在二十年征战生涯中,拿破仑亲自指挥过约60次战役。拿破仑战争初期主要是为了抵御外来侵略,后期也有反抗民族压迫的因素,也兼有明显的侵略性质。拿破仑战争,无论在军事史上,还是在欧洲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拿破仑?波拿巴特,1769年8月15日出生于地中海科西嘉岛阿雅克修城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在收复土伦的战斗中拿破仑崭露头角,1794年1月14日,他被任为少将炮兵旅长,为其一生军事生涯奠定了重要基础。1793年春,英、奥、普、荷、西和意大利的一些小国萨丁尼亚等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军,联合进攻法国。战至1794年初,法国基本抵抗住了联军的进攻,并将战争推至法国境外,迫使普、西、荷兰退出反法联盟。1795年,英、俄、奥三国战略企图分歧,难以确定统一的对法军事方针和行动,因而使战争进展缓慢。拿破仑1796年3月2日,受命为法国意大利军司令,年仅27岁,开始了他独当一面的战役指挥。这也是他一生征战的开始。拿破仑率3万余人,翻越了阿尔卑斯山沿海山脉的有名“天险”,对奥萨联军实行中间突破,在蒙特诺特、洛迪、卡斯特莱奥内、阿科莱、里沃利等会战中,接连获胜,迫使奥地利于1797年10月签订《坎波福米奥和约》,从而促使第一次反法联盟彻底瓦解。在一年多意大利之战中,法军共俘敌15万名,缴获军旗170面,大炮550门,野战炮600门,并获舰船51艘等。从奥地利手中夺取了不少地区,统治了北意大利,并使“自由、平等”的口号和制度在意大利半岛流行起来。意大利之战,拿破仑在军事上有许多成功之处,如:打破了畏惧山地战的传统思想,他指挥部队敢于翻越人迹罕至的“天险”,收到了出奇之效,同时发展了山地战经验;能正确处理攻城和野战的关系,法军曾围攻曼图亚要塞达7个月之久,但没有强攻硬打,而把重点放在打击奥国援军,在野战中予以歼灭;培养了部队顽强的战斗精神,使其能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赢得战争。这些,恩格斯针对拿破仑军队突破阿尔卑斯山情况说:“从拿破仑在1796年进行第一次阿尔卑斯战局和他在1797年越过朱利恩阿尔卑斯山脉向维也纳进军直到1801年为止,整个战争历史证明:阿尔卑斯山的山岭和深谷已再不能使现代军队望而生畏了。”1798年5月,拿破仑率法军远征埃及。同年12月,英国联合俄、奥、葡萄牙、那不勒斯和土耳其等国,结成第二次反法联盟,企图推翻法国督政府,夺回被法国占去的领土。1799年10月,拿破仑从埃及回国,11月9日发动政变,成立以他为第一执政的新政府。1800年5月,拿破仑率军攻入意大利,6月14日进行马伦戈会战,大败奥军。12月,法军又在霍恩林登击败奥军。1801年1月,法奥签订《吕内维尔和约》,第二次反法联盟随之解体。1805年4~8月,英、俄、奥、瑞典和西西里王国等结成第三次反法联盟,预期用50万联军打败法国。拿破仑率法军大败俄奥联军。法奥签订《普雷斯堡和约》,俄军撤离奥地利,第三次反法联盟失败。1806年9月,英、俄、普、萨克森和瑞典等国结成第四次反法联盟,企图将法军从其侵占的地区逐出。10月14日,法军与普萨联军在耶拿和奥尔施泰特及与俄在埃劳、弗里德兰会战,法军均获胜利,第四次反法联盟随即崩溃。1807年11月,法军入侵葡萄牙;翌年3~4月,法军抢占西班牙的战略要地,并占领马德里。1809年1月,英国和奥地利结成第五次反法联盟。4月中、下旬,法军5战5胜,击退进到巴伐利亚境内的奥军;5月13日再占维也纳。同年10月14日,法奥签订《申布伦和约》,第五次反法联盟自行解体。1812年6月,拿破仑率大军60多万人入侵俄国。战争初期,俄军被迫后撤。8月17日进行斯摩棱斯克会战后,俄军继续后退。9月14日法军进入莫斯科。俄军于10月18日开始反攻;翌日,法军撤出莫斯科,尔后节节败退,到12月,几乎全军覆灭。拿破仑的侵俄战争,以丧失50多万人的惨败告终。1813年2月,俄普结盟。3月,普鲁士对法宣战。随后,俄、英、普、西、葡和瑞典等国,结成第六次反法联盟(奥地利于8月加入)。随后进行了一系列会战,拿破仑多处转战,接连获得小胜,但是挡不住联军的多路逼进。3月30日,巴黎守军投降。4月6日,拿破仑被迫退位,并被放逐到厄尔巴岛。1815年3月1日,拿破仑从厄尔巴岛秘密逃回法国,20日进入巴黎,重新掌握政权(史称“百日”王朝)。出席维也纳会议的俄、英、普、奥、瑞典等国代表,当即结成第七次反法联盟,决定出兵70万,分5路进攻法国。6月,拿破仑率法军主动出击,16日进行利尼会战,普军失利后退,18日进行滑铁卢会战,英军在普军配合下彻底击败法军。拿破仑逃回巴黎,22日再次退位,被放逐到圣赫勒拿岛,直至去世。拿破仑戎马一生,亲自指挥过的战役约计60次,比历史上著名的军事统帅亚历山大、汉尼拔和恺撒指挥的战役总和还要多。被称为一代“军事巨人”。博罗季诺、莱比锡、滑铁卢之战等,在战争史上都有较高的地位。约20年的拿破仑战争,前期主要是为了抵御外来侵略,后期也有反抗民族压迫的因素,但战争已具有明显的侵略性质。带有掠夺别的民族和兼并别国领土的反动目的,给欧洲和法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恩格斯曾经指出:“拿破仑的不朽的功绩就在于:他发现了在战争和战略上惟一正确使用广大的武装群众的方法,而这样广大的武装群众之出现只是由于革命才成为可能。”拿破仑“唯才是举”,不拘一格选拔将帅,平时注重教育训练,积极改善装备,特别注重发展炮、骑兵。在世界军事史上,从拿破仑开始才将炮兵正式定为一个兵种,并得到非常成功的运用,对世界炮兵发展起了重大推进作用。这些对资产阶级军队建设及其作战理论发展都曾发生了深远的影响。拿破仑在战争指导上,善于集中兵力,敢于以少击多,力求以一两次总决战决定战争的结局;远距离机动迂回,乘敌不意,出奇制胜;以积极进攻作为主要的作战类型,审时度势,灵活用兵;对作战指挥有过许多创新,包括在世界上最早组建参谋部等。这些把资产阶级作战思想发展到了一个顶峰,引起了西方军事界的广泛关注。后来西方许多国家所进行的战争,都曾受到拿破仑战争思想的影响。

