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17岁的单亲女生读西藏生死书是怎样的一个心理?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出生是封面,死亡是封底。我们虽无法改变封面前和封底后的事情,但书里的故事,我们却可以自由书写。学者萧功秦曾感叹:“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太单一了,大家都像一个经济动物,金钱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情况?原因很多,但一个重大原因,就是我们缺少了死亡教育。“北医”教授王一方讲过两个遭遇:一位高级干部,好喝酒,一喝就两瓶茅台,犯两回病都被抢救回来了。第三次犯病,没救回来,死了。其儿子不依不饶,找医生大闹:“他怎么会死呢?我从没想过我爸会死。”王一方说:“你怎么会从没想过你爸会死呢?不管你爸是谁,你都应该知道,他总有一天会死。”还有一个老人,已经96岁。去医院检查后,非要医院给个说法。王一方只好实话实说:“你可能不行了。”老人火冒三丈,要打王一方:“说话不吉利。”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死是一个很忌讳的词。平日里,大家一般不会讨论死亡这个话题。很多人都是大限已至时,才第一次认真思考死亡。《西藏生死书》说: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我七岁时,外婆意外中风去世。去世前三天,我被带到她病床前。没有一个大人告诉我,外婆已经生命垂危,我完全不知道,那是最后一面。我被匆匆带去,又被匆匆带走。直到外婆下葬后一个月,我才知道她死了。至今,我还记得当时的愤怒和哀伤,从小跟着外婆长大的我,恨了父母整整半年。那一个月,我趁父母不注意时,就会把外婆遗照藏在书包里,背着上学。我用这种方式进行自我欺骗:“外婆还在。”大人们以为把我和死亡隔离是对我的保护,却不知道这种做法对我造成了多大的伤害。“人为什么要死亡?”“人死后会去哪里?”“为什么死掉的是他,而
关于《西藏生死书》思考:1
最近翻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持有质疑的态度,刚开始一直看不太进去。但因为习惯,我总把书放在显眼的位置,我时不时还是会去翻它。目前也就看了几个章节而已。 书中提及“身体就像一个旅馆,我们只是旅客,暂时住在此生和此身”。那我们是指的灵魂吗?如果身体只是躯壳,我们寄居在此,人生对于我们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可以什么都不做而就此躺平吗? 对于死亡,这是人们的禁忌,生活中很少会提及这类话题。里面充满了痛苦、悲惨、无助。 如果前几年我看这本书的话,对于“死亡”这个话题,我会感触很大,因为没有接触过死亡,所以对死亡充满了畏惧。 可是因为父亲的突然离世,让我觉得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留下来的人,日日煎熬难耐,忧伤俱裂。 关于我的死亡,我不会有痛苦,亦不会有迷惘。哪怕在下一刻死去,我也能平静地接受它的无常。 但对于亲人的离去,我如何都不能面对。直至现在,我的内心总是充满着惶恐,害怕到不敢去想象,这对于我来说无异于是酷刑,日日凌迟,苦苦煎熬。 有时我会觉得意外的离去,竟也是一种幸运,猝不及防,毫无准备的离开,因为我的思维,我的灵魂就此停留。悲伤或者遗忘会留给我身边的人。 我不敢回顾自己的人生,她苍白的可怕,人生已经进入到三分之一的阶段。往前看,毫无颜色;往后看,未知有何变动或者已知日复一日。 人生处处是无常,无常成了永恒不变的事实。我该如何面对无常,希望书中能给我想要的答案。
图解西藏生死书的图书目录
序:“生死”命题的另类解读/2如何阅读本书/8死亡历程的指引地图/12打开解脱之门:你必须了解的1 关于死亡的心灵指导教法:西藏生死书/202 这部经的渊源:莲花生大师与西藏掘藏师/213 这本书所能带给你的:从容面对死亡/224 生命的奇观:中阴与中阴的类型/245 生前、临终、死后:密宗的解脱之道/286 解脱后的成佛之地:净土/307 中阴世界的主角:意识/348 生命中的杂质与中阴世界的最大影响力:业力/369 中阴身的遭遇:光、色、声/3810 死亡路上的神 :寂静尊、寂忿尊、忿怒尊/40死亡的那一刻:临终中阴1 临终者家人和诵经者必知:《中阴闻教救度大法》的诵读方法与步骤/442 临终者死前那一刻的第一法文:“皈敬文”/483 生命结束时:四大分解/524 解脱的良机:第一明光的出现/565 获得解脱必经的秘密通道:生命之风/606 将意识引向净土的最殊胜法门:破瓦法/627 “昏迷状态”怎能看到明光:临终者的三种意识/668 领悟明光的密技之一:大手印/689 领悟明光的密技之二:空性与心灵的合二为一/7010 领悟第一明光失败后:意识脱离身体进入“净幻身”状态/7611 解脱的第二次良机: 领悟第二明光/8012 领悟第二明光的关键:母子实相的相遇/8213 领悟心念本性的时刻: 红白明点在心轮相遇/8414 觉悟死亡的最佳方法:禅定/8615 临终中阴:即身成佛的最佳机会/90内在的光芒与晦暗:法性中阴1 真的死了:开始了七七四十九天的死后历程/962 进入法性中阴前读诵者要做的:对亡灵的重要提示/1023 生命元素再一次显现:五蕴与四大的显现/1044 法性中阴的幻相:陆续显现的诸神祗/1065 第一天的幻相:与大日如来佛父佛母的相遇/1106 第二天的幻相:金刚萨阿如来佛父佛母相遇/1187 第三天的幻相:与宝生如来佛父佛母相遇/1288 第四天的幻相:与阿弥陀佛父佛母相遇/1389 第五天的幻相:与不空成就佛父佛母相遇/14810 第六天的幻相:寂静诸尊的显现/15811 第七天的幻相:诸持明主尊的显现/17212 第八天的幻相:大光荣赫怒迦佛父佛母的显现/18013 第九天的幻相:金刚部赫怒迦佛父佛母的显现/18614 第十天的幻相:宝部赫怒迦佛父佛母的显现/18815 第十一天的幻相:莲花部赫怒迦佛父佛母的显现/19016 第十二天的幻相:业部赫怒迦佛父佛母的显现/19217 第十三天的幻相:遇见忿怒诸女神/19418 第十四天的幻相:遇见四位守门女神与二十八位瑜伽女/20019 最后阶段的总结:影响中阴处境关键是生前修行/208选择,轮回与解脱:投胎中阴1 进入充满痛苦与折磨的投胎中阴前:对重新具备感官知觉亡灵的三个重要叮嘱/2142 超常的本领:神通/2183 投胎中阴的考验:七种险境幻相/2224 大审判开始了:善恶的冥界审判 /2285 如何面对审判:一切都是空性/2326 面对贪欲与嗔恨念头的态度:心存喜悦与善念/2367 轮回六道业力的诱惑:前生身形的微弱,来生身形的明显/2408 如何抵制六道诱惑和避免投胎转世:关闭胎门/2429 如果无法阻止投胎轮回:教导亡灵慎选胎门/25010 进入轮回的世界:六道景象/25211 不停的逃亡:索命鬼卒催逼入胎/25412 对付索命鬼卒:五种必胜法门/25613 最后的选择:转识前往清净佛土/25814 真的要投胎了:审慎选择胎门/26015 入畜生道时怎样转生人道:逆转情势的最后法宝/26216 总结一:根器差别的六种解脱层次/26417 总结二:聆听是获得解脱的关键/26618 总结三:给亡灵家属和读诵者的最后嘱托/268 《中阴闻教得度密法》原文/270
《图解佛教生死书》和《西藏生死书》?
图解是以图文的形式展现生死轮回的步骤,此书很多文武百尊的图片,只要在中阴身认出一尊就可以往生很便於理解,西藏生死书是索甲仁波切所著,里面以传记的形式解释生死轮回的很多秘密,後面还有很多修持方法一般人是看不懂的,除非有上师指点,里面有很多密宗修法可以帮助我们转世不会落入恶道甚至可以解脱,是风靡全球非常好的佛教书籍,法宝物价,请珍惜,阿弥陀佛
我哥哥最近在看一部叫(西藏生死书)的书,请专业的人来说下他现在的心理,我怕他寻短见! 不专业勿扰!
“目前正在度过临终过程的众生,愿他们的死亡安详、无痛苦、无恐惧。目前正在转世和正在这一世挣扎的众生,愿他们获得诸佛加持力的滋润,愿他们得遇佛法,愿他们实践智慧之道。愿他们的生命快乐、有成果,而没有烦恼。”这是这本书的要义! 能看这样的书,我想你的哥哥是个很有思想和内涵的人,这其实是一本很好的书,虽然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但它有无边的精神力量,如果真的理解它的真谛,它能净化你的灵魂,是不是我们把生死看的很重?其实,死亡是一件很普通是事情,它每天都在我们周围发生,正确的看待它,不畏惧它,我们也就更接近了生的意义!陈坤写了一本书《行走的力量》度过就会懂得,有时候,我们需要自我寻找和救赎! 你的哥哥主动看这本书,我猜想一定也有某些困苦在纠缠着他,也许物质财富对他来说也很淡了,他追求着灵魂的升华的宁静,但愿他能深得其中大道,而不要停在文字表面,如果可以,应该去一次西藏,亲自走过,你们就会懂的!勿要担心,一切自因果定数,他不会有问题,会很好!
《西藏生死书》具有怎样的文学价值?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我觉得具有一种关于生命的思考的文学价值,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流传千古的影响,后世文学也开始研究一些价值观的问题。
中阴,在混乱中看到心性——《西藏生死书》读书笔记六
这本书的深奥和博大开始让我有点望而怯步了,读了三章,把书放一旁,开始检索信息——关于中阴。 中阴是个佛教用语,意思是间隔。比如从白天到黑夜可以称为时间中阴;我们一个思想落下,一个思想升起可以称为意识中阴;两个楼之间可以叫做空间中阴。 《西藏生死书》在讲生死过程中提到这个词,它其实讲的是一个人的几个关键阶段: 索甲仁波切告诉我们要去体验中阴阶段的混乱和幻境。我们此生其实就像一个中阴时期,对于它的不确定性给我们带来的焦虑、恐惧,在死亡之后要以成倍的方式呈现。 但我们会发现即使在现实,我们的内心也是时而清明、时而混乱,永远在两者中摇摆不定,也是在这样的摇摆加之不确定的影响,让一切更加绝望。 中阴教法其实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生时为死亡做好准备,这样当死亡来临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利用死亡得到真正解脱。因为在死亡来临时比平时更容易充满机会,摆脱了肉身限制,我们心的本性也更容易显现出来,只要认出就可以获得解脱。 所以我们此生修行就是为了能够对心性确实熟悉,否则我们是不可能通过死亡解脱的。索甲仁波切认为 中阴之所以是机会就是因为它是心的不同状态和不同实相 。 即使做梦,我们都很难清晰地觉察到那是梦境,不要说那个入睡和做梦之间的阶段了。更不要谈死亡了,因为和这相比,死亡中阴是更为深沉的意识状态。 而不管什么,关键都是心的本性。因为我们都是佛,所以如果我们能够深入修行,越来越深入到我们的心性中,那么也就可以发现中阴的知识,而这些教法和真理讲在我们身上显露出来。 所以在中阴教法中才会说“最上乘的准备,就在此时——这一世开悟。” 看来这本书后面开始渐渐进入死亡后的事情探讨了,这是一个无法现在就去实践验证的事情,也只能作为一个信息先来了解,而后面的内容对我来说是陌生的,所以看来这本书的进度又要变慢了,进入一个未知的领域一探究竟吧! 【无戒学堂】
读过《西藏生死书》之后,你是如何看待生死的?
我觉得生死是人之常情,是没有办法改变的,需要正确并且理智的去看待生死。
请问这两本书是兄弟? 《西藏度亡经》是哥哥? 《西藏生死书》是弟弟?
《度亡经》是经文,莲花生大士所造。《西藏生死书》是索甲仁波切的著作,相当于论典
《西藏生死书》适合哪个阶段的学生读?哪个版本的比较好?
