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床单格子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岁知天命、六十花甲”是《论语·为政》中孔子对于自己在30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
原文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虽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圣人,但后人往往把孔子的这些自我评语作为人生不同阶段所应达到的生活理想状态。
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中的"立"不是指成家立业,而是在对社会和自己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的一种自觉的或者是有相对觉解的意识,一种自我人格独立的意识。人的"立"意识是一种普遍的精神现象,具有自觉性、独立性、阶段性、过程性、内在和外在统一性等特征。
四十不惑的意思并非一个人到了四十岁,就什么也不迷惑了。四十不惑的真正意思应该是:一个人到了四十岁,经历了许多,已经有自己的判断力了(主要指价值判断即判断是非、善恶、好坏、美丑...)。
扩展资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一系列的话,是孔子很自谦地表达自己在学习、理解和运用周礼的过程。十五立志于学习,到七十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是个非常谦虚的人,而他的一生极力推行的,就是周礼。而这段话,就很好地符合了孔子的为人和理想。
三十而立,是说在前面阶段的学习和充实自己修养的基础上,确立自己在为人处事,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原则。
同样四十不惑,是三十而立的下一个阶段,四十不惑,是说用自己的原则在经历许多的人和事后,对自己的原则不惑,而不是说对什么都不疑惑,如果都不疑惑那就成为神人了。
五十知天命,也不是所谓的宿命论,而是明白所谓命运,一切一切,都是自己造就的,因此就应不怨天、不尤人。
六十而耳顺,是说这个时候,能明白是非,好的坏的自己能辨别。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到了七十岁时的时候,你在为人处事的方方面面都成熟,做事的时候就基本不会犯错,而不是说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十而立
百度百科--四十不惑
相关推荐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是什么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是啥
1、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4、出处:出自于《论语·为政》。2023-07-24 14:06:031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的原文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的原文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该句出自《论语·为政》,意思是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zhuàn),曾(céng)是以为孝乎?” 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sōu)哉?人焉廋哉?” 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2、子曰:“君子不器。” 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dài)。” 16、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 17、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8、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xìng)其馀,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19、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20、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21、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 22、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23、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chǎn)也。见义不为,无勇也。”2023-07-24 14:06:111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知天命什么意思?
1、三十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2、四十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3、五十知命之年:指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我们现在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白话释义:孔子说:十五岁立志于学习,到三十岁,知书识理,能够做事合于礼,到四十岁,对自己的言行学说坚信不疑,到五十岁,懂得世事发展的自然规律,到六十岁,已能理解和泰然地对待听到的一切,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扩展资料:而立之年的成语来自于春秋时期,孔子在鲁国政坛受排挤后,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经历卫、郑、陈、晋等地碰壁后,在蔡国闲居,孔子与弟子们谈起自己的经历,说他从30岁开始立志弘道,到现在快七十岁没能推销出仁政,感慨万千……宰予立即过来安慰孔子。古代年龄称谓还有许多散见于各类古书中,因较少使用而未被流传下来。上面所述这些因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而被后人沿用了下来。有些还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交际之中,如:“三十而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龄称谓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而立之年2023-07-24 14:06:204
男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的整句是。?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出自《论语·为政》。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扩展资料:《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参考资料论语·为政_百度百科2023-07-24 14:07:256
古时说男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是什么,六十又是什么啊?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原文:“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出处:《论语·为政》——春秋·孔子扩展资料1、三十而立:孔子在《论语·泰伯》中说:“立于礼”,又说,“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因而可推知孔子的愿意是,在三十岁时,他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了。用时下的话说,这个“立”指的是人心智的成熟程度,而不是形式上的成功程度。后人多从字面上片面地理解了孔子的意思,就是丈夫有栖身之所,并在事业上初步有所建树。2、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岁,应该业有所成,不会因为人生际遇遭受挫折或其它一些问题而有所困惑,对人生或者事业有一定的把握和理解。3、五十知天命:孔子认为,人到了五十,人生之中的机运已经了解清楚,知道了生命的真谛。4、六十而耳顺:人到了六十岁,在孔子看来,耳顺之年应该是不远游,万事由之的时候,因此,不会因为很多尘事纷扰不休而觉得心有所役。同时,学就知名 “ 所从知天命至耳顺,学就知明,成圣之验也。未五十、六十之时,未能知天命、至耳顺也,则谓之“且”矣。”5、七十随心所欲:经历知命。耳顺后,学业和心性到了很高的境界,或者说到了成圣德地步,自然随心所欲,对事物和人生各方面都参透。这是孔子一生的自我总结,也是现世国人自省自勉的标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十不惑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为政2023-07-24 14:07:4710
俗话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是什么,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是什么意思
1.三十而立。 2.四十而不惑。 3.五十而知天命。 4.六十而耳顺。 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7.三十而立。 8.四十而不惑。 9.五十而知天命。 10.六十而耳顺。 11.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2.”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13.” 出处:出自于《论语·为政》。2023-07-24 14:08:281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原文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原文内容
原文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出自春秋时期孔子所作的《论语·为政》,内容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2023-07-24 14:08:361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这句话的意思是:到三十岁,知书识理,能够做事合于礼;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十、九十白发苍苍;一百长命百岁。1、出处来源于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论语·为政》。2、原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3、释义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学问,到三十岁,知书识理,能够做事合于礼,到四十岁,对自己的言行学说坚信不疑,到五十岁,懂得世事发展的自然规律,到六十岁,已能理解和泰然地对待听到的一切,到七十岁,可以从心到身自由运作,而又不越出应有的规矩。扩展资料:1、创作背景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2、赏析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3、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即农历八月廿七~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2023-07-24 14:09:082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意思?什么
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2023-07-24 14:09:1810
请问“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岁知天命、六十花甲”是什么意思?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岁知天命、六十花甲”是《论语·为政》中孔子对于自己在30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原文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虽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圣人,但后人往往把孔子的这些自我评语作为人生不同阶段所应达到的生活理想状态。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中的"立"不是指成家立业,而是在对社会和自己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的一种自觉的或者是有相对觉解的意识,一种自我人格独立的意识。人的"立"意识是一种普遍的精神现象,具有自觉性、独立性、阶段性、过程性、内在和外在统一性等特征。四十不惑的意思并非一个人到了四十岁,就什么也不迷惑了。四十不惑的真正意思应该是:一个人到了四十岁,经历了许多,已经有自己的判断力了(主要指价值判断即判断是非、善恶、好坏、美丑...)。扩展资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一系列的话,是孔子很自谦地表达自己在学习、理解和运用周礼的过程。十五立志于学习,到七十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是个非常谦虚的人,而他的一生极力推行的,就是周礼。而这段话,就很好地符合了孔子的为人和理想。三十而立,是说在前面阶段的学习和充实自己修养的基础上,确立自己在为人处事,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原则。同样四十不惑,是三十而立的下一个阶段,四十不惑,是说用自己的原则在经历许多的人和事后,对自己的原则不惑,而不是说对什么都不疑惑,如果都不疑惑那就成为神人了。五十知天命,也不是所谓的宿命论,而是明白所谓命运,一切一切,都是自己造就的,因此就应不怨天、不尤人。六十而耳顺,是说这个时候,能明白是非,好的坏的自己能辨别。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到了七十岁时的时候,你在为人处事的方方面面都成熟,做事的时候就基本不会犯错,而不是说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十而立百度百科--四十不惑2023-07-24 14:09:481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什么意思
三十而立-------三十岁就能够按照礼仪的要求立足于世;四十不惑-------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知天命-----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出自孔子的《论语·为政》《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够按照礼仪的要求立足于世,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为政》。然而曾仕强教授在百家讲坛,易经的奥秘中曾讲说,这几句的话的另一种意思:”在人的十五岁时候决定学习的方向,三十岁的时候确定一生的原则,四十岁的时候对人生的目标不再动摇,五十岁的时候明白命运是自己造就的,六十岁的时候广泛听取多种意见,这样到七十岁的时候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就绝对不会做出逾矩的事情。扩展资料:孔丘(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后代敬称孔子或孔夫子。生于鲁国陬邑,祖先为宋国人,东周春秋末期鲁国的教育家与哲学家,曾在鲁国担任官府要职。为儒家的创始人。而孔子儒家的德性论五行思想(仁义礼智信)对邻近地区,如:朝鲜半岛、琉球、日本、越南、东南亚等地区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也被称为儒家文化圈。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言行为主的言论汇编,在古书中又别以论、语、传、记等字单称,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在四库全书中为经部。“论”通行的读音为“ㄌㄨㄣˊ(lún)”,为论纂、编纂的意思,“语”为谈说的意思,如《国语》之类,合起来指言论的汇编。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称:“《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涉及多方面内容,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它被尊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先秦儒家思想的一手资料。南宋时朱熹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元代延佑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论语·为政2023-07-24 14:10:081
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什么来着,后面还有那些?
