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可科科
-
形意拳是我国三大著名内家拳拳种之一。起始于明末,盛行于晚清,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历代名人辈出,影响极大,流传甚广。
形意拳作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内容之一,经过历代传人不断钻研、实践、总结、提高,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各派拳法虽各有千秋,便其拳理却渊源颇深。讲究以意领气,以气导力,意形二表,形意一体。通过对形与意的相互调节,内与外的相互作用来达到体用兼修的功效。形意拳的科学原理体现了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它以冶炼操守、强健体魄、造福人类的宗旨,不仅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祛病延年之功效,而且具有富于实战的技击效果。在历史上,形意拳诸多武术前辈曾凭着精湛的技艺,谱写了一曲曲扶正祛邪,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歌。当前,形意拳术及其精神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日益普及和光大。
形意拳的起源和创始人关于形意拳的起源各有所传,其说不一。
影响较大的说法有两种:
一说为南宋爱国名将岳飞所创。根据二十年代李剑秋先生编著的《形意拳初步》一书中援引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戴龙邦所著《心意六合拳谱》序言中说“余尝拟论为著,此心耿耿,易其有极,见岳武穆王拳谱,意即纯之粹,语亦明畅。急录之,以志余爱慕之诚…王(即岳飞)当童子之时,受业于师,名曰:‘意拳",神妙莫测,盖以古未有之技也。王以后,金、元、明代鲜有其技…独姬公,名际可,字隆峰。生于明末清初,为蒲东诸冯人氏。访名师于终南山,得武穆王拳谱。后授于曹继武先生于秋蒲先生习武十年有二,技勇方成。”此序言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关于形意拳起源的最早资料。因此,后人均以此为据。由于岳飞是我国历代为人所敬仰的民族英雄,借岳飞之名有利于形意拳的广泛传播,亦合形意拳强种强国之宗旨。因此这种说法极易被广大武术家所接受,辗转流传至今。
另外一种为流传说法,即形意拳创自北魏时来我国传教的印度僧人菩提达摩。在孙禄堂先生所著《形意拳学》及凌桂清先生所著《形意五行拳图说》两书中均持有此观点。书中说:“自达摩高僧来中国传教九年,于嵩山少林寺面壁坐化。后人慕名来,为纪念达摩传教精神,曾有诗云:‘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下功夫。"”而嵩山少林寺很早就流传着“心意拳术”,亦称“心意把”。而形意创即为“心意六合拳”。据黄新铭在《心意六合源法初探》一文中考证:“心意把”共有十二大势,十二种变化。这与文献中记载的“心意六合拳法”前后各六势是一致的。故先辈们以此著书立说,广为流传。
姬隆峰应是心意六合拳的创始人。据文献记载姬氏曾读书古寺。见雄鸡相争,悟其理,于是变枪法为拳法,这与姬氏后人所著《先祖际可传略》中“际可居少林寺十年,传艺多人”是吻合的,《姬氏族谱》也有姬隆峰传艺河南的记载。《心意六合拳谱》序文作者及以后序文作者均系河南人。何况此拳最初流传于河南。“心意把”应是“心意六合拳”的初期拳法。雍正十一年已修订 “心意六合拳谱”乾隆四十年有千佛殿脚窝可做物证,由此推断“心意把”当始于明末清初。
