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en
-
1、陆游家训
南宋诗人陆游,一生写下26条家训传给后人,告诫后代:“仕宦不可常,不仕则农,无可憾也。但切不可迫于衣食,为市井小人事耳。戒之戒之。”
意思是说,当官不如务农,一辈子不做官也不要紧。自己耕种,衣食无忧,这样的生活是非常好的,人生没有什么遗憾。切记,千万不要为了生存而去做坏事。
2、曾国藩家训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勤奋、俭朴、求学、务实的家训家风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曾国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风:“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意思是,节俭能使家庭兴旺,勤快会使身体强健。既勤劳又节俭,人生才能高枕无忧。
他不肯将金钱留给后人,曾写信对女儿曾纪芬说:“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盖子孙若贤,则不靠父辈,亦能自觅衣食;子孙若不贤,则多积一钱,必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大玷家声。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以银钱予后人。”
意思是,为官应当清廉,当为民请命,不是为了发财。子孙全靠自己,何须我来帮衬。所以,我绝对不留一文钱给后人。
3、纪晓岚家训
清代第一才子纪晓岚家教很严,对子女有“四戒”“四宜”的要求。四戒是:一戒晚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四宜是: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
“四戒”与“四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互相补充,相映生辉。既告诉了后人什么不该做,又告诉了后人应该怎么做。
4、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欲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
释义:这是诸葛亮在晚年时写给他八岁儿子的一封家书。在这封家书中,诸葛亮要求儿子要勤学励志,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下功夫。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文末又谆谆教诲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5、周希陶《增广贤文》
积金千两,不如明解经书。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仓廪虚兮岁月乏,子孙愚兮礼义疏。人不通今古,牛马如襟裾。
释义:积蓄千两黄金,不如多买书籍传给后代。养儿子不教育和养驴没有区别,养女儿不教育和养猪没有两样。有了田地不耕,粮仓也会空虚,有书籍不读,子孙必定愚笨。粮仓空虚生活就没有保障,子孙愚笨就会不讲礼义。
同你长谈一次话,收益胜过读十年的书。一个人不能博古通今,就如同牛马穿上衣服没有什么区别。
- volcanoVol
-
曾国藩家训
一 读书作文类 业精之法在于专 读书宜专一耐久 学诗宜先学一体 读书应有恒心 学诗不可读选本 读书贵在有常 教子侄读书不要蛮读蛮记蛮温 教子侄读书首应教之以自省自立 读书须从容涵泳 读书不可有好名之心 教子侄辈须勤读经史 子侄辈读书事不可疏忽 为文宜专从“简当”二字着力 学习贵在有恒 应拼命用力于奏议文章 不要把文章看得太重 二 修身处世类 明修己治人之道才叫读书 进德修业二者不可或缺 大官之家不应讼涉公庭 不贪财不失信不白是为处世为人之本 不应存当官发财之私念 迁善改过与修德读书最可靠 须用志于道义身心之学 力戒牢骚 不可倚势骄人 不可与闻外间事 对绅士贵在奖之以好言 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不可缺 无恒则一事无成 一心应向平实处努力 与人交往应酬须讲究礼节 力戒长傲多言 勤奋以图自立 以“平和”二字互勉 趁人生适意之时做出一个局面 天下无完全无间之人才
戒傲惰