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稀、八十耄耋。九十老童、百岁人仙。十岁不愁:儿童时期正是喜欢玩乐的时期,这个阶段的人好像没有忧愁,只顾着玩了,所以说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二十岁左右的年纪随着性子去做,勇敢闯勇敢拼,不留下任何遗憾。三十而立:三十岁的时候要事业有成,建立家庭,担起该负的责任。四十不惑:直到四十岁才不犹豫三十岁想好要干的事,才不感到疑惑,才坚定要去做。五十知天命:五十的人一定会常常感悟人生。在感悟中会发现自己今天走过的人生路其实既有偶然又有必然。六十耳顺:六十了只想以寻常之心做寻常之事,安度晚年,颐享天年。七十古稀:其实到古稀之年更应该想想自己年轻时是否学业有成,中年时是否事业有成,老年时是否儿女成长有成。做到这三点,于天于地于己安然。没做到这三点,人生会有些些许许的遗憾。八十耄耋:耄耋是指年纪很大的人。九十老童:,顽强地奔九十而去。百岁人仙:人活百岁已和神仙无太大差异。2023-07-24 14:10:164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是什么意思
三十岁在前面阶段的学习和充实自己修养的基础上,确立自己在为人处事,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原则。四十岁用自己的原则在经历许多的人和事后,对自己的原则不惑,而不是说对什么都不疑惑,如果都不疑惑那就成为神人了。五十岁明白所谓命运,一切一切,都是自己造就的,因此就应不怨天、不尤人。六十岁的时候,能明白是非,好的坏的自己能辨别。来源于《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扩展资料:成语典故这是《论语·为政》中孔子对于自己在30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原文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虽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圣人,但后人往往把孔子的这些自我评语作为人生不同阶段所应达到的生活理想状态。孔子还说:“立于礼。”(《论语 泰伯》),又说:“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 尧曰》),所以孔子说他“三十而立”,是指他这个时候懂得礼,言行都很得当。孔子求道于老聃。不禁心旷神达,说:“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为何物矣!”赏析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四十岁到六十岁是安身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较高的境界。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十而立2023-07-24 14:10:464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是什么?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全句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立足于世,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简介出自孔子的论语十二章,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中的立,不是指成家立业,而是在对社会和自己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的一种自觉或者相对觉解的意识,是一种自我认知的觉醒。人过四十,应不再会被外界轻易诱惑。若仍惑于外物,请告诉自己,不惑之年,应稳重、重根基、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五十岁的人生,应彻底了解自己了,做一个“放过自己”、也不再怨天尤人、而是从容自得地活在当下的人。六十而耳顺,多少人可以做到,多少人又可以从难听的话中听出道理。耳顺,是一层更高的境界。七十岁懂得了随心而为之,却也不会违反社会规则,因已感悟法、律、道、德,并非是约束,而是对你自己的保护。2023-07-24 14:10:582
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什么意思
三十而立——人在三十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岁就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疑惑的了.(有一种没有选择和后退的心理) 五十知命——五十岁就不得不认命了,已经无法抗拒了.六十花甲——六十在阴历来算,已经天支地干一个轮回了,要认老了.七十古稀——七十就已经是糟老头了,人生快到头了.当然这是按古代人的寿命和观点来提醒人生短暂,激励人要抓紧生命中的宝贵时间.古代年龄称谓 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如:“弱冠”、“耄耋”等.学生往往对此很费解.其实类似这样的词还很多,都是我们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十五岁叫做“童”,“山无草木曰童”.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处用的是比喻意.另外,我们现在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距.” 汉人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还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说法.但后人却常把“幼学”、“弱冠”等作为年龄称谓,这恐怕是后代词汇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的原因吧 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二十古来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当然,古代年龄称谓并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散见于各类古书中,因较少使用而未被流传下来.上面所述这些因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而被后人沿用了下来.有些还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交际之中,如:“三十而立”.再如,从“婴儿”和“儿童”两个词中,我们已看不出历史和今天的区别了.另外还有:襁褓:不满周岁.孩提:两至三岁.始龀、韶年:男孩八岁.总角:幼年泛称.垂髻之年:指儿童.黄口:十岁以下.幼学:十岁.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 志学:十五岁.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弱冠:二十岁.而立之年:三十岁.不惑之年:四十岁.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古稀之年:七十岁.杖朝之年:八十岁.耄耋:八十、九十岁.期颐:百岁之人.始龀、髫年:女孩七岁.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标梅之年:出嫁2023-07-24 14:11:171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是什么意思?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意思是: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①有:同“又”。②立:站得住的意思。③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④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⑥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意思是: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扩展资料成语典故这是《论语·为政》中孔子对于自己在30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原文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虽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圣人,但后人往往把孔子的这些自我评语作为人生不同阶段所应达到的生活理想状态。孔子还说:“立于礼。”(《论语 泰伯》),又说:“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 尧曰》),所以孔子说他“三十而立”,是指他这个时候懂得礼,言行都很得当。孔子求道于老聃。不禁心旷神达,说:“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为何物矣!”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三十而立2023-07-24 14:11:431
求“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为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出处
出处:《论语》作者:孔子原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在十五岁那年立志从学,三十而立并非三十岁成家立业,这里的"立"是指学业的根基已经树立,就是个人的价值观已经形成,不会被外力所动摇。四十不惑,确切的说也不是四十岁没有疑惑,“立”与“惑”是一组对立,界定在于是否懂得行权。三十而“立”时通常遇事无权可行,无权则无发言权,对事态度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四十时,已掌握一定权利,此时处事相对通达,对待事情是无可,无不可。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并非常言说的年纪大了,耳朵顺了,听什么都能接受。《说文》中提到:“理也,损百川。”意思是河川流通顺畅了以后,才看得天下美景。正所谓,顺之而后,始见天理,始着条理。扩展资料:二十弱冠——男子二十就要把头发束起来,表示不再是小孩了。三十而立——人在三十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岁就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疑惑的了。(有一种没有选择和后退的心理)五十知命——五十岁就不得不认命了,已经无法抗拒了。六十花甲——六十在阴历来算,已经天支地干一个轮回了,要认老了。七十古稀——七十就已经是糟老头了,人生快到头了。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诠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2023-07-24 14:11:596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那么二十、八十、九十、一百呢????
二十岁称为弱冠、八十岁、九十岁称为耄耋、一百岁称为期颐。1、弱冠:指男子20岁。弱,弱小。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2、耄耋:因“八十九十曰耋”七十曰耄”,指八十岁或九十岁。3、期颐:因"百年曰期颐”指百岁高寿。扩展资料:其他的年龄称谓:1、汤饼:出生三天,邀亲友吃汤饼。2、初度:周岁。后称生日为初度。3、生小:幼年。4、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5、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6、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7、教数:9岁。8、外傅:10岁,出外就学。9、束发:束,捆,结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10、舞勺:13岁。11、及笄:指女子15岁。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12、舞象:男十五岁~二十岁。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13、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14、鲐背:指长寿老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龄2023-07-24 14:12:498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的意思是什么?