这本书适合初中以上的学生多,学生们能够参透很多的东西, 可以让学生对生命有一个真正的了解。中国版本比较好一些,比较通俗易懂。
西藏生死书属于佛经吗?应该怎么放置
不属于佛经,只不过是当今高僧大德的感悟,可以像普通书籍一样放在书柜上、客厅里
把心带回家——《西藏生死书》读书笔记四(中)
一个人休息不好的时候,就会感觉大脑混沌、思路不清。甚至什么都不想做了,也不知道这与写作没思路孰前孰后。 也许是微头条写作的研究影响到了自己的状态,毕竟一个新生事物的启动期总是冰冷而绝望的,这似梦非梦的生活该如何继续?打开《西藏生死书》,听着索甲仁波切继续向我讲解禅坐的意义。 把心带回家就是让我们通过正念,能够向内看,把心安定在本性之中。 放下就是让我们放下执着和判断,因为体悟到了心的本性,于是升起包容心,让自己心无执着和挂碍; 放松就是心要宽广,放松心情,就如把沙子放到平面上,每一粒沙那样的轻松自如。 如此简单的「空」字做起来却有这么多要点需注意, 认真研究一个事物就会把看似简单平常的事物分解出更为详细的步骤 。比如沟通这个我们都会的事情,在普通人看来就是说话一件小事罢了,但对于研究沟通的人来说却会分解为文字信息、情绪、目标、关系等多种因素。 索甲仁波切给出的禅坐三个要点更像是体验状态节点,这也给我们提供一个参考的里程碑吧! 禅坐的重要不是方法,而是精神——姿势!确实很多人都会强调坐姿,但是为什么如此坐却很少有说明白的。而索甲仁波切却清晰讲明了姿势的意义。 因为身体的姿势可以影响到我们内心的态度,如果坐姿时身体与内心没有完全相应,就容易出现问题。比如当我们担心或焦虑某件事情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也会感到不舒服。现在这种感觉越来越明显,但放以前我是无法理解这句话的。因为以前自己压抑着感受,只是理性分析,身体就像一部上了弦的发条,不知疲惫,但却已经严重透支。 甚至身体与自己的感觉完全脱离,我想这也是现代很多人生病的一个原因,我们只是习惯性地焦虑、恐惧,但却完全忽视身体各个部分给出的信息反馈。 索甲仁波切给我们介绍的姿势是来源于大圆满教法,他们认为我们的见和姿势都应该像一座山一样。 我们所见也就是自己对心性的了解,并且可以转化成我们的姿势 。 所以我们要做到: 1、保持背部挺直:目的是为了让气可以轻易流过身上的脉。同时要保持轻松。 2、双腿交叉:表示生与死、善与恶、方便与智慧、阳与阴、轮回与涅槃的统一,也是不二的心境; 3、双眼睁开:这一点特别重要!但注意不要特别凝视某一样东西,相反要轻轻地内看自己,让实现扩张越来越广。 睁开双眼的原因是——不容易昏沉,禅坐不是逃避世间的方法,也不是要脱离世间,遁入恍惚的意识状态。 4、嘴微微张开:用口来呼吸,好像要发出低沉、放松的「阿」声; 5、手放膝盖上:舒服地放上,模仿一尊佛一样,因为众生皆有佛性。
《西藏生死书》——面对痛苦保持心的开放(三十二)
保持心的开放 对你的痛苦开放,就像你在修行中对证悟者和诸佛开放一般。 保持对痛苦全然开放的心态,就像在修行的时候,遇到证悟者和诸佛,你的心完全地打开,欣然地去迎接,因为他们帮你的修行达到更好的状态,让你的修行更加圆满,对接受痛苦的心态也是如此。 你会对痛苦生起感恩,因为它给予你克服痛苦和转化它的机会。你也会发现当你转化痛苦后,隐藏在痛苦深处的喜乐宝藏。 而你,在最受苦的时刻,可能变成你最开放的时刻,你最脆弱的地方,可能蕴藏你最大的力量。 所以,请你对自己说: 我将不会逃避痛苦。我要尽所能好好利用痛苦,以便能够更慈悲,对他人有利。” 痛苦教导我们慈悲,受苦让你更有同理心,明白他人的苦难,让你更能体谅他人产生慈悲心,以帮助他人。 不逃避痛苦,接受痛苦,保持脆弱,不管多绝望,接受它。痛苦是无价的礼物,促使你去修行,发现悲伤背后的真相。 保持心的开放,去面对一切,痛苦能够帮助你追求爱和智慧。 如果你想逃避痛苦或者保护自己避免痛苦,只会更加痛苦,很多事物不是你逃避就能解决和避免的,唯有我们勇敢正视它,开放的心态迎接它,无惧它的到来,甚至把它当做成长自己的机会,并从中学到经验,才能保护好自己的心。 如果我们逃避痛苦,痛苦不但不会减轻反而因为逃避而被我们无限放大。 唯有让自己的心放弃一切和所有负面的情绪,让我们自由地为它的自主而欣喜。 如果你被痛苦征服时,你可以试着用前面写过的“把心带回家”里介绍的各种禅修方法来启发自己。 让自己更好地去面对痛苦。
《西藏生死书》第六章:演化、业与轮回
关于轮回,内心好像似懂非懂,今天学了这一章,有了大致的了解。佛教徒接受的轮回观念,主要是以意识的连续为基础。就是生命和生命之间相联系的,并不是实体,而是终极微细层面的意识。轮回背后的真理和驱动力就是所谓的“业”。我们最好把它视为主宰宇宙的因果律,业的字面意思是“行动”,业即是潜藏于行动的力量,也是行动嗦带来的结果。“业”的意思是:不管我们以身、口、意做些什么,都将产生相应的结果。每一个动作,即使是最细微的动作,都孕育着它的后果。诚如佛陀所说:“现在的你,是过去的你所造;未来的你,是现在的你所造。”莲花生大士进一步说:“如果你想知道你的过去世,看一看你现在的情况,如果你想知道你的未来世,看看你目前的行为。。我们的行动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完全由我们的动机好坏而定。业报的法则是不可避免、真实不虚的,每当我们伤害他人时,就是在伤害自己;每当我们带给他人快乐时,就是在培育自己的快乐。轮回的信仰告诉我们,宇宙间有某种最高的正义或善。我们一直想发掘和释放的,便是那种善。每当行善时,我们就是往前靠近他;每当作恶时,我们就是在隐藏和抑制它。每当无法把它表现在生活和行动上时,我们就会感到痛苦和挫败。发展这种善心,希望他人能找到永恒的快乐,并以行动去获得那种快乐,培育和修持善心。对于任何罪恶或坏事,都可以用真诚的忏悔和真实的修行来净化。在我们的行为中有一种老是在重复的模式:每当做错的事,就会导致痛苦;每当做对了事就会产生快乐。佛法告诉我们,如果不在这一世为自己负起一切责任,我们的痛苦将不只是持续几世而已,还将持续千千万万世。所以有这么一句话:“菩萨畏因,世人畏果”。
请问《西藏度亡经》和《西藏生死书》的译者是谁?
《西藏生死书》索嘉活佛著、郑振煌译。《西藏度亡经》的各种版本。新中国成立前,有汉译本《中阴救度密法》印行,但是掐头去尾,系用密宗上师的口气以文言翻译,文字艰涩;台湾学者徐进夫于1982年完成该书的白话文全译,由台湾天华出版公司1983年出版;1995年宗教文化出版社再版徐进夫的汉译本。
西藏生死书深圳哪里有
深圳市图书馆。深圳市图书馆位于深圳市福田区福中一路,收藏图书众多,其中就包括《西藏生死书》一书。《西藏生死书》于2011年4月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是索甲仁波切,郑振煌译。
《西藏生死书》:人死后有49天中阴身,49天内再入轮回。现实中的那些漂泊在世间的孤魂野鬼为什么没再投胎
1、人的中阴身不等于是鬼;2、中阴身投胎有早晚,最晚是49天,早的瞬间能投胎,或者直接下地狱而不能投胎;3、所谓孤魂野鬼更多的是一些六道中鬼道众生,如果一个人投胎也可能会投到鬼道中的。4、鬼道并非在另外空间,是和人道并行同一个时空,只是平常人鬼互相看不见而已。
请问《西藏生死书》和《西藏度亡经》能组合成一本书吗?
《度亡经》是【经】文,莲花生大士所造。《西藏生死书》是索甲仁波切的著作,相当于【论】典。所以是不同的法本,因为《西藏生死书》并不是索甲仁波切对《度亡经》的解释。
《西藏生死书》读后感(十一)
第十一章对临终关怀者的叮咛(第二篇临终)本章主要讲临终者的心理特征,叮咛人们如何与之沟通,使其安详地去世。 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与他人建立无所顾忌而贴心的沟通,其中又以与临终者的沟通最为重要。 临终者或晚期的病人正处于生命中最脆弱的阶段,常常会感到孤独寂寞和拘谨不安,甚至是恐惧。 他们这时最需要的是对他表达无条件的爱。 当你探视临终者要尽量保持自然轻松、泰然自若,用最简单而自然的方式缓和任何紧张的气氛。温暖地鼓励地尽可能自由地表达对自己来的想法、恐惧和情绪,使临终者顺利转化心境,使其完全的自由充分地说出想说的话,接受生命的现实,正确面对死亡。有人难免忍不住向临终者搬弄学问,说些高深的话,这是绝对不可取的,没有人希望被别人的学问和信仰“拯救”。记住,你的目的是要帮助眼前的人借助他自己的力量、信心、信仰和精神,来面对现实。 实际上,对临终者表达无条件的爱是最有效,也是最容易接受的帮助。要尽可能触摸他的手,注视他的眼,轻轻替他按摩或把他抱在怀里,或以相同的律动轻轻地与他一起呼吸,就可以给他极大的安慰。身体有它表达爱心的语言,使用它,不要怕,你可以带给临终者安慰和舒适。 尽可能不要给临终者增加压力。大部分病人从人们对他注意力的改变、不同的相处方式、讲话音量的降低、亲戚的泪水、无法掩藏真正感情的家人紧绷着的脸,知道他即将去世。按现代的观点是应该告诉病人实情,他也有权利知道。如果没有人告知临终者实情,只会让他更孤独,更焦虑。根据临床观察发现,人们直觉上都知道自己状况,已经为时不多时,他却依赖他人(医师或亲人)来告诉他。如果家人不告诉他,临终者也许会认为那是因为家人无法面对这个消息,为此会加重负担,无法安然地去面对死亡。 临终关怀的要旨就是,以充满爱的善意,设法让异常艰苦的死亡过程尽可能变得放松、无痛、安详。安详地去世确实是一项重要的人权,临终者的精神和福祉大大地依赖这种权利。
图解西藏生死书和西藏生死书是同一本书吗
传达的是同一种理念,〈图解西藏生死书〉是莲花生大师的《中阴闻教得度》或西藏渡亡经而《西藏生死书》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更加详细的解说了《中阴闻教得度大法》并加上了作者的一些经历和一些密宗禅定的技艺。但两本书中心思想是一致的
图解西藏生死书的介绍
本书将为你揭开死亡的神秘面纱,破解轮回与解脱的生命密码。生为何事来?死往何处去?生死的课题自古以来便一直困扰着人类,神秘而悠远。关于生死学的研究在古老的西藏可谓源远流长。这部《西藏生死书》便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死亡旅程的指引地图,堪称生死学研究的巨著。
读书 | 西藏生死书 01:在死亡的镜子中
我不是佛教的信徒,对佛教中的很多说法都很陌生,这本书不一定是自己能够读得很懂的一本,之所以选择读《西藏生死书》,仅仅是因为最近对死亡这件事情,开始有了感知和好奇。 你想过死亡这件事情吗?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最初,一切都是未知的,比如:亲情、友情、爱情、金钱、财富、地位、健康等等,很多东西都是不确定的。只有一件事是确定的,就是: 我们终将走向死亡。 至于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原因?也都是未知的。 你想过自己是怎么死的吗?高晓松一直是我认为比较有趣的人,他就聊过给自己设计的死法,大概的意思是说:有一个超市,鸡蛋免费,无数的人去抢鸡蛋,然后他也去抢鸡蛋,在抢鸡蛋的过程中,就被踩在底下了,死的最有意思的地方是说被鸡蛋糊住了嘴。因为他本来想吟一句诗再死“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或者唱一首一生最钟爱的歌“我终于失去了你。”Whatever,但是被鸡蛋糊住了嘴。 我倒是没有设计过自己的死法这么有心思,但是几年前的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大概是凌晨2、3点的样子,突然听到一声巨响,把睡梦中的我惊醒了,迷迷糊糊拉开窗帘,发现窗户玻璃从中间向四周有被冲破的样子,仿佛是对面煤气爆炸,气流冲击过来造成的。忽忽悠悠间,走向了厨房,看到自己家里的煤气阀门没有关上,我马上伸手关上,还在想自己真是机智,居然知道关上阀门。最后,回到床上继续睡觉,还想着早上起来,问问对面怎么样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但其实,我已经死了,原因就是没有关煤气阀门。挺莫名奇妙,但是那以后,每次使用煤气都特别小心,睡觉前也会谨慎的去看看阀门。 查理·芒格很喜欢讲一个乡下人的故事,那个乡下人说:“要是知道我会死在哪里就好啦,那我将永远不去那个地方。”——可惜,除非能穿越到未来或者拥有先知的能力,否则,我们永远都不会知道答案。以上,都是我想到死亡这件事的时候,想聊的一些东西,跟这本书本身的关联好像不大。 那么透过《西藏生死书》的第一章:在死亡的镜子中,都看到了什么呢? 一个少年:通过一位虔诚的出家人的死亡,懂得了修行的目的;通过一位修行的喇嘛的死亡,让他了解到精通修行的人的非凡特质。所以,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面对死亡,探索死亡的含义。 对死亡的态度是怎样的? 面对死亡,有很多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把死亡当做避之唯恐不及的事,恐惧死亡,甚至忌讳谈到这个话题;一种是把死亡当做船到桥头自然直的事。还有些人以天真、轻率的欢愉心情看待死亡;甚至有人把死亡当做一种荣耀,他们相信死亡是美丽的,也是对生活抑郁的解脱。 佛陀的智慧认为我们可以利用生命来为死亡未雨绸缪,可以心平气和地把每一秒钟当成改变和准备死亡与永恒的契机。佛教把生和死看成一体,认为死亡是生命另一章的开始,死亡是反映生命整体意义的一面镜子。这种观点,是藏传佛教最古老宗派的教义。 我读不懂佛经,对开示、修行、中阴、转世、轮回、涅槃这样的概念似懂非懂。这些,可能随着继续读下去,会有新知新解,很期待。 但是,今天这一章,让我在死亡这面镜子前,看到的是怎样 生死无悔的度过这一生该有的态度:死亡是必然的,生命是无常的,在这么不稳定的状态下,能够拥有的时刻,就该好好珍惜。 可能,这不仅仅是我们对生命该有的态度,更可以是对亲情、友情、爱情该有的态度,是对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该拥有的态度。 感恩,珍惜! 连载功能已经开通,欢迎关注: 陆拾读书 。 西藏生死书:我的读书随笔链接汇总 :从这篇开始记录这本书所思所想。
《西藏生死书》最新章节全文阅读免费下载百度网盘资源,谁有?