形意拳是从心意六合拳衍化出的新拳种,创始人为李洛能。李氏约在1840-1850年间到祁县戴家学拳,此时距戴龙邦作序时约晚一百年。据祁县人讲,李氏从师戴文勋的表弟郭维汉。从形意拳发展史上看,形意拳与心意六合拳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由于创立时代不同,基本拳架有异,也可以说形意拳是在心意六合拳的基础上创新而成的。
形意拳术的发展变化
一、心意六合拳的发展特点 据古拳谱记载:姬氏际可初创拳时,以“心之发动曰意,意之所向为拳”作为拳理。以“六合”为法则,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为内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会为外三合。统称“六合”。即以思维意识活动为诱导,使之作用于形体。使意(大脑思维和意识活动)、气(通过意念使经络系统发生变化)、力(形体配合之拳术运动)三者互为作用,逐步达到“六合”的高度协调统一,内外兼修之目的,故称之为“心意六合拳”。其拳架为侧身弓箭步,要求头、肩、背、胯、后腿、后足斜成一线,头、前肩、前膝、前足要上下垂直,形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其拳术动作表现为手打、肩打、胯打、足打、膝打、头打的用法。其拳法分为前六式后六式。前六式气柔。 每一式可变为十二式,最终十二式仍归于一式。其静功以站桩为主。
曹继武先生根据姬氏所授“心法”及前后六式的拳法特点,取其精华归纳为五行、十二形练法。其十大形为:龙、虎、猴、马、鸡、熊、鹞、燕、鹰、蛇。以单式练法为主,每式既是桩功,又可单习。动作强调六合。其要领为龙腰、熊膀、鹰捉、虎抱头、雷声。
戴龙邦先生根据心意六合拳的原理,结合自己的体会,创编了五行拳:即劈拳、崩拳、钻拳、炮拳、横拳,依古代哲学思想五行学说为理论依据,内含金、木、水、火、土生克变化之理,将十大形扩展为十二形,并增加了套路练习法。其拳术训练内容有:截、裹胯、挑顶、云领、出势、虎扑、起手、鹰捉、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练习戴氏拳法,要求神形一致,内外相合。意识、动作、呼吸三者协调配合。其动作无手木圆、无势不圆,其练习程式由站而练,由慢而快,以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形成戴氏“心意六合拳”的特点。
二、形意拳的发展和特点 形意拳术原于戴氏“心意六合拳”。李飞羽先生、字熊然,尊称洛能,河北深县人,根据“心意诚于内,肢体形于外”的道理,认为“心意近于理,心理作用于生理方是人之本途。”而拳术特点是由内与外的相互作用表现的。因引将心字改为形字而称形意拳。李先生根据拳术的原理原则及特点,反复实践,对形意拳术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其将拳理发展为“练精化气,练气化神”,在练法上采用了以掌代拳;将基本拳架中的步法由侧身弓步改为“三七”步,即将重心移至后腿,比例为前三后七,形成了当今流行的和形意拳基本步法。这一改革克服了原拳法中步大不灵的弱点。李先生重新修定了十二形,并增加了新编套路和 对打套路,如:杂式锤、五形生克及安身炮等。 经过形意拳前辈们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不断钻研和创新,使形意拳术得以很好地继承和发展、充实、提高,成为中华武术的重 要流派之一。
河北形意拳师继承发展概况