这句话的意思是:到三十岁,知书识理,能够做事合于礼;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十、九十白发苍苍;一百长命百岁。1、出处来源于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论语·为政》。2、原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3、释义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学问,到三十岁,知书识理,能够做事合于礼,到四十岁,对自己的言行学说坚信不疑,到五十岁,懂得世事发展的自然规律,到六十岁,已能理解和泰然地对待听到的一切,到七十岁,可以从心到身自由运作,而又不越出应有的规矩。扩展资料:1、创作背景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2、赏析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3、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即农历八月廿七~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2023-07-24 14:13:141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说孔子在十五岁那年立志从学, 三十而立并非三十岁成家立业, 这里的"立"是指学业的根基已经树立, 就是个人的价值观已经形成,不会被外力所动摇。四十不惑,确切的说也不是四十岁没有疑惑, “立”与“惑”是一组对立,界定在于是否懂得行权, 三十而“立”时通常遇事无权可行,无权则无发言权,对事态度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 四十时,已掌握一定权利,此时处事相对通达,对待事情是无可,无不可。这里想象成一群四十来岁官运亨通的小老爷们,整天若无其事接待着一个个来自弱势群体的求助,表面心不在焉,内心精明了得,游戏规则是如何予其有利,如何制定。 呵呵,这个比喻来的有点噱头,但好理解“行权”重要性,行权者不惑也。现在该知道当官的多在哪个年龄段了吧.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上天的命令吗?这么说不是很唯心? 其实这里有一段典故,周文王在五十岁坐牢时想不通自己为什么这么衰, 皇帝做了半辈子,如今还要坐牢,不甘心啊,于是潜心研究, 终于悟透一个道理——万物在周而复始的规律性变化,这就是《周易》的本质。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海有潮起潮落,花有花开花落, 天有白天黑夜,人有清醒睡眠 年有春夏秋冬,衣有四季之分, 股票有涨有跌,心情就有好有坏 业绩有高有低,待遇就有好有差 秒针滴答滴答,时间一圈圈跑远, 皇朝在循环交替,领导在不断更换, 流行在循环交替,明星在不断更换, 芯片在循环交替,手机在不断更换, 到最后我们的生死也是循环交替的.... 是的,一切都是周而复始的规律性变化, 站在这个层面照理没什么会想不通了, 可有人会说:“道理都懂,可做起来难。” 所以还不是真懂,那什么是真懂? 呵呵,没有五十年的造化,换不来啊! 不然怎么叫“五十知天命”呢 想来后世成为阶下囚的拿破轮,米络舍维其,乃至今天的撒达姆在悟性上若有周文王的半点功力, 也该落得安心了吧。 说完五十,再说六十 六十而耳顺,并非常言说的年纪大了,耳朵顺了,听什么都能接受。 《说文》中提到:“理也,损百川。”意思是河川流通顺畅了以后,才看得天下美景。 正所谓,顺之而后,始见天理,始着条理。 诗画中的美景是用眼睛看的, 而人心亦是一幅美景,却不能眼观, 于是要用耳朵来倾听,所谓弦外之音, 说的正是用耳朵听出潜藏的声音, 即是所言之人的真实所想 简单讲就是把察言观色的工夫发挥到家了。 朋友之间常说:“你只要说一句话,我就知道你下半句讲什么。” 要知道说这话的人完全出自对朋友的了解与性格的掌握。 而面对一个陌生人,很少有人敢这么说, 如果今天有个人站在你面前,对你说:“你要升官了” 那这个人不是算命的,就是耳顺的, 你若问他贵庚,兴许人家会告诉你:“老朽六十有三。”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心所欲就是想怎么着就怎么着.自古只有皇帝敢这么说,难道人到七荀就敢自命为皇? 当然不是,下文的”不逾矩”便是这么做的前提. 这里的“矩”即法规,伦理。 整句说的是七十岁做事随心所欲,却不逾越规则, 这一条放在最后,足见境界之高了。2023-07-24 14:13:201
我十五有为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什么意思啊
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在人生道路上站稳脚跟,四十岁心中不再迷惘,五十岁知道上天给我安排的命运,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分辨是非真假,七十岁能鲔心所欲地说话做事,又不会超越规矩。这句话出自孔子《论语》: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扩展资料1、【注释】①有(yòu):同“又”。古文中表数字时常用“有”代替“又”,表示相加的关系。②立:站立,成立。这里指立身处世。③耳顺.对于外界一切相反相异、五花八门的言论,能分辨真伪是非,并听之泰然。2、【解读】在本章中,孔子阐述了道德修养的过程在于不断地进取和完善。他在叙述自己一生的经历时,体会到了道德修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能一下子就完成,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上的融合,发自内心的自愿去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违背心意地勉强去做。另外,孔子这些做人做事的经验,也是想让后人拿来借鉴,给他们指明正确的修道之路。“吾十有五志于学”,是说孔子十五岁的时候就立志做学问了。当时,男子十五岁就属于成人了,也是人们开始懂事的开端。而且,从十五岁到三十岁之间,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黄金时段,此时立志向学,也是做好的选择。三十而立”,经过十五年学习和磨砺,到了三十岁才算有点儿成就。在孔子眼中,自己二十岁的时候还属于“不知礼,无以立也”的阶段。直至三十岁时,才学成知礼,得以立身。这也就是说,通过十五年的学习,他才算确定了自己的人生观点,明白了做人处世的道理,以及安身立命的行为准则。不过,这时虽然得以立身,但是还存有怀疑,思想上容易出现摇摆。在现代,此句大多被理解为开始创立自己的事业,这与孔子的意思完全是两回事情,大家应当有所区分。“四十而不惑”,这句话是紧承上句而言的,也就是说又过了十年,到了四十岁的时候,才确定了自己坚持的观点和准则,按照既定的人生理想努力前行。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有着明确的行为准则,以及判断是非的标准和处世原理,不会再出现犹疑不定的现象了。不过,做到这一步只是对人生的一般性理解,若想做到更好,还需要继续努力才行。“五十而知天命”,到了五十岁时,方知天命,此时他才真正了解自己到底能做些什么。在他看来,天命不仅是一种未知的存在,还有着一定的合理性,自己既然没有能力改变这种天命,就应做好今生该做之事。“五十而知天命”属于人生思想上的理解了,要比“不惑之年”的理解深入许多。“六十而耳顺”,到了六十岁时,才能辨明善恶是非。另外,大家应当注意,此处的耳顺并不是生理上的问题。孔子的意思是说,自己从十五岁开始学习做人处世,好话坏话都听了不少,到了六十岁的时候,才不会因为这些话而喜怒无常,真正做到明辨是非和内心的平静。到了这个境界以后,遇事才会有着镇定自如的表现。“七十而从心而欲,不逾矩”,又经过了十年的洗礼,孔子才算如愿到达了“从心而欲”的境界。然而,“从心而欲”并不代表着自己可以随便胡来,也是有限制的,即“不逾矩”,这个规矩就是“礼”。在孔子看来,人的行为应当受到“礼”的约束,即便是自由也不能超越礼制,进而衍变成无止境的欲望。只要自己的言行合乎礼制,看透人生世相,做到无欲无求,这种境界才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儒家士子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民“安居乐业”,世界上几乎所有优秀的政治家都为这四个字而努力过。孔子这些话,是为了告诫后学,道德修养的过程是很漫长和艰难的,只有在工作中多多体会,才能真正理解为人之道和为政之道,修成君子。2023-07-24 14:13:281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耳顺六十知天命七十古来稀!
更新1: 并无弱冠之年,应是及笄也,七十当是古来稀,八十、九十、一百则应另有称谓, 三十之前: 总角 幼儿的意思(头上的那两个髻) 束发 童年(稍大的儿童.头上是有一个髻的) 髫年 小孩(不束髻 下垂的头发) 及笄 指女子(少女)能够用簪于挽发 表示已经十五岁 已成年. 弱冠(我认为这个很难听) 已冠(已行冠礼) 刚刚二十岁. 妙龄 青少年时代(总是令人想起妙龄女郎......) 桃李年 指年青女子 随后就是而立之年 到七十岁了! 从心所欲年 这才是七十岁喔 出自论语的喔. 古稀之年 这是指超过七十岁的老人 而不是七十岁. 耄耋之年 耄是指白发 指七十岁以上 通常指八十岁. 期颐 指一百岁 期是指已到一百 颐是[养]的意思. 总算打好了 如有打错 请通知我. 2007-05-13 11:28:23 补充: 及笄乃指少女也 笄即簪 并非指男子也.弱冠之说 本人从书本中学取 应为正确.古代二十亦曰弱 即指年少.从心所欲年 乃出至论语 [正是从心所欲年 名传环宇德齐天.]古稀之年 你如果不相信我 可以查一查 以我的知识 的确为已超过七十岁.至于九十岁 我亦不清楚 亦不知其存在与否 恕小弟无能为力.另外 六十另称花甲之年. 2007-05-13 11:30:57 补充: 我在网上收集了一些资料 你可看看.古代,对老人年龄有一些特定的称呼,如:五十岁称为“艾”;六十岁称为“耆”,进入老之境,免服力役;七十岁称为“耄”,白发苍苍之意;八十岁称为“耋”,老态龙钟;九十岁称为“鲐”,老人背上生斑如鲐鱼背;百岁称为“期颐”,意为饮食起居期待于子孙奉养照顾。把百岁老人称“寿星”,把“寿星”出现视为人世盛事,崇为“人间祥瑞”。 2007-05-13 11:34:13 补充: 我另亦收集到一个较为详细的文章(表?)古代年龄称谓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07-05-13 11:34:24 补充: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2023-07-24 14:13:401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知天命什么意思
三十而立”:经过十五年,到了三十岁,此时经过了人生的磨练,从此而“立”.“立”的意思就是不动,做人处世的道理不变,确定了.也就是开始有自己的人生哲学和大局观.也就是说,这十五年都在学习,到此终于开始确定了自己的人生观点,做人处世的道理,安身立命的行为准则.而不是说开创了事业,这完全是两回事情.但是,虽然这个时候“立”了,还是会有怀疑,有摇摆的现象.“四十而不惑”:再过了十年,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没有摇摆的现象了,也就是碰到事情都有自己的行为准则,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和处世原理,不再会有犹豫不定了,然而,这还只是对形而下的人生学问而言.“五十而知天命”:又过了十年,经历许多磨难,有些可为,有些不可为之,有些可成,有些再怎么努力也不成,方知是命中注定要这样了.2023-07-24 14:13:503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七十?
孔夫子曾经这样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2023-07-24 14:14:0815
二十加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古稀,双庆,髦耋是什么?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2023-07-24 14:14:351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什么意思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意思: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原文出自《论语·第二章·为政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注释:立:站得住的意思。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三十而立打一字(谜底:莘)】 读解: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2023-07-24 14:15:124
女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是什么意思(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是什么意思)
1、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意思。 2、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3、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是什么意思?。 4、女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是什么意思。1.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意思是是这个时候做事合于礼,言行都很得当,经历了许多,已经有自己的判断力。 2.而且不应该对外物有所疑惑,而是要思想清晰,对问题有透彻的理解和妥善解决。 3.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出自《论语·为政》,主要内容涉及“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2023-07-24 14:15:201
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60而耳顺,70什么?
70是指人到了70岁之后的年龄阶段,也被称为古稀之年。2023-07-24 14:15:291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怎么解释?
