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组是什么意思
基因的解释[gene] 存在于细胞的染色体上的生物体遗传的基本单位 详细解释 (1).起因;基本 原因 。 郁达夫 《杨梅烧酒》 :“而这一出实在 也是 滑稽 得很的小悲剧,现在却 终于 成了我们两个旧友的再见的基因。” 郭沫若 《羽书集·驳<实庵字说>》 :“我的其它的 不同 性质 的 著作 ,都以同样形式发表了的,也都基因于这样的理由。” (2).[英gene]存在于细胞内有自体繁殖 能力 的遗传的基本单位。 张洁 《爱,是不能 忘记 的》 :“莫非我那‘贼风入耳"的毛病是从她那里来的? 大约 我们的细胞中主管‘贼风入耳"这种遗传性状的是一个 特别 尽职 尽责 的基因。” 词语分解 基的解释 基 ī 建筑物的根脚:基石。 基础 。 奠基 。 根本的,起始的:基本。基业。基层。基点。基准。 根据:基于。 化学上化合物的分子中所含的一部分子原子被看作是一个单位时,称作“基”:基团。基态。氨基。羧基。 因的解释 因 ī 原故,原由,事物发生前已 具备 的条件:原因。因素。因果。病因。 理由:因为(唅 )。因而。 依,顺着,沿袭:因此。因之。 因循 (a.沿袭;b.迟延拖拉)。 因噎废食 。陈陈相因。 果 笔画数:; 部
基因和基因组有什么区别
基因组是生物体所有遗传物质的总和。一个基因组中包含一整套基因。在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领域,基因组指生物体所有遗传物质的总和。这些遗传物质包括DNA或RNA(病毒RNA)。基因组DNA包括编码DNA和非编码DNA、线粒体DNA和叶绿体DNA。基因组这个术语由德国汉堡大学植物学教授Hans Winkler于1920年创建。在通常的二倍体的细胞或个体中,能维持配子或配子体正常功能的最低数目的一套染色体称为染色体组或基因组,一个基因组中包含一整套基因。相应的全部细胞质基因构成一个细胞质基因组,其中包括线粒体基因组和叶绿体基因组等。扩展资料:当环境中的有害物质进入受精卵或母体,当父母有一定的共同血缘或有一定相同数目的遗传基因关系,在这些情况下,后代的基因组里的基因会发生缺陷,产生疾病。通过使用基因芯片等技术分析人类基因组,可找出致病的遗传缺陷基因区域。癌症、糖尿病等,都是遗传基因缺陷引起的疾病。医学和生物学研究人员将能在数秒钟内鉴定出最终会导致癌症等的突变基因。借助一小滴测试液,医生们能预测药物对病人的功效,可诊断出药物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还能当场鉴别出病人受到了何种细菌、病毒或其他微生物的感染。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基因组百度百科——基因
什么是核心基因组
反相疫苗学中提到的;全基因组有三种:核心基因组( the core - genome) ,在所有株中都是保守的。非必须基因组(dispensable genome) ,在一些株中有但不是所有株都有。株特异性基因( strain - specific genes) ,仅在单个株中有。
基因组的定义是什么?
一般的定义是单倍体细胞中的全套染色体为一个基因组,或是单倍体细胞中的全部基因为一个基因组。可是基因组测序的结果发现基因编码序列只占整个基因组序列的很小一部分。因此,基因组应该指单倍体细胞中包括编码序列和非编码序列在内的全部DNA分子。说的更确切些,核基因组是单倍体细胞核内的全部DNA分子;线粒体基因组则是一个线粒体所包含的全部DNA分子;叶绿体基因组则是一个叶绿体所包含的全部DNA分子。
基因和基因组有什么区别?求解答
可是基因组测序的结果发现基因编码序列只占整个基因组序列的很小一部分。因此,基因组应该指单倍体细胞中包括编码序列和非编码序列在内的全部DNA分子。说的更确切些,核基因组是单倍体细胞核内的全部 DNA分子;线粒体基因组则是一个线粒体所包含的全部DNA分子;叶绿体基因组则是一个叶绿体所包含的全部DNA分子。《遗传学名词》第二版对“基因组”的释义:单倍体细胞核、细胞器或病毒粒子所含的全部DNA分子或RNA分子。基因组文库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细胞的整个基因组DNA,可以得到大量的基因组DNA片段,然后将这些DNA片段与载体连接,再转化到细菌中去,让宿主菌长成克隆。这样,一个克隆内的每个细胞的载体上都包含有特定的基因组DNA片段,整个克隆群体就包含基因组的全部基因片段总和称为基因组文库。cDNA文库以mRNA为模板,经反转录酶催化,在体外反转录成cDNA,与适当的载体常用噬菌体或质粒载体连接后转化受体菌,则每个细菌含有一段cDNA,并能繁殖扩增,这样包含着细胞全部mRNA信息的cDNA克隆集合称为该组织细胞的cDNA文库。基因组含有的基因在特定的组织细胞中只有一部分表达,而且处在不同环境条件、不同分化时期的细胞其基因表达的种类和强度也不尽相同,所以cDNA文库具有组织细胞特异性。cDNA文库显然比基因组DNA文库小得多,能够比较容易从中筛选克隆得到细胞特异表达的基因。但对真核细胞来说,从基因组DNA文库获得的基因与从cDNA文库获得的不同,基因组。
什么是基因组序列基因组序列包含的遗传信息是什么
人类基因组:指人体DNA分子所携带的全部遗传信息。由24条双链的DNA分子组成(包括1~22号染色体DNA与X、Y染色体DNA),上边有30亿个碱基对,30多亿个碱基对构成的人类基因组精确测序,发现所有人类基因并搞清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破译人类全部遗传信息。30亿个碱基对,太庞大了,无法精确的告知你序列是什么样的。基因组序列包含的遗传信息是转录和翻译。特定的序列组成了DNA的密码,转录和翻译.这些过程都是按照特定的DNA的核苷酸序列进行的,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输入才能正确启动复制遗传信息的传递就是DNA的复制
病毒的基因组是由什么构成的
1.病毒基因组大小相差较大,与细菌或真核细胞相比,病毒的基因组很小,但是不同的病毒之间其基因组相差亦甚大。如乙肝病毒DNA只有3kb大小,所含信息量也较小,只能编码4种蛋白质,而痘病毒的基因组有300kb之大,可以编码几百种蛋白质,不但为病毒复制所涉及的酶类编码,甚至为核苷酸代谢的酶类编码,因此,痘病毒对宿主的依赖性较乙肝病毒小得多。2.病毒基因组可以由DNA组成,也可以由RNA组成,每种病毒颗粒中只含有一种核酸,或为DNA或为RNA,两者一般不共存于同一病毒颗粒中。组成病毒基因组的DNA和RNA可以是单链的,也可以是双链的,可以是闭环分子,也可以是线性分子。如乳头瘤病毒是一种闭环的双链DNA病毒,而腺病毒的基因组则是线性的双链DNA,脊髓灰质炎病毒是一种单链的RNA病毒,而呼肠孤病毒的基因组是双链的RNA分子。一般说来,大多数DNA病毒的基因组双链DNA分子,而大多数RNA病毒的基因组是单链RNA分子。3.多数RNA病毒的基因组是由连续的核糖核酸链组成,但也有些病毒的基因组RNA由不连续的几条核酸链组成如流感病毒的基因组RNA分子是节段性的,由八条RNA分子构成,每条RNA分子都含有编码蛋白质分子的信息;而呼肠孤病毒的基因组由双链的节段性的RNA分子构成,共有10个双链RNA片段,同样每段RNA分子都编码一种蛋白质。目前,还没有发现有节段性的DNA分子构成的病毒基因组。4.基因重叠即同一段DNA片段能够编码两种甚至三种蛋白质分子,这种现象在其它的生物细胞中仅见于线粒体和质粒DNA,所以也可以认为是病毒基因组的结构特点。这种结构使较小的基因组能够携带较多的遗传信息。重叠基因是1977年Sanger在研究ΦX174时发现的。ΦX174是一种单链DNA病毒,宿主为大肠杆菌,因此,又是噬菌体。它感染大肠杆菌后共合成11个蛋白质分子,总分子量为25万左右,相当于6078个核苷酸所容纳的信息量。而该病毒DNA本身只有5375个核苷酸,最多能编码总分子量为20万的蛋白质分子,Sanger在弄清ΦX174的11个基因中有些是重叠的之前,这样一个矛盾长时间无法解决。重叠基因有以下几种情况:(1)一个基因完全在另一个基因里面。如基因A和B是两个不同基因,而B包含在基因A内。同样,基因E在基因D内。(2)部分重叠。如基因K和基因A及C的一部分基因重叠。(3)两个基因只有一个碱基重叠。如基因D的终止密码子的最后一个碱基是J基因起始密码子的第一个碱基(如TAATG)。这些重叠基因尽管它们的DNA大部分相同,但是由于将mRNA翻译成蛋白质时的读框不一样,产生的蛋白质分子往往并不相同。有些重叠基因读框相同,只是起始部位不同,如SV40DNA基因组中,编码三个外壳蛋白VP1、VP2、VP3基因之间有122个碱基的重叠,但密码子的读框不一样。而小t抗原完全在大T抗原基因里面,它们有共同的起始密码子。5.病毒基因组的大部分是用来编码蛋白质的,只有非常小的一份不被翻译,这与真核细胞DNA的冗余现象不同如在ΦX174中不翻译的部份只占217/5375,G4DNA中占282/5577,都不到5%。不翻译的DNA顺序通常是基因表达的控制序列。如ΦX174的H基因和A基因之间的序列(3906-3973),共67个碱基,包括RNA聚合酶结合位,转录的终止信号及核糖体结合位点等基因表达的控制区。乳头瘤病毒是一类感染人和动物的病毒,基因组约8.0Kb,其中不翻译的部份约为1.0kb,该区同样也是其他基因表达的调控区.6.病毒基因组DNA序列中功能上相关的蛋白质的基因或rRNA的基因往往丛集在基因组的一个或几个特定的部位,形成一个功能单位或转录单元。它们可被一起转录成为含有多个mRNA的分子,称为多顺反子mRNA(polycistroniemRNA),然后再加工成各种蛋白质的模板mRNA。如腺病毒晚期基因编码病毒的12种外壳蛋白,在晚期基因转录时是在一个启动子的作用下生成多顺反子mRNA,然后再加工成各种mRNA,编码病毒的各种外壳蛋白,它们在功能上都是相关的;ΦX174基因组中的D-E-J-F-G-H基因也转录在同一mRNA中,然后再翻译成各种蛋白质,其中J、F、G及H都是编码外壳蛋白的,D蛋白与病毒的装配有关,E蛋白负责细菌的裂解,它们在功能上也是相关的。7.除了反转录病毒以外,一切病毒基因组都是单倍体,每个基因在病毒颗粒中只出现一次。反转录病毒基因组有两个拷贝。8.噬菌体(细胞病毒)的基因是连续的;而真核细胞病毒的基因是不连续的,具有内含子,除了正链RNA病毒之外,真核细胞病毒的基因都是先转录成mRNA前体,再经加工才能切除内含子成为成熟的mRNA。更为有趣的是,有些真核病毒的内含子或其中的一部分,对某一个基因来说是内含子,而对另一个基因却是外显子。如SV40和多瘤病毒(polyomavirus)的早期基因就是这样。SV40的早期基因即大T和小t抗原的基因都是从5146开始反时针方向进行,大T抗原基因到2676位终止,而小t抗原到4624位即终止了,但是,从4900到4555之间一段346bp的片段是大T抗原基因的内含子,而该内含子中从4900-4624之间的DNA序列则是小t抗原的编码基因。同样,在多瘤病毒中,大T抗原基因中的内含子则是中T和t抗原的编码基因。
全基因组与全基因有什么区别
全基因组与全基因有什么区别没什么区别吧。习惯说法的关系。是全基因组测序和重测序有点不同。
基因组与单倍体基因组
不一定对XY型和ZW型生物来说,单倍体基因组是一个常染色体组+两条异型性染色体中的一条,与其基因组不等同,但有性染色体的都是动物,一般其单倍体存活率极低,研究其单倍体基因组没有什么意义;而对其它生物(无性染色体)来说,单倍体基因组就是一个染色体组。所以,普遍认为单倍体基因组=基因组
基因组作用的定义是什么?
基因组,Genome,一般的定义是单倍体细胞中的全套染色体为一个基因组,或是单倍体细胞中的全部基因为一个基因组。基因组作用指遗传因子对生物的影响,非基因组作用指温度,射线等非遗传因子对生物的影响
基因组与蛋白质组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基因组控制蛋白质组的聚合.区别:基因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组是基因组的表现形式.
什么是基因组全序列测定
人类基因组:指人体dna分子所携带的全部遗传信息。由24条双链的dna分子组成(包括1~22号染色体dna与x、y染色体dna),上边有30亿个碱基对,30多亿个碱基对构成的人类基因组精确测序,发现所有人类基因并搞清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破译人类全部遗传信息。30亿个碱基对,太庞大了,无法精确的告知你序列是什么样的。但可以告诉你:人类基因组计划:1、概念:是指分析测定人类基因组的核苷酸序列。2、主要内容:绘制人类基因组的四张图,即遗传图、物理图、序列图和转录图。绘制这四张图好比是建立一个“人体地图”,沿着地图中一个个路标,如“遗传标记”、“物理标记”等,可以一步步地找到每一个基因,搞清楚每一个基因的核苷酸序列。3、进展:2000年6月26日,6国科学家向世界宣布:“人类基因组草图”的绘制工作已经全部完成。预计到2003年,“人类基因组精图”的绘制工作也将全部完成。4、意义:(1)对于各种疾病,尤其是各种遗传病的诊断、治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有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2)对于进一步了解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细胞的生长、分化和个体发育的机制,以及生物的进化等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研究基因的表达和调控机制);(有利于研究生物的进化。)(3)将推动生物高新技术的发展,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培育优良的动植物品种)。另外,美国奎格u2022文特研究所和多伦多儿童医院以及加州大学的研究者日前公布了奎格u2022文特本人的基因组序列,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公布单个个体二倍体的基因组序列,初步分析报告发表在最新一期的《plos生物学》上。
基因型与基因组的区别是什么?要简单易懂的,
基因组是指一个生物体内全部的基因,包括基因区和非基因区。说的是整体。基因型只是一个生物某种表型对应的基因特征,比如头发的颜色所对应的不同基因序列。说的是局部。用扑克牌举例更容易理解,一副牌54张,这就是基因组;其中4个一样的牌,可以组成炸弹,这个就叫基因型,也就是看见炸弹就知道必然是4张花色不同,点数一样的牌。
全基因组测序的意义是什么?
全基因组测序的意义是使人类从根本上认知疾病发生的原因,做到正确的治疗疾病、尽早的预防疾病。定义:全基因组测序是对未知基因组序列的物种进行个体的基因组测序。发展历程:1986年, Renato Dulbecco是最早提出人类基因组定序的科学家之一。他认为如果能够知道所有人类基因的序列,对於癌症的研究将会很有帮助。美国能源部(DOE)与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分别在1986年与1987年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除了美国之外,日本在1981年就已经开始研究相关问题,但是并没有美国那样积极。到了1988年,詹姆士·华生(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之一)成为NIH的基因组部门主管。1990年开始国际合作。1996年,多个国家召开百慕达会议,以2005年完成定序为目标,分配了各国负责的工作,并且宣布研究结果将会及时公布,并完全免费。简介:每个人从受精卵开始就继承了父母的DNA遗传信息,并且携带一生,不易改变。全基因组测序就是通过运用新一代高通量DNA测序仪,进行10-20倍覆盖率的个人全基因组测序,然后与人类基因组精确图谱比较,得到完整的个人全基因组序列,破译个人全部的遗传信息的过程。全基因组测序覆盖面广,能检测个体基因组中的全部遗传信息;准确性高,其准确率可高达99.99%。全基因组测序揭示了人类生、老、病、死的奥秘,使人类从根本上认知疾病发生的原因,做到正确的治疗疾病、尽早的预防疾病。技术:提取基因组DNA,然后随机打断,电泳回收所需长度的DNA片段(0.2~5kb),加上接头,进行基因簇cluster制备或电子扩增E-PCR,最后利用Paired-End(Solexa)或者Mate-Pair(SOLiD)的方法对插入片段进行测序。然后对测得的序列组装成Contig,通过Paired-End的距离可进一步组装成Scaffold,进而可组装成染色体等。组装效果与测序深度与覆盖度、测序质量等有关。目前常用的组装有:SOAPdenovo、Trimity、Abyss等。
人的染色体组和基因组一样吗?
当然是不一样的,人的一个染色体组是二十二条形态不同的常染色体加上性染色体,男性为x和y,女性有两个x染色体,人有两个染色体组;人类基因组是指所有人类基因的碱基排列顺序,人类基因组的草图于2000年绘图成功.You must trust me!
基因组,基因组文库,cDNA文库 三者有什么区别?
基因组,Genome,一般的定义是单倍体细胞中的全套染色体为一个基因组,或是单倍体细胞中的全部基因为一个基因组。可是基因组测序的结果发现基因编码序列只占整个基因组序列的很小一部分。因此,基因组应该指单倍体细胞中包括编码序列和非编码序列在内的全部DNA分子。说的更确切些,核基因组是单倍体细胞核内的全部 DNA分子;线粒体基因组则是一个线粒体所包含的全部DNA分子;叶绿体基因组则是一个叶绿体所包含的全部DNA分子。 《遗传学名词》第二版对“基因组”的释义:单倍体细胞核、细胞器或病毒粒子所含的全部DNA分子或RNA分子。基因组文库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细胞的整个基因组DNA,可以得到大量的基因组DNA片段,然后将这些DNA片段与载体连接,再转化到细菌中去,让宿主菌长成克隆。这样,一个克隆内的每个细胞的载体上都包含有特定的基因组DNA片段,整个克隆群体就包含基因组的全部基因片段总和称为基因组文库。 cDNA文库以mRNA为模板,经反转录酶催化,在体外反转录成cDNA,与适当的载体常用噬菌体或质粒载体连接后转化受体菌,则每个细菌含有一段cDNA,并能繁殖扩增,这样包含着细胞全部mRNA信息的cDNA克隆集合称为该组织细胞的cDNA文库。基因组含有的基因在特定的组织细胞中只有一部分表达,而且处在不同环境条件、不同分化时期的细胞其基因表达的种类和强度也不尽相同,所以cDNA文库具有组织细胞特异性。cDNA文库显然比基因组DNA文库小得多,能够比较容易从中筛选克隆得到细胞特异表达的基因。但对真核细胞来说,从基因组DNA文库获得的基因与从cDNA文库获得的不同,基因组。DNA文库所含的是带有内含子和外显子的基因组基因,而从cDNA文库中获得的是已经过剪接、去除了内含子的cDNA。
什么是基因组?
人类基因组首先有两层意义:一是代表我们全人类整体上生生不息,又各有差异的所有遗传信息;二是存在于我们每个人体的所有细胞中的DNA分子,它们都近乎相同。一个物种的基因组有四个含义:代表了我们的所有遗传信息的总和:23个(单倍体)染色体的总和,23个DNA分子的总和,我们的基因的总和。与人类基因组一样,细菌、豆子整个生命周期生命活动有关的DNA及其决定的所有基因,称为细菌与豆子的基因组。一个生物的基因组有多大?是有多少个不同的基因组成的?一个病毒只由少数几个基因组成,高等植物、动物,从它的机体大小与外部形态就可估计他们的基因组要大得多,所含的基因要多的多。 人类无疑是地球上最高级、最复杂的生物,人类的基因组也最大。这些基因,也就是决定它的DNA,各自又都有两份“拷贝”。人类的这些性状与生老病死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由不同基因以及同一基因的两份相似的拷贝的组合与相互作用决定的。有关的基因与我们环境枣从母亲的子宫一直到自然环境,包括吃饭、吃药、伤风、感冒相互作用决定的。可以说决定我们命运的不是星象,而是我们的DNA,甚至像感冒这种小毛病都与基因有关系。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对DNA的了解而掌握自己的命运。为什么都接触感冒病毒,有人感冒了可有人就不感冒?我们会说这人体质好,有抵抗力,而这种“抵抗力/易感性”就与基因有关。这好比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环境因素可以通过改变基因结构,改变基因表达而起作用。
基因和基因组有什么区别
基因组是生物体所有遗传物质的总和。一个基因组中包含一整套基因。在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领域,基因组指生物体所有遗传物质的总和。这些遗传物质包括DNA或RNA(病毒RNA)。基因组DNA包括编码DNA和非编码DNA、线粒体DNA和叶绿体DNA。基因组这个术语由德国汉堡大学植物学教授Hans Winkler于1920年创建。在通常的二倍体的细胞或个体中,能维持配子或配子体正常功能的最低数目的一套染色体称为染色体组或基因组,一个基因组中包含一整套基因。相应的全部细胞质基因构成一个细胞质基因组,其中包括线粒体基因组和叶绿体基因组等。扩展资料:当环境中的有害物质进入受精卵或母体,当父母有一定的共同血缘或有一定相同数目的遗传基因关系,在这些情况下,后代的基因组里的基因会发生缺陷,产生疾病。通过使用基因芯片等技术分析人类基因组,可找出致病的遗传缺陷基因区域。癌症、糖尿病等,都是遗传基因缺陷引起的疾病。医学和生物学研究人员将能在数秒钟内鉴定出最终会导致癌症等的突变基因。借助一小滴测试液,医生们能预测药物对病人的功效,可诊断出药物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还能当场鉴别出病人受到了何种细菌、病毒或其他微生物的感染。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基因组百度百科——基因
基因组名词解释
在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领域,基因组是指生物体所有遗传物质的总和。这些遗传物质包括DNA或RNA(病毒RNA)。基因组包括编码DNA和非编码DNA、线粒体DNA和叶绿体DNA。
基因组通常是指什么
在生物学中,一个生物体的基因组是指包含在该生物的DNA(部分病毒是RNA)中的全部遗传信息,又称基因体(genome)。基因组包括基因和非编码DNA。1920年,德国汉堡大学植物学教授汉斯.温克勒(Hans Winkler)首次使用基因组这一名词。更精确地讲,一个生物体的基因组是指一套染色体中的完整的DNA序列。http://baike.haosou.com/doc/923700-976318.html
基因组包括了什么?
一般的定义是单倍体细胞中的全套染色体为一个基因组,或是单倍体细胞中的全部基因为一个基因组。可是基因组测序的结果发现基因编码序列只占整个基因组序列的很小一部分。因此,基因组应该指单倍体细胞中包括编码序列和非编码序列在内的全部DNA分子。说的更确切些,核基因组是单倍体细胞核内的全部DNA分子;线粒体基因组则是一个线粒体所包含的全部DNA分子;叶绿体基因组则是一个叶绿体所包含的全部DNA分子。
为什么人类基因组计划要测定24条染色体
这是由于人类细胞内共有22对常染色体,2对性染色体。“人类基因组计划”在研究人类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策略、思想与技术,构成了生命科学领域新的学科——基因组学,可以用于研究微生物、植物及其他动物。人类基因组计划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和阿波罗计划并称为三大科学计划,是人类科学史上的又一个伟大工程,被誉为生命科学的“登月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由美国科学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于1990年正式启动的。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我国科学家共同参与了这一预算达30亿美元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按照这个计划的设想,在2005年,要把人体内约2.5万个基因的密码全部解开,同时绘制出人类基因的图谱。扩展资料: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相关情况:1、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由美国于1987年启动,中国于1999年9月积极参加到这项研究计划中的,承担其中1%的任务,即人类3号染色体短臂上约3000万个碱基对的测序任务。中国因此成为参加这项研究计划的唯一的发展中国家。2、测出人类基因组DNA的30亿个碱基对的序列,发现所有人类基因,找出它们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破译人类全部遗传信息。3、解码生命、了解生命的起源、了解生命体生长发育的规律、认识种属之间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起因、认识疾病产生的机制以及长寿与衰老等生命现象、为疾病的诊治提供科学依据。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类基因组计划
人类基因组计划将对人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1、HGP对人类疾病基因研究的贡献 人类疾病相关的基因是人类基因组中结构和功能完整性至关重要的信息.对于单基因病,采用“定位克隆”和“定位候选克隆”的全新思路,导致了亨廷顿舞蹈病、遗传性结肠癌和乳腺癌等一大批单基因遗传病致病基因的发现,为这些疾病的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对于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神经精神类疾病(老年性痴呆、精神分裂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基因疾病是目前疾病基因研究的重点.健康相关研究是HGP的重要组成部分,1997年相继提出:“肿瘤基因组解剖计划”“环境基因组学计划”. 2、HGP对医学的贡献 基因诊断、基因治疗和基于基因组知识的治疗、基于基因组信息的疾病预防、疾病易感基因的识别、风险人群生活方式、环境因子的干预. 3、HGP对生物技术的贡献 (1)基因工程药物:分泌蛋白(多肽激素,生长因子,趋化因子,凝血和抗凝血因子等)及其受体. (2)诊断和研究试剂产业:基因和抗体试剂盒、诊断和研究用生物芯片、疾病和筛药模型. (3)对细胞、胚胎、组织工程的推动:胚胎和成年期干细胞、克隆技术、器官再造. 4、HGP对制药工业的贡献 筛选药物的靶点:与组合化学和天然化合物分离技术结合,建立高通量的受体、酶结合试验以知识为基础的药物设计:基因蛋白产物的高级结构分析、预测、模拟—药物作用“口袋”. 个体化的药物治疗:药物基因组学. 5、HGP对社会经济的重要影响 生物产业与信息产业是一个国家的两大经济支柱;发现新功能基因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转基因食品;转基因药物(如减肥药,增高药) 6、HGP对生物进化研究的影响 生物的进化史,都刻写在各基因组的“天书”上;草履虫是人的亲戚——13亿年;人是由300~400万年前的一种猴子进化来的;人类第一次“走出非洲”——200万年的古猿;人类的“夏娃”来自于非洲,距今20万年——第二次“走出非洲”? 7、HGP带来的负面作用 侏罗纪公园不只是科幻故事;种族选择性灭绝性生物武器;基因专利战;基因资1、HGP对人类疾病基因研究的贡献 人类疾病相关的基因是人类基因组中结构和功能完整性至关重要的信息.对于单基因病,采用“定位克隆”和“定位候选克隆”的全新思路,导致了亨廷顿舞蹈病、遗传性结肠癌和乳腺癌等一大批单基因遗传病致病基因的发现,为这些疾病的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对于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神经精神类疾病(老年性痴呆、精神分裂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基因疾病是目前疾病基因研究的重点.健康相关研究是HGP的重要组成部分,1997年相继提出:“肿瘤基因组解剖计划”“环境基因组学计划”. 2、HGP对医学的贡献 基因诊断、基因治疗和基于基因组知识的治疗、基于基因组信息的疾病预防、疾病易感基因的识别、风险人群生活方式、环境因子的干预. 3、HGP对生物技术的贡献 (1)基因工程药物:分泌蛋白(多肽激素,生长因子,趋化因子,凝血和抗凝血因子等)及其受体. (2)诊断和研究试剂产业:基因和抗体试剂盒、诊断和研究用生物芯片、疾病和筛药模型. (3)对细胞、胚胎、组织工程的推动:胚胎和成年期干细胞、克隆技术、器官再造. 4、HGP对制药工业的贡献 筛选药物的靶点:与组合化学和天然化合物分离技术结合,建立高通量的受体、酶结合试验以知识为基础的药物设计:基因蛋白产物的高级结构分析、预测、模拟—药物作用“口袋”. 个体化的药物治疗:药物基因组学. 5、HGP对社会经济的重要影响 生物产业与信息产业是一个国家的两大经济支柱;发现新功能基因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转基因食品;转基因药物(如减肥药,增高药) 6、HGP对生物进化研究的影响 生物的进化史,都刻写在各基因组的“天书”上;草履虫是人的亲戚——13亿年;人是由300~400万年前的一种猴子进化来的;人类第一次“走出非洲”——200万年的古猿;人类的“夏娃”来自于非洲,距今20万年——第二次“走出非洲”? 7、HGP带来的负面作用 侏罗纪公园不只是科幻故事;种族选择性灭绝性生物武器;基因专利战;基因资源的掠夺战;基因与个人隐私.源的掠夺战;基因与个人隐私.
