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如何理解哲学在黑格尔那里的终结

2023-07-19 15:55:22
TAG: 哲学
共3条回复
康康map

1楼的讲马克思去了。哲学在黑格尔的终结,指的是黑格尔使得哲学发展到了他的最完美的形态。绝对精神的不断发展,已经到了哲学的可能性的极致。

此后,哲学必须变换它的提问方式,才能继续有所进展。

具体可以参照张汝伦的那本《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的第一章,讲黑格尔的。

北有云溪

古典哲学的终结。而不是全部哲学的终结。

余辉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的一本早期著作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哲学的第一部著作。1843年夏天写于莱茵省的克罗茨纳赫,故又称《克罗茨纳赫手稿》。原稿共39张,没有标题,现在的标题是1927年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发表这一手稿时加的。中译本收入人民出版社1956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卷。

这部著作是对G.W.F.黑格尔 《法哲学原理》第261~313节阐述国家问题的部分所作的分析和批判。 马克思在任《莱茵报》主编期间通过参加现实斗争,动摇了对黑格尔哲学的信仰。退出《莱茵报》后,他系统地研究了欧美一些国家的历史,尤其是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并阅读了L.费尔巴哈的《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得到很大启发,于是开始了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但是,和费尔巴哈只注重自然和宗教批判不同,马克思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社会和政治问题上。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揭露了黑格尔思辨哲学的神秘主义,把被他颠倒了的逻辑观念和现实事物的关系颠倒过来,指出具有哲学意义的"不是事物本身的逻辑,而是逻辑本身的事物";批判黑格尔把市民社会从属于政治国家的观点,得出了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的著名结论;批判了黑格尔主张君主、官僚决定国家制度的英雄史观,阐明了人民创造国家的思想;批判了黑格尔在国家发展问题上否认有质变的缓慢进化论,提出必须经过真正的革命来建立新国家的观点。

编辑本段相关介绍

马克思的青年时代追随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后来根据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观念来批判黑格尔的哲学思想。费尔巴哈从宗教问题出发,阐述了一个重要思想:人的本质就是人自身。宗教的产生是人性异化的后果。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上帝。由此批判人的异化。 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异化的社会原因。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宗教的批判的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就是说,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但是,人不是抽象地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狂热,它的道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苦难的现实世界的反映,宗教中的苦难就是现实世界中苦难的歪曲的反应。要批判宗教,最彻底的做法是彻底的推翻颠倒的社会关系,推翻异化人性的社会制度。颠倒的现实世界一旦被推翻,宗教幻想的天国也就随之瓦解了。 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又对当时处在封建复辟状态的德意志各邦的政治,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提出,正如15世纪的宗教改革是在僧侣头脑中发端的一样,当前德意志的政治改革应该是在哲学家的头脑中发端的。哲学的主要任务是批判和揭露,以便唤醒德意志的政治革命,但“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只有通过革命斗争而不是哲学上的辩论,才能促进德国政治的演进。在革命的力量上,马克思注意到了当时刚刚登上政治舞台的无产阶级的作用,提出德国解放的实际可能性在于“被彻底的锁链束缚着的阶级”——无产阶级。因为“它本身表现了人的完全丧失,并因而只有通过人的完全恢复才能恢复自己。这个社会解体的结果,作为一个特殊的等级来说,就是无产阶级。”

编辑本段《〈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费尔巴哈》中,我们不难看到,马克思着重强调的有以下几点:人的本质归根结底并不仅仅是宗教的本质这种抽象物,更不是脱离社会的孤立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有主观的实践是必要的,而且是最重要的,因为人的能动性思维能通过实践作用于客观;要用哲学改变世界,必须把人的感性活动理解为人的实践活动,放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去考量------“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总之,马克思之所以批判得不留情面,是因为他认为包括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在内的大多数哲学家们不停的编造新词汇解释世界,与其妥协,只是在意识形态上打转,也就是说,只是要改变关于世界的观念,而无法改变世界本身。在从思想的天国下降到现实生活方面------即在现实中实现哲学继而消灭哲学方面,大多数哲学家都没有触及,这使得哲学的作用多数时候只停留在思维上,而没有切入实际,从而不具有物质力量。但是在历史进程中,“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这一点在马克思看来是关键的。马克思认为,由于人不是孤立抽象的人,而是与所处环境联系在一起,所以人有充分的动机去改变环境,而哲学作为一种理论,只要彻底,“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而费尔巴哈等哲学家却在涉及人时陷入了唯心主义,将人周围的世界抽象化了,抽离了,苦难变成了非普遍现象,变成了少数人的例外,而与社会现实无关,所以费尔巴哈等人从根本上忽略了“在现实中实现哲学”,或是认为“不消灭哲学本身,就可以使哲学变为现实”,总之他们忽略了有主观的实践这一至关重要的环节,所以马克思在剖析德国现状时痛心地说道,“在这里,实际生活缺乏精神内容,精神生活也同实践缺乏联系。”可以说,马克思激烈批判费尔巴哈等人,是因为他认为他们的观点的缺陷正是当前德国最致命的缺陷,因为“彻底的革命只能是彻底需要的革命,而这些彻底需要的产生,看来既没有任何前提,也没有必要的基础”(毫无疑问,要产生“彻底需要”,必须使人和所处社会环境紧密相联)。这个缺陷导致“(法国和英国)那里,正在解决问题;(德国)这里,矛盾才被提出”,“德国并不是和现代各国同一个时候登上解放的阶梯,甚至它在理论上已经超越的阶梯,它在实践上还没有达到”,“(德国)只是用抽象的思维活动伴随了现代各国的发展,而没有参加这种发展的实际斗争”。也就是说,德国的实践和精神不仅相互脱离,而且实践水平大大低于英法等国家。德国罗在了后面。当然马克思并不会认为是某些哲学家们导致了德国的此种畸形的意识形态,但他认为他们至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极大的影响了德意志的意识形态。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大声疾呼:“应该像德国制度开火!一定要开火!……对德国政治现实的斗争就是对现代各国的过去的斗争,而过去的回音依然压抑着这些国家……德国人的解放就使人的解放…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己。” 同理,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费尔巴哈》中,都用了不少篇幅来彻底批判宗教。因为他认为,既然宗教是这个现实的,不合理的,“颠倒了的”世界的产物,是为其服务的有感情的制度,是其“总的理论”,那么对宗教的批判的预期的目标便是批判那个“颠倒了的世界”本身,是批判使宗教产生的社会矛盾本身。虽然说在“人创造了宗教”这一基本点上,马克思和费尔巴哈是一致的,但马克思显然认为这不足以使费尔巴哈的观点免于被批判。因为尽管费尔巴哈把宗教归结为人的本质,但他把人的本质抽象孤立地看待,他被遮蔽,从而不可能看到最根本的现实性的问题------宗教的产生是由于历史进程,宗教里所表现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苦难的抗议以及寻求慰藉,宗教的产生归根结底是因为现实的普遍的社会矛盾,而不是因为个别人的偶然,而且,宗教这种作为“颠倒了的”世界的总理论的意识,也绝对不是单个的人所能产生的,它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社会关系中。费尔巴哈的彼岸世界的真理消逝了,但却没有要确立此岸世界真理的意思,因为他的精神与实践脱节,由于没有和实践结合,它的观点缺乏更实际的意义,根本无法切入现实,从而对现实作些改变。而马克思认为,要消灭宗教最根本的原因和最大的意义就是,一个不需要宗教来麻醉的世界才是真正合理的,幸福的。因此宗教批判不仅要使人摆脱对自己处境的幻想,还要使人作为有理性的人真正来思想和行动,来使宗教批判真正实现其最大意义-----改变使人抗议的现实,来建立自己所需要的现实性,“伸手摘取真实的花朵”。马克思在《费尔巴哈》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反复强调的观点就在于此,他希望德国不再止于思维,而是跨出实践的步伐,去尝试发掘思想的更大更现实的效用。

编辑本段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要著作

马克思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1843年), 论犹太民族问题 (1843),1844年经济和哲学手稿 (1844年),论费尔巴哈 (1845年),哲学的贫困 (1845年),雇佣劳动与资本 (1847年),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1852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857年),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1859年),剩余价值理论共三卷(1862年), 工资、价格和利润 (1865年),资本论第一卷 (1867年),法兰西内战 (1871年),哥达纲领批判 (1875年) 两人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 神圣家族 (1845年), 共产党宣言(1848年),关于美国内战 (1861年), 资本论第二卷 (1893年), 资本论第三卷 (1894年)

恩格斯

德国农民战争 (1850年),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 (1852年),反杜林论 (1878年),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880年),自然辩证法 (1883年),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1884年),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1886年)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法律思想 在这部写于 1843年7、8月间的篇幅巨大的未完成的手稿中, 马克思不仅用唯物主义思想批判地改造黑格尔的唯心主 义法哲学本体论,提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的著名 论断,还批判地改造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法学辩证法思 想,提出了在矛盾分析基础上“把握特殊对象的特殊逻 辑”的唯物主义法学辩证法观,进而在法学本体论和法学 方法论两个方面突破了黑格尔,为历史唯物主义法学奠 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的世界观转变,是从批判黑格尔的 法哲学开始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正是马克思从唯心 主义法律观向唯物主义法律观转变的重要标志。