三十年战争和拿破仑战争中北欧(丹麦、挪威、瑞典、芬兰、冰岛)历史

  三十年战争  1618~1648年发生在欧洲中部的一场大混战,参战一方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即神圣罗马帝国)及其同盟者西班牙等的天主教国家,另一方则是捷克、瑞典、丹麦、荷兰、英国、法国等国家,多数是新教国家,法国是例外。  1618年战争爆发,第一阶段捷克对奥地利,结果奥地利获胜,其他国家感到了威胁,1625年,法国首相黎塞留提议英国、荷兰与丹麦结成反哈布斯堡联盟,丹麦负责出兵,而英国与荷兰则在幕后支持,由此战争的第二阶段——丹麦阶段正式展开。  1625年丹麦王克里斯蒂安四世向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发动进攻,很快便占领德意志的西北部,与此同时,由曼斯菲尔德率领的英军则占领波希米亚西部。这次新教联军可说是节节获胜,但于1628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雇用声名显赫的波希米亚贵族华伦斯坦的雇佣军,华伦斯坦不负其所望,于该年4月击败曼斯菲尔德,其后再击败丹麦,并控制了萨克森。丹麦被迫于1629年5月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签定《吕贝克和约》,并保证不再插手德意志事务。战争第二阶段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势力伸延到波罗的海告终。  唇亡齿寒,瑞典坐不住了,在法国的资金援助下,瑞典于1630年7月出兵,在波美拉尼亚登陆,从而开始了战争的第三阶段——瑞典阶段。  瑞典军队由国王古斯塔夫二世率领,与勃兰登堡和萨克森选帝侯联合,在1631年9月17日,于布赖滕费尔德会战打败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军队,占领了波美拉尼亚。1632年初,神圣罗马帝国军的统帅蒂利伯爵在列赫河战败身亡,瑞典军占领美因茨,在4月再攻陷奥格斯堡和慕尼黑。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这危急存亡之际,再度起用原被贬斥的华伦斯坦为统帅,在该年11月与瑞典军进行吕岑会战,可是瑞典再度获胜,但同时瑞典军的主帅古斯塔夫二世国王亦阵亡,从此瑞典军丧失进攻能力,而华伦斯坦则退回波希米亚,后来因为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所猜妒,遭到其派刺客暗杀。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借此机会联合西班牙盟军,在1634年9月于纳德林根会战大败瑞典军,逼使瑞典军撤回波罗的海沿岸。萨克森与勃兰登堡则于1635年5月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签订《布拉格和约》。战争第三阶段——瑞典阶段以哈布斯堡皇帝获胜而告结束。  此战之后天主教国家阵营声势大振,法国开始介入,击败了奥地利的重要盟国西班牙,1642年11月,瑞典军于布赖滕费尔德再度击败神圣罗马帝国军,但此时丹麦王却嫉妒瑞典军的成果,并恐惧瑞典强大后,丹麦受其所制,因此乘瑞典军攻进南德意志之际,向瑞典宣战。丹麦曾于1644年击败瑞典与荷兰的联合舰队,但其后丹麦海军却被重新组建的瑞荷联合舰队全歼。在经过三年(1643年-1645年)战争后,瑞典军成功从水陆两路进逼丹麦,逼使丹麦停战求和。  1645年3月,瑞典军在波希米亚大败神圣罗马帝国军,而该年8月法军又于纳林根会战击溃神圣罗马帝国军,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德意志领土大部份被占领。1648年,法瑞两国联军再在处斯马斯豪森会战及兰斯会战完胜神圣罗马帝国军。但战至此时,双方都已元气大伤,结果于该年10月双方达成和解协议,缔结了两个和约——《奥斯纳布吕克条约》与《明斯特和约》,合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至此三十年战争完全结束。  注:此时的挪威属于丹麦一部分,冰岛属于挪威的殖民地,芬兰则属于瑞典  拿破仑战争  1799~1815年发生在整个欧洲的一场战争,一方是法兰西第一帝国,另一方则是欧洲反法联盟。鉴于你只要关于北欧的资料我就着重说一下这期间的北欧。  丹麦:法国大革命期间丹麦宣布中立,英国便不宣而战,于1801年发动哥本哈根之战。又于1807年派遣名将霍雷肖·纳尔逊率领的舰队炮轰哥本哈根,丹麦海军全部覆灭。丹麦转而支持拿破仑一世,1807~1814年期间同法国结盟对抗英国。拿破仑失败后,瑞典国王贝尔纳多特又从丹麦手中抢走了挪威。  瑞典:1805年开始参加反法联盟,遭到拿破仑的经济封锁打击,1807年的俄法会晤中拿破仑暗示俄皇亚历山大进攻瑞典,俄国心领神会,发动了侵瑞战争。1808年瑞典败于俄国后被迫割让芬兰,1814年在维也纳会议上作为战胜国从丹麦取得挪威,并与挪结成瑞挪联盟。  冰岛:1814年丹麦-挪威联合王国根据基尔协议规定,分治之前,冰岛是挪威国王的殖民地,此后成为丹麦的附属国。  挪威:1814年,丹麦把挪威割让给瑞典,换取西波美拉尼亚。1814年5月17日通过宪法规定挪威为世袭君主立宪国, 定该日为国庆日。在此后挪威名义上行政独立,但在外事上受瑞典的控制,直到1905年从瑞典独立。  芬兰:最初为瑞典的一部分,1808年芬兰被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军队占领,此后芬兰就一直就是俄罗斯帝国内的自治大公国,被俄国统治长达一个世纪直到一战结束时独立。  这就是两次战争期间的北欧概况,希望能给你帮助。

