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夜行人的txt全集下载地址
寒冬夜行人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寒冬夜行人意大利二十世纪文学丛书》txt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寒冬夜行人》([意]依塔洛.卡尔维诺著)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x2MOGn41W2-prG_yIY_pQ 密码:w0ab书名:寒冬夜行人作者:[意]依塔洛.卡尔维诺著译者:萧天佑豆瓣评分:8.8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年份:1993页数:234内容简介:作者在此书中,借助别出心裁的形式,以读者的阅读经历构成小说的内容,表现艰难的现世生活中作为文学创作主体的作家与作为文学接受主体的读者的艰辛处境。作者简介:伊塔洛·卡尔维诺,1923年10月15日生于古巴,1985年9月19日在滨海别墅猝然离世,而与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父母都是热带植物学家,“我的家庭中只有科学研究是受尊重的。我是败类,是家里唯一从事文学的人。少年时光里写满书本、漫画、电影。他梦想成为戏剧家高中毕业后却进八大学农艺系,随后从文学院毕业。1947年出版第一部小说《通向蜘蛛巢的小径》,从此致力于开发小说叙述艺术的无限可能。曾隐居巴黎15年,与列维一施特劳斯、罗兰巴特、格诺等人交往密切。1985年夏天准备哈佛讲学时患病。主刀医生表示自己未曾见过任何大脑构造像卡尔维诺的那般复杂精致。
寒冬夜行人的作者简介
伊塔洛·卡尔维诺(1923—1985)是意大利二战后最著名的一位作家。他一生辛勤耕耘,写了二十多部作品,数量虽然不多,但在意大利和世界文学中影响颇大。一九八五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但他于同年九月因脑溢血突然逝世而未果(诺贝尔文学奖仅授予活着的作家)。卡尔维诺从二十四岁起开始文学创作,经历了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和后现代派几个不同的阶段,但他的作品,不论是哪个时期的,都深刻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现实。他一生的文学创作可以归纳为以下八个字:无限追求,追求无限。
寒冬夜行人的作品评价
在《寒冬夜行人》中,作家借小说声明了自己的文学观,并进行了成功的实践,作者把小说情节及其变化减弱到了最低限度,刻意营造了看似片段的部分,留给我们的却是最精彩的刹那间的定格,即“时间零”,事实证明了作者的观点是正确的,那十篇小故事的确使我们记住了小说最精彩的瞬间-----罗兰.巴特(法国社会评论家及文学评论家)
寒冬夜行人的作品影响
卡尔维诺《寒冬夜行人》,无论在叙述方法上还是在叙述技巧上都是对传统小说的一种颠覆。小说在叙述方法上别处新意,尤其是第二人称叙事视角的运用使读者产生了以以往有别的,不一样的更接近于小说和作者的阅读效果,他的这种具有实验性质的创造为其后的小说创作产生了启发性的影响。
寒冬夜行人的创作历程
卡尔维诺说:“我很想写一部实质上只不过是‘引言"的小说,它自始自终保持着作品开始部分所具有的那种潜力,以及始终未能落到实处的那种期待。”卡尔维诺采用的是情节的“复制”和“增殖”的创作手法。故事是用10个各不相同的第一人称叙述,主人公在开始阅读其中的任何一篇小说时,都有一段“穿插进去的故事”,而每一段“穿插进去的故事”又都与头一天的故事全然没有任何逻辑的联系,它们主题不同,情节不同,人物不同,背景也不同;而且这些“穿插进去的故事”属于不同国家的文学,属于不同的文学类型和文学形式。这每一篇故事都在情节发展进入高潮时猝然中止,似乎都是下面要叙述的另一篇故事的“引言”。卡尔维诺创造这部作品时作强调的是阅读故事的过程,强调的是信息的发出者——作者笔下的“读者”——和信息接收者——小说的实际读者——之间的关系,创建了一个故事发生在其中的虚构世界,接着再用另一个故事可能发生在其中的虚构世界来代替它,整部小说就是一个重建、摧毁、再重建、再摧毁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最后叙述故事者除了找到一座“空坟”之外,一无所获,似乎“世界缩小成了一张纸,在这张纸上,除了写些抽象的言词之外,什么也没法写”了。 