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

(一)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法学观,明确提出市民 社会决定国家的结论。黑格尔完全颠倒了家庭、市民社会 和国家的关系,把国家这种上层建筑当作整个人类社会 的基础,而把社会的经济关系当作派生的东西。在他那 里,不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而是国家和法决定市民 社会。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颠倒市民社会和国家关系的 唯心主义观点,指出不是国家及其“理念”决定市民社会, 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实际上,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 家的前提,它们才是真正的活动者;而思辨的思维却把这 一切头足倒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51页) 国家是从作为家庭和市民社会的成员而存在的这种群体 中产生出来的,它没有家庭的“天然基础”和市民社会的 “人为基础”就不可能存在。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真 正构成部分,是国家的存在方式。这样,马克思就将被黑 格尔颠倒了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法的“主词”与法的 “宾词”的关系重新颠倒过来,确定了从市民社会到国家 和法的唯物主义法哲学。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又进一步说 明了财产关系与法的内在联系。他认为法和国家的全部 内容就是财产,揭示了法与财产关系的本质联系:法是财 产关系的外在表现形式,财产关系则是法的实在内容。在 马克思看来,私有财产的真正基础即占有是一个事实,而 不是权利,只是由于社会赋予实际占有的法律的规定,实 际占有才具有合法占有的性质,才具有私有财产的性质。 他还进一步深入剖析了“长子继承制”这一法律问题,批 判了黑格尔在国家、法和私有财产的关系问题上的唯心 主义观点。这样、马克思便通过对黑格尔唯心主义法学观 的批判,澄清了法学研究领域中一个带根本性、全局性的 问题,即法的客观性及其本质。他不再停留在“私人利益 决定法”的命题上,而是把握“市民社会决定法”的深刻精 神,从而揭示了财产关系对国家和法的决定作用。当然, 这时马克思还没有把市民社会同物质生产直接联系起来 加以考察,没有把私有财产看作是一种特定的生产资料 所有制,也没有弄清现存生产关系与其法律用语“财产关 系”的联系和区别。因此,“市民社会决定法”这一命题尚 未获得全新的意义。但是,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和法的思想仍然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因为马克思抓住 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这一基本原则,就从根本上揭开 了一切政治和法律现象的谜底,为历史唯物主义法学观 奠定了基础。 (二)提出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这样一个在法哲学领 域中的十分重要的问题,并把解决这一关系看作是消除 国家与个人之间异化现象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批判 地继承近代启蒙运动突出人的价值与尊严、强调人的权 利的进步精神,尤其是批判地吸收了卢梭的思想,对黑格 尔关于国家与个人之间统一性的命题进行了唯物主义的 改造,第一次提出了要从现实的人的活动中把握人的本 质的思想。这是他关于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形式和法的关 系思想的必然的合乎逻辑的发展,也是唯物主义原则在 探讨人的本质问题中的具体体现。他指出:人的普遍的和 客观的特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 是人的社会特质,而国家的职能等等只不过是人的社会 特质的存在和活动的方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第270页)马克思从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出发,强调要以 “现实的人”为基础,从“现实的人”的活动中揭示人的“社 会特质”,进而与黑格尔抬高国家、贬低个人的观点相反, 重视个人的权利问题,突出个人对国家的能动的独立作 用,从而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问题上,不仅超越了近代启 蒙思想家,而且也超越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三)揭露和批判封建专制,提出“民主制是君主制的 真理”的思想。马克思反对黑格尔从国家权力的统一性出 发,为王权歌功颂德。他指出,黑格尔力图把君主说成是 真正的“神人”、“绝对理念”的真正化身,说君主是“人格 化的主权”和体现出来的国家意识,从而把近代欧洲立宪 君主的一切属性都变成了意志的绝对的自我规定。马克 思通过对普鲁士专制国家的揭露批判,阐明了黑格尔这 种把封建王权看作是自我规定的最后决断环节的理论, 无疑是主张“任性就是王权”、“王权就是任性”(《马克思 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69页)。马克思还进而从卢梭的 “人民主权”论出发,把人民主权和君主主权看作是两个 完全对立的主权概念,批判了黑格尔抬高君主主权、贬低 人民主权的观点。他指出:“主权这个概念本身就不可能 有双重的存在,更不可能有和自身对立的存在”(《马克思 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89页),不是君主的主权,就是人 民的主权;人民的主权不是从国王的主权中派生出来的, 国王的主权却是以人民的主权为基础的。在此基础上,马 克思又把民主制作为与君主制相对立的实行人民主权的 政治形式进行了阐述。他指出,民主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 不具有本身以外的意义,每一个环节都是全体民众的现 实的环节;不是国家制度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 度,因而民主制是作为国家制度特殊形式的社会化了的 人;在民主制中,不是人为法律而存在,而是法律为人而 存在,人的存在就是法律。而在君主制中,不是法律为人 而存在,而是人为法律而存在,人是法律规定的存在。马 克思说:“民主制是国家制度一切形式的猜破了的哑谜。”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81页)“民主制是君主制 的真理,君主制却不是民主制的真理。”(《马克思恩格斯 全集》第1卷第280页)可见,马克思把民主制看作是解决 个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一种完善的政治形式。 (四)提出解决立法权与国家制度、立法权与行政权 之间冲突的唯一途径是人民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思 想。针对西方法学发展史上和黑格尔关于立法权与国家 制度关系问题上的种种糊涂观念,马克思鲜明地提出了 解决二者关系的原则。他指出,国家制度和立法权之间的 抵触,只不过是国家制度本身的自相冲突,是国家制度这 一概念中的矛盾。他把国家制度看作是政治等级与市民 等级之间斗争的产物,“国家制度只不过是政治国家和非 政治国家之间的协调,所以它本身必然是两种本质上各 不相同的势力之间的一种契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第316页)从这一思想出发,马克思反对黑格尔所 谓立法权能改变国家制度的观点,指出“立法权并不创立 法律,它只揭示和表述法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第316页);而只有人民才有权决定国家制度,“从而必须 使国家制度的实际体现者——人民成为国家制度的原 则。”(《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15页)国家制度如 果不真正表现人民的意志,那它就变成有名无实的东西 了。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还进一步提出了通过革命改变国 家制度的思想。他说:“诚然,在许许多多国家里,制度改 变的方式总是新的要求逐渐产生,旧的东西瓦解等等,但 是要建立新的国家制度,总要经过真正的革命。”(《马克 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15页)对于如何解决立法权与 行政权之间的冲突,马克思认为,关键是要建立一种新的 国家,在这种国家里,实行人民直接管理社会事务的直接 民主制形式,使人民直接参加国家事务的管理。真正的国 家应当是“人民的国家”。 (五)阐述了唯物一元论的法学认识论和法学辩证 法。马克思不仅批判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国家观,而且揭 露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方法论。他精辟地分析道,黑格尔 理论上“失足”的原因在于他唯心主义地理解了思维和存 在的相互关系,从而导致了颠倒国家、法与市民社会的关 系,“他不是从对象中发展自己的思想,而是按照做完了 自己的事情并且是在抽象的逻辑领域中做完了自己的事 情的思维的样式来制造自己的对象。黑格尔要做的事情 不是发展政治制度的现成的特定的理念,而是使政治制 度和抽象理念发生关系,使政治制度成为理念发展链条 上的一个环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59页) 马克思还进一步指出黑格尔将法哲学变成了应用逻辑 学,即用唯心主义方法来处理社会政治问题。他说:“在这 里,注意的中心不是法哲学,而是逻辑学。在这里哲学的 工作不是使思维体现在政治规定中,而是使现存的政治 规定化为乌有,变成抽象的思想。在这里具有哲学意义的 不是事物本身的逻辑,而是逻辑本身的事物。不是用逻辑 来论证国家,而是用国家来论证逻辑。”(《马克思恩格斯 全集》第1卷第263页)因此,整个法哲学只不过是对逻辑 学的补充。黑格尔唯心主义地理解思维与存在的相互关 系,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二元论。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唯心 主义法哲学二元论的批判分析和通过对国家与市民社会 之间关系的分析,清楚地阐明了,只有从现实的存在物出 发,分析市民社会本身的发展及其规律,才能获得关于法 的真理性认识。在分析批判中,马克思肯定了黑格尔法学 辩证法的正确之处,指出:“黑格尔的深刻之处也正是在 于他处处都从各种规定(……)的对立出发,并把这种对 立加以强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12页),也 就是关于矛盾的思想。马克思将其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 加以改造和发挥,并用它来把握特殊对象的特殊逻辑。同 时,马克思也指出了黑格尔调和对立面斗争的倾向,即用 所谓“居间者”、“中介”、“等级要素”等来调和立法权与行 政权之间的冲突。他说:“与其说是中介的存在,还不如说 是矛盾的存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52页) 马克思把现实的对立面分为两类:同一本质的对立面和 本质不同的对立面,强调对立面的斗争在矛盾中的地位 和作用。

相关推荐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每段的解读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每段的解读如下一.阐明对宗教的批判是对德国现实世界批判的萌芽1.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马克思把宗教产生的根源,归结为市民社会,即物质关系决定的国家,社会2.批判宗教的目的在于用人民现实的幸福去代替虚幻的幸福。宗教只是锁链上虚幻的花朵,问题不是拔掉这些花朵,而是砸碎这跟锁链,去找真正的花朵3.历史的任务是把对宗教的批判转变为对现实世界的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对宗教的批判只是理论的批判,而不是现实是批判。并不是从现实中找到宗教的根源。在揭穿宗教的虚伪面目以后,应该把对宗教的批判转向对尘世的批判二.提出对德国现实的合理性批判在理论上表现为对黑哥呃呃法哲学的批判德国人民要求解放,不仅要批判德国的先存制度,而且还要批判作为这种制度抽象继续的黑哥儿法哲学1.德国人民反对德国制度就需要对德国制度进行批判。批判这种落后的制度,不是要驳倒这个敌人而是要消灭这个敌人。2.反对德国现存制度具有世界历史意义。专制制度使人非人化,而资本主义革命虽然在上层进行了革命,却没有改变尘世间,市民社会依然用私有财产使人与人想对抗,使人非人化,因此对德国制度的反抗,也预示着资本主义必然灭亡3.必须对德国的现存制度的批判上升到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德国的现存制度虽然落后于英法,但是哲学的思想却和英法同步,这是因为德国哲学是跟随者英法革命的道路的。德国人民要获得解放,应该是从高于资产阶级革命的角度出发,进行批判4.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德国的资产阶级哲学一方面在论证资本主义的合理性和自然性,另一方面却不敢发动革命。这是因为它有两个缺陷1.把哲学完全看作是精神上的批判2.忽视群众作用,认为群众只是群氓三.提出人的解放和无产阶级使命1.德国革命的目标是人的解放 而不仅仅是政治解放。政治解放即资产阶级革命,使市民社会产生,但市民社会人和人却处于对抗之中。人的解放是指拜托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分离。在法国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是人的解放者,但是在德国,资产阶级力量还不够对封建力量进行反抗的时候,德国的无产者就已经出现来反抗资产阶级了,因此革命的主体落在无产阶级手中。另外,德国的无产者可以看到在实行资本主义革命以后法国无产者的现状,从而知道资产阶级革命只是政治解放,而转而要求无产阶级革命实现人的解放第二,人的解放是无产阶级完成的。大工业不断生成无产阶级,而且无产阶级的贫困并不。
2023-07-19 09:51:591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哲学思想是什么?

意思是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话中有两个主句,即“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和“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两句话讲了两层意思,前者是说“理论不能代替实践”,后者是说“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出自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扩展资料《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法律思想在这部写于1843年7、8月间的篇幅巨大的未完成的手稿中,马克思不仅用唯物主义思想批判地改造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法哲学本体论;提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的著名论断,还批判地改造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法学辩证法思想,提出了在矛盾分析基础上“把握特殊对象的特殊逻辑”的唯物主义法学辩证法观,进而在法学本体论和法学方法论两个方面突破了黑格尔,为历史唯物主义法学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的世界观转变,是从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开始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正是马克思从唯心主义法律观向唯物主义法律观转变的重要标志。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2023-07-19 09:52:251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相关介绍