拿破仑战争爆发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拿破仑战争(法文:Guerres Napoléoniennes,英文:Napoleonic Wars,德文:Napoleons Kriege,俄文:Наполеоновские войны)是指拿破仑称帝统治法国期间(1803年—1815年)爆发的各场战争,这些战事可说是自1789年法国大革命所引发的战争的延续。它促使了欧洲的军队和火炮发生重大变革,特别是军事制度,因为实施全民征兵制,使得战争规模庞大、史无前例。法国国势迅速崛起,雄霸欧洲;但在侵俄战役惨败后,国势一落千丈。拿破仑建立的帝国最终战败,让波旁王朝得于1814年和1815年两度复辟。随着拿破仑在滑铁卢败北,各交战国签订巴黎条约后,拿破仑战争于1815年11月20日结束。法国大革命让欧洲各王室感受威胁,法王路易十六被拘禁后遭处决,更是火上加油。 在1792年奥地利、萨丁尼亚、那不勒斯王国、普鲁士、西班牙和大不列颠(英国)结成了第一次反法同盟,试图毁灭法兰西共和国。法国共和政府运用各样办法,如全国征兵、军事改革、总体战等,战胜了各国。1797年拿破仑在意大利击败奥军,强迫奥地利接受及签下坎波福尔米奥条约,从此只剩下英国跟法国作战。 第二次反法同盟是由奥地利、英国、那不勒斯、奥斯曼帝国、教皇国、葡萄牙和俄罗斯在1798年结成。饱受督政府的分裂和腐败,缺乏资金,又没有了在1790年代推导大量改革,却因政变避难国外的前军政部长拉扎尔·卡诺(LazareCarnot)的领导,拿破仑也远在埃及作战,使法国面对那些由英国资助的敌国,屡战屡败。 奥斯特里茨战役法军大获全胜 奥斯特里茨战役法军大获全胜 1799年8月23日拿破仑秘密地从埃及回到法国。他随即在11月9日的雾月政变中,推翻督政府,夺取了政权。拿破仑急忙重整法国陆军,建立一支预备军来支援法军在莱茵地区和意大利的战事。 1800年拿破仑在意大利的马伦戈击败奥军。稍后,法军更在霍恩林登大胜奥军,奥地利签下吕内维尔(Lunéville)和约(1801年2月9日)后,退出同盟。第二次反法同盟因法国的再次胜利而结束。但是英国对鼓动欧洲各强国抵抗法国,还有很大的影响力,因为它为了结盟成功,用大量金钱和物资补助同盟国。拿破仑理解如果不能打败英国,就得跟英国签订和约,否则他是无法取得和平。 虽然英法两国在1802年3月25日签署了亚眠和约,但和平不可能长久。因为双方政府都不满意条约内容,所以它们没有全面履行和约。法国介入瑞士内部纷争,又占领数个意大利沿海城镇,英国继续占据马耳他。拿破仑更籍这次短暂的和平,派兵海地,镇压当地的独立革命。 1803年5月13日英国向法国宣战。5月18日拿破仑在举行全民公投后废除法兰西共和国,改建帝制。 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自封皇帝。

拿破仑战争的军事遗产

拿破仑战争亦带来了深远的军事影响。在拿破仑时代以前,欧洲国家均雇佣相对较小型的军队,当中包括职业军人和雇佣兵在内。然而至18世纪中期,军事创革者都开始认识到整个国家投入战争的潜力。因此其中一个在18世纪末人口最多的欧洲国家,法国本土2790万人口,相对于英国的1200万及俄国的3,500至4000万人,在全民动员(levéeenmasse)之中取得极大益处,迅速组建大军迎击试图镇压法国大革命的欧洲联军。由于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在位见证了18世纪战争带来的教训的首次尝试,评论者时常都会错误地以为这些教训是于大革命中出现,而不是发现这些教训是在大革命中实行。不过亦不应该把此时期的所有军事革新都归功于拿破仑,拉扎尔·卡诺(LazareCarnot)亦在1793至1794年间重组法军亦有很大功劳。这段时期,之前法军的失败都逆转了,共和军不断在前线胜利。另外,各国军队规模的改变,都明显地指出了军事上的大改变。在大革命战争前的欧洲,如1756至1763年的七年战争,只有少数军队拥有超过20万人的数目。相反,在1790年代的最顶峰期时,法国军队人数是多达150万人。总计280万法国人在陆上作战,15万人在海上作战,当时出现了300万法国战士。在1792至1815年间,英国有747670的人武装起来,而且皇家海军亦有达25万人员。在1812年9月,俄罗斯帝国拥有90万4千人的陆军,而在1792至1815年间有达210万于俄军服役,在1792至1799年间已有40万人服役。1792至1815年间约有20万俄国人在海军中作战。奥地利军队则最高峰时有达57万6千人,但只有很少量的海军人员。除了英国外,奥地利亦是法国的恒常敌人,可以合理估计它曾有超过100万奥地利人作战。普鲁士则在任何时期都从未有超过32万人作战。西班牙军队最高峰时亦有30万人,这个数字不包括日后半岛战争中的西班牙游击人员。另外美国亦有28万人左右的军队,马拉地帝国、意大利王国、那不勒斯王国和华沙公国均有超过10万人武装起来。即使欧洲小国也组建起以往战争中欧洲强国军队的规模。但是,要注意上述的士兵数目是来自军事纪录,实际上可能没有如此多的人数,原因是逃兵、政府人员诈骗以取得根本不存在的士兵的薪俸、战死,甚至在一些国家中出现了虚报数字,以达到募兵人数目标。尽管如此,当时欧洲的军队始终都有扩张了。工业革命的首阶段亦需要感谢于大规模的军事力量,使它变得更容易大规模生产武器,并随之能够武装起大型军队。英国成为当时单一最大的军备生产国,向反法同盟诸国提供大部分的武器。法国则生产了第二最多的军备,用以武装起它自己的庞大军队,以及莱茵邦联和其他盟国。拿破仑自己亦显示出创新的倾向,利用速度来抵消数目上的劣势,尤其在奥斯特里茨战役大败奥俄联军中漂亮地展现了。法军亦使炮兵角色得到改变,变成独立、流动的单位,一改以往传统将炮兵分散支援步兵的方式。另一创新是旗语。旗语使得法国的战争部长,拉扎尔·卡诺能够与前线法军沟通。法国人在整个拿破仑战争中都继续保持这种系统。除此之外,空中侦察亦首次获得使用,当时法国人利用热气球来监视联军阵地,就在1794年6月26日的福鲁尔斯战役发生之前。武器和火箭的进步亦出现在拿破仑战争之中。