卡尔维诺就是这样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创作手法,终于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将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和后现代派综合于一身。在创作形式上卡尔维诺既保留传统的叙事手法,又采用现代小说的结构,使自己的作品既高度综合,又节奏快捷,既生动有趣,又明白易懂;在作品内容上,他则巧妙地将梦幻与现实结合在一起,使自己作品的故事情节既出于自己的想象,又切合现实生活。这就是他六十年代以后发表的作品,如《寒冬夜行人》。
寒冬夜行人的介绍
《寒冬夜行人》是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创作于1979年的作品,可以说是卡尔维诺孜孜不倦探索小说创作的最终总结。作者在此书中,借助别出心裁的形式,以读者的阅读经力构成小说的内容,表现艰难的现世生活中作为文学创作主体的作家与作为文学接受主体的读者的艰辛处境。
寒冬夜行人的内容梗概
小说以《寒冬夜行人》一书的出版发行为开头:读者满怀欣喜地购来该书,急不可待地打开书本看起来。但看到32页以后,发现该书装订有误,无法看下去了。于是找到书店,要求更换。书店老板解释说,他已接到出版社通知,卡尔维诺的《寒冬夜行人》在装订时与波兰作家巴扎克巴尔的《在马尔堡市郊外》弄混了,答应更换。同时,男读者在书店里还遇到了一位女读者,柳德米拉,她也是来要求更换装订错了的《寒冬夜行人》的。男女读者继续阅读更换来的小说《在马尔堡市郊外》,由于印刷错误,没等他们读完第一章又读不下去了;他们发现,他们读的不是卡尔维诺的新小说,也不是波兰小说,而是一本辛梅里亚语的小说。于是他们决定到大学里去找人请教。大学老师没能解决他们的问题,他们又找到出版社寻求答案。男读者在和出版社编辑的谈话中发现,这一次次挫折都是由一个叫马拉纳的译者造成的:马拉纳曾与柳德米拉相好;因为柳德米拉爱看小说,他就觉得小说的作者是他的情敌,使他与柳德米拉之间的关系发生危机。怎么才能击败这个情敌呢?由于他认为文学作品就是虚假、伪造、模仿和拼凑,就开始模仿、拼凑和伪造各国的小说,期望通过这些手段使小说作者的形象模糊不清。这样柳德米拉读书时,他便不会感到柳德米拉遗忘了他。那么这个阴险的译者马拉纳现在待在什么地方呢?男读者从各方面了解到,他可能隐藏在南美洲什么地方,于是决定去那里寻找他。男读者经过各种周折,仍未找到自己期望找的小说,只好返回家乡。最后,男读者来到自己家乡的图书馆里,在与其他读者的闲谈中他理解了,古时候小说结尾只有两种:男女主人公受尽磨难,要么结为夫妻,要么双双死去。于是男读者决定和女读者结婚。他们的故事也以他们的结合而告终。
小说《寒冬夜行人》的实验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寒冬夜行人》是一部由十篇小说的开头组成的长篇小说。十个故事共同的特点和联系是,每一个故事都在最吸引你的地方戛然而止。②这十本小说的名字组成了一首诗。③小说运用了少见的第二人称(“你”)叙事。④在结构上,被称为“连环套小说”或者“套盒结构”小说。卡尔维诺发展了从《天方夜谭》和《十日谈》就已经开始了的世界小说的“套盒叙事”的传统,并显示出了一种惊人的创造性。
寒冬夜行人的点评鉴赏
相对于传统小说主题的明晰性、表层化、单向性,《寒冬夜行人》主题呈现鲜明的变化:模糊性、内在深化性、抽象性与多主题。这是小说数百年的发展变化在主题方面的表现。社会时代不断变化,作家的哲学或美学观念也随之而变,导致了作家创作观念的变化。 《寒冬夜行人》作品的主题呈现为难以穷尽的意味,实际上是作品原来潜在的人生意蕴与接受者人生感悟的碰撞和重现,是作家的人生感悟借助接受者的欣赏过程而重新呈现出来。第一层叙事中出现的人物大部分是读者 。此书的视角是一个读者的视角 。强调读者身份 ,作者无意于用情节跌宕去“俘虏”读者,让其误以为自己是故事中某角色而“不能自拨”。小说中多个不同类型的读者:有常规的普通读者,如男读者“你”;有热爱阅读且喜欢多种类型文本的读者如柳德米拉;有阅读时为了某种功力目的的如罗塔里娅等 。特别的读者——伊尔内里奥为例 ,他的行为其实象征一种对文本在加工的艺术创作类型的行为。 思考这样的读者能从文本中得到什么,在创造一些什么。淡化“你”这一形象的具体性,从而让文本外的读者透过“你”这一媒介与作家对话小说中的故事模式的基本要素是:追寻与再追寻。第一重故事以“找下文与得开头”为中心,主要围绕读者“你”的行动而循环展开。第二重故事以“提供线索与找到另一故事开端”为中心,包括以下情节单元:书店老板、卡利干尼先生等人得知“你”要照故事的下文一事,想“你”提供线索。