马克思的青年时代追随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后来根据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观念来批判黑格尔的哲学思想。费尔巴哈从宗教问题出发,阐述了一个重要思想:人的本质就是人自身。宗教的产生是人性异化的后果。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上帝。由此批判人的异化。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异化的社会原因。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宗教的批判的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就是说,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但是,人不是抽象地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狂热,它的道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马克思认为,宗教是苦难的现实世界的反映,宗教中的苦难就是现实世界中苦难的歪曲的反应。要批判宗教,最彻底的做法是彻底的推翻颠倒的社会关系,推翻异化人性的社会制度。颠倒的现实世界一旦被推翻,宗教幻想的天国也就随之瓦解了。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又对当时处在封建复辟状态的德意志各邦的政治,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提出,正如15世纪的宗教改革是在僧侣头脑中发端的一样,当前德意志的政治改革应该是在哲学家的头脑中发端的。哲学的主要任务是批判和揭露,以便唤醒德意志的政治革命,但“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只有通过革命斗争而不是哲学上的辩论,才能促进德国政治的演进。在革命的力量上,马克思注意到了当时刚刚登上政治舞台的无产阶级的作用,提出德国解放的实际可能性在于“被彻底的锁链束缚着的阶级”——无产阶级。因为“它本身表现了人的完全丧失,并因而只有通过人的完全恢复才能恢复自己。这个社会解体的结果,作为一个特殊的等级来说,就是无产阶级。”《〈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费尔巴哈》中,我们不难看到,马克思着重强调的有以下几点:人的本质归根结底并不仅仅是宗教的本质这种抽象物,更不是脱离社会的孤立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有主观的实践是必要的,而且是最重要的,因为人的能动性思维能通过实践作用于客观;要用哲学改变世界,必须把人的感性活动理解为人的实践活动,放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去考量------“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总之,马克思之所以批判得不留情面,是因为他认为包括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在内的大多数哲学家们不停的编造新词汇解释世界,与其妥协,只是在意识形态上打转,也就是说,只是要改变关于世界的观念,而无法改变世界本身。在从思想的天国下降到现实生活方面------即在现实中实现哲学继而消灭哲学方面,大多数哲学家都没有触及,这使得哲学的作用多数时候只停留在思维上,而没有切入实际,从而不具有物质力量。但是在历史进程中,“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这一点在马克思看来是关键的。马克思认为,由于人不是孤立抽象的人,而是与所处环境联系在一起,所以人有充分的动机去改变环境,而哲学作为一种理论,只要彻底,“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而费尔巴哈等哲学家却在涉及人时陷入了唯心主义,将人周围的世界抽象化了,抽离了,苦难变成了非普遍现象,变成了少数人的例外,而与社会现实无关,所以费尔巴哈等人从根本上忽略了“在现实中实现哲学”,或是认为“不消灭哲学本身,就可以使哲学变为现实”,总之他们忽略了有主观的实践这一至关重要的环节,所以马克思在剖析德国现状时痛心地说道,“在这里,实际生活缺乏精神内容,精神生活也同实践缺乏联系。”可以说,马克思激烈批判费尔巴哈等人,是因为他认为他们的观点的缺陷正是当前德国最致命的缺陷,因为“彻底的革命只能是彻底需要的革命,而这些彻底需要的产生,看来既没有任何前提,也没有必要的基础”(毫无疑问,要产生“彻底需要”,必须使人和所处社会环境紧密相联)。这个缺陷导致“(法国和英国)那里,正在解决问题;(德国)这里,矛盾才被提出”,“德国并不是和现代各国同一个时候登上解放的阶梯,甚至它在理论上已经超越的阶梯,它在实践上还没有达到”,“(德国)只是用抽象的思维活动伴随了现代各国的发展,而没有参加这种发展的实际斗争”。也就是说,德国的实践和精神不仅相互脱离,而且实践水平大大低于英法等国家。德国落在了后面。当然马克思并不会认为是某些哲学家们导致了德国的此种畸形的意识形态,但他认为他们至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极大的影响了德意志的意识形态。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大声疾呼:“应该像德国制度开火!一定要开火!……对德国政治现实的斗争就是对现代各国的过去的斗争,而过去的回音依然压抑着这些国家……德国人的解放就使人的解放…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己。”同理,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费尔巴哈》中,都用了不少篇幅来彻底批判宗教。因为他认为,既然宗教是这个现实的,不合理的,“颠倒了的”世界的产物,是为其服务的有感情的制度,是其“总的理论”,那么对宗教的批判的预期的目标便是批判那个“颠倒了的世界”本身,是批判使宗教产生的社会矛盾本身。虽然说在“人创造了宗教”这一基本点上,马克思和费尔巴哈是一致的,但马克思显然认为这不足以使费尔巴哈的观点免于被批判。因为尽管费尔巴哈把宗教归结为人的本质,但他把人的本质抽象孤立地看待,他被遮蔽,从而不可能看到最根本的现实性的问题------宗教的产生是由于历史进程,宗教里所表现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苦难的抗议以及寻求慰藉,宗教的产生归根结底是因为现实的普遍的社会矛盾,而不是因为个别人的偶然,而且,宗教这种作为“颠倒了的”世界的总理论的意识,也绝对不是单个的人所能产生的,它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社会关系中。费尔巴哈的彼岸世界的真理消逝了,但却没有要确立此岸世界真理的意思,因为他的精神与实践脱节,由于没有和实践结合,它的观点缺乏更实际的意义,根本无法切入现实,从而对现实作些改变。而马克思认为,要消灭宗教最根本的原因和最大的意义就是,一个不需要宗教来麻醉的世界才是真正合理的,幸福的。因此宗教批判不仅要使人摆脱对自己处境的幻想,还要使人作为有理性的人真正来思想和行动,来使宗教批判真正实现其最大意义-----改变使人抗议的现实,来建立自己所需要的现实性,“伸手摘取真实的花朵”。马克思在《费尔巴哈》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反复强调的观点就在于此,他希望德国不再止于思维,而是跨出实践的步伐,去尝试发掘思想的更大更现实的效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法律思想在这部写于1843年7、8月间的篇幅巨大的未完成的手稿中,马克思不仅用唯物主义思想批判地改造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法哲学本体论,提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的著名论断,还批判地改造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法学辩证法思想,提出了在矛盾分析基础上“把握特殊对象的特殊逻辑”的唯物主义法学辩证法观,进而在法学本体论和法学方法论两个方面突破了黑格尔,为历史唯物主义法学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的世界观转变,是从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开始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正是马克思从唯心主义法律观向唯物主义法律观转变的重要标志。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一)、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法学观,明确提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结论。黑格尔完全颠倒了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把国家这种上层建筑当作整个人类社会的基础,而把社会的经济关系当作派生的东西。在他那里,不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而是国家和法决定市民社会。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颠倒市民社会和国家关系的唯心主义观点,指出不是国家及其“理念”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实际上,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才是真正的活动者;而思辨思维却把这一切头足倒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51页)国家是从作为家庭和市民社会的成员而存在的这种群体中产生出来的,它没有家庭的“天然基础”和市民社会的“人为基础”就不可能存在。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真正构成部分,是国家的存在方式。这样,马克思就将被黑格尔颠倒了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法的“主词”与法的“宾词”的关系重新颠倒过来,确定了从市民社会到国家和法的唯物主义法哲学。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又进一步说明了财产关系与法的内在联系。他认为法和国家的全部内容就是财产,揭示了法与财产关系的本质联系:法是财产关系的外在表现形式,财产关系则是法的实在内容。在马克思看来,私有财产的真正基础即占有是一个事实,而不是权利,只是由于社会赋予实际占有的法律的规定,实际占有才具有合法占有的性质,才具有私有财产的性质。他还进一步深入剖析了“长子继承制”这一法律问题,批判了黑格尔在国家、法和私有财产的关系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这样、马克思便通过对黑格尔唯心主义法学观的批判,澄清了法学研究领域中一个带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即法的客观性及其本质。他不再停留在“私人利益决定法”的命题上,而是把握“市民社会决定法”的深刻精神,从而揭示了财产关系对国家和法的决定作用。当然,这时马克思还没有把市民社会同物质生产直接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没有把私有财产看作是一种特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也没有弄清现存生产关系与其法律用语“财产关系”的联系和区别。因此,“市民社会决定法”这一命题尚未获得全新的意义。但是,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的思想仍然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因为马克思抓住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这一基本原则,就从根本上揭开了一切政治和法律现象的谜底,为历史唯物主义法学观奠定了基础。(二)、提出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这样一个在法哲学领域中的十分重要的问题,并把解决这一关系看作是消除国家与个人之间异化现象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批判地继承近代启蒙运动突出人的价值与尊严、强调人的权利的进步精神,尤其是批判地吸收了卢梭的思想,对黑格尔关于国家与个人之间统一性的命题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第一次提出了要从现实的人的活动中把握人的本质的思想。这是他关于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形式和法的关系思想的必然的合乎逻辑的发展,也是唯物主义原则在探讨人的本质问题中的具体体现。他指出:人的普遍的和客观的特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而国家的职能等等只不过是人的社会特质的存在和活动的方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70页)马克思从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出发,强调要以 “现实的人”为基础,从“现实的人”的活动中揭示人的“社会特质”,进而与黑格尔抬高国家、贬低个人的观点相反,重视个人的权利问题,突出个人对国家的能动的独立作用,从而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问题上,不仅超越了近代启蒙思想家,而且也超越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三)、揭露和批判封建专制,提出“民主制是君主制的真理”的思想。马克思反对黑格尔从国家权力的统一性出发,为王权歌功颂德。他指出,黑格尔力图把君主说成是真正的“神人”、“绝对理念”的真正化身,说君主是“人格化的主权”和体现出来的国家意识,从而把近代欧洲立宪君主的一切属性都变成了意志的绝对的自我规定。马克思通过对普鲁士专制国家的揭露批判,阐明了黑格尔这种把封建王权看作是自我规定的最后决断环节的理论,无疑是主张“任性就是王权”、“王权就是任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69页)。马克思还进而从卢梭的“人民主权”论出发,把人民主权和君主主权看作是两个完全对立的主权概念,批判了黑格尔抬高君主主权、贬低人民主权的观点。他指出:“主权这个概念本身就不可能有双重的存在,更不可能有和自身对立的存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89页),不是君主的主权,就是人民的主权;人民的主权不是从国王的主权中派生出来的,国王的主权却是以人民的主权为基础的。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又把民主制作为与君主制相对立的实行人民主权的政治形式进行了阐述。他指出,民主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具有本身以外的意义,每一个环节都是全体民众的现实的环节;不是国家制度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因而民主制是作为国家制度特殊形式的社会化了的人;在民主制中,不是人为法律而存在,而是法律为人而存在,人的存在就是法律。而在君主制中,不是法律为人而存在,而是人为法律而存在,人是法律规定的存在。马克思说:“民主制是国家制度一切形式的猜破了的哑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81页)“民主制是君主制的真理,君主制却不是民主制的真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80页)可见,马克思把民主制看作是解决个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一种完善的政治形式。(四)、提出解决立法权与国家制度、立法权与行政权之间冲突的唯一途径是人民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思想。针对西方法学发展史上和黑格尔关于立法权与国家制度关系问题上的种种糊涂观念,马克思鲜明地提出了解决二者关系的原则。他指出,国家制度和立法权之间的抵触,只不过是国家制度本身的自相冲突,是国家制度这一概念中的矛盾。他把国家制度看作是政治等级与市民等级之间斗争的产物,“国家制度只不过是政治国家和非政治国家之间的协调,所以它本身必然是两种本质上各不相同的势力之间的一种契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16页)从这一思想出发,马克思反对黑格尔所谓立法权能改变国家制度的观点,指出“立法权并不创立法律,它只揭示和表述法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16页);而只有人民才有权决定国家制度,“从而必须使国家制度的实际体现者——人民成为国家制度的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15页)国家制度如果不真正表现人民的意志,那它就变成有名无实的东西了。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还进一步提出了通过革命改变国家制度的思想。他说:“诚然,在许许多多国家里,制度改变的方式总是新的要求逐渐产生,旧的东西瓦解等等,但是要建立新的国家制度,总要经过真正的革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15页)对于如何解决立法权与行政权之间的冲突,马克思认为,关键是要建立一种新的国家,在这种国家里,实行人民直接管理社会事务的直接民主制形式,使人民直接参加国家事务的管理。真正的国家应当是“人民的国家”。(五)、阐述了唯物一元论的法学认识论和法学辩证法。马克思不仅批判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国家观,而且揭露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方法论。他精辟地分析道,黑格尔理论上“失足”的原因在于他唯心主义地理解了思维和存在的相互关系,从而导致了颠倒国家、法与市民社会的关系,“他不是从对象中发展自己的思想,而是按照做完了自己的事情并且是在抽象的逻辑领域中做完了自己的事情的思维的样式来制造自己的对象。黑格尔要做的事情不是发展政治制度的现成的特定的理念,而是使政治制度和抽象理念发生关系,使政治制度成为理念发展链条上的一个环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59页)马克思还进一步指出黑格尔将法哲学变成了应用逻辑学,即用唯心主义方法来处理社会政治问题。他说:“在这里,注意的中心不是法哲学,而是逻辑学。在这里哲学的工作不是使思维体现在政治规定中,而是使现存的政治规定化为乌有,变成抽象的思想。在这里具有哲学意义的不是事物本身的逻辑,而是逻辑本身的事物。不是用逻辑来论证国家,而是用国家来论证逻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63页)因此,整个法哲学只不过是对逻辑学的补充。黑格尔唯心主义地理解思维与存在的相互关系,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二元论。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唯心主义法哲学二元论的批判分析和通过对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关系的分析,清楚地阐明了,只有从现实的存在物出发,分析市民社会本身的发展及其规律,才能获得关于法的真理性认识。在分析批判中,马克思肯定了黑格尔法学辩证法的正确之处,指出:“黑格尔的深刻之处也正是在于他处处都从各种规定的对立出发,并把这种对立加以强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12页),也就是关于矛盾的思想。马克思将其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和发挥,并用它来把握特殊对象的特殊逻辑。同时,马克思也指出了黑格尔调和对立面斗争的倾向,即用所谓“居间者”、“中介”、“等级要素”等来调和立法权与行政权之间的冲突。他说:“与其说是中介的存在,还不如说是矛盾的存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52页)马克思把现实的对立面分为两类:同一本质的对立面和本质不同的对立面,强调对立面的斗争在矛盾中的地位和作用。
2023-07-19 09:52:401

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是第几环节

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是第二环节。《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包含三个层次:宗教批判、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普罗大众公转
2023-07-19 09:52:521

黑格尔关于批判的观点

黑格尔的法哲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认为是其保守主义的集中体现,不仅黑格尔本人被当作普鲁士官方的国家哲学家,甚至被指要为其身后才出现的那些意识形态负责,毕竟纳粹的法学家们挥舞着的是新黑格尔主义的大旗。然而,随着20世纪下半叶西方学界对于黑格尔兴趣的渐次恢复,对于其法哲学的评价也开始变得正面。之所以发生这一转变,在很大程度上由于西方学界对于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自由主义批判的需要,而黑格尔的法哲学正是自由主义批判的武库。在黑格尔生活的时代,以启蒙理性为核心要素的现代性已然造成了影响深远的后果,尤其是在德国这种进入现代较晚的国家中,现代性转型显得尤为剧烈。不满于现代性所导致的异化与疏离,黑格尔与其同时代的理论家们对启蒙理性展开了反思,具体到政治法律方面,则是试图超越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家们发明的自然权利与社会契约理论。 系统反思古典自然权利学说自然权利是西方自由主义法哲学的最基本预设,当代西方有关权利的诸多论争,无论其观点、立场如何,但立论大都围绕着古典自然权利理论开展。古典自然权利学说,经过霍布斯、洛克至康德、费希特的发展,到黑格尔所处的时代已然斑斓成熟,黑格尔在《论对待自然法的科学方式》等著述中对之作了全面系统的反思。在黑格尔看来,霍布斯试图从个体自我保存的欲望中推出自然权利,显然是犯了从“是”中推出“应当”的“自然主义的谬误”。而洛克的学说则稍显混杂:他有时候试图从人自我保存的动物性欲望中推出自然权利;在另外一些场合,又试图以理性和神性来支撑他的权利观。然而,在黑格尔看来,洛克的论证不自觉地陷入了循环论证,将想要得到的结果预先置于自然状态之中。对上述霍布斯、洛克的经验主义进路,黑格尔作出了如下评价:这种哲学“将(现象)加以肢解以及将实质性的抽象与细节提升到了绝对的高度”。
2023-07-19 09:52:591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里有哪句名言?