中国文化不能这样解释,也不应该是开玩笑的工具。正解如下: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皇邢二《疏》皆说,此章是孔子隐圣同凡,劝人勤学。「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字,音义皆同「又」字。古文句法,十有五,就是十又五,语体就是十五。孔子说:「我十五岁即志于学。」《毛诗传》说:「诗者,志之所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依此解释,「志」就是心之所之,也就是一心趣向之意。「志于学」,就是专心求学。《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在童年,即知求学。此处孔子自述十五岁志于学,皇邢二《疏》皆据《白虎通辟雍篇》解释,十五是成童之岁,心志坚明,故自十五始志于学。刘氏《正义》据《白虎通》说,十五岁是入大学之年,所学的是经术。刘氏又据《礼记大学篇》所说,始于致知格物,终于治国平天下,皆是大学所学的经术。「三十而立。」皇《疏》:「立,谓所学经业成立也。」刘氏《正义》:「立,谓学立。」自十五岁,志于学,至三十岁,所学已成立。也就是学有根柢,有力,非外力所能摇动。「四十而不惑。」孔安国注,「不惑」,就是不疑惑。程氏树德《论语集释》,引黄式三《论语后案》:「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于立之后者,何也。夫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立,守经也。不惑,达权也。」「不惑」,遇事可以行权,无可,无不可。「立」,则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不知权变之道。所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就是天的命令。如刘氏《正义》引《汉书董仲舒传对策》曰:「天令之谓命。」刘氏《正义》说:「知天命者,知己为天所命,非虚生也。盖夫子当衰周之时,贤圣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学之,知其有得,而自谦言无大过。则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与己之不负乎天。故以知天命自任。命者,立之于己,而受之于天,圣人所不敢辞也。」孔子学《易》,乃知天命。吾人虽闻天命,未必能知,须先信赖圣言,以求知之。「六十而耳顺。」郑康成注:「耳顺,闻其言,而知微旨也。」皇《疏》:「但闻其言,即解微旨,是所闻不逆于耳,故曰耳顺也。」皇《疏》又引李充说:「心与耳相从,故曰耳顺也。」顺字,《说文》:「理也,损页川。」段注以为,自人之头顶至脚踵,如河川流通,至为通顺。顺之而后,始见天理,始着条理。由此可知,「耳顺」就是耳的功能已经通顺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故能闻他人之言,即知他人的心意。此是耳闻无碍之境。「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的从字,作顺从讲。「矩」是端正方形的工具,《说文》作巨,引申为法度之义。孔子至七十岁时,顺从心之所欲而不逾越法度。顺心而为,自然合法,也就是动念不离乎道。程氏树德《论语集释》,引明儒顾宪成《讲义》说:「这章书,是夫子一生年谱,亦是千古作圣妙诀。」顾氏以为,孔子自十五志于学,至四十而不惑,是修境。五十知天命,是悟境。六十耳顺,至七十从心,是证境。顾氏此说,大有道理。2023-07-24 14:15:431
人称30而立、40不惑那50、60、70、80、90呢?
三十岁的人, 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起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简单说,三十岁的人应该能坦然地面对一切了。它可以用立身、立业、立家三个方面概括。立身,立身就是确立自己的品格和修养,我认为它应包括:思想的修养,道德的涵养,能力的培养三个方面。自强是立身之本,别把自己的需求寄托在父母的资助上,寄托在别人的帮助上,那都是软弱的表现。立身是对每个人立足于社会最起码的要求。立业,立业就是确立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三十的人应该有比较固定的职业了。从事每项事业都要有本领,按现代话讲就是有一技之长。这是为生的必备,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对每个人的各方面要求都会越来越高,中国劳动力过剩更加剧了这种过高的要求,这只是这一段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现象。立业不但是求生的手段,也是尽到社会责任所必备的。立家,立家就是应该有了自己的家庭,当今社会激烈竞争,推迟了年轻人组建家庭的时间,但我还认为三十岁立家已经不早了。至于是先立业后立家,还是先立家后立业,每个人情况不同,也不必要分哪个为先哪个在后。年轻人必须负起社会和家庭的责任,还是早些好。三十而立是对年轻人的起码要求,可现实却和我们的期望有很大的距离,这当然和国人对孩子的溺爱及就业压力有关,这也是中国特色吧!图片四十而不惑,明白了什么“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人到了四十岁,咀嚼了事态的冷暖,感怀了岁月的无情,往事悠悠,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在经历了许多疑惑、彷徨、振奋、欣喜之后,是沉思,是恍然大悟……少了激情,多了沉稳;少了冲动,多了冷静;少了烦恼,多了理智;少了放任,多了责任;少了盲从,多了自我……四十岁的人是十分理智和清醒的,对外,他明白了社会;对内,他明白了自己;对自己,他明白了责任。对外,他明白了社会。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离不开社会,社会越进步,人们对社会的依赖度就会越高。四十岁的人,不再年轻,缺少了对社会那种幻想和迫切投身于社会中的激情,生活的经历多少磨去了些激情,多了沉稳。挫折让他明白了,人和社会的关系就是个体和群体的关系,个体是群体中的一分子,个体左右不了群体,那就必须正视它,个人的理想和愿望必须建立在现实社会的基础之上,否则就是空想。他内心会有一种淡定的力量去应对外界。对内,他明白了自己。所以,所谓成长是内心在历练中的逐渐强大,所谓人生的归位是把外在的东西变成内心的能量。有理想,而不是妄想;有愿望,而不奢望;有作为,而不妄为。有理想,想是应该,但关键在打理,去实践。有愿望也可以,关键在于切合实际;有作为,关键在适度。四十岁的人,是最讲实际的年龄段的人,人生走过一半,机会和机遇少了,不应该再犯过错而走迂回的路了。对自己,他明白了责任。四十岁的人最大特点是明白了自己的责任。他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和抚养子女责任。首先,他必须做好自己的工作,这不单是生存的需要,也是为社会所做的贡献,是必须尽到的社会责任,只有每个社会成员的辛勤工作,才换来整个社会的进步。其次,四十岁的人,其父母年龄都大了,做为四十岁的人,必须承担起赡养老人的家庭责任,尽心尽力尽早去尽孝。还有,四十岁的人,子女都处在学习阶段,培养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即是父母的责任,也是为社会延续和发展所应尽的社会责任。四十岁的人,是人生辉煌时期,也是为社会和家庭贡献最大的时期。图片五十而知天命,知道了什么“五十而知天命”。中国古代哲学中把天当作神,天能决定人类命运。在孔子的学说中,还保存有“天命”的观点。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因果报应,他知道了,命里有的一定有,命里没有的别强求,乐天知命,丝毫强求都没有,到五十岁明白了这个道理,一切通达了。不管这个说法对否,也不管还有多少说法,我认为,“天命”很简单,就是你该怎么做,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说白了就是人生观而已。“天命”,上天的旨意或命令,引申开来,指必然性或命运。人生已经过去一大半了,大体基本轮廓依稀可见,无论是学识,还是阅历,以及自制力,都到了最高境界了,基本的方向应该不变了。到了五十岁,知道了自己的命运轨迹,不怨天;知道了自己的人生定位,不尤人;知道了自己未竟的责任,不懈怠。知道了自己的命运轨迹,不怨天。三十岁时,大多数人的人生轨迹是曲折的,是跳跃式地上升,四十岁的人生轨迹到了高峰,五十岁的人生轨迹就相对平稳了。如无特殊情况,很难再出现大的波动了。五十岁的人,走过人生的大半,他们正处于人生最清醒的阶段,他决不会埋怨上天不公,而是默默接受已有的现实。而且还十分清醒地预测到自己的未来,会十分平静地工作和生活。知道了自己的人生定位,不尤人。经过二十多年的打拼,有了事业,无论他从事的职业是什么,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在专业水平、技术水平、还是经验、决策能力以及个人修养等诸方面都达到自己人生中的相当高的水准,可以说具有了一定的实力。在经济上,经过二十几年的积累,也具有一定的财力;再者,经过二十几年的磨练、有了丰富的阅历,提高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尽管每个人的实力、财力、能力有差异,对社会的影响力不尽相同,但就每个人自己和自己纵向比较,五十岁时,这几方面应当说是处于高水平状态了。五十岁的人,决不会再埋怨别人,他清楚自己的人生定位,也习惯了自己应扮的角色。知道了自己未竟的责任,不懈怠。五十岁的人,还没到退休年龄,但也不是遥不可及,这时,都会想到要继续工作十年,还要尽到社会责任。五十岁的人,其父母都年迈了,时常为老人繁杂、琐碎的生活杂事去奔波,因为他们还要尽到家庭责任。五十岁的人,孩子正处于读书和就业的关键时候,孩子的前途,往往是他们最关心和事情,他们必须尽到当好父母的责任。五十岁的人,每想到自己未竟的责任,都油然产生一种时不我待的感觉,不敢有任何懈怠,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去完成自己应尽的责任。五十岁的人,到了人生最成熟阶段,成功和辉煌带来快乐的同时,也时常伴有一些压力,但他们都能很坦然地面对,因为他们了解了社会,可他们更知道自己!图片六十耳顺,看透了什么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生气,心里依然平静。胡适说:耳顺是能容忍“逆耳”之言,听“逆言”不觉得“逆耳”。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人到了这个岁数,不管听到什么言论,遇到什么坎坷曲折,都能做到不激动,而冷静地进行思考,使自己的情绪顺应客观环境,顺应事物规律,学会不暴躁,不气馁,不悲伤,不退缩,达到宠辱不惊,始终如一的境地。我认为,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能控制和把握自己,六十岁,可以说,就到了或者说是接近了这种境界。六十岁的人看透了人生;六十岁的人看透了生命;六十岁的人看透了名利。六十岁的人,看透了人生。人生就是三个时期:从出生到走向社会之前,是学习各种知识,学习本领,学会做人,这大约到二十岁左右为一个阶段,我称之为生长期。二十岁左右工作到退休,这四十年左右是工作阶段,为社会做贡献,为家庭做贡献,赡养老人,抚养子女,我称之为贡献期。从退休起,从以社会角色为主转到以家庭角色为主,享受养老金,享受子女的抚养,我称之为收获期。六十岁的人,明白了这些,就乐于接受这个现实,他们清楚知道,每个年龄段的人就应该有那个年龄段的人应有的生活。六十岁的人看透了生命。生命,生命是有生才有命,生决定和影响着生命,所以六十岁的人,好好生活是最重要的。健康快乐地生活,不但可以减轻子女的负担,也是对社会一种贡献,起码可以减少医药资源的消耗。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自己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大于向社会和他人的索取,你做到了,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六十岁的人看透了名利。在工作时,所从事事业中的角色,决定了自己的社会地位。退休了,相应的角色也变化了,从以社会角色为主,转变成以家庭角色为主了,相应地把原有的角色还给了社会,例如,你工作时是什么处长、科长、主任、工程师、教师、医生……退休了,就一个称呼:退休人员。至于利,你退休后的养老金必然少于在岗位时的薪酬,根据自己的收入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就是了,再多的财产,当你离开人世时,也都留给子女了。唯有身体是自己的,你生病了,别人替不了,你健康快乐,别人也左右不了。六十岁的人,经历了岁月的打磨,经历了曲折和挫折,留下的只是人生足迹,成就的却是自己丰富的阅历、涵养、修养。