形意拳术自李能然先生革故鼎新,继往开来,发扬光大,将心意六合拳易名为形意拳,并带往河北一带广为传授。其较为著 名的弟子有山西车毅斋、宋世英、河北刘青兰、郭云深。 河北形意拳主要传人刘奇兰先生的著名弟子有其长子刘文华、次子刘锦堂、三子刘荣堂和王福元、李存义、张占魁、耿继 善、周明泰、刘凤春、田静杰等多人。 李存义先生的主要传人有:尚云祥、郝恩光、李彩亭、李文亭、李跃亭(号称定兴三李)、黄柏年、马玉堂等人。尚云祥传艺于其女尚艺蓉、弟子陈子江、许笑羽、王凤章、高秀亭、李文彬;郝恩光传艺于李玉琳、郝家骏、骆兴武、李文事传艺于唐风亭、唐凤台、李敦东、李春博、李春防;马玉堂传艺于朱国福、朱国债等人。 耿继善先生主要传人有弟子耿霞光,弟子刘彩臣、邓云峰、赵德祥等人。刘彩臣传艺于其子刘清泉;耿霞光传艺于其于耿德福;邓云峰传艺于其子邓文英、邓文顺,弟子吴子珍、李纲、张文元等人。 王福元先生传人主要有王继武、彭映玺、彭喜泰等。 河北形意拳主要传人郭云深先生的著名弟子有李魁元、许占螯、钱砚堂、王芗斋。李魁元先生的主要传人有:孙禄堂、田慎泽、李汉章等人。孙禄堂传艺于其女孙剑云,其子孙存周、弟子齐公博、郑怀贤、李玉林等人。 河北形意拳代代名师颇有建树,事迹昭著,当为后人楷模。其中,李存义先生加入了义和团单刀拒敌,抗击八国联军,使敌人闻风丧胆,人称“单刀李”。孙禄堂先生杨威奉天击败俄国大力士彼得洛夫,享誉北京以半步崩拳战胜日本天皇钦命武土道高 手坂坦一雄。先辈事迹举不胜举。 办社传艺光大中华武术,发展形意拳术,为强国强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11年,由国会议员叶云表、马凤图等人在天津三条石成立“中华武士会”。后派形意拳郝恩光赴日本建立分会,扬名海外。 1949年,由郝恩光先生之高徒骆兴武在宣武区延寿寺街100号成立“兴武国术研究社”,传授八卦 、形意、培养众多弟子,较为著名的有其子骆大成,弟子王世祥、相桐、刘敬儒、李克仁、傅其枯、付伟忠、许世田等。
1928年,李存义先生之再传弟子唐风亭、唐凤台二人在崇文区珠营火神庙,后迁至花市火神庙成立“北平大兴县第一国术馆”,培养众多弟子,其中著名的有陈庆友、马凤鸣、艾玉山、田永福及再传人其孙唐振荣等。
1900年。耿继善先生在西城区地安门西火神庙成立“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荟萃各派武术各家,传授形意、八卦、太极诸拳及各种器械、后由邓云峰先生及其弟子吴子珍先生先后接办。前后七十余年,培养弟子众多,影响颇大。吴子珍先生较为著名的弟子有李清泉、李子盛、戴玉斌、松德奎、王世勋、牛宝贵、臧玉和等。
在众多武术家及传人的共同努力下,形意拳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弟子遍及全国各省市及海内外,不断扩大影响。形意拳在 理论上和技法上日臻完善,使这一民族瑰宝更加弘扬光大。
- 不白九百
-
形意拳的起源过去说法有三:
(1)传说是达摩老祖所创
(2)说形意拳是岳飞所创
(3)说形意拳是姬际可所创
关于形意拳的名称,据师传开始起名曰《意拳》,后又称《心意拳》、《心意六合拳》,以后才定名为《形意拳》。形意拳究竟起源于何时,创于何人之手,众说纷坛,没有定论。言传耳闻,均不足以为凭,须有可靠史料记载方可相信
(一)传说是达摩者祖所创
达摩系天竺(印度的古称)高僧,他来到中国传授佛经,于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而化。这样一个僧人,后人怎么会把他说成是形意拳的创始人呢“其因据析有二:一是因相传达摩在少林寺中面壁九年而化,而后寺内曾出过不少技艺高超的武憎,后人因慕其名而将达摩认做形意拳的始祖;二是因有一诗人为了纪念达摩传经的精神,作《咏达摩》一诗,诗中写道:“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练功夫,要从纸上求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问题就出在了“全凭心意练功夫”七个字上,因形意拳原名心意拳,所以认达摩为形意拳始祖之说是后人望文义断的
