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战斗机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马克沁重机枪也可以用来打低空的二战战斗机吗?

可以啊。以下转自空军之翼——“1943年3月,惨烈的瓜岛战役刚刚结束,但盟军在缅甸依然处于劣势,空中攻击成为盟军继续打击缅甸日军的重要手段。欧文·巴盖特少尉是B-24轰炸机的副驾驶员。这一天,他的B-24在执行任务时,被一架日本的“零”式战斗机打了下来,巴盖特和其他4名机组人员跳伞逃生。但是日本飞行员并不满意,围绕着孤立无助地悬吊在降落伞下的美国飞行员盘旋,用机枪扫射。两名机组人员在空中被击中丧生。巴盖特愤怒极了,也为了自卫,拔出11.43毫米的M1911柯尔特手枪,朝身边飞过的一架“零”式战斗机抬手就是一枪。作为飞行员,巴盖特并没有期望这样的绝望举动有什么效果,但他惊奇地看到,“零”式战斗机像泄了气一样,无力地拉起,进入失速,然后脑袋一歪,竟然一头栽向地面,成为一团浓黑的油烟。巴盖特逃过了天上的日军,但没有逃过地上的日军,最后还是被关进了战俘营。在那里,有人告诉他,他的那一枪正好击中了“零”式飞行员的脑袋,飞行员当场毙命。巴盖特为此吃尽苦头,但活到了胜利的那一天,笑到了最后。”再贴一段,还是来自空军之翼——“1968年1月12日,在老挝北方的高山上,发生了时光倒错。这是一次直升机对双翼机的奇怪空战。美国中央情报局在亲美的老挝北方苗族游击队控制的高山上,建立了一座雷达站,用于指引美国空军对越南北方的轰炸。雷达站距离河内只有230公里,很是有效,越南方面对这个雷达站恨之入骨。这一天,4架北越的安-2双翼机前来攻击,两架在盘旋扫射,另外两架在空中观察。安-2的木质结构具有一定的隐身能力,便于隐蔽接近,避免惊动美国雷达站,招来美国战斗机的拦截。恰好这时中央情报局的一架UH-1直升机正在向雷达站运送弹药,飞行员泰德莫尔看到了山头上双翼机在慢腾腾地盘旋,机上人员在抱着机枪射击,用手向下丢炸弹,好像黑白老电影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场面。直升机的速度不快,但安-2的速度更慢。莫尔马上爬高接近,机舱里的格兰威廉则操起AK47猛扫,接连击落两架安-2,另外两架在空中观察的安-2无心恋战,逃之夭夭。几小时后,雷达站里的中央情报局人员组成的一个地面小队找到了飞机残骸,机上布满了AK47的子弹洞。但两个月后,越军出动特种部队,从地面袭击雷达站,打死了雷达站的全部美军人员,这是美国空军在整个越南战争期间在地面伤亡最大的战斗。”人家一把枪都能打下来,你们好几万把怂个屁。前提是测量好射击诸元,做好隐蔽,机枪也参与到对空射击之中来,组成火力网。这样的话除非是有重装甲的攻击机,打下战斗机应该不难。如果是现代的话,你们几万人TM就没一颗单兵防空导弹???