人类基因组计划什么时候完成的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是由美国科学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于1990年正式启动的。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我国科学家共同参与了这一预算达30亿美元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按照这个计划的设想,在2005年,要把人体内约2.5万个基因的密码全部解开,同时绘制出人类基因的谱图。换句话说,就是要揭开组成人体2.5万个基因的30亿个碱基对的秘密。人类基因组计划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和阿波罗计划并称为三大科学计划。被誉为生命科学的“登月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英语:Human Genome Project, HGP)是一项规模宏大,跨国跨学科的科学探索工程。其宗旨在于测定组成人类染色体(指单倍体)中所包含的30亿个碱基对组成的核苷酸序列,从而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并且辨识其载有的基因及其序列,达到破译人类遗传信息的最终目的。基因组计划是人类为了探索自身的奥秘所迈出的重要一步,是继曼哈顿计划和阿波罗登月计划之后,人类科学史上的又一个伟大工程。截止到2005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测序工作已经完成。其中,2001年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的发表(由公共基金资助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和私人企业塞雷拉基因组公司各自独立完成,并分别公开发表)被认为是人类基因组计划成功的里程碑。
什么是基因组,和基因有什么关系
基因组是生物体所有遗传物质的总和。一个基因组中包含一整套基因。在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领域,基因组指生物体所有遗传物质的总和。这些遗传物质包括DNA或RNA(病毒RNA)。基因组DNA包括编码DNA和非编码DNA、线粒体DNA和叶绿体DNA。基因组这个术语由德国汉堡大学植物学教授Hans Winkler于1920年创建。在通常的二倍体的细胞或个体中,能维持配子或配子体正常功能的最低数目的一套染色体称为染色体组或基因组,一个基因组中包含一整套基因。相应的全部细胞质基因构成一个细胞质基因组,其中包括线粒体基因组和叶绿体基因组等。扩展资料:当环境中的有害物质进入受精卵或母体,当父母有一定的共同血缘或有一定相同数目的遗传基因关系,在这些情况下,后代的基因组里的基因会发生缺陷,产生疾病。通过使用基因芯片等技术分析人类基因组,可找出致病的遗传缺陷基因区域。癌症、糖尿病等,都是遗传基因缺陷引起的疾病。医学和生物学研究人员将能在数秒钟内鉴定出最终会导致癌症等的突变基因。借助一小滴测试液,医生们能预测药物对病人的功效,可诊断出药物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还能当场鉴别出病人受到了何种细菌、病毒或其他微生物的感染。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基因组百度百科——基因
基因组的名词解释_原理介绍_特点
基因组的名词解释 基因组是指细胞内所有遗传信息,这种遗传信息以核苷酸序列形式存储。细胞或生物体中,一套完整单体的遗传物质的总和即为基因组。 基因组的原理介绍 《遗传学名词》第二版对“基因组”的释义: 单倍体细胞核、细胞器或病毒粒子所含的全部DNA分子或RNA分子。 现代遗传学家认为,基因是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总称,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并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不仅可以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还可以使遗传信息得到表达。不同人种之间头发、肤色、眼睛、鼻子等不同,是基因差异所致。 基因是生命遗传的基本单位,由30亿个碱基对组成的人类基因组,蕴藏着生命的奥秘。始于1990年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被誉为生命科学的“登月”计划,原计划于2005年完成。各国所承担工作比例约为美国54%,英国33%,日本7%,法国2.8%,德国2.2%,中国1%。此前,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已于2000年6月完成,科学家发现人类基因数目约为2.5万个,远少于原先10万个基因的估计。 人类基因组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基因组序列图首次在分子层面上为人类提供了一份生命“ 说明书 ”,不仅奠定了人类认识自我的基石,推动了生命与医学科学的革命性进展,而且为全人类的健康带来了福音。 基因组的特点 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和病毒的基因组有不同的特点。 真核生物基因组特点 1.基因组较大。真核生物的基因组由多条线形的染色体构成,每条染色体有一个线形的DNA分子,每个DNA分子有多个复制起点; 2.不存在操纵子结构。真核生物的同一个基因簇的基因,不会像原核生物的操纵子结构那样,转录到同一个mRNA上; 3.存在大量的重复序列。真核生物的基因组里存在大量重复序列,通过其重复程度可将其分成高度重复序列、中度重复序列、低度重复序列和单一序列; 4.有断裂基因。大多数真核生物为蛋白质编码的基因都含有“居间序列”,即不为多肽编码,其转录产物在mRNA前体的加工过程中被切除的成分; 5.真核生物基因转录产物为单顺反子; 6.功能相关基因构成各种基因家族。 原核生物基因组特点 1.基因组较小,通常只有一个环形或线形的DNA分子; 2.通常只有一个DNA复制起点; 3.非编码区主要是调控序列; 4.存在可移动的DNA序列; 5.基因密度非常高,基因组中编码区大于非编码区; 6.结构基因没有内含子,多为 单拷贝,结构基因无重叠现象; 7.重复序列很少,重复片段为 转座子; 8.有编码同工酶的等基因; 9.基因组的大部分序列是用来编码蛋白质的,基因之间的间隔序列很短; 10.功能相关的序列常串连在一起,由共同的调控元件调控,并转录成同一mRNA分子,可指导多种蛋白质的合成,这种结构称操纵子。 病毒基因组特点 1. 不同病毒基因组大小相差较大; 2.不同病毒基因组可以是不同结构的核酸; 3. 除逆转录病毒外,通常为单倍体基因组; 4.有的病毒基因组是连续的,有的病毒基因组分节段; 5. 有的基因有内含子; 6. 病毒基因组大部分为编码序列;
基因组名词解释是什么?
基因组:是单倍体细胞中的全套染色体为一个基因组,即单倍体细胞中包括编码序列和非编码序列在内的全部DNA分子。基因组指自主复制的单所有多的位所应有的一套基因,因而有“质粒基因组”和“病毒基因组”的名称,这和“质粒和病毒的不可染色体”一词相同。起源对于基因的科学研究,是从二十世纪初重新发现基因的传递规律开始的。1865年,一位奥地利的神父叫孟德尔,发现并发表了有关基因传递的规律。遗憾的是,他的贡献被历史埋没了35年。二十世纪中叶,科学家发现了基因与遗传物质的基本结构,并提出了模型,即我们在中学课本里读过的“DNA双螺旋模型”。七十年代,人类第一次真正能够拿基因来做试验,即建立了称之为“遗传工程”或“分子克隆”的技术,并第一次用拼凑基因的方法建立了人为的生物。尽管还不完全,还很简单,但确确实实用一些基因生产出了“遗传工程”的产品与基因产品。譬如人的胰岛素、生长因子等。
全基因组、基因组、基因,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什么叫全基因组?
全基因组检测是指一个生物体携带的所有基因信息测序,包括所有染色体上所有基因和非基因的碱基对测序,线粒体核糖体上的碱基对测序。全基因组、基因组、基因,它们之间关系:基因可以缺失,很多情况下并不致死,基因组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细胞的整个基因组DNA,可以得到大量的基因组DNA片段,然后将这些DNA片段与载体连接,再转化到细菌中去,让宿主菌长成克隆。这样,一个克隆内的每个细胞的载体上都包含有特定的基因组DNA片段,整个克隆群体就包含基因组的全部基因片段总和称为基因组文库。原核基因组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基因组由DNA组成。古细菌有一个环状染色体组成的DNA基因组。大多数细菌也有一个环状染色体,一些细菌物种含有线性染色体或多个染色体。大多数原核生物基因组中不含有重复DNA。一些共生细菌基因组种含有高比例的假基因,一些细菌基因组还含有辅助遗传物质,它们在质粒中存在,为此,基因组这个词不应该用作染色体的同义词。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基因
基因组的概念是什么?
基因组,Genome,一般的定义是单倍体细胞中的全套染色体为一个基因组,或是单倍体细胞中的全部基因为一个基因组。可是基因组测序的结果发现基因编码序列只占整个基因组序列的很小一部分。因此,基因组应该指单倍体细胞中包括编码序列和非编码序列在内的全部DNA分子。说的更确切些,核基因组是单倍体细胞核内的全部 DNA分子;线粒体基因组则是一个线粒体所包含的全部DNA分子;叶绿体基因组则是一个叶绿体所包含的全部DNA分子。
基因组与染色体组的区别?
一、性质不同1、基因组:生物体所有遗传物质的总和。2、染色体组:人的一个体细胞中全部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进行人类染色体组型分析就是根据上述特征对人类染色体进行分组、排列和配对。二、特征不同1、基因组:包括编码DNA和非编码DNA、线粒体DNA和叶绿体DNA。2、染色体组:一个染色体组内包含有几个染色体,同一个染色体组的各个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连锁群都各自不同,构成了一个完整而协调的体系,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都会造成不育或性状的变异。三、含有的染色体数目不同1、基因组:基因组包括24条染色体,即22条常染色体和2条性染色体(X和Y)。2、染色体组:染色体组则包括23条染色体,也就是配子中的染色体数。四、影响不同1、基因组:基因是DNA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总称,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并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2、染色体组: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也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甚至导致生物体死亡。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基因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染色体组
基因组的概念
有关特定生物全部染色体和基因物质的总和,DNA碱基对总数来表示。对单倍体而言,基因组表示这种生物的总DNA。对于二倍体的高等生物,其配子的DNA总和即为一组基因组。二倍体有两份同源的基因组,真核生物细胞中有几个染色体组,故有几个基因组。细菌的基因组是惟一的染色体。基因组指自主复制的单所有多的位所应有的一套基因,因而有质粒基因组和病毒基因组的名称,这和质粒和病毒的不可染色体一词相同。基因组中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功能,有些是属于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有些属于参与结构基因的复制、转录及其蛋白质表达调控的调节基因,有些功能目前还尚不清楚。
“基因组”“蛋白组”“转录组”“代谢组”的异同?
基因组:以生物体所有的核酸为研究对象,狭义的基因组定义为生命体的全套DNA,广义的基因组则包含DNA、mRNA、lncRNA等参与到基因表达调控的所有核酸序列。其主要研究手段为基因测序,以华大基因为代表。转录组通常可认为是基因组的简化研究手段,即所有转录本的集合。蛋白组:生物体基因组所编码的全套蛋白质。鉴于蛋白质表达的时空特异性,各组织器官或者特定亚细胞结构器(如线粒体、叶绿体),甚至是外泌蛋白,也可以成为一个蛋白组。所以蛋白质组是信号转导、分子发育最为直接的手段。其主要研究手段为生物质谱,在国内以牟合蛋白为典型。代谢组:生物体内源性代谢物质的动态整体,通常只涉及相对分子质量约小于1000的小分子代谢物质。因其与蛋白质组一样可以很好的指针细胞、机体的生命活动状态,所以常常被用作临床生物标志物的筛选。目前,代谢组的研究也只能借助生物质谱完成。下面这幅图能够很好的呈现基因、代谢、生命活动间的关系:Figure. Genomic-Proteomic-Phenotype
什么是基因组,和基因有什么关系
基因组是生物体所有遗传物质的总和。一个基因组中包含一整套基因。在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领域,基因组指生物体所有遗传物质的总和。这些遗传物质包括DNA或RNA(病毒RNA)。基因组DNA包括编码DNA和非编码DNA、线粒体DNA和叶绿体DNA。基因组这个术语由德国汉堡大学植物学教授Hans Winkler于1920年创建。在通常的二倍体的细胞或个体中,能维持配子或配子体正常功能的最低数目的一套染色体称为染色体组或基因组,一个基因组中包含一整套基因。相应的全部细胞质基因构成一个细胞质基因组,其中包括线粒体基因组和叶绿体基因组等。扩展资料:当环境中的有害物质进入受精卵或母体,当父母有一定的共同血缘或有一定相同数目的遗传基因关系,在这些情况下,后代的基因组里的基因会发生缺陷,产生疾病。通过使用基因芯片等技术分析人类基因组,可找出致病的遗传缺陷基因区域。癌症、糖尿病等,都是遗传基因缺陷引起的疾病。医学和生物学研究人员将能在数秒钟内鉴定出最终会导致癌症等的突变基因。借助一小滴测试液,医生们能预测药物对病人的功效,可诊断出药物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还能当场鉴别出病人受到了何种细菌、病毒或其他微生物的感染。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基因组百度百科——基因
基因组包括了什么?
一般的定义是单倍体细胞中的全套染色体为一个基因组,或是单倍体细胞中的全部基因为一个基因组。可是基因组测序的结果发现基因编码序列只占整个基因组序列的很小一部分。因此,基因组应该指单倍体细胞中包括编码序列和非编码序列在内的全部DNA分子。说的更确切些,核基因组是单倍体细胞核内的全部DNA分子;线粒体基因组则是一个线粒体所包含的全部DNA分子;叶绿体基因组则是一个叶绿体所包含的全部DNA分子。
基因组名词解释
基因的解释[gene] 存在于细胞的染色体上的生物体遗传的基本单位 详细解释 (1).起因;基本 原因 。 郁达夫 《杨梅烧酒》 :“而这一出实在 也是 滑稽 得很的小悲剧,现在却 终于 成了我们两个旧友的再见的基因。” 郭沫若 《羽书集·驳<实庵字说>》 :“我的其它的 不同 性质 的 著作 ,都以同样形式发表了的,也都基因于这样的理由。” (2).[英gene]存在于细胞内有自体繁殖 能力 的遗传的基本单位。 张洁 《爱,是不能 忘记 的》 :“莫非我那‘贼风入耳"的毛病是从她那里来的? 大约 我们的细胞中主管‘贼风入耳"这种遗传性状的是一个 特别 尽职 尽责 的基因。” 词语分解 基的解释 基 ī 建筑物的根脚:基石。 基础 。 奠基 。 根本的,起始的:基本。基业。基层。基点。基准。 根据:基于。 化学上化合物的分子中所含的一部分子原子被看作是一个单位时,称作“基”:基团。基态。氨基。羧基。 因的解释 因 ī 原故,原由,事物发生前已 具备 的条件:原因。因素。因果。病因。 理由:因为(唅 )。因而。 依,顺着,沿袭:因此。因之。 因循 (a.沿袭;b.迟延拖拉)。 因噎废食 。陈陈相因。 果 笔画数:; 部
基因组与染色体组的区别
一、性质不同1、基因组:是细胞内所有遗传信息,这种遗传信息以核苷酸序列形式存储。2、染色体组:是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二、特征不同1、基因组:.基因组较大。真核生物的基因组由多条线形的染色体构成,每条染色体有一个线形的DNA分子,每个DNA分子有多个复制起点;不存在操纵子结构。真核生物的同一个基因簇的基因,不会像原核生物的操纵子结构那样,转录到同一个mRNA上。2、染色体组:不论一个染色体组内包含有几个染色体,同一个染色体组的各个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连锁群都彼此不同,但它们却构成了一个完整而协调的体系,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都会造成不育或性状的变异。三、影响 不同1、基因组:基因是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总称,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并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不仅可以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2、染色体组: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也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甚至导致生物体死亡。例如,对玉米和番茄来说,细胞内缺少了一条染色体就不能成活:又如,在黑腹果蝇中,细胞内多一条或者少一条性染色体都会影响果蝇的生育力。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基因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染色体组
基因组学研究方法
基因组学(英文genomics),研究生物基因组和如何利用基因的一门学问。用于概括涉及基因作图、测序和整个基因组功能分析的遗传学分支。该学科提供基因组信息以及相关数据系统利用,试图解决生物,医学,和工业领域的重大问题基因组研究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以全基因组测序为目标的结构基因组学(structural genomics)和以基因功能鉴定为目标的功能基因组学(functional genomics),又被称为后基因组(postgenome)研究,成为系统生物学的重要方法。基因组学能为一些疾病提供新的诊断,治疗方法。例如,对刚诊断为乳腺癌的女性,一个名为“Oncotype DX”的基因组测试,能用来评估病人乳腺癌复发的个体危险率以及化疗效果,这有助于医生获得更多的治疗信息并进行个性化医疗。基因组学还被用于食品与农业部门。基因组学的主要工具和方法包括: 生物信息学,遗传分析,基因表达测量和基因功能鉴定。基因组学出现于1980年代,1990年代随着几个物种基因组计划的启动,基因组学取得长足发展。 相关领域是遗传学,其研究基因以及在遗传中的功能。1980年,噬菌体Φ-X174;(5,368 碱基对)完全测序,成为第一个测定的基因组。1995年,嗜血流感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1.8Mb)测序完成,是第一个测定的自由生活物种。从这时起,基因组测序工作迅速展开。2001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公布了人类基因组草图,为基因组学研究揭开新的一页。基因组学是研究生物基因组的组成,组内各基因的精确结构、相互关系及表达调控的科学。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与代谢组学等一同构成系统生物学的组学(omics)生物技术基础。基因组研究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以全基因组测序为目标的结构基因组学(structural genomics)和以基因功能鉴定为目标的功能基因组学(functional genomics),又被称为后基因组(postgenome)研究,成为系统生物学的重要方法。基因组DNA测序是人类对自身基因组认识的第一步。随着测序的完成,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成为研究的主流,它从基因组信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高度,阐明基因组的功能。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内容:人类基因组 DNA 序列变异性研究、基因组表达调控的研究、模式生物体的研究和生物信息学的研究等。(1)基因组表达及调控的研究。在全细胞的水平,识别所有基因组表达产物mRNA和蛋白质,以及两者的相互作用,阐明基因组表达在发育过程和不同环境压力下的时、空的整体调控网络。(2)人类基因信息的识别和鉴定。要提取基因组功能信息,识别和鉴定基因序列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基因识别需采用生物信息学、计算生物学技术和生物学实验手段,并将理论方法和实验结合起来。基于理论的方法主要从已经掌握的大量核酸序列数据入手,发展序列比较、基因组比较及基因预测理论方法。识别基因的生物学手段主要基于以下的原理和思路:根据可表达序列标签(STS);对染色体特异性cosmid进行直接的cDNA选择;根据CpG岛;差异显示及相关原理;外显子捕获及相关原理;基因芯片技术;基因组扫描;突变检测体系,等等。(3)基因功能信息的提取和鉴定。包括:人类基因突变体的系统鉴定;基因表达谱的绘制;“基因改变-功能改变”的鉴定;蛋白质水平、修饰状态和相互作用的检测。(4)在测序和基因多样性分析。人类基因组计划得到的基因组序列虽然具有代表性,但是每个人的基因组并非完全一样,基因组序列存在着差异。基因组的差异反映在表型上就形成个体的差异,如黑人与白人的差异,高个与矮个的差异,健康人与遗传病人的差异,等等。出现最多基因多态性就是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5)比较基因组学。将人类基因组与模式生物基因组进行比较,这一方面有助于根据同源性方法分析人类基因的功能,另一方面有助于发现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本质差异,探索遗传语言的奥秘 。结构基因组学是继人类基因组之后又一个国际性大科学热点,主要目的是试图在生物体的整体水平上(如全基因组、全细胞或完整的生物体)测定出(以实验为主、包括理论预测)全部蛋白质分子、蛋白质-蛋白质、蛋白质-核酸、蛋白质-多糖、蛋白质-蛋白质-核酸-多糖、蛋白质与其他生物分子复合体的精细三维结构,以获得一幅完整的、能够在细胞中定位以及在各种生物学代谢途径、生理途径、信号传导途径中全部蛋白质在原子水平的三维结构全息图。在此基础上,使人们有可能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分子细胞生物学以致生物体整体水平上理解生命的原理。对疾病机理的阐明、对疾病的防治有重要应用意义。发展回顾 1998年4月,由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NIGMS)和Wellcome Trust发起在英国召开了第一次国际结构基因组会议,美国、法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荷兰、意大利以及以色列的9国科学家参加了会议。2000年9月,美国NIGMS决定首批投入1.5亿美元,在美国建设7个研究中心(目前已经发展成为10个),争取在未来10年内解出1万个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建立蛋白质的氨基酸残基序列、三维结构和生物功能之间的有机联系,同时也支持结构基因组方法学的研究。2002年,10家大型国际制药公司宣布启动结构基因组研究。2000年11月,日本组织召开国际会议讨论结构基因组计划的有关问题,确定了完成测定3000个蛋白质三维结构的“Protein3000计划”。2001年4月,在美国召开了第二次国际结构基因组会议,表明新一轮大规模的国际合作研究已经开始。主要进展 我国在结构生物学研究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60年代,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胰岛素;70年代初又测定出1.8 埃; 分辨率的猪胰岛素三维结构,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能够测定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国家,这些研究工作处于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在国际结构基因组研究刚露端倪之时,我国科学家就敏感地抓住了这一新动向,2000年我国开展了结构基因组学的研究。近来,国家863计划、973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重大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基金先后重点资助了结构基因组学的研究工作和相关技术平台的建设。相关研究工作既有分工、又有交叉合作,并充分地考虑到了我国基因组水平研究的特点和我国在结构解析方法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并计划在参加国际合作的基础上,在逐步建立基因组研究技术平台的同时,五年之中完成200-300个蛋白质三维结构的测定。我国的结构生物学研究队伍近年来不断发展壮大,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物理所、高能所、上海生命科学院、福州物质结构所、上海复旦大学等单位均是我国开展结构基因组研究的重要基地。我国结构基因组学研究虽然启动时间较短,但已经获得了不少重要进展。 据初步统计,已经完成了近千个克隆,已表达出210个蛋白质,其中有100多个可溶或部分可溶;获得近30个结晶和NMR样品,已经测定出5个结构。
遗传学与基因组学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都是自然科学领域中探究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的科学。区别如下:一、研究方向不同1、遗传学:研究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的科学,研究基因的结构、功能及其变异、传递和表达规律的学科。2、基因组学:是对生物体所有基因进行集体表征、定量研究及不同基因组比较研究的一门交叉生物学学科。二、研究方法不同1、遗传学:杂交是遗传学研究的最常用的手段之一,所以生活周期的长短和体形的大小是选择遗传学研究材料常要考虑的因素。昆虫中的果蝇、哺乳动物中的小鼠和种子植物中的拟南芥,便是由于生活周期短和体形小而常被用作遗传学研究的材料。大肠杆菌和它的噬菌体更是分子遗传学研究中的常用材料。2、基因组学:基因组学的目的是对一个生物体所有基因进行集体表征和量化,并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对生物体的影响 。基因组学还包括基因组测序和分析,通过使用高通量DNA测序和生物信息学来组装和分析整个基因组的功能和结构。基因组学同时也研究基因组内的一些现象如上位性(一个基因对另一个基因的影响)、多效性(一个基因影响多个性状)、杂种优势(杂交活力)以及基因组内基因座和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等。三、研究工具及方式不同1、遗传学:会采用孟德尔随机法来寻找基因组上与该疾病相关的区域,这一方法也特别适用于不能被单个基因所定义的多基因性状。一旦候选基因被发现,就需要对模式生物中的对应基因(直系同源基因)进行更多的研究。2、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遗传分析,基因表达测量和基因功能鉴定。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遗传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基因组学
基因组和染色体组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我是高中的
染色体组是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基因组就是一个物种中所有基因的整体组成。教学中学生往往将这两个概念相互混淆,尤其是在遇到一些具体问题时。例如:1、人(2n=46)的一个染色体组含有23条染色体;人类基因组计划需测定24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序列。2、豌豆(2n=14)的一个染色体组含有7条染色体;豌豆基因组计划需测定7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序列。上面的第1个问题学生基本都能掌握,但是第2个问题后一问出错概率很高,易错答成8条。经过分析,我找到问题出在性染色体X、Y上。我引导学生结合染色体组和基因组的概念进一步分析人的X、Y染色体与染色体组和基因组的关系,X和Y是一对同源染色体故一个染色体组中只能含有XY中的一条,X、Y染色体上的基因不同故基因组中XY都要包括在内。然后让学生分析豌豆的XY染色体,学生恍然大悟豌豆是雌雄同株植物哪里来的XY染色体,会心一笑中第2个问题得以解决。生物学中有很多相近的概念,教学中运用对比教学会使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更加准确、牢固。本人的上课模式: 生物 人 果蝇 水稻 染色体组型 44+XY 6+XY 24 染色体组 23 4 12 人类基因组计划 24 5 12这样一比较,学生就很清楚能辨别这三个概念的区别。
人类基因组是由多少染色体组成的?