十九世纪的拿破仑战争

十九世纪的拿破仑战争,时间(1799.11~1812.5)1799年11月,拿破仑建立军事独裁以后,法国同第二次反法同盟(俄罗斯帝国、英国、奥地利、奥斯曼帝国和那不勒斯王国)处于战争状态,处境十分困难:当时,拿破仑·波拿巴的法国远征军正在对埃及进行远征,苏沃洛夫对意大利和瑞士的远征结束了法国在意大利的统治。1800年6月14日,在马伦哥战役中,拿破仑击败奥军。同年12月,莫罗将军统率的法军在德意志的霍恩林登战胜奥军。翌年2月,法奥签订吕内维尔和约。同年10月,法国又分别同土耳其和俄国签订了和约。英国因丧失同盟国,被迫同法国签订亚眠和约。俄罗斯对法国在欧洲的扩张深感不安,尽管同英国存在严重的意见分歧,仍然接受了英国的结盟建议。1805年4月11日,俄英缔结了彼得堡盟约,从而为第三次反法同盟奠定了基础。参加同盟的有瑞典、丹麦、两西西里王国和奥地利。同盟各国计划派出一支50万人的联军。1805年9月底,拿破仑将法军22万人在莱茵河一线展开。法军乘同盟军分散之机,前出到奥多瑙河集团军的后方,并在乌尔姆战役中将其击溃。抵达战区的俄军陷入困境。1806年9月,英国、俄罗斯、普鲁士和瑞典结成第四次反法同盟。普鲁士不待同盟各国作好军事准备,就于同年10月1日向法国提出最后通牒,要求法军撤过莱茵河。拿破仑拒绝普鲁士的要求,并出兵侵入图林根,继而侵入普鲁士。1806年11月28日,俄对法宣战。拿破仑企图在波兰和东普鲁士的领土上,经过一次或数次交战击败俄军,迫其签订对法有利的和约。但是,拿破仑未能实现这一计划。在最初的大规模的普乌图斯克会战中,拿破仑未能围歼俄军。1809年奥法战争中,拿破仑军队付出了很大努力才取得胜利,因为奥军战斗素质有了提高。在这一时期,拿破仑还遇到欧洲各国人民反抗法国统治的民族解放斗争。1809年4月,蒂罗尔农民在戈费尔的领导下举行起义。普鲁士、威斯特伐利亚、不伦瑞克和萨克森也发生了反法起义。所有这些起义尽管都被法军镇压,但证明在欧洲已产生了反抗拿破仑压迫的新生力量。扩展资料:战争背景:法国大革命让欧洲各王室感受威胁,法王路易十六被拘禁后遭处决,更是火上加油。在1792年奥地利、萨丁尼亚、那不勒斯王国、普鲁士、西班牙和大不列颠(英国)结成了第一次反法同盟,试图毁灭法兰西共和国。法国共和政府运用各样办法,如全国征兵、军事改革、总体战等,战胜了各国。1797年拿破仑在意大利击败奥军,强迫奥地利接受及签下坎波福尔米奥条约,从此只剩下英国跟法国作战。第二次反法同盟是由奥地利、英国、那不勒斯、奥斯曼帝国、教皇国、葡萄牙和俄罗斯在1798年结成。饱受督政府的分裂和腐败,缺乏资金,又没有了在1790年代推导大量改革,却因政变避难国外的前军政部长拉扎尔·卡诺(LazareCarnot)的领导,拿破仑也远在埃及作战,使法国面对那些由英国资助的敌国,屡战屡败。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拿破仑战争

有啥关于美国内战或独立战争、拿破仑战争、英法百年战争、美西战争、英布战争、克里米亚战争、日俄战争的

美国独立战争的《爱国者》;内战的《葛底斯堡战役》《飘》《冷山》;英法百年战争的《圣女贞德》日俄战争的《坂上之云》(日剧,不是电影)拿破仑战争的《滑铁卢战役》;《战争与和平》(分美国版苏联版,美国版的女主角是奥黛丽赫本。苏联版拍博罗季诺战役拿的是正规军当群众演员,战争场面很震撼)英布战争《祖鲁战争》以上电影都是我看过的。克里米亚战争、美西战争的没看过。