《西藏生 死 书》百度网盘txt最新全集下载:链接:https://pan.baidu.com/s/1IOEs_nRpcfFNCxTGgsmicw?pwd=2vah提取码:2vah
西藏生死书,值得购买吗?
作为读物,他值得购买,具有深意。《西藏生死书》于2011年4月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是索甲仁波切,郑振煌译。谨以本书献给活着、正在面临死亡或已经去世的一切众生。
读书 | 西藏生死书 14:临终修习
这是读起来有些困难的一篇,所以我只能记下目前觉得有道理的,留下我读过后最困惑的问题。 在去世之前,当我们确信无法带走任何东西,可以事先计划把拥有的一切当作礼物送走,或捐赠给慈善机构。把每件事情都安排清楚,巨细靡遗,才可以放心,才能真正放下。 这里面提到颇瓦法,在前面的文中提过,但在本章中又强调一点: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由上师指导方能修习。摘录一段《中阴闻教得度》,在这一篇中出现三次,应该是重要内容。 以上,重点为摘抄,因为实在是没有什么感想。 书中还有一段是我非常困惑的地方,通过前面的内容可以了解到临终的心境很重要。但是书中说:我的疑问? 有些无法理解这种说法,甚至让我产生了一种奇怪的想法:既然临终的心境重要到可以忽略一世的善恶,那是不是只要做好临终前安心平静祈求下一世向善就好呢? 突然想到,年少的时候,看过一些演义和小说,里面的恶人一旦悔悟出家,都可以被原谅,甚至成佛成神,我也曾经冒出过类似的想法:是不是做恶后都可以到寺庙中得到庇护。 看来这么多年,在这个问题上,我始终没什么领悟。不知道是自己这么多年来对善恶始终抱有偏见,还是自己心里存着一个可能存在的侥幸想法,让我总会想到这样或那样的疑惑。 不知道什么时候,有没有机会,让自己能产生新的感受,期待那一天的到来吧。连载功能已经开通,欢迎关注: 陆拾读书 。 关于西藏生死书中,可以从这篇开始: 西藏生死书:我的读书随笔链接汇总
西藏生死书可信吗?
当然可信!《西藏生死书》是根据藏密莲花生大士开示末法众生的解脱之法《中有闻教解脱》(或译《西藏度亡经》)编写而成的!所以是很可信的!
西藏生死书与次第花开哪个好?
次第花开。这本书带着佛教的底蕴,却可以让我们每个人找到自己人生难题的答案,多读几遍,一定让生活更通透。悠扬的行文,只是读读也是一种享受了,享受生命中不多得的片刻安静和清明人生充满苦难,只有内心的淡定从容才是我们面对漫漫人生路的最佳选择。因为焦虑、恐惧以及纠结本身并没有意义,不能解决问题,甚至还会让问题与苦难变得更难以接受。希阿荣博堪布用睿智柔和的文字,以现代人的思维与表达方式,讲述了痛苦、珍宝人生、我执、生命以及修行等课题,给予我们鼓励与启发。人生无常,除了生死,其余的都只是擦伤罢了。《次第花开》还告诉我们:因果一旦成熟,任何行动都无法阻止果报的显现。如果痛苦、尴尬在所难免,我们最好让自己有所准备。
一生必看书:《西藏生死书》
这两天看完了《西藏生死书》。打算把这本书朗诵录音下来,因为每章节都是生命的智慧。 这是我唯一看的一本,想要把每个字都读出来的书。因为这不是狭隘的宗教书籍,而是阐释了生命真相,生命智慧的书,让人可以更高纬度的看待生命和世间一切的书。 首先本书揭示了死亡的整个过程和死亡的真相,教我们每个人无论有无宗教信仰,无论是什么宗教信仰都根据自己的情况,在死亡的时候如何安详地度过死亡。 其次,帮助我们真正认识生命中所要真正追求的东西,那就是爱和知识,智慧和慈悲。 让我们可以接受无常,学习放下执着,看到人生应该前进的方向,然后重新调整,继续前进,让我们能够改变,并越来越自在。 本书不仅有具体的引导我们如何安详的度过死亡的过程,也就我们如何帮助他人安详的度过死亡,并引导我们正确的修炼真正的慈悲心。 最后本书也有具体的方法教我们如何修炼心性,如何禅修,如何获得证悟,如何放下执着,找到真正的自我,找到心的力量。 看完本书,我会对自己的信仰怀有更虔敬的心,对生命感觉更加的笃定,对真实的自我更加的靠近。 认识死亡可以带来真正的觉醒和生命观的改变。 我们忙忙碌碌追踪一生,不要把自己丢了。 你做了哪些事,足以证明你并未虚度人生?你到底做了哪些有益或改善这个世界的事? 我们一生的所作所为,造就了我们去世时的模样。 所以从这刻开始,坚定的从意念到言语到行为都要善良,积极,有利于他人!
求《西藏生死书》全本txt完结小说,谢谢~
《西藏生 死 书》百度网盘txt最新全集下载:链接:https://pan.baidu.com/s/1IOEs_nRpcfFNCxTGgsmicw?pwd=2vah提取码:2vah
何须执着ufeff-《西藏生死书》节选 中
有一个实验是这样的,当你拿几个铜板,想象它代表你正执着的东西,握紧拳头抓住它,伸出手臂掌心向下。现在,如果打开或放松手掌,你将失去你抓紧的东西,那就是你要握住它的原因。 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你可以放开手掌,但仍保有它,你的手臂仍然往外伸展,只要把你的掌心向上,即使打开你的手掌,铜板还是留在你的手中,你放下手臂,而铜板版仍然是你的,甚至连铜板四周的虚空也都是你的。 我们往往认为必须抓住才能拥有获得快乐的保证,我们问自己,如果不拥有怎能享受呢?我们总是把执著无以为是爱啊!即使拥有良好的关系,由于不安全感、占有欲和骄傲,爱也被执著破坏了。一旦失去了爱,你所面对的就只是爱的“纪念品”和执著的疤痕。 我们怎么才能克服执著呢?为一的途径是了解它的无常性。 想象我们是天空,看着乌云飘过,想象我们像水银一般自由自在。当水银落在地面时,仍然完整无瑕,从不与尘埃混合。 威廉u2022布莱克,有一首诗。 把喜悦绑缚在自己身上的人, 反而毁灭了长着翅膀的生命, 当喜悦飞去而吻别人的人, 将活在永恒的朝阳之中。 也许我们会认为,如果放下的话就会一无所有,但生命本身却再三透露相反的讯息,放下才是通往真正自由的道路。 想象当海浪拍岸时,岩石不会受到什么伤害,却被雕塑成美丽的形状;同样的道理,改变可以塑造我们的性格,也可以磨掉我们的棱角。通过各种改变的考验我们可以学习发展出温和而不可动摇的沉着。我们对自己的信心增强了,善心和慈悲心也开始从我们本身自然的散发出来,并把喜悦带给每个人。因此生命中的逆境都是在教我们无常的道理,让我们更接近真理。
刘素云讲经中推荐的是西藏生死书吗
是。刘素云讲的《西藏生死书》是一本契合时代需要的书。书中,作者索甲仁波切深入讨论了如何认识生命的真义,如何接受死亡,以及如何帮助临终者和亡者。
西藏生死书为什么不让出售了
文化尊重和敏感性等。1、西藏生死书对于西藏佛教徒来说具有重要的宗教和文化价值,限制其出售可以被视为对西藏文化的尊重和保护,以防止其被滥用或商业化。2、对于没有足够知识和理解的人来说,将这样的经典随意出售可能导致对佛教教义的误解或错误的实践。
西藏生死书读后感
历时近一个月才读完这本《西藏生死书》,第一次阅读宗教类的书籍,读过之后大为震撼,这是一本关于死亡的书籍,现代社会中人们大多谈死色变,恐惧死亡,而这本书却从救赎的角度来谈论死亡,死亡是最伟大的高光时刻,相信轮回的人更应该去了解这本书,作者讲到死亡是非常重要的时刻,这一刻决定你死后的世界,很多人认为人死就一了百了没有人去了解过死后的世界是否真的存在,死后的世界又是什么样子的世界,科学的快速发展已经忽略了人类的精神世界,我们总是在倡导精神文明,可有很多人连精神世界都是空虚的有哪里来的精神文明呢,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在倡导精神文明之前先充裕人们的精神世界,现代社会物质飞速扩充,科技高速发展,人们处于这种物欲中,权利、金钱、刺激成为了人人极度追求的东西,而这些会迷惑人心之外也将精神世界抛之脑后,每一天都在向“钱”看,更有许多人为了钱不择手段,每天忙忙碌碌用工作填满自己的世界,可是你是否依然会觉得空虚,总觉得心里缺少了什么却又不知道少了什么,天一亮又开始新一天忙忙碌碌,每天头昏脑胀,物质就像是一个正在搭建的高楼,精神就像是安住在高楼里的住民,我们每天在不停的搭建高楼却从来没有住民进驻,那么高楼只能成为鬼宅无人敢接近,达到一定高度必然崩塌。没有精神寄托的人生犹如行尸走肉,每天重复一样的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毫无趣味,一旦遇到困难或身体抱恙心里便很难承受,会抑郁会自杀,甚至会有报复社会的想法,殊不知这些终将害了自己,我们对于人生没有相应的人生观,对于死亡也没有正确的认识,因为无人敢提无人教导,从小我们接触的教育思想政治大多也都是形式教育,科技发展越快人心越慌,慌的是怕自己被时代抛弃,怕孩子被其他孩子抛弃,于是开始不停的追赶物质却忽略了对于人最重要的“人性”的认知和了解,慢慢就导致这种焦虑充斥着整个社会,精神世界愈来愈退步因为没有人有时间真的敢停下来去认知去了解,毕竟物质才是人们认为最实在的,因为看得到摸得到。我们处在最好的时代,有些大企业营业额达到我们无法认知的天文数字,网络上充斥各种富人,富到我们无法想象,我们一度想要富足的生活,可是人心贪欲没有精神文明的限制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就会想要更多,愈是富有愈是想要更富有,没有精神世界做支撑人们会想尽一切办法得到,毕竟钱是大家所追求的。在这样的氛围中犯罪、淫欲一切人性都暴露出来,我们想要的富足状态真的是这样么,为了个别人的利益伤害大众的利益,甚至攫取用来贮备福利大众的利益么?科技发展的太快,新奇产品玲琅满目,可人心之间距离却越来越远。在眼见为实、技术手段以假乱真的当下信任随时便可崩塌,人们被大众主流所驱使丧失了自主思考的能力,人们信奉少数服从多数,全然忘记圣贤先理主张的是“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我们的精神世界非常脆弱,脆弱到可以被人略施小技即可引导随波逐流完全不在乎真相是什么,是的,人们需要的是发泄而非真相。缺少精神世界内心情绪无法控制无处宣泄,正如书中写到“库伯勒·罗斯:愤怒和责备可以来自四面八方,并随时随意投射到环境中,不要认为这些愤怒真的针对你,只要想想这些都是由于临终者的恐惧和悲伤,你就不会做出可能伤害你们关系的举动。”这句话我认为这样说“愤怒和责备可以来自四面八方,并随时随意投射到环境中,不要认为这些愤怒真的针对你。因为人人都需要宣泄”也合适。没有相应的精神辅之做基础做导向可能会把自己的愤怒随时发射,随意中伤,认为这样就会让自己感觉上好受些,不过饮鸠止渴罢了。你问精神世界是什么,我不知道它具体是什么,它看不到摸不到却深深扎根于心底扎根于思想,日常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都是精神世界的具体体现。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而充裕的精神世界应该是正面的、积极的、乐观的,可以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支撑你引导你不会过于痛苦,并把这种负面能力转化成正面能量,引导你走出困难加深正面能量。我们总是在各大媒体看到某某推荐书单,必读精品等等就会买来看,追逐新奇却抛却圣贤推流传千年的书籍,这些书籍之所以流传千年是因为有真正的智慧,也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来源之一,这些国学经典是真的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这是其他国所没有的,难道我们不应该为此感到骄傲么?不应该积极去传承么?国学不应该成为主流么?空闲的时间我们在做啥,看电视,殊不知我们的思想已经被一些无良电视剧所影响,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很多人甚至是我自己都一直以为是人要是不为了自己就会天地不容,可这句话真正的出处和意思却是:“《佛说十善业道经》人不修身就会被天地所不容”,我们的认知由于缺少精神世界作支撑就会被有心之人轻易引导并加剧负面影响。甚至是信奉宗教,这不是迷信,宗教流传千年是有一定道理的,可偏偏有些人不去了解正统的宗教要去了解伤害人的邪教,宗教都主张激发人心底的善念和智慧并发扬光大以此来完成对人性的修行。精神世界是治愈,诚如书中所说“佛教禅师知道心多么有弹性和可塑性,如果我们训练它,什么事都办得到。”当然,出发点一定是要正面的,我们的精神世界是可以塑造可以改变,你用“垃圾”填充那你周身便是负面磁场,而吸引来的也是负面能量,你用国学智慧甚至是宗教填充,你周身便是正面的。生命来之不易,不在物欲横流中迷失,不在负面情绪中放纵,不在痛苦无奈中轻生。人生如白驹过隙,不求轰轰烈烈唯求生命最后一刻依然问心无愧。我只是普罗大众之一俗人,沧海一粟,以上仅个人拙见,共勉。
再读《西藏生死书》有感!