再戒傲惰 戒骄满 开口议人短长即是极骄极傲之表现 以“廉、谦、劳”i字自惕 劝弟爱惜声名 要重视外间指摘和批评 互相劝诫以保善终 善待本县父母官 存倔强以励志 重在有豁达光明之识 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 “强”字须从“明”字做出不可屈挠 应听得进逆耳之言 从“畏慎”二字痛下工夫 一定要谦让相诫 应视富贵功名为浮荣 兄弟唯有互劝互勉互恭维而已 不宜轻易出头露面 只能畏天知命而不能怨天尤人 切莫干预公事 有福不享尽,有势不使尽 存其倔强,去其忿激 男儿自立须有倔强之气 功成身退 用人不率冗.存心不自满 求强当在自修处着力 应有打脱牙和血吞的坚韧之气 能屈能伸的秘诀在于一个“悔”字 居安应思危 应从挫折处磨炼意志 应牢记“悔”字“硬”字诀 三 从政治军类 不宜涉足军政 凡事当量而后入 治军应注意“根株”、“柱梁” 吏才应更优于将才 治军以爱民为第一义 治军应以“勤”字为主 应以“勤”字报君恩,以“爱民”二字报双亲 制胜之道在人不在器 紧紧依靠自己的力量 蓄不竭之气,留有余之力 用兵应以全军为上 应多用活兵轻兵 为官不可得罪绅士 四 谨守家风类 “孝友”二字可使家势经久不衰 应学会收拾条理 应以“勤敬”二字为法 严教子侄勤敬和 教子侄应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 教子侄当引入正大一路 联姻不必富室名门 蔬竹鱼猪四事须时时讲究 对子侄辈应教之以礼 和气致祥.乖气致戾 家运之兴在于和睦、孝道、勤俭 居屋莫太宏丽 力戒太劳、唢呐、多酒三事 家教八字诀 不可日趋奢华 切莫买田起屋 应教子侄以勤谦自任 不要信医药、僧巫、地仙 谨守人生八本 孝勤恕可致家势祥和 切记礼厚不如情真 戒用人太滥.用财太侈 不培坟墓,不谋田庐 生日不可宴客称庆 早婚不利读书 切戒家中过于奢华 力戒骄奢,以勤俭为本 应时时在“俭”字上用功 恪守祖训 家中应以勤俭为主 勿忘耕读之家风 订八好六恼之家规 不能忘却寒士风味 应以“耕读”二字为长久之计 以勤俭自持,以忠恕教子 须力行节俭 五 善养身心类 毋恼毋怒以养肝疾 要善于保养身心 治病应以自养自医为主 养生以少恼怒为本 告养生五事 养老不在服补药 养生与力学缺一不可
谕儿篇
一 读书作文类 切不可浪掷光阴 读《汉书》之道 坚持看、读、写、作“四法” 读书须做到“虚心涵泳”和“切己体察” 学诗须讲究声调,学字须讲求墨色 读书应注意广泛涉猎 治经、作赋、练字均须讲究 读《文选》以医“笔下枯涩之弊” 学做高邮王氏那样的学问大家 写字作文宜模仿古人问架 学书法须从赵法入门 看书不可不加选择 作文要分类手抄词藻 读书务必求个明白 学书须窥寻四大家门径 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 每月必须完成“三课” 作文须效法古人之“珠圆玉润” 不可积钱买田而应努力读书 文章贵在行气 作诗文宜从短处痛下工夫 对《左传》释经之答疑 写篆字不能无帖意 看、读、写、作应逐日无问 目录分类很有学问 宜对古人诗集悉心研究 行之以恒就会有持续不断的进步 读书可以变化人的气质 学作文应循序渐进 学诗可以陶冶情操 行气为文章第一义 钻研小学宜先知其源流优长 学诗宜取韩愈奇崛之气 以精确之训诂作古茂之文章 绝好文字必突出一长 少年文字贵在气象峥嵘 阅书贵在有恒 练书法贵在困知勉行工夫 学字当学颜柳秀雄之气 宜从古文上用工夫 作文须讲究支撑之意 作文以思路宏开为必发之品 诗文若非迥绝群伦不足以当大家之目 作诗文应具备情韵趣味 读书应具有广大气度 学习须注意一张一弛 须在五十岁以前将应看之书看完 务必以好学为第一义 二 修身处世类 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宜力戒“骄、奢”二字 做人的道理重在“敬”、“恕”二字 当思雪我“三耻” 处世为人理应与人为善 与长辈常存休戚一体之念 一定要经风霜磨炼 早起、有恒、稳重三者皆最要之务 “勤敬”二字断不可忽视 举止要庄重说话要谨慎 宜常记“劳谦”二字 应牢记“八本三致祥” “劳”字“俭”字是最好的安身之法 早起和种蔬之家类多兴旺 居家惟崇俭可以长久 世家子弟不宜多积钱多制衣 要成大器须谨守俭朴 闺女理应孝顺翁姑敬事丈夫 勿忘先世之勤俭 处世须以“谦谨”二字为主 在省城应以“谦敬”二字为主 应以“勤俭”二字自惕 家眷不能住在风俗华靡的城市 悉心体会勤、俭、刚、明、忠、恕、谦、浑八德 家运兴衰与穷通决定于勤惰 不宜居大位享大名 诫富贵之家不可敬远亲而慢近邻 势利机巧之心,与猎取清廉虚名均不可取 修身应以不忮不求为重 有国有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 孝友为家庭之祥瑞 每日以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四课相勉励 应以好学与节俭为立身持家之本 三 谨守家风类 办丧本不可铺张 治家八事缺一不可 临危遗嘱:一意读书、勤俭治家 门第鼎盛而规模礼节愈要认真讲求 莳蔬、晒菜是家世兴盛之象 用财太奢最可耻 对儿女不要看得过于娇贵 居家须限定日常用费 孝友二字须切实讲求 四 善养身心类 体弱不宜随便服药 多食蔬有利于节俭和养生之道 养生之道在于戒恼怒知节啬 惩忿窒欲为养生要诀 养生之道在顺其自然 生病不宜乱投医乱服药 常行辛劳有助于保养身心 养身之法不在服药
- 左迁
-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把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褊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阐释:这是诸葛亮在晚年时写给他八岁儿子的一封家书。在这封家书中,诸葛亮要求儿子要勤学励志,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下功夫。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文末又谆谆教诲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诸葛亮为了蜀汉之国事日夜操劳,无暇顾及儿子的教育问题,于是写下这封书信告诫儿子。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欧阳修《诲学说》