六十岁的人,是人生中的晚秋,他的生活脚步慢了,却可以细细品味人生,欣赏人生旅途中各种景色,享受于向社会提供自己辛勤劳动后的成就感中,享受于无忧无虑的轻松生活中,享受于品味酸甜苦辣的回忆所带来一番别致感觉中,六十岁的人,是人生的晚秋,但只有晚秋才有它与众不同的风采!图片七十从心所欲,应该怎样去做七十从心所欲,很简单,就是顺从自己的想法,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但很重要的是后面的三个字:不逾矩,得不违反规矩,那么,应该怎样去做,我认为应该是:从心所欲要顺其自然;从心所欲要随遇而安;从心所欲要不逾矩。从心所欲要顺其自然,对外界,没什么抱怨了,养老金多少不计较,孩子是否常来不在乎,对物质生活没过高要求,能吃好就行,房子不在大小,够住就可以。对自己,有兴趣的事,就去做,对别人的看法不顾忌,对身体的衰老不惊慌,对死亡不恐惧,一切顺其自然。从心所欲要随遇而安,面对生活各种遭遇都坦然面对,遇到高兴的事,不过度兴奋,遇到悲伤的事,要尽快摆脱伤感。遇到失意的事,不计较,甚至对疾病的伤痛也能坦然面对,默默承受,总之,不管是遇见什么事,都是保持从容安定的心理状态。从心所欲要不逾矩。从心所欲并不是什么也不管,要不逾矩,要合乎规矩,对哪些事要合乎规矩呢?我认为就是三个字:情理法。一般来说,违法的事,谁也不会去做,如何讲情讲理,倒是应该注意的,和老同志、老同学、老朋友之间,在家庭内部之间,要多讲情少讲理。甚至在家庭中就只讲情,别讲理了,没有什么谁对谁非了,老两口相伴健康地度过余生,就是幸福了。只要合乎情理法的事,那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只要你感兴趣,只要你高兴,只要你快乐就行。有人说:六十岁的人,当官不当官的一个样,七十岁的人,有钱和没钱的一个样,这话有一定道理。七十岁以后,人人一个样,都是追求身体健康,身体健康是保证生活质量的基本条件,别追求高寿,要追求高生命质量,高的生命质量,才是完美的人生。人在中途,七十岁也是人生旅途中的一段,对前七十年已经度过,对七十岁以后,又是新的起点,总把自己放在人生旅途中。就会感到来日方长,就不会感叹自己年老力衰来日苦短了,就会高兴过好每一天,向前看,新的一天,总会有新的生活内容,也总会有新的快乐,你就会看到生命的一份希望和念想,记住来日生活的美好。2023-07-24 14:15:5811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出自哪?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的原文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该句出自《论语·为政》,意思是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zhuàn),曾(céng)是以为孝乎?” 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sōu)哉?人焉廋哉?” 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2、子曰:“君子不器。” 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dài)。” 16、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 17、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8、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xìng)其馀,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19、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20、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21、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 22、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23、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chǎn)也。见义不为,无勇也。”2023-07-24 14:16:261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什么意思?
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2023-07-24 14:16:363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是什么意思?
三十而立:三十岁,知道规矩,能在社会上站得住脚四十不惑:是指一个人到了四十岁,经历了许多,已经有自己的判断力了五十知天命:是指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六十耳顺:是指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孔子画像【出处】《论语》,《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感,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孔子说:“我大约十五岁志于学习尧、舜、禹、汤、文、武等先王之道。认真研究历史,用心学习《诗》、《礼》、《书》等文化。三十岁时,我的学说已经建立了基础,我也可以以我的学说立身于社会。四十岁时,我已知道我的学说是上天的旨意,故能信道不疑。虽听到各种议论,也不疑惑动摇。五十岁时,我已经明白道就是天。同时明白我是上天的仆人,上天交给我的使命就是修道、传道。六十岁时,一听别人的话,就能准确的理解,并能辨别判断他的话正确与否。如果他的话有错误,我也知道他的话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错。而我的判断也符合上天的旨意。别人提出的问题,我也能立即回答。而我的回答也符合上天的旨意。七十岁时,天在我里面,我在天里面,天与我同在,天与我合一。因此能随心所欲也不逾越上天的规矩、法则。”2023-07-24 14:17:082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十九十耄耋;一百期颐的意思?
三十而立: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不惑:四十岁能明白事理,不迷惑;五十知天命:五十岁知道自己的命运;六十花甲:六十岁六十岁花甲,指米寿;七十古稀:七十岁为古稀之年,指人到70岁;八十九十耄耋:八九十岁耄耋,耄耋之年;一百期颐:百年为期颐,指百岁高龄。2023-07-24 14:17:401
“孔子说,人30而立,40而不惑,50而知天命,”后面是什么?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2023-07-24 14:17:581
古代三十岁为“而立之年”,四十岁为“不惑之年”。
1、三十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2、四十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3、五十知命之年:指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我们现在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白话释义:孔子说:十五岁立志于学习,到三十岁,知书识理,能够做事合于礼,到四十岁,对自己的言行学说坚信不疑,到五十岁,懂得世事发展的自然规律,到六十岁,已能理解和泰然地对待听到的一切,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扩展资料:而立之年的成语来自于春秋时期,孔子在鲁国政坛受排挤后,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经历卫、郑、陈、晋等地碰壁后,在蔡国闲居,孔子与弟子们谈起自己的经历,说他从30岁开始立志弘道,到现在快七十岁没能推销出仁政,感慨万千……宰予立即过来安慰孔子。古代年龄称谓还有许多散见于各类古书中,因较少使用而未被流传下来。上面所述这些因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而被后人沿用了下来。有些还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交际之中,如:“三十而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龄称谓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而立之年2023-07-24 14:18:061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意思
指人在三十岁前后 有所 成就。 成语出处: 《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 注音: ㄙㄢ ㄕㄧˊ ㄦˊ ㄌㄧˋ 三十而立的近义词: 而立之年 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为三十岁的代称。 成语语法: 复句式;作分句;指三十岁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 thirty years of age when a man should stand on his own feet <be able to establish oneself at thirty> 成语谜语: 带头2023-07-24 14:19:061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是什么意思
答:“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为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当而立感叹弱冠,当不惑感叹而立...”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2至3岁称孩提。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10岁以下称黄口。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男子20岁称弱冠。30岁称而立之年。40岁称不惑之年。50岁称知命之年。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70岁称古稀之年。80岁称杖朝之年。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100岁乐期颐。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古代年龄称谓小集襁褓:不满周岁。孩提:两至三岁。始龀、髫年:女孩七岁。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总角:幼年泛称。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黄口:十岁以下。幼学:十岁。(《礼记u2022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u2022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弱冠:二十岁。(《礼记u2022曲礼上》:“二十曰弱冠。”)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而立:三十岁。不惑:四十岁。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u2022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u2022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期颐:百岁之人。(《礼记u2022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夫妻五方去世称:丧偶。老师称:恩师、夫子。学生称:门生、受业。2023-07-24 14:19:143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那八十呢?