有关生死的这类话题,没人敢触碰,没人敢正视,更加没人敢写!请原谅,我这个大胆妄为、稀奇古怪的个性吧。因为最近发生的一些事,重新翻阅几年前读的一本《西藏生死书》,于是对生死有了以下更加深刻的认识!2020年的疫情仿佛在一夜之间,悄无声息地如洪水猛兽般袭来,以至于全球人措不及防,又无可奈何。没有特效药,疫苗还在加紧研究中,全靠自身的免疫力与之抗争。每天的死亡病例从几十到几百,再到几千。湖北武汉是重灾区,死亡病例最多,仿佛死亡离武汉人最近,近在咫尺,仿佛离我们湖南还远。直到,2月 6号的一天晚上,小区微信群里物业管家发出了一条微信“**栋有位老人发烧,医院来人上门检测,发现疑似病例,有任何消息第一时间通知”。消息一发生,500人的微信群,像是炸开了锅... 2月14号,我们复工的第三天清晨,微信里弹出一条坏消息“**同事今早上脑溢血走了”。这位男同事也是我的校友,想起他在学校生龙活虎的样子,不相信这是真的。年仅44岁的他,公司中层,年轻帅气,工作敬业,热爱生活,酷爱足球。活生生的一个人,来不及和亲人道别,丢下年迈的父母,丢下貌美的娇妻,撇下两个儿子(最小的5个月)就这样离开了。 写到这里,请允许我在这里行使一个庄重的送别仪式,乞求上天,让我同学一路走好!原来死亡距离我们这么近?! 活了40多年,我还是第一次感受到死亡的恐惧!死谁不怕呢?可是怕又有用吗?在死亡这件事上,上天对谁都没有偏颇,难道有谁可以不死吗?明朝历代的帝王,通过练丹为了寻求长生不老,由于长期服用过量的丹丸,除了开国皇帝朱元璋活到 69岁,其他都是短命的皇帝。既然,死亡是不分身份贵贱高低,没有偏颇不一,无可避免,那就应该要有直面他的勇气,看轻他的心态,虽然谁也不知道那天什么时候到来。当我和一女同事聊起这生死的话题,我说“如果哪天我死了,希望在葬礼上要这样...” 话语一出,把我同事雷到了... 几年前,我有幸寻到《西藏生死书》,细细品读后,对生死的看法异于常人。 我见同事没有吱声,仍旧继续说出憋在心里的话,仿佛有如平常的一句家常。 “其实,我每天都在为那一天的到来做着准备。我希望那一天,前来祭奠的人千万不要悲伤,如果生前的每一天,我都珍惜了,没有遗憾,想去做的事情做了,要努力的我尽力了,想爱的人爱了,想去的地方去了,我为这个世界创造了应有的价值,我为认识我的、不认识我的人做了一些事情,那一刻,我便无悔也无惧了! 那天,我希望给世人一个优雅的背影,一张恬静的笑脸,最好把我做了哪些有意义的事和他们说一说,可以做成一个喜气的美篇,讲述关于我的大事件或者是芝麻绿豆大调皮的小事也行,配上一些美照更好地说明。所以,为了那天的完美,我每一天都在准备着”。 我从事了20年的销售工作,现在想学习些不同领域的稀奇古怪的东西。2015年我开始学习网球,利用工作之余,每周安排了4天的网球运动,并制定了每年的大目标以及每月的小目标,正在实施着自己的训练计划。我甚至试图还学了1年的钢琴,培养了自己对高雅乐器的鉴赏能力。2018年底,我开始成为了樊登读书的会员,坚持每年阅读50本书籍。2020年,在疫情宅家的日子里,我开始学习写作,成为了的创作者。写了几篇文章送给我的家人,我父亲由衷地对我说了一句话“孩子,原来我是那么不了解你!”曾在父亲眼里的我,小时候读书考学按部就班,有一个固定的单位,年轻时也挑战过最累最辛苦的工作。老师眼里的模范生、父母眼中的乖乖女,那是我40岁以前的标签,我的生命主线活在了他人的期望里。难道那应该是我一生的标签吗?我还有其他的可能吗?于是,我开始了任性。工作、网球、阅读、写作,已经成为了我每天的日常。我不知道生命中,还会有多少好玩、新鲜又有意义的事将要发生。或者,等我退休了,我可以去做义工,把我会的教给孩子和老年人都行。那一定也美好! 死亡 ,又有何惧呢?!今天大多数人死的时候毫无准备,活着的时候也毫无准备,还有什么比这更加可以恐惧的呢?! 写到这里,此时,您是如何看待这个万古不变的话题的呢?!欢迎在文末留言
《西藏生死书》—愿我们每个人无惧生无惧死
世间万物,没有一种事物是永恒不会失去,任何东西它都是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变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我们没有人不曾经历过失去,没有谁不会面对死亡。 除了修行圆满的人,没有人不曾惧怕死亡,哪怕一丁点的害怕都没有。因为对死亡的未知和不确定,更加深了这种恐惧。 事实上死有什么可怕的,不过两眼一闭的短暂经历,真正可怕的是无知的未来,生时的未来和死后的未来,你到底会经历什么和面临什么样的痛苦? 如同蒋勋谈到他在医院急救的经历,医生说最痛也只到这里,于是他因此而心安。 我们都希望能够有个确定的未来和预期,能够让自己有无畏的勇气面对。 死如此,活着也如此。 书里开头提到喇嘛左顿的死亡,平静、温和、有尊严。那是一个修行人对于自己在死亡那一刻的信心。 作者最深切的希望: 每个人即不怕死,也不怕活; 每个人死的安详,在死亡时能够得到最有智慧、最清明和最温柔的关怀; 每个人通过心性和实相的了解,找到究竟的快乐。 死亡的课题,深邃高远,如果在临终那刻得到有智慧和清明的关怀,用温柔的抚慰让亡者在临终那刻得到更好地解脱,对亡者来说是最大的帮助。 生是为了更好地死,而死为了更好地生。 这里说的生不是六道中的轮回,而是究竟的解脱之道。 我们活着的人,在轮回之中,面对各种痛苦压力,被业力所驱,身不由己。各种因因果果,果果因因。我们迷失自己又不断找回自己,又不断将自己丢失。 在业力显现的面前,希望每个人都不怕活着,去拥有面对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但最终不管死也好生也好,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通过心性和实相的了解,去找到究竟的快乐。 托马斯.莫顿写道: 如果我们不能跨越隔离人类和自己本性的深渊,航向月球又能得到什么?在一切发现之旅中,这是最重要的,没有它,其余的不仅变得没有用,还会带来灾祸。 所以认识生和死的本质,了解自己的本性,帮助他人在抵达人生终点时面对和了解即将发生的事实,是有多重要。 面对生死和本性,我们蒙昧无知又冥顽不灵,我们做井观天局限在自我的小世界里,生不知死至,死不知生时,甚至谈死色变,十分忌讳,谈生糟糟懵懂,好像一谈死就会死似的愚昧无知。死亡这事从来都是,你谈不谈都会死,不过是每个人寿命福报皆有定数而已。 没有人不爱自己和身边的亲友,但我们的表现都在表示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缺乏真正的爱。 我们的精神之路上,都普遍缺乏对觉醒、了解精神转化的重要性的认知,和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迫切性。 我们都是潜在佛,我们都希望活得安详,死得安详。 什么时候人类才能真正了解,并让我们的社会处处反应这个简单、神圣的真理呢? 如果没有这种了解,生命价值何在?我们又如何死的安详?因缘和合东西,自然会再分解。以你们的生命取证圆满吧。
《西藏生死书》—法报化身 (三十六)
现在让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中阴教法提到的三个过程 第一,在死亡的那一刻,从地明光中显露的绝对真性,称为“法身。 这是“空”、绝对真理的层面。在这个层面,幻相、愚痴和任何概念都不曾进入。 第二,能量和光本身的光芒,在法性中阴自然显现出来的,称为“报身”。 这是全然愉悦的层面、完全丰富的场域,一切具足,超越一切对立的限制,超越空间或时间。 第三,在受生中阴显露的具体成形的范围,称为“化身”,这是持续显现的层面。 关于法、报、化三身 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化身。」法身 : 真如法性理体,也就是众生本具之佛性。人人平等,人人具足,佛背尘合觉而成佛,众生背觉合尘,所以轮回。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以真如理体为身,故名法身。 报身 :菩萨修行六度万行,并彻悟法性,功行圆满,所得果报身,是以修因所得,故名「报身」。但有些地方也把此解为「应身」。 「应」有二义: 一、是诸佛如实智,如实理,法性常在。以与法性相应,唯佛所见,名「内应身」,又名「自受用身」,与自性相应。 二、是外应机缘,教化法身大士,唯法身菩萨所见。如《华严经》毗卢遮那佛,光明无量,相好无量,眷属无量,纯为高位法身菩萨说成佛法门,凡夫二乘不见不闻,因是外应法身大士根缘,故名「外应身」,又名「他受用身」,与他相应该。 化身 : 第一方面,应众生机缘,以神通愿力分化示现的身。化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教化凡夫二乘和初发心菩萨。 世人眼里的法、报、化身 法声: 能闻、能知、能觉,而一切千变万化的世界都呈现在这念心中;这都是法身含融一切的显现。因此这念永不断灭的心,就是我们法身。一般人总以为未出生前,自己不曾存在过;而一口气不来之后,自己也将消失于无形,认为生命就是从生到死这几十年的经历。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观念。事实上,有情众生的真生命是无始无终的,而我们从出生至死亡的过程,只是一期一期轮回报应身的呈现。无始无终的法身,才是我们真生命。 报身: 报身,顾名思义就是报应所得之身。例如六道轮回中的一道,这些都是不同的报应身。而同女为人有些出生富贵豪门、有些人出生贫贱寒舍等也各不相同,一切都是自己造业,自己承受果报而已。 经云:「所作业不亡,纵经百千劫,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因为过去所造的业因不同,所以现在感得的果报身也不一样。 化身: 化身就是变化万千之身份。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空和人事物的境况下,就会有不同的身份。虽然是同一个人,但是场合对象不同、时节因缘不同,自己的身份亦随之改变。 莲花生大士 : 什么是化身? 眼见耳闻,在在处处,有相无相,俱是我人所化显无差别之身。 什么是报身? 一道圆光,照了明彻,一切世界清净染浊,俱无别异不动不摇,即是我人报现无分别之身。 什么是法身? 诸法实相,无实无虚,空无所有,无碍显现,即是诸法本来之身。 法身即此心之“空性”,于中空空然实无一物可见可闻; 报身即此心之“觉性”,清净明了,朗然照彻; 化身即此心空、觉中显现一切差别之境界。见色即见心,凡所有相,皆是如来。 此三身于一心中本来圆满具足,非于外修因感果着相求得。
请问《生死书》和《西藏生死书》是一回事吗?