人类基因组是由23对染色体(共46个)所构成,每一个染色体皆含有数百个基因,在基因与基因之间,会有一段可能含有调控序列和非编码DNA的基因间区段。人类拥有24种不同的染色体,其中有22个属于体染色体,另外还有两个能够决定性别的性染色体,分别是X染色体与Y染色体。1号到22号染色体的编号顺序,大致符合他们由大到小的尺寸排列。最大的染色体约含有2.5亿个碱基对,最小的则约有3800万个碱基对。这些染色体通常以细丝状存于细胞核内,若将单一细胞内的染色体拉成直线,那么将大约有6英尺长。在人类个体的体细胞中,通常含有来自亲代的1到22对体染色体,再加上来自母亲的X染色体,以及来自父亲的X或Y染色体,总共是46个(23对)染色体。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展可能给人类带来哪些新的问题和挑战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展可能给人类带来哪些新的问题和挑战中的单核苷酸的多态性,最后将绘制一幅人的10万个基因的定位图。与Incyte公司合作的HGS(Human Genome Science)公司的负责人宣称,截止1998年8月,该公司已鉴定出10万多个基因(人体基因约为12万个),并且得到了95%以上基因的EST(expressed sequence tag)或其部分序列。 1998年9月14日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所(NHGRI)和美国能源部基因组研究计划的负责人在一次咨询会议上宣布,美国政府资助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将于2001年完成大部分蛋白质编码区的测序,约占基因组的三分之一,测序的差错率不超过万分之一。同时还要完成一幅“工作草图”,至少覆盖基因组的90%,差错率为百分之一。2003年完成基因组测序,差错率为万分之一。这一时间表显示,计划将比开始的目标提前两年完成。 2、疾病基因的定位克隆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直接动因是要解决包括肿瘤在内的人类疾病的分子遗传学问题。6000多个单基因遗传病和多种大面积危害人类健康的多基因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及相关基因,代表了对人类基因中结构和功能完整性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疾病基因的克隆在HGP中占据着核心位置,也是计划实施以来成果最显著的部分。 在遗传和物理作图工作的带动下,疾病基因的定位、克隆和鉴定研究已形成了,从表位→蛋白质→基因的传统途径转向“反求遗传学”或“定位克隆法”的全新思路。随着人类基因图的构成,3000多个人类基因已被精确地定位于染色体的各个区域。今后,一旦某个疾病位点被定位,就可以从局部的基因图中遴选出相关基因进行分析。这种被称为“定位候选克隆”的策略,将大大提高发现疾病基因的效率。 3、多基因病的研究 目前,人类疾病的基因组学研究已进入到多基因疾病这一难点。由于多基因疾病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难以从一般的家系遗传连锁分析取得突破。这方面的研究需要在人群和遗传标记的选择、数学模型的建立、统计方法的 改进等方面进行艰苦的努力。近来也有学者提出,用比较基因表达谱的方法来识别疾病状态下基因的激活或受抑。实际上,“癌肿基因组解剖学计划(Cancer Genome Anatomy Project,CGAP”就代表了在这方面的尝试。 4、中国的人类基因组研究 国际HGP 研究的飞速发展和日趋激烈的基因抢夺战已引起了中国政府和科学界的高度重视。在政府的资助和一批高水平的生命科学家带领下,我国已建成了一批实力较强的国家级生命科学重点实验室,组建了北京、上海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有了研究人类基因组的条件和基础,并引进和建立了一批基因组研究中的新技术。中国的HGP在多民族基因保存、基因组多样性的比较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同时在白血病、食管癌、肝癌、鼻咽癌等易感基因研究方面亦取得了较大进展。 首先建立了寡核苷酸引物介导的人类高分辨染色体显微切割和显微基因克隆技术;已建立的17种染色体特异性DNA潮。这些资料与人类学、语言学的资料项结合,将有可能建立一个全人类的数据库资源,从而更好地了解人。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测全部基因的序还是全部
人体内每个细胞内有23对染色体;包括22对常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性染色体包括:X染色体和Y染色体.含有一对X染色体的受精卵发育成女性,而具有一条X染色体和一条Y染色体者则发育成男性.即男性染色体的组成:22对常染色体+XY,女性染色体的组成:22对常染色体+XX,因此人类基因组计划要测定的人类染色体数应该是22条常染色体和两条性染色体X和Y,即24条.故选:B
人类基因组织计划是怎么回事
2000年6月26日是人类科技史上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 参加者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美国、英国、法国、德国、 日本和中国科学家同时向世界宣布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已基本完成, 已给制出人体97%的基因组,基中85% 的基因组序列得到了精确测定, 包含了人体约30亿个碱基对的正确排序。 这一重大成就立刻受到全世界的瞩目,各国均给予了高度评价, 人们认为人类基因组计划是断曼哈顿原子计划, 阿波罗登月计划之后的第三大科学计划,它对人类认识自身, 提高健康水平,推动生命科学、医学、生物技、制药业、 农业等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的完成是该计划实施的一个里程碑, 标志着人类在研究自身的过程中迈出其不意关键的一步。 有人将此成就与伽利略的天文发现相媲美, 有人认为它的意义远远大于抗生素的发明。 第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由来与进展 人类基因组计划最初是由美国生物学家, 诺贝尔奖获得者杜尔贝科(R. Dulbecco)于1986年在美国《科学》 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出的, 主要目标是测出人类基因组DNA长达3×109碱基对的序列, 发现所有人类基因并阐明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从而在整体上破译人类遗传信息。经过约3年的讨论, 美国政府于1990年10月正式启动了这项将耗资30亿美元、 为时15年的计划, 预期在2005年完成人类基因组全部序列的测定。 这一计划还包括对一生活费列模式生物体基因组的全测序, 如大肠杆菌,酵母,拟南芥、线虫、果蝇和小鼠等, 因为对这些处于生物演化不同阶段的生物体的研究是认识人类基因结 构与功能不可缺少的。 1993年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能源部修改了其五年计划的指标 ;1994年遗传图谱传图的五年计划提前完成; 1995年人第3、11、 12和22号染色体的中等精度的图谱公布;人第16、 19号染色体的高分辨率物理图谱分别完成。该计划自实施以来, 很快受到国际科学界的重视,英国、日本、法国、 德国的科学家先后加盟,遂扩展成国际性合作计划。 1996年举行了国际合作的人类基因组大规模测序战略会议。 1997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成立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所( NHGRI)。 1998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与能源部提出新的五年计划( 1998-2003),人类DNA测序是其重中之重, 旨在2003年底前完成整个人类基因组的测序,其间, 将在2001年底前产生人类基因组序列的工作草图。 1999年7月,在中国科学家的积极申请之下, 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人类基因组中心在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注册成 功,负责测定全部序列的1%。中国成为该计划的第六个参与国, 唯一的发展中国家。 1999年12月国际基因组计划联合小组宣布, 已完整译出人第22号染色体的遗传密码, 人类首次完成人体染色体基因完整序列的测定。 2000年4月美国塞莱拉(Celera)基因研究公司宣布, 该公司已破译出一名实验者的完整遗传密码。 但不少欧美科学对此表示质疑, 因为该公司的研究没有提供有关基因序列的长度和完整性的可靠数据 。2000年5月, 德国与日本科学家合作完成了人第21号染色体的基因测序工作, 该项成果可以揭开早老性痴保症、躁狂抑郁症状等疾病的成病机理。 在六国16个测序中心的1100多名科学家、 计算机专家和技术人员的通力合作下, 终于在5月提前完成了人类基因组的工作草图。 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时间将再次提前, 预计从原订的2003年6月提前到2001年6月。 第二,我国人类基因组研究工作的历程与进展 我国人类基因组的研究工作,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支持下, 于1994年启动以后又得到了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 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点支持,以及中国科学院和北京、 上海等市政府的支持, 1998年疾病基因组等研究被列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 973)的第一批项目之中;中国南方基因中心在上海成立。翌年, 北方人类基因组中心和中国科学院人类基因组中心先后在京成立。 1999年9月中国加入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 并仅用半年多的时间, 于2000年4月提前完成了人第3号染色体短臂上3000万个碱 基对的工作草图,从而在这一科学丰碑上自豪地刻下中国人的名字。 我国通过参与这一计划,改变了国际人类基因组研究的格局, 能够分享这一计划历时10年积累的全部成果、数据和技术, 建立起了我们自己的大规模测序的全套技术及科技队伍, 为我国今后的生物资源基因组研究及参与国际生物产业竞争奠定了基 础。 现在,我国已建立起一整套较完整的基因组研究体系, 在基因多样性领域,建立了多民族人群的DNA样品库,对中国南、 北30个民族或人群的遗传关系进行了研究, 并与世界其他人群进行了比较。 疾病基因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克隆了遗传性高频耳聋的致病基因, 定位了若干单基因疾病的染色体位点。 在白血病和某些实体肿瘤相关基因的结构, 功能研究方面也取得重大突破,已获得EST(表达序列标签) 10多万条,克隆了1000条以上新基因的全长cDNA, 在模式生物体基因组的全测序方面我国也做了出色的工作, 开展了中国生物数据库的建设。 尽管我国在人类基因在人类基因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令人惊喜的 成就,但科学家们指出,我国现有的基因组研究队伍的总体状况, 特别是在资金与技术设备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 仍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要使我国从基因资源大国转变为基因研究大国, 扭转目前面临的生物资源流失的来重情况,不农历付出极大的努力。 第三,后基因组时代的展望 随着人类基因组大规模测序工作接近尾声, 生命科学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亦称功能基因组学时代。 它以揭示基因组的功能及调控机制为目标, 其核心科学问题主要包括:基因组的多样性, 基因组的表达调控与蛋白产物的功能,以及模式生物基因组研究等。 它的研究将为人们深入理解人类基因组遗传语言的逻辑构架, 基因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个体发育、生长、衰老和死亡机理, 神经活动和脑功能表现机理,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机理, 信息传递和作用机理,疾病发生、发展的基因及基因后(如病机理、 病理过程) 机理以及各种生命科学问题提供共同的科学基础功能基因组研究成果 不仅具有巨大的科学意义,而且有着十分光明,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医疗卫生方面,研究成果可用于医药的发现和开发; 致病基因或疾病易感基因的鉴定和克隆,可用于全新原理的诊断、 治疗和预防方法的设计;医生将能够根据患者的个人遗传构成, 进行更加个人化的药物疗法;科学家们在人体器官和组织"重造" 以及修复方面将取得巨大进步;以基因组成果为基础的基因组工业, 将带动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向新的领域开拓。在农业、畜牧业方面, 可用新的方式对动植物疾病进行诊断和处治,改善它们的品质, 提高产量,在纺织业,废物控制和环境治理整顿, 都将发挥重要作用。满意请采纳
最新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内容是什么?
人类基因组计划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由国际合作组织包括有美、英、日、中、德、法等国参加进行了人体基因作图,测定人体23对染色体由3×109核苷酸组成的全部DNA序列,于2000年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2001年公布了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初步分析结果。其研究内容还包括创建计算机分析管理系统,检验相关的伦理、法律及社会问题,进而通过转录物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相关技术对基因表达谱、基因突变进行分析,可获得与疾病相关基因的信息。我国于1999年9月积极参加到这项研究计划中的,承担其中1%的任务,即人类3号染色体上约3000万个碱基对的测序任务。我国因此成为参加这项研究计划的唯一的发展中国家。2000年6月26日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完成。最新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内容是:后人类基因组计划后基因组计划就是人类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结构基因组学)以后的若干领域,实际上是指完成顺序后的进一步计划,其实质内容就是生物信息学与功能基因组学。其核心问题是研究基因组多样性,遗传疾病产生的原因,基因表示调控的协调作用,以及蛋白质产物的功能。人类基因组研究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读出全部的DNA序列,更重要的是读懂每个基因的功能,每个基因与某种疾病的种种关系,真正对生命进行系统地科学解码,从此达到从根本上了解认识生命的起源、种间、个体间的差异的原因,疾病产生的得机制以及长寿、衰老等困扰着人类的最基本的生命现象目的。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是什么论文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GenomeProject,简称HGP)HGP的研究内容HGP的主要任务是人类的DNA测序,包括下图所示的四张谱图,此外还有测序技术、人类基因组序列变异、功能基因组技术、比较基因组学、社会、法律、伦理研究、生物信息学和计算生物学、教育培训等目的。1、遗传图谱(geneticmap)又称连锁图谱(linkagemap),它是以具有遗传多态性(在一个遗传位点上具有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在群体中的出现频率皆高于1%)的遗传标记为“路标”,以遗传学距离(在减数分裂事件中两个位点之间进行交换、重组的百分率,1%的重组率称为1cM)为图距的基因组图。遗传图谱的建立为基因识别和完成基因定位创造了条件。意义:6000多个遗传标记已经能够把人的基因组分成6000多个区域,使得连锁分析法可以找到某一致病的或表现型的基因与某一标记邻近(紧密连锁)的证据,这样可把这一基因定位于这一已知区域,再对基因进行分离和研究。对于疾病而言,找基因和分析基因是个关键。2、物理图谱(physicalmap)物理图谱是指有关构成基因组的全部基因的排列和间距的信息,它是通过对构成基因组的DNA分子进行测定而绘制的。绘制物理图谱的目的是把有关基因的遗传信息及其在每条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线性而系统地排列出来。DNA物理图谱是指DNA链的限制性酶切片段的排列顺序,即酶切片段在DNA链上的定位。DNA是很大的分子,由限制酶产生的用于测序反应的DNA片段只是其中的极小部分,这些片段在DNA链中所处的位置关系是应该首先解决的问题,故DNA物理图谱是顺序测定的基础,也可理解为指导DNA测序的蓝图。广义地说,DNA测序从物理图谱制作开始,它是测序工作的第一步。制作DNA物理图谱的方法有多种,这里选择一种常用的简便方法——标记片段的部分酶解法,来说明图谱制作原理。3、序列图谱随着遗传图谱和物理图谱的完成,测序就成为重中之重的工作。DNA序列分析技术是一个包括制备DNA片段化及碱基分析、DNA信息翻译的多阶段的过程。通过测序得到基因组的序列图谱。4、基因图谱基因图谱是在识别基因组所包含的蛋白质编码序列的基础上绘制的结合有关基因序列、位置及表达模式等信息的图谱。在人类基因组中鉴别出占具2%~5%长度的全部基因的位置、结构与功能,最主要的方法是通过基因的表达产物mRNA反追到染色体的位置。基因图谱的意义:在于它能有效地反应在正常或受控条件中表达的全基因的时空图。通过这张图可以了解某一基因在不同时间不同组织、不同水平的表达;也可以了解一种组织中不同时间、不同基因中不同水平的表达,还可以了解某一特定时间、不同组织中的不同基因不同水平的表达。HGP对人类的重要意义1、HGP对人类疾病基因研究的贡献人类疾病相关的基因是人类基因组中结构和功能完整性至关重要的信息。对于单基因病,采用“定位克隆”和“定位候选克隆”的全新思路,导致了亨廷顿舞蹈病、遗传性结肠癌和乳腺癌等一大批单基因遗传病致病基因的发现,为这些疾病的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对于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神经精神类疾病(老年性痴呆、精神分裂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基因疾病是目前疾病基因研究的重点。健康相关研究是HGP的重要组成部分,1997年相继提出:“肿瘤基因组解剖计划”“环境基因组学计划”。2、HGP对医学的贡献基因诊断、基因治疗和基于基因组知识的治疗、基于基因组信息的疾病预防、疾病易感基因的识别、风险人群生活方式、环境因子的干预。3、HGP对生物技术的贡献(1)基因工程药物:分泌蛋白(多肽激素,生长因子,趋化因子,凝血和抗凝血因子等)及其受体。(2)诊断和研究试剂产业:基因和抗体试剂盒、诊断和研究用生物芯片、疾病和筛药模型。(3)对细胞、胚胎、组织工程的推动:胚胎和成年期干细胞、克隆技术、器官再造。4、HGP对制药工业的贡献筛选药物的靶点:与组合化学和天然化合物分离技术结合,建立高通量的受体、酶结合试验以知识为基础的药物设计:基因蛋白产物的高级结构分析、预测、模拟—药物作用“口袋”。个体化的药物治疗:药物基因组学。5、HGP对社会经济的重要影响生物产业与信息产业是一个国家的两大经济支柱;发现新功能基因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转基因食品;转基因药物(如减肥药,增高药)6、HGP对生物进化研究的影响生物的进化史,都刻写在各基因组的“天书”上;草履虫是人的亲戚——13亿年;人是由300~400万年前的一种猴子进化来的;人类第一次“走出非洲”——200万年的古猿;人类的“夏娃”来自于非洲,距今20万年——第二次“走出非洲”?7、HGP带来的负面作用侏罗纪公园不只是科幻故事;种族选择性灭绝性生物武器;基因专利战;基因资源的掠夺战;基因与个人隐私。参考资料:/view/22966.htm
人类基因组计划有什么作用?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直接动因是要解决包括肿瘤在内的人类疾病的分子遗传学问题。6000多个单基因遗传病和多种大面积危害人类健康的多基因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及相关基因,代表了对人类基因中结构和功能完整性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疾病基因的克隆在HGP中占据着核心位置,也是计划实施以来成果最显著的部分。在遗传和物理作图工作的带动下,疾病基因的定位、克隆和鉴定研究已形成了,从表位→蛋白质→基因的传统途径转向“反求遗传学”或“定位克隆法”的全新思路。随着人类基因图的构成,3000多个人类基因已被精确地定位于染色体的各个区域。今后,一旦某个疾病位点被定位,就可以从局部的基因图中遴选出相关基因进行分析。这种被称为“定位候选克隆”的策略,将大大提高发现疾病基因的效率。
人类基因组计划对人类有哪些益处?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对人类的益处有以下一个方面:1、HGP对人类疾病基因研究的贡献人类疾病相关的基因是人类基因组中结构和功能完整性至关重要的信息。对于单基因病,采用“定位克隆”和“定位候选克隆”的全新思路,导致了亨廷顿舞蹈病、遗传性结肠癌和乳腺癌等一大批单基因遗传病致病基因的发现,为这些疾病的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对于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神经精神类疾病(老年性痴呆、精神分裂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基因疾病是目前疾病基因研究的重点。 健康相关研究是HGP的重要组成部分,1997年相继提出:“肿瘤基因组解剖计划”“环境基因组学计划”。2、HGP对医学的贡献基因诊断、基因治疗和基于基因组知识的治疗、基于基因组信息的疾病预防、疾病易感基因的识别、风险人群生活方式、环境因子的干预。3、HGP对生物技术的贡献(1)基因工程药物:分泌蛋白(多肽激素,生长因子,趋化因子,凝血和抗凝血因子等)及其受体。(2)诊断和研究试剂产业:基因和抗体试剂盒、诊断和研究用生物芯片、疾病和筛药模型。(3)对细胞、胚胎、组织工程的推动:胚胎和成年期干细胞、克隆技术、器官再造。4、HGP对制药工业的贡献筛选药物的靶点:与组合化学和天然化合物分离技术结合,建立高通量的受体、酶结合试验以知识为基础的药物设计:基因蛋白产物的高级结构分析、预测、模拟—药物作用“口袋”。个体化的药物治疗:药物基因组学。5、HGP对社会经济的重要影响生物产业与信息产业是一个国家的两大经济支柱;发现新功能基因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转基因食品;转基因药物(如减肥药,增高药) 6、HGP对生物进化研究的影响生物的进化史,都刻写在各基因组的“天书”上;草履虫是人的亲戚——13亿年;人是由300~400万年前的一种猴子进化来的;人类第一次“走出非洲”——200万年的古猿;人类的“夏娃”来自于非洲,距今20万年——第二次“走出非洲”?
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于1990年 ,为什么六国科学家中中国科学家承担1%的任务?
我国承担的工作区域,位于人类3号染色体短臂上.由于这一区域约占人类基因组的1%,因此简称为“1%项目”.我国科学家对被国际同行称为“北京区域”的这一部分进行了详细分析,共测定3.84亿个碱基,相当于将所负责区域重复测定12次以上,对人类基因组的实际贡献率为1%左右.虽然只占了1%,但这份任务对我国后续的其他基因组测序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后来的水稻基因组测序.
关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求教!
1. 首先,该计划并没有测序所有人类细胞的DNA。就算是你自己身体里面也不是每个细胞都一样的。比如,产生不同抗体的B细胞,每个人就有成千上万种,也就是有成千上万个不同的序列。2. 测序的过程。你说的不同当然是存在的,不过对于编码序列来说,编码功能蛋白的序列都是一样的,不然就是基因突变了。测序是把从不同个体测来的序列拼接而成的。测序的目的是在于研究基因的序列,目前发现人类有大约23000基因。个体的差异主要在于那些非编码序列(或者说调控区)3. 目前,对已个体不同的序列还一直在研究。你可以参考“ International HapMap Project”, “Celera Genomics private-sector project”。2007年9月4日,Craig Venter发表了他的全基因组序列(6亿),这才是第一个对个体的测序结果。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7803354
人类基因组计划测定多少条染色体
人类基因组计划至少应测24条染色体的碱基序列,原因是: ①基因在染色体上. ②染色体上的DNA的碱基序列代表遗传信息,人类的女性有(22对+XX)条染色体,男性有(22对+XY)条染色体. ③由于X、Y染色体之间具有不相同的基因和碱基顺序,只有测24条(22常染色体+XY)染色体,才能获得人类基因组的全部遗传信息. 故选:A.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主要用途
人类疾病贡献人类疾病相关的基因是人类基因组中结构和功能完整性至关重要的信息。对于单基因病,采用“定位克隆”和“定位候选克隆”的全新思路,导致了亨廷顿氏舞蹈症、遗传性结肠癌和乳腺癌等一大批单基因遗传病致病基因的发现,为这些疾病的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对于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神经精神类疾病(老年性痴呆、精神分裂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基因疾病是疾病基因研究的重点。健康相关研究是HGP的重要组成部分,1997年相继提出:“肿瘤基因组解剖计划”“环境基因组学计划”。对医学的贡献基因诊断、基因治疗和基于基因组知识的治疗、基于基因组信息的疾病预防、疾病易感基因的识别、风险人群生活方式、环境因子的干预。生物技术贡献⑴基因工程药物分泌蛋白(多肽激素,生长因子,趋化因子,凝血和抗凝血因子等)及其受体。⑵诊断和研究试剂产业基因和抗体试剂盒、诊断和研究用生物芯片、疾病和筛药模型。推动细胞工程胚胎和成年期干细胞、克隆技术、器官再造。对制药的贡献筛选药物的靶点:与组合化学和天然化合物分离技术结合,建立高通量的受体、酶结合试验以知识为基础的药物设计:基因蛋白产物的高级结构分析、预测、模拟—药物作用“口袋”。个体化的药物治疗:药物基因组学。社会经济影响生物产业与信息产业是一个国家的两大经济支柱;发现新功能基因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转基因食品;转基因药物(如减肥药,增高药)生物进化影响生物的进化史,都刻写在各基因组的“天书”上;草履虫是人的亲戚——13亿年;人是由300~400万年前的一种猴子进化来的;人类第一次“走出非洲”——200万年的古猿;人类的“夏娃”来自于非洲,距今20万年——第二次“走出非洲”?负面作用侏罗纪公园不只是科幻故事;种族选择性灭绝性生物武器;基因专利战;基因资源的掠夺战;基因与个人隐私。破译人类遗传信息,将对生物学,医学,乃至整个生命科学产生无法估量的深远影响。目前基因组信息的注释工作仍然处于初级阶段。随着将来对基因组的理解更加深入,新的知识会使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发展更为迅速。基于DNA载有的信息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深入了解疾病的产生过程将大力推动新的疗法和新药的开发研究。对于癌症、老年痴呆症等疾病的病因研究也将会受益于基因组遗传信息的破解。事实上,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前,它的潜在使用价值就已经表现出来。大量的企业,例如巨数遗传公司开始提供价格合宜,而且容易使用的基因检测,其声称可以预测包括乳腺癌、凝血、纤维性囊肿、肝脏疾病在内的很多种疾病。 人类基因组计划对许多生物学研究领域有切实的帮助。例如,当科研人员研究一种癌症时,通过人类基因组计划所提供的信息,可能会找到某个,或某些相关基因。如果在互联网上访问由人类基因组信息而建立的各种数据库,可以查询到其他科学家相关的文章,包括基因的DNA,cDNA碱基顺序,蛋白质立体结构、功能,多态性,以及和人类其他基因之间的关系。也可找到和小鼠、酵母、果蝇等对应基因的进化关系,可能存在的突变及相关的信号传到机制。人类基因组计划对与肿瘤相关的癌基因,肿瘤抑制基因的研究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分析不同物种的DNA序列的相似性会给生物进化和演变的研究提供更广阔的路径。事实上,人类基因组计划提供的数据揭示了许多重要的生物进化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如核糖体的出现,器官的产生,胚胎的发育,脊柱和免疫系统等都和DNA载有的遗传信息有密切关系。
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中,由于中国起步较晚,只参与了多少的工作?
1%1994年,我国HGP在吴旻、强伯勤、陈竺、杨焕明的倡导下启动,最初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和863高科技计划的支持下,先后启动了“中华民族基因组中若干位点基因结构的研究”和“重大疾病相关基因的定位、克隆、结构和功能研究”,1998年在国家科技部的领导和牵线下,1998年在上海成立了南方基因中心,1999年在北京成立了北方人类基因组中心,1998年,组建了中科院遗传所。1999年7月在国际人类基因组注册,得到完成人类3号染色体短臂上一个约30Mb区域的测序任务,该区域约占人类整个基因组的1%。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由美国于1987年启动,我国于1993年加入该计划,承担其中1%的任务,即人类3号染色体短臂上约30Mb的测序任务。2000年6月28日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完成。由于人类基因测序和基因专利可能会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各国政府和一些企业都在积极地投入该项研究,如1997年AMGE公司转让了一个与中枢神经疾病有关的基因而获利3.92亿美元。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目的是测定全部的DNA?
错,自然与人为 现在,人们正拿起了基因测序这一先进武器,在“非典”的战场上与病魔展开较量.4月14日,人类基因组全图正式发表,从此全世界的人们都可以免费获得这份资源;50年前的这个时候,沃森和克里克共同发表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从此为人类认识、了解自己打开了关键的一道门. 曾几何时,当人类自身的秘密困扰着我们的时候,我们是那样迷惑;但当这秘密渐渐将大白于天下时,我们不自禁地又犹豫起来. 距离是产生美感的基础,当一切都变得如此清晰,我们还会一如从前吗?科学,是双刃剑,即使在“人类基因组计划”这样从一开始就本着全人类免费共享资源的项目,也曾遇到某些不和谐的声音. 但是,无论科学,还是人为,都要遵循自然的法则.按照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一切的不平衡都会在宗法自然中找到自己的支点. 不知不觉间,人类已经在第21个世纪走过了两个半年头,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也已经发表了50周年.回想50年前,生命奥秘答案初现端倪之时,人们的惊喜、迷惑与期待还仿佛如刚刚掠过的那一缕清风,在我们的耳边、心里留下挥之不去的印象. 时间是最自然的,又是最人为的.自然似乎只通过时间给我们以启示,斗转星移的相应位置造成的物理变化,以及与此有关的生物的生死循环等.作为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执行者,我相信经过我们所有正直的、负责任科学家的努力,人类基因组计划也将造福于人类. 科学是最人为的.科学之所以谓为科学,它是那些自然存在事物的新发现与自然中并不存在的新事物的新发明.科学又是最自然的.所有科学发现与发明都是基于自然界的固有规律.科学又应该是自然与人为的统一.科学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而人类的文明依赖于其对自然的了解和与自然的和谐. 科学是人为的,它才成为我们所担心的一柄“双刃剑”.它给人类带来了繁荣幸福,又给人类带来了新的危险.自然与人为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如何认识人类在自然界中位置的问题.整个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是自然界安排的.随着人类的意识的形成,对自然认识的拓展也随之改变. 我们人类是什么? 我们是如何来到这个世界,又如何离去?为什么你那高高的鼻子那么像你的爸爸?那漂亮的眼睛又像你的妈妈?为什么我们都一样———无疑是人类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可我们大家又都不一样?生死、衰老、人之异同,已困扰了我们几千年,这些问题的答案现在尚可等候.可疾病对我们的危害确是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负责的团体与国家政府都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20世纪是物理学最为风光、最为辉煌、为人类文明与科学进步贡献最大的世纪.对物质原子结构的认识,使物理学进入鼎盛时期.原子弹的爆炸与人类走向太空,更使物理学登峰造极.最后,又以最简单的无机硅研制成芯片. “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站在太空上,人类以前所未有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的栖息地—地球.它与我们目前所知其他星球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生物的存在.基因使地球郁郁葱葱,生机一片,它使我们对生命的奥秘与神奇充满新的遐想与好奇;也使我们对人类本身的了解提出新的质疑:我们已成为地球的主宰,却不能主宰自己. 世界上仍有一半以上的人,不同程度地受各种慢性病的折磨.曾肆虐一时的传染病,尽管已得到控制,可并没有像天花一样销声匿迹.抗菌素等药物发现的步子越来越慢,相反,自然界抗药的病原微生物越来越多. 肿瘤、心血管疾病等主要死因已成为人类祛除不掉的幽灵.艾滋病的出现与肆虐,使人类深感忧虑.从一战期间死于感冒美国士兵身上分离到的病毒又告诉我们:一不小心,它还可能要我们的性命,因为人类对这种致命的感冒病毒仍没有天生的免疫力.在此同时,医学研究的进展、新药的开发的步伐正在一步步减慢.近几十年没有新的抗生素问世.一种重要的药研究需要耗时12年,相当于三架波音747-400飞机的代价. 人类开始了对人类自己的最大的研究.对于自我、对于生命世界、对大自然开展了空前规模的探索,这就是六国参与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 我至此刻还不知道文明的确切定义是什么.但人类的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至少已有五六千年. 科学总是与文明、与道义相连的.人类不仅有了科学的巨大发展,也对人类符合人的自然———人性文明的重建有了新的反省.而重建文明的关键,便是重新认识人类在自然科学界中的位置.这正是人类基因组计划将要对人类做出的最大贡献. 人类基因组研究与自然 20世纪被很多人认为是物理学的世纪.我很欣赏这样的描述:这一世纪从人类认识物质的基本组成———原子结构开始.原子弹爆炸与人类登月是这一世纪最辉煌成就的一部分,而最后以最简单无机硅制造的马铃薯芯片(Chip)使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 20世纪还孕育了另一个世纪:这是从我们重新发现生命的最基本信息———基因开始.50年代的遗传物质结构模型的提出与70年代遗传工程技术的成立使之趋于成熟,而90年代开始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把人类带进了另一个世纪. 现在我想以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发展来谈一谈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再谈自然与“人为”的问题. 从前,当我们讨论“科学是双刃剑”时,我们关心的仅仅是人类的敌人可能也会挥起这柄剑,如希特勒、如山本五十六.现在,我们的问题一下子复杂起来了.我们的法律一下子在克隆人类等新问题前变得无所适从,或无能为力.我们把它们归咎于道义或伦理问题.实际上,就是自然与人为的问题. 人类基因组计划在科学上的目的,是测定组成人类基因组的30亿个核苷酸的序列.从而奠定阐明人类所有基因的结构与功能,解读人类的遗传信息,揭开人类奥秘的基础.由于生命物质的一致性与生物进化的连续性,这就意味着揭开生命最终奥秘的关键,也就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所有理论、策略与技术,是在研究人类这一最为高级、最为复杂的生物系统中形成的. 规模化就是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而诞生,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展成功而发展的“基因组学”.生物学家第一次从整个基因组的规模去认识、去研究,而不是大家分头一个一个去发现,基因研究将是基因组学区别于基因组(genetics)与所有涉及基因的学科的主要地方.基因组规模也改变了经典的实验室规模,改变了原有的实验方式,这也许是“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只有6个正式成员国与16个中心的原因之一. 生物的序列化即生命科学以序列为基础.这是新时代的生命科学区别于以前的生物学的最主要的特点.随着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的最终完成,SNP(单核苷酸多态性,即序列差异)的发现以及比较基因组学古代DNA、“食物基因组计划”、“病原与环境基因组计划”(主要是致命致病学)以及与之有关的人类易感性有关序列的推进,有科学、经济、医学意义的主要物种的基因组序列图都将问世.我们从序列中得到的信息,已经比到现在为止的所有生物研究积累的信息还要多.生物学第一次成为以数据(具体的序列数据)为根据与导向,而不是再以假说与概念为导向的科学.即使进化这一生命最实质的特征以及进化的研究,都把因多种模式及其他生物的基因组序列为基础.古代DNA的研究,也不再是因时间与过去了的环境而惟一不能在实验室重复的进化研究,从而揭示生命进化的奥秘与古今生物的联系.这就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人类在生物世界中的关系. 生物的信息化,是借助于电子计算机的威力,也借助于把地球变小的网络.没有它们,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协调与全世界的及时公布是不可能的.没有全部的软件与硬件,人类基因组计划一切都不可能.序列一经读出,它的质控、组装,以至于递交、分析都有赖于生物信息学,而现在开始,序列的意义完全决定于生物信息学.没有电子计算机的分析与正在爆炸的信息的比较,序列又有何用? 人类基因组计划之所以引人注目,首先源于人们对健康的需求.疾病问题是自然影响健康的首要因子,是每一个人、每一对父母、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国家政府所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因为人类对健康的追求,从来都不曾懈怠过. 专家简介: 杨焕明,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项目负责人.1952年10月6日生于中国浙江温州,早年自杭州大学毕业.1988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洛杉矶大学加州分校攻读博士后.现任中科院基因组研究所负责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物伦理委员会委员,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秘书长,中国人类基因组多样性委员会秘书长.2002年被美国著名的科普月刊《科学美国人》选为今年度的“科研领袖人物”.