18世纪拿破仑战争中的 名将

法国方面:让·拉纳,1769年4月11日出生于加斯克尼。法兰西帝国元帅,“军中三杰”之一,芒泰贝洛公爵(Jean Lannes, Duke of Montebello) (1769年4月11日 – 1809年5月31日) 西尔韦斯亲王。法国军人和政治人物,法国元帅。拉纳是拿破仑最大胆和优秀的将领之一。绰号法兰西的罗兰,骑士的楷模。路易斯·尼古拉·达武 ,奥尔施泰特公爵,埃克米尔亲王,法兰西第一帝国二十六元帅之一。 达武于1770年5月10日出生于勃艮第省的安诺克斯城,他的父亲简·弗朗索瓦·达武是皇家骑兵的军官若阿尚·缪拉(法语:Joachim Murat,1767年3月25日-1815年10月13日),法国军事家,拿破仑一世的元帅(1804年起)。曾任贝尔格 (公国)和克莱沃公爵(1806年起),后成为那不勒斯国王(1808年~1815年在位)。他以杰出的骑兵指挥官和勇武绝伦的战士而著称。[1] 米切尔.内伊 (Michel Ney, 埃尔欣根公爵,莫斯科亲王) (1769—1815):法兰西帝国“军中三杰”之一,德,拉,莫斯科瓦亲王。 1769年1月10日出生于阿尔萨斯的萨尔路易斯,1792年被任命为瓦尔密军的中尉。1804年5月19日,35岁的内伊被授予帝国元帅称号。1808年6月6日,被封为埃尔欣根公爵。1815年滑铁卢失败后被捕,12月6日被判有罪。12月7日在卢森堡戈登附近被枪杀。俄国方面:米哈伊尔·库图佐夫。俄国元帅、大军事家。出身于军事工程师家庭。在炮兵工程学校毕业。曾指挥独立支队;参加过对土耳其的战争。战功卓著。受伤后到外国治疗。回国后晋升极快。写过专门的军事训练指南,制定出一套新的战术方法。1792年曾任驻土耳其大使。1805年在奥斯特里茨与拿破仑作战失败被沙皇免职。拿破仑于1812年发动对俄战争时,重任俄军总司令,指挥博罗迪诺战役和塔鲁丁诺战役。1813年率领俄军参加欧洲国家反对拿破仑的战争。不久病死。英国方面:第一威灵顿公爵(Arthur Wellesley, first Duke of Wellington 1769.5.1,爱尔兰 都柏林~1852.9.14,英格兰 肯特 沃尔默城堡) 阿瑟-韦尔斯利。别名铁公爵,拿破仑战争时期的英军将领,第21位英国首相。最初于印度军中发迹,西班牙半岛战争 (1808~1814)时期建立战功,并在打败拿破仑的滑铁卢战役(1815)中分享胜利。最终更成为了大英帝国、陆军元帅,并获得法兰西王国、普鲁士王国、俄罗斯帝国、西班牙王国、葡萄牙王国和荷兰王国六国授予元帅军衔,是世界历史上唯一获得7国元帅军衔者。霍雷肖·纳尔逊(Viscount Nelson,1758年9月29日-1805年10月21日),英国18世纪末及19世纪初的著名海军将领及军事家,在1798年尼罗河口海战及1801 年哥本哈根战役等重大战役中带领皇家海军胜出,他在1805年的特拉法尔加战役击溃法国及西班牙组成的联合舰队,但自己在战事进行期间中弹阵亡。2002年,BBC举行了一个名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调查,结果纳尔逊位列第9位。普鲁士方面:格布哈德·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瓦尔施塔特公爵(Gebhard Leberecht von Blücher,Fürst von Wahlstatt,1742年12月16日-1819年9月12日),普鲁士元帅,在数次重大战役中名声远扬。他积极进攻的指挥风格为他赢得了“前进元帅”的称号。布吕歇尔在1816年被评为柏林和罗斯托克的名誉市民。德意志名人纪念堂建有他的胸像。