但循着线索去找,“你”得到的却是另一本小说的开头。从表层来看,这两重故事依次解释了寻与寻得、给予与获得之间的矛盾。从深层结构看,每一次走进建构时有被新的未知(新故事的开头)解构了 ,积极推进的建构行为一直在进行,却一直得不到突破,一定程度是这一怪圈的循环其实是对追寻行为的解构。 小说由框架故事和嵌入小说两部分组成。框架故事以男性读者“你”作主角,“你”是整本书的“隐设读者”,也是实际在进行阅读的读者。话说,你兴致勃勃地买来卡尔维诺的新小说《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正看到入迷之处,没想却因书页装订错误而被迫中断阅读。你迫不及待地去寻找下文,不料拿回来却是另一部小说,读到高潮迭起之际,书又戛然而止……如此这般的阴错阳差一再发生,你锲而不舍地追索其下文,一部接一部地找来读,前后总共阅读了十部互异其趣的小说之开头,这些“嵌入的小说”的标题正好串成一个句子:(1)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2)在马尔泊克镇外,(3)从陡坡斜倚下来,(4)不怕风吹或晕眩,(5)在逐渐累聚的阴影中往下望,(6)在一片缠绕交错的线路网中,(7)在一片穿织交错的线路网中,(8)月光映照的银杏叶地毯,(9)环绕一空墓,(10)什么故事在那头等待结束?小说一共12章,前10章的每章都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以“男读者”寻找小说和爱情为主题;第二部分则是充满了想象空间没有下文的故事片段。作者通过两条平行发展的线索,构成了一种连锁式的框架结构,或者说是“套盒结构”。”套盒结构”最早可以追溯至古印度的《五卷书》,全书以“楔子”和五卷的七十八个故事组成。此外,中世纪的《一千零一夜》、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也是“套盒结构”典范之作。卡尔维诺在吸收和借鉴传统文学的基础上进行了富有后现代主义特色的创新。整部《寒冬夜行人》实际上是两套可以独立的故事,既可以跳过男女主人公的故事去读每章中各具风格、未完待续的故事,又可以对十篇故事忽略不计,连贯地将男女主人公寻找阅读和爱情的故事一口气读完。整部小说形成了AB—AC—AD……—A的结构模式,卡尔维诺以这种不同于传统的、看似统一、实则独立的双线索“套盒结构”彻底消解了传统小说的情节模式。 在《寒冬夜行人》中,作者用的是一种全新的叙述角度——第二人称叙述。实际上小说有一个虚构的“我”作为叙述者,这个“我”是谁作者没有交待,也就是说他可以是任意的一个人,究竟是谁,完全由阅读本书的读者决定,这给予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我”不参与情节的发展,只是以存在于文本之外的身份来叙述小说,并在一定的时候对“你”(男读者、女读者或每一位读者)的行为作评断,唤起“你”的思考。事实上,可以把书中的“读者”看作是小说虚构的主人公,也可以认为正在读小说《寒冬夜行人》的真实的读者就是主人公,因此“你”就具有了双重属性,而“读者”也具有了更加广泛的意义,其结果就是在对这两者身份认定的过程中,普通读者不知不觉融入小说当中,积极地参与并完成对该小说的再创造。这种第二人称叙述不仅颠覆了传统的阅读习惯和接受惯性,并且使本书呈现出全方位的开放式阅读模式。“你”的叙述方式极易产生读者与文本的“对话”状态,因此《寒冬夜行人》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与作品的对话。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本书一直十分注意让阅读本书的读者能够进入角色并与小说中的‘读者"等同起来,因此并未给他起个名字,因为那样做会把他与第三人称自动等同起来,把它变成一个人物。”由此造成一个巧妙的效果。正因为小说没有给主角起名字,所以小说外真正的读者完全能够身临其境,在不由自主的状态中与作品形成对话关系,读者的自由度和自主性都得到了加强,与此同时传统作品中作家的权威地位被彻底削弱了。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可以被看作是卡尔维诺的一个叙述圈套,但却让读者游走在作品和自己的思考之间,而这也是作家的文学观在作品中的一次尝试性的实践。正如作家所言:“但愿有部作品能在作者之外产生,让作者能够超出自我的局限,不是为了进入其他的自我,而是为了让不会讲话的东西讲话。”
《寒冬夜行人》的叙事分析