误解。现存的少林拳法,与达摩没有丝毫关联,但后人为了纪念达摩,所以也有用达摩名字命名的“达摩剑”。
(二)说形意拳是岳飞所创。岳飞,字鹏举。河南汤阴县人;生于北宋徽宗癸未年(公元一一三年),卒于南宋绍兴辛酉年(公元一一四一年),终年三十八岁。系宋朝的一员名将。
①在一本秩名的古拳谱序中写道:”当武穆童子时,受业于名师,精通枪法,脱枪当拳,自立一法,以教将佐,名曰艺(意)拳,神妙莫测,盖古来未有之技也。王以后金、元、明数代,鲜有其技,独我姐公,名际可,字隆丰者(黄新民的《姬际可生平初探》一文考证为“龙峰"。生于明末清初(据黄新民考证姬际可生于明朝的万历年问,卒于清朝的康熙年间),为蒲东诸坞人(即今山西省永济县),访名师于终南山,遇异人,得岳武穆王拳谱,揣练数载,尽悟其奥妙,后授余师曹继武先生于一、秋蒲(今安徽省),无人不诩具男,无生学武十有二牛,孜勇文色喊)·…··”。这一段拳谱的序言是写在清朝乾隆十五年岁次庚午荷丹,由戴龙邦先生序于河南洛阳马学礼先生书屋。从上述序言中及师传口授中都说到形意拳是岳飞所创的一另一说形意拳不是岳飞所创。一九人二年黄新民同志为考证形意拳的起源,专程由安徽来山西永济县尊村做了一番调查,在他写的《形意拳起源考》一书中析/①从史籍来看,没有岳飞编拳的记载。
②岳飞生于公元一一0三年。死于一一四一年,只活了三十八岁,他除了在宣和四年前,过了一段比较安静的生活外,从军后的十九年是紧张的戎马生涯,在夺取胜利的关键时刻,接到了十二道金牌,从此剥夺了他的一切。从时间上来说,岳飞没有多少精力来完成此项工作,因为编拳并非易事、编拳要注意由简到繁的顺序,要考虑它的力学原则和技击手法,要合理安排难度和密度,要讲究艺术造型的优美,编好后还要经过实践的考验,怎么会在短时间内解决呢!
③从岳飞终年到明朝灾亡的一六四四年,已有五百年时间,假如岳飞编过《形意拳谱》,目的自然是练兵,那么官方颁布、下令练习,学者会有成千上万人,怎么会中断五百年后,只剩下本本留给后来隐居在终南山的“异人”呢?如果说岳飞确实教他的部下练习,并且风靡一时,只是后来中断了,这证明岳飞编的拳很不成功,因为任何优秀拳法,总是由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的,越实践越提高,越显示它强盛的生命力,特别在那个非常需要武术的时代。……“由此可以看出,形意拳创于岳飞的说法是假托的。……形意拳假托岳飞所创··…·对本拳种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这便是形意拳假托为岳飞所创的缘由,”从黄新民分析的以上三条原因来看,很明显,他对形意拳是岳飞创造的说法持否定态度。无论说形意拳是不是岳飞所创,目前来看,证据都不足:前者我不到可靠的史料佐证,后者是出于个人的推理和判断,”因此形意拳的起源,仍是一个尚待进一步考证的问题。”