拿破仑战争时各国将领

据我所知,有英国威灵顿公爵,普鲁士布吕歇尔元帅,俄国库图佐夫,奥地利卡尔大公,法国缪拉、内伊、达武等。

拿破仑战争的战争历程

时间(1799.11~1812.5)1799年11月,拿破仑建立军事独裁以后,法国同第二次反法同盟(沙皇俄国、英国、奥地利、奥斯曼帝国和那不勒斯王国)处于战争状态,处境十分困难:当时,拿破仑·波拿巴的法国远征军正在对埃及进行远征,苏沃洛夫对意大利和瑞士的远征结束了法国在意大利的统治,在上莱茵河的奥军大有入侵法国之势;英国对法各港口实施封锁。为了扭转局势,拿破仑决定击败在北意大利的15万奥军,迫使奥地利退出战争,从而使英国丧失在大陆上的立足点,并迫使同盟国和谈。秘密集结在瑞士边境上的仓促编成的法国后备军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波河河谷,出现在奥军后方。1800年6月14日,在马伦哥战役中,拿破仑击败奥军。同年12月,莫罗将军统率的法军在德意志的霍恩林登战胜奥军。翌年2月,法奥签订吕内维尔和约。同年10月,法国又分别同土耳其和俄国签订了和约。英国因丧失同盟国,被迫同法国签订亚眠和约。然而,这一和约并未消除英法之间的矛盾。拿破仑企图击败英国,便在布伦地区开始集结法国海军和远征军的兵力。但是,法西联合舰队在特拉法加海战中的失败,使拿破仑不能在不列颠岛登陆。为了建立新的反法同盟,英国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俄国对法国在欧洲的扩张深感不安,尽管同英国存在严重的意见分歧,仍然接受了英国的结盟建议。1805年4月11日,俄英缔结了彼得堡盟约,从而为第三次反法同盟奠定了基础。参加同盟的有瑞典、丹麦、两西西里王国和奥地利。同盟各国计划派出一支50万人的联军。1805年9月底,拿破仑将法军22万人在莱茵河一线展开。法军乘同盟军分散之机,前出到奥多瑙河集团军的后方,并在乌尔姆战役中将其击溃。抵达战区的俄军陷入困境。俄军司令官库图佐夫巧妙地实施机动,才使其军队免遭合围,并在奥尔米茨地域同从俄国开来的一个军和奥军的残部会合。但是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俄奥联军遭到失败。奥地利遂退出战争,并同法国缔结了普雷斯堡和约。拿破仑军队的坚决行动导致第三次反法同盟的解体,并使法国在欧洲的地位得到巩固。拿破仑同俄国媾和的企图完全失败。俄国全权代表于1806年7月20日签署的巴黎和约被俄国国务会议否决。1806年9月,英国、俄国、普鲁士和瑞典结成第四次反法同盟。普鲁士不待同盟各国作好军事准备,就于同年10月1日向法国提出最后通牒,要求法军撤过莱茵河。拿破仑拒绝普鲁士的要求,并出兵侵入图林根,继而侵入普鲁士。10月14日,在耶拿—奥厄斯泰特战役中,法军击溃了普军。1806年11月28日,俄对法宣战。拿破仑企图在波兰和东普鲁士的领土上,经过一次或数次交战击败俄军,迫其签订对法有利的和约。但是,拿破仑未能实现这一计划。在最初的大规模的普乌图斯克会战中,拿破仑未能围歼俄军。随后,在普鲁士—埃劳战役中,双方不分胜负。但是,拿破仑在1807年6月14日的弗里德兰一战中获胜,继而前出到俄国边境。拿破仑未敢渡过涅曼河,因为他深知俄国的军事资源并未枯竭。战争可能演变为对法不利的持久战。俄国政府在大陆上没有同盟国,并且正在同波斯和土耳其进行战争,只得接受法国的和谈建议。1807年7月,在季利济特缔结了法俄和法普和约。俄国参加了大陆封锁,并于1807年10月对英宣战。缔结季利济特和约后,拿破仑实际上控制了整个西欧和中欧。1807年,法军经西班牙开进葡萄牙。但是,法国人在西班牙的恣肆妄为引起西班牙人民强烈愤懑。1808年,马德里爆发起义。从此西班牙人民开始了反抗法国占领军的法西战争。1809年1月,拿破仑把内伊和苏尔特两元帅统率的相当庞大的兵力留在西班牙,自己返回法国,因为在中欧正孕育着一场新的战争。英国政府已将奥地利拉入第五次反法同盟。同年7月11日,奥地利被迫与法签订了申布伦和约。1809年奥法战争中,拿破仑军队付出了很大努力才取得胜利,因为奥军战斗素质有了提高。在这一时期,拿破仑还遇到欧洲各国人民反抗法国统治的民族解放斗争。1809年4月,蒂罗尔农民在戈费尔的领导下举行起义。普鲁士、威斯特伐利亚、不伦瑞克和萨克森也发生了反法起义。所有这些起义尽管都被法军镇压,但证明在欧洲已产生了反抗拿破仑压迫的新生力量。 时间(1812.6~1814.4)法、俄矛盾由来已久。两国表面上相安无事,实际上在奥斯曼、波兰和中欧地区的争夺十分激烈、为称霸欧陆,拿破仑以俄国破坏“大陆封锁”为由,集结“大军”60余万人(其中第一梯队44万余人),于1812年6月24日入侵俄国。战争初期,法军拥有绝对优势,俄军被迫退却。9月7日博罗季诺之战后,法军进入莫斯科。俄军总司令M.I.库图佐夫率部转移至莫斯科西南160公里的卡卢加,威胁法军后方交通线。俄国军民坚壁清野,开展游击战。拿破仑的处境每况愈下,被迫向沙皇求和,遭拒绝。10月,法军冒着严寒撤退,俄军跟踪追击。11月26~28日,法军西渡别列津纳河时遭重创,几乎全军覆没(见法俄战争)。与此同时,法军在西班牙屡遭失败,被迫撤出马德里。拿破仑军队在俄国的失败,成为欧洲爆发反拿破仑民族起义的信号。1813年2月,俄、普结盟。英、西、葡、瑞、奥相继加入,结成第六次反法联盟。拿破仑组建新“大军”迎击,5月经吕岑之战和包岑之战打败普俄联军。此后,拿破仑分兵据守易北河汉堡至德累斯顿一线各要塞。8月26~27日在德累斯顿会战中,法军虽取胜,但损失惨重。10月16~19日,双方进行莱比锡之战,萨克森军队倒戈加入联军,法军被击败,拿破仑率残部逃出战场。反法联军乘胜追击,进逼法国边境。1814年1月,联军20余万人进入法国境内。拿破仑集结约8万人阻击联军,在塞纳河流域迟滞联军达两个月,并于3月21日率部东进马恩河,企图把联军引离巴黎。联军不予理睬,全力向巴黎推进,于30日迫使巴黎守军投降。4月13日拿破仑在巴黎枫丹白露宫签署退位诏书,此前两天拿破仑宣布无条件投降。拿破仑本人在退位后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一个小岛厄尔巴岛。拿破仑保留了“皇帝”的称号,可是他的领土只局限在那个小岛上。 拿破仑在往厄尔巴岛的路上几乎被暗杀,自己也尝试自杀未遂。而在巴黎,路易十八回到法兰西,重新成为法兰西王国国王,波旁王朝复辟。拿破仑的妻子和儿子被奥地利帝国囚禁,还有传闻说拿破仑将被流放到大西洋上的一个小岛,这一切令拿破仑别无选择,最后在1815年2月26日逃出小岛,率领1000人于3月1日回到法兰西王国。本来被派来阻止他的法兰西王国军队转而继续支持拿破仑。3月20日拿破仑回到巴黎,此时他已经拥有一个14万人的正规军和20万人的志愿军,路易十八逃跑,百日王朝开始。但是好景不长,欧洲各国迅速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1815年6月18日拿破仑的军队在比利时滑铁卢战役中全军覆没,他正式投降。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路易十八再度复辟。拿破仑被流放圣赫勒拿岛。战争至此结束。一个时代落幕了,拿破仑战争延续15年之久,其直接后果是反法联盟取得了胜利,王朝复辟,但它动摇了欧洲君主专制制度的基础,唤起了欧洲民族觉醒,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