1、这句话的意思是:马克思认为自己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而他的目标是让无产阶级成为自己的物质武器,去推翻一个腐朽的旧世界。2、那么进一步演绎王炯华的话,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是用马克思主义去掌握物质力量,从而用物质力量批判旧世界;李达则继续从事马克思哲学研究,使其更具掌握物质力量的威力。3、在文革的时候就有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到王炯华的“毛泽东与李达的交往”又有:“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上井冈山,从事‘武器的批判",直到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李达则继续笔耕、舌耕,致力于‘批判的武器",终成中国马克思主义大家。”4、这句话原来出自: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写道:“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拓展资料:1、《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的一本早期著作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哲学的第一部著作。1843年夏天写于莱茵省的克罗茨纳赫,故又称《克罗茨纳赫手稿》。原稿共39张,没有标题,现在的标题是1927年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发表这一手稿时加的。2、马克思揭示了德国资产阶级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维护德国现存制度的本质,指出这种哲学在黑格尔的著作中得到了最系统的表现,论述了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同对德国现实社会的批判的关系,提出了“向德国制度开火”的革命任务。3、《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部手稿,用唯物主义观点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阐述国家问题的部分作了全面分析,特别是对黑格尔在国家和市民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进行了深刻批判。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2023-07-19 09:53:051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法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

  马克思就把箭头指向德国的旧制度,而对旧制度的批判首先是对德国法律体系的一个批判。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法哲学批判导言 读后感 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法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篇一   以我对哲学的理解,哲学应该属于这样一类人——内心强大但是疯疯癫癫,绝大部分都神经质。为什么呢,记得在哪本书上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说出一句话后仔细一想结果陷入其中而无法自拔,以我看来这是很可怕的,好像迷失了自己一般(庄周梦蝶,到底自己是蝴蝶,还是蝴蝶是自己?)。哲学,还是偶尔看看消遣一下即可。好吧,下面言归正传。   整篇文章看下来,除了几段还能懂些,其它的艰涩难懂,就其中能看懂的谈谈自己的想法。   人们都应该有自己的信仰或者说对某种东西的敬畏,缺乏这种东西的人对社会来说就是一种极不稳定的因素,就好像是一颗定时炸弹,鬼才知道何时会爆炸,我想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国家依然存在着宗教而不取缔它的原因吧。   无可非议,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人也是其中一部分,就好像规律本身就存在,只是缺乏某个去发现它的人,也许在某个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就必然会存在一个人去发现它,一切都是必然。就像上课时候老师找人回答问题,许多没有自己想法的人都不希望老师点到自己,这时他们往往都希望某某个人起来回答问题,这样的时间这样的空间就必然会跳出来某个必然的人(或者他或者她或者它)来回答这个问题,种种种种的环境必然会存在一个必然的事情。所以说马克思的出现是必然的,或许即使不出现马克思也会出现候克斯,牛克斯,什么什么克斯。   一个人的口舌再怎么厉害,遇上蛮不讲理的人,结果也是一拳头被撂倒,就好像美国人一样,试想一群曾被放逐的罪犯的后代会跟你讲什么道理么,有些东西是留在基因中,无形的一代传递一代,不过他们确实有自己的头脑,知道利用别人来为自己服务,知道师出有名,即使站在人们的对立面,被人抓到把柄也无话可说。   法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篇二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马克思   当我读到句话的时候,好像突然有所感悟的,之前令我一头雾水的内容似乎弄懂了一些,这使我又重拾信心继续读下去。尽管对这片文章反复读了几遍,但还是没有完全掌握马克思先生在文章中所阐述思想,我只能凭借自己的一点理解,尝试写下我读完这篇文章后的一点感想。   首先,我认为很有必要了解一下马克思先生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的思想状态和社会状态,这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先生想要表达的思想。1843年,马克思前往巴黎,而此时在思想上,马克思也逐渐从黑格尔转向费尔巴哈,开始吸收一些费尔巴哈的思想。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在欧洲的主要国家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私人有之间的矛盾已日益暴露,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在欧洲最发达的国家开始尖锐,欧洲许多国家还面临着反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反对民族压迫的斗争。对德国现存的封建制度和经济垄断不满,对封建君主将人民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不满u2026u2026这些导致马克思对德国现状的极端愤怒和不满。这时的马克思已经从一个青年黑格尔派转变为一个富有革命理想和革命热情的思想新锐。他主张革命,但不是盲目地暴力革命,而是需要思想哲学进行指导的革命。在文章的开头,马克思先对宗教进行了批判,他认为“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它一切批判的前提”“ 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就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xx片。”马克思把宗教的产生归结为现实世界的苦难,他主张“废除作为人民幻想的幸福的宗教,也就是要求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马克思从革命的角度要求人民放弃幻想,勇敢地与现实生活中的苦难做斗争。但从另一个方面看,宗教是人民的xx,说明它有一个慰藉的功能,它能减轻人民精神上的痛苦。现实中的痛苦不可能完全消灭,现实中的不平等也不可能完全消除,所以在现实的苦难消除之前,宗教有它存在的合理性。   接着,马克思就把箭头指向德国的旧制度,而对旧制度的批判首先是对德国法律体系的一个批判。因而黑格尔的法哲学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历史法哲学成为首遭批判的对象。历史法哲学主张法应该延续传统,,用习惯法代替普遍适用的成文法典。马克思对此观点发起了猛烈地批判。“有个学派以昨天的卑鄙行为来为今天的卑鄙行为进行辩护,把农奴反抗鞭子-只要它是陈旧的,祖传的,历史性的鞭子-把每个呼声宣布为叛乱;历史对这一学派,正像以色列上帝对他的奴仆摩西一样,只是表明了自己的过去,因此,这个法的历史学派本身如果不是德国的历史产物,那它就是杜撰了的德国的历史。”“具有条顿血统并有自由思想的那些好心的热情者,却到我们史前的条顿原始森林去找我们自由的历史。但假如我们自由的历史只能到森林中去找,那末我们的历史和野猪的自由历史又有什么区别呢?”然后,马克思开始转向批判这种从历史经验来解决德国现代问题的历史哲学理论。他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进行讽刺“我们的历史就像一个不谙操练的新兵一样,到现在为止还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补习操练陈旧的历史。”   马克思以独特的眼光和角度观察到德国社会问题的根源,并进行了猛烈地批判,以此来唤醒更多的有识之士,投入到革命之中。这让我想起了中国的革命史,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u2026u2026这些没有完全成功的革命,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正如马克思所说:不摧毁一切奴役制,任何一种奴役制都不可能被摧毁。而正是在这种人   之不为人的社会价值体系的控制下,人丧失了自身的价值主体认同。王朝的更迭仅仅是历史的重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并不因朝代的改名换姓而被打破,革命没有上升到“人的解放”的层次,人依然不为人。这最终注定了这些运动失败的命运。   读完这篇文章,使我的思想有了一次激烈的碰撞,让我学会看事情不在从一个单一的方面去观察;多角度地去揭露问题的根源,才能真正的认识问题。还有就是不得不佩服马克思的智慧,从仰望高峰到跨越高峰,这是一个多么困难的过程,没有大智慧的人是难以做到的。
2023-07-19 09:53:241

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观点出自哪本书

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观点出自《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3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提出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命题。这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理论的胚芽,这里的市民社会主要指现实的经济生活。随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和对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批判,在1844年他和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中,市民社会概念进一步具体化了,已接近于生产关系概念。他们合写的标志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形成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概念。《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介绍《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2009年中国社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卡尔·马克思,译者是曹典顺。马克思的青年时代追随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后来根据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观念来批判黑格尔的哲学思想。费尔巴哈从宗教问题出发,阐述了一个重要思想,人的本质就是人自身。宗教的产生是人性异化的后果,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上帝,由此批判人的异化。马克思认为,宗教是苦难的现实世界的反映,宗教中的苦难就是现实世界中苦难的歪曲的反应。要批判宗教,最彻底的做法是彻底的推翻颠倒的社会关系。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2023-07-19 09:53:471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导言一样吗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两篇不同的文章,后一篇是前一篇的补充和发展。《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未完成的手稿,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在这篇手稿中从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立场出发,揭示了宗教的社会根源和本质,指出宗教是“颠倒的世界”产生的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论述了对宗教的批判同对现实世界的批判的关系。总的来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一部分,两者并不完全相同。
2023-07-19 09:54:133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大概内容是什么?

:“宗教的批判的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就是说,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但是,人不是抽象地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狂热,它的道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苦难的现实世界的反映,宗教中的苦难就是现实世界中苦难的歪曲的反应。要批判宗教,最彻底的做法是彻底的推翻颠倒的社会关系,推翻异化人性的社会制度。颠倒的现实世界一旦被推翻,宗教幻想的天国也就随之瓦解了。  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又对当时处在封建复辟状态的德意志各邦的政治,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提出,正如15世纪的宗教改革是在僧侣头脑中发端的一样,当前德意志的政治改革应该是在哲学家的头脑中发端的。哲学的主要任务是批判和揭露,以便唤醒德意志的政治革命,但“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只有通过革命斗争而不是哲学上的辩论,才能促进德国政治的演进。在革命的力量上,马克思注意到了当时刚刚登上政治舞台的无产阶级的作用,提出德国解放的实际可能性在于“被彻底的锁链束缚着的阶级”——无产阶级。因为“它本身表现了人的完全丧失,并因而只有通过人的完全恢复才能恢复自己。这个社会解体的结果,作为一个特殊的等级来说,就是无产阶级。”
2023-07-19 09:54:302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经典著作

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3年),论犹太民族问题(1843),1844年经济和哲学手稿(1844年),论费尔巴哈(1845年),哲学的贫困(1845年),雇佣劳动与资本(1847年),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852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857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剩余价值理论共三卷(1862年),工资、价格和利润(1865年),资本论第一卷(1867年),法兰西内战(1871年),哥达纲领批判(1875年)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1850年),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1852年),反杜林论(1878年),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80年),自然辩证法(1883年),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年),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6年)两人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神圣家族(1845年),共产党宣言(1848年),关于美国内战(1861年),资本论第二卷(1893年),资本论第三卷(1894年)
2023-07-19 09:54:401

《导言》提出人的解放的“头脑”和“心脏”的理论意义何在?