人类基因组计划现在的进展如何?
1.人类基因组计划测序早就测完了,由全世界科学家+一家公司一起完成,结果分别发表在Science和Nature上。一家公司PK全世界的科学家,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这家公司的BOSS(Craig Venter)就是前段时间,美国炒得沸沸扬扬的“奥巴马关于合成生命举行听证会”中的那位宣称合成生命的科学家。(合成生物学)2.现在又完成了两个计划,分别叫做“千人基因组计划”(顾名思义,测了全世界一千个人的基因组),和“炎黄计划”(测的中国人,南北方的基因组)3.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最主要目的,是实现个体化医疗。即根据每个人基因组的差异,制定个体化医疗方案,可惜这个目标未能达成。Scientific American 2011年下半年有一篇文章,讨论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到目前的进展(刚刚翻了一圈没有找到),该文以2011年如火如荼的GWAS研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为引,“痛斥” 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始到现在的三十年间,在基因组研究中投入大量的钱(和人力),不但离个体化医疗的目标非常遥远,即使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数据对疾病的研究,贡献也是微小的(与投入相比)。4.补充一点,现在美国正在启动“百万人基因组计划”,因为很多疾病在万人的级别上才能够分析,另外就是现在个体化医疗只是一种通俗说法,学术界称之为precise medicine人类基因组计划 本身指的是测出人类所有DNA序列,这项工作在2001年已经完成。现在会有些研究说某某基因和人体某些方面有关,这并不是指严格意义上的人类基因组计划 。关于基因的研究现在很多,如果真有突破性的进展,就会出现在新闻里了。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提出与实施始末是什么??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由美国科学家在1985年首先提出的。它是一项希望解开人类生老病死的奥秘,并彻底破解控制各种疾病基因密码的国际科学研究工程,是人类生命科学史上最伟大的工程。 1988年,美国全国卫生协会和能源部开始组织和实施这项计划,1990年10月正式启动,耗资30亿美元。人类只有一个基因组,大约有5万~10万个基因,30亿个碱基对。 人类基因组计划最初的目标是:通过国际合作,用15年时间构建详细的人类基因组遗传图和物理图,并期望通过分析每个人类基因的功能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使医学专家们了解所有疾病的分子结构,从而在根本上获得治疗的方法,进而破译人类全部遗传信息,使人类第一次在分子水平上全面地认识自我,最终解开人类生命的奥秘。 现代遗传学家认为,基因是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总称,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不仅可以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还可以使遗传信息得到表达,也就是使遗传信息以一定的方式反映到蛋白质的分子结构上,从而使后代表现出与亲代相似的性状。 研究结果表明,每一条染色体都含有一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又含有很多个基因,一个基因就是DNA分子的一部分。一个基因要有正常的生理机能,它的几个正常组成部分一定要位于相继邻近的位置上,也就是说核苷酸要排成一定的次序,才能决定一种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假使一个基因的几个正常组成部分分处于两条染色体上,理论上就是核苷酸的种类和排列改变了,这样就会失去正常的生理机能。所以,基因不仅是一个遗传物质在上下代之间传递的基本单位,也是一个功能上独立的单位。 几乎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带着各种病,这可能就是人体内的有缺陷基因造成的。这些基因在人生长的特定时期才会反应,接下来就会表现出各种症状。科学家估计,在人体内5万~10万个基因中,大约有30%~40%与人类疾患有关,其中有上千个基因又与肿瘤有关。因此,能破解这些基因就成为现代生物学的重要任务。人类基因组工程正由此产生。 长期以来,医学工作者希望用生物芯片做临床检测,而生物芯片技术更依赖于基因图的破解。这种面积为2.25平方厘米的芯片上可承载几千至上百万个基因点,用它进行病理测试时,人体内所有的“生病”基因均可显示,这样就给医生治疗提供了依据。由于一般人在基因上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异常,这就往往表现成病症甚至生理缺陷。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后能绘制出一幅最标准的基因范本,而参照此基因范本实施的基因诊疗将是具有革命性的新医学。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由全世界各国科学家共同执行的科研项目,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和中国6个国家的科学家已正式加入了这一计划。因而有人把人类基因组计划和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计划以及阿波罗登月计划列为同等重要的地位。迄今为止,科学家们已经完成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而精确的人体基因组图谱的诞生也指日可待。
人类基因组计划到底是怎么测序的?
测定组成人类染色体的30亿个碱基对的核苷酸序列,从而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并辨识其载有的基因及其序列,达到破译人类遗传信息的最终目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在研究人类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策略、思想与技术,构成了生命科学领域新的学科—基因组学,也可以用于研究微生物、植物、动物。人类基因组计划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和“阿波罗计划”并称为三大科学计划。人类科学史上的又一个伟大工程,被誉为生命科学的“登月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于1985年提出, 这可谓是一次“世纪拍板”。没人能准确测算到底需要花多少钱才能测完,于是按一美元一对碱基做的“拍脑袋”预算,总预算30亿美元。人类基因组计划介绍:来自美、英、法、德、日和中国六国的2000多名科学家共同参与这一浩大工程,克服重重困难,特别是测序技术和工具的落后,终于在2001年发表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又在2003年4月14日提前原定计划完成精细图。基因组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成本直线下降。一个人的基因组测序成本从38亿美元下降到1000美元,而且只需要一两天时间。如同摩尔定律带来的互联网普及,“人人基因组”时代的到来,只是个时间问题。
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的国家有
中国、美国、英国等。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是由美国科学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于1990年正式启动的,参加研究的国家有:中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科学家们共同参与了这一预算达30亿美元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一项规模宏大,跨国跨学科的科学探索工程。其宗旨在于测定组成人类染色体(指单倍体)中所包含的30亿个碱基对组成的核苷酸序列,从而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并且辨识其载有的基因及其序列,达到破译人类遗传信息的最终目的。
人类基因组计划到底有什么意义?请简述
1、HGP对人类疾病基因研究的贡献 人类疾病相关的基因是人类基因组中结构和功能完整性至关重要的信息。对于单基因病,采用“定位克隆”和“定位候选克隆”的全新思路,导致了亨廷顿舞蹈病、遗传性结肠癌和乳腺癌等一大批单基因遗传病致病基因的发现,为这些疾病的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对于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神经精神类疾病(老年性痴呆、精神分裂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基因疾病是目前疾病基因研究的重点。 健康相关研究是HGP的重要组成部分,1997年相继提出:“肿瘤基因组解剖计划”“环境基因组学计划”。 2、HGP对医学的贡献 基因诊断、基因治疗和基于基因组知识的治疗、基于基因组信息的疾病预防、疾病易感基因的识别、风险人群生活方式、环境因子的干预。 3、HGP对生物技术的贡献 (1)基因工程药物:分泌蛋白(多肽激素,生长因子,趋化因子,凝血和抗凝血因子等)及其受体。 (2)诊断和研究试剂产业:基因和抗体试剂盒、诊断和研究用生物芯片、疾病和筛药模型。 (3)对细胞、胚胎、组织工程的推动:胚胎和成年期干细胞、克隆技术、器官再造。 4、HGP对制药工业的贡献 筛选药物的靶点:与组合化学和天然化合物分离技术结合,建立高通量的受体、酶结合试验以知识为基础的药物设计:基因蛋白产物的高级结构分析、预测、模拟—药物作用“口袋”。 个体化的药物治疗:药物基因组学。 5、HGP对社会经济的重要影响 生物产业与信息产业是一个国家的两大经济支柱;发现新功能基因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转基因食品;转基因药物(如减肥药,增高药) 6、HGP对生物进化研究的影响 生物的进化史,都刻写在各基因组的“天书”上;草履虫是人的亲戚——13亿年;人是由300~400万年前的一种猴子进化来的;人类第一次“走出非洲”——200万年的古猿;人类的“夏娃”来自于非洲,距今20万年——第二次“走出非洲”? 7、HGP带来的负面作用 侏罗纪公园不只是科幻故事;种族选择性灭绝性生物武器;基因专利战;基因资源的掠夺战;基因与个人隐私。
什么是基因和人类基因组计划
基因(遗传因子)是遗传的物质基础,是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上具有遗传信息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总称,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是由美国科学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于1990年正式启动的。美国、英国、法兰西共和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日本和我国科学家共同参与了这一预算达30亿美元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按照这个计划的设想,在2005年,要把人体内约10万个基因的密码全部解开,同时绘制出人类基因的谱图。换句话说,就是要揭开组成人体4万个基因的30亿个碱基对的秘密。人类基因组计划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和阿波罗计划并称为三大科学计划。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领域
选择人类的基因组进行研究是因为人类是在“进化”历程上最高级的生物,对它的研究有助于认识自身、掌握生老病死规律、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了解生命的起源,使人类长生不老。测出人类基因组DNA的30亿个碱基对的序列,发现所有人类基因,找出它们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破译人类全部遗传信息。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中,还包括对五种生物基因组的研究:大肠杆菌、酵母、线虫、果蝇和小鼠,称之为人类的五种“模式生物”。HGP的目的是解码生命、了解生命的起源、了解生命体生长发育的规律、认识种属之间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起因、认识疾病产生的机制以及长寿与衰老等生命现象、为疾病的诊治提供科学依据。
请谈谈人类基因组计划对人类有哪些影响
人类基因组计划简言之,是通过对基因表达谱、基因突变进行分析,可获得与疾病相关基因的信息的一项工程。其利弊个人观点如下: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优点是可以便于人类发现自己基因上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加准确,有效的进行一些有关疾病的防治。当然,通过这个,人们可以更清晰更直观的了解自己的身体,这对于无论是医学,还是社会,之于人们的健康,都是十分有利的。但是它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人们的身上都有这么一个“基因身份证”,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是对人们隐私的一种暴露。例如说找工作,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如果你是老板,对于雇佣的人,他的基因上存在某些问题,假使这决定了他的心脏功能不好,即使他说没有问题,你还会雇佣他么?这无疑会加重社会就业负担,造成诸如上述所出现的问题。对于家庭而言,新出生的孩子,一些父母在得知他们的基因有问题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抛弃婴儿的现象。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人类基因计划组又是一项加重社会负担的工程。就个人观点,不支持基因工程。
人类基因组计划对人类有哪些影响
人类基因组计划对人类有哪些影响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是由美国科学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于1990年正式启动的.美国、英国、法兰西共和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日本和我国科学家共同参与了这一预算达30亿美元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按照这个计划的设想,在2005年,要把人体内约10万个基因的密码全部解开,同时绘制出人类基因的谱图.换句话说,就是要揭开组成人体4万个基因的30亿个碱基对的秘密.人类基因组计划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和阿波罗计划并称为三大科学计划.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1、HGP对人类疾病基因研究的贡献 人类疾病相关的基因是人类基因组中结构和功能完整性至关重要的信息。对于单基因病,采用“定位克隆”和“定位候选克隆”的全新思路,导致了亨廷顿舞蹈病、遗传性结肠癌和乳腺癌等一大批单基因遗传病致病基因的发现,为这些疾病的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对于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神经精神类疾病(老年性痴呆、精神分裂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基因疾病是目前疾病基因研究的重点。 健康相关研究是HGP的重要组成部分,1997年相继提出:“肿瘤基因组解剖计划”“环境基因组学计划”。 2、HGP对医学的贡献 基因诊断、基因治疗和基于基因组知识的治疗、基于基因组信息的疾病预防、疾病易感基因的识别、风险人群生活方式、环境因子的干预。 3、HGP对生物技术的贡献 (1)基因工程药物:分泌蛋白(多肽激素,生长因子,趋化因子,凝血和抗凝血因子等)及其受体。 (2)诊断和研究试剂产业:基因和抗体试剂盒、诊断和研究用生物芯片、疾病和筛药模型。 (3)对细胞、胚胎、组织工程的推动:胚胎和成年期干细胞、克隆技术、器官再造。 4、HGP对制药工业的贡献 筛选药物的靶点:与组合化学和天然化合物分离技术结合,建立高通量的受体、酶结合试验以知识为基础的药物设计:基因蛋白产物的高级结构分析、预测、模拟—药物作用“口袋”。 个体化的药物治疗:药物基因组学。 5、HGP对社会经济的重要影响 生物产业与信息产业是一个国家的两大经济支柱;发现新功能基因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转基因食品;转基因药物(如减肥药,增高药) 6、HGP对生物进化研究的影响 生物的进化史,都刻写在各基因组的“天书”上;草履虫是人的亲戚——13亿年;人是由300~400万年前的一种猴子进化来的;人类第一次“走出非洲”——200万年的古猿;人类的“夏娃”来自于非洲,距今20万年——第二次“走出非洲”? 7、HGP带来的负面作用 侏罗纪公园不只是科幻故事;种族选择性灭绝性生物武器;基因专利战;基因资源的掠夺战;基因与个人隐私。
什么是基因组计划,这对传统分子生物学研究有什么变革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genomeproject,HGP)是由美国科学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旨在阐明人类基因组30亿个碱基对的序列,发现所有人类基因并搞清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破译人类全部遗传信息,使人类第一次在分子水平上全面地认识自我。于1990年正式启动的。美国、英国、法兰西共和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日本和我国科学家共同参与了这一价值达30亿美元的人类基因组计划。这一计划旨在为30多亿个碱基对构成的人类基因组精确测序,发现所有人类基因并搞清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破译人类全部遗传信息。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和阿波罗计划并称为三大科学计划。随着人类基因组逐渐被破译,一张生命之图将被绘就,人们的生活也将发生巨大变化。基因药物已经走进人们的生活,利用基因治疗更多的疾病不再是一个奢望。因为随着我们对人类本身的了解迈上新的台阶,很多疾病的病因将被揭开,药物就会设计得更好些,治疗方案就能“对因下药”,生活起居、饮食习惯有可能根据基因情况进行调整,人类的整体健康状况将会提高,二十一世纪的医学基础将由此奠定。 利用基因,人们可以改良果蔬品种,提高农作物的品质,更多的转基因植物和动物、食品将问世,人类可能在新世纪里培育出超级作物。通过控制人体的生化特性,人类将能够恢复或修复人体细胞和器官的功能,甚至改变人类的进化过程。对生物技术的贡献(1)基因工程药物:分泌蛋白(多肽激素,生长因子,趋化因子,凝血和抗凝血因子等)及其受体。(2)诊断和研究试剂产业:基因和抗体试剂盒、诊断和研究用生物芯片、疾病和筛药模型。(3)对细胞、胚胎、组织工程的推动:胚胎和成年期干细胞、克隆技术、器官再造。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绘制人类基因组的四张图,其中最重要的是 转录图
原话:遗传图谱(genetic map)又称连锁图谱(linkage map),它是以具有遗传多态性(在一个遗传位点上具有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在群体中的出现频率皆高于1%)的遗传标记为“路标”,以遗传学距离(在减数分裂事件中两个位点之间进行交换、重组的百分率,1%的重组率称为1cM)为图距的基因组图。遗传图谱的建立为基因识别和完成基因定位创造了条件。意义:6000多个遗传标记已经能够把人的基因组分成6000多个区域,使得连锁分析法可以找到某一致病的或表现型的基因与某一标记邻近(紧密连锁)的证据,这样可把这一基因定位于这一已知区域,再对基因进行分离和研究。对于疾病而言,找基因和分析基因是个关键。序列图谱随着遗传图谱和物理图谱的完成,测序就成为重中之重的工作。DNA序列分析技术是一个包括制备DNA片段化及碱基分析、DNA信息翻译的多阶段的过程。通过测序得到基因组的序列图谱。
什么是人类基因组计划?对人类社会有什么影响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是由美国科学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于1990年正式启动的。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我国科学家共同参与了这一预算达30亿美元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按照这个计划的设想,在2005年,要把人体内约2.5万个基因的密码全部解开,同时绘制出人类基因的谱图。换句话说,就是要揭开组成人体2.5万个基因的30亿个碱基对的秘密。人类基因组计划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和阿波罗计划并称为三大科学计划。被誉为生命科学的“登月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英语:Human Genome Project, HGP)是一项规模宏大,跨国跨学科的科学探索工程。其宗旨在于测定组成人类染色体(指单倍体)中所包含的30亿个碱基对组成的核苷酸序列,从而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并且辨识其载有的基因及其序列,达到破译人类遗传信息的最终目的。基因组计划是人类为了探索自身的奥秘所迈出的重要一步,是继曼哈顿计划和阿波罗登月计划之后,人类科学史上的又一个伟大工程。截止到2005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测序工作已经完成。其中,2001年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的发表(由公共基金资助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和私人企业塞雷拉基因组公司各自独立完成,并分别公开发表)被认为是人类基因组计划成功的里程碑。
人类基因组计划有几个国家参与?
人类基因组计划 人类基因组计划简介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是由美国科学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于1990年正式启动的。美国、英国、法兰西共和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日本国国和我国科学家共同参与了这一价值达30亿美元的人类基因组计划。这一计划旨在为30多亿个碱基对构成的人类基因组精确测序,发现所有人类基因并搞清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破译人类全部遗传信息。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和阿波罗计划并称为三大科学计划。198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Renato Dulbecco发表短文《肿瘤研究的转折点:人类基因组测序》(Science, 231: 1055-1056)。文中指出:如果我们想更多地了解肿瘤,我们从现在起必须关注细胞的基因组。…… 从哪个物种着手努力?如果我们想理解人类肿瘤,那就应从人类开始。……人类肿瘤研究将因对DNA的详细知识而得到巨大推动。”什么是基因组(Genome)?基因组就是一个物种中所有基因的整体组成。人类基因组有两层意义:遗传信息和遗传物质。要揭开生命的奥秘,就需要从整体水平研究基因的存在、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基因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什么选择人类的基因组进行研究?因为人类是在“进化”历程上最高级的生物,对它的研究有助于认识自身、掌握生老病死规律、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了解生命的起源。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中,还包括对五种生物基因组的研究:大肠杆菌、酵母、线虫、果蝇和小鼠,称之为人类的五种“模式生物”。 HGP的目的是解码生命、了解生命的起源、了解生命体生长发育的规律、认识种属之间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起因、认识疾病产生的机制以及长寿与衰老等生命现象、为疾病的诊治提供科学依据。
什么是基因组计划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 工程技术科学 解析: 现代遗传学家认为,基因是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总称,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并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不仅可以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还可以使遗传信息得到表达。不同人种之间头发、肤色、眼睛、鼻子等不同,是基因差异所致。 人类只有一个基因组,大约有5-10万个基因。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美国科学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的,旨在阐明人类基因组30亿个碱基对的序列,发现所有人类基因并搞清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破译人类全部遗传信息,使人类第一次在分子水平上全面地认识自我。计划于1990年正式启动,这一价值30亿美元的计划的目标是,为30亿个碱基对构成的人类基因组精确测序,从而最终弄清楚每种基因制造的蛋白质及其作用。打个比方,这一过程就好像以步行的方式画出从北京到上海的路线图,并标明沿途的每一座山峰与山谷。虽然很慢,但非常精确。 随着人类基因组逐渐被破译,一张生命之图将被绘就,人们的生活也将发生巨大变化。基因药物已经走进人们的生活,利用基因治疗更多的疾病不再是一个奢望。因为随着我们对人类本身的了解迈上新的台阶,很多疾病的病因将被揭开,药物就会设计得更好些,治疗方案就能“对因下药”,生活起居、饮食习惯有可能根据基因情况进行调整,人类的整体健康状况将会提高,二十一世纪的医学基础将由此奠定。 利用基因,人们可以改良果蔬品种,提高农作物的品质,更多的转基因植物和动物、食品将问世,人类可能在新世纪里培育出超级作物。通过控制人体的生化特性,人类将能够恢复或修复人体细胞和器官的功能,甚至改变人类的进化过程。
什么是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科学家起了什么作用?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现状与展望------发表日期:2004年3月30日 一、研究现状 1、人类基因组测序 1990年~1998年,人类基因组序列已完成和正在测序的共计约330Mb,占人基因组的11%左右;已识别出人类疾病相关的基因200个左右。此外,细菌、古细菌、支原体和酵母等17种生物的全基因组的测序已经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企业与研究部门的携手,将大大地促进测序工作的完成。美国的基因组研究所(The Institute of Genome Research, TIGR)与PE(Perkin-Elmar)公司合作建立新公司,三年内投资2亿美元,预计于2002年完成全序列的测定。这一进度将比美国政府资助的HGP的预定目标提前三年。美国加州的一家遗传学数据公司(Incyte)宣布(1998年〕,两年内测定基因组中的蛋白质编码序列以及密码子中的单核苷酸的多态性,最后将绘制一幅人的10万个基因的定位图。与Incyte公司合作的HGS(Human Genome Science)公司的负责人宣称,截止1998年8月,该公司已鉴定出10万多个基因(人体基因约为12万个),并且得到了95%以上基因的EST(expressed sequence tag)或其部分序列。 1998年9月14日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所(NHGRI)和美国能源部基因组研究计划的负责人在一次咨询会议上宣布,美国政府资助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将于2001年完成大部分蛋白质编码区的测序,约占基因组的三分之一,测序的差错率不超过万分之一。同时还要完成一幅“工作草图”,至少覆盖基因组的90%,差错率为百分之一。2003年完成基因组测序,差错率为万分之一。这一时间表显示,计划将比开始的目标提前两年完成。 2、疾病基因的定位克隆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直接动因是要解决包括肿瘤在内的人类疾病的分子遗传学问题。6000多个单基因遗传病和多种大面积危害人类健康的多基因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及相关基因,代表了对人类基因中结构和功能完整性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疾病基因的克隆在HGP中占据着核心位置,也是计划实施以来成果最显著的部分。 在遗传和物理作图工作的带动下,疾病基因的定位、克隆和鉴定研究已形成了,从表位→蛋白质→基因的传统途径转向“反求遗传学”或“定位克隆法”的全新思路。随着人类基因图的构成,3000多个人类基因已被精确地定位于染色体的各个区域。今后,一旦某个疾病位点被定位,就可以从局部的基因图中遴选出相关基因进行分析。这种被称为“定位候选克隆”的策略,将大大提高发现疾病基因的效率。 3、多基因病的研究 目前,人类疾病的基因组学研究已进入到多基因疾病这一难点。由于多基因疾病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难以从一般的家系遗传连锁分析取得突破。这方面的研究需要在人群和遗传标记的选择、数学模型的建立、统计方法的 改进等方面进行艰苦的努力。近来也有学者提出,用比较基因表达谱的方法来识别疾病状态下基因的激活或受抑。实际上,“癌肿基因组解剖学计划(Cancer Genome Anatomy Project,CGAP”就代表了在这方面的尝试。 4、中国的人类基因组研究 国际HGP 研究的飞速发展和日趋激烈的基因抢夺战已引起了中国政府和科学界的高度重视。在政府的资助和一批高水平的生命科学家带领下,我国已建成了一批实力较强的国家级生命科学重点实验室,组建了北京、上海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有了研究人类基因组的条件和基础,并引进和建立了一批基因组研究中的新技术。中国的HGP在多民族基因保存、基因组多样性的比较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同时在白血病、食管癌、肝癌、鼻咽癌等易感基因研究方面亦取得了较大进展。 首先建立了寡核苷酸引物介导的人类高分辨染色体显微切割和显微基因克隆技术;已建立的17种染色体特异性DNA文库和24种染色体区特异性DNA文库及其探针;构建了人X染色体YAC图谱,已完成了人X染色体Xp11.2-p21.3跨度的约35cM STS-YAC图谱的构建;建立了YAC-cDNA筛选技术。 目前的研究工作还包括: 疾病和功能相关新基因的分离、测序和克隆的技术和方法学的创新研究;中国少数民族HLA分型研究及特种基因的分析; 人胎脑cDNA文库的构建和新基因的克隆研究。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有56 个民族和极为丰富的病种资源,并且由于长期的社会封闭,在一些地区形成了极为难得的族群和遗传隔离群,一些多世代、多个体的大家系具有典型的遗传性状,这些都是克隆相关基因的宝贵材料。但是,由于我国的HGP 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底子薄、资金投入不足,缺乏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青年生力军, 我国的HGP 研究工作与国外近年来的惊人发展速度相比,差距还很大,并且有进一步加大的危险。如果我们在这场基因争夺战中不能坚守住自己的阵地,那么在21 世纪的竞争中我们又将处于被动地位:我们不能自由地应用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的权力,我们不能自由地进行生物药物的生产和开发,我们亦不能自由地推动其他基因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展望 1、生命科学工业的形成 由于基因组研究与制药、生物技术、农业、食品、化学、化妆品、环境、能源和计算机等工业部门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基因组的研究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国际上一批大型制药公司和化学工业公司大规模纷纷投巨资进军基因组研究领域,形成了一个新的产业部门,即生命科学工业。 世界上一些大的制药集团纷纷投资建立基因组研究所。Ciba-Geigy 和Ssandoz合资组建了Novartis 公司,并斥资2.5亿美元建立研究所,开展基因组研究工作。Smith Kline 公司花1.25亿美元加快测序的进度,将药物开发项目的25%建立在基因组学之上。Glaxo-Wellcome 在基因组研究领域投入4,700万美元,将研究人员增加了一倍。 大型化学工业公司向生命科学工业转轨。孟山都公司早在1985年就开始转向生命科学工业。至1997年,该公司向生物技术和基因组研究的投入已高达66亿美元。1998年4月,杜邦公司宣布改组成三个实业单位,由生命科学领头。1998年5月,该公司又宣布放弃能源公司Conaco,将其改造成一家生命科学公司。Dow化学公司用9亿美元购入Eli Lilly公司40%的股票,从事谷物和食品研究,后又成立了生命科学公司。Hoechst公司则出售了它的基本化学品部门,转项投资生物技术和制药。 传统的农业和食品部门也出现了向生物技术和制药合并的趋势。Genzyme Transgenics 公司培养出的基因工程羊能以较高的产量生产抗凝血酶III,一群羊的酶产量相当于投资1.15亿美元工厂的产量。据估计,转基因动物生产的药物成本是大规模细胞培养法的十分之一。一些公司还在研究生产能抗骨质疏松的谷物,以及大规模生产和加工基因工程食品。 能源、采矿和环境工业也已在分子水平上向基因组研究汇合。例如,用产甲烷菌Methanobacterium 作为一种新能源。用抗辐射的细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清除放射性物质的污染,并在转入tod基因后,在高辐射环境下清除多种有害化学物质的污染。 2、功能基因组学 人类基因组计划当前的整体发展趋势是什么?一方面,在顺利实现遗传图和物理图的制作后,结构基因组学正在向完成染色体的完整核酸序列图的目标奋进。另一方面,功能基因组学已提上议事日程。人类基因组计划已开始进入由结构基因组学向功能基因组学过渡、转化的过程。在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中,可能的核心问题有:基因组的表达及其调控、基因组的多样性、模式生物体基因组研究等。 (1)基因组的表达及其调控 1)基因转录表达谱及其调控的研究 一个细胞的基因转录表达水平能够精确而特异地反映其类型、发育阶段以及反应状态,是功能基因组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为了能够全面地评价全部基因的表达,需要建立全新的工具系统,其定量敏感性水平应达到小于1个拷贝/细胞,定性敏感性应能够区分剪接方式,还须达到检测单细胞的能力。近年来发展的DNA微阵列技术,如DNA芯片,已有可能达到这一目标。 研究基因转录表达不仅是为了获得全基因组表达的数据,以作为数学聚类分析。关键问题是要解析控制整个发育过程或反应通路的基因表达网络的机制。网络概念对于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基因表达调控都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大多数细胞中基因的产物都是与其它基因的产物互相作用的;另一方面,在发育过程中大多数的基因产物都是在多个时间和空间表达并发挥其功能,形成基因表达的多效性。在一个意义上,每个基因的表达模式只有放到它所在的调控网络的大背景下,才会有真正的意义。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有必要建立高通量的小鼠胚胎原位杂交技术。 2)蛋白质组学研究 蛋白质组学研究是要从整体水平上研究蛋白质的水平和修饰状态。目前正在发展标准化和自动化的二维蛋白质凝胶电泳的工作体系。首先用一个自动系统来提取人类细胞的蛋白质,继而用色谱仪进行部分分离,将每区段中的蛋白质裂解,再用质谱仪分析,并在蛋白质数据库中通过特征分析来认识产生的多肽。 蛋白质组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建立蛋白质相互关系的目录。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命活动的基础。组装基因组各成分间的详尽作图已在T7噬菌体(55个基因)获得成功。如何在模式生物(如酵母)和人类基因组的研究中建立自动方法,认识不同的生化通路,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3)生物信息学的应用 目前,生物信息学已大量应用于基因的发现和预测。然而,利用生物信息学去发现基因的蛋白质产物的功能更为重要。模式生物体中越来越多的蛋白质构建编码单位被识别,无疑为基因和蛋白质同源关系的搜寻和家族的分类提供了极其宝贵的信息。同时,生物信息学的算法、程序也在不断改善,使得不仅能够从一级结构,也能从估计结构上发现同源关系。但是,利用计算机模拟所获得的理论数据,还需要经过实验经过的验证和修正。 (2)基因组多样性的研究 人类是一个具有多态性的群体。不同群体和个体在生物学性状以及在对疾病的易感性与抗性上的差别,反映了进化过程中基因组与内、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开展人类基因组多样性的系统研究,无论对于了解人类的起源和进化,还是对于生物医学均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1)对人类DNA的再测序 可以预测,在完成第一个人类基因组测序后,必然会出现对各人种、群体进行再测序和精细基因分型的热潮。这些资料与人类学、语言学的资料项结合,将有可能建立一个全人类的数据库资源,从而更好地了解人类的历史和自身特征。另外,基因组多样性的研究将成为疾病基因组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而群体遗传学将日益成为生物医药研究中的主流工具。需要对各种常见多因素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和精神分裂症等)的相关基因及癌肿相关基因在基因组水平进行大规模的再测序,以识别其变异序列。 2)对其它生物的测序 对进化过程各个阶段的生物进行系统的比较DNA测序,将揭开生命35亿年的进化史。这样的研究不仅能勾画出一张详尽的系统进化树,而且将显示进化过程中最主要的变化所发生的时间及特点,比如新基因的出现和全基因组的复制。 认识不同生物中基因序列的保守性,将能够使我们有效地认识约束基因及其产物的功能性的因素。对序列差异性的研究则有助于认识产生大自然多样性的基础。在不同生物体之间建立序列变异与基因表达的时空差异之间的相关性,将有助于揭示基因的网络结构。 (3)开展对模式生物体的研究 1)比较基因组研究 在人类基因组的研究中,模式生物体的研究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尽管模式生物体的基因组的结构相对简单,但是它们的核心细胞过程和生化通路在很大程度上是保守的。这项研究的意义是:1〕有助于发展和检验新的相关技术,如大规模测序、大规模表达谱检验、大规模功能筛选等;2〕通过比较和鉴定,能够了解基因组的进化,从而加速对人类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的了解;3〕模式生物体间的比较研究,为阐明基因表达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目前对于基因组总体结构组成方面的知识,主要来源于模式生物体的基因组序列分析。通过对不同物种间基因调控序列的计算机分析,已发现了一定比例的保守性核心调控序列。根据这些序列建立的表达模式数据库对破译基因调控网络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2)功能缺失突变的研究 识别基因功能最有效的方法,可能是观察基因表达被阻断后在细胞和整体所产生的表型变化。在这方面,基因剔除方法(knock-out)是一项特别有用的工具。目前。国际上已开展了对酵母、线虫和果蝇的大规模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其中进展最快的是酵母。欧共体为此专门建立了一个称为EUROFAN(European Functional Analysis Network)的研究网络。美国、加拿大和日本也启动了类似的计划。 随着线虫和果蝇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将来也可能开展对这两种生物的类似性研究。一些突变株系和技术体系建立后,不仅能够成为研究单基因功能的有效手段,而且为研究基因冗余性和基因间的相互作用等深层次问题奠定了基础。小鼠作为哺乳动物中的代表性模式生物,在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中展有特殊的地位。同源重组技术可以破坏小鼠的任何一个基因,这种方法的缺点是费用高。利用点突变、缺失突变和插入突变造成的随机突变是另一中可能的途径。对于人体细胞而言,建立反义寡核苷酸和核酶瞬间阻断基因表达的体系可能更加合适。蛋白质水平的剔除术也许是说明基因功能最有力的手段。利用组合化学方法有望生产出化学剔除试剂,用于激活或失活各种蛋白质。 总之,模式生物体的基因组计划为人类基因组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今后,模式生物体的研究方向是将人类基因组8~10万个编码基因的大部分转化为已知生化功能的多成分核心机制。而要获得酶一种人类进化保守性核心机制的精细途径,以及它们的紊乱导致疾病的各种途径的知识,将只能来自对人类自身的研究。 通过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人类最终将将能够了解哪些进化机制已经确实发生,并考虑进化过程还能够有哪些新的潜能。一种新的解答发育问题的方法可能是,将蛋白质功能域和调控顺序进行重新的组合,建立新的基因网络和形态发生通路。也就是说,未来的生物科学不仅能够认识生物体是如何构成和进化的,而且更为诱人的是产生构建新的生物体的可能潜力。参考资料:http://www.gzxq.com/zupei/ReadNews.asp?NewsID=30
什么叫人类基因组计划,它对医学上的研究具有哪些意义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是一项规模宏大,跨国跨学科的科学探索工程,于1990年正式启动。 它的宗旨在于测定组成人类染色体(指单倍体)中所包含的30亿个碱基对组成的核苷酸序列,从而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并且辨识其载有的基因及其序列,达到破译人类遗传信息的最终目的选择人类的基因组进行研究是因为人类是在“进化”历程上最高级的生物,对它的研究有助于认识自身、掌握生老病死规律、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了解生命的起源。测出人类基因组DNA的30亿个碱基对的序列,发现所有人类基因,找出它们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破译人类全部遗传信息。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中,还包括对五种生物基因组的研究:大肠杆菌、酵母、线虫、果蝇和小鼠,称之为人类的五种“模式生物”。HGP的目的是解码生命、了解生命的起源、了解生命体生长发育的规律、认识种属之间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起因、认识疾病产生的机制以及长寿与衰老等生命现象、为疾病的诊治提供科学依据。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主要目标是什么?目前进入什么阶段?