西藏生死书. 作者:索甲仁波切,是一回事。
《西藏生死书》适合多大的学生读?书中的故事会改变学生们的三观吗?
《西藏生死书》适合多大的学生读?书中的故事会改变学生们的三观吗?索卡仁波切根据佛陀对死亡的教诲,以及自己对实践的经验性见解,出版了这本大部头的书——《西藏生死之书》 ,其中详细记述了宇宙的真理、生死的循环,以及如何摆脱生死。这本书的出版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不同的宗教和文化界广泛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西方确立了一个新的学科——道德学。世界各地的学者已经收集并证实了数以万计的濒死经历和对以前活着的人的准确回忆。研究结论与该书对死亡的描写完全一致,也从一个侧面不断证实了该书对死亡过程和如何轮回的描写的真实性。这本书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活和生命的真正价值以及如何获得最大的幸福。如果我们能够冷静下来读它,我们相信它将完全改变我们对生活和世界的看法。我记得我和几个女朋友分享这本书,她们都有这本书的副本。哈哈。然后我带着它出国了。当他们悲观出双重的时候,心里会感受到很多,一些文化和历史的藏传佛教,包括对我来说听起来很生动的阴的概念,很难用科学的方法来解释,所以我叫哲学课,不管是否有根据,但至少可以让一个人多少了解一些死亡,离别是非常痛苦的,倒一些理论书籍使我周围一个老人一旦死了,得到很多,我练习更多的是了解人们离开前的痛苦,并对她充满祝福,因为她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另一个空间”。简而言之,这本书将是平静和充满善意的。不管你是否回到这本书背后的真相,也许仅仅展示一些好的东西是不够的。虽然签订三方合同不是合同,但是在后续工作中,仍然可以基本上确定拟签订合同的公司将正式确认劳动关系。三方合同的签订具有完整的程序和完整的文件,这对以后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签署三方协议也必须小心,但是,有很多学生早前签署了三方更好的作业单位亏本,我们都知道三方的改变对学生和学校都会造成很多不利影响,特别是在三方同意的 liquidated damage 下,更要谨慎处理,经济损失和信用损失不容忽视。
《西藏生死书》是一本什么类型的书?这本书是否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这是一本探险类型的书,我感觉是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因为能够让孩子知道一个人生活应该怎样活下去。
西藏生死书现在还有版权吗
有。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西藏生死之书》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还有版权。《西藏生死之书》是1999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中国作家索甲仁波切,本书可以说是西藏版的《神曲》。
西藏生死书从那里可以看
喜马拉雅。西藏生死书是可以在喜马拉雅免费观看的,是一部非常人人生哲理的书。《西藏生死书》是2011年4月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索甲仁波切,郑振煌译。
西藏生死书的作者简介
索甲仁波切(Sogyal Rinpoche)出生于西藏。由本世纪最受尊敬的上师蒋扬钦哲仁波切养育成人,后来被上师认出是拖顿索甲的转世。1971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比较宗教学,1974年开始弘扬佛法。在欧美各国生活、教学二十多年,使他通达西方的心灵。由于他思路清晰、从容自在、幽默风趣,传法时深受听众的欢迎。他为繁复的现代世界发展出一套解说西藏佛法要义的方法。索甲仁波切属于伟大的大圆满传承,具备这个传承的标记:生动活泼、心胸广大、直指本性。
各位大神,请问《西藏生死书》里描写死后描述的情景是真的吗,作者又是怎么知道的?
《西藏生死书》是2011年4月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索甲仁波切,郑振煌译。谨以本书献给活着、正在面临死亡或已经去世的一切众生。目前正在度过临终过程的众生,愿他们的死亡安详、无痛苦、无恐惧。目前正在转世和正在这一世挣扎的众生,愿他们获得诸佛加持力的滋润,愿他们得遇佛法,愿他们实践智慧之道。愿他们的生命快乐、有成果,而没有烦恼。愿本书所有读者能够获得丰富而无止尽的利益,愿这些教法转化他们的心。
请问《西藏生死书》是佛经吗?
不是佛经。 一般来说,收录在《大藏经》中的经律论经典,我们都可以叫佛经。没有收录在《大藏经》中的就不称为佛经。
关于《西藏生死书》,索甲仁波切写得是藏文还是英文?
是英文写的.
西藏生死书
我和这本书的缘份应该从另一个缘份开始说起。 我很怕死,每次坐飞机都是要命的事情,我对死恐惧的程度已经算超越常人。我记得有一次回家路上做了一辆开了很久的公交车,车子尾部有股很浓的烟味,我害怕的提早了两站下车硬是走回去。其实事后,我都会问我自己,为什么这么害怕死亡,为什么心不能得到安宁。 当这个问题就像恶鬼一样缠着我多日,我遇到一个失去丈夫的女人,在和我妈妈吃饭,这次是我们第二次见面。便是她告诉我经历过死亡才知道,死并没有这么多假象的恐怖。生 我们一生的所作所为,造就了我们去世的模样。而每一件事,绝对是每一件事,都很重要。 在世人都认为人为名利生,为金钱生。我们的心,竟然无法保持片刻的宁静;我们的心,竟是如此焦虑不安耗,充满想法,以至于有时候我会觉得自己虽活在现代的城市中,却已像死后中阴身般颠沛流离,备受煎熬。许多在世人根本不懂生死,人生短短数十载就该活在自己的执着、嗔怒、嫉妒里。这些罪孽不仅不可能抓住什么,反而会带给我么想要避免的痛苦,不管你多用力,沙还是挤不出油。其实人生就是一个轮回,你今世的作为成就了未来世。 可我们到底不是出家人,终究要生活,终究就有思想,秘诀是不要去想思想,而是要让它们流过心,不在心中留下任何痕迹。 书中传教很多禅坐修行的方法,我常和朋友开玩笑,心烦请诵咏莲花生大士咒语:嗡阿吽 班杂 咕噜 叭嘛 悉地吽。 一来调节苦闷气氛,二来把我所学慈悲心传给我在意的人儿。临终 记得小时候老太太快去世的时候,常常有比我年长的人来探望她,说 你安心的去吧,不必牵挂之类的话,其实都是有迹可循。越年长的人越有修行,而我们这些大都市的现代人却也不懂。 书中写:心在活着时发生的状况,也正是死亡时在中阴境界会发生的状况,因为生死是一体的。因此,探望临终的人,或当我们临终时,应具备一颗慈悲心。我这么说也不全对,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向善面,我们本该慈悲。 慈悲的训练就是去了解一切众生都是相同的,都在以同样的方式受苦,去尊崇一切受苦的众生,去了解你即离不开任何众生,也不高于任何众生。 我们需要陪伴临终者说出自己的不舍,并承认自己的不舍。告知他我们将会永远珍惜在一起的时光,不用执着生命,无比诚恳地,允许他去世。但他并不孤独,现在乃至永远,他拥有我们全部的爱。死亡与再生 人死后四十九天内,每七天都会重复经历死亡。我们常常看到亡者家里灯都持续点着,祈请文要持续念诵,然后以王者的名义供养僧众和道场,并济助穷人。这些都有助于亡者转世六道。我们都希望我们死去的亲人可以皈依佛门,至少转世更圆满的人道。不是吗。 人死后会离开自己的身体,转化为意生身,它将变成十岁左右孩子的高度。我相信亲人会在四十九天之内回来看望在世的人,然后通常在四十九天之后转世。而人死后,一切都没有结束,在世的人要继续为他修行,赋予他们的死亡更深的意义。如若在这时争夺家产弄的鸡犬不宁,那么也难免影响去世的人转世六道。我起初学习这本书的目的,是解开生死的迷。但最后我也懂得为何我总是心不宁和如何让心宁静。 “我希望每个人都不怕死也不怕活,我希望每个人都死的安详,死亡时能够得到最有智慧、最清明和最温柔的关怀,我希望每个人通过心性和实相了解,找到究竟的快乐。” 当然也别忘了,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西藏生死书的各种发行版本
《西藏生死书》ISBN 9576932823(正体中文)《西藏度亡经:生死轮回大揭秘》ISBN 9579022488(正体中文)《西藏度亡经:面对生死》ISBN 9789866928116(正体中文)《图解西藏生死书》ISBN 7-5613-3364-1(简体中文)
求西藏生死书的txt下载地址
http://www.itime.cn/Soft/ebook/advent/2968.shtm点“下载地址1”
《西藏生死书》阅读总结
打开扉页,作者写了这样一段话:愿此书能成为生者、濒临死亡者和亡者的解脱指南。愿此书能对所有读者有所助益,并引领他们迈向证悟的旅程。 写到结尾,作者又这样描述道:我们对自己的责任和为自己承担的责任,必须以最急迫和影响深远的方式来运用这种责任感,转化我们自己、我们的生命意义、我们四周的世界。 因此,这本书是探讨生、死的书,更多的篇幅放在了死和临终上。全书分为四篇,生、临终、死亡和再生、结论。平日对于佛教无感的人读来会觉得很枯燥,而对于佛学稍微感兴趣的人读完后,会觉得意犹未尽。我想我是后者。 从本书中,我读到三个关键词,也是最感兴趣的三方面:中阴、证悟和修行。 中阴 这是一种提法,在藏族人的日常用语中,认为中阴是指死亡和再生之间的中间状态。佛教里讲六道轮回,死亡是一切的结束,也是另外一切的开始,因此在再生之前与死亡之后的阶段,被称为“中阴”。 中阴又被分为4类,此生自然中阴、临终痛苦中阴、法性明光中阴、受生业力中阴。在每一段中阴中都有教法和需要修得的法门,可以把它理解为人们处于这一生命阶段应当做的事。 证悟 书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不要以为所有的了解就是证悟,不要以为证悟就是解脱。看似悲观主义的说法,却是对生命过程的最朴素的认知,很认同这一说法。 佛教里这样讲,突然联想到《苏菲的世界》里讲到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一直强调自己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一无所知。我想,佛教里的证悟和西方哲学里提倡的对世界好奇,从理念上讲是不谋而合的。人们都希望建立起概念、总结出规律、建立起理论来解释为什么,但是世界和人心就像无底洞,哪一个时代的哪一些人又能完全解释清楚透彻呢?保持对世界的好奇,相信精神的旅程是持续学习和净化的过程,是我们该有的一种世界观。 修行 佛陀说:我已经为你指出解脱之道,现在你必须为自己修行了。 这里的解脱,是指死亡吗?那么死亡到底是什么滋味?会经历哪些场景?死亡之后会进入到什么阶段?读完这本书让我对于死亡感到好奇了。但是人们并不愿意太多探讨死亡,因为这是一种忌讳。作者索甲写这本书的初衷之一,就想激发起人们对于生死的思考,花一些时间去研究死亡,才能让生着的时间更有价值。 生的过程里有烦恼,在佛教里的解释是因为有业障,因此生者需要修行。死的过程里还有再生的环节,佛教里讲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的六道轮回,这一世的死亡是下一世的开启,而进入到哪一道轮回,就看它的造化了,因此死者也要修行。 《西藏生死书》是一本启发人的书,让我们在繁忙紧张的快节奏生活里,慢来来顿一下,思考思考生与死的话题,在心里引发一场宁静的革命,进化自己对于生命的看法。 突然理解那些磕长头朝圣的人了,他们用磕头的方式作为此生的修行,用肉身的一匍匐一前进来表达自己,这是一种最直接的表达方式。而芸芸众生,不可能所有人都会去磕头朝圣,而是从自己的心出发,与这个世界打交道,最终再回到自己的心。这个过程里,我们说的话、做的事、下的决心、达成的目标,都是我们的修行。
《西藏生死书》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西藏生死书》([美国] 索甲仁波切)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aZHVow8z1ywDNpyjcbAbRA提取码:1234书名:西藏生死书作者:[美国] 索甲仁波切译者:郑振煌豆瓣评分:8.4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年份:2011-4页数:419内容简介:《西藏生死书》内容简介:希望每个人不畏惧死,也不畏惧活;希望每个人死得安详,死亡时能够得到最有智慧、最慈悲澄明的关怀;希望每个人透过心性和真相的彻悟,找到终极的快乐。《西藏生死书》是一本契合时代需要的书。书中,作者索甲仁波切深入讨论了如何认识生命的真义,如何接受死亡,以及如何帮助临终者和亡者。《西藏生死书》提供给读者的,不仅是有关死亡和临终的理论性描述,还有实行的方法,可以用来了解死亡和临终的真相,帮助自己和他人死得宁静而充实。作者简介:索甲仁波切出生于西藏,由二十世纪最受敬重的精神导师蒋扬钦哲仁波切(Jamyang Khyentse Chokyi Lodro)养育长大。自幼年起,他就与上师培养出温馨亲密的关系,并沉浸在智慧、慈悲和恭敬心的氛围之中。这使他对佛法精髓有了深刻的了解,以此体验和身为转世喇嘛所受的传统训练,为他日后担任精神导师的任务,打下厚实的基础。蒋扬钦哲仁波切圆寂之后,索甲仁波切继续跟随二位主要上师敦珠仁波切和顶果钦哲仁波切修法,启发他在西方的传法志业。1971年,他前往英国剑桥大学研读比较宗教学。1974年开始弘法,因为求法者热烈渴求,他又继续至欧洲、东欧、美国、澳洲和亚洲等地传法。
西藏生死书全集TXT下载 西藏生死书TXT下载 西藏生死书TXT全集下载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AQi-3YcYQJMwIFf0Rqto9w 提取码: xwvr《西藏生死书》是2011年4月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索甲仁波切,郑振煌译。谨以本书献给活着、正在面临死亡或已经去世的一切众生。目前正在度过临终过程的众生,愿他们的死亡安详、无痛苦、无恐惧。目前正在转世和正在这一世挣扎的众生,愿他们获得诸佛加持力的滋润,愿他们得遇佛法,愿他们实践智慧之道。愿他们的生命快乐、有成果,而没有烦恼。愿本书所有读者能够获得丰富而无止尽的利益,愿这些教法转化他们的心。
西藏生死书和西藏生死之书,在网上查看明显不是一本书,这两本书有什么区别?应该看那本呢?