“头脑”与“心脏”的比喻,生动阐明了哲学和阶级、理论和实践不可分割的关系,哲学只有同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实践相结合,理论只有掌握群众,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变成现实。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离不开哲学,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无产阶级只有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才能获得解放。哲学是人的解放的精神武器,而唯物主义哲学才是人类最终解放的强大武器。扩展资料黑格尔法哲学作为资产阶级国家的一般理论表现,在反对封建专制、批判宗教斗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他们认为不是宗教创造人,而是人创造宗教;但他们把宗教产生的根源归结为“还没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这只是揭示了宗教产生的心理学根源。资产阶级批判宗教,只是批判和自己相对立的宗教,它并没有消除人的实际的宗教笃诚,也不力求消除这种笃诚,废除作为人民虚幻幸福的宗教,既不是要给人民带来现实的幸福,也不会给人民带来现实的幸福。而马克思进一步追寻了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即人的存在形式----“市民社会”社会物质关系决定的国家、社会。这就破除了宗教这一束缚人们头脑的唯心主义“哲学”之迷思。
2023-07-19 09:54:532

为什么说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论犹太人问题》写于1843年(马克思24岁),是以对当时布鲁诺·鲍威尔的两篇论文进行书评的形式呈现的。当时的德国把基督教作为国教,因此犹太教徒的政治和社会权利都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很多知识分子对此进行批判,法国的犹太教徒终于在1791年获得了作为“法国市民”所享有的所有法律权利。布鲁诺·鲍威尔认为,应当解放犹太人。而马克思则比布鲁诺·鲍威尔更进一步,从“政治解放”(以法国大革命为代表)和“人类解放”的区别和关联出发,一方面赞成基督教徒与犹太教徒的政治同权,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德国全面改革的课题:德国的犹太人渴望解放。他们渴望什么样的解放?公民的解放,政治解放。引自 第二篇 《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但是,只有对政治解放本身的批判,才是对犹太人问题的最终批判,也才能使这个问题真正变成‘当代的普遍问题"。引自 第二篇 《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鲍威尔的错误在于:他批判的只是‘基督教国家",而不是‘国家本身",他没有探讨政治解放对人的解放的关系,因此,他提供的条件只能表明他毫无批判地把政治解放和普遍的人的解放混为一谈。引自 第二篇 《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政治解放”并非是万人同权,只是形成了一个以“利已精神”的代表者“资产阶级”为中心的社会:不是身为citoyen [公民]的人,而是身为bourgeois [市民社会的成员]的人,被视为本来意义上的人,真正的人。引自 第二篇 《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虽然批判者认为“利己主义”是犹太教徒的特征,但马克思认为这实际上是近代“市民社会”自身的产物:实际需要、利己主义是市民社会的原则;只要市民社会完全从自身产生出政治国家,这个原则就赤裸裸地显现出来。实际需要和自私自利的神就是金钱。引自 第二篇 《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要实现犹太人真正的解放,就必须实现全德国人的解放:犹太人的解放,就其终极意义来说,就是人类从犹太精神中解放出来。引自 第二篇 《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犹太人的社会解放就是社会从犹太精神中解放出来。引自 第二篇 《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论犹太人问题》对于论文核心的“市民社会”的具体内容,以及具体的改革方法,没有任何阐述。下一章的《经济学哲学手稿》将对其具体阐述。《论犹太人问题》包含了马克思的某种思考——为什么已经获得了政治解放,还需要宗教?因为宗教的定在是一种缺陷的定在,那么这种缺陷的根源就只能到国家自身的本质中去寻找。在我们看来,宗教已经不是世俗局限性的原因,而只是它的现象。引自 第二篇 《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在市民社会中,市民享受的都是“孤立的自由”。无论是谁都不能给别人带来麻烦,同样,谁都有不被人烦扰的权利:人作为孤立的、自我封闭的单子的自由。引自 第二篇 《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但是,马克思认为:人人都不受限制地行使“利己权利”的社会不是是人类想要达成的、理想的、完整的社会;人们的最终目标不是为了实现“封闭于自身、封闭于自己的私人利益和自己的私人任意行为、脱离共同体的个体”的社会。近代市民社会的成员,拥有“私人”和“公民”两个面孔:作为私人希望能够追求个人利益,作为公民则是遵从规则、完成义务,追求共同体的利益。马克思认为,真正被解放的人,不应该是分裂的,而应该是像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利益一样,常常关照邻居和共同体的其他成员,并从心底为他们感到喜悦。马克思把这种人定义为“类存在物”,就是“现实的个人把抽象的公民复归于自身”的状态:只有当现实的个人把抽象的公民复归于自身,并且作为个人,在自己的经验生活、自己的个体劳动、自己的个体关系中间,成为类存在物的时候,只有当人认识到自身“固有的力量”是社会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组织起来因而不再把社会力量以政治力量的形式同自身分离的时候,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人的解放才能完成。引自 第二篇 《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虽然马克思知道犹太教是什么样的宗教,犹太人在他们的时代在欧洲是怎样生活的,因为他自己就是犹太教教士的儿子;但是,马克思对“犹太精神”的理解并不恰当:犹太教的世俗基础是什么呢?实际需要,自私自利。引自 第二篇 《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犹太人的世俗礼拜是什么呢?经商牟利。他们的世俗的神是什么呢?金钱。引自 第二篇 《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然而这些事实的主要原因,绝非是他们自己的选择,而是非犹太人将犹太人逼上了现在的道路。由于中世纪以来对犹太人的歧视,他们不被允许拥有土地,因此也就无法经营农业和制造业。金融业的从业者中绝大部分都是犹太人,这是因为传统的基督教是禁止收取利息的。近代犹太人虽然获得了作为市民的解放,但是传统的业界还是对他们的参与有所忌讳。银行业、新闻业、演出业等工作,本身就是犹太人创造出来的(除了自己创造新的职业之外已无路可走)。不过,当时的马克思也注意到了这些问题。在之后的《神圣家族》中,对鲍威尔的反驳再批判的时候,已经比《论犹太人问题》要容易理解得多了:(选自《神圣家族》)犹太精神是由现今的市民生活所不断地产生出来的,并且在货币制度中获得了高度的发展。引自 第三篇 《经济学哲学手稿》人从犹太精神中获得解放,不应像鲍威尔先生那样理解为犹太人的特殊任务,而应理解为彻头彻尾渗透着犹太精神的现代世界的普遍的实践任务。已经证明,克服犹太本质的任务实际上就是消灭市民社会中犹太精神的任务,消灭现代生活实践中的非人性的任务,这种非人性的最高表现就是货币制度。引自 第三篇 《经济学哲学手稿》《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写于1843年底,详细描述了马克思为什么要进行黑格尔哲学法的批判,并且首次谈到了“无产阶级”的作用。宗教在这个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将天上的“幻想的幸福”置换成“民众的鸦片”。民众如果想要离开鸦片生存,就必须开始对现有的社会进行改革: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引自 第二篇 《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因此,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尘世——宗教是它的神圣光环——的批判的胚芽。引自 第二篇 《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哲学(学问)的问题不在于了解天上的问题,而是要搞清地上存在的现实社会。当时德国的法律和政治并不成熟,因此值得批评且已经进入相对成熟阶段的东西只有哲学。而当时哲学的最高表现就是黑格尔的国法论: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引自 第二篇 《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是唯一与正式的当代现实保持在同等水平上的德国历史。引自 第二篇 《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在黑格尔的著作中得到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终的表述。引自 第二篇 《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理论”绝不是无力的,如果能够抓住很多人的心,就能够成为变革社会的力量。因此理论必须能够从根本上抓住事物(近代社会的结构),并且能够清晰地展示社会变革的内容。马克思认为有必要将德国的哲学发展到这个高度: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引自 第二篇 《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近代产业催生的无产阶级(工人阶级),是进行解放活动的主体:德国解放的实际可能性到底在哪里呢?就在于形成一个被彻底的锁链束缚着的阶级,即形成一个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它本身表现了人的完全丧失,并因而只有通过人的完全恢复才能恢复自己。这个社会解体的结果,作为一个特殊等级来说,就是无产阶级。德国无产阶级是随着刚刚着手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工业的发展而形成起来的。引自 第二篇 《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关于论文的后半部分的“阶级”、“无产阶级"这样的词汇,这个时期的马克思并未给出定义和较为成熟的解说。“阶级”的来源——马克思于1852年致约·魏德迈的信: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资产阶级的历史学家就已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已对各个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引自 第二篇 《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寄希望于能够将社会全体“完美解放”的无产者,并认为社会中所有坏的部分(故障、犯罪、压迫等),都集中在某个特殊的社会领域和特殊的社会立场当中,只要将其清除,社会就会变好:要使人民革命和市民社会个别阶级的解放相吻合,要使一个等级成为整个社会的等级,社会的一切缺点就必须集中于另一个阶级,一定的等级就必须成为一般障碍的化身,成为一切等级所共通的障碍的体现;一种特殊的社会领域就必须被看成整个社会公认的罪恶,因此,从这个领域解放出来就表现为普遍的自我解放。要使一个等级真正成为解放者等级,另一个等级相反地就应当成为明显的奴役者等级。引自 第二篇 《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然而我们必须承认:社会的罪恶蔓延在整个社会当中。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分担着将社会“变坏”的行为。除了“一般障碍”、“公认的罪恶”、“明显的奴役等级”,我们自己很可能也在成为邻居的“障碍”,犯下了“不为人知的罪恶”,站在了对别人来说的“隐形的奴役等级”上。
2023-07-19 09:55:211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人与超人的区别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人与超人的区别如下:根据查询相关资料显示,根据黑格尔的法哲学,人的本质与超人的本质是不同的,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黑格尔认为,超越经验性的理念是人们无法接受的,超越经验性的理念是超人们的真理基础。
2023-07-19 09:55:441

马克思如何批判黑格尔

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很深刻的,但也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及其理念神秘主义的性质。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称黑格尔哲学为“逻辑的泛神论”(《马克思恩格斯全 集》第 1 卷,第 250 页),实际上就意味着黑格尔以理念、理性为神。过分强调逻辑和理念的完美,黑格尔思辨哲学是“理念的神秘主义”,因此才会出现把矛盾理解为本质中的理念中的统一,而背离了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走上了唯心主义辩证法的道路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指出,黑格尔把矛盾看成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的观点非常深刻,但“黑格尔的主要错误在于他把现象的矛盾理解为本质中的理念中的统一”,并用“中介”、“居间者”调和、掩盖和否认矛盾。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批判黑格尔的主客体统一论及其否定的否定思想,指出必须把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唯心主义分割开来。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完成了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彻底改造,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此后,马克思恩格斯在《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资本论》、《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等一系列著作中,全面地系统地论证了唯物辩证法及其革命的批判的实质,完善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马克思的辩证法同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具有本质的区别。
2023-07-19 09:55:521

如何理解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这个

  马克思的法哲学思想经由最初的康德主义走向黑格尔主义,继而转变为新理性批判主义,最终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导言中趋于成熟,并在此后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理论体系。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导言中,他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唯物观出发并且充分吸收黑格尔辩证法的精华,对黑格尔的理性法思想提出了挑战:通过对国家、市民社会和家庭关系的阐述和对于私有制的抽象——长子继承制的分析,得出了与黑格尔相反的结论,即:不是国家和法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
2023-07-19 09:56:021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在新版马恩全集的第几卷

都收录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中。《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部手稿于1843年3月到9月期间撰写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写于1843年10月中—12月中,最早于1844年2月发表于《德法年鉴》。
2023-07-19 09:56:231

批判的武器是什么意思?

1、所谓“批判的武器”,指一种正确的思想要想要他人接受,必须划清真理和谬误的界线,通过正确的理论知识是他人和自己达成一致。2、所谓“武器的批判”,是指通过暴力的手段解决问题,通过使用强制的手段来摧毁或压服对立的势力或个人,是一种比较粗暴的方式。3、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页)马克思这段名言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话中有两个主句,即“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和“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两句话讲了两层意思,前者是说“理论不能代替实践”,后者是说“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扩展资料:马克思之所以批判得不留情面,是因为他认为包括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在内的大多数哲学家们不停的编造新词汇解释世界,与其妥协,只是在意识形态上打转,也就是说,只是要改变关于世界的观念,而无法改变世界本身。在从思想的天国下降到现实生活方面------即在现实中实现哲学继而消灭哲学方面,大多数哲学家都没有触及,这使得哲学的作用多数时候只停留在思维上,而没有切入实际,从而不具有物质力量。但是在历史进程中,“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这一点在马克思看来是关键的。马克思认为,由于人不是孤立抽象的人,而是与所处环境联系在一起,所以人有充分的动机去改变环境,而哲学作为一种理论,只要彻底,“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2023-07-19 09:56:291

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的意思是什么?