这一计划旨在为30多亿个碱基对构成的人类基因组精确测序,发现所有人类基因并搞清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破译人类全部遗传信息。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和阿波罗计划并称为三大科学计划。一、研究现状 1、人类基因组测序 1990年~1998年,人类基因组序列已完成和正在测序的共计约330Mb,占人基因组的11%左右;已识别出人类疾病相关的基因200个左右。此外,细菌、古细菌、支原体和酵母等17种生物的全基因组的测序已经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企业与研究部门的携手,将大大地促进测序工作的完成。美国的基因组研究所(The Institute of Genome Research, TIGR)与PE(Perkin-Elmar)公司合作建立新公司,三年内投资2亿美元,预计于2002年完成全序列的测定。这一进度将比美国政府资助的HGP的预定目标提前三年。美国加州的一家遗传学数据公司(Incyte)宣布(1998年〕,两年内测定基因组中的蛋白质编码序列以及密码子中的单核苷酸的多态性,最后将绘制一幅人的10万个基因的定位图。与Incyte公司合作的HGS(Human Genome Science)公司的负责人宣称,截止1998年8月,该公司已鉴定出10万多个基因(人体基因约为12万个),并且得到了95%以上基因的EST(expressed sequence tag)或其部分序列。 1998年9月14日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所(NHGRI)和美国能源部基因组研究计划的负责人在一次咨询会议上宣布,美国政府资助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将于2001年完成大部分蛋白质编码区的测序,约占基因组的三分之一,测序的差错率不超过万分之一。同时还要完成一幅“工作草图”,至少覆盖基因组的90%,差错率为百分之一。2003年完成基因组测序,差错率为万分之一。这一时间表显示,计划将比开始的目标提前两年完成。 2、疾病基因的定位克隆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直接动因是要解决包括肿瘤在内的人类疾病的分子遗传学问题。6000多个单基因遗传病和多种大面积危害人类健康的多基因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及相关基因,代表了对人类基因中结构和功能完整性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疾病基因的克隆在HGP中占据着核心位置,也是计划实施以来成果最显著的部分。 在遗传和物理作图工作的带动下,疾病基因的定位、克隆和鉴定研究已形成了,从表位→蛋白质→基因的传统途径转向“反求遗传学”或“定位克隆法”的全新思路。随着人类基因图的构成,3000多个人类基因已被精确地定位于染色体的各个区域。今后,一旦某个疾病位点被定位,就可以从局部的基因图中遴选出相关基因进行分析。这种被称为“定位候选克隆”的策略,将大大提高发现疾病基因的效率。 3、多基因病的研究 目前,人类疾病的基因组学研究已进入到多基因疾病这一难点。由于多基因疾病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难以从一般的家系遗传连锁分析取得突破。这方面的研究需要在人群和遗传标记的选择、数学模型的建立、统计方法的 改进等方面进行艰苦的努力。近来也有学者提出,用比较基因表达谱的方法来识别疾病状态下基因的激活或受抑。实际上,“癌肿基因组解剖学计划(Cancer Genome Anatomy Project,CGAP”就代表了在这方面的尝试。 4、中国的人类基因组研究 国际HGP 研究的飞速发展和日趋激烈的基因抢夺战已引起了中国政府和科学界的高度重视。在政府的资助和一批高水平的生命科学家带领下,我国已建成了一批实力较强的国家级生命科学重点实验室,组建了北京、上海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有了研究人类基因组的条件和基础,并引进和建立了一批基因组研究中的新技术。中国的HGP在多民族基因保存、基因组多样性的比较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同时在白血病、食管癌、肝癌、鼻咽癌等易感基因研究方面亦取得了较大进展。 首先建立了寡核苷酸引物介导的人类高分辨染色体显微切割和显微基因克隆技术;已建立的17种染色体特异性DNA文库和24种染色体区特异性DNA文库及其探针;构建了人X染色体YAC图谱,已完成了人X染色体Xp11.2-p21.3跨度的约35cM STS-YAC图谱的构建;建立了YAC-cDNA筛选技术。 目前的研究工作还包括: 疾病和功能相关新基因的分离、测序和克隆的技术和方法学的创新研究;中国少数民族HLA分型研究及特种基因的分析; 人胎脑cDNA文库的构建和新基因的克隆研究。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有56 个民族和极为丰富的病种资源,并且由于长期的社会封闭,在一些地区形成了极为难得的族群和遗传隔离群,一些多世代、多个体的大家系具有典型的遗传性状,这些都是克隆相关基因的宝贵材料。但是,由于我国的HGP 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底子薄、资金投入不足,缺乏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青年生力军, 我国的HGP 研究工作与国外近年来的惊人发展速度相比,差距还很大,并且有进一步加大的危险。如果我们在这场基因争夺战中不能坚守住自己的阵地,那么在21 世纪的竞争中我们又将处于被动地位:我们不能自由地应用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的权力,我们不能自由地进行生物药物的生产和开发,我们亦不能自由地推动其他基因相关产业的发展。
人类基因组计划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现状与展望------发表日期:2004年3月30日 一、研究现状 1、人类基因组测序 1990年~1998年,人类基因组序列已完成和正在测序的共计约330Mb,占人基因组的11%左右;已识别出人类疾病相关的基因200个左右。 此外,细菌、古细菌、支原体和酵母等17种生物的全基因组的测序已经完成。值得一提的是,企业与研究部门的携手,将大大地促进测序工作的完成。 美国的基因组研究所(The Institute of Genome Research, TIGR)与PE(Perkin-Elmar)公司合作建立新公司,三年内投资2亿美元,预计于2002年完成全序列的测定。 这一进度将比美国 *** 资助的HGP的预定目标提前三年。 美国加州的一家遗传学数据公司(Incyte)宣布(1998年〕,两年内测定基因组中的蛋白质编码序列以及密码子中的单核苷酸的多态性,最后将绘制一幅人的10万个基因的定位图。 与Incyte公司合作的HGS(Human Genome Science)公司的负责人宣称,截止1998年8月,该公司已鉴定出10万多个基因(人体基因约为12万个),并且得到了95%以上基因的EST(expressed sequence tag)或其部分序列。1998年9月14日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所(NHGRI)和美国能源部基因组研究计划的负责人在一次咨询会议上宣布,美国 *** 资助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将于2001年完成大部分蛋白质编码区的测序,约占基因组的三分之一,测序的差错率不超过万分之一。 同时还要完成一幅“工作草图”,至少覆盖基因组的90%,差错率为百分之一。 2003年完成基因组测序,差错率为万分之一。 这一时间表显示,计划将比开始的目标提前两年完成。2、疾病基因的定位克隆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直接动因是要解决包括肿瘤在内的人类疾病的分子遗传学问题。 6000多个单基因遗传病和多种大面积危害人类健康的多基因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及相关基因,代表了对人类基因中结构和功能完整性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所以,疾病基因的克隆在HGP中占据着核心位置,也是计划实施以来成果最显著的部分。在遗传和物理作图工作的带动下,疾病基因的定位、克隆和鉴定研究已形成了,从表位→蛋白质→基因的传统途径转向“反求遗传学”或“定位克隆法”的全新思路。 随着人类基因图的构成,3000多个人类基因已被精确地定位于染色体的各个区域。 今后,一旦某个疾病位点被定位,就可以从局部的基因图中遴选出相关基因进行分析。 这种被称为“定位候选克隆”的策略,将大大提高发现疾病基因的效率。3、多基因病的研究 目前,人类疾病的基因组学研究已进入到多基因疾病这一难点。 由于多基因疾病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难以从一般的家系遗传连锁分析取得突破。 这方面的研究需要在人群和遗传标记的选择、数学模型的建立、统计方法的 改进等方面进行艰苦的努力。 近来也有学者提出,用比较基因表达谱的方法来识别疾病状态下基因的激活或受抑。 实际上,“癌肿基因组解剖学计划(Cancer Genome Anatomy Project,CGAP”就代表了在这方面的尝试。4、中国的人类基因组研究 国际HGP 研究的飞速发展和日趋激烈的基因抢夺战已引起了中国 *** 和科学界的高度重视。 在 *** 的资助和一批高水平的生命科学家带领下,我国已建成了一批实力较强的国家级生命科学重点实验室,组建了北京、上海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 有了研究人类基因组的条件和基础,并引进和建立了一批基因组研究中的新技术。 中国的HGP在多民族基因保存、基因组多样性的比较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同时在白血病、食管癌、肝癌、鼻咽癌等易感基因研究方面亦取得了较大进展。首先建立了寡核苷酸引物介导的人类高分辨染色体显微切割和显微基因克隆技术;已建立的17种染色体特异性DNA文库和24种染色体区特异性DNA文库及其探针;构建了人X染色体YAC图谱,已完成了人X染色体Xp11.2-p21.3跨度的约35cM STS-YAC图谱的构建;建立了YAC-cDNA筛选技术。目前的研究工作还包括: 疾病和功能相关新基因的分离、测序和克隆的技术和方法学的创新研究;中国少数民族HLA分型研究及特种基因的分析; 人胎脑cDNA文库的构建和新基因的克隆研究。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有56 个民族和极为丰富的病种资源,并且由于长期的社会封闭,在一些地区形成了极为难得的族群和遗传隔离群,一些多世代、多个体的大家系具有典型的遗传性状,这些都是克隆相关基因的宝贵材料。 但是,由于我国的HGP 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底子薄、资金投入不足,缺乏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青年生力军, 我国的HGP 研究工作与国外近年来的惊人发展速度相比,差距还很大,并且有进一步加大的危险。 如果我们在这场基因争夺战中不能坚守住自己的阵地,那么在21 世纪的竞争中我们又将处于被动地位:我们不能自由地应用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的权力,我们不能自由地进行生物药物的生产和开发,我们亦不能自由地推动其他基因相关产业的发展。二、展望 1、生命科学工业的形成 由于基因组研究与制药、生物技术、农业、食品、化学、化妆品、环境、能源和计算机等工业部门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基因组的研究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国际上一批大型制药公司和化学工业公司大规模纷纷投巨资进军基因组研究领域,形成了一个新的产业部门,即生命科学工业。世界上一些大的制药集团纷纷投资建立基因组研究所。 Ciba-Geigy 和Ssandoz合资组建了Novartis 公司,并斥资2.5亿美元建立研究所,开展基因组研究工作。 Smith Kline 公司花1.25亿美元加快测序的进度,将药物开发项目的25%建立在基因组学之上。 Glaxo-Welle 在基因组研究领域投入4,700万美元,将研究人员增加了一倍。大型化学工业公司向生命科学工业转轨。 孟山都公司早在1985年就开始转向生命科学工业。 至1997年,该公司向生物技术和基因组研究的投入已高达66亿美元。 1998年4月,杜邦公司宣布改组成三个实业单位,由生命科学领头。 1998年5月,该公司又宣布放弃能源公司Conaco,将其改造成一家生命科学公司。 Dow化学公司用9亿美元购入Eli Lilly公司40%的股票,从事谷物和食品研究,后又成立了生命科学公司。 Hoechst公司则出售了它的基本化学品部门,转项投资生物技术和制药。传统的农业和食品部门也出现了向生物技术和制药合并的趋势。 Genzyme Transgenics 公司培养出的基因工程羊能以较高的产量生产抗凝血酶III,一群羊的酶产量相当于投资1.15亿美元工厂的产量。 据估计,转基因动物生产的药物成本是大规模细胞培养法的十分之一。 一些公司还在研究生产能抗骨质疏松的谷物,以及大规模生产和加工基因工程食品。能源、采矿和环境工业也已在分子水平上向基因组研究汇合。 例如,用产甲烷菌Methanobacterium 作为一种新能源。 用抗辐射的细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清除放射性物质的污染,并在转入tod基因后,在高辐射环境下清除多种有害化学物质的污染。2、功能基因组学 人类基因组计划当前的整体发展趋势是什么?一方面,在顺利实现遗传图和物理图的制作后,结构基因组学正在向完成染色体的完整核酸序列图的目标奋进。 另一方面,功能基因组学已提上议事日程。 人类基因组计划已开始进入由结构基因组学向功能基因组学过渡、转化的过程。 在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中,可能的核心问题有:基因组的表达及其调控、基因组的多样性、模式生物体基因组研究等。(1)基因组的表达及其调控 1)基因转录表达谱及其调控的研究 一个细胞的基因转录表达水平能够精确而特异地反映其类型、发育阶段以及反应状态,是功能基因组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为了能够全面地评价全部基因的表达,需要建立全新的工具系统,其定量敏感性水平应达到小于1个拷贝/细胞,定性敏感性应能够区分剪接方式,还须达到检测单细胞的能力。 近年来发展的DNA微阵列技术,如DNA芯片,已有可能达到这一目标。研究基因转录表达不仅是为了获得全基因组表达的数据,以作为数学聚类分析。 关键问题是要解析控制整个发育过程或反应通路的基因表达网络的机制。 网络概念对于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基因表达调控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方面,大多数细胞中基因的产物都是与其它基因的产物互相作用的;另一方面,在发育过程中大多数的基因产物都是在多个时间和空间表达并发挥其功能,形成基因表达的多效性。 在一个意义上,每个基因的表达模式只有放到它所在的调控网络的大背景下,才会有真正的意义。 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有必要建立高通量的小鼠胚胎原位杂交技术。2)蛋白质组学研究 蛋白质组学研究是要从整体水平上研究蛋白质的水平和修饰状态。 目前正在发展标准化和自动化的二维蛋白质凝胶电泳的工作体系。 首先用一个自动系统来提取人类细胞的蛋白质,继而用色谱仪进行部分分离,将每区段中的蛋白质裂解,再用质谱仪分析,并在蛋白质数据库中通过特征分析来认识产生的多肽。蛋白质组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建立蛋白质相互关系的目录。 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命活动的基础。 组装基因组各成分间的详尽作图已在T7噬菌体(55个基因)获得成功。 如何在模式生物(如酵母)和人类基因组的研究中建立自动方法,认识不同的生化通路,是值得探讨的问题。3)生物信息学的应用 目前,生物信息学已大量应用于基因的发现和预测。 然而,利用生物信息学去发现基因的蛋白质产物的功能更为重要。 模式生物体中越来越多的蛋白质构建编码单位被识别,无疑为基因和蛋白质同源关系的搜寻和家族的分类提供了极其宝贵的信息。 同时,生物信息学的算法、程序也在不断改善,使得不仅能够从一级结构,也能从估计结构上发现同源关系。 但是,利用计算机模拟所获得的理论数据,还需要经过实验经过的验证和修正。(2)基因组多样性的研究 人类是一个具有多态性的群体。 不同群体和个体在生物学性状以及在对疾病的易感性与抗性上的差别,反映了进化过程中基因组与内、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开展人类基因组多样性的系统研究,无论对于了解人类的起源和进化,还是对于生物医学均会产生重大的影响。1)对人类DNA的再测序 可以预测,在完成第一个人类基因组测序后,必然会出现对各人种、群体进行再测序和精细基因分型的热潮。 这些资料与人类学、语言学的资料项结合,将有可能建立一个全人类的数据库资源,从而更好地了解人类的历史和自身特征。 另外,基因组多样性的研究将成为疾病基因组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而群体遗传学将日益成为生物医药研究中的主流工具。 需要对各种常见多因素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和精神分裂症等)的相关基因及癌肿相关基因在基因组水平进行大规模的再测序,以识别其变异序列。2)对其它生物的测序 对进化过程各个阶段的生物进行系统的比较DNA测序,将揭开生命35亿年的进化史。 这样的研究不仅能勾画出一张详尽的系统进化树,而且将显示进化过程中最主要的变化所发生的时间及特点,比如新基因的出现和全基因组的复制。认识不同生物中基因序列的保守性,将能够使我们有效地认识约束基因及其产物的功能性的因素。 对序列差异性的研究则有助于认识产生大自然多样性的基础。 在不同生物体之间建立序列变异与基因表达的时空差异之间的相关性,将有助于揭示基因的网络结构。(3)开展对模式生物体的研究 1)比较基因组研究 在人类基因组的研究中,模式生物体的研究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尽管模式生物体的基因组的结构相对简单,但是它们的核心细胞过程和生化通路在很大程度上是保守的。 这项研究的意义是:1〕有助于发展和检验新的相关技术,如大规模测序、大规模表达谱检验、大规模功能筛选等;2〕通过比较和鉴定,能够了解基因组的进化,从而加速对人类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的了解;3〕模式生物体间的比较研究,为阐明基因表达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目前对于基因组总体结构组成方面的知识,主要来源于模式生物体的基因组序列分析。 通过对不同物种间基因调控序列的计算机分析,已发现了一定比例的保守性核心调控序列。 根据这些序列建立的表达模式数据库对破译基因调控网络提供了必要的条件。2)功能缺失突变的研究 识别基因功能最有效的方法,可能是观察基因表达被阻断后在细胞和整体所产生的表型变化。 在这方面,基因剔除方法(knock-out)是一项特别有用的工具。 目前。 国际上已开展了对酵母、线虫和果蝇的大规模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其中进展最快的是酵母。 欧共体为此专门建立了一个称为EUROFAN(European Functional Analysis Network)的研究网络。 美国、加拿大和日本也启动了类似的计划。随着线虫和果蝇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将来也可能开展对这两种生物的类似性研究。 一些突变株系和技术体系建立后,不仅能够成为研究单基因功能的有效手段,而且为研究基因冗余性和基因间的相互作用等深层次问题奠定了基础。 小鼠作为哺乳动物中的代表性模式生物,在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中展有特殊的地位。 同源重组技术可以破坏小鼠的任何一个基因,这种方法的缺点是费用高。 利用点突变、缺失突变和插入突变造成的随机突变是另一中可能的途径。 对于人体细胞而言,建立反义寡核苷酸和核酶瞬间阻断基因表达的体系可能更加合适。 蛋白质水平的剔除术也许是说明基因功能最有力的手段。 利用组合化学方法有望生产出化学剔除试剂,用于激活或失活各种蛋白质。总之,模式生物体的基因组计划为人类基因组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信息。 今后,模式生物体的研究方向是将人类基因组8~10万个编码基因的大部分转化为已知生化功能的多成分核心机制。 而要获得酶一种人类进化保守性核心机制的精细途径,以及它们的紊乱导致疾病的各种途径的知识,将只能来自对人类自身的研究。通过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人类最终将将能够了解哪些进化机制已经确实发生,并考虑进化过程还能够有哪些新的潜能。 一种新的解答发育问题的方法可能是,将蛋白质功能域和调控顺序进行重新的组合,建立新的基因网络和形态发生通路。 也就是说,未来的生物科学不仅能够认识生物体是如何构成和进化的,而且更为诱人的是产生构建新的生物体的可能潜力。
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以后,将对人类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
人类基因组计划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人类疾病贡献 人类疾病相关的基因是人类基因组中结构和功能完整性至关重要的信息。对于单基因病,采用“定位克隆”和“定位候选克隆”的全新思路,导致了亨廷顿氏舞蹈症、遗传性结肠癌和乳腺癌等一大批单基因遗传病致病基因的发现,为这些疾病的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对于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神经精神类疾病(老年性痴呆、精神分裂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基因疾病是疾病基因研究的重点。健康相关研究是HGP的重要组成部分,1997年相继提出:“肿瘤基因组解剖计划”“环境基因组学计划”。 对医学的贡献 基因诊断、基因治疗和基于基因组知识的治疗、基于基因组信息的疾病预防、疾病易感基因的识别、风险人群生活方式、环境因子的干预。 生物技术贡献 胚胎细胞克隆羊——多利 ⑴基因工程药物 分泌蛋白(多肽激素,生长因子,趋化因子,凝血和抗凝血因子等)及其受体。 ⑵诊断和研究试剂产业 基因和抗体试剂盒、诊断和研究用生物芯片、疾病和筛药模型。 推动细胞工程 胚胎和成年期干细胞、克隆技术、器官再造。 对制药的贡献 筛选药物的靶点:与组合化学和天然化合物分离技术结合,建立高通量的受体、酶结合试验以知识为基础的药物设计:基因蛋白产物的高级结构分析、预测、模拟—药物作用“口袋”。 个体化的药物治疗:药物基因组学。 社会经济影响 生物产业与信息产业是一个国家的两大经济支柱;发现新功能基因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转基因食品;转基因药物(如减肥药,增高药) 生物进化影响 生物的进化史,都刻写在各基因组的“天书”上;草履虫是人的亲戚——13亿年;人是由300~400万年前的一种猴子进化来的;人类第一次“走出非洲”——200万年的古猿;人类的“夏娃”来自于非洲,距今20万年——第二次“走出非洲”? 负面作用 侏罗纪公园不只是科幻故事;种族选择性灭绝性生物武器;基因专利战;基因资源的掠夺战;基因与个人隐私。 破译人类遗传信息,将对生物学,医学,乃至整个生命科学产生无法估量的深远影响。目前基因组信息的注释工作仍然处于初级阶段。随着将来对基因组的理解更加深入,新的知识会使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发展更为迅速。基于DNA载有的信息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深入了解疾病的产生过程将大力推动新的疗法和新药的开发研究。对于癌症、老年痴呆症等疾病的病因研究也将会受益于基因组遗传信息的破解。事实上,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前,它的潜在使用价值就已经表现出来。大量的企业,例如巨数遗传公司开始提供价格合宜,而且容易使用的基因检测,其声称可以预测包括乳腺癌、凝血、纤维性囊肿、肝脏疾病在内的很多种疾病。 人类基因组计划对许多生物学研究领域有切实的帮助。例如,当科研人员研究一种癌症时,通过人类基因组计划所提供的信息,可能会找到某个,或某些相关基因。如果在互联网上访问由人类基因组信息而建立的各种数据库,可以查询到其他科学家相关的文章,包括基因的DNA,cDNA碱基顺序,蛋白质立体结构、功能,多态性,以及和人类其他基因之间的关系。也可找到和小鼠、酵母、果蝇等对应基因的进化关系,可能存在的突变及相关的信号传到机制。人类基因组计划对与肿瘤相关的癌基因,肿瘤抑制基因的研究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分析不同物种的DNA序列的相似性会给生物进化和演变的研究提供更广阔的路径。事实上,人类基因组计划提供的数据揭示了许多重要的生物进化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如核糖体的出现,器官的产生,胚胎的发育,脊柱和免疫系统等都和DNA载有的遗传信息有密切关系。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在什么时候启动的?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由美国科学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于1990年正式启动的。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我国科学家共同参与了这一价值达30亿美元的人类基因组计划。这一计划旨在为30多亿个碱基对构成的人类基因组精确测序,发现所有人类基因并搞清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破译人类全部遗传信息。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和阿波罗计划并称为三大科学计划。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内容是什么?