其实你所提供的两个书名都是《The Tibetan Book of Living and Dying》的中译书名,原著是索甲仁波切所写的《The Tibetan Book of Living and Dying》是建基於传统的经典《中阴闻教救度大法》藏名《巴多脱卓》(英文译本名为《The Tibetan Book of the Dead》)所写的通俗本前者是给俗人看的,後者是给修行者研读的[美] 索甲仁波切著,译者: 郑振煌《西藏生死之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6索甲仁波切著,译者:郑振煌《西藏生死书》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4之书和书的目录是一致的,不存在之书是论述书的说法,只能说之书或书是用相对科学的角度来论述《中阴闻教救度大法》而已《中阴闻教救度大法》的名称也不少,分别有张莲菩提所翻译的《中阴救度密法》,赵洪涛、王智扬翻译的《梦幻生死》,徐进夫翻译的《西藏度亡经》,另外还有《中有闻教解脱》等等有不少人误会《中阴闻教救度大法》就是《西藏生死书》,这可是不对的。不管前者名字再怎样变,跟《西藏生死之书》或《西藏生死书》并不是同一本书,要说的就这麼多,如果自己仍存疑,在网上好好找资料对比
西藏生死书的内容简介
在这一本契合时代需要的书中,索甲仁波切深入讨论如何认识生命的真义,如何接受死亡,以及如何帮助临终者和亡者。有生,自然有死,每个人迟早都需要面对死亡。当我们还活着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两个方法处理死亡:忽略死亡,或者正视自己的死亡,藉着对于死亡所做的清晰思考,以减少死亡可能带来的痛苦。不过,这两种方法都不能让我们真正克服死亡。身为佛教徒,我把死亡当做是正常的过程,只要我还活在这个地球上,必然会发生死亡这个事实。在我知道逃避不了死亡之后,就看不出有什么好担忧的了。我宁可把死亡看成是衣服穿破了必须换件新的一样,而不是终点。然而死亡还是不可预测的: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死或怎么死。因此,在死亡真正发生之前,我们有必要做些准备的工作。我们大多数人自然都希望死得安详,但如果我们的生活充满暴力,如果我们的心总是被愤怒、执著或恐惧等情绪所控制,我们显然也不可能奢望死得安详。因此,如果我们希望死得好,就必须学习如何活得好:如果我们希望死得安详,就必须在心中和日常生活中培养安详。诚如各位将在本书中所读到的,从佛教的观点来看,死亡的实际经验非常重要。虽然我们将会如何再生和再生到哪里去,大都取决于业力,但我们在临终那一刻的心境却可以影响下一世的好坏。因此,在死亡的瞬间,尽管我们已经累积了各式各样的业,只要我们努力产生善的心态,还是可以加强和激发善业,造成快乐的轮回。死亡的那一刻,也可以产生最深沉和最有利的内心经验。透过禅定中对于死亡过程反覆的认识,一位有成就的禅修人,能够藉着他的实际死亡来获得极高的证悟。这就是为什么老僧都在禅定中过世的原因。他们的身体经常在医学上宣布死亡后很久才开始腐败,象征他们的修行成就。帮助别人死得安详,与准备自己的死亡同样重要。我们每个人出生时都是孤立无援,如果出生时没有人照顾和关怀,我们必然活不下来。因为临终者也是无法帮助自己,我们必须尽一切可能,解除他们的痛苦和焦虑,帮助他们死得安详自在。最重要的一点是:避免把临终者的心变得更紊乱。我们帮助临终者的首要目标是让他们安详,方法有很多。熟悉修行方法的临终者,如果有人提醒的话,就可以获得鼓励和启示;但如果我们能够以亲切的口吻恢复临终者的信心,即使他们再平凡,都可以让他们产生安详、平静的心态。
请问《西藏度亡经》和《西藏生死书》有什么联系?有哪些不同和区别,主要含义又是哪些?这两本书的作者...
都是讲藏传佛教生死哲理。西藏亡度经是八世纪莲花生大师所写,西藏生死书是索甲仁波切写的,据说现在不少西方人都是通过读这本书,才信仰藏传佛教的。西藏亡度经应该难懂一些,因为写书的年代久远,西藏生死书读过,个人觉得接触到这本书是非常幸运的,这里里头除了讲佛教的死亡哲理以外,还教你怎么样开导临终前的人,另外还有禅坐方面的知识,所有的人,不管他信仰什么,除非一些大贤大德,最后都是恐惧和遗憾地离开,世界上有这么一本书,教你从容地面对死亡,认真读一本,何乐而不为。超越死亡作者肯·威尔伯是美国后人本心理学家、哲学家
你们怎么看《西藏生死书》?
《西藏生死书》讨论的是严肃的生命课题,已经成为许多人最主要的精神食粮。《西藏生死书》中文版于一九九六年九月问世之后,在华人社会掀起研究生死的热潮。所到之处,不论是台湾,或是美国、加拿大、香港、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甚至尼泊尔、印度等华人不多的地区,都有人向我主动提及这本书。本书讨论严肃的生命课题,竟然能引起这么大的回响,足见佛法的智慧甚深,佛法的慈悲广大,扣紧每一个人心弦,激发大家的共鸣。生死是每一个人 无法逃避的大事,自有人类以来,乃成为人生最主要的目标。在众多努力之中,佛法所提供的理论和实物,最能令人信服,它所散发出来的光明和热力,救度了无数的人们。这本书已经变成许多人最主要的精神食粮,一遍又一遍地读,不断地思惟,并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许多说这本书挽救了他们的婚姻、家庭、事业、人生,提供了他们养生送死的指南,升华了他们的生命价值。一座座无形的桥,就透过本书在读者之间建立,读者们识与不识,都是感恩的对象,加深对佛法的信心。
关于《西藏生死书》
几年前因为看了这本书《西藏生死书》,我的心从此住了这座城,心心念念,挣扎了一段时间后,有些非去不可,便辞职背包出发了。这是去了还想去的地方,像是一种病,不去治不好。书名看起来似乎有些毛骨悚然,在我们的日常里提这样的字眼是一种忌讳,不吉利,其实明明知道是乎又有种自欺地逃避,像是能永远地躲过似的。当然我也是怕的,我也是珍惜生命的。我不知道为什么这本书能让我越看越轻松,越看越平静,一种踏云乘风的快感,此刻不自觉的又翻阅,看得更细致些,多一些咀嚼回味。其实在我还没接触佛学时,总把佛与神混为一谈,认定是一种迷信,是蛊惑人心的。渐渐地明白,神不是佛,神化在传达你一切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佛传授的是一种陪渡,渡一切苦厄。我的故乡是一个初一十五,逢节都需要拜佛的村庄,那里的人既虔诚又迷信。村里的庙很多,一次要拜好几个地方,逢大节要连续拜好几天。小时候我是喜欢提着小竹篓拜拜的,不是因为我有多虔诚,而是每次拜完就有东西吃,是有盼头的,有时是水果有时是饼干糖果等。即使不是我去,拜完后的所有可吃的依然都是我的,所以我不排斥跪拜甚至很喜欢。从小就听大人们饭后茶余背着小孩说起村里各自诡异的鬼故事或者一些异象,那时候听到最多的便是有一些人能看到阴间的人回来村里,在他们家附近走动,敲门叙情。我从小就有些养不大,外号叫小不点。人小胆子自然大不了,但又忍不住地偷听。而偷听多了的后果就是不敢自己睡觉,晚上也不敢独自出门。特别是我家屋后的那片荔枝林,在没有星月的晚上显得格外阴幽,总要飞跑。我怕极了那样的恐惧,走到哪里都甩不掉的惊慌,即便时隔多年我依然不敢走村里的夜路。读书之后,开始相信了科学,越发抗拒,祭拜成了敷衍了事。如今回去的时候母亲偶尔会去庙里求香灰,搅拌在温水里,让我一口咕咕喝下,说是妈祖能保我一路平安。我总是没有选择地喝下,唯有如此母亲才能宽心。父亲离世发生的一切是我一直过不去的坎。其实你现在正在经历的事情都在影响着未来的你,那些受过的伤若干年之后再回头看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自己依然是会痛的,你受伤多年,也因此被影响着改变着,只是那一刻你不知道而已。有些打击和影响可以说是沉重与深远的,年纪渐长越发地浮现,于是我开始翻阅关于佛教的书籍,关于宗教信仰的解说。我的好朋友曾经在他关于地藏王的演讲中讲到佛的另一独特诠释。他说,佛不是宗教,不是哲学,是一种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我是认同的,而每个人都有他的经历,他的解读,是没有绝对的唯一的答案的。在我不停地翻阅中慢慢地对死亡的看法有了细微的变化,我的心性也在一丁点偏移,我知道,于我,它就是一次次陪渡。渡过心里的恐惧,不解,害怕,伤心,还有对生命的失望。唯有如此,我才能更踏实地走好后面的路。
如何从专业的角度解读《西藏生死书》?这本书的文学价值有多高?