释义:语源自《学记》。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
译文:玉不雕琢,就不能制成器物;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赏析:欧阳修4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对他的教育很严格。为节减开支,母亲用芦苇、木炭作笔,在土地或沙地上教欧阳修认字。欧阳修在家训中希望儿子能继续养成读书的习惯,并从书中学会做人的道理。
3、凡有一言一行,取于人者,皆显称之,不可窃人之美,以为己力;虽轻虽贱者,必归功焉。
——颜之推《颜氏家训》
4、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朱柏庐《朱子家训》
5、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李毓秀《弟子规》
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载刘备语
7、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
——北宋 范仲淹《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
释义:告诫后代们要勤于读书,尊师重道,要讲求礼仪,懂得谦让,和朋友邻居要和睦相处。
8、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柏庐《朱子家训》
释义:对于一碗粥或一顿饭,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我们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
9、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司马迁《史记》
译文:孝道可分成三个阶段,幼年时期便是承欢膝下,事奉双亲;到了中年,便要从事奉父母延伸到事奉君王,藉以为国家尽忠,为民众服务。到了老年,就要检查自己的身体和人格道德,没有缺欠,也没有遗憾,最终圆满于立身行道,这才是孝道的完成。通过扬名后世来显耀父母,这才是最大的孝道。
赏析:司马谈学富五车,所以他后来做了汉武帝的太史令,通称太史公,掌管天时星历,还职掌记录,搜集并保存典籍文献。司马谈在临死的时候,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边哭边嘱咐,这就是司马谈的《命子迁》。司马谈希望自己死后,司马迁能继承他的事业,更不要忘记撰写史书。司马迁不负父亲之命训,最终写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名垂青史。有人甚至说,没有司马谈的《命子迁》,就没有司马迁的《史记》。
10、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
——琅琊王氏家训
译文:言行能一致,是信的极点;把美名推让给别人而自己承担过失,是德的极点;传播好名声使亲人显赫,是孝的极点;兄弟和乐,宗族欢欣,是悌的极点;在财物面前没有比谦让更好的了:这五条,是立身的根本。
解读:琅琊王氏有中华第一望族之称,自汉谏议大夫王吉“始家臬虞,后徙临沂都乡南仁里”,即开创了家族贵显的先河,后经东汉魏晋南北朝至唐末约一千年,族中竟有六百余人将名字刻在了人类文明史上,单宰相就出产了九十二位。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勤奋、俭朴、求学、务实的家训家风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曾国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风:“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意思是,节俭能使家庭兴旺,勤快会使身体强健。既勤劳又节俭,人生才能高枕无忧。他不肯将金钱留给后人,曾写信对女儿曾纪芬说:“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盖子孙若贤,则不靠父辈,亦能自觅衣食;子孙若不贤,则多积一钱,必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大玷家声。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以银钱予后人。”意思是,为官应当清廉,当为民请命,不是为了发财。子孙全靠自己,何须我来帮衬。所以,我绝对不留一文钱给后人。