1、所谓“批判的武器”,指一种正确的思想要想要他人接受,必须划清真理和谬误的界线,通过正确的理论知识是他人和自己达成一致。2、所谓“武器的批判”,是指通过暴力的手段解决问题,通过使用强制的手段来摧毁或压服对立的势力或个人,是一种比较粗暴的方式。3、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扩展资料:1、"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出自马克思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2、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费尔巴哈》中,我们不难看到,马克思着重强调的有以下几点:人的本质归根结底并不仅仅是宗教的本质这种抽象物,更不是脱离社会的孤立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原稿共39张,没有标题,现在的标题是1927年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发表这一手稿时加的。4、《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法律思想在这部写于1843年7、8月间的篇幅巨大的未完成的手稿中,马克思不仅用唯物主义思想批判地改造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法哲学本体论,提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的著名论断,还批判地改造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法学辩证法思想。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2023-07-19 09:56:431

马克思著作有哪些?

马克思的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剩余价值理论》、《哲学的贫困》、《政治经济学批判》等。1、《资本论》。《资本论》全书共三卷,以剩余价值为中心,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第一卷研究了资本的生产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第二卷在资本生产过程的基础上研究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第三卷讲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分别研究了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2、《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全文贯穿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由马克思执笔写成 。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将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3、《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系统地分析了17世纪中叶以来经济学家关于剩余价值的理论。马克思的分析是从评论18世纪中叶英国的J.斯图亚特的观点开始的。马克思认为重商主义者最早在利润形式上考察了“剩余价值”,斯图亚特是货币主义和重商主义体系的合理的表达者。4、《哲学的贫困》。在1847年,马克思撰写并发表了《哲学的贫困》,以批判普鲁东(1809-1865)在1847年发表的《贫困的哲学》。这部重要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学说最早发表的文本。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与马克思主义经济科学的“决定性的东西”,都是通过这一文本第一次公开问世的。5、《政治经济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公开发表的第一部政治经济学著作。写成于1857~1858年,1859年6月由柏林敦克尔出版社出版。全书由三部分组成,即《序言》、《商品》章、《货币或简单流通》章。
2023-07-19 09:56:583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介绍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的一本早期著作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哲学的第一部著作。1843年夏天写于莱茵省的克罗茨纳赫,故又称《克罗茨纳赫手稿》。原稿共39张,没有标题,现在的标题是1927年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发表这一手稿时加的。
2023-07-19 09:57:351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夏洛克是谁

英国戏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之一,他吝啬到了极点。高利贷者、犹太富商,为人刻毒、贪婪。因嫉妒安东尼奥,让安东尼因还不起债用一磅肉来抵。
2023-07-19 09:57:483

《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发表时间

1843年夏天,马克思写了批判黑格尔哲学的第一部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准备出版,于是在1843年末至1844年1月写下了这篇《导言》。
2023-07-19 09:57:572

马克思的著作有那些

马克思个人著作一览[6]《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1838年-1841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3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论犹太人问题》(1843年-1844年)《神圣家族》(1844年-1845年)(和恩格斯合著)《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1846年)(和恩格斯合著)《罢工和工人同盟》(1847年)《哲学的贫困》(1847)《工人联合会》(1847年)《共产党宣言》(1848年)(和恩格斯合写)《雇佣劳动与资本》(1849年)《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853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1857年)《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1859年)《福格特先生》(1860年)《剩余价值理论》(1862年-1863年)《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1864年)《工资、价格和利润》(1865年)[4]《法兰西内战》(1871年)《资本论》(1865年、1885年、1894年)(后两卷由恩格斯整理)
2023-07-19 09:58:062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你们不在现实中实现哲学 就不能消灭哲学”什么意思?

这句话是说如果人们不能在现实世界中解决终极问题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比如人是从哪里来的?超越生死的基本路向等,就必须需要哲学来追求,来研究。如果人类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那就不需要哲学来解决问题了,可是茫茫大千世界,开辟鸿蒙后就是矛盾的世界,总是有问题等待解决,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矛盾就产生,所以需要哲学的探索。
2023-07-19 09:58:244

思主义发展史 1.为什么说《论犹太人问题》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

《论犹太人问题》一文在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和《德法年鉴》上的另一篇文章《〈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说明马克思正在实现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马克思指出只有消灭了世俗桎梏,才能克服宗教狭隘性。不能把世俗问题化为神学问题,而要把神学问题归结到它的世俗基础,并对这一基础本身加以批判的改造。首次提出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思想。这一思想在同时发表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列宁认为这两篇论文标志着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到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著。是探讨人类解放具体途径问题的论文。写于1843年底至1844年1月。1844年2月发表于《德法年鉴》。编入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文章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论述对宗教的批判与对现实世界的批判的关系,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同对德国现实社会的批判的关系。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现实的德国社会,并论述了德国革命的任务和可能性问题。提出德国解放的实际可能性就在于形成一个被彻底的锁链束缚着的阶级,即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只有从一切社会领域解放出来并同时解放其他一切社会领域,才能解放自己。提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有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提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列宁认为该文和马克思的《论犹太人问题》,标志着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到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马克思从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相互关系的角度论述犹太人的解放问题,批判鲍威尔把犹太人的解放归结为宗教问题。作者认为政治解放只是资产阶级的民主解放,人类解放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解放。政治解放粉粹了加在市民社会头上的政治桎梏,解放了市民个人,它只是宣布宗教信仰、财产资格等等不再具有政治意义,但宗教、财产等等的不平等仍然存在。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才能消灭私有财产,进而消灭宗教本身,实现人类解放[2] 。
2023-07-19 09:58:311

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称黑格尔哲学为“逻辑的泛神论”,说黑格尔以理念、理性为神,过分强调逻辑和理念的完美,称黑格尔的辨证哲学是理念的神秘主义,因此把矛盾理解为本质中、理念中的统一,背离了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走上了唯心主义辩证法的道路。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正确的,但黑格尔认为所有矛盾的根源都来自绝对理念。马克思认为不应该有绝对理念。因此,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合理内核。
2023-07-19 09:58:551

马哲中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是什么?

这句话是出自马克思的一段名言,这句话所体现的思想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话中“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是说“理论不能代替实践”。“武器的批判”,即用“武器”对不平等的社会、对旧制度进行“批判”。也就是说,反动的暴力应该用进步的暴力去对抗,反革命的武装必须用革命的武装去消灭,因为“物质的力量只能靠物质力量来摧毁”。与“武器的批判”相对应,“批判的武器”显然是指革命的理论,亦即应该运用理论的力量,用先进的理论武装群众的头脑,动员更多的人加入到革命的队伍中来。马克思还说过一句话“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正如他所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无论是俄国的十月革命,中国的革命,还是其他国家的革命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都迸发出了无穷无尽的能量,转变成了无比强大的“武器的批判”,转变成了开天辟地、雷霆万钧的“物质力量”。扩展资料: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费尔巴哈》中,我们不难看到,马克思着重强调的有以下几点:人的本质归根结底并不仅仅是宗教的本质这种抽象物,更不是脱离社会的孤立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有主观的实践是必要的而且是最重要的,因为人的能动性思维能通过实践作用于客观;要用哲学改变世界,必须把人的感性活动理解为人的实践活动,放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去考量------“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总之,马克思之所以批判得不留情面,是因为他认为包括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在内的大多数哲学家们不停的编造新词汇解释世界,与其妥协,只是在意识形态上打转,也就是说,只是要改变关于世界的观念,而无法改变世界本身。在从思想的天国下降到现实生活方面------即在现实中实现哲学继而消灭哲学方面,大多数哲学家都没有触及,这使得哲学的作用多数时候只停留在思维上,而没有切入实际,从而不具有物质力量。但是在历史进程中,“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这一点在马克思看来是关键的。马克思认为,由于人不是孤立抽象的人,而是与所处环境联系在一起,所以人有充分的动机去改变环境,而哲学作为一种理论,只要彻底,“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而费尔巴哈等哲学家却在涉及人时陷入了唯心主义,将人周围的世界抽象化了,抽离了,苦难变成了非普遍现象,变成了少数人的例外,而与社会现实无关,所以费尔巴哈等人从根本上忽略了“在现实中实现哲学”,或是认为“不消灭哲学本身,就可以使哲学变为现实”总之他们忽略了有主观的实践这一至关重要的环节,所以马克思在剖析德国现状时痛心地道,“在这里,实际生活缺乏精神内容,精神生活也同实践缺乏联系。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2023-07-19 09:59:031

请问《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在旧版的马恩全集的第几卷中。《导言》又在哪里?

都收录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中。《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部手稿于1843年3月到9月期间撰写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写于1843年10月中—12月中,最早于1844年2月发表于《德法年鉴》。
2023-07-19 09:59:171

马克思的辩证法和黑格尔辩证法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我们把马克思的辩证法与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根本对立简单表述如下: 首先,二者表现在唯物与唯心的根本对立上。这就是马克思对黑格尔思辨哲学多次的“头足倒置”的批判。第一次是1843年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一批判的重要结论是:“理念(我们可以理解为理性——引者)变成了独立的主体,而家庭和市民社会对国家的现实关系变成了理念所具有的想像的内部活动。实际上,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才是真正的活动者;而思辨的思维却把这一切头足倒置。如果理念变为独立的主体,那么现实的主体(市民社会、家庭、情势、任性等等)在这里就会变成和它们自身不同的、非现实的、理念的客观要素。” 马克思这一批判的第一点,就是说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是“头足倒置”的,是唯心思辨的方法。第二点是指这种思辨辩证法的内容:国家与家庭、市民社会,以及与“情势、任性”等等的关系。前者指的是国家这个一般的普遍利益与家庭、市民社会这种私人利益的关系;后者是指国家的法与个人的“情势、任性”等个人自由的关系。在这两种关系中,只有后者服从前者才是合乎理性的,才是真正的自由。以上两者结合起来,可以说就是黑格尔的“自由国家”。马克思第一次对黑格尔思辨哲学“头足倒置”的批判,就是针对黑格尔式的“自由国家”的批判。 马克思第四次批判黑格尔思辨哲学的“头足倒置”是在《〈资本论〉第二版跋》中进行的:“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在他那里,辩证法是倒立着的。必须把它倒过来,以便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这里,不仅是唯心与唯物的对立,而且表现为客观事物自身的辩证法与观念主体成为现实事物创造主的对立。这里既是进一步阐述辩证法的唯物性质,同时也是阐述与辩证怪论的根本对立。 其次,二者的对立还表现在保守性与创造性上。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是什么呢?即它的辩证历史观。黑格尔说的辩证法即历史内在的逻辑关系:“历史的职责,既然不外乎把现在和过去确实发生过的事实和行动收入它的记载之中”,“哲学用以观察历史的唯一的‘思想"便是理性这个简单的概念;理性是世界的主宰,世界历史因此是一种合理的过程。”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可以用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来理解。逻辑的依据就是历史事实,历史的事实越是详细缜密,它的逻辑性越强。在这里,可以说黑格尔是十分唯物的。但是他说理性按照概念的法则创造历史,这样,历史便成为“理性是世界的主体”创造的产物。在这里,这个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便成为最保守的东西,成为对旧事物进行辩护的辩证法论证,或合理性的逻辑说明。“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就是这种为现实进行辩护的命题。黑格尔的“自由国家”,正是他为之辩护的对象。马克思的辩证法则不同,他的《资本论》可以说就是采取了黑格尔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通过概念的逻辑: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分配的两极分化—资本主义制度被否定的否定。在这里,马克思的辩证法,以科学的、唯物的形态阐述了资本主义制度历史和逻辑的过程。但是,这里不是为现实的事物进行辩护,而是指出了它的新质的产生,即否定之否定的共产主义的必然产生。在这里,黑格尔的“自由国家”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是辩证法发展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第三,二者的对立,还表现在事物发展的常规逻辑与超逻辑发展的科学理解上,即社会发展的“演进”与“跨越”的理论理解上。1877年,马克思的论敌米海洛夫斯基曲解《资本论》。马克思反驳说:“他一定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以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为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这里说的“历史哲学”正是指黑格尔的历史理论,把《资本论》变成“历史哲学”是对马克思的“过多的侮辱”。这种“过多的侮辱”的内容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正是“没有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社会主义永远是空想,永远是‘大锅饭"的水平”这种观点。这就是说,社会主义的产生只有这样一条路才是合乎理性的。这种观点,对马克思来说,就是“过多的侮辱”。 反对这种“过多的侮辱”的历史理论是什么呢? 这就是马克思晚年指出的俄国农村公社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这里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第一条道路是“演进”式的,是合逻辑的;而后者的发展是“跨越”式的,是超逻辑或非逻辑的。前者是“封闭式”的,是在已有生产力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改进、改良的办法进行;而后者是在“开放式”形式上发展的,它不能按照常规逻辑来进行。这种跨越发展没有先例可寻,按邓小平的话说,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它的成就所表明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跨越”发展的正确性,也表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摸着石头过河的科学有效性。在30年的建设实践中,我们有三个理论创新,表明了这是对唯物史观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四,这种对立,还表现在质与量辩证发展的关系上。在黑格尔的辩证法中,只有量的积累才能引起质变。在马克思这里,跨越发展的新社会的质,是按梯度发展的。结合中国的实践,共产主义社会这个新质,它表示的是一个过程,是这个新质的不同梯度: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初级阶段——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等等。对三步走战略部署的实现,使得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又表现为三个理论创新。
2023-07-19 09:59:252