求些描述拿破仑战争电影~~~

反映拿破仑战争的十部电影注:部分影片不是以拿破仑为主角,包括《战争与和平》和《气壮山河》《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1960,法国)(又名《决战奥斯特里茨》,正如片名,反映奥斯特里茨战役的片子,中文版由上译配音)推荐:★★★★《滑铁卢战役》(1970,意大利)(内容不用多说了,从惠灵顿和拿破仑两个视角看待这场战役)推荐:★★★★《拿破仑先生》(2003,法国)(反映拿破仑在圣赫勒那岛的最后时光)推荐:★★★★《战争与和平》(1968,苏联)(反映拿破仑进攻俄国,但不是以拿破仑为主角。影片长度超过8个小时,动用了多名正规军人参与拍摄,除了苏联版,《战争与和平》还有三个比较出名的版本,包括美国版、英国版、欧洲版,但最受好评的还是苏联版)推荐:★★★★★《别了,波拿巴特》(1985,法国)(反映拿破仑远征埃及)推荐:★★《气壮山河》(1957,美国)(故事背景发生在拿破仑进攻西班牙期间,主角不是拿破仑)推荐:★★★《我与拿破仑》(2006,意大利)(以喜剧的方式描写拿破仑在圣赫勒那岛上的生活)推荐:★★★《拿破仑情史》(1954,美国)(又名《拿破仑与黛丽丝》)推荐:★★★《拿破仑》(1935,法国)(长达235分钟的黑白影片,但导演却还说它“只不过是一部未完成的巨大作品的序幕”,某些片断需将三块银幕拼接起来才能放映)推荐:★★★★《拿破仑战争》(2002,德国)(又名《拿破仑回忆录》,一些网上商店的DVD则名为《拿破仑》,克里斯蒂安·克拉维尔主演。影片很长,由《战争的号角》、《王者的荣耀》、《命运的转折》、《滑铁卢之战》四个故事组成,比较完整地反映了拿破仑的主要事迹,虽然在细节上不像《决战奥斯特里茨》、《滑铁卢战役》等专以某场战役为主题的片子那般详细,但很值得一看)推荐:★★★★★

有关于拿破仑和以拿破仑战争为背景的一切电影

1、《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讲述1799年雾月十八政变后,拿破仑彻底改组了软弱无能的督政府,自任第一执政,开辟了法国革命的新阶段。接着,1804年12月,拿破仑强迫罗马教皇庇护七世来到法国,在法国圣母大教堂举行了饶有戏剧性的加冕称帝仪式。2、《拿破仑先生》讲述英国人为曾经战无不胜的拿破仑大帝选择了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作为他的流放地,这是个离非洲大陆海岸线有近2000公里之遥的荒岛,在这个有122平方公里的岛上驻守着3000士兵以及11艘战舰,拿破仑策划的是一场神秘的战争。3、《我与拿破仑》讲述1814年5月,拿破仑被流放到一座荒岛上,然而,不仅是联合起来的贵族,还有他在法国的臣民都起来反对这个不在是“真天子”的他。根据枫丹白露条约,拿破仑被“聘”到了厄尔巴岛上,受到岛上的居民和贵族们的热烈欢迎,做起了厄尔巴岛上12,000个人的最高统治者。4、《拿破仑》讲述以拿破仑童年时代领导打雪仗开始,当时他已显露出战略才华,但同学们却看不起他。大革命时期,他试图把家乡科西嘉引入战火,遭到反对,乘船逃亡。后来他带领军队在风暴中击退英国军队。回到巴黎后,他发现革命已经沦为恐怖统治。5、《拿破仑战争》讲述在1792年奥地利、萨丁尼亚、那不勒斯王国、普鲁士、西班牙和大不列颠结成了第一次反法同盟,试图毁灭法兰西共和国。1797年拿破仑在意大利击败奥军,强迫奥地利接受及签下坎波福尔米奥条约,从此只剩下英国跟法国作战。

拿破仑战争中的奥斯特里茨战役对欧洲产生了哪些影响

奥斯特里茨战役之后,法国掌握了欧洲大陆的控制权,在中欧地区成立了受法国保护的莱茵联邦,开启了拿破仑从此达6年之久的极盛时期。然而,如果从欧洲军事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这场战役,奥斯特里茨战役已超出了其本身的军事价值:它宣告了警戒线式战略和线式战术的破产,证明了资产阶级法国的军事制度和军事学术的优越性。由此引发出欧洲近代一次影响深远的军事变革。恩格斯在《奥斯特里茨》一文中曾这样评价奥斯特里茨会战和拿破仑的才能。他写道:“奥斯特里茨被公正地认为是拿破仑最伟大的胜利之一,它最为有力地证明了拿破仑的无以伦比的军事天才。因为,尽管指挥失误无疑是同盟国失败的首要原因,但是他用以发现同盟国过失的洞察力、等待过失形成的忍耐力、实施歼灭性打击的决断能力和迅速摆脱失败困境的应变能力——这一切是用任何赞美之词来形容都不为过的。奥斯特里茨是战略上的奇迹,只要还存在战争,它就不会被忘记。”