清代第一才子纪晓岚家教很严,对子女有“四戒”“四宜”的要求。四戒是:一戒晚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四宜是: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四戒”与“四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补充,相映生辉。既告诉了后人什么不该做,又告诉了后人应该怎么做。这样的家训,既简洁明了,又深刻透彻。
民族英雄林则徐曾写过一副对联传给后代:“子孙若如我,留财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意思是说,如果子孙像我一样正直、果敢,那我留钱做什么?贤良的人拥有了大量钱财,就会玩物丧志,失去了远大志向。如果子孙不如我,那我留钱做什么?愚蠢的人手中有了钱,不仅不思进取,还会去做坏事。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52岁时才有了一个儿子。虽晚年得子,但家教甚严,从不溺爱。传说73岁时,病危的他把儿子叫到床前,说想吃儿子亲手做的馒头。父命难违,时年21岁的儿子只得勉强答应。可他从未做过馒头,请教了邻家大娘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做好了馒头,喜滋滋地送到父亲床前,谁知父亲早已断气。案头上有张信笺,上面写着父亲的遗言:“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无独有偶,民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这样说过:“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他的这句话,激励着当时一大批年轻有为的青年志士,努力奋斗,坚持不懈,走向成功,不辱门风。这句掷地有声的话,时至今日,也依然深刻地影响着当今的人们,成为许多有志之士为人处世的标准。
可见,好的家训家风,会成为一个人一生的航标。让他在人生的大海上不仅不会迷失,还会走得更远。
- 北营
-
1 、周希陶《增广贤文》
积金千两,不如明解经书。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仓廪虚兮岁月乏,子孙愚兮礼义疏。人不通今古,牛马如襟裾。
释义:积蓄千两黄金,不如多买书籍传给后代。养儿子不教育和养驴没有区别,养女儿不教育和养猪没有两样。有了田地不耕,粮仓也会空虚,有书籍不读,子孙必定愚笨。粮仓空虚生活就没有保障,子孙愚笨就会不讲礼义。
同你长谈一次话,收益胜过读十年的书。一个人不能博古通今,就如同牛马穿上衣服没有什么区别。
- clc1
-
1、陆游家训
南宋诗人陆游,一生写下26条家训传给后人,告诫后代:“仕宦不可常,不仕则农,无可憾也。但切不可迫于衣食,为市井小人事耳。戒之戒之。”
意思是说,当官不如务农,一辈子不做官也不要紧。自己耕种,衣食无忧,这样的生活是非常好的,人生没有什么遗憾。切记,千万不要为了生存而去做坏事。
- 余辉
-
1、陆游家训
南宋诗人陆游,一生写下26条家训传给后人,告诫后代:“仕宦不可常,不仕则农,无可憾也。但切不可迫于衣食,为市井小人事耳。戒之戒之。”
意思是说,当官不如务农,一辈子不做官也不要紧。自己耕种,衣食无忧,这样的生活是非常好的,人生没有什么遗憾。切记,千万不要为了生存而去做坏事。
2、曾国藩家训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勤奋、俭朴、求学、务实的家训家风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曾国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风:“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意思是,节俭能使家庭兴旺,勤快会使身体强健。既勤劳又节俭,人生才能高枕无忧。
- ardim
-
.
陆游家训 南宋诗人陆游,一生写下26条家训传给后人,告诫后代:“仕宦不可常,不仕则农,无可憾也。但切不可迫于衣食,为市井小人事耳。戒之戒之。” 意思是说,当官不如务农,一辈子不做官也不要紧。自己耕种,衣食无忧...
2.
曾国藩家训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勤奋、俭朴、求学、务实的家训家风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曾国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风:“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意思是,节俭能使家庭兴旺,勤快会使身体强健...
列举一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