呵呵,子未及八十,乃不知八十后之事。后世人称八十岁为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耋之年,其中耄耋:耄[mào],《盐铁论u2022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礼记u2022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耋[dié],《尔雅u2022释言》注:“八十为耋。”把上面几种说法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现在词典中的解释为耄[mào]耋[dié]:耄,八九十岁的年纪。耄,七八十岁的年纪。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或泛指老年。中寿:指80岁以上。 伞寿: 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上寿:九十为上寿。期颐:指百岁高寿。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需人养护。2023-07-24 14:19:523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是什么意思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意思是: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①有:同“又”。②立:站得住的意思。③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④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⑥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意思是: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扩展资料: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参考资料:论语·为政_百度百科2023-07-24 14:20:0012
古人云:三十而立,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六十而耳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的意思是三十岁的时候有自己做人的准则,四十岁的时候能够对人生不疑惑,五十岁的时候能够对身边发生的是理性看待,六十岁能够分辨出好坏,七十岁能够随心所欲去做事情,不违背法律。我们的一生不长不短,如果能够做到这种境界也实属不易。从出生大概到四五岁的时候都活的无忧无虑,而后开始读书,到二十四五岁的时候基本都在学习中度过,紧接着大学毕业开始找工作,努力赚钱。许多人在二十四五岁到三十岁之间需要作出重大的决定,主要体现在工作和家庭婚姻方面。这个时间段你的工作和生活会定型,家庭也成立了起来。跌跌撞撞来到三十岁,有人说这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道坎,跨过去就是阳光,迈不过去就是深渊。三十岁,我们已经经历了很多,这个时候也应当有自己做人准则,什么事可以去做什么事不可以去做,什么错误值得原谅什么错误罪不可恕,什么人值得结交什么人必须远离。做人不应当吹毛求疵,对别人苛刻,但也不能毫无底线,做一个烂好人。到了四十岁,我们应当更坚定自己的生活,知道自己的人生追求,而不能再去迷茫。珍惜自己爱的人,有着为之奋斗的人生理想。五十岁我们需要明白身边所有发生的事大多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事情的发生随机但是结果却是必然。六十岁的我们已经经历了太多,好坏也能够一眼看出。不再沉迷于事物的表面,而是能够透过表面去看实质。七十岁许多人可能都已经行走不便,但是这个时段我们已经感悟人生真谛,能够达到忘我境界。人的一生终将逝去,爱一个人,攀一座山,筑一个梦,无悔才是人生真谛。2023-07-24 14:21:251
三十立什么,四十惑什么,五十知什么
五十而知天命,知道了什么“五十而知天命”。中国古代哲学中把天当作神,天能决定人类命运。在孔子的学说中,还保存有“天命”的观点。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因果报应,他知道了,命里有的一定有,命里没有的别强求,乐天知命,丝毫强求都没有,到五十岁明白了这个道理,一切通达了。不管这个说法对否,也不管还有多少说法,“天命”很简单,就是你该怎么做,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说白了就是人生观而已。“天命”,上天的旨意或命令,引申开来,指必然性或命运。人生已经过去一大半了,大体基本轮廓依稀可见,无论是学识,还是阅历,以及自制力,都到了最高境界了,基本的方向应该不变了。到了五十岁,知道了自己的命运轨迹,不怨天;知道了自己的人生定位,不尤人;知道了自己未竟的责任,不懈怠。知道了自己的命运轨迹,不怨天。三十岁时,大多数人的人生轨迹是曲折的,是跳跃式地上升,四十岁的人生轨迹到了高峰,五十岁的人生轨迹就相对平稳了。如无特殊情况,很难再出现大的波动了。五十岁的人,走过人生的大半,他们正处于人生最清醒的阶段,他决不会埋怨上天不公,而是默默接受已有的现实。而且还十分清醒地预测到自己的未来,会十分平静地工作和生活。知道了自己的人生定位,不尤人。经过二十多年的打拼,有了事业,无论他从事的职业是什么,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在专业水平、技术水平、还是经验、决策能力以及个人修养等诸方面都达到自己人生中的相当高的水准,可以说具有了一定的实力;在经济上,经过二十几年的积累,也具有一定的财力;再者,经过二十几年的磨练、有了丰富的阅历,提高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尽管每个人的实力、财力、能力有差异,对社会的影响力不尽相同,但就每个人自己和自己纵向比较,五十岁时,这几方面应当说是处于高水平状态了。五十岁的人,决不会再埋怨别人,他清楚自己的人生定位,也习惯了自己应扮的角色。知道了自己未竟的责任,不懈怠。五十岁的人,还没到退休年龄,但也不是遥不可及,这时,都会想到要继续工作十年,还要尽到社会责任;五十岁的人,其父母都年迈了,时常为老人繁杂、琐碎的生活杂事去奔波,因为他们还要尽到家庭责任;五十岁的人,孩子正处于读书和就业的关键时候,孩子的前途,往往是他们最关心和事情,他们必须尽到当好父母的责任。五十岁的人,每想到自己未竟的责任,都油然产生一种时不我待的感觉,不敢有任何懈怠,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去完成自己应尽的责任。五十岁的人,到了人生最成熟阶段,成功和辉煌带来快乐的同时,也时常伴有一些压力,但他们都能很坦然地面对,因为他们了解了社会,可他们更知道自己!2023-07-24 14:21:512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是什么意思
翻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 此句出自《论语》。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2023-07-24 14:22:014
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
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在人生道路上站稳脚跟,四十岁心中不再迷惘,五十岁知道上天给我安排的命运,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分辨是非真假,七十岁能鲔心所欲地说话做事,又不会超越规矩。这句话出自孔子《论语》: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扩展资料1、【注释】①有(yòu):同“又”。古文中表数字时常用“有”代替“又”,表示相加的关系。②立:站立,成立。这里指立身处世。③耳顺.对于外界一切相反相异、五花八门的言论,能分辨真伪是非,并听之泰然。2、【解读】在本章中,孔子阐述了道德修养的过程在于不断地进取和完善。他在叙述自己一生的经历时,体会到了道德修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能一下子就完成,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上的融合,发自内心的自愿去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违背心意地勉强去做。另外,孔子这些做人做事的经验,也是想让后人拿来借鉴,给他们指明正确的修道之路。“吾十有五志于学”,是说孔子十五岁的时候就立志做学问了。当时,男子十五岁就属于成人了,也是人们开始懂事的开端。而且,从十五岁到三十岁之间,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黄金时段,此时立志向学,也是做好的选择。三十而立”,经过十五年学习和磨砺,到了三十岁才算有点儿成就。在孔子眼中,自己二十岁的时候还属于“不知礼,无以立也”的阶段。直至三十岁时,才学成知礼,得以立身。这也就是说,通过十五年的学习,他才算确定了自己的人生观点,明白了做人处世的道理,以及安身立命的行为准则。不过,这时虽然得以立身,但是还存有怀疑,思想上容易出现摇摆。在现代,此句大多被理解为开始创立自己的事业,这与孔子的意思完全是两回事情,大家应当有所区分。“四十而不惑”,这句话是紧承上句而言的,也就是说又过了十年,到了四十岁的时候,才确定了自己坚持的观点和准则,按照既定的人生理想努力前行。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有着明确的行为准则,以及判断是非的标准和处世原理,不会再出现犹疑不定的现象了。不过,做到这一步只是对人生的一般性理解,若想做到更好,还需要继续努力才行。“五十而知天命”,到了五十岁时,方知天命,此时他才真正了解自己到底能做些什么。