为什么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市民社会决定国家”之一思想开拓了通向唯物主义之路?之一思想达到了历

马克思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开始集中关注市民社会问题,通过对黑格尔“政治国家决定市民社会”命题的主词与宾词之颠倒,马克思实现了其市民社会理论的哲学奠基,此后,市民社会理论构成了马克思思想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虽然马克思对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的分析还只是以抽象的哲学思辨为主,但“哲学应当积极干预现实生活”的一贯致思理路已经使马克思意识到,对市民社会的研究不能仅仅只停留在哲学思辨的层面上。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结束部分,马克思明确提出,如果说立法权的秘密是“政治国家的矛盾”,而政治国家的秘密又是“市民社会自身的矛盾”的话,那么这就是一个无法通过中介者加以调和的“本质的矛盾”,所以,在批判了黑格尔的国家学说之后,一定“要批判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看法”,即对市民社会的研究应当深入到对其“本质的矛盾”的揭示中并致力于矛盾的解决。马克思大学毕业后,在创办《莱茵报》时期,“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使他产生了一系列的苦恼和疑问,并使他原来的哲学信仰发生了动摇,推动他重新去研究黑格尔的法哲学"在对黑格尔的法哲学研究过程中,他得出了这样一种见解:要获得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锁匙,不应当到黑格尔所描述的/大厦顶层的国家中去寻找,而应当到黑格尔所轻视的市民社会中去寻找。为了理清黑格尔的国家理论,马克思认真研究了卢梭、孟德斯鸠、费尔巴哈和资产阶级启蒙学者的政治历史思想,并于1843年写下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在这部著作中,针对黑格尔“国家决定市民社会”的观点,马克思指出,国家不过是服务于市民社会的一种附加物,国家只有服务于市民社会,并服从于市民社会才具有真理性和现实性"而在黑格尔那里,市民社会反而成了附属于国家的异化物,理念变成了独立的主体,而家庭和市民社会对国家的现实关系变成了理念所具有的想象的内部活动。实际上,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才是真正的活动者。马克思认为,不是法和国家的政治观念产生社会,而是现实的市民社会和家庭产生观念。政治国家没有家庭的天然基础和市民社会的人为基础就不可能存在,从而得出了与黑格尔截然相反的历史结论:不是政治国家决定家庭和市民社会,而是家庭和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市民社会决定国家思想的提出,在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中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思想重要意义的标志是:马克思从理论上完成了由“国家决定市民社会”向“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唯物主义的颠倒。它不仅扬弃了黑格尔的历史唯心主义,而且超越了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狭窄范围,开始用唯物主义来解释政治社会领域的问题。这是一次带有方向性的思想转变,它开拓了马克思通向历史唯物主义之路。关于这一点,普列汉诺夫曾明确指出:马克思阐明他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是从批评黑格尔的法权哲学开始的。纵观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市民社会在马克思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最终完成世界观的转变并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占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一思想还没有达到历史唯物水平。因为虽然马克思已经看到了私有财产、家庭、社会是国家发展的根基,但还没有突破唯心主义。第一,对家庭和市民社会的认识不科学。马克思不是从他们的物质性而是从他们的精神性来认识。第二,对私有财产的认识不科学。不是从生产分工方面而是从公民特质方面来认识的,而且他认为私有财产还包括特权。第三,马克思虽然看到国家是虚幻的共同体,但是他仍然相信理性、民主的国家。第四,马克思从等级矛盾说明国家,但他的认识也不科学。他认为社会等级是由于人的特质的不同而产生的。第五,马克思从理性出发只批判了黑格尔的逻辑神秘主义。用抽象的人民主权反对特权。
2023-07-19 09:59:331

为什么必须把对德国现存制度的批判提升到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

你说的现存制度应该指的是黑格尔当时普鲁士的制度。为什么要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主要是因为黑格尔的法哲学里面主张国家高于市民社会,国家是精神的更高阶段,是“地上的神”。我们根据黑格尔的学说知道,黑格尔的哲学主张后一阶段扬弃前一阶段,并且比前一阶段具有更高的合理性,在法哲学里面就变成了国家具有最高的权威,市民社会必须无条件服从国家,因为国家就是绝对精神的体现。所以,这就是黑格尔保守的地方,因为他维护了旧的制度。马克思之所以告别黑格尔学派主要就是因为马克思在长期从事社会工作的时候发现要想改变人民的生活,就必须将黑格尔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从属关系颠倒过来。
2023-07-19 09:59:421

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理论也是这样吗?

物质力量可以用物质力量来摧毁,物质力量也可以用精神力量来化解或者平衡。
2023-07-19 09:59:492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是什么意思?

批判的武器 指的是 用于批判别人的理论武器,A使用某理论批判B。武器的批判 是 对武器的批判,对批判这一行为本身的反思。合起来的意思是,应当有批判的武器,用于评判人与事物,但不能一味沉溺于批判他人这一过程,而要有清醒的、抽离的反思,反思批判这一行为本身,以及批判中使用的理论,在多大程度上是合理的,正当的。
2023-07-19 10:00:022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所谓“武器的批判”,是指用暴力和以暴力为后盾的强制手段,摧毁或压服对立的势力和个人,包括对自己不能“说一不二”的思想和行为。所谓“批判的武器”,是指一种正确的思想要为他人接受,划清真理和谬误的界线,只能论理和说服,这论理和说服就是“批判的武器”;这是不能用“武器的批判”来替代的。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阶级斗争当中,既要注重思想文化的斗争,用先进的文化来武装自己,也要注重现实生活中的实践斗争,因为“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扩展资料:"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出自马克思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的一本早期著作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哲学的第一部著作。1843年夏天写于莱茵省的克罗茨纳赫,故又称《克罗茨纳赫手稿》。原稿共39张,没有标题,现在的标题是1927年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发表这一手稿时加的。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揭露了黑格尔思辨哲学的神秘主义,把被他颠倒了的逻辑观念和现实事物的关系颠倒过来,指出具有哲学意义的“不是事物本身的逻辑,而是逻辑本身的事物”。批判黑格尔把市民社会从属于政治国家的观点,得出了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的著名结论;批判了黑格尔主张君主、官僚决定国家制度的英雄史观,阐明了人民创造国家的思想;批判了黑格尔在国家发展问题上否认有质变的缓慢进化论,提出必须经过真正的革命来建立新国家的观点。参考资料: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百度百科
2023-07-19 10:00:141

理论一旦掌握群众,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什么意思?

这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一句话,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话中有两个主句,即“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和“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两句话讲了两层意思,前者是说“理论不能代替实践”,后者是说“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扩展资料:物质力量定律阐述道理:物质力量定律被阐明将使人们更便于分析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尤其是对那些容易熟视无睹或视而不见的大量互相制约性的矛盾,其中许多正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矛盾。而且当人们感受到某种物质力量时,如果以此为向导和传感器,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全部体系,深入有关事物内部,抓住基本矛盾,真理的面纱就要揭开了。人类的头脑是宇宙发展的高级产物,脑海中是虚拟的宇宙天体——繁多的反映客观世界的概念和形象,这些虚拟天体与实在天体一样可以发生碰撞或分解,而虚拟的形态更高级。可以超越现实和历史的时空,构建成想象时空,这是无穷尽理论和发明诞生的源泉,而唯物辩证法和人类的其他科学知识都使这种创新思维更自觉和更有效。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物质力量定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2023-07-19 10:00:283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出自哪儿

这是马克思的一段话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页) 马克思这段名言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话中有两个主句,即“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和“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两句话讲了两层意思,前者是说“理论不能代替实践”,后者是说“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2023-07-19 10:00:551

德国古典经济学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被称为什么

提出对德国现实的合理性批判在理论上表现为对黑哥呃呃法哲学的批判德国人民要求解放,不仅要批判德国的先存制度,而且还要批判作为这种制度抽象继续的黑哥儿法哲学1.德国人民反对德国制度就需要对德国制度进行批判。批判这种落后的制度,不是要驳倒这个敌人而是要消灭这个敌人。2.反对德国现存制度具有世界历史意义。专制制度使人非人化,而资本主义革命虽然在上层进行了革命,却没有改变尘世间,市民社会依然用私有财产使人与人想对抗,使人非人化,因此对德国制度的反抗,也预示着资本主义必然灭亡3.必须对德国的现存制度的批判上升到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德国的现存制度虽然落后于英法,但是哲学的思想却和英法同步,这是因为德国哲学是跟随者英法革命的道路的。德国人民要获得解放,应该是从高于资产阶级革命的角度出发,进行批判4.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德国的资产阶级哲学一方面在论证资本主义的合理性和自然性,另一方面却不敢发动革命。这是因为它有两个缺陷1.把哲学完全看作是精神上的批判2.忽视群众作用,认为群众只是群氓三.提出人的解放和无产阶级使命1.德国革命的目标是人的解放 而不仅仅是政治解放。政治解放即资产阶级革命,使市民社会产生,但市民社会人和人却处于对抗之中。人的解放是指拜托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分离。在法国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是人的解放者,但是在德国,资产阶级力量还不够对封建力量进行反抗的时候,德国的无产者就已经出现来反抗资产阶级了,因此革命的主体落在无产阶级手中
2023-07-19 10:01:241

马克思明确提出走向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原因是在()中。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很深刻的,但也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及其理念神秘主义的性质。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称黑格尔哲学为“逻辑的泛神论”(《马克思恩格斯全 集》第 1 卷,第 250 页),实际上就意味着黑格尔以理念、理性为神。过分强调逻辑和理念的完美,黑格尔思辨哲学是“理念的神秘主义”,因此才会出现把矛盾理解为本质中的理念中的统一,而背离了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走上了唯心主义辩证法的道路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指出,黑格尔把矛盾看成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的观点非常深刻,但“黑格尔的主要错误在于他把现象的矛盾理解为本质中的理念中的统一”,并用“中介”、“居间者”调和、掩盖和否认矛盾。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批判黑格尔的主客体统一论及其否定的否定思想,指出必须把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唯心主义分割开来。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完成了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彻底改造,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此后,马克思恩格斯在《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资本论》、《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等一系列著作中,全面地系统地论证了唯物辩证法及其革命的批判的实质,完善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马克思的辩证法同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具有本质的区别。
2023-07-19 10:01:451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什么意思?

