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杭生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如何理解组织结构中的非正式群体?这道题是: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 主编 郑杭生里194页的一道思考题。

1. 定义 非正式群体(informal group)人们在活动中自发形成的,未经任何权力机构承认或批准而形成的群体。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基于人们社会交往的需要。在正式群体中,由于人们社会交往的特殊需要,依照好恶感,心理相容与不相容等情感性关系,就会出现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没有定员编制,没有固定的条文规范,因而,往往不具有固定的形式。由共同利益偶然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同院的伙伴、工厂或学校中存在的一些“小集团”、“小圈子”都属于非正式群体。 2. 形成条件  随着对非正式群体的研究的发展,研究者们对其产生的条件、结构、性质、特征及基本类型逐渐达成了一些共识。一般认为,非正式群体形成的条件有1时间空间条件  。时间条件是指有共同的自由支配的时间,或是某些共同工作和活动的时间。空间条件是指彼此生活、工作地点比较接近,或是共同的。对于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来说,时空条件完全是外部的,但却是必需的。如果能控制这种条件,也就从一个方面控制了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和发展。2由于某种利益或观点上的一致性  在正式群体中,几个人对某事有一致看法,或大家有共同的利益,容易形成非正式群体3个人的心理条件  主要指由于共同的价值观、兴趣爱好,以及气质性格的相容性。这方面的条件是内部的,具有决定性,往往决定了一个非正式群体的稳定程度4有类似的经历或背景  例如同事、同乡、同学等。人们还根据非正式群体的结构把它们分为三种类型:水平型,主要成员的地位、背景都相似;垂直型,涉及正式群体中不同层次的人员;混合型,即上述两种成分都存在。根据非正式群体性质的不同,又可以把它们分为:工作型、经济型、生活型、情绪型、混合型等几种类型。    一般认为,非正式群体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以某种利益、观点和爱好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有较强的内聚力和行为一致性;群体的首领对其他成员拥有精神上的支配权力;有一套见效快的不成文的奖惩制度和手段;成员之间有一条比较灵敏的信息传递渠道;有较强的自卫性和排外性;等等。    管理心理学认为,非正式群体虽然没有组织的明文规定,但它是客观存在的。由于成员之间是以共同的观点、利益、兴趣、爱好等为基础,因此它具有相对强的凝聚力,对其成员在心理上产生重要影响,其作用有时甚至超过正式群体。为此,管理者对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和发展,绝对不可等闲视之。

郑杭生的人物评价

郑杭生是社会学界家喻户晓的学术泰斗,新时期我国社会学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学科奠基人、社会运行学派的开创者。他在社会学定义、社会运行、社会转型等方面的开创性研究,体大思精,影响广泛,为社会学的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学的构建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是中国目前最重要的社会学家之一。郑杭生教授本人被认为是“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开拓者”之一。有学者认为,他的社会学理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学在世界社会学格局中的兴起” 。郑杭生的社会运行理论的影响,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社会运行研究,正开始在中国社会学中出现。郑杭生开创了一个重要的社会学流派——社会运行流派。而且,他的社会运行论所产生的影响已超出了社会学界,为人口学、历史学界的一些学者所认可。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郑杭生社会学概论的第几章

课件第四章。马斯洛假定每个人有五种需要层次,分别是1、生理需要,包括食物、水、住所、性及其他的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包括安全和保护,以免受身体和情感的伤害。3、社会需要,包括情感、归属感、接纳和友谊。4、尊重需要,包括自尊、自主和成就感等内部因素和地位、声誉和被关注等外部因素。5、自我实现需要,指完善自我、最大限度发挥个人潜能的驱动力,包括成长、发挥潜力、自我实现。马斯洛认为,当某一层次的需要达到充分满足后,下一个更高层次的需要就开始占据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