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逊效应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汤姆逊效应的发现者

威廉·汤姆逊1824年生于爱尔兰,父亲詹姆士是贝尔法斯特皇家学院的数学教授,后因任教格拉斯哥大学,在威廉8岁那年全家迁往苏格兰的格拉斯哥。汤姆逊十岁便入读格拉斯哥大学 (你不必惊讶,在那个时代,爱尔兰的大学会取录最有才华的小学生),约在14岁开始学习大学程度的课程,15岁时凭一篇题为“地球形状”的文章获得大学的金奖章。汤姆逊后来到了剑桥大学学习,并以全年级第2名的成绩毕业。他毕业后到了巴黎,在勒尼奥的指导下进行了一年实验研究。1846年,汤姆逊再回到格拉斯哥大学担任自然哲学 (即现在的物理学) 教授,直到1899年退休为止。汤姆逊在格拉斯哥大学创建了第一所现代物理实验室;24岁时发表一部热力学专著,建立温度的“绝对热力学温标”;27岁时发表《热力学理论》一书,建立热力学第二定律,使其成为物理学基本定律;与焦耳共同发现气体扩散时的焦耳-汤姆逊效应;历经9年建立欧美之间永久大西洋海底电缆,由此获得“开尔文勋爵”的贵族称号。汤姆逊一生研究范围相当广泛,他在数学物理、热力学、电磁学、弹性力学、以太理论和地球科学等方面都有重大贡献。

温差电池的汤姆逊效应

威廉·汤姆逊1824年生于爱尔兰,父亲詹姆士是贝尔法斯特皇家学院的数学教授,后因任教格拉斯哥大学,在威廉8岁那年全家迁往苏格兰的格拉斯哥。汤姆逊十岁便入读格拉斯哥大学 (你不必惊讶,在那个时代,爱尔兰的大学会取录最有才华的小学生),约在14岁开始学习大学程度的课程,15岁时凭一篇题为“地球形状”的文章获得大学的金奖章。汤姆逊后来到了剑桥大学学习,并以全年级第2名的成绩毕业。他毕业后到了巴黎,在勒尼奥的指导下进行了一年实验研究。1846年,汤姆逊再回到格拉斯哥大学担任自然哲学 (即现在的物理学) 教授,直到1899年退休为止。汤姆逊在格拉斯哥大学创建了第一所现代物理实验室;24岁时发表一部热力学专著,建立温度的“绝对热力学温标”;27岁时发表《热力学理论》一书,建立热力学第二定律,使其成为物理学基本定律;与焦耳共同发现气体扩散时的焦耳-汤姆逊效应;历经9年建立欧美之间永久大西洋海底电缆,由此获得“开尔文勋爵”的贵族称号。 汤姆逊一生研究范围相当广泛,他在数学物理、热力学、电磁学、弹性力学、以太理论和地球科学等方面都有重大的贡献。撇开这些不谈,回到“汤姆逊效应”这个主题上来。在介绍汤姆逊效应之前,还是先介绍一下前人所做的工作。1821年,德国物理学家塞贝克发现,在两种不同的金属所组成的闭合回路中,当两接触处的温度不同时,回路中会产生一个电势,此所谓“塞贝克效应”。1834年,法国实验科学家帕尔帖发现了它的反效应:两种不同的金属构成闭合回路,当回路中存在直流电流时,两个接头之间将产生温差,此所谓珀尔帖效应。1837年,俄国物理学家愣次又发现,电流的方向决定了吸收还是产生热量,发热(制冷)量的多少与电流的大小成正比。1856年,汤姆逊利用他所创立的热力学原理对塞贝克效应和帕尔帖效应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将本来互不相干的塞贝克系数和帕尔帖系数之间建立了联系。汤姆逊认为,在绝对零度时,帕尔帖系数与塞贝克系数之间存在简单的倍数关系。在此基础上,他又从理论上预言了一种新的温差电效应,即当电流在温度不均匀的导体中流过时,导体除产生不可逆的焦耳热之外,还要吸收或放出一定的热量(称为汤姆孙热)。或者反过来,当一根金属棒的两端温度不同时,金属棒两端会形成电势差。这一现象后叫汤姆孙效应(Thomson effect),成为继塞贝克效应和帕尔帖效应之后的第三个热电效应(thermoelectric effect)。汤姆逊效应是导体两端有温差时产生电势的现象,帕尔帖效应是带电导体的两端产生温差(其中的一端产生热量,另一端吸收热量)的现象,两者结合起来就构成了塞贝克效应。

焦耳-汤姆逊效应是什么?

焦耳─汤姆逊效应又称节流效应,是指流体经过节流膨胀过程前后的焓不变,其在工业上的重要用途是让流体经过节流阀进行节流膨胀,以获得低温和液化气体1焦耳─汤姆逊实验1843年焦耳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气体的内能和消只是温度的函数,而与体积和压力无关。此结论只适用于理想气体,对于实际气体就不适用了。1852年焦耳和汤姆逊设计了另外一个新实验,设法克服了由于环境热容量比气体大得多,而不易观察到气体膨胀后温度可能发生变化的困难,比较精确地观察了气体由于膨胀而发生的温度改变。

焦耳-汤姆逊效应是什么? 能不能说得具体点,然后把应用情况说一下,冰箱是根据这个原理的?