伊塔洛·卡尔维诺(1923—1985)是意大利二战后的著名文学家,其一生辛勤耕耘,在意大利文学和世界文学中影响颇大。“卡尔维诺的创作经历了40年代的现实主义、50年代的超现实主义和6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他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创作方法,终于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将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融于一炉”。他的小说《寒冬夜行人》发表于1979年,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结构,实验性的叙述方式,被评论家视为后现代主义的经典之作。 一、独特而新颖的结构 小说以《寒冬夜行人》一书的出版发行为开头,这就足以让读者感到耳目一新,故事由此开始。主人公“男读者”满怀欣喜地购买了《寒冬夜行人》,并排除一切干扰,急不可待地打开书来看,却发现因为装订的问题,此书在第32页以后就无法再看下去了。于是找到书店要求更换。书店老板答应更换。与此同时,“男读者”邂逅同样是来换书的“女读者”。两人换来了他们想“接着看下去”的那本波兰小说《在马尔堡市郊外》。他们万万没想到,由于印刷错误,没等他们读完第一章,就又无法再读下去了。后来他们意外发现所读的不是波兰小说,而是一本辛梅里亚语小说。于是他们只好请教一位专门从事辛梅里亚语研究的大学教授。大学教授没能解决他们的问题,他们又去找出版社。就这样,在急切地渴望阅读下文的心情的驱使下,“男读者”和“女读者”一本接一本地寻找着下文,几经周折,“男读者”找到了迫使他的阅读一次次中断的始作俑者——马拉那,可最终还是没有找到那十个故事的结局。就在一次次的寻找中,男女读者的爱情悄然萌芽、发展和升华,最终结为连理。小说一共12章,前10章的每章都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以“男读者”寻找小说和爱情为主题;第二部分则是充满了想象空间没有下文的故事片段。作者通过两条平行发展的线索,构成了一种连锁式的框架结构,或者说是“套盒结构”。 “套盒结构”最早可以追溯至古印度的《五卷书》,全书以“楔子”和五卷的七十八个故事组成。此外,中世纪的《一千零一夜》、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也是“套盒结构”典范之作。卡尔维诺在吸收和借鉴传统文学的基础上进行了富有后现代主义特色的创新,整部《寒冬夜行人》实际上是两套可以独立的故事。既可以跳过男女主人公的故事去读每章中各具风格、未完待续的故事,又可以对十篇故事忽略不计,连贯地将男女主人公寻找阅读和爱情的故事一口气读完。整部小说形成了AB—AC—AD……—A的结构模式。卡尔维诺以这种不同于传统的、看似统一、实则独立的双线索“套盒结构”彻底消解了传统小说的情节模式。 二、开放的阅读空间 在《寒冬夜行人》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全新的叙述角度——第二人称叙述。实际上,小说有一个虚构的“我”作为叙述者,这个“我”是谁作者没有交待,也就是说他可以是任意的一个人。究竟是谁,完全由阅读本书的读者决定,这给予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我”不参与情节的发展,只是以存在于文本之外的身份来叙述小说,并在一定的时候对“你”(男读者、女读者或每一位读者)的行为作评断,唤起“你”的思考。事实上,你可把书中的“读者”看作是小说虚构的主人公,也可以认为正在读小说《寒冬夜行人》的真实的读者就是主人公。因此“你”就具有了双重属性,而“读者”也具有了更加广泛的意义,其结果就是在对这两者身份认定的过程中,普通读者不知不觉融入小说当中,积极地参与并完成对该小说的再创造。这种第二人称叙述不仅颠覆了传统的阅读习惯和接受惯性,并且使本书呈现出全方位的开放式阅读模式。 此外,“你”的叙述方式极易产生读者与文本的“对话”状态,因此《寒冬夜行人》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与作品的对话,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本书一直十分注意让阅读本书的读者能够进入角色并与小说中的‘读者"等同起来,因此并未给他起个名字。因为那样做会把他与第三人称自动等同起来,把它变成一个人物。”