有关于拿破仑和以拿破仑战争为背景的一切电影

1、《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讲述1799年雾月十八政变后,拿破仑彻底改组了软弱无能的督政府,自任第一执政,开辟了法国革命的新阶段。接着,1804年12月,拿破仑强迫罗马教皇庇护七世来到法国,在法国圣母大教堂举行了饶有戏剧性的加冕称帝仪式。2、《拿破仑先生》讲述英国人为曾经战无不胜的拿破仑大帝选择了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作为他的流放地,这是个离非洲大陆海岸线有近2000公里之遥的荒岛,在这个有122平方公里的岛上驻守着3000士兵以及11艘战舰,拿破仑策划的是一场神秘的战争。3、《我与拿破仑》讲述1814年5月,拿破仑被流放到一座荒岛上,然而,不仅是联合起来的贵族,还有他在法国的臣民都起来反对这个不在是“真天子”的他。根据枫丹白露条约,拿破仑被“聘”到了厄尔巴岛上,受到岛上的居民和贵族们的热烈欢迎,做起了厄尔巴岛上12,000个人的最高统治者。4、《拿破仑》讲述以拿破仑童年时代领导打雪仗开始,当时他已显露出战略才华,但同学们却看不起他。大革命时期,他试图把家乡科西嘉引入战火,遭到反对,乘船逃亡。后来他带领军队在风暴中击退英国军队。回到巴黎后,他发现革命已经沦为恐怖统治。5、《拿破仑战争》讲述在1792年奥地利、萨丁尼亚、那不勒斯王国、普鲁士、西班牙和大不列颠结成了第一次反法同盟,试图毁灭法兰西共和国。1797年拿破仑在意大利击败奥军,强迫奥地利接受及签下坎波福尔米奥条约,从此只剩下英国跟法国作战。

拿破仑战争著名战役!!!!!!!!!!!

拿破仑之经典著名战役: 土伦战役(Battle of Toulon)1793.9.1-12.18 皮埃蒙特之战(Battle of Piedmont)1796.4 洛迪战役(Battle of Lodi)1796.5.10 卡斯奇里恩战役(Battle of Castiglione)1796.8.5 里沃利会战(Battle of Rivoli)1797.1.14 马伦哥战役(Battle of Marengo)1800.6.14 乌尔姆战役(Battle of Ulm)1805.10.20 奥斯特里茨战役(Battle of Austerlitz)1805.12.2 耶拿-奥尔施泰特战役(Battles of Jena and Auerstadt)1806.10.14 瓦格拉姆战役(Battle of Wagram)1809.7.5-6 莱比锡战役(Battles of Leipzig)1813.10.16-19 第一次意大利战争1796.4.5-4.28 曼图亚争夺战(Siege of Mantua)1796.5-1797.2 金字塔大战(Battle of the Pyramids)1798.7.21 特拉法加大海战(Battle of Trafalgar)1805.10.21 阿斯珀恩-埃斯灵会战(Battle of Aspern-Essling)1809.5.21-22 博罗季诺会战(Battle of Borodino)1812.9.7 滑铁卢(Battle of Waterloo)1815.6.18

拿破仑战争至一战这期间的几场主要战争?

普鲁士在七年战争和拿破仑战争中的强大军力使各国担心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国家出现,于是拿破仑战争之后成立了德意志邦联——以奥地利为首。法国想打破维也纳体系,但由于法皇拿破仑三世的志大才疏,最终反而导致了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1866年,普鲁士击败奥地利。1871年,普鲁士击败法国。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为皇帝,成立了德意志帝国。德国统一后,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领导下曾在德、奥、俄之间形成平衡,可是威廉二世即位之后罢黜俾斯麦,开始了疯狂之路,一手将俄罗斯、法国、英国逼成了同盟国。英法俄VS德奥,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此爆发。

拿破仑战争中的奥斯特里茨战役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怎样的发展趋势

如果这不是高中历史题的话,我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第一个是自由化,资产阶级崛起。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伴随着拿破仑的征服迅速震撼了欧洲。三皇之战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后十分强大的力量,对以奥皇和帝俄为代表的封建专制形成了极大的冲击。欧洲的皇冠已然失去意义。自由主义将会带来新的时代。1848德意志革命,以及法国的二月革命都是这段时间的大事。二是民族国家崛起,拿破仑对威斯特伐利亚和意大利的整合也符合统一国家形成的趋势,分裂千年之久的德国和意大利终于走向统一,希腊,塞尔维亚,波兰等民族国家先后唤醒了独立意识,奥匈二元帝国的建立也是个例子。最终一战爆发也是要为那些没有解决民族问题的帝国画上句点。三是欧洲成为世界的核心。欧洲在这段时间内完成对亚非两洲的最后瓜分,除了日本帝国外的全世界处于了欧洲的强力影响之下。欧洲还成为世界市场的中心。英帝国在这段时间内取代法国,力压俄国成为世界领袖,代表着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旧资本主义时代的最高潮。

拿破仑战争的著名战役

莱比锡战役、奥斯特里茨战役、弗里德兰战役、马伦哥战役、滑铁卢战役等。1、莱比锡战役莱比锡战役,发生于1813年10月在德国莱比锡附近。拿破仑以18万人与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及其他各国30万联军苦战,最后败阵。拿破仑败返莱茵河西岸,最后返回巴黎。隔年元老院宣告废除拿破仑的帝位。2、奥斯特里茨战役奥斯特里茨战役(英语:The Battle of Austerlitz,德语:Schlacht bei Austerlitz,1805年12月2日),又作奥斯特利茨战役,发生在第三次反法同盟战争期间。3、弗里德兰战役弗里德兰战役爆发于1807年6月,它是拿破仑战争中法军与第四次反法同盟军队在弗里德兰(今日加里宁格勒的普拉夫金斯克附近)进行的决战。交战双方为由法兰西帝国皇帝拿破仑带领的法军以及由俄罗斯帝国的本尼格森伯爵所带领的俄军。4、马伦哥战役马伦哥会战(Bataille de Marengo,1800年6月14日),为法国与奥地利帝国于第二次反法同盟时期的一场战役。法军由当时任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执政的拿破仑领军,拿破仑于此役的胜利,不仅保住了法国的革命政权,也是拿破仑毕生最引以为傲的一次胜利。5、滑铁卢战役滑铁卢战役(英文:Battle of Waterloo,法语:Bataille de Waterloo,荷兰语:Slag bij Waterloo,德语:Schlacht bei Waterloo/Schlacht bei Belle-Alliance)1815年6月18日。由法军对反法联军在比利时小镇滑铁卢进行的决战。战役结局是反法联军获得了决定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