分类: 文化/艺术 解析: 人类基因组这个研究,第一次在生命科学里面实现了整体上的遗传信息的解析,基因组功能的研究。基因组就是一个生命体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生命信息的储存单位,实际上就是我们说的基因,载体是脱氧核糖核酸 DNA。在多细胞的生物里,不同的细胞之间,由不同的 细胞所组成的组织之间,由不同的组织所形成的器官之间都在发生信息的流动。这个就是我们所说的:遗传学的中心法则。基因组就是一个生命体的遗传信息的总和。DNA双螺旋的发现大概是20世纪生命科学最最伟大的突破。ATCG四种不同的碱基构成了纷繁复杂的遗传学语言。 实际上绝大多数的人类疾病都是多基因控制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是1990年,就是要用15年的时间,到2005年完成人类基因组DNA全序列的测定。到今天为止我们也还没有这样的技术,说拿来一条染色体,我们就能直接测序。所以整个人类基因组计划实际上就是由复杂到简单,再由简单又回归复杂的一个过程。在人类基因组测序起步的时候,当时用的DNA序列的分析方法是凝胶电泳为主的方法,基本上还是手工运作的。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新的一个测序技术产生了就是毛细管电泳仪技术。使得测序的速度大大加快。一天就可以有100万个碱基对的的序列被测出。中国也加入这一个测序计划,我们承担了1%的任务。2000年4月份,21号染色体全序列测序草图完成了。 现在我们已经可以做到在指甲盖大小的生物芯片上点上人类的基因组,所有的基因都点在上面。将来要去看病,不光要带病卡,还要带一个自己的芯片。医生用药诊断之前,用芯片看看你可能得什么病。通过对进化不同阶段的生物体基因组学的比较,就可以发现基因组结构组成的功能调节的规律。实际上人类疾病相关的基因,也恰恰是人类基因组结构和功能完整性至关重要的信息。实际上在过去几年当中,对疾病的研究早已成为人类基因组研究一个重要计划的组成部分。1997年提出了两个计划:一个是肿瘤基因组的解剖计划,还有一个叫环境基因组计划。实际上都是和健康相关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对医学的贡献,一个是在诊断方面,另外是在基因治疗方面。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国家来说,更应该注重预防。 我们国家的基因组计划,是1994年开始启动的,从功能基因组的角度进行切入。采取结构与功能并重,多学科交叉建立关键技术,进行基因组多样性和疾病基因研究。这是我们一开始的时候一个策略。我们可以很自豪的说:现在除了Y染色体,所有的染色体上面都遍布着中国科学家发现和命名的基因。最近我们启动了一个中华民族基因组-SNP的大规模的研究。这个工作从群体遗传学转向了,我们中国人群特点的、疾病发生发展的遗传学信息的研究。所以,如果现在我们能够把中华民族生命元素变异的系统目录和数据库做出来的话,就能够获得我国生物医学界和制药工业界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来造福子孙后代来贡献于全人类。 全文 当然清华是我们国家最高等的学府之一了。所以,今天到这里来,也有点诚惶诚恐。那么主要是来求教的。现在我要给大家介绍的人类基因组这个研究,可以说是第一次,在生命科学里面,实现了某种大科学的概念。也就是说来一个整体上的遗传信息的解析,基因组功能的研究。所以我说现在生物学的特点,已经从70年代、80年代,主要是以分析为主,学科的精细化,分工的细化,这样一个趋势到了一个新的平台上面。这个平台就是大综合,其实我们中国的科学,一开始就是讲究大综合。你看我们的艺术也是这样,我们的写意画就是一种大综合。这个东西方的融合非常重要,把西方严谨的分析,和中国早在几千年前的大综合的思路结合在一起的话,我想有可能带来一些新的突破的机遇。那么这张图我想,恐怕不光是搞生命科学的,就是我们非生命科学的同学们,也都是非常熟悉的,遗传学中心法则。 我们都知道,生命活动它的本质,它是一个信息的流动。有人一直说,我们都是搞生命科学的。但是突然有一个冒出一句话:“什么是生命”?这个倒可以让人思索一番。我个人体会,生命信息它的储存单位,生命的重要特点之一,它有记忆功能。那么它的储存的单位,实际上就是我们说的基因,在绝大部分的生命体我们知道,它的载体是脱氧核糖核酸DNA。但是它的执行单位,主要来说是蛋白质。这里面它用信息的语言,不是一样的,一个是核酸的语言,一个是氨基酸的语言。所以在这个空间信息的流动,需要有一些调控的机制。这个调控大家知道,第一步就是转录。这个时候生命信息的语言,没有发生变化,都是核酸的语言。只是从DNA到了MRNA上面,这个过程我们称为转录。然后语言要发生变化,发生转换,要求来进行翻译了。所以从MRNA上面的生命语言,变成蛋白质的生命语言。当然我们知道这个蛋白质,很多的蛋白质它都具有代谢的活动。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重要差别之一就是有代谢和新陈代谢,然后蛋白质可以形成高级空间的构型。那么在这个里面,细胞的不同的部分互相之间作用,细胞核和细胞浆互相在作用。然后在多细胞的生物里,不同的细胞之间、由不同的细胞所组成的组织之间、由不同的组织所形成的器官之间都在发生信息的流动。我想这个就是我们所说的“遗传学的中心法则”。那么基因这个概念,大家都很清楚了或者说基本概念很清楚,确切的定义也许今天还不是非常清楚。 那么基因组是什么意思?基因组就是一个生命体的遗传信息的总和。那么在这里我们就不是单个基因,而是所有的基因。它所编码所有的氨基酸相互之间的这个关系,所以感官性是完全不一样的。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大概是20世纪生命科学最最伟大的突破。那么A、T、C、G四种不同的碱基,构成了纷繁复杂的遗传学语言,生命信息的最基本的符号。这个最基本的符号实在是让我们感到非常简单。大自然就用这四种简单的字符,组成了让我们叹为观止的大千世界的无数生命的多样性的现象。那么它的遗传信息,在绝大多数的生命体,我刚才说的是DNA的分子。那么它的排列组合在那里就决定了,或者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生命活动在人体,也就是我们讲的:生、老、病、死等等这些活动。那么我们在讲双螺旋结构的时候,我们都知道,碱基对、DNA是生物的大分子。一般来说我们不是用一个质量单位来表示它的体量,而是用它的长度。那么一个bp,中文叫一个碱基对。但是在基因来说,一个基因常常是要成千上万个碱基对。所以我们引入了“千碱基对”这样的尺度。然后再做到基因组的时候,我们都知道基因组它是非常大的尺度,所以又发明了一些新的尺度单位,像Mb指的是百万碱基对。 这个是基因组计划之前的,我们对人类基因组的一些了解。我们知道人类基因组的长度,一个单倍体的基因组的长度大概是30亿个碱基对。一般的教科书上都说,序列当中编码序列,也就是说我们刚才说的,发生转录表达的,可以被称之为基因的序列。大概实际上是指成熟的MRNA,发生加工以后的MRNA当中的序列,大概小于5%。也就是说,非编码序列占了绝大多数。在人体细胞核里面,遗传信息它是以染色体的方式进行组织的,分布于22个常染色体和2条性染色体。我们都知道以前的生物科学的特点,基本上是师傅带徒弟、作坊式的操作。那么到了80年代中期的时候,我想一个是生命科学的这个科学思维的大大扩展,第二个是技术的这个进步。比方说当时遗传工程已经非常成熟了,当时DNA测序也相对成熟,然后PCR的技术在那里开始产生了。因此使得科学家们,生命科学家们的雄心壮志,在那里萌发了,决心要冲破原来的这种作坊式的被物理学界甚至化学界不太看得起的那种运作方式,搞一点可以称为是大科学的东西。 当然我想科学研究的条件,思维这是一个方面。但是实际上回顾一下科学史的话,很多重大的事件它还是需求在那里拉动的。我们有的科学家批评这样的做法,意思是说我们要注意把基础研究和社会重大需求结合在一起。我觉得实际上这有点失之偏颇的,就是说有各种各样类型的研究:有的是一种自由的探索,那么这个可以非常小心,一个人的脑瓜里都可以产生诺贝尔奖的构思。但是也有一些研究的确是希望能够造福人类的。但是这样的研究提出的挑战,实际上又可以孕育着不知道多少人的诺贝尔奖的思想在里面。那么人类基因组计划,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我们看第一份,可以认为是正式的标书。我们做这个课题,一般来说首先要有标书。那么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第一个标书,可以被认为是诺贝尔奖获得者Dulbecco 1986年发表在《科学》杂志的一篇短文。它的这个短文的题目是什么呢?《肿瘤研究的转折点——人类基因组研究》。事实上我们知道美国有一位雄心勃勃的年轻总统肯尼迪上台以后,当时他在科学上有两大计划:一个是实现人类登月,还有一个战胜癌症。那么人类登月随着阿波罗计划的比较顺利地实施,1969年人类实现了登月。但是攻克肿瘤的计划是一个失败的。为什么?原来科学家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以为肿瘤就是一两个基因的问题。但实际上绝大多数的肿瘤,都是多基因的问题。它涉及的面是整个基因组的问题,是遗传信息的整体上面紊乱的这样一些问题。就是刚才讲的,我们不要以为好像一个融合基因打到小鼠里面去,就足以引起一个白血病,不是那么简单的。因为如果那样的话,你一打进去就要产生白血病,事实上我们PML罗拉白血病,在受精卵里面注射进这个融合基因以后,需要等待一年的时间才会出现白血病而且不是每一个小时都会发生白血病。所以就提示有其他的决定因素在里面。我们现在知道有时候几个基因一起传染的时候,它发生白血病的速率就会大大加快。 Dulbecco这个文章它就说,如果我们想更多地了解肿瘤,我们从现在开始必须关注细胞的基因组。从哪那个物种着手努力?如果我们想理解人类肿瘤,那就应该从人类开始。人类肿瘤研究将因对DNA的详细知识而得到巨大的推动。实际上绝大多数的人类疾病都是多基因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起动,现在一般的说法是1990年。那么1990年因为是美国国会通过了正式启动这样一个计划。这个计划雄心勃勃就是要用15年的时间,到2005年完成DNA的全序列的测定。这个投资量是多少呢?30亿美元。当时计算的依据是测一个碱基对大概需要一美元。整个计划在这个地方实际上是一个比较狭义的一个计划,这个计划实际上就是一个测序计划。实际上我们讲测序,读出天书只是理解人类自身的第一步,最重要的是读懂天书。但是即使是这样读出天书一个计划的话,它也要经历很多的磨难,很多的困难。也就是说,到今天为止,我们还没有这样的技术说,拿来一条染色体,我们就能够直接测序,从一头测到另外一头我们没有办法这样做。所以整个人类基因组计划,实际上可以简单地说就是由复杂到简单再由简单又回归复杂,最后大概还是回归到简单。也就是说把不能直接测序的一条染色体拿来给它进行分解,分解成比较小的可以操作的这样的单位。那么怎么分解呢?那就是作图,你可以用遗传学的方法去作图,也可以用物理学的方法来作图。我们知道遗传学作图,就是利用遗传学的标志来确定DNA标志间相对的距离。另外一个概念就是说要构成一些所谓的DNA连续的克隆系,那么这些片断,它互相之间重叠,它可以覆盖整个的染色体,从一端覆盖到另外一端。这样就把一个不能直接拿来测序的单位,就给它解析成比较小的、可以操作的这样一个单位。最后给它重新组合成忠实于原来染色体里面生命信息这个排列的,这样一个状况在这里面,识别全部的人类基因。所以人类基因组就是作图,或者狭义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就是作图的计划,遗传图、物理图、序列图,然后基因图。 在人类基因组计划进行大规模测序的策略有两种,一种就是我刚才说的那种思路,实际上叫逐个克隆。我刚才说了,你把DNA克隆的连续克隆系建起来了,覆盖整条染色体了,然后你就把一个一个的克隆,用得最多的就是叫BAC--细菌的人工染色体,大概100多个KB这样的长度。那么把这个克隆一个一个挑出来,挑出来以后再进行亚克隆。这种亚克隆就是这样的,就可以测序了,测序以后再给它组装起来、还原起来。这样一个策略,是国际上公共领域的测序计划所采取的策略。实际上它是历史的沿革,就是说从作图,遗传、物理作图演化过来的。我们都知道美国的瑟拉尔公司,也知道奎克曼特。那么它搞了一个叫全基因组鸟枪法,在一定作图信息基础上,绕过大片段连续克隆系统的构建而直接将基因组分解成小片段随机测序,然后利用超级计算机来进行组装。能够使得人类基因组,在初步完成作图以后,很快地迈入到测序,尤其是大规模测序。并且使得整个进度朝向人们的预期。这里面有两个重大因素的贡献,不得不承认这里面,工业界的贡献是非常大的。比如说在人类基因组起步的时候,当时用的这个DNA序列的分析方法,还是凝胶电泳仪为主的方法,基本上还是手工运作的。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上半段的时间里面,新的一个测序技术出现了,毛细管电泳仪。另外把自动化的运作和包括工业界的管理这种系统,都引进来。所以使得测序的速度大大加快。你像这样一个测试仪,它的名字就叫做Megabace。什么意思?就是毛细管电泳,它差不多两小时就可以进行读出一个序列,大概能够读到几百个碱基,那么它一天可以做十班,那么它是96道,所以一天可以做960道。每一道按照他们的宣传,都可以达到一个KB的话,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的,这是最理想的状态下。所以一天就可以有100万个碱基对的产出。但是曾经使学术界感觉比较困惑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说如果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知识爆炸的这样一个时代,可以说生物信息的爆炸,是最最给人印象深刻的。 我们看在基因组计划起步之前,在公共数据库里边DNA序列增长非常缓慢。然后1990年以后,就是指数增长期。而且这个东西我是统计到去年、2000年两家世界的公共领域,测序计划和瑟拉尔分别宣布完成了所谓的工作草图。这个时候是这样一个情况,现在大概是这样的情况。1999年当时面对着瑟拉尔的强行挑战,它是1998年成立的,号称三年要拿下人类基因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决定迎接挑战。就由国际上16个组,分担了人类基因组测序的任务,中国也加入这样一个测序计划。当然我们承担的是1%的任务,1%还是很重要的。因为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来说,能够挤入到这种属于发达国家的俱乐部里面,应该说还是很不容易的。有些事情我们想挤也不一定挤得进去的,像空间站的计划,人家还防范你。 在这里我想介绍一下什么叫工作框架图?因为都在说工作框架图,什么叫工作框架图?其实就是一个工作草图。那么它的意思呢?就是说通过对染色 *** 置明确的BAC(细菌人工染色体)连续克隆系4—5倍覆盖率的测序,获得基因组90%以上的基因序列,其错误率应该低于1%。也就是说你的覆盖面要达到基因组的90%以上。第二个呢,错误率应该低于1%。100个碱基对立面允许你有一个以下的碱基对的错误。虽然这只是一张草图,但是它已经有用途,就是对基因组结构的基本认识,基因的识别和解析、疾病基因的定位克隆、单个核苷酸的多态性的发现等。 那么讲到草图就一定有一个最终完成图了,所以这张图的定义,要求测序所用的克隆能忠实地代表常染色质的基因组结构,覆盖率要达到99.9%以上,然后序列的错误率应该低于万分之一。与工作框架图的关系呢,实际上就是在工作框架图的基础上再加大测序的覆盖率,填补空隙,使得序列的精度增加,能够达到这样一个标准。也就是说,它是草图的下一步。2000年6月25号,当时的测序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我们看当时在公共领域就是说各国 *** 支持的六各国家,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中国,六国 *** 支持的公共领域的计划,当时是覆盖了大概人类基因组的86.8%。其中包含一部分已经完成,就是我们刚才说的最终序列图这样标准的序列大概是20%多一点点,然后66%左右的序列处于所谓的工作草图这样的阶段。那么也可以说,还没有完成。因为我们说要达到90%以上,但是同时瑟拉尔他号称他的覆盖率已经超过了95%。当然他的覆盖率其实包括了所有的公共领域的这个贡献,再加上他的贡献,所以两者相加起来。我想我们应该相信大概90%以上的序列,都是被工作草图以上的这样一个序列的质量所覆盖着。我们看看公共领域测序计划当时的情况,在24条染色体上分布的情况。我们知道,实际上1999年12月份,22号染色体作为人类最小的染色体之一,它的全序列被测定,或者说是它的常染色体,指部分的全序列。我们注意到它的短臂这个地方,就是易染色体区域,实际上非常难测。因为都是大量的空序列,又没有多少基因。2000年4月份21号染色体全序列完成了,也是同样的定义,就是说常染色体的这个部分。我们看这里是用深红的颜色来表示,差不多就是最终完成的。而这种黄颜色表示的是我们刚才说的工作草图,在大部分染色体区域,是工作草图部分。实际上现在我们讲的,完成人类基因组全序列的测定,都是指的常染色体部分,所以有的人说也许人类基因组序列永远也不能被结束。 2001年2月15日,我们知道公共领域在《自然》上,都是有一种分庭抗礼的,兵对兵、将对将的感觉。2月16号就登了瑟拉尔序列,显然,经过新的一轮角逐,比2000年6月份的时候,完成序列的质量又要高得很多。所以这样的话,应该认为,两家加在一起的信息,应该说比我刚才说的一般的定义又要进一步了。所以就产生了一个在工作草图和最终完成图之间的一个中间状态,这个中间状态就叫做高质量的草图。但是就是这样一个高质量的草图,让我们已经基本上知道我人体生命信息的家当到底有多大。弄到最后我们发现我们的家当好像还是比较可怜的,比我们原来的想像,因为我们的基因数量大概只有线虫,只有900多个细胞的一个生命体的大概一倍左右,我们就比那么一个小虫多一倍。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它的基因组的复杂度,与其说是由基因的数量来决定的,还不如说更主要的是由基因的长度来决定的。我们最近完成了一个细菌的测序,叫钩端螺旋体,可以引起传染病的。它平均一个KB就有一个基因,这幺小的一个东西,500万个碱基对的一个基因组,有5000个基因。我们人30亿个碱基对,我们不过就3万个,顶多接近4万个这样一个数字。但是你看到了酵母,到了真核细胞的话,那它就是平均大概5到10个KB一个基因。然后到了果蝇的话,虽然它的基因数量好像还没有线虫的多。但是它的基因长度已经达到10个KB以上,然后到了哺乳类一个基因,大概像人类现在是100多个KB才有一个基因。所以替换、剪接这种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另外跟时间和空间,也就是发育阶段和组织特异性表达的调控相关这些序列复杂大大增加了。虽然基因在高等生物可以达到十的五次方数量级,几万到十万个这样的比较高等的生物。但是实际上它的蛋白质的结构域,实际上如果把基因组比成一个大厦的话,组成这个大厦的预制件,这个数量实际上是比较有限的。那么另外有一些高级生物中有更为丰富的结构域组合,神经功能、组织特异发育、调控、止血和免疫系统的基因,在脊椎动物大量扩展。数以百计的人类基因源于脊椎动物进化过程中某个时间点上,细菌基因的横向转移。基因组在不同个体之间差异很大——单核苷酸多态性,单倍体的基因差异为1/1250,能够导致蛋白质变异的不到1%。 这本遗传天书,已经放在我们面前了,接下来就是要读懂它。要读懂它,一定要从大的系统的概念来考虑怎么样读懂。一个这个基因组的信息,和外界的环境,是在那里相互作用。另外这个基因组的信息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是通过一个漫长的几十亿年进化的过程发展过来的,所以要用比较的方法去读它。另外要考虑到在个体之间和群体之间又是有变异的,这种变异也受到外界环境的一些调节。所以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内容,虽然现在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但是我个人认为,至少包括这几个方面:人类基因组DNA序列变异性研究,其核心的内容是SNP,因为这是最常见的变异类型,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变异。然后基因组表达调控的研究,这个是发育阶段组织器官的变异,然后模式生物体的研究,这个里面包括进化的意思,和利用模式生物进行功能研究。当然从事所有这些研究,就像我们进行测序研究一样。生物信息学,它既是一个基本的工具,又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因为最后要把这些信息整合起来,搞成一个我们所说的,系统生物学的话,你一定要用理论的手段,和大规模信息处理的手段。 那么基因组DNA序列变异性的研究,SNP,这种变异类型实际上是所有基因组的共同特征。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不同的个体群体,这个是指的人类在疾病的易感性,对环境致病因子反应性和其他性状上面的差别。 在这里我举一个例子,说明这个性状有多么重要。我们就来看一看,我们对药物的反应性。我想我们每一个人、再健康的人,一生当中总要接触一些药物的。现在有一个新的提法叫药物遗传学,指的是大部分药物,在体内代谢的酶会有遗传多态性。像这里,一类是改变基团的一些酶,一类是对基团进行转移的一些酶。它都有很多的多态性,这种多态性的后果是什么呢?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我们个体对药物的反应性。比方说这是一个很复杂的程序,但是我想我们主要的信息在这个地方。对于某一个药物来说,最适合它的基因型的,它的疗效可以达到75%,毒性只有1%。同样一个药,如果到了一个最不适合它的一个个体的情况是怎么样?它的疗效只有10%,毒性大于80%。那么基因组表达以及表达的调控的这个研究,这个我想都可以理解。那么指的是在全细胞的水平,如果是在单细胞的生命体是整个生命体的水平,识别基因组的所有转录表达的产物。实际上它是高通量的结构生物学,大批量解析蛋白质的高级结构,是连接基因组功能研究和新药开发研究的桥梁。然后为了在这样大的规模上,在整体水平上获得功能信息,需要一些所谓的并行化的分析手段。就是现在已经做得到在指甲盖大小的生物芯片上点上人类的基因组,所有的基因都点在上面。所以有人说将来要去看病不光要带病卡,还要带一个自己的芯片。医生用药诊断之前先把芯片 *** 去,看看你可能得什么病,说起来很好,也很吓人的。模式生物体的研究一般的说法大概从单细胞、第一个生命跟外界隔绝以后,到现在的万物之灵的人类,大概是14亿年的进化史。那么通过进化不同阶段的生物体基因组序列的比较,发现基因组结构组成和功能调节的规律。 那么基因组计划,我刚才说一个是科学兴趣使然,科学家要探索人类的自身,另外也是社会驱动使然,就是说要战胜人类的疾病。所以最后它的价值的实现,我想还是应该回归到对人类的健康的贡献上面去。那么在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疾病相关的基因是人类基因组中结构和功能完整性至关重要的信息。我们看到过去的十年当中,由于人类基因组研究的带动,使得人类疾病相关性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单基因疾病由于定位克隆和定位候选克隆的新思路,导致了一大批遗传病基因的发现。我们知道传统的对基因的认识,是从表型到基因型。也就是你知道一个蛋白质,你测定了它的氨基酸的序列,然后根据密码址的原理,你推测它的DNA的序列可能是什么。你合成一个探针到基因组当中一调,把基因调出来。比方说血红蛋白病,这是第一个人类发现的分子病,它就是先知道了猪蛋白氨基酸的序列,然后再把它的基因调出来。但是绝大多数的人类疾病,我们不知道它的生化基础是什么东西,特别是在基因组计划之前。比方说像亨氏舞蹈病,我们就知道这个人会手舞足蹈,叫亨氏舞蹈病。比方说像遗传性的结肠癌,我们知道大肠部位大容易长息肉,但是我们不知道那个蛋白质出了问题。你怎么办?怎么来找到它的疾病基因?所以有了一个新的概念,叫反过来的遗传学,是什么呢?先去找它的基因,然后再去看它的表型。一旦拿到基因以后,很容易你马上可以推测它的蛋白质的结构。你可以产生抗体,你可以接下来做很多基因的功能。健康相关的研究是HGP的重要组成部分,1997年相继提出:肿瘤基因组的解剖计划,环境基因组计划。 人类基因组计划对医学的贡献。基因诊断,基因治疗和基因组信息为基础的治疗,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疾病的预防,特别是基于基因组信息的疾病预防。我国一贯提倡的是预防为主。如果能够在一个人刚出生的时候进行疾病易感基因的识别,在早期把风险人群挑出来,然后在环境因子、生活方式上实施干预。生物技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更多地进入到细胞、胚胎和组织的研究水平上来,推动了胚胎和成年期干细胞技术的应用。血液病研究与其他先进学%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内容是什么?