[1]由此造成一个巧妙的效果:正因为小说没有给主角起名字,所以小说外真正的读者完全能够身临其境,在不由自主的状态中与作品形成对话关系,读者的自由度和自主性都得到了加强,与此同时传统作品中作家的权威地位被彻底削弱了。 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可以被看作是卡尔维诺的一个叙述圈套,但却让读者游走在作品和自己的思考之间。而这也是作家的文学观在作品中的一次尝试性的实践,正如作家所言:“但愿有部作品能在作者之外产生,让作者能够超出自我的局限,不是为了进入其他的自我,而是为了让不会讲话的东西讲话……”[2] 三、零散的后现代主义写作 卡尔维诺在小说中曾说道:“我真想写一本小说,它只是一个开头,或者说,他的故事展开的全过程一直保持着开头时的那种魅力,维持住读者尚无具体内容的期望。”[1]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每章的第二部分所读到的故事都是片段。作为小说第二条线索的十篇故事,无一例外地结束在了最扣人心弦的瞬间,读者不得不带着悬念跟随主人公“男读者”进入一次又一次的寻找中,期盼尽快找到故事的结局,然而正如小说最后所说:“你以为每篇小说都必须有个开头又有个结尾吗?”其实,作者想要表达出的观点是:平庸的结局反倒不如精彩的瞬间留给人的印象深刻。由此不得不提到卡尔维诺的所谓“时间零”的概念。 “时间零”的概念出自卡尔维诺的论文《你和零》,他解释道:“猎手去森林狩猎,一头雄狮扑了过来。猎手急忙向狮子射出一箭,雄狮纵身跃起,羽箭在空中飞鸣。这一瞬间犹如电影中的定格一样,呈现出一个绝对的时间。”按照他的观点,小说最吸引人的,最重要的只有“时间零”,它是作者最应注意的时刻,它完全有别于传统小说依靠线型因果关系的情节来吸引和打动读者。 在《寒冬夜行人》中,作家又一次借小说声明了自己的文学观,并进行了成功的实践。作者把小说情节及其变化减弱到了最低限度,刻意营造了看似片段的部分,留给我们的却是最精彩的刹那间的定格,即“时间零”。事实证明了作者的观点是正确的,那十篇小故事的确使我们记住了小说最精彩的瞬间。 <P class= 此外,我们注意到,“男读者”在图书馆里又听到了一个没有下文的故事并暂时以“他问道,急不可待地欲知下文”命名,当我们把这个名字连接在前十个小说名称之后,就可以构成一段话:“寒冬夜行人,在马尔堡市郊外,从陡崖悬岸上探出身躯,不怕寒风,不怕眩晕,想着黑魆魆的下边观看,一条条相互连接的线,一条条相互交叉的线,在月光照耀的落叶上,在空墓穴的周围……‘最后结局如何?"他问道,急不可待地欲知下文。”这虽然只是作者的文字游戏,但是却留下了无数的空间,不管对于作者还是对于读者,它都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 四、典型的元小说 《寒冬夜行人》是一部典型的元小说,也就是一篇如何写小说的小说。元小说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后的西方文坛,其最重要的技巧是作品中套作品,文本中套文本。这种小说的主要特征就在于它对小说本身的反抗与消解,它常将批评的视角融入小说,不断地将自己显示为虚构的小说。[3]元小说以随机应变的创作姿态,动摇和改变了传统小说观念。在《寒冬夜行人》的文本框架内充满了对于小说的创作及阅读的意见。比如,虚构的作家弗兰奈里的“既不存在任何中心,也不存在我”的写作,再如,对作者的看法:“每一部小说后面都有一个人担保书中那些幻影与虚构的人物具有真实性,因为他在这些幻影与人物身上注入了真实性,他把自己与这些由语言组成的幻影与人物等同起来了。”等等。他们是作家审美标准、文学观的体现,是作家对于写作的自觉反思。 五、结语 作为一名后现代主义作家,卡尔维诺敏锐而清晰地感受到了后工业社会对人性和人类社会的摧残,但是作家以轻松和游戏代替了沉重,用想象代替堕落,读者在作家的巧妙安排下进入不可知的多维世界,享受阅读中和阅读外的乐趣。换一种角度观察,换一种方式思考,也许这就是卡尔维诺想要借小说告诉我们的东西。 参考文献: [1][意]卡尔维诺著.萧天佑译.寒冬夜行人[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2][意]卡尔维诺著.萧天佑译.美国讲稿[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3]刘象愚等.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寒冬夜行人提到的虚构语言