请问:二战战斗机飞行员在座舱里有没有氧气供给?老式的歼7战斗机为什么是皮制飞行帽?另外,歼7、8

以问题计: 1.二战大部分战斗机由于升限低,没必要弄个氧气瓶。早期战斗机很多座舱还是开放式的,比如鬼子的96式舰载战斗机,民国空军的霍克。后来有几种战斗机因为需要高空作战,就有了氧气瓶,比如F4U,零战。 二战轰炸机,因为设计之初就得在大口径高射炮射高之上投弹,高度太高,很多都有氧气装置。 后来随着战斗机升限提高,氧气瓶就成了标配。 2.中国空军早期使用皮质飞行帽,后来就用飞行头盔了,我军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配发飞行员头盔。在此之前,人们脑海中飞行员的固定形象一直是佩带着耳机、大号黑色风镜、双耳皮帽的样子,风镜架在双耳皮帽上几乎成了飞行员的典型特征。到了70年代之后,这些简单的防护装备终于被蓝色的TK-2飞行头盔取代了。 首架歼-7于1966年1月在沈阳飞机厂首飞,那么戴皮质飞行帽的情况应该发生在换装飞行头盔之前了。 歼7使用的飞行头盔是TK-11、TK-11A,歼-7G使用的TK-14A。 3.那不是加强筋,是背鳍。 由于飞机在高空高速飞行时航向静稳定性和空气动力阻尼力矩均相对降低,容易诱发惯姓交感现象。所谓惯姓交感是飞机作快速横滚机动飞行时,由于本身质量的惯性力矩而使迎角和侧滑角大幅度变化的现象。 它可能导致丧失飞行稳定性,严重的惯姓交感会使飞机在高滚转速率下完全失稳而进入危及飞行安全的气动惯性旋转状态。当飞行员不能及时发现并改出这种危险状态时,便很可能发生空中事故或导致载荷过大致使结构损坏而失事。 利用增大背鳍或加装腹鳍的方法可以增加阻尼力矩,从而改善飞机的航向稳定性。 惯姓交感现象最早是在美国F-100战斗机上被发现,该机因此造成了多起机毁人亡的事故。苏联米格-19飞机早期背鳍较小,虽然未见资料提到因此造成事故,但其后期改型为了保险也改用了较大的背鳍,以防止高速飞行时可能发生的航向稳定性下降问题。 利用背鳍可以增加飞机载油量,添加飞机电子设备和机械组件。米格21和歼7和歼8I早期主要追求高速歼击机,故机身修长使飞机速度得到提高,背鳍可以有效的降低细长机身带来的不利影响。 由于米格-21是基于大量生产,便于战时补充的战略下设计的,所以机体偏小,设计不够精细,为了布置设备,就放进背鳍了,中国的歼-7、8是基于米格-21的,自然就继承了背鳍。 其实类似背鳍的情况在导弹、潜艇上都有存在,比如说电子线路、拖曳声纳线,处理好了,没问题,美国的F-5也有背鳍。当然随着上述战斗机改进的需要,电子设备和机械组件越来越多,背鳍也越来越大,阻挡后向视界的问题就更严重了。 4.像苏-27这样气泡型座舱的是不需要担心后向视界,至于F-35有光电传感系统,有全向视野。一般来说,战斗机会在座舱盖肋条上装后视镜补足视野,像米格-21、歼-7有的机型后向视野基本被背鳍遮蔽的情况下,就在座舱盖上安装了潜望镜来观察后方,题图中座舱盖上黑色的就是,有的歼7型号背鳍较小,就没有用潜望镜。

懂二战战斗机的进!

和地理环境无关,大西洋地区也有平头战斗机,如Bf-109的早期型号,同样在太平洋地区也有尖头战机,如美军的P-51和零战晚期型号,螺旋桨飞机尤其是战斗机,其战斗效率的高低由以下三元素决定,机动,火力,速度,早期的螺旋桨战斗机以水冷式发动机为动力,马力输出小,在速度和火力方面,各主要航空国家差距不大,所以没有必要安装导流罩来提高其航空速度,到了二战中后期,由于相互间对战场制空权的激烈争夺,航空科技飞速发展,气冷式发动机开始得到普遍应用,出于对速度的追求,航空整流罩越来越被重视,当然星型气冷发动机除外,由于其轮廓比较大,不适合装整流罩,当然星型气冷发动机的大马力能够弥补这一缺点,所以美国海军的很多飞机都是平头的

关于二战战斗机的问题

楼上二位说的有道理!~~但只是讲到了发动机的冷却系统(虽然这是主要的)~~使用水冷系统的发动机,气缸重叠,加上发动机和螺旋桨之间有保护罩,因此发动机截面比较小,风阻小。如果是风冷系统,加了保护罩反而不利于散热。另外,由于零式、野猫等使用的活塞式发动机,而像P51、喷火则是使用的涡轮螺旋桨发动机。这两种航空发动机的结构是不相同的。涡轮螺旋桨发动机与活塞式发动机相比,前者的功率/重量比,比后者大2-3倍,在相同的重量下可提供更大的功率,燃油消耗率在速度较高时比活塞式发动机小,且可使用价格较低的煤油等优点。这也算是一种时代的进步吧!~~

使用梅林发动机的二战战斗机有哪些

1935年11月在"飓风"战斗机上首次使用随后,是著名的“喷火”系列然后,“蚊式”的主要型号也用接着,美国派克公司曾按专利生产了梅林发动机,用于改装P-51"野马"战斗机战后,捷克有大量德军遗留的ME109,可没有发动机,所以就用梅林代替,成了S109,质量不好,但以色列人还是买了去用 PS,兰开斯特(Lancaster)轰炸机也用过

使用梅林发动机的二战战斗机有哪些

英国罗-罗公司的梅林发动机。它在1935年11月在"飓风"战斗机上首次飞行时,功率达到708kW;1936年在"喷火"战斗机上飞行时,功率提高到783kW。这两种飞机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名的战斗机,速度分别达到624km/h和750km/h。梅林发动机的功率在战争末期达到1238kW,甚至创造过1491kW的纪录。美国派克公司按专利生产了梅林发动机,用于改装P-51"野马"战斗机,使一种平常的飞机变成战时最优秀的战斗机。"野马"战斗机采用一种不常见的五叶螺旋桨,安装梅林发动机后,最大速度达到760km/h,飞行高度为15000m。除具有当时最快的速度外,"野马"战斗机的另一个突出的优点是有惊人的远航能力,它可以把盟军的轰炸机一直护送到柏林。到战争结束时,"野马"战斗机在空战中共击落敌机4950架,居欧洲战场的首位。在远东和太平洋战场上,由于"野马"战斗机的参战,才结束了日本"零"式战斗机的霸主地位。航空史学界把"野马"飞机看作螺旋桨战斗机的顶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