人类基因组这个研究,第一次在生命科学里面实现了整体上的遗传信息的解析,基因组功能的研究。基因组就是一个生命体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生命信息的储存单位,实际上就是我们说的基因,载体是脱氧核糖核酸 DNA。在多细胞的生物里,不同的细胞之间,由不同的 细胞所组成的组织之间,由不同的组织所形成的器官之间都在发生信息的流动。这个就是我们所说的:遗传学的中心法则。基因组就是一个生命体的遗传信息的总和。DNA双螺旋的发现大概是20世纪生命科学最最伟大的突破。ATCG四种不同的碱基构成了纷繁复杂的遗传学语言。 实际上绝大多数的人类疾病都是多基因控制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是1990年,就是要用15年的时间,到2005年完成人类基因组DNA全序列的测定。到今天为止我们也还没有这样的技术,说拿来一条染色体,我们就能直接测序。所以整个人类基因组计划实际上就是由复杂到简单,再由简单又回归复杂的一个过程。在人类基因组测序起步的时候,当时用的DNA序列的分析方法是凝胶电泳为主的方法,基本上还是手工运作的。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新的一个测序技术产生了就是毛细管电泳仪技术。使得测序的速度大大加快。一天就可以有100万个碱基对的的序列被测出。中国也加入这一个测序计划,我们承担了1%的任务。2000年4月份,21号染色体全序列测序草图完成了。 现在我们已经可以做到在指甲盖大小的生物芯片上点上人类的基因组,所有的基因都点在上面。将来要去看病,不光要带病卡,还要带一个自己的芯片。医生用药诊断之前,用芯片看看你可能得什么病。通过对进化不同阶段的生物体基因组学的比较,就可以发现基因组结构组成的功能调节的规律。实际上人类疾病相关的基因,也恰恰是人类基因组结构和功能完整性至关重要的信息。实际上在过去几年当中,对疾病的研究早已成为人类基因组研究 一个重要计划的组成部分。1997年提出了两个计划:一个是肿瘤基因组的解剖计划,还有一个叫环境基因组计划。实际上都是和健康相关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对医学的贡献,一个是在诊断方面,另外是在基因治疗方面。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国家来说,更应该注重预防。 我们国家的基因组计划,是1994年开始启动的,从功能基因组的角度进行切入。采取结构与功能并重,多学科交叉建立关键技术,进行基因组多样性和疾病基因研究。这是我们一开始的时候一个策略。我们可以很自豪的说:现在除了Y染色体,所有的染色体上面都遍布着中国科学家发现和命名的基因。最近我们启动了一个中华民族基因组-SNP的大规模的研究。这个工作从群体遗传学转向了,我们中国人群特点的、疾病发生发展的遗传学信息的研究。所以,如果现在我们能够把中华民族生命元素变异的系统目录和数据库做出来的话,就能够获得我国生物医学界和制药工业界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来造福子孙后代来贡献于全人类。 全文 当然清华是我们国家最高等的学府之一了。所以,今天到这里来,也有点诚惶诚恐。那么主要是来求教的。现在我要给大家介绍的人类基因组这个研究,可以说是第一次,在生命科学里面,实现了某种大科学的概念。也就是说来一个整体上的遗传信息的解析,基因组功能的研究。所以我说现在生物学的特点,已经从70年代、80年代,主要是以分析为主,学科的精细化,分工的细化,这样一个趋势到了一个新的平台上面。这个平台就是大综合,其实我们中国的科学,一开始就是讲究大综合。你看我们的艺术也是这样,我们的写意画就是一种大综合。这个东西方的融合非常重要,把西方严谨的分析,和中国早在几千年前的大综合的思路结合在一起的话,我想有可能带来一些新的突破的机遇。那么这张图我想,恐怕不光是搞生命科学的,就是我们非生命科学的同学们,也都是非常熟悉的,遗传学中心法则。 我们都知道,生命活动它的本质,它是一个信息的流动。有人一直说,我们都是搞生命科学的。但是突然有一个冒出一句话:“什么是生命”?这个倒可以让人思索一番。我个人体会,生命信息它的储存单位,生命的重要特点之一,它有记忆功能。那么它的储存的单位,实际上就是我们说的基因,在绝大部分的生命体我们知道,它的载体是脱氧核糖核酸DNA。但是它的执行单位,主要来说是蛋白质。这里面它用信息的语言,不是一样的,一个是核酸的语言,一个是氨基酸的语言。所以在这个空间信息的流动,需要有一些调控的机制。这个调控大家知道,第一步就是转录。这个时候生命信息的语言,没有发生变化,都是核酸的语言。只是从DNA到了MRNA上面,这个过程我们称为转录。然后语言要发生变化,发生转换,要求来进行翻译了。所以从MRNA上面的生命语言,变成蛋白质的生命语言。当然我们知道这个蛋白质,很多的蛋白质它都具有代谢的活动。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重要差别之一就是有代谢和新陈代谢,然后蛋白质可以形成高级空间的构型。那么在这个里面,细胞的不同的部分互相之间作用,细胞核和细胞浆互相在作用。然后在多细胞的生物里,不同的细胞之间、由不同的细胞所组成的组织之间、由不同的组织所形成的器官之间都在发生信息的流动。我想这个就是我们所说的“遗传学的中心法则”。那么基因这个概念,大家都很清楚了或者说基本概念很清楚,确切的定义也许今天还不是非常清楚。 那么基因组是什么意思?基因组就是一个生命体的遗传信息的总和。那么在这里我们就不是单个基因,而是所有的基因。它所编码所有的氨基酸相互之间的这个关系,所以感官性是完全不一样的。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大概是20世纪生命科学最最伟大的突破。那么A、T、C、G四种不同的碱基,构成了纷繁复杂的遗传学语言,生命信息的最基本的符号。这个最基本的符号实在是让我们感到非常简单。大自然就用这四种简单的字符,组成了让我们叹为观止的大千世界的无数生命的多样性的现象。那么它的遗传信息,在绝大多数的生命体,我刚才说的是DNA的分子。那么它的排列组合在那里就决定了,或者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生命活动在人体,也就是我们讲的:生、老、病、死等等这些活动。那么我们在讲双螺旋结构的时候,我们都知道,碱基对、DNA是生物的大分子。一般来说我们不是用一个质量单位来表示它的体量,而是用它的长度。那么一个bp,中文叫一个碱基对。但是在基因来说,一个基因常常是要成千上万个碱基对。所以我们引入了“千碱基对”这样的尺度。然后再做到基因组的时候,我们都知道基因组它是非常大的尺度,所以又发明了一些新的尺度单位,像Mb指的是百万碱基对。 这个是基因组计划之前的,我们对人类基因组的一些了解。我们知道人类基因组的长度,一个单倍体的基因组的长度大概是30亿个碱基对。一般的教科书上都说,序列当中编码序列,也就是说我们刚才说的,发生转录表达的,可以被称之为基因的序列。大概实际上是指成熟的MRNA,发生加工以后的MRNA当中的序列,大概小于5%。也就是说,非编码序列占了绝大多数。在人体细胞核里面,遗传信息它是以染色体的方式进行组织的,分布于22个常染色体和2条性染色体。我们都知道以前的生物科学的特点,基本上是师傅带徒弟、作坊式的操作。那么到了80年代中期的时候,我想一个是生命科学的这个科学思维的大大扩展,第二个是技术的这个进步。比方说当时遗传工程已经非常成熟了,当时DNA测序也相对成熟,然后PCR的技术在那里开始产生了。因此使得科学家们,生命科学家们的雄心壮志,在那里萌发了,决心要冲破原来的这种作坊式的被物理学界甚至化学界不太看得起的那种运作方式,搞一点可以称为是大科学的东西。 当然我想科学研究的条件,思维这是一个方面。但是实际上回顾一下科学史的话,很多重大的事件它还是需求在那里拉动的。我们有的科学家批评这样的做法,意思是说我们要注意把基础研究和社会重大需求结合在一起。我觉得实际上这有点失之偏颇的,就是说有各种各样类型的研究:有的是一种自由的探索,那么这个可以非常小心,一个人的脑瓜里都可以产生诺贝尔奖的构思。但是也有一些研究的确是希望能够造福人类的。但是这样的研究提出的挑战,实际上又可以孕育着不知道多少人的诺贝尔奖的思想在里面。那么人类基因组计划,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我们看第一份,可以认为是正式的标书。我们做这个课题,一般来说首先要有标书。那么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第一个标书,可以被认为是诺贝尔奖获得者Dulbecco 1986年发表在《科学》杂志的一篇短文。它的这个短文的题目是什么呢?《肿瘤研究的转折点——人类基因组研究》。事实上我们知道美国有一位雄心勃勃的年轻总统肯尼迪上台以后,当时他在科学上有两大计划:一个是实现人类登月,还有一个战胜癌症。那么人类登月随着阿波罗计划的比较顺利地实施,1969年人类实现了登月。但是攻克肿瘤的计划是一个失败的。为什么?原来科学家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以为肿瘤就是一两个基因的问题。但实际上绝大多数的肿瘤,都是多基因的问题。它涉及的面是整个基因组的问题,是遗传信息的整体上面紊乱的这样一些问题。就是刚才讲的,我们不要以为好像一个融合基因打到小鼠里面去,就足以引起一个白血病,不是那么简单的。因为如果那样的话,你一打进去就要产生白血病,事实上我们PML罗拉白血病,在受精卵里面注射进这个融合基因以后,需要等待一年的时间才会出现白血病而且不是每一个小时都会发生白血病。所以就提示有其他的决定因素在里面。我们现在知道有时候几个基因一起传染的时候,它发生白血病的速率就会大大加快。 Dulbecco这个文章它就说,如果我们想更多地了解肿瘤,我们从现在开始必须关注细胞的基因组。从哪那个物种着手努力?如果我们想理解人类肿瘤,那就应该从人类开始。人类肿瘤研究将因对DNA的详细知识而得到巨大的推动。实际上绝大多数的人类疾病都是多基因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起动,现在一般的说法是1990年。那么1990年因为是美国国会通过了正式启动这样一个计划。这个计划雄心勃勃就是要用15年的时间,到2005年完成DNA的全序列的测定。这个投资量是多少呢?30亿美元。当时计算的依据是测一个碱基对大概需要一美元。整个计划在这个地方实际上是一个比较狭义的一个计划,这个计划实际上就是一个测序计划。实际上我们讲测序,读出天书只是理解人类自身的第一步,最重要的是读懂天书。但是即使是这样读出天书一个计划的话,它也要经历很多的磨难,很多的困难。也就是说,到今天为止,我们还没有这样的技术说,拿来一条染色体,我们就能够直接测序,从一头测到另外一头我们没有办法这样做。所以整个人类基因组计划,实际上可以简单地说就是由复杂到简单再由简单又回归复杂,最后大概还是回归到简单。也就是说把不能直接测序的一条染色体拿来给它进行分解,分解成比较小的可以操作的这样的单位。那么怎么分解呢?那就是作图,你可以用遗传学的方法去作图,也可以用物理学的方法来作图。我们知道遗传学作图,就是利用遗传学的标志来确定DNA标志间相对的距离。另外一个概念就是说要构成一些所谓的DNA连续的克隆系,那么这些片断,它互相之间重叠,它可以覆盖整个的染色体,从一端覆盖到另外一端。这样就把一个不能直接拿来测序的单位,就给它解析成比较小的、可以操作的这样一个单位。最后给它重新组合成忠实于原来染色体里面生命信息这个排列的,这样一个状况在这里面,识别全部的人类基因。所以人类基因组就是作图,或者狭义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就是作图的计划,遗传图、物理图、序列图,然后基因图。 在人类基因组计划进行大规模测序的策略有两种,一种就是我刚才说的那种思路,实际上叫逐个克隆。我刚才说了,你把DNA克隆的连续克隆系建起来了,覆盖整条染色体了,然后你就把一个一个的克隆,用得最多的就是叫BAC--细菌的人工染色体,大概100多个KB这样的长度。那么把这个克隆一个一个挑出来,挑出来以后再进行亚克隆。这种亚克隆就是这样的,就可以测序了,测序以后再给它组装起来、还原起来。这样一个策略,是国际上公共领域的测序计划所采取的策略。实际上它是历史的沿革,就是说从作图,遗传、物理作图演化过来的。我们都知道美国的瑟拉尔公司,也知道奎克曼特。那么它搞了一个叫全基因组鸟枪法,在一定作图信息基础上,绕过大片段连续克隆系统的构建而直接将基因组分解成小片段随机测序,然后利用超级计算机来进行组装。能够使得人类基因组,在初步完成作图以后,很快地迈入到测序,尤其是大规模测序。并且使得整个进度朝向人们的预期。这里面有两个重大因素的贡献,不得不承认这里面,工业界的贡献是非常大的。比如说在人类基因组起步的时候,当时用的这个DNA序列的分析方法,还是凝胶电泳仪为主的方法,基本上还是手工运作的。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上半段的时间里面,新的一个测序技术出现了,毛细管电泳仪。另外把自动化的运作和包括工业界的管理这种系统,都引进来。所以使得测序的速度大大加快。你像这样一个测试仪,它的名字就叫做Megabace。什么意思?就是毛细管电泳,它差不多两小时就可以进行读出一个序列,大概能够读到几百个碱基,那么它一天可以做十班,那么它是96道,所以一天可以做960道。每一道按照他们的宣传,都可以达到一个KB的话,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的,这是最理想的状态下。所以一天就可以有100万个碱基对的产出。但是曾经使学术界感觉比较困惑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说如果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知识爆炸的这样一个时代,可以说生物信息的爆炸,是最最给人印象深刻的。 我们看在基因组计划起步之前,在公共数据库里边DNA序列增长非常缓慢。然后1990年以后,就是指数增长期。而且这个东西我是统计到去年、2000年两家世界的公共领域,测序计划和瑟拉尔分别宣布完成了所谓的工作草图。这个时候是这样一个情况,现在大概是这样的情况。1999年当时面对着瑟拉尔的强行挑战,它是1998年成立的,号称三年要拿下人类基因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决定迎接挑战。就由国际上16个组,分担了人类基因组测序的任务,中国也加入这样一个测序计划。当然我们承担的是1%的任务,1%还是很重要的。因为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来说,能够挤入到这种属于发达国家的俱乐部里面,应该说还是很不容易的。有些事情我们想挤也不一定挤得进去的,像空间站的计划,人家还防范你。 在这里我想介绍一下什么叫工作框架图?因为都在说工作框架图,什么叫工作框架图?其实就是一个工作草图。那么它的意思呢?就是说通过对染色体位置明确的BAC(细菌人工染色体)连续克隆系4—5倍覆盖率的测序,获得基因组90%以上的基因序列,其错误率应该低于1%。也就是说你的覆盖面要达到基因组的90%以上。第二个呢,错误率应该低于1%。100个碱基对立面允许你有一个以下的碱基对的错误。虽然这只是一张草图,但是它已经有用途,就是对基因组结构的基本认识,基因的识别和解析、疾病基因的定位克隆、单个核苷酸的多态性的发现等。 那么讲到草图就一定有一个最终完成图了,所以这张图的定义,要求测序所用的克隆能忠实地代表常染色质的基因组结构,覆盖率要达到99.9%以上,然后序列的错误率应该低于万分之一。与工作框架图的关系呢,实际上就是在工作框架图的基础上再加大测序的覆盖率,填补空隙,使得序列的精度增加,能够达到这样一个标准。也就是说,它是草图的下一步。2000年6月25号,当时的测序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我们看当时在公共领域就是说各国政府支持的六各国家,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中国,六国政府支持的公共领域的计划,当时是覆盖了大概人类基因组的86.8%。其中包含一部分已经完成,就是我们刚才说的最终序列图这样标准的序列大概是20%多一点点,然后66%左右的序列处于所谓的工作草图这样的阶段。那么也可以说,还没有完成。因为我们说要达到90%以上,但是同时瑟拉尔他号称他的覆盖率已经超过了95%。当然他的覆盖率其实包括了所有的公共领域的这个贡献,再加上他的贡献,所以两者相加起来。我想我们应该相信大概90%以上的序列,都是被工作草图以上的这样一个序列的质量所覆盖着。我们看看公共领域测序计划当时的情况,在24条染色体上分布的情况。我们知道,实际上1999年12月份,22号染色体作为人类最小的染色体之一,它的全序列被测定,或者说是它的常染色体,指部分的全序列。我们注意到它的短臂这个地方,就是易染色体区域,实际上非常难测。因为都是大量的空序列,又没有多少基因。2000年4月份21号染色体全序列完成了,也是同样的定义,就是说常染色体的这个部分。我们看这里是用深红的颜色来表示,差不多就是最终完成的。而这种黄颜色表示的是我们刚才说的工作草图,在大部分染色体区域,是工作草图部分。实际上现在我们讲的,完成人类基因组全序列的测定,都是指的常染色体部分,所以有的人说也许人类基因组序列永远也不能被结束。 2001年2月15日,我们知道公共领域在《自然》上,都是有一种分庭抗礼的,兵对兵、将对将的感觉。2月16号就登了瑟拉尔序列,显然,经过新的一轮角逐,比2000年6月份的时候,完成序列的质量又要高得很多。所以这样的话,应该认为,两家加在一起的信息,应该说比我刚才说的一般的定义又要进一步了。所以就产生了一个在工作草图和最终完成图之间的一个中间状态,这个中间状态就叫做高质量的草图。但是就是这样一个高质量的草图,让我们已经基本上知道我人体生命信息的家当到底有多大。弄到最后我们发现我们的家当好像还是比较可怜的,比我们原来的想像,因为我们的基因数量大概只有线虫,只有900多个细胞的一个生命体的大概一倍左右,我们就比那么一个小虫多一倍。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它的基因组的复杂度,与其说是由基因的数量来决定的,还不如说更主要的是由基因的长度来决定的。我们最近完成了一个细菌的测序,叫钩端螺旋体,可以引起传染病的。它平均一个KB就有一个基因,这么小的一个东西,500万个碱基对的一个基因组,有5000个基因。我们人30亿个碱基对,我们不过就3万个,顶多接近4万个这样一个数字。但是你看到了酵母,到了真核细胞的话,那它就是平均大概5到10个KB一个基因。然后到了果蝇的话,虽然它的基因数量好像还没有线虫的多。但是它的基因长度已经达到10个KB以上,然后到了哺乳类一个基因,大概像人类现在是100多个KB才有一个基因。所以替换、剪接这种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另外跟时间和空间,也就是发育阶段和组织特异性表达的调控相关这些序列复杂大大增加了。虽然基因在高等生物可以达到十的五次方数量级,几万到十万个这样的比较高等的生物。但是实际上它的蛋白质的结构域,实际上如果把基因组比成一个大厦的话,组成这个大厦的预制件,这个数量实际上是比较有限的。那么另外有一些高级生物中有更为丰富的结构域组合,神经功能、组织特异发育、调控、止血和免疫系统的基因,在脊椎动物大量扩展。数以百计的人类基因源于脊椎动物进化过程中某个时间点上,细菌基因的横向转移。基因组在不同个体之间差异很大——单核苷酸多态性,单倍体的基因差异为1/1250,能够导致蛋白质变异的不到1%。 这本遗传天书,已经放在我们面前了,接下来就是要读懂它。要读懂它,一定要从大的系统的概念来考虑怎么样读懂。一个这个基因组的信息,和外界的环境,是在那里相互作用。另外这个基因组的信息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是通过一个漫长的几十亿年进化的过程发展过来的,所以要用比较的方法去读它。另外要考虑到在个体之间和群体之间又是有变异的,这种变异也受到外界环境的一些调节。所以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内容,虽然现在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但是我个人认为,至少包括这几个方面:人类基因组DNA序列变异性研究,其核心的内容是SNP,因为这是最常见的变异类型,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变异。然后基因组表达调控的研究,这个是发育阶段组织器官的变异,然后模式生物体的研究,这个里面包括进化的意思,和利用模式生物进行功能研究。当然从事所有这些研究,就像我们进行测序研究一样。生物信息学,它既是一个基本的工具,又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因为最后要把这些信息整合起来,搞成一个我们所说的,系统生物学的话,你一定要用理论的手段,和大规模信息处理的手段。 那么基因组DNA序列变异性的研究,SNP,这种变异类型实际上是所有基因组的共同特征。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不同的个体群体,这个是指的人类在疾病的易感性,对环境致病因子反应性和其他性状上面的差别。 在这里我举一个例子,说明这个性状有多么重要。我们就来看一看,我们对药物的反应性。我想我们每一个人、再健康的人,一生当中总要接触一些药物的。现在有一个新的提法叫药物遗传学,指的是大部分药物,在体内代谢的酶会有遗传多态性。像这里,一类是改变基团的一些酶,一类是对基团进行转移的一些酶。它都有很多的多态性,这种多态性的后果是什么呢?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我们个体对药物的反应性。比方说这是一个很复杂的程序,但是我想我们主要的信息在这个地方。对于某一个药物来说,最适合它的基因型的,它的疗效可以达到75%,毒性只有1%。同样一个药,如果到了一个最不适合它的一个个体的情况是怎么样?它的疗效只有10%,毒性大于80%。那么基因组表达以及表达的调控的这个研究,这个我想都可以理解。那么指的是在全细胞的水平,如果是在单细胞的生命体是整个生命体的水平,识别基因组的所有转录表达的产物。实际上它是高通量的结构生物学,大批量解析蛋白质的高级结构,是连接基因组功能研究和新药开发研究的桥梁。然后为了在这样大的规模上,在整体水平上获得功能信息,需要一些所谓的并行化的分析手段。就是现在已经做得到在指甲盖大小的生物芯片上点上人类的基因组,所有的基因都点在上面。所以有人说将来要去看病不光要带病卡,还要带一个自己的芯片。医生用药诊断之前先把芯片插进去,看看你可能得什么病,说起来很好,也很吓人的。模式生物体的研究一般的说法大概从单细胞、第一个生命跟外界隔绝以后,到现在的万物之灵的人类,大概是14亿年的进化史。那么通过进化不同阶段的生物体基因组序列的比较,发现基因组结构组成和功能调节的规律。 那么基因组计划,我刚才说一个是科学兴趣使然,科学家要探索人类的自身,另外也是社会驱动使然,就是说要战胜人类的疾病。所以最后它的价值的实现,我想还是应该回归到对人类的健康的贡献上面去。那么在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疾病相关的基因是人类基因组中结构和功能完整性至关重要的信息。我们看到过去的十年当中,由于人类基因组研究的带动,使得人类疾病相关性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单基因疾病由于定位克隆和定位候选克隆的新思路,导致了一大批遗传病基因的发现。我们知道传统的对基因的认识,是从表型到基因型。也就是你知道一个蛋白质,你测定了它的氨基酸的序列,然后根据密码址的原理,你推测它的DNA的序列可能是什么。你合成一个探针到基因组当中一调,把基因调出来。比方说血红蛋白病,这是第一个人类发现的分子病,它就是先知道了猪蛋白氨基酸的序列,然后再把它的基因调出来。但是绝大多数的人类疾病,我们不知道它的生化基础是什么东西,特别是在基因组计划之前。比方说像亨氏舞蹈病,我们就知道这个人会手舞足蹈,叫亨氏舞蹈病。比方说像遗传性的结肠癌,我们知道大肠部位大容易长息肉,但是我们不知道那个蛋白质出了问题。你怎么办?怎么来找到它的疾病基因?所以有了一个新的概念,叫反过来的遗传学,是什么呢?先去找它的基因,然后再去看它的表型。一旦拿到基因以后,很容易你马上可以推测它的蛋白质的结构。你可以产生抗体,你可以接下来做很多基因的功能。健康相关的研究是HGP的重要组成部分,1997年相继提出:肿瘤基因组的解剖计划,环境基因组计划。 人类基因组计划对医学的贡献。基因诊断,基因治疗和基因组信息为基础的治疗,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疾病的预防,特别是基于基因组信息的疾病预防。我国一贯提倡的是预防为主。如果能够在一个人刚出生的时候进行疾病易感基因的识别,在早期把风险人群挑出来,然后在环境因子、生活方式上实施干预。生物技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更多地进入到细胞、胚胎和组织的研究水平上来,推动了胚胎和成年期干细胞技术的应用。血液病研究与其他先进学%
人类基因组计划进展?
中的单核苷酸的多态性,最后将绘制一幅人的10万个基因的定位图。与Incyte公司合作的HGS(Human Genome Science)公司的负责人宣称,截止1998年8月,该公司已鉴定出10万多个基因(人体基因约为12万个),并且得到了95%以上基因的EST(expressed sequence tag)或其部分序列。 1998年9月14日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所(NHGRI)和美国能源部基因组研究计划的负责人在一次咨询会议上宣布,美国政府资助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将于2001年完成大部分蛋白质编码区的测序,约占基因组的三分之一,测序的差错率不超过万分之一。同时还要完成一幅“工作草图”,至少覆盖基因组的90%,差错率为百分之一。2003年完成基因组测序,差错率为万分之一。这一时间表显示,计划将比开始的目标提前两年完成。 2、疾病基因的定位克隆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直接动因是要解决包括肿瘤在内的人类疾病的分子遗传学问题。6000多个单基因遗传病和多种大面积危害人类健康的多基因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及相关基因,代表了对人类基因中结构和功能完整性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疾病基因的克隆在HGP中占据着核心位置,也是计划实施以来成果最显著的部分。 在遗传和物理作图工作的带动下,疾病基因的定位、克隆和鉴定研究已形成了,从表位→蛋白质→基因的传统途径转向“反求遗传学”或“定位克隆法”的全新思路。随着人类基因图的构成,3000多个人类基因已被精确地定位于染色体的各个区域。今后,一旦某个疾病位点被定位,就可以从局部的基因图中遴选出相关基因进行分析。这种被称为“定位候选克隆”的策略,将大大提高发现疾病基因的效率。 3、多基因病的研究 目前,人类疾病的基因组学研究已进入到多基因疾病这一难点。由于多基因疾病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难以从一般的家系遗传连锁分析取得突破。这方面的研究需要在人群和遗传标记的选择、数学模型的建立、统计方法的 改进等方面进行艰苦的努力。近来也有学者提出,用比较基因表达谱的方法来识别疾病状态下基因的激活或受抑。实际上,“癌肿基因组解剖学计划(Cancer Genome Anatomy Project,CGAP”就代表了在这方面的尝试。 4、中国的人类基因组研究 国际HGP 研究的飞速发展和日趋激烈的基因抢夺战已引起了中国政府和科学界的高度重视。在政府的资助和一批高水平的生命科学家带领下,我国已建成了一批实力较强的国家级生命科学重点实验室,组建了北京、上海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有了研究人类基因组的条件和基础,并引进和建立了一批基因组研究中的新技术。中国的HGP在多民族基因保存、基因组多样性的比较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同时在白血病、食管癌、肝癌、鼻咽癌等易感基因研究方面亦取得了较大进展。 首先建立了寡核苷酸引物介导的人类高分辨染色体显微切割和显微基因克隆技术;已建立的17种染色体特异性DNA潮。这些资料与人类学、语言学的资料项结合,将有可能建立一个全人类的数据库资源,从而更好地了解人。 祝您早日找到满意的答案!