(三)说形意拳是姬际可所创(在黄新民的《姬际可生平初探》中说:“尊村原名宗村,后改为北评义村,又改为尊村(有误写为均村)。该村西距黄河二里(今又东迁七里),西南距蒲州三十五里,东南距中条山五十里。蒲州=带,相传是虞舜故屠(“舜都蒲扳”即今之永济),地势险要,自古为军事重地。尊村现有村民229户,1167人,其中姬姓144户,占总户数的百分之六十三,姬姓系明初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来。迁居后,姬从礼为一世祖,文坤为二世祖,姬聪为三世祖,姬廉为四世祖,姬烫为五世祖,景弯为六世祖,中庸为七世祖,姬训为八世祖。姬训字学古,生二子,长子名际时,次子名际可,际可少年时,家中有土地二百余亩,羊二百余只。际可妻谢氏,生六子,次第名为:甲杰、甲婿、甲伟、甲傣、甲侨、甲侃。乾隆五十五年手抄本《姬氏族谱》卷二对际可的记寂有。技勇绝伦,含年破流寇于村西,手歼渠魁,人号神枪。训次子,字龙峰,传艺河南,至今人以夫子事之,的怦语。……从学者甚多,后人得其真传者以河南马学礼、山西戴龙邦为最。“又写道:“际可居少杯十军,……便离亏归里,教授子孙。因此后人称心意六合拳(形意拳)为”际可拳,”。从以上黄新民同志的考证记述来看,可以说明两个问题:
1.姬际可确是一位历史上精拳善枪、技勇绝伦的武林高手。
2.“际可拳”即后来的“心意六合拳”和“形意拳”。
所以,对于形意拳起源于姬际可的说法是有据可考的。至于姬际可先生的继承人是谁,因历史悠久,也是传说纷坛。有的说姬际可下传郑师,有的说是传李棒,也有的说是传给了曹继武。对于曹继武师事于姬际可的说法,我认为是可靠的。据目前在山西民间所流传的小乙意六合拳序》(手抄本)中记载:“独我姬公,名际可,字隆凤,……访名师于终南山,得岳武穆拳谱,后授余师曹继武先生。”从戴龙邦在“乾隆十五年岁次庚午荷月,书于洛阳马公(指马学礼一作者注)书屋”的这段记载来看,曹继武无疑是姬际可先生的继承人了。曹继武先生系安徽人氏,据拳谱记载,曹曾于“清朝康熙癸酉年间(即公元一六九三年)武试科举中,联捷三元,后供职于陕西靖远总镇大都督)。继武先生致仕归里,戴龙邦游玉池州(今安徽贵池),得遇曹继武先生,并学成此拳。对于戴龙邦确系曹继武的学生这个问题,在戴龙邦所写的序言中写于乾隆十五年马公书屋之序),也曾写道:“余学之十易寒暑,先生(指曹继武先生一作者)甚喜曰!子勇成矣。命余归晋,至洛阳,遇学札马公。……”。从这一段序言中看,我们可以认定戴龙邦确是曹继武之门徒;又据古拳谱在师承系统表中所记,马学礼同戴龙邦都是曹继武的学生;从时间上算马学礼从师还在戴龙邦之前。《心意六合拳序》中还记载了马学礼先生在河南曾传过马三元、张志诚等人。张志诚先生又传李政矿李政先生传张聚。张聚先生又传买壮图。买壮图先生再传安大庆、丁兆祥、李海森、袁风义、尚学礼等人。安大庆先生又传宝显廷等人,遂成为河南一大支派之源流。河南一大支派之传人,绝不仅仅是上述几人,只因北派之众老先辈,对河南一派之流传缺乏详细的记载,作者本人又未做过专门的考察,所以很难详尽完善。在挖掘整理过程中,尚待河南马派形意拳之后人加以补全,以完善形意拳之源流体系;为后人所考。“戴龙邦先生归晋后,传其子戴文英、戴文雄及李飞羽、郭维汉等人。李洛能先生,讳飞羽,字能然,世称老能。系河北深州人氏,后经商至山西大谷县,拜在戴龙邦先生门下学习形意拳。刻苦钻研;勤奋努力,功力深厚,为当代武林之魁。李洛能先生传人最多,形意拳之名师高手”,多出其门下。据商长锁先生口传,李洛能先生不但对形意拳的发扬光大做出了很大努力,而且对形意拳的创新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在劈拳的练法上、就是从李洛能开始,才改成了以掌为拳的练法(如河北和太原市区(部分)的练法〕。又如对于形意内功法中的“三层功夫”(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化神还虚)的理论和练法,也是在李洛能先生之后才有的(在乾隆十五年所传抄的遗著《心意六合拳》谱中,还未见到有此理论和提法。在李洛能所著的传抄拳谱中,才出现了三层功夫的理论)。