作者写了这样一段话:愿此书能成为生者、濒临死亡者和亡者的解脱指南。愿此书能对所有读者有所助益,并引领他们迈向证悟的旅程。写到结尾,作者又这样描述道:我们对自己的责任和为自己承担的责任,必须以最急迫和影响深远的方式来运用这种责任感,转化我们自己、我们的生命意义、我们四周的世界。因此,这本书是探讨生、死的书,更多的篇幅放在了死和临终上。全书分为四篇,生、临终、死亡和再生、结论。平日对于佛教无感的人读来会觉得很枯燥,而对于佛学稍微感兴趣的人读完后,会觉得意犹未尽。我想我是后者。从本书中,读到三个关键词,也是最感兴趣的三方面:中阴、证悟和修行。中阴这是一种提法,在藏族人的日常用语中,认为中阴是指死亡和再生之间的中间状态。佛教里讲六道轮回,死亡是一切的结束,也是另外一切的开始,因此在再生之前与死亡之后的阶段,被称为“中阴”。中阴又被分为4类,此生自然中阴、临终痛苦中阴、法性明光中阴、受生业力中阴。在每一段中阴中都有教法和需要修得的法门,可以把它理解为人们处于这一生命阶段应当做的事。证悟书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不要以为所有的了解就是证悟,不要以为证悟就是解脱。看似悲观主义的说法,却是对生命过程的最朴素的认知,很认同这一说法。佛教里这样讲,突然联想到《苏菲的世界》里讲到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一直强调自己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一无所知。我想,佛教里的证悟和西方哲学里提倡的对世界好奇,从理念上讲是不谋而合的。人们都希望建立起概念、总结出规律、建立起理论来解释为什么,但是世界和人心就像无底洞,哪一个时代的哪一些人又能完全解释清楚透彻呢?保持对世界的好奇,相信精神的旅程是持续学习和净化的过程,是我们该有的一种世界观。修行佛陀说:我已经为你指出解脱之道,现在你必须为自己修行了。这里的解脱,是指死亡吗?那么死亡到底是什么滋味?会经历哪些场景?死亡之后会进入到什么阶段?读完这本书让我对于死亡感到好奇了。但是人们并不愿意太多探讨死亡,因为这是一种忌讳。作者索甲写这本书的初衷之一,就想激发起人们对于生死的思考,花一些时间去研究死亡,才能让生着的时间更有价值。生的过程里有烦恼,在佛教里的解释是因为有业障,因此生者需要修行。死的过程里还有再生的环节,佛教里讲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的六道轮回,这一世的死亡是下一世的开启,而进入到哪一道轮回,就看它的造化了,因此死者也要修行。《西藏生死书》是一本启发人的书,让我们在繁忙紧张的快节奏生活里,慢来来顿一下,思考思考生与死的话题,在心里引发一场宁静的革命,进化自己对于生命的看法。突然理解那些磕长头朝圣的人了,他们用磕头的方式作为此生的修行,用肉身的一匍匐一前进来表达自己,这是一种最直接的表达方式。而芸芸众生,不可能所有人都会去磕头朝圣,而是从自己的心出发,与这个世界打交道,最终再回到自己的心。这个过程里,我们说的话、做的事、下的决心、达成的目标,都是我们的修行。
《西藏生死书》的壮丽诗篇
《西藏生死书》是七年之前学五加行时买的,一直没有看完,感谢师父们的加持,让我读完这本书。除了摘抄壮丽并有智慧的语句之外,他带给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临死之时会有四射智慧之光问你:你为这世界做了什么?为你身边的人做了什么??? 下面我就把美丽的诗句摘抄下来,给自己做也给有缘看到的朋友们作一个里程碑,让我们深刻的理解死亡带给我们的意义。 把这些无数的不同的面貌看成是梦, 是你的心的投射,虚幻而不真实。 不要执着任何事情,按住在本觉得智慧中,超越一切的概念,这是此生中阴修行的法要。你很快就会死的, 那时候一切都不能真正帮助你。你在在死亡中经验的,只是你自己的概念思考。 不要构建任何意念,让它们消失,融入你广袤的本觉的觉察中,这就是临终中阴的修行法要。 对于任何象限现象的生灭和好坏的执著,都是你的心。 这个心不管生起什么意念,本身就是法身的自发光芒。 不要执着于意念的升起,不要由此形成概念,不要接受或者拒绝它们,这就是法性中阴的修行。 轮回是你的心,涅槃也是你的心,一切苦乐和一切迷惑都只存在于你的心。必须控制你自己的心,这就是受生中阴的修行法要。 感恩看到这些
西藏生死书的介绍
《西藏生死书》是2011年4月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索甲仁波切,郑振煌译。谨以本书献给活着、正在面临死亡或已经去世的一切众生。目前正在度过临终过程的众生,愿他们的死亡安详、无痛苦、无恐惧。目前正在转世和正在这一世挣扎的众生,愿他们获得诸佛加持力的滋润,愿他们得遇佛法,愿他们实践智慧之道。愿他们的生命快乐、有成果,而没有烦恼。愿本书所有读者能够获得丰富而无止尽的利益,愿这些教法转化他们的心。
《西藏生死书》这部书,你认为它所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我觉得这部书所表达的意思就是想让我们正确认识生死的问题,并且这本书也告诉了我们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而且这部书也告诉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去帮助那些去世的人们,所以从中可以看出这部书,确实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书籍,非常值得我们去阅读。西藏生死书这部书的作者是索甲仁波切,他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作家,写过许多优秀的书籍,所以有很多人都非常敬佩他,并且这部书是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所以从中可以看出这部书确实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书籍,而且从中也可以看出,这部书之所以能够被那么多的人都非常喜欢,确实是有一定道理的。在西藏生死书这部书里讲述了许多关于生死的问题,并且也告诉了我们许多道理,而且在看这本书的时候,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所以从中可以看出这部书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并且从中也可以看出这部书讲述的内容确实是非常齐全的,所以我觉得这部书我们每个人最好都要看一下。西藏生死书是一本宗教类别的书,发行时间是在2011年,当时这本书刚上市的时候是非常受人们欢迎的,因为有很多人觉得这部书是非常值得我们去阅读的,也有很多人觉得这部书的内容确实是非常不错的,并且也有很多人之所以会购买这本书,那是因为自己本身就是非常读这个类型的书籍,所以我们一定要理智的看待。在现在的这个社会,每天都会出许多优秀的书籍,有一些书籍是属于历史类型的,有一些书籍是属于宗教类型的,并且也有一些书籍是属于揭秘类型的,所以这也警告一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想购买书的话,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喜好去购买。而且我觉得西藏生死书确实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书籍。
《西藏生死书》这部书,它的作者是谁?
这部书,它的作者是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书让人理解生与死乃是一体二面,并非冰火的两极。尤其是死亡,它乃是一面反映生命整体意义的镜子,只有严肃而真切地懂得死亡,才能严肃而真切地生活,从而获得认识生命的积极真义。这本书讲的是大智慧,它对我最大的益处就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告诉了我,人该如何从容地面对生……人太渺小,一生太短,一切都将会是过眼烟云,人来这世上一遭不是为了奔什么积极进取、功名利禄来的,反而快乐最重要,唯有真正能够领悟快乐的人才会从容,不去较劲,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让自己快乐,该来的自然会到来的……每个人或早或晚都会为他所做的一切付出代价或精神或物质。那些早早想明白自己一生何求、心无旁骛去身体力行的人是有福的;一辈子不想明白、迷迷糊糊心满意足的人是有福的;总艳羡别人的生活、不满意自己的处境却又患得患失的人是苦命的;依照别人的价值观盲目地奋斗一生最终发现自己所得并非所要的人是痛苦的……《西藏生死书》的问世,获得各国至高的尊敬与喝彩。 本书是个了不起的成就。他那触及本心、点醒人心的大力量,实在是难以衡估的宝藏。《西藏生死书》的作者索甲仁波切是上个世纪最伟大的精神导师与哲人之一。这本书教会了我们三件事:死亡不知何时会来;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死亡;如何从“死亡”这面镜子里看见人生。死亡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谁也逃不过,所以你必须去接受它。我从这本书里学会正视死亡,并且从对死亡的敬畏里重新理解生命。
西藏生死书
这本《西藏生死书》是我二次进藏,穿越丙察左,徒步雨崩回来的途中,在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西指廊国人出发厅购买的。断断续续看了四个月,有的地方很有感触,但总体上认为还未读懂,只是有个大概的了解,谈不上体会。故拟从头再来,来一次细读,了解其精要,感悟藏传佛法的博大精深。 该书作者是索甲仁波切,他生于西藏,六个月进入其上师蒋扬钦哲秋吉罗卓的寺庙并把他养育成人。被命名为索甲,后来他的上师认出他是十三世达赖喇嘛的上师托顿u2022索甲的转世。 1971年到英国剑桥大学专修比较宗教学,1974年开始弘扬佛法,他的足迹遍及全球。由于思路清晰、功底扎实、谈吐从容幽默,他的传法深受信众欢迎,被誉为“参透佛法精髓的上师”,并成为许多国家的佛学中心与佛教团体的负责人或指导者。 该书共有四篇,分别是生、临终、死亡与再生、结论。 书中将藏传佛法智慧与当今如临终关怀等议题及修行训练相结合,超越宗教与文化的阻碍,直指本心,为繁杂的现代世界提供了一套理解生命要义的方便法门。 接下来,我将在再读《西藏生死书》的感悟和收获成文,发平台以供交流!
《西藏生死书》讲的什么?
内容:在这一本契合时代需要的书中,索甲仁波切深入讨论如何认识生命的真义,如何接受死亡,以及如何帮助临终者和亡者。有生,自然有死,每个人迟早都需要面对死亡。当我们还活着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两个方法处理死亡:忽略死亡,或者正视自己的死亡,藉着对于死亡所做的清晰思考,以减少死亡可能带来的痛苦。《西藏生死书》是2011年4月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索甲仁波切,郑振煌译。谨以本书献给活着、正在面临死亡或已经去世的一切众生。正在度过临终过程的众生,愿他们的死亡安详、无痛苦、无恐惧。正在转世和正在这一世挣扎的众生,愿他们获得诸佛加持力的滋润,愿他们得遇佛法,愿他们实践智慧之道。愿他们的生命快乐、有成果,而没有烦恼。愿本书所有读者能够获得丰富而无止尽的利益,愿这些教法转化他们的心。自从本书中文版于1996年9月问世之后,在华人社会掀起研究生死的热潮。所到之处,不论是台湾,或是美国、加拿大、香港、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甚至尼泊尔、印度等华人不多的地区,都有人向我主动提及这本书。本书讨论严肃的生命课题,竟然能引起这么大的反响,足见佛法的智慧甚深,佛法的慈悲广大,扣紧每一个人的心弦,激发大家的共鸣。生死是每一个人都无法逃避的大事,自有人类以来,乃成为人生最主要的目标。在众多努力之中,佛法所提供的理论和实物,最能令人信服,它所散发出来的光明和热力,救度了无数的人们。
《西藏生死书》是一本宗教性质的书还是哲理性质的书?你怎么看呢?
《西藏生死书》是一本哲理性质的书,个人客观看。1.《西藏的生死书》是关于人们的生死问题的哲理性质的书。阅读这本书可以让人们对生死问题有更深的理解和理解。作者说:当我第一次来到西方时,我对面对死亡的两种不同的态度感到震惊:一种是自我成长的西藏,另一种是我在西方发现的态度。虽然现代西方社会在科技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我对当时或之后发生的死亡和死亡缺乏真正的理解。2.《西藏生死书》是一本关于我们日常话题哲理性质的书,这本书将藏传佛教的智慧与今天的主题和实践训练相结合,超越宗教和文化的障碍,指向原始的心灵,为复杂的现代世界提供了一套方便理解生命的方法。3.事实上,正如《西藏生死书》作者所说,许多活着的人谈论死亡是非常忌讳的,尽管人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多次经历了各种关于死亡的现象,但他们仍然无法摆脱对死亡的恐惧。在正式教育中,关于生与死的教学和讨论活动也很少。人们通常在家庭和社会生活的现实中接受某种生死教育的启蒙,有些人通过阅读哲学和哲理性质的书获得更深刻的生死知识。4.《西藏生死书》与其他书籍不同,这本书深刻地讨论了如何理解生命的真正含义,如何接受死亡,以及如何帮助死者和死者。活着的人通常使用两种方式来面对死亡:忽视死亡,或面对死亡,通过对死亡的清晰思考来减少死亡可能带来的痛苦。然而,这两种方法都不能使我们真正克服死亡。以上就是对《西藏生死书》是一本宗教性质的书还是哲理性质的书,你怎么看呢这个问题的解答。
巜西藏生死书是玄学吗
不是。《西藏生死书》的内容就是揭开死亡的面纱,让人们能够正确科学的了解死亡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本书中不存在任何的玄学,也不存在任何的迷信。《西藏生死书》是2010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莲花生大师。
《西藏生死书》讲的什么?