结合生物工程的相关知识,请你谈谈人类基因组计划对人类有利和不利的一面。
人类基因组计划简言之,是通过对基因表达谱、基因突变进行分析,可获得与疾病相关基因的信息的一项工程。其利弊个人观点如下: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优点是可以便于人类发现自己基因上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加准确,有效的进行一些有关疾病的防治。当然,通过这个,人们可以更清晰更直观的了解自己的身体,这对于无论是医学,还是社会,之于人们的健康,都是十分有利的。但是它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人们的身上都有这么一个“基因身份证”,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是对人们隐私的一种暴露。例如说找工作,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如果你是老板,对于雇佣的人,他的基因上存在某些问题,假使这决定了他的心脏功能不好,即使他说没有问题,你还会雇佣他么?这无疑会加重社会就业负担,造成诸如上述所出现的问题。对于家庭而言,新出生的孩子,一些父母在得知他们的基因有问题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抛弃婴儿的现象。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人类基因计划组又是一项加重社会负担的工程。就个人观点,不支持基因工程。
基因组计划的内容及研究进展
人类基因组这个研究,第一次在生命科学里面实现了整体上的遗传信息的解析,基因组功能的研究。基因组就是一个生命体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生命信息的储存单位,实际上就是我们说的基因,载体是脱氧核糖核酸 DNA。在多细胞的生物里,不同的细胞之间,由不同的 细胞所组成的组织之间,由不同的组织所形成的器官之间都在发生信息的流动。这个就是我们所说的:遗传学的中心法则。基因组就是一个生命体的遗传信息的总和。DNA双螺旋的发现大概是20世纪生命科学最最伟大的突破。ATCG四种不同的碱基构成了纷繁复杂的遗传学语言。 实际上绝大多数的人类疾病都是多基因控制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是1990年,就是要用15年的时间,到2005年完成人类基因组DNA全序列的测定。到今天为止我们也还没有这样的技术,说拿来一条染色体,我们就能直接测序。所以整个人类基因组计划实际上就是由复杂到简单,再由简单又回归复杂的一个过程。在人类基因组测序起步的时候,当时用的DNA序列的分析方法是凝胶电泳为主的方法,基本上还是手工运作的。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新的一个测序技术产生了就是毛细管电泳仪技术。使得测序的速度大大加快。一天就可以有100万个碱基对的的序列被测出。中国也加入这一个测序计划,我们承担了1%的任务。2000年4月份,21号染色体全序列测序草图完成了。 现在我们已经可以做到在指甲盖大小的生物芯片上点上人类的基因组,所有的基因都点在上面。将来要去看病,不光要带病卡,还要带一个自己的芯片。医生用药诊断之前,用芯片看看你可能得什么病。通过对进化不同阶段的生物体基因组学的比较,就可以发现基因组结构组成的功能调节的规律。实际上人类疾病相关的基因,也恰恰是人类基因组结构和功能完整性至关重要的信息。实际上在过去几年当中,对疾病的研究早已成为人类基因组研究 一个重要计划的组成部分。1997年提出了两个计划:一个是肿瘤基因组的解剖计划,还有一个叫环境基因组计划。实际上都是和健康相关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对医学的贡献,一个是在诊断方面,另外是在基因治疗方面。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国家来说,更应该注重预防。 我们国家的基因组计划,是1994年开始启动的,从功能基因组的角度进行切入。采取结构与功能并重,多学科交叉建立关键技术,进行基因组多样性和疾病基因研究。这是我们一开始的时候一个策略。我们可以很自豪的说:现在除了Y染色体,所有的染色体上面都遍布着中国科学家发现和命名的基因。最近我们启动了一个中华民族基因组-SNP的大规模的研究。这个工作从群体遗传学转向了,我们中国人群特点的、疾病发生发展的遗传学信息的研究。所以,如果现在我们能够把中华民族生命元素变异的系统目录和数据库做出来的话,就能够获得我国生物医学界和制药工业界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来造福子孙后代来贡献于全人类。 全文 当然清华是我们国家最高等的学府之一了。所以,今天到这里来,也有点诚惶诚恐。那么主要是来求教的。现在我要给大家介绍的人类基因组这个研究,可以说是第一次,在生命科学里面,实现了某种大科学的概念。也就是说来一个整体上的遗传信息的解析,基因组功能的研究。所以我说现在生物学的特点,已经从70年代、80年代,主要是以分析为主,学科的精细化,分工的细化,这样一个趋势到了一个新的平台上面。这个平台就是大综合,其实我们中国的科学,一开始就是讲究大综合。你看我们的艺术也是这样,我们的写意画就是一种大综合。这个东西方的融合非常重要,把西方严谨的分析,和中国早在几千年前的大综合的思路结合在一起的话,我想有可能带来一些新的突破的机遇。那么这张图我想,恐怕不光是搞生命科学的,就是我们非生命科学的同学们,也都是非常熟悉的,遗传学中心法则。 我们都知道,生命活动它的本质,它是一个信息的流动。有人一直说,我们都是搞生命科学的。但是突然有一个冒出一句话:“什么是生命”?这个倒可以让人思索一番。我个人体会,生命信息它的储存单位,生命的重要特点之一,它有记忆功能。那么它的储存的单位,实际上就是我们说的基因,在绝大部分的生命体我们知道,它的载体是脱氧核糖核酸DNA。但是它的执行单位,主要来说是蛋白质。这里面它用信息的语言,不是一样的,一个是核酸的语言,一个是氨基酸的语言。所以在这个空间信息的流动,需要有一些调控的机制。这个调控大家知道,第一步就是转录。这个时候生命信息的语言,没有发生变化,都是核酸的语言。只是从DNA到了MRNA上面,这个过程我们称为转录。然后语言要发生变化,发生转换,要求来进行翻译了。所以从MRNA上面的生命语言,变成蛋白质的生命语言。当然我们知道这个蛋白质,很多的蛋白质它都具有代谢的活动。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重要差别之一就是有代谢和新陈代谢,然后蛋白质可以形成高级空间的构型。那么在这个里面,细胞的不同的部分互相之间作用,细胞核和细胞浆互相在作用。然后在多细胞的生物里,不同的细胞之间、由不同的细胞所组成的组织之间、由不同的组织所形成的器官之间都在发生信息的流动。我想这个就是我们所说的“遗传学的中心法则”。那么基因这个概念,大家都很清楚了或者说基本概念很清楚,确切的定义也许今天还不是非常清楚。 那么基因组是什么意思?基因组就是一个生命体的遗传信息的总和。那么在这里我们就不是单个基因,而是所有的基因。它所编码所有的氨基酸相互之间的这个关系,所以感官性是完全不一样的。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大概是20世纪生命科学最最伟大的突破。那么A、T、C、G四种不同的碱基,构成了纷繁复杂的遗传学语言,生命信息的最基本的符号。这个最基本的符号实在是让我们感到非常简单。大自然就用这四种简单的字符,组成了让我们叹为观止的大千世界的无数生命的多样性的现象。那么它的遗传信息,在绝大多数的生命体,我刚才说的是DNA的分子。那么它的排列组合在那里就决定了,或者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生命活动在人体,也就是我们讲的:生、老、病、死等等这些活动。那么我们在讲双螺旋结构的时候,我们都知道,碱基对、DNA是生物的大分子。一般来说我们不是用一个质量单位来表示它的体量,而是用它的长度。那么一个bp,中文叫一个碱基对。但是在基因来说,一个基因常常是要成千上万个碱基对。所以我们引入了“千碱基对”这样的尺度。然后再做到基因组的时候,我们都知道基因组它是非常大的尺度,所以又发明了一些新的尺度单位,像Mb指的是百万碱基对。 这个是基因组计划之前的,我们对人类基因组的一些了解。我们知道人类基因组的长度,一个单倍体的基因组的长度大概是30亿个碱基对。一般的教科书上都说,序列当中编码序列,也就是说我们刚才说的,发生转录表达的,可以被称之为基因的序列。大概实际上是指成熟的MRNA,发生加工以后的MRNA当中的序列,大概小于5%。也就是说,非编码序列占了绝大多数。在人体细胞核里面,遗传信息它是以染色体的方式进行组织的,分布于22个常染色体和2条性染色体。我们都知道以前的生物科学的特点,基本上是师傅带徒弟、作坊式的操作。那么到了80年代中期的时候,我想一个是生命科学的这个科学思维的大大扩展,第二个是技术的这个进步。比方说当时遗传工程已经非常成熟了,当时DNA测序也相对成熟,然后PCR的技术在那里开始产生了。因此使得科学家们,生命科学家们的雄心壮志,在那里萌发了,决心要冲破原来的这种作坊式的被物理学界甚至化学界不太看得起的那种运作方式,搞一点可以称为是大科学的东西。 当然我想科学研究的条件,思维这是一个方面。但是实际上回顾一下科学史的话,很多重大的事件它还是需求在那里拉动的。我们有的科学家批评这样的做法,意思是说我们要注意把基础研究和社会重大需求结合在一起。我觉得实际上这有点失之偏颇的,就是说有各种各样类型的研究:有的是一种自由的探索,那么这个可以非常小心,一个人的脑瓜里都可以产生诺贝尔奖的构思。但是也有一些研究的确是希望能够造福人类的。但是这样的研究提出的挑战,实际上又可以孕育着不知道多少人的诺贝尔奖的思想在里面。那么人类基因组计划,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我们看第一份,可以认为是正式的标书。我们做这个课题,一般来说首先要有标书。那么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第一个标书,可以被认为是诺贝尔奖获得者Dulbecco 1986年发表在《科学》杂志的一篇短文。它的这个短文的题目是什么呢?《肿瘤研究的转折点——人类基因组研究》。事实上我们知道美国有一位雄心勃勃的年轻总统肯尼迪上台以后,当时他在科学上有两大计划:一个是实现人类登月,还有一个战胜癌症。那么人类登月随着阿波罗计划的比较顺利地实施,1969年人类实现了登月。但是攻克肿瘤的计划是一个失败的。为什么?原来科学家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以为肿瘤就是一两个基因的问题。但实际上绝大多数的肿瘤,都是多基因的问题。它涉及的面是整个基因组的问题,是遗传信息的整体上面紊乱的这样一些问题。就是刚才讲的,我们不要以为好像一个融合基因打到小鼠里面去,就足以引起一个白血病,不是那么简单的。因为如果那样的话,你一打进去就要产生白血病,事实上我们PML罗拉白血病,在受精卵里面注射进这个融合基因以后,需要等待一年的时间才会出现白血病而且不是每一个小时都会发生白血病。所以就提示有其他的决定因素在里面。我们现在知道有时候几个基因一起传染的时候,它发生白血病的速率就会大大加快。 Dulbecco这个文章它就说,如果我们想更多地了解肿瘤,我们从现在开始必须关注细胞的基因组。从哪那个物种着手努力?如果我们想理解人类肿瘤,那就应该从人类开始。人类肿瘤研究将因对DNA的详细知识而得到巨大的推动。实际上绝大多数的人类疾病都是多基因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起动,现在一般的说法是1990年。那么1990年因为是美国国会通过了正式启动这样一个计划。这个计划雄心勃勃就是要用15年的时间,到2005年完成DNA的全序列的测定。这个投资量是多少呢?30亿美元。当时计算的依据是测一个碱基对大概需要一美元。整个计划在这个地方实际上是一个比较狭义的一个计划,这个计划实际上就是一个测序计划。实际上我们讲测序,读出天书只是理解人类自身的第一步,最重要的是读懂天书。但是即使是这样读出天书一个计划的话,它也要经历很多的磨难,很多的困难。也就是说,到今天为止,我们还没有这样的技术说,拿来一条染色体,我们就能够直接测序,从一头测到另外一头我们没有办法这样做。所以整个人类基因组计划,实际上可以简单地说就是由复杂到简单再由简单又回归复杂,最后大概还是回归到简单。也就是说把不能直接测序的一条染色体拿来给它进行分解,分解成比较小的可以操作的这样的单位。那么怎么分解呢?那就是作图,你可以用遗传学的方法去作图,也可以用物理学的方法来作图。我们知道遗传学作图,就是利用遗传学的标志来确定DNA标志间相对的距离。另外一个概念就是说要构成一些所谓的DNA连续的克隆系,那么这些片断,它互相之间重叠,它可以覆盖整个的染色体,从一端覆盖到另外一端。这样就把一个不能直接拿来测序的单位,就给它解析成比较小的、可以操作的这样一个单位。最后给它重新组合成忠实于原来染色体里面生命信息这个排列的,这样一个状况在这里面,识别全部的人类基因。所以人类基因组就是作图,或者狭义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就是作图的计划,遗传图、物理图、序列图,然后基因图。 在人类基因组计划进行大规模测序的策略有两种,一种就是我刚才说的那种思路,实际上叫逐个克隆。我刚才说了,你把DNA克隆的连续克隆系建起来了,覆盖整条染色体了,然后你就把一个一个的克隆,用得最多的就是叫BAC--细菌的人工染色体,大概100多个KB这样的长度。那么把这个克隆一个一个挑出来,挑出来以后再进行亚克隆。这种亚克隆就是这样的,就可以测序了,测序以后再给它组装起来、还原起来。这样一个策略,是国际上公共领域的测序计划所采取的策略。实际上它是历史的沿革,就是说从作图,遗传、物理作图演化过来的。我们都知道美国的瑟拉尔公司,也知道奎克曼特。那么它搞了一个叫全基因组鸟枪法,在一定作图信息基础上,绕过大片段连续克隆系统的构建而直接将基因组分解成小片段随机测序,然后利用超级计算机来进行组装。能够使得人类基因组,在初步完成作图以后,很快地迈入到测序,尤其是大规模测序。并且使得整个进度朝向人们的预期。这里面有两个重大因素的贡献,不得不承认这里面,工业界的贡献是非常大的。比如说在人类基因组起步的时候,当时用的这个DNA序列的分析方法,还是凝胶电泳仪为主的方法,基本上还是手工运作的。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上半段的时间里面,新的一个测序技术出现了,毛细管电泳仪。另外把自动化的运作和包括工业界的管理这种系统,都引进来。所以使得测序的速度大大加快。你像这样一个测试仪,它的名字就叫做Megabace。什么意思?就是毛细管电泳,它差不多两小时就可以进行读出一个序列,大概能够读到几百个碱基,那么它一天可以做十班,那么它是96道,所以一天可以做960道。每一道按照他们的宣传,都可以达到一个KB的话,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的,这是最理想的状态下。所以一天就可以有100万个碱基对的产出。但是曾经使学术界感觉比较困惑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说如果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知识爆炸的这样一个时代,可以说生物信息的爆炸,是最最给人印象深刻的。 我们看在基因组计划起步之前,在公共数据库里边DNA序列增长非常缓慢。然后1990年以后,就是指数增长期。而且这个东西我是统计到去年、2000年两家世界的公共领域,测序计划和瑟拉尔分别宣布完成了所谓的工作草图。这个时候是这样一个情况,现在大概是这样的情况。1999年当时面对着瑟拉尔的强行挑战,它是1998年成立的,号称三年要拿下人类基因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决定迎接挑战。就由国际上16个组,分担了人类基因组测序的任务,中国也加入这样一个测序计划。当然我们承担的是1%的任务,1%还是很重要的。因为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来说,能够挤入到这种属于发达国家的俱乐部里面,应该说还是很不容易的。有些事情我们想挤也不一定挤得进去的,像空间站的计划,人家还防范你。 在这里我想介绍一下什么叫工作框架图?因为都在说工作框架图,什么叫工作框架图?其实就是一个工作草图。那么它的意思呢?就是说通过对染色体位置明确的BAC(细菌人工染色体)连续克隆系4—5倍覆盖率的测序,获得基因组90%以上的基因序列,其错误率应该低于1%。也就是说你的覆盖面要达到基因组的90%以上。第二个呢,错误率应该低于1%。100个碱基对立面允许你有一个以下的碱基对的错误。虽然这只是一张草图,但是它已经有用途,就是对基因组结构的基本认识,基因的识别和解析、疾病基因的定位克隆、单个核苷酸的多态性的发现等。 那么讲到草图就一定有一个最终完成图了,所以这张图的定义,要求测序所用的克隆能忠实地代表常染色质的基因组结构,覆盖率要达到99.9%以上,然后序列的错误率应该低于万分之一。与工作框架图的关系呢,实际上就是在工作框架图的基础上再加大测序的覆盖率,填补空隙,使得序列的精度增加,能够达到这样一个标准。也就是说,它是草图的下一步。2000年6月25号,当时的测序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我们看当时在公共领域就是说各国政府支持的六各国家,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中国,六国政府支持的公共领域的计划,当时是覆盖了大概人类基因组的86.8%。其中包含一部分已经完成,就是我们刚才说的最终序列图这样标准的序列大概是20%多一点点,然后66%左右的序列处于所谓的工作草图这样的阶段。那么也可以说,还没有完成。因为我们说要达到90%以上,但是同时瑟拉尔他号称他的覆盖率已经超过了95%。当然他的覆盖率其实包括了所有的公共领域的这个贡献,再加上他的贡献,所以两者相加起来。我想我们应该相信大概90%以上的序列,都是被工作草图以上的这样一个序列的质量所覆盖着。我们看看公共领域测序计划当时的情况,在24条染色体上分布的情况。我们知道,实际上1999年12月份,22号染色体作为人类最小的染色体之一,它的全序列被测定,或者说是它的常染色体,指部分的全序列。我们注意到它的短臂这个地方,就是易染色体区域,实际上非常难测。因为都是大量的空序列,又没有多少基因。2000年4月份21号染色体全序列完成了,也是同样的定义,就是说常染色体的这个部分。我们看这里是用深红的颜色来表示,差不多就是最终完成的。而这种黄颜色表示的是我们刚才说的工作草图,在大部分染色体区域,是工作草图部分。实际上现在我们讲的,完成人类基因组全序列的测定,都是指的常染色体部分,所以有的人说也许人类基因组序列永远也不能被结束。 2001年2月15日,我们知道公共领域在《自然》上,都是有一种分庭抗礼的,兵对兵、将对将的感觉。2月16号就登了瑟拉尔序列,显然,经过新的一轮角逐,比2000年6月份的时候,完成序列的质量又要高得很多。所以这样的话,应该认为,两家加在一起的信息,应该说比我刚才说的一般的定义又要进一步了。所以就产生了一个在工作草图和最终完成图之间的一个中间状态,这个中间状态就叫做高质量的草图。但是就是这样一个高质量的草图,让我们已经基本上知道我人体生命信息的家当到底有多大。弄到最后我们发现我们的家当好像还是比较可怜的,比我们原来的想像,因为我们的基因数量大概只有线虫,只有900多个细胞的一个生命体的大概一倍左右,我们就比那么一个小虫多一倍。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它的基因组的复杂度,与其说是由基因的数量来决定的,还不如说更主要的是由基因的长度来决定的。我们最近完成了一个细菌的测序,叫钩端螺旋体,可以引起传染病的。它平均一个KB就有一个基因,这么小的一个东西,500万个碱基对的一个基因组,有5000个基因。我们人30亿个碱基对,我们不过就3万个,顶多接近4万个这样一个数字。但是你看到了酵母,到了真核细胞的话,那它就是平均大概5到10个KB一个基因。然后到了果蝇的话,虽然它的基因数量好像还没有线虫的多。但是它的基因长度已经达到10个KB以上,然后到了哺乳类一个基因,大概像人类现在是100多个KB才有一个基因。所以替换、剪接这种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另外跟时间和空间,也就是发育阶段和组织特异性表达的调控相关这些序列复杂大大增加了。虽然基因在高等生物可以达到十的五次方数量级,几万到十万个这样的比较高等的生物。但是实际上它的蛋白质的结构域,实际上如果把基因组比成一个大厦的话,组成这个大厦的预制件,这个数量实际上是比较有限的。那么另外有一些高级生物中有更为丰富的结构域组合,神经功能、组织特异发育、调控、止血和免疫系统的基因,在脊椎动物大量扩展。数以百计的人类基因源于脊椎动物进化过程中某个时间点上,细菌基因的横向转移。基因组在不同个体之间差异很大——单核苷酸多态性,单倍体的基因差异为1/1250,能够导致蛋白质变异的不到1%。 这本遗传天书,已经放在我们面前了,接下来就是要读懂它。要读懂它,一定要从大的系统的概念来考虑怎么样读懂。一个这个基因组的信息,和外界的环境,是在那里相互作用。另外这个基因组的信息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是通过一个漫长的几十亿年进化的过程发展过来的,所以要用比较的方法去读它。另外要考虑到在个体之间和群体之间又是有变异的,这种变异也受到外界环境的一些调节。所以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内容,虽然现在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但是我个人认为,至少包括这几个方面:人类基因组DNA序列变异性研究,其核心的内容是SNP,因为这是最常见的变异类型,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变异。然后基因组表达调控的研究,这个是发育阶段组织器官的变异,然后模式生物体的研究,这个里面包括进化的意思,和利用模式生物进行功能研究。当然从事所有这些研究,就像我们进行测序研究一样。生物信息学,它既是一个基本的工具,又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因为最后要把这些信息整合起来,搞成一个我们所说的,系统生物学的话,你一定要用理论的手段,和大规模信息处理的手段。
美国"人类基因组计划"
什么是人类基因组计划 什么是人类基因组计划 现代遗传学家认为,基因是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总称,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并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不仅可以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还可以使遗传信息得到表达。不同人种之间头发、肤色、眼睛、鼻子等不同,是基因差异所致。人类只有一个基因组,大约有5-10万个基因。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美国科学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的,旨在阐明人类基因组30亿个碱基对的序列,发现所有人类基因并搞清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破译人类全部遗传信息,使人类第一次在分子水平上全面地认识自我。计划于1990年正式启动,这一价值30亿美元的计划的目标是,为30亿个碱基对构成的人类基因组精确测序,从而最终弄清楚每种基因制造的蛋白质及其作用。打个比方,这一过程就好像以步行的方式画出从北京到上海的路线图,并标明沿途的每一座山峰与山谷。虽然很慢,但非常精确。随着人类基因组逐渐被破译,一张生命之图将被绘就,人们的生活也将发生巨大变化。基因药物已经走进人们的生活,利用基因治疗更多的疾病不再是一个奢望。因为随着我们对人类本身的了解迈上新的台阶,很多疾病的病因将被揭开,药物就会设计得更好些,治疗方案就能“对因下药”,生活起居、饮食习惯有可能根据基因情况进行调整,人类的整体健康状况将会提高,二十一世纪的医学基础将由此奠定。利用基因,人们可以改良果蔬品种,提高农作物的品质,更多的转基因植物和动物、食品将问世,人类可能在新世纪里培育出超级作物。通过控制人体的生化特性,人类将能够恢复或修复人体细胞和器官的功能,甚至改变人类的进化过程。 人类基因组计划带来了什么? 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人类就没有停止过对自身的思考。人类在探索,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也不断地提高对人类自身的认识。古代的医学发现,近代的遗传学说,进化论的确立,为人类更完全地认识自己奠定了坚实的基矗随着人类在其他科技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功,生命科学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到了生命的根本奥秘中。人类的遗传信息以核苷酸顺序的形式贮存在DNA分子中,它们以功能单位在染色体上占据一定的位置,构成基因。基因组就是细胞内遗传信息的携带者——DNA的总体。基因组中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功能,有些是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有些是复制及转录的调控信号,有些区域的功能尚不清楚。基因组结构是指不同功能区域在整个DNA分子中的分布情况。人类基因组包含着决定人类生、老、并死以及精神、行为等活动的全部遗传信息。所以搞清楚核苷酸顺序无疑将对人类最终完全解开遗传之谜提供最直接的帮助。1986年,著名生物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雷纳托杜尔贝科(Renato Dulbecco)在Science杂志上率先提出“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ic Project,简称HGP)。1990年10月,美国政府决定出资30亿美元正式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预期到2005年拿到人体的全部基因序列(共约30亿个碱基对全序列);随后研究其相互作用和基因功能,从而揭开人类全部遗传信息之谜,使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人类基因组计划可以说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伟大的认识自身的世纪工程。此项计划的实现,将对全人类的健康,生命的繁衍产生无止境的影响。按照设想,碱基对测序完毕之后,科学家将分析碱基如何组成基因以及各种基因有什么功用等。弄清全部基因的位置、结构和功能,将为人类征服多种疑难病症铺平道路。“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以后,欧洲、日本、前苏联、巴西、印度、中国迅速跟进,纷纷加入到此项意义重大的研究中。我国于1999年7月在国际人类基因组注册,得到完成人类3号染色体短臂上一个约30Mb区域的测序任务。该区域约占人类整个基因组的1%,简称“1%项目”。这标志着我国已掌握生命科学领域中最前沿的大片段基因组测序技术,在开发和利用宝贵的基因资源上已处于与世界发达国家同步的地位,在结构基因组学中占了一席之地。那么“人类基因组计划”到底为什么具有如此大的魅力?吸引了如此多的国家和众多的生物科学家参加到其中的研究?其实,对人类基因组的研究不仅仅地是一项科学研究,它很可能暗含着将是21世纪最大的商机。基因是生物制药产业的源头、生长点和制高点,源于基因的技术拓展将是21世纪制药企业开发新品的基矗目前,世界上各大制药、化工和农业公司都在积极地进行改组、合并和建立新联盟,以通过基因相关的研究和开发加强自己的竞争实力。尽管基因产业所需的投资数目非常大,探索工作也非常艰辛(比如分离囊性纤维病变基因花了十年时间,耗资1.5亿美元以上),但一旦拿到一个能够编码重要功能蛋白的基因后,其回报将是无比丰厚的——发现者可以获取该基因的专利,科研人员可以之进行相关研究并设计相关的防治药物,医药公司可在专利期满之前获取市场巨额垄断利润。可以说,一个基因可以成就一家企业,甚至带动一个产业。所以,对科学家来说,“人类基因组计划”给他们带来的是对人类自身认识的一次重大飞跃,是人类战胜疾病的希望;而对于不惜血本投入大量资金让科学家研究基因组的政府和企业,更多的看到的是研究成功后所带来的市场垄断和超巨额利润。于是,一场没有硝烟但关系非同寻常的“基因战”早以打响。国家与国家之间,官方研究项目与私营机构之间都存在着异常激烈的竞争。今年5月24日,代表官方参与“人类基因组工程”的科学家宣布,将于6月15日公布首幅人类遗传密码“工作草图”。同时,美国赛里拉(Celera)遗传公司也透露,将在6月份发布自己的“工作草图”。这意味着,破译人类遗传密码的竞赛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决定人类生、老、并死以及精神、行为等活动的全部遗传信息的奥秘即将被人类自己揭开,巨大的商机也开始向基因组研究的投资者招手。人类基因组计划被认为是人类最伟大的认识自身的科学探索之一,其意义甚至超过阿波罗登月计划,我们人类开始揭示隐藏在自身的奥秘,我们的生命和行为即将因为它而改变,它所带来的是一场生命的革命,同时,它将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人类的道德、伦理观念。掌握了自身基因组奥秘的人类将不再畏惧过去闻之色变的各种“癌”,我们可以改变与生即来的某些缺陷,我们甚至可以实现永葆青春。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担心,因为和掌握核能力一样,基因能给我们带来福音,也能给我们带来可怕的负面影响-----重组基因可以改变人类固有的特征。二战时期,希特勒就曾经组织大量科学家研究如何“制造”出最优秀的纯种雅利安人,可当时的科学没有达到那一步的能力,但是,很可能就是20年后,这种想法完全可能实现。我们不但可以复制某个人,我们还能象工厂生产玩具一样批量“生产”按顾客需要设计的,合乎数据规定的“人造人”!前一段时间克隆生物的出现就引起了各方面的担心和忧虑,如果“人造人”真的出现了,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的下一代还能是自然的人吗?我们固有的伦理、道德还能适用于我们将来的社会吗?“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由来与发展(一) 人类基因组计划这么一个划时代的项目,是一个人提出的吗?不是。这一计划的孕育,经历了长达5年的时间,这五年里,在发达国家里,上致政府首要,下至平民百姓,都参与了这一场讨论与最后的决策。而各国,首先是美国的科学家,作了大量的论证。各个学科持各种不同观点的科学家各抒己见,充分体现了科学讨论的平等与决策的民主。尽管几度迷离,几度彷徨,几度反复,但最后,人类还是选择了“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形成,从历史上来说,有好几条思路。七十年代的人类疾病的“基因论”之说,无疑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主要思路。不仅疾病与基因有关,人类的生存、出生、生长都与基因有关,都与DNA的序列有关。正如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意大利的杜伯克在他发表的一篇文章,后来被称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标书”之中写的:人类的DNA序列是人类的真谛。这个世界上的发生的一切,都与之息息相关。在策略上说,“人类基因组计划”所采取的策略是“基因组学”这门科学的策略,正如基因是研究基因的科学一样,顾名思义,“基因组学”就是研究基因组的科学。正如杜伯克说的:既然大家都知道基因的重要性,那我们就只有两种选择,一是“零敲碎打”,大家都去“个体作业”,去研究自己“喜欢”的、认为是重要的基因,而另一种选择呢?则是前所未有的大胆说法:从整体上来搞清楚人类的整个基因组,集中力量先认识人类的所有基因。因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雄心太大、规模太大,要花的钱太多,因此政府部门、科学家、社会大众,都有不少不赞成的意见。首先是这个计划的必要性的问题,他们认为把纳税人的30亿美元用来搞人的庞大无比的基因组序列,纯粹是拿纳税人的钱开玩笑!其次是这个计划的现实性,他们认为到2005年完成这个计划是“吹牛”。说实在的,在那时能否如期完成,谁也心里无底。那时候,连现在的现代化的测序仪器的影子都还没有。其三是科学研究领域的选择问题,有点象“要为不可为”的想象:人类自然科学要研究的问题很多,为什么要上这样的计划?这笔钱也得花到别的地方也许更值得、更实际,有人还担心“大科学”会影响小科学,“大中心”会危及小实验室的生存。说的话也很难听,如批评这个计划是“过于偏激、过于集中,目标过多、预算过大”。而得到的东西,只不过是“一张部件名单”。而对于这个计划的具体项目,则更加刻薄,如“制图”是在沙漠里建公路,“测序”是把“垃圾”分类,选择“模式动物”是拼凑“诺亚方舟”。最后,认为基因组计划建立的新的技术,是“不用现在的Saturn火箭”,而要追求奢侈、舒适的新航天飞机”,因为分离基因已有不少别的方法。1990年美国刚开始“人类基因组计划”,好多科学家还联名写信表示反对,结果原来的预算还被砍了3400万美元,原计划建的9个中心,每个中心年经费400万美元。被砍了只剩下3个,而每个中心的经费只有200万美元!主要的批评之一,还是不要搞人的基因组计划,这太多啦,应该先搞小的,如细菌等,或者是经济意义大的,象小麦、猪、羊啊。他们讥笑这一研究人的基因组计划是“泥足巨人(clay-footed gaint)”。还预测将象75年开始的肿瘤计划一样“流产”。真理有它本身的真理性,可行性。真理不怕辩论,这就是它的“说服性”。“人类基因组计划”是有道理的,但是对真理的认识有它的过程,真理本身的完善也有它的过程。“人类基因组计划”正是不断地从批评中吸取正确的意见,逐渐完善到今天这一计划的。如开始仅是笼统的“测序分析计划”。从何入手呢?各有各的说法。“制图计划”特别是遗传图的构建,原先是作为“测序”计划的不同意见提出来的,但双方都没有简单否定对方的意见,有关决策部门也没有简单地支持一方面压制另一方,而最后持不同意见的双方走到一起,共同制定更加科学、更加全面的计划。“cDNA计划”就是把一个基因中一小部分与蛋白质有关的序列先搞清楚的计划,也是作为“全基因组计划”的一种反对意见提出来,但也没有被主流意见所拒绝,没有因此而摒弃“全基因组计划”,而是作为“基因图”的雏型而纳入整个基因组计划,而且成为重要部分之一,即我们要做的“转录图”。“基因鉴定”计划也是作为不同意见提出来的,认为最重要的是那些与人类疾病有关的基因,后来成为最能反映“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成果的“热点”。而“模式生物”计划选择了酵母、线虫、果蝇、小鼠作为研究人类的四大“模式生物”,其科学意义十分重要。整个讨论的过程,逐渐形成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精神”的一部分。除了上述的“兼容并蓄”外,其次是“精诚合作”,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由全世界各国不分大小、不分强弱,所有科学家一起执行的科研项目。实施人类基因组计划伊始,发达国家具有远见的科学家即号召全球各个国家的政府都重视这一项目,并号召全世界科学家共同参与,建议所有的进展、所有的数据、所有的实验资源应随时公布于众,让全世界所有国家免费享用。在实施过程中,各国科学家精诚合作、共享材料、共享数据、共同攻关。这在人类自然科学史上,还是史无前例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与另两个有全球性意义的项目,即曼哈顿原子弹计划和阿波罗登月基因相比,更显示了人类的谐同与进步。其三就是对社会“高度负责”的精神。人类基因组计划在启动伊始,便重视这一计划可能对社会、法律、伦理方面的冲击,特别注重这一方面的研究,并形成主流意见。特别是HUGO(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的几个重要声明,充分体现了现代自然科学的“求真”、“求善”及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我们应该颂扬这一“人类基因组计划精神”,使它成为各国、各领域的合作楷模。“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由来与发展(三) 真理只能成功不许失败,我们不能让真理在自称拥有真理的人手里哭泣!尽管真理哭泣过千百次。一个计划,所有的指标就得完成,否则就得宣告失败,或者早已流产。人类基因组基因的目标,讨论来讨论去,数易其稿,对每一部分都有具体目标,定质、定量、定时完成。真理还要有说服性。美国的这一计划的通过与被民众接受,科学家做了大量工作,又要到国会去“游说”。有人说“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也最为成功的“游说”!说服政治家也不容易啊!要把科学意义与社会意义,经济意义结合起来,把现实的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还要一一比较各种不同的意见与方案。还要通过各种关系、渠道把工作做到家。对照他们的工作,我们可以说:假设我们中国的决策者对“人类基因组计划”不予重视,我们科学家也有责任!除了科学家自己的讨论外,主流科学家对民众做了不少工作,后来美国政府也做了不少工作。美国政府不能有自己的报纸、电台、电视台,只好印了很多小册子,有较浅显的,如“人类基因组计划有多大?多有价值?”。也有很通俗的,如“了解我们的基因”这一小册子。使大家都明确基因的重要性,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必要性,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这钱花得如何值得。而科学家呢?他们到处讲话,向通俗的语言,把基因说得活灵活现,把“人类基因组计划”说的浅显易懂。本文的很多说法,都是从他们那儿学来的。如搞清楚30亿对核苷酸,就好象搞清楚整个地球上的30亿对人各姓什么(假说天下只有四个姓氏!)人的基因组就象地球那么大,一个染色体就象一个国家那么大,一个基因就象我们所在这憧楼那么大,还有“制图”就象在高速公路上标上路标等等。“人类基因组计划”被民众接受的过程,确实是社会学家、伦理学家、科学家、民众的一场有关基因的科学普及过程。此外还有伦理学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复杂啦!“人类基因组计划”所揭示的人类的最终奥秘,势必冲击社会、法律、伦理。最后,民众还是大体接受了这一计划。首先,懂得了基因的重要性后,民众就产生了了解自我,了解基因的愿望。如果没有特殊的外界原因,我们的基因在出生以后变化就不大了。但我们要了解:(1)我们的基因在我们的家系传递的规律,特别是关系到“病与不病”的那些基因,照料好我们的后代。(2)我们要了解“病与不病”的原因。人类基因组计划能够坚持到今天,全靠全世界广大民众的支持。因为这是一项公益性的计划,关系到千家万户,千秋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