以上所说虽是老师的口传,但从作者手中现存的资料来看,这种说法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但这远不能作为依据来下定论,还有待于今后挖掘、发现更多、更可靠的文物、史料,以澄清形意拳的沿革,李洛能回籍后授徒很多,其中在武林界颇有名望的代表人物有:“一、车永宏,字毅斋,因排行老二,·所以世人多称“车二师傅”。生于一八三三年,卒于一九)囚年,终年八十一岁。祖籍系山西省太谷县桃园堡村人,后移居于太谷县贾家堡。车永宏先生,技艺超群,功力深厚,而且为人宽厚)平易近人。他的弟子有:李复贞、吕学隆、王风翱、孟兴德、樊永庆、李发春、郭玉山、布学宽、刘俭等多人。其中技艺高超者要数李复贞。李先生小名长友,所以世人多称其“长友师傅”与车永宏先生同俚”(贾家堡),朝夕相处数十年,勤学苦练,尽得车先生之真传,为一代形意之名家。“二、宋世荣,字约斋,系北京人。生于一八四九年,卒于:九二七年)终年七十九岁。宋先生少年时迁居山西太谷,以修理钟表为业,为李洛能先生之高足,在形意及武林中享有盛名。据说宋先生教徒十分严格,所以他的二十多名徒弟个个都很出色,如宋虎臣、宋铁鳞(为晚一辈之大宋、二宋)、任尔淇、贾瘟高等人,都是武林之名家。三、宋世德(为二宋。宋世荣与宋世德,人称老一辈的大宋、二宋),也为李洛能先生之高足,因其后来出家为僧,故详情鲜为人知。四、刘奇兰、郭云深、刘晓兰、李镜斋、刘元亨、张树德、白西园、贺永恒、李广亨、李太和、刘之和等人,都是李洛能先生之高足。他们遍及各省,影响很大,又各传弟子多人。如刘奇兰先生传李存义、张占魁、王福元、刘文华、刘德宽、周明泰、耿成信、田静杰、刘风春等人;郭云深先生传李魁元、许占鳌、钱砚堂、王香元等人。其中刘文华(刘奇兰之次子,字殿踝,世称刘二先生)与李太和(李洛能先生之子)及刘奇兰之高足王福元,李存义之子李文华(字彬堂),张占魁先生之高足王俊臣等人,均常常往来于河北和山西一带,并在太谷、太原、榆次等地授弟子多人。
刘文华、王俊臣、李彬堂等人,均先后在山西省原“太原国民师范”担任过武术教师。山西自来是形意拳的传统基地,也是形意名家高手、人才苔荤的地方。当年在太原一些学校中,差不多都有武术这一科目,所以学习形意拳的人最多。形意拳经历代繁衍流传于河南一带的,为南一大支派;流传于河北、山西一带的,为北一大支派。这是过去老一辈对形怠源流分门别派的惯称,形意拳经过三百多年来的相传和演变,又经过成千上万人的实践和不断的总结。提高,不但有了很大的变革,而且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只北派中山西形意拳的练法,就已经形成了三派支系:一是以穆修易、董秀生二位先生为代表人物的太原市区的形意拳练法(与河北一支派的练法基本相同);一是以大谷车毅斋先生为代表人物的太谷形意拳练法r一是以祁县戴氏为代表的祁县形意拳练法。
这三派练法。虽然在形意拳的基本理论上是同出一源、趋于一致伪,然而在练法上却各有所异。如穆、董二先生的劈拳是以掌‘为拳,是使用掌的练法:车毅斋先生的劈拳则是以拳为拳,是使用拳的练法;祁县戴氏的劈拳乃是讲究端盘掇碟,、手的起落足的换步又别具一格,拳经过三百多年来众多先人的实践、变革和传授渐形成了今天的多派支系。所以在练法上多存差异,也是不奇怪的。这就是发展中的变化。在变革中的发展,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过去三百多年来的变化,是由于历代前辈在练习、找劲、实践运用的过程中,各得其径、各索其妙,并加以不断总结和完善的经验结晶,因此才能够经得起长期的实践考验而保留至今,各派的练法虽然不同,但都有各自的独到之处、、应该各扬其长。各避其短,互取别人之长,各补自己之短,使今后形意拳的发展和演变愈来愈完善。”
- 以心消业
-
山西的祁县是形意拳的发源地
- bikbok
-
姬隆峰应是心意六合拳的创始人,清朝初期发源于山西永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