内容:在这一本契合时代需要的书中,索甲仁波切深入讨论如何认识生命的真义,如何接受死亡,以及如何帮助临终者和亡者。有生,自然有死,每个人迟早都需要面对死亡。当我们还活着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两个方法处理死亡:忽略死亡,或者正视自己的死亡,藉着对于死亡所做的清晰思考,以减少死亡可能带来的痛苦。《西藏生死书》是2011年4月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索甲仁波切,郑振煌译。谨以本书献给活着、正在面临死亡或已经去世的一切众生。正在度过临终过程的众生,愿他们的死亡安详、无痛苦、无恐惧。《西藏生死书》里有一句我非常喜欢的话:云不是天空,也不“属于”天空。它们只是悬挂在那儿,以稍带滑稽和无所归属的模样经过,从来不曾弄脏天空,或在天空画下任何记号。云的这份洒脱和超然确实值得每一个人去学习。相比之下,很多人人却活得太疲累太狭隘太混沌。索甲仁波切说:人要活得通透,不逃避死亡。这样才能透过平和的心性,去找到生命中最终极的快乐。我想,那四个坠河的一家人一定非常非常爱彼此,才能不顾生死去救对方。倘若有一点贪恋生死,他们宁愿余生带着遗憾和愧疚,也不会贸然下河。相比之下,有多少人在逃避着死亡。很多人每天浑浑噩噩地活在世上,却不知道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就像《西藏生死书》所说的:我希望每个人既不怕死,也不怕活;我希望每个人死得安详,死亡时能够得到最有智慧、最清明和最温柔的关怀。不要在欲望的驱使下,成为活着的行尸走肉。有太多人在达不到自己满意的生活状态中,不断循环,痛苦万分。那些繁华的物质也许一时会带给你快乐和享受,但无休止的欲望和嗔心会让你变得越来越焦虑和痛苦。
西藏生死书
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书》中写到了他姑姑的去世,对每个男人女人,如何面对最后一刻很有指导意义。他的姑姑叫阿妮丽露,生前是个安详宁静的人。 她那时已经病了一阵子,一个冬天的早晨,家人感觉到她很快就要过世。当时她已经不能说话,但仍然保持着清醒。 村里有一位老人名叫阿贝多杰,有非比寻常的道德和好心肠,善于调解争论。是位粗壮、世俗、平凡的人。 他总是强调一定要对别人好,即使别人伤害你,也不可以怀恨。他有天生的秉赋,能以最简单的方式传达精神价值;几乎可以诱使你展现一切潜能。 他也是说故事的高手,不管走到哪里,都会带来喜悦和幽默,让任何困难变得不那么复杂。 当他听说阿妮丽露已到了死亡的边缘,就来到她的房间。用他惯常的大嗓门喊着“阿妮丽露”,在他的叫声中,她张开眼睛。 “我亲爱的女孩,”他以迷人的微笑热情看着她:“现在是你表现真勇气的时刻了,不要害怕,不要动摇。你的福报真大,能够亲近这么多的伟大上师,从他们那接受教法。不仅如此,你也有非常珍贵的机会修行。你还有什么好要求的呢?现在,你唯一要做的,就是记住教法心要,尤其是上师们教给你的临终开示。记在心中,不要散乱。” “不必为我们操心,我们都很好。我现在就要去买东西了,也许当我回来时,就看不到你了。因此,我要向你说再见啦。” 说完话,他露齿大笑。阿妮丽露神智还是清醒的,他说话的样子让她微笑着点头接受。 阿贝多杰知道,当我们接近死亡时,必须要把我们的心安住在本觉的状态中。 如果你没有那种稳定性,就努力观想你最信赖并崇敬的人,用意识把他牢记在心中,想象你的心和他结合为一。 索甲仁波切所著的《西藏生死书》,不只教人如何面对死亡,更进而将重点放在现世里的“自然中有”的阶段,强调唯一真正拥有的是“当下”。给我们展开了一个更宏观的视野,协助我们澄清一些重要的核心价值。 常人爱说,死是一了百了,本书告诉你:死不但没法一了百了,死得不好,非但是丧失了解脱的权益,连下辈子也会过得不好。它笃定的告诉你:死亡只是另一期生命的开始。从1996年出版到现在,这本书已经成为许多人的精神食粮,为他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遇见好书##
《西藏生死书》了解生死能让人更好地放下和前行
西藏生死书 索甲仁波切著 一、阅读感悟 这是一本探讨如何认识生命的真义,如何接受死亡,以及如何帮助临终者和亡者的书,通过看序言了解到,作者写的是一部关于生命死亡的书,想用佛教的道理讲清死亡是怎么一回事,全书提供给读者的,不仅是有关死亡和临终的理论性描述,还有实行的方法,可以用来了解死亡和临终的真相,帮助帮助自己和他人死得宁静而充实。 二、本书内容 1、了解死亡 “有生,自然有死,每个人迟早都需要面对死亡。”不管现在是否思考过生死这回事,死亡是终究有一天会到来的,我们提前去了解,就能减少一些对死亡的恐惧,也能生出一份对生命的敬畏来。 为什么我们会生活在死亡的恐怖中呢?因为我们的本能欲望是要活着,而且继续活下去,而死亡却无情地结束了我们所熟悉的一切。我们认为死亡来到时,就会把我们投入一无所知的深渊里,或变成一个全然不同的人。我们想象死后自己变成一片迷惘,处在极端陌生的环境里。就像单独醒来一般,在焦虑的煎熬中,在陌生的国度中,对那块土地和语言一无所知,没有钱财,没有对外管道,没有护照,没有朋友……。 我们要知道生命无常,寿终正寝是好事,但我们也不知道意外什么时候来临,面对死亡,我们有无限的痛苦和迷惘,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忽视无常的真相。我们多么渴望一切都恒常不变,因此就得相信一切都可以如旧。但无常才是真相,变化才是真实的,而我们大多数人以为死亡是件很遥远的事,为了继续伪装目前的快乐,逃避终将死亡这一事实,人们就不去思考死亡。 2、存在分成四个阶段 作者阐述了死亡并不是我们想象的终结。因为意识是总量守恒,永远不灭的。但“意识”并不是我们平时理解的灵魂或者自我。意识是更虚无更细微的东西。而肉体只不过是一世一世轮回的载体。然后把整个存在分成四个不断而息息相关的实体:①生,②临终和死亡,③死后,④转世。它们可以称为四种中阴:①此生的自然中阴,②临终的痛苦中阴,③法性的光明中阴,④受生的业力中阴。 第一、此生中阴,就是活着的现世; 第二、临终中阴,就是刚死尸骨未寒时,大约你的意识需要三天的时间才能从已经死亡的肉体脱离。这段时间就象沉睡一样,四周一片漆黑。没有了肉身的束缚,我们的情绪会强烈7倍,这时会觉得特伤心特无助。如果你修行够,能在这个时候顿悟就可以成佛而立刻摆脱六道轮回。 第三、法性中阴,你会突然看到很多五彩光芒,就如同从沉睡的状态进入明亮的梦境。这里有各种佛的光芒,也有六道发出的光芒。因为佛们的光太过明亮刺眼,如果你修行不够,不敢正视,就会看到六道的光: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每一道都是六种主要烦恼的结果:骄傲、嫉妒、欲望、愚痴、贪婪、嗔恨。然后就又坠入为轮回准备的下一阶段了。 第四,受生中阴,的意识等待再次投胎的阶段。这段非常重要,平均需要49天,你才能再次投胎。在受生中阴里你活着的时候做过的善事和恶事会分别化作美好以及可怕的幻境充斥着你的意识。但总体来讲这种魂不附体的日子还是很痛苦的。你的下世会到哪个道由外因和内因共同决定。外因是一个终极审判根据你的“业“”也就是前世表现决定你下面要去哪一道。内因就是你的意识表露出强烈愿望你想去哪儿。 宗教作为一种哲学,某种程度上很难理解,包括存在的四阶段,对与我而言当被琐事所困时,增加了一种角度看世界,当我们为那些无常而执着的时候,他们以正在一颗静心面对万物的流逝,仿佛手握一把万能钥匙,解开宇宙间的一切眉头紧锁。索性学习一下他们的思维来看世界。 3、对临终关怀者的叮咛 了解了死亡和存在的四阶段,终究逃脱不过死亡,作者在书里提出对临终者的关怀的具体方法,不妨借鉴。 1)表示理解:充分理解对方的恐惧,而不是要求对方要乐观心态,活得就一点。 2)表达无条件的爱:临终者最需要的是别人对他表达无条件的爱,越多越好。保持自然,保持你平常的样子,做一个真正的朋友,如此,临终者将肯定你是真的关怀他,单纯而平等地跟他沟通。 3)说真话:尽可能平静口吻告诉临终者正在接近死亡,不要隐瞒事实,实际上告诉临终者具体情况反而让临终者感到轻松。 4) 临终的恐惧:坦诚正视自己的恐惧,加速自己成长的方法,莫过于照顾临终者,因为他让你对于死亡做一个深度的观照和反省。当你在照顾临终者时,你会深刻地了解到,什么是人生最重要的问题。学习帮助临终者,就是开始对自己的临终不畏惧和负责任,并在自己身上发起不曾觉察的大慈悲心。 5) 未完成的事:临终者会为一些未完成的事焦虑,不妨拿一张纸,写下所有你想对临终者说的话。准备结束对话时,深深问你自己,是否现在可以全心放下过去的事。当你觉得你已经完成了这件事,记住要表达你可能一直保留不说的爱或感激,然后说再见。观想他现在离开了;即使你必须放下他,记住你在心里永远能够保留他的爱,以及过去最美好的回忆。 最后以抄送生死书里的一句话作为结语:不管多么绝望,都要接受你的痛苦。它是无价的礼物,让你通过修行发现悲伤背后的真相。路米写道:“忧伤,可以是慈悲的花园。”如果你能够保持心的开放,面对一切事,在你追求爱和智慧的一生中,痛苦可以变成你最大的盟友。
西藏生死书 讲什么
《西藏生死书》(英文名称 The Tibetan Book of Living and Dying),是藏传佛教宁玛派的上师索甲仁波切作品。《西藏生死书》是一本宗教与科学交会的书,索甲在书中引述了科学家对“生”的看法:“每一个次原子的互动,都包含原来粒子的毁灭和新粒子的产生。次原子世界不断在生灭,质量变成能量,能量变成质量。稍纵即逝的形状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了,创造一种永无尽期、永远创新的实体。”索甲并告戒要学会放下:“学习生活就是学习放下,害怕放下是害怕生活,当能放下时,看待事物的方式就会改变,越深刻,越宽广。”扩展资料: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书》中一开始就尖锐地指出,如今的人类被教育要否定死亡,认为死亡没有任何意义,不过是毁灭和失去一切。换句话说,人们不是否定死亡就是活在死亡的恐惧之中,就连提到死亡都是一种忌讳,甚至谈到死亡就会召来不幸,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和对来生的无知,正肆无忌惮地为着自己眼前的利益而掠夺全球,变本加厉地破坏环境,足以毁灭地球。也有一些人把死亡当做一种荣耀,相信死亡是美丽的,是对生活抑郁的解脱,所以他们选择了自杀。无论对死亡感到绝望或是陶醉,都是一种逃避,在索甲仁波切眼里,死亡既不令人沮丧,也不令人兴奋,它只是事实。索甲仁波切睿智地看到,大多数人在临终那一刻才珍惜生命,那是多么的可悲。大多数人死的时候没有准备,活着的时候也没有准备,多么令人心寒。人们可以全心全意、准确无比、心平气和地把每一秒钟当成改变和准备死亡与永恒的契机。就像佛陀说的死亡只是生命的另一章开始,死亡是反映生命整体意义的一面镜子。而探索和反省死亡的意义在于活着的时候,理解到生命无常,能够充分利用这一生,也让在死亡的那一刻,不至于悔恨或自责虚度此生。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藏生死书
《西藏生死书》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西藏生死书》([美国] 索甲仁波切)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fOn7_FRBxUIdbQWflnk9HA 提取码:4oti书名:西藏生死书作者:[美国] 索甲仁波切译者:郑振煌豆瓣评分:8.4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年份:2011-4页数:419内容简介:《西藏生死书》内容简介:希望每个人不畏惧死,也不畏惧活;希望每个人死得安详,死亡时能够得到最有智慧、最慈悲澄明的关怀;希望每个人透过心性和真相的彻悟,找到终极的快乐。《西藏生死书》是一本契合时代需要的书。书中,作者索甲仁波切深入讨论了如何认识生命的真义,如何接受死亡,以及如何帮助临终者和亡者。《西藏生死书》提供给读者的,不仅是有关死亡和临终的理论性描述,还有实行的方法,可以用来了解死亡和临终的真相,帮助自己和他人死得宁静而充实。海报:作者简介:索甲仁波切出生于西藏,由二十世纪最受敬重的精神导师蒋扬钦哲仁波切(Jamyang Khyentse Chokyi Lodro)养育长大。自幼年起,他就与上师培养出温馨亲密的关系,并沉浸在智慧、慈悲和恭敬心的氛围之中。这使他对佛法精髓有了深刻的了解,以此体验和身为转世喇嘛所受的传统训练,为他日后担任精神导师的任务,打下厚实的基础。蒋扬钦哲仁波切圆寂之后,索甲仁波切继续跟随二位主要上师敦珠仁波切和顶果钦哲仁波切修法,启发他在西方的传法志业。1971年,他前往英国剑桥大学研读比较宗教学。1974年开始弘法,因为求法者热烈渴求,他又继续至欧洲、东欧、美国、澳洲和亚洲等地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