焦耳─汤姆逊效应又称节流效应,是指流体经过节流膨胀过程前后的焓不变,其在工业上的重要用途是让流体经过节流阀进行节流膨胀,以获得低温和液化气体1焦耳─汤姆逊实验1843年焦耳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气体的内能和消只是温度的函数,而与体积和压力无关.此结论只适用于理想气体,对于实际气体就不适用了.1852年焦耳和汤姆逊设计了另外一个新实验,设法克服了由于环境热容量比气体大得多,而不易观察到气体膨胀后温度可能发生变化的困难,比较精确地观察了气体由于膨胀而发生的温度改变.

一氧化二氮的焦耳汤姆逊效应

请问是想问“一氧化二氮的焦耳汤姆逊效应是什么”吗?焦耳─汤姆逊效应又称节流效应,是指流体经过节流膨胀过程前后的焓不变。其在工业上的重要用途是让流体经过节流阀进行节流膨胀,以获得低温和液化气体1焦耳─汤姆逊实验1843年焦耳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气体的内能和消只是温度的函数,而与体积和压力无关。此结论只适用于理想气体,对于实际气体就不适用了。1852年焦耳和汤姆逊设计了另外一个新实验,设法克服了由于环境热容量比气体大得多,而不易观察到气体膨胀后温度可能发生变化的困难,比较精确地观察了气体由于膨胀而发生的温度改变。

焦耳-汤姆逊效应是什么?

焦耳─汤姆逊效应又称节流效应,是指流体经过节流膨胀过程前后的焓不变,其在工业上的重要用途是让流体经过节流阀进行节流膨胀,以获得低温和液化气体1焦耳─汤姆逊实验1843年焦耳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气体的内能和消只是温度的函数,而与体积和压力无关.此结论只适用于理想气体,对于实际气体就不适用了.1852年焦耳和汤姆逊设计了另外一个新实验,设法克服了由于环境热容量比气体大得多,而不易观察到气体膨胀后温度可能发生变化的困难,比较精确地观察了气体由于膨胀而发生的温度改变.

液体是不是也有焦耳汤姆逊效应和节流膨胀效应

自我感觉应该有只是可能不像气体那么明显而已

什么叫焦耳—汤姆逊效应?

焦耳─汤姆逊效应又称节流效应,是指流体经过节流膨胀过程前后的焓不变,其在工业上的重要用途是让流体经过节流阀进行节流膨胀,以获得低温和液化气体1焦耳─汤姆逊实验1843年焦耳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气体的内能和消只是温度的函数,而与体积和压力无关。此结论只适用于理想气体,对于实际气体就不适用了。1852年焦耳和汤姆逊设计了另外一个新实验,设法克服了由于环境热容量比气体大得多,而不易观察到气体膨胀后温度可能发生变化的困难,比较精确地观察了气体由于膨胀而发生的温度改变.

汤姆逊效应的发现过程

1821年,德国物理学家塞贝克发现,在两种不同的金属所组成的闭合回路中,当两接触处的温度不同时,回路中会产生一个电势,此所谓“塞贝克效应”。1834年,法国实验科学家帕尔帖发现了它的反效应:两种不同的金属构成闭合回路,当回路中存在直流电流时,两个接头之间将产生温差,此所谓珀尔帖效应。1837年,俄国物理学家愣次又发现,电流的方向决定了吸收还是产生热量,发热(制冷)量的多少与电流的大小成正比。1856年,汤姆逊利用他所创立的热力学原理对塞贝克效应和帕尔帖效应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将本来互不相干的塞贝克系数和帕尔帖系数之间建立了联系。汤姆逊认为,在绝对零度时,帕尔帖系数与塞贝克系数之间存在简单的倍数关系。在此基础上,他又从理论上预言了一种新的温差电效应,即当电流在温度不均匀的导体中流过时,导体除产生不可逆的焦耳热之外,还要吸收或放出一定的热量(称为汤姆孙热)。或者反过来,当一根金属棒的两端温度不同时,金属棒两端会形成电势差。这一现象后叫汤姆孙效应(Thomson effect),成为继塞贝克效应和帕尔帖效应之后的第三个热电效应(thermoelectric effect)。

反焦耳汤姆逊效应原理

焦耳-汤姆孙效应(Joule-Thomson effect),指气体通过多孔塞膨胀后所引起的温度变化现象。1852年,英国物理学家J.P.焦耳和W.汤姆孙(即开尔文)为了进一步研究气体的内能,对焦耳气体自由膨胀实验作了改进。[1]中文名焦耳-汤姆孙效应外文名Joule Thomson effect发现者J.P.焦耳和W.汤姆孙发现时间1852年作用喷管和扩压管

水蒸气的汤姆逊效应

你好,你想问水蒸气的汤姆逊效应是什么吗?水蒸气的汤姆逊效应是水的气体形式的吸收或放出热量。水蒸气,是水(H?O)的气体形式,当水达到沸点时,水就变成水蒸气。汤姆逊效应是指存在温度梯度的均匀导体中通有电流时,导体中除了产生和电阻有关的焦耳热以外,还要吸收或放出热量,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这个效应称为汤姆逊效应。所以水蒸气的汤姆逊效应是水的气体形式的吸收或放出热量。

汤姆逊效应的介绍

汤姆逊效应是指金属中温度不均匀时,温度高处的自由电子比温度低处的自由电子动能大。像气体一样,当温度不均匀时会产生热扩散,因此自由电子从温度高端向温度低端扩散,在低温端堆积起来,从而在导体内形成电场,在金属棒两端便引成一个电势差。这种自由电子的扩散作用一直进行到电场力对电子的作用与电子的热扩散平衡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