卡尔维诺的《寒冬夜行人》中提到了那个虚构语言?辛梅里亚语。《寒冬夜行人》是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创作于1979年的作品,可以说是卡尔维诺孜孜不倦探索小说创作的最终总结。作者在此书中,借助别出心裁的形式,以读者的阅读经力构成小说的内容,表现艰难的现世生活中作为文学创作主体的作家与作为文学接受主体的读者的艰辛处境。小说以《寒冬夜行人》一书的出版发行为开头:读者满怀欣喜地购来该书,急不可待地打开书本看起来。但看到32页以后,发现该书装订有误,无法看下去了。于是找到书店,要求更换。书店老板解释说,他已接到出版社通知,卡尔维诺的《寒冬夜行人》在装订时与波兰作家巴扎克巴尔的《在马尔堡市郊外》弄混了,答应更换。同时,男读者在书店里还遇到了一位女读者,柳德米拉,她也是来要求更换装订错了的《寒冬夜行人》的。男女读者继续阅读更换来的小说《在马尔堡市郊外》,由于印刷错误,没等他们读完第一章又读不下去了;他们发现,他们读的不是卡尔维诺的新小说,也不是波兰小说,而是一本辛梅里亚语的小说。于是他们决定到大学里去找人请教。大学老师没能解决他们的问题,他们又找到出版社寻求答案。男读者在和出版社编辑的谈话中发现,这一次次挫折都是由一个叫马拉纳的译者造成的:马拉纳曾与柳德米拉相好;因为柳德米拉爱看小说,他就觉得小说的作者是他的情敌,使他与柳德米拉之间的关系发生危机。怎么才能击败这个情敌呢?由于他认为文学作品就是虚假、伪造、模仿和拼凑,就开始模仿、拼凑和伪造各国的小说,期望通过这些手段使小说作者的形象模糊不清。这样柳德米拉读书时,他便不会感到柳德米拉遗忘了他。那么这个阴险的译者马拉纳现在待在什么地方呢?男读者从各方面了解到,他可能隐藏在南美洲什么地方,于是决定去那里寻找他。男读者经过各种周折,仍未找到自己期望找的小说,只好返回家乡。最后,男读者来到自己家乡的图书馆里,在与其他读者的闲谈中他理解了,古时候小说结尾只有两种:男女主人公受尽磨难,要么结为夫妻,要么双双死去。于是男读者决定和女读者结婚。他们的故事也以他们的结合而告终。
如何评价卡尔维诺的小说《寒冬夜行人》?
是一部似乎永远只有开头的小说,你读了N章节之后,还是停留在开始,剧情很新颖。脾气不好的读者很可能会扔掉,但是懂得卡尔维诺套路的读者,则在一旁高深莫测地微微一笑。卡尔维诺像调笑而却极为认真地说过“我真想写一部小说,它只是一个开头,或者说,它在故事展开的全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开头时的那种魅力。”你无法忽略他任何一句像是调侃的话语,作为读者,只是擦亮眼睛,静静等待一个只有开头,只是一直在开始中的小说。终于,这部小说的出世,实践了卡尔维诺的叙事梦。《寒冬夜行人》的创作历程:卡尔维诺说:“我很想写一部实质上只不过是‘引言"的小说,它自始自终保持着作品开始部分所具有的那种潜力,以及始终未能落到实处的那种期待。”卡尔维诺采用的是情节的“复制”和“增殖”的创作手法。故事是用10个各不相同的第一人称叙述,主人公在开始阅读其中的任何一篇小说时,都有一段“穿插进去的故事”,而每一段“穿插进去的故事”又都与头一天的故事全然没有任何逻辑的联系,它们主题不同,情节不同,人物不同,背景也不同;而且这些“穿插进去的故事”属于不同国家的文学,属于不同的文学类型和文学形式。这每一篇故事都在情节发展进入高潮时猝然中止,似乎都是下面要叙述的另一篇故事的“引言”。卡尔维诺创造这部作品时作强调的是阅读故事的过程,强调的是信息的发出者——作者笔下的“读者”——和信息接收者——小说的实际读者——之间的关系,创建了一个故事发生在其中的虚构世界,接着再用另一个故事可能发生在其中的虚构世界来代替它。整部小说就是一个重建、摧毁、再重建、再摧毁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最后叙述故事者除了找到一座“空坟”之外,一无所获,似乎“世界缩小成了一张纸,在这张纸上,除了写些抽象的言词之外,什么也没法写”了。卡尔维诺就是这样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创作手法,终于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将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和后现代派综合于一身。在创作形式上卡尔维诺既保留传统的叙事手法,又采用现代小说的结构,使自己的作品既高度综合,又节奏快捷,既生动有趣,又明白易懂。在作品内容上,他则巧妙地将梦幻与现实结合在一起,使自己作品的故事情节既出于自己的想象,又切合现实生活。这就是他六十年代以后发表的作品,如《寒冬夜行人》。