1、这句话的意思是:马克思认为自己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而他的目标是让无产阶级成为自己的物质武器,去推翻一个腐朽的旧世界。2、那么进一步演绎王炯华的话,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是用马克思主义去掌握物质力量,从而用物质力量批判旧世界;李达则继续从事马克思哲学研究,使其更具掌握物质力量的威力。3、在文革的时候就有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到王炯华的“毛泽东与李达的交往”又有:“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上井冈山,从事‘武器的批判",直到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李达则继续笔耕、舌耕,致力于‘批判的武器",终成中国马克思主义大家。”4、这句话原来出自: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写道:“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拓展资料:1、《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的一本早期著作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哲学的第一部著作。1843年夏天写于莱茵省的克罗茨纳赫,故又称《克罗茨纳赫手稿》。原稿共39张,没有标题,现在的标题是1927年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发表这一手稿时加的。2、马克思揭示了德国资产阶级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维护德国现存制度的本质,指出这种哲学在黑格尔的著作中得到了最系统的表现,论述了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同对德国现实社会的批判的关系,提出了“向德国制度开火”的革命任务。3、《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部手稿,用唯物主义观点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阐述国家问题的部分作了全面分析,特别是对黑格尔在国家和市民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进行了深刻批判。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2023-07-19 10:02:0013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出自哪里?

意思是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话中有两个主句,即“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和“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两句话讲了两层意思,前者是说“理论不能代替实践”,后者是说“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出自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扩展资料《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法律思想在这部写于1843年7、8月间的篇幅巨大的未完成的手稿中,马克思不仅用唯物主义思想批判地改造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法哲学本体论;提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的著名论断,还批判地改造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法学辩证法思想,提出了在矛盾分析基础上“把握特殊对象的特殊逻辑”的唯物主义法学辩证法观,进而在法学本体论和法学方法论两个方面突破了黑格尔,为历史唯物主义法学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的世界观转变,是从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开始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正是马克思从唯心主义法律观向唯物主义法律观转变的重要标志。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2023-07-19 10:04:091

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可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话中有两个主句,即“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和“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两句话讲了两层意思,前者是说“理论不能代替实践”,后者是说“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出自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拓展资料马克思的青年时代追随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后来根据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观念来批判黑格尔的哲学思想。费尔巴哈从宗教问题出发,阐述了一个重要思想:人的本质就是人自身。宗教的产生是人性异化的后果。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上帝。由此批判人的异化。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异化的社会原因。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宗教的批判的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就是说,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但是,人不是抽象地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狂热,它的道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马克思认为,宗教是苦难的现实世界的反映,宗教中的苦难就是现实世界中苦难的歪曲的反应。要批判宗教,最彻底的做法是彻底的推翻颠倒的社会关系,推翻异化人性的社会制度。颠倒的现实世界一旦被推翻,宗教幻想的天国也就随之瓦解了。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2023-07-19 10:04:211

武器的批判的意义?

人们理解“武器的批判”是指无产阶级用武装斗争来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因为“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马克思所说的物质力量有两个含义,第一是无产阶级本身是社会的物质力量,由于社会的财富聚集在少数资本家手里,理论一经掌握的无产阶级成为剥夺者资本家阶级的强大的对立力量;第二是指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必然要改变生产关系,这是一个社会发展自然的物质力量。“武器的批判”并非指武装斗争,印度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进行长期的“武器批判”,绝非使用武力赶跑英国统治者,圣雄甘地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理性,用理性唤起民众的力量,反对使用暴力,开展“不合作运动”。从使用“批判的武器”开始,到“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到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最后形成强大的“武器的批判”,完成了“批判的武器”转化为“武器的批判”全过程,实现印度独立。扩展资料:这是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到的一段话.马克思这段名言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话中有两个重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的一本早期著作,亦是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哲学的第一部著作。1843年夏天写于莱茵省的克罗茨纳赫,故又称《克罗茨纳赫手稿》。原稿共39张,没有标题,现标题是1927年苏联共产党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发表这一手稿时加的。中译本收入人民出版社1956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卷。这部著作是对G.W.F.黑格尔 《法哲学原理》第261~313节阐述国家问题的部分所作的分析和批判。 马克思在任《莱茵报》主编期间通过参加现实斗争,动摇了对黑格尔哲学的信仰。退出《莱茵报》后,他系统地研究了欧美一些国家的历史,尤其是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并阅读了L.费尔巴哈的《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得到很大启发,于是开始了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但是,和费尔巴哈只注重自然和宗教批判不同,马克思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社会和政治问题上。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揭露了黑格尔思辨哲学的神秘主义,把被他颠倒了的逻辑观念和现实事物的关系颠倒过来,指出具有哲学意义的“不是事物本身的逻辑,而是逻辑本身的事物”,批判黑格尔把市民社会从属于政治国家的观点,得出了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的著名结论;批判了黑格尔主张君主、官僚决定国家制度的英雄史观,阐明了人民创造国家的思想;批判了黑格尔在国家发展问题上否认有质变的缓慢进化论,提出必须经过真正的革命来建立新国家的观点。参考资料: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2023-07-19 10:05:131

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如何理解

马克思的法哲学思想经由最初的康德主义走向黑格尔主义,继而转变为新理性批判主义,最终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导言中趋于成熟,并在此后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理论体系。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导言中,他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唯物观出发并且充分吸收黑格尔辩证法的精华,对黑格尔的理性法思想提出了挑战:通过对国家、市民社会和家庭关系的阐述和对于私有制的抽象——长子继承制的分析,得出了与黑格尔相反的结论,即:不是国家和法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
2023-07-19 10:05:301

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1、这句话的意思是:马克思认为自己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而他的目标是让无产阶级成为自己的物质武器,去推翻一个腐朽的旧世界。2、那么进一步演绎王炯华的话,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是用马克思主义去掌握物质力量,从而用物质力量批判旧世界;李达则继续从事马克思哲学研究,使其更具掌握物质力量的威力。3、在文革的时候就有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到王炯华的“毛泽东与李达的交往”又有:“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上井冈山,从事‘武器的批判",直到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李达则继续笔耕、舌耕,致力于‘批判的武器",终成中国马克思主义大家。”4、这句话原来出自: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写道:“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拓展资料:1、《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的一本早期著作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哲学的第一部著作。1843年夏天写于莱茵省的克罗茨纳赫,故又称《克罗茨纳赫手稿》。原稿共39张,没有标题,现在的标题是1927年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发表这一手稿时加的。2、马克思揭示了德国资产阶级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维护德国现存制度的本质,指出这种哲学在黑格尔的著作中得到了最系统的表现,论述了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同对德国现实社会的批判的关系,提出了“向德国制度开火”的革命任务。3、《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部手稿,用唯物主义观点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阐述国家问题的部分作了全面分析,特别是对黑格尔在国家和市民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进行了深刻批判。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2023-07-19 10:05:361

批判的武器能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的意思是: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这句话中的所谓“武器的批判”,是指用暴力和以暴力为后盾的强制手段,摧毁或压服对立的势力和个人,包括对自己不能“说一不二”的思想和行为。所谓“批判的武器”,是指一种正确的思想要为他人接受,划清真理和谬误的界线,只能论理和说服,这论理和说服就是“批判的武器”;这是不能用“武器的批判”来替代的。扩展资料:“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这句话出自于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认为,由于人不是孤立抽象的人,而是与所处环境联系在一起,所以人有充分的动机去改变环境,而哲学作为一种理论,只要彻底,“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而费尔巴哈等哲学家却在涉及人时陷入了唯心主义,将人周围的世界抽象化了,抽离了,苦难变成了非普遍现象,变成了少数人的例外,而与社会现实无关,所以费尔巴哈等人从根本上忽略了“在现实中实现哲学”,或是认为“不消灭哲学本身,就可以使哲学变为现实”。总之他们忽略了有主观的实践这一至关重要的环节,所以马克思在剖析德国现状时痛心地说道,“在这里,实际生活缺乏精神内容,精神生活也同实践缺乏联系。”可以说,马克思激烈批判费尔巴哈等人,是因为他认为他们的观点的缺陷正是当前德国最致命的缺陷,因为“彻底的革命只能是彻底需要的革命,而这些彻底需要的产生,看来既没有任何前提,也没有必要的基础”(毫无疑问,要产生“彻底需要”,必须使人和所处社会环境紧密相联)。这个缺陷导致“(法国和英国)那里,正在解决问题;(德国)这里,矛盾才被提出”,“德国并不是和现代各国同一个时候登上解放的阶梯,甚至它在理论上已经超越的阶梯,它在实践上还没有达到”,“(德国)只是用抽象的思维活动伴随了现代各国的发展,而没有参加这种发展的实际斗争”。也就是说,德国的实践和精神不仅相互脱离,而且实践水平大大低于英法等国家。德国落在了后面。当然马克思并不会认为是某些哲学家们导致了德国的此种畸形的意识形态,但他认为他们至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极大的影响了德意志的意识形态。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大声疾呼:“应该像德国制度开火!一定要开火!对德国政治现实的斗争就是对现代各国的过去的斗争,而过去的回音依然压抑着这些国家。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己。”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2023-07-19 10:05:511

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称黑格尔哲学为“逻辑的泛神论”,说黑格尔以理念、理性为神,过分强调逻辑和理念的完美,称黑格尔的辨证哲学是理念的神秘主义,因此把矛盾理解为本质中、理念中的统一,背离了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走上了唯心主义辩证法的道路。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正确的,但黑格尔认为所有矛盾的根源都来自绝对理念。马克思认为不应该有绝对理念。因此,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合理内核。
2023-07-19 10:06:031

批判的武器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么?

1、所谓“批判的武器”,指一种正确的思想要想要他人接受,必须划清真理和谬误的界线,通过正确的理论知识是他人和自己达成一致。2、所谓“武器的批判”,是指通过暴力的手段解决问题,通过使用强制的手段来摧毁或压服对立的势力或个人,是一种比较粗暴的方式。3、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页)马克思这段名言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话中有两个主句,即“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和“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两句话讲了两层意思,前者是说“理论不能代替实践”,后者是说“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扩展资料:马克思之所以批判得不留情面,是因为他认为包括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在内的大多数哲学家们不停的编造新词汇解释世界,与其妥协,只是在意识形态上打转,也就是说,只是要改变关于世界的观念,而无法改变世界本身。在从思想的天国下降到现实生活方面------即在现实中实现哲学继而消灭哲学方面,大多数哲学家都没有触及,这使得哲学的作用多数时候只停留在思维上,而没有切入实际,从而不具有物质力量。但是在历史进程中,“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这一点在马克思看来是关键的。马克思认为,由于人不是孤立抽象的人,而是与所处环境联系在一起,所以人有充分的动机去改变环境,而哲学作为一种理论,只要彻底,“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2023-07-19 10:06:231

批判的武器能代替批判的武器么?

1、所谓“批判的武器”,指一种正确的思想要想要他人接受,必须划清真理和谬误的界线,通过正确的理论知识是他人和自己达成一致。2、所谓“武器的批判”,是指通过暴力的手段解决问题,通过使用强制的手段来摧毁或压服对立的势力或个人,是一种比较粗暴的方式。3、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扩展资料:1、"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出自马克思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2、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费尔巴哈》中,我们不难看到,马克思着重强调的有以下几点:人的本质归根结底并不仅仅是宗教的本质这种抽象物,更不是脱离社会的孤立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原稿共39张,没有标题,现在的标题是1927年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发表这一手稿时加的。4、《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法律思想在这部写于1843年7、8月间的篇幅巨大的未完成的手稿中,马克思不仅用唯物主义思想批判地改造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法哲学本体论,提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的著名论断,还批判地改造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法学辩证法思想。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2023-07-19 10:06:371

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话中有两个主句,即“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和“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两句话讲了两层意思,前者是说“理论不能代替实践”,后者是说“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出自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扩展资料《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法律思想在这部写于1843年7、8月间的篇幅巨大的未完成的手稿中,马克思不仅用唯物主义思想批判地改造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法哲学本体论;提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的著名论断,还批判地改造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法学辩证法思想,提出了在矛盾分析基础上“把握特殊对象的特殊逻辑”的唯物主义法学辩证法观,进而在法学本体论和法学方法论两个方面突破了黑格尔,为历史唯物主义法学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的世界观转变,是从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开始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正是马克思从唯心主义法律观向唯物主义法律观转变的重要标志。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2023-07-19 10:06: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