在他看来,天命不仅是一种未知的存在,还有着一定的合理性,自己既然没有能力改变这种天命,就应做好今生该做之事。“五十而知天命”属于人生思想上的理解了,要比“不惑之年”的理解深入许多。“六十而耳顺”,到了六十岁时,才能辨明善恶是非。另外,大家应当注意,此处的耳顺并不是生理上的问题。孔子的意思是说,自己从十五岁开始学习做人处世,好话坏话都听了不少,到了六十岁的时候,才不会因为这些话而喜怒无常,真正做到明辨是非和内心的平静。到了这个境界以后,遇事才会有着镇定自如的表现。“七十而从心而欲,不逾矩”,又经过了十年的洗礼,孔子才算如愿到达了“从心而欲”的境界。然而,“从心而欲”并不代表着自己可以随便胡来,也是有限制的,即“不逾矩”,这个规矩就是“礼”。在孔子看来,人的行为应当受到“礼”的约束,即便是自由也不能超越礼制,进而衍变成无止境的欲望。只要自己的言行合乎礼制,看透人生世相,做到无欲无求,这种境界才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儒家士子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民“安居乐业”,世界上几乎所有优秀的政治家都为这四个字而努力过。孔子这些话,是为了告诫后学,道德修养的过程是很漫长和艰难的,只有在工作中多多体会,才能真正理解为人之道和为政之道,修成君子。2023-07-24 14:22:091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十岁不愁:玩是儿童的天性,喜玩者何愁之有。包括成年人因贪玩而无所事事者多是被称为没心没肺、游戏人生。正是:玩者不愁愁者不玩。真正有愁者去玩的,那不是玩,是闹,是发泄。孩童喜玩不愁是天性,但过于贪玩,国人则称之为顽石劣性,因为他们认为玩物丧志。正是:少年若天性,成长使之然。孩子们都是塑造出来的。二十不悔:中国人喜欢讲自古英雄出少年。纵览历史少年才俊代代辈出,他们或为国为民血战沙场或激扬文字指点江山,成为中华民族最可歌可泣的一部分。无怪乎伟人感叹: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年轻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世界寄托在你们身上。“二十”无暇?当然不是。二十之青年富于青春,赌资雄厚,学性方勃,顽劣尚存,自谓热血,确有不少摇摆于正邪之间。无论跌倒或撞的头破血流,总会一言蔽之:无悔。再用年轻时最爱表述的爱情宣言——嗳情ゼ跑徿套如果我爱你是×,那么我不想我√。如果因√而失去你,那我宁愿×一辈子——讲这话时一定不会想到,生命有限人生无常,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苦。青春的赌资是有限的不是无限的,那些老时一事无成、穷困潦倒的人,几乎都是把有限的青春作为无限的赌资任意透支而糟蹋了。三十而立:自2000多年前老夫子说他三十即建功立业后,三十就成了中国人特别是父辈衡量男儿(子孙)是否安身立命的度量衡。三十而立,不是指男人是否能养活自己。在孔夫子之后的漫长岁月里,众多的儒家学究们把它演化成考量那些世世代代上背负着祖宗、下牵引着儿女的男人们学业有成、事业有成的又要传承中华文化传统的标杆。古时的男人一定比今天的男人成家立业的早,他们十五六岁即可婚娶,二十来岁即儿女绕膝,不到四十不乏儿孙满堂。三十而立也是应当之事。今日青年略略有些麻烦,即便二十多岁读完大学,依然为找工作奔波,为买房子蜗居。为减轻生活负担丁克,为躲避人世纷争偶居。漂泊不定的事业确定了他们漂泊不定的人生。四十不惑:人生四十多喜欢说半辈子过去了,听的多了见的也多了,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看不透的了。此语很有点北方谚语“年过中秋月过半”,意即这一年这一月过了中秋过了十五一眨眼剩下的岁月也就过去了,大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有感慨一定有感悟的,四十多年的岁月流逝在他的身上和心灵会留下无法磨灭的记忆之痕。就像西方心理学家把记忆描述成痕迹线段,于是,这些线段记忆帮助四十年阅历的人参悟人生,对世间百态和周遭是非有了洞悉般的明察,不会因蛊惑而沸腾,不会因诬言而颓废。四十成业稳家对大多数人已是最后的界限。四十业未成家未稳实乃妻儿的悲伤。成业稳家其实就是不落时代之伍,不被社会边缘化。也就是能给妻儿创造一个富足安全的生活环境。不惑之年不有困惑之举,母不捶胸、妻不夜泣、儿不惊厥,维斯如斯,老不桀撅。五十知天命:五十的人一定会常常感悟人生。在感悟中会发现自己今天走过的人生路其实既有偶然又有必然。从小到大,老天还是公正的,它尽可能公平的给与每个人平等的机会,只是有些机会我们意识到并抓住它,而有些机会从我们手中滑失过后很久我们才意识到那些机会的宝贵,特别是当和我们当初条件相当的同伴在同样的机会面前因把握和掌控不同而走出不同的人生之路后,这时的感悟一定会痛彻入腑。于是人生就走成五十岁时回头看的那条路,这里的必然和偶然常常会交织成“性格决定命运”的认同。五十即已知天命,就应回视自己是否已安身立命,学,著作不在于等身,有今后躺下时可以垫枕之物。业,不在于首富,妻持家宽裕无忧,老母不叹气接济即好。业似浮萍,家徒四壁,妻母伤神,儿女拮据,孙子无教,五十的天命很冏。六十耳顺:六十岁的人还有“老牛自知黄昏晚、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精神的已是甚少甚少,那些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雄心壮志的人更非常人,不是伟人就是努力做伟人的人。2023-07-24 14:22:211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顺耳 其实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什么意思
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为什么孔子在谈到为政要作自我报告呢?孔子是七十二岁死的。他用简单几句话,报告了自己一生的经历,艰苦奋斗的精神。他的身世很可怜,父亲去世的时候,他还有一个半残废的哥哥和一个姐姐,对家庭, 他要挑起这担子来,他的责任很重。他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作学问,经过十五年,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的磨炼,到了三十岁而立”。立就是不动,作人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了,这个人生非走这个路子不可。但是这时候还有怀疑,还有摇摆的现象,“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但这是对形而下的学问人生而言。还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岁,才“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哲学的宇宙来源,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体范围。到了“六十而耳顺”,这里问题又来了,孔子在六十以前耳朵有什么问题不顺,耳腔发炎吗?这句很难解释,可能在当时漏刻了文字。可能是“六十而”下面有一个句读。如果照旧,“耳顺”的道理就是说,自十五岁开始作人处世,学问修养,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不生气,你骂我,我也听得进去,心里平静。注意!心里平静不是死气沉沉,是很活泼,很明确是非善恶,对好的人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要帮助改成好人,要这样平静,这个学问是很难的。然后再加十年,才“从心所欲”。西方的文化就是自由,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不逾矩”。我们上街去看看,这家包子做得好,就拿来吃,“从心所欲”嘛!行吗?要“不逾矩”。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个范围。“从心所欲”,自由而不能超过这个范围,所以“不逾矩”,2023-07-24 14:22:433
二十不惑三十而立四十而知天命五十
六十而耳顺。原文: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 大学之道 ;三十岁能够自立于道;四十岁能无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规律;六十岁所闻皆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出处:《 论语 ·为政》扩展资料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论语·为政2023-07-24 14:23:202
在A股中新疆域了股票有哪些
000415 汇通集团 600084 ST中葡 600425 青松建化 600419 ST天宏 600089 特变电工 600359 新农开发 002307 北新路桥 600545 新疆城建 000159 国际实业 600197 伊力特 002202 金风科技 002205 国统股份 600339 天利高新 600540 新赛股份 000562 宏源证券 002100 天康生物 600337 美克股份 002302 西部建设 000972 新中基 600506 *ST香梨 600721 ST百花 600778 友好集团 002207 准油股份 600509 天富热电 000877 天山股份 600090 啤酒花 600888 新疆众和 600737 中粮屯河 600075 新疆天业 600581 八一钢铁 002092 中泰化学 600256 广汇股份 000813 天山纺织 600251 冠农股份2023-07-24 14:11:383
潘金莲在真实历史上的经历和文艺作品中有什么不同?
杨思敏版潘金莲1关于"潘金莲",向来有许多种"如果"之说。如果西门庆没有从她窗下走过,她就是一个对婚姻生活不满、渴望"激情"的深闺幽怨妇人,顶多红杏出墙平添几段风流韵事罢了,那么武大郎就不会死,武松也不会上了梁山;如果她没有毒死武大郎,只跟西门庆通奸,也不会落到后面被挖出心肝的悲惨结局,武松也不会由公务员成为杀人犯走上流配之路……其实这些"如果"都可以从《水浒传》和《金瓶梅》里面找到映射。当"如果"成为现实以后,潘金莲的命运又会不会有所不同呢?2假如潘金莲没有嫁给又矮又丑的武大郎,而是嫁给了杨雄这样有身份有地位的公务员,假如色迷迷的西门庆不从她窗下经过……出现在她眼前的也不是一个比她老公强百倍的叔叔,这不就是潘巧云吗?潘巧云,简直是潘金莲的脱胎换骨升华版。首先她姿色出众:布帘起处,摇摇摆摆,走出那个妇人来。生得如何?石秀看时,但见:黑鬒鬒赛鸦鸰的鬓儿,翠弯弯的新月的眉儿,香喷喷樱桃口儿,直隆隆琼瑶鼻儿,粉浓浓红艳腮儿,娇滴滴银盆脸儿,轻袅袅花朵身儿,玉纤纤葱枝手儿,一捻捻杨柳腰儿,软浓浓粉白肚儿,窄星星尖翘脚儿,肉奶奶胸儿,白生生腿儿。更有一件窄湫湫、紧皱皱、红鲜鲜、黑稠稠,正不知是甚么东西?一连用了十七个排比,从头至脚,由外及内,举凡身体的器官无不毕集,用词也是极尽香艳之能事。这番描述如果是在写一个青楼女子或者《西游记》里面妖精是非常恰当的,但在潘巧云是一个良家已婚妇女,这直接告诉人:淫妇!不像潘金莲从"三寸金莲"得名这般赤果果情欲,潘巧云的名字却是极有意境,因其是七月七日生的,因此小字唤做巧云。秦观词云:"纤云弄巧,飞星传恨。"比起《水浒传》动不动就二娘、三娘的称谓来,巧云之名,不知要唯美多少。潘巧云名字好听,人长得也美貌,有丫鬟伺候着,老公杨雄不仅是"上面有人"的公务员,在江湖中还颇有名气,比嫁给武大郎一大早就要起来做炊饼的潘金莲幸福多了,看起来她怎么也不该步潘金莲后尘,甚至被后来许多学者评论比潘金莲更"该死"、更"淫荡"。"穷矮挫"武大郎整天想的念的做的就是炊饼,情感和身体都无法满足潘金莲。所以当武松这样精壮的汉子出现时,潘金莲一颗芳心自然华丽丽的动情了。"病关索"杨雄的职业是两院押狱兼充市曹行刑刽子,这个职业本身就不讨女人喜欢,每个月有二十天在单位值夜班,剩下十天还经常喝得烂醉。显然,潘巧云的欲望在杨雄这里是受到压制的,正在潘巧云爱情的欲望被强烈压制的时候,裴如海出现了。那妇人便笑道:"是师兄海(门者)黎裴如海。一个老实的和尚。他是裴家绒线铺里小官人,出家在报恩寺中。因他师父是家里门徒,结拜我父做干爷,长奴两岁,因此上,叫他做师兄。他法名叫做海公,叔叔,晚间你只听他请佛念经,有这般好声音。"(《水浒传》第四十四回)裴如海充满磁性的声音对潘巧云来说,足以构成强烈的诱惑。尽管书中没有写任何潘巧云想勾引石秀的举止,但在捉奸态度上,石秀比杨雄还要积极。杨雄第一次听石秀说起此事,也不过是"大怒",而石秀的态度是要致对方于死地:"似这等淫妇,要他何用!"也许杨雄心想,本来和潘巧云就是半路夫妻,把潘巧云骂上几句,把裴如海打上一顿,大不了一封休书结束这段婚姻。杨雄不追究,石秀不同意。石秀一生气,后果很严重。在石秀的策划之下,杨雄石秀「翠屏山杀人碎尸案」,道德的刑场|罪案史录2发生了。公元1117年十一月中旬的一天,蓟州东门外二十里的翠屏山一片萧瑟,青草枯了,白杨树的叶子落了。两名轿夫在半山腰等待他们的雇主许愿归来:等到红日平西,不见三个下来;分付了,又不敢上去;挨不过了,不免信步寻上山来。只见一群老鸦成团打块在古墓上。(《水浒传》第44回)"吃得啥食啊这是。"他们两个人凑上前,大吃一惊,乌鸦们正在撕扯一条血乎乎的肠子。是潘巧云的肠子。曾经是一片柔肠。如今,枯藤老树下,断肠人喂了昏鸦。图自1973年李翰祥导演邵氏风月片《风流韵事》下同,胡锦饰潘金莲,陈菁饰蕙莲,刘丹饰(刘恺威他爹)来旺儿3《金瓶梅》的书名,其中的"金"就是"潘金莲"。她之所以被叫做"金莲",是因为她拥有一双"傲视群雌"的小脚而来:因他自幼生得有些姿色,缠得一双好小脚儿,所以就叫金莲。(《金瓶梅》第1回)小脚而名曰金莲。在那时的人看来,这小脚缠裹得精致、高雅、美观,比金子还金贵。最早关于女性缠足的可信记载,是南唐后主李煜见宫嫔窅娘纤丽擅舞,便命她"以帛绕脚,令纤小屈上,作新月状",使舞姿更婀娜轻盈。据《枫窗小牍》记载,宣和年间,东京"花靴弓履,穷极金翠",裹小脚的"瘦金莲方"也开始"自北传南";《老学庵笔记》中说,宣和末,妇女的鞋底尖尖的,都以两色合成,名曰"错到底",足见京师已缠足成风,连尖底绣鞋都有了流行款式。南宋文人刘过有一首《沁园春》,称小脚"似一钩新月,浅碧笼云";南宋为官的史浩写过《浣溪沙》,叹"一握钩儿能几何"。更早一些,苏轼在一首《菩萨蛮》中也曾写过:"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小脚在那时候的情色意义,比乳房在今天的情色意义还要巨大,潘金莲得西门庆的宠爱,也因为缠得一双"瘦、小、尖、弯、香、软"的小脚。But,《金瓶梅》里面第一小脚,真正的"金莲"却不是她潘金莲,而是宋惠莲。这个和西门庆通奸的仆人媳妇宋蕙莲,其实就是潘金莲的翻版。"月娘因他叫金莲,不好称呼,遂改名为蕙莲。这个妇人小金莲两岁,今年二十四岁,生的白净,身子儿不肥不瘦,模样儿不短不长,比金莲脚还小些儿。"(《金瓶梅》22回)如果把她的身世和潘金莲做个比较,你会发现惊人的相似!潘金莲在张大户家做女佣,和张大户发生关系后,被赶了出来。而宋蕙莲是在蔡通判家做女佣,和蔡通判发生关系后,被赶了出来。接着是,潘金莲嫁给了一个卖炊饼的,宋蕙莲则嫁给了一个做厨役的。再接着就是,西门庆看上了潘金莲,两个吃酒刮言;来旺儿看上了宋蕙莲,两个吃酒刮言。然后,西门庆就把这个老婆(金莲)刮上了;来旺儿也把这个老婆(蕙莲)刮上了。最后就是:潘金莲的把武大毒死,嫁给了来偷情的西门庆;而宋惠莲的男人蒋聪死了,她嫁给了偷情的来旺儿。这样一看,西门庆的家里其实已经有了两个"潘金莲"。这两个"金莲"究竟能不能和睦相处呢?西门庆与宋蕙莲偷情的时候,潘金莲不仅提供了自己的房子,还帮他隐瞒的严严实实的。潘金莲深知这样一个道理:"十个老婆买不住一个男子汉的心"。与其作对还不如讨他喜欢。所以潘金莲掩护西门庆与春梅偷情,掩护西门庆与李瓶儿偷情,掩护西门庆与宋蕙莲偷情。这也是西门庆为什么一直喜欢潘金莲的原因。而宋蕙莲就没这分心机了。在宋蕙莲眼里,六个太太中,还只有潘金莲的出身最卑微,和自己是一样的,凭什么她当主子我当仆?我哪一点比她差了?一日,宋蕙莲与西门庆通奸,潘金莲躲在外面偷听。只听得宋蕙莲说道:"我拿甚么比她!"(指和潘金莲比)。又说:"昨日我拿她的鞋略试了试,还套着我的鞋穿。"意思是,宋蕙莲套着鞋还可以穿潘金莲的鞋,脚更小,也就意味着比潘金莲更有优势。金莲对于蕙莲的挑战,是宽容的,更没有说要制她于死地,只是不许她搬弄是非。宋蕙莲后来也确实老实了一段时间,倒也相安无事。不久,宋蕙莲的老公来旺儿从杭州出差回来了。来旺儿的出现,使得局面发生了变数。——来旺儿不是武大郎。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武大郎在知道老婆与西门庆有奸情后的窘态,几乎是哭着同意了他们的不轨。来旺儿呢,他打了把刀子,回到家里,喝了些酒,照宋蕙莲脸上就是一拳,然后又叫道:西门庆!你欺人太甚!我教你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这话很快传到西门庆那里,于是便上演了一出"拖刀计",这陷害来旺做贼场打入大牢。后来在《水浒传》里面,武松也被这同样的"拖刀计"强扭做贼打入大牢。来旺儿被抓走了。潘金莲立马意识到,如果宋蕙莲被西门庆升格为妾,进而压住潘金莲风头的可能性是极大的。宋蕙莲不但夸耀自己的小脚,而且在元宵节外出观灯的时候,还把潘金莲的绣鞋套在自己的绣鞋外面,防止自己的鞋子被泥水弄脏。这种公然的挑衅当然让潘金莲不能容忍。于是她跑到西门庆那里挑唆一番,结果是"来旺儿打的稀烂,戴了枷,钉了扭,上了封皮,限即日起程,被发配到徐州去了。"宋蕙莲知道后在房里放声大哭,哭了一回,悬梁自缢了。这是宋蕙莲第一次闹自杀。她为什么要自杀呢?肯定不是因为爱着来旺——"贱人就是矫情"!西门庆还真有点吃这一套,叫人好吃好喝的伺候着还让潘金莲去安慰她,潘金莲表面上去好言宽慰,心里怎能罢休?潘金莲又去四太太孙雪娥那里挑唆:"这潘金莲见西门庆留意在宋蕙莲身上,乃心生一计。在后边唆调孙雪娥……走到前边,向蕙莲又是一样话说,说孙雪娥怎的后边骂你……说的两下都怀仇恨。"孙雪娥本来在家里地位就低,脾气也不太好,很快就和宋惠莲干上了:"好贼奴才,养汉淫妇!如何大胆骂我?" 走向前,一巴掌打在宋蕙莲脸上,打的脸上通红.....可怜这妇人忍气不过,寻了两条脚带,自缢身死,亡年二十五岁。(《金瓶梅》第26回)宋惠莲拿自己的裹脚带上吊自杀。作者是这样描述:四肢冰冷,一气灯残。香魂眇眇,已赴望乡台星眼瞑瞑,尸犹横地下。不知精爽逝何处,疑是行云秋水中然后还用这样一句来表达作者对她的死的感概: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潘金莲真是干得漂亮!即使西门庆要怪,也根本没她什么事儿。然而"宋惠莲"的那双比自己还小的"三寸金莲"却仍旧是潘金莲的梦魇。后来,潘金莲与西门庆在葡萄架下淫乐,结果遗落了一只红绣鞋。为了这只鞋,潘金莲把婢女秋菊打得杀猪一样的嚎叫。秋菊找来了一只,潘金莲却发现是已经死去的宋蕙莲的。这只绣鞋让潘金莲歇斯底里发疯一样的妒忌、仇恨和恐慌,仿佛这鞋子就是宋蕙莲转世,潘金莲要碎尸万段才能解恨,"取刀来,等我把淫妇剁作几截子,掠到茅厕里去!叫贼淫妇阴山背后,永世不得超生!"潘金莲其实明白宋惠莲才是西门庆家里真正的"金莲",如同孙悟空一定要打死由自己"心生"出来的六耳猕猴一样,最惧怕的,最不能容忍的,其实只是自己。而对于宋惠莲的死,西门庆最后作何反应呢?他只说了一句话:"她恁个拙妇,原来没福。"2023-07-24 14:11:391
玉林狗肉节取消了吗
玉林狗肉节没有取消。玉林狗肉节一般指玉林荔枝狗肉节。荔枝狗肉节,是广西玉林市民间自发形成的节日,是一种欢度夏至的传统民俗。每年夏至这天,豪爽好客的当地民众习惯于聚在一起食用狗肉,呼朋唤友地聚在一起欢度夏至,并用新鲜荔枝就酒。除了广西,湘、粤、浙等地也有食用狗肉的习俗,而朝鲜、韩国、越南以及部分欧洲国家也有食用狗肉的人群。玉林人夏至吃荔枝狗肉,是自九十年代兴起的一件事,但民间早已有所传。据民间流传,此事古已有之,是一传统文化。在玉林,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渐渐兴起在夏至这一天吃荔枝和狗肉,而且一年比一年疯狂,一到夏至,满城风雨,酒楼排档,几乎满座,很多平时无名的排档一夜之间也热闹起来。街上的荔枝摊点,也摆得通城皆是,晚上6点钟开始,全城沸腾,到处是可见的是灯火通明,男男女女,酒令划拳,酒香肉气,壮观的场面常常会持续通宵。荔枝狗肉节经历就一天,夏天最热的一天,历时几个小时,但其集中消费力和集中热闹程度却能与一个中秋、春节媲美。玉林的“狗肉荔枝节”更是名声在外,周边的梧州、贵港、南宁、北海、钦州等地的食客都专程开车过来,赶赴玉林人的盛宴,场面可谓壮